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7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國際醫療
共找到
117
筆 文章
-
-
2023-04-0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暉庭尊重病人的選擇!推行「新起點飲食」,讓病患受完善照顧
「台安醫院是一家精緻的醫院,致力提供完善的全人照顧。」台安醫院院長黃暉庭強調,醫院積極發展「軟實力」,與國際接軌,更秉持「SHARE」精神,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品質,尤其尊重病人的選擇,塑造一種文化,多次獲得國際醫院評鑑(JCI)認證。台安醫院積極朝向「軟、硬實力」轉型台安醫院的前身為「台灣療養醫院」,1955年由美國米勒醫師來台揭幕,早年多以婦科、牙科、慢性療養服務為主,經歷多次轉型為本土醫院,目前以三高健康促進、減重門診享譽國內,並發展國際醫療服務,一路成長蛻變成小巧精緻的區域型基督教醫院。現年71歲的黃暉庭,擔任院長至今已17個年頭。他說,台安醫院是教會醫院,過去較為封閉、少與外界溝通交流,學術專業較為不足,為了讓醫院有實力站穩國際、自立自足,近十年來積極朝向「軟實力」、「硬實力」雙管齊下轉型,讓醫療品質走在最前端。推行「新起點飲食」觀念 讓病患受完善照顧在醫院轉型過程中,黃暉庭堅持使用原廠藥、捨棄利潤,大力推行「新起點飲食」觀念,使用低鹽、高纖、低油、無精製糖的食物,提供全素、蛋奶素飲食,兼顧營養並改善飲食口味;更大幅改造病房的空間設計,規畫為療癒空間,讓病患能從心理及生理得到完善且安心的照顧。台安醫院更積極參與國際醫療品質認證,讓醫護人員從設備和人員服務煥然一新,除了多次獲得國際醫院評鑑(JCI)認證外,更成為亞洲第一個加入全球最大的健康促進醫院網絡(HPH)的首家醫院,榮獲HPH健康促進卓越獎。近年台安醫院致力發展微創手術與國際特約醫療。微創手術在骨科、胃腸科、胸腔科、心臟科、泌尿科等部分患者的治療上,均有不錯成效;國際特約醫療方面,則將醫療服務觸角延伸至醫療環境缺乏的塞班島、關島、帛琉等東太平洋群島國家,協助安排心血管外科及骨科手術,提供完善的專機規畫與安心的醫療環境。醫療服務以「SHARE」為中心概念從醫40多年的黃暉庭,是胃腸肝膽科醫師,最早在馬偕醫院服務,後來至台安醫院服務,並自2006年起擔任院長。「我遇過一位懷孕的媽媽因猛爆性肝炎昏迷,家人跪在床邊祈禱哭泣,讓人格外心酸;也遇過好不容易將病人從鬼門關救回,回醫院感謝醫師的。」種種經驗都讓他更體會病人的心。在醫院管理上,黃暉庭強調,醫療服務品質以「SHARE」精神為中心概念,促進醫病共同決策及溝通。S代表Sense,了解病人的需求;H代表Help,要互相幫忙;A代表Acknowledge,能感同身受;R代表Respect,尊重病人的決定;E代表Explain,主動向病人說明。「若病人的選擇與醫師的專業有所牴觸,也要學習慢慢接受。」養生祕訣/飲食不忌口,靠冷水澡醒腦提振精神「十幾年來,一年四季我都洗冷水澡。」台安醫院院長黃暉庭有獨特的養生法,他習慣早上出門上班前、睡前各洗一次冷水澡,如果下午打球後,也會洗一次。「即便遇到寒流,也照洗不誤,我不要讓好習慣中斷。」很怕熱的黃暉庭,在十多年前的夏天,一次打球後,皮膚出現過敏、乾癢,體溫偏高的他,於是試著洗冷水澡降溫,竟讓他感到身心舒暢,從此開始洗冷水澡至今。「早上洗冷水澡可以醒腦提振精神,睡前洗則讓我睡得很安穩舒適。」黃暉庭認為,洗冷水澡的好處多,能降低新陳代謝,原本急躁的心也會冷靜下來。冬天若去泡湯,最後必定會「讓身體浸泡在冷泉裡冷卻。」就像家裡養的紅貴賓狗「阿Doudou(阿豆豆)」一樣,夏天曬太陽後,都會跑到石頭上趴一下,讓自己涼爽一下。曾打棒球、羽球、保齡球等運動的他,由於工作忙碌,運動機會變少了,現在則是抽空到醫院附近的公園跑步,或下樓走路,每兩個月會去打高爾夫球。黃暉庭很愛吃麻辣鍋,幾乎是「無辣不歡」,舉凡買外食也會交待「幫我加辣一點」,他還愛買麻辣湯底回家烹煮,加上最愛的豆腐皮、炸豆腐、炸芋頭或牛肉、魚漿、甜不辣、玉米、蔬菜等。有人問黃暉庭:「腸胃科醫師這麼愛吃辣好嗎?」他笑說,中醫理論吃辣有健胃整脾效果,辣椒含有辣椒素、維生素,如果胃健康的人,吃點微辣有益健康,也不影響排泄。但提醒有腸躁症、腸胃炎、胃潰瘍等問題的人,不適合吃重口味餐點,平常吃飯也要細嚼慢嚥,「很多年輕人吃飯太快,缺乏咀嚼,很容易腹瀉。」黃暉庭小檔案年齡:71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現任:台安醫院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經歷:馬偕醫院內科、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台安醫院醫務部主任台安醫院醫務副院長專長:胃腸肝膽科一般內科消化系內視鏡檢查及治療給病人的一句話尊重患者的選擇,促進醫病溝通。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2 醫聲.癌症防治
有錢才有新藥醫? 病團盼醫療平權:速修法設癌藥基金
「癌症病人等不到新藥給付,付不起高昂藥費,造成生命流逝已成常態。」為解決國內癌友等不到、用不起的治療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參考英國制度,提出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的政策建言,作為獨立於健保體制之外的過渡型機制。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上週審議「癌症防治法」修法案,逾60位立委支持該案,希望為TmCDF基金謀得財源,然而該案在審議後進入暫時保留階段,形同沒有進度,癌團深表遺憾。隨癌症醫療進展,不少新藥上市,能夠救治患者、延長存活或改善生活品質。然因新藥要價不菲,健保考量財務衝擊無法全盤納入,多數病友無法負擔動輒要價百萬的治療費用,陷入漫長的等待。病團調查,癌症新藥從取得藥物許可證到納入健保的「平均等藥期」不斷加長,去年已達787天,且多採限縮給付,僅3成患者能有用藥資格,甚至有患者聽聞大陸罕藥藥價僅為台灣的1/3,心生赴大陸治療的念頭。13日衛環委員會中,衛福部長薛瑞元說,TmCDF需要健保以外的財源,會被主計處以「財政紀律法」打槍,應就「操之在我」的健保著手。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表示,健保署已開始「先鬆後緊」的暫行給付政策,在新藥有取得藥證後,與藥廠先協商一個價格,暫時給付兩年,兩年後依實際療效決定是否常規納保,並可重新議價。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則說,將於5月赴英國參訪其癌症藥物基金(CDF)制度。台灣癌症基金會企劃執行總監馬吟津表示,健保署雖承諾赴英國考察CDF制度後3個月內產出報告,但屆時立院會期已經結束,需等到9月下個會期才有機會審議「癌症防治法」修法案。然而,她遺憾的表示,年底選舉將至,該案很可能再度延宕,今年通過修法的機會渺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則感嘆,「等官員考察回來,不知道又要倒下多少癌友家庭!」此外,馬吟津指出,衛福部提出的「先鬆後緊」政策,係針對「療效不明」的新藥,且其財務來源是健保的新藥新科技預算。她表示,樂見健保署對於新藥可近性的重視,規劃暫時性給付立意良善,「但如果還是在健保總額的新藥預算中執行,是否也排擠了現行療效已確定的新藥納保?」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等14個病團共同呼籲,應盡快修訂20年未修的「癌症防治法」,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保障癌友治療權益。劉桓睿指出,在健保現況下,台灣癌症病友不僅成為國際醫療的次等公民,「有錢新藥醫,沒錢穿壽衣」的醫療階級化,更在國內日益加劇,未能落實健保「集合群體之力量、解決民眾就醫經濟困難、照顧民眾健康」的核心宗旨。他表示,在健保制度外成立TmCDF是癌友家庭的一線生機,也是癌團共識,不可妥協。劉桓睿指出,病友團體提出TmCDF為癌症治療困境提出解決方案,已經深入了解病友需求,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也取得跨黨派立委支持。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呼籲,衛福部應利用行政資源研議如何落實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之設立、儘速推進修法流程、協助解套「財政紀律法」的限制,而非透過出國考察、挖掘法律限制等手段,企圖讓修法案拖過本屆任期。
-
2023-03-04 焦點.元氣新聞
2023年全球最佳醫院公布!台灣有哪些醫院上榜、評比標準和專家意見一次看
【本文重點】「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 Statista已宣布《2023年全球最佳醫院》排名,台灣首度入榜35家醫院名單,共有35家醫院上榜。希望透過此次調查,幫助尋求最佳護理的患者和家庭,通過比較全球醫院的聲譽和表現來做出選擇。該榜單包括來自28個國家/地區的醫院,共有超過80,000名專家受邀參與網上調查。--by Notion AI「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 Statista連續第五次公布全球最佳醫院,「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3」首度納入台灣醫院,國內共35家醫院上榜,其中台大醫院排名第一,台北榮總以些微差距位居全台第二。台大更以全球排名第249名,名列全球前250強。台灣有那些醫院上榜?台灣上榜的35家醫院名單:1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 2 .台北榮民總醫院 3 .高雄長庚醫院 4 .台南成大附設醫院 5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6.林口長庚醫院7.台北長庚醫院8.台中榮民總醫院9.國泰醫院10.高雄榮民總醫院11.馬偕醫院12.三總松山分院13.桃園長庚醫院14.台北慈濟醫院15.奇美醫院16.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17.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8.萬芳醫院19.花蓮慈濟醫院20.嘉義長庚醫院 21.新竹國泰分院22.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23.奇美柳營分院24.雙和醫院25.大林慈濟醫院26.台大雲林分院27.汐止國泰醫院28.嘉義基督教醫院29.北醫附設醫院30.亞東醫院31.彰化基督教醫院32.義大醫院33.馬偕新竹分院34.高雄市大同醫院35.秀傳紀念醫院●台灣醫院排名:https://reurl.cc/NqRNVQ 全球排行前五名的醫院有那些?1.Mayo Clinic(美國梅約診所)2.Cleveland Clinic(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3.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美國麻省總醫院) 4.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 5 .Toronto General -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加拿大多倫多全科醫院)●全球排名:https://reurl.cc/klE8D3全球最佳醫院評比的執行單位與目的?根據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 Statista合作的世界最佳醫院排行榜,在全球28 個國家/地區的 2300 多家醫院中,列出前 250名最佳醫院;同時也依各個國家/地區列出當地排名,國內共有35家醫院上榜。Newsweek表示,公布這項調查,希望經由對各國醫院聲譽和績效的比較,讓為自己和親人尋求最佳照顧的患者與家庭,能夠有所幫助。接受評比的國家有那些?根據「Newsweek」公布,2023 年世界最佳醫院排名列出 28 個國家/地區的最佳醫院,包括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法國、義大利、英國、西班牙、巴西、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墨西哥、荷蘭、奧地利、泰國、瑞士、瑞典、比利時、芬蘭、挪威、丹麥、以色列、新加坡、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哥倫比亞和台灣。評比的指標與占比:1、 同儕推薦:來自28個國家,超過8萬名專家(醫師、醫院管理人員、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受邀參加在線調查,參與者可推薦自己國家和其他國家的醫院,但不包括自己的雇主和醫院。(國內49%,國際 5%)2、 患者體驗:包括對醫院的總體滿意度、對醫院的推薦和醫療服務滿意度。(14.5%)3、 醫院品質指標:例如治療成效與衛生措施和患者安全數據、醫護人力等。(29%)4、PROMs :首次採用,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可說是「病人自我報告評量調查」,被定義為由患者完成的標準化、經驗證的問卷,以評量他們對自我功能健康和生活品質的看法。(2.5%)各醫院得分依上述4項分數進行加權,醫院的分數僅限在同一國家比較,各國之間不能比較。國內專家怎麼看?衛福部部長薛瑞元:通常國際醫療院所評比時,一個重點是對於國際病人的服務和感受,這部分會有文化差異。台灣醫院病人通常比較多,病人進門的感受就會很熱鬧,某些國際人士不適應,若指標與此有關,就會排名就會比較後面。台大醫院長吳明賢:台灣不應只有台大醫院名列全球前250名,應有更多醫院入榜,名次也應提前,甚至進入百名都沒有問題。台灣的醫療技術及服務水準,「怎麼可能比日本、南韓還差」。依台灣醫療技術及服務水準,不應該只有台大進入前250名。由於醫院同儕評比占比達54%,台大名列全球前250名,很可能是受到國內醫療同僚的肯定。台大醫院的核心價值是要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醫院,著重在「服務」,「教學」、「研究」,服務是要解決病人的問題,教學是要教出可以解決病人問題的醫師,而研究為研究病人疾病問題,在醫療不斷創新的當下,台大醫院會繼續做好「健康守護、醫界典範」的領頭羊角色。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台北榮總一直努力做好照顧病人的工作,在醫療服務與創新獲國人肯定,建築在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改善醫療品質,促進病人安全,讓就醫環境更溫暖、更有溫度。他表示,照顧好病人才是醫院重要使用與本質,且依台灣醫療水準,他不認為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在全球排只在300名內,應該表現更好才是。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醫療品質注重全人照護與 「PROMs(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也就是病人自己的就醫經驗、成果,而非只仰賴醫院、醫師評估。這樣的思維與美國推動價值醫療( Value-baded Health Care)一致,重視病患就醫體驗、自覺治療成效、恢復過程、對生活的影響等,治療品質與成果都不是醫院或醫師單方面決定。由於評比方法,台灣的醫療品質表現可能被低估,但重視病人感受已是國際潮流,建議國內建置醫療品質指標,如醫院評鑑、應參考納入「PROMs」。健保應該要利用支付導引醫療院所追求治療的長期成效,用美國價值醫療的架構去購買疾病治療和慢病管理的長期成效,重視病人體驗並與國際接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周穎政:不同醫院所在的地理位置,病患疾病型態差異、社經地位不同,醫院宗旨在於提供病患優質的醫療服務,難有客觀資料進行評比。醫院經營者毋須過度在意排名,每家醫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強項,建議平常心看待。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醫院評比牽涉範圍廣泛,有的亞洲國家評比列入疾病治癒率、併發症比率及治療結果等,大致分為醫院組織架構「結構面」、病患體驗的「流程面」,以及各種癌症治療存活率等「結果面」,若以綜合評比,台灣當數台大醫院成為最佳醫院,但先前智慧醫院排名則由台中榮總獨占鰲頭,要視評比的切入角度為何。衛福部在疫情前每年都會委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進行台灣醫院評鑑。台灣醫院評鑑歷經廿年,並隨著時代不斷修正方向,這幾年就針對「資訊化」、「智慧化」多所著墨。每年評鑑項目由醫療專科專家決定後,再交由各領域專家、訂定條文,進行共識會議後選拔委員,並培訓委員,最後才能到醫院進行評鑑;結果公布時也不進行排名,僅公布通過與未通過,以及入選的九家醫學中心,整體來講是台灣最嚴謹、可信賴度最高的評鑑。一位資深醫師表示:台灣醫院感覺比較差的是像菜市場很吵鬧,內部的空間都是以石材為主加上塑膠椅子,很冰冷;衛生條件可以改善提升。例如,台大醫院入口處的照片,一大堆的告示牌,顯得雜亂無章。台灣醫師的個人醫術是非常好的,可是在醫院管理上呈現出來的失分很多,希望全球評比可以讓台灣的醫療系統走向以病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責任編輯:陳學梅、辜子桓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2-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強化腫瘤與罕病治療資源 急診出身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目標邁向醫學中心
專精急診醫學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去年8月接掌院長,將帶領彰濱秀傳的團隊朝向醫學中心品質前進。顏鴻章認為,醫療需要有人灌溉,外來的刺激對地方有正面幫助。顏鴻章是急診人出身,參與過921大地震、SARS、八八風災、八仙塵爆、新冠肺炎抗疫等國內重大災難救護。他說,選擇站在醫療的第一線,是希望多學一點,救多一點人。「秀傳醫療體系有很好的基礎能邁向醫學中心,預計3到5年內達到醫學中心品質。」顏鴻章指出,彰化秀傳或彰濱秀傳都是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區域醫療和基層醫療的連結密切,尤其微創中心長期與國外體系頂尖教授合作,國際醫療備受肯定。彰化秀傳與彰濱秀傳分別是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顏鴻章說,未來將強化腫瘤與罕見疾病治療資源,頂尖醫療部分須廣納菁英並進行培訓,當務之急要努力達到醫學中心品質,才有助於突破法規面,達到醫學中心目標。顏鴻章以自身的經驗,點出民眾對醫院品質的要求,包括心臟停止要恢復心跳、呼吸衰竭要自然呼吸、意識昏迷要完全清醒、氣喘須穩定呼吸、疼痛能不再疼痛、吵鬧者能安靜休息,癌症能治癒或延長生命且生活品質優良,罕病提供特殊治療等。扮演北榮連結橋梁 建立交流平台曾任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的顏鴻章,更扮演兩院連結橋梁,建立臨床、教學及研究交流的平台。顏鴻章說,先從會議開始,外科到內科一步步建立,頂尖醫療部分可嘗試讓病人不動、醫師動,患者就近治療,但因牽涉到資源報備、法規面、對病人的責任等,需要雙方磨合與信任。顏鴻章認為,北榮個案較多元性,彰濱秀傳的病人較高同質性,讓主治醫師交流,能進一步影響學生到不同層級醫院看看,住院醫師互相學習,彰濱秀傳微創手術訓練中心的機器手臂、內視鏡、達文西手術等能讓北榮醫師也來學習精進。學生時就很自律 強調「審時度勢」顏鴻章從學生時期就很自律,強調「審時度勢」的重要,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講適當的話。他說,現在的急診環境與過去相比改變很多,急診壅塞常被討論,但應該重視的是在患者人數多時的醫療處置是否適當,這又回歸到醫療品質問題。國內歷經新冠肺炎疫情,顏鴻章指出,面對看不到的敵人,執行醫療業務、轉送病人等,所有流程須花2倍的人力和時間,這些標準流程其實就在教科書裡,但走過這一遭,可讓醫療人員更加謹慎。養生祕訣/急診權威常保笑容 愛打球爬山顏鴻章是急診醫療權威,常保笑容,讓人倍感親切,這也是他紓壓的方式,笑一笑就放鬆,睡飽就有工作動力。念書時期愛運動的他,最愛打網球,當時的興趣持續到現在,讓他受用無窮,因此有健康的身體,使他願意接受許多挑戰。興趣廣泛的顏鴻章,能動能靜,最快樂還是打球,小時候踢足球、打羽毛球,高中打桌球、大學打網球。因為有網子和對方有點距離,較不會有運動傷害,因此對網球最投入,一路打進大學校隊、獲全院冠軍,還代表參加醫學盃打到前三名。多元化興趣讓顏鴻章見識較廣,因此選擇當急診醫師,他建議每個醫學生都要了解自己個性和強項,選擇要做一輩子的科別投入,興趣也要適性而為,且要經營才會長久。現在顏鴻章即便忙碌,也會刻意花時間走路,他還常與同事登山,北醫急診醫師高偉峰是他的師兄,當時在北榮兩人自稱瘋子與傻子,常一起爬山,一路爬了玉山、雪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好幾座山。顏鴻章回憶,爬台灣第二高峰雪山時,一大早出發,中午從武陵農場上山,隔天到雪山,當天下山回台北已凌晨兩點,隔天早上8點還是繼續上班,體力實在很重要。顏鴻章當主治醫師後,也常當隊醫隨歷任北榮院長出國;2019年9月台灣關渡宮董事長陳玉坤帶著極光打擊樂團到去美國舉辦3場打擊樂表演,他擔任隨隊醫師10多天,一起幫孩童圓夢,他說,有意義的事都很值得去做。顏鴻章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重症醫學、毒物學現職: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學歷:中山醫大醫學系、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博士經歷:衛福部金門醫院院長、台北榮總急診部主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急性醫學保生命、預防醫學保健康
-
2022-11-14 醫聲.醫聲要聞
開卷有醫|西進大陸、遠征中東 前貿協董事長王志剛打開台灣醫療能見度
台灣各類服務業當中,「醫療產業」發展穩健,而且人才濟濟,從台灣醫療產業的表現,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之際,台灣因為醫療公衛水準高,免受嚴重流行疾病之擾,醫療服務業被政府列為往外拓展台灣服務業的核心重點,名副其實。不過,醫療服務產業由於本質上具有「非營利、懸壺濟世」的使命,有別於一般服務業,二〇一〇年以前,台灣的國際醫療行銷通路有限,國內各部會的資源亦尚未整合。 「礙於預算有限,貿協盡全力地用最少的錢做最大的事。」曾任貿協服務業推廣中心主任、現任產覽暨會議公會秘書長的張正芬回憶,那些年為了行銷與宣傳台灣醫療服務的優勢,王志剛帶頭示範「處處皆可置入」的行銷功夫,只要有演講或致詞場合,他都不忘宣傳台灣醫療服務的優點、鼓吹台灣觀光醫療行程的特色。 ECFA助跑 台灣醫療服務業搶進中國大陸王志剛二〇〇八年七月才就任,當年十月貿協與國泰金控子公司國泰人壽合作推動「兩岸觀光健檢考察團」,國泰金控透過集團資源整合,邀請國泰在大陸地區的高階科技企業保戶及東方航空集團、上海知名醫院代表等共十七人,來台體驗七天六夜的健檢、觀光行程。這個「首發團」開啟兩岸間高端醫療觀光旅遊的風潮,貿協服務業推廣中心規畫此活動的思維是,壽險公司招待企業保戶來台獎勵旅遊,企業保戶可以一來再來,人數和次數不受限制,商機不可小覷。國泰金也能透過與貿協合作的指標團,推廣國泰醫院健檢服務、創造未來兩岸合作商機,並促進國泰在大陸的品牌知名度。大陸「錫安醫療健康管理中心」是另一著名案例。貿協在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底籌組醫療訪問團拜會廣州台商協會,促成引介新光、國泰、長庚、榮總、高醫、萬芳、彰基、童綜合、阮綜合、秀傳、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及利欣美容診所等十八家國內大型醫療院所與該中心簽約合作,並與大陸中山等三家醫院、世界抗衰老協會、達安基因策略聯盟等機構合作,成為貿協首例成功輔導的大陸醫療轉介平台。 台灣的醫療服務業能夠加速前進中國大陸,與ECFA的簽署息息相關。當時正值兩岸打開貿易壁壘的歷史時刻,二〇〇八年台灣經歷二次政黨輪替,工商界刊登大幅廣告,要求執政黨政府和對岸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免「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二〇一〇年將完成降稅,會對台灣出口產生排擠效果,不利台灣經濟發展。馬政府順應民意並向大陸表達諮商意願,而在雙方已陸續簽署多項合作協議的前提之下,中國大陸也善意回應,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終於在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九日簽署,並在立法院通過後,九月十二日生效實施。ECFA簽訂後,台灣醫療服務業在中國大陸享有超WTO待遇 ,台灣業者可以在台商人數較多的五個省市設立獨資醫院;另外,中國大陸居民所得快速增加,消費能力穩定成長,在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台灣的醫療服務業有更多機會針對中國大陸的高所得族群,發展醫療觀光市場。 名品展拉近台灣醫療服務與大陸民眾的距離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台灣開放陸客自由行,同年的六月九日貿協服務業推廣中心就在瀋陽台灣名品展規畫「台灣觀光醫療形象館」,共有包括長虹、敏盛、華肝基因、安法、大學眼科、哈佛健檢及雄獅等十二家台灣醫療服務廠商與觀光旅遊業者參展,這是台灣觀光醫療首度以形象館方式在台灣名品展試水溫。 當年醫療廠商看準未來陸客自由行商機,例如康聯推出「如同到五星級飯店渡假的高階健檢」、「沒有藥水味、只有咖啡香」;哈佛也以健檢第一品牌的概念行銷大陸市場,醫美廠商爭取大陸市場觀光醫療商機,鎖定大陸商務客,預期這一中高端族群的醫療觀光團,在台灣的消費支出,遠超出一般陸客觀光旅遊支出的一.五倍以上。 由於迴響熱烈,台灣醫療服務專區「健康美麗形象館」自此成為貿協在大陸辦理名品展的亮點之一,王志剛在每場名品展的開幕致詞中,也都特別提及台灣的醫療服務,以更接地氣的方式,拉近大陸民眾與台灣醫療服務的距離。例如二〇一二年青島台灣名品展上,分成美容生技區、健康醫美形象區,在「美容生技區」裡,台灣廠商邀請山東青島參觀民眾體驗面膜、膚質檢測,試喝含玻尿酸有美容效果的飲品,甚至現場使用按摩器,擦用按摩霜,吸引大批民眾嘗試,展覽尚未結束,產品已銷售一空,北京、上海等百貨公司爭相想引進櫃位,也有不少當地企業想經銷這些保健及美容商品。在「健康醫美形象區」,貿協以健康美麗精品體驗館方式呈現,館中有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二〇一二年的巧心展示,如今回頭看,都還是很吸引人的健康醫美體驗。參觀民眾站上「人體組成分析儀」,輸入身高、體重、年齡,兩分鐘就可以拿到彩色的人體健康分析報告,還有現場體驗玻尿酸保濕導入、水感膠原動力光再生、恢復水嫩亮白無瑕的肌膚,活力氧、動力光及神奇的電波拉皮機,可讓鬆弛老化肌膚,立刻恢復緊緻及光彩。這些健檢、醫美業者都還搭配到花蓮、台北觀光的套組,準備健康樂活行程、體驗台灣各地名產,吸引青島民眾。醫療科技方面,設有App互動專區,即利用平板電腦結合醫院及景點,可模擬身歷其境暢遊台灣北、中、南及東部各地;另在舞台區,還有護士教導瘦身操,或者做拼拼樂等互動遊戲。當時青島健康醫美形象館每天都人潮滿滿,大排長龍,體驗健檢或醫美後,不少民眾向現場參展業者及單位諮詢,展現參與台灣健康美麗行程的高度興趣;還有人搭二小時的車,就為了參觀體驗,因為早就聽說台灣的醫療技術及品質、服務都好,而且還可到寶島遊覽,有人聽王志剛開幕致詞介紹健康醫美形象館,談到要做醫美就要做成中華兒女的樣子,還回應王志剛的「召喚」,醫美錢給自己人,別給韓國人賺走。 根據貿協統計的資料,二〇一三年上半年大陸就有近八萬人赴台接受觀光醫療服務。二〇一三年九月南京台灣名品展期間,當地媒體「中國江蘇網」報導指出台灣擁有世界級的醫療美容技術水準,與歐美國家同步,對台灣名品展中的台灣健康醫美館的評論是,「在展示先進技術和體驗健康檢查方面下足功夫。」媒體提到南京民眾關心到台灣醫療觀光的價格,張正芬代表貿協受訪時說,「一般性的疾病診療費用,大約是大陸方面的三分之一。」在治療之前,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也都要進行保證書的簽署,一旦發生問題,可通過當地辦事處、大陸海協會、台灣海基會來解決爭端。 除了健檢和醫美,二〇一三年舉辦的一系列名品展,更力邀台灣名醫到現場,設置醫師諮詢區,和參觀群眾進行交流。二〇一三年北京名品展邀請了台大、長庚、台安及敏盛等四家台灣頂尖醫院的六位專科醫師進駐,包括眼科、心臟科、整形外科、皮膚科及微整形等,展覽期間每天提供民眾免費的專業諮詢。展期最後一天,有一位特別從外省市搭飛機趕到展館的民眾,慕名找上當時駐館的台大醫院簡雄飛醫師,想要修補之前在大陸整型整壞的部分;諮詢後也敲定次年安排於台大醫院手術。台安醫院在產後護理及孕產婦照護領域有豐富經驗,也在北京名品展期間接觸到大陸淘樂思教育管理集團的子公司禦貝,洽談後發現一胎化解禁後,中國大陸育嬰服務市場值得深耕,雙方於是簽署合作備忘錄,透過管理技術交流,提供大陸孕婦及嬰兒更安心、全面的照護。這一年北京名品展還有一場溫馨的「台灣醫療打造健康美麗人生」見證記者會,吸引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社、海峽衛視、東南衛視、廈門衛視等超過三十家媒體的踴躍報導。記者會主角是一名來自北京的郭媽媽,當時北京醫院告訴懷孕已二十周的她,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其肚子裡的寶寶患有先天性唇顎裂,存活率不高,照顧十分不易,建議不要將孩子生下來。她另外又去北京協和醫院看診,醫師表示,這種情況是可以被修補的。於是郭媽媽不放棄希望,透過網路,得知台灣長庚醫院的陳國鼎醫師是這方面的權威,因此毅然決然將小孩帶到台灣接受手術、過程順利,翻轉了郭小弟的命運,使其健康快樂成長。「我認為我的決定非常正確!」郭媽媽在記者會中和大家分享台灣醫療團隊對待病患如家人般呵護,「從入院前聯絡、安排、檢查與治療過程,一直到手術後的一年時間中,醫療團隊的照護與關心沒有停過」,話語裡充滿感謝。 在國際舞台宣傳台灣醫療服務配合政府積極推動醫療服務國際化及產業化,外貿協會也利用各項管道,推廣台灣優質的醫療服務。在海外的考察團部分,前往韓國、泰國、緬甸、蒙古等地,幫醫療相關業者先做好評估和準備。二〇一二年倫敦奧運期間,貿協與英國BBC網站進行網路媒體行銷,讓台灣的健檢醫美能夠快速的讓國外消費者看到,並且持續邀請國際媒體來台體驗與報導。同時,在國外機場刊登觀光醫療燈箱廣告,北京首都、上海浦東等,以及在桃園中正機場華航貴賓室安排數位看板,並與華航合作,在十萬張的登機證背面刊登「健康美麗台灣行」的廣告,就是要將台灣最具特色的醫療服務推廣出去,向廣大的中國大陸居民「發聲」,吸引陸客來台體驗醫療服務以及安排觀光行程。順應陸客消費習慣,貿協鎖定中國銀聯卡,在其宣傳摺頁「台北地圖」上刊登廣告宣傳台灣醫療服務,成功推出「台灣醫療旅遊App平台」,在iOS與Android系統均可以瀏覽。 外貿協會另在四個國內機場負責營運五個國際醫療服務中心,分別是台北松山機場、桃園第一及第二航廈、台中清泉崗及高雄小港機場,提供搭機旅客國內醫療服務資訊及協助,從二〇一三年啟用到二〇一六年階段性任務結束營運,服務業推廣中心統計,期間服務全球各國人數達三十五.九萬人次,推薦提供醫療服務的業者有六十三家。除了大陸市場,貿協也努力在東南亞、穆斯林市場尋找台灣醫療服務發展的可能性,例如組東南亞醫療拓銷團,宣導台灣在重症治療的成功案例,以協助行銷台灣醫療品牌。二〇一二年林口長庚醫院參加貿協舉辦的海外推廣活動,初期在海外辦病友會,邀請曾到長庚醫院治癒的當地病友現身說法,分享來台成功治病經驗,以鼓勵當地病患來台就醫。二〇一三年到林口長庚醫院就醫的國際病患即呈現百分之百成長、二〇一四年更是一五一%的年成長。王志剛任內創設的台灣醫療服務業國際化的模式,後繼者發揚光大,二〇一五年後,貿協同仁協助林口長庚醫院針對不同目標市場採取不同的行銷規畫,例如在杜拜採醫療論壇,將台灣長庚特色醫療介紹給當地醫師,開發當地醫護人員來台代訓方式,或者由當地醫師轉介重症病患到林口長庚就醫的國際醫療商機。對東南亞地區,則是健康諮詢及洽覓醫療轉介合作夥伴,開發國際病患來台就醫。 人道救援 台灣醫療守護健康無國界令王志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越南阮氏的案例。二〇一一年十一月,越南最大外文媒體《VN Express》報導越南中部有位Nguyen Thi Ngoc Mai (阮氏玉梅)患有嚴重早衰症,長年受罕見疾病所苦的她,已經有生命威脅。二〇一二年初在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商務組,以及貿協台灣貿易中心駐胡志明市辦事處、台商來億集團、健橋公司與長榮航空等單位協助下,這位實際年齡只有二十七歲,但外表看來猶如七十多歲老婦、罹患「成年型早老症」的越南病患阮氏玉梅跨海來台就醫,阮氏是由弟弟陪伴來台,當貿協與醫療團隊前往接機時,看到的景像,竟像是弟弟陪同媽媽來台就醫。 在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陳宏基這位知名整型外科醫師的巧手下,阮氏在台灣終於獲得重生,二〇一二年五月治癒後返國。王志剛認為,這個國際醫療案例,已成功讓台灣醫療走向世界,台灣醫界本著人道救援的精神救助病患,已樹立令人尊敬的典範。經濟部非常認同王志剛的觀點,委託貿協於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一日及五月十六日分別在台北、越南胡志明市舉行兩場國際記者會,希望讓國際人士了解台灣優質的健康照護環境,也可開發國際病患來台治病的醫療服務商機,藉此成功建立台灣健康產業品牌及知名度。阮氏玉梅十歲就發病,來台醫治前,因為沒錢就醫只能吃當地草藥,她在記者會上現身,並說,「我有兩個生日,一個是我出生的生日,一個是我來到台灣的那天,台灣讓我的生命重新燃起希望!」張正芬說,貿協長期推動台灣觀光醫療,但是罕見疾病、急重症的治療,也是貿協努力的目標,這些罕病和急重症的治療,可以證明台灣醫術已超越國際水準,人道救援的國際醫療案例也成功為台灣醫療走向世界的最佳典範,讓貿協更有繼續推廣台灣優質國際醫療服務的動力。 王志剛在貿協董事長任內,醫療服務轉介平台觸角甚至也伸向中東地區。二〇一四年二月,貿協與衛福部合作,由衛福部長邱文達帶領台灣近四十名醫療院所代表,遠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宣傳推廣我國優質醫療服務,透過貿協在杜拜的台灣貿易中心穿針引線,規畫成立我國在中東地區的第一個醫療轉介平台,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三日,在貿協的見證下,杜拜Zebeel集團與國泰、振興、長庚、中榮與敏感醫院等五家台灣醫療機構簽訂合作意向書,台灣與中東地區的醫療轉介平台正式落實,首發中東醫療團也來台,當日並有三位阿拉伯民眾來台體驗健檢服務。時任貿協副秘書長的葉明水強調首發中東醫療團來台甚具指標性,中東地區因醫師及護理人員短缺、慢性病人口大幅成長,對優質醫療服務需求很高,在此之前,中東人士習慣到歐、美、韓國及泰國等地區治療疾病,相信此次首發團,可感受台灣高品質的醫療技術與服務,而透過口碑行銷,有助更多中東人士來台使用我國優質醫療服務。※ 本文摘自《跨越—王志剛白首話當年產官學生涯》,時報文學出版。 《跨越—王志剛白首話當年產官學生涯》作者:王志剛口述、曾桂香撰文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2/10/14
-
2022-11-02 醫療.心臟血管
睡到胸悶以為是甲狀腺惹禍!直到痛醒才發現心血管抽筋
27歲的游姓女子患有甲狀腺亢進,時常睡覺時感到胸悶心悸,以為是甲狀腺所致,直到近期睡到痛醒才進一步就醫,經檢查診斷竟有「心肌缺氧」,後續透過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發現游女睡覺時的不適源自「心血管痙攣」。心血管痙攣 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衰竭或猝死部立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常在休息或睡眠時,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外,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應提高警覺並就醫。洪明佑表示,心肌缺氧常見的機轉有二種,一是運動時因血液供給不及造成的供給缺氧,另一種是非運動時由心血管痙攣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近期全台溫度驟降,而天冷也容易誘發心肌缺氧。據國際醫療科學期刊(IJMS)研究顯示,台灣急性冠心症患者中,高達57%患者有心血管痙攣,顯示心血管痙攣與心肌缺氧具高度相關性。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也就是俗稱心血管抽筋,心血管平滑肌不正常收縮使血管全部或部分狹窄,使患者發生突發性心肌缺氧,若沒有事前預防或及時投藥,恐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嚴重者恐心衰竭或猝死。心血管痙攣好發於40至70歲的族群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有二大特徵,第一是好發時間點在休息及睡眠期間,該症狀是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最明顯的差異;第二為血壓與心跳,不同於心血管阻塞造成的血壓升高與心跳加快,心血管痙攣發作時,患者的血壓通常偏低且心跳偏慢,因此民眾如有在休息或睡眠時感到以上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檢查。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好發於40至70歲的族群,其中吸菸、喝酒、服用興奮劑藥物或甲狀腺亢進等,都會增加心血管痙攣風險。另外,已有證據顯示心血管痙攣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避免心血管阻塞。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菸、熬夜、焦慮、憂鬱、注意保暖,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
2022-10-18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連雲林人都曾不看好 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將醫療沙漠灌溉成良田
今年七月底,黃瑞仁在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院長任期屆滿,返回總院。18年前,黃瑞仁以曾是台大醫學院最年輕內科副教授之姿,「下放」雲林,出任雲林分院副院長。那時他才44歲。副院長六年、院長六年,黃瑞仁將生命中最燦爛的歲月貢獻給了中南部鄉親,將雲林這片醫療沙漠灌溉成青翠良田,還奇蹟似的,培育出雲林分院這朵欣欣向榮的玫瑰。玫瑰花瓣上,種種成績爭奇鬥豔:外傷的、神經醫學的、罕見疾病的等,有八大中心;急重症病人送至醫院,沒有病床也可以先開刀的創舉;遠距離看診等科技應用;區域聯防的創意;安寧療護等觀念的引進;連正子掃描、微創機械手臂也到位。黃瑞仁在雲林分院走出一條獨特且成功的路。輪調雲林才能升等,滿期「十個有九個回台北」。雲林分院就是以前的署立雲林醫院。署立醫院時期,因為缺乏醫療資源、醫師不斷流失,竟然「每天有25部遊覽車一早載了雲林病患去林口長庚醫院看病」,難堪的雲林人滿腹辛酸。台大醫院接手之初,其實雲林人並不看好,他們不相信台大醫師肯留在窮鄉僻壤的雲林。確實,為幫忙緩解雲林分院的醫師荒,台大總院那時對升等主治醫師的資格有必須「輪調雲林分院、支援兩年」的規定,年輕醫師無奈,便當做是服兵役,熬滿期限「十個有九個跑回台北」。黃瑞仁自己,其實也有過掙扎。他是國內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療及研究先驅,早在1995年遠赴日本北九州市小倉記念病院,跟隨國際心導管權威延吉正清教授學習「循環器科介入性心臟學」。 半年後回國,在時任內科部主任李源德教授的指導下,設立緊急心導管治療團隊,成為台灣醫界急性心肌梗塞治療的先鋒,拯救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急重症患者。署立雲林醫院2004年改制為台大雲林分院,總院院長林芳郁即邀黃瑞仁去當副院長。黃瑞仁專精心臟內科,44歲又正值行醫的黃金階段,他不確定自己能否義無反顧地至偏鄉開疆闢土,且醫術有用武之地。他找妻子討論。最後卻是因雲林貧瘠的醫療環境,令夫妻倆取得「去」的共識。黃瑞仁說,自己母親是嘉義人,55歲就因胃癌去世,妻子也是嘉義人,瞭解雲嘉地區的醫療困境,贊成他至雲林分院貢獻一己之力。 偏鄉開疆闢土,一間心導管室一年執行千例。事實上,黃瑞仁2004年10月到任前,雲林分院已有一台最新型的心導管儀器。黃瑞仁一到任就開了門診,11月15日台灣大學校慶日開始心導管檢查,隔天就安排兩台心臟手術。同年年底,12月1日執行第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治療,從此全年無休,直到現在。以2021年為例,雲林分院一間心導管室執行一千一百例心臟冠狀動脈手術,與台大總院三間心導管室一千五百例相較,毫不遜色。今年第二間心導管室已開始服務病人。包括黃瑞仁在內,雲林分院心臟醫療團隊有19位醫師,分別為心臟內科13名、心臟外科4名、小兒心臟科專科2名,這哪裡是十多年前能想像的?心臟醫療團隊浩大的陣容,反映了黃瑞仁在「人才」上的努力。黃瑞仁對於「人才」,有育才、愛才、留才的「三才」理論。他2004年擔任雲林分院副院長,六年後任滿回台北;2016年再回雲林,出任雲林分院第五任院長。院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設法提高同仁對於醫院的向心力,為三才打地基。取消無助留才的「禁博令」,強調育才、愛才、留才。黃瑞仁對「人才」特別著力,是有背景的。原來,台大接手雲林分院初期雖然有輪調制,但不少來支援的醫師既然志不在雲林,便也心不在雲林。此外,部分醫師藉這兩年輪調期攻讀博士班,禮拜五要回台北上課,增添醫院管理上更多難題。院方被迫祭出「禁博令」:凡雲林分院醫師不可讀博士班,就算考上,也必須辦理休學。禁博令表面上解決了難題,實則無助於「留才」。黃瑞仁任院長後,斷然取消禁博令。他改弦更張,鼓勵醫師攻讀博士班,考取之後,可以留職留薪兩年到台北進修,毋須值班,只需每周在雲林看一節門診,維持臨床敏感度。「價值感、幸福感、榮譽感」是黃瑞仁的管理宗旨,全力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讓醫師能夠在雲林分院找到行醫的價值 、找到家庭生活的幸福感,以及榮譽感。雲林分院因此積極發展特色醫療,相繼成立外傷中心、婦幼醫學中心、國際醫療中心、遠距醫療中心、急重症醫學中心、神經醫學中心、罕見疾病中心、胸腔醫學中心、精準醫學中心,水準相當於醫學中心等級。 黃瑞仁重視團隊合作,強調醫療團隊在進行任何處置前,必須放棄本位主義,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以醫師為中心。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什麼治療對病人最有利。 給年輕醫師發揮空間,生殖醫學中心孕育上百生命。黃瑞仁津津樂道「生殖醫學中心」的成立經過:專長於生殖醫學的醫師楊博凱到雲林分院報到,沒多久提案指出,當地亟待不孕治療的夫妻眾多,希望規畫生殖醫療團隊,要求院方提供八百萬元預算購買儀器,他則負責招募培訓胚胎師、遺傳諮詢師等專業人才。 回想起年輕醫師的毛遂自薦,黃瑞仁仍記憶深刻。他說:「我第一個念頭是這位第一年主治醫師口氣挺大的。」但他欣賞楊博凱的志氣與勇氣,同意提撥預算,成立生殖醫學中心。不過,黃瑞仁也給了一道難題,那就是「要做到有成功案例,才可以回台北。」楊博凱一口答應,更豪氣的說:「我可以來這裡兩年,時間到就回台北,但我覺得不該如此,應為雲林分院做些什麼。」在院方支持下,楊博凱率領的不孕治療團隊成功孕育試管嬰兒,後來國家推出鼓勵生育政策,雲林分院搭上順風車,至今累計已有將近一百名寶寶順利誕生。黃瑞仁說:「大家都唱衰台灣的年輕人,但我看見台灣年輕人的力量與勇氣。」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守護急重症,減少死亡憾事。在雲林深耕十多年,黃瑞仁最引以為傲的是首創「先開刀再找床」措施。黃瑞仁說,雲林分院為雲林唯一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加護病房每天滿床。嚴重外傷病人必須立即送開刀房,此時便面臨「加護病房沒床、外科醫師不敢開刀」等困境。急重症病患被迫轉院,有些在轉院途中或後送途中不幸死亡。黃瑞仁與馬惠明醫師(現接任雲林分院院長)討論後,研擬「先開刀再找床」。方法是每天傍晚盤點加護病房內病情穩定、可轉至一般病房的病人,若當晚收治急重病患必須緊急開刀,就將病情相對穩定的ICU病人移至恢復室,以空出床位。黃瑞仁指出,此制度為全台首創,靠的是急診同仁團隊的運作,「護理快速反應小組」(RRT)扮演關鍵角色。創始之初,部分急診醫師在PPT網站批評責難,但黃瑞仁堅持到底。「先開刀再找床」2016年上路,至2021年底,送來雲林分院急診的重大外傷病人共計開立185 床次,締造「零轉出」紀錄。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贏得24座獎座。對內,黃瑞仁規畫成立八個醫療中心,對外則是屢屢獲獎。在他六年院長任期內,雲林分院共贏得24座獎座,包括政府服務獎、國家品質認證標章、國家醫療品質獎,2018年榮獲全國區域醫院唯一特優機構,成為中台灣排名首位的區域醫院。黃瑞仁深諳適才適所的管理心法,積極鼓勵留任的同仁出國進修,迄今已以公費贊助多名醫師到日本、歐美學習最新的醫療技術。學成歸國後,若要添購新型醫療設備,黃瑞仁更全力協助。他說:「只要有心要做,我就全力支持,端看你能做多好、走多遠。」黃瑞仁謙稱自己「只會編列預算」,但他對於年輕醫師的鼎力支持,正是讓雲林分院留任醫師逐年上升的關鍵。今年8月1日雲林分院共有35名新到任主治醫師,但兩年期滿要回台北總院的醫師卻只有八人。「在雲林分院的醫師絕不會龍困淺灘,」黃瑞仁自豪地說,現在年輕醫師也會考慮來雲林工作了。台大醫療體系如何留住人才,雲林分院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性。雲林分院改變了雲林,黃瑞仁看見雲林也改變了台大人。他以「花若盛開,蝴蝶自來」期勉所有醫師,歡迎他們來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不僅是為了工作謀生,而是找到人生的意義。正因領導能力傑出,2021年,黃瑞仁榮獲中小企業總經理類「第39屆國家傑出經理人獎」,成為首位獲得此殊榮的醫療機構專業經理人。今年(2022年)則獲頒衛福部傑出公務人員三等專業獎章。 「在雲林這十幾年,讓我找到行醫價值。」對於獲得醫療奉獻獎,黃瑞仁說,這是無數同仁的無私奉獻,他僅只是代表領獎,「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黃瑞仁小檔案年齡:62歲出生地:嘉義市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EMBA)現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中華民國重症醫學會理事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副院長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台灣大學雲林分部籌備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成立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完成雲林首例心導管治療。●首創「先開刀再找床」制度,使雲林分院重大外傷醫療量能最大化。
-
2022-09-27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醫療影像再利用 助攻台大偵測工具揪出「癌王」
「癌王」胰臟癌為沉默殺手,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名人罹患胰臟癌病逝,如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蘋果負責人賈伯斯、國內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及外交部駐泰代表李應元等。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在於難以早期發現及復發率高,目前主要檢查工具為電腦斷層,但2公分以下腫瘤仍有近4成個案難以發現,臨床上確診個案大多病程已邁入末期且存活率低。台大醫院內視鏡科主任廖偉智及研究團隊,申請健保署110年度資訊整合應用服務研究案,該團隊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在胰臟癌偵測研究,於本月刊登在放射科領域排行居首的知名醫學期刊「Radiology」。此研究為透過該團隊開發的胰臟癌偵測工具,再利用健保署收載台灣跨院際的電腦斷層(CT)影像資料進行驗測評估,為臨床影像判讀效率提升做出可行建議。此研究基於專業放射科醫師見解優先,再輔以AI工具的輔助來對胰臟癌的篩檢做到全面即早偵測,進而達到防範於未然的效果。 「Radiology」期刊編輯部並專訪本研究兩位主要研究主持人為台大醫院醫師廖偉智及台大應數所教授王偉仲教授,並專文評論本研究為大眾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期待帶來令人激賞的成果,同時也獲得多個國際醫療領域新聞的即時報導。健保署長李伯璋説,健保署資訊整合應用服務自2015年開始運作,提供外界就學研目的進行資料申請使用,並於2022年4月增加醫療影像資料申請項目,累積提供影像規模逾30億餘張,該資料多樣性在驗證目的使用上,亦透過此研究證實,其影像資料的實用價值及學術肯定,足堪於臨床應用上做出實質貢獻並回饋於民,未來也將持續致力為醫學研究提供更為多元及務實資訊。民間團體認為,全民健康保險法允公務機關以組織法為據,強制留個資、建立資料庫,此舉違反憲法保障資訊隱私、法律保留、比例、正當法律原則,聲請釋憲。憲法法庭日前做出判決,判「健保法」部分違憲。憲法法庭認為,強制留存個資對隱私保障不足,也不符合法律保留原則,相關機關應於3年內修法或制定專法,否則當事人可拒絕提供使用。李伯璋表示,健保署在經歷釋憲案後,對民眾個人資料持續秉持著謙卑的態度與國人溝通,並致力讓健保資料二次利用的法律規範能日趨完備,進而在推動醫學進步及個人隱私間尋求平衡。藉由釋出健保醫療影像進行學術研究,李伯璋期許未來誘發更多元的人工智慧研究量能及落地應用項目,如疾病判讀、健康預測等人工智慧模型。健保累積高價值巨量醫療數據資料庫,今已獲得醫療專業認可,往後將透過資料加值應用,創造更多符合社會公益的成果,回饋全體國人,增進國民的健康與福祉。
-
2022-09-22 醫聲.數位健康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 增服務對象
衛福部健保署昨舉辦「APEC數位健康照護與創新研討會」,將台灣數位健康照護經驗與其他經濟體分享,開拓未來進一步合作契機。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數位健康照顧與創新為APEC及全球最熱門的議題,目前衛福部已完成「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新增服務對象及可開立處方,最快今年年底公告,明年元旦正式實施。健保署長李伯璋說,新制上路後,健保支付系統會與其接軌,適用對象如複診、慢性病患者、癌症病人等,讓居家、遠距醫療與通訊診療配合更好。石崇良說,衛福部2018年5月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當時各界對遠距醫療運用層面、處方開立等並不熟悉,但疫情期間病人多,98%以上確診患者均採居家照護,並透過遠距確診、領藥,而遠距醫療在技術、接受度等方面均有提升,因此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原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地區,五種診療情形: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三個月追蹤、領有慢箋的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的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收案對象於治療後三個月內的追蹤、非本國籍但接受本國醫療的國際醫療患者。石崇良說,新制以病人需求為中心,只要有需求就會導入通訊診察,將擴大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及開立處方等,但這需要資訊業者、醫療機構、基層診所、健保納入等合作,同時確保病患就醫資訊於收集、傳輸、儲存、交換等的安全性,以符合加密規定及資安要求。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修正通訊診療辦法也適用於後疫情時期,針對穩定慢性病患、安寧照護病人、身障及社福機構住民、矯正機關收容人;另於疫情時期等緊急狀況的就醫不便,或隔離入獄因素不便外出就醫的民眾,藉由通訊診察維護治療權益和就醫方便。石崇良指出,導入數位健康照顧後,有助提升醫療效能、效率,而遠距及智慧醫療將是下一波醫療體系變革的重點。
-
2022-09-21 焦點.長期照護
咬不動花枝、烤魷魚,老後插鼻胃管機會大增!一表檢測你的咀嚼功能是否異常
水煮花枝、芭樂、烤魷魚及炸雞,你會吃不動嗎?如果是,那要小心你的咀嚼能力可能退化或有異常。如果再加上常嗆咳等,那年老後插上鼻胃管的機會將大增。醫師提醒,腦中風和失智是最可能會被插上鼻胃管的兩種疾病。老後不想靠鼻胃管維繫生命,就要及早著手預防。使用鼻胃管是必要 拔除鼻胃管是權利厚生基金會今天在立法院舉行推動「無管人生」會議,會議由立委吳玉琴主持,希望台灣能慢慢改變鼻胃管文化,但也要能理解治療性的使用鼻胃管是必要的,但是適時地拔除鼻胃管、恢復正常進食則是生而為人的權利。吳玉琴說,面對少子女化,這樣的專業照護需要好的規畫和人才,我們才有能力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相應的需求。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說,在健保開始鼓勵和給付拔除鼻胃管之後,為了更進一步降低咀嚼吞嚥障礙患者,罹患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並進而改善台灣罹患咀嚼吞嚥障礙的醫療品質、治療成效及照護,接下來會在國泰醫院、小港醫院及彰化秀傳醫院試辦跨專業的團隊,提供一條龍的照護服務。把握時機 四成鼻胃管病人有機會「脫管」已在臨床為超過一萬名病人插管的腦神經名醫、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陳俊鴻,如今翻轉成了「無管人生」的照護傳道人。他說,在加護病房11年的工作時間中,他每天都在為病人插管,並覺得這是自己救人的使命,但幾乎很少思考,如何使病人在症狀緩解之後脫離鼻胃管。很多病人出院了,再回診時常常已經因為口腔肌肉萎縮、吞嚥功能退化,加上病家缺乏相關知識及動機,從此帶著鼻胃管,直到生命終了。陳俊鴻說,後來他有機會理解,其實只要把握時機並輔以相關的照護,大約有四成左右的鼻胃管病人是有機會「脫管」的,看到脫管之後病人重拾飲食之樂,生命改觀,他才轉而成為熱心宣導脫管的醫師。【延伸閱讀】插鼻胃管多痛苦?若可選擇 患者「不想插第二次」但陳俊鴻警告說,依他長期的觀察,不管在醫院 或在機構、社區,「腦中風」和「失智」是兩大類最容易成為鼻胃管候選病人。如果不希望自己或家人將來面臨插管,真的要及早預防因應。但他也呼籲,大家不要妖魔王鼻胃管,適時的使用鼻胃管,有其治療、支持病人度過危險期的必要性。但是台灣至今仍缺少普遍性的早期篩查咀嚼吞嚥功能異常的工具及檢查。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名譽理事長涂心寧說,她自己多年前曾去日本觀摩如何拔除鼻胃管的照護,意外地被日本友人篩檢出自己竟是咀嚼吞嚥問題的「高風險」者。日本專業友人指導她幾個復健運動,涂心寧說,認真練習後,她以前偶會有在夜間睡眠時或演講時嗆咳的問題,都明顯減少了。可見,及早練習加強咀嚼吞嚥功能,不能等到老了再說。吞嚥功能篩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咀嚼中心執行長馮明珠說,大家如今都知道要練四肢肌力,卻不知道練口腔的肌力其實更重要,而一般常見的健口操,如常往外吐舌頭就是很好的訓練。馮明珠說,小港醫院曾出版一本「食在安全」手冊,其中有兩項咀嚼吞嚥障礙的居家功能篩檢表,很適合給自己或家中長者測試。如果每項檢查有三到四項異常,就要及早注意了。咀嚼功能篩檢自評式咀嚼功能評估方法:下列食物在六個月內,有四種或超過四種,吃起來「有些吃力」或「不能吃」,那就可能是咀嚼功能異常。【延伸閱讀】吞食物容易卡住或嗆咳?專家提醒吞嚥困難7症狀
-
2022-07-03 焦點.元氣新聞
遠距醫療擴大對象 拚年底上路
遠距醫療於疫情期間頻傳亂象,過程處處卡關,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接受本報專訪,強調今年下半年最重要就是提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適用傳染病流行及緊急事件,對象將放寬含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末期病人或國際醫療等,將與相關團體協商,預計八至九月擬定草案,拚年底完成修訂上路。衛福部於二○一八年五月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再擴充五種情形可通訊診療,包括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追蹤、領有慢箋的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的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收案對象於治療後三個月內的追蹤;非本國籍但接受本國醫療的患者。石崇良說,現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仍受限為複診病人,且不能開立藥物,只能進行原有處方調整及醫療指導。二○二○年因為新冠疫情,函釋放寬適用對象為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去年五月至九月進一步擴大讓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可透過遠距醫療開立處方,其他慢性病患者可遠距醫療。今年五月疫情再起,石崇良說,健保再度開放遠距診療,包括快篩陽性視同PCR陽性的遠距診察費用,藥師送藥到宅、親友代為領藥等服務。去年遠距醫療服務為「半套」,今年是「全套」。石崇良表示,遠距醫療未來是否能成為常規醫療,須評估成本及醫療效益等,如是否減少病人併發症等,另須解決數位落差、改善服務流程、增加耳鏡、喉鏡等輔助工具,讓遠距醫療不遜於面對面診療。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4/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年底前修法
新冠疫情期間,遠距診療改變了民眾就醫方式,為擴大推動遠距診療,衛福部著手研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7月7日邀集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遠距健康策進會等團體進行研議,預計今年底完成修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說,修正草案將開放遠距診療適用於傳染病流行、災害等緊急事件,對象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末期病人居家照顧、國際醫療等,實施項目包含開藥、診察、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過去遠距診療法源限制多 因新冠疫情嚴峻才鬆綁衛福部2018年5月公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適用地區為山地、離島、偏僻,並明定5種特殊情形得通訊診療,包括急性住院病人出院後3個月內追蹤、住宿型長照機構領有慢箋住民、符合家庭醫師整合性計畫病人、遠距或居家照護對象於治療後3個月內追蹤,以及擬接受或已接受本國醫療機構治療的非本國籍病人。石崇良說,「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對象目前受限為複診病人,不適用初診病人,且不能開立藥物,只能調整原有處方及醫療指導。2020年因應新冠疫情,函釋放寬適用對象為具新冠肺炎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者。去年5月再放寬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可透過遠距診療開立處方,非居檢、居隔的穩定慢性病患者也可透過遠距診療,但去年9月疫情趨緩後,服務也就停止了。石崇良指出,今年5月Omicron疫情興起,健保再度開放遠距診療,同時由公務預算支應快篩陽性視同PCR陽性診療費用,同時可以開立抗病毒藥物等處方,並搭配藥師送藥到宅、親友代為領藥等服務。因此,去年遠距診療服務為半套服務,今年可說是全套服務。依衛福部統計,今年5月15日至6月22日疫情期間,使用視訊及電話問診的遠距診療人數,共有185萬人,案件數達312萬件,其中視訊診療占74%,電話問診占26%,其中以診所診療占8成最多,醫院占2成,目前參與遠距診療的基層診所最高為1萬2000多家,醫院有400多家。另依健保署統計,今年4月1日至6月30日,確診個案居家照護人數,包括透過視訊、電話確診,以及由本人或家屬拿快篩試劑至門診判定為確診者的人數達264萬8430人。電子病歷法規本月上路 「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年底將完成修正不過,遠距診療也遇到三大瓶頸。石崇良說,第一是遠距診療還是要刷健保卡登載,因此健保署現正推動虛擬健保卡,盼解決此一問題;第二是患者病歷資料如何整合共享,而去年12月已預吿「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預計本月上路,其中規範電子病歷平台資安認可等相關規定。最後也是最難的關卡,就是開立處方、領藥及繳費,現在由健康益友App平台協助,藉由藥師送藥到宅或親友代領藥,往後將由健保署或開放業者設置遠距診療平台,提供送藥、領藥及繳費服務。石崇良說,今年下半年最重要是擬定「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適用期間為傳染病流行、災害等緊急事件,往後適用對象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住民、疾病末期病人居家照護或國際醫療等,擴大實施項目包含開藥、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預計7月與相關團體協商,8至9月完成草案擬定,再經2個月預告,於年底完成修訂及上路。遠距醫療擴大有待法規完善 將評估醫療效益決定健保給付與否後疫情時代,遠距診療是否會擴大實施?石崇良表示,遠距診療是否納為常規醫療,牽涉到健保給付問題,須進一步評估成本及醫療效益,確實可以減少病人疾病併發症,醫療資源耗費,另須解決數位落差、改善服務流程、增加耳鏡、喉鏡等輔助工具,讓遠距醫療不遜於面對面診療,這都須有一定的醫療效益,健保署才會進一步評估是否要予以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遠距診療對於偏鄉、離島、山地民眾就醫幫助很大,讓偏鄉醫療品質可以媲美都會地區,也是往後醫療服務重點,同時提升協助偏鄉醫療醫護人員的服務點數,因此去年訂為遠距診療元年,健保署編列1億元預算,公告全國60個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得以「遠距視訊診療」方式,提供五官科專科會診及急診診療,疫情期間也提供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遠距醫療服務。李伯璋說,遠距診療涉及法規及設備,目前正將虛擬健保卡擴大至遠距診療、居家醫療及檢疫隔離視訊診療等三大場域進行推動,至於矯正機關收容人、長照機構住民等真正有需要遠距診療的民眾,也可能會考慮納入健保給付,一般民眾則還需要進一步評估,畢竟健保資源還是應用在真正有需要的民眾,提升醫療品質。
-
2022-07-03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1/誰來協助遠距醫療最後一哩路
新冠疫情下,視訊診療是大勢所趨,但許多有過視訊看診經驗的人,卻發現關卡處處,從掛號到看診、拿藥,程序繁複,有人因此寧願自行「蓋牌」,成為黑數。專家提醒,疫情讓「不接觸的醫療」將成為常態,政府必須思考讓醫療在實體及數位「共存」,加強偏鄉及弱勢者的數位能力是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長者「數位力」有限 遠距看診得靠子女協助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參與遠距診療的診所最高為1萬2千多家,醫院有400多家。今年5月15日至6月22日,使用遠距醫療,包括視訊及電話問診人數共185萬人,案件數達312萬件,其中視訊為7成4,電話問診2成6,以診所診療占八成,醫院占兩成。但視訊看診對許多人是艱難任務,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的父母快篩陽性,他協助二老接受視訊診療,先用LINE掛號,加入群組後,醫院再發訊提供視訊診療的系統連結。接著他再教父母開視訊鏡頭,將快篩陽性的卡匣提供給診療醫師看,再拍攝日常用藥供比對,前置作業就花了快30分鐘。70多歲獨居的陳奶奶,五月快篩陽性,雖政府開放視訊診療,在家即可用手機APP聯絡醫師看診,但陳奶奶雖然會用智慧型手機講電話,看診還是太難;想申請「虛擬健保卡」,得自備讀卡機、健保卡及戶口名簿,在健保署網站取得裝置認證碼再綁定,陳奶奶自己根本做不到。上述案例在台灣各個家庭不斷上演,新冠疫情除了病毒攻擊,也燒出數位力不足,恐影響醫療權益的窘境。數位看診程序複雜 患者寧願自費購「清冠一號」許多確診者想拿清冠一號,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快篩陽患者若要找中醫師開公費清冠一號,須先看西醫取得確診資格,才可以請中醫開藥。許多民眾覺得視訊診療麻煩、或搞不懂操作方式,時常放醫師鴿子。WaCare遠距健康創辦人潘人豪指出,更多民眾乾脆不通報,直接自費購買清冠一號。長期在偏鄉協助老人健康促進與就醫的潘人豪觀察,視訊看診對使用者的資訊能力是一大挑戰,光是要求身分認證需搭配健保卡、身分證與個人拍照,對許多人來說就有難度。歸納三大原因:1. 民眾「數位力欠缺」2.政府設計系統「未納入使用者思維」3.「防弊心態造成資訊障礙」,讓民眾數位體驗雪上加霜。虛擬健保卡未普及、病歷資料須共享 遠距醫療仍有關要破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疫情期間發揮很大作用,他也坦承,目前因為疫情放寬遠距醫療適用對象,疫情一旦趨緩,就必須暫停。未來推動遠距醫療三大瓶頸:1. 必須刷健保卡,健保署雖試辦虛擬健保卡,但尚不普及;2. 患者病歷資料必須整合共享;3. 開處方、領藥及繳費,這也是最難的關卡。為加速推動遠距醫療,衛福部著手研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7月7日將邀集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遠距健康策進會等團體研議,預計年底完成修訂;遠距醫療適用情形為緊急事件,如傳染病流行、災害地區,對象將放寬至矯正機關收容人、末期病人居家照顧、國際醫療等,實施項目包含開藥、診察、會診、開立檢查與檢驗單等。遠距醫療將成新日常 長者數位落差待彌補健保署長李伯璋說,遠距醫療對於偏鄉、離島、山地民眾就醫幫助很大,提升偏鄉醫療品質,這也是往後醫療服務重點,健保署去年編列一億元預算,訂為遠距醫療元年,公告全國60個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得以「遠距視訊診療」,提供五官科會診及急診診療,並提升偏鄉醫療醫護人員的健保服務點數。新冠肺炎疫情拉開人與人的距離,民眾可能因染疫臨時居隔,有數位能力者可透過視訊診療緩解症狀,但長者除了恐懼疫情減少外出,身心俱衰,以往城市中常見長者群聚運動、社交的場景消失,不只偏鄉,即便身處城市公寓樓宇,「老人不再同框」。遠距診療、學會下載使用虛擬健保卡、不群聚透過視訊鍛鍊身心,這些都是疫情解構後的新日常。遠距醫療項目再鬆綁可期,但不少長者不諳操作手機、電腦,無法即時取得醫療資源,凸顯台灣因數位落差所帶來的醫療不平權,以及遠距診療最後一哩路斷鏈,值得正視。聯合報為台灣數位醫療把脈,攜手政府、企業及WaCare數位健康平台等,結合產官學界共同推動醫療平權,邀請企業響應,鼓勵員工從服務身邊長者做起,例如教會長輩下載任何一健康促進app,或使用虛擬健保卡,幫助台灣長者不自我設限,自理獨立。有意響應者請聯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電郵udn.health888@gmail.com。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台灣腦庫」,由兩位台灣神經學教授與一位民間團體領袖共同執筆,與我們分享「台灣腦庫」如何由一群病友的家人發起的民間團體,鼓勵病人主動在過世之後捐贈腦神經組織,期待科學家研發治療藥物,可以使目前醫師仍束手無策的進行性腦萎縮退化症找到疾病的原因與機轉,而發展出有效的治療。由他們所敘述的故事可以領會罹患這種無藥可救的病人與家屬的痛苦與無助,了解他們的期待。讓我們傾聽這些有心人的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這些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精準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小腦萎縮症為神經退化性的罕見疾病,分為遺傳型及散發型。目前遺傳型的致病基因已知多達近50型,散發型大多為不明原因所造成,而小腦為中樞神經系統中一個重要構造,影響所及包括動作協調、走路平衡、吞嚥、舉筷用餐等基本生存功能。患有小腦萎縮症的病友們,初期常出現走路容易跌倒、失去平衡感、說話表達不清等狀況,末期則容易吞嚥困難、終至臥床不起,但其意識卻一如常人,如同有知覺的植物人,因此心中的無奈與痛苦,自是一般人所無法體會和承受。目前在協會服務的426戶家庭中多為家族顯性遺傳,藉由基因的傳遞造成代代相傳,發病率超過50%,如創會理事長朱穗萍一家7姐弟6人發病、更有一連三代40人皆患病的情形發生,照顧與經濟壓力伴隨而至,使整個家庭陷入永劫不復。民國90年,在一群體悟生命痛處的病友及家屬的努力下,發起組織病友團體,正式成立「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秉持相互扶持自助助人的精神,除落實直接服務並提供病友相關資源外,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遺傳疾病防治宣導,讓社會大眾知道病友們對醫療的迫切需要,以及對經濟、心靈、安養的需求,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了讓生命傳承不再是悲劇的延伸,並減輕家屬長期照護的壓力。在協會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病與貧是兄弟,主要照顧者不僅需提供經濟來源,又要承擔照顧的責任,蠟燭二頭燒,當求助無門時,有的病友自殺,有的家庭離婚,有的照顧者得了重度憂鬱症,家族陷入愁雲慘霧中。第一屆創會理事長朱穗萍女士有鑒於協會當時並沒有專業人員可以協助病友及其照顧者處理相關的心理問題,於是邀請陳美燕(Amy)老師,以美國L.羅恩赫伯特先生所著「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技術為基礎,幫助病友及家屬,清除心靈痛苦情緒。而我當時任職秘書長,用這套技術寫一份三年計畫方案,申請聯勸補助,聘請協會第一位社工員,奠定了協會邁向提供專業服務的道路。透過戴尼提技術,病友可以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後,也開始協助走不出傷痛的新病友,並擔任協會的代言人,成為協會最佳的校園宣導講師,用生命說他的故事,啟發年輕學子良善的心及愛惜健康的身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協會病友許先生,他在年輕時就發病,已經坐輪椅,導致不能工作而自卑,說話變口吃,經過「聽析技術」清除心靈痛苦情緒後,他說話恢復口齒清晰,身體疼痛的情況也消除了,我便請他擔任心靈科學課程的講師,讓他恢復了自信心;我個人也因為這套技術做後盾,讓我有能力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工作問題,並有能力當一個管理者,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並十足授權,讓每個人都有能力發揮潛能,讓協會的服務更貼近會員的需求。協會一位企業家病友袁先生,希望醫學研究能在他有生之年,找到可以治療的藥物,,捐款總額台幣500萬元專款專用「辦理醫療研究」。民國93年5月與中央研究院協辦第一屆國際醫學研討會「罕見疾病及小腦萎縮症研習會與生物科技研討會」;另為鼓勵更多醫學院學生投入此項研究,於94年10月、95年、98年與101年連續辦理四屆國際醫學研討會暨SCA論文壁報獎,期待藉由鼓勵醫療研究的方式讓他們能投入小腦研究的領域進而找到疾病的解方。在國際醫療研討會會後,聽到中研院陳儀莊博士說,他從國外進口的腦組織竟然有被用過的二手腦組織,而且西方人和東方人的基因也不同,這也開啟了時任副理事長的張棟樑先生成立「臺灣腦庫」的構想,他是腦庫的第一位推手)。腦庫的起源是21年前為推動「腦庫」,協助小腦萎縮症病友死後在台北榮總捐腦,並希望能在死後6小時取腦,放入負80度冰箱,以防止腦細胞內的蛋白質、RNA溶解,造成腦組織研究品質不良,阻礙腦科學研究;因此,為克服「解剖人體屍體解剖條例」規定的時間限制:即人死後,須將解剖屍體報告書送達該管檢察官六個小時,始得解剖屍體。張棟樑副理事長邀監事張忠慶及秘書長的我等三人,拜會台北榮總轄區管轄的士林地方法院襄閱主任檢察官,請他幫忙將六小時給予通融,但礙於法令及倫理,又涉及衛生署與法務部的權責與協調,非單一地檢處所能決定。為了能盡速可以找到治療方法,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很多病友都願意在往生後,捐出自己的腦組織供醫學研究,但礙於法令及台灣沒有正式的腦庫可儲存,而失去許多願意捐腦的意願與個案。民國92年3月本會病友劉先生於台北榮總捐出全台首例的小腦萎縮症腦組織。民國94年1月多系統萎縮症病友張先生(張棟樑副理事長的弟弟) ,成為協會第二位捐腦者。第三位捐腦者:病友曹先生,腦組織存放於台北三軍總醫院。民國106年時任理事長的高宜鳳與顧問張棟樑商議,共同邀請時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的醫師也是陽明大學教授宋秉文醫師,廣邀國內神經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由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贊助費用50萬元,一起為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包括小腦萎縮症、運動神經元(俗稱漸凍人)、帕金森氏症、舞蹈症、類澱粉周邊神經病變、失智症……等眾多神經退化疾病而努力,共同討論出為台灣建構「四庫一中心」的構想。「四庫一中心」內容為腦庫、疾病模式轉基因鼠庫、神經罕見疾病病人iPSC(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細胞庫、RNAi的RNA庫(提供基因治療研究之用),且將四庫整合為「虛擬的科研中心」,由「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協助台灣神經科學家投入科研。其中建置「臺灣腦庫」便是目標之一。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透過與病友互動傳達四庫一中心以及腦庫成立的目的,許多身受其害的病友,因為對生病的無奈與痛苦有切身之痛,希望以後的人不要再承受他們一樣的苦,紛紛表示願意在死後捐贈腦組織。這四年來立法院邱泰源立法委員及其特別助理趙堅醫師的認同與努力,邀請中研院劉扶東副院長、王惠鈞副院長,以及許多享譽國際的神經科學家,在立法院召開多次中央跨部會的協調會,並在法務部與衛福部部內多次開會協商,最後衛福部作出行政解釋,啟始了「臺灣腦庫」的開端。其間最要感激的,是台大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醫師,在台大醫學院,組成「腦庫工作小組」,結合病友的大愛與社會公益、專業團體的努力,每個月定期舉辦工作會議、協調會、討論會等,瞭解與協調腦庫設立的法規困難,規劃臺灣腦庫的工程、硬體、與軟體建置,並舉辦多次腦庫國際研討會,目標是設立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滿足病友的期盼與提供科學家研發藥物治療的契機。在近五年的奮鬥過程中,成果豐碩,感謝檢察系統的多次協調;感激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及律師學院、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福利部、陳建仁院士的指導與支持「在臺灣設立第一個腦庫」的構想。能夠由病友期待的構想,落實為真正存在的腦庫,最需要感謝的是台大醫學院與台大醫院(張上淳副校長、倪衍玄院長、吳明賢院長),提供場地與工程經費,讓所有病友的腦神經組織,有了永遠的「家」,鼓勵腦科學家的研發。腦庫緣於病友的大愛,感動熱心人士、團體,為臺灣腦庫的成立,作出不朽的貢獻,在大家群策群力,見證了臺灣人「善的循環」。民國 110年 病友劉小姐同意捐腦,身體力行,站出來呼籲政府,讓政府看到了「臺灣腦庫」的重要性,劉小姐捐腦成為「臺灣腦庫」第二個重要的推手。我國的醫療研究在國際一直是位於前段班的資優生,科學研究所需要的人力與資金非常龐大,並非一般社會團體所能長期支持,我們誠摯的呼籲政府能藉「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建構「四庫一中心」,組織一個針對腦神經研究的一支科學研究團隊,並結合「中研院」與「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等學術研究單位一同聯合研究。在這些構想中,特別是台灣第一次成立的「臺灣腦庫」,是實體的腦組織資源庫,需要持續的經費支持,才能永續存在。先進國家,都是由政府編列經費、不間斷地補助腦庫的運作,因此病友團體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解決與終止,不只是病友們的殷殷期盼,也是2400萬台灣人民之福。
-
2022-03-29 養生.人生智慧
每天得進行四到五次剖腹產 他從事人道醫療25年卻在蘇丹看見人間煉獄
作者簡介大衛‧諾特(David Nott)全球重要的戰地醫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有經驗的創傷外科醫師之一。曾在多家倫敦醫院擔任諮詢醫師與血管外科醫師。自一九九〇年代中期,大衛‧諾特開始申請無薪假,前往世界上最不安定、戰爭最頻繁的地區志願服務,時間往往為期一星期、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傷者進行戰地手術或救生手術。一九九三年,他首次的任務就是到當時陷入戰火的賽拉耶佛,那時諾特兩度差點葬生戰場。至目前為止,他到過的戰區列表,堪稱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年表:阿富汗、獅子山共和國、賴比瑞亞、達佛、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拉克、葉門、利比亞、加薩和敘利亞。諾特也曾加入二〇一〇年海地和二〇一五年尼泊爾的賑災救援行列。二〇一五年,諾特獲英國女王接見。同年,他與妻子成立了大衛‧諾特基金會(David Nott Foundation)宣揚與分享他長久經驗所獲得的知識,也培育更多醫師繼續為全球戰火頻仍的地區提供服務。▍非洲天空之下歐美國家三不五時會關注起非洲的問題。最著名的大概是一九八四年衣索比亞大饑荒的報導促成了「援非樂團(Band Aid)」、「援救生命(Live Aid)」與「美國援非(USA for Africa)」等慈善演唱會,共募得數百萬英鎊的善款。大約二十年後,歐美國家的良知再度被喚醒,這次是蘇丹西部達佛地區日益嚴重的人道災難。 蘇丹幅員遼闊,占地一百萬平方英里,從東部紅海海岸線,延伸到北部和西部廣闊的撒哈拉沙漠荒原。達佛地區本身與查德、利比亞和中非共和國接壤,面積相當於西班牙。蘇丹北部以首都喀土穆為中心、信奉伊斯蘭教,南部則是基督教為主。到了二○○四年底,蘇丹才漸漸從長達二十年的南北內戰走出來。達佛地區被夾在兩者之間,卻未被真正納入南北談判之中。談判到最後,新國家南蘇丹於二○一一年於焉誕生。達佛地區覬覦南蘇丹談來的經濟利益,想要分一杯羹,卻被喀土穆政府拒絕了。達佛地區數個原住民族群遂組成「蘇丹解放運動」(後稱蘇丹解放軍),開始攻擊北部一些駐軍,聲稱喀土穆政府壓迫該國非阿拉伯裔人民。喀土穆政府展開報復,派軍至達佛血腥鎮壓,隨後被控施行種族滅絕。喀土穆政府還開始訓練阿拉伯民兵組織,稱作「詹賈威(Janjaweed)」,意為「馬背上的惡魔」,他們是騎馬的武裝突擊兵,專門襲擊和摧毀涉嫌窩藏反政府叛亂分子的村莊。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搶劫、殺戮和強姦。蘇丹軍隊派出武裝直升機大肆破壞,詹賈威民兵則騎著馬和駱駝衝進混亂之中,處決所有生還者。一如所料,無辜遭捲入這場屠殺的民眾開始收拾可帶走的家當,舉家遷往更安全的地方。達佛地區西緣的查德與蘇丹邊界吸引了大批難民。二○○五年我隨「無國界醫生」前往當地從事人道醫療時,大約有兩百萬人沿著查德邊境移動,另外至少還有一百萬人已越境進入查德東部。▍蒙受苦難的少女我們在蘇丹邊境阿德雷的小醫院,每天從早到晚都耐著酷熱,照護成千上萬的患者。外科團隊成員包括一位外科醫師、一位護理師、一位麻醉師和部分當地員工,還有一位當地醫師負責診治難民營內所有疾病,包括重度營養不良。我們的小屋兼做手術室和恢復室,隔壁就是產科病房,四名助產師沒日沒夜地工作。大部分的外科工作都以產科為主,這再度提醒了我,必須於此關鍵醫學領域習得足夠的專業知識深度與廣度。為了能安全地進行剖腹手術、因應產後出血等後續問題,我不得不日夜待命。但這裡真的很慘,遠比阿富汗的情況更糟。我們每天得進行四到五次剖腹產,死亡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五,其中主要死因多為瘧疾伴隨的營養不良與難產併發的敗血症。我們看到年僅九歲的女孩被蘇丹士兵或詹賈威分子強姦。有些女孩因此懷孕,但骨盆尚未發育到能足月自然產,因為胎兒的頭比骨盆大太多了,在分娩第一個階段就會卡住。這些懷孕的女孩陣痛都長達好幾個小時,想生卻生不出來。這樣的狀態通常會持續好幾天,最後才被送上馬車,離開營地,送到我們的小醫院。有時患者的敗血症狀太嚴重,來不及到醫院就胎死腹中。此時便得進行死胎清除手術,我原以為這項手術早已走入歷史了。這項手術首先要檢查陰道,此時看到的不是即將展開人生的健康胎兒,而是一團發臭的肉塊卡在子宮頸,未出世的胎兒已死亡,上頭正慢慢長出壞疽。我得用一把大剪刀在兒顱骨囟門剪出一個洞,好讓腦部減壓,方便擠出體內,接著再用鉗子夾住頭蓋骨,把胎兒拉出。這對任何母親都是極度恐怖的經歷,幾乎不可能既冷靜又清楚地描述,對外科醫師也會造成很深的心理創傷,手術景象宛如煉獄,即使當時待了八個星期,我依然無法適應。除了上述的情感折磨,當地氣候也帶來了嚴酷考驗。我們醫療團總部當初興建時,並未考慮最後可能住進來的人。我的臥室在一棟紅磚樓內,有著閃閃發亮的波狀鋁皮屋頂。屋頂本應要反射陽光,卻把整棟建築變成一座烤箱,無論晝夜,平均氣溫都大約攝氏四十五度 。我們習慣在正中午到下午三點間暫停手術,因為這段時間氣溫會飆到五十五度左右。我通常簡單吃點東西後回到家,脫光衣服,坐在有洞的塑膠椅上,好讓身上的汗水滴到地板上。這時連一點風都沒有,我周圍擺滿了瓶裝水,這樣我一邊坐在椅子排出數公升汗水,一邊也能方便補充水分。夜晚更糟糕,因為蚊帳並不散熱,我每天晚上都躺在橡膠墊上,在一灘汗水中翻來覆去。某天從大清早就不得閒,足足操勞一整天後,我感到頭痛欲裂,嚴重到無法繼續工作。我把狀況告訴麻醉師,我倆決定當晚不排手術。我本來打算躺下,但隨後開始吐個不停,手臂和腿部肌肉劇烈抽筋。我稍微喝點東西就會立刻吐出來。本來已夠不舒服了,但想到那些少女和女孩已經走投無路,內心便升起一股憤怒與焦躁,更加重了身體的不適。我們莫不竭盡所能地給予治療,避免她們承擔性暴力的恐怖後果。到了凌晨三點,我已逐漸產生幻覺,看到拖著巨大輪子的牽引機在我房間的泥濘裡犁地,不斷地犁啊犁啊……隨著太陽在四點升起,驢子開始鳴叫,我在房間看到大象。我錯過八點的早餐時,任務團團長前來關切,發現我幾近陷入昏迷。我當時體溫過高又脫水,若未立即接受治療,就會重度中暑,最後因無法挽救而死亡。麻醉師立刻控制住病況,讓我住進個人病房,然後插入導管、吊上點滴,注入數公升生理食鹽水救了我一命。我康復後不久,被找去檢查一名十三歲左右的女孩,她已陣痛快三天了,因此需要剖腹產。儘管子宮頸已完全擴張,助產師仍然只碰得到胎兒頭部,他認為嬰兒還活著。我靠近這名漂亮的少女,作勢要握手向她打招呼,但她猛然躲開,不等我說明來意就朝我臉上吐了口水。我大吃一驚,隨即往後一縮,立刻離開帳篷,好幾分鐘才回過神來。我記得後來去找麻醉師,他是法國里昂人,語氣極度溫和地告訴我情況,說她勢必被強暴了,可能痛恨所有男人,而家人幾乎可以肯定都死光了。我的心情還未平復,得休息一下才能回帳篷看她。所以,我們回到幾百公尺外的總部,花了約半小時聊著周遭發生的悲劇。我請麻醉師同事陪我回去,因為少女需要做半身麻醉才能開刀。但我們一走進帳篷,便看到一張床單蓋住她全身。我拉下床單,震驚地發現她剛斷氣不久。我兩腿發軟,癱倒在地,抓著她推車的輪子不斷啜泣。※ 本文摘自《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作者:大衛‧諾特 譯者:林步昇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3/05
-
2022-03-24 養生.人生智慧
開刀設法救活他,或不開刀看他死去……投身戰地行醫25年的外科醫師親揭戰爭的殘酷
作者簡介大衛‧諾特(David Nott)全球重要的戰地醫生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有經驗的創傷外科醫師之一。曾在多家倫敦醫院擔任諮詢醫師與血管外科醫師。自一九九〇年代中期,大衛‧諾特開始申請無薪假,前往世界上最不安定、戰爭最頻繁的地區志願服務,時間往往為期一星期、一個月甚至是一年,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為傷者進行戰地手術或救生手術。一九九三年,他首次的任務就是到當時陷入戰火的賽拉耶佛,那時諾特兩度差點葬生戰場。至目前為止,他到過的戰區列表,堪稱二十一世紀的戰爭年表:阿富汗、獅子山共和國、賴比瑞亞、達佛、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拉克、葉門、利比亞、加薩和敘利亞。諾特也曾加入二〇一〇年海地和二〇一五年尼泊爾的賑災救援行列。二〇一五年,諾特獲英國女王接見。同年,他與妻子成立了大衛‧諾特基金會(David Nott Foundation)宣揚與分享他長久經驗所獲得的知識,也培育更多醫師繼續為全球戰火頻仍的地區提供服務。▍嚴寒、斷電、砲擊傷患是因為炸彈與子彈被送進我們的診間,但從很多方面來說,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是氣溫。那年冬天,塞拉耶佛寒氣逼人,鑽進我的衣服內,還滲透到骨子裡,我們的傷患也深受其害。手術室裡冷個半死,洗手的時候水是冰的,而我的手術袍很快就破爛不堪,醫療口罩也沒了,只好在冷空氣中口吐白煙。嚴寒只是讓我們很難受,對傷患來說卻是生死攸關。有些人可能還沒因傷而死,就先失溫喪命。手術室內必須保持溫暖,因為打開傷患腹腔時,他們也會快速失溫,而溫度會直接影響手術結果。假使體溫劇降,後果不堪設想。體內酵素停止運作,就無法順利凝血;心臟也不再正常跳動,導致難以充分運用我們賴以為生的氧氣,器官便隨之慢慢衰竭。多數時候醫院的發電機運作堪稱順暢,從地下室發出的轟隆隆聲音也可清楚聽到,但柴油老是不足導致發電機停擺,因此我們不時會突然陷入一片黑暗,偏偏還常發生在三更半夜。這時會有位大哥推著滿載五、六個汽車電池的手推車來到手術室,立起一盞大燈,再毫無章法地接上電池。在電力重新恢復前,那盞燈暫時充當手術燈,在又霧又冷的房間裡,射出的光線差強人意,但總是聊勝於無。在我加入此次任務大約兩週後,有天晚上,一名年約十六歲的年輕人被送了進來,腹部插著一塊大型彈片。當時塞拉耶佛遭受坦克砲彈、迫擊砲、火箭砲的密集轟炸。這類投射武器的金屬碎片造成的傷害類似子彈,但傷口往往更大也更具殺傷力。這名年輕人血流如注,血壓極低、脈搏率又高,有可能會發生手術休克。當時在場的四人包括我、麻醉師、刷手護理師和一名助手。麻醉師跟我討論著是否開刀,我們面臨的一項抉擇:開刀設法救活他,或不開刀看他死去。當時沒有其他傷患,時間差不多凌晨三點,但我們物資所剩無幾又冷個半死。看了看這名傷患,我們朝彼此點點頭,隨即把他推進手術室,開始採取必要措施止血。我們先施打了麻醉,將僅剩的一品脫血液輸進他體內,然後我打開了他的腹腔。由外科醫師檢視腹部各部位及骨盆的手術叫作開腹手術,憑藉著雙眼及雙手,你要檢查腹部的所有實質器官,例如脾臟、肝臟、腎臟和胰臟,也要檢查中空器官,例如胃、小腸、大腸,再往下到骨盆。假如是女性,還包括膀胱跟子宮檢查。這個手術也要決定是否翻出大型血管,例如攜帶充氧血離開心臟的大動脈,以及把靜脈血從全身帶回心臟的下腔靜脈。將腹部清理消毒後,我沿著腹壁切開長長一條線。隨著切口愈來愈長,血也如紅色浪花從傷患腹部飛濺到我手上。在冷冽的手術室裡,我冰冷的手清楚感受到他鮮血的熱度。彈片刺穿了他的下腔靜脈。這是我頭一回看見主要血管受傷。金屬碎片還卡在裡面,雖然也因此多少能幫忙止血,但除了取出別無他法。一想到移除碎片後不曉得能否控制出血,我的心便跳得劇烈。務必得迅速包紮傷口。但我輕輕移開彈片時,血柱瞬間如從血管破口噴出,我趕緊從護理師托盤抓起一大塊紗布蓋在出血處,然後靜靜等待。我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時,傳來一聲撞擊巨響。醫院遭到攻擊,整棟建築開始搖晃,我感覺雙腳在沾滿鮮血的瓷磚地板上滑了一下,立刻閃過一個念頭:建築可能會倒塌。說時遲那時快,就在撞擊發生的數秒內,一切陷入黑暗。那不僅是昏暗,而是徹徹底底的烏漆抹黑,沒有一絲光線。手術室位於地下室,有一層層厚重的門與醫院其他地方隔絕開來。我伸手不見五指,看不到病人,也看不到同事。我更驚覺自己甚至聽不到他們的動靜,只剩手術室外的喧囂聲。我手上的紗布還壓在傷患的下腔靜脈上,靠另一隻手幫忙,摸到旁邊的主動脈。身為一位血管外科醫師,只要觸摸主動脈,就能大概判斷血壓。我知道他的血壓正在下降,所以用手指按壓他的動脈,設法止血,以維持心臟與腦部的血壓。但我可以感覺到他的血不斷從腹部滴到我的大腿上,又順勢往下流到腳踝。「敷料!敷料!」我大叫著,儘管不抱太大希望,仍期盼在場有人可以幫忙。過了好幾分鐘,房內瀰漫著詭異的平靜。我等著那位大哥推著手推車跟燈進來,但沒人出現。我左等右等,手指緊捏著那位男孩的下腔靜脈,但他的脈搏愈來愈弱。一片清冷死寂之中,我呼叫著麻醉師,但無人回應,又呼叫護理師、呼叫助手,黑暗中卻只聽到自己的回音。我只感覺得到男孩體內汩汩流出的濕滑血液,我的鞋子浸在裡頭,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響,手則因為緊握而抽筋。他的生命正慢慢流逝。「哈囉!哈囉!我需要燈光!有人在嗎?」我一叫再叫。一會兒後,我知道男孩死了。我徬徨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等待。在冷凍般的手術室裡,溫暖的血逐漸冷卻。幾分鐘後,電燈開始閃爍,然後重新亮起。雖然剛剛叫喊都無人回應,對於人去樓空,心裡早已有底,但此時我環顧四周,發現只剩我一個人,依然感到萬分錯愕。我的手術團隊老早一哄而散找掩護去了。所有人一聲不吭,也沒跟我說半句話,每個人都當機立斷,醫院一遭攻擊就是逃命的時候。我往地上一看,宛如置身屠宰場。男孩想必失血三到四公升,大部分都沾在我身上。我踉蹌地跑了出去,脫掉手套跟手術袍,深深感到一股絕望。那名男孩本來可以活下來的。之前那個老婦人也許救不回來,但男孩本來絕對還有希望。假如那個推車大哥有來,假如燈早點亮,假如有人幫忙,我們一定可以救活他啊。我也倍感失望,居然沒人跟我說:「大衛,我們要走了,一起走吧。」他們就自顧自地跑了,獨留我在手術室。我脫下濕答答的襪子,一臉茫然在走廊上晃,急著想找茶壺燒水,好洗掉身上的血、溫暖麻痺的雙手。我在走廊盡頭一間用沙包堆擋起來的辦公室裡,找到了我的團隊,麻醉師、護理師跟助手,就連推車大哥也在,他們全都靜靜坐著,不發一語,也沒討論半句。男孩的遺體就這麼被抬走了。※ 本文摘自《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醫者無懼:從中東戰區到非洲煙硝之地,行遍二十一世紀砲火最猛烈的戰場,外科醫生從事人道救援25年的生死故事》作者:大衛‧諾特 譯者:林步昇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3/05
-
2022-03-08 新聞.元氣新聞
高雄長庚換肝聲名遠播 菲律賓醫師來台受訓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國際醫療中斷,海外來台醫療受訓也受阻,菲律賓需要換肝的病人轉赴新加坡、印度就醫,但存活率不理想。菲國總統杜特蒂因此指示國家腎臟移植中心,透過外交等管道專案,突破防疫困境將13名醫師送到高雄長庚隨名譽院長陳肇隆學習,首梯學員二月陸續抵達,將受訓一年,精進醫學交流。高雄長庚醫院肝臟移植中心自1998年起約代訓海外醫師380人,加上菲律賓代訓專案,從陳肇隆學習換肝的海外醫師近400人,遍及歐美日及東南亞等國,是台灣醫療外交的延伸。近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台灣各大醫療院所跨海求醫病人全數止步,連海外代訓計畫也被迫中斷,不過菲律賓國家腎臟移植中心(NKTI)在總統杜特蒂一聲令下,突破防疫困境,把13名菁英醫師專案送至高雄長庚受訓。陳肇隆說,首梯學員原本13人,其中兩人出發時篩出陽性,無法成行,其餘11人二月前相繼抵達台灣,每名成員都加嚴隔離達一個月。陳肇隆1987年受邀赴菲律賓全國醫學會議演講,結識菲律賓大學任教、國家腎臟暨移植中心院長的歐納教授,1996年高長肝臟移植團隊到菲律賓完成他們第一例活體肝移植手術,歐納後來擔任菲國衛生部長,在醫界甚具影響力,十多年來台菲開啟合作,奠下深厚情誼。陳肇隆說,高雄長庚與菲國長期互動,代訓的醫師包括跟他四年的Nissa、八年的Allan,以及二年的Monette,都是菲律賓排名前三名的換肝醫院主持人,只不過多數菲律賓換肝病患,仍希望到高雄長庚求醫。陳肇隆表示,這是兩年來首批其他國家外科醫師來台,接受活體肝臟移植培訓,為求謹慎,一月底來台後,接受四個星期的隔離檢疫,到了二月底、三月初,才正式至醫院報到。等全球疫情趨緩,相信會有更多醫師至台灣學習換肝技術。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疫後醫療科技整合 AI、資訊流成趨勢
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數位醫療發展更是促進醫療平權,達成全面健康覆蓋的重要手段,遠距醫療照護將成為醫療新常規「New Normal」,疫後加速醫療科技整合AI智慧與資訊流成重要趨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就醫療科技實務面及政策面交流分享。「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與會者包括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指出,數位醫療未來趨勢包括健康大數據應用、機器人學習、人工智慧及產業鏈結合,台灣有很好的資通科技及生技醫療,能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但許多法規待考量,相信台灣跨產業發展很有韌性,能逆勢突圍開創藍海。立委張育美認為,促進醫療平權,政府應了解臨床實務需求,鬆綁法規,透過審查機制,進行處方箋電子化、院際間資訊整合交流及數據標準化,結合智慧醫療運用,讓遠距醫療更普及。她認為,生技醫療公司應更接地氣,讓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能以更合理價格使用醫療儀器,並讓資訊流通、減少落差,符合使用者需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過去「通訊診療治療辦法」僅開放5種特殊情況可使用,未來將擴大到10種型態使用,包括長照、居家醫療、慢性病照顧、國際醫療等。此外「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即將於4月公布上路,未來電子病歷透過雲端授權,讓遠距醫療無障礙。行政院科技部前部長、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表示,台灣有健保資料庫可運用資訊,數位革命下將以人的「資訊流」為主軸,如衛福部桃園醫院運用「智慧行動化臨床早期預警系統」,精準即時分析病歷資料,醫師隨時調閱、查房,讓全院非預期CPR下降31%,急救後死亡率下降50%。陳良基說,2025年全球大健康產業市場估計超過15兆美元產值,甲骨文公司更以8千億台幣買下電子病歷公司,若我國醫院無法數位化,國外公司屢創電子病歷系統,台灣未來將成「殖民地」。未來醫療科技不見得都要健保給付,或許可和商業保險合作。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台中榮總榮獲2次智慧醫療全機構獎,包括APP個人化智慧服務,患者就醫前先輸入症狀、自行量測,資料自動上傳至醫院HIS系統,醫師可直接看報告,就醫後民眾也能查詢檢驗報告,癌症個管系統也提醒患者訊息不漏接。他強調,智慧化下民眾資安及隱私都要盡力保護,建議民眾可了解醫院智慧服務及檢測,善用AI智慧工具改變就醫模式。未來醫院應該長怎麼樣?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作出最前曕的示範,院長陳亮恭與華碩合作打造亞洲第一家全雲端智慧醫院,將實體醫院、社區及居家服務等資料上傳雲端,進行運算分析而提供分級健康照護,宛如機場「塔台」內外遙控、分流;更以虛擬關渡醫院與社區結合遠距醫療、健康照護,讓行動醫療團隊提供服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高醫重視偏鄉,關懷高雄、屏東、台東等,及設置南迴線24小時緊急醫療照護中心。前年啟動台東縣5G遠距醫療,讓耳鼻喉、皮膚科、眼科進入偏鄉,在衛生所設置耳鏡、鼻咽內視鏡等,由在地人員操作儀器,即時影像分享到醫院診間,免去就醫勞車舟頓。高醫也深入山區,讓高雄市桃源區成為第一個根除C肝的鄉鎮,治癒率高達95%。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指出,疫情前健康數據大多在各自的APP、醫療院所、社區據點,但疫情後,回歸「人」數位虛擬化,包括醫院、社區、個人都進入虛擬世界,打破地點框架。搜集數據最重要是解決民眾需求,WaCare平台有15種健康領域、逾1500位專家提供服務,現已有200個社區據點使用資源共享平台管理長輩健康,更在疫情期間提供近500堂線上課程。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表示,AI可協助放射科醫師判讀影像,但無法取代醫師。醫師診斷仍然重要,在AI輔助下,系統優先通知偵出出問題的影像檢查結果,甚至計算出肉眼無法量化的數據,例如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血管狹窄百分比等,成為醫師最佳助手;AI目前也運用於醫院入口量測體溫、人臉辨識。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擴大遠距 石崇良:4月電子病歷上路
隨科技進步與新冠疫情爆發,遠距醫療受到大眾重視。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過去「通訊診療治療辦法」僅開放5種特殊情況可使用,未來將擴大到10種型態使用。另外今年4月將開放電子病歷,讓遠距醫療不受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與會分享。石崇良表示,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世界各國紛紛就遠距醫療檢討,包括法規鬆綁、如何規範及給付、透過媒介平台、資安隱私保護及線上開藥等,台灣於2018年推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在去年疫情爆發「特殊情形」下,開放使用通訊診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明定五種特殊情形得以使用通訊診療,包括:健保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者、急性住院後三個月內區密切追蹤、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國際醫療等病患。石崇良表示,遠距醫療在去年社區感染爆發後應用較多,包括詢問病情、診察、開給方劑、開立處置醫囑、原有處方之調整指導、衛生教育等。但過程發現不少障礙,包括工具便利性、民眾資訊能力、溝通互動感受落差,甚至就醫流程無法連貫,從預約看診、線上診療、刷健保卡到領處方簽、繳費、領藥等,必須做到「無縫接軌」,遠距醫療才算到位。為擴大遠距醫療應用,石崇良表示,未來將開放至10種型態。包括「長照」、「居家醫療」、「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PAC)」、「慢性病照顧」、「受限空間、地理就醫及國際醫療」等。未來遠距醫療不能侷限於保險給付,像國人到海外出差,可結合商業保險提供醫療服務。石崇良表示,「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在110年12月已預告,未來電子病歷透過雲端授權,讓遠距醫療無障礙。不過資安也相當重要,會先以受委託機構管理病歷系統、交換平台,並以標準格式進行病歷交換或使用,確保診斷正確性。在病歷全面電子化之下,更能讓醫院無紙化完成最後一哩路,預計3月將開2次會議,彙整各方意見,4月即發布上路。
-
2022-02-27 新聞.元氣新聞
3月重啟人工生殖國際醫療 健檢醫美待旅遊一起開放
邊境解封,跨國經濟逐漸復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繼上周宣布3月7日起放寬非本國籍商務客入境,已暫停10個月的「人工生殖」國際醫療,3月1日起也重新開放醫療院所申請。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國際醫療可分為急重症、人工生殖、健檢醫美,這三大塊只剩健檢醫美尚未開放,會等到入境旅遊解封,才一起開放,以避免「假健檢、真旅遊」的弊端。石崇良表示,2020年疫情剛開始時,為了保留醫療量能,率先暫停了醫美健檢的國際醫療,2021年5月面臨本土疫情,又進一步暫停了人工生殖至今,目前只開放急重症及人道醫療,例如癌症、重大器官手術。台灣人工生殖技術享譽國際,許多人都已經在台凍卵,相關醫療流程有其延續性,加上人工生殖成功率與年齡有關,因此決定配合近期的邊境解封措施,下周會發函給醫院,3月1日起衛福部即開始收件。石崇良表示,每一個來台接受人工生殖的個案,醫院或診所都必須個別送交防疫計劃到衛福部,防疫計劃必須載明其入境時間、住哪間防疫旅館、在哪間醫院做PCR採檢、檢疫期滿出旅館之後的行程等,相關規定都與一般旅客一樣,但是不可以有旅遊行程。每名個案的陪病者以一到兩人為限,個案只要進入醫院或需要住院,都必須檢附三日內PCR陰性報告,陪病者除非已接種三劑疫苗滿14天,否則也要PCR採檢。根據衛福部國際醫療管理小組統計,國際醫療服務人次及產值逐年成長,2019年達到38萬1496人次,產值近190億元,2020年在新冠疫情威脅下,仍有22萬3076人次,產值95億元。來源國以中國及港澳占四成為最大宗,服務人次前三名為健檢、內科、婦產科,健檢及內科分別占總人次的一到兩成,婦產科則大約占一成。
-
2022-02-2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吃素20年血壓、血糖仍偏高!原因出在常吃這類食物,改變飲食習慣後減重改善
口述╱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20多年前,在台大醫院擔任實習醫師時,自行用血壓計測量血壓,竟發現收縮壓高達160毫米汞柱,就醫確診罹患高血壓,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壓力、體質有關。當時不以為意,想透過飲食、運動改善,但血壓還是失控,血壓從此沒有降低過,最後不得已,三年後開始吃藥控制。血糖漸高 有罹糖尿病風險未料,近年發現血糖值慢慢增加,糖化血色素已達5.7%,對比正常值4到5.6%已屬偏高,更比之前的5.2%增加許多,驚覺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自我分析血糖偏高的原因,應是看診、治療患者工作忙碌,早餐及中餐幾乎都是吃麵包、三明治解決,且吃素已20多年,沒有吃肉,長期下來,麵類、白飯等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不僅影響血糖,更讓體重上升。疫情期間 下決心控制飲食身為皮膚科醫師,門診中有不少是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些患者體重過重或肥胖,會建議要控制體重,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有助控制病情。但我卻沒有運動,加上患有慢性疾病,「如此對患者的說服力很低」,因此希望能以身作則,藉由調整飲食、生活習慣、多運動,控制血糖及血壓。五年前,我開始運動,每天回家後,利用跑步機跑步30分鐘,每周跑步三到五天,但發現血糖值沒有明顯下降,才了解減重只靠運動是不夠的,還必須配合飲食控制。開始下定決心控制飲食,是在疫情期間,因無法外出用餐,且身為醫護人員,很怕被民眾說「醫護人員還趴趴走」,當時活動範圍只有醫院和住家,因而選擇在家中烹調食物,方便調整飲食習慣。烹調多清淡 飲料喝無糖現在我的早餐,是吐司夾起司、一顆水煮蛋,搭配喝豆漿或奶茶,取代紅茶;中餐是優格加茶葉蛋;晚餐則多吃清蒸青菜、沙拉與豆腐等,取代以往的便當、炒飯或炒麵,以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增加攝取蛋白質與蔬菜的比例。所有食物的烹調,都採清蒸或水煮方式,也很少放鹽,減少鈉含量攝取,飲料也都是無糖。在減重期間,我還是會參加聚餐,難免大吃大喝,但就會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及蔬菜,如果吃不完就打包回家,分散多天吃完,回家後會立刻運動,隔天飲食也會控制,避免體重增加。最重要的是,每天睡醒要量體重,隨時監測體重變化,進而調整飲食。飲食+運動 減重四公斤兩年多來的減重過程,尤其是開始減重後的兩周,常覺得很餓,靠意志力撐過,因為這是一個長時間的生活型態改變,一定要堅持,健康就是要簡單,同時增加深蹲、仰臥起坐等運動,以防肌少症產生。經飲食及運動控制,我成功減重約三至四公斤,約為減重前體重的10%,減重後,感覺精神變好,也不容易累,肩頸痠痛也有好轉,糖化血色素已降到5.5%,血壓的收縮壓也多維持在110、120毫米汞柱,血糖、血壓控制良好。「最高興的是,以往體重增加時穿不下的衣服,減重後都可以穿得下,還可以省錢。」常吃炒飯、炒麵 容易發胖雖然吃素已有20多年,但這次是真的有感而發,吃素並不一定健康,因為吃素的人常吃炒飯、炒麵等,不只是容易發胖,血糖也不易控制,務必要減少攝取麵類、白飯等碳水化合物,才可以維持健康。黃毓惠小檔案現職:●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專長:●乾癬及異位性皮膚炎●青春痘及青春痘疤治療●腋下狐臭及多汗症治療●抗老除皺拉提治療●皮膚腫瘤外科經歷:●台北林口長庚皮膚科住院醫師●日本東京虎之門醫院皮膚外科研究員●日本國際醫療中心皮膚幹細胞研究員
-
2022-02-18 新聞.健康知識+
「健檢做太多反而嚇自己」 日醫學教授認為重點在這兩項
隨著高齡人口比例越來越多,長照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如何保持家中銀髮長輩的身體健康,是許多子女相當關心的課題。最近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的教授和田秀樹,就在媒體上撰文,分享老年人健檢應該注意的地方是什麼。根據日本媒體「PRESIDENT Online」報導,和田認為,許多40歲以上的人,都會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在某些數值異常時,聽從醫師的建議,「減少」攝取某些東西,好維持身體健康。不過以和田的經驗來看,比起什麼「攝取過剩」,高齡者更怕的是「攝取不足」,因此比起要少吃特定東西,不如以補充缺乏的養分為目標。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刻意減少某些東西,可能會加速代謝機能的衰弱,嚴重時甚至會讓身體該補充熱量時,卻絲毫沒有肚子餓的感覺。和田指出,有時做太多健康檢查,看到什麼都覺得要節制,反而會讓自己疑神疑鬼的。如果要做檢查,可以挑選「心臟」與「腦部」這兩個重點項目進行,以便出現冠狀動脈阻塞、動脈硬化、動脈瘤等問題時,可以儘早治療,降低猝死的機率。和田認為,所謂的健康檢查,就是為了預知將來可能的染病風險。不過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很多以前的不治之症,現在都已經能夠透過治療痊癒。因此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自己提早猝死,至於其他健康問題,或許在未來,都有機會找到解方。
-
2022-01-15 新聞.杏林.診間
會家暴的癌末病人,救不救?一個外科醫師的領悟:治病容易,治「病人」很難
下次,我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我要不要聽從大家的勸告,不要醫療,讓他走呢?我想,我不可能任由癌細胞奪走他的命。我認為我一定還會再幫這種人開刀。但是,我也認知到,開刀只是治療了這個病,並沒有救了這個人。救人的濫醫師「你以為你做手術很厲害,是不是?」「我們恨你!」「醫生,你不要救他。」「醫生,你假如幫他治療,你就是壞人。」「醫生,你又不差一個病人。就算做點好事,不要幫他開刀。」我看著一臉無辜,坐在我擠滿了人的診間的這個男人。他頂著一頭凌亂的捲髮,身材瘦小,穿著早該送洗的衣服,用一種求助的眼神,跟我靜靜的對望著。我們兩個人坐著,都沒講話,反而是站在周遭的人,各自發表意見。雖然是七嘴八舌,但看法卻是一致,就是──不要醫他。他是一個得到第四期下咽癌的病人。而擠進我診間的其他人,沒有一個是他的家人,全部都是在診間外的鄰居。鄰居們發現他來看病,不顧病人的隱私,他們全部都擠進來,強烈表達他們的主張。///下咽癌常常發生在抽菸、喝酒、吃檳榔的人身上,算是喉癌裡,比較不容易早期發現,但卻容易淋巴腺轉移的一種癌症。由於發現時都比較晚期,死亡率會比一般的喉癌高很多。「他的病情很嚴重,一定要住院、開刀治療。」「醫生,你不要理他。他常常路倒,睡在街頭。」「做醫生的,縱使在戰場上碰到敵人受傷,也要醫治他。更何況,他只是路倒。」我回答。「醫生,我們比你認識他。」「醫生,你不懂啦。」「醫生,你不要做濫好人。」由於腫瘤已經侵犯到食道,所以在手術中,我們必須先打開肚子,在食道與胃交接處,把食道切斷,並在食道的斷端,綁上長長的線,再把喉嚨,連同食道一起從頸部拖出來,全部切除。這時,之前在食道上綁的線,一端被拉出頸部,另一端還留在肚子,而線的中間這段,就留在食道被移除後,遺留下來的管道空隙中。再來,就是把胃分離出來,捲成一個像食道一樣,直直的管狀。把留在肚子裡的線,綁在由胃做成的管子端,像拉地下纜線般地,將長線慢慢地從頸部抽出來,讓「胃管子」隨著長線,經由原本是食道所在的空隙,從頸部被拉出來。這時候的胃,「身兼母職」,既是胃,又兼任食道。我們將「胃管子」與剩下來的喉嚨縫合,氣管造口做好後,手術順利完成。一年很快就過去,那位第四期下咽癌的病人,也就是加弟,他都按照時間,乖乖地回來複診。加弟的捲髮不再凌亂,衣服也乾淨、整齊。整體療程非常成功,讓我好不得意。///「你以為你做手術很厲害,是不是?」「我們一點都不感激你。」「我們恨你!」又再哭著補上一句「好恨你!」好不容易結束了今天的門診,正想好好地休息一下。不料突然闖進一對母女,劈頭就罵得我莫名其妙。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加弟的太太與女兒。但從加弟住院手術到現在,一年多來,我從來就沒有見過加弟的家人。從她們的口中,我才知道在我面前一臉無辜且聽話的加弟,竟是一個動不動就出手打人的家暴狂。加弟開刀前,經常醉倒街頭。但加弟睡在路邊的那一段時光,卻反而是加弟家裡最寧靜、最安全的一刻。附近的鄰居們都非常同情加弟的妻子和女兒。看加弟睡在路邊,也都不報警,希望他早點醉死,讓這個家庭能夠解脫。現在加弟身體好了,又開始對家人施展他的拳腳。這時,我才明白當初為什麼他們要阻止我治療加弟的原委。加弟的妻子和女兒要求我,至少白天不能讓加弟到她們的小吃店搗蛋,否則她們連生活都會有問題。我說,我除了幫忙安排社工以及精神科醫師參與加弟的治療之外,我無法干涉加弟的生活。「你可以的。」加弟那個長得楚楚動人的女兒說。「我爸爸只有要到醫院看你的時候,行為才會正常。」「而且孽是你自己造的。」好吧,自己造孽,自己擔。那麼,我可以用什麼理由,讓加弟每天到醫院報到呢?天天來看病?健保一定會刪,不可行。打掃醫院環境?加弟會溜出去,也不可行。只有把他留在我的診間,我才能夠監控他,讓他溜不掉。可是加弟又沒有受過醫學教育,加弟留在診間裡,能夠做些什麼,又不會打擾到我們正常的醫療流程呢?我想到一個好辦法,就是讓他清洗耳鼻喉科的器械。我交代門診護理師,把所有耳鼻喉科門診使用過的器械,全部交給加弟清洗後,再送去消毒。這樣,我可以讓加弟忙不完。小吃店可以安心營運,門診小姐也樂得輕鬆,不用再加班洗器械,皆大歡喜。這妙招很管用,加弟的妻子和女兒非常滿意,甚至加弟的午飯,都是由她們小吃店送餐,不需要我來張羅。但是幾個月後,加弟開始做膩了。加弟看到我禮拜天都來醫院做動物實驗,他主動要求參與。加弟的頭腦其實是很聰明的,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很快上手。架設顯微鏡,連上二氧化碳雷射,清除大白鼠的耳毛,加弟做得樣樣到位,讓我的實驗進行得非常順利。因此,當我的正牌研究助理請長假時,我毫不考慮地就叫加弟暫代。沒有想到的是,這竟然是另外一個造孽的開始。///我們的動物是養在地下室四層,加弟在那裡,已經不在我的視線範圍內了。在我面前,加弟除了請假的次數愈來愈多之外,他的表現還算中規中距,實驗也都正常進行著。更重要的是,他的家人也都沒有消息。所謂沒消息就是好消息。直到有一天,加弟的里長氣急敗壞地來找我,提到他們的大樓裡,到處都是不怕人的大白鼠。大白鼠四處亂竄,嚇死那些怕老鼠的住戶們。原來加弟在地下室,認識了一些其他也愛喝酒的朋友。禁不起誘惑,加弟又開始喝酒了。為了不讓我知道,加弟就把老鼠偷偷帶回家養。但老鼠的繁殖速度快,籠子關不了,加弟又喝茫,就讓老鼠在家裡亂跑。加弟的妻子、女兒因前一陣子安心經營小吃店,攢了一些錢,早搬出去住了。我隨里長到加弟家裡。只見大門沒關,老鼠當然可以進進出出,稱作鼠患,一點也不過分。再走進去,就看見幾個由一箱一箱的酒所疊成的床,而加弟及他的酒友們就躺在這些「酒箱床」上呼呼大睡。看到這裡,我心都涼了……///下次,我再碰到這樣的情形,我要不要聽從大家的勸告,不要醫療,讓他走呢?我想,我不可能任由癌細胞奪走他的命。我認為我一定還會再幫這種人開刀。但是,我也認知到,開刀只是治療了這個病,並沒有救了這個人。治「病」容易,治「病人」很難。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找我開耳朵的病人。病人抱怨她開刀後,天天失眠。因為以前耳朵不好,聽不到她老公打呼。現在耳朵開刀好了,聽到鼾聲這麼大聲,太吵,睡不著……●●「人」真的很難醫喔。書籍介紹有溫度的手術刀:一個頂尖外科醫師的黑色幽默作者:陳光超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21/09/27作者簡介陳光超:‧《商業周刊》百大良醫‧榮獲「國家新創獎」及國際10多項專利‧發展電子耳(人工耳蝸)醫療技術,領先全球,不但引起國際醫學界關注,歐洲、日本及韓國等不少機構邀請演講,也成功開展國際醫療‧聯合報「元氣網」專欄作家畢業於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目前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以及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在專攻頭頸手術超過20年,完成的頭頸癌手術超過5000例後,2000年,他接觸電子耳,獲得「亞太人工電子醫學會」論文首獎。2004年,他開始發展電子耳醫療。2007年,經由他不斷鑽研手術技巧,發明各種鉤子,每次縮短0.5公分,直到手術開口縮小到2.5公分,且患者不用剃髮,這創下台灣醫界電子耳傷口最小的紀錄,而在2008年,他戮力研究,原本術後4星期才能開機,他卻首創術後24小時就開機,領先全球。他的出色表現,引起國際醫學界的關注。自此,歐洲、日本及韓國等不少機構邀請他去演講,他的患者更不限於台灣。2020年,他帶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策略聯盟團隊,開發出「人工智能輔聽器」醫療技術。透過輔聽耳機,照護銀髮族以及提早預防老人失智,榮獲十七屆「國家新創獎」殊榮,另外,他個人也獲得國際10多項專利。被推薦為《商業周刊》百大良醫,也持續大力開展國際醫療,至2020年,已有超過700位海外患者,跨海來台就醫。曾經擔任亞東紀念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振興醫院耳鼻喉部部主任;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耳鼻喉科總醫師、主治醫師;屏東龍泉榮民醫院住院醫師。延伸閱讀: 蔡依林「王牌經紀人」蔣哥的生命告白...面對摯愛成了植物人:「一場溺水戲,差點讓我在電影院窒息...」
-
2022-01-0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登山杖放辦公室,隨時都能走!東基院長陳志成,靠北歐式健走養生
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今天到任一周年。由於台東部地區原生家庭支援系統較弱,兒少權益受影響,他主動串連警察、學校與教會力量進行防制與宣導工作,並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為台東建立完善的兒少保護機制。偏差行為未及時矯正性侵兒少發生率,台東排名全國第一、花蓮第二,被媒體稱為「東部狼鄉」。陳志成說,去年元旦就任前發現,台東地區兒少遭性侵比率高,擔心東部兒少的成長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哪個環節必須去解決?「台東資源或許不足,但爭取資源當下,可以先做預防工作。」接任東基院長後,他即向衛福部申請設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陳志成說,他深入原鄉與學校校長、老師訪談,發現原鄉部落歷史的淵源,因原生家庭社經地位、經濟支援各方面不足,部分家長自信心不夠,因而酗酒,再加上部分家庭隔代教養、欠缺法律知識,發生偏差行為未被及時矯正,以致原鄉部落會發生高比率的性侵案件。找在地關顧員主動出擊「面對兒少性侵,不能只從下游醫療端來做,而是從上游教育開始。」陳志成說,兒少保護如果只是站在醫療端等它發生之後,去驗傷、去通報處置,這是善後的工作,事情已經發生之後再來處理,永遠改善不了,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首先將部落及社區連結教會、學校、警察系統,建立預防機制。陳志成表示,目前鎖定延平鄉的桃源、武陵及鸞山國小進行公共衛教,從學校找到一個在地的關顧員,主動出擊去跟人建立關係,取得學校、同學、部落的信任後,24小時與社工、警方及醫院連結。做好公共衛生預防教育「醫療資源不充沛下,其實有可以做的事情。」陳志成說,「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把公共衛生預防教育做好,其實可以減少很多醫療端的需求,東基接衛福部兒少保護計畫,目標很簡單,就是讓孩子不再受害。期望能把台東兒虐、家暴、性侵發生率降下來,從第一名變成零。院長養生秘訣/持登山杖 北歐式健走「我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就是每天拿著登山杖走路。」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開心分享,他愛健走,但隨年齡增長,體力漸消退,五年前開始接觸「北歐式健走」,讓他保持身心舒暢,又能減輕膝蓋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何謂「北歐式健走」?陳志成指出,就是雙手手持健走杖或登山杖健走,運用健走杖或登山杖接觸地面的時候,靠著手部借力使力,帶動往前運動,是走路時的輔助工具,走起路來非常輕鬆,大人小孩都適合。「我每天上下班都會用登山杖走路。」陳志成說,在醫院上下樓梯、休息時都在運動,平時下班也會和太太一起到森林公園走一小時,走完心情很舒服,身體也流汗,現在如果沒有走,反而不習慣,所以把登山杖放在辦公室,隨時就能健走運動。「北歐式健走除能減輕膝蓋的壓力負擔,延長壽命,也可以透過走路,運動上半身的肩膀、手部練肌肉,下肢的肌肉也有運動到,可以訓練全身90%的肌肉。」他表示,只要有健走杖或登山杖,隨著自己身形調整適合的高度位置,就能從兩隻腳,變成四隻腳行走。陳志成強調,使用健走杖或登山杖走路,其實就跟滑雪一樣,只是左右手一前一後擺動往下蹬而已,就跟平時正常走路沒兩樣,非常容易學會,對於膝蓋不好的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的一項養生運動。陳志成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兒童一般疾病、肝膽胃腸等消化道疾病、營養和成長發育評估、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國際醫療●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嘉義基督教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胃腸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台灣小兒消化學專科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我是來消滅病人的,衛教做得好,病人就消失。
-
2021-12-24 新聞.杏林.診間
一場颱風讓花東子弟毅然決定回東部服務!江明哲的「醫師的咖啡室」,醫學、藝術與信仰的關懷
若在今年九月間,走進隱身在艾蘭哥爾咖啡座位區後方的展間,也許可以略窺江明哲醫師「醫師的咖啡室」其理念的一二。這場「國際醫療巡迴展」,展出的內容自然是以國際醫療主題為大宗,包括由多幀江醫師或其所屬的國際外科學會的候任理事長關皚麗教授赴外參與援外醫療、國際會議的照片所組成的幾面照片牆,其間並有江醫師的數幅畫作、關於南非心臟移植手術的介紹海報、一櫃關於史懷哲的書籍……等,點綴於其中。如果還是不太能掌握「醫師的咖啡室」的概念,那麼,可以將目光聚焦在由江醫師所繪的一幅畫作上——在由深淺不一的藍色背景上,豎著黑色的十字架,十字交會之處,貼上僅截取眼部周圍部分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眉頭深鎖的肖像,而畫面下方則將一張寫著「信實公義」的紅紙沿縱向從中手撕成兩半,重新拼成一個「7」的形狀。這幅畫之所以顯得特別突出,不僅僅是因為吸睛的畫面、當代的手法,更因為它顯示出江明哲醫師大半生關懷的三個面向——「醫學、藝術與信仰」。颱風肆虐,將愛吹到台東艾蘭哥爾咖啡所在的台東美術館,是許多人來台東的必訪之地,坐落於美術館建築群當中的艾蘭哥爾藝文咖啡館,也是許多喜愛品嘗咖啡的人的好去處。現於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的神經外科醫師江明哲先生同樣是此處的常客,卻也不僅只是一位熟客。在江醫師落足台東的五年之間,已經和艾蘭哥爾的老闆張弘典有過多次合作,假咖啡館的場地舉辦過多場展覽、講座。只因為江醫師有一個描繪了多年的夢想——「醫師的咖啡室」。「我曾經見過台東美術館眾樹成蔭,那是它最美麗的時候。很可惜的是,那樣的美景,因為尼伯特颱風的緣故,現在只存在眾人的記憶之中了。」經過了五年的時光,江醫師認為,台東多處景觀,包括美術館在內,仍未能完全回復樹斷枝折之前的繁貌。但也正是因為尼伯特的肆虐,讓江醫師見證了台東在各項資源的有待加強,使得這位花東子弟毅然決定回到東部服務,但卻不是待在他花蓮的家鄉。1955年出生於花蓮縣鳳林鎮的江明哲醫師,在臨近60歲生日之前,便不止一次思考過,是否要提早退休,回到家鄉陪伴母親。一場颱風使他毅然回到山的這一頭,只是稍稍往南偏了一些,選在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團隊致力於以他(腦)神經外科的專長服務鄉親。但若把江醫師的姓名鍵入網路搜尋引擎,便會發現不僅只有醫療相關的資訊,尚有這五年來,江醫師在花東二縣,與各單位共同策辦的多場展覽。當中有個一再被提及的名詞,正是江醫師念茲在茲的「醫師的咖啡室」。這個醫師的咖啡室,毫無疑問,裝載了醫學、藝術與信仰等三個面向的關懷。而要知道這三個關懷的原點,就得回到江醫師出身的故鄉,花蓮縣鳳林鎮長橋里。在台落地生根,成為主的信徒行政區域雖屬於鳳林,長橋里卻是萬榮車站的所在地,位於兩個鄉鎮的交界之處。兩個鄉鎮皆位於花蓮縣中區,鳳林坐落於花東縱谷,為一客家鄉鎮,萬榮則位在中央山脈東側,以原住民族為主要。而在鄉鎮交界的長橋,自然便成為多元族群薈萃之處。「但我既不是客家人,也非原住民。」江醫師說,這就得從他父親的個人移住史談起。在台灣,被稱為「外省人」的族群,多指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中國大陸各省移民。但在被劃歸在「外省人」這個標籤下的,尚有於1945-1949年間便來到台灣工作、遊歷的一群人。「我父親江百仁來自廈門,十八歲的時候就來到台灣。當時有一位同樣來自閩南的同鄉謝膺毅在花蓮創辦了《更生日報》,我的父親便是在報社負責編輯校對的工作。」就如同許多在那四、五年間來到台灣的「外省人」的命運,江明哲醫師說,兩岸一分治,他的父親便選擇在花蓮落地生根。兒時的江百仁先生常來往於廈門和鼓浪嶼之間,因此有許多親近基督宗教的機會。「當時鼓浪嶼上面設立了很多國家的領事館,也有許多傳教士在鼓浪嶼活動。」江醫師說:「我想我父親是在那樣的環境受到薰陶,成為了主內的信徒。」來到台灣以後,江百仁先生即便工作忙碌,加上人生地不熟,仍舊維持著他的信仰,去到花蓮市區的信義長老教會。而自江明哲醫師有記憶起,江百仁先生已轉換跑道從事公職,於萬榮鄉民代表會擔任秘書。「我小學先是在長橋,後來因為我父親工作的緣故,再轉到林田山的森榮國小就讀。無論是長橋還是林田山,都是多元族群的環境。尤其當時林田山有許多林班工的小孩就讀,那更是來自四面八方。」江醫師說,生長在多元族群的環境,衝突在所難免,卻也學習到和解的功課。「這讓我能夠跳脫單一民族的思考框架,將族群之間的和諧擺在很前面的優先順序。」除了民族間的文化刺激,江醫師賴以拓展自身視野的,還有另外兩條重要的管道。「一個是我們鳳林長老教會辦的主日學課程,另外一個,則是我父親長期訂閱的刊物,《今日世界》。」江醫師說,當時上主日學的小朋友們最期待的,就是擔任講師的神學院學生帶來放映的幻燈片。「那對我們來說跟看電影沒兩樣。而我們就是從這些幻燈片裡面,去認識傳奇教士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的非洲探險故事,和史懷哲如何在非洲的加彭從事醫療宣教,這些宣教士了不起的傳道事蹟。」其後江百仁長老考慮到萬榮一帶畢竟和鳳林有段距離,便提供自宅做為在地學童學習主日學的場地。當時適逢林田山官營伐木事業的高峰,不僅國小一班多達四、五十人,能夠聽到各種新鮮故事的主日學課程,自然也是把江長老的住宅擠得水洩不通。《今日世界》,則是1952-1980年間,由美國新聞處出資、在香港編輯,面向亞洲(主要以台灣、香港及東南亞華僑為對象)的一份刊物。在美蘇冷戰、國共對峙雙戰結構底下的台灣,因其背景而未受內容審查干預的《今日世界》,可說是台灣人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到外縣市求學以前,我的知識涵養全來自我父親的藏書和他訂閱的報刊,其中《今日世界》尤其重要。」回顧起自身為何會對藝術產生興趣?「第一個是我小時候常看到,周末從鳳林榮民醫院(今榮總鳳林分院前身)出來放風的精神病患在萬榮車站附近寫生,當中有一位患者畫得特別好。閒聊之下,我才發現他是杭州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畢業的。說到杭州藝專,那可是民國時期的中國大陸最高的美術學府。」江醫師啜飲一口咖啡,繼續說道:「但如果說到最欣賞的藝術家,席德進是我的首選。而我對席德進的認識,就是透過閱讀《今日世界》而來的。」說到這裡才赫然發覺,在艾蘭哥爾咖啡的展間裡,除了以十字架、史懷哲為題的那幅風格強烈的畫以外,其餘畫山、畫海的作品,在筆觸和用色上確有幾分席德進的味道。熱愛手作,走入神經外科離開了多元薈萃的童年之地,從中學開始,江醫師便投入了競爭激烈的升學體制當中。「我是九年義務教育實施以前的最後一屆,因此我跟我的同學要讀初中,還得用考的。」江明哲醫師分享,當年為了升學,舉家搬至花蓮市,考入花蓮中學就讀。「我們從初中部直升高中的那一班都非常優秀,除了我以外,劉偉民醫師、孔繁鐘醫師也都是我的同班同學。劉醫師、孔醫師後來都選擇精神科做為他們的專業,只有我選擇了神經外科,在北部、西部服務了好幾年,才終於在退休之後回到東部。」為何會選擇神經外科?其實從江醫師熱愛手作,甚至在到了台東之後申請多項手作藝品的專利,就能略窺「外科」這個選項的必然性。「至於為什麼我選擇當時其實很難取得資格的神經外科醫師專業,就得從我在彰基實習、擔任住院醫師的經歷講起。」兩代經營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蘭大弼父子,可說是地方上的傳奇人物。江醫師說,他到彰基實習時是1981年,和1980年退休返回英國定居的蘭大弼院長失之交臂:「但是彰基在兩代蘭院長的領導之下,整個醫院團隊呈現帶有蘇格蘭風味的紳士格調,這使我深深嚮往。每個人不僅學術成就高,待人接物的態度又很好。我認為,由蘭院長領導的醫師們,每一位都足以成為醫學生學習的典範。」在彰基風氣的薰陶下,江醫師很自然地跟隨蘭大弼院長的腳步,投入神經醫療的領域。「只是蘭院長他的專長是神經內科,我自己在醫學院的時候早已選擇了外科,所以做神經外科,差別就在這裡而已。」江醫師笑著說。(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1-05 新聞.元氣新聞
曾為台發聲 馬偕醫院助友邦聖文森強化醫療應變
友邦聖文森國曾多次為台灣發聲,但近年飽受天災與傳染病威脅,台灣與聖文森簽署協議,為期4年將由馬偕醫院協助建立醫療機構及社區公衛醫療應變能力。馬偕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11月2日由駐聖文森國大使藍夏禮與聖國衛生部長普林斯(St. ClairPrince),代表簽署「聖文森國公衛醫療緊急應變體系強化計畫」協議,將藉助馬偕醫院緊急醫療應變的豐富經驗協助提升聖文森的公衛醫療應變能力。馬偕醫院指出,聖文森目前僅有5間二、三級醫療機構設有急診,且嚴重面臨到院前緊急救護系統,包括救護技術人員、救護車數量不足等問題,也缺乏有效調度系統,影響病人後送時效性的黃金搶救時間,加上緊急災難應變人員缺乏實際演練,造成緊急醫療體系乏弱,因而向台灣提出協助的需求。馬偕醫院表示,過去曾於2018年至2020年投入聖文森國「糖尿病防治能力建構計畫」,成效良好獲得聖國認同。聖文森前衛生部長也曾於世界衛生大會(WHA)多次為台灣發聲,藉由醫療實力替外交任務做出非常正向與緊密的連結。馬偕醫院基於長期支持政府及外交部協助友邦國際醫療的精神,接下為期4年的「聖文森國公衛醫療緊急應變體系強化計畫」,計畫將針對「緊急醫療」與「傳染性疾病」進行深化與加強。馬偕醫院指出,同時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災後復原最低技術標準及建議,結合馬偕豐富且多元的緊急醫療與傳染性疾病防治經驗及專業,自政策規劃、人才培育、醫療機構功能提升與強化社區公衛醫療緊急事件應變意識等面向,協助強化聖國公衛醫療應變體系。馬偕醫院表示,透過專業分工與各項資源整合的寶貴經驗,讓聖國除了具備相關政策與規劃的書面資料外,更能開始發展完整的應變團隊,因應實務上操作與建置。另一方面也將投入傳染病防治、診斷的各項工作與宣導策略,強化聖文森的公衛系統。
-
2021-10-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 開辦愛滋彩虹門診 建置電子病歷系統
馬拉威飽受貧困及愛滋病襲擊,近20年來屏東基督教醫院組工作團隊,遠赴馬拉威提供醫療及生活扶助。2008年台灣與馬拉威斷交,屏基院長余廣亮自掏腰包付錢給當地員工繼續照料愛滋病患。經他努力奔走,隔年持續守護馬拉威,積極培訓在地人才,讓馬拉威人自助人助。今年獲獎,余廣亮謙遜說:「我們做的所有努力,都在豐富彼此生命。」披荊斬棘 提供醫療援助 屏基在2002年承接台灣駐馬國醫療團,在馬拉威姆祖祖中央醫院(Mzuzu Central Hospital)開辦愛滋病彩虹門診(Rainbow Clinic),取自聖經「當人們看見彩虹,就會記得上帝不會遺忘人」,讓馬拉威愛滋病患了解自己並不會被遺忘。余廣亮擔任駐馬拉威醫療團長時,帶著台灣醫學院學生組志工團,披荊斬棘為馬拉威提供各種醫療救助。每年台灣約有30、40位學生加入屏基工作團隊,前往馬拉威協助醫療,也幫忙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且在姆祖祖大學及李文斯頓大學講授醫療及公衛課程,協助馬拉威人才培訓。馬拉威人也來台到屏基受訓,學習台灣的醫療體系、醫療模式,返回馬拉威後能負責整個醫療體系的運作。吳宗樹 馬國工作10多年以外交替代役身分到馬拉威服務的吳宗樹,已在馬拉威工作10多年,也在姆祖祖大學講授課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協助馬國衛生部的防疫工作,開展疫情中心營運、資料分析等,讓馬拉威在短時間建立數位化工具與相關應變系統,得以迅速因應疫情的挑戰。余廣亮 自掏腰包給薪水余廣亮說,與馬拉威斷交時,醫療團必須離開,他擔憂正在照顧的5千多名愛滋病患能否持續受到照顧,臨行前自掏腰包請姆祖祖中央醫院給6名員工薪水,以免他們生活無以為繼,也請他們照顧愛滋患者。返台後,余廣亮奔走近半年,獲得國際路加組織(Luke International LIN)協助,在2009年7月以非政府組織方式重回馬拉威。余廣亮表示,現在屏基以NGO身分回去,是屬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在當地深耕很重要,需培育足夠的當地人才,找出當地人發展的空間,最終達成由當地人獨立運作、當地人服務當地人的目標。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現在約70多人,目前長期停留在馬拉威的台灣人僅有吳宗樹一人。兼顧醫療與訓練 協助自立馬拉威人Rose Singini是工作團隊的總務及採購經理,她最早在醫療團當清潔工,2009年團隊重返馬拉威時擔任廚師。余廣亮說,現年40歲的Rose有心向學,團隊培養她念書,現在大學進修物流專業。Rose表示,教育增強她的自信心,更感謝吳宗樹扮演人生導師。馬拉威有259個醫院的健康資訊系統由屏基工作團隊負責維護,每季要做一次監控,包括電子病歷、愛滋病管理系統等的彙整。余廣亮說:「我們是合作夥伴,不是上對下關係。」夥伴關係有感情成分,不分你我,同舟共濟,「雙方關係是平等平權的。」為讓工作團隊能永續發展,屏基兼顧醫療與訓練。余廣亮說,等到馬拉威能「行政、專業、財務與價值四者都獨立」,即是屏基離開的日子。余廣亮細數:目前在地培訓進度已達六成;財務獨立部分,屏基提供比例已降至三成,其他經費透過申請國際計畫獲得;核心價值則尚待建立。工作團隊認為,服務馬拉威對台灣也有助益。透過在馬拉威的愛滋病預防、教育、診療與社區關懷等,台灣醫學生學習國際醫療合作,對國際環境下的議題有所認識,已培育台灣超過200名全球衛生人力。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成立:屏基2002年起擔任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關懷當地愛滋病患。服務事項:●2002年至今服務超過一萬五千名愛滋病患,也開發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藥庫資訊系統等。●馬拉威國家電子病歷醫療系統發展推廣與支援,拓展馬拉威共237間醫療院所。●與馬國衛生部、挪威奧斯陸大學合作,進行區域健康資訊(DHIS2)教育訓練與使用者能力建構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推廣到馬國社區層級做疫調工作使用。●建立馬國示範醫院標竿,與馬國姆祖祖中央醫院合作近15年,從醫療援助到公衛計畫合作與資訊系統建構。得獎紀錄:●2004年行政院衛生署以「經營衛生醫療援助工作績效卓越獎」,嘉許屏基增進兩國衛生合作。●2014年衛生署頒發「國際醫療貢獻殊偉獎」。
-
2021-10-26 新聞.元氣新聞
王必勝不倫戀重傷指揮中心 羅一鈞說話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醫師傳出不倫戀,已婚的他育有二女,卻與小他15歲的林姓護理師外遇,並持續多年,該女甚至疑似又替王產下一女,王也常抽空前往探視。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王必勝目前心情平穩。與王必勝同樣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有「國民女婿」稱號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針對媒體詢問,王必勝遭爆料外遇傳聞,是否給予關心,羅一鈞回應,他(王必勝)本人已經有對外說明,部長陳時中今天在花博也接受媒體採訪回應,王是我們的副組長,負責集中檢疫所調度,當中個案確診收治安置,都如常進行。羅一鈞表示,我們今天有電話聯繫,他的心情平穩,會全力把防疫做好,不會受報導影響。鏡週刊獨家報導指出,王平日也會前往林女板橋的住處,開車載母女倆出遊,互動看起來就像一家人親暱。此外,林女除了和女兒同住外,也和父母及二個弟弟住在一起。王和林女兩人相識多年,林女曾是台北榮民總醫院的護理師,王必勝當年則在北榮擔任胸腔部主治醫師、國際醫療中心及醫療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醫企部副主任。據了解,林女平常就很喜歡在IG上po出各種名牌包及到處旅遊吃美食的照片,而她旅遊的時間、地點,對照之下,都與王必勝的出差行程吻合,所以不倫戀才露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