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運動飲料
共找到
137
筆 文章
-
-
2023-08-30 醫療.皮膚
夏天一直流汗很正常?小心「這4部位」多汗 身體恐已出問題
夏天是個容易流汗的季節,就算不動都會出汗。一般來說,流汗具有調節體溫、平衡電解質的作用,適當的出汗對於健康是有正面幫助的,但出汗過多可能就是身體出狀況。這次《優活建康網》整理流汗的相關問題,包括流汗原因、流汗好處、汗液味道重、多汗改善等,讓你這個夏天擺脫流汗困擾。為什麼會流汗? 夏天天氣熱,常常出門沒多久汗流浹背,你知道為什麼會流汗嗎?事實上,人體中主要有2種汗腺,第一種是分部在全身的小汗腺,主要是調節體溫、散熱,另一種則是與遺傳有關,分部在腋下、乳頭、陰部等的頂漿腺。 汗腺平時僅會分泌少量汗水,受到刺激時,汗腺才會大量分泌而出汗。當大腦下視丘與前扣帶皮質偵測到人體的體溫與情緒變化,會發出神經衝動至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刺激汗腺分泌汗液。流汗有哪些好處? 人體排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降溫,避免中暑。當體溫升高時,排汗就會增加,此時汗液的排出和蒸發可以幫助身體帶走熱量,因此能達到散熱的目的。流汗會加快身體代謝,有助於腸胃蠕動、改善消化;適量的汗水也有溼潤皮膚、軟化角質的功能;汗水中的抗菌肽能夠有效預防病毒、細菌、真菌的侵襲,達到預防感冒的目的。汗流很多正常嗎? 流汗具有調節體溫、平衡電解質的作用,適當的流汗對於健康是有正面幫助的。然而,若是過度流汗,除了可能造成脫水外,也會造成觀感上的不佳,像是頭髮塌陷、手心黏膩、飄出汗臭味⋯等負面影響。 流汗也可以看出身體警訊?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樓中亮於臉書粉絲頁指出,不同部位出汗代表身體的健康警訊,例如臉部出汗可能心肝火旺;鼻子多汗則是肺氣不足,民眾可經由對照,檢視身體哪些部分需要加強保養:.臉部多汗:可能會有長痘瘡、臉紅、心煩、失眠、食慾不佳等症狀,主因是「心肝火旺」;飲食上建議少吃辛辣、油炸的食物,並維持多喝水、作息正常的好習慣。 .鼻子多汗:可能是肺氣不足、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侵襲;平時應多吃能「補氣」的食物,如山藥、百合、花生、白果、雪梨、杏仁。 .胸口多汗:心氣虛、心陰虛導致濡養心神的作用不足,可能會有面色蒼白的症狀,飲食上可用燕麥代替一部份主食。 .腋下多汗:可能是氣虛或缺乏鈣、鋅等礦物質;平時可多吃山藥、花生、桂圓、香菇、堅果、蝦子、牡蠣等補氣的食物。流汗是為了排除熱量,但若是交感神經異常,在不熱或緊張的情況卻狂流汗,可能就是多汗症前兆,慢性病、焦慮症也有可能引發多汗症。若是少汗、多汗、汗黏、冒冷汗,或是汗液味道重時,也有可能內分泌出問題,異常流汗狀況都不利於健康,千萬別以為流汗就等於排毒。當民眾自覺出汗狀況異常,甚至已嚴重到影響生活,建議至胸腔外科、神經外科或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尋求治療評估。 汗流很多要補充什麼?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每天約流失2.5公升以上的水份,流汗時體內的鹽分、電解質也會隨之流失。我們都知道汗流很多要補充大量的水,那除了喝水外,要怎麼補充流失掉的電解質呢?事實上,除非每天進行長時間的激烈活動,一般民眾大量流汗,只要透過均衡飲食即可攝取運動時流失的電解質,不必刻意使用特定飲料或食品來補充。 市面上有很多飲品的廣告,讓民眾誤以為運動完就必須要補充電解質,甚至當作每日補充水分的來源,而且為了符合消費者口味,通常此類飲品會添加糖、人工香料,久而久之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若每日進行2~3小時之劇烈運動,身體大量流汗(超過2000毫升以上),此時補充白開水,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怎麼改善流汗? 雖然流汗是讓身體維持平衡的重要機制,但如果常常流汗,不但會覺得濕黏不舒服,也會造成觀感上的不佳,那要怎麼改善流汗呢?《優活建康網》整理以下方法,民眾可依身體狀況調整:.使用止汗劑 .選擇輕量、透氣材質的衣物 .使用抗菌皂來沐浴 .使用腋下襯墊及鞋墊 .避免辛辣的食物和酒精除了以上方式外,也能透過中醫調理。中醫處理汗流過多,會建議飲用「生脈飲」,中藥材只需黨參、麥門冬、五味子,黨參可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此外,若是擔心有汗臭味,也可喝養肝補氣茶、清熱降火茶、滋陰調和茶等3茶飲讓汗味退散,消除汗臭味。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動後喝運動飲料比喝水好? .衛生福利部-夏日運動防中暑 補充水分最重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炎夏狂冒手汗 中醫療法可改善【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256.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9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腳抽筋?2種情況最常見!醫師教如何正確預防半夜腳抽筋
你會睡覺一半突然小腿抽筋,或運動過程中抽筋而疼痛難耐嗎?根據國外研究,至少4成以上的成年人,都有過腳抽筋經驗,醫師表示,腳抽筋多屬於良性的,民眾可多拉筋讓小腿肌肉放鬆;也有部分疾病會引起腳抽筋,若抽筋頻率過高且合併其他症狀,建議就醫檢查。為什麼會腳抽筋?腳抽筋是某些疾病的前兆嗎?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於廷表示,腳抽筋是一種異常的肌肉收縮現象,醫學上稱之為肌肉痙孿,發生時神經會突然衝動,亦可能與體內調節電位差的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常見運動時發生腳抽筋及夜間睡覺時腳抽筋,大多是小腿腓腸痙孿,發作時肌肉緊繃、僵硬,產生疼痛感。根據國外研究,約40%以上的成年人皆有過腳抽筋經驗,潛在族群可能更多。林於廷指出,腳抽筋發生時間大多短暫,且可快速恢復,約8至9成皆是良性,民眾不必過度慌張。常引起腳抽筋的原因有哪些?腳抽筋原因,常見因姿勢不良引起,像長時間久坐、久站,或睡覺時棉被重量壓在腳上,腿呈現打平姿勢,小腿腓腸肌持續收縮,當肌肉維持某一姿勢過久,就容易引發痙孿。除了沒讓肌肉活動,過度運動、過度勞累也會引發腳抽筋。常見腳抽筋問題有小腿痙孿、不寧腿外,還有疾病問題所致,包括神經疾病如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如漸凍症等,周邊血管阻塞患者亦可能出現小腿抽筋,但會合併疼痛、皮發蒼白、走路跛行等症狀。此外,洗腎患者、懷孕婦女則因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容易引發腳抽筋。林於廷說,長期使用藥物也可能產生腳抽筋,包括支氣管擴張劑、利尿劑、血壓藥、化療藥、口服避孕藥等,如果抽筋情況嚴重,可和醫師討論是否調整藥物。腳抽筋如何治療?如何預防腳抽筋?腳抽筋發生如何治療?林於廷表示,腳抽筋如果可以自行緩解,或是拉筋後,數分鐘內可以快速消失,大多屬於良性小腿痙攣,在沒有合併慢性病或其他潛在疾病下,不必做抽血或影像學檢查。夏天民眾最怕熱傷害,包括熱中暑、熱衰竭,而熱痙孿就是小腿發生抽筋。林於廷說,在高熱環境下運動,因水分容易隨汗液排出,當體內的鹽分流失,造成體液鈉離子失衡,更容易引發腳抽筋,建議民眾從事戶外運動如馬拉松、球類運動等,要補充水分、鹽片及運動飲料,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坊間多稱避免抽筋可補鎂、鈣、鉀、維生素D等,不過,林於廷提醒,現代人飲食高油高鹽,較少出現鈉離子不足的問題,貿然補充過多鈉,恐引起高血壓,而腎功能不佳者亦不可多補充鉀,建議民眾可多補充水,有需要時可補充電解質、維生素B群,有助神經傳導,懷孕婦女可多補充鎂、鈣。預防夜間小腿抽筋 睡前重覆做拉筋動作若要預防夜間小腿抽筋,國外研究建議,可以採取拉筋10至20秒,中間休息1分鐘,重複做3至5次為一組,第一周每天做4組,後續每天做2組即可,可於傍晚與睡前做拉筋動作。林於廷表示,因小腿抽筋時腳踝會呈現往下壓,可採站姿或坐姿方式進行拉筋放鬆小腿。預防腳抽筋3動作1.站姿時,雙手可以扶牆壁,以弓箭步姿勢伸拉另一隻小腿。2.坐在床上或瑜伽墊上,用毛巾或棉被套住腳底板,往身體方向拉,讓小腿肌肉放鬆。3.不敢拉筋者,可用抖動腳的方式讓肌肉放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7 醫療.泌尿腎臟
蔬菜先燙再炒、奶製品別碰…延緩腎衰竭,4大飲食禁忌必知
腎臟是人體的過濾器。血液中的含氮廢棄物、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都會進入血液,流經腎臟時,腎臟除了過濾血中毒素,還會幫助調節血壓、電解質、合成維生素D幫助骨質鈣化等,但如果腎臟受損,使過濾功能逐漸下降時,即所謂「腎衰竭」。若要延緩腎衰竭的進展,應掌握四大飲食原則。1.少鹽少糖 監測血壓血糖腎臟對血壓與血糖相當敏感,血壓高或血糖過高,腎臟衰竭的進程會加快,因此,有血壓、血糖問題的人,應積極監測血壓及血糖,力求飲食清淡,減少鹽分、調味料攝取,含糖精緻食物要少吃。2.足夠蛋白質 但不能過量蛋白質會產生含氮廢棄物,是由腎臟排除,因此,若攝取過量蛋白質,會加速腎臟衰竭。根據慢性腎衰竭的病程不同,建議蛋白質攝取量可控制在每公斤體重約0.6-0.8克,其中最好一半以上是來自高生理價蛋白質。例如:林先生60公斤,患慢性腎衰竭第三期,建議一日蛋白質攝取量應控制在36克。所謂高生理價蛋白質,是指含有人體必需胺基酸,吸收利用率佳的食物,如黃、黑豆製品(豆腐、豆干、豆漿、毛豆等)、動物性肉類,以及奶類、蛋類等。減少攝取品質不佳的蛋白質食物,如麵筋、麵腸、烤麩,以及各種堅果、豆類。3.注意磷攝取 避免奶製品腎衰竭的病人,因為腎臟過濾能力下降,吃進高磷的食物,可能會堆積在血中,造成高血磷症,出現皮膚搔癢、骨骼與血管方面問題。研究發現,若能將血磷維持在正常值的下限,有助延緩腎功能喪失的速度。日常飲食的高磷食物,如各式奶類、乾豆、全榖、內臟、加工製品,特別是奶類及其製品,不僅磷含量高,且吸收率非常高,因此,慢性腎衰竭病人應避免攝食牛奶、羊奶、奶粉,以及各種由奶類製成的加工品。4.防血鉀過高 蔬菜燙再炒慢性腎衰竭病患一旦發生尿液減少(每日少於1000cc),易血鉀過高,出現惡心、肌肉無力、手腳麻木、腹瀉、不規則心跳等症狀,若血液檢查發現鉀離子過高時,需依醫師或營養師建議,限制飲食中鉀離子攝取。高鉀食物來源,如肉汁、濃縮湯汁、運動飲料、雞精、各種果汁等;蔬菜則建議先汆燙,濾掉水分再炒過,可去掉大部分的鉀離子。【延伸閱讀】疾病百科/慢性腎臟病(慢腎)【延伸閱讀】:元氣網洗腎策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1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小腿抽筋?可以吃什麼?一次搞懂5種小腿抽筋警訊,12招緩解及預防
許多人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據統計,臺灣50歲以上的長者,有一半以上都曾發生過小腿抽筋。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尤其在半夜睡覺突然間感覺小腿肌肉緊縮、痙攣且疼痛,雖然抽筋只持續幾分鐘但是抽筋過後的肌肉不適和觸痛感,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影響睡眠。但你知道嗎?小腿抽筋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究竟小腿抽筋代表著什麼身體警訊?小腿抽筋可以看哪一科?小腿抽筋如何緩解及預防?本篇一次搞懂。小腿抽筋8種常見原因小腿抽筋是什麼原因?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指出,腿部抽筋是指小腿運動神經單位過度活動,而造成肌肉能量(ATP)消耗,使細胞累積過多鈣離子,導致肌肉無法放鬆而不自主收縮且疼痛,較常發生在小腿後側最外層的腓腸肌以及小腿後側第二層的比目魚肌。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一半的人曾有夜間小腿抽筋的經驗,且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可能與服用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的藥物有關。此外,女性發生小腿抽筋的機率為男性的1.5倍,約有五成以上的孕婦在懷孕後期三個月,都曾經發生過小腿抽筋。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表示,小腿抽筋常見原因有以下8種:1.夜間性循常性抽筋為最常發生的抽筋種類,目前確切機轉仍不明。一般認為睡覺時,因小腿長時間放在床上,造成足部不對等地持續做屈曲動作,引起疼痛性抽筋。2.姿勢不正確或腿部肌肉的結構問題,例如:久坐時腿姿不當或扁平足等。3.身體代謝性問題,包括體液流失、電解質不平衡。如:過度流汗,但未適當補充水份和鹽份、利尿劑使用不當、洗腎時過度脫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4.腿部肌肉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由於夜間休息時,肌肉沒有放鬆完全,加上乳酸等代謝產物沒有及時排除,也可能引起小腿抽筋。5.血液循環不良。如:環境溫度偏低,使血管收縮,影響血流循環而導致抽筋。6.藥物引起。如:鈣離子阻斷劑和Beta 乙型致效劑等藥物。7.下運動神經元疾病,例如:周邊神經損傷、神經根壓迫、巴金森氏症、恢復期小兒麻痺症等疾病。8.低血鈣、低血鉀、低血鎂,呼吸鹼中毒等造成肌肉強直,經常伴隨感覺異常,且好發於臉部、足部與腕部。運動後,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加上乳酸堆積,若沒有適當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小腿抽筋警訊可能與5種疾病有關根據2017年美國哈佛醫學院、亞利桑那大學共同研究指出,發現夜間腿抽筋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呼吸系統問題有高度相關,且抽筋次數越多,得到這5種疾病的機率就越高,若一個月夜間腿抽筋次數超過3次以上就要提高警覺。1.心臟病等相關疾病:當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剝離、堵塞,有可能造成下肢的動脈栓塞。高血壓、靜脈曲張、水腫、心臟衰竭和心絞痛都有可能造成下肢頻繁抽筋。2.糖尿病:由於高血糖會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導致神經不正常放電、收縮,繼而引起小腿抽筋疼痛。服藥控制後,若藥物用量不當,也可能產生低血糖,造成因缺乏營養而產生的肌肉收縮。3.憂鬱症半夜腿抽筋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對於憂鬱疾病患者,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憂鬱症也可能因自律神經失調,使腿更容易抽筋。4.關節炎由於發生抽筋時,腳會往上縮,可能造成腳踝和膝蓋等關節磨損;然而,關節損壞也可能傷及神經,引起抽筋和疼痛。5.呼吸系統問題研究中也提到,頻繁抽筋的人可能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由於呼吸中止,身體的自然反應以抽蓄來打斷睡眠。小腿抽筋緩解6方法小腿抽筋緩解方式依成因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小腿抽筋可用以下6種方法舒緩:1.電解質不平衡:可經由飲食補充足夠水分及礦物質,讓體內電解質恢復平衡。2.肌肉使用過度:做靜態伸展拉筋運動舒緩頻繁使用的肌肉,多休息或以按摩、熱敷放鬆肌肉。3.血液循環不良:睡前以溫熱水泡腳、小腿按摩,睡覺注意足部保暖。4.藥物影響:使用藥物而導致抽筋,可與醫師討論來調整藥物。5.穴道按壓:發生抽筋時,可按壓位於小腿後側正中、用力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呈現人字紋處的「承山」穴位。6.自律神經失調: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小腿抽筋,日本醫師筒井重行建議可做「嘴巴開合操」來改善。預防小腿抽筋6方法想要預防小腿抽筋,則可採用以下6種方式:1.被子不要蓋太重,以免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2.喜歡趴睡者,建議將腳伸出床墊外,或用墊子、枕頭放在腳底位置,使腳揚向腳背方向。3.睡前預防性的體操:面向牆壁距離約一米,腳不離地且身體貼向牆壁, 維持十秒鐘,回復站立的姿勢,休息五秒鐘後,再重覆上述動作數次。4.使用藥物:經醫師診斷評估開立,使用肌肉鬆弛劑、quinidine sulfate等。5.穴道按壓:按壓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陽陵泉」,為筋會穴,主治筋病。6.熱敷泡腳:熱敷經常抽筋部位,或以約40度溫熱水泡腳。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晚上睡前以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小腿抽筋看哪一科若經上述方式緩解及預防,還是沒有改善小腿抽筋情況,可至家醫科或神經科就醫,找出病因。若為疾病引起的小腿抽筋,應盡速治療。小腿抽筋吃什麼預防或改善小腿抽筋,主要還是依成因而用不同方式處理。若是缺鈣、缺鎂、缺鉀或缺鈉而引起抽筋,可透過日常飲食來補充。.鈣:黑芝麻、小魚乾、乳酪、髮菜、杏仁果、紫菜、黑豆、牡蠣、牛奶、地瓜葉、海帶等。.鉀:雞肉、豬肉、牛奶、空心菜、菠菜、莧菜、木瓜、香瓜、芭樂等。.鎂: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鯖魚、菠菜、豆腐、糙米、酪梨、香蕉等。 缺鈉情況常見於運動員,因大量運動後造成體液流失,若只補充水分會稀釋體內的鈉含量,造成低血鈉。可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或電解質補充液。參考資料Nocturnal leg cramp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s, sleep disturbance symptom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淺談腿部抽筋時常半夜腳抽筋,小心背後大問題晚上腿抽筋延伸閱讀:.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避免運動到一半小腿抽筋 醫師教你事前熱身外的小撇步.腳抽筋是在長高?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焦點.健康知識+
天氣炎熱多喝水竟也會「水中毒」?醫師解析如何知道身體缺水?運動前中後補水的原則有哪些?
【本文重點】:夏天運動時缺水易導致中暑,但短時間大量飲水會導致低血鈉中毒,也就是水中毒。專家建議運動前、中、後都要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也要注意尿液顏色是否過深,過深表示嚴重缺水。此外,運動時應監測流汗量,超過體重的2%,此時缺水會明顯影響運動表現並增加中暑風險。運動超過一小時需補充含有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和電解質的運動飲料。在戶外運動時,要注意適當的飲水量和避免飲用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美國傳出一名10歲男童由於天氣炎熱,在一小時內連續喝了6瓶水,將近3公升的水量,事後卻出現中毒現象昏迷,甚至差點因此喪命。夏天運動時水分不足易致中暑,但短時間飲用大量水分又有可能引起低血鈉昏迷,即俗稱的水中毒。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建議,運動前中後都要補水,勿等到口渴才喝水,更別讓若尿液顏色變得像蘋果汁,表示已嚴重缺水。如何知道身體缺水?【貼心提醒】身體需要補水的4大徵兆:•口渴時表示身體已缺水達體重的1-2%,運動時勿等到口渴時才喝水。•尿液顏色顏色愈深,愈表示缺水嚴重•正常尿液顏色類似檸檬汁,若顏色像蘋果汁,表示已缺水•尿液比重 > 1.020,表示已缺水如何避免運動時因為水分攝取不足而中暑?朱柏齡提醒,運動前、中、後監測身體水分狀況,可在運動時避免中暑風險。缺水和運動量、環境溫溼度、運動時飲水量及流汗量有關,當缺水量大於體重2%時,將明顯影響運動表現及增加中暑風險。如何計算運動時的流汗量?運動時流汗量因個人體質、是否受過訓練、運動量、運動時穿戴裝備及環境溫溼度而異。單位時間流汗量 =「(運動前體重 – 運動後體重) + 運動中飲水量 – 運動時尿量」/運動時間(小時)市售的運動飲料,是否可補充汗水的流失?何時喝運動飲料較健康?朱柏齡解釋,首先要了解汗水成分的含鈉量約30-65mmol/L,正常血液含鈉量為135 mmol/L,汗水含鈉量會因每個人熱適應狀況不同而有差異。當運動超過一小時,需補充含有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以補充能量及汗水中電解質的流失。汗水含有重要的電解質鈉及鉀,大量流汗若只補充水分,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其次,市售運動飲料鈉含量約為20 mmol/L,約為汗水的1/3-2/3,若烈日下劇烈運動大量流汗時,飲用運動飲料比單單飲用白開水,比較不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但如果流汗量不大時,則喝水或運動飲料則無多大差別,因為人體腎臟可自動調整尿液電解質含量,避免電解質的不平衡。【貼心提醒】戶外運動時飲水注意事項: •運動前1小時飲水 400 - 600 ml(分2次,每次200- 300 ml)•運動中每15分鐘飲水 200–300 ml,並根據天氣、運動量及流汗量調整•運動超過1小時需補充含低濃度碳水化合物及電解質的運動飲料•運動前後量體重,運動後體重減輕量就是缺水量,須補足。•避免飲用含高糖分、咖啡因或酒精成分的飲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2 名人.好食課
中暑該怎麼辦?詳解如何預防中暑及中暑後吃什麼和喝什麼緩解
天氣越來越熱,走在路上不到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小心已踏入熱傷害陷阱!不少媽媽也開始擔心孩子在外活動會不會發生中暑,到底飲食上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預防熱傷害?營養師貼心整理預防中暑及中暑後的飲食注意事項,讓你不要越吃越糟!問題一》什麼是熱傷害及中暑?整理一》「中暑」是熱傷害的一種人類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依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人在高溫環境下,體內體溫節異常,就可能出現熱傷害,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整理二》中暑是體溫異常升高所引起症狀的通稱中暑是指由於身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無法有效散熱而引起的一種症狀。當我們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時,我們的身體會開始出汗以維持體溫平衡。通過汗液蒸發,我們的身體可以散熱。然而,當熱量產生得過快或身體無法有效散熱時,體溫升高就會導致中暑的發生。整理三》中暑的危險因子1. 高溫環境: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是中暑的主要危險因素。2. 高濕度:高濕度會增加身體散熱的困難,因為汗液蒸發變得困難。3. 高強度體力活動:劇烈運動或重度體力勞動會使身體產生更多熱量,增加中暑的可能性。4. 體重過重或肥胖:肥胖會增加身體對熱量的負擔,因為脂肪組織會隔絕熱量的散發。5. 年齡和健康狀況:年長者和幼兒對於高溫環境更加敏感,因為他們的身體無法有效地調節體溫。同樣,患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統問題的人,也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危害。6.藥物和酒精的使用:某些藥物和酒精可能影響身體的水分平衡和散熱能力,增加中暑的風險。問題二》中暑有什麼症狀?1. 頭痛和眩暈:劇烈的頭痛和頭暈,可能是由於體溫升高和腦部受熱的影響。2. 噁心和嘔吐3. 肌肉抽筋4. 疲勞和虛弱5. 心悸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並呼吸急促,這是身體試圖降低體溫的一種反應。6. 脫水:可能感到口渴、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無彈性,嚴重時會導致器官衰竭。7. 意識模糊: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受熱影響,嚴重者甚至會有意識模糊、昏迷的狀態。問題三》預防中暑、中暑後該吃什麼?喝什麼?秘訣一》預防中暑兩大飲食要點:鉀、水補充鉀離子能預防中暑鉀可幫助身體排鈉,順便也一起幫助利尿排汗,達到散熱的功效。目前台灣並未訂定鉀建議攝取量,但以美國19歲以上成人建議攝取量(男性3400 mg、女性2600 mg)來看國人普遍攝取不足,建議可多吃高鉀食材,如莧菜、空心菜、奇異果、香蕉等。註:腎臟病患者若有需要限鉀,需聽從醫生或營養師只是進行飲食上控制攝取足夠水分能預防中暑補充水分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排汗降溫,建議每日需喝足1,500 c.c水,可事實喝冷開水幫助降溫,但切勿一次大口飲水,建議分次小口喝,以避免電解質不平衡。秘訣二》中暑後的保護力:腸道健康是關鍵稀飯熱中暑可能會造成身體組織缺血,腸道黏膜受損及通透性增加,從而導致腸道菌進入到體內而發生敗血症,因此中暑後可以補充適當的碳水化合物,如稀飯、葡萄糖液等,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康,以增加人體於中暑後的保護力。但營養師也提醒,高劑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凝膠、能量棒、高滲透壓飲料,可能導致腹瀉加重脫水情形!補充液體少量分次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飲品有助降溫及防脫水!但也切記勿一次大量補水,以免增加生理壓力,導致中暑情形加重。多吃蔬果蔬果中富含的抗氧化劑(槲皮素/薑黃素/維生素C)有助於防止細胞損傷,並有助於身體抗發炎,而其中黑醋栗的萃取物便有發現可維持熱中暑後的腸道通透性。麩醯胺酸嚴重時可補充麩醯胺酸有助於增加熱休克蛋白(熱休克蛋白減少為中暑原因)及維護腸黏膜健康。秘訣三》中暑後的NG食品,恐加重症狀咖啡因咖啡因容易增加身體水分流失造成脫水發生。薄荷醇薄荷醇雖然能使人有涼爽感,但也可能因此造成人對於熱的感覺誤判,而增加中暑風險。問題四》孩童該怎麼預防中暑?原則一》適時補充水分為了防止脫水情形發生,建議孩童每日喝足1500 c.c水分,如果於戶外活動,每15-20分鐘就定期喝半杯至一杯的水量。切勿大口灌水,應分次慢慢喝,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原則二》補充電解質流汗除了喝水以外,也注意適度補充電解質,可於運動後喝一杯0.1-0.2%的鹽水(約是於240 mL中添加0.2-0.5克鹽),或是選擇運動飲料(每100 mL含40-60 毫克鈉),也可適度吃一點鹽糖來補充鹽分。切記不要讓孩童猛灌運動飲料,也不應以運動飲料代替水來喝,以免鹽份及糖份攝取過多!原則三》三餐正常吃三餐正常吃,餐食可以同時提供水分及電解質,日本調查發現,跳過早餐的孩童有較高的中暑機會,建議三餐仍要正常吃勿跳餐,尤其是早上或午休後即有運動課的時候。原則四》每日五蔬果蔬果中富含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可幫助對抗自由基生成,減少體內發炎,預防中暑發生!注意: 如果孩童已有中暑現象,應立即將其移動到陰涼處,並用濕毛巾或灑水降溫,減去多餘衣物,等到有些意識時適度補水,如果孩童意識不清,應立即就醫結語》本篇專欄整理了預防中暑及中暑後飲食的注意事項。當然,仍有許多消暑的食物,但最重要的原則依然是要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均衡吃三餐和每日攝取五蔬果等。總之,在炎熱的夏天,保護自己和孩子免受中暑的傷害是我們的責任。謹記這些飲食上的注意事項,讓我們遠離中暑的危險,享受健康舒適的夏日!【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中暑怎麼辦?症狀、預防、喝什麼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2 醫療.牙科
牙醫點名「6種食物」吃了沒馬上漱口、刷牙超容易蛀牙!番茄、咖啡都中
蛀牙一痛起來就要人命!然而,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吃了容易蛀牙,但這些食物不是一點都不能碰,只是吃完建議馬上漱口或刷牙,以免增加蛀牙風險! 怕蛀牙上身 這6類食物少吃為妙中山醫學大學附屬醫院劉馥萱牙醫師在《長輩好朋友 劉馥萱牙醫師 台中南區假牙推薦 根管治療專業》分享,怕蛀牙最好少碰哪些食物:1、水果乾:水果乾通常會黏牙,又因製作過程中加入大量糖分,因而成為蛀牙幫兇! 2、汽水:汽水或運動飲料等酸性食物,如果常吃等於牙齒一直浸泡在酸性物質中,建議一次喝完且馬上漱口。 3、酒精:酒精會影響唾液分泌,因此容易造成蛀牙。 4、酸性食物:如番茄、柑橘類酸性水果,除了有酸性,也有不少糖分,大量食用容易造成蛀牙。 5、澱粉類食品:如洋芋片等高澱粉零食,容易卡在牙縫,進而成為細菌溫床。 6、咖啡:咖啡是酸性飲料,長期飲用容易傷害琺瑯質,也容易讓牙齒表面附著更多食物殘渣。 【延伸閱讀】·多數人都在做的「2潔牙動作」錯了! 把泡沫漱光光秒中 ·食物常卡牙縫恐是蛀牙了!醫揭「蛀牙3大徵兆」 只刷牙根本不乾淨
-
2023-07-06 養生.聰明飲食
尿尿呈透明色最好?你可能喝過頭!從尿液顏色判斷喝水夠不夠
【本文重點】夏天很熱,許多人缺乏水分,可能導致中暑或熱衰竭。營養師建議,每天喝水量應該是體重乘以30㏄,但統計顯示只有2成的人達標。喝水可以幫助身體代謝老廢物質,但要注意補水速度不能太快,每小時最多喝600㏄。喝咖啡或茶也要補充水分,每喝一杯300㏄的咖啡或茶,就得增加600㏄的水分補充。沒有運動的人一天不宜喝超過5公升的水。特殊人群如腎臟病、心臟病或青光眼患者需要注意補水。每天應該分6次喝水,睡前一小時內不要喝太多水,以避免夜間尿意中斷睡眠。--by ChatGPT炎炎夏日,國人普遍有水分補充不足的狀況,不僅影響身體代謝老廢物質的效率,也可能引發中暑或熱衰竭。營養師表示,每人每天的最佳飲水量應為「體重乘以30㏄」,例如50公斤的人,一天至少要喝水1500㏄。不過,根據統計,只有2成的人有達標。也有不少人喝水但身體卻抓不住水分,頻跑廁所,因此喝水速度更得注意。喝水能幫助人體新陳代謝,透過汗水、尿液等方式將體內老廢物質排出體外。根據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統計資料顯示,每天有喝到最佳飲水量的人僅2成,其餘8成的人都沒有攝取足量的水分。一小時最多可喝600cc美兆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王筱婷表示,人體70%由水組成,身體許多生理反應都需要水分參與,運動、天氣熱流汗,即透過水分,幫助身體維持體溫,是生理恆定機制,缺水時,大腦專注力也受影響;日常飲食中的維生素、水溶性纖維也得有足夠的水,才能讓身體吸收消化。王筱婷指出,補充水分速度不能過快,若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水分,身體保水能力有限,會將無法有效利用的水分當成尿液排出,身體每20分鐘可以代謝200㏄的水分,因此最多一小時內可以喝下600㏄的水。喝300cc咖啡或茶要補水現代許多人一天都要喝上一杯咖啡,下午茶再點一杯手搖茶飲。王筱婷提醒,咖啡、茶都會利尿,一天中每喝一杯300㏄的咖啡或茶類,就得增加600㏄水分的補充。此外,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也要注意,運動飲料含鈉量高要謹慎攝取,鈉會讓體內滲透壓失衡,造成水腫,電解質會影響腎臟過濾負擔,若沒有運動流失電解質,喝水仍是補充水分的最佳選擇。沒運動每天別喝逾5公升但水也不是喝愈多愈好,必須注意每日水的攝取量。一般建議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每天不宜攝取超過5000㏄的水分,包含蔬菜、水果等餐食內的水分。該如何判斷補水是否足夠?王筱婷表示,可簡單從尿液顏色來判別,健康的尿液顏色為淡黃色,若排出的尿液呈現透明色,就代表短時間內的水分攝取過多,必須再分配水分補充的頻率。特殊族群補充水分更應該留意,不可多喝也不可少喝。王筱婷指出,腎臟病、心臟病患者,喝水會增加體液,心臟是體內的「幫浦」,若不夠力,腎臟又要不斷濾水,反而會造成負擔;青光眼患者若攝取太多水分,則易導致眼壓升高,因此若有相關疾病,都得遵從醫囑來補充水分。但哺乳期的媽媽,需要泌乳提供給嬰兒,則適合多補充水分。王筱婷建議,喝水的頻率,應從每天睡醒開始計算,最好分6次來喝,每隔2小時補充600㏄到1000㏄;吃飯前30分鐘不宜喝太多水,由於水分會稀釋胃酸,可能造成消化不良,若要喝水最好不超過一個紙杯。王筱婷說,睡前的水分則要注意,睡前口渴喝一、兩口無妨,但睡前一小時內,盡量不攝取大量水分,以避免夜間尿意中斷睡眠。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7 名人.好食課
運動中可以喝冰水嗎?運動一定要喝運動飲料?詳解運動時該怎麼補水
運動後最重要的就是補充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但你知道其實運動前跟運動中也需要補水嗎?若運動期間水喝不夠,可是會引發脫水呢!究竟運動前、中、後分別要喝多少水呢?有一定要喝運動飲料嗎?問題一》為什麼運動前、中、後都要補水?整理一》運動前補充水分能預防脫水運動前補水可以確保你在開始運動之前就處於足夠水合狀態,避免在運動過程中迅速脫水,這有助於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和適當的血液循環,也能維持運動強度與狀態。整理二》運動中補充水分能提升運動表現水分的補充可以增加身體的血容量,改善心臟功能和血液循環,從而提高運動表現和耐力,充足的水分還可以減輕肌肉疲勞和痙攣的風險。整理三》運動後補水,恢復身體正常代謝運動時,身體會流汗以調節體溫。汗水中含有水分和電解質,包括鈉、鉀和氯等。這些物質的流失導致身體水分不足,需要進行補充。若沒有適量補充,特別是劇烈運動或長時間運動,身體容易出現脫水的情況。脫水會導致身體失去水分,進而影響體溫調節、血液循環和心臟功能,甚至有致命風險。問題二》運動前、中、後要怎麼補充水分?方法一》運動前的補充水分量於運動前30分鐘補充300-500毫升水分,讓身體處於水分平衡狀態下再開始運動。方法二》運動中的補充水分量運動期間每過20分鐘補充100-200毫升水分,以防止運動中脫水。方法三》運動後的補充水分量運動後,補充流失體重的1.25-1.5倍(公升水/公斤體重,即減少幾公斤就喝幾公升的水),或根據流汗狀況再額外補充。問題三》運動一定要喝運動飲料嗎?破解一》取決於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對於較輕度和短時間的運動(例如:輕度散步或瑜伽),通常只需要補充水分即可滿足身體需求。然而,對於長時間(大於1小時)、高強度的運動(例如:長跑、單車比賽或高強度訓練),運動飲料可能更為適合,因為它們可以提供能量和電解質的補充。破解二》運動飲料的補充量?多久補充一次?若要補充運動飲料,以男生600毫升/女生400毫升為原則,每15-20分鐘補充一次。問題四》運動可以喝冰水嗎?常聽人家說運動喝冰水很傷身?其實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這個說法,相反地,運動喝冰水可是有不少好處!以下一一告訴你!好處一》避免體內溫度過高喝冰水可以快速降低口腔和食道的溫度,從而幫助降低整體體溫,提供涼爽感受,避免體內溫度升高,造成身體「當機」。好處二》提升運動耐力喝冰水可以更迅速地補充水分,因為冰水在口腔和消化系統中的吸收速度通常比室溫水更快。這有助於迅速恢復身體的水分平衡、幫助身體冷卻,減輕過熱疲勞。好處三》降低心臟負擔冰水有助於降低心率,減少心肌收縮次數。好處四》增加補水意願冰水適口性佳,可增加補水次數。若會擔心不適或嗆到,可以這麼先提前退冰或放慢喝水速度,同時少量多次的補充。若為心臟或腦血管疾病患者,切記不可一次大量飲用冰水,需分多次適量補充呦!結語》運動前、中、後都需要補充水分,以確保身體處於適當的水合狀態。在選擇補充飲品時,運動飲料可以在長時間或高強度運動中提供能量和電解質的補充,而冰水在運動也中有一些好處,例如:降低體溫和心臟負擔。然而,對於冰水的適應性和個人舒適度,每個人有所不同,應根據個人情況做出適當的選擇。無論如何,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入對於運動的健康和效果非常重要【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分享⟫慢跑、重訓後,水分、冰水、運動飲料補充量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9 醫療.泌尿腎臟
腎臟病進入洗腎為什麼要限水?分享7招水分控制技巧!
腎臟病進入洗腎時,病人因為腎功能已經顯著下降,無法正常代謝水份,因此必須透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來幫忙排出體內廢物和多餘的水分。相比正常人,洗腎病人需要限制喝水量,並不是只有飲用水,而是包含任何有水的食物,否則會影響到洗腎的品質與安全。水喝多不是對身體越好嗎?洗腎病人為什麼要限制喝水? 健康成人一天約有1000~2000cc的尿量,洗腎病人因腎臟代謝問題而導致尿量減少,甚至會出現無尿的情況,所以攝取過多的水量,不但無助於病情,還會造成身體負擔,因此必須要限制飲用水量。洗腎病人如果喝太多水,卻無法排出,會讓體內的水份增加,洗腎過程容易影響到血壓,造成心臟負擔,產生心肺問題。同時限制喝水也能避免洗腎時發生低血壓、抽筋、嘔心、頭痛等不舒服症狀,可以較為舒適的完成洗腎。 洗腎病人限制的喝水量不是只有飲用水,而是包含任何有水的食物,例如:稀飯、湯、飲料等,甚至包含新鮮蔬果和果凍中的水分都要留心;因此,洗腎病人一定要注意含水量高的蔬果,包括:西瓜、柑橘、番茄、芒果、葡萄和萵苣類蔬菜等。所以,洗腎病人都不能喝水嗎?如何知道水分攝取已過量?洗腎病人可以喝水,但必須嚴格控制水分的攝取,腎友判斷水份攝取量是否過多的準則:注意自己洗腎前後的體重數值。兩次洗腎間的體重增加率不可超過5%,例如:洗腎完體重100公斤,在下次洗腎前體重就不可以超過105公斤。只要把握此原則,就可避免攝取過多的水分。另外,也可以根據尿量,規劃一下水分攝取量:●無尿的洗腎病人:每日約控制500c的水量。 ●有尿的洗腎病人:前日尿量增加500~800cc水量 。喝怎樣的水對洗腎病人有差嗎?哪種水比較好?因為腎臟過濾的代謝機能異常,所以洗腎病患更要注意飲用水的種類,避免加重腎臟負擔。首先,最好喝煮沸過的白開水。其次,避免喝富含礦物質的各類型的飲用水,包含:礦泉水、滲透水、離子水和山泉水,對於洗腎病人的負擔較重。最後,市售電解水含有高鉀離子、運動飲料富含電解質且加太多糖分,都不適合洗腎病人飲用。「控水」有哪些技巧?7妙方協助洗腎病人控水1.將一日可喝的水使用有刻度的容器裝好,平均分配使用,避免飲用過多。2.避免吃太鹹、太辣的食物,容易易口渴,無法控制水份的攝取。 3.每天適量運動,簡單的散步就可,促進排汗,避免體重過重。4.將服藥時間集中,減少喝下過多的水量。5.口渴時可用棉棒濕潤嘴唇或以冰水漱口,重覆幾次可以解口渴或口乾的現象,或將將部份飲水製成冰塊,渴時含在嘴裡。6.口渴時,不宜大口快速喝水,少量多次徐徐飲水。7.減少喝其他飲品和吃富含水分的蔬果。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3-05-19 養生.聰明飲食
超商5隱藏地雷「不鹹卻高鈉」飲料!醫:睡前狂喝早上必水腫
不少人都知道若宵夜吃了泡麵、鹹酥雞等重鹹食物,隔天早上會大水腫,泌尿科醫師戴定恩提醒,生活中充滿陷阱,超商有五種「不鹹卻高鈉」的地雷飲料,並警告睡前千萬別喝,容易造成身體負擔。泌尿科醫師戴定恩在臉書粉專「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發文,常聽到不要吃太鹹,主因就是重鹹的食物鈉含量高,鈉含量一高就會造成身體很多負擔,但飲食生活充滿陷阱,有五種市售飲料雖然不鹹,卻也是高鈉含量的隱藏地雷,分別是「運動飲料、果菜汁、酸梅湯、楊桃汁、巧克力飲品」,他也驚呼,「連我吃麻辣鍋最愛配的酸梅湯都上榜,所以泌尿科醫生都在呼籲~還是喝水最好啦」,他也提醒有些飲料,例如:自己打的果汁,本身沒有高納問題,下次去超商買飲料前先想一下要不要喝別的!戴定恩醫師和李秉勳醫師也列出「高納飲料風險」,鈉含量超標會造成身體的影響:增加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風險、引發水腫、刺激食慾,吃進過多熱量、引發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提升失智的機率、骨密度流失,特別是更年期女性髖骨密度的流失。國建署建議,成人每日納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也就是鹽6克,戴定恩醫師提供低納小技巧,多喝水代謝體內的納,少喝加工飲料、少喝湯,尤其是火鍋的湯、減少醬料使用。延伸閱讀:.1天胖3公斤可能嗎?高敏敏曝「體重起伏8原因」.他每天大吃1食物「尿尿超多泡泡 」罹糖尿病!醫一查:失控了.大人小孩都愛,高鈉來源食物第一名是它!營養師建議吃3水果補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7 醫療.消化系統
拉肚子只能吃稀飯、喝運動飲料嗎?消化內科醫師破解腹瀉「7大迷思」
每個人生活中多少都有拉肚子的經驗,也就是「腹瀉(diarrhea)」。不論是吃壞肚子跑廁所,或是緊張、焦慮導致的腹瀉。甚至連最近兩年在全世界造成大流行的新冠病毒,也可能會讓患者腹瀉。關於腹瀉,我們都不陌生。但腹瀉之後到底該如何照顧自己,民眾常有很多迷思,例如拉肚子後是否只能吃白稀飯、白吐司,或只能喝運動飲料。或是拉肚子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關於這些常見問題,《良醫健康網》採訪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信佑,一次解析大眾對腹瀉的7大迷思。一、聽說拉肚子(腹瀉)後只能吃稀飯跟吐司、要喝運動飲料,這是正確的嗎?不一定。原則上清淡的、軟的食物都可以,除了稀飯和土司外,也可以吃一點白飯、煮軟的白麵條,並補充少量蔬菜。補充運動飲料是可以的,但市面上有些運動飲料很甜。而腹瀉時腸道是處在發炎的狀態,不太能吸收糖分。所以選擇運動飲料時,可以選擇不要太甜的品項,或是加水稀釋甜度。另外,腹瀉最怕的是導致脫水,也就是人體內的液體大量減少,所以務必多補充水分。二、什麼情況下拉肚子(腹瀉)要看醫生?輕微的腹瀉不用,多喝水、多休息,觀察一兩天。如果症狀改善、沒有再腹瀉就不用看醫生。但如果有合併高燒、強烈腹痛、血便、黏液便的情形,或是腹瀉很嚴重,拉了十幾次,甚至有脫水的症狀,就要盡快就醫治療。脫水的症狀如下:.口乾舌燥.皮膚覺得很乾.口渴.眼窩凹陷.尿液變得很黃.姿勢性低血壓,例如站起來會頭暈、心跳很快三、聽說拉肚子拉越多,可以排出細菌,是真的嗎?這個說法某個程度上是合理的。有研究發現如果止瀉藥吃太重,反而會延長急性腸胃炎的病程。因為有些腹瀉是細菌、病毒產生的毒素導致,這種情況會需要適時腹瀉,把腸道內的毒素排出。【延伸閱讀】腹瀉時,別喝「運動飲料」!營養師告訴你:拉肚子恢復飲食4重點四、拉肚子(腹瀉)會變瘦嗎?腹瀉確實會變瘦,但這是因為生病而短暫地變瘦,康復之後如果生活型態不調整,還是有可能慢慢胖回來。藉由腹瀉來變瘦是不健康的,不建議用這種方式減肥。重要的是,長期的腹瀉會合併體重下降的現象,這是反而一個危險的訊號,大多時候反映了身體有些問題,例如是大腸癌。因此,如果腹瀉導致體重減輕,應該趕快就醫接受診斷。五、拉肚子(腹瀉)後,可以自行購買止瀉藥服用嗎?醫師不建議。因為腹瀉的原因很多,任意買止瀉藥服用沒有對症下藥。而且如果止瀉藥吃過量,導致引起腹瀉的毒素排不出體內,反而會加重病情,延長病程的時間。六、許多女性生理期來老是拉肚子(腹瀉),應該看醫生嗎?女性生理期來伴隨的腹瀉與賀爾蒙變化有關,大部分的人是在生理期前、中間便秘。有些人在生理期的中、後半段有腹瀉。這是一種生理變化,如果長期觀察下來是穩定的狀態,是沒有關係的。七、有的人喝拿鐵就會拉肚子(腹瀉),這是正常現象嗎?拿鐵的成分是「咖啡」和「牛奶」,這兩種份都有可能導致腹瀉。一方面是,咖啡因會刺激腸胃蠕動。另一方面是,有些人本身有乳糖不耐症,喝下牛奶就會腹瀉、脹氣。特別是,亞洲人有六、七成有乳糖不耐症,本身就不適合喝牛奶。對於一喝拿鐵就脹氣、腹瀉的人,建議就不要喝。或是,可以試著只喝咖啡或只喝牛奶,來確定是哪個成分造成腹瀉,以後避開這個成分的食物。事實上,多數腹瀉是可以被預防的,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勤洗手,食物食用前應充分加熱煮熟,避免生食、生飲或被汙染的食物,避免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或病菌殘餘物,做到以上這幾點就可以預防多數的急性腹瀉。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寶貝腹瀉,怎麼辦?〉【延伸閱讀】拉肚子超過●週以上,小心是「慢性腹瀉」!出現這症狀,恐是「8大重病」警訊
-
2023-04-1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糖就是罪惡?研究指「這種糖」吃愈多愈不易得糖尿病,但僅限一來源!
大家都知道糖吃多了對身對不好。但其實要看你吃的是什麼糖,及從什麼管道攝取。根據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即指出,蔗糖吃多竟然愈不會得第2型糖尿病,但前提是所吃下的蔗糖來源是來自天然食物當中,而非來自含糖飲料。研究:吃愈多蔗糖愈不易得糖尿病,但僅限從天然食物攝取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其臉書分享一篇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回顧研究報告,探討糖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根據研究結論指出,蔗糖竟然與較低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有關,以及果糖與胰臟癌之間的相關性很顯著,果糖與高尿酸之間沒有關連。其中令人最訝異的部份就是,吃愈多蔗糖,愈不易得糖尿病?王介立分析,因蔗糖比較多的存在型式為天然食物,如各種天然高纖的蔬果類,還有穀物和乳製品。所以,「糖未必有害,重點是要吃天然食物的糖,而非添加糖。」含糖飲料仍最邪惡,不管加的是什麼糖!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又對好喝的含糖飲料燃起一絲希望,坊間就有許多手搖飲標榜使用天然蔗糖、黑糖或蜂蜜等。不過上述研究所強調的就是,要吃就吃存在於天然食物裡的蔗糖,不是添加糖。含糖飲料是指所有包含「游離糖」(包括單醣與雙醣)的飲料類型,包括汽水、蔬果汁、手搖飲料、運動飲料等都是。所以,含糖飲料還是最邪惡的,不管加的是什麼糖!它與多種癌症、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等有關。另根據之前另一項刊登在《肝臟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也有一結論,飲用含果糖或蔗糖的飲料都會增加脂肪肝生成。關於「游離糖」(Free Sugar)依據WHO的定義,游離糖就是由食品製造商、廚師或消費者人工添加到飲料或食物中的單醣(如葡萄糖、果糖)、雙醣(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的糖都包含在內。但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說法,游離糖不包括牛奶、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糖。吃水果不是擔心「吃太甜」,「吃多少」才是重點雖然上述研究說明了天然食物裡的蔗糖是好的,但其實仍有許多人擔心現在的水果都很甜,吃多真的沒事嗎?事實上,水果的糖分三大種類,分別是果糖、蔗糖、葡萄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師周千欽曾受訪指出,糖量高確實代表熱量高,但影響水果在味覺上甜不甜的,則是三種糖類的比例。果糖在口感上會讓人覺得最甜,葡萄糖甜度則最弱;愈甜不代表熱量愈高,微酸的水果糖分也可能比很甜的水果高。周千欽說明,吃水果重點不是擔心「吃太甜」,「吃適量」才是最重要的,成年人每天約可吃2到4份水果,每份約拳頭大,或等於一般飯碗裝水果一平碗的量,每份熱量約60大卡。最後仍要強調,什麼東西再好,都不能拼命吃,以免得到了這個好處,又產生了其他的問題。因此,還是得均衡的攝取各種食物,才能得到各種營養素。【參考資料】.《the BMJ》Dietary sugar consumption and health: umbrella review.《Journal of Hepatology》Fructose- and sucrose- but not glucose-sweetened beverages promote hepatic de novo lipogene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王介立醫師臉書粉絲專頁.擔心水果吃太甜不健康?營養師教你最適合的水果吃法
-
2023-03-04 養生.聰明飲食
運動後吃吸收較好更容易胖?空腹運動會增加燃脂?營養師教你運動前中後怎麼吃
【本文重點】提供運動前、中、後的聰明飲食選擇建議,讓讀者能更有效地恢復體力、降低腸胃不適和避免過度攝取熱量。首先,運動強度與時間決定了補充飲食的需求,並不是所有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其次,在運動前補充營養有助於調整身體狀態、避免腸胃不適、提供所需營養,主要攝取簡單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醣類食品,以補充肝醣。最後,在運動後,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可幫助修復肌肉、恢復體力,並且補充液體以保持身體水分。--by Notion AI這三年台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讓許多本來擁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被迫暫停或改為居家運動,大家不禁懷念起在球場上穿梭、在跑道上奔馳、在健身房大汗淋漓的快感,而隨著疫情解封、口罩也解禁,許多人也要重回運動的懷抱?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 就來告訴大家運動前、中、後該怎麼吃才是聰明的選擇,讓你重回運動場上可以更快恢復自信喔!在開始之前你要先知道的事首先要給大家一個觀念,「並不是所有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有時候你只是散步15分鐘、或是仰臥起坐20下這種低強度運動,可能都還沒有喘就已經完成了,那麼其實是不需要再額外補充能量的,因為有可能你吃進去的熱量一不小心就會大於運動時所消耗的熱量,反而給身體徒增負擔喔!所以,是否需要補充、補充什麼、補充多少其實主要是取決於你運動的強度以及時間,並不是絕對的喔!運動前怎麼吃?根據美國營養與飲食學會(AND)、加拿大營養師協會(DC)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共同發表的一篇論文內提到,運動前補充營養有幾個目的:.將你的身體調整成準備運動的狀態(例如:原本在執行斷食,需要在運動前補充足夠的能量好應付運動所需).避免運動中的腸胃不適.提供運動時所需的營養 運動前的補充主要是簡單好吸收的醣類(碳水化合物)肝醣是肌肉很重要的營養來源,當我們需要大量使用到肌肉的時候,體內肝醣的儲存量就會顯得特別重要。我們可以把身體想像成是一台汽車,要有足夠的燃料(肝醣)才能支撐它持續往前行駛,因此在運動前攝取足夠的醣類來將燃料加滿,可以提高運動的狀態以及體驗並減少疲勞感。不過就像前面所說,並不是所有的運動都需要額外補充能量,基本上如果低強度的運動持續超過1小時以上或中高強度的運動才需要補充喔!.補充原則:1-2小時進行補充。以醣類為主、蛋白質為輔,小份量且好吸收為原則。運動前30分鐘可以以好吸收的液體作補充。而補充的量則依照不同運動會消耗的熱量多寡來決定。.小範例:1-2小時:饅頭夾蛋 | 30分鐘:果汁運動中怎麼吃?運動中的補充著重在少量多次的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運動中補充的目的在於要補充流失的體液。我們在流汗的同時也會流失掉大量的水分及電解質,若沒有加以補充會導致身體脫水、出現疲乏、影響運動的耐力及表現等等。.補充原則:15-20分鐘補充150-350 c.c.的水分。若是持續超過1小時的低強度運動或中高強度的運動則可以選擇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來補充。.小提醒:運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停下來喝水,千萬不要等到「覺得口渴了」才開始補充,因為到那個時候身體可能已經缺水一段時間了,體內的各個生理功能也已經開始受到影響囉~另外,大量流汗時除了補充水分,也別忘了要補充電解質才不會造成失衡喔! 運動後怎麼吃?運動後把握黃金30分鐘補充黃金比例的醣類及蛋白質快速恢復肌肉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之後肌肉會呈現疲勞的狀態,前面所提到的燃料(肝醣)也被耗盡,這時候若沒有立即補充能量的話很容易讓疲勞感延續,影響下一次的運動表現。所以運動後補充的重點在於能夠立即為肌肉補充能量,越快補充則吸收的效果會越好、肌肉恢復能力也會越佳。主要補充醣類來源的食物,再搭配適量的蛋白質攝取,很多人會認為要訓練肌肉只要補充大量蛋白質就可以了,但其實運動後缺乏足夠的醣類是會導致肌肉流失的喔!所以在運動後正確的時間補充正確比例的醣類及蛋白質能夠幫助修補耗損的肌肉並且減少脂肪的堆積。.補充原則:30分鐘內,以醣類:蛋白質=3:1的比例補充,可以吃正餐或點心,若為點心,則熱量控制在250-300大卡左右。.小範例:1.地瓜搭配無糖或低糖豆漿、2.御飯糰搭配茶葉蛋。 你是不是想問…1.空腹運動會增加燃脂?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錯誤,只能說這樣的結論可能不夠完善。有研究顯示空腹運動確實能夠提高身體脂肪的利用,但由於沒有足夠的燃料(肝醣),因此會大幅影響運動表現以及耐力而沒辦法達到預期的運動強度,若運動持續一段時間還可能導致身體開始分解肌肉組織來產生足夠的能量以應付運動所需,會導致肌肉流失。因此一般來說是不建議空腹運動的唷!2.運動後吃吸收較好更容易胖?很多人擔心在這個時候吃更容易胖,但其實是相反的,運動後吃才更不用感到罪惡!由於運動後身體處在能量耗盡的情形,因此吃進去的熱量主要都是幫忙修復受損的肌肉喔!至於是否會胖就取決於你吃的熱量多寡,控制得宜的話並不會造成身體額外的負擔,但如果胖了就代表你真的吃太多囉! 看完今天的文章,對於運動前、中、後的飲食有沒有更多的了解了呢?這些補充的原則雖然沒有辦法讓大家變得「頭好壯壯」!擁有正確的觀念、正確的飲食補充才能讓你在運動時達到最好的效果,也更能事半功倍!趁著現在運動正夯,你也來試試看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1-15 名人.好食課
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發作 營養師一張圖教你護心飲食該怎麼吃
天冷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期,今天好食課 Lexie張宜臻 營養師整理了多篇文獻,教你怎麼吃預防心血管疾病!飲食建議●多吃蔬果:蔬果富含葉酸、鉀、纖維及類黃酮,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攝取量增加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呈負相關,建議每日吃足五蔬果●多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全穀食材比起未精製澱粉,多了纖維、維生素B群及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且吃全穀及未精製雜糧比較有飽脹感,血糖波動也較平穩,具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未精製雜糧取代精製澱粉●海鮮:吃魚肉等海鮮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原因與魚肉富含ω-3脂肪酸,或是飲食以魚肉代替紅肉減少了飽和脂肪攝取有關,建議每天攝取15克的魚或是每週吃兩次以上魚對心血管有益●堅果及豆類:堅果及豆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及纖維,研究發現增加堅果及豆類的攝取與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有關●茶:茶含有兒茶素等類黃酮成分,對於心血管具保護作用建議少吃●加工肉:加工肉包含煙燻、醃製等肉品海鮮,如香腸、培根等,通常含有較多鹽分、飽和脂肪酸及雜環胺等燒烤後的有害物質,已被證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含糖飲料與甜食:手搖飲、運動飲料等含糖飲料與許多甜食中皆添加有蔗糖、玉米糖漿等添加糖,容易造成身體肥胖,增加心血管及糖尿病風險●高鈉食物:食物適當調味可使美味加分,但過多的鹽分卻容易使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以蒜頭、洋蔥及辣椒等天然辛香料代替醬油等調味料為佳●反式脂肪及高脂飲食:反式脂肪常存在於具酥皮的糕點、洋芋片、油炸食品中,建議少吃這類食品,也減少過多的脂肪攝取,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其他建議1.適度飲酒有益心血管?關於飲酒與心血管疾病間的關聯一直存有爭議,有研究發現,每日喝1-2杯酒具有最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因存在著地方飲食習慣差異及其他可能影響因素,美國心臟協會(AHA)於2021年提出的建議是如果平時沒飲酒習慣者,建議不要開始,如果有喝,則建議每日女性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2.泡澡預防心血管疾病?日本2020年研究發現,與每週泡澡少於2次者相比,每天泡澡可減少28%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但這邊也要注意,長者如果要泡澡,建議泡澡時間勿過長,避免離開浴缸時,冷熱溫差過大使血管急速收縮參考資料:1.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by Diet Modification: JACC Health Promotion Series. J Am Coll Cardiol. 2018 Aug 21;72(8):914-926. doi: 10.1016/j.jacc.2018.02.085. PMID: 30115231; PMCID: PMC6100800.2.2021 Dietary Guidance to Improve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1;144(23):e472-e487.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313.Habitual tub bathing and risks of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Heart. 2020;106(10):732-737. doi:10.1136/heartjnl-2019-315752【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天冷當心心血管疾病,護心飲食報你知!】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01-01 醫療.消化系統
肚子痛、腹瀉怎麼辦?痛到什麼程度該就醫?緩解方式一次看
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腹痛或腹瀉的經歷,在大多數時候,腹痛或腹瀉並不嚴重並且會自行解決。不過如果你的腹痛或腹瀉持續或變嚴重,請務必就醫。什麼是腹痛?腹痛是腹部區域任何部位的不適,位置大概在肋骨和骨盆之間。我們經常將腹痛稱為胃痛,但腹部疼痛也可能來自其他消化系統中的器官,腹部外層像是皮膚、肌肉處也可能出現疼痛。有時你感覺到的腹部疼痛可能來自其他部位,例如胸部、骨盆或背部。腹痛有幾種類型,具體取決於疼痛開始的速度和持續的時間: ‧急性疼痛會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並可能伴有其他症狀。‧慢性疼痛持續時間更長——從幾周到幾個月或更長時間——而且可能來來去去。‧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性疼痛會變得更糟,並且通常會伴有其他症狀。什麼是腹瀉?大便都是你生活中的常規部分,然而有時這種將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會發生變化。當出現稀便或水樣大便時,稱為腹瀉。當腹瀉時,你可能需要急著跑去洗手間,這可能比平時更頻繁。你可能還會感到腹脹、下腹部絞痛,有時還會感到噁心。有幾種不同的方法可以對腹瀉進行分類,這些類型的腹瀉包括:‧急性腹瀉:最常見的急性腹瀉是持續一到兩天的鬆散水樣腹瀉。這種類型不需要治療,通常幾天後就會消失。‧持續性腹瀉:這種類型的腹瀉通常會持續數週,時間大約在兩到四個星期。‧慢性腹瀉:持續超過四個星期,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有規律地來來去去的腹瀉稱為慢性腹瀉。發生腹痛的可能原因?腹痛大多數原因是暫時的,並不嚴重。它們可能與消化、月經或病毒的傳播有關。例如:消化問題,進食後腹痛可能是由於:‧消化不良。‧脹氣痛。‧便秘。‧腹瀉。‧食物過敏和不耐受。‧食物中毒。發炎,器官受到刺激或感染會導致暫時性炎症,例如:‧病毒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 (GERD)。‧尿路感染 (UTI)。‧女性月經週期如果你有子宮,可能會因以下原因偶爾感到疼痛:‧月經來潮。‧排卵痛。另外,一般人出現腹痛症狀,常直覺聯想是否腹部器官出了問題,但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腹部以外的器官引起,甚至也有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下圖為腹痛位置及相關器官示意圖。發生腹瀉的可能原因?腹瀉時可能出現的症狀會有所不同,具體取決於腹瀉的輕重程度以及腹瀉的原因。嚴重的腹瀉與需要治療的疾病之間存在聯繫。腹瀉時你可能會出現所有這些症狀,也可能只會出現其中的一些症狀。腹瀉的主要症狀是稀便或水樣便。輕度腹瀉的其他症狀包括:‧腹脹或痙攣。‧強烈而迫切地需要排便。‧噁心(胃部不適)。如果有嚴重的腹瀉,你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發燒。體重下降。脫水。嚴重的疼痛。嘔吐。糞便帶血。嚴重的腹瀉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大多數自限性腹瀉的病因通常無法確定。腹瀉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腸道的病毒(病毒性腸胃炎),感染通常持續幾天,有時稱為腸道流感。其他可能導致腹瀉的原因包括:‧細菌感染。‧其他微生物和預先形成的毒素感染。‧吃擾亂消化系統的食物。‧對某些食物過敏和不耐受(乳糜瀉或乳糖不耐受)。‧藥物。‧放射治療。‧食物吸收不良。如何緩解腹痛?腹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多種多樣。某些情況,如膽結石或闌尾炎,可能需要手術。其他的例如潰瘍或感染,可以通過藥物緩解。有時你可能正經歷一場腸胃炎或腎結石疼痛,直到它過去。如果你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您的腹痛,那麼找出原因很重要,尤其是當它不會自行消失時。請記住,即使是輕微的病例也可能很嚴重。然而,如果你非常清楚你的腹痛與消化有關,可以嘗試以下方式緩解:‧腸道休息。停止進食,或只吃餅乾或香蕉等易於消化的食物。‧補水。多喝水或補水配方。‧熱療。試試用溫水瓶或泡個澡。‧家庭療法。試試甘草補氣,生薑治消化不良,或薄荷幫助放鬆腸道肌肉。如何緩解腹瀉?當你患有急性腹瀉時,你通常可以在不需要任何藥物的情況下進行緩解,包括:‧多喝水和其他電解質平衡的液體(如稀釋和無果肉果汁、肉湯、運動飲料和不含咖啡因的蘇打水)。確保全天補充水分,每次腹瀉時,你的身體都會流失水分。通過多喝額外的液體,可以確保身體免於脫水。‧改變飲食。與其選擇油膩、高脂肪或油炸食品,不如選擇 BRAT 飲食法:B:香蕉。R:米飯(白米飯)。A:蘋果。T:吐司(白麵包)。‧減少咖啡因攝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可能有輕微的通便作用,這會使你的腹瀉惡化。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飲料包括咖啡、無糖汽水、濃茶/綠茶,甚至巧克力。‧避免讓你脹氣的食物和飲料。如果你因腹瀉而感到胃部痙攣,那麼減少引起脹氣的食物可能會有所幫助。這些可能包括豆類、捲心菜、抱子甘藍、啤酒和碳酸飲料。有時,乳糖不耐症也會讓你腹瀉。這通常是暫時的,這意味著在腹瀉消失之前,需要避免食用含有乳糖(乳製品)的食物。腹痛何時該就醫?如果你的疼痛無法解釋、持續或嚴重,或者你受傷或懷孕,請務必就醫。此外,如果你的疼痛伴有以下任何症狀,請立即就醫:‧持續發燒。‧持續噁心或嘔吐。‧糞便、尿液或嘔吐物中帶血。‧腹部腫脹並且碰觸會疼痛。‧黃疸(眼睛和皮膚發黃)。‧身體任何其他部位疼痛。‧呼吸急促或症狀隨著勞累而加重。腹瀉何時該就醫?在大多數情況下,你可以在家緩解輕度和無併發症的腹瀉。通過使用次水楊酸鉍等非處方產品,通常很快會好轉。然而,如果你的腹瀉是由感染或寄生蟲引起的,你需要去就醫進行治療。如果你有以下任何症狀,請立即就醫:‧腹瀉中帶血或黑色柏油樣大便‧高燒(38度以上)或持續超過24小時。‧腹瀉持續超過2天。‧噁心或嘔吐使你無法飲用液體來補充丟失的水份。‧腹部(尤其是右下腹)或後端劇烈疼痛。‧從國外回來後腹瀉。【參考資料】‧克里夫藍診所:Abdominal Pain‧WebMD:Abdominal Pain‧克里夫藍診所:Diarrhea‧WebMD:Diarrhea‧元氣網:肚子痛到底哪裡出問題?痛到什麼情況該就醫?‧元氣網:疾病百科腹瀉
-
2022-12-23 焦點.健康知識+
突然腳抽筋怎麼辦?抽筋最常見4種情況,專家教不同舒緩方式
許多人都有腳抽筋的經驗,可能是在運動時、可能是在半夜睡覺時。肌肉抽筋是肌肉不自主收縮而無法放鬆、導致肌肉劇烈疼痛的現象,時間從幾秒鐘至幾分鐘時間不等。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瀛洲曾受訪分析,抽筋大致可以歸納成兩大因素,包括電解質不平衡,以及血液循環不好。而具體抽筋的原因很多,包括神經肌肉病變,代謝異常﹝如尿毒症,甲狀腺機能低 下等﹞,或是體液的流失﹝如大量流汗、腹瀉、使用利尿劑、洗腎等﹞。較快的舒緩方法可以按摩或是熱敷。很多時候都會發生抽筋,而這些情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又該如何改善呢?以下整理最多人遇到的抽筋狀況。運動中或後原因:運動前熱身不足、運動太過激烈或沒有適當水分電解質和熱量補充等原因,造成肌肉過度緊繃勞累,因此抽筋。改善:1.運動前先做適度暖身拉筋、運動中適時補給水分電解質、運動後做伸展活動,就能促進肌肉血液循環和避免肌肉脫水、電解質失衡等狀況產生。2.適度飲用運動飲料和攝取牛奶、優格、香蕉、柳橙等食物,皆有助補充電解質,並供應肌肉能量的醣分。睡覺時原因:週邊血液循環不良、肌肉疲勞、神經病變、情緒緊張、環境溫度改變未注意保暖或其他生理因素。改善:1.睡前喝點牛奶或水維持電解質平衡;按摩、溫水泡腳、做預防性體操,都可讓體內血液循環較好。2.睡覺時被子不要蓋太重,以免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3.如果半夜腳抽筋,切記不要硬踢、踩地板或是硬拉抽筋處,可按壓小腿後方的「承山穴」(見右圖),有急性舒緩的功效。維生素D不足原因: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會影響鈣與磷的平衡,間接影響肌肉收縮,因此缺乏維生素D可能引起腳抽筋。改善:每天有充分的日曬,不要過度防曬。飲食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全脂牛奶、魚肝、香菇和黑木耳、各式魚類。孕婦原因:隨著孕期體重逐漸增加,孕婦腿部負擔加重,若走太多路、站得太久,都會令小腿肌肉活動增多,使腿部肌肉處於疲勞狀態,引起腿部痙攣。改善:1.不要過於急促的走動或走太多路。如是站著時發生腳抽筋,先讓腳跟著地將腳掌平貼在地面。2.若是睡覺時發生抽筋,則將腳掌平貼在牆壁上,或將膝蓋打直,將腳尖上翹讓腳板與小腿呈直角,使小腿肌肉伸展,即能有效緩解肌肉痙攣。3.飲食中建議多增加鈣質的攝取。其他因素還有其他許多疾病會造成抽筋,吃藥也可能有抽筋的短暫副作用發生,例如以下這些情況:.糖尿病足造成血液循環不良或骨刺壓迫神經損傷.周邊神經病變或脊椎狹窄引起的神經根壓迫.服用利尿劑及降血脂藥物的影響.降膽固醇藥物有時造成肌肉發炎,容易造成肌肉痠痛抽筋。.鈣離子或鎂離子等電解質不平衡.腹水或洗腎導致體液分佈不平衡.靜脈曲張不寧腿症候群≠抽筋同樣是腿部下肢的不適感,有些人會誤把「不寧腿症候群」當作抽筋。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看詳細),不寧腿症候群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影響的部位以下肢為主,肢體在處於靜止狀態時,如休息或夜間睡眠時,會出現如蟲爬或燒灼刺痛等等不適感,但症狀會在肢體活動後改善。不過睡覺時抽筋或不寧腿,都容易中斷睡眠,導致睡眠品質低落,影響日間活力和精神狀況。只不過抽筋較多是短暫或短期症狀,如不是長期可忽略。但不寧腿則還是建議就醫改善,不然長期睡眠品質低落,也可能增加罹患憂鬱症風險。【資料來源】.半夜腳抽筋 2招解你的痛.避免運動到一半小腿抽筋 醫師教你事前熱身外的小撇步.半夜容易腳抽筋?醫師建議:被子不要蓋太重.爺奶半夜抽筋 啊!缺維生素D
-
2022-12-15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該喝多少水?何時喝有差嗎?營養師教你正確喝水6關鍵
人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可曾想過,要怎麼樣喝水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呢?喝太多、喝太少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什麼時候補充水分才是最佳時機呢?茶可以取代開水嗎?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鄭穎倢整理6大QA,教你正確喝水,喝出苗條、健康以及好氣色。Q1:一天該喝多少水?鄭穎倢表示,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或是用體重計算*30=每日應飲用之總水量,可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Q2:喝太多水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喝太多水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尤其是鈉)濃度被稀釋。鄭穎倢表示,血清鈉濃度太低稱為低鈉血症,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液的電解質濃度,血液中的水就會滲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膨脹以及電解質稀釋。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肌肉痙攣、抽蓄,罕見的情形下會死亡。水中毒很罕見,馬拉松選手為了怕脫水喝太多水的時候可能發生,這時候預防方式可以改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電解質。Q3:喝太少可能造成身體脫水?脫水的原因有腹瀉、嘔吐、發燒、劇烈運動、炎熱天氣、乾燥環境、甚至高海拔都會造成脫水。鄭穎倢表示,口渴是身體需要更多水的訊號,但是口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嬰兒期、生病或是老年期。輕微到中度脫水的症狀是口腔與皮膚乾燥,疲乏與肌肉衰弱,尿量減少、尿液深黃、頭痛、暈眩。鄭穎倢指出,如果持續脫水,會造成血液溶質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心率上升。身體感覺到血液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就會啟動一系列保存水分的步驟,例如強迫腎臟保留水分,減少尿量,但同時仍會有其他途徑流失(糞便、皮膚、肺等),如果持續喪失,就會造成腎衰竭、痙攣、精神混亂、昏迷等,嚴重脫水若置之不顧會導致死亡。Q4:每日最佳飲水時機?鄭穎倢說明,國民健康署特提出「喝開水5要訣」的技巧,並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有需要限水的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一、起床一杯水身體一整晚都沒攝取水分,起床後小口分次慢慢喝一杯300-500ml的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二、用餐前後配杯水無論是在家或在外用餐,桌上準備一杯300-500ml的水,餐前或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慢慢喝,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三、外出要帶水準備500ml以上的水壺,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隨時補充水分,增加運動時的血液循環,並避免脫水的發生。四、製作提味水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五、1,500的水養成每天喝至少1,500ml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分多次喝、慢慢喝,喝得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Q5:現代人忙碌,時常忘記喝水,或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寧可喝飲料,對於喝足量的水也有壓力,怎麼辦?白開水是零熱量的最佳飲品,若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亦可適度飲用無加糖的氣泡水。鄭穎倢建議,生活中可將一天所需要飲用之水量用水壺裝好,放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得到的位置,經過看到就飲用,就可督促自己將一天飲水的目標達成。除了白開水外,食物當中的水,包含飲料跟湯品可供應最多的水,若以營養來說,牛奶、豆漿相比汽水或含糖飲料富含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Q6:茶可以取代白開水嗎?夏天到底能不能喝冰水呢?鄭穎倢解釋,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屬於溫和的利尿劑,每日建議500ml內較不會造成水分不平衡。吃冰可能會讓血管收縮造成頭痛、腸胃消化不良。另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冰會讓氣管收縮、氣喘症狀加劇。【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4770】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14 養生.聰明飲食
添加糖種類有那些?與天然糖分哪裡不一樣?5招避免飲食中添加糖!
糖是種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身體熱量做能量使用。日常中常見兩種主要的糖為天然糖、添加糖。天然糖,存在於未加工的完整食品中,像是水果、蔬菜、乳製品和一些穀物;果糖存於水果中的天然糖;乳糖是存在於動物乳製品中的天然糖。添加糖存在於加工食品和飲料中,添加糖營養價值不高。食品中添加糖的原因,包括:讓烘焙食品賞味期限更長、防止果凍和果醬變質、有助麵包和酒精發酵、改善食品和飲料的風味、顏色或質地。含有添加糖的食物包括:糖果、蛋糕、餅乾、甜麵包、糕點、甜甜圈、乳製品、甜點(冰淇淋和優格)、含糖飲料(運動飲料、能量飲料、果汁)。飲食西化影響,國人喜歡飯後吃個甜點或來杯手搖飲品,大家都喜歡用甜品滿足口慾,但現今精緻糖攝取已過量。應該將添加糖限制在每日總熱量的 10% 以內。如果每天攝取2,000 Kcal,精緻糖不應超過 200 Kcal,也就是每天不超過50公克糖。越來越多跟糖相關的研究,當攝取過多的添加糖,可能會衍生健康問題,包括:蛀牙、肥胖、第2型糖尿病、心臟疾病、高三酸甘油酯、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壞”)膽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或“好”)膽固醇。日常如何避免或限制飲食中添加糖?添加糖沒有太多的營養價值,被稱為「空熱量」,吃或喝太多的空熱量食品,首先會先增加體重!1.選擇對心臟有益的食物:水果、蔬菜、瘦肉蛋白和全穀類作為正餐和零食。2.避免糖果、烘焙食品和奶製品甜點。3.選擇水而不是含糖飲料:一罐12盎司(約360 mL)蘇打水大約有130 Kcal、8茶匙的糖。此外,不能用果汁代替新鮮的水果和蔬菜。4.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中添加糖和鈉含量很高。5.烹飪、烘焙時使盡量減少糖的使用量。做個聰明的消費者:購買食品時記得閱讀營養成分標示、確認產品中含有多少糖。一公克糖提供4 Kcal,4克等於1茶匙糖;如果標示上寫含有40公克糖,那麼表示吃掉進160 Kcal和10茶匙糖。食物挑選上,選擇添加糖使用的量越低越好。一般來說,添加糖低於5 %的食物是較佳的選擇,避免添加糖分超過20 %的食物。 一天一杯含糖飲料,脂肪肝就是你的啦....http://bit.ly/3EA6q3h
-
2022-11-11 醫聲.Podcast
🎧|手搖飲喝太多真的會得糖尿病?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解答7提問|理事長講堂EP8
肥胖已經成為一項疾病。過去各界提倡要有「新審美觀」,尊重多元文化,胖、瘦、美、醜都在重新定義,日本知名諧星渡邊直美,就以豐腴的身材作為她的招牌。然而,近年來各國觀察到肥胖對健康的危害,紛紛把肥胖當成慢性病來看待,甚至不惜訂定相關的罰款,也要為全體國民的身材把關。事實上,除了眾所週知的三高、心血管疾病,肥胖也和糖尿病的發生高度相關。研究顯示,確診糖尿病的患者,將近8成有輕微過重、肥胖的問題。在台灣,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逐年上升,2016至2019年平均過重率達47.9%,相當於每2位成人就有1人過重;而肥胖人口得到糖尿病的比率則是高達兩成之多。為什麼控制體重這麼重要?喝太多手搖飲真的會得糖尿病嗎?本篇專訪中,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將針對7大提問,為讀者說明糖尿病與肥胖之間,存在何種樣錯綜複雜的關係。🎧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Q1:聽說胖的人會得糖尿病,可是糖尿病的症狀之一卻是變瘦。究竟,糖尿病與肥胖的關係是什麼?A:體重跟糖尿病的關係具有相關性。王治元表示,過去民眾認為,糖尿病是「富貴病」——必須吃得好、穿得好,才可能得到糖尿病;2003年國內一篇曾在美國內科醫學會發表的論文,也發現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與肥胖具有相關性。該研究利用1990年代台灣資料進行分析,發現第二型糖尿病兒童罹病率已經很高,早已超越第一型糖尿病。王治元說,兒童第二型糖尿病的獨立風險因子,就是「肥胖」。不過,糖尿病的症狀,卻會讓患者在罹病初期「變瘦」。隨著病程演進,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為血糖偏高,開始大量排出體內水分,王治元解釋,罹病初期體重快速下降的原因,其實是來自於脫水,再加上脂肪組織因醣類無法運用而燃燒,導致患者迅速消瘦。「有些原本比較胖、體重過重的病人,因為生病初期體重減輕,誤以為自己變瘦了很健康。」王治元指出,若長期觀察糖尿病患者,可以發現因為水分排出、體內電解質不平衡,以及脂肪組織減少、葡萄糖無法代謝等現象,會造成血糖異常、酮酸中毒的併發症。Q2:新聞報導常看到,某年輕人因為日飲一杯手搖飲,而罹患糖尿病。喝太多飲料真的會導致糖尿病發生嗎?A:王治元說,學界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含糖飲料的出現,跟糖尿病發病、心臟血管疾病,以及其死亡率,呈現「正相關」。換句話說,根據美國研究,近二、三十年期間,當含糖消耗過多、體重過重的時候,同時也可以觀察到「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診斷率跟著增加。」他解釋,台灣早期喝茶、喝白開水的習慣,後來逐漸受到來自西方的飲食文化影響,含糖的運動飲料、手搖飲料,逐漸侵入國人生活,並且大幅度地進入市面,對青少年造成影響。Q3:什麼是「糖胖症」?跟代謝症候群一樣嗎?A:「糖胖症就是糖尿病跟胖的問題加在一起,代表的是一部分的糖尿病病人。」王治元說明,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具有肥胖的特質,有些患者「並不胖,反而瘦瘦的」,可能是由於胰臟功能較差導致糖尿病發病;也有一群病人,體重是正常的。王治元解釋,糖胖症中的「胖」,是糖尿病的風險因子。他說,臨床上觀察到,隨著文明越來越發達,人類運動減少、大量食用美食,就會導致體重增加,「部分具有糖尿病基因的患者,一旦體重上升,就容易發病。」王治元表示,東方人胰島素分泌量比較少、西方人胰島素敏感性比較差,一旦體重增加,分別出現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分泌量也下降的情形,導致胰島素不夠用,血糖就容易偏高。代謝症候群則有五大風險因子:空腹血糖偏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三酸甘油脂偏高、高血壓、中心性肥胖,王治元說,只要患者同時具有三個重要因子或以上,就是代謝症候群。他指出,除了糖尿病,代謝症候群也與民眾熟悉的疾病高血脂、高血壓有關。即便患者沒有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王治元說,代謝症候群患者的胰島素敏感度不佳,血管容易有動脈硬化的風險,若血糖並無異常,還是有可能出現動脈硬化、心肌梗塞以及中風等疾病。此外,王治元說,代謝症候群患者有一特徵「中心性肥胖」,部分患者表面上看起來「瘦瘦的」,可是「一站起來,肚子卻一大圈,就是俗稱的鮪魚肚。」他說,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訂定,代謝症候群的診斷必須要有腹圍增加的現象,在進行人種調整之後,國內定義出男性的建議腰圍是90公分,女性則為80公分,超過者就是中心性肥胖。Q4:肥胖與糖尿病有關係、糖尿病又有年輕化的趨勢,那麼肥胖、年輕化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嗎?A:王治元指出,臨床經驗顯示,罹患糖尿病的「青少年患者」,體脂質量(BMI)比起過去明顯高出很多。他表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體重,與一般民眾相比確實較高,雖然不是每個糖尿病人都是肥胖者,但是「糖尿病病人整體而言,體重是明顯高一些,胖這件事,的確跟糖尿病有相關性。」王治元說,台灣與亞洲各國肥胖情況均類似,並且與東南亞相比,台灣屬於比較胖的族群。在台灣,體重過重者約佔台灣20%、肥胖族群約佔30%,意即全人口中,高達半數以上體重過重。Q5:生活型態改變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功課,日常飲食處處都要控制,真的什麼都不能吃嗎?A:「我要很負責的說,只要腎功能沒有問題,糖尿病患西瓜、木瓜、巧克力、蛋糕,都可以吃,只是需要注意份量。」王治元常開玩笑地用台語跟患者說,「你要吃得心酸,不能吃得歡喜。」意思就是想吃的東西有吃到就好,快樂淺嚐輒止,不能吃得盡興,克制飲食份量是糖尿病患生活型態調整的重要一環,也是年輕糖尿病患最需要學習的事。王治元表示,有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只要體重減輕,糖尿病就有機會「消失於無形」。不過他強調,糖尿病仍是一項無法治癒的疾病,一旦發病之後,患者終生都是糖尿病患者,雖然可以藉由生活型態調整、減重,控制住血糖,但是飲食習慣的改變十分困難,「每個人都有愛吃的東西,有時候很難放棄,台灣又是一個夜市文化、美食發達的國家。」王治元曾遇到一位年輕糖尿病患,發病時年僅36歲,體重卻是重達95公斤。透過改變飲食習慣加上運動,成功瘦到80公斤,血糖也因此變得穩定。他表示,該患者並未使用時下流行的生酮療法節食,單純每天按照營養師的建議,就達到減重效果。王治元說,營養師在給予糖尿病患建議時,不像過去規定只能吃幾斤肉、幾斤菜,而是先詢問患者愛吃、常吃什麼料理,再配合其喜好給予建議,加上患者自主血糖監控,就能很快穩定血糖。Q6:糖尿病可以治癒嗎?如果得了糖尿病,一輩子都要吃藥?A:糖尿病無法治癒,一旦糖尿病發病之後,患者終生都是一位糖尿病患,必須積極控制血糖。「人生就是會變老,我們年紀變大了,胰臟功能可能變得比較差,身體裡面胰島素的敏感度會變得比較差,所以隨著年齡成長,基本上糖尿病的病人用到藥物的機會很高。」王治元引用研究表示,患者從罹病初期透過改變生活型態控制病情,到必須開始服藥,平均的時間點約為四年到五年。「第一個事情,是不要怕藥物。」王治元說,國內有「諱疾忌醫」的俗語,反映了民眾即便知道自己生病,也不敢看醫師、不敢用藥,認為「用藥就不健康、不用藥就比較健康。」對此他也釋疑指出,糖尿病患者生活型態不論如何調整,隨著年齡上升、病程進展,可能仍會面臨血糖異常的時候,王治元強調,需要用藥時,在生活型態改變之外,再加上藥物協助,對患者而言反而是健康的,「有些藥物反而可以幫助減少併發症。」王治元說,因為發病時間早,用藥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的病童來說至關重要。他說,幾位糖尿病專科醫師同僚,本身就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從小就養成生活型態、規律運動、飲食控制和藥物使用並行的習慣,「這些醫師從小就穩定生活,一樣可以安然長大,成為糖尿病醫師,反過來去教導病人怎麼控制生活。」Q7:萬一得了糖尿病,我還能像一般人一樣,活到「七老八十」嗎?壽命會不會因此縮短?A:王治元說,過去糖尿病患的壽命的確比正常人短;近2、30年來,隨著國內糖尿病治療架構改變,糖尿病患的壽命已經和正常人相差無幾。他指出,對於病患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要跟糖尿病當朋友、跟它和平共存。」他解釋,如果正常人活到85、90歲,就算是完滿的人生,一位糖尿病患在40歲前後發病,但是很重視血糖控制,一樣可以活到與常人無異的歲數。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每年都會頒發「糖尿病徽章(Diabetes Medal)」予罹患糖尿病超過20、30、40年的患者,就像夫妻結婚度過金婚、銀婚、鑽石婚,糖尿病患與疾病共處,也能走過數十個年頭。王治元在疫情前赴美國出席糖尿病相關研討會議,當時ADA於會中授予一位第一型糖尿病患罹病70年的徽章。他表示,這代表糖尿病具有可控性,患者在4、5歲時發病,過了70年,仍然「活得很好、身體健康」。「糖尿病人基本上就是正常人。」王治元說20到39歲的年輕糖尿病患,人生剛要起步糖尿病就找上了門,擔心人生因此變得黑白,但其實生活型態的改變,並不是不吃不喝,也不必極度運動,只是回歸正常穩定的生活型態與正常飲食。他強調,透過患者的衛教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一旦教育做得好,疾病就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仇人。」王治元小檔案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現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臺大醫學院內科專任教授經歷: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亞東紀念醫院內科部部主任亞東紀念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
2022-11-01 醫療.消化系統
早期發現很重要!專家教你該怎麼吃與運動逆轉脂肪肝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整理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體內器官,不論心、肺、肝、腎臟等,無時無刻都在運作。體重常會和健康搭在一起,不忌口體重就會直線上升,接著像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脂肪在肝臟中堆積,久而久之堆積的脂肪,會損害肝臟,並且衍生其他健康問題。肝細胞中有一些脂肪是正常的,但過多會干擾進而影響到肝臟的正常功能。肝臟過濾血液中的毒素、有助消化、維持血糖恆定等。國人脂肪肝已經越來越年輕化,且普遍,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不過也可能會出現像腹部右上方不適和疲勞等情況。健康問題、基因、飲食和消化系統問題都會增加患脂肪肝機會,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第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更高。大量飲酒引起的脂肪肝,稱為酒精性脂肪肝病。近來科學家發現,周圍的一些毒素也可能造成肝臟損害。一家化學製造廠大量使用氯乙烯的化學,肝病發生率增加;專家指出,假設飲食習慣不佳還伴隨接觸化學物質,有可能會加成患病機率。多數患有脂肪肝的人最後不會造成有肝損傷情形,但肝細胞會出現炎症和損傷。這階段的脂肪肝被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經有非酒精性脂肪肝還不注意讓它持續惡化,可能會導致纖維化、肝臟硬化。這個階段的肝病稱為肝硬化,可能導致肝功能衰竭或肝癌。有些人肝病會惡化,有些人則不會。可以採取措施來逆轉損害,因為肝臟有自我修復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在早期發現脂肪肝很重要的原因,可以透過逆轉修復降低肝臟損傷。1、維持理想體重2、體重過重,執行減重計畫,盡量讓體重落在理想範圍中3、限制脂肪攝取量。用更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代替飽和脂肪,包括魚、亞麻籽和核桃中的脂肪4、多吃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食物5、避免攝取含有過多糖的食物和飲料,尤其是果糖,包括含糖飲料、運動飲料、茶和果汁等。6、避免大量飲酒,飲酒過量對肝臟產生有害影響7、戒菸,吸煙可能會增加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機率 一天一杯含糖飲料,脂肪肝就是你的啦.......專家提點---👉https://bit.ly/3sMfJq0
-
2022-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泡溫泉別喝酒,也別喝冰牛奶!醫:恐增心臟負擔,留意7件事更健康
天氣轉涼、變冷之際民眾總會想泡個溫泉,泡溫前來杯酒或泡完溫泉後來杯冰牛奶,整趟下來讓人身心舒暢。不過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提醒,這些其實都存在著健康隱憂,建議泡溫泉留意細節,更有利身體健康。 泡溫泉別喝酒易增心臟負擔!醫:若真要喝氣氛注意4重點 黃晨祐醫師表示,泡溫前後其實都不建議喝酒,一來是因為兩者都會使得血管擴張、血壓降低,若在短時間內同時進行是有過度、造成心腦血管負擔的疑慮,特別是冰的啤酒,更有可能使得身體溫差過大,進而增加中風或心肌梗塞的風險。另一方面也考量活動安全,上述這般也容易使得頭暈較為明顯或是太過放鬆,溫泉設施大多地面濕滑,也有跌倒、骨折、撞傷腦部等風險。 不過,泡溫泉喝酒對不少人而言喝的是一種氣氛,若真的非得來一杯不可,醫師建議可掌握幾個原則。包括盡量選擇低濃度的酒類,如低酒精濃度的清酒、啤酒等,避免高酒精濃度的威士忌、高粱等。量也不宜過多,小酌就好,別因為低酒精濃度就卯起來喝。選擇時也盡量挑選常溫避免冰的。 醫師提醒,泡溫泉喝酒雖說一般而言對健康的族群、年輕人來說風險較小,但不良的習慣還是應盡量避免。而對年長、三高、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自然較高,需特別留意,能避免則避免,一般建議泡溫泉兩個小時後再喝為佳。 泡溫泉不喝酒改喝冰牛奶?喝什麼比較好?醫教3原則 泡完溫泉也有很多民眾會來杯冰牛奶,認為對身體有不少好處,不過對此黃晨祐醫師則認為,先撇開牛奶的營養,泡完溫泉喝冰牛奶對身體健康帶來的益處其實並不多,大多還是喝個氣氛,或身體瞬間降溫感到舒暢。而從血管健康來看,這般冷熱明顯變化的行為,反而如前述一樣有可能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 醫師建議,若是基於牛奶的營養,未必需要泡完溫泉喝。若是基於氣氛建議可選擇熱牛奶,如果熱牛奶感覺不對味,那也至少別直接往下吞,慢慢喝或稍含在嘴裡為佳。 除了冷飲不宜外,咖啡、茶、汽水、提神飲料等有咖啡因成分的飲品也都建議泡完溫泉後2小時再飲用。最建議補充的還是常溫的水或是運動飲料,這才是真的對健康有所幫助的,可補充泡溫泉流汗時所流失的水分。 泡溫泉時注意身邊各種溫差,留意7件事溫泉泡得更健康! 為讓泡溫泉時身心健康、安全無虞,防摔倒、中風、心肌梗塞等,黃晨祐醫師也提醒,若情況允許最好還是有人陪伴同行為佳,以防發生意外沒人知道。過程中務必注意避免溫差過大,下水前建議先沖個溫熱水,進出溫泉時也裹好浴巾。也建議避免泡完熱泉後直接再泡冷泉,若有需求先沖個澡讓身體適應溫度。泡溫泉時間建議一次為20分鐘,若還想再泡可起身休息個10分鐘再繼續,並時時補充水分。高血壓以及低血壓患者,上述得更加留意,兩族群泡溫泉時也建議別超過胸口,以免高血壓用藥後或低血壓,再加上過度浸泡溫泉,使得血壓過低、增加安全疑慮。其他像是三溫暖、乾式溫泉、蒸氣室等也都是同樣的道理。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只身心舒暢,也更有益健康及安全。 《延伸閱讀》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一個症狀以上」等3情況早檢查。 .簡單防範天冷6疾病!醫: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27 養生.聰明飲食
愛揪團訂飲料! 營養師提醒:含糖飲料喝多5疾病找上身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每年可賣出10.2億杯手搖飲,相當於每人每年喝掉43.3杯,然而大部分飲料含有過多精製糖,長期過量攝取,不僅容易造成肥胖、代謝症候群、脂肪肝、齲齒等,也增加罹癌風險,不過上班族、學生族時常揪團訂購飲料,營養師建議,改用「多喝水」、「少甜飲」及「挑健康」3招方式,重拾每個人的健康自主權。衛福部建議「每日飲食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若以每日攝取熱量2000大卡為例,則一日不可攝取超過50公克精製糖,然而市售一杯700c.c.全糖珍奶含糖量將近62公克,已遠超過每日限量。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楊川瑩表示,要大家完全不喝飲料是困難的,但可以把握以下原則,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一、多喝水:建議多喝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可減少熱量攝取,多喝水亦可維持體溫恆定預防中暑。透過排除尿液、汗以及糞便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道蠕動預防便秘及避免尿道發炎,每日飲水建議量為體重乘以30,成人一日飲水量約落在2000c.c.左右,喝水時應分多次喝、慢慢喝,避免造成身體不適。二、少甜飲:若馬上戒掉含糖飲料有難度,可以從減糖開始,例如從全糖改成半糖、微糖,再逐步改成無糖;同時也試著逐步減少頻率,原本每天一杯者,改成一週一杯或一個月一杯,透過減糖及減頻率,循序漸進降低對含糖飲料的依賴。三、挑健康:若真的很想喝的時候,不妨選擇健康飲品取代,如:無糖茶、無/低糖豆漿、優酪乳、牛奶、自製蔬果汁(不濾渣)等,可以獲得多種營養;需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運動後要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但一般人運動量不會像運動員那麼多,但運動飲料含糖量多,喝了卻會回補許多運動消耗掉的熱量。台北市啟明學校日前邀請癌症關懷基金會設計營養衛教課程,由楊川瑩帶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營養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實習生,針對學生的特殊性,設計著重於味覺、知覺感官感受及運動安全性的課程,教導學生減少喝含糖飲料。台北市啟明學校體衛組長林辰芳表示,學校常看到學生揪團訂飲料,但受視覺限制,學生運動意願很低,因此透過課程宣導、帶學生運動,讓學生能具體感受,起了很大的警惕作用。
-
2022-10-11 醫療.泌尿腎臟
避奶類製品…延緩腎衰竭 注意4大飲食原則
腎臟是人體的過濾器。血液中的含氮廢棄物、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都會進入血液,流經腎臟時,腎臟除了過濾血中毒素,還會幫助調節血壓、電解質、合成維生素D幫助骨質鈣化等,但如果腎臟受損,使過濾功能逐漸下降時,即所謂「腎衰竭」。若要延緩腎衰竭的進展,應掌握四大飲食原則。1.少鹽少糖 監測血壓血糖腎臟對血壓與血糖相當敏感,血壓高或血糖過高,腎臟衰竭的進程會加快,因此,有血壓、血糖問題的人,應積極監測血壓及血糖,力求飲食清淡,減少鹽分、調味料攝取,含糖精緻食物要少吃。2.足夠蛋白質 但不能過量蛋白質會產生含氮廢棄物,是由腎臟排除,因此,若攝取過量蛋白質,會加速腎臟衰竭。根據慢性腎衰竭的病程不同,建議蛋白質攝取量可控制在每公斤體重約0.6-0.8克,其中最好一半以上是來自高生理價蛋白質。例如:林先生60公斤,患慢性腎衰竭第三期,建議一日蛋白質攝取量應控制在36克。所謂高生理價蛋白質,是指含有人體必需胺基酸,吸收利用率佳的食物,如黃、黑豆製品(豆腐、豆干、豆漿、毛豆等)、動物性肉類,以及奶類、蛋類等。減少攝取品質不佳的蛋白質食物,如麵筋、麵腸、烤麩,以及各種堅果、豆類。3.注意磷攝取 避免奶製品腎衰竭的病人,因為腎臟過濾能力下降,吃進高磷的食物,可能會堆積在血中,造成高血磷症,出現皮膚搔癢、骨骼與血管方面問題。研究發現,若能將血磷維持在正常值的下限,有助延緩腎功能喪失的速度。日常飲食的高磷食物,如各式奶類、乾豆、全榖、內臟、加工製品,特別是奶類及其製品,不僅磷含量高,且吸收率非常高,因此,慢性腎衰竭病人應避免攝食牛奶、羊奶、奶粉,以及各種由奶類製成的加工品。4.防血鉀過高 蔬菜燙再炒慢性腎衰竭病患一旦發生尿液減少(每日少於1000cc),易血鉀過高,出現惡心、肌肉無力、手腳麻木、腹瀉、不規則心跳等症狀,若血液檢查發現鉀離子過高時,需依醫師或營養師建議,限制飲食中鉀離子攝取。高鉀食物來源,如肉汁、濃縮湯汁、運動飲料、雞精、各種果汁等;蔬菜則建議先汆燙,濾掉水分再炒過,可去掉大部分的鉀離子。
-
2022-09-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小朋友拉肚子吃成人止瀉藥致腸破裂 專家教4重點給予正確照顧
秋冬時節除了流感,小朋友也常見感染輪狀或諾羅病毒而造成腹瀉、拉肚子。但有些爸媽當孩子一拉肚子,就自行將家中常備的止瀉藥給孩子服用,小心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症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名兩歲男童在家中上吐下瀉,爸媽見狀將家中常備的成人止瀉藥(Loperamide)對半給小朋友服用。沒想到持續一兩天後,小朋友腹痛加劇,到急診就醫因為止瀉藥讓小朋友腸胃蠕動減慢,不但導致腸阻塞,甚至出現腸破裂,而需要手術治療。分享個案的北市藥師公會藥師蘇柏名表示,小朋友出現上吐下瀉主要原因包括細菌性腸胃炎和病毒性腸胃炎,其中秋冬最常見的是病毒性腸胃炎,包括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病毒性腸胃炎並無特效藥,且無法使用抗生素治療,因此治療重點在緩解症狀和避免小朋友拉到脫水。其中止瀉藥品機轉在於抑制交感神經、減緩腸胃道蠕動。除了因小朋友的肝腎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藥品吸收的程度也和大人不同,若一味地認為將大人的藥品對半給予孩童服用,可能因為劑量太高而有反效果。以分享的個案為例,原本上吐下瀉也是身體將毒素排出的機制之一。但因為使用成人的止瀉藥,導致小朋友腸胃蠕動過慢,毒素積聚,加上繼續喝水、吃東西,才會導致腸阻塞的後果。蘇柏名表示,小朋友的腸胃藥品通常以水劑為主,方便調整劑量、濃度。且小兒腸胃藥多為處方用藥,因此必須經由醫師診斷,再到藥局購買。另外,補充水分和維持電解質平衡也是治療小朋友腸胃炎的重點。蘇柏名表示,小朋友出現上吐下瀉時,可先短暫禁食,並持續讓小朋友補充適當水份或到藥局購買口服電解質液,維持身體水分和電解質平衡。他也提醒,運動飲料含糖且電解質比例不同,可能因為刺激胃酸,讓腹瀉加劇,因此不建議以市售運動飲料取代電解質液。秋冬時節,好發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其中常伴隨上吐下瀉症狀,讓家長焦頭爛額、無所適從。食藥署提醒下列四點,正確給予幼童妥善照顧。瞭解引起上吐下瀉之原因:上吐下瀉是身體健康出現警訊的一種症狀,必須瞭解發生之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因此,當幼童出現不明上吐下瀉時,應立即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疾病之治療。適時補充水分:病毒性腸胃炎之治療重點在於避免脫水,急性期可先短暫禁食,讓腸胃得到足夠的休息,再逐步以少量多餐方式,給予易於消化的食物,如:吐司、粥。重要的是,應讓小孩持續補充適當水分,亦可至藥局購買口服電解液,以維持身體水分及電解質之平衡,避免發生脫水。另外不建議飲用市售運動飲料,以避免攝取過多糖分,讓腹瀉加劇。正確使用藥品:針對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目前並無專門的治療藥品,臨床上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重點在緩解症狀、避免脫水。因此,使用醫師開立之藥品,應確實遵照醫囑及藥袋標示使用,切勿為了讓小孩完全止吐或止瀉,而過量使用藥品,可能反而造成不良反應之發生。妥善清潔:病毒性腸胃炎具有傳染性,可透過糞口傳播,例如與病人分享食物、接觸病人的嘔吐物或排泄物等。因此,病人的嘔吐物及排泄物,應小心處理,避免汙染周遭環境,並且可使用適當稀釋後之漂白水,適時清潔與消毒被污染之環境,其他同住家人應勤洗手,尤其是進食或準備食物之前,以避免交叉感染。
-
2022-09-09 醫療.消化系統
出旅途中腹瀉、便秘、消化不良怎麼辦?如何預防與做好萬全應對以免掃興!
疫情逐漸趨緩,大家紛紛計畫外出旅遊,出門在外總是會較無節制的吃當地美食,這時候腸胃就有可能出現小狀況,包括腹瀉、便秘、消化不良,不想讓旅程不盡興,那麼快點看看當出現這些症頭時,有什麼解決方式吧!1.腹瀉:腹瀉、拉肚子是外出旅遊最常見的症狀。通常會出現稀便、水樣便。腹瀉常因吃進被細菌或腸道寄生蟲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的感染引起的,或本來就有慢性腹瀉患因為環境改變或壓力誘發腹瀉。如何預防腹瀉: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受污染的食物、水,及經常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另外,還要保持水分充足,還要避免冰塊,因為製成冰塊的水可能不乾淨;食物選擇要注意,只吃煮熟還要趁熱吃完、水果和生菜一定要在用水清潔過後、去皮才能吃。腹瀉時如何處置:多數腹瀉會在幾天後緩解,並在五天內結束。但如果出現血性腹瀉、嚴重腹痛、發燒,或者腹瀉持續時間超過一兩週,這時候一定要就醫找到確切病因。腹瀉時可以這樣做,有助緩解不適:補充電解質:飲用含有電解質的水和減糖的運動飲料來避免脫水。使用非處方產品:洛哌丁胺 (Imodium)、次水楊酸鉍 (Pepto-Bismol, Kaopectate)有助於減少稀便、水樣便的頻率並緩解痙攣。2.便秘:發生在作息不規律,像是長途車程或是飲食不規律。便秘可持續一兩天或更長時間。如何預防便秘:增加膳食纖維和液體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包括許多水果,如蘋果(帶皮)、覆盆子和梨;全麥食品。當纖維攝取足夠,有助於糞便更柔軟、更順暢。不過也不要一次吃進過多的纖維,因為纖維會導致腹脹和脹氣;另外,還需要喝足夠的水。便秘時如何處置:非處方口服瀉藥可以緩解。散裝劑:聚卡波非鈣 (FiberCon)、甲基纖維素 (Citrucel) 和歐車前 (Metamucil)。食用時要搭配大量水一起。大便軟化劑:藥物與糞便融合並軟化,有助於順利排便。3.消化不良:出門在外就是想要大喀當地美食,往往會比平常吃得還要多,但胃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像是胃痛、腹脹和胃灼熱。如何預防消化不良:出門在外會打亂平時的飲食習慣,所以盡量控制飲食。例如:避免易觸發消化不良的食物:有大腸激躁症的人,對於FODMAP(可發酵寡糖、二糖、單醣和多元醇的縮寫)含量高的食物,會在腸道中會發酵產氣、造成過多的水分移動到腸道中,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孿等症狀。常見的FODMAP食物是奶製品、綠花椰菜、豆類、小麥、大蒜、洋蔥、蘋果;不要暴飲暴食;少量多餐,例如,一天四次小餐,而不是三餐;吃東西速度放慢,吃得太快或吃飯時說話,易吞下過多的空氣,同時也會產生過多的氣體。消化不良可以這樣做,有助於緩解:消化不良通常會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但有一些方法可以緩解。使用非處方藥:抗酸藥或液體胃部不適藥物:如鹼式水楊酸鉍(Pepto-Bismol,Kaopectate)緩解胃灼熱的酸阻滯劑:例如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 (Prilosec) 或蘭索拉唑 (Prevacid),或 H2 阻滯劑,如法莫替丁 (Pepcid, Pepcid AC)、Gas-X 等含有二甲基矽油的抗毒藥。
-
2022-09-05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中喝溫水或冰水哪個好?營養師答案跟你想的不一樣
你在燃燒了嗎?最近氣溫飆高,戶外體感溫度更直逼45度,許多通勤族、戶外工作者即使狂補水,似乎也比不上流汗的速度。炎熱天氣下,我們人體每天約流失2.5公升以上的水份,流汗時,體內的鹽分、電解質也會隨之流失,營養師叮噹(戴岑樺)表示,如果只是短時間流汗、或流點汗,適量飲用水份即可補足流失的水,身體也會自動調整電解質的平衡。但大量流汗時,體內的鈉離子流失過多,此時只補水反而會稀釋血液中的鈉含量,讓體內電解質失衡,導致抽筋、低血壓、脫水、噁心、意識注意力變差、虛弱等問題,嚴重者則會出現熱衰竭,造成生命的危害。狂噴汗,補充運動飲料有用嗎?從事戶外工作的族群、高強度的運動訓練者、馬拉松跑者、戶外運動者,及容易脫水的老人家小朋友,都應該特別注意流汗這件事!既然補充水分不能只靠白開水,那補充運動飲料可以嗎?叮噹營養師說「可以!」,大量流汗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更有助於體內補水。喝進去的水要能被身體吸收,保留在身體裡,需要電解質的幫忙,因此補充水份必須同時注重水與電解質。從汗水中流失的電解質,以鈉為大宗,鈉的功能為幫助吸收及留住水分,維持血漿量,協助調整體溫平衡。因此,叮噹營養師建議只要是進行2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不管大人或小孩,在大量流汗的情況下,補水怕補不夠,但又想要快速解渴,可以適量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輕鬆留住水份讓身體無負擔。運動前中後補水有學問 冰水效果比溫水好若是運動族群,據研究指出,運動中每小時的流汗量高達2~4公升,相當驚人,因此需更加注意運動前中後的水份及電解質補充。叮噹營養師指出,運動前1至2個小時,就可開始補充水份,分次喝下500~600毫升的水,亦即大約1個寶特瓶的容量。運動中,每10到15分鐘可以補充一點水分,1小時總量建議約600到800毫升,大約也是1個寶特瓶多一點的容量。另外,運動中補充水的溫度應該比平常低,不建議喝溫水,建議改喝冰水,運動效果可能會更好。若從事有氧運動超過1小時以上,建議可以適度補充運動飲料。運動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計算運動前和運動後的體重差別,每減少一公斤的體重,就表示至少需要補充1至1.5公升的水,1比1.5,或是可以用尿液的顏色來判定還需不需要繼續補充水份或是運動飲料。天氣炎熱,補水也是一門學問,叮噹營養師提醒,為了有效補水,運動飲料也是不錯的來源喔。(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愛喝冰水易胖小腹?減肥「喝冰水or溫水」好? 專家解惑...答案超意外 ·水喝太多、太少都不對!營養師解答「常見6大QA」 有效減肥、防便祕
-
2022-09-01 醫療.泌尿腎臟
血尿原因有哪些?有腎結石怎麼辦?一次看懂症狀、原因、治療方法
腎結石是由尿液中的礦物質結晶堆積在腎臟。腎結石分四類型,包括草酸鈣、尿酸、鳥糞石和胱胺酸。腎結石會有下背部劇烈疼痛、血尿、噁心、嘔吐、發燒、發冷及尿液看起來渾濁等症狀。採用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鏡碎石術來治療腎結石。尿液中有體內需排出的廢物,而液體不足且廢物太多時,開始形成晶體。大部分人,當有足夠的液體時就可將晶體排出體外。結石的成分像鈣、草酸鹽、尿酸鹽、胱胺酸、黃嘌呤和磷酸鹽。當形成結石,結石可能會留在腎臟中或沿著泌尿道進入輸尿管,微小的結石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且不會引起太大的不適。但體積較大的結石可能會尿液堆積,造成排尿受阻礙,引起疼痛不適。形成腎結石原因主要是喝水太少,運動不足或過量、肥胖、吃太多鈉含量高或含糖食物、果糖、高果糖漿。腎結石症狀腎結石可以小到像一粒沙,也可能大到像鵝卵石一樣,甚至是高爾夫球!一般來說,結石越大,症狀越明顯。症狀可能出現一種或同時出現多種:1.下背部兩側劇烈疼痛2.胃痛3.血尿4.噁心或嘔吐5.發燒和發冷6.氣味難聞或看起來混濁的尿液大多數情況下,腎結石通常不會造成很大的疼痛,當腎結石造成尿液阻塞時,就會出現症狀,且疼痛來得又快又急。腎結石治療兒童和成人腎結石的治療方法相似。首先會被要求喝大量的水,加速結石排出體外。如果結石太大、尿液排出受阻、有感染現象,就需要進行手術。衝擊波碎石術是一種無創手術(不需要開刀),將結石震碎,擊碎的結石從尿液排出。對於體積大或較為複雜結石,則使用經皮腎鏡碎石術來治療。降低腎結石的方法1.喝足夠的液體:有助於減少尿液中的廢物濃度。較深尿液濃度更高,如果水分充足,尿液應該呈淡黃色。多數人每天應該喝超過12杯水。水是最好的選擇。2.多吃水果和蔬菜:飲食中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會增加的尿液酸度,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3.減少飲食中攝取過多的鹽:洋芋片和炸薯條、三明治肉、罐頭湯、包裝食品,甚至運動飲料,這些食物盡量少吃。4.維持理想體腎結石發作時,會引起許多症狀。要如何避免腎結石復發呢?看看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NKF)怎麼說........https://bit.ly/3zpooSp
-
2022-08-29 焦點.健康知識+
喝水怎樣喝才有效?營養師6大QA教你喝出好氣色
人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可曾想過,要怎麼樣喝水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呢?喝太多、喝太少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什麼時候補充水分才是最佳時機呢?茶可以取代開水嗎?夏天喝冰水是禁忌嗎?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鄭穎倢整理6大QA,教你正確喝水,喝出苗條、健康以及好氣色。Q1:一天該喝多少水?鄭穎倢表示,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或是用體重計算*30=每日應飲用之總水量,可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Q2:喝太多水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喝太多水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尤其是鈉)濃度被稀釋。鄭穎倢表示,血清鈉濃度太低稱為低鈉血症,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液的電解質濃度,血液中的水就會滲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膨脹以及電解質稀釋。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肌肉痙攣、抽蓄,罕見的情形下會死亡。水中毒很罕見,馬拉松選手為了怕脫水喝太多水的時候可能發生,這時候預防方式可以改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電解質。Q3:喝太少可能造成身體脫水?脫水的原因有腹瀉、嘔吐、發燒、劇烈運動、炎熱天氣、乾燥環境、甚至高海拔都會造成脫水。鄭穎倢表示,口渴是身體需要更多水的訊號,但是口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嬰兒期、生病或是老年期。輕微到中度脫水的症狀是口腔與皮膚乾燥,疲乏與肌肉衰弱,尿量減少、尿液深黃、頭痛、暈眩。鄭穎倢指出,如果持續脫水,會造成血液溶質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心率上升。身體感覺到血液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就會啟動一系列保存水分的步驟,例如強迫腎臟保留水分,減少尿量,但同時仍會有其他途徑流失(糞便、皮膚、肺等),如果持續喪失,就會造成腎衰竭、痙攣、精神混亂、昏迷等,嚴重脫水若置之不顧會導致死亡。Q4:每日最佳飲水時機?鄭穎倢說明,國民健康署特提出「喝開水5要訣」的技巧,並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有需要限水的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一、起床一杯水身體一整晚都沒攝取水分,起床後小口分次慢慢喝一杯300-500ml的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二、用餐前後配杯水無論是在家或在外用餐,桌上準備一杯300-500ml的水,餐前或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慢慢喝,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三、外出要帶水準備500ml以上的水壺,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隨時補充水分,增加運動時的血液循環,並避免脫水的發生。四、製作提味水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五、1,500ml的水養成每天喝至少1,500ml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分多次喝、慢慢喝,喝得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Q5:現代人忙碌,時常忘記喝水,或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寧可喝飲料,對於喝足量的水也有壓力,怎麼辦?白開水是零熱量的最佳飲品,若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亦可適度飲用無加糖的氣泡水。鄭穎倢建議,生活中可將一天所需要飲用之水量用水壺裝好,放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得到的位置,經過看到就飲用,就可督促自己將一天飲水的目標達成。除了白開水外,食物當中的水,包含飲料跟湯品可供應最多的水,若以營養來說,牛奶、豆漿相比汽水或含糖飲料富含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Q6:茶可以取代白開水嗎?夏天到底能不能喝冰水呢?鄭穎倢解釋,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屬於溫和的利尿劑,每日建議500ml內較不會造成水分不平衡。吃冰可能會讓血管收縮造成頭痛、腸胃消化不良。另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冰會讓氣管收縮、氣喘症狀加劇。【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4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