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乳癌
共找到
1104
筆 文章
-
-
2023-08-02 醫聲.癌症防治
「這2縣市」口腔癌發生率仍增加 口腔司明年接掌防治業務
台灣每年約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多人死亡,又以30至64歲男性為最大宗。口腔癌形成原因是口腔黏膜受到菸、檳、酒的機械、化學性刺激,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引發癌症。近年口腔癌發生率仍未明顯下降,又因新冠疫情,篩檢一度受阻,去年衛福部正式成立口腔健康司,將承接口腔癌防治業務重任。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近年口腔癌發生率、死亡率都是「上下震盪」,每年新發生個案還是有將近8千位,死亡數則有3千多位,顯現需要花更大力氣跟努力,推動菸酒檳防治。過去五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肺癌)篩檢都在國健署,今年會將口腔業務移到口腔健康司,口腔防治經費預估明年增加一倍以上,讓更多民眾了解檳榔防治重要性。吳昭軍提醒,透過口腔癌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根據全國癌症篩檢資料顯示,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可以發現近30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000多名口腔癌;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異常,儘快接受正確治療,就可以降低癌症發生機會。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去年正式分家,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表示,口腔司於去年5月4日成立,希望針對國人口腔照護更加完善。自今年7月17日起,口腔業務陸續從國健署移撥口腔司,借助牙醫師專業,從口腔癌治療、復健復能到前端預防、教育、篩檢,做整合照護計畫,明年1月1日起,口腔癌篩檢也正式移到口腔司。立法委員陳椒華認為,檳榔防治上須從各層面加強,像是檳榔種植、土地管理部分,就牽涉內政部及剛成立的農業部、環境部,宣導防治上,則包括教育部、衛福部,至於近年口腔癌防治,部分縣市的發生率仍然增加,包括南投、台東等,希望透過各界努力,持續降低台灣口腔癌罹患率,也希望農業部、環境部拿出魄力,加強山坡地保護,立法取締違法檳榔種植,口腔司也要加油,希望明年有具體成果。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自99年起針對全台22縣市進行「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今年除了承辦國際研討會的桃園市未參與外,其餘21縣市皆參與調查。參與縣市依照107年成人嚼檳率,分為高嚼檳與低嚼檳2組進行評選,共6縣市為績優。高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獎為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而低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為新竹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列在高嚼檳組第一名的台東縣,不因困難度高而停止防治腳步。台東縣衛生局菸檳酒防治承辦人許薾勻今表示,台東原住民多,嚼檳榔已是一種部落文化,根深蒂固的文化,若直接告訴要求他們不吃檳榔,可能造成文化衝突、不尊重,因此會採用提供口腔癌衛教,並連結到篩檢資源;近年原民部落也協助檳榔防治,例如當地社區協會,會自制菸酒檳防治海報,今年更結合當地慶典,以簽約防治檳榔的公約方式,邀請族人簽署,要以身作則減少喝酒、吃檳榔,保護下一代族人不受菸酒檳危害。
-
2023-07-26 癌症.乳癌
走出乳癌低潮,朱芯儀感激「揭開傷疤」貴人! 專家:最好的心理照護是傾聽支持
朱芯儀去年生日時宣布罹患乳癌,當時已進行2、3次化療,原本很擔心被拍到頭髮掉光的憔悴照片,選擇鼓起勇氣、主動公開,也因此收到許多幫助,她透露,在最恐慌、徬徨時,在醫院遇到一位回診的癌友,主動向她加油打氣之外,還願意「揭開傷疤」,讓她看手術、乳房重建後的樣貌。朱芯儀近來出書《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抗癌過程,她笑說:「如果(治療)成功,就是紀錄;如果失敗,就是紀念。」看似一派輕鬆,過程艱辛卻非外人能體會。她在孩子面前也從未講過喪氣話,或是交代遺言,淡淡表示:「我不想嚇唬他們。」但在開刀前,向妹妹「託孤」,「我如果怎麼了,要幫我照顧好小孩。」也教導孩子們照顧自己,最小的女兒,3歲時就會幫忙洗碗,相當懂事。治療過程中,「抉擇」是困難的事情之一,因醫生只會告知有哪些治療選擇,但不會幫病人做決定,朱芯儀透露,當時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進行手術,非常心慌,不斷在內心喊話:「好希望有人給我一點訊息。」後來在醫院遇到幫她打氣的癌友,對方還說:「妳敢看(傷口)嗎?」願意到洗手間讓她看甚至觸摸傷口,也為她後來的治療打了強心針,讓她直呼:「真的非常幸運。」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日前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提到:「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追根究柢,可能是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在Podcast中鄭致道也提到: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同時,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也因為這件事情,霍蘭德開始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身為癌症病患親友,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支持呢?有時候,碰到特殊的聚會場合,病友與家屬朋友都需要學習面對,很多親戚朋友都會不知如何關心,反而讓病友壓力更大。學生時期罹患淋巴癌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認為,有一種支持叫「保持常態」,有時候維持原有的互動方式反而是一種支持,當然不是要假裝生病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而是帶著生病這個事實如常的互動。葉北辰舉例,平常親戚間不常聊天,卻因家人生病常常噓寒問暖,硬要找話講,反而給彼此壓力;反之,家庭成員互動很頻繁,常常彼此開玩笑,卻突然覺得生病不能再打鬧,家人們的相處反而變得卡卡的。癌友的叮嚀:允許自己對外求救!有癌友曾經在《元氣網》分享自己在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她特別提到:我在化療期間還是求助心理師。或許很多人認為,癌症治療為優先,心理支持是往後的事,但罹癌至今一年,仍覺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患者會不斷的在沮喪、無助、孤獨之間徘徊。心理師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只是不甘心的念頭仍存在,我還無法像有些癌友認為,罹癌是個「幸運」,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往人生,至今仍走不到這個境界。在化療期間副作用常讓人孤獨沮喪,疾病的苦與痛他人無法代勞代受,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會放任自己掉淚,當我狂奔至廁所嘔吐或拉肚子時,也會氣到飆髒話。我允許自己悲傷,但當快撐不住時就會對外求救,打電話跟好友訴苦,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是有人可以陪你,一定可以走出來。參考資料:.家人罹癌後第一個年 避免對病人過度關愛變壓力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4 名人.精華區
閻雲/被社會孤立者 可能會更早死亡
「孤獨會殺人!」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天天上演、真實存在的日常。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感到孤獨或與社會孤立,早逝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很多,研究2023年6月19日刊登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自然人類行為學)」期刊。孤獨已成流行病 衍生全球課題在此之前,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公共衛生服務局長Vivek Murthy於5月2日發布一份81頁、名為「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我們的孤獨和孤立流行病)的報告,指大約一半以上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曾感受到孤獨,顯示孤獨在美國已成為一種流行病,亟須勇敢面對並解決。不到50天,接連兩篇報告和研究論文都直指孤獨與社會孤立對個人健康,乃至於對國家社會未來發展的不利影響,不難看出這種孤絕的性格或人際關係,更已成為全球刻不容緩必須解決的課題。事實上,有關孤獨、社會孤立和早逝風險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全球於1986年至2022年間發表的90項關於社會孤立、孤獨和死亡率的世代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和分析;納入研究的參與者達220萬5199名,研究人員再從而深入分析社會孤立、孤獨和早逝之間的關係。經歷孤立的人 死亡風險高32%他們把社會孤立定義為發生在某人客觀上缺乏與他人的接觸,包括有限度的網路活動或獨自生活;孤獨則是指,在實際擁有的社會關係品質以及他們想要的社會關係品質之間一旦出現落差,就感到的主觀痛苦。結果發現,與沒有社會孤立的人相比,經歷過社會孤立的人因任何原因死亡風險高出32%,因癌症死亡風險高出24%;孤獨與因任何原因死亡風險高出14%,因癌症死亡風險增加9%;至於患有心血管疾病或乳癌的人,社會孤立導致因任何原因死亡及癌症特異性死亡的比率,也都會更高。此外,有心臟病的人如果又社會孤立,他們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增加28%,死於乳癌風險增加51%。乳癌患者如果又與社會孤立,他們因癌症相關原因死亡的風險,則增加33%。發表「我們的孤獨和孤立流行病」的首席科學家、楊百翰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表示,研究讓我們了解,社會孤立和孤獨是過早死亡的重要獨立因素,這項研究彰顯出社會孤立的風險,無論他們孤獨與否。維持社交 別自我囚禁一方天地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心理學系綜合神經科教授Turhan Canli解釋,當孤獨持續存在時,就有可能讓身體產生壓力荷爾蒙,不利健康。如何減少社會孤立和孤獨感?社會應採取全面、多管齊下策略,我們也應鼓勵身旁親友多參與社交互動,;在常規健康檢查中,納入社會健康評估,及早伸出援手。人助,也要自助。研究團隊建議經歷過社會隔離和孤獨的人,不要再把自己囚禁在一方天地裡,而應該積極尋求社會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妨把維持社交網絡視為健康促進活動的一部分,定期運動,健康飲食,並照顧好自己。.更多台灣生醫創新學會文章:https://tibia.org.tw/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8 焦點.健康知識+
癌症指數怎麼看?正常值是多少?「指數高不等於罹癌」醫師教你如何解讀
「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又稱腫瘤指數「醫生!我的癌症指數檢查出來偏高,是不是代表我已經得癌症了?」又或是「我的癌症指數明明正常,為什麼還是得癌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腫瘤部主治醫師陳偉武表示,這是診間常會聽到的疑問。到底「癌症指數」準不準?正常值是多少?造成它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有哪些?癌症指數是什麼?所謂「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質,當其濃度上升時,經常與特定癌症相關,這時便可以利用其抽血數值的高低變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是有其極限的,陳偉武醫師表示,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癌症指數的種類繁多,在健檢應用上,目前常見的有鱗狀上皮癌關聯抗原(SCC-Ag)、愛氏頓病毒抗體(EB-VCA IgA)、肺癌腫瘤標記(NSE、Cyfra21-1)、癌胚胎抗原(CEA)、四種癌抗原(CA72-4、CA199、CA125、CA15-3)、胎兒蛋白(AFP)、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HCG)等項目。不同的癌症指數有什麼應用?目前健檢項目上常見的癌症指數項目包括以下幾種,其應用也一併說明如下:1.甲型胎兒白蛋白(AFP)可作為肝癌初步篩檢,不過AFP升高,也可能跟肝硬化、懷孕等因素有關。2.CA19-9可作為胰臟癌初步篩檢,但其他腹腔的腫瘤,如大腸直腸癌、胃癌等也可能讓CA19-9升高外,膽道炎、胰臟炎等非惡性疾病,也可能讓CA19-9濃度上升。3.CA153可作為女性乳癌的初步篩檢,但在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等其他癌症,或是乳房、卵巢等疾病,也可能會導致CA153濃度升高。乳房的自我檢查、定期找專科醫師觸診和接受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等檢查也很重要。4.癌抗原125(CA-125)可作為女性卵巢癌初步篩檢,不過CA-125的升高,可能跟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子宮腺瘤等問題有關。另外,乳癌、肺癌、子宮內膜癌也可能讓CA-125升高,但CA-125對偵測卵巢癌的敏感度不夠高,有些罹癌患者仍在正常值以內。5.癌胚抗原(CEA)可作為大腸癌及腸胃道癌症初步篩檢。但CEA數值升高與抽菸、腸胃炎、肝硬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情況可能也有關聯。建議搭配腸胃鏡以及糞便潛血檢查,更能掌握腸胃道健康。6.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前列腺特異抗原由男性的前列腺製造,可作為男性攝護腺癌篩檢的指標。不過,攝護腺腫大、生殖系統發炎、性行為後時,PSA也可能會上升。需配合肛門指診、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才能確診。癌症指數正常值是多少?陳偉武醫師表示,癌症指數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值,只能說是大部分正常人的平均數值。此外,不同醫院、不同平台、不同檢驗中心、檢驗工具的不同,或是經驗法則,訂定的參考值或標準值也會有些微差異。.癌抗原 125(CA-125)正常值:<35 u / ml相關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疾病、肝硬化.癌胚抗原(CEA)正常值:<5 ng / ml(如果是吸菸者,正常值則應<8 ng / ml)相關癌症:大腸癌(最常用)、胰臟癌、肺癌、胃癌相關良性疾病:抽菸、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膿瘍、消化性潰瘍、慢性氣管炎、憩室炎、阻塞性黃疸、酒精性肝硬化等.甲基胎兒白蛋白(AFP)正常值:<20 ng / ml相關癌症:肝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CA19-9正常值:<37 u / ml相關癌症:胰臟癌、膽管癌、大腸癌相關良性疾病:胰臟炎、膽管炎、結石.PSA正常值:<4 ng / ml相關癌症:攝護腺癌相關良性疾病:攝護腺炎.癌抗原15-3(CA 15-3)正常值:< 22 u/ml相關癌症:乳癌、轉移性乳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肝癌等相關疾病:肝炎、肝硬化、卵巢或乳房的疾病等癌症指數準確度多高?抽血癌症指數偏高,就代表罹癌嗎?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幾乎所有癌症指數都無法作為診斷罹癌的依據,「都還是需要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才能確診」。唯獨 AFP,如果病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抽血驗到 AFP 指數很高,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也發現肝臟腫瘤,可以不用再做病理切片即診斷為肝癌。「但這種情況還是要符合諸多條件,並非單靠一個 AFP 指數便能確診,只能作為輔助性診斷工具。」醫師表示,即便抽血癌症指數偏高,也不代表罹癌臨床上,癌症指數最常見是應用於治療後的追蹤與偵測復發,當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如果腫瘤指數下降,表示腫瘤對此治療有所反應;若是指數有再升高的跡象,就會合理懷疑是否復發,或是產生抗藥性,治療的預後狀況相對而言會較差。「如果病人在治療前,癌症指數就維持在正常值,並未上升,那這個指數就無法作為理想的追蹤指標,」吳教恩表示。「正常細胞也會分泌這些特殊物質,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如胃炎、腸胃炎、皮膚炎等,或是有些良性病變,甚至懷孕、吸菸等,都有可能使癌症指數升高,」吳教恩解釋。以 CA199 為例,這個癌症指數與胰臟癌、膽管癌有正向關聯,但是如果體內有結石、胰臟或膽管發炎,也會導致指數升高,甚至破千、破萬。指數偏高只是提醒要評估癌症的風險與可能性,並不代表就能確定罹癌,還是得合併其他臨床資訊如影像檢查、病理切片等,才能判斷是身體發炎或其他良性疾病還是惡性腫瘤引起。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血清腫瘤指數不斷上升或大輻度上升,便要積極檢查,排除癌病發生或惡化的可能。癌症指數檢查費用多少?一般在抽血檢測時,就可以加價測試一些癌症指數,像大腸癌胚抗原、胰腸胃道、女性卵巢癌等,每個項目費用600~800元不等。但專家建議,這類檢測最好對症下藥,先了解自己有哪類疾病的家族史,再來挑部位檢測,效率會比較好。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梁程超說,「有些人驗血,可能CEA癌症指數都正常,但是這些腺瘤是有機會會長大的,比較安全的方式還是大腸鏡的檢查。」因此癌症指數不能代表一切。有些民眾在健檢中心測出癌症指數偏高,但到醫院檢查後普遍沒有問題。吳教恩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仍然找不到敏感度、專一性都很理想的癌症指數,因此大多數癌症指數並不適合單獨做為篩檢或診斷的工具。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只是一味檢測癌症指數,擔心自己是否罹癌,對一般民眾並沒有太大意義。然而對於曾經罹癌,或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來說,癌症指數就是個重要的指標,需要定期抽血追蹤指數是否有所變化,這部分是健保有給付的。參考資料東元綜合醫院高級健檢中心健康資訊:12大癌症指數大解析-醫師教你如何正確解讀癌症指數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癌指數檢查的迷思(上)延伸閱讀:.超實用!看不懂健康檢查報告?常見數值大解密讓你一看就懂.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絕對要少吃.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
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開辦第五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包含已提供的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全方位守護國人健康。桃園市另擴大肺癌篩檢對象,率全國之先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有效找出潛在病例,即早介入治療。第一期只要局部手術切除,存活率高,二期後醫療花費高且治療辛苦。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亦高居台灣癌症死亡率的首位,主因是「發現太晚」,患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許多人一確診就是晚期,增加治療難度。根據統計,肺癌晚期發現的比率非常高,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副院長陳晉興表示,肺癌治療只有二期之分,第一期只要做局部手術、切除病灶,五年存活率達90%以上;二期之後的肺癌只能做全身治療,包括手術輔助化療、放療、標靶治療等,療程非常痛苦且加重經濟負擔,且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不到二成。LDCT是目前唯一證實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包括吸菸、空汙、烹煮油煙、職場環境暴露、肺癌家族病史、肺部相關疾病等,其中,抽菸被認為與肺癌有密切關係,包括二手菸亦會增加罹癌風險。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且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美國、英國、韓國等多針對吸菸者進行研究。重度吸菸者確實為肺癌高危險群之一,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和歐美比起來,台灣罹患肺癌的人,不抽菸者多於抽菸者,且女性肺癌患者更是超過九成不吸菸。肺癌的形成,主要是體質加環境,人體的呼吸道上皮細胞因內在體質或環境刺激,產生不正常增生,干擾正常的肺部細胞。桃園篩檢新增高風險職業勞工,及早發現異常。陳秀熙說,肺癌篩檢不能只看重度吸菸者,依據桃園工業大城的產業結構及人口的職業分類,桃園市於3月1日率全國之先擴大肺癌篩檢計畫,提供有肺癌風險因子的市民,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服務。除了下修原先國健署適用的年齡層至40歲以上,也新增八種高風險職業的勞工,包括暴露在石綿相關職業工作以及暴露在致癌物質環境砷、鎘或鎳的工作者,希望能及早發現異常並進行追蹤,後續也會運用大數據分析協助精準醫學發展。肺癌早期篩檢才有機會提高預後,傳統胸部X光會因肋骨、肩胛骨擋住部分肺臟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速度快、無死角,是最有效率的診斷工具。讓桃園計畫延伸到更多區、更多縣市,降低死亡率。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許辰陽說,對照全世界的肺癌篩檢計畫,大多是以家族病史為研究主軸,桃園市政府推動「擴大肺癌篩檢計畫」可說是先導計畫,且還在進行中。除了放寬條件篩檢,也讓民眾了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的重要性,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的認知。肺癌發生率高居國人十大癌症的第二名,但是死亡率最高、醫療支出也最高,每年罹患肺癌人數持續新增,更以肺腺癌為大宗,空汙是一大威脅。桃園市納入不同職場的勞工進行早期肺癌篩檢,已經揪出有第一期肺癌病徵的個案,符合科學實證的精神,深具前瞻性,後續追蹤結果值得期待。許辰陽強調,肺癌的醫療負擔愈來愈高,除了重度吸菸的高風險族群,也要檢視不吸菸者的生活情況,包括焚香、油香、職業暴露、家族病史等。國內40歲以上發生肺癌的比率漸增,桃園市推動大規模早期肺癌篩檢計畫,是全世界首件因應職業與高風險環境的篩檢計畫,讓許多中壯年被列入補助,早期診斷、及早接受治療,保障桃園市民的肺部健康。哪些人是肺癌高風險族群● 肺癌家族史有遺傳基因或家族成員共同暴露在相同的致癌源● 重度吸菸史一天一包菸達20年● 肺部疾病史肺組織受損,會提升罹患肺癌率● 職業環境暴露氡、鉻、鎳暴露以及接觸石綿● 空氣汙染空汙會讓身體長期發炎,導致細胞突變● 廚房油煙油脂加熱超過發煙點,會出現氧化、劣化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你絕對要少吃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多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和大多數癌症倖存者的年齡都在65歲以上。許多類型的癌症透過篩檢(如乳房X光檢查、結腸鏡檢查和皮膚檢查)能夠提早發現,都可加以治療控制。倘若已經發生,癌症並非絕症,仍然可以與個人的醫療團隊配合,維持健康生活,改善高齡癌症者的生活品質(包括治療期間)。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有一項臨床醫學研究報導,提到「罹患癌症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大都是運氣不好」,這指的是細胞「基因」的改變,千萬不可以誤解成聽天由命。事實上,每一個個體內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存在,人體具有極為奇妙的防衛系統,在免疫功能好的狀況下,會自動將不好的細胞排除;反之狀況不好時,這些癌細胞就有可能快速不正常增生,進而侵犯身體正常生理功能。也有不少人在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第一個反應是心理上出現憂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品質及飲食。換言之,不少癌症病人並非死於原來診斷的病症,而是因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有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務必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積極地治療;而不是沮喪或迷信於沒有根據的偏方。癌症患者的熱量攝取應該比一般人多20%。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讓身體備足本錢,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以接受治療期間的種種挑戰。延緩癌細胞演進 應避免12種食物以下12類食品,儘可能從日常飲食中去除:1.微波爆米花:微波爆米花所使用的紙袋內層,含有一種名為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的有毒物質。2.番茄罐頭:大部分罐頭食品已被塑化劑雙酚A(BPA)汙染,這會誘發基因異常。尤其番茄罐頭最為嚴重,因為番茄浸泡在酸性液體中,鋁罐容器內層塗面上的BPA會滲入番茄原料中。選擇玻璃罐裝為宜。3.加工過的肉類製品:例如香腸、火腿、熱狗、培根、燻肉等,含有亞硝酸鹽,當轉變為亞硝胺,有致癌疑慮。4.人工飼養的鮭魚:養魚場飼養鮭魚,有時會使用抗生素、殺蟲劑及不明的化學物,這些可能會造成細胞異常,甚至也可能被多氯聯苯(PCBs)和汞汙染。5.玉米脆片或洋芋片等各種香脆零食:香脆零食含有會導致血清壞膽固醇上升的反式脂肪,此外鹽、人工調味料、防腐劑以及人工色素的含量都很高,再者為了增加脆片脆度,添加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種致癌物質。6.原料中使用氫化油(hydrogenated oil)的加工食品:例如烘焙食品、餅乾、各種酥脆零食經常用其來保存和改善食品外觀。這類食品同時含高量ω-6脂肪酸,攝取過多ω-6脂肪酸會誘發身體發炎,影響健康。7.醃漬或煙燻食物:這些食品含鹽量高且有各種添加物,絕對會造成負面的生理影響。8.基因改造的農產品:例如玉米、馬鈴薯、穀類和黃豆,大都是基因改造生物體(GMOs),會誘發免疫系統使身體發炎。至今醫學上尚無肯定的科學證據,但潛在的負面影響仍不排除。9.含高量精製糖的食品:例如糖果、蛋糕、餅乾、汽水、可樂、甜茶及各式甜點,大都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會誘發體內發炎。10.含人工甜味劑(代糖)的飲料和加工食品:人工甜味劑雖不含熱量,但仍會使體重上升及導致糖尿病,且在分解後對胃產生毒性。11.含有酒精的飲料:過量酒精會增加口腔、食道、肝、直腸、結腸癌及停經後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12.紅色肉類:紅色肉類,例如牛肉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會增加直腸與攝護腺癌的機率。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預防癌症到底該怎麼吃?針對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的防癌食材一次看
擔心癌症上身嗎?台灣十大死因中,癌症已連續超過40年名列頭號殺手,若想遠離癌症,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可或缺,但我們可以吃些什麼來預防癌症?而針對前幾大癌症的高風險族群,如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等,又可以怎麼挑選適合的「防癌食物」?想預防肺癌請吃...一般會認為白色食物像是糖、鹽、麵粉等吃多容易有害健康。然而,白色水果、蔬菜這類的白色食物對於患有肺部或支氣管等疾病的人,則是有很大的益處。1.白色蔬果白色食物中所含的花黃素(anthoxanthine)具有溫熱性質,可緩解咳嗽、去痰。白色蔬果包括桔梗、蘿蔔、洋蔥、黃豆芽、梨子等,但因花黃素易溶解於水中,快速清洗後,最好在短時間內做好料理,避免浸泡在水中過久。2.優格《美國醫學會腫瘤期刊(JAMA Oncology)》中的一項研究發現,常吃優格或喝優酪乳和沒有攝食的人相比,罹患肺癌風險比較低。3.綠茶發表在美國癌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Cancer)的研究發現,每天喝5杯以上綠茶的人,可以降低肺癌的風險。4.全穀類、糙米維生素B可降低肺癌的風險,B群存在於全穀類、魚、瘦肉、雞蛋裡。糙米富含礦物質硒和維生素E ,可以增進肺部健康。5.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和其他十字花科的蔬菜可以預防肺癌和改善阻塞性肺炎和氣喘的症狀。6.胡蘿蔔、紅紫色蔬菜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可以預防肺癌,包括胡蘿蔔、各式紅紫色的蔬菜如紫色高麗菜、茄子等。想預防肝癌請吃...肝病最主要的原因來自肝炎,當肝臟負擔過荷導致發炎,B型肝炎、C型肝炎持續超過半年,可能造成肝臟纖維化、壞死、肝功能異常,甚至肝硬化,有極高可能導致肝癌。另外高風險群也包括家族史、抽菸飲酒、糖尿病患者、肥胖以及生活作息不佳者。另外除了肝炎,近幾年也有一個危險因子逐年上升,那就是「脂肪肝」。脂肪肝其實不是油或脂肪吃太多才會有,愛喝酒、愛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減肥不當的人,也會使得身體營養不良、不均衡,讓脂肪在肝臟堆積。目前醫學上雖然沒有研究證明哪些食物可以預防肝癌,但以下列舉對保護肝臟有幫助的食物:1.優質脂肪健康的脂肪攝取可以支持細胞生長和保護器官,包括橄欖油、芥花籽油、酪梨、堅果類、瓜子類、魚類等。2.燕麥燕麥是增加膳食纖維的好方法,膳食纖維對維持良好消化至為重要。此外,燕麥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β - 葡聚醣可以對抗發炎、幫助調節免疫系統,在針對小白鼠所做的實驗,燕麥中的 β - 葡聚醣可以幫助減少肝臟所儲存的脂肪,也對保護肝臟有所幫助。3.大蒜有研究發現,蒜素目前已被證實可以防止腫瘤增生、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但要注意,加熱之後會降低蒜中的抗癌有效成分,最好能將生蒜切薄片或拍碎後,放置常溫中10分鐘,讓空氣與之接觸,能讓蒜中的蒜胺酸、蒜酶轉化為蒜素,提高抗癌效用。4.葡萄和莓果類食物葡萄和莓果類食物是白藜蘆醇的理想來源,白藜蘆醇在細胞和動物研究中,證實具有抗胰臟癌的效果,可以壓抑癌細胞的生長、加速癌細胞死亡,另外莓果類食物也含有抗氧化劑和膳食纖維,有助預防癌症。5.咖啡咖啡之所以能減輕肝病惡化,據推論可能是喝咖啡較不會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與肝病,如脂肪肝息息相關;也有推論是咖啡能夠減輕人體內的發炎反應,和緩肝臟發炎,因此能夠減少肝臟纖維化及肝硬化的發生。第3種推論則是咖啡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減輕對肝臟的損害。想預防大腸癌請吃...大腸癌發生的原因之一,有不良的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建議可從改善飲食著手,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果,促進排便,幫助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停留腸道過久,而引發不好的變質機率。推薦以下幾種防癌食物:1.富含 Omega-3 的魚類營養師劉怡里指出,「魚類」如秋刀魚、鯖魚、虱目魚,皆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功效,其中秋刀魚的Omega-3含量高且價格便宜,加上此魚種屬於小型的深海魚,食用起來也很安全。不過秋刀魚內臟油脂含量高,建議避免攝取。2.番茄含有豐富β胡蘿蔔素的「番茄」,可以降低發炎反應,尤其煮熟、加了油進去的番茄,β胡蘿蔔素吸收更高。若不敢吃番茄的人也可以用地瓜葉、南瓜替代。3.燕麥或薏仁燕麥和薏仁都有黏黏滑滑的口感,具有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幫助排便。4.豆類食物豆類食物中含有葉酸,具有修復的功能,若大腸癌病人痊癒,在事後預防也可以多攝取豆腐或豆干、豆皮(非油炸)等食物,補充葉酸。5.綠茶、薑黃「薑黃」有抑制發炎的功效,若不喜歡薑黃,也可以選擇以「綠茶」取代,咖啡因沒那麼高,一天可喝2杯。另外,想預防大腸癌要盡量避免這兩類食物:1.加工重組的食物加工重組的食物缺乏自然養分,雖然可以充飢,但長久攝取下來,身體的營養會變得不均衡。過多的紅肉攝取,會代謝出許多硫化物,破壞大腸中的生態,造成壞菌繁殖較快、益生菌不足。而非天然成分的奶茶、人造奶油等食物,會累積許多壞油脂在血管內,造成病變,同時破壞腸道修復,導致黏膜被破壞,長期發炎的腸道就有癌化、長瘜肉的可能。2.太過冰冷的食物冰冷的食物易影響血液循環,造成風險、病變,影響消化,不利於油脂的吸收,雖然身體會自行調節體溫,但太常吃冰冷的食物還是會影響消化的能力,建議不要太常吃。想預防乳癌請吃...有許多因素會導致乳癌,其中一個常見因素就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飲食。健康的飲食雖然無法神奇地治癒乳癌,但根據研究,還是有些食物能有助降低罹患乳癌發生的機率。1.海藻類食物哈佛大學公衛研究人員指出,餵食海帶的老鼠比不吃者,產生乳癌的比率較低。同樣的,日本婦女罹患乳癌的比率是美國的1/3,也可能是因海帶吃得多的關係。海帶、綠藻含葉綠素,具抗癌作用,而它所含的維生素C及類胡蘿蔔素也可對抗自由基。2.大豆食物多吃如豆腐、味噌等大豆食物,大豆含genistein,為一種天然的植物性動情激素,能和乳房接受器結合,而減少乳房細胞接受器和致癌型式的動情激素結合。另外素食者也比一般人罹患乳癌的機率低,這可能與她們體內「脫氫異雄固酮(DHEA)」的值較高有關。DHEA全名為「脫氫異雄固酮」(dyhydroe-piandrosterone),是人體內最多的固醇類荷爾蒙,能夠轉換為男、女性五十種以上的荷爾蒙,因此也被稱為「超級荷爾蒙」。3.菇類多吃如香菇、舞茸、松菇、靈芝等菇類食物,舞茸能刺激免疫機能及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舞茸的D-fraction,為舞茸中的活性成份,雖不能直接殺癌細胞,但可以活化免疫系統,來對抗乳癌。香菇含多醣類稱為lentinan,能活化免疫系統。靈芝的有效成份也為多醣體。4.十字花科蔬菜多吃如高麗菜、孢子甘藍、花椰菜、綠花菜、甘藍菜、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生吃、川燙或蒸煮方式,是保留抗癌營養素最佳的烹調方法。十字花科蔬菜含硫化合物,稱為吲哚(indole),能經由減少身體的動情激素來避免誘發乳癌的生長。有研究指出,十字花科蔬菜能將身體中的動情激素由癌症誘發型轉成抗乳癌型,indole中的indole-3-carbinol具有抑制乳房癌細胞產生的功能。5.深海魚類每週至少吃3次深海魚,如鮪魚、鮭魚、鱈魚、沙丁魚。深海魚含Omega-3脂肪酸,會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前列腺素會引起發炎反應,抑制免疫系統對癌細胞辨識的能力。在英國有針對24個歐洲國家之乳癌和結腸癌死亡率之研究,發現多吃動物性脂肪者容易得癌症,而魚消耗多的國家則癌症發生率較低。例如芬蘭,發現比起良性纖維瘤的患者,乳癌患者乳房組織的EPA、DHA含量較低。而在愛斯基摩,常吃高量的Omega-3脂肪酸者也較無乳癌發生。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資料延伸閱讀: 原來黑木耳加兩種料,就是最強的「血管清道夫」!16種食物清血排毒防中風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3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乳癌化療體會生不如死 鄭伃書學到醫學院沒教過的事
39歲鄭伃書是中國附醫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收治過近千名乳癌患者,動過數百例手術,常叮嚀癌友要積極面對癌症,提醒女性朋友定期自我檢查乳房,從沒想過自己也罹患乳癌第二期,且為棘手的三陰性。抗癌期間,除了感受到瞬間大量掉髮的恐懼,也深知癌友的無奈,這些都是醫學院教授沒教過的事,現在面對癌友,能更具同理心,感同身受。觸感像皮球 一按是硬塊2019年6月2日,星期天,鄭伃書永遠記得這個日子,當天早晨她意外發現左邊乳房異樣,觸感像是一顆小皮球,用力一按,卻是硬塊,觀察形狀、大小及位置,深感不妙。周一上班,起個大早,獨自進入超音波室,拉起布簾,熟練地使用探頭,只是這次對著自己乳房,螢幕顯示形狀不好的陰影,她一顆心頓時沉了下去。為了確認乳癌期別,鄭伃書開檢驗單據,為自己安排穿刺,而影像醫學部主任一邊操作著儀器,一邊看著螢幕,低聲說著「怎麼會這樣」,眼底盡是不捨。得知罹癌時 如墜入深淵終究必須面對宣判,答案是三陰性乳癌,腫瘤2.8公分,鄭伃書罹患乳癌所有類型中,最惡性、最容易轉移的三陰性,不只要開刀,還需合併化療。鄭伃書說,她是乳房外科醫師,但在得知罹癌那一瞬間,身陷暗黑的深淵,承受著一波又一波的恐懼情緒,內心無法調適,一直想著「這是怎麼發生的?」因家中成員並無乳癌病史,那時也才35歲,怎可能罹癌?在冷靜後,擬定治療策略,先作前導化療,視腫瘤縮小程度,決定全切或部分切除。原本以為可以隱瞞罹癌、安穩地做完化療,但醫院一名個管師點閱乳癌患者名單時,看到「鄭伃書」三字,以為眼花,或是電腦出錯,怎可能醫師與癌友身分對調,但進一步查證資料,確認此事,立刻通報主任及醫療團隊。同事接手後,醫療團隊在鄭伃書身體放置人工血管,開始每三周一次化療,期間出現惡心、狂吐、發疹、皮紅、掉髮…,只要說得出來的化療副作用,全發生在她身上,終於體會到什麼是「生不如死」。鄭伃書說,曾多次遇過乳癌病友因掉髮、禿頭,而停止治療,那時總想著「怎會為了不痛不癢的掉髮,而不想治療,戴上假髮,不就沒事。」著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頭髮整片掉 尖叫又崩潰直到第二次化療,鄭伃書沐浴時,以水龍頭淋濕頭髮,不料,這一沖竟讓一大片頭髮從額頭滑落到浴室地板,她頓時尖叫,陷入崩潰狀況。事後回想,自己可以忍受皮膚癢、腹瀉、白血球低下等身體不適,卻跟許多乳癌病友一樣,過不了掉髮這一關,原來那是一種身體分離、失去掌握的深沉恐懼。原本以為自己夠堅強,化療隔天還可回到診間,從病患變成醫師,成為癌友的表率,但身體卻是極度虛弱,連講話都覺得吃力,勉強看完一個診次,嘴唇發白,身體輕飄飄走不穩,這才取消夜診,返家休息。前四次化療效果不錯,腫瘤明顯縮小,但第五次化療突然引發敗血性休克,鄭伃書被送至加護病房,等病情穩定後,她陷入艱難的抉擇,要再拚一次,做滿六次化療,再做切除手術?還是直接就進開刀房?在同仁評估下,選擇後者,這也是她第一次身處手術房時,並非執刀醫師,而是乳癌病友。手術順利 宛如天籟之音鄭伃書表示,迄今仍記得術後情況,儘管身體不聽使喚,但仍可清晰聽到主刀醫師親切喊著「放心,手術一切順利」,這宛如天籟之音。正因這奇特經驗,讓她日後在完成乳房腫瘤切除手術,病人仍迷糊時,總是習慣彎著腰在癌友耳邊輕聲說「手術順利,放心」。在完成化療、局部切除手術後,還得面對局部放療、抗荷爾蒙治療,這使得鄭伃書更加瞭解癌友的感受,她表示,以前在電腦螢幕前敲打鍵盤,輸入藥名,列出單據,再交給護理師,從沒看過抗荷爾蒙針劑模樣,沒想到,這針劑粗如麥克筆,針頭又粗又大,光是外觀就夠嚇人的。對於罹癌,鄭伃書從無法置信、坦然面對,以及深刻體會癌友的無助與恐懼,她說,感謝老天讓她走這麼一回,承受化療所有的副作用,也做過手術、放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抗荷爾蒙療法,甚至住過加護病房,在短短一年內經歷過教科書上所有乳癌病友可能遭遇的狀況,也學到醫學院裡沒有教過的事情,那就是癌友真實感受。鄭伃書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年齡:39歲罹患疾病:三陰性乳癌第二期發病時間:2019年35歲症狀:左側乳房出現硬塊治療方式:前導型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抗荷爾蒙療法、外科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癌症,讓我更健康。
-
2023-07-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多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和大多數癌症倖存者的年齡都在65歲以上。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的數據,癌症是65歲以上人群中第二大死亡原因,年齡在65歲以上,有28%的男性和21%的女性被診斷有癌症。美國癌症學會公布,2023年新病例數為1,958,310人(男性51.59%,女性48.41%)。但因2019年之後治療方案進步,死亡人數下降33%,609,820人死於癌症(男性52.82%,女性47.18%)。在臺灣,癌症是十大死因之首,發生人數2020年一年內有11萬人。在中國,2022年癌症新病例數約是美國的兩倍,但死亡病例數約是美國的五倍。許多類型的癌症透過篩檢(如乳房X光檢查、結腸鏡檢查和皮膚檢查)能夠提早發現,都可加以治療控制。倘若已經發生,癌症並非絕症,仍然可以與個人的醫療團隊配合,維持健康生活,改善高齡癌症者的生活品質(包括治療期間)。罹患癌症絕不是運氣不好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有一項臨床醫學研究報導,提到「罹患癌症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大都是運氣不好」,這指的是細胞「基因」的改變,千萬不可以誤解成聽天由命。事實上,每一個個體內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存在,人體具有極為奇妙的防衛系統,在免疫功能好的狀況下,會自動將不好的細胞排除;反之狀況不好時,這些癌細胞就有可能快速不正常增生,進而侵犯身體正常生理功能。也有不少人在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第一個反應是心理上出現憂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品質及飲食。換言之,不少癌症病人並非死於原來診斷的病症,而是因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有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務必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積極地治療;而不是沮喪或迷信於沒有根據的偏方。癌症患者的熱量攝取應該比一般人多20%。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讓身體備足本錢,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以接受治療期間的種種挑戰。良好的飲食內容可以延緩癌細胞的生長癌細胞的形成有兩個階段,首先是細胞內基因DNA發生異常,造成細胞病變的致癌啟始因子包括:石棉、輻射線、黃麴菌毒素、農藥、殺蟲劑、激素等。一旦細胞內基因異常形成所謂的癌細胞,在成長為腫瘤,影響到正常生理功能的過程中,會因應環境以及飲食內容而有「加速」或「延緩」病變速度的兩種可能性(參考圖3-5):兩種會「加速」癌細胞形成的促進因子(1)飲食:過量蛋白質、高飽和脂肪酸飲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煙燻及鹽醃食品、某些人工添加劑、色素……等。(2)環境:水汙染、缺乏運動、飲酒、吸菸、二手菸……等。反之,可以「延緩」癌細胞形成的兩種因子(1)飲食:抗氧化劑、維生素A、E、C、膳食纖維、硒等礦物質。(2)環境:遠離所有促進因子。雖然仍無法完全掌控細胞基因的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可以經由減少接觸環境中的汙染因子,來減低基因異常的發生速度,以健康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延緩癌細胞形成的過程。由飲食延緩癌細胞形成若要延緩癌細胞的生長,多吃蔬菜水果是最簡要的方法。一些研究表明,癌細胞偏愛在酸性環境下生長,所以多吃蔬果可以使體液偏微鹼性1,換言之素食者罹患所有癌症的風險都較肉食者低,但不代表要飲用鹼性水。此外有乳癌和大腸癌高危險機率者,飲食中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反之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取量,縮短代謝廢物殘留在體內的時間,可以減緩癌細胞的形成速度。發霉的玉米及穀類(米)絕不能吃,因為很可能含有黃麴菌毒素,其會導致肝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燻烤和醃漬食品所含的硝酸鹽添加物,會加速胃癌細胞的形成。而維生素C可以減少傷害物質的形成,所以在吃烤肉、香腸或熱狗的同時,必須同時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與橘子或新鮮的橘子汁一起食用。注意香腸和烤肉不要和養樂多或其他乳酸飲料共同食用,這兩者的組合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飲食原則以下提供7個飲食原則,可以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加以修正,以減少不良的飲食因素,改善健康狀況,正在接受治療的人也可以參考:1.增加植物性食物,減少動物性食物‧ 增強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多食用蔬菜及全穀類。‧ 減少肉類的攝取量,尤其是紅色肉類及加工肉品。2.增加健康油脂,減少飽和脂肪酸‧ 烹調或涼拌時,採用橄欖油替代麻油、奶油、豬油或雞油。‧ 盡量去除肉類所含有的肥肉部分,以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每週至少吃1~2次的魚或海鮮。‧ 減少速食、油炸食品、加工食品的攝取。‧ 仔細核對營養成分標示,避免含有氫化油、高果糖玉米糖漿、人工色素、人工調味劑、防腐劑、棕櫚油和椰子油的加工食品。3.增加含抗氧化力的食物‧ 增加攝取顏色深的漿果類水果:藍莓、黑莓和深色葡萄。‧ 增加攝取各種各樣顏色鮮豔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多攝取天然食物,減少加工食品。‧ 食用燒烤或加工肉品時,在同一餐中同時攝取橘子或其他含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和水果。‧ 在烹調中添加可以增強免疫力的植物香料,例如咖哩、大蒜、薑、九層塔等。‧ 飲用足夠的水分。4.避免在烹調過程產生致癌物‧ 採用水煮、清蒸、涼拌等較為健康的食物烹調方式,避免在烹調、加熱過程中產生致癌物質。‧ 避免高溫加熱食用油。‧ 避免食用過度燒烤的食物。5.注意使用的容器以及食物的保存‧ 避免食用發霉的食物。‧ 正確使用微波爐,使用可耐高溫的玻璃、陶瓷容器、耐熱型塑膠容器加熱,不要任意使用塑膠容器。‧ 選擇品質好的碗盤、杯子、鍋鏟,勿忽略這些也可能是汙染食物的外在因素。‧ 避免用塑膠袋、免洗餐盒等盛裝熱食,高溫會讓塑化劑滲入食品。‧ 請將食用油儲存在密閉容器中,並儲存在陰涼避光處。6.確保衛生與食品安全尤其是癌症治療期間免疫力較弱,一定要注意!‧ 準備食物及進食之前,務必要用肥皂充分洗手,而不是消毒液。‧ 蔬菜和水果必須徹底清洗乾淨(不妨在浸泡的水中加入數滴白醋)。‧ 食物必須保存在適當的溫度下,儲存在冰箱(低於4℃)或冷凍庫中,抑制細菌的生長。‧ 生肉、魚、家禽和雞蛋必須分開處理。‧ 徹底清洗使用過以及接觸過生肉的餐具、檯面、砧板、海綿或抹布。‧ 肉類、家禽、海鮮必須徹底煮熟,食用前,使用食物溫度計測量肉內部中心點的溫度(畜肉須煮熟至中心溫度72℃以上,禽肉則須煮熟至中心溫度74℃以上),以確保食物安全。‧ 忌吃未經處理過的蜂蜜、牛奶和果汁,選擇經巴氏殺菌過的產品。‧ 避免沙拉吧、壽司、未煮熟的肉、魚、貝類、家禽和雞蛋。7.舒適的用餐地點與用餐方式,促進食慾‧ 自備餐點,以確保食物的內容、分量及安全。‧ 確保進食的環境乾淨衛生,避免吵雜擁擠。‧ 依據個人的吞嚥能力,調整食物的型態。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抗癌怎麼吃?營養師授癌友「9要9不要」飲食攻略,幫助康復遠離癌症.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第一次面對病人過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死亡」。這是每個醫者在習醫、行醫的路上都會面臨的考驗。一位五年級的醫學生敘述她第一次遭逢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所感受的震撼,並由衷感激一位住院醫師學長如何伸出援手、幫忙她度過這每個醫學生都會面臨的洗禮。一位住院醫師則回顧當年第一次發現自己照顧的病人在晚上突然過世,而隔天早上他到病房才發現「人去樓空」的錯愕驚慌,以及之後自己以過來人如何幫忙學弟妹應付這種考驗,並介紹文獻所建議的「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的運用。一位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資深身心科醫師也分享快三十年前自己遭逢第一位病人死亡的情景,而說出「醫療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親手照顧過的,一樣會心痛難過,而且通常都會一直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如果病人死後有知,或家屬能夠了解醫學生與醫師的感受,這也能帶給醫病關係更祥和溫馨的一面。在三個月的外科實習,從來沒遇過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的我,在進入內科的第一週,猝不及防的體會了。不過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很幸運在第一次面對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時,遇到有經驗的學長帶著我一起面對。簡單講一下那位病人的狀況,那是一個主訴腹痛入院的阿姨,檢查之後發現乳癌已經轉移到整個肝臟以及周圍的淋巴結,可能是因為淋巴結腫大壓到旁邊的神經造成阿姨的腹痛。在和阿姨原本乳癌治療的主治醫師、阿姨以及他先生討論過後,決定要在阿姨肝功能更惡化之前,開始化療試試看。化療完的隔天,阿姨看起來精神跟胃口都好了許多,替阿姨鬆一口氣之餘,我們也持續觀察阿姨的狀況,甚至開始討論在下一次化療之前,阿姨先出院回家的可能性。化療完第二天,阿姨住院第五天,早上查房時,阿姨狀況都還算穩定。下午學長剛好輪休,所以我打算下班前再看一下病人然後跟學長回報狀況。阿姨大概傍晚接近五點的時候突然喘起來,血氧掉到92%但使用氧氣後又回復正常。我去看阿姨的時候,阿姨甚至沒有戴氧氣,跟我說她現在還好,還笑著問我怎麼還沒下班,實習是不是很辛苦,叫我趕快下班不要太晚吃晚餐。後來,我傳訊息跟學長報備阿姨的狀況,學長認為可能還是需要排除一下阿姨發生肺栓塞的可能,告訴我可以幫阿姨做一張心電圖,並聯絡值班醫師看有沒有需要抽動脈血分析。於是我就和值班的學長一起去看阿姨,一開始阿姨還不太願意抽血,認為自己沒事而且住院期間已經抽過很多次血了,學長跟我還是一起說服阿姨配合我們。然後值班學長告訴我說,他會追蹤抽血報告,阿姨目前的狀況應該還好,讓我先下班回家。結果在當天晚上,阿姨過世,原因可能是腫瘤出血(Tumor bleeding)。我是在隔天早上(週六)接到團隊裡學長的電話才知道這件事的。我當下知道的時候,真的是震驚、難過、不知所措也不敢相信,我知道阿姨的狀況不樂觀,但我以為還有一段時間,至少不是現在。「為什麼會這麼快過世?我下班前她還好好的跟我說話……」、 「不能把血止住嗎?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辦法了?」、 「是不是因為我沒有做到……」。我記得我當時哽咽地在電話中問了學長好多問題,學長耐心地聽我說完,再溫和的替我解答,最後學長跟我說,他不希望我是星期一到醫院,自己打開病歷系統才得知病人過世,我可能會很難過,可能會覺得醫院裡大家就像這個病人沒過世一樣,繼續運轉,他告訴我,病人過世,他也一樣覺得很遺憾很難過,但是希望我不要有自責的情緒,他覺得我作為一個醫學生已經做得很好了,如果我有需要,可以找信任的師長聊聊,他也很願意聽我說。同時,學長也很願意跟我討論整個治療團隊是不是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從進醫院開始,我們被教導要親自去看病人,透過問診和身體檢查,獲得病人的病史然後和老師報告。想要和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醫學生能付出最多的就是時間和關心,剛到內科實習第一週的我很幸運的遇到一位願意接受我的病人阿姨,在我跟她相處的短短五天,我可以感受到我們之間越來越熟悉,阿姨對我比第一天的時候更信任,漸漸地在我一大早去看她的時候會主動跟我說自己的狀況,關心我的生活。因為非常投入在整個照顧病人的過程,所以會忍不住去回想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有沒有哪裡沒做好,或是哪裡可以做得更好,很容易會陷進自責的情緒,對於病人的過世,也真的很難接受。我們總是在練習、學習建立一段醫病關係,但好像沒有人會告訴我們,如何面對一段醫病關係因為病人過世而結束。我真的覺得自己運氣很好,遇到一位願意跟我分享他是如何面對這些事的前輩,在阿姨過世之後的好幾天,我在照顧其他病人時都變得有些神經質,看到病人血色素掉或是血氧濃度掉都很緊張,會一直忍不住聯想我的病人是不是又要過世了?學長總是笑笑告訴我,這就是我要練習判斷的了,然後細心解釋哪些狀況在我們照顧病人的時候需要有所警覺。所以病人的離世,對我而言意味著什麼?進醫院之前,我們從書本和課堂上學習各種日益精進的醫學知識,學習疾病可以怎麼治療。進醫院之後,我們也見識了很多厲害又精密的手術、藥物,但只有在親自照顧病人的同時,我們才會慢慢了解我們從前學習的那些治療方法,它們也有極限,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治療成功率幾成。面對病人的離開,明白在疾病面前,病人有多脆弱,也深刻感受到醫學的極限和無能為力。我記得我當時還問了學長一個問題:「學長,這樣我以後不敢跟病人建立關係了,不然每個病人過世我都要跟這次一樣難過好久。」 事隔半年,我其實已經有點忘記當時學長回答我什麼了,但我記得,當時第一次面對病人過世時,我的種種情緒和困惑有被好好接住,很感謝當時有人告訴我,我可以怎麼做讓自己好過一些,我不只是自己一個人面對,身邊還有其他老師、學長姐。現在再碰到病人過世,我還是會難過好幾天。但我不會因為擔心病人過世而害怕跟病人建立關係,我知道怎麼幫自己的情緒踩剎車,也知道自己盡全力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08 癌症.飲食與癌症
爺爺血癌、爸爸膀胱癌、媽媽乳癌!腫瘤科中醫自創「3招防癌養生術」,靠吃這些食材防癌
想要從飲食預防癌症,莊佳穎中醫師推薦可將一些抗癌食材入菜。不久前,衛福部公布2022年國人的十大死因排行榜,癌症已連續41年高居國人死因第一名,癌症時鐘又再快轉了3秒。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多人因癌症而死亡,占總死亡人數24.9%,等於每4名死亡人口中就有1人是罹癌身亡。因此,如何「預防癌症」是不少現代人十分關心的事情。從中醫的觀點看癌症,中醫強調五臟六腑的平衡,若平衡被破壞,就容易產生病變。古代認為體內不正常的物質都稱為「痰」,如果無法順利排出,日積月累之下就會變成「痰瘀」,進而產生腫瘤、癌症。臺灣中西整合醫學會理事、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腫瘤科主任莊佳穎,對於癌症中醫的預防、調理、治療等有著多年經驗,而同樣有著癌症家族史的她,也有一套自己的「養生術」,一起來看看專業中醫師有哪些養生小秘訣!從小就有癌症基因,從日常生活防癌「如果要說癌症基因,我也算是高風險族群,爺爺血癌、爸爸膀胱癌、媽媽乳癌,家裡有蠻多親人都是癌症過世的,加上診間常看到病人因癌症所苦,所以平常我就十分注重身體的保養。」莊佳穎醫師說。就中醫的角度,認為癌症的發生和人體內正氣是否充足,以及衛氣是否可以與致癌病邪交爭有密切相關。《黃帝內經》裡有提到:「正勝則邪退. 邪盛則正衰。」人體正氣旺盛,衛氣則可以與致癌病邪交爭,祛除致癌病邪,癌症就不會發生和生長了。否則,致癌病邪傷害到人體之氣(類比為「細胞」),氣變異而結聚,癌症就會生成。因此,人體正氣不足,或者衛氣不能抗邪,都是癌症發生的主要因素(中醫稱之為「內因」)。想預防癌症,關鍵在於「扶正祛邪」,首先要使體內正氣充足,且衛氣有能力祛除致癌病邪,如果免疫力好,癌細胞和腫瘤就不易生成,而「情緒、飲食、生活起居和運動」等日常習慣,對人體正氣充足與否,皆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培養生活好習慣來預防癌症有著癌症家族史的莊佳穎中醫師,從培養生活好習慣來預防癌症。養生術一:每天自製養生茶「像我一天工作10~12個小時,一旦疲累就容易處於陽虛狀態,當免疫系統來不及修復,就有機會罹癌。」所以莊佳穎醫師每天都會喝自己煮的養生茶,並依身體狀況調整裡面的藥材。例如覺得氣虛疲累的時候,她會用一些養血補氣的藥材,如黃耆、何首烏、麥芽、香附、佛手;若是覺得胸悶噁心、四肢沈重,就會改用一些化痰除瘀的藥材,如蒲公英、龍葵、蜈蚣、丹參等。「如果不確定自身狀況,建議可以先去諮詢專業中醫,請醫師依自己的體質,開合適的養生茶配方。」莊佳穎說。當然,也有些人可能不喜歡或不方便自己煮,莊佳穎說,其實很多現成的食物也可以達到養生、預防癌症的作用,例如想要預防婦科癌症,就可以吃些「養陰去瘀」的食材做出來的食物,像是黑木耳露、黑豆茶、銀耳露、番茄洋蔥湯等,只是要注意是否有添加過多鹽或糖的問題。另外「茶葉」其實也算是一種中藥,有輕微的祛瘀、清熱效果,對呼吸道黏膜有幫助,特別是對吸菸族,「我自己是每天都會喝茶」莊佳穎說。養生術二:將「抗癌食材」入菜「因為有家族史,我對飲食也很講究,我是地中海飲食法的力行者,飲食多以天然蔬果為主,精緻澱粉不吃、不碰糖,太甜水果也不吃,」想要從飲食預防癌症,莊佳穎推薦將一些抗癌食材入菜,如大蒜、薑黃、茴香這類辛香料食材,偏性溫、入脾胃,有助預防病毒型的癌症;洋蔥清熱化痰、能誘導人體產生抗癌化學產物;十字花科食物清熱解毒,因此我還蠻推薦「洋蔥番茄湯」這道料理(建議使用牛番茄)。有研究指出,番茄中的茄紅素和維生素一起作用,可以降低罹癌機率,再加點青花椰菜進去,就是一道很好的防癌料理。此外,莊佳穎醫師也非常推薦「藥粥」,「藥粥有助預防消化道癌症,我自己一週至少會喝2、3次。」建議可將薏仁和糙米以一比一比例煮成粥,或是用蓮子、山藥、小米煮成小米粥。如果覺得單調,可以加入一些抗癌野菜,如龍葵、馬齒莧、香菜、芹菜、山茼蒿等,再加點鹽跟蒜頭,煮成野菜粥。若是呼吸道較不好的人,建議可以在粥裡加入新鮮的百合或是蓮藕粉,有助預防呼吸道癌症。養生術三:每天拉筋、做氣功運動莊佳穎特別推薦「氣功」運動,簡單好上手,即便年紀大者也可以做。如果能到戶外做更好,多吸收天然新鮮氧氣,讓全身處於一種「有氧狀態」,有助調節免疫力,避免癌細胞侵襲或擴散。氣功的種類很多,但其實不用拘泥於派別,八段錦、外丹功、甩手功都可以。最好選擇在能吸收新鮮空氣的地方做,面對大樹或花草練習,練功的重點在有恆,天天練習才能使全身氣機旺盛並培養精神專一,達到身心平衡和防癌的目的。此外,莊佳穎也很鼓勵大家每天拉筋,可以睡前伸展個10~15分鐘,「當有氣結、筋結,身體氣不流暢時,癌症就有可能生成,」因此建議每天簡單地拉拉筋,膀胱經、肝經、三焦經等皆可,對疾病的預防都會有幫助。
-
2023-07-0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死亡近9成在「這歲數」,哪些癌症最不容易被發現?5大癌症免費篩檢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癌症已經第41年高居國人死因第一名。2022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多人因癌症而死亡,占總死亡人數24.9%,等於每4名死亡人口中就有1人是罹癌身亡。若就年齡觀察,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癌症自1982年起,已連續41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肺癌、肝癌更是連續43年排名十大癌症死因前2名。而今年的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與2021年相同,排序如下: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此外,近幾年來,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的死亡率則大幅增加,如胰臟癌死亡率與2021年相較,上升了4.8%;胃癌排名則往後退。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在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癌症死亡時鐘每年都在變快,2022年又較前年的10分10秒再快轉了3秒,也就是平均每10分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此外,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國內四癌篩檢率下降了14%之多,等於約有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隱憂。若是將男女分開統計,男性每10萬人口的癌症死亡率為270%,女性為176.3%。男、女性第一大癌症死因都是肺癌,男性第2和第3名的癌症死因是肝癌與結腸直腸癌,女性則為結腸直腸癌與乳癌。受到疫情影響,國內四癌篩檢率下降了14%之多,等於約有72萬人中斷篩檢,成為癌症死亡攀升的最大隱憂癌症死亡率之首「肺癌」,平均每人得花25萬治療檢視2022年全民健保惡性腫瘤醫療支出「排名前十大癌別之醫療費用支出統計表」,惡性腫瘤醫療支出費用高達1334億元,5年平均成長率6.3%。至於十大癌症之首的「氣管、支氣管及肺癌」,藥費每點為1元計算,換算成新台幣,2022年醫療費用高達224億元、較2021年的228億元減少1.7%。每人平均支出藥費133,298元,較2021年的156,061元減少14.5%;而每人平均醫療費用257,094元,亦較2021年282,515元減少8.9%。肺癌醫藥費較去年減少,顯示肺癌篩檢防治已見成效。而十大癌症治療費最貴的,則是第8名的白血病,每人平均藥費276,165元、每人平均醫療費用431,420元,相當驚人。癌症醫療費用及就醫病人數均呈成長趨勢,不僅影響病患及家庭生活品質,亦減少工作年數,造成經濟損失及龐大醫療費用支出,故有效防治癌症乃重要之醫療照護議題。糖尿病罹患「這些癌」的風險,是常人2倍以上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癌症是糖尿病常見的共病之一,同時會增加許多癌症發生的風險,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罹癌風險也會增加18%。糖尿病患發生肺癌、肝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膀胱癌及乳癌等風險是一般人2倍以上,原因相當複雜,像是胰島素阻抗,會造成身體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反而刺激腫瘤細胞成長。發炎反應也常伴隨脂肪組織增生,分泌許多發炎物質,可能間接造成癌症的發生或惡化;另外,高血糖會造成免疫力系統機能的降低,也降低對抗癌細胞的能力。洪乙仁提醒,糖尿病患者要預防癌症發生,最重要就是「積極控制血糖」,延緩糖尿病的進展,降低罹癌或癌症惡化、復發風險,並定期接受糞便潛血、口腔癌、子宮頸抹片、乳癌及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021年已新增至「五癌篩檢」國健署2021年已經把四癌篩檢擴大到五癌篩檢(增加肺癌),從最新公布的2022年國人死因更已看到數字的相關性,提醒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要重新注重篩檢的規律性對自己健康的保護。目前政府補助五大癌症篩檢如下:1.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2.乳癌篩檢: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3.大腸癌篩檢: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5.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74歲男性或45~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延伸閱讀 用「檸檬洗電鍋」看起來很乾淨,卻可能留下後遺症!台大化工博士:最好的清潔方法是...
-
2023-07-07 養生.聰明飲食
李玟飽受憂鬱之苦輕生,生前40秒遺言曝光!營養師推薦憂鬱症必吃15種快樂食物
國際天后李玟(Coco)不敵憂鬱症輕生離世,享年48歲。由親姐姐在臉書及微博公佈消息,文中提及「李玟數年前不幸患上了抑鬱症(憂鬱症),經過長時間與病魔抗爭,可惜近日病情急轉直下。」,7/2輕生送醫後一直昏迷,經醫療團隊努力搶救,最後無力回天,與世長辭。生前40秒語音 成送給歌迷最後的禮物李玟2日送醫前,發了長達40秒的語音給粉絲,成為她最後送給歌迷的禮物。「親愛的,我是Coco,感受到大家對我的愛跟支持,你們做我的後盾,我會加油。那這段時間呢,希望你們自己也身體健康快樂,我非常想念大家,我再努力努力,想念你們,我也非常想念你們喔,愛你愛你,thank you so much for the gifts(非常謝謝所有的禮物), very thoughtful(非常貼心), love you guys(愛你們)。」疾病癌症+婚姻觸礁 李玟飽受憂鬱症之苦李玟多年來飽受腿部疾病、乳癌之苦,再加富商老公3度偷吃導致婚姻觸礁,令她患上了憂鬱症,心理健康問題再度備受討論。對於罹患憂鬱症的人,營養師高敏敏表示,憂鬱症不只會影響心情,身體也會被影響,所以「穩定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想改善憂鬱先從飲食下手,推薦15種好心情食物,若你心情差、壓力大,不妨這樣吃吧。憂鬱症6大高危險群 需提高警覺以下容易導致憂鬱症的6大致病因素,若自己或身旁的親友有出現致病點,一定要提高警覺,並向旁人求助,讓情緒不往更負面、更悲觀的方向去思考。1.直系血親曾有憂鬱症2.經歷生活重大變化:如破產、生活計劃被打亂等3.經歷壓力事件/創傷:例如親人去世4.服用特定藥物:應跟專科醫師確認此藥物適不適合憂鬱症食用5.罹病原因:如癌症、中風、慢性疼痛等 都有可能衍生憂鬱症機率6.使用成癮物質或酒精:如酒精、香菸等改善憂鬱 多攝取富含3營養素食物其實憂鬱症不只會影響心情,身體也會被影響,所以「穩定情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高敏敏建議,想改善憂鬱從飲食下手,3大營養素可以穩定情緒。‧陽光維生素D人在缺乏維生素D時會焦慮、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建議可以多補充蕈菇類、雞蛋,也可以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若在沒有陽光的日子就用吃的補充維生素D吧。‧色氨酸 色氨酸是製造快樂賀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而牛奶、乳酪、香蕉中都有豐富的色氨酸維生素B群,是維持神經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維生素,可以透過全穀類、肉類、深色蔬菜來補充,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各種食物的原型均衡攝取。‧Omega3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能減緩憂鬱、延緩腦部退化,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等),或是藻油、亞麻仁油中,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憂鬱症患者 這些地雷食物要少吃很多人可能覺得心情不好,吃洋芋片、手搖飲、甜食、炸物、酒精,大吃大喝垃圾食物可能比吃健康食物更讓人開心。但這都是短暫的當下,雖然吃完會刺激腦部多巴胺受體,讓心情覺得很療癒,但長期仰賴這些食物,憂鬱症的機率會繼續增加,再加上咖啡因、糖、加工食品都會讓人越吃越神經質。高敏敏舉例,西班牙也做了一項長達6年的研究,針對快9000人的追蹤調查發現,常吃甜點、炸物速食、披薩的人,得到憂鬱症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出49%。因此建議有憂鬱症的朋友,甜點、炸物、加工品要少吃。15種吃了會好心情食物雖然吃垃圾食物會獲得短暫的好心情,久了卻要付出成癮、肥胖、不健康等代價。高敏敏推薦15種好心情的健康食材,吃完也能有快樂的效果。1. 香蕉:香蕉富含維生素B6,可輔助色胺酸轉換、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幫助放鬆心情。2. 魚類: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可減少憂鬱,延緩腦部退化,而深海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沙丁魚等)、藻油、亞麻仁油中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3. 牛奶:牛奶中的礦物質鈣能幫助放鬆肌肉、舒緩壓力。而牛奶、乳酪中都有豐富的色胺酸,能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4. 優格、優酪乳:腸道菌相可影響腦腸軸線,優格、優酪乳讓腸道有有好的腸道環境,讓你能維持好心情。5. 燕麥:燕麥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穩定神經,提升睡眠品質,還能穩定血糖幫助調節心情,另外燕麥也有碳水化合物可提供能量。6. 核桃:核桃富含礦物質鎂、維生素E,能穩定調節情緒。另外鎂可以說是天然的神經安定劑,可以穩定神經跟提升睡眠品質,平常多吃綠葉蔬菜、紫菜、堅果、燕麥、香蕉,能補充足夠的礦物質鎂。7. 茶:茶中還有還有微量的適量的咖啡因有助平復心情,茶胺酸也能放鬆情緒。可以在早上來一杯無糖茶,維持好心情之外也能幫助提神。8. 蛋:蛋白質幫助轉換血清素 可以穩定情緒、放鬆心情🥚9. 85%巧克力:巧克力雖然屬於甜食類,但「85%以上黑巧克力」糖添加的比較少,而且其中還有咖啡因和類黃酮、可可鹼,類黃酮增加大腦血流量,可可鹼協助調節情緒,所以適量享用是沒問題的。10. 熱可可:熱可可跟巧克力一樣,適度享用可以帶來好情緒,但建議不要加入過多的糖,建議加一點牛奶同時補充每日鈣質所需。11. 雞胸肉:雞胸肉富含維生素B6,能改善憂鬱情緒,另外蛋白質也能幫助轉換成血清素,幫助維持好心情。12. 全穀雜糧:全穀雜糧富含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可以養腸、健腦。維生素B群是維持神經系統運作最重要的維生素,可以透過全穀類、肉類、深色蔬菜來補充,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各種食物的原型均衡攝取。13. 莓果類:莓果類水果富含花青素,有強大抗氧化能力,能使大腦正常運作,建議可以多補充是藍莓、蔓越莓 都能緩解壓力。14. 毛豆:維生素B1穩定情緒 減少憂鬱、焦躁15. 水:水會影響血流,血流影響腦部運作,所以日常水分一定要足夠,建議每日至少攝取1500-2000cc的水分。一代巨星李玟的殞落令眾人悲慟,也讓大眾更加注意「憂鬱症」。看完以上關於憂鬱症的6大症病因素及15種吃了會好心情的優質食物,請評估看看自己或身邊親友是否有憂鬱症,如果長時間無法改善負面情緒,一定要尋求醫師或心理師的幫助。若你周遭有心情不好的人,快對他表達關心、伸出援手,我們都要一起好好的度過在地球的每一天。★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延伸閱讀:.天后李玟驚傳輕生,享年48歲!憂鬱症9大症狀 醫籲一跡象出現就該緊急送醫.不只憂鬱李玟還為乳癌所苦?罹癌後情緒轉變大,醫建議做1事讓抗癌效果加乘.醫曝李玟碰上2大關卡闖不過!這些名人也受憂鬱症所苦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不只憂鬱症,李玟還為乳癌所苦!罹癌後情緒轉變大 醫建議做一事讓抗癌效果加乘
華語流行天后COCO李玟憂鬱症輕生離世的消息震憾所有歌迷,而她的音樂人好友昨(5日)也在社群網站提到,不捨李玟遭遇了許多痛苦的事情,包括秘密與癌症對抗,讚她是一位位真正的鬥士。不止憂鬱症,李玟還為罹癌所苦?李玟的音樂人好友Jae Chong在社群網站上透露,李玟幾個月前跟他說她病了,她還說自己遭遇許多事情,包括秘密與癌症對抗,Jae Chong說她是一位真正的鬥士。根據《聯合報》電訪李玟的姊姊李思林,她指出其實乳癌的部分已經好了,「她過去一直都很樂觀,直到這半年狀況才比較不好,尤其是過去的這一星期更嚴重,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罹癌情緒轉變大 適時尋求身心科讓抗癌效果更加乘李玟或許不是單純因為罹癌而加重心理疾病,而是有太多不開心的事情加在一起,讓她身心受創難負荷。不過確實有許多人在得知罹癌後,憤怒、無法接受,進而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曾受訪指出,根據研究癌症病人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4倍,在台灣有將近半數的癌症患者有適應障礙、焦慮、憂鬱、失志等情緒問題,若能在關鍵時刻轉診至身心科進一步療癒心理的苦痛,能讓抗癌效果更加乘。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在「情緒與癌症」衛教資料中指出,人們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時,一開始不知所措、憤怒、恐懼和擔憂,接受治療後感到希望,但治療期間可能又因各種現實情況而感到壓力和焦慮,進而悲傷和憂鬱。身心科醫師林泰穎曾受訪表示,求助身心科的癌症病人以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居多,通常病人認為罹癌對家庭造成負擔,對家人抱歉,對未來徬徨,倍受煎熬,與家人相處退縮,無法穩定工作,嚴重會出現幻覺或妄想。乳癌早期發現 一二期治癒率八成以上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第1的癌症,但現在乳癌治療進步,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國健署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女性不要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診斷。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之對象.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之婦女.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參考資料】.獨/憂鬱+乳癌壓垮李玟最後一根稻草?親姊李思林悲痛親曝真相.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罹癌易有情緒問題 醫師:接受身心治療抗癌效果更佳.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7-03 名人.精華區
張明志/生物相似藥及學名藥 健保應鼓勵使用
台灣的健保制度自民國八十四年推行以來,過去各界評價很高,對於國人的健康與平均壽命有重大的影響,開辦至今,平均壽命提升十歲。但是這些是過往成績,目前已明顯落後於日本、韓國,主要原因是健康投資成本過低,跟不上先進國家。新藥等待期 平均為350天以健康費用的成本支出對比全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台灣連續近五年為6.1%,而韓國占比逐年上升至8.4%,日本11%。近年台灣GDP上升幅度已超越鄰近東亞國家,但是全國藥費支出卻是遠遠落後東亞及歐美先進國家。換言之,台灣的GDP紅利無法轉殖到健保體系。我們不但限制了薪資所得的保險率上限,且健保會及利益相關者通過的新藥預算,不增反減,四年來停滯不前,在基因治療、免疫腫瘤治療、標靶治療的高藥價年代,更顯捉襟見肘,於是延後新藥給付與適應症的擴增。新藥平均等待期為350天,其中治癌藥物等待更久。癌藥給付 不如病友期待癌藥給付品項、擴增適應症及療程總數合計,通過率差強人意,不如病友期待。此現象若得不到改善,則直接的結果是台灣的平均壽命比南韓少兩年,且現實世界有二至三成病患必須以較他國昂貴的自費藥價,取得健保不給付的新藥。一般而言,健保通過的藥價,為原廠建議,參考國際藥價後的合理折扣,簽訂MEA可操作的准入協議,所以自費藥價亦同步降價,可提高自費購藥的可近性。高價藥品在無部分負擔的制度下,健保署限縮於財源及藥物經濟學的考量,每一分錢都必須用在刀口上,新藥給付條件嚴峻。如何打破此僵局?健保財源重新分配,汰舊換新,把過專利期的藥,如三同成分學名藥,以及生物相似性藥物的取代是重要的手段。也就是設法把專利的原廠藥降價,尤其是有2A、2B類似藥品進入市場時,通常是創新藥物上市後5至10年,因市場競爭降價。生物相似藥 可節省支出專利保護期約10至12年,此時有相似療效與幾乎完全相同的化學式,立體結構不完全相同,稱為生物相似藥物,得到FDA或歐盟核准,如大分子的單株抗體,白血球生成素等,國際價格約原廠藥的30至80%。在歐洲,使用生物相似藥非常普遍,替代率很高,韓國是生物相似藥製造大國,替代率高,可以節省生物製劑的支出;如淋巴癌,乳癌,風濕免疫疾病的單株抗體,大腸癌及婦癌的抗血管新生藥等。在台灣,健保給付許多小分子抗癌學名藥,化學結構與原廠藥相同,但使用情形仍不理想。被視為可轉換(switchable)、可替代(interchangeable),有相同療效的學名藥,既然化學結構、生物特質、療效,存活期都相同或沒有差異,為何在台推行緩慢?推行藥價改革,政府應思考以政策鼓勵使用生物相似性藥物及學名藥。(作者張明志為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
-
2023-07-02 癌症.抗癌新知
生殖系統癌症改變親密關係 癌症治療手術後還能有性生活嗎?
罹癌後,不只生活出現大幅度變化,親密關係也可能悄悄改變。無論婦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生殖系統癌症,治療過程或療程結束後,都可能因身心變化影響親密關係。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將針對婦癌與乳癌患者,協助癌友面對親密關係課題,即使罹癌後身體狀況不如過往,仍可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彼此需求,更不再是不能啟齒的事。「他可能不愛我了」,太太憂心手術後不再有性生活。40多歲女性小雅(化名)罹患子宮頸癌,子宮頸經切除後長度縮短,她和先生感情一直都很好,性生活也非常融洽,但在手術後,她與先生就再也沒有性行為。她開始萌生各種憂心「為什麼不碰我?」「他開始嫌棄我了嗎?」「怕我傳染給他嗎?」「我的女性魅力不再了嗎?」「是不是他出軌了?」「他已經有新對象了?」小雅說,內心各種疑問,每天都環繞在腦中,某天詢問其他病友,病友告訴她「不要怕,一定要試試看」。當晚她硬著頭皮,嘗試與先生恢復性行為,但術後子宮頸功能不像過往,潤滑程度不如生病之前,那一晚小雅與先生的經驗很差,讓小雅更為沮喪,她哭著打給當初給予建議的病友說「怎麼辦?先生可能真的不愛我了。」「太太活下來就很好了」,先生壓抑自我需求。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團隊成員、慈恩心理治療所所長邱似齡說,性議題對於亞洲人本來就難以啟齒,更何況是癌友。有些夫妻自訴性生活融洽,並不是真的融洽,而是沒有發生問題,但是否滿足彼此,都是「猜測」而已。許多夫妻會說「我們都有談呀」,看似有溝通,但他們口中的談,是確認兩人今晚同意性行為、約好時間,至於怎麼進行才能滿足彼此?「幾乎沒有談過」,也因此,癌友更難向伴侶開口,提出對性生活的需求。邱似齡說,小雅夫妻後來參與諮商,先生說,他不是不想跟小雅有性行為,而是不知道太太治療結束後,什麼時候可以怎麼開始。當太太在術後主動表達需求,但結果卻沒有獲得很好的回饋,他也很挫折,甚至告訴自己,太太能活下來就已經很好了,至於性生活,「沒有就是沒有了」,安慰自己並壓抑需求,他也不敢再提,擔心一開口,成了太太心中的衣冠禽獸。類似案例非常多,邱似齡說,年輕夫妻對性溝通上優於長者,比較有機會在罹癌後,溝通出適合兩人的模式,但是對於保守的50到60歲族群,也是罹癌高峰年紀的夫妻來說,「根本沒辦法這麼細緻的溝通」。生育年齡罹婦癌,事先與醫師討論,仍有機會生小孩。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李佩怡說,多數癌友面對癌症的當下都很茫然,一聽到「癌症」二字,內心剩下的只有恐懼,且馬上聯想到死亡,沒有看到現在的醫療已經讓癌症走向慢性病,也沒有思考到罹癌得同時準備維持生活品質,或是直接判定自己是沒有機會生育、擁有性行為,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維持。癌症希望基金會服務全癌症病人,議題多元也牽涉各面向。李佩怡說,乳癌病人多數面對切除乳房、失去性徵後的自我認同課題,伴侶怎麼看待自己?自己該怎麼面對各界觀感?婦癌患者,除了子宮頸癌,還包含卵巢癌,卵巢癌患者可能因為化療,提早停經面對更年期,也可能無法再生育。本來有計畫生育的女性,可能沒想到可以先與醫師討論,如何讓自己還有機會擁有孩子,只想到癌症恐讓小命不保,直接先手術化療,術後再來討論卻已經來不及。男性化療影響精子品質,須提早做好規畫。不只女性,男性也有類似課題,攝護腺癌患者因為化療,可能影響精子製造,或精子品質不佳,同樣也可能不孕。李佩怡說,如果病友能提早認知,這些事情都可以談,癌症希望基金會能給予資源協助,癌後也能維持有品質的生活。癌友的生育計畫美國癌症醫學會曾建議醫師面對癌症病患,必須將生育能力列入治療考慮因素之一。.卵巢癌、睪丸癌,手術切除癌細胞後,男性保留一側睪丸,就還能製造精子。女性卵巢左右兩側輪流排卵,只要留下一側卵巢,基本上還有排卵能力。.如果因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需要切除子宮,患者就得找代理孕母,才可能生育。.化療藥物對精母細胞、卵母細胞這類分裂中的細胞來說,影響最大,可能導致不孕或受孕機率下降。但現在化療種類繁多,毒性差異很大,並非所有化療藥都有強大殺傷力,有些懷孕時也能用。.懷孕三個月內的胚胎很脆弱,這個階段不能化療,但三個月後,寶寶成形,器官慢慢成熟,孕婦有機會接受化療。現在愈來愈多懷孕病人可兼顧治療和寶寶。.若經濟能力許可,趕在治療前把卵子取出來冷凍。HOPE癌友常見生育問題懶人包:https://hopecancerfertility.pse.is/fertilitylazybagpdf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2 癌症.飲食與癌症
雞、鴨、鵝比較毒,生病的人盡量不要吃?癌友該怎麼補足營養
癌友最忌諱的是不均衡的營養補充方式,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抵抗癌症。高醫大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表示,癌症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例如胃口不好、噁心、嘔吐、吞嚥困難,常會影響癌症患者攝食的情況,造成營養不良的風險,甚至讓體重往下降,進而影響患者的免疫力,甚至影響療程。黃孟娟說,在癌症治療期間,要關注體重有沒有下降,如果病人的體重有較大流失,在治療之後,要先把體重恢復到正常;有一些癌症,例如乳癌,與肥胖有關係,治療後一定要維持理想體重。癌友要怎樣維持健康均衡飲食?國民健康署公布「我的餐盤」圖像,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我的餐盤」圖像分成六個部分,分別為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以提醒民眾每餐皆應攝取到6大類的食物。癌友正確營養觀念蔬果、蛋白質攝取要足量黃孟娟說,台灣人比較注重吃飯,癌症患者更要重視蔬菜水果、一定要足量,「飯跟蔬菜一樣多,菜比水果多一點!」每一餐都要有深綠色蔬菜,因為營養豐富,再搭配其他顏色蔬菜及各色水果,才能攝取比較多的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除了蔬菜水果足量,還要提高蛋白質攝取,尤其動物性蛋白質不能少,素食者可從奶、蛋中攝取。黃孟娟說,蛋白質類的食物,食用順序黃豆類擺在第一位,第二位是魚類與海鮮,第三是蛋類,第四是兩隻腳的肉,最後是四隻腳的肉。癌友每一餐大約要吃一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食物,才能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紅肉限量、加工品建議別吃黃孟娟表示,癌友食用紅肉,也就是豬、牛、羊肉,建議一星期小於500克,換算成每天的攝取量,一天最多不要超過女生手掌的三分之二。加工肉品例如熱狗、肉乾、香腸、粉腸、逢年過節的醃肉、臘肉,都不建議食用。糖攝取量不能超過總熱量5%黃孟娟說,如果有慢性病或癌症,糖的攝取量不能超過總熱量5%,一個60公斤到70公斤的人,一天約需2000大卡熱量,5%就是100大卡、大約是五顆方糖,一杯750c.c.半糖飲料的糖含量,就可能超過癌友一天的糖攝取量。黃孟娟建議癌友,要追蹤記錄體重,尤其是必須做好體重管理的大腸直腸癌或女性乳癌患者,最好能養成每天早上起床記錄體重的習慣。如果想了解自己的飲食有無缺點、健不健康,就診時可到醫院諮詢營養師。癌友飲食最想問Q:癌友能不能外食?黃孟娟說,癌友並非不能外食,而是要盡量選擇比較原型的食物,並謹記「我的餐盤」圖像,「飯跟蔬菜要一樣多」。例如去麵店可以點水餃,水餃就是水餃皮包肉,再搭配燙青菜,紫菜湯或酸辣湯,大部分的食物原型都看得到。湯麵與乾麵來說,湯麵比較好,乾麵放了很多豬油,豬油對很多癌症比較不好。便當店盡量找可以選三格蔬菜的,這樣蔬菜的份量才會跟飯差不多。不要選油炸肉品,因為台灣常用飽和油脂或豬油去炸,高溫烹調致癌物較多,可以選滷雞腿,也能選燒肉,但不要有烤到變黑的部分。超商最好的主食是番薯,如果有用小麥粉、五穀粉加上堅果、乾果製成的雜糧麵包也很好;超商的蔬菜不多,不過可以買到生菜沙拉、水果;蛋白質可以選擇茶葉蛋或蒸蛋、豆漿、牛奶、燕麥奶、優格或優酪乳;超商也有白飯,不過是微波爐食品,含防腐劑、保存期限二到三天,如果一個禮拜吃兩、三次還行,再多就不建議。Q:癌友能喝雞精嗎?黃孟娟表示,雞精是把雞放在電鍋上加熱,讓牠所有的汁往下滴,汁再去油就是雞精,內容物是水解的胺基酸或維生素,加上少許的蛋白質,一般的雞精一份是35大卡左右,熱量相當低。癌友可以吃雞精,但不能把雞精當成主要食物,曾有案例一天吃六罐雞精,卻造成熱量與蛋白質不足,體重減輕、免疫力變差。Q:雞、鴨、鵝比較毒,癌友盡量不要吃?民間流傳雞、鴨、鵝比較毒,生病的人不能吃。黃孟娟說,其實這句話是錯的,雞、鴨、鵝可提供蛋白質、胺基酸、鐵質、維生素B等營養素,而且都是健康的白肉,只是皮的脂肪含量高,建議避免食用。烹調時不要用油炸或長時間燒烤,可以用水煮或滷,並注意均衡飲食原則即可。Q:卵巢癌和乳癌患者不要吃黃豆?黃孟娟說,雌激素過高有引起卵巢癌跟乳癌風險,天然的黃豆食物如豆腐、豆漿,雖有大豆異黃酮但含量不高,而且其作用僅雌激素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不足以改變體內雌激素狀態,一天可以吃一份到三份的黃豆製品,一份黃豆製品相當於一杯240c.c.的豆漿,或嫩豆腐半盒,或豆皮三分之二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7 焦點.食安拉警報
又有食品被檢出環氧乙烷 美國進口調味料「超標相當多倍」
食藥署公布本周邊境違規食品,再度檢出致癌物「環氧乙烷」,為美國出口的「卡宴辣椒粉」檢出殘留農藥環氧乙烷107.365 mg/kg超標百餘倍。另一款「馬芹粉」則一口氣檢出22項農藥超標。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馬芹粉在國內也被稱為孜然粉,是國人愛吃的調味料,後續將持續採行百分之百「逐批查驗」,同時退運銷毀。美國「卡宴辣椒粉」、「芫荽籽粉」檢出環氧乙烷 超標相當多倍繼泡麵之後致癌農藥「環氧乙烷」再度被檢出,由「保灃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進口的美國「卡宴辣椒粉」10個3.97公斤、「芫荽籽粉」80個、31.74公斤,都被檢出環氧乙烷,分別檢出殘留農藥環氧乙烷107.365 mg/kg、147.894 mg/kg,超出定量極限0.055ppm百餘倍。林金富表示,環氧乙烷是食品殺菌劑,主要用於調味劑、香料等防蟲、驅蟲之用,食品廠商會以薰蒸方式進行,但國內並不准用,此次超標相當多倍,將全數退運或銷毀,同時半年內已多次累犯,將維持百分之百逐批抽驗措施。「馬芹粉」農藥殘留含量不符規定另外,同樣為「保灃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同批進口的「馬芹粉」,一口氣檢出22項農藥殘留違規,分別檢出亞滅培2.13 ppm、亞托敏0.91 ppm、貝芬替1.19 ppm、可尼丁0.3 ppm、凡殺同0.07 ppm、氟尼胺0.25 ppm、菲克利 0.46 ppm、益達胺0.31 ppm、佈飛松2.13 ppm、賽速安0.9 ppm、脫芬瑞0.09 ppm、三賽唑3 ppm、三氟敏0.16 ppm、芬普尼0.047 ppm、芬普尼代謝物0.006 ppm (芬普尼及其代謝物之加總為0.053 ppm)、陶斯松0.67 ppm、賽滅寧0.53 ppm、待克利0.23 ppm、愛殺松0.6 ppm、丙基喜樂松0.09 ppm、克收欣0.62 ppm、得克利0.94 ppm。林金富表示,依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農藥亞滅培、亞托敏、貝芬替、凡殺同、氟尼胺、菲克利、益達胺、賽速安、脫芬瑞、佈飛松、三氟敏、待克利、丙基喜樂松、克收欣、得克利定量極限均為0.05 ppm;可尼丁、陶斯松、賽滅寧定量極限均為0.03 ppm;三賽唑、愛殺松為不得檢出;芬普尼、芬普尼代謝物定量極限為0.002 ppm,因此全數違規產品皆退運銷毀。近期被驗出環氧乙烷食品列表.6/27:美國的「卡宴辣椒粉」、「芫荽籽粉」、「馬芹粉(孜然粉)」.4/11:韓國Nongshim農心精燉拉麵(袋裝).2/15:印度進口咖哩粉.2/14:印尼進口「BONCHILI辣味炒麵(BONCHILI INSTANT NOODLES SPICY MEE GORENG FLAVOR)」、「LEMONILO速食麵 A111(LEMONILO MI INSTAN RASA MI GORENG)」.1/17:韓國泡麵「農心」超進化辛碗麵(豆腐泡菜味)認識「環氧乙烷」環氧乙烷主要用於製造乙二醇(一種用於製造抗凍劑和聚酯的化學物質)。它也用於醫院和滅菌設備,對醫療設備和用品進行消毒;也用於食品的滅菌,以及在某些儲存的農產品(例如香料和草藥)控制蟲害。環氧乙烷目前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民眾長期接觸有增加罹患血癌、乳癌的風險。環氧乙烷在部分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核准使用作為香料、芝麻薰蒸殺菌的農藥,但國內農委會並未准許使用。美國「鮮紅櫻桃(FRESH CHERRIES)」 農藥殘留含量不符規定同時,由「福和生鮮農產股份有限公司」進口的美國「鮮紅櫻桃」1471公斤,檢出殘留農藥氟尼胺0.03 ppm。林金富表示,依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農藥氟尼胺定量極限為0.01 ppm,因此不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規定,將全數退運銷毀,也將調整為百分之百逐批查驗措施。【資料來源】.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6 醫聲.癌症防治
LDCT揪早期肺癌楊泮池:看見死亡率下降轉機
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肺癌依舊蟬連冠軍,面對不斷攀升的趨勢,中央研究院士楊泮池直言:「我們也看到轉機了!」第一期病人增加、第四期病人下降,死亡率逐漸改善。他說,多年來台灣菸害防治的推廣非常成功,加上近年來積極宣導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原來第四期的患者男女性別都遠高於50%,造成肺癌死因高居不下的主因,目前已看到第一期病人增加、第四期病人下降且死亡率也逐漸改善,特別是女性肺癌患者第一期已高於第四期了。加上政府從去年7月1日開始針對高危險族群,包括重度吸菸族群及不抽菸但有家族肺癌病史者,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都讓人看到新的曙光。雖然已有國家政策,不過楊泮池仍建議環境致癌源暴露較高者,包括空汙及工作會接觸到石綿、放射性物質等職業者,也該定期篩檢。去年7月推LDCT篩檢政策,四萬多人篩檢,四百多人確診。肺癌發生原因與抽菸、基因遺傳及環境暴露包括空汙都有相關,楊泮池指出,國外肺癌患者近八成以上是抽菸,台灣剛好相反,三分之二以上無抽菸史之男女比將近一比一,然而,女性肺癌個案只有5.9%吸菸,執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發現,不抽菸但有肺癌家族史者,是肺癌的高風險族群。這樣的發現促使政府去年7月開始推出LDCT篩檢政策。楊泮池指出,近一年來約有四萬多人篩檢,有四百多人確診,診斷率達1%左右,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沒有抽菸,有家族史的肺癌檢出率比抽菸者多一倍,確實與TALENT計畫臨床的數據吻合。華人帶有高比例EGFR基因,空汙問題不容忽視。而空汙的研究也有新發現,楊泮池指出,PM2.5空氣汙染會活化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使致癌基因表現更高、癌化進程更快,由於華人帶有高比例的EGFR基因,空汙問題不容忽視。醫界期盼2030年肺癌五年存活率可以倍增,要達成目標,早期患者的比例就要更增加,楊泮池認為,由於早期肺癌沒有症狀,超過一半的患者診斷罹癌已是第四期,即便在台大醫院接受治療,五年存活率能從8%提高到16%,仍無法與第一期五年存活率80%以上相比,要能提高存活率就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LDCT就是早期篩檢工具。他建議,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可以在家人罹癌的同年齡時就進行篩檢;至於工作環境長期接觸高空汙及其他致癌源如:石綿及其他放射性物質等民眾,可以每一到兩年定期篩檢。他認為,針對特定高風險族群若能以小規模臨床試驗,作為擴大篩檢的證據,比較符合成本效益。至於沒有家族史及吸菸史的民眾,可以進行健康檢查時進行篩檢,建立自己的基礎LDCT背景影像,檢查正常僅需三到五年再複驗即可。政府推動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免費篩檢政策國健署條件: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2.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篩檢:二年一次免費篩檢申請方式:洽詢辦理的醫院桃園市政府條件:40歲以上男性、女性為肺癌高風險族群的桃園市民,以下為高危險群定義。1.具相關疾病史/家族史者● 10年內曾有肺結核病史者(非疑似及治療中者)● 10年內曾有乳癌病史者(非疑似及治療中者)● 40歲至44歲女性、40至49歲男性且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曾罹患肺癌者2.具重度菸品接觸史者● 40至49歲30包-年以上之重度吸菸者。● 重度吸菸史者(30包-年以上)之40歲以上同住家人,每戶限1人3.特殊職業暴露(需本府核定列冊人員)● 暴露在石綿相關職業,或致癌物質環境砷、鎘或鎳工作1年以上且迄今超過10年者4.空汙、油煙暴露(需本府核定列冊人員)● 13處工業區工作10年以上者、廟宇工作10年以上者,每家上限2人● 四大觀光夜市範圍內攤販及商家且暴露油煙10年以上實際從業人員,每家上限2人● 環保局清潔大隊外勤人員(含外勤退休3年內人員、機車定檢站及柴油車認證保養廠、柴油動力檢測站)● 警察局及消防局外勤人員(含外勤退休3年內人員、義警、義交、義消)● 殯葬管理所工作10年以上者(含退休3年內人員)篩檢:三年一次免費篩檢申請方式:衛生局線上預約平台填寫個人資料後提出申請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國際論壇:肺盡心思 保護您●時間:2023年7月5日(三) 08:00-12:00●地點:桃園市綜合會議廳(桃園市桃園區縣府路11號2樓)●名額有限!立即免費報名(現場備有餐盒):https://forms.gle/6c5Zk6TPwnbURi1V8「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6-26 癌症.飲食與癌症
子宮內膜癌患者不能吃豆類食品?醫師建議每日攝取黃豆量
子宮內膜癌患者不能吃豆類食品是真的嗎?一位五十多歲停經後婦女,2022年於本院做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報告結果「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細胞 (ASCUS) 」,婦產科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在陰道超音波檢查中發現子宮內膜長瘜肉,3月中旬患者接受子宮瘜肉切除,病理報告「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醫師仍不放心。於4月安排腹腔鏡子宮切除術,手術後的病理報告竟然為「子宮內膜癌」,為求慎重起見,於是再安排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前些日子,這位病人跑來問我:「賴醫師,朋友告訴我不能吃豆類食品,是真的嗎?」我回答:「妳當然可以吃囉!黃豆、豆腐、豆漿還有其他豆製品都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我接著說:「喔!我知道妳是擔心裡面的大豆異黃酮是嗎?」,病人 …。女性荷爾蒙與癌症關連性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相關聯的癌症有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雌激素會刺激這些含有荷爾蒙受體細胞的生長,使女人出現第二性徵,包括:胸部更豐滿、皮膚有彈力、人變得青春美麗、懷孕生小孩 …)。當然,雌激素也可能會刺激正常細胞癌化現象;或者促進患者的癌細胞再度增生,導致日後癌症復發或轉移情況發生。大豆異黃酮是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的化學結構與功能類似女性雌激素,故稱為「植物雌激素」,不同於「動物雌激素」(即在自己體內製造或動物產生的雌激素)。大豆異黃酮是「弱雌激素」作用,不會有細胞癌化情況發生,有許多大型臨床試驗都支持這個論點,所以不用害怕雌激素的副作用。對於停經後婦女,因體內雌激素減少,容易造成鈣質流失,導致骨質疏鬆;因此許多醫師及營養師都建議停經後婦女應該多喝豆漿和豆製品。 每天要攝取多少豆類食品才夠?根據許多醫學文獻發表:『建議每天攝取大豆蛋白25公克或大豆異黃酮40~80毫克』。 若以大豆異黃酮含量占黃豆 0.2%,則每日需攝取黃豆量 = 50 ÷ 0.2% = 25000 毫克 = 25 公克 = 豆漿 1.5 杯 = 傳統豆腐 5 格 = 嫩豆腐3/4盒 = 小豆干 1.5 片。這是約略計算值,癌友們可以自行增減量或選擇自己喜歡的豆類製品,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以竟其功』。每日需攝取黃豆量(擇一) 每日需攝取黃豆量 = 50 ÷ 0.2% = 25000 毫克 = 25 公克 =豆漿 1.5 杯=傳統豆腐 5 格=嫩豆腐3/4盒=小豆干 1.5 片(本文出自《腫瘤科賴易成醫師手札》粉絲團,非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4 寵物.照顧指南
養貓一個月要花多少錢?花費大公開!日本調查結果:養貓一生,要花「●●萬」
養貓是一輩子的責任!在養貓前,先了解養貓費用並評估自身經濟能力,才能給貓咪良好的生活品質。「養貓費用多少?平均一個月要多少錢?」如果你也想加入貓奴的行列,可以先評估養貓費用後再決定喔!一開始養貓需安排基本健檢、驅蟲、預防針及購買飼料、貓砂等用品,花費較高,那之後每個月養貓開銷大約是多少呢?本篇帶您了解。養貓要多少錢?養貓初期3大花費●初期開銷1.體檢+預防針+晶片一開始飼養貓咪在回家前,需先做基本血液檢測、例行性疫苗接種及體內外驅蟲,因各地區獸醫師公會診療費用標準不同,體檢費用大約1,500~3,600元不等;疫苗接種部分,依《台北市獸醫師公會診療收費標準》,貓咪含佐劑三合一疫苗為900元,五合一疫苗為1,000元,不含佐劑三合一疫苗為1,200元,四合一疫苗為1,500元;體內外驅蟲費用則200~400元不等。除了體檢之外,飼主也需依法為貓咪植入貓咪晶片,完成寵物登記,晶片植入費用約為300元,寵物登記費用以貓咪是否絕育區分,已絕育費用通常為500元,未絕育1,000元。若未植入晶片者,可依《動物保護法》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並限期改善,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此外,依動保法規定,三月齡以上之寵物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一劑約200~300元,並於每年定期接種,若違者可依法處3萬至15萬元罰鍰。●初期開銷2.絕育費用依《動保法》規定,特定寵物飼主應為寵物絕育,違反者將依法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除了法規規定寵物節育外,其實貓咪結紮對身體也是有益處的,母貓建議在第一次發情前就結紮,能降低日後子宮蓄膿、乳癌、卵巢癌等風險;公貓結紮則可減少睪丸腫瘤、疝氣、前列腺腫大及前列腺癌等風險貓咪節育費用包含術前血液檢測費用、麻醉費用及手術費用: 目前各縣市皆有提供絕育補助,若有需要者,可至各縣市動物保護處查詢、申請。●初期開銷3.貓咪用品若是養貓新手,在養貓初期勢必得購入貓砂、貓砂盆、飼料、罐頭、飲水機、外出籠、貓窩、貓跳台、貓抓板、指甲剪等生活用品,若一次備齊,可能需要4,000~6,000元不等。養貓一個月平均花費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綜合保險機構R&C於2022年12月26日至27日,針對日本20~60歲3000位養貓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養一隻貓平均一生開銷為2,646,956萬日圓,相當於近59萬新台幣,其中占比最高花費為「伙食費」,平均需644,885日圓(約14萬新台幣),其二為「醫療費」,平均需468,419日圓(約10萬新台幣)。綜合保險機構R&C針對日本3000位養貓民眾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養一隻貓平均一生開銷為264萬日圓,相當於近59萬新台幣。(圖片來源:翻攝自R&C網站)實際每個月花費可分為伙食費、用品雜支費、醫療預備金等:●養貓一個月伙食費貓咪食物分為罐頭、飼料及營養保健食品,各品牌飼料及罐頭價格不一,飼主的餵食偏好也會影響養貓月支出的高低。乾飼料平均1kg約250-500元,但貓咪為為肉食性動物,水份攝取通常來自於肉類本身,乾飼料含水量通常不超過 10%,加上貓咪舌頭呈倒刺狀,飲水效率很差,不太會主動喝水,喝水頻率也不高。就健康層面考量,若長期單一食用乾飼料,可能會因水份攝取不足,發生便祕、泌尿道問題甚至引發貓咪腎衰竭等。建議飼主除了乾飼料可搭配罐頭,貓主食罐平均約65元,並以罐頭+水的方式讓貓咪補充水份,減少貓咪腎臟負擔,營養保健品則可依貓咪身體需求選購相對應保健品。●養貓一個月用品雜支費養貓消耗品如貓砂,會依據貓砂種類、品質,價格有所不同,便宜的貓砂可能凝結力、除臭效果都不佳,或是有些貓咪會偏好特定種類貓砂如礦砂,品質好一點的貓礦砂25磅大約需500~700元不等,根據貓口數,每個月所需貓砂量也會不同。除上述必要花費外,不少人還會添購貓咪的衣服、玩具、零食等,這些支出也佔每個月雜支費用一定比例。●養貓一個月醫療儲備金在台灣,人生病有健保補助,醫療費用相較不高,但毛孩一生病,費用可能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都有可能,飼主應培養每個月儲蓄醫療儲備金的習慣,避免日後毛孩生病、年老時,無法負荷龐大醫療費用。建議每個月儲蓄1,000~5,000等醫療儲備金或是投保寵物保險也是不錯的選擇。養貓定期健檢費用貓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浚岳(伯源)醫師提到,貓為獵食、肉食性動物,為食物鏈頂層動物,通常會隱藏生病狀態,有些疾病雖可以從日常行為觀察,但貓咪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並預防。貓咪定期健康檢查,有助早期發現疾病並預防。建議年輕貓咪平均1-2年做一次健康檢查,中老年貓因甲狀腺亢進、腎衰竭、心臟病發生率較高,則建議半年就要做一次。健康檢查依項目多寡不同,費用可能落在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延伸閱讀:.你的1年等於毛孩5~7年!貓狗健檢項目、費用一次看.帶著愛犬去旅行/長腫瘤被宣告剩2年壽命,主人帶環島留下美好回憶.愛貓族超車狗派!獸醫師提醒品種貓常見疾病與預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3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罹癌別檢討自己,可能是運氣不好!吳敏綺分享乳癌日記鼓勵癌友
「雖然得癌症可能是運氣不好,但現在回想起來我的運氣還算不錯。」綺顏診所院長、皮膚科醫師吳敏綺說,做乳房攝影當天,天氣正好,剛好收到衛生單位簡訊通知,家裡附近有乳房攝影車,熱愛運動的她就騎腳踏車前往,當時什麼症狀都沒有,卻因此早期發現及早處置。健檢沒追蹤 乳房攝影發現異狀吳敏綺坦言,其實在前一次健檢時已發現乳房有鈣化點,需要追蹤,但因為無症狀,因此輕忽而沒有定期追蹤。她是在2021年春節前做乳房攝影,沒多久就接到通知有異狀,很心急地託人去拿檢查報告,大年初二請在醫院工作的親戚幫忙看報告,再經由乳房穿刺檢測初步得知是乳癌第一期。考量先生在長庚醫院任職,吳敏綺於是轉往長庚醫院就醫且確診罹患乳癌,進而接受達文西機器手臂乳房全切除手術以及自體游離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從被診斷乳癌到開刀的時間很短暫,當時幾乎每天睡前都在哭。」吳敏綺憶及那段時光仍不禁泛淚。她說,直到決定開刀到那刻,才比較安心。手術後,必須住進加護病房三天,吳敏綺說,那時非常痛苦,不只傷口大,人更難以完全躺平,甚至出現全身麻醉後的幻覺,感覺整個人都要掉到床裡面,現在想起來仍心有餘悸。術後追加標靶治療 如今穩定控制然而,術後的病理報告卻證實,她罹患乳癌第二期,因此還必須接受標靶化療,歷經14次的抗體藥物複合體T-DM1治療,期間一度因副作用血小板低下問題嚴重而暫停,完成療程時已是2022年中旬。但這不是治療的終點,為控制乳癌癌細胞,目前吳敏綺仍要吃抗荷爾蒙藥物Tamoxifen,並且每3個月回診一次。Tamoxifen有其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子宮內膜增生或是其他病變,因此她須定期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現今屬於穩定控制階段,「希望一切順利」。吳敏綺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術後一個月就回到診所看診,但減少看診時間,術後兩個月便開始去海裡游泳,也漸漸重拾熱愛的跑步,甚至挑戰鐵人三項「半鐵」。她說,生病之後,更重視生活以及工作間的平衡,一方面不讓自己太累,另一方面再次擁抱原本熱衷的事物。家人是支持力量 看診更具同理心「現在我對事情看得更開,不像以前總要求完美、給自己太大壓力,有些不重要的事情也不會往心裡去,更重視與家人的相處。」吳敏綺說,在治療期間,家人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不只是實質上的照護,更在情緒低落時陪伴她。她與先生、兒女有不少共同興趣,會一起上山下海、運動、旅遊等,生病後更把握時間去基隆游泳、坪林種茶,盡量不讓原本的生活受到影響。吳敏綺很願意分享生病罹癌的經驗,並且把她的治療過程變成乳癌日記公開在網路上,「希望有一樣疾病的人看到後,可以得到一些安慰,甚至是鼓勵。」她說,有求診的病人是因為看到她的抗癌日記而來,並且在看診的過程跟她分享自己的故事。她經歷生病之後,在看診時也變得更有同理心,有不少病人不只體諒她生病,還會來關心她的狀況。有些人生病後會檢討自己是不是什麼地方做錯了,或是飲食哪裡沒有做對。吳敏綺認為,癌症沒有絕對的成因,可能就是運氣不好,因此,不需要去改變原本的飲食或是生活方式,「我就要按照原本想做的事情去做,甚至要過得更精彩!」吳敏綺小檔案●現職:綺顏診所院長、皮膚科醫師●年齡:56歲●罹患疾病:乳癌第二期●發病時間:2021年初●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乳房全切除、自體皮瓣重建乳房手術、T-DM1標靶治療、抗荷爾蒙藥物Tamoxifen●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不用檢討自己做錯什麼事,或是什麼原因造成得癌症,要把原本的生活過得更精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1 醫聲.癌症防治
專家懷疑:台灣癌症死亡率高,是因「這件事」做不到位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發布的111年國人死因統計,惡性腫瘤、癌症依然獨占鰲頭,以死亡率計算,肺癌的死亡率排名第一,肝癌、口腔癌、胃癌、食道癌等也都榜上有名,許多民眾或許會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健弘與台大醫院與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在「2023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不約而同指出,上述癌症病友只要進入晚期,不僅更難治療,如果是部分類型的腫瘤,治療選項也不多,病友只能苦等奇蹟降臨,健保給付免疫治療等創新療法的腳步過於緩慢,與國際趨勢無法同步,導致許多病患治療不到位,或許也是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原因之一。醫師籲:全面給付免疫合併療法,才能拯救更多人命「不像肺腺癌,肺部麟狀上皮癌患者如果沒有驅動基因突變,幾乎沒有標靶藥可用,化學治療藥物也是20年前研發,只使用傳統藥物,多數病患存活不超過一年。」談到部分晚期肺部麟狀上皮癌(簡稱肺麟癌)病患所面臨的「同病不同命」困境,吳教恩深感不捨。不過根據國外醫學研究顯示,無論這些病患的免疫檢查點PD-L1蛋白表現量是高、是低,若使用免疫治療合併化療,病人存活希望就會大增。從數據來看,如果病患只接受傳統化療,追蹤五年,平均存活期只有11個月,但如果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平均存活期可增加到17.2個月,五年存活率也從單純化療的9.7%增加到18.4%,代表有五分之一的病患有機會存活超過五年。吳教恩懇切呼籲,像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或像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都已將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列入肺麟癌治療選項,且治療費用也已全面給付,健保署執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時,主要參考上述三大國際HTA與亞洲先進國家資訊,而這些國家都已「全面給付免疫合併療法」,期待健保署也可以跟進,讓肺麟癌病患可以有更多生存機會。晚期食道癌、胃癌病友,急需更多治療選項「我們的政策,到底是要讓有藥可治的人,可以有更多藥,還是要讓無藥可治的病患,可以有稍微多一點藥?」長期關注胃癌、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癌病患治療權益的梁逸歆只要想起病患所陷入的治療「悲慘世界」,便感到忿忿不平、十分心疼,因此,他在2023免疫治療論壇上提出上述尖銳質疑。演講時,梁逸歆提到一位捆工病例,這位壯年男性是家庭重要經濟支柱,有兩名幼子要養,其中一個孩子是罕病兒,當他發現罹患口腔癌、食道癌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先進、健保給付的標靶、免疫藥物可供使用,連好一點的紫杉醇也要自費,為了讓孩子活久一點,他放棄使用任何自費藥物,這代表他就只能等待疾病惡化、走向人生終點,即使醫師為他找尋資源、請媒體幫忙報導,鼓勵民眾捐助善款,他還是把錢全留給家人、孩子,最後犧牲自己生命。梁逸歆說,這就是目前台灣胃癌、食道癌病患所遭遇的悲慘命運,以胃癌健保給付藥物來說,目前只有第一線治療有傳統化療藥物與紫杉醇可選,標靶藥物有一款,到了第二線治療,病患沒有標靶藥物,也沒有紫杉醇可用,只剩下一款口服化療藥物,不過由於病患的腫瘤長在食道、胃部,根本無法吞嚥,此時給予口服化療藥物,對病患根本沒有幫助,在他臨床經驗中,只有極少數患者活到可申請口服化療給付,其他病患在治療期間已陸續離開人世。若是晚期食道癌病患,治療選項更稀缺,根據日本、韓國與全世界治療指引,晚期食道癌病患除了化療,還有紫杉醇、標靶藥物、免疫藥物等可進行搭配,但在台灣的健保給付制度,食道癌病患只有傳統柏金5FU等二次世戰時期所研發的化療藥物可選,與全世界新藥給付情況相比,成績等於是「滿江紅」。台灣食道癌、胃癌病患人命,比較不值錢?根據日本真實世界數據,日本晚期食道癌三線治療加上免疫、標靶治療後,若以標靶藥物通過給付核准的2017年為界,病患存活期從14個月增加到17個月,成長幅度達25%,而台灣的食道癌病患人命價值,藥費只有新台幣27萬元,遠遠不及日本人或其他各國人士,胃癌一條人命所花藥費,則只有新台幣54萬元,梁逸歆直言,「很多人說,每一條命都是等值的,從數據來看,真的是這樣嗎?」此外,台灣的第四期胃癌五年存活率,只有4.5%,代表一百名患者中,五年後只有不到5人存活,乳癌五年存活率則超過三分之一,韓國的第四期胃癌存活率是台灣兩倍,日本的第四期胃癌「十年存活率」也是4.5%,不過日本是十年存活率,台灣是五年存活率,兩者有很大差異。討論到食道癌,情況更慘烈,第四期食道癌的五年存活期,只有3.4%,日本是台灣的七倍,韓國則是台灣的5到6倍,治療成果非常差。梁逸歆援引這些數字的目的,只希望健保署可以讓晚期食道癌、胃癌病患多一些治療選項,無論是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每一個選項,都代表一個活命的機會。健保制度「藥」改革,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至於晚期肝癌治療,陳健弘指出,觀察癌症相關數據,發生率多與早期篩檢政策有關,而死亡率則多半與晚期用藥策略、健保給付政策等息息相關,治療到位不到位,常決定晚期病患的生死命運。華人研究顯示,晚期肝癌病患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標靶藥物,存活期可增加一倍之多,根據健保署資訊,健保共擬會已決定將免疫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納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療程給付,這是很大的進展。不過陳健弘認為,在健保體制下,病患使用這些新創藥物,只能選擇「全有或全無」,其間並沒有部份負擔選項,這是很不合理的制度設計,很多病患沒有自己出錢,便不會珍惜這些珍貴醫療資源,這是健保整體制度的問題,需要進行整體改革,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新威脅!抗藥菌風暴 恐年奪逾3萬人命
新冠走入後疫情時代,兩大感染醫學會憂心「抗生素抗藥性疫情」風暴隱然成形。專家指出,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二至三倍,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都可能受到衝擊。國外研究發現,近三成醫師認為五年內癌症治療選擇就可能因抗藥性而受限。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都重視議題,不只造成病程延長也衝擊經濟,預估全球GDP將減少2%至3%;2050年推算台灣每年有3萬3千人死於抗藥性病菌感染,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造成的死亡總和,經濟損失達5千2百億元,醫療支出9百億元。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兩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對比2013年與2022年,我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百分比持續上升,以克雷伯氏肺炎菌CRKP(KP菌)為例,醫學中心從14.8%上升到38.4%,區域醫院則從12%上升到48.9%。邱政洵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感染新冠雙側肺浸潤住院,卻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及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所幸使用後線抗生素才脫險。社區中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邱政洵指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就醫,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經一個月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出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棒球賽譬喻抗生素與抗藥性的關係。他說,投手相當於「抗生素」,打擊者就像「細菌」,野手是「免疫系統」。如果比賽一直使用同一個投手,投手習性會被打者摸熟、能力就會變弱;而免疫力不好的人就是防守能力差,一但被打擊出去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威脅。王復德說,造成抗藥性疫情升溫的原因,包括民眾未依照醫囑使用,醫療院所未落實感染管制、抗生素未合理使用,研發速度趕不上細菌變異,再加上政策不利抗生素取得、給付不利感染專業人力充實,都讓抗生素抗藥性更加嚴重。邱政洵也說,美國傳染病學會2004年也公布「六大逃脫菌」分別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台灣僅3種抗生素獲藥證 感染管制學會:現有藥物已捉襟見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引用美國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建議,我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抗生素藥物投資。他也說,新冠疫情下感染科醫師短缺,十年來報考人數減半,建議提供合理報酬,並且呼籲專科醫師的付出可以給予合理健保給付。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現有抗生素藥物已經捉襟見肘,自2017年以來,全球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更只有3種在台灣獲得藥證。她說,抗生素使用應該把握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四大原則;對抗同一種細菌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抗生素。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同時懷孕、患有肝腎疾病或過敏,使用既有藥物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家屬上網搜尋發現國外有更好的新藥,詢問醫師卻獲得「國內沒有引進」的無奈回覆。陳宜君也說,期盼食藥署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另一方面,兩大感染醫學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品質改善計畫」,透過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三面向評估,包含攬才、留才制度等,希望帶來病人、醫院、社會三贏。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說,目前已經有國家抗生素抗藥性的管理計畫,以及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計畫。由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院跟診所,執行勤洗手或是抗生素管理等計,因為診所等地的感染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較沒有能力做指引 。另外,莊人祥表示,疾管署也跟農委會合作一起針對人類、動物如何減少不適當抗生素使用,並且也利用也世界手部衛生日、世界抗生素周等機會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而衛福部亦有跨司署的推動,如,食藥署縮短新上市抗生素時間以及健保署透過計畫讓專業人員納入健保給付。(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9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癌症、有益心血管!該怎麼吃番茄才能提高茄紅素吸收率?
茄紅素因為有很好的抗氧化力,所以有很多健康效果,但是在這眾多功效裡,男生、女生期待的效果可能很不同,因為男生吃了茄紅素對攝護腺有益,女生吃了可以預防肌膚老化、保持美白。當然其他如保護心血管、預防癌症的功效對男女都有益處。茄紅素是一種天然的植物色素,與beta胡蘿蔔素、葉黃素、蝦紅素一樣同屬類胡蘿蔔素家族的成員,許多天然的蔬果例如番茄、西瓜、紅肉葡萄柚、甜椒、木鱉果等都含有豐富的茄紅素。茄紅素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它的抗氧化力高達同一家族的beta胡蘿蔔素的2倍,以及維生素E的100倍,因此具有很多種的健康功效。義大利的俚語說「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就是在形容番茄因為含有茄紅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C、礦物質、纖維等成分,所以有很好的健康養生效果,但是在眾多成分中,茄紅素絕對要占很大的功勞。研究分析顯示,義大利人平均每日從飲食裡攝取高達7.4毫克的茄紅素,遠高於英國的1.1毫克,西班牙的1.8毫克,這跟義大利菜這種地中海型飲食裡充滿了番茄丁、番茄泥、番茄糊、番茄醬等等有很大的關係。茄紅素的功效茄紅素展現了非常好的抗氧化性,可以有效抵抗身體中自由基的影響。自由基是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會對細胞造成損傷,加速細胞老化和疾病的發生,甚至會誘導癌細胞的發生。壓力、吸煙、紫外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都可能導致自由基過度增加,因此自由基就會損害體內的蛋白質、脂質、DNA,而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因為茄紅素可以中和自由基,所以可以保護細胞免受損傷,展現許多健康功效。幫助心血管系統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降低心臟病風險。此外,也有許多研究認為茄紅素可以降低血液中的LDL(壞膽固醇),同時提高血液中的HDL(好膽固醇)。這些因子都有助於降低動脈硬化與心臟病的風險。預防癌症茄紅對於預防癌症的效果受到各界學者的重視,而許多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同時還可以刺激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身體對抗癌症的能力,因此對特定癌症如肺癌、胃癌、前列腺癌、乳癌等具有降低風險的效果。改善眼睛健康茄紅素的抗氧化力對眼睛健康很有益處,研究顯示,茄紅素可以對抗紫外線與藍光的氧化作用,因此預防視力退化。此外,茄紅素還可以減少白內障的發生。保護皮膚茄紅素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UV)的傷害,紫外線是皮膚老化和皮膚癌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研究,茄紅素可以對抗日曬對皮膚的傷害,減少皮膚受損傷產生曬傷、紅腫、膠原蛋白流失的現象。所以可以視為是皮膚內部的防曬劑,因此也有美白的效果。保護攝護腺體外實驗顯示,茄紅素有助於預防攝護腺上皮細胞的過度增生。同時也有研究顯示,茄紅素也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的風險。茄紅素安全嗎?有什麼禁忌?茄紅素是食用歷史很長的食用成分,安全性很高。只是茄紅素屬於脂溶性成分,代謝速度較慢,容易累積在體內,所以如果長期攝取大量的茄紅素或是富含茄紅素的食物,會讓皮膚呈現黃橙色的現象,對此現象還有個專有名詞形容,叫做「茄紅素血症(lycopenemia)」。這時候需要暫時停止食用,讓身體慢慢代謝,即可恢復正常。如何從天然食物攝取茄紅素?茄紅素屬於黃橙色的天然色素,所以在黃橙色的水果或是深綠色蔬菜都可以見得到它的蹤影,而以下蔬果是含有茄紅素較高者:提高茄紅素攝取率的飲食技巧因為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的成分,不容易溶於水,在植物體內又被纖維所控制,所以只要掌握它的特性,就可以藉由一些飲食小技巧,提升珍貴茄紅素的攝取率。與油一同攝取由於茄紅素易溶於油中,因此料理時加入橄欖油等優質食用油脂,再一起攝取,可有效提高人體的吸收率。經過加熱食用學者曾經實驗,番茄經過熟食如煮成番茄醬或燉煮等方式進行加熱調理後食用,可以提高茄紅素的攝取率,因為加熱可以破壞蔬果的纖維細胞,釋放出茄紅素,有利於人體吸收。此外將蔬果打汁也可以破壞纖維細胞,有助於茄紅素的吸收。不過要注意,過度加熱茄紅素反倒會造成茄紅素的破壞,所以建議以蒸、煮為優先,避免高溫的煎、炸。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17 癌症.飲食與癌症
肥胖、熬夜...5種罹癌危險因子,你中了幾項?營養師開「防癌菜單」幫你遠離癌症
一提到癌症,人們總是聞「癌」色變!為什麼癌症這麼可怕呢?根據統計,癌症自民國71年開始直至現在,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發生的原因,除了病毒、基因遺傳、人種和環境因素之外,最主要還受到飲食習慣不良所影響。所以【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今天要來告訴大家如何從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中來增進健康、遠離癌症! 癌症是什麼?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是由突變的細胞經過度且快速的增生後形成腫塊,壓迫到周遭的組織而產生症狀,且具有高度侵犯性及轉移性,隨時間惡化最後導致各組織器官喪失功能而危害生命。罹患癌症的5種危險因子大家都想遠離癌症,但除了先天因素如遺傳、基因以外,在生活習慣上仍然有很多NG行為是會提升罹癌風險的!為了能讓罹癌的風險降至最低,我們就必須了解到底有哪些行為或習慣可能會讓我們的健康陷入危機之中。‧肥胖肥胖是百病之源!肥胖不只會提高罹患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的可能外,肥胖族群也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胃癌、膽囊癌、大腸直腸癌、腎癌及乳癌的風險。‧生活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前一陣子沸沸揚揚的「環氧乙烷事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這些有害物質經過吸入、食入或其他途徑進入體內,就很可能使體內的細胞受到傷害或增生成癌細胞。‧生活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熬夜、作息不正常等不良的生活作息,長期下來容易使生理時鐘紊亂及體內的荷爾蒙如褪黑激素、皮質醇分泌失調,導致增加罹癌的風險。‧不良習慣抽菸、酗酒、嚼檳榔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大幅增加罹癌風險!根據分析,菸草、酒精、檳榔中的許多物質或代謝物都被歸類在一級致癌物。‧高風險飲食型態喜歡重甜、重口味的人要小心了!研究指出,飲食中若吃下過多的糖會容易引發胰臟細胞的DNA損傷及增加細胞癌化的機會;而經過油炸、煙燻、燒烤的食物則很容易產生致突變性與致癌性的化合物。因此,避免不良的飲食在癌症預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5種營養素,幫你懸「癌」勒馬接下來我們進入重點環節,依據美國癌症學會公布的最新防癌指南及國內衛福部、癌症基金會等許多衛教資料,Sean以營養的角度,幫大家找出了對抗癌症超有效的5個營養素,一起來看看吧!‧Omega-3脂肪酸魚油、奇亞籽和核桃都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研究指出,若能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比例則可以幫助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原因在於其擁有抗發炎、促進健康細胞增生和加快癌細胞凋亡的能力。‧維他命B9(葉酸)維他命B群中有八個成員,其中的維他命B9,又稱為「葉酸」,常見於黑豆、豬肝與菠菜葉中,它的主要功能是幫助DNA的合成與修復,使細胞得以正常分裂生長。有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足量的葉酸攝取有助於降低胰臟癌與結腸癌的發生風險。若你有在補充維他命B群相關的保健食品,記得注意一下營養標示中是否含有維他命B9的成分喔!‧維他命C紅心芭樂、青椒、櫻桃中的維他命C含量都很高!維他命C除了作為抗氧化劑保護細胞、降低氧化的傷害外,也能抑制致癌物質生成與代謝。研究發現,充足的維他命C可以降低口腔癌、食道癌、胃癌與結腸癌發生的風險。‧硒鮪魚、雞胸肉、糙米中都含有充足的硒,硒除了能幫助人體對抗氧化以外,在抗癌方面有著延緩細胞癌化進程並促進癌細胞凋亡的效果。研究發現充足的硒與大腸癌、食道癌、胃癌的發生率都有著負相關的結果。‧蘿蔔硫素十字花科的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青江菜等都含有許多蘿蔔硫素,它具有阻止細胞癌化、抑制癌細胞生長並加快其凋亡、對抗癌細胞轉移等功能,因此在近年的防癌飲食中也越來越被受到關注。癌症的發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因此我們平常就要建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的觀念,保持充足的運動及睡眠、維持健康體重、均衡適量的營養、戒掉菸酒等不良習慣才能常保健康!若有被診斷出罹患癌症,也無需過度恐慌,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加入,皆能使罹癌後的存活率大幅增加,因此只要趁早發現並治療,康復的機率還是非常高的。最後Sean再提醒大家,不論是癌症的預防或治療,除了要有正確與健康的飲食和生活作息外,也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喔! 延伸閱讀:.高血壓是沉默殺手!把握得舒飲食5原則+居家量測722法則.抗癌怎麼吃?營養師授癌友「9要9不要」飲食攻略,幫助康復遠離癌症.維生素B群有哪些?營養師曝富含B群8種食物及8大功效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3 醫聲.癌症防治
口腔、大腸癌篩劇降 死亡數恐增
衛福部公布二○二二年癌症死亡人數為五萬一千多人,占總死亡人數四分之一,八成七為五十五歲以上族群,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相較於新冠疫情爆發前一年、二○一九年,去年接受四癌篩檢人數少了百分之十四,約七十二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已反映在死亡數字。國健署統計,每一○○個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約發現七個陽性,每廿二個陽性個案就有一人大腸癌,但去年大腸癌篩檢較二○一九年減少百分之十三點五。台大醫學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部分漏掉篩檢的病人癌症病程繼續進展,即使拉高今年篩檢率也沒有用了,預期未來罹癌人數及死亡人數均會增加,耗費更多醫療資源,屆時外科和腫瘤科病房可能人滿為患,也只能收拾殘局。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篩中的口腔癌降幅最大,賈淑麗表示,因需目視口腔,在疫情期間無論民眾或醫師對此動作感到憂心,擔心染疫,因此,去年降幅高達五成。至於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去年分別也減少百分之二到九,所幸疫情趨緩後逐漸回穩,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則較慢,令人擔憂。癌症連續四十一年為國人第一死因,而肺癌死亡率排名第一,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表示,肺癌初期難以早期發現,等到咳嗽不止,就醫檢查時,已是肺癌晚期;且肺癌易轉移,即使原發腫瘤僅一公分,癌細胞可能已隨著血液轉移到肝臟、骨骼、腎上腺等,「這是肺癌腫瘤特性,也是可怕的地方」。楊政達表示,部分標靶藥物可有效治療肺癌,但會產生抗藥性,新藥雖陸續問世,卻沒有健保給付,藥價昂貴,一個療程需要十多萬元或數十萬元,病人無法負擔,只能回到傳統化學治療,這正是肺癌為國人癌症首要死因的關鍵。楊政達指出,國健署去年七月起推動高風險對象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雖實施未達一年,但已找出不少早期病人,幾年後可望看到肺癌死亡人數下降。
-
2023-06-13 醫聲.醫聲要聞
去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 癌症蟬聯首位、新冠第3名「疫情致14667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昨公布去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人口老化與疫情影響,去年總死亡人數首度突破廿萬人,達廿萬八四三八人,創下歷史新高,而死亡人數年增百分之十三點二,也是史上最高,與前年相比,去年死亡人數增加共二萬四二六六人,主因為新冠死亡人數暴增,共一萬四六六七人。二○二二年十大死因排行榜,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值得關注的是新冠肺炎,二○二一年僅八九六人死亡,二○二二年多達一萬四六六七人,首度入榜就位居第三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去年是國內本土疫情最大的一波,超過萬人死亡「很遺憾」。英、美、加等國在主要疫情流行年,新冠死亡人數躍升當年度死因第一至第四名之間,台灣與國際相似。今年迄今累積五一五七例新冠死亡個案,羅一鈞預估,新冠仍會在今年十大死因中,可能第六、第七名。8千多人死亡 與疫情間接相關至於去年是否因為疫情嚴峻,導致送醫延誤、醫療排擠,造成超額死亡?羅一鈞表示,去年一萬四六六七人死於新冠肺炎,為二萬四二六六人的六成四,其餘八千多人死亡原因與新冠疫情有間接相關,例如,篩檢延遲、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都可能導致悲劇發生;同時高血壓、糖尿病等死亡數也都有所成長,原因仍待分析。癌症(惡性腫瘤)連續第四十一年位居國人死因第一名,去年每十分七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死亡時鐘比前年快了三秒鐘,累計五萬一九二七人死於腫瘤,等於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罹癌身亡。十大惡性腫瘤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受限疫情 72萬人中斷癌症篩檢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近年來死亡人數上升較多癌症為大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卵巢癌,其中大腸癌蟬聯多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受限於疫情,共七十二萬人中斷癌症篩檢,以大腸癌及口腔癌最為明顯,令人擔憂。去年自殺排名第十二,較前年下降一個名次,但十五至廿四歲、六十五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都回到疫情前水平,去年分別有二六四名年輕人自殺死亡、一一三八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說,已建立校園通報衛生局轉介流程,將引進澳洲「精神急救包」,明年提出更詳細的自殺原因分析報告,研擬解決方案。★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12 癌症.抗癌新知
111年十大死因公佈,惡性腫瘤居首!肺癌更是穩居癌症死因頭號殺手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居冠,其次為心臟病,新冠肺炎首度擠進前10,從前一年排名19躍升至排名第3。衛福部統計處指出,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2萬4,266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111年十大死因(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肺炎(5)腦血管疾病(6)糖尿病(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計20萬8,438人,較110年增加2萬4,266人,增加13.2%,主要受 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 893.8人,增加13.9%;以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增加9.5%。主要死因前三位: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COVID-19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其次依序為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糖尿病(+7.3%)。若就年齡別觀察,1-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44 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癌症死亡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111 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 萬人口 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16.0人,,下降1.8%。就年齡觀察,111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COVID-19死亡8成6集中於65歲以上111年 COVID-19 死亡人數為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 占8成6。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2歲,較110年增加10歲。111年十大癌症死因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如下,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0年。(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 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三秒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13.5%【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癌症蟬連死因之首,去年癌症死亡發生時鐘為十分七秒,比前年十分十秒快了三秒鐘。癌症時鐘每年往前撥 大腸癌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癌症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時鐘每年都在往前撥,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接受癌篩的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共有有72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次已經反應在死亡數字。賈淑麗表示,癌症已經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因為癌症死亡人數是5.1萬人,去年又上升2百多人,死亡上升比較多的包括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賈淑麗指出,去年癌篩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有72萬人中斷篩檢,大腸癌下降13.5%,從此反應到早期發現或延遲治療的過程,死亡率的發生也會看到一些數據的相關性。要呼籲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應注重篩檢規律性對於健康的保護。賈淑麗指出,110年來看十大癌症篩檢,針對50歲以上到74歲每兩年一次補助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發現100人會有7個陽性,大約1/22有早期癌症,另外一個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是口腔癌篩檢,因為需要目視口腔,不論服務提供者都對於此檢查有延遲,篩檢下降比例最高。賈淑麗表示,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部分,疫情趨緩後有回穩,但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較慢,呼籲符合資格者踴躍篩檢。更多癌症資訊,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