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鋒面遠離,陽光露臉,入夏之後紫外線又要發威,但皮膚科醫師表示,不要盲目追求高係數,防曬應看場合,於室內工作以防曬係數SPF15到25為主,室外工作選用SPF30至50,戶外活動及游泳建議用到SPF50的產品,而且只要流汗、下水就要補擦。
偏乾膚質 選防曬乳或防曬霜
熱辣辣的陽光是肌膚的大敵,防曬工夫不能少。市面上的防曬品噴的、擦的、抹的,五花八門,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表示,偏油性膚質的人較適合防曬噴霧、防曬凝膠、防曬液或防曬乳液。如果膚質偏乾性的人,可以選擇防曬乳液或防曬霜;小朋友及皮膚容易敏感的人,要選擇不加色素及香料的產品。
邱品齊說,不必盲目追求高係數的防曬用品,即使用較低防曬係數的產品,只要常補擦,會比使用較高防曬係數卻不常補擦來得好。補擦的頻率與流失程度有關,並沒有硬性規定幾小時補擦一次。例如在室內工作、沒有外出,不用特意補擦,但到海邊戲水、泛舟、登山,就要隨時補擦。
另外,邱品齊強調,不是擦了防曬品就不怕曬太陽,建議要避免曬傷,上午10時到下午2時為陽光最強烈時少出門,需外出時仍要有長袖衣物、陽傘、寬邊帽子、太陽眼鏡等防護,減少肌膚曝露在紫外線下的面積。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也表示,不少民眾都誤以為做好防曬,只是為了美白,不要曬黑、長黑斑,但長期紫外線傷害很可能造成皮膚癌。尤其是建築工人等長期於烈日下曝曬的人,一旦發現皮膚上的黑痣變大、或是有流血、潰瘍,一定要找醫師治療。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