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乳房
共找到
550
筆 文章
-
-
2022-11-24 醫療.懷孕育兒
職場女性餵母乳好糾結! 醫助破除「4大迷思」家人支持不可少
職場女性升格新手媽媽,哺育母乳即成為一大課題。國健署為鼓勵媽媽哺育母乳,列出母乳哺育常見4大迷思並釋疑,包括「鬆軟的乳房,是沒有奶水嗎?」、「喝母乳的寶寶,便便稀稀水水,是媽媽亂吃東西嗎?」、「母乳六個月後會越來越沒營養?」、「要增加奶水,只要用飲食偏方多吃發奶食物就可以嗎?」等,另也推出母乳哺育互動遊戲,讓婦女及家人透過遊戲同步提升知能。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母乳對寶寶來說是最自然、營養的食物,可提升孩子免疫力,但對於剛生產完的媽媽來說,做母乳哺育是很辛苦的事,國健署鼓勵職場設置哺乳室,營造友善哺乳環境,另也鼓勵醫療機構成為母嬰親善認證醫院,協助解決媽咪在哺乳過程碰到的疑難雜症。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針對母乳哺育4大迷思一一釋疑,針對乳房鬆軟是否沒有奶水,他表示,脹奶不是判斷有無奶水的指標,在哺餵寶寶的前1、2周,賀爾蒙變化下乳房會脹滿且結實,後續奶水增加但乳房變得柔軟,會讓媽媽懷疑「奶水量不多」,其實寶寶還是能吸吮到170CC以上的奶水,因此只要寶寶吸吮,就能持續產生更多奶水。至於寶寶的便便較稀、水,李敏駿指出,因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寡糖、益生菌、乳糖及乳清蛋白等,對寶寶來說非常好吸收與消化,因此大便較稀軟,屬於正常現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到出生6個月之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同時持續哺乳至2歲或以上。李敏駿說,不是因母乳營養不夠,而是寶寶需要更多營養成長,因此搭配副食品補充鐵、鋅、維生素D等均衡的營養素。李敏駿表示,增加奶水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寶寶吸多少,媽媽就產生多少」,可透過親餵或擠乳增加母乳分泌,以自然方式達到供需平衡。不過媽媽若哺乳過程承受許多壓力,會影響母乳分泌多寡,這時周遭親友的支持與鼓勵,有助媽媽持續哺乳的動力與勇氣。中國醫大附設醫院母乳哺育衛教師洪靜琦表示,媽媽哺育常面臨3大壓力,包括「長輩傳統觀念」因婆婆媽媽的年代哺乳經驗未廣泛,加諸媳婦或女兒壓力、「職場顧慮」女性哺乳遭職場同事不友善眼光、「自我憂慮」擔心奶水不足,加上配方奶廠商不斷遊說,進而花錢購買。洪靜琦表示,出生第一天的寶寶胃僅「一顆龍眼大小」,約5CC左右,媽媽的初乳量雖不多,但很夠寶寶喝,且初乳內含有高濃度免疫球蛋白、新冠病毒抗體等,對寶寶來說初乳就是「第一劑預防針」,因此寶寶剛出生時,多會鼓勵媽媽與寶寶不限時間的肌膚接觸來喝初乳。今年國際母乳哺育周主題「從教育與支持,加速母乳哺育行動(Step up for Breastfeeding:Educate and Support)」,國健署也發展首款母乳哺育互動遊戲,設計「育齡婦女、孕婦、產婦、家人及伴侶」4個角色的情境,讓民眾一同學習哺育知能,即日起至12月1日止也舉行「「母乳大挑戰 答題刮好禮」活動,答題挑戰成功後分享揪好友加入,即可參加刮刮樂,有機會將iPhone手機、iPad平板、多功能電烤盤等多項大獎帶回家。
-
2022-11-22 癌症.乳癌
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
乳癌手術部分切除 定期追蹤檢查與治療卻仍難逃疾病復發陳太太現年56歲,平常重視養身的她,一直都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好習慣,三年前,卻不幸地,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的時候,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確診,經進一步確認,腫瘤細胞基因表現型態為較惡性的HER2陽性,HER2陽性的乳癌生長快速且較容易轉移,一家人頓時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在先生與兒子的支持之下,家人攜手同心一起面對病魔,經過數次的討論,先接受術前輔助標靶治療後,再進行手術根除病灶,切除部分乳房。也依照醫生的叮嚀,定期到醫院追蹤檢查,不料在去年,摸到陳太太摸自己頸部出現組織突出、腫脹,原以為是甲狀腺出了問題,經檢查後結果是乳癌復發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很不幸的病魔再度找上門。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提醒,根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顯示,當年度共2913名女性因乳癌而死亡,平均每天就有8人因乳癌而不幸離世,葉醫師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晚期乳癌轉移治療艱辛 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轟炸癌細胞葉大成提到,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乳癌患者年齡較輕,平均確診年紀為51至52歲,此時為家庭生活的支柱,一旦垮了,全家也陷入崩潰邊緣,生活作息步伐大亂。 雖然癌症轉移復發的結果,一時間令人崩潰,而陳太太依舊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她告訴自己,要積極面對病魔,雖然治療之路艱辛,但是為了一直在身邊鼓勵她,每一次到醫院看診,都從不缺席的丈夫跟兒子,她一定要鼓起勇氣戰勝病魔。在與醫師討論並經專業評估後,首先接受「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然而接受一段時間後,因病程演進,產生抗藥性而病情惡化,今年年初,陳太太帶著決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接受葉大成醫師建議,改用第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原先效果不錯,但幾個月後,再度復發,現改用第二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接續治療,目前已持續治療五個月,成效良好病情獲得控制。 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葉大成以「魔術子彈」形容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可精準命中腫瘤,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敵我不分。醫療科技進展 早期篩檢掌握乳癌治療黃金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與2019年相較,2021年乳房X光攝影女性人數約減少兩成多,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執行長謝惠珍個案管理師表示,這代表不少女性無法提早了解自己的罹癌風險,更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機,提醒女性盡快接受乳房篩檢。 謝惠珍說,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許多癌友都相當無助,不但定期回診的安排受影響,在每一次的治療更是如履薄冰。此時,最需要的就是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協助,身為資深個案管理管師的謝惠珍分享到,病友在歷經前端診斷、治療、乳房手術,乳房重建,不少癌友已心力交瘁,此時個案管理師介入的角色,是要瞭解癌友所需,用專業的態度,溫暖的鼓勵,陪伴病友們走過生命的幽谷。家人陪伴挺過黑暗 晚期乳癌患者盼健保支持此外,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更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這也讓陳太太得以勇敢地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復發,但是目前陳太太的治療用藥,健保尚未開放給付,幸好陳太太的商業保險能夠支持治療費用。許多病友卻可能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沒有機會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或是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不同的病人對於醫療費用所帶來的經濟負擔能力均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每一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成為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晚期乳癌患者。
-
2022-11-18 醫聲.醫聲要聞
2022世界抗生素認知周/促抗生素多樣性 健保參考國際核價
面對感染病患的臨床需求,以及抗生素抗藥性管控的拉鋸,健保署透過鼓勵與管制措施雙管齊下,以維持國內抗生素藥物多樣性。此外,為鼓勵抗生素新藥研發,改採參考國際藥價進行核價,不再以療程劑量比例法。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過去新抗生素會參考舊抗生素價格核價,但抗生素屬於老藥,過專利期後,價格偏低,若新藥核價再依此為基準,將無法反映新藥價值,也不利研發,故現改參考國際藥價進行核價。「我們希望讓國內研發的藥品更具競爭力,能在國內、外取得好價錢」。李伯璋補充,經過初步計算後,若該藥在國內進行一定規模的臨床實驗,並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的健保核價;如果比核價參考品的療效更好、安全性高、更方便、研發兒童製劑,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五的健保核價。另一方面,如何留住既有抗生素也是考驗。第一個被發現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因廣泛使用而產生抗藥性,加上不堪健保價格連年調降,成本不敷進口,早已悄悄地退出台灣,凸顯出國內鼓勵抗生素多樣性的層層困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指出,對於具不可替代性,但因匯率或成本變動而不敷成本,影響民眾權益的抗生素,衛福部有對應的藥價調升機制,廠商可依支付標準第三十五條,提出調高健保支付價格建議,並進入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討論。健保調整已給付藥品的價格時,除了參考市場交易價格,亦會考量藥品合理成本,保留一定比例不予調整,並給予下限價格和整體調幅的保障,確保民眾用藥品質及合理定價。在管制部分,根據品質監測結果趨勢,二○一七到二○二一年的門診抗生素使用率,從百分之十點○三下降至百分之九點五二,其中常用抗生素喹諾酮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於基層診所的使用率,也由百分之○點八二下降至百分之○點五八,顯示整體門診抗生素使用獲得良好控制。在手術過程中不容易遭到感染的單純疝氣、甲狀腺手術、乳房切除手術等,原則上免用抗生素,但是近兩年此類清淨手術術後使用抗生素,超過三天的比率上升不少,李伯璋認為,因疫情導致非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件減少,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例比例就顯得上升。目前給付規定需使用第一線抗生素七十二小時,臨床感染醫師們呼籲,抗生素降階使用可減緩抗藥性,當病患發生感染會先投予廣效抗生素,檢測出對應細菌時,再改用窄效抗生素,並將多重用藥改為單一藥物。李伯璋認為,合理使用是控管抗藥性的關鍵,相關醫學會應整理共識,儘快提出治療指引,以利後續討論。
-
2022-11-18 醫聲.醫聲要聞
專題|超級細菌逼近 臨床缺抗生素彈藥 醫療支出年增10億元
免疫負債上門,好發於秋冬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大爆發,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暨台大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防疫措施鬆綁後,沒有受過免疫訓練的兒童們感染病例暴增,小病患擠在急診,門診肺炎的病患也住不進醫院,病房都已爆滿。繼發性感染也在蠢蠢欲動,突顯出長期以來抗生素選項的貧乏,增加治療難度。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11月18日到24日為世界抗生素認知宣傳周(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WAAW)強調謹慎對待抗生素,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包含加強衛生設施、農場和食品行業相關場所的感染預防和控制;確保清潔飲用水、環境衛生及個人衛生以及疫苗的可及性;在食品和農業生產中推行最佳作法;盡量減少污染,確保妥善管理廢棄物和環境衛生。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個國家應有各自的抗生素使用監測系統,國家衛生研究院自1998年建立台灣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TSAR),國衛院感染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書辰表示,根據長年追蹤發現,國內抗藥性細菌比例趨勢明顯上升,導致每年醫療支出增加10億元,增加5萬住院人日,死亡率也提高1.66倍。鮑氏不動桿菌抗藥性達九成 幾乎無藥可用郭書辰指出,目前最令醫界頭痛的細菌,是引發菌血症、泌尿道及皮膚感染的鮑氏不動桿菌,對後線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已近九成,臨床上可使用的藥物寥寥無幾,嚴重影響病人預後。造成傷口感染、肺炎或骨髓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對甲氧苯青黴素有五成的抗藥性,其餘還有腸球菌、綠膿桿菌、腸桿菌科等棘手細菌,造成臨床極大壓力。抗生素是對付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武器,幾乎不可避免產生抗藥性,若病人感染具全抗藥性細菌,恐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黃立民曾接治一名奮力抗癌的病童,因中央靜脈導管切口反覆感染,「皮膚上好殺的細菌都殺光了,留下最難對付的全抗細菌。」臨床上完全無抗生素可用,只能從一天注射四次抗生素,變成24小時打點滴,以維持體內抗生素濃度,奮鬥了數周後,病童最終仍因敗血症過世。抗藥性前哨戰:避免感染、慎用抗生素疾管署長周志浩說,抗藥性問題首重避免感染,導致細菌在人體突變產生抗藥性,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防護措施,經歷過SARS、新冠疫情後,民眾勤洗手、接種疫苗、戴口罩的比例上升,有效減少微生物感染。醫院因多人聚集、病人身體弱,容易成為細菌繁殖、變種的溫床,郭書辰說,經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洗禮,國內十分重視感染管制,不僅遵循疾管署訂定的品質指標,各醫療院所也增加感染科醫師。若因預防或治療細菌感染,也須妥善使用抗生素。周志浩說,很多醫院規定處方某些抗生素時,須經感染科醫師評估,確保使用的必須性及正確性,「若不能對症下藥,容易培養出抗藥性細菌。」他以結核病為例,指出若抗生素處方不當,或病人沒有服用確實,將產生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治療時間從6個月延長至2年,花費也從11萬增加到200萬,「個人和社會都要付出很沈重的代價。」健保署長李伯璋也表示,為避免醫師重複開立抗生素,健保署先以雲端藥歷共享機制、診間重複處方提示,方便醫師掌握病患用藥史,開藥後,健保署藉由大數據定期監測處方箋內容,精準審查不符規定的異常案件,讓抗生素使用回歸合理範圍。疾管署將推感控認證 醫籲加收感控成本目前給付規定需使用第一線抗生素72小時,使臨床感染醫師們呼籲,抗生素降階使用可以減緩抗藥性發生,當病患發生感染會先投予廣效抗生素,檢測出對應細菌時,再改用窄效抗生素,並將多重用藥改為單一藥物。李伯璋則認為,合理使用是控管抗藥性的關鍵,相關醫學會應整理共識,儘快提出治療指引,以利後續討論。有鑒於每個醫院感染控制水準不一,周志浩表示,疾管署實施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計畫,透過母雞帶小雞的概念,由醫學中心建立制度典範,邀請中小型醫療院所參加訓練、輔導及稽核,藉此提升感染管制與抗生素抗藥性管理品質。他也透露,疾管署正考慮對於感染控制和抗生素管理良好的醫療院所給予認證,不僅鼓勵醫療院所,亦讓民眾知曉在哪間醫療院所感染到抗藥性細菌的機會低,選擇時更放心。感染管控成本是由醫院吸收,縱然感染科醫師在疫情期間大力協助防疫,感染科卻是前景黯淡,今年全國竟只有二十名醫學生選擇感染科。黃立民建議,比照韓國對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病患加收感染管控成本,「每人只加收十幾二十元,對整個醫院感染管控會有大幫助。」對決超級細菌 抗生素球路要多變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提到抗藥性議題格外感慨,「我的爸爸就是因為多重抗藥性而辭世。」她以棒球比喻細菌與抗生素的對抗,她說,抗生素對付細菌的球路若沒有任何變化,球路將被細菌摸透,因此解決抗藥性的問題,變化多端的球路是必須的,彰顯抗生素多樣性的必要。根據統計,1950年代是抗生素研發的黃金年代,共有9種新機制抗生素問世,但1987年後,新藥運作機制與老藥大同小異,進入千禧年連改良老藥也沒有,導致細菌快速跟上改良速度,「現在抗生素使用一年就會出現抗藥性,10年後大部分抗生素效果明顯衰退。」近幾年,美國核可的9種抗生素,台灣僅引進其中2種,影響細菌性肺炎、成人複雜性腹腔內感染、囊狀纖維化等感染的治療。郭書辰分析,細菌感染不似高血壓、糖尿病終身使用同一種藥,須不斷換新藥,也不比癌症、免疫使用藥物人數多且久,加上抗生素的研發耗時又花錢,臨床用藥時間卻僅一到二周,新藥上市也會保留其作為後線使用,待專利期一過,學名藥上市競爭,因抗生素藥物的特殊生態,將導致藥廠不願研發新藥,逐漸造成抗生素新藥貧乏。不堪舊藥賠本賣 藥廠退出台灣市場另一方面,如何留住既有抗生素也是考驗。第一個被發現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因廣泛使用而產生抗藥性,臨床僅剩治療梅毒的價值,再加上不堪健保價格連年調降,成本不敷進口,早已悄悄地退出台灣市場。1940年世界第一種抗生素便是輝瑞所研製,從研發到量產,幫助所有人都能使用,葉素秋說,輝瑞藥廠秉持使命至今,從未放棄研發抗生素。因抗生素研製的「無利可圖」,全世界的大型藥廠紛紛退出抗生素市場,突顯出鼓勵抗生素多樣性的層層困境。「藥廠再不採取行動,未來將無藥可醫。」葉素秋說,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調查,1960年至2000年間,足足40年沒有任何新型抗生素問世;投入抗生素研發的藥廠,從1990年代的18家到2016年僅剩6家,少了三分之二。葉素秋說,抗生素必須要維持多樣性,才能幫助臨床醫師有多種武器可使用,故輝瑞積極「保住」15種生產的抗生素於台灣市場,「只要工廠願意供貨,就算在台灣賠錢,輝瑞也會保住抗生素的數目,因為這些藥物至少能拯救100多萬人的性命。」保障抗生素價格 新、舊藥缺一不可抗生素舊藥會逐年降低健保給付,黃立民認為,舊有抗生素應該保證價格,「不要砍太狠」,否則在管銷成本壓力下,藥廠不願在台灣上市,國內的抗生素藥物選項將越來越少。為了保持球路變化,葉素秋也指出,新抗生素好用,舊抗生素有最多的臨床經驗,「武器愈多,勝算愈大。」期望藉由新藥、舊藥輪番上陣,有效控制抗藥性。由於抗生素濫用將大幅增加抗藥性發生機率,葉素秋說,輝瑞除了持續研發抗生素外,也推廣抗生素的正確使用,繼續與相關醫學會合作,十二年間幫忙訓練三千多位醫師,推廣對抗藥性的認知。 鼓勵抗生素多樣性 健保參考國際核價面對感染病患的臨床需求,以及抗生素抗藥性管控的拉鋸,健保署透過鼓勵與管制措施雙管齊下,以維持國內抗生素藥物多樣性。李伯璋表示,過去新抗生素會參考舊抗生素價格,也就是以療程劑量比例法進行核價,但抗生素屬於老藥,過了專利期後,價格偏低,若新藥核價再依此為基準,將無法反應新藥價值,也不利新藥研發,故現在改參考國際藥價進行核價。「我們希望讓國內研發的藥品更具競爭力,能在國內、外取得好價錢。」李伯璋補充,經過初步計算後,若該藥在國內進行一定規模的臨床實驗,並進行藥物經濟學研究,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的健保核價;如果比核價參考品的療效更好、安全性高、更方便、研發兒童製劑,最高可加算百分之十五的健保核價。憂步上盤尼西林後塵 2策略留舊藥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指出,對於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因匯率或成本變動而不敷成本,影響民眾用藥權益的抗生素,衛福部有對應的藥價調升機制,廠商可以依照支付標準第三十五條,提出調高健保支付價格的建議,並進入健保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討論。健保在調整已給付藥品的價格時,除了參考市場交易價格,亦會考量藥品的合理成本,保留一定比例不予調整,並且給予下限價格和整體調幅的保障,以確保民眾用藥品質及合理定價。跨部門合作 監測醫療、畜牧、食品抗藥性除了醫療用抗生素,畜牧用抗生素也是世界衛生組織關注的焦點之一。周志浩說,有時獸醫、農畜業會使用抗生素治療、預防疾病,或促進動物生長,因此疾管署跟農委會合作,推廣無抗飼養,研發非抗生素之飼料添加物、抗生素代替物質與動物疫苗,並推動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管制動物用抗生素販售量措施。目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醫院及社區、農委會針對動物、食藥署針對食品進行抗生素與抗藥性監測,「台灣比起其他國家算不錯。」周志浩說明,疾管署要求各醫院回報監測資料,並回饋其在相似等級醫院的排名,也會安排醫院評鑑、感染查核等,時時掌握抗藥性現況。根據健保署品質監測結果趨勢,2017年到2021的門診抗生素使用率,從10.03%下降至9.52%,其中常用抗生素喹諾酮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於基層診所的使用率,也由0.82%下降至0.58%,顯示整體門診抗生素使用獲得良好控制。在手術過程中不容易遭到感染的單純疝氣、甲狀腺手術、乳房切除手術等,原則上免用抗生素,但是近兩年此類清淨手術術後使用抗生素,超過三天的比例上升不少,李伯璋推測,應該與新冠疫情有關,因疫情導致非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件減少,急迫性清淨手術案例比例就顯得上升。此外,葉素秋表示,全球已是地球村,不只病毒會跨國傳播,細菌也不會只在單一國家發生抗藥性,所以輝瑞二〇〇四年推出的「擎天神即時監測系統」,是這場細菌與人類的保衛戰中的利器。系統名字取自希臘扛宇宙重責的神話人物,其串連全球七十多國大型醫療院所,彙整菌株抗藥性消長情形,若監測到抗藥性趨勢,將能提早示警,讓台灣預先做準備。對於今年抗生素認知宣導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展開跨部門合作,周志浩表示,「全球都在面臨抗藥性問題的挑戰,重點是如何落實。」期望能透過醫院、藥局、畜牧業、藥廠各方努力,加速研發新抗生素、減少感染、謹慎使用抗生素、監測抗藥性趨勢,以保障病人安全。
-
2022-11-12 癌症.乳癌
類似長新冠腦霧易健忘的化療腦! 乳癌患者每3人就有1人
疲勞、憂鬱、腦霧、胸悶症狀,卻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乳癌康復者長期後遺症也類似長新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有這類困擾。今年乳癌防治基金會25周年大型病友會活動,現場聚集超過300人,並邀請知名藝人朱芯儀擔任主持人,她大方分享從確診乳癌至今的心路歷程。「有人稱他們是倖存者,但我更傾向稱他們為乳癌康復者」,張金堅說,台灣一年新診斷超過1.4萬人,近年5年存活超過85%,以此估計,台灣目前約有30萬乳癌康復者,因接下來隨存活期延長,面對的問題也可能大不相同,基金會將康復者照護協助列為重點之一,畢竟除對抗癌細胞,「活得快不快樂」「有沒有幸福感」也非常重要。今年基金會蒐集病友問題發現,有別於早年病友問題多聚焦治療藥物與成效,這次不少病友關注「癌後生活」,除了治療完後自覺比以前健忘、容易疲勞、失眠等身心問題,癌症對親密關係、生育議題的影響,也頗受關注。張金堅說,近兩年很多人關注新冠肺炎可能造成「腦霧」等長新冠後遺症為例,不少乳癌康復者也有類似問題,「有人把這個稱作化療腦,患者自覺記憶力變差、專注力變差、甚至有認知障礙等,部分研究甚至顯示,每3人就有1人反映自己有這類困擾」。另外,治療還可能引發長期心血管問題、骨骼健康、淋巴水腫等問題,疲勞、頭痛也不少見。至於,患者也關心癌症心理負擔引發睡眠障礙、外型改變影響伴侶關係,甚或處於生育年齡的年輕乳癌患者何時能懷孕?張金堅說,因治療癌症錯過生育年齡、難有「子」望該怎麼辦,都是不少乳癌康復者面臨的問題。這些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亟需被關注。張金堅說,乳癌病友癌後面臨性生活改變、生育問題等,過去有些病友會羞於啟齒;但這些問題一樣可向醫療團隊尋求協助。先前有一名確診時已經是三期的患者,不僅抗癌成功,在治療後還接連生了兩個小孩,基金會也補助部分費用,讓她帶著孩子出國圓夢。朱芯儀在病友分享,得知罹患乳癌後,從一開始震驚到化療後的皮膚、腸胃、掉頭髮等副作用,以及長達18小時的乳房全切以及重建手術。至於癌後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有沒有改變?朱芯儀說,術後真的有很多改變,更珍惜自己的身體,更疼惜三個寶貝孩子,至於老公則是「變得更體貼」。「癌細胞在我身上是挑錯人、算癌細胞運氣不好,我一定把你趕走」。今年病友活動除了比照往年公布「讓愛飛翔」病友補助人選,頒發優秀論文獎,同時也表揚乳癌領域傑出研究者。今年得獎者是連續多年致力乳房醫學會相關事務推動的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教授。張金堅說,當患者確診為乳癌後,臨床醫師依據期別、腫瘤特性以及保險預算等,從化療、荷爾蒙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藥物,以及本次病友會專題演講分享抗體藥物複合物(ADC)、小分子藥物以及生物相似藥等最新資訊,為患者量身定制、精準治療。張金堅說,乳癌康復者除於後續回診追蹤時,應針對復發與否及癌症治療可能造成的長期後遺症持續照護監測外,包括良好的體重控制、適度的運動,其實也有助降低復發以及長期後遺症。至於若因為身體形象改變等面臨性生活、生育問題等,一樣可向團隊尋求協助、一起克服,別讓後遺症拖垮癌後人生。
-
2022-11-02 癌症.乳癌
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
胸前頸部皮膚冒出紅疹 塗過敏藥卻未見改善50多歲的陳小姐,六、七年前頸部和胸前皮膚嚴重泛紅,原以為只是過敏或濕疹等皮膚小毛病,但她塗抹藥膏完全沒有效果,無計可施只好到醫院檢查,沒想到竟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而且已經進入晚期。醫師還告訴她,之前皮膚出現的紅腫,其實就是晚期乳癌的癌細胞轉移到皮膚而出現的症狀。此後,陳小姐展開漫長的抗癌之旅,皮膚症狀更成為研判治療成效的重要指標。治療過程中,每當她的皮膚紅腫、破皮,甚至糜爛時,就代表著她對使用中的藥物產生了抗藥性。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晚期乳癌患者癌細胞常見轉移的部位大多是為肺臟、大腦,像陳小姐這種轉移至皮膚的案例比較少見,而且皮膚症狀類似濕疹和過敏,一開始容易被患者忽略,而延誤就醫。化療副作用嚴重 晚期乳癌患者治療艱辛陳小姐確診罹癌之後,陸續接受標靶、化療等藥物治療,她原本以為病情會漸漸改善,沒想到一年多後,又因為藥物出現抗藥性,她的皮膚再次泛出紅疹讓,讓她的心情跌到谷底。乳癌的治療過程漫長而且艱辛,尤其在化療的時候,藥物副作用非常嚴重。陳小姐每次接受化療後,不但全身虛脫,精神上也異常疲累,但為了重拾健康,她總是一次一次撐了過來。但沒想到,今年年初,病魔再度上門。她在接受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幾個月之後,居然出現抗藥性,皮膚破皮潰爛,而且產生更多的副作用,體力嚴重衰退,大不如前,只要走個幾步路就氣喘吁吁,心臟功能也受到影響。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 精準打擊癌細胞但天無絕人之路,所幸後來經醫師評估,陳小姐接受「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治療,病情終於逐漸穩定下來,皮膚上的紅疹也消失,這讓她重新看見了希望,心情也慢慢恢復。歐陽賦醫師表示,「抗體藥物複合體」是最新的抗癌利器,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而且副作用較傳統化學治療低,對患者來說比較輕鬆,這種新式的抗癌利器,目前在台灣已可用來幫助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到底新式療法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 歐陽賦醫師解釋說,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因此很多患者治療意願低落,常會因為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之下,「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的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 醫療科技進展 癌症病人自費續命 呼籲應加速健保給付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使用新藥治療的患者,往往會面臨沈重且長期的醫療費用負擔。歐陽賦醫師說,他在門診中有十多名晚期HER2陽性乳癌病友,以自費方式接受ADCs治療,效果不錯,副作用明顯較小,且能延長存活期,提高生活品質。但由於目前針對後線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健保未給付抗體藥物複合體,部分病友全是靠著商業保險理賠,才讓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選擇新的治療方式。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近年也大力宣導商業保險補位健保的理念,今年7月初曾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目前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格,希望保險業者能在健保架構之下,盡力思考規劃「商業健康保險」的補位空間。「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標靶藥物具專一精準擊殺癌細胞且相對於傳統化學治療具毒性較小副作用少的特色,對晚期癌症病友是一個新的選擇,醫界和病友都希望且呼籲能盡快納入健保給付,造福更多癌友。
-
2022-10-31 醫療.一般外科
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有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發生嗎?
除了月經要來之前有點胸部脹痛感之外,妲妲沒想過乳房會有什麼問題,但看到新聞幾位年輕的女藝人罹患了乳癌,甚至因此喪命。妲妲雖然覺得自己還很年輕,仍是聽從了好姊妹們的建議,到醫院做了乳房超音波檢查。做完檢查後,醫師告知妲妲:「你的左邊乳房有一顆一公分大的結節,很可能是乳房纖維腺瘤喔。」「那是什麼東西?我為什麼自己摸不出來?」妲妲急著問。「乳房腫瘤還小的時候,自我檢查很難發現,要靠儀器才能注意到喔。」醫師說明。妲妲很著急:「那我怎麼知道這個結節會不會變成惡性的?難道不能開刀拿掉這顆嗎?」「所以我們需要定期檢查,建議你半年後要再次做個乳房超音波,我們會依據腫瘤在超音波下的形狀、大小、性質、生長速度等評估,有明顯生長跡象的腫瘤可能需要以手術處理,但絕大部分的人可以跟纖維腺瘤和平共存。」醫師解釋。 妲妲對這樣的說法並不放心,想要找到更明確的說法。怎麼會冒出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通常是在乳房內一個界線明確,無痛,且類似橢圓形的實心腫瘤,且乳房纖維腺瘤可說是乳房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雖然提到腫瘤,大家常常會直接聯想到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但乳房纖維腺瘤是一種良性的腫瘤,絕多數並不會增加乳癌的機率。會被稱為「纖維腺瘤」,代表這顆腫瘤的成分包含了「纖維組織」和「腺體組織」。目前多數的專家認為,乳房纖維腺瘤與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有關。原本乳腺組織裡就含有雌激素與黃體激素的受體,對女性荷爾蒙比較敏感,當乳腺組織感受到女性荷爾蒙的高低起伏變化,就會受到刺激,可能會引起組織過度增生改變型態,因而形成纖維腺瘤。由於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波動有關,因此大概從青春期的時候就有機會出現乳房纖維腺瘤。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時候都還可能繼續冒出新的纖維腺瘤;懷孕的過程之中,纖維腺瘤很可能體積會變得更大一些。但等到停經之後,少了女性荷爾蒙的刺激,基本上是不會冒出新的纖維腺瘤,且原本纖維腺瘤的體積很可能會逐漸縮小。研究發現,如果不到20歲就開始服用調經藥、避孕藥,長出乳房纖維腺瘤的機率就比一般女性來得高。乳房纖維腺瘤的特性乳房纖維腺瘤最常見於兩側乳房的外上方,這也是女性本身乳腺組織比較發達之處。乳房纖維腺瘤是實心的腫瘤,裡面是充滿了實質的組織,並不是液體。摸起來常常會有種硬硬的,有點紮實的感覺,且可以感覺到乳房纖維腺瘤界線明顯,類似一顆玻璃珠在皮下動來動去的感覺,比起惡性腫瘤來說,乳房纖維腺瘤的活動度較高。 通常乳房纖維腺瘤不會造成什麼疼痛感,即使壓著那個硬塊處,也不會感覺到疼痛。常常,要到乳房突然痛起來的時候,才會讓女性朋友們想要求診就醫,檢查是否乳房出了狀況;然而這裡要強調一下,真正乳房長了腫瘤時,其實很少會引起乳房痛。然而,如果自己發現到乳房硬塊,務必要就醫檢查,千萬不要拖延,尤其絕不要因為這個腫塊不會痛就不理它。無論是良性或惡性的乳房腫瘤,常常都不會引發疼痛,但一定要用影像檢查確認腫瘤的特性,才能知道是否為惡性!檢查乳房纖維腺瘤乳房纖維腺瘤比較常見於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年輕女性身上,無論是有摸到硬塊,或只是想要做健康檢查,這個年齡層的女性乳房檢查首選是超音波。在乳房超音波檢查時,乳房纖維腺瘤會呈現以下特性:■ 界線明確清楚■ 橢圓長形■ 裡面是個實心的成分,而不是含有液體的水泡■ 超音波下呈現低迴音如果在超音波下有幾個特徵,我們就需要懷疑這個實心腫瘤的特性,可能並不單純只是個纖維腺瘤:○ 腫瘤的邊界並不明確○ 腫瘤並不是個橢圓長型,而比較像雲朵或貝殼般有許多突出的型態,甚至邊緣不規則○ 超音波影像在腫瘤的下方變得很黑,像是拖了一個長長的黑掃把尾巴○ 整個腫瘤內部呈現的顏色並不均勻,可能腫瘤內部含有小水泡或內有鈣化點(延伸閱讀:常見的乳房囊腫與纖維腺瘤)我有乳房纖維腺瘤,該怎麼辦?當女性朋友被告知乳房纖維腺瘤之後,常常有想要「除之而後快」的想法。然而,醫師常常會告訴患者,我們通常並不需要治療乳房纖維腺瘤,絕多數被診斷為有乳房纖維腺瘤的女性朋友,可以與體內的纖維腺瘤和平共存到老,且有的纖維腺瘤會在停經幾年後逐漸消失蹤影。因此,在這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定期追蹤! 那追蹤是要幹嘛呢?就是定期看看這個腫塊,確認有沒有變化,是變大、變小、還是變形了。在剛看到纖維腺瘤的前一兩年,最好至少半年追蹤一次乳房超音波,如果狀況穩定,之後可改成一年追蹤一次。目前沒有任何口服藥物是讓大家一吃下去,這顆乳房纖維腺瘤就會不見的。因此若在追蹤過程中,發現乳房纖維腺瘤測量起來大於兩到三公分,或在追蹤的過程之中逐漸長大,且長大的速度很快,有增生的特質;影像中看起來有比較不理想的特徵,或在抽吸之後發現非典型細胞,就要認真考慮以手術移除。難道沒辦法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嗎?很不幸地,在現階段而言,我們似乎無法完全預防乳房纖維腺瘤的出現。畢竟,纖維腺瘤的出現與女性荷爾蒙對乳腺的刺激可能是最有關係的,但我們不可能為了良性的纖維腺瘤而用藥讓女性停止分泌女性荷爾蒙,直接走入停經階段。不過,希望大家不需要因此而感到心情不好,絕多數的乳房纖維腺瘤都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僅有少數需要手術移除,演變成乳癌的也是極為少數。無論現在我們的乳房裡有沒有長著乳房纖維腺瘤,都是要定期接受乳房影像檢查,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來照護乳房健康。原文:
-
2022-10-30 醫療.兒科
驚傳有幼兒使用修護霜後出現性早熟!什麼是性早熟,誤用含雌激素產品該怎麼辦?
驚傳國內有幼兒使用修護霜後出現「性早熟」,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兼任醫師黃世綱近日於臉書PO文指出,近期門診收治不少2至3歲幼童出現乳房提早發育、初經報到等,皆因使用同款「修護霜」。此案引發衛福部食藥署正視,表示雌激素是化妝品禁用成分,產品中添加有違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可處分2萬至500萬元。業者也坦承,產品經過檢驗發現有雌激素,疑誤用錯誤原料,已通知消費者回收產品並退費。黃世綱日前在臉書表示,近日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間討論,有許多2到3歲的孩子因乳房隆起求診,根據性別不同,症狀略有差異,女孩多是乳房提早發育,男孩除了乳房發育,乳暈顏色變黑,甚至有女孩3歲多初經就來報到。經過比對追問,發現這些幼童都使用同一款修護霜產品。生產「We charming唯睛品」修護霜的業者、誼辰佳國際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高名誼發出聲明,今年9月底團購主反應,女兒及同學在7至8月使用修護霜後,出現性早熟症狀,當時立即將庫存的7個批號修護霜送SGS檢驗,原本正在準備填料的新訂單也要求工廠送驗,總計送驗8個批次中,有3個竟被驗出含有雌激素。聲明指出,經過徹查,製造工廠發現因生產流程疏失,誤用錯誤原料,導致部份產品含有不當成分。「但身為品牌的負責人,我們沒有做到每批送驗,難辭其咎,對於信賴我們的消費者,深感抱歉」,並依照查證及檢驗結果,立即進行產品回收、顧客退費。高名誼聲明表示,有問題的3個批號修護霜分別是:批號0538:效期2024.12.09批號1532:效期2025.03.17批號1533:效期2025.05.03黃世綱表示,該產品定位為成年女性保養品,可緩解異位性皮膚炎,但誤用於兒童,提醒家長勿讓孩子使用。食藥署表示,雌激素是化粧品禁用成分,相關情況已經違反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可處分2萬至500萬元,不合格產品則要下架回收銷毀。桃園衛生局正在清查中,食藥署初步了解,產品並非惡意添加雌激素,可能是製程、原料受到汙染,導致部分批號產品出現問題,但實際狀況以及生產、回收數量,有待衛生局調查釐清。食藥署長吳秀梅表示,雌激素為女性荷爾蒙,不當使用將影響生理發展,化妝品界業者早已禁止添加,若有添加就是違法,該案業者除了應盡快下架、回收產品,目前桃園市衛生局也介入調查,後續將有裁處,每年也會針對業者固定舉行教育訓練,會再度提醒業者不可添加物質等各項環節。【延伸閱讀:雌激素修護霜害童性早熟 長不高還會影響成年工作表現】● 什麼是性早熟,誤用含雌激素產品應該怎麼辦?林口長庚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表示,正常女孩約9歲開始進入青春期,若8歲前開始乳房發育、月經來等第二性徵,即判定為性早熟,男孩9歲以前開始發育也是性早熟。若因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化妝品,他提醒應注意「骨齡超前」,未來小男孩、小女孩的身高受限,另外更要擔心從假性早熟,變成真正的「中樞性早熟」。羅福松指出,含雌激素的修護霜是外來物質,並非孩子本身腦下垂體分泌性腺激素,臨床上透過性釋素測驗(GnRH test)時,黃體刺激素(LH)項目並不會有所反應;然而,使用修護霜時間愈久,「中毒愈深」,大腦會誤認為「青春期已經來了」,逐漸弄巧成真,變為中樞性早熟,這時必須透過藥物來抑制中樞性早熟,避免孩童持續早熟發育。● 性早熟影響身高 專注度變差影響課業及未來工作羅福松提醒,性早熟除了影響身高,根據國外10年前一份研究報告,追蹤性早熟的孩童成長到40歲,發現這群性早熟者容易對異性感興趣,且青春期較容易叛逆、不好教、較不容易專心,甚至容易抽菸、喝酒、吸毒、翹課等,造成課業成績不佳、工作也較差,性早熟帶來的影響令人擔憂。羅福松建議,避免孩子性早熟,不要選用添加香料的產品,可選用嬰兒用的洗髮精、沐浴乳或洗衣精等,大人使用香水,建議噴在衣服上;飲食方面,兒童盡量少吃含有賀爾蒙的雞睪丸,以及減少油炸食物,雞肉、鴨肉等應去皮再食用,並以原型食物為主。● 異位性皮膚炎別亂找物品擦 成分應愈單純愈好上述幼童使用修護霜,主要是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有舒緩效果。開業皮膚科醫師邱品齊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絕對不建議在網路上任意購買保養品,近年有許多團購、私密社團、部落客、直播主帶貨等,消費者購買產品必注意是否檢驗合格。因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疾病,應先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並遵照醫囑服藥,避免誤用來路不明的產品。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保養可遵守2大原則,包括「溫和單純」及「保濕」。清洗的產品內含物應溫和、單純,不要有香味、添加色素、添加太多植物萃取等,成分應愈簡單愈好;「保濕」也要注意濕潤度,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容易乾燥,需要時常捕擦維持皮膚溼度。邱品齊直言,2015年衛福部早已禁止雌激素、雄性素等添加在化妝品當中,雌激素目前已歸類藥物,如避孕藥等才會使用到,此次出問題的產品很明顯已違法,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衛生單位、司法單位應正視。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表示,她的孩子也有異位性皮膚炎,她能理解病友治療期間,若效果不那顯,可能不斷想尋覓有效產品,因而「劍走偏鋒」。她過去為了讓異膚的兒子改善症狀,曾至百貨公司專櫃購買昂貴保濕品,後來經詢問醫師,使用無香精、不易過敏的保濕品,比較適合異膚病友。
-
2022-10-29 癌症.乳癌
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 醫師破除乳癌常見5個迷思!
「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顯示每年有超過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108年新增病例數為14‚856位,相當於平均每36分鐘新增1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其中,大約有超過七成的乳癌發生在45~69歲的女性。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所有女性朋友,雖然乳癌好發於中年以後女性,不代表乳癌就與年輕女性無關,也強調「乳房健康」不論對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非常重要!事實上乳癌並不可怕,只要在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乳癌的整體治癒率可高達85%,第0~1期個案還可高達95%以上。不過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可發現,乳癌死亡人數卻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還有逐年成長的趨勢。沈彥君醫師指出這樣的結果,可見國人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仍然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她也分享過往遇過不少女性朋友因對於乳癌認知不足,甚至有錯誤的觀念,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也整理5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與民眾分享。迷思一:乳癌都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我還年輕可以先不用檢查正解:錯!事實上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醫師分享就曾遇過年僅22歲就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20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1到2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的人,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正解:錯!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女性朋友就是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的機率很低,所以都不需安排乳房檢查。直到45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醫師建議可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當中,她心想不需另外付費就接受檢查,卻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比較有關係,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正解:錯!除了乳癌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還有很多,包括有年齡(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 、初經來得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所以所有的女性朋友都應該要主動為自己安排乳癌篩檢。有家族史的病患比例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的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13%,有家族史的人也不可因為比例低就忽略檢查,別忘了乳癌家族史就是一個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我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正解:錯!雖然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1分鐘。沈彥君醫師指出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健康檢查的用意是幫助有機會提早發現早期病灶,才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使疾病對健康危害降到最低。但不能夠把一次的檢查結果當作鑑定一生的身體狀態,可能因年紀增長、環境暴露或個人生活習慣改變等因素,都會造成身體健康的變化。所以想降低乳癌的發生風險,最好的方法除了不抽菸、不喝酒、飲食均衡、培養運動習慣之外,定期篩檢也相當的重要!定期安排乳房篩檢,才能更有機會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迷思五:我都會自我檢查,都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正解:錯!乳癌依照病理的分類不是只有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要注意的是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內出現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醫師也提醒如果發現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因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務必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作者簡介】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
-
2022-10-28 癌症.乳癌
前主播張瑞玲51歲癌逝!自我檢查沒發現硬塊就沒事?乳癌5個常見迷思必知
27日傳出前主播、資深媒體人張瑞玲罹癌病逝,享年51歲。其臉書代理人代轉達她的遺言,「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坦言自己用盡所有治療方法仍無效。有媒體推測,張瑞玲可能罹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的乳癌,國內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個案,七大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乳房硬塊等八大症狀,一旦出現,一定要就醫檢查。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每年逾一萬名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一○八年新增病例數為一萬四八五六位,相當於平均每卅六分鐘新增一名女性乳癌發生個案,大約七成乳癌發生在四十五至六十九歲的女性,但也不乏有更年輕的乳癌患者。【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沈彥君指出,乳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透過正規治療,整體治癒率高達八成五,第○至一期個案還可高達九成五以上。但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死亡人數高居女性主要死亡癌症第三、四位,且標準化死亡率逐年成長。推測原因可能是國內女性對於乳癌篩檢不夠主動積極,除此之外,不少女性對乳癌認知不足,導致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乳癌高危險群: .一側曾得過乳癌。.30歲以上才生頭胎或未曾生育者。.初經早來(12歲以前)或晚停經(55歲未停)者。.中年或停經後肥胖者。.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者。.未曾哺乳者。.喜食高熱量、高脂肪食物者。乳癌的症狀:.乳房有腫塊但不會感覺疼痛。.乳頭出現異樣分泌物。.乳房有局部或全面性凹陷。.乳房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腺紅腫。.在乳房附近或腋下的區域有腫塊或變厚。.乳房大小或形狀改變。.乳房、乳暈或乳頭顏色或皮膚感覺改變,如凹陷、皺摺或呈鱗片狀。乳癌防治基金會提醒,女性若注意乳房出現上述變化,應該就醫。乳癌篩檢:乳房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證實最有效的篩檢工具,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目前衛福部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40至44歲具二等親以內血親罹患乳癌婦女也納入篩檢對象。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組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易判讀,敏感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高解析度超音波做為輔助診斷工具。如何預防乳癌:1. 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 : 規律的生活,少熬夜,少壓力2. 均衡飲食 : 多纖維,多蔬果,少油,少糖,少鹽3. 多運動 : 持之以恆適度的運動,維持理想的體重控制4. 愛自己 : 適當舒壓,避免太晚生育,了解乳癌家族史5. 好習慣 : 保持愉快的好心情,養成定期乳癌篩檢的習慣五個關於乳癌的常見迷思:迷思一:乳癌是中年後才會發生的癌症?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沈彥君表示,在臨床曾有年僅廿二歲罹患乳癌的個案。建議女性從廿歲開始可安排自我觸摸檢查,並搭配每一到二年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及乳房超音波檢查。迷思二:胸部越大,罹患乳癌的機會越大?乳癌與乳房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沈彥君表示,臨床有人自認胸部太小,罹患乳癌機率低,一直未受接乳房檢查。直到四十五歲那年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醫師建議將已符合資格的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納入這次健檢行程,意外發現乳癌第一期。迷思三:乳癌跟家族遺傳有關,我沒有家族史,乳癌跟我無關?除了家族史,乳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沈彥君表示,年齡越大乳癌發生率愈高、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肥胖、抽菸飲酒、未曾生育哺乳、超過卅歲才生第一胎、偏愛吃高油脂食物、日常生活長時間接觸環境荷爾蒙(化妝品、殺蟲劑、藥物、塑化劑)等,都可能使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也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的多。根據國外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約佔一成三。迷思四:乳房檢查超痛,所以只要檢查過一次沒問題就不用再做了。沈彥君表示,乳房X光攝影為了要讓乳房檢查精準度提高,檢查過程中會造成些許不適,但不適感時間其實很短,才不到一分鐘。迷思五:自我檢查沒有發現硬塊,所以我的乳房很健康。乳癌依照病理分類,不只一種,不同的乳癌類型或是不同時期的乳癌症狀表現都會不太一樣。沈彥君表示,乳癌的表現不只有硬塊而已,還會出現如乳頭或周圍有皮疹或發紅、一邊或兩邊乳房大小或形狀產生變化、乳頭外觀出現如凹陷等變化、乳房不適或搔癢、乳房顏色改變、乳房短時間尺寸改變、乳頭皮膚脫皮、乳房增厚或腫脹等。沈彥君也提醒,如果乳房出現腫塊,也不用太過於驚慌,大部分的乳房腫塊常常是良性的變化,如乳房纖維瘤、乳房囊腫,但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才能夠清楚確定腫塊的性質為何。若檢查判定為良性,也務必依照建議做好後續追蹤檢查,因乳癌細胞在發展最初期時的影像外觀可能與一般良性腫塊的型態類似,後續追蹤的目的就是不要錯過任何可能的異常變化。根據張瑞玲臉書代理人公布的訊息是:「很遺憾地在這裡告訴大家,瑞玲暫時先離開我們,到無病無痛的天堂當天使去了…」,並傳達張瑞玲生前留下的遺言:「我不想裝堅強。罹癌很痛苦,手術、化療、放療、鏢靶、免疫療法,我都試了,我沒有當逃兵,是醫生叫我放棄的!」張瑞玲的堅強也讓人心疼,她留下遺囑外,張瑞玲也透露自己在生前已自行完成生前契約和靈骨塔等身後事的安排,並提及自己在最後這段時間,住在自己打造的空間,非常舒適,身旁有2隻貓女兒陪伴,還有一群好友,她也強調自己刻意和家人保持距離,「不表示我不在意他們,但這是讓彼此都舒服的做法。」參考資料:.乳癌防治基金會.北投健康學院
-
2022-10-28 癌症.乳癌
乳癌年輕化!「最佳自我檢查時機」曝,5招預防乳癌
根據衛福部公布110年度女性癌症分析,為乳癌位居第四,國內約有1萬6千餘人罹患乳癌,死亡率卻年增10.2%,上升比率為各種癌症之首。醫師呼籲女性,透過定期乳房自我檢查或X光攝影,早期發現可能病徵早期治療,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乳癌年輕化 月經後一周自我檢查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乳房特別門診主任黃尉翔表示,國健署報告顯示,台灣女性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間,有40%的患者年齡甚至不到50歲,乳癌年輕化已成為趨勢。因此乳房自我檢查更顯重要,女性可選在每月月經後一星期,此期間因荷爾蒙變化,乳房變的較軟、較小時來檢測;而懷孕或停經婦女則可選擇每月固定一日,在洗澡時對著鏡子,或就寢平躺時進行檢測。 自我檢查這樣做 出現硬塊、腫大或出血應就醫 檢查時雙手高舉過頭,觀察乳房外型有無改變、皮膚及乳頭是否腫脹凹陷,接著手指放平、順時鐘緩慢輕柔的滑過整個乳房,感受是否有硬結節、腫塊或皮膚變厚,並擠壓乳頭觀察有無異常分泌物;黃尉翔表示,若發現乳房硬塊、兩側不等大或不規則腫大、紅腫發炎、疼痛持續或只發生在特定部位、乳頭有血色分泌物等,應立即就醫尋求詳細檢查及評估。 五項原則預防乳癌 女性務必定期檢查追蹤 黃尉翔醫師補充,女性可掌握以下五點原則預防乳癌,包含規律運動、避免太晚生育、減少攝取高脂食物、放鬆心情減低壓力,以及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 尤其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更要注意檢查及追蹤。統計顯示乳癌透過正規治療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85%,甚至可長期穩定病情,因此呼籲年輕女性一定要每月自我檢查,45歲以上女性也要善用乳房攝影補助資源,即早尋求專業醫療團隊的評估與治療,勇敢戰勝乳癌。 【延伸閱讀】透過智能篩檢網 定期篩檢防癌變熟女畏懼檢查 險錯失乳癌治療黃金期【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0-28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 /沒復發就代表生活重回正軌嗎?乳癌長期康復者不可輕忽的6項後遺症
十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雖已近尾聲,但因國內乳癌高居女性第一位發生率,大家頗為重視。朱俐靜之不幸往生、但朱芯儀積極抗癌而且樂觀面對,她們都是屬於年輕型的乳癌,備受關注。我長期從事乳癌醫療診治工作,迄今已超過四十年了,在這漫長的歲月裡,見證許多乳癌病友的重生與不幸,對我而言,面對癌友是生命的交託。有時充滿專業與自信,但有時也有挫敗的時候。 由於國內現在癌症篩檢的觀念日漸普及加上乳癌的治療更趨先進而且全方位,預後良好,乳癌病友活上十年以上增加很多,預估國內乳癌長期康復者已多達三十萬人,所謂長期康復者,一般是指經診斷治療後,五年後沒有再發或轉移者,這些康復者其生活應該回到正軌,但其實不然,她們可能面對一些長期副作用,造成生活上的困擾與不安。 根據 Akechi 及 Runowicz 之報告,這些長期副作用包括生理及心理兩方面,生理方面,如使用化療後長期對心臟血管的影響、淋巴水腫、骨骼肌肉不適,不明原因疼痛,神經感覺異常、生育/早發性停經、疲倦、骨質疏鬆等,其造成的影響,如活動活力降低,工作就業機會減少、月經不規則、熱潮紅、陰道乾燥、情緒不穩、不孕、乳房美容外觀改變等。 至於心裡的層次,如害怕癌症再復發、長期焦慮甚至恐慌、憂鬱、認知能力降低、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身體意像(body image)改變,性生活無法滿足、行為退縮、社交活動減少。其造成的影響包括睡眠品質不佳、工作表現不理想與伴侶相處隔閡甚至分居或離婚,學習及感知功能減損、以至於活得不快樂、沒有幸福感。有鑑於此,不管國內外,開始重視這方面的議題,即所謂「康復者(Cancer Survivor)議題」。(如表一) 根據 Brennan, Monino, Fang, Li 及 Hwang 等多位學者在不同機構進行的調查及研究結果,認為長期康復者需要注意下列事項: (1) 癌後應持續定期追蹤,五年後仍要進行 Brennan,Fiszer 及 So 等三人分別在其報告中均指出,由於復發機會持續十五年以上,所以醫療團隊與癌友本人都要有共同的體認,乳癌與其他癌症有所不同,根據最近的研究顯示,三陰性或 Her-2 陽性乳癌,其復發高峰期第二至三年,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復發有二個高峰期,分別在第四年及第七、八年,甚至有些患者在十、二十年之後復發。所以在追蹤檢查方面,不應輕忽。特別對於另側乳房的檢查,亦要小心。如果不帶有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變者,則得對側乳癌風險稍低,每年 1%或終身平均 15%。如果帶 BRCA1 或 BRCA2 基因者罹患對側乳癌風險則較高,每年 2%或終身平均 30%。另外除了關心復發與轉移的可能外,也要注意其他可能衍生的毛病,如心臟血管疾病、淋巴水腫及化療腦及疼痛疾病症候群都要小心並做適當的處理或轉介。 (2) 注意可能有化療腦的長期副作用及其改善措施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化療腦,可能是因為化療藥物,造成低度發炎與 DNA 修復障礙有關,這些可能造成認知能力減退、記憶力降低等現象,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發現,大腦白質與灰質減少,目前有些學者認為電腦化認知訓練計畫及認知行為治療或冥想、瑜珈、運動均可以紓解症狀。 (3) 心臟血管疾病的追蹤及改善計畫 放射線治療及有些化療藥(如小紅莓等),甚至一些標靶藥物(如賀癌平)有機會造成長期心臟血管疾病的副作用,目前有所謂腫瘤心臟學(Oncocardiology)的專門領域,心臟專科醫師對心臟功能評估,心臟功能訓練都有一套精準而且完整的改善計畫,對於副作用的改善確有相當成效。 (4) 造成第二種癌症之可能與預防 化療如小紅莓及環磷醯胺 (cyclophosphamide)經證實會提高血癌發生率,但發生率很低,由 0.21% 增加至 1.01%而已,不必擔心,至於放射線治療會發生骨髓增生不良性症候群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狀況,但發生率亦很低,也不用操心,而抗荷爾蒙治療的泰莫西芬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祇每年接受婦產科之檢查,其風險亦很低,比起療效相對低很多,亦大可放心。 (5) 癌因性疲勞 造成長期性疲勞確實有很多癌友都有這種狀況,可能有些不良發炎因子存於體內造成,目前有些前瞻性臨床試驗證實可以使用是黃耆萃取的藥物會改善,此外運動、心理支持、正念、針灸、冥想、瑜珈,都有文獻報告可以減少不良發炎因子,且可改善疲勞的症狀。 (6) 其他神經病變、關節疼痛、骨質流失、睡眠障礙、影響性生活及生育等問題 這些情況的發生,不一定是乳癌長期康復者才有,其實年長者亦可能有同樣情況發生,所以要充分與癌友溝通、討論,必要時要照會其他相關之專科,如神經科、精神科(如腫瘤心理學,Oncopsycology)及婦產科(如癌症病患生殖照護, Oncofertility)等專家。 目前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都非常重視乳癌長期康復者的生活品質相關議題,所以現在比較完備的癌症中心,均設有癌症資源中心,會提供更完整更正確的資料,甚至有對應的專科護理師,提供個人化的服務,對於相關醫學資訊亦透過各種方式滿足癌友的需求,如遠距醫療、電話諮詢、癌友座談等,特別長期康復者更需要相關醫療人員的照護,他們都覺得時間久了,醫療團隊的關心或接觸減少了(如表二)。 結語 在台灣,目前已有高達 30 萬的乳癌長期康復者,在國家的層次對於癌症除了行之有年的癌症品質認證以外,最近又推出「乳癌照護品質」進階版認證,除了強調活存率要提升以外,更要重視乳癌癌友的生活品質,所以在監測指標,也有更高一層的要求,這對乳癌癌友而言,是一項利多消息,希望乳癌癌友活得進康以外,還要活得快樂與幸福。 【2022乳癌大型病友會】乳癌病友回娘家#免費活動 #名額限300名 #專題演講 #與專家有約⏩報名網址:https://reurl.cc/1mWKMX🔹活動日期 | 111年11月12日(六)🔹活動時間 | 下午13:30-17:00 (13:00報到)🔹活動地點 | 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11F-1101廳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活動詳情:https://www.breastcf.org.tw/official/activity_ct?id=177
-
2022-10-22 癌症.乳癌
乳癌年輕化 醫師提醒檢查正常後若出現6現象要就醫
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國內外許多知名人士都紛紛別上粉紅絲帶,一同倡議重視乳癌防治的重要,根據衛生福利部年初的公告資料顯示,台灣每36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且愈來愈年輕趨勢,若能早期偵測到乳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超過90%以上,因此呼籲女性朋友要定期接受乳房篩檢。高風險族群要當心桃園聯新國際醫院表示,乳癌主要與賀爾蒙的刺激相關,12歲之前初經、超過55歲才停經、未曾生育者、第1胎晚於35歲者等,或具乳癌家族病史、生活作息不正常者輪值大夜班、長期熬夜等、飲食不當者吸菸、飲酒、高脂、高熱量、運動量不足、肥胖、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等為相對高風險族群。聯新醫院指出,每年篩檢發現的個案中,有超過60%為早期乳癌,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的發生率,其中經篩檢發現的零期乳癌,「治癒率」更是超過95%。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有助提升乳癌存活率乳癌並非絕症,一旦篩檢發現陽性的個案,尋求醫療專業處置與追蹤,能有助於提升乳癌存活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最佳選擇;聯新醫院說,現在新型的乳房攝影儀器已可大幅降低檢查的不適感,另建議婦女們可在經期結束1至2周內檢查,避免因賀爾蒙作用乳房較為漲痛造成的不適。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聯新醫院提醒,45 歲以上未滿 70 歲婦女、40 歲以上未滿 45 歲且有家族史婦女,國民健康署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平時也可養成規律運動,減少攝取高脂、避免太晚生育等,並時常保持輕鬆的心情,都有助減低罹患乳癌的機率。聯新國際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建宏醫師提醒,乳房X光攝影檢查仍有其限制,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篩檢前,如發現身體有異狀如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凸起或凹陷、乳頭濕疹樣變化、潰爛或凹陷、乳頭帶血樣分泌、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應盡速就醫。
-
2022-10-2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聖保祿山地醫療團巡迴車跑遍復興鄉,傳愛30年挽救危急性命
就像聽見「少女的祈禱」音樂知道是垃圾車來了,走在北橫公路上如果聽見天主教風格的熟悉歌曲,桃園市復興區的山地住民便知道「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的巡迴醫療車來了」。這是他們親切的老朋友。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獲選中華民國第32屆醫療奉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這支以「醫療傳愛」為宗旨的隊伍,本著耶穌基督博愛世人的精神,醫療照顧山地偏鄉民眾的健康,並延續沙爾德聖保祿修女會關懷弱勢族群的理念,宣揚天主的愛。迄今30年,團隊成員和照護形式雖有異動,不變的是關懷弱勢族群的心。桃園市復興區地廣人稀,土地面積占桃園市三分之一,人口僅一萬多人。義大利巴義慈神父來到台灣傳教,看到居民「小病用忍,大病用滾」,邀請聖保祿醫院院長沈雅蓮修女,於民國81年10月成立山地醫療團隊,在三民天主堂旁設立醫療站,每周一、三、五上山為民眾看病。從醫療站到巡迴醫療,開設特早門診方便農耕生活。三民醫療站啟用時沒有全民健保,不少原住民也沒有公、勞保,生病無法繳納醫療費用,不敢來醫療站看病。因為醫療站只收50元掛號費,其他醫療費用全免;如果掛號費也無力繳納,便完全義診。病人間口耳相傳聖保祿醫院方便且不計成本的服務,有需要的病人因此都獲得救治。復興區位於北部橫貫公路,是水蜜桃、拉拉山巨木群的故鄉,假日遊客眾多,發生意外或民眾有醫療需求都沒有醫療院所可看病。民國86年12月,聖保祿醫院接受桃園政府委託,在假日補足復興區衛生所的醫療人力;民國87年又增加婦產科專科醫師駐診,並安排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乳房攝影巡迴車,回應婦女的需要。復興區醫療資源集中在前山村,為設法將醫療資源送至後山及深入部落,民國88年5月開始,每周四上午八點,由司機開巡迴醫療車載著一位醫師及兩位護理師,巡迴九個村落,晚上在華陵教會樓下設立巴陵醫療站,開設夜間緊急醫療;周五早上配合居民農耕的生活作息,6時30分即開始「特早門診」,需要抽血檢查的、需要拿藥的,都可以看診後再回去工作。穿梭崎嶇山路23年,換過6部巡迴醫療車。復興區後山的部落要開車2至2.5小時才能下山。民國91年5月,聖保祿醫院接受健保署及桃園市政府整合,和長庚醫院共同於後山村下巴陵定點,成立華陵整合醫療站,24小時全年無休,方便地方民眾就醫。聖保祿這支團隊30年來在桃園市復興區的服務,主要有四項:巡迴醫療車及定點醫療站服務、原住民文化傳承及部落關懷、改變民眾健康觀念的衛生教育活動、以社區醫療培育住院醫師。復興區居民以泰雅族人居多,留在山上的九成以上是老弱婦孺,深入部落的巡迴醫療對他們最方便,助益也最大。民國88年5月起,巡迴醫療路線由醫院出發,從大溪往復興區前山村三民、澤仁、霞雲、羅浮、義盛、長興,再到後山的高義、三光、華陵村,貼近鄉民的生活如里民中心、教會、雜貨舖、派出所等地,將長期沒有醫療資源的地方,例如離主道路落差海拔650公尺的下蘇樂、復興區與新竹縣交接的三光部落,甚至最偏遠的新興部落,全部主動納入巡迴醫療點,至此,偏遠民眾的就醫可說已無遺漏。從事山地醫療最大挑戰是對外交通,遇到大雨時,常有落石甚至土石流,導致道路坍方交通中斷。巡迴車後車箱裝滿醫療必需用品,有儀器、藥品、病歷,穿梭崎嶇山路,23年間已換過6部巡迴醫療車。冬天時,團隊還要準備能禦寒的冬衣過夜。一大早出發,一直要忙到晚上10點過後,才能回到華陵醫療站休息。醫療車播放歌曲隨招隨停,克難看診挽救危急性命。除了12個定點醫療站,巡迴醫療車沿路會播放醫院選定的醫療歌曲,提醒民眾巡迴醫療車來了,路途中只要民眾招手就停車看診。醫療儀器及藥品,常因為看診關係搬上搬下,有些折騰,但團隊依舊隨招隨停,從不拒絕。每趟巡迴醫療有四位人員:看診醫師固定是刁惠恩,來自香港的刁惠恩,自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即在台灣行醫已40年。其中,民國87年起的23年都是在聖保祿醫院服務,每周有一天半在復興區山地巡迴。另外的排班護理人員有鄭芳亞、辛佩珊、游玉婷、葉怡貞、彭詩旻、原住民姑娘李曉芬,還有開車司機王漢業或郭孝偉。他們必須克服暈車、氣候變化、交通不便、長途跋涉等種種辛苦。怪的是,參與成員紛紛愛上教會醫院「關懷照顧弱勢族群健康」的使命。若問為什麼,他們回答「山上空氣好、風景好」,尤其「原住民的豪邁與熱情」不僅紓解壓力,更帶來最佳工作氣氛,在在吸引他們樂此不疲。山地醫療另一大特色,是要克服氣候及天災的大自然影響。團隊最津津樂道民國96年8月30日至9月4日艾利颱風來襲,醫療團隊8月31日帶了藥物、食物、水,要上山與居民同舟共濟,但北橫公路多處坍塌,平時兩三個小時的路程,花了近六小時才到達華陵整合醫療站。遇天然災害病患更多,無法換班硬撐一個禮拜。山上停水又缺電,偏偏這時候求醫的病患比平時多了兩倍,需要打點滴病患變多,點滴架不夠,以梯子加上衣架來應變;缺電,勉強以手電筒、燭光來照明,可是無法使用電腦,所有診療記錄要用手工;缺水加上瓦斯爐出現問題,每天以泡麵、罐頭果腹。還出現一名胃潰瘍大出血病患,急需119緊急救護到醫院,但山上電話、手機因訊號問題無法撥通,幸而手機112發揮緊急聯繫功用,及時將病患送到山下醫院治療,成功挽救性命。當然,醫護人員這時沒法換班,24小時工作硬撐一個禮拜,直到居民撤離。在華陵整合醫療站方面,也有一群奉獻的醫護人員,其中李章智醫師已堅持11年,未曾缺席,還有醫師高慶雲、林怡君、高榮良、陳家豪、王如民、陳琬琳、林宣合、廖舫敏。護理師固定有曾淑芬,另有李曉芬。安娜修女(黃貴梅)民國93年加入山地醫療團隊華陵整合醫療站。她是阿美族原住民,深入部落關懷住民的需求。因她的建議,98年在爺亨部落成立社區關懷中心,將醫院閒置的電腦送上山,開辦電腦網頁設計課程,也教小朋友學習,還幫忙販賣水蜜桃、甜柿。後來又陸續開班傳授烹飪、編織、音樂、舞蹈,傳承原住民文化。節日有活動、暑假有夏令營,萬一遭逢火災、車禍等急難,安娜修女會結合醫院的力量,送物資和捐款,解決燃眉之急。山地醫療團隊重視向下扎根,選擇教會、學校、里民慶典等場所,每個月一次安排醫師作衛生教育。針對山上常見疾病,教導如何緊急醫療處置,譬如心肺復甦術、毒蛇咬傷的急救、如何防治高尿酸、痛風及肝病防治等,也藉著傳播健康知識,逐漸翻轉民眾的觀念及行為。但這兩年多,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衛教活動暫停中。聖保祿醫院小檔案成立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在復興區原鄉山地醫療服務超過30年,民國81年10月立案,除了提供山地偏鄉醫療,也落實照顧與關懷弱勢族群理念。服務事蹟81年10月,成立山地醫療團隊,於三民天主堂旁設立醫療站,每周一、三、五上山為民眾看病。86年12月,協助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駐診復興區衛生所,增加星期六、日醫療服務,87年增加婦產科專科醫師。88年5月,增加復興區巡迴醫療,周四上午8時開始巡迴9個村(里)到各部落,晚上在華陵教會樓下設立巴陵醫療站,開設夜間緊急醫療。91年5月,和長庚醫院於後山村下巴陵,共同成立定點服務的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93年安娜修女加入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98年6月10日在爺亨部落,設立復興鄉爺亨社區關懷中心,開設電腦網頁設計安排學童學習,幫助行銷水蜜桃、甜柿等農產品,開舞蹈班傳承文化。
-
2022-10-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金馬獎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病逝!大腸癌早期無症狀,最可預防的癌症靠2種篩檢方法
去年以《叱咤風雲》獲得金馬最佳動作設計獎的知名資深動作特技指導朱科豐,昨日(10/20)傳出因病逝世,享年53歲,文化部臉書今(21日)發文緬懷他對臺灣影視產業的貢獻,而朱科豐也在他個人臉書預發文表示,自己已經不帶著病痛離開,「要到另外一個地方了」,令許多網友不捨。朱科豐臉書昨(20日)晚間發布一則貼文,表示當大家看到這篇發文時,自己已經不帶著病痛離開,更說「要到另外一個地方了」,並形容「我現在要開車前往下一個地方了,你們知道我很會開車的! 這次單程旅行去的地方比較遠。」此外,他更提到希望朋友能多照顧他的家人,「套用最常在片場說的一句話就是辛苦了,現在不辛苦了!放心!」令許多網友不捨,朋友們紛留言祝「小朱哥」一路好走。朱科豐早在2020年10月1日就PO文透露,自己因每天腹痛及拉血便,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4期。事實上,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許多名人都因大腸癌病逝,今年8月21日,年僅39歲的余天女兒、藝人余苑綺也因直腸癌病逝。許多人以為,血便一定是大腸癌,其實大便有血不一定是腸癌造成,而大腸癌也不見得一定會有血便。大腸癌因不同期別,以及腫瘤生長的位置不同,症狀不盡相同。台灣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主持人、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醫師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大腸癌0期、1期幾乎無症狀,2期、3期症狀才會出現。如果腫瘤長在遠端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因是大腸後半段,大便水分慢慢被吸乾、成形,容易產生摩擦,也距離肛門較近,容易看到流血,以及阻塞造成肚子痛、大便出不來症狀。若腫瘤長在近端大腸(升結腸和橫結腸),屬於大腸前半段,這時大便水份量仍高,不會出現阻塞等症狀,除非腫瘤大到流血,導致貧血、頭暈、走路會喘等,才透過檢查發現大腸癌,不過這時多半已3期、4期。近年來,大腸直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國健署提醒國人應及早開始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若糞便潛血呈陽性,應在3個月至半年內做大腸鏡檢查。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醒,符合資格者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即可篩檢。大腸癌可說是最可預防的癌症類型之一,透過每2年1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而除了大腸癌篩檢外,國健署提供免費的四癌篩檢,包括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以及口腔癌,主要是這四種癌症及早治療能獲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近二年因新冠疫情,連帶也使四癌篩檢率下降,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醒民眾,數據顯示「癌症將離我們愈來愈近」。國健署免費四癌篩檢1. 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2. 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3. 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4. 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
2022-10-13 焦點.元氣新聞
更年期潮熱煩躁快抓狂 非賀爾蒙製劑安全緩解不適
莫名臉紅心跳、煩躁不安、潮熱心悸、夜間盜汗、泌尿道反覆感染,小心可能是邁入更年期的初老警訊!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平衡體內賀爾蒙的雌激素分泌量從下降至終止,有高達8成會產生輕、中、重度不適症狀。緩解更年期身心不適,傳統賀爾蒙補充療法雖快速見效,卻也仍需要注意致癌風險,無法長期使用,若本身有雌激素相關病史更是大忌,取而代之天然萃取非賀爾蒙草藥製劑因藥性溫和安全性佳,備受婦產科醫師、藥師與營養師青睞。 「醫師,我又熱又躁,整晚失眠,什麼事情都看不順眼,再不給我藥我真的會瘋掉!」「我是乳癌患者,又有更年期不舒服問題,兩者加乘,再下去簡直要得憂鬱症了。」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臨床上許多婦女面對更年期帶來的不適手足無措,急於求助醫師解燃眉之急,有些人甚至因此三天二頭到醫院報到,顯見對生活影響之劇烈。一般來說,女性從45歲到52歲會因卵巢功能開始退化,當分泌女性荷爾蒙的雌激素量驟降,造成月經經期不規則,一下量多、一下量少,直到持續12個月無月經週期,才算正式進入更年期。過程中,不少人會因血管舒縮衍生熱潮紅、盜汗、頭部緊迫感、心悸,或產生皮膚老化、精神狀態、生殖泌尿道、心血管、骨質疏鬆症等不適症狀。藥師游佩雯強調:「更年期是女性老化的正常過程,不需要用疾病眼光看待,大部分的人都能順利度過,只有3成婦女會產生嚴重不適症狀。」更年期不適症狀因人而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出「更年期症狀自我評估」,針對18項不適症狀,以0分代表無、1分為輕微、2分為中等、3分為嚴重,自評總積分超過15分即為雌激素分泌不足參考,也可供醫師作為對症下藥的依據。雌激素相關病史族「自評表是每次病人到診間報到必備的功課!另外搭配骨盆腔、子宮頸抹片、乳房超音波三點不漏檢查,再抽血驗賀爾蒙、心血管危險因子分析、骨密度檢查等綜合檢查數據評估,我才會針對分數較高的症狀著手,讓病人有改善的感覺。」張宇琪表示,更年期診療屬於高度個別性客製化,是條漫長的抗戰之路。臨床上,要改善更年期不適,可採賀爾蒙與非賀爾蒙療法,前者可經醫師處方服用雌激素合併黃體素的藥品,或補充植物性雌激素,例如大豆異黃酮。然而,游佩雯直言:「賀爾蒙療法比較像是非用不可的最後一道武器,必須搭配規律回診。」此外,本身有雌激素相關疾病史患者,包括乳癌、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以及因藥物治療導致停經,或是對賀爾蒙療法有安全性顧慮者,張宇琪更傾向採用非賀爾蒙療法,以藥物、飲食、運動、減壓4招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天然草藥純化提煉 藥性溫和少副作用歐美十分盛行非賀爾蒙療法,其中北美植物黑升麻萃取物,可有效改善更年期症狀,對情緒改善尤其顯著。張宇琪表示,黑升麻在文獻上,最早是北美原住民開始使用,依據目前的研究,已了解黑升麻主要是可以藉由血清素、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等,對於中樞神經傳導有調整作用,進而可改善血管收縮、情緒困擾、與睡眠障礙等更年期不適問題,且藥性相對溫和與安全。游佩雯表示,醫藥級黑升麻除經過專業植物萃取技術,更重要是從源頭確保草藥基原(指品種),從育種到定性定量萃取根莖部,達標準純化製造過程,作為指示用藥,其安全性與有效性更有保障。「很多民眾會有迷思,認為藥品傷身,轉而服用保健食品,但藥品級黑升麻中的藥性成分依據製藥過程,確保含量均一性,且通過臨床實驗,對於療效有保障且確認。且在仿單建議的使用劑量下使用,其實是相當安全的。」營養師張佩蓉提醒,女性雌激素分泌量減少,容易產生心血管、骨質疏鬆等問題,要注意飲食均衡,六大類食物尤其蔬果攝取量可採多樣化,尤其蔓越莓、藍莓等莓果類,搭配每日攝取2000至3000CC水分,可改善泌尿道感染,此外每日補充2杯牛奶,或攝取優酪乳、起司、豆干、板豆腐、小魚乾、堅果類與芝麻等富含鈣質的食物,並搭配曬太陽讓身體合成維生素D,都是更年期須留意的營養素。值得留意的是,針對雌激素病史患者,因對賀爾蒙較敏感,要留意環境賀爾蒙,例如接觸塑化劑,也不宜過度補充蜂王乳、胎盤素、雪蛤等保健品,營養師張佩蓉表示,曾遇到有女性為了豐胸吃蜂王乳,導致下腹部腫起,檢查後發現長出10公分子宮肌瘤需手術取出,此類具藥性補品、保健食品服用時需要特別小心。瑞士原裝進口喜婦寧碇 Cimidona 最懂您的黑升麻瑞士原裝進口喜婦寧碇(Cimidona)主成份為黑升麻,在醫師、藥師指示下使用,一天一次,能有效緩解更年期不適症狀,如熱潮紅、出汗、睡眠障礙、憂鬱等,天然草藥純化提煉、藥性溫和。 本藥品經「北市衛藥廣字第111090111號」核准,藥品許可字號為:「衛部藥輸字第026341號」,藥商為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地址為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277號17樓,使用前請詳閱說明書警語及注意事項。產品官網:www.cimidona.com.tw
-
2022-10-11 癌症.皮膚癌
黑色素瘤發病率增加是因為紫外線?權威期刊最新研究這麼說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一周前(2022-10-3)發表Association of UV Radiation Exposure, Diagnostic Scrutiny, and Melanoma Incidence in US Counties(美國各縣紫外線輻射暴露、仔細診斷和黑色素瘤發病率的關聯)。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和翻譯如下。請特別留意Introduction(緒論)的部分。緒論:越來越清楚的是,癌症發病率——新癌症病例的記錄頻率——可能會受到診斷審查的影響:簡單來說,就是醫生尋找癌症的努力程度。這種現象是在引入新的篩查測試的背景下最容易理解。例如,乳房 X光篩查的出現伴隨著乳癌發病率的持續上升。同樣,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篩查在美國的興衰伴隨著攝護腺癌發病率的上升和下降。最引人注目的是韓國在甲狀腺癌方面的經歷:在引入超聲波篩查後甲狀腺癌發病率增加了 15 倍。然而,新的篩查測試並不是加強診斷審查的唯一機制。簡單地通過既定的測試檢查更多的患者,或者更頻繁地檢查,都會提升癌症發病率。皮膚黑色素瘤曾經是一種罕見的腫瘤,但現在卻是美國第三大最常見的癌症。這種發病率的上升是傳統地被解讀為真正的增加,也就是暴露於紫外線輻射的增加。另一種解釋是過度診斷:隨著越來越多的醫生進行活檢,黑色素瘤的發現也就越來越多。在之前的研究報告裡,我們有提供數據,顯示現在黑色素瘤的發病率是 40 年前的六倍,但黑色素瘤的死亡率卻沒有隨之上升——這就是過度診斷的一種組合特徵。我們還發現了過度診斷的證據,包括皮膚檢查的增加、更頻繁的痣活檢,以及降低癌症病理標記的門檻。在本研究中,我們檢查了紫外線輻射暴露和診斷審查的代理指標(proxies)與美國各縣記錄的黑色素瘤發病率模式的相對關聯。研究方法:這是一個橫斷面生態分析,而對象是向SEER計劃報告的 727 個美國的縣。將與紫外線輻射暴露相關的環境數據(來自各種來源)、與診斷審查相關的衛生資源和服務管理局數據以及關於 2012 年至 2016 年診斷為黑色素瘤的非西班牙裔白人人群中黑色素瘤發病率的 SEER 數據相結合。數據分析於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7 月之間進行。研究結果:總共有235333 黑色素瘤案例被診斷出。紫外線輻射暴露的代理指標在各個地區是逐漸變化,但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和診斷審查的代理指標卻在相鄰縣之間突然變化。紫外線日劑量與發病率無關(r = 0.03;P = .42)。吸煙率與同一縣的肺癌發病率高度相關(r = 0.81;P
-
2022-10-08 養生.聰明做健檢
很多癌症都是在50歲被發現!30、40、50、60歲健檢最該注意的事
誰都不想生病,但在還沒生病之前,每個人對健康的定義卻是相當主觀,我們醫師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我x歲了,要做全身健康檢查嗎?」這反映許多人在自以為健康的前提下,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適合的健檢,其實可以用年齡做區分,不同的階段,身體、生活型態、人生角色都不一樣,答案也是相對的。 通常我會用「30~50歲」跟「50~70歲」兩個階段來看待。其中,30~50歲這個階段我又會分成「30~40歲」跟「40~50歲」兩個小階段。 30~40歲的人們多半已工作數年,因工作壓力的累積,身體出現新變化,特別是男性,在工作壓力大的前提下,容易因為飲食不正常、外食多、少運動而肥胖,也因而種下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壓力大刺激交感神經,長期壓力也會使得腎上腺皮質素過度分泌,容易造成血糖升高、脂肪堆積、三高等慢性病都是經年累月的結果,因此從30歲起,建議一定要有要有新陳代謝方面的血液生化檢查,即使是員工體檢,都不要忽略。 30歲起的的健康檢查也可增加一些常見的腫瘤部分,特別是有癌症家族史者,例如女性的乳房超音波;男性若有抽菸習慣,則可早期進行肺部檢查,甚至因為飲食不正常,則可做腸胃鏡檢。 40~50歲跟30~40歲階段很類似,但除了主動的態度之外還要積極,這階段小孩可能還小,加上有父母要照顧,可以說是壓力最大的一個階段。 40~50歲,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還要多從事健康促進活動,如健康均衡飲食、運動等,也建議開始收集健檢報告的習慣,讓未來的檢查結果有比較的基礎。我常跟人家說,學生時代陽春不過的健康檢查可能都有參考價值,例如有些人膽紅素本來就比標準值稍高,但若有紀錄可循,他向來是如此,知道是個人體質之故,就不會覺得意外及焦慮。 由於多數癌症發現的年紀約從50歲開始,因此,40~50歲這個區間,若沒有做過一次較完整的健檢,在這個階段可以考慮做一次,可能可以早些發現腫瘤或做為日後身體構造比對的基礎。 很多人對精密影像健檢會有鴕鳥心態,認為不知道反而沒事,但很多腫瘤一開始是沒症狀的,若檢查結果正常反而才不會對身體發生的一些小症狀疑神疑鬼,就算有發現也大多是早期病竈,還比較容易治療。 50~70歲可以說是健康檢查下個階段的分水嶺,其中,以乳癌為例,雖然乳癌在特定族群有年輕化的趨勢,但50歲左右仍是發生率最高的年齡,這時癌症篩檢就不能忽略。 到了50~60歲時,小孩也開始大了,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要多久做一次全身健檢呢?這其實是沒有標準的,這好比保險,有人想保1千萬,但有人只保100萬,端看你對人生風險的態度。 在50~60歲這個階段,檢查的結果常常是發現身體有一些毛病,因此必須保持主動面對的心態,該治療就治療,該追蹤就定期追蹤,該改變生活型態就應該生活規律。 隨著人口老年化,60~70歲以後的健康檢查要怎麼做呢?我認為要看當時的健康狀態。有人70歲了,還是活力十足、社交頻繁,這時候反而要把這樣的老人當50~60歲看待,若原本就有健康檢查習慣,可以維持自己既定的頻率,繼續維持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 80歲以後腫瘤發生率反而降低也較不須積極治療,因此,積極的全身影像健康檢查較不建議,反而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仍持續增加,積極防治三高,健康促進仍屬必要。 大體上,所謂的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分階段來看,30~50歲是我們人生工作、經濟、家庭負擔的重要時期,而50~70歲則是規劃退休生活,不管哪一個階段,維護健康的重點方法雖可不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 作者簡介韋朝榮 副院長/主任醫師 Chao-Jung Wei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主任醫師學歷:美國杜克大學病理學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台中榮民總醫院磁振造影健檢中心主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教育部頒定助理教授專欄簡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為國內首家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提供高階影像健康檢查、美容醫學,融合假期微旅,全方位照顧您與家人的身心靈。本院延攬榮總、北醫、長庚等醫學中心經驗豐富醫療團隊,透過高科技精密儀器提供專業判讀,在醫檢分離的優質環境,享用營養師調配、北投老爺酒店主廚設計的健檢餐,安心完成一日健檢、醫師當天一對一詳盡解說,有效提供健康管理、諮詢及轉診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
2022-10-06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率降低27.5% 台癌示警:癌症與我們愈來愈近
新冠疫情籠罩全球超過二年,國人擔心赴醫院增加染疫機會,就醫率降低,連帶也使四癌篩檢率下降。以台北市為例,108年四癌篩檢總量為53萬多人,110年降為39萬多人,約下降27.5%。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數據顯示「癌症將離我們愈來愈近」。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北市癌症發生率,乳癌及大腸癌位居第一位以及第四為,但四癌篩檢率嚴重下降,他也認為可能會導致更高的癌症死亡率。賴基銘表示,四癌篩檢分別為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以及口腔癌。國健署提供免費的四癌篩檢,主要就是這四種癌症及早治療能獲得非常好的治療效果,如果在癌症發生前就揪出來,甚至不算入等於罹患癌症。只是四癌篩檢率大幅降低,也讓這些可透過篩檢,及早揪出來的癌症延誤治療時機。賴基銘表示,定期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41%的乳癌死亡率;抹片篩檢,可以降低70%的子宮頸癌死亡率,至於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藝人艾力克斯表示,他自己的媽媽不菸不酒,幾乎不外食,且在醫院擔任義工,但因為咳嗽不停,先是自己到藥房買藥服用,仍持續咳,才聽取醫師建議照X光。在美國,各種檢查都要預約等候,預約看報告的時間更是漫長等待,最後醫生發現她的肺部左上葉有腫瘤,很快地,母親在確診的五個月後因肺癌過世,這段經歷讓艾力克斯深深感受到癌症的可怕。藝人李詠嫻說,自家親戚中有人有乳癌病史,自己非常重視癌症的預防篩檢,過去就約媽媽一起做健康檢查,提早發現媽媽癌前病變,提早治療重拾健康。台北市衛生局為鼓勵民眾接受四癌篩檢,自111年8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凡設籍台北市符合活動資格完成乳房X光攝影、子宮頸抹片、糞便潛血檢查,每完成一項篩檢即可線上抽刮刮卡一次,做愈多中獎機會愈高,還有機會刮中萬元家電及千元禮券。北市衛生局癌症防治專區:https://health.gov.taipei/Content_List.aspx?n=A9B0D9BC164C5F3F
-
2022-10-05 癌症.乳癌
治療乳癌又怕乳房重建、陰道乾澀影響性生活?術前輔助治療有解
隨著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相較歐美年輕10歲,不過30至40歲期間正面臨職場、家庭、生育抉擇,讓許多癌友卻步治療,但早期乳癌存活率相對高,醫師鼓勵女性早篩檢早治療,且可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不一定要全乳切除,保有生活品質。衛福部108年癌症資料統計,女性乳癌發生個案數(不含原位癌)共1萬4856人,等於每12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乳癌。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說,10年前她透過篩檢發現乳房長滿良性腫瘤,是乳癌高風險者,自此每半年回診追蹤,若能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顛覆過往「手術優先」觀念,現在透過早期術前輔助治療幫助,腫瘤較大、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病患,若先輔助治療,有機會縮小腫瘤、降低乳癌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術,能提升乳房保留及生活品質。乳癌經過適當治療,5年存活率第0期是97.7%,第1期是95.7%,整體存活率高達90%。術前輔助治療是將化療、放療、賀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拉到手術前先進行。陳守棟表示,乳癌基因型態分5種類型中,適合使用術前輔助治療的包括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其中雙標靶術前輔助治療,根據國外大型8年臨床試驗結果,高復發人群中可降低23%復發或死亡風險;早期乳癌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高風險病患,可降低28%復發率或死亡風險。陳守棟說,台灣標靶術前治療僅一次健保給付,若要採雙標靶,第二次標靶藥物需自費約40到50萬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存活率增加,但往後人生還是可能復發、轉移,假設平均壽命80歲,若65歲病友,要因病煩惱20年,但30多歲確診的年輕癌友,得因病煩惱50年。因此年輕乳癌病友更重視是未來生活品質。許多罹患乳癌的患者曾憂心孩子還小,擔心轉移復發,想要切除全部乳房;但又怕乳房重建的術後風險、疼痛感、性生活影響、家人關係等。潘怡伶表示,乳癌治療後會面臨淋巴水腫、疼痛,或者要不要結婚生子、甚至藥物抑制賀爾蒙,會出現陰道乾澀等更年期症狀,影響性生活等,「治療疾病不是要全部放棄生活,否則人生會沒有動力」,團隊有專業婦產科醫師,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響應每年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台灣乳房醫學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乳癌社團「花漾女孩GOGOGO」攜手藝人許瑋甯,拍攝乳癌年度衛教影片「保留最多幸福,把胸部還給自己」,呼籲不同年齡層女性重視乳房健康,定期篩檢、早篩早治。許瑋甯說,在小學3年級時母親就已經給她重視乳房健康的觀念,也會做乳房自我檢查,例如檢視胸型、乳頭有無不正常分泌物、觀察胸部疼痛感等,27歲時曾摸到乳房一如綠豆大小硬塊,也立刻做乳房超音波和攝影檢查,後續經過醫師判定,可能是經前賀爾蒙影響,硬塊後續自行消失,她雖鬆口氣,但也因此更重視胸部健康,每2年定期篩檢。
-
2022-10-02 醫聲.罕見疾病
誤當痛風20年 他確診罕見疾病HAE:驚覺母親或因此病離世
手機、鑰匙、錢包⋯⋯,許多人出門前都會盤點該帶的物品,但對俊廷來說,最不能忘的是一盒救命針劑。今年37歲的他罹患罕見的「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若是發病,他必須緊急施打針劑,身體、臉部隨處的腫脹,怪異的外觀之外,一但腫脹發生在氣管,他就可能跟媽媽一樣,因喉頭腫脹而喪命,而媽媽至死之前,甚至都不知原因何在。呼吸道腫脹僅剩10% 因禍得福確診HAE從小開始,俊廷身體的不同部位會不定期腫脹,皮膚如吹了顆氣球,脹痛和發熱感之外,肥厚腫脹的眼睛、嘴唇,嚴重影響外觀,每次發作都是單側,這次左手腫,下次右腳腫,每回腫脹大約2到3天便會消去,期間日常生活不便,譬如難以穿戴手錶、手套、鞋子。因爲怎麼樣都檢查不出原因,俊廷索性將其視作小病,手指腫就當作過敏,腳腫就當作痛風。直到俊廷29歲那年,用畢晚餐,一直覺得喉嚨卡著異物,雖然講話不順暢,不過呼吸尚可,因此他不以為意直接就寢。隔天起床,俊廷發覺越來越喘不過氣,只好掛急診,醫師用內視鏡一看,發現他的呼吸道只剩10%可通過空氣,緊急進手術室氣切,情況危急到還來不及打麻醉,俊廷即因呼吸不到而暈厥。術後,俊廷喉嚨的腫脹消退,醫師仔細詢問病史,得知媽媽和妹妹都有類似的症狀,媽媽甚至更嚴重,腫的部位遍及臉和全身。醫師由此推測是遺傳疾病,於是全家人抽血檢測基因,最終確診為HAE,但對大家而言,反而鬆了口氣,纏身多年的詭異毛病終於找到頭緒。2家人得HAE 媽媽至死不知病因HAE是種罕見的補體缺陷的免疫不全疾病,發生率為五萬分之一,大多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而台灣又以第一型與第二型病患居多,但其中約有20%到25%患者為新突變,無法從家族史得知,意即每個都人可能無預警的發生。知識補帖/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HAE)簡介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是因血液中的一種蛋白質- C1抑制蛋白(C1 esterase inhibitor, C1-INH)缺乏或功能異常的免疫疾病,特徵是會重複發生血管性水腫,但沒有伴隨蕁麻疹或搔癢症,最常受到影響的部位是上呼吸道和腸胃道的皮膚或黏膜組織。雖然腫脹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大約2到5天內會自動消退,但若發生在喉部可能會導致窒息。此症的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看更多其致病原理是當補體調節因子之一的C1抑制蛋白(C1-INH)發生功能缺陷,將影響人體免疫調節,增加血管滲透性,過量血管外積液阻塞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動,引發四肢、面部、生殖器、腸胃道或呼吸道腫脹,時間持續2到5天,有別於過敏性水腫尋麻疹2天內完全消退。不同的發作位置帶來不同的後果。若為腹部,患者將出現噁心嘔吐、劇烈腹痛、積腹水的症狀,常被誤診為腹部急症,反覆接受不必要的腹腔手術;若為呼吸道,則有吞嚥困難、發音障礙,需要緊急插管或氣切,甚或窒息危及生命。俊廷的妹妹、媽媽剛好分別發生在腹部與喉頭,只是媽媽不似俊廷幸運,在一次喉頭腫脹中過世,死前都不知原因。預防勝於治療 降低發病不適和風險俊廷的一次發病,解答家族存在已久的困惑,而他的幸運之處不僅如此。目前台灣患者發病48分鐘內,可使用緩激肽通路調節劑皮下注射或血漿純化的濃縮C1酯酶抑制劑靜脈注射,緩解急性發作症狀,俊廷隨身攜帶的救命針劑即屬於前者,但注射時會產生嚴重疼痛感覺,「有病友急救時自己打那個針,痛到只打了一半,就趕快跑醫院看診」。然而,HAE發作僅60%為自發性,其餘與壓力、創傷、感染、雌激素、過度疲勞有關。俊廷侃侃而談地說,他大學時期課業繁重,作息不正常,時常熬夜、壓力大,水腫比過去來得頻繁,每2到3個月發作一次。「咬到舌頭也會腫耶」,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徐世達補充,一般人吃飯不小心咬到舌頭,過段時間傷口自然會好,可是對HAE病患而言,卻可能使喉頭跟著腫脹,性命被奪走。既有預防藥副作用多 曾有女病患拒吃過世病患每次腫脹都必須提心吊膽,即使逃過死劫,有些人也會因水腫破裂留疤,或是進行腹腔手術。為減少病人不適,降低發作風險,台灣多以雄激素作為短、長期預防藥物,病人可於牙科或外科手術前服用。「其實雄激素副作用多,會使女性第二性徵消失,也可能造成肝癌。」徐世達指出,雄激素會使毛髮與體重增加、月經不規則、乳房體積減小、高血壓及肝腫瘤,他分享,曾有女性病患無法接受賀爾蒙改變,不願服用藥物,又因病發來不及使用急救針,最後不幸離世。另一種預防藥,是同為急救藥的濃縮C1酯酶抑制劑靜脈注射,但因藥效較短,病患一週須注射2到3次。「靜脈注射風險大,連國外也不會長期使用。」徐世達解釋,除了注射不舒適感外,反覆穿刺血管,會使血管嚴重損傷,引起血管纖維化,或細菌侵入打針造成的傷口及靜脈本身,導致感染,因此一般都不太建議長期使用靜脈注射。長效預防新藥卡關 HAE病友籲儘速納保提升生活品質2018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一種單株抗體皮下注射新藥,對於預防疾病發作有明顯效果,徐世達說明,治療剛開始的前半年,病患須每2週施打一次新藥,穩定之後,每個月施打一次即可,大幅降低病患不適感,提升生活品質。不過,新藥一人一年藥價約900萬元,讓新藥自去年八月通過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後,至今仍處於藥價協商階段,尚未生效。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近年健保因財務困難,更講求經濟成本效益,使罕藥給付日益艱困。不忍罕病友苦苦等待治療的機會,她強調,「評估罕藥納保,不能單看成本和存活年數,更要考量病患的生活品質。」陳莉茵也認為,台灣計算成本效益時,常參考國外數據,但台灣的罕見疾病不一定同為國外的罕見疾病,因此應要因地制宜,發展出自己的成本效益計算公式,對台灣病患才公平。「遺傳罕見疾病雖只降臨在少數人身上,卻是每個人都必須承擔的風險。」她表示,罕病絕非他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陳莉茵說,罕病的治療選擇實在稀缺,不給予治療往往就是致命。目前俊廷每天睡前都要吃一顆雄激素,且隨身攜帶救命針以備不時之需,病情尚屬穩定,去年更順利結婚生子,奔走成立病友聯誼會,對外提倡疾病診斷,對內分享照護方式。對於終身與HAE共存,俊廷雖抱持樂觀正向的心情,但不免偶爾擔心萬一發病,妻小將無所依,又或其他病患因不適而不願用藥,因此期待長效新藥儘速納保,讓全台已通報的32位病患,以及尚未確診的病患更安心。(看相關新聞:「30歲男腳腫誤診痛風20年 險死才發現得遺傳病」)
-
2022-09-29 焦點.杏林.診間
一人顧35床,崩潰的一夜讓她懷疑是在救人還殺人?暴走女外科劉宗瑀,溫柔堅定地推動醫護勞動人權
今年五月,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上映後,掀起熱烈討論。在劇中,藝人蔡淑臻飾演個性直來直往、放浪暴走的女外科醫師「小劉」,從醫學中心放逐到鄉村醫院,最終尋回濟世救人的初心。這齣戲正是改編自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劉宗瑀的真人真事。人稱「小劉醫師」的劉宗瑀,在網路上寫著一篇篇關於醫護勞動人權、性教育、家庭育兒酸甜苦辣的文章,文筆犀利詼諧,穿插嘻笑怒罵,卻也反映出醫護人員面臨的真實處境,包括:面對生與死,該如何坦然釋懷?當工時過長、工作過勞、長期高壓,又不幸發生醫療糾紛時,該如何保持當初從醫的初心?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醫院中活生生地上演,經由小劉醫師的妙筆生花,不但讓局外人得以一窺白色巨塔內爾虞我詐,更顯露出她對捍衛醫護勞動人權的堅定決心。想走外科,卻遭親友勸退在台灣,只要孩子會念書、功課好,難免會被逼念醫學系,劉宗瑀也不例外。第一年考上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她,在母親的殷殷期盼下選擇重考,隔年考上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劉宗瑀先在林口長庚、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之間往返見習三年,然後返回家鄉高雄,進入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在接觸並瞭解各科內容後,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外科。不過,一開始她的外科之路走得不太順利,「所有人都勸退我說:『女生走外科,很辛苦又累!』」不敵週遭強烈反對聲音,劉宗瑀只好先到兒科待了一年,結果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處理小孩受傷的問題和安撫家長的情緒。兒科屬於內科,步調較緩慢,「我的個性比較急、沒耐性,外科給人的感覺很熱血,能激勵、感動人心,又可以看到病人有明顯進步,讓我更有成就感。」放不下外科夢的她還是決定轉換跑道,原本打算先做個三、四年,若真的不行再轉到其他科別,「至少我挑戰過了,不會覺得不甘心。」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今日。血汗外科,吃苦當吃補在外科世界,尤其又是某些血汗醫院中流傳著一句話:「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牲用。」不論男女,只要一進入外科全都得認命,把吃苦當吃補。實習期間,劉宗瑀是醫院外科裡的唯一位女醫師。在她之前的上一位女外科醫師早已是師字輩等級,兩人之間隔著二三十年的空窗期,可見女性外科醫師的稀有程度。她解釋,醫學臨床分科把「內外婦兒急」等性命相關的科別稱為「五大科」,工作壓力大、工時長,還需要輪流值班以應付緊急醫療狀況。其中,又以外科的男女醫師比例失衡最嚴重,還有醫護人員過勞、人力分配不均等問題,導致現今願意投身五大科的新血愈來愈少。醫學生畢業後,寧可選擇「三小科」(耳鼻喉、眼、皮膚),受訓過程不但輕鬆,將來還可以在外自行開業。然而,正所謂「外科虐我千百遍,我待外科如初戀。」雖然外科醫師工作時間超長,受訓過程慘無人道,甚至可能有過勞死等生命危險,但每年還是會有一些「想不開」的醫學生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劉宗瑀說,外科醫療現場判斷的緊急感與自己的個性能產生共鳴,老師和學長的個性也都是如此。「開刀房是極高壓的環境,醫生們常常會講些五四三的黃色笑話來放鬆心情。要講黃色笑話我也沒在怕的,甚至可以講得比他們更黃、更暴力!」直來直往的她哈哈大笑,每日混在一群男人堆中,即便被稱做「男人婆」她也毫不在意,因為她清楚,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別,才能走得長久。人力短缺,一人照顧35床然而回想起住院醫師受訓的那段日子,劉宗瑀只能以「慘烈」兩個字來形容。當時住院醫師尚未納入《勞基法》的適用對象,工作採責任制。平日白班結束後,緊接著就要輪值夜班,到了早上只能撐著眼皮繼續工作,每次值班就是連續兩天不用睡覺,而這樣的日子每個月要重複十多次。「休息是什麼?」劉宗瑀說,在住院醫師裡的字典裡,找不到這兩個字。台灣醫學教育人才養成本就不易,尤其外科醫師的培養過程更是漫長,除了要面對扎實嚴酷的醫學教育訓練,開刀久站、值班熬夜、過勞、高壓、高風險等問題,女性更要面臨生理痛、懷孕、水腫等不適。醫療環境的崩壞,不少當初懷著雄心壯志投入外科的學弟們,禁不住如此長期非人道的折磨,一個個陣亡倒下,提出辭呈。當時擔任總醫師的劉宗瑀,要負責各種排班與大小雜事的協調,面臨大票學弟們離職而突然空出來的班表,令她不得不向院方請求協助。然而院方卻決定以現有人力無限擴大負責所有的值班區域,尤其三間共35床的加護病房,原本由三位醫師照顧已頗為吃緊,竟然也縮減到一個人來承擔。負責任的她面對這樣不合理的要求,咬著牙扛了下來,甚至把人力最短缺那幾日加護病房班留給自己值。當時劉宗瑀正懷著第一胎,她白天上班,晚上值大夜照顧三間加護病房的病人,還要兼顧急診室的會診,時常能在深夜裡見到她挺著日益變大的肚子,不斷在不同大樓間來回地奔跑。 一開始,劉宗瑀覺得還能拼一下,但當孕期的不適一個接一個找上門,身心俱疲的她,終於也逼近了臨界點。崩潰的一夜,是救人還是殺人臨盆前兩個月,長期熬夜的她患了重感冒,為了寶寶健康又不敢亂吃藥,病況纏綿不絕,咳嗽一直都好不了。看診時「咳咳咳咳咳」,開刀時「咳咳咳咳咳」,嚴重時甚至一咳就漏尿,不論用產褥墊或成人紙尿布都沒有用,最後居然沒有乾淨的褲子可換穿。但她又不能請產假,總醫師也是臨床訓練的最後階段,只要考過專科醫師證照就能取得主治醫師資格,一旦請假超過兩個月,隔年就得重新受訓一年,之前的辛苦等於付諸流水。除了狂咳不止外,大腹便便的她晚上根本無法躺平睡覺,只能坐在值班室沙發休息。明明是酷暑如火的七月,她全身裹著厚重的衣物卻還是感覺冷得要死。值大夜班時一遇到緊急狀況,老公蜜蜂先生還必須牽著她的手、撐著她到急診室會診,因為她已經完全沒有力氣起身和走路。住進加護病房的病人原本就猶如一顆顆的未爆彈,偏偏在某個值班的夜晚一口氣爆炸開來,先是一名病人呼吸衰竭,又有一名病人血壓下降,當她正在進行急救時,手機響起,另一區的病人癲癇發作。・「小劉醫師三十床的阿公黑掉了!」「立刻On endo(插管)!」劉宗瑀才把喉頭鏡放入病人嘴巴,卻發現左移右挪都抬不起病人的下顎,猛然才想起原來是因為自己挺著大肚子。「幫我拉!」在護理師的幫助下終於順利將氧氣送入病人肺中。・「第二加護病房敗血性休克!」「CPR(心肺復甦術)!」嘴邊喊著,劉宗瑀直接跳上病床上雙手交叉準備心臟按摩,卻被肚子擋住不好施力,只能顫抖著被護理師拉下床,由她們輪流按壓……・護理師大口地喘氣、病床吱呀吱呀地哀嚎、生命監測儀器急促地提醒……混亂間一陣尖銳的手機鈴聲再度響起:「劉醫師,病人seizure(癲癇)!」對面的護理師喊道!「這裡在CPR沒空,先打抗癲癇藥,快死了再叫我!!!」劉宗瑀只能朝著話筒大吼。・・・「我的意識只剩下把工作反射性做完,完全忘記自己其實是個快生產的孕婦。」劉宗瑀回憶說,「從凌晨兩點忙到天亮交班後,護理師把渾身發抖的我架到旁邊的角落吸氧氣,比插管的阿公還要喘。」死死握著細細的氧氣鼻管,劉宗瑀像是抓著汪洋中的稻草,人來人往、嘈雜的急診室中,她只能聽見自己急促的呼吸聲……「再這樣下去,會有病人死的,而我跟肚子裡的小孩也……」恐懼加上喘不上氣,緊緊攫住劉宗瑀的心臟,恍惚間,她突然醒悟:「我怎麼把自己逼到這個地步?這根本不是在救人,而是在殺人!」不願當制度的幫兇,只能離去醫護人力不足,對病人生命安全來說是一大威脅。在醫療崩壞疾風下,醫師與護理人員仿如走到窮途末路。當天回家,劉宗瑀握著蜜蜂先生的手崩潰大哭:「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不要再值這種會死人的班、我不想要當這種會害死人的外科醫師!」那是她這輩子第一次說出:「我不要當外科醫師。」當初滿懷雄心壯志的熱情進入外科。受訓期間,師長們醫者仁心的風範,歷歷在目,結果卻是一個個陣亡離職,新進來的戰力又不能馬上派上用場。身陷不足人力的值班陷阱中,醫師被迫去謀殺這些病人……堂堂一個醫學中心,病人居然得快死了才找得到醫師,這樣真的是對的嗎?一週後,劉宗瑀將每晚的值班慘況呈報長官,換來了一番檢討與事後諸葛。她憤而拍桌起身,抗議醫院的值班人力安排簡直與殺人無異,卻無法扭轉院方態度,只換來冷冷一句:「這樣配置符合評鑑規範」。「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我實在無法再多撐一年。對我來說,專科醫師證照就像一面高牆,身懷六甲的我,想要跳過這面高牆,卻怎麼樣也跳不起來。」劉宗瑀苦笑著說。就這樣,在滿懷悲憤下,她遞出辭呈,跑去屏東當醫師。一個台灣,兩個醫療世界最近,公視播出《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的同名小說,正是描述她在屏東行醫寫照。她每天上下班的路線,都跟運豬車同進同出。「我以為屏東在高雄隔壁,相差不大。沒想到跨過高屏溪,城鄉醫療資源差距超乎想像,令我深受震撼,」劉宗瑀坦言。例如,曾有一名七、八十歲的病人求診,經檢查出是手部長出罕見的骨肉瘤。劉宗瑀對病人說,必須先做核磁共振檢查,再切片,然後做化療。但這一切都是按照教科書上教的流程,非常理想化。實際上,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屏東,光是做這些檢查和化療,必須分別跑兩、三家醫院,才能完成全部流程,病人很可能就此放棄追蹤與治療。如果病患有心要醫治,則得跨越高屏溪,到高雄的醫學中心或大醫院診治,搭火車轉公車或捷運,從早上排檢查,等到醫師看診,再回到屏東家中,已是晚上。她也曾遇過15、16歲的年輕人因車禍而嚴重外傷,送進急診室時心跳、血壓不穩定,還內出血,需要緊急開刀。但家屬一聽到要搭乘救護車轉到大醫院治療,就放棄了。「原來,我之前是過著多麼『醫療天龍國』的生活。原來,人的命真有貴賤之分,城鄉差距居然如此大不相同。」劉宗瑀感慨地說。那時深刻體會到離開了大城市,鄉下地方的生命力都很強。如果不是強悍的生命力,根本撐不下去!但由於往返屏東和高雄的路途遙遠,每天來回車程至少要三小時。有時半夜急診劉宗瑀被叫回去開刀,開車時精神渙散,醒來時發現自己竟然將車子開到人行道上,讓她嚇出一身冷汗。最後,她還是決定回到高雄市區的醫院工作。(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9-27 癌症.乳癌
乳癌篩檢「鈣化點」勿輕忽 13年後全身癌細胞轉移
乳癌位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新增破萬名女性乳癌患者,當中有7成發生在45到69歲婦女,且醫師提醒,乳癌有8成不一定是痛乳房,可能以神經痛、肌肉肌腱痛來表現,因此定期乳房攝影檢查相當重要,檢查出「鈣化點」需進一步檢查,另也可透過飲食、運動來降低乳癌發生率。據統計,108年乳癌新增病例數為1萬4856名,等於平均36分鐘新增1例。110年死因統計2913名女性因乳癌死亡,平均每天約8人死於乳癌,若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可及早發現,目前國際上最有效的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實證研究發現,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減少約30%晚期乳癌的發生率,並降低41%的死亡風險,每年經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0-1期)高達6成以上。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台北榮總放射線部醫師賴亦貞舉例,一名年約50多歲的醫院同事,每年都有定期做乳癌篩檢,近期最新一次檢查,卻發現6、7顆鈣化點,比對舊X光片,並進行切片檢查,竟發現是0.6公分侵襲癌,立刻做手術處理,不讓癌細胞有機會增生。賴亦貞表示,人體本身可能有鈣化點,放射科醫師會依據鈣化點數量、形狀、分佈,來判別是否以定期追蹤、或需要立即切片檢查。因該名同事有定期追蹤,都有舊紀錄可以比對。但東方女性乳癌好發年紀比西方女性早10年,且致命性乳癌更多,也摸不到,乳房攝影才能看出病灶。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2009年一名50多歲患者做乳房攝影篩檢,發現2處微鈣化點、疑陽性,但沒有後續追蹤,等到今年3月因全身痠痛再度就醫,發現癌細胞全身轉移,除乳房有腫瘤,包括腋下淋巴、頸部淋巴皆有轉移,若在10多年前手術治療,有99%機率能治癒。陳守棟說,臨床上有5%的患者來檢查已是第四期乳癌,且乳癌患者僅2成乳房會疼痛,有8成不一定會痛,有可能是以神經痛、肌肉、肌腱松通表現,必須以乳房攝影才能揪出問題。不過有些患者確診乳癌但不願開刀,他說,現在可選擇乳房重建手術,可評估不一定要全部切除。追究台灣女性乳癌發生原因,陳守棟表示,民國68年時乳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8人,現在每十萬人口81人,增加10倍,與現代女性初經來的早有關,另外像是飲食西化、環境賀爾蒙等因素,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也增加乳癌發生風險。陳守棟建議,定期乳房篩檢能及早揪出病灶,另外可從生活習慣預防,像是「飲食」及「運動」,飲食建議以低脂肪、高纖維為主,不一定要吃素,仍要均衡飲食;過去研究發現「運動」也能降低乳癌發生率。國健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未滿45歲且有家族史(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的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若乳房攝影結果異常,切勿驚慌,篩檢仍須進一步確診,請儘早至國民健康署認可的168家乳癌確認診斷及治療之醫療院所,進行複檢或確認診斷,以便及早處置。國健署提醒,乳房X光攝影檢查仍有其限制,約15%的乳癌無法透過乳房X光攝影偵測,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在下次定期篩檢前,如發現身體有異狀,例如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凸起或凹陷、乳頭有濕疹樣變化、潰爛或凹陷、乳頭帶血樣分泌、腋下或頸部淋巴結腫大等,請儘速就醫。國內有200多家醫事機構通過「乳房X光攝影醫療機構資格審查」,認證名單可上國健署官網查詢(http: //www.hpa.gov.tw/)。
-
2022-09-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與教學、病人與安全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三位實習醫學生各寫出在「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提出自己在臨床實習所遭逢的困難,而透過師生的討論所得到的心得。醫學生遭逢「被病人拒絕」的情境,包含問診、身體診察以及進入開刀房學習等,而更學會如何與病人溝通,以贏得病人與家屬了解醫學生參與病人照護在培育好醫師的重要性。醫學生透過一位接近生命末期的病人,慢慢地瞭解到病人以前到現在生病後生活的調整,學會適當地表達同理心,一句出自內心的「你真的辛苦了」更加能夠讓病人及家屬得到安慰。在疫情壓力之下,醫學生見證到在開刀房、隔離病房的環境下臨床教育的困難,非常感謝老師與病人願意給自己機會學習,也提醒自己,好好記住由病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技巧,在未來行醫時,能夠真的幫助到病人。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為何抗拒醫學生?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人與家屬的苦痛引起的人文省思剪不斷、理還亂,輾轉反側、細思極恐,是我上完這堂醫學人文課後最深的感受。我躺在宿舍床上,看著天花板,宿舍的靜、落針可聞,雜亂的思緒與強烈的衝突撕扯著夜的寧,儘管已然是凌晨時分,我毅然決然下床泡了杯咖啡,記錄下此刻的心情。咖啡的香似乎能讓我稍稍冷靜,回想起這件事情的始末,病人車禍受傷後,因為家人在和信工作的關係,輾轉前來醫院求診,在診間評估需要進行清創手術,後來因為PCR檢測出陽性而引發出後續一系列的醫學人文議題……COVID-19疫情衝擊著各行各業,人人自危,擔心的不一定是自己成為確診者,有許多人,更多的,是擔心自己是否會成為無形的傳播者,傷害到親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陌生人。對於醫療工作人員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義無反顧的衝上火線救火,卻不得不思量,是否間接的讓身邊的親朋好友暴露在風險之中。今天病人來到一家「癌症治療中心」處理「車禍」的傷口,對於病人及醫院來說,都並非最適切的選擇,但因為家人在醫院工作的關係,相信醫院的醫療品質,又能就近照顧,對病人而言,反而成為了最好的選擇。問題就出在,病人不幸染疫,如果要開刀,因為是全麻刀,必須要住院,對於刀房、隔離病房及醫療照顧者都會是不小的負擔,如果不開刀,是否就能直接放病人回家,即使明知病人可能因為壞死性組織殘留在傷口,有壞死性筋膜炎的風險?對於醫學人文,我原本是有點嗤之以鼻的,事理的爭辯、正反的論述,對於醫學生而言,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可以站在正方的立場論的頭頭是道,更可以站在反方的立場義正辭嚴,玩轉醫學人文的議題後,丟出「no answer」的答案,畢竟正方無法完全駁斥反方,而反方也無法完全推翻正方。然而,細思極恐,一直以來對於醫學人文問題,我都回以「no answer」,一個看似中庸圓融的回答,我卻忘了「No answer is also an answer.」,事情已然發生,即使我們爭辯不出個所以然,時間在流逝、傷口在變化,所謂的no answer不過是包裝後的未爆彈,給出no answer的答案,不過是逃避、不負責的表現。回到原本的問題,和信是否應該要收治該名病人呢?想必我們不能再給出「no answer」的答案了。以經濟學的賽局理論來看,最佳的納許均衡點或許會落在「請病人去別家醫院求診」,癌症治療中心的醫護人員沒有額外的負擔與風險,病人也能在其他專責醫院得到不錯的治療。然而,老師卻選擇了「go the extra mile」,在聯絡了刀房及隔離病房,確認資源充備的情況下,讓病人收治入院,透過密切觀察、反覆換藥的方式清創,如果病人的情況惡化,也隨時備有刀房幫病人做更進一步的處理。收治病人住院,對老師來說,需要承擔的是這個病人的安全,還要顧慮醫護人員的負荷程度及染疫風險,即使損己利人,依舊毅然決然、捨我其誰,心中所信奉的,不過是「以病人安全為第一」的處事原則。「如果病人沒有小心照顧,他的傷口可能會變壞。」老師語帶擔心的說道。不過老師也說道,如果我們醫院沒有能力負擔這個病人,就要趕快轉院,否則就是害了這個病人!「無德不貴,無能不官」,想來也就是這個道理。綜觀整個過程,我認為能夠讓納許均衡解更進一步「go the extra mile」的關鍵,在於「溝通與信任」,透過溝通的方式,建立醫護人員間的信任關係,彼此都能夠有共同的目標,為了病人而努力,即使勞力上會有額外的負擔,但心靈上的滿足與收穫卻是不可估量的。在整個事件當中,也有一點值得討論,是否醫學生能夠進入隔離病房照顧病人?另一位老師分享了之前SARS與台灣醫學教育訓練的經驗。SARS期間,一位醫學生的父親跑到醫學院院長的前面痛訴醫院將醫學生暴露在風險之下,和現今的情況似乎不謀而合。醫學教育的理念為何?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下學習?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練習摸腹股溝淋巴結?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練習乳房觸診?又或者,到底應不應該讓醫學生練習肛門指診?以上種種,之所以兩難,不外乎,我們是「醫學生」,而非「醫生」,而這些行為,也確實會增加醫療的負擔或病人的尷尬不適。就我的觀點而言,我認為,醫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幫助病人」,沒有摸過腫大淋巴結、觸診乳房或是肛門指診的經驗,對於醫學生而言,實則無傷大雅,我們依舊能考過國考、依舊能在模型上練習N百遍、依舊能順利的通過醫學臨床技能測驗(OSCE),然後,成為一名「合格」的住院醫師。然而,我們卻從不知道模型跟真人的差距有多大,更可能的是,我們在未來行醫的過程中得過且過,未能及早轉介病人求醫。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曾說過:「病人是最好的老師!」我深以為然,沒有病人願意讓我學習,我就永遠不可能會進步,每每有病人願意耐心的讓我問診,有病人願意將身體交給我做身體診察,我都會覺得很感動,非常非常感謝他們願意讓我這個菜鳥學習!我也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記住每一個病灶的模樣,在未來行醫時,能夠真的幫助到病人! 反覆思量此事,我欲將「go the extra mile」的心念擴大討論,或許多做一些、設想更遠的堅持,不僅止於個人的行為選擇,更可延伸至醫療體系如何看待對未來的投資、如何解讀醫學教育。 可以理解在這樣緊繃繁雜的時局,減少風險再增、避免醫療資源的消耗,固有其必要性。但身為醫學生的我不禁省思,我所受的醫學教育,是否必須建立於一定程度的風險與成本之上?又我如何面對醫學其實必經失誤、浪費、造成他人困擾、受監督指導的歷程,才能具有資格真正獨當一面、不愧對患者?醫療現場是否也願意為醫學教育「go the extra mile」?即使可能讓團隊業務暫不便、即使有必然承擔的風險成本,也願意對未來進行必須的投資,鞏固醫學的可靠與專業。很感激老師們願意藉此機會,爭取讓我們「在監督下」,實際學習疫情現場的醫療應如何保護自己、照護病人,當我們步入未來、立於我的病人面前,我才能是個不貳過的醫者,以不顫抖的雙手提供無愧於心的服務。 醫學人文的基石是溝通,除了醫病溝通,業務上的相互磨合、求取平衡,更是在尊重彼此專業的前提下坦誠溝通才可達成。在此事件中我有幸參與了醫師與刀房、隔離病房專責醫師及隔離病房護理師的溝通,溝通的過程以工作的角色出發,坦誠所屬專業立場下的見解,未由自我或情緒主導,不將溝通淪為征服,建立起彼此信任的橋樑,在艱險的環境下,也能肩並肩的為病人奮不顧身,彼此都是彼此最堅強的後盾,屬實令人感動!
-
2022-09-18 養生.健康瘦身
胖這裡中風、癌症威脅增 一張圖看懂脂肪囤積部位健康風險
過多的體脂肪會危害健康,眾所周知,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不同部位的脂肪對健康的危害程度並不相同。被女性視為大敵、影響美觀的「橘皮組織」,其實是較無害的皮下脂肪;至於男性常見圓滾滾的啤酒肚,則是對健康危害甚大的內臟脂肪,可能引起各種慢性病,如心臟病與脂肪肝。皮下脂肪是一種不穩定的脂肪,位於皮膚下方,導致脂肪團形成擠壓到真皮,多數囤積在大腿和臀部,形成所謂「梨形身材」,雖然有礙美觀,但實際的危害最小。內臟脂肪通常是啤酒肚的成因,也就是所謂「蘋果形身材」,這種脂肪在肌肉與腹部器官之間形成堅硬內層,一般認為它會將化學物質和激素釋放入血液而導致炎症。最近有一項研究總結了兩者的風險差異,相較於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含量多的人,罹患心衰竭的風險多出三分之一。德克薩斯大學研究人員針對2399名70至79歲的人,進行12年的追蹤,結果顯示肌肉內的脂肪具有發炎性。臀腿脂肪/對健康的威脅★這是女性最討厭的脂肪囤積部位,但事實上是危害最小的皮下脂肪。除了其位置遠離重要器官,研究顯示,與腹部脂肪相比,儲存在腿部的脂肪有超過100個基因差異,因而使其危害較小。2010年一項研究指出,下半身體重增加,會導致體內製造更多脂肪細胞;而腹部肥胖則會造成脂肪細胞膨脹,當脂肪細胞變得太大,會開始將脂肪酸洩漏到血液中,對身體造成毒害。胸部脂肪/對健康的威脅★★★大胸圍可能是肥胖的象徵,而肥胖本身就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但哈佛大學在2008年,針對9萬多名20多歲女性進行的研究發現,D罩杯女性在中年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是同齡A罩杯女性的三倍,即使她們的BMI在正常範圍。2012年另一項研究指出,較大的乳房可能代表這些女性更傾向於出現危險的內臟脂肪。頸部脂肪/對健康的威脅★★★★研究顯示,頸圍愈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愈高。頸部脂肪多,代表上半身的脂肪也多,而使游離脂肪酸進入血液,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頸部肥胖也容易阻塞呼吸道,影響睡眠,妨礙器官休息和再生,增加心臟壓力。《美國心臟健康雜誌》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與BMI等傳統指數相比,女性頸圍超過14英寸(35.56公分),男性頸圍超過17英寸(48.18)公分,有較高的心臟病風險。腹部周圍脂肪/對健康的威脅★★★★★這是最危險的脂肪類型,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癌症、第二型糖尿病和失智症風險,因為此處的脂肪圍繞著體內重要器官。2019年針對160萬名女性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BMI(身體質量指數)正常但腹部凸出(腰臀比高於0.85)的女性,相較於腰部較細的同齡女性,死亡機率高出44%。而他們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機率,甚至高於那些BMI值界定為肥胖、但腹部相對較小的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現腹部脂肪(啤酒肚),一般認為,女性雌激素可以保護她們遠離腹部肥胖,雌激素會將脂肪儲存在臀部和大腿中。如何降低危險脂肪堆積?一旦脂肪囤積在體內,就無法針對內臟脂肪或皮下脂肪來瘦身。但進行整體減重、減少體脂肪,有助於降低上述疾病風險。1. 研究指出,體內更多的鈣和維生素D含量,與較少的內臟脂肪相關。建議多吃綠葉蔬菜、豆腐、魚、優格和牛奶等乳製品。2. 將飽和脂肪(多存在肥厚的紅肉中)換成橄欖油、花生、菜籽油、酪梨和堅果等單元不飽和脂肪,可以預防肌肉內的脂肪堆積。3. 一項研究指出,每周進行兩到四次中度運動,一次至少30分鐘,能讓內臟脂肪的堆積率下降7%,包括快走、騎單車、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2-09-16 養生.抗老養生
百歲特工爺爺靠走路養生、心理豁達…堅持自理生活,目標就是不坐輪椅不灌食!
百歲人瑞陳舍華的一天是這樣過的:清晨7點起床,量血壓、測血糖,準時吃早餐;女兒在客廳、臥房共擺了3張按摩椅,方便他隨時「馬」一下,按上1個多小時,睡個回籠覺,正午12點開飯。午覺後看報、聽政論節目,尤其不能錯過疫情分析,以及每日的氣象預報。午茶時段他最是精神,喝個咖啡、吃個點心,興起時便拄著柺杖,在百坪大的宅子裡走上20多圈。「行穩致遠,一定要動才有力!」陳舍華如是道。 也許是早年軍旅生涯之故,他的聲音嘹亮,即便坐在椅子上,腰桿子還是挺直的,百年時光輕飄飄地走過,彷彿不曾在他身上多留。 然而時間並非沒有重量,近年耳力損了,眼睛也看得沒那麼清楚,饒是如此,他打起麻將還是能自摸連莊。兒子陳仲祺對父親的記性只有崇拜與讚嘆:「我爸爸是用記憶力在打麻將,一打什麼牌就用背的,在『特工爺爺』面前不能搞鬼的!」 「特工爺爺」一稱其來有自,陳舍華18歲投考軍統局東南幹部訓練班,是「情報大王」戴笠的學生。畢業後被派到敵後打游擊,一度被抓進汪精衛設立的日本特務機關「上海76號」,幸而槍決前日本宣布投降,才從虎口逃生。 老特務靠走路養生 這些驚心動魄的諜報故事,倏忽成了歷史,而今百歲老人臉上,早已不見波瀾。陳舍華笑道,現在有很多時間可以回想過去,想的倒不是年輕時的衝鋒犯險,而是家鄉的那片山、童年的那些事。 像他最近突然想通了,原來家鄉土話說的「鳥步嶺」,指的是老家浙江永康縣上馬村的地形,「兩邊高山,當中是很窄的小溪流水,一步一步往上走,就像鳥一樣走路。」 正因從小生長在僻遠山區,不管上學、找親戚,都靠一雙腿,光是從村子走到永康縣城,就要走上1天、100多華里(1華里等於0.5公里)。陳舍華回憶,中學時有年除夕,校長突然宣佈放假,他和表弟10點從永康出發,途經姑姑家已是晚餐時分。 他一個人接著往下走,漆黑山路悄無人聲,翻過嶺口見著一點光火,原來是弟弟提著燈籠來接他吃年夜飯。「後來聽家鄉長輩說,那條路上是有野狼的,搭上肩一咬,人就沒了,回想起來好可怕,現在我可不敢(走)!」他大笑。 或許從小練出腿力,他唯一的養生之道,就是「走路」而已。陳舍華說,以前同事打太極、練氣功,但他就是一個勁兒地走。過去公職配發的宿舍在青年公園附近,辦公室則在館前路,只要天晴,上下班都靠步行。一路經過植物園、建中、西門町,穿過廣州街、彎進昔日新公園,「一點都不覺得累!」 這習慣延續到退休,即便不再需要趕上班,依然故我。「我退休第2天,已經結婚的二女兒打電話來問媽媽:爸爸退休怎麼樣?」原本擔心老爸不適應退休生活,孰料他「很輕鬆、睡飽了,就幫忙太太做家事、打掃,到公園走路運動。」 堅持自理生活,不坐輪椅不灌食 他對退休沒有特意規劃,但自理生活是一向的堅持。退休後仍常牽著愛犬到公園快步走,每日的家務也是運動之一,而且一做就是20多年,哪怕家裡請了打掃阿姨,到80歲還搶著拖地。 每天必聽政論節目與京劇調劑,報紙則從大標題看起,再用放大鏡看小字,瞭解今日今事,才不致與社會脫節。他笑說,以前從沙發走到房間,可以一口氣來回走上10分鐘,現在縮短到5分鐘,累了就休息。 長期與父親同住的四女兒陳仲完觀察,雖然家族有長壽基因,如爺爺、伯叔都活逾90歲,其中更有兩位近百高齡,但能夠不臥床、不坐輪椅,真的不容易。 陳仲完說,爸爸極其自律,雖然近70歲發現罹患糖尿病,又有皮膚過敏的毛病,但醫生一下令,他便捨棄喜食愛物,連最喜歡吃的芋頭都上了黑名單,「他非常努力遵守醫生的話,就是不願意走到灌食這一步。」 陳仲祺則笑道,雖然父親與兩個姊姊同住,但畢竟年事已高,需要多個人來照料,偏偏從他88歲起開始申請外傭,竟一直不符合巴氏量表資格,直到91歲終於請到。但老人家個性體貼,就算淺眠易醒,也怕吵醒外傭、女兒,索性就在床上做伸展運動,常一做就是2個小時。 「他的長壽,除了走路運動、聽醫生交代的話,也是因為心態。」陳仲祺說,父親仕途不算順利,科長一當就是18年,但他從未鬱鬱寡歡,反倒常說:「幾個兒女都有成就,就要享受啊!」 闖過兩次生死關,豁達看人生 外人看他總大嗓門、笑呵呵,彷彿人生未經風波,其實陳舍華生平遭遇兩次「該死沒有死」,除了23歲險遭日本特務抓去槍斃,再來就是45歲遇上「火車撞公車」事故。 當時12名傷者中,他受創最重,不但右耳削去半邊,左臂膀的筋絡也斷了,送到台大醫院時已呈休克。「血輸不進去,人一下醒,一下子昏迷。」徘徊鬼門關前,全賴信仰與對家人的責任心,讓他搶回一命。 陳舍華回憶,當時老么尚在襁褓之中,大女兒也才國中年紀,石膏拿掉後手臂卻伸不直,「心裡很氣,家裡這麼多孩子,病假、事假都請滿了,怎麼辦?」後來輾轉到高雄請漢醫接骨,那痛是常人所不能忍,他卻為了重回職場咬牙吞下。 「人家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以前覺得是安慰的話,現在年紀大了,覺得真有道理!」陳舍華說,也許是信仰和自己的處世態度,「覺得什麼都不缺,兒女都孝順,沒有人像我(生活)安排得這麼好!」 歷波折不改樂觀,才能享後福 他年少時立志「寧可人負我,我不負人家」,後來讀書、工作,總要求自己不違此願。1949年來台後,從軍職轉公職,薪水不高,還要養6個孩子,但親友舊識求助,總不忍心推掉,好幾次組自助會幫人周轉,結果對方倒會捲款而去,都是由他賠錢了事。 「發生這種事,心裡頭有懊惱,但過兩天就忘了!」生性豁達的他坦言,「我的優點就是缺點,人家都說我是老好人、很笨,現在想想都覺得好笑,但可能也是這樣,才能享後福。」 儘管人生幾歷風暴,千金散去,兒女都笑他「不知道被倒掉幾間房子」,但他不改豁達,「我不貪名利,不懊惱、不會想不開,笑得出來,挫折就能面對解決。」陳舍華輕輕一笑,臉上的皺紋彷彿被熨平,或許長壽的秘訣無他,能智慧笑看人生波折起伏,才能傲然說出這一句:「心態好,才能活得久!」●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13 養生.健康瘦身
55歲影后秀超低體脂身材「優雅老去」!曝80/20人性化飲食秘訣 適度放縱對食物的渴望
55歲影后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兼具美貌與演技,儘管隨著時間流逝,盛世美顏不再,但日前她在個人IG分享為雜誌拍攝的一系列辣照,大方秀出結實腹肌和二頭肌,也讓人好奇她的養生健康之道。 妮可基嫚曾受訪說,自己在飲食上一直維持著80/20法則,在日常80%的時間裡吃有營養的食物,20%時間放縱你對食物的渴望。「我不太喜歡被限制,大部分時間堅持80%,有時候會下降到70%…。」不刻意苛求吃得健康,充滿人性化的飲食法也讓自己有喘息空間。 出身澳洲的她,除了大量攝取蔬果、全穀類,也偏好鮪魚、鮭魚、蝦子等海鮮,來替代油脂含量高的紅肉,藉此補充好的蛋白質,卻不會增加過多脂肪;烹調方式則避免高溫油炸,以清爽為主。 妮可基嫚同時奉行「少量多餐」原則,一天甚至會吃5餐,藉以養成不暴飲暴食的好習慣。雖然她盡量避免澱粉攝取,但20%的時間還是不忌口,舉凡炸物、人工食品、糖類一概不拒,也曾透露自己放縱時最愛松露披薩。 不過維持好身材與活力,運動仍是關鍵。妮可基嫚出生在熱愛馬拉松的家庭,從小跟著家人到慢跑,大家還會一起報名半馬比賽。直到現在,她仍維持每週慢跑3次、每天游泳30分鐘的運動習慣,有時也做瑜珈、騎腳踏車,「無論我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能做的事情。」 當然,運動久了都會有惰性,影后也不例外,妮可基嫚透露自己的秘訣是「多樣性」,「如果一輩子只能早起每天早上醒來並跑10公里,一個禮拜後你就感到無聊了,並開始持續按下貪睡鬧鐘。」 所以她嘗試將跑步與瑜珈、室內飛輪等其他運動間隔實行,甚至只是和老公、小孩一起去散步,都能讓自己維持動力。「與家人出去玩,玩得開心最重要,不要把減肥太當真,讓健康、健身和營養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好萊塢從來不缺青春臉孔與鮮肉,但55歲的妮可基嫚專注在自己身上,持續推出新作。她曾說:「忘記過去,你永遠無法預測未來會怎樣,活在當下」,如今她甩開年華老去憂慮,肌肉炸裂照驚艷各界,以力與美呈現另一種「優雅老去」。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9-13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攪局 四癌篩檢「近2年最大挑戰」 仍揪6.8萬人異常
新冠疫情延燒2年多,影響民眾就醫、篩檢意願,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也受影響,但參與癌篩計畫的200家醫療院所,仍盡力提供民眾服務,據統計,近2年醫療院所執行四癌篩檢470萬人次,占全國四癌篩檢總量56%,更找出5.4萬名癌前病變及1.3萬多名癌症個案數,搶救6.8萬多名個人與家庭。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擴大推動四癌篩檢服務,並與醫療院所合作執行「全方位癌症防治策進計畫/癌症防治品質精進計畫」。不過109、110年是推動癌症篩檢以來「面臨最大挑戰的2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包括民眾主動篩檢的意願降低、社區活動暫緩及醫療院所服務降載等。但國健署與醫療院所仍通力合作,在防疫的同時,也努力推動癌症篩檢服務。國健署分析109、110年各院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高、發現癌症及癌前病變人數最多等各項指標表現,有58家院所脫穎而出,其中高雄長庚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員林基督教醫院更連續2年榮獲典範獎。依國健署委託臺灣大學研究顯示,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有嚼檳榔及吸菸習慣之男性26%口腔癌死亡率;每3年至少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死亡率。另依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四癌早期治療存活率至少8成以上,晚期治療存活率不到4成。林莉茹提醒,要遠離癌症對於健康的危害,個人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並善用政府提供的篩檢服務,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倘若檢查結果為異常,要再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國民健康署補助篩檢服務(自111年7月1日起增辦肺癌篩檢):1.乳癌:45到69歲婦女、40到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2.大腸癌:50到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4.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5.肺癌:(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國健署表示,上述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攜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也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相關篩檢訊息可向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洽詢,若要查詢住家附近的癌症篩檢活動或醫療院所資訊,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進行查詢。
-
2022-09-08 癌症.癌友故事
「化療到嘴巴爛」曾難忍不完美的前《商周》社長罹癌領悟:接納脆弱,最痛不過如此
媒體創意人俞國定2015年4月透過健檢得知罹患鼻咽癌第3期,在醫療團隊積極治療下於同年8月結束療程,鼻咽癌屬可控制的癌症,平均5年內未發病代表已痊癒,罹癌走過7個年頭,現在的俞國定每半年持續追蹤。罹患癌症並未打亂俞國定的生活步調,反而淬湅出更美好人生,俞國定學會和自己、和家人,以及和上帝修復好關係。 2014年底俞國定因頭痛、打呼、流鼻涕等症狀入院,當時只發現鼻息肉,隔年初聚會得知友人罹患腦瘤,症狀和他有點類似,不同處是朋友劇烈頭痛常在凌晨發作,俞國定則是隱隱作痛,後來在朋友安排下徹底做了一次全身健檢,從MRI 中發現鼻腔中央後方有一顆4.9公分的腫瘤。 「當癌症出現在你的生活中,你會發現全民癌症的時代已經來了。」俞國定淡淡地說,「年輕時覺得,得到癌症是死路一條,但現在反而沒那麼嚴肅,身旁不少親朋好友都有癌症病史,現在變得很普遍。」 4月確診後,他隨即展開治療,4個月的療程包括4次化療和33次放射線療法。一開始的化療,最常出現嘔心噁吐等副作用,不過最難熬階段是最後同步進行的化療和放療,讓俞國定彷彿走過死蔭幽谷。 曾痛求打嗎啡,醫師一句話讓他安下心 為期14天的療程,「到了第3天就快撐不住,2週內體重掉了12公斤。」放射線治療除了殺死癌細胞,也會把正常細胞殺死,導致病人抵抗力變差。俞國定則採用 「螺旋刀影像導引系統」 (TomoTherapy)放射療法,透過光子定位癌細胞,避開血管減少副作用。 一般而言,治療到了後期病人會插鼻胃管,不過俞國定鐵齒不信,「治療到第3天,我的嘴巴都爛掉,一碰就出血,也沒辦法喝水,只好塗止痛藥,把膠囊咬破,塗在嘴巴傷口上,不痛時就趕緊喝口水。」 放化療混合治療常常疼痛難熬,只能靠打嗎啡止痛,「嗎啡的有效時間只有90分鐘到120 分鐘,每隔4小時才能注射,有時因無法忍受疼痛,我常催促護理師來打針…」 面對罹癌的未來充滿惶恐,很多人初期會經歷各種不同的情緒:害怕、恐懼、絕望、拒絕等,尤其面對未知的治療結果,心裡會很慌。「你要『相信』,相信醫療團隊,相信親人和相信公司。」俞國定能捱過最後療程,就是因為醫生的一句話:「不要著急,最痛不過如此…,不會再惡化,讓我的心安下來。」 後來,他在FB成立粉專「與鼻咽癌一起過日子」,透過書寫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研讀心得和更多癌友分享,「我想告訴更多人,痛苦不過如此,我都可以走過來,你也可以。」 「我看過有關情緒的研究報告,經常會出現『為何是我、我不相信、很生氣』等,不過當情緒走到『最壞這樣,不會再壞下去了』,患者會比較安心,因為你知道只要熬過這個關頭,一切就海闊天空了。」 修復關係 與自己和好 生病前的俞國定是個工作狂,職場成就是他的一切。但病後他慢慢意識到人生除了工作還有更重要的事,思索如何平衡生命,「修補和自己,和家人,以及和神的關係;更重要是修補和自己的關係。」 他說,「上帝讓你得了癌症,弄了一個有點麻煩又不太麻煩的癌症。雖然不是末期,但第三期還是有點麻煩,有死亡率,但又不如胰臟癌高。鼻咽癌算是比較友善的了。」 嚴謹自律的俞國定,以前不太看鏡中的自己,因為無法忍受自己不夠好,內心總是吶喊,「我應該可以更好,可以更好,應該更好…」。如今卸下武裝,可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慘狀,甚至是最脆弱的部分,「掌聲不在了,也沒什麼,這是應該的。為何人家要給你掌聲呢,為何要去求掌聲呢?」 找回健康之後,他花時間和家人相處,每週固定一天和好友相約騎YouBike尋找美食,沿著河道與自然美景同行,而且每次都走不同路線。「我們每次騎 25到30公里的路程,最少也有15公里,騎累了就停下來。」也透過超慢跑和高齡核心訓練來保養身體。 病痛或許讓他的生命轉了個彎,「但是,你必須要知道有那一扇窗,不要只看到關起來的那扇門。不能被那扇門『關住』,記得還有一扇窗,但我們常常會忘記去尋找那扇窗。然而,窗外的藍天比你想像要壯闊多了。」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告知乳癌,不是怕乳房切除,是怕要接受化療!節拍式口服化學治療,讓病人不害怕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