快訊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三代同遊」是個好主意嗎?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學人文教育的啟發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臨床實習階段他們學會與病人和家屬的互動。示意圖,非當事人,取材自ingimage。
臨床實習階段他們學會與病人和家屬的互動。示意圖,非當事人,取材自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本週是成大醫學系分享師生對醫學人文教與學的心得。兒科老師回憶他如何與同事幫忙一位母親紓解她長久無法釋懷的嬰兒瘁死罪惡感。

想看全文

兩位醫學實習生分別寫出他們從進入醫學院以來,如何由最初幾年的醫學人文課程循序漸進地學習生理、心理與社會,認識疾病、衰老與死亡,並學習與人溝通、拓廣視野、而後來到臨床實習階段他們學會與病人和家屬的互動。

想看文章

相信同學們的追憶會帶給老師們教學的成就感,而全體師生對人文教育的肯定可以使畢生致力於提升醫者教養的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黃崑巖教授含笑九泉。

想以這篇文章對醫學教育界無私奉獻的前輩們致上深深的敬意,也感謝您們總是對學生抱有如家長般的愛護,並持著無限的耐心引領我們慢慢地成長。

體驗醫學人文教育

我們的大一大二課表和其他學校比起來算是較寬鬆的,多了許多空檔的時間去選修其他科系或是通識課程、參與社團活動。同時系上也有許多關於醫學人文的課程如習醫之道、醫學倫理、醫療專業與生死、醫療與文化等等課程,讓我們更加理解作為醫學生所要學習的除了專業醫學知識以外,還有理解一切和「人」有關的事物。那包含歷史、社會、宗教、經濟、政治、文化等如何改變人的思維和行動,進而影響他們的身、心、靈。

在那懵懵懂懂的年級其實還不太能體悟所謂的醫學人文的意義和可能帶給我們的影響,只知道有好多機會和時間可以去嘗試各種新奇的事物,所以過得非常的充實快樂。白天上必修的醫學基礎課、利用習醫之道課程去體驗醫院環境的氛圍和醫病溝通;下午選修外文系和有趣的通識課程;晚上加入社團活動;週末有翹了會被當掉的必修課踏溯台南還有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

的確,我們多了更多的選擇和探索自我的機會。

實習過程中的反思

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們面臨情景的轉換,從教授與大講堂轉變醫護病人與醫院。也漸漸的發現,醫師的工作總是在面對人。疾病藏在人的體內,而我們要透過觀察和問診去截取重要的線索,找出答案。照顧病人時,護理人員和家屬也會提供重要的訊息。衛教時必須扮演專業醫學知識和民眾之間的橋樑,理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旨在讓病人得以提升自我健康意識,達到疾病的預防。

面對這些形形色色的人,該如何應對進退,這些都是很大的學問。為什麼一個病人會反覆因為同樣的問題住院?問題的根源是否是因為基因、生活形態、接觸?為什麼他們在那個當下會有那樣的情緒?如何面對家屬的疑問和不安?他們所需要,而我們能給予的是什麼?治療的挑戰是否包含未來生活品質、經濟條件等長遠的利益權衡?

我們可以發現所有思考的中心都圍繞著「人」,也讓我們看到更貼近社會的一面,認識到了一直限縮在象牙塔中,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與人相處」這一件事情並不是能夠制式化的教育,而是要透過我們自身的體驗和與人之間的鏡像學習,再從對方的肢體語言和想法等反應去思考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模式,這是一段自發性、且需要時間的社會學習過程。這時往回看,我們過去是否有餘力和空間去爭取這個學習機會,答案是肯定的。到了大學開始我們更進一步踏入獨立的旅程,而學習的方式也會應情景和需求而改變,這些都不會有人明說指導,我們必須自己體會。而加速這個學習過程的無非就是與人的相處和碰撞衝突。單純的閱讀和背誦,妄想紙上談兵就能在生活中嫻熟運用,那幾乎是天方夜譚。

這時可以漸漸地發現醫學人文的課程最重要的核心,那就是「以人為本」,了解自身也了解病人。如同宗教的傳教士,若非以善為目的,僅以刻板的教條,民眾何以信服於任何話語去追逐那信仰?醫師具備了所有的專業知識,但卻缺乏對人的認識,是否能順利找到問題根源,讓病人不再因為可預防的問題反覆就醫?如果對住院中的病人僅了解症狀的改善和吃喝拉撒的變化,而忽略他們的想法、情緒表現和訴求,彷彿就是把它們當作承載疾病的容器而非當作「人」來對待,我們是否能順利解決當下和以後的問題?

體悟所需要的不僅是具有啟發性的道理,非常重要的是必須和自身經驗結合。而這需要充裕的空間、時間和嘗試。

人在不斷的探索與嘗試中學習

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執行力、反應速度、判斷能力、邏輯等等都在扮演不同角色時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比如說球隊的艱辛練習需要具有領導力的隊長,善用鼓舞士氣的言語和自身的行動去感染其他球員去達到堅持不懈的狀態。系會辦理活動時需要幹部之間的密切溝通和有效的執行才能順利完成。

這些軟技能的培育都在我們扮演不同角色時取得不同程度的訓練。而面對與不同科系的同學或社會人士的團隊合作當中,我們認識到的是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開始面對批評和否定,接納自己的軟弱和不足,擁抱團隊的力量,並學習開放式的思考,以問題導向去解決當下的困境。

這些都必須跳脫以往自己設下的限制,跨出最困難的第一步,去投入學習。探索過程中同時也有機會重新認識自我價值和初衷,辨別自身行為是否僅單純順應社會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內心所嚮往的人事物?

責任編輯:吳依凡

醫學教育 醫病溝通 住院 情緒 心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