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4 失智.大腦健康
搜尋
預防失智
共找到
310
筆 文章
-
-
2024-02-24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黑咖啡防癌防失智症!黃元德早餐喝黑咖啡,餐餐有蔬菜養生
60歲的黃元德行醫33年,疫情期間赴武漢參與包機接回台胞任務,令人印象深刻。行政經驗豐富的他,愛好走動管理、帶領員工正向思考,在院內名言就是「問題不大」。因經營衛福部嘉義醫院成效出色,去年12月履新接任衛福部台中醫院院長,透過拓展整合醫療、強化急重症,以及注入新血,為百年老店級醫院帶來新氣象。養生秘訣/早餐喝黑咖啡 餐餐有蔬菜黃元德年輕時就喜歡爬山,透過大自然森呼吸紓壓,但婦產科醫師休息時間不固定,隨時待命接生,所以休閒主要是到車程一小時內的步道走走看風景,後來擔任行政管理階層更不能跑太遠,改為走路、爬樓梯,在醫院到處看看可以知道員工在想什麼、病人需求是什麼,採「走動管理」兼運動。談到飲食養生,黃元德每天早餐只喝一杯黑咖啡,讓他有精神應付忙碌工作,黑咖啡還有防癌及預防失智症作用;因為家族有肥胖體質,他也少碰蛋糕、麵包等甜食,不吃零食,每餐都吃2種青菜,因此妻子每天都要採買青菜。接生上萬寶寶 見證生育率黃元德的媽媽是護理師,從小就立志從醫。實習時因當時婦產科生得多,且迎接新生命多為喜事,充滿朝氣祝福,因此選擇婦產科行醫。1992年到1996年住院醫師時,每月科裡約接生150到200名新生兒,每天眼睛睜開就是接生,曾經一夜接生10多名新生兒,至今接生的孩子超過萬人。隨著少子化,接生數明顯減少,近年接生平均每月約10人。中國醫藥大學畢業的黃元德,當兵時抽到外科醫官,在野戰醫院服役,後來到署立豐原醫院急診室服務3年,因有急診和婦產科雙專業,疫情期間時任嘉醫院院長的他,獲派赴大陸武漢接回台商。台中醫院成立128年,名列台灣百年老店級醫院,屬於都會型醫院。黃元德說,由於台中外來人口多,醫院應朝全面性、完整性的發展,醫院強項在老人照護上,未來將注入新血,讓年輕人進入醫療團隊,讓醫院年輕化,對急重症、核心醫療處理可以做得更好,能夠達到精準的現代治療趨勢。從搖籃到墳墓 打造一條龍他計畫慢慢提升醫院內小兒科、婦產科,讓年輕人敢生、願意生,把醫院從過去偏重長照,拓展為全線完整的醫療服務。「從搖籃到人生終點能連成一串,讓都會的社區民眾可以得到更好、更完整的照顧。」黃元德說,過去公立醫院較為封閉,有很多需要加強與社區結合。醫院未來將透過網站、媒體,盼能把正確醫療訊息,無論是健康的概念、疾病治療、醫療新知,以及疫情、冬天中風高峰期需注意的時事保健議題等,由醫院專家執筆,讓社區民眾都可以知曉,達到預防保健目的。他有特殊嗜好是喜歡做簡報演講,既工作又是樂趣,樂此不疲。以前年輕時常自己畫圖,兼任行政工作後就在電腦上畫圖、設計、做PPT,常常去演講就可以用上。「人生為了工作而工作,其實很累,如果把工作視為一種娛樂,心情就會愉悅。」他說,像接生、看診也很有樂趣,看診時與病人話家常,候診的病人還會問:「為什麼來看個病好像在跟醫師聊天?」「健康最重要是笑口常開,保持愉快的心情。」黃元德常跟同仁說,工作要做得好,第一個要保持正向思考,要有健康的心態,就是高興去做、快樂去做,不要把它當成負擔。因為人一有負擔就有壓力,失眠、高血壓等疾病就會跟著來,所以放輕鬆很重要。院內名言就是「問題不大」,事情都有它解決的方法,沒有太大問題值得困擾。黃元德小檔案.年齡:60歲.現職:衛福部立台中醫院院長.學歷: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碩士、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經歷:衛福部立嘉義醫院院長、部立台中醫院副院長、署立豐原醫院婦產科、急診科主治醫師、醫務秘書、台北市立忠孝醫院主治醫師.專長:高危險妊娠、腹腔鏡手術、婦科腫瘤、更年期保健、難產處理、醫院管理、社區健康.給病人的一句話:笑口常開,要有健康心態、正向思考,迎接快樂人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8 失智.大腦健康
永遠不嫌遲!失智症專家絕不做7件事:有助大腦維持最佳狀態
超高齡社會到來,失智症成為全球危機,雖然失智症的因子包括遺傳和環境等不可抗力因素,但某些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也會帶來失智危機。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女性阿茲海默症運動預防中心主任Jessica Caldwell表示,改變生活習慣可能扭轉或延緩疾病,而且永遠不會太遲,即使已有輕微認知變化,也能從良好的大腦健康習慣中獲益。關於預防失智症,神經科醫師分享了他們絕不做的七件事,建議避免以下習慣,以保持大腦的最佳狀態。1.經常吃加工食品速食等加工食品方便、迅速,但卻是大腦健康的殺手。經常吃加工食品的人,缺乏天然飲食中有益大腦的營養成分,例如深綠色蔬菜、富含omega-3的魚、漿果和堅果。大腦中的omega-3水平較高,可以幫助腦細胞更順暢地與身體其他細胞溝通,阿茲海默症學會表示,這是大腦運作的重要過程。神經科學家Friederike Fabritius表示,飲食中缺乏優格、克菲爾(kefir,一種發酵乳)、泡菜等發酵食品,可能會導致認知問題,「加工食品會使大腦微發炎」,而發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群則對大腦健康有利。他說,「我們大部分的神經傳導物質都是在腸道中產生。」2.久坐的生活型態運動有助維持大腦健康,伍德蘭醫院大腦健康中心的神經學家Randall Wright博士說,運動能釋放大腦的潛力,維持細胞發展,還能改善大腦血液流動,減輕壓力、減少發炎,還有利心血管健康。3.拒絕社交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孤獨不利健康。擁有良好社會關係的人,平均能延長壽命八年。社會孤立對健康的壞處,與每天吸兩包菸不相上下。社會孤立,或從職場等社交活動中退縮,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當我們與人互動時,大腦會處理很多事情;一旦遠離社交活動,這些神經迴路就不會被利用,加速認知能力的下降。失去社交也會導致身體活動減少、出現憂鬱症狀,這些都與與失智相關。4.時常熬夜充足的睡眠可以幫助大腦正常運作,Wright博士說,膠淋巴系統(Glymphatic system)就像大腦的垃圾桶,在你入睡時,它會變得非常活躍,努力清除腦內毒性蛋白質,例如類澱粉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物質。且睡眠不足會妨礙白天有利身體健康的活動,例如運動,並且會影響情緒、增加壓力。5.忽視自己的壓力長期壓力會對身體產生危害,但世上沒有完全無壓力的生活,重要的是在壓力發生時,如何妥善應對。感到壓力時,皮質醇會激增,如果持續下去,就會損害大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控制壓力,例如散步、做瑜伽、冥想等。6.忽視高血壓吸菸、不健康的飲食和缺乏運動是導致高血壓的因素之一,不受控的血壓,會增加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盡可能減少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助防止未來大腦認知能力下降。7.停止學習你可能已經離開校園很多年了,但保持好奇心是鍛鍊思維並保持頭腦敏銳的方式之一。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繼續接受教育的成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19%。每當我們學習新事物時,腦細胞會形成新的連結,每當這些連結被建立,就會增加所謂的「大腦可塑性」。可塑性是心智和大腦適應變化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理論上認為接受過較高等教育的人,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意想不到又出乎意料?想要預防失智,就要先戒掉這些生活習慣!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偶遇多年不見的朋友,卻一時想不起來對方名字,或是明明才提醒自己,轉身出門還是忘記帶鑰匙,這時心裡不禁懷疑:「我該不會失智了吧?」有人過度擔憂,卻也有人太過輕忽,明明家裡長輩好幾次找不到回家的路,生活自理能力出問題,家人仍以為只是正常老化…隨著台灣社會愈來愈「老」,失智相關報導愈來愈多,不過,聽過失智症不表示認識這個疾病,許多民眾甚至失智者家屬,對於失智症仍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成立至今陪伴無數失智者及家屬走過八個年頭,回答過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節目上架後回響熱烈,最新一集談的是預防失智,邀請臺北市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談失智症早期症狀、生活中應遠離的危險因子,以及臺北市相關預防措施與失智症服務資源。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陳韻如分享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一位民眾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很擔心自己將來也會罹患失智症,每當自覺記憶力不好的時候就會加倍擔心。陳韻如表示:「照顧者的心情讓人感到不捨,但健忘不等於失智,擁有正確知識就可及早發現及預防,即使失智也能好好生活。」本身是醫師、擁有多年醫學經驗的陳彥元在節目中表示,身邊親友生病,因此而懷疑自己罹患相同疾病,是情有可原的,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確認,他也提醒,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可能影響到記憶、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偶爾我們會忘記某些事情,但失智症的遺忘會影響日常生活自理。」留意長輩不出門的原因他提到失智者的早期症狀,像是記憶力減退頻率高、沒辦法做完整計畫、做出錯誤判斷,以及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公車司機遺忘路線,或像是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女主角,身為語言學家卻講不出慣有詞語。此外,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不知道身處哪個環境,包括對影像也產生錯誤判斷,照鏡子無法認出自己,無法了解困難字句等。兩人於節目中強調參與社交活動的重要,陳彥元表示,當失智者遺忘朋友和興趣,個性就會變得較退縮、話變少。因此,當家中長輩不出門、不再參加社交活動時應格外留意,但他強調,長輩不參加社交活動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失智症,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腳痛行動不便,要先觀察長輩的整體身心狀態,「家人平時可以多鼓勵長輩參加活動,將社交範圍慢慢擴大,若有異狀提早就醫。」失智症可以預防、日常生活中做起衛生福利部推估,目前全台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臺北市大約是4萬人。尤其臺北市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是六都之中率先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都市,陳彥元表示,失智症隨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有失智症前兆要及早發現,但更積極的作法是提前預防,「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民眾日常生活應趨吉避凶,遠離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可預防及延緩發病年紀。」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三高、菸害、憂鬱症、聽力減退等。生活中要提升三高識能,運用各類免費的成人健檢;遠離菸害,無論吸菸、二手菸甚至三手菸都嚴重影響健康,國健署跟臺北市衛生局合作提供戒菸治療與衛教,提供多元戒菸管道,今年開辦戒菸班,透過戒菸減少很多疾病發生。憂鬱症也是失智症危險因子,臺北市有龐大精神醫療門診網絡、超過兩百家心理諮商所,幫助民眾降低憂鬱症發生;另外陳彥元提醒聽力保健的重要,民眾應減少噪音的暴露,定期接受聽力檢查。臺北市政府失智服務資源臺北市政府對失智者及照顧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網絡,建立長期照顧委員會,由市長蔣萬安擔任召集人,跨局處整合,共同推動「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臺北市發展多元照顧模式,布建11家失智共同照顧中心,48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從健康服務中心等第一線服務到醫療機構等,除了提供失智者醫療服務,更包含照顧者及失智者家屬的支持服務。「失智症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在預防階段發現疾病提早介入,對於日後治療支出與照顧上的辛苦會下降。」過去一年在社區進行失智症篩檢,服務八千多人,找到將近兩百名疑似個案,轉介至醫療院所提早治療。此外,推動「失智友善777」成效顯著,亦即7%以上民眾認識失智症、7成的失智症患者被診斷、7成的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陳彥元表示,臺北市在2023年失智症宣導觸及20萬臺北市民,占臺北市人口8%,已超過「失智友善777」預期目標。關於失智症正確知識及臺北市失智服務資源,民眾可上「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完整詳細的訪問內容,請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從日常生活中預防失智症,提早為自己及家人的老後幸福做準備。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照顧家人也擔心自己會走向失智的未來..✎遠離失智,從日常生活的哪些關鍵「小事」做起?✎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也是罹患失智的高風險因子?✎臺北市失智預防到照護,局長親自告訴你有哪些資源可以用?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user251766.pse.is/5kwt84🎧Spotify:https://user251766.pse.is/5kwtab🎧KKBOX:https://user251766.pse.is/5kwtb8🎧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wt96⭐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2-05 失智.大腦健康
三高失控易造成血管性失智症!預防及延緩失智,日常必做3件事
家中長輩最近常情緒起伏不定、三不五時忘記事情,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症前兆?老了一定會失智嗎?花蓮門諾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弘說,年齡的確與失智有關,65歲以上約8%會得失智症;每增加5歲,罹患機率增加1倍。生活習慣差 大腦有害物質堆積王志弘表示,失智發生原因,有一部分是「風險的累積」,以占比最高、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來說,成因與腦部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有關。年輕時若生活習慣不佳、作息不規律,大腦有害物質堆積15至20年後,65歲左右可能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不單是記憶力減退,也會混淆時間與空間、個性改變、產生妄想或幻覺等,影響人際關係。另一項風險是「三高疾病」,高血壓會破壞血管健康、血脂異常升高易導致血管阻塞、高血糖會傷害血管。三高易引發腦中風、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主因,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控制三高、糖尿病、戒菸、節制飲酒,就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另外,多動腦、多活動、維持正常體重,也有助於預防失智。三高藥不按時吃 增加失智風險許多患有三高、慢性病的民眾,擔心長期吃藥是否會失智?王志弘說,服用三高藥物並不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患者依醫囑規則用藥,可降低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不按時吃藥才容易失智。近年新開發的血糖藥,可以保護心腎,血壓藥物可以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若對用藥有減量、副作用等疑慮,務必與醫師討論,不可貿然停藥。王志弘強調,失智者因為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白天睡太多、晚上睡不著,生理時鐘不正常。建議避開正午時段曬曬太陽,陽光可幫助人體自身合成維生素D3,日照也能穩定情緒,減少日夜顛倒現象。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王志弘建議日常應多運動、選擇食用多元蔬菜、適量水果(防血糖升高)等,尤其是執行「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及各種營養素,具抗發炎、抗氧化作用。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01 養生.聰明飲食
「哇沙比」到底是山葵、辣根還是芥末?哪種真的有殺菌功效?
我在2023-12-28發表山葵能防失智?,指出《新聞雲》發表的日本研究:多吃山葵「有助加強老年人記憶力」 有望預防失智,是不值得相信。兩天後,臉書朋友羅先生寄來一篇《三立新聞》在2019-10-21發表的你被「假哇沙咪」騙了多久?山葵、芥末和辣根原來差很大!。這篇文章有一個大錯(笑掉大牙),兩個誤導。事實上,我在山葵能防失智?這篇文章裡就有說,我在6年多前就已經發表了山葵,辣根,芥末,而其中幾句話是:「在進一步閱讀有關哇沙比的資料時,又發現了種種錯誤資訊。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搞不清山葵(wasabi),芥末(mustard),和辣根(horseradish)。」您有沒有注意到「錯誤資訊」?這看起來像是跟跟《三立新聞》所說的「騙了多久」異曲同工,但其實是有很大的區別。《三立新聞》這篇文章的第一段是:「吃日本料理尤其是生魚片,一定會沾『哇沙咪』,刻板印象中據說可以幫助殺菌、保護健康,不過卻有專家跳出來說,『你們都被騙了!』真正的「哇沙咪』山葵確實能抑菌,但偏偏坊間的日本料理店給的根本不是『哇沙咪』,而是和芥末味道很相似的辣根!」我在山葵,辣根,芥末這篇文章裡就有說,在價格上,「用山葵做出來的哇沙比」大約是「用辣根做出來的哇沙比」的一百倍。所以,我根本就不會期望「坊間的日本料理店」會給我「用山葵做出來的哇沙比」。任何會有這種期望的人,都應該要檢討自己的知識水平,而不是抱怨「被騙了多久」。《三立新聞》這篇文章的第三段(部分)是:「國際期刊McGill(Joe Schwarcz PhD | 20 Mar 2017)更指出山葵具有抗微生物的特性,其中所含的『6-甲基亞磺酰基己基異硫氰酸酯』(6-methylsulfinylhexyl isothiocyanate)被確認為對細菌如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有效的抗微生物劑。」國際期刊McGill?這竟然是出自一個有頭有臉的新聞媒體?我總共發表了37篇提起過「McGill」的文章,例如在山葵能防失智?裡我就有說:「我常引用的加拿大McGill大學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和社會辦公室)網站也對這篇論文提出質疑,請看Wasabi-More than Just a Sushi Condiment?(哇沙比-不只是一種壽司調味品?)。」所以,McGill不是期刊,而是大學。它設有一個叫做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的單位/網站,而Joe Schwarcz是這個單位/網站的Director(主任)。我也在4篇文章裡,包括鳳梨治療飛蚊症,從台灣紅到北美洲,說過「McGill University(馬基爾大學)是一所著名的加拿大學府。它的校友和教職員中有12位諾貝爾獎得主,而現任總理杜魯道也是它的校友」。《三立新聞》竟然會把一個如此聲譽卓著的學府說成「國際期刊」,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不管如何,我們再回頭來看《三立新聞》那篇文章所說的『真正的「哇沙咪」山葵確實能抑菌,但偏偏坊間的日本料理店給的根本不是「哇沙咪」,而是和芥末味道很相似的辣根!…山葵所含的「6-甲基亞磺酰基己基異硫氰酸酯」(6-methylsulfinylhexyl isothiocyanate)被確認為對細菌如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有效的抗微生物劑。』這段話顯然是在告訴大家「山葵能抑菌,而辣根則不能抑菌」,但事實是如此嗎?我在6年多前發表的山葵,辣根,芥末裡就有說:『木瓜籽的主要成分是「異硫氰酸苯酯」(Benzyl isothiocyanate,BITC)。山葵和辣根的辛辣成分則為「異硫氰酸丙烯酯」(Allyl isothiocyanate, AITC)。AITC和BITC是「異硫氰酸酯」(Isothiocyanate, ITC)家族裡的兩個成員。前者辣嗆,後者辣苦。大家都聽說過,吃生魚片時沾哇沙比,說是為了殺菌。但是,哇沙比真的能殺菌嗎?事實上,不論是AITC或是BITC,都說是具有殺菌,抗癌等,種種醫療功效。但是,科學證據有多少?』從這段話可以看出,Isothiocyanate是一個家族,而山葵所含的6-methylsulfinylhexyl isothiocyanate只不過是這個家族裡的一個成員。Isothiocyanate這個家族的成員全都是具有抗菌能力,而辣根所含的Isothiocyanate當然也具有抗菌能力。不信的話請看這篇2013年發表的論文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isothiocyanates (ITCs) extracted from horseradish (Armoracia rusticana) root against oral microorganisms【從辣根 (Armoracia rusticana) 根中提取的異硫氰酸鹽 (ITC) 對口腔微生物的抗菌活性】。所以,您現在知道為什麼我會在一開頭說「《三立新聞》這篇文章有一個大錯(笑掉大牙),兩個誤導」了吧。原文:被「假哇沙比」騙了多久?三立新聞一大兩小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31 失智.大腦健康
不好好刷牙與失智有關嗎? 陽明交大研究:重度牙周病、缺牙與失智相關,但不能簡化成刷牙能預防失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近期於國際醫學期刊《Ageing Research Review》報告,較多研究證據支持,重度牙周病、廣泛缺牙與失智症的關聯,希望能讓民眾更重視口腔健康與高齡心智健康的關聯。口腔健康的重度牙周病與廣泛缺牙與認知功能障礙有較強烈的關聯衛福部推估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其中65歲以上占96%。失智除記憶力衰退外,還會影響到人腦的認知功能與改變個性行為,儘管過去多數研究發現口腔健康惡化與失智風險有關,但兩者關聯性仍然不明。陽明交大牙醫學系發表最新研究,系統性檢視五年內分析口腔健康與認知功能障礙的28篇研究,發現大部分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牙周病、口腔微生物與阿茲海默症的關聯性,更多研究證據支持嚴重的口腔健康問題,例如重度牙周病與廣泛缺牙,與認知功能障礙有較強烈的關聯。牙周病是什麼?牙周病是指發生在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主要包括牙齦炎、牙周炎及其他,是國人常見的口腔疾病。主因是牙菌斑並未確實清潔乾淨,堆積在牙齒上逐漸引發慢性牙周病。初期可能有牙齦紅腫、刷牙時流血的情形,病程到嚴重階段而成牙周炎時,會造成牙齦萎縮、牙齒搖動、牙齒脫落等症狀,重度骨頭流失的牙周炎治療後也無法恢復原狀,只能修護已被破壞的組織化。→想看更多 疾病百科:牙周病陽明交大也指出,對於其他口腔健康議題,如年長者的咀嚼功能,則缺少一致性的結論,且口腔健康是否能預防初期或輕微的失智,也尚未獲得更強烈的研究證據支持。對舊有文獻再進行系統性分析,強調「關聯性」不能簡化「因果關係」研究主要作者、陽明交大牙醫學系與腦科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林嘉澍表示,目前對於口腔健康與大腦認知功能障礙的探討有很大的分歧,整體而言,大範圍缺牙或重度牙周病口腔問題與失智症的關聯最強烈。林嘉澍也提醒,兩者之間有相關性不能簡化為因果關係●如雖然缺牙與失智有關,但並非裝假牙就一定能預防失智、多咀嚼就一定能強化認知功能●口腔健康與失智的關聯也不能簡化為常刷牙就能預防失智。●事實上,失智通常也會伴隨喪失自我照顧的能力,也意味患者可能無法自己維持口腔保健。該項研究由陽明交大牙醫學系教授林嘉澍、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醫師陳大中等人,與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及荷蘭阿姆斯特丹牙醫學術中心組成跨國團隊,以傘型文獻回顧方法對既有的系統性文獻再進行系統性分析,並於今年一月發表於高齡醫學類名列前茅的頂尖期刊,也獲美國Newsweek報導。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1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夫妻果真同命鳥?失智症患者伴侶也有高風險 原因竟是「這1點」
在日本已視失智症為生活型態疾病,也就是失智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今天強烈建議失智者的照顧者,要更注意自己的大腦健康,因為可能有較高的失智風險而不自知。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基隆市政府與德育護理健康學院共同主辦的「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帶領人培訓」基隆場,今天在德育護理健康學院開訓,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與觀光休閒與健康系主任林伶俐到場鼓勵致力社區活動帶領的夥伴,投入失智症延緩與照顧工作。改善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張賢政說,基隆因多雨多山坡路,對高齡照顧增加不少困難;加上資源不比雙北,只能努力發展具地方特色的照顧模式。今天基隆的各個長照據點幾乎都派人來參加培訓。相信未來必能像基隆特有的廣闊天空、大海與很有運動量的山路,能提供在地特有的長者服務。陳俊佑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自2016年參考美國史丹佛大學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與南加州大學生活型態在設計課程,推動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2018年改版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後來經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教授兼系所主任研究驗證,活動結束後,有上課的失智者的認知功能有進步,憂鬱分數也下降,照顧者在自我效能也有些微的上升。同時也是基隆市長照委員的陳俊佑說,因課程的成效佳,黃秀梨再與北護大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協助驗證成效並編撰詳盡實用的帶領人手冊,自2022年開始於台北、台中、台南辦理帶領人培訓。今年基隆場次在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與基隆市衛生局、德育護理健康學院高齡照顧福祉系合辦下,報名踴躍達102位,惟因課程採12人為一組之精緻化教學,只能錄取47名學員。目前相關課程僅剩2月24日嘉義場次仍有少數名額。課程訊息請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 https://www.cfad.org.tw/news/detail/426或電洽(02)2333-20992分機102報名。失智症常源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些完成受訓的學員會在各地,成為教導大家「這樣活不失智」的種子老師。陳俊佑強烈建議,如有機會,除了輕度失智者,更建議失智者的照顧者也應該來上課。在日本已視失智症常源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且依基金會長期的觀察,在台灣也能明顯看到類似趨勢。他舉例說,基金會在某縣市舉辦的失智症者課程,12名學員中有4對夫妻,三對是妻子照顧失智丈夫,一對是丈夫照顧失智妻子。但後來評估發現四名「照顧者」其實也是失智了,只是不自知罷了。另一半失智為何會帶來失智的高風險,陳俊佑說,夫妻先天基因不同,導致雙方都失智的導因應是共同的生活習慣使然。所以,不管是為了自己或另一半,都應偕伴及早來過健腦生活,改除壞習慣,預防失智。被認為和失智有關的健康相關因素及生活習慣有:聽力受損、腦部受傷、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抽菸、憂鬱、社交隔離、靜態生活、空汙及睡眠問題等。
-
2024-01-08 失智.大腦健康
針灸或按摩可紓壓助眠防失智!一圖看改善健忘、健腦穴位對照
● 穴位對應大腦各功能區,對症下藥● 針灸或按摩可以紓壓助眠每個人都會經歷老化過程,身體各器官也會出現變化,其中,心血管系統所產生的影響最大,而當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易造成認知減退、失智症。緻宸中醫診所院長高羿宸表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失智是指痰濕阻遏氣血運行,改善血管阻塞是治療重點,傳統上可採穴位針灸療法,具有延緩大腦退化的效果。按摩促進血液流動 預防大腦退化高羿宸說,大腦皮層有四個主要區域,涵括控制語言、認知、運動、視覺等功能,頭皮扎針或穴位按摩可以針對各部位調節氣血,讓血液流動速度變快、清掉大腦毒素。當血液循環變好,身體的代謝能力、免疫能力也會跟著提升,同時增加血管的彈性,避免硬化、阻塞,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也能預防大腦退化、延緩失智惡化。古代文獻並無「失智」記載,而以「痰」、「瘀」、「虛」描述表現在腦部功能衰退的病理,因此失智指的是大腦有廢棄物堆積,高羿宸指出,經由針灸及穴位按摩,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認知與記憶。針灸改善睡眠障礙、語言不協調根據研究,針灸治療確實能改善認知能力及記憶力,不僅可以預防失智,對於輕度失智症階段可增強腦細胞活力、中度失智症治療可緩和情緒波動、重度失智症則降低併發症機率。高羿宸分享,目前診間患者最能立即見效的,主要是語言不協調、睡眠障礙、吞嚥困難等病患,針灸能讓下巴肌肉更有力、紓壓解鬱、好入睡。治療失智症最常用的穴位,包括頭部的百會穴、四神聰穴、率谷穴、風池穴、安眠穴;四肢部位則是「四關穴」,也就是上肢末端雙手手掌虎口的合谷穴、下肢末端雙腳腳背大拇趾與第二趾間的太沖穴,共四穴。穴位按摩注意事項1.以不受傷為前提,每個穴位按摩3至5分鐘,力道柔和有節奏,並不是愈痛愈有效,有痠脹感即可2.要特別注意的是,老人家皮膚薄,力道過大、按摩太久,可能會不慎磨破皮外傷,小心適得其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7 醫聲.高齡社會
失智失蹤2/沒料到失智者會走失 家屬缺乏預防識能
近5年失智失蹤案件數達6000多件,多數家屬面對失智家人走失時,常措手不及,未想到要報案,而是先靠自己找人。政府近年積極倡議「預防」的重要性,但以老人福利聯盟推動的定位手鍊,有在使用的只有1.5萬條,若以失智人口約32萬人計算,能落實預防失智失蹤的失智家庭,恐不到5%。「若能做好前端預防,能大幅降低後續協尋的問題。」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老盟從26年前起,推出衛星定位手鍊「愛的手鍊」,供失智者配戴,截至目前為止發放4萬多條手鍊,仍在使用僅1.5萬條。當失智者走失,路人等可依手鍊電話,致電協尋中心,依手鍊編碼得知配戴者身分,並即時聯繫家人。自2001年統計到去年8月,老盟總計接獲2618次走失通報,其中1653人尋獲。張淑卿說,有失蹤時配戴手鍊者,尋獲率幾乎達100%,失蹤時未配戴者,尋獲率為四成。張淑卿說,有申請愛的手鍊的家庭,多具備失智失蹤的預防意識,但有些長者不喜歡配戴物品,導致未能發揮定位效果,除了愛的手鍊,應多管齊下,同時申請警政署的指紋捺印,或縫製QR CODE布標在失智者身上,避免走失事件發生時,無處找人。曾受理過失智走失案件的派出所所長表示,有些家屬報案的時間太晚,早上失蹤到晚上才報案,家屬第一時間常靠自己先找人,卻也延宕協尋的時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協會諮詢每年7、800通電話都在詢問走失應如何處理、如何預防走失,顯示國人有意學習,但缺乏標準作業流程,盼政府能透過各種方式能加強民眾識能。 ※ 有失能失智照顧需要,請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
-
2024-01-01 失智.大腦健康
你的身體正「慢性發炎」嗎? 不改善恐引發輕度認知障礙(MCI),最終演變成失智!
當身體出現慢性疼痛、容易疲累等症狀,小心身體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如果輕忽這些警訊,未適時調整生活作息、改善現況,可能損傷神經元,導致記憶和認知功能下降,最後演變成失智症。身體慢性發炎影響身體功能主要表現在「活動力」上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發炎是人體的自動防禦反應,屬於身體自我修復,如果體內發炎指數過高、時間過久,會讓免疫力受損,進一步引發慢性疾病,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免疫系統調控失當,器官組織會慢慢受到持續性的破壞,β類澱粉蛋白沉積,影響大腦的運作。當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愈嚴重,會干擾神經細胞之間的傳遞,除了影響記憶力、判斷力,也會降低活力。陳亮宇表示,慢性發炎影響身體功能,主要表現在活動力方面,當整個人提不起勁、做什麼事都沒興趣,進而減少社交活動時,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可能比別人高,因為少了人際互動的刺激,對外界的理解力與反應力都變得較遲鈍。什麼是腦霧?腦霧與失智有關嗎?如何預防慢性發炎?自新冠肺炎大流行後,其後遺症之一的「腦霧」偁受關注,是指大腦混沌昏沉、無法正常運轉,並非醫學專有名詞。腦霧所出現的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與失智很相似,腦霧是因為疾病感染而誘發身體發炎反應,大部分的人會在疾病康復後三至六個月左右慢慢復原,多為可逆性、可改善。如果腦霧症狀持續半年以上,應積極處理、調整生活狀態,否則會進展到輕度認知障礙(MCI),可說是潛在的健康危機。陳亮宇提醒,良好的生活習慣應從飲食、運動、作息下手,要避免高糖、高脂、油炸等容易上火的食物,尤勿攝取過多精緻糖,以免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另外,肥胖會讓發炎指數增加,加速大腦老化,因此要做好體重控管,並戒除菸酒。陳亮宇強調,肥胖、三高、熬夜、缺乏運動都跟慢性發炎有關,也是導致失智的原因。想要打造抗發炎體質,要懂得「趨吉避凶」,多吃含有Omega-3的魚肉和堅果,豐富的維他命A、B、C、D、E具抗發炎作用。運動是天然的消炎方式,可促進全身循環系統修復發炎的部位,且大腦分泌的物質能維持認知功能,對預防失智大有幫助。腦霧與輕度認知障礙(MCI)的差別*腦霧:主觀性記憶衰退、無法專心,但旁人不覺得。腦霧可逆轉,但有一小部分會進到輕度認知障礙、輕度失智病程。*輕度認知障礙: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能力比正常老化出現嚴重的衰退。在臨床上,每年約有10%-15%患者會發展為失智症。點看更多內容【免費線上課程】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失智小測驗」快速評估你的大腦健康 幫助延緩認知退化、預防失智症 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 彩椒烘蛋
-
2023-12-31 失智.大腦健康
多吃山葵有助加強記憶力可望預防失智症?教授告訴你實情為何
讀者Kathy在2023-12-1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寄來電郵:「大家都好努力促銷自己國家的產品,日本奇奇怪怪的研究報告與書籍也是不遑多讓的 。」我點擊連結,但沒看到任何與日本有關的訊息。隔天,Kathy寄來新的電郵:「林教授好。我是對山葵防失智這則報導存疑。」這個連結打開的是《新聞雲》在2023-12-7發表的日本研究:多吃山葵「有助加強老年人記憶力」 有望預防失智,其中·一句話是:「日本東北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俗稱哇沙比的山葵有助改善短期與長期記憶,研究結果發表於歐洲期刊《營養素》(Nutrients)。」這就立刻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因為我對哇沙比是情有獨鍾,在吃生魚片時都要粘大量的哇沙比,我也在6年多前就發表山葵,辣根,芥末。其中的幾句話是:「在進一步閱讀有關哇沙比的資料時,又發現了種種錯誤資訊。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搞不清山葵(wasabi),芥末(mustard),和辣根(horseradish)。還有就是錯誤地說哇沙比是用山葵的“根”磨出來的,儘管“莖”才是正確(連台灣的農委會都搞錯)。另外,你知道為什麼哇沙比需要“磨出來”嗎?(而且是磨得越細,味道越嗆)還有,用哇沙比粉末調成醬時,為什麼是攪得越厲害,味道越嗆?答案可是牽扯到植物的天然防禦系統,也跟人類的養生保健有關。」您有沒有注意到「跟人類的養生保健有關」?也就是說,的確是有研究顯示哇沙比可能有益健康。不過,請您先不要嫉妒 – 雖然我愛吃哇沙比,但我可不見得會比您更健康(請看文末的註解)。《新聞雲》這篇文章所說的日本研究是2023-10-30發表的Benefits of Wasabi Supplements with 6-MSITC (6-Methylsulfinyl Hexyl Isothiocyanate) on Memory Functioning in Healthy Adults Aged 60 Years and Older: Evidence from a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含有 6-MSITC(6-甲基亞磺酰己基異硫氰酸酯)的哇沙比補充劑對 60 歲及以上健康成年人記憶功能的益處:來自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的證據】。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研究所測試的是「哇沙比補充劑」,而不是《新聞雲》那篇文章標題所顯示的「山葵」。事實上,嚴格來講,研究所測試的就只是單一的化學物質(縮寫成6-MSITC)。還有,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的經費是來自「哇沙比補充劑」的生產商。(註:有關此生產商,請參考讀者Elliot的留言)不管如何,這篇論文的文摘裡有這樣的敘述:方法:72 名老年人被隨機分配到 6-MSITC 組或安慰劑組。參與者被要求服用補充劑(6-MSITC 或安慰劑)12 週。我們檢視了介入前後的各種認知表現(例如執行功能、情景記憶、處理速度、工作記憶和注意力)。結果:與安慰劑組相比,6-MSITC 組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和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表現顯著改善。然而,我們並沒有發現其他認知領域有任何顯著改善。從「結果」可以看出,在所有的認知功能測試裡(共12項),只有working memory和episodic memory是有顯著改善。但是,這個所謂的「有顯著改善」是有問題的,因為從論文的圖表4可以看出,working memory和episodic memory的P值是0.00。P值是一個關鍵性的統計學數值:當它是小於0.05時,測試結果就可以被判讀為「有意義」,也就是「試驗組和控制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但是,P值一定是永遠大於0。請看下面這兩個專門討論統計學的網頁:Simply Psychology:The p-value will never reach zero because there’s always a slim possibility, though highly improbable, that the observed results occurred by random chance(P值永遠不會達到零,因為觀察到的結果總是有一個很小的可能性會隨機發生,儘管高度不可能)Scribbr:The p value will never reach zero, because there’s always a possibility, even if extremely unlikely, that the patterns in your data occurred by chance(p 值永遠不會達到零,因為即使可能性極小,數據中的模式總是有可能會偶然出現)所以,這篇論文所聲稱的「與安慰劑組相比,6-MSITC 組的工作記憶和情景記憶表現顯著改善」是出自一個有問題的數據。不管數據是否有問題,可以肯定的是,《新聞雲》那篇文章的標題『日本研究:多吃山葵「有助加強老年人記憶力」 有望預防失智』,是與事實不符(因為該研究所測試的是含6-MSITC的補充劑,而不是山葵)。我常引用的加拿大McGill大學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和社會辦公室)網站也對這篇論文提出質疑,請看Wasabi-More than Just a Sushi Condiment?(哇沙比-不只是一種壽司調味品?)註:在我發表的山葵,辣根,芥末裡有這麼幾句話:「哇沙比是有真也有假。真的跟假的出現在餐桌上的機率大概是一比一百,而價格大概也就是一百比一。真的哇沙比醬是用山葵的莖(不是根)磨出來的,假的哇沙比醬是用辣根(horseradish)磨出來的」。所以,我愛吃的哇沙比其實是辣根醬,而不是山葵醬。令我感到沮喪的是,研究顯示辣根幾乎是不含6-MSITC。看來我這個哇沙比老饕還是防不了失智。原文:山葵能防失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8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失智!每天吃草莓有助降低失智症風險 外國研究:與這成分有關
每天吃水果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嗎?近來1項研究發現,每天攝取1杯草莓,可以降低中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nati)的研究團隊去年發現,將藍莓加入飲食中,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而在這項對藍莓的擴展研究中,研究人員也研究了草莓對認知老化的影響,研究結果發表於國外權威期刊《Nutrients》。草莓含有多種營養成分 研究發現能降低失智症風險失智症指的是會造成思考、記憶或決策能力受損的疾病,而阿茲海默症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種類,約佔80%的失智症病例。研究作者兼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行為神經科學系的榮譽退休教授羅伯特克里科里安(Robert Krikorian)表示,草莓和藍莓都含有1種稱為花青素的抗氧化劑,已被公認能帶來多種健康益處,例如增強新陳代謝和提升認知能力。另外,流行病學數據表明,經常食用草莓或藍莓的人,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較慢。除了花青素之外,草莓還含有被稱作鞣花單寧和鞣花酸的微量營養素,它們對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癌症等帶有正面的影響。研究人員找了30名主訴有輕度認知衰退的超重患者,進行了為期12週的試驗,在試驗期間,參與者被要求每天除了服用草莓粉補充劑之外,不能再食用任何莓果。其中一半的參與者服用相當於1杯草莓粉補充劑,而另一半則服用安慰劑。然後,研究團隊評估了參與者的認知能力,包括長期記憶、情緒、憂鬱症狀的強度和代謝數據。為何草莓有助降低失智症風險? 降低大腦發炎成關鍵研究人員指出,草莓粉補充劑組的參與者較少被干擾記憶,而且與執行能力的整體改善有一致性。羅伯特.克里科里安表示,草莓粉補充劑所帶來減少記憶干擾的效果,是指在單字學習測驗中,減少語意相關術語的混淆。換句話說,這可以表示,在記憶測試期間內,這組的參與者即便面對了不相關單字的干擾,也能有很好的掌控度。此外,研究人員還注意到草莓粉補充劑組的參與者,他們的憂鬱症狀明顯減輕,但在代謝方面,例如胰島素水平,並未觀察到有何影響。人類的執行能力在中年時期開始下降,而過多的腹部脂肪,如胰島素阻抗和肥胖,都會增加體內的發炎反應,其中也包括大腦發炎。羅伯特.克里科里安說明,草莓對失智症能帶來有益的效果,其原因被認為應該是因草莓具有降低發炎反應的特性,以緩解體內的發炎情形所致。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7 失智.名人專家
檢場照顧失智母 過程有笑有淚 「這點」最自責
經歷過父親癌末,當醫師宣判母親失智確診的那一刻,我心中五味雜陳,對於失智症並不太了解,但心裡有底:「媽媽已經不會好起來了,活著的每一天開心就好,其他就聽天由命吧。」辛苦大半輩子,母親把孩子拉拔長大,看我們在各自領域發展,下半生好不容易可以享點清福,父親卻罹患癌症走了,發現病兆的時候已經太晚,即使開刀、化療,存活時間也有限,家人決定放棄治療。老伴離開對母親打擊很大,但她卻不輕易透露悲傷的情緒,我鼓勵她多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於是,重起了牌桌興趣。對麻將失去興趣 尿褲子也不自覺我母親非常喜歡打麻將,牌品、牌技都很好,是大家心目中的「好咖」,一周有三至五天都在牌桌上,她笑說國粹已經成為日常的一部分。白天打牌、晚上回家休息,其他時間跟朋友約下午茶、爬山運動,生活非常規律。有一天,我白天回家拿東西,看到母親坐在沙發上,「媽,今天怎麼沒出去打牌?」「我不想打!」難道是跟朋友吵架了嗎?連續好幾天,母親都待在家沒出門,當時對於失智症的了解不多,不知道「對事情缺乏興趣」竟是失智徵兆之一。隔了一陣子,再次回家,卻被眼前畫面震驚,母親尿褲子了,整個客廳都是尿騷味,她卻沒有發現。我心想:事情大條了!當下立刻帶去醫院就診,醫師做了評估後,才知道母親得到失智症,當下腦中一片空白。請教醫師後才知失智症「可延緩、無法逆轉」,決定請幫傭阿姨來打點日常生活,希望母親能得到最好的照顧,多個人聊天陪伴,盡量做到醫師建議的失智延緩,慢一點惡化。我在演藝圈打滾多年,有些朋友離開得特別早,看盡生離死別,再加上接演各種角色,已能夠坦然面對死亡。母親罹患無法根治的疾病,是我們為人子女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聽過太多友人述說失智症的精神行為症狀,包括妄想、幻覺、錯認、易怒、遊走等,很害怕也會一一出現在母親身上。受到老天爺眷顧,家中老母除了失禁,平常不吵不鬧,會搖頭、點頭示意,大部分時間都很配合指令,偶爾笑著回應我們的叮囑。吞嚥困難插鼻胃管 皺眉模樣心不捨當初聽醫師說明,失智症發病後約存活八至十年,母親的病程到了第八年,身體機能下降很快,出現進食吞嚥問題。「媽,你咬一咬要吞下去啊,含在嘴巴沒辦法攝取營養!」看到母親把食物含在嘴裡卻無法吞嚥,我整個慌了,跟醫護團隊討論後,放置鼻胃管補充營養與水分。沒想到,對她卻是無盡折磨!好幾次,看母親把管子扯下來,只好再回醫院插上,後來用網狀約束手套預防鼻胃管被拉出,母親皺眉頭的模樣讓人不捨。最後兩年,母親身體反覆發炎、眼睛感染失明,也因為吸入性肺炎,送了好幾次急診,現在回想,我很自責沒有讓她一路好走,所謂好走,指的是不要做過度醫療。失智症的病程總會走向生命終點,家屬應該及早做好準備,學習適時放手,不為了自己的捨不得,延長了失智者的痛苦。回想家人生病過程,很感恩她是個「好病人」,沒讓我們過度操心,也沒有太多令人煩惱的精神症狀,但我想呼籲大家,應增進對失智症的認知、正確看待失智者。非正常大腦退化的疾病,剛開始會有很多徵兆,包括記憶力減退、個性改變、對喜愛的事物不感興趣……千萬不要用「老番癲」來看待年紀大的長輩。媽媽七十三歲發病、八十三歲離世,回想這十年的點點滴滴,照顧過程有笑有淚,很慶幸留下美好回憶。好好活在當下,就不留下遺憾。暖心失智照護指南 解鎖失智密碼上市聯合報關注失智議題許久,自2015年開始陸續與基金會合作出版多項書籍,包含「失智怎麼伴」、「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等,同心協力促進更失智友善的社會。適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25周年,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出版《解鎖失智密碼》一書。聯合報提供新書優惠,詳情請洽詢:02-8692-5588轉5616、2698。
-
2023-12-2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40歲開始老化 醫師教你按圖索驥按摩不同穴位預防失智症
過了40歲,明顯出現健忘、記憶力和行動力變差,身體各器官會逐漸老化。根據「人類器官的老化時間表」,腦部功能約40歲左右開始老化,想要提升腦部功能,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來暢通氣血循環,尤其推薦提神又醒腦的穴位針灸。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環冬季手腳總是「冷吱吱」,當血液循環不好時,四肢末梢就特別容易冰冷,因為熱量無法有效運送到全身。若是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容易損傷大腦功能,漸漸出現認知功能退化,最後演變成失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刺激穴位能讓血流順暢,預防及延緩失智症惡化,針灸搭配按摩會有更好的效果。「醒腦開竅」穴位,包含印堂、內關、三陰交、百會、風池、完骨、天柱,針灸或是經常用手指指腹點按,可幫助保持頭腦清醒。位於頭頂正中間的「百會穴」是全身氣血、經脈交匯之處,被譽為「萬能穴位」,亦是治療失智症常用的穴道,當精神無法集中時,多按壓有提神功效。穴位按摩有機會改善頭部血液循環,除了百會穴,四神聰、通天、絡卻、承光、前頂、後頂等頭皮上的穴位也可以經常按壓,林舜穀表示,頭部最上方的大腦頂葉負責整合各種感覺資訊,包括來自四肢和軀幹的觸覺訊息、有關身體姿勢和空間位置,以及控制身體運動功能,下達各種複雜的動作、手勢等指令。按摩不同部位刺激身體針對特定區域的腦部退化,也可以按摩不同部位來刺激身體,例如小腿外側的光明穴,臉上的攢竹穴、後腦的風池穴、手上的合谷穴和腳背上的太衝穴,在針灸後可以增加枕葉的活動訊號。若出現環境改變、疾病疼痛、藥物服用等情形,容易導致失智症患者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在判斷個案的額葉功能出現問題時,可選擇合適的穴位達到緩解功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9 失智.非藥物治療
熱蘭遮協會19周年音樂會 用「藝術」打造失智友善環境
關心失智症照護,也關懷照顧者身心健康的「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為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所成立的台灣第一個地方性失智症支持團體,多年來持續為失智長輩及其家屬提供許多服務,希望搭起失智友善平權的溝通橋梁,並建構友善社會環境。12月17日,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於台南市文化中心演藝廳舉辦「音之羽―前往熱蘭遮的路上」19周年慈善音樂會,邀請失智症家庭及社會大眾一起沉浸音樂饗宴。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白明奇表示,協會初創時,即提出「三動兩高」的口號預防失智,包括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以及高度學習、高抗氧化,幫助民眾遠離失智症的風險。非藥物治療是失智症照護不可或缺的一環,白明奇致力透過藝術誘發想像力、刺激認知、喚起回憶、緩和情緒等,可療癒失智症患者的身心。一年一度的慈善音樂會,首先由鋼琴家嚴俊傑帶來4首獨奏曲目;曾榮獲多項國際大獎的嚴俊傑被日本報評譽為「台灣人的驕傲」,他演繹真摯動人的古典曲目,用動人的旋律給予溫暖。 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所屬的山嵐合唱團,獻上令人難忘的美聲演唱,其中,包括白明奇作詞、盧易之譜曲的《綻放》,在這場音樂會中首演。白明奇分享,在一次山嵐年度發表會上,坐在台下聆聽演出時,突然想要寫一首詩獻給認真、堅持理想的另一半,亦為山嵐合唱團音樂總監林淑錦。他說,《綻放》描述過去三年,兩人開始爬山,感受四季更迭的風景,表達萬物滋長茁壯、成為綻放花朵的寓意。南台灣室內樂協會的陳鈺雯小提琴家、林子平小提琴家、姜宜君中提琴家、高炳坤大提琴家演奏優美的西方樂曲,徜徉在海頓、柴可夫斯基、拉威爾的輕快音符中,精湛的琴藝讓人如癡如醉。 以公東高工創辦人錫質平神父為團名的「質平合唱團」,由原住民青少年組成,多元演出形式帶來動人美聲合唱,包含原住民古謠吟唱、現代阿卡貝拉、經典流行曲等,用歌聲穿透聽眾的心。熱蘭遮失智症協會成立19周年的慈善音樂會,重量級音樂家齊聚一堂,近七百位聽眾享受歲末午後時光。白明奇期許,藉由這場音樂會,讓民眾、年長者、失智者、失智家屬以及身心障礙者獲得心靈上的撫慰,並翻轉大眾對失智的刻板印象、重視超高齡社會議題。2024年為台南建城400年、協會成立20周年,將舉辦更多失智相關活動,推動失智友善、健康永續。
-
2023-12-17 失智.新手照顧
我可以帶失智老爸參加婚禮嗎?
王小姐和男友交往一段時日,感情穩定發展,也論及婚嫁,但她卻不時面露愁容,心事重重,因為她不知該怎麼開口告訴男友:「我爸爸得了失智症。」她的婚禮,爸爸可以參加嗎……「今天是幾月幾號?」「現在幾點了?」「還有多久可以吃飯呢?」「我們什麼時候上運動課?」王伯伯不斷重複詢問,同樣的問題一分鐘問十遍,一天可以問上百次。機構同仁雖然好幾次被問到不耐煩,但看到王伯伯總是笑容滿面、謙遜有禮地說請問,所有的不耐又吞了回去,不厭其煩地回覆他。「失智是一種疾病,要適時調整照顧心情,才不會被擊潰。」正向的話雖然中聽,但知易行難,面對長輩跳針般的重複提問,對照顧者來說是很大的精神壓力,心中只想大喊:「不要再問了!」與其消極重複應答,不如學著拿回主導權,主動掌握行為模式,才不會一直被牽著鼻子走,陷入無止境的問答漩渦。破解失智者重複提問,告示牌發揮作用。王伯伯問話客氣、舉止文雅,每當發生「重複性」行為時,如果對他大聲斥責,反而顯得像加害人一樣,團隊想出用引導提醒進行認知訓練。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與同仁一起製作了牌子,當王伯伯問問題時,搶先一步指引他看牆上掛的「十二點吃午飯」、「下午兩點半上體適能」,並指向柱子上方的電子鐘、掛在窗邊的月曆。「你看到了嗎?現在是幾點呢?離午餐還有幾分鐘呢?」正面出擊得到超乎預期的效果,王伯伯會很開心地講出答案,類似問題便很少再提問。到了中期失智症,和藹的王伯伯開始出現判斷力、自我生活能力下降,常常需要同仁協助日常大小事。女兒王小姐常到機構探視,關心病情衰退程度,有一段時間,王小姐面露愁容,心事重重。同仁耐心開導,王小姐終於吐露心聲,她有了交往一段時日的男友,交往之初,就一直思索該怎麼告訴對方「我父親失智了」。一般人聽到這病症都會恐慌,甚至害怕失智症會遺傳,王小姐擔心男友的反應。帶男友參觀機構,了解高齡社會真實面。王寶英給予誠實建議,失智者也只是生病的人,不妨直接帶男友來機構參觀,了解高齡社會的真實面,也許有一天,身邊的至親也會遇到相同狀況,一切以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太焦慮,或是隱瞞事實。幾番天人交戰,王小姐帶著男友前來探視,結果出乎意料。王小姐的男友很有長輩緣,總是能哄爺爺奶奶開心,「今天的早操做得很好耶,動作都有跟上,是不是有偷偷先練習……」個性隨和開朗的男友,很快就融入機構這個大家庭,熱心當起志工照顧所有人。男友對於失智症的正向態度,讓王小姐放心了,但隨著兩人關係穩定,又出現另一個煩惱:我們要結婚了,很想讓爸爸參加婚禮,可以嗎?讓爸爸參與婚禮,照服員陪伴順利圓滿。王小姐即將步入婚姻的殿堂,多麼希望父親能夠參加,也曾想像過「爸爸把女兒的手交給新郎那一幕」,但失智者可能會有突發精神行為,無法預料當天會發生什麼事。王小姐提出夢想清單後,王寶英百般思考,與同仁沙盤推演多次,婚禮當天賓客很多,王伯伯對環境不熟,如果失控該怎麼辦?新娘當天應該也沒有時間處理父親的事,一切只能交由機構同仁協助。所幸,日常陪伴王伯伯的照服員自願幫忙,陪同王伯伯坐在婚宴席,參與女兒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婚禮當天,流程一切順利,王伯伯似乎感受到隆重的氣氛,靜靜地看著新郎新娘進場、致詞,臉上也泛起淡淡的微笑。王小姐感謝婚禮圓滿,圓了自己的夢,不留遺憾。儘管沒有像戲劇上演「父親牽著新娘走紅毯」,但新娘已經很滿足。解密QA/失智者不斷重複問同樣的問題,該怎麼辦?患者因為記憶力、認知力衰退,常常重複發問,照顧者可能被問到不耐煩,產生負面情緒,應避免直接引發衝突,試著用其他方式轉移注意力。1.不要急著回答,可以用反問的方式,讓失智者自己思考,口氣要和緩、表情要誠懇,不要覺得功能退化而放棄溝通。2.同樣的問題,可以事先製作答案指示,在提問前讓失智者自己回答,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3.建立穩定的生活模式,定時用餐、定時運動、規律睡眠,比較不會產生混亂的精神行為症狀。4.了解長輩重複說的內容,若是偏離一般日常生活的話題,要注意失智者是否有憂鬱的傾向。5.觀察失智者的視力、聽力是否異常,有時身體感官退化,會讓認知功能下降。暖心失智照護指南 解鎖失智密碼上市聯合報關注失智議題許久,自2015年開始陸續與基金會合作出版多項書籍,包含「失智怎麼伴」、「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等,同心協力促進更失智友善的社會。適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25周年,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出版《解鎖失智密碼》一書。聯合報提供新書優惠,詳情請洽詢:02-8692-5588轉5616、2698。
-
2023-12-12 醫療.精神.身心
三口呼吸、三個姿勢釋放壓力 配合40赫茲感官刺激還能防失智!
現代人工作項目與速度不斷增加,導致工作壓力劇增,輕則失眠、胃痛、排便習慣改變等,嚴重時可能導致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產生,面對這樣的情形,需要透過正念來幫助減壓。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楊政達指出,正念就是把意識帶回當下,當我們把專注力回到呼吸之間,就能幫助我們釋放壓力。 配合40HZ 聲音刺激,可以預防失智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去年在臺北101、高雄軟體園區、南臺科技大學、臺大實驗劇場等地進行《「元心流」沉浸體驗展:與五感的對話》展演,讓更多民眾體驗正念的力量。今年團隊選擇在臺大實驗劇場進行《「元心流」2.0沉浸式體驗│心靈節奏,呼吸間的旋律》,是元心流1.0的進化版,主要是讓民眾透過呼吸,體驗正念的技術。楊政達說:「這次我們在音樂與視覺中特意加入40赫茲(Hz)頻率。根據中研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的蔡立慧教授2016年的研究成果,40赫茲頻率能分解導致阿茲海默症的β澱粉樣蛋白。可以有效預防、緩解失智。而此次元心流則應用此概念,改變聲音刺激呈現方式,融入沉浸體驗中。」什麼是40赫茲頻率?人的腦波可以分為α波、β波、γ波、δ波與θ波,大腦各個區域會在不同時間展現出不同的腦波頻率,γ波是專注時會產生的腦波,β是焦慮、積極、面對外界時展現的腦波,α是處於放鬆狀態時的腦波,δ是睡眠時的腦波,θ是在深度放鬆狀態下的腦波;其中γ波介於30~100赫茲之間,而過去的研究發現,40赫茲的聽覺頻率下,有助於活化大腦與小腦皮質,對身體也有一定助益,因此有越來越多神經科學家持續研究γ波。 「三口呼吸」讓專注力回到當下、釋放壓力正念是什麼?跟正面思考有什麼不一樣?台灣正念工坊的網站指出:正念,或說當代正念,它的原文是Mindfulness,在歐美可泛指一套身心修練的系統,名詞上的定義約為「有意識的『覺知』當下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允許、非評判的態度。楊政達指出,呼吸是正念當中核心元素,透過呼吸可以幫助我們放鬆、減壓;甚至在許多的醫學場域中已被證實,正念呼吸訓練可以有助於協助疾病復原。(但有慢性病、正在吃藥的患者還是要正常服藥。)金城武在電視廣告中的經典台詞「世界越快,心則慢」,但我們經常忙於生活大小事,無法釋放壓力時,就需要透過正念的力量,幫助我們的心慢下來,專注在當下的身體上,用更放鬆的力量來面對世界。於是在體驗中,透過體感訓練體驗者人生的三口呼吸,也就是:專注呼吸、關注身體、關注環境,結合40Hz的感官刺激,在每一口呼吸之間,感受當下。三個姿勢,釋放身體的壓力活動最後,由瑜伽老師林伃恩帶領民眾進行正念瑜伽,透過幾個簡單的動作,紓緩身體肌肉的緊繃。動作一:紓緩左右肩膀的肌肉.盤腿坐著。.將右手放到左邊的太陽穴,輕輕地把頭往右壓,感受到左肩肌肉被拉開。.把左手輕鬆地擺放身體左側的地上,如果想要更加放鬆,可以把左手往左後方移動。.保持呼吸,放輕鬆,感覺到左肩的肌肉被放鬆了。.幾次呼吸後,左右交換,重複以上動作。動作二:紓緩肩胛骨肌肉群.把雙手放到肩膀上,左手放左肩,右手放右肩。.輕輕地把手肘往上移動。.以肩膀為圓心,開始畫圓。.把專注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重複數次後,可以反方向進行畫圓。動作三:紓緩脊椎附近的肌肉.盤腿坐著。.將右手放在左邊的膝蓋上,身體自然往左轉。.將左手放到身體左邊的地上,如果想要更拉開肌肉,可以把左手往後移動。.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上,重複數次後,慢慢地把身體回正。.幾次呼吸後,左右交換,重複以上動作。資料來源:.Priyanka A. Abhang, Bharti W. Gawali, Suresh C. Mehrotra(2016) Introduction to EEG- and Speech-Based Emotion Recognition..Iaccarino, H., Singer, A., Martorell, A. et al. Gamma frequency entrainment attenuates amyloid load and modifies microglia. Nature 540, 230–235 (2016). https://doi.org/10.1038/nature20587.McDermott, Barry et al. ‘Gamma Band Neural Stimulation in Humans and the Promise of a New Modality to Prevent and Treat Alzheimer’s Disease’. 1 Jan. 2018 : 363 – 392.https://content.iospress.com/articles/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jad180391.Maria A. Pastor, Julio Artieda, Javier Arbizu, Josep M. Marti-Climent, Ivan Peñuelas and Jose C. Masdeu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 December 2002, 22 (23) 10501-10506; DOI: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22-23-10501.2002
-
2023-12-09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論壇/照顧32萬失智者!專家傳授 財務、心靈、政策應成解方
台灣預估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失智症盛行率8%推估,截至去年(2022年)底,全台失智人口超過32萬人,該如何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聯合報長期關注失智症議題,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舉辦「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失智症各領域專家與會,包括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的珍妮芙.彼尤特醫師,以既是醫師又是患者的視角,分享失智者的真實世界,告訴大家如何「看見那個人,而非失智症」,因為失智者仍保有豐富的情感及行動能力,即便失智也能幸福生活。2025年達成失智友善777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致詞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失智症發生速度,約每3秒就有1人罹病,「給人的感覺十分緊迫」。衛福部最新統計,國內失智症人數已達32萬人,如何找出失智症患者,並提供適當的長照協助,此為當務之急。祝健芳說,為妥適照顧失智者,衛福部積極推動「失智友善社區」,訂定2025年達到「失智友善777」目標,分別為全國民眾7%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罹患失智症7成以上人口,獲得診斷及服務,以及7成以上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和訓練。呼籲民眾持續關心失智議題,並善用政府長照相關資源,減輕照顧壓力,照顧者更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陪伴失智家人走更遠的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自己是以一名家屬及讀者的角色參與這場論壇,母親因為失智重度臥床,如果能早一點看到珍妮芙醫師訴說自己罹病的影片,可以更理解失智出現幻覺的狀況;看過影片後,更加理解「我不能只看到媽媽身上的失智症,應該看到她還是一個人、還是我的媽媽。」洪淑惠說,民眾對於失智症的理解及照顧已經比以前「好很多」,目前健康事業部旗下,全國最大的失智粉團「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共有14萬名粉絲,紀錄許多失智者、照顧者的甘與苦。透過「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讓大家更了解如何預防失智症、罹患失智症後如何應對。著重人、家及靈性照顧三大訴求瑞智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從事失智症照顧服務20多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家」及靈性照顧,讓失智症患者、家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及協助。失智者年齡多為65歲以上,常失去「已經建立好的智力與能力」,包括獨立生活能力,社會地位、尊嚴、職業功能與收入均因失智而瓦解。面對失智議題,靈性照顧十分重要。徐文俊說,「靈」是生命力量的來源,靈性是人類對生命、死亡、意義、價值等追求,尤其在身體虛弱、認知問題和身體障礙、慢性病、致命疾病的診斷和生命終結階段,轉向靈性或宗教價值觀、信仰,以協助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找到希望並為死亡做準備。既是醫師又是失智者 珍妮芙:正確引導能舒緩情緒身為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院院士(FRCGP),且曾擔任家庭醫師25年,過去也長時間參與醫學院學生培訓工作的珍妮芙.彼特尤(Dr. Jennifer Bute),在2009年確診罹患年輕型失智症,當意識到自己的健康、身體出了狀況,便選擇提早退休,將時間投注於翻轉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看法,並對失智者、家人提出許多鼓勵、建議,論壇以「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為題,運用影音方式進行分享。珍妮芙指出,「失智者的靈性,一直都存在」,只是被困在疾病當中,即使忘記各項人、事、物,還是能記得感受、情緒,且失智者也常反映照顧者、周遭人的情緒與回饋,當旁人出現激動情緒,失智者很容易跟著激動,反之,當照顧者、周遭的人情緒平緩,失智者的情緒自然也會穩定下來。珍妮芙強調,失智者、照顧者「都需要感受到被欣賞,也需要目標和價值」,若能「堅定地相信上帝、堅定不移地希望及毫不保留地愛」,在有感情、溫暖的環境中,失智者、照顧者都感受到被愛、被欣賞,一切就會朝正向發展,在愛當中,彼此也能找到快速充電、心靈平安、平靜的力量。專家:傾聽失智者的心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郭慈安說,該院成立台中第一家共照中心,從服務過程發現,許多家屬發現長輩罹患失智,要勸長輩到院就醫診斷十分困難,為此,中心研發許多創意的方法,這時就需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郭慈安說,隨著嬰兒潮世代的人口老化、教育程度增加,現在面臨的失智者不同以往,如85歲以上年長失智者,個性比較謙卑、樸素,許多決定都由子女負責,但現在失智者很有想法,多自行上網尋求檢測方法,或到醫院進行診斷,可是確診後卻會出現極大負面想法,此時,「他們的世界就會變得黑暗」,甚至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在國外有許多失智症患者組成自助團體,於網路直播分享,告訴大家失智者的心聲,如「我獨居、我單身、但我失智了,應該怎麼辦?」從中找到類似的夥伴,一起自救。建議家人、照顧者、醫護人員應要傾聽失智者的心聲,這是十分重要的。富邦人壽:避免金融剝削先了解法律爭取權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陳力瑄分享金融剝削,中老年人成為詐騙分子覬覦目標,主要是抓住受害人接電話時的心理狀況,假冒機關人員登門入室、假借親友名義借錢周轉、半哄半騙購買金融產品等。而失智長輩因判斷力退化,容易被各種話術誘騙,提供個資或匯款、投資,甚至將房產便宜賣出或贈與他人。擔憂害怕失智長輩被騙怎麼辦?陳力瑄強調,可申請辦理「金融註記」保護失智者的財務安全,並防範被冒名或是不法操作。若長輩認知程度比一般人弱,但生活仍可自理,可聲請「輔助宣告」,由法院選出一位輔助人協助受輔助宣告的失智者行使法律上的行為。若是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導致失智者無法對外表達,建議聲請「監護宣告」,由監護人擔任法定代理人,執行受監護宣告人的生活、護養療治及財產管理。「以人為本」的失智照顧 靠長期穩定陪伴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照顧強調「以人為本」,家屬或照顧者應深入陪伴失智者,傾聽、同理並了解過往的生命歷程,可喚起正面情緒。關於確診失智的資源銜接,失智共照中心扮演重要角色,引導及協助家庭照顧者,提供照顧技能、轉介長照服務資源使用等。陳筠靜強調,盡量避免在家中孤軍奮鬥,多與其他家庭照護者相互交流,除了能得到很大的安慰,也有助於找到外部資源。尤其是年輕型失智者議題,經過職務再設計仍可持續在職場發揮所長,即使罹病了,在有意識能力時,多跟家人討論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及早規畫財務、預立醫療決定等。儲備靈性照顧能力 勿失智了才進行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顧問劉亮馨說,靈性照顧透過自我探索、信仰與自然的連結,幫助我們擁有心中持久的平安和滿足感,以及面對苦難的韌性、順應環境的彈性,連結各關係的「愛」。靈性照顧或靈性的儲備,不要等到確診失智了再來進行,特別是高齡者一定要有所準備,就像日常鍛鍊體力、存骨本,才能更有力量面對挑戰。劉亮馨以澳洲的高齡者靈性照顧指引為例,包含促進高齡者的健康和福祉,一直到生命後期所需的種種照顧,都要有靈性照顧貫穿其中。台灣已經將靈性照顧列入高齡者照顧的政策白皮書,政府的美意需要讓更多民眾知道,透過社會教育來增加民眾的靈性照顧識能。理性、理解、同理失智症 建立「愛」的連結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主編陳韻如以失智照顧「歷程」的概念分享,思考自己在病程前中後可能會遇到哪些事情,如此也有助於失智症家庭預作準備。不論處於哪個階段,一定要秉持理性、理解、同理,冷靜思考遇到的問題、有什麼解決方案。理解照顧者的身心狀態,並同理照顧上的難題,同理是溝通的第一步。陳韻如提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平台的案例,有位粉絲分享父親失智的經驗,雖然忘記另一半過世的時間點,卻仍舊感到悲痛、有情緒反應。若能同理從失智者的視角去看事情,才會明白他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面對失智症不是懼怕它,而是給予愛、陪伴與關懷。失智症是個禮物 分享自身故事影響大眾珍妮芙透過線上直播,與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進行對談,湯麗玉表示,在珍妮芙心中,「失智症就像個禮物,讓大家多理解失智者、失智症,就像是上帝所賦予的任務」。因為出現這個疾病,珍妮芙開始製作網路影音、經營粉絲團、網站,翻轉大家對失智症的觀念,也讓大家了解信仰在她身上所產生的影響,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湯麗玉指出,珍妮芙本身是醫師,確診失智症後,常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藉由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其他人交流、互動,同時也延緩失智病程,從這點也可以了解,對於失智者來說,維持社交生活活躍,也是延緩失智退化重要關鍵。藉由論壇的交流、各領域專家經驗分享,2024年,聯合報將以失智症永續照護新未來的角度出發,從前段預防到照護,是心也是新,需要大家持續努力、一同推動。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新書上市/《解鎖失智密碼》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25年照護經驗一次傳授
當失智症病患逐漸退化,出現難以應付的精神行為問題,如「錯認」、「誤認」時該怎麼辦?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主任王寶英建議,可以先配合演出,讓失智者覺得問題被解決,緩和情緒後,再進行溝通。王寶英分享,曾有一位游爺爺(化名)在機構住到以為自己是房東,不只不許人任意進房,機構有新住客入住,游爺爺還會生氣「秘書」未得他允許,任意讓人入住,王寶英便「身兼秘書」和游伯伯報告:「房東先生,那些人是新入住的房客啦!大家規矩都很好,你不用擔心。」國內失智症人口現況,據內政部去年底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中,就有1名失智者;80歲以上每5人就有1位。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未來20年,平均每年將增加約1萬名失智者,失智浪潮勢不可擋。面對失智浪潮,如何預防或延緩失智,前氣象主播李富城分享,當年妻子過世時,寂寞、孤獨、悲傷等情緒一擁而上,加上疫情導致無法出門造成嚴重憂鬱,曾有住家附近迷路15分鐘的經驗,在醫師判斷可能罹患失智症後,他是如何調適心情,並善用手機設定提醒等科技幫助記憶;台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毛慧芬分享,照顧者可以從失智者的生活經驗、背景等,從他們有興趣的事著手,尋找合適的訓練增加認知儲備,為大腦增加「水位」,延緩失智。除了個人的努力,開業診所院長陳乃菁指出,目前風氣多認為失智者只能在特定的環境中被照護,但失智者仍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可以獨自完成許多事,也期待被尊重、被友善對待,她呼籲社會應打破失智症標籤,才能迎接未來,邁入失智友善社區;台北榮總特約醫師王培寧則分享治療阿茲海默症新藥的看法,治療邁向精準,類似癌症的標靶治療,卻也面臨藥費昂貴、僅能延緩難以治癒等缺點。為了讓社會大眾做好準備,讓在失智照護上無所適從的照顧者有明確的方向,聯合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共同出版《解鎖失智密碼》一書,將1998年9月21日成立至今,陪伴超過25萬人次失智者及家屬,透過旗下6個長照機構的第一線照顧人員,分享最真實的照護故事及實用建議,亦集結眾領域共11名專家的分享,勾勒未來失智照護的藍圖。●暖心失智照護指南 解鎖失智密碼上市聯合報關注失智議題許久,自2015年開始陸續與基金會合作出版多項書籍,包含「失智怎麼伴」、「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科學研究告訴你:這樣動,不失智!」、「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等,同心協力促進更失智友善的社會。適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25周年,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出版《解鎖失智密碼》一書。聯合報提供新書優惠,詳情請洽詢:02-8692-5588轉5616、2698。
-
2023-11-28 養生.運動健身
不用再糾結「日行萬步」!外科名醫破迷思 走路只要「2技巧」就能達到運動效果
每天走路,到底需走多少步才算有運動到?名醫江坤俊指出,不需要再糾結「日行萬步」,走路只要注意2個原則:速度要快、步伐要大,用快走的方式,每天走3次,每次走約10分鐘,就對身心健康有幫助。不必糾結「日行萬步」 走路重點在速度與大步伐許多人把走路當運動,但到底要怎麼走、走多少才算運動,還真是有學問!尤其到底是該日行萬步,還是走7、8千步,甚至更少步數,一直以來,學界及醫界都有不同說法,也因此讓人困惑。根據桃園敏盛醫院副院長、外科名醫江坤俊在節目《健康2.0》分享指出,如果你要靠走路鍛鋉身體,一定要「正確」走路才有用。而所謂的正確走路,不是糾結在「日行萬步」這個過時的觀念,而要掌握2個原則:速度要快、步伐要大要寬。速度大約是每分鐘120-140步,也不用很難精確去算步數,反正就是走到心跳加速、會微微的喘就是了。步伐則是不要小碎步走,要大步邁開約65-85公分,也就是大概二個斑馬線的距離。掌握這二個重點快走,就能達到運動功效。走路姿勢不良 恐讓膝關節磨損而除了上述二個關鍵,走路的姿勢其實也很重要。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曾受訪指出,走路姿勢不良,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千萬不能拖著地走。走路十大健康益處走路的好處很多,包括助減重、促進心臟健康、預防憂鬱症、提高免疫力、增加專注力、預防失智症、預防糖尿病、遠離靜脈曲張、睡得更好、延長壽命等十大健康益處。學會正確快走,絕對是環保又省錢的運動方式!【資料來源】.《健康2.0》YouTube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27 失智.名人專家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守護失智者財產 小心詐團這三招
家中有失智長輩,除了照顧壓力,最怕有心者乘機覬覦名下財產,或家屬面臨爭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社群平台自2016年成立,迄今回答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包括精神行為、財務、法律等相關疑難雜症。主編陳韻如分享時下民眾最關心的詐騙事件,家屬應提早規畫與防範,守護失智家人的財務安全。曾有家屬分享,經濟壓力讓人身心疲憊,若遇到親近的家人剝奪失智者財產,更感覺無助或不知所措。陳韻如在社群觀察到,民眾對於金錢壓力、財務安全有很多問題,包括法律常識不足,建議在失智者還有意識能力時,協助採取相關措施。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2019年調查失智者財物損失風險,共收集74個案例,其中有34人被騙時,尚未被診斷為失智症;金融剝削事件屢見不鮮,例如:遭騙退休金、淪為人頭帳戶等,其中還不乏最親近的家屬。從預防失智金融剝削到可能面臨的財產安全問題,應該如何建立安全網絡?常見獨處高齡長者 被詐騙交付金錢帳戶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部長葉碧娟表示,去年高齡長者遭金融詐騙態樣,前三名為假投資(假借投資股票、不動產、靈骨塔)、猜猜我是誰(來電誆稱急需借款應急)、假冒公務機關人員(謊稱帳戶涉及洗錢),近期也有案例是詐騙集團勸誘保戶將保單解約或辦理保單借款後,再進一步詐取款項,讓保戶喪失原本應有的保障,還造成財產損失。常見詐騙集團利用高齡長者獨處的機會、不完全了解投資標的或保單內容、聽到自稱法院或檢察署的電話就緊張慌亂的心態,進而誘導並指示長者或失智者交付金錢、帳戶。葉碧娟說,為避免家中長輩或失智者受騙,家屬可以多留意日常行為,觀察接到電話後是否有緊張慌亂的情態、是否提及來源不明的投資管道或金融商品、久未聯繫的親友、司法機關或政府機關的來信或來電等情況。建立財務安全網絡 把損失風險降至最低如果擔心失智者遭到誘導而申辦信用卡、貸款、甚至不動產過戶等,葉碧娟建議,可以評估向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提出申請金融註記;也可以依失智者的認知能力程度,向法院聲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由信任的家屬代理或協助失智者處理財產交易或其他有法律效力的行為。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富邦人壽推動「失智高齡關懷」專案,從「預防、協尋、支持、知識傳遞」四大面向著手,持續與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合作「醫師確診送手鍊」服務,串聯全台百間醫療院所促進申請配戴,已經協助逾3萬7000名病友,配戴者走失尋獲率達到100%。有失智症其他財務、法律問題,歡迎參加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基金會舉辦的「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於12月8日舉辦,邀請到「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作者珍妮芙‧彼尤特醫師線上分享年輕型失智者歷程。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時間:12月8日(五)下午2時至5時●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01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失智多吃綠色蔬菜及莓果 3種平民蔬菜高度營養又護腦
預防失智症飲食中最有名的就是地中海飲食和麥得飲食,這兩種飲食有很多共同的健康原則,澱粉建議吃全榖雜糧類;蛋白質以豆類、魚類、家禽類為主,降低動物性肉類來源;堅果每天補充;減少危險食物,也說明蔬果量足夠,特別是麥德飲食有提出要攝取綠色蔬菜及莓果類。另外控制好體重,預防三高也可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因為國人蔬菜量不足,水果不均衡,今天就來推薦幾個營養豐富的綠色蔬菜及莓果類,讓大家可以從飲食中先選擇這些蔬果來護腦護血管。綠色蔬菜●地瓜葉:富含纖維有助降血脂控制血糖,水溶性維生素C幫助膽固醇的代謝,維生素A及胡蘿蔔素提高血管抗氧化能力,鐵、鉀等礦物質的含量也高,是高度營養護腦的平民蔬菜。●空心菜:礦物質鈣、鉀、鎂豐富,是地中海飲食中的重要特色,可以降低三高及失智症的風險,加上維生素A豐富,可以提升免疫力,加強腦部抵抗自由基。●菠菜:維生素A、維生素E、鈣、鎂、鉀豐富,其中葉酸含量特別高,助血管修復,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管性失智的風險。莓果類水果●桑葚:抗發炎抗氧化的植化素豐富,尤其花青素可以保護腦部😍,加強傳達能力,花青素易受熱破壞,建議不要加熱才能吃到豐富的營養,維生素E也可以加強體內抗氧化力,預防腦部提早老化。●草莓:富含菸鹼酸、葉酸和維生素C,加強血管健康,植化素中的花青素和阿魏酸對腦部有抗氧化的保護功能。●藍莓:豐富的花青素、類黃酮素是護血管的好幫手,有助腦部記憶力及學習力的提升。預防失智症,飲食均衡規律運動之外,特別提醒大家蔬果量要足夠,基本的三份蔬菜加上兩份水果,要做到其中有一份蔬菜來自綠色,一份水果可以選擇莓果類,蔬菜可以低溫少油炒或是燙過後淋上植物油,水果不要單獨打成果汁避免過量。(本文由劉怡里營養師臉書粉絲專頁授權刊載,原文連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30 失智.失智專題
97歲失智阿嬤升格電影咖 家屬這樣做讓患者保持長年輕症
97歲失智奶奶,竟然是全台最「長青」網紅?個性開朗的「中壢一朵花」,在鏡頭下化身為爆笑諧星,以一支模仿饒舌歌手的趣味短片,意外爆紅並獲邀至桃園失智症關懷協會進行演出。在孫女導演徐紫柔的異想天開下,召集了鄰居與奶奶拍攝一部阿公阿嬤金剛戰士大戰殭屍的B級片 《記憶戰隊》。在這笑料不斷的拍攝現場中,他們能度過重重難關完成電影嗎?高齡97歲的蔡鍾景妹在10年前罹患失智症,當時家人及早發現且積極治療,多年來維持在輕症的狀態,除了短期記憶有缺損外,多數時間仍可自理。她的外孫女、紀錄片導演徐紫柔,以自家經驗為出發點,將外婆的失智過程拍成正向、溫馨的紀錄片《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顛覆失智症給人沉重的刻板印象,「其實輕度失智症的陪伴沒有這麼困難,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事情,一起表演、創作,留下回憶。」蔡鍾景妹剛出現失智症徵兆,是由兒子、也是主要照顧者蔡瑞洲察覺的。他說,媽媽手上經常抓著錢包找錢包、拿著眼鏡找眼鏡等一般人認為的「老化現象」,經朋友提醒,帶媽媽去醫院檢查才確診是輕度失智。所幸早期發現,靠著藥物及家人的陪伴,讓媽媽能盡量維持穩定狀況。不苛責,保持失智者身心愉快家人會常跟景妹奶奶開玩笑,替她取各種可愛的綽號,如「中壢一朵花」、「美女」、「小妹」、「阿龜」等,把奶奶逗得笑呵呵,讓失智者時常保持愉悅的心情,對於延緩病程有正向幫助。有時候景妹奶奶會忘記事情,但家人不會予以苛責,反之,當她憶起往事時,家人會給予讚美、鼓勵。不像失智症家屬給人灰暗的感覺,蔡家人以正向、開放的態度面對失智症,家族也會討論奶奶的病況該如何處理,不怕去談論。徐紫柔形容,因為大家知道感冒會有哪些症狀,所以有症狀會去看醫生,但因為大家不知道失智症有哪些症狀,所以常常會忽略看醫生。 讓失智者發揮所能獲得成就感徐紫柔從日本攝影師淺田政志的家族照片集獲得拍片靈感,決定以幽默且自然的方式呈現外婆失智的過程,並透過影像傳遞給更多年輕人,現在聽到失智症,年輕人覺得「不關我的事」,中高齡覺得緊張害怕,「最可怕的其實是我們沒有好好認識它」。在拍攝紀錄片《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過程中,劇組配合景妹奶奶量身設計台詞,每句只有5到7個字,一次只給一個行為指令,導演也會在鏡頭外擺出表情讓外婆模仿,瞬間捕捉到景妹奶奶的俏皮神情。蔡瑞洲說,拍戲能激起媽媽對於生活的欲望,不會感覺自己不中用了,讓失智者發揮現有的能力,獲得自信感。小編側記採訪過程中,受過日式教育的景妹奶奶始終面帶笑容,對採訪人員說鞠躬說謝謝,給人溫暖的長者形象,失去短期記憶的她,在家人陪伴下依舊把日子優雅又快樂。失智症或許無法治癒,但我們能以不恐懼的態度面對,減緩患者的症狀,讓他們跟景妹奶奶一樣享有快樂的晚年,正如徐紫柔導演所言,「其實輕度失智症的陪伴沒有這麼困難,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事情,一起表演、創作,留下回憶。」📽️更多電影資訊詳見「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臉書粉絲團🧠想了解更多失智相關資訊,請鎖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
-
2023-10-25 失智.像極了失智
兒證實侯孝賢確診阿茲海默症已「回歸家庭」!我是健忘還是失智?權威醫師教檢視6情況
電影圈盛傳侯孝賢失智已退休?根據外媒《Indiewire》報導,名導侯孝賢正與失智症戰鬥,「IndieWire」引述侯孝賢友人、英國權威影評人托尼雷恩斯說法,指出侯孝賢「已經退休」,台北工作室已經關閉,包括助理在內所有工作人員都已離開。對此消息,聯合報導,侯孝賢的兒子侯甫嶽今(25日)下午也證實,父親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加上新冠肺炎確診,現已回歸家庭安心休養。其實侯孝賢罹患失智症一事早已被媒體報導,電影圈也已傳開,當時編劇好友朱天文代為澄清,侯孝賢不是罹患帕金森氏症,而是「年紀大記憶力變得不好。」失智症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阿茲海默症即為退化性失智症中最常見的一種。而失智症有許多前兆症狀,記憶力衰退是其一,但記憶力不好、健忘也是許多人會出現的問題,到底怎樣的情況才算是失智症?是健忘還是失智?許多人常將健忘與失智搞混,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精神部醫師沈正哲曾受訪表示,多數人上年紀後,都發現記憶力衰退、不若年輕時強學博記,其實這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會有,老化健忘不是失智。專家認為,最簡單的差別是,一般健忘症患者有自覺病識感,也就是自己能意識到忘了哪些東西;失智症患者則會完全忘記曾經歷的事情,而且越忘越多,即使提醒也記不起來。國內失智症權威,現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劉秀枝曾在《元氣周報》專欄撰文指出,人類的記憶很神奇也很複雜,任何一個環節鬆了都會影響記憶,但不見得是失智症。如果你常忘記事情,先考慮以下幾種情況以判斷是否為失智症:1.健忘:如果一開始就心不在焉,沒好好接收,更沒貯存,當然想不起來或記錯。例子不勝枚舉,如念書不專心,當然記不牢;工作繁瑣,難免顧此失彼;心情不佳、焦慮不安或一心好幾用,別人講的話根本沒聽進去,當然不記得。因此「正念減壓」的專注力練習近年頗受歡迎。2.正常老化:人體的器官與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退化,記性也不例外,尤其以近期記憶最顯著,但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與失智症的差別在於:不會經常發生或愈來愈嚴重,只忘記部份細節而不是全盤忘掉,過後自己或經人提醒可以想起來,而且其他認知功能正常。3.過度擔心:有些人非常關心健康,總覺得記性大不如前,把偶而忘記的小事都嚴重看待,卻可以把自己認為忘記的事的前因後果描述得非常清楚,且神經心理測驗的結果都正常。4.舌尖現象:有時要講一個人名,此人的形象在腦海中非常鮮明,但就是講不出來,這時如果有人起個頭,就會脫口而出;或幾分鐘、甚至幾天後,自己也會想起來,稱之為「舌尖現象」。可能是因大腦老化,腦中負責名詞意義與名詞語音的神經連結變得較弱之故,並非失智。5.失語症:失語症主要有表達性(無法言語)和接受性(不能理解別人的話)兩種,兩者都有命名困難,即說不出人事物的名字。失語症是左側大腦的額顳葉受損(最常見的是腦中風)所造成的語言障礙,它與舌尖現象最大的差別是不僅人、地與國家等專有名詞,連一般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名詞都有困難。6.輕度認知障礙:這是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自覺近期記憶或認知功能變差,神經心理測驗也顯示其結果比同年齡者差,但整體認知功能的衰退不大,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因為每年有10%至15%者轉變為失智症,需定期追蹤。失智症10大警訊失智症從輕度的輕微症狀,到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的症狀都不太一樣,疾病退化的時間也依不同罹病原因,病程有個別差異。國健署提醒,若出現以下10大症狀,應盡快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 失智症非急性的疾病,但無法治癒,只能延緩病程,增加患者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減少照顧者的負擔。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健檢,包含大腦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預防失智 多走路、多動腦、遠離空汙劉秀枝在近期出版的新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提到,我們無法改變高齡、基因與家族史等先天的罹病因子,但可以從後天的危險因子著手,也就是要受教育、多動腦、治療三高、常運動、多活動、維繫人際互動與睡眠充足等。他建議平日多走路,這是最溫和、可行的運動,行動允許的話,可多去郊山健行。另也要遠離空氣汙染,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資料來源】.《Indiewire》.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失智症關懷專線 0800-474-580
-
2023-10-23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控制不佳易失智!麥得飲食、中強度「這些運動」助控血糖
● 胰島素阻抗會降低大腦血糖代謝功效● 血糖波動大,恐加劇神經功能損傷糖尿病屬於全身性疾病,被稱為「百病根源」,雖沒有立即致命的危險,但長期血糖控制不當,易引起許多併發症,包括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甚至失智上身。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江俊宜表示,糖尿病危害健康至深,尤其血糖忽高忽低,會造成器官組織功能損害甚大。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群,其致病機轉包括高血糖、低血糖、胰島素阻抗、慢性發炎等。江俊宜說,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長者,會因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明顯感覺記憶力、判斷力變差,影響日常生活。糖尿病患者常因為胰島素進入大腦形成具損害性的蛋白質,產生大腦皮質變薄狀況,若不治療改善,將會進展成失智症。高血糖 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高血糖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壁變得脆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養分到各器官,產生各種病變。糖尿病控制非常重要,但血糖並不是愈低愈好,當血糖過低時(低於70mg/dl),會出現手腳無力、頭暈、心悸、發抖、冒冷汗等症狀,嚴重時會導致昏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若血糖波動過大,會加劇血管、神經功能損傷,傷害腦部血管,血液循環不良而致血管性失智症。控血糖 可飲食運動雙管齊下想要穩定控制血糖,除了監控血糖、定期服藥,一定要養成均衡營養、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江俊宜強調,糖尿病患者應定時定量攝取各類食物,適當分配每一餐的主食、湯水、蔬果,飲食調節有助於血糖控制。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抗阻性,使血糖降低,最好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佳,例如:快走、慢跑、游泳、單車、登山健行山等。只要持續20分鐘,開始微喘出汗,就會消耗葡萄糖、燃燒脂肪,幫助鍛練肌肉。江俊宜指出,糖尿病患者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血糖值,飯前、飯後血糖不能差超過100mg/dl,若數值差異大,要避開食用高升糖指數食物。糖化血色素也是監控指標之一,理想數值是7,8以上就要小心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糖尿病友是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原因與血糖控制不良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江俊宜提醒,當出現健忘或認知功能下降時,應立即至神經內科門診進行評估診斷。糖尿病患如何預防失智症?1 控制血糖:避免數值忽高忽低,傷害血管及器官。2 均衡飲食:除了均衡攝取,可執行「麥得飲食(Mind Diet)」幫助穩定血糖。3 適量運動:選擇中強度的有氧運動,促進胰島素發揮功能。4 自我檢測:使用「AD-8 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篩檢量表,早期發現症狀。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這樣「健走」防失智遠三高
本人每日維持健走已有46年,迄今已走了地球三圈半,有幸被稱為「臺灣健走先生。」雖然已高齡87歲,但是健檢數字仍與60多歲的壯年人不相上下,這都是因為長期運動與重視養生所獲得的結果。2020年底,應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之邀,與臺北大學城高齡族介紹「健康學老」,透過五堂課與七百多人次分享個人實踐力行的體驗。本文謹摘錄五堂課的講授重點,鼓勵高齡者積極追求健康老化。2016年WHO對於「健康老化」的定義是「健康老化不只要免於病痛,還要維持身體功能,不失能、失智,就連心靈層面也要健康,擁有活躍社交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而要維持身心健康,便需要養成「三加一」的良好生活習慣。其中「健康均衡飲食(50分)、適量運動不傷身(30分)、充足睡眠(20分)、加上良好的情緒管理」,就會擁有健康百分百的效果。CP值最高的銀髮運動 健走有十大效益維持健康的許多方法當中,「健走的十大效益」對長輩而言是CP值最高的運動。不僅可以預防失智、遠離癌症、擺脫三高、強力瘦身、神奇抗老、強化心力等。持健走杖健走更能預防跌倒骨折、增進骨質密度,並可降低30%膝關節和髖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挺直上半身,避免駝背等,可謂益處多多。但在運動的同時,要多瞭解個人的體適能和運動性質,不要勉強,避免過度造成運動傷害。現實生活中對長者影響健康的七個殺手:包括有「高血糖症、高血壓症、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肝功能病變、骨質疏鬆症、阿茲海默症」,平時應定期進行健檢,同時關注健檢數據的變化。例如HDL(高密度膽固醇)維持在60至80之間,男性低於40、女性50(因有雌激素)是屬代謝症候群,應就診治療,以防突發心血管疾病。指數越高血管較不易堵塞,而健走運動也有助於大幅提升HDL。美國舊金山運動醫學會曾提出一項口號:「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一天走一哩,醫生遠離我(a mi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鼓勵中老年人要多運動。運動雖非萬能,但沒有運動是萬萬不能的。「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你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加上三力(知識力、意志力、實踐力),必能心想事成,實現「健康老化 活躍老年」的璀璨人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尤其不希望帶給後代照護的辛苦,更要持續運動。常聞道「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句話彰顯出一人的不健康,會對家人帶來龐大的財力負擔與精神壓力。2021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女性84.23歲、男性77.69歲),但健康餘命僅有72.3歲,平均仍要遭受8.5年病魔的折騰。根據衛福部統計,平均一人臥床至離世需支出710萬元,一人不健康就會對家庭成員造成極大的負擔,何況如果是兩個人呢?讓食物成為最佳的健康醫藥「健康是要讓食物成為最佳的醫藥」,健康均衡飲食:飲食不傷身,要吃非加工健康食物。健康均衡飲食注意6件事❶ 用餐至少30分鐘,每一口細嚼慢嚥20~30下,如此有益腸胃消化,且咀嚼有預防失智之效。❷ 要三低三高選用低糖、低脂、低鹽、高纖維、高蛋白和高鈣質食物。❸ 均衡飲食,蔬菜、水果、脂蛋白、澱粉類各25%,腸胃健康者除鳳梨外,宜飯前先吃水果,可避免食道逆流,若有腸胃疾病者則飯後吃。❹ 適當補充營養品:如維生素B、C群;但A、D、E、K屬脂溶性,過多不易排出體外,會影響腎臟代謝。❺ 補充足量水分,每天喝水2000cc至3000cc,能預防中風及維護良好腎臟功能(有心臟病、腎臟病患者應遵醫囑限量)。❻ 每天攝取1800大卡熱量為宜;足夠基礎代謝、運動和工作等所消耗熱量(若長期累積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體重1公斤) 。「水」是人類生命力的來源:生活當中可以養成隨身攜帶水的習慣,水可以讓身體完整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分。而茶和咖啡都含有單寧酸會破壞蛋白質、鐵質吸收,因此要避免餐前或隨餐飲用,最好在餐後一小時才喝茶或咖啡。預防失智殺手(阿茲海默症)的良方:睡眠、健走美國克里夫大學法克多拉(Factora)博士的研究指出,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所引起的疾病,但大腦卻是人體重大器官中最晚才開始老化者,大腦要到70歲才開始老化,但其他身體器官如耳朵於60歲開始老化,眼睛、肌肉、腎臟40歲開始老化,而肺臟30歲、心臟20歲起就開始老化。失智症的預防包括「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增加身心靈活動」:而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健走、游泳、慢跑、自行車、部分球類運動等)也可以讓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腺上素,進而強化記憶力(認知功能),避免發生失智症。1998年的醫學研究指出,健走等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大腦「海馬迴」細胞再生,代謝腦部「β類澱粉蛋白」,同時也分泌多巴胺等物質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海馬迴」負責大腦記憶功能,透過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提高記憶力或延緩老人失智。不僅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延緩失智,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將大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代謝掉。「睡眠是健康長壽美容的良藥」,對高齡者而言「睡眠」的確十分重要,但大多數沒運動的高齡者都很淺眠,無法進入第四期深層睡眠狀態,因此大腦無法有效代謝「β類澱粉蛋白」,經年累月的堆積也易導致失智。健走之所以能被WHO稱為最完美的運動,除了施行便利之外,還具有預防失智(代謝大腦有毒類澱粉蛋白)、遠離癌症(腦內啡抑制癌細胞)、擺脫三高(增強血管彈性)、強力瘦身(代謝燃燒腹部脂肪)、甩掉憂鬱(陽光療癒心情愉悅)、神奇抗老(排泄系統良好)、強化心臟(迷走神經使心肌有力)、增強骨密(骨骼強健不易跌倒骨折)、舒緩壓力(交感神經轉化成副交感神經)、及激發創意(湧現靈感增強記憶力)等十大效益。只要「好好走路,就不會老」,這也是健康學老最簡單的方法。 正確強力健走:腳尖向上微翹+深呼吸「行禪」就是「動禪」,效益是「靜(坐)禪」三倍以上。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健走禪)。如何健走?首先要學習「走路」,「腳後跟先著地,再次腳板、腳尖向上微翹、腳離地時用腳尖頂住地面,身體往前推出(Push Off)」,這樣走路的時候速度就會快,「腳尖向上微翹」的用意在於避免跌倒,如果腳尖沒有往上微翹,可能會踢到路上的障礙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跌倒骨折,反而會造成傷害。其次是呼吸的方法,平時練吐吶,多運用長而慢的「深層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氣至腹部下丹田,再以口吐(呼)氣。以「吐」的時間,相對「吸」的時間長更佳(2:1倍)。「深層腹式呼吸」可以將肺臟使用的部分提高20%~40%,透過大量的氧氣來活化身體60兆細胞。在健走時,可用8步為一個循環,前4步用鼻子吸氣看向遠方,後4步用「嘴巴吐氣同時提肛(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視線焦距也可適時遠近調整。視距的調整有助於預防老花眼,而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也具有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或預防女性尿失禁的效果。健走若不使用健走杖時,要讓肩膀放鬆不用力、將雙手手臂往斜前方、斜後方擺動,這樣可以保護肩膀不受傷。健走也可以強化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而擺手可以強化手臂二、三頭肌的肌肉,都可以預防肌少症和跌倒骨折的風險。使用健走杖可以增強背部肌力、防止駝背、減緩髖關節和膝關節30%的壓力負擔。此外,用健走杖規律前後擺動時,肌肉連動和諧共振,也有助於防止脊椎側彎。健走速度是要每分鐘達120~140步(快走140/m以上)、心跳率達100~120下,每分鐘便可以消耗5大卡的熱量(300/H),同時排汗比排尿具有17倍(100cc 84mu/4.9mu)更好的排毒功能。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 Dr.White曾說過:「腳是第二個心臟」;經常健走可以逐漸增強小腿肚肌肉,強健的小腿肌和下肢微血管力量,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靜脈血液強力輸送打回心臟,若小腿肌肉圓周男性<34cm、女性<32cm,有肌少症跌倒骨折的風險,易導致失智。運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日出時間,因為太陽出來之後植物才會開始行光合作用,這樣呼吸到的空氣才會是氧氣,最好的運動時間是日出後一小時;在清晨運動可以呼吸空氣中的負離子、芬多精及少量臭氧,是上天恩賜有益人類健康的禮物。有「規律運動」生活化的人,睡眠品質一定好。每天應該要睡7–8小時,太短或太長對身體都不好。重視睡眠黃金時段,有利身體的器官排毒,褪黑激素修補細胞。以下為各器官修復時間:淋巴PM.9~PM.11膽囊PM.11~AM.1肝臟AM.1~AM.3肺臟AM.3~AM.5大腸在清除廢物的時候AM.5~AM.7,這時必須要清醒過來,以便如廁讓大腸排除廢物。小腸最佳的吸收養分時間是AM.7~AM.9,所以早餐在這時間吃完,對身體最好;但運動後30分鐘用餐可增加肌肉7%,減少腹部脂肪增加24%。「健康學老」不是單純壽命延長,而是要免於疾病、失能、失智、臥床。唯有實踐才能享有健康長壽的幸福樂活人生。生活習慣維持「三慢四快」「追求健康、熱愛工作、終身學習、美好人生」,這是我個人的座右銘。我過去觀察到許多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平時都會利用時間去運動,日復一日的閱讀、思考,也可以避免大腦失智。尤其保持每天學習金融、基礎醫學等新知識的習慣,這些維持數十年的生活習慣,更帶來健康和快樂的生活。我個人也有「三慢四快」的生活習慣。首先,「三慢」指的是「吃飯要慢、火氣上升要慢、脈搏要慢」。吃飯要細嚼慢嚥,每次用餐時間超過30分鐘,因唾液是最好的抗氧化劑,當牙齒嚼動時會衝擊大腦內皮細胞,有防止老人失智症之效;生氣不僅傷害大腦與心臟,同時也會對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肝臟、肺臟、腸胃系統造成傷害;一般人靜息時脈博跳動每分鐘約在60–100下之間,正常人每分鐘脈博次數愈低,代表心肌越有力,以每分鍾55~65下最健康,特別是運動選手。「四快」則是「走路要快、反應要快、排泄要快、入眠要快」,健走時內心哼歌,可以促進體內產生大量HDL-C(俗稱好膽固醇),也是我的秘方(選定自我喜好歌曲);平時多動腦、多閱讀、多運動,可以維持大腦反應快速與靈活,也能預防失智症;平時飲食營養均衡、水分攝取充足、每天有運動習慣,自然睡眠品質會好,腸胃自然健康,排泄也會順暢;快速入眠可以讓身體確實得到休息,平日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人,到了晚上就寢時,也會很快進入深層睡眠。 日常作息遵守「三、八」制經營健康和經營一家公司一樣,企業對於各部門、各處室的運作是否順暢,經營體質是否健全良好等,都必須要十分用心注意。同理,個人經營健康管理,也要關心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和按摩12長壽穴位(百會穴、風池穴、迎香穴、膻中穴、神厥穴、命門穴、合谷穴、內關穴、湧泉穴,太衝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五臟六腑就像企業總公司的五大部、六大處室,而12個長壽穴位如同12家分公司。這些都需要每日用心經營。「健康的身體是需要意志力不斷努力實踐所得來的」,正如同公司透過財務報表來管理績效,自己也可透過健康存摺與健檢報告來檢視自我健康。生活作息要遵守「三、八」制,即睡眠8小時、坐姿8小時及站姿8小時。國人平均日坐10.5小時,美國人平均日坐12.5小時。醫學研究發現「久坐會短命」,每多坐一小時將減少22分鐘壽命;因此每天坐著時間要以8小時為目標,盡量不超過。韓國醫學大學研究,睡眠效益呈現U字型,U型底是每日睡眠7–8小時,每日睡足7–8小時對身體最健康,過少或過多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另外要切記「坐不如站、站不如動、動不如走、走不如健走」,期盼高齡者要盡量避免久坐。「三憂六怕」意識警愓人上了年紀之後,也要有「三憂六怕」的意識。三憂:憂失智(要健走)、憂肌少症(要運動)、憂骨折(要曬太陽)。六怕:眼睛最怕曬(要帶太陽眼鏡)、頸椎最怕吹(要圍圍巾)、喝水最怕快(喝一口水時要呼氣停頓半秒防嗆)、腸胃最怕冷(要喝溫水,少吃冰冷)、室內最怕灰(要維持室內空氣清新)、晨運最怕早(樹木要等日出後才行光合作用)。這三憂六怕也是我個人的養生心得,與大家分享。總之,你想要「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和三力「知識力(方法)、意志力、實踐力」,投資時間「持續健走」,就能心想事成達成願望。(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創刊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8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成人生勝利組後從此幸福快樂?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可能愈不快樂
哈佛大學布魯克斯教授的研究發現,成就愈高的人,到了退休之後愈不快樂。一般的常識總以為,當我們努力工作,認真賺錢,達到職業上的高成就後,也就是所謂人生的勝利組,從此就幸福快樂。其實結果很可能剛好相反,職場愈是成功,退休後愈可能不快樂。只要稍加思考,這個答案是合理的,就像以前我們當笑話講的,一個原本日理萬機的總經理或大將軍,退休後沒有公文可以批,只好要太太將每日菜單上呈讓他批閱,滿足失落的成就感。布魯克斯認為,再怎麼成功的事業,或一輩子生涯奮鬥,總會由盛而衰或終究必須交棒讓出舞台,因此唯一解決之道,就是在原本的第一條生涯曲線還沒走下坡或還沒交棒,及時發展第二條曲線。他的建議,其實就是我多年來在講「退休進行式」的主張,只要是工作,也就是能為我們帶來金錢報酬的工作,一定必須退休,將舞台讓給別人。但現代人的壽命很長,退休後還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一定要找到一件到離開世界前都可以持續做、值得做的事情。以前的人追求長壽,現代人重視活躍老化,因為健康的長壽才是真長壽,但是當我們可以健康地活著之餘,就不免會思考,如何活出讓自己覺得很值得、沒有遺憾的人生呢?我的答案是,把時間花在自己在乎的事情上。真正的幸福,不是吃喝玩樂,而是能夠做自己覺得很值得的事,讓人生有意義。有一句很出名的話:「只要我們真心渴望一件事,全宇宙的力量就會來幫助你。」這個渴望,就是我們的夢想,也是那件值得而且可以做一輩子的事。但是要記得,不能只是懷抱夢想,夢想像孩子,要養才會大。在追求夢想的路上,如果有伙伴同行,那是最能持久的方法,因此我們一定要到公益團體當志工,不只是對社會的回饋,更棒的是,當志工會接觸到許多人,這對大腦的刺激與活化有強烈的效果,可以預防失智。同時當志工可以拓展一成不變的生活,這種新鮮經驗也是大腦神經成長與健全的神奇肥料。到一個跟自己的興趣或夢想比較接近的公益團體當志工,假如當志工的過程能夠接觸到大自然,那就更完美了,像是荒野保護協會這類的保育團體,就很適合任何年齡層的人參加。這些年已經有很多設計得相當嚴謹的研究證明,接觸大自然對於疾病的復原,疼痛的控制,多種的精神障礙,有非常明顯的效果,而且能夠增加免疫系統裡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跟活性,讓我們比較不會生病。而且當志工在幫助別人同時,也能獲得被需要的存在感,心靈不再自我孤立、自我厭棄,研究也發現,付出是療癒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助人為快樂之本」雖然是句老掉牙的話,但是近年真的有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這不只是道德教訓。古往今來許多宗教家也一再開示,如果能將我們的思慮焦點從自己轉到他人,把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對別人的關懷,自己的痛苦就會立刻減輕,生命也會立即開展,同時也能獲得心靈的平靜。當我們能夠透過當志工的機會,做到無目的或不求回報的奉獻,自己的生命與世界都將會改變。或許不必等到退休或什麼天時地利人和的特殊日子,現在就出門當志工,世界正在等待著我們發揮多年人生經驗所累積的能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8 失智.大腦健康
連運動都救不了!研究稱這些人即便有運動習慣仍不足以防失智
南加州大學科學家團隊日前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最新研究指出,60歲以上民眾如果每天長時間久坐,包括上班期間與在家裡,失智症的風險將增加。研究指出,久坐不動對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果,每天長時間久坐的民眾即使有定期運動習慣,還是無法擺脫失智症風險。南加大團隊使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數據,以4萬9841名60歲以上民眾做為研究對象,調查一天當中絕大多數時間久坐不動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否提高。這些研究對象在研究展開之際並沒有失智症,睡眠時間不包括在久坐的計算當中。統計結果發現,一天當中長時間久坐者,即使有固定運動的習慣,還是不足以預防失智症。華盛頓郵報報導,先前多項研究已經指出久坐不動的健康傷害,一天當中在辦公室上班、通勤以及家裡坐著看電視、打電腦所累積的數小時時間,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臟病、肥胖症、糖尿病與其他疾病風險提高,還有猝死。同時,久坐不動也將抵消運動所帶來的新陳代謝健康助益。研究人員比對七年之間的就醫紀錄與死亡資料,查看經常久坐的研究對象是否較容易出現失智症,統計發現一天當中至少坐著十小時的民眾,未來七年出現失智症的機率,比一天當中坐著時間不到十小時的民眾,高出大約8%;一天內坐著時間至少12小時的民眾,失智症機率則增加63%。率領這項研究的南加大生物科學及人類學教授芮契廉(David Raichlen)說,在辦公室坐了一天,回家又坐在電視機前,加上開車、搭車,所有時間加起來頗為可觀,造成認知與記憶衰退風險增加。研究顯示,有運動習慣但一天久坐至少十小時的民眾,出現失智症的風險跟沒有運動的久坐民眾一樣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1 名人.劉秀枝
健康的百歲人生並非遙不可及 104歲長輩給名醫的高齡長壽啟示
日前,我有幸拜訪好友104歲的母親,老人家與外籍看護住在三芝,子女每天探視,並一起午餐。她拿著柺杖可以在自家宅院慢慢走動,只服用降血壓與降血脂藥物。老人家按年齡依序道出她的8位兒女以及一同前來的三女婿名字,並正確說出自己的年紀、現任總統和當天的早餐。我介紹自己的名字與職業,約5分鐘後請問她,她回答無誤。因為重聽,好友用白板讓老人家算術,從100減到72,她慢慢推敲,完全正確,大家為之喝采。之後,受日式小學教育的她拿起日文歌譜,輕唱起來。如此,短期和長期記憶、算術、言語與閱讀能力都好,讓我們見識了一位心智健全的長輩,可見高壽不能與失智畫上等號。65歲以上約5%有失智症,比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那麼100歲呢?相關的研究不多,主要是百歲人瑞太少。一篇發表於2023年6月《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期刊的統合分析,從11個國家的12個社區流行病學研究,發現100歲以上,64.8%的女性以及55.7%的男性有失智症,且教育有保護作用。另一篇刊登於2023年7月的同一期刊,來自荷蘭的百歲人瑞研究(the 100-plus Study),85位無失智症的長者,分別在100~111歲去世時,其大腦解剖發現約一半的長者已有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腦部病變。可見這些百歲長者的大腦有足夠的韌性或認知功能存款,即使有病變也不出現失智症狀。台灣人口急速老化,2022年的平均壽命,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2022年10月的百歲人口5076位(男2081,女2995),最高壽者117歲。台灣有關百歲人瑞的研究很少,發表於《美國安寧緩和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2002~2010期間,2495位去世的百歲長者,大都(63.8%)在家去世,死因包括呼吸、循環疾病與肺炎。百歲人瑞年輕時從感染疾病存活下來,又歷經了老年的器官退化,正可讓我們深度瞭解老化、相關疾病以及認知韌性等。基因只佔長壽因素的二成,八成取決於生活型態。丹布特納(Dan Buettner)團隊於2004年開始探索全球五個地方,其百歲人瑞的比率為美國的10倍,稱之為「藍區」(the Blue Zones),並出版多本專書。2023年的Netflix影集、8月的《遠見》及9月的《康健》雜誌也都有百歲人生報導。根據丹布特納發表於2016年《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期刊》的論文顯示,這五個藍區的百歲人瑞有九種共同生活方式(稱為power 9):自然活動、人生有目標、調整步伐、吃八分飽、植物性飲食為主、適度飲酒、心靈歸屬、最愛的人優先、在對的團體。其實,這九種生活方式不僅是長壽也是預防失智之道。例如好友的母親出生於重視教育的農家,成長於空氣清新、稻田綠樹的環境,婚後努力拉拔八位子女長大,一生忙碌,活動量大,但也會和老同學相聚歡唱。與兒孫感情親密,永遠把摯愛的家人放在第一位。健康的百歲人生並非遙不可及,怪不得最近參加一個同學會,與會的銀髮族在拍合照時,口號是:「呷百二」。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