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 名人.精華區
搜尋
預防失智
共找到
308
筆 文章
-
-
2023-02-02 焦點.健康知識+
6生活要素有助減緩記憶力下降 其中這項最明顯
找回記憶、預防失智症可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實現。1月25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賈建平團隊在《英國醫學雜誌》線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還將這種方法總結為「管住嘴,邁開腿,勤動腦,多社交,記憶好」。年齡增長、生活方式、易感基因等都是影響記憶力變化的因素。「現有研究顯示,載脂蛋白APOEε4是導致記憶下降的重要風險基因,然而如何找到更明確的記憶影響因素及提高記憶的方法,仍是目前最有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賈建平介紹。這項研究自2009年啟動,共納入2.9萬名年齡6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平均年齡72歲,49%為女性)作為參與者。研究人員使用聽覺詞語學習測試量表來測量參與者的記憶功能,並對參與者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其中20%是APOEε4基因的攜帶者。隨後,研究人員在2012年、2014年、2016年和2019年對參與者進行隨訪評估。得到評估資料後,研究人員從6個方面計算參與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研究發現,每個健康行為都與10年內記憶力下降速度有關。其中,健康飲食對減緩記憶力下降的效果最強。6生活面向減緩記憶力下降健康飲食規律鍛煉積極社交進行寫作閱讀等認知活動不吸煙不喝酒中老年記憶衰退不一定是失智症「如果中老年人堅持至少7種推薦的健康飲食,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或75分鐘的高強度的體育鍛煉、不少於2次社交活動、不少於2次閱讀思考和書寫等,同時控制煙酒。與不能堅持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相比,每年可多獲得更多的記憶分數,且大大降低了失智症發生率。」賈建平表示,中老年人年齡相關的記憶衰退並不一定是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可能只是一種普遍的良性健忘,可以被逆轉或保持穩定,而不是發展到失智症狀態。研究也證實,健康的生活方式與APOEε4攜帶者更低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這一結論,不但適用於老年人,也適用于攜帶這種基因的中青年人。因此,這一人群應更早踐行健康生活方式。」賈建平說。
-
2023-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蔬菜、莓果類…麥得飲食法延緩失智穩三高!一日3餐建議食譜
●高糖高脂讓身體發炎,影響大腦認知功能●高齡族飲食重點,掌握「三好一巧」原則年節不忌口、不定時用餐,加上熬夜打牌作息大亂,超級傷身。若吃進了過多熱量,會增加體內發炎物質,不僅身材腫了一圈,肥胖也會加速大腦老化,傷害大腦神經元、認知功能變差,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除了不良生活習慣,「吃」是最直接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民眾常見的NG飲食行為,包括加工食品及重口味食物吃太多、愛吃炸物、紅肉吃過量、攝取過多含糖飲料等,都會讓腦部受到自由基損害。吃原型食物 多食蔬菜、莓果類害怕失智症上身,徐佳靖建議,可採行有「心智飲食」之稱的「麥得飲食」,此飲食法結合得舒飲食和地中海飲食,提倡多吃原型食物、大量食用綠色蔬菜及莓果類,只要認真執行,對於預防失智、穩定三高都有效。徐佳靖強調,藍莓、草莓、桑椹、黑醋栗等水果富含類黃酮和花青素,是絕佳抗氧化劑,多食用有助減緩認知功能退化、保護心血管,特別是血管性失智症的發生。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徐佳靖說,可藉由飲食延緩惡化速度。以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為基礎,均衡攝取全榖雜糧、蛋魚豆肉類、乳品、蔬菜、水果、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獲得完整營養素;掌握「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做為高齡族群的飲食原則,依長輩牙口狀況準備餐點、提升進食意願。失智症用餐 食物裝在1個碗內徐佳靖提醒,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變差,可能無法辨識菜餚,最好將食物盛裝在一個盤子或碗內,筷子或叉子、湯匙擇一使用,並在患者的視線內放置食物。若有吞嚥障礙問題,務必諮詢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討論如何準備餐點,可轉介營養師了解失智專業照護技能;若合併缺牙、假牙、牙口不好等咀嚼問題,也要尋求牙科治療,維護口腔衛生。均衡飲食一日餐飲建議早餐:一片全麥吐司或一碗地瓜飯、一顆水煮蛋、一杯240毫升牛奶、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午餐:一碗糙米飯、一份深綠色蔬菜、一碗小魚乾味噌湯、一份煎鮭魚、一杯無糖優格晚餐:一碗五穀飯、一份豆腐、一份雞肉、一份深綠色蔬菜、一匙堅果種子、一顆拳頭大的當季水果麥得飲食注意事項1.每周至少食用一次海鮮2.每周食用紅肉不超過4次3.避免加工肉品
-
2023-01-1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省力照顧特輯】照顧生活好疲憊?學會善用輔具,讓你照護更省力
你家有需要照顧的長輩嗎?因為身體機能的侷限、認知功能的退化,他們可能需要他人協助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作為照顧者的我們,在照顧的過程中,難免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以及不同程度的困難,讓照顧壓力越來越大、身心俱疲。但你知道嗎?照顧從來就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試試看利用「輔具」,減輕負擔與體力消耗,讓照顧之路事半功倍。生活,不外乎食、衣、住、行、育樂5大需求。元氣網針對失智長者、行動不便的長輩,從5個日常照顧情境為大家推薦輔具,讓這些輔具,成為照顧者的好幫手。|課程資訊|食👉失智長輩吞嚥困難怎麼辦?「介護食」讓你輕鬆備好食物衣👉失智長輩不會自己換衣服?「自黏式內衣」穿脫超方便住👉幫失智長輩洗澡總是提心吊膽?有了「它」簡單又安全行👉帶失智長輩外出障礙重重?攜帶「1神器」遇到門檻免煩惱育樂👉延緩失智退化就來玩玩具!「太極球」增進手眼協調|適合對象|➡️家有失智症親友,有照顧需求者➡️家中有行動不便的長者➡️行動不便的人|如何報名課程|➡️該系列課程皆為免費課程,登入會員後報名填寫資訊即報名完成,即可免費觀看課程。➡️登入報名後,影片可隨時隨地回放觀看。|系列課程重點導讀|【食】失智長輩吞嚥困難怎麼辦?「介護食」讓你輕鬆備好食物「用餐」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可能是家常便飯,但對於高齡、失智的長輩來說,有很多困擾可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長輩牙口不好,每餐的飲食量少之又少,辛苦把食物打成泥,反而降低長輩食欲?想要色香味俱全、讓長輩好進食,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為了照顧不方便咀嚼的長輩們,不僅能方便進食外,還有多種菜色可供選擇,讓長輩更願意上餐桌跟家人一起用餐,一起來了解日本的「介護食」吧!你可以學到:📍 知道什麼是「介護食」📍 學會如何幫吞嚥困難者挑選食品📍 挑選介護食品時該注意的事項👉點此觀看課程▶ 【衣】失智長輩不會自己換衣服?「自黏式內衣」穿脫超方便你知道為長輩挑選的內衣也有技巧嗎?對於部份長者而言,常見的套頭內衣和鈕扣式的內衣其實並不是那麼方便,可能有人會說穿脫衣服這麼簡單,會有什麼問題?事實上,就算只是穿脫衣服這少少的幾次動作,對於失智、肌力下降或關節退化等行動不便的長輩而言,自行穿脫衣物對他們來說相當困擾。試試「自黏式內衣」,有時候只需要「一點點」貼心的設計,就能很好地協助長輩穿衣服,而且讓他們學會如何自主穿衣,也是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的一個好方法。你可以學到:📍 家中長輩手部有病痛,也能輕鬆更衣📍 學會自黏式內衣穿衣、脫衣小技巧,幫助長輩順利穿脫衣物👉點此觀看課程▶【住】幫失智長輩洗澡總是提心吊膽?有了「它」簡單又安全家中有失能、失智長輩的照顧者,幫失智長輩洗澡的時候總是緊張不已?浴室濕滑總擔心長輩會跌倒,要站還是坐,每次洗澡都像一場大戰!想讓長輩的洗澡過程順利又安全,其實可以善用「輔具」,像有旋轉功能的洗澡椅子就是不錯的選擇,讓照顧者洗的輕鬆,長輩的身體也能乾淨又舒適。*此產品可申請長照2.0輔具補助(類別:馬桶增高器、便盆椅或沐浴椅),詳細資訊: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gov-repat-service/wlfrIntro4你可以學到:📍 利用輔具讓洗澡過程更輕鬆📍 讓長輩坐著洗澡,減少身體負荷📍 可以自由轉身、移動,降低跌倒風險👉點此觀看課程▶【行】帶失智長輩外出障礙重重?攜帶「1神器」遇到門檻免煩惱逢年過節,不管大人小孩都想要出門玩耍,想帶著行動不便的長輩或失智長輩出去走走、散散心,但是總會遇到各種困難,該如何規劃?學會善用「輔具」,讓你輕鬆跨越所有障礙,照顧者不再戰戰兢兢的出門,出遊路上彼此更安心!*此產品可申請長照2.0輔具補助(類別:居家無障礙設施-非固定式斜坡板A款),詳細資訊:https://newrepat.sfaa.gov.tw/home/gov-repat-service/wlfrIntro4你可以學到:📍 空間障礙隱藏的跌倒風險📍 即使行動不便也能順利外出📍 知道如何利用輔具帶長輩出門👉點此觀看課程▶【育樂】延緩失智退化就來玩玩具!「太極球」增進手眼協調長時間缺乏運動,可能導致身體肌肉萎縮、脂肪囤積、認知功能退化,時間長了還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加快身體老化的速度!運動可以激活大腦細胞,提高專注力、提升免疫系統功能、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速度,透過有趣的玩具 - 「太極球」,幫助長輩找回運動的樂趣,通過雙手握球運轉、擺動,用輕鬆有趣的方式達到運動效果,還能訓練手眼協調、活化大腦,更是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的妙方。你可以學到:📍 訓練長輩手眼協調,延緩退化📍 刺激視覺感官,增進眼球追視能力📍 透過自我挑戰,增進長者信心與反應力👉點此觀看課程▶
-
2023-01-16 失智.大腦健康
改善健忘、增強記憶力 中醫授如何按壓健腦穴位延緩大腦退化
●按頭部穴位,改善健忘、增強記憶力●穴位按摩能改善認知障礙、延緩失智●輔以八段錦,暢通全身血流「啊!廚房的火忘了關」、「一轉身就忘了剛剛要做什麼」、「昨天才更改的密碼,怎麼一直顯示輸入錯誤」,這些日常生活情境是否很熟悉?思考事情不像從前,甚至經常忘東忘西,害怕自己是不是患了失智症?穴位自療hold住腦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記憶力減退是正常老化現象,民眾不用過度擔心,若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例如:語言能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退化以及個性改變、有妄想或幻覺,就要小心大腦神經細胞病變導致腦部不正常衰退。想要活化大腦、提升記憶力,可運用穴位按摩改善注意力與思考力,也可改善確診康復後的腦霧後遺症。腦部的海馬迴組織負責記憶儲存、讀取、使用,對應不同的穴位按摩,能讓大腦退化慢一點。林舜穀表示,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處的「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亦是全身氣流交匯之處,被稱為「萬能穴位」,連續按壓數次,有醒腦、安神的效果。冬天因日光比較少,剛睡醒時精神不濟、反應緩慢,可按壓刺激百會穴增加氣血循環、疏通全身經絡。除了穴位按摩,林舜穀推薦簡單易學的八段錦,八組動作對應四肢動作,有一定的順序和口訣,不僅能達到運動、訓練肌力,也能預防失智症,或協助患者延緩認知功能惡化。肉桂薑黃 讓身體暖起來另外,搭配「肉桂茶飲」,可養胃暖身,改善手足冰冷的問題;亦可熱敷或泡腳,促進體內血液循環。薑黃也是不錯的選擇,薑黃素含有抗氧化能力,每周吃2次咖哩或在食物中加薑黃粉,可減少心血管與失智症的發生。
-
2023-01-14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送禮要送什麼給長輩? 營養師推6種,黑巧克力也是健康的超級食物之一
過年送伴手禮,民眾常見準備鳳梨酥、牛軋糖、肉乾、蛋捲等,嫚嫚營養師建議,除了這些也有不少更健康的選項,若要送禮送健康也可以多參考。 4種過年過節常見伴手禮,可提醒對方注意食用分量。 嫚嫚營養師指出,民眾常送的鳳梨酥、牛軋糖、肉乾、蛋捲等,雖好吃惹人愛,不過這些點心其實都是「超加工食品」,已經過多道加工程序、看不出原本的樣貌,如同一般的洋芋片一般,特色通常會有較多的鹽、糖、調味料、人工色素、食品添加物等,最容易引起讓人在意的問題就是肥胖。 雖然過年過節吃這些,通常約僅有1-2周,影響不大,但較需要注意的在於這些超加工食物,因色香味美容易使人「糖上癮」、出現「胖子味覺」,也就是吃了著迷、養成了變胖的飲食模式,日久容易提升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肥胖、憂鬱症、腸躁症、癌症、青春期哮喘等慢性疾病,因此送這些類型的伴手禮時,建議可提醒對方注意食用分量。 嫚嫚營養師也提醒,許多民眾日常吃超加工食物,也會多注意多吃蔬果原型食物,這樣的觀念雖然好,但是是一種「有比沒有好」的觀念,超加工食物對人體的影響一樣存在,只是會相較少些。以素食舉例,許多吃素的人也罹患大腸癌,常見的原因就包括常吃「炸素食」、「超加工素食」,即便平常都有吃蔬菜,也是增加了罹癌風險。 過年送禮營養師推6種,黑巧克力也是健康選項之一! 嫚嫚營養師建議,過年準備伴手禮,除了餅乾、禮盒外,也可以考慮些更健康的食物或補品。 小包裝的無調味堅果:無調味堅果也是個很好的選項,解嘴饞又富含膳食纖維等各種營養,且是優質的油脂來源。不過也因為是油脂類食物,較需注意的是食用份量,以避免油脂攝取過多,反而容易變胖、長痘痘等,膳食纖維過量也容易便秘。建議一日約1湯匙,現在也有許多分成小包裝的產品,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堅果也有不少調味選項,例如楓糖口味、辣味、海鹽等,是次佳的選擇,建議堅果還是以無調味的為佳。 超級食物的85%黑巧克力:黑巧克力可說是眾多受歡迎的甜點中,最健康的選項之一,被譽為超級食物、激瘦食物,不過建議選擇85%或以上,這意味著該巧克力的天然可可含量,例如85%黑巧克力帶有85%的天然可可,其他各項添加物整體僅約有15%,包含人工色素、添加糖等等,且黑巧克力也有助於抑制進食衝動,整體自然也相對健康。85%是普遍接受度較高的,90%以上可能太苦。 老少咸宜的保健食品:除了點心之外,也可以選擇全家大小都適合的保健食品、營養品,如魚油、益生菌、葉黃素,這幾個都適合應對普遍常見的文明病進行保養,例如優質油脂缺乏、飲食不佳而腸道欠佳、低頭族眼部健康欠佳等。不過營養品也須注意有些營養是適合特定族群使用,若不缺乏卻補充反而易影響健康,如鐵、鋅、有分種類的人參等,就不建議送禮。 有如濃縮雞湯的雞精:雞精可說是個在熬煮後富含小分子胺基酸的雞湯,除了營養價值高,有利恢復體力、抗疲勞、維持免疫力,也有助腸道吸收,對於年長者、胃口不佳、牙口不佳、腸道不佳者都是很好的選擇。現在也有許多網紅教學入菜的方法可參考。 富含兒茶素的茶葉:茶葉當中最知名的營養之一就是兒茶素,其為一種類黃酮素,運動前攝取有助燃脂、幫助減肥,也可穩定血糖血脂、防範慢性病,有利預防失智及癌症,也可抑制病菌,好處相當多。以發酵程度看兒茶素含量,依序為綠茶、烏龍茶、紅茶,紅茶雖兒茶素相對不高,但三者都是很好的選擇。 包裝好又健康的農特產品:農特產品也是普遍接受度高,也具有健康營養價值的選項,例如膳食纖維相當高的乾燥香菇禮盒,其也因為日曬會有更加豐富的維生素D。而新鮮的水果禮盒也是不錯的選項,大多也包裝體面。 健康就是最好的伴手禮,送禮送健康更萬事如意! 健康就是最好的禮物,準備伴手禮也可以多準備較健康的選項,而若是要準備超加工食物的伴手禮也可以酌量,更有助祝福對方身體健康、更能萬事如意! 《延伸閱讀》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營養師教前、中、後這樣做控體重。 .過年守歲留意6大健康地雷,醫教簡單撇步安心過好年!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1-06 失智.照顧喘息
「39歲怎麼可能得失智症?」從發病到再就業,一位年輕型失智症者的分享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女主角罹患早發型的阿茲海默症,在人生最巔峰時,逐漸遺忘身邊的人事物,除了絕望無助,還能做些什麼?失智症平均好發於65歲以上的長者,除了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反應力、語言能力、空間概念也跟著下降,各項認知功能退化,漸漸影響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若65歲以前發病,則稱為年輕型失智症,又名「早發型失智症」,許多患者剛開始並非典型記憶功能缺損,診斷較為困難,平均約1.5年,甚至4、5年才被確診。現年48歲的丹野智文,跟電影《我想念我自己》的女主角一樣,事業正值高峰之際卻健康失衡!他在39歲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時任豐田汽車銷售員,業績經常名列前茅,在職場可說是意氣風發。丹野智文說,得知罹病噩耗十分惶恐,害怕遺忘所有的事情、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包括無法勝任引以為傲的工作。而在確診前5年,隱約感覺記憶力大不如前,當下沒有多想,勤著做筆記提醒自己日常大小事,直到有一天,突然叫不出同事的名字,甚至被主管斥責簡單的事情也出錯,決定求診就醫,多次評估、看了好幾次醫生才確定病因。【什麼是年輕型失智】65歲以前發病,病因較多樣化,初期有明顯的精神症狀及個性改變,常被誤認為壓力大、情緒問題,因而不易被診斷。【年輕型失智與一般失智有什麼不同】1.發病時間:以65歲為區隔2.病程症狀:年輕型失智症通常症狀較嚴重、惡化程度快,且對藥物反應較差3.失智類型:年輕型失智症主要為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保有工作為失智者帶來安全感、延緩病情「明明還很年輕,怎麼可能得了失智症?」丹野智文難以相信,更害怕人生就此完了,但看到家人擔心的模樣,決定與疾病共存,公開病情希望得到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公司主管了解狀況後,協助從汽車業務轉為內勤文書工作,維持穩定的工作和薪水。他也積極投入失智症倡議並參加日本失智症陪伴「RUN TOMO」活動,樂觀態度受邀擔任日本RUN TOMO大使,到世界各國失智症相關研討會分享個人經歷。丹野智文認為,失智並不是失能,大眾也不要用「失智了還能做什麼」來侷限生病後的職涯發展,而是應該塑造友善的環境,讓失智症患者繼續發揮人生價值。公司的認同對於正值中壯年卻突然罹病的年輕型失智者非常重要,友善的職場環境有助於穩定身心安全,目前日本有一半的公司接受、認同失智者,大約50%的患者可以保有工作,即使確診仍可活出尊嚴。隨著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失智是日本老年人需要照護的第一名,日本厚生勞動省全面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加強宣導得了失智症也可以跟一般人過相同生活。「預防失智,不如做好失智的準備。」丹野智文說,失智症已不是老年人專利,失智者發病有年輕化趨勢,期待企業透過「職務再設計」讓患者續留職場,照顧者也可以維持原有的工作,避免長照悲歌。【認知症與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俗稱老人癡呆症,屬於持續性且不可逆的認知功能下降腦部疾病,為了保有高齡者的尊嚴,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04年將「癡呆症」統一更名為「認知症」。提供年輕型失智者工作機會與照顧服務綜觀國內,衛生福利部統計推估2022年我國失智人口將超過30萬人,其中,年輕型失智者大約1.2萬人,且有增加的跡象,政府應加強營造多元包容的社會,協助失智症患者續留職場工作,減低對家庭經濟的衝擊。台灣失智症協會所成立的「Young記憶會館」,於2018年開幕迄今,藉由工作讓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找回重返職場的感覺,努力學習新技能、不放棄工作機會。2020年,台中市首創全台年輕型失智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以「互助家庭、共同生活」的型態呵護年輕患者、協助重返社會。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的情緒及照護需求與老年人、一般失智症患者不同,若溝通不良容易惱羞成怒,而不同病程的患者也應該被區隔對待,據點特別量身打造的專屬認知課程和多元服務,另引入志工協助,分享緩解衝突的經驗,彼此學習照顧技巧及紓解壓力。失智症是每個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一旦失智症上身,漸進性的認知功能退化不可逆,其病程平均約8至10年,甚至超過15年。當中壯年族群罹患失智症,因年齡不符合「老人福利」的規範,如果無法工作也沒有社會福利的支援,全靠家庭支持,最後造成照顧者沉重的負擔。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於2020年3月推出「推動職務再設計服務計畫」,協助年輕型失智者就業,把工作當成一種「復健」,維持良好社會參與。【得了失智症該怎麼辦】1.多運動、多動腦、吃健康食物,延緩病症惡化速度。2.參加相關機構的服務,年輕型患者不一定適合跟長輩一起懷舊治療,應量身打造多元課程。3.增加人際互動,延緩記憶與認知功能的退化,同時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面對罹患失智症後的認知、體能退化,感到束手無策?跟著一起做,提早預防、保養運動訓練,從內而外改善失智症患者的身心機能與健康▶點此立即觀看免費線上課程人生不到半百,得了失智症離開職場,退化速度將會加快,也會成為家人沉重的負擔。年輕型失智者應正視自己的病症,經過治療及職務再設計勝任工作,依然能在職場貢獻一己之力。
-
2023-01-03 醫療.巴金森病
在做特定動作時會出現明顯手抖症狀?醫提醒當心是疾病引起
面對令人驚嚇或緊張時刻,全身會不自覺顫抖,光是拿一杯水極可能手抖到將水灑出,但如果沒有外在刺激卻引發手抖,有可能是「疾病」引起。常見會導致手抖的疾病,包括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低下、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緊張引起的手抖常在情緒度過後改善,但疾病引起的手抖,則會在做特定動作時,出現明顯的手抖症狀。● 手抖多與疾病相關,緊張型手抖無需治療● 甲狀腺亢進或低下,都會引發姿勢型手抖● 巴金森氏症為靜態型手抖,失智症多單側手無力國泰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表示,多數的手抖都與疾病有關,部分屬於遺傳,部分屬於後天疾病引起。遺傳的「原發性顫抖」,這類患者天生在做特定動作時就會手抖,例如將手抬高、手平舉時,無法控制肌肉而引發顫抖,該情形除非嚴重影響生活,否則不需要特別治療。甲狀腺異常 手抖不典型甲狀腺亢進及甲狀腺低下的患者,也會用「手抖」表現,但通常並不典型。醫師在診斷時,會請患者雙手平舉,如果有微微顫抖,加上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異常,即可依此判定診斷。甲狀腺亢進或低下,常發生在20歲到40歲的人身上,以女性為大宗,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大都是年輕人,鮮少年紀超過40歲以上者會發生甲狀腺疾病,40歲以後發生的手抖,大多與腦部有關。黃柏堯指出,腦部導致手抖症狀的疾病,如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後引發的血管型失智症、小中風等。小中風是指大腦特定部位的血液供應暫時受阻,導致產生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發作時類似中風症狀,若患者單側突然沒力,手部平衡變差,拿東西時會感覺到手軟,用力時會感到手抖,就可能是小中風的症狀。失智症初期 會出現手抖巴金森氏症典型症狀就是「手抖」,且為靜止型手抖,不需要做特定的動作時,靜止時手就會不自覺抖動。巴金森氏症的發生,主要是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投以多巴胺後,症狀明顯改善,就能明確判定為巴金森氏症,目前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治療效果不錯,從單側手抖進展到雙側手抖,能控制在三到五年以上才發生。失智症患者也是腦部功能異常所導致的疾病,腦部曾受傷、如腦中風患者等,都是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群。失智症患者除了有認知功能異常的表現外,初期症狀會以身體僵硬、手抖、步態不穩表現。診斷上,可以先從認知功能判斷,再查看是否有其他手抖、身體僵硬等症狀。地中海飲食 可預防失智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都是手抖背後較為嚴重的疾病,黃柏堯表示,避免中風的發生,建議控制體重、三高、減少抽菸飲酒,維持正常的生活型態;巴金森氏症多與遺傳有關,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了解,同時需要維持正常的生活型態;導致失智症較為大宗的原因仍是腦中風,降低發生的機率與預防中風的方式相同。平時的飲食上,預防失智症可以採地中海飲食,多攝取鋅、B12、葉酸等,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蔬菜量要攝取足夠,幫助腸胃道健康,黃柏堯出,腸胃道被譽為人體第二個大腦,腸道平衡是近年愈來愈重視的議題,平時應讓生活步調盡可能平衡,避免壓力過大,維持運動頻率,也能降低身體發炎的機率,遠離疾病上身。【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1-02 失智.大腦健康
晚上睡太少、午覺睡太多都會提高失智風險!專家教你如何睡得剛剛好
編按:睡眠好壞,和日後罹患失智的機率密切相關!近年研究顯示,夜間睡眠剝奪、白天睡眠頻率過高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的比例偏高。大腦無法再生,失智預防非常重要。怎麼睡,才能保護大腦?現在,正是失智症最受關注的時刻!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全球失智症報告》也推估到2050年,全球預計有1億5千2百萬人失智,足見失智人口成長之快。轉回國內,衛福部研究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且每增加5歲,盛行率呈現倍增趨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並非是老人專利,有些病患在65歲之前便已發病,被稱為早發性失智症(early-onset dementia)或是年輕型失智症(young onset dementia)。近年知名電影《我想念我自己》中的主角愛麗絲,就是被醫生診斷為年輕型且是遺傳性PSI基因變異的阿茲海默症者。國衛院神經及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員、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近10年來投入失智症及憂鬱症臨床治療。他表示,失智症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疾病,因此,年輕時養成的生活方式不可不慎。其中,睡眠習慣好壞,就會影響未來的失智風險高低。睡眠剝奪讓小白鼠細胞中毒!睡眠不足,就是減少自己的記憶老本藍祚鴻指出,儘管尚未有失智與睡眠的直接研究,但曾經有過失智症的動物實驗,就是透過「睡眠剝奪」的行為介入來研究小白鼠失智情況。研究結果發現,不睡眠時,老鼠腦中類澱粉蛋白的清除功能變差,腦脊液與間質液交換,清除大腦運作時所累積的代謝廢物速度變慢,大腦修補受損神經細胞和組織的功能也變差。從外顯現象來看,原本元氣滿滿的小白鼠呈現呆滯狀,活動力不如以往。「經年累月下來,大腦細胞變少、無法代償,等於就是『細胞中毒』,」藍祚鴻說明。雖然尚未有人體實驗,但人在睡眠時,與學習有關的激素會分泌,包括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和生長激素。缺乏睡眠,會影響注意力和執行能力,使反應速度變慢。學理上也證實,年輕時的睡眠品質不佳,會造成類澱粉蛋白(Beta amyloid)在神經細胞上沉積,增加年老後失智症的機率。「雖然數據上還看不出年輕、早發性失智症比例的變高,或說睡眠直接影響失智,但那是因為年輕人不夠老,樣本數還不夠。」藍祚鴻觀察,「從臨床來看,造成失智症的每一項危險因子影響都超過50%以上,睡眠異常就是一項。」他指出,除了睡不夠以外,睡眠周期不穩定,例如有時早睡、有時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大腦是有可塑性的,但不喜歡一直變動,因為改變會耗費資源,且多變易多錯。」此外,睡前滑手機,藍光會影響大腦神經連結,活性降低,自然也會睡不好。因此,常熬夜的人,可能慢慢地正在吃掉「記憶老本」而不得知!白天睡太多,日後失智機率愈高!午睡20分剛剛好,一夜好眠才是護腦關鍵睡不夠會提高失智風險,那睡太多呢?今(2022)年一篇發表於著名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的研究,在14年內追蹤1,401位受試者,發現在白天9點到晚上7點這段時間,睡覺頻率愈高的人,一年後認知功能退步、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將可能愈高。可以說,早在認知功能退化等失智的主要症狀還未出現以前,不正常的睡眠習慣或熬夜,就可能是罹患失智的早期徵兆。藍祚鴻提醒,相較於失智,午睡跟老人家的死亡率相關性較高。常常睡一睡,就在夢中離世了;但如果一個人白天睡太久,的確會干擾到晚上睡眠的質量。夜間正常睡眠才能幫助記憶穩定,整合白天發生的訊息,進而激發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還能延緩認知功能老化。那麼,究竟睡多久是適當的?「50歲上下的族群,白天睡20分鐘就夠了!」藍祚鴻的回答有點出人意表。回想學生時期的午睡,不是至少半小時嗎?他的理由很容易理解:「定時定量」。白天睡多了,晚上就容易睡不著。藍祚鴻建議,想預防失智,白天應適度運動、保持快樂心情,「多參與社交活動,繞圈圈式的思考,容易讓腦子退化、且產生自發性焦慮。」此外,不要喝酒、有慢性病等共病者要注意用藥,有些副作用可能導致睡眠中斷。晚上,儘量在12點前入睡,不要當夜貓子,也為自己營造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他以自己為例,從睡前半小時開始,就不看手機。將手機放置在離床一公尺遠處,讓自己看不到手機閃動光源,避免影響睡眠品質。他再三強調固定睡眠的重要,「大腦設計是先天配備,不可逆的,而研究顯示,工作需輪值夜班者,罹患三高、慢性病者也較多。」最後,藍祚鴻也提到,「失智的本質即在於:東西用久就會壞掉。大腦一輩子就那麼(轉)一輪迴,不會再生。大腦非電腦,腦力有限。一旦生病,只能減緩或減少症狀。很多保健食品不見得能預防失智。如果真的睡不著,根據醫師的醫囑,適當使用安眠藥不可怕。」好好睡,就是最好的護腦方式!家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怎麼辦?照顧早發性失智患者 4面向小撇步早發性失智症病患退化速度較快,病理特徵較為明顯,許多人具有家族性或遺傳性,一半以上病患容易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症狀。且早發性失智症多為家庭中流砥柱,經濟主要來源;一旦確診,對於照顧者來說是一大衝擊。照顧年輕、早發性失智症者,可從四面向提早思索:1. 工作面依照病情跟工作單位討論職位調動,甚至於安排退休;病患也要避免駕駛車輛或操作危險器材。2. 經濟面開始籌措安養費用,及有效利用社會福利補助。3. 法律面建議在疾病初期,患者仍保有大部份知能時,事先安排法定代理人、甚至預立遺囑,避免日後產生不必要的法律或財務糾紛。4. 心理面對於照顧者來說,迎面衝擊一下子承接不住,可能產生憂鬱、絕望、否認、煩悶、甚至罪惡感(如因遺傳性基因造成),若情況嚴重時得輔以藥物治療。原文:晚上睡太少、午覺睡太多,都會提高失智風險!藍祚鴻院長:如何睡得剛剛好,才能正確護腦?
-
2022-12-25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失智、減緩認知衰退的祕訣 最新研究發現與這類食物有關
一項新研究指出,早餐喝杯茶、午餐吃一把蔬菜、晚餐喝杯葡萄酒佐餐,是成功預防失智的祕訣。研究人員說,多攝取含有抗氧化物黃烷醇(flavonols)的食物或飲料,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較慢。在一項為期七年的研究中,來自芝加哥Rush Medical Centre的科學家,招募961名平均年齡81歲,且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參與者每年填寫飲食問卷,關於他們吃某些食物的頻率,並完成認知測試。科學家根據他們飲食中黃烷醇的含量,分成五組。平均而言,參與者每天攝取10毫克的黃烷醇,最低的一組每天攝入5毫克,最高的一組15毫克,相當於一杯深綠色蔬菜或三到四杯茶。分析顯示,與黃烷醇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黃烷醇攝取量最高的人,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降低了32%。研究更發現,從羽衣甘藍、豆類、茶、菠菜和青花椰菜中攝取多數黃烷醇的人,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最慢。而那些吃較多番茄、蘋果、茶、酒和柑橘類的人,也看到相關益處。研究作者Thomas Holland認為,此研究最令人振奮的是,特定飲食選擇可以延緩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像多吃蔬果、多喝茶這類簡單的事,就可以對保持大腦健康發揮積極效用。」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心計畫負責人Sara Imarisio博士評論這項研究時說,過去就有相關研究證實,黃烷醇可以保護腦細胞免受損傷,這促使研究人員想更深入了解它們在減緩認知衰退上的潛在作用。他分析,由於參與者在這項研究開始時平均為81歲,在研究開始前幾年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是影響他們認知能力下降的因素。「但我們現在可以說,有大量證據表明,均衡飲食是降低認知能力下降風險的一種方式。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以及大量運動和不吸菸,有助心臟健康,進而保護大腦免受導致認知障礙疾病的侵害。」「如果我們終生控制飲食和身體活動,那將是邁向晚年大腦健康的關鍵一步。」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病學(Journal Neurology)》雜誌上。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12-23 醫療.腦部.神經
讓大腦慢一點老!營養師揭「日常6關鍵」 提早開始做有助延緩失智
平均壽命延長,80歲以上的老人中,每5人即有1位失智患者,想擁有健康又長壽的晚年生活,延緩大腦的退化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營養師提醒,日常可利用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來保養大腦,不僅能延緩失智症的到來,甚至避免罹患失智。 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隨著歲月的累積,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因過量的β-類澱粉蛋白沉澱,使腦神經細胞纖維化,此外,大腦的血管數量也逐漸減少,造成大腦供氧及供能短缺,使大腦細胞漸漸邁向瀰漫性萎縮的狀態。就會導致長輩出現記憶力、理解力及定向感的喪失,導致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延緩失智6方法:提供大腦關鍵營養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只要提早以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好好地保養,可以達到防範或延緩失智症效果。她提供以下6點「讓大腦慢老」的生活提案:1、使用天然的消炎食物,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 .西洋芹、絲瓜、大白菜、小白菜、高麗菜、綠花椰菜等青菜,富含維生素E、具有清除過氧化物、抗氧化能力;而咖哩及薑黃所含的薑黃素,也可以保護神經細胞免於過氧化物的侵害。 .綠茶中的兒茶素、紅葡萄酒中的白藜蘆醇及水果酵素中的植化素萃取物,皆可降低海馬迴裡毒性β-類澱粉蛋白的沉積率。 .除了吃消炎食物外,良好的睡眠可以使腦脊髓液有更好的循環,並可以排出過量的β-類澱粉蛋白。 2、利用食物的氣味,喚起過去對味道的記憶:食物的氣味能刺激海馬迴的神經迴路,喚起過去對於味道的記憶,此外,持續學習及豐富的社交活動,也可以刺激新神經元的生成。 3、提供腦神經細胞充足的氧氣:養成每天簡單的體育鍛鍊,以增加氧合作用。以綠葉蔬菜、海藻類食物所含的葉綠素刺激血紅素的生成,增進紅血球的攜氧量。4、提供腦神經細胞足夠的能量:退化的大腦對葡萄萄的利用效能不佳,可改用適量的椰子油提供中鏈脂肪酸,做為補充大腦的能量來源。 5、提供腦神經細胞所需的營養素: .利用亞麻仁油、芥花油、核桃油、冷榨橄欖油、魚油等優良的油脂,改善神經細胞膜之間的連結,形成細胞膜良好的流動及訊息傳遞。 .適量的膽固醇食物,也是為維護細胞膜生成的關鍵成分。 6、提供原料製造腦神經細胞間的傳訊物質:雞蛋、黃豆、肉類、魚、牡蠣、牛奶、乳酪、啤酒酵母、花粉、小麥胚芽、燕麥、全穀物、堅果、黑巧克力等食材,可供應乙醯膽鹼、γ-胺基丁酸、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神經傳訊物質所需原料,例如:色胺酸、苯丙胺酸、酪胺酸、牛磺酸、腦磷脂等。除此之外,維生素B6、維生素B12,也是神經元正常運作所需的營養素。郭家伶表示,大腦是一個人最高的指揮中心,隨著生命歴經15~20年後,無聲無息地退化,不過,只要利用以上6方法積極調整飲食,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相信一直活到老,腦袋仍可以保持靈光,延緩退化造成失智。【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361.html】
-
2022-12-12 退休力.健康準備
一個人的準備/陳亮恭:從生活中的小事找樂趣 長保腦健康
財務和健康是退休準備的基礎,但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提醒,心靈層面準備充足,才能讓老後生活豐盈滋潤。現在社會原則上是獨居社會,一個人變老無可避免,大家都期望老後生活自主獨立,這需要及早準備;不想要老後失能失智,控制慢性病是永遠的功課。 「一個人」不等於孤獨與寂寞,陳亮恭說,寂寞是主觀感受,即使有伴侶,即使周圍有人陪伴,有人還是覺得寂寞,而寂寞或孤寂感對身心產生負面影響。但回頭過來說,要消弭孤單與寂寞感,陪伴可能還是最好的方法,只是許多人對陪伴自己的對象有著難以達成的期許,例如想要已經逝世的另一半,或是遠在海外的子女等。解鈴還須繫鈴人,陳亮恭說,改變最終還是要靠自己,這其實並不容易,尤其年紀愈大,改變的難度愈高,所以一定要早一點準備,可以有比較多的時間因應。應該如何開始呢?試著「小題大作」,關注生活中的小事情,也就是像清朝沈復所著「浮生六記」裡的「兒時記趣」,認真看待生活中的瑣事,衍生獨特的視角與樂趣。陳亮恭建議,試著在生活中找到讓自己開心的小事情,即使只是吃一頓好好準備的食物,享受這個過程並從中得到樂趣。現在沒有人不忙碌,但要自己偷時間靜下來,每天給一個小時也好,這段時間只為自己。生活中不會一直有親人和朋友陪伴,一定要充實不同的生活面向,找到心靈樂趣與滿足。美國退休協會(AARP)與國家地理雜誌進行「人生下半場調查」,不同年齡族群有不同的關注重點,但不約而同都在乎人際關係與腦健康,老後失智是普遍的憂慮。陳亮恭分析,大家都怕失智,主要怕失智和失能影響獨立生活的能力。近年歐美發現失智發生率有機會往下,主要是教育水準提升,網路又促成終身學習,加上慢性病控制,例如中風發生率下降使血管型失智減少。雖然失智不會完全消失,但可延後和減少發生率。慢性病控制至關重要,不只預防失智,也有助預防失能。●如何長保腦健康,陳亮恭即將在元氣網開設「健腦課程」。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1-29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只能預防和延緩 專家曝最能降低患病風險的3大類活動
●多從事休閒活動,可降低17%失智風險●認知活動有助延緩退化,降低23%失智風險●跳舞、打乒乓球等複合式活動,具運動、訓練反應能力、與人互動效果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目前失智症人口已逾30萬人,96%是65歲以上長者,因此預防失智、延緩失智惡化刻不容緩。一篇刊登在八月美國神經學會雜誌的研究顯示,從事休閒活動可以降低17%失智風險,其中以認知活動效果最佳,可降低23%失智風險;體育活動、社交活動分別降低17%及7%的失智風險。國內專家推薦,可從事跳舞、打乒乓球、玩大型撲克牌等有伴又兼具認知或體能的活動,一起化妝也很棒,只要長輩有興趣、能帶來滿足感,就是好活動。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即使年紀大了,腦神經仍有可塑性,就像鍛鍊肌肉一樣,腦神經連結會「用進廢退」,因此認知活動有助延緩退化。運動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減少心血管風險、增加腦神經營養因子,這些都能保護大腦,減少血管性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發生的風險。人若孤單容易憂鬱,袁瑋指出,長期的壓力和憂鬱對於腦部有害,會造成海馬迴萎縮,海馬迴正是調控情緒和記憶力的重要部位。因此,透過社交活動支持情緒、降低憂鬱和壓力,對大腦有保護作用,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台灣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衛福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表示,失智症是漸進性的神經疾病,無法恢復,只能預防疾病、延緩惡化,非藥物治療非常重要。只要長輩願意動,不論是認知、運動、互動都好,目標就是讓他盡量多做喜歡的活動。相較於跑步、看電視這類較被動單純的活動,袁瑋特別推薦複合式的活動,例如跳舞和打乒乓球,不止有運動效果,還能訓練反應能力,也能與人互動;與朋友相約打麻將也優於打線上麻將;參加課程學習編織、烹飪、插花、樂器演奏也是好選擇,這些活動的認知複雜度比較高,還能兼顧社交、娛樂性和成就感。市面上桌遊琳瑯滿目,張自強特別推薦大型撲克牌。大張撲克牌比較好拿,圖和字也比較大,長輩看到這麼大張的牌,通常都很有新鮮感、躍躍欲試。撲克牌成本低、玩法變化多,不論是接龍、分類、配對、加總、比大小、心臟病,規則都不複雜,長輩能玩得很開心、有成就感。大賣場的DM也很好用。張自強說,把DM剪下來,可以讓長輩玩虛擬購物的遊戲,比方說每人有500元額度,分組去買東西,看看買東西誰能買最多;DM上豐富的圖片,剪下來留著,可以讓長輩玩拼貼遊戲、做美術創作。如果長輩近期的事情記不得,但較久遠的記憶還清楚,可以加強懷舊元素,例如年輕時的照片、老歌,讓長輩講故事、唱歌,從事傳統節慶活動,這些都不用花大錢,就有很好的效果。可以發揮創意的方式很多,但找出長輩喜歡的活動最重要。張自強曾引進日本的「化妝療法」,請了講師來,發給失智阿嬤每人一個化妝包,結果阿嬤們打開化妝包就開始動作,根本不需要講師教,就化得不亦樂乎,反應非常熱烈。袁瑋提醒,家人知道多活動有好處,難免敦促長輩要去做,但長輩可能因為退化或情緒等問題,很難踏出第一步,需要家人幫忙,就像幫孩子準備上幼兒園那樣。例如幫他找課程、找伴、陪他搭車、陪他去幾次,這些都能提高長輩穩定參與活動的機會。哪些是防失智的好休閒活動?認知活動:閱讀、寫作、繪畫、插花、化妝、編織、唱歌、玩桌遊、演奏樂器、製作工藝品。體育活動:散步、跑步、游泳、打球、跳舞、瑜伽、騎腳踏車、使用健身器材。社交活動:涉及與他人溝通的活動。例如參與課程、加入俱樂部、志願服務、探望親友、參加宗教活動。
-
2022-11-21 退休力.健康準備
不減肥、不養生,這樣吃出健康瘦!譚敦慈3建議照顧好60後的自己: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
一上台,譚敦慈就像廣告裡的電動兔子在舞台上走個不停,她語速極快、身材纖細,不用麥克風卻能讓聲音傳得老遠,瞬間就炒熱200多人的場子。「最毒不是婦人心,最毒是『不動症候群』!」她幽默一語,惹得全場哄堂大笑,接著說:「研究指出,坐著不動1小時,就會少活22分鐘;國健署統計,國人每天會坐著6小時,等於少活2個多小時,所以大家趕快站起來跟我一起動!」 譚敦慈在演說中總不時夾帶「拜託各位」、「好不好?」這幾句話,與其說她是毒物科護理師、健康達人,毋寧更像苦口婆心的「國民媽媽」。 想不到國民媽媽也已經跨入60歲字頭,還調侃自己對「養老」議題非常關注,譚敦慈笑說,過去大家都認為退休之後要到「好山好水好無聊」的地方養老,其實這觀念錯誤,「預防失智的第一步,就是要多多參加社交活動、多多跟人相處!」 台不健康餘命逾8年,老後長照要準備600萬元 她指出,國人越來越長壽,但不健康餘命也越拉越長,更可怕是長照費用金額龐大,若平均每月支出6萬,1年就是72萬,以2020年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8.5年來計算,相當於要花掉612萬,「雖然我兩個兒子都是醫生,但大家辛苦存的退休金,千萬不要貢獻給醫療人員!」 「生病最需要什麼?精神支持、家人支持?其實最需要的是錢!」譚敦慈坦言,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標靶藥物、基因療法都上市了,但所需費用非常高,「人不怕死、怕病,死沒什麼好怕,是怕病拖在那裡!」 而要避免自己落入長照陷阱,最重要是控制好三高。她更指三高是萬惡之源,像是台灣洗腎人口多,有近6成是來自糖尿病控制不好,而非因為食安問題。而常有人擔心吃藥就要吃一輩子,因此拒絕用藥,「我都會跟她講:要是不吃這些藥,妳沒這輩子了!」 除了三高之外,維持肌力也很重要。據統計,台灣每3秒就有1人骨折,而肌肉力量與骨質密度唇齒相依,「不要再看不起你的蘿蔔腿,蘿蔔腿可以讓你長命百歲!」 她要大家將雙手食指與拇指合併,去測量小腿最粗的地方,如果合不起來,表示肌肉量足夠,若稍微可以圈起來或圈起來有多餘縫隙,恐怕就有肌少症的危機。因此50後一定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來源、曬太陽、以及規律運動,才能照顧好自己。 日吃2碗青菜,不為養生犧牲蛋白質攝取 飲食方面,很多人都以為當她家小孩一定很辛苦,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其實我們家的小孩把該吃的先吃了,剩下隨便你!」她建議,每天應該吃1碗煮熟的深綠色蔬菜(如空心菜、菠菜、地瓜葉等),以及1碗白色蔬菜(白蘿蔔、白花菜、白高麗菜、茭白筍、竹筍、菇類等皆可)。 譚敦慈說,自己60歲以後格外重視蛋白質的攝取,「我最怕各位年紀一大就開始養生,所有的菜清蒸、水煮,不加油、不加鹽,很難吃」,反而讓食慾變差。還有許多人一開始養生就不吃肉,這也是錯誤觀念。她說,每人每天應攝取「自己體重(公斤)× 1.2公克」的蛋白質,約末是每餐1個手掌心大的份量,同時搭配一點堅果,讓自己有好的油脂攝取。 若擔心肉類熱量高,魚肉是不錯的蛋白質選項,她特別推薦Omega3含量高的鯖魚,其他如秋刀魚、虱目魚鱸魚也是好選擇,建議1週吃2次。但鮪魚、旗魚、油魚、鯊魚則因汞含量較高,不宜多吃。 「每天1綠1白的青菜、每週吃2次魚,是不是很簡單?」身為職業婦女的譚敦慈,也未必天天開伙,她常在中午到麵店請老闆燙一盤青菜,但因不喜油膩,所以不淋肉燥;鯖魚切片則是她心目中最友善主婦的好料理,只要解凍後放進烤箱,5分鐘就能上菜。 練肌力先測步速,15秒須走完馬路4線道 幾年前,譚敦慈因工作忙碌少運動,有次和孩子出國竟莫名跌倒,此後她便給自己一個功課,規定每天要走10公里、爬70層樓,「可是我一不小心都走到15~16公里、爬到90層樓,但那次之後就沒再跌倒過,就算路不平坦,也能很快保持平穩。」 每天大量走路,讓她練出結實肌肉,而一般人又要怎麼知道自己肌力夠不夠?譚敦慈說,肌少症最主要的表現之一就是走路變慢,大家可以用幾個方法來測試:肌少症測試:●15秒走完馬路4線道●1秒大於1公尺●10分鐘走1000步●2分鐘走完200公尺國小操場1圈●不靠支撐12秒內站立、坐下5次 至於肺活量則可測試爬階:●1分鐘少於30階(差)●1分鐘大於30階(正常)●1分鐘大於50階(佳)●1分鐘大於80階(良好) 譚敦慈常到中正紀念堂運動,從底部到最高處為89階,「我爬完大概不用50秒,」隨著練習可以提升肺活量。而大家常覺得運動很難,她也透露一個小秘訣:吃完飯馬上站起來,膝蓋彎起、墊起腳尖在原地「僵屍跑」,「跑1公里不會超過7分鐘,不會喘,怎麼跑都愉快!」 對於熟齡族,她有3個小提醒: 1.建議定期健診,有小問題很快就處理好;2.60歲後絕對不減肥,努力把肥肉變成肌肉;3.奉行能走不站,能站不坐、能坐不躺,要活就要動。 她說,自己在飲食上其實沒有太多限制,有時兒子給巧克力吃,她也不忌口,但吃完一定站起來原地踏步,同時均衡飲食。 最重要是:「即使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要永遠保有正面能量,因為抱怨會把身邊的人推開,」她不斷提醒自己,千萬別用嘴巴干擾下一代的生活,獨立活出美好老後。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台灣驚爆本土霍亂病例!她吃了「這兩樣東西」有5症狀…什麼是霍亂?一文看如何預防.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11-18 焦點.健康知識+
「咀嚼口香糖」竟能沖走腦中垃圾、助減肥!日本失智症權威:咀嚼8大好處,一天嚼●次提升免疫力
編按:日本失智症權威醫師長谷川嘉哉指出,預防失智症,簡單的「咀嚼」動作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大腦」中廣大的領域和口腔、牙齒連結,所以用「牙齒」咀嚼,能增加腦部血流,活絡大腦。「咀嚼」還可以沖走大腦中的垃圾,幫助預防失智症。 長谷川嘉哉解釋,引起牙周病的牙周病菌,是阿茲海默症的成因之一。因為牙周病菌製造的毒素導致牙齦發炎,它的發炎物質「細胞激素」會流入血中,經由血液流入大腦,使大腦產生一種名為「β類澱粉蛋白」的蛋白質。β類澱粉蛋白在大腦中,會以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為中心一點一滴累積,使腦細胞逐漸死亡。這就是阿茲海默症發病與惡化的機制。 要把β類澱粉蛋白類澱粉從腦中趕出,用血液沖走腦中垃圾是現階段最有效的解決方法。 提升腦部血流,最簡單的方法即是「咀嚼」。話雖如此,若為了要「咀嚼」,而一整天在吃東西,馬上就會變胖,反而可能有害健康、縮短壽命。 為此,我想要推薦你的是「口香糖」,只要善用口香糖,就能在不危害健康的狀況下,沖刷掉腦中的垃圾。 只要咀嚼口香糖,增加咀嚼的次數,即可增加腦部血流,有效率地排出大腦的垃圾。「咀嚼」帶來的8種效果咀嚼除了預防失智症與提高大腦表現,還有以下的效果: 一、預防癌症與生活習慣造成的疾病 唾液中具有「過氧化物酶」,能消除致癌物質產生的活性氧類。增加咀嚼次數能促進唾液分泌,可以期待預防癌症的效果。再者。這對預防心肌梗塞與腦中風、動脈硬化、糖尿病、骨質疏鬆等都有效果。 二、提升免疫力 咀嚼會刺激副交感神經,使負責控制白血球中淋巴球,提高免疫力。 三、預防過敏性疾病 未消化的食物直接進入腸道後會成為抗原,有時會引起過敏。確實咀嚼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合後再進化,能夠抑制抗體的反應,一般認為對預防食物過敏、過敏性皮膚炎、花粉症等皆有效果。 四、預防口臭 咀嚼能促進唾液分泌。唾液有抑制口腔內細菌的效果,因此也能夠制止細菌造成的口臭。咀嚼能促進唾液分泌。唾液有抑制口腔內細菌的效果,因此也能夠制止細菌造成的口臭。 五、減肥效果 經常咀嚼刺激味覺,會分泌提升交感神經的荷爾蒙「去甲基腎上腺素」,促使全身的細胞功能變得活潑,代謝功能變好,成為不容易發胖的體質。 六、預防皺紋的效果 咀嚼的動作可以鍛鍊嘴巴周圍的肌肉,也能夠期待預防皺紋與鬆弛的效果。 七、提升幸福的效果 咀嚼亦能分泌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增加咀嚼次數,可以得到舒緩壓力與放鬆心情的效果。 八、待人圓滑的效果 血清素也能與人共感的大腦功能關係密切,透過增加咀嚼次數促進血清素分泌,戀愛與交際也會更加順利。如何挑選口香糖?選擇口香糖時,我建議選含有以下成分的口香糖,它們都有幫助預防蛀牙的功能。 木糖醇 酪蛋白磷酸胜與非結晶型磷酸鹽複合物(CPP-ACP) 鈣磷酸鹽寡醣(POs-Ca) 洛德乳酸桿菌另一方面,我不推薦以下口香糖: 含糖的口香糖 含酸性物質的口香糖糖分可能造成蛀牙,而酸性物質可能會溶解牙齒的珐瑯質。挑選口香糖,請選擇不會造成蛀牙又安全的食品。選擇口香糖時,不要選含有糖份或酸性物質的口香糖,以免傷害牙齒健康。一天3次,每次嚼口香糖5分鐘以上在現代社會中,光只有吃飯的時候咀嚼,咀嚼次數是完全不夠的。我們要透過在三餐間勤嚼口香糖,好補全不足的咀嚼次數,防止大腦老化,重返年輕。 咀嚼口香糖的標準是一天3次,每一次請咀嚼5分鐘以上。為了提升唾液引發的牙齒再礦化效果,一次一粒口香糖,在每次用餐完後嚼食即可。 或是在就寢前嚼食也是有效的。由於唾液會使口腔內細菌減少,在這個時間點嚼口香糖,能減輕隔天起床時的口臭。不過,嚼食口香糖無法去除牙菌斑,所以可不要只依賴口香糖,確實刷牙還是很重要的。咀嚼口香糖的方法嚼口香糖時,請你改變在口中咀嚼的地方,左右交替嚼食吧。習慣單側咀嚼口香糖的人,下巴的肌肉可能會變得不平衡,造成臉部歪斜。而這肌肉的不平衡有時會導致頭痛或牙痛,還請注意。 再者,有時候在人前咀嚼口香糖是很失禮的事,考核到場合與對象,我建議一個人的時候再嚼食口香糖或許會比較理想。 【延伸閱讀】打造不痴呆大腦,關鍵在「牙齒」!日本失智症權威教你:刷牙●分鐘、嚼口香糖...3招顧牙齒,防大腦老化
-
2022-11-17 失智.大腦健康
一圖看懂人體的「十二井穴」,幫助清熱安神健腦、調五臟
《難經》:「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藏六府其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由此可知,上古先人的養生智慧,認為身體就像是大地,經絡就是蔓延其上的江河,井穴則是經絡的源頭,調整著五臟六腑的和順康泰。其中,人體的上肢和下肢正是井穴的所在。人體有十二經脈,個別對應著一個井穴,因此總稱「十二井穴」。十二井穴位於手部和足部,分別有:少商穴、商陽穴、中衝穴、關衝穴、少衝穴、少澤穴(以上手部)、厲兌穴、隱白穴、至陰穴、湧泉穴、足竅陰穴、大敦穴(以上足部),透過按壓這些井穴,幫助清熱、排瘀、安神、醒腦、開竅,等於是掌握了養生健腦的關鍵密碼。人體十二井穴小檔案‧作用部位:手部、足部‧體質症狀:頭暈、頭痛、偏頭痛、目眩、頭頸僵硬‧穴療要點:少商穴、商陽穴、中衝穴、關衝穴、少衝穴、少澤穴;厲兌穴、隱白穴、至陰穴、湧泉穴、足竅陰穴、大敦穴‧疏通指引:上述穴道擇其二三,按壓五秒、十次為一個循環,並依情況增減延伸閱讀:預防失智怎麼做?專家:8種腦補食物+10個健腦好習慣,助你提早護腦!本文節錄:《活到100不失智:大腦逆齡對策,穴道醒神養腦術》一書
-
2022-11-17 失智.像極了失智
染新冠年輕族易腦霧、高危險群長者恐失智 醫籲3方式助腦新生
今年超過800萬名國人確診新冠肺炎,不少年輕人確診後容易「腦霧」,包括記憶力、工作能力變差,醫師指出,年輕人與中年人腦部可塑性高,確診後可以透過調整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逐步改善腦霧狀況;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尤其是已有輕微失智症狀的高危險群,確診後恐加速神經退化,提醒民眾若確診後3至6個月症狀沒有明顯改善,應儘早就醫做相關檢查。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不少年輕族確診新冠肺3個月內感覺「腦子不好使」,出現工作能力下降、反應速度變慢、記憶力不佳等,但尚未到完全不記得,並不會造成生活、工作過大的影響。她表示,年輕人、中年人的腦部可塑性非常高,確診後若加強運動,根據研究發現,運動可增加腦部血流、帶氧量,增加腦細胞新生,搭配良好生活習慣,可大幅減少腦霧問題。王培寧說,根據臨床觀察,若持續進行復健、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約3成的確診者症狀會在確診3個月內明顯改善,而少部分患者的症狀會持續半年至1年時間。她建議,良好飲食習慣包括地中海飲食,可多吃蔬菜、水果、穀類、魚類、豆類及五穀雜糧等;另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最忌諱確診後持續熬夜,每日應有充足睡眠修復身體。王培寧提醒,相較年輕或中壯年人,中老年人確診較令人憂心,尤其原先已有輕微失智的高危險群者,確診新冠後恐加速神經退化,加上體力變弱、活動量減少,體力及腦力同步衰退,且因年紀大老化問題,腦部細胞再生能力並沒有年輕人好,更容易朝失智症發展,家屬觀察家中長者確診後3至6個月症狀若沒有明顯改善,建議應至醫院做檢查。台灣推估已有31萬名失智症患者,王培寧表示,預防失智症的不二法門為3動「身動、腦動、互動」,尤其「社交活動」結合上述3面向,像是安排計畫、空出時段、選擇出門交通工具、與人互動談論話題、學習新事物結合原有經驗等,一般民眾透過參與社交活動得到自我滿足,而失智症患者參加社交活動,更能加深自己是社會一份子的概念,更有助於延緩失智症進展。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營養師羅于姍表示,地中海飲食著重於蔬果、全穀雜糧、海鮮、堅果和橄欖油,飲食原則包括每天要吃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類及健康的油脂(特別是橄欖油),每週吃2次魚、海鮮及至少2份豆類、豆製品;每週適量吃乳製品、蛋、白肉;少吃紅肉、加工製品與甜食;每天多喝水及健康的運動。羅于姍表示,這類食物富含天然抗氧化物,例如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B群、葉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等,選用天然的辛香料,像是九層塔、蔥、蒜、薑、香菜、茴香等,可以減少鹽份攝取。多攝取這些天然的抗氧化物,對於失智症預防及延緩是相當有程度的影響。安聯人壽今年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攜手啟動第15屆失智老人募款活動,並再度與霹靂布袋戲合作,舉行「憶見美好 霹靂樂齡生活」,邀請霹靂一哥素還真像大眾推動失智症防治概念。活動詳情請洽「樂齡 A Go Go」或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官網。
-
2022-11-16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失智怎麼做?專家:8種腦補食物+10個健腦好習慣,助你提早護腦!
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在《2022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中表示,全球超過五千萬名失智者,2050年將成長至一億三千萬人,等於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2011年,台灣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有三百一十萬人,失智人口就有二十五萬人,佔百分之七.九四。也就是說,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每十二人就有一位是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也預估,未來失智症人口將會持續攀升。預防失智的十個日常習慣「等我們老了是不是就會得失智症?」我們總有一天都會老去,但我們可以選擇從現在開始預防失智!除了先天遺傳因素之外,失智症被認為大多是因為生活習慣造成的結果。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導致失智的危險因子,其中就包括缺乏教育、聽力損失、頭部外傷、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憂鬱、社交孤立,以及空氣汙染等十二種因子。由此可知,失智症是可以提前預防,重點在於如何避免危險因子,延緩失智症發生的風險。幸好現在看到這本書的你,還來得及!以下提出十個預防失智的日常習慣,趁年輕時趕快改變壞習慣吧:1.運動:這已經老生常談了,但還是很多人做不到。維持規律與足夠的運動量,就可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建議每週有三到五次的運動時間,每次三十到五十分鐘的輕度或中度運動,例如游泳、健走、騎腳踏車等。2.充分睡眠:這也是大家聽到耳朵長繭的建議。每天睡滿八小時,如果可以的話,中午也小睡二十分鐘,有效幫助減少三分之一的失智罹患率。3.保護大腦免於外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危險因子就有提到頭部外傷。資料統計顯示,頭部曾經遭受外傷的人,罹患失智症機率會比其他人高。4.每天運用大腦:多進行一些智力遊戲,可以幫助大腦運作。5.遠離科技產品:研究顯示,經常滑臉書、電子產品的人,會導致記憶力衰退,趕緊放下手中的手機,抽離科技產品,腦力就會恢復。6.維持社交活動:社交孤立也是造成失智症的因子之一,平時多與親朋好友交流,尤其是獨居老人,更要維持一定程度的社交活動。7.戒菸:菸癮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沒有抽菸的人高,所以癮君子們為了自己的大腦,還是好好戒菸吧!8.改變飲食型態:結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的麥得飲食,被證實能夠降低認知功能障礙,幫助預防失智。9.保護血管: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就是因為「肥胖」,導致血管老化,造成血流變差,腦神經缺少血液輸送的養分和氧氣,導致細胞死亡而引發失智症。10.抱持樂觀: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容易讓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吃飯八分飽,均衡攝取營養飲食對預防失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調整飲食方面,要謹記三點:營養均衡、規律進食、只吃八分飽。最後一項是不是很少聽到呢?我們都知道肥胖是造成許多疾病的元凶,而且多半都是進食過量引起的,當我們攝取超過的熱量時,脂肪就會被囤積起來,引起肥胖,所以想要改善就要適度運動,並且改掉「過食」的習慣。先來檢測看看自己有沒有過食的現象:吃很快、集中一次大吃、邊做事邊吃、不吃早餐。若有其中一項,可能就已經在失智症的路上!如何預防過食呢?首先就是細嚼慢嚥,每吃一口可以在心中默念二十秒,在吃東西時,不要做其他的事情;一日三餐都固定時間吃;不要放任大吃大喝(例如吃到飽);只吃八分飽。或許擺脫長年的飲食習慣很難,但每一天一點一點的努力,就能改變了!想要補腦,吃對8種「健腦」食物大腦只佔體重的百分之二,卻消耗人體能量的百分之二十。我們平常的生活方式與環境都會影響到大腦的健康,每一個錯誤的習慣就會傷害到大腦,還好現在已經有一些已經認證對大腦有益的營養素,想要補腦,就要選對營養素!以下簡單介紹8種「健腦」食物,一起護腦吧!1.蛋白質:根據《台灣老年醫學暨老年學雜誌》一篇針對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研究發現,當老人攝取越多的奶類時,認知功能異常的風險就越低,因此想要攝取蛋白質的人,可以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每日飲食指南」來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包括動物蛋白質,如雞蛋、羊肉、雞肉、魚肉、牛肉等;植物蛋白質,如豆腐、豆漿等。2.海鮮:海帶、魚類等海鮮產品含有豐富的碘、鈣、蛋白質以及不飽和脂肪酸,這些都是被公認為大腦的營養劑,還能延緩動脈硬化。3.維生素B群:若體內缺乏維生素B群,容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粥狀硬化,影響到氧氣與血液輸送到大腦。4.鉀:調整體液平衡的重要礦物質,可以幫助腦細胞新陳代謝,富含鉀的食物主要有豆類、蔬菜、菌類、橘子、香蕉等。5.維生素E: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及抗氧化,保護血管中的膽固醇不被氧化,減少形成氧化膽固醇沉積血管的風險。6.卵磷脂:人體合成乙醯膽鹼(負責記憶力的神經傳導物質)的主要原料,具有興奮大腦神經細胞的作用,當數量越多時,記憶力就會越高。7.薑黃:薑黃可以促進血液流至腦部,降低發炎作用,也可以降低膽固醇,還能安定情緒。8.Omega-3 脂肪酸:二○一六年《神經學》期刊論文指出,富含Omega-3 的食物,可以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生的機率,同時它也是情緒調節劑。Omega-3 主要食物來源包含魚類、堅果、亞麻仁籽等。失智症為不可逆的疾病,因此趁腦袋還健康時,好好預防就是最好的方法,除了改變生活習慣,也能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大腦所需的營養素來護腦!本文節錄:《活到100不失智:大腦逆齡對策,穴道醒神養腦術》一書
-
2022-11-08 名人.好食課
喝茶可解酒、防蛀牙?營養師一張圖讓你看懂喝茶有哪些好處
上班喝口茶,喘口氣,一天的疲勞瞬間減半,到底喝茶有哪些好處,又有哪些網路迷思,就讓營養師張宜臻ㄧㄧ告訴你!紅茶、綠茶差在哪?光依照顏色,茶可分成綠、白、黃、青、紅、黑六種茶,而茶會有這些顏色的深淺變化,主要是因為發酵程度不同的關係。綠茶沒經過發酵,兒茶素含量最高,顏色也最淺,而烏龍茶則算於半發酵的青茶,紅茶與普洱茶則是全發酵與後發酵茶,發酵程度高,顏色與味道也更濃厚!喝茶好處1.預防癌症2.預防心血管疾病3.降膽固醇4.有助於脂肪燃燒5.預防失智6.提神醒腦7.舒緩焦慮8.改善口臭茶飲迷思1.發酵程度越高,咖啡因越高?很多人認為紅茶、普洱茶咖啡因高,所以較能幫助提神,但其實咖啡因除了受發酵程度影響以外,也受茶種、季節、焙茶、沖泡時間等等影響,所以不見得紅茶咖啡因就高於綠茶。2.喝茶可解酒?目前並沒有科學資料佐證喝茶能醒酒,建議仍是適量飲酒為妙。3.喝茶防蛀牙:喝茶的確因為茶飲中的氟,有助於抑制牙周病的細菌,並維持琺瑯質,但不論是否含糖,茶喝完後仍建議刷牙,避免茶垢積於牙齒上【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喝茶學問大!圖解喝茶功效與迷思】
-
2022-11-07 養生.運動健身
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腸道健康、預防失智都靠這習慣
《今周刊》於10/25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莊宜芳、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合勤健康事業總經理李柏憲,以「迎向熟齡健康生活」為題,鼓勵長者著重自身健康並預先規劃未來,才能愜意、有尊嚴的享受退休生活。其中,運動被視為老後健康最重要的一環。專精失智症研究的陽明交大副教授莊宜芳表示,想預防失智、延緩老化,最好在進入中年後就保持「三動」:運動、動腦、社會互動。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從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擁有運動習慣的人腸道健康比較好,運動更能促進腸胃蠕動、提升體內環保,鼓勵大家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預防失智、退化要「三動」:運動、動腦、保持社交互動 莊宜芳先是分享自己母親—何老師的故事,提醒長輩面對「正常退化」應及早評估治療,延長健康餘命。 何老師過去從事教學,培育很多專業護理人員,退休後長期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照顧癌末病人,很愛參與宗教經典讀書會,與附近鄰居打拳做運動,每日傍晚就張羅一家的晚餐,含飴弄孫。 幾年前,何老師開始會重複說已經講過的事情,煮飯也常常忘記關火,並漸漸不參與社區活動、甚少為煮飯。這一年,健忘情形越來越嚴重,熟悉的人事物開始不記得。後來,經由一連串的測驗與腦部檢查,何老師是失智症前期—有輕度認知障礙。 莊宜芳指出,隨年紀大的長輩會有「正常退化」現象,偶爾忘記事情,對瞭解比較複雜的對話或指引感到困難;不過,若簡單字詞想不起來,忘記熟悉人事物就到了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最後,若穿衣、煮菜等生活無法自理,還有明顯的情緒與行為變化,可能就患有失智症。 據衛福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人口共約390萬人,其中有8%為失智人口、約31萬人;15-20%輕度認知障礙、約70萬人,全台總計有100多萬人。 莊宜芳指出,失智症目前沒有真正有效藥物,只能延緩退化,雖然少數人可以透過積極治療,改善恢復,但大多數只能預防持續惡化、維持輕度認知狀態。不過,據統計,五年內有1/3輕度認知障礙會持續惡化到失智程度。 莊宜芳分享,輕度認知障礙者有85%生活在社區當中,鼓勵照顧失智、認知障礙者的家屬,要常常微笑,記錄每天要做的事情,不與他爭論對錯,生氣時退一步轉移注意力,讓多參與家庭生活。 至於要如何預防失智症?莊宜芳建議40~50歲就要開始保養,最好要做到「三動」—運動、動腦、以及與人互動。 第一個是「運動」,雖然有點無聊,但一定要持之以恆;第二個是「動腦」,要不斷思索如何動腦,而且退休後也不能鬆懈;最後則是「互動」,社交互動非常重要,也是許多熟齡族退休後很難維持的一件事。她強調,退休後仍應維持社交網絡與互動,這是將來預防或延緩退化最好的方式,也是自己就能做到的事。 運動者腸道黏膜漂亮,規律運動能促進蠕動、改善便秘 朱光恩則由預防醫學的角度提醒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尤以大腸內視鏡檢查最為重要。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最容易罹患癌症,有6個來自消化道,而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率全世界第一,每10萬人口就有45.1人罹患大腸癌;其中,50歲以上,終生罹患大腸直腸癌7%。 朱光恩指出,大腸癌晚期發現就需要化療、電療,甚至標靶治療,要花很多心力,臨床上許多小於1公分小瘜肉就可能是癌症,提醒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者、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曾解血便,以及不明原因貧血應定期進行大腸內視鏡健康檢查。 朱光恩更以診所健檢統計數字指出,近年大腸有瘜肉呈年輕化趨勢,提醒50歲以下民眾不要輕忽健康風險。 最後,朱光恩也分享臨床經驗,他說想要活得好、活得久,定期的健康檢查不能少,另外「規律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他笑說,自己20幾年來看了9萬個屁股、9萬個腸子,有個小小的心得,「我發現有做運動的人,尤其是運動員,他的的腸子乾淨度會比較好,黏膜較光滑、濕潤度較好,看起來就是漂亮、健康一點」,由此可見,運動對腸胃保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此20多年來,他個人每周一定要去2次健身房,持之以恆,「我會逼我自己去!」因為平日工作忙碌,總免不了有藉口:「今天很累、很忙、很想睡覺、沒時間…,但就是要排除萬難,該運動就是要運動,運動真的有很多好處。」 他也觀察到,年紀較大的長者,若有運動習慣,甚至能改善便秘的問題。「如果水分喝得不夠多、膳食纖維吃得不夠,這時候運動就變得很重要。」他說,如果能做一些核心肌群運動,對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體內環保有幫助,運動也是維持腸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一到下午就想睡、晚上卻睡不著…當心惡性循環拖累健康!對抗疲勞先補氣,練一招提神補元氣.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11-07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長輩常徘徊遊走 該怎麼辦?專家教5方法預防準備
● 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留意警訊避免惡化● 情緒、妄想、幻覺等行為,令照顧者頭痛● 找出失智症患者行為失控原因,對症下藥一名70歲老伯伯,每當太陽快下山時,就開始出現失控行為,包括不停來回踱步、反覆講述同樣的事情,表現非常躁動,只要家人勸阻,就是一聲咆哮或暴走,令人非常頭痛。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說,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許多人上了年紀經常忘記事情、對原本的嗜好不再感興趣,以為只是缺乏活動力或記憶減退,小心這些都是失智症的癥兆。若發現家人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個性明顯改變,一定要「及早診斷、及時治療」,減緩失智症的惡化速度。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功能衰退、記憶力減退,會忘記當下要做什麼、要去哪裡,常會走來走去或是四處徘徊遊走,最後想不起外出的目的而迷路了,在住家附近也可能走失,最後變成失蹤的案例。周珈汶提醒,只要對「徘徊」行為多一分了解,就能多一點預防準備。安撫陪伴 不要一味阻止失智症所引發的徘徊大多是「有目的性行走」,只是忘了目的是什麼、該怎麼做,所以一旦發現失智長輩不停踱步、想出門時,應該先了解他們要做什麼,而非一味阻止或責怪。如果以錯誤的方式應對,有時會讓失智長輩暴走,當下必須安撫陪伴或是做一些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建立規律作息 適度活動引發徘徊的原因,還有「日落症候群」,當太陽開始慢慢下山,失智症患者就會不停來回在家裡踱步,看起來緊張不安的樣子。周珈汶說,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時,光影、光線造成環境改變,會引起患者出現意識上的混亂,情緒也跟著起伏不定,朝向不適當的目的走去。周珈汶建議,照顧失智症患者一定要保持「環境不變」以及建立「規律作息」,當傍晚天色昏暗前,先把家裡的燈都打開,室內保持充足的光線。睡眠時使用夜燈,避免醒來時對環境感到陌生,出現踱步或跑出家門,大幅提高走失機率。養成規律作息,可避免生理時鐘混亂,若白天精神不好,千萬別躺床小憩,必要時才午睡,多安排適度的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多善用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課程,同時也消耗體力,晚上比較好入睡。降低失智者出現徘徊遊走5方法1.耐心了解他們為什麼想要出門去做某件事2.先轉移注意力,陪伴散步一小段路後回家3.因空間認知產生障礙,可改變動線、加強標示4.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時間混亂5.多利用社會資源預防失智者走失
-
2022-10-21 失智.大腦健康
「他們都想害我!」…不想成為醫院每天上演的失智混亂戲碼,預防失智你該馬上做的7件事
案例一「你們都得寸進尺!」老先生躺在病床上大聲叫著,接著又說:「我謝謝你啦!謝謝啦!」老人雙手被套上約束手套,雙手綁在床的兩側。即便如此,他還是扯掉了身上的鼻胃管,並且拒絕護理師裝設鼻胃管。聽到看護人員對護理師說:「阿伯從照護機構被送到急診來,家屬都沒有要來的意思,已經80幾歲了,手腳還很有力,但就是因為失智,家人無法照顧,所以才送到長照機構。」案例二另外一邊,一位老奶奶被拘束帶綁在病床上,面對女兒拿來的食物,直接咆哮地說:「這個有毒!他們都想害我!」然後轉頭對隔壁病床的中年女性說:「小姐!你可以幫我解開這個(拘束帶)嗎?我要去上廁所。」女兒果斷地請隔壁病床的小姐拒絕她。「她就是一直覺得我們弄的食物裡有毒,所以都不吃家裡的東西,最後血糖太低送醫院。」女兒無奈地說道:「她雖然失智了,但身體機能還是很健康,所以經常會亂吃東西,然後到處亂跑。」失智旅程平均8至9年 患者忘了自己,家人和照顧者身心負荷沈重根據WHO的報告,2015 年全球失智症患者高達 4700 萬人,約佔全球老年人口的 5%;患者人數估計在 2030 年將增至 7500 萬人,在 2050 年將達 1.32 億人。而在台灣,算2019年底台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29萬人,2031年失智人口將倍增逾46萬人。失智症的問題,不只是個人身體上的疾病,因為照護而衍伸出來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更是許多家庭的痛,不僅是收入損失,還有照護過程中的心力付出。在高收入國家,失智症相關成本是由非專業的家庭照護 (45%)及社會服務(40%)共同分擔,但在中、低收入國家,多數是由家庭承擔。失智症平均疾病病程為8~10年,漫長的病程讓照護者更加雪上加霜。為了協助失智症家庭因應這些衝擊,不只是中央政府提出相關對策,各地縣市政府也推出相關的資源,讓民眾可以運用。【同場加映】失智地圖盤點資源 失智家庭不再迷路但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長年關注國人使用長照公共資源,發現仍有三大障礙待解決,包括資訊障礙、觀念障礙、資源障礙。【同場加映】失智時鐘快轉6-2:民眾為何未用失智資源 3障礙待解決 如何預防失智症?這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一定會後悔失智症逐步造成嚴重的家庭與社會問題,目前也不完全清楚其成因,但根據數十年的研究,逐步發現到失智症的成因可能跟慢性病、生活狀態有關係,可以依此做出相關的預防方式。【同場加映】失智警訊/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指出,失智症可能早在患者出現症狀20年前,大腦即開始產生病變。因此,預防失智行動要及早開始。預防失智7行動:1、多運動:運動除了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外,也可以讓失智症風險下降。2、多動腦: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因此透過多刺激大腦,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可以有效降低失智風險。3、飲食正常:增加健康食物的攝取、減少吃進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4、維持正常社交活動:研究發現,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5、避免抽菸:吸菸會增加相關風險。6、遠離三高:已有相關研究證實,三高患者的失智風險會大幅增加。7、遠離憂鬱:憂鬱症患者失智風險是一般人的2倍,如果有相關病史,應要就醫治療。不管是運動、健康飲食、遠離三高等,其實都是要自己好好回到身心上,妥善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態,才能夠有效地預防失智。參考資料:.2017-2025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摘要.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如何預防失智症
-
2022-10-13 失智.大腦健康
腸道不健康,竟會傷害記憶力? 防失智不只靠飲食,還要多做一件事
腸道不健康,竟會傷害記憶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腸道細菌生態與大腦健康有關,其中,根據國外研究人員進行動物實驗,先用抗生素將實驗鼠的腸道菌殲滅,再將實驗鼠分兩組,一組是飲食健康,另一組則相反,飲食很不健康,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將飲食不健康的實驗鼠糞便移植到飲食健康鼠腸道,沒想到這些糞便一進入飲食健康鼠體內,這群實驗鼠的記憶力竟開始衰退,且腸道、大腦都出現發炎反應,這代表腸道細菌生態很可能影響大腦健康。做有氧運動,可同時照顧腸道、大腦健康除了上述研究,加拿大羅特曼研究所(RRI)團隊分析多項研究文獻後,進一步發現,不只是飲食,運動也會影響腸道菌叢生態,進而左右失智風險、大腦健康,尤其是有氧運動,對護腦更有好處,當一個人開始做有氧運動,這人的大腦、腸道菌叢同時都會產生正向改變。這些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老人醫學期刊:A輯」期刊(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訊,想預防失智,可以多動腦、多運動、飲食均衡、多與社會互動,並維持健康體重。此外,也要預防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等三高問題,且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也要盡量遠離憂鬱。要有動力,長輩才可能動起來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暨該院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表示,許多民眾都知道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很重要,不只可以保護心血管健康,也可預防失智症,像地中海飲食、得舒(DASH)飲食的好處,常廣為人知,但很多人就是做不到,特別是獨居老人,由於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準備食物,更難有動力採行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時可能下個麵,淋點醬油、醋,便解決一餐,「如果有憂鬱情緒,情況更是雪上加霜,可能根本不想出門、動不了」。若要解決上述難題、減少年長者失智風險,袁瑋建議,家人可以先陪長輩參加固定團體活動,協助長輩適應、交朋友,當長輩逐漸與團體成員熟悉,結交朋友相伴,此時採行健康飲食、運動就會有動力。另外,家人也可幫長輩準備兩、三天份健康食物,進行冷凍保存,讓長輩逐日食用,長輩飲食就會更均衡、健康。
-
2022-10-11 養生.聰明飲食
養腦、補腦多吃這15種食材 營養師:多一動作更助增強記憶力
為改善腦霧、補腦、提升思緒及記憶力,許多人會透過保健食品護腦,其實日常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食材對養腦非常有幫助。劉怡里營養師介紹相關食材,也提醒日常避免有害腦部的食物,如此對腦部健康更有利! 想養腦、補腦可以吃什麼?營養師推15種常見食材! 全榖雜糧類:劉怡里營養師表示,養腦食材中,全榖雜糧類可以選擇紫地瓜、糙薏仁,紫地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如B1、B6、菸鹼酸等,其與神經傳導物質有關,有助穩定神經、增強記憶力、降低腦霧發生機會,且含有花青素抗氧化,比黃地瓜來得更優。而糙薏仁除了和紫地瓜一樣富含B群,另也有助於降血脂、防三高,有助減少中風的風險,自然也有利防範血管性失智的風險。 豆魚蛋肉類:豆魚蛋肉類建議可吃鯖魚、鮭魚、秋刀魚等深海魚,其中又以秋刀魚CP值更高些,一般自助餐即可見。這類小型魚肉富含Omega-3脂肪酸,其中DHA是組成大腦神經細胞膜的重要營養素,有助於大腦活化,促進血循、血管健康,是養腦常見營養。另外,蛋黃也有利於腦部,主要歸功於卵磷脂,有助合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助提升記憶力,因此吃蛋的時候建議別丟棄蛋黃,成年人一天吃1-2顆是沒問題的,不會有增加膽固醇的疑慮。 蔬菜類:蔬菜類劉怡里營養師則建議,可多吃地瓜葉、青江菜等深綠色蔬菜,當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B1、B2)、葉酸,協助大腦對醣類的吸收,直接提供腦部的營養需求,也可以降低自由基對腦部的傷害,在對記憶力有幫助的麥得飲食、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中也是重要的一環,也是預防失智症常見會被提及的食材之一。 水果類:水果建議可多吃桑葚、藍莓、草莓等莓果類,這些水果花青素成分高,有助放鬆血管、促進血循、對抗自由基傷害,使大腦不易中風,且也因為類黃酮素含量高,對於抗老化、抗發炎、保護血管也非常有幫助。而類黃酮素高的食物也包括茶,各種無糖茶類都有,當中又以綠茶較高。 油脂類:至於油脂則建議除了橄欖油,民眾也可以選擇酪梨或苦茶油。劉怡里營養師表示,這些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十分出色,有利保護腦部細胞膜、促進血循、活化腦部。冷壓橄欖油是個相當好的油脂來源,不過其發煙點低,烹調溫度若超過發煙點油脂易劣變產生自由基,因此橄欖油多用於涼拌等低溫料理;苦茶油的發煙點高,普遍適合各類適度高溫料理。而酪梨除了加進菜餚當中,也可以加進牛奶作為酪梨牛奶,酪梨油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利於腦的6大地雷飲食,吃腦補腦反易增腦中風風險! 許多民眾也常會聽到「吃腦補腦」,例如吃魚頭、豬腦等,對此營養師則表示不建議。魚頭雖Omega-3脂肪酸含量高,不過膽固醇含量也較高。豬腦等其他動物腦則飽和脂肪酸高,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增加腦中風、血管性失智的風險。 營養師也指出,飽和脂肪酸常見來源如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類,但也不僅限於此,各類蛋糕、餅乾等糕點類,大多也都使用棕櫚油或是椰子油,此兩種油雖為植物油但飽和脂肪酸相當高,許多人吃素但卻有三高,很多就是因此而來,也是民眾需要注意的。 除此之外,高油、高糖也常被列為傷腦筋的食物,除了前述提到的飽和脂肪酸外,高糖也容易造成B群流失,油炸類食物則也因為過度高溫使油脂劣變、產生自由基,對全身健康都不利,腦部是其中之一。 酒精也得留意適量,即便紅酒在地中海飲食中被提及有利健康,但過量的酒精容易造成維生素B群流失,特別是B1,容易形成腦霧、腦損傷、不利腦部健康。 飲食充分咀嚼助刺激神經,更助活化腦部、增強記憶力! 劉怡里營養師建議,養腦除了攝取好的食物,日常也應養好良好的飲食習慣,吃東西時充分咀嚼,除了有助消化吸收、促進腸道健康,也和活化腦部息息相關,國內外都有不少研究認為咀嚼有利刺激神經、活化腦部、增強記憶力。相反的,若狼吞虎嚥、咀嚼太少,不僅不利腸胃,也減少了相關刺激。 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許多民眾日常會透過飲食、保健食品等養腦,不過卻忽略了地雷飲食,例如常吃保健食品但也常吃蛋糕、餐餐吃紅肉、酒喝太多等,著實可惜。選對食材、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避免傷腦地雷,更有助於養腦。 《延伸閱讀》 .我有腦霧嗎?放任恐憂鬱、失智!1分鐘自我檢測,醫:超過3項就符合! .補腦先補腎?中醫師談補腦首選黑色食物,睡覺時間為何影響大腦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06 焦點.長期照護
鼻胃管、氧氣管大不同,外觀即可辨識!鼻胃管灌食照顧9原則 出現褐色液體恐是這裡出問題
最近一則與鼻胃管相關的新聞讓人聞之不忍(>>看詳細新聞),一位外包廠商員工在醫院負責推送病床,擅自替病人接管,誤把氧氣筒接到鼻胃管,讓病人的胃像氣球一樣撐爆,引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搶救數月不治死亡。留置鼻胃管是不得已的醫療措施,醫師提醒鼻胃管和氧氣鼻導管大不相同,將氧氣筒接到鼻胃管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檢方調查,一位部立桃園醫院外包員工於2020年3月某日,將準備做腹部超音波的病患連同病床推到一樓診間,明知非醫療人員不得從事醫療行為,仍在無人指引情況下,擅自操作管線,把氧氣筒接到病人鼻胃管,造成悲劇。事發後,病人雖獲妥適治療,但同年7月仍因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及全身多處潰瘍傷口組織感染等問題死亡。家屬為此狀告外包員工過失致死罪,且認為時任院長的徐永年、護理長和外包商負責人等也該負刑責。但除了外包員工案依過失致死罪嫌起訴,其他人皆獲不起訴處分。哪些病人需「留置鼻胃管」?中風、臥床、吞嚥困難及胃腸道阻塞等病人,往往無法自己進食,但為避免營養攝取不足,而須放置鼻胃管。健保署統計,去年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的病人,共7.9萬人。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蘇建維說,鼻胃管從單側鼻腔進入,經過咽喉、食道抵達胃部,方便餵食時採用管灌方式,將營養品直接送到病人胃部,再藉由胃腸道吸收營養。蘇建維說,一般來說,胃的容量約為1200至1600毫升,平時胃難免都會產氣,此時可以把鼻胃管開口打開,讓胃部氣體排出,且胃的肌肉層很厚,其實不容易被氧氣撐破,研判患者胃部原就有胃潰瘍等裂縫,才有可能被氧氣撐破,至於需要多少氣體才會把胃部撐破,難以評估。鼻胃管從單側鼻腔進入 氧氣管從兩側進入蘇建維說,鼻胃管及氧氣管外觀上有很大的不同,氧氣管鼻導管放在病人兩側鼻孔,給與病人足夠的氧氣,鼻胃管則是從單側鼻腔進入,並於單側鼻腔外預留一段長度,以方便進行管灌餵食,且鼻胃管有栓子可以關閉,將氧氣筒接到鼻胃管真的很少見,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如果是有照顧病人經驗的照護人員,應不會發生。鼻胃管餵食 出現褐色液體恐是胃部血應如何照顧放置鼻胃管的病人?蘇建維說,首先,鼻胃管應由專業醫護人員放置,放置後會檢測鼻胃管是否暢通,照顧者管灌餵食病人,速度不宜過快,量也不宜太多,避免病人發生嗆咳情形,並隨時觀察病人是否順利吞嚥,以及觀察鼻胃管有無逆流出褐色的液體。如果發現鼻胃管出現褐色液體,有可能是胃黏膜出血,或是鼻胃管摩擦食道、胃部導致出血,此時需要進一步檢查,釐清出血原因加以治療,或重新放置鼻胃管。台北榮總對鼻胃管病人灌食照顧原則共有9點:1.每餐於灌食前後或早晚,執行口腔清潔。2.應每日更換固定鼻胃管的膠布,將鼻胃管旋轉90度,以防鼻胃管黏在胃壁上,或胃黏膜期受鼻胃管頂端壓傷。更換膠布時,切記不要重覆貼同一位,向左或向右側固定,免鼻腔內壓損,並注意勿移動鼻胃管插入的深度。3.請將藥物與食物分開灌入。4.灌食時若感覺不容易進入,可擠壓鼻胃,並試著用食空針抽,再灌溫開水沖通管子。5.製作管灌飲食時,應確保食物之清潔衛生。6.罐裝管食物開封後快使用,若不完可加蓋冷藏,於24小時內使用完畢。7.鼻胃管滑脫處理:住院期間立即通知醫人員協助處理,但若您在家中,請與您的居家理師聯絡。8.預防鼻胃管滑脫,建議採重固定方式,除了膠帶將鼻胃管固定於病人鼻或臉部之外,可以將鼻胃管前段固定貼於臉頰上或中段使用別針固定於衣襟,避免滑脫。若意識不清或躁動無法配合之病人,為預防自拔,必要時可採保護性約束。9.塑材質的鼻胃管最多留置二周必需更換。矽膠材質鼻胃管,材質軟不易變質,但需自費,可一個月更換。【資料來源】.北榮鼻胃管與灌食之照護經訓練復建 鼻胃管有機會拔除近年鼻胃管的留置在社會討論度高,雖是為了維持病患營養而不得不然,但因影響病人外觀,患者除了忍受疾病折磨,還須面對外在心理壓力,生活品質及生命尊嚴大受影響。為鼓勵醫療團隊積極協助病人移除鼻胃管,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通過獎勵措施,新增「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診療項目,總共投入約3900萬元,預估每年約有1.3萬名長期留置鼻胃管病人受惠,讓病人從此告別鼻胃管。【延伸閱讀】健保署推獎勵讓病人享無管人生 每年1.3萬人受惠老後不想插鼻胃管 年輕時先預防這幾種病如果老後不想插鼻胃管,現在可以怎麼做?羅東博愛醫院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接受「50+」採訪指出,病人需要插上鼻胃管灌食,最常見的原因包括失智、中風、衰弱等慢性病。因此,不想插鼻胃管,就要預防這幾種疾病。飲食上,營養均衡、多吃堅果、魚油、避免精緻、高糖的食物,可延緩大腦退化。日常生活中常常動腦、與人社交,可增加「認知儲備」,有助預防失智。運動則應兼顧有氧和阻力訓練,增進心肺功能、維持肌肉量。此外,進行吞嚥訓練時,語言治療師有時會請病人大聲說話。葉書銘笑說,「大家沒事可能不會大聲講話,但是多唱歌還不錯!」唱歌不僅可以訓練喉嚨、咽喉等部位的吞嚥肌群,也可控制聲帶閉合,減少日後進食嗆咳的機率。他指出,持之以恆地維持健康飲食、運動和作息,不僅未來插管機率大幅降低,還可以預防多種慢性病。健康的老年,從中年就要開始做準備【延伸閱讀】為何相較於國外,台灣使用鼻胃管比例偏高?葉書銘醫師教你想要不插管的老年該做哪些準備
-
2022-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是健忘還是大腦開始退化?小心年輕型失智症
工作精明幹練的王小姐,45歲就升職當上部門經理,處理繁雜工作井然有序,樂於追求自我成長。但是最近熟悉的業務頻頻出錯,連應酬場合也會叫不出客戶的名字。同仁發現異狀,建議就診找出原因,結果醫師直言可能是失智症,王小姐很難接受,驚恐老年人疾病怎麼會提前找上門?●失智不是老人病 出現警訊要及早就醫別以為老年人才會失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全台近30萬已確診的失智人口中,其中有1萬4000多人屬於年輕型失智症。什麼是年輕型失智症?其症狀跟一般失智又有什麼相異之處?身心科醫師陳韋伶說,一般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至80歲,若早於65歲即稱為「年輕型失智症」;而認知功能衰退的症狀並沒有不同,一樣有精神症狀與個性行為改變,最大衝擊是生活多層面的影響。現代人工作繁忙、精神壓力過大,容易忽略年輕型失智症的發病警訊,可能因為病因複雜掛了許多科別,延遲確診時間。陳韋伶提醒,若個性、行為、工作能力與過去有明顯改變,留意可能是失智症徵兆,出現下列症狀要小心。【年輕型失智症的十大警訊】一、記憶衰退:跟健忘不太一樣,常會突然「斷電」忘記下一步要做什麼,到了會影響工作的程度。二、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個性變得易怒、不耐煩甚至多疑,自己也感覺到心情焦慮,但無法控制情緒。三、溝通困難:表達言不及義,包括書寫也出現問題,說話或書寫不如以往流暢,有人際溝通障礙。四、容易出錯:原本擅長的工作或熟悉的日常事務、活動已無法順利完成。五、時地混淆:因為認知功能開始衰退,不時會忘記時間、忘記自己在哪裡,頻繁出現迷路。六、判斷變差:做出錯誤或不合理的決定,例如採購數量、品項不對,或專案內容不合常理。七、社交退縮: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而減少與外界的互動,導致變得退縮、被動。八、被害妄想:常弄丟物品或擺回不正確的位置,因找不到而指責別人亂拿、丟竊。九、空間混淆:難以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無法判斷物體距離遠近,出現駕駛困難。十、決策障礙:無法訂定工作的策略與規劃,容易因注意力不集中而犯下判斷失準的錯誤。●不只阿茲海默症!失智症還有分類型失智症有很多種類型,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主要是阿茲海默症和血管性失智症;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除了阿茲海默症,可能因疾病、頭部創傷、意外事件缺氧而認知功能惡化。其他還包括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以及營養失調、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誘發病因,陳韋伶表示,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幫助患者和家屬預做準備,因應失智症帶來的生活影響。【失智症的類型與症狀】👉阿茲海默症: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所造成的失智症,記憶明顯衰退,對人事時地物的辨別認知出現障礙。👉血管性失智症:因腦血管疾病所導致,主要表徵為動作及反應遲緩、身體平衡動作不佳等,合併精神症狀。👉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因多發系統萎縮,容易身體僵硬、走路不穩、重複跌倒。👉額顳葉型失智症:管控行為和情緒的額葉出現障礙,常出現焦慮緊張與憂鬱,早期症狀為情緒異常、人格改變。●年輕型失智症不易發現 記憶力大幅減退是警訊電影《我想念我自己》描述擔任大學教授的女主角因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工作與生活能力,劇情帶出年輕型失智症病程早中晚期的明顯變化。年輕型失智症因為發生年紀早,常被懷疑是更年期、壓力大,或其他心理因素,所以常忽略及早發現。失智症和記憶力高度相關,特別是短期記憶,一轉頭即忘了要做的事;在職場上,原本很熟悉的工作及技能變得常出錯,還有言語或書寫出現困難,都可能是年輕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陳韋伶叮嚀,65歲以下發生阿茲海默症,大多是因為基因、遺傳,若家族存在高風險遺傳因子,一定要維持健康生活習慣,降低罹病可能性。【如何預防失智症提早來報到】✅改變生活不良習慣:改善抽菸、熬夜等壞習慣,充足睡眠有助於修復過勞的大腦,同時代謝清除對大腦不利的有害物質。✅控制原本的疾病:中風患者要預防二次中風,避免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引發血管型失智症。✅釋放過多的壓力:長期過度用腦、精神壓力大,易累積β類澱粉蛋白影響記憶,提升失智症風險。✅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預防腦部的海馬迴萎縮,同時促進血液循環代謝掉β類澱粉蛋白。●失智症不可逆 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失智症屬於持續性、漸進式的腦神經退化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會直接影響人際關係與生活自理能力,整個病程大約15至20年,最後因長期臥床、出現併發症而離開人世。但年輕型失智症的退化速度通常較快、症狀多樣化,且對藥物的反應較差;陳韋伶強調,一定要正視失智症問題,積極治療可延緩退化,加強社交互動、學習新事物,使大腦繼續活化。誰說年紀大才會失智?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抽菸和酗酒等習慣,就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失智症絕對不是老年人的專利,雖然無法治癒,但是可以用各種方式改善症狀,發現親友行為異常,應及早陪伴就醫獲得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延緩病情惡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9-26 焦點.長期照護
為何相較於國外,台灣使用鼻胃管比例偏高?葉書銘醫師教你想要不插管的老年該做哪些準備
編按:高齡者因進食困難插上鼻胃管灌食,是台灣照顧現場極常見的現象。使用鼻胃管的病人,還有可能拔管、恢復以口進食的能力嗎?羅東博愛醫院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指出,把握復健黃金期,吞嚥障礙是有機會逆轉的。老後不希望依賴鼻胃管灌食,中年有哪些該知道的事?2017年,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失智、中風,妻子瓊瑤和平家子女為了他該插鼻胃管與否而發生爭執。插上鼻胃管後,還有可能恢復以口進食嗎?羅東博愛醫院吞嚥機能重建中心主任葉書銘指出,民眾或許認為,高齡者一旦裝上鼻胃管,就只能灌食到生命的最後。其實,經由積極復健,病人是有機會拔除鼻胃管的。他以自己的病人為例,有位80多歲、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奶奶,因為手術後腹腔感染,住院將近一個月。出院後,原本可以自理生活的奶奶,卻因為臥床過久,失去自主行動和進食的能力。剛轉到博愛醫院時,奶奶不只插鼻胃管灌食,也有心臟衰竭、肺部積水等問題。心情低落的奶奶告訴醫師:「你讓我吃能很快就走的藥好嗎?」治療完肺部積水、經過吞嚥訓練後,3週後奶奶成功移除鼻胃管,恢復以口進食及體能訓練。出院前,「無管一身輕」的奶奶,已經可以自由行動,人也精神許多。台灣病人插鼻胃管比例高於歐美!方便照顧,但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風險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吞嚥機能重建中心,於2021年5月嘗試開立全台第一個鼻胃管移除病房。葉書銘指出,像奶奶這樣成功拔除鼻胃管的案例,在臨床上並不罕見。「我們看到一些有機會經口進食的病人,卻因為種種原因長期放置鼻胃管,其實滿可惜的。」他認為,相較於國外,台灣使用鼻胃管的比例偏高,主要有幾個原因。第一,有吞嚥困難的長者吃飯或餵食,一餐往往要花上一、兩個小時。對照顧人力不足的家庭、護工必須一對多照顧的長照機構而言,放置鼻胃管灌食是較有效率的做法。其次,歐美病人在意身體形象。當無法以口進食時,病人多半會選擇做胃造廔手術,在胃上方開「胃造口」,經由廔管灌食。但國人對於在腹部上打洞、穿孔的手術,接受度仍偏低。此外,對於病情已無法逆轉的末期病人,許多家屬仍有「不吃會餓死」的觀念,希望灌食到最後。然而,葉書銘指出,放置鼻胃管灌食雖然方便照顧,卻仍有發生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一來,病人雖不經口進食,仍可能被自己的口水嗆到、進入氣管,引起肺部發炎。而鼻胃管通過胃與食道之間的幽門,若灌食太多、消化不良且灌食後平躺,食物可能逆流,同樣會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若能經由訓練,讓病人找回以口進食的能力、拔除鼻胃管,才能從根本解決吸入性肺炎的問題。移除鼻胃管的復健訓練,怎麼做?哪些病人有機會拔除鼻胃管?三大評估指標,家屬願意支持很重要葉書銘指出,病人發生吞嚥障礙、無法以口進食的原因很多,包括衰弱、中風、失智、腦外傷、脊椎損傷⋯⋯等。能成功移除鼻胃管的病人,通常需具備幾項條件:第一,年齡愈輕、認知功能未受損的病人,普遍恢復潛能較佳。年紀愈長,病人愈可能有衰弱、失智等多重疾病,導致拔除鼻胃管的難度提高。第二,病人發生吞嚥障礙的原因,是近期的急性事件或慢性失能?若是前者,把握復健黃金期,盡快展開訓練,往往可以很快拔除鼻胃管。但若是後者,例如病人已因失智長達數年無法以口進食,則逆轉的可能性也較低。最後,家屬的支持程度、是否有充分的照顧資源,亦是能否拔除鼻胃管的重要關鍵。葉書銘回憶,鼻胃管拔除病房第一位收治的病人,是位輕度中風的患者。患者中風之後,還因糖尿病傷口感染導致左腳膝下截肢,身上還有因照顧不佳產生的褥瘡。葉書銘評估,若病人可以裝上義肢、恢復體能後積極復健,成功拔除鼻胃管的機率不低。然而,家屬因經濟考量,無法讓病人住院訓練太久。患者無法在短時間內拔除鼻胃管,選擇先行出院。出院後一個月,病人就因為發生吸入性肺炎再度住院,不久後即過世。葉書銘指出,曾因吞嚥障礙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病人,即使移除鼻胃管,仍要注意患者飲食質地、進食姿勢,進食時間也可能比一般人久。「有時,家屬認為沒有人力照顧、只能送機構,就會選擇繼續放管路。」照顧者的支持意願,對復健成效有極大的影響。想拔除鼻胃管,復健怎麼做?把握前2個月黃金復健期,拔管成功機率高葉書銘建議,想讓病人拔除鼻胃管,可先至復健科門診進行評估。藉由鼻咽內視鏡、吞嚥攝影檢查,確認病人在哪一個進食階段發生問題。若評估有機會拔管,則安排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訓練,學習吞嚥技巧、強化吞嚥反射和相關肌群的力量。病人進步到什麼程度,可以拔除鼻胃管?葉書銘指出,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將食物由稀薄到濃稠分為0~7級。當病人可以吞下3種質地以上的食物、進食量也不錯,經檢查確認進食無嗆咳等安全問題時,就有機會移除鼻胃管。依病人的體能、病況,吞嚥訓練可能為期數天或數週。葉書銘指出,曾發生過吸入性肺炎、失智、中風、腦傷導致吞嚥中樞異常的病人,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訓練。以中風病人為例,病情較嚴重者,甚至得訓練超過半年才能拔除鼻胃管,安全地進食。他建議,病人剛放置鼻胃管的前2個月,可把握時機積極復健。否則,除了吞嚥肌群持續退化,進食與照顧模式的改變,很可能演變為長期仰賴鼻胃管灌食,拔管難度也隨之提升。儘管復健並不輕鬆,但葉書銘指出,病人吞嚥功能進步,不只可拔掉鼻胃管享用美食,也可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即使是不放鼻胃管、選擇做胃造口的病人,若吞嚥功能嚴重退化,也可能被自己的口水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因此,不論是放置鼻胃管、做胃造口的病人,吞嚥訓練都能幫上忙。中年開始為不插管的老年做準備!健康飲食、運動,防多種慢性病老後不想插鼻胃管,現在可以怎麼做?葉書銘指出,病人需要插上鼻胃管灌食,最常見的原因包括失智、中風、衰弱等慢性病。因此,不想插鼻胃管,就要預防這幾種疾病。飲食上,營養均衡、多吃堅果、魚油、避免精緻、高糖的食物,可延緩大腦退化。日常生活中常常動腦、與人社交,可增加「認知儲備」,有助預防失智。運動則應兼顧有氧和阻力訓練,增進心肺功能、維持肌肉量。此外,進行吞嚥訓練時,語言治療師有時會請病人大聲說話。葉書銘笑說,「大家沒事可能不會大聲講話,但是多唱歌還不錯!」唱歌不僅可以訓練喉嚨、咽喉等部位的吞嚥肌群,也可控制聲帶閉合,減少日後進食嗆咳的機率。他指出,持之以恆地維持健康飲食、運動和作息,不僅未來插管機率大幅降低,還可以預防多種慢性病。健康的老年,從中年就要開始做準備!原文:幫病人移除鼻胃管,找回吃美食的樂趣!葉書銘醫師:想要不插管的老年,中年該做哪些準備?
-
2022-09-02 焦點.元氣新聞
你說的維生素D跟我說的不一樣?專家詳解三種維生素D
日前國衛院發表研究指出,因疾病需要長期攝取醫師處方「活性維生素D3」年長者有較高失智風險。醫界疑問四起,民眾更是納悶,過去許多專家和實證研究都說補充維生素D對健康有多重好處,現在全都推翻了嗎?並非如此,多位專家提醒,「維生素D」這個詞並不精確,應該先核對到底是哪一種維生素D,以免討論無法交集。專職血液透析的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表示,一般民眾可以買得到的維他命D,正式名稱是「膽促鈣醇」,進到身體裡面之後被代謝成「骨化二醇」,然後以此型態儲存在肝臟或脂肪當中。常被討論到的「維生素D缺乏」,就是在討論抽血檢驗「骨化二醇」濃度的結果,因為它半衰期長,抽血可檢測,可作為維生素D在體內庫存的指標。王介立指出,「骨化二醇」是非活化的維生素D,經過腎臟轉化才會變成「骨化三醇」。人工合成的骨化三醇,就是這次國衛院研究對象所服用的藥品,俗稱「活性維生素D3」,可直接作用於細胞受體。藥品型態的骨化三醇,劑量是人體自然含量千倍以上,用來治療透析患者常見的低血鈣和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國外仿單所列適應症即是如此,也就是說,骨化三醇並不是用來治療「維生素D缺乏」。到底是些對象需要服用「活性維生素D3」?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日前受訪指出,副甲狀腺功能異常、低血鈣患者才需要服用活化型D3。醫學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攝取鈣1200毫克,維生素D800至1000個國際單位,以有效降低骨折風險;骨質疏鬆症患者或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除補充鈣和D,也應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需注意的是,以上建議要補充的D,都是非活化型「膽促鈣醇」,不是活性維生素D3(骨化三醇)。」「民眾買得到的,都是非活性的維生素D,屬於營養補充劑,不是藥品。」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說,國衛院的研究對象是服藥病人,必須經過醫師開立處方,用藥目的是治療疾病;不需要服用這個藥物的一般人,看到此研究結果,不用太驚慌。但陳珮蓉也提醒,即使是營養補充劑也不能濫用, 體內缺乏或攝取不足才需考慮服用,只是依照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確實很容易會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D最主要的來源,是日曬後身體自行合成。」陳珮蓉表示,但現在可遮陽的騎樓很普遍,人們上班時間早出晚歸,常是開車或搭車,幾乎都沒曬到太陽;隨著年紀漸長,身體的吸收率、合成率本來就會下降,要是又身體衰弱、住在不方便出門的老公寓,日曬機會又更少了,很可能就會缺乏維生素D。雖然吃高脂肪的魚類、蛋黃、內臟、魚肝油等也能補充維生素D,但很多人也盡量不吃或少吃這些食物。「單一營養補充劑應確定體內缺乏再吃,吃了之後也要去測量體內濃度,確認是否真的有效補充。」陳珮蓉建議,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最好經過醫師和營養師評估,抽血加驗維生素D濃度大約自費900到1000元,如果數值不足,建議有積極作為,包括多曬太陽、攝取營養補充劑,經過一段時間再測量是否有進步。高齡社會,失智比率增加,陳珮蓉提醒,失智症原因很複雜,目前實證研究證實,與預防失智有較強關連的因子,包括社交、健康飲食(例如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麥得飲食),運動,這些不但能預防失智,對於心血管疾病、中風也有預防效果。要是上述都沒有做到,吃再多保健食品、單一營養補充劑,都是沒有用的。維他命D有三種維他命D:一般民眾可買得到,正式名稱「膽促鈣醇」,進到體內被代謝成「骨化二醇」,屬於營養補充劑。骨化二醇:體內以此型態儲存在肝臟或脂肪,常被討論的「維生素D缺乏」,就是抽血檢驗骨化二醇濃度的結果。活性維生素D3:「骨化二醇」是非活化維生素D,經腎臟轉化成「骨化三醇」,可直接與細胞受體結合。人工合成的骨化三醇,即此次國衛院研究對象所服用的藥品,處方用於透析患者低血鈣和續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並非治療維生素D缺乏症。諮詢/腎臟科醫師王介立製表/邱宜君
-
2022-08-2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國衛院:65歲以上長期補維生素D 失智死亡風險恐增2倍
「補鈣也要補D、缺D會增加失智風險」觀念深植人心,許多人都額外補充維生素D,但其中因果關係尚未充分經過科學驗證。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缺D不是造成失智的原因,而是失智的結果;年長者長期補充可能反而增加失智風險1.8倍,失智長者長期補充可能增加死亡風險2.17倍。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莊志立與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運用健保資料,分析沒失智的65歲以上長者,服用處方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達每年146天以上,日後失智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如果失智症患者每年補充146天以上,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者的2.17倍,成果已於2021及2022年發表於老化醫學領域知名學術期刊《Aging Cell》。莊志立表示,小鼠研究證實,維生素D並沒有在失智過程中扮演保護的角色,反而參與了「不好的事情(神經病變)」。他強調,並不是說維生素D不好,而是要希望能夠提醒社會大眾反思,適當時機用才有好結果,如果大量用可能反而有反效果。研究團隊發現,在維生素D充足的飼養條件下,阿茲海默症小鼠血液中維生素D的量明顯較野生型小鼠低下。然而,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和透過美國「腦庫」取得之阿茲海默症病人大腦中,維生素D受體蛋白量竟然「不減反增」,且表現位置與大腦造成神經病變的類澱粉老年斑重疊。莊志立表示,在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下,維生素D受體蛋白竟然可以增加表現量,這顯示維生素D在細胞內原有的作用機制,在阿茲海默症病程中已經改變了,「阿茲海默症才是造成維生素D低下的原因,不是缺乏維生素D的結果。」莊志立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正常大腦中,維生素D受體蛋白會進入細胞核,進行神經保護的基因轉錄工作,但在阿茲海默症小鼠大腦中,維生素D受體蛋白卻在細胞質中與「腫瘤抑制蛋白p53」結合,兩者,促進神經細胞凋亡。其實p53是可以抑制腫瘤的好蛋白,該如何控制維生素D受體蛋白不要和p53「一起走歹路」呢?莊志立表示,維生素D在大腦中同時有好路和歹路可走,但走歹路的比例可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年增加,若抑制p53可減輕大腦的病徵。但若阿茲海默症小鼠持續補充維生素D,會加劇大腦病變和智能退化。除了小鼠研究結果顛覆既有觀念,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分析2000至2010年1萬4648名65歲以上未失智年長者及948名已失智年長者的健保資料,結果也令人震驚。研究發現,每年服用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超過146天者(假設每天一顆,每顆劑量0.25微克,等於10國際單位),其日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是未服用者的1.8倍。若失智症患者每年服用超過146天,死亡風險是未服用者的2.17倍。許志成表示,按照健保規定,可以處方服用維生素D3的年長者有三種情況,包括「甲狀腺功能低下而照成骨質密度改變者」、「透析病人(透析導致荷爾蒙改變也會造成甲狀腺功能低下)」、「有骨質疏鬆且曾經發生骨折者」,由於第一種人數太少,因此這次分析只納入後面兩種。「需注意上述研究只是發現相關性,不能說證明因果關係。」許志成表示,根據已發表於優良國際期刊的隨機分派研究,沒有看到補充維生素D的害處,但也未證實補充維生素D可預防失智。許志成建議長者和失智患者,不要為了防止失智大量長期補充維生素D,若有其他疾病需要補充,又擔心增加失智風險,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以權衡利弊得失。如果是小孩或有失智症家族史的年輕人,可以長期補充維生素D嗎?許志成表示,兒童大腦還在發育,與年長者不同,目前也有比較多的實證支持兒童攝取足夠適量的維生素D和鈣質可預防佝僂症、維持正常生長發育。至於有失智症家族史的年輕人,長期補充維生素是否有害,則有待進一步研究。許志成提醒,要取得維生素D3補充劑很容易,不是只有健保處方,是到處買得到。民眾如果想要自購服用,應注意攝取劑量,也最好先跟醫師討論,也可考慮透過飲食、運動、日曬等自然方式,都能幫助人體合成維生素D,也比較不會衍生高劑量的問題。
-
2022-08-28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患者No.1高雄長庚醫院/40%的失智症 可透過多種方式預防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排名,高雄長庚醫院就醫人數達1萬143人,位居全國第一。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副主任、失智共照中心執行長洪琪發表示,該院是高雄首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的醫院,透過神經內科與精神科超過40名專科醫師密切合作,給病人最佳照護。洪琪發觀察,去年台灣失智人口近30萬,占全台人口1.31%,依據台灣人口老化推估,30年後恐增加到80多萬,占總人口4%。依據世界衛生組織資訊,40%的失智症可透過多種方式及早預防,主要藉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學習及感官接觸,甚至改變生活習慣及治療相關慢性疾病,都有助於預防失智發生。洪琪發表示,高雄長庚在失智症治療上,無論治療、臨床研究在高雄具先驅地位,更透過與社區合作、演講、出版書籍等方式,在推廣認識失智症及照護方面皆獲得肯定。洪琪發還說,面對患者時,會與對方平視,說話語速放慢,降低語調讓字句清楚,並在談話中耐心傾聽、適度給予鼓勵,引導並釋出善意,就能讓病患在心情放鬆的狀態下診療,並建立良好醫病關係,這也是長庚醫師讓人信賴的原因。區域醫院No.2嘉義基督教醫院/記憶門診服務長者 一次門診完整評估根據健保署資料,嘉義基督教醫院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4,951人,位居區域醫院第二名。嘉基精神科暨失智症整合中心副主任醫師趙星豪表示,共照中心組成治療團隊,以記憶門診服務行動不便長者,主動走入社區關懷。嘉義縣市是全台灣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趙星豪表示,嘉基在衛福部及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結合神經科與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職能復健師、社工師及個案管理師,組成治療團隊,設立記憶門診,讓有記憶困擾卻行動較不方便或不願意出門看診的高齡長者,可以在一次門診的時間裡,完成醫師問診、心理師評估、身體、血液及腦部影像學檢查,減少舟車勞頓。個案管理師會與確診個案的主要照顧者會談,確實了解個案家庭狀況與可運用的社會資源,並衛教家屬照顧失智個案的技巧,並追蹤及關懷後續。他表示,共照中心主動進入社區,成立日間照護據點,讓輕度至中度失智的確診個案接受非藥物的活動治療。中心也與社區的便利商店、大賣場、警察單位合作,訓練其所屬工作人員認識失智症並能適切的與個案互動,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以期達到高齡失智友善社會之目標。地區醫院No.1桃園長庚醫院/照顧失智從愛出發 親人憶起找回笑容健保署統計,桃園長庚醫院110年失智症就醫門診患者達3,417人,居區域醫院第一,主因在於醫院很早就成立專科門診,主任醫師徐文俊民國90年投入失智症照護擘劃,開設「記憶門診」,同時規畫「失智症中心」和建立「失智症科」團隊。徐文俊也是台灣失智症協會現任理事長,過去協助政府草擬失智症政策綱領2.0,衛福部後來據此啟動長照2.0計畫,加速增加全國共照中心與失智社區服務據點。108年起,徐文俊率長庚團隊和勞動部合作,辦理年輕失智者(65歲以下)就業服務計畫,開發個案管理模式,建立共享醫療決策的工具,現在都在勞動部網頁公告,開放全國失智症共照中心和就業服務人員使用,同時教育失智者和一般民眾,了解失智症者一樣可以就業,長庚門診也提供個案管理與轉介服務。「不少失智症的家人在照護方面都是素人,從零開始,來到門診鼓勵他們從愛出發。」徐文俊說,過去有一位中年男子帶著父親到門診,初診時在個管師面前潸然落淚訴說照護上的苦楚,團隊花3個月治療,同時教導家人如何照顧失智症親人,讓父親有好的醫治,兒子跳脫無助,父子「憶」起找回笑容。基層診所No.1開蘭安心診所/垂直整合區域醫院 提供便捷快速診斷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宜蘭開蘭安心診所110年失智症就醫人數達804人,居全國基層診所第一。該診所佇立於蘭陽平原二十年,以「高齡長者」為服務對象,提供醫療服務、預防保健、藥事服務、社區服務、教學研究、長照服務等六大區塊。以疾病管理為理論基礎,以個案管理模式提供服務,給患者整體周全的照護。因應高齡化社會到來,開蘭診所也把照護延伸至失智症的篩檢、診斷及治療,於109年增聘神經內科蔡秉晃醫師,透過整合性照顧,連結各種資源,建構完善支持網絡,滿足病患的醫療需求。蔡秉晃說,以國民健康署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制訂的長者整合性照護指引(ICOPE)進行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一旦發現民眾的認知功能惡化,立即轉介至開蘭診所神經內科進行一站式的檢查,包含問診、血液檢查、神經心理評估檢查,並借重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所建立的雙向轉診制度,完成腦部影像檢查。透過診所垂直整合區域教學醫院,為患者提供便捷、快速的診斷,免除病患的來回奔波,並結合長照失智據點、共照中心,以提供失智症家庭可近性、連續且完整性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