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預防失智
共找到
310
筆 文章
-
-
2024-11-11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 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7-ELEVEN電子咖啡券(20名)1.張O賢2.蔡O宏3.謝O蓉4.阮O莉5.黃O虹6.張O能7.林O瑜8.林O珊9.簡O田10.郭O欣11.楊O純12.黃O瑄13.洪O宴14.朱O誼15.陳O言16.張O瑜17.黃O婷18.施O仁19.劉O敏20.李O君【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11月11日(一)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e-mail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2024年11月15日(五)下午4點前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嗎?」、「失智者最好都待在家不要出門嗎?」、「失智者是否需要獲得同理與尊重?」相信你一定聽過失智症,但你對它真的了解嗎?無論您是關心失智症的民眾或是照顧者,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都邀您一同填寫「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問卷,看看自己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對失智者的理解有多深?並回頭檢視自己與家人的健康,開始落實預防失智的生活型態。
-
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4退休力論壇/失智絕對能預防 最佳健腦法靠「玩遊戲」
40歲之後,身體的肌肉開始流失,並隨著年齡增長而加速,中高齡長者最怕「肌少症」,如果走路遲緩、握力不足,容易增加跌倒風險。聯合報系「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在現場設置肌力大挑戰攤位,利用白蘿蔔進行肌力測試,排隊人潮眾多,挑戰30秒內完成20個手臂拱舉。在體適能老師見證下,只要完成「舉蘿蔔」,就可直接帶回家;不少長輩以為任務簡單,沒想到做起來相當吃力。這狀況跟日常提不動菜籃或購物袋一樣,民眾在家也可以自我觀察,是否有行走不穩、打不開瓶罐、坐臥站起來需要用手支撐等情形,注意肌力下降警訊。參與者也樂於體驗失智健腦遊戲,從簡單的國字辨識、彩色方塊,進行認知訓練及刺激大腦循環。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利用圖卡分類,兼具益智、訓練記憶力的功能,教民眾評估是不是有失智症的前兆,並提供失智症疾病識能,打破大眾對於非正常老化的迷思與歧視。全齡樂遊藝站主任林志倫表示,預防失智不僅是口號,民眾要力行「多動腦」,藉由健康促進、認知訓練延緩大腦退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玩遊戲」,融合注意力、記憶、數學、語言等多元面相,可以幫助高年級生健腦,避免失智或是延緩認知衰退的進程。現場還有的生活、保養攤位,老年人的養生保健首重蛋白質加膳食纖維;優質蛋白質能預防肌少症、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從長輩「進食」的狀況也能觀察是否有牙口不好、咀嚼功能變差的問題,及早透過口腔訓練來改善吞嚥障礙。現場展攤還包含理財、善終諮詢等主題,只要玩些小遊戲或拍照上網打卡,就可以拿到精美小禮物,民眾大呼樂齡的議題可以這麼有趣。
-
2024-11-08 活動.健康小測驗
「健腦小測驗」快速評估你的大腦健康 幫助延緩認知退化、預防失智症
元氣網-失智小測驗提供簡易的大腦健康評估測驗和健腦小遊戲幫你延緩退化、預防失智症。● 照片修復師 腦力動一動● 什麼不見了 挑戰你的記憶力● 顏色順序大考驗 彩虹顏色塔● 顏色方向大考驗 健腦防失智● 加減算算看 激活腦力防失智● 眼腦動起來!顏色邏輯大考驗● 眼腦動起來!指出魚兒往哪游?● 激活大腦防失智!找出哪裡不一樣?● 健腦動起來 顏色大作戰!請比出字內顏色的方向● 東西亂放找不到?3分鐘快檢查!輕鬆測你是健忘還是失智● 人都會老,腦力卻能越玩越好!算數幫你健腦益智防失智● 穿搭好爸氣 識別力大挑戰請透過分割後的照片線索,去猜出原本的物品為何?利用識別力和計算力,提高思考的速度,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視知覺遊戲。▲回到工具列表▲請對照左右兩圖,找出哪樣物品不見了?利用識別物品,提高思考的速度,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請根據顏色指示,回答出正確的順序,視知覺健腦遊戲,透過簡單的圖片,訓練大腦的注意力和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請根據顏色指示,回答出正確的方向,視知覺健腦遊戲,透過簡單的圖片,訓練長輩的注意力和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如何預防失智症?不妨來玩算數推理,透過簡單的加減法,訓練大腦的邏輯力,預防失智症找上門。▲回到工具列表▲請找出不同顏色的圖案,視知覺健腦遊戲,透過簡單的圖片,訓練長輩的注意力和邏輯判斷力。▲回到工具列表▲以視知覺、專注力為主的健腦遊戲,請找出多數魚往哪一個方向游,並且點出那個方向,很適合長輩訓練視覺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這是以注意力、視知覺為主的健腦遊戲,請找出左右邊哪一組數字不一樣?能訓練專注力和分辨力,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這是以注意力、視知覺為主的健腦遊戲,請比出字體顏色的方向,但不要被字體的字義影響,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記憶出現衰退、語言、認知功能下降,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立即檢測!▲回到工具列表▲邊玩邊幫大腦「健身」!算數小遊戲通過計算物品數量、每件物品的價格,鍛鍊腦力又能訓練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請找出相同顏色款式的帽子、褲子、皮帶等,利用識別顏色、款式,提高思考的速度,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邊記動作邊活動 揪團運動促社交、防失智
運動是所有人最好的健康處方,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林佩欣指出,不論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都適合熟齡族參與,尤其團體運動可認識新朋友,促進社交、與社會連結,長期之下更可活化腦中海馬迴的神經元,防止失智症找上門。不管有氧或無氧運動,都能放鬆情緒、使人愉悅。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也被稱為心肺運動,是指以氧氣為主要能量來源,包括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由於有助於促進心肺能力,也能預防或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無氧運動也被稱為抗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通常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以肌肉力量為主要能量來源,以高強度、短時間的爆發性動作為特點,包括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短跑衝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利於增肌。不過,運動不分有氧、無氧,都能促進情緒放鬆。林佩欣表示,運動可促進大腦釋放腦內啡、血清素等使人愉悅的物質,改善憂鬱、減緩壓力,其中有氧運動還可活化海馬迴的神經元,預防失智症。記憶舞蹈動作可練腦力,有氧運動有助控制慢性病。針對熟齡族,她建議從事舞蹈、太極拳等需邊記、邊動的有氧運動,或在各類有氧運動中增加一些訓練思考、敏捷度的元素,都利於延緩認知功能退化。有氧運動有助慢性病控制,林佩欣提到,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多出現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持續偏高,此時患者若持續進行運動,不僅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促進胰島素作用,有機會不用吃藥,也能降低血糖,進而控制、改善病情。重量訓練務必找教練,運動前測量心跳血壓。避免肌少症,許多人開始重量訓練,林佩欣指出,對於講求爆發力的重量訓練,建議在教練或相關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如果沒有教練陪在旁邊,進行重量訓練時需自我評估個人情況,一旦覺得器材重量無法讓自己順利做完3至4組、每組10至12下的動作,就是超出能力所及,此時應適可而止,以免受傷。林佩欣也提醒,熟齡族進行重量訓練後,48小時內可能肌肉痠痛,可透過冰敷、舒緩噴霧減緩,但若超出承受範圍且持續痠痛時間過長,就要盡快就醫。她也提醒,熟齡族無論何種類型的運動,進行前都要測量心跳、血壓及評估生理情況,若舒張壓超過180毫米汞柱,就要等到數值平穩後再運動,運動中出現臉色發白、喘不過氣等不適,就要立即停止,對外求助。團體運動能交友、較持久,更適合熟齡族。針對熟齡族適合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林佩欣說,兩者各有優點,單人運動能更專注在純粹的運動,講求個人更多的自律性。但許多熟齡族,可能因子女在外工作,退休後又較少出門參加活動,長期下來就容易導致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而孤僻,也有研究顯示,這類族群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林佩欣推薦熟齡族進行團體運動,像三五成群一起打太極拳、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比獨自一人的慢跑來得好,同時還能交朋友,維繫關係,而且「有個伴,運動的習慣也能比較持久」,並能降低認知退化的隱憂。不過,熟齡族若參加羽球、桌球、網球等運動,對體力、協調性要求較高,建議量力而為。避免身體受傷,熱身+緩和運動不可缺。保護自己,運動前一定要熱身,運動後則要做緩和運動。林佩欣指出,運動前不可或缺的就是足夠的熱身,有人筋骨較僵硬,在暖身操筋骨伸展前,還可進行一些輕有氧動作,例如原地快速踏步1到2分鐘,或快走3到5分鐘後,再開始暖身。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林佩欣提醒,熟齡族進行緩和運動的時間也要加長,目的是為了讓心臟適應運動時、正常時的心跳頻率,避免意外。
-
2024-11-01 失智.名人專家
失智症早發現早治療 可延緩退化5至8年
● 全世界每年約990萬人罹患失智,平均3秒有1人● 較新診斷方式有兩種,正子斷層掃描、血液檢測● 最新研究提到視力、聽力退化會提高失智症風險2017-202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有1人。明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失智症者人數也逐年增加,隨著阿茲海默症新藥的問世,更凸顯失智症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的重要性,至少可以延緩失智症退化5至8年。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表示,近幾年失智症在診斷工具和治療上都有新的突破,失智症如果能提早發現,並且在病程早期就服藥,加上其他非藥物的治療,可以停留在早期階段大約5到8年,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以及減輕家人的照顧負擔有很大幫助。正子掃描 具有高準確性目前較新的診斷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類澱粉斑的「正子斷層掃描」(PET),因為類澱粉斑是屬於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病理變化,會在大腦產生特殊病變,如果自覺已經有症狀,而且大腦影像檢查發現有類澱粉斑,後續認知功能持續退化的機率高,速度也較快,因此正子斷層掃描具有高準確性;另一種則是「血液檢測」,透過檢測血液中的類澱粉以及濤蛋白的濃度,也可診斷阿茲海默症。不只是阿茲海默症,其他類型失智症的診斷也在發展當中,主要也是利用腦部造影和血液檢測的方式來進行。新藥問世 輕度失智福音王培寧指出,以前會覺得被診斷出早期失智症,卻沒有任何有效的藥物可治療,只能提醒患者調整生活或是運用非藥物處方箋來延緩失智症退化,但近兩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通過兩種去除類澱粉斑的藥物,這兩種藥都是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做治療,也就是趁著症狀還很輕微時服藥,如果病程已是中期或晚期,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很明顯,例如神經細胞死亡比例太高或是發炎反應已經太嚴重,此時給藥就起不了作用。「早期篩檢、早期診斷非常重要。」王培寧強調,有些患者例如高學歷背景的病患,會想辦法掩蓋自己的失智症狀,反而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所以還是要勇敢循著正規管道就醫。遠離失智 多動腦多活動 要遠離失智症威脅,許多失智症徵兆必須注意。王培寧說,從走路姿勢可判斷失智症風險,大腦的疾病會影響動作的功能和速度,造成步態上有些變化;最新研究也提到視力、聽力退化會提高失智症風險,因為該有的聲音或視覺的刺激不夠,而加速大腦退化,尤其中老年人常發生視力和聽力問題,過去沒有特別重視,現在應該正視,其實很容易改善,民眾不要輕忽。如何預防失智症上身?王培寧強調,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留意慢性病的控制、多動腦、多活動等。在運動方面,要結合有氧運動跟肌力運動;飲食方面,可採行地中海型飲食、麥得飲食;多參與適合自己的社交活動,趨吉避凶,遠離失智症風險。
-
2024-10-28 焦點.健康知識+
吃太淡會胃食道逆流?油吃太少容易失智?專家破解日常飲食觀念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胃酸的原料是鹽巴」,但專家表示,人體不是化學式直接推導,從氯化鈉到氯化氫是一連串複雜的生化反應過程,傳言簡化、跳躍,傳言說法錯誤。 (2)傳言說「腦部全部都是脂肪,吃油吃的少、容易失智」。但專家表示,腦部是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但膽固醇不等於脂肪,傳言說法錯誤。 (3)傳言說「晚餐後吃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但專家表示,果糖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但三酸甘油脂不是膽固醇,傳言混淆二者、傳言錯誤。網傳「錯誤認知 少糖少油少鹽?」影片,提到只有少糖是對的,少鹽跟少油都是錯的,「胃酸的原料是鹽巴,我們吃太淡、胃酸酸度不夠」,以及「吃油吃的少,腦細胞補充不足、容易失智」,「晚餐後吃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但專家表示,歷次飲食調查國人鈉攝取量、油脂攝取量、糖份攝取量都超標,而蔬果攝取量不足,傳言說吃太淡,鼓勵吃油、避免晚餐後吃水果,傳言說法錯誤。 此外「腦部全部都是脂肪」說法也是錯誤,腦部是「膽固醇」含量高,膽固醇不等於脂肪,脂肪是由脂肪酸所構成,膽固醇是脂質中的特殊衍生物,傳言混淆二者。 同樣的,傳言提到「晚餐後的水果,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也是混淆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醣類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都是脂質,但三酸甘油酯是脂肪,膽固醇則不是,且人體膽合成固醇的來源是動物性脂肪,也許水果無關。說少糖少油少鹽是錯誤認知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錯誤認知1#少糖 #少鹽 #少油#胃酸#腦部脂肪#好油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 (一)臺灣人普遍鹽分攝取超量 不存在吃太淡的情況 傳言提到「我們吃的太淡」、「少鹽是錯的」。MyGoPen 致電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她表示台灣外食情況普遍,多數人都是吃太鹹,歷次的飲食調查都顯示國人吃太鹹,衛福部、營養師們也都宣導民眾要減鹽飲食,傳言卻說「我們吃的太淡」、「少鹽是錯的」,不但不是現狀事實,而且學理錯誤,胃酸雖然是鹽酸、鹽酸是「氯化氫」,食鹽是「氯化鈉」,但傳言說法錯誤連結二者。 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衛福部於 2011 年公布、2019 年更新的資料,成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不宜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 6 公克的鹽,但是兩次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鈉攝取量都超標,特別是年輕世代都比過去吃的鹹,19 到 30 歲男、女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 4599 毫克及 4096 毫克,達到建議上限的 1.9 倍及 1.7 倍。人體不是化學式 而是複雜的生化反應 傳言提到「胃酸的原料是鹽巴,吃太淡、酸度不夠,會胃食道逆流」。相關的說法 MyGoPen 已於 2021 年提出「【誤導】低鹽飲食罪惡的建議?造成胃無法產生胃酸?醫:過度解讀」查核報吿,報告中諮詢林口長庚腎臟科醫師顏宗海,他表示食鹽是氯化鈉(NaCl),胃酸的主要成分為氯化氫(HCl),但人體不是化學式,傳言資訊錯誤,臨床上常見胃酸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惡性貧血、使用制酸劑、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是曾經胃切除、胃繞道手術等等。 MyGoPen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根據台灣內科醫學會所出版發行的《內科學誌》於 2015 年的登載的「胃酸相關胃腸疾病之最新診治新進展」,提到:胃酸主要成分是鹽酸(hydrochloric acid,HCl)與少部分氯化鉀(KCl)和氯化鈉(NaCl)。並提到「酸的製造源自細胞內 CO2 經碳酸酐酶水解成H+與HCO3-,氫離子和鉀離子經H+K+-ATPase pump交換後與氯離子一同打出細胞外。為維持胞內電荷與酸鹼平衡,壁細胞底側部有 Cl- 與 HCO3- 的交換,NA+K+ ATPase(鈉鉀ATP 酶)主動運輸....」。由上述資料可知,胃酸的成分雖然包括氯化鈉,但是胃酸分泌是非常複雜的生化反應過程,傳言直接說「胃酸的原料是鹽巴」一句話帶過,傳言過度簡化、傳言易誤導。MyGoPen 查詢相關傳言出處,國際上流傳最廣的應屬美國自然療法醫師喬爾·瓦拉赫 (Joel Wallach),他鼓吹「你需要更多鹽」、「低鹽飲食會導致胃酸逆流」、「任何建議低鹽飲食的人,都應該被關進監獄、被處以死刑」。MyGoPen 曾於 2023年10月7日提出「【誤導】阿茲海默症都是吃降膽固醇藥造成的?錯誤說法!醫師詳解」查核報告,報告中引述美國的消費者保護非營利機構官網,內容指出 Joel Wallach 在加州創立傳銷品牌、販賣各種營養補充品。 (二)吃太油會先高血脂、肥胖 而非保護腦細胞傳言提到「腦部全部都是脂肪,油吃的少,腦細胞補充不足、很容易失智症」。蘇秀悅表示,就像六大類營養每一種都各有角色、缺一不可的觀念,油脂也不是越低越好,大腦雖然是人體膽固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但是飲食中吃進去的膽固醇、不等同於腦細胞的膽固醇,蘇秀悅以減肥為例,減肥是減掉肥肉、是減掉「皮下脂肪堆積」,而不是減掉腦細胞,傳言的說法無法解釋減肥,傳言邏輯錯誤,並且錯誤連結不同的知識片段,傳言說法錯誤。 蘇秀悅強調,根據飲食建議油脂類佔全天總熱量的比重應低於 30%,但是過去相關的飲食調查都顯示,國人的油脂攝取量落在 35 到 37%之間,不但超量攝取,而且攝取的都是飽和脂肪酸、不好的油,因此營養師通常建議民眾少吃肥肉、雞皮、豬皮等動物性油脂,改成攝取好的油脂,而不是改成無油,無油飲食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方式,只有膽囊發炎、胰臟發炎、乳糜胸等等的病患才會吃屬於「治療飲食」的無油飲食,且甚至嚴格到總脂肪量要小於 15 克。蘇秀悅強調,健康不是一直「限制」、而是怎樣「組合」,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油炸、油煎的食物,像是鹽酥雞、滷肉飯、乾麵等又油又鹹的食物,大概就能達到低於 30% 的建議比例。 傳言說「很多失智症會建議大家花生油」,蘇秀悅強調沒有人在講失智要吃花生油這種事,從未有這樣的連結,避免失智症的重點包括避免腦部害,避免心血管疾病、避免中風、良好的生活形態等等,而不是單一個因素、吃不吃花生油的問題,健康的飲食形態才能預防失智症,而不是哪一種特定的食物,例如「地中海飲食法」,多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多的油類,像是橄欖油、苦茶油等。脫色脫臭是必要製程 增加油品穩定性 傳言還提到「一般油其實是高溫萃取、脫色脫臭」、「抽油煙機裡面的油如果是黏稠的,趕快丟掉不要吃」。相關的說法食藥署曾經公開闢謠「Line 流傳『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這是真的嗎?」,指出一般食用油脂的製作必需經過「油脂抽取」及「油脂精製」兩部分,油脂抽取都必須加熱,包括「壓榨」、「萃取」二種方式,且二種都會加熱,但只經過壓榨或萃取流程所取得的粗製油脂,外觀會較混濁,懸浮物、不純物等會加速油脂劣變產生油耗味,因此必須「精製」,或是稱為「精煉」(refining),以及「脫色」(bleaching)、「脫臭」(deodorization)等步驟,以增加安定性及保存性。傳言說油品高溫萃取、脫色脫臭不好,為錯誤說法。 (三)水果與三酸甘油脂有關 不等於膽固醇傳言提到「晚餐後吃水果,水果有很多的果糖,直接變成膽固醇、直接造成脂肪肝」。蘇秀悅指出,傳言說法胡亂瞎扯,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 7 到 8 成是身體自己合成的,其餘才是飲食吃進去的;但植物的膽固醇是零,豆製品也沒有膽固醇,所以就算是吃全素的人,體內也有自行合成的膽固醇,而人體合成的膽固醇的來源通常是食物中的動物性脂肪、也就是飽和脂肪酸,但絕大多數的水果油脂含量都非常低,就算有些農產品、例如酪梨含有豐富油脂,但是也是屬於植物油,不是動物性脂肪。 水果屬於碳水化合物,MyGoPen曾於 2024 年 8 月 9 日提出「【錯誤】膽固醇高和血脂高的人更應該多吃雞蛋和肥肉?不實說法!醫師詳解 」查核報告,該報告中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碳水化合物吃進人體後會先轉成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可以進而做結構式的改變、變成膽固醇的來源,但人體大部分的膽固醇來源是身體自行合成、其餘才是飲食攝入。由上述資料可知,傳言「晚餐後的水果直接變成膽固醇」的說法錯誤。每天三蔬二果 份量比時間更重要 蘇秀悅補充表示,吃水果不是晚上吃就一定不好,重點是吃的「份量」,如果狂吃一大盤水果、猛喝果汁,即使是在白天,也是錯誤的飲食飲食形態,所以吃水果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吃當季水果、份量不要太多,醣類和三酸甘油脂有關,但是和膽固醇沒有直接關係,根據衛福部的官版建議,每人每天應該「三蔬二果」,一天最多就是二份水果,一個小蘋果、一根小香蕉這樣的份量,而且應該吃原型水果,這樣才能吃到纖維和更完整的營養,喝果汁無法代替吃原型水果。 蘇秀悅提醒民眾,傳言說法只是利用片段正確、甚至極小部分正確的資訊,跳躍、擴大地敘述,變成完全錯誤的飲食主張,像這樣有害健康的資訊民眾千萬不要誤信、誤傳,民眾如果有任何跟營養有關的問題都可以詢問營養師,目前各大醫院都有開營養諮詢門診。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說「少鹽、少油是錯的」,並且鼓勵多吃鹽、多吃油,傳言說法完全背離臺灣民眾日常飲食的型態,臺灣民眾面臨的是吃太鹹、吃太油的問題,以及衍生的高血壓、高血脂,以及共病的糖尿病等「三高」問題,還有肥胖、腦中風、心臟病等風險,傳言悖離現實、說法錯誤,且有關胃酸、失智等說法也是錯誤資訊。 而「晚餐後吃水果,直接變膽固醇、脂肪肝」的說法,學理上水果與三酸甘油脂有關、三酸甘油脂不等同於膽固醇,而人體合成的膽固醇來源為飲食中的動物性脂肪,與水果無關,傳言說法錯誤。衛教資源: 國健署 正確飲食習慣 諮詢專家: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室主任 - 蘇秀悅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sugar-oil-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3 養生.聰明飲食
「蔓越莓」男生也要吃!保護攝護腺、降膽固醇...7個你從沒想過的好處!
被譽為「北美紅寶石」的超級水果「蔓越莓」,不僅是因為獨特的酸甜風味,更包含了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帶來多方面的益處,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指出,蔓越莓的營養成分有以下幾種: 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就是指壞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維生素E:同樣也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傷害,預防心血管疾病。 抗氧化劑:可幫助抵禦自由基的傷害,可降低心血管疾病。 纖維質:有利於消化系統的健康,促進腸道運動,幫助降低膽固醇,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原花青素(PACs):是一種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可幫助改善血管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蔓越莓功效大家熟知蔓越莓可預防泌尿道感染,並能縮短病程盡速康復,而蔓越莓的功效不僅僅如此,以下整理阿罐營養師與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對於蔓越莓功效的分享,如下: 1.預防泌尿道感染:美國相關研究顯示,原花青素降低害菌生長及黏附,防止細菌感染等問題,攝取蔓越莓的原花青素可有效降低泌尿道感染的機率。 2.預防乳癌形成:蔓越莓含有許多植化素,能對抗乳癌細胞形成及避免癌細胞成長。 3.攝護腺保護:蔓越莓中的有效成分沒食子酸、檞皮素,能保護攝護腺,維持攝護腺機能正常。 4.加強抗氧化力:蔓越莓含豐富植物多酚、類黃酮素、維生素C等抗氧化成分,增強人體抗氧化力,對抗自由基及發炎反應。 5.改善胃部不適:蔓越莓的原花青素、鞣花酸可降低胃部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並改善腸道菌叢,舒緩胃潰瘍不適。 6.保護心血管:原花青素可以維持血管彈性,而類黃酮素跟酚酸類能保持血液流通性,另可避免膽固醇氧化,造成血管病受損及硬化。 7.預防失智、降低膽固醇: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分享國際期刊《營養前線》(Frontiers in Nutrition)一篇研究,結果指出,每天吃100公克的蔓越莓,3個月後可以發現記憶力變好,而且低密度膽固醇還能降9%,有效降低失智風險。蔓越莓禁忌蔓越莓雖然好處多多,但千萬別狂吃猛吃,陳心驊營養師提醒,仍要小心食用過多,或是特殊疾病族群,可能造成以下副作用發生: 刺激腸胃:蔓越莓是偏酸性的水果,短時間內大量食用可能對腸胃道產生刺激,過量食用不管是原汁或錠劑可能刺激消化道產生胃部不適或腹瀉的情形。若腸胃比較敏感的民眾可以改在飯後食用,除了可以降低不適的感覺同時蔓越莓中豐富的維生素C也可以幫助食物中的營養素吸收。 形成結石:蔓越莓因為富含草酸,雖然對於一般族群其實沒有什麼影響,但若是有泌尿道結石的問題,需要注意食用的量,及搭配足夠的飲水量。 引起急性過敏:蔓越莓中含有的水楊酸結構與功效都類似阿斯匹靈(阿斯匹靈是一種化學藥物,常用於消炎止痛、預防血栓的用藥),一般族群食用具有抗凝血的功效,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對於阿斯匹靈過敏的民眾須特別留意蔓越莓的攝取,避免使結構類似阿斯匹靈的水楊酸引起急性過敏反應。資料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衛福部、陳心驊營養師、阿罐營養師、腎臟科醫師江守山 延伸閱讀: 6款「超商瘦身食物」大公開:飯糰、三明治都可吃!日營養師告訴你:想瘦,10種NG食物別碰
-
2024-10-20 養生.聰明飲食
吃海水魚還是淡水魚?魚皮到底能不能吃?2部位DHA含量最多
秋天是漁獲肥美的季節,魚類是優質蛋白質來源,有些魚種更富含現代人普遍缺乏的優質脂肪酸Omega-3。營養師鼓勵民眾將魚類放入餐盤,取代過量攝取的紅肉,且小型魚類優於大型魚。但如何吃魚才能兼顧海洋生態與營養需求?如何讓害怕魚刺、魚腥的人突破障礙?吃魚是重視健康民眾的首選,不過,許多人不知道,吃魚就像吃蔬菜,跟著季節吃,才能吃得更健康美味。新光醫院營養師蔡雯硯說,以近期入秋為例,魚類會儲存脂肪過冬,秋刀魚、鯖魚等脂肪最豐富,此時補撈最為肥美好吃。儲存脂肪過冬,秋刀魚、鯖魚此刻最肥美。蔡雯硯表示,魚類依照不同季節水溫、食物來源不同,體內脂肪含量有落差,吃起來風味也不同,某些季節魚類選項比較多樣,秋冬交際不少魚類會儲存體內養分,以便在春季繁殖,捕撈上岸的魚類較大隻、肥美,適合入口。「該吃海水魚還是淡水魚」也是不少民眾挑選時的難題。蔡雯硯說,海水魚生長於自然環境中,通常體內所含Omega-3含量較高,淡水養殖魚類的Omega-3含量則與使用的飼料有關;淡水魚通常脂肪量較低,蛋白質含量較高,適合想減重的民眾食用,但必須留意,若為養殖魚,飼料中是否含有抗生素等添加物,導致魚類體內殘留。魩仔魚顏色不自然,小心有添加劑。魩仔魚富含蛋白質、鈣質,許多民眾認為吃魩仔魚可以補腦,但基於生態永續,民眾觀念轉為盡量少吃魩仔魚。蔡雯硯說,擔心捕撈到其他魚苗,國內針對魩仔魚有捕撈時間限制,若在限制捕撈時間以外撈起的魩仔魚,較不易影響海洋生態,民眾若擔心永續議題,可選擇有漁業相關認證標章的品項購買。蔡雯硯表示,魩仔魚未經烹調前,顏色呈現透明狀,經過加熱後才會變為白色。有些不肖業者,為了讓魩仔魚賣相好,會添加漂白劑,讓其烹煮後色澤更佳,建議民眾購買時注意,若魩仔魚白得很均勻,或顏色不自然,就可能含有添加劑,避免選購。大型魚甲基汞殘留多,小孩、孕婦特別留意。大型魚類體內容易有甲基汞殘留,蔡雯硯說,這是由於大型魚在食物鏈上層,以小型魚為食,工業排放環境汙染中,含有重金屬成分,累積在大型魚體內,民眾吃下後,容易造成神經系統問題,建議小孩、孕婦減少吃大型魚類。吃魚也必須注意頻率。蔡雯硯說,一般民眾中小型魚類每周可吃2至3次,大型魚類則建議每個月以1至2次為限,可避免重金屬汙染問題。西方國家認為吃沙丁魚是健康選項,蔡雯硯表示,沙丁魚營養價值來自Omega-3,但不一定吃沙丁魚才可達到效果,台灣常見的魩仔魚、白鯧魚、鮭魚、秋刀魚等,也都含有Omega-3,未必要吃沙丁魚,如要選擇國內可買到的罐頭沙丁魚,則必須注意其中的鈉含量較高,添加物也會較多。【延伸閱讀:哪種Omega-3脂肪酸含量最豐富?營養師最推的10種優質海鮮】如何分辨大型魚、中小型魚?最簡單的方式,是觀察魚類橫切面,如切面面積大於成年人手掌,即算大型魚類,例如鮪魚即屬大型魚類,鮭魚則屬於中型魚類。四季吃什麼魚?.春:鱸魚、鯛魚、土魠魚。.夏:白帶魚、鯊魚。.秋:鯖魚、秋刀魚、竹筴魚。.冬:鱈魚、鮭魚、石斑魚。冷凍魚若經醃漬,慢性病患需留意鈉含量。挑選魚類有不少眉角。蔡雯硯表示,民眾在挑選魚類時,可以把握外觀、氣味二大指標,可觀察魚類眼睛是否清澈,愈清澈表示愈新鮮,愈朦朧表示愈不新鮮,鱗片光澤好、不易脫落,也是新鮮魚類應有的外觀,腮紅則應是鮮紅色,如呈現磚紅色,表示魚類已不新鮮。氣味部分,魚腥味太濃反而是不新鮮。蔡雯硯表示,魚類若經捕撈後立刻「急速冷凍」,可維持新鮮度,與剛打撈上岸的魚新鮮程度幾乎相同,但若撈起相隔一段時間才冷凍,則會比較不新鮮。民眾選購時,除留意是否為急速冷度外,若是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有高血壓、腎臟病史者,必須注意有些冷凍魚類產品,會經過醃漬,鈉含量較高,必須酌量食用。比起吃其他肉類,吃魚給人「比較營養」的印象,醫院美食街也常有主打魚湯的健康餐食選項,「喝鱸魚湯」更是不少開刀民眾術後的飲食首選。不過,吃魚究竟是否比較健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表示,與其他家禽類、牛、豬等肉類不同,魚類所含蛋白質不會提高體內膽固醇,也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想靠吃魚防心血管疾病,EPA攝取量很難達標。柳朋馳表示,魚類蛋白質不會提升膽固醇及易吸收的特性,即使腸胃吸收功能不佳的人,吃魚類也能獲得營養價值;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的民眾也適合吃魚,而魚油也是很好的不飽和脂肪酸來源。魚類富含Omega-3,其中有EPA、DHA等成分。柳朋馳說,過去曾有研究證實,EPA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必須攝取足夠量,單純靠著日常飲食中攝取魚類,份量並不足夠,因此臨床上不會特別強調藉由吃魚類攝取EPA預防心血管疾病,可諮詢醫師是否適合攝取保健食品。【延伸閱讀:Omega-3脂肪酸好處多,7大功效一次看!多吃這些食物可補充】DHA保護神經、修復細胞,魚頭、魚眼含最多。DHA可協助兒童智力發展,且有研究指出,可預防失智、避免阿茲海默症發生。柳朋馳表示,不少日本民眾會在考試前烹煮「聰明湯」,內容即是「鮭魚頭火鍋」,此文化就與DHA有關,因為魚類各部位中,魚頭、魚眼睛是DHA含量最高部位。不過,多數民眾較少啃魚頭、吃魚眼,因此從魚類中獲取的DHA含量有限。柳朋馳說,DHA優化腦力的機轉,與腦部細胞組成有關,補充此類營養素,可幫助細胞合成、修補,人類神經系統就像電線,神經髓鞘則有如電線外包覆的塑料物質,若髓鞘包覆得愈好,神經傳導也會愈加,DHA可幫助保護神經髓鞘、修復細胞、提供腦神經細胞發育所需營養。有研究指出,每日增加攝取100毫克DHA,有助降低失智風險,但要吃到100毫克,單靠飲食攝取較為困難。小魚乾選無調味或輕調味,且不要油炸。有民眾為了方便入口,會選擇吃小魚乾作為魚類飲食來源。柳朋馳表示,小魚乾製作時,常經過油炸,或添加過多糖分,攝取小魚乾雖可吃到Omega-3等有益成分,但同時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反而失去吃魚的最初目的。建議若要吃小魚乾時,可選擇無調味、輕調味的品項,並建議挑選烘乾方式製造的小魚乾,把製造過程中的營養流失降至最小。不過,仍建議選擇原型食物,吸收率較佳。即使選擇新鮮魚類,也要注意烹調方式。柳朋馳表示,以糖醋魚為例,雖然確實把魚吃下肚,但糖醋醬含糖量高,加上包裹麵衣油炸的方式,會增加脂肪攝取,不適合三高病人食用。建議的魚類烹調方法,以蒸、煮為首選,若要以燒烤方式烹煮,建議輕烤即可,且不要過度烘烤,避免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質混入其中。翻車魚皮、鯊魚皮都別吃,小型魚皮可少量吃。至於魚類哪些部位適合吃,哪些部位應少吃?柳朋馳表示,魚皮及其皮下脂肪,容易殘留重金屬,大魚的魚皮不建議攝取,例如翻車魚皮、鯊魚皮等,攝取時要非常小心;小型魚類也可能因為其養殖或生長環境中,含過多重金屬、脂溶性危害物質,殘留於魚皮中,建議民眾盡量別吃魚皮,若要吃也以小型魚為主。另外,內臟也是容易殘留重金屬的部位,同樣建議少吃。柳朋馳說,在攝取魚類時,可將魚類視為正常的蛋白質來源,依照國民健康飲食相關指南攝取即可,攝取頻率也不必嚴格設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特殊魚類,例如香港特定的鯛魚魚種,會攝食珊瑚,因珊瑚體內含有毒素,若吃太多這類魚種,民眾恐會中毒,要特別小心。手術後一定要吃鱸魚嗎?可透過天然蔬果補充。不少民眾認為,手術完可吃「鱸魚」補身體。柳朋馳表示,其實並不一定吃鱸魚才是最好的作法,但鱸魚肉質較好吸收,且其體型屬於中小型魚類,不必擔心大型魚類含有過量重金屬等負面效果,加上肉質較為細嫩、好消化,而其中的維生素A、維生素D、鈣、鋅、鎂等,也各有益處。鎂對於細胞具修復作用,維生素A、D則可抗氧化。不過,柳朋馳說,並非手術後一定得靠吃魚才能修復身體,前述微量元素、營養素,也可透過天然蔬果補充,吃素民眾若要補充鋅,可藉由攝取堅果獲得,例如南瓜子、松子、杏仁等;若要攝取維生素A,則可吃橘紅色蔬果,例如甜椒、胡蘿蔔、番茄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8 焦點.元氣新聞
瀑布旁的瑜珈課!在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感受森林療癒力
上過很多次瑜伽課,但是在瀑布旁絕對是第一次。課程一開始,森林療癒師蔡惠君帶大家盤坐在瑜珈墊上,嗅聞掌心的精油氣味,耳邊聽到的是不遠處傳來的瀑布聲,感覺到緊繃的身體開始放鬆,平時因為工作和生活瑣事而產生的焦慮和煩躁,似乎也跟著心靈沉澱而抒放下來。這場由林業保育署舉辦的兩天一夜森林療癒活動,把大家從台北一路帶到位於台中市和平區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當遊覽車從台中市區開始駛進山區,放眼望去山巒堆疊,綠境中有溪流瀑布,心情也開始不同。活動前,先為每位學員進行身心狀態量測,量血壓、脈搏以及填寫POMS情緒問卷,預計活動結束後再次測量,觀察前後差距。儘管森林療癒已經有太多科學實證,但親自體驗還是很有新鮮感。專門提供森林療癒服務的「森林邦」創辦人洪志遠說,近年來多元照顧在台灣愈來愈盛行,但其他療癒活動像是園藝療癒、音樂療癒、藝術療癒等都是在室內進行,唯有森林療癒是把人從室內帶開,帶到森林裡進行,而這就是森林療癒的獨特之處。五葉松創意料理 品嘗大自然賜予的美味「森林療癒」在歐美日已行之有年,但對台灣民眾來說可能還有點陌生,森林療癒就是應用森林環境,讓人與自然連結,增進健康的自然照護方式。品嚐大自然所賜予的美味食物,也是森林療癒的重要一環,因此課程開始前,先在園區涼亭內享用森林午餐,由當地業者「泰雅原舞工坊」提供五葉松創意料理,五葉松粉末與米飯一起烹煮,散發出類似海苔的香氣,口感清爽,還有非常開胃的五葉松蜜辣椒醬,可以沾麵包或拌飯,也可以搭配蔬菜,飯後喝一瓶冰鎮五葉松汁,感到神清氣爽。森林療癒師蔡惠君:卸下科技業外衣走進大自然林業保育署自106年開始推廣,110年推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至今已培訓50位認證森林療癒師投入產業發展,這次八仙山的活動分別由兩位首批獲得認證的森林療癒師來帶領。第一天下午由認證森林療癒師蔡惠君帶活動,她首先要學員們脫掉鞋襪,一開始大家都有點猶豫,但在老師帶領下,很快地大家就像回到小時候,反璞歸真,赤腳踩在草地上、土地上以及石頭上,感受不同的觸感,等大家放鬆之後,開始進行「人體照相機」遊戲。「人體照相機」是用雙眼當快門,把照片存在腦海裡。來到山林間,蔡惠君希望大家不用一直盯著手機,因此兩兩一組,一人蒙住眼睛扮演人體照相機,另一人擔任攝影師,攝影師可以帶著人體照相機在園區找景,當決定要拍照時,人體照相機才能拿下眼罩看攝影師想拍的畫面,之後互換角色,進行一段時間後,老師請大家回到涼亭,讓每個人畫下剛才自己最喜歡的畫面。當眼睛被蒙住時,其他感官會特別強烈,尤其是腳下觸覺以及聽覺,而這也是蔡惠君想要讓大家體驗的感受。第二個體驗是森林瑜珈,場地就在園區的觀溪平台,一邊聽瀑布聲一邊放鬆身心,看蔡惠君熟稔地伸展肢體,很難想像她過去在科技業擔任業務,每天穿著套裝高跟鞋衝刺事業,但她說,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實則長期高壓忙碌,直到發現健康出問題,才決心改變生活。辭職後,原本就熱愛運動的她,轉職為健身教練,並參加荒野保護協會擔任志工老師,去年看到林業保育署的培育計畫,立刻加入森林療癒師的行列。森林療癒師宋麗柑:用「心」去看大自然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因為其主峰海拔2366公尺,約為八千日尺,因而取其日文諧音「八仙」,區內林木茂密,氣候清爽宜人,十文溪與佳保溪匯流其間,園區內的溪水源自深山的森林,水質清澈,這裡也是山鳥們的樂園,有非常豐富的鳥類生態,青背山雀、赤腹山雀等都是常見的鳥類,園區內的竹林也非常清幽美麗。經過一夜好眠,第二天由森林療癒師宋麗柑帶領大家五感重啟。「閉上雙眼,聆聽周遭聲音,慢慢把心靜下來。」宋麗柑在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擔任志工九年,平時喜歡登山及賞鳥,說話時輕聲細語,帶起活動優雅自信,很難想像她年屆六十,已經有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孫女,可見森林療癒師能夠吸納各年齡層、不同背景的人才加入。擔任生態導覽志工多年的她,認為生態旅遊和森林療癒活動大不相同,生態旅遊是比較理性、傳遞知識的,而森林療癒則是重視感覺,用「心」去看大自然,參加森林療癒活動不用知道每棵樹的種類名稱,而是要觀察所處環境,感受陽光及綠意。很多人置身山林卻不知如何感受大自然,因此森林療癒師的任務就是帶領大家去感受,例如運用教具在大自然中尋找各種不同形狀的植物,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奧妙。兩天一夜的活動,每天活動後都會再次進行身心狀態量測,看到血壓和脈搏微降,似乎開始了解何謂森林的療癒力。百場森林療癒活動現正報名中林業保育署表示,森林療癒是在優質且完善規劃的森林環境中,透過森林療癒師的引導,讓參與者運用身體的五感體驗自然,吸收芬多精,感受森林生命力,藉由療癒活動與森林環境深度結合,達到穩定血壓、提升免疫力、調節自律神經等預防保健效果,同時也讓參與者能重新認識和尊重自然環境,提高社會大眾對於森林生態系多元服務價值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認同。林業保育署正與各領域有意發展森林療癒業務之公私部門共同合作,由認證森林療癒師設計帶領一年百場以上的森林療癒活動,開放企業員工、醫護人員、樂齡長者及一般民眾報名付費體驗,有興趣者可至台灣山林悠遊網報名:https://recreation.forest.gov.tw/Event/ForestTherapy負離子存起來!百條步道秘笈延伸閱讀專家簡文仁推薦登山步道!走入山林享受健康生活走進山林 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箋
-
2024-10-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翻轉老人癡呆汙名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帶失智者走進陽光
60多年前,一群來自比利時的修女來到台北萬華,開設診所、建立醫院,專為貧困者提供醫療服務。還促成第一個專門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25年來推動將「老年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更為台灣失智症的照護與預防,帶來翻轉性的改變。新冠疫情爆發時,台北的「萬華」頓時登上熱搜關鍵字。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期間,幸而有在地人伸出雙手,幫助弱勢者撐過疫情。在這個多老人多窮苦者的行政區,有一個矢志服務失智老人的基金會,從無到有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更創設全國第一間專責型失智症照顧中心。比利時修女來台 照護弱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25年前基金會得以成立,自有土地和建物,多虧了一群比利時的修女。她們來到台灣,1959年時落腳萬華區開設診所,專門提供窮苦人家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為了有更好的醫療,修女從國外募款,覓地興建聖若瑟醫院,以照護婦幼為主。1981年修女們將醫院無償捐給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同時捐出永和一塊土地和部分基金興建永和耕莘醫院。兩年後醫院落成啟用,延續聖若瑟的愛人精神,繼續照顧弱勢。1979年進入耕莘醫院體系服務的鄧世雄醫師,很早就意識到台灣的老人長期照顧問題。1991年永和耕莘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提出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照護理念,也陸續接辦許多養護中心,建構包含機構、社區、居家等模式的長期照護網絡,更觀察到失智症是一個被嚴重忽略的棘手疾病。歧視字眼正名 獲立法支持30年前社會大眾對失智症非常陌生,醫療照護資源匱乏。1998年,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及永和耕莘醫院共同發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首要任務就是把帶有歧視的「老年癡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獲得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立法正名。鄧世雄回憶,基金會草創時備極艱難,照顧失智長輩不同於一般的護理,還要能應對長輩的複雜精神行為症狀。為了深入理解患者需要什麼,學習世界各國失智症照護模式,尤其是非藥物治療,他們還派了一批永和耕莘醫院的護理師前往香港、日本、比利時等地作專業培訓,以內化成自身的技能。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1998年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舉辦成立大會,由當時副總統連戰、樞機主教單國璽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與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共同揭開序幕,率先投入強化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積極進行議題倡導。郎雄曾代言 開辦記憶門診「不要再說他們是癡呆、老番顛。」鄧世雄感歎說,沒有照顧過失智者無法體會其中的辛苦,社會應對失智者及家屬多些關心和包容。在基金會服務多年的處長陳俊佑說,為了翻轉失智症被汙名化問題,基金會推動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老藝人郎雄擔任第一支公益廣告代言人、耕莘醫院開辦「記憶門診」、舉辦懷舊金曲慈善演唱會等,希望社會看見這群可愛的失智長輩,仍保有許多能力,不應該被遺忘遺棄。2000年,基金會創設國內第一家專責為失智症患者量身打造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該中心也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典範。也開辦日間照顧中心,讓家屬有喘息時間,有安心休憩的港灣。基金會也疾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失智症,獲政府重視列入老人健檢項目,帶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推動各國失智症篩檢之風潮。拍攝紀錄片 成失智症教材基金會還拍了許多紀錄片,成為重要教材。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說,有紀錄片能讓更多人透過真實的生活場景,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基金會也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感於失智症預防的重要,基金會還出版各式預防及延緩失智的教材、書籍,也研發具實證預防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效益之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課程,免費於全台各地訓練課程帶領人,引進全台各社區,帶領民眾學習從生活中預防失智症。25年過去了,在照顧老人的工作中,鄧世雄體會到:「當你真心地去幫忙、關懷弱勢朋友,只要你做得好,別人就會幫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8年成立迄今,是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積極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服務事項:●機構服務2001年開始提供住宿型服務,達到安養、復健、娛樂、品質生活等照顧需求。●社區服務屬於長照A單位服務,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的個案,可擬定照顧服務計畫,多元課程延緩失能、失智。●失智宣導2003年開始推動「全國失智症宣導計畫」,透過創意宣導教材製作,讓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
-
2024-10-04 失智.非藥物治療
研究發現多攝取類黃酮助降失智症風險,這些食物含量多
隨著全球失智症盛行率的上升,研究人員正在積極尋求新的策略來降低疾病的風險。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類黃酮攝取量與預防失智症之間有著良好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經常食用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可以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28%。 失智症影響著全世界超過5500萬人的生活,預計這一數字每20年就會翻一倍,到了2050年將達到1.39億人,有許多種因素都會影響失智症的風險。 雖然先前的研究表明不良飲食與失智症風險升高之間存在聯繫,但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調查了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在預防失智症中的作用。 該研究涉及英國生物銀行的121,986名參與者,年齡介於40至70歲之間,平均追蹤時間為9.2年。研究人員探討了參與者的類黃酮攝取分數、各種類黃酮亞類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之間的聯繫,同時考慮了遺傳風險、憂鬱症和高血壓等因素。 結果表明,那些最堅持富含類黃酮飲食(尤其是茶、紅酒和漿果)的人患失智症的風險比較低,對於那些具有高遺傳風險、高血壓和憂鬱症的人來說,這種影響更為明顯。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艾丁·卡西迪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表明,每天多吃六份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尤其是漿果、茶和紅酒,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能降低28%。這項發現在遺傳風險較高的個體中最為明顯,因為以及那些有憂鬱症狀的人當中。 類黃酮是一種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品中的植物化學化合物,具有廣泛的健康益處,包括抗氧化、抗發炎和抗癌特性;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和改善認知功能有關。 研究的第一作者艾米·詹寧斯博士指出,這些結果提供了明確的公共衛生訊息,增加每日攝取富含類黃酮的食物等簡單措施,可能可以幫助降低失智症風險,特別是對於高風險族群。目前,對該疾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預防改善健康和生活品質,以及降低社會和經濟成本的干預措施,應繼續成為公共衛生的主要優先事項。延伸閱讀: 。2025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1疾病將帶來衝擊,尤其有8成患者不知道已經生病了 。醫條列「10跡象」都是失智徵兆,不是老化! 突然忘記某事但想不起來中了
-
2024-10-04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退休兼2份志工 每天動腦防失智
一次聽演講,講者說現代人愈來愈長壽,致命殺手已非三高,而是憂鬱、自閉、失智,要破除新殺手的利器,就是要和人多說話、多聊天,說話可活躍大腦,保持思維敏捷,還可增強記憶力、讓臉部肌肉運動、鍛鍊咽喉器官等好處。十幾年前我退休了,緊鑼密鼓的安排各國旅遊,以圓我環遊世界的夢想,跟團、搭郵輪或和親友自助旅行都好,馬不停蹄玩了兩年,正準備休息一陣子,正好有開補習班的朋友找我幫忙,於是我又重操舊業做了幾年,後來因為身體出了點狀況,所以辭職在家調養。閒了幾年後,覺得身體健康已恢復,可以出來回饋社會,經由受訓,我即到長青中心擔任運動志工、法院的郵局志工。運動志工純屬服務性質,沒有津貼,但可藉機鍛鍊身體,預防肌少症,多認識新朋友,增加聊天機會;法院郵局志工因每天要幫忙把需寄出的刑事、民事掛號信件編碼、蓋郵戳、貼掛號標籤、按照信件重量計費等,每天少則數百件,多則上千件,所以會補助些許車馬費,雖然為數不多,但可每天動腦,預防失智也不錯。現在我年近70,兩周前做了一項高齡測試,百分等級97,表示我這高年級實習生維持得還不錯。所以敬告各位同輩:我們年紀雖不小,但經驗與能力還是能有所貢獻的,勇敢面對,努力走出來吧。
-
2024-10-01 活動.精彩回顧
【得獎名單】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你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7-ELEVEN電子咖啡券(20名)1.楊O雲2.王O喬3.許O姐4.鄭O文5.黃O暉6.陳O芳7.鄭O姿8.郭O渝9.簡0如10.詹O淳11.楊O宜12.房O林13.張O琳14.高O岑15.張O娟16.游O婷17.柯O雯18.馮O葶19.張O萍20.楊O琪【領獎注意事項】→2024年10月1日(二)公布獲獎名單於元氣網活動專區,並發送e-mail通知獲獎者。→得獎者請於2024年10月4日(五)下午4點前寄送資料(姓名、寄送地址、郵遞區號、電話),提供不完整、逾期未回覆者皆視同棄權。→主辦單位擁有最終解釋權,並保留隨時修改、變更、暫停或終止本活動內容之權利,若有修改以本活動問卷調查頁、元氣網活動專區公告為準。→為確保獲獎者權益,本活動參與者務必於活動頁面留存正確之個人資料(真實姓名、聯繫電話、真實地址),並確認聯繫資訊皆為真實「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現象嗎?」、「失智者最好都待在家不要出門嗎?」、「失智者是否需要獲得同理與尊重?」相信你一定聽過失智症,但你對它真的了解嗎?無論您是關心失智症的民眾或是照顧者,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都邀您一同填寫「失智症認知與態度」調查問卷,看看自己對失智症的認識有多少?對失智者的理解有多深?並回頭檢視自己與家人的健康,開始落實預防失智的生活型態。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健保大數據/失智症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高雄長庚醫院/失智症治療原則 讓長者在地幸福老化截至113年4月底,高雄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530,569人,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病人41,343人,居醫學中心之冠。高雄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副教授張雅婷觀察,步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攀升,呼籲民眾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高雄長庚是大高雄首個成立失智共照中心的醫院,神經內科部組成「智能與老化中心團隊」,提供失智症門診照護諮詢服務,並定期與社區結合辦理失智症衛教講座、失智症病友會。就診諮詢認知障礙的病人多元,從最年輕的16歲到最年長的103歲,主要年齡層為65歲以上長者。張雅婷表示,就醫的長輩遍及高雄各行政區,最遠至茂林區、那瑪夏區和桃源區等,也有跨區域的台南、屏東及台東縣市。失智症中心的原則是讓病人回到家鄉「在地幸福老化」,在治療方面,著重跨團隊合作,包括神經內科、精神科、復健科以及牙口團隊、營養團隊、護理團隊等。在高雄長庚用藥的失智症患者約2,000人,除了藥物,還安排職能、語言和物理復健等。非藥物介入的部分,將發展園藝、健口操等,致力於維護其生活功能的獨立性,減少照護者以及家庭負擔。區域醫院No.1台北市聯醫/民眾識能、警覺性增加 診斷極輕度失智者變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3萬3,961人,是區域醫院第一名。聯醫2017年成立失智症中心,各院區配備醫師、個案管理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等團隊,提供失智症照護。除了藥物治療,2019年首創社會處方箋納入醫囑創新作法,跨界台博館、故宮、中研院、市立美術館等18個文化、藝術單位,幫助患者透過參與社會延緩病情,累計近800個家庭參與、服務超過5千人次。北市聯醫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聯醫女性失智者占比62.57%、男性37.43%,由於女性壽命長,比率高於男性屬正常。85歲以上最多有50.72%,其次65至84歲約45%、64歲以下為3.77%,失智症從75歲後發病比率上升,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提高。劉建良臨床觀察,近五年診斷極輕度症狀者增加,原因之一在於民眾識能增加,若親友出現不同日常表現,就會求診;二為家中曾有失智症病人,再出現第二人有疑似狀況,家人警覺性提高。劉建良認為,及早就醫確診固然重要,但更應該把重心放在透過多元治療介入,管控危險因子,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預防失智症發病或延緩惡化。地區醫院No.1桃園長庚醫院/跨領域團隊照護 患者以女性居多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桃園長庚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13,810人,為地區醫院第一名。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陳怡君表示,就診民眾逾65%為75歲以上的老人,大多為退休人士,性別比以女性居多。陳怡君說,長庚醫院於2009年10月成立失智症中心,以「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為核心,提供病人及家屬全方位的服務,減緩罹病的照護壓力。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因地處於桃園市、新北市交界,個案來自桃園市約65%、新北市30%、其他縣市5%。桃園長庚的診療服務多元,包括腦部磁振造影與腦部正子造影檢查、腦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以及研究使用的Tau蛋白正子腦部掃描。陳怡君提到,失智症的診斷非常重要,這些儀器能協助疾病的判讀正確性,包含腦部是否有病理變化,這些檢查對於診斷及後續治療都有莫大幫助。桃園長庚於2017年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一旦就醫民眾確診,跨領域團隊可及時介入,除了藥物與非藥物協助,並透過個案管理及追蹤來串連失智症病患個別照護。另依需求轉介跨科別診療、營養、復健、社會資源等。基層診所No.1新北市清福診所/醫師與照護團隊協力 多樣輔療協助復能三峽清福診所定期由神經內科醫師駐診,提供失智症的診斷及照護,112年治療失智症患者共計4,126人,為基層診所第一名。總治療長林淑敏表示,除了藥物治療,這裡最大的特色是「復能」,藉由多樣輔療課程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林淑敏說,診所集結跨領域的照護團隊,醫師看完診後,評估長輩的身體狀況、能力,開立量身訂作的「運動處方箋」,再由職能治療師、復健治療人員進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以及結合感覺統合訓練。看診的長輩多為輕度、中度的失智症患者,又以中度居多,常合併出現精神行為症狀,照護團隊會依他們過去的生活經驗、興趣設計療程。例如:因黃昏症候群吵著要回家的阿嬤,職能治療師會買菜請他們幫忙整理、洗菜,甚至真的下廚,提供認知刺激,屬於懷舊治療的一種。醫師仔細問診、閒話家常,一位患者平均花45-60分鐘,開立用藥及運動處方箋後,也會實際到復健空間看長輩的執行進度,鼓勵把訓練課程做完。醫護人員、照護團隊的角色更像家人陪伴,與長輩緊密互動,有助於建立長久關係,讓追蹤與治療更有效益。 112年失智症患者就醫10大院所失智症早期症狀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等。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5.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有困難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他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等,東西搞丟後,無法回頭尋找。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多。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沉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4-09-28 退休力.自在獨立
劉秀枝:終究一個人何不快樂獨老!有病治療無病健身,享受孤獨不寂寞
每個人都會變老,過去祝壽常說長命百歲,近年愈來愈強調長壽以外還要健康,但根據衛福部統計,超過八成以上的老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且國人平均臥床時間約七至八年,似乎健康變老並非易事?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失智症權威劉秀枝說,健康不是無病痛,而是有病治療、無病健身,她上了年紀後參加同學會,幾乎人人都有病,但仍然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這就是健康的定義。她以自己為例,七十歲是體力衰退的分水嶺,以前走路很快現在沒辦法了,經歷過乳癌治療,動過白內障及頸椎、腰椎手術,作為醫師,變老後跟大家一樣狀況不少,「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我都跟朋友開玩笑說,因為七十歲之後沒有能力去踰矩了。」她腳步輕盈走著紅樹林生態步道,一頭白髮剪得很短卻有型,面對鏡頭愉悅自在,難怪很多人說將來老了要跟她一樣。採訪到一半,一名年輕女性認出她來,原來是家中長輩身體不好,病中閱讀劉秀枝的文章很受到鼓舞,因此特地過來致謝。長輩即教材 身心狀態積極過去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她認為還要加上兩個字,人生七十才開始「生病」,但也不用過度擔憂,接受變老是一個自然過程,提前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身邊長輩就是我們變老的教材,例如經歷過父母或家中長輩生病,就要提醒自己提早預防,好比她的外甥,在父親心肌梗塞過世後開始運動,「所以,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身心狀態積極一點」。變老後,身邊親友一個個離開,剛開始接到朋友生病過世的消息當然難過,但慢慢的心情就淡然了,因為那只是有人先去另一個地方等大家罷了,積極的作法是多交新朋友,一次演講時,一名中老年男士提問「年老後,該如何交新朋友?」她建議可參加社區大學,找一個看來很友善的同學,加入他的同學群就會認識更多新朋友,當然前提是自己也要好相處。安排行程 周末不打擾他人退休後她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也為自己安排社區大學課程,登山健行、打球、唱歌班、寫作班等,但晚上和假日大多是獨處時間,尤其周末絕對不打擾他人,因為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庭。劉秀枝說,自己從小就選擇要獨自生活,「我一直是孤獨的,但從來不覺得寂寞,我還怕有人打擾我的獨處時間」。一個人生活可以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她許多時間花在看書和寫作上,以前工作忙碌,退休後才有時間好好閱讀,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醫學期刊文獻,擔任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曾經一篇文章花費兩周、閱讀三十多篇醫學期刊後才完成。如果覺得寂寞就找人聊天,也可以拿一本書,邊讀邊跟作者對話,或是去菜市場,逛一圈就可以跟不少人交談。她的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快樂的獨老》寫到如何做好準備快樂獨老,最後一項就是「心態決定一切」,如果覺得老年不恐怖,就會過得很好,反之一直害怕變老,就會覺得很難過。美國外科醫師許爾文.努蘭出版的《死亡的臉》中提到,不要把晚年美化,但也不要覺得會很悽慘。她說,每個人情況不同,其實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好好過每一天。為什麼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五十九歲時退休,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出版多本老後生活及預防失智症相關著作,並開設Podcast頻道,生活上過得比年輕時更精采。七十六歲的劉秀枝說,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數位版看這裡 看達人科技養老退休後有人老得快、有人卻活力滿滿?專家教你科技養老台灣社會愈來愈老,科技卻與我們的生活連結愈來愈深,上餐廳點菜需要掃QRcode,結帳時店員問有沒有載具,朋友想轉帳時問有沒有LINE Pay,曾幾何時連搭高鐵大家都改用App訂位,似乎不懂科技愈來愈寸步難行,但這些都難不倒今年已經七十六歲的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進數位版看看她如何聰明運用科技過好老年生活。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8 養生.運動健身
走進山林 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箋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喜歡郊遊,經常與朋友相約登山健行,徜徉在大自然懷抱,每星期定期去走不同景點,也參加社區大學走入山林或健走的課程,但她說,自己不是登高山,主要都是一千公尺以下的郊山,健行不但可以欣賞風景,也是簡單易行的預防失智處方箋。她特別推薦陽明山國家公園,像是小油坑箭竹林步道、大屯自然公園都是口袋名單,也經常從陽明山公車總站走到花鐘賞景,主因是交通方便而且好走,無論有沒有同伴都可以去,但她建議,以安全為考量最好還是要有同伴,除非是自己很熟悉的路線,「我有一次心血來潮想去大湖公園觀賞落羽松,因搭乘捷運很方便,一時找不到伴就自己去。」另外也推薦內湖翠山步道,有一點小階梯但還是很好走,也是搭公車可達,交通十分便利。登山健行要留意幾件注意事項,首先背包重量要自己能夠負擔得了,別人背得動可以帶一大瓶水,自己帶一小瓶就好以免太重,更展示自己色彩鮮亮的小背包,開玩笑說:「如果登山時不小心摔落,別人遠遠的就會看到我的背包,馬上知道位置。」還有,一定要評估自己的體力,切勿勉強,不要成為他人的負擔。此外她十分重視鞋子,以前在醫院走很多路,不但膝蓋走壞而且嚴重拇指外翻,因此必須選擇寬楦頭的鞋,健行一定要穿著適合自己的鞋子才行。現在她每周一固定跟高中同學健行,退休後開始,已連續十七年,採訪前一日才剛去過陽明山大屯自然公園,每周固定還有社區大學的樂齡郊遊趣,以及較有難度的走入山林課程,另外也安排肌力課及打高爾夫球。如果時間與體力不允許,每天在住家附近的公園或綠地走走,也有預防失智的效果。
-
2024-09-22 名人.劉秀枝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名醫揭失智症危險因子:中年就該開始努力
我應邀對一家企業30至50歲的員工演講,對方希望我在90分鐘內講失智症、迎向銀閃閃生活需知,和退休後活出豐富人生。聽眾是否太年輕了?其實,佔失智症六成的阿茲海默症,其大腦的主要病變類澱粉斑塊在失智前30年就開始漸漸沉積,所以從中年就要開始預防;又因無法預知何人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所以人人都要預防。很高興看到青壯年忙著成家立業之餘,對長輩與自己的老年能未雨綢繆,降低對老年的焦慮。回想我30至50歲時在做什麼?那是個人學習、成長並走向事業顛峰的階段。心中只有醫院、病人、教學、研究與撰寫論文,不僅要對社會盡一份責任,也要有足夠儲蓄養老,獨立自主,活得有尊嚴。小時候經歷外祖母往生,中年後看著健壯能幹的雙親逐漸衰老、失智,在90多歲時往生,讓我體會到老、病、死是自然也是必然。平常診治的神經內科病人多高齡,常罹患腦中風及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等。疾病不論身分地位與經濟狀況,只有輕重之分,而且人人都有機會。成年人最擔心的疾病是癌症、失智症與心臟病。癌症與心臟病的診治突飛猛進,大部分的癌症都可控制或治癒,很多人裝了冠狀動脈支架後生活如常。但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相對落後,即使美國從2023年開始有兩種抗類澱粉的抗體針劑治療,但效果有限,只讓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症者,治療18個月後的認知退化延緩約27%至35%,且費用非常昂貴,因此最好的治療仍是預防。《刺胳針》委員會(The Lancet Commission)分析大量最新醫學文獻,於2024年8月發表失智症14個可控危險因子的「人群可歸因比例」(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s),也就是依此危險因子在人群中的盛行率以及風險性,計算出有多少比率的失智症是因為此危險因子而發生。而且,不同的年齡層各有其需預防或控制的危險因子,18歲以前是低教育(5%);18-65歲時是聽力喪失(7%)、低密度膽固醇高(7%)、憂鬱(3%)、腦外傷(3%)、少活動(2%)、糖尿病(2%)、抽菸(2%)、高血壓(2%)、肥胖(1%)、飲酒過量(1%);大於65歲是社交隔離(5%)、空氣污染(3%)和視力喪失(2%),加總共45%。如果這14個因子都消除了,就可減少45%的失智人口。為何聽力喪失的比例高達7%?聽力喪失的失智症相對風險只有1.4倍,但因聽力喪失的人口多(59%),所以可歸因比例就跟著提高。雖然沒有大數據佐證,但醫學文獻也顯示地中海式飲食、充足睡眠、壓力管理等也是有效的失智症預防因子。人類健康受到基因、個人體質、環境、生活型態、心態和機遇的影響,除了基因無法選擇及機遇可遇不可求外,其他都是可調適的。也就是如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要治療,並以健康、活躍的生活方式與正面心態來預防失智;且在退休後,追求以前的興趣或培養新嗜好,聯絡老朋友,結交新朋友,擴大視野,豐富的退休人生自然水到渠成。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1 焦點.健康你我他
缺牙怎麼辦?/善用刨絲切菜器 缺牙也能吃佳肴
缺牙,並不代表就得缺營養。啃不動整根玉米,那就吃玉米粒;咬不動堅果顆粒,那就抹堅果醬;撕咬不碎整塊肉,烹調就改用肉絲肉醬料理;善用刨絲切菜器,保住蔬果鮮味又易咀嚼。年紀漸老,即使不能「大塊」朵頤,仍可享用美味佳肴。在醫學上,可透過植牙、裝牙橋或戴牙套來恢復咬合功能,在生理上,需要改變飲食習慣,解決研磨食物吞嚥困難問題,才不會造成營養不良,而衍生後續其他健康問題。選擇食物時,盡量避免硬質或會黏牙的食物,不僅保護牙齒,也避免假牙損壞。以前非常愛吃荷包蛋,總是煎得兩面焦脆香噴噴的,現改吃水煮蛋,少油少鹽,低脂低膽固醇,還具有幫助睡眠和預防失智功效。果泥及果凍也很適合飲食,雞肉、魚肉、豆腐、地瓜富含蛋白質,易於吸收也好消化。杏鮑菇可提升免疫力和預防便祕,切片或切丁再和彩椒、木耳、白菜燉煮,養眼又養胃。為了維持牙齒健康,喝牛奶、吃鈣片或多補充乳製品,避免食用碳酸類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點,料理選用天然原型食材,才對身體有百益無一害。除了健康飲食,口腔護理和定期檢查也不可少,才能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活愈老愈快活。
-
2024-09-19 失智.大腦健康
我會失智嗎?台大醫師曾文毅:腦齡老5歲以上就要警覺
衛福部統計,2031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將逾47萬人,2041年接近68萬人,失智人口持續攀升,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最愛問」影音節目邀請台大醫師曾文毅、全齡樂遊健康促進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奉約,談大腦年齡檢測與失智症的關聯,並教導大家讓大腦逆齡回春,有效預防失智症。大腦受損無法正常對話巫奉約曾在23歲時發生嚴重車禍,大腦受傷導致短暫失智,他當時無法理解旁人說的話,「例如有人問我剛剛吃過什麼,我無法理解剛剛是指多久之前的剛剛,大腦思惟變得跟以前不同,每個人跟我講話,我都要想很久才能回答,乾脆就不跟人說話。」因此,巫奉約特別能夠體會失智症者的狀態。失智症跟年齡有正相關,但並不是所有的高齡者都會罹患失智症,他目前在萬芳醫院幫助失智症者進行認知促進實驗,發現若長期持續良好的生活作息,就可以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但不能夠每天行程一成不變,關鍵是大腦需要新的刺激。大腦年齡≠實際年齡失智症是大腦經歷了過多的風險因素,導致大腦不夠健康,再加上相關毒性蛋白侵害,造成認知功能受損而形成失智症。我們都不想失智,但是,目前醫療科技可以預知失智嗎?台大醫院特聘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教授曾文毅提出「大腦神經年齡檢測」,原理是將人工智慧結合MRI,用大量MRI磁振造影的腦部影像資料,經過人工智慧的訓練,建立一個數學模組,可根據個人的腦影像推測大腦年齡。何謂腦齡,就像身體其他器官也有所謂年齡,常聽到像是血管年齡、皮膚年齡等,器官年齡可判斷該器官的功能或結構是否健康,如果跟實際年齡相仿,表示該器官是健康狀態,但如果比實際年齡老五歲以上,就要提高警覺。曾文毅說,如果大腦比實際年齡老十歲以上,表示腦部過度老化,未來五年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會非常高。他建議中年就可以做腦齡檢測,或本身有危險因子也可以來做,才有可能提前預防失智症。「腦齡過高並不是世界末日。」曾文毅建議,大家可把腦齡當成腦健康指標,腦齡檢測主要是提醒大家注意大腦健康,就像健檢有紅字就要積極治療,把紅字降下至正常。腦齡過高,可透過改變生活型態以及做健腦活動來改善。曾文毅以自己為例,他第一次檢測腦齡時,其中一個網絡的腦齡老了八歲以上,於是他加強運動量,進行有氧運動、肌力訓練、改善飲食習慣,一年半以後追蹤,腦齡整體年輕四至五歲,成功讓大腦逆轉回春。功能型桌遊、全齡樂遊課程鍛鍊大腦巫奉約說,很多人說打麻將不會失智,但再次提醒「大腦需要新刺激」,如果都從事同樣的活動,等於一直進行同樣的刺激,對大腦來說只是在做很簡單的事,並沒有辦法健腦。他跟長庚科技大學產學合作,針對失智症設計六十多種完全不同的桌遊,透過專業帶領,跟長輩一起玩,可幫助腦齡逆轉,另外也有全齡樂遊課程,快樂遊戲可幫助心情轉變,促進大腦及身體的健康,當然同時也要維持良好的飲食、睡眠與運動,多管齊下。台灣將於明年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儘管失智症對我們造成壓力,但隨著醫療科技的研究,也看到新希望。本集「元氣最愛問」透過專家認識腦齡以及大腦逆齡回春秘訣,幫助自己健康長壽。●腦專家曾文毅腦齡逆轉做法1.增加運動量:有氧運動、肌力訓練。2.改善飲食:吃七分飽,多吃五顏六色的蔬菜,蛋白質以白肉、雞蛋、植物性蛋白質為主。3.充足睡眠:一天睡滿七小時。
-
2024-09-17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5.失智症會不會遺傳?可以預測發病年紀、提早預防嗎?博恩爸爸、台大醫師曾文毅的大腦逆齡研究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經常接收到來自子女的發問,擔心自己會跟爸爸或媽媽一樣罹患失智症,親子之間的大腦疾病是否有遺傳關聯?台大醫院特聘兼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教授曾文毅說,失智症確實有先天因素,但不會百分之百決定我們的人生,「其實遺傳的影響只占一半,我們可以靠後天的努力來改善,這是很重要的觀念。」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最新調查,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推估到113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35萬人,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儘管失智症對高齡化社會造成壓力,但隨著醫療科技的研究,也看到新希望。「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主持人陳韻如邀請腦專家曾文毅上節目,談最新的大腦神經年齡檢測如何預防失智症。良好生活型態可抵抗毒性蛋白曾文毅表示,目前65歲以上長者常見的失智症為腦神經退化性疾病,是毒性蛋白所造成,「毒性蛋白在發病前二三十年可能就形成,它會慢慢累積,就像冰山,看不見的海面下愈來愈大塊,浮出海面的只是一小塊。」但毒蛋白只占失智症原因的百分之五十,另外一半因素是個人生活型態例如運動、飲食、睡眠、社交、大腦活動等造成,假設從小建立良好生活型態,便可維持大腦健康,就能夠抵抗毒性蛋白造成的損壞。但我們該如何檢測大腦狀態?目前臨床診斷失智常見使用各種問卷,只能評估當下受測者的心智狀態或認知功能退化程度,不能提前預測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曾文毅提出的「大腦神經年齡檢測」,是將MRI腦部影像運用人工智慧預測大腦年齡,假設腦齡比實際年齡年輕,表示大腦目前很健康,若腦齡比實際年齡老10歲以上,就表示五年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非常高,應提高警覺,開始改變生活型態,或是進行健腦活動,有機會幫助大腦逆齡回春。建議35歲以上就可以檢測,不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才做。爸媽失智,我該如何逆轉勝?曾文毅還有一個身分,他是知名的單口喜劇創業家曾博恩的爸爸,父子倆展現出來的專業及特質截然不同,讓人格外好奇親子間的大腦是否有遺傳關聯。曾文毅表示,肯定會有遺傳因子,但不用因此而太過擔憂,遺傳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只占一半,並不是爸媽失智,孩子就一定會遺傳失智症,主要還是看自己後天有沒有努力改善。他曾在自己出版的《養腦不養老》一書提出777腦力健康法,每天走七千步以上、每餐吃七分飽、每晚睡足七小時,就是最簡單幫助腦齡逆轉的方法。他分享自己的實踐方式,平時把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外出盡量走路或騎腳踏車,做肌力訓練,爬樓梯取代搭電梯,飲食方面每天吃兩餐,中間相隔12小時,以此減少食量,另外每晚大約十點半就寢,保持良好睡眠習慣。很多人可能認為等到上了年紀再來注意養生,但別忘了毒性蛋白會經年累月累積起來損害大腦,最終可能導致腦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因此生活習慣應該是從年輕開始建立。曾文毅表示,他退休後創辦的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公司就提供腦齡檢測專業服務,目前已與很多健診診所合作,也可直接致電上頂詢問。進行MRI大約半小時,而且沒有輻射線,百分之百安全,只要檢測後發現腦齡比實際年齡老五歲,就要開始改變生活型態,除了777腦力健康法,持續維持社交生活,多動腦學習新知都很重要,此外也可以參加健腦活動,他近期也會跟專業人士開發相關健腦課程,幫助腦齡過高的人透過專業協助逆轉回春。失智症預防是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我們,刻不容緩的議題,收聽完整節目內容,維持大腦健康從認識腦齡開始。本集重點✎原來失智症發病前可提前預測✎超過35歲建議做「腦齡」檢測✎曾文毅醫師的777腦力健康法✎失智症與遺傳因子的關聯性✎腦齡過高的因應方式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 https://reurl.cc/5dRYzM🎧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jyrLom🎧KKBOX: https://reurl.cc/GpNWOv🎧Spotify:https://reurl.cc/NlxV9e⭐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9-16 養生.聰明飲食
吃櫻桃補鐵、補血其實沒效!專家揭「隱藏4益處」,竟還能改善睡眠品質
酸酸甜甜的櫻桃是不少女生的最愛,不論是用來做甜點還是直接吃都很刷嘴,然而,櫻桃的營養價值其實跟大家常說的補鐵補血不太一樣! 櫻桃助你好眠 輕鬆擁有紅潤好氣色芳療醫美吳易儒醫師告訴你櫻桃對人體有哪些真好處:1、改善睡眠櫻桃是天然褪黑激素的良好來源,可能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 2、抗老櫻桃富含抗氧化物質,如花青素和維生素C,可以幫助對抗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3、降血壓櫻桃含有豐富的多酚,有助於增加血液中的一氧化氮,幫助血管舒張、放鬆。 4、預防失智症櫻桃中的青花素有助於提升大腦的記憶,並減緩大腦細胞衰老,降低失智症這類認知功能疾病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櫻桃的鐵含量並不高,所以吃櫻桃其實沒有補血的效果! 延伸閱讀: ·熬夜又睡不好!醫大推「4飲品」喝了超好睡 還能遠離失智、癌症和猝死風險 ·早上吃蛋晚上好睡覺!「8種誘發睡意食物」曝 網讚:真的有用
-
2024-09-15 養生.營養食譜
健康吃素 可以預防失智
【研究論文】臺灣素食者與降低失智症罹患率的關連性作者群:蔡瑞修(大林慈濟醫院身心科醫師)、黃慶峰(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名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張巧兒(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張嘉珍(時任醫療法人統計諮詢師)、林俊龍(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登載期刊/Nutrients《營養素》/2022 年論文摘要全球失智症患者人數迅速增加,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飲食模式是影響失智症發生和進展的一項重要危險因子。我們以世代資料庫進行這項研究,來了解臺灣中年素食者是否會影響晚年失智症發生率。我們追蹤「慈濟素食研究資料庫(TCVS)」中平均年齡低於60歲的5,710位參與者,我們從2005年開始招募,一直到2014年底,資料庫代碼從ICD-9-CM改為ICD-10-CM。失智症的發生率是透過與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連結而取得。我們採用Cox比例風險迴歸來估算素食者與非素食者的失智風險比率。結果有121例失智症(37名素食者和84名非素食者),經校正性別、年齡、吸菸、飲酒、教育水平、婚姻、規律運動和合併症等因素,相較於非素食者(風險比= 0.671,信賴區間:0.4520.996,p < 0.05),素食者失智的風險明顯較低。牛蒡紅棗枸杞湯牛蒡中含有多種多酚類化合物,有助於抗氧化,搭配玉米、枸杞與紅棗等有天然甜味的食材經過熬煮後能吃出食物本身的甜味,還能補充膳食纖維,且牛蒡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有助於調節腦內細胞及酵素,可改善腦部萎縮的狀況,進而提升認知能力,綜合以上可減少失智的風險。材料:牛蒡26克、玉米168克、紅棗9克、枸杞4克、水700毫升調味料:鹽2克作法:1.將牛蒡洗淨,刨成絲;玉米洗淨,切段。2.全部的食材放入湯鍋中,倒入水700毫升,煮大火燉煮至沸騰,轉小火續煮20分鐘。3.加入鹽調味,盛入湯碗中,即可食用。松露野菇燉飯菇類含有許多有助於抗氧化的因子,分別為麥角硫因、硒、維生素D2和榖胱甘肽,人體在正常代謝的過程中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會導致人體內的氧化壓力上升,菇類中的抗氧化因子能使自由基減少。除了抗氧化因子以外菇類的多醣體和多酚類化合物在延緩老化上也扮演重要角色,此道菜加入了松露菌菇醬與新鮮的鴻喜菇,讓主食類中充滿菇類以達攝取抗氧化因子的目的。材料:生米50克、鴻喜菇38克、起司7克、熱水150毫升調味料:橄欖油5克、松露菌菇醬5克、鹽1.5克作法:1.將橄欖油倒入平底鍋熱鍋,加入剝好的鴻喜菇,以中火炒至有些微焦香味。2.再加入生米50克至鍋中翻炒,炒至米粒都被充分加熱後,再翻炒6∼10分鐘。3.翻炒完畢後,分三次加入150毫升的熱水(或素高湯),每次加入高湯後使用中火炒至湯汁完全收乾(烹煮過程中會將米粒完全煮熟),依個人喜好決定米的軟硬度。4加入起司、松露菌菇醬、鹽攪拌均勻,即可起鍋食用。紅莓黑巧克力黑巧克力裡的可可含有最高含量的多酚和類黃酮,選擇低糖且可可含量高的黑巧克力,有助於抗氧化。選用85%的黑巧克力,有效抗氧化的同時不會攝取過量糖分,且加入富含維生素E的多種堅果,吃點心的同時也沒有太大的負擔。材料:核桃5克、夏威夷果8克、腰果5克、冷凍乾燥草莓5克、85%黑巧克力25克作法:1.將黑巧克力隔水加熱至60℃,再將其降溫至27℃冷卻,再將其隔水加熱至31℃,將黑巧克力調溫完成。2.將所有的堅果類敲碎,放入烤箱中,以150℃烤5分鐘。3.最後將堅果拌入巧克力中(可用模型做變化),再以草莓乾裝飾,移入冰箱冷藏至凝固,取出,即可食用。
-
2024-09-11 失智.大腦健康
只是正常老化?預防失智 腦齡檢測提早揪出輕度知能障礙
衛福部最新公布台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失智盛行率7.99%,推估至2025年底,失智人口將破35萬人。近年阿茲海默症新藥問世,台灣預計明年引進,但該款藥物主要針對早發性失智患者。據推估,台灣約有70萬名輕度知能障礙者多數未被診斷,因應需求,不少醫療院所推出自費做「腦齡檢測」,但需定期篩檢才能達到預測效果。MRI檢測+ADNI指標 揪出輕度知能障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篤學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腦部會逐步萎縮,有一種為大多數人認可的腦齡檢測,是透過核磁造影(MRI),不需施打顯影劑,即可了解腦部結構與血管,分析腦部認知功能區域的構造,包含語言、情緒、記憶、運動等區域,與正常人相比是否提前萎縮,如果提前萎縮,經醫師判斷與評估,釐清是否有早期的輕度知能障礙。引發認知功能障礙的疾病,不是只有「阿茲海默症」,還包含中風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運動神經疾病「巴金森氏症」。據統計,失智症類型分布前三名,分別為阿茲海默症占57%、血管型失智症占23%、巴金森氏症引起的失智症占7%。葉篤學指出,透過MRI檢測,可以從腦部構造的變化和血管的狀況,推測是哪些類型的疾病引起認知功能障礙。目前阿茲海默症是引起認知功能障礙最大宗的疾病,65歲以上長者約6%到10%機率罹患此病,患者從症狀出現到被診斷安置,平均時間為5到7年,通常出現症狀時,多會被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常疏忽早期介入的機會。現行診斷方法,初步皆採取「量表」做認知功能檢查,如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簡易心智量表(MMSE)等,再加上MRI或正子攝影(PET)。葉篤學表示,最近則會採取阿茲海默症神經學影像研究倡議(ADNI)指標,包括結構、功能和分子腦部造影、生物流體生物標記、認知評估、遺傳數據和人口統計資訊。其中腦部MRI的變化是一項重要指標。健腦最有效方式 就是學習即使臨床診斷方式愈來愈精細,若不能及早就醫診斷,會讓後續投藥或控制效果有限。近年才會興起自費做MRI,監測腦齡的風潮。由於有個體的差異,如果想提早預知是否有進行性腦部萎縮,葉篤學說,或許可以從60歲就開始做腦齡檢測,每5年做一次,比對自己腦部變化,在腦部出現稍微萎縮的情況下,及早做「健腦」運動,降低演變為失智症的風險,通常腦齡比實際年齡高5歲,就是認知功能障礙的高危險群。坊間的健腦運動非常多,葉篤學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學習」,但學習方式不是只是人去上課,而是吸收後輸出,如學語言,吸收單字後要立刻會使用,或是讀完一本書後撰寫讀書心得,這些方式能大量活化腦區,維持腦齡不老化。除了有監測腦齡的意識外,預防更為重要,特別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據研究顯示,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未來失智風險是一般人的2到3倍;長期熬夜或生活作息不正常者,也是失智的高風險群,經動物實驗顯示,在進入深度睡眠,沉澱在腦部的類澱粉蛋白會被代謝清除,如果長期沒有排除,就會增加失智風險。葉篤學說,面對超高齡化社會,誰也沒辦法預料到失智症何時會找上門,而且失智症患者一旦失去認知功能,難以決定自身的照顧方式,失智家庭也因為家中有失智患者,大幅增加照顧負擔,民眾應該提高意識,面對失智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1 失智.大腦健康
挖鼻孔會提高失智風險?科學家說:不無可能!預防方法只有一招
挖鼻孔會提高失智風險?科學家說:不無可能。既然如此,最好改掉這既不雅觀又有健康風險的習慣。雖然這還不是定論,因為這方面的研究不多,不過,看過有關研究報告的專家認為,挖鼻孔是失智症的一大風險因素。為何挖鼻孔會提高失智風險?這背後的理論是:手指上的病菌會透過鼻孔,傳到腦部,引起發炎。時間一久,腦細胞因發炎而損壞,就會出現失智的徵兆。此外,挖鼻孔的時候,難免破壞鼻腔的內層,細菌就容易滲入血管,引發感染,導致發炎。上月發表在美國醫藥科學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上的文章說,挖鼻孔與失智的關連,還需進一步研究。作者引述了10項肯定有關連的研究,包括國家衛生研究院去年認可的一項,結論是「可能有關連。」只有勤洗手能防範文章也引述澳洲研研究團隊的報告,指出挖鼻孔多少和失智症有關,該報告還提出很簡單的防弊方法--勤洗手,說這簡單的一步就能降低挖鼻孔造成的風險,堪稱「預防失智的簡單步數。」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常見的失智症,美國65歲以上的人,估計有670萬深受其苦。失智症的確切病因,科學界還在研究,目前公認是腦細胞當中的澱粉樣蛋白沉積以及tau蛋白扭結,阻礙認知能力。造成腦細胞澱粉沉積物的病原體包括皰疹病毒、新冠病毒、肺炎細菌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這些病原體可能透過連結鼻腔和腦部的嗅覺神經傳到大腦底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感染這個嗅覺司令部。也有研究指出,腦部血管破損、結疤,阻礙血液的流通,引發沒人注意到的微中風,這也會影響人的認知能力。調查發現,美國幾乎每個人都挖鼻孔,平均每天挖鼻屎四次。(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9-10 養生.生活智慧王
蒜頭殺菌又抗癌!變綠色、藍色...發芽還能吃嗎?教你4方法剝蒜不沾滿手蒜味
蒜頭(garlic)含有大蒜素及鋅、硒、銅、鎂和鍺等諸多營養成份,具有提升免疫力與養生保健的雙重作用,被美國癌症醫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列為抗癌蔬果之一,更有人稱蒜頭是「抗癌之王」。蒜頭(大蒜)的10種功效蒜頭為蔥科蔬菜,和蔥、韭菜、洋蔥是近親,台灣產季多集中在3至4月,以雲林、彰化、臺南為主要產地,而雲林部分地區及宜蘭的產季為11-2月,經乾燥處理後可持續延長供應至11月。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資料顯示,每100公克的蒜頭含有熱量122卡、水分65.6克、膳食纖維4.2克、鉀423毫克、鎂20毫克、葉酸44.8微克等等營養成分。以下整理說明蒜頭功效與好處:抗菌:蒜頭含有無色、無味的蒜氨酸,經擠壓將其組織破壞或切碎接觸空氣後會產生大蒜素,是蒜頭臭味的來源,具有潔淨血液、殺菌及保健作用,被視為天然的抗生素。另外,營養師Emma說明,大蒜素具有優異的殺菌能力,對胃幽門螺旋桿菌有很好的清除效果,可幫助循環、預防血栓,不過煮熟後會減少大蒜素,抗發炎能力也會下降。增強免疫系統:2016年一項研究表明,蒜頭萃取物 (AGE) 可增強免疫系統,對於預防感冒、流感有幫助,因大蒜中的化合物可能具有抗病毒特性,除了增強免疫系統之外,還可能有助於防止病毒進入體內細胞或在細胞內複製。抗腫瘤、抗癌:台北榮總營養部營養師舒宜芳指出,蒜頭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強化身體解毒酵素的作用,並加強細胞的修補功能與免疫力,藉以抵抗癌症的侵犯,有助預防胃癌、大腸癌與喉癌等癌症,而其萃取物可降低癌細胞的增生能力,並調節免疫功能與發炎反應,甚至引發癌細胞的程式化死亡,可抑制攝護腺癌細胞與乳癌細胞株的增生。調節心血管功能:蒜頭含有的大蒜素為一種抗氧化劑,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能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而紅血球可將大蒜中的硫化物轉化為硫化氫,有助於擴張血管,進而達到調節血壓的作用,不過對於降血脂的功效尚需更多研究證實。降低化學性肝毒性:大蒜可保護肝細胞免於受到某些有毒物質的侵害,可以防止對乙醯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而大蒜萃取物可減少脂質過度氧化並增強抗氧化防禦系統。維持血糖穩定:大蒜含有楊梅素 (myketin),對於降血糖相當重要的一種植化素,而大蒜素可促進胰島素分泌,使細胞有效吸收並運用葡萄糖,以達到降血糖、穩定血糖濃度之作用。不過,國健署指出,目前動物性試驗方面已證實,黑蒜頭具有較佳的抗氧化能力,可減輕高血糖引起胰島素抗阻性,對預防糖尿病和其併發症有助益,但人體試驗尚無實證具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可能有助預防失智:大蒜含有抗氧化劑,可支持身體保護機制以防止氧化傷害,進而降低失智症等相關疾病的風險。目前動物研究表明,大蒜中的大蒜素也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不過尚需更多研究證實對人體有效。 改善骨骼健康:大蒜可能有助於減少導致骨質疏鬆症的氧化壓力,尤其是停經後女性。另外2018一項研究發現,連續12 週每天補充1克的大蒜,有助於減輕患有膝骨關節炎和肥胖/超重女性的疼痛。 清潔皮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指出,大蒜的抗菌特性和抗氧化劑可殺死引起痤瘡的細菌進而達到清潔皮膚之作用。不過,大蒜可能會導致皮膚灼燒感,建議諮詢醫師專業建議後再嘗試。 消滅香港腳黴菌:大蒜具有抗菌之作用,對於消滅黴菌也有影響,患有香港腳者可將腳浸泡於大蒜水中或將生大蒜塗抹在腳上,可能可以消滅引起香港腳患者搔癢的黴菌。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輕鬆剝蒜皮不沾滿手蒜味相較於進口蒜頭,台灣國產蒜之蒜梗直挺、實心,蒜仁尖細,蒜球外觀類似蓮霧,且辛辣風味優於進口蒜。蒜頭可謂各式料理最佳辛香料,不過每次備料時剝蒜總是讓手上沾滿蒜味怎麼辦?農糧署公開4種快速剝蒜小撇步,讓你輕鬆剝蒜皮也不會沾了滿手蒜味。.搖晃剝皮法:把乾燥的蒜頭裝進保鮮盒搖晃約20秒,利用摩擦力與撞擊力去皮。.刀背拍扁法:以刀背將蒜頭拍扁後,蒜衣與蒜頭就會自動分離,不過蒜頭無法保持原粒完整。.微波剝皮法:放入微波爐設定7~10秒,以熱力使蒜頭皮肉分離,要留意微波過久會使蒜頭變熟。.溫水剝皮法:浸泡在70~80度溫水10~15分鐘後,就能輕鬆將蒜皮撕下,但蒜頭泡水會使蒜味變淡。參考資料:農業兒童網、台灣癌症防治網、鮮享農YA - 農糧署、台灣癌症基金會、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Healthline、Cleveland Clinic 延伸閱讀:防癌聖品》這樣吃大蒜,能預防感冒、增強免疫力...但這種人吃了反傷身曾是台積電工程師、管理上千名員工...40歲就「肝硬化前期」!他靠「全身拍毒法」養出自癒力
-
2024-09-06 失智.大腦健康
愈早控制愈好!控管14個風險因子 逾半失智症可預防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及逆轉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失智症常設委員會」發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若針對14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進行控制或改善,可以預防或延緩將近一半的失智症發生。失智症14個風險因子「失智症常設委員會」在2020年提出12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分別為低教育、聽損、高血壓、吸菸、肥胖、憂鬱、缺少運動、糖尿病、喝酒過量、頭部外傷、空汙、社會隔絕等,今年則新增「視力損傷」和「低密度膽固醇升高」2個危險因子。有愈來愈多研究證據顯示,持續進行認知訓練、增強體能鍛鍊,並且戒菸、治療高血壓,維護心血管健康,可有助於降低失智症發生率。一份針對18至65歲者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便是教育程度低的人,若能持續積極參與認知活動,仍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聽損用助聽器 降低罹病研究也證實,聽損的人使用助聽器,可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戒菸、治療憂鬱症、改善空汙等,可使認知功能進步,都是降低失智症風險的方法。頭部外傷則在任何年齡層都是發生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戴安全帽、預防接觸性運動(如美式足球或拳擊等)時發生頭部傷害,都相當重要。新增的視力損傷危險因子,若視力喪失會增加47%失智症風險,或35%發生認知障礙風險。尤其白內障會增加17~2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增加34%失智症風險,但如果白內障患者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比沒接受開刀的病患下降29%失智風險,接受白內障手術的人失智風險跟沒有白內障的健康人並無顯著差異。LDL升高 失智機率增加至於低密度膽固醇(LDL)升高,是認知衰退、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英國研究指出,65歲以下的成年人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增加1mmol/L(38.7mg/dL),罹患各種失智症的風險增加8%;低密度膽固醇濃度在3mmol/L(約116.4mg/dL)以上,則失智症的風險增加33%。丹麥的世代研究顯示,飲食習慣不良者,也就是沒有遵守每周至少攝取三次各種蔬菜、水果、魚類,少喝含糖飲料、少吃香腸等醃燻或外食肉類,相對於有良好飲食習慣者,非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風險上升54%。但有服用降血脂藥的人,則失智風險不會增加。美國研究指出,提升高密度膽固醇(HDL),可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在一個36個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持續服用他汀類(statin)降血脂藥物,可減少20%發生各種原因失智症以及32%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然而,在一個專門分析隨機分配對照實驗研究(RCTs)期刊Cochrane的回顧文章,卻無法證實降血脂藥物有效降低失智症或認知退化風險的功能。控制危險因子 愈早愈好對於失智症風險的預防,開始的愈早愈好、持續愈久愈好,而降低風險的努力永遠不嫌早也不會太慢,只要有努力就會看到效果。這些危險因子的控制,即使對於原本就是失智症風險基因(例如ApoE e4)的帶原者,也會有減低失智風險的效果。總之,在失智症風險的控制與介入通常需要針對多面向、多個因子一起努力,才能夠真正做到預防或延緩失智症和認知退化。(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2 失智.大腦健康
國際失智症月防失智 國民阿嬤陳淑芳分享保健法門
「忘記了沒關係,讓我們陪著你!」台北市長蔣萬安及國民阿嬤陳淑芳於8月31日出席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微笑樂智號」胖卡車快閃活動,兩人化身失智友善天使,一起體驗健腦遊戲、寫下對失智症者的祝福,號召大家用友善行動守護失智症者。蔣萬安致詞時表示,每年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今年國際倡議主軸「Time to Act on Dementia,Time to Act on Alzheimers」,意即「為失智症行動的最佳時刻」,籲增加大眾對失智症的關注,並促進對失智症者及家屬之支持與友善包容。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每年運用創新手法向市民宣導,今年結合外型活潑的「微笑樂智號」胖卡車,穿梭在台北市人潮聚集地和結合台北市大型活動,透過有趣的活動分享失智症正確觀念。常動腦多運動 保持健康飲食活動當天蔣萬安及陳淑芳現場體驗健腦遊戲,動動腦測試反應力,蔣萬安談到平常公務繁忙,但仍會在工作之餘抽空運動,「多運動」也是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他很喜歡打籃球,用全身出汗來減壓。此外,也很注重日常的飲食,以魚類替代排骨、雞腿等油炸類主菜,少碰高熱量、油炸、甜、辣、冰等食物,晚上若須應酬也以蔬菜為主,盡量減少飯、麵、銀絲卷等澱粉類主食。今年85歲的國民阿嬤陳淑芳曾在電視劇「你好,我是誰」飾演失智症者,透過觀察揣摩失智症者的心境,播出後受到廣大回響。陳淑芳經常被稱讚記憶力好,她大方分享保健之道,閒暇時也經常與三五好友相約出遊,呼籲大家平時多從事喜歡的活動,與人多互動就是預防失智症的不二法門。認識失智警訊 掌握診斷時機蔣萬安表示,台北市已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也逐年增加,市府支持失智症家庭勇敢前行,持續跨局處、連結12行政區資源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建構支持性環境,也強化失智症照護及服務資源,邀請市民朋友一起認識失智症、同理失智症者,「友善臺北愛在一起」讓守護失智的力量無限放大。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建華說,及早認識失智症警訊徵兆,掌握及時就醫診斷的時機,例如:「記憶力減退而影響生活」、「判斷力變差或減弱」、「情緒和個性改變」等,當發現身邊家人、親友有相關徵兆,盡速至台北市11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神經內科或記憶門診就醫診斷。「微笑樂智號」宣導活動至9月底,相關訊息可至活動網頁(https://reurl.cc/RqaVL6)查詢。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微笑樂智號」胖卡車巡迴場次9/7 (六) 12:00-20:00臺北流行音樂中心9/8 (日) 14:00-20:00信義區 ATT 門口前 (松智路上)9/14 (六) 13:00-19:00內湖大潤發門口9/22 (日) 10:00-18:00大安森林公園兒童小舞台旁臺北市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4-08-06 失智.大腦健康
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症風險,取而代之多吃2類食物助維持大腦健康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愛吃加工紅肉會增加失智風險,但多吃堅果和豆類可以預防失智症。紅肉吃太多不但有害心血管健康,於7月31日在費城舉行的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至少吃四分之一份加工過的紅肉——如熱狗、午餐肉和培根,因加工肉類中的飽和脂肪和防腐劑影響,也可能導致失智風險。加工紅肉吃多恐增加失智症風險根據《Healthline》訪問精神科醫師Sham Singh指出,香腸和培根等食物含大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過量攝入飽和脂肪會導致膽固醇斑塊在動脈中積聚,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並損害流向大腦的血液,血流量的減少會阻礙氧氣和營養物質向腦細胞輸送,從而加速認知能力下降並增加患失智症的風險。紅肉不但與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更與全身的血管損傷和炎症有關,包括大腦。慢性炎症和血管功能障礙可能導致失智。紅肉經過高溫燒烤,無論燒烤、油炸,溫度越高、加溫時間越長,會形成大量的異環胺(HCA)及和多環芳烴(PAH)等致癌物。這兩類物質會破壞DNA而致癌,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這些化合物也會在體內誘導氧化應激和炎症,包括大腦,氧化應激會導致細胞損傷並加速衰老過程,這與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有關。而生活習慣的改變,則有可能逆轉對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失智的影響。堅果和豆類可以保持大腦健康另一方面,在堅果和豆類中發現的營養物質可以保護大腦健康,《Healthline》訪問營養師Varsha Khatri指出,用堅果和豆類代替加工紅肉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堅果和豆類中的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改善心臟和血管健康,更含有多酚等重要的營養素和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而健康的脂肪,如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維持大腦中健康的細胞膜。為了獲得多吃堅果和豆類的好處,Vashtri建議逐步在你的膳食中加入更多的這些食物,例如:.用豆子代替食譜中的紅肉.想吃零食時就吃吃堅果.加入更多植物性膳食預防失智,最晚40歲就要開始失智症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衛教資料指出,阿茲海默症早期最明顯的病徵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是一種慢性、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預防失智愈早開始愈好,最晚在40歲過後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以保持敏銳、警覺和專注,避免認知能力下降。林口長庚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曾受訪指出,可藉由運動、腦動、互動等「三動」延緩認知衰退,控制慢性病並穩定三高。劉秀枝建議可透過郊山健行、走路、遠離空污。飲食方面要多吃抗氧化類的食物。建議地中海飲食及麥得飲食,二種型態強調吃全穀類、堅果類、多蔬果及健康的油脂,都被證實能保護心血管健康。要特別注意,地中海飲食鼓勵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類,但不等於植物性飲食,其強調選擇魚類及海鮮。【參考資料】.《Healthline》Red Meat Raises Dementia Risk, but Nuts and Beans May Have a Protective Effect .台灣失智症協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2 失智.大腦健康
危險因子又增加!報告揭14項風險因素致近50%的失智症病例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估計,全球有超過5500萬人患有失智症,這一數字預計到2050年將幾乎增加3倍。不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從兒童時期開始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可以使患病人數減少近一半。在《刺胳針》(The Lancet)委員會近期發布關於失智症預防、干預和護理的報告中,委員會在其2020年報告的基礎上,將40歲後的高膽固醇及晚年的視力喪失列為新的風險因素,兩者導致約9%的失智症病例,其中7%為高膽固醇,2%為視力喪失。《刺胳針》委員會最初的報告於2017年發布,確立9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據估計這些因素導致1/3的失智症病例。2022年確立的12個危險因子包括教育程度較低、頭部受傷、缺乏身體活動、吸菸、過量飲酒、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聽力損失、憂鬱、空氣汙染和不頻繁的社交接觸,這些因素與約40%的失智症病例有關。2024年的最新報告則表明,解決包括高膽固醇和視力喪失在內的14個風險因素,可能有助於消除或推遲45%的失智症病例。【延伸閱讀:可改變的失智症風險中最有害 研究揭加速大腦老化3大危險因子】危險因子如何影響大腦功能?失智症是多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總稱,其特徵是影響記憶、語言、解決問題和其他思考能力喪失,嚴重程度足以干擾日常生活。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原因。儘管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這並不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然而,未參與該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老年精神醫學基金會主席Klaus Ebmeier教授提醒,「用於確定失智症原因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範圍是有限的。特別是,所描述的風險因素和失智症之間的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某些關聯可能只是部分因果關係」)。」未參與該研究的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臨床神經學教授Charles Marshall博士表示,「決定一個人是否患上失智症的大部分因素都超出了他們的控制範圍,我們應該小心,不要暗示失智症患者如果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避免失智症。」Marshall補充,「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當報告提到可以預防的失智症病例比例時,這是概念性的,並且基於觀察證據。我們確實沒有證據表明可以透過解決這些風險因素來預防失智症病例。我們迫切需要此類證據來指導衛生政策,以幫助預防某些失智症病例。」【資料來源】.Experts list 2 new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Cholesterol and eye health.Nearly half of dementia cases could be avoided or delayed by tackling 14 risk factors.Alzheimer's Association: What Is Dementia?.expert reaction to 2024 Lancet Commission report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