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癌症防治

早期肺癌輔助治療/陳育民:找出高風險族群,治療更有效益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指出,早期肺癌的輔助治療選項包含: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和化療等多種組合,針對IB期病患,是否應接受輔助治療?他明確指出,應先找出「高風險(High Risk)」病人,進一步評估、積極治療。記者蘇健忠/攝影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指出,早期肺癌的輔助治療選項包含: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和化療等多種組合,針對IB期病患,是否應接受輔助治療?他明確指出,應先找出「高風險(High Risk)」病人,進一步評估、積極治療。記者蘇健忠/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早期肺癌輔助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從藥物選擇、風險分層到手術品質,每個環節都影響患者預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任陳育民指出,早期肺癌的輔助治療選項包含: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和化療等多種組合,針對IB期病患,是否應接受輔助治療?他明確指出,應先找出「高風險(High Risk)」病人,進一步評估、積極治療。

精準醫療時代,基因檢測是第一步

早期肺癌並非開刀就沒事,陳育民提到,輔助治療的原則是「先求不傷身體,再求療效」,特別是在腫瘤已被完整切除、患者外觀看似「完全康復」的早期肺癌族群中,術後若在血液中偵測到循環腫瘤DNA(ctDNA),代表體內仍有癌細胞殘存,屬於「假性早期」或潛在高復發族群,建議一經診斷,即進行基因檢測,釐清病人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並列入積極監測與輔助治療對象。

高風險族群,更須輔助治療助攻

根據NCCN國際治療指引,若患者帶有EGFR基因突變,特別帶有高風險病徵病患,從1B期起即可考慮術後標靶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在亞洲肺腺癌病患中,EGFR突變比例高達50至60%,意即這類基因型患者在台灣並不少見,也凸顯術後標靶輔助治療在本土臨床實務中的關鍵角色。

針對IB期病患,是否應接受輔助治療?陳育民認為,應先找出「高風險」病人進一步評估、積極治療。高風險因子包括:癌細胞分化不良、癌細胞組織型態屬於較惡性、癌細胞臟層肋膜侵入、氣道癌細胞侵入、癌細胞淋巴血管侵犯等病理特徵,及術後尚有殘存的血液循環系統癌細胞存在…等等。由於目前針對1B期的治療尚未有本土共識,建議應收集更多臨床資料,以供未來治療參考。

借鏡日本模式,加快治療時效

陳育民也建議,台灣或可借鏡日本的健保給付模式,只要治療新藥一旦取得適應症批准,後續給付與流程將依據「適應症自動生效」模式,無需再額外申請,而病人也需部份負擔,這對臨床醫師而言,無疑是減輕行政負擔、加快治療時效的好方法,若台灣未來也能落實類似制度,勢必有助於新藥快速上線並擴及更多病人。

早期肺癌患者增加,因應世界肺癌日到來,聚集肺癌專家共同檢視早期肺癌治療部署,右起為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趙盈凱、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黃明賢、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醫療政策委員會主委何景良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共同參與討論。記者黃義書/攝影
早期肺癌患者增加,因應世界肺癌日到來,聚集肺癌專家共同檢視早期肺癌治療部署,右起為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趙盈凱、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黃明賢、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臺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醫療政策委員會主委何景良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共同參與討論。記者黃義書/攝影

輔助治療 高風險族群 癌細胞 基因檢測 肺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