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抗體
共找到
1882
筆 文章
-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師分析磐石艦5大關鍵點 認為台灣應調整防疫腳步
國軍敦睦艦隊磐石艦的染疫人數已增加到31人,疫情仍持續擴大中,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分析磐石艦疫情5大關鍵,認為從其中各項必需要重視到台灣防疫的隱憂,中央是否應該提升採檢能量與檢驗技術,對所有入境者作全面篩檢,是當前重要的議題。而很多人關注磐石艦上的疫情到底從何而來,是台灣原本就有帶原者上船,還是官兵在帛琉染疫?許秉毅也表示,要釐清這個問題並不難,只要分析磐石、康定、岳飛三艘軍艦之官兵在「航行中的就醫人次之差別時間點」,應該就能確定染疫的時間點。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分析,關鍵之一是現在很多人責難船上醫官,認為沒有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疫情,但事實上年輕而且臨時被徵調上船的醫官,在欠缺相關資料與檢測工具的情況下,加上船上又沒有發生肺炎,要發現疫情真的是「連神級的醫師大概都做不到」關鍵二,有人認為為何當初沒有防止有染疫的官兵上船,許秉毅認為,以新冠肺炎病毒有許多無症狀的帶原者來看,唯有在上艦前對所有將上艦者作「全面性新冠病毒篩檢」,才能有效避免有症狀或無症狀的感染者上艦,光用是否有感冒症狀作為是否可上艦之依據顯然不足。關鍵三,在船上根本很難從發燒等症狀做出染疫的診斷,除非船艦備有「新冠肺炎採檢包、PCR儀器、熟悉採檢技術之醫師及操作儀器之醫技人員」,才有可能針對發燒及出現呼吸道症狀之官兵,即時確定診斷是否有罹患新冠病毒感染,事實上這是目前國軍所有船艦所欠缺的。關鍵四,磐石艦靠岸後,雖然聯檢小組有上船稽查,但短短半天時間,除非全面普篩否則根本難以發現疫情,但許秉毅認為,還是有跡可循。依據國防部公布的資料顯示,敦睦支隊三艘軍艦中磐石、康定、岳飛三艘軍艦之官兵在航行中的就醫人次分別為226、25、16次,很明顯的,如果三艦艇上之官兵數相當,磐石軍艦之官兵就醫率遠高於其他兩艘軍艦,顯示極可能盤石艦上有傳染性疾病在蔓延。不過,現有的查核項目可能未列入各船艦就醫人數與人次之比較,以及作下艦人員的全面性病毒檢測。而關鍵五,船上的「0號病人」到底源自台灣或帛琉?許秉毅認為,仔細分析磐石、康定、岳飛三艘軍艦之官兵在「航行中的就醫人次之差別時間點」,有可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如果磐石艦之官兵就醫率在「離開台灣不久就高於其他兩艘軍艦 (起始點分離) 」,代表0號病人緣自台灣本土;相反的,如果磐石軍艦之官兵就醫率是在「3月15日離開帛琉後,才高於其他兩艘軍艦 (中途點分離) 」,則傾向0號病人是在帛琉染疫。許秉毅表示,台灣防疫做的好,但磐石艦卻引發重大危機,而從磐石的經驗,大家應該要關注的是「是否每天仍有一些無症狀的感染者正經由世界各地的航班或其他的盤石船艦進入台灣? 」他表示,台灣目前針對入境者,採取居家檢疫14天的方式,但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的發現,國內無症狀感染體者內病毒由陽轉陰時間的中位數是「18天」,範圍大概在「7天到41天」之間,某些無症狀的感染者在隔離14天後,還是具有傳染性,這些人一旦進入社區,就有可能成為社區傳播的「隱形炸彈」而近來美國史丹佛大學在加州 Santa Clara郡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Santa Clara 居民抽樣檢查的新冠病毒抗體陽性率為2.8%,是美國政府公佈之該地區之確診病例數的「50至85倍」,意味著無症狀感染者的數目遠超過過去的估計。未來台灣對來自世界各地之班機上的無症狀旅客入境後是繼續採取「守株待兔」的隔離方式,還是要轉守為攻,經由提升採檢能量與檢驗技術,對所有入境者作全面篩檢,是大家急需處理之問題。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無證據顯示 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不會再染疫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已經康復並產生抗體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不會再次染疫。世衛在進行科學簡報時警告各國政府,不可對曾經染疫的人士發出「免疫通行證」或「無風險證明書」,因為這是否確實無從保證。世衛指出,這項作法事實上可能會增加疫情繼續傳播的風險,因為已經康復者可能會忽視採取標準防疫措施的建議。智利上週表示,將著手發放「健康護照」給認定已康復的染疫人士。一旦篩檢確定體內已產生抗體因而對病毒免疫,即可立即重返工作崗位。但世衛表示,已持續查看抗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產生反應的證據。根據路透社統計,全球累計約有280萬人確診、19萬6298人喪生。世衛指出,多數研究顯示,康復的染疫人士會產生抗體,然而其中某些人血液裡的中和抗體含量非常低,顯示細胞性免疫可能也是康復的關鍵因素。
-
2020-04-25 養生.聰明飲食
一次圖表攻略 教你蛋白質這樣吃.這樣算 才健康!
蛋白質的英文是Protein,根據希臘字源protos而來,protos代表著「第一」,蛋白質在體內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我們身上要長肉、長出毛髮、長指甲、做出抗體、酵素、結締組織等等,都需要蛋白質的助攻。也因為如此,若缺乏蛋白質,會出現肌少症、骨折變多、頭髮稀疏易斷、指甲變脆、皮膚發炎、水腫、傷口恢復慢、易感染、容易餓、情緒變化快等諸多症狀。(這部分詳細資訊請參考「有這些症狀,小心缺乏蛋白質!」)那我們究竟該吃多少呢?每個人需要的蛋白質量,會因為體重、年紀、和活動度而有所不同。大部分的建議蛋白質攝取量會先從體重來算。符合每日最低需求的蛋白質量,大約是每天每公斤體重吃0.8公克的蛋白質。也就是一位5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吃50*0.8等於40克的蛋白質。一位6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吃60*0.8等於48克的蛋白質。70公斤的人至少吃56克;80公斤的人至少吃64克。然而每天每公斤體重吃0.8克蛋白質的吃法,是指活動量不高的人,而不是只能吃這樣的量。如果要讓身體維持各種代謝功能,讓肌肉持續生成,保持力氣,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要吃到1g的蛋白質。如果本身活動量高,甚至該吃到每天每公斤體重1.2到1.6克的蛋白質,才不至於不足。「我都六十了,應該要吃少一點吧!」許多銀髮族會有這樣的概念。然而老年人的肌肉對低量的蛋白質、胺基酸反應更差,反而更需要多一點的蛋白質才能保持肌肉持續生成。也就是說,想要健康老化,避免肌少症,不僅要加強阻力型運動的訓練,同時也要增加飲食中蛋白質的含量,長遠來說才能保持住肌肉的健康。這目前是一般我們較沒注意到的概念!而一篇2016年的研究認為,對即將邁入中老年的人而言,每天每公斤體重吃到1.2到1.6克的蛋白質是適當的,不僅能減少肌少症問題,同時還帶來控制食欲與體重的好處。還有另一個族群需要吃多一點蛋白質,就是要負擔胎兒和嬰兒營養的孕產婦。無論是孕婦,或現在正在哺乳,都要記得吃多一點的蛋白質,才能讓組織獲得足夠的蛋白質助攻喔。然而我們一般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吃了多少蛋白質對吧!先來看幾個好的蛋白質來源,了解究竟吃這些會獲得多少的蛋白質呢?● 100克的虱目魚含蛋白質約22克。一塊虱目魚肚約180克,總蛋白質40克。● 100克的鮭魚或鮪魚含蛋白質21克,一塊冷凍鮭魚排約300克,總蛋白質63克。● 100克的雞胸肉或土雞肉含蛋白質22克。一片超商買的或網購的即食雞胸肉約130到180克,總蛋白質約30到40克。● 100克的雞腿肉含蛋白質19克。一隻220克的雞腿總蛋白質約40克。● 100克的希臘優格含蛋白質10克。這種一般大家比較少看到。● 100克的優格含蛋白質3克。這是平常比較常看到的,一杯市售優格總重從100克到500克都有。● 100克的豆腐含蛋白質5克,一塊豆腐約300克,總蛋白質15克。● 100克的豆漿含蛋白質3.3克,一罐400毫升的豆漿總蛋白質13克。● 100克的鮮奶含蛋白質3.2克,一罐盒裝鮮乳310毫升總蛋白質約10克。● 100克的蛋含蛋白質10克,一顆蛋約60克,總蛋白質6克。● 100克的毛豆含蛋白質12克。● 100克的綜合堅果含蛋白質16克。● 100克的豌豆含蛋白質4克。假使一位50公斤的女性,目標是每天每公斤體重1.2g,也就是總共60克的蛋白質。那可以怎麼做呢?(僅列出含蛋白質的餐點內容,不是三餐只吃這些,為了避免混淆就沒寫出澱粉類或蔬果部分。)▲ 早餐吃25克的堅果和一瓶400毫升的無糖豆漿,總蛋白質4+13=17克。▲ 午餐吃一片超商的即時雞胸肉,獲得30克蛋白質。▲ 晚餐吃半塊豆腐和一顆蛋,獲得7+6=13克蛋白質。若這天晚上還到健身房運動1小時,運動後再補充一罐盒裝鮮乳,增加10克的蛋白質,也是很合理的喔。然而值得提醒的還有以下幾點:◎ 我們這裡特意沒寫出紅肉的蛋白質,畢竟建議從雞肉、魚肉、蛋類、與黃豆攝取高生物價的蛋白質喔!攝取紅肉會有其他的健康議題,請不要為了增加蛋白質而大量增加紅肉的攝取量,尤其不要吃紅肉加工食品,例如肉乾、肉鬆等物,會為身體帶來更多健康負擔與疑慮。◎ 不要一天只在其中一餐吃大魚大肉,請分散於三餐攝取蛋白質,讓蛋白質的消化吸收更好。◎ 吃多一點蛋白質不代表要吃肉吃更多,黃豆類製品、牛奶、優格也有不錯的蛋白質。◎ 想一下你吃下的這份蛋白質,是不是伴隨太多熱量、脂肪?請記得我們增加蛋白質攝取的同時,還是要減少飽和脂肪與精緻化的澱粉的份量,不要讓總熱量不停往上爬。◎ 蛋白質的份量可以佔成人每日總熱量的10%到35%,一般來說增加一點蛋白質的含量可以提高飽足感,整體來說可能反而會吃少一點。 ◎ 當你想提高蛋白質攝取量之前,請先確定自己的腎臟功能是正常的,或向醫師諮詢自己適合的蛋白質攝取量。原文:蛋白質這樣吃!這樣算!一次圖表攻略(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西醫一般科、家庭醫學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添利器 南科以「假病毒」開發活性篩檢平台
南科錫德斯生醫與偉喬生醫共同開發完成,用於篩檢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及動物活體的活性篩檢平台,將可協助醫護人員偵測中和性抗體、小分子、天然萃取物,或確認消毒性醫材是否確實完成消毒,可望加速未來藥物開發與中和抗體研究流程。兩家業者表示,憑藉開發技術和經驗,在疫情初期即投入資源,專注研究以假病毒(Pseudovirus)為基礎的新冠病毒感染活性篩檢平台。而此平台能夠運用在中和性抗體開發、蛋白藥物開發及小分子藥物開發等目的,目前已完成測試,可感染表面帶有 ACE2 細胞。業者說,ACE2 也就是辨識新冠病毒的重要分子,也是病毒能夠與人體內 ACE2 受體結合、進入人體引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重要關鍵。業者指出,科學家可利用假病毒,透過 ACE2 表面蛋白進入細胞,產生螢光訊號,藉此在安全環境中,模擬新冠病毒進入細胞過程。而此平台也可用於測試抗體、藥物或鑑定測試消毒噴霧是否具有消滅病毒能力。由於假病毒無法於細胞內複製,不須在高防護的實驗室中即可操作,安全上沒有疑慮。
-
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研院快篩已交廠商量產 擬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中心
台灣防疫表現頗受肯定,但要能快速針對病毒、藥物及疫苗做出突破性的研究,需仰賴專業的科研人才與設備。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與於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增加P3研究室相關研究人員之編制,並訂定長期性實驗人才養成方案」進行專題報告。他指出,中研院目前有3間研究高危險病毒的P3研究室,並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統整防疫資源與技術、人才培育,預估每年經費約需2.2億元。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的新冠肺炎快篩裝置,廖俊智表示,已轉交7到9家廠商,廠商開始量產,但後續必須經衛福部食藥署申請授權。廖俊智指出,P3實驗室主要為執行生物危險群第三等級致病原微生物之研究服務,研究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之高危險性傳染病微生物,包括新興之高危險性致病原,例如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漢他病毒等。中研院現有2間P3實驗室,分別位於生醫所與基因體中心,均已成立10餘年。此外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也將設立中研院第三間P3實驗室,去年7月底完成驗收程序,預計於今年底完成認證,面積約為240坪。廖俊智表示,為整合已養成之傳染疾病研究人才、技術及能量,並使專供感染症研究用之P2 及P3 實驗室發揮最大效益,中研院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其目標包括研發快篩工具之開發與治療性抗體之研發、研發抗病毒藥物研發等。此一中心規劃聘任執行長1名,並延攬病毒研發重要領域的合聘研究員及新聘研究技術人員計8名,其餘研究人員原則上採合聘自中研院現職研究人員。廖俊智表示,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成立後,所需經費除部分逐年編列於公務預算,同時已另向行政院申請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新興傳染病防治研發及重大疾病研發細部計畫」,預計每年經費約1億7000萬元。他指出,此一中心也可以與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國衛院等單位密切合作、並與各學研單位及醫學中心建立新興傳染病資源共享平台,共同分享研究材料及資訊,為下一波隨時可能爆發的疫情作好準備。立委范雲質詢時,恭喜廖俊智「連任院長」。據了解,中研院院長一屆任期五年,院長多半至少連任一次。廖俊智明年任期才到,四月已召開評議會,同意廖俊智連任。評議會程序已完成,目前陳報總統核定中。
-
2020-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避免敦睦艦隊群聚重演 專家倡放寬新冠肺炎篩檢條件
敦睦艦隊群聚案的感染源頭究竟在哪,恐怕難尋。有專家根據官兵發病情形研判感染源可能在帛琉,但重要的是放眼日後,軍方應與指揮中心更密切合作,考慮放寬軍人的新冠肺炎篩檢條件,並於軍艦出航時配備流感快篩試劑,才能在官兵出現症狀卻排除罹患流感時,更提高警覺。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諮詢委員李秉穎今天上午出席電台節目「周玉蔻嗆新聞」,他表示,眼下沒有足夠證據可證實敦睦艦隊群聚案的感染源,不過若細看幾個時間點,包括3月5日軍艦離開台灣、3月15日離開帛琉、帶有抗體的其中一名官兵於3月21日發燒,可就此初步判斷,3月5日從台灣帶病上船直到3月21日才發病的可能性較低,3月中旬從帛琉帶病上船、病毒潛伏六天後發病的可能性較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決議全面對於盤石艦官兵檢驗血清抗體,不過,李秉穎說,不一定找得到第一個感染者,因為發病紀錄恐怕不明確,「艦上確診官兵無症狀的比例過高,高得有點奇怪」。他說,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敦睦艦隊官兵年輕體強,可能原因之二是軍艦靠岸時人心浮動、想著趕快下船放假找女友而忽略告知症狀,另也有可能是軍中文化不鼓勵誠實告知症狀,導致有人發病卻不敢言,「我當兵時生病,大家會對你不太爽、懷疑你是否是假病」。李秉穎表示,軍旅生活長時間維持群聚,人與人之間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即使配戴口罩也非全天戴,且戴口罩防得了飛沫傳染卻未必能防接觸傳染。他說,放眼日後的防疫工作,軍方應與指揮中心保持溝通,並考慮放寬軍人的新冠肺炎篩檢條件,軍隊中有小群聚感冒事件、一個連隊有一兩人咳嗽流鼻水等,就應考慮作病毒篩檢。李秉穎表示,目前台灣尚未發展出新冠肺炎快篩試劑,現階段軍艦出航並無快篩試劑可用,但至少可配備流感快篩試劑,當官兵出現症狀卻排除罹患流感時,就能更加提高警覺。
-
2020-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韓國檢測二度確診患者 初步判定幾無傳染性
韓國接連出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痊癒患者二度確診案例,當局進行病毒分離檢測部分結果今天出爐,初步判定二度確診者幾乎不具傳染性。韓聯社報導,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長鄭銀敬今天在例行記者會表示,當局針對39例二度確診案例進行病毒分離檢測,其中6例完成培養檢測結果呈陰性,其他33例仍在進行檢測。鄭銀敬說明,雖然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中呈陽性,但在病毒培養檢測中呈現陰性,判斷應幾乎不具傳染性或傳染性很低。媒體問及是否該改以病毒培養檢測代替PCR作為痊癒判定標準,鄭銀敬回應,目前各國都是以PCR為準,且病毒培養需時2週以上,以此作為解除隔離的標準不太務實。截至今天,韓國境內二次確診患者累計207例,較前一天增加15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今天也公布對25名恢復期患者的調查結果,確認全員體內都產生可對抗病毒的「中和抗體」,不過,其中12例仍在病毒基因檢測中呈陽性。鄭銀敬說明,這顯示患者雖然產生中和抗體,但未能完全清除病毒,推測病毒在體內殘留的時間長短可能不同。不過她也強調,這是針對恢復期患者的調查,並非解除隔離的案例,不能以此推論解除隔離者有5成可能二度確診。
-
2020-04-22 科別.感染科
山友注意!致死率最高30% 新人畜共通傳染病在台現蹤
衛福部新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長期監測,發現該病原已在台灣動物族群現蹤,不得不慎。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107至108年,針對放牧型態牧場監測調查此新興病原,在牛丶羊樣本中測得病毒核酸與抗體,顯示該病原已在台灣動物族群現蹤。興大獸醫學院教授徐維莉表示,此感染症為近年在亞洲地區發生,藉由「蜱」媒介傳播的新興人畜共通疾病,感染患者會出現發燒、血小板與白血球減少等特徵,嚴重有出血傾向或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2009年在中國大陸湖北首度發現,日本及南韓,越南都已有確診病例,致死率約5%至30%,台灣108年有第一例確診案例,患者是70多歲男性,最後因為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發病前無出國史,但常到山區活動。中興大學建議,戶外休憩活動時應注意防範相關蟲媒的叮咬,避免感染,建議戶外活動時宜著淺色衣物,避免在有野外動物出沒地區草叢活動,可穿長褲、鞋襪,並使用含敵避DEET的防蟲液,若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應提醒醫師相關戶外活動史,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
2020-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毒怎跑到軍艦上? 陳時中:片段訊息判斷感染源有風險
海軍敦睦艦隊27人新冠肺炎確診,到底在哪裡、怎麼感染的,大家都很關心。帛琉衛生部長羅伯茲也表示,艦上病毒來自該地的機率低,並指這波疫情比較可能是「艦上群聚感染」。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現在用片段訊息判斷「有風險且不科學」,還需要更多資訊。陳時中表示,目前疫情調查兩大重點,其中一個便是往前追感染途徑,可以運用科學方法更了解台灣是不是有無症狀感染的情況,做進一步釐清,但這需要非常龐大的研究。現在用片段訊息判斷傳染源有風險且不科學,之後會蒐集更多資訊,雖然可能仍無法確認確切感染源,但會有比較清楚的樣態,屆時討論比較符合科學性,對疫情控制也較有幫助。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在會上表示,19日說明案396、397和398有三人確診時,曾提到發病時間點為4月初到4月12、13日,因此研判為船上感染。但驗出三位抗體陽性者,發燒日期分別3月21、23和26日,則未說是在船上得到感染,整體群聚還需要更多資訊,並藉由疫調釐清更多資訊,才能綜合研判。張上淳於記者會後受訪時則補充表示,原本認為一名官兵曾於3月6日在船上發燒為關鍵資訊,因為若是這名曾發燒者驗出抗體陽性,便可推斷去帛琉前就感染,然而檢驗結果為陰性。因此還需要其他資訊,如其他沒發燒但有症狀者的抗體檢測結果,才能有更多推論。然而既然三艘軍艦的官兵到帛琉時都下船,為何確診者集中於磐石艦上?張上淳則表示,下船活動不是每個人都會感染,有可能是磐石艦上的人在某種場合將病毒帶到艦上。
-
2020-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敦睦3官兵二採確診 專家:發病較久易時陰時陽
磐石艦再添3人確診,且在艦上早有症狀,直到二採才陽性。專家張上淳說,發病後第一週病毒量較高,較易採檢到陽性;若發病時間較長,可能時陰時陽,會謹慎多採幾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記者會宣布,敦睦艦隊成員又有3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也都是磐石艦的實習生和軍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下午在記者會回應媒體時表示,有些確診者在比較早期或召回時有症狀就立即採檢,有些人一採陰性,但因症狀算是相當典型,不會就此放過,才進行二採,就變成陽性。張上淳說,當發病到某程度,就會出現時陰時陽的狀況,發病頭一週內,病毒量通常較高,較容易檢驗出陽性,若是發病後2、3週,如軍艦上待很久時間,到4月18日才確診,可能已進入時陰時陽階段,會較為謹慎多採幾次。張上淳也澄清,有3名敦睦艦隊成員採檢陰性但血清檢驗有抗體,意即曾經染病,媒體報導是在艦上染病;但他認為還需要更多資料才能釐清,並沒有說是在船上染病。
-
2020-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稱感染人數比官方高50倍 史丹佛大學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
兩個多禮拜前就看到新聞報導說史丹佛大學正在做新冠抗體調查,然後最近幾天就幾乎天天都會看到某某教授在電視新聞裡洋洋得意地說《真正的感染率是比實際多出幾十倍》。我心裡真是感觸萬千:一個人人嚮往的一流學府竟然也會淪落到如此地步,需要把未經證實的研究結果先在媒體公佈,藉以爭名奪寵。科學研究所應恪守的嚴謹態度,已經蕩然無存。不管如何,千呼萬喚這項研究總算是在大前天(2020-4-17)刊載於預印本網站MedRxiv,而毫無意外,媒體也就立刻傻乎乎地報導《史丹佛大學已經發表什麼了不起的結果》。這篇尚未被審核的論文標題是COVID-19 Antibody Seroprevalenc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加州聖塔克拉拉縣的COVID-19抗體血清盛行率),而它最重要的結論是《4萬8千到8萬1千聖塔克拉拉縣的人在四月感染新冠;這是比確診人數多出50到85倍》。50到85倍!這是多麼驚人的數據啊!根據這個數據,華爾街日報就在同一天就發表New Data Suggest the Coronavirus Isn’t as Deadly as We Thought(新數據表明冠狀病毒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致命),而很多讀者也就紛紛發表意見,說居家抗疫根本就是庸人自擾、大驚小怪、多此一舉,應該立刻解除等等。這項研究是在4月3日和4日兩天測試從臉書招募來的3千多人(臉書招募!?),而它所採用的測試盒是購自一家位於明尼阿波利斯,名叫Premier Biotech的公司。儘管論文裡說這家公司是試劑盒的製造商,但實際上這家公司只不過是個代理商。根據這家公司網站,製造商是杭州的Hangzhou Biotest Biotech, Co., Ltd,所以我就循線查出這家杭州公司的中文名字是《博拓生物》。可是,《博拓生物》所列出的11種傳染病檢測試劑盒裡卻沒有新冠檢測這個項目。直到我點擊《博拓生物》的英文版網頁後,才發現真的是有新冠檢測試劑盒,而且它還是這個英文網頁的主打產品。那,為什麼中文版沒有,英文版就有呢?NBC News在該論文刊載的前一天(2020-4-16)就已經發表Unapproved Chinese coronavirus antibody tests being used in at least 2 states(未經批准的中國冠狀病毒抗體測試至少在兩個州使用),而其中就有提到史丹佛大學所使用的那個新冠檢測試劑盒。它說:「根據衛生官員,FDA文件和中國製造商之一的發言人說,明尼阿波利斯的Premier Biotech和科羅拉多州的Aytu Bioscience這兩家美國公司正在發配未經批准的中國製造商的測試。…杭州的Biotest Biotech公司在周三回覆:『很遺憾地通知您,根據政府的最新監管政策要求,我們已暫停COVID-19 IgG / IgM快速測試的出口銷售。』」也就是說,史丹佛大學所使用的最關鍵的實驗器材是一個中國製造,未經核准,已經被禁止出口的試劑盒。所以,你現在應當知道,為什麼這個試劑盒只在英文版才看得到了吧。有關這個試劑盒的可靠性,論文裡是這麼說:「在研究之前,可以得到製造商的性能特徵(使用85個確定的陽性樣品和371個確定的陰性樣品)。 …我們使用史丹佛醫院37位RT-PCR陽性患者的血清對試劑盒進行了測試,…我們還對來自史丹佛醫院的30個COVID前樣品進行了測試,..」也就是說,有關這個試劑盒的可靠性,研究人員自己測試了37個陽性以及30個陰性樣品,但是主要的數據還是來自廠商(85個陽性和371個陰性樣品)。那,現在既然知道試劑盒是未經核准的,我們還能相信廠商的數據嗎?在刊載這篇論文的網頁,目前共有201個評論,而裡面有不少是看起來相當有學問的。他們對這篇論文提出種種質疑,包括樣品收集的偏差和統計學分析的缺陷。但是,還沒有人談到這個試劑盒來源的問題。要是知道它是來自中國,又未經核准,那…不管如何,這項史丹佛的研究,從兩個多禮拜前,也就是實驗都還沒有開始進行之前,就極力爭取媒體曝光,一直到今天,天天大肆吹噓。這就是新冠戰國時代醜惡的寫照。附註:在史丹佛那篇論文刊載的同一天,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Antibody Testing for COVID-19(COVID-19抗體檢測的承諾和危險),對於市面上琳瑯滿目,未經核准的新冠抗體測試盒,表示關切和擔憂。原文:史丹佛的新冠抗體調查,可靠嗎?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台大公衛挺海軍:磐石艦做到2點 不會引發社區流行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20日)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說明會,海軍敦睦艦隊近日出現24人確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船舶防疫難度很高,海軍為了防守我們的海外領土權,長時間隔離在公海上,這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他們的生活品質,也不是外界所能想像,所以我們要尊敬我們的海軍。陳秀熙坦言,軍艦與輪船防疫,跟一般社區感染的防疫不太一樣,船舶防疫的難度很高,目前在世界疫情上,美國與法國的軍艦淪陷得更嚴重,台灣目前已經守得很不錯。他也呼籲大家應該要有信心,接下來要再確實做好疫調及後續監控,就能夠阻斷第二波流行,不會因此引發社區大流行。陳秀熙強調,台灣的防疫已進入第二階段,美國為什麼一直在做抗體快篩?就是為了讓有抗體的人,可以趕快返回工作崗位。所以我們要如何運用抗體快篩技術,如何趕快有抗病毒藥物產生,來買時間發展疫苗,之後才能夠幫助其它國家、幫助自己,才可以產生免疫力,讓社會回到正軌。
-
2020-04-2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驟逝 主動脈狹窄病變胸悶是警示
國標舞女王劉真因為主動脈狹窄接受心臟手術時併發心臟驟停,經歷35天的搶救後仍不幸離世,讓主動脈狹窄疾病引起大眾討論。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指出,主動脈狹窄疾病有先天性及後天性,最常見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狹窄,若有胸悶,暈厥都是警示 不及早治療有時等發現時,壽命可能只剩 2到5年。彰化縣員榮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郭勛南醫師表示,最近也有老人家因胸悶而求診,檢查後發現和劉真一樣是主動脈狹窄問題,這類病人多數是因年紀大超過60歲以上所引起的瓣膜老化及鈣化,不過也有分先天及少部分後天性的原因。先天性的原因通常是先天性變異的二葉型主動脈瓣(原本應為三葉),因為結構上的異常導致平均在40、50 歲時瓣膜提早損壞發病。郭勛南說,臨床上最常看到的還是老化所引起的主動脈瓣膜鈣化狹窄,常發生在 65 歲以上患者,但這個疾病最令人擔心的是發生初期中期常常患者都是沒有症狀,等到發生胸悶,暈厥甚至心臟衰竭等症狀時,都已經是末期,壽命通常只剩 2到5年。而後天性的主動脈狹窄有時是因鏈球菌的感染引發的抗體反應,又被稱為風濕熱,影響到心臟的二尖瓣及主動脈瓣開合功能,鏈球菌的感染常常發生在學齡的兒童,會造成全身性的症狀如皮下節結、紅疹、關節疼痛,在產生抗體後攻擊心臟二尖瓣及主動脈瓣,留下後遺症,造成病患中年後發生風濕性瓣膜病變。郭勛南說,通常在心電圖可以發現心臟肥大,而心臟超音波則是最確切診斷工具,到了重度主動脈狹窄,除了藥物治療外,病患都需要手術的介入才能解除症狀挽救生命,現行的手術方式有風險較高的傳統外科手術,及相對安全的心導管方式置放主動脈內人工血管支架。一般超過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如果產生胸悶、暈厥、呼吸急促等症狀,或體檢時被診斷有心雜音,應盡速至心臟科門診檢查及尋求心臟科醫師意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驚!史丹福大學抗體檢測結果:感染人數比官方高50倍
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在加州聖塔克拉拉郡廣泛進行的一項抗體測試,感染新冠病毒的真實人數遠遠超過官方數據,可能高出超過50倍,致死率則不如現今全球確診案例相對死亡人數所顯示的那麼高。但部分科學家對該測試使用試劑的準確度存疑,因為多數未經嚴格評估可確認其可靠性。住聖塔克拉拉郡的約3300人在4月初經抽血檢驗分析後發現,每66個人裡有1人感染新冠病毒。研究人員據此推估,該郡200萬居民裡,當時有4.8萬到8.2萬人染疫,盛行率大約2.4%到4.1%。這個數字與官方4月初的確診案例數約1000例有很大的差距。該研究還提供聖塔克拉拉郡的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IFR)在0.1到0.2%之間,相當於4.8萬到8.2萬人感染者之中僅100人死亡。截至4月10日,該郡官方數據顯示有50死。研究數據低於一般以為的3%-4%,也低於倫敦帝國學院依中國大陸數據推估英國IFR為0.9%。上述研究是目前正在全球多個城市進行的首批血清盛行率調查之一,還要等同儕審查後才會正式發表。世界衛生組織也在推動一項名為「團結II」(Solidarity II)的全球性血清抗體研究。澳洲國立大學傳染病教授柯里諾提醒,研究使用的商用抗體檢測工具,僅在一小群人身上做過評估,可能影響結果的準確度。南加大衛生經濟學家蘇德表示,如果疫情沒有先前預估的那樣致命,可能影響抗疫措施和疫情對經濟和社會衝擊的討論。此前,德國4月9日也發布過一份類似研究,在有1.2萬人口的村鎮對約500人進行抗體檢測,再加上基於聚合酶連鎖反應的診斷來尋找現有確診數,推估出該鎮感染率為15%。但這可能不代表德國整狀況,因為該鎮2月舉行過慶典,可能是疫情大爆發的關鍵。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新一波挑戰 張上淳:仍需提防無症狀感染者
國內出現軍艦群聚感染成為國內防疫新一波挑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分析先前國內三九五名確診案例,發現我國輕症患者症狀,初期以發燒、咳嗽為最多,輕症者多為年輕人,年長的患者出現重症較多,也比較擔心有肺炎。三九五確診案例中,本土案例五十五例、境外移入為三四○例,境外移入確診案例以「美國」為最大宗,占百分之廿六,其次依序為英國百分之廿二、法國與西班牙皆百分之六、土耳其百分之五;分析前一百名確診案例,重症比例、出院時間都比後面的二九五例晚且高,張上淳分析,應與後二九五例年齡層較低有關。至於無症狀輕症的患者中,有廿二例為無症狀確診者,年齡以廿歲到廿九歲最多,其次為六十歲以上,目前僅十二人解隔離,這十二人轉陰後解隔離最短七天、最長四十一天,中位數為十八天。至於病毒量則有高有低,未有絕對。國外認為本土案例連續十四天掛零可顯示疫情趨緩,張上淳表示,公衛上認為連續十四天本土案例掛零是安全的,但即使如此,也難以確保我國社區內完全沒有任何一位無症狀感染者,即使我國連續十四天本土案例掛零,也需要提高警覺。另外,有專家認為,台灣確診數少,可能代表有抗體者也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坦言,台灣確診數少,確實是隱憂。他說目前思考如何建立社會秩序並配合篩檢,防堵疫情,並不期待透過感染數變多增加民眾免疫力,希望未來疫苗問世後,可望透過接種疫苗讓民眾都有抗體。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看時間序「艦上恐有無症狀感染」
我國首起軍艦群聚感染,三名確診官兵染疫時間點啟人疑竇,專家認為從時間序來看,未必在帛琉染疫,分析較可能染疫的時機,一是艦上有無症狀感染者,另種可能為軍艦九日靠航後,恐有接觸到感染者。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應是軍艦上有無症狀感染者機率較高,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的潛伏期五到七天,最長十四天,偶有廿一天才發病,但極為少數。黃玉成說,案三九六於四月十二日出現症狀,用潛伏期五到七天回推,應在四月五日左右染疫,當時人正在軍艦上,因此才會推測艦上有無症狀感染者,或該名染疫者症狀極為輕微,至今都未被發現。不過,黃玉成認為,目前已召回採檢七百人,近期就能解除疑惑,他也說,現在對七百人採檢也不一定真的驗得到,有些人恐怕已經自癒,恐需要加驗體內抗體才能如實還原真相。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則表示,指揮中心將軍艦群聚最可能的感染源指向帛琉,他認為此方向可能性不高,海軍三月十二到十五日停靠帛琉,若是染疫早就發病。他最擔心是軍艦九日靠泊左營,等待下船的六天期間內,曾有人下船或有人上船,這段期間接觸到感染源,比較可能讓官兵在四月十二日發病。陳秀熙說,若有人曾經下船或上船,接觸到非軍艦人員染疫,等於該名感染者正在社區內趴趴走,突顯我國社區感染的隱憂。不過,他也表示,這項推測有個前提,即是目前疫調時間序都正確。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軍艦帛琉染疫?醫師指出疑點
新冠肺炎我國出現首例軍艦群聚,且新增三個案,有醫師認為可能在帛琉時感染、或個案傳給個案導致,但軍隊管理不夠徹底也是可能原因之一。有醫師質疑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其相關接觸者若感染可能也已無病毒,無法篩檢出來,若之後對700名官兵採檢,建議要加驗抗體才較能確認是否曾受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表示新增三名境外移入個案,為3月中至帛琉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的軍校生及軍人,三確診個案同隊共三艘軍艦,官兵及學生合計700多人,正進行相關疫調,昨進行隔離完成採檢。案396於4月12日出現頭痛、嗅覺異常,15日下船後返家並自行就醫,17日再就醫,由醫院採檢通報;案397在4月初出現上呼吸道腫痛、頭痛、流鼻水、咳嗽、嗅覺異常等症狀,返家後於17日就醫並採檢通報;案398於4月13日嗅味覺異常,17日自行前往醫院急診就醫後,採檢通報。潛伏期近1個月少見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昨天三軍艦確診者雖有可能是在帛琉遭感染,但潛伏期接近一個月,實在少見。一般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的潛伏期約一周,最長14天,三周以上才發病者雖有,但極為少數,或許有個案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玉成說,如案396於4月12日出現症狀,以潛伏期一周回推,當時人正在軍艦上,可能是無症狀或症狀極為輕微而未被發現。不過他說,軍旅生活採集中管理,一人有症狀可能全員都受影響,或許上述三確診者可能症狀出現的更早,但因不明顯或其他因素而未及時處理。時間久不一定驗得到病毒但黃玉成說,目前已召回採檢700人並集中檢疫,雖已對其採檢,但因時間已久,相關接觸者即便曾受感染也不一定真的驗得到,恐怕已經自癒無病毒,建議指揮中心可在期滿時普篩,加驗體內抗體才能還原真相。中國附醫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上述三個案中,案397於4月初出現症狀,十多天的潛伏期其實還算在合理範圍,且其中兩位個案為住同寢室,他認為也有可能是個案間的傳播。另外,軍隊掌管不夠徹底、較鬆散,如該個案的班長、排長未即時掌握到官兵狀況,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樂意和世界各國分享新的快篩技術
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副總統陳建仁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快篩有兩種,一種是檢測抗原,現在我國是利用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來做,但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更快的檢測技術;另一種是檢測血液中的血清學標記(serologic markers)和抗體,希望一切進行順利,能盡快獲得許可,會很樂意和世界各國分享所有新的快篩技術。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日前專訪陳建仁,總統府今刊出相關內容。談到我國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陳建仁指出,台灣在2003年爆發嚴重SARS疫情,也學到審慎以對、迅速應變及超前部署這三件事,審慎以對部分,對全世界所有新興傳染病的監測非常重要,特別中國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是多種新興傳染病的發源地。陳建仁說,幸運的是,12月31日,疾病管制署的同仁在PTT(電子布告欄)上,發現一則來自武漢的通告,疾管署隨即在署內群組中分享,並發送電子郵件給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衛生條例」(IHR)聯繫窗口,這就是審慎以對;其次,在必要時迅速發布旅遊警示。第三,陳建仁說是強化邊境檢疫,我國從起初的機上檢疫,以及後續對密切接觸者或從疫區來的乘客加強14天的居家檢疫,這次也升級傳染病醫療體系,並指定了幾家醫學中心,必須在各自的隔離病房照顧病人,避免把每位病患都送到同一家醫院;且台灣在最大容量上,有2萬間隔離病房、1萬4000台呼吸器。至於個人防護裝備部分,陳建仁說,我國記取SARS教訓,知道必須有一套口罩配發制度,也必須增加口罩的產量,現在一天可以生產超過1300萬片口罩。陳建仁也說,任何國家對疫情的防堵,永遠不嫌晚,也必須根據當前情況因時因地制宜,但仍可採行台灣的良好策略來抗疫,例如,社交距離、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居家檢疫都非常重要。陳建仁還說,提供第一線醫護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也很重要,英國和美國都在勉力而為,台灣願意提供幫助。另外世界各國必須相互幫助,分工合作,儘快研發快速篩檢、抗病毒藥物,甚至疫苗,透過這些努力,應可以遏制疫情。陳建仁表示,快篩部分有兩種,一種是檢測抗原,現在我國是利用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來做,但希望有一天可以有更快的檢測技術;另一種是檢測血液中的血清學標記(serologic markers)和抗體,希望一切進行順利,能盡快獲得許可,會很樂意和世界各國分享所有新的快篩技術。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軍艦染疫 醫師呼籲700名接觸者要驗抗體
新冠肺炎我國出現首例軍艦群聚,且新增三個案,有醫師認為可能在帛琉時感染、或個案傳給個案導致,但「軍隊管理」不夠徹底,也是可能原因之一。有醫師質疑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其相關接觸者若感染可能也已無病毒,恐篩檢也檢不出來,若之後要對700名官兵採檢,建議可驗抗體才較能確認是否曾受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表示新增三名境外移入個案(案396至398),為3月中至帛琉敦睦遠航訓練支隊的軍校生及軍人,三確診個案同隊共三艘軍艦,官兵及學生合計700多人,正進行相關疫調,昨天入住集中檢疫所進行隔離且完成採檢。案396於4月12日出現頭痛、嗅覺異常,15日下船後返家並自行就醫,17日再次就醫,由醫院採檢通報;案397於4月初出現上呼吸道腫痛、頭痛、流鼻水、咳嗽、嗅覺異常等症狀,返家後於17日就醫並採檢通報;案398於4月13日嗅味覺異常,17日自行前往醫院急診就醫後,採檢通報。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表示,昨天三軍艦確診者雖有可能是在帛琉遭感染,但潛伏期接近一個月,實在少見。一般來說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的潛伏期約一周,最長14天,三周以上才發病者雖有,但極為少數,或許有個案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玉成說,如案396於4月12日出現症狀,以潛伏期一周回推,當時人正在軍艦上,可能是無症狀或症狀極為輕微而未被發現。不過他說,軍旅生活採集中管理,一人有症狀可能全員都受影響,或許上述三確診者可能症狀出現的更早,但因不明顯或其他因素而未及時處理。但黃玉成說,目前已召回採檢700人並集中檢疫,雖已對其採檢,但因時間已久,相關接觸者即便曾受感染也不一定真的驗得到,恐怕已經自癒無病毒,建議指揮中心可在期滿時普篩,加驗體內抗體才能還原真相。中國附醫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上述三個案中,案397於4月初出現症狀,十多天的潛伏期其實還算在合理範圍,且其中兩位個案為住同寢室,他認為也有可能是個案間的傳播。另外,軍隊掌管不夠徹底、較鬆散,如該個案的班長、排長未即時掌握到官兵狀況,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而對於是否個案是無症狀或甚至上船前就已感染,黃高彬則說,可能性較低,因為新冠肺炎發病前兩、三天到發病後一周病毒量高,軍艦在3月12至15日到帛琉,患者應早該出現症狀,可能是別的因素。不過他也認同若700人採檢都為陰性,指揮中心可在期滿時加驗抗體,以免有漏網之魚。
-
2020-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官兵染疫直指帛琉?專家:可能性不高 最怕本土感染
我國首起軍艦群聚感染,恐掀起我國新一波疫情;而三名確診官兵染疫時間點啟人疑竇,多名專家皆認為從時間序來看,不太可能是在帛琉染疫,分析二種較為可能染疫的時機,一種是艦上有無症狀感染者,另外一種可能為軍艦9日靠航後,恐有接觸到感染者,無論何種情況都對台非常不利。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表示,指揮中心將軍艦群聚目前最可能的感染源指向帛琉,他認為此方向可能性最低,海軍3月12到15日停靠帛琉,若是染疫早就發病,不可能等到4月12日才出現症狀。他最擔心是軍艦於9日靠航台灣,等待下船的6天期間內,曾有人下船或是有人上船,進而接觸到感染源;他說,因為這期間接觸到感染源才會讓官兵在4月12日發病,該感染源恐怕是軍艦以外的人,恐怕正在社區內趴趴走,這是令人最為擔心的事。林口長庚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則認為,應該是軍艦上有無症狀感染者的機率比較高,他說,依照目前新冠肺炎患者從染疫後發病,最常見的潛伏期時間為5到7天,最長則是14天,偶爾會有21天才發病,但極為少數。黃玉成說,案396,4月12日出現症狀,用常見的潛伏時間回推,應該是在4月5日左右染疫,當時人正在軍艦上,因此才推測是軍艦內有無症狀感染者,或是該名染疫者症狀極為輕微至今都未被發現。黃玉成說,他也很擔心軍艦的染疫狀況,若是軍艦內有無症狀感染者,參考鑽石公主號的採檢結果,當時有五成的旅客沒有症狀,雖然後續有部分發病,但採檢陽性後續持續無症狀者占二到三成;他也非常擔心敦睦艦隊恐會有同樣的情況發生。不過,他認為,目前已經召回採檢700人,近期就能解除疑惑,他也說,現在對700人採檢也不一定真的驗得到,有些人恐怕已經自癒,恐需要加驗體內抗體才能如實還原真相。
-
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三度「0確診」是警訊?楊志良:台灣未來情勢恐不樂觀
台灣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防疫有成,本週已迎來第三日零確診,讓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終於鬆口坦言:「疫情有趨緩」,令台灣民眾歡喜不已。不過,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卻感到擔憂,他認為台灣雖感染人數少,但這也意味著有「抗體」的民眾不多,恐怕無法有效防止疫情傳染。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於本月16日上電台節目「POP搶先爆」受訪,他在節目中表示,目前最先控制住疫情的國家為中國,儘管可能有黑數,但在大規模感染後,大多數的人都已具備免疫力;楊志良坦言,「台灣將來也很危險,因為我們感染的人很少,代表我們有抗體的人很少」,就算有藥物問世,也無法有效控制病毒傳染。楊志良認為,最先恢復經濟產能的國家可能是中國,對比疫情仍嚴峻、防疫物資缺乏的美國,「假如中國先恢復生產、美國持續這樣下去,今年全球的GDP雖整體下調,但中國可能會變成第一」,若中國果真強勢崛起,恐怕對台灣有不利的影響,因此他認為國安會應先思考疫情過後的因應對策。針對全球疫情的發展,楊志良仍抱持著憂心的態度。儘管中國部分城市有疫情復發的情況發生,但他認為相較於歐美,中國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還是比較好。楊志良也透露,自己對台灣的防疫相當有信心,但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情勢並不樂觀。
-
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不確定抗體能避免二次感染新冠肺炎
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萊恩今天表示,世衛不確定血液中有抗體存在,是否能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完全免於二次感染。路透社報導,萊恩(Mike Ryan)在記者會上也說,即使抗體有效,幾乎沒有跡象顯示很多人產生抗體,可開始為更廣泛的人口提供所謂的「群體免疫」。他說:「我們現在收到的很多初步資訊顯示,出現血清轉化(產生抗體)的人口比率相當低。」他說:「外界預測…社會上大多數人口可能已產生抗體,但普遍證據沒有支持這項說法,因此可能無法解決各政府的問題。」
-
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有成基本功 張上淳指國人高警覺做對三件事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東森電視台的財經節目「老謝看世界」,本周末邀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台耀執行長楊志平對談,謝金河在臉書轉述,張上淳說,台灣民眾警覺性高,大家很早就戴上口罩,而且勤洗手、噴酒精,這是台灣防疫有成的基本功。謝金河說,張上淳在節目上透露,這次台灣確診病例少,相對國人沒有抗體,未來疫苗的研發對台灣非常重要。蔡英文總統上周親訪旭富,也是對旭富生產奎寧原料藥的加持。這次台灣國衞院,中央研究院,及業者台耀,高端疫苗都大力投入疫苗的研發。謝金河說,張上淳從2003年以來,就參與抗SARS團隊作戰迄今,台灣的防疫團隊在SARS打下很好的基礎,這也是台灣這次防疫大作戰得到全世界好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每天從記者會的疫情報告,在不知不覺中也吸收到很多防疫的新常識。這周台灣有三天沒有出現確診病例,大家都很開心。謝金河說,昨晚主力研發Remdesivir的Gilead Science股價盤後大漲逾10%,似乎給瑞德西韋的研發打出一劑強心針。
-
2020-04-18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飲食3重點 提升免疫力
防疫除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外,提升自身免疫力也備受重視。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李沛融表示,「防疫飲食」有3個重點,攝取足夠蛋白質、豐富蔬果及少精緻糖類,加上充足睡眠、規律運動,都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李沛融表示,建構免疫系統的基本原料就是蛋白質,不論肺部的免疫防禦、全身免疫細胞都是蛋白質建構,蛋白質來源就是豆、魚、蛋、肉類,建議可攝取黃豆製品的豆腐、豆漿、豆乾,或是魚類、雞蛋及低脂肉品。李沛融說,蔬果方面可每日攝取5蔬果,種類需多元,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每天各顏色都要吃到,深綠的花椰菜、藍紫色的茄子、白色洋蔥及菇類、黃色胡蘿蔔、南瓜、紅色的紅番茄等。因精緻糖類會促進身體發炎、削弱白血球功能,無助於免疫力,應減少或避免攝取這類食物。除飲食外,生活習慣也與免疫力息息相關,李沛融說,研究顯示,若一天只睡4小時,體內的流感抗體就會減少一半,因此每天最好睡足7小時。李沛融表示,一般人也應該養成要規律運動,若無法每天持續運動30分鐘,可分開運動時間,一有空閒就運動10分鐘,每日3次,累積30分鐘,同樣有效果;並調適壓力,生活壓力會促進身體醣皮質素濃度上升,讓免疫系統出現失調。李沛融提醒,防範疫情,大家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多樣化飲食及保持樂觀情緒,並配合政府相關防疫政策,照顧自己及家人健康,全方位做好防疫。
-
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飲食」怎麼吃? 掌握三重點增強免疫力
疫情延燒,全民防疫,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社交距離之外,提升自身保護力也很重要。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李沛融表示,攝取營養就是增加抵抗力、使身體機能達最佳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基本原則就是均衡營養,要注意或加強某些營養素,才能具備完整免疫力。李沛融表示,良好的均衡飲食習慣,飲食多樣化,才能真正落實「防疫飲食」。「防疫飲食」有三個重點,攝取足夠蛋白質、豐富蔬果、及少精緻糖類。李沛融說,建構免疫系統的基本原料就是蛋白質,不論肺部的免疫防禦、全身免疫細胞都是蛋白質建構的。蛋白質來源就是「豆魚蛋肉類」食物,黃豆製品的豆腐、豆漿、豆乾,魚類可首選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雞蛋及低脂肉品。李沛融提到,「豐富」蔬果可每日攝取5蔬果原則,除了要吃到、種類也需多元,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每天各顏色都要吃到。因精緻糖類會促進身體發炎、削弱白血球的功能,無助於免疫力,所以民眾應減少或避免攝取這類食物。李沛融指出,除了飲食以外,生活習慣也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研究顯示,若一天只睡4小時,體內的流感抗體就會減少一半。所以每天需睡足7小時的睡眠;另要規律運動,民眾若無法每天持續運動30分鐘,可分開運動時間,如一有空閒時間就運動10分鐘,每日3次,累積30分鐘,一樣對維持身體的保護力具有效果;並壓力調適,生活壓力會促進身體醣皮質素濃度上升,讓免疫系統出現失調。李沛融呼籲,疫情延燒全球之際,民眾更需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均衡多樣化飲食及保持樂觀的情緒,並配合政府防疫政策,照顧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的防疫。
-
2020-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啟經濟關鍵…新冠康復者,真的免疫了?
川普總統希望在新冠肺炎疫情緩和之際,迅速重啟經濟;不過背後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染病者康復之後,是否真的免疫。全美各地推出血液檢測,確定血清中是否具有抗體,政府官員樂觀認為這是重啟經濟的關鍵。目前仍無法確定從新冠肺炎康復的病患,是否在心理和生理上能恢復正常生活。政府高層也針對病患該被認定為「免疫」,還是體內已無病毒,或擁有更強的免疫力尚未定案;病患是否免疫或抗體能維持多久,現在都還是未知數。目前有來自中國和南韓的報告指出,部分患者康復後,接受檢測仍呈陽性,同時體內有數量不等的抗體,但也有病患不具抗體;還有中國報告發現,年輕人抗體量較低;有30%受試者抗體量偏低,甚至有人完全沒抗體。全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佛奇(Anthony Fauci)表示,當檢測能量足夠,民眾可攜帶某種認證,證明自己免疫,「我們希望知道誰是高危險群。」但由那個單位核發免疫認證,有認證的民眾能做什麼,目前也是未知數。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局長哈恩(Stephen Hahn),也擔心抗體檢測未受到嚴格審核,就急著上路,「這些檢測沒通過FDA認證,準確度可能不如預期。」依照過往相似病例,免疫系統在染病後已具備消滅病毒的能力;SARS病患平均免疫兩年,抗體隨著時間減少;擁有抗體可能不完全免疫,屆時可能需要訂定抗體量的門檻認定免疫標準。「科學」期刊也有報告指出,其他兩種冠狀病毒,讓病患有45周的免疫期。若新冠病毒也有類似周期,可能像季節性流感,或每隔幾年再次爆發。
-
2020-04-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治癒者有抗體? 專家:武漢是最安全城市
關於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能否免疫,世衛專家至今持保留態度。不過,中國感染科專家李太生卻表示,確診獲治癒的易感人群都已產生抗體,就SARS經驗,抗體保護作用約6個月到2年。與此同時,對於疫情重災區湖北武漢在「解封」後仍受到關注,李太生稱「相對來講,現在的武漢應該是全國最安全的城市」。中央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13日表示,尚不清楚患者痊癒後是否將有免疫力,不會二度感染。北京協和醫院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長、著名感染科專家李太生14日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說,新冠肺炎獲治癒的易感染族群都已產生抗體,從SARS的研究看,SARS抗體對個體的保護作用在6個月到2年。他並強調,「相對來講,現在的武漢應該是全國最安全的城市」。李太生還提到,所謂「復陽」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當時就是陽性,只是出於種種原因沒有檢測出來」。至於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具有傳染性,他則認為,目前為止,無症狀感染者是早期核酸檢測陽性,這種情況的傳染性應該非常低,「我們應該保持警惕,但也沒必要談虎色變」。上觀新聞報導,對於外界關注武漢現在到底有多少無症狀感染者?對此,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亞波,在節目上回應,指出武漢解封一周以來,一共做了22.6萬次核酸檢測,其中檢出的無症狀感染者是130人,比例大概是萬分之五點七。另外,武漢一些復工復產的企業自發組織了員工去做核酸檢測,次數達到14.3萬人次,一共發現113例無症狀感染者,這個比例不到萬分之八。他還呼籲,五一時進武漢應該沒有任何障礙,大家可選擇自駕、坐飛機、乘高鐵等方式來武漢。另據新民晚報報導,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一個是頻講座上被問到「群體免疫」策略是否可行時指出,美國如果達到群體免疫,三億人口應該至少達到50%的感染人群,也就是需要1.5億的感染,才能達到群體免疫。如按照目前的重症率,至少會有1500萬的重症率,重症中的重症會有750萬人,按照紐約危重症的搶救成功率來算,大概會有600萬人死亡。因此,建立群體免疫是不現實的。他並稱,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例傳染病的控制是靠群體免疫。
-
2020-04-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類風濕性關節炎 不早治療會變形
50歲的陳媽媽手部腫痛了好幾個月,自己無法穿衣,甚至連洗澡都要靠兒子幫忙才能完成,到免疫風濕科就醫,才被診斷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嘉義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俊銘表示,很多病人會忍痛很久才就診,但這時關節大多已經變形,有些已經遭到破壞,嚴重可能導致身體失能。據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歲至50歲的女性,男女罹患比例約為1比3,推測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女性荷爾蒙會讓身體免疫細胞比較活躍,一旦過度反應,就會造成免疫細胞自我攻擊。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以手部關節為主,除了會出現明顯的晨間僵硬腫痛外,還可能會有鞏膜炎、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及心包膜炎等嚴重關節外的併發症,所幸比例並不高。但令人擔心的是,這類患者的血管年齡會比一般人更加快速老化,容易出現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陳俊銘解釋,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慢性發炎導致血管同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所以在治療上不僅要解決關節的症狀,更要注意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問題。陳俊銘表示,在診斷上,除了詢問發病過程,還會進行關節腫痛位置數目評估、X光片及抽血等檢測。治療方面,除了使用改善患者關節疼痛的非類固醇性消炎止痛藥外,還要以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病情,以減少發炎狀態。除了採用傳統藥物外,目前生物製劑已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帶來治療的曙光。生物製劑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製造抗體,精準的鎖定目標達到調節免疫反應的效果。但生物製劑也不是萬靈丹,單一藥物仍然有兩到三成病患對藥物反應不佳,患者可以多與醫師溝通討論適合自己的藥物。陳俊銘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病確診後,務必要持續接受治療,千萬不要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拖延治療的黃金期;同時保持低油、低熱量飲食與培養適當運動習慣,降低再發炎的機會,這樣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讓關節遠離慢性發炎甚至變形等危機。
-
2020-04-16 科別.新陳代謝
沒吃什麼也胖? 減重專家破除減肥3大常見迷思
許多人想方設法要減肥以維持好身材,卻因為盲目跟隨網路上未經證實的錯誤減肥方法,導致越減越肥!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提醒,民眾別誤信減肥偏方,平時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及搭配運動,維持身材並非難事。如果是中度或重度肥胖者,建議可諮詢專業減重醫師,由醫師診斷及治療,才能安全有效達到減重目標。曾漢棋醫師累積30多年臨床減重經驗,已經協助許多肥胖者成功減重,在平常門診中發現有些減重民眾使用了錯誤的減肥方法,結果花錢又傷身。以下為常見的減重迷思及正確減重方法,提供民眾參考。減重迷思一:追求快速減肥效果坊間許多減肥產品業者宣稱,自家產品能讓使用者一天瘦一公斤,或是一個月瘦20至30公斤,還會找來一些人作見證,並附上減肥前後的對比照片,使減重者心動下訂,但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曾漢棋醫師說明,從生理學角度分析,一公斤之體脂肪相當於7,700大卡熱量,因此想要減掉一公斤的體脂肪,就需要減少熱量攝取及增加熱量消耗達7,700大卡。 舉例來說: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如果他日常工作都是靜態活動,一天大約消耗3,000大卡熱量,若兩天半的時間不吃不喝,能減少熱量攝取7,500大卡,也就是減少一公斤的體脂肪,而人體每減少一公斤體脂肪大約會流失0.3~0.5公斤的水分,因此,加總起來一個月大約可以減掉體重15公斤,相當於15%體重,這已經是減重的極限。但是這種完全不吃任何食物的減重模式,現實中不太可能發生。如果減肥者每天減少熱量攝取約700大卡加上增加運動消耗300大卡,一個月可減少體重4-6公斤。減重迷思二:單靠運動減肥,不用飲食控制美國德州某知名運動中心,曾經做過運動減肥的大規模人體實驗,每位受試者不需要做飲食控制,單靠運動減重,結果平均每個人一個月只瘦0.3-0.5公斤。減肥的關鍵70%靠飲食30%靠運動,單靠運動是很難成功的,因此想要減肥成功,最好是飲食控制及運動雙管齊下。 曾漢棋醫師建議,減重者的飲食控制可以採用「倒金字塔飲食」,此類飲食法中將油脂類及澱粉類攝取減少,而蔬菜類要吃最多,至於蛋白質類攝取要比平常人多一些,另外減重期間也要補足維他命、礦物質及水分,水分一天要超過2,000 c.c.以上,以提升人體新陳代謝率。 減重迷思三:低醣飲食減肥法比較快?「生酮飲食」減肥法是近期國內風行的減肥方法,在減少醣類(碳水化合物)攝取的同時,脂肪類攝取增加,然而低醣飲食對於減重來說,並不是有利的方式。脂肪一公克含有9大卡的熱量,碳水化合物一公克4大卡,且脂肪類食物的飽足感不如碳水化合物,導致要吃得更多才會有飽足感,熱量很容易超標。 曾漢棋醫師說,若從細胞對營養素利用的優先順序來看,人體細胞會優先利用葡萄醣做能量來源而非脂肪,因此脂肪攝取後容易囤積在體內。另外,碳水化合物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人體的結構蛋白質,如肌肉內臟及抗體等不會流失,因此,一天至少攝取10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其實,人體經由碳水化合物形成脂肪的效率很低,一天最多才形成20公克的脂肪,等於50天才會胖一公斤,對於造成肥胖原因來說,根本微不足道。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