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1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42
筆 文章
-
-
2024-04-1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一級致癌物「石綿」你可能有用過!美國竟然最近才宣布禁用
在世界衛生組織將石綿(Asbestos)界定為一級致癌物,以及,世界上超過50多個國家禁止這種致癌原料幾十年後,你相信嗎?世界排名第一的強權國家---美國,竟然在2024年3月份才宣布禁止使用或進口白石綿。事實上,美國環保署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想要禁止石棉,可惜沒有成功,美國人每年約有4萬人死於石綿所導致的各種疾病,3月19日英國廣播公司健康版記者馬特扎先生(Max Matza)做出了這項報導。「石棉」會導致石綿沉滯症和肺癌等致命疾病石棉(也可以寫成石綿) 是一種天然礦物,雖然因為有不同的來源和用途,所以會呈現出許多不同的外觀,但在顯微鏡下有一個明顯的共通特點---僵硬的針狀纖維。大自然中有6種石綿的矽酸鹽礦物質,最常見的三種是溫石綿(亦稱白石綿)、鐵石綿(亦稱褐石綿)和青石綿(亦稱藍石綿)。雖然它們看起來很脆弱,但這些細小的絲線並不容易被破壞——它們耐火燒、具有化學惰性,並且不能被細菌分解,正由於這些絕緣、絕熱、耐高溫、耐酸鹼、耐腐蝕和耐磨等諸多的優點,於是乎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曾經大放異彩,但後來發現其微小的石綿纖維會飛散到空氣中,藉由呼吸進入肺臟後,經過20~40年的潛伏期,就會導致石綿沉滯症和肺癌等致命的疾病,遂相繼被世界各國所禁止使用。世界各國相繼禁用石棉 美國卻遲遲沒有禁用當1991年,法國政府宣布禁止石綿進口時,還引起加拿大政府提起貿易訴訟,理由是只要正確使用,產品依然是安全的。加拿大當時是世界上第三大石綿生產國,開採的97%石綿都出口,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2001年3月,世界貿易組織最後裁定,加拿大敗訴,認為只要是致癌物質,就不是所謂的「貿易壁壘」。在美國,琳達 (Linda Reinstein) 是過去20年來,一直持續反石棉的倡導者之一,她丈夫就是因為反覆接觸石棉而去世,在她聽到週一(2024年3月18日)美國官方對石綿的禁令後,激動得淚流滿面。她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美國多年來,在石棉問題上,一直沒有做出正確的決定,英國早在四分之一世紀前就通過了石棉禁令,但美國卻是唯一沒有完全禁止石棉的西方工業國家,相當糟糕。而這種致癌物質目前仍然存在於美國數百萬家庭的建築材料中,美國環保署署長邁克爾(Michael Regan)表示,該項禁令僅適用於白石棉,且對於目前仍在使用白石棉的行業,將會給予長達12年的時間逐步停止使用。顯然,週一的禁令並未包括其他幾種類型的石棉,琳達女士可能感動得太早,內華達大學醫學地質學巴克教授(Brenda Buck)就說道,這項禁令只是邁出美國消除所有石棉的「一小步」,各行業可能會轉向使用尚未被美國環保署禁止的其他5種形式的石棉,令人擔心。綜觀石綿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曾經擁有廣泛的用途,像是: 國王身上的紡織品,魔術師宴會時的小道具以及知名哲學家的睡帽。甚至,如果你曾經去過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你就會發現在礦物畫廊中,有一個橡木展示櫃,裡面放著一個透明的小塑膠盒,上面貼著「危險」、「請勿打開」。盒子內就有一個用石棉做成的皮夾,而這個殘破的皮夾竟然曾經屬於美國國父班傑明·富蘭克林。回顧石棉的歷史時間拉回到1725 年,富蘭克林只有19 歲,口袋空空,且剛剛才被無良的雇主拋棄,滯留在倫敦,但勇敢的富蘭克林幸運地,在一家印刷店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雖然生活上的問題解決了,但他仍然需要籌集一些額外的資金,才能回到美國。於是,富蘭克林給收藏家兼博物學家斯隆先生(Hans Sloane)寫了一封信,說明了這個石棉皮夾,不但可以防火燒,而且當它變髒時,可以將其放入火焰中,讓它變乾淨,毫髮無損,於是勾起了斯隆的興趣和好奇心,他把富蘭克林叫到家中,展示了一下,這位小伙子就因為這件有毒物品得到了非常豐厚的報酬。石棉非凡的耐火性能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被古代人發現,公元一世紀,一位年長的羅馬作家---普林尼(Pliny)向大眾介紹了一種新型的亞麻布,當時被稱之為“活亞麻布”(Live Linen),用來製作許多奇特的產品,像是防火餐巾,髒了以後,不用洗,丟入火中,自動就變得像新的一樣。它也被用來製作君王的裹屍布,因為活亞麻布不會被燃燒掉,所以有助於最後將骨灰與柴堆灰燼加以分離。另外,從古希臘的記錄中,也述及了女神雅典娜的一盞金燈,竟然可以燃燒一整年而不熄滅,其燈芯是由“喀爾巴阡亞麻”(Carpathian Flax)製成,這也是石棉的另一個歷史名字。西元800年左右,查理曼大帝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他是一位很會請大家吃飯的專家,透過歡笑美味的飯局,贏得了許多外交上的成功。根據傳說,他在宴會場合上,常常表演把一片用石棉紡成的骯髒桌布,扔進火裡變成雪白的魔術把戲,驚艷眾人。除了生活用品和魔術道具以外,石綿甚至被用於戰爭,古代投石機是重要的攻城器具,採用木質結構,向敵方目標彈射燃燒的瀝青或焦油袋,當使用石棉織成的布,來包裹瀝青時,就可以阻止袋子在到達攻擊目標前被燒毀破損,而提前掉落四處。最後,石棉纖維也被添加到盔甲中,可以作為絕緣體,有助於士兵在冰天雪地中,保持體溫。古代,石棉價格昂貴,但到了19世紀末,加拿大和美國發現了大量的石綿礦,由於物多廉價,於是使用量呈現爆炸性成長,先是被用於發電廠和蒸汽機,但很快這種礦物就開始進入人們的家中,在需要防火、加固或隔熱的地方廣泛應用。1899年出現人類第一例與石綿直接相關的死亡確診病例1899年,一位英國醫生記錄了人類第一例與石綿直接相關的死亡確診病例--- 33歲的紡織工人,患有肺部纖維化,之後,病例愈來愈多,石綿有毒的證據也變得越來越明顯。於是在英國,所有石棉於1999年被全部禁止,但在此日期之前,石棉建材早已經存在於眾多的房子結構中,不去動它,沒有問題,但當建築物需要維修或拆除時,石綿纖維就會飄散出來,構成健康風險,所以必須擁有合格專業證照的技術工人,才能進行石綿的拆除工作,且必須運送至指定地點丟棄。由於各地反對石棉的運動愈演愈烈,出於對健康的擔憂,各地的學校開始將石棉從建築物中移除,美國當然也不能例外,約在1989年時,美國環保署就頒令禁止使用石棉,但卻在兩年後,被聯邦法院推翻了這項禁令,原因是: 環保署未能依照美國的《有毒物質管制法》的要求,替依賴石棉的公司找到「負擔最輕的替代方案」後,才能禁止。一直到了2016年,美國國會針對《有毒物質管制法》進行了修訂,刪除了「負擔最輕的替代方案」這項條文後,才為環保署宣布石綿禁令鋪平了道路。可是,當2017年川普當選總統後,美國禁止石棉的禁令卻遲遲沒有宣布。原因是: 川普一直以來是石綿的擁護者,記得在2005年,當時還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川普,在國會作證時就將石棉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防火材料」。在他出版的《捲土重來的藝術》一書中,他認為反對石綿的運動,根本是由黑手黨所主導的,因為通常是與黑幫相關的公司負責清除石棉的工作。甚至在2012年,他還在推特上表示,如果世貿中心「極其強大的阻燃石棉」沒有被清除掉的話,世貿中心就不會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中被「燒毀」倒塌。因此在今年底(2024)的美國總統大選後,環保署會不會繼續維持石綿的這項禁令,恐怕將會是總統當選人才能做的決定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0 癌症.肺癌
【初確診晚期肺癌手冊免費索取】肺癌學姐長12封信:心理腫瘤不可忽視 爭取最長存活期
許多患者罹癌不只身體受苦,與心理層面的交錯影響,更是大大影響了生活,近30年來,心理腫瘤學受到世界各國臨床醫療及研究人員重視,迅速發展成為癌症學中的次專科。根據研究指出,肺癌病友的憂鬱情緒在所有癌別中比例最高,若屬於中度到重度憂鬱症的肺癌病友,出現預後不良的可能性高出2至3倍。為鼓舞初確診肺癌的病友及家屬,能更妥善調適心態,「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邀請12位抗癌成功學長姐,一同寫下《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將印製1萬本,發送至全台癌症資源中心,提供民眾免費索取。其中不乏有超過5年甚至10年的故事,希望病友及家屬能夠盡快走出初確診的低潮,建立治療信心,與醫護人員討論治療策略,朝最長存活期目標邁進。肺癌逐漸邁向慢性病化管理 重視病友心理照護才能兼具治療效果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除了需要完整的治療策略,爭取超越五年的存活期目標,在展開治療前,也應調適罹癌所帶來的焦慮與沮喪的情緒,才有機會發揮最大的治療效益。陳育民說,晚期肺癌治療相較於過去,已有相當大的進展,過去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只有10-15%,所幸隨著醫療進步,現已可利用基因檢測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也能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不過,對於初確診時帶給病友巨大的衝擊與生命威脅,往往讓病友及家屬感到震驚、懼怕、甚至無法置信而想逃避現實,若是演變成憂鬱情緒,更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失眠等生理症狀,反而影響病友後續治療成效。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也提到,為提供晚期肺癌病友更完善的治療與照護,肺癌團隊已從原有的核心科別,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腫瘤內科,逐漸延伸到診斷相關的科別,治療過程也會依據病友的需求,適時加入輔助的專科醫師,如中醫科的調理、皮膚科的副作用管理等;而在心理層面方面,就會有諮商心理師加入,以降低病友負向情緒,協助情緒宣洩與支持。若是可以在治療前期就有病情穩定控制的成功學長姐分享其抗癌歷程,提供給初確診的病友抗癌參考指標並建立治療信心,相信可以為病友帶來更大的抗癌動力。晚期肺癌爭取最長存活期 學長姊抗癌經驗建立出確診病友信心「恐懼會傳染,希望也是」,這是來自《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裡面的1句話。抗癌學姐夏女士退休後,準備開始規畫第二人生,對於長期的肋骨疼痛,原以為是更年期所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確診四期肺癌轉移肋骨,當下內心驚慌,悲傷到整日躺在床上,自我價值感低落,一直感到非常焦慮,不僅執迷於非正統療法,甚至嘗試各種偏方,事後發現只是在轉移內心焦慮與悲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夏德椿提醒,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病友對罹癌的恐慌與焦慮,多半來自於網路鋪天蓋地的資訊及未知的存活期,近年來肺癌藥物持續進展,病友的治療選擇越趨多元,初確診的病友建議與醫師討論未來五年完整的治療計畫,有策略的安排用藥的順序,拉長每一種藥物的使用時間,爭取最長存活期。夏德椿提到,上述的夏女士雖然一開始誤信偏方,所幸在病友團體學長姐的支持之下,開始穩定腳步應對罹癌挑戰,而後進行基因檢測,屬於EGFR基因突變,因此經醫師評估從第二代標靶藥物開始治療,三年後出現抗藥性,再接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抗癌已超過五年,副作用也控制相當穩定。《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從心出發 打造肺癌慢活計畫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生病是一場意外,而不是被處罰」,我們都不應該讓自己或家人陷入憂傷的情緒中而不可自拔,無論病友或是照護者,都會有焦慮情緒的問題,也有研究指出,癌症病友的照護者近5成出現憂鬱及焦慮傾向。吳卉汝呼籲,病友及照護者的內心照護都相當重要,專科醫師的任務是為我們爭取超越五年的存活期,而成功學長姊的經驗分享與鼓勵,則是帶領病友及家屬在抗癌路上,從心出發,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能知所因應,從容不迫地打造肺癌慢活計畫。《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印製10,000本,後續會發送至全台癌症資源中心,歡迎免費索取,如果需要更多的協助,請洽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臉書專頁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官網
-
2024-04-08 醫聲.Podcast
🎧|2024癌症論壇/咳嗽持續超過兩星期?聲音沙啞?小心肺癌無聲威脅!
Covid-19疫情期間,一位中年女性長期咳嗽,擔心染疫傳染給他人,而未及時接受肺癌篩檢,最終發現罹患晚期肺癌,肺部長了兩顆腫瘤,引發肺積水。肺癌治療已進入微創手術及精準化時代,尤以肺癌年輕化的時代,出現持續咳嗽等症狀不容忽視,應盡早就醫接受檢查,結合精準治療策略更有助提高治療效果。🎧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系主治醫師吳青峰分析,肺癌是「無聲的癌症」,早期症狀不明顯,一開始往往是咳嗽、聲音沙啞,若腫瘤靠近肺門,影響神經,便易造成久咳不癒,或腫瘤侵犯喉返神經,便可能造成聲音沙啞,很多人以為咳嗽是感冒、過敏造成,或者聲音沙啞也不以為意,發現病灶常已非常嚴重,因此當咳嗽、聲音沙啞超過兩星期,看醫師一、兩次都沒好,建議盡快安排詳細肺部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從第一期到第四期,都有活命機會「現在,從第一到第四期病患,都可以動手術。」吳青峰指出,過去認為只有早期病患可動手術,但即使進入局部侵犯或第三、四期,病患接受化療、免疫或標靶治療後,還是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以去除殘存腫瘤細胞,避免癌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病患的生命,也出現更多延展的希望。隨著單孔微創胸腔鏡手術、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醫療科技的發展,肺癌手術逐漸走向精準化,手術傷口也可縮小至兩、三公分。根據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的經驗,在機器人手術平台上,會有三個鏡頭結合,加四支機器手臂與助手的兩隻手臂協助,主刀醫師就能發揮「三頭六臂」功力,不僅下刀較神準、穩定,除了內視鏡鏡頭可將手術影像放大兩到三倍之多,在螢光鏡頭下,沾有螢光染劑的癌細胞更無所遁形,病患的復原時間也大幅縮減。術後36小時出院,病患、家人非常驚訝在吳青峰的臨床經驗中,最年輕的肺癌病患,年僅二十多歲,最年長的病患,年齡則高達九十多歲,曾有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姨,在經過肺癌單孔微創機器人手術後,八小時即可下床行走,住院三十六小時,也就是住院一天半就出院,「感覺和沒動手術差不多」,病患和病患家人對此感到十分驚訝,而他們的反應,讓吳青峰印象很深刻。吳青峰提醒,家中若有親人罹患肺癌,或有長期抽菸習慣的民眾,應定期接受肺部檢查,目前國健署開辦肺癌篩檢服務,上述高風險民眾可多加運用,以守護肺部健康。此外,一旦確診罹患肺癌,病友千萬不要擅自服用偏方、中草藥,這些尚未有大型數據研究做佐證,一定要好好遵守醫師指示、遵循正規治療,配合其它有實證依據的輔助性治療,才不會讓健康更受損害,存活機率也才能大大增加。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吳青峰受邀擔任演講者,將在論壇中分享「突破極限:微創手術在肺癌治療中的奇蹟征程」,有興趣的民眾歡迎報名。「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現在的單孔微創手術,是希望用最小的代價,換得最好的手術成果。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吳青峰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學歷:高雄醫學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外科副教授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La Coruna university hospital 臨床醫學研究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
2024-04-07 名人.林靜芸
丈夫中風三次、得八個癌症 她是如何撐過22年的照護者生活?
根據聯合報113年1月30日的報導,曾獲父親楷模表揚的男子,無法安撫多重身心障礙的兒子入睡,以手機充電線勒死兒子,被判刑四年。報導指出父親照護兒子近20年,悉心撫養,也帶兒子四處就醫,參加社福團體課程,讓兒子學技藝和人際相處,自己也不斷學習如何改善親子關係。由於承受長期照護的壓力,這位父親罹患憂鬱症。案發前適逢員工離職,父親需要獨力完成工作,加上兒子治療成效不彰等等多重壓力,才會犯案。類似的長照殺人案件在社會版上層出不窮。照護者和被照護者間不論有多大恩情,如果壓力大到崩潰,傷害被照護者,仍須受法律制裁。台灣步入老年社會,每一個人不是被照護者,就是照護者,應盡早擁有正面的心態。與前面的案例對比,娜娜讓我非常佩服。娜娜50歲時丈夫中風,她辭去工作,白天要照顧丈夫的生活,晚上要注意呼吸,只有凌晨四點到七點稍能閉眼休息。她花了二年時間,丈夫病況才穩定,自己卻高血壓、失眠、憂鬱,想要自殺。偏偏這時丈夫得了肺癌,娜娜只得咬牙照護。有一天丈夫進加護病房,娜娜接到病危通知,癱坐在等候室。許久之後才發現自己披頭散髮,一整天沒進食。她走入附近的夜市吃點心,順路進美容院洗頭。應該是累了,娜娜睡著,醒來發現自己居然花三小時作了染髮、剪髮,還作了美甲。娜娜嚇壞了,用跑百米速度衝回醫院。護理站卻回答:病人現況穩定,明天才能探病。那次的經驗讓她了解,專業的人能提供比她更優質的照護,過去她強忍苦楚,擺臭臉一人全包,對自己對丈夫都不好。之後的日子,雖然丈夫堅持不讓別人碰身體,指定娜娜服侍,娜娜還是請了居服員幫忙。她也替自己安排生活,去社區大學上課,出門與老同事聚會,保持運動並大量閱讀。娜娜的嗜好是唱歌,她聲音帶有撒嬌的嗲音,唱江蕙「我欲甲你攬牢牢」或是蔡琴「最後一夜」,歌聲比原唱還精采。娜娜謙虛地說,丈夫是她的歌唱老師,她不看譜能唱一百首歌。娜娜丈夫沒有停止生病,共中風三次,得了八個癌症,但是被照顧得很好。娜娜72歲時丈夫過世,她前後當了22年的照護者。我因為替娜娜割眼袋和她相識。她固定來作醫美,每回來門診都打扮得很漂亮,而且必定帶一則笑話來娛樂同仁。她的口頭禪是丈夫喜歡她漂亮,不想看她變老。我以為她是好命的夫人,今年她來門診告訴我,她的先生總算解脫了。我才了解娜娜是位資深照護者。我問她「為何能活得那麼精彩呢?」娜娜說:「苦中更要作樂」。娜娜的哲理「苦中作樂」值得獻給所有的照護者。想像以下的情境,照護者才替病人穿上紙褲,換好衣服,病人卻尿褲子了。此時照護者如果氣呼呼斥責,甚至打罵,結局是二人對罵或互毆,氣氛變糟。相反的照護者如果笑嘻嘻地說:「你在玩遊戲嗎?你要穿帥一點是嗎?我們來換褲子,你要幫忙喔!」此時羞愧難當的病人可能就笑出來,坦然接受換褲子這件事。苦中作樂可以轉化壓力,找到美好,使我們能夠堅韌地面對生活。過程中,以幽默詮釋困難,使照護變成輕鬆有趣,也讓彼此更能享受「照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感染死亡風險高 專家:注意「這幾種」預防方法
癌症治療期間若因免疫低下導致感染,不僅造成治療計畫延後,也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在後疫情時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平常應注重食品安全、個人衛生、環境控制,降低感染風險,為了減少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造成的重症風險,應該接種疫苗。若發現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必須就醫。研究發現,癌友感染新冠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演變為重症的風險更高出一般人1.56到2.32倍,又以血液腫瘤、肺癌最為危險;死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66到2.97倍,一樣是血液腫瘤與肺癌最為危險。除了直接影響外,陳宜君擔心,癌友感染後,導致免疫力下降,只能延後治療期程,癌細胞有可趁之機,當全身治療每延後4周,死亡風險就增加28%。部分癌友疑慮是否應接種疫苗,感染後又該如何治療,陳宜君說,癌友是疫苗的優先接種保護對象,應積極接種疫苗,尤其是新冠疫苗等;而癌友也是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是新冠藥物的公費使用對象,發生感染便可用藥,但多數病友不知道。她分享,「一位女性接受骨髓移植,且她的白血球、血小板長期不足,遠距看診時卻沒有明確告知病史,沒有使用抗病毒藥物,幸好她曾接種過疫苗,至少有一層保護力。」癌友日常防護上,陳宜君以食品安全為例,癌症患者若食用不潔的食物,特別容易因腸胃黏膜受損而感染沙門氏菌;而對一般人有益的酵母菌,對於免疫力特別低的癌友卻可能造成感染。陳宜君呼籲,癌友謹防「吃、吸、摸」,注意飲食衛生、配戴口罩、手部清潔,以降低感染機會;並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若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就需尋求醫療評估。「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若癌友了解身體狀況和感染風險,做好預防措施,就能降低感染病菌的機會,也減少健保支出,讓資源花在刀口上。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不是只有抽菸才會罹肺癌!6危險因子要當心,常吃紅肉、煎炒食物竟也會導致新癌王
最近很紅的台灣電影《周處要除三害》,男主角(阮經天飾)在得知自己罹患肺癌末期恐死期將至,導致他想在死前幹一些大事...詳細電影劇情就再不爆雷,有興趣的民眾請自行觀看。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新發個案人數超過大腸癌成為新癌王。針對台灣的新癌王,營養師高敏敏告訴你肺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怎麼吃才能遠離肺癌!為什麼沒抽菸也會得肺癌?誰是肺癌危險因子?不要以為只有抽菸的人才會罹患肺癌,若你有以下6種危險因子,也會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群。1.肺癌家族病史爸媽、兄弟姐妹、子女中,如果有人罹患肺癌,則有機率會是高危險族群!可能是遺傳或生活在相似的致癌環境中所致。2.變異基因研究發現,華人肺腺癌與高風險遺傳因子YAP1變異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女性罹患機率會更高...是正常基因的5.9倍。3.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或肺部病變例如柴油引擎、廢棄、石綿、重金屬物質(鉻、砷等等)皆有可能提高罹肺癌機率。4.吸菸、二手菸世界衛生組織透過研究發現吸菸的人,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30倍,而長時間處在二手菸環境的人 罹肺癌機率比沒接觸的人多了30%5.油煙女生肺癌很有可能與烹調產生的油煙,尤其是高溫炒菜、油炸的方式,更會產生致癌物。6.污染源懸浮微粒例如工業廢棄、汽機車廢氣、石化燃料等等,懸浮微粒已被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如果長時間處在有懸浮微粒的環境,會大大增加罹癌風險。怎麼吃才能遠離肺癌?想預防肺癌,也要從飲食開始把關!高敏敏盤點「3種食物」容易導致罹患肺癌,應避免多吃以下3類食物。1.少吃紅肉、加工肉加工肉品已被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紅肉被列為第二級A類致癌物,這2種食物營養師建議還是少吃為妙。2.避免飽和脂肪、精緻糖飽和脂肪酸攝取和肺癌風險正相關,且肥胖者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而精緻糖也會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3.縮短烹煮時間在煮東西時,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如油炸、燒烤、煙燻、煎炒,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以蒸煮、燉滷的方式烹調。5種防肺癌營養素吃起來1.植化素:各色蔬果各色蔬果本身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而植化素本身就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消除自由基、減緩發炎的功效,也可抑制癌細胞初期分裂。2.膳食纖維:菇類、深綠色蔬菜腸道健康自然可以有良好的免疫力,因此攝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罹癌風險。3.天然β-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有助於修護粘膜,進而提升防護力。4.Omega-3:魚油、藻油、堅果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發炎症狀、維持免疫力。5.天然維生素C:芭樂、櫻桃、蔓越莓維生素C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維生素,我們也可以透過攝取維生素C,來增加膠原蛋白製造,幫助增強肺部的結締組織;不過營養師建議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更天然健康,也要避免一次補過頭,反而會有反效果。你是肺癌的高危險族群嗎?看完以上高敏敏介紹的預防肺癌飲食,知道平日該怎麼吃有益肺部健康了吧,一起從飲開始預防肺癌吧。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久咳是肺炎還是肺癌?目前肺癌病人半數不抽菸,「這檢測」可早期發現!
-
2024-03-27 癌症.肺癌
醫:肺麟癌患可用健保免疫合併治療,肺腺癌患也需救命!
根據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在十大癌症中,肺癌無論是發生率、死亡率或死亡人數,都名列「三冠王」,其中肺麟癌病患過去20年只有化學治療藥物可用,多數晚期病患一年內便面臨死亡威脅,為了讓肺麟癌病患族群有更多活命機會,健保署去年12月起將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納入健保給付範圍,不過這項藥物健保給付政策並不含括肺腺癌病患,台灣年輕病友協會今(26)日與立委、醫療專家呼籲,期待這項政策也將肺腺癌病患納入,讓肺腺癌病患也可多一線生機。提升肺癌存活率,需雙管齊下健保署石崇良署長表示,與其他癌症相比,肺癌的相對存活率較差,像第四期肺癌存活率大約只有13.3%,若想改善肺癌預後,必須靠「早期篩檢、早期治療」與「精進晚期治療」,才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去年12月健保開始給付肺鱗癌免疫、化療合併療法,每年為病友減輕170萬負擔,約兩百多位病患受惠,期待透過NGS等政策提高癌症精準醫療效果,搭配LDCT、陽追機制,讓更多病患可以及早治療,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多位立委呼籲,肺腺癌病友也需守護立法院厚生會榮譽會長劉建國委員表示,要達成改善晚期肺癌存活率目標,在肺鱗癌治療這塊拼圖拼上後,剩下最後一塊拼圖就是肺腺癌治療,呼籲健保署加速擴增給付,將第一線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納入肺腺癌治療給付,以守護晚期肺癌病友健康。立法委員廖偉翔認為,肺癌在近幾年已經超過肝癌成為癌症死亡人數第一名,有些癌症用藥雖然健保有給付,但是卻限縮給付條件,未完全接軌國際指引 ,更重要的是,當因台灣欠缺本土數據,必須要等藥物上市後再做真實世界數據研究,這些都是沒有接軌國際標準治療的後遺症。前立法委員吳玉琴指出,希望肺腺癌的治療可照顧全部族群,才能邁向賴清德總統所推動的「健康台灣」目標。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對提升整體肺癌存活率有幫助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何肇基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發現,肺鱗癌使用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的五年存活率達18.4%,相較於傳統化療只有9.6%,癌症免疫藥物有助提升晚期肺鱗癌存活率近2倍,不過目前肺腺癌病患還是無法使用這類藥物,希望加速給付,增加肺癌晚期存活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且對肺癌治療有豐富經驗的余忠仁指出,台灣臨床上免疫治療給付的比率很低仍落後國際,醫師用藥仍受限於健保尚未給付,期望如果要實現晚期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的目標,須擴大免疫藥物的給付和應用,解決醫療現場的醫病困境才有機會。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也呼籲,肺腺癌治療應盡速跟進肺鱗癌,提供一線免疫合併化療給這群弱勢的肺腺癌患者。
-
2024-03-13 活動.精彩回顧
【免費報名】2024癌症論壇 LOVE&CARE 友善抗癌行動
|講座資訊|📍時間:DAY1:04月13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14日(日)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地點: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2樓)📍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報名人數:共計300名/天。📍網路報名:https://user153168.pse.is/5kn6zq📍電話報名:02-8692-5588 ext.5616(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我在術前和孩子約定,手握三下就是我愛你…」「我會勇敢面對,並做出改變!」即使面對癌細胞步步進逼,許多癌友的心中,依然有千絲萬縷的牽掛與盼望,每一份牽掛、每一個盼望,都為自己、身邊的人帶來更多力量,也帶來更多前進的動力。當您為了抗癌而努力前行,我們一直是在一起的,聯合報團隊已連續六年舉行癌症論壇活動,每年皆引起廣大迴響,在癌友的治療權益爭取與防治政策的倡議上,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今年,我們持續與國衛院、健保署、國健署,以及全世界的抗癌組織並肩作戰。為了響應UICC(國際抗癌聯盟)「縮小癌症照護差距」倡議,2024年癌症論壇「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邀請多位重磅級專家、名人與病友團體攜手為打造友善抗癌環境發聲,台灣最大癌症論壇也將給予癌友與癌友家庭滿滿正能量!✅友善能量,帶來改變!4/13(六) 11:50 名人談癌/堅強筆下的背後故事!作家H的攝護腺癌治療之旅★ 一場艱困的攝護腺癌抗癌之旅,讓名作家H深深感受到醫護團隊的暖心、友善力量,面對癌細胞的無情,曾罹患重度憂鬱的他,沒有躱在角落,生命也因此出現改變…4/14(日) 13:35 名人談癌/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 朱芯儀的抗癌過程★ 「我的勇敢,是因為你們,在絕望之處,播下盼望…」在藝人朱芯儀所寫的「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書中,她娓娓道來抗癌的歷程、轉變,她的勇敢、堅強與最深層的省思、自我對話,都成為了生命美好的見證。✅友善抗癌,從「」出發… 經過一連串的抗癌治療,社區、醫療團隊與病友團體的用心支持、鼓勵,持續讓癌友的心理療癒力量與運動習慣的累積逐漸壯大,而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的暖心守護,更讓友善抗癌的力量從「心」出發,帶來更多正向改變。 中壯年癌友常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經濟重擔,對於友善職場的接納、經濟能力的提升,更是迫切。因此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財務專家、學者將針對癌症病友回歸職場的支持與經濟力規劃等議題進行分享,這些資源、資訊都是抗癌重要後盾。✅友善防癌,科技協力! 癌症的篩檢、預防,可以盡早揪出癌細胞,建構縝密健康防護網,經由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比喻、講解,民眾對於癌症篩檢的資源、健康利益,將有更多的了解,對於自身健康的規劃,也會更有效率、方法。 全基因檢測與癌症的精準預防科技,為癌症防治帶來新的里程碑。台北榮總專家的演講,將引領民眾進入全基因檢測的世界,並帶來許多的深刻啟發。✅友善治療,點燃希望… 從精準治療到重粒子、質子治療,癌症治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不僅點燃癌友更多存活希望,也讓癌友的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在林口長庚與花蓮慈濟醫院等多位專家的精彩說明下,目前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將帶來新一波創新展望。 過去,乳癌、肺癌、多發性骨髓瘤與癌疲憊症等病友,常面臨許多治療上的挑戰,治療選項也非常多樣化,台大乳癌權威、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專家等,也將登場,透過最新觀念的分享,癌友就可以對治療有更多的掌握、自信。|議程資訊|*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措施,參與講座活動時請與會者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以及配合體溫測量。(現場恕不提供口罩,請自行攜帶)。*您知悉並同意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為提供活動訊息相關服務及行銷宣傳目的,得於活動期間與結束三年內蒐集、處理及利用個資。您依照個人資料保護法享有的權利及權利行使的方式,請參考聯合報系(udngroup.com)隱私權聲明。
-
2024-03-09 癌症.肝癌
早期肺癌莫驚慌!標靶治療來助攻 復發率降8成
肺癌是臺灣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已經成為新國病。根據110年癌登資料統計,國內肺癌中近三成屬於早期肺癌。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動手術將腫瘤切除,而第二期、第三A期的病人術後可以做基因檢測,有EGFR基因突變,再做標靶「維持治療」,復發率可以降八成以上,並且大大提高存活率。臺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表示,早期肺癌的存活率相當高,第一期高達九成,第二期也有近六成。不過,很多病人罹癌時都會六神無主,不知道應該選擇手術或標靶藥物,還是免疫治療等,非常焦慮,更擔心會復發。肺癌應看腫瘤的類型、期別、形態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第三A期以內都是早期 腫瘤越大復發率越高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肺癌是腫瘤的大小在四公分以內、且無淋巴轉移;第二期是腫瘤在四至七公分,或是有局部淋巴結轉移;第三期可分為三A和三B,三A期是同側縱隔腔或淋巴結轉移,三B是腫瘤同側有肋膜積水,淋巴轉移至對側淋巴結或頸部旁的淋巴;第四期是腫瘤已轉移至腦、骨頭、肝臟等。第一期到第三期A是早期肺癌。然而腫瘤越大復發機會越大,第一期肺癌復發率為10-30%,第二期復發率為40%。第三期的復發率高達70%,存活率僅剩下二成左右。手術後化療追加標靶、免疫治療 抗復發許瀚水說,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手術,為了避免復發,過去術後會再做化療,但是很無奈的,降低復發率只有5%,療效不佳。不過,現在有維持性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可加強輔助治療效果,大幅降低復發率,提高存活率。基因突變吃3年標靶 3A復發率降88%國內肺癌病人約七成以上的細胞型態是肺腺癌,其中五到六成有EGFR基因突變。建議第二期跟第三A期病人術後可做基因檢測,如果有EGFR基因突變,可使用抗EGFR標靶藥物做輔助化療後的維持性治療。而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可再檢測PD-L1,針對表現量高者可做維持性免疫治療。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早期肺癌具有EGFR突變者在化療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持續三年,第一期肺癌可降低50%的復發率、第二期降低83%的復發率、第三A期降低88%的復發率,成效非常好。相較於做一年的維持性免疫治療,第一期至第三A期可以降低34%的復發率。術後多走路增加肺活量 半年又是一尾活龍許瀚水提醒,早期肺癌病人手術切除局部肺葉後,肺功能會受到影響,術後最重要的是多運動,建議病人多走路。因為走路會深呼吸,可以訓練肺活量。他很多病人在術後多把走路當成運動,約半年到一年,肺活量就恢復到跟術前一樣。低劑量電腦斷層讓小結節無所遁形 0.8公分以下先追蹤觀察最後,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的民眾日益增多,很多檢查時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後,很害怕是肺癌。許瀚水解釋,毛玻璃狀結節不一定是肺癌,即使是肺癌也是相對早期的肺癌,因此莫驚慌。從國健署的統計發現,有結節的病人大約只有1-2%是肺癌,他建議,肺部結節至少大約0.8至1公分左右可以考慮開刀,但太小的結節一般建議先追蹤觀察,若追蹤過程中沒有變化,可以持續觀察,若結節變大,或出現變化,經醫師評估懷疑有肺癌的可能性,再考慮開刀,不需要過度治療。⭐追蹤「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
2024-03-08 醫療.呼吸胸腔
台灣女性吸菸率趨勢上升,特別從「這階段」開始!吸菸致全身所有部位癌症,死於肺阻塞風險高22倍
今天是38婦女節,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女性吸菸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特別在「國三」年齡段開始。醫師表示,吸菸女性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簡稱肺阻塞)比不吸菸的女性高出近22倍,呼籲女性應早日戒菸,遠離死亡風險。台灣18歲以上女性吸菸率有上升趨勢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15歲以上女性人口吸菸率,由2000年16.2%降至2020年7.8%,吸菸率降幅較男性高。國健署菸害防治組長羅素英指出,台灣18歲以上女性吸菸率有上升趨勢,特別從國三開始,一直到高三吸菸率皆有微幅上升。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副院長、家醫科醫師吳岱穎分享,一名77歲女性來到戒菸門診,主訴家人無法忍受她身上的菸味,拒絕讓她抱孫女、見面聚會,工作與同事接觸時,會飄出濃濃菸味,遭到同事屢勸戒菸。直到去年3月開始服用戒菸藥物,3個月後戒菸成功,但6個月追蹤時失敗了,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形象著想,她主動聯絡戒菸衛教師,希望再挑戰一次戒菸。吸菸會導致全身所有部位的癌症吳岱穎表示,吸菸會導致全身所有部位的癌症,包括乳癌、結腸和直腸癌、肺癌、口咽癌、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膀胱癌、腎臟和輸尿管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也會因為吸菸而增加。吸菸會造成皮膚老化、牙齒變黃外,還可能影響睡眠品質。「吸菸女性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不吸菸者22倍。」吳岱穎說,全台每年有超過五千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死亡,生活中常見的二手菸、三手菸暴露及吸菸行為,都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危險因子,且罹患冠心病的風險加倍。什麼是慢性阻塞肺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因為呼吸道長期發炎,而導致呼吸氣流受阻的病症,典型的症狀為「咳、喘、痰」,且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屬於國內十大死因之一,更是全球第四大死因。想看更多→元氣百科 慢性阻塞性肺病羅素英表示,「社會支持」為戒菸過程中最重要的動力,影響女性是否能夠成功戒菸,伴侶、孩子、親密家人及朋友將是關鍵;透過身邊社會支持的力量搭配國健署推出的各項戒菸服務,提供戒除菸癮最強力的後盾。國健署也提供多元戒菸服務,免收戒菸輔助用藥部分負擔費用,全國超過3500家醫事機構或撥打戒菸專線(0800-636363),可接受專業醫療協助。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08 醫療.心臟血管
吸菸又服避孕藥!女性恐加速更年期提早2至3年、心肌梗塞風險增逾10倍
菸品危害多,對愛美的女性而言,抽菸是美貌毒藥,皮膚會提早老化,皺紋比一般人多3倍,甚至傷害大過於男性,如同時使用口服避孕藥,急性心肌梗塞罹病率超過10倍。婦女節前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舉辦女性菸害防制記者會,國健署菸害防制組長羅素英表示,根據「國人吸菸行為調查」,女性吸菸率由109年2.9%上升至111年3.7%,30至39歲年齡層為吸菸最高族群,相當於約每15名女性就有1人吸菸。吸菸易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羅素英說,女性吸菸影響大過於男性,雖然男性吸菸者肺癌風險增加1倍,但女性吸菸者風險增加近10倍,吸菸女性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比不吸菸女性高出近22倍。每年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女性人數多於男性,而且女性似乎更容易在年輕時患上嚴重的COPD 。除了肺部傷害,菸品還會影響「顏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副院長吳岱穎提到,吸菸限制血流、消耗皮膚的維他命A、耗損皮膚的蛋白質,皮膚會提早老化、乾燥、硬韌、產生細紋,尤其是唇部及眼睛周圍,皺紋會比一般人多超過3倍。吸菸又服避孕藥 心肌梗塞風險增逾10倍另外,菸品也會影響性荷爾蒙,造成代謝改變。吳岱穎說,抽菸女性月經不規則與生理痛加劇,可能減少黃體素的數量,加速更年期提早2至3年,甚至出現男性外表性徵,也會造成懷孕成功機率低25%,懷孕分娩期間的合併症。長期暴露的婦女罹患乳癌、乳腺癌的機率增加7.2倍。戒菸可顯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臟病引起的死亡、猝死以及新發生和復發性心臟事件的風險。與吸菸者相比,已戒菸的35至54歲女性可降低87%肺癌罹病風險、降84% 呼吸系統疾病風險。女性在戒菸5年以後,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恢復到正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1 醫療.呼吸胸腔
醫揭「10個原因」害你咳嗽咳不停 過敏、胃酸逆流都可能
咳嗽是一種人體自然的防禦機制,是呼吸道受到刺激時常見的一種反應,可以清除支氣管分泌物並消除吸入的異物。但是反覆且持續性的咳嗽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外,嚴重甚至會影響患者的人際關係,因此也是胸腔科門診病患求診常見的原因之一。 有效治療咳嗽 找出根本對症下藥 不同問題所引起的咳嗽,是由不同的原因刺激咳嗽神經所產生,它代表著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意義,不可以把所有咳嗽都等同視之,要有效治療咳嗽,必須找出問題的根源才能確實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施俞寧建議患者應及早就醫,作詳細的評估及檢查,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方能對症下藥。 慢性咳嗽 常見10個原因引起 慢性咳嗽定義為咳嗽的時間持續超過8周,一項分析估計,全球成人的慢性咳嗽罹病率約為10%,主要以中年人為主,女性比男性更常見,有研究報導66%-73%的患者為女性,最常見的就診年齡為60-69歲。造成咳嗽的原因很多,也可能隱藏著其他重大的疾病,其中一些常見的包括: 1、吸菸:長期吸菸是導致慢性咳嗽的主要因素之一。吸入菸霧會引起氣道炎症,導致咳嗽成為常見症狀。2、空氣污染:暴露在污染的空氣中,如顆粒物、化學物質和有害氣體,可能刺激呼吸道,引發慢性咳嗽。3、過敏:對空氣中的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動物皮毛等)過敏可能導致慢性咳嗽。過敏性哮喘也是一個常見的原因。 4、氣喘: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症狀包括咳嗽、氣促和胸悶。慢性咳嗽可能是氣喘的表現之一。5、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道感染的症狀。6、胃酸倒流:胃酸倒流到食道和喉部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特別是在夜間或飲食後。7、藥物副作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咳嗽,例如ACE抑制劑(用於高血壓治療的藥物)。8、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如肺結核、肺纖維化或肺癌等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9、氣候和環境因素:寒冷、乾燥或污染嚴重的氣候條件,以及暴露於化學物質或有毒氣體中,都可能引發慢性咳嗽。10、心血管問題: 心臟疾病、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血管問題也可能導致慢性咳嗽。 延伸閱讀: ·一堆人開始狂咳! 醫強推「5護喉食物」要多吃:杏仁上榜了 ·「10大止咳食物排行」曝!常用來熬湯1食材奪冠 甜甜的蜂蜜也在內
-
2024-02-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醫師薪水知多少?年輕醫師最愛選擇這3科,這3科連住院醫師都難找!
醫師高薪,被喻為金飯碗,但科別不同,高低落差不小,多少影響「未分科住院醫師」(PGY)選科抉擇。健保點值被視為醫師基本薪,民國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顯示,內科系(心臟內科、腎臟內科)點數最高,其次是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至於兒科、婦科、病理科、麻醉科則排在末段班,加上自費項目有限,年輕醫師興趣缺缺。健保點數的大戶在那些科別?醫師的薪資有多高?民過111年「西醫門診各專科申報」資料,換算每個醫師申報點數後換算,一整年健保平均給付每一名醫師約800萬元。調查發現,醫師人數近萬名的內科系申報量最多,其次為復健科、泌尿科、神經科、急診醫學科,均屬健保點數大戶。不過,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表示,這些點數只是代表各專科醫師申報狀況,無法直接視為醫師收入,實際上還需支付科內護理師及醫事人員等相關人事費用及儀器、設備折舊等費用。因此,醫師實際年薪仍與各醫院薪給制度有關。究竟醫師平均薪資約多少?一名資深醫界高階管理階層主管表示,約32~33萬之間,平均年薪400萬元。科別不同,薪資也不同,對醫師來說,通常將健保醫療點數視為基本薪,如想高薪,則需努力於自費抽成、績效獎金,例如,多開刀、多做侵入性檢查,甚至自行開業,均可拉高薪資。任職於北部某醫學中心的高階主管表示,他所任職的醫院就有兩名「超會賺」醫師,專精心導管手術,一年手術累積數百台,年所得高達1000多萬,光所得稅就得繳近300萬元。中部一名眼科權威則被喻為全台灣最會賺錢的醫師,每年為醫院帶來三、四億元業績,而健保底薪、手術獎勵金,月薪超過五百萬。正因自費項目較多、月薪超高,且不必輪班,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眼科成為眾多「未分科住院醫師」的最愛。至於復健科,民國111年平均每位醫師申報點數僅次於內科,扣除了給付科內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部分,光是從健保而來的基本薪資可觀,加上無須輪班、容易開業。近年來,復健科與以自費取勝的皮膚科(醫美)、眼科(人工水晶體)三足鼎立,成為年輕醫師選擇科別的前三最愛。相較之下,病理科、麻醉科則顯得弱勢,僅約健保點數大戶科別的十分之一,如從醫院經營立場來看,還可能被視為賠錢部門。更讓人擔憂的是婦科、兒科等重要科別也在點數申報的末段班,低於平均值且易有醫糾,還要輪班,不少「未分科住院醫師」避之唯恐不及,導致許多醫院急缺這兩科新血醫師。醫界呼籲:補貼弱勢科別薪資,防人力斷層疫後「免疫負債」影響,民眾就醫頻率增加,大幅稀釋健保點值,讓目前的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招募困難。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呼籲政府,如果一再漠視健康投資,重要科別出現斷層,勢必導致健康不平等,醫療品質下降。洪子仁表指出十多年前曾出現「內、外、婦、兒、急診」等住院醫師招募不順的「五大皆空」窘境,衛福部提出獎勵措施,缺額逐漸補齊。但隨著醫療自費市場發展,年輕醫師大師多選擇不用值班、醫糾風險低,待遇較高,且能兼顧生活品質的科別。因此,目前反倒是「皮膚科、骨科、眼科、泌尿科」等競爭愈來愈激烈。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說,醫療職場環境惡化,不僅護理師出走,各醫院招募內、外、婦、兒等科別住院醫師時,也遇到困難。此外,醫院人力不足,以致部分主治醫師還得夜間值班,身心俱疲,可能影響醫療品質。強調整體醫療環境屬基本工程,「基礎工程不好,上面蓋再多美侖美奐的房子都是沒用的」,短期性加薪、補足點值均非長久之計,政府有責任重視醫療投資。洪子仁建議衛福部應加速建置兒童醫療網,提高健保給付,並補貼兒科、外科、婦科醫師薪資,才能吸引年輕醫師願意投入冷門、吃力不好的科別。長期來說,政府必須增加整體醫療投資,如果投資不足,健保點值偏低,將影響醫院營收,最終導致醫師薪資變少,這讓弱勢科別人力更加不足,且醫院更新設備速度減緩。國人健康指標勢必愈來愈差。我國在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新生兒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或是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後死亡率等各種健康指標上,排名表現漸差,全球排名約在三十幾名,遠遠落後於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住院醫師荒 台大長庚也缺人國內肺癌手術第一把交椅、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親自出馬拍攝招募新血的微電影;面試住院醫師時,備妥高級甜點、知名咖啡,且需態度和藹。為了提高住院醫師招募率。近年來,弱勢科別可是想盡辦法,但外科、兒科、婦科還是乏人問津,就有婦科教授戲稱,「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兒科住院醫師招募率79.2%,為五大科中「最慘」科別,因為住院醫師嚴重不足,連主治醫師也需第一線值班,中部某醫學中心從下個月起,要求六十歲以下的主治醫師也需值班,在醫院留守夜班,不少資深醫師暗自叫苦,甚至公開在臉書貼出謀職啟事,準備跳槽。據了解,該醫學中心一年應有六名兒科住院醫師名額,但目前僅有兩人報到,因為職場環境惡劣,「未分科住院醫師」(PGY)更不願意加入兒科領域,造成惡性循環。婦科方面,長庚醫院去年招募十多位婦產科住院醫師,不料前來面試人數遠低於招募員額,台北長庚副院長、婦產部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羅明良無奈地說,以前還可以挑人,如今情勢反轉,得二招、三招,才有機會招到滿額,「現在只要有手有腳,就可以進到婦產科」。 為了爭取優秀人才,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去年參與自家微電影,當時引發熱議,他表示,「外科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原本希望透過影片喚起年輕醫師的熱血、使命感,但成效有限;前年招募七名外科住院醫師,六十人報名;去年台大招收十七位住院醫師,卻只剩十八人報到,還有人因錄取其他科別而離開外科,至今仍有二位缺額,只能持續招募中。陳晉興表示,以往醫學生「選院不選科」,台大、北榮等龍頭醫院不擔心找不到人,年輕世代醫師考量生活品質,不想輪值夜班,或是半夜、假日回院開刀,因而變成「選科不選院」,捨棄外科、兒科等重要科別,投入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等科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2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是怎麼開始的?正常細胞和癌細胞有何差異?7大致癌原因一次看
無論是得知自己或身旁親友罹患癌症,都可能讓人感到壓力和恐懼,到底癌症是如何在體內開始的?什麼是癌症?人體由數兆個細胞組成,癌症幾乎可以從任何部位開始,是一種身體某些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疾病。正常情況下,人體細胞會生長和繁殖(透過稱為細胞分裂的過程)以根據身體需求形成新細胞。當細胞變老或受損時,它們就會死亡,或稱細胞凋亡(apoptosis),新的細胞會取代它們。不過,有時候這個有序的過程會被破壞,異常或受損的細胞會在不應該的情況下生長和繁殖。這些細胞可能形成腫瘤,即組織塊。腫瘤可以是癌性的,也可以是非癌性的,或稱良性腫瘤。 癌性腫瘤擴散到或侵入附近的組織,並且可以傳播到體內的遠處形成新的腫瘤,這個過程稱為轉移。癌性腫瘤也可稱為惡性腫瘤,許多癌症會形成實體瘤,但血癌(例如白血病)通常不會形成實體瘤。良性腫瘤不會擴散或侵入附近組織,經切除後良性腫瘤通常不會再生長,而癌性腫瘤有時會再復發。然而,良性腫瘤有時可能相當大。有些可能會導致嚴重症狀或危及生命,例如大腦中的良性腫瘤。正常細胞和癌細胞差異1.正常細胞以受控方式分裂和繁殖,癌細胞不受控制地繁殖。2.正常細胞會依照程序死亡,癌細胞會忽略這些方向。3.器官的正常細胞保持不變,所有癌細胞都能夠四處移動。4.正常細胞的生長速度不如癌細胞。是什麼原因導致癌症?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資料,癌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也就是說,它是由控制細胞功能(尤其是細胞生長和分裂方式)的基因變化所引起的。通常身體會在DNA受損的細胞癌變之前將其清除,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這樣做的能力會下降,這是晚年罹患癌症風險較高的部分原因。除此之外,每個人的癌症都有獨特的基因變化組合。隨著癌症繼續生長,還會發生額外的變化。即使在同一腫瘤內,不同的細胞也可能有不同的基因變化。雖然不可能確切地知道為什麼一個人會患上癌症而另一個人卻不會,但研究表明某些危險因子可能會增加一個人罹患癌症的機會,包括接觸化學物質或其他物質以及某些行為。它們還包括人們無法控制的事情,例如年齡和家族史。以下為已知或疑似癌症風險因素,儘管其中一些風險因素可以避免,但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年齡增長)則無法避免。限制接觸可避免的風險因素可能會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1.年齡年齡增長是整體癌症和許多個體癌症類型最重要的危險因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癌症的整體發生率穩定上升。但癌症可以在任何年齡被診斷出來,有的癌症更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例如骨癌。2.酒精飲酒會增加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喉癌、肝癌和乳癌的風險。喝酒喝得越多,罹癌風險就越高。3.環境致癌物質接觸環境中的毒素(例如石棉、殺蟲劑和氡氣等),加上接觸的量和持續時間以及個人的遺傳背景.最終可能導致癌症。另外,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會顯著增加皮膚癌的風險,過度接受放射治療也可能是危險因子。4.慢性發炎慢性發炎可能是由持續感染、正常組織的異常免疫反應或肥胖等情況引起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性發炎會導致DNA損傷並導致癌症。5.飲食和肥胖吃高脂肪或高糖食物可能會增加多種癌症的風險,而肥胖者罹患多種癌症的風險也可能增加。相反地,健康飲食、運動和維持健康體重可能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的風險。6.細菌與病毒感染某些傳染源,包括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可能會影響細胞生長和增殖、削弱免疫系統或引起慢性發炎,從而導致癌症或增加癌症形成的風險。7.吸菸吸菸是癌症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抽菸者及經常接觸二手菸的人會增加肺癌、胰臟癌、食道癌和口腔癌等癌症的風險。整體而言,癌細胞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它們的基因發生了多個變化,這些變化有許多可能的原因,包括生活方式習慣、從父母那裡繼承的基因,以及暴露於環境中可能引起癌症的物質都可能起作用。很多時候,可能也沒有明顯的原因。【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Cancer.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What Is Cancer?.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Risk Factors for Cancer.American Cancer Society: What Is Cancer?
-
2024-02-19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女星19歲病逝 醫提醒這病未及早治療恐侵犯全身器官
印度媒體報導,曾在2016年的印度賣座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飾演二女兒「芭碧塔」的印度知名女星蘇哈尼.巴特納加(Suhani Bhatnagar)已病逝,得年19歲。根據相關內容指出,她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皮肌炎」(dermatomyositis),但在接受類固醇治療後,她的免疫力急遽下降,又在醫院感染病毒,導致肺部功能減弱,於2月16日晚間宣告不治。什麼是皮肌炎?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光永曾受訪表示,皮肌炎是自體免疫疾病,發病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五,病因不明,女性發生機率又比男性多一倍,常在20至40歲出現,症狀從輕微四肢肌肉無力到嚴重四肢癱瘓、吞嚥困難、肺纖維化等,常因吸入性肺炎或呼吸衰竭而致死。皮肌炎可能的致病因素.遺傳因素:一些研究顯示皮肌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自體免疫問題:皮肌炎與許多自體免疫疾病類似,這些疾病會使身體的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組織。.病毒感染:有一些證據表明,病毒感染可能會引發某些人的皮肌炎,即使感染本身已被治癒。.環境因素:研究發現,生活在汙染較高或空氣品質較低的地區可能會更容易罹患皮肌炎。皮膚科醫師陳志斌曾受訪指出,皮肌炎主要侵犯皮膚和肌肉;若侵犯到皮膚,會造成上眼皮、臉頰兩側、頸部、前胸範圍及手背指關節出現紅紫色皮疹的情形。若侵犯到肌肉,較典型的症狀為近端肢體無力,易導致手抬不起來、無法爬樓梯等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侵犯肺臟、心臟、食道等器官。陳志斌說,皮肌炎無法根治,需終身服藥。急性期發作時必須使用全身性類固醇予以治療,當症狀和緩後,則以免疫調節劑來控制病情。另外,皮肌炎具光敏感性,患者需注意防曬,防止患部惡化,且因有合併癌症的可能性,建議確診病患定期健檢,防患未然。皮肌炎患者可能罹患的癌症.卵巢癌。.肺癌。.淋巴瘤。.乳癌。.結腸癌。黃光永提醒,很多人會以為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力不夠,自作主張多吃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結果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延伸了解】:自體免疫疾病與肺纖維化的關係.自體免疫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硬皮症等要留意急性肺纖維化.「既難、又重、且罕」1疾病9科室共同診治 中榮首揭肺纖維化台灣本土研究數據如何預防皮肌炎?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指出,皮肌炎初始症狀不明顯,最好的辨識方式是雷諾氏現象。一般人天冷時因血管收縮,手部皮膚變白,接著因血管缺氧而變成青藍,最後血管恢復正常又轉紅。但如果是短時間內白、青、紅輪流出現,就要提高警覺,盡快至風濕免疫科就診,醫師會透過病理檢測,查出背後的自體免疫統問題。其他警訊還有莫名的關節痛、肌肉無力以及皮疹,患者常會先於神經科和皮膚科就診,但有經驗的醫師會找出背後可能隱藏著皮肌炎和多發性肌炎。【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Dermatomyositis.47歲女眼皮長紅紫斑還擴到脖胸 罹皮肌炎常誤為濕疹.小學生皮肌炎肌肉無力卻誤認過敏 溜滑梯一直撞到頭.元氣網疾病百科:皮肌炎【延伸閱讀】肺纖維化的相關內容.沉默的重症 自體免疫病人更要留意肺部健康.健保擴增給付於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了解更多肺纖維化,疾病百科:肺纖維化
-
2024-02-12 醫療.消化系統
吐血怎麼辦?該掛哪一科?「這些情況」快掛急診,醫教3情境應對
吐血當下總讓人驚嚇、手足無措,雖說吐血當然不正常,得提高警覺並盡早檢查,但一般情況下未必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不用太過緊張。國泰醫院內科專長/現任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醫師指出背後可能原因,提醒察覺不對勁盡早就醫,嚴重症狀快掛急診。 為什麼會吐血?哪裡出問題?醫:通常與3大器官/系統有關。 黃柏堯醫師表示,會吐血的原因最主要和3大器官/系統有關,包括消化系統、肝臟、呼吸道系統。 消化系統&原因、症狀:會產生吐血的消化道系統疾病通常是和食道、胃、十二指腸有關,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潰瘍,例如食道潰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會引起潰瘍的原因,最主要關鍵在於胃酸過多,像是幽門桿菌感染、部分消炎止痛藥例如含有阿斯匹林、抽菸、酗酒、飲食不佳、作息不佳、壓力過大等,都可能使得胃酸過多而引起潰瘍,嚴重的時候造成出血而吐血。這種吐血通常會有其他如腹痛、腹脹、噁心、消化不良、灼熱感、貧血、疲倦等症狀出現。 肝臟&原因、症狀:肝臟則可能和肝硬化、肝癌有關。肝炎、肝硬化、肝癌被視為「三部曲」循序漸進,例如病毒型的B型肝炎、C型肝炎;酗酒而產生的酒精性肝炎;濫用藥物產生的藥物性肝炎等,進一步發展至肝硬化、肝癌,其中一項嚴重的併發症就是吐血。若和肝臟有關,由於肝臟屬於沉默的器官之一,這種吐血在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相關症狀出現,可能頂多腹脹等不明顯症狀。 呼吸道系統&原因、症狀:至於呼吸道系統,雖說視個人定義有人視為咳血、有人視為吐血,不過不論如何肺部較不會像前兩者會有量較多的吐血情況,若像是因肺炎、支氣管擴張、肺癌等,使得呼吸道黏膜受損等影響而咳血,或是因肺癌腫瘤本身出血等,這類通常會有較明顯、或較久、較劇烈的咳嗽症狀。 吐血當下該怎麼辦?醫教應對,這些情況快掛急診! 各類症狀明顯:急診不論是咳血、吐血,多數民眾當下通常會感到驚嚇、緊張、手足無措,黃柏堯醫師表示,吐血一般而言沒有什麼能應對的方式,最好就是就醫,若當下已經感覺到頭暈、意識模糊、心跳異常、血壓異常、疼痛等症狀非常明顯,就建議直接掛急診,這些情況通常代表著出血嚴重,接下來很可能會危及到生命,不可拖延。 少數情況稍可觀察:不過若沒有出現上述嚴重症狀,相信有些人也還是會想再多觀察一下。對此黃柏堯醫師表示,除非是自己有察覺到原本身體很健康,只是最近感冒、感染等咳嗽咳得較嚴重;或是其他疾病已經檢查過正在治療,這兩種情況稍可再觀察一下。但也不宜觀察太久,若有異常還是應盡早檢查。 多數情況盡早檢查: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而吐血,通常都已經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但若是第一次發生、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情況,還是盡早檢查確認原因,並且妥善治療為佳。 吐血就醫該掛哪一科才好?醫:可看當前情況和症狀! 除了嚴重情況應直接掛急診,其他吐血情況可視當前的症狀評估該前往哪一科檢查。像是吐血又有出現腹痛、腹脹等腸胃道症狀,就可掛肝膽腸胃科等相關科別。若是吐血而且正在劇烈的咳嗽或一直咳嗽,可以掛胸腔科相關科別。若是不知道要掛哪一科才好,也可以前往內科、家醫科等進行檢查。不論是到哪個科別,若發現跟其他科別有關,也都會再進行轉診。 《延伸閱讀》 .十二指腸潰瘍釀半夜上腹痛?醫:這些壞習慣趕快改! .嘔吐不同顏色代表什麼?一張圖看懂!這些情況盡早檢查不要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去除內心雜質 學習放鬆慢活
龍年,我要給自己一個健康紅包,就是快樂生活、身心輕盈。每天健康、笑口常開,神清氣爽過日子。父親因肺癌過世,家族史是深埋內心的陰影。對吸菸深惡痛絕,更遠離二手菸,煮飯戴口罩,外出對付空汙也戴口罩。去年我做了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胃鏡、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及婦癌三點不漏篩檢,為自己的健康把關。肩頸痠痛和胃酸逆流是我的宿疾,肇因生活壓力加上個性急躁,情緒緊繃導致胸悶,經心臟科檢查沒問題。醫師說,「你太容易緊張,心臟只是代罪羔羊。」朋友說,「吃乎肥肥,裝乎槌槌,就不會有壓力煩惱了。」在社區上課的老師說,她每年都會寫下新年彩虹夢想計畫,從健康、家庭、信仰、事業、財富、成長、社會價值七個面向,寫下新年新希望,第一個夢想是要達成「運動333」目標。我也想效仿老師,放慢生活步調,養成運動健身的好習慣。新的一年,我要多走出戶外,親近大自然,學習放鬆慢活。所謂病由心生,我要徹底去除內心雜質,把那些疲累的、陰鬱的、怨懟的、受傷的細胞一一修復,重新出發。許多事情無法改變,唯有放下執念和牽掛,才能使一切雲淡風輕,快樂過生活。新年伊始,期許自己也祝福大家,告別所有不如意和陰霾,迎向陽光、希望、健康、喜悅的嶄新一年。
-
2024-02-08 癌症.卵巢.子宮
卵巢癌治療新趨勢:維持性治療 延緩癌症復發
過去30幾年,卵巢癌一直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所幸,近幾年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病人可透過「基因檢測」決定治療走向,找到適合的標靶藥物降低復發風險,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近幾年癌症治療藥物有非常大進展與突破,尤其基因檢測問世後,為卵巢癌病人帶來一線曙光。奇美醫院精準醫學中心李健逢醫師表示,基因檢測在卵巢癌的用藥選擇及治療上扮演關鍵的角色,有助醫師評估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有別於過去的治療策略,在精準治療的時代,「延緩疾病復發」是目前卵巢癌的治療目標。李健逢醫師強調,卵巢癌病人術後以及化學治療後,臨床醫師會依風險及個體病況決定是否須使用「維持性療法」,有助於穩定病況。卵巢癌復發風險高達七成李健逢醫師表示,根據統計,過往卵巢癌病人經過治療後,仍有高度的復發風險,三年內復發率高達七成以上。如今,病人可藉由基因檢測了解基因變異狀態,找出相對應的治療藥物,降低復發風險及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卵巢癌的復發非常可怕,臨床醫師在制定治療計畫的時候,會依據病人的病況決定策略。」李健逢醫師說,任何癌症治療「手術」是首選,卵巢癌也一樣,如果病人腫瘤可進行手術切除,醫師會盡量切到最乾淨,手術後再使用藥物治療。一般民眾可能會問:「手術切除乾淨了、也化療完畢,為何還要使用維持性療法?」李健逢解釋,就算在成功的手術後,卵巢癌還是有復發的機會,因此卵巢癌術後的化學治療及「維持性療法」,可說是鞏固手術成功的戰果,非常重要。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相對應治療藥物病人化療後是否需要使用維持性療法,關鍵在於基因檢測。李健逢醫師表示,目前用來判斷卵巢癌病人的基因檢測分別有:BRCA 1/2基因與HRD(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缺失)檢測兩類,醫師會針對不同的基因狀態,選擇最適合的維持性治療標靶藥物。提到基因檢測,不少民眾不解,過去癌症所做的基因檢測與近年醫師討論的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有何不同?李健逢表示,傳統基因檢測多屬「單一基因檢測」,針對具有突變熱點的癌症,例如肺癌目前已知就有十一種基因突變有對應標靶治療,透過此種基因檢查可以為病人找到相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至於次世代基因定序一次可以偵測「多個位點或基因」,不像傳統的基因檢測需要逐一查看基因的變異情況,且敏感性高,大大提升基因定序檢測的能量。李健逢部長以卵巢癌BRCA 1/2基因為例,由於沒有單一的突變位點,必須藉由 次世代基因定序針對BRCA1/2基因過詳盡的檢測才能替病人找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50%卵巢癌病人 帶有HRD的基因體特徵卵巢癌維持性治療主要以「血管新生抑制劑」及「PARP抑制劑」兩大標靶藥物為主。血管新生抑制劑是藉由阻斷腫瘤的血管生長,讓癌細胞餓死;而PARP抑制劑的功效是讓受損的癌細胞無法再修復,進而使癌細胞死亡或是停止腫瘤生長。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服用PARP抑制劑療法的病人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相較於沒有服用PARP抑制劑的病人明顯延長,且可有效延緩疾病復發。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國家卵巢癌病人BRCA 1/2基因突變比例近30%,台灣僅佔20%。但如果再加測HRD,約有50%卵巢癌病人與HRD有關 (含BRCA1/2基因突變),適用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治療。提升卵巢癌治療的品質,成為病人的新選擇。也就是說不具BRCA 1/2基因突變的病人,也有機會使用PARP抑制劑作為維持性療法,提升卵巢癌治療的品質。李健逢醫師用政府部門的運作形容BRCA 1/2基因與HRD的關係,BRCA 1/2基因就像一個國家的最高指揮中心,就算首長是正常的,若是有其他負責同源重組修復的基因缺損,一樣會造成同源重組修復基因缺失的現象。因此檢測BRCA1/2很重要,但是檢測HRD也是不可或缺的。卵巢癌的治療也是一樣,不能只針對BRCA 1/2突變基因給予標靶治療,也必須同時兼顧HRD擬定合適的治療策略,病人才能有更好的治療成效。李健逢強調,目前晚期卵巢癌病人之BRCA 1/2及HRD基因檢測費用為自費,若HRD檢測為陽性者也可自費服用PARP抑制劑。做基因檢測給自己一個機會李健逢醫師建議病人,若經濟情況許可最好進行BRCA 1/2及HRD基因檢測,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治療機會。他表示,由於每個人的基因狀態都不同,透過檢測可以了解自己的基因狀態,協助醫師找到適合您的治療療程。目前健保已針對BRCA 1/2基因突變之晚期卵巢癌且對第一線含鉑化療藥物敏感的病人,給付 PARP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作為維持性治療,「積極治療,定期追蹤」就是降低卵巢癌復發風險的不二法門。⭐追蹤「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
2024-02-07 焦點.元氣新聞
預計5月上路 19種癌NGS檢測納健保
為求精準用藥,提高療效,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昨宣布,今年五月起,將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預計每年約有十九大類癌別、三萬多名病友受惠,每種癌別一生僅有一次給付一次機會。另擬定三種給付套組,最低給付近一萬元,最高近三萬元,健保一年約增九億元支出。健保署昨舉行NGS專家會議,決議給付十九大類癌別病友,分別為五大類血液腫瘤,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骨髓分化不良症狀群(MDS)、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B-ALL)、B細胞淋巴癌(BCL)以及T/NK細胞血癌與淋巴癌(NKTL)。另有十四大類實體腫瘤,包括非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等。專家會議決議給付的類檢測套組,分別為「BRCA二分之一」給付一萬點、小套組(一百個基因以下)給付二萬點、大套組(一百個基因以上)給付三萬點;給付方式為「套組定額」,醫院依其技術成本及檢測基因多寡,訂出這三種費用,如高於健保給付金額,差額由病人自行負擔。至於哪些醫院提供檢驗?石崇良說,限定區域級以上醫院,或經癌症治療品質認證,且醫院或跨院設有分子腫瘤委員會,目前符合資格的醫院約九十多家,需先通過衛福部審核;檢測時病人須簽同意書,同意相關檢測報告可上傳至健保署指定資料庫,如檢測失敗,醫師無法出具報告,費用由醫院吸收。
-
2024-02-02 焦點.元氣新聞
空污損免疫力?Dyson研究:85%國家一年中有逾半年室內PM2.5排放量比室外更高
智慧科技品牌Dyson長期致力於呼吸健康研究,近日首次發表全球室內空污報告,根據此調查報告結果,全球室內空氣品質皆拉上警報!85%國家一年中有半年以上室內懸浮微粒PM2.5排放量比室外高,台北雖然日均值達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但年均值仍超過1倍以上。冬季為台灣空污高峰期,居家空氣品質尤其不可輕忽。Dyson全球空污報告採用Dyson空氣清淨機經MyDyson App取得的監測數據,調查範圍包含39個國家、44個城市。從每日不同的時間段觀察,下午6點至午夜的PM2.5在各個城市和國家/地區最高,也顯示室內顆粒物污染最高的時間與大部分民眾一天中在家的時間相吻合。而這份報告在台灣也取得了超過4,000多個取樣數據,地點主要集中在台北。進一步檢視相關數據,台北PM2.5年均排放值在33個調查城市中排名26,污染較少,但每日污染量高峰時間分別落在上午11點至下午1點以及晚上6、7點2個時段,通常是民眾待在公司或返回家中的時間。另外,台北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年均排放值在33個城市中同樣排名26,高峰時段為晚上8點到午夜,與其他國家/地區傍晚和清晨VOC含量較高的狀況一致。=====================================================================(醫師採訪呼吸疾病相關議題)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去年底公布的最新十大癌症排名 1,肺癌已成台灣癌症之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醫師提醒,除了年齡、生活習慣、遺傳因子的影響外,長期暴露在大量PM2.5、VOC等空氣污染物的環境下,容易破壞氣道表面黏膜,造成保護力下降、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就容易失去對病毒的防護力,不知不覺讓疾病趁虛而入。周百謙醫師表示,目前針對空氣品質的關注,已經從PM2.5,擴大到VOC。台灣不同區域,有不同的PM2.5 污染物,也有不同的VOC濃度,都造成不同的疾病盛行率。VOC可由多種不同源頭釋出,包括建造物料、家具、化妝品、香氣產品、清潔劑、殺蟲劑、黏合劑、 油漆及二手煙等,常見像是一級制癌物甲醛,對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更可於室內殘存長達15年以上。如果沒有針對室內空氣污染進行有效防治,呼吸道疾病及肺癌的風險都會相對增加。=====================================================================選擇可有效偵測污染粒子 並主動吹送氣流的空氣清淨機 才能從根本防治污染源想要維持居家空氣潔淨,減少看不見的污染所帶來的疾病隱憂,可以主動過濾消除空污的空氣清淨機會是不可少的室內健康選擇。正因為空氣品質很難用肉眼判斷,因此若能夠使用空氣品質偵測器來找到居家的空氣污染死角,進行強化過濾以及污染源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潛在風險。選擇精準以數字呈現空氣品質狀況的清淨機機種,搭配正確清淨機放置地點的選擇,對維持家中環境健康的幫助會更大。日常可透過如環保署的空氣污染品質報告評估即時戶外空氣品質狀況,決定戶外活動是否要改變形式,或改變地點。若外部空氣較差,建議關閉臥室門窗,搭配空氣清淨機進行淨化循環,選購時除了要依照空間大小選擇適當過濾效率的機種,也可以選擇具備主動吹送氣流設計的空氣清淨機,透過氣流循環降低通風死角的存在,確保全域有效淨化,另外若以自然風模式吹送,可避免持續過強風流引起使用者的不適,能讓人更放鬆舒適的同時,更進一步的強化呼吸道以及免疫方面的防護力。 Dyson空氣清淨機資訊請參閱:https://ath.tw/A7LL6/udn
-
2024-01-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孝順又感恩的生命鬥士
【編者按】:本週有兩篇文章是繼最近討論過的主題,由兩位醫師抒發他們在行醫中遇到的「令醫師敬佩的病人」的故事,→想看本文而第三篇文章是由編者寫出在下週開始為期兩週春節休刊之前的「歲末感言與前瞻」。僅此祝大家龍年事事如意。 這是一位我已經照顧二十多年的女病人。她從年輕時就開始有癲癇發作,常常會有清楚的預感,好像嗅到一種很不舒服的味道,有時還會有種很難形容的「似曾相識」的奇怪感覺,而後就會做出一些自己事後都記不得的事,有時甚至會演變為全身抽搐、喪失知覺、咬破舌頭或小便失禁的「大發作」。她的這種「複雜性局部型癲癇發作」一直很難完全控制,也引起在工作方面一些誤解與遭受歧視。我依稀記得她本來是電腦公司技術員,但因為父母年紀大、身體不好,而哥哥已經自己成家立業、無法照顧父母,所以單身的她就辭掉職務,在家全職照顧兩位老人家。後來父親中風、無法自行走路,母親經過肺癌手術後,兩老生活上的起居照顧都落在她一人身上。父親過世以後,接著母親被發現患有「腦下垂體腫瘤」,已經開過五次刀、雙目失明,她是唯一全職照顧她的兒女。她必須無時無刻地隨侍左右,母親才不會跌倒受傷。令我特別佩服的是她雖然每天生活在緊張的壓力下,只要稍微不注意,媽媽就會自己下床,然後跌倒受傷,好幾次她都緊張得失眠,癲癇發作加劇,而母女哭成一團。但她從無半點怨尤,每當提及從未回家探望父母的唯一哥哥,她都會充滿感激地說,幸虧哥哥每個月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不然她們母女不知如何過活。她因為一直是獨身未婚,反而有父母陪伴,生活上也比較不寂寞。在長年照顧這位病人,我才發現她非但沒有被自己的疾病打倒,更是一位關懷母親的孝女。她家住宜蘭,來新北市看門診是一件大事。但她在門診都要求掛第一號,而且是數十年來沒有遲到過的好病人。她說,她都搭第一班車到台北再接捷運,掛第一號的時間比較容易掌握,不會因為前面的病人遲到或處理上比較棘手而延誤,而且一清早出門時,母親通常都還在睡覺,她前一天就已提醒母親,一定要等到她看病趕回來後才能下床。母親經過幾次驚險的經驗之後,也深知自己雙目失明,在女兒不在家時,絕對不敢自己下床。她這幾年來病情穩定,只要按時服藥,已經多年沒有癲癇大發作,但經過我改用好幾種其她藥物,都仍然無法完全控制的「複雜性局部型癲癇發作」,不過因為都有預感,可以讓她及時坐下或躺下,而且她很少外出,所以在家裡熟悉的環境下,很少因為這種「小發作」而受傷。最可佩的是她非常用心訓練自己,她認為自己將來不可能像父母生病之後,都有女兒可以依賴,所以她做了一些非常不尋常的自我訓練。容我在此分享這幾年所看到的這位生命鬥士是如何地自立自強:一、「我看到父親中風偏癱的問題,我就決定自己一定要訓練自己左右手都能做事。」她從刷牙開始訓練自己,目前已經能夠左右開弓地刷牙洗臉。她有時會與我分享她如何訓練自己的左手,發現經過這種用心的訓練,過去一種常常擔心將來自己怎麼獨自生活的她,變得更有信心。她說,自己過去的心神不寧也已豁然開朗。二、「我看到父親中風以後喪失語言能力,我想如果我多學另一種語言,也許將來萬一中風,台語、華語都不會時,也許我可以用另一種語還可以與人溝通。」於是有一陣子她就開始自修日語。雖然中腦動脈的栓塞有時會影響掌管語言的大腦部位,會使病人喪生語言的表達或了解的能力,而且我們的確看過不少會說多種語言的人,中風引起失語症之後開始恢復時,最先學會的「母語」優先恢復,但她所說的在她這種年紀才學另一種新的語言,到底會有什麼好處,我實在也看不出有神經學上的根據。但反過來說,她這樣做不一定能幫忙萬一中風失語時的應變,但對這整天在家照顧母親度日如年的她,能夠因此多學一種語言,找到生活的樂趣,又可以減少自己對無法預測的未來的不安,又可以增加一種語言能力,也不失為很好的心靈調適,所以我也極力贊同她的想法。有一陣子,她在診間見面或離開時的幾句日語的問候,我雖然日語程度極差,但還可以回他幾句日語,不覺帶來診間一陣歡笑。這也讓我學會了,只要對病人沒有壞處的,我們也不要濫用白袍的權威給病人「潑冷水」。三、耐心的溝通是醫病關係的磐石。當我為了寫這文章而打開電腦翻閱她在這我所服務的醫院這二十幾年來的紀錄時,才發現了一段難忘的「軼事」:她因為牙痛在宜蘭就醫時,牙醫師做了一些口腔小手術之後給了她一些抗生素,之後那幾天她感覺暈眩想吐,而打電話給我。我當時想到也許是牙醫師所開的抗生素與她所服用多年的抗癲癇藥之間的「交互作用」。所以我要她問牙科醫師所用的抗生素的名字,並告訴她我所知道的一種常用的抗生素「紅黴素」會抑制肝臟對某些抗癲癇藥物的代謝,使抗癲癇物的血中濃度增高,因為她所抱怨的暈眩、想吐是她所服用的抗癲藥血中濃度太高時所呈現的副作用。想不到不出所料,她就是使用這種抗生素,她抗癲藥的血中濃度果然比過去所驗的數字高很多,經過兩天的暫時降低抗癲癇藥的劑量以後,一切就恢復風平浪靜的日子。記得那次回診時,她說我在電話中料事如神,證明她找對了醫師,但她都沒有絲毫責怪牙科醫師,因為她沒有主動告訴牙科醫師她在服用抗癲癇藥。我也實話實說地告訴她,這種藥物的「交互作用」是所有的神經科醫師都知道的常識,但那次的經驗也使我深信耐心的溝通是醫病關係的磐石。我何其有幸能夠認識這位令我佩服的病人,從她身上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延伸閱讀:1/22 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1/24 活得精采、面對死亡從容無畏的病人1/26 創造微笑的再世華陀與積極樂觀的小女孩1/29 坦然接受生命裡的變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31 癌症.肺癌
投資界名人李明山罹肺癌病逝,肺部有哪些癌症?預防肺癌該怎麼做?
幾天前,上市公司緯創(3231)、友通(2397)和億豐窗簾(8464)同步公告其獨立董事或董事異動,內容都是關於同一人,即歷任花旗環球董事總經理、元大金控(2885)旗下元大證券執行副總經理的李明山逝世。熟悉他的友人表示,過去李明山其實是個運動健將,除了擅長高爾夫球,跑步甚至三鐵都行,沒想到最終因罹患肺部方面的癌症而如此壯年就離世,令人唏噓。相關報導:聯合新聞網:不滿60歲英年早逝 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圈名人李明山癌逝肺癌跟你想的不一樣,不一樣的肺癌,不一樣的結果2023年底,國健署今公布2021年的十大癌症排序,肺癌從2020年的第二位躍升從首位;而大腸癌則從2020年首位降到2021年的第二位,脫離蟬聯15年癌王。肺癌已經是台灣的新國病,所以更要好好認識肺癌的相關訊息。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的15%。是一種神經內分泌瘤,所以分期跟一般肺癌不同,只分為局限期和擴散期。局限期時的存活率相對高,但不管是哪一種期數,惡性程度都很高,所以一旦發現是小細胞肺癌時,一定要儘快治療。小細胞肺癌一般跟吸菸有關,所以戒菸與避免吸入二手菸,是避免小細胞肺癌的預防方法之一。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又可以分為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肺腺癌、大細胞肺癌,其中最常見的是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與肺腺癌。肺腺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很高,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肺腺癌的好發族群以女性居多,大部分沒有吸菸習慣的的人,大多是肺腺癌。這類型腫瘤通常長在肺部邊緣,屬於周邊型病變,所以患者通常沒有症狀,發現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好發族群為男性,是男性常見肺癌類型,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跟吸菸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想要預防相關肺癌,最好從戒菸開始。如何預防肺癌?要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不吸菸與戒菸: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除吸菸外,空氣污染也是致癌因素●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上,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在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參考資料: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治療、流行病學與病因肺癌可分成那幾類型?疾病百科:肺癌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容易成「夫妻癌」?名醫破解夫妻癌迷思,日常注意「5項紅旗症狀」可早期發現!
中國大陸有對老夫妻先後罹患直腸癌,直腸癌是大腸癌中的一種,懷疑「癌症也會傳染」,據醫師了解後發現,老夫妻因「飲食習慣」惹禍。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蘇銘堯表示,大腸癌並非由細菌、病毒引起,不會傳染,確會跟飲食、環境息息相關,夫妻都罹患大腸癌在臨床不常見,如果有下列有5項「紅旗症狀」,建議就醫檢查。5項「紅旗症狀」:1.糞便顏色改變:糞便顏色變紅、黑色2.糞便形狀改變:糞便形狀變細、變稀、形狀鬆散等3.腸道症狀:開始頻繁腹部脹動、拉肚子4.體重改變:沒有刻意減重,體重突然下降2至3公斤5.貧血:抽血檢查發現紅血球數值異常降低中國醫師推論:夫妻不良的餐桌習慣恐是先後罹癌的主因根據陸媒報導,杭州一對老夫婦,2022年先是太太確診直腸癌,一年後換成丈夫,讓人不免懷疑癌症會傳染?中國醫師診斷後發現,老夫妻長年相近的「餐桌習慣」,才是導致先後罹癌的主因。中國醫師發現夫妻不良的餐桌習慣:●將隔夜菜與新菜炒在一起●平時喜歡醃肉、醬鴨、滷鴨、鹹魚等重口味菜色●老翁每晚更要喝上土燒酒才能入睡台灣醫師與營養師分享夫妻飲食習慣未必一致,夫妻癌的說法不要太過緊張蘇銘堯則說,臨床上夫妻先後罹患大腸癌的案例並不常見,大腸癌並非病毒、細菌感染導致,而夫妻沒有血緣關係,因此可先排除基因導致,剩下大多是飲食習慣所致。「夫妻不見得會飲食一致。」蘇銘堯表示,夫妻雙方工作繁忙,外食機會增加,即使單薪家庭,也會有一方較常在外飲食,除非飲食習慣真的相近,皆為高風險群,否則不易有前後罹患大腸癌的情況發生。「即使是同桌共食,每個人夾菜、分量也不一樣。」美兆健檢中心營養師王筱婷說,臨床觀察,夫妻未必飲食習慣相近,甚至許多夫妻的飲食習慣是反差的情況,丈夫嫌太太飲食太清淡,而太太則嫌丈夫嗜吃重油重鹹。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如何避免日常中的危險食物?王筱婷也提醒,飲食仍是目前大腸癌最可能的影響因子,因為大腸微菌叢會受到飲食、生活、運動、生活習慣影響,建議以下幾項食物應少攝取:預防大腸癌必須避免的危險食物:1.紅肉2.加工食品3.酒精4.隔夜菜5.醃漬食物王筱婷說明,蔬菜富含植化素,是非常好的抗氧化物,但重複加熱後失去營養,容易誘發亞硝酸;為了美味以及延長保存期限,加工食品通常也會添加亞硝酸,以及油、糖和其他添加物,建議能少吃就少吃。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國人十大癌症中肺癌躍升為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大腸癌名次雖降,目前仍位居亞軍,雖結束蟬聯15年的寶座,依舊威脅國人健康。延伸閱讀:大腸癌相關知識→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大腸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3 癌症.抗癌新知
簽署MOU聚焦六大領域 長庚攜手百靈佳殷格翰推臨床試驗
廣泛性小細胞肺癌對化療反應佳,但可能在6至15個月內復發,且可能產生抗藥性,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昨天共同簽署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MOU),合力推動臨床試驗,除了癌症,也將聚焦糖心腎共病、思覺失調症等六大領域,共同加速藥物研發進程,造福更多病患。這也是長庚體系首次簽訂醫療全體系的臨床試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表示,如何讓民眾得到最好的醫療,對民眾及台灣醫療未來發展非常重要,期待強強結合的雙贏策略,讓台灣民眾在臨床治療診斷,及藥物應用可以和國際接軌。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總經理邱建誌指出,過去十年與長庚醫療體系緊密合作,已開展上百個臨床檢測點、近70件臨床試驗,近4成皆為早期臨床試驗,以免疫、腫瘤專科為大宗,近來聚焦六大專科領域,包括糖心腎共病(CRM)、思覺失調症、胸腔科慢性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ILD)、免疫、腫瘤、眼科等,希望持續創新,改變疾病發展樣態。據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統計,肺癌連續43年排名前2名。台灣每年約新增1.3萬名肺癌病人,小細胞肺癌約占六分之一,其中逾七成為廣泛性小細胞肺癌。林口長庚肺腫瘤及內視鏡科主任郭志熙指出,少數癌症基因雖被發現,卻沒有適合治療的藥物,希望藉由相關領域合作,展開臨床試驗,更明確知道適用於哪些病人、出現什麼副作用等。秉持「Life Forward──生命總是不停前進,我們可以推動它往更好的方向」的核心精神,百靈佳殷格翰藥廠與長庚醫療體系簽署合作備忘錄,目標是2030年之前,在多數尚無治療方案的領域提供協助,推出15個人類全新藥品與適應症。邱建誌表示,期許以雙方的優勢與資源,改變某些特定癌症或疾病治療選擇有限等困境,造福更多病人。
-
2024-01-23 養生.運動健身
研究:步行達「這天數」罹癌風險少20% 為何走路可防癌?專家分析3原因
運動對健康有很大的益處,而且研究證實運動可以預防癌症。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在臉書上PO文表示,有研究指出,未罹癌前運動可以降低20%罹癌風險,而且簡單的一個步行就可以有效降低癌症風險。 每週步行5天罹癌風險低20% 為什麼步行可防癌?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該數據庫包含了144萬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信息。 研究人員發現,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比幾乎不做任何運動的人低20%,而且風險降低的效果包括乳腺癌、結腸直腸癌、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 不過,為什麼步行可以降低罹癌風險呢?黃軒醫師說明,研究人員認為步行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癌症風險,包括: 降低體重: 肥胖是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步行可以幫助人們減肥或維持健康體重。 改善免疫系統 步行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從而更好地抵禦癌症。 減少發炎反應: 「發炎」是癌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步行可以幫助減少發炎反應。 黃軒醫師表示,這項研究已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研究結果表明,步行是一種簡單、有效降低癌症風險的方法,建議成年人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而步行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它簡單、方便,又適合所有年齡層的人。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 增加有氧健康效益更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成人每週應至少要有150分鐘中等强度或75分鐘高等強度的有氧運動。黃軒醫師表示,這也就是說高等強度有氧運動1分鐘相當於中等強度的2分鐘。因此民眾可以將以下中等强度、高等強度有氧運動互相搭配,調整運動時間、項目: 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快步行、水上運動、打網球(雙打)、在平路上踏單車、包含接與投的運動(例如排球和棒球) 高等強度有氧運動: 緩步跑、快速游泳、跳快舞、跳繩、打網球(單打)、打籃球、踢足球 不過,黃軒醫師提醒,150分鐘只是最低標準而已,世界衛生組織最後還提到,成人應盡量增加有氧身體活動,達到每週300分鐘中等强度,或每週150分鐘高强度的有氧身體活動,或者是中等和高强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以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 資料來源:黃軒醫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967326461532025&set=a.504904411107568&locale=zh_TW 【延伸閱讀】運動30分鐘VS.分段累積 運動、減重效果一樣!如何選擇強度、分段累積?美運動指南3招小撇步 日常活動就可運動!別再用「忙碌」當藉口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06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
2024-01-22 醫療.心臟血管
上班族久坐能藉由運動抵銷身體危害嗎?美國醫學會期刊這麼說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前天(2024-1-19)發表一篇出自台灣的論文,第一作者是Wayne Gao(高志文/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通訊作者是Chi Pang Wen(温啟邦/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標題是Occupational Sitting Time, Leisure Physical Activity, and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職業坐時間、休閒體能活動及全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註:這個研究團隊在兩年前也有一篇發表在JAMA的論文,請看斷層掃描的促銷,女性肺癌的過度診斷)背景現代生活方式已經變得越來越久坐,儘管科學文獻一致認為久坐會產生有害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的身體活動指南在2020 年首次建議減少久坐行為。這與美國2018 年和英國2019 年發布的身體活動指南一致。然而,遵守這些建議,特別是在工作場所環境中,仍然具有挑戰性,並且沒有得到很好的支持。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休閒時間體力活動 (LTPA) 的水平,過去的研究顯示LTPA能減輕久坐對健康的不良影響。滿足目前的身體活動指南似乎可以有效消除與身體活動最少的成年人久坐相關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然而,尚不清楚這些發現是否適用於職業久坐。過去的研究認為,透過個人活動智力(personal activity intelligence ,PAI)指標評估,維持每週指定的體力活動閾值可以減輕久坐對健康的不利影響。PAI 是一種用於追蹤身體活動的新穎指標,其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夠結合個人化心率來回應活動,而不管所進行的身體活動的具體性質如何。方法這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納入了 1996 年至 2017 年間台灣健康監測計畫的參與者。收集了職業坐習慣、休閒身體活動 (LTPA) 習慣、生活方式和代謝參數的數據。數據分析於2020年12月進行。應用多變量Cox 回歸模型分析與3 種職業坐習慣(1. 主要是坐著;2. 坐著和不坐交替;3. 大多數不坐)相關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CVD) 死亡率,以計算所有參與者的風險比,並透過子組,包括 5 個 LTPA 等級和個人活動智力 (PAI)指標。結果總共納入 481688 名參與者(平均年齡39.3歲;256077 名女性)。在平均 12.85年的追蹤期內記錄了 26257 例死亡。在對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吸煙、飲酒和體重指數進行調整後,經常坐著工作的人的全因死亡風險高出16%,而全因死亡風險則高出34%。與那些在工作中大多不坐著的人相比,CVD 死亡風險增加了 34%。與大多數不坐著工作的人相比,在工作中交替坐著和不坐著的人的全因死亡風險並未增加。對於大多數坐著工作並進行低(每天 15-29 分鐘)或無(每天
-
2024-01-21 癌症.抗癌新知
NGS篩檢納保有助國內破解罕病 但多數醫療院所設備不足
NGS篩檢納保 有助國內破解罕病健保署今年第二季將NGS納保,符合資格的癌友想免費使用,須先同意「將檢測結果交由政府保存」。專家表示,NGS主要納保對象都是癌友,若能將台灣的癌症基因,納入國衛院的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將大幅提升國內的藥物發展,未來國內的罕病等,有機會可突破治療困境。健保署今年二月六日將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決定NGS給付癌別、基因位點,並制定治療指引,不過健保署長石崇良已表示,若要使用健保給付的NGS,民眾接受檢測前須先簽署同意書,同意將基因資料等送入國衛院的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保存。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長邱弘毅表示,民眾只要接受健保給付的NGS,相關資料即會留存一份至國衛院,大醫院有存放檢體的能力,可自行留存資料,小型醫院若無力存放檢體,則可存放於國衛院,這些內容,未來產、學、研、醫界都可申請使用。以位居台灣十大癌症之首的肺癌為例,台灣肺癌患者最特別之處是「非吸菸肺癌」占比高達五成,學界研究結果與家族遺傳關係最為顯著,若能透過進一步的基因檢測結果,將有機會解開台灣肺癌基因之謎。熟諳人體生物資料庫運作的專家表示,台灣過去許多研究多仰賴健保資料庫,隨個資意識抬頭,健保資料庫的使用也面臨考驗。熟諳人體生物資料庫運作的專家表示,NGS篩檢資料,因取得民眾事前同意,其運用上會比健保資料庫更加靈活、較具前瞻性。NGS實驗室申請塞車 恐影響癌友權益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今年第二季將正式納入健保,癌友引頸期待,但NGS執行標準納「特管辦法」規範,恰好碰上落日條款,得趕在最後十四個工作天送審,導致衛福部近期收到數千件各方設置實驗室申請案。業者反映「再不申請後續業務就不能執行」,但也憂心政府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案件,恐讓新制上路後,影響癌友權益。隨基因解碼,癌友若能找出體內突變基因,對應到適合藥物,能大幅增加投藥效果,但要確認體內突變基因,需自費做「次世代基因定序」。健保署去年底宣布,今年第二季NGS將納保,適用癌種包含三陰性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直腸癌、骨癌等十九種癌別。NGS納保對癌友雖是一大福音,但多數醫療院所設備不足,一台基因檢測儀器,動輒千萬,過去在NGS未納保前,醫院多與產業實驗室合作。不過由於衛福部二○二一年修正特管辦法,針對實驗室自行開發的基因檢測項目正面表列納管,並給予三年落日條款,二月九日前若未完成申請、實驗室未通過認證,全都不准做,其中也包括NGS,導致近期衛福部接獲大量實驗室申請案,否則買了設備,NGS也做不成。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特管辦法是規範「實驗室自行研發檢驗技術(LDTs)」的主要法源,將於二月八日落日,導致近期申請案量暴增,目前待審案件約有六千多件,將採「簡審」,若提交資料齊全,五天內可完成審查。劉玉菁表示,符合LDTs規範的案件共九六六件,其中NGS案件占比約為三分之一,應不會影響新制上路。一位不具名業者透露,符合可執行NGS實驗室條件門檻高,以價格為例,NGS機台價格高,有些醫療院所鎖定價格較低的陸製機台,但食藥署卻連「陸輸」機台都不准使用。除了機台價格以外,人員配置等要求也高,多數地區醫院無法負擔,只能改與產業實驗室合作。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考量基因檢測後需要傳出個人的基因資料,恐有個資保護問題,因此申請實驗室時,需提供切結「不使用大陸製機台」才得以申請。
-
2024-01-19 癌症.抗癌新知
運動可防癌降低死亡風險!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助抗癌,散步、慢跑、腳踏車都算
癌症是讓多數人害怕的疾病之一,會想透過各種方式來預防/延緩癌症發生。對於防癌方法,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在你健康狀況下,「運動」是防癌的有效工具之一,而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復發風險,他呼籲空閒時刻別只會滑手機,每周養生運動習慣可降低罹癌風險。未罹癌前運動,可降低罹癌風險20%運動可以預防癌症!一項針對144萬人連續追蹤11年的大規模調查顯示,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與幾乎不做任何運動的人相比,癌症發生率要低20%。這項研究由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該數據庫包含了144萬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信息。研究人員發現,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患癌症的風險比幾乎不做任何運動的人低20%.降低風險效果包括乳腺癌、結腸直腸癌、肺癌、胰腺癌和前列腺癌「步行」可降低癌症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步行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降低癌症風險,包括:1.降低體重:肥胖是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步行可助人們減肥或維持健康體重。2.改善免疫系統:步行可以幫助增強免疫系統,從而更好地抵禦癌症。3.減少發炎反應:發炎,是癌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步行可助減少發炎反應。這項研究結果表明,「步行」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降低癌症風險的方法。成年人每週至少應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步行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它簡單、方便,且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高等強度有氧運動是什麼?黃軒補充說明,WHO建議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中等强度或是75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換句話說,高強度有氧運動1分鐘相當於中等強度的2分鐘。所以每周如果有10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再加上2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就有達到於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標準了(100 + 25x2 = 150),這就是所謂中等和高强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不過150分鐘只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最低標準而已,他們最後還提到,為了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成人應盡量增加有氧身體活動,達到每周300分鐘中等强度,或每周150分鐘高强度的有氧身體活動,或是中等和高强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有哪些?快步行、水上運動、打網球(雙打)、在平路上踏單車、包含接與投的運動(例如排球和棒球).高等強度有氧運動有哪些?緩步跑、快速游泳、跳快舞、跳繩、打網球(單打)、打籃球、踢足球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復發風險.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死亡風險31%:英國一項針對8萬名30歲以上人士進行的調查顯示,每週進行兩次以上肌肉訓練的人全因死亡風險下降了23%,因癌症死亡的風險降低了31%。.已罹癌者運動,可降低復發風險:對於女性大腸癌患者來說,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可以顯著降低死亡風險。運動的類型可以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根據一項針對女性大腸癌患者的調查確診後,病人的運動量越大,存活率會越高,復發的幾率也會降低。甚至運動量最大的一組比起最少的一組存活率提高了50%。適度「肌肉訓練」 對於降低死亡風險和抗癌有益以有過罹癌經驗的人為對象進行的另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每週進行一次以上肌肉訓練的人群與不參加訓練的人群相比,生存週期更長,包括癌症在內的全因死亡,風險下降 了33%。這項研究進一步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每周進行2次重量訓練和適度的有氧運動,適度的肌肉訓練,對於降低死亡風險和抗癌有益。然而另一項研究指出,過度訓練超過130至140分鐘可能會增加死亡風險,特別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提高步行效果的小技巧每週步行5天或以上的人,可降低癌症風險。黃軒分享3個提高步行習慣的小技巧。1.找一個伴侶一起步行,可以增加樂趣和動力。2.在步行時,可以聽音樂或播放有聲書,可以幫助分散注意力。3.在步行時,可以嘗試改變步伐或走路方式,可以提高運動效果。說起有益健康的運動,很多人會想到散步跟慢跑等有氧運動,而除了上述2種運動,伏地挺身、深蹲等肌力訓練,也是預防癌症的有效手段。但黃軒提醒,如果你已經罹癌,運動並不能治癒癌,卻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科學研究證實,運動,幫助已經罹癌患者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質量。更重要,在你健康狀況下,運動可是防癌的有效工具之一!所以空閒時間與其一直滑手機,不如我們一起去運動,讓身體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1-17 癌症.肺癌
胸部X光不夠用!最新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安全嗎?輻射量安啦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之110年癌登資料顯示,肺癌已超越大腸癌成為台灣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之首,嚴重威脅國人的生命! 民眾雖知道可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以早期發現肺癌,但卻又害怕輻射劑量增加罹癌風險而猶豫不決。醫師表示,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的幅射量,相當於搭飛機往返台灣-美國洛杉磯的自然輻射量,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不用太擔心;建議高危險族群每兩年檢查一次。胸部X光只能看到一公分病灶 多半已晚期肺癌若能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以上,然而早期症狀不明顯,國內有一半病人診斷肺癌時已是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一成,使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早期篩檢相當重要,那麼胸部X光片可以篩檢出肺癌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表示,胸部X光只能看到較大的結節或腫瘤,大小至少是一公分以上,多半已是晚期。若能提早在第一、二期時就發現,可以降低死亡率。0.1公分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抓得到 死亡率降2成美國在近十年前曾進行一項肺癌篩檢計畫發現,肺癌高危險族群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可降低16-20% 死亡率。低劑量電腦斷層與傳統電腦斷層不同,檢查時不需要打顯影劑,輻射量較低。低劑量電腦斷層能照到0.1公分的病灶,大幅提高早期發現肺癌機會。謝政毅醫師提醒,並非檢查報告顯示「異常」,就代表確診肺癌,民眾不用驚慌。醫師會進行判讀,若有需要也會安排進一步檢查,民眾只需根據醫師的建議接受後續追蹤、處理即可。至於超過一公分的肺結節,是否需要做侵入性檢查,謝政毅指出,後續安排不只以結節大小,還需根據型態判斷,若高度懷疑是肺癌,可以使用胸腔鏡將結節取出化驗。低劑量電腦斷層輻射高心慌慌? 僅台灣美國來回一趟曝露量許多人憂心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輻射量遠比胸部X光高,檢查過多反而會增加罹癌風險。對此,謝政毅醫師解釋,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輻射量大約是照100次胸部X光,雖然數字聽起來驚人,但他比喻,約相當於「搭飛機到美國洛杉磯再飛回來接觸到的自然輻射曝露量而已,不用太擔心。」肺癌高危險群免費篩檢 低劑量電腦斷層2年1次國民健康署從111年7月開辦肺癌篩檢補助計畫,針對符合資格者,提供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免費篩檢的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為肺癌病人。2.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例如每天1包,共吸菸30年,或一天1.5包,共吸菸20年,以及戒菸未達15年重度吸菸者。謝政毅醫師說,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服務試辦後,未來應考慮將有職業曝露者納入下一階段的篩檢對象,如:焊工、拆船廠、廚師、廟宇工作者、消防員等,這些人在高污染環境中工作,罹患肺癌風險較高。他最後呼籲,肺癌高風險族群應及早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追蹤「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