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約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多人死亡,又以30至64歲男性為最大宗。口腔癌形成原因是口腔黏膜受到菸、檳、酒的機械、化學性刺激,導致口腔黏膜病變,引發癌症。近年口腔癌發生率仍未明顯下降,又因新冠疫情,篩檢一度受阻,去年衛福部正式成立口腔健康司,將承接口腔癌防治業務重任。
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近年口腔癌發生率、死亡率都是「上下震盪」,每年新發生個案還是有將近8千位,死亡數則有3千多位,顯現需要花更大力氣跟努力,推動菸酒檳防治。過去五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肺癌)篩檢都在國健署,今年會將口腔業務移到口腔健康司,口腔防治經費預估明年增加一倍以上,讓更多民眾了解檳榔防治重要性。
吳昭軍提醒,透過口腔癌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根據全國癌症篩檢資料顯示,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可以發現近30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000多名口腔癌;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發現異常,儘快接受正確治療,就可以降低癌症發生機會。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去年正式分家,口腔健康司副司長顏忠漢表示,口腔司於去年5月4日成立,希望針對國人口腔照護更加完善。自今年7月17日起,口腔業務陸續從國健署移撥口腔司,借助牙醫師專業,從口腔癌治療、復健復能到前端預防、教育、篩檢,做整合照護計畫,明年1月1日起,口腔癌篩檢也正式移到口腔司。
立法委員陳椒華認為,檳榔防治上須從各層面加強,像是檳榔種植、土地管理部分,就牽涉內政部及剛成立的農業部、環境部,宣導防治上,則包括教育部、衛福部,至於近年口腔癌防治,部分縣市的發生率仍然增加,包括南投、台東等,希望透過各界努力,持續降低台灣口腔癌罹患率,也希望農業部、環境部拿出魄力,加強山坡地保護,立法取締違法檳榔種植,口腔司也要加油,希望明年有具體成果。
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自99年起針對全台22縣市進行「縣市口腔癌防治力調查」,今年除了承辦國際研討會的桃園市未參與外,其餘21縣市皆參與調查。參與縣市依照107年成人嚼檳率,分為高嚼檳與低嚼檳2組進行評選,共6縣市為績優。高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獎為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而低嚼檳縣市防治力績優為新竹市、台中市及高雄市。
列在高嚼檳組第一名的台東縣,不因困難度高而停止防治腳步。台東縣衛生局菸檳酒防治承辦人許薾勻今表示,台東原住民多,嚼檳榔已是一種部落文化,根深蒂固的文化,若直接告訴要求他們不吃檳榔,可能造成文化衝突、不尊重,因此會採用提供口腔癌衛教,並連結到篩檢資源;近年原民部落也協助檳榔防治,例如當地社區協會,會自制菸酒檳防治海報,今年更結合當地慶典,以簽約防治檳榔的公約方式,邀請族人簽署,要以身作則減少喝酒、吃檳榔,保護下一代族人不受菸酒檳危害。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