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網路上愈來愈多醫師成為團購主或代言商品,藉專業、知名度團購、販售商品,從中增加收入。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醫師成為團購主、代言人,可能希望增加收入或知名度,但醫師身分受人信賴,應針對團購、代言商品品質為民眾嚴格把關。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醫事人員從事團購主或代言產品時,應慎選商品,「愛惜自己的羽毛」,避免產生消費糾紛。
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表示,醫師的養成不易,需受到嚴苛訓練,培養具高度專業知識,加上職業與人命息息相關,讓醫師在社會上備受尊重也具權威性,任何產品只要有醫師代言或宣揚理念,多會增加信賴感。
李偉強說,曾有份職業類別信任度的調查,醫師名列最被信任的職業前三名。近年愈來愈多醫師涉足商業代言產生爭議,長期恐影響醫師專業形象,為避免糾紛,公立醫院明文規定醫師「不可代言」,對於近年醫師網紅化,他感嘆「應重視民眾對醫事人員的信任」。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表示,醫師基於職責應是衛教民眾,不適合替特定廠牌做代言或廣告。各行各業都會有老鼠屎,輕則詐騙,重則傷害健康,曾有醫師與保險公司勾結,錯置乳癌及子宮頸癌的病理切片紀錄,切除健康女子的子宮與乳房,詐領保費,最後廢除該醫師證書,他認為,醫界若有老鼠屎就該正視,主動處理社會才能安心。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說,現在社會下,每個人都會遇到團購行為或成為團購主,連醫師也不例外,身邊就有醫師是團購主,協助其他醫師採購口罩等醫療器材,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協助許多醫師團購口罩等防疫物資,但該名醫師是無償協助,如果涉及抽成、分潤等,即屬商業行為,現在醫師選擇當商品代言人、團購主現象已愈來愈多。
周慶明表示,醫師競爭十分激烈,每年逾1300名醫師進入醫界服務,但醫療院所數量有限,醫師職缺也有限,「大家都要搶位子」,如果沒有搶到,許多醫師須到基層診所服務,但恐影響收入,選擇另謀生路。
周慶明說,對醫師從事代言人、團購主,全聯會不禁止也不鼓勵,但此商業行為於醫師倫理、紀律、法律等議題,仍值得重視並關注,全聯會醫療倫理紀律委員會將針對此現象加以討論,不排除研議應對方針。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說,醫事人員從事團購主或代言產品時,應清楚向社會大眾說明,這就是商業行為,該名醫師須慎選團購或代言商品,愛惜自己的羽毛,同時爲避免商品出問題時,傷及自身聲譽,應先清楚了解及公開、透明產品所有相關資訊。
洪子仁指出,現在醫事人員可能不僅專注在醫療專業,而是十分多元化發展,且每名醫師都有不同專業及才華,他對醫事人員成為網紅、團購主或代言商品採開放態度,而民眾購買商品時,應了解這就是買賣行為,更要考量有無實際需求及判斷買賣可能遇到的風險後,再來購買。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