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 癌症.飲食與癌症
搜尋
乳癌
共找到
1105
筆 文章
-
-
2023-03-10 養生.抗老養生
98歲染新冠卻超健康!超狂阿嬤曝長壽秘訣: 每天這樣吃,10多年沒生過病
高齡者是新冠重症的高危險族群,但在彰化卻有一位98歲徐姓阿嬤,染疫後不但症狀輕微、順利康復,更稱自己在確診前已10多年沒生過病了。阿嬤透露自己的長壽秘訣,僅僅是遵循老一輩的話:「著愛減呷肉,多呷菜」,少肉多菜就能活得超健康。 衛福部彰化醫院營養師吳佩芬表示,相較於現今國人每日蔬果攝取不足,阿嬤的飲食智慧更顯得珍貴,至於蔬果要怎麼吃,可以簡單用顏色為原則,「蔬果5色,越多色越健康」。 吳佩芬說,蔬果攝取不足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蔬果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A、C、E、膳食纖維、礦物質等,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血糖、血壓、血脂控制。 最不可忽視的是蔬果含有豐富的植化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能調整免疫力,還能抗老、防癌。 植化素是植物在演化、生長過程中,為保護自己而合成,普遍存在於植物體各部位中,也賦予其不同的色彩及特殊氣味,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植化素,必須透過飲食中攝取。大家常聽到的花青素、兒茶素、 葉黃素、玉米黃素等都歸類為植化素,可以簡單以紅、黃、綠、白、黑5種顏色去分類。 5色蔬果保健康 一、紅色 ●代表蔬果:紅鳳菜、紅椒、大番茄、紅蘿蔔、西瓜、草莓、紅石榴、蔓越莓、小番茄等 ●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檞皮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橙黃 ●代表蔬果:胡蘿蔔、金針花、金針菇、黃椒、木瓜、檸檬、芒果、鳳梨、柳橙等 ●常見植化素:B-胡蘿蔔素、玉米黃素、類黃酮素 ●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 三、綠色 ●代表蔬果:所有綠色葉菜、青椒、蘆筍、綠花椰菜、奇異果、青葡萄、芭樂、棗子等 ●常見植化素:葉綠素、兒茶素、葉黃素、吲哚(indole alkaloid) 、類胡蘿蔔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白色:富含硫化物、蒜素 ●代表蔬果:苦瓜、大白菜、冬瓜、白蘿蔔、洋蔥、竹筍、香蕉、桃子、梨子等 ●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多酚、植物性雌激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五、藍/紫/黑色 ●代表蔬果:海藻類、黑木耳、香菇、茄子、紫甘藍、黑棗、葡萄、桑葚、藍莓等 ●常見植化素:花青素、類黃酮素 ●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吳佩芬強調,每天的飲食最好是5色都吃齊,或至少要吃到3色,把握「越多色越健康」的簡單原則。 而據國健署與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提供的資料,每天最好能吃到至少3份蔬菜與2份水果,由於各種蔬菜水果營養成分和種類特性不同,所以各種蔬菜水果「1份」的量也不盡相同。 簡單來說,「1份」蔬菜大約是煮熟的蔬菜半飯碗至8分滿的量,水果則大約是1個拳頭的大小,或是切好的水果1個飯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到市集擺攤、讀博士…她55歲跟著先生退休,想脫離「忙」的狀態,意外活出「破框」第二人生.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9 養生.運動健身
快走可降低中風風險…運動對停經婦女的8項好處
坐得越多,對健康影響就越大。已經有許多研究顯示,長期久坐本身就會對健康產生危害。在一項研究中針對停經婦女,年齡落在50-79 歲,結果發現每天久坐不動超過 11 小時的女性比每天不活動 4 小時女性早死的風險高出12%。不運動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13%,死冠心病的風險增加27%,死於癌症的風險增加21%。坐著、久坐對身體影響目前雖然還不清楚為什麼坐著會帶來健康風險,但推測可能因為:1、長期久坐,身體沒有適當活動,久而久之背部、腹部肌肉不常訓練使用,肌肉會漸漸退化2、久坐身體能量消耗減少,易造成囤積多脂肪3、體內好膽固醇 (HDL)下降4、血液循環不佳,會增加血液濃稠度小改變對身體有大幫助盡可能多離開座位,透過以下方式做到:.打電話時站起來.在你的辦公室裡走來走去.看電視出現廣告時都,站起來動一動或是倒杯水.在螢幕上設置提醒,告訴自己該適時休息一下.走樓梯取代搭電梯.配戴計步器來監測活動量減少坐姿時間很重要,運動對更年期女性健康8好處:1、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記憶力和思緒,並增加大腦血流量。2、適度的活動,像快走可降低罹患中風風險,有助抵消荷爾蒙治療增加的健康風險。3、中等強度的運動可能不會減少潮熱,但有助於解決其與更年期相關的問題,包括睡眠、抑鬱和焦慮。4、運動對心臟有益處。每天鍛煉 30 分鐘可使女性患冠心病的機率降低 30-40%。5、負重運動,如快走、慢跑或跑步可以增強停經期前後的骨骼密度。對於 75歲及以上的女性,肌肉強化和平衡性鍛煉,可以降低跌倒和跌倒相關傷害風險75%。6、經常鍛煉有助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40%。7、對於乳癌患者和倖存者而言,運動可以減少化療藥物的副作用,提高生存機會,並且降低癌症復發風險。8、患有結腸癌並且每週運動 150 分鐘,像是快走,可以降低死亡風險約 40%,效果比大多數化療藥物還要好。【推薦閱讀】.坐式生活是萬病之源,久坐對身體的危害,4招讓上班族也能動起來!.為何會腰痛?腰痛除了脊椎關節炎、受傷、椎間盤突出!生活作息也會引發腰痛 >>查看原始文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9 醫療.腦部.神經
「殯葬天王」龍巖集團李世聰神經膠質細胞瘤逝!醫:幾乎是惡性,8症狀要懷疑腦瘤可能
聯合報報導,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今天(8日)驚傳病逝,享壽65歲。龍巖集團已證實此訊息,並表示相關治喪事宜籌備中。【相關新聞】·「殯葬業大亨」龍巖集團總裁李世聰今辭世 享壽65歲·名嘴陳立宏也是腦腫癌逝 醫:病程兇存活期短其實早在2021年即傳出李世聰罹神經膠質細胞瘤(GBM)第4期。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腦瘤大致可分「原發性」及「轉移性/續發性」。原發性亦即腫瘤於腦中自然生成,最常見的類型為膠質細胞瘤,依照發生的位置以及細胞特性,可再細分為「髓母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神經鞘瘤」等。轉移性則是由其他部位之癌症細胞轉移而來,臨床上多由肺癌與乳癌轉移而來。【延伸資訊】·疾病百科/腦瘤另根據國泰綜合醫院醫訊謝政達醫師、張志儒醫師撰文指出,所有腦瘤中神經膠質細胞瘤占一半以上,幾乎都是惡性的,且惡性程度還特別高。當有下列的8症狀時,必需懷疑腦瘤的可能1. 視力逐漸模糊,視野逐漸狹窄:這是因為腦瘤造成腦壓增高,壓迫視神經,引致視力模糊,看東西迷濛而不真實。至於視野的缺損,則多在兩側,好像有布簾遮住般。少數視力差的老年病患,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並未獲得改善,也是因為長腦瘤之故。2. 眼睛外觀變形:包括眼皮下垂、眼球外突、眼睛無法往外看等,這是因為負責眼球運動的腦神經受損,問題在腦部而不在眼睛。3. 單側聽力變差:先是平衡及聽神經(第八腦神經)受壓,有陣發性的耳鳴、聽力逐漸變差、有可能伴隨著同側臉麻,接著腦幹處負責顏面感覺的三叉神經(第五腦神經)以及負責吞嚥的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腦幹受壓迫,造成吞嚥困難、步態不穩、甚至視力模糊,這是典型聽神經瘤引起的症狀。4. 吞嚥困難以及步態不穩:吞嚥食物(尤其是流質)時常會嗆到,聲音沙啞,無法大聲,下肢緊繃,無法大步邁開,容易摔倒。這些是後顱窩腫瘤壓迫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以及腦幹所引起的症狀。5. 單側肢體麻木或者無力:類似中風的症狀,但不及中風來得急遽,而是漸進性的。這是因腦中負責運動功能的錐體束系統,受到壓迫所造成。6. 人格的改變:大腦的額葉或者顳葉受到侵犯時,會有記憶明顯變差、情緒失控、行為舉止錯亂、答非所問等異常的症狀。7. 荷爾蒙的異常:年輕婦女無故停經及乳汁過度分泌;手腳、鼻子、下巴慢慢變大,鞋子逐漸穿不下;月亮臉、水牛肩、身軀肥大、四肢瘦小,這些都有可能是腦下垂體腺瘤不正常的分泌荷爾蒙所致。8. 癲癇的發作:也有部分腦瘤是以癲癇形態表現:嘴角抽搐、手腳痙攣、然後全身性發作。以上是腦瘤可能產生的特殊症狀,至於一般常見的頭痛、頭昏、失眠、記憶衰退等,為功能性障礙,不代表有腦瘤的存在。而針對腦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必要時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加強或輔助之。
-
2023-03-03 養生.抗老養生
日走1.7萬步、68歲還能劈腿!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做好這5件事,服老不懼老
提起簡文仁,腦海自動浮現每年春節,在電視上教做生肖操的軟Q阿伯,他以風趣解說、簡單動作,鼓勵大眾多活動,一推廣就是20多年。記憶力極佳的他扳著手指數:「從龍年開始,快2輪了!過年吃大餐嘛~要鼓勵運動,one more、two more很枯燥,我會用一些諧音比較好玩,讓大家好記憶,比較有意義。」 20多年來,簡文仁發想的生肖操、如意操已有上千版本,即便2020年已脫下物理治療師的白袍退休,仍有排不完的講座、節目和活動,讓生活依舊豐富緊湊。 但不喜預設目標的他卻笑道,自己對退休是沒有規劃的,「退休第1天,我時間(到)一樣醒來,只是不用去上班,生活如常。」原來他多年維持規律作息,退休後反倒不必拘泥上下班時間,能更從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日行1.7萬步,從心所願快樂運動 他的一天,通常是這樣過的:晨起先到住家附近的虎山繞一圈,吃完早餐再到運動中心、圖書館,午餐後若天氣不錯,便約太太外出走走,晚上追職棒,10點多就上床,「沒事就是這樣!」 往返點與點之間,他幾乎全靠走路,平均單日步數可達1.7萬步,是他認為最好的運動。「很多人說走路不算運動,但你走快一點、久一點、大步一點,運動量還是蠻大的喔,不要小看它!」像他步幅極大、速度極快,跟著他竟得兩步併作一步走,短短一小段路便微微出汗。 「你能撥出時間運動當然好,但對普羅大眾來說,可以先用走路來養成體能、提升健康狀況,體能好了就能做比較激烈的運動。」很多人覺得運動入門很難,要不就是沒時間,所以他提倡「隨時隨地、快快樂樂做運動!」 他的生肖如意操,最初就是協助病人復健得到靈感,「有些人不喜歡運動、或做運動很痛苦,家人就說他都偷懶…(心理上)他更痛苦!」因為復健的每一個牽引對患者來說都不容易,他才想仿造遊戲來引導,如同其名「如意操」,就是「如自己心意做」就好。 養生融入生活,健康可以逆轉 這些年來,大家將他與健康達人劃上等號,但簡文仁始終認為不該專業罷凌、定下死板規範,強調只要做好「正確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愉快的心情、優質的睡眠、良好的習慣」這5件事,健康是可以逆轉的。 如近年風行的各種飲食法,無論是生酮、168、186他都尊重,唯取「均衡」這一點,「多種類、多蔬果,腦中有均衡的概念,就會多攝取。」他笑說,健康飲食不是非要吃這個、或一定不能吃那個,在他看來,「人性化」最重要,「我就是盡量吃天然、少加工的原型食物,但不禁忌。」 他舉例,自己平常不吃烤肉、甜食,但朋友約在烤肉餐廳、菜單上有甜點,他也不會抗拒,「健康融入生活,過得easy一點。」尤其人難免嘴饞,吃了傷身、不吃傷心,他提出解方:「今天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要吃,養成習慣就好,我習慣不吃它,但偶而吃也沒關係。」 多年來他身體力行,「我不敢說我逆齡,但我的健康的確比10年前好!」只要能開始過健康的生活,體檢紅字改善,體能、體魄自然會變好,「當你慢慢do something,一定會有改變!」 設定小小指標,享受過程更有成就感 自嘲愛耍帥的他,不忘現場露一手,腿一開,輕易做出劈腿動作。但這可不是他生來筋骨軟Q,而是這2年才練會的絕活,笑道:「我沒有一定要達成劈腿的目標,只要你想,慢慢做,能達到最好,不能達到也沒關係。」 他說,許多人會設定遠大目標,反因難以實踐而產生壓力,更難達到。「如果你念茲在茲一定要達成那個目標,整個過程過得不愉快,有時連身邊的人都不愉快;反過來你享受那個過程,哪天掛掉就掛掉,也不會有遺憾。」 過去擔任物理治療師時,他就常與病人約定小小指標,其中有位臥床已7~8年的病患,從能坐起、坐正、坐穩到站起來,最後訓練到能拄著柺杖走路。「有次他女兒回來看到,當場就哭了:『沒想到我爸爸還能站起來』!」 「我們對健康也是如此,可以訂小小的指標,而不是大目標,但過程一定要小心。」他坦言過去調皮,每每造訪景點名勝,一定會擺個POSE留念,曾在玉山頂倒立、九五峰大雁展翅,甚至單腳站在合歡山公路護欄旁的柱子,「旁邊就是懸崖!」 但2019年他騎車上武嶺,首日拍下高舉單車的神勇照,隔天下坡路竟犁田,上救護車時滿臉鮮血,最後縫了8針。去年底他與老友夜宿屏東海生館,他在眾人慫恿下,單腳站上潮間帶的礁石側身伸展,不料一陣落山風吹來,頓時失去重心,跳了好幾下才免於落海窘境。 兩次歷險,都讓他警覺應該服老,「健康很無常,所以很多動作我都不做了!」他笑說,過去參加活動不走階梯,總直接跳上跳下司令台,後來才聽兒子勸安分走上去,「他說萬一有天跳下來骨折,那爸爸就漏氣了。」 服老不懼老:健康老「有錢有閒」是幸福 不過他服老卻不懼老,「老是祝福,活得越久、領得越多(退休金),而且老了有錢有閒,不是很幸福的事嗎?」簡文仁認為,人不怕老、只怕衰,「不衰,八九十歲還是很硬朗。」 而且人若健康,倒也不需要存到千萬退休金。運動中心有銀髮族公益時段,游泳、SPA、三溫暖都免費;不訂報紙也能到圖書看到飽,加上爬山、走公園攏免錢,「我一天下來根本不用花到錢。」 當然,能不能安然度老,也要看個人心態,他直言最怕「三等」人—「等吃、等睡、等死」,建議老後可以多方嘗試,總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 他提醒,銀髮族的感情經營很重要,如果感情不錯,做什麼都愉快,還能「回到初戀的感覺」。反過來若感情不好,退休後相處時間變長,兩人每天見面、疫情期間又不能出去,會覺得家裡多了一個大型垃圾。簡文仁打趣道:「還好我們夫妻感情不錯,退休之後悠哉悠哉!」 另一個不能不面對的,是人生終究會走到一個人的時候。傳統婚齡是男大女小,夫妻多半差個1、2歲,加上女性平均餘命約多出男性6年,等於已婚女性老後會有8~10年的獨身生活,所以在經營感情之外,也要訓練自己有獨處、獨自生活的能力。 簡文仁感性地說,幸好太太比自己大4歲,而且他自認身體不錯,「我們能白頭偕老的時間就會比較長。」心靈自在、衣食自足、行動自如,若能做到這一些,就是幸福的老後。●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1 焦點.健康知識+
便秘就吃瀉藥,罹患失智症風險大增!專家曝愛吃這類食物腸道壞菌生,6招護腸道
研究指出,便秘患者使用非處方瀉藥可能會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醫學專家建議,想治療便秘應積極改變生活方式,例如多喝水、增加膳食纖維、規律運動等方式來改善,而非直接以吃瀉藥的方式解決。使用非處方瀉藥 罹失智症風險增64%一項發表在《神經學》雜誌上的研究指出,便秘患者使用非處方瀉藥可能會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其認知能力下降的可能性提升了50%,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了64%,患血管性癡呆症的風險增加了97%。這項大規模研究來自哈佛大學、中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他們使用了10年期間,介於40至59歲之間超過50 萬人的數據。研究人員認為,使用Miralax等滲透性瀉藥的人確定面臨更大的風險,該藥物的作用是將身體其他部位的水分吸入糞便中,以軟化糞便。這些藥物可能會以一種在神經系統中產生毒素的方式影響腸道細菌,而這些毒素會傷害大腦。腸道菌叢失衡 便秘、憂鬱、失智症都來事實上在2020年時,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的研究報告也指出,罹患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在內的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沒有罹患這些疾病患者的兩倍以上。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曾在《元氣網》撰文指出,腸道菌叢失衡將導致百病生,腸道各種疾病都可能發生,還影響睡眠及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嚴重者還會導致中風、失智症、自閉症等。而透過「吃好、睡好」二個方法,可讓腸道好菌增加,除了要有正常充足的睡眠,地中海飲食也能顯著增加腸道好菌,相反如果常食用高脂肪、高醣及高熱量的西式飲食,會減少腸道好菌,並降低腸道菌的多樣性。腸道不健康引發的健康問題.口臭.腸道疾病,如:大腸激躁症、便秘、消化不良、大腸發炎、直腸或乙狀結腸潰瘍等。.癌症:大腸直腸癌。.睡眠及精神方面疾病,包括焦慮、憂鬱、認知、記憶及判斷等。.中風、失智症、自閉症等。便秘問題如何解根據衛福部南投醫院的衛教資訊指出,醫學上對便秘的定義是指每週解便次數少於三次或排便用力且排出乾硬的糞便。至於多久解便一次才叫「正常」,必須視年齡、飲食習慣和日常活動及個人體質而定,正常排便的定義是三天一次或一天三次均屬正常。而確實許多民眾在面對便秘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先用藥,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曾受訪指出,這觀念並不正確,建議先多喝水、多吃蔬果,也可以採取腹式呼吸法幫助排便,平時就容易便秘的民眾,也可以多喝幫助腸胃蠕動的優酪乳、乳酸菌等。如果上述方法無效,透過藥物改善便秘是不得已的選擇,而無論使用軟便劑、瀉藥、浣腸,都需先經醫師處方,以免過度濫用恐怕有依賴性,未來若沒有使用藥物就可能大不出來。6招維護腸道健康1.多喝水:每日水分建議量:體重乘以30。2.日常生活增加活動量、規律運動3.使用坐式免治馬桶,每天固定時間坐於馬桶上以沖水刺激肛門,促使肛門擴約肌收縮進而排便。3.增加膳食纖維,多吃蔬果:如地瓜、燕麥、菇類、牛蒡、柳丁、芭樂等。4.吃好的油脂: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5.補充益生菌:多吃優格、優酪乳,及含寡醣食物(助益生菌生長):洋蔥、蘆筍、豆漿、大蒜、蜂蜜。6.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大多有高糖、高鹽、高脂肪的問題,吃多會破壞腸道的菌叢生態。【資料來源】.《dailymail》People who regularly use laxatives are up to 50% more likely to develop DEMENTIA, study suggests.榮總研究: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 失智症風險較高.張金堅 /便秘、憂鬱、中風…腸道菌叢失衡百病生!教授曝2個改善重點增加腸道好菌.便秘有兩種 有一種要快點就醫.居家防疫竟便秘、被嫌「口臭」營養師:解決便秘5寶.衛福部南投醫院衛教資訊
-
2023-02-28 焦點.生死議題
愛是「換位思考」!安寧醫師朱為民:父親離世不插一根管子走,乾乾淨淨
安寧醫師朱為民的演講中,往往以父親的故事開頭:「2013年,我的父親81歲。一天清晨,他在家裡運動的時候,不小心跌倒撞到頭,然後就倒地不起,不省人事了…。」從父親倒下、失智、無法行走,到2017年離世,他寫下父親的生命故事,也分享他在安寧病房的觀察,影響和啟發許多人重新思考「我為何而活」,又要如何跟父母好好告別?而最終獲益的仍是他自己,「父親離世時身上不插一根管子安祥地走,是每個人最終的心願。」 從病房走進校園巡迴演講,朱為民最初也曾質疑:「死亡離大學生很遙遠吧?!」想不到學生們卻很感興趣,「因為他們聯想到自己的親人、阿公阿嬤…,我覺得社會沒有空間讓他們去釋放複雜的感受,也缺少跟家人溝通的方式。」 回到親人病前時光「換位思考」 朱為民說,如果平常我們不去了解「這些嚴肅的議題」,仍舊把它當作隱形禁忌,當它發生時,反而更會讓人感到痛苦,以致於在做判斷和決定時,情緒上無法接受,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糾紛。 尤其面對至親進入安寧或瀕臨死亡,許多家屬在心情上無法接受,甚至感到失敗、挫折。因此他建議,可以用「他的視角」來討論,回到親人生病前的時光,「他是什麼樣的人?他想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離開?」 有一回,有位奶奶的狀況很不好,兩位女兒裡,有一位希望我們趕快協助,另一位則是生氣:為何要找安寧醫師?「兩位女兒都沒有錯,都是站在愛她媽媽的角度;而我則是用專業的角度,協助多一個視角幫助她們看到奶奶的狀況,也讓她們思考:如果是媽媽可以決定,她會怎麼做呢?讓她們體會到,媽媽的意見也很重要。」 死亡不是長者禁忌,子女不需拼命迴避 在朱為民擔任安寧醫師的多年經驗中,他發現長輩比我們想像的還願意談生論死。但要如何在親人間有默契地討論下去?他分享一個技巧,就是「球來就打」,訓練自己對話題有接球、回應的能力。 好比老人家最愛說,「我沒用了、我身體不好啊…」,這些都是訊號。我們可以回應,「你怎麼了,會突然講這個?」、「你發生什麼事?我可以幫你什麼忙?」 「順著他的話題往下聊,了解他最深的害怕,讓他知道生命末期,也能盡量舒服地離開。」 或是從其他親友的告別式、寵物的離世,甚至是新聞時事、戲劇情節裡,從別人的故事裡看到自己—「可以這樣離開真是太好了」、「生前就把身後事想好,避免親人的糾紛」…,提供對方一個思考的空間,慢慢再把話題帶到自己身上。 「其實許多老人家對於生命的離開,自我調適得很好;仍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很大的溫暖與希望,也會反思自己,不用再去在乎太小的事,即使生病了,依舊保持著信心與平靜。」 朱為民說,許多長輩生命到了末期,靈性有很高的成長,也藉此讓自己祥和安穩地離開。他看到不少案例,是家人間願意談生死,得以讓父母離世時「乾乾淨淨」(不插管),不留遺憾。 借鏡日本經驗,活得老還要活得好 目前正在日本研修老年醫學的朱為民,也在超高齡先修班的日本,看到不同於台灣的照護方式。他說,日本推廣「自立支援」多年,近百歲的人瑞稀鬆平常,治療的角色淡化了,更多是生活上的協力照顧—「自己照顧好自己,也有團隊來協助你」。 在日本,照顧是件「日常」的事,他們非常落實跨團隊合作,例如「營養支持」,就會有社工師知道長輩的家庭狀況;物理治療師評估長輩在家是否可以自己拿東西;牙醫師檢查是否該做假牙;藥師看藥物對腸胃吸收不良的影響、同時調整;齒科衛生師來做口腔的評估,口乾狀況、吞嚥能力等等。 「讓年長者能被整合照顧,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而不是要長輩在各種不同專科之間疲於奔命。」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讓我們活得更老,也能活得更好。 在安寧病房服務10年,朱為民陪伴近千位病患走過生命最後一哩路,看到的不是冷冽、悲傷與失落,反倒更有「活在當下」的急切感。「我們每天都在追求更好的人生、更好的未來,但如果我們可以對最終的死亡多瞭解一點,也許就可以把我們的生命活得更好一點,或是更圓滿、更沒有遺憾一點。」●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
-
2023-02-27 焦點.食安拉警報
把未開封煉乳罐頭放鍋裡隔水加熱做焦糖醬?專家籲別這麼做
前言:日本人好像很愛直接加熱罐頭,近來看到很多例子,實在在食安上替他們感覺捏一把冷汗。像之前網路上很流行,甚至很多台灣網紅也在學,將煉奶罐長時間加熱就變成了牛奶糖(焦糖醬),好像很方便、很好玩、露營也很好用,而日本人在家料理好像也會將罐頭拿去直接加熱。罐頭直接加熱最大的食安問題是雙酚A,雙酚A存在於罐頭內壁的epoxy塗層內,如果加熱就會大量溶出,所以如果要加熱罐頭食物,較好的方法是將食物倒到碗裡再加熱,不要直接加熱罐頭。雙酚A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在一些塑膠容器、或是鐵鋁罐內部塗層會有微量添加,對人體可能會有一些內分泌干擾的作用,我們最好盡量避免攝取。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對健康有什麼影響?BPA (bisphenol A,雙酚A)是一種1960年代開始發展出來的一種塑膠添加劑,可以提高塑膠的強韌度,所以曾經用在許多食品、化妝品的包裝上,比如說透明堅固的PC水瓶、食品金屬罐的內襯塗層等等。但是之後陸續有研究懷疑雙酚A會在保存過程中慢慢滲到食品、化妝品中,造成人體可能誤攝取入微量的雙酚A。雙酚A令人擔心的地方是它的結構類似於雌激素,因此可能會干擾體內荷爾蒙的平衡,所以雙酚A一種內分泌干擾物,被歸類為環境荷爾蒙的一種。由於人體荷爾蒙的調控影響是全面性的,所以雙酚A對生殖、代謝、神經、免疫、內分泌、甚至癌症的發生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情形。嬰幼兒對雙酚A更為敏感,所以不可不慎。所以還是建議大家接觸雙酚A要越低越好,依照現在台灣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嬰幼兒奶瓶不得使用含雙酚 A 之塑膠材質,而PC 材質之食品器具、容器、包裝檢驗雙酚A不得超過0.6 ppm。BPA雙酚A常被使用在哪裡?雙酚A最常添加在製造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的塑料、或是環氧樹脂(epoxy resins)裡。PC 常被使用於生產食品容器,或是透明的飲料水瓶,例如:餐具(盤子與杯子)、微波器皿、廚具,過去也用作奶瓶,也可用來製造玩具與奶嘴。而雙酚 A 製造的環氧樹脂被使用於鐵罐、鋁罐的內襯塗層,也會用在住宅飲用水儲存桶的塗層中。感熱紙的油墨也曾使用雙酚A (依照目前台灣規定,標準檢驗局已於2011年公告CNS 15447「感熱紙」標準,規範感熱紙所用顯色劑不得含有雙酚A成分,且感熱紙中雙酚A限量值須低於50 ppm。)。BPA會造成那些健康問題?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是全面性的,雙酚A作為一種環境荷爾蒙,對人體的影響很大;而且雙酚A會造成人體慢性發炎,對健康整體的威脅也不可小覷,再加上雙酚A屬於油溶性的,容易累積在體內不易排除,所以對健康的影響時間很長,甚至在一些動物實驗裡發現,雙酚A的影響甚至透過母體及於下一代。雙酚A生殖影響雙酚A在人體內會干擾性荷爾蒙,造成其功能混亂,因而引起不孕、早熟,也可能透過母親影響嬰幼兒的行為與成長。雙酚A引發新陳代謝症候群在一些人類流行病學的研究中,發現雙酚A與成人的第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正向相關。也有研究認為,過度接觸雙酚A會造成肥胖。雙酚A影響免疫近期的研究指出人類暴露於雙酚 A下可能影響免疫系統,造成全身慢性發炎反應。雙酚A造成癌細胞發展有許多研究顯示雙酚A促使卵巢癌、乳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的發展。雙酚A會透過怎樣的途徑進入人體?如果使用了含有雙酚 A的食品容器,雙酚 A可能皆由食品包裝材料遷移至食物與飲料中,而被人吃進身體。而手如果摸了含雙酚 A 的感熱紙,沾到了油墨再以手拿食物食用,雙酚 A也可能被攝取進人體。由於雙酚 A 可能存在於感熱紙與化妝品中,可能經由皮膚接觸這些產品而攝取了雙酚 A,另外也可能接觸家中含有雙酚 A 的灰塵 (來自含環氧樹脂製造的地板、油漆、電子設備與電路板),經由皮膚攝取到雙酚 A。怎樣才能避免雙酚A的健康問題?目前國際認定雙酚 A 的每日容許攝取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為 50 μg/kg/day; 歐盟EFSA 的專家曾在 2015 年 1 月 21 日公布報告考慮降低雙酚 A 的安全限量,將 TDI 降為4 μg/kg/day,專家並認為新的暴露評估結果顯示日常生活中暴露雙酚 A 的量,不致使人類有健康上的風險疑慮。所以雙酚 A沒有全面禁用於與食品相關的包裝材質裡。雙酚A這種環境荷爾蒙,我們還是盡可能減少接觸,所以想要盡可能降低攝取雙酚A的機會,我們可以做到:選擇標示不含雙酚A的PC容器可以選擇有些水瓶特別標示不含雙酚A的,如最新的Tritan材質可以考慮。嬰兒奶瓶可以盡量改用玻璃材質。然而許多號稱不含雙酚A的材質,其實是使用了雙酚S BPS或雙酚F BPF作為代替,只是近年一些研究也發現BPS、BPF也有一些潛在的健康問題,這點仍需注意。罐頭食品避免直接加熱鐵鋁罐或是金屬罐頭不要直接加熱,最好是將食物倒出再加熱,因為加熱會加速鐵鋁罐內壁塗層中的雙酚A溶出,因而造成大量攝取雙酚A。塑膠容器避免損傷、定期更換塑膠容器或水瓶避免直接曝曬於陽光下或使用高溫,如果塑膠表面受損或有刮痕時最好立即更換。補充加速排毒的營養有一些營養成分有助於體內排除或降低雙酚A的傷害。如蝦紅素、CoQ10等脂溶性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雙酚A造成的氧化壓力與體內發炎;一些富含含硫植化素的蔬菜如青花菜、羽衣甘藍,也有助於提升肝細胞酵素排除雙酚A的活性。觸摸油墨、塑膠器具後記得洗手由於雙酚A也用於環氧樹脂中,所以如果手摸了塑膠製品、塑膠家具、油墨等等器物之後,最好徹底洗手再摸食物。延伸閱讀:塑膠包裝到底能裝熱食嗎?一文看懂塑膠種類及是否含有塑化劑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3-02-22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因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詳解如何獲得咖啡好處及不喝過量
每天早上人手一杯咖啡是辦公室常見風景,不過很少人知道它實際上會對你有什麼影響,像是咖啡因多快會發揮作用?或是咖啡因如何喚醒你?甚至喝多少咖啡才是安全不過量嗎?以下為與咖啡因相關的常見問題與解答。咖啡因的作用有多快?效果可能在你喝咖啡之前就開始了,根據2019年對80名18至22歲族群進行的研究顯示,僅僅吸入咖啡的香氣就可以提高記憶力並刺激警覺性。2018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研究聞到類似咖啡的氣味後,在分析推理測試中表現更好。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效應可能含有安慰劑成分。當你真正喝咖啡時又會發生什麼事?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杯咖啡的警覺性效果可以在攝取後10分鐘發生,但血液中咖啡因最高濃度發生在45分鐘後。研究人員表示,咖啡因的效果將持續兩到三個小時,不過會隨著不同個體的體質和代謝率而有很大差異。【延伸閱讀:喝咖啡會影響心血管嗎?心臟科名醫建議喝完做這件事便知】咖啡如何喚醒你?咖啡因作為一種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興奮劑,讓你更加警覺和專注,但也可能更加煩躁和焦慮,這一切都與你身體的腺苷受體有關。當腺苷(一種天然存在於你體內的有機化合物)與這些受體結合時,它會觸發生理反應,導致細胞活動減少,通常會促進睡意。咖啡因可阻止腺苷發揮作用,促進警覺性的提高,同時也影響大腦的刺激神經傳導物質例如多巴胺的釋放,這使許多人精神狀態亢奮,但也可能導致高劑量咖啡因後的焦慮。雖然你的身體在一段時間後會適應咖啡因的影響,但不同的人對相同含量的咖啡因反應可能會非常不同。【延伸閱讀:在體內停留時間超乎想像!專家曝咖啡因過量下場】何時該停止喝咖啡?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資料,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約在四到六小時,這意味著如果你在下午4點喝最後一杯濃縮咖啡,那麼一半的咖啡因在晚上10點仍然在你的體內,那正是你從忙碌生活中鬆懈的時刻。每天最多能攝取多少的咖啡因呢?對於健康的成年人,FDA認為每天400毫克(大約四至五杯咖啡)通常不會發生危險的不良影響,而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則建議,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至於有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腸胃疾病、長期失眠的患者與孕婦及孩童,最好避免或減少飲用含咖啡因飲品。【延伸閱讀:喝超過沒好處!科學家曝喝咖啡最佳時間、杯數及睡前多久別喝】咖啡對你有好處嗎?2017年一項概括201項研究的薈萃分析指出,在通常的攝取量內飲用咖啡似乎是安全的,並表明每天三到四杯最能降低各種對健康的風險,且更有可能是有益於身體而不是有害。同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咖啡可能與幾種癌症的風險降低有關,以及心血管疾病、巴金森症和2型糖尿病。另外,有證據表明,從長遠來看,它的情緒提升效果可能是有益的。在2016年對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中,發現攝取咖啡因可以降低患憂鬱症的風險,而2010年的一項芬蘭研究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延伸閱讀:乳癌權威變咖啡達人 張金堅教授教你怎麼喝最健康】怎麼喝咖啡有影響嗎?深烘焙及咖啡因含量較低的咖啡,含有較少的抗氧化劑和較低的綠原酸,綠原酸是一種可以保護身體免受炎症和細胞損傷的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濾紙過濾的咖啡可能比未過濾的咖啡更健康。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對超過50萬名健康咖啡飲用者進行大約二十年的追蹤調查,發現那些喝過濾咖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較低。該研究的作者得出結論,咖啡中增加血液膽固醇的物質,可以藉由使用濾紙去除。研究人員指出,一杯未過濾的咖啡所含會讓血脂升高的物質濃度,是過濾後咖啡的30倍。【資料來源】.The truth about caffeine: how coffee really affects our bodies.How does caffeine affect sleep?.Spilling the Beans: How Much Caffeine is Too Much?
-
2023-02-2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遇難題請教專家 年輕醫師最佳學習
前天,在血癌團隊的討論會上,有位主治醫師提出一個極為棘手的病例,這位五十多歲的病人,在剛過四十歲的時候,被診斷罹患了三陰性右側的乳癌,經過完整的手術、化學及放射線治療後,一切良好。直到十一年後,很不幸的,得了接受癌症治療後所引起的白血病。病人病情急轉直下 醫師無力接下來由血液腫瘤科醫師接手,給予半相合幹細胞移植。不意,不到一年白血病就復發了,接著接受免疫藥物與化學藥物的治療,去年十一月,治療告一段落時,做了骨髓檢查,並沒有看到癌細胞。沒想到,一個月後,竟然出現頭痛以及全身虛弱的症狀,影像檢查發現腦部癌細胞轉移,經腦脊髓液的病理檢驗,證實腦部轉移。經過顱內的化學治療後,症狀稍為改善,最近又因下肢逐漸無力而住進醫院。這位病人是位個性和善、配合度很高的人,卻很遺憾的,在病醫雙方很大的努力下,仍然不能遏止病情的快速進展。病情快速的進展,對於病人而言,無疑是身與心的折磨,對於早已與病人建立很好的病醫關係的醫療團隊而言,不但是智慧的挑戰,心理也很難受,而有很深的無力感。email問美專家 2小時獲回應我建議主治醫師,去網路上找到美國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一位資深專家的email,去向她請教。我說,這位專家年紀應該與我相近,經驗非常豐富,也許會有一些想法,這是我能夠想到,可以為病人所做的一件事。這位同事當晚就花時間把病人的整個病史整理好,把重點寫出來去請教這位專家,兩個多鐘頭後,我的同事就得到太平洋另一頭的回應。這位專家說,她和我們一樣為這位病人感到非常遺憾,也許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適當的緩和醫療,去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並給了些建議。專家不一定有解 但值得一試這讓我想起卅幾年前,醫院剛開始的時候,我自己參與每一位病人的照顧。因為我在美國執業時,習慣隨時打電話請教不同的專家,所以,回到台灣,我依舊維持我的習慣。那個時候email不存在,傳真機也才剛出世不久,還不普遍。所以,如果我想請教美國的專家,我只能打越洋長途電話。而我回台灣後,就和我岳父母住在一起,家裡的帳單都是我岳父在處理,不久,我岳父發現家裡的電話費忽然變很高,問我為什麼打那麼多越洋電話?我告訴他,我是為了病人去請教專家。我今天提出這件事,不是談錢的花費,我要説的是,在美國的學術界,大多數專家都很樂意與同儕交換意見,我這一生就因為經常請教專家而讓我的學識增長很快,受益良多。如今,email這麼方便,又不必花錢,我會鼓勵年輕醫師,碰到難題時,大膽請教專家。我不能説,每位專家都一定有求必應,但不論如何都值得一試,我深深相信,經常請教專家是最好的學習。
-
2023-02-16 癌症.乳癌
生活日常做到「5件事」 可同時降低罹患乳癌、心臟病風險!
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1的癌症,國際醫學實證,透過提早發且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想要預防乳癌,不僅可以從生活方式來降低發生率,同時也證實可以避免罹患心臟病的機會。5件事來降低患乳癌及心臟病風險年齡和家族病史等因素無法改變,但可透過五件事來降低患乳癌及心臟病風險:1.飲食建議預防心臟病、乳癌,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理想飲食指南,包括攝取多種水果和蔬菜;選擇全穀物而不是精製穀物產品;避免加工肉類;並限制添加精製糖。《臨床腫瘤學雜誌》202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減少脂肪攝入量並增加蔬菜、水果和穀物的攝取,可能會降低停經後後婦女死於乳癌的風險;《營養》雜誌2020年的一項分析發現,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堅果、橄欖油、全麥和魚類的地中海飲食,具有降低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維持理想體重2018年美國心臟協會發出聲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以及停經後乳癌的危險因素。3.起床後開始活動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包括快走。研究顯示,每週運動量低於建議量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乳癌的風險;另外,久坐也會有相同風險,不妨每小時起來動一動,一兩分鐘也對身體有益。4.飲酒要節制、荷爾蒙療法美國心臟協會和癌症協會表示,飲酒要控制飲酒量,女性每天不超過一杯。據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的數據,對於女性來說,過量飲酒表示在兩小時內喝四杯或更多。過量飲酒會增加患肝病、乳癌和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風險。女性在停經後若有進行荷爾蒙替代療法,可能會增加乳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本身有乳癌或任何心血管疾病病史,就不適合荷爾蒙替代療法。5.定期檢查透過定期檢查,了解身體是否患有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經過治療及控制,可以預防疾病降低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國健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降低乳癌威脅。9種女性易患疾病.....https://bit.ly/3k8WIxk
-
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鮭魚、鮪魚呈紅色是白肉?速懂紅白肉分類方式及營養價值
動物性肉品是蛋白質來源,主要分為紅肉與白肉兩類,營養價值略有不同,紅肉含有更多礦物質,白肉則蘊含優質蛋白質。長久以來,紅肉攝取過量一直被認為有致癌風險,但近年陸續有相關研究推翻「紅肉較不健康」的觀念。今天元氣教你如何區分紅白肉,各取其優、適當攝取,避開不利健康的風險因素。國民健康署時常叮囑民眾,應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更有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聽起來紅肉似乎對健康有相當大的威脅,但真的是這樣嗎?營養師說,紅肉雖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當中也含有鐵、鋅、維生素B12等營養素,重點仍是「均衡不過量」食用。年前年後許多公司聚餐、親友團聚、從尾牙到春酒,餐餐葷腥不忌,東坡肉、滷肉、烤肋排、炸豬排都是餐桌上的常見佳肴,難免吃下過多的肉品。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將增加17%的大腸癌罹患風險。分類方式紅肉肌紅蛋白較多,生肉呈現紅色。常用紅肉四隻腳、白肉兩隻腳區分。日常飲食上,該怎麼辨別紅肉?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紅肉因含有較高的「肌紅蛋白」,為動物肌肉內的蛋白質,負責運輸體內氧氣等,因此烹調前的肉質為紅色。但為何被歸類為白肉的鮭魚、鮪魚,肉質也呈現紅色?劉怡里說,鮭魚食用甲殼類,而甲殼類中所含的類胡蘿蔔素,造成肉色偏紅;而鮪魚則被研究分類為肌紅蛋白較多的白肉。通常紅肉指的是豬、羊、牛、馬肉等。劉怡里說,營養衛教上常將「四隻腳」的家畜類分類為紅肉,「兩隻腳」的雞、鴨、鵝,以及魚類、海鮮類則稱作白肉。營養價值紅肉:鐵質含量高,女性、孕婦、貧血者的重要營養素。劉怡里表示,相較白肉,紅肉營養價值中有更多的鐵、鋅、維生素B12,主要富含鐵更是女性生理期、缺鐵性貧血族群、兒童青少年發育期需多攝食的,醫師也常提醒孕期第三期的女性多補充,可提供寶寶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白肉:高蛋白、低脂肪,魚類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白肉被視為「優質蛋白質」,劉怡里說,白肉因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例如,家禽類中的雞胸肉、雞里肌肉,相對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類。海鮮除了脂肪含量較低,也富含鋅、牛磺酸等營養素;魚類除了高蛋白,還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發炎反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增強抗氧化能力,是白肉中相當好的選擇。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等魚類,DHA、EPA等Omega-3脂肪酸最豐富。食用風險加工紅肉易致癌少碰為妙,新鮮紅肉應限量,避免心血管風險。劉怡里指出,紅肉脂肪含量普遍比白肉多,其中飽和脂肪酸比例也較高,嗜吃大量紅肉,長期易造成身體發炎,肥胖機會增加,間接提高致癌風險。紅肉因為脂肪、膽固醇也較高,過度攝取除了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婦癌中的子宮頸癌、乳癌也都和高脂肪有關。因此,紅肉與癌症雖非直接相關,但確實間接增加風險。若要遠離紅肉帶來的癌症風險,劉怡里建議,攝食紅肉每天不要超過70公克;加工肉製品盡量避免食用,如貢丸、火腿、肉鬆、臘肉等,當中含有的亞硝酸鹽若與胺類食物一同食用,會結合成致癌物「亞硝胺」,長期累積就成為癌症的危險因子。劉怡里表示,若要減低亞硝酸鹽成為致癌物亞硝胺的機會,維生素C可以阻斷亞硝酸鹽與胺類的結合,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柳丁、柑橘類、小番茄、木瓜等等。但要遠離亞硝胺,根本之道還是少吃加工肉類食品。
-
2023-02-11 醫療.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病!蘋果型、梨型、沙漏型...你屬於哪種?營養師授10招減重小撇步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 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 3方法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多看看我們其他的文章,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2-09 養生.聰明飲食
「含糖飲料」不只讓你胖,還促進癌症的死亡風險
含糖飲不僅是現代人肥胖的重要原因,據研究發現,它竟然和癌症死亡也有很大的相關性!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經常食用含糖飲料恐增加大腸直腸癌和腎癌死亡風險,而且即使愛喝含糖飲的人身形不胖,癌症死亡風險也一樣大增,研究刊登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誌物與預防雜誌》。 人造甜味劑是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之前曾有研究指出,含糖飲料中含有玉米糖漿等人造甜味劑,是引起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之一。而據美國CDC分析自1982年至2016年,共934,777名健康男、女性的各種數據,包括攝取多少含糖飲料和人工甜味飲料的訊息,統計到2016年,研究對象中有135,093人死於癌症。分析顯示,攝取含糖飲料與大腸直腸癌和腎癌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且在調整過BMI(身體質量指數)後仍然存在。研究分析發現,和每天飲用超過2杯含糖飲有關的癌症,主要是和肥胖相關的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和腎臟癌,研究也發現,人造甜味劑也和胰腺癌的風險上升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之間的關聯。 含糖飲多種癌症有關其實,過去醫界就發現含糖飲的人工甜味劑比起單純的蔗糖,更容易誘發大腸息肉、腸癌,尤其是青春期的13到18歲的成長和發展重要時期,每天喝1份240c.c.的含糖飲料,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將會增加32%! 除了腸癌,含糖飲還會影響其他癌症風險,除了腸癌和乳癌的風險因子有關聯性,愛喝含糖飲的女性,更要小心含糖飲也會增加停經前罹患乳癌的風險。而且玉米甜漿等人工甜味劑會促使三酸甘油酯快速上升,恐會增加脂肪肝的風險。目前不只在台灣,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都發現,脂肪肝已經成為肝癌新的危險病因,含糖飲真的還是少喝為妙!延伸閱讀: 。泡奶茶要先加「牛奶or紅茶」? 專家揭「正確順序」...必加1物藏健康陷阱。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
-
2023-02-07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百病之源,常見風險曝!醫師教1招健康瘦
三十七歲的董先生,近年來體重不斷上升,每年健康檢查的異常項目都是血壓、血糖、膽固醇、肝功能指數等,且腰圍變寬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個月董先生一家三口因感染新冠肺炎在家隔離,負責視訊門診的醫師於線上看診時,主動確認董先生的身高體重,並表示可能要開抗病毒藥;因臃腫身形為肺炎重症高風險群 (身體質量指數 [BMI] ≥ 30),醫師還提醒董先生,康復之後要記得打公費流感疫苗,因為肥胖者也容易因流感發生重症住院。肥胖併發症多 常見疾病一次看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張哲瑞醫師表示,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非常多,包含全身各器官系統病症,如三高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與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等都在肥胖病友身上較為常見;甚至多種癌症風險也提高,如消化系統癌症如食道癌、胰臟癌、大腸癌、膽囊癌等,以及甲狀腺癌、腎臟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等,肥胖病友的風險也多 1-2 倍。其他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等。另外,有許多想懷孕的夫妻飽受不孕症所苦,而過重和肥胖會增加男女不孕症之機率約 1-2 倍;相對的,減重可增加女性自然懷孕與人工生殖的成功率。肥胖指標這樣評估 快檢查你是否超標?肥胖症是如何診斷呢?張哲瑞醫師說明,一般根據身體質量指數 (BMI) 或腰圍來作評估肥胖的指標。BMI 在 27 以上屬於輕度肥胖,30 以上就屬於中度肥胖;以腰圍來說,若男性 ≥ 90公分或女性 ≥ 80公分也表示腹部脂肪過多,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多數肥胖因多吃少動導致 生活調整能改善除了少數遺傳與內分泌障礙以外,絕大多數肥胖病友都是由攝取熱量過多,或身體活動量不足所導致的原發性肥胖,建議以生活型態調整為第一步,包含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行為改變等。飲食策略一般以降低總熱量為原則,若以每週減輕 0.5 公斤為目標,每天至少需減少 500 大卡,盡量增加蔬菜攝取,並且少吃油炸類、含糖飲料、甜點、甜食等,並且至少每週量一次體重,以達有效監測。【延伸閱讀】「瘦胖子」是什麼? 糖尿病死亡風險較肥胖者高2倍喝無糖茶越喝越胖? 營養師破解喝茶陷阱【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69】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腹部脂肪,能拿來豐胸嗎?
門診中,女病人長得滿漂亮的,躺上去做超音波,想不到超音波探頭一放上去,我心裡一驚,不禁哇了一聲:「怎麼幾個月不見,肚皮內的油變那麼多?」她苦惱笑著說:「對啊!過年期間多吃了一點,可以把我肚子內的油搬到胸部嗎?」這是許多中年婦女心中的吶喊,尤其在檢查台上躺平之後,肚子的油攤開來,讓美女失去美感也失去自信心。為什麼脂肪不長在胸部卻長到肚子裡,通常是人體先天的基因決定的。現代人的審美觀,胸大腰細,事實上,胸部大小除了胸部內的乳腺外,就是胸部內的脂肪組織,有人天生胸大腰小,但也有人胸小腰大,尤其是中年以上的婦女,如果營養攝取過量,多餘的熱量就會以脂肪的方式貯藏在腰部腹腔內、臀部,尤其生產過的女性或乳癌手術後服用Tamoxifen的病友,常常為此苦惱。現代醫學雖然可以巧奪天工,把肚子脂肪連皮搬到胸部達到豐胸的效果,或將肚皮的脂肪細胞抽吸出來再注射到胸部內,但畢竟效果有限。根本之道,就是改造先天的基因,重新塑一個妳,重新塑一個我,這樣人人都是身材姣好的美姑娘。但從健康角度而言,吃得多,腹部大了起來,代表營養過度,通常肝臟會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事實上,可能不只肚子,心血管、腦血管都會囤積過多的脂肪,而容易有心血管疾病或腦血管疾病,根本之道在於少吃大魚大肉,清淡飲食,多運動,這樣腰圍、臀圍就不會大起來。此外,最近幾年來陸續有一些藥物問世,可以瘦身,可以消除肚子的脂肪,對肥胖者是一個福音。總之,吃東西的時候快樂,但要能節制,避免暴飲暴食而攝取過多的熱量,才能保持苗條身材,不僅有益健康,也能擁有自信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關資訊。
-
2023-02-03 焦點.菸酒毒傷身
喝酒易醉、臉紅竟是這體質?別練易罹癌!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
台灣人喝酒普遍更容易臉紅、喝醉,這種體質主要和基因、遺傳有關,也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許多人認為多喝就可以練起來,但事實上恐怕越喝越傷身,甚至更容易引起各種癌症。嫚嫚營養師建議,酒精能避免則避免,真要喝也應養成更良好的飲酒習慣,以確保健康。易喝醉、臉紅有酒精不耐症?台灣人普遍不適合喝酒?嫚嫚營養師表示,台灣民眾普遍不適合喝酒,主要原因在於「乙醛去氫酶」多有基因缺陷或不足。酒精化學名為乙醇,需靠乙醇去氫酶轉換成乙醛,再經過乙醛去氫酶代謝成無毒性的乙酸排出體外;若乙醛去氫酶缺乏或缺陷,會使得無法有效的正常代謝乙醛排出體外,即酒精不耐症。除了台灣,日本、韓國的民眾也大多屬於酒精不耐族症族群,約佔47%左右。影響除了普遍不適合喝酒、身體對酒精的反應也較大,包括容易臉紅、喝醉、宿醉、心悸、頭痛、噁心等,這些其實都是乙醛對身體帶來的影響,酒精不耐症族群更明顯。 酒量不好,多喝就好?營養師:別練,容易罹癌!不少人會認為「喝酒易茫、酒量不好,多喝就可以練起來。」,對此嫚嫚營養師認為是個錯誤的觀念。酒喝多確實會讓身體逐漸習慣乙醛影響的耐受度、暫時活化乙醛去氫酶,但體內的乙醛去氫酶依舊是個瑕疵品,並不會有所改善或提升。 換句話說,酒喝慣了或許會較不容易醉,但身體依舊難以代謝乙醛,身體長期受壓榨、超時超量工作,日久身體恐不堪負荷,甚至容易因認為自己酒量變好,更加重負擔,增加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風險。 易喝醉、臉紅喝酒更易致癌?乙醛對酒精不耐症影響更大!嫚嫚營養師表示,乙醛本就是一種毒性相當強的化學物質,被WHO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對於無法正常代謝乙醛的酒精不耐症族群的影響自然更大、更容易罹癌。除了肝癌以外,其他也包括上呼吸道癌,以及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等消化道癌。另外三高、失智症的風險也會上升,女性也會增加乳癌風險。 不當飲酒潛藏的「立即性生命危險」?另外,不論是否有酒精不耐症,不當飲酒也會對生命有立即性的生命危害,酒精過量時容易讓身體進入「全面癱瘓」的狀態,若此時嘔吐身旁又沒人,平躺者恐有被自己嗆死的可能,日前新聞也曾有民眾喝醉趴睡被嘔吐物溺死的消息,需特別注意。嫚嫚營養師也建議,飲酒後若感到疲倦需休息,盡量將身體墊高為佳。 喝酒傷身、不喝傷心?各種酒這樣喝更健康!對有飲酒習慣的人來說,喝酒傷身、不喝傷心,為取得平衡,嫚嫚營養師建議,男性一日酒精攝取量避免超過20克,女性避免超過10克。若約略換算成各類常見酒精飲料,酒精濃度5%左右的啤酒男性一日最多約2罐、女性約1罐。紅酒、白葡萄酒等12%的酒類,男性約220c.c.、女性約110c.c.。清酒、紹興酒等16%的酒類,男性約160c.c.、女性約80c.c.。而酒精濃度高、約40%左右的威士忌、伏特加等,男性約60c.c.、女性約30c.c.。當然這是建議避免上限,能少則少自然更好。而若覺得這般太少,也可加進冰塊,讓整體看起來較多,也較能減少酒精攝取量。 《延伸閱讀》 .酗酒、酒駕、戒酒改不掉?「酒精使用障礙」自我檢測,應以疾病治療! .長期喝酒、飲食過油害胰臟炎?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防範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1-31 養生.健康瘦身
多吃肉、少吃飯就能瘦?營養師揭高蛋白飲食減重5大隱憂
一般成年人每公斤體重吃0.8至1克蛋白質就足夠,約每餐一掌心的量,若經常重訓或運動選手才需要吃高蛋白。很多人以為多吃肉、少吃飯能減重,有人一天吃6、7個蛋,還喝高蛋白粉,這樣沒問題嗎?經常高蛋白飲食,對身體有哪些影響?1.損害肝臟、腎臟蛋白質的最終產物是含氮廢棄物,須透過肝臟轉變為尿素後,才經由腎臟的排除到體外。若蛋白質長期吃過量,身體產生過多的氮,會增加肝臟和腎臟負擔,特別是已有問題的肝腎,必須更努力工作才能代謝,長期腎臟及肝臟會受損。2.骨質疏鬆尿液排除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尿酸、尿素等含氮廢棄物,會一併帶走尿鈣,因此過量的蛋白質會增加鈣質流失,長期下來,易骨密度不足,發生骨質疏鬆。3.體重增加網路流傳,吃高量蛋白質、少吃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有助減重。但過量蛋白質在體內會轉化成脂肪和糖,最後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隨時間不斷重複這個循環,體重就可能增加。4.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多數蛋白質飲食,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無形中會吃到過量的飽和脂肪及膽固醇,如此便會增加體內血脂肪、血膽固醇的濃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5.易有便祕一般植物性的穀類、蔬果,在胃部消化時間約2小時,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得花4至5小時才能消化,若要完全消化排除,通常需要2至5天時間。因此,經常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蔬果又吃得少,腸胃蠕動慢,就容易便祕。吃太多紅肉、加工肉類,體內會生成過多自由基,研究發現與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等發生呈正相關。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健檢項目?醫曝如何依年齡選效益最高
年假結束,你為自己過去一年的健康打幾分?是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持續追蹤不及格的紅字?健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五癌篩檢,為中年以後的你把關健康。至於想做更完整檢查的人,該如何選擇健檢方案,才能達到最高效益?Q:幾歲之後建議開始做健康檢查,多久一次?一般來說,青壯年族群身體情況良好,自覺年輕、有本錢,自費健康檢查的意願不高,健康檢查經驗僅限於高中、大學新生健檢,或是男生入伍健檢,以及進入職場後的勞工健檢。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建議,27、28歲時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項目較完整的自費健檢,包括,大腸直腸鏡、腹部超音波,以及心電圖、胸部X光,如聽診發現異常,則多加心臟超音波。洪育忠表示,這算是人生基礎健檢,此時紅字比率相當低,但仍建議做一次。此時各項數據即為個人生理基礎背景值,待年紀漸長,再做健康檢查時,就可做出比較。如有心肌梗塞、腦中風、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史,就必須提高警覺,在35至40歲就應接受心血管及癌症等相關篩檢項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Q:到醫院或診所健檢,有什麼差異嗎?該至醫院或是診所接受健檢?許多民眾都有過類似選擇障礙,洪育忠表示,大型醫院健檢中心優點在於設備齊全,如檢查結果異常,可直接轉診,接受治療。至於價格上,公立醫院健檢費用通常較低。但醫院健檢動線規畫未盡周全,消費者與就醫病患混在一起,有些人可能覺得不舒服。再者,大部分醫學中心每日可服務的健檢人數有限,可能得排上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對於醫院來說,經常就醫的患者為潛在的重要健檢客群,習慣使然,加上病歷完整,這是其優點,但前提是醫院必須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畢竟自費市場與健保截然不同,民眾感受也不一樣。至於健檢診所,大都採美式服務取向,常強調個人化,重視隱私,檢查流程順暢,服務較好,且可提供個人化套餐,滿足需求,但相對於醫院,收費較高。此外,受限於醫療法規,包括,核磁共振(MRI)、正子掃描(PET)、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等檢查儀器,均需設置於一定規模的醫院,診所無法提供這類高階影像學檢查。如至健檢診所,想做上述高階影像檢查,就須再至合作醫院,可能影響檢查意願。Q:健檢有各種套餐,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檢查?據統計,近五年來,健康檢查為成長最快的醫療服務,在各醫院營收占比中,愈來愈顯重要,各大醫院、健檢中心推出眾多健檢套餐,裡面名稱與檢查項目眾多,讓人眼花撩亂。一般可用年紀作為選擇套餐的參考,洪育忠建議,20、30多歲青年世代,檢查項目為基本血液檢查、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胸部X光,至於大腸鏡,因為費用較為昂貴,就看個人經濟能力。至於40、50歲中年世代,則應再加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等心血管檢查,如有早發性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家族史,則考慮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瞭解心血管狹窄狀況。年逾50,如經濟能力許可,可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到了70歲,罹癌風險逐漸下降,健檢應著重於失智、骨鬆、肌少症等項目。Q:愈貴的健檢套餐一定愈好?最好每一種都做?健檢重點在疾病預防,健檢項目並非愈多愈好,愈貴愈好,能否提早篩檢出國人常見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才是重點。洪子仁表示,如果花了大錢,接受高階健檢,卻因判讀錯誤,反而虛驚一場。以癌症腫瘤標記檢驗為例,腫瘤標記指數高低,與有無腫瘤仍無法完全畫上等號,如果腫瘤標記本身敏感度加上特異性不高,基本上不建議作為健檢項目。Q:收到健檢報告後,如有問題後續應如何因應?幾乎每個人的健檢報告裡都會有紅字,如果是小問題,例如,BMI過高、血壓偏高、血紅素偏高、脂肪肝,在報告裡均會提出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如果數字嚴重異常,如腫瘤指數變高,健檢單位就會協助轉診,進一步接受檢查或是治療。最怕的是,初步健檢已現警訊,但卻不當一回事,例如,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卻未到院接受腸胃鏡檢查。或是,乳房觸診後,發現硬塊、X光檢查結果也異常,卻沒至醫院接受切片,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別忽略你的權益!40歲以上免費健檢一次看:影響最大的慢性病和5項癌症都能檢查
在台灣,健康檢查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只要符合一定年紀或具備某些風險因子,就可免費定期使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和癌症篩檢服務,影響台灣人民健康最大的慢性病和五個癌症都包括在內。只要民眾踴躍利用,達成預防疾病發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不論是站在國家或人民的立場,都可說是花小錢、省大錢的划算投資。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目的是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早期發現慢性病、早期介入及治療。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服務對象:● 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3年一次。● 55歲以上原住民、35歲以上小兒麻痺患者、65歲以上,每年做一次。● 基本資料:病史、家族史、服藥史、健康行為、憂鬱檢測● 身體檢查:一般理學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身體質量指數、腰圍● 尿液檢查:蛋白質● 實驗室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肝指數、肌酸酐、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B型肝炎和C型肝炎表面抗原(民國55年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者,終生可接受一次B、C肝檢查。)● 健康諮詢:戒菸、戒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五癌篩檢 去年新增肺癌篩檢 全球第一吳建遠表示,為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國健署還提供「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這五項癌症篩檢,篩檢陽性個案只要能早期治療,有機會阻斷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降低死亡率。去年7月開辦的肺癌篩檢,讓台灣成為世界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 大腸癌篩檢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者,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原住民則提前至18歲以上)● 乳癌篩檢45歲以上女性,或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40~44歲女性,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女性,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肺癌篩檢:下列對象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1. 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2. 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包-年: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吸30年就是30包-年)、有意願戒菸或戒菸不到15年的重度吸菸者。公費篩檢利用率子宮頸癌篩檢最多 前年揪出4.6萬癌前病變隨著社會高齡化,利用公費檢查的人愈來愈多。吳建遠以2021年為例,總共有192.5萬人使用成人預防保健,整體利用率大約是三成,391萬人使用過四癌症篩檢(當時尚未開辦肺癌篩檢),其中子宮頸癌利用率五成最高,共找到4萬6478人有癌前病變,8150人罹癌。不過,根據主計處報告,四癌篩檢量其實是從2014年達到523.9萬人高峰後開始遞減,2019年掉到501.4萬人,之後因新冠疫情影響民眾受檢意願,2020年和2021年篩檢量掉到454.2萬人、391萬人,2022年加倍努力推廣,才在12月下旬回升到421.1萬人。吳建遠說,國健署提供的服務只是民眾可接受健檢的一種管道,其他依法應提供的還有勞工體檢、公務人員健檢,民眾也可選擇自費型健檢,這些都是影響公費篩檢利用情況的眾多因素。去年本土疫情趨緩之後,國健署就一直非常努力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出來篩檢、不要忘記自己的權益。
-
2023-01-29 名人.劉秀枝
「沒有臥床餘生,很感恩」 退休16年的名醫教你如何做個健康又好命的老人
最近接連兩位在我當年擔任科主任時還是住院醫師的同事屆齡退休,才猛然警覺到我已退休16年,剛好是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年數。在這漫長又覺得像轉眼而過的16年「社會大學」中,除了持續寫兩個專欄文章,希望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樑外,75歲的我還學到了什麼?1.順應老化 珍惜目前身心狀況我覺得70歲是個分水嶺,60至70歲雖然年歲稍長,但心智與體力並不覺衰退,反而因退休或卸下責任,手上有大把時間而過得輕鬆且充實,如揪團旅遊、上各種成長課程和培養新興趣等。過了70,大小病痛逐漸出籠,甚至嚴重到必須放棄原本喜愛的活動,例如我們15位成員的小高爾夫球隊,30年來,有隊友往生,也有人因失智或其他疾病而不能再揮桿,近兩年來球隊已處於休眠狀態。讓我想到人生七十才開始──生病,也領悟到以後的日子,身體可能會不斷地出現狀況。因此,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刻,想要做的事就不要遲疑。有親友邀約聚餐或旅遊,只要時間許可就參加,但難度高的攀山涉水活動則需斟酌;如想獨處看書、寫作、散步或追劇,也很好。70歲前,以開發新興趣、新潛能為主。70歲後,則致力保持體能、集中精力,發揮自己原有的強項與興趣,成就自我。2.結交年輕朋友 替生活注入活水年過70,雙親可能往生,手足也同老,兒女則為事業打拚或是有自己的生活。同溫層的老友雖然是個舒適圈,但也不要忘了結交新朋友,才不會與社會脫軌。例如同是高爾夫球隊,另一個44位成員的球隊,雖然時有隊友退出,但也有年輕人加入,增添活力。又如我參與多年的一個女性成長團體,也不時有年輕社友加入,帶來新視野。當然,自己更不要輕易退出。3.終身學習 以科技養老腦有可塑性,用進廢退,就像重訓的訓練肌力,腦細胞也是愈用愈靈光,因此年過70即使學得慢一點,有的是時間,只要有耐心,隨時可以電腦或手機,善用各種通訊軟體,如LINE、電郵、臉書、上網或視訊等,和親朋互動,並與世界接軌。4.正面思考是最強的保護傘一位80歲好友近年因第一期乳癌接受手術後服藥,接著出現乾眼症及膝蓋退化疼痛,她感嘆:「怎麼老了才在生病!」我鼓勵她:「幸好是活到老才開始生病。」近日和畢業62年的12位小學同班同學聚餐,輪流發表感言。大多都有些病痛,有位還兩側大腿骨折,歷經手術及一年多的復健,而能慢慢走來聚餐,她說「沒有臥床餘生,很感恩」。基因、環境與機遇的影響顯而易見,例如有位同學聲如洪鐘,中氣十足,沒任何疾病,且每天健走員林的藤山步道;還有位同學動作靈活,外貌年輕,看似是我們的晚輩。但不管是當家庭主婦、努力拉拔兒孫長大、上班族或事業有成,如今都滿足、感恩,覺得自己好命,甚至會幽默自嘲。一致的志願是做個獨立自主、感恩自在的有趣老人。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3-01-27 癌症.乳癌
他跟女友色色時意外摸出「乳癌二期」 網讚:妳女友的貴人
乳癌為女性好發癌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有男網友親密撫摸女友胸部時驚覺不對勁,便盡速安排女友就醫檢查,最後確診為乳癌二期,目前正進行後續治療,該男網友籍此呼籲女性朋友要定期篩檢,注意身體健康。有男網友在Dcard上發文表示,日前與女友發生關係,觸摸乳房時發現之前沒摸過的「硬塊感」,立即安排看診,經醫師診斷後確認是乳癌二期,目前正進行後續的治療,並提醒女性朋友務必定期檢查,如驚覺有異,需盡快求醫。還有女網友提醒,乳房腫塊摸起來硬硬的像一顆石頭,小則像皮下放一粒花生米或綠豆、紅豆,大則像龍眼荔枝,若有問題摸起來一邊有、一邊沒有,而且摸起來硬的像石頭還不會痛,或平日有在自我檢查,情況不同也該就醫,可至乳房外科或是乳房影像科就診。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你是妳女友的貴人」、「能切除就全切,不要吝嗇,乳癌好好治療存活率是很高的」、「看完這篇嚇得我趕緊摸摸自己的胸部」、「真心建議所有女生都應該養成定時檢查的好習慣,尤其有家族史的、纖維囊腫的,定期回醫院追蹤」、「我一年追蹤一次,真的建議女生每年都可以去做個乳房超音波」。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不抽菸、沒咳嗽 驚罹肺腺癌!外科醫感嘆這種檢查太重要了
醫院每年會安排員工健康檢查,五年多前的員工健檢,我自費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看了影像,竟發現肺部右邊有一顆明顯的腫瘤,確定是肺腺癌。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我嚇了一跳,馬上去翻之前胸部X光照的片子,都是正常,研判這顆腫瘤長的位置剛好在心臟附近被血管遮住的地方,胸部X光不容易發現。我不抽菸,生活作息也規律正常,應該最不可能得到肺癌,結果卻得了,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面對開刀前一連串檢查,腦中一片空白,妻子帶著我去做各項檢查,直到開刀取出腫瘤時,不單是右肺一顆2公分大的腫瘤,左右肺還各有一顆小腫瘤,右肺切掉約二分之一。莫名得病出現憂鬱鬼門關前走一回,卻從頭到尾「不覺得它(肺癌)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為何會得肺腺癌?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做基因檢測發現,我的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有可能是基因突變所致。「我得知罹癌到開刀治療那一陣子,心裡壓力很大,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得病、人生什麼都沒了、不知道何時會離開。」一連串負面想法,我出現憂鬱症,冷不防就想從樓上跳下去。手術後休息一個多月,接著服用標靶藥物二年,造成口腔黏膜受損,身上只要有毛髮的地方都起疹子非常癢,甚至抓破皮,還好我是外科醫師,知道如何照顧破皮傷口。我也努力吃東西維持體重,胃口並沒有不好,但因為治療服藥的關係,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LDCT檢查太重要了很感謝同事及家人的陪伴,休息一個多月後,我恢復上班,透過工作及吃藥慢慢走出來,人生觀從此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看診加班勞累而有所抱怨,生病後抱怨變少了,反而感到有工作可以忙碌,是值得珍惜的幸福。肺腺癌未必與抽菸有關,很多人是40幾歲就罹患,「我罹癌時49歲,如果再晚二、三年才發現,可能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後來醫院針對全院45歲以上員工提供免費電腦斷層篩檢,又找出多位肺癌患者,所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真的太重要了,不只是老人家要做篩檢,高風險族群也要做這個檢查。二大族群免費篩檢國健署從去年7月1日起,提供具有肺癌家族史和重度吸菸史二大族群,可以免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每二年補助一次,建議大家把握這個檢查的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學辭典/肺腺癌肺腺癌是肺癌當中的一種,肺癌主要分成「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非小細胞癌占所有肺癌的八至九成,又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大細胞癌。根據2018年台灣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女性肺癌高達88%是肺腺癌,男性肺癌有58%是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容易延遲診斷。不少名人如鳳飛飛、陳文茜、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曾罹患肺腺癌,由於女性患者大多不吸菸,早期症狀咳嗽易被忽略。陳慶耀小檔案現職: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年齡:54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陽明大學微免所博士專長:●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探測手術●乳房攝影立體定位手術●乳房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乳腺發炎的治療●腹腔鏡手術經歷:●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署立基隆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乳房外科研究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3-01-13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便當盒、塑膠袋易溶出毒物!營養師「一個步驟」解決
近年因疫情的關係,民眾飲食模式改變,時常叫外送食物或買便利商店食物。不過,營養師廖容綺提醒,不管是塑膠杯、塑膠袋、紙盒、紙袋等等,油脂加上高溫就會溶出有毒的化學物質,因此她一定會「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加上促進代謝、多攝取蔬菜,即可避開危險的環境荷爾蒙。每當被問到「營養師,妳會吃超商的微波餐盒嗎?」廖容綺表示,環境賀爾蒙無所不在,「我一定會拿回家,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以下三個狀況,哪一種會溶出較多的環境賀爾蒙?1.塑膠袋裝冰冷的食物2.塑膠袋裝冰冷,但是酸的食物3.塑膠袋裝熱且油多的食物答案:又油又熱的食物!例如塑膠袋裝羊肉湯、塑膠袋裝牛肉麵等。無所不在的環境賀爾蒙「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這些人造的化學物質,存在環境中,透過食物、空氣或皮膚接觸進去到人體,因為『類似』人體內荷爾蒙的結構,所以會造成干擾,干擾是一連串的,是長久的。現在很多疾病其實都跟環境賀爾蒙有關係,包括1.胎兒:生長遲滯、早產出生體重不足。2.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發育成長遲滯、不正常性發育、性早熟。3.成年人: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症、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肺癌。不孕,多囊性卵巢症,早發性停經,腦下垂體及甲狀腺功能異常。怎麼預防環境賀爾蒙一、避免接觸1.吸入:空氣中的PM2.5,來自工廠的廢棄物、汽機車的排放氣體、不明物體的焚燒物質、拜拜燒香、二手菸、品質低劣的香氛或香水、空氣清新劑、殺蟲劑。2.接觸:兒童玩具、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家俱、印刷品油墨、塑膠類用品例如:雨衣,地墊,溶劑。3.食入:裝食物的容器、塑膠袋、鍋具、保鮮膜、免洗餐具上的材料、人工合成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療法、農藥。二、促進代謝1.排尿:多喝水促進排尿,建議量每日2500-3000cc或體重的30倍。2.排汗:桑拿、遠紅外線儀促進排汗。3.肝臟解毒:幫助環境賀爾蒙代謝食物4.排便: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肝臟解毒後的毒素到了腸道需要纖維素的幫忙吸附排除。三、多吃蔬菜1.十字花科蔬菜:綠色花椰菜,苞子甘藍,芥蘭菜,芥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羽衣甘藍富含葡萄糖硫苷及吲哚,加強肝臟解毒功能。2.大蒜:大蒜素跟硒,有助於肝臟排毒毒素。3.薑黃:薑黃素是很強的抗發炎,抗氧化物,加強排毒功能。4.綠茶:綠茶多酚跟兒茶素,幫助肝臟運作。5.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促進肝臟解毒。6.甜菜:富含植化素可以加強肝臟中解毒酵素及抗氧化酵素的活性。7.酪梨:富含穀胱甘肽(glutathone),幫助肝臟把脂溶性毒素轉變成水溶性。【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52, 原文出處】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10 養生.聰明飲食
低蛋白和擬斷食讓人健康長壽?教授曝放諸四海皆準的飲食方法
讀者Gordon Liao在2022-12-27在蛋白質多吃只是浪費嗎的回應欄留言:您好,林教授。看了很多篇您的文章,非常感謝您的健康知識宣導。在這想請問您對Valter Longo提倡的低蛋白飲食和擬斷食有什麼看法?1. Longo推崇魚素低蛋白飲食,他的研究顯示飲食中的蛋白質含量會影響癌細胞的增長。他在網站上也有提到飲食方針跟主流的蛋白質攝取量也有滿大的差異。「If you are below the age of 65, keep protein intake low (0.31 to 0.36 grams per pound of body weight). 」2.Longo在「長壽健康飲食法」(The Longevity Diet)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也建議每人都要定期進行擬斷食(mimicking diet)。看了他的書籍以及The Blue Zones書中提到的長壽人口飲食,結論都指向魚素低蛋白飲食(蛋白質佔總熱量15%)能讓我們更健康及長壽。難道主流的高蛋白飲食長期下來是對身體不利的?這位讀者寄來的文章是發表在《科技新報》的〈中年人採低蛋白飲食,癌症死亡率較低〉。很奇怪的是,它的更新日期(2018-2-4)竟然比發表日期(2018-2-5)早了一天。不管如何,這篇文章是在轉述一篇2014-3-4發表的論文Low Protein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Reduction in IGF-1, Cancer, and Overall Mortality in the 65 and Younger but Not Older Population(低蛋白質攝入量與 65 歲及以下人群中 IGF-1、癌症和總體死亡率的顯著降低有關,但與老年人口無關)。這項研究的實驗是分成三部分:(1)人群,(2)小鼠,和(3)細胞。小鼠和細胞的實驗並沒有臨床意義,所以我就不多談了。人群的實驗是用問卷調查,叫張三李四回答在過去24小時內吃了什麼食物,然後就根據這樣的回答來下斷論張三李四平常每天攝取多少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等。這樣的人群調查數據是否可靠,我想就留給您自己去思考和判斷了。至於所謂的「擬斷食飲食」,指的就是在所謂的「斷食」期間採行低熱量飲食。也就是說,只是少吃,而不是真的「斷」,所以才會叫做「擬斷」。至於「書中有提到自己的團隊有使用擬斷食飲食能有效保護病患不受化療多重副作用的影響」,指的其實是一篇2022-8-23發表的論文Fasting renders immunotherapy effective against low-immunogenic breast cancer while reducing side effects(斷食使免疫療法對低免疫原性乳癌有效,同時減少副作用)。但是,這項研究其實是用細胞和小鼠模型來做實驗,而不是用「病患」。如果您是長期關注我這個網站,應該會知道我曾發表過非常多有關「飲食與健康」的文章(數百篇),而這些文章裡面有很多是在批判各種自吹自擂的飲食法,包括高脂、高蛋白、低蛋白、高醣、低醣、全肉食、全素食、無麩質、斷食等等。例如,請看高醣飲食最健康,最長壽,生物學家30年實驗揭秘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救命飲食吃肉有助延年益壽,吃素真的更健康,真假資訊長期關注我網站的讀者應該也都知道,有關「飲食與健康」我唯一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我當然知道大多數的人會認為這樣的建議是說了等於沒說,但我可以跟你保證,這是放諸四海永遠錯不了的飲食方法。不過,如果您還是不滿意,那我就只好搬出美國農業部發表的Dietary_Guidelines_for_Americans_2020-2025(給美國人的飲食指南2020-2025)。它建議成年人攝取的熱量應該是10%–35%來自蛋白質,45%–65%來自碳水化合物,而20%–35%來自脂肪。從這個建議就可看出,每一種營養素的攝取量是有很大的彈性。尤其是在蛋白質方面,更是同時涵蓋了低蛋白和高蛋白。那,為什麼一個由數百位健康飲食專家所撰寫的飲食指南會給出這麼一個籠統的建議?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天生體質,有不同的健康情況,有不同的生活形態,有不同的偏好,等等。所以,不管是哪一種自吹自擂的健康飲食都是有以偏概全的問題。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唯一的,永遠不變的建議是「均衡飲食」。有好幾位讀者還是來追問「均衡飲食」到底是什麼,所以我就只好請他們參考香港衛生署的飲食建議。原文:低蛋白,擬斷食,健康長壽
-
2023-01-09 焦點.元氣新聞
回首2022/向他們說聲再見 追悼英女王、倪匡、顧寶明等名人
2023農曆新年即將到來,回首2022年世界殞落了許多曾經引領風騷的一代人物,包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巴西球王比利、作家倪匡等人。國內也有不少知名人士離世,像因癌症病逝的蔡頭、巴戈、朱俐靜、余苑綺等人,或是疾病過世或猝逝的顧寶明、明金成、張念慈等人,《元氣網》回顧有哪些名人在2022年離開世人。引領世代的代表人物伊麗莎白二世 96歲/英女王 史上在位最久女君主英國前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9月8日駕崩,享耆壽96歲。她1953年加冕至今在位70年,成為英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全球史上視事時間最長的女性君主及女性國家元首,畢生服務公眾,鞠躬盡瘁。》看更多戈巴契夫 91歲/改革蘇聯終結冷戰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久病纏身,8月30日辭世,享耆壽91歲。他執政期間推動開放與改革力圖復興,最終導致蘇聯解體與冷戰終結,西方世界奉他為「可以打交道的改革者」,蘇聯共產國家則視他為「民族罪人」。》看更多江澤民 96歲/勇於探索兩岸關係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11月30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6歲。六四事件之後趙紫陽遭罷黜,江澤民匆匆登上中共總書記大位,是中國新經濟崛起、兩岸關係翻轉的關鍵時期。》看更多球王比利 82歲/巴西足球傳奇 世足賽3度奪冠唯一一位三度贏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被封為「球王」(O Rei)的巴西足球傳奇人物比利(Pelé,又譯貝利),12月29日在巴西醫院因大腸癌去世,享年82歲。比利逝世讓整個足球世界,尤其是培養和崇拜他的巴西陷入哀傷,因為它們永遠失去了「國寶」。》看更多安倍晉三 67歲╱最長政權日相 推動安倍經濟學安倍晉三是二戰後最年輕的日本首相,也被視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日本國家領導人。安倍曾任首相長達三一八八天,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安倍在7月8日奈良市街頭輔選演說時,遭槍手持改造槍枝伏擊身亡,終年67歲,留下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最無言的結局。》看更多2022年因癌症離世的華語圈名人倪匡 87歲/皮膚癌名作家倪匡以衛斯理為筆名寫的小說「鑽石花」,開啟了華文世界科幻小說的時代。據倪匡生前朋友透露,倪匡生前患有皮膚癌,已在港島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住院一段時間,身形也明顯消瘦。他離世前對朋友表明,「唔怕死」(不怕死),又形容離開人世「早日解脫」。倪匡於7月3日逝世,享年8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皮膚癌大部分的皮膚癌都發生在臉部、頸部、前臂和手背等暴露於陽光的部位,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導致皮膚癌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人工紫外線如太陽燈及日光浴中心,或將皮膚曬成古銅色的燈具,也可能導致皮膚癌。最常見的三種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細胞癌。巴戈 67歲/胰臟癌巴戈8歲就以童星身分出道,參與過不少台語電影,國立藝專畢業後,他成為華視基本演員,80年代他和鄒美儀主持的華視「雙星報喜」紅極一時,兩人還以該節目拿下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這也成了他的主持代表作。曾自曝一年只休假5天,半退休後生活過得怡然自得,不料2月16日傳出胰臟癌過世,享壽67歲。》看更多【疾病百科】胰臟癌是一個高度惡性的疾病,約90%的病人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因爲胰腺位於腹膜後,惡性腫瘤藏在體内,通常在晚期才被發現以致患者存活率極低。好發60歲以上男性、家族病史者、吸菸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長年接觸化學藥品者。蔡頭 71歲/肝癌資深藝人蔡頭在2021年11月傳出肝癌末期,不料2022年1月26日傳出病逝消息,據報導蔡頭早在消息傳出1個月前就病逝雙和醫院,享壽71歲。蔡頭個性率直,生前曾表示若有天走了也不會告訴大家,此外,他生前也拒絕上節目聊過世友人,表示不願賺死人財。》看更多肝癌小辭典台灣肝癌的患者以「病毒性肝炎」為最大宗,大多是B、C肝的帶原者,其次為酒精性肝炎,第三位為脂肪性肝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但是若是已經出現黃疸、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又或是肝衰竭、肝昏迷,恐怕都已經是晚期肝癌。朱俐靜 40歲/乳癌從選秀節目《超級偶像》出道,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2021年發片記者會上宣布罹患乳癌,於7月3日逝世,享年40歲。》看更多【疾病百科】乳癌乳癌是從乳腺的上皮細胞或小葉生長出來的一種惡性腫瘤,因癌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會侵入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及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它器官。乳癌真正的病因尚待研究,下列幾項可能有關:輻射線、病毒、女性荷爾蒙、飲食(高脂肪食物)、酗酒及遺傳基因。余苑綺 39歲/大腸癌藝人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自2014年發現直腸癌第3期後,積極接受治療,抗癌長達8年,但在2019年再度復發持續化療,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2022年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於8月21日病逝,享年39歲。》看更多【疾病百科】大腸癌一般所說的大腸直腸癌是屬於腺癌,也就是從腸黏膜上的細胞所演變出來的癌症,其確切的病因仍然不明。9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轉移而來,會演變成癌症的息肉一般稱為腺瘤性息肉。而到底有哪些因素會造成腺瘤性息肉的惡性變化呢?除了家族病史等遺傳因素外,大腸直腸癌的發生主要仍與生活習慣有關。2022年因心血管疾病逝世的名人顧寶明 72歲/心肺衰竭從綜藝節目演短劇走紅,再以舞台劇《暗戀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奠定喜劇一哥地位,人稱「寶哥」的顧寶明舞台上搞笑逗趣,讓丑角散發人生不同層次、笑聲中帶著喜怒哀樂。3月19日因腸胃道出血導致心肺衰竭,不敵病魔病逝,享壽72歲。》看更多明金成 51歲/心因性休克中年得子、喜迎龍鳳胎的知名戲劇導演兼演員明金成,擅長拍攝偶像劇,以執導《我的秘密花園2》嶄露頭角,於1月20日才和妻子歡喜迎接龍鳳雙胞胎,未料寶寶還沒滿月,他卻於2月8日猝死,原因為心因性休克,年僅51歲。》看更多張念慈 72歲/心臟病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12月29日傳出在美國聖地牙哥家中因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據了解當天上午九點,張念慈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台灣端就接獲美國傳來的噩耗,令浩鼎員工都感到震驚。》看更多楊碧雲 84歲/腦中風淡水老街阿婆鐵蛋創立於1980年,是淡水最早賣鐵蛋的老店,當初阿婆鐵蛋創辦人楊碧雲經營小吃店,滷蛋經過多次滷製,滷蛋越滷越小,味道越來越好,意外成為現在的「鐵蛋」。楊碧雲不僅事業有成,對於回饋地方公益更是不遺餘力。7月12日因腦中風突然倒下,送醫後搶救不治,享壽84歲。》看更多柯賜海 66歲/心因性休克因經常在媒體採訪新聞現場站在受訪人背後高舉抗議牌,因而被封「抗議天王」的柯賜海,近年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已顯少露面,11月21日被發現陳屍於北投區建國街前山公園籃球場旁的車內,法醫相驗後證實死因為心因性休克自然死亡。》看更多
-
2023-01-06 焦點.杏林.診間
專訪/黃富源「從事公衛,需要一點傻勁與熱忱!」行醫路上三件事 影響全民至今
從事公共衛生,「需要有一點傻勁與熱忱!」曾任衛生署副署長、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黃富源回憶行醫路上的三件事情,當時看起來雖然非常小,卻在日後有著巨大影響。一個人的影響力可能很小,但也可能很大。兒科界翹楚黃富源沏了一壺香片,在滿室的茶香味中,細數著過往三件令他記憶深刻的故事……。他咳了幾聲,嗓子因為入冬的第一道寒流而顯得乾澀,但當談起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時,他臉上的微笑曲線瞬間柔和了很多。故事一:因為女兒,鄭明欽與喬安娜夫婦創辦雅文基金會嘉惠無數聽障兒,願「台灣沒有聾人也沒有失語者」!由台灣籍企業家鄭欽明及他的外籍太太喬安娜共同創辦的雅文基金會,成立緣起是女兒雅文於出生數月後發現聽力損失,雙親為了雅文跑遍各家醫院,甚至遠赴澳洲接受電子耳手術,才開始雅文有聲的世界。 然而,對聽損的孩子來說,接受電子耳手術只是打開與世界連結的接收器,如何訓練說話更是後續復健的重要挑戰。鄭欽明透過所有的人脈與資源,一心要為掌上明珠的世界帶來改變,最終,請到了來自加拿來的語言治療專家到台灣,全心全意將雅文訓練到可以說話,其中雅文的努力不懈與父母的支持更是關鍵。就在雅文的有聲世界「啟動」後,雅文的母親喬安娜開始思索著,全台灣有多少像雅文一樣的孩子,而這些孩子,後來聽見了嗎?現在會說話了嗎?於是與夫婿積極籌組成立基金會。喬安娜在基金會成立時說,她要用一生的精力,不要讓台灣的孩子因聽力損失而造成終生遺憾,繼而在宜蘭與高雄成立二處聽語治療訓練中心,力邀加拿大籍的語言治療專家繼續留台,投入醫護專業訓練的教育課程。與羅慧夫同時擔任基金會董事的黃富源不免好奇的問:「這些經費從哪裡來?」喬安娜才說:「他們夫婦把所有的收入,扣除員工薪水與生活基本的開銷後,全數都捐給基金會使用。」黃富源至今仍會為這句話深受感動。為聽損孩子致力奉獻多年,喬安娜最後因乳癌不幸病逝,黃富源提筆為文追悼,悼文被印在祭文上,讓人看完潸然淚下,出殯隊伍中更有為數眾多的聽損兒童一路陪伴,那個景象深印在黃富源的腦海。喬安娜的離世,不會是聽損兒照顧的終曲。黃富源在基金會董事會提議:「新生兒聽力可以做早期篩檢,我們應該把戰線往前拉,才能更早幫助這些孩子,也為完成喬安娜畢生宏願一起努力。」 在全體董事的同意與支持下,新生兒聽力篩檢由當時任馬偕小兒科主任的黃富源協請耳鼻喉科林鴻清醫師進行研究計畫,在馬偕醫院所有出生的寶寶,於嬰兒室內即完成非侵入式的新生兒聽力篩檢,研究結果發現聽損發生率約為千分之六,後續並早期啟動醫療評估與協助,亦讓林鴻清醫師長年投入新生兒聽力與人工電子耳手術,日後並成立馬偕醫學院聽語系,成為該領域的第一把交椅。 新生兒聽力篩檢從馬偕延伸至全國,黃富源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昔日衛生署的部屬林玉珍。黃富源詢問林玉珍是否讓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現改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支持篩檢計畫,讓有聽損的孩子早一點被發現,早一點接受醫療介入與聽語訓練復健計畫,此舉亦獲得衛生署同意,將原本只在馬偕醫院進行的新生兒聽力篩檢擴及全國,也讓台灣人工電子耳的手術得以發展,讓台灣真正如喬安娜生前所願「台灣沒有聾人也沒有失語者」。黃富源語畢,看了窗外,寒流下的台北天色雲層很厚,隔著窗,中山北路的車水馬龍聲,像是回應了,每個孩子都應該要知道這個世界該有的樣子。故事二:台灣B肝疫苗全面施打的起步從李慶雲一句話 黃富源穿針引線開始台灣民眾早年深受B型肝炎威脅,肝癌發生率高且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飽受肝病之苦,學者Baseley在台灣的長期研究中,最早發現B型肝炎是台灣人罹患肝癌的濫觴,素有台灣疫苗之父的台大醫院李慶雲教授,為了進行B肝疫苗研究以期杜絕肝癌發生,沒想到四處碰壁。當年,進行疫苗研究的人體試驗計畫僅管內容嚴謹,但「誰願意啊?」台大醫院李慶雲教授向嬰兒室提出該計畫時,婦產科醫師大表反對,無法接受辛苦接生下來的寶寶,就這樣被小兒科醫師拿去當「白老鼠」,因此,李慶雲教授鼻子摸摸,苦惱了好幾天。 幾天後,李慶雲教授打了通電話給在馬偕醫院小兒科的學生黃富源,直率的李教授在電話那頭開門見山:「黃富源,B肝疫苗我在台大無法做,你們馬偕可以嗎?」黃富源說:「老師,我覺得很有意義,但我只是科主任,這事可否讓我去向院長報告,看看院長的意思好不好?」於是黃富源透過李慶雲教授拿到研究計畫書,請示當時的馬偕醫院院長吳再成。吳再成院長看了計畫書內容寫的非常詳細,包括參與計畫前會由護理師充分說明,經過家長同意後才會進行;一旦加入計畫後任何時間想退出都可以;在參與計畫期間,不論是否為B肝所引起的疾病,醫療費全數由計畫費用支付,且家長可享有24小時的小兒科醫師專業諮詢;計畫中也載明,若不幸因注射疫苗而死亡,可獲新台幣400萬元補償。考量該計畫在面面關顧周全的情況與黃富源的穿針引線下,吳再成院長同意這項計畫得以在馬偕進行,只有極少數家長拒絕,該計畫最終證明疫苗可以有效減少新生兒感染B肝,研究團隊並在1983年將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原以為隨著研究成果發表及國家預算也願提撥至B肝預防的優勢情況下,實施全國新生兒B肝疫苗注射指日可待,但此時第一個帶頭反對的卻是國內大型醫院的知名教授,該教授在報上發表一篇「我們不做白老鼠」的文章,堅決反對該院新生兒接受B肝疫苗注射,輿論剎時鋪天蓋地而來,政策因此停擺,形同有研究沒執行的空談,更遑論公共衛生領域的推動。為台灣解決國病困擾還是讓台灣之子變成白老鼠的輿論談了長達一年,雙方攻防與互動,讓醫學會也不得不加入宣導的立場;隔年,政府重啟該計畫,並從第一代疫苗慢慢精進到如今的第二代疫苗,而在兒童接受疫苗注射後,感染肝炎或肝癌的病例自此沒再發生,直到如今,更是家長不會遺漏施打的公費疫苗之一。黃富源不敢居功,反而遙想李慶雲教授當年是如何獨排眾議爭取公共衛生在台灣的發展,也感念吳再成院長的睿智判斷,而他一個簡單的穿針引線,在過程中小小的「推一把」,如今能讓台灣人終結肝炎及兒童肝癌,才是別具意義。 故事三:將台灣帶入母乳哺育的重要推手黃富源將母乳哺育列入評鑑要求台灣早年出生率高,家家戶戶無不靠嬰兒奶粉養大孩子,能夠有奶粉喝更是社會階級的象徵,唯有買不起嬰兒奶粉的家庭,才會勉強讓孩子喝母奶求溫飽;當時,奶粉廠商無不卯足全力搶攻進駐醫院或產科診所,免費提供嬰兒奶粉給醫院,也是醫院及診所的一筆收入。 馬偕醫院產科生產數向來在同業間獨占鰲頭,廠商的捐贈著實可讓經營困難且又破又小的醫院得以有一筆收入,擔任小兒科主任的黃富源,堅持不收奶粉廠商的捐贈,還一度造成與院內高層關係緊張。與黃富源熟識的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後改為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科員林桂美,是負責全國母乳推廣的基層公務人員,基於私人交情,常邀請黃富源與楊文理醫師參與各項母乳推廣研習會、舉辦多場宣導講座,黃與楊二人更是把幻燈片「做好做滿」,哪裡有場次,就到哪裡講。全省跑透透的黃富源覺得又累效果又差,更難以扭轉社會大眾「母乳才是寶寶最好的食物」的觀念,一度讓他十分挫折。直到黃富源當上衛生署副署長,看到母乳推廣依舊窒礙難行,於是他在醫院評鑑的嬰兒室評鑑項目中增加「母乳哺育比例要達到50%以上」的標準,此項目一出,全國嬰兒室手忙腳亂,但為達到指標項目無不全力衝刺,各家醫院瘋狂競爭,且不以低標50%為目標,第一年就看到成果,不少醫院的母乳哺育比例一下子衝到60%-70%。 由於全國醫院與產科診所的大力宣導,產婦在衛教下也漸接受母乳哺育,知道母乳是對寶寶最好的優先食物,讓全台母乳推廣計畫一下子往前邁進一大步,在2002年哥本哈根世界護理師協會國際會議時,黃富源巧遇護理界代表,還 特別感謝這項政策,奠定台灣在母乳哺育上與國際接軌的成果。時至今日,母乳已被視為新生兒最理想的第一品牌,若母乳哺育有困難或是特殊情況時,還是有嬰兒粉可以替代,不影響母親養育新生兒的辛勞,且透過長期宣導,母乳哺育友善環境也陸續增加與普及。黃富源回想,公共衛生的推動之所以難,難在要達到全面性、普遍性,若不是天時加地利,再帶上一點點的傻勁與熱誠,的確很難達標,看到台灣在母乳哺育政策與友善環境的進步,箇中辛苦,點滴在心,甘之如飴。
-
2023-01-06 癌症.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出8成早期肺癌 有助改善死亡率
肺癌連18年位居十大癌症死亡首位,國健署去年7月起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執行半年揪出160名肺癌確診患者,高達8成是早期肺癌,專家解讀,肺癌發生率雖沒有下降,但發現肺癌的期別提早,有機會改善肺癌死亡率。執行多年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四癌篩檢後,國健署去年7月起將肺癌LDCT檢查納入我國第5癌篩檢,目前有22縣市、142家醫院辦理,截至去年12月26日,共2萬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其中1萬3470人具有肺癌家族史,8005人為重度吸菸者,976人兩者兼具,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0及1期個案138人,占86.3%。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是我國國病,抽菸更是重要導致肺癌原因,台灣實施戒菸計畫逾26年,使抽菸人口大幅下降,但肺癌發生率並未下降,分析發現,肺癌患者僅三分之一有抽菸,剩餘三分之二沒抽菸,近年亞太國家發現,不抽菸罹患肺癌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女性,希望藉LDCT篩檢讓晚期病人減少,早期病人增加,唯有期別改變,才能改善肺癌死亡率。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肺癌各期別5年存活率差別非常大,0至1期9成以上,3至4期只剩1成。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不需注射顯影劑,檢查前不須禁食及進水,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柯皓文表示,臨床觀察LDCT檢查有10%患者發現肺部有結節,可能是過去感冒、感染後纖維化、結疤,或小肺泡內留有分泌物,一段時間會自動消褪。但有些結節可能是基因突變、抽菸等因素引起,新冠感染後部分民眾也會產生肺部纖維化,建議民眾等確診或感冒康復後,再進行LDCT檢查較能精確判讀。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陳克誠說,LDCT篩檢有異常不等於癌症,像發現結節可能是良性、發炎或早期肺癌,即使確診肺癌,也不要太過擔憂。
-
2023-01-04 癌症.抗癌新知
女網選手「女金剛」罹兩癌 醫師研判可能的致癌原因
傳奇女網選手、綽號「女金剛」的娜拉提洛娃昨傳出同時罹患喉癌及乳腺癌,並開始接受治療,她於2010年已曾罹患乳腺癌治癒。民眾疑惑,乳腺癌治癒超過10多年還會復發嗎?喉癌與乳癌為何會同時出現?醫師表示,乳腺癌是否為10多年後復發,必須依2010年當時治療情形而定,但因不了解當時治療狀況,目前難以判定。喉癌及乳癌則沒有直接相關性,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此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所致。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欣恬表示,依癌症登記規範來說,當乳癌治療5年內沒有轉移或復發,即代表乳癌已經治癒,超過5年後出現的乳癌都屬於新的癌症。但乳癌是否復發,仍必須依第一次治療情形,如果罹患癌症的乳房已進行全切除手術,並於5年後在同側的胸廓上發現癌細胞,此種癌症可說是局部復發,但如果非屬於此種情形,或是癌細胞出現在另一側乳房上,就是新發癌症。蔡欣恬說,一名癌症患者身上有可能出現二至三種癌症,像是乳癌患者體內的BRCA1、BRCA2基因變異,即與卵巢癌有很強的相連性,或是肺癌與大腸癌也有相同的基因變異情形。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說,一名病患同時罹患兩種癌症,有可能是患者體內有罹癌變異基因的相關性,但喉癌及乳癌沒有直接關係,研判可能是病患的致癌基因較強,但也有可能是,這兩種癌症為透過不同罹癌途徑,喉癌最常見的致癌原因是吸菸、喝酒。李佳融說,國內喉癌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男性多於女性,致病原因是長期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讓喉部粘膜反覆受到致癌物質刺激引發癌症,而在國外女性吸菸、喝酒比率較國內女性高,有較高的機會罹患喉癌。另如果長期在充滿化學刺激物的環境工作,也可能罹患喉癌。喉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但如果超過兩周以上都未痊癒的聲音沙啞症狀,應懷疑可能不是感冒、感染所致,必須就醫檢查,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喉癌治療方面,依病情不同,第一期、第二期喉癌可以經手術切除病灶,但若是第三期頸部淋巴結出現不會痛的硬塊,且體積愈來愈大,則必須使用手術、電療、化療等方式,而第四期患者甚至需要切除整個喉嚨,成為無喉者,此時必須學習食道語或電子助講器,才可以與外界溝通,遠離喉癌一定要戒除吸菸、喝酒及吃檳榔。至於乳癌預防方面,蔡欣恬說,國健署針對45歲以上未滿70歲女性,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卻讓許多女性等到45歲才開始檢查,其實女性年滿30歲後,就可以經由臨床醫師評估,開始定期進行乳房檢查,以利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要預防乳癌應維持正常生活型態、飲食,少吃脂肪含量太高的食物,如高油、高脂的炸物、甜點等,最重要的是,千萬不可吸菸,喝酒也不要過量。是否每名乳癌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蔡欣恬說,目前多針對病情嚴重病人進行檢測,希望透過檢測找到對應的藥物加以治療,而有乳症家族史的女性進行基因檢測為的是,是否考慮像演員安潔莉納裘莉一樣進行預防性切除,如果沒有想這樣做,其實不需做基因檢測。女性也常擔心服用避孕藥、女性荷爾蒙補充品等可能誘發乳癌。蔡欣恬說,避孕藥只要停用,對罹患乳癌的影響就會消減,而更年期所補充的女性荷爾蒙補充品,如果服用5年內不需擔心,但若服用10至15年以上,乳癌機率將會明顯增加,另有女性會補充胎盤素、蜂王乳等,因含有女性荷爾蒙成份也必須節制。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每4分19秒有1人罹癌! 這「5癌症」增加最快 教你看懂癌症登記報告裡隱藏的抗癌密碼
衛福部公布民國109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提早1秒,而十大癌症排名第一名依舊是大腸癌,已經連續15年蟬聯冠軍。有五個癌症發生率增加,分別是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台灣的癌症登記資料庫起始於民國68年,為亞洲最早,希望透過持續監測制定癌症防治措施、醫療資源配置等。因癌症發生資料的申報,必須配合患者就醫、檢查及接受治療等程序,並進行資料正確性及品質確認,需費時兩年收集與分析,所以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是目前最新的癌症登記資料。癌症時鐘快轉1秒,5癌症較早發生10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11.3人,較108年下降4.6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但乳癌、口腔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和子宮體癌的發生年齡較早,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大腸癌蟬連第一 肺癌和乳癌在二、三名 109年十大癌症排序(1)大腸癌(2)肺癌(3)女性乳癌(4)肝癌(5)口腔癌(含口咽、下咽)(6)攝護腺癌(7)甲狀腺癌(8)胃癌(9)皮膚癌(10)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癌症發生率 男降女升在男女性十大癌症排名,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6萬3893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336.2人,較108年減少9.2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口292.8人,較108年增加0.1人。女性十大癌症排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108年相較,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國健署癌症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連續11年蟬聯男性癌症第一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今舉行記者會示警,這兩年受疫情影響,糞便潛血篩檢率下降,平均每3個符合資格的民眾只有一人按時篩檢,2023年新診斷出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可能出現彈跳式大幅成長,呼籲出現以下八症狀應特別注意:1.腹脹腹痛2.血便帶有黏液3.明顯排便習慣改變4.經常性腹瀉或便秘5.大便變細小6.重量減輕7.貧血8.可觸摸到腫塊甲狀腺癌、女性乳癌、胃癌與胰臟癌、卵巢癌發生率增加林莉茹表示,乳癌連續18年蟬聯女性癌症第一名,發生率較108年增加2.71%,且發生年齡56歲低於全癌症64歲,但死亡率持平,乳癌0到2期5年存活率9成以上,第4期僅3成,建議避免肥胖、減少高糖、高脂等西方飲食攝取、保持運動習慣。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乳癌篩檢速度不及發生速度,呼籲盡早篩檢。另外,甲狀腺癌發生率增加10.96%、胃癌增加8.10%、胰臟癌增加7.46%、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癌增加8.77%;胃癌、肺癌跟肝癌死亡率高於全癌症。男性食道癌、口腔癌發生率為女性15倍、10倍男女十大癌症差異較大的癌症別是男性口腔癌與食道癌,分別是女性10.6倍與14.6倍,研究指出嚼檳榔、吸菸造成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喉、食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風險增加5倍,若檳榔、菸、酒三者皆有使用習慣,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之風險更高達10.5倍。國健署提醒民眾,戒除檳榔、菸、酒,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提早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這四癌尚無法有效篩檢工具 勞記這些症狀 提早覺察異常對於十大癌症中的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無症狀者進行篩檢,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請務必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甲狀腺癌: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防癌最重要 國健署提供免費五癌篩檢 依WHO及實證醫學證明,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國健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如下:‧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五癌篩檢服務:‧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肺癌: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包-年:平均每天吸菸包數*吸菸年數,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每天1.5包菸,共吸菸20年,皆為30包年)。吳昭軍提醒,定期篩檢,可提早發現癌前病變,避免轉變為癌症。近年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症篩檢利用率降低,往年篩檢量約500萬人,疫情發生後只剩450萬人和389萬人,今年略為回升到435萬人,符合癌症篩檢條件國人應積極參加。相關資訊查詢管道:1.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2.提供篩檢醫療院所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