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腹痛
共找到
1119
筆 文章
-
-
2023-06-03 癌症.其他癌症
網紅謊稱罹患「癌王」抗癌三年!醫打臉:胰臟癌存活率低,難撐超過1年
IG網紅「麵包包」慌稱自己罹患癌胰臟癌,在社群上多次發表抗癌歷程,長達三年。然而胰臟癌,因為難以偵測,被認為是「癌王」,醫師坦言除非是很早期就發現,否則很難撐超過一年。胰臟癌常被誤以為是胃痛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朱光恩表示,胰臟有兩個重要功能,一個是分泌胰液,可以幫助食物消化,若缺乏胰液消化吸收會出現狀況;另一個是分泌可以控制血糖的胰島素,若是分泌不足可能產生糖尿病,進而引發洗腎或是攻擊周邊血管,甚至導致截肢。「可以把胰臟想像成毛毛蟲,腫瘤發生在頭部、頸部跟發生在體部、尾部會影響的就會有差別」,朱光恩說,因為胰臟的頭部跟膽管、膽囊、肝臟很接近,發生在頭部、頸部可能會賭注膽管,變成阻塞性黃疸,讓鞏膜、皮膚都變黃。若是發生在體部、尾部,雖然通常不會出現黃疸,但因為胰臟周邊的神經傳導豐富,很常會出現腹痛的狀況,不少病人常誤以為是胃痛。被發先通常為時已晚 胰臟癌難預防 朱光恩表示,胰臟癌被認為是癌王,因為其位置難以發現,一般超音波檢查很難看到,腫瘤大到可以被發先通常為時已晚。胰臟癌難預防,有經驗的超音波師或許可以清楚看到胰臟,有時為了清楚看見,會採用多喝水把胃撐開的方式來看到胰臟;若有疑似跡象可以再來做電腦斷層等更高階檢測。仍有疑慮還可以做「內視鏡超音波」使用探頭就近觀察,甚至直接穿刺來做病理化驗。若是要透過手術治療,複雜程度也會跟腫瘤位置有關,朱光恩說,若是在尾部、體部可能只要開刀拿掉即可,若是在頭部、尾部處理起來會複雜很多,甚至有可能要把整個胰臟拿掉。但他也說,不是所有個案都可以透過處理,手術後也可能需要持續化療。胰臟癌存活率相當低 五年存活率僅約兩成國泰醫院消化內科醫師陳信佑指出,胰臟癌跟其他癌症不同,很難用「期數」來區分,通常是用能否進行手術區分,因為胰臟附近器官、血管多,如果有浸潤狀況就難做手術,若是不能做切除手術的話,存活率相當低,多不超過六個月;即使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五年的存活率有僅約兩成。朱光恩也說,除非是很早期發現胰臟癌,不然通常病人很難撐超過一年,並且期間生活品質極差,病人過得很辛苦。他呼籲,民眾及早發現治療,危險族群如三高、抽菸、酗酒或是出現不明原因腹痛、體重突然下降、食慾不振、腹脹、黃疸等症狀要特別留心,「定期檢查才是預防癌症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網紅假冒罹癌3年!健身照、化療記錄全作假 愛裝病恐是「這疾病」.IG抗癌網紅認假冒罹癌3年!病團遺憾:多年倡議遭自私破壞.黃豆到底防癌還是致癌?網友最關心10大防癌食物清單一次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發現「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辨差異,解析何時該做大腸癌篩檢
俗話說「十人九痔」,生活習慣改變,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幾乎人人都有輕重不一的痔瘡問題。痔瘡最常以「血便」症狀被察覺,並不是所有的血便,背後代表的都是痔瘡,也可能是大腸癌引起。「鮮紅色的血便」就一定是痔瘡?醫提醒:用糞便紅色程度初步判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嘉哲指出,當排便發現出血時,第一時間先觀察糞便中所夾帶的血液顏色,是鮮紅色還是暗紅色?如果是鮮紅色,可能有以下二種情形:其一是便便太硬導致肛裂、衛生紙擦拭太過用力;另一種就是痔瘡的血管破裂。鮮紅色的血便大多不會威脅到性命,也有可能是左側的大腸出血所引起,因位置靠近肛門口,糞便也會呈現鮮紅色的血便。左側大腸出血就有可能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建議可在觀察一周後,排便時仍出現鮮血直流,此時應盡速就醫。血便上的血液顏色屬於「暗紅色」,表示在糞便一開始產生時,糞便就已與血液接觸,很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大腸直腸出血。陳嘉哲指出,如果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糞便顏色,通常會幾近「黑色」,但出血量超過60㏄ 以上,且血液未經過消化液作用就排出,出血量愈大顏色就會愈鮮紅。如果出血位置是在小腸或右側大腸,糞便多呈現「暗紅色」。【看更多血便的資訊】疾病百科/血便痔瘡、大腸癌除了血便外,還會伴隨有哪些症狀?痔瘡常見的六大症狀.血便.肛門有腫大的異物感.肛門口有搔癢或灼熱感.直腸肛門會觸痛或持續疼痛.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貧血(整理:記者陳雨鑫 資料來源:陳嘉哲醫師)【看更多痔瘡的資訊】疾病百科/痔瘡大腸癌發生血便症狀,伴隨的症狀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有黏液.體重減輕.排便不乾淨.時常腹痛.貧血(整理:記者陳雨鑫 資料來源:陳嘉哲醫師)【看更多大腸癌的資訊】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大腸癌)大腸癌發展需要一定時間,發現血便時大多已進入後期陳嘉哲指出如果大腸癌已經出現上述症狀時,特別是「血便」,通常都已經來到晚期。大腸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大腸癌的發生與細胞基因改變有關,當生活習慣改變,嗜吃紅肉等,都會刺激腸道,腸道細胞病變初期一開始會先形成管狀腺瘤,管狀腺瘤形成後約三到五年才會繼續發展成癌症。形成大腸癌腫瘤後,就容易開始發生「出血」的現象,初期僅是微量出血,等到出血量變大時,發現有明顯的血便,或腫瘤大到讓病人有感覺,此時癌細胞通常都已轉移,其餘症狀包含體重減輕或排便不乾淨等,都難讓病人主動察覺,因此早期篩檢格外重要。大腸癌篩檢公費補助糞便潛血檢查,2情況可提早做大腸鏡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國健署補助50歲到74歲民眾,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陳嘉哲表示,糞便潛血檢查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現行的糞便潛血檢查是採取抗體方式偵測紅血球,不會因為吃了豬血、鴨血等食物造成誤判。不過,糞便潛血檢查的結果,無法判別是痔瘡造成的出血,還是腫瘤造成的。揪出早期大腸癌最佳的方式仍是照大腸鏡,可以透過大腸鏡監測腸道內是否有息肉,透過切片等方式確認息肉是惡性還是良性,就可達到早期發現,早先介入治療。陳嘉哲建議,如果家族沒有大腸癌家族史,30歲後,可以自費檢查一次大腸鏡,沒有大腸息肉,可以五年後再檢查,如果有息肉則建議每二年再檢查一次。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預防大腸癌注意以下4重點近年大腸癌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有相當大的關係,陳嘉哲建議,大腸鏡檢查的年紀應下修,50歲以上民眾一定要檢查至少一次,後續則建議每兩年檢查一次。日常生活4重點避免大腸癌和痔瘡上身.平常應保持運動習慣.少食用紅肉.多喝水.飲食方式採「天天五蔬果」方式,纖維攝取多一些,減少便祕的發生(整理:記者陳雨鑫 資料來源:陳嘉哲醫師)
-
2023-05-30 癌症.胃癌
為何有人只要切一點,有人卻要切胃、切淋巴? 詳解胃癌腫瘤分類與治療方式
前言在台灣全國十大癌症的發生率之中,胃癌佔據了第十名的位置,2021年台灣十大癌症死因更排名第八!經常困擾國人的胃潰瘍亦是胃癌的高風險族群,不容忽視。下文將會介紹胃癌的危險因子、分類、並談論胃癌的治療。危險因子胃癌好發於以下患者:1. 反覆胃潰瘍:長期反覆的胃潰瘍時,胃部受傷後需要上皮細胞再生來修復黏膜,反覆地細胞再生時容易出現基因突變而導致細胞癌化,癌化的細胞會不受控制的快速分裂,最終產生腫瘤。2.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是造成胃部發炎與胃潰瘍常見的原因,長期感染與反覆發炎皆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可以藉由吹氣檢查或血清抗體測定法、碳-13尿素呼氣試驗、胃鏡取樣檢查等檢查,來得知有無感染,近年來由於抗生素治療的進步提升了幽門桿菌的治癒率,也間接減少了胃癌的發生率。3. 黏膜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兩者皆為胃部慢性發炎後容易出現的疾病。黏膜腸上皮化生可以在病理切片上看到原本胃部的上皮組織變成異常的小腸上皮組織;而慢性萎縮性胃炎則以黏膜層增厚與腺體萎縮為表現。兩者皆可以視為胃癌的癌前病變。4. 曾切除胃瘜肉:胃部瘜肉雖然為一良性腫瘤,但曾經診斷胃部瘜肉的病患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胃癌發生率,因此切除後也需要定期的追蹤才能早期診斷與治療。胃癌的症狀胃癌通常不具特異性的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部不適、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表現;若腫瘤導致消化道阻塞時,會以上腹部悶脹感做為表現,嚴重阻塞時甚至會持續嘔吐;腫瘤產生腹腔內轉移時也可能出現腹脹及腹水,或是腫瘤引起的慢性出血,也可能會讓病患出現貧血的症狀。在胃部的腫瘤有許多種類,會依照病理切片的結果來進行分類,包含胃腺癌、腸胃道基質瘤 (GIST)、胃淋巴瘤、胃惡性肉瘤,下段將會介紹其中最常發生的胃腺癌,以及容易被搞混的腸胃道基質瘤 (GIST)。胃腺癌胃腺癌是最常見的胃部惡性腫瘤,占了所有胃癌的九成。病程的演進為癌化細胞從胃壁內側的黏膜層長出,逐漸往下侵襲到黏膜下層、肌肉層、胃壁外側。疾病中期則不僅只侷限在胃部,而會繼續往外向周圍的淋巴結進行轉移。晚期癌細胞則會轉移至其他遠處器官,常見部位包含肝臟、肺臟、和骨頭轉移;或是造成腹膜內轉移而產生大量腹水,在女性病患也可能出現在卵巢的轉移性腫瘤。手術治療胃癌的侵襲性很高,容易藉由淋巴、腹膜、或血液轉移到其他器官。除了少數僅只侵犯到黏膜層而非黏膜下層的極早期腫瘤,有機會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進行切除來取代外科手術;大部分腫瘤發現時已經侵犯到黏膜下層,癌細胞有機會由此層的淋巴和血管轉移出去,因此根治性胃切除手術是治療胃癌最重要的方法。腫瘤生長部位會影響手術切除的範圍,可以將胃分成三等份,若腫瘤長在上三分之一處,則需要切除全部的胃;若腫瘤長在中或下三分之一處,則可以進行只切70~80%的遠端胃部的亞全切手術,由於經研究發現這些病人進行胃部全切或亞全切手術在併發症和存活率皆沒有差異。除了切除胃部之外,手術時也需要同時進行充分的淋巴結廓清,來移除可能已經受到腫瘤侵犯的周邊淋巴結,並得到正確的疾病分期,以利後續治療的進行。淋巴結廓清的範圍包含胃周圍的淋巴結,到附近血管的周邊淋巴結都需要切除並化驗。胃部切除之後為了讓病人後續能正常地以口進食,會進行消化道的重建,將小腸重新接上剩餘的胃部(次全胃切除患者),或直接向上接到食道(全胃切除患者),術後休息幾天即可以開始從流質食物開始嘗試恢復進食。腸胃道基質瘤(GIST)除了胃腺癌之外,腸胃道基質瘤(GIST)也是胃部腫瘤可能的診斷之一。全世界的發生率為每年百萬分之10~15,但臺灣屬於高發生率的地區,為每年百萬分之19~22。病患常見的症狀包含腹痛和腸胃道出血,這些症狀往往沒有特異性,早期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從檢查中意外發現。診斷腸胃道基質瘤需要進行胃鏡檢查,或搭配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並針對可疑的病灶進行切片取樣,才能透過病理化驗來診斷。腸胃道基質瘤的癌化細胞從腸胃壁中間的肌肉層所長出,不像胃腺癌是從胃壁內側黏膜層所生長出來。胃部和小腸為最常好發的部位,但也可能生長於任何一段消化道之中。雖然和胃腺癌相比,腸胃道基質瘤較不容易直接侵襲周圍組織或淋巴,但仍然有遠端轉移的可能性。藉由手術進行腫瘤和胃部的切除是治癒腸胃道基質瘤的唯一方式,但由於其不易侵襲的特性,手術過程中不需要進行淋巴結廓清,切除的範圍也較胃腺癌小。除了傳統的開腹手術之外,也可以和醫師討論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可行性,不僅降低手術過程的傷害,術後恢復也會比較快。對於不能手術的病患或已經有遠端轉移的腸胃道基質瘤,則可以使用標靶藥物來進行全身性的治療。Imatinib即為治療成年人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的惡性胃腸道基質瘤的第一線標靶藥物。縱使腫瘤已經由手術完全切除,若醫師評估有高復發風險,也會建議在手術後繼續吃標靶藥物來避免復發。胃癌預後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提出的資料,胃癌病人在接受根除性切除手術與淋巴結廓清之後的五年存活率,會依照癌症的分期有所不同。第一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為88~93%;第二期胃癌的五年存活率為68~82%;然而,第三期的五年存活率僅為18~54%,而平均存活期則約為33個月。由此可知癌症惡化程度與分期會影響胃癌存活期之長短,若能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則有延長存活期的可能性。因此,建議本文提及的胃癌高風險因子族群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如此一來,當發現有可疑病灶時,可以盡早進行切片診斷,除了有機會以內視鏡切除來進行手術之外,早期診斷進行適當的治療亦會大大決定了胃癌的預後與存活期。參考資料:1.109年癌症統計報告、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結果暨分析新聞稿2.Ilic, Milena, and Irena Ilic. “Epidemiology of stomach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vol. 28,12 (2022): 1187-1203. doi:10.3748/wjg.v28.i12.11873.Marsh AM, Buicko JL. Gastric Resection. [Updated 2022 Jul 25].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4.Gouzi JL, Huguier M, Fagniez PL, et al. Total versus subtotal gastrectomy for adenocarcinoma of the gastric antrum. A French 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Ann Surg. 1989;209(2):162-166. doi:10.1097/00000658-198902000-000055.Søreide, K., Sandvik, O. M., Søreide, J. A., Giljaca, V., Jureckova, A., & Bulusu, V. R. (2016). Global epidemiology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GIS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ies. Cancer epidemiology, 40, 39–46. 6.Ajani JA, In H, Sano T, et al. Stomach. In: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8th ed, Amin MB (Ed), AJCC, Chicago 2017. p.20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俊銘醫師】為什麼有人只要切一點、有人卻要切胃切淋巴? 談胃癌腫瘤分類與治療方式不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最致命的併發症都跟血脂有關!醫教你如何控制避免患病
根據統計,美國糖尿病患者的併發症當中,最致命的正是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包含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腦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等。一年帶來多達373億美元的醫療支出。一次看到這麼多英文單字也許會有些慌張,那是很正常的。舉這些例子是要告訴大家,這些疾病全部跟「血液流過的地方」有關,比如腦血管、冠狀動脈、心臟等。既然都是血液流過的地方,我們能合理推測「血液裡的物質」會對糖尿病病患的病情有極大影響。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 LDL-C,俗稱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 cholesterol, HDL-C,俗稱好膽固醇)就是其中兩項,如果一個人的血液中壞膽固醇含量越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高;反之,血液中好膽固醇含量越高,風險就越低。但糖尿病跟血液內的物質、好壞膽固醇、心血管疾病又有什麼關聯呢?糖尿病,字面上指糖分出現在尿液中,通常是因為血液中的糖分過多,只能從尿液中排出。血液中的糖分增加,負責降低血糖的胰島素功能受損,除了會促進肝臟製造更多類似壞膽固醇的小分子進入血液,更重要的,還會降低好膽固醇清除斑塊(動脈粥狀硬化的元兇)的能力。一環扣一環的結果,最終會形成開頭提到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綜合前面兩段,在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中間,似乎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因子,血脂。血脂,也就是血液當中的脂肪,包含LDL-C(壞膽固醇)、HDL-C(好膽固醇)、TG(三酸甘油酯)三大類,如果能好好控制,就能減少糖尿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血脂的標準並沒有一個固定值,會隨著性別、年齡、心血管疾病風險有所調整。首先是LDL-C(壞膽固醇),對於一般罹患糖尿病的病友來說,控制在小於100mg/dL即可;但已經罹患一些較輕微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症、缺血性腦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的患者,則建議要小於70mg/dL。甚者,若有心肌梗塞、做過心導管等病史,則希望要低於55mg/dL。接著是HDL-C(好膽固醇),多半認為男生維持在40mg/dL,女生維持在50mg/dL之上即可。最後是TG(三酸甘油酯),對糖尿病患的建議是維持在150mg/dL以下。那我們要如何控制血脂呢?本文試從藥物治療、飲食控制、減重三個面向著手。在藥物治療方面,常用的藥物包括「降低壞膽固醇」的Statin類藥物,以及「降三酸甘油酯」的Fibrate類藥物。值得注意的是,使用Statin類藥物時,常常會產生肌肉相關的副作用,程度可能從輕微的無力,到更嚴重的如疼痛、橫紋肌溶解等,若達到無法忍受的程度時,也要尋求專業醫療者協助。此外,Statin類藥物也常常引起消化道相關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在某些罕見的狀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肝臟的損傷,因此,回診的時候也可以向醫生詢問,自己的肝功能是否正常唷!至於Fibrate類藥物,屬於比較高強度的用藥,常用於三酸甘油酯(TG)濃度超過500mg/dL的患者,常見的副作用則包括腹痛、食慾降低、噁心嘔吐等,若有服用時也可以多加注意。在飲食方面的建議,則建議以地中海飲食或DASH飲食為主,藉由更多的水果、蔬菜、全穀類和堅果種子,來增加植物固醇和纖維的攝取。此外,在糖友飲食的文章也曾經提過,脂質的來源以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好脂肪)較佳,像是魚類、堅果種子、橄欖油和亞麻籽油,都是好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反式脂肪、飽和脂肪(壞脂肪)的含量則是越低越好。比如炸雞、薯條、蛋糕、油炸零食等加工食品,以及牛肉、豬肉等紅肉,就很不適合作為脂肪的來源。此外,維持正常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8~24 kg/m²),對於血脂的控制也非常重要。除了上一段強調的飲食原則之外,增加活動量、適度運動、減少體脂肪的累積,也可以降低血脂,減少相關併發症發生的風險。好的,道理我都懂,那到底要減多少呢?這裡提供一組數字做為參考:・對於超重的人(BMI > 25 kg/m²),在可及性和安全性下,建議至少減掉5%的體重・對於肥胖的人(BMI > 30 kg/m²),在可及性和安全性下,建議至少減掉15%的體重・平均而言,減去7至10%的體重,並讓BMI維持在18~24 kg/m²,是最理想的。其實「控制血脂肪」的概念跟「不要堵住水管」很像,飲食不控制,讓膽固醇、血脂這些垃圾逐漸堆積於血管,水流/血流便會漸漸堵塞、不易通行,最終導致可怕的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若整棟大樓的水管都卡住,我們或許還能搬家;冠狀動脈一旦卡住,就是一條血淋淋的人命了,不可不慎!參考資料:1.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 20232. American Dlabetes Association. Economic costs of diabetes in the U.S. in 2017. Diabetes Care 2018;41917-928【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與心臟病的距離:取決於你的飲食習慣與體重—談糖尿病患的血脂控制重要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2 養生.聰明飲食
小滿過後暑氣漸熱,多吃「這七種」蔬果可消暑養生
小滿的節氣意象,過往「祭三車」祈禱稻穀豐收小滿,象徵稻穀漸漸結實飽滿,雖仍未成熟,農夫可以想像未來作物成熟之景,帶來豐收的盼望。2023年「小滿 」已於5月21日到來,此時會跟著進入梅雨季。過往的民間習俗會在小滿「祭三車」,三車指的是水車、牛車、絲車,農夫配合節氣依時耕作,紛紛踩水車「搶水」用於灌溉,同時透過祭拜水車、牛車祈禱水源豐盛,耕作順利,稻穀能夠順利成熟豐收。「小滿雨水相趕」,台灣正好進入梅雨季節,農委會建議農友們,最好能疏排溝渠、清理雜草,減低梅雨期間作物的損失。小滿養生重點:袪暑利濕,吃苦護心防上火建議可以吃一些苦類蔬菜,這類蔬果通常是「甘涼」或「甘寒」,來順應節氣養生,這樣一來濕氣就不會滯留在人體中,可以提振精神和維持人體的氣血舒暢。營養師建議小滿過後,為消除暑氣,可以吃以下幾種食物進行養生:黃瓜:清熱解暑天氣漸熱,吃黃瓜很解暑。黃瓜性寒涼,水分也特足,爽快又清熱。很多人不吃把黃瓜把,嫌棄它口感澀,沒水分,其實黃瓜中含有較多的苦味素,尤其是尾部,能降火、開胃,吃的時候可千萬別把它扔掉了。另外,黃瓜中含有丙醇二酸,能抑制脂肪的吸收,想瘦身的人可以適當多吃些。蒜薹:溫通活血蒜薹是小滿時節應季蔬菜,有溫中下氣之效,適合這個季節給身體補充陽氣。雖然天熱了,但有些人出現腹脹、腹痛等症狀,這是胃寒的表現,吃些蒜薹有溫補的作用。另外,蒜薹中還含有辣素、大蒜素,有消毒殺菌的作用。櫻桃:養胃祛濕小滿櫻桃熟,酸甜可口的櫻桃可以益脾養胃,祛風勝濕。櫻桃富含鐵元素和維生素C,適量食用有養顏潤膚之效。另外,櫻桃中維生素A含量較高,用眼較多者吃些很好。推荐一款冰糖櫻桃飲:櫻桃洗淨榨汁,調以冰糖當飲料喝,能養胃,對食慾不振、腹瀉也有一定的食療作用。苦瓜:清熱解暑中醫有「夏吃瓜」、「夏吃苦」之說,苦瓜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暑,明目解毒之功。涼拌苦瓜最為簡單,不管是燒、炒還是涼拌、煲湯,只要能把苦瓜做熟且不失「青色」,都能達到去火的目的。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薏苡仁:祛濕健脾薏米又叫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具有利水、健脾、除痺、清熱排膿的功效。薏米對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泄瀉、消化能力減退,體內有「濕氣」的人群尤為適宜。薏米最好的吃法:用炒薏米泡水或者煮粥喝或研末沖服。竹筍:吃苦嘗鮮,促進排便綠竹筍是除苦瓜外是典型的「苦味」蔬菜,富含纖維和蛋白質,能防止便秘、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的效果。綠竹筍最好的吃法:跟排骨一起燉湯,可吸附油脂,減少攝入的油脂量。蕪菁(大頭菜):祛濕解毒蕪菁是中國傳統蔬菜,中醫認為具有開胃下氣、祛濕解毒的作用,用於改善食積不化、消渴之用。通常將肉質莖進行醃製,醃制後的大頭菜呈黃褐色,甘鹹適中,脆嫩可口,生吃、炒吃均可。大頭菜最好的吃法:切絲與豬肉共炒,味道鮮美。參考資料:橘世代:節氣小滿習俗「2件事」必做!4生肖財運大爆發元氣網:入夏第二節氣小滿 營養師建議吃這5種食物最養生農委會節氣資料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5-16 醫療.腦部.神經
24歲學霸AV女優自曝罹「這種病」停工!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確診不易還常被認為無病呻吟
【本文重點】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最近在推特上表示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導致全身關節與肌肉疼痛、倦怠、睡眠障礙等症狀。纖維肌痛症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患者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受影響。治療包括教育、心理、藥物和運動等。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纖維肌痛症患者有益,建議每天走路20分鐘或進行中強度有氧運動150分鐘。--by chatgpt畢業於日本知名大學法律系的24歲學霸女優結城莉乃,當初為了報復男友而進軍AV界,她14日突然在推特上發文,表示自己這一年來身體陸續出現發燒症狀,今年感覺到身體異常仍照常工作,3月中旬發現身體越來越差,甚至連站起來都有困難,為避免在工作上造成困擾,與公司討論後決定先無限期休養。她透露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全身關節與肌肉出現激烈疼痛,手指頭沒有了力氣,連寶特瓶都打不開,也無法修剪指甲」。她坦言,一個多月以來接受檢查後才開始治療,目前已服用藥物控制但仍需要時間調整,但是一年多來的煩惱終於找出原因還是相當開心。纖維肌痛症典型症狀 「一痛二累三腦霧」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教資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醫師徐廷儀指出,纖維肌痛症的臨床特徵在於廣泛性的肌肉骨骼疼痛合併其他身體症狀,身體檢查可以發現多處的壓痛點(但局部構造並無異常),以抽血檢查也得到大多正常的數據。還有些疾病與纖維肌痛症有「共病」的傾向,例如腸燥症、偏頭痛等,它們時常一起找上門,而且在病程同步起伏、交相干擾。典型的纖維肌痛症症狀還包含:倦怠與睡眠障礙(一直覺得好瞌睡,但又睡不好,常感覺睡不飽)、認知功能干擾(記憶力與專注力變差)、頭痛、下腹痛或腸胃絞痛、憂鬱、焦慮,此外像是異常感覺(皮膚如針刺或蟲蟻爬行的感覺)與胃食道逆流、頻尿、急尿等也偶有表現。永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胡翔越曾在《台灣復健醫學會》撰文形容纖維肌痛症的症狀就是「一痛二累三腦霧」,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許多事都受到影響。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她曾表示:「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曾受訪表示,因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都還無法確定病因,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需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一起治療。多運動對纖維肌痛症有幫助 最推薦「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胡翔越指出,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常因全身痛需不敢動,但如果一直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會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將造成失能,因此得這個病就得多運動!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認識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FMA)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傳導異常導至疼痛感放大身體有超過11個特定的痛點慢性疼痛超過三個月,合伴其它症狀如腸燥症、睡眠障礙、肌肉和軟組織疼痛、身心障礙、頭痛、顳頜關節等相關症狀通常發在20 – 50 歲80-90% 女性患者居多預估台灣有20 – 40萬患者》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資料來源/TFA台灣纖維肌痛症關懷協會)【參考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教資料.纖維肌痛症不是普通肩頸痠痛,愈不敢動恐逐漸失能!醫推薦做二種運動維持體能.24歲學霸AV「痛到站不起來」 無預警宣告:全面暫停工作.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
2023-05-12 醫療.消化系統
皮膚偏黃、尿尿變黃就是黃疸嗎,如何區別?醫師分析黃疸背後可能的疾病及合併症狀
陳先生最近感覺食慾較差,平常可以吃完一客牛排,卻變得只能吃幾口,而且還會噁心想吐,愈來愈疲倦。他擔心再這樣下去影響工作,於是去診所就醫,醫師一看他臉色黃黃的,懷疑有黃疸,果然抽血結果顯示膽紅素和肝發炎指數都很高,趕緊幫他轉到醫院急診,醫師告知差一點就是猛爆性肝炎了!黃疸是一種症狀,代表身體可能出了某些問題而引發。之所以會有黃疸,是因為血液裡面積存的膽紅素過多,導致眼睛鞏膜(眼白)或皮膚會呈現黃色,尿液也可能會呈現茶褐色。皮膚變黃就是黃疸?不過,光是皮膚看起來黃黃的,不一定就是黃疸,例如有些人喜歡吃胡蘿蔔,如果某段時間攝取的量較多,胡蘿蔔色素沈積在皮膚上,可能出現暫時性的皮膚變黃,尤其是手掌或腳底的皮膚更明顯。如果是食物引起的皮膚變黃,眼白不會跟著變黃,可作為區別黃疸的重要指標。皮膚偏黃除了可能與食物有關,因為東方人皮膚原本就偏黃,再加上日曬或熬夜,更容易呈現深褐色,因此,皮膚偏黃並非黃疸的較佳辨別方法。黃疸通常一開始會先出現尿液呈現茶褐色,接著是眼白(鞏膜)呈現黃色、黃褐色,而當皮膚明顯變黃時,代表黃疸指數已相當高。所以當發現尿液或眼白變黃時,千萬不能忽略此警訊,應趕緊就醫檢查。 各項檢查揪出黃疸病因提到黃疸,一般人會先想到是不是罹患了肝病,確實有可能,不過,引發黃疸的原因還有很多,臨床上除了抽血檢測總膽紅素外,也會輔以其他指標、各項影像學檢查、身體理學檢查以及詳細詢問症狀及病史,一一排除病因。膽紅素是血液中紅血球代謝後的產物,在還沒有進入肝臟前為「間接型膽紅素」,或稱為「未結合型膽紅素」,這些膽紅素會隨血流進入肝臟,經過肝臟代謝作用後,變成了「直接型膽紅素」或稱「結合型膽紅素」,接著排入膽道,最後經由總膽管排入腸道,隨糞便排泄出去。如果這段過程中出問題,膽紅素無法順利排出體外,便會在體內引發黃疸。因此,如果要探究引起黃疸的原因,就必須了解是直接型膽紅素高或間接型膽紅素過高所引起。先驗總膽紅素數值臨床上,醫師通常會先安排抽血,檢驗病人血液中的總膽紅素是否偏高,再進一步分析黃疸是屬於直接型或間接型膽紅素偏高。一般來說,總膽紅素的正常值應小於1.2mg/dl,如果加驗直接型膽紅素,正常值應小於0.4mg/dl,間接型膽紅素則應介於0.2mg/dl到0.8mg/dl。如果數值異常,可能原因如下:一、間接型膽紅素較高:主因是膽紅素製造太多了,為何會製造太多?大多因為感染或某些藥物引起溶血,或溶血性疾病等,最常見的是溶血性貧血,因患者的紅血球遭破壞,間接型膽紅素大量排入血液中,雖然患者的肝功能正常,但因為量太大,無法迅速將膽紅素排除,因而引發黃疸。此外,間接型膽紅素在形成直接型膽紅素的過程中,需要靠一些酵素的幫忙,若身體缺乏某些酵素,也有可能導致間接型膽紅素過高,而酵素的缺乏多半與先天性疾病有關,這些情況通常在病人年輕時就已發生。二、直接型膽紅素較高:直接型膽紅素過高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因為嚴重肝炎使得肝細胞受損,當肝細胞受損時,膽紅素無法順利排出,會逆流進入血液中,膽紅素便會升高。此外,若膽道因結石或腫瘤引起膽道阻塞,膽紅素排泄也會受影響,均會造成黃疸。可能引起黃疸症狀的疾病在病史詢問方面,則是先了解病人是否有服用哪些藥物,是否有B、C型肝炎或飲酒過量、發燒、體重減輕、食慾不佳等問題。尤其黃疸與肝臟疾病息息相關,如果本身為B、C型肝炎患者,要確認是否為肝炎引發的黃疸,可抽血檢驗肝發炎指數AST(GOT)、ALT(GPT)是否偏高,必要時也檢驗血小板等數值,以釐清是否為嚴重肝炎或肝硬化所引起的黃疸。此外,總膽管結石卡住膽汁流往腸胃道的路徑時,也會合併有黃疸、發燒或腹痛等症狀。若合併有體重減輕或發燒,也有可能是胰臟癌、膽管癌及肝癌等腫瘤引起的阻塞性黃疸,可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了解膽道系統是否擴張,若已有擴張現象,便需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查。此外,抽血檢驗鹼性磷酸?(ALP)及丙麩氨轉??(γ-GT)等膽道指數,也可做為診斷評估工具。此外,因為黃疸發生的原因不同,也會合併不同的症狀出現,例如病毒性肝炎會合併全身倦怠、噁心、食慾不振,然後才出現黃疸;膽道結石則可能合併感染、發燒、右上腹疼痛;膽管癌或胰臟癌等癌症,則會出現黃疸且合併明顯的體重減輕,不過,通常病人不會有急性劇烈的腹痛。不論引發黃疸的原因為何,一旦出現這些症狀,都不能輕忽,應立即就醫。多數的黃疸均能找出原因,若常見引發黃疸的原因均已一一排除,則需進一步評估是否為罕見的代謝性疾病所引發。此外,若還是找不到原因,必要時需以肝臟切片釐清,例如有病患可能是長期使用某些中草藥或使用抗生素引發黃疸,若是藥物引起,在肝細胞病理型態上有其特殊表現,可根據肝切片的病理報告來釐清。針對疾病治療才能消除黃疸由於黃疸的背後是某些疾病所引發的症狀,因此,要治療黃疸,最重要的是找出疾病,並加以治療。以病毒性肝炎引發的黃疸來說,需由醫師評估使用抗病毒藥物來加以控制,針對疾病問題,對症下藥,黃疸現象才能跟著改善。以膽道阻塞為例,若有總膽管結石,可透過膽胰內視鏡取出結石。而針對癌症所引起的膽道阻塞,若臨床上合併膽道感染,手術前要先讓病人的黃疸數值降至正常值,可經由內視鏡或經皮穿肝以細管引流,之後再評估是否能接受化學治療或腫瘤切除手術。 疑惑解除補給站Q:黃疸時小便的顏色比較黃,與吃維他命B群引起的尿液顏色變黃,如何區別?A:如果是黃疸,只要上廁所時都能觀察到尿液持續性偏黃,且呈茶褐色,不會一下正常,一下又變得很黃。而服用維他命B群所產生的尿液變黃,通常是在服用B群後的幾小時發生,且尿液黃而透亮,並非茶褐色。【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0期(2022-10-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1 醫聲.癌症防治
50歲大叔肩痛以為五十肩 沒想到已是肝癌晚期
「賴醫師,這怎麼可能?我是肩痛,然後右邊腹部有點痛痛的,怎麼檢查報告說是肝癌晚期?」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系肝膽科主任賴學洲醫師的診間,一名50歲大叔驚慌失措地詢問醫師,起初他以為是五十肩而至復健科就診,但情況一直未見改善,後來甚至出現右腹疼痛,經檢查才發現,他的肝臟竟長了顆十多公分的腫瘤,且已是晚期肝癌,在醫師耐心解說後,這位大叔終於冷靜下來,並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計畫。即使進入肝癌晚期 依然有活命希望賴學洲醫師表示,肝臟沒有神經,即使長了腫瘤,病患也不會感覺疼痛,在初期,多數病患沒有明顯症狀,當腫瘤長到直徑五公分以上,或位置比較邊緣壓迫到腹膜,才可能引發腹痛,此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在初診病患中,約50%-60%確診已是肝癌中、晚期,其中晚期病患接近30%,像上述50歲病患就是其一。肝癌晚期症狀包括腹水、黃疸、倦怠、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一旦出現,代表治療更棘手。此外,有些病患會在下午、晚上發燒,或以右肩疼痛方式表現。賴學洲醫師說,當病患進入肝癌晚期階段,只要肝功能還維持良好或中等程度,便有已納入健保的多種治療藥物可供選擇,因此病患依然有活命的希望。「標靶接續治療」納健保 病患存活期大幅增長以標靶藥物治療為例,根據目前健保給付規定,對於12個月內已接受3次或3次以上局部治療的病患,可有條件給付標靶藥物,當第一線標靶藥物無法控制腫瘤生長,還有第二線標靶藥物可使用,治療可持續下去。賴學洲醫師援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數據指出,過去有些病患狀況比較不好,黃疸指數、白蛋白指數比較不樂觀,存活期可能只有不到一年,但現在接受第一線、第二線標靶接續治療後,存活期可大為提升至2年又4個月,另外如果患者身體狀況比較好的話,搭配肝臟局部治療,存活期甚至可達4、5年以上。有些病患接受標靶治療,可能產生手足皮膚反應、腹瀉、高血壓等副作用,此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照護團隊、個管師會耐心教導病患預防性擦拭乳液,或建議用藥控制腹瀉或高血壓等治療副作用困擾,當治療副作用明顯改善,標靶藥物的劑量便可給足、給滿,病情控制也就更順利,腫瘤失控機率也大幅減少。B、C肝合併肝癌 一定要好好接受治療賴學洲醫師叮嚀,B肝、C肝病患為肝癌高風險族群,當B肝、C肝沒有得到控制,肝功能就會逐漸低下,肝癌治療便更為困難,治療選項也會縮減,反之若B肝、C肝受到控制,肝癌治療才會事半功倍。另外,病患千萬不要再喝酒,飲食上也要減少油炸、高油食物,才能減輕肝臟負擔,肝臟健康才不會一再受到損害。
-
2023-05-1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女健身選手眼發黃、腹痛,竟是「麩醯胺酸」引發肝毒性
本文重點:正如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From Bed to Bench 雜誌 2020 年發表的一項案例研究報告的那樣,服用「麩醯胺酸」(Glutamine)補充劑,一種在癌症患者和健身愛好者中流行的保健品,卻導致肝毒性。一位35歲的健身愛好者每天攝入麩醯胺酸後,三週出現腹痛、眼睛發黃、厭食、噁心、嘔吐、發燒和皮膚發黃等症狀。停止補充劑兩週後症狀消失。麩醯胺酸是一種支持免疫系統、蛋白質合成和腸道功能等的胺基酸。--by ChatGPT在癌友、健身圈很夯的保健食品「麩醯胺酸」(Glutamine),攝取過量竟會引發肝毒性!國外一名年約35歲的女性健身選手有一日因連續三天腹痛、眼白發黃就醫,醫師追問發現,這名健身選手已服用「麩醯胺酸」粉狀保健食品三周,肝功能檢查與影像學檢查都顯示,這名選手的肝臟功能已受破壞,眼白發黃則是黃疸引起,而這可能是麩醯胺酸所引發的肝毒性反應。2020年〈從臨床到實驗室腸胃病學與肝臟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From Bed to Bench)首度刊登一名使用麩醯胺酸導致肝損傷個案,一名女選手聽從健身教練建議,每天服用10公克含麩醯胺酸保健食品,等於一天服用170毫克純麩醯胺酸,結果出現腹痛,眼白發黃、嗜睡、厭食、噁心、嘔吐、發燒、畏寒、膚色轉黃、尿液變黑等症狀在食用麩醯胺酸這段時間,她沒有服用任何其他保健食品,也沒有特殊飲食計畫,過去也沒有其他疾病病史。這名女選手在症狀出現8天後就診,在停止服用麩醯胺酸兩周,經過密切追蹤,症狀終於好轉,這是首次病例研究報告顯示大量「麩醯胺酸」可能引發肝毒性,對肝臟健康造成傷害。「麩醯胺酸」是甚麼?有哪些好處?「麩醯胺酸」是胺基酸家族成員,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會製造麩醯胺酸,在血液中,含量非常豐富。麩醯胺酸主要作用如下:‧幫助體內蛋白質製造。‧支持腸道系統的運作。‧支持免疫系統的運作。‧為白血球等提供養分。‧保護口腔、食道黏膜。在2023年聯合報癌症高峰論壇中,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指出,根據2019國際癌症支持性照護學會暨口腔腫瘤國際協會(MASCC/ISOO)所出版的臨床治療指引,頭頸癌病患若接受化療、放療,適量攝取麩醯胺酸或用麩醯胺酸漱口,可幫助保護口腔黏膜,即使出現口腔黏膜炎,也可減少疾病嚴重程度,這對接受化療、放療的癌症病友,是一大福音。基礎研究也發現,乳癌或其他正接受Paclitaxel(俗稱太平洋紫杉醇)治療的病友,若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或可幫助預防神經受損。這些天然食物 都含有麩醯胺酸許多天然食物,像牛肉、豬肉、雞肉、鴨肉、牛奶、優格、起司等動物性蛋白質食物,或生芹菜、高麗菜等蔬菜,都含有麩醯胺酸。癌友、民眾吃太多麩醯胺酸,會不會有危險?科學家很早以前發現,麩醯胺酸會滋養癌細胞生長,過去研究顯示,當麩醯胺酸、麩醯胺酸合成酶的濃度偏高,可能增加肝細胞癌的轉移機率、復發率。一旦癌友攝取太多麩醯胺酸,或不管有沒有症狀都持續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時間一長,不僅可能引發血尿、膚色改變、下背痛等副作用,還可能引發其他癌症復發疑慮。除了癌友 還有哪些族群要留意?‧肝臟、腎臟疾病病友,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可能讓症狀加重。‧罕見疾病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病友,也不宜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有些年長者的腎功能正衰退,服用劑量可能需要減少。‧患精神疾病,或有癲癇病史族群要留意,部分研究認為,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可能讓情況惡化,使用需特別謹慎。哪些藥物、食品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國外學者提醒,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時,可能增加體內氨濃度,這時服用滲透性瀉藥「乳果糖」(Lactulose),乳果糖的效果就會有所打折。如果是大腸癌病友,又正接受化療藥物Doxorubicin(俗稱小紅莓)、Methotrexate (滅殺除癌錠)或5-fluorouracil(5-Fu)的治療,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可能增強化療效果,而化療藥物副作用則可能減輕。服用劑量、時機建議癌症希望基金會學術委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部主任黃孟娟提醒,癌友普遍聽聞麩醯胺酸可修復口腔黏膜,但例行補充麩醯胺酸與血液腫瘤再發疑慮有關。建議使用劑量以0.5克/公斤/天為限,可多次漱口後食用緩解症狀,但僅有症狀短期使用,不宜例行補充。重要叮嚀:癌症病友在服用麩醯胺酸保健食品前,一定要詢問醫師,特別是正在接受化療的病友,千萬不可以在未諮詢醫師的情況下擅自服用麩醯胺酸,以免干擾療程、產生負面影響。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05 養生.抗老養生
立夏「晚睡早起」!「1湯1茶」護脾養心
立夏「晚睡早起」 注意睡眠與運動時刻立夏,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通常是國曆5月5日到5月7日之間,今年則是在5月6日。到了這個時節,天地陰陽之氣相交,是一年中陽氣旺盛、萬物繁衍茂盛之季,植物開花結果。同時順應晝長夜短,民眾可以晚睡早起,不過這裡的晚睡不是凌晨時刻唷!在古時候夜間11點就算晚了,而早上則應該隨日出五六點鐘就起床。如果想出外運動,可選擇太陽較弱的早晨或是傍晚。「四神湯」護脾立夏分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蛄(青蛙)在田間鳴叫,接著可以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想像在鄉間田野吃著沁涼入脾的西瓜、耳畔絡繹不絕的蛙鳴,是否十分愜意呢?但是從立夏開始便是進入夏季,天氣逐漸炎熱,氣溫升高,人體容易流汗。當肌膚腠理打開,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暑邪所傷而生病,暑邪挾熱挾濕,進而影響脾胃消化功能,降低食慾。又或飲食貪涼,導致脾陽受損,出現腹瀉、腹痛的情況。那該如何自我照護呢?這時候「四神湯」就是很棒的食材。傳統的四神湯組成有山藥、茯苓、芡實和蓮子,不過現代有許多人會加入薏仁或取代茯苓,以上食材其實都有健脾、利水、滲濕的作用。「浮小麥」養心中醫認為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應的,心通於夏。夏季氣溫升高後,人體極易煩躁不安,因此,建議煮些「浮小麥」當茶飲。浮小麥,性涼、味甘、歸心經,具有斂汗、益氣、除熱的效果。可以浮小麥30克,加水500cc,煮沸後再燜一下即可飲用。但還是要提醒民眾,每個人體質不同,建議還是由您的中醫師親自調理最適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3 醫療.心臟血管
女性頭號殺手不是癌症 醫:「這病」症狀非典型更可怕,容易被誤診
衛福部110年統計,心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但流行病學發現,心血管疾病與其他疾病不同,男女在症狀、診斷和預後方面,存在明顯性別差異。台北榮總女性心臟醫學中心主任呂信邦表示,男性心肌梗塞常見症狀為「胸痛」,但女性卻是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包括噁心、心悸、腹痛、疲勞、倦怠、全身無力、冒冷汗、肩膀麻等,因而更容易被誤診,造成延遲治療及高死亡率。心肌梗塞典型症狀「胸痛」,女性未必出現台北榮總結構性心臟科主任陳嬰華說,心肌梗塞典型症狀是「胸痛」,這在女性患者未扮演重要角色,卻可能是出現噁心、想吐,但這常被認為是腸胃不適;或是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等,這些被認為是肌肉痠痛等;或是有疲倦、全身無力等症狀,但如果這些症狀出現3項以上,就不需等待胸痛,應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盡速到醫院急診就醫,避免造成被誤診或延遲診斷。女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噁心想吐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疲倦全身無力女性心血管死亡率高於癌症陳嬰華說,發生心肌梗塞時,應於90分鐘內到醫院打通血管,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心肌壞死後,將增加心律不整、心衰竭機會,因此,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出男性兩倍,由此可知,心臟病是女性頭號殺手,死亡率是癌症的3倍、乳癌的5倍,以及卵巢癌與子宮頸癌的17倍。陳嬰華表示,日前於急診更收治一名27歲女性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到院時病情嚴重,心肌梗塞同時又引發嚴重心律不整,經電擊、置放支架搶救,同時臨床發現,50歲以下年輕女性心肌梗塞患者比率愈來愈多,建議女性對心臟病應提高警覺。女性心血管疾病更容易被忽略或被誤診呂信邦指出,男女心肌梗塞除症狀不同外,致病原因也大不相同,如糖尿病及肥胖等危險因子,女性顯著大於男性,另吸菸對女性心肌梗塞風險也比男性更高,尤其是年輕族群的差異更是顯著,凸顯危險因子在男女影響的差異,同時也顯示出年齡跟男女在心血管病的影響。呂信邦說,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較男性低,但預後發生心血管死亡率或心衰竭發生率都比男性高。 由於男女心血管疾病存在差異,女性心血管疾病更容易被忽略或被誤診,原因是女性生理機制與男性不同,且從生理及代謝方面都存在差異,同時女性患者較男性患者在治療達標率,常不如男性患者,得到醫療照顧比男性患者少,醫療院所應對女性心肌梗塞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及協助,目前北榮成立女性心臟醫學中心,希望給予女性心臟病患者更好的治療。疾病百科/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29 醫療.一般外科
任何人都可能發生!疝氣能自己推回去?常見發生位置有哪些?
疝氣日常並不少見,男女都可能發生,嚴重程度視情況可大可小,有得會需急診、有危及生命疑慮,不過也有得可以將它「推回去」,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李君豪說明,哪些情況可行,並呼籲盡早檢查以確保健康。什麼是疝氣?為何會發生?常見發生位置有哪些?什麼是疝氣?李君豪醫師說明,疝氣是器官穿過腹腔肌肉的一種疾病,人體的肌肉多少都會有細小的孔洞,當腹腔壓力因打噴嚏、重訓、激烈運動等因素影響而提升,就有可能使孔洞擴大,醫學稱之為「弱點」,器官就有可能從這弱點掉出肌肉外層形成疝氣,患部外觀會凸起一塊,並可能出現疼痛、腹脹、腹瀉、噁心、想吐、排便不順等症狀。疝氣常見發生的位置?疝氣男女都可能發生,種類依位置可如臍疝氣、切口疝氣、側腹壁疝氣、腹股溝疝氣、股疝氣等。較常掉出肌肉外層的器官為腸道,但其他腹腔器官也有可能。男性的多是因為先天或老化因素肌肉閉鎖不全,進而發生腸道部分掉進陰囊當中。肚子凸一塊,疝氣能推回去?醫:可以,2種情況就算成功。2種情況就算成功:李君豪醫師表示,疝氣問題可大可小,若孔洞稍微較大,剛好可讓器官進出,發生當下是可以推回去的。若推得回去,或躺平後消失,只要沒有摸到腫塊、沒有其他不適就算成功。推回去≠完全康復:疝氣若能推回去,便不會有立即的危險、沒有生命之虞,但也因為是身體結構所致,肌肉孔洞一般不會自行癒合,因此也不算完全康復,一定會有復發的可能。正如家門開著,早晚會有東西掉出屋外。且即便是練腹肌,肌肉與肌肉之間的孔洞依舊存在,並無法透過訓練補合孔洞。建議這種情況建議盡早檢查,評估是否進行手術修補孔洞,避免再次發生。推回去後留意症狀:不過疝氣若推得回去,民眾也大多會再自行觀察。李君豪醫師提醒,若後續發現容易腹脹、腹痛、便祕等不適就盡快檢查別再拖,除了可能沒順利推回去外,也可能是問題所致。而疝氣發生後孔洞通常就會一直存在,因此後續也是找得到孔洞的。這種情況不要推,趕快就醫!若是疝氣孔洞較小就有可能卡住形成「嵌入性疝氣」,此為急症,就不可再嘗試將器官推回去,除了疼痛以外也可能傷害器官,且卡久也將可能使血流不順、器官壞死、危及生命。以腸道來說能夠承受缺血的時間約6-12小時,此情況應盡速就醫。疝氣手術治療才能復原,術後應妥善靜養1-3個月!治療方式:李君豪醫師指出,疝氣一旦發生,不論是否推得回去或是否卡住,都只能透過手術治療使其復原。傳統手術為縫補手術,但也有可能因為腹腔壓力提升,孔洞又再次撐開。現大多用人工網膜進行微創手術,以網格狀的人工網膜鋪上孔洞,讓肌肉組織攀附於人工網膜,藉此達到復合的效果,類似補丁的方式。妥善靜養:治療後就會建議妥善休養1-3個月,盡量避免一切可能增加腹腔壓力的行為,包括搬重物、腹部訓練、激烈運動、打噴嚏等,而若本身就有呼吸道疾病者也建議妥善治療。了解疝氣種類,就醫的必要時機,更有助確保健康!《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腹痛、凸一塊是為什麼?盡早就醫防疝氣釀腸壞死,男女皆可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3 醫療.消化系統
吃香蕉有助排便、吃蘋果能止瀉?醫:重點在吃得正確才有效
【本文重點】排便問題是台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常見原因包括生活型態、壓力以及不良飲食習慣。醫生建議通過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按摩腹部以刺激腸道蠕動、以及正確飲食等方式改善便祕問題。此外,不同熟度的香蕉對排便有不同效果,可以適當選擇食用。蘋果也有幫助糞便成型和刺激腸道排便的功效,但食用方式也有差異。另外,便祕與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便秘嚴重的患者應尋求醫療協助。--by ChatGPT排便問題是國人一大困擾,生活型態、壓力、飲食習慣不佳,都是造成便祕的原因。屏東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林群峰表示,便祕原因百百種,養成固定良好排便習慣、適時按摩腹部促進腸道蠕動、正確飲食等,都有助於改善便祕,每天都要注意排便習慣和糞便狀況,若有任何異常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Q:吃香蕉可以助排便,為什麼我吃了沒有效果?林群峰表示,食用不同熟成狀態的香蕉,對排便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如較生的青香蕉富含「鞣酸」,吃下肚後會與胃裡的蛋白質結合,形成較不易消化的「鞣酸蛋白」,有助於拉不停的急性腸胃炎患者產生止瀉的功用。再者,青香蕉含鉀離子,能補充病人因腹瀉而流失的人體重要元素。而當香蕉愈趨成熟,內含的鞣酸就會消失,產生山梨醇、膳食纖維等促進腸道蠕動的成分,還有能活化益生菌的果寡糖,幫助消化道健康順暢。因此,民眾可以視自身需求,食用不同熟成階段的香蕉。Q:為什麼蘋果同時被稱為「能止瀉」、「助排便」的食物?林群峰指出,蘋果吃法也有學問,單吃果肉可補充水溶性膳食纖維,在人體內形成類似膠質的物質,有助於糞便成型、幫助止瀉;若有便祕困擾的民眾,則可以連皮一起吃,因果皮富含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和吃蔬菜是一樣的道理,無法消化的纖維與食物殘渣結合,能擴大糞便體積,藉此刺激腸道、幫助排便,「不同吃法,不同功效。」他進一步補充,蘋果內的「果膠」有助於改善「腸漏」現象,當生病身體不適時,果膠能填補腸道內的小孔隙,避免細菌、病毒「漏」出來,跑進血液或是其他地方擴大發炎反應。甚至有研究指出,果膠能降低人體吸收造成癌症的「galectin蛋白質」,「雖然還是一些假說,不過可以看得出來,果膠對人體是有好處的。」Q:硬要把便便擠出來,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會有危險嗎?林群峰指出,許多研究證實,心血管疾病和便祕有正相關,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便祕的機率,比一般正常族群高二到三成左右。一部分是因為利尿劑、鈣離子阻斷劑等降血壓藥物,會排出病人體內水分、放鬆血管平滑肌,降低中風、心臟病的風險,但也造成糞便含水量低、腸道平滑肌鬆弛導致便祕。另外,若病人長期臥床,改變排便習慣、腸子降低蠕動,也都會加重便祕的狀況。而當便祕嚴重的病人在困難解便時,平均的血壓又會上升15到29毫米汞柱(mmHg)左右,即使結束排便,升高的血壓也會持續1到2個小時,如此惡性循環。「但不是要病人不吃這些藥物。」林群峰認為,必須尋求其他辦法調整,解決患者的困擾。Q:便祕到什麼程度需要就醫?並非出現排便異常就是罹癌,但林群峰提醒民眾仍須提高警覺。首先是「排便習慣改變」,長期都正常解便或容易腹瀉,突然變成便祕,這就是習慣改變,必須注意。再者,排便伴隨腹脹、腹痛的狀況也要小心。然後是民眾最熟悉的「血便」,若糞便上沾染的是鮮紅色血水,有可能是痔瘡破裂導致;若出現暗紅色、黏稠等現象,再加上體重減輕、食欲不振,就有高風險是大腸癌,需就醫檢查。還有,當患者感覺急需大便,但又無法順利排出,出現「裏急後重」的狀況時,有可能是直腸長了腫瘤,刺激腸道產生便意,若民眾有上述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Q:上班族早上趕上班,如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通常建議病人早上排便,我自己也是這樣。」林群峰說,人體腸胃系統存有「胃結腸反射」,由副交感神經主導,屬正常生理反應,當食物進入胃部初步消化後,進入腸道刺激蠕動推送糞便產生便意,「很多人常吃了大餐後會想大便,就是這個道理。」相關研究指出,早晨空腹進食,會刺激該反射活躍,所以建議民眾配合人體自然本能反應,於早上養成排便好習慣。但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早上急著上班打卡,趕著出門沒時間排便怎麼辦?他說,一整天忙完下班後,可在較有餘裕的晚餐後固定排便。他鼓勵有慢性便祕困擾的民眾,要固定時段持續嘗試,一開始可能會很難,蹲個十幾分鐘都沒有效果,「這也沒有關係」,持續每天去蹲15分鐘,培養良好排便習慣,有助於改善便祕。逆時針按摩+熱敷幫助排便順暢林群峰教導一個幫助解便的好撇步,將手從肚臍往右下2分公分的位置開始,面對自己逆時針沿著升結腸、橫結腸、乙狀結腸繞行按壓,每天5分鐘,可搭配溫毛巾熱敷。再者,他也建議勤做凱格爾運動,強化骨盆肌,不只解決女性漏尿問題,也有助於排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3 醫療.消化系統
為何該把握早餐後排便?醫揭3大便祕原因:改善便祕飲食3重點
【本文重點】由於現代生活習慣,如高工作壓力、缺乏運動和不足的膳食纖維,人們經常會經歷便秘。然而,人們對什麼構成正常的排便存在誤解。據陳樞鴻醫生表示,每三天、三次一天、或一周兩次的排便都是正常的。如果三天沒有排便,或排便困難,可能會懷疑有便秘。如果超過一周沒有排便,可能會提示結腸不動症,這可能需要進行結腸切除手術。--by ChatGPT近期「缺藥」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其中軟便用的「氧化鎂錠」也在缺藥之列。根據健保署統計,這款藥物國人每月的健保使用量約二千萬顆,顯示排便問題是國人一大困擾。老化、生活型態、壓力、飲食習慣不佳,都是造成便祕的原因。當便便「硬」是不出來,該怎麼辦?多吃纖維、吃益生菌就有用嗎?讓腸胃科醫師幫你建立正確的觀念。現代人工作壓力大、不運動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常有便祕問題,但對便祕卻有錯誤觀念。汐止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樞鴻說,許多民眾認為每天排便才屬正常,但其實排便每三天一次、一天三次或一周排便兩次以上都屬正常。若三天未排便或出現排便困難,就應懷疑是便祕;若一周以上都未排便,則可能患有大腸無力症,嚴重時須切除大腸。超過三天未排便,糞便乾硬如羊屎,時間達30分鐘,都算便祕。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以廣義便祕來說,如果排便時,糞便過乾、過硬、呈現如羊屎的顆粒狀,或排便時間長達30分鐘,或是排便後一直覺得排不乾淨,也可稱為便祕。許多民眾少吃纖維、少喝水、不運動,門診因便祕就醫的患者愈來愈多。此外,便祕好發族群為年長者,而服用阿茲海默症、精神疾病等藥物都可能引起便祕,若服藥後出現便祕,應與醫師討論更換其他藥物的可能性。而患有大腸激躁症時,也可能出現便祕問題。三大便祕原因:壓力情緒、久坐、纖維吃太少。陳樞鴻指出,便祕好發原因有三:1.工作壓力、情緒影響:如上班時有便意卻無法排便,長期下來,恐引發便祕,因此有便意時應盡速排便。而情緒不佳時,也會影響排便,建議平時應適時放鬆心情、紓解壓力。2.飲食少膳食纖維、少喝水:一般人認為,鳳梨、芹菜等有粗粗的纖維,才算是高纖食物,其實五穀雜糧類也富含纖維,但許多年輕女性為減重而不吃飯,反而多吃餅乾、蛋糕等少纖維的精緻澱粉,且又吃得少,使糞便量少、不易排便。即使減重,也應多吃蔬菜攝取纖維,食量也不宜過少,並每天喝水1500至2500cc,才能有助排便。3.久坐:現在許多工作性質需要久坐,也會增加便祕機會。建議平時每天應快走20至30分鐘,尤其游泳是很好的運動,或是在水中散步,如此全身性的運動對關節傷害低,又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年輕女性怕胖吃太少、糞便量不足易便祕。「對於排便,我常建議病人不要在乎量多、量少,只要有上就好。」糠榮誠說,排便量與進食量有關,如果今天吃得少,排出的糞便就少;如果今天去餐廳吃大餐,上的量就多。而許多年輕女性為保持身材,平時吃得很少,相對的糞便量累積不足,排便量少,就有很大的機會引發便祕。但若超過七天沒有排便,應懷疑罹患「大腸無力症」。陳樞鴻說,大腸無力症可能是先天腸道神經傳導異常所致,但也好發於20、30歲年輕女性,原因是長時間控制體重,飲食量少,打亂排便習慣,此時即使吃10顆瀉藥也不會排便。糠榮誠說,一般人吃兩顆瀉藥就已經瀉到不行,門診卻遇過年輕女性吃到50顆瀉藥,或故意吃壞掉的蛋糕都不會排便。七天沒便便,就要懷疑是患「大腸無力症」。大腸無力症為不明原因大腸神經節減少,腸道蠕動速度變慢,幾乎不會排便,發生率約占便祕患者中2%,症狀為腹脹、腹痛,影響生活。治療上多先給予軟便劑及刺激腸道蠕動藥物,當症狀嚴重、藥物治療無效時,就需開刀切除大腸,避免糞便阻塞大腸造成壞死、破裂,引發敗血症,病情嚴重時恐危及生命,手術切除大腸後,將小腸與直腸縫合,可恢復正常排便。陳樞鴻說,長期便祕無法順利排出身體毒素,恐出現皮膚顏色暗沉、長痘痘,或腸道粘膜病變,而出現息肉,若帶有致癌基因,恐引起大腸癌等問題。因此,應養成正常排便的習慣,若超過一個月排便不順,或已出現腹痛、腹脹、食欲下降,影響工作生活時,應速就醫檢查。年輕女性便祕可能是受飲食影響,但年長者卻可能是罹患腫瘤,須及早檢查、治療。忙完再去上?便意不能忍,良機一過只能硬擠。何時是最好的排便時間?糠榮誠說,早上睡醒後常有腸道排便反射,這時可多喝水,吃完早餐後,走動一下,應該就有便意,這時排便比較輕鬆。若是下班回到家才排便,這時多半排便要很用力,就會很辛苦。因此,有便意時應盡速排便,如果忍下來,便意就會慢慢消失,長期來說,大腦反應機制會認為,這個人好像不需要排便,最後只能用「硬擠」的方式,才能把糞便擠出來。陳樞鴻說,建議排便時不要看書、滑手機,時間應控制在5至10分鐘內完成,避免過度用力形成痔瘡、肛裂,民眾應對便祕有自覺,保持正常飲食習慣,多喝水、多運動。國人便祕問題嚴重,最重要的原因是忽略了「飲食金三角」,包括膳食纖維、水分及油脂。營養師劉怡里說,解決便祕問題首先多吃膳食纖維,但國人常有迷思,以為一定要吃非水溶性纖維才有助排便,但水溶性及非水溶性纖維常同時存在,更重要的是吃對高纖食材及份量足夠。另外,水分及油脂也不可少,每天應喝白開水2000c.c.,並攝取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等,以遠離便祕。新光醫院營養課長廖淑芬說,國人膳食纖維嚴重攝取不足,依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調查指出,國人每天蔬果攝取低於3份者占比高達86%,不足2份占比也是86%,全穀雜糧類每天吃到3份以上的也僅有49%,由此可見,國人飲食還是以肉類為主。兩類膳食纖維同時存在,份量吃足最重要。劉怡里說,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其中水溶性纖維食材,包括蘋果、胡蘿蔔、海帶、海菜、木耳、菇類等,可以幫助穩定血壓、降膽固醇。非水溶性纖維食材,包括如糙米、糙薏仁等全穀雜糧類,以及毛豆等豆類、堅果類等,可以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排便。但攝取時,不能完全考量水溶性纖維或非水溶性纖維,原因是這兩者常同時存在。如蘋果皮為非水溶性纖維,但果肉是水溶性纖維;秋葵的皮是非水溶性纖維,其中黏黏稠稠部分則屬於水溶性纖維,吃的時候很難將兩者區分。劉怡里指出,若要預防便祕或讓排便順利,應先從六大類食物中挑選含膳食纖維的食材,並把份量吃足。全穀雜糧類、豆類、蔬果及堅果類,多富含纖維。劉怡里表示,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類、蔬果及堅果類,從中可選擇每百公克重量含3克以上纖維的高纖食物,或每百公克含纖維2至3克的中纖食物,如全穀雜糧類有糙米、糙薏仁、地瓜、燕麥、綠豆、紅豆等;水果有芭樂、小番茄、奇異果、柑橘類、香吉士等;蔬菜為地瓜葉、空心菜、綠花椰菜、秋葵、竹筍、蘆筍、牛蒡等。此外,豆類可選皇帝豆、毛豆、黑豆、豆漿等,菇類則如金針菇、香菇等。低纖食物則為纖維2克以下,如高麗菜、洋蔥、嫩豆腐、白飯、油麵、白土司等,如果攝取較多的低纖飲食,也不容易排便。一日膳食纖維,三分之一來源須是全穀雜糧類。劉怡里說,攝取膳食纖維的份量也必須足夠,每天應攝取25至30克的膳食纖維。建議設計菜單為每天吃兩碗全穀飯、一杯300c.c.豆漿,高纖蔬菜2碗,高纖水果2碗,以及一湯匙花生或芝麻等堅果類,就可達到應有的攝取量。蔬果份量方面,廖淑芬指出,依國健署建議,女性每日蔬果攝取量為4份蔬菜、3份水果,男性為5份蔬菜、4份水果,換算每餐都應有1至2盤蔬菜,但許多人早餐不吃蔬菜,因此午、晚餐平均要有2至3盤蔬菜。另糙米、地瓜等全穀雜糧類也含有纖維,一天膳食纖維約三分之一來源須是全穀雜糧類,國人應多吃雜糧飯、蔬果,才能避免便祕,而超商販賣的地瓜,就是民眾可隨時取得的膳食纖維。除了足夠纖維,要避免便祕,一定要多喝水。廖淑芬說,每天應喝水2000c.c.,或是依體重每公斤攝取30c.c.水分,如體重60公斤的人,一天需喝水1800c.c.。尤其天氣漸漸炎熱,從事戶外工作、運動時要注意補充水分,但不要以為喝咖啡、茶就是喝水,其實這兩類飲品都容易利尿,反而會增加排尿量,因此還是要多喝白開水。多攝取膳食纖維、多喝水的同時,還要注意適量攝取油脂。廖淑芬表示,如橄欖油、苦茶油、堅果類等,許多年輕女性為減重不吃任何油脂,反成為便祕一族,平時可以用橄欖油拌燙青菜,以潤滑糞便,協助排便順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1 癌症.其他癌症
上吐下瀉不是諾羅,竟是膽囊癌!「3器官」罹癌沒什麼症狀,注意腹痛位置
肚子痛是很多人常會遇到的症狀,上吐下瀉也可能讓人以為只是吃壞肚子,或是諾羅病毒。不過有醫師分享病例指出,有患者嚴重上吐下瀉掛急診,一檢查赫然發現膽囊有腫瘤,且膽囊癌已轉移至淋巴、肝臟、腹膜。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臉書分享一病例。65歲女性平時沒有什麼不舒服,但好一段時間右上腹部會感到一點疼痛,不過也不常發生。一次因為嚴重上吐下瀉掛急診,經斷層掃描赫然發現膽囊有腫瘤,更不幸的是膽囊癌已轉移至淋巴、肝臟、腹膜。腫瘤牽扯到「肝、膽、胰臟」 往往沒什麼症狀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汁則可以幫助油脂食物的消化,膽囊癌非常少見,大部份的膽囊癌在發現時都已很難治療處理,若是膽囊癌已到末期,也無法將膽囊切除治療。林相宏也提醒,凡是腫瘤牽扯到「肝、膽、胰臟」的,往往都沒有什麼症狀,不容易早期診斷,預防上需從危險因子和症狀留意。若有相關症狀務必盡快就醫,高風險族群也要定期受檢。膽囊癌7大危險因子.膽結石:只有小於1%膽結石演變成膽囊癌;結石如果造成膽囊慢性發炎或是很大(大於 3 公分),就會升高膽囊癌的機率。.膽囊息肉:息肉大於1公分建議要預防性摘除膽囊。.家族史.抽菸.女性.肥胖 .老年(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膽囊癌有哪些症狀?右上腹脹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黃疸高燒右上腹腫塊腹水》看詳細元氣網疾病百科/膽囊癌我有膽結石,該手術清除嗎?膽結石是膽囊癌的危險因素之一,但不是所有膽結石都會演變成癌,多數還只是小問題。不過如果發現有膽結石,一般最多的疑問還是在於需要動手術清除嗎?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余政展曾受訪表示,「右上腹疼痛」是膽結石的典型症狀,有時也會轉移到背部。很多人症狀是上腹悶痛,誤以為是胃痛,其實是膽在痛。有症狀的病人會建議手術,因為一旦已有疼痛,易發生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臟炎等嚴重併發症。但如果膽結石很多又很小,即便沒症狀也會建議處理,因為小石頭掉出來也有引起膽管炎、胰臟炎的風險。肚子痛勿輕忽 注意頻率、位置此外,還有另一個重點要注意,平常很多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肚子痛可能只是一般的腸胃小毛病,也可能是大病的徵狀之一。肚子痛最好能詳述頻率、痛的位置、痛的感覺等,可讓醫師更快判斷出什麼病。上腸痛可能是胃、胰臟、十二指腸,而右上腹痛則可能是膽囊、肝臟問題。【延伸閱讀】肚子痛到底哪裡出問題?痛到什麼情況該就醫?【資料來源】.臉書粉絲專頁《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 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
-
2023-04-20 醫療.消化系統
一緊張就拉肚子!營養師教你怎麼吃「低腹敏飲食」來緩解腸躁症!
這個季度的業績目標還沒達成、大考在即,書卻只念了一半、工作崗位時常要輪早晚班…,這些情形是否讓你有過腹部脹痛、時而拉肚子,時而便祕,而且還持續好長一段時間的經驗?如果你對以上描述有切身的體會,那你很有可能是罹患了「腸躁症」!但是不用擔心,腸躁症並不是一個很嚴重的疾病,只要透過正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就可以解決。接下來就由『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和你一起克服腸躁症!什麼是腸躁症?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大小事都等著自己去處理,無形之中也給自己的腸胃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簡稱為腸躁症,是一種歸類在大腸的疾病。目前腸躁症的成因及機轉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但大致上可以歸類出以下數種原因:神經系統所致的腸胃道蠕動異常、腸道菌叢生態的改變及心理壓力如生活作息、工作、情緒等變化,導致下腹部疼痛、脹氣、便秘或腹瀉情形交替出現時,就可稱為腸躁症。診斷腸躁症的「羅馬準則」雖然腸躁症的症狀有包含腹瀉,但可別一拉肚子就斷定自己得了腸躁症!腸躁症的診斷,其實是有一套邏輯及標準可循的,而這個標準,稱為「羅馬準則」,是由一群來自世界各國的腸胃道專家及學者所提出的診斷標準,詳細的內容如下:‧主要條件:症狀於六個月前就已開始,且在過去三個月中,每周至少一天的經常性腹痛,並有下列合併症狀達兩項以上者。‧合併症狀:1.排便之後腹痛情況可以緩和2.排便頻率發生改變,如每天解便三次,或每周排便少於三次者3.糞便外觀形狀的改變,如軟便變成顆粒狀的硬便者如果你的症狀符合主要條件,且合併症狀中出現達兩項以上者,就可診斷為腸躁症,此時建議先向肝膽腸胃專科醫師掛號來尋求醫療協助。【PrimePlus小學堂劃重點】健康飲食,快樂「腸」久雖然看醫生吃藥可以快速減緩腸躁症症狀,但更重要的還是從日常飲食中保養,才可以確保健康長長久久哦!以下就讓Sean來為大家介紹,對抗腸躁症最有效的飲食計畫-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 diet)!FODMAP,英文全文為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 Disaccharides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簡單來說就是要減少攝取會讓腸道中細菌分解利用並產生氣體的食物成分來避免腹脹腹痛的情形產生。接下來Sean會以六大類食物來做分類,幫大家逐項找出低腹敏的食物來做每日飲食的搭配,一起來看看吧!‧乳品類:在選擇乳製品來補充營養時,記得要選擇無乳糖的產品來避免乳糖在腸道中被細菌分解產氣。市面上已經有推出許多無乳糖牛奶及優酪乳,想要以乳品來補充營養的腸躁症患者可以將其視為一個替代的方案。‧全穀根莖類:作為一天三餐的主食,全穀根莖類的選用原則是使用糙米、米粉、南瓜、玉米等食材,避免使用大麥與小麥製品例如麵包、麵條,以免對腸胃造成太大的刺激。‧蔬菜類:在台灣的蔬菜好幾十種,如何正確選擇低腹敏的蔬菜便成了腸躁症患者飲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常見且適合腸躁症患者食用的蔬菜有:竹筍、甜椒、小白菜、芹菜、黃瓜等;同時也須避免洋蔥、大蒜、花椰菜、香菇等容易產氣的蔬菜。‧豆魚蛋肉類:豆魚蛋肉類做為一般人飲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在挑選上也是要特別注意的。對於腸躁症患者來說,牛肉、雞肉、魚肉、雞蛋都是屬於低腹敏的食物,可以放心食用。需注意的是要減少使用黃豆、黑豆、豆漿,以減少腹脹腹痛發生的機率。‧水果類: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的美譽,在水果的選擇上自然是比其他國家要多元豐富許多,低腹敏的水果有葡萄、哈密瓜、橘子、木瓜等,都非常適合腸躁症患者使用,同時也要少吃如蘋果、芒果、西瓜、水梨等會明顯讓人感到脹氣的水果。‧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日常中補充好油可以對抗發炎、維護心血管健康等助益。對於腸躁症患者來說,除去腰果與開心果外,大部分的油品及堅果種子都是可以放心選用的。腸躁症在台灣的盛行率大約10~20%,換句話說,每五到十人就有一人有腸躁症的問題,雖然腸躁症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但也會大大降低生活品質。從日常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去開始改變,無疑是遠離腸躁症最有效率的方法。只要遵循低腹敏飲食菜單,再搭配健康的生活作息與運動,以及適時的調解抒發精神或工作上的壓力,相信你一定也能很快復原並「腸」保健康囉!本文為《健康知識Plus專欄》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0 養生.抗老養生
「穀雨」溫暖雨量多,易致身體濕邪!5穴道2食補養肝又養脾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農曆三月中,即陽曆4月19—21日,斗指辰,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此節氣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穀類作物的生長發育幫助很大。據《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民間對此的解釋是倉頡造字不要上天的獎勵,只求老天讓人民五穀豐登,故天雨穀粒,給人間下了一場穀子雨。這一天就叫作穀雨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穀於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唯一將物候、時令與稼穡農事緊密對應的一個節氣。「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已結束,極利於農作物中穀類作物的生長。 穀雨節氣 著重肝與脾的調養時序進入「穀雨」,氣溫更暖和,雨量漸漸增多,是非常適合穀類植物生長的時節,台灣的稻田約在此時結出幼穗,人們常說這個時節是「雨生百穀,夏將至」。但由於穀雨時節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變大,在潮濕的環境下,濕邪更易侵入人體,那麽中醫認爲穀雨時節應該怎樣預防疾病?有哪些膳食可以幫助我們調養身體呢?一、肝:春季肝氣本來就相對其他季節來得旺盛,若在這時期感到口乾、口苦、眼出血,易怒或是睡眠不穩,很可能就是肝氣不舒所導致的症狀。此時應當保持平穩的心情,把握好天氣出外踏青健行,或是在室內從事適當的有氧運動,透過活動肢體不僅能夠紓壓也可疏肝理氣。同時,減少熬夜以提升肝的修復能力,有了充沛的睡眠,才能提升正氣去對抗外界邪氣。飲食方面則是要避開吃辛辣及過酸的食物,以免會使肝木更旺。二、脾:春季肝木過旺容易剋脾土,在此節氣中過食生冷食物,脾胃功能就會更加下降,出現消化方面的症狀,像是脹氣、打嗝、食慾低下及排便不成形等症狀。同時,穀雨後降雨量開始增多,外界濕氣加重,過多的溼氣堆積在身體,人體就會容易覺得疲累、頭暈頭重、噁心想吐、全身痠痛或水腫。在這節氣中的飲食要避開生冷寒涼的食物與甜食,並且記得打開除濕機減少外濕對身體造成影響。 穀雨調養食療:紅豆薏仁湯與四神湯1.紅豆薏仁湯•紅豆:味甘酸、性平保健功效:1.含有皂鹼,有健胃、生津、益氣、消腫及解毒等功能。2.纖維質含量豐富,有效刺激腸胃蠕動、利尿、增進排便順暢的效果。3.可幫助排除體內水分作用,改善浮腫,適合濕性體質的人。•薏仁:味甘、性平保健功效:1.含有一種薏苡素,可清熱排毒,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2.代謝水分濕氣、美白、潤澤肌膚、健脾補肺、清熱、利濕、。3.富含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廢物,。 2.四神湯四神湯顧名思義是由四味藥材所組成---山藥、茯苓、芡實、蓮子。此四種藥材溫和,皆有平補脾胃的功能。•山藥:古名薯蕷,味甘,性平;有補脾養胃的功用•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小便、消水腫的功效•芡實:味甘、澀,性平;治療遺尿頻尿、夢遺滑精、泄瀉帶下•蓮子:味甘、澀,性平;有補脾澀腸之功 5穴位保健助節氣調養1.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按摩內關穴有助消除脹氣、和胃止嘔,也有調節自律神經的作用,幫助入眠、舒緩壓力。•位置:手心向上,從手腕橫紋條的中心點,往手肘的方向約3橫指處。•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按壓的方式來進行按摩,每次5秒鐘,左右手各5分鐘,可早晚進行一次。2.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有消除脾濕、健脾理氣的功用,也可以緩解腹脹、水腫、腹瀉等症狀。•位置:小腿肚近大腿交界處側邊,往前約一指寬凹陷處。•按摩方式:用拇指指端按壓,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力度適中有感覺到酸脹即可,每天按揉10分鐘。3.地機穴屬足太陰脾經,按摩此穴位可暢通脾經的氣血,改善腹脹、腹痛等脾胃疾病。•位置:在陰陵泉穴位置與內踝尖連線上。以側坐或仰臥姿勢,從陰陵泉穴往下4橫指,在脛骨內側緣處。•按摩方式:用食指指腹點按地機穴周圍,力度適中有感覺到酸脹感即可,每次1 –3分鐘,可早晚進行一次。4.太衝穴屬足厥陰肝經穴,按摩可調理肝血、補氣,還有助減壓、安神的功效。•位置:在腳背的最高點,腳拇趾與腳食趾指縫交界點,往上2橫指(食指跟中指)處。•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揉按,力度適中即可,每次按摩4–5分鐘。5.行間穴屬足厥陰肝經穴,也是肝經的第一個穴位,按摩這個穴位能幫助打通肝經,有疏肝理氣、清肝瀉火的功效。•位置:在腳背大腳趾和第二趾之間邊緣的凹陷處。•按摩方式:用大拇指揉按,力度適中即可,每次按摩4–5分鐘。穀雨,延續清明的狀態,天氣容易陰晴不定,更加潮濕的空氣也讓人體健康容易受影響。因為環境濕氣變重的關係,身體也容易受到濕邪入侵,讓脾胃的抵抗力降低,脹氣、食慾不佳等消化道問題也容易出現。此時應以「袪濕健脾」為原則飲食,透過排濕氣食物,將身體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避免水腫、濕疹、大便濕軟、精神易倦沈重等問題,脾胃強健後,免疫力自然提升! 參考資料1.維基百科2.行政院農委會官方網站3.《百家講壇》 中醫話節氣 6 穀雨4.醫砭 經穴庫5.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官方網站(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8 焦點.健康知識+
打嗝、嗝氣不一樣?愛嚼口香糖易嗝氣 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
打嗝、嗝氣、放屁,都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也與腸胃道的氣體有關,這麼多的「氣」到底哪裡來的呢?「氣」太多造成困擾如何處理?一名年輕的電子公司老闆,進到診間後,不斷打嗝。需要時常與客戶開會甚至出國視察的他,打嗝已經嚴重造成工作與生活上的困擾。醫師詳細問診後,發現緊湊的工作步調以及龐大的壓力,讓他無法在正常時間好好吃飯,吃東西只能狼吞虎嚥,所幸透過飲食習慣改變並使用控制胃酸與消除緊張、壓力的藥物,便不再打嗝。現代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大,下班喝酒應酬、深夜來點宵夜舒壓、週末聚會吃到飽⋯這種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常引起腸胃脹氣、嗝氣、放屁等症狀,這些「氣」若太多太頻繁,恐造成生活困擾,也可能是身體的警訊之一,除了該重新檢視生活習慣外,如果症狀持續一段時間未改善,可能需要進一步找醫師診斷。打嗝:打嗝原因多且複雜 「吃進去」的氣太多最常見打嗝是一種神經自主的反應,是因為身體控制橫膈膜的膈神經受到刺激,引發橫膈膜肌肉收縮,同時間聲帶緊閉,就會產生「嗝」的聲音。膈神經從中樞神經一路往下來到橫膈膜,這條路上若受到影響,就可能引發打嗝反應。例如吃太多將食道與胃撐大,連帶影響到膈神經;喝碳酸飲料、酒、嚼口香糖、含口含錠讓人不自覺會吞入過多空氣;胃酸逆流、喉頭發炎;亢奮、情緒起伏太大,甚至溫度變化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如果只是一時的打嗝,各地都有流傳一些偏方,在無害的情況下試試無妨,例如突然被嚇一跳、拿杯熱水慢慢將之吹涼等,然而,若打嗝情況持續48小時未見改善,仍建議就醫。在肝膽腸胃科,因打嗝求診以男性居多,這類型的病人往往因為工作壓力大、吃太快、胃酸逆流而打嗝不斷,造成困擾。在治療上,會建議改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並針對胃酸逆流跟精神壓力合併用藥,就能改善。打嗝超過48小時需注意然而少部分打嗝的成因可能比想像中複雜。若超過48小時尚未緩解稱為「持續性打嗝」,超過1個月以上,醫學定義為「頑固型打嗝」。病患胸腔、胸廓可能因為肌肉拉扯感到不適,甚至連喉嚨、頸部都不太舒服,無法順利吃飯、喝水,影響工作、睡眠。此時可能代表著有更嚴重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抽絲剝繭,或利用侵入性的檢查如腸胃鏡、抽血,甚至要轉介其他科別醫師來找出真正的病因,對症處理。頑固型打嗝有可能與代謝、藥物有關,例如有酗酒習慣導致長期營養不良而引起;糖尿病控制不好導致神經病變、肌肉病變;有腎臟病導致電解質不平衡,如低血鉀、低血鈉,常會抽筋,引起神經異常反應。藥物方面,如麻醉用藥、鎮定劑、化療用藥、類固醇,以及一些巴金森氏症的用藥;體內安裝心臟節律器的患者,其中的微弱電流也可能刺激膈神經引起打嗝。而頸部到胸廓的腫瘤,例如甲狀腺癌、食道癌,也可能刺激到膈神經;另外,打嗝也牽涉到迷走神經的自主反射,也可能是中樞神經出了問題,如腦中風、腦部感染發炎、外傷或腫瘤等。不過這類型的病人佔比不大,不必過度焦慮。隔氣:吃太快、愛聊天,吞進太多氣體嗝氣相對打嗝單純些,多半與飲食習慣不良,如吃太快、邊吃飯邊說話,吞進過多的氣體有關。也因此諸如嚼口香糖、口含錠、喝碳酸飲料、抽菸等行為都有可能不自覺吃進更多氣體,引起嗝氣。也有人是因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出現功能上的異常、較為敏感,如同罹患腸胃炎一樣,時常感覺腹部脹脹的,想把氣排出來。少部分長輩因為假牙不適、牙口差,導致咀嚼功能不好,一口飯一直嚼、嚼不爛又一口吞,也可能吃進過多空氣導致時常想嗝氣。這樣的情況就必須找牙醫師處理口腔問題。有些門診病人因為覺得氣體很多,時常想要嗝掉氣,造成困擾而求診,醫師通常還是會先從病人的飲食習慣問起,再看看是否需要進一步安排胃鏡,檢查有沒有腸胃發炎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嗝氣這種情況多半可以靠一些方法改善,例如飯後多走動,促進消化,讓氣體向下移動排出。相較氣體往上嗝出,氣體向下排是較好的方向,因為嗝氣可能排出的是食道中的氣體、也可能是來自胃部的氣體。若是從胃上來的氣,含有揮發性的酸性物質通過賁門到了食道,食道不像胃有黏膜保護,也很敏感,長期下來就有可能造成食道灼傷。排氣:產氣食物常是元兇排氣(放屁)的氣體來源除了吃東西連帶吃進去的空氣外,在腸道內,食物經過發酵後也會產生氣體,有時食物(尤其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殘渣產氣,或者腸道內處於壞菌多、益生菌少的不平衡狀況、便秘等,都可能讓腸道的氣體過多,讓人感覺腹脹不舒服,又或者頻頻放屁。女性因為腸道附近有子宮與卵巢,腸道先天比起男性來得長,也更多彎曲,所以先天上較容易有脹氣問題,就像是折氣球,越長的氣球,彎折愈多氣就容易堵住,容易感到腹脹甚至便秘。如果時常覺得腹脹、頻繁放屁,首先可以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吃多了產氣的食物,以一週為單位,一樣樣排除,進而在平日飲食避開容易導致產氣的食物。太油的食物也需要避免,有時候肚子裡鼓鼓脹脹的未必是氣,而是吃進不好消化的食物,會讓腸道蠕動速度變慢,產生腹脹的感覺。許多民眾喜歡的無糖口香糖中含有的木糖醇或一些優酪乳、食品中添加的寡醣,分子較大,人體無法分解吸收,可能干擾腸道運作,容易產氣、引起腹脹,也需要格外留意。「氣」能夠有效排解倒還不是大問題,有時脹氣嚴重,不管怎麼動都無法讓氣排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讓人難受。 如果患者只是單純脹氣問題,最常用的是消脹氣藥物例如Gascon,具有改變氣泡表面張力效果,讓氣泡凝結在一起,讓吸附在胃腸道的氣體比較可以透過打嗝或放屁等方式排出體外。坊間的益生菌或消脹氣的非處方用藥,偶爾使用無妨,但如果時常感到脹氣、頻繁放屁,造成不適,尤其如果嚴重腹痛、持續性的拉肚子、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如過去幾十年都是便秘,突然變成拉肚子),體重無原因下降,脹氣導致沒胃口、呼吸不順等,就要趕緊就醫,找出問題,例如是否是腸道發炎或腫瘤。雖然少數情況下,嚴重脹氣、無法放屁,可能與腫瘤堵塞住腸道有關,不過,脹氣、放屁並非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民眾不必過度焦慮。改善飲食習慣 腸胃順暢不生氣不管是打嗝、嗝氣或是脹氣、放屁,當頻率過高或嚴重程度大到造成身體不適時,就要注意,多半與自身飲食習慣、生活壓力有關,也是健康的警訊之一。除了就醫找出病因、接受治療外,若能先從改變一些生活習慣做起,包括慎選吃進口中的食物、減少吃讓自己容易產氣食物,避開碳酸飲料、酒精;不要邊吃飯邊聊天、飯後走動一下,相信能慢慢找回腸胃的平衡,腸保平安、「不生氣」。容易產氣的食物 蔬菜類:綠白花椰菜、高麗菜、紅白蘿蔔、大頭菜、大小白菜、芥蘭菜、洋蔥、蕈菇等。水果類:蘋果、西瓜、柑橘、果乾製品。蛋白質類:豆漿、豆腐、豆乾、牛奶、羊奶。澱粉:麵、麵包、芋頭、玉米、蓮藕、馬鈴薯、糯米;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等。飲料:碳酸飲料、酒精、咖啡。其他:含寡醣、木糖醇的食品;油炸物、甜食。【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9期(2022-07-12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8 養生.聰明飲食
葉菜類最好當餐吃完!放超過8小時衍生3問題:對身體沒好處
網路謠傳隔夜菜會致癌,主要是擔心蔬菜中的硝酸鹽在人體內合成致癌的亞硝胺,但因天然食物中的硝酸鹽濃度低,於人體合成的亞硝胺量並不足以產生癌化現象,何況目前也未有證據證實蔬菜的硝酸鹽與癌症的相關性。不建議常吃隔夜菜不過,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戴珊如還是不建議常吃隔夜菜,尤其葉菜類硝酸鹽含量相對較高,瓜果或根莖類蔬菜較少,且食物中硝酸鹽含量與季節、產地、施肥(用氮肥會使硝酸鹽濃度增加)等因素相關,慶幸的是,硝酸鹽溶於水,蔬菜經烹煮、汆燙過後可除去五成以上的硝酸鹽,但隨著存放時間變長,如隔夜或超過8小時以上,硝酸鹽將再度增加,所以,葉菜類應當餐吃完。此外,有些民眾擔心葉菜與富含「胺」的海鮮共同烹煮會產生亞硝胺,其實不需過度緊張,因為未有證據證實會致癌,且多食用抗氧化食物,例如: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芭樂、奇異果、柑橘類等,就能幫助身體化解亞硝胺。易營養流失、食物安全問題很多人認為隔夜菜是指晚餐吃剩放到第二天,其實只要放置時間久一點,超過8小時或10小時以上,都要小心有食物安全疑慮,並非一定要隔一晚。至於吃隔夜菜最擔心問題包括:■營養流失:雖無致癌疑慮,仍需注意營養流失的問題,食物經烹調後存放一段時間,首當其衝的是,水溶性維生素B、維生素C濃度會逐漸減少,但碳水化合物、脂質、蛋白質及礦物質含量,則不會因隔夜或存放太久而降低。■食物安全問題:前端衛生方面若未好好處理,之後儲存時間越久,細菌就越容易繁衍,萬一食物中出現致病菌,食用後可能引起腹痛、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例如:海鮮、貝類存放不當,擔心會感染腸炎弧菌;蛋可能有沙門氏菌污染風險;肉類、豆類或生菜沙拉,則可能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疑慮。食物被致病菌污染產生食物中毒的關鍵,例如熟食被生食污染,且未立即食用完畢,經過一段時間細菌繁衍越來越多,產生毒素,便出現中毒現象,引發肚子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頭痛、身體虛弱等症狀,厲害時會出現血便,而嚴重食物中毒也可能危害到生命,不可輕忽。■口感變差:隔夜菜再復熱,口感一定會變差,例如肉類會越煮越老,海鮮類復熱後會縮小變硬,葉菜類則會變黃、變爛,都不如現煮的美味。延伸閱讀: 。熱油爆炒青菜恐害營養跑光! 專家讚「4烹調方式」營養保留更多:微波加熱也上榜 。吃生菜沙拉較健康? 專家曝「8種蔬菜煮熟」更營養:紅蘿蔔、番茄上榜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17 醫療.消化系統
拉肚子只能吃稀飯、喝運動飲料嗎?消化內科醫師破解腹瀉「7大迷思」
每個人生活中多少都有拉肚子的經驗,也就是「腹瀉(diarrhea)」。不論是吃壞肚子跑廁所,或是緊張、焦慮導致的腹瀉。甚至連最近兩年在全世界造成大流行的新冠病毒,也可能會讓患者腹瀉。關於腹瀉,我們都不陌生。但腹瀉之後到底該如何照顧自己,民眾常有很多迷思,例如拉肚子後是否只能吃白稀飯、白吐司,或只能喝運動飲料。或是拉肚子到底需不需要看醫生?關於這些常見問題,《良醫健康網》採訪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信佑,一次解析大眾對腹瀉的7大迷思。一、聽說拉肚子(腹瀉)後只能吃稀飯跟吐司、要喝運動飲料,這是正確的嗎?不一定。原則上清淡的、軟的食物都可以,除了稀飯和土司外,也可以吃一點白飯、煮軟的白麵條,並補充少量蔬菜。補充運動飲料是可以的,但市面上有些運動飲料很甜。而腹瀉時腸道是處在發炎的狀態,不太能吸收糖分。所以選擇運動飲料時,可以選擇不要太甜的品項,或是加水稀釋甜度。另外,腹瀉最怕的是導致脫水,也就是人體內的液體大量減少,所以務必多補充水分。二、什麼情況下拉肚子(腹瀉)要看醫生?輕微的腹瀉不用,多喝水、多休息,觀察一兩天。如果症狀改善、沒有再腹瀉就不用看醫生。但如果有合併高燒、強烈腹痛、血便、黏液便的情形,或是腹瀉很嚴重,拉了十幾次,甚至有脫水的症狀,就要盡快就醫治療。脫水的症狀如下:.口乾舌燥.皮膚覺得很乾.口渴.眼窩凹陷.尿液變得很黃.姿勢性低血壓,例如站起來會頭暈、心跳很快三、聽說拉肚子拉越多,可以排出細菌,是真的嗎?這個說法某個程度上是合理的。有研究發現如果止瀉藥吃太重,反而會延長急性腸胃炎的病程。因為有些腹瀉是細菌、病毒產生的毒素導致,這種情況會需要適時腹瀉,把腸道內的毒素排出。【延伸閱讀】腹瀉時,別喝「運動飲料」!營養師告訴你:拉肚子恢復飲食4重點四、拉肚子(腹瀉)會變瘦嗎?腹瀉確實會變瘦,但這是因為生病而短暫地變瘦,康復之後如果生活型態不調整,還是有可能慢慢胖回來。藉由腹瀉來變瘦是不健康的,不建議用這種方式減肥。重要的是,長期的腹瀉會合併體重下降的現象,這是反而一個危險的訊號,大多時候反映了身體有些問題,例如是大腸癌。因此,如果腹瀉導致體重減輕,應該趕快就醫接受診斷。五、拉肚子(腹瀉)後,可以自行購買止瀉藥服用嗎?醫師不建議。因為腹瀉的原因很多,任意買止瀉藥服用沒有對症下藥。而且如果止瀉藥吃過量,導致引起腹瀉的毒素排不出體內,反而會加重病情,延長病程的時間。六、許多女性生理期來老是拉肚子(腹瀉),應該看醫生嗎?女性生理期來伴隨的腹瀉與賀爾蒙變化有關,大部分的人是在生理期前、中間便秘。有些人在生理期的中、後半段有腹瀉。這是一種生理變化,如果長期觀察下來是穩定的狀態,是沒有關係的。七、有的人喝拿鐵就會拉肚子(腹瀉),這是正常現象嗎?拿鐵的成分是「咖啡」和「牛奶」,這兩種份都有可能導致腹瀉。一方面是,咖啡因會刺激腸胃蠕動。另一方面是,有些人本身有乳糖不耐症,喝下牛奶就會腹瀉、脹氣。特別是,亞洲人有六、七成有乳糖不耐症,本身就不適合喝牛奶。對於一喝拿鐵就脹氣、腹瀉的人,建議就不要喝。或是,可以試著只喝咖啡或只喝牛奶,來確定是哪個成分造成腹瀉,以後避開這個成分的食物。事實上,多數腹瀉是可以被預防的,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勤洗手,食物食用前應充分加熱煮熟,避免生食、生飲或被汙染的食物,避免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或病菌殘餘物,做到以上這幾點就可以預防多數的急性腹瀉。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寶貝腹瀉,怎麼辦?〉【延伸閱讀】拉肚子超過●週以上,小心是「慢性腹瀉」!出現這症狀,恐是「8大重病」警訊
-
2023-04-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便有血怎麼辦?是大腸直腸癌嗎? 醫師告訴你真相,一圖看4種治療方式
陳先生55歲是一名兢兢業業的上班族,最近老闆交代一項專案需要加班趕工,這幾天連續加班到晚上8點,飲食也不正常。一天早上上廁所時,突然解了大量鮮血便,想到爸爸20多年前診斷大腸癌去世,驚惶失措下,趕緊掛了大腸直腸外科門診就醫。進入門診第一句話:「醫師,我是不是有大腸癌啊?」血便原因大多不是大腸癌根據統計,血便大部分的原因是肛門疾病造成的,包括:痔瘡、廔管、肛裂等,其餘原因有大腸憩室、大腸發炎、大腸瘜肉、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腸)出血等,真正是大腸癌造成血便不到10%。陳先生繼續問到:「聽說現在台灣大腸癌很嚴重啊!我爸爸就是大腸癌過世的。」台灣大腸直腸癌現況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已經連續13年為我國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三名的癌症,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癌人數約13,000-16,000名,診斷時約有1/4為第四期。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於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糖尿病、肥胖、抽菸、喝酒、高脂低纖飲食、好食紅肉(豬、牛)、發炎性腸炎等。陳先生再問:「如果血便大部分不是大腸癌造成的,那大腸癌有什麼症狀?」常見大腸癌症狀常見大腸癌的症狀包括:血便、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大不乾淨(裡急後重)、腹脹、腹痛、體重減輕、倦怠、貧血,但近年來發現,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症狀」。陳先生問到「沒有症狀!那我哪知道我有沒有得到大腸癌?」大腸癌診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有推出大腸癌篩檢,提供50-74歲民眾,每2年免費做1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有陽性則建議後續做大腸鏡檢查。可是,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不代表一定有癌症,可能只是有息肉,且大部分是痔瘡造成;相反的,檢查陰性也不代表沒有問題,因為這種檢查便宜但敏感度不高,若是有臨床症狀,就算是陰性,還是會建議做大腸鏡檢查。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在美國已經建議將篩檢年齡調降至45歲,而且是每年接受大便潛血檢查。在一旁的陳太太問到:「我上次做大腸鏡切了一顆息肉,那要多久追蹤1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是用內視鏡從肛門一路檢查到盲腸,也就是大腸最深處。經內視鏡放大後可以看清楚微小的瘜肉並將之切除。若第一次大腸鏡檢查為正常,則可以回歸每2年做1次大便潛血檢查,若是發現低風險息肉,則建議3-5年要再追蹤檢查大腸鏡,而若診斷是高危險性瘜肉,則建議2年要再追蹤1次大腸鏡,不過考量到每個人清腸乾淨程度不一,一切要以醫師建議為主。陳先生立馬要求要做大腸鏡,但也問到「我爸爸診斷時就說只能做化療,但隔壁老王卻說可以開刀,到底要怎麼治療大腸癌啊?」大腸癌治療大腸癌第一期至第三期主力治療是手術,而第四期大腸癌主力治療是化學治療加標靶治療,第二期、第三期的直腸癌可能會先接受電化療再開刀。現在的手術治療非常先進,除了傳統開腹手術,還有許多微創手術可以選擇,現今超過7成的大腸癌可以採取微創方式進行手術切除。微創手術有分成標準腹腔鏡、3D腹腔鏡、達文西機器人手臂手術,比較表如下。不過每個病患的病情不同,適合的手術方式也不同,需要病患與醫師充分討論。化學治療也隨著醫學進步效果變好且副作用減少,這10多年來標靶藥物廣泛的使用下讓第四期大腸癌有更好的療效。此外,近年來「精準醫療」的概念逐漸普及,精準評估腫瘤基因型態及精準用藥也成為時下主流。門診尾聲,陳先生問「那我要怎麼預防大腸癌呢?」大腸癌如何預防預防大腸癌最基本就是維持正常健康生活,不菸不酒,天天五蔬果,避免吃過多的紅肉,建議50歲要做第一次大腸鏡,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則要提早到40歲,幾乎所有大腸癌都是由瘜肉慢慢長大的,若是能在還是瘜肉階段就將其切除,並定期追蹤,就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辦法。延伸閱讀:.「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健檢正常卻3年後罹大腸癌?醫提醒這種息肉很難發現!3生活惡習快改.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5 焦點.健康知識+
掛急診要等多久?急診不是馬上能看!「5級檢傷分類」最久等超過2小時
很多人看急診的經驗不是很愉快,總覺得明明掛的是「急診」,怎麼等那麼久?但偏偏有時候,我們在假日鄰近診所沒有開業的時候,自己或家人突然出現嚴重的症狀,例如高燒、嚴重腹痛,或是長輩擔心心臟病發,不得不去大醫院掛急診。但到了急診室才發現,這裡不舒服的人很多,不知道要等多久?有時候還會發現,那個人明明比我晚來,怎麼醫師先幫他看診呢?事實上,急診不是門診,本來就不是「先到先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急診科主治醫師廖哲偉指出,病人抵達急診後,急診的資深護理人員會先做「檢傷分類」,而是由急診資深護理人員依每個患者的病情,使用標準方式快速評估並將病人分級,建立患者的優先就診順序,以即時搶救重症患者的生命。急診檢傷分類廖哲偉指出,台灣急診檢傷與急迫度分級量表是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急診醫學會、中華民國急重症護理學會,參考國外減傷分類架構並配合國內醫療環境而制定,共分為五級,說明如下:第一級:復甦急救患者症狀包括:‧心跳、呼吸停止,肢體及嘴唇發青、發紫‧體溫>41℃或<32℃‧無意識、意識混亂,如:對疼痛刺激無反應、只能呻吟或說單一字句、只有疼痛刺激才會睜眼‧持續抽搐且無意識第二級:危級患者症狀包括:‧急性意識狀態改變(語言與動作遲滯,但尚可溝通)‧持續胸悶、胸痛且冒冷汗‧低血糖(<40mg/dl)‧大量血便、黑便、嘔血‧外傷造成之大量出血,頭頸軀幹骨盆部位血流不止‧槍傷,頭、頸、軀幹鈍傷、穿刺傷,開放性傷口疑似骨折‧高處墜落、車禍(乘客被拋出車外)、頭部撞擊後曾失去意識‧突發性視覺改變‧免疫功能不全且發燒‧會陰部穿刺傷與大量出血,生殖器腫脹變形‧外傷或接觸化學物質後出現的神經功能異常‧化學物質濺入眼睛‧疑似藥物過敏導致呼吸困難‧螫傷,咬傷導致呼吸困難或意識改變第三級:緊急患者症狀包括:‧走動時明顯有呼吸急促‧經期逾期且腹痛‧無法控制的腹瀉或嘔吐‧外傷後肢體腫脹變形疑似骨折/脫臼‧咖啡色嘔吐物或黑便‧高血壓(收縮壓>200mmHg或舒張壓>110mmHg)且沒有任何症狀‧抽搐後意識已恢復‧廣泛性紅疹/水泡‧毒氣或其他氣體吸入,無呼吸窘迫徵象‧急產(宮縮>2分鐘)第四級:次緊急患者症狀包括:‧局部蜂窩性組織炎‧解尿疼痛但沒有發燒‧陰道點狀出血‧急性咳嗽但沒有發燒‧發燒但無其他不適‧反覆性疼痛或暈眩‧持續性打嗝‧厭食/缺乏食慾,生命徵象正常第五級:非緊急患者症狀包括:‧習慣性便祕‧慢性腹水,欲抽腹水‧肢體水腫,生命徵象正常,無其他不適‧慢性噁心、嘔吐或打嗝‧直腸內有異物但生命徵象正常‧關節腫‧輕微擦傷,瘀青,軟組織受傷‧螫傷或咬傷,但無發燒或疼痛不適‧陰道分泌物,生命徵象正常且無其他不適‧過敏、鼻塞‧慢性失眠‧輕微腹瀉,無脫水現象急診要等多久?經過醫護人員的檢傷分類後,患者會被分為5個等級,並優先為情況最危急的人治療。因此不同等級的患者等待治療的時間都不一樣。說明如下:第一級「復甦急救」:須立即急救第二級「危急」:可能等10分鐘第三級「緊急」:可能等30分鐘第四級「次緊急」:可能等60分鐘第五級「非緊急」:可能等120分鐘所以說,如果你在急診等很久,可能是在檢傷分類中屬於第四、五級,較不緊急的患者。畢竟醫療資源有限,醫護人員必須盡力搶救每個生命。下次遇到急診等很久的狀況,建議耐心一點,多體諒醫護人員吧!延伸閱讀: 不吃肉=清淡?吃素=健康?營養師揭吃素5地雷:你以為的蛋白質其實是「澱粉」 鳳梨竟是絕佳的「養肝水果」!營養師傳授護肝8法:促進解毒,修復受傷的肝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1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長年盤踞10大癌症之首,國內許多知名人物因大腸癌而離世,包括藝人豬哥亮、賀一航、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及知名小兒科醫師葉勝雄,近幾年資深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也因大腸癌多次復發,頻繁進出醫院治療。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治癒率高,呼籲高危險群民眾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才能避免疾病帶來的死亡威脅。有家族史、又愛吃紅肉 超高危險群●大腸癌常見症狀沒有大腸癌的症狀,不代表沒有大腸癌或息肉,實際上很多人在大腸癌相當嚴重的時候才出現症狀,待症狀併發就醫,往往已是臨床上的第三或第四期了。大腸癌可能出現下列症狀,應馬上到醫院找腸胃科或大腸直腸科醫師診治。 1. 排便出現血絲或呈黑色、大量黏液。2. 糞便型態改變,便量變少或由少變多,或由粗變細,拉出如鉛筆般細糞。3.腹痛或絞痛。4.裏急後重,即排便後沒多久就又想解便,常有解不乾淨的感覺。5.不明原因貧血。6.不明原因體重減輕。7.腹部出現不明腫塊。●誰是大腸癌高風險群?1.好發年齡為50-85歲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大腸癌成因很多,男女發生率差不多,雖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好發50至85歲,年齡愈大,息肉愈容易在大腸各處生長,增加癌變風險。若以完全沒做過篩檢的年長者來說,每15人就有1人可能有大腸癌。2.有家族史者民眾若有家族史,如一、二親等中的父母、兄弟姊妹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息肉症,罹癌機率會增加。3.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4.有八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者。5.吸菸者長期吸菸者,罹患大腸癌機率比非吸菸者高。6.三高患者若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也增加大腸癌風險。7.肥胖不運動者肥胖與缺乏運動是大腸癌危險因子。過去研究發現,肥胖、慢性發炎與大腸癌形成有密切關係。8.愛吃紅肉者國人飲食西化,外食、速食吃進過多紅肉,夜市中熱狗、雞排多為高脂及高溫油炸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又久坐、缺乏運動、晚睡等,腸道蠕動慢、排便不順,增加致癌物與腸道接觸機會。台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研究顯示,紅肉如豬、牛、羊攝取過多,容易罹患大腸癌,建議紅肉一天攝取量不宜超過16克,若吃牛排餐,則一周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延伸閱讀:大腸癌最愛找上誰? 醫師教你如何預防大腸癌】「全大腸鏡」檢查 一定要做完整●揪出大腸癌該做什麼檢查?1.糞便潛血檢查(冬天最適合做)研究顯示,冬天是做糞便潛血檢查最合適的季節。邱瀚模表示,韓國曾在七月分析三萬五千多名民眾的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當環境溫度高於24度、濕度高於80%,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率及敏感度顯著下降,這表示發現癌前病變機會降低,導致民眾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機率上升。邱瀚模說明,並不是夏天不能做糞便潛血檢查,只是高溫高濕讓檢體容易變質,破壞血紅素,降低陽性率。建議民眾一定要把檢體盒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周都沒問題。但很多民眾很難接受冰箱有糞便檢體,都放在室溫環境,如果夏天放一個晚上就立刻送驗,可能影響不大,如果幾天後才送驗,檢體品質就會打折扣。2.大腸鏡檢查(一定要做「全大腸鏡」)現行糞便潛血檢查相當精準,若檢查結果是陽性,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邱瀚模表示,陽性個案未作大腸鏡,未來死於大腸癌風險增加64%。不過,大腸鏡的執行效果,受到盲腸到達率、腺瘤偵測率、清腸程度影響。邱瀚模建議,如果大腸鏡沒有完整檢查到盲腸,下次篩檢前發生大腸癌風險增加76%,所以建議偵測大腸癌一定要做完整全程的大腸鏡,不宜只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如果在腺瘤偵測率小於15%的院所做大腸鏡,下次篩檢前發生癌症的風險增為2.4倍。至於清腸程度,建議確實執行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五到八小時喝清腸藥,太晚或太早喝都會影響清腸率。三期前多可手術切除 五年存活率高●大腸癌期別與治療方式1.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 ◎第零期:病灶未出腸道黏膜層,即所謂原位癌。五年存活率:切除病灶形同治癒◎第一期:癌細胞已穿過黏膜層,進入黏膜肌層與黏膜下組織,但未散布至固有基層外。五年存活率:約八成五至九成(復發率約一成)治療方式: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根據健保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2.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 ◎第二期:癌細胞已穿過大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復發率約兩成)◎第三期:癌細胞已蔓延至附近淋巴結,但未侵襲身體其他組織。五年存活率:約六成五(復發率約三至三成五)游正府表示,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3.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 ◎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如肝臟、肺臟等。五年存活率:約一成五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素食有助防癌 但不耐高溫的「植物油」暗藏風險●大腸癌如何預防?1.定期篩檢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2.高纖飲食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3.適量維生素攝取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4.少喝酒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5.不吸菸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6.多運動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7.保持理想體重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關於大腸癌,我想問……Q:吃素能預防大腸癌嗎?糠榮誠表示,多吃蔬菜有助腸道健康,降低罹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吃素」可以預防大腸癌。他表示,素食多使用植物油,這類油品不耐高溫,反而可能因烹調方式有致癌風險。另外,許多素食是豆製加工品,建議以原形食物為宜。糠榮誠和邱瀚模皆表示,預防大腸癌,應保持規律作息、飲食均衡,少吃油炸物、紅肉或煙燻、鹽漬加工肉品,並養成定期運動習慣,注意體重控制。最重要的便是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目前成人健檢提供50至74歲民眾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Q:大腸鏡安全嗎?會不會穿破腸子?現在技術進步,腸穿孔比率約百分之一,切除瘜肉造成腸破洞機率約千分之一,但人體會自行修補。大腸鏡檢查透過內視鏡從肛門進入,大腸鏡通過大腸彎曲處時,會出現輕微不適及疼痛感;無法忍受疼痛民眾,靜脈給予短效鎮靜及麻醉止痛藥做無痛大腸鏡檢查,檢查很安全。Q:醫師說我有大腸息肉,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大腸息肉是指粘膜表面的突出物,很多是良性的。如果超過一公分,癌化的機率高;體積小可透過內視鏡切除,如腫瘤太大需外科手術,並做大腸鏡檢查追蹤。Q:檢查出糞便潛血,代表我一定會罹癌嗎?有可能是檢查前三天吃到豬血或類似紅肉,或吃到含鐵質高的菠菜與蘋果,排除這些因素後,就要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2023-04-08 癌症.其他癌症
主持人沈鴻元發病僅1小時走了!享年49歲 醫籲「隱藏癌王」出現3症狀快就醫
【本文重點】知名愛樂電台主持人沈鴻元因膽管癌病逝,享年49歲。去年5月被診斷出病情,住院治療3至4個月後出院,病情好轉。上周日還錄節目,昨晚與家人聚餐突然感冒發燒,隔天病發後不到1小時就離世。醫師表示,膽管癌致命率高,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若出現3症狀要注意,及早就醫。--by ChatGPT沈鴻元病發僅1小時亡 享年49歲「爵士一哥」愛樂電台主持人沈鴻元今(7)驚傳因病離世,享年49歲。沈鴻元去年5月診斷出膽管癌,住院治療了3、4個月,病情好轉後出院,他也十分樂觀,被關心病情他都表示狀況不錯,一直都有在進步。他上周日還和好友蘇重錄節目,本來都還好好的,昨晚沈鴻元還與家人聚餐,結果突然有點感冒發燒症狀,隔早病發僅1小時就撒手人寰。沈鴻元有「爵士一哥」之稱,在廣播界有相當的地位,他的離開令許多聽眾不捨。好友資深樂評蘇重在臉書發文哀悼:「實在太震驚,到現在都不能相信。沈鴻元,好走。」間接證實這個令人難過的消息。好友何穎怡也在臉書發文哀悼表示:「老天太殘忍。他才49歲。我絕不信神,永遠心中無神。因為神若存在,不會懲罰好人。創世意義只為看戲?最最不能忘記剛踏進愛樂時,他不認識我,巴著雷光夏要她介紹我們認識。從此這位高大壯碩的爵士男就成為我生命裡的一幅美麗光景。他會去一個有酒有菸有肉有音樂有胡說八道損友的地方。別跟我說那就是天堂。天堂不配!」愛樂電台在臉書粉絲專頁貼出照片及遺言,紀念這位畢生奉獻給爵士樂的「爵士一哥」:親愛的聽眾朋友,「爵士一哥」沈鴻元,在今天離開了我們...雖然不捨,但每當搖擺的旋律響起,你總會想起他。當然,還有那「沈氏幽默」會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請用一首爵士樂,為他送行。哦,你知道的,不夠「屌」的,不行!「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沈鴻元!你可能已經聽說,我去了那個充滿爵士樂的天堂!不用為我擔心,我會在那兒和爵士大師們乾杯!」出現3症狀要當心 小心罹患膽管癌許多名人都因膽管癌病逝,包括前駐泰國代表李應元、資深歌手美黛、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之子辜啟允等。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余承儒表示,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除肝癌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患者大都是60~70歲的人,男性略多於女性。大部分膽管癌並無明顯成因,但一些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膽道寄生蟲感染的病患,或是有纖維多囊腫肝疾病患者,都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膽管癌。另外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或是發炎性腸炎患者,也被認為是產生膽管癌的危險因子。他提醒,一般只有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才會因為膽管阻塞而造成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症狀,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但大部分出現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症狀並不明顯。民眾一旦出現右上側腹痛,或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不特定症狀時,要盡早就醫檢查,有可能是膽管癌的初期徵兆,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膽管癌致命率高!8成患者罹癌時多屬晚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系內科肝膽科主任賴學洲表示,膽管癌不易被發現診斷出來,尤其當腫瘤不到2公分或者3公分以上,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常不易發現病灶,導致高達7至8成患者被確診罹癌時多屬晚期,癌細胞已淋巴轉移甚至遠端轉移至肺部或骨頭、腦部,讓治療變得棘手。膽管癌致命率高,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由於肝內膽管癌的惡性度高存活率低,賴學洲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菸酒及食用油炸油膩食物等,目前建議有B、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透過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抽血檢查甲型胎兒蛋白、肝功能指數、肝內膽管癌的CA199癌症血清標記等,仔細確認肝臟及膽管情況,才能「肝膽相照」保健康。延伸閱讀:.尿液變深、糞便變淺…「隱藏版癌王」膽道癌7危險因子:膽結石也需留意.噁心想吐、上腹痛是膽囊癌?醫:6個高危險因子要注意,做這檢查才心安.癌症稱霸十大死因之首38年 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3 焦點.元氣新聞
奧斯卡獎得主坂本龍一不敵病魔,日前因直腸癌逝世
日本著名配樂大師坂本龍一因直腸癌逝世,享壽71歲。坂本龍一在2020年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但仍堅毅地面對病魔,進行多次手術治療。直腸癌和大腸癌的症狀不同,直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左側大腸癌則是大便習慣改變。By Notion AI曾幫電影《末代皇帝》配樂而榮獲奧斯卡獎、日本著名配樂大師坂本龍一(Sakamoto Ryuichi)在上個月28日(2023/03/28)因直腸癌病逝,享壽71歲。事實上,坂本龍一事實上,曾經在2014年曾經罹患咽喉癌,在治療的過程中,他自己陳述這段過程:我遭受到非常痛苦的過程,我幾乎無法進食,甚至無法吞口水。而在經過治療後,在2015年時逐步恢復健康,他說:「我現在感覺好多了,感受到能量回來了,但我不知道癌症什麼時候會回來找我。」沒想到一語成讖。2020年時,坂本龍一被診斷出罹患直腸癌,而且是第4期,但他仍堅毅地面對病魔,進行多次手術治療,但癌細胞仍然擴散到肺部,當時他在官網上寫下:我已經70歲了,不知道還能活多久,但我還是想要像我的偶像巴赫跟德布西一樣,創作音樂到生命的終點。因此在2022年12月時,他進行了一項特殊的線上音樂會,他說:「我的體力大幅下降,已經無法負荷60到90分鐘的音樂會,所以我把這些音樂一首首錄製下來,然後串成一場音樂會。大家好好享受吧!」什麼是咽喉癌?咽喉癌是一個通用術語,適用於在喉嚨(咽癌)或喉頭(喉癌)中發生的癌症,屬於頭頸癌的一種,主要發生在男性。喉部結構複雜,包括9塊軟骨和各種軟組織,是呼吸道的重要部分,上下分別與口咽和氣管相連接。若喉癌細胞擴散,可能侵犯周圍部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運作。咽喉癌可根據其發生部位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和聲門下癌,其中最常見的是聲門癌,佔所有咽喉癌超過60%的發生率,其次是聲門上癌,發生率超過30%,而聲門下癌的發生率則較低,不到10%。咽喉癌的症狀包括喉嚨痛、聲音沙啞等,這些症狀發展緩慢,且與其他疾病相似,因此患者經常忽視早期症狀,最終可能延誤發現的時間。》看更多咽喉癌診斷方式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是右側的大腸癌,初期只會出現大便潛血,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而左側的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長出的癌症中後期後比較會有大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症狀,可是一般人又很容易把這些症狀誤認為痔瘡,因此延後就醫。不幸的是,當症狀嚴重就醫時,常常已經末期,也就是已經有淋巴腺、肝臟、肺臟或甚至骨骼轉移。事實上,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從良性息肉演變而來,經過10年的時間慢慢從良性的息肉演變成惡性疾病甚至轉移,所以基本上大腸直腸癌癌細胞惡性度不像胃癌、肺癌或是肝癌那麼高,所以是一種治癒率較高的癌症。大腸直腸癌依發生位置約可大略分左側大腸癌、右側大腸癌、直腸癌,不同位置的症狀也有些許不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組、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出版的《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手冊指出,直腸癌因最接近肛門,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會有血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排便習性改變等症狀。而右側大腸癌以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貧血次之;左側大腸癌最主要則是大便習慣改變,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而直腸癌也因為離肛門最近,病人還常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肛門能不能保留的問題。照片出處:By Joi Ito - originally posted to Flickr as Ryuichi Sakamoto, CC BY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023636參考資料Composer Ryuichi Sakamoto diagnosed with bowel cancerRyuichi Sakamoto, fighting cancer, livestreams what may be final concert「霹靂火」編劇鄭文華咽喉癌逝 一次了解成因、症狀與預防中研院士朱雲漢直腸癌逝享壽67歲 直腸癌和大腸癌有何不同?
-
2023-04-02 名人.傅志遠
「說不定是弄錯了」家屬逃避現實,堅持要檢查到沒癌症!醫師怒了
某天值班,接到急診會診。一位中年婦女持續腹痛,在外院做過初步的治療但沒有改善,因此轉診到本院。看過病人的影像檢查後,我有自己的判斷,但同時也有一些疑問。病人的膽道明顯擴張,這是典型膽道阻塞的表現,也因此黃疸指數也偏高。通常造成膽道阻塞的原因,不外乎結石或腫瘤。而這個病人的檢查中,並沒有明顯的結石,反而是膽道周邊有不少不該出現的增生組織,這樣的影像讓我強烈懷疑是膽道腫瘤。但令人不解的是,雖然膽道阻塞,但裡頭卻有一根支架,顯然病患先前已經接受過治療。所以我必須把病史給弄清楚。病人對自己的病情一問三不知,她兒子表示三個月前因為同樣症狀去過另一家區域醫院,但關於外院的診斷、治療,都講不出個所以然。比較明確的是,他們似乎對外院的處置不甚滿意。「當時的醫師有告訴你們,令堂得的是什麼病嗎?」「他們就只說膽管阻塞,然後放個支架就叫我們回家了。我母親究竟是什麼問題?」「就膽管阻塞的處理來說,外院放的支架已經解決,但造成阻塞的原因還要再檢查。就目前的影像檢查,腫瘤的可能性比較大。」「你說『可能』,那就代表也可能不是腫瘤對不對?如果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這個部位的腫瘤很少良性的可能。不過要住院做進一步檢查。」「你所謂很少有良性腫瘤,那就是說還是有機會對不對?」病人的兩個兒子,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家屬無非希望從我口中聽到一些比較正面的消息,自然把期望放在那可能性不高的例外。接下來的幾天,病人陸續又做了不少檢查。但每一項都指向病人可能是惡性腫瘤,而且是第四期無法切除的型態。最後的檢查只剩下病理切片的結果。我請放射科醫師從皮下穿刺到病患的肝臟附近,取得檢體化驗。這是個有高度風險,但又不得不做的檢查。我得用病理切片來證實癌症的存在,如果能接受化療,或許有機會延長壽命。不過,當切片結果沒有看到惡性細胞時,並不代表病患沒有癌症,可能只是取得的檢體不足以確診,應該再做第二次。簡單來說,雖然還沒有最後的病理報告,但病人有癌症的事實已經確定。做檢查的目的是為了「證明癌症的存在」,而不是「證明癌症不存在」。這個邏輯,我花了不少時間說服家屬。由於病情相當複雜,我打算將個案提報到腫瘤團隊會議中做進一步討論。這是一個由胃腸科、放射科、外科、病理科所組成的專家會議。因此會議所做的結論,應該是具有相當的公信力。會中所有人一致認為,這是個無法切除的惡性腫瘤,結論和我想的一樣:當病理報告確定癌症的診斷後,就該開始化學治療。只是大家也不理解,何以外院的醫師沒有針對膽道阻塞原因做進一步檢查。切片檢查的結果約需五到七天,等待的過程中,什麼治療也沒辦法做。雖然家屬總期待著化驗報告沒有惡性細胞,但這卻是我最不樂見的結果。因為這意味病人得再做一次檢查,再承受一次針插入體內的疼痛與風險,預期的治療又得再等下一輪的五到七天。結果出來了。報告顯示雖然有部分異常細胞,但檢體量太少,還無法達到確定診斷的等級,因此建議再重做一次切片檢查。沒想到,正當我準備召集家屬說明病情之時,負責帳目的書記人員,拿了一張「重大傷病確認單」給我。這表示病患的健保卡中已被註記了某項符合重大傷病的診斷,書記要我確認病患此次的住院,是否符合這項重大傷病。病患的重大傷病是:膽道癌!這令我相當意外,理論上重大傷病是註記在健保卡上。當病患就醫時,應該就查得到這筆資料。何以住院一星期後,才出現這個診斷?「這是昨天健保局才核准的,送審時間是兩星期前。」書記把詳細資料遞到我面前,送件醫院是病患前一家就醫的院所,送件時間是來本院就診的前幾天。病情討論室裡,病患的先生、兒子、媳婦都在場,等我宣布檢查結果。原本我已經準備好的說詞,因為這一個突發事件有了改變。「病理報告的結果出來了,沒有明顯惡性腫瘤的證據。」「我就知道來大醫院檢查是對!」家屬們立刻爆出了歡呼。「理論上應該要再做一次檢查,不過現在已經不需要了。」我面無表情地告訴他們,接下來的計畫。「為什麼?是不是因為已經確定不是癌症了?」「剛好相反,因為已經確定是癌症了。」「可是你不是說,病理切片沒有看到癌症嗎?」「可以不要騙我了嗎?你母親早就被證實有癌症,連重大傷病卡都核發下來了。」家屬們臉色微變,但很快就恢復激動。「我不相信小醫院的切片結果,我只相信你們大醫院的!」「我建議從現在起,清清楚楚地告訴我,你們過去的就醫過程,唯有誠實面對,我才能幫你母親。」「我母親上星期才剛出院,但我覺得前一家醫院診斷太草率,隨隨便便就說我媽是癌症末期,所以出院後直接轉到貴院,我想再確定一次。」「我怕你會先入為主就認定是癌症,所以才保留了一些事實,就是希望你能重新客觀的判斷。」事實證明,家屬從頭到尾都知情,我和團隊被當做猴子耍。「因為你們不能接受事實,結果拿你母親的生命來冒險?我不計較你們騙我,但因為這樣的欺騙,導致你母親接受風險這麼高、卻又完全不必要的檢查!」我也對前一家醫院感到抱歉,其實人家該做的全做了,我竟然懷疑他們延誤了診斷。「我就是想要再確定一下,說不定是弄錯了……」「不會再有檢查了,因為診斷已經確定了。」「你真的那麼篤定?」「你母親的癌症是中華民國衛福部官方認定的,難道你要我推翻它嗎?坦白說,過去一周所有的檢查都是原地踏步,不但沒有好處,而且傷害病患。你母親的壽命只剩幾個月,現在又浪費了一星期!」「我要求再做一次檢查,自費也沒關係。」「這種高危險侵入性的檢查,如果不是你當初隱瞞病情,我根本就不會安排!」我直接拒絕。「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接受事實,趕緊開始治療,說不定還有機會;要不就是出院,到另一家醫院,同樣的手法再來一次。只是現在健保卡已經註記,大概沒那麼容易成功,而且這是浪費你母親的生命。」家屬沒被我說服,當天下午立刻出院。也沒有要求複製本院的檢查與病歷,我想知道他的下一站,另一家醫學中心?沒有籌碼的賭徒,重新發牌豈能改變戰局?故事講到這裡,我可以理解不肯接受事實的心情,可是看病不是商業談判,保留最後一張底牌,只會滿盤皆輸。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25 養生.聰明飲食
搭機飲食6原則!別喝汽水,越喝越脹氣可能腹痛
疫情趨緩後,出境人數與日俱增,東京、大阪、首爾及曼谷等地,是民眾在解封後最喜愛出國旅遊的目的地。搭機途中滿足五臟廟是享受舒適旅途的重點。預先購買小零食外媒《HERALD WEEKLY》表示,機場商店的餐飲價格令人咋舌,所以如果不想花大錢買一小袋點心,可在踏上機場之前到一般超市,儲備一些食物並帶上1、2個空水瓶以便喝水。若你是大胃王,飛機上的食物份量可能無法滿足你的胃袋。在漫長且乏味的長途飛行中,有時只想大快朵頤,可以預先準備一些健康零食,以小包裝為佳,這樣它們就不會佔用你的包包太多空間。放下手中的冰飲吧被困在長途飛行的狹窄座位時,來杯冰飲暢快又提神!須留意的是,冰塊其實是由水箱製成的,而水箱可能無法永遠保持乾淨整潔,因此考量衛生下,建議點用去冰飲品。遠離汽水以免腹痛在飛機上容易感到頭昏腦脹,想喝杯冰鎮可樂或蘇打汽水提神嗎?建議若要趕長途航班的乘客最好避開,因為喝碳酸飲料會讓你吞下大量的空氣,這對消化道不利,最後會以打嗝或脹氣的形式排出空氣。此外,當飛機移動到不同高度時,體內氣體可能會膨脹,導致腹部疼痛。飛機比沙漠更乾燥!飛機機艙內濕度小於20%,比撒哈拉沙漠25%還要乾燥,在飛機上脫水情形更加嚴重。如果不注意飲水量,人會變得非常脫水。為了抵擋乾燥的空調,建議盡可能多補充水分。通過機場安檢後即可裝水上飛機,機上也會免費提供水,所以即使非供餐時段,也可以向空服員索取水。另外,避免攝取咖啡、酒精和任何含有大量糖分的飲品或食物,這些比起空調更容易讓人脫水。自帶水杯隨時飲水搭乘飛機旅行時,推薦攜帶可重複使用的水壺或保溫杯,空服員也會樂意為你裝滿飲品。讓人不用等待餐飲服務就可隨時品嘗,而且保溫杯更有助於在搭機過程中享受熱飲。保持口腔衛生隨身攜帶牙線是一個好習慣。當在機上用餐完畢後,有些食物可能會卡在牙齒中,讓人與機組人員或其他乘客的互動都變得好尷尬。推薦可於吃完飯後仔細刷牙,當然這也適用於在地面上的生活。【延伸閱讀】老翁退休「1因素」卻步不敢出國! 全台男性2個就有1個有出國要帶什麼藥?5大類常備用藥一次看【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073,原文出處:Smart Hacks To Survive Long-Haul Flights】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3-24 醫療.中醫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經痛、腹痛、便祕…按對位置有助改善不適
肚子不舒服、經痛的時候,人們常會按摩肚子試圖讓自己舒服些,其實肚子上確實也有許多簡單好記的穴位,有助改善各種常見疼痛。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院長指出常見穴位,以及常見情況可以按的穴位,學起來更有助養生! 7大腹部穴位一張圖看懂!按對位置更有助改善不適。 郭祐睿院長指出,腹部穴位和診斷就中醫而言相當重要,腹部裝有心臟和肺以外的所有臟器,經脈也於此運行,掌握發生在此部位的感覺,例如軟硬、疼痛、硬塊、跳動等徵象,就可推測身體的氣血循環甚至病情狀況。 同理,經常按摩腹部穴位,也有助促進身體健康,常見好按、好找的穴位,可如神闕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天樞穴、大巨穴等,各自也可帶來不同的好處。 神闕穴:神闕穴位置在肚臍中心,中醫有道說「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神闕穴主要用來調節五臟,溫中、止痛、止瀉,具有增強體力的作用。 水分穴:水分穴在肚臍上方1寸處,約1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促進水分及濕氣代謝,也可緩解腸鳴胃脹、小便不通、水腫等,是易水腫體質,減重的必用穴位,常按可改善面部、全身及四肢的浮腫。 中脘穴:中脘穴在肚臍上方4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此處可改善消化系統疾病、調節消化道機能等,如腹脹、腹痛、胃凸、胃脹氣,可幫助排便、消食和胃、健脾等。 氣海穴:氣海穴在肚臍下方1.5寸處,約2指幅寬的位置,是補元氣的重要穴位。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產後惡露、男子性功能障礙、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也都可帶來好處。 關元穴:關元穴在肚臍下方3寸處,約4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元氣虧損,以及生殖系統、泌尿系統等不適。也可促進小腸機能、腸道如痛、腹部脂肪代謝。也對緩解經痛、子宮虛寒有所幫助。除了按壓穴位之外,熱敷也可舒緩。 天樞穴:天樞穴在肚臍左右兩側2寸處,約3指幅寬的位置,主要可疏調大腸、理氣消滯,按摩此處也可改善急性或慢性腸胃炎,也有助止瀉或通便。 大巨穴:大巨穴在肚臍下方2寸處,約2指幅寬,並往左右兩側2寸約3指幅寬的位置。按摩可改善下腹疼痛、緩解便秘、消除腹脹,也可改善失眠,以及有助將身體多餘的水排出體外。 腹悶痛、經痛、便秘、性愛痛,常見4種腹部問題可按穴位! 除了了解各個穴位的位置以及功用,郭祐睿院長也針對生活中各種不同需求提供建議,包括腹部悶痛、便祕、經痛、性愛完之後等等。 肚子悶痛:腹部悶痛,建議可按摩中脘穴,其為重要的八會穴之一,腑臟交會於此,也是有助改善脾胃疾病最好用的穴位之一。 便祕:大便大不出來也可按中脘穴,另可再加強天樞穴及神闕穴。按壓方法可從上腹的中脘穴,順著左側天樞穴到神闕穴,再順勢到右側的天樞穴,以順時針做個循環,每穴位可按摩2-3分鐘,並可在按摩後適度推壓約20分鐘,每日一次。 經痛:經痛主要可能是因荷爾蒙改變所引起,子宮韌帶收縮產生疼痛,因此按摩時建議可按氣海穴和關元穴,適度按壓即可,暖暖包、熱敷袋熱敷腹部的建議位置也在於此處。 性愛後腹痛:至於有些女性在性愛完後可能出現腹痛,此情況常見原因包含私密處感染,也可能是腹部痙攣。同樣建議可熱敷氣海穴和關元穴,若第二天有所改善即可放心,但若是依舊疼痛,且有分泌物過多的跡象,就應盡早就醫。 自行按摩腹部穴位僅助改善,未緩解早檢查,4族群不適合! 按摩腹部穴位有利改善不適症狀,也有助養生,不過郭祐睿院長提醒部分族群應盡量避免,例如孕婦、嬰幼兒、飢餓狀態、以及飯後一小時內,這些都不適合。 也提醒,腹部穴位自行按摩僅助改善,若不適症狀遲遲未見改善、或有出現不尋常症狀、有所疑慮都應盡早就醫檢查,以確保健康無虞。養成良好的按摩習慣,了解穴位功用,適度的按摩,更有助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女常腹脹、腹痛婦產科也要看!醫:慎防卵巢癌,6族群更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