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輕薄透氣長衫 秋季最佳防曬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報導】炎炎夏日,多數人都會注意防曬;入秋氣溫一降,舒爽的涼風常讓人忽略秋老虎的威力,一旦發覺皮膚不對勁,通常已經曬傷。在秋陽長時間照射下,皮膚會產生刺痛,建議穿著輕薄、透風長袖衣服,一方面避免陽光曝曬,另方面也讓體內的熱氣發得出來。她提醒,記得要適度擦防曬乳,但不能擦過頭,以免堵塞毛細孔,影響其散熱能力,反而得不償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報導】炎炎夏日,多數人都會注意防曬;入秋氣溫一降,舒爽的涼風常讓人忽略秋老虎的威力,一旦發覺皮膚不對勁,通常已經曬傷。在秋陽長時間照射下,皮膚會產生刺痛,建議穿著輕薄、透風長袖衣服,一方面避免陽光曝曬,另方面也讓體內的熱氣發得出來。她提醒,記得要適度擦防曬乳,但不能擦過頭,以免堵塞毛細孔,影響其散熱能力,反而得不償失。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晚報╱李樹人】 即使過了中秋,但紫外線威脅仍然持續,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建議,民眾至戶外活動,仍應做好防曬。但防曬如果太徹底到了滴水不漏的境界,應該適時補充維生素D,降低骨鬆危機。蔡呈芳指出,從小做好防曬,確實可以避免老化提早出現,讓肌膚保持彈性,經常處於健康狀態,比同年齡的人看起來更年輕。這種差別,年輕時可能還看不出來,但等到年紀一大,兩者差距就會越來越明顯。不過,他認為防曬倒也不用做到如此極端。蔡呈芳指出,皮膚是保護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原本就有一定功能,如果只是一味地愛美、追求白晰過度防曬,好像也有點奇怪。「人體健康並不光只是皮膚問題!」蔡呈芳表示,維生素D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只要在陽光底下曝曬一下,人體就可以自然合成,不用額外補充。與小白一樣每天努力防曬的大有人在,這時就可能有維生素D不足之虞。蔡呈芳建議太少曬太陽的人,平常應該每天補充維生素D,並多吃深綠色蔬菜,降低骨質流失、罹患乳癌的風險。蔡呈芳指出,能夠透過玻璃進入室內的紫外線屬於長波紫外線UVA,中波紫外線UVB會被玻璃阻絕在戶外,如果真的怕曬黑,可以在室內多塗一些抗長波紫外線UVA 的防曬乳液。簡單來說,在室內防曬應挑選3+、2+以上的防曬產品。一般來說,挑選防曬產品的準則應以質地清爽、不油膩為主,防曬係數越高越好。紫外線確實是造成皮膚老化的最主要原因,如能做好防曬,當然可以減少細紋及斑點的產生。蔡呈芳強調,防曬是必要的,但也不用防過了頭,適量地曬點太陽,對身體還是有好處。畢竟皮膚是用來保護人體的,如果太過保護皮膚,防曬過頭,對健康反而不見得是好事。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晚報╱李樹人】立夏才剛過,白天高溫就常超過30度。環保署資料顯示,每年5月起,紫外線指數就明顯持續攀升,在夏季,每個月紫外線指數達「過量級」(UVI≧8)的天數,更是超過半個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王國憲指出,每到夏天,皮膚科門診曬傷病患就明顯增加,大部分屬於一度灼傷,肌膚發紅疼痛,有些症狀嚴重的還會長出水泡,已是二度灼傷。造成曬傷灼傷的原因,都是持續曝曬在陽光下卻未做好防曬。特別是機車族上下班過程,以及年輕人外出遊玩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如防曬稍有疏失,就會被曬傷。國外醫學期刊發表過一起個案,一名69歲的貨車司機工作28年後,左半臉居然布滿皺紋,皮膚老化鬆弛,但右半臉膚質卻明顯好很多。原因在於他28年的開車生涯,左半臉幾乎都曝曬在陽光下。該如何做好防曬?王國憲提出防曬ABC基本守則,強調要有全面性防曬觀念。所謂ABC基本守則,A是指Avoid,盡量避免上午10時到下午3時間曝曬在陽光下超過20分鐘;B是Block,出門時記得要塗抹防曬產品,並依照環境選擇合適的防曬係數。一般防曬,SPF20至35已足夠,建議選擇SPF30至35為佳,每兩小時補擦一次。C則是Cover ,出門曝曬在陽光下時,應撐傘、戴帽子和太陽眼鏡,或穿著淡色長袖衣物,為肌膚提供適當遮蔽物。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提醒,防曬係數並非越高越好,臨床發現,使用較低防曬係數產品,且經常補擦,效果會比使用較高防曬係數,卻不常補擦來得好。他建議,依照個人膚質及活動場合,選擇標有適當防曬係數的產品,一般日常生活建議使用SPF大於15的防曬產品,並在出門前30分鐘應均勻塗抹。如果預計會在陽光下長時間活動,應選擇防曬係數較高,且具有UVA防禦效果的防曬產品。若是要進行水上活動或跑步等大量流汗的運動時,應使用能防水的防曬產品。 ※延伸閱讀》‧防曬美白觀念 你了解多少?‧防曬迷思/沒日曬,也會變黑? ‧遮陽防曬 要選深色衣物‧SPF、PA、PPD…一分鐘看懂防曬密碼‧防曬兼美白?別想一瓶搞定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鋒面遠離,陽光露臉,入夏之後紫外線又要發威,但皮膚科醫師表示,不要盲目追求高係數,防曬應看場合,於室內工作以防曬係數SPF15到25為主,室外工作選用SPF30至50,戶外活動及游泳建議用到SPF50的產品,而且只要流汗、下水就要補擦。 偏乾膚質 選防曬乳或防曬霜 熱辣辣的陽光是肌膚的大敵,防曬工夫不能少。市面上的防曬品噴的、擦的、抹的,五花八門,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表示,偏油性膚質的人較適合防曬噴霧、防曬凝膠、防曬液或防曬乳液。如果膚質偏乾性的人,可以選擇防曬乳液或防曬霜;小朋友及皮膚容易敏感的人,要選擇不加色素及香料的產品。邱品齊說,不必盲目追求高係數的防曬用品,即使用較低防曬係數的產品,只要常補擦,會比使用較高防曬係數卻不常補擦來得好。補擦的頻率與流失程度有關,並沒有硬性規定幾小時補擦一次。例如在室內工作、沒有外出,不用特意補擦,但到海邊戲水、泛舟、登山,就要隨時補擦。另外,邱品齊強調,不是擦了防曬品就不怕曬太陽,建議要避免曬傷,上午10時到下午2時為陽光最強烈時少出門,需外出時仍要有長袖衣物、陽傘、寬邊帽子、太陽眼鏡等防護,減少肌膚曝露在紫外線下的面積。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也表示,不少民眾都誤以為做好防曬,只是為了美白,不要曬黑、長黑斑,但長期紫外線傷害很可能造成皮膚癌。尤其是建築工人等長期於烈日下曝曬的人,一旦發現皮膚上的黑痣變大、或是有流血、潰瘍,一定要找醫師治療。 ※延伸閱讀》‧防曬「ABC」 3招教你過夏天‧SPF、PA、PPD…教你迅速看懂防曬密碼‧防曬美白觀念Q&A‧嬰兒未滿半歲 不可擦防曬乳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元氣周報/記者趙惠群/報導】夏季開車可以吹冷氣,涼快又舒服,但你可能沒注意到,即使在車內,也會讓身體長時間暴露在紫外線和高溫傷害的風險中。尤其密閉的車內,經過長時間日曬,溫室效應使然,車內溫度往往高達6、70度,防曬和抗熱工作要做得更勤快。▇ 車內散熱法穿裙子小心 別燙傷皮膚1.車窗全開、風扇大開:雖是老生常談,但卻是最能有效快速降溫的方法,便是將車窗全部打開,將空調風扇開到最大,利用強風將管路內和車內的熱空氣吹散。20、30秒後再將冷氣開關打開,讓冷氣壓縮機運轉,接著再關上車窗。2.使用散熱器:一般汽車百貨賣場多半有販售一種太陽能的散熱器,透過一個小風扇就能讓車內的溫度維持和車外一樣,而不會過燙,是夏日開車避暑的好用小配件。3.車窗留縫隙:一般駕駛人在停車時會讓車窗玻璃稍稍降下,留一道縫隙透氣,也是替代辦法。要提醒的是,如果車內配備的是皮椅,女性穿裙裝得小心皮椅表層聚熱,燙傷大腿,上車前放一件衣服或一塊布,就能避免皮膚直接接觸皮椅。▇ 防曬第一道/選對隔熱紙 車房變冷房開車族防曬第一道防線,當然是隔熱紙,根據3M表示,市售隔熱紙都具有99%抗紫外線的能力,不過開車族得注車子的隔熱紙是否仍有效果,一些劣質隔熱紙或最初施工不良的隔熱紙,一旦起水泡,都會影響隔熱效果。近期各車廠開始實施夏季車輛免費健檢,回廠健診時可順便諮詢車廠維修技師。隔熱紙除了抗UV,最主要功能是隔熱,高隔熱率的隔紙能提升車內冷房效果,並且減輕冷氣負荷,進而降低油耗。在選購隔熱紙時,可特別察看隔熱紙商品的總隔熱率,一般商品總隔熱率多在40%到60%,其實已能滿足一般車主需求,60%以上算是相當高標準。▇ 防曬第二道/擋風玻璃透光 防曬乳一定要擦 長時間乘車,處在冷氣房內,皮膚的脫水情況必然嚴重,因此要頻繁補充水分,並針對臉部等部位皮膚加強保濕。雖然絕大多數車子有貼隔熱紙,但車子前擋風玻璃因為開車視野需求,仍維持一定的透光度,因此還是有一定量的陽光照進車內,乘車一定要擦防曬。而且因為乘坐位置的不同,如果乘車一側是迎向日曬方向,應該在針對日曬那一側的皮膚,使用係數較高的防曬乳液,以免單邊曬黑。▇ 防曬第三道/車窗上裝遮陽簾除了車子貼隔熱紙,在車窗上可以加掛一種小型捲軸式遮陽簾、圓盤式的遮網或遮陽貼紙,這些方式都能降低陽光射入車內的量,減少曬傷的程度,這些配件可在汽車百貨或量販賣場購得。 ※延伸閱讀》‧兩輪族抗陽 選車衣謹記「三要」‧4個魔法 我家變…避暑聖地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元氣周報/記者趙惠群/報導】三要:抗UV、排汗、通風夏日騎乘自行車或機車,可說是完全曝露在紫外線的威脅下,沒有任何掩蔽和防護,因此防曬工作要比開車族做得更徹底嚴密。對單車族來說,夏日騎乘除了臉部和曝露在空氣中的皮膚要隨時擦上高係數的防曬乳液,更因為會大量流汗而要及時補擦。在穿戴部分,可選擇具有抗UV的服飾配件,如車衣和車褲可選擇具抗UV功能的複合材料,如Sivrac材質,有些材質更具有涼感特色。而此類產品再搭配抗UV且吸汗性佳的頭套和太陽眼鏡,是必備的行頭。有人會因為怕熱,而會選擇短袖的車衣,此時最好能加上袖套,保護手臂不被曬傷。此外,夏日騎單車會大量流汗,因此車衣車褲應選擇排汗衣,此外,也因為需要散熱,手套也以無指手套較佳。機車族防曬和單車族差不多,車衣和車褲以選擇通風和吸汗性較強的為主,而坊間也有許多專門抗UV的防曬型外套和車褲。至於安全帽則有專門對抗烈日的抗UV安全帽,它有較長且抗紫外線的鏡片,長度超過鼻梁下緣,可替代太陽眼鏡,若再搭配防曬乳液,比較能預防長時間騎乘時皮膚受傷。 ※延伸閱讀》‧開車、騎車 三大抗暑妙招 ‧七妙招 不靠冷氣房子也能涼啊涼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最近艷陽高照,只要曬一段時間就可能曬傷皮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蘇珊玉表示,當民眾使用防曬霜時可依個人需求來選擇,物理性防曬霜較健康,而化學性防曬可做到高防曬的程度,但民眾仍要適度曬太陽以便促進鈣質的吸收,可以選在清晨六、七點之前或下午五點以後的時間。蘇醫師指出,民眾不慎曬到紅腫、脫皮,可以喝點綠豆湯、蓮藕湯、荷葉茶來清暑氣,然後使用黃連、青黛、蘆薈等中藥材所做成的藥膏塗抹於患處即可,如此就可望改善皮膚曬傷的症狀。民眾長時間站在大太陽底下,開始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想吐、脖子不舒服、腹脹、疲累等症狀,這代表身體受到暑熱所影響,以致於產生身體不適的情形。蘇珊玉醫師進一步指出,上述情形還不算中暑,而是暑熱侵犯人體所致,這時應趕快找一個陰涼的地方休息,然後補充水分、運動飲料,若是症狀還沒有完全消除的話,像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清暑益氣湯來清暑氣、補充體力,過一段時間之後,身體自然就會恢復至正常的狀態。刮痧也有消暑氣的好處,民眾可以刮脖子到肩頸部的部位,但刮痧時力道不宜太重,而且只要適度出痧即可,刮的時候方向也要正確,建議應從上到下、由內而外。如果民眾不慎中暑昏迷的話,應立即送醫急救,由西醫處理較安全。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專題報導】 暑假是海邊旅遊旺季,享受日光浴的同時,也要注意防曬。一名30多歲男性,塗抹防曬乳不均勻,到海邊玩後,大腿出現像百葉窗似的曬傷,甚至長出水泡,就醫診斷為二度灼傷。收治該位病例的皮膚科診所院長林上立說,上述男性雖然有塗抹防曬乳液,但塗得不均勻,認為腿部應該不會曬傷,又沒有適時補充,加上玩水時部分防曬乳流失,才導致有些部位缺乏防曬乳保護,曬傷部位紅腫,甚至二度灼傷起水泡。林上立表示,皮膚過度暴露在太陽下,紫外線會灼傷皮膚,與燙傷情況類似,一開始出現紅腫熱痛等輕微曬傷,若紫外線破壞到真皮層,就會使組織液滲出,出現起水泡等二度灼傷症狀。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嘉琪說,暑假開始後,曬傷而就醫的患者增加不少,多是因大範圍曬傷而來門診就醫。建議民眾曬太陽後,皮膚如果出現大範圍泛紅、觸碰會痛,可先就醫,用藥治療,避免起水泡等更嚴重的症狀發生。若一開始就出現水泡等曬傷症狀,需就醫服用消炎藥物,避免水泡破裂,傷口遭細菌感染。徐嘉琪說,曬傷症狀會在曬後一到兩天出現高峰期,一開始僅是紅腫、發熱並有刺痛感,一到兩天後就會開始起水泡,若提早治療可減輕症狀,但若等到起水泡再治療,僅能減緩不適感。林上立說,曬傷部位可先用毛巾包冰塊、冷飲冰敷,若是曬傷位置沒有傷口也可塗薄荷、蘆薈,緩和曬傷部位的不適感,由於曬傷皮膚屬於敏感肌膚,盡量不要化妝,以免增加皮膚負擔。另外,曬傷後,有人會開始脫皮,林上立說,脫皮表示曬傷部位已正在復原,舊的、受損表皮層脫落,長出新的表皮層。 ※延伸閱讀》‧防曬乳+防蚊液 小心中毒、過敏 ‧防曬乳常補擦 勝過使用高係數‧戲水超過四小時 應戴偏光太陽眼鏡‧Q&A:防曬乳出門前塗一次就好,真的嗎?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報╱整理記者楊欣潔】正解:錯誤,塗抹防曬乳,至少應每2小時補充一次,避免防曬乳因流汗、擦臉等狀況流失。塗抹防曬乳後,清潔時使用清潔力較強的卸妝產品,避免毛孔阻塞。諮詢/開業皮膚科診所院長林上立(本專欄每周四在健康版見刊)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報╱葉勝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炎炎夏日,容易造成熱傷害。民國97年以來,台灣平均每年都有超過千人因此送急診,實際發生人數應遠高於此,尤以7、8月為最高峰。熱傷害包括熱痙孿、熱衰竭、中暑等。中暑又稱熱中風或熱休克,但是一般民眾常用中暑泛指所有熱疾病,就像台語的「中痧」。在過去年代,朝會出大太陽時,常有久站的小學生不支倒地。此為熱昏厥(Heat Syncope),也是熱傷害的一種,因身體一部分血液被徵調到周邊以散熱,得腦部血流相對不足所引起。此時應先將病人移至蔭涼處,使之側躺休息、降溫、補充水分。熱痙孿(Heat Cramp)又名熱抽筋,有別於兒童發燒引起的熱性痙攣(Febrile Seizure),可能發生在運動時或運動後,常於打籃球或游泳,以小腿肌肉最容易抽筋。此時可按摩和被動伸展舒緩抽筋肌肉,預防方法是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熱衰竭是中暑前兆,症狀包括極度口渴、疲勞虛弱、焦慮不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體溫不至於超過40℃。一旦到了中暑的程度,患者中樞體溫控制能力受損,體溫失去控制,像脫韁野馬一路上升超過40℃,伴隨譫妄、抽搐、昏迷等中央神經系統失調症狀。易發生在惡劣的氣候環境,或連續長時間的劇烈運動,如酷夏時的馬拉松比賽。兒童的相對體表面積較大,容易接受環境輻射熱能。兒童汗腺較小,對熱也較不敏感,排汗散熱能力沒有成人好。美國1999到2003年統計熱疾病死亡病例,7%在15歲以下。日本去年發表的兒童中暑研究,超過九成發生在6歲以上,其中七成發生在運動當中。●預防兒童熱疾病1. 勿將兒童遺忘在車內。氣溫35度時,密閉汽車在陽光照射下,15分鐘就可上升到65度。也要記得鎖車,避免幼童擅自進入車內,不慎反鎖後出不來。2.嬰幼兒衣著應配合實際體溫和環境溫度,而非大人感覺,材質透氣排汗,居家空氣也要流通。3.避免大太陽時出門,適當防曬,主動幫小孩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運動時也要有適當的休息時間。 ※延伸閱讀》‧嬰兒未滿半歲 不可擦防曬乳‧夏日解渴/餵小嬰兒喝水 要加葡萄糖?‧七妙招 不靠冷氣房子也能涼啊涼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華人健康網╱記者馬婉娟/台北報導】炎炎夏日,防曬工作絕不可少,但身上有3個部位非常容易被忽略,皮膚科醫師指出,手背、頸後其實非常容易曬傷,但大家常常忘了做好防護措施,另外,頭髮較少的人也要小心頭皮曬傷,如果曬後出現輕微紅、腫痛現象,可自行塗上蘆薈等鎮定產品,但要是出現水泡,建議直接就醫,不可自行刺破水泡。單車族,手背頸後曬傷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近日越來越多人愛騎腳踏車,常常全身都包起來了,但卻忘了手背、頸後這兩個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位,許多單車族騎完車後又紅又腫,到醫院求診,才發現自己的防曬漏洞。而身上另一個防曬漏洞就是頭皮,針對頭皮部分,其實一般來說,頭皮有頭髮保護,不太容易曬傷,但如果是頭髮較少、禿頭、光頭的人,需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活動時,就要注意防曬,最好可以戴上帽子,既能遮陽光、也保護頭皮不受紫外線侵襲。雙重防曬,曬傷掰掰有些人認為,平常出遊只要擦上係數高的防曬乳就萬無一失,但醫師指出,就算擦了防曬乳,也要記得定時補擦,且最好可穿上長袖防曬外套、戴帽子,單車族可帶袖套,防曬雙重保護,讓肌膚免於紅腫曬傷之苦。【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華人健康網」】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 夏天已到,陽光、紫外線會變得越來越炙熱、毒辣。因此出門在外,一定要做好防曬工作,避免紫外線傷害。如果防曬工作不夠徹底,或防曬觀念不正確,很可能增加曬傷、皺紋、皮膚癌等風險。根據國外醫學網站資訊,紫外線主要分為紫外線A(UVA)、紫外線B(UVB),紫外線A可以穿透皮膚,到達皮膚較深位置,進而引起皺紋,紫外線B則會引起曬傷,兩種紫外線都可能引起皮膚癌。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皮膚科醫師珍妮佛‧史丹接受外電訪問時指出三項常見防曬迷思,希望民眾可以多加注意。迷思一:化妝品有防曬功能,就已足夠?事實上,光靠化妝品防曬功能無法有效阻隔所有紫外線傷害。史丹醫師表示,打粉底、畫底妝的時候,粉底、底妝通常不會太厚。出門曬到太陽的時候,粉底液塗抹份量無法充分抵抗陽光紫外線侵襲。建議防曬產品SPF防曬係數最好在三十以上,可以考慮使用有防曬功能的保溼液。如果真想使用化妝品防曬,記得外層再補充防曬乳,別讓化妝品成為唯一保護屏障。迷思二:防曬乳去年沒用完,今年還可以用?部分民眾為了省錢,想說防曬乳去年沒用完,今年可以繼續用。史丹醫師指出,如果充分擦防曬乳,使用方法正確,通常不會有用不完、拖到明年的情況。民眾使用防曬乳之前,一定要確認一下防曬乳使用期限。有些防曬乳很快就會分解,特別是可以阻隔紫外線A的產品,分解速度更快。迷思三:臉、臂、背、頸擦了防曬乳,就足夠?除了上述部位,還有很多重點部位需要擦防曬乳,像耳朵、頸部後面就常受到忽略。頭皮也可能被曬傷,建議最好戴頂帽子,以保護頭皮、臉部肌膚。此外,嘴唇也要記得防曬。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護唇膏SPF防曬係數也要在三十以上,才能達到防曬效果。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提醒,選擇防曬產品時,民眾不需要盲目購買高防曬係數產品,與其使用較高防曬係數產品,卻不常補擦,還不如使用較低防曬係數產品、常補擦,防護效果會比較好。另外,補擦防曬品頻率與流汗多寡、防曬品流失程度有關,流失越快,就得越頻繁補擦防曬品。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氣溫飆高,國民健康署公布最新醫療院所急診熱傷害就醫統計報告,自7月1日至14日,短短兩周因熱傷害而至急診就醫人次達451,如果氣溫持續增加,單月急診人數恐破千,創下近10年新高。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陳妙心指出,熱傷害包括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以及中暑等四大項,7月上半個月累積急診就醫達451人,平均每天約32人因熱傷害症狀而送至急診。分析前幾年同期熱傷害急診就醫資料,100年7月為375人次、101年7月536人次、102年7月為508人次;而今年7月才過兩周就有451人次,如果持續炎熱,7月熱傷害急診人次恐破千。「長時間直接陽光曝曬,將引發致命風險!」前任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警告,戶外溫度如超過35度,就不可持續暴露陽光4小時,否則可能引起中暑,甚至熱衰竭。陳維恭強調,許多人以為戶外活動時,只要多喝水就沒問題,但其實曝曬陽光就是危險因子,只要體溫過高,就會影響腦幹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一旦失衡就會導致熱衰竭,甚至多重器官受損,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陳維恭建議,外出時最好不要直接曬到太陽,更應做好防曬措施,包括戴上帽子、撐傘,並塗上防曬乳液。如果覺得頭暈,就應該至陰涼處休息。陳妙心建議,當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溫度高於40℃,出現口乾、脫水、肌肉痙攣、情緒不穩等熱傷害症狀,應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飲用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2014/07/15 聯合晚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徐白櫻/高雄報導】 今夏太陽毒辣,南部紫外線指數幾乎天天達危險級,一名婦女下午在高雄市區運動半小時,雙臂出現十多顆水泡,皮膚疑二度灼傷。皮膚科醫師表示,近來全台紫外線指數都在飆升,不管清晨或傍晚出門一樣要防曬。「又不是正午出門,竟然曬到起水泡!」中央氣象局紫外線監測顯示,高雄市自七月以來,紫外線指數在十一以上(屬危險等級)高達十二天,創下近三年同期新高。環境保護署網站顯示紫外線指數十一以上者,曝曬十五分鐘就會曬傷。高雄市阮綜合皮膚科醫師劉昭宏說,婦人雙手前臂紅腫冒水泡,明顯是過度曬傷,南部夏天紫外線指數爆表已是常態,常收治被曬到紅腫、脫皮的業務員與建築工,婦人只運動半小時就起水泡很少見。旗山醫院半月來已有十五人中暑掛急診,以農民、長者居多。高醫皮膚科主治醫師吳青穎表示,民眾出門務必採高規格「雙重防曬」,擦防曬乳、還要穿上長袖外套,並搭配陽傘、帽子和口罩。劉昭宏提醒,部分民眾皮膚抵抗力差,又剛好吃到檸檬、芹菜、九層塔等感光食物,的確增加曬傷風險。若曬傷,可冰敷或濕敷半小時讓皮膚降溫,或使用蘆薈產品舒緩。【2014/07/16 聯合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報╱記者邱瑞杰/基隆報導】 夏季氣溫升高,基隆本月甚至曾出現38.1度高溫,暖暖區衛生所提醒民眾中午前後避免外出,若要外出可撐傘、戴帽或擦防曬乳液防止曬傷。暖暖區衛生所護理長莊雲娟昨天說,頂著高溫走在馬路上,很多人可能都感覺熱到爆,此時如果感覺皮膚很熱,甚至感覺快被「烤焦」了,忍不住伸手去抓癢,就代表已經曬傷了。市售防曬乳有很多品牌,要怎麼選才正確安全呢?莊雲娟說,防曬產品最好選購防曬係數SPF50。以出門30分鐘前擦為宜,每隔2到3小時要再補擦1次。防曬的原則是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陽光最強烈時不要外出,若要外出或到海邊、室外游泳池戲水,一定要擦防曬產品。此外,撐傘、戴寬邊帽子、穿長袖衣服或戴太陽眼鏡,減少肌膚曝露在紫外線的面積也有助預防曬傷。【2014/07/20 聯合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抗老養生
【聯合報╱記者余佳穎/板橋報導】炎炎夏日到來,如何正確防曬?醫師表示,坊間出現防曬係數(SPF)60、70產品,但研究顯示與SPF50效果差異不大,民眾不要花大錢當冤大頭,勤補防曬品、輔以物理性防曬,才是不二法門。許多人認為,防曬係數越高效果越好,看到超高係數防曬品買來一擦,就覺得「無敵」;不過亞東醫院皮膚科醫師朱暐濤表示,SPF在50之前,的確係數與防曬時間成正比,但研究發現,50以上趨於飽和,60、70也不會更有效。朱暐濤說,檢驗SPF時,是以一平方公分塗抹2毫克計算防曬時間,但一般人平均一平方公分只擦0.5到0.8毫克,如果SPF30的產品原本可防曬450分鐘;但薄薄抹一層不會降成200分鐘,反而只有30分鐘(相當於SPF3),加上外出流汗,防曬時間可能又更少。因此朱暐濤建議,不要省用防曬品,要勤補擦,並可搭配衣物,如穿戴帽緣寬的帽子、長袖外套,但像白色衣物如果沾溼,會增加穿透力,防曬力降低;深色衣服防曬則不受乾濕影響;衣服乾燥時,深淺色防曬力差不多。另外,應先補抹防曬品,再補上化妝品,如果擔心妝容花掉、影響美觀,則建議先卸妝,再一步步從上保養品、防曬,再化妝。曬傷時,可塗抹蘆薈、凡士林,達到鎮靜、保水功效。【2014/07/27 聯合報】
2014-09-23 癌症防治.皮膚癌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別以為皮膚癌只找上老年人。梅約醫學中心醫學教授詹姆士·萊溫表示,愈來愈多年輕人被診斷出皮膚癌,一生中只要曬傷5次,發生皮膚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儘管適度曬太陽可以舒緩身心,增加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但還是別被曬傷,皮膚科醫師指出,過度紫外線暴露燥成立即性的表皮曬傷、皮膚變黑,慢性膠原纖維變性、日光性角化症生成等。還有皮膚癌當中的鱗狀細胞癌,也與紫外線曝曬有相當程度關係。慣用A酸、果酸等換膚用品的民眾更得留意。防曬劑需在出門前15分鐘塗抹,塗抹的範圍是所有可能被曝曬處,而從事長時間在陽光下的活動或水上活動時,因流汗及水的沖流,最好每2至3時就補充一次。醫師建議,上午10時至下午2時間紫外線最強,盡量避免直接曝曬,除可利用建築物的陰影、樹蔭遮抵陽光外,且應儘可能戴帽、撐陽傘、戴太陽眼鏡,同時也可使用防曬係數十五以上產品,民眾最好選擇配合膚質、保濕力夠、酸鹼適中;標示清楚其化學成份及含量;有標示出防曬係數值者,最好可同時防禦UVA及UVB。 ※延伸閱讀》‧預防曬傷 謹記防曬ABC ‧曬傷別護膚 多喝水‧曬傷了…怎麼辦?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醫藥新聞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使用防曬乳,要特別注意其中成份!有些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Benzophenone-BP)成份,這種成份可幫助對抗紫外線。不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二苯酮」會模擬女性雌激素作用,很可能增加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協會所出版的「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這是首次研究發現防曬乳、保養品成份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大有關連。美國紐約州衛生部沃茲沃斯中心研究員庫朗沙查蘭‧坎南研究團隊進行這項研究計畫。研究團隊指出,部份防曬乳、保養品含有二苯酮類成份,這類成份可有效阻絕紫外線傷害。而小劑量二苯酮可能穿透肌膚,然後被身體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二苯酮就是在血液中模擬雌激素作用。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子宮內組織跑到子宮以外其他部位。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資訊,子宮內膜異位症常造成骨盆腔疼痛,特別是在月經經期,經痛會特別嚴重。患者也可能在性行為時感到疼痛、不適,其他症狀還包括月經經期大量出血、不孕、疲倦、腹瀉、便秘、脹氣、噁心等,在月經來的時候,症狀更為明顯。育齡女性中,大約每十人就有一人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雌激素會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越來越嚴重。沃茲沃斯中心研究團隊以六百二十五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曾因子宮內膜異位症接受手術治療。研究人員檢測她們尿液中的二苯酮濃度。結果發現,二苯酮家族成員「二羥基二苯甲酮」濃度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率息息相關。身體中的「二羥基二苯甲酮」濃度越高,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風險也就越大。研究人員也發現,住在日照充足地區的女性,一到夏天,身體中的二苯酮濃度就會上升,研究認為,這可能與使用防曬乳有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生活用品毒害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中國國家奈米科學中心研究人員Jiangxue Wang, Ying Liu等曾在《毒物學》(Toxicology)期刊發表動物試驗結果,顯示經呼吸進入體內的二氧化鈦奈米顆粒,傷害動物腦神經細胞。不過,國內研究人員指出,奈米顆粒不容易進入腦部。長庚醫院腦腫瘤神經外科博士後研究員黃瓊瑩表示,奈米顆粒隨加工修飾方法的不同,性質差異頗大,一般奈米顆粒不易進入腦部。健康的實驗動物、人類都有「血腦障壁」,由於腦內內皮細胞緊密結合,進而能阻隔有害物質進入腦部。二氧化鈦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2B級致癌物,已有一定的動物實驗證據,然而流行病學的證據仍很有限。中國國家奈米科學中心研究人員的研究,採取每隔一天讓實驗動物吸入已溶於水的500微克二氧化鈦奈米顆粒,模擬經噴劑形式吸收二氧化鈦奈米顆粒的途徑,顆粒大小分別為80奈米及155奈米;對照組動物則僅吸入純水。研究人員在30天內分4次檢視實驗動物,以了解奈米顆粒傳遞途徑,並分析其細胞激素。結果發現,只要吸入一次二氧化鈦奈米顆粒,動物腦部就能發現該物質存在;第10天就能在與記憶相關的腦部結構「海馬迴」發現二氧化鈦奈米顆粒。至第30天,海馬迴的奈米顆粒濃度達每克腦組織含250毫微克的二氧化鈦奈米顆粒。海馬迴細胞遭損傷,細胞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增加。研究顯示,二氧化鈦顆粒還可細分為金紅石型,銳鈦礦等不同結晶型,不同結晶構造的安全性或對腦神經的影響有差異。該研究指出,二氧化鈦奈米顆粒可以透過呼吸,經「嗅神經」到達動物腦部。奈米是長度單位,1個奈米大的物質約等同10個氫原子排列在一起的寬度,一根頭髮的直徑約80微米,一個奈米的直徑約只有頭髮直徑的千分之一。而所謂奈米顆粒物質的大小約落在1~100奈米之間,明顯比髮絲直徑小。黃瓊瑩研究員表示,修飾技術影響奈米粒子的性質,不單純取決於顆粒的大小。目前噴霧式防曬劑一般並未標示是否使用奈米顆粒型的二氧化鈦、氧化鋅,不利於民眾選擇。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歐良修醫師提到,各式產品是否實質上使用奈米顆粒成分需進一步確認,但建議喜愛戶外運動,常噴防曬噴霧劑的民眾避開過於芳香的產品。【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生活用品毒害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坊間許多防曬乳產品含有氧化鋅奈米粒子、微粒化二氧化鈦等奈米成份,這些奈米成份可能隱含致癌危機。國立台南護專化妝品系教授徐照程指出,國外研究證實,奈米粒子一旦進入肺部,容易增加肺癌風險,因此會建議民眾盡量少用噴霧型防曬乳,以免對肺部造成損害。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曾在二O一二年五月發表研究指出,防曬乳中的氧化鋅奈米粒子可能引起皮膚癌癌症病變。研究人員指出,當氧化鋅奈米粒子接觸到陽光紫外線,就會產生自由基,而這些自由基會傷害細胞與細胞中的DNA,引起皮膚癌風險。研究成果預計發表於「毒物學與應用藥理學」期刊(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研究團隊也曾經拿人類肺部細胞做實驗,發現當肺部細胞接觸到氧化鋅奈米粒子,便開始急遽退化。研究人員還是建議進行戶外活動時可擦點防曬乳,不過民眾千萬不要認為使用防曬乳就萬無一失,就算擦了防曬乳,也要注意日曬時間,日曬時間不宜過久,以免防曬乳奈米成份產生變化,造成傷害。徐照程教授分析,市面上七、八成物理性防曬乳都使用奈米成份,主要是因為奈米顆粒很微小,因此會增加防曬乳透明感,而傳統防曬乳顆粒較大,塗起來常會白白的,感覺較為厚重。且奈米粒子吸收、阻隔紫外線的效果會比較好,因此便大量使用於防曬產品。近年來歐美醫界、消費者保護團體與環保團體對奈米成份有頗多疑慮,有些動物實驗、研究報告發現,奈米成份不但會增加肺癌、皮膚癌風險。也可能對環境、生態造成危害。當皮膚上防曬乳被水沖刷,奈米粒子就會進入河川、大海水域、生態循環,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演化研究所所長、海生館企研組副研究員陳德豪曾在「海洋污染學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發表研究指出,當斑馬魚接觸微粒化二氧化鈦,活動力、游泳速度變得比較差。至於氧化鋅奈米粒子方面,當氧化鋅奈米粒子濃度上升,越會影響斑馬魚活動力、游泳速度,且胚胎孵化速度也明顯變慢。歐盟自今年七月起要求廠商販售含奈米化妝品、防曬乳、保養品時需標示、告知消費者裡面含有奈米成份,這樣對奈米風險有疑慮的消費者就能獲得充分資訊。不過台灣、美國、日本目前都沒有這類規定。徐照程教授建議,若在奈米成份防曬乳標示警語,對民眾健康會比較有保障。民眾若擔心奈米成份可能增加肺癌風險,那就盡量不要選擇噴霧型防曬乳。現在研究認為,若在皮膚上擦奈米成份防曬乳,奈米粒子並不會滲入皮膚當中。因此民眾還是可放心擦防曬乳。不過建議擦防曬乳最好避開有傷口的地方,以免奈米粒子透過傷口進入體內、血液循環,進而對其他器官造成傷害。【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新聞話題.生活用品毒害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防曬乳常含有一種「二氧化鈦」奈米成份(TiO2),義大利杜林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化學學會所出版的「化學毒物學研究」期刊發表研究指出,二氧化鈦有兩種常見形式,其中一種材質為銳鈦礦,這種材質所生產的二氧化鈦一旦沾附皮膚,不但難以清洗,且容易損害肌膚外層組織,就算接觸低量紫外線也會產生自由基,對皮膚健康造成影響。義大利杜林大學法蘭切斯可‧圖爾奇研究團隊指出,一般人多半認為二氧化鈦很安全,不會穿透肌膚,所以這種成份大量使用於各量化妝品、防曬產品。不過有些研究發現,這種成份雖然可以保護肌膚,阻隔紫外線傷害,不過二氧化鈦若接觸到紫外線,可能產生毒性反應。研究人員為了找出更安全的二氧化鈦原料而進行研究實驗。【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運動養生.享受樂活
【聯合報╱李淑淑/北市北投】「老師!我兒子還沒回家!」放學半個小時了,當老師的我聽到此語猛然跳起,順手扛上曬衣竹竿,往學校旁的小水坑跑去,邊喊邊撈邊找。還好,沒多久,家人通知學生已自行返家。這小水塘後來填實了,了卻我一樁心頭大患。還有一次,帶小四學生去外雙溪濃蔭下小河流戲水,事前先勘察,一切在掌握中。人人玩得盡興,整隊上車回家時,「老師!有人流血啦!」原來被玻璃割破皮。我連忙幫忙擦拭,以隨身帶著的OK繃包妥,還好沒有大礙。早年,帶讀國小的兒子去野柳,在灣內水淺處玩得不亦樂乎,誰知到傍晚回家,兒子肩背出了滿滿水泡,原來是曬傷。現在,只要親水,一定帶浴巾、塗防曬乳。更早年,和另一半在海邊沙灘邊走邊聊,順手撿拾大小貝殼。天漸晚,找來時路,卻被潮水淹沒,急忙深一腳淺一腳的,曲折迂迴,才回到岸上,衣褲全身溼透透。咱家蘇北有句話:「河裡淹死會水的。」戲水雖是樂事,但得處處小心提防,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2014-09-23 健康百科.皮膚
【聯合報/整理記者張嘉芳】正解: 不會。日光燈與一般白色或黃色燈泡,能量功率不大,即時連續照射3、4個小時,皮膚也不會長斑。紫外線才是皮膚長斑的關鍵,陽光照射,無論陰天、車內及室內,紫外線依舊會穿透雲層、窗戶與門縫,照射皮膚,建議一定要做好防曬工作。(諮詢: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昌霖)
201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聯合晚報╱黃玉芳】在睡前、肌膚乾燥時使用大熱天裡汗如雨下令人尷尬,使用止汗劑抑制汗水是最簡單的方式,但皮膚科醫師說,止汗劑建議在睡前使用,而且以塗抹、噴灑局部為主,不建議用在全身。女性怕香汗淋漓,失去從容優雅;男性也怕汗流浹背,看來十分狼狽。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表示,因為緊張、面對心儀對象、開會發言等場合而大量流汗,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但若平時拿一張衛生紙緊貼腋下,衛生紙會濕掉、或是寫字的紙張會因手汗弄濕,就是屬於排汗量比較多。噴局部即可 不需補擦邱品齊說,易流汗者擦止汗劑是最簡單的方法,止汗劑中的鋁鹽可以堵住汗腺出口。但止汗劑建議晚上睡前、肌膚乾燥時使用,而非白天出門前、運動前使用,因為大量流汗時,止汗劑成分會立刻被汗水沖刷掉,造成止汗效果比較差。同時止汗劑不像防曬乳,白天不需「補擦」,最好局部在腋下或是手部使用,不建議全身性噴灑塗抹,否則可能會像王先生一樣,汗水從其他「意外」部位冒出來。噴劑的止汗劑 刺激性較大市面上有多款止汗劑產品,成分不同,且分噴灑、塗抹、滾珠等劑型。邱品齊說,一般膏狀、乳霜狀的止汗劑較為溫和,噴劑的止汗劑因為酒精含量較高,刺激性相對較大。如果發現使用止汗劑後,造成局部皮膚紅腫、長疹子,最好換用其他產品。除了使用止汗劑,邱品齊建議,腋下流汗也可以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止汗,但每一平方公分都要注射,一次費用就要好幾萬元,而且一年需注射一次,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另外,也可以切除交感神經,雖然可一勞永逸,但要考慮代償出汗問題,因為有可能腋下不再汗溼一片,但身體其他部位會出汗。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夏天日頭赤炎炎,眼睛也要防曬。眼科醫師表示,平時外出或開車時,一定要戴可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避免眼睛長期曝曬陽光,增加白內障等眼睛病變風險。馬英九總統等政府官員,為防白內障,近來在陽光普照的場合都會戴上太陽眼鏡。三軍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江尚宜說,白內障因素多,紫外線傷害是主因之一。曾有研究顯示,台灣南部罹白內障人數較北部多,南部居民常遭陽光曝曬又未防曬是主因。江尚宜說,穿透大氣層的紫外線,約九成是波長較長的UVA、UVB,穿透力強,可進入眼睛深部組織,長波UVA可達視網膜、黃斑部,恐引發視網膜或黃斑部病變,而中波的UVB則達較表淺的組織,即眼角膜、水晶體,誘發白內障,或導致眼結膜組織增生的眼翳等。江尚宜提醒,外出、開車最好都要戴太陽眼鏡防曬,不過如果只是一般染色鏡片,不僅無法防曬,在黑暗中眼睛瞳孔更放大,反會接收更多光線傷害。他建議民眾也可至眼鏡行檢測,確認太陽眼鏡是否真能防曬。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主要症狀包括眼前出現不規則黑影,影像模糊、扭曲等,不但影響中心視覺,如果延誤治療,很可能在兩年內造成失明危機。推估國內約有五萬人受到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威脅,高危險群達25萬人。如何避免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眼科醫師表示,除了老化及遺傳因素較難以避免,平常若能避免近視、注意眼睛防曬、少抽菸,飲食多攝取蔬菜水果、避免高脂飲食等,或可降低罹患黃斑部病變機率。彰化基督教醫院視網膜科主任林純如指出,就像皮膚長老人斑一樣,人類眼睛在年過40歲左右就開始退化,包括水晶體逐漸硬化,位於視網膜中心處的黃斑部,也會有退化沉積物出現,或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隨著年齡增長,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罹患率也隨之增加。此外,高度近視也是引發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林純如強調,近視會造成眼軸拉長,長久而言對視網膜有拉扯作用,年過50的近視族群,有可能提早出現黃斑部病變。除了上述因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也指出,國內因糖尿病而引發視網膜病變及黃斑部病變的病人不在少數,根本原因即與代謝症候群有關,這類患者除控制血糖及血脂肪外,也應及早了解視力有無提早退化的可能。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白內障可不是老人家「專利」,眼科醫師發現,近年臨床上接受白內障手術的個案,年齡下降到45歲左右,預防白內障提早報到,眼睛防曬很重要。義大醫院眼科主任許桓誠指出,台灣一年約13萬白內障手術病例,每年微幅增加一些。而戰後嬰兒潮出生的民眾,如今已5、60歲,正是白內障好發的年齡,因此最近2、3年,病例預估會再成長。過去,白內障多半發生在老年族群,但眼科發現,近年來,白內障年齡層有下降趨勢。許桓誠說,求治個案有些是身體疾病引發,有些是長期服用慢性藥物、外傷或本身是高度近視族群。「環境因素,也具影響」,許桓誠說,儘管國內治療白內障手術,已發展到使用智慧型水晶體,能矯正散光或抗老花,功能愈來愈多元。但平日做好眼睛防曬,可以避免黃斑部病變,白內障提早報到。許桓誠提醒,平日在戶外或是強光下,最好戴有大帽沿的帽子或大鏡面的太陽眼鏡,幫眼睛做防曬。戴帽子又戴太陽眼鏡,可濾掉70%到90%的紫外線,防止陽光傷眼。
2014-09-23 健康百科.皮膚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烈烈夏日,身上老是出現紅疹、發癢?小心,您可能是對「陽光」過敏。醫師說,陽光過敏常出現在曝曬於陽光下的皮膚部位,造成紅腫、脫皮,要注意防曬。50多歲的李先生(化名)老是在外出過後手臂發癢、起紅疹,但一直找不到原因,但他「藏」在錶帶下的皮膚「安然無恙」,就醫才發現,原來是陽光過敏惹的禍。書田診所皮膚科副院長曾興隆表示,陽光過敏跟一般過敏不同,主要發生在臉、頸部,四肢等,經常曬到陽光的身體部位,症狀常見紅腫、發癢、起疹子,嚴重還會脫皮、長出水泡。由於少數藥物,如治療青春痘的黃黴素等,或是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也可能會出現類似光過敏的皮膚問題,最好至皮膚科檢查、確診,對症治療。如果陽光過敏,可透過口服、外敷藥物治療,平時則應養成防曬習慣。近年環保署公布的紫外線指數,逐年成長,尤其到了夏天,門診更隨時可見陽光過敏患者。曾興隆說,勤擦防曬乳、撐陽傘、著薄外套,就能減少陽光直接曝曬皮膚。他提醒,小可愛、熱褲紛紛出籠的夏天,許多露出的手臂、大小腿,還有短髮者的後頸部、禿頭男性的頭皮等等,都是容易忽略的「防曬盲點」,更別輕忽保護,而長波紫外線(U A)能穿透玻璃,也是不容輕忽的防曬小細節。【2009/06/25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皮膚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最近艷陽高照,曬傷風險也跟著增加,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何美瑾提醒,一旦皮膚曬傷,最好不要再去做去角質、SPA等護膚調理,此時皮膚已非常脆弱、敏感,不宜再多受刺激,以免受損情況惡化。何美瑾醫師指出,肌膚曬傷後,應依不同受傷程度做處理。若是剛曬傷,有腫脹、刺痛等症狀,可以冰水、冰塊隔布冷敷,不要拿冰塊直接冰敷,比較安全。如果腫痛非常嚴重,甚至脫皮、起水泡,此時應該就醫接受治療,醫師可能開一些口服、外用消炎止痛藥,幫助減輕症狀。小黃瓜、蘆薈凝膠等有鎮定作用,肌膚剛曬傷時,也可以適量使用這類保養品,舒緩不適。不過醫師叮嚀,這類保養品成分越單純越好,成分盡量不要太多、太複雜,避免增加肌膚負擔、造成過度刺激。曬傷情況如果真的很嚴重,最好就不要再擦任何乳液、保養品,包括防曬乳液,也會刺激受傷肌膚。想出外的話,多進行物理性防曬,記得戴口罩、帽子、陽傘、穿長褲、長袖等。肌膚曬傷後,肌膚水分流失更快,此時要多補充水分,不但對肌膚有好處,也可避免中暑。何美瑾醫師補充,含維生素C的水果,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綠茶、葡萄籽等食物,多少可間接幫助修補受損肌膚。但要減少紫外線傷害,最重要的還是要事先最好防曬工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皮膚
【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夏天一到,防曬乳大受歡迎,但許多人可能因捨不得或不知道正確的塗抹量而沒擦夠。皮膚科醫生謝佳憲指出,如果防曬乳只塗抹一半的正確量,延緩曬傷的效果只會有四分之一;如果塗抹不到四分之一,效果還不到十分之一;尤其頸後更是民眾防曬乳常忘記塗抹或補擦的部位。市立聯醫仁愛院區皮膚科醫生謝佳憲指出,有些專櫃品牌防曬乳係數高、價位也高,部分民眾因捨不得使用而沒擦到足夠的量。但若因防曬乳太貴捨不得擦,還不如使用價位較低、係數較低的防曬乳並塗抹足夠,防曬效果還會比較好。他舉例,SPF30的防曬乳,可讓假設原本10分鐘就會曬傷的皮膚,延長為300分鐘。民眾常有迷思,以為就算只擦一半,也能有150分鐘延緩曬傷的效果。但其實,若只擦了一半的量,只能有四分之一的效果,約只能延緩75分鐘。每人所需的防曬乳足夠份量,跟體表面積、身高、體重都有關係,通常身高160公分、體重55公斤的成年女性,臉部需要1.5公克的防曬乳,約需3個指節的份量。一隻手臂則需6個指節量,身體單面約需12個指節量。也就是說,單是臉部防曬,一罐30公克商品,應該不到一個月就會用完。如果超過一個月還沒用完,就要小心是否沒擦到足夠的量。謝佳憲表示,最好出門前15至30分鐘前擦防曬乳,出門後曬到太陽再擦一次,每2小時補擦一次,就能達到足夠的防曬效果。最近太陽高張,前來求診的曬傷民眾約增加一至兩成,其中最常見曬傷的部位為頸後,是民眾防曬乳常忘記塗抹或補擦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