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國際醫療
共找到
118
筆 文章
-
-
2020-11-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海外國人確診染疫 適當防護下可專案申請返台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海外確診武漢肺炎的國人,如不符合返國條件,但因當地醫療資源匱乏,可在有適當防護前提下,專案申請返國就醫。為降低國人海外確診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入境後發生社區疫情的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6月17日公布海外確診國人的返國條件,包括發病日至登機日逾2個月,且症狀已緩解;或距發病日達10天,且取得2次呼吸道檢體檢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陰性證明,須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陳時中今天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海外國人如確診,返國仍以上述條件為原則,如不符返國條件,又因當地醫療資源匱乏,有返國就醫需求時,考量人道因素,且於返國航程有適當防護措施的前提下,可委請國際醫療轉送機構、航空公司或國內收治醫院向指揮中心提出專案申請返國就醫。陳時中指出,如果由醫院提出申請,可提供病患情況和初期判斷,指揮中心核准速度也會加快;基於民航客機同機旅客的防疫安全考量,確診國人專案申請返國就醫使用的航空器,以採專機形式為原則。陳時中也表示,疫情變化多,加上各國政策和管制都不同,指揮中心會根據情況滾動調整,以符合法律和人民健康需要,也提醒民眾確實評估出境必要性和所赴國家或地區的風險,否則若發生確診等情況,國家很難全面補助或補償,因為這牽涉經費運用上的公平性。
-
2020-10-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研究:新冠肺炎後遺症 掉髮與長期嗅覺異常
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追蹤調查曾罹患新冠肺炎、後來痊癒的數十名病患,發現出院後有人開始不斷掉頭髮,也有人發病4個月後,仍有呼吸困難或嗅覺異常等後遺症。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針對今年2月到6月出院的63名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患,調查是否還有後遺症。這63名病患平均年齡48.1歲,多名病患都有共通的後遺症,包括從新冠肺炎發病開始4個月後,仍有7人感到呼吸困難,約占11%;感到疲倦與嗅覺異常者,各有6人,各占約10%;4人仍會咳嗽,約占6%;味覺異常1人,約占2%。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進一步追蹤其中58人,發現約1/4從發病開始的2個月內,出現掉髮的症狀;其中有9名男性、5名女性,共14人。出現掉髮症狀的這14人中,有5人大約在2.5個月後不再掉髮,剩下的9人在調查時,因距離開始掉髮時間點尚短,仍持續掉髮。過去感染伊波拉與登革熱的病患,也曾有痊癒後出現掉髮症狀的案例。進行這項研究的醫師森岡慎一郎表示,掉髮症狀可能是因為長期治療的心理壓力所導致,未來將持續調查,找出造成後遺症的主要因素。
-
2020-10-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帛琉研議納旅遊泡泡 不只救觀光也促人道救援
觀光局研議將帛琉納入旅遊泡泡,長期深耕帛琉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推動旅遊泡泡不只救觀光,有了定期航班,帛琉急重症患者不再需要花大錢包機來台,有助促進人道救援。全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考量商務泡泡、外交泡泡等進行順利,觀光局持續規劃旅遊泡泡,帛琉可望成為首波開放國家,未來兩國可望以旅遊團形式互相開放邊境,入境後免隔離措施,但不開放自由行。「台灣、帛琉開放旅遊泡泡,不只有助促進觀光產業,背後更隱含人道救援意義。」多年協助帛琉進行國際醫療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今天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帛琉是台灣的友邦,整個帛琉只有一家醫院,但因為沒有重症醫療能力,2008年與新光醫院簽訂轉診合約,協助患者轉診到台灣接受治療。疫情爆發後,帛琉和台灣的定期航班從3月底至今全面停航,新光醫院基於12年情誼,持續在防疫、醫療量能許可下,收治來自帛琉的急重症患者,但患者必須以包機形式來台接受治療,每月約1到2次包機直航,每次包機花費高達新台幣200至300萬元,卻只能載送8人,高昂的費用早已讓帛琉患者大喊吃不消。據了解,斷航影響的不只帛琉患者,不少台商、留學生等更是有家歸不得,聽聞新光醫院有兩國包機,常有人打電話到醫院詢問是否有賣往來帛琉的機票,被醫院總機開玩笑稱將改名「新光航空」。洪子仁說,按照防疫期間規定,帛琉患者不論病情急重程度,都得按照規定提供登機前3天COVID-19檢驗陰性證明,入境後也要居家檢疫14天。不過,新光醫院收治的帛琉患者及陪同家屬共96人中,至今仍沒有一人確診。洪子仁指出,新光醫院在疫情期間曾收治一名68歲帛琉男性患者,他因不明原因嚴重肝衰竭,肝功能指數是常人的100倍以上,命在旦夕,來台後確診罕見的「高安氏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屬於遺傳疾病,接受治療後完全康復出院。不過,洪子仁坦言,得以幸運來台接受治療的患者真的是少數,目前仍有45名急重症患者等待當中,以癌症患者最多,另有骨折、中風、小兒腸阻塞等疾病患者苦苦等待國際醫療救命。洪子仁指出,未來若開放旅遊泡泡,定期航線恢復,新光醫院預計派駐醫療團到帛琉提供醫療協助,帛琉急重症患者也得以來台灣接受治療,落實政府喊出的Taiwan Can Help(台灣能幫忙)精神。另一方面,洪子仁認為,台灣民眾在防疫期間真的都悶壞了,開放旅遊泡泡也得以讓民眾有個地方能出國透透氣。
-
2020-10-0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看盡內科興衰半世紀 余忠仁扛起最科技醫院
台大醫院總院這個「百年老店」一共有六個分院,但這當中只有一個分院,從頭到尾由台大院方自行設計、籌建,那就是2019年底加入的新竹生醫園區分院。出身醫師世家的台大生醫分院院長余忠仁說,生醫分院是台大親手養大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許,台大體系的智慧醫療願景將不再受限於既有硬體的滿載,可以在生醫分院找到實踐場域,科技也將幫助醫療人員回到以人為本的初衷。余忠仁表示,生醫分院的總共有五大任務,首先要滿足地區民眾的急重症醫療需求,醫院大樓已於去年底落成,各項檢查治療設備陸續到位,醫療功能完整。做好基本功;第二項任務就是發揮位處生醫園區內的優勢,協助生醫產業發展,與醫療照護相輔相成,更有利於結合社區與居家醫療、發展個人化醫療。余忠仁說,預計在2023年10月,台大生醫分院研究大樓落成,實驗室和臨床試驗單位有完整充裕的空間,可作為生醫園區臨床驗證的場域,與醫療相輔相成。有了這兩個基礎,生醫分院就擁有強大的基礎可以繼續實踐第三到第五個任務,那就是發展智慧醫療、國際醫療、作為台灣醫療照護與生醫研發的展示櫥窗。余忠仁打開條理分明的報告資料,透露包括工研院、國衛院、國研院,以及未來也要開設醫院的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都已經與生醫分院建立前端研究的合作關係。至於後端應用,包括小分子藥物、疫苗、檢測試劑、醫材、晶片、細胞治療、電子晶片,資通訊裝置、醫療電子產品,都陸續與技術精良的廠商建立溝通管道與合作方式。談了這麼多最尖端的醫療,余忠仁說,目的都是要「讓醫療回到靠近人的需求,但人力不會因此精簡。」醫療是「人」的產業,沒有人想要跟機器講話,病人需要人的關懷和溫度,用科技取代了純勞役、提供系統性的安全監測,醫療人員就可以更多回到初衷,花更多時間去關懷病人、做好醫病溝通。重視以人的核心,並非只是標準答案,而是余忠仁過去半世紀的親身體會。出生三代醫師世家,他親身見證台灣醫療過去半世紀變遷,整個家族出了五十幾位醫師,囊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牙科、眼科、皮膚科、泌尿科、骨科、麻醉科、藥師、護理師,開一間余氏醫院都不成問題。「我爸是外科,四十歲開業,病人非常多,整天不是看診就是開刀,」余忠仁回憶道,外科太累了,而且手要很巧,所以當他以榜首之姿考進台大醫科,成為父親的學弟,名列前茅畢業時,他選擇的是當時醫學生第一志願:內科。後來余忠仁受胸腔科團隊氣氛吸引,也著迷於學習判讀X光、超音波等影像,便選擇歷史悠久的胸腔科,師承楊思標、陸坤泰、郭壽雄、楊泮池等大師。身為內科醫師,余忠仁很享受於精進望聞問切、抽絲剝繭的診察功夫,只是他也同時見證了在健保實施之後,這份功夫逐漸被忽視輕看,醫師地位不再崇高,病人湧向大醫院、基層診所萎縮。余忠仁的父親堅持不加入健保特約,病人也越來越少。余忠仁感嘆,在健保給付裡,「用腦袋是沒有錢的,動手才有錢,醫師必須要看很多病人,人家才能看出你的「身價」」,診察費過低之外,也跟年資、經歷、能力沒有關係,現行支付架構已經扭曲醫學學生訓練,不再重視溝通和同理心。作為醫院管理者,余忠仁很欣賞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作法。醫院組織有明確的分工,每年有清楚的發展目標和願景,醫師則保障固定薪,薪資也令人滿意,醫院便能兼顧成本和發展。現在台灣大部分醫院醫師只有微薄的底薪,醫師有衝量的壓力,就很難有動機去做別的事。「健保對民眾來說是難以想像的成功,但對於醫療人員,有一定程度的傷害。」余忠仁說,健保的永續不是財務考量,是政治上的必須,但不應該阻礙醫療專業進步,需要各界持續研議改革,例如開放合宜的差額負擔,才有機會與新科技接軌。●余忠仁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一般內科學、胸腔內科學、重症醫學、胸腔腫瘤學、超音波醫學、分子醫學現職: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低劑量電腦斷層的肺癌篩檢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要有心理準備,如果發現異常,就需要長時間追蹤。追蹤期間若有任何發現,都要與醫師仔細討論,才能決定下一步。
-
2020-10-08 癌症.血癌
跨國異體骨髓移植 台大癌醫中心救老翁一命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70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占了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5年存活率有六成。劉家豪指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愈來愈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5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在等配對,但近10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3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劉家豪說,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元,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11萬到22萬元,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10-08 癌症.血癌
台大癌醫跨國骨髓移植首例 七旬港翁哽咽感謝台灣
「謝謝台灣救我一命,我重生了。」來自香港的七十歲曾先生去年確診血癌,急需骨髓移植,但香港因相關醫療資源不足,不允許60歲以上患者做骨髓移植,醫師推薦他出國求醫,卻又遭逢新冠肺炎疫情,出入境關卡重重。經過多方奔走,曾先生終於完成檢疫流程,於慈濟骨髓庫找到全合捐贈者,成為台大癌醫跨國異體骨髓移植首例,整體費用僅新加坡國際醫療的三分之一,談起這連串幸運,他忍不住哽咽落淚。台大癌醫血液腫瘤部病房主任柯博升表示,想來台灣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很多,特別在2018年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對全球195個國家的評比,台灣的血癌在照護品質及醫療可近性得到唯一滿分的殊榮。台大癌醫國際醫療中心護理師吳玫儀說,目前洽詢申請醫療簽證的幾乎都是骨髓移植,但因為各國出入境相關規定都變嚴格,大部分都還得等上三、四個月,病人也很焦急。曾先生的主治醫師、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表示,異體移植就是靠捐贈者的免疫細胞來終身抗癌,捐贈者的免疫系統像巡邏的警車,終生在身體內巡邏,一看到癌細胞就殺掉。台灣過去20多年做了七千多例,台大就佔42%,人數遠高於其他醫院,移植成績也媲美國際,非親屬幹細胞移植五年存活率達六成。劉家豪表示,血癌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年長移植者越來越多,70歲以上的移植台大已做33例。50歲以上患者可用劑量減半的化療進行所謂「迷你移植」,技術純熟,五年無惡化存活率有七、八成。早年患者常常在等配對,但近十年醫學已進步到「配對不合也能移植」,只要看準化療後病情緩解的時機進行移植,三年整體存活率將近六成,成效媲美國際。劉家豪表示,國際醫療病人來台進行骨髓移植整個需要兩、三百萬,移植後需要至少在台住半年,每周回診一次,台灣民眾因為有健保給付大部分費用,只需十一萬到二十二萬,就能享有國外病人求之不得的尖端醫療。劉家豪表示,台大癌醫有郭台病捐贈之台成血液腫瘤實驗室,精確診斷和治療所需的最新設備,都已經不惜成本補齊了。柯博升表示,台大癌醫移植床數也預計將於年底達到12床,超越台大總院,未來將達到30床。目前台大癌醫也在進行血癌的免疫恩慈療法,期待為病人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
2020-09-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血漿療法 日本將臨床研究
針對將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痊癒患者血漿,輸入同疾病其他患者的「血漿療法」,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已獲內部倫理委員會同意,將進行中等症狀患者臨床研究。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血漿療法主要是從已痊癒患者抽出包含抗體的血漿,再輸進另外一名患者體內。世界各國都在研究這樣的療法,在美國則允許緊急時可以使用在患者身上。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正在研究血漿療法,至今已蒐集了60人份痊癒者血漿。研究中心表示,內部的倫理委員會已於15日舉行會議,同意將血漿輸入實際患者體內。這項臨床研究將已確認無其他傳染病感染風險的血漿,輸入必須給予氧氣的中等症狀患者約60人體內,來研究調查血漿療法的安全性及效果。負責這項研究的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醫師忽那賢志說,在目前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能進一步確認作為治療方式之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重大意義,希望能盡快進行研究,慎重地檢證治療效果。
-
2020-09-18 科別.骨科.復健
台灣國際醫療發光 北榮替美籍女移植骨髓救命
38歲美籍女2月在中國治療白血病時遇上武漢肺炎,治療被迫中斷,若無法及時進行骨髓移植,一旦癌症復發,存活率僅剩20%。北榮接獲消息立即協助,如今已成功移植並度過危險期。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台灣因疫情控制得當,成為全球少數醫療能量尚有餘裕的國家,讓許多具急迫醫療需求的海外患者期盼有機會來台尋生機。一名38歲美國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女性患者今年2月在中國北京進行化療等治療,原預計進行骨髓移植降低復發風險,但北京疫情正值高峰,宣布所有骨髓移植無限期停止,只好轉向其他國家尋求協助。無奈各國武漢肺炎疫情日趨嚴峻,紛紛採取限制入境措施,歷經4個月、長達122天,這名患者總算找到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與國際醫療中心5月間收到國際醫療請求,在外交部溝通協調,加上美國在台協會(AIT)極力爭取下,終獲衛福部特准,取得入台的國際醫療特別許可證,6月底來台成功接受骨髓移植。北榮副院長陳適安回憶,接到病人請求時,血液科團隊經綜合評估,認為此患者必須及時進行骨髓移植治療,避免病況急速惡化危及性命;北榮內科部主任侯明志也說,當時雖然疫情緊繃,但基於醫療無國界的人道精神,確認病患的緊急性醫療需求後,決議收治此患者。確定收治該名患者後,北榮立即與衛福部疾管署討論防疫措施,包括入境後隔離、檢疫及就醫流程等細節討論,避免因外來人士入境增加社區及醫院內感染的風險。收治患者的台北榮總血液科醫師柯博伸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最大瓶頸在於復發率高,這名患者先前在北京曾接受化學治療及口服標靶藥治療,骨髓裡的癌細胞已完全緩解,但因她具有特定基因變異,若無法盡快進行骨髓移植,一旦再次復發,不僅先前治療成效付諸流水,後續存活率也僅不到20%。患者6月底抵台後,利用吻合捐贈者的週邊血幹細胞進行移植,至今已追蹤超過2個月,並無嚴重感染風險,已安然度過了移植最危急的關鍵時刻。這名患者除了感謝台灣及北榮救命,也提到最初之所以向台灣求救,其實是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看到台灣在知名期刊「刺胳針」公布的一項調查中,白血病治療在全球195個國家中獲得100分高分,高居全球第一,也讓她對台灣醫療更有信心。她也大大讚許台灣的防疫措施,從入境前需提供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入境後更直送防疫旅館隔離,入院前也在急診隔離區再次採檢確認陰性,讓她相當有安全感,也認為台灣人真的很幸福,等治療完出院後,將開始品嚐牛肉麵和小籠包等台灣美食。
-
2020-09-15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北榮人道救援成功 疫情下越南女主播來台捐肝救女
台灣為人道救援打開邊境之門,再度展現在國際醫療上「Taiwan Can Help」。越南河內9個月大的薔薔(Tron Tron)因為膽道閉鎖導致肝衰竭,急需換肝。台北榮總基於人道救援,在衛福部、台灣駐越南辦事處等單位協助下,今年7月幫薔薔進行活體換肝手術,成功救回小生命。台北榮總從2007年就開始協助越南河內兒童國家醫院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教學,完成11例兒童活體肝臟移植。原本今年也預計前往四次,但在2月23日抵達越南後,台灣就發布限制醫事人員出國的禁令。因此當時完成兩例膽道閉鎖病童活體肝移植回國後,便不能再度前往。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表示,新生兒膽道閉鎖好發於亞洲,台灣發生率約六千分之一到三千分之一,越南也差不多,通常及早進行葛西氏手術,便可延緩換肝10到20年。但薔薔已經過了進行葛西氏手術的黃金時間擔心手術失敗,因此選擇直接換肝。薔薔的媽媽、越南國家電視台女主播黎雲臺妝(LÊ VÂN ĐÀI TRANG)本來排定在之後的梯次等著幫薔薔換肝,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一直等不到台灣團隊前往,於是興起大膽的想法:「或許可以到台灣治療。」然而赴台灣治療,需要將近20萬美金,醫療費用龐大,還要隔離14天。為了救女,黎雲臺妝仍決定放手一搏,寫信向劉君恕求助。劉君恕建議黎雲臺妝和先生在越南先與薔薔進行肝臟移植配對。雖然黎雲臺妝和先生的肝臟皆配對成功,但因為先生的肝臟較肥厚,難以放進僅9個月、6.5公斤的薔薔體內,因此最後仍選擇黎雲臺妝的肝臟進行活體移植。同時,薔薔一家人也著手募款、申請醫療簽證,終於等到7月20日救援航班,薔薔在父母及外婆陪伴下來台,一下飛機,薔薔和媽媽便直接由救護車送到急診室接受新冠肺炎檢驗。劉君恕說,薔薔送到北榮時已經很喘,檢驗一發現是陰性,馬上送到負壓加護病房;兩天後呼吸急促,又給予插管和呼吸器治療。由於情況危急,劉君恕當下決定,薔薔入境僅六天,7月26日便進行手術。因為等不及14天隔離期,團隊所有人員均穿上全套防護衣,更增加手術困難度。當時薔薔抽出了1000毫升腹水,並由媽媽捐出左側葉肝臟20%,摘取手術時間約5小時,植入手術時間約8小時,終於成功完成手術,並於9月4日出院。黎雲臺妝說,薔薔原本的膚色非常粉嫩,因為肝病發黃、發黑,現在膚色比來台灣之前淡了很多,希望再過兩個月就會回到原本的膚色。非常感謝所有人的幫忙,讓薔薔得以來台就醫。北榮透露,此次薔薔來台,除越南許多善心人士募款,台灣也有不具名善心人士慷慨解囊,促成這樁跨國人道救援的美事。
-
2020-08-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醫學界:日本正處於第二波疫情 將達高峰
日本傳染病學會理事長館田一博指出,日本目前正處於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目前看來,不論日本整體或東京,新確診者的數量都將達到高峰,但是,必須注意確診者是否再一次攀升。日本政府至今一直迴避日本是否出現第二波疫情。NHK等日本媒體報導,以傳染病專業醫師為主的日本傳染病學會從昨日起在東京舉行了會議。館田一博在演講中提到,現在日本正處於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正中間,新確診者的數量都將達到高峰,但是,必須注意確診者是否再一次攀升。館田表示,根據傳染規模之大,他認為已可視為第二波傳染,未來可預見還有會第三波、第四波疫情的發生,新生活方式將與新冠肺炎共存。厚生勞動省對此不表評論,厚勞省沒有第一波、第二波定義,僅表示評估當前疫情很重要。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西村康稔在例行記者會被詢問時表示,單就確診者的人數,現在確診人數比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時更多,確實出現一波高峰,但兩者情況仍有不同。朝日新聞加總各地方政府發表數據,判斷第一波疫情是從3月底至5月底的兩個月間,感染人數約1.5萬人,第二波則是從6月底至今,確診者接近4萬人。雖然確診人數多的東京、大阪、愛知、福岡、沖繩等地,最近一周的平均確診人數都比8月上旬的高峰有所減緩,但也不能排除因8月盂蘭盆節連休,檢驗數量本來就比較少。在19日舉行的學術講座上,有豐富臨床經驗的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國際傳染病對策室首席醫師忽那賢志說明現在採用的治療方式,醫療指南登錄國家兩種新冠肺炎治療藥,正在收集數據,他表示,相較第一波疫情時幾乎未能使用有療效的藥物,後來成功防止多起病例惡化成重症。日本傳染病學會原定4月舉行,因為疫情延至8月19日至2日舉行,會中將討論新冠肺炎最新治療、各種研究的進展等,約3000名專家參與。
-
2020-07-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陳時中:開放國際醫療會保護第一線醫護
今天針對8月1號即將開放國際醫療,讓外國人士入境台灣,引發基層醫護不滿,認為將增加感染的風險,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開放國際醫療是基於人權的考量,而且是以以前曾經在台灣看病的病人為主,由各家醫院提出申請,衛福部將根據其重要性、急迫性等方面審查,會同時兼顧病人的醫療人權與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安全。陳時中下午南下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參加醫院日照中心的啟用儀式,他表示日照中心設立在醫院裡,可以即時提供醫療的協助,養護合一,這樣可以提高日照中心的服務品質。而針對中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案459是在賴索托工作,染疫後返國,患者並向媒體爆料,指台商在賴索托開設的成衣廠,許多員工都感染新冠肺炎,其中台幹也都感染,但是廠方卻沒有防疫的積極作為,除非員工發燒到很嚴重,才能夠請病假,許多台幹非常害怕,只能自己想辦法返國,希望政府給予協助。對此陳時中表示,發展中國家的疫情控制與管理不好,不管是台商或台幹要返回台灣,都非常歡迎,但是在機場要做好檢疫,而台商在國外的情況,將請駐外人員了解,如果有需要的話將給予協助。他也提到防疫津貼發放的問題,表示1-3月的津貼已經在今天發放,4-6月的部分,月底也將先發放8成,會比較晚發放最主要是津貼是根據班表來發放,有些醫院的申報重複或者是記錄不清,所以要求醫院重報,在勾稽上需要時間,所以4-6月將先不勾稽,先發放8成,以鼓舞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士氣。至於有醫護跟媒體爆料只拿到150元的津貼,金額少的可憐,陳時中也表示,每個人的時數不同所以領到的津貼也不一樣,個案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向衛福部反映。
-
2020-07-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衛福部開放來台就醫 基層醫護反彈:請給風險加給!
中央公布至8月1日起開放國際醫療,國外人士可以入境,但引發基層醫護的不滿,認為在目前國際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之際,開放只會讓醫護人員暴露在感染的風險下,「真的有這個必要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上周公布,自今年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提出來台就醫申請,衛福部將依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協助海外人士來台接受醫療服務。入境後應進行14天居家檢疫,並於檢疫期滿時配合採檢措施,檢驗結果為陰性者,始得至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但若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則可由收治醫療機構直接安排入住專責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住院,經1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於14天檢疫期間需比照COVID-19疑似個案進行照護。奇美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表示,目前如果開放國際醫療,等於是用「醫療人員對政府的信任」去對賭。陳志金在臉書上提出反對的原因,指出:1. 開放國際醫療,各國的風險該怎麼評估,還是一視同仁通通可以進來台灣。2. 什麼才是符合「人道救援」、「有緊急醫療需求」的疾病/治療,是不是應該正面表列一下?只說排除健檢/醫美,恐怕有很大的解釋空間。根據過去國際醫療統計數據,國際醫療業務主要是生殖醫學、微創手術、癌症治療等,但是其中生殖醫學在這個時候並不是非常緊急、迫切需要的。3. 依公告「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可直接入院,「經1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但是醫護人員質疑的是,採檢如果是陽性,病人都已經住進醫院了,難道遇到危急狀況,醫療人員就可以不必急救嗎?危急狀況,尤其是插管和急救,正是醫療人員曝露風險最高的時候!人都在隔離病房裡,有可能不治療嗎?陳志金強調,為了國人同胞,醫護人員是心甘情願去冒這個風險的。但如果這個風險是為了「自費的國際醫療」,而從高風險國家引進的,這樣的「人道救援」,就不是每一位醫療人員都會覺得自己「必須這麼偉大了」!4. 「有緊急醫療需求者,於14天檢疫期間比照疑似個案進行照護」。照護「疑似」個案,無論對醫療人員的生理、或心理,都是不小的負擔!除非是不得已,一定會配合,但是,現在國家卻要冒風險「額外」引進這些病人,請問這算是醫療人員「自找」的嗎?5.此時如果真的一定要進行「國際醫療」,建議應該是要考慮由專門的醫院、專責的區域、志願投入的醫療人員,「分艙分流」的治療。這些參與的醫療人員,必須獲得較高的「風險加給」,同時為了保護其他醫療人員與國人的健康與安全,不得參與專區以外的其他治療。
-
2020-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擬放寬台灣入境限制 陳時中:恐帶來壓力
日本政府宣布,將與12個國家就鬆綁境管措施展開協商,其中包括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外國願開放代表對台灣防疫有信心,但也坦言將對防疫帶來壓力。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台灣防疫成果全球有目共睹,陸續有國家將台灣納入境管措施鬆綁國家名單。日本昨天也宣布擬將台灣在內的12國納入鬆綁入境限制的名單,彼此先承認商務人士的往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被問到此事時表示,有其他國家願對台灣開放,代表對台灣防疫有信心,當然值得高興,但也坦言將對台灣的防疫形成另一種壓力。陳時中強調,指揮中心職責就在於守住國內這條防疫防線,因此未來若真的有台灣商務客赴日,回台後仍須謹守居家檢疫14天的規定。指揮中心昨天宣布8月1日開放外籍人士申請來台國際醫療,不排除中國、港澳人士,卻被網友質疑太早開放。陳時中指出,這項開放也涵蓋醫療人權的意義,也許有人認為太早,但對於以往就在台灣治療,且需要延續性治療的患者而言,真的已經等很久了。
-
2020-07-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8月1日起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2)日宣布,考量國內疫情穩定、醫療量能尚有餘裕,為延續「Taiwan can help」精神,將自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開放外籍人士有條件來台就醫。指揮中心表示,考量國內疫情穩定且醫療量能尚有餘裕,為延續「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精神,自今年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提出來台就醫申請,衛福部將依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協助海外人士來台接受醫療服務。指揮中心指出,有來台就醫需求的外籍人士,可申請其配偶或三親等內親屬兩人陪同,必要時得增加一位居住國的醫事人員或其他照護者隨行,所需文件、資料包含:醫療保險證明、檢疫切結書、入境健康證明(登機前三日內英文版COVID-19核酸檢驗陰性報告),及收治醫療機構擬定之入境防疫計畫、醫療計畫書等,由醫療機構代申請人向衛福部提出入境就醫許可申請,申請人或醫療機構於取得衛福部同意函後,可赴相關機關(構)辦理特別入境許可。指揮中心說明,經許可入境來臺就醫及其陪同者,需於旅客報到或登機時,向航空公司地勤人員出示登機前三日內英文版檢驗陰性報告,並於航程期間全程配戴口罩;入境後應進行14天居家檢疫,並於檢疫期滿時配合採檢措施,檢驗結果為陰性者,始得至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指揮中心表示,但若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則可由收治醫療機構直接安排入住專責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住院,經一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於14天檢疫期間需比照疑似個案進行照護。指揮中心表示,另外,申請人在台期間的檢疫費、採檢費、醫療診治費用皆為自費,收治的醫療機構並應負責協助安排其必要的檢疫及採檢措施,包含防疫旅館住所、防疫交通接送及就醫安排等。指揮中心強調,在展現優質醫療服務及回饋貢獻國際的同時,我國將仍秉持邊境風險嚴管原則,針對申請入台就醫者,規劃完善防疫管理措施,降低外來人士入境後發生社區及醫院內感染的風險,持續為國人健康安全把關。
-
2020-07-03 新聞.生命智慧
蔡依林經紀人蔣哥的生命告白...面對摯愛成了植物人:「一場溺水戲,差點讓我在電影院窒息...」
蔣承縉在35歲時成為超級經紀人,成功將蔡依林、羅志祥、楊丞琳推上天王天后寶座。40歲那年,他與人生摯愛小光舉辦同志婚禮。當大家都以為,屬於他的故事,將會有個幸福美滿的結局時,他卻在48歲生日前夕,見識到地獄……你曾經在人生的低谷,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該如何面對?是讓自己掉進深淵的泥沼,跟它共處?還是將它擊退?這不是當時的我,所能夠做的具體描述;這更不是一個將近72個小時不曾闔眼的人,所能夠進行的觀察……而我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一定要把小光活著送回臺灣而已。我搭過飛機的次數太多,陪藝人去工作,或者帶著小光去旅行──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搭上國際醫療專機,飛越大半個地球回來,這次我們不是要回家,我們是要直奔臺大醫院。我們正在跟時間賽跑,在過程裡隨便發生一件小事都可以把我們絆倒,都可以讓我們天人永隔;我應該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但此時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是一直盯著螢幕,看著我的摯愛是不是還有心跳而已……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們期待已久的旅行,我們從臺北到巴賽隆納,從巴塞隆納又到了IBIZA,這趟旅行的下一個城市「原本應該」是佛羅倫斯。這「原本應該」是一趟我在按部就班的人生裡,給自己的放鬆,結束後再回去繼續我該努力的一切。生命中有許多的「原本應該」,後來都沒有真的那樣,我懂,也有過許多經驗。但從來沒有一次經驗,像這次這麼劇烈,就在頃刻之間,我的世界毀滅!一切都不再是從前的樣子。一秒,就跟過去的美好死別。「你等下如果要游回岸上,一定要穿救生衣喔!」我在跳下遊艇前跟小光說,他正在我們一行6個人租來的小遊艇上晒太陽。我們的遊艇離海岸邊也才差不多200公尺而已。我游上岸,邊散步邊看著正享受著美好陽光的遊客,也才幾分鐘的時間,突然我就看見同行的一位友人正在海裡扛著小光慢慢靠近沙灘……我馬上衝進海裡。「小光溺水了,他游到一半溺水了!」友人驚狂的聲音,像一顆炸彈在我耳邊爆炸,我的耳膜好像破了,所有的聲音都開始變得好遠好遠……岸上剛好有位遊客是醫師,馬上幫他做急救,10分鐘後小光吐出一堆泡泡,我以為會像電影般,他應該就快醒了,但當我伸手去摸,他還是沒有心跳跟脈搏,緊接著救護車來了,電擊了4次,才把小光從死神手上拉回來。後來我們火速到了IBIZA市區最好的醫院,醫生說他的狀況很糟,隨時都會因為腦死而走,每天說一次,我的心就死一次,每死一次,我心底的魔鬼就又長大一次。你看過那個魔鬼嗎?你曾經在人生的絕境之處,見過那個讓你恐懼、脆弱的魔鬼嗎?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小孩,不想要的就隨緣,我想要的就擬定計劃去得到。沒有藉口,堅持到底,我對自己總是「說到做到」。從去美國半工半讀念書,到回臺灣工作,我跌過跤,但我總是抹乾汗水、拍拍塵土就又站起來。我受傷過但從不退縮,可是這次我很弱。在千萬里之外的西班牙,每天每個回臺灣的希望都像太陽一樣,升起又下沉。小光的狀況,讓歐洲大多數的醫療專機都不願意冒險接下任務。在等待專機的那幾個晚上,我每天在20樓的飯店陽臺一直淚流不止,甚至一度想往下跳,但我知道他還在努力,所以我也不能放棄!直到終於有一個瑞士的醫療團隊跟專機願意接這個案子,真的太感謝Elva蕭亞軒的幫忙,我們終於可以回臺灣了,回臺灣我們就可以想更多的辦法了。即便,這張機票的費用是新臺幣1千萬元。我是白手起家,工作這些年雖然收入不錯,但這筆費用依然是我身家的幾分之幾,但是我一秒鐘都沒有猶豫,因為他是我的全部,他是我的命。在安靜的醫療專機裡,大多數的時間聽見的都是機器規律的聲音。我想得太多,卻都是支離破碎的未來,其中沒有一個碎片,是我有把握的。而我心底的那個魔鬼,一直在這個機艙的某個角落,它沒有離開,我知道這一幕幕的魔鬼回憶,它再也不會離開,此後會一直跟隨著我。在命運突然發動的逆襲裡,人很渺小,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事實,我們自責,我們更大的難題是「害怕」,因為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將要發生?在22個小時的航程後,醫療專機終於抵達臺灣。跑道的盡頭有一群朋友正在等我們。而這場苦難會有盡頭嗎?在盡頭等待著我們的,又會是什麼呢?我永遠不會忘記專機降落在松山機場那一刻,那是9月8日的清晨,是我的生日。「我不要禮物,我最需要的是大家給小光的集氣祈福。」我在臉書上跟朋友報平安說。我是真的不想要任何禮物。卻渾然不知,上天在這一天給了我一份大禮。一份讓我重獲新生的,生日禮物。「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戰勝恐懼「恐懼」讓你的心疲憊不已嗎?你感覺自己的世界危機四伏,而且你會一次又一次不斷地預演,如果可怕的事情真的發生,該如何應對嗎?一個人的晚上,我用力按下了DVD的 「play」按鍵,畫面裡的我們正在抹眼淚。「小光,我們一起給媽媽磕頭。」影片裡的我這麼說,那是我們7年前在寒舍艾美酒店舉辦的婚禮,臺下是我們的好朋友,臺上是我最愛的媽媽。「小全、小光,媽媽祝福你們幸福快樂。」媽媽在臺上說,還為我們帶來她精挑細選的項鍊。那場幸福的婚禮,最後走過的那一關,我真的以為,我們接下來的路,再也不會有過不去的關卡了。這是一張我後來反覆練習「勇敢」的婚禮DVD,每一次當我按下play鍵的時候,都像在執行一次槍決。每一次,我都覺得自己將無法負荷,然後每一次,都又那麼真實地活了下來。在小光發生溺水事件的3個月後,好朋友拉我去看電影散心,那天看的片子是「金牌特務II」,裡面看似平常的一場溺水戲,卻差點讓我在電影院裡窒息。那只是一個開始,後來我發現任何有關醫院、海邊的場景,或是跟生離死別有關的戲碼,都一次次地在訓練我克制胃食道逆流的能力。我發現自己不只「悲傷」,更可怕的是「恐懼」。「悲傷」必須隨著時間慢慢調理,可是消除「恐懼」卻需要更積極的練習。如果,遺忘是不可能的,那讓我們練習更勇敢的「面對」,而不是「逃避」。因為「逃避」並不會讓恐懼消失,反而會讓恐懼的黑影,繼續籠罩我們一輩子。因巨大悲傷所引起的恐懼,發作的時間經常「無法預期」,也許在一個晴朗的下午,也許在一個喧譁的聚會裡,沒有前兆與預警,也只要一個類似的經驗或場景,瞬間就會讓人無法呼吸、瀕臨滅頂。所以我們才更需要面對恐懼的練習。消除恐懼就像「健身」,剛開始一定會痛不欲生,全身酸痛,但是在逐次的鍛鍊之後,當痛到無法再痛,「勇敢」的肌肉就會開始長出來。就像勤於運動的人,會擁有比較好的反應和抵抗力,每一次當恐懼又突然來襲,我們也會因為平日「勇敢」的練習而不再倉皇失措,造成更大的傷害。我後來更積極的練習,開始陸續踏上練習勇敢的旅程:我們的第一個家、我們的第二個家、我們最常去吃飯的餐廳,許多那些我們的最常、最愛與最特別的地方,我都努力地去了,每一次都那麼心慌、捨不得還有混亂……最近的一次是我又回到我們最愛去騎腳踏車的河濱公園,真好當時旁邊都沒有人,所以我可以在風裡放聲大哭,不知道過了多久,哭到我的頭都痛了,可是我的心卻越來越安靜,然後在那個安靜裡,終於清澈地看見了我們從前的樣子。光,我還是很想你,想念我們曾經擁有過的那些美好。我沒有逃避,更不想遺忘,我會用更勇敢的方式鍛鍊自己。每當我又在某個特別的日子,「一個人」又回到那些地方,即便最後我還是又「一個人」地大哭了,我知道我正在流著的,也還是我們「兩個人」的眼淚。而我也真的越來越好了,我終於丟掉了安眠藥,不再需要精神科醫師的治療,開始運動,甚至偶爾也可以好好睡一覺了。我們無法預期生命的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我們也無法改變命運,但我們能做的是改變自己在命運面前的姿態。人生總是會有新的挑戰在等著我們,而我們唯一能夠準備好,而且是最好的武器,就是「勇敢」。沒有人是天生的勇者,最勇敢的人,也一定有他的軟弱和恐懼。而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勇者,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恐懼,而是他們知道自己最後一定可以戰勝恐懼;而他們的堅定,也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他們從來未曾停止,戰勝恐懼的練習。書籍介紹禮悟:在脆弱的盡頭,看見生命出口作者: 蔣承縉, 李小光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19/09/17作者簡介/蔣承縉知名經紀人、作詞家,曾任年代整合行銷公司總經理、天熹娛樂公司總經理、天地合娛樂公司負責人。擅長協助藝人找尋市場定位,發揮最大潛力──帶領蔡依林渡過事業低潮,一步一腳印成為地才,並奪下金曲女歌手;推動羅志祥登上「亞洲舞王」寶座,又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成功轉型楊丞琳,讓她不只是「可愛教主」,更是金鐘女主角。如今成立「愛最大慈善光協會」,致力於老人、孤兒、同志平權、流浪動物等四大弱勢族群的慈善工作。手稿文字/李小光知名作詞人,作品有梁詠琪〈偏見〉、蔡依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特務J〉、羅志祥〈愛投羅網〉、楊丞琳〈青春鬥〉、蕭亞軒〈不愛請閃開〉、周渝民〈我不是F4〉、李玟〈I just wanna marry you〉等共數十首膾炙人口的創作。延伸閱讀: 長時間吹冷氣,體內代謝停滯...難怪濕氣排不出!中醫師:一個神奇穴位,調理心胸胃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4/想起自己的小舅 醫師伸援與莉娜一起努力
今年23歲的莉娜從印尼小鎮初次來到台灣擔任家庭看護,分擔家庭壓力,不料卻罹患「再生性不良貧血」,須盡快做骨髓移植,而治癒的最大機會是兩個年幼妹妹飄洋過海來台配對。然而適逢防疫期間,國門嚴守,但在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以及收治莉娜的台北榮總努力下,6月2日這天,莉娜的媽媽和妹妹三人終於順利來台。其中,莉娜的主治醫師顏秀如是重要推手。一開始莉娜是去年10月發現生理期流血不止,持續20幾天才緊急就醫並住院輸血。但當時僅判定「疑似」再生性不良貧血,還未確診,勞工局和仲介就急著要遣返莉娜。所幸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發現此個案,且找到願意幫莉娜確診的醫師,也就是北榮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由於面對莉娜,不僅是確診這麼簡單,後續衍伸的醫療相關問題,包括醫療費用、骨髓移植配對,甚至每次回診的翻譯溝通,每一個關卡都讓許多醫師打退堂鼓。但顏秀如不僅為莉娜做詳細的診斷,也幫忙搜集各項資料,協助莉娜申請家人來台。之所以這麼願意幫忙,或許與顏秀如的小舅在中學時期便因為這個疾病而過世有關。顏秀如說,過去曾聽母親說過小舅因為再生性不良貧血,必須一直買血、輸血;但儘管一直輸血也無法治癒這個疾病,後來不幸過世。但顏秀如表示,隨著醫療進步,再生性不良貧血已有機會透過骨髓移植治癒,因此當她看到莉娜還這麼年輕,再回想到自己的小舅,便覺得「難道要放棄治療讓莉娜等死嗎?」除了自身經驗,顏秀如表示,因為深受TIWA的感動。她說,當莉娜被TIWA帶到診間時,因為看到團體裡的人想盡各種方式協助莉娜解決問題,不僅帶來通譯、幫忙籌錢、處理各項手續。「我以前都不知道有人,會為了另外一群人這麼努力」,因此顏秀如決定也「一起努力」。由於顏秀如過去曾接過自越南來就診的病人,因此了解外籍病患可能面對骨髓配對問題,也知道國際醫療行政流程可能面臨的難關。有了心理準備,因此與院方請求協助、與行政部門溝通時,顏秀如在提供給相關部門的文獻、資料上也都盡力準備齊全,以加速救援腳步。而看診時最大的難題—「語言障礙」,好在也有TIWA每次都有專人和翻譯陪同,省卻不少時間。顏秀如說,莉娜現在情況還算穩定,五歲的妹妹也和莉娜配對成功。接下來就等妹妹新冠肺炎檢疫隔離期滿,便可開始著手進行骨髓抽取和移植的手術,並持續觀察後續是否有排斥與感染情形,希望一切順利。
-
2020-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人道救援1/疫情下台灣打開邊境 女童飄洋過海救姊
為了防疫,台灣從3月中就嚴守國門,外國人不得入境,但在6月2日這天,來自印尼爪哇漁村(Indramayu)貧困家庭的母女三人,卻獲准入境。這是台灣首度為人道救援對疫情嚴峻國家打開邊境之門,民間團體、立法委員、台印兩國相關部門人員分秒必爭,為了搶救人在台灣的年輕移工莉娜,共同完成這個高難度的任務。今年23歲的莉娜2018年初次來台當看護,照顧88歲阿嬤,去年10月生理期流血20幾天,急診緊急輸血才保住一命,醫師判定為「疑似再生不良性貧血」。當時勞工局仲介已安排遣返莉娜,莉娜是家庭經濟支柱,不願輕易放棄工作又不明白遣返理由下,她求助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TIWA透過關切外籍看護的醫學生社團「Rumaku志工團」,找到台北榮總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顏秀如看診,今年3月確診是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顏秀如表示,再生性不良性貧血就像血球工廠罷工,無法再生新的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輸血只能治標,治本得靠骨髓移植,特別是莉娜屬於重度,得盡快確認同父母手足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合度,但她妹妹都在印尼。TIWA工作人員吳靜如說,志工團和醫師查詢發現,印尼當地並無機構可確認妹妹的HLA配合度,唯一救命希望是安排來台配對。國內外疫情如火如荼之際,邊境管制趨嚴,人怎麼進來?家徒四壁的莉娜家人如何負擔沈重的國際醫療費用?TIWA在4月20日求助立法委員洪申翰,並於5月25日開始募款。洪辦表示,莉娜的媽媽妹妹沒出過國,得從出生證明開始補辦護照,當地也有行政效率不彰、掮客干擾等問題。好在外交部、疾管署、移民署、印尼駐台及台灣駐印尼窗口都深知事態緊急、積極協助,母女三人終於在5月29日拿到護照,隔天搭四小時巴士來到雅加達,6月1日台灣駐印尼辦公室假日加開櫃檯辦妥簽證,2日順利登機。北榮國際醫療中心主任林志慶表示,為加快救援腳步,北榮院長張德明和副院長陳適安在6月1日上午裁示傾力幫助,母女一下飛機可先到院採檢、抽血,再去檢疫場所,費用也比照國際醫療最優惠方式計算。立委洪申翰同日上午邀集移民署、疾管署、北榮、TIWA等單位召開協調會,詳細沙盤推演各種可能情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為了用最快速度把他們弄進來,指揮中心也在程序上特別通融。6月2日晚間,5歲、14歲的妹妹和媽媽入境台灣,防疫專車護送直達北榮急診採檢和抽血,抵達檢疫場所時已是半夜。或許環環相扣的善意感動上蒼,6月3日是充滿好消息的一天。上午,三人採檢都陰性的報告出爐;中午,血檢結果出爐,5歲小妹的10組位點完全相合。顏秀如醫師說,等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期滿、二採陰性,小妹就可以住院準備捐贈幹細胞,莉娜則是下周就要住院,開始進行移植前的檢驗和準備。
-
2020-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太熱?拍照想露臉? 陳時中親示範「梅花隊形」脫口罩
天氣越來越熱,口罩悶熱感令人難受,但其實最讓人想脫口罩的時機,是拍美照卻只能遮半臉,隨國內疫情趨緩,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倡「防疫新生活」,今在例行記者會與防疫醫師合照時,陳突然開始指揮現場,讓戴口罩及沒戴口罩者間隔排開,笑稱這是「梅花口罩隊形」。陳時中說,未來民眾在拍照的時候,或口罩戴熱了 可以靈活運用「梅花口罩隊形」,有戴口罩及沒戴口罩者間隔、落實社交距離。引起記者會現場媒體熱烈討論,笑稱未來親友間可能會只想站在不用戴口罩的位置。陳時中不忘提醒,「大家記得輪流,每個人就都可以稍微拿下口罩。」6月7日大解禁後,雙鐵列車上可售便當、吃便當,但是否開放飲用平台與販賣機,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吃便當、喝水是同樣的一件事,雙鐵是6月1日就開放,7日後維持社交距離可免戴口罩;陳時中說,戴口罩或維持社交距離,是為保護自己與他人,做得比例越高防疫越好。另外,針對境外生開放,原傳教育部曾提出分批來台,但沒來沒有被採納一事,陳時中說,外生沒有列在優先,經貿產業國際醫療人道優先,未來境外生應會採專案性質。「這問題目前整體政策方向是邊境風險嚴管」,境內鬆綁一段再開放,但這段時間會個案溝通與管理。
-
2020-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商務人士來台何時放寬 陳時中:邊境風險嚴管
對於商業人士入境規劃,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邊境風險要嚴管,因此放寬商務人士還在討論中,目前仍維持居家檢疫14天,特殊情況者,將使用國與國的認證,再加上5天、3天、3天連續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下午記者會宣布,考量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風險低,為了讓民眾順利恢復正常生活,規劃於6月7日後鬆綁民眾生活防疫措施。有關商業人士入境規劃上,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中表示,不論是外籍人士入境或者商務人士入境上,都還在討論中,初步規劃仍要維持跟國人一樣居家檢疫14天,但考慮特殊情況,會採用相互認證,也就是以區域劃分,有國與國之間的相互認證確保有效性,並加上5天、3天、3天連續採檢。在身分別部分,陳時中說,先後順序有人道方面的放鬆、經貿往來的放鬆,還有國際醫療部分的放鬆。陳時中指出,國際醫療上,原本就曾來台灣進行相關治療,但尚未完成後續醫療程序的會列在優先名單內,緊急無法等候的緊急醫療,也考慮撥出一部分的隔離病房,用確診者的規格進行醫療處理並加以採檢,以確保國內醫護安全跟病人即時就醫的可能。至於解封的國家,陳時中說,目前沒有確定要開放的國家,日前提到的紐西蘭及越南都只是舉例說明,會針對不同情況來討論解封順序。他也說,歐洲國家之間互相解封,主因是當地的疫情狀況較為一致,所以解封邊境壓力較低,而台灣情況不同,需要特別慎重。
-
2020-05-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影/防疫新生活下一站? 薛瑞元:要逐步規畫
為推動防疫新生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周末兩天以南台灣屏東作為起點,指揮官陳時中帶隊造訪墾丁大街、更參訪鵝鑾鼻日照中心等地。外界好奇下一步將造訪的地點,衛福部常務次長薛瑞元表示,現在仍在防疫期間,故要逐步規畫,沒這麼多時間密集出去,相信部長有他的規畫,且前提也是要穩住疫情。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日邀請衛福部就「健康防疫安全網建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現況、成效及未來推展策略」、「全民健康保險財務狀況及未來因應策略」、「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我國與全球各區域國際醫療合作發展與策略」等議題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會前薛瑞元接受媒體訪問時,問到陳時中為推動防疫新生活到墾丁,受當地歡迎,而台南已發出邀約,接下要去台南還是別的縣市?薛瑞元表示出去是為了振興國內經濟,帶頭示範消費國產品、國內旅遊等,但穩住疫情仍是前提。媒體追問薛,是否有考慮到高雄推廣防疫新生活?薛瑞元笑了一聲說,「地方(指高雄)也沒有提出來。」另外,媒體問到兩廳院目前開放500人入場,是否預計兩周後所有人都可進場?薛瑞元表示,會是逐步開放,能否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減少傳播等仍在評估,如中職未來考慮開放到3000人入場,也是一樣的邏輯。另外,民進黨昨天地方主委選舉時,遭質疑社交距離沒拿捏好,薛瑞元說,台灣沒有社區感染,相對安全,但還是擔心民眾因此鬆懈下來,還是要呼籲大家保持防疫觀念。民進黨立委莊競程在質詢時,也對薛瑞元說,台中之前因磐石艦隊相關事件而讓人有些緊張,不過現在已不是問題,台中有很多美麗景點,歡迎薛次跟陳部長有機會到台中來走走。
-
2020-05-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醫護教蒙古醫電鍋蒸口罩 驚呼:消毒這麼簡單?
蒙古近日因大量僑民返國,確診數一周內驟升達140例,全國進入高度警戒,蒙古國立傳染病中心主任欽拜爾與第二中央醫院副院長畢列格賽汗昨特別率團隊向臺灣醫護視訊求教,借鏡防疫經驗,會中臺北醫院也分享「電鍋乾蒸」的消毒口罩方式,引起蒙古醫生嘖嘖稱奇,「原來消毒這麼簡單!」欽拜爾為蒙古國立傳染病中心傳染病重症專責醫師,也是參與治癒蒙古第一位確診者的醫師,昨在在駐烏蘭巴托臺北貿易經濟代表處(我國駐蒙古代表處)促成下,率醫療團隊向衛福部臺北醫院及桃園醫院團隊視訊學習。臺北醫院指出,蒙古2月起便實施邊境管制,控制確診病例在2位數,但隨著近期僑民包機返國,確診數在一周內暴增近百例,截至18日已達到140人,因此特別向臺灣醫療團隊求教防疫經驗。交流過程中,臺北醫院分享醫院感染管制措施及應變流程,包括分艙分流、醫護人員防護裝備、通訊診療經驗等,桃園醫院則分享篩檢、實驗檢測室配置及治療經驗,並介紹「血液淨化技術」,希望能幫助蒙古重症者。此外,臺北醫院也現場示範「電鍋乾蒸口罩消毒法」,引起蒙古醫療人員驚嘆,「原來消毒口罩這麼簡單」,同時蒙古方也詢問台灣醫護人力調配及排班、核酸檢測、實驗室消毒、輕重症者治療方式差異等,他們更讚賞台灣醫護的消毒細膩度,每脫身上一個防護物件,就會消毒雙手一次,將穿脫過程中的感染風險降到最低。臺北醫院補充說明,蒙古國立第二中央醫院2003年派遣第一位醫師至衛福部臺灣國際醫療衛生人員訓練中心培訓,透過締結姐妹醫院、義診、急救教學、種子醫師培訓等方式,加深雙邊合作關係,至今已成功培訓超過300位蒙古衛生官員及醫療人員,其中近50位來自第二中央醫院。
-
2020-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開放口罩出口?陳時中:走向開放是必然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延燒,台灣目前疫情相對穩定,至今已超過30天沒有本土案例。但我國口罩至今尚未開放出口,多採國際醫療援助等方式捐助國外,民眾好奇口罩徵用及出口管制是否可解禁。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口罩走向開放政策是必然,國內量足後就會走向開放之途。日前傳出加拿大要向台灣購買1000萬片口罩應急,但我國目前仍未開放出口。現在國內疫情趨穩,因此許多人也期盼口罩出口可以解禁。陳時中表示,口罩日後開放是必然,但國內產量充分才會走向開放之路。另外有民眾希望寄往海外的口罩30片,希望能提高片數。陳時中則表示,目前未討論到現在放寬限制,也沒接到類似的狀況,會朝向開放出口的路思考,限制變少,但目前不是以個別案件去考慮和討論。
-
2020-05-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談邊境管理與國際醫療 陳時中數度感嘆「很痛苦」
面對外界詢問是否在防疫前提下恢復台灣的國際醫療業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例行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針對曾經在我國有過醫療紀錄的國際病人,台灣有醫療道義在,會思考如何安全又滿足其醫療需求。陳時中回答完問題,忍不住開始感嘆邊境管制之難,語氣沈重,連說兩次「很痛苦」。陳時中表示,關邊境要考量人道和公共利益,也沒有絕對標準,只能持續去作判斷。「武漢封城不讓他回來,我們當然也很痛苦。」陳時中說,邊境無論開或關都難,「我們坐在這裡都非常痛苦。」他說,早上看到報導有人從國外回來居家檢疫,想要看父親一面,當時有允許讓他去見面。「如果沒有允許,那個人會有很大的陰影,因為見不到父親最後一面。」陳時中預期未來一定還是有邊境「開開關關的問題」,國外疫情不穩定,需要「動態管理」,沒辦法每件事情的配套都作完全才開始,必須根據疫情變化與社會需要,作快速的判斷。有些動作當下看似粗糙,但如果沒有即時行動,「我們會後悔。」他感謝國人支持,帶來29天沒有本土病例,未來期望全民持續一起努力。
-
2020-04-22 養生.聰明飲食
生薑和乾薑效果不一樣!日本名醫教你正確吃薑提升消化力、擺脫手腳冰冷
我一直推薦大家的減糖.斷糖飲食,原理也是認為身心不適並非特定器官的問題,應該當成整個身體的問題來解決。這一點和阿育吠陀療法的論點不謀而合。一般人吃東西只在意「吃什麼」,幾乎從來沒有想到消化能力的問題。然而,一旦身體消化能力變差,無論再怎麼正確食用健康食物,吃下肚後非但不會轉換成營養,反而對身體都是一種毒害。就算實行減糖.斷糖飲食,倘若沒有消化能力幫忙,一切都是白費。因為減糖.斷糖飲食需要攝取大量蛋白質,必須依靠強健的腸胃來幫助消化吸收才行。對現代人而言,在考慮「吃什麼」之前,我們都必須先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消化能力」。不會對消化能力造成負面影響的飲食習慣針對維持消化能力的方法,以下將介紹三個日常生活中就能輕鬆實踐的重點,大家可以先試著嘗試落實。.不讓身體變冷.沒有食慾就不吃東西.實行減糖生活身體一旦變冷,全身的功能就會跟著低落,消化能力當然也會變弱,因此切記不能攝取太多冰冷的東西。例如,盛夏的涼麵和西瓜雖然很好吃,但會造成身體寒冷。冷飲部分也要克制,平時的飲品建議最好是白開水,可以溫暖內臟,促進消化功能。以我來說,每天至少會喝五次以上白開水。另外,坊間傳言的事不一定全都正確,一定要再三留意。例如據說薑對女性尤其可以「提高體溫」,因此很多人會刻意攝取薑。不過,生薑和經過乾燥程序的薑作用並不一樣。生薑可以提高消化能力,將生薑磨成泥或切片直接食用,最能立即看出效果。至於生薑烘乾後的乾燥薑則有溫暖身體的效果,可以刺激腸胃,從體內產生發熱作用。吃薑的目的倘若是為了要溫暖身體,只要將乾燥薑泡在熱水裡飲用即可。感覺消化能力低落時,最好乾脆不要進食,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如果明明已經沒有食慾了,卻以健康為由勉強自己照樣「一日三餐」,這對腸胃只是一種酷刑,將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從預防暴飲暴食的角度來看,減糖.斷糖飲食本身也很有效。之所以明明肚子不餓、卻還是想吃東西而導致最後吃太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醣質中毒。這時候只要實行減糖飲食,吃東西改以肉類、魚類為主,自然就不會再吃下超乎消化能力的過多食物。最好的料理方法是不費時的「輕食」。工序複雜的料理對消化來說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例如,比起「燉煮二十個小時的咖哩」,當場快速完成的印度咖哩對消化來說比較好。同樣道理,可以的話,冷凍食品最好也要避免。要完全不吃冷凍食品或許真的有點難,畢竟當工作太忙碌、沒時間做菜時,冷凍食品真的很方便,而且隨著現在技術進步,很多冷凍食品都做得非常美味。但即便是這樣,還是請大家要隨時自我提醒,盡可能選擇以新鮮食材做成的清爽料理。專心吃飯「吃東西的方式」也是必須特別留意的一點。以前,有個患者特地遠從蒙古來到我的診所求診,他連續吃了兩年的泡麵,最後導致罹患憂鬱症。姑且不論泡麵對消化本來就不好,連續兩年一直吃一樣的東西,這種作法根本就是亂來。最後,我只要求這位患者養成「喝白開水」的習慣,並開給他中藥處方,就請他回去了。仔細觀察憂鬱症患者的飲食,除了內容之外,很多人連吃東西的方式都有問題。例如每天加班到很晚之後又吃對消化不好的東西,而且最要不得的是,吃得一點都不開心。開心吃飯不是和人邊聊天邊吃就可以了,而是必須專心在食物上,抱著感恩的心情吃飯。在阿育吠陀療法當中,將吃東西視為一種「從食物身上接受氣」的行為,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不要說話,靜靜地進食。邊看雜誌邊吃拉麵,這種作法完全不行,因為如此一來注意力都會放在雜誌上,根本就沒辦法專心在食物上。邊看電視邊吃飯也不是個好習慣,就和邊吃飯邊不停說話一樣,都會造成無法專心吃飯。除此之外(以下是重點),這樣也會導致身體吸收了電視上的壞消息。關於這一點後續會加以詳述,但是,身體消化訊息的能力與消化食物的能力具有互相牽連的作用。身體疲累時若再從電視上接收到不幸的消息或殘暴的影像,將會使得交感神經處於緊張狀態。不過,消化能力最好的其實是副交感神經作用旺盛的時候,因此,交感神經處於緊張狀態絕對是吃飯時一定要避免的情況。我想,很多家庭應該都會基於教養的理由,「禁止小孩邊吃飯邊看電視」。但事實上,禁止邊吃邊看電視對避免消化能力變差來說,也發揮了一部分的作用。吃東西時專心在食物上的另一個理由是,為了隨時提醒自己「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如同前述,當消化能力變差時,所吃的東西和吃法都有另外一套適合的選擇。如果覺得自己因為前一天酒喝太多而消化能力變差時,就必須要會自我判斷「吃得清淡一點」,或是「暫時一餐不要吃」,這就是所謂的身體狀況自我調理。這時候如果繼續把眼前的東西全部吃光,只會讓消化能力繼續惡化下去,身體也無法消除疲勞。自己要判斷應該吃什麼,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專心在食物上。一旦養成這種習慣,自然會知道什麼食物適合自己當下的身體狀況。身體消化訊息的能力身體的消化能力不只會對「食物」產生作用,也會對身體五感所接收到的「訊息」發揮消化功能。而且,消化食物的能力與消化訊息的能力兩者互相牽連,當消化食物的能力變差時,消化訊息的能力也會跟著低落。反之亦然。人類每天曝露在大量訊息之中,自從網際網路發明之後,訊息大爆炸的情況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未曾經歷過的狀態。如果能完全消化這些大量訊息就沒事了,但一旦消化能力變差,體內活力素不足,便無法再充足提供給大腦負責處理訊息的荷爾蒙及神經傳導物質。如此一來會造成大腦功能低落,全身的作用也會跟著變差。不僅如此,大腦也無法再篩選訊息做有效利用,這就是「無法消化訊息」的狀態。人類一旦變成這種狀態,就只能淹沒在大量訊息之中,無法完整整理自己的想法,工作也好、念書也好,都沒辦法達到預期的目標。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感到焦躁、憤怒,也因為承受許多壓力而感到痛苦。不只工作做不好,精神上也狀況連連。完全都是負面影響。消化食物能力不好就得努力調整改善,同樣地,若不改善這種消化訊息能力低落的狀況,將無法健康長壽,也不可能全力投入工作之中。換句話說,成功的人生將成為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書名:為何一流的人不會有壓力:名醫發現的年收千萬法則なぜ一流の人はストレスが溜まらないのか作者: 西脇俊二譯者:賴郁婷出版社:春天出版社出版日期:2016/09/03●作者介紹西脇俊二 Shunji Nishiwaki精神科醫師,日本Hatai Clinic診所院長。日本弘前大學醫學系畢業,一九九一年任職於國立國際醫療中心,後來轉任國立秩父學園醫務課長,二○○九年創立Hatai Clinic診所,擔任院長一職。同時也擔任電視劇醫療監修,參與包括《我的人生路》、《孩子依靠爸爸的淚長大》(暫譯)、《半自白》、《相棒》、《打工族買屋記》、《自閉天才ATARU》等日劇。擁有多個雜誌專欄,並參與許多電視節目,包括TBS電視台的「N Stu」、「中居大師說」,以及東京電視台的「找到主治醫師診所」等。醫療專門領域為癌症、替代療法和心理治療。主要著作包括《3天改變體質的斷糖飲食》、《消化力:提升免疫力,調整自律神經,提高基礎代謝!》、《3天斷糖【圖解實踐版】》等。
-
2020-04-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外交部捐贈友邦熱像儀 吳釗燮:持續證明世界需要台灣
外交部今天捐贈我國15友邦熱像儀。外交部長吳釗燮說,今天捐助友邦國產的熱像儀,希望能和長期在國際場合幫台灣發聲的友邦夥伴一起攜手共度難關,台灣會繼續以行動向國際社會證明世界需要台灣,台灣也不會缺席。吳釗燮今在外交部主持熱像儀捐贈儀式,15友邦大使或代辦均出席儀式,外交部此次捐贈約90台熱像儀給友邦,儀式現場也使用捐贈的熱像儀測量出席人員的溫度,儀器上貼有「台灣能幫忙」的貼紙。吳釗燮致詞時說,台灣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卻長年被孤立在國際醫療體系之外,這次面對新冠肺炎侵襲,台灣雖然只能單打獨鬥,但因為能夠超前部署、資訊透明,受到世界的肯定,這次也透過醫療院所,用視訊的方式和友邦分享我國的實際防疫經驗,第一時間也透過國外大使館就地採購物資,支援友邦對抗疫情。吳釗燮說,蔡英文總統1日宣布後捐贈口罩後,口罩已陸續送達各國,協助友邦及友好國家聯手抗疫,今天再將國產的熱像儀捐給在國際場域幫台灣發聲的友邦,呼籲世界衛生組織將台灣完整納入會議。尼加拉瓜大使、使節團團長達比亞(William Tapia)致詞時表示,台灣在防疫上做出非常大的努力,阻止了病毒快速傳播,和其他國家比起來,台灣的確診數字非常低,這表示台灣的方式是對的方式,他很感激台灣捐助儀器,協助各國對抗疫情,台灣來幫忙,「台灣永遠和我們站在一起」。
-
2020-02-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擬禁出國 醫院新南向也受影響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持續上升中,為了儲備醫療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突然在記者會上宣布,除非經過報備者,擬將限制所有醫事人員出國;醫事司長石崇良今受訪也表示,周二也將找來各醫院討論此事並擬指引,不會馬上實施。不過此舉讓部分醫護人員有意見,希望被尊重告知並提出相關補償配套外,我國近年醫衛產業積極揮軍新南向,外界對政府近期醫療新南向政策是否受影響提出疑問。有醫院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關疫區的醫療已往後延;但也有醫院表示不受影響,如台北榮總每年前往越南為當地患者換肝,考量有急迫性,醫療國際交流持續。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今年是醫院參與新南向第二年,目前新光國際醫療所負責國家為帛琉和緬甸,因緬甸已經有確診個案,故原訂3月初,有8名醫護將前往緬甸進行為期8天的考察與義診活動,但隨國內疫情嚴峻,加上緬甸有疑似個案,希望把醫療量能留在台灣,因此預計延後到10月再進行。而在帛琉部分,洪子仁說,因是下半年才會前往,且帛琉目前無個案,暫不受影響。林口長庚副院長暨發言人黃璟隆表示,因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長庚早在1月底就已召開院內會議討論,並於告知所有長庚醫院體系院內同仁,自2月起至4月底期間建議暫緩避免出國。而在新南向部分,長庚負責國家為馬來西亞,因此政策為非緊急醫療,故同樣先延後進行,讓醫事人員減少出國,避免感染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台北榮總企劃部主任李偉強表示,北榮新南向計畫,每年與越南進行雙方醫學交流,北榮都會有醫護人員到當地20多家醫院簽訂MOU與執行手術教學,更重要的是,10年來都有為當地需要換肝的病患執行換肝手術。李偉強說,因為等肝不容易,考量執行具急迫性,除非衛福部宣布暫緩,目前新南向醫療團計畫將如期舉行。
-
2019-12-09 養生.抗老養生
日本人為何長壽?專家分析飲食三大特色讓他們更健康
日本健康期望壽命長期位居全球前列。今年早些時候,日本厚生勞動省發佈報告,2018年日本人均預期壽命,女性為87.32歲,男性為81.25歲,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個中原因,除了優良的自然環境外,合理的飲食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由此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崇為飲食最合理型國家。日本長壽飲食的特點和優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中庸打天下如果說日本上下對儒家中庸談得最多的話,那麼在飲食中就更多,並由其衍生平衡二字。一日三餐的主食,日本大力主張米麥各半搭配,互補為用,不可偏廢。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青少年體質增長迅速,與其該時期宣導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同等攝取不無關係。儘管有些水果的營養甚至超過蔬菜,但他們強調絕不能以此代之。為按人體需要攝取各種營養素,日本厚生勞動省提出,餐館飲食必須用圖表標明熱量、蛋白質、脂肪、食糖、含鹽量,以防過量。日本人三餐守時,很少饑飽失度,尤其少見暴飲暴食;飲食中注意保持一定溫度,不過冷也不太熱。對於與現代快節奏生活相伴行的狼吞虎嚥飲食方式,日本反復強調細嚼慢嚥的好處,並大力宣傳……相類似防止太過、不及,均衡、合理攝取營養素的思想,在日本飲食生活中不一而足,貫穿始終。事實證明,“不偏不倚”的飲食之道于健康大有裨益。飯吃八成飽飯吃八成飽一直是日本的古訓,現在甚至被印在藥袋上,作為醫囑,以免遺忘。日本人的飯量很小,相對於西方人而言,後者對於前者完全可以一個頂仨。日本雖然是相撲的故土,卻是現在世界上胖子最少的國家,普遍身材苗條,而前者僅僅是一種文化。無論動物實驗,還是大量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均告訴人們,飯吃得少或吃飯少一口是長壽的重要因素,因而稱肥胖為萬病之源。日本人的飲食較為清淡,他們有食“鮮”的習慣,食品很少煎炸。現在日本正在國內試點推廣一項名為“蔬菜優先”(吃飯先吃菜)的減肥計畫,讓孩子吃飯首先想到嫩綠的鮮菜,從而保持適中的體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日本也受到了來自歐美高脂高糖飲食文化的大舉侵入,尤其在年輕人中盛行,對此他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眼下,日本各界從上到下到處都是復古和式飲食的呼聲,他們通過各種管道,不遺餘力地宣傳日本古食的優越性,勸導和告誡年輕一代絕不能盲目跟風,要把老祖宗的寶貴飲食經驗堅持下去,代代相傳,否則將難以確保壽命的繼續延長。他們始終在強烈抵制年輕一代將“飯吃八分飽”改成“飯吃十分飽”。食物多樣化日本名古屋學芸大學健康營養研究所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攝取的食物種類越多,健康期望壽命越長。對此,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還進行了專門論證,確認食物多樣化可使死亡風險降低2成以上。該項研究以日本約8萬居民為物件,採用飲食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了為期約14.9年的追蹤調查,其中包括除酒以外的133種食品和飲料,對食物多樣化與死亡風險(全死亡、癌症死亡、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其他死亡)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根據1日攝取的食品數量將研究物件分為5組,結果表明:與每天攝取食品種類最少的組相比,女性攝取最多的組,全死亡風險下降19%,循環系統疾病死亡風險下降34%,其他死亡風險下降24%。研究人員強調,攝取多種不同的食品,即使沒有與食品及營養有關的特殊知識,平時人人也能做到,從而減少早亡,延長壽命。就在去年美國對其所宣導的食品多樣化提出質疑,對諸多具有營養的食品不知如何取捨的時候,許多人都把眼睛瞄向了日本。與歐美國家不同,首先日本飲食種類有所不同,如海產品、豆類及其製品、薯芋類食物、發酵食品以及種類繁多的蔬菜、水果和綠茶等等,具有濃郁的東方特色。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日本的飲食是在飯吃八成飽總量控制下的多樣化,如典型的日本盒飯,營養豐富,種類多,但每種食物的數量卻很少,這樣就可以確保不超量、不增重。最後需要補充一點,“歐美型”飲食進入日本後,日本除了呼籲要堅守本民族的“健康型”飲食之外,還對“歐美型”進行了改良。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和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小組的一項調查表明,不僅吃“健康型”飲食的人死亡風險有相當的降低,即使吃“歐美型”飲食的人死亡風險也有一定的下降。主要在於,日本人減少了歐美人的肉類食用量,而且選擇優酪乳、乳酪等乳製品和咖啡;對食鹽的攝入量也相對減少,從而降低了死亡風險,也可稱為一種東西方飲食文化有機融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