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魚肉
共找到
519
筆 文章
-
-
2023-03-26 養生.抗老養生
吃對食物成養生之道!專家揭日本人長壽祕密:天天吃5種食物
【本文重點】日本人壽命偏長,全國有9萬多名百歲老人。很多人從小被教導「把食物當成藥品」,吃對食物成了當地盛行的養生之道。援引日本政府數據,9萬526位年齡至少100歲的百歲老人中,小面積離島沖繩是全球百歲老人密度最高的地區。宮下麻子為CNBC旗下生活資訊網站make it撰文,介紹日本養生飲食五大秘訣,包括日本紫甜薯、味噌湯、白蘿蔔、海藻和魚類等。--by ChatGPT日本人壽命偏長,全國有9萬多名百歲老人。很多人從小被教導「把食物當成藥品」,吃對食物成了當地盛行的養生之道。日本政府負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政府部門「厚生勞動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2022年數據顯示,該國有9萬526位年齡至少100歲的百歲老人,是20年前的五倍多。小面積離島沖繩(Okinawa)更是長壽天堂,是全球百歲老人密度最高的地區。媒體CNBC旗下生活資訊網站make it營養學家作者宮下麻子(Asako Miyashita)追蹤傳統日式飲食,列出她本人和家人天天吃、維持健康長壽的五項食物。1. 日本紫甜薯來自沖繩的紫甜薯(日語中稱為“imo”)通常被當作零食或甜點食用,富含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和花青素,這些成份是普遍存在紅色和紫色蔬菜中的抗氧化劑,可抗衰老,而且有助於改善血糖水平、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 味噌湯日本常見含發酵食材的菜餚,味噌湯就是其中之一,備受歡迎,味噌由發酵大豆和穀物製成。發酵食品中富含益生菌、活細菌或酵母,有助於平衡腸道健康、增強免疫系統。研究發現,食用最多大豆發酵食品(如味噌、豆腐和豆豉)的男性和女性,早逝機率比很少食用這類食物的人低10%。3. 白蘿蔔根莖類蔬菜是很普遍的日本食材,提供多種獨特的健康要素。蘿蔔富含維生素C,可預防感冒、增強免疫系統,一個蘿蔔含有每日維生素C攝取量的 124%。其他根莖類蔬菜也有豐富營養成分,包括胡蘿蔔、甜菜、歐洲蘿蔔(parsnips,防風草根部)和圓頭狀的大頭菜(turnips)。4. 海藻海藻富含鐵、鈣、葉酸和鎂等重要礦物質,每天吃有助於添加纖維,而攝入足夠纖維可降低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此外,海藻含有岩藻黃質和岩藻依聚醣等抗氧化劑,有助於抗發炎、抗衰老和抗癌。5. 魚類宮下麻子經常在日常飲食中加入蛋白質,尤其鮭魚等高油脂魚類,魚肉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壓及三酸甘油酯、緩解炎症。日本人飯前常說「itadakimasu」,意思是「我謙卑接受」,對動物和農民表達感激之情。宮下麻子相信,這樣的正念飲食也助於健康、提高生活品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2 養生.聰明飲食
女狂吃它3個月,膽固醇飆!吃海鮮避3部位不用怕 真正壞膽固醇惡魔食物是他們
【本文重點】腎臟科醫師分享一名慢性腎衰竭病史患者因長期食用高膽固醇鮭魚卵導致腎功能惡化的案例。海鮮含有高膽固醇的部位主要為雞心、魚卵、烏魚子、蟹黃和蛋黃等,魚皮和肉類內臟類的攝取也應節制。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是真正的壞膽固醇元凶,豬油、牛油、肥肉、人造奶油製品、油炸食品和全脂牛奶等應減少攝取。--by ChatGPT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在《健康好生活》節目分享,一名本身有慢性腎衰竭病史的患者,每3個月會固定追蹤腎功能,原先腎功能約有60分,某次回診突然降到40分,低密度膽固醇也從90飆到250(正常為100~129)。經問診,患者透露本身很喜歡吃鮭魚卵,因在菜市場看到很便宜的鮭魚卵便經常買來吃,連吃了3個月後,竟導致腎功能狂降。其實海鮮一向被視為優質蛋白質來源,但如長期吃進太多肉類、內臟類、海鮮、酒精等,可能因攝取過多含普林食物引發尿酸飆升,造成腎功能惡化。本身有腎臟病史的人更應節制食用。不過,上述案例最大的問題是,她吃的是海鮮中膽固醇含量高的「卵」。海鮮≠高膽固醇 但吃海鮮避3部位不少人都有迷思,即海鮮吃多會導致「高膽固醇」?事實上,海鮮類的膽固醇含量雖比肉還高,但其飽和脂肪較少。並且因海鮮內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反而可降低壞膽固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劉彥均曾受訪指出,白肉與海鮮類,雞心、魚卵、烏魚子、蟹黃、蛋黃等部位都屬高膽固醇食物,魚肚、魚皮或雞皮等油脂較高,應注意其份量的攝取。因此要注意,吃海鮮時,少吃頭部、內臟或卵黃;吃魚時,多吃魚肉,少吃魚皮,就能大幅降低膽固醇攝取。膽固醇真正元凶: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而壞膽固醇的真正元凶,其實是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例如肥肉、培根、豬油、牛油、奶精、酥油等,攝取此類食物更容易促進體內合成膽固醇。還有富含飽和脂肪的食物包括:蛋糕、餅乾、麵包、甜點、乳酪、冰淇淋、椰奶、巧克力等,都不宜吃多。控膽固醇應該少吃的食物.豬油、牛油、雞皮、魚皮、肥肉、蝦蟹的頭部及卵黃。.加工處理肉,如火腿、臘腸等。.人造奶油製品,如蛋糕、餅乾、麵包、甜點、乳酪、冰淇淋、椰奶等。.油炸食品。.全脂牛奶。【資料來源】.YouTube《健康好生活》.常吃海鮮容易吃進過多膽固醇?營養師曝膽固醇最主要來源.不只痛風,也會傷害心血管、腎臟 高尿酸如何控制?
-
2023-03-19 養生.營養食譜
春日野餐 一口點心輕鬆做
告別濕冷,春天來了。陽光普照的日子,在草坪上野餐吃吃喝喝曬太陽迎微風好愜意,今天介紹幾道方便好吃好做的野餐料理。野餐料理小秘訣1.做成一口大小方便入口2.不要有骨頭或魚刺3.避免帶有湯汁鮭魚飯糰鮭魚片用鹽和米酒兩面抹一下,用廚房紙巾擦乾,下鍋煎熟,去掉魚刺將肉壓小塊備用。飯煮好趁熱加入壽司醋拌勻,再加入鮭魚肉和山葵醬,雙手沾水將鮭魚飯整型成小圓球,再放上海苔片。照燒雞雞腿肉去骨,用鹽和米酒略醃,雞皮朝下入鍋兩面煎熟,糖、米酒和醬油調成醬汁入鍋煮到醬汁濃稠,雞肉切塊,淋上醬汁撒上芝麻即成。玉子燒蛋三顆打散,加入少許高湯和鹽、糖調勻,小鍋用廚房紙巾沾沙拉油抹薄油,把蛋液下鍋用筷子把蛋皮層層折疊起再下蛋液如此三次,整型成長方形,待涼切塊。馬鈴薯蛋沙拉馬鈴薯去皮切塊,和雞蛋一起用電鍋蒸熟放涼,馬鈴薯、白煮蛋、小黃瓜、火腿皆切小丁,拌入沙拉醬和少許黑胡椒粉即成。玉米蝦沙拉蝦仁去腸泥燙熟切小丁,加入罐頭玉米粒、酸黃瓜丁和沙拉醬拌勻。燙花椰菜青花椰菜洗淨,削去梗的硬皮,切小朵,燒鍋水放入些許鹽和沙拉油燙花椰菜約一分鐘,調味也讓菜保持鮮綠。排放在便當盒中,可當裝飾也可食用。法國麵包中筋麵粉500公克,加入酵母粉5公克、鹽8公克、溫水360-380公克揉勻,蓋上濕布靜置一小時以上醒發,醒發後將麵糰分小塊揉成圓球或橢圓型,再醒發半小時。在麵糰表面噴水,入烤箱以220度烤約20分鐘即成,中間可再噴一次水,噴水的目的是讓麵包外皮更酥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7 焦點.健康知識+
指甲出現裂痕、脆弱易斷怎麼辦?醫:維生素D缺乏造成,靠「曬太陽」加速人體自行合成
【本文重點】指甲脆弱易斷可能是身體缺乏營養素或有疾病,例如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指甲健康。醫師建議每日補充維生素D和鈣質,3個月後指甲狀況改善。指甲異常可能也與疾病和營養素缺乏有關。補充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光照和食物,但不宜過度補充。如果指甲出現異常,應就醫檢查,找出原因與治療。--by ChatGPT指甲出現裂痕、脆弱易斷 恐是維生素D缺乏指甲出現裂痕、脆弱易斷,恐是體內缺乏營養素,甚至已有疾病悄悄找上門。一名50多歲女性,1年多年自覺「手指甲越來越短」,原以為是指甲先前受傷所引起,就醫檢查後發現其「25-羥基維生素D」偏低,醫師建議每日補充維生素、鈣質,3個月後指甲狀況逐步改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25-羥基維生素D」是維生素D在人體內的主要存在形式,維生素D屬脂溶性維生素,能協助調節鈣磷平衡、幫助腸胃道吸收鈣質,使指甲健康、骨骼強健、減少骨質疏鬆,還可能與癌症、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相關。何一成表示,上述個案指甲脆弱、顏色正常,指甲與指甲床連接的部分變短,以第四指較明顯,皮膚正常無紅斑,經過血液檢查,發現患者25-羥基維生素D偏低,因此建議患者每日補充800IU維生素D與500毫克鈣質,3個月後指甲的狀況改善。何一成說,部分疾病會造成指甲異常,例如「缺鐵性貧血」使指甲下凹如湯匙狀,「甲狀腺機能異常」使指甲脆弱與指甲床分離,「乾癬」造成指甲點狀凹陷,「黴菌感染」可使指甲變黃變厚,「心肺功能異常」可能引起杵狀指等。另外,有些營養素的缺乏也會引起指甲的變化,大小改變、甲面出現條紋或斑點、易碎裂、厚度變薄等,都可能是因缺乏不同的營養素引起。補充維生素D主要來源為光照 但要注意防曬何一成表示,補充維生素D主要來源為光照,當曬太陽時,人體可自行何成維生素D,但同時也要注意防曬;少部分維生素D從食物攝入,像是魚肉、蛋黃、牛乳、黑木耳、菇類等,皆屬於維生素D含量較多的食物;但當嚴重缺乏時,也可在醫師建議下以營養品補充。何一成提醒,指甲健康不僅會影響美觀及手部的功能,也可能顯示身體疾病及營養素的狀態,如果出現異常,宜就醫檢查,找出原因與治療;他強調,維生素不是越多越好,維生素補充過多可能對身體造成其他危害,最好經由醫師診斷後,依醫囑服用,才能對身體有益。延伸閱讀:.指甲斷裂,身體出了什麼問題?指甲3表徵反映疾病先兆.被診斷患有維他命D缺乏症卻骨頭正常?教授揭維他命D濃度的真相.他狂吞維他命D,一個月後引爆9大症狀!專家:維生素D中毒最嚴重恐腎衰竭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8 醫療.耳鼻喉
3原因讓喉嚨老是卡卡,出現這4種症狀才可能罹食道癌
「覺得喉嚨卡卡,一直有異物感,吞不下去也咳不出來⋯⋯ 」「喉嚨不舒服,不停清喉嚨、咳嗽變成習慣,有點尷尬⋯⋯」「聲音老是沙啞,多說些話就喉嚨痛⋯⋯」這些是在耳鼻喉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主訴。排除掉一些急性、細菌感染等情況,常被診斷為『慢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常見的病因1. 鼻涕倒流:包括過敏性鼻炎與鼻竇炎等。2. 與焦慮、壓力相關的咽喉緊張症:話講多了就會有症狀,一直清喉嚨,放假休息好了,上班又復發。常見於老師、業務、醫生、服務業等上班需要一直講話的族群。3. 咽喉胃酸逆流:逆流的胃酸及食糜內容物造成喉嚨的慢性發炎。由於這個疾病愈來愈常見,以下進一步說明。咽喉逆流的症狀及徵象「聲音沙啞、反覆清喉嚨、吞嚥困難、慢性咳嗽、咽喉異物感等」。從以上描述可看出,幾乎是慢性咽喉炎的同義詞了。每當告知病患時,病患總會回說:「可是我沒有覺得胃酸逆流啊!」確實,咽喉逆流與常聽到的胃食道逆流不同,不常有胸口灼熱感(火燒心)、或胃酸逆流感,研究發現逆流到的喉嚨的不一是液體,也可以是氣體;不一定是酸性的胃酸,也可以是非酸性的膽汁或消化蛋白酶。咽喉逆流的診斷診斷鼻出血,因為看到血;蜂窩性組織炎,會有紅腫熱痛,但關於咽喉逆流,醫生無法在咽喉看見胃酸,只能從它走過留下來的痕跡分析判斷,為了增加診斷的準確性,醫生會透過問診(或問卷)評估症狀及利用咽喉內視鏡來檢查。咽喉內視鏡可以直接查看喉部及聲帶,檢查喉嚨黏膜是否充血、聲帶有無水腫或附近組織有無損傷,這些都是咽喉逆流的跡象。內視鏡並不會讓人太不舒服,會建議患者接受檢查,主要是要先排除口咽或喉嚨惡性腫瘤的存在。咽喉逆流的藥物治療治療的目標是減少胃酸的刺激。與一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同,面對喉嚨慢性發炎,民眾會問是否要用消炎藥或抗生素,但消炎止痛頂多用於急性期,這類藥物可能會刺激更多的胃酸而加重病情,另外抗生素是用來消滅細菌的,而慢性咽喉炎很少是因為細菌感染導致的。常用的藥物有:1️.胃酸抑制劑,減少胃酸的分泌量,有以下兩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耐適恩Esomeprazole、泰克胃通Lansoprazole、百抑潰Rabeprazole Sodium)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泰胃美cimetidine、胃莫潰famotidine、善胃得ranitidine)2️.制酸劑(胃藥),用來中和胃酸3️.其他:海藻酸製劑(在胃部形成屏障阻擋逆流)、促腸胃蠕動藥(加快胃排空)、抗憂鬱劑(調整自律神經的失調)治療流程需要吃多久的藥取決於您症狀的嚴重程度,一般會建議治療兩到三個月,並追蹤觀察用藥後的病況,約有五、六成的病患會得到改善;對於沒有改善的病患,可以調整藥物的劑量與使用時間,從治療的結果來倒推可能的病因,也就是說,如果治療有效,可以反過來確認這個診斷。如果治療無效,就要思考其他疾病的可能,因此,需要與您的醫生密切合作,以尋求最佳治療方案。治療兩、三個月後,如果沒有進步,會建議患者進一步接受檢查,找出更準確的病因和決定下一階段的治療方向。檢查包括:1.胃鏡檢查: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排除食道癌。2.24小時食道酸鹼度檢查:紀錄逆流的發生頻率及時間,是目前最客觀的診斷工具。3.食道動力學檢查:檢查食道蠕動功能。至於那些吃了藥會好、停藥又復發的患者,更是需要與醫師討論如何服藥,而且要密切追蹤有無用藥的副作用,以最常使用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來說,要注意可能造成身體微量元素(如維他命B12、鈣、鎂離子)吸收不良、造成困難梭狀芽胞桿菌有關之下痢、腎臟疾病等等。(註:筆者曾聽聞有些病患為求方便自行到藥局買藥,一試成主顧吃長期,實在毋湯!)逆流患者的生活與飲食胃酸是好東西,但分泌太多就不好,藥物的目標是減少胃酸分泌,但這比較像是治標,真正治本的方法應該去思考它為什麼會分泌太多,之所以會分泌太多還是歸因於不合適的生活方式與飲食型態。生活型態:壓力、焦慮、熬夜、宵夜、暴食、抽煙⋯⋯,老生常談了。飲食建議:植物蛋白(各式豆類、燕麥、堅果、菠菜、花椰菜、蘑菇⋯⋯)、各式蔬菜、低脂的動物性脂肪(魚肉、雞胸肉、里肌肉⋯⋯ ),有研究指出地中海型飲食會有幫助,烹調料理方式也有影響,宜清淡、避辛辣。過度加工的精緻澱粉、高油脂的紅肉、各類零食、甜點,都是地雷。美國消化醫學會的治療指引,建議少量多餐、減重、戒煙,避免油膩飲食、碳酸飲料⋯⋯,睡眠時枕頭墊高或者左側側躺。至於咖啡,廣告台詞耳熟能詳,連醫生都直覺它就是胃酸逆流的原兇,但是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其實並無相關,咖啡可能只是代罪羔羊。關於胃酸逆流跟飲食型態的研究仍在進行,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所有關於飲食的衞教,醫生也只是根據病理生理的推論來給出建議而已,其實最正確的飲食方式並不是聽別人的,而是聽自己的!「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傾聽自己身體怎麼說最重要,吃了之後覺得不舒服的就是少吃!」其實不管是咽喉逆流、胃食道逆流,或是想要減重、促進健康、避免大腸癌等其他惡性疾病,最重要的都是調整生活方式與飲食型態,管好所有吃進肚子裏的東西,就先健康一半了!【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關於胃酸逆流變成慢性咽喉炎的那些事】
-
2023-03-08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
痛風一發作起來真的讓人非常困擾,關節又腫又痛,有時連行走都相當的困難,不少人都有痛風的問題,營養師張語希也表示,遇到好幾個朋友、門診病人反應有痛風問題,發作時關節痠痛連走路都無法,只好用輪椅或拐杖代步。若想避免痛風發作,飲食就相當的重要,除了要避免高普林的食物外,還有許多飲食習慣要注意,營養師張語希便整理出完整的痛風飲食指引,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痛風是什麼?什麼原因會造成痛風?痛風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營養師張語希指出,關節紅腫、發熱、疼痛是痛風的主要症狀,由於發作時非常的疼痛,連風吹過都讓人疼痛難耐,因此被稱為「痛風」。營養師張語希提到,痛風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高普林飲食、壓力、過勞、攝取過多含糖飲料、運動過於激烈等,導致體內生產過多的尿酸;第二,因為高脂肪飲食、酸性食物、過於肥胖、飲酒過量、腎功能不全等,導致尿酸排泄速度降低。 當尿酸過多或尿酸代謝異常,無法排出的尿酸結晶就會推積在關節、腎臟部位,引起發炎、疼痛。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積在關節處的結晶會導致關節腫大而無法穿鞋,因此許多病患只好改穿寬鬆的拖鞋。什麼是「高普林」?痛風要避免哪些食物?許多人都知道要避免痛風發作,就要少吃高普林的食物,但普林是什麼?為什麼要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呢?普林就是「嘌呤(purine)」,是細胞內DNA及RNA的組成成分之一,營養師張語希表示,當人體老廢細胞或食物分解,便會釋出細胞內的普林,而普林代謝後就會產生尿酸。因此,營養師張語希建議,痛風時應避免攝取豬肝、小腸等內臟類食物,以及虱目魚、蛤蜊、干貝、吻仔魚等海鮮類,因為這些食物普林含量都相當的高,此外,濃縮肉汁、火鍋湯、雞湯、燉煮肉汁、含糖飲料、酒精也要避免。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營養師列5點建議而除了要避免上述的食物外,營養師張語希也整理出5點建議,告訴民眾痛風發作時可以怎麼做。第一:保持均衡飲食,五穀雜糧、蔬果類、蛋豆魚肉類應以2:2:1的比例攝取。第二:每日飲水2000c.c.以上,幫助身體排泄尿酸同時預防腎結石。第三:適量攝取豆製品,植物性普林不會提升體內的尿酸濃度。第四:攝取適量蛋白質。第五:減少油脂攝取。民眾若有痛風困擾,不妨將營養師整理的飲食建議記錄下來,在平時注意這些飲食重點,改善痛風發作的問題。 【資料來源】營養師張語希-你有痛風的問題嗎? 【延伸閱讀】聚餐吃火鍋不掃興 控制飲食避痛風許效舜痛風「吃1隻蝦住院9天」 營養師教你怎麼吃才不會痛?【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946】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3-01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除了蛋白質還有哪些營養素?吃不到蛋可吃這5類食物替代
台灣從過年前就鬧蛋荒,每天缺蛋快200萬顆。雞蛋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卵磷脂,營養價值相當高,很適合牙口不好的老少民眾。但,此時可以吃什麼食物來替代蛋的營養呢?【延伸閱讀:雞蛋營養成分一覽】1.優質蛋白質雞蛋最重要的營養素為蛋白質,一顆雞蛋約含7公克蛋白質。其實,含蛋白質營養的天然食物相當多元,從豆類、魚、肉、牛奶都可以獲得。建議豆類可以優先選擇傳統豆腐、豆乾這類含鈣量多的豆製品,豆漿以無糖豆漿為主;肉類選擇雞胸肉、魚肉、瘦肉等,以免吃進過多的膽固醇及飽和脂肪,不利心血管健康。2.維生素B群蛋黃的維生素B群含量豐富。許多天然食物也富含維生素B群,像糙米、全穀雜糧、麥片等,可取代精製白米、白麵條,不僅營養豐富,也可攝取到較多膳食纖維;素食者易缺乏的維生素B12,可由海帶、紫菜、菇類、乳製品、豬肉、牛肉補充。其他如豆製品、奶類、肉類及堅果,也富含維生素B群。3.卵磷脂蛋黃中的卵磷脂具有乳化、分解脂肪的作用,可增進血液循環、改善膽固醇代謝等好處。事實上,黃豆同樣富含(大豆)卵磷脂,更棒的是大豆零膽固醇,不需要擔心蛋吃多恐會讓膽固醇飆升的問題。【延伸閱讀:替代雞蛋的食物,竟然有它!】4.微量礦物質:鈣、鐵、鉀等100公克的雞蛋約含50毫克鈣質,從奶類、傳統豆腐、豆乾、小魚乾、黑芝麻、深綠色蔬菜一樣可以攝取到豐富的鈣質,尤其全年都是產期的芥藍菜,鈣含量不僅豐富,吸收率也高;鐵質可以從紅肉、深綠色蔬菜、豬血、鴨血裡獲得;至於鉀離子就更容易了,幾乎存在各類蔬果中,只要有奉行天天五蔬果,就不會有缺鉀的問題。5.脂溶性維生素A、D、E維生素A廣泛存在顏色橘紅的植物裡,如地瓜、紅蘿蔔、菠菜、空心菜、油菜、南瓜等,動物的肝臟含量也豐富;有陽光維他命別稱的維生素D,則可由深海魚、乳製品、曬乾的香菇、豬肝、黑木耳中吃到;維生素E可從各式的天然植物油、酪梨、堅果類,以及深綠色蔬菜取代。特別提醒,維生素A、D、E為脂溶性維生素,與油脂一起搭配食用吸收率更好。【延伸閱讀:缺蛋是誰的錯?資深記者帶你從「洗選蛋」看更多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27 養生.人生智慧
長生不老的食物,都藏在阿嬤跟媽媽的冰箱!而最後,我也複製了這件事
阿嬤冷凍庫裡的食物都是長生不老、永生不壞的。冷凍裡有多年的年糕、芋頭糕、過年拜拜的全雞、水煮五花肉、煎魚,還有鹹魚 冷凍庫裡翻出什麼都不意外,只要冰到冷凍就永遠都能吃,沒有過期問題。......每次打開冷凍庫都有一種奇特的味道,是把所有東西混在一起再加上冰凍很久的冰味,那個味道到現在成年很久都還忘不了。打開冷凍庫必須要很小心,因為裡面一袋袋的塑膠袋塞得很結實、很滿,阿嬤每次拿一樣東西都要把一袋袋食物統統翻出來,找到要的再一袋袋堆放回去。我們不能隨意開冰箱,阿嬤說那是浪費電的行為,所以都是阿嬤打開後,我們幫忙頂著掉出來的東西。冷凍庫有空的時候嗎?有,我上了國中回臺北之後,終於知道阿嬤的冷凍庫也有清空的時候,每當我們回阿嬤家要回臺北時,阿嬤會把冷凍庫所有的袋狀食物統統翻出來打包,讓我們帶回臺北。不帶走阿嬤會說浪費,有得吃為什麼不節儉一點吃掉?帶走我們也覺得很恐怖,那些拜過的雞鴨魚肉都已經凍了半年以上,再加熱也不好吃。我媽後來也學聰明了,阿嬤翻出什麼她全都接受,放在後車廂四小時後回到臺北,正好可以過濾一下把真的冰太久有味道的食物丟掉,至少不是在阿嬤眼前處理掉,接受了阿嬤的心意,也順道幫忙清空她的冰箱。媽媽的冰箱也很精采,小時候我常看她神祕的從冷凍庫拿出一瓶乳黃色的廣口瓶,每次都用湯匙舀一勺放到嘴裡,然後她講話嘴裡就會發出超級臭的腥味,我問她怎麼可以吞得下去那麼臭的東西?她說那是蜂王漿,吃了可以永保青春皮膚會好。我媽的確到了六十五歲皮膚都還很緊繃,但我實在不確定功勞是否真來自於那一瓶凍了好多年的蜂王漿,反正保存期限對我媽來說只是參考,過期也沒關係的。上了年紀後,她的冰箱更精采得和阿嬤的冰箱不相上下,過期很久的辣椒醬、飲料,冰了幾個月的麵包、蛋糕,冷凍庫一袋袋堆得結實的塑膠袋包著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每次打開冷凍門總是會掉出來幾袋。說也奇怪,每一個塑膠袋冷凍起來都一樣,媽媽跟阿嬤都有同樣的特長,不用開袋子就可以知道裡面冰了什麼、誰送的,這種神乎奇技的特異功能實在令我佩服。阿嬤家的冰箱不能隨意開,要請示過阿嬤才能打開。我家的冰箱也不能隨便開,必須跟我媽拿了鑰匙才能打開。我家有五個孩子,我媽非常討厭我們輪流開冰箱,但是小孩就是愛把開冰箱當樂趣,時不時就把冰箱打開當冷氣吹,後來她氣到去買了一條很粗的鐵鍊和大鎖,直接把冰箱鏈起來上鎖。冰箱一天只開兩次,中午、晚上各一次,只有媽媽有開冰箱的權力,如果她外出也會把冰箱鑰匙帶出去,一直到我十歲左右她才開放冰箱權力,但我們也回阿嬤家進入另一個冰箱監控的環境了。對於冰箱擁有讓食物長生不老功能的觀念,我也完全複製了。我的觀念裡也是覺得所有東西冰到冷凍庫和冰箱裡都不會壞掉,冰箱常常塞滿各式各樣的保鮮盒。最多的是一週的剩飯、用剩的薑、辣椒、外食打包的食物 因為保鮮盒不透明,所以我就越堆越多,通常都是冰箱......冰不下才會甘願把每一盒打開檢查。開盒的瞬間也是驚喜不斷,有發霉長毛的薑,也有變成綠色的黴菌飯,我的冰箱根本是大型細菌培養皿,冰箱深處可以翻出新鮮檸檬變成的檸檬乾,還有很多切塊的紅蘿蔔、薑、蒜頭、辣椒等等,散落在冰箱各處都已經縮成很小塊,也不知道冰了多久。小梨曾經在整理冰箱時找出過期四年的辣椒,放了六年的饅頭,從她幼兒園放到小學高年級,她也很疑惑我怎麼可以把這些過期的東西一直放在冰箱。「我捨不得丟,要是阿嬤在,一定說這還可以吃。」阿嬤剛結婚的時候常常吃不飽,三個孩子輪流喝米湯,她老是說自己吃飽,但根本連剛生完孩子都沒有奶水可以給孩子喝,跟電視劇裡演的刻苦媽媽一樣,所以阿嬤非常節儉,發霉的菜可以挑掉黴菌炒熟就可以吃,在樹上爛一半的楊桃、芭樂,切掉爛掉的地方就能吃,被小鳥啃過的更是不能丟,阿嬤說小鳥是天生的美食家,專門挑甜的果子吃,被鳥啃過的水果都會特別甜。我從小就是先吃爛掉的果子,反正好的能放。阿嬤這樣、媽媽這樣,我看著她們的行為模式長大,我也這樣。結婚後老公對我這樣的行徑感到困惑。「妳為什麼要先吃爛掉的水果?」「因為它快壞掉了,要趕緊吃掉。」「妳先吃掉爛的,好的水果就又放到爛,那不就永遠都在吃爛水果。」真是當頭棒喝,我怎麼從來沒有想過從好的水果先吃,永遠都是在吃快爛掉的水果呢?原生家庭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框架,我們就是在這框架裡遵守著長大,又沿襲這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老公家裡經濟比較好,從小家裡就沒什麼爛果子,但我們是務農子弟,菜爛了要自己消化、水果爛了自己吃,完整的要賣人或是送人,能吃得上一顆完整的楊桃、芭樂,都是件多麼奢侈的事。女兒都是看著媽媽的背影長大,兒子又何嘗不是,很多我們不想要的框架卻在無形中也幫自己的下一代畫了一個無形的框框。有個朋友為了青春期的孩子拒絕溝通而傷心,他不要求孩子成績好但是起碼要對學業負責。「你小時候爸媽最常跟你說什麼?」「好好讀書。」「你喜歡爸媽這樣跟你說嗎?」「很討厭,每次他們說我就想要反抗。」「但你卻對孩子也有這樣的要求是嗎?」他想了想,「我好像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拒絕溝通了。」我們常把自己小時候被爸媽期望卻抗拒或是做不到的事,默默的也投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有時候對我們說的話都不是嘴裡和行為上的事,而是更深層的問題,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問題就急著想要解決問題,老是在提供解決方案,孩子久了自然懶得溝通,因為我們沒有「同理」他。我也還在學習當媽媽,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煩惱,我也還在練習不要解決問題,試著多聆聽,彼此關係會更加融洽。至少我從未教孩子們從爛果子先吃,我想我進步了,從阿嬤和媽媽的框架中跳脫了。(本文摘錄自圓神出版《心中住著野孩子》)關於作者作者/凱莉哥.部落格:www.kelly25.com.Facebook:村子裡的凱莉哥.Instagram:村子裡的凱莉哥
-
2023-02-24 養生.聰明飲食
替代雞蛋的食物,竟然有它!一表看替代雞蛋營養的食物有哪些
雞蛋富含優質蛋白質、胺基酸,蛋黃也含葉黃素及卵磷脂等,有保健視力等作用,營養價值高,原本是日常最容易取得、又平價的蛋白質重要來源之一,但現在全球鬧蛋荒,偏偏許多料理都需要仰賴雞蛋,那我們可以吃其他什麼食物來替代雞蛋?雞蛋替代物 竟有花生醬!?缺蛋之際,眾多專家及營養師都提出一些替代食物,最多的建議多如豆腐、毛豆、肉類、海鮮等。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受訪指出,一顆雞蛋約含蛋白質7公克、膽固醇250毫克,其中最重要的營養素就是蛋白質,但蛋白質的來源還有很多,不必非要在此時缺蛋時節堅持吃蛋。國健署常年推廣「每餐豆魚蛋肉一掌心」補充蛋白質,當「蛋」缺乏時,就先從豆、魚、肉類補足。【延伸資訊】雞蛋營養成分一覽而除此之外,其中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莫過於《USA TODAY》列出的「花生醬」!你沒看錯,就是抹吐司的花生醬,《USA TODAY》指出,帶點鹹味及堅果味的花生醬,可以是早餐或小吃的鹹蛋替代品。事實上,花生醬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與纖維,也是美味的蛋白質來源。(註:過敏者要小心食用)【延伸資訊】花生醬營養成分一覽替代雞蛋的好食物《元氣網》以下整理,各界專家建議可以替代雞蛋營養的好食物。餐食替代品素食:豆製品,如豆腐、豆干、豆漿、毛豆、牛奶、優酪乳、花生醬。葷食:魚肉、肉類(雞鴨鵝豬牛羊)、鴨蛋、鵪鶉蛋、海鮮。料理替代品亞麻籽、乳酪、酪梨、植物油、發酵粉、蘇打水、水果泥、蘋果醬、小蘇打、奶油、大豆卵磷脂等。【資料來源】.《USA TODAY》What you can use instead of eggs in cooking and baking amid soaring prices.Since eggs are so expensive, here's what you can use instead.缺蛋時期!營養非蛋不可?營養師曝哪些食物可取代.毒蛋風波不敢吃蛋?營養師建議改吃這些
-
2023-02-14 養生.聰明飲食
外食注意「三少、三多」!營養師調配一日三餐健康菜單 ,麵攤、自助餐、超商版都有
外食幾乎已經成為你我的日常,疫情解禁後,餐廳位置更是一位難求。根據國健署調查,成人三餐外食的比例已突破六成。近年外食的選項,開始走進標榜營養均衡的「健康風」,但價格通常偏高,一盒健康餐盒動輒百元起跳,也讓小資族仍會選擇價格相對實惠的麵食、自助餐、便當等。但這些價格怡人的小吃,則藏有肥胖以及三高等飲食風險。外食最容易「營養不均衡」 四大營養素國人超級缺 據國民營養最新的調查結果,台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E、鈣、膳食纖維。而六大類飲食中,99%成人每天乳品攝取量不足1.5杯、91%堅果每天攝取不足1份、86%蔬菜每天攝取不到3份、86%水果每天攝取不到2份。「外食也能吃得營養均衡」國泰醫院營養組營養師楊蕙萍表示,外食也想吃得健康,可以從三方面著手「選餐廳」、「選食物」、「選份量」。1. 選餐廳:優先選擇「飲食不易過量餐廳」外食多是「色香味俱全」的餐廳選擇,有些餐廳標榜「俗又大碗」、「吃到飽」、「加菜加湯免費」等,看似賺到的標語,可能都會讓你那一餐攝取的熱量過量,或是單一營養素攝取過多,像是肉吃太多,卻沒有吃到蛋豆魚類,膳食纖維等也沒攝取到。這類容易讓自己當餐飲食過量的餐廳,不要列為外食用餐的首選,可以偶一為之。2. 選食物:優先選少油、少鹽、少調味餐點外食族礙於經費考量,大多會選擇自助餐店、便當店、小吃麵食或是速食店。這些店家提供的菜色五花八門,希望健康飲食,盡可能先看餐點能否符合「六大類飲食」的標準。能夠選擇一份有飯、有菜、有蛋、有肉的便當,就不要選擇只有油脂、飯加上少量的肉與菜的炒飯或是炒麵。3. 選份量:記住六大類飲食每日份量依據衛福部每日飲食指南建議,一天吃至少3份蔬菜、全穀雜糧類1.5-4碗、豆魚蛋肉類3-5份、乳品1.5杯、油脂3-6茶匙、堅果種子1份、水果類2-4份。依照每人每日需求熱量及六大類食物,調配三餐的份量。蔬菜可以以葉菜類為主,煮熟後的葉菜類半碗的份量算一份、生菜的話兩碗算一份、根莖類如花椰菜、蘿蔔等不會因為煮熟收縮的蔬菜,大約是一個碗六、七分滿,作為一份。乳品240毫升算1杯,其餘的份數計算都是以一碗當作單位。六大類飲食中,肉類的選擇,最好用白肉取代紅肉,像魚肉優於去皮雞肉,去皮雞肉優於牛肉。豆製品建議不要油炸,清蒸或是水煮取代油炸。其餘的建議則是清蒸、川燙、涼拌優於勾芡類食物。外食多精緻澱粉、加工毒素 「三少、三多」原則趨吉避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台灣的外食幾乎都是以「精緻澱粉」當作基底,如白米飯、白麵條,備受喜愛的小吃如麵線羹、肉圓、蚵仔煎等,都是精緻澱粉的產物。精緻澱粉較容易讓飯後血糖升高,隨後立刻下降,血糖長期不穩容易增加胰島素抗性的機率。精緻澱粉不像是全穀米等,幾乎沒有營養素,吃下肚大多會轉換成熱量,增加肥胖的機率。較常被詬病是外食族「毒素來源」的加工食品,蘇秀悅表示,加工食品如丸子、火鍋餃類、香腸等,使用的食品添加物都是合乎法規,但食品添加物對於人體而言,需要經過肝腎代謝,如果沒辦法代謝就會累積在體內,長久以來可能就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如果希望能減少身體的負擔,不只是外食,一般在家烹飪也建議可以減少吃加工食品,盡量選擇原形食物。外食的選擇上,除了秉持少油、少鹽、少加工,多喝水,多吃穀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外,烹調方式也能多加注意。蘇秀悅表示,外食販售環境以及食物是否有徹底加熱,避免細菌滋生。有些外食販售的食物,看似已經煮得滾燙,但放置太久也可能會有滋生細菌,吃下肚可能感染刺激腸胃道導致腹瀉等。營養師調配 日常版、便利商店版的健康菜單無論是上班族、業務、忙於課業的學生,常選擇的外食地點,大多為麵攤、自助餐、便當店、或是便利商店。國泰醫院營養組營養師楊蕙萍直接調配日常版以及便利商店版本的健康三餐,提供給民眾以此為基礎,調整參考。早餐:別忘記吃蔬菜一般早餐店/菜單一蔬菜三明治或鮪魚三明治、火腿三明治(沙拉醬少)一杯牛奶一般早餐店/菜單二一份蘿蔔糕+蛋一杯牛奶或無糖豆漿一條小黃瓜或是芹菜或一顆牛番茄便利商店/菜單一一份蔬菜包+一碗茶碗蒸一杯無糖豆漿便利商店/菜單二烤地瓜+茶葉蛋+生菜或關東煮(茭白筍、蒟蒻、蘿蔔)不要喝湯一杯牛奶或無糖豆漿午餐和晚餐:五穀雜糧加進來一般自助餐店/菜單一五穀飯(女生小碗一碗,男生完整一碗)主菜雞或鴨或魚豆製品(優先選滷、烤、清燉的烹調方式)蔬菜一到二份肉片一份一般麵攤/菜單一湯冬粉或湯米粉(可加肉片作為主菜,避免添加肉燥)一份嘴邊肉(如果沒有肉片當主菜,可加此小菜)一份豆腐(滷豆乾或是水煮豆腐)一份燙青菜或一份海帶一般麵攤/菜單二8顆水餃一份豆腐一份燙青菜或一份海帶便利商店/菜單一關東煮:玉米、豬血糕、白蘿蔔或高麗菜捲、豆腐、煮蛋一包蔬菜包一根香蕉或一份芭樂便利商店/菜單二一份涼麵蕎麥麵一份蔬菜包一根香蕉或一份芭樂便利商店/菜單三一份手捲或一份壽司一杯牛奶一份生菜包速食店/菜單一烤雞排堡或魚排堡一份生菜一份玉米一杯無糖飲料
-
2023-02-09 養生.聰明飲食
怕胖滴油不沾?用對吃對才重要!專家教常見3種好油適合烹調法
因為怕胖而餐餐水煮滴「油」不沾?事實上,油脂是身體必要的營養素,如果攝取太少,反造成皮膚乾燥、排便不順,甚至導致經期紊亂。專家表示,與其不吃油,不如視烹調方式選對好油;也不需要對所有油脂敬而遠之,選擇合適的油脂加上飲食搭配,不僅不用擔心發胖,更能兼顧營養攝取與美味。油脂是人體維持健康不可或缺,每日油脂攝取量控制在總熱量三分之一油脂除了增加食物濕潤和光亮感增加食欲外,還有維護器官的功用。而且脂溶性維生素也需要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才能被消化和吸收,因此若是長期缺乏油脂攝取,可能導致頭髮枯燥、皮膚乾燥脫皮、便祕、影響經期等。缺乏油脂會怎樣?1.肌膚變得乾燥、濕疹2.容易掉髮3.內分泌失調4.缺乏脂溶性維生素A、D、E、K5.容易罹患慢性疾病高油脂飲食也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建議醣類、蛋白質、脂肪在總熱量占比分配:高油脂飲食熱量占比.醣類:55%至60%.蛋白質:15%至20%.油脂:25%至30%,不可多於總熱量三分之一。.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不需要特別調整總攝取油量,但應慎選吃進去的油品種類。根據油脂的結構,選擇高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進行炒、炸等高溫烹調黃淑惠表示,油脂的基本結構為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大部分油脂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是比率高低不同。飽和脂肪酸VS.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結構安定,不怕高溫烹調破壞結構,適合炒、炸。也因為非常安定,不容易代謝而容易堆積在體內,如肝臟、血管壁。且根據研究,過量飽和脂肪酸在體內還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意即俗稱「不好的脂肪酸」;並減少高密度脂蛋白(HDL)。雞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在冰箱冷藏室裡呈現固體狀。植物油中的椰子油也屬於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的油品,但其化學鏈較短、較容易代謝,若真需要高溫烹調,可考慮選用。.不飽和脂肪酸:以結構是否含「雙鍵」,又分單元和多元,若只有一個雙鍵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兩個或兩個以上雙鍵則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因為具有雙鍵,相對不安定,不適合高溫烹調。植物性油脂多為不飽和脂肪,在冷藏溫度下是液體(椰子油除外)。常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一般認為有助降低體內LDL、保持血管暢通;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的油品則包括魚油、亞麻仁油、葵花油等,有助調降LDL,但也會調降HDL。油脂中的「反式脂肪」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之一根據食藥署資料,不飽和脂肪又可再區分為順式與反式脂肪,順式脂肪能被人體代謝利用,包含我們體內存在的脂肪酸,以及新鮮、未經烹調之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都屬於順式脂肪酸。反式者則無法被利用,會堆積在人體內組織、血管等處造成心血管疾病。根據現行法令,每100公克(固體或半固體)或每100毫升(液體)食品所含反式脂肪量不超過0.3公克,常見於含氫化油、酥油、人造植物油、人造奶油的食物,尤其是以植物油高溫炸,幾乎都有反式脂肪。若要避免攝取反式脂房,含上述成分的食物應盡量減少或避免攝取。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適合涼拌、燙青菜,但仍然要注意飲食搭配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表示,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如橄欖油、苦茶油、茶籽油,較適合用於涼拌菜或是在燙好的青菜淋上,並加上蔥薑蒜等辛香輔助風味;並建議選用當季蔬菜,維生素和礦物質最豐富。台北馬偕營養師趙強則表示,事實上,油脂可以拉長食物消化時間,讓人更耐飢餓、降低其他攝取食物的升糖指數。因此在油脂選擇上更重要的是飲食搭配,而不只是一味選擇所謂的「好油」。他舉例,曾遇到個案平常飲食習慣以蔬菜、魚肉、豆製品為主,但在炒菜時都以豬油烹調。「你說他不健康嗎?倒也不一定」,趙強表示,個案平時蔬菜攝取多樣化,當中含有大量抗氧化能力佳的植化素,可以有效提高HDL及降低LDL。加上平時油脂攝取不多,也只有炒菜時會使用到油品,整體油脂攝取不多,因此就算使用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也無妨。而有些人平時喜愛吃肉,多數的肉都富含油脂,因此就算平時精挑細選使用「好油」,仍不健康。或是有些人以為堅果是「好油」拚命吃,血脂仍會上升。趙強說,以用油角度來看,如果烹煮四菜一湯,可以選擇兩道菜用油、兩道菜不用。並以當天的菜色決定使用的油品種類,如果菜色多樣性足,又需要炒、煎,則可使用精煉、耐高溫的油品,若是菜色較為單一,則可考慮使用保留較多營養素的初榨橄欖油等。
-
2023-02-05 醫療.心臟血管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中西醫及營養師不同保養方式一次看
去年此時,我們邀請18位醫療人員,推薦一個他們認為簡單易行,卻能達到十足健康效益的習慣,其中包括:每口食物至少嚼12下、每天按壓眼周六穴位、每天進行頭皮按摩……你做到了幾項呢?今年,我們針對心血管、呼吸道、泌尿道和牙齒健康,再次邀請專業醫療人員分享CP值非常高的好習慣。日常護心 3種中藥當茶飲 可保養心血管陳潮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國人心血管疾病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心肌梗塞。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心肌梗塞發生原因為體內血脂過高,血管內壁容易形成斑塊,進而阻塞心血管,預防心肌梗塞必須從降低體內膽固醇做起,中醫觀點就是要減少攝取「膏粱厚味」食物,其中「膏粱」是指油脂高,「厚味」則是指味道重,如麻辣鍋、大魚大肉等。陳潮宗說,飲食應多吃蔬菜、少吃肉,避免動物油脂,素食者也不應吃得太油。此外還需適時紓壓,同時控制糖尿病、高血壓。他也提醒民眾應定期做運動心電圖檢查,隨時掌握心臟健康。陳潮宗建議,以中藥保養心血管,可至中藥行購買何首烏3錢入菜,也可將丹參2錢,或川七1錢,或紅花0.5錢,磨成粉加入水中,直接當作茶飲,以降低血糖、膽固醇。為避免天冷血管收縮,血壓快速飆高,早上起床後,一定要穿件衣服保暖,出門時最好穿上毛衣、背心,並戴帽子、圍圍巾。運動應避免太過激烈的球類運動,而以快走等取代,一旦出現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樓梯爬不上去等情形,務必盡速就醫,若已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病史等高危險族群,必須提高警覺。護心原則量血壓掌握722 三高數值務必達標王宗道/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宗道說,若要遠離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控制三高,包括血壓、血脂及血糖。許多民眾可能透過藥物、飲食、運動等控制三高,卻常忽略三高的標準值,特別是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知道檢驗數字為何,才能了解控制三高的目標,評估目前控制成效如何,或距離標準值還差多遠,並在醫師建議下改進。一般來說,若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血壓應控制在舒張壓130毫米汞柱以下、收縮壓8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則要注意壞膽固醇控制在70mg/dl以下;血糖的糖化血色素為6.5%以下。可是許多患者沒有重視檢測數字的目標,「這樣是不對的」,因控制三高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或避免再發最有效果,控制得當不只可以阻止血管阻塞,甚至可讓阻塞血管斑塊慢慢減少,恢復健康。最近天冷,門診發現高達70%回診患者的血壓都有偏高情形,有時還需要增加藥量控制血壓,他建議高血壓病人務必按時服藥,同時做好「722」量血壓原則,「7」是連續七天量測、「2」為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是每次測量應量兩遍,兩者間隔一分鐘,再取平均值,隨時監控血壓。王宗道說,控制三高時,一定要血壓、血糖、血脂監測數字達標,當數字達標後,血管內斑塊才會開始減少或停止增加。除控制三高外,也一定要控制體重、戒菸,遠離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護心飲食每天3到5份鮮蔬 至少一餐全穀飯高郁雯/新光醫院營養師從營養觀點來說,預防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避免血脂過高。新光醫院營養師高郁雯說,避免血脂過高,飲食應多攝取新鮮蔬菜,每天應吃3到5小盤的新鮮蔬菜,其生重是100公克,燙熟後一份約飯碗小半碗左右。此外,膳食纖維也十分重要,建議三餐中有一餐的澱粉來源,用糙米飯、五穀米等全穀雜糧類取代白飯,有助降低及穩定血脂。高郁雯表示,烹調用油建議使用植物油,每種植物油的脂肪酸都不相同,建議可以更換使用,攝取不同營養素。肉類方面,因牛肉、豬肉等紅肉的飽和脂肪酸,相較雞肉、魚肉等白肉來得高,建議以白肉為主,即便要吃紅肉,也應選擇油花比較少的瘦肉為主,不可吃肥肉,藉由持之以恆的飲食習慣降低血脂。血糖、血壓高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郁雯說,控制血糖應少吃蛋糕等精製糖類。糖類攝取量為每天總熱量約10%,如成年男性一天所需熱量為2000大卡,精製糖類熱量為200大卡,採用4大卡熱量為一克糖換算,一天糖類攝取上限為50公克;成年女性一天熱量約1500大卡,精製糖類攝取上限為37.5公克,若三餐中有糖醋醬或韓式鹹甜醬等佐醬,蛋糕等精緻糖類需降低比例。而控制血壓應避免吃蜜餞、罐頭等醃漬類食品,外食湯類也應少喝。
-
2023-02-02 養生.健康瘦身
餐前一杯高纖豆漿提升飽足感…營養師提供3食譜助健康減重
過年期間吃太多高油、高糖、高熱量年菜,澱粉類更是餐餐不可或缺的存在,許多人因此胖了二、三公斤,必須進行年後減重。營養師表示,年後飲食食用澱粉類應減半,或以「高纖澱粉」取代,推薦「高纖豆漿餐盤飲食法」便是不錯的飲食替代方式,可以一步一步重拾健康體態。糙米取代白飯 有助於腸胃蠕動不少人在年節期間吃飽睡、睡飽吃,體型變得圓潤發福,體內血糖隨之上升,形成體脂肪堆積。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高油鹽、高澱粉類的飲食,容易引起身體發炎反應,建議年後要減少澱粉類的攝取,每餐的米飯減半攝取,或以全麥麵包、糙米、地瓜、蕎麥麵等高纖澱粉取代。因高纖澱粉類富含植化素,不僅有助腸胃蠕動、排油,且能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是年後減肥的上上之選。營養師趙函穎說,年後減重要逐步進行飲食控制,千萬不要想一步登天,可透過階段式的調整,讓身體習慣不同的飲食攝取模式,才能減肥也兼顧健康。餐前一杯高纖豆漿 維持飽足感年後如何健康減肥?趙函穎建議,可以在飲食中加入高纖及含植物性蛋白質營養成分的食物,因為高膳食纖維在體內消化系統中會吸收水分,增加吃下肚的食物黏度,延緩胃排空;植物性蛋白質熱量較低且含多種植化素,在提升飽足感的同時,也減輕身體負擔。蔬菜肉類2比1 建議燙、滷、蒸趙函穎推薦採行「高纖豆漿餐盤飲食法」減肥,可以分兩方面執行。首先,可在餐前喝一杯高纖豆漿,維持飽足感,慢慢喝,可減少後續進食量;飲食要掌握蔬菜和肉類2比1的比例,其餘可按照自己習慣的日常飲食,不須操之過急。另一方面,民眾需注重蛋白質的來源,建議以「植物性蛋白質搭配白肉」的方式取代紅肉,例如高纖豆漿搭配雞肉或魚肉等白肉,取代牛、羊、豬等紅肉。趙函穎說,高纖豆漿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熱量低,還含有多元的植化素,提供與動物性蛋白質互補的多元營養選擇,還可以更進階將豆漿改為無加糖口味。餐點烹調方式,建議以燙、滷、蒸為主,可嘗試多色蔬菜,補充不同營養。高纖豆漿餐盤3料理(食譜提供/趙函穎)一、味噌豆腐鮭魚石狩鍋食材:鮭魚100g、嫩豆腐半盒、柳松菇100g、娃娃菜160g、香菇2朵、胡蘿蔔2片、蔥段3支、味噌15g、水200cc、高纖豆漿240cc做法:1. 鮭魚切片,豆腐切塊,柳松菇剁小朵,娃娃菜去蒂,香菇泡開。2. 水與味噌調勻放入湯鍋。3. 除豆漿外,全部食材放入煮滾。4. 最後到入豆漿煮滾即可。二、地瓜腰果豆漿食材:高纖豆漿240cc、地瓜100g、腰果8g做法:1. 將地瓜去皮切塊,蒸熟待涼。2. 將地瓜、腰果及熱豆漿放入果汁機。3. 均勻攪打即可。三、豆漿雞蛋布丁食材:高纖豆漿240cc、赤藻糖醇20g、雞蛋2顆做法:1. 將豆漿加熱同時加入赤藻糖醇,不需要煮滾,約熱到40度C,放涼。2. 把兩顆蛋打散,慢慢將1加入蛋液中,然後過篩。3. 把2裝入容器中,隔水加熱蒸8分鐘,取出後放涼即可。
-
2023-01-29 養生.聰明飲食
把握過年後「減肥黃金期」 營養師提3重點這樣吃甩油迎兔年
把握過年後「黃金兩周」減重史上最長10天的春節連假進入尾聲,民眾休息多日後,調整好最佳狀態面對開工日,但過年期間大魚大肉、作息紊亂,調適上也需要一些時間。營養師就建議,民眾收假前一天的晚餐可「提早吃」,讓身體有充足消化時間;要減去過年期間養成的贅肉,也可把握年後的「黃金期間」,迅速甩開脂肪,迎接兔年新氣象。從除夕圍爐開始,民眾過年期間吃得飽,精神也養得好,大魚大肉吃得多,油脂類更是難免過量攝取。營養師劉怡里表示,過年後可把握「黃金兩周」的時間進行減重,避免囤積超過一個月,成為難以代謝的脂肪,飲食上更有三項重點可注意。營養師教留意飲食三項重點劉怡里說,首先「避開高油飲食」,減少西式的油炸類餐點,中式餐點則減少肥肉類、勾芡類的料理,如豚骨拉麵的湯頭也可盡量避開;第二,「戒含糖飲料」避免醣類造成體內三酸甘油脂過高,尤其金桔檸檬等水果茶,糖量更是超越珍珠奶茶,要非常小心;第三,「減少澱粉類」攝取平日每餐半碗份量的米飯,或以全麥麵包、糙米、地瓜、蕎麥麵等高纖澱粉取代。「過年期間飲食容易引起身體發炎反應」,劉怡里表示,高纖澱粉類不但能夠幫助腸胃蠕動、排油外,當中富含的植化素也能夠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是過年後減肥的上上之選。除了澱粉類,劉怡里說,蛋白質的攝取可以「蛋、魚、豆類」為主,避開脂肪含量過高的紅肉類,可選擇家禽類,如雞、鴨、鵝肉,魚肉當中也含有優質蛋白質,脂肪含量少外,更有Omega-3能夠提高代謝,但須避開油炸的烹調方式。多攝取深色蔬菜以及辛香料現代人工作忙碌,蔬菜類的攝取上本就偏少,劉怡里說,年後減重民眾可多多攝取兩類蔬菜,「深色蔬菜」以及「辛香料」,深色蔬菜B群含量高,可以幫助代謝、提振精神,A菜、地瓜葉、花椰菜、菠菜都是很好的選擇;辛香料類則可多食蔥、薑、蒜,當中的植化素可以協助抗氧化,也能夠幫助人體發汗,提高代謝率,都是年後可以多吃的食物。水分的攝取自然也是不可或缺。劉怡里表示,水可以幫助人體吸收三大營養素,同時也增進排便、代謝,民眾務必記得多喝水,或是無糖茶也很好。此外,開工日前一天的晚餐也有注意事項,劉怡里說,過年期間大家都很晚吃飯,可能與家人邊聊天邊吃飯,讓進食時間拉長,或熬夜與家人同樂,睡前可能都在吃消夜,建議開工前一天晚餐應提早,儘量在睡前4至5小時前吃完,若11點要入睡,最晚7點就要用餐完畢,愈晚吃,熱量愈容易囤積在體內,隔天上班身體負擔恐過大,影響工作的精神狀態。
-
2023-01-27 養生.聰明飲食
春節4成民眾平均胖1.7公斤!「5招剩菜處理法」將剩菜變健康好菜
春節期間民眾與家人圍爐,可能攝取過多食物、零食,其中暗藏高油、高鹽、高糖及膳食纖維不足等問題,加上過年運動量不足,根據調查,春節期間近5成民眾運動量減少,4成民眾體重平均約增加1.7公斤。國健署提供5招處理剩菜方法,讓民眾也能將剩菜做出健康飲食。第1招:分類包裝善保存建議一開始列好採買清單,避免過度購買;並依照人數多寡適量烹煮。剩餘的年菜不可於室溫下放置過久,要盡速分類、少量分裝放於冰箱,之後再取需要量出來復熱、烹煮,以減少營養素流失。第2招:充分加熱保安全不管是存放在冷藏或冷凍的食材,食用前應充分復熱,以免細菌滋生影響健康。第3招:天然食材增美味利用蔬菜、水果搭配過年剩菜,不管剝絲涼拌、切塊拌炒或當作湯底,都能增加營養又能去油解膩。另外,善用花椒、八角、肉桂、迷迭香等天然辛香料,提升飲食的變化性,讓餐點更具風味和特色。第4招:留心細節顧健康傳統年菜整體來說口味較重,再次烹煮時應避免重複加入過多調味料和醬汁;而反覆加熱的湯品,可能含有高鉀、高鈉、高普林,建議減少食用,或重新熬煮新湯。第5招:多元選擇巧替換黃豆製品除了低脂,也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另,全榖和未精製雜糧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素,運用這些多元食材取代魚肉,讓菜餚更健康營養。國健署說,善用5招及「我的餐盤」均衡飲食的概念,就能將「剩菜」搖身一變為另一道具創意與巧思的「好菜」。更別忘了把握春節最後幾天和親友出遊動一動,增加身體活動量,年後輕鬆回歸正常生活。
-
2023-01-26 養生.健康瘦身
大魚大肉胖一圈!健康餐盤 助年後甩肉
過年期間常吃大魚大肉,初五開工後,除了恢復正常作息,飲食也要恢復正常。台北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年後不要再大魚大肉,最好以葷素配搭和健康餐盤的概念,回歸正常飲食。健康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黃淑惠表示,過年期間常吃得過於油膩,因此回歸正常後,可採取蔬菜比魚肉體積大、米飯減少的飲食方式。盡量食用原型穀類,增加膳食纖維和補足維生素C,也可選擇食用富含消化酵素和可溶性纖維的白蘿蔔、秋葵、山藥、蓮藕和菇類。由於過年期間吃太多大魚大肉、高油零食,腸道益生菌可能變少,出現排便問題。營養師劉怡里建議,過完年兩周內盡量採取「高纖低脂」的飲食策略,避免體重「一去不復返」。劉怡里指出,全穀雜糧類可以地瓜、馬鈴薯為主,除了膳食纖維豐富,馬鈴薯屬於高鉀食物,可有效消除水腫。蔬菜類可多食用高纖的黑木耳、筍子等,可促進腸道蠕動,也能幫助腸道內好菌生長;蛋白質可以豆漿等豆類為主、魚類為輔,避免再吃太多肉類;乳製品可選擇無糖優格。水果則可以選用幫助紓壓的香蕉、藍莓,降低疲勞感,充滿元氣地迎接新一年的工作。怕胖的人,可以採取先吃菜再吃肉的順序進食。黃淑惠表示,過年期間少有肉類等蛋白質攝取過少的問題,因此建議先吃菜、再吃肉,最後吃澱粉的順序進食。先吃菜可以幫助增加飽足感,減少澱粉的攝取量外,蔬菜的纖維也有抑制脂肪吸收的效果。劉怡里表示,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並且攝入較多的維生素B群,增加代謝。此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水果盡量在飯後吃,因為水果有膳食纖維、富含鉀、鎂離子,飯後吃可以幫助脂肪代謝,也可以穩定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但糖尿病患者吃水果要注意,除了控制分量外,可選擇低GI的水果,如小番茄、芭樂、蘋果等,餐後兩小時後再吃,以維持血糖穩定。
-
2023-01-21 養生.聰明飲食
除夕圍爐避免暴飲暴食!醫建議糖尿病患者飲食控管3要點
今天是團圓除夕佳節,豐盛圍爐年菜,別忘了血糖控制的重要性,豐原醫院建議,糖尿病患者年節飲食以「均衡飲食」為原則,把握血糖控制三要點:蔬菜攝取不能少、當餐主食替換吃、加工及含油脂高食物、零食少吃,就能健康開心享用美食、過好年。患有血糖者飲食控管三要點豐原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楊舒閔建議,患有血糖者飲食控管三要點:首先、餐餐飲食均衡吃,蔬菜攝取不能少傳統年菜多半大魚大肉,蔬菜比例不高,建議可以在料理過程中,搭配一半比例的新鮮蔬菜料理,像是:彩椒雞絲、什錦菇蒸蛋、紅白蘿蔔燉獅子頭或是將川燙青菜放在周圍當盤飾,以攝取纖維增加飽足感,減少血糖波動。其次、當餐主食替換吃年節常見的蘿蔔糕、南瓜米粉、年糕、山藥、芋頭、皇帝豆等,都屬主食類,建議需與米飯替換吃,以一餐食用1種主食為原則,4塊蘿蔔糕(200克)相當於一碗白飯,應避免以米飯配蘿蔔糕等其他主食類食物。楊舒閔指出,不建議僅吃蘿蔔糕或南瓜米粉等主食作為一餐或當點心食用,也該避免用勾芡、糖醋、蜜汁、油炸等烹調方式,進而影響血糖。第三、加工及含油脂高食物、零食少吃年節餐桌常見臘肉、香腸、火鍋料、丸類、蹄膀、封肉或零食花生糖、洋芋片、糕點等加工及含油脂量高食物,雖然油脂不會像醣類食物直接影響血糖,但同時攝取高油脂、高糖食物會延緩腸胃排空時間,而導致飯後血糖偏高,甚至延續到下一餐的餐前血糖。楊舒閔建議,選擇雞腿、里肌、魚肉等製作菜餚;零食可選擇原味堅果,每天約5至7顆或食用時令新鮮水果作為點心,每次1份(8分滿碗),1天2份為佳,避免果汁取代。豐原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馬維君提醒糖友們,以少油、少糖、少鹽原則,選擇原型食物,多攝取新鮮蔬菜,並規則服藥,藉由年節至戶外走春踏青,增加活動量,過個健康又吃得滿足的好年。
-
2023-01-21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阿公阿嬤吃飯不煩惱!3招教你輕鬆備餐給牙口不好的長輩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農曆春節假期,是一家團聚吃飯的大日子,大多數人帶著自己的小孩回去探望爸媽,許多人會選擇「洗手作羹湯」親自下廚做飯給老人家品嚐,不過,要讓牙口已經退化的長輩吃得下、吃得好是需要用一些巧思的唷!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教大家3招,讓你做出來的美味佳餚能夠讓爺爺奶奶吃的開心又健康!長輩吃飯會遇到什麼問題?‧進食方面:年紀大了之後牙齒的功能也會漸漸下降,可能會有缺牙、牙縫變大、牙痛等問題,導致咀嚼能力不如年輕的時候,造成長輩進食意願減少。而唾液本身分泌也會逐漸減少,導致長輩常常覺得口腔內有異味、食慾下降,而神經系統的退化也連帶影響吞嚥功能,容易有嗆咳的問題。‧腸胃方面:由於年紀漸長,我們體內的消化酵素分泌減少、腸胃蠕動減緩,因此消化吸收的能力會變差,造成腸胃不適,常常容易有消化不良、脹氣、便秘的問題。‧其他:長輩可能會有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這些藥物有可能影響味覺及食慾,進而降低長輩們對用餐的興致。3招輕鬆備餐照顧牙口不好的長輩許多長輩因為有上述這些問題,所以餐餐幾乎只吃白稀飯或其他流質食物,除了長輩對於這樣的餐食容易感到膩以外,長期下來會導致牙口情況更加退化、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肌少症、骨質疏鬆症等老化疾病更快發生。其實,晚輩在備餐時如果發揮一些巧思,就可以讓牙口不好的長輩也能吃得營養又開心喔!第1招:調整食物質地並非所有食物都必須打成糊狀才能讓長輩食用,其實許多長輩還是有一定的咀嚼及吞嚥功能,在牙口狀況許可的情況下盡量讓長輩能看見食物原本的樣子會比較好喔!除了將食物切成小碎塊,在製備時也可以善用一些小技巧來軟化食材:•肉類:先使用肉槌或刀尖敲打,去除筋膜後再進行烹調。也可以使用富含蛋白酶的新鮮水果(例如鳳梨、奇異果等)來醃肉,能夠幫助軟化肉質喔!•蔬菜:許多老人家會直接避開纖維較多的蔬菜,但其實長久下來會導致纖維攝取不足,影響消化及排便。可以將蔬菜洗淨切好後冷凍1-3天,要料理時直接拿出烹煮,質地會變得較軟,又不會影響色澤喔!當然,也可以直接選擇本身質地就比較鬆軟的食物來進行烹調,例如較軟的魚肉、蒸蛋、豆腐。另外,適合長輩的食物質地有很多種:軟質、剁碎、細碎、細泥、半流質、濃流質等等,在備餐時可以先詢問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確認長輩的牙口及吞嚥狀態適合哪一種食物質地喔!第2招: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材,尤其是蛋白質長輩們由於牙口及吞嚥功能的退化,常導致進食意願不高,進食量也少,久而久之會造成營養不良使身體功能更加衰退,並持續惡性循環。因此可以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例如:地瓜、馬鈴薯、牛奶等等,以及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魚、蛋、黃豆製品等等。讓身體攝取到足夠的營養,才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也能讓退化相關的症狀不要這麼早發生。第3招:注重色香味由於年紀漸長後味覺、嗅覺功能會下降,唾液量減少也會讓口腔長時間在乾燥狀態,導致長者常會出現口腔異味、食慾不振、吃東西可能會食之無味等問題。因此在幫長輩們備餐的時候也要注意餐點的美觀,除了配色要盡量豐富之外,若有改變食物的質地也盡可能地將每種食物分開擺放而不是全部混在一起,如此一來才會增加長輩們的進食意願。另外,在調味的時候也可以多運用天然的蔥、薑、蒜、九層塔等來增添風味及層次,避免過度使用鹽巴、醬油等調味料反而會有慢性疾病的風險。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餐點能讓長輩提升食慾,也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非常有品質的喔!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學起來了嗎?過年除了展現孝心之外,今後要為牙口不好的長輩們備餐也不用再煩惱囉!其實製作長輩的餐點,更需要花費心思去設計,因為唯有他們願意吃、吃得好,才能繼續擁有健康的身體。這邊當然也要提醒如果是面對生病的長輩,記得要遵從醫師及營養師的飲食建議去做調整,才能讓長輩們吃得營養健康又安心!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1-21 焦點.食安拉警報
吃巴沙魚=洗腎?違法添加磷酸鹽肉眼難辨!餐廳業者籲「不要再吃了」
台中連鎖餐飲業者「江小漁鴛鴦酸菜鍋」涉嫌販售過期一年巴沙魚,引發網友討論,Jacky Bistro預約制餐酒館於臉書粉絲團發文指出,巴沙魚還潛藏「泡藥水」風險,不肖業者會泡磷酸鹽,增加巴沙魚賣相,民眾根本吃不出來。毒物科醫師指出,吃過量的磷酸鹽,恐會有高血磷症、心血管疾病、血管鈣化、腎臟病等風險。巴沙魚很毒? 長期吃=一踏入洗腎之路?「巴沙魚」學名為低眼巨鯰,別名低眼無齒𩷶、虎頭鯊、鯊魚鯰,外型像鯊魚,英語系國家又將其稱為「彩虹鯊魚」,不過在科學分類上,屬於鯰魚的一種。台灣將低眼巨鯰稱為「巴沙魚」,時常會被誤認為是「多利魚」。多利魚是一種魴魚,並非鯰魚,價位比巴沙魚高。過去台灣衛生單位多次揪出不肖業者,假多利魚之名,實則販售巴沙魚之實,從中獲取價差得利。泡過藥水的巴沙魚,難以從肉眼發現異常,但烹煮後肉質較為鬆散,且體積會明顯縮水。巴沙魚是越南最大經濟規模的魚種,光是出口美國一年就能達到10多億美金。巴沙魚沒有魚鱗,魚刺也較少,喜歡吃炸魚的西方國家,巴沙魚是很好的食材,能大幅減少去鱗去骨的時間。不過東方國家的料理較為複雜,且喜歡賣相較好的魚肉,巴沙魚油脂不高,不肖業者為了從中獲利,會透過泡磷酸鹽,增加巴沙魚肉的重量,這樣的情形不只發生在巴沙魚,蝦仁、切片魚肉等,都曾被查出違法添加磷酸鹽。泡磷酸鹽能膨脹、Q彈、賣相佳 成水產業者潛規則?Jacky Bistro預約制餐酒館於粉絲專頁指出,過去想找沒有泡藥水的巴沙魚,結果只有一家業者販售,但價格卻是有泡藥水的2.5倍,吃過這麼多家賣巴沙魚的餐廳,僅在高雄的一家餐廳吃到沒泡藥的巴沙魚。他感嘆「好幾個朋友就是洗腎洗到最後死掉」,呼籲國人注意「不要再吃了」。毒理學家招名威指出,水產品泡磷酸鹽,巴沙魚並不是首例。Jacky Bistro預約制餐酒館直指吃巴沙魚會洗腎,招名威說,過多的磷酸鹽確實對腎臟負擔大,長期高劑量攝取,會仍容易引起腎臟功能病變,只是磷酸鹽本來就存在於各種物質中,像是肉類或海鮮,本身就含有磷酸鹽,因此「攝取量是關鍵」,並不是巴沙魚本身。歐盟建議,磷酸鹽每日攝取建議上限為70毫克/每公斤,如果以60公斤的成人換算,每天最高可攝取4200毫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建議,青少年每日磷攝取量為1000毫克、成人為800毫克,攝取上限為4000毫克。到處都是磷酸鹽 違法添加+合法添加 容易超過攝取上限依食藥署規定,磷酸鹽可作為「品質改良劑」、「黏著劑」使用,如可以添加在槓丸、重組肉、麵條中,不過,都需要符合限量標準,以Phosphate計為3克/公斤以下,等於是每公斤3000毫克。磷酸鹽的特性是具有保水、黏著的作用,許多食品加工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只是依食藥署規定,磷酸鹽不得添加在生鮮水產品,只要是以水產動物當作原料,不管是在卸貨階段、分級、選別、去頭、去尾、去內臟、去鱗、去皮或去殼、分切低溫保存製造及運送、儲存等,統統都不能使用。一旦被揪出發現,生鮮水產品添加磷酸鹽,將可依食安法,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磷酸鹽運用在食品加工上,等於是替食品加工產品翻開新篇章,幾乎所有好吃的加工品都有添加磷酸鹽,若再加上違法添加的磷酸鹽,很容易就超過每日攝取上限的建議。鹽酸鹽吃多了 體內鈣磷不平衡 增洗腎風險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磷酸鹽攝取過量,導致體內鈣、磷不平衡,而正常健康人攝取磷酸鹽後,會經過腎臟代謝後從尿液排除,腎臟功能不佳者,可能會引發高血磷症,因腎臟無法順利代謝,進一步造成腎功能變差、心血管疾病等。
-
2023-01-20 養生.聰明飲食
辦年貨備年菜 「眼觀、辨味、適量、均衡」4招保健康
明天就是除夕,不少家庭今天忙著採買年貨、辦年菜。台中慈濟醫院營養師洪聖傑提供「眼觀、辨味、適量、均衡」4訣竅,幫助負責辦年貨、備年菜的主婦與主夫,從年貨採購開始把關,讓年菜吃的均衡又健康。洪聖傑建議,除當季新鮮食材外,挑選年貨有訣竅。首先,「眼觀」商品包裝、色澤,購買時留意包裝與標示是否完整,並確認產品有效期限。他提醒,料理常用的乾貨,建議選擇接近原色的食材,過於白晰、鮮豔可能含有漂白劑、保色劑或色素等化學添加物。其次,要靠鼻子「辨味」,食材聞起來有刺鼻、酸臭、腐敗味,甚至味道太過濃郁,可能是食品已經敗壞,或添加了過量風味劑,採買時只要留心,就能享受食安。洪聖傑建議,把握「適量、均衡」原則。他舉例,「適量」準備年菜,以家人數為單位最恰當,不僅能減少剩食處理的煩惱,更能讓家人每餐品嘗新鮮食物。洪認為,過年節不必餐餐魚肉滿桌,維持「均衡」飲食最重要。肉類食物外,可選擇豆類蛋白質加入菜單,或增加蔬菜、水果搭配,不但能幫助去除油膩同時也能攝取多種植化素,維持身體健康。洪聖傑提醒,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人,每逢佳節飲食更要節制,少碰煙燻、醃製食物,減輕身體負擔。
-
2023-01-15 名人.好食課
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發作 營養師一張圖教你護心飲食該怎麼吃
天冷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期,今天好食課 Lexie張宜臻 營養師整理了多篇文獻,教你怎麼吃預防心血管疾病!飲食建議●多吃蔬果:蔬果富含葉酸、鉀、纖維及類黃酮,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攝取量增加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負相關,建議每日吃足五蔬果●多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全穀食材比起未精製澱粉,多了纖維、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且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比較有飽脹感,血糖波動也較平穩,具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未精製雜糧取代精製澱粉●海鮮:吃魚肉等海鮮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原因與魚肉富含ω-3脂肪酸,或是飲食以魚肉代替紅肉減少了飽和脂肪攝取有關,建議每天攝取15克的魚或是每週吃兩次以上魚對心血管有益●堅果及豆類:堅果及豆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及纖維,研究發現增加堅果及豆類的攝取與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有關●茶:茶含有兒茶素等類黃酮成分,對於心血管具保護作用建議少吃●加工肉:加工肉包含煙燻、醃製等肉品海鮮,如香腸、培根等,通常含有較多鹽分、飽和脂肪酸及雜環胺等燒烤後的有害物質,已被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含糖飲料與甜食:手搖飲、運動飲料等含糖飲料與許多甜食中皆添加有蔗糖、玉米糖漿等添加糖,容易造成身體肥胖,增加心血管及糖尿病風險●高鈉食物:食物適當調味可使美味加分,但過多的鹽分卻容易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蒜頭、洋蔥及辣椒等天然辛香料代替醬油等調味料為佳●反式脂肪及高脂飲食:反式脂肪常存在於具酥皮的糕點、洋芋片、油炸食品中,建議少吃這類食品,也減少過多的脂肪攝取,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其他建議1.適度飲酒有益心血管?關於飲酒與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一直存有爭議,有研究發現,每日喝1-2杯酒具有最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因存在著地方飲食習慣差異及其他可能影響因素,美國心臟協會(AHA)於2021年提出的建議是如果平時沒飲酒習慣者,建議不要開始,如果有喝,則建議每日女性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2.泡澡預防心血管疾病?日本2020年研究發現,與每週泡澡少於2次者相比,每天泡澡可減少28%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這邊也要注意,長者如果要泡澡,建議泡澡時間勿過長,避免離開浴缸時,冷熱溫差過大使血管急速收縮參考資料:1.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by Diet Modification: JACC Health Promotion Series. J Am Coll Cardiol. 2018 Aug 21;72(8):914-926. doi: 10.1016/j.jacc.2018.02.085. PMID: 30115231; PMCID: PMC6100800.2.2021 Dietary Guidance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144(23):e472-e487.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313.Habitual tub bathing and risks of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Heart. 2020;106(10):732-737. doi:10.1136/heartjnl-2019-315752【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護心飲食報你知!】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2-31 醫療.懷孕育兒
懷孕遭脅迫離職、被公司解僱... 職場孕媽咪勇敢「戰」出來!專業律師教妳爭權益
懷孕的女性在職場上,常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待遇,對於那些明槍暗箭,孕媽咪可別選擇隱忍退讓,若是屬於自己該有的權益,請千萬要挺身而出、勇敢捍衛!懷孕職場權益如何行使「職場權益,若不行使即不存在。」這是在採訪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周于萱時,她讓小編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的確,性別工作平等法已經存在我們社會中有20多年了,但不少企業依然認為:生孩子是你家的事,即便有法律保障,難以撼動的還是我們早已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在醫美診所工作的A小姐(化名),遵循傳統習俗,於懷孕3個月以後向主管告知懷孕消息,沒想到主管居然要求她退回前3個月的獎金,這件事情明顯違法!另有一名在公司跑外勤的B小姐(化名),在孕期需安胎,因此向公司申請調至內勤或多位助理幫忙處理繁重的業務,沒想到雇主卻處處刁難,想盡辦法要讓她自動提出離職。這2件都是非常典型且常見的職場上不公平對待,若接到類似申訴電話,婦女新知基金會都會有專人提供諮詢,並協助後續相關事宜。律師實戰篇有些孕媽咪會擔心,若和公司不幸走上法庭這最後一步,是否會因為孤軍奮戰而敗北,其實,職場權益這類的官司不算少,若情節不公不義,只要妳勇敢踏出第一步,司法最後都會替妳伸張正義。(以下案例由宋雲揚律師提供)(延伸閱讀:懷孕已經夠折騰.還要擔心飯碗不保?)懷孕遭脅迫離職.勝訴!C小姐(化名)任職於公司2年半,並在懷孕3個月時告知她的主管懷孕狀況和預產期,然而在C小姐的產期將近時,主管卻以她的考核未達標準、工作表現不佳等理由辭退原告,並同時用拒絕讓她申請產假等手段,來脅迫C小姐辦理自願離職,迫於無奈下C小姐只得比照辦理,造成她身心受創,並因此有早產、產後憂鬱等情形發生。‧法官公正判此案例法官認為,雇主雖然用工作表現不佳的理由來解聘C小姐,但如果沒有把員工懷孕對於她工作表現的影響納入評估的話,那就有可能會夠成懷孕歧視。本案到二審時,二審法院認為雖然公司說因為C小姐的考核成績為組內最後一名,因此要求她自行離職或被資遣,但公司卻給予C小姐的考核評論是「表現尚可」、「留任現職」等,因此要求C小姐離職非常不合理。且公司在C小姐臨產時,拒絕產假申請並要求她離職,對於C小姐精神上所造成的打擊很大,因此C小姐可以向公司請求精神賠償(慰撫金)。申請育嬰留職停薪後被公司解僱.勝訴!D小姐(化名)在生產後,以e-mail向公司提出育嬰留職停薪的申請,之後到公司辦理手續時,遭到公司當場拒絕外,更以虧損以及組織調整當理由解僱D小姐。‧法官公正判法官認為一個企業是否虧損,應該以企業整體的營運、經營能力為準,而不是以個別部門或是區分個別營業項目的經營狀態判斷。因此,如果只是單一部門的虧損,不能夠以此作為理由來資遣員工。因此D小姐仍可或得該有的薪資。若雇主拒絕育嬰假的申請,按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1、21及26條之規定,則可以向雇主請求損害賠償。而在留職停薪時,員工可以向勞保局申請留職停薪津貼的,其金額是用投保薪資的6成薪計算。突然出血不得不請假,公司卻擅自更動先前產假日期.勝訴!E小姐(化名)任職於公司數年,在懷孕後向雇主表明,想從3月16日至5月11日請產假,但在2月25日時,E小姐因為懷孕出血而送往醫院治療,直到3月15日E小姐都沒有返回公司上班,因此公司認為應將她的產假時間往前挪至2月25日至4月22日止。‧法官公正判法官認為女性受雇者的個人體質都不同,是否於分娩前有提早請產假的必要,由當事人自行決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第1項並沒有作硬性規定,因此,雇主並沒有變更E小姐產假申請的權力。因「生育」與「生病」不同,所以E小姐因懷孕臨時出血而無法上班的日子,可像雇主請安胎假,且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21條第2項規定,雇主不得視她為缺勤而影響其全勤獎金、考績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要特別注意的是,請安胎假時,應於事前親自以口頭或書面說明請假事由及日數;若是疾病或緊急事故,則可以委託他人代辦請假手續。若孕媽咪沒有完成請假手續,還是會構成曠職,而曠職3日以上,雇主仍可以依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6款解聘妳。善用小技巧.小蝦米也能對抗大鯨魚很多公司都很聰明,並不會明目張膽的告訴妳:「因為妳懷孕所以.....。」造成很多女性在蒐證上面有困難,無論是在開會時有意無意的嘲諷、或是時不時的冷言冷語,這些都是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因此,在舉證上面,使用以下這些小技巧,立誓再也不當砧板上的魚肉!.使用mail、Line這些能留下痕跡的方式溝通,備份通訊內容以備不時之需。.可以錄音蒐證,但是也有法律風險,可能構成妨害秘密罪。.善用說話的藝術,如:主管對妳做出不合理的要求,妳可以向主管說「是因為我懷孕所以你們........是嗎?」將話導向懷孕這件事情上,逼出公司真心話!.紀錄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如:是否在向主管說明懷有身孕之後,開始有不合理的調動或刁難請假或言語霸凌?申訴流程Fallow me.一張圖表全搞定若發現職場權益被損害時,可向工作所在地的勞動主管機關(如台北市政府勞動局、新北市政府勞工局等)申訴,周于萱秘書長表示,地方勞動主管機關受理申訴後,即開始調查,包括分別訪談勞資雙方、蒐集資料,召開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最後做出決議等等。整個調查流程大概需要花費3至6個月,若最後調查結果認為「確認有歧視」主管機關祭出行政處分,包括要求公司期限內改善、或派專人入公司進行專案輔導,若妳對調查結果及委員會的建議不服,可以依程序聲請訴願。以上洋洋灑灑一堆程序既冗長又繁瑣,的確,要替自己爭取權益確實耗時又費力,許多孕媽咪也會因為懷孕身體不適,無力去處理這些事情而作罷,但妳知道嗎?若連妳都不願意替自己站出來,當下情況再不公再惡劣,旁人也愛莫能助。職場申訴電話多.卻都只是冰山一角當婦女在職場上遭遇到不合理對待時,即便是知道有法律的保障,還是會為五斗米,將所有的不滿和委屈都往肚裡吞,周于萱秘書長鼓勵所有媽媽「唯有站出來,才會被看見」。企業也該知道,一間友善對待員工、願意付出成本的公司,才會有員工想要投入更多的心力,這種企業永續經營,才是該出現在職場上的良性循環。※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12-22 醫療.腦部.神經
腳步不穩、頭暈…秋冬留意中風徵兆 3大議題 800位照顧者最想問
進入冬季,低溫及溫差變化影響下,血壓、血流壓力容易升高,使中風與再次中風危險性增加。一旦中風留下如癱瘓、認知障礙、失語等失能後遺症,照護上更是需額外花費不少心力,因此預先辨識中風前兆成為照顧者十分重要的課題。台灣腦中風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作,於WaCare遠距健康平台舉辦「不可不知的腦中風大小事」,針對常接觸中風高危險族群的照服員、家屬等照顧者進行線上教育課程。此次特邀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腦中風暨神經重症科主治醫師黃虹瑜及嘉義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腦中風中心個案管理師侯玫妅授課,分享如何辨識再次中風的警訊、中風危險因子及預防、復能照護等以避免再次中風。近八百名參與線上課程的照服員,對於如何預防中風、反覆中風以及中風高危險因子心房顫動的警訊等議題,十分關注,發問踴躍。照顧者問卷調查,最想了解的議題前三名:TOP3:如何預防中風與再次中風「相較昨天,出現任何一個輕微變化都可能是中風前兆」黃虹瑜說,「中『風』就是一陣風吹來,一個突然的變化,一下子就發生的事。」中風是血管產生急性血塊堵塞腦部血管,當有新的血塊產生,就會有新的症狀,除了半身肢體或臉部麻痺等讓人較有警覺,有些症狀輕微易被忽略,但若比起前一天症狀突然出現或有新變化,就需額外注意,如: 💡突然暈眩 💡走路不穩 💡四肢不協調 💡理解或說話能力下降、溝通出現困難 💡口齒不清或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痛比起第一次中風,再次中風會弱化對症狀的感受,病人較難察覺身體是否有出現異狀,需要透過照護者協助回顧病患的病史,找出可能再次中風的危險因子加以預防,才有機會避免再次中風。TOP2:如何快速辨識中風徵兆及如何處置「再次中風危險因子,心房顫動是最危險的不定時炸彈」黃虹瑜說,中風危險因子有八大項,分別為: 💡心房顫動 💡腦中風家族史 💡吸菸史 💡體重 💡血壓 💡膽固醇異常 💡糖尿病史 💡運動不足其中,心房顫動是最危險的不定時炸彈,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登錄實際的中風案例,每6人就有1人是因為心房顫動引起。心悸、頭暈、胸悶等,可能都是心房顫動發作的疑似症狀,但仍有8成的病患沒有任何症狀,建議45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心電圖檢查,定期回神經內科追蹤,若檢查出患有心房顫動,可提前評估合併中風的風險,透過口服抗凝血藥物來預防。病患如中風後半身癱瘓或失去語言能力,也需注意症狀的急性變化,如: 💡原先為左邊癱瘓,卻突然右邊身體機能也退化 💡使不上力 💡語言表達能力變差 💡開始流口水、嗆到此時應省去討論時間,盡快聯繫119送醫,保握黃金搶救時間,降低肢體偏癱及認知障礙等後遺症。TOP1:中風後的營養照護與日常生活訓練「中風後仍有機會回復正常生活」侯玫妅說,腦中風後六個月為復健黃金期,積極復健有較高恢復身體功能的機會。 💡剛中風的急性期(3-21天):復健重點在關節運動、翻身擺位等維持肌肉與關節的活動度。 💡恢復期(3-6個月):待病情穩定後加強復健能力,訓練日常生活所需功能 💡慢性期(6個月後):著重預防再次中風及機能退化。一名30多歲的年輕病患,中風後積極復健,鍛鍊患肢的肌肉與關節及調整過往的飲食與生活型態,不僅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生活也恢復正常,醫師驚訝地說,「就像沒中風過一樣,整個人精神煥發。」鼓勵病友積極復健,中風就有機會逆轉勝。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的恢復程度不同,對於中風症狀嚴重者,為避免中風後的肢體發生攣縮及退化,照護者可協助病患多使用患肢拿取物品進行練習,透過患肢執行動作來學習,刺激大腦產生新連結,及訓練病患練習獨立穿衣,肯定自我價值。「預防再次中風:治療控制、身心復能、長照資源」照護者是病患預防中風、再次中風的關鍵角色,侯玫妅說,9成的腦中風與危險因子有關,控制危險因子包含: 💡協助病患穩定服藥及定時監測健康數值,如:心律、血氧、睡眠品質 💡避免血壓、膽固醇及血糖、心跳數值異常波動 💡若有服用慢性病藥物,勿自行停藥或減少藥量 💡控制飲食及體重 💡改變生活型態,如:規律運動、復健、戒菸、戒酒等。飲食照護上首重讓病患吃得下、均衡攝取六大類營養(全穀雜糧類/豆蛋魚肉類/蔬菜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堅果種子類),如病患進食後聲音改變、咳嗽或流口水、吞嚥後呼吸急促或出現類似噎到的症狀、將食物吐出等,可能是吞嚥出現困難,需注意嗆食後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透過復健科、語言治療師、營養師評估狀況調整飲食質地,或指導預防嗆食等餵食步驟。此外,根據1項發表在《Neurology》(神經病學雜誌)的研究統計,每三人就有一人中風後伴隨憂鬱情緒,當病患出現不想活動及交流等狀況,照護者多陪伴、聊天有助短暫的憂鬱隨時間蒸發,但若憂鬱持續超過一個月,回診時應向醫師反應。中風後的長期照護面臨壓力及經濟負擔,侯玫妅說,視病患狀況由醫師認定後,可申請重大傷病及身心障礙手冊,減免部分醫療等負擔,或透過社工或1966長照服務專線,評估居住縣市可利用的社會資源提供幫助。
-
2022-12-19 醫療.新陳代謝
天冷易餓,狂吃澱粉和高油脂恐誘發心血管疾病!營養師提醒冬日飲食6原則控血糖
最近這幾天特別的寒冷,糖尿病或是血糖有問題的族群除了要記得保暖之外,生活和飲食上也要注意幾個原則,避免誘發心血管疾病或是其他併發症的產生。我記得之前在看糖尿病門診的時候,印象深刻,有一位五十出頭歲的女病人,因為工作和家庭繁忙,加上長期血糖的問題一直困擾她,她在忙碌下也沒有特別注意自己的血糖變化。生活中常常飲食不正常,忙到忘記吃飯,或是餓到大吃一頓!!在一次運動後腳部大拇指受傷而不自覺,結果那年冬天特別寒冷在自家浴缸泡澡溫度過高,腳上的傷口更為嚴重,最後併發蜂窩性組織炎而截掉腳部大拇指……。其實糖尿病人在冬天因為天氣寒冷容易飢餓,更容易吃到「過量的澱粉」和「高油脂」的食物,我們知道醣類對血糖的影響性最為顯著,加上過多的油脂會降低腸胃排空的速度,使得餐後血糖值下降的速度變慢,不利血糖的控制。所以建議糖尿病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注意幾個生活飲食原則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糖尿病人冬天飲食生活注意原則1.增加蔬菜量:可以煮一鍋溫熱蔬菜湯,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和植化素,可以增加飽足感和下降身體的發炎反應2.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冬天火鍋或是各類型的藥膳鍋容易造成紅肉比例增加,豬肉、牛肉、羊肉不要過量之外,建議選擇瘦肉的部分並且搭配綠色蔬菜一起食用,降低油脂的攝取。也可選擇較健康的植物油,例如:苦茶油、橄欖油、芝麻油等,可以增加飽足感,降低對醣類食物的渴望。3.調整吃飯順序:先吃一大碗溫熱蔬菜,喝湯、再吃優質蛋白質例如:魚肉、雞肉、豆類、蛋等,最後澱粉類食物再和其他配菜一起吃,可以有幫助的降低餐中對大量澱粉的渴望。4.點心零食要節制:天氣冷時,三不五時就想要吃個點心零食來解解饞,糖尿病人建議可以選擇篇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來做點心的來源,例如:堅果優格、低脂牛奶、茶葉蛋、豆花、滷豆干等,也可以適度的食用營養均衡配方飲品等。5.水分要足夠:冬天水分容易不足,糖尿病人易產生泌尿道感染,所以要提醒每天至少2000ml以上的水分。6.高、低血糖其實都可能造成飢餓感增加,最好確認的方法是在飢餓時,建議立刻檢查血糖值。 其實糖尿病人因為血管病變產生大小血管病變的問題,所以飲食習慣要建立,在冬天更要在生活上要提醒他們,注意早上起床要注重保暖,出門記得圍條圍巾,泡澡注意溫度預防燙傷、運動要穿雙好鞋保護雙腳降低受傷機會等等的生活習慣。
-
2022-12-18 養生.營養食譜
切洋蔥前記得先磨刀!餐桌有洋蔥 煮婦不流淚
切洋蔥會流淚的確是件不愉快的事。某日,一位新婚的朋友邀大夥去她家用餐。她不諳廚藝,切洋蔥時竟戴蛙鏡,令人嘆為觀止。她反問,「不然要怎麼切?」現場一片噤聲,因為沒有人知道答案。後來我愛上料理,有一次上烹飪課,其中一食材就是洋蔥。老師一邊切洋蔥一邊跟我們聊天,神情自若。突然有個同學納悶地問:「老師,為什麼你切洋蔥不會掉眼淚?」老師一聽馬上回神,「哎喲,謝謝提醒!」那語氣像是忘記跟大家說重點了,「切洋蔥需要一把鋒利的刀。」原理是當洋蔥細胞被破壞時會釋放一種刺激物,若使用鋒利的刀快速切時,水分不易流出,刺激物也就減少,「這是訣竅。」他說,「我教洋蔥課的前一天都會先磨刀。」戲稱自己是夜夜磨刀的男人。至於洋蔥的嗆味會隨烹調加熱而消失;如果涼拌,可用冰鎮法去除。但有些同學卻說,「洋蔥的辛辣味很迷人耶!」的確,每一種食物都有其獨特的味道,適度保持其原味,也是不錯的選擇。洋蔥排骨食材:1斤半排骨、2個洋蔥、1根蔥、5瓣蒜頭作法:1.建議買長條形排骨,或請肉攤切成約8公分長,方便擺盤。2.蔥切成絲,泡在冷水中;洋蔥切0.5公分寬;蒜頭拍碎。3.排骨洗淨後以餐巾紙擦乾水分,鍋中放2大匙油,煎至兩面焦黃,取出備用。4.洗鍋。加2大匙油,放入蒜頭和洋蔥,炒軟後,加入排骨、半飯碗醬油、1飯碗水,大火煮滾改小火燜煮半小時。烹煮過程隨時顧鍋,看是否需要加水,避免食材燒焦。5.盛盤,以蔥絲點綴。說明:這是一位長輩告訴我的「宴客菜」,但我做的是改良版。原作法是放3或4個洋蔥,先炒一半,炒軟放排骨,半小時再炒另一半,當後半洋蔥炒熟時,前半洋蔥已融入湯汁,所需時間約1小時,且加冰糖,這樣燒出來的洋蔥排骨特別香,洋蔥入口即化。聽說客人都先吃軟爛的洋蔥,洋蔥的好味道遠勝過排骨。不過我喜歡有點脆度的洋蔥,時間只有半小時,而炒洋蔥時會自動產生甜味,所以不加糖。洋蔥豬肉捲材料:1個洋蔥、1盒火鍋豬肉片、少許白芝麻作法:1.洋蔥切絲,泡在白開水,再瀝乾水分備用。2.從超市買回的火鍋豬(或牛)肉片攤開,撒一點點鹽,中間放入適量的洋蔥絲,捲起備用,封口朝下。3.取平底鍋,放1茶匙的油,放入作法2的洋蔥豬肉捲,開小火,煎至兩面焦黃。4.加入1大匙蠔油(或醬油膏)和1飯碗的水,蓋上鍋蓋30秒即熟。5.豬肉捲取出擺盤,淋上醬汁,撒點白芝麻點綴。涼拌鮪魚洋蔥食材:鮪魚罐頭、木耳、洋蔥、香菜梗作法:1.洋蔥切細絲,放在塑膠袋中,加入1茶匙鹽,抓緊封口,充分搖晃,靜置5分鐘,倒入裝有白開水的容器。2.瀝乾水分,再次泡在白開水(或冰水)中半小時,再瀝乾水分備用。此步驟做兩次可降低原有的辛辣味,若希望帶點嗆味,第二次可省略。3.木耳洗淨切細絲,汆燙後瀝乾水分。4.香菜取梗,洗淨備用。5.瀝出鮪魚罐頭的油汁,加入1茶匙的醬油膏與烏醋,混合為醬汁。6.將所有食材與醬汁混合,最後放上鮪魚肉。7.洋蔥與鮪魚醬汁混搭,可迸出新滋味。
-
2022-12-15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吃火鍋該注意什麼?營養師揭最重要一事避熱量+高鈉陷阱
最近天氣冷颼颼,周末又有寒流要來,不免讓人想吃熱呼呼的火鍋取暖撫慰身心,然而嗑完一鍋美味食材和湯底後,又總讓人擔心攝取的熱量會不會爆表,到該該怎麼吃火鍋才健康?火鍋選湯底:濁度愈高 熱量也愈高營養師劉怡里曾表示,吃火鍋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選對湯底,選擇熱量在200大卡以內的湯底比較好,像是蔬菜湯底的昆布鍋或泡菜鍋,大骨熬成的蔬菜湯底也可以。常見的咖哩鍋、豆腐牛奶鍋、起司鍋、麻辣鍋和酸菜白肉鍋等,則屬於熱量較高的湯底。劉怡里指出,這些高熱量的湯底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透過湯底的清澈度判斷,只要看到湯底的顏色很濃稠,無法看到底部的食材,湯底就是比較偏油的。●低熱量湯底:和風昆布鍋、柴魚鍋、酸菜白肉鍋●中熱量湯底:味噌鍋、泡菜鍋、南瓜鍋●高熱量湯底:麻辣鍋、牛奶鍋、咖哩鍋、臭臭鍋【延伸閱讀:火鍋聰明吃 湯頭食材學問大】火鍋選主食:冬粉熱量低 但會吸收湯底振興醫院營養師涂蒂雅曾指出,若以一碗計算,白飯熱量比烏龍麵或冬粉高,若選麵條為主食,烏龍麵或冬粉的熱量,則會比科學麵或王子麵來得低。但要注意的是,冬粉容易吸收湯汁,若選擇高熱量湯底煮冬粉,就會讓冬粉熱量增加許多。●白飯:280大卡╱碗●王子麵:250大卡╱包●烏龍麵:140大卡╱碗●冬粉:140大卡╱碗火鍋選肉類:兩隻腳較好、沒有腳更好涂蒂雅表示,若以部位區分,松坂肉瘦肉較多,油脂量最低;五花、培根、里肌肉油脂量較高。不想吃下太多熱量,建議肉類選擇海鮮或雞肉。營養師潘璿凱曾指出,最簡單肉類選擇的記法是:「2隻腳的比4隻腳的好,沒有腳的最好!」●低油脂:海鮮魚貝類、雞肉●中油脂:豬肉、牛肉、羊肉●高油脂:內臟類、培根、五花肉【延伸閱讀:南瓜鍋、牛奶鍋健康?暗藏奶油讓你胖】火鍋選醬料:天然食材為主 避開高納、高熱量劉怡里建議,清爽又消脹氣的蘿蔔泥,或可搭配紅肉的洋蔥是較好的選擇。不過吃生洋蔥可能會脹氣,她分享可以多放一些蘿蔔泥,或把洋蔥燙熟一點就能解決。此外,醬料還可以加含硫化物的青蔥可以抗氧化。而常見的醬料,包括沙茶醬、香油和花生粉都是劉怡里比較不建議的高熱量醬料。如果要增加醬料的風味來源,她說烏醋和豆瓣醬是所有調味料中鈉含量很高的,而且會害你水腫,所以盡量以白醋為佳。●天然食材醬料:蘿蔔泥、大蒜、蔥、薑●低熱量醬料:醋、醬油●高熱量醬料:沙茶醬、蒜蓉醬、豆瓣醬【延伸閱讀:火鍋煮蛋沒熟會害你掉頭髮?一周吃3次火鍋的營養師劉怡里教你怎麼健康吃】火鍋料熱量、脂肪量、納含量排行劉怡里表示,所有火鍋料不建議的品項有兩大原則,一項就是加工食品,另一項是看似無害但油脂很高的油炸物。國健署指出,常見加工火鍋料熱量前3名為豆皮、百頁豆腐與米血糕,脂肪量高者除豆皮、百頁豆腐外,芝麻麻糬燒也不遑多讓;鈉含量前3名則為魚板、米血糕與起司球。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曾表示,火鍋用的豆皮通常經過油炸,較有香氣且不易煮爛,百頁豆腐則是在製程中加入油脂,故熱量偏高;米血糕則是以澱粉為主,相當結實。此外,火鍋餃類的肉餡多半用肥肉製成,油脂占總熱量逾6成。●熱量排名:豆皮、百頁豆腐、米血糕●脂肪量排名:豆皮、百頁豆腐、芝麻麻糬燒●納含量排名:魚板、米血糕、起司球【延伸閱讀:火鍋吃到飽 2500大卡你行嗎?】不怕胖的火鍋下料及進食順序潘璿凱建議,建議先煮蔬菜、菇類及海帶,此時的湯底可以喝;接著再下豆、魚、肉、蛋類,煮熟後湯表面會有一層浮油,不建議再喝湯,加工類火鍋料最後再放,此時湯底的鈉離子及鉀離子已過高。至於進食順序,也就是搭配下料順序,第一輪先吃蔬菜,第二輪再吃豆、魚、肉、蛋類,最後再吃加工類火鍋料。●菜→豆魚肉→加工類涂蒂雅提醒,若主食選擇麵條,則建議早一點下鍋煮,不要等到湯都煮得油油膩膩了才放,才不會讓麵條吸滿油脂。有餐廳標榜以吃完的火鍋湯底煮粥,就要小心這鍋粥有三高,高鈉、高普林、高熱量,三高及痛風患者應盡量少喝。【延伸閱讀:天冷吃鍋又怕胖 營養師提醒:最後一步這樣煮就毀了】慢性病患怎麼健康吃火鍋?大多數的火鍋常暗藏高鹽、高油、高熱量的地雷,慢性病患該怎麼吃能夠滿足口欲又兼顧健康?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曾如此建議:●糖尿病:注意主食分量,芋頭、玉米、地瓜、豬血糕、南瓜等主食類,要與麵、冬粉、飯等一起計算分量。建議多吃蔬菜,延緩血糖上升。●高血脂:高油的五花肉、培根,以及加工品如餃類、丸子等,應該少吃;肉類盡量選擇瘦肉為主。●高尿酸:避免喝火鍋湯,高普林的內臟類、海鮮類及香菇應該控制攝取量;不要喝酒,以免痛風。●高血壓:避免高鹽分的加工品,改用天然辛香料取代高鹽分沾醬。●腎臟病患:尚未洗腎病人要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且挑優質蛋白質;避免吃加工品,以免磷攝取過量。少喝湯,避免鉀、普林攝取過量。【延伸閱讀:避免湯底汙染、致癌,這種食材一定要最後煮!營養師教健康嗑鍋4原則】吃不完的鍋底打包回家注意事項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曾表示,到火鍋店吃不完的鍋底想打包回家,下一餐繼續吃,為避免微生物孳生,最好將鍋底煮沸後放涼,再放到冰箱,若是下一餐就會食用完畢可放冷藏,否則最好冷凍保存。●打包鍋底→煮沸放涼→放冰箱黃淑惠也建議,最好先把鍋裡的葉菜類先吃完,隔餐要吃再加新鮮蔬菜。至於豆腐、肉類則可繼續保留,但超過一周就不要吃。【延伸閱讀:吃不完的鍋底帶回家吃可以嗎?營養師:記得這二件事很重要】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各色系蔬菜為何營養師最推深綠色?冬季常見盛產蔬菜一次看
秋冬進入蔬菜盛產季節,蟲害少、長得好,當季又便宜,趁此時節多吃蔬菜,能獲取豐盛的營養,也能換來通暢的腸胃。但擔心農藥殘留,從蔬菜怎麼採 買、怎麼清洗到烹調都是學問。冬天豐美的青菜饗宴,如何吃得安心,從學會買菜開始。夏天吃瓜,冬天吃菜,依時令飲食最佳。老一輩的人總說「夏天吃瓜,冬天吃菜」,若將這句話細細分解,便能發現因夏天炎熱,且雨量豐沛,是最適合瓜類生長的時節,而瓜類多有去濕氣、消暑作用,因此在悶熱夏季食用最合適;冬天則是葉菜類及根莖類盛產季節,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吳湘茿表示,多樣化的深綠色蔬菜,能提供人體豐富維生素及微量礦物質,增強免疫力,更能抵禦寒冬。各色蔬菜皆好食,深綠蔬菜「最均衡」。營養師說,各色系的蔬菜都有專屬且獨特的營養素,如紫黑色蔬菜富含花青素;紅色蔬菜富含番茄紅素等;而深綠色蔬菜則是富含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人體在攝取深綠色蔬菜時,即可將多數營養素如維生素A、C、K及葉酸等一次收納,其鐵、鉀、鈣等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含量也都相當豐富,最能代表真正意義上的「均衡」。茼蒿、花椰菜、菠菜、芥藍菜、油菜、青江菜及地瓜葉等深綠色蔬菜,均能輕易透過肉眼分辨挑選。根據國民健康署公告「我的餐盤」,六句口訣中與蔬菜相關的有「飯跟蔬菜一樣多」、「菜比水果多一點」。營養師建議,正餐食用「一碗飯」就要相對配上「一碗蔬菜」,攝取量才會足夠。至於深綠色蔬菜烹調方式,吳湘茿說,以植物油清炒或滾水汆燙再淋上健康油脂,都是較健康的口味。外食族吃燙青菜則要避免淋滷汁,或改喝蔬菜湯,減少熱量攝取。冬季常見盛產蔬菜菠菜 滿滿纖維與鉀每100克菠菜含有1.9克纖維,國人纖維攝取量常不足,菠菜是最佳食用選擇,且其中還含有510毫克的鉀,能維持心臟功能正常運作。坊間有一說「菠菜與豆腐一起食用,恐造成草酸結石」,吳湘茿澄清,事實上兩者被人體吸收的方式,並不會形成草酸鈣(俗稱結石)因此沒有關聯與衝突,搭配食用沒有疑慮,且能同時吃到蛋豆魚肉及蔬菜兩大類。芥藍菜 鈣質非常豐富芥藍菜是含豐富鈣質的綠色蔬菜之一,每100克含有181毫克鈣,且草酸含量少,不易形成影響吸收的草酸鈣,還能強健人體骨骼。油菜 含鈣質與維生素A油菜的鈣含量雖不及芥蘭菜,不過每100克也有高達88毫克的鈣質,且維生素A及β-胡蘿蔔素含量都相當高,油菜花的維生素A含量更高出油菜3倍以上。茼蒿 富含葉酸茼蒿富含葉酸,每100克含有95微克葉酸,營養價值高。葉酸除了是女性備孕及孕期特別重要的營養素,也與人體造血功能有關。一日蔬菜建議攝取量每天攝取3至5份 瓜、菇、藻、筍也算菜根據每日飲食指南手冊,蔬菜一天建議量是3至5份,而一份蔬菜的生重為100公克。除葉菜類,瓜類、菇類、藻類、筍類等也都歸屬在蔬菜類,因此,外食族若到麵攤點餐,除可點一盤燙青菜或涼拌小菜,也可將湯品改為蘿蔔湯、筍子湯,均是增加蔬菜攝取的直接方法。
-
2022-12-04 養生.營養食譜
說食依舊/烏魚‧烏金
東北季風起,烏魚季到了!烏魚子是許多台灣人的心頭好,逢年過節或宴席上,烏魚子常是冷盤最佳主角,配飯下酒皆宜,鹹香綿糯的滋味,在舌間纏綿,引人回味。烏魚堪稱是上天給台灣人的豐盛禮物,每年冬天,烏魚群順著親潮從台灣海峽南下產卵,漁民撈捕後,利用中南部冬天乾燥的特性,鹽漬日曬後,成為春節高級伴手禮,加上烏魚全身都可利用,因此被漁民暱稱「烏金」。烏魚子雖然很「台」,其實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就記載:「生東海,狀如青魚,長者尺餘,其子滿腹,有黃脂、味美,獺喜食之,吳越人以為佳品,醃做鮝脂。」鮝是魚乾、脂是指烏魚子色黃如油脂。不過現代烏魚子精細製法,與四、五百年前的明朝,應該有些差異吧?有美食家認為台灣烏魚子鹽漬工法,可能是日人發明或改良,不過日本女作家新井一二三曾寫道,烏魚子在日本被稱為「唐墨」,明末海上霸主鄭芝龍到日本長崎娶了 當地武士之女,生下中日混血兒鄭成功,後來長崎著名的「桌袱料理」(日本、荷蘭、中國菜混合而成的宴會菜式)冷盤中,有一特產海味就是唐墨。或許,烏魚子製法的演進,也是中日混血吧?連橫在「台灣通史」也提到烏魚子,並說「食時濡酒、文火烤之,皮起細脆,不可過焦,切為薄片,味極甘香,為台南之珍饈。」「連爺爺(連戰)」的爺爺所述吃法和講究,與今無異,不過烏魚子從台中梧棲、彰化鹿港、嘉義東石、台南到高雄旗津,都聲稱自己好棒棒。「烏魚大獲萬三三,典盡釵環為口饞。本港從來魚子好,果然風味勝台南。」晚清鹿港詩人莊太岳的「鹿江竹枝詞」就反映出烏魚子是自家好的心態,或許,依地域區分品質只是對故鄉的偏執,差異應在製作師傅的用心吧。魚達人李嘉亮曾說,台灣目前的烏魚子除了台灣海峽野生,還有台灣養殖及來自巴西、美國,不過在饕客心中,台灣野生烏魚子最美味,在口中咀嚼時有獨特的「黏牙感」,又是一項台灣之光。饕客多認為烏魚有三寶,第一當然是烏魚子,可用高粱酒等烈酒稍浸一下,用平底鍋煎或火烤,但要注意火候,只要看到兩面的薄膜起泡,就可以準備起鍋,等涼了再 切片配蘿蔔或蒜片食用。作家焦桐曾形容烏魚子最美的口感彷彿羊脂,但如果煎炙過頭,魚子乾澀失去腴潤感,就像「遲暮美人」,不免令人唏噓。第二寶是公烏魚的精巢「烏魚白」(烏魚膘),用蒜燒或麻油(茶油)燒製,寒冬中特別誘人。另一寶是烏魚的嗉囊(胃囊)「烏魚肫」,用蒜油爆炒,相當脆爽,只是一般市場較難買到。我認為烏魚還有第四寶「烏魚殼」,也就是被取掉烏魚子的烏魚,去年底當令時,我在市場詢價,每兩只要4元,買一大尾才百元出頭,得分兩餐才能吃完,紅燒、蒜燒或切段煮成烏魚米粉,各有特色,借用蘇東坡大嘆豬肉被貶低的名句,「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可惜了。相較於牛肉、豬肉,烏魚肉質鮮嫩、好消化吸收,刺也不多,加上富含優質的油脂、胺基酸,很適合長者食用。要小心的是魚湯,因礦物質含量高,腎臟病患者吃肉就好,不要喝湯。作家林文月出生世家,曾為文記錄烤烏魚子的心得,她的結論是:「烏魚子佐酒較諸下飯為佳,以其鮮美而稍鹹,薄薄的片,一口酒,一口酒肴,風味絕佳;若配以青蒜苗,更收相得益彰之效;而若逢知己談興好,則實為天下賞心樂事了。」20多年前負責台中海線新聞採訪時,有自家漁船的海產店老闆娘親自炭烤烏魚子,不切薄片,不配蒜苗,以厚片烏魚子與現切白蘿蔔相佐,魚子入口紮實彈牙,不是餐廳薄片的口感可比,白蘿蔔的清甜,更讓烏魚子的鹹香高雅了起來。海派作風,引人回味。
-
2022-12-04 養生.聰明飲食
為健康調味!最佳飲食公式:-鈉+鉀+碘 好鹽提升料理口感兼顧健康
古時候,食鹽是重要的商品,各國為交易鹽品而開闢道路,還特別開徵賦稅,鹽曾經貴如黃金!如今,食鹽已是生活必需品之一,扮演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角色。近年來,提倡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但長期缺乏油脂也會吃出問題,有些脂溶性維生素需要透過脂肪才能被人體吸收,鹽的適量攝取對人體生理運作十分重要。買鹽多看這一「碘」 補充人體營養素鹽又被稱為「百味之王」,除了飲食調味,我們所吃下的鹽包含了鈉、鉀、鎂等礦物質,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鹽的產品琳瑯滿目,精鹽、海鹽、岩鹽、玫瑰鹽……到底該怎麼選才吃得安心?衛生福利部建議,三餐料理調味及加工食品都會使用鹽,新鮮食材裡面也含有少量的鈉,以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公克)來計算,累積起來很容易吃過量。日常飲食可透過攝取海帶、海苔、紫菜等海藻類,或是魚貝類等海鮮來補充碘,不過,因各食材的碘含量仍有差異,所以食用碘鹽是最快速便利的補碘方式。台塩著重低鈉加碘 穩固「鹽老大」地位做為國內唯一精製食鹽的產製者,台鹽從傳統日曬法產鹽優化轉型為自動化從海水中提取鹽,食用鹽產品供應平穩,精鹽銷售佔整體市場約8成,可稱之「鹽老大」。市售鹽品種類眾多,部份未加碘,除需限碘的族群以外,長期吃無碘鹽可能會導致碘攝取不足。國民健康署呼籲,選擇使用加碘鹽取代一般食鹽,選購前應注意包裝是否添加「碘酸鉀」、「碘化鉀」,或出現碘鹽、含碘鹽的標示,為健康多加一「碘」。國人飲食西化,飲食口味偏重,鹽分攝取常會超標,從調味料下手可減少鈉攝入量。台鹽生產的「減鈉含碘鹽」用部分氯化鉀取代氯化鈉,減鈉約50%,幫助輕鬆減鈉,同時加了碘強化營養添加!營養均衡加碘鹽 注意日常烹調小祕訣碘為有助維持正常基礎代謝與生長的重要營養素,烹調不加鹽看似健康,但是隱藏在後面的可能是「缺碘危機」。人體所需的碘,可以從天然食物或加碘鹽補充,許多國家皆有規定在鹽中添加碘。在烹飪過程中,碘會因高溫而流失,最好起鍋前再放碘鹽調味,也可避免攝取鈉過量。透過鹽來補碘,是最方便快速的方式,但不代表可以無上限攝取,每日攝取食鹽不要超過6公克,搭配生鮮蔬果魚肉,讓身體「活力滿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