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葉勝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
炎炎夏日,容易造成熱傷害。民國97年以來,台灣平均每年都有超過千人因此送急診,實際發生人數應遠高於此,尤以7、8月為最高峰。
熱傷害包括熱痙孿、熱衰竭、中暑等。中暑又稱熱中風或熱休克,但是一般民眾常用中暑泛指所有熱疾病,就像台語的「中痧」。
在過去年代,朝會出大太陽時,常有久站的小學生不支倒地。此為熱昏厥(Heat Syncope),也是熱傷害的一種,因身體一部分血液被徵調到周邊以散熱,得腦部血流相對不足所引起。此時應先將病人移至蔭涼處,使之側躺休息、降溫、補充水分。
熱痙孿(Heat Cramp)又名熱抽筋,有別於兒童發燒引起的熱性痙攣(Febrile Seizure),可能發生在運動時或運動後,常於打籃球或游泳,以小腿肌肉最容易抽筋。此時可按摩和被動伸展舒緩抽筋肌肉,預防方法是補充水分與電解質。
熱衰竭是中暑前兆,症狀包括極度口渴、疲勞虛弱、焦慮不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體溫不至於超過40℃。一旦到了中暑的程度,患者中樞體溫控制能力受損,體溫失去控制,像脫韁野馬一路上升超過40℃,伴隨譫妄、抽搐、昏迷等中央神經系統失調症狀。易發生在惡劣的氣候環境,或連續長時間的劇烈運動,如酷夏時的馬拉松比賽。
兒童的相對體表面積較大,容易接受環境輻射熱能。兒童汗腺較小,對熱也較不敏感,排汗散熱能力沒有成人好。美國1999到2003年統計熱疾病死亡病例,7%在15歲以下。日本去年發表的兒童中暑研究,超過九成發生在6歲以上,其中七成發生在運動當中。
●預防兒童熱疾病
1. 勿將兒童遺忘在車內。氣溫35度時,密閉汽車在陽光照射下,15分鐘就可上升到65度。也要記得鎖車,避免幼童擅自進入車內,不慎反鎖後出不來。
2.嬰幼兒衣著應配合實際體溫和環境溫度,而非大人感覺,材質透氣排汗,居家空氣也要流通。
3.避免大太陽時出門,適當防曬,主動幫小孩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運動時也要有適當的休息時間。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