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健康百科.婦科
喝冰水會加重經痛? 真的嗎?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整理;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徐金源/解答】 正解:經期來時喝冰水,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若收縮太強烈,會讓經痛變得更劇烈,尤其是子宮痙攣所造成的經痛,會痛得更厲害。經期最好食用溫熱食物。非經期不喝冰水,或許是保養之道,但應不致於加重經痛。不過,對於沒有經痛困擾的人,喝不喝冰水其實沒什麼影響。【2010/03/02 聯合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2014-09-23 健康百科.婦科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整理;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徐金源/解答】 正解:經期來時喝冰水,可能會刺激子宮收縮,若收縮太強烈,會讓經痛變得更劇烈,尤其是子宮痙攣所造成的經痛,會痛得更厲害。經期最好食用溫熱食物。非經期不喝冰水,或許是保養之道,但應不致於加重經痛。不過,對於沒有經痛困擾的人,喝不喝冰水其實沒什麼影響。【2010/03/02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婦科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目前在歐洲先進的國家,許多女性都很重視自己私密處的保養,了解平日就應做好私密部位的清潔,而台灣女性卻往往忽略私密清潔保養的重要性,根據調查國內婦產科的門診中,陰道炎是女性至婦科求診比例最高的原因,七成以上的女性都曾經有過陰道感染發炎的問題,而當中更有一半以上的女性會再次復發。中山醫院副院長李世明醫師在門診中,常遇到許多女性陰道感染復發的案例,像是有一位二十二歲的女大學生,平時愛穿著貼身牛仔褲,因為悶不通風,導致細菌、黴菌滋長導致陰道感染,便上醫院求診,透過醫師的治療而痊癒,但後續卻未聽取醫師的叮嚀在日常生活上做好私密處的清潔,依舊愛穿緊身褲,加上經常熬夜導致抵抗力變差,使害菌大量增生,進而造成陰道感染復發。陰道感染是女性的難言之隱,只要過去曾發生過私密處感染問題,初癒後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而疏忽私密處的保養,其感染會有再次復發的可能性,故必須更加注重私密處的保養;萬一因出差、旅遊等情形無法就醫,建議可以先使用含有普威隆碘(Povidone Iodine)醫藥級專用婦潔液來急救,透過適度的陰道灌洗和噴淨外陰,達到溫和殺菌以及解決異味、消炎、止癢的功效,減緩輕微感染症狀,但若使用後症狀仍未改善,還是要求助專業醫師。私密保養必須從平日清潔做起,現在市面上有婦潔、舒摩兒等許多陰部專用的私密沐浴露,可供女性於日常生活中使用。有些市售身體沐浴露含有香精和皂鹼等刺激性成分,很容易將私密部位的皮脂保護膜洗去,導致陰部敏感甚至乾癢。因此建議使用一般身體沐浴露清洗私密部位的女性,可以選擇改用不含介面活性劑(SLS、SLES)、防腐劑(Paraben)與無皂鹼(Alkaline)的私密專屬沐浴露,其pH值3.5也與陰部弱酸性環境接近,維持陰部環境生態平衡,才能溫和清潔女性脆弱的私密處。此外李世明醫師表示,台灣女性要建立起重視私密處保養的觀念,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維持規律生活作息;穿著裙裝應該保持陰部通風,勤換內褲與棉墊,降低細菌滋生及避免細菌入侵的可能性;平時可多吃活性乳酸菌食品,可幫助陰道內益生菌的增加。預防勝於治療,只要平日多注意些,就能降低感染的復發機率!想知道更多?
2014-09-23 健康百科.婦科
【內容摘自《 姐妹知心話:每個女人都該知道的77個保養心事》,作者蔡翠敏、吳純佩、張慈珊,書泉出版】女性體內荷爾蒙的神奇變化,讓我們總是被冠上個性善變、情緒化等。其實我們可以善用週期的變化,讓身心靈及肌膚保養達到事半功倍喔!聰明保養,就跟著生理週期做調整!第一週 (月經期:防守期)雌激素或黃體素分泌量下降,體溫較低,身體及肌膚特別虛弱,要細心照料,不熬夜、保暖、營養充足、適當運動、注重肌膚清潔及保濕工作。第二週 (瀘泡期,即為月經後一週:衝剌期)號稱美麗激素的雌激素大量增加,體溫較低,身心處於最佳狀況,減重、出遊、約會、保養各方面都非常適合。此時期可飲用四物湯,加強體內的保養。第三週 (黃體前期,即為排卵期,月經後二週:保守期) 雌激素和黃體素分泌開始不穩定,此時經前症候群症狀開始出現,肌膚變的敏感,皮脂分泌旺盛,毛孔開始有粗大傾向。此時期請注意臉部清潔,多吃富含纖維的蔬果,避免便秘問題,同時補充礦物質高的食物。第四週 (黃體後期,即為月經期前一週:更新期) 因受到黃體激素的影響,後期的狀況更不佳,經前症候群症狀更加明顯,此時期應善用各種舒壓方式保持心情愉快。由於皮脂及黑色素分泌旺盛,肌膚角質增厚,要特別注重清潔、去角質及防曬,可減少生理痘及毛孔粗大的困擾。
2014-09-23 健康百科.婦科
【聯合晚報╱黃玉芳】 私密處發炎真尷尬!每年一到夏天,吳小姐就開始煩惱自己的私密處容易搔癢,又有異味;為了上班方便,她喜歡穿褲裝。尤其去年夏天瘦身有成後,她還跟同事一起網購買了好幾條緊身褲,好展現自己曼妙的身材。 但她穿緊身褲後,卻發現自己私密處的分泌物變多了,且呈現白色黏稠狀,有時還會覺得內褲整天濕濕黏黏的不舒服。為了改善,她決定使用護墊,但狀況卻變得越來越糟,尤其是晚上經常因為搔癢睡不好。 因為私密處伴隨搔癢,讓她上班時常會坐立難安,下班回家後又常不小心抓到紅腫,更不時擔心自己身上好像有點異味,恨不得一天多洗幾次澡。這讓她每次從座椅上起身時,都會緊張兮兮的擔心鄰座同事會聞到味道,面對親密愛人更是不好意思。 因為難開口詢問別人,她特地上網搜尋資料,懷疑自己是得了陰道炎。因為一開始不好意思就醫,難以啟齒跟姊妹淘們討教,她只能自行購買市面上多種清潔用品,但勤加清洗後,情況並沒有改變。 她還曾經異想天開,試著在內褲上噴灑香水,想要掩蓋異味,結果卻落得反效果,私密處反而更加搔癢不適。 後來實在沒辦法,因為她在困擾了好幾個月後,發現連上廁所都覺得刺痛,才到婦產科就醫。雖然就醫後陰道炎改善了,但今年夏天馬上又要到了,吳小姐近來開始擔心,今年夏天不知會不會出現相同的毛病。她很困擾,到底私密處該怎麼保養,才不會在炎炎夏日成為「黴」女? 【2014/06/08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整理;諮詢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范政裕】問:Dear sir,我是普通的上班族,請問為何蹲下時,膝蓋處會發出「咔咔」的聲響?且手腕轉動時也會。這是什麼樣的情況?我的手之前有受傷過,但腳沒有。(上班族,31歲)答:這位讀者你好,這種膝蓋或手腕轉動時會出現聲響的現象,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只是程度不一而已,這是因為每個人關節附近的韌帶鬆緊不一。這種「咔咔」聲響,來自於關節活動時,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磨擦聲。一般說來,關節比較鬆、比較軟的人,比較容易出現這種聲響。老實說,這種聲音雖聽來有點恐怖,彷彿骨頭要拆散似的,但絕大多數不會有事,你不用擔心。有意思的是,有人就像你一樣,對這種來自關節的聲音感到害怕,卻也有人樂在其中,每次坐久了站起來時,總要扭扭脖子,或扳扳手指頭,非得把全身關節弄得「咔咔」作響才舒服。其實,我並不建議如此做,因為這種把全身關節弄出聲音的做法,只不過是讓自己覺得筋骨活絡開來,自認為舒服罷了,對身體卻沒有任何益處,甚至會適得其反,增加關節的磨擦頻率,使得退化性關節炎提前報到。臨床觀察顯示,勞累時,肌肉力量不足,關節會變鬆,較容易出現這種聲響。我建議你不妨多游泳,多做抬腿運動,增強大腿前側四頭肌的強度,這樣膝關節就會相對穩定,比較不會出現惱人的聲音,膝關節也比較不易提早退化。※延伸閱讀》.原地走路、假踩單車 護膝練肌強心肺.膝蓋保養操》伸展運動椅上操.膝蓋保養操》活絡髕骨按拍打.膝蓋保養操》「腳踏實地」無形自行車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27639283。【2009/04/01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諮詢/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問:我媽媽已經50多歲,是水果攤商人,因為每天必須在批發市場走上2至3小時補貨,她的腳常常感到無力,久站會痠。雖然現在有看中醫,不過腳無力的情形依舊持續。請問醫師,平常該怎樣保養,才會改善呢?答:首先,還是建議患者應該先找復健科醫師,確定腳無力是否是膝蓋問題,因為除了膝關節退化之外,神經壓迫或是髖關節受傷,也會造成腳無力,門診裡常有一些病人腳無力,治療好久都沒起色,才發現沒有找對病因。若確實是膝關節引起不適,就要減少膝關節的使用,盡量少站少走,並且可使用護膝、柺杖,減少膝蓋使力。同時忌諱跪、蹲等姿勢,也要避免爬樓梯,這些動作能免則免。患者在市場做生意不得已要久站、久走,建議患者逮到機會就坐一下,讓膝蓋有時間休息,可擺一張座椅較高的板凳,或是有扶手的椅子,站起身的時候不會太吃力。另外,還可以做一些運動保養,例如把膝蓋前後甩動,而站姿或坐姿時,將小腿舉起伸直,數十下再放鬆,都是日常可簡單做的運動。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2010/02/24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諮詢/振興醫院骨科主任敖曼冠】問:我母親現年55歲,剛過更年期,最近一年她開始出現無法久站及下樓梯,有時甚至蹲下後會站不起來。她曾去看過西醫,醫生剛開始開了三天消炎藥給她吃,之後就建議她長期服用一種葡萄糖胺的保健用藥。醫師說她是長期過度使用膝蓋,關節軟骨已磨擦退化。若未好好保養,過幾年不是開刀換人工關節,便是要坐輪椅了。我想請問是否有其他方式能保養老人家的膝蓋呢?若真的需要換人工關節,其成功率是多少呢?(李小姐,36歲,自由業)答:膝關節磨損、退化後不能過度活動,以免受傷,但最怕患者怕痛,完全不活動,這樣也不行,因此應該請教主治醫師,視關節受傷程度,訂出適宜的運動及活動量。一般來說,要保養膝蓋,可以坐在椅子上,把雙腳抬起伸直,腳板往上、往下各停10秒,可以幫助膝蓋伸展,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同時,可多攝取新鮮蔬果,勿吃太多豆類、蛋白質,以免有些痛風、尿酸高的體質,可能因為痛風發作,讓膝蓋疼痛加劇。另外一定要維持適當體重,因為體重每減一公斤,關節承受重量可少兩到三公斤,平時行走可拄柺杖支撐也有幫助。不少人會擔心人工關節置換是大手術;但我認為應視患者的身體機能,以及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而且人不活動,腸胃、內分泌、心肺、消化等功能都會跟著減退。現代人往往較為長壽,不想一直吃藥、跑醫院,人工關節手術成功率其實已超過九成,若到了需要手術的關頭,也不必過於憂慮。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2010/05/04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元氣周報/記者王昭月/報導】于尚文表示,關節炎患者尋求藥物治療外,居家照護與平日的關節保養不可少,「延緩關節退化、才能向關節疼痛說拜拜」。1.盡量不提重物2.平日運動可騎腳踏車、游泳或做空中漫步等動作,減少關節受力。3.運動前熱敷、運動後冰敷,可減緩關節不適。4.體重過重的,最好減肥。5.年輕女性若非得穿高跟鞋,最好挑厚重的鞋底,踩得較穩。※延伸閱讀》‧關節退化 光止痛不是辦法‧關節保養5大招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元氣周報/記者廖雅欣/報導】 羅東聖母醫院骨科主任王明瑞說,年輕時應該做些簡單的體操或暖身運動,強化骨骼韌帶,以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出現。這些保養運動能維持關節的靈活度,增加膝關節肌力及耐力,尤其是股四頭肌及大腿前面的肌肉力量。1.股四頭肌運動:站立時緩慢繃緊大腿肌肉,並維持緊繃,數到10,再緩慢放鬆,站立時至少每小時做10次以上。2.直腿抬舉運動:仰臥於床或地面,緩慢抬舉腿部,離地面約一呎高,維持膝關節直伸,數到5,緩慢將之放下,每天做兩回,每回做10或15次,感到肌力增進時,還可以在踝關節附近加上荷重。3.腿後腱肌運動:俯臥時緩慢將足部向後上方舉,並維持此姿勢緩慢數到5,再緩慢收回,每天做2回,每回做10到15次,當肌力增加時,也可在腳踝上加上荷重。4.外展肌運動:側躺時抬舉腿部(自髖部抬起)約一呎高使之懸空,並維持此姿勢緩慢數到5,再緩慢放下,每天兩回,每回10到15次。※延伸閱讀》‧膝蓋毛病多 老的、少的都喊痛‧上班族要小心/平日放空、假日狂動 搞得膝蓋痠軟痛‧誰說別運動 瑜伽、游泳都不錯‧減少負重 保暖關節好過冬‧4大物理治療 減緩關節不適症狀‧訓練肌耐力/4個簡單運動 保養膝蓋趁年輕‧對症下藥 挑對護膝輕鬆行‧鬆掉沒用啦/一年左右 護膝就該替換【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退化性膝關節炎以老年人居多,為關節長期磨損或退化所致。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陳三元表示,這種病症其實非常普遍,且年紀愈大愈常見,退化性膝關節炎屬傳統中醫所謂的痹證等範疇,通常是因為長期承受壓力,以致於造成膝蓋關節磨損或退化,常出現膝關節疼痛或僵硬、變形等不適症。陳醫師指出,膝蓋是人體下肢最重要的「負重關節」,不管是站立或走路,膝蓋內軟骨通常都要承受體重的壓力,若因為關節過度活動、姿勢不良、受傷、穿著不合身鞋子、溫度或濕度環境的改變等,都會引起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且年齡愈大愈嚴重。陳三元醫師進一步舉例指出,像是走太遠的路或經常頻繁地上下樓梯,以致於關節過度活動,或是站太久或坐太久而缺乏膝關節的活動,或是女性穿著不合身的高跟鞋,以致於無法有效地吸收觸地時的震力,或是受傷、溫濕度改變等,都可能會誘發或加重症狀。當病症發作後,患者膝關節常會感到疼痛、僵硬,尤其是關節活動後,但如果長時間靜止不活動也可能會導致惡化的發生。此外,早期患者膝關節變形以軟組織變形為主,若已經發展到末期,患者則以關節骨構造的破壞和變形為主。患者的保健之道,應注意積極妥善的保養。陳三元表示,患者要保養膝關節,適當的休息、良好的運動習慣、體重過重者需減重、避免攝取高尿酸飲食等都是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人應注意的保養方式,同時也需要配合進行復健或治療。陳醫師指出,受犯的關節在正常的位置下應盡量放鬆,但不要過度休息,否則關節會愈來愈僵硬;練習各方向的運動有助於避免。另外,體重過重者需減重,因為減輕體重能夠減少人體脊柱及下肢關節的負荷,可幫助避免關節惡化,飲食方面,應避免攝取高尿酸的食物,例如動物內臟、肉類、豆類食物等。除此之外,熱療、水療等復健可提供患者止痛、消腫、軟化組織及促進血液循環的幫助,而傳統中醫針灸或傷科局部處理有助於鬆弛局部肌肉緊張,減輕疼痛的作用,同時維持關節在正常位置以免病情惡化。至於西醫手術則適用於無法進行上述保守治療時。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元氣周報/記者許玉娟/報導】「容易罹患富貴手的人,應從年輕時就好好保養。」藍重吉指出,非必要盡量不要使用肥皂,以清水沖洗即可,擦乾後再塗護手霜。戴手套最好有兩層保護,接觸皮膚內層以棉質為佳,外層為不透水的塑膠或橡膠,或至少戴一層塑膠手套,減少手部反覆在乾了又濕、濕了又乾的環境下罹患富貴手,或使富貴手一再復發。只要把水分留住,手部皮膚的角質層就有機會恢復正常障蔽功能,那麼富貴手才有得救,所以洗完手一擦乾,就應立即擦上護手霜,如果情況嚴重,必要時可擦藥膏或服藥,把急性期壓下來。不過,長期就得靠手部的保養,若不有效控制,最後整個手掌都會脫皮、乾燥、龜裂,再來角質增加、手掌變厚,若是惡化到這種程度,就較難治療。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元氣周報/記者劉惠敏/報導】腳跟因經常活動,增厚的角質層彈性愈來愈小,一旦抵不過拉扯力,就造成腳跟龜裂。很少人注意到要保養腳跟,蔡凱宙說,腳底、腳跟沒有皮脂腺,因此,除了儘快治療腳跟裂傷,平時保養的方法就是「腳底抹油」,在該處塗抹油脂類保養品如凡士林,尤其是濕度不足的秋冬之際,更要呵護。腳跟裂傷、出血頻繁出現,在緊急處置後,最好還是就醫,確認是否有其他造成龜裂受傷的原因,確定正確用藥方向。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整理】問:上了年紀後,我就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的毛病,只要天氣一變化,我的腰椎及膝蓋就明顯痠痛,常被另一半笑說是「氣象台」。請問我這毛病,有沒有緩解或治癒的方法?(林先生,65歲,退休公務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建東答每年10月過後,天氣逐漸變涼,今年立冬是11月7日,天氣濕冷,因關節痠痛而就診的人也多了起來。冬天的保養不難,首要之道是維持體溫,天氣變冷時,可考慮熱敷或泡熱水來保暖。中醫古籍上建議,提早上床睡覺,晚一點再起床,並盡量避免天冷時外出,即可避免關節痠痛加劇。如果痠痛不適持續,可就醫接受遠紅外線照射、熱敷、中藥薰蒸,或是在針灸治療時搭配使用艾灸療法,以驅走寒氣,增加局部氣血循環。在用藥上,也可選用補氣或補陽的藥物,比如人參、黃耆、乾薑、附子等,留住身上的陽氣。所謂「寒者熱之」,天寒時節吃熱性食物,往往也有相同效果,冬季流行的當歸羊肉鍋、桂圓紅棗茶等食補,或是常用於補養筋骨的即飲包「養筋壯骨湯」,都是不錯的選擇。新北市淡水區陽明中醫診所院長陳昭明答:年紀大的人,通常都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毛病,保暖是避免關節痠痛惡化的基本要件,除了護膝、護腰等保暖品外,出門前先做好暖身運動,也可減少痠痛不適。至於坊間常見的芍藥甘草湯,是不錯的保養方,不妨多吃。「聯合門診」專欄幫您諮詢醫師解答各種疾病疑難,欲問診者請寫下姓名、居住地、病症、年齡和職業,用電子郵件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電子信箱。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報╱記者林麗如/平鎮報導】日前傳出保母因為手麻,造成嬰兒墜地不治的不幸,醫師提醒,婦女手麻很常見,尤其年關前,臨床病歷還比平常多了三、四成。壢新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林頌凱說,過年前家庭主婦忙著大掃除、打理年貨,除了體力上的負荷,其實更多時候是心情上的壓力,造成手麻無力,臨床上他常見婦女因為身體痠痛求診,詢問之下,多數人主因是心情焦慮,而非痠痛惡化。林頌凱說,許多人因為婆媳關係造成心理壓力,會反應在身體上的痠痛,他的「處方」是,幫助病人轉移注意力,並不刻意強調痠痛是來自情緒,想辦法引發病患開心的關鍵,比如提醒患者過年可以看到孫子、想念的人,通常過完年,這些手麻、痠痛就會不藥而癒。林頌凱提醒,中年婦女最常見的手麻原因有:腕隧道症候群、頸椎神經壓迫、周邊神經病變、肌鍵炎所導致的麻痺無力,其中最常見的是腕隧道症候群。患者一開始可能只是覺得早上剛起床手會僵硬,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出現脹脹、麻麻、刺刺的感覺,嚴重一點的會出現麻痺、灼熱、無力感。有些人騎車、做家事就會有手麻的感覺,嚴重的是沒做事、沒拿東西手掌也會麻,有些患者還常不小心打破杯盤,這時務必要正視問題、積極治療。林頌凱說,腕隧道症候群治療以保養為主,藥物效果並不明顯,首要減少手腕部位的過度使用。如果治療無效,檢查確定神經嚴重壓迫、手部肌肉無力、萎縮,才須考慮手術治療。醫師提醒,保養之道在於工作或運動的方式要調整,多做腕隧道伸展,重要的是,保持心情輕鬆,讓壓力有出口,就能減少麻的感覺。 ※延伸閱讀》‧電腦族、作業員 都是高危險群‧打鍵盤、握滑鼠… 錯誤方式手易麻 ‧年節打掃肩頸痠痛 也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
2014-09-23 健康百科.骨科.復健
【聯合晚報╱彭宣雅】不少老人家瘋「維骨力」,甚至成為親友長輩間熱門的伴手禮。營養師表示,「維骨力」只是顧「關節」,成分中完全沒有鈣,如果阿公阿嬤只靠吃維骨力補鈣、補骨頭,那就大錯特錯了。北市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表示,很多人搞不清楚,如何靠飲食來保養骨頭及關節,因此靠吃保健食品取代,但卻常吃錯,導致越補越糟糕。她提醒,除了吃保健營養品,骨頭與關節的保養,還是要靠平日的飲食來補強。洪若樸表示,葡萄糖胺是形成軟骨細胞的營養素,可以修補退化軟骨組織,增強關節靈活度。軟骨的組要成分為「膠原蛋白」和「葡萄糖胺」,臨床上常用葡萄糖胺改善退化性關節炎,促進關節內蛋白多糖及膠原蛋白製造。「膠原蛋白像鋼筋,建立強健軟骨;葡萄糖胺就像水泥,填補鋼筋中的空隙。」洪若樸表示,葡萄糖胺強力的抓水特性,可使軟骨的含水性夠,避免讓骨和骨間產生撞擊或摩擦。民眾要保護關節,首先避免體重過重,因為體重越重,膝蓋的負擔也越沉重。若想在日常飲食中保養關節,可多吃含膠質、軟骨素的食物,像如蹄膀凍、雞爪、蹄筋、豬耳、貝類、海參、海帶或是黑、白木耳等。 另外,也可以多補充深海魚(如鮭魚、鮪魚、鰹魚等),深海魚含豐富的EPA,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抑制關節發炎反應,減緩關節炎症狀。若要保養骨頭,則建議多攝取含鈣食物,例如各式乳製品、豆製品、小魚乾、海帶、芝麻,以及深綠色蔬菜。洪若樸也提醒,一天喝咖啡不要超過兩杯,而且最好用鮮奶代替奶精。除了飲食保健,最好每周做3至5次負重運動,如游泳、快走、慢跑等,並且多曬太陽,都有助於鈣質吸收。總之,護膝蓋和補骨頭是不同的,不要再補錯了。 ※延伸閱讀》‧鈣含量比一比(圖表)‧大量吃蔬果 素食者未必缺鈣‧牛奶喝愈多 骨折率愈高‧常用關節 壞得快?
2014-09-23 健康百科.牙科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如果缺了好幾顆牙齒(特別是後方沒有牙齒,甚至全口無牙),可能就得考慮裝活動假牙。缺點是剛配戴活動假牙時,會有異物感,需較長時間適應,且說話或用餐時較容易鬆動,咀嚼力較差,加上每次用餐後都要拿出來清洗,晚上睡覺時要取下浸泡於消毒液或清水中,避免細菌或黴菌孳生,過程較為麻煩;優點則是費用較省,易調整。林顯書表示,活動假牙依使用的範圍,可分為全口及局部活動假牙,假牙基座則大致可分為金屬床,它是由鈷鉻合金鑄造或鈦合金製成金屬支架,另一種則是樹脂做的支架。近來,較為風行的是植牙,它可避免傳統固定假牙需將鄰牙磨小,也可用於活動假牙,讓原本搖搖晃晃的活動假牙更穩固。值得注意的是,牙周病學會前理事長呂炫堃強調,製作好假牙需先有健康牙周,若貿然將假牙裝置在有牙周病的牙齒附近,不僅會影響齒模的精準度,而且不良假牙也會使牙齒清潔不易,牙周病更加惡化,影響假牙咬合功能與使用壽命。台大醫院牙科主治醫師鄭偉立也提醒,不少老人常以為,假牙既然是人工補綴物,就不會壞、不需保養;其實似是而非,即使是固定假牙,在牙套下方還有自己的牙齒及牙根,所以仍要注重口腔的清潔工作,否則仍會有蛀牙及牙周病。另外,如同車子每年需進廠維修保養,一般在做完假牙治療後,最好定期每半年回診進行口腔檢查及假牙的調整,才可確保口腔的健康及假牙功能的正常。【2010/01/14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元氣周報/記者潘欣中/報導】大多數人都會誤解,以為聽力有問題,是隨著年紀增長器官退化所致。其實,不同年齡的人都有機會罹患耳疾,一些後天耳疾或長期暴露在嘈雜環境,都會讓聽力受損。桃園聖保祿醫院耳鼻喉主任施偉勛說,一旦聽力退化,未必可復元。耳機、手機 兩大聽力殺手每周超過40小時處於85至90分貝的環境下,又沒做保護措施,會傷害耳蝸的精密細胞,造成聲震損傷,因為耳朵的柯蒂式器內毛細胞,是受損後就無法再生的。戴耳機聽音樂亦然,有研究指出,MP3播放聲音大多超過100分貝,幾近噴射機起飛的120分貝,長期下來聽力肯定減退。愛拿手機聊天的人也要注意,美國耳鼻喉學學會研究指出,即使每天講手機僅1小時,也可能造成聽力永久性損傷。尤其是接通的一瞬間,對耳朵的影響最大。最佳保養 就是不要管它耳科醫師常被問到如何保養耳朵?林口長庚醫院耳科主任吳哲民說,最好的保養之道,就是不要管它,耳朵不去理它,通常很少需要找醫師,如果對耳朵過分照顧,常又挖又清,反而容易出問題。游泳洗澡後,需要清理耳朵嗎?耳朵感覺進水,不用棉花棒清理,會乾淨嗎?事實上,人體的構造是非常奇妙的,耳朵本身就有自我清潔保護功能,外耳道持續不斷的有耳垢分泌,耳垢也會慢慢排出外耳道。如果覺得耳朵進水,可將毛巾擰乾,擦拭外耳道的開口即可,如果水很容易流到外耳道的深部,就要考慮戴防水耳塞。常挖耳朵,有什麼不良影響?1.可能使外耳道的皮膚缺少油脂,且會乾燥搔癢。2.表皮挖破,可能引起細菌或黴菌的續發性感染。3.用棉花棒清耳朵時,可能會將耳垢往內推,進而堵塞耳朵,影響聽力。4.挖耳朵時,自己不小心或手被人碰到,誤傷外耳道導致皮破血流,甚至耳膜挖破,影響聽力。耳垢如何自己排出?會不會很惡心?耳垢由內往外移動是很緩慢的,當它移動到外耳道的開口時,會因為說話或吃東西時,嘴巴的張開或閉合而掉落,由於每次自然掉落的數量很少,人不會有感覺。耳垢不清留著幹嘛? 它有什麼功用嗎?耳垢是有功用的,它除了提供耳朵內皮膚適當的溼度,預防細菌感染外,還可以減少小蟲的入侵,所以除非耳垢將整個外耳道堵塞影響聽力,或者為了詳細檢查耳朵或耳鏡檢查時,耳鼻喉科醫師才會適度的清除,平常還是不要理它比較好。護耳7要訣遠離噪音的干擾少用耳機聽音樂手機通話別過久亂掏亂挖最危險耳滴劑謹慎使用控制心血管疾病要定期檢查聽力【2009/09/06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元氣周報/記者吳文良/報導】 助聽器選配的主要原則是「買適合的,而不是買最貴的」。楊政謙說,例如助聽器有的是掛在耳朵後面,有的是塞在耳朵裡面,這些選擇必須視病人的聽力損失情形、病人行動的方便性等來多面向綜合評估。好的助聽器選配,須依病人的聽力圖及語言聽能情況來量身訂製,所以相同的助聽器用在不同人身上,效果可能就不好,因此有些老人家想先用別人的試看看,再決定要不要買,結果不試戴還好,一戴反而對助聽器產生不良及厭惡的感覺,馬上就放棄配戴的意願,因為感覺不適合、不舒服、不太真實。其實現在有品牌的助聽器公司或是醫院耳鼻喉科,大都有提供免費試聽或試戴服務,或是提供配戴後的保養與服務,這才是較佳的嘗試方式。目前的助聽器多為數位式,能更精準的針對聽損頻率來調整所需的聲音大小,但助聽器不像眼鏡,戴上後無法像以前一樣聽得清楚,仍須有適應期,約1至3個月,並視情況調整。老人聽力有問題須就診於耳鼻喉科專科,並經專業的檢查與評估,再透過耳鼻喉科語言治療的聽能衛教,來對這些銀髮族作最適當的治療。【2009/09/06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講話講到沒聲音,該怎麼辦才好?耳鼻喉科醫師孫強表示,人的嗓子也需要保養,有些行為應該盡量避免,有些行為則是主要的保養原則,基本上,民眾應做到「七不七要」,有助於保養嗓子,以免講話時沒聲音,造成生活上的困擾。孫醫師舉例指出,所謂「七不」就是要民眾盡量避免的情況,譬如不要常常大聲說話、不要長時間跟別人交談、不要在吵雜環境當中大聲嘶叫或大聲笑、不要用音階過高或音階過低的發聲(譬如模仿某些聲音)、不要經常吃一些刺激性食物(包括抽菸、喝酒)、不要過度用力清喉嚨或咳痰、不要在進行運動時交談等。孫醫師進一步舉例指出,所謂「七要」就是要民眾盡量做到的事情,譬如建議民眾要盡量採用「腹式」或丹田來發出聲音、當聲音沙啞的時候要禁聲休息一陣子、要適當的從事一些戶外運動(有利於全身肌肉適度地放輕鬆,對嗓子也會有一些益處)、要經常維持口腔或嘴唇的濕潤、要養成規律的生活及充足的睡眠、平常要維持平穩的情緒,以及平常講話最好要以平緩的音調、音量、速度來說話。平常民眾只要多多保養自己的嗓子,就容易避開一些問題或毛病,譬如造成慢性聲帶炎、聲帶長繭、聲帶長息肉等皆是。【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電視廣告中,孟姜女哭倒長城吃喉糖保養喉嚨,醫師表示,不論是澎大海、梨汁、喉糖或其他中草藥飲品都有生津濕潤效果,舒緩局部有痰、喉嚨疼痛等不適症狀,但最好的護嗓方式仍是多喝溫開水來潤喉,護嗓效果最好。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澎大海、牛蒡子都可有效消除聲帶水腫,按壓大拇指指甲根外緣的少商穴,也有助開嗓。王棨德提醒,最近歌唱節目很風行,帶動了民眾唱歌風氣,不少民眾為了學習歌手高亢、爆發等各式技巧,增加喉嚨疲勞。他表示,歌手美聲超過五成是天生的,技巧應該透過正規學習,硬要比照職業歌手飆高音,會適得其反。雙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趙品植表示,唱歌時,不要飲酒,少吃炸的、辣的、口味重鹹的食物,咖啡與濃茶最好避免,因為咖啡因具興奮效果,將使咽喉乾燥,不利於發聲。 ※延伸閱讀》‧護嗓六大秘方‧保養嗓有宜忌 七不七要‧K歌太high傷嗓 澎大海救不回
2014-09-23 健康百科.耳鼻喉
【聯合報╱記者曾增勳/桃園報導】 「耳朵癢就掏耳朵」,觀念不對哦!桃園市聖保祿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曾怡凡說,「不要亂挖耳朵就是最重要的保養」,因為掏耳工具可能沒有消毒、反覆使用,成為細菌傳播媒介,別貪圖一時方便,才能免於耳朵感染。65歲的張先生,長年游泳健身,最近深受耳朵癢困擾,隨身棉花棒、耳耙子不離手,他求助曾怡凡,檢查才發現是掏耳朵掏得太厲害引發感染。曾怡凡發現,天氣熱、游泳戲水的人變多,類似張先生耳朵發癢就醫的人數也增加。耳朵癢的原因,包括慢性外耳道發炎,還有神經性耳癢症,可能自律神經失調,形成病人不自覺挖耳朵習慣,也因頻繁挖耳朵,造成耳道慢性發炎。年紀較大、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季節交換時,也會容易耳朵癢,一般人習慣用棉花棒、耳耙子掏耳朵,往往短暫緩解耳朵癢感覺,卻無法完全改善,主因是耳道只要輕微刺激,充血就會有發癢感覺,重者會痛。「耳朵健康最主要靠平時保養」,曾怡凡表示,不要亂挖耳朵是最重要的保養,耳道代謝物正常不會造成阻塞,所以掏耳朵沒有絕對必要,反而使用髮夾、筆蓋等不當工具,因附著的細菌會造成耳道感染。「保持耳朵乾燥」,洗澡或游泳後,最好將耳道弄乾,一般棉花棒並非無菌,不推薦使用,反而容易將耳垢推入深處,無法自然排出,最好方法是用吹風機,從遠處吹入耳朵,吹乾頭髮時順便將耳朵吹乾。曾怡凡提醒,許多男性理髮時喜歡接受掏耳朵額外服務,但「最好避免」,非專業人員幫忙掏耳朵,往往工具沒有消毒、多次使用,形成細菌感染,不要貪圖一時方便才能避免耳朵感染。一旦發現耳朵不正常分泌物或感覺阻塞,最好找耳鼻喉科診治。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 高雄市一名陳姓女子日前軟式隱形眼鏡突然在眼中破裂,自行摘除,但未注意還有部分碎片卡在眼睛中,強烈的異物感使她眼睛紅腫難耐,緊急送醫取出鏡片時已傷至角膜引發潰瘍,差點兒失明。信合美眼科院長楊志盛醫師表示,若有異物不小心進入眼睛,有時候會有部分卡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此時如果沒有馬上取出,不但會造成不舒服,還有可能造成終身遺憾。陳小姐說,那幾天很忙,忘記保養隱形眼鏡,早上配戴時,軟式鏡片居然無預警的在眼睛上破裂。當下左眼突然視線模糊不清楚,照鏡子後發現是隱形眼鏡破裂,將碎掉的鏡片取出後,不知已經有部分移至眼球側邊,直到晚上眼睛紅腫極度不適,前往醫院檢查,才取出另外一部分卡在裡面的鏡片。楊志盛表示,隱形眼鏡若不按時保養,不但容易造成細菌感染,還會有破裂的危險;若是傷及眼球,可能造成角膜炎進而引發角膜潰瘍。一般來說,外傷與感染是角膜潰瘍兩大主要致病原因,正常完整無缺的角膜上皮細胞可以抵抗外物入侵,但是如果角膜上皮細胞受到損傷破壞時,自然就會較易感染造成角膜潰瘍。 【2009/02/24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不景氣,許多民眾節衣縮食,但隱形眼鏡藥水可省不得。眼科醫師發現,部分隱形眼鏡族為節省開支,只用生理食鹽水清洗隱形眼鏡,或把日拋型隱形眼鏡當周拋型使用,以致角膜感染、破皮。台灣隱形眼鏡族群多達2至3百萬人,由於隱形眼鏡與眼睛貼近,一旦配戴習慣不良、清潔習慣不佳,有角膜感染之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陳子儀指出,最近碰到一名30多歲粉領族掛急診,她眼睛分泌物增多及角膜缺氧而血管增生,仔細詢問,才得知她經常熬夜加班,下了班又疏於清潔隱形眼鏡,只用一般生理食鹽水來保養鏡片。陳子儀說,這名女子已有多次就診紀錄,不是常戴著隱形眼鏡睡覺,就是過於節省,把日拋型隱形眼鏡當周拋型使用,因而角膜已呈現潰瘍所形成的白斑,但每次就診領藥回家後,就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昨天來台的美國隱形眼鏡視光學專家愛普斯登(Dr.Epstein)提醒,目前雖有逾五成隱形眼鏡族選擇高透氧的矽水膠隱形眼鏡片,但它並非眼睛健康的萬靈丹,研究發現,部分隱形眼鏡保養液中的殺菌劑成分屬於小分子,容易在浸泡過程時吸附在矽水膠的隱形眼鏡鏡片中的孔洞,然後在配戴時釋出,進而傷害到角膜上皮細胞。陳子儀和愛普斯登都提醒,不論使用哪一種材質或哪一種方式隱形眼鏡,務必徹底正確保養,千萬不以只用自來水以及生理食鹽水保養隱形眼鏡,而保養業液的選擇也應多請教眼科專家。隱形眼鏡3不3要●不超時配戴●不戴著隱形眼鏡睡覺●不戴隱形眼鏡戲水、泡溫泉●要每天依照清洗程序清洗隱形眼鏡●要定期更換隱形眼鏡與眼鏡盒●要定期就醫檢查眼睛健康狀況【2009/02/26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報/記者彭芸芳/新竹報導】 配戴強調讓眼球看起來放大和變色的隱形眼鏡「娃娃鏡片」者,要小心了,近來眼科門診出現多起角膜破皮潰瘍的女患者案例,她們為了追求像女明星閃亮動人的電眼,付出不小的代價。近來這種「娃娃鏡片」對女學生最有吸引力,在眼鏡行大賣,連網路上來路不明的鏡片也跟著走紅。署立新竹醫院眼科醫師夏煒瑋表示,暑假剛結束,門診中因不當配戴這種角膜放大片求診的女高中生很多,多數患角結膜炎或角膜水腫,少數角膜破皮潰瘍。這些女生大都沒戴過隱形眼鏡,清潔保養不確實,而且超時配戴,戴上後出門玩或打工,直到回家睡覺前才摘下,已超過12小時,甚至有人購買網路上來路不明的眼鏡。夏煒瑋指出,角膜放大片應該定位在美容用途,不宜長時間配戴,因為要達到讓黑眼珠部分放大,尺寸比一般隱形眼鏡大,覆蓋住眼球表面的面積較大,導致透氧率偏低,再加上鏡片都有染色,染料可能引發過敏或發炎,容易造成角膜缺氧而受損、甚至潰瘍。這類鏡片為了避免因鏡片移位造成「雙瞳」,往往會配戴弧度偏緊的鏡片,結果造成淚水交換不易,角膜更容易缺氧;加上不少高中生為了省錢,把日拋當周拋、周拋當月拋戴,每天戴的時間過長。她強調,該拋就要拋,每天戴時不超過6小時、不要買來路不明的劣質鏡,展現「電眼」才能無負擔。 【2009/09/09 聯合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元氣周報/記者林秀美/台北報導】Q:老花眼鏡用買的(固定度數),而不用驗光配鏡,對視力有不良影響嗎?A:前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潘志勤說,配老花眼鏡不能只考慮度數,還要兼顧兩眼平衡度、瞳孔距離及頭型大小等,須視個人條件量身打造。且老花眼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重,到了55-60歲才會穩定。坊間販售的固定度數老花眼鏡,未必適合每個人,只能當臨時用。如果配戴不適合的老花眼鏡,視力容易疲勞,產生頭痛、工作效率變低等問題。Q:老花可透過生活習慣或者食療預防嗎?A:高雄榮總傳統醫學中心主任吳景崇說,老花眼雖是老化必然的過程,但平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做好個人保健,仍可延緩老花眼到來。建議每天在眼睛周圍的穴位按摩3至5分鐘;另外,中藥枸杞子、明目地黃丸也有明目作用,可將枸杞子煮水喝保養。吳景崇說,他的舅父本身是中醫師,平時重視保養,到了93歲都沒有老花眼,繼續為人把脈問診,4年前往生,享年94歲。【2009/09/13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整理;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視網膜科主任賴旗俊】問:我今年63歲,眼睛毛病一大堆,兩眼各打了一次雷射,視網膜黃斑部已經有病變,醫師建議我可吃葉黃素來保護眼睛。請問,視網膜黃斑部平常要如何保養、該注意哪些事項?醫師要我補充的葉黃素,成分又是什麼?對我眼睛的狀況能否有改善?(謝女士,63歲,台北市,家庭主婦)答:文中謝女士未提到自己是哪一種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如果是老年性的黃斑部病變,平日要保養,第一就是不能抽菸,同時要控制血壓、血脂肪,避免高脂肪、高油、高鹽的飲食、多休息。白天在戶外活動時,要避免強光直射眼睛,可以戴上合格的太陽眼鏡,盡量防止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現在滿流行補充葉黃素,其實目前並沒有大規模的研究證實補充葉黃素對眼睛的好處,但葉黃素可以過濾藍光,避免對黃斑部的傷害,但人體不會自行合成,一般存在於深綠色蔬菜、水果中。如果是一般保養,建議只要能夠一天吃到一飯碗的蔬菜量、兩到三天吃一次深海魚,攝取的葉黃素量便足夠。但如果討厭吃蔬菜、不愛吃魚,或者是黃斑部病變程度較為嚴重,這時可以考慮補充葉黃素的錠劑。欲問診者寫下姓名、病症、年齡和職業,寄到uen.money@udngroup.com.tw電子信箱或傳真(02)8692-5832【2010/04/12 聯合晚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元氣周報/文/新竹黃士元】本人80多歲了,以前有點老花(約200度),三年前診出有白內障。我婉拒開刀,選用藥水,至今很少複診,病情也未劇增。我平常保養眼睛的方式:用毛巾泡水擰乾後,冷敷雙目一、二分鐘,三年來一直沒有間斷。什麼原因我不知道,有無學理根據呈請參考。(老花眼好了一些,寫字看報不用戴老花鏡了!)【2010/05/02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元氣周報/文/屏東江河海】 我的媽媽、外婆、舅舅和阿姨都患有青光眼,其中舅舅變成全盲,其他人也近乎失明。為防萬一,我們兄弟姊妹都很重視眼睛的保養,每年都會到眼科醫師那裡量眼壓、做檢查。我覺得眼睛對光線很敏感,太強的光刺眼不舒服,太弱的光看不清楚,所以我有四副眼鏡:1.平時看書用280度的老花眼鏡;2.使用電腦時用180度的眼鏡;3.看電視用100度的眼鏡;4.開車時則用100度的有色眼鏡。我覺得做不同的事情應該戴不同的眼鏡,雖然需準備多副眼鏡有點麻煩,但對眼睛的保養真的很好,讓眼睛不至於看東西很吃力,或覺得光線太強不舒服。這四副眼鏡我已經使用將近四年,表示我的視力一直維持原樣沒有變差,謹提供讀者參考。【2010/05/02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元氣周報/文/台北林文】 我的護眼二法,主要是讓眼睛呼吸:其一是在郊外或公園綠地,對著林木或綠色植物,用眼睛作深呼吸,睜大眼睛,心隨意轉,意到氣到。覺得清涼的空氣,徐徐由眼睛透過視網膜進入,隨時隨地可做。道理據說是吸收綠色的能量,洗滌水晶體。其二是每天泡熱茶,早晚兩次熏眼睛,讓熱茶的蒸氣進入眼睛,覺得清明。我也吃枸杞、做眼睛按摩……二十年前有飛蚊症,已十多年不曾出現。十年前有白內障,迄今沒有惡化,當然,眼睛如果有毛病,還是及時看醫生,以上只是個人保養之道。【2010/05/02 元氣周報】
2014-09-23 健康百科.眼部
【元氣周報/文/台北王新偉】 資訊社會,現代人常因工作壓力大或熬夜,用眼過度和眼睛疲勞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通病」,而充足的睡眠和適度的休息是讓眼睛獲得最佳保養的不二法門。如果做不到,筆者有一個小撇步,可以讓眼睛快速紓壓,迅速減緩眼睛疲勞和不適的感覺,不妨一試。方法非常簡單,就是雙手快速摩擦,大約幾十下產生灼熱感時,馬上以熱掌心敷於雙眼上,瞬間將手心的熱量傳遞到眼部,如此重複數次,眼睛疲勞的狀況即可得到舒緩。這種DIY熱敷法是利用自身的體溫產生熱流,藉心手相連以血液傳導熱再轉至眼部,從而加速眼部周圍的血液流通,使眼睛得到適度的保健。熱掌心敷眼可以隨時隨地做,也可以舒緩緊張情緒,適度放鬆大腦,還是天冷時一種很好的自我保健良方。【2010/05/02 元氣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