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游姓女子患有甲狀腺亢進,時常睡覺時感到胸悶心悸,以為是甲狀腺所致,直到近期睡到痛醒才進一步就醫,經檢查診斷竟有「心肌缺氧」,後續透過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發現游女睡覺時的不適源自「心血管痙攣」。
心血管痙攣 嚴重時可能造成心衰竭或猝死
部立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常在休息或睡眠時,除了影響睡眠品質外,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應提高警覺並就醫。
洪明佑表示,心肌缺氧常見的機轉有二種,一是運動時因血液供給不及造成的供給缺氧,另一種是非運動時由心血管痙攣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近期全台溫度驟降,而天冷也容易誘發心肌缺氧。據國際醫療科學期刊(IJMS)研究顯示,台灣急性冠心症患者中,高達57%患者有心血管痙攣,顯示心血管痙攣與心肌缺氧具高度相關性。
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也就是俗稱心血管抽筋,心血管平滑肌不正常收縮使血管全部或部分狹窄,使患者發生突發性心肌缺氧,若沒有事前預防或及時投藥,恐引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嚴重者恐心衰竭或猝死。
心血管痙攣好發於40至70歲的族群
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有二大特徵,第一是好發時間點在休息及睡眠期間,該症狀是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最明顯的差異;第二為血壓與心跳,不同於心血管阻塞造成的血壓升高與心跳加快,心血管痙攣發作時,患者的血壓通常偏低且心跳偏慢,因此民眾如有在休息或睡眠時感到以上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檢查。
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好發於40至70歲的族群,其中吸菸、喝酒、服用興奮劑藥物或甲狀腺亢進等,都會增加心血管痙攣風險。另外,已有證據顯示心血管痙攣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避免心血管阻塞。
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菸、熬夜、焦慮、憂鬱、注意保暖,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