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49
筆 文章
-
-
2024-11-19 醫療.呼吸胸腔
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 重視肺功能變化
11月20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今年主題是「Know Your Lung Function」,呼籲民眾多重視自身肺功能的變化。WHO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台灣每年超過5000人因為COPD死亡。COPD是影響肺部和呼吸道的慢性病,因吸菸、空氣汙染、呼吸道感染、長期過敏、老化、遺傳等因素產生長期不正常發炎反應,導致肺部氣管產生不可逆、退化性的狹窄或阻塞,COPD患者較一般人感染肺炎風險增8倍,罹患肺癌風險增2倍。患者會出現「咳、痰、喘」症狀,治療目標以減少症狀、降低發作頻率和惡化程度為主。臨床上,除了口服藥物外,患者可藉由使用不同成分的吸入劑(Inhaler)控制疾病,若疾病進展到末期,藥物療效不佳時,可考慮安排外科手術,如肺氣泡切除手術、肺臟容量縮減手術、肺臟移植等來改善肺部功能。藉由吸入方式攝取藥物,可達到良好治療效果,亦可降低全身性吸收,避免全身性的副作用。此外,藥物經由肺部吸收的途徑,可避免因藥物經過消化道、肝門靜脈系統而被代謝失去活性,導致進入循環的藥量減少、藥效降低的風險。吸入性類固醇在COPD治療扮演重要角色,有人擔心使用含類固醇吸入劑會產生副作用。事實上,以吸入取代口服投藥,可減少全身性不良反應,有些患者使用後可能喉嚨疼痛、聲音嘶啞、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等,但用藥後以清水漱口或刷牙可獲得改善,用藥後如有不適,回診時應告知醫護人員,避免因不敢用藥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機。患者需正確使用吸入劑,才能使藥物順利進入肺部達到期望的療效,各類吸入劑的使用方法與技巧不盡相同,可藉由醫療人員的現場指導或透過藥物仿單、衛教單張、線上教學影片,學習正確的使用方法。COPD除了用藥控制外,民眾也可透過戒菸和避免接觸二手菸、三手菸來預防惡化。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治病成本 生產勞力減損應納評估
近年來,癌症治療大幅進步,個人化精準治療卻伴隨相當的財務負擔,如何給付具有療效且符合成本效益的治療,成為重要方向,社團法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理事長、台大臨床藥學研究所教授蕭斐元指出,十大癌症中,因病無法就業,以及預期壽命減損的間接成本,以食道癌、口腔癌及白血病最高。為提供國內健保體制對癌症整體疾病負擔的實證資料,蕭斐元曾就國內十大高花費的癌症進行整體疾病負擔的分析。研究針對肺癌、女性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口腔癌、白血病、攝護腺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胃癌和食道癌等,納入二○○七年至二○一四年新診斷病人,計算病人自診斷癌症起三年內與癌症相關直接醫療成本,以及因罹患該疾病無法工作或提早死亡所造成之生產力損失的間接成本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癌症花費成本因癌症疾病特性與治療型態有很大差異。蕭斐元指出,如果單就健保的直接醫療支出,白血病、肺癌與女性乳癌的支出最高,但加上因病無法就業及預期壽命減損的間接成本,則以食道癌、口腔癌及白血病居高。另外,除了攝護腺癌及女性乳癌外,間接成本占大部分癌症總經濟負擔的半數以上,這顯示衛生主管機關在進行疾病負擔成本評估時,除了考量直接醫療成本,也應考量疾病造成的生產力損失,這會使健保給付在疾病經濟負擔的考量更加全面,有助於決策者進行資源分配時評估優先順序。因精準醫療帶來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評估及財務衝擊,全世界皆然,加拿大早在一九九八年就有暫時性核准「Notice of Compliance with Conditions (NOC/c) policy」,與台灣因應病人創新治療需求推動的暫時性支付政策類似。蕭斐元表示,日前一篇研究指出,一九九八年至二○二一年間,加拿大衛生主管機關將一百四十一種藥物列為暫時性核准,其中,癌症藥物就有八十六個為最大宗,但被暫時核准的廠商仍需後續遞交更新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資料,以進行再次評估。專家也建議廠商,應將該項藥物的價值呈現出來,例如是否可以降低後續治療成本,如減少住院、減輕照護負擔、使病人重返職場,或整體社會生產力的影響等,以全面性地評估這些新穎治療,這些經驗都可以提供國內制定相關政策參考。如何有效分配健保資源,並給付具有臨床療效,且符合成本效益的治療,需各界共同努力。
-
2024-11-18 養生.抗老養生
肺癌夫癌細胞消失多活六年!86歲婆婆「一菜一湯」延壽飲食法老年不生病
日本是以長壽著稱的國家,很多長者都有自己一套養生延壽秘方。一名今年86歲的老婆婆若杉友子三十多年來實踐食養理論,不僅讓癌末夫大幅延長壽命,自己年過八旬仍身強體健,一般老年人會有的慢性病全無,過著自給自足的原始自耕生活。住在京都的若杉友子是一位著名的食養料理和野草料理研究家,1995年搬到郊區居住,過著幾乎與現代科技隔絕、每天自給自足的生活。她數十年來努力實踐「食養生活」,以「一菜一湯」維持身體健康,她30多年來沒做健康檢查,脊椎直挺、不戴老花眼鏡、不用助聽器、不戴假牙,頭髮比同齡者都要黑。若杉婆婆的丈夫二十年前罹患小細胞肺癌第四期,被醫師宣告只剩2個月壽命。但若杉友子透過天然食材替丈夫精心調養,讓他改變無肉不歡、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神奇的是半個月後肺部腫瘤居然慢慢變小,體內癌細胞也都消失了,最後讓丈夫成功多活了6年,讓醫生都相當震驚。她有一套堅持的食養生活方式,戒斷了肉、乳製品和雞蛋,改吃糙米飯、味噌湯和蔬菜。數十年來遵循了日本營養飲食學者櫻澤如一在1930年提出的macrobiotic diet(延壽飲食法),每天堅持只吃一菜一湯的飲食習慣,一碗白飯加一個菜,一碗味噌湯,再加上一小碟日式泡菜。很多人會質疑一菜一湯太少怎麼夠吃,但若杉婆婆認為現代人有貧血、手腳冰冷、便秘等問題,問題就出在每日的飲食,因為精緻化的飲食看似吃得很好,身體卻愈來愈差。macrobiotic diet包括三個重點:1.一物全體:食物所有的部分都可以食用。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全食族,不去皮,連根莖帶葉一起食用,以攝取完整的營養成分。2.身土不二:隨著自然的變化,選擇當地當季的食材攝取,根據食材的陰陽屬性,選擇適合當季的食物。比如夏季炎熱的時候可以多多攝取陰性食材;冬季寒冷就需要攝取陽性食材,這樣可以保持整個身體的平衡。3.若杉婆婆引用古書《食養道歌》中提到的「春宜苦、夏多醋、秋宜鹹、冬多油」,春季適合食用苦味的食物,而夏季可以多食用醋,秋季可以多攝取一些鹽味的食物,而到了冬季要多攝取油。他認為古人沒有冰箱,只能選擇吃當季的食材,這是一種最自然健康的選擇。若杉婆婆呼籲大家回歸人類最初的飲食生活,只吃當季、當地的食材,並以正確方式烹調食物。其生活哲學關鍵在於生活中注重簡約和自然,能夠幫助實現身心的健康與平衡。資料來源/ESSE online
-
2024-11-15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早期治療迎變革 中山附醫肺癌團隊攜手精準治療拼治愈
藝人汪建民日前因肺癌過世,據統計,肺癌新增個案數年年破萬,面對肺癌新國病,國健署推動肺癌篩檢補助政策,早期患者從兩成增加到四成五。不過,據統計早期患者術後五年內仍有四到七成的復發風險,對患者來說為不可忽視的威脅,也是我國在肺癌防治的重要課題。如果復發進入晚期肺癌,存活期會大大降低,死亡率則會明顯提高。肺癌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完善的治療,有助於良好的預後生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診治研究中心主治醫師陳焜結指出,早期患者可由肺癌專科治療團隊評估,於手術前後採取免疫輔助療法降低復發,這也是現今的國際治療趨勢。治癌技術大躍進,治療除了為晚期病人延長存活為目標,現更往早期精準治療降低復發率為出發點。一名第三期肺癌患者,因腫瘤位置及範圍大,加上淋巴結轉移,在醫療團隊評估後,胸腔外科醫師認為先開刀有其風險,中山附醫肺癌診治團隊就決定讓患者先進行術前前導式治療,採取免疫加化療三到四個月,手術後再單用免疫療法,成功在手術前縮小腫瘤,並且預後效果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診治研究中心團隊成員、外科部部長夏君毅指出,肺癌三期之前,我們就是以「疾病治癒」為方向,一般而言,第一期B至三期,若腫瘤大於四公分或有淋巴結轉移,會依個案狀況建議可進行前導式輔導性治療,因為,癌細胞很狡猾,有可能術前就「微轉移」,但手術當下肉眼是看不見的,先治療也能縮小腫瘤,讓手術更好切除,提高完整取出腫瘤組織的機會,手術後再轉給腫瘤內科繼續進行免疫治療,消除剩餘的癌細胞,降低復發的可能性。這種包圍式的治療方式於國際間被稱為「早期肺癌圍手術免疫治療」,也是近年國際治療指引中,早期肺癌輔助治療的建議首選。陳焜結指出,這種包圍式治療從術前到術後療程約一年,但時間長短得依個人而訂,目前研究顯示,術前採化免疫加化療完全反應率約兩成,比起單純化療只有百分之四,效果顯著、預後狀況佳。根據研究,使用免疫輔助治療的患者,追蹤四年的整體存活率接近七成,相較傳統只進行化療者,提高了百分之十五。夏君毅及陳焜結都提醒,癌症治療的工具已愈來愈多,內外科團隊合作可提升病人的整體存活率,以中山附醫為例,整體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七成二,比全國平均的五成高出許多,這也代表患者在有機治癒之前,內外科共治共開處方,能溝通的醫療團隊就是對病人最好的治療方式。
-
2024-11-15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減重許多人一直嘗試努力卻不見得做的到的事。而如果沒有刻意減肥,體重卻明顯下降,這樣的情況並不尋常,可能暗示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都有可能。體重減輕多少是不正常?由於荷爾蒙、水分滯留和其他生理心理因素,體重每天可能會變化0.5~1公斤以內。體重明顯下降的情況並不常見,但在不改變飲食量、不加強身體活動或不嘗試減肥的情況下,當體重在半年內減少5到10公斤,或是原來體重的5至10%時,便屬於不正常,此時體重減輕已成為問題。根據《Health Day》訪問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營養學部高級營養師Christine Goukasian指出,「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是一個危險信號」,雖然並非所有情況都不正常,但任何持續或不尋常的症狀也暗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從癌症、胃腸道到心理健康障礙都有可能。《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各醫師的診斷說法、《Health Day》的研究數據,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可能是以下這些疾病。癌症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據,這是無意中體重減輕的第一大原因,大約十分之四的癌症診斷都是這樣開始的。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癌症的徵兆,患有早期腸癌、胰臟癌、胃癌和肺癌、淋巴癌等癌症患者的體重也會減輕。腸胃及消化道疾病10% 到 20% 的意外體重減輕歸因於飲食失調導致腸胃道問題,例如慢性腹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或過度使用瀉藥等。身體消瘦伴隨腹瀉,食欲差,消化功能差,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便秘、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消化道潰瘍、麩質過敏(麩質不耐症)等消化道疾病,或過度使用瀉藥導致。甲狀腺亢進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曾受訪表示,女生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很可能是罹患甲狀腺亢進。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厭食症甲狀腺亢進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糖尿病黃莉棋指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焦慮、憂鬱、強迫症、厭食症和壓力等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影響食欲。營養師指出,如果你對吃飯或睡覺沒有太多興趣,以至於錯過了吃飯,那麼你就會減肥。而一些用於治療精神健康障礙的藥物也可能會影響食欲、味覺和嗅覺,並導致體重減輕。牙口問題例如牙齦疾病、假牙不合、吞嚥困難,味覺退化等問題,都可能造成進食不舒服,導致食欲減退。肌少症/衰弱症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活動力變差,有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前兆。肌少症好發在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糖尿病友等年長族群。這些失能前的表徵,除了及早診斷,最好落實規律運動,及配合補充蛋白質,以延緩疾病發生。每周333─運動3次、每次30分鐘、每次每分鐘最高心跳數達130下,有助延緩體能衰弱、至少保住肌肉不流失。神經系統疾病除了老化之外,65以上老年人體重變輕,還可能潛藏如腦中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症等風險,這些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欲、吞嚥及食物攝取能力下降。其他疾病其他還包括慢性感染或發炎疾病,如肺結核、愛滋病、自體免疫疾病等,以及心、肺、腎、神經系統的疾病、藥物的副作用,皆有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大家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養成定期量測體重、血糖與血壓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異常揪出疾病。若莫名其妙的體重減輕,一定要找出病因,如果就醫仍找不出原因,可以先觀察一二個月,若體重有回升跡象可以解除警報;但若是其他疾病引起,疾病則會慢慢「現出原形」,一旦出現其他症狀就要盡快就醫。至於體重驟降該看哪一科?建議可以先看家醫科,讓醫師藉由問診找出問題,而不是去做健康檢查。【參考資料】.《Health Day》.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2 癌症.肺癌
健保擴大給付肺癌第三代標靶 提升晚期病人存活率
「為什麼是我?」42歲的小寧與丈夫是頂客族,婚後幾乎不下廚,也不抽菸,沒有喝酒或熬夜的習慣,一次嘴角莫名抽搐、無法正常控制口水,就醫檢查竟發現第四期肺癌合併腦轉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幾周後腫瘤縮小,幾乎無副作用,治療後的生活與過往無異。肺癌是「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約55%帶有EGFR基因突變。今年10月1日起,健保給付擴大到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涵蓋第3B、3C及第4期肺腺癌患者,並不限腦轉移病患。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擴大給付政策,近9成晚期肺癌EGFR基因突變患者可受惠,預計每年約4000名新增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石崇良說,過去只有一成患者可獲得給付,此次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的政策改革,被視為台灣癌症治療接軌國際的重要一步,期望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未來將持續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將新藥或新科技納入給付,明年已編列公務預算50億元,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石崇良強調,每年約18000人新診斷肺癌,但有超過五成患者已是第三、四期。肺癌晚期藥物給付的費用不便宜,但是適用的病人數多,擴大健保給付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超過90億元,是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的藥品。但是第三代標靶是各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一線治療首選,台灣一定要跟上國際腳步。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晚期肺癌患者如果能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有效預防腦轉移、延長存活期,包括保有較好的認知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第四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一成,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有望提升晚期病人的存活率至二成以上,並大幅減輕經濟負擔,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 115萬元藥費。另外,肺癌標靶藥物比起傳統的化療藥物副作用小,病人接受度較高,無法接受化學治療的高齡族群,可經由標靶藥得到更多的治療效益。肺癌防治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用藥」,更要從篩檢做起,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將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明年公費篩檢再放寬,下修為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吸菸史下修為20包/年以上,若預算核定順利,最快明年元旦上路。預計受惠人數將從現行每年60萬人提高至100萬人。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同樣為富含蛋白質的優質食物 豆腐與雞胸肉哪個比較健康?
蛋白質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中最受歡迎的大概就非雞胸肉和豆腐莫屬。不過,兩者之中哪一個比較健康?雞肉營養成分及益處每份3盎司(約85克)的雞胸肉含有約21克蛋白質和3.5克脂肪。雞肉還含有能促進血液生成的鐵、支持免疫系統的鋅和鎂,並且是維生素B群的豐富來源。B群有助於大腦功能並對抗疲勞,而蛋白質則有助於維持良好的肌肉量。1.更強健的骨骼和肌肉雞肉中的蛋白質是胺基酸的絕佳來源,人體透過使用胺基酸來建立肌肉組織。另外,較高的蛋白質攝取量也有助維持骨質密度。2.體重管理和心臟健康富含蛋白質的雞肉可以讓我們感到更飽,這有助於促進更好的體重管理,健康的體重則可以改善心臟病的危險因素。3.更好的心情雞肉含有胺基酸色胺酸,這與大腦中較高的血清素濃度有關。豆腐營養成分及益處每份3盎司(約85克)的豆腐大約含有8克蛋白質和4克脂肪。豆腐還含有鈣、鐵、鋅、鎂,這些營養素有助維持健康的血壓,以及有助肌肉的正常運作並保持體內液體平衡的鉀。除此之外,豆腐也是極佳的植物蛋白質來源。1.改善心臟健康黃豆和豆腐等豆製品富含異黃酮,這些植物性化學物質有助於降低血壓並提供其他心臟保護益處。2.降低癌症風險有研究表明,多吃豆製品乳癌患病和復發的風險較低,並且有助降低肺癌和攝護腺癌的罹患機率。3.增強肌肉及強化骨骼豆腐也含有必需胺基酸,幫助身體修復組織、運送營養素和增強肌肉。豆腐中的鈣和鎂可預防骨質流失和骨質疏鬆症,鎂也是健康神經和肌肉功能的重要營養素。雞胸肉和豆腐哪個健康?事實上,兩者都富含營養,雞胸肉和豆腐都是優質蛋白的良好來源,並提供多種對維持健康運作的身體至關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專家指出,將各種不同類型的食物加入飲食中很重要。由於這兩種蛋白質都含有另一方所沒有的豐富營養,兩者都能有助於整體健康和福祉。然而,若你在尋找特定的營養,這兩種蛋白質各有其優勢。例如雞肉的蛋白質含量明顯高於豆腐,甚至是豆腐的兩倍以上。雖然雞胸肉的脂肪含量略低,豆腐在這個方面卻勝出,因為它所含的都是單元不飽和脂肪和多元不飽和脂肪,而雞肉含有少量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豆腐則完全不含這些。在維生素B群和鉀的含量上,雞肉也佔優勢,但豆腐在鋅、鎂、鐵、鈣的含量上較高,並且它還富含纖維。如果你不是素食者,專家建議將兩者都加入你的菜單中,以取得均衡的營養。值得一提的是,烹飪雞肉或豆腐時,最重要的是選擇健康的料理方式,這意味著避免選擇油炸,並且用大量新鮮香草和香料來調味,而不是過多的鹽。【資料來源】.Tofu vs. Chicken: Here’s How the Nutrition Differs, According to Dietitians.5 Reasons To Eat More Tofu.Health Benefits of Chicken
-
2024-11-05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本文由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林敬晃主治醫師提供】43歲王小姐因嚴重口渴就診,即使飲料甜點毫不忌口,體重卻不升反降,連朋友都好奇詢問如何減法,讓她很不好意思。陳先生67歲是資深老菸槍,三個月來體重從72變成64公斤,褲頭鬆了一大圈自己都嚇一跳,雖然努力吃好多碗飯,但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現代人將纖瘦與健康劃上等號,許多減重秘訣也不離「熱量赤字」四字。但在醫師眼中,非刻意的(Unintentional)體重減輕卻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首先,「非刻意」是指未特別執行減重計畫,或改變飲食習慣與身體活動量的情況;而臨床上需注意的「體重減輕」,則常以六至十二個月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五(含)以上為標準。 非刻意的體重減輕有許多成因,需要醫師根據病史、伴隨症狀、抽血及影像檢查,甚至針對心理社會層面進行整體評估。下面列舉體重減輕的主要成因:一、惡性腫瘤雖然惡性腫瘤最令人擔心,但其實只佔全部二至三成,當中又以腸胃道惡性腫瘤最多,此外肺癌、淋巴癌或腎臟癌也是可能導致體重減輕的惡性腫瘤。醫師除了根據伴隨症狀,如厭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久咳或倦怠發燒等,也會輔以抽血、糞便或影像檢查進行評估,民眾亦可定期接受政府癌症篩檢服務,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二、其他腸胃道疾病除惡性腫瘤外,任何影響腸胃系統消化吸收或發炎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體重減輕,如慢性腹瀉、胃食道逆流、消化性潰瘍、小腸結腸炎、慢性胰臟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等,都是可能原因。三、內分泌疾病內分泌失調也影響著體內能量的新陳代謝,如甲狀腺機能亢進使代謝速度加快,導致心悸、手抖和體重減輕。未控制的糖尿病導致血糖過高,造成血漿滲透壓升高,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近一步造成脫水現象,導致多吃、多喝、多尿與體重減輕的「三多一少」症狀,是成年人常見的體重減輕原因之一。四、急慢性感染或發炎身體處於發炎狀態會提高代謝率來對抗威脅,另外由於身體不適,也可能食慾不振而使體重下降。常見原因包括愛滋病、肺結核、肝炎病毒(如C型肝炎)、寄生蟲或黴菌感染。此外,風濕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都可能影響腸胃道,降低食慾和消化功能。最後,一些重大慢性器官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衰竭和末期腎臟疾病等,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並由於器官衰竭的症狀、不適與心理影響,近一步導致體重減輕。五、神經心理層面神經系統疾病,如腦中風、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藉由影響身體活動、情緒、感覺及認知,近一步導致食慾、吞嚥及食物獲取能力下降。心理層面則要評估是否具憂鬱、焦慮、躁鬱、厭食症等困擾,導致食慾不振與自我照顧能力下降。神經及心理的障礙也容易涉及照護(如家庭支持)、居家環境(如獨居)及經濟能力等社會支持議題。六、其他一些如甲狀腺素、糖尿病、抗癲癇藥及失智症的治療藥物,都可能包含會引發體重下降的副作用。此外,酒精或非法物質濫用也須列入考慮。七、年長者的非刻意體重減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會自然下降且脂肪比例增加,這些正常老化現象是積年累月的,不應與非刻意體重減輕劃上等號。此外,由於長者伴隨體重減輕的症狀不一定典型,成因卻可能更加複雜,除上述成因外,口腔衛生、身體功能下降、嗅味覺改變及咀嚼吞嚥(嗆咳)等原因也需列入考量,民眾可至家庭醫學或老年醫學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視需求安排其他醫療職系(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等)介入。經醫師仔細檢查後,發現王小姐血糖超標,在給予降血糖藥物後口渴症狀大幅改善;陳先生則在胸部X光中發現可疑腫塊,除建議戒菸後續也轉至胸腔科進一步評估。提醒民眾不要輕忽體重減輕的警訊,若有疑慮建議至醫院進一步評估檢查。【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醫師介紹|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追趕日韓不能等…晚期肺癌占6成 免疫藥物須補齊
肺癌有三高,死亡人數、死亡率及發生人數都是癌症之首,雖然目前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確診者八成都為早期患者,但依據二○二○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肺癌晚期患者並沒有減少,仍高達六成以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鄰近日韓早已針對肺腺癌患者,給付國際認定的標準療法,包括免疫藥物,台灣須要盡快趕上,挽救晚期病人的生命。國健署推動肺癌早期篩檢,截至六月底止,總計十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五人接受LDCT篩檢,找出一千四百名確診個案,其中八成三是早期患者,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發現早期肺癌患者,但這些早期患者僅占整體肺癌新增人數的百分之五,短時間內仍難以翻轉六成以上是晚期患者的現況。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志新指出,肺癌防治不是只有早期篩檢而已,卅年前四期肺癌的存活率平均只有半年,現在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兩成,雖然治療要花費很多預算,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及早以國際標準治療陳育民指出,呼應賴總統二○三○年要減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以肺癌為例,明年會擴大LDCT的篩檢對象,早期治療也應開始考慮圍手術期,以免疫治療為主的治療計畫,但最迫在眉睫的是晚期患者及早接受國際標準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於非小細胞肺癌基因突變治療藥物,在廿五個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建議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十九個,已算完整。陳育民認為,現今最須要補齊的就是無基因突變者的治療藥物,包括免疫藥物,NCCN建議的十二個治療指引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只有三個,遠遠落後日韓的治療條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統計,二○二○年日本與韓國的肺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都低於台灣二○二一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這也是臨床醫師擔心的事。治肺癌應有全面架構「過去十年來,第四期病人並沒有減少,健保投入的藥物並沒有增加很多,但現在治療多樣化,無論是標準治療、免疫治療及複合式治療,什麼時候該介入治療,如何標準化及管理,都是重要議題,即使早期患者愈來愈多,也須要開始面對如何避免復發的問題,因此肺癌的防治計畫,須要有全面性的架構。」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提醒。癌症治療已精準化,健保署日前針對十九類別的癌症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部分給付,協助找出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指出,民眾過往的認知都認為健保是全部給付,沒了解若要做齊NGS所有項目須要部分負擔,讓民眾誤以為是醫院端要推銷產品,增加不少紛爭,因此,在政策上須要更多的宣導。吳教恩也認為,在肺癌的治療上,免疫治療仍有一段差距,應該補上,另外,臨床上面對肺癌腦轉移的患者,須要組織切片確診,但實際上很難取得,希望可以接受液態切片,讓患者能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方式更加便利。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響應癌症登月計畫 專家提4建言
根據衛福部一一二年統計,台灣共有五萬三一二六人因癌症死亡,其中肺癌、乳癌與消化道癌症占了七成,賴清德總統期許二○三○年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為此,立法院日前成立「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並發布政策建言書,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必須訂定癌篩成效指標、補足治療缺口、治癌指引接軌國際及落實肺癌防治指標等四大方向,目標是在廿五年內讓主要癌症死亡率減少一半。著重肺癌、乳癌、消化道癌立法院厚生會「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由立法委員林俊憲擔任召集人,台南市立醫院名譽院長吳明和擔任榮譽主委、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擔任主任委員,並邀請多位國內治療癌症專家、學者共同發表「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建言書主要呼應二○二三年台灣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所啟動的「癌症登月計畫二.○」,並以國內死亡率較高的肺癌、乳癌及消化道癌為重點,合作建立癌症精準診斷、治療方針大數據分析及臨床轉譯等,期待在未來廿五年內將主要癌症死亡率降低五成。主動追陽 盼逐步增至九成早期篩檢政策一直是施政重點,明年還會擴大篩檢。出席會議的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一一二年癌症篩檢高達近五百萬人,發現癌前病變五點二萬人、一萬名的早期病人,未來希望癌前病變人數達八萬、早期病人達兩萬人,目前的主動追陽模式,期待將追陽率逐步提升至九成。不過,林俊憲以衛福部推動肺癌高風險族群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為例指出,目前已超過十一萬人受檢,發現一千多人有早期病變,翻轉一千多個家庭命運,即使如此,癌症還是連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而光靠早期篩檢並不足夠,若要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政府需提供更多臨床治療選項,幫助癌症病患延長存活期。吳明和則建議,目前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癌,也可同時檢查其他部位,建議制定標準化流程,醫療端可有效追蹤、評估。立法院厚生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根據統計,我國整體癌症存活率低於鄰近日、韓等國,這代表我國的癌症防治政策還有進步的空間。早篩有效 晚期治療也重要「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楊志新強調,目前晚期肺癌仍占六成以上,但現今免疫、標靶等多種治療策略已讓肺癌五年存活率超過兩成,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工作,且有機會延長生命,「難道要輕言放棄?」與會專家也建議,癌症治療須接軌國際,是未來減少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方針,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回應,肺癌、乳癌治療指引的落差,健保署都已入案並持續開放,目前部分藥物也同步採用生物相似藥滿足需求,未來會更積極思考,並優先接軌NCCN國際治療指引category1及preferred treatment的建議藥物,以確保病患獲得所需治療。林俊憲強調,癌症對國人有嚴重威脅,除訂定癌症篩檢率成效指標,應優先補強治療缺口,且治療指引須接軌國際,針對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應設肺癌工作小組,才能逐步落實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目標。
-
2024-11-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怎麼看一眼就知道我有青光眼?
真實故事。眼科門診。病人求診一位名醫,醫師只看了一眼,「你這是青光眼!」病人很不相信,心想,「怎麼什麼檢查也不做就判定我青光眼?未免太草率了!」病人不服,去別的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結果證明還是青光眼。這時,病人才心服口服:「薑還是老的辣!」古人說:「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不管中西醫,看病的要領中「望聞問切」,望是第一步,有不少病,一眼觀之,就可得知大概診斷,例如病人消瘦,皮膚黃、肚子大、一看就知道是肝硬化合併肝癌。又如以前100元台幣上,國父遺像那張臉也是典型肝病末期的病人,在那張鈔票上,但見國父兩眉緊縮,下巴微翹,面無笑容,就是典型肝病末期的面容。反之1000元上的蔣中正肖像眉開眼笑,精神煥發,看起來就是一副很健康的樣子。如果是臨床經驗較少的醫師,因為腦袋資料庫缺乏這些資料,可能要做一大堆檢查才能判斷你是否有了肝病或青光眼。但經驗老到者就好像ChatGPT一樣,資料庫裡有這些資料,一比對,診斷就出來了。話說回來,在疾病的早期,例如肝癌的早期1公分大,肺癌的早期0.8公分大,或大腸癌的早期2公分大,通常都是沒有症狀的,不僅外表看不出來,人沒有任何感覺,只能由抽血查看腫瘤指數有沒升高,再加上用超音波、電腦斷層、內視鏡等影像檢查,才能正確診斷是不是得了早期癌症。也因為如此,定期保養我們的肉身,像車子出廠了一段期間就要做定期保養檢查一樣,車子才能開得久,人也才能活得久過著彩色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11-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今年7月底走馬上任,他承諾,桃榮將向醫學中心看齊,為醫院勾勒出新藍圖,做桃園市民最強的後盾,顧好市民的健康。專精神經醫學 作基因研究彭家勛是神經醫學的權威,專精於神經學研究,包括基因與酒癮、腦中風疾病及巴金森氏症。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他,就學期間就對神經解剖學有興趣,發現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發展空間很廣,因此畢業後投入神經內科醫學領域,並先後獲得尹士俊、胡漢華、洪昭雄三位教授指導提攜。尹士俊是國際知名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在基因及酒癮的研究相當出色;胡漢華則是台灣腦血管超音波血流動力檢查的先驅研究者。彭家勛結合兩位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索與中風之間的關聯,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代謝基因差異與腦中風發生有關。彭家勛2003年赴美進修,接受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洪昭雄教授指導,以巴金森症老鼠模型探討神經保護藥物的作用,進而將神經保護概念應用在急性腦中風及慢性神經退化性病人的治療上,對病人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自美返台後,彭家勛在全國積極推動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治療,在擔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任內,與健保署溝通改善神經科醫師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時的各種困境,包括提高執行給付和延長治療黃金時間,讓急性腦血栓溶解治療成為標準治療,幫助許多急性中風病患免於終生殘障臥床之苦。推取血栓聯盟 搶治療時間「今年腦中風治療工作重點,是爭取有效黃金治療時間,推動區域整合取血栓聯盟」,彭家勛說,桃榮是北榮在大桃園地區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他上任後即和鄰近有取血栓技術的醫院,如林口長庚醫院等聯盟,讓在地中風病人都能獲得最及時完整的治療。上任三個月的彭家勛,為桃榮擘畫未來的發展方向。首要是戮力讓桃榮成為桃園在地重要區域醫院,分擔北部地區榮民醫療體系的照護重任,結合桃園榮服處與4所榮家(桃園、八德、台北、板橋),以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提升榮醫體系醫養合一,長期照護榮民與在地鄉親的健康。重視智慧醫療 北榮當標竿其次,以Digital Health為規畫藍圖,以北榮總院為標竿,導入相關智能化醫療服務系統,讓桃榮成為在地榮醫體系的急、重、難症治療中心,因此急診室將擴建更新,並建立癌症治療中心,初期以肺癌、乳癌、腸胃道相關癌症治療為主,也逐步引進高階檢查與治療設備,網羅與培訓相關人才,落實醫療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行醫30多年的彭家勛,有一位女性中風病人最令他難忘。她中風接受治療後,每年都會寄親手繪製的卡片賀節,卡片上的構圖用色,讓他感受到病人滿滿的正能量,也使他更有信心去幫助中風的病人。彭家勛是基督徒,聖經對他的幫助很大,例如在照顧失智老人時,會想到「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的經句,提醒自己對老人家的態度要溫和包容。飲食作息規律 讀聖經紓壓他的養生要領很簡單,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休閒活動以跑步、爬山為主。面對壓力時,則以禱告、讀聖經進行紓壓,他很感謝心靈導師李敏椿牧師,每天傳給他聖經的話與教導,讓他能保持身心平安,面對每天的挑戰。在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幅建院以來書法家朱振南的墨寶─范仲淹「岳陽樓記」,彭家勛說,似乎欲引用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期勉桃榮同仁要有胸懷天下憐憫蒼生的志向與抱負。彭家勛● 年齡:61歲● 專長:神經醫學、腦中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酒精性相關神經疾病、各式神經痠痛等疾病● 現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經歷:三總基隆分院院長、三總神經科部部主任、三總副院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期望每位病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珍惜健保資源。
-
2024-10-31 醫聲.癌症防治
【晚期肺癌停看聽-系列1】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 標靶藥物接續治療 能跨過5年存活期
藝人汪建民日前因晚期肺癌離世,享年59歲,因正值壯年,震驚各界。「我還能工作嗎?」「剩下多少時間?」「小孩還小怎麼辦?」病患剛確診時,思緒常一團混亂,對未來感到害怕與徬徨,尤其年輕就得到肺癌的患者更是憂慮工作與家中經濟。與醫師討論 適合的治療衛福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昱棋博士表示,肺癌病患與家屬因擔心死神來敲門,常會拿著各式各樣的資訊詢問醫師,看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成功的案例,就要求接受一樣的治療,忽略每個人的基因、病況不同。他提醒,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同,因此不必追求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最新治療藥物,例如有位海軍上校確診3B期肺癌時僅44歲,使用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後,目前已存活超過7年。先基因檢測 再找治療法據近10年統計,20至60歲勞動人口罹肺癌人數增加9成,有年輕化的趨勢,且過半確診即為晚期,111年整體標準化死亡率每10萬人有21.8人,嚴重衝擊社會與家庭。邱昱棋建議,肺癌病患確診後,先接受基因檢測,並依年紀、病況、共病、經濟狀況等,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像該名海軍上校,當時手術後因有殘存腫瘤,先以化療及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續復發,再次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幸運的是健保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現在病況穩定,最近剛辭掉軍職回歸家庭。所謂「接續治療」,是指病患對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次接受基因檢測,並接續使用另一種方式治療。以亞洲人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為例,本土研究指出,若病患先接受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即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以國內回溯性研究的數據顯示,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繼續治療,不只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至61.8個月,病患在治療期間,亦可正常工作、陪伴小孩、出國、從事休閒活動,生活品質不受影響。「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若產生抗藥性,想再找到其他標靶藥物治療,相對困難。」邱昱棋分享,曾有位50歲有腦部、骨頭轉移的肺癌病患,直接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10個月後產生抗藥性,無法負擔基因檢測,最後能做的治療僅剩化療,不久後因身體無法負荷,白血球低下併發敗血症過世。擔心副作用 用藥可舒緩當病患與家屬為繁雜資訊感到心煩意亂時,邱昱棋建議,可多與主治醫師討論,制定能平衡療效、工作與生活的治療策略。假如擔心副作用,現在也有許多相對應的處置,如用藥來舒緩腹瀉、皮膚癢、甲溝炎等副作用,「晚期肺癌雖無法治癒,但仍能透過接續治療,延長整體存活期,跨過5年大關,達到與肺癌共存的目標。」
-
2024-10-28 名人.張金堅
三箭齊發 才能降低癌症死亡率
降低癌症死亡率有三「箭」,分別是「擴增癌篩」、「早期痊癒」、「晚期延壽」,三者並進。歐美近年整體癌症死亡率穩定下降,台灣癌症死亡率及發生率仍居高不下,比鄰近韓、日更高,且國人整體平均餘命也比韓、日短。賴總統就任提出「健康台灣」願景,表示將「強化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成立癌症新藥基金」,承諾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雖有難度,但我們樂見其成。明年擴大癌症篩檢政府已積極規畫與推動,國健署正式公布從明年元月起,增列40億元擴大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乃至肺癌的篩檢年限及適用範圍。以乳癌為例,下修降至40歲,上修至74歲,必可篩出更多早期乳癌患者,相信其他癌症亦有同樣成效,算是篩檢政策重大進展。健保署也積極推動「癌症新藥基金」,預定從民國114年起,以公務預算挹注50億元用於全民健保基金,擬定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案」,並逐年增加達到百億元。確實近兩年來,健保署已將更多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目前除了晚期癌症新藥快速納入給付,早期癌症亦加速納入,但到目前為止,仍有67%給付條件不符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另還有三大缺陷,包括「限縮療程」、「限縮適用對象」及「不得替換或併用」,乳癌有8項新藥,就有5項被限縮用藥資格,其他癌症新藥亦有同樣情形。從事乳癌診治多年,近20年來癌症醫療進步快速。台灣已是開發的先進國家,在2000至2019年,對健康的投資占GDP比重及年成長率,比「OECD(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值1.55%仍低,只占1.09%,南韓年成長3.96%,日本年成長2.26%,皆高於我國。及早引進癌症新藥目前台灣健康支出只占GDP 6.2%,為美國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基於「健康人權」的普世價值,政府投入健康的預算應大幅度增加,癌症新藥基金上限100億元,其實上達千億元亦不為過。過去癌症新藥引進都從晚期癌症先核給,但晚期癌症只能延長生命,早期癌症新藥的核可使用才有完全痊癒的機會。過去的癌症篩檢年限及適用範圍也有很多限制,但期待癌症死亡率降低,應多管齊下方能落實。「擴大癌篩範圍,揪出早期癌症」、「早期癌症治療要完整,癌症新藥及早引進,增加痊癒機會」、「晚期癌症永不放棄,積極治療,亦可延命而且可以提高生活品質」,如此三箭並行,才能真正降低死亡率,達到增加活存率的目標。誠摯希望在賴總統呼籲「健康台灣」的願景下,相關單位積極整合、規畫並執行癌症防治各項計畫。另外,提升民眾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亦是防治工作重要一環,政府要勇於承擔,如此才能讓台灣的癌友在身心靈得到優質照顧,不僅能夠活命,更要活出尊嚴與精彩。
-
2024-10-2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喉癌常見致癌3因素 聲音異常持續2週以上要警惕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七:喉癌【建議就診科別】耳鼻喉科五十歲的陳先生,平常沒有什麼慢性病,上班常需要喝酒應酬,平常也有吸菸的習慣,最近因為喉嚨不太舒服,常常覺得有異物感,需要清喉嚨,同時聲音沙啞和咳嗽,症狀已經超過兩個禮拜。一開始陳先生還以為是感冒,可能是工作太累,每天要講很多話造成,加上抽菸的人不免有些咳嗽,覺得應該休息一陣子就好了,所以並沒有就醫。然而,休息一陣子後,症狀還是沒有改善。陳先生自己服用了一些感冒藥物,也沒什效果,因此來到耳鼻喉科門診就醫。尹醫師詢問病史後,理學檢查看鼻腔口腔沒有異樣,頸部也沒有摸到腫塊。但陳先生聲音沙啞已超過兩個禮拜,因此進行了鼻咽喉內視鏡進一步檢查。內視鏡發現兩側聲帶紅腫及邊緣不規則,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陳先生在醫師建議下,全身麻醉進行喉直達鏡檢查及切片手術,切片結果是喉部鱗狀上皮癌。喉癌男女發病比例約17:1 常見致癌3因素喉癌是男性常見的癌症,根據癌症登記公開資料,民國110年,喉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65%,男女發病比例約17:1。九成以上的喉癌是鱗狀上皮細胞癌。喉癌常見的致癌因素有三個,即抽菸、飲酒和慢性刺激。其中抽菸被認為是主要的危險因子。香菸本身的刺激以及其所含的焦油與致癌物質,都會引起喉部細胞的變化,逐漸發展成癌症,尤其鱗狀上皮細胞癌跟香菸更是相關,不只可能發生在喉癌,其他諸如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膀胱癌、子宮頸癌等等,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飲酒也會增加喉癌風險,但傷害不如抽菸那麼大。然而,同時飲酒和抽菸的個案,會加重對喉部的影響,因此菸酒成癮過量的人,喉癌的風險也會增加。在慢性刺激方面,諸如會刺激咽喉的事件,如都市空氣污染,長期需要講大聲講話造成聲帶過度使用,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其他增加喉癌的風險因素包含:暴露於化學物質:如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甲醛、殺蟲劑、紡織及皮革纖維、鎳、鉻、石綿;疱疹病毒感染;乳突病毒感染;放射線治療後;胃食道逆流等。諸如此類可能會刺激喉部的因子,都有可能增加喉癌的風險。喉癌好發在中高齡男性,在小孩或青少年極為罕見,一旦發生於小孩或青少年,則需另外考慮遺傳因素。聲音沙啞持續兩週以上要警惕聲音沙啞是喉癌最常見的症狀。沙啞在個案還在疾病初期,黏膜化生,還沒進展成癌症前可能就存在。病人亦可能同時具有喉異物感、咳嗽、痰帶血絲、呼吸困難、吞嚥困難、咽喉疼痛和耳朵疼痛等症狀。臨床上,許多良性疾病也會有聲音沙啞的症狀,使得大家容易忽略聲音沙啞的危險性。對於持續兩週以上的聲音異常,就要考慮到耳鼻喉科進行詳細的喉部檢查。尤其是年齡介於50至70歲,合併抽菸喝酒的男性,更不可輕忽喉癌的危險性,應盡早至耳鼻喉科檢查。喉癌檢查除原發部位 鄰近呼吸道和食道也要注意耳鼻喉科醫師可利用喉反射鏡檢查喉部及下咽部,若需要進一步檢查,會使用內視鏡協助。內視鏡若於喉部發現有懷疑病變之時,則可安排全身麻醉下進行直接喉頭內視鏡,在直接喉頭內視鏡下配合手術可進行病變處切片檢查以確立診斷。此外,除檢查喉癌的原發部位、大小以及周圍組織侵犯的範圍外,耳鼻喉科在評估喉癌個案時,會考慮有無鄰近的呼吸道和食道侵犯,因此會同時建議支氣管鏡、硬式食道鏡評估有無腫瘤侵犯。搭配如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掃描等,幫助評估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可能、其侵犯範圍的判讀。喉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手術與放射線合併治療為主流。早期喉癌的個案,放射線治療也會有不錯的療效。相較於手術治療需要大範圍的切除,放射線治療有時候可以給個案保留吞嚥等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而對於需要大範圍切除的個案,手術也有使用其他部位皮瓣進行重建咽喉的可能,此部分就需要整形外科的協助。化學治療也是一個選擇,但通常都會搭配手術或放射治療一起執行,或是使用在無法手術的個案。另外,近幾年十分熱門的免疫治療,在無法完全切除腫瘤的個案,也有一定的角色,有待未來更多研究提供更多的證據支持。參考文獻:1.中華民國 110 年 癌症登記報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屬2.喉癌,張燕良主任、陳明勗醫師、劉致顯醫師、劉致和主任,國泰綜合醫院https://www.cgh.org.tw/ec99/rwd1320/category.asp?category_id=9283.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Head and Neck Cancers, Version 4.2024 — May 1, 2024(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4 癌症.肺癌
全球首發現!肺癌轉移與抗藥性和細胞激素IL6醣化缺失有關
全球研究多年,確定人體內「介白素─6(IL6)」在癌症變異中具重要地位,也會造成癌症不同的發展結果。成大醫學院腫瘤醫學科名譽教授蘇五洲領軍的肺癌團隊獨步全球發現,IL6可調控細胞正常生理功能、免疫及腫瘤微環境等細胞激素,尤其肺癌患者癌細胞轉移與產生抗藥性與IL6上的醣化缺失有關。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是全球首次解開IL6分子如何調控下游訊息傳遞路徑選擇的謎題,未來透過不同醣化型研究,也許能找出抑制癌症生長及轉移、產生抗藥性等方法,為癌症治療開闢另一條嶄新道路。癌症研究團隊歷經10年研究發現,肺癌患者癌細胞轉移與產生抗藥性,主要與細胞激素IL6上的醣化缺失有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成大博士後研究員洪君樺表示,IL6是一種能調控細胞正常生理功能、免疫及腫瘤微環境的細胞激素,過去許多研究發現,IL6會活化多重下游的細胞內訊息路徑,關鍵在於IL6不同的醣化型;N醣化有缺失的IL6會活化SRC-YAP訊息路徑,促進癌細胞轉移。洪君樺說,目前肺癌患者經檢測,只要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有突變,使用標靶藥物EGFR-TKI治療,效果都不錯,但一陣子後會出現抗藥性,經蒐集許多患者檢體研究發現,癌細胞經該藥物治療後,會分泌高濃度N醣化有缺失的IL6,顯現癌症轉移及抗藥性的強烈關聯。洪君樺提到,研究過程最艱難的是蒐集IL6,肺癌患者中雖一半以上IL6指數會增高,但在人體的含量卻是微乎其微,以「皮克(公克的1兆分之1)」計算,能蒐集到儀器可偵測的數量是一條漫長的路,好在成大的國家級生醫光學影像核心平台,協助許多困難的影像分析。
-
2024-10-24 養生.聰明飲食
助眠、防暈車、避免腎結石?柑橘類水果神奇功效的真相為何
許多人或許已聽聞柑橘類水果的諸多功效,例如是省錢的護髮方式、嗅聞檸檬可預防暈車,或是在早上喝檸檬汁與橄欖油調配的飲料有益健康。最近,在抖音(TikTok)上一位母親琳恩(Jess Lynne)分享的「萊姆(lime,又譯青檸)助眠秘訣」爆紅;她將萊姆切半裝在碗裡,放在孩子床邊,讓他們一覺到天明。雅虎生活(Yahoo Life)網站報導,儘管檸檬、萊姆、柳橙與葡萄柚等柑橘類水果對健康有許多好處,但並非所有都能當真,以下是它們的真實功效與作用。萊姆可以幫助睡眠嗎?自稱能通靈的琳恩表示,她的靈感來自於歷史上各種文化使用這種水果來「驅除周遭環境中負面、恐懼的能量與黑暗,以及促進睡眠。不過,約翰霍普金斯睡眠醫學專家歐提茲(Luis Ortiz)則稱,目前僅有限的臨床證據支持萊姆的氣味可助眠的說法,且多數是未經嚴謹檢驗的初步研究。歐提茲表示,柑橘的香氣可能有助人們在睡前平靜、放鬆心情,有少數臨床證據支持芳香療法對睡眠的益處。他說,但也有稱柑橘精油會提高警覺、減少昏昏欲睡的論文,這並不利於睡眠。雖然聞著切開的萊姆並不會傷害到孩子或想要好好休息的人,但歐提茲提醒父母要小心使用精油。他說,過度接觸精油會刺激肺部,影響黏液的清除。聞檸檬可以預防暈車嗎?營養師納娜瓦蒂(Krutika Nanavati)表示,檸檬中的主要化合物檸檬酸,可以對胃部產生鎮靜作用,並有分散注意力的效果,可將人的注意力從噁心的感覺移開;然而這些好處並不是柑橘類的專利,薄荷與薑也可減輕噁心、暈車的感覺。柑橘有助預防癌症嗎?范德比(Vanderbilt)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希爾佛(Heidi Silver)表示,研究顯示食用柑橘類水果可降低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尤其是口腔癌、咽癌、食道癌、肺癌以及腎臟和膀胱癌。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柳橙和柳橙汁與黑色素瘤風險增加有關。希爾佛說,飲用柑橘汁會增加罹患某些類型皮膚癌的風險,是因為其中的成分與紫外線產生的作用。柑橘可預防腎結石嗎?是的,尤其是檸檬和萊姆。正如希爾佛所稱,攝取更多柑橘可以增加尿液中的檸檬酸鹽,而檸檬酸鹽會與過量的鈣結合,鈣是腎結石最常見的成因之一,因此攝取柑橘有助於預防腎結石。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然鹽能改善胃食道逆流、抽筋、三高?專家破解謬誤:比精鹽少一重要物質
你可以先知道: (1)根據國健署最新一次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人普遍鈉攝取量過高,最嚴重的年齡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國際上也是超量攝取的趨勢,現代人並不存在鹽吃太少的問題,反而是鹽吃太多,傳言說法錯誤。 (2)「真鹽」應稱為「天然鹽」,天然鹽比精鹽有更多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但不能因此就把精鹽說成不好的東西;反觀天然鹽通常不加碘、但精鹽有加碘,國人缺碘盛行率約 5 成,傳言偏頗比較、且沒說國人明顯缺乏的營養素,傳言說法易誤導。 (3)天然鹽為食品、食品依法不得宣稱或暗示療效,傳言所稱的能改善的症狀,很多都是「低血鈉症」的症狀,但多數低血鈉症不是鈉吃不夠,而是吃進去的鈉發生別的代謝失衡問題,傳言混淆二種概念、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真鹽的妙用及好處」約 18 分鐘的錄音檔,提到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等身體不適「問題都是真鹽少吃了」,吃水果灑鹽、可平衡水果太甜,真鹽改善夜尿、頭痛、噁心嘔吐、疲倦打瞌睡、感冒,「吃真鹽保證不會吃到腎臟壞掉」。但專家表示,傳言所說的「真鹽」,其實應稱為「天然鹽」,不管是天然鹽或是精鹽、成分都是氯化鈉,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但是精鹽添加碘、避免台灣民眾通常缺碘的問題,不同的鹽各有優點,傳言說法易生誤導。此外,專家也提醒,整體國人的鈉攝取量過高,傳言卻鼓吹鹽吃太少、要多吃鹽,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所說的論點也見於坊間書籍,類似說法包括「真正的好鹽,大量攝取也沒關係!破除減鹽世紀迷思——少鹽並不會讓你遠離疾病,吃對鹽才會」,「身體正在發出『我需要鹽』的求救訊號」等,專家提醒民眾,務必仔細檢視自然療法有多少科學證據、不要輕易誤信。 天然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原始謠傳版本: 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或這個版本: 吃對塩能救命: 真鹽是指含有天然礦物質的海鹽或岩鹽等! 這篇對頻尿、胃食道逆流、抽筋、減肥、三高的人有幫助,務定要播來聽,對健康有幫助。 主要流傳這段 18 分 17 秒 的錄音檔,並在通訊軟體和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一)青壯年男性超標達 173% 臨床少見缺鹽病人 傳言說「以為吃少鹽少油才對身體好,不知道這是錯誤法」、「長年下來高血壓了、心跳過快,或甲狀腺腫大」。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叫人家多吃鹽其實就是一件讓人很匪夷所思的事,其次就是好鹽、真鹽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柳朋馳強調,醫生並不會要民眾完全清淡才叫做好,每個人都需要適量的鹽,而所謂的「適量」對每個人來講並不見得相同,本身有潛在疾病,像是心臟、腎臟疾病的人就絕對不可能是多鹽,甚至有時候要限鹽,臨床上少鹽少到導致無力、低血鈉等問題並不常見,通常是非常極端的限鹽、或是使用一些藥物,或是腦部荷爾蒙有問題等等,才會導致體內的鈉留不住、變成「低血鈉症」。 柳朋馳指出,一般人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並不會缺鹽,尤其是現代人、平常都是已經過度吃鹽,古代人吃的東西並沒有像現代這麼豐盛,飲食習慣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鹽的攝取量過多已經是不用爭議的,唯一差別在鹽的好壞選擇。MyGoPen 查詢句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健署2020年更新的「減鹽秘笈手冊」官版衛教內容提到:調味品中也可能含有看不見的鹽或鈉,例如醬油、沙茶醤、蕃茄醬等,而且麵線、油麵、餅乾等,或是釀製、加工的食品,例如:榨菜、筍乾、香腸、肉乾、鹹蛋、肉丸、火鍋餃類,製作過程中也都需要添加含鈉量高的鹼、蘇打發粉或鹽,這些都會使現代人不知不覺吃進太多鹽。 國健署呼籲,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食鹽 6 公克,差不多就是 1 茶匙食鹽,但是一個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包括:天然食物中鈉含量、加工食品、人工調味品中的鈉含量,攝入太多的鹽會影響健康,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甚至是胃癌,都和鹽吃得太多有關或可能有關。 此外,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版「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17 到 2020 年),第 51 頁報告中提到:台灣男性在 4 歲以上、女性在 7 歲以上就有鈉攝取量過高的狀況,19 到 44 歲成人為鈉攝取量最高的族群,男性達建議量的 173% 最高,其次為 7 到 18 歲的兒童、青少年,及 45 到 64 歲成人。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保持均衡與健康的飲食,小心鹽多必失」論壇內容,提到:全球平均的鹽攝取量為每天 10.8 克,是世衛組織建議量 5 克的兩倍之多,食用過多的鹽儼然已成為飲食與營養相關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由上述各種資料可知,現代人不管是台灣或是國際上,並非「少鹽」出問題,而是鹽吃太多出問題。(二)「真鹽」說法誤導 天然鹽沒加「碘」不符台灣人需求 傳言提到「用真鹽在做菜,真鹽泡水喝、乾吃都行」。但根據教育部字典「真正」一詞的相反詞為「冒充、假冒、虛偽」,傳言稱為「真鹽」有誤導其他鹽品是負面意思之嫌。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主管機關及購物平台都使用「天然鹽」稱之,而根據國健署於 2019 年「玫瑰鹽是天然的鹽,比較健康?」保健闢謠,提到:民眾會以為時尚、進口的鹽就比較高級,但其實背後隱藏營養危機,進口的鹽可能不含碘,長期吃這些沒有加碘的食鹽,有可能造成碘營養缺乏的風險,國健署建議「家裡最常用的鹽,應該要以有添加碘的鹽品為主」。 柳朋馳指出,鹽的好壞這個議題在過去幾十年間時常出現,坊間流行過竹炭鹽、玫瑰鹽、岩鹽、海鹽等等,這些天然鹽各有優點,但是醫界卻擔心這些都是「無碘鹽」,「大脖子」甲狀腺腫大的疾病曾經在台灣盛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 1960 年代食鹽加碘政策之後才改善,因為不管吃葷、吃素,所有人都會吃到鹽,所以才會在食鹽加碘,但天然鹽太過盛行的話,醫界反而擔心民眾的碘攝取量不足。 而 2015 年衛福部「食用碘鹽 健康多一點 逾半數國人碘營養不足」新聞稿中指出:2004 年鹽品開放自由貿易後,現在市面上販售的國產及進口食鹽並非全部為碘鹽,而根據國健署「2010-2013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顯示,2013 年 6 歲以上人口的尿液碘濃度中位數為每公升 96 微克,有 51.9% 國人尿液碘濃度低於世衛建議下限 100 微克。此外,2013 到 2016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則發現 7 到 18 歲的缺碘盛行率為 3 成、19 歲以上成人是 5 成,2017 到 2020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高達 8 至 9 成家庭已使用含碘食鹽, 但 45 歲以上成人的缺碘率仍有 5 成。由上述資料可知,台灣民眾仍有極高比例處於缺碘狀態,天然鹽為了標榜天然、通常不會再加工加入碘,未必符合台灣人口的健康需求。(三)天然鹽有礦物質、精鹽有碘 不能部分比較 柳朋馳強調,天然鹽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確實比較多,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對人體確實有益處,但不能因此就把沒什麼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說成是不好的東西,人體並不是靠吃鹽作為礦物質、微量元素的主要來源,而是從每天攝取的飲食上均衡獲得,反觀「碘」往往才是很有可能吃不夠的,傳言不提天然鹽不含碘的問題、說法偏頗而不夠全面,而且天然鹽比較貴、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很難說。(四)鹽無法「平衡」水果糖分 改善口感的意義也不大 傳言提到「把真鹽撒在水果上面,去平衡水果太甜」。柳朋馳指出,有人吃水果加一點鹽、達到甜度增加的效果,這樣就不用吃那麼甜的水果,但是減水果的糖份卻多吃了鹽,降低糖尿病風險、增加高血壓風險,這樣一來一往有多少好處不無疑問,應該鼓勵病人不要為了口感而去吃很甜的水果才對,而不是強調再加其他東西來調整甜味。 此外,水果加鹽只調整了甜味、並沒有改變含糖的糖分,糖分原本有多少、還是一樣吃進去,鹽並沒有真的取代糖,「平衡」是指口感、口語上的說法,並不是化學反應式上的平衡,傳言「平衡」的說法太過籠統,而且這樣做的意義並不大。(五)鹽能鎖水卻傷腎 應找出夜尿病因 柳朋馳表示,吃了鹽能鎖水,也就是上述所說的身體留鈉、留水,但之後就變成血壓上升,血管內的壓力必須排掉,鹽跟水就進入腎臟、腎臟必須代謝處理掉,這個過程會損耗腎臟,所以與其為了解決夜尿而去吃鹽,反而應該找出夜尿的直接病理原因,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等,靠鹽短暫性的鎖水反而製造别的問題。(六)低血鈉不是吃太少 而是失衡、留不住 傳言提到「上課想睡覺打瞌睡缺氧」、「上班喝真鹽水身體變暖」。柳朋馳指出,低血鈉症會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包括:頭痛、疲倦、頭暈、肌肉無力、失去平衡感、運動失調、感覺遲鈍等等,幾乎就是傳言所說的鹽能改善的症狀,但臨床上因為鹽吃太少、過度極端的清淡飲食所導致的低血鈉症是非常少見的,約 3 到 5 成的低血鈉病人與利尿劑等藥物或是疾病有關,也就是所謂的「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病人體內分泌不正常濃度的抗利尿激素,使得水份滯留、引發低血鈉,高危險族群為腦部創傷或出血、小細胞肺癌、使用抗癲癇藥物,這類的病人或是「水中毒」的病患,臨床上的確會鼓勵飲食上可以多加一點鹽,但是並不是表示是平常吃太少鹽,這些病人跟一般人相比、並沒有太少,而是分母被改變。 此外,尿崩症、使用利尿劑的病人則是因為內分泌、腎臟病、藥物等因素而導致排尿、血鈉濃度出問題,甚至高血鈉,這些病人跟正常人相比也沒有吃不夠、而是整體的代謝平衡不正常,柳朋馳強調,吃不夠、不平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言卻混為一談。由此可知,傳言缺乏疾病背景、治療脈絡,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 柳朋馳提醒民眾,高鹽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心血管、腎臟;鹽會導致身體留鈉、留水、血壓就會往上走,因此高血壓初期的病人都會被要求「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減鹽」,讓血壓不要偏高。此外,腎臟在高鹽的環境下會受損,而高血鈉也會使神經細胞受阻,再來就是不管是高血鈉或低血鈉,都會影響到大腦腦細胞的活性,提醒民眾不要誤信謠言,多吃鹽養生不成、反而有害健康。結論 總而言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歷次做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的民眾並沒有吃鹽太少、反而是吃鹽太多,最嚴重的年齡族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而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超量趨勢,可見不只台灣、包括國際上都因為鹽吃太多而推動減鹽的健康飲食,傳言為錯誤說法。 傳言說「真鹽」,但應說成「天然鹽」比較中肯,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這些營養有益人體,但不能因此說成沒有這些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就是不好的東西;此外,人體主要是靠飲食攝取礦物質、微量元素,不是靠吃鹽,強調天然鹽可以吃到礦物質、微量元素,卻不提也同時吃進更高的心血管風險,也不提天然鹽往往是無碘鹽的問題,傳言說法易誤導。 傳言提到吃鹽可以治夜尿、疲倦、體寒等,全以「個人經驗」出發,未提出「科學證據」證明因果關係,同一個案是否具有「重複性」、「再現性」不無疑問,無法推論為其他人也同樣有效,傳言說法為錯誤資訊。 傳言說「洗水果的時候、泡蘋果的時候才會用台鹽的鹽」。多年來相關主管機關都宣導用鹽水洗蔬果是錯誤作法,食藥署曾於 2015 年闢謠「蔬果殘留農藥,用水洗不掉,用精鹽可去除,是真的嗎」,強調「加鹽清洗蔬菜以去除農藥並不是正確方法」, 食藥署所屬的食藥好文網也曾於 2018 年宣導「用鹽、用醋或是清潔劑等方式清洗蔬果,其實清洗效果都很有限,有時甚至會導致蔬果中鈉含量增加」,傳言貶低精鹽只當成清潔使用、錯誤使用精鹽的說法,也使整個傳言的可信度降低。衛教資源: 國健署 - 減鹽秘笈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9 養生.聰明飲食
番茄「生吃vs.熟食」哪個好?營養師說「這樣吃」美膚又護心!番茄6大功效一次看
「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這句義大利的俗諺,顯示了番茄的高營養價值。尤其富含抗氧化能力最強的「茄紅素」(Lycopene),使番茄成為抗癌聖品。番茄在現代醫學的研究中發現有抗氧化、 防癌、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多重功效。詹惠婷營養師以下詳細介紹番茄的6大功效:番茄6大功效 1.消除自由基番茄所含的番茄紅素是一種胡蘿蔔素,也是一種抗氧化的營養素,是最近相當受矚目的抗氧化物質,它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掃除自由基的效力爲其他種類胡蘿蔔素的2倍,其抗氧化力也比維生素C和維生素E 來的高,掃除自由基的效力爲維他命E的百倍, 因此有很好的抗癌效果。 2.預防癌症研究發現,番茄對於癌症的預防,以攝護腺癌、肺癌、乳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防治效果最好。 3.降血壓番茄含鉀量豐富,因此有助於降低血壓。不過,建議以新鮮番茄較佳,因爲市售的番茄汁或番茄醬等產品,可能添加鉛鹽,反而失去降血壓的意義。 4.預防心血管疾病番茄及其製品還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心肌梗塞、動脈粥狀硬化等。 5.降低膽固醇因番茄紅素可抑制細胞合成膽固醇、降低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濃度。 6.養顏美容在營養學的觀點,番茄富含維生素C、A, 兩者都是美化肌膚的營養素,也是很好的抗氧化劑,愛美的女性應該常吃。怎麼吃最營養?番茄生吃或熟食都深受眾人喜愛,不過許多人好奇,到底生吃還是煮熟吃最營養?曾依田營養師在臉書粉專「營養食事Ms.E10-營養師依田」發文指出,番茄含有茄紅素,當熟食番茄時,加熱可使番茄的細胞壁及纖維軟化,幫助茄紅素釋放,但維生素C、植化素等不耐熱的營養素會因高温而流失;若是生吃番茄,可保留維生素C、植化素等不耐熱的營養素,但未經加熱的茄紅素不易吸收。曾依田營養師建議兩者一起吃,不僅營養素都能攝取,茄紅素還能抗癌、護心又美膚。 曾依田營養師說,屬於水果的小番茄,別再想就直接生吃,若是屬於蔬菜的大番茄儘量熟食並搭配油脂。而且建議將番茄切碎,破壞細胞壁幫助營養物質釋放,當然也可直接使用番茄罐頭(低鈉更好),並且搭配油脂烹調,像是番茄莎莎醬、羅宋湯等,都是很好的吃法。 詹惠婷營養師說明,如果想生吃番茄,飯後吃會比空腹吃更好,因爲用餐時會食用肉類或油脂,飯後吃番茄,對番茄紅素的吸收力,比空腹時更佳。或是在生吃番茄時淋上少許橄欖油及醋。什麼人不能吃番茄?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說明,大、小番茄都含有豐富的鉀離子,因此需要限鉀的腎臟病友,尤其是正在接受洗腎治療的患者,務必減少食用,或是將番茄汆燙去除鉀離子後再食用。 此外,番茄富含蘋果酸和檸檬酸,可能導致胃酸過多,引胃食道逆流;患有腸躁症候群者,也勿多食。 資料來源:.高敏敏營養師.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食事Ms.E10-營養師依田.農業知識入口網詹惠婷營養師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7症狀:胸痛、喉嚨卡卡...原因、飲食宜忌、5招快速舒緩一次看
-
2024-10-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建置南投山城醫療 張常勝坐輪椅也堅持看診「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
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醫事部主任醫師張常勝罹患小兒麻痺,深刻體會弱勢、病人與身障的種種艱難,台大醫學系畢業後,即遠赴南投偏遠的山城行醫。為縮小城鄉醫療差距,張常勝率先建立肺結核病房、職業傷病診療與安寧居家療護等,守護大埔里地區居民健康長達31年。一歲染小兒麻痺症 從此跛行1950至1970年代,小兒麻痺症在台灣盛行。張常勝出生於基隆,一歲多時遭病毒感染,從此只能跛行。他認知「體能不如人,那就做好能力所及之事」,用功讀書,1980年考進台大醫學系,寒暑假期間常去偏鄉服務,醫院實習時多次照顧遠從山地鄉到台北住院的病人,投入偏鄉醫療的念頭開始在心頭萌生。1987年,張常勝考進台大公衛所,鑽研職業傷病領域,1989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台大醫院與台灣省慢性病防治局,參與照顧肺結核與塵肺症等病人。不料1992年被傳染肺結核,也成了患者的張常勝選擇繼續醫治病人,接受當時最新療法「短程治療」,半年後順利痊癒。考進台大 看見偏鄉人力匱乏防治局期間,張常勝再次感受偏鄉資源匱乏的衝擊。肺結核病人診治後需住院數周,曾有感染肺結核的婦人,從桃園山地鄉下山就醫,還拖上三、四個孩子。婦人說,小孩不能幾個禮拜沒人顧,只得帶來陪媽媽住院。這觸動張常勝學生時期的回憶,感慨就醫對偏鄉人仍然是大事,下定決心前往偏鄉。1993年,張常勝得知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沒有內科醫師,他的專長之一的肺結核在埔里極為猖獗,他斷然起而行,從台大醫院轉往埔里小山城實踐初衷。張常勝成為埔基唯一的內科醫師,負責發展加護病房和內科照護。兩年後埔基派張常勝去高雄醫學大學接受腎臟內科訓練,返院後在埔基建立慢性腎病照護,也支援山地巡迴醫療去仁愛鄉部落看診。90年代,埔基每年仍會發現一百名以上的肺結核患者,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件新個案。張常勝深入山地部落後發現,有些部落的居民最大死因是肺結核。肺結核痊癒的關鍵在於完整的治療,需規律吃藥半年,但山地醫療人力不足,衛教宣導不易,有些病人藥吃了一兩個月,就中斷或不規律用藥,導致未能痊癒,甚至產生多重抗藥性,最終死亡。建立南投第一個肺結核病房有鑑於肺結核需要住院的重病病人很多,南投縣內卻無肺結核病房,張常勝著手規畫在埔基設置專責病房,1998年建立南投縣內第一個肺結核病房。921地震時結核病房嚴重毀損,一處小兒科病房重建為呼吸隔離病房;2003年SARS大流行,病房又再改建為可以收治SARS病人的病房。從肺結核到SARS,張常勝看顧多是高傳染性的病人。1994年,一位肺癌末期的老婦人從美國返回,想要在埔里老家善終,但是她已虛弱得無法就醫,希望埔基派醫師出診。當時台灣還沒有安寧療護的觀念,張常勝挺身而出,直到老婦人去世。後來安寧照顧基金會開課推廣安寧療護觀念,他鑽研精進,1998年組建南投縣內首個安寧居家療護團隊,2017年建立埔基安寧病房,構成完整連續的安寧療護系統。張常勝還是南投縣職業傷病診治的重要推手。2003年他開始第一個職業醫學與傷病診療門診,2023年埔基設立職災職能復健中心,獲勞動部認可,成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31年駐守偏鄉 感謝妻子力挺從醫34年,有31年駐守偏鄉,張常勝最感謝的是妻子周純玟。妻子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跟著他住進埔基宿舍,操持家務、教養孩子,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漸漸長大後,為了升學,妻小搬遷至台中,張常勝當時曾考慮是否該轉換跑道,但他終究心繫偏鄉,並沒有離開。偏鄉醫療人力至今依舊普遍不足,張常勝負責的安寧療護、職業傷病等科別的醫師缺口更難補足。他期望有更多醫師投入,扭轉醫院裡多數專科仍是「一個科一個人」的醫療困境。「我只是走路慢一點,不是到不了。」他說,從小到大沒想過行動不便會是問題。雖然工作時常跌倒,甚至摔斷腿,但就算打上石膏,仍能坐著輪椅看門診、值班查房、居家訪視。只要力所能及,張常勝將持續如此,盡心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張常勝小檔案年 齡:64歲出生地:基隆市學 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公衛碩士成功大學公衛博士肄業現 職:埔里基督教醫院安寧照護科及醫事部主任醫師經 歷:台大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奇美醫院胸腔內科臨床研究員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秘書長及理事高雄醫學大學腎臟內科臨床研究員埔里基督教醫院內科部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埔里基督教醫院慢性醫學部主任主要事蹟:埔基2019年至2023年病人滿意度第一名保安宮第6屆保生醫療奉獻獎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服務貢獻獎
-
2024-10-09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為何這麼快走?蘇一峰分析可能原因!末期治療每年百萬起跳
藝人汪建民沒有抽菸習慣,卻罹肺腺癌4期,抗癌10個月,日前病逝,享年56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科主治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空氣汙染是台灣目前不抽菸得到肺癌的主要原因。肺癌腦部轉移 表時日不多汪建民去年11月確診肺腺癌,他生前受訪時說,癌細胞擴散,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他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蘇一峰表示,其實前一陣子傳出肺癌腦部轉移,只能要靠化療治療,「這樣的資料,就是代表時日不多了」。一般肺癌如果腦部轉移,只靠化療大概平均只能撐2、3個月;肺癌如果腦轉移,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就可以撐1年。4期肺癌只靠化療 不但痛苦且效果差「肺癌到第4期,治療很花錢」,蘇一峰表示,沒錢的人只能靠健保給付的治療,只靠化療為主,不但痛苦,且治療效果差。有錢的人還可以自費標靶藥物、質子中子治療、免疫療法,上述治療每年都百萬起跳。※ 提醒您:吸菸有礙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肺腺癌56歲病逝 胸腔醫:以為是感冒咳嗽 當心已為肺癌早期症狀
藝人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昨晚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發文昭告親友。肺腺癌成為台灣新癌王依據國健署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十五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二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癌症。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肺癌2020年發生人數已位居第二名,且死亡人數已連續十年排名第一,直到2022才開始推動篩檢,相信下一年度的肺癌發生人數會更多。肺癌早期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不抽菸者應留意空污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之前受訪談汪建民狀況曾指出,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但現在不少患者不抽菸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預防肺癌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戒菸: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空污: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定期健檢: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
-
2024-10-08 癌症.肺癌
汪建民不敵病魔住院1個月後離世 專家分析不抽菸得肺腺癌可能4原因
編按:汪建民於去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早上處理完後事,剛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致建民哥的朋友們我是建民哥的妹妹,建民哥於10/7晚間離開了我們,很謝謝最後這段時間幫忙的朋友們,包含所有細心照顧的醫療人員、社工朋友。謝謝一直以來支持建民哥的朋友們!也對所有被建民哥虧欠的朋友們,致上最深最深的歉意,這輩子虧欠的讓他下輩子還給各位,也懇求各位高抬貴手,給家人們一個空間,隨著建民哥的離世,一切煙消雲散!最後謝謝在建民哥最後這段時間陪伴他的女朋友Joan,謝謝妳在他身邊的不離不棄,也讓妳承擔了很多事情,再次感謝。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健康以下為今年訪問內容:56歲的汪建民罹肺腺癌4期,癌細胞從右肺擴散到頸椎、腦內,已接受長達7個月的化療,醫師指出,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因為初期症狀不太明顯,跟感冒也很類似,導致許多被確診時,病程都已發展至晚期,治療上「有無肺癌基因突變」是重要影響因子,但非常年輕時就開始抽菸的民眾,30、40歲罹患肺癌機率就相對提高;不抽菸的民眾,可能受到二手菸、空汙、家族史、職場環境等因素影響。汪建民背劇痛 檢查發現肺部惡性腫瘤汪建民受訪時提到,自己去年10月背後劇痛,檢查發現肺部出現惡性腫瘤,癌細胞擴散並吞噬頸椎最後一節和脊椎第一節相連處,而腦部也出現2顆腫瘤,並表示自己平時不菸不酒,卻罹肺腺癌,去年12月開刀並接受化療,目前已經過9次化療,超過60次電療,最辛苦時頭髮全部掉光、進食失去味覺,體重也從89公斤一路下滑到77公斤。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肺癌早期症狀包含咳嗽,容易被和感冒混淆,也有些人會出現氣喘、咳血等,四期患者有些會出現聲音沙啞的症狀,比較不典型的症狀表現,如腦中風、骨頭疼痛,如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疼痛等,則和癌細胞轉移有關。不抽菸罹肺癌 應留意二手菸及空氣品質很多患者被診斷時,都已是晚期,抽菸習慣、空氣汙染、職業類別與家族史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育民說,如果在很年輕時就抽菸,例如在國中階段染上菸癮,在30、40歲罹患肺癌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有些患者不抽菸卻仍罹患肺癌,很可能就是吸入二手菸所致,也提醒民眾要留意空氣品質指標,如果空品不佳,就避免到戶外活動,如有戶外活動需求,要記得配戴口罩。車輛或工廠所排放的廢氣、污水或煙霧都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長期處於鈾、石綿、煤焦油、鎳、鉻、砷等工作環境,得肺癌比率是一般人3至4倍,陳育民說,礦工就是高風險職業別之一;家族史部分,如果父母或手足等二親等血親罹患肺腺癌,自己也會是風險族群,目前已有相關公費篩檢。LDCT篩檢適用對象有哪些?衛福部國健署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適用對象為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的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醫界發現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ALK、cMET、HER2、BRAF、KRAS等,陳育民表示,基因檢測將是治療的重要參考,如果找得到對應的基因型別,就能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如果沒有的,就可能選擇免疫治療、化療,或兩者皆進行。台北榮總衛教資訊指出,肺癌指的是,肺臟或支氣管處長出的惡性腫瘤,腫瘤細胞會侵入並傷害鄰近組織和器官,當腫瘤變大時也會侵犯淋巴管及血管,藉由淋巴系統或血液系統蔓延到其他部位,類型大致可分為佔8成以上的非小細胞癌,以及生長擴散較快的小細胞癌。【疾病百科】肺腺癌
-
2024-10-05 癌症.肺癌
肺癌中的惡霸!小細胞肺癌是什麼?專家揭9成患者有同一壞習慣
肺癌是「香港癌症頭號殺手」,其中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雖佔很少病例,惟因早期難被發現,加上惡化及擴散速度快,其存活率極低,故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癌王。台灣健康資訊網站早前刊出文章,指9成小細胞肺癌患者都有1個壞習慣,就是吸菸,是罹患小細胞肺癌的元凶。根據港府資料顯示,肺癌新症近年佔香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5%,為全港致命癌症首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子謙指出,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及小細胞肺癌(SCLC)兩種。當中小細胞肺癌雖佔整體個案不足3成,且趨勢越來越少,惟其腫瘤生長速度很快,很多個案確診時已屬第三、四期,而且腫瘤已很大。台灣健康資訊網站《Hello 醫師》早前亦有文章提到,「小細胞肺癌」是癌細胞較小的癌症,約佔所有肺癌病例的10%,但此類肺癌存活率極低,能活過5年的患者不到5%,故被稱為肺癌中的惡霸、癌王。文章續指,約9成的小細胞肺癌患者為有長期吸菸習慣的男性,屬高危族群。此外,其他高危患者還包括長期接觸石綿、鎘、砷等致癌物、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根據文章,小細胞肺癌患者會有以下10種症狀,包括:1. 咳嗽、可能還咳出血痰2. 聲音沙啞3. 吞嚥困難4. 食慾不振5. 胸痛6. 容易氣喘7. 呼吸困難8. 較易疲憊9.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10. 臉部或頸部靜脈腫脹文章強調,小細胞肺癌癌細胞比其他癌症更易轉移到其他器官,如骨頭、腦部等,故或會造成骨頭疼痛、頭暈、頭痛等,嚴重者更會可能引發中風。因此,建議如無故出現以上徵兆者,應盡快求醫檢查。此外,文章建議,高危族群應定期進行肺癌篩檢,以盡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如想脫離高危族群,則應當及早戒菸,並保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好習慣,以降低罹癌風險。留意肺癌6個常見症狀根據香港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資料,吸菸是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約九成的肺癌個案均與吸菸有關,而菸齡長並於年輕時已開始吸菸會增加患上肺癌的機會;另外,年屆50歲以上人士亦較易患上癌肺。另外,本港醫院管理局「智友站」網頁,肺癌是「香港癌症頭號殺手」,如果出現6個症狀,就可能是患上肺癌徵兆。肺癌6個常見症狀:1. 身體時常感到疲倦2. 食慾不振、體重下降3. 持續咳嗽4. 氣喘5. 痰中帶血6. 胸口疼痛:咳嗽或深呼吸時,胸口隱隱作痛或突然劇痛「智友站」又提到,若病人癌細胞已擴散,可能會出現「頸部淋巴核腫脹,頸、面、手均呈腫脹」、腹脹、骨痛、頭痛、局部腦癇或半身不遂。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專科醫生指1種血型最易罹癌 患胃癌風險高30% B型者最易患癌王每天吃這食物!12歲小童腎衰竭要洗腎 醫生警告少吃:很多致癌物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颱風假一直放,名醫也不敢隨便停診「這周停診,下周就會很慘!」
山陀兒颱風移動速度緩慢,已連續停班停課二天,因應颱風,許多醫療院所也暫停看診,對於需定期回診或好不容易掛到號的民眾而言,則是叫苦連天。但其實並非所有醫院都停診,花蓮慈濟醫院、台中慈濟醫院、位於關渡的和信醫院、北市的西園醫院、書田診所照常看診,也有許多醫師不忍患者得重新排隊,今仍冒著風雨到醫院看診。榮總院長陳威明: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不忍再讓他們等許多醫院開設特別門診,台北榮總就由院長陳威明親自上陣,很多患者平常掛不到他的診,十月三日有機會給他看病,由於天氣狀況尚可,有上百人掛號。陳威明表示,對於求診患者,一定盡力把他們看完。他昨天還開了八台刀,他說畢竟有人排手術排了很久,有人從中南部或花東遠道而來;對於住院患者,已空腹灌腸,再讓他們繼續等下去,也不忍心。台大副院長陳晉興: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晉興是肺癌權威,他直言,這周門診停診、下周就會很慘,今天開刀的病人為預定的三分之一,都是腫瘤較大、拖不得的病人,「明天不能再請假了,風雨多大都看門診」。他已跟團隊溝通,一定要看診,而且有些患者開完刀要拆線、有些則是固定要來拿藥的,以肺癌標靶藥物為例,一延就是一個星期,影響相當大。「最難掛號名醫」王宗道:今天停診,下周也看不完被代掛網列為「最難掛號名醫」之一的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即使是颱風,也不敢不看,因為每次診動輒一到兩百名患者,今天停診,那下周也看不完。他表示,每次颱風假,他幾乎都不會取消診次,其實院內許多醫師,也都會到院把患者看完。即使今天台北風雨不小,到診率也相當高。新光醫院洪惠風:停診兩天,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颱風連續停診兩天,可預期下周門診量「一定爆滿」,平均一診50到60人,下周至少百人以上,通常颱風後的門診,醫師開放名額,讓原本應該本周看診的人,都能在下周的診次消化完,不過也有些急著要回診確認病情,會建議到鄰近的急診先就醫並且拿藥,下周再回診調整藥物。台大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想到患者南北奔波,即使颱風天也一定看診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說,他的診一周才一次,每次患者大約150人左右,四天前醫院就先詢問颱風天開不開診,每次颱風他都一定回答「風雨無阻」,今天患者到診率約有七成,到今天中午12點左右,患者還有快50多人還沒看完。昨天是梁金銅排定的手術日,但因颱風護理人力減少,原訂開2台大腸癌,縮減為一台,目前只能額外調配時間替患者開刀。梁金銅說,颱風天對於患者就診一定會有影響,不少從外縣市來的病患,為了看診提前北上,住在台北的旅館,就等今天就醫,他光想到患者為了求診如此辛勞,即使颱風天也一定會看診。王宗道表示,台大醫院於颱風期間公告「颱風特別門診」,民眾可以直接致電探詢,通常患者多且處理急症的單位多會看診。如果患者需求高,醫師也會因應需求而開設颱風門診,不過都是採取到診不續掛方式,看完原本就已經掛號的患者。針對停診資訊,陳晉興說,都有發簡訊告知患者,不過如果比較急、真的很不舒服,還是可以特別門診由其他醫師代理開藥,或者到急診就醫,如果症狀相對輕微,或者是要看檢驗報告的,可以晚一星期,希望大家互相配合,但「颱合假不會放到三天吧?」醫療和民眾健康有關,一直放下去,也會影響大家權益。陳威明表示,碰到颱風停診,加上下周有國慶假期,影響很大。他昨天深夜發了一封簡訊給全院同仁勉勵大家加油,「我們都是默默奉獻的一群,軍警消也一樣在執勤待命,讓很多人可以去購物、看電影,反正沒上班,薪水也不會減少。有些行業的朋友沒有上班就沒有薪水,他們內心的痛苦可以想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走一走會喘,肺纖維化主要3症狀!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四:肺纖維化【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疑肺纖維化 有效換氣空間僅兩成八十歲的老先生,瘦瘦小小的,手指關節都已經變形。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治療多年,近幾年來,咳嗽和喘症狀越來越嚴重,大部分乾咳。但最近喘到走路都有問題,免疫風濕科醫師轉介到胸腔科門診檢查。老先生呼吸喘合併胸痛,呼吸音是像撕開魔鬼氈一般的細濕囉音。因為生命徵象不穩,直接安排轉急診安排住院檢查。老先生的胸部X光懷疑肺纖維化,住院期間的電腦斷層顯示蜂窩狀(honeycombing)變化的肺部纖維化病灶,看起來像菜瓜布一般。肺功能是嚴重限制性肺病變,剩餘肺容量高達八成,表示個案的有效換氣空間只有兩成,所以是阻塞性合併限制性肺病變。給予個案支氣管擴張劑後,喘和胸痛症狀有所改善,幾天後老先生順利出院,後續在門診追蹤治療。肺纖維化主要症狀:喘、咳、疲勞這樣的肺纖維化個案,是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CTD-ILD),在肺纖維化個案裡面,相對是預後較好,對治療較有反應的一群。然而,在結締組織疾病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中,合併肺部病灶,則是預後較差的一群。因此,若是自體免疫患者,若有慢性咳嗽或喘的症狀時,需盡早評估是否有肺部侵犯,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肺纖維化通常指間質性肺病變進展到較後期的表現。間質性肺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肺間質間的發炎、纖維化、不正常增生和破壞的疾病。發炎增生或受破壞的肺泡壁組織,會影響換氣功能,導致個案喘、咳嗽、缺氧和疲勞等症狀。治療肺纖維化先找病因 找不到病因的特發性肺纖維化預後差目前仍未有有效的方式可以逆轉纖維化,主要的治療著重於隔開導致纖維化的病因:如石綿、矽、抽菸、煤礦、感染及輻射等;隔開導致過敏性纖維化的成因:鳥糞、黴菌等等;治療導致纖維化的前驅疾病:硬皮症、皮肌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修格蘭症候群等;控制原發性的病因:類肉瘤性纖維化、蘭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症、血管炎及肺癌等。當以上原因都無法歸類,也找不到肺纖維化的成因時,就會歸類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s, IIP),其中又以影像表現為尋常性間質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 UIP)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預後最差。比起其他可以隔離病因、過敏原或治療原本疾病得到改善肺纖維化,特發性肺纖維化以前真的沒有什麼藥物可以使用,比起結締組織病相關間質性肺病對類固醇有較佳的反應,特發性纖維化對類固醇的反應很差。因此,特發性肺纖維化過去在胸腔科被視為不亞於肺癌的嚴重診斷。特發性肺纖維襪的成因不明,但發現在年長男性和重度吸菸者相關,其他諸如胃食道逆流患者、以及職業暴露粉塵者(木工、金屬粉層、養鳥人、美髮業者)、人類皰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C型肝炎病毒感染,都有被提到可能有相關風險。藥物治療搭配肺復原訓練 嚴重後期恐需肺移植自2015年開始,歐美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指引將Pirfenidone (比樂舒活)和Nintedanib (抑肺纖)納入治療建議。這兩個抗纖維化藥物,雖然無法逆轉肺纖維化,但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延緩病程。Pirfenidone是第一個在日本研發的抗纖維化藥物,高劑量長期使用則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增加六分鐘行走測距離,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而Nintedanib據說本來是希望發展作為抗癌用藥,後來發現抗肺纖維化的表現比抗癌表現好,目前長期使用可顯著減少肺功能的惡化,可能可以減少死亡率與急性發作率及嚴重性。台灣健保對於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個案,在肺功能還沒有相當差時,符合特定條件可以申請使用。而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抗纖維化的藥物一樣有幫助,研究指出有效減少肺功能下降,但目前健保只給付全身性硬化症相關的間質性肺炎可在特殊條件肺功能下申請,若是其他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需考慮自費使用。然而,不管是哪種間質性肺炎,只要個案在一年內肺功能有明顯惡化,符合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診斷,健保也提供有條件的給付,因此,對於結締組織相關間質性肺炎的個案,若肺功能和臨床進展快速,可考慮評估是否適用此條件。肺纖維化的照顧和治療,在新藥發展搭配肺復原的訓練,已大幅改善個案的肺功能下降幅度和生活品質。未來,還有很多新藥和幹細胞的臨床試驗在進行,期待可以逆轉肺纖維化。在當前還無法逆轉的狀況而言,真的走到嚴重後期的個案,需考慮的是肺移植的治療,國內肺移植手術這幾年也進步很多,從九日還在醫學院念書那時候師長說術後大多活半年,到近年全國醫院統計一年存活率超過四分之三,五年存活率超過一半,有大幅的進步。對於後期的患者,也是一個治療選擇。走一走會喘 留意肺部疾病可能9月19日,是台灣菜瓜布肺日取名為919走一走會喘的意思,若身邊的朋友家人有明顯慢性喘、咳、疲勞等症狀,務必請他到胸腔科進一步檢查,評估肺部疾病的可能。參考文獻:1.實證診斷及處置指引----特發性肺纖維化 2023更新版2.2023台灣PPF診治共識 ProgressivePulmonary Fibrosis漸進性肺纖維化3.2009-2022年醫院別器官移植術後存活率資訊公開(113.6.12新增) https://www.nhi.gov.tw/ch/cp-13152-ec21e-3502-1.html(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4-10-03 焦點.健康知識+
自己煮不見得比較健康!8個常見做飯習慣比外食更傷身 長期累積恐致癌
許多人認為自炊比外食更能控制量和食材來源,整體而言更健康,但做飯時如果存在八個壞習慣,可能會比外食更傷身。1.油冒煙才放菜外面賣的食用油油煙點高,冒煙代表油溫已很高,用溫度過高的油炒菜容易產生致癌物。2.不開抽油煙機高溫產生的油煙包含大量刺激物質,油煙會讓非吸菸者肺癌機率提升3.8倍,還會損害皮膚和呼吸系統。3.用鹽過量有些人自煮易忽略控制調味料的量,長期高鹽飲食容易導致高血壓、中風、心血管疾病等,提高罹患胃癌的機率;成年人每天攝取的鹽分應不超過6公克。4.反覆用油食用油在反覆加熱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和有害物質,長期攝取會提升罹癌風險。5.一桶油放半年食用油開封後容易感染黴菌,而且油脂和空氣接觸後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氧化物,開封的油建議三個月內食用完畢。6.菜放涼才進冰箱細菌在攝氏3~60度的環境繁殖最快,炎熱夏天有些細菌在室溫不到半小時數量就翻倍,菜餚若要放冰箱應該趁熱放。7.砧板生熟不分若用同個砧板處理生熟食,容易讓熟食沾染上寄生蟲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建議生熟食使用各自獨立的砧板,另外木製砧板應保持乾燥避免發霉。8.碗筷泡水一夜才洗碗筷泡水不馬上清潔易滋生細菌,而且油膩碗盤堆疊在一起不排除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而且水槽本身的各類細菌也容易附著在碗筷上;建議即使無法即時清洗,也別泡超過四小時。
-
2024-10-02 焦點.元氣新聞
中醫大附醫、聖安生醫研發奈米第三代抗體藥物 針對多種癌症
許多標靶藥物在抗癌治療中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出現抗藥性,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聖安生醫共同研發名為「Nb-TriTE(SOA101)」的三特異性抗體抗癌藥物,針對癌細胞逃避免疫系統監測的機制,已完成臨床前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Advanced Science》。預計明年將針對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及卵巢癌等晚期癌症患者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表示,這款新藥同時具備兩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功能的抗體,採用了第三代奈米抗體技術,能夠同時鎖定腫瘤細胞上的PD-L1和HLA-G蛋白,解決現有抗體藥物因單一靶點而容易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他進一步說明,如果人體安全性試驗成功,最快可在一至兩年內進行上市前的關鍵臨床試驗,達成癌症治療目標。與傳統單株抗體相比,SOA101的奈米抗體技術具有更小的分子量,僅為單株抗體的十分之一,這使得它能更有效穿透腫瘤環境,並且在溫度變化中保持穩定。周德陽強調,SOA101的結構設計突破了許多技術難關,將有望成為癌症治療中的一項重大突破。聖安生醫總經理江宏哲表示,SOA101兼具奈米結構與鎖定雙免疫檢查點的特性,具備廣泛的臨床應用潛力。研發處長邱紹智則指出,雖然國際上已有大廠在開發雙特異性抗體,但SOA101還額外增加了一個腫瘤抗原靶點,克服了技術和製程上的挑戰,具有高度的國際競爭力。為加速SOA101的臨床應用,聖安生醫已完成與美國FDA的pre-IND會議並獲得正面回應,同時已經完成GMP等級藥物的量產及相關申請文件的準備,並正式提交了Phase I/IIa的臨床試驗申請。若順利獲批,SOA101將成為全球首款進行「First-in-Human」臨床試驗的三特異性奈米抗體藥物。中醫大附醫與抗體新藥開發公司將繼續攜手共同合作,已向美國FDA申請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預期將於2025年開始收案,對象為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及卵巢癌第四期且現有治療無效的患者。周德陽表示,未來這款藥物有望擴大應用至其他實體腫瘤的治療。
-
2024-10-01 癌症.肺癌
有藥延命無力負擔 肺癌中的罕病奪命
50多歲李先生於確診肺癌後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得知自己屬於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人數極少,雖有相對應特異性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且需自費,他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僅一年多,就撒手人寰。台灣每年新增近1萬7000名肺癌患者,肺癌種類眾多,以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為例,在接受NGS基因檢測後,約近1成屬於此變異型別,人數僅約數百人,常被喻為「肺癌中的罕病」。李先生為exon 20變異的肺癌患者,確診罹癌時,為了找出是否有相對應的抗癌藥物,接受NGS基因檢測,從精準治療角度來看,他算是幸運癌友,目前已有可有效延長存活期的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他無力籌措龐大金額,只能依照現有健保給付用藥,未能於第一時間使用到「更適合」的藥物,幾個月後不幸病故。林口長庚肺腫瘤科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表示,政府給付肺癌用藥金額之多,已是所有癌症之冠,例如,今年10月起擴大給付肺癌晚期第3代標靶藥物,1年約4000人受惠,每人每年可省115萬元藥費,健保藥費支出80億。但醫界仍希望健保持續適度地給付新藥,減少這類悲劇一再發生。柯皓文表示,健保財務有限,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確實很難一步到位,與先進國家同步給付,但盼望未來能夠適度給付新藥,讓少數特定基因變異的癌友也能有活下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