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8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搜尋
退休金
共找到
275
筆 文章
-
-
2022-09-18 退休力.自在獨立
財務專家郝旭烈:開始主導生活的日子 就是我的退休日
「什麼是退休,就是不要用想像中的明天而犧牲今天。」這是郝旭烈在講述財務管理時的分享,語出「納瓦爾寶典」,是矽谷投資人納瓦爾的幸福語錄之一。十年前放棄千萬年薪當奶爸的郝旭烈對此有更進一步的詮釋,別為了想像中的明天犧牲今天,「那怕只是一天之中的一點點時間也可以」,最重要的是「找回生活的主導權」。曾任職台積電、力晶半導體、新加坡淡馬錫集團的郝旭烈,評估過逾千家創業投資案,出了多本暢銷書、經常奔波講解財務課程,對象從企業員工到小學生,他的課程裡沒有生硬數字和艱澀專業用語,他說談財務思維,談的不是怎麼賺大錢,而是如何藉由管理人生獲得幸福。但郝旭烈最得意的頭銜,應是陪伴兩個女兒成長的奶爸。他回台後加入大亞創投,雖然得跑來跑去看很多案子,但時間可以自己安排,自己主導生活。除了工作和陪伴家人,郝旭烈在各領域多方嘗試與探險,例如最近開了PODCAST「郝聲音」,與不同領域的人腦洞大開什麼都聊、愛上三鐵,更常騎上鐵馬與風賽跑。因為經常分享騎單車的照片,穿著又輕便休閒,許多朋友認為郝旭烈退休了。其實他利用每天早上四到六時騎車,回家後再送女兒上學,接著繼續一天的行程。但朋友的刻版印象讓郝旭烈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是退休?他發現,退休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是領到退休金?還是財富自由?到底怎麼樣才算退休,每個人想法不同。郝旭烈豪氣地說出自己的定義,只要自己開始主導生活,活在當下,這就是「退休」。身為財務規畫顧問與講師,郝旭烈如此分析,「財富自由」的重點並非「財富」,而是「自由」,而「自由=能力-欲望」,能力和欲望皆操之在己,學習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價值,「今天是你餘生之中最年輕的一天」,把握當下最重要。「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歡迎來測退休力https://pse.is/3uraub
-
2022-09-17 退休力.活躍好學
部落客「嫺人」49歲被迫離職!鑽研理財考導遊、寫作演講,人生下半場找到新方向
你理想的退休年齡是幾歲?以退休理財被認識的部落客「嫺人」還在職場時,認為55歲是理想退休年齡,到了這個年紀,她的孩子從研究所畢業,自己累積了一些積蓄,體力也還不錯,適合開啟人生下半場。沒想到49歲那年,任外商保險公司副總的嫺人意外離開職場。退休生活舉白旗 狠哭兩周改變現況想熬到55歲再退休的嫺人曾試著找工作,「但是49歲時要再去爭取工作,情況和30幾歲時大不同。」嫺人苦笑,離職後第一個應徵的工作,面試她的是位階相仿的同業,她要極力說服對方,她會乖乖聽話,即便是小工作也會安分地做,而非年輕轉職時談理想抱負、談如何幫公司獲利。另一個工作則是獵人頭公司來詢問,開出相較以前三分之一的薪資,做與本業無關的工作。被迫成為「中年退休族」後,嫺人嘗試過「想像中的退休生活」,睡到飽、唱歌、追劇、做家事、陪長輩看醫生,但是一個月就舉旗投降。她非但不享受退休生活,反而迷思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更慘的是,退休後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繃,長輩時時關心讓她有莫名的壓力,她每天在家也成了兒子和先生的壓力。狠狠哭了兩周,她決定改變現況—不回組織工作,並不表示不再工作。寫作演講 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嫺人從架設部落格開始,分享退休後心路歷程,並自學SEO(搜尋引擎優化),讓自己的文章可以更容易被搜尋到。一年後,嫺人架設的部落格領到廣告第一筆收入,雖然不到500元,和投入的時間不成正比,但是寫文抒發心情,研究SEO寫作後見效,都帶給她成就感。寫部落格的同時,她也去考日文檢定,一路從日檢N3考到N1(最高階),也考了領隊和導遊的證照。後來疫情開始,嫺人想去日本打工換宿,或是想成為帶外籍遊客認識台灣風土的導遊夢想後來沒能實踐,但卻在過程裡認識了很多年齡相仿卻一直還在學習作夢、遊玩的朋友。她也研究理財。突然退休後,嫺人才回頭盤點錢夠不夠下半生支用,那時候發現台灣很多投資訊息,卻很少退休理財的資訊,她於是研究國外談退休理財資訊,重新整理資產配置,透過存股領息、指數化投資為自己創造被動收入,還常常受邀分享自己的退休理財心法。離開職場5年,明年就要抵達當初自己設下的理想退休年齡55歲,嫺人心中對於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不久前,她閱讀著某個40幾歲離職斜槓創業者的書想著:「人生為什麼要那麼努力?」才發現曾經在職場非常努力的她,人生已經走到了另一個階段;她的人生下半場,在49歲被迫退休那年就已開啟。部落格同溫層:中年人取暖 分享職場的難嫺人的部落格漸漸成為中年人遭遇職涯困境、中年危機時,取經和取暖的地方,問嫺人中年的職涯處境,她分享的故事裡有各種的難。50歲上下的中年人,多半因為在公司待得久,捲入辦公室政治角力,也因為職位夠高,靠近決策圈,終而發現公司決策過程的荒謬,偏偏中年人累積的經驗讓他已非當年那個願意接任務辦事、專注培養能力就好的職場新鮮人。對老闆來說,一個年資久、薪資高、意見多的員工也不好用。當組織轉型、公司轉賣、人力精簡時,很多中年員工不是被資遣就是被冷凍。這樣的難處不限於企業,也有任教職或是公務員粉絲來詢問意見,老師招架不住這個世代的學生家長、多變政策,也有公務員因為壓力罹患憂鬱症,決定捨棄退休金直接離職。當有人問要不要離職,嫺人還是會建議先盤點財務,「退休後會花到的錢比你想像得多。」例如用了一輩子的牙齒需要植牙、父母和親人的照顧支出,甚至日本、歐美都有已經獨立離家工作的孩子,因為在外生活不易或是短暫失業,搬回家同住的例子。她建議,若真的離職,也要保持學習力與人際連結,很多生命的轉機會出現在新學習與新朋友中。若有收入需求,找工作找久一點都會找到,而且離開後再尋尋覓覓重回職場,許多期待會不同、標準也會比較低。退休理財心法 穩健投資 不相信專家關於退休理財,嫺人的原則是「不追求暴利、穩健投資」,做法是「不要相信專家,相信市場」,她是這樣做的:1.贖回工作時買的基金,既省下手續費,也不用擔心操盤者判斷錯誤,改定期定額投入被動的指數化投資,像全球股票型ETF VT、台灣的0050/006208,也有債券ETF BND。2.買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中配息穩定的個股存股,創造被動收入。3.做好資產配置比例,控制投資的風險,目前是股5債1定存4。
-
2022-09-04 退休力.活躍好學
58歲被退休! 李益恭放下身段靠專業逆襲成職涯顧問,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
若以台灣平均壽命81.3歲來計算,多數人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後,還有超過15年的生命,專家建議,工作能夠維持人生下半場的人際連結、生命活力,以及經濟安全。但高齡再入職場這件事容易嗎?9月《橘世代》將從不同的故事中討論,打造一個「老有所用」的社會,需要個人、企業及政府做好哪些準備。隨著物價通膨,要存多少錢才能安心養老呢?看到退休金平均上千萬元,令人擔心淪為又老又窮的「下流老人」。不少中高齡族群有經濟壓力欲重回職場,卻因年紀顧慮、薪資有限,再度就業困難。人力資源顧問李益恭分享,要先放下才才能有新開始。「算一算我的資產夠活到75歲,就放心退休了。不知道原來我會活更久。」現年78歲的人資顧問李益恭笑著說,他已經比「預期活到75歲」多活了3年,而且還神采奕奕,還好他沒有在75歲時把錢用完,因為他至今仍每天接案、提供諮詢,是許多人的職涯顧問與人生導師。主動爭取工作 一生只寫一張履歷李益恭說話時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口音,高中畢業後,從馬來西亞來台求學,選填成功大學外文系。他謹記父親的話:「我的父親沒有留財產給我,所以我也不會留給你,但可以供學費到念書畢業。」沒有家產支援,一切只能靠自己,他很爭氣地在畢業後進入亞洲航空公司,回想奇妙的求職過程,完全靠「主動」爭取。亞洲航空公司沒有公開對外求才,李益恭寫信到總公司申請履歷表,直接寄給總經理,希望申請至人事部服務,字裡行間表達強烈的企圖心,最後順利成為企業一員。爾後因表現出色被轉到桃園上班,但1987年亞航轉讓給美商另一家公司,當時太太也任職同部門,李益恭擔憂哪天兩人同時沒工作,就跳槽到另一家知名跨國企業。半年後,李益恭又被老東家找回去,這次做了4年,公司宣布要搬到馬來西亞。原本以為可以回鄉發展,但在台灣生活多年已經習慣島國步調,正苦於無法適應時,剛好接到獵人頭公司的電話,再次回到台灣。從21歲到58歲,李益恭前後換了多家大型公司,全都是別人找他或介紹,直到58歲時遭遇中年失業,以為自己可以從此退休過悠哉生活,沒想到後來發展出「分批出售專業」的顧問模式。至親離世 重返職場分批出售專業「被退休」之後,李益恭精算已有足夠資產支應未來生活,且孩子已可獨立自主,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他笑說剛開始很愉快,不用再被上班鬧鐘吵醒,跟著朋友種花、旅遊,也跟著追劇或隨心補眠,作息整個被打亂,三更半夜醒來不知道要做什麼,還曾跑去看警察值勤實況。退休生活看似愜意卻找不到生活重心,讓人迷惘。同年10月,太太去世;12月,母親走了,一連串的打擊迫使李益恭重新整理第二人生。失業、至親離世,一連串暫停與打擊,讓休息幾個月的他發現,「我的興趣就是工作」,他想讓專業繼續發揮、希望在職場中得到尊敬,於是試著重返職場,卻因年齡難以得到理想工作。李益恭轉變方法,整理自己40年的人資經驗,他擅長人才召募、薪資策略、員工資遣、組織重整,許多都是企業人資部門不願意但必須做的事,他主動跟企業推銷自己,用約聘、顧問方式執行,可以避免公司的人情壓力。企業以兼職顧問聘用他,一周只進公司幾天,企業不用支付全薪,卻能得到專業的人資諮詢。這一招果然奏效,李益恭摸索出一條新路,再次回到職場貢獻所長。他曾經同時兼任好幾個企業人資顧問,將自己的專業依不同需求「分批出售」給企業,那時年薪可達上百萬。現在的他,笑稱年紀大本不想再工作,沒想到疫情驅使大家習慣視訊,結果他幾乎每天都還有線上職涯諮詢服務,這幾年幫助上千位工作者度過危機。別堅持全職 知己知彼爭取更多機會李益恭了解自己的長處,也清楚返回職場的需求,他不求薪水跟以前一樣高,只希望能發揮個人價值。他說,中高齡再就業要知己知彼,知道企業主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並推銷自己的優勢。「你要人家的錢,人家就要你的命。」李益恭說的直白,中高齡再入職場,別堅持全職工作、薪水職銜都要和過去一樣,既然改變不了年齡現實,降薪求職又何妨,若表現好還能再爭取更多機會。曾有一位求職者諮詢李益恭,52歲被裁員,接下來該怎麼辦?他建議回去找以前的客戶,運用人脈釋放消息,對方臉皮薄彎不下腰,為了龐大的經濟壓力只好硬著頭皮嘗試,最後如願找到工作。「只要去試就有機會!」李益恭說,把身段放軟,告訴全世界你在求職,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貴人幫忙推一把。明天跟意外哪個先來,誰也不知道,職場也常有未知數,例如疫情、大環境影響,隨時都要做好準備,沒有工作能保證做到退休。李益恭抱持著回饋社會的精神,提供民眾職場諮詢、中年就業輔導,他提醒抱持未雨綢繆的態度,每二年要丟履歷求職,檢視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慢慢累積跟上趨勢的技能,才能幫自己加分。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不要執著全薪工作,先彈性上班返回職場。●積極充實能力,例如跟上數位科技趨勢。●放下身段,善用人脈。●保持開放態度,有機會先試試,別眼高手低。●嘗試投入自己喜歡的事。
-
2022-08-31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能退休嗎?專家推五大指標,檢測你的退休力
百歲世代,大家平均壽命延長,面對比想像中還要長久的人生,退休或不退休都是未來生活的選項。為了幫助大家打造退休力,元氣網成立「退休力頻道」,推出一站式服務,從許多專家及過來人經驗中,幫你畫重點,列出必做事項清單,提供預約未來美好生活的解方。聯合報於2020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推出「退休準備指標」,去年推出 「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邀請大家填寫,看看自己的退休代表動物,評估對老後生活的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準備指標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五大核心能力,獲得近三萬人填答;「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首度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於問卷設計,透過AI協助,在三萬筆填答資料中得到六群退休力的準備樣貌,再經多次動腦會議找出代表動物擬人化。六種動物依分數高低,依序為「王者獅子」、「翩翩蝴蝶」、「暖男水豚」、「好奇海豚」、「做自己貓熊」及「慢慢樹懶」,各自有值得讚許的優點,卻也有不足之處,期待透過代表動物,請大家思考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那些面向需要加油。 元氣網幫助大家打造退休力,首先可在元氣網快捷鍵找到「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登入會員即可直接填寫,得知自己的退休準備代表動物,同時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在「退休力」頻道,根據退休的五個核心能力,提供專家與過來人的準備心得及建議。●「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理財準備各種退休調查都顯示,勞保與勞退是勞工主要倚靠的重要來源。但是很多人卻搞不清楚勞保與勞退差別,甚至因此錯過放大勞保與勞退最佳方式,極為可惜。事實上,勞保才是活到老領到老,領多少與勞保投保薪資、勞保投保年資有關;勞退則有新制與舊制,能領多少錢,就看累積退休金總額是多少,而且與每月實際薪資有關。勞保與勞退同樣都是勞工的退休金,但勞保是「確定給付制」,勞退則是「確定提撥制」,因為制度設計不同,請領條件與方式也各異,不完全都是高年資最有利。勞工想要加大自己的退休金,有幾大關鍵要掌握。一、想要月領,工作就要投勞保:勞保部分,因為有最高投保薪資45800元上限,如果想要月領年金,就要謹守有工作就要投勞保原則,有助累積較多勞保投保年資,對墊高退休後月領勞保老年年金金額極有幫助。但如果是要一次請領,由於60歲以前投保年資只有30年可計入給付,年資愈多,未必有助退休金。二、勞退新制,則有三大撇步:1.勞退新制是靠著工作時,雇主每個月提繳到勞工個人退休帳戶,雇主是提撥至少勞工薪資的6%,如果勞工薪資高,雇主提繳標準就高;至於薪資6%是最低標準,如果遇到佛心的老闆願意提繳高於6%,對勞工累積更多退休金,很有幫助。2.勞退新制另有自提規定,勞工若從年輕就開始相對提繳薪資一定比率到帳戶,也是非常有效,等於是為自己準備兩倍退休金。3.政府每年會將勞退基金投資收益全數分給勞工個人退休帳戶,如果雇主提撥再加上自提,帳戶金額愈大,就可分到更多投資收益。【延伸閱讀】>>如何放大退休金?勞保活愈久領愈多 勞退新制3大撇步健康準備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聯合報退休指標與坊間其他工具最大的不同,就是問出「你動手準備了嗎?」,透過執行程度問出實質準備狀況。初步發現,財務準備是退休準備的第一步,通常是先意識到退休生活需要財務支持,但若以完成度來說,健康準備的執行難度最高,若健康準備完善,其他面向的準備通常也可拿到高分。因此,可將健康準備視為退休準備的「粽子頭」,陳亮恭打比方,就像只要拉起粽子頭的結繩處,健康力提升,其他退休準備能力也會跟著提升。健康準備的執行必須落實於生活,例如每周運動三次、攝取足量蛋白質等,除了個人動機,也需要環境配合等支持,例如關渡醫院打造宜居社區,提供居民健康促進等。社會連結疫情造成當代世界前所未有的社會孤立,但數位科技帶來新的連結與可能。專家指出,疫情讓原本需要數年才會發生的改變在短時間內發生,而且也回不去了,如數位轉型。數位力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疫情下對數位科技的掌握學習、人際連結,更可視為退休準備的及早檢測與預習。社會觀察者李明璁在疫情時有個瘋狂的點子,他從歐美去年經驗發現,疫情讓每一個自我在身體和心靈及「人我關係」都有些變化,公視身為公共媒體,應該為台灣在此時「留下些什麼」,著手製作、主持帶狀節目「保持聯絡」,以切片的方式記錄常民百姓在疫情下生活的氣味。「疫情有點像是給我們一個練習的機會,重新衡測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李明璁說,因為疫情,人們重新不斷練習:「既獨處,但試著保持聯繫」。這次疫情對人際關係及相處仍讓他看到希望,雖然被隔離,幸好網路科技讓大家連結起來。「如果在廿、卅年前,大家就被鎖在家裡,頂多只能打電話,可能就更疏離了」。學習和使用社群工具,其實是許多人在疫情下的新嘗試。【延伸閱讀】>>社會連結…退休數位力 串起新學習活躍好學74歲的導演兼演員梁修身,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4個孫子,螢幕上是硬漢的他,升格爺爺後卻化為繞指柔,對孫子有求必應。他念政大EMBA時跟學長學摺氣球,受惠的當然是孫子,他說體會到打氣球跟教育孩子一樣,必須預留一點空間,太嚴格會有反效果,因為空間不夠沒有緩衝,容易爆掉。但也不能太大空間自由發展會變調。梁修身說很多人以為他退休,其實他從沒說過「退休」二個字,對他而言現在只是轉換心情生活,因為人一旦說出退休會連走路都變慢,現在的生活就是夠吃夠用,不會為了名利往前衝,但是也不能不做事。他打趣說,自己以前都不覺得老,是第一次有孫子叫他「爺爺」才覺得真的升級了,從壯年變成老年。50多歲時,有感於入行以來受到許多貴人、恩師的幫助提攜,因此梁修身用三個兒子的名字成立三群公司,開始攝製一系列關懷少數族群、弱勢朋友及值得關注的故事。包括「再見忠貞二村」、導盲犬、盲胞的故事「米可GO!」、講述外配的「別再叫我外籍新娘」、東部少棒萌芽史「比賽開始」等,公司沒拍戲之後他規畫自己的生活,去政大念EMBA,連續兩年參加柬埔寨義診團,也接手學校的傻瓜劇團,到各地偏鄉小學演出,之後更學習薩克斯風到各地表演和做公益活動,還學會摺氣球,他半年前甚至取得街頭藝人證照。今年他的願望則是學英文,他說以前拍電影時,卻爾敦希斯頓來台灣,中影派出他和胡因夢接待,胡因夢英文很好,他只能看著胡因夢笑就跟著笑,英文一直是他的遺憾,直到洋女婿來台灣,他說剛好女婿想學中文、他想學英文,但可能礙於他是岳父,女婿根本不敢糾正他的發音,笑說:「最後是他的中文進步比我快,我還沒學好。」【延伸閱讀】>>74歲梁修身不輕言退休!念EMBA、當街頭藝人、還想學英文 生活態度轉變,有空就陪家人自在獨立電影「一家之主」說的是台灣傳統女性的縮影,電影中的女主角葉蘭心與退休的老公羅大偉,夫妻倆獨自住在台北市的老公寓,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卻藏著女性的深刻壓抑。導演王希捷訪時表示,這部片拍給中年女性、退休族的禮物,因為這個族群在台灣是很常被忽略,許多女性辛苦一輩子,都在為全家人付出,卻往往忘記疼愛自己,甚至忘記屬於自己的名字。透過電影,希望每個女性都能找回屬於自己人生的掌控權。電影中,演員陸弈靜扮演女主角的閨密,一樣是中年女性的代表,卻演繹出當代女性不同的風景。同為中年女性,從陸弈靜視角看「一家之主」電影,她認為,在這個年紀對於「閨密」橋段特別有感。「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是陸弈靜對一家之主下的註解,她坦言,走入人生下半場,學習接受一切自然的改變,是最大的學習。她笑著承認,剛開始有白頭髮的那幾年,自己完全不能接受,總把頭髮染成紫色掩蓋,但當頭皮有白髮竄出時,就像喉嚨卡了魚刺,怎麼都看不順眼。這些年,她終於接受滿頭白髮的自己,結果「大家都來找我演阿嬤」,但現在也覺得無妨,因為當人學會接受自己,生活就會過得比較輕鬆。相較於電影中女主角,以及許多傳統女性對於扮演好媽媽、好太太、好女兒的執著,陸弈靜淡淡地說「現在豁達就是我的執著,有經歷過的人就會懂」。【延伸閱讀】>>電影「一家之主」演員陸弈靜中年覺醒! 豁達自在看人生, 勇敢為自己活一次準備退休是持續的過程,不論40+、50+,還是60+,準備退休或面對退休的過程勢必面臨許多來自大環境和自身處境的變化,提早準備,就從追蹤元氣網開始。
-
2022-08-26 養生.人生智慧
「照顧家人不等於活得悲情」科技高管53歲為失智母提早退休!打拳、玩三鐵變樂活大叔
55歲的賴勝德原是外商高階經理人,負責百億標案,因為母親失智,在2年前主動申請退休。離開科技業,他成了三鐵達人,3年跑步距離累積達3個台灣,打拳、打桌球、騎腳踏車,樣樣出色。有人質疑他整天玩樂,他反問:照顧家人不等於要活得悲情,年過半百還要讓自己活得不快樂嗎? 談人生,賴勝德這樣形容自己:「我是台北人、是長子,從謀職到成家,不想離家太遠。」這份長子的承擔影響了他的命運。 他家住樹林,大學畢業退伍出社會後,到鄰近土城工業區找工作,同時錄取知名通訊設備商、以及當年辦公室還放著鐵椅的鴻海,他選了前者:「因為這家外商有周休二日。」 28年來他從工程師做到專案經理,曾經負責標案金額上億的國營企業專案。「我沒換過公司,但公司老闆一直換,從法商變芬蘭商,公司從上千人縮到幾百人。」雖然公司組織歷經變遷,管理文化大不同,但他仍專注工作預計65歲退休。 母親失智後人生脫軌,身心俱疲 直到3、4年前,他循序平穩的人生,因母親罹患失智症而脫離常軌。 事親至孝的他,與當小學老師的太太結婚後,仍跟長輩同住透天厝,而且一住就是十幾年。「有一天太太打電話給我,說去逛街時買了一個房子,我們才搬出來,不過新家離老家走路只有十幾分鐘。」 但母親失智後,常常走出門就失蹤,高齡逾80歲的爸爸習慣依賴長子,一通電話打來,他就得放下工作去處理,平常上班也要安排接送母親就醫。 「失智的人講話沒有邏輯,你不順從她就發怒,居家照服員曾經投訴母親打她,因為勸母親不要去廚房開火,母親發火,不只動手還趕她出去!照服員來來去去,我要安撫照服員還要上班,身心俱乏。」 面對工作倦怠,52歲時他考上台師大樂活EMBA,「樂活,就是快樂生活,這樣的概念很吸引我。念書期間,參加了三鐵、划龍舟、國標舞、八卦導引課程,意外發現自己很喜歡這樣的生活。」 50後愛上跑步,3年累計環島3圈 過去賴勝德不愛運動,同事邀他下班後一起跑步,他在心裡罵神經病!「我上課後學到運動只要有方法就不難,像跑步姿勢是要學的,正確姿勢練習不到1周,我從極限3公里進步到5公里,循序漸進下,能跑完全馬,3年跑步累積距離等於3個台灣環島的距離。」 「在EMBA認識不同背景的同學,讓我這個木訥的理工大叔,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風景,開始思考後半輩子該怎麼過?開始問自己,為何一定要等到65歲,才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於是,他毅然在53歲辦理退休,「退休不是一個人的事,太太能感受到我不開心,她也能體諒。」賴勝德說,退休要有嗜好,太太去上班,他就去運動、或在家讀書。 「我以前是比較急的人,運動讓我比較有耐性,跑步讓我腦筋清明,對解決事情有幫助。像照顧母親的外傭回越南1個月,我與弟妹商量每天輪流回家照顧媽媽2小時,讓爸爸放風一下,大家平均分擔照護壓力,這是我認為比較好的安排。」 退休後學習投資,樂享生活 財務管理也是退休後的關鍵。「我有一筆舊制退休金,勞退金未到年紀不能領,退休後投資基金、股票、ETF,不玩槓桿,投資需要閱讀財經時事,不會與現實脫節。」 很多人看了他的臉書說:「你怎麼整天都在玩?」或羨慕:「你的生活好精采!」但他坦白:「沒有名片的日子,剛開始多少不習慣,我還是會笑笑地講我退休了,退休不就是要享受生活嗎?」 「退休後有人邀我回科技業,但在媽媽失智後,朝九晚五已經不適合我。我覺得人生其實沒什麼退休,只是下半場的重心轉換、平衡,大叔還在努力中,努力嘗試以前沒機會做的事,努力活出健康快樂的第二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8-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48歲未婚女,不想當下流老人該怎麼辦? 專家:3步驟教你提早做好理財準備
我今年48歲沒有結婚、生小孩,身邊同齡朋友的孩子都漸漸長大,感覺有孩子的朋友似乎對老後生活都比較有踏實感。我想知道單身、大齡未婚的人,要怎麼做退休規畫,才能避免變成未來的「下流老人」。 (高雄王小姐)沒有子女的人,退休生活是否比較輕鬆?其實沒有子女,也代表著退休生活得完全靠自己。CFP國際認證理財規畫顧問王琦惠說,退休前是財富累積期,理財目標是未來能「自給自足」,退休是要長期準備的,建議將未來生活藍圖和家庭責任都考量進去,才能更周全地準備退休金。財富累積時期 趁早規畫1.提早勾勒退休生活藍圖重要的事說三遍,提早、提早、提早。首先,要先對自己期待的退休生活有一個藍圖,尤其是沒有子女的人,更需提早釐清勾勒。王琦惠說,未來生活藍圖跟個人的生活價值觀有關係,去勾勒期待的生活狀態,才知道要準備多少錢、要居住在哪裡,因此生活藍圖主要關係到經濟的三個面向:收入、居住、生活花費。2.要納入家庭的責任考量許多人誤以為無子女者的責任比較少,退休只要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但其實「我們不是一個人在這世界上,還有其他家人,他們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責任?」王琦惠提醒,許多沒有子女的人會忽略自己的責任而過度消費,等遇到必要的責任發生時來不及應對。許多人也會認為沒有小孩,應該會有較充裕的資金,可以協助家裡開銷或照顧長輩,因此,在準備退休金時,應該要把這些可能都納入考量。理財準備 先算出基本生活費確定了未來生活藍圖與釐清家庭責任後,接下來就進入理財準備,王琦惠建議順序是:算出基本生活費→回算工作期間應累積金額→選擇投資工具。首先區分出維持基本生活開銷有多少?對沒有孩子的人來說,記得要納入居住考量。算出來明確金額之後,就能回推現在工作期間應該怎麼準備,最後再選擇相應的投資工具。因為,如果前面沒有先想清楚,許多人會先選擇聽起來很賺錢的投資工具,而忽略投資風險,就可能賠掉未來的退休金。因此,要先知道自己到底要累積多少錢,選擇投資工具時才不易迷失在報酬率裡。循序漸進 理財三步驟第一步:存本金如果本金不夠大,即使投資報酬率高,也累積不到多少錢。因此王琦惠建議,可先以存本金為主,包括定存、儲蓄險和保本型的商品,當累積5年左右的收入,大約100-300萬元後,再將部分資金投入中風險投資。第二步:存知識在累積本金的階段,要同時吸收理財知識,有了一筆錢後才知道如何配置資金,而不會像中樂透般,有了錢卻不知道怎麼投資。第三步:部分投資除非是專業投資人,否則不建議把整個本金都拿去做風險投資。首先,要評估自己的風險屬性,如果屬於保守型的投資人,可能一半或三分之一留在保本型投資,另外一半或三分之一做有波動的投資,在累積退休金上會比較穩健。
-
2022-08-13 退休力.理財準備
保險業務員運用話術勸誘買保單,銀髮族受害多!專家:3種情況怕兩頭空,投資面臨風險,要考慮還款能力
案例1.解約舊保單買新保單「你知道這樣買保險不用錢嗎?」阿惠與在A保險公司擔任業務員的老鄰居老楊聊天,隔天老楊就推薦阿惠買A保險公司的6張保單,他鼓吹阿惠將B保險公司既有的保單解約,再用C保險公司既有的保單辦理保單借款,主張這樣就不用花太多錢,還可以買到6張保單。沒想到阿惠發現,自己根本無力繳納保單借款與利息,更發現因為辦理保單解約而出現解約金損失,阿惠這時才「看清」,原來老楊全都是為了業績,但已來不及了。案例2.借房貸買投資型保單阿娟日前經理專小陳推薦,向某銀行辦房貸800萬元,並將800萬資金「躉繳」全買投資型保單,主要是小陳說,那張投資型保單「可以每月配息」、「3年保本」、「每年可賺4%利差」、「政府保證的低風險商品」,阿娟想說風險不高又有高配息,等於還貸款後還有賺。直到小陳離職後,阿娟透過其他銀行的理專才知道,原來買的投資型保單,是高風險的投資型保單,更沒有小陳當初所稱的3年保本、低風險,但也已來不及,阿娟除看著保單淨值上上下下憂心外,還要擔心能否還得出貸款。投資面臨風險 要考慮還款能力上述都是金融評議中心的真實案例,近年這類不當勸誘買投資型保單案例層出不窮,甚至多是發生在銀髮族身上,主要有三大態樣:1舊換新:許多銀髮族可能已沒有月收入,多靠退休金度日,但有些業務員會建議保戶把舊保單解約,將原來繳舊保單的保費,加上領回來的解約金,就可以買新保單。利用保戶不懂保險知識,聽起來合理下,保戶就傻傻地簽下去。但其實,「解舊換新」對保戶來說承擔著大風險,舊保單可能因部分解約提領,造成保單帳戶價值不足導致停效,使得保障中斷,但同時購買的新保單初期,反而須負擔較高的保費,如果新買的是投資型保單,還可能面臨投資虧損,若甚至是外幣計價時,還要面臨匯率風險,極可能損失更慘重。2借舊買新:相較於解約舊保單買新保單,「借舊買新」是指勸誘向保險公司用既有的保單來貸款,拿保單貸款的錢去繳新的保單保費。然而,保單借款後同時要付利息與保費,一旦借款沒還本息超過保價金的額度,就會影響既有保單效力,最嚴重可能停效,如果新買的是投資型保單,當市場不好時投資價值大跌,就容易出現兩頭落空。3借房貸買保單:有些理專為賺佣金,慫恿客戶將房子抵押貸款去買投資型保單,只要客戶來辦房貸,或諮詢「以房養老」,最後卻莫名其妙被慫恿買投資型保單。其實這跟保單借款一樣,當本息還不出來,若碰到市場不好,投資型保單帳面虧損,這時解約保單反而大虧,但貸款繳不出來,房子還可能沒了。業務員運用話術 銀髮族受害多其實,借錢買保單或解舊換新,政府法規並沒有明訂是不法行為,主要是這些其實是民眾的理財自由,但因為受害族群以銀髮族居多,加上風險過高,很多業務員或理專運用「話術」,讓客戶在不了解風險之下就輕率簽下去,金管會不得不出來管。金管會除多次對外宣導別貿然借款買保單、解舊換新外,也要求理專與業務員要了解客戶繳保費的資金來源,了解在投保前3個月內,是否曾在同一保險公司或銀行辦理貸款或保單借款,並且翔實填寫,近年對此有多次開罰紀錄。
-
2022-07-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單身族老後的保險怎麼選?專家:健康老/不健康老/有錢/沒錢...一次看懂4種身分的保險規畫
對單身族而言,規避老後風險的重要性遠甚於有伴相隨的人,考慮到晚年生活可能面對的意外、疾病、長照、現金流來源等問題,盡早透過保險規畫,才能分散日後「走不了」,甚至是「活太久」等風險。問題是,在琳琅滿目的保險商品中,哪些是單身族非保不可的「標配」,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設定優先順序,讓專家為您一一解惑。1.不健康的老 實支實付醫療夠不夠磊山保經業務經理楊雅珽建議,可以從不健康的老和健康的老這兩種樣態,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商品。為不健康的老預作準備,她認為要先檢視實支實付醫療部分是否足夠,當需要大筆醫療費用支出時,才能轉嫁到保險上。根據現行規定,民眾最多只能買三家保險公司的實支實付型保險,考量未來自費用藥的費用可能逐漸攀高,建議投保的醫療費用給付合計至少要30萬元;此外,醫療保障要每年檢視,就像健檢一樣,因應醫療環境去調整,額度若太高也可適度減少。此外,實支實付醫療要留意理賠收據規定是正本或副本收據,如果買的三張保單都是正本理賠,最後會面臨只有一張可申請理賠。楊雅珽說, 最常遇到的狀況是若保戶已投保公司的團體保險,因為團保保費相對較低,理賠單據多會要求正本收據,遇到這種情況,保戶要加保實支實付醫療,就得購買副本實支實付的商品。除了實支實付型保險,另一塊不能缺的保險拼圖則為失能險或長照險,楊雅珽指出,目前僅剩少數保險公司承保失能保險,基本上,失能險適用殘廢等級表狀態符合即可申請理賠,長照險方面,適用巴氏量表及評估失智的CDR量表來申請理賠。2.健康的老 創造被動收入現金流針對健康的老,面對勞保財務的不確定性,楊雅珽鼓勵在有能力時準備退休金,創造固定的被動收入,老後才能應付基本生活開銷。至於有哪些創造被動收入的保險產品,她表示,透過投資型保單可選擇有配息的基金,創造被動收入現金流,唯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投資風險屬性。另一種是還本型保單,特色是活愈久領愈多,目前市場上有美元以及台幣商品可選擇,其中美元利率較高,且能滿足未來出國旅遊的需求,但要留意匯率風險。3.有錢單身高齡 失能照護和資產保全永達保險經紀人業務儲備處協理陳淑芳則說,單身高齡族規畫退休可分兩種情況來談,分別是有錢和沒有錢的單身高齡族。對有錢族群而言,醫療費用的轉嫁基本上可有可無,要注意的是失能照護、資產保存和財富傳承等需求。透過投保失能險,萬一意外、疾病突然降臨,導致無法工作,可以轉嫁照護費用,讓生活更有保障。資產保全方面,除了要避免投資失利、詐騙等風險,把錢存銀行長期下來也會因為通膨等因素造成資產縮水,建議透過利變增額終身壽險,儘管操作比較保守,但一定領得到;如果是透過投資型保單,要注意面臨因為景氣和市場波動導致縮水。4.沒錢單身高齡 有重大傷病、意外險如果是沒有錢的單身高齡族,陳淑芳表示,醫療的部分要做好,其中實支實付一定要有,另外是重大傷病一次金的部分,以及癌症險、意外險等險種。此外,最好從年輕開始就用少少的錢做準備,讓老後有穩定的現金流,建議可投保增額終身壽險,利用其繳費期滿、保價複利增值的優勢,逼自己長期儲蓄。以51歲的單身女老師為例,如手邊有600萬元存款,但想補強醫療保障。陳淑芳說,首先會建議要補足實支實付醫療險及失能險,建構高品質的醫療保障,以及失能照護保障。至於退休問題,雖然退休老師領有終身俸,但年改不確定性高,她建議要多準備一筆退休金。並建議規畫總額540萬元、年繳36萬元、15年期的增額終身壽險,加上雙豁免,以杜絕失能風險;且保證繳滿享一次貼現,內含首期保費10倍壽險保障及每月失能給付。存款方面則規畫總額600萬元、年繳百萬、6年期的還本險,繳費第一年末即開始年年領,滿足即刻掌握現金的需求。透過這兩張保單,65歲時可享有1140萬元的退休金,未來再加上信託機制,即可退休無虞。
-
2022-07-21 醫聲.癌症防治
2成5晚期癌友自費治療破百萬 癌症希望基金會盼速推動商保補健保
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2萬人,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展,該年5年癌症存活率超過6成,但新藥、新治療代表龐大醫療費用。癌症新藥新治療昂貴 癌友亟需財務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而除商業保險外,也有癌友在公民平台提議,希望可以下修60歲才能提領退休金的門檻,讓有急需的癌友在罹癌後,有更多元財務挹注,作為抗癌有力支持,目前連署將於本周截止,呼籲民眾多加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今舉辦「癌友自費多燒錢? 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記者會公布「癌友自費調查報告」。病團調查:7成5癌症病友具自費情形 調查時間為今年3月7日至25日,經網路問卷調查,蒐集300名癌友或家屬提供的自費數據,其中包括癌友256名、照顧者44名,女性85%、男性15%,希望勾勒出台灣癌友更完整的自費樣貌,有別於過往缺乏政府完整數據,僅能透過癌友個案,呈現自費困境。48歲的肺癌3期病人可樂先生,為了盡快接受治療,選擇自費使用新藥,1年下來花費300多萬元,幸運的是,病情受到控制,但是足額的保險理賠才有自費用藥的底氣。42歲婉兒則沒有可樂先生這麼幸運,面對乳癌自費治療費用,她咬牙把房子的頭期款轉作治療,去年4月至今已花費上百萬元,她邊說邊掉淚說,每次治療想到的都是「錢、錢、錢」,治療效果與高額的自費費用,讓她兩頭煎熬。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調查顯示,自費已是癌症治療常態,在手術、化療、標靶與免疫治療中,近7成5病人都有自費情形,2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晚期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 金源得靠商保及儲蓄嚴必文說,就癌症期別統計,第一期或第二期病友約4成7自費20萬元以下,但第三期或第四期病友約4成自費50萬元以上,2成5自費上百萬元,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占53%,免疫治療占13%,讓晚期癌友承受巨大經濟壓力。嚴必文說,患者支付自費治療,經費來源主要是商業保險及儲蓄,調查發現,74%使用商業保險理賠、68%運用個人儲蓄;零期與第一、二期癌友依靠商業保險的比例為78%,高於第三、第四期癌友67%,為使用個人儲蓄與家人支持的比例較高,推估原因是自費費用愈高時,商業保險也無法負荷,病人必須動用儲蓄或靠家人支付,長期下來恐「因病而貧」,這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另調查顯示,4成第三或第四期癌友認為保險理賠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超過1成者指出理賠落差高達50萬元以上。嚴必文說,癌症病友最希望醫療保險可以理賠的項目,前三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與基因檢測。國內醫療保單增加 病團籲加速商保補位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依健保署統計,目前每6元健保經費,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但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許多治療需要自費且費用昂貴,以肺癌標靶藥為例,如未獲健保給付,每月自費藥費可能要超過10萬元,免疫治療3周療程更高達30、40萬元,乳癌患者採荷爾蒙藥物治療每月藥費達12至20萬元。王正旭指出,吸取澳洲、新加坡等經驗,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7年第一版「台灣癌藥可近性政策建言書」提出商保補位健保想法,籲請衛福部、健保署讓健保與自費資訊能逐步透明化。經統計,1995年健保開辦時,每人健康險保單為0.4張,但至2019年已達3.16張,可見民眾對醫療險愈來愈重視,同時也與醫療費用逐年增加有關。王正旭舉例,澳洲、新加坡、香港的補位保險,政府都有一定程度的介入,先清楚切分需要商保補位的自費項目、政府提供透明的健保與自費資訊,讓保險公司精算規劃保單、建置公開的商保資訊整合平台,並有「保費低、整合資訊易懂、保單跟隨醫療科技進步」等特點,由各商業保險公司自行規畫,讓民眾能一站式選購保單等做法,甚至有些國家還開放非健康族群投保,如高齡體弱者、重大疾病、癌症、罕病等。8成癌友期望商保補位健保 健保署長:在健保架構下規劃這兩年,健保署長李伯璋大力宣導商保補位健保,近日更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錢,希望保險業者了解如何能在健保架構下規畫「商業健康保險」補位空間。王正旭表示,健保設立始意是讓民眾得到平等的醫療照護,然而健保並非取之不竭的財庫,癌友自費調查中也顯示8成癌友期望落實商保補位健保,應由政府介入領航規畫,而非由商業保險公司完全主導。立委林靜儀一直以來倡議商保補位健保,認為這是健保改革的契機。台灣病友聯盟秘書長陳韋翰也說,在健保有限資源上,面對少子化、高齡化,不只是癌友,商業保險是促進民眾用藥可近性的多元解方。
-
2022-07-21 養生.人生智慧
你的投資型保單買對了嗎?專家點出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常見的10大謬誤
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的十大謬誤 謬誤1. 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物。 謬誤2. 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謬誤3. 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 謬誤4. 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 謬誤5. 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 謬誤6. 只看年化配息率。 謬誤7. 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 謬誤8. 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 謬誤9. 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 謬誤10.以為沒有錢,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延伸閱讀: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傳統保單VS.自行投資差異在哪?專家告訴你投資前必知道的11個小知識】謬誤1: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雖然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跟投資的關聯非常大。但是,個人卻完全不贊同把投資型保單,無條件地與一般投資工具劃上等號。 因為首先,由於它是保單,所以,除了投資方面的費用外,它還被抽一筆保單相關費用。筆者完全不建議,一般大眾單純是以「投資」的角度,來購買投資型保單,而是應該從保障需求(特別是年輕人),或是整體退休規劃的角度來購買。 其次,不論是從「用最低的保費,獲得最高的保障」,或是從「退休規劃」的角度,來累積退休金,都必須是「長期投資」的概念。正因為如此,在連結標的的選擇上,筆者建議: 一、必須選擇安穩的標的,以長期投資(持有)。 二、因為累積期長,最好是積極穩健的標的(例如股票型基金或ETF),而不是非常保守的配息型商品。理由有二,其一是當投資組合中,減少風險性資產投資時,整體收益率自然就會比較低。 理由之二是,強調配息型的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絕大多數的投資標的都是所謂的「高收債(垃圾債)基金」上。事實上,它的投資風險並不低,且更重要的是:它的配息,是有可能吃到本金的。 謬誤2: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第二個錯誤是,還沒有退休,或是現在完全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依舊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這個概念大錯特錯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於這種「定期撥回」是發生在「年金累積」期間。對於還沒有退休的人,理當有固定的薪水收入的人來說,自然就不需要什麼穩定的現金流。更何況,當保戶不需要這筆錢(月撥回)時,很容易就把它花掉,而沒有真正把它存起來,留做日後需要時使用。 個人並不贊成還沒有退休,就買資產撥回投資型保單的原因之二是:每月將配息領出,就無法享有「複利增值」的投資效果。特別是還沒有退休的人,還有一份薪水收入來源,不但不需要靠這張保單「提供固定生活費」,反而更需要趁著還有投資資本的時候,以穩健、積極的方式將退休基金「極大化」。 至於原因三則是:由於月撥回基金,多半投資標的是風險並不低的高收債基金,所以,極有「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所以,這種「所領配息來自於本金」的方式,並不符合投資效益。所以,除非選擇月撥回投資型保單的保戶,選擇將配息「再投入」,以發揮複利投資的效果,否則,個人仍舊建議尚未退休的保戶,最好還是選擇風險相對不會高太多,但積極、穩健的投資標的,讓自己的退休基金持續增加,以應付未來真正退休後的生活所需。 如果未退休之人,並不適合買這種「資產撥回」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那麼「已經退休的人」就適合嗎?其實,個人的答案也是「不適合」。因為既然已經退休了,就代表需要一筆固定的生活費來源,那麼,不能夠保證每月都領到「資產撥回」保單,怎麼可能是個最佳的選項呢? 謬誤3: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第三個錯誤是,完全不懂「類全委」是保單,以為它不過就是一檔基金標的而已。說來不誇張,關於這樣的問題,不只是一般民眾不知道,居然連銷售的銀行理專都「不知道」!話說有一位理專,打電話給我在投信公司任職的朋友,並質疑為何該公司所合作的某張類全委保單,旗下所連結的配息基金績效,竟然輸給同一檔在銀行銷售的同名基金? 而在這一案例背後所顯示的重大問題在於:不要說一般大眾不知道,連銷售 這些商品的銀行理專「也都不知道」,而類全委是保單根本不是「買不到固定配息基金」之下的替代方案。 因此,我想在此進一步提醒所有投資大眾:首先,不是所有在銀行銷售的產品,就只是投資工具,而不是保險商品;其次,不是有固定配息機制,就是「固定配息」的基金,而不是保險商品;再者,不是有看到有連結一個基金名稱,就代表它是基金投資,而不是保險! 謬誤4: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第四個錯誤是,年紀明明已經很高了,卻是為了節稅目的而買變額萬能壽險。或是最適合買投資型保單的年輕人卻不買。過去,個人聽說不少年紀大的人,之所以仍堅持買變額(萬能)壽險,就是為了「賭」自己萬一不幸身故後,所有的投資資金,都可以「免列入遺產中計算」,以享有節遺產稅的優惠。 但是,這仍然有不少風險。首先,根據國稅局的「實質課稅原則」,只要是「重病」、「高齡」、「短期」、「躉繳」、「密集投保」的案件,不論保險公司理賠與否,國稅局採個案審核,將保單價值視為遺產課10%~20%遺產稅。所以,個人誠心建議想要資產傳承的保戶,一定要以長期規劃的心態進行,以免節稅不成,反而要繳稅及罰款。其次,由於年紀大時,危險費率也越高,一旦遇上投資大幅失利,保戶會有極大的支付危險保費壓力。 另外,投資型保單的最大功用,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拉高年輕人的壽險保障。但我常遇到業務員向我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寧可在股市裡「沖來沖去(指股票市場的「當日沖銷」)」,也不願意買任何壽險保障。因為首先,他們沒有家庭觀念、太過自我,認為自己對父母沒有責任,只有父母對他們才有責任。所以,只願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其次,年輕人普遍認為,父母已經夠有錢了,自己的壽險保障對父母來說,相對「不成比例」。 當然,撇開這些極端的案例,我還是想再次重申:因為投資型保單採自然費率,年紀越輕,保費越是便宜。如果有壽險保障需求,但每月扣掉生活費等正常開銷,就只剩一筆錢,必須同時投資及投保。那麼,投資型保單絕對是最適合的選項。 謬誤5: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事實上,正因為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與投資績效息息相關。所以,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之後,絕對不能夠「擺在那裡完全不聞不問」,以免會嚴重影響未來的保障金額多寡,或是有可能因為年齡增加、危險保費變貴,而讓保單帳戶價值嚴重縮水 謬誤6:只看年化配息率許多保戶會買投資型保單,完全是從「年化報酬率最高」進行考量,完全無視「配息吃到本金」的問題,並忽視匯兌風險。 一直以來,已經有不少業務員向我大吐苦水:「客戶嘴巴說不能接受波動,但簽約時還是找高撥回的商品」。然而,個人這幾年所看過的,買投資型保單大虧的案例,幾乎都有「配息吃到本金」與「嚴重匯損」的問題,實在很值得保戶深刻檢討才是。 謬誤7: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個人聽到一個市場上的常態做法:購買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多數只買變額年金。而且,不是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錢就解約,就是把年金開始給付的年齡,全都設在最高的95歲。個人聽到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因為業務員會跟客戶說(客戶也這麼認為),只要不進入年金給付期,錢就會在帳戶中繼續投資及生利;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就是用那一整筆錢,以當時的預定利率,計算出一個固定金額的年金,金額可能變的很少而且固定不變;更重要的是,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了。 理由之二是:因為年金險開始年金給付之後,保單就不能夠「解約」,也不能夠「保單貸款」。 理由三: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後,所有給付金額都會固定下來。假設未來市場利率持續走高,保戶就等於「虧到了」。 所以,目前所有買變額年金險的保戶,只著眼於投保後,就立刻開始領取所謂的「配息」(正確的專有名詞是「固定撥回」),且多半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就全部解約。簡單來說,保戶就是買一個「短天期定期給付的保單」,把它拿來當做傳統終身年年還本壽險的替代品。 然而,保戶以上的三大想法,從正確的投資理財規劃上來說,是會有很大問題、風險,以及矛盾點存在的,很難禁得起實證考驗。 例如首先,所謂的「平均月撥回率5%」為例,並不保證「每月撥回」。因為金管會在2021年3月祭出新規定,月月配息型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如果要附保證給付,當基金淨值低於80%時,必須停止撥回。所以,保戶根本不可能買到真正的「每月固定給付」的投資型保單。 其次,目前號稱年化配息率不錯的投資型保單,因為都是投資在所謂的「高收益債」上,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並不低。而這些高收益債的風險並不低。特別像最近因為俄烏戰爭的關係,相關債券淨值大幅滑落。如此的影響是:保戶拿到的「配息」,是有極大的機會「配到本金」。也就是說,一旦配息長期吃到本金,除非保戶持續增繳保費,否則,那個號稱可以「月月領息」的帳戶,不用到95歲,可能就會「提領一空」的。 更何況,目前大多數配息的投資型保單,都是所謂「外幣計價」保單。也就是說,保戶就算從中獲利,但都得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特別是前一陣子台幣升值之際,保戶就算拿到不錯的配息,在匯兌損失之下,實際收到的金額也縮水了。 再者,只有上帝,才會真正知道未來市場利率是走升或降低?既然如此,保戶只要確定每期所領年金,夠支付退休後的各項開銷,且能夠「活的越久,領的越多」就好。假設保戶認為每月的年金金額,不足以支付現有或未來每月生活費。那問題是出在自己「存的退休金不夠多」,而不是年金險的問題。更何況,正式退休、沒了固定收入之後,原本就不應該再進行「有風險的投資」。所以,那句「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的說法,就完全禁不起任何考驗。別說其他的,「凡投資,必有風險」這句話,真的很值得有此類想法的保戶深思。 且再說了,就算在年金累積期,保戶的這筆錢有在「繼續投資且領取配息」。但是,一旦「配息會吃到本金(特別是配息率越高的,吃到本金的機率就越高)」的話,就代表保戶「希望在95歲之前,可以長久領息」的想法,可能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因此,買變額年金,並且把年金給付期設定在最晚的95歲的保戶,如何能賭定地認為,這樣的做法,就一定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要優? 第四,如果買的保單正確、適合自己,且年金金額正好是所需金額,保戶為什麼要解約?所以,不買年金險,或是買了年金險後,因為「不能解約」的理由,而「永遠不要進入年金給付期」,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理由。更何況,保戶在進行「保單貸款」後,也是要支付利息的。 第五,年金險的優點,就在於「活的越久,領的越多」,保戶不讓保單進入年金給付期,就無法發揮年金險最重要的「抗長壽風險」的功能。 因為年金險的功能,就是為了提供被保險人「避免長壽風險」之用,讓他們在「活得更長壽」時,還有錢可以繼續領下去。所以,許多保單都有「保證領取期間(例如10年、15年或20年)」。假設保戶沒有領那麼久,剩下來的錢,保險公司會以折現的方式,以「身故保險金」的名義,給付給保單的身故保險金受益人(保證給付未領部分,還可以給指定的身故受益人,這筆錢,也不用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總額中計算,具有一定的節稅效果),保戶實際上並不算吃虧(但值得注意的是:變額年金險在累積期,被保險人(要保人)如果不幸身故,只有退還所繳保費,且不得指定「非要保人法定繼承人之外」的保險受益人;只有當進入年金給付期後,要保人可以任意指定法定或非法定繼承人,為保單的身故受益人)。 更何況,中途將年金解約,如果再買一張保單,也還是要扣一筆費用,等於是讓原本所賺的獲利,再「吐回去」一些,這一來一往之中,會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而領取年金」要好嗎?以上頗值得保戶再三深思。 最後,順便提一個與高齡者相關的退休規劃議題。大家都知道,年齡是失智症發生與否的最大關鍵因子。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越高。這些買了變額年金險後,卻遲遲不願意進入年金給付期的保戶,其實也在冒一個大風險—萬一自己哪一天失智了,沒法自行將變額年金險解約,或是要照顧自己的子女,得不到提款卡的密碼,就算資產撥回,每月都能順利入到自己的銀行帳戶,這筆錢,恐怕也無法花在自己的身上。 個人之前聽過一位業務員,如此建議想買資產撥回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但擔心中途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而無法簽名、蓋章領息的年長保戶:如果當事人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中途無法簽名、蓋章領息,就以「要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為子女,但子女印章、存摺都放在父母處,錢(配息)由父母領」的方式因應。 不過,這樣做的相關法律及子女不肖的風險,仍舊無法全面排除。個人建議當事人,可以透過辦理「保險金信託」的方式,才能更為周全地解決可能的失智風險問題。其具體做法及流程如下: 要保人(必須等於被保險人)在投保變額年金險時,勾選「年金給付時間(例如65歲)」及「一次給付」,並以「保單受益人(同時必須是要保人及被保險人,因為依照《保險法》,要保人得隨時更改受益人)」的名義為「委託人」,預先向銀行簽訂「保險金信託」(一種「預開型信託」)。之後,保戶再拿著保單,向保險公司進行「批註」,讓這筆未來的整筆保險理賠金,直接進入保險金信託專戶。銀行則依照當初所訂信託契約的內容與給付條款(例如在委託人意識清楚時,錢可以直接匯到委託人指定的帳戶中;假設委託人因為中風或失智時,錢則匯到指定的照顧機構帳戶),定期給付款項給信託受益人(指委託人本身)。 謬誤8: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有些投資人寧可在銀行頻繁轉換基金,而被銀行抽去一大筆手續費(贖回及信託管理費),也不願意透過費用可能較為低廉的投資型保單進行投資。我之前聽保險業務員,轉述理專的說法是::「我的客戶只要有賺1%,就很高興了,完全不在意被銀行收了多少基金轉換手續費」。所以,理論上頻繁轉換基金的投資人,仍舊只會選擇在銀行買基金,而不會考慮透過投資型保單這個基金平台。事實上,只要懂得善用投資型保單「不收投資方面費用」,且「每年標的轉換在一定次數內(通常是一年4~6次)免費」的優惠。更何況,有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標的免費轉換次數,已經可以達到「無限次」了。 謬誤9: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就個人了解,有的客戶原本手邊,就存有一些外幣,像是美元或澳幣、南非幣等,因為匯率虧損,不願換回台幣,所以買這些匯損幣別計價的投資型保單。但是,也有聽說不少保戶,是抱著「利差、匯差與配息三重賺」的心態,在投資外幣計價的投資型保單。 一直以來,由於海外投資的報酬率,比台灣好很多,所以,國人普遍喜歡把錢,匯到海外投資賺取高利。個人不能說這些投資人的做法是錯的,只是想提醒他們有關海外投資的以下重點: 首先,投資海外必有匯兌風險,不能一心只想獲利,卻不問可能的風險。而這,通常也是非常多「一心只想尋求高獲利」民眾,無心或有意間所忽略掉的。 其次,投資海外的高獲利,一旦減去虧損之後,真的是一盤值得投資的好買賣?就例如壽險業之所以要拉高投資海外比重,就是因為國內投資報酬率太低所致。然而,當海外較高投報率,減去一定的匯損之後,就一定比留在國內投資「還優」? 再者,投資海外部位越大,投資人遭受的虧損影響就越大。凡投資海外,都一定避免不了匯損風險。所以,一旦投資海外的部位很高,又出現匯兌損失,問題就分外顯得嚴重。 最後,投資海外風險除了匯兌外,還包括各種手續費及其他成本。例如國內有不少「複委託」的業務,就是專門幫國人進行海外金融商品的投資。但事實上,這類複委託業務,相關手續費有時並不便宜。 謬誤10:以為沒有錢或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所有以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不管是定期存款、基金、證券、ETF或保險,全都難逃可能的匯兌風險。所以不要以為「沒有錢、沒有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事實上,個人認為要不要進行海外投資,最主要的關鍵在於「目的」與「投資熟悉度(或投資訊息掌握能力)」。而總的來說,如果未來沒有打算在國外定居、工作或退休,也沒有什麼時間做太多功課,老實待在國內投資恐怕才是正道。特別是國內投資資訊取得較易,且國內市場利率(投報率)雖低,卻不表示完全無法找到比擬海外投報率的標的。因為,國內投資至少少掉了匯兌風險,以及跨境的手續費等成本。 當然,就算投資人最後的答案是「可以投資海外」。但也不是把大部分的錢,通通挪到海外去「投資」。不要忘了,投資人現階段如果主要生活重心仍在台灣,各項日常與應付突發事件的緊急支出,就絕對少不了一定的台幣資產。因為想從海外匯回,一是資產變現需要時間,二是也一樣要被金融機構,收一筆不少的國際匯兌成本。 「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是否算是優惠? 對投資有何幫助?有些保險公司在推銷投資型保單時,都會有這樣的行銷話術:「月繳數千元,幾百檔投資標的任你選!投資型商品每月保費還能調整,手頭緊時可以少繳一些。」「我們免費提供1年N次投資標的轉換免手續費,到銀行買基金,每次轉換都要錢!」 ……仔細分析,這些保險公司提供的「方便」,有時並不等於「必要」。畢竟,長期投資才能產生較大的複利效果。 真正以長期投資為目標,以及資產配置為原則的投資標的,並不需要頻繁轉換投資標的。因此,投資型保單所提供的「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用」的優惠,是否真的對每一位保戶有利,卻也得依人而定。因為,原本就沒有頻繁轉換標的的保戶,就是「無利」可言吶。 記得很早之前,曾有某家提供保戶無限制轉換的保險公司做過調查:每位保戶平均轉換的次數大約只有「兩次」而已,就算有每年免費轉換四次的功用,多數保戶事實上都用不上的。 投資海外,要如何避免匯損? 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以及金融商品不斷地推陳新,「匯兌風險」經常是投資人心頭的一大痛處。個人建議,想要投資海外,又想要避免匯損吃掉投資收益時,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首先,一定要把資產,放在「強勢貨幣」上。 其次,在選擇不同貨幣時,應該選擇以「與投資地區相同的貨幣」為原則。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選擇美元、歐元與日圓三種不同貨幣,除非是單純做外幣定存,否則應該與投資地區相符才好。從以上的邏輯來看,假設投資人想同時投資美國、歐洲及日本地區,就應該投資以上述三種幣別計價的投資工具(例如共同基金或ETF),這樣才不會因為投資地區與幣價幣別的不同,再產生出另一層的匯兌風險。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
2022-07-16 養生.人生智慧
怕老了失能失智,單身族想安心老... 律師:提前做好3準備,生活不擔憂!
現代愈來愈多人不婚不生,加上熟齡離婚人口攀升,預估未來單身族比率將走高。隨著年紀增加,單身老後的醫療、財產、住房更需要提前規畫。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周依潔表示,單身族想要安心老,3件事可以為自己提供保障,包括意定監護、安養信託、以房養老。怕失能失智 先設意定監護人單身族最常面對的問題,包括老後失智、失能、被詐騙,或財產無人繼承等問題,但若能提前做好一系列規畫,就可以避免以上問題發生。周依潔指出,若擔心老後生活不能自理,可以先設定「意定監護人」,將來萬一喪失行為能力,經法院宣告後,意定監護人就可代為處理就醫、財務、生活上的大小事。意定監護人可以選擇信任的親戚或朋友,最好是比自己年紀小、健康狀況良好者,也可安排1位以上的監護人,排出順位,避免監護人離世後,無人協助監護的風險。周依潔提醒,設定意定監護人需要經公證人公證,因此,愈早安排愈好。透過安養信託 防財產被騙走想要完整安排老後的財務狀況,則可透過「安養信託」來規畫。近年來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單身族想要保障財務安全,可考慮將部分財產交由銀行信託管理。例如,將300萬元放進安養信託,等到老後再由銀行每月撥款3萬元給自己作為生活費,或直接撥款到安養機構繳交每期的安養費用。優點是,若是未來自己失智、失能時,財產不會被全數騙走,而是由銀行負責保管。周依潔解釋,很多人認為信託要收保管費很貴,事實上,可趁健康時先辦理預開型安養信託,等到察覺失智,開始正式撥款時,才會收取每月的管理費。以房養老 為自己預留生活費熟齡族不少人擁有不動產,但隨著老後的醫療費增加,退休金可能不敷使用,此時就可考慮「以房養老」,將手中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由銀行每個月撥付貸款中的一定金額作為生活費使用。老後若過世,房產將由銀行拍賣處理,或是由繼承人清償貸款後繼承。周依潔認為,以上3件事是針對單身族會遇到的不同面向做準備,建議意定監護人可以趁早安排,安養信託、以房養老可等退休後進行。她分享,與她接觸諮詢的民眾,不少是40、50歲的年齡層,想趁健康、意識清楚時做好規畫。有一部分人是發現自己生病,像是罹癌,或是重大手術開刀前,提早安排、不讓親友擔心;另一部分則是,心中已有想安排財產捐贈的機構或宗教團體,因此,也會趁早完成財產的後續處理。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熟齡政策推一把 銀髮樂於享受無界線人生
高齡不等於疾病,台灣高齡政策思維停留在安養、治療。「年長並不等於生病,而是一種更成熟生命的體現。」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主任蔡熙文在「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高齡生活的必修課」-「高齡健康防疫所」線上直播講座擔任主持人。他表示,從過去到現在,台灣的高齡政策思維都停留在安養、治療,常把年長者當成弱勢,其實熟齡是進入人生另一階段,也是一種生命的喜悅與享受,因此在政策的擬定上,需要確實落實於日常生活,才能真正符合年長者需求。國外許多政府面臨高齡化挑戰時,在制定高齡政策的過程中,傾向和產業界攜手努力、互相配合,整體制度健全、透明化,像「保險是不是需要納入高齡照護政策領域?」這類議題,多數都有明確方向,以日本為例,當地政府在政策上常鼓勵大型企業、地產公司參與,整體高齡照護政策也更積極、正向;在台灣,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需更加完善、積極,而產業界多數還處於觀望態度,國外的許多做法便很值得台灣學習、思考。將樂齡價值落實於生活,所有環節都需政策配合。蔡熙文指出,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轉及育成中心成立三年多來,積極與台灣高齡照護相關產業、亞洲其他國家進行連結,舉例來說,該中心打造「台灣銀髮產業聚落」,並引入成熟大企業資源、扶植高齡照護新創事業成長,進行點、線、面的整合,進而連結成網絡,讓資源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這也是未來持續努力的目標。蔡熙文強調,在這次線上直播講座中,所有講座課程內容,從學理、研究到臨床,直到邀請業界參與,討論如何將樂齡價值鏈落實於生活,整體脈絡一氣呵成,而所有環節都需政策配合,期待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可以更積極,樂齡族的幸福感才會更具體呈現於日常生活。根據調查,銀髮族樂於踏出舒適圈,享受無界線人生。許多人一想到老年,可能認為人老了就要退休、享清福,調查研究顯示,事實不見得如此。宇鴻系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庇卡任意門行銷總監鄭凱文在「退休後健康生活新觀念」線上直播講座中表示,「2020熟齡經濟與長照2.0的多面向論壇東方線上研究」顯示,超過76%的銀髮族希望生活「結合個人喜好與興趣,更多的去學習與探索新事物」,而在2022年的349項調查樣本中,約22.6%的銀髮族希望「完成年輕時未做的夢想/興趣」,另有17.9%的銀髮族希望「從事以前沒有做過的事」,由此可知,不少銀髮族樂於踏出舒適圈,享受無界線樂齡人生。根據2021年內政戶政司資訊,95到99歲人口數達30,909人,而百歲以上人口數則有4,738人。由於精準照護、醫療讓人更長壽,2007年後出生的人有50%超過百歲,台灣目前平均退休年齡為62歲,代表不少人退休後,還有約40年壽命,在這段時間,有些人可能嘗試新工作、學習新技能,生活也更有自主性,這趨勢等於打破年齡界線,而擁有穩固的經濟基礎便顯得十分重要。老後健康生活經濟需求,將從「養兒防老」轉成「自費規劃」。事實上,退休銀髮族的經濟來源規畫常包含勞保、勞工保險、勞工退休金、商業保險、儲蓄與不動產以房養老等選項。鄭凱文指出,隨著超高齡、少子化社會到來,未來,老後的健康生活經濟需求將從「養兒防老」轉成「自費規劃」型態,並需要政府、企業與個人共同攜手努力,讓自由儲蓄與商業保險機制趨於完善。鄭凱文認為,現今許多樂齡族在社會仍有經濟貢獻或積極安排豐富退休人生。因此智慧醫療的發展、長照平台的建置、疾病的預防、預測等,或者延伸至新的照護模式、社區型銀髮照護生態圈等發展皆大有可為,期待未來透過新型態平台服務整合政府資源,樂齡族也可藉由這類服務獲得所需資源,讓樂齡生活幸福感進一步升級。
-
2022-07-09 退休力.理財準備
如何放大退休金?勞保活愈久領愈多 勞退新制3大撇步
各種退休調查都顯示,勞保與勞退是勞工主要倚靠的重要來源。但是很多人卻搞不清楚勞保與勞退差別,甚至因此錯過放大勞保與勞退最佳方式,極為可惜。事實上,勞保才是活到老領到老,領多少與勞保投保薪資、勞保投保年資有關;勞退則有新制與舊制,能領多少錢,就看累積退休金總額是多少,而且與每月實際薪資有關。勞保與勞退同樣都是勞工的退休金,但勞保是「確定給付制」,勞退則是「確定提撥制」,因為制度設計不同,請領條件與方式也各異,不完全都是高年資最有利。勞保年金 年資薪資是關鍵一般勞工最熟悉的勞保年金為「確定給付制」,請領方式就是一般人知道的,活到老領到老。確定給付制的退休金額,通常與薪資水準、服務年資有關係,因此領多領少,除了與個人投保薪資有關,投保年資更是關鍵。舉例而言,民眾常會看到媒體報導勞保年金王,可以月領4.9萬元,關鍵就是勞保年資,通常投保年資要達到4、50年,才可能月領4萬元以上。原因是勞保投保薪資訂有45800元天花板,勞工每月薪資再高,最高投保薪資只有45800元。但勞保年資就沒有上限規定,那怕投保年資到50年都可以,勞保年資愈多,對增加勞保老年年金金額極有助益。勞退舊制 小心有無效年資勞退制度則是完全不同的設計原則,無論是勞退新制或舊制,都是「確定提撥制」精神。其中勞退舊制是早期傳統制度,由雇主為員工提撥退休金,但員工必須在單一企業工作到符合勞基法規定年資及年齡,才領得到。而且還訂有請領年資上限,如果勞工在同一家企業工作超過30年,超過30年的年資反而不計算退休金。2005年7月上路的勞退新制,就完全是「確定提撥制」的精神,按照勞工退休前雇主及個人提繳多少(再加上基金投資收益分紅),全部在勞工個人退休帳戶,年滿60歲就可以把帳戶的錢領走,雇主及政府都不能保證退休金給付金額,而是勞工只要工作一天,雇主就要提繳一天退休金,但不保證給付標準。勞退新制是每個人可以領到的退休金,取決於個人薪資多寡,因為法令規定雇主必須按月至少提撥員工薪資6%到勞工帳戶,此處的員工薪資,天花板訂在15萬元,高薪族一點都不吃虧。另外,勞工也可以每月相對提撥一定比率薪資到個人帳戶,提撥薪資6%以內可以免計入個人所得,具節稅效果。勞工想要加大自己的退休金,有幾大關鍵要掌握。想要月領 工作就要投勞保勞保部分,因為有最高投保薪資45800元上限,如果想要月領年金,就要謹守有工作就要投勞保原則,有助累積較多勞保投保年資,對墊高退休後月領勞保老年年金金額極有幫助。但如果是要一次請領,由於60歲以前投保年資只有30年可計入給付,年資愈多,未必有助退休金。勞退新制 自提能加速累積若是勞退新制,則有三大撇步。1.勞退新制是靠著工作時,雇主每個月提繳到勞工個人退休帳戶,雇主是提撥至少勞工薪資的6%,如果勞工薪資高,雇主提繳標準就高;至於薪資6%是最低標準,如果遇到佛心的老闆願意提繳高於6%,對勞工累積更多退休金,很有幫助。2.勞退新制另有自提規定,勞工若從年輕就開始相對提繳薪資一定比率到帳戶,也是非常有效,等於是為自己準備兩倍退休金。3.政府每年會將勞退基金投資收益全數分給勞工個人退休帳戶,如果雇主提撥再加上自提,帳戶金額愈大,就可分到更多投資收益。
-
2022-07-09 退休力.理財準備
月領或一次領 勞保老年給付 2族群沒得選
勞保老年給付自2009年1月1日年金上路後,因為老年給付增加月領年金方式,因此許多勞工都以為自己退保後,就可以自由選擇一次領或月領。其實並非人人都有選擇月領或一次請領資格。勞保局表示,雖說是否有選擇權是以年金開辦(也就是2009年1月1日)前已有勞保年資者,但還要符合勞保條例第58條第二項條件之一,有些勞工太早離職退保,就會喪失選擇一次領或月領權利。「勞保老年給付要選一次領或月領?」這是自從2009年勞保年金化後,這十幾年來最熱門的議題。按月領逐年增 前年逾9成隨著國人高齡化,而且月領年金較一次領優渥,勞工請領勞保老年給付時,選擇按月領年金的比率逐年衝高,這幾年新申請案選擇年金比率已在前年底正式破九成,也就是每十位可以選擇請領方式勞工中,只有一位選一次請領,九位選年金。但別以為所有人請領勞保老年年金時,都具有選擇權利,有兩種人完全不具選擇權。一種是2009年勞保年金上路後才開始工作加保的年輕人。另一種則是年金上路前就有勞保年資,但後來早早退出職場,也沒有再繼續投勞保者。斷保族想選擇 須符2條件舉例而言,某62歲女性高齡者,年輕時曾先工作八年,後來因為結婚養育子女退出職場,後來又在42歲時重新回到職場,但50歲就因先生生病,退保不再工作,一直沒有再加勞保。最近因為急需用錢,她想起自己好像還有勞保退休金可以領,因此向勞保局提出請領勞保老年給付。這位女士一直認為,她在2009年年金化之前就有舊的勞保年資,因此符合勞保老年給付選擇權條件,因為急需用錢,以為自己可以選一次領走退休金。不過勞保局後來發現,因為她離開職場時才50歲,不符合勞保條例第58條第二項選擇權條件。若以她勞保年資累計16年條件,根據規定只能領年金,不能選一次請領。勞保局表示,2009年1月1日前有勞保年資者,那怕只有一天或一個月、一年,的確是取得選擇權首要條件,但除此之外,還要符合另一個要件,等到請領勞保老年給付時,才能選一次領或月領,亦即以下勞保條例第58條第二項各款條件之一:一、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15年,年滿55歲退職者。二、在同一投保單位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25年退職者。三、參加保險年資合計滿25年,年滿50歲退職者。勞保局表示,前述兩個條件要同時符合,才可以在請領勞保老年給付時,選擇一次請領或按月領年金。換句話說,即使在2009年前就投保,但如果女性未滿55歲就離職退保,後來沒有再繼續加保,就不能有選擇權。以上述62歲女性,雖然的確在2009年之前就有投勞保,如果她50歲離開職場,但後來又曾工作加保,真正退保時是55歲,就可符合選擇權利。或者她勞保年資滿25年,50歲離職退保,也可以有選擇權。反之,即使目前已60歲左右的斷保族,若是早期投勞保年資只有15年以下,即使等到勞保年金法定請領年齡,也是只能一次領,不能月領年金。35歲以下 大都沒有選擇權至於2009年1月1日以後才加入勞保的勞工,也一樣沒有選擇權。以時間推算,如果是2009年開始工作加勞保,若當年是大學畢業23歲計算,目前大約36歲,男性可能因為兵役問題,會更晚工作,也就是說,目前大約35歲以下年輕人就不會出現選擇權問題。除非有一些人從大一開始就打工,而且打工都有投保勞保,最早可回推到目前約32歲,日後請領勞保老年給付,還會有選擇權利。如果沒有權利選一次領或按月領,那該怎麼領?勞保局表示,只能根據勞保年資是否滿15年為標準,年資滿15年以上者,只能月領;未滿15年者,一律只能請領一次金。
-
2022-05-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喝酒就沒有脂肪肝?小心落入飲食陷阱!聰明吃、規律動,醫教4大預防秘訣
40歲的汪先生平時擔任警衛工作,因缺乏運動,近年來身形逐漸肥胖。在一次公司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精緻美食、又愛喝手搖含糖飲料,所以除了體重過重之外,脂肪肝的形成與攝取過多熱量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研究指出,BMI數值越高,罹患脂肪肝機率也越高,而台灣有3∼4成人口有脂肪肝,無論男女、胖瘦、常不常喝酒,都有可能是潛在的脂肪肝患者。所以民眾應該從源頭做起,透過養成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控制減少肥胖,以降低脂肪肝的發生。 拒含糖高脂、多運動,改善脂肪肝 長庚醫院主治醫師盧勝男指出,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等,而上述因素可歸納為生活型態與慢性病控制。 尤其近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喜好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往往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等健康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常認為喝酒才易產生脂肪肝,其實精緻澱粉、甜點、含糖飲料等高糖飲食,也會增加脂肪肝風險。選擇食物時,最好多留意食品成分,叫外送服務,在點餐時也要注意份量,避免吃得過多。 目前脂肪肝雖無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 四招遠離脂肪肝 一、認識自己的BMI BMI值計算公式:BMI=體重(公斤) /身高²(公尺²)。體重正常範圍為BMI=18.5~24 例如體重52公斤、身高155公分,其BMI為:52(公斤)/1.55² (公尺²)= 21.6,屬於正常範圍。個人可依BMI來計算每日熱量攝取量。 二、聰明吃 多吃蔬菜、全穀雜糧、多喝白開水,減少含糖飲料,或透過「我的餐盤」養成均衡飲食習慣。 1.每天早晚一杯奶2.每餐水果拳頭大3.菜比水果多一點4.飯跟蔬菜一樣多5.豆魚蛋肉一掌心6.堅果種子一茶匙 三、規律動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體重只要減輕5~10%就能改善脂肪肝程度,並減輕肝臟纖維化問題。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度強度規律運動,不但能減重,更能預防復胖。 四、天天量體重 隨時監控自己的體重變化。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夫逝三年想再婚,子女怕分不到財產堅決反對!媽媽怒撕贈與契約:我會把錢花光,房子誰也不給.繳完房貸終於喘口氣,卻發現退休金一毛都沒存!粉圓妹:擁有「現金流」比房子重要
-
2022-05-01 失智.大腦健康
存腦本許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 調整12個生活形態,維護大腦功能!
想像你年輕時買了一棟房子,地段很好、樓層很好、生活機能很好、建材也很好。你家隔壁的老王也是,你們都有一棟屋齡30多年的老房子。差別是,你住進去之後,每周都打掃、定期更換燈泡、清洗門窗牆面、維護管線、抓漏、除濕、驅蟲,5年前還做過梁柱防震結構補強跟外牆拉皮;而老王什麼也沒做,於是他家裡滿是壁癌、天花板漏水、燈泡閃爍,廚房跟廁所的磁磚因老化而崩碎,客廳牆上還有一道延伸至大門的大裂縫,感覺就像在等都更的危樓。於是你感慨:「看來房子能不能讓人舒適安全地住下去,關鍵不在新舊,而是有沒有好好打理維護啊!」是的,我們的大腦也是。神經再生 人可以重塑大腦大腦每天會新長出700個神經細胞,即所謂「神經再生」,可以重塑大腦。當大腦進行思考、認知活動時,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便會建立良好連結,使我們擁有記憶能力;認知活動的刺激強度越高、神經連結就越強,如同收訊穩定的行動網路或WIFI,讓你傳訊時不會斷斷續續或漏接。若把大腦比喻成老屋,這些新生神經細胞就好比「居家維護預算」,幫大腦翻修、補強與拉皮,維持良好的「屋況」,即使老化,仍能繼續提供正常的認知功能,換句話說,你每天都有700個神經細胞的新機會,可以重塑大腦。調整生活形態 維護大腦功能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包含的介入預防方式有: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2021年最新的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文獻回顧整理指出,在降低失智症風險因子方面,所有機構一致推薦最有效的行動是─經常保持運動習慣,以及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管理;其他支持度同樣很高的有:認知刺激活動、心血管健康相關飲食法、戒菸、控制三高和肥胖,以及經常參與社交活動、少飲酒、壓力管理、充足睡眠、避免使用抗膽鹼藥物、降低感官缺損、避免受到物理性或有毒性傷害。這些文獻帶來的正向資訊,以白話文來說就是: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WHO指出,預防失智最有效的方式是「從生活形態介入」,因為在失智相關風險因子中,有四成是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形態」來降低的;英國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20年公布的失智研究也有類似的見解。由此可見,隨著年紀增長,大腦的功能果然像在整理房子一樣,方方面面都要顧到!健腦工程 防失智12招透過《健腦工程》一書設計的12堂實作課程,在生活中提供大腦刺激、保持活動,就能為大腦存腦本退休金,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購書資訊帳號: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數量)洽詢專線:02-8692-5588轉2698、2974平日09:00-21:00 假日09:00-17:00
-
2022-04-12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生活絕對不是更縮衣節食!前金融業董事長張玲玲:想要財富自由必做的2件事
編按:財富自由的關鍵,在於減少開銷、增加被動收入。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怎麼做到?創富教練張玲玲,曾在金融業擔任高階主管多年。她指出,記帳掌握自己的需求和財務缺口,透過低波高息的投資工具累積被動收入,才能過有餘裕的退休生活。與創富教練張玲玲碰面這日,她剛結束在大學的兼課工作,正式進入退休生活。她笑說,不用工作的第一週,她仍是天天早上6點起床。睜開眼睛,才想起此後的每一天,都是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必為錢工作後,人生更自由了。58歲的張玲玲,曾任台証期貨、陽信證券董事長,在金融業工作多年。她擁有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也在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投資實務,幫助學生找到理財行為的盲點。她觀察,無法累積財富的人,有3大特質:不記帳、花錢衝動,以及缺乏正確的理財知識。如何改善讓錢包「漏財」的壞習慣,創造更多被動收入,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必做事事項一:記帳一年,財務漏洞、掌握實際收支「我常跟學生說,理財的第一步是金錢整理。」張玲玲說。她從20歲時就有記帳的習慣,因為小時候家中經濟出了狀況,三姊弟在學生時代必須自己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每筆收入、開支都記錄得一清二楚,才能確認錢是否夠用。出社會後,進入證券業,客戶知道她記帳功力好,常委託她幫忙計算不同帳戶的股票投資獲利。結婚生子後,她也用同樣的方式管理房貸等家庭支出,為日後的財富累積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什麼記帳有助理財?張玲玲指出,人的記憶並不可靠。特別是消費社會充滿了誘惑,人們常在不知不覺中,順手花掉小錢也不心痛。然而每天1百塊、1千塊的消費,一個月下來就會增加3千到3萬塊的額外開銷。「有人覺得自己開銷不多,錢應該夠用。一記錄,才發現並非如此。」她推薦使用手機App記帳,例如CWMoney等App,可以記錄每筆開銷的類型,方便日後比較。例如,她會將餐飲開銷細分為蔬果、冷凍肉類、早餐、午晚餐外食等多個項目。如此一來,就能確認自己在哪些食物上花最多錢、不同月分的外食成本消長。「記帳記得愈仔細,你才會知道該如何調整預算。」她也建議,記帳時間愈長愈好。畢竟,一年四季的吃穿用度不同,「冬天的衣服就是比夏天貴。」記帳至少一年,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消費習慣。此外,也有些消費是多年才發生一次,像是老家電故障需要修理、退休後想重新整修自宅等,都要提前列入預算。「我還沒遇過記帳一年,沒省到任何錢的人!」張玲玲笑說。記帳最大的好處,就是讓人對數字變得敏感,繼而改變消費行為。像是她有位朋友是多年老菸槍,但記帳3個月後就決定戒菸。「一包香菸的售價不貴,隨手買不算什麼,但一年下來就不得了了!」必做事項二:提高被動收入,讓未來不工作也有錢進帳存到一筆豐厚的存款,就可以離開職場了嗎?張玲玲提到,身邊有些朋友過去收入不錯,也自認存了足夠的退休金。然而,退休後,出門社交、旅行玩樂都要花錢,再加上孩子準備結婚、多年老屋得裝修等非預期支出,讓他們驚覺錢竟不夠用了!「當你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心情會忐忑、不安。這不是退休後該有的情緒。」張玲玲指出,財富自由有個公式:年度被動收入/年度總開銷。數字大於1,才能安心地退休。達到財富自由的方法,無非是讓分母的開銷變少,分子的被動收入增加。前者可以透過記帳管理,後者則需要有計劃地投資。她回顧自己從上班族到財富自由的歷程。最重要的投資決定,是在35歲時買了期滿領回的年金險。當時股市行情正好,身邊的人大多認為年金險的利率太低,不贊同她的做法。但她認為,老後要過得好,穩定的被動收入比高獲利更重要。「等我股票做不動了、腦筋也不靈光了,年金領回還會固定給我年薪。」不過,她也坦言,2000年時的經濟環境和今日有很大的不同。當時年金險的保費不高,年利率可達7%。在今日的低利環境,市面上已找不到利率如此高的保險商品。儘管如此,創造被動收入、分散風險仍是財富自由的關鍵。她建議,可挑選「低波高息」的基金產品。這類基金商品大多投資波動較小的金融股、資產股等,每年穩定配發現金股息,對準備退休的族群而言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想投資股票,張玲玲的做法是挑選不同類型產業的龍頭股。例如,半導體類股挑台積電(2330),5G電子類股挑華通(2313)、鋼鐵類股挑中鋼(2002)等。不同產業的公司股價會輪流波動,進而達到平衡風險的目的。她認為,股票是最能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因應需求帶動物價上漲的同時,經濟成長也會拉動生產力提高,連帶使得股價長期往上漲。她也直言,只靠削減開銷並非對抗通膨的好方法。「少吃一個雞腿便當省錢,能撐多久呢?挑有潛力的產業進行投資,即便通膨,你的投資組合報酬也會持續增加。」50後有4件事的開銷不要省!健康、社交、學習、旅行過了50歲,身邊有愈來愈多朋友離開職場。張玲玲觀察,除了煩惱錢不夠用以外,退休朋友的煩惱還包括生活失去重心、出現憂鬱或焦躁的情緒。也有人身體出了問題,頻頻進出醫院。她強調,退休後要活得健康快樂,運動、社交、學習、旅行,這4件事的錢絕對不能省。現在她最自豪的成就,不是錢賺得多,而是全身肌肉量增強。以往在辦公室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讓她已是肌少症的高危險群。重訓2年以後,她已經能夠肩扛40公斤的重物。她語重心長地說,「沒錢但健康,我還可以去工作賺錢。有錢不健康,賺再多都只是送到醫院。」做過董事長、總經理等高階主管職位,50後的人生,張玲玲希望重新開始,挑戰從未嘗試過的有趣事物。例如上表演課,學習如何當演員,「我一直好奇怎麼有人可以在幾秒鐘就掉出眼淚!」她哈哈大笑說。此外,定時和朋友聚餐、出門走走、到處遊玩,也是不可少的。她指出,退休後時間變多,學習、旅行、娛樂的預算至少會是退休前的2倍。記帳掌握自己的需求和財務缺口,透過投資累積被動收入,退休才能過得有餘裕。「退休生活是要更怡然自得、愜意暢快,絕對不是更縮衣節食!」原文:擔心,不是退休後該有的情緒!前金融業董事長張玲玲:想要財富自由必做的2件事
-
2022-04-10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避免「因病而貧」 台癌力推「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罹癌抗癌,已讓人心力交瘁,還常出現「因病而貧」困境,不少癌友為了使用新藥而賣房子,耗盡退休金,對此,台灣癌症基金會積極推動「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 ,希望拉近癌友與新藥的距離,抗癌之路可以走得更長久。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在「2022年癌症高峰論壇」發表「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TmCDF)--提升新藥可近性」,以多名癌友悲慘遭遇為例,強調癌症新藥應有特別機制運作,以確保新藥的可近性,保障健保的醫療品質。台灣人口老化,罹癌人口逐漸增加,據統計,目前約80萬名癌友接受治療,這使得癌症藥費成長率高於健保總額。蔡麗娟表示,2014年至2020年健保總額的平均成長率4.8%,但癌症藥費平均成長率突破10%,成長幅度為健保總額成長率的2倍。二代健保施行後,大幅增加新藥審查時間,非癌藥平均審查396天,癌症新藥卻需審查730天。再者,健保限制新藥給付範圍,平均僅三成多病友能獲得給付,蔡麗娟說,「許多癌友必須面對是否自費用藥的艱難抉擇。」「生命誠可貴,用藥要即時。」蔡麗娟說,癌症新藥價格昂貴,且審查耗時,平均來說,癌症病友必須等到3、4年才能用到新藥,期間生命一點一滴地流失,許多人根本等不到這一天。為此,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台平概念,蔡麗娟表示,這是健保體制外的過渡型支持機制,可強化癌症新藥可近性,減輕病友經濟負擔,並將治療選擇權交給病友。透過問卷及深度訪談,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出癌友自付意願調查報告,若有機會穩定病情、延長六個月壽命,維持自理日常生活,72%癌症病友願意共同負擔,67%病友可接受的負擔金額區間約在每月2萬元,5成左右病友可接受的負擔金額區間落在3萬元。至於該基金平台採多元財源收入,經費主要來源有4:1.政府逐年編列預算2.個人、企業或慈善團體捐贈3.商業醫療保險(例如癌症醫療保險回饋金制度)4.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體健康之產品或產業的特別捐,如菸捐 、糖捐、酒捐,抑或環境污染相關基金(如空污、土污、 水汙、毒害等)提撥。蔡麗娟指出,由政府主導該項基金,並規劃鼓勵企業參與之誘因與配套方案,而藥廠必須簽訂藥品管理協議,配合真實世界數據蒐集計畫,及提出財務風險分攤方案。在癌友部分,共同負擔,但需有上限,使用新藥以2年為原則,若過了2年,抗癌藥物仍未獲得健保給付,藥廠仍需按病人原使用條件提供用藥,確保病友治療不中斷。蔡麗娟呼籲,政府應積極研議以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基金的可行性。此外,隨著人口老化,政府必須調整健保給付,「保大不保小」,不用再包山包海,將健保總額用在刀口上,提高癌症新藥給付。
-
2022-04-08 養生.人生智慧
鞋子穿30年、用10年前Nokia…他一年只花28萬,「減法生活」在51歲存到2千萬提早退休
儲備足夠的退休金是不少人的煩惱,但在不投資的情況下,一個平凡上班族如何在51歲之前,輕鬆還完近千萬公寓房貸、並累積2千萬存款提早退休? 日本一位上班族坂口一真靠著「減法生活」存下1億日圓(約2381萬台幣),並在過程中把位在神奈川的4千萬(約952萬台幣)公寓房貸還完,51歲提早退休。坂口一真並在2016年出書《存到1億元,所以我辭職了》,分享77個存錢技與快樂存錢的理念。 他接受綜藝節目採訪時表示,自己的理財之道全靠簡單的「減法生活」,不刻意「省錢」,而是單純執行「能用就繼續用」的佛系哲學。包括衣服、鞋子一穿就是20~30年,手機也是10年前的按鍵式Nokia;勉強稱得上的省錢訣竅,就是限定自己每個月生活費不能超過10萬日圓(約2.38萬台幣)。 坂口一真高中畢業後就進入一家技術公司上班,從工讀生爬到主任職位,但年薪僅約450萬日圓(約107萬台幣),相較日本男性平均年薪為540萬日圓(約128萬台幣),他的收入只能稱得上一般。 減少不必要支出,東西能用就繼續用 既然收入不算多,也沒進行任何投資,他又是如何存到1億日圓,並償還4千萬房貸? 坂口一真分享,他只是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能用的東西就繼續用,譬如一件衣服穿20年、一雙鞋子穿30年,「只是因為喜歡,就繼續穿著。」 手機則是用了10年的Nokia,可以簡單上網就滿足現在生活,就連每次理髮也是選擇平價理髮店,一次只要1千日圓,也不是為了省錢,而是不想被高檔美髮店推銷騷擾,不認為是虧待自己。 遠離職場壓力,存款達標就退休 至於其他生活必需品,也是秉持「不浪費」原則,譬如冰箱常空空如也,只有必要時才選購,他唯一的「省錢方法」,也只有規定每月生活費不超過10萬日圓。 以全年生活費僅120萬日圓(約28.57萬台幣)估算,他退休前每年可存下330萬日圓(約78.5萬台幣),加上退休金與定存,30多年職涯存到上億日圓綽綽有餘。 坂口一真說,自己雖擔任主任級職位,但手下員工沒幾個,工作能力也不算出色,不想再為了不安的未來奮鬥,於是存到1億日圓之後,便在51歲提早退休。 不過他秉持佛系生活,太太似乎並不買單,在他56歲時決定離婚,加上兩人沒有生小孩,不用負擔相關花費,所以能提早退休。但他對獨居生活不以為意,反而認為:「一個人再自由不過了。」過著自在旅行、當志工的愜意生活。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最好的友誼並非要聯繫頻繁!不以利益為目的的關心,對成年人來說很難得、要珍惜.98歲豐興林文貴辭世》365天只休息2天、天天騎車巡廠!堅信「別人教我兒子,比我教得好」
-
2022-04-04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不想當下流老人?政大教授周冠男教如何累積足夠的退休金
編按:你是否想過,自己的老後生活,收入要從哪裡來?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長期關注退休財務安全議題。他指出,國人退休金準備不足,是足以拖垮台灣經濟的國安問題。考量養兒防老觀念式微、勞退基金操作績效不佳,民眾應盡早自行投資,才能累積足夠的退休金。平均壽命愈來愈長、通膨壓力愈來愈大的時代,你的退休金準備,足夠確保你擁有安穩的老年生活嗎?「退休金準備不足,是會拖垮台灣經濟的國安問題。如果不正視,將來我們會看到很多靠社福補助度日的下流老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周冠男語重心長地說。身為行為財務學家的周冠男,也曾擔任勞動基金委外操作審查委員。他指出,過往國人老後的生活費有2大來源:子女奉養,以及勞工退休金。然而,在少子化的今日,養兒防老的觀念已日漸式微。另一方面,由公務機關主導的勞退基金操作極為保守,投資組合半數集中於現金、固定收益證券。據統計,新制勞工退休基金的歷史績效一年僅4.21%,還曾發生基金經理人挪用公款、炒股等弊案。「不能指望小孩,勞退績效又這麼差,大家的退休金還是要靠自己。」周冠男說。他認為,還在職場上的工作者應有危機意識。停止自願提繳勞退基金,盡快開始自行投資,才能在離開職場時累積足夠的退休金。退休理財這樣做!買0050、006208,年平均報酬率勝過勞退、房地產退休金的投資組合,該怎麼配置?周冠男的建議很簡單:投資市場指數型ETF或基金,並且長期持有,需要用錢時才賣掉。以台股市場來說,長期投資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台50(006208)2檔ETF,年平均報酬率接近9%。不用費心挑選個股,甚至不必在低點入場,就能獲得比勞退基金豐厚的報酬。台股有逾千家上市櫃公司、100多檔ETF商品可供挑選,為什麼只推薦前述2檔ETF?周冠男解釋,不論短期漲跌,股市長期上漲的趨勢不變。而0050、006208,是走勢最貼近大盤的ETF。以0050為例,從成立到2020年4月,總報酬率為294.90%,換算成年報酬率約為8.62%。「它的長期優越收益,幾乎是可以確定的。」這樣的投資報酬率,甚至超過台灣飛漲的房價。周冠男舉例,日前媒體報導,文湖線通車25年後,大安站的房價從一坪30多萬上漲到約84萬。數字聽起來相當驚人,其實換算下來,年平均報酬率僅約4%左右。就算加上租金收入,報酬率也不過6%。在同一時間,台股的年平均報酬率接近10%。「同樣是30多萬,投資0050或006208不要賣,漲幅會是房子的2~3倍。」除了0050、006208以外,周冠男提到,若不想將全部資產放在台灣股市,也可考慮美股的市場指數型ETF。例如,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包含全球49個國家、9000多檔股票,風險分散更為徹底。此外,他特別提醒,ETF商品的原始概念,是讓投資人以較低金額投資多檔股票,降低投資風險。台灣近年來流行的策略型ETF,不少都有手續費高、檔數過少的問題,難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他舉例,有某檔高科技股策略型ETF,僅投資10檔標的。他反問,「我為何不自己買10檔股票就好,還要付給投信一年1.31%的管理費?」不用預測漲跌的投資法!買市場指數型ETF,時間是投資人最好的朋友周冠男指出,長期投資指數型ETF還有一個好處:輕鬆。不用看短期漲跌、高點照樣可以進場買。時間就是投資最好的朋友。為什麼指數型ETF買了不賣,獲利會優於買低賣高?周冠男指出,行為財務學上有個概念叫「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effect)──投資人認為自己的判斷比其他人更為正確,因此高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透過短期交易獲利。但許多學術研究都顯示,愈是頻繁買入、賣出股票的投資人,長期投資績效更差。以當天買、當天賣的當沖交易為例,99%的當沖投資人都是賠錢出場。周冠男指出,股市每日上漲或下跌,當然都有其原因。但一般人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多數的分析都是事後歸因,更遑論成功預測。他舉例,「就連《華爾街日報》同一天的報導,對於當日股市漲跌的分析觀點都會自相矛盾。」因此,散戶要精準的掌握時機低買高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預測股市走向極為困難,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無論台股、美股或全球股市,長期股價趨勢都是上漲的。周冠男引用統計數據指出,1925年在美國股市投資100美元的人,到了2010年會擁有40多萬美元的資產。他開玩笑說,「我曾祖父要是當年在美國股市投資100美元,我現在就不用工作了。」他認為,被動式投資的精神,就是盡可能延長錢在市場上增值的時間。持續投入,需要用錢時才賣出持股。「總有一天你回頭看,會被自己累積的資產嚇一跳。」定期定額或單筆投入買股,哪個好?2種投資法利弊一次看懂手上有一筆資金可投資股票,單筆投入或定期定額,哪個報酬率較高?多數人或許會認為是後者,但真正的答案卻出人意料。周冠男指出,既有研究已顯示,單筆投入的資金在市場上可增值的時間較長,長期獲利會優於定期定額。例如,年初投入12萬買指數型ETF,或者1個月定期定額投資1萬元買指數型ETF,前者的長期報酬率會高於後者。若投入單筆資金的時機剛好是市場高點,還能獲利嗎?知名投資人、美國麥哲倫基金前總經理彼得‧林區(Peter Lynch)曾做過試算,30年間每年投入一筆錢投資股市,每年都買在股市最高點的投資者和買在最低點的投資者,最終2者的年化投資報酬率約只相差1%。只要投資時間夠長,自然能分散風險。不過,周冠男也指出,單筆投入大額資金雖然獲利較佳,但違反人性。多數人不敢在高點進場,也怕低點是崩盤的前兆。因此,定期定額投資,可幫投資人「把手腳綁起來」,建立投資的紀律。雖然損失一點獲利,但至少不會錯過長期的貨幣時間價值。配息型商品買愈多愈好?小心錢只是從左手轉到右手周冠男觀察,台灣投資人除了偏愛短線交易外,另一迷思是「熱愛配息」。舉凡高股息ETF、高收益債券,都是近年來的熱門商品。然而,許多投資人在開心領息的同時,卻忽略了這些錢可能來自先前自己投入的本金。他指出,行為財務學稱這種心態為「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的謬論。投資人看似定期領到一筆現金,其實總資產並沒有增加。他以高股息ETF為例,原本11元的ETF,每股配息1元,股價就會下跌為10元。「金錢不滅,你的錢只是從左手轉到右手,而且你領了1元還要繳稅給政府。」此外,他也勸投資人在規劃退休理財時,最好別碰高收益債。高收益債俗稱「垃圾債」(Junk bond),指的是信用評等較低的公司,因為違約風險高、借貸不易,因此以高額利息吸引投資人購買。這種商品風險極高,並不適合熟齡族群。他認為,比起賺快錢,買指數型ETF、長期持有,就是最簡單的退休理財心法。不用努力看盤,無須費心買低賣高,退休金反而更加豐厚!原文:退休不想當下流老人?政大教授周冠男:寄望孩子或政府,不如長期投資0050、006208
-
2022-03-31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 12堂實作課程從調整生活型態開始
●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注意12危險因子,延緩失智●刺激大腦、保持活動,為大腦存腦本你是否常忘東忘西、重複問題、東西老是找不到,你有這些大腦虛弱的症狀嗎?擔心罹患失智症嗎?聯合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將出版「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新書,強調「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可從生活型態介入,包括腦動、運動、人際互動等三動,保持良睡眠與飲食習慣,做好慢性病管理、心情放鬆等。12個面向 降低認知缺損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全球每三秒鐘增加一位失智症患者;台灣已進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快速,失智人口也明顯增加,平均一年新增一萬人失智,失智人口超過30萬人。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長簡慧娟在推薦序指出,預防及延緩老人失智,已刻不容緩,全國四千六百多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防失智的最佳場域。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而「從生活型態介入」是預防失智最有效的方式,研究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確診前20年 大腦開始鈍化2020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認為,只要能預防低教育程度、聽力退化、腦外傷、高血壓、缺乏運動、糖尿病、心血管風險、過度飲酒、肥胖、抽菸、憂鬰症、空氣汙染等12個危險因子,就能預防或延緩四成失智症。不少失智症是到晚年才會出現症狀,但其實早在確診前20年,也就是中年時,大腦就開始鈍化,因此預防失智愈早愈好。美國大型研究調查顯示,75歲以上長者持續定期從事腦力活動,會降低7%失智的風險,因此70歲才開始健腦也有成效。神經再生 可以重塑大腦大腦每天會新長出700個神經細胞,即所謂「神經再生」,可以重塑大腦。國內外的研究證實,大腦中負責短期記憶功能、學習、記憶、心情和情感的「海馬迴」,和失智症高度相關,因此如果讓再生的神經連結得更好,透過認知學習、運動、紓壓、良好睡眠、健康飲食(減少熱量攝取、多吃蔬菜水果與含有類黃酮與Omega-3脂肪酸的食物)等方法,就可以預防失智。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若把大腦比喻成老屋,這些新生神經細胞就好比「居家維護預算」,幫大腦翻修、補強與拉皮,維持良好的「屋況」,即使老化,仍能繼續提供正常的認知功能。至於怎麼做才能妥善運用這些「不失智維護預算」,透過此書設計的12堂實作「健腦工程」課程,在生活中提供大腦刺激、保持活動,就能為大腦存腦本退休金,預約一個沒有失智的未來。更多預防失智的內容,都在聯合報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出版的《健腦工程:預防失智的12堂大腦建築課》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eurl.cc/Qj8vVo 金石堂:https://reurl.cc/2D5dam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RjaZ2G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j8vNo
-
2022-03-20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孤獨會增加罹患疾病風險!走出去奉獻你的「老人力」,有人作伴又有成就感
日本赤瀨川源平先生提出「老人力」的創思。這是一種逆轉思考,將健忘、囉唆、重覆等老人行為轉變為「老年人的力量」。《老人力》一書,書腰上寫著這些字:「通常人們說你老了,你很笨,或者你總是坐不住,但事實是:啊,我老頭子的力量一直很大,據說是這樣的,然後不知何故我對變老變得更加積極,而且覺得是件好事!」日本處處可見老人力,我去日本旅行時,有幾位老年工作者給我很深的印象。那次是在二月底大雨滂沱中,我們抵達熱海,目的是觀賞茶花,大寒加上大雨,此行似乎白來了。旅館負責接待的是穿著和服、滿臉皺紋的年長女服務生,她跪坐在地上笑瞇瞇地說:「寒冷的氣候裏,各位貴賓遠道而來非常感謝,今天真是個好日子,庭院裏的樹木花草喝飽了水,心情很好,正期待與各位見面。」她的這些話語,讓每個人振奮起來,那趟旅行我們撐著傘,觀賞茶花,有紅的,有白的,每朵都美極了,有一品種叫作「王冠」,鑲嵌紅色邊緣的白色花瓣,圍著成叢的黃色花蕊,猶如王冠,最是尊貴。晚餐碰到那位「說好話」的服務生,她已經83歲,她說很高興能上班,讓旅人快樂會讓自己更快樂。日本千葉縣的高爾夫球場桿弟長期缺人,2007年全球金融風暴,縣內許多老人退休金縮水,健康也不佳。高爾夫球場索性聘雇老人桿弟,一場十八洞的球,分前九洞及後九洞,由兩位老桿弟服務。老人揹球,能走路能運動,呼吸芬多精、與客人交談,還能賺薪水。我去過該球場,對於日本企業以老人力解決問題,也幫忙社會福利印象深刻。日本許多地方的嚮導是老年志工,他們介紹古蹟,講述歷史,虔誠的神情,讓人由衷地喜歡他的故鄉。我在東北角館賞楓時,一間武士屋敷的80歲導覽,有明顯失智症狀忘東忘西地。他已經領著團體走完一圈,結束前發現遺漏一個小部分,堅持全體重新再參觀一次,讓我們的旅程增添許多回憶。台灣也有默默奉獻的老人,72歲的楊媽媽原本在菜市場賣鹹酥雞,退休之後,每星期三自備材料到山中部落小學幫忙煮營養午餐。楊媽媽到校的日子,廚房飄出飯香,師生學習情緒高昂。看著學生吃得津津有味,楊媽媽比誰都高興。八十歲的黃老師,退休之後得憂鬱症差點自殺;偶然的機會發現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有一個角落,雜草落葉特別多,老師準備掃把畚箕去清潔,與公園的松鼠、野鳥結交朋友,人生忽然有了意義。孤獨或是寂寞指的是缺乏人際連結,它會讓人感到空虛,不被需要,沒有價值。孤獨會增加許多疾病(包括心臟病)的風險,英國甚至設有孤獨部,還派了大臣。很多老人抱怨孤獨、無聊、寂寞,責怪兒女無法陪伴。其實兒女有事要忙。老人也許衰弱,也許健忘,求人不如求己,運用自己的老人力,去上班或作志工,不但有人作伴,能夠學習,也能有成就感。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健康。
-
2022-03-19 養生.人生智慧
辛苦工作大半輩子,退休理財該如何規畫?專家:掌握「三不原則」養大退休金
近年市場上流行「超前部署」的口號,談到退休理財規畫,基富通總經理王浩宇表示,退休準備也是同樣的道理,甚至不僅要「超前」,還要「抄錢」。所謂「超前」,指的是「有想法、有計畫」;而「抄錢」,便是「付諸行動」,透過投資理財,達成完美人生的目標。王浩宇表示,很多人辛苦工作大半輩子,努力拉拔小孩長大成人,等到老了、快要無法工作的時候,才想到「退休」這件事,這時候多半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在現代社會與醫療水準進步下,大家普遍面臨「退太早、活太久、花太快」3個問題。根據勞動部統計,國人平均退休年齡約63歲,較法定退休年齡65歲還要早,而且與先進國家相比,英國64歲、美國67歲、韓國72歲、日本70歲,台灣勞工的退休年齡確實偏早。早點退休、安享人生,固然是好事,但隨著國人壽命逐年增長,現在平均已來到81.3歲,代表退休後還有20年左右的日子要過。如果沒有收入,每天都是只出不進,一不小心活得太久了,手上的錢將會花光。所以王浩宇認為,規畫理財退休要有想法和計畫,先設想好未來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需要多少花費,再付諸執行。過程中,應掌握「三不」原則。第一不不能老了才開始準備。時間上,10年不嫌晚、20年不嫌早,愈早準備,愈可以善用時間的複利效果,滾大退休帳戶。第二不不只是存錢。現在利率水準偏低,依照72法則,以1%利率計算,資產翻倍的時間要72年,因此單靠存錢,資產增長的速度太慢,會被通膨猛獸侵蝕,降低購買力,必須要適度承擔風險,投資股票、債券等風險性資產。第三不不能殺進殺出,犯了追高殺低禁忌。雖然市場變化劇烈,例如新冠疫情、俄烏戰爭,造成金融資產迅速修正,只要是對的投資策略,可透過定期定額、資產配置,分散進場時間、標的,降低波動風險,逐步養大退休金。
-
2022-03-19 養生.人生智慧
「勞保年金」一次領 VS.月領哪個好?理財達人教你怎麼領最有利
勞保年金破產質疑聲浪不斷,改革勢在必行!談到勞保年金,又依照年資分為「一次領」、「月領」,民眾不禁困惑,萬一真的破產或年金被砍了,該怎麼領最有利?有無其他自救法?理財達人「怪老子」坦言:「民眾不用擔心勞保破產,要關心的是,打折後及打幾折的結果。」憂勞保破產? 不建議一次領許多人擔心勞保破產,傾向老年給付一次領,這樣對嗎?怪老子說,除非勞保真的倒了,才會建議一次領,但他認為勞保年金不會破產。由於人口結構問題,勞保出現破產疑慮,目前仰賴政府每年補助百億補足缺口,怪老子認為,往後每年只要達到收支平衡就不用擔心,「除非不用選舉了」,他一語道出勞保不會走向破產的理由。根據勞動部最新勞保財務精算報告顯示,勞保基金累積餘額將在117年度出現負值,亦即破產,怪老子說,勞保年金最終仍需改革,換言之,砍年金的提領金額。投資放大資產 報酬率勿追高怪老子表示,一次領可拿到一大筆錢,以每月年金乘以月數計算總領金額,即是一次領的退休金,但風險在於「用完就沒了,月領金額雖然較少,但卻可領到身故」。一次領必須考慮下半生壽命能活多久、並擁有良好的理財能力,將退休金進一步投資、放大資產效果。若選擇一次領的勞工,想靠投資放大資產,要留意「報酬率不宜過高」,因為退休後沒有收入,若追尋高報酬率,波動也會大增,遇到股市大跌恐怕欲哭無淚。另一方面,怪老子提醒,「資產壽命(年金可使用年數)必須高於平均餘命,一次領才划算,否則還是月領年金比較好」。他解釋,以勞保局網站試算方案,平均月投保薪資若為最高等級4萬5800元、年資40年來計算,一次領退休金有229萬;若是月領年金,每個月有2萬4988元,假設將一次領的退休金,除以月領金額(229萬除以2萬4988元)等於91.6個月(7.6年),換言之,若不考慮將錢進一步投資的結果,一次領金額使用7.6年就會花完。年金就算打折 月領仍較划算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不分男女平均壽命為81歲,如果65歲退休,至少需要16年生活費,一次領只能用7.6年顯然不夠。怪老子將一次領退休金的投資報酬率,換算假設未來「月領年金打折」可使用的年數,相互對照,告訴你哪一種提領方式最划算。在試算之前,要先了解「月領年金打折」的意義,未來若要保證勞保年金不破產,政府可能會將月領年金打折發給勞工。意思是,在「一次領退休金不變的情況下」,每個月的提領金額減少。打折的折數愈高,代表勞工每月提領金額就愈少,但也因為每個月領到的錢變少,在「一次領退休金不變的情況下」,代表可以領更久,勞工可領的「資產壽命」愈長。例如一次領100萬,月領2萬,將分50個月領完。將來如果年金打5折,每月剩1萬可領,若為一次領則是領100萬不變,但打折是影響月領金額、一次領退休金不變。不難看出,月領年金即便打折後,都比一次領更有利。根據試算表(下圖),假設民眾一次領退休金,即便每年投資報酬率有9%,月領年金不打折的情況下,只要約12.4年就用罄,低於平均餘命,完全不夠用。若要達成上述依照65歲退休、足夠有16年生活費情況下,必須在一次領退休金每年達6%投資報酬率時,未來年金打7折,可使用年數才會高於16年、達到17.3年。若選擇一次領卻不擅長投資的人,將退休金存入銀行領取年利率0.8%,月領年金可使用7.9年,萬一將來月領年金打7折,11.4年後會用完。總而言之,怪老子說,「我個人認為,不用擔心勞保年金會倒,不是不能救,只要透過改革拉一把就好。」政府勢必會改革,年金砍對半,總比什麼都沒有好,依照回本年數計算,月領還是比較優。
-
2022-03-07 養生.人生智慧
42歲就退休!理財顧問吳家揚:財富自由並非毫無節制的揮霍
編按:許多人嚮往「財務自由」(FIRE)的人生,但具體來說該如何達成?理財顧問吳家揚過去從事科技業,因為善於理財,在42歲時就達到目標提早退休。他認為財務自由的前提是需要了解自己的資產收支狀況,因此他提出「人生五張表」的理財法則,合理設定財務目標、量入為出,更切忌盲目投資。近年來「被動收入」以及「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是理財話題中的熱門關鍵字,不工作也能支撐自己想過的生活,儼然是許多人嚮往的人生理想目標。今年52歲的吳家揚,就在42歲時透過理財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果斷退休,成為令人羨慕的「無業遊民」。吳家揚說,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憑什麼在42歲就退休?」對此他說:其實理財說穿了,就是把「收入」、「支出」和「資產」放在一輩子的時間作分配,只要能達到平衡,就算是成功了。沒錢萬萬不能 做足功課把握投資機會許多理財達人都很早就開始累積對於金錢和理財的敏感度,吳家揚的父母從事小本生意經營,有時候手頭緊得找人周轉,他就經常被媽媽帶著到處借錢。「那時候我大概才念幼稚園或小學,但已經可以感受到沒有錢的痛苦,要看人臉色的人情冷暖,所以我很早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有錢、也絕對不跟人借錢。」他從念高中時就開始進場股市投資、上研究所之後,投資獲利就讓他可以賺自己的學費,不再和家裡拿錢。出社會之後,吳家揚進入科技產業工作,但年過30後,他自覺在工作上遇到一些瓶頸,累積財富的速度也不夠快。雖然他當時的薪水跟多數上班族比起來已經算是不錯,但要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一方面科技產業變化迅速,他也不確定,自己會不會哪天就沒工作?後來他跳槽到一家未上市的新創科技公司,當大部分同事只敢小額認股,他則把握這個機會大量投入資金,因此得到相當可觀的投資獲利,讓他提早實現財富自由的目標。但吳家揚也提醒:他的例子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如果不是有長年投資的經驗,加上對公司有一定了解,當時公司的母集團是營運很穩健的五百大企業,過去的上市記錄足夠可靠,我也不敢貿然投入,重點在於當機會來的時候,是不是能把握住。」股市獲利入袋為安 善用房地產、保險等穩健型投資標的為什麼敢在42歲就退休?吳家揚說,當時他的計算方式很單純,以每個月花3萬塊、再活60年來算,他手上的資金已經足夠支應這個數字。「當時的通膨還不嚴重,但為求保險,我還是在賣出股票結算之後,多工作了5年,讓資金更充裕。」吳家揚認為,在盤點自身的財務管理狀況時,首先必須要設定合理的目標,例如每個月給自己多少可花用的預算,或是希望在幾歲退休。接著根據這個目標,檢視目前所有的資產是否足夠,如果不夠的話,就需要透過投資來增加,或是重新調整目標。其次是保持一定的儲蓄比率,「很多人可能說我在科技業收入高比較好存錢,但我從第一份工作年薪不到50萬,到最後要離開職場時,每個月的支出都保持不超過薪水的50%。」愈是收入有限時,管控支出就更顯得重要。此外,吳家揚並沒有繼續將大部分的資金留在股市,而是選擇獲利出場,轉而投資在報酬率相對穩健的房地產和保險。「很多人會忽略保險這塊,但我認為風險管理也是理財很重要的一環。」一般保險分為投資型和保障型兩種,在40歲到50歲左右的階段,若自己是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那麼保險是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不會因為突然的變故而陷入財務危機,到了50歲後,家庭責任慢慢減低,那麼就可以提高投資型保險的比例,例如年金險或是儲蓄險,增加自己的退休金。善用5張表自我管理 讓財務狀況一目瞭然那麼,該如何盤點自己的財務狀況進而做出規劃?吳家揚提出「人生五張表」的管理法則,「從財報可以看出一家企業是否經營妥善,放在個人理財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人生五張表」共有以下五項:1. 日常支出表:支出管理了解自己平常把錢花在那裡,是理財的基本功。現在坊間有很多記帳軟體和APP,每天花幾分鐘將支出分門別類記錄,長期下來就可以看出自己的消費習慣。記帳不會讓自己變有錢,但是一個審視支出,可以知道從哪裡下手省錢的好工具。2. 投資交易表:損益管理這張表可以幫助自己瞭解目前投資的盈虧情形,建議每個月(或每季)紀錄一次。3. 現金流量表:財務管理這個表會列出平常主要的金流項目,包括常用帳戶餘額、投資現值(股票、基金、投資型保單等)等收入及資產,以及日常家用、信用卡、保費或大筆開銷等支出項目。以上項目每個月結算紀錄一次,一頁有12個月份的資料,藉此可以粗略預估未來的資金進出狀況,若有持續入不敷出的情形,便可以即早有所反應。4. 保險內容表:風險管理很多人買了保險,卻不清楚自己到底買了什麼內容。透過保險內容表,將自己每次購買的保險內容(包括保費、保障範圍和期限等項目,可以先做大致的總表,也可以針對個別保險內容詳細記錄)定期檢視整理。這張表除了可以看出自己目前保了那些險種,是否還有缺少或需要加碼補充的部分,萬一有理賠需求時,也可以馬上掌握自己可以獲得那些保障。5. 生活記錄表:時間管理生活記錄表有點像是簡易版的日記,大略記錄自己每天做了些什麼,特別是對於退休族群來說,可以更有效地運用時間,而不會虛度人生。透過以上五種表格的定期整理,就有助於了解自己的財務體質,進而找出需要加強或是需要調整的部分。財務自由不等於無節制花錢 而是當時間的大戶很多人也好奇,在離開職場,可以完全自由運用時間後,吳家揚又是如何度過「財富自由」的人生下半場?「大家好像覺得所謂財富自由就是從此可以毫無節制的揮霍,其實並非如此。確切來說,應該是經過計算和分配,可以長期維持在損益平衡、或是小有盈餘的財務狀態。比如說若有一筆保費或是股票的收益入帳,我也可能要把他分配在2、3年作運用。」在42歲退休告別上班族生活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到泰國清邁long stay 3個月,享受「當時間的大戶」。「以前在職場工作時,是用時間換取金錢,所以要不斷追求效率、要做得更快、更好;現在我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時間,即使一樣是出國旅行,感覺也完全不同。」吳家揚說,所謂的財務自由其實就是擁有時間的自由,這也是他覺得真正富有的事。在感受生活之餘,他也從事專欄寫作和出版、演講,並持續進修取得金融證照,和更多人分享他的理財觀。「只要收入大於支出,賺多賺少是其次,人生要留下什麼足跡才是重點。」除了保持終身學習或是擁有興趣的生活動力,吳家揚也提供5個關於理財與生活的法則建議:1.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2. 投資自己、強迫儲蓄3. 學習辨識投資機會4. 養成記錄人生和財務大小事的習慣5. 過簡單低慾望的生活「退休和年紀無關,而是和心態及財富有關。」無論是財務投資或是人生規劃,量力而為,保持學習的熱情,人生就能更豐富多彩!原文:42歲就財富自由退休!理財顧問吳家揚:善用五張表,重新做時間的主人
-
2022-01-2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好奇海豚樂嗨唱 社會連結最不足
懷著一顆好奇和謹慎的心情填寫「2021退休力大調查」,事先預期分數應該不會很高,結果不出所料,得了46分,屬於「好奇海豚」。五項核心能力中,社會連結最不足,才10分。追究其原因,除了疫情之外,社會的氛圍讓我卻步不想參與人與人的互動,政治兩極的分野相當明顯,互相攻訐,惡言相向,影響我的心情,所以退出所有的群組,過著與世無爭的寧靜生活。分數最高的是財務,這不代表我的財力雄厚,從教職退休,領退休金過簡樸生活,除了要承受通膨,還要擔心退休金逐年減少的壓力。值得安慰的是,一直都過著縮衣節食和克勤克儉的生活,年輕時也奉守防老要留糧的古訓,所以我的財務規畫還不成問題,只要身體健康,沒有龐大醫藥費的負擔,過個安貧樂道的晚年生活應該不成問題。最讓我津津樂道的,應該是像好奇海豚般對周遭事物的活躍好學,很喜歡唱歌,憑藉著在師專苦練出來的樂理和看譜能力,聽到喜歡的歌曲,會從YouTube下載儲存在手機裡,在做家事時,反覆聆聽,直到耳熟能詳,至於歌譜和歌詞則從電腦下載列印出來,這樣就比較不會走音唱錯,讓我每天過著快樂的退休生活。年輕時培養不少有益身心的興趣,閱讀和運動一直陪伴我度過年輕到晚年,讓我的人生充滿健康與活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27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熱中閱讀寫作 健康分數最低
已申請明年退休的我,在「2021年退休力大調查」測驗中得到82分,代表動物是王者獅子,與我是獅子座的個性不謀而合,平時傾向追求完美的我,在面臨退休之際,也同時慎思著妥適規畫未來生涯。細究五大核心能力,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都得到滿分,社會連結也有90高分,這是因為我一直都保持著持續閱讀與寫作的習慣,去年就發表41篇報刊文章,還參加了一項文學獎比賽,雖然是否得獎尚未可知,但即使名落孫山,也絲毫不減努力創作的熱情。去年我還參加學校退休同仁組成的歌唱社,在社長的鞭策下,我學會了97首新歌,還愈唱愈開心,技巧也愈臻成熟,相信未來也如是。分數稍低是75分的財務,雖然教職退休後仍有月退休金,平時也有理財投資,兩個兒子即將步入社會,但終究會有錢不夠用的擔心。不過擁有博士學位的我,將維持大學兼課工作,多少有些補貼,但相對得到更多時間可以好好運用,趁著還走得動,要陪著另一半遊山玩水,享受美好的夕陽時光。分數最低是70分的健康,有運動的我,從測驗中可知一定是沒有定期健檢扣分造成的。雖然每半年會洗牙,但眼睛與全身健診卻經常偷懶沒按時完成,真的很感謝聯合報的提醒,日後我得隨時督促自己為健康把關,更為未來的退休歲月加分。●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24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屬慢慢樹獺 四項準備不足
測退休力準備指標結果32分,低於整體平均57分,屬於慢慢樹獺型。五項核心能力中,除財務外,其餘四項準備不足,有待努力改進。即刻起我要調整改變自己,積極投入社區志工行列,參與資源環保回收,關懷幫助殘障弱勢者,加入樂齡學堂結交新朋友,共同學習分享;透過社群網路與親友噓寒問暖,保持密切連繫;正面積極樂觀,不與人計較,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日行一善,心靈修養,改善社會連結不足。退休是工作職場的結束,另一個新學習旅程開始。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學到老,永遠保持一顆學習心,才會跟上時代潮流。我喜歡閱讀書報雜誌,汲取新知,上網學習日、美語,增進說讀聽寫能力;網路自學電腦Office技能,精進活躍好學。有健康身體是快樂之本,平時養成早睡早起、運動習慣,早晚帶毛小孩到公園散步,做柔軟操舒展筋骨練身,提升心肺功能;飲食均衡,多吃高纖蔬果,每年定期健檢,參加健康講座,活得老活得好。在物價高漲通膨壓力下,退休金僅能維持基本保障,應依個人需求風險考量做好理財規畫,以提升自己退休生活。並預立好臨終醫療決定,日後重病危急時,放棄侵入性無效醫療治療,瀟灑走完人生;生前做好遺產遺囑規畫,避免往生後增添子女爭產糾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8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適當規畫保單 預防重病開支
聯合報推出「2021退休力大調查」,共有二十個題目,上網逐項測驗,結果是王者獅子,分數為84分,比整體平均57分高,頗感欣慰。自小保送士校,在部隊學會許多技能,個性獨立,三餐自理,家事不假他人。力行終身學習,軍旅退役後,年過不惑重拾書本,從專科到研究所畢業,已是知天命之年。十幾年來寫作不輟,讓自己多動腦,跟得上時代;選修社區大學課程,學才藝技能,融入社會脈動,才不會和人群疏離。懷抱回饋奉獻之心,到急診室擔任志工,幫助弱勢團體和原民,也至安養院和育幼院慰勞表演,行善助人。對生死看得豁達,已簽下器官、大體捐贈和放棄急救同意書。雖然退休金微薄,但南部偏鄉消費較低,透天厝無房貸,衣食不匱乏,抱持「少欲知足」的觀念,生活節儉樸實,不奢華浮誇,大致上沒問題。我自覺準備足夠,從經濟、儲蓄、保險、學習、健康、教育各方面,大體上都在標準以上,但仍有略嫌欠缺之處,主要是財務準備最不足,由於個性較保守,對於高風險投資,不想費神傷腦筋,理財多採定存和保險,這點必須改變。未來可能有「長期臥床乏人照顧」問題,必須重新審視保單,有適當的規畫,以免生重病須請人照護,無法負擔龐大的開支,如此才能享有優質的退休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