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9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981
筆 文章
-
-
2025-10-08 焦點.元氣新聞
顏正國肺腺癌病逝…為何發現總是晚期? 醫揭肺腺癌此特點難防
「好小子」顏正國罹患肺腺癌病逝,享年50歲。為何肺癌一發現,總是晚期?重症醫師黃軒於臉書表示,臨床上,總有病人或家屬難以置信地問,「怎麼可能?他只是咳了幾聲啊」,但檢查結果卻是肺癌第三或第四期。肺癌潛伏胸腔,沒有疼痛、沒有警訊,直到以為只是小感冒時,它早已在體內蔓延開來。特別肺腺癌「常生長在肺的外圍」,不會壓迫氣管,也不影響呼吸。直到侵犯胸膜或轉移到其他器官,人才會覺得「怪怪的」。黃軒說,研究指出,超過8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已是第三或第四期。也就是說,肺癌並不是突然變壞,而是太晚察覺。因為,肺癌最大特點就是「悶不吭聲」,原因是肺部幾乎沒有痛覺神經,即使腫瘤慢慢長大,也不會引起痛楚或明顯的不適。因此,病人開始出現症狀,包括咳嗽持續三周以上、久治不癒,或有咳血、痰中帶血絲,或呼吸喘、胸悶,甚至是聲音沙啞、骨頭痛、體重驟降,往往腫瘤已經擴散。肺腺癌從一顆1公分的小結節,長成侵襲性腫瘤,可能要經歷5至10年的潛伏期。特別是肺腺癌「常生長在肺的外圍」,不會壓迫氣管,不像鱗狀細胞癌那樣容易引起咳嗽或氣喘,所以即使腫瘤存在,也不影響呼吸,直到侵犯胸膜或轉移到其他器官,人才終於覺得「怪怪的」。目前研究多發現,不是只有吸菸者才會得肺癌,尤其是亞洲女性長期吸入二手菸、在廚房暴露油煙、空氣汙染PM2.5、基因突變(EGFR、ALK)等都會讓肺部慢性發炎、細胞突變,最終走向癌化。但抽菸肯定有10至20倍以上罹患肺癌的危險。黃軒指出,肺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唯一能早期發現方法就是篩檢,研究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在腫瘤不到 1 公分時就揪出異常,讓肺癌死亡率降低約20%;此外,雖然肺癌「無聲」,但身體仍會提醒,一旦有咳嗽超過三周、咳痰帶血絲、呼吸變短、胸痛、背痛、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聲音沙啞等,應盡速就醫。
-
2025-10-08 癌症.肺癌
顏正國肺腺癌逝!經常咳嗽該做LDCT檢查嗎?有「結節」就是肺癌嗎?
「好小子」顏正國因肺腺癌4期病逝,消息傳出,令影迷及演藝圈同感遺憾。除了顏正國,去年十月汪建民也因肺腺癌離世;另包括魔術師劉謙、前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妻子陳佩琪等人,也都是肺腺癌患者。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警覺肺部7大「求救信號」因不時傳出名人罹患肺腺癌的消息,而且他們很多都是不菸不酒沒不良嗜好,讓大家對於這肺癌當中很難捉摸的肺腺癌感到害怕。國健署提醒,肺癌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但應了解肺部7大「求救信號」,若出現長期咳嗽、咳血或體重驟減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1. 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2. 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3. 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4. 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5. 聲音沙啞6. 骨關節疼痛7.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為什麼肺腺癌被發現經常已是晚期?不少患者被檢查出肺腺癌時,經常已是晚期。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曾受訪指出,肺腺癌被形容為「無聲」癌症,因為患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慢慢出現咳嗽、咳痰,常被誤以為是感冒,因此難早發現。但當肺臟被侵犯時,會先出現胸悶、胸痛、慢性咳嗽;癌細胞再擴散時,接著頻繁氣喘或呼吸不順,甚至有咳血情況;當癌細胞轉移到大腦,會出現肢體無力、頭暈等類似中風的症狀;若轉移到骨頭,會引發劇烈疼痛。懷疑肺部有問題,該做胸部X光或LDCT檢查?以前肺部疾病的檢查以胸部X光為主,但蠻多病例是多年持續X光檢查,卻都未發現異常,因為胸部X光敏感度有所限制,較小的腫瘤也不一定看得到。目前醫界公認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低劑量電腦斷層相較於胸部X光片,可透視整個肺部構造,有效揪出肺癌第一、二期。尤其長期抽菸者、家族有肺炎病史、曾患有肺結核、接觸化學物質的工作環境、常吸油煙的廚房工作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更應定期受檢。而國健署也自114年1月1日起擴大肺癌篩檢服務,下修具肺癌家族史之篩檢對象年齡5歲,符合資格者每2年可享1次免費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1.具肺癌家族史: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經常咳嗽,我該去做LDCT檢查嗎?而如果不是符合上述資格者,但經常性的持續咳嗽,需不需要去做LDCT檢查?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刊登出自《癌症新探86期》、亞東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撰寫的衛教文章指出,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不完美,它會衍生出肺癌偽陽性、長期追蹤的輻射暴露、過度診斷及費用問題。有專家建議,如果經濟情況允許,45至50歲以上可先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檢查正常者,由醫師根據個人生活習慣評估何時再次檢查,一般建議每三年檢查一次;但檢查結果異常則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特別是有肺癌家族史,和暴露在高危險環境中的民眾。國健署也指出,雖然LDCT輻射劑量低,但長期累積仍對人體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故僅建議肺癌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肺癌篩檢,並強調,LDCT僅能早期發現肺癌,並不能避免肺癌發生,呼籲積極戒菸更重要,若有疑似肺癌警訊,如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或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LDCT檢查出「結節」,是肺癌嗎?近年也有一些民眾雖不是高風險族群,但健檢自費做LDCT,卻檢查出有「結節」而感到恐慌,擔心肺結節就是肺癌嗎?發現肺結節後該追蹤還是手術?三軍總醫院醫務企劃管理室主任暨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才旺曾受訪建議,通常透過LDCT檢查出有肺結節者,會隔一段時間後做第二次追蹤,以確認結節是否有尺寸或型態的改變。結節型態上有實心、部分實心,原則上0.6公分以下每年檢查,0.6公分以上改為每半年,0.8公分以上建議切片更進一步檢查或手術切除。【參考資料】.衛福部國健署-保健闢謠.衛福部國健署.台灣癌症防治網
-
2025-10-08 醫療.心臟血管
冠狀動脈鈣化可能是心肌梗塞警訊 4件事控風險
許多人做健康檢查或腸胃、肺部電腦斷層時,常在報告上看到一句:「冠狀動脈可見鈣化」。不少人一頭霧水,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心絞痛,心臟血管怎麼會「鈣化」?這個發現代表什麼?鈣化是「警訊」,提醒你必須正視心血管健康。心臟需要冠狀動脈來供應血液,如果血管長期受到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或抽菸影響,就可能產生動脈粥狀硬化。隨著時間,這些斑塊會逐漸鈣化,變得像「石灰」附著在血管壁上。因此,冠狀動脈鈣化是動脈硬化的「痕跡」。它不會脫落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卻代表血管已走向硬化,心血管風險比一般人高。有些人是為了篩檢肺癌或腹痛,意外被發現「血管有鈣化」。醫師通常會建議接受3種檢查評估:3檢查評估「血管鈣化」.冠狀動脈鈣化分數(Calcium Score CT):計算血管裡總共多少鈣化,分數愈高,未來罹患心肌梗塞、中風的風險愈高。.心臟功能與缺氧檢查:包括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以及心肌灌注掃描,以幫助醫師判斷心臟是否因血管狹窄而供血不足。.冠狀動脈血管電腦斷層(Coronary CT Angiography):能直接看到血管是否狹窄、阻塞,是現代常用的無創檢查。4大族群注意「冠狀動脈鈣化」若電腦斷層檢查出現冠狀動脈鈣化,需要積極預防。.有三高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長期抽菸者.有心肌梗塞或中風家族史的人.男性45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冠狀動脈鈣化警訊 4件事控風險「冠狀動脈鈣化」不代表你馬上會心肌梗塞,但它像是一張「紅色警告單」,提醒血管已經歷長年的負擔。與其害怕,不如趁早檢視生活習慣與三高控制,把心血管風險降到最低。早知道、早行動,才能守護心臟一輩子。.調整生活型態: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減少血管進一步受損。.控制三高:依醫囑使用降血壓、降血糖、降膽固醇藥物。.必要時服藥:若鈣化分數高,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降膽固醇藥物(如statin)或阿斯匹靈來降低風險。.定期追蹤:不要忽略檢查報告的異常,應該配合醫師安排後續追蹤。
-
2025-10-08 焦點.元氣新聞
同是肺腺癌末期!顏正國、汪建民相隔一年同日病逝 醫籲警覺肺腺癌警訊
以「好小子」系列電影走紅的資深男星顏正國,7日傳出因肺腺癌病逝的噩耗,享年50歲。據悉,他於去年10至11月間確診時,病情已屬末期,從發現癌症到離世僅約一年時間,消息震驚影壇與影迷。顏正國近一年來身形明顯消瘦,圈內好友透露:「國哥去年就生病了,但他報喜不報憂,從沒對外說過。」直到噩耗傳出,許多好友才得知他早已與病魔對抗多時。令人驚訝的是,藝人汪建民同樣因肺腺癌於去年10月7日離世,兩人竟在相隔一年的同一天病逝。汪建民2023年確診第4期肺腺癌,歷經化療、電療仍不敵病魔,享年56歲。醫界指出,肺腺癌已成台灣最常見的肺癌類型,提醒民眾若出現長期咳嗽、咳血或體重驟減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若能在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編輯推薦顏正國中秋節後離世 與電影「「少年吔!」出現驚人巧合顏正國驚傳逝世!9月最後身影曝光 粉絲直擊「瘦到不成人型」
-
2025-10-08 焦點.元氣新聞
顏正國癌逝因「沉默的殺手」 杜承哲曝1篩檢救命、符合公費資格快做
「好小子」顏正國昨天傳出肺腺癌4期辭世,享年50歲。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胸腔外科主任杜承哲在臉書表示,肺腺癌常常「完全沒有症狀」,所以被稱為「沉默的殺手」。現在知道有抽煙、空汙、家族病史、煮食、放射性氣體等因素,是肺癌的風險因子。第1期肺癌,可以有8、9成的治癒率;一旦變成第4期肺癌,存活率直接跌破1成。顏正國浴火重生、浪子回頭,卻幾年內旋即癌末病逝,非常令人不捨。杜承哲表示,要在毫無症狀的患者中,找出早期肺癌,及早治療,避免它變成晚期,是最困難的第一步。杜承哲表示,台灣從2022年開始推廣兩年免費一次的「肺癌早期偵測計劃」,來到2024年的1月,已經有7萬8000人接受篩檢,其中抓出900多名肺癌患者,85%都是早期,可以說是「拯救了900多個家庭」。這是靠著「低劑量電腦斷層」這個工具,這個可以拯救生命的檢查,是找出「沉默殺手」的超級情報員。杜承哲表示,而目前世界上,只有台灣、南韓、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已經開始提供對高危險群提供檢查。在美國沒有保險的人,突然因為病痛去急診做斷層,光是斷層的費用可能就要6千到8千美金。這樣的檢查,「免費提供」之後,在台灣很多人還不知道可以運用,真的很令人擔心。杜承哲表示,台灣的老菸槍加上家族病史,符合公費資格的可能有90萬人以上,目前也才7萬多人來檢查,不到10分之1。杜承哲表示,符合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資格的民眾,包括具肺癌家族史者(45-74歲男性或40-74歲女性)以及重度吸菸者(50-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目前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如果要保護家人和朋友,希望接下來的每一天,還能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趕快叫對方去醫院問問看「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他說,目前全台篩檢人數第一名,是高雄市;竟然7萬多人中,有3萬多人是高雄市篩檢的,推廣不遺餘力,健康第一,非常值得各縣市標竿學習。
-
2025-10-08 焦點.元氣新聞
顏正國肺腺癌逝 蘇一峰:有症狀就醫多已末期 預防最好方法是它
「好小子」顏正國昨天驚傳肺腺癌辭世,享年50歲。台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在臉書表示,顏正國因為肺腺癌而離世,診斷到過世只有短短一年;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如果等到有症狀就醫時,十之八九通常都已經是末期。蘇一峰表示,最近有病人肺腺癌長到10公分,仍然沒有明顯症狀,兩周後病情惡化進ICU,幸好最後有救回來。「預防肺腺癌,定期篩檢是最好的方法」。他並在留言區進一步表示,收治的中年女性患者並不抽菸,也都長出巨大的肺腺癌,體重瘦了10公斤。去年藝人汪建民肺腺癌病逝,享年56歲。蘇一峰當時發文指出,台灣的肺癌有兩個世界第一,因空氣汙染造成的EGFR突變型肺腺癌是世界第一,EGFR突變的比率世界第一,「台灣人的體質就是會因為空氣汙染產生肺腺癌」。台灣肺癌有3個全國第一,每年最多的癌症,最多死亡的癌症,最花錢的癌症。
-
2025-10-08 癌症.肺癌
「好小子」顏正國驚傳肺腺癌病逝 衛福部籲注意肺部7大「求救信號」
「好小子」顏正國今天驚傳離世,殯葬業網紅鋼鐵爸在臉書曝光顏正國死訊,指他在7日下午16點57分撒手告別人間,享年50歲。據了解,顏正國因肺腺癌4期病逝。衛福部統計,民國11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就是「肺癌」,造成10495人死亡,其中最能快速找出肺癌的檢查,就屬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國健署自114年1月1日起,擴大肺癌篩檢服務,讓民眾及早發現與治療,減輕經濟負擔。國健署指出,肺癌是種生長於支氣管或肺泡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新增肺癌個案人數約有1萬3000人。肺癌成因中「吸菸」是影響最大的危險因子,其他包括環境因素,如二手菸、空氣汙染、油煙、氡氣、石綿、砷,或是有結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肺癌家族史等疾病史,也被指出會增加得到肺癌的機會。國健署提醒,肺癌初期通常症狀不明顯,但應了解肺部的「求救信號」,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察覺早期症狀,及早發現與治療。常見的肺癌症狀包括七大症狀:常見肺癌7大症狀1. 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2. 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3. 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4. 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5. 聲音沙啞6. 骨關節疼痛7.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認識肺腺癌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雖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仍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國健署自114年1月1日起,擴大肺癌篩檢服務,下修具肺癌家族史者篩檢年齡至男性45歲、女性40歲,並放寬重度吸菸者條件。符合資格者每2年可享1次免費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
-
2025-10-05 養生.聰明飲食
遠離心血管疾病、促進腸道健康 每天吃一顆這水果就有幫助
「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並不只是口號。蘋果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及多種植化素,不僅能促進腸道健康,也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部分癌症風險下降相關。以下是有關蘋果健康效益的最新研究與注意事項。1.守護心臟健康蘋果連皮食用能攝取更多纖維與多酚,有助降低膽固醇與血壓。多篇研究指出,每天吃一顆小蘋果,可減少心臟病及中風風險;有統合分析顯示,長期每日攝取蘋果者,死於中風的風險降低27%,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降低25%。2.促進消化與腸道菌相蘋果中的果膠屬於水溶性纖維,能吸收腸道水分、增加糞便體積,使排便更順暢。果膠亦是優良益生質,可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維持腸道環境穩定。3.協助體重管理蘋果含水量高、熱量低且富纖維,能增加飽足感、減少總攝取熱量。研究顯示,長期多吃高纖蔬果(包含蘋果)的人,平均四年間體重下降約0.56公斤;另有綜合分析發現,蘋果攝取與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有關,但體重變化並不顯著。4.降低糖尿病風險每天吃兩份完整水果(如蘋果)的人,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可降低36%;每周僅吃一份蘋果或梨,也能降低3%的風險。蘋果中的類黃酮如槲皮素,有助調節血糖與提升胰島素敏感性,而果膠則可延緩醣類吸收,避免血糖急升。5.潛在抗癌保護蘋果富含抗氧化物與植化素,可中和自由基、抑制癌細胞生長。研究觀察到蘋果攝取與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及消化道癌風險下降有關。纖維也能保護大腸直腸,每增加10克膳食纖維,罹患大腸癌風險下降7%。但專家提醒,目前多為觀察性研究,仍需更多人體試驗驗證。6.支持腦部健康蘋果的槲皮素具抗氧化作用,可保護神經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害,可能延緩阿茲海默症發生。雖然動物與細胞研究結果樂觀,但仍需更多臨床證據。蘋果營養成分(1顆中等大小帶皮生蘋果).熱量:約95大卡.蛋白質:0.5公克.碳水化合物:25公克.膳食纖維:4.4公克.糖:19公克.水分:約86%.植化素:槲皮素、兒茶素、綠原酸等.維生素C:提供每日所需維生素C約9%蘋果食用注意適量(約每天一顆)食用蘋果安全性高,但因含果糖與山梨醇,屬高腹敏(FODMAP)食物,部分人可能出現脹氣或腹部不適。至於蘋果籽,少量吞下無礙,但大量咀嚼或壓碎後攝取,可能釋放氰化物,應避免過量。
-
2025-10-03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串聯篇4_偏鄉醫療
偏鄉的醫療資源稀缺,卻往往承載著最迫切的需求。有人辭去公職,投身居家醫療與安寧照護;有人退而不休,化身「行動護理站」奔走山區;有人乘風破浪,解決離島的就醫困境。這些醫者用行動編織出一張跨越山海的照護網,讓偏鄉患者不再孤單,讓醫療在最需要的地方生根。衛生所主任辭職扎根嘉義 建立鄉親死亡識能 守護偏鄉患者最後一刻「安寧」故事28主角:順安診所院長楊百文嘉義市順安診所和一般診所不同,患者上門時常會撲空,因為醫師出診去了。院長楊百文為了全心投入居家醫療和安寧療護,辭去穩定的衛生所主任職務,成立順安診所,實踐「醫師到你家」的醫療照護,在社區奔走,全年無休。偏鄉巡診 埋下參與居家醫療契機在衛生所任職時,楊百文會到偏鄉巡診,雖然能解決當下醫療問題,但總會擔心「那天的病人後來如何?有沒有就醫?」這份掛念讓他開始參與居家醫療與安寧療護。2017年,他在日本富山認識了在宅醫療的社區共生模式,這也成為他2021年成立順安診所的契機。楊百文的臉書中,記錄了許多面對居家醫療和安寧個案的心路歷程。他說,一開始以轉介個案為主,跟患者、家屬都不熟,很難直接溝通對安寧的想法,遇到臨終的個案 ,時時刻刻都是內心的天人交戰。安寧照護現場 鼻胃管成最難的抉擇患者和家屬都希望「好好仔走」(好好的走),但每個人心中對「順順的走」有不同的認知和解釋。楊百文說,現在推動病人自主,可以放棄急救,但當患者沒有自主意志時,家屬即使事先理解,最後還是可能違背病人的意願做出醫療決定,「需要非常多的溝通。」拒絕急救多指的是氣管插管,維生系統,但居家醫療和安寧第一線最難處理的是「鼻胃管」。原本說好不要,但家屬半夜Line連發,最後還是把阿公綁起來插上鼻胃管。「這是患者想要的?」楊百文說,往往多是家屬最後捨不得,或是當下不知如何處理,只好插上鼻胃管或將希望在家臨終的患者送醫。跟患者、家屬長期往來,有助於建立互信,一路照顧到最後一刻,是現在楊百文想要做的居家醫療與安寧照護,先讓患者和家屬建立「死亡識能」,也就是對老化死亡過程能有一定的認知和意識,或許才可能達到「好好仔走」的境界。診所開始兼顧門診服務,他希望就跟診所的名字「順安」一樣 ,照護每位患者,讓他們都能順利安心延續生命,也能有尊嚴的離開。堅守偏鄉居家照顧 護理師難忘肺癌女孩最後的紙條故事29主角:嘉義市新願居護所護理師黃明華新願居家護理所護理師黃明華開著車子趕往嘉義山區,要去替患者的傷口換藥。車子的後座堆滿了護理耗材、紗布、敷料、照護工具,像是一座移動的護理站。即使是導航到不了的地方,她不會嫌遠、嫌累,也從不拒絕,以無比的專業和行動力,與患者建立深厚的感情,也是家屬和患者的依靠。退休不休息 把專業帶進山裡黃明華在嘉義基督教醫院任職護理工作多年,具有呼吸治療師的資格,退休後沒有休息享清福,反而投入居家護理的行列。「一開始是想幫學妹的忙,沒想到現在一做也八年了。」對她而言,居家醫療照護不是在「做工作」,而是守護偏鄉病人最後的尊嚴與希望。照顧的病人以嘉義山區居多,梅山的瑞里、太興、太和等村落常可以看到她為了照顧患者的身影,颱風、豪雨封路,還要想辦法繞路上山。身為居家護理師,為病人處理傷口、換管線當然少不了,但與在醫院不同,居家護理出門在外都是單打獨鬥,會有很多突發的狀況。黃明華說,早期居家照護、長照資源沒有現在這麼普及,沒有居服員願意上山。她還記得剛進入居家照護時,在瑞峰有一對兄弟,是老老互相照顧,環境很不好,需要的不只是醫療照護,她協調社工介入,尋找資源來照顧他們。「在山上要跟村里長打好關係。」她說,一旦發現個案需要長照介入時,才能一起找資源。 患者的浮木 工作遠超過職責對很多患者、照護者、家屬來說,黃明華像是大海中的浮木。外籍看護要替照顧的阿嬤叫救護車,看不懂地址,中文也不太通,只好打電話給黃明華求救。即使黃明華做的其實已遠超出居家護理師的職責,但有時難免會遇到家屬不尊重專業,甚至無理的要求,長久下來也是會心灰意冷。黃明華回憶,在嘉基擔任呼吸治療師時曾照顧一名19歲的女孩,罹患肺癌,嘴巴插著管子,「她實在太年輕了,我早晚都會去看一下,久而久之就有感情,她都叫我小媽」。她說,「臨終時她留了一張紙條給我,我現在還隨身攜帶,覺得撐不下去時,就拿出來看一下。」紙條背後的故事,不只是黃明華與患者的羈絆,更是支持她為偏鄉居家照護及安寧付出的動力,讓她繼續開著「行動護理站」,不辭辛勞上山照顧偏鄉患者,帶來溫柔而安定的守護。看診兼釣魚 「醫師船長」解決澎湖10年醫療困境故事30主角:澎湖縣衛生局、成大崑山骨外科診所院長李森仁、仁享診所院長黃仁享、望安鄉衛生所主任吳文和海浪輕撫著東人九號的船舷,甲板上滿載的不只是醫療器材,更是一群白袍醫師醫者仁心;有人正整理釣具、有人討論著今日的看診清單,成大崑山骨外科診所院長李森仁笑著說:「看到離島居民恢復健康時的笑容,那種感動遠超過釣到任何大魚」。被稱為「醫師船長」的他,將釣魚與看診結合的「釣遊並醫療」發起人之一。9年前一場餐會 誕生「醫師釣客」這個點子源於2016年的一場早餐會,時任澎湖縣衛生局長的陳淑娟回憶:「我們與台南醫師公會交流時,提到七美、望安等離島的醫療困境。李醫師眼睛就亮了!」當時李森仁提出一個大膽構想:「我經常在這些島嶼釣魚,何不將釣魚與看診結合?」這個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獲得時任台南醫師公會理事長、仁享診所院長黃仁享的熱烈響應,首批「醫師釣客」就此誕生。法規挑戰大 醫師得考船員證「最困難的不是風浪,是法規」。陳淑娟娓娓道出初期的挑戰:「漁船載人需要船員證,直到第一次出航前我們才發現,所有醫師都得先考證照。後來改開遊艇,又面臨遊艇停靠漁港需向漁業處申請特許,從最初每月申請一次,到現在放寬為每半年申請一次」。她補充說明,除了維持與台南醫師公會的跨海出診模式,更積極拓展服務範圍,「我們邀請高雄牙醫師公會定期支援七美、望安、將軍,雖然他們多乘坐飛機前來,但同樣實踐著『醫師動、病人不動』的理念」。以前離島就醫 一趟得花3萬元在望安鄉衛生所服務的吳文和主任,是島上唯一的醫師。他感嘆:「這裡冬季僅700人,夏季不過千餘人,65歲以上長者占三成。過去居民就醫必須清晨搭船到馬公,若遇到檢查不順利還得過夜,一趟就醫成本就高達3萬元。」如今透過LINE群組平台,台南醫師公會2000多位醫師都能即時接收離島需求。吳文和笑著展示手機群組:「我會根據鄉親狀況,直接發布眼科、復健科或骨科需求,這種排班機制,比固定班表更貼近真實需要。」吳文和談起令他難忘的案例:「有位情緒不穩的居民經常暴躁遊走,甚至出現傷人傾向,但島上無法開立特定精神藥物。直到黃醫師定期來訪,情況才獲得改善。現在每個月都有十多位『老朋友』排隊等著與他聊天」。黃仁享也難忘當時救援情況,「深夜接到衛生所來電,有位妄想症患者持刀遊走。我們透過視訊安撫,引導他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半年後,這位患者竟能在社區以工代賑,生活完全重回正軌。」醫病雙贏 白袍釣客成最美風景李森仁強調,釣遊並醫不僅是海上診療之旅,更讓醫師在快樂放鬆的狀態下,提供3小時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還可以帶家人一起享受「類出國」體驗。他展示手機裡珍藏的照片:頭戴手術燈的醫師在衛生所進行手術、滿艙現撈魚獲直接送進餐廳料理、居民圍著醫師在餐桌上溫馨看診。「餐廳老闆娘都會帶著孫子來看診,那種信任感,比什麼都珍貴」。如今,釣遊並醫計畫邁向第十年,已有兩位醫師船長輪值,透過LINE群組機動調度科別。從最初的眼科、骨科、精神科,擴展到高雄牙醫公會加入支援,甚至能根據需求預約耳鼻喉科專科醫師。陳淑娟望著晚霞中的海平面,輕聲道:「很多醫師說看到魚群時特別療癒。但對居民來說,這些白袍釣客乘浪而來的身影,才是島上最美的風景。」延伸閱讀: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串聯篇5_行動照護
-
2025-10-03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串聯篇2_醫療元宇宙
虛擬實境走進醫療,手術不再只靠醫師的經驗。VR與3D建模讓病人看見病灶、醫師預演手術,縮短知識鴻溝,也讓治療更精準。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生命的守護者。手術前VR模擬看見病灶 台大團隊打破醫病知識鴻溝故事25主角: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過去若要製作實體3D列印模型,需耗時兩周、花費25多萬,現在透過OpVerse,一小時內就能生成。」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以往的手術前模擬都需依靠實體模型,但「模型只能做一次,且無法多角度互動。」現在團隊將患者的電腦斷層影像轉化為3D模型,醫師可透過VR裝置「走進」患者體內,從任意角度剖視器官結構,甚至模擬手術路徑;患者也可透過3D影像,更了解自己的病灶,徹底打破醫病間的知識鴻溝。以前看2D斷層影像 像在解微積分陳晉興指出,OpVerse的誕生,源自台大醫院、台大網媒所教授洪一平與北科大互動設計系副教授韓秉軒的跨領域合作。「以前教學生看2D斷層影像,就像要求他們解讀微積分公式般抽象,現在他們能直接『觸摸』虛擬臟器,甚至練習避開血管叢。」團隊成員台大醫院醫師江旴恒補充,系統已應用於胸腔外科、腹腔外科甚至腦神經外科,尤其對可能導致癱瘓的高風險手術具有關鍵價值。模擬動刀 像外科醫的飛行模擬器「外科手術就像飛行,絕不能讓醫師第一次握操縱桿就上戰場。」陳晉興以飛行模擬器比喻OpVerse的訓練價值。尤其台灣正面臨外科醫師荒,台大外科住院醫師報名人數近年減少約20人,而複雜手術的經驗積累卻需耗時數十年;如今年輕醫師可透過OpVerse反覆模擬手術情境,甚至預先「模擬」解剖結構,選擇最精準的切口位置。陳晉興舉例,曾有位經濟弱勢的肺癌患者,團隊透過研究計畫免費為其生成3D模型:「當他看見腫瘤與心臟的相對位置時,反而鬆了口氣。」因為他終於明白醫師的手術建議,這種「視覺化知情同意」正是醫病共享決策的大躍進。追求精準 差1公分就是一條人命儘管現階段OpVerse仍屬自費項目,且須台北市衛生局核可,團隊已著手將技術拓展至骨骼手術、甲狀腺手術甚至神經外科領域,而與廣達公司產學合作更預示商業化潛力,未來可能如同汽車導航系統一般,成為標準配備。「我們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而是對精準度的極致追求。」陳晉興坦言,腦部手術的容誤差僅0.1公分,團隊現以QR Code貼紙定位患者身體特徵,使虛擬模型與真實人體完美疊合,「這不是遊戲,差1公分就是一條人命」。採訪尾聲,團隊讓記者戴上VR裝置體驗系統。當虛擬胸腔在眼前展開,血管隨呼吸微微搏動時,一種奇異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科技終究是為了讓生命被更溫柔地對待。正如陳晉興所說:「我們不是在創造科幻電影,而是在為每顆不安的心尋找安放的角落。」延伸閱讀: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串聯篇3_資源網路
-
2025-10-01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守護篇3_最後陪伴
守護生命,不只在病房,也在老人家的日常。有人在最後一程,陪家屬完成道謝與道別;有人則協助高齡者擺脫鼻胃管,再次品嚐食物的滋味。無論是讓生命善終,還是讓長者重拾生活力氣,這份守護的溫度,不只是治病,更是守住一份尊嚴與幸福。帶氧氣桶北上祭祖 她陪77歲安寧患者圓最後心願故事14主角:南投竹山秀傳醫院社區護理組護理長郭淑華記者許凱婷/新北報導記者楊正敏/報導「來,握住爸爸的手,跟他說話,今天若不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可能以後就沒有機會了」。面對在安寧病房裡一直掉淚的家屬,安寧療護個管師、南投竹山秀傳醫院社區護理組護理長郭淑華輕聲引導,讓患者家屬能好好道別,讓病人能無牽無掛地走向生命的盡頭。醫療轉向陪伴 「把每一天當最後一天」已有15年安寧經驗的她深知,進入安寧療護階段後,醫療不再是核心,取而代之的是心理陪伴與心靈支持。安寧團隊一開始都會先與家屬會談,了解家屬的期待,找到個案和家屬都能接受的做法。同時也要讓家屬有心理準備,「把每一天當成是最後一天」,陪伴病人與家屬思考人生中最在意的事,有無未完成的心願。她最難忘的是77歲林先生(化名),去年7月,林先生因肺癌三期開刀,手術後病況一度危急,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後,尋求安寧團隊介入。他吐露幼時被送養的心結,想親自向原生家庭道別。團隊與家屬溝通後,郭淑華協助他帶著氧氣桶北上祭祖,與兄弟姐妹擁抱告別。短短一個月後,他安詳離世。安寧團隊也曾協助聯繫上失散多年的兒子,見到最後一面。家屬的不理解 開啟她的心理修煉然而,並非所有家屬都能接受「病情已無轉機」,讓郭淑華背負巨大壓力,她選擇進修心理課程,並從宗教中汲取力量。「做為安寧療護的個管師,很需要正能量,才能走下去」。郭淑華說,必須要告訴自己已經給了建議,能做的都做了,才能有動力去面對下面一個個案。在她眼中,安寧療護並非放棄,而是將焦點從「治病」轉向「全人照顧」。透過「道謝、道愛、道別、道歉」的「四道人生」,協助病人與家屬達到「生死兩無憾」的善終境界。鼻胃管不是終點 長照團隊助81歲阿嬤重拾「吃的幸福」故事15主角:屏東椰子園養護機構主任蔡秀蘭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81歲的美麗阿嬤今年2月跌倒,因身體虛弱只能仰賴鼻胃管維持進食。對曾是幼兒園廚師的她而言,食物不只是填飽肚子,更代表著她的職人記憶與人生價值。失去「吃的權利」,讓她的人生彷彿缺了一塊拼圖。跨專業團隊 訓練外更有心理支持入住屏東椰子園養護機構後,團隊與家屬討論,決定以「以生活即復健」的概念,集結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社工與照服員跨專業合作,啟動「拔除鼻胃管計畫」,要讓阿嬤能夠再能「親口」吃下她熱愛的食物。一開始,照護人員用水果汁、湯汁輕觸阿嬤的嘴唇,慢慢喚起她對食物的渴望。物理治療師同時訓練口腔與喉部肌肉,營養師設計符合糖尿病需求的菜單,護理師制定鼻胃管安全移除計畫,社工與照服員則給予心理支持與日常陪伴。「這是一場冒險。」椰子園主任蔡秀蘭坦言,許多人認為高齡長者一旦使用鼻胃管,就只能灌食到生命終點。但在醫療與照護團隊悉心支持,加上家屬的全力配合下,美麗阿嬤逐步恢復吞嚥功能。一開始只能小口進食,營養仍需灌食補充,但她卻已急切地問:「什麼時候可以拔掉管子?」一個半月拔除鼻胃管 找回自主與幸福短短一個半月,美麗阿嬤成功拔除鼻胃管,如今能自己進食。雖然仍坐著輪椅,但已能站立,甚至在端午節親手包了一串粽子,重溫料理帶來的幸福時光。「活到老,吃到老。」蔡秀蘭表示,這次經驗證明,只要掌握動機並給予正確方法,高齡者仍能恢復自主,重拾吃飯的快樂。對長者而言,吃不只是維持生命,更是尊嚴與幸福的象徵。延伸閱讀:50個好故事【脈動台灣 醫路前行】守護篇4_科技輔助
-
2025-09-30 焦點.元氣新聞
衛福部10月新制 血癌肺癌等10新藥納健保給付
公費流感疫苗10月開打,衛生福利部還有多項惠民新制,其中10款新藥健保將新增暫予支付,或擴大適用對象,受益對象有血癌、肺癌、幼年型慢性關節炎等,超過2000人受惠。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今天說明,10月起暫予支付含amivantamab成分藥品,受益對象是與carboplatin及pemetrexed併用於帶有EGFR exon20插入突變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成人病人第一線治療。健保署表示,臨床試驗顯示,使用這款藥物的無惡化存活及客觀反應率皆較現行治療化療的療效明確;針對治療人數,預估第1年至第5年約99至144人,預估藥費約新台幣3.19億元至4.63億元。另外,針對FLT3-ITD突變陽性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成人病人,健保署表示,10月起暫予支付含成分藥品Vanflyta F.C. Tablets,共2項目藥品,預估第1年至第5年治療人數約88人至123人,預估藥費約0.34億元至1.25億元。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這次10月健保給付新制同樣也有乳癌新藥,健保署說明,這次公告修訂含 sacituzumab govitecan成分藥品,如Trodelvy給付規定,受益對象是患有無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成年病人。健保署表示,試驗結果顯示,這款藥品相較化療組具有較長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且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病人具臨床用藥需求急迫性,盼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新制預估治療人數為第1年至第5年約761至686人,預估藥費約8.65億元至7.79億元。除了癌症新藥以外,10月起健保給付新制也提供13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PNH)病人臨床用藥新選擇,公告暫予支付含crovalimab成分藥品,為治療PNH的新成分罕藥,以皮下注射給藥,預估40至64人受惠,預估藥費約3.34億至4.64億元。針對中高風險骨髓纖維化合併中至重度貧血,且不適用JAK抑制劑與幹細胞移植的成年病人,健保自10月起給付含momelotinib成分藥品,健保署說明,依據第3期臨床試驗證實可減少病人對輸血的依賴,預估263至457人受惠,預估藥費約2.48億元至4.30億元。對2歲以上具有活動性多關節幼年型慢性關節炎病人,健保10月起給付含tofacitinib成分藥品,健保署表示,目前健保給付治療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多為注射劑,盼增加口服錠劑選項,可減緩排斥針劑的病人或家庭壓力及焦慮,預估13至26人受惠,挹注藥費約363萬元至719萬元。
-
2025-09-30 焦點.元氣新聞
長庚與默沙東簽署MOU 攜手擴大臨床試驗 啟動診療優化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美商默沙東藥廠(MSD)15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這是繼 2013 年林口長庚醫院與美商默沙東首次簽署正式合作備忘錄(MOU)後,進一步將合作架構提升為體系級夥伴關係,不僅擴展藥物臨床試驗範圍,更啟動診療路徑優化計畫,除了希望治癒更多難解疾病外,也進一步考量病人體驗而優化醫療流程。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與美商默沙東藥廠台灣分公司總裁湯偉成代表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美商默沙東總裁湯偉成表示,這不僅象徵下一個階段合作的開始,更是代表過去30年合作夥伴關係的深化,雙方為共同目標而努力。湯總裁提出,未來有兩大重要方向,包含擴大多元治療領域臨床試驗規模及啟動診療路徑優化計畫(Pathway Optimization Program)。合作範圍將擴展至包括基隆長庚、嘉義長庚、高雄長庚等長庚醫療體系各大分院,促進臨床試驗資源整合與協同效益,也強化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在默沙東全球性臨床研究計畫中的參與。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體系臨床試驗中心總召林永昌副院長表示,以臨床試驗來說,藥廠研發藥物後,一定要在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來驗證療效,而醫院端為了加速醫學研究進程並讓病患有機會接觸到最新的治療方式,也很願意參與臨床試驗。尤其長庚醫療體系服務的病患約占全台健保10-11%,且能在進行臨床試驗時透過體系單一窗口整合專案,並進一步推向各院區,加速臨床試驗進程。過去雙方已推動超過300項涵蓋多元疾病領域的臨床試驗計畫,助力超過 20 種新藥上市。林副院長說明,以默沙東所研發的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例,長庚體系從2016年左右開始合作超過100件臨床試驗,涵蓋10多種不同的癌別、共計48項適應症,包括肺癌、膀胱癌、惡性黑色素瘤、肝癌、腎臟癌等,可說是適應症最為廣泛的創新癌藥,且仍持續進行中。湯總裁進一步解釋,癌細胞相當聰明,能躲過人體免疫系統攻擊,而這項免疫療法就好比將癌細胞的「面具」摘下,讓自身免疫系統能分辨出來並攻擊。而一項創新藥物的機轉雖可用於許多癌別,但仍須透過更多的臨床試驗證據確保其安全性及有效性,這也凸顯了長庚作為在臨床與研究皆深具專業權威的合作夥伴的重要性。而未來雙方合作將涵蓋腫瘤醫學、疫苗與感染疾病、心血管代謝、免疫學、神經科學及眼科等多個治療領域,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和希望。林副院長說,醫療領域上只要是「未被滿足的需要」即是藥廠與醫院共同努力的目標。湯總裁補充,在藥物創新研發上,增加病患用藥的便利性也是為「未被滿足的需要」提供解方的另外一個面向,例如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未來將有皮下注射方式,可望大幅縮短90%的注射時間,縮短病患就醫時長;另一項降血脂藥物PCSK9抑制劑,也從過去針劑,開發了更便利的口服藥物。此外,本次合作的另一重點「診療路徑優化專案」則是為了改善病人的醫療體驗,湯總裁表示默沙東希望未來與長庚醫療體系一起優化病患從診斷、治療到追蹤的醫療過程,如分析院內的動線與人力配置導入數位工具、縮短流程節點等,「醫療創新不僅是發明新的藥,還包括為病患帶來新的醫療體驗。」過去澳洲醫院有針對化療室設置黃紅綠燈,綠燈代表可以預約,紅燈是有患者使用,黃燈代表有人準備使用。林副院長指出林口長庚醫院服務病患多,這次的合作將從改善化療室雍塞開始,未來也希望可透過利用動線分配、預約安排等診療優化的方式,來增加醫療量能。林副院長表示,默沙東提出的「病人體驗」想法相當有意義,尤其能有專業的第三方來協助醫院,從病人視角去了解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化療室的改善只是起步,未來也將持續擴展其他面向,期盼雙方透過合作,共同響應健康台灣的願景。
-
2025-09-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每4分2秒就有1人罹癌 營養師揭7個飲食習慣易招癌症危機
衛福部公布,台灣每4分2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的發生除了遺傳基因之外,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統計,一半以上的癌症發生是吃出來的。不可不知7大飲食習慣特別容易招來罹癌風險,該如何改善呢?1.不在意食物是否新鮮經常攝取不新鮮、非天然製成的食物,常見如香腸、火腿、臘肉、培根、素料等加工食品,這些食物經常含有亞硝胺,容易造成消化道系統的癌症;不新鮮的食物,也常伴隨發霉問題,如黃麴毒素易誘發肝癌,常見於咖啡豆、花生、穀物、玉米、豆類以及堅果類食材。改善技巧:挑選新鮮、少加工的食物;一旦發現食物有異味,或眼見腐壞、發霉狀況,應立即丟棄,不要食用。2.每天吃的食物種類很固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要達到營養均衡標準,每天應攝取六大類,高於30種的食物;如果只固定吃幾種單一的食物,無法滿足身體需要的植化素,如多酚類、類黃酮素、茄紅素、薑黃素、兒茶素、花青素等抗癌營養素。改善技巧:為了能攝取多種食物帶來的天然抗氧化劑,儘量每天攝取多種顏色不同的蔬果為佳。譬如中午吃菠菜或番茄,晚餐可改吃茄子或菇類,透過輪替吃各類富含植化素的蔬果,才能攝取到不同蔬果賦予的天然抗氧化營養素。3.常吃油炸燒烤食物食物經過高溫燒烤或油炸,會產生各種有毒的化學物質。研究證實,會提高罹患乳癌、肺癌、大腸癌、直腸癌、胃癌、胰臟癌、食道癌、肝癌等發生機率。改善技巧:食材的烹煮改以燉煮或蒸煮為主,若真免不了吃油炸燒烤類,可搭配抗氧化能力較高的辛香料一起食用,譬如大蒜、辣椒、薑、洋蔥等,幫助身體代謝燒烤油炸物的毒素。4.愛吃精緻碳水、纖維不足麵包、蛋糕、冰淇淋、餅乾等精緻碳水,缺乏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含有過量的糖類,容易造成身體的發炎反應;若長期攝取,容易罹患大腸癌、直腸癌。改善技巧:多以複合性的碳水為主,如五穀雜糧、根莖類、豆類、蔬果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促進腸道好菌的生長,有助排毒。一旦自覺過量攝取精緻碳水,可多補充果醋,幫助糖類的代謝。5.外食機率高外食最大的問題是油脂問題。一般外食使用的油品,來源通常是桶裝的大豆油、沙拉油、玉米油等化學精煉油品,常含有高量的Omega-6脂肪酸,加上經常用來高溫煎煮及油炸,這些氧化變性的油脂進到體內,容易造成身體發炎、血管阻塞,並生成致癌物質。改善技巧:提高在家烹煮三餐的習慣,倘若難以執行,外食儘量選擇食材新鮮、烹煮流程簡單的餐館。6.常用塑膠容器裝熱食用塑膠類容器或保麗龍容器盛裝熱食,容易釋出塑化劑及環境荷爾蒙,這些物質進到體內,容易干擾內分泌系統,最直接影響是導致內分泌失調,引發內分泌相關的癌症,如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改善技巧:自帶不鏽鋼或玻璃餐盒盛裝外食,少用塑膠類的餐盒盛裝。儘管塑膠保鮮盒標榜可用於高溫微波,但只要出現刮痕,仍有溶出塑化劑的風險。7.過量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為完全蛋白質,適量攝取能幫助身體修復組織、增加肌肉生長;若過量攝取,因動物性蛋白質不好消化,在腸道易使壞菌生長,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加上牛肉、豬肉等紅肉含有高含量的鐵質,在體內易產生氧化物、自由基,進而易引發腸道慢性發炎,增加瘜肉生成、誘發腸道癌症。改善技巧:三餐中有一餐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如黃豆、黑豆、毛豆、鷹嘴豆等蛋白質,可以降低罹癌風險;若不小心過量攝取動物性肉類,可以攝取富含酵素的鳳梨、木瓜或奇異果,幫助蛋白質的分解代謝。 您吃得夠營養嗎?「飲食行為檢測」➤
-
2025-09-24 焦點.元氣新聞
AI軟硬體加持...健檢不再耗時 北市中心醫院10分鐘搞定
AI科技浪潮之下,北市的中心綜合醫院「高階醫學影像中心」導入高階健診儀器設備,民眾健檢時間大幅縮短,過往從檢查到醫師說明要20分鐘,如今只要10分鐘。院方表示,全新健診中心的軟硬體能精確判讀,甚至有肺癌、大腸癌輔助等癌症診斷。中心醫院高階醫學影像中心4月啟用,導入Siemens、Olympus、GE等廠商的AI運算儀器設備,共有內部建置生物智能磁振造影、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內視鏡及骨質密度檢測儀四大部門。昨天公開展示,院長孫卓卿、所羅門公司董事長陳政隆、立委陳菁徽等人共襄盛舉。中心醫院院長孫卓卿說,此一高階影像中心的啟用,是中心醫院邁入智慧醫療的重要里程碑。中心主任張程光表示,醫院新添購的電腦斷層、磁振造影設備均結合AI技術,能自動判斷身體位置、減少人為操作誤差,並在降低輻射的同時,依舊呈現清晰影像;檢查過程中,機器能依照病患的呼吸狀態自動調整,縮短時間又提升準確度,讓病灶更容易被看見。張程光強調,AI能幫助醫師看得更仔細,更可著重常見癌症的檢查;肺癌篩檢部分,能自動偵測小結節,比對過去影像,幫助醫師提早發現異常,大腸癌篩檢則是在內視鏡檢查中,提升息肉的發現率,即使長時間檢查,醫師也能維持高準確度,降低漏掉病灶的風險。他說,過往民眾健檢從檢查到醫師說明完需20分鐘,但醫院導入AI軟硬體,相關儀器可一鍵自動定位掃描、系統判斷資料的時間變短,健檢時間縮短至10分鐘。「因為有AI輔助,等於是一次健檢,兩次確認」,不只醫師的專業,還有大數據的輔助校正。中心指出,檢查報告結合AI自動分析健檢數據,提供條列式健康建議,讓民眾更容易理解,動態圖表則有助於掌握自身檢查結果與同齡族群的比較。若檢查發現身體異狀,可直接轉介民眾至榮總就醫。陳菁徽也分享好消息,8月28日行政院通過人工智慧專法草案,並決議核轉立法院審議。立法院預計10月會排案或考察等,將與院版及其他版本一起審,她相信這會是不分黨派的共識。
-
2025-09-23 焦點.元氣新聞
不只是小毛病!美腫瘤科醫師指4症狀是「罹癌警訊」 籲民眾切勿輕忽
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邁阿密大學綜合癌症中心血液科主任、腫瘤科醫師塞克瑞斯(Mikkael A. Sekeres)近日提醒,許多癌症症狀在早期常被誤以為小毛病,但若持續存在,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他特別點名淋巴結腫大、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意外減輕、慢性咳嗽等4大危險訊號,呼籲民眾不要輕忽。在一項荷蘭研究中,超過2500人因淋巴結腫大接受醫師評估,其中10%被轉介給外科做切片檢查。在這些患者中,約1%最後被發現罹患癌症;不過隨著年齡增加,可能性也會提高。塞克瑞斯指出,大多數淋巴結腫大是因感染或發炎引起,通常會在數日後消退;但若淋巴結無痛、堅硬、固定、持續變大,甚至超過1英寸,便可能暗示惡性病變,需要進一步切片檢查。另一個常見警訊是排便習慣改變。塞克瑞斯提到,多數人旅行或作息不規律時會短暫改變,但若持續腹瀉或便秘、伴隨直腸出血或腹痛,尤其超過2個月,就應提高警覺,因為這是大腸直腸癌早期常見徵兆。非預期體重減輕也是危險信號。塞克瑞斯說,體重小幅波動屬正常,但若在未減肥情況下快速減輕,或減重幅度遠超預期,需謹慎檢查。一項追蹤逾15萬名醫療專業人員、歷時30多年的研究顯示,體重減少超過10%的人,在一年內被診斷癌症的風險增加37%,其中以食道、胃、肝臟、胰臟等上消化道癌症為最常見的診斷。至於慢性咳嗽則有別於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咳嗽,持續8周以上則為慢性咳嗽,應找醫師評估。西班牙一項近萬名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咳嗽是導致確診的最常見症狀,約1/3患者有此症狀。其他估計指出,55%的肺癌患者有咳嗽。塞克瑞斯提醒,年長者若長期乾咳並有吸菸史,更可能被診斷出肺癌。不過,整體來說,在所有因慢性咳嗽就診的患者中,最後確診為肺癌的比例僅約2%或更低。塞克瑞斯強調,這些症狀雖然常見於癌症患者,但更多時候是其他良性原因造成。然而,如果症狀遲遲不改善、與平常不同,或隨時間惡化,仍應盡早就醫,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
2025-09-21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肺纖維化6年沒惡化別大意 醫籲定期追蹤防急性惡化
「醫師,我得肺纖維化六年了,病情沒有惡化,還需要追蹤嗎?」許多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患者在長期追蹤、穩定治療下,不影響工作生活。但醫師提醒,肺纖維化的病程進展個別差異大,尤其只要發生一次「急性惡化」,患者肺功能就會快速下降,日常生活變得非常困難,可能連走到巷子買早餐都辦不到,存活期也會縮短。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亞東紀念醫院、振興醫院、雙和醫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肺同小可 一起纖在乎」肺纖維化衛教講座,邀請台大醫學院內科部教授王鶴健、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彭殿王、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雙和醫院教學部主任陳資濤、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陳威志、馬偕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玟叡及呼吸治療技術主任董蘭芳,分享治療新知及照護建議,共有近50位病友與家屬參加。不只改善症狀,更要避免急性惡化。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王鶴健提醒患者,不能因為病情長期沒變化就掉以輕心。追蹤很重要,醫師會安排:肺功能檢查、六分鐘走路測試、影像追蹤(電腦斷層)、這樣才能確保沒有惡化,也能及早發現肺癌等共病。陳資濤與陳威志都強調肺纖維化急性惡化的可怕。若急性惡化到需要住到加護病房,插呼吸器治療,致死率高達四成,甚至有國外研究的死亡率是五到六成。陳資濤強調,菜瓜布肺的治療策略不是只著重在症狀改善,而是要避免「急性惡化」。陳威志說,即使患者自覺穩定,肺功能還是會悄悄下滑。患者不用藥,肺活量每年約會下降200cc,用藥大約下降100cc。抗纖維化藥物的目標是延緩肺功能退化。咳嗽困擾日常生活,應回診與醫師討論。相對於急性惡化,咳嗽反而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最大的症狀,在公共場合狂咳,往往引來異樣眼光。陶啟偉指出,肺纖維化的咳嗽成因很多,包括呼吸道敏感、疾病本身的發炎刺激,以及共病如鼻涕倒流與胃食道逆流,呼籲病友不要因尷尬而忍耐,應主動回診討論。而夜間氣溫較低與副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容易誘發呼吸道症狀,可能造成患者在清晨四、五點就狂咳,陳資濤也認為需評估是否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或呼吸道過敏。咳嗽是肺纖維化的典型症狀之一,與會醫師提醒,若咳、喘、累同時出現長達八周,盡早就醫檢查,及早治療。
-
2025-09-17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多拉傷 針灸復健緩解痠痛
現代人久坐工作、滑手機,常出現下背痛。中醫師徐瑋憶表示,門診收治不少下背痛患者,多為20至40歲的青壯年族群,病因多是工作壓力和坐姿不良所致,經運用針灸緩解痠痛。若長期治療仍無法改善症狀,恐是腫瘤引起的下背疼痛。徐瑋憶說,引發下背痛原因,大多是肌肉拉傷所致,也可能是軟組織急慢性傷害,如背部肌肉、韌帶、肌腱拉傷或扭傷。找不出原因的下背痛,則常是工作等壓力導致精神緊繃、身體氣血運行不順引起,患者會感到緊張、害怕、焦慮或抑鬱,自律神經失調,局部肌肉不正常收縮而造成疼痛。透過針灸、調適心情、做伸展運動,可以緩解不適。女性易因子宮肌瘤導致下背痠痛,又稱漿膜下肌瘤,生長方向是往外向骨盆腔突出,因骨盆腔空間較大,肌瘤生長空間較不受限制,所以臨床症狀不明顯,腫瘤要長到較大時,才會有壓迫症狀,常合併下背腰痠背痛、頻尿、殘尿感。徐瑋憶說,此種下背痛在月經前與月經來時會變嚴重,患者若要處理肌瘤壓迫導致的氣滯血瘀,針灸與中藥可以減輕肌瘤導致身體氣血循環不暢的壓迫感。如果針灸、中藥都無法緩解的下背痛,就可能是腫瘤引起的下背痛,較為罕見,可能是脊椎骨的原發性腫瘤,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如攝護腺癌、肺癌、乳癌轉移。徐瑋憶指出,此種下背痛可以很輕微,也可以很疼痛,如果下背痛伴隨食欲差、全身倦怠、體重下降等症狀,就要考慮是否為脊椎腫瘤或癌症轉移,這時就要以外科手術作為第一優先考量,或中西醫整合療法抑制癌細胞的轉移與惡化。
-
2025-09-14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AI說要做的檢查,醫師為什麼沒做?
病患權益高漲、資訊越發普及的時代,醫療糾紛也越來越多。在各式各樣的糾紛中,有很大宗是所謂的「延誤診斷」。醫療也會有出錯的時候,確實有些案例被醫師耽誤。不過這篇文章不討論個案,我想談一個「病家很常拿來做為指控誤診的理由」。常見的狀況是:病人因某個症狀在診所看了一段時間沒改善,轉到大醫院後發現是癌症,因此回頭指控診所醫師「誤診、沒有看出來」;也可能是病人掛過急診或某科醫師,但後續又在其他院所被診斷出前一家醫院沒發現的問題。因此認為醫師「沒有及早檢查出某種疾病」或是「誤診」。在錯愕與憤怒的當下,指控醫師誤診幾乎是種反射,直覺認定自己的病情被延誤。舉個常見的例子,外科急診常有頭部外傷的病人,要不要做高階檢查、還是保守觀察就好,常是醫師與病人意見不同的地方。病人很擔心想做檢查,醫師則依據當時的臨床症狀、現行醫療指引,甚至是所屬機構的醫療量能,來決定是否安排檢查。當醫師的專業判定「不需要做檢查」時,一定是症狀完全不符合檢查條件(例如只有一點頭痛頭暈)、依現行的國際處理標準只需要持續觀察,或是這家醫院沒有相關檢查設備,建議到更大的醫院。即便如此,病人還是有極低機率可能有潛在或是遲發腦出血,一旦遇上這種極端案例,家屬回頭指責醫師「沒做檢查,所以誤診」,到底有沒有道理?甚至有病人拿著Google或AI提供的「腦出血該如何診斷」,用裡頭列出的一大串檢查,質疑醫師為什麼當時沒有做。以醫療診斷來說,醫師需要先考慮的永遠是「最常見」、「最可能」與「最致命」。例如病人主訴胸痛,醫師第一個要排除的一定是心肌梗塞,因為心肌梗塞有死亡風險;例如病人主訴咳嗽有痰,通常會往最常見最可能的呼吸道感染(感冒)評估。然而若病人提出:「咳嗽有痰,有沒有可能是癌症?」醫師該如何應對呢?病人可能上網查資料,得到「肺癌的表現可能是咳嗽有痰,應該做電腦斷層來檢查」的結果,難道每一個咳嗽有痰的病人,都必須做電腦斷層來排除癌症?想像一下我們在牌桌上打牌,「知道對手底牌」的狀況與「不知道對手底牌」時,出牌策略一定不一樣。不知道對手底牌時,我們只能憑桌上的牌面、對手的表情與自身的經驗,一張一張打出有勝算的牌;如果知道對手底牌是方塊二,無論牌面有多大,表現得再有自信,那我們出牌一定是一路跟到底;反過來說,當知道對手底牌是同花順時,無論自己的牌有多好,應該是蓋牌認輸。當病人用最後的診斷,回頭去問Google或AI「某種病該做哪些檢查?」網路給出的答案就是建立在已經知道底牌狀況下的策略。所以這不只是事後諸葛,還是倒果為因。我絕對相信AI在資料整理與分析上遠超過單一位醫師,然而醫師與AI的差別不在能力,而在於責任。民眾可以拿著AI建議的菜單去餐廳點菜,不好吃也是自己吃掉,要怪就怪AI建議不好;但當民眾用AI的建議要求醫師做什麼或不做什麼,責任是醫師在承擔。身為一個醫師,我必需替每一個醫療決定負責。做了某個手術,需要承擔成敗;排了某項檢查,需要承擔檢查帶來的副作用風險,甚至是健保核刪;AI卻可以儘管提出其基於大數據分析後的建議,相當完美且周詳,但卻不需要對這些建議的風險與費用負責。AI是當代很重要的科技進展,然而如何使用,是學問也是藝術。
-
2025-09-13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預防】把「健檢」當起點 打造健康管理防線 沒病就先顧健康
【本文由臺中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 唐憶淨醫師提供】您是否曾感嘆:「生活真辛苦,健康好難顧」?面對忙碌的生活節奏與多重壓力,我們常把健康擺在最後,直到身體出現問題才開始焦急補救。然而,真正能守住健康的關鍵,是從日常生活與預防保健做起。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預防保健分為三個層級:第一級預防:針對病因本身,例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戒菸節酒與接種疫苗。第二級預防:在疾病早期進行篩檢與早期診斷,例如癌症篩檢與慢性病檢查。第三級預防:疾病已造成器官損傷時,透過藥物、復健、心理支持等減緩惡化,降低失能。其中,第二級預防——定期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是我們每一位健康人最該主動參與的關卡。因為它讓我們在還「沒病」的時候,就能掌握身體的變化。飲食、作息、身心管理 「沒病」就該關注健康除了定期檢查,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方法能有效提升我們的免疫力與健康狀態:-飲食均衡:多蔬果、足蛋白、少糖鹽。-充足睡眠與規律運動:維持身體修復與免疫調節功能。-壓力管理與心理健康:冥想、聊天、閱讀都是很好的方式。-戒菸限酒與個人衛生習慣:是減少感染與慢病風險的根本。此外,適時補充維生素D、益生菌等營養品,也能視個人狀況做輔助調整。定期檢查是起點 持續管理才是重點目前政府提供多項公費預防保健服務,包含:成人預防保健-30–40歲:每5年1次-40–64歲:每3年1次-65歲以上、原住民55歲以上、小兒麻痺後遺症35歲以上者:每年1次老人健檢與癌症篩檢-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肺癌與口腔癌等,依年齡與風險條件提供免費篩檢。而對於有進一步健康需求的朋友,醫院也提供多元的自費預防保健服務,包括:自費健康檢查-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如頸動脈超音波、心電圖)-癌症高階篩檢(如全身核磁共振)-腦部、骨骼、內分泌等全身整合性健檢方案自費疫苗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肺炎、敗血症與腦膜炎,尤其建議年長者與慢性病患接種-帶狀皰疹疫苗:降低年長者罹患帶狀皰疹與後遺神經痛的風險-RSV疫苗: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重症感染,建議高齡者及慢性肺病患者接種-百日咳疫苗(含白喉、破傷風混合疫苗):成人重新接種可預防傳染給新生兒與幼童,特別建議照顧嬰兒的家屬與醫療工作者施打這些自費項目可依個人年齡、生活型態與疾病風險選擇,作為公費保健的補充與強化。若不確定適不適合接種,也可諮詢家庭醫師進行個別評估。掌握三照護原則 落實預防勝於治療很多人把健檢當作一次性的「任務」,但其實健檢只是起點,真正的重點在於後續的健康管理。無論是發現異常數值,或是已知的慢性疾病風險,都需要定期追蹤與調整生活習慣。健康管理強調的是「長期、個人化、可追蹤」的照護方式,透過:-建立個人健康紀錄-訂定可執行的健康目標(如減重、控糖、降血壓)-與醫療團隊合作,落實飲食運動建議-結合APP與穿戴裝置追蹤數據變化只有將檢查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我們才能真正實現「預防勝於治療」。不論您是年輕上班族,還是即將退休的長輩,健康都不該是等病來了才關心的事。現在就打開健保快易通App查詢自己是否符合公費健檢資格,並向醫師詢問是否有適合您的疫苗規劃或健康管理資源。善用制度、主動規劃,就是給自己與家人最好的健康保障。【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致力於推動家庭醫學研究、專科醫師培訓與基層醫療發展,並加強與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學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推動家庭醫師制度等,提升全民健康水準,並積極輔導教學醫院設立家庭醫學科,為社區居民提供更貼心的醫療服務。官方網站|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5-09-09 醫療.精神.身心
睡太少、太久都增罹癌風險!癌醫建議最健康的睡眠時數 4撇步助好眠
大家都知道睡飽、睡好有助養生。不過你知道嗎?睡得「剛剛好」還有助防癌!反之,不少研究發現,睡太少、睡太多都可能增加癌症風險。究竟要怎麼睡才好?腫瘤科吳教恩醫師在社群分享,教大家怎麼睡最健康! 睡太少、太久都增癌症風險?調好「睡眠時數」防癌又養生! 研究:睡太少、太久,增罹癌風險。吳教恩醫師表示,睡眠時間和癌症風險息息相關,睡太多或太少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這並非危言聳聽,根據涵蓋全球155萬人的研究,如果每天睡不到6小時,癌症風險可上升36%;如果每天睡超過9小時,某項癌症風險也會增加21%。 睡眠異常對身體影響:吳教恩,睡眠異常影響免疫細胞,尤其NK細胞、自然殺手細胞功能。像光是一周睡眠不足,免疫力就能下降70%,身體狀態欠佳、容易生病,這點相信有熬夜習慣的民眾能明顯感受到。除此之外,荷爾蒙分泌等身體機能也會受到影響,甚至也會導致全身的發炎反應增加,進而提高癌症風險。 這樣睡最剛好、最健康:睡太少、睡太久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那麼到底要怎麼睡才健康?吳教恩表示,根據綜合多項研究,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普遍建議,最佳的睡眠時間落在7-8小時,這可以讓免疫系統維持在最佳狀態,避免睡太少或太長的風險。 究竟睡眠異常引起身體發炎?還是身體發炎所以睡眠異常? 睡眠不足較顯著的罹癌風險:吳教恩也更進一步說明,睡眠不足尤其是對於亞洲人風險更高,又以肺癌最為顯著。睡眠時間短的人,肺癌風險平均增加13%,這與免疫系統無法有效清除肺部所吸入的有害物質有關。另外,也有研究發現,每天睡眠時間不到6小時的女性,乳癌風險增加了20%,這與人體能幫助抗癌的褪黑激素不足有關。 睡眠太久較顯著的罹癌風險:至於久睡,吳教恩則表示,根據一項高達100萬人的研究發現,睡超過9小時的人,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21%。另也有研究發現肺癌風險也會增加21%,和短睡6小時、甚至更少的情況相似。且癌症死亡風險也會增加9%,肺癌死亡風險會增加65%,相當可觀。 久睡者的發炎反應:吳教恩表示,有研究發現這類久睡的人,身體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濃度」較高,反映發炎較為嚴重,而身體長期處發炎狀態,就與癌症發生密切相關。 是久睡釀發炎?還是發炎才久睡?總之,常虛累累檢查為佳。吳教恩表示,除了發現睡比較久,發炎指數較高;也很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發炎,讓這類族群睡得比較久。例如三高、糖尿病等疾病,常常就會感到疲倦,影響到睡眠,使得睡眠時間較長。前因後果雖尚無更多研究資訊能直接證實,但確實有發現到這樣的現象存在。若發現時常睡很久、很容易疲倦,建議做個檢查為佳。 睡足7-8小時防癌又養生掌握4技巧更有助好眠! 除了睡眠時間的影響,以及最佳睡眠時間建議,吳教恩也提供一些睡眠技巧,幫助大家提升睡眠品質,避免睡眠時間太少或太長: 日常規律作息:建議讓自己的起床時間及睡覺時間固定,有助維持生理時鐘穩定,讓身體規律的醒來及入睡。 睡前避免3C:在睡前一小時就別再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以避免接觸藍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 睡前放鬆身心:睡覺前放下手機的那一小時,可做個冥想、伸展運動等進行放鬆,幫助大腦進入睡眠狀態。 優化睡眠環境:關燈睡覺有助睡眠,至少昏暗,而室溫可以落在18-22度之間。以個人習慣,舒適、好眠為主。 吳教恩也建議,日常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運動習慣、壓力管理等等,這些也都有利幫助睡眠、避免身體發炎、降低罹癌風險。掌握睡眠的黃金時間,並善用睡眠的小技巧,如此更有利讓自己睡得健康,也更有助恢復精神、體力! 《延伸閱讀》 .防範百病之源:慢性發炎!醫:癌症、失智都和它有關。 .防癌、防代謝症候群!做好免費成人健檢、5癌篩檢!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5-09-09 焦點.健康知識+
溫泉到底養生還是健康殺手?泡湯前你該知道的潛在風險
讀者好奇寶寶在2025-8-2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我在台北市温泉發展協會的網站找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及:溫泉中因含有許多礦物質,可以促進人體免疫功能、強化關節、減少動脈硬化及增強心臟血管功能。由於泡溫泉會大量出汗,讓血管擴張促進新陳代謝,對神經痛及關節炎有消炎止痛的功效。文中還有提到很多溫泉對身體有益的功效,不知道是否可信,希望教授能幫忙解惑,溫泉對健康是否有益,會建議去泡溫泉嗎?謝謝。這篇温泉協會的文章的確說了非常多泡溫泉的好處,有些甚至還有帶有數據,但問題是,它完全沒有說出這些好處到底是根據什麼研究。所以,再多的好處,也只不過就是個人意見。有關溫泉對健康的影響,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是有收錄了近百篇論文,而有幾篇是認為有益,但絕大多數是認為沒有充分的證據,或甚至是有害。我先請大家看出自台灣的三篇。2007年這篇是出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Environmental survey of Legionella pneumophila in hot springs in Taiwan(台灣溫泉嗜肺退伍軍人桿菌環境調查)。近幾年,日本曾通報與溫泉有關的退伍軍人病疫情。我們在全台 19 個溫泉度假村採集水樣本,並且在其中4個(21%)發現了嗜肺退伍軍人桿菌。註:「退伍軍人病」是由「嗜肺退伍軍人桿菌」引起的傳染病。此病和其病原菌的命名是源於 1976 年在美國召開的退伍軍人大會時出現的肺炎疫情。病原菌常在停滯的溫水中生存,例如溫泉。 患者主要是通過吸入含有病原菌的霧氣或水滴而感染,而主要病徵包括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疲倦、頭痛、肌肉疼痛,腹痛和腹瀉。病情嚴重時可能會出現神經系統病徵(如精神錯亂)和呼吸衰竭,並有可能導致死亡。2008年這篇是出自國立中正大學:Prevalence of enteroviruses in hot spring recreation areas of Taiwan(台灣溫泉休閒區腸病毒流行情形)。我們在34個地點採集水樣本,並且在其中13個(38.2%)檢測到腸病毒。柯薩奇病毒A2型、埃可病毒11型和EV 71型是導致這些地點疾病爆發的腸病毒,應被視為台灣泉水休閒區潛在的公共衛生威脅。2023年這篇是出自林口長庚醫院:Cardiovascular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alneotherapy: focused on seasonal differencesCardiovascular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alneotherapy: focused on seasonal differences(浴療的心血管生理效應:著重季節差異)。夏季不宜長時間泡溫泉,因為會增加心臟負擔。冬季則需注意血壓大幅下降。有關日本溫泉區出現退伍軍人桿菌的研究,請看:2018年:Legionellosis Associated with Recreational Wa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ases and Outbreaks in Swimming Pools, Spa Pools, and Similar Environments(與休閒用水相關的退伍軍人病:泳池、溫泉池及類似環境中病例和疫情的系統性評價)。根據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標準,將退伍軍人病的爆發與休閒用水系統聯繫起來的證據是強的。2023年:Prevalence and genetic distribution of Legionella spp. in public bath facilities in Kobe City, Japan(日本神戶市公共浴池軍團菌的流行情形及基因分佈)。在日本,公共浴池被認為是退伍軍人桿菌感染的主要原因。有關泡溫泉對心血管的影響,請看:2023年:Association between Radon Hot Spring Bathing and Health Condition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Misasa, Japan(氡溫泉浴與健康狀況的關係:日本三朝市的一項橫斷面研究)。在氡溫泉中沐浴與高血壓和胃腸炎的緩解有關。(註:氡溫泉是會釋放氡氣的溫泉。氡氣會致癌,尤其是肺癌。請看台灣癌症防治網)2025年:Night-time hot spring bathing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 mobile application and paper questionnaire study(夜間溫泉浴與改善血壓控制相關:一項行動應用程式和紙本問卷研究)。夜間溫泉沐浴與老年人血壓降低有顯著相關性有關泡溫泉對風濕病的影響,請看:2009年: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balneotherapy: evaluation of the evidence fro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浴療的治療效果:隨機對照試驗證據的評估)。浴療可能與多種風濕病的改善有關。然而,現有研究的強度不足以得出確切結論。2015年:Balneotherapy (or spa therapy)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浴療(溫泉療法)之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整體而言,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浴療比不治療更有效。有關泡溫泉對睡眠的影響,請看:2025年: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serum biomarkers among long-term hot spring bathe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長期溫泉浴者睡眠品質與血清生物標記的關係:一項橫斷面研究)。長期溫泉沐浴與良好的睡眠品質相關。至於讀者所問的「會建議去泡溫泉嗎」,我的答覆是:「我個人是不會刻意為了健康而去泡溫泉,但出門旅遊時,我是會樂意享用旅館所提供的溫泉。」延伸閱讀:泡澡護腎?(洪醫師的迷魂湯處方)原文:泡溫泉治百病?你應該知道的風險
-
2025-09-08 醫療.肺纖維化
肩頸痠痛不是姿勢不良!醫揭「菜瓜布肺」隱藏共病
「醫師,我最近頷仔頸、肩胛頭很緊、很痠。」這可能不是手機滑太多,而是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患者長期咳嗽、喘,肩頸肌肉「操」過頭,引發的緊繃不適。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玟叡說,肌肉緊繃、肩頸痠痛是肺纖維化的共病之一,若患者有肩頸緊繃、痠痛,合併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可以進一步就醫檢查。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亞東紀念醫院、振興醫院、雙和醫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天共同舉辦「肺同小可一起纖在乎」肺纖維化衛教講座,八位北部權威醫師、專家分享治療新知及照護建議,共有近50位病友與家屬參加。肺纖維化俗稱「菜瓜布肺」,會引起身心的許多共病,除了肺氣腫、肺高壓、肺癌及睡眠呼吸中止等與呼吸相關的疾病。同時也會造成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胃食道逆流、肌肉緊繃、體能衰弱,甚至影響心理,出現憂鬱等非呼吸道的共病,由於比較難與「菜瓜布肺」產生連結,更需特別警覺。吳玟叡指出,呼吸會用到橫膈膜、肋間肌和肩頸的肌肉,肺纖維化患者肺部因纖維化而變小,橫膈膜會往上,功能也下降,造成患者呼吸時過度使用肩頸肌肉,咳嗽時更會脖子一直重複用力,就造成肩頸的痠痛和緊繃。患者常只會注意到咳嗽、喘,多以為是手機滑太多、姿勢不良,沒有想到是肺纖維化造成。肺纖維化雖不可逆,但可以藉由肺復原運動強化肺功能,對控制疾病,改善共病都有幫助。台北馬偕醫院呼吸治療技術主任董蘭芳說,練習腹式呼吸就可以改善橫膈膜的功能。並運用肺復原運動提升肺功能至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程度,就不容易喘、咳,也可放鬆肩頸。雙和醫院教學部主任陳資濤、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陳威志則提醒患者定期追蹤的重要及急性惡化的危險。統計顯示,一旦急性惡化,進入加護病房,死亡率會大幅提升,預後也不佳。而肺纖維化患者的病程進展個別差異很大,不能因為沒有症狀就不服藥追蹤。今天活動也邀請病友簡女士現身說法。她講話中氣十足,除了鼓勵病友走出家門參與活動,多運動,按時服藥,更現場示範自創的健身操。簡女士一彎腰,雙手幾乎可以碰到腳尖,柔軟度連醫師都大嘆不如。簡女士的主治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提醒,患者若運動會有低血氧情形,可以帶著氧氣去運動,也建議爭取氧氣健保給付,可讓更多患者願意出門活動,對疾病的控制和整體生活的改善都會有很大的幫助。「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調整心態。」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任彭殿王說,隨著藥物研發的進展,陸陸續續會有新藥出現,甚至可以合併使用,病友不要太糾結還能活多久的這件事,配合醫囑服藥追蹤,享受陽光,多喝水,正面與疾病共處。肺纖維化是一個複雜,且需要跨科別團隊合作治療的疾病,家屬在照護上身心更承受巨大壓力。台大醫學院內科部教授王鶴健、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鼓勵病友可以發揮群體的力量,組成病友團體,彼此互相支持,互相了解,提升社會大眾的認知,就可以爭取更多的資源,以因應未來新的治療契機。
-
2025-09-05 癌症.飲食與癌症
常吃辛香料降發炎反應!飲食6習慣 癌細胞不上身
癌症的生成有八成與環境、飲食因素有關,因此透過環境的改善及飲食的調整,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尤其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國內外醫界公認最好的防癌措施,幾乎可以減少一半以上誘發癌症發生的機率。防癌飲食應該怎麼吃?不可不知6重點。1.吃七彩蔬果 提升免疫力每日飲食應包含多種蔬菜與水果,這些蔬果蘊含大量的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對抗自由基等作用,當人體攝入這些蔬果,也能夠起到抑制癌細生成的好處。例如番茄的茄紅素、深綠色蔬菜的葉黃素、白色大蒜的大蒜素、十字花科蔬菜的含硫化合物,都被證實有抑制身體發炎、提升免疫功能、消滅癌細胞的好處。2.膳食纖維足 排泄即排毒膳食纖維除了能夠穩定血糖、幫助脂肪及膽固醇的代謝,最重要的是能夠增加糞便體積、軟化糞便,縮短有毒物質在腸道的時間,從而預防癌症的發生。因此應該養成吃全食物的習慣,除了天天五蔬果(三蔬二果),三餐也盡量以複合性主食為主,例如糙米飯取代白米、全麥取代白麵粉、根莖類取代麵條或白飯等。3.每天吃好油 堅果免調味油脂是提供身體能量、維持體內荷爾蒙、內分泌正常運作的重要營養素。研究發現,好油有防癌的功效,足夠的Omega-3脂肪酸能降低大腸癌、胃癌、肺癌等癌症發生,Omega-9脂肪酸能減少發炎物質的生成,Omega-6也有一定的抗癌活性,能夠誘導癌細胞凋亡等好處。因此每天都要攝取足夠的好油(以冷壓初榨的油品為主),同時每天能夠吃一小把無調味堅果,以攝取好的脂肪酸。4.食材多樣化 有機是首選蔬果中的農藥、化肥、殺蟲劑等,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尤其是免疫機能較差、甚至是在抗癌階段的民眾,建議應該攝取有機或自栽無農藥的蔬果;如果難以執行,也盡量選擇多樣化食材,經常到不同的市場,向不同的攤販買多樣化的蔬果,以降低攝入同類農藥的風險。5.烹調多蒸煮 少燒烤油炸研究發現,食物經過高溫烹煮,容易生成致癌物質,例如肉類經過燒烤會產生多環芳香烴,異環胺等致癌物質,而澱粉類經過高溫烹調,也容易產生丙烯醯胺致癌物質,尤其是燒焦的部位致癌物最多。建議烹調手法,應以涼拌或蒸煮為主,能保留較多的營養成分,也比較不會產生毒素。6.常吃辛香料 降發炎反應印度的癌症發生機率極低,原因就在於他們攝取非常大量的辛香料。研究發現,常見的辛香料如蔥、薑、蒜、洋蔥、新鮮辣椒、花椒、胡椒、乾辣椒、丁香葉、迷迭香、小茴香、孜然、香茅、九層塔等,都有很強大的抗氧化與消滅癌細胞的作用,建議一日三餐,應該盡量攝取辛香料,來幫助身體抗癌、降低發炎反應。
-
2025-09-03 焦點.元氣新聞
獨/「不落實分級醫療的是政府」 台大醫院公告:輕症需持轉診單加號
衛福部長石崇良在健保署長任內,要求醫院門診營收占比不得超過55%,並透過個別醫院總額約束各家醫院服務量上限。本報掌握,台大醫院近期公告,配合健保署門診減量政策,門診額滿時,輕症患者需持「醫療院所轉診單」才能加號,一改過去病人跑門診拜託醫師加號文化。不過,院方澄清,相關說明僅是宣導,是否加號仍有醫師決定,非硬性規定。據讀者提供,拍攝於本周一照片,台大醫院西址外科部門診外叫號螢幕刊登,「配合健保署門診輕症減量政策,門診掛號額滿時,輕症病友請持『醫療院所轉診單』加號。」台大醫院醫務秘書陳彥元說,該院並無強制醫師不得加號,是否加號仍由主治醫師依自身工作量自行評估,公告內容用意是鼓勵輕症民眾至基層醫療院所就診,「是建議,而非強制」,為避免民眾誤會,將酌修文字。台大醫院企畫管理部主任邱瀚模說,分級醫療為國家政策,「不執行的是政府,不是台大」,目前院內醫師還是可為病人加號,且病人若有需求通常醫師都會答應,但健保署規定醫院門診比率,導致醫師門診看太多,健保點數給付會被斷頭,績效也會減少,此時若不讓民眾加號,醫師還會被責罵沒有醫德,「這並不合理,體制造成的痛苦都加諸醫學中心醫師身上,卻未提供相應資源。」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為肺癌手術權威,開設「肺癌特別門診」,病人來自全台各地,多數是在他院就醫,被檢出肺癌,才會到台大找他治療。他表示,為避免輕症病人湧入門診,他每周只開放3個線上掛號名額,多數病人都是透過加號看診,病人需持轉診單或影像學檢查光碟、報告,肺部被檢出超過0.8公分結節才可加號,由助理一一檢查,符合門檻才會開放病人加號。邱瀚模說,院內並未公告限制加號政策,且鼓勵病人至輕症醫院就醫,台大絕非個案,這公告充其量只是反映台灣醫療度亂象;即使民眾持轉診單就醫,也潛藏醫療浪費問題,以大腸鏡為例,許多基層醫療院所,只要大腸息肉超過1公分就不處理,「大家只想避險,但檢查做了、績效拿了,掛號費、診察費收了」,此外,醫療資訊系統整合不佳,病人至大醫院要重新排檢查,形成醫療浪費。
-
2025-09-03 醫聲.癌症防治
多專科團隊助攻,有效提升肺癌病患存活期
在2020年,台北榮總肺癌治療團隊於國際「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指出,第3期肺癌病患進入療程時,若有胸腔腫瘤多專科醫療團隊定期開會討論病情,幫助制訂最佳治療策略,存活期可增加60%,相當於多延長15.5個月生命。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為上述研究通訊作者,身為胸腔腫瘤多專科醫療團隊召集人的他表示,該院肺癌治療團隊含括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放射影像科、核子醫學影像科、病理科、復健醫學、營養師、心理師與個案管理師等多專科,從研究來看,透過多專科醫療團隊定期開會討論,的確有助延長病患存活期。不只台北榮總,像台大、中醫大附醫與成大醫院等,也有類似肺癌治療模式。以中醫大附醫的肺癌多專科照護團隊來說,也包含中醫部醫師,該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解釋,當有專業中醫師把關,可減少病患擅自使用不適合、可能干擾療效中藥,該團隊也推太極拳復健計畫,以改善病患生活品質。事實上,肺癌的治療,藉由肺癌多專科團隊的協助,可幫助病患延長存活期,早期肺癌如有術後輔助治療的介入,也可減少復發威脅。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雖然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有EGFR、ALK等基因變異的早期肺癌病患,術後接受標靶輔助治,可降低復發機率,但因治療須達兩、三年,目前並未納健保,多數家庭無力負擔,只能選健保化療用藥,若病患在健保支持下獲得用藥機會,情況也許就能翻轉。成大醫院癌症中心胸腔腫瘤醫療團隊副召集人楊思雋建議,現在健保給付基因檢測,多針對晚期病患,若打破期別限制,讓肺癌病患不分期別,可以有一次健保給付基因檢測機會,病患可擁有更多彈性,使用上也更符合所需。
-
2025-09-03 醫聲.癌症防治
醫學中心肺癌專家籲:健保資源逐步轉往早期診斷及治療
衛福部國健署擴大LDCT肺癌篩檢服務,各地醫院的篩檢、診治量能備受考驗,特別是醫學中心,面對早期肺癌病患增加的趨勢,專家們也呼籲健保投注更多資源在早期肺癌的診斷及治療上。台大醫院總院及癌醫中心分院的醫療團隊對此感受深刻。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指出,目前肺癌篩檢多數在癌醫中心分院進行,總院因病患眾多,LDCT排程超過4、5個月。去年總院加癌醫中心分院約1400人次接受篩檢,未來會持續增加。台大總院和癌醫中心去年新增肺癌病患約2800人,占全國新增患者的1/6,遠高於過去的1/10占比。近年來,接受肺癌篩檢人數持續增多,加上民眾健康檢查意識提升,台灣第一期肺癌比例約占36%,在台大總院,第一期比例為48%,癌醫中心分院更高達69%。肺癌篩檢政策成功促進病患得以早期診斷,卻也意味著需更多治療資源投入協助早期病患減少復發風險。不只台大醫院,像台北榮總、中醫大附醫與成大醫院等也呈現相同趨勢。台北榮總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國健署推動肺癌篩檢三年來,該院篩檢量成長3倍,累計已篩檢逾4400人次,確診為肺癌的比率為1.75%,其中零期加1期占了93.5%,2、3期占3.9%,第4期僅2.6%。他建議,未來應將篩檢對象擴大至其他高風險族群,如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同時,早期肺癌輔助治療應納入健保,以因應篩檢擴大後早期肺癌病患持續增長的趨勢,確保患者能及時獲得完善的治療支持。中醫大附醫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則提到,該院過去在LDCT自費之時,接受肺癌篩檢者不到100人,肺癌篩檢政策推行三年來,受檢人數增長3倍之多,篩檢後確診為早期肺癌的病患也有增加趨勢。針對越來越多的早期病患,他認為相應健保治療必須同步跟進。若早期肺癌輔助治療,如術後標靶、免疫治療等能納入健保,將有助於達成2030降低癌症死亡率1/3的目標。成大醫院癌症中心胸腔腫瘤醫療團隊副召集人楊思雋表示,該院在106年,接受LDCT檢查人數僅有552人,112年來到2983人。早期肺癌確診人數也從176人增加到393人,期待病患確診期別提早,晚期人數也能減少,未來可達到降低肺癌死亡率目標。不過楊思雋觀察到,在南部,由於勞工階層較多、吸菸比例較高,病患發現肺癌相對較晚,且這些族群常忙到沒時間篩檢,很多不願戒菸,因此篩檢時段須更有彈性,並搭配戒菸衛教計畫,才能解決困境。
-
2025-09-03 醫聲.癌症防治
國際癌團CEO:政府投資肺癌篩檢、早期治療,將帶來長遠效益
三年來,台灣領先全球,由政府主導推出公費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肺癌篩檢計畫,三年來,篩檢人數已超過21萬人,且政策上路以來,逾八成確診者為早期病人。國際抗癌聯盟(UICC)執行長Cary Adams肯定台灣政府將資源投入肺癌篩檢,同時涵蓋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者兩大高風險族群,是全球最先進且相當具有前瞻性的公衛措施。此外,Cary Adams也表示,從「健康台灣」政策設定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1/3的目標,可看出台灣政府推動癌症防治的決心。台灣的肺癌篩檢經驗,有效提升早期發現率,病人有機會及早獲得診治,也促使病人家族親友主動篩檢,帶來「正向循環」。不僅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也為全球肺癌篩檢政策的制訂累積珍貴實務數據。例如澳洲政府於今年7月推出公費LDCT「全國肺癌篩查計劃」,主要對象為50-70歲吸菸族群;去年11月,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則為50-75歲、具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提供500個免費LDCT肺癌篩檢名額,可見台灣經驗正逐漸發揮影響力,進而推動、精進國際上各區域篩檢政策。Cary Adams也透露,UICC正與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合作,預計於2027年發表「全球早期肺癌防治建言書」,屆時將以台灣LDCT肺癌篩檢、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的實務經驗為重要參考指標,為各國提供具有科學依據的防治政策建議,協助訂定相關防治策略。當民眾經由肺癌篩檢並確診為早期肺癌,後續的治療銜接極為重要。Cary Adams強調,篩檢確診後可順利接續到早期治療,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當政府、醫界、病友團體等持續向社會大眾進行衛教,將可讓民眾更了解,從早期篩檢、診斷到早期治療,須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篩檢政策才能真正發揮效益。「政府將經費用於肺癌篩檢、早期治療,是一項深具價值的長期投資,未來世代也能受惠!」Cary Adams指出,在Covid-19疫情期間,全世界投注大量資金、心力在控制疫情、減少疫情衝擊,產生的多為短期效應。但肺癌篩檢、早期治療的經費投資,卻能帶來長遠效益,不僅有助減少後續重症醫療的資源負擔,也更具醫療永續價值。他也期許台灣繼續深化早期肺癌篩檢,並能同步確保早期肺癌治療的可近性,朝降低肺癌死亡率目標邁進。
-
2025-09-03 醫聲.癌症防治
完善早期肺癌防治拼圖 專家籲「早篩早治」無縫接軌
自111年7月,我國創全球之先,推出公費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同時含括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者兩大族群,成全球典範。不過隨篩檢服務擴大,早期病患大量增加,日前在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的記者會,中研院院士楊泮池、陳建仁與多位重磅級醫學會理事長共同呼籲,肺癌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應順利接軌,健保資源重心須前移至早期肺癌的診斷及治療,以期達成「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1/3」目標。談到肺癌篩檢政策的重要性,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當病患確診為第四期,治療往往非常辛苦,醫療花費更是陡升,即使投注大量資源,存活率上升幅度也很有限,病患若能早期確診,及早接受手術、療效較佳藥物的治療,將可有效降低復發、提升存活率,後續重症醫療支出也會大幅減少。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認為,現階段在篩檢成果奠基之後,政策方向須協助病患順利銜接精準診斷與早期治療。立法委員王正旭也表示,會堅守推動「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理念,積極爭取更多資源投入早期肺癌防治。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以長庚醫院導入AI影像分析為例,期盼未來AI技術能結合健保及肺癌篩檢數據,精準辨識須積極治療的高風險族群。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提醒,早期肺癌病患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測如EGFR、ALK基因檢測、PD-L1表現評估,讓醫療團隊制訂最適切的治療方案。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毅強調,提升肺癌防治成效應聚焦於早期,並同步提升早期基因檢測及早期治療的可近性,確保患者確診後能及時銜接有效治療。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台灣超過一半的肺腺癌病患帶有EGFR基因突變,第1B-3期術後仍有45%-76%的復發機率。第1B-3A期病患接受術後標靶輔助治療,五年可望降低10%肺癌死亡率,若能強化早期肺癌輔助治療健保資源投入,可望達成降低癌症死亡率1/3目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王金洲、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皆提到肺癌復發風險的預防,建議依細胞、基因型態等選擇合適的術後輔助治療。隨著EGFR、ALK等基因突變對應標靶藥物的問世與越來越多研究證據的出爐,輔助治療降低復發的效果也日漸明確。現在的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除了化療有納健保,其他如標靶、免疫治療等,皆須自費。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黃明賢認為,早期肺癌若在手術後2、3年復發,之前治療就會前功盡棄,健保制度若能及早部署、提供支持,便可減少復發機率,病患存活率也可提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表示,肺癌防治應參考乳癌模式,將健保資源轉向早期肺癌輔助治療,以提升病患存活率、降低復發作為重要目標。政府也應積極推動第二層健保、商保補位健保等多元化支付機制,以提升早期肺癌治療的可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