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站長林慶順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的教授(22年,現已退休),擁有40年的醫學研究經驗,及在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林慶順教授是用醫學研究及寫作的經驗來經營這個網站,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主要目的是要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與誤導。
https://professorlin.com/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站長林慶順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的教授(22年,現已退休),擁有40年的醫學研究經驗,及在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林慶順教授是用醫學研究及寫作的經驗來經營這個網站,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主要目的是要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與誤導。
https://professorlin.com/
2018-04-20 10:30:00 飲食與癌症
先前收到一個短訊加影片,標題是:他被專家診斷為「淋巴癌末期」!每天吃「這一物」,醫生驚奇!癌細胞不見了!!! 可是,事實上,視頻裡所講的東西,是一個已經六年多的老謠言了,它在網路上最早出現的日期
2023-05-10 10:02:06 聰明飲食
我在2023-5-4發表燕麥會越食越多病?,指出網路上流傳的「燕麥有害論」是幾位網紅杜撰出來的,而其中一位就是所謂的「柏格醫生」。這位「柏格醫生中文健康知識」系列影片的主角其實並不是醫生,而是chir
2020-10-19 09:47:14 健康知識+
MyGoPen(麥擱騙)網站的站長在2020-10-16用臉書寄來一個簡訊: 林教授好,非常謝謝你常常幫台灣民眾解惑。台灣最近正瘋傳這則新聞和訊息,讓許多民眾紛紛恐慌詢問我們關於寶特瓶的狀況,所以想
2024-03-12 09:35:02 保健食品瘋
我在2023-8-29發表薑黃保健品造成肝損傷 – 法國與澳洲政府警告,讀者Elliot在2024-2-2留言分享一篇2024-1-30發表的文章The King of Curcumin: a cas
2021-11-14 10:12:26 聰明飲食
昨天(2021-11-11)在臉書看到蔡醫師在推薦一本書。為了避免造成他的困擾,我就不說出他的名字。 這位蔡醫師的言論一向是不會逾越醫學規矩,但是他推薦的這本書卻很明顯地違背了醫學規矩,所以我就
2019-02-09 09:38:00 用藥停看聽
不論是在台灣或是在美國,一些親友都在傳一個有關維他命D的影片。那是一位台灣醫生在一個八卦健康節目裡很憤慨地說,維他命D對全身上下都非常重要,所以沒有不吃維他命D補充劑的道理。 我為了讓讀者知道那
2023-05-07 10:28:45 聰明飲食
我在2021-11-25發表燕麥會升高三酸甘油酯?,讀者Pat在2023-4-10留言:「教授您好:最近有youtuber引用不少研究說食燕麥有害,降膽固醇係陷阱,仲會越食越多病!請問這種說法正確嗎?
2021-05-16 09:52:39 預防自保
今天早上一打開電腦就在臉書看到三位朋友來詢問同一問題,也在LINE群組看到大學同學在問同一問題。這個問題是「口罩真的需要戴兩層嗎?」,而他們傳來的文章是《健康雲》發表的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
2023-07-11 09:31:08 聰明飲食
讀者Mr. Chang在2023-7-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請問林教授,很多資料顯示喝黑咖啡可以穩定血糖(但又有人說已經糖尿病者除外),今天看到亞東醫院某位醫生說,咖啡豆有澱粉,喝多了血糖會
2018-05-20 09:47:00 健康知識+
先前有位讀者用臉書和我聯絡,內容如下: 林教授 您好, 民間有流傳「尼基羅草」可以抗癌,增強抵抗力,去水腫…不知其可信度!?? 這篇文章2013年發表於某部落格,標題是:白鳳菜(尼基
2021-02-01 17:01:58 聰明飲食
讀者WANG NAN YUAN在2021-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我平常很喜歡喝綠茶,但咖啡因攝取的量有點多.想說喝喝看南非國寶茶,這網站有寫喝南非國寶茶的好處,請問是真的嗎??謝謝
2021-01-10 10:58:01 聰明飲食
讀者伍先生在2021-1-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 林教授您好,我是馬來西亞的伍國量,您的粉絲,一直都在看您的分享,真的感恩有您為大家解析了許多誤知。今天我也希望教授您為我解析到底飲用水裡所
2022-01-25 10:20:11 COVID-19疫苗
讀者Robert Kuo今天(2022-1-24)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在Line群組,有一則如下的訊息在傳,強調第三劑加強劑是沒有必要的。想請問教授: 1.是否如陳培哲先生所
2023-11-02 09:39:23 聰明飲食
讀者翁先生在2023-10-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平安: 一直是您忠實的的讀者,對您的大著很尊崇,也是這個網站長期追蹤的粉絲。我算是咖啡的重度愛好者,每天一定要喝咖啡。有看到20
2024-02-07 09:53:40 生活智慧王
我在2023-4-13發表現在的不沾鍋比以前毒七倍,網紅的恐怖行銷,之後有很多讀者留言討論,其中我認為比較值得分享的是ppo1764在2023-4-22附上的一個YouTube影片Nonstick P
2022-03-08 09:56:16 COVID-19疫苗
讀者baalchen今天(2022-3-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 您好 打擾了。近來長輩群組傳來此訊息:炸了!FDA败诉!辉瑞被迫公开疫苗数据!副作用足足9页!全网惊呆。想請教林教授
2023-10-30 09:44:48 聰明飲食
我在2023-9-10發表植物固醇是健康新救星嗎,之後讀者HSU來問我酪梨是不是真的像很多醫師和營養師說的那麼神奇。我就引用我發表的吃肉易失智,不吃肉也易失智,海鮮是素食?,告訴他「沒有任何單一的食物
2020-04-28 10:39:29 健康知識+
讀者Stanley在2020-4-13用臉書短訊寄來一張產品說明書,並且說:「林教授:最近美国台湾 上海 很多人在瘋推这産品 , 这是一个什麼樣的產品?請您開釋一下」。 此產品叫SOMADERM
2023-05-16 10:30:00 聰明飲食
讀者Hyman在2021-11-1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來問我「貧血的人是不是真的不能吃五穀米」,而我已在2021-11-22發表貧血不適合吃五穀米?,回答了他的問題。 Hyman寄給我的那
2024-01-07 09:35:47 精神.身心
今天(2024-1-5)看到一篇哈佛文章,讓我決定8年來首次在這個網站連續4天發表文章。 這篇哈佛文章是元旦當天發表的Tips to navigate a “sleep divorce"(應對「
2021-09-26 09:59:47 預防自保
讀者Hanyun昨天(2021-9-2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目前針對12-18歲施打BNT疫苗,專家建議施打後兩週不要進行激烈運動,政府也有來公文指示不要進行激烈運動,所以體育課和校隊訓練
2022-10-16 09:35:05 運動健身
二十多年來我一直是每週重訓3天,游泳2天,跑步2天。雖然隨著年紀的增長舉重越來越輕,而游泳和跑步也越來越慢,但我還是堅持每次游泳40到50分鐘,跑步30分鐘。在跑步方面,我是每三分鐘將時速調高0.1英
2022-05-22 10:00:50 專家觀點
《端傳媒》記者王小姐2022-5-16寄來臉書簡訊:【因近期收到許多讀者關心「清冠一號」的討論,我也看過您針對清冠一號提出質疑所撰的文章《為什麼唯獨台灣買不到》,因此想請教您更多相關的想法。以下爲我們
2023-04-16 09:38:49 生活智慧王
讀者max在2023-4-2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最近跟老婆爭論有關不沾鍋的安全性,起因看到某YOUTUBER發布影片"年度鐵氟龍鍋盤點!網友最常問的鍋子一次解惑",裡面大意是說
2020-10-26 11:23:28 聰明飲食
昨天(2020-10-24)在加拿大McGill大學的網站看到一篇剛發表的文章,標題是Table salt, kosher salt, sea salt, Himalayan salt. Which
2022-07-17 10:03:45 抗老養生
這一個月來有好幾個群組都在傳一個圖片,而目的是在嘲諷養生,甚至是在鼓勵吸煙。 圖片的上半是一個中年男子,而文字說明是:「長壽專家林雪峰去世,享年51歲。不吃甜食,不吃肉食,不吃方便麵,不吃油炸食
2019-02-09 14:08:00 醫藥新聞
上禮拜幾乎所有中英文媒體都在報導咖啡有致癌的疑慮。但是,大多數人,包括這些媒體,可能都不知道,這個疑慮並非是基於科學證據,而是出自政治與法律的操弄。 早在兩個月前我就已經發表了《咖啡致癌,金耶?
2018-03-08 10:01:11 健康知識+
有位讀者回應我在前年發表的文章《腰尺是胰臟?》,問我「你說腰尺是脾臟,那為什麽中醫說胃口不好,就需要開脾。」 在這篇文章裡,我批評許多官方及醫療網站錯誤地把台語的腰尺說成是胰臟。 我說腰尺
2019-12-10 11:41:37 保健食品瘋
幾個月前一位好友傳來一個「世界最貴的尿」的視頻。由於我早就知道「最貴的尿」是什麼意思,所以看完之後也就不了了之。如今為了明年出新書的題材,我才把這個視頻再找出來。它的標題是Americans Have
2021-06-02 09:55:15 COVID-19疫苗
一個德國團隊在6天前(2021-5-26)發表一篇很有趣的研究論文,標題是:“Vaccine-Induced Covid-19 Mimicry” Syndrome: Splice r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