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0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肺炎
共找到
13158
筆 文章
-
-
2022-09-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得了肝癌,誰該負責?
四歲小男生親了三歲女生一下,小女生哭了。小男生:「乖乖,別哭,我會負責的!」小孩大腦發育未完全,童言無忌,卻也道出了許多真理。例如把別人東西弄丟了,當然要負責;把事情搞砸了,當然要負責;女朋友肚子大了,當然要負責。這些都是道義上的責任。人會生病,誰要負責任?例如新冠肺炎,責任要怪當初散播病毒的源頭,但疫情蔓延之後,不幸感染了,要怪誰?防不勝防,就很難怪誰了。得了B肝,要怪誰?B型肝炎病毒在何時開始存在已不可考,但民國73年以前大多數是出生時由B肝帶原的母親垂直感染而來的,但母親也是無辜的,她的病毒來自她的母親,母親又來自她母親,不知何時,文武周公一脈相承,變成人類肝癌的最大禍首。B肝已有疫苗可以注射預防感染,民國73年,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B肝帶原的母親的新生兒注射疫苗。民國75年,對新生兒全面注射疫苗,因此,民國75以後的年輕朋友,B肝帶原率不到1%,比起以前大約15至20%大幅降低了。感染了B肝,目前雖然有藥物可以抑制病毒的活性,肝指數可以降低至正常,血液中的病毒可以清除,但肝內的病毒仍然存在,而且這些抗病毒藥物出現太晚,因為大多數的成年人肝臟或多或少都已經變化了,可能輕微纖維化,或已經肝硬化,甚至長了肝癌。因此,有了B肝,長了肝癌,要怪誰?除了怪自己生不逢時,出生時還沒有疫苗之外,還要怪B肝藥物發明太晚,讓他的肝臟已經有了變化。但有些人肝癌一發現就末期,要怪誰?要怪自己沒有警覺性,等到症狀出現才求醫,因為不知道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得了肝癌,初期中期都不會痛不會癢,要怪自己沒有定期追蹤;要怪造物者設計肝臟時,肝臟內部警報系統沒有做好;要怪沒有人告訴他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就像每半年監理所會要求車子要強制檢查一次,因此,亡羊補牢之計,應該請監理所來管理台灣的B、C肝病友才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9-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426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402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5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相較昨天減少826例、減少約2.4%,但相較上周五增加537例、增幅1.6%。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4,020例本土病例,為15,438例男性、18,570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446例),台北市(4,404例),台中市(4,025例),桃園市(3,843例),高雄市(2,520例),台南市(1,914例),彰化縣(1,381例),新竹縣(1,080例),新竹市(909例),屏東縣(902例),苗栗縣(859例),宜蘭縣(736例),基隆市(730例),雲林縣(681例),花蓮縣(678例),南投縣(526例),嘉義縣(521例),嘉義市(311例),台東縣(264例),金門縣(137例),澎湖縣(132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3例具慢性病史、4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13日至9月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10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3例),泰國、美國及新加坡(各4例),日本、南韓、印尼及香港(各3例),馬來西亞、柬埔寨及菲律賓(各2例),南非、奧地利、英國、德國及加拿大(各1例)移入,另17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9日至9月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658,10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35,681例排除),其中5,614,227例確診,分別為30,158例境外移入、5,584,01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2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0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66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29例、高雄市957例、台南市786例、桃園市775例、彰化縣598例、屏東縣413例、雲林縣322例、南投縣301例、苗栗縣254例、嘉義縣239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8例、花蓮縣169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9歲女童染疫腦炎出現複視、腦幹損傷 搶救2個月仍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02例中重症個案,包括59例中症、43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55例,最年輕為一名9歲女童,於5月中旬確診,後續出現眼睛複視、疑似急性腦炎,經2個月住院搶救仍然意識惡化,且出現腦幹損傷、心肺衰竭,不幸於8月中旬過世。發言人莊人祥表示,9歲女童沒有慢性疾病史、沒有施打疫苗,5月17日出現發燒、經確診後症狀緩解,但於6月7日起,出現眼睛複視、疲倦、昏睡等症狀,6月12日到急診就醫,經檢查有小腦異常等病徵,且有疑似急性腦炎及腦水腫,安排住院給予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經詳細檢查,懷疑急性瀰漫性腦炎,因為意識惡化,6月16日轉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後續雖於加護病房進行救治,仍出現腦幹損傷徵象及心肺衰竭等併發症,不幸於8月13日過世。截至今日,國內兒童重症共204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 127例、共病3例,當中有31例兒童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204例兒童重症分析中,0到5歲共136例、佔比67%,6到12歲共68例、佔比33%;127例MIS-C個案中,0到5歲有78例,6到12歲49例。莊人祥表示,今年截至9月8日,本土病例累計553萬5448例,包括24925例中重症,9371例死亡個案。昨日6個月到4歲幼兒莫德納接種共292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6人次、第二劑1867人次。昨幼兒輝瑞接種共3463人次。目前該年齡層疫苗涵蓋率第一劑32.4%,第二劑4.3%。昨日新冠疫苗接種共5753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2.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5%。
-
2022-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
BA.5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之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從3萬多例增至6萬多例。為了增加保護力,指揮中心已採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因應,且宣布開放18歲以上成人施打。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元氣網為大家請教專家與指揮中心解惑。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新冠疫苗以原始武漢病毒株(簡稱原始株)製成,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4:次世代疫苗已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至於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Q5: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最快9月底到貨,力拚9月底或10月初開打。Q6: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Q7: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 ?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Q8: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目前已通過食藥署EUA的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9: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10: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
-
2022-09-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一號限縮公費對象被罵翻 急轉彎加開3條件可用
本報昨天獨家報導,衛福部中醫藥司昨發函至各醫療院所,自9月15日起「清冠一號」將限縮公費對象,未來公費針對「高風險族群」,而高風險族群不含孕婦及兒童,不過該項政策公告後引發外界不滿,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更發新聞稿砲轟衛福部。衛福部不到1天緊急開會討論,修正公費清冠一號適用範圍,包括高燒不退、咳嗽明顯兼具喘症、咽痛嚴重,飲食困難三條件可用。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早針對公費清冠一號適用範圍,衛福部稍早緊急召開會議,修正條文增加三條件,確診新冠肺炎呈現任一中醫急迫病勢:1、高熱不退(體溫39度c以上持續2日)。2、咳嗽明顯,兼具喘症。3、咽痛嚴重,飲食困難。而實施2周後再根據情況調整,是否考慮孕產婦及兒童,還有其它適用中醫病勢範圍。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楊表示,衛福部昨天臨時公告清冠一號公費使用範圍,比照西藥的抗病毒藥物,此做法根本忽視中藥的藥性,且根本把國人分為兩類人,一國兩制。清冠一號對於輕症介入能避免重症發生,而抗病毒藥物雖然也是有類似的作用但副作用多,許多人不能使用,清冠一號的好處根本完全被排除。今天衛福部緊急增加三條件,但他認為仍有不足,特別是兒童使用,台東基督教醫院就是兒童專責醫院都是提供清冠一號,盼衛福部恢復全部確診者的公費使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昨發出公文後,基層診所及中醫師有針對修訂的使用範圍給予回饋,因此今天早上緊急召開會議討論,早上會議也納入中醫師以及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意見。王必勝表示,他們認為清冠一號,不應該用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思維,中藥應納入「病勢」的概念,因此加入三個給藥條件,他們也認為增加三條件後,不會太過限縮使用。新增條件今天下午將正式發文至各醫療院所。王必勝表示,修正增加的三條件,都將於9月15日上路,而新增的三條件,將先試行二周,確認後續是否增減條件,九月底將會再與相關醫學會等召開會議討論。特別是中醫師團體認為兒童與孕婦也應該納入高風險族群,屆時將會再看相關實證。王必勝強調,限縮公費清冠一號的使用對象「並不是經費不足」,而是清冠一號也是屬於防疫相關物資皆需要納管,只是過去中藥並沒有明確的納管條件,因此這次才會討論使用條件。
-
2022-09-09 焦點.元氣新聞
清冠一號9月15日起不再全面公費 用藥對象一次看
自九月十五日起,染疫後使用清冠一號不再全面公費,衛福部中醫藥司日前發函至各醫療院所,九月十五日之後,清冠一號公費對象僅限「高風險族群」,非高風險族群民眾用藥得自掏腰包。過去清冠一號自費每天約300元,五日為1500元,但今年五月染疫人數暴增,費用一度飆高到3000到8000元。「台灣清冠一號」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兩年多前最初研發階段是水煎藥,臨床使用治療效果不錯,因此研發技術轉移授權八家藥廠產製,劑型為濃縮粉劑,經衛福部核准公告,必須由中醫師開立。清冠一號主要成分有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共十種中藥材。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五月至七月有56萬4870名國人領取清冠一號,一度讓衛福部編列預算超支,七月即傳出要限縮公費對象。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表示,經多月討論,清冠一號自九月十五日起,不再全面作為確診者公費使用藥物,僅針對高風險族群使用。根據衛福部公告,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不含孕產婦、兒童及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者)應具有下列任一項條件:(一)確診新冠肺炎症狀輕微,且具下列任一「重症險因子」之病人‧大於等於65歲‧BMI大於等於30‧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吸菸(或已戒菸者)‧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癌症‧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腦中風及其後遺症)‧失智症‧具過敏史、過敏性及免疫風濕疾病‧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早針對公費清冠一號適用範圍,衛福部稍早緊急召開會議,修正條文增加三條件,確診新冠肺炎呈現任一中醫急迫病勢:1.高熱不退(體溫39度c以上持續2日)2.咳嗽明顯,兼具喘症3.咽痛嚴重,飲食困難而實施2周後再根據情況調整,是否考慮孕產婦及兒童,還有其它適用中醫病勢範圍。(二)確診新冠肺炎呈現發燒、咳嗽症狀明顯,需使用氧氣之病人。治療療程天數與使用劑量(一)公費清冠一號1次療程至多為5天,中醫師得依個案情況評估調整服藥天數;居家照護確診個案於每一隔離期間限提供一次公費療程。(二)成人標準劑量:順天堂藥廠產品劑量為20克/日,其他藥廠產品劑量為30克/日。衛福部中醫藥司中醫科科長賴芳林表示,訂定使用清冠一號的高風險族群,是希望與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對象一致,確診者若堅持使用清冠一號,經醫師處方仍可自費使用,但新冠肺炎不一定要使用清冠一號才能緩解,其餘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也具緩解效果。如何查詢公費清冠一號?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與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建置公費清冠一號醫療資訊平台,供中醫視訊診療需求之COVID-19確診病患、家屬透過「公費清冠一號動態查詢表」,查詢提供公費清冠ㄧ號之中醫醫療院所名單及當日公費清冠ㄧ號庫存量,以利民眾獲得所需醫療資訊。
-
2022-09-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略降 本土+3萬4846例 278例境外 新北市7840例最多
確診略降 本土+3萬4846例 278例境外 新北市7840例最多新一波疫情起伏,本土個案昨升至4萬例後略降。今天新增3萬4846例本土個案,其中以新北市新增7840例最多。另新增278例境外移入個案及2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較前一天4萬多例有略降一些,但比起上周四多,整體病例還是在上升中。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5748例男性、1萬9082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840例),台北市(4,447例),臺中市(4,313例),桃園市(4,010例),高雄市(2,547例),台南市(1,933例),彰化縣(1,408例),新竹縣(1,209例),新竹市(897例),屏東縣(832例),苗栗縣(777例),宜蘭縣(762例),基隆市(704例),雲林縣(694例),花蓮縣(663例),嘉義縣(453例),南投縣(427例),嘉義市(328例),台東縣(293例),金門縣(144例),澎湖縣(139例),連江縣(26例)。今日新增2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6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8日至9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9日至9月5日。今日新增27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美國(7例),新加坡(4例),印度、香港、印尼及日本(各2例),希臘、德國、緬甸、菲律賓、英國、泰國、荷蘭、韓國、蒙古、法國及土耳其 (各1例)移入,另22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1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8萬27例確診,分別為2萬9922例境外移入、555萬5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170例死亡病例,其中10,15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61例、台北市1,144例、台中市1,021例、高雄市951例、台南市779例、桃園市771例、彰化縣595例、屏東縣412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9例、苗栗縣251例、嘉義縣238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5例、花蓮縣168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0例、台東縣144例、新竹市101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波疫情首例兒童腦炎死亡 2歲女童發病5天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29例、中重症182例。其中這波疫情出現首例腦炎死亡兒童個案,為二歲女童,發病至死亡僅五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月以來有30位染疫後罹患腦炎的兒童,其中22位都是五歲以下兒童。若兒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和冒冷汗等六大症狀,要盡速送醫。羅一鈞表示,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為13例男性、16例女性,26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8日至9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9日至9月5日。其中出現兒童腦炎死亡個案,為二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30日發燒,家用快篩陽性,當天至醫院採檢PCR陽性,返家居家照護。後因發燒持續且出現咳嗽、流鼻水、嘔吐症狀,8月31日再至急診就醫,收治住院。個案住院隔天出現意識改變、心搏過速,且高燒至39.8度,雖第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正常,但因懷疑腦膜炎且呼吸窘迫 而轉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和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持續惡化,再度追蹤電腦斷層有急性腦病變及腦壓升高症狀,經積極救治仍在9月3日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死因為急性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
-
2022-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最年輕疫苗受害救濟 少女打BNT引發心肌炎核予3百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8月11日召開第185次會議紀錄,共審查70案,其中13案核予救濟,包括AZ共9案,BNT共2案,莫德納和高端各1案。這次救濟金額最高者為桃園市一名10多歲郭姓少女,接種後11日有符合心肌炎診斷之症狀,血液檢驗與影像檢查結果亦相符,核予救濟金300萬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案為BNT及所有廠牌疫苗當中,最年輕獲得救濟的個案。會議紀錄記載,郭姓少女接種疫苗11日後發生發燒、喉嚨痛及頭痛等症狀,心臟超音波顯示心收縮功能下降,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心衰竭,心電圖顯示三度房室傳導障礙,磁振造影檢查顯示心肌炎變化。專家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臨床表現符合心肌炎診斷,惟症狀發生時間與接種疫苗後較常發生心肌炎之合理時間不符,但仍無法確定與接種BNT之關聯性,故核予救濟金300萬元。另一名接種BNT後獲得救濟之新北個案,為接種16日後出現心肌酵素短暫微幅上升,檢驗結果與影像與心肌炎臨床表現不符,但因無法確定與疫苗接種之關聯,核予救濟金2萬元。接種AZ獲得救濟的案件中,這次最高金額為50萬元,為一台南市白姓個案,接種9日後昏睡一周、意識改變、尿失禁,影像檢查發現疑似急性瀰漫性腦脊髓炎,醫師診斷為字體自體免疫發炎性腦炎,因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相關,核予救濟金50萬元。接種AZ獲得救濟金額次之為30萬元,北市連姓個案接種後22天出現疑似心肌梗塞症狀、失去意識,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為急性肺栓塞。考量個案除糖尿病外,沒有其他易造成血栓之危險因子,故核予救濟金30萬元。台中市歐姓個案接種後18天發生左側膕靜脈深層血栓,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核予救濟金20萬元。高雄市王姓個案接種AZ隔日呼吸困難、心跳停止,心電圖顯示為心室顫動,因無法排除過敏休克之可能,核予救濟金18萬元。其餘獲得救濟金的個案還有桃園市郭姓個案,接種AZ後因胸痛腿痛就醫,發現血小板下降,核予救濟金4萬元;雲林縣劉姓個案,接種AZ後全身紅疹、血小板稍降,核予救濟金1萬5000元;雲林縣王姓個案接種AZ後局部急性尋麻疹合併水泡,核予救濟金1萬5000元;嘉義市蘇姓個案接種AZ後出現過敏反應,核予救濟金1萬元;北市尤姓個案接種AZ後發生肺炎、肺栓塞,核予救濟金1萬元。其他疫苗部分,彰化縣陳姓個案接種莫德納後40分鐘出現頭痛、眼痛、吞嚥困難、呼吸喘等症狀,經醫師診斷為過敏姓咽喉水腫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核予救濟金2萬5000元。台南市陳姓個案接種高端10分鐘後出現呼吸急促、頭暈、全身虛弱、紅疹等症狀送醫住院治療,無法確定與疫苗之關聯姓,核予救濟金5000元。
-
2022-09-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版清冠二號降低重症、死亡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近3年,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今舉行記者會公布「臺灣清冠一號、清冠二號」獲高點數國際學術期刊登載,確立其應用的科學根據。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清冠一號主要用在輕、中症的病患上,最新問世的清冠二號則用於改善肺栓篩、降低重症死亡率上,以研究數據來看成效亦佳。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與教學醫院及GMP中藥廠共同研發出「清冠一號」,許多國人在染疫後服用清冠一號,症狀也確實獲得緩解。立法委員陳瑩表示,在2021年12月1日到2022年7月31日國人有57萬多名國人服用公費清冠一號作為確診後的方劑,光是今年的5月到7月就有56萬4870名國人領取。蘇奕彰說,清冠一號用於輕、中症病患上,機轉是當病毒進入體內開始發病,或預期病毒進入體內,當病毒要進入細胞時進行阻斷,防止病毒細胞大量複製,讓自體免疫系統將病毒清出體內,同時緩解嚴種發炎症狀。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今優化研發「清冠二號」處方,主要則用於重症病患上,蘇奕彰說,當病患進入重症,肺部血管等微小血栓,或肺泡內損害,抗病毒、免疫調控等清熱解毒的藥物無法到達病處,當心臟血管沒辦法通暢,塞住後會有連鎖反應,可能造成肺部纖維化,清冠二號介入可改善肺栓塞及抑制變種病毒。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究團隊啟動真實世界研究(RWS),有9家IRB審核通過的教學醫院臨床數據,納入302名不需供氧的輕、中症患者,接受清冠一號與西醫常規照護各151名,評估轉入ICU或插管的重症風險;另納入246名需要供氧的重症患者,接受清冠二號與西醫常規照護各123名,分析死亡相對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在30天觀察期內,接受清冠一號治療的輕、中症患者均未轉重症,僅接受西醫常規照護組則有14例(9.27%)轉重症;在重症患者中,西醫常規照護組有27人(21.95%)死亡,而接受清冠二號治療組僅7人死亡(5.69%),顯著降低74%死亡率。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新聞稿指出,清冠一、二號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暨證實清冠二號改善肺栓塞及抑制變種病毒的基礎研究雙論文已被高點數國際學術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影響因子10.334,領域排名5.4%)接受即將刊登,顯示清冠一號與清冠二號用於降低COVID-19病人轉重症及減少死亡風險的臨床療效,被國際認可。清冠一號已於2022年初實施公費給付治療輕中症確診患者,為因應即將爆發的第三波疫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已將「臺灣清冠二號」技術授權8家中藥廠,希望及時迎戰BA.5疫情,同時在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協力安排下,提供給國人防疫使用。
-
2022-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擔心中秋節學生確診數暴增 老師最怕吃到這東西
中小實體開學第二周,台中有老師深信「鳳梨傳說」,擔心中秋前吃到鳳梨、鳳梨酥等,學生確診數暴增忙不完,也有的認為是迷信;台中市府統計,今天台中市新增學生確診273人,共有396班停課。台中診所醫師施勝桓建議,開學後很多都是全家確診、「一家一家來」,建議疫苗應「打好、打滿」,長者有疫苗就打,不用等,是防BA.5的最好方法。台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小兒科專科醫師曾崇芳認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預估下波疫情高峰期恐落中秋後、九月中下旬,嬰幼兒接種新冠肺炎疫苗能降低腦炎、MIS-C 和長新冠風險,且以國外嬰幼兒接種新冠疫苗數據來看,尚未出現嚴重副作用,幼兒越早打越好,因為打疫苗要二至四周後才慢慢產生抗體,才來得及面對疫情高峰。負責文心森林公園接種站的診所醫師施勝桓說,文心森林公園接種站每天上午9時30到11時30分開打,隨到隨打,提供成人莫德納、 成人BNT、兒童BNT、Novavax、幼兒莫德納、幼兒BNT等6種劑型限量供應,請多加利用。台中市衛生局提醒,國內疫情因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有略升情勢,呼籲民眾應盡快完成疫苗接種,詳請可上網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814719/Nodelist;台中市新冠疫苗接種站資訊可上網查詢,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937954/post。
-
2022-09-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同一種疫苗打4劑保護力弱? 羅一鈞:等新疫苗到可能錯過疫情
BA.5變異株再掀本土疫情,專家指出同一個疫苗打到第四次,免疫反應疲、保護效果就越來越短,所以民眾應該要考慮接種次世代疫苗。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等新疫苗到可能會錯過這波疫情,有重症風險。為得到快速保護力,時間間隔是最重要因素,因此仍建議符合接種資格者都趕快去接種。羅一鈞表示,同一個原始病毒株觀察後續第三、第四劑抗體濃度雖可提升到先前接種的程度,但持續保護時間會縮短,約三到四個月保護力就減弱。次世代疫苗初步研究看到抗體濃度較高,且可持續六個月;但臨床還沒觀察到這麼久。羅一鈞表示,雖然使用次世代疫苗好處是抗體濃度較高、保護效果較長,但重點還是要等新的疫苗到才能接種,可能會讓這波重症人數增加。若要快速獲得立即的保護力,可以趕快接種。另針對BA.5雙價疫苗,美國使用動物實驗並參考BA.1資料核准。有專家認為流感疫苗這種方式進行,國內也可參考。指揮官王必勝則表示,流感疫苗本身是歷史很長的疫苗,比較穩定,新冠疫苗變異株一直在發展,次世代疫苗也才剛出來,因此不太一樣。他說,美國的審查方式會不會成為世界主流尚不清楚,至少現在還不是。因此不是指揮中心認不認同而次還要看實際情形。另針對中秋節過後疫情趨勢,王必勝也表示,推估已說明多次,推估單日確診3到6萬,因此中秋節過後高峰可能達5萬。
-
2022-09-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升溫破4萬!今新增本土4萬1021例、275例境外
疫情升溫破4萬!今新增本土4萬1021例、275例境外受BA.5變異株影響,新冠肺炎再次升溫。國內今天新增4萬1021例本土個案、275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新增26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 和預測的趨勢一致,病例數正在逐漸增加當中。今日新增4萬1021例本土病例,為1萬8739例男性、2萬2273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011例),台北市(5,684例),台中市(4,995例),桃園市(4,638例),高雄市(2,790例),台南市(2,310例),彰化縣(1,622例),新竹縣(1,291例),新竹市(1,220例),苗栗縣(1,017例),屏東縣(998例),基隆市(842例),宜蘭縣(841例),花蓮縣(790例),雲林縣(784例),南投縣(601例),嘉義縣(541例),嘉義市(375例),台東縣(314例),澎湖縣(190例),金門縣(149例),連江縣(18例)。今日新增2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5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8日至9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7日至9月4日。今日新增27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9例男性、13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香港(7例),日本(6例),泰國(5例),菲律賓及柬埔寨(各3例),美國(2例),緬甸、斯里蘭卡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2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7日至9月6日。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4萬4974例確診,分別為2萬9654例境外移入、551萬526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141例死亡病例,其中10,12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54例、台北市1,136例、台中市1,018例、高雄市946例、台南市779例、桃園市771例、彰化縣594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8例、苗栗縣251例、嘉義縣238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3例、花蓮縣167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0例、台東縣144例、新竹市101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死亡+26、中重症104例 40歲男3個月內疑重複感染死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26例、中重症104例。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兩例40多歲男性,其中一例個案5月底曾確診,後因血管炎症狀赴急診,再度檢驗PCR陽性、且Ct值低,疑重複感染。經積極治療仍於8月28日過世,死因為菌血症合併敗血性休克、十二指腸出血及新冠肺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為11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25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8日至9月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7日至9月4日。新增死亡個案中較年輕病例為兩名40多歲男性。其中一人曾接種三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病史,8月29日跌倒後,發生頭部外傷、意識不清、四肢無力等症狀,急診檢查發現除頭部外傷,還有缺氧及休克等情形,PCR檢驗陽性確診。X光顯示有肺炎狀況,住院後積極救治仍然病況惡化,於8月30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另一名個案曾接種兩劑疫苗,有風濕免疫疾病的血管炎,曾在5月13日確診,當時出現發燒、咳嗽、倦怠等症狀,持續約兩周緩解,快篩轉陰。6月底因出現本身的慢性血管炎症狀赴門診治療,但治療後呼吸困難症狀仍未改善,7月底赴急診住院,PCR檢驗陽性、Ct值低,且有肺炎症狀,疑似重複感染。給予瑞德西韋、高流量氧氣鼻管等治療,住院期間併發十二指腸出血、黴菌血症、敗血性休克,雖積極治療仍於8月28日過世,死因為菌血症合併敗血性休克、十二指腸出血及新冠肺炎。目前中重症累計2萬4641人,其中死亡累計9278人。羅一鈞表示,雖然醫院並未通報重複感染,但第二例個案因曾經緩解且再度感染症狀惡化的狀況,因此符合重複感染的定義,不過並未送定序。次世代疫苗首批300萬劑 預計9月下旬開打國內BA.5疫情升溫,國民黨團昨天召開記者會,批評衛福部未超前部署,要求盡速採購BA.5疫苗,藍營更質疑政府不買BA.5疫苗是在為買高端疫苗鋪路。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天表示,「這是牛頭不對馬嘴」,高端公司並無針對Omicron研發的次世代疫苗;至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首批300萬劑已訂貨,到貨時間正在安排,預計9月下旬可開打。王必勝表示,針對BA.5變異株研發的次世代疫苗沒有不買,只是還要等審查完畢有供貨才買得到。目前除美國之外,沒有其他國家買得到,且美國政府的審查方式還不是國際標準,未來是否成為主流審查方式尚不得而知,還要觀察是否有其他國家會跟進;「美國政府審查對美國人民負責、我們對我們的國民負責」。他也表示,高端公司次世代疫苗產品,外界所說未購買BA.5的次世代疫苗是為買高端鋪路的說法是「牛頭不對馬嘴」。 指揮中心去年跟莫德納預定4100萬劑疫苗,去年訂購600萬劑、今年2000萬劑、明年1500萬劑,合約中載明次世代疫苗會優先給我國審查、購買。目前國內接種率第一劑為93%、第二劑86.9%、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5%、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7%,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4.8%。六個月至四歲的幼兒接種率第一劑為31.1%、第二劑3.8%。
-
2022-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學者點出邊境3+4已不合邏輯 籲指揮官別蕭規曹隨
9月12日起從邦交國入境可免簽,但仍需要3+4檢疫,學者認為台灣防疫作為已流於「形式主義」。台灣大學醫學系教授黃韻如日前撰文表示,當本土每日確診人數,已經跟境外差不多,甚至更高的時候,旅客在台灣被傳染的機率還更高,邊境管制的邏輯在哪裡?她說,現在指揮官沒有政治包袱,應勇於根據科學調整防疫,不需蕭規曹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黃教授說的沒錯,美國和歐洲國家幾乎都已走完BA.4、BA.5疫情波段,亞洲和大洋洲國家也在走下坡,反觀台灣疫情再起較晚,則正處於疫情上升階段,估9月中旬每日個案數可能達到4.2萬人。陳秀熙說,台灣境外解封要跟國際接軌,得從「境內防疫轉為地方流行思維」做起。讓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使用都流感化,才有可能同步開放邊境。黃韻如指出,過去台灣以防疫之名,用邊境管制和入境檢疫的手段,限縮人民的自由,就「風險比例」的考量,還說得過去。現在國際疫情趨勢已經大不同,以新加坡為例,近7日平均確診人數是不到2千人,但台灣近7日平均是3萬多人,顯示從新加坡入境台灣的旅客「在台灣被傳染的機率比待在新加坡還高」,卻被規定入境要進入3+4隔離檢疫期,不知道這當中的防疫邏輯在哪裡。黃韻如說,在高確診率社區,無限制地人擠人、逛夜市、進行室內大型群聚活動,得到病毒的風險,有比從世界各地搭乘航空器落地入境來得低嗎?現在的指揮官應該沒有政治包袱了,呼籲指揮官,勇敢地就「科學的邏輯與證據」,來調整防疫政策,不需要蕭規曹隨。陳秀熙也認同黃韻如對國際疫情及邊境趨勢的觀察。陳秀熙說,境外解封是國際趨勢,估計日本也將於10月全面開放邊境,台灣確實應與國際接軌。但台灣不能只開放邊境,境內防疫卻還停留在大流行思維的嚴格措施。「年底可用的BA.5雙價次世代疫苗,應該就是最後一個階段的疫苗了。」陳秀熙說,不只防疫思惟,疫苗研發也會走向地方流感化疫苗的模式,「防疫措施地方流行化」一定要同步進行,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運用,都應流感化,才有可能同步開放邊境。
-
2022-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別等BA.5疫苗了 學者估再等感染數增5倍、重症數增13倍
台灣開始BA.5疫情,中央日前公布次世代BA.1雙價疫苗接種之對象,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在第一階段。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第一階段高風險群不要等年底才來的BA.5雙價疫苗,因為病毒傳播不等人,再等下去,必然錯失保護良機。陳秀熙說,若高風險群要等到年底才打BA.5雙價疫苗,每日感染人數將達2950人、每日重症13人;現在有什麼就按時打什麼,可控制每日感染580人、每日重症人數1人,兩者分別是5倍、13倍的差異。關於次世代BA.1雙價疫苗的接種對象,將50到64歲在第二階段,陳秀熙說,50到64歲,很多人第三劑保護力已經開始失效了,慢性病患特別容易發生重症突破感染,現在已看到50到64歲死亡率上升了9%,增幅高於比65歲以上死亡率(上升7%)。為有效降低重症死亡,陳秀熙說,呼籲50到64歲成年人現在就應積極接種二次追加劑,可選擇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以兼顧較低的疫苗副作用。陳秀熙表示,台灣疫苗施打率雖達到8成,但隨時間消退下,目前僅剩下大約3成,自然感染的保護力也只剩下大約2成,兩者加起來就是大約只有5成,這在國際上來說算高,但別忘了「這都會隨時間消失」。陳秀熙說,8月中旬疫情再起,大部分是50歲以下的輕度突破感染,但更需要擔心的是50歲以上脆弱族群,容易發生重度突破感染,增加重症死亡。陳秀熙指出,8月1日到9月4日新增個案中,BA.4、BA.5占比已達55%,估計目前單日新增個案當中已有高達76%是BA.4或BA.5,預估9月中旬每日新增個案數可達4.2萬人。雖然大多為輕症和無症狀,但要注意50歲以上的重症死亡攀升。目前已經看到整體中症率上升25%,重症率上升42%,死亡率也上升12%,50-64歲和65歲以上死亡率分別上升9%、7%,可能大部分仍屬於沒有完整接種疫苗者。陳秀熙表示,高危險群因為接種較早,也較早面臨疫苗免疫失效的考驗,民眾很期待次世代疫苗,但別忘了「次世代疫苗只能作為追加劑」,還沒打完基礎劑的人,仍必須趕快打原始疫苗。陳秀熙說,台灣65歲以上、長照機構、18歲以上免疫不全等三大高風險群約250多萬人已經接種疫苗,其中28萬人只打過基礎劑,227萬人打完3劑,1萬人打完4劑。如果高風險群繼續接種現有疫苗,每天新增感染人數大約可控制在850人,每天新增重症2人。台灣要等9月底到10月初才能打得到BA.1次世代疫苗,陳秀熙指出,等待過程中,BA.5不斷造成感染個案,若不考慮等待期的損失,假設高風險群都來打BA.1次世代疫苗,可望將每天感染人數從850人減少到580人,每日重症則可由2人減半為1人。如果考慮這一個月等待期的損失,等到有BA.1雙價疫苗可打時,每天感染人數將達到2363人,重症人數為每天10人。「可以很明顯看到,如果大家都非要等BA.1疫苗來才要打第四劑,對於族群的損失是更大的」,陳秀熙說,要是等年底BA.5次世代疫苗來了才打追加劑,更是會錯失良機,將導致每日感染人數增加到2950人,每天13人重症。至於50到64歲,陳秀熙說,很多人第三劑保護力已失效,慢性病患特別容易重症死亡,應盡速打二次追加劑,現有疫苗中可考慮選擇次單位蛋白疫苗Novavax,以兼顧較低的疫苗副作用。
-
2022-09-07 醫療.骨科.復健
用3C肩頸痠痛 微創內視鏡可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居家遠距上課及上班的族群增多,因為長時間使用3C產品,對頸椎的負擔日益增加,引發所謂「科技文明病」,如頸部後方或肩膀肌肉痠痛,甚至造成頸後、肩膀、手臂及手指不時的麻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長期低頭姿勢不正確,容易導致頸後兩側肌肉長期收縮,引起肩頸痠痛外,也因頸椎壓力負擔過大,逐漸發生頸椎椎間盤的退化、骨刺增生,嚴重會壓迫脊髓神經或神經根,可能會導致手腳無力,甚至在外力撞擊或跌倒後造成癱瘓。如果肩頸痠痛屬於初期輕症時,除了要改變不良姿勢外,可以用藥物來緩解疼痛,並且搭配復健治療,就會有不錯的改善效果。但如果經長期復健治療,神經阻斷或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則改採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會是不錯的選擇。一名65歲男性,多年前接受了前側頸椎第四至第六節減壓及融合手術,術後有左前臂到大拇指痠痛麻感,多年使用藥物及復健治療皆未改善。經X光檢查及核磁共振造影發現,他的頸椎第五及第六節左側仍有剩餘的未移除椎間盤,因而壓迫到神經根造成手臂的痠痛麻,於是病人接受內視鏡頸椎第五節至第六節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手術後症狀完全消失,也不需要復健,當日就下床出院。相較於前側頸椎減壓及融合手術,或前側人工頸椎間盤置換手術,若凸出的頸椎間盤在兩側神經根的位置時,建議可考慮微創內視鏡頸椎椎間盤切除手術。此手術是從頸椎後側一公分的傷口,透過內視鏡把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移除。如此一來,不僅能保有剩餘健康的椎間盤外,頸椎的活動度皆不受影響。過去傳統手術可能要休養兩周到數月,且後續要配合復健治療及頸圈配戴;但經內視鏡手術的病人,在手術後當天就能下床,術後觀察24小時即可出院,完全不影響作息。
-
2022-09-07 養生.聰明飲食
紅茶放冰箱後變混濁是不是變質了?專家曝原因:不用急著倒掉
今天中午到一家知名香港飲茶餐廳吃飯,點了一杯凍檸茶。結果凍檸茶上桌時呈現一種混濁的狀態,好像加了牛奶的奶茶。但是這其實是紅茶典型的茶乳(tea cream)現象,與牛奶無關,也不是茶變質了,而是因為由茶多酚,尤其是茶黃素(台灣茶的茶黃素抑制武漢肺炎病毒? 小心分辨新聞的渲染成分,以及也許是為什麼好萊塢教主葛尼斯派特羅認為康普茶可對抗新冠病毒的原因)所造成。所以下次紅茶放進冰箱一段時間,如果出現混濁現象,請不要嚇到全部倒掉,它可能就是茶乳現象,這可不是變質了。紅茶冷卻後特有的茶乳現象所謂茶乳,又叫茶凝丶冷後渾,尤其是紅茶在冰冷時產生橙褐色的渾濁丶不透明的現象,主要是紅茶裡的茶黃素在濃度夠高、然後急速降溫時,會凝聚成直徑3奈米的球狀奈米結構,咖啡因還會嵌入球團的中心,進一步穩定這個奈米結構。此外,其他如其他多酚或是鈣離子,也對這個結構有幫助。所以如果見到茶乳,這絕對不是說茶有問題,事實上很多品茶人士,還特別鐘意冷後會產生茶乳的茶。茶乳來自茶黃素的凝結茶乳雖然會在冰茶的溫度回升後慢慢消失,茶又回復一般的澄清透明。只是很多包裝茶的業者還是耽心消費者誤會以為茶變質了,所以會在製造過程刻意去除茶乳,而這去除的方法就是在紅茶萃取之後,在高濃度的情況下降溫,故意讓茶乳先出現,然後再以離心的方法加以去除。這樣的好處當然是品質穩定,讓茶乳不要不時出現,不過缺點也是讓茶的茶多酚這些好東西被去掉了相當大的部分。像茶黃素可以抗氧化,又有抗病毒的潛力,去掉又有多可惜啊。什麼是茶黃素?茶黃素有什麼功效?茶黃素是茶葉裡很重要的好成分,屬於茶多酚大家族的一員。學界對它的人體功效相關研究很多,以往做了有關抗氧化、降血脂、調節血糖、調節血壓、甚至生髮等等研究。茶黃素其實並不是台灣茶業所獨有,而是所有發酵茶都會有的成分,而且發酵程度越高,茶黃素的比例會越高。所以國外以往的茶黃素研究都是以紅茶為主體,事實上,茶黃素就是紅茶裡橙黃色的來源,也是風味、口感重要的元素,它與紅茶裡另一個茶多酚-茶紅素(thearubigins)像兄弟一樣互相輝映,構成紅茶與眾不同從蜂蜜色到橘色、寶石紅、以致深褐色等精彩的光譜。其他喝茶的有趣知識泰式奶茶為什麼是橘色的?正宗抹茶綠色來自天然,可不是來自蠶大便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9-07 醫療.耳鼻喉
9歲童打疫苗前發燒、流黃鼻涕 一檢查竟是急性鼻竇炎
國內持續為兒童接種新冠疫苗預防感染,不過一名9歲的阿噹(化名),最近預計接種兒童新冠肺炎疫苗時,體溫量測37.8度,且一早就開始頭痛、近3天也有鼻塞、黃膿鼻涕等症狀,醫師建議暫緩接種,先至門診評估,經小兒科醫師檢查後,診斷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常發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後、或過敏性鼻炎患者身上。鼻腔及鼻竇黏膜因呼吸道感染、過敏,發炎而腫脹,分泌物增加,一旦鼻竇出口阻塞,分泌物無法排出,細菌就容易滋生,進而引起急性細菌性鼻竇炎。蘇軏說,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常見症狀,包括鼻塞、黃膿鼻涕、臉部腫脹疼痛、嗅覺異常,部分患者也會合併發燒、頭痛、咳嗽、口臭等。可透過病史、理學檢查及X光片檢查進行鑑別。蘇軏表示,以這名幼童患者狀況,口腔內有多顆蛀牙及補綴痕跡,喉嚨後壁有鼻涕倒流,敲擊左側顴骨周圍會疼痛,近一步安排X光片檢查,發現左側上頷竇不透明度增加,診斷為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建議在症狀改善後,再安排疫苗接種。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治療多以藥物緩解症狀,常見藥物有抗組織胺、化痰、止痛藥等,同時須配合10至14天的抗生素療程,並依醫師指示回診以確認治療反應,不可症狀稍有改善便自行停藥,以免治療效果不佳,甚至併發蜂窩性組織炎,嚴重的話會有影響視力的風險。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患者日常照護建議?蘇軏說,除補充水分外,鼻涕特別濃稠時,會擤鼻涕的孩童盡量把鼻涕排出,3歲以上能配合憋氣和用嘴巴呼吸的孩童,可用洗鼻器進行鼻腔沖洗,或是透過洗澡時的熱蒸氣,加速排除鼻腔中濃稠的分泌物,同時遵照醫囑用藥,緩解身體不適。蘇軏提醒,過敏性鼻炎患者或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後,出現黃膿鼻涕、臉部腫脹疼痛等急性細菌性鼻竇炎相關症狀時,應盡早就醫鑑別診斷,降低產生併發症的機率。
-
2022-09-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BA.5疫情再起「逛夜市」可否邊走邊吃? 指揮中心:已不禁止,但建議不要長時間邊走邊吃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在四五月達高峰時,指揮中心曾禁止民眾在夜市邊走邊吃,如今BA.5疫情再起,民眾關心是否會再次訂定相關規範。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已經廢除不得邊走邊吃的規定,除非地方政府或夜市管理單位另有規定,否則不會禁止。但一直拿下口罩會增加感染風險,因此仍建議民眾不要長時間邊走邊吃。羅一鈞表示,經濟部提供的傳統市場、夜市防疫管理措施建議指引中,從去年12月到今年7月29日修正前,確實都是禁止邊走邊吃。但目前已經修訂公告,這條規範已在新版中拿掉。但夜市人潮擁擠,仍建議沒吃東西時還是要戴好口罩,若要吃東西也建議定點吃完。他表示,,口罩一直取下狀況,會增加感染風險,因此不要連續長時間邊走邊吃;但這是原則性建議,不是規定。另針對入境檢疫何時從「三加四」開放成「〇加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還有很多關卡,例如機場唾液篩檢需要改變、機場運輸也需解決,也必須看到整體疫情達到高峰後有看到明顯下降,才會有後續顯著的邊境開放策略。莊人祥表示,這周疫情上升幅度沒有前一周大,針對疫情低推估9月中下旬達到高峰、高推估會在10月上旬會達高峰。
-
2022-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情升溫 開放次世代供長者接種第五劑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不管過去打滿基礎劑、第三劑或第四劑,都可以接種次世代疫苗;其中第五劑只能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將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首批次世代疫苗將進貨約200萬劑,莊人祥表示,第一階段約283萬人符合資格、第二階段約395萬人符合資格。這些都是前一劑疫苗接種完三個月以上者,包括第四劑接種三個月,可接種第五劑的民眾。不過莊人祥表示,次世代疫苗可作為各種追加劑接種,不論是打滿基礎劑、第三劑、第四劑,只要滿三個月就可以接種;但若要接種第五劑只能打次世代疫苗,沒有開放使用一般疫苗作為第五劑接種。針對其他國家是否也已開放接種第五劑,莊人祥說,尚不確定以色列是否已開打第五劑疫苗,美、日可能近期開打次世代疫苗。目前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第二劑為86.9%、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7%;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4.6%。六個月至四歲接種率,第一劑為30.4%、第二劑為3.6%。
-
2022-09-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
疫情緩升...確診再回三萬例! 本土+3萬6393國內今天新增3萬6393例本土個案、314例境外移入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確診數和上周二相比,增加5000多例,上升16.7%。今日新增3萬6393例本土病例,為1萬6699例男性、1萬9670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795例),台北市(4,606例),台中市(4,574例),桃園市(3,588例),高雄市(2,894例),台南市(2,183例),彰化縣(1,540例),新竹縣(1,045例),屏東縣(993例),苗栗縣(925例),新竹市(894例),宜蘭縣(884例),雲林縣(854例),花蓮縣(758例),基隆市(660例),南投縣(581例),嘉義縣(555例),嘉義市(369例),台東縣(331例),澎湖縣(18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今日新增3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6例男性、14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2例),韓國(9例),印尼(7例),新加坡(6例),泰國(5例),德國(4例),馬來西亞(3例),以色列、柬埔寨、香港、美國及印度(各2例),西班牙、紐西蘭、孟加拉國、土耳其、加拿大及菲律賓 (各1例)移入,另24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0萬3725例確診,分別為2萬9391例境外移入、547萬428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0115例死亡病例,其中10,0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8例、台北市1,134例、台中市1,015例、高雄市946例、台南市778例、桃園市767例、彰化縣594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6例、嘉義縣237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3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9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16歲少女長期臥床 染新冠後住院七天亡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49例、死亡21例,其中出現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為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住院七天後仍不治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4日至9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3日。其中一名16歲少女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於機構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8月22日快篩陽性確診,27日因背部有蜂窩性組織炎急診住院,檢查同時有肺炎,經治療後仍病況惡化於9月2日死亡,死因為肺炎和新冠病毒感染。目前累計13至18歲青少年中重症共14例,包括8例肺炎,皆有慢性病史、3例MIS-C、2例共病,以及1例心肌炎;其中死亡共五例。另無特殊兒少中重症個案;從一月至今中重症個案累計2萬4537例,其中死亡9261例。
-
2022-09-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OVID-19為何會引發長新冠?專家發現血液出現「3大特徵」
一名28歲、曾確診新冠的女性上班族坦言,「確診康復後,身體比以前更疲倦,每天下班回家倒頭就睡,不知道自己怎麼了?」這般心聲也是許多染疫康復者碰到的困境,感覺身體狀態大不如前!全球也出現不少患者康復後出現疲倦、呼吸道症狀、胸悶痛、睡眠問題、腦霧等不適症狀,醫界將其稱之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為何新冠病毒會引發長新冠症狀?台北醫學大學嚴明芳教授表示,研究發現患者血液中出現三大特徵,顯示長新冠與「低皮質醇、T細胞耗損與EB病毒活化」。 長新冠定義尚未定論 目前台灣採WHO定義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表示,目前全世界對於長新冠的定義未有定論,而國內則採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定義──「可能或已確診 COVID-19 者感染後3個月內產生症狀且持續至少 2 個月,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等,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症狀可能在急性 COVID-19 恢復後產生,也可能為最初疾病持續存在。」 而在國際期刊《Nature》定義則為COVID-19急性期後4週以上出現持續症狀或長期併發症;英國期刊《NICE》為COVID-19感染期間或之後出現持續超過12週持續症狀。 長新冠在血液中的機轉 究竟新冠病毒在人體內如何造成長新冠後遺症?嚴明芳教授說明,根據《Science》科學雜誌整理發現,長新冠個案的血液裡有三個特徵: 一、低皮質醇濃度 嚴明芳教授表示,皮質醇是一種壓力荷爾蒙,「通常壓力來時,人體會產生對抗的機轉,使得皮質醇濃度上升。過去有研究發現,發生急性感染時,皮質醇濃度也會降低,新冠也不例外。」 皮質醇會將飲食中脂肪和蛋白質立即轉化為能量,可以提高身體能量效率,但當皮質醇降低,就會影響患者正常對抗壓力的功能,因此「長新冠患者會感到很疲累」,因為本來應正常轉化體內能量以對抗壓力的機制已經變得低下。 二、T細胞疲勞 T細胞是一種免疫細胞,像軍隊一樣負責攻擊入侵體內的病原體。嚴明芳教授表示,研究也發現,有些染疫患者隨著病程進展到尾聲,透過篩檢已測不出病毒,但其實體內還有病毒殘留的分子,所以一直刺激免疫細胞,造成T細胞疲勞。 三、喚醒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病毒是引發鼻咽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而這類病毒通常會存在於人體內,只是沒有被活化,因此不會產生症狀或使細胞癌化,嚴明芳教授表示,在患者血液中發現,過去曾對抗體內EB病毒或其他皰疹病毒的激素活性仍存在,使得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發炎是系統性的,且與體內平衡、疾病發生有很大關係。」 嚴明芳教授解釋,這項實證來自美國一項評估長新冠顯著免疫反應及生物機轉的研究,蒐集人口學、生活品質量表、長新冠相關症狀、血液樣本及免疫學特徵進行探討,其中長新冠患者及染疫康復者兩組的個案,感染新冠肺炎的時間均超過一年。發現研究者在生活品質、健康狀態、呼吸困難、疲勞、憂鬱、疼痛、睡眠障礙、認知疾病及慢性疲勞的整體表現,皆為「長新冠組高於染疫康復組,再高於健康組。」 其中,長新冠組最常見的症狀,包含全身性症狀的疲勞(87%)及與神經相關症狀的腦霧(78%)、記憶困難(62%)及混亂(55%)。三組個案血液及免疫反應特徵,可看出長新冠的皮質醇濃度較低、CD4+/CD8+反應較高、且個案體內的抗EB病毒反應較高,顯示長新冠與低皮質醇、T細胞耗損與EB病毒活化有關。 【延伸閱讀】金融理專長新冠 腦霧險丟工作7成台灣兒童有長新冠!第一名症狀竟是「它」【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視為追加劑 第一階段二種對象優先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衛福部食藥署上周五通過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原始株+BA.1)緊急使用授權(EUA),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將分兩階段開放接種,第一階段對象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開放給第一類醫事人員和機場港埠、及五十至六十四歲等族群,預估六七八萬人符合資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九月底將有超過兩百萬劑次世代雙價疫苗抵台,但兩階段開放接種的時間和條件未定,將視疫苗到貨數量,以及第一階段接種情形而定。如以原本接種間隔五個月計算,符合接種人數共六百萬人,ACIP決議間隔縮短為三個月,估計符合資格者更多。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十八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考量疫苗到貨數量,無法同時開放給所有民眾。研究指出,年輕、健康族群接種第四劑效果並不顯著,且各國都未建議年輕人接種,因此不會開五十歲以下族群接種第四劑。在昨天會議中,專家也討論青少年疫苗接種,決議建議開放十二至十七歲歲族群接種Novavax疫苗,包含第二劑與第三劑,二劑間隔至少四周以上,建議以同製程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亦可提供作為追加劑接種使用。外界批評國內BA.5疫情日趨嚴峻,但這次通過EUA、預計十月開打的次世代雙價疫苗卻是「原始株+BA.1」而非「BA.5雙價疫苗」。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根據臨床試驗資料,無論是否曾經感染新冠病毒,接種「原始株+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4、BA.5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MR)為第一代疫苗的一點六八倍,「從中和抗體效價及第一代疫苗重症防護效果推估,對新變異株仍有很好的效果。」指揮官王必勝強調,「原始株+BA.1」次世代疫苗對目前病毒株有效,臨床資料也較完整,且可預估到貨期程。至於美國日前審核通過BA.5雙價疫苗,仍無充足資料供審查,日後只要審查完畢也會購買,但無法掌握供貨期程。
-
2022-09-06 醫療.消化系統
常覺嘴巴有怪味喉嚨卡痰 小心是胃食道逆流
1名45歲婦人近來覺得嘴巴有怪味,且一直有喉嚨卡痰、想咳嗽、無法清除的感覺。曾多次服用化痰止咳藥水,但症狀卻反復發生。後來求助中醫,經辨證是罹患胃食道逆流,經給予理氣降逆、清熱和胃藥物,治療一周症狀即獲得緩解。大里仁愛醫院中醫科醫師薛敦品說,喉嚨異物感是胃食道逆流常見的非典型症狀。其他非典型症狀還有吞嚥疼痛、咽喉發炎、長期咳嗽、聲音沙啞、口臭等。但許多患者因為不覺得有火燒心、胃酸逆流、胸悶等常見的典型症狀,卻到其他科門診求診。他說,胃食道逆流有輕重之分,輕者只有喉嚨異物感、發炎或咳嗽。但嚴重者可能會引起食道狹窄、巴瑞特食道炎或食道癌等食道病變,甚致或引發氣喘、肺炎症狀。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有時可以有效地緩解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但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可能會復發。薛敦品說,中醫治療胃食道逆流,考量情緒壓力、飲食不節,而導致肝失疏泄、脾胃運化失常、濁邪上逆等因素,運用保護胃壁、協助胃部排空的處方。常見治療胃食道逆流之方法如下:1.脾胃虛弱:胸腹脹悶隱隱作痛,時嘔泛清酸水,疲倦乏力,大便稀軟等脾胃虛寒型。常用藥方如香砂六君子湯、黃耆建中湯加減來健脾和胃。2.肝膽鬱滯:口苦、吞酸,嚴重則嘔吐黃綠苦水,並有胸骨後或上腹燒灼熱感,兩脅下脹滿不適感等。此時應疏肝泄熱,和胃降逆,常見藥方如四逆散、越鞠丸。3.胃陰虧虛:食欲不振,口咽乾燥,心煩,低熱,便秘或大便量少而乾,可能合併胃脘痛。可選用益胃湯,或芍藥甘草湯養陰益胃治療。4.瘀血阻絡:除火燒心、泛胃酸、口乾口苦外,更出現吞嚥困難、胸痛、嘔吐甚至嘔血等症狀,此時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藥方如血府逐瘀湯、丹參飲加減。他說,胃食道逆流病程較長,尤其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容易有緊張、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出現,常因情緒壓力或飲食不當,加重誘發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平常注重生活的調養,生活起居適時,忌食甜食、辛辣、發酵易脹氣及堅硬的食物,以及不過飽過飢,暴飲暴食,避免餐後立即躺下休息等,並配合中藥調理,治療可達到事半功倍,獲得健康生活。
-
2022-09-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2萬3931例!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
本土疫情連續六天破三萬後略降,今天國內新增2萬3931例本土個案、172例境外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31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確診數略降研判是假日效應,但與上周一相比確診數增加18.7%。另從趨勢圖可看到疫情已經連續三周增加,明顯進入下一波流行中,提醒最方便的預防方式是打疫苗。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118例男性、1萬2807例女性、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329例),台北市(3,016例),桃園市(2,884例),台中市(2,528例),高雄市(1,862例),台南市(1,400例),彰化縣(994例),新竹縣(856例),新竹市(619例),屏東縣(611例),苗栗縣(610例),雲林縣(494例),宜蘭縣(493例),花蓮縣(460例),基隆市(433例),南投縣(327例),嘉義縣(323例),嘉義市(218例),台東縣(204例),澎湖縣(124例),金門縣(122例),連江縣(24例)。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今日新增17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87例男性、8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6例),印尼及香港(各3例),日本及泰國(各2例),中國、土耳其、韓國、新加坡、德國、菲律賓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14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5日至9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6萬7059例確診,分別為2萬9076例境外移入,543萬79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6例、台北市1,130例、台中市1,014例、高雄市945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4例、彰化縣592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9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6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8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101 40歲女快篩陽未就醫 病發二日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31例、中重症101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快篩陽性後未就醫,隔天在家被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當天送醫即不治,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488例、死亡9240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其中一名4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腸炎,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28日在家快篩陽性,但未視訊診療。隔天,8月29日在家被家人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緊急送醫急救,仍因病況惡化過世,死因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中重症包括68例中症、3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為一歲男嬰,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3日確診。8月27日起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8月30日就醫檢查發現肝指數、發炎指數及血栓指數皆升高,診斷疑似MIS-C,於8月31日住院。住院後經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給予低劑量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治療後病況好轉,於9月2日出院。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1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6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新冠本土疫情升溫,但變異株BA.5本土個案佔比持平。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上周新增50例,全國占比為37.9%。另新增一例BA.4本土病例,為重複感染個案;目前BA.4本土個案累計四例、BA.5236例。羅一鈞表示,新增的變異株本土個案,為50例BA.5及1例BA.4。其中BA.5個案占上周所有已定序之132例的37.9%,為24名男性、26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35例、中部8例、南部5例、東部2例,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5日至8月26日。另1例BA.4本土個案為北部40多歲男性,於8月23日確診,為本土首例重複感染BA.4個案。個案於6月27日第一次確診,8月22日出現發燒、喉嚨和肌肉痛,隔天快篩陽性,經過PCR檢驗陽性、Ct值為19.3,後續定序出BA.4,為首例重複感染的BA.4個案。羅一鈞表示,疫情以來截至9月3日重複感染個案共9833例,自七月修改定義以來則有4414例,比例仍低。曾染新冠肺炎者在BA.5疫情中仍會有重複感染情況發生,但確診過的人感染BA.5的機率比未曾感染過者低八成,風險比沒確診過的人低。另外,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株BA.4、32株BA.5,個案分別為24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8月11日至8月27日。其中檢出BA.4個案自越南(1例);BA.5個案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6例),印尼、新加坡、英國、泰國、韓國及菲律賓(各2例),瑞典、匈牙利、愛爾蘭、馬來西亞、瑞士、印度、荷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澳大利亞及比利時(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增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畫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網紅醫稱BA.5潛伏期僅兩天 羅一鈞打臉:無正式統計受新冠肺炎變異株BA.5影響,本土疫情再起。網紅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BA.5潛伏期天數大幅減少,縮短為兩天,更容易加速病毒傳播。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醫師的文章沒有引述資料來源,且潛伏期的縮短天數並沒有正式的統計,是否真的縮短為兩天仍有待觀察。羅一鈞表示,目前看到相關資料是七月中旬有日本報導觀察資料認為潛伏期從2.8天縮短為2.4天,但沒有實際的正式統計。而BA.5在國際已流行一陣,觀察潛伏期仍是三天左右,並沒有比BA.1或BA.2短,因此指揮中心不會只參考小規模的地方數據調整相關管制措施。羅一鈞也表示,四到六月曾感染過新冠者產生的保護力正陸續衰退,重複感染新變異株的機會也提高,感染後仍可能再度出現症狀,也可能出現中重症,但這主要還是和個案本身是否有慢性病或高風險因子有關。而重複感染病症與初次感染類似,也是以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發燒等耳鼻喉症狀為主,因此提醒民眾儘速採實體或視訊就醫確診,讓醫師可根據風險高低開立症狀藥物或口服抗病毒藥物。而針對下周中秋節北市宣布禁戶外烤肉,羅一鈞也表示,指揮中心沒有針對特定場所要求不可以辦聚會烤肉等活動,但如果要在公共場域營業場所烤肉聚會,就要符合量體溫、員工健康管理、環境清消等相關規定。至於各縣市是否能妥善管理和執行,或允許特定場所是否開放相關聚會,則尊重地方裁量。指揮官王必勝則提醒,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免疫不全者和幼兒還是建議不要參加這類活動,避免感染。張上淳:BA.1雙價疫苗對抗BA.5 中和效價高1.68倍先前媒體人趙少康抨擊指揮中心,Omicron BA.5疫情正流行,但食藥署只通過BA.1的次世代疫苗EU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說明,美國等多國在BA.4、BA.5疫情流行期間,即使沒有雙價疫苗,施打過3劑疫苗的18歲以上民眾的保護力都相當不錯。趙少康日前批指揮中心不買BA.5的雙價疫苗,王必勝該打屁股,質疑:「難道是指揮中心已經買了對抗BA.1的疫苗,硬逼我們打?」張上淳回應,對莫德納疫苗的採購合約,有任何新疫苗開發台灣隨時可以採購,開發過程、新資訊指揮中心、食藥署都保持密切溝通。張上淳表示,食藥署上周五依照廠商送交的內容進行EUA審查,內容包括製造過程、動物試驗、人體臨床試驗,完整齊備資料後,專家審查後認定符合國內EUA相關推定,因此通過審核;但臨床試驗資料仍在初期,受試人數三、四百人規模,主要還是看施打追加劑後,滿28天的中和抗體效價變化,對照原始株的單價疫苗比較。「雙價疫苗比原型株疫苗接種者,中和抗體效價高出1.68倍。」張上淳說明,受試者如果不曾感染過新冠,雙價抗體效價為776、原型株458,高出了1.69倍。因為是初期臨床試驗資料,受試者人數關係,也無法直接推算能夠產生多少保護力。不過,從外國整體疫情推斷,張上淳指出,美國BA.4、BA.5疫情流行期間,沒有雙價疫苗,但對於有打過3、4劑的18歲以上民眾,完成3劑原始株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效果,4個月內保護效果有49%,4個月以上有34%;若打第4劑,50歲以上成年人,2個月內預防BA.4、BA.5重症住院效果有60%,2至4個月有56%,是相當不錯的。張上淳強調,對於免疫不全的病人,施打3、4劑疫苗,預防住院保護效果分別為31%、41%,換句話說,專家和各國都認為,對於目前的流行狀況即使沒有雙價疫苗,還是鼓勵施打3、4劑,以預防重症死亡。張上淳也推估,即使雙價疫苗只有BA.1和原始病毒,對於台灣BA.4、BA.5疫情流行下,在防範住院、重症、死亡上還是有很好的效果。
-
2022-09-05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健保資料庫 研擬雙贏遊戲規則
憲法法庭就爭議十年的健保資料二次利用釋憲案作出判決,一時成為輿論焦點,也為資料利用與隱私保障樹立長遠標竿。全民健保為強制納保,民眾就醫資料隨同醫院申報費用,一併進入健保資料庫,而無從經其同意。但可否事後退出以健保資料從事學術研究等二次利用範圍,判決宣示應以法律賦予民眾得請求停止利用,即退出權,明定行使的主體、事由、程序、效果及例外不允許退出情形,並於三年內立法;倘未及時完成,民眾可逕行請求退出。加密後供學術研究 九成同意本案尚未宣判前,健保署為事先評估未來退出權法制化後可能面對的規模及因應,今年四月進行民調,民眾對於健保資料加密後供學術研究,高達九成同意;同樣加密後供產業研發運用,也有八成同意。高同意率是民眾長期對健保的支持與信賴,健保署也確實藉由資料研究引進療效好的藥品、醫材及新醫療手術等,並訂定合適價格與給付條件;以民眾資料研究,協助健保署正確決定,進而使民眾享有更好的醫療,形成善的循環。在此代表健保署表達對民眾支持的誠摯謝意。健康存摺 研究設立退出選項立法作業是不小的挑戰,但健保署正面看待時代加強隱私保障的趨勢,除啟動立法準備作業,進行相關研究,並同步推動運用科技方式,例如於健康存摺設立退出選項,方便民眾藉由手機即可表達意願。上開判決也宣示應就健保資料目的外利用,以法律明定組織與程序上防護機制,包含資料庫儲存、處理、對外傳輸及對外提供利用主體、目的、要件、範圍及方式等,健保署除將現行作業規範及安全防護措施擇其要項,以法律明定以符法律保留原則外,也將通盤檢討資料利用實務與法制面需求。並邀集法律、公衛、醫療、資訊等領域專家及人權團體表達意見,期待多方折衝溝通後,凝聚共識,使健保資料利用如浴火再生,在隱私保障與醫療衛生促進之法益拉鋸中,謀得可長可久的平衡。立法尚未完備前,對於申請學術研究之案件,健保署除要求具備IRB外,也會邀請學者專家參與審查,並檢視資料利用,以期公正周延。健保資料 有利醫療科技研發健保資料對醫療科技研發具舉足輕重地位,近期就新冠肺炎確診者資料進行深度分析,精準訂定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幫助長新冠民眾獲得更好且更有效能的治療;長遠之例則有肝炎治療、追蹤、藥品療效評估等,對於藥品研發及治療方式進步有很大幫助。以健保署的立場,將致力訂定可以讓醫界、學界安心使用健保資料,民眾也能信賴的遊戲規則,研究的成果也將幫助台灣甚至其他國家的醫療進步與民眾健康。在本案判決前,有學者表示某些學術研究「不急迫」,應一概不允,但健保署較不贊成以研究目的急迫區分,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病患及家屬受病痛所苦,必定期待相關研究愈快愈好,但無此疾者通常較無急迫感;何況有些先驅性研究,日後發現對臨床醫療大有價值,不得不佩服前輩們卓越識見。憲法法庭判決引起學界、醫界等新一波的論辯,意見雖有不同,但都是希望健保資料利用在制度上更加健全,健保署都將正面看待,將之內化為長遠發展的養分,與全民共享。
-
2022-09-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mRNA疫苗造成免疫系統失靈?專家揭MIT研究的真相
非營利的FactCheck(事實查核)2022-7-29發表COVID-19 Vaccination Increases Immunity, Contrary to Immune Suppression Claims(COVID-19 疫苗接種可提高免疫力,與抑制免疫的聲稱相反)。我把其中有關那篇所謂的MIT研究論文的部分翻譯如下:mRNA COVID-19 疫苗會使免疫系統識別和對抗冠狀病毒,從而大大降低一個人感染嚴重疾病的可能性。沒有證據表明疫苗會損害免疫力,縱然有一些人毫無根據地聲稱,包括福斯新聞的Tucker Carlson在內。保守派電視主持人Tucker Carlson認為疫苗可能會損害免疫系統。在 7 月 21 日福斯新聞的廣播中,他使用可疑的消息來源和精心挑選和歪曲的數據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即「疫苗看起來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Tucker Carlson的主要證據是一篇備受批評的食品和化學毒理學論文。該論文是由幾位以反對疫苗接種或傳播健康錯誤信息而聞名的人撰寫。第一作者 Stephanie Seneff 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電腦科學家,她錯誤地聲稱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並提出除草劑草甘膦會導致新冠肺炎的理論,以及其他毫無根據的科學觀點。通訊作者 Peter McCullough是一名內科醫生,他一再傳播有關新冠肺炎治療和疫苗的錯誤信息。另一位作者 Greg Nigh 從事自然療法,這是一種經常採用偽科學方法的替代醫學形式。當這篇論文在四月份首次發表時,許多專家學者都予以譴責,有些人甚至呼籲將其撤回。但這項努力被拒絕了。值得注意的是,該期刊的總編輯曾呼籲提供「關於新冠疫苗的潛在毒性作用」的論文,而之後Stephanie Seneff的論文就出現在該期刊上。該論文沒有提出任何原創性研究,而是對疫苗不良事件報告系統VAERS的數據進行分析的綜述。VAERS是美國用於檢測疫苗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的預警系統。任何人都可以提交 VAERS 報告,無需經過準確性審查,也不意味著報告的症狀一定是由疫苗引起;這些數據經常被用來錯誤地聲稱疫苗是危險的。專家告訴我們,該論文的一些文獻綜述是正確的,但作者得出的關於疫苗接種後免疫功能的結論是沒有根據的——而 VAERS 分析存在缺陷,正如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統計學家 Jeffrey S. Morris 在 Twitter 和他的部落格上所解釋的那樣。Jeffrey S. Morris說:「這篇長篇評論介紹了有關各種生物學途徑的許多細節,但它們與 mRNA 疫苗的聯繫幾乎完全是推測性的。在某些情況下,它們與其他疫苗、舊的 mRNA 技術或 COVID-19 感染有關,但與 mRNA 疫苗沒有直接關係。事實上,他們的很多證據是來自關於嚴重 COVID-19 感染的論文,而不是疫苗接種。文中的許多內容可能更適合指出嚴重 COVID 感染的潛在下游危險,而不是對 mRNA 疫苗接種發出警報。」該論文的核心主張之一是 mRNA COVID-19 疫苗會抑制先天免疫系統,特別是 I 型干擾素反應。但研究干擾素的專家說這是胡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免疫學家 Ivan Zanoni 曾研究感染冠狀病毒的患者的干擾素反應。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我們:「我不知道有任何報告證明了新冠疫苗會抑制干擾素反應的聲稱。這與我們對疫苗及其工作原理的了解沒有任何意義,對我們對免疫系統如何工作的了解也沒有任何意義。」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分子生物學家 Elina Zúñiga 表示同意,她研究干擾素並審查了干擾素在 COVID-19 中的作用。她在電話採訪中告訴我們:「作者建立了一些聯繫來推測一種可能性,但沒有數據或科學證據支持這種說法,即干擾素信號在接種疫苗的個體中受到抑制。事實上,現有證據顯示,在因 COVID-19 住院之前接種了一劑輝瑞/BioNTech 疫苗的人比未接種疫苗的人具有更好的抗病毒干擾素反應。」為了聲稱疫苗會抑制干擾素,Stephanie Seneff的論文引用了一項未發表的研究。但是,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免疫學家Sergei B. Koralov 在電子郵件裡告訴我們:「這是對我們的研究結果的錯誤解釋。我們的數據中沒有看到任何暗示積極壓制的東西。我們手稿的主要信息是,即使在感染過程中沒有發現炎症,疫苗接種也會引發強烈而持久的免疫反應。」相關文章:mRNA 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科技新報散播謠言疫苗讓數十億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電腦博士又一虛擬研究接種2劑疫苗的人免疫力比未接種的人低?原文:新冠疫苗造成免疫系統失靈?MIT研究的真相
-
2022-09-04 醫療.精神.身心
疫情下工作經濟壓力逼人 154萬人有情緒困擾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今舉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報告自殺統計最新數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台大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吳佳儀指出,今年最新調查推估,全國154萬人有情緒困擾,39.1萬人過去一年曾認真想過自殺,4成因疫情感到壓力的民眾當中,每5人就有1人壓力來自工作和經濟。去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雖是下降或持平,65歲以上和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卻上升,後者達近13年最高。今年7月,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針對全國15歲以上之2101位民眾,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電話調查,吳佳儀今報告調查結果。結果顯示。7.6%民眾有情緒困擾(估約154萬人口),比例高於去年和前年。交叉分析發現,25至34歲、無業或待業、未婚或離異喪偶、東部地區民眾、曾有自殺念頭者,都有10%以上有情緒困擾問題,此外,12.2%民眾這一生曾有自殺想法(約247.2萬人口),另有1.9%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約39.1萬人口)。約44.4%(去年為45.4%)表示自己過去一個月因疫情關係至少感到一項壓力,壓力項目前五名為工作經濟(23.7%)、日常生活(23.4%)、身體健康(15.9%)、家庭人際(15.3%)、心理健康(13%),每一個壓力項目當中都有約2到6%受訪者認為壓力已到達嚴重的程度。吳佳儀表示,疫情下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會交互影響,可透過多元方法減少心理衝擊。例如鼓勵青少年維持社交網絡、規律運動、戶外活動,練習正念靜心和放鬆,提供專線求助電話。年長者也應維持線上或實體的社交團體,維持閱讀腦力激盪及戶外活動,也別忘了持續透過定期訪視、關懷電話、書信連繫、網路連結,關心長者心理健康。至於去年最新自殺死亡數據,吳佳儀指出,去年全國死殺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11.6人,其中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的1.5到2倍,其中65歲以上和15到24歲去年自殺死亡率上升,分別達到每10萬人27.6人、每10萬人9.6人,後者為近13年最高。根據全國統計,自殺原因超過一半是憂鬱、第二名是家庭成員因素、第三名是感情問題第,顯示家庭為重要的環境風險。吳佳儀表示,過去通報量大約每兩年成長1萬人,通報增加是樂見的結果,去年15到24歲自殺通報人次激增近2000人,0到14歲、25到34歲也有明顯增加。年輕人自殺通報人次高,代表校園有相當高的警覺性,但仍須關注少子化之下0到14歲自殺通報人數增幅的現象,分析6到21歲自殺死亡案件發現,高處跳下最多,上吊居次,燒炭第三。去年30天或90天內再通報再自殺率雙雙為近7年最高,分別為10.5%、14.3%,吳佳儀表示,通報後應進入關懷系統並連結必要醫療和有效治療,以避免再自殺。吳佳儀表示,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升高,原因以人際問題、憂鬱、校園學生問題為大宗,其中校園學生問題呈現上升趨勢。建議應加強校園自殺防治制度建立及醫療資源轉介,包括辨識自殺警訊、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保持求助管道暢通、高風險個案輔導等,學校及家庭都要投入很多努力。年長者部分,吳佳儀說,住院的年長患者有些合併精神健康問題,卻沒有被發現,9成於醫院自殺的長者生前曾經在各科就醫,但大多都不是看精神科。醫院內應更加落實自殺防治並且辨識重點族群,針對高風險群推動精神共照制度,同時也應建立醫院員工的心理健康促進制度。※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國內新冠肺炎連六天破3萬例,今天新增3萬4126例本土個案及23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5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數較昨天增加1500多例,上升4.9%;較上周增加多例7600多例,上升29%。今日新增3萬4126例本土病例,為15,771例男性、18,347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36例),台北市(4,219例),台中市(3,973例),桃園市(3,918例),高雄市(2,555例),台南市(2,040例),彰化縣(1,403例),新竹縣(1,034例),新竹市(1,024例),屏東縣(829例),苗栗縣(818例),基隆市(750例),宜蘭縣(727例),花蓮縣(647例),雲林縣(630例),南投縣(529例),嘉義縣(474例),嘉義市(324例),台東縣(278例),澎湖縣(163例),金門縣(135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今日新增23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2例男性、10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印尼(6例),泰國(5例),新加坡及菲律賓(各4例),法國及日本(各3例),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度、香港及馬來西亞(各2例)、緬甸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18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4萬2981例確診,分別為2萬8905例境外移入,541萬402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63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4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0例、台北市1,127例、台中市1,009例、高雄市940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90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8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5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166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57例、台東縣142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今年疫情兒童重症累計達200例 新增2歲童MIS-C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68例、死亡35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仍在一般兒童病房觀察中。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以來,兒童重症已達200例。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另新增68例中重症,包括38例中症、30例重症。其中出現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1日確診,8月25日起出現持續發燒症狀,8月30日手腳出疹至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收治住院。莊人祥表示,目前個案已無發燒且發炎指數下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0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5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另外,幼兒疫苗昨天莫德納第一劑接種913人、第二劑接種6209人;BNT接種6282人。該年齡層接種率第一劑為29.5%、第二劑為3.3%。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2.97%、第二劑86.8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57%;其中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為34.3%。本周單日確診數恐破4萬? 莊人祥:預估這周累計24萬BA.5變異株導致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起,單日確診數已連續六日破3萬例。8月28日至9月3日的周累計確診數較上周(8月21日至8月27日)上升23%,增幅持續擴大;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預估這周增幅應會下降,周累計確診數約24萬例。本土疫情連續三周明顯上升,原本截至8月14日當周微升0.9%、疫情持平,接著每周以1.3%、13.7%、23%的增幅增加。莊人祥表示,預估這周的確診數增幅不會那麼大,估計約確診24萬例,增幅約17%。若確診數增幅如預期趨緩,表示疫情逐漸達到高峰;但如果一路飆升,就表示離疫情高峰還有一段時間。至於這周的單日確診數是否破四萬,莊人祥表示,若以每周二、三較高的確診數來看,這周單日確診數確實有可能破4萬,但平均起來單日確診數應不至於那麼高。
-
2022-09-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mRNA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教授告訴你為何不用擔心
昨天早上,關鍵評論的資深編輯 朱家儀小姐來函詢問:「林教授您好,我今日看見這樣的報導,指愈來愈多研究揭開 mRNA 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不知道您有無觀察到這樣的論述?這可以推論到目前的新冠疫苗上嗎?」朱小姐所說的報導是前天發表在《科技新報》,標題: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我大致看了一下這篇文章,就立刻給朱小姐回覆。我是寄給她一篇我今年5月發表的文章。到了下午,讀者Shine wu也來函:「又一則另人擔心的新聞: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做為一般人真的沒有辨別的能力,還祈望林教授您能解惑,謝謝!」。我也一樣寄給她那篇我今年5月發表的文章。那篇《科技新報》文章的第一段是:「疫苗跟不上病毒變種速度,打疫苗除了防止感染的能力遠低於最初預期,最近愈來愈多研究揭開 mRNA 疫苗對人類自然免疫力帶來的傷害。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 I 型干擾素信號,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對人類健康產生多種不利影響,荷蘭研究也發現,疫苗可能會改變適應性免疫系統,減弱人類失去對抗疾病的最強武器」。文章的最後有提供兩篇論文的連結:⚫ The BNT162b2 mRNA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reprograms both adaptive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Innate immune suppression by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s: The role of G-quadruplexes, exosomes, and MicroRNAs第一篇的作者是一個荷蘭的研究團隊,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荷蘭研究」。這篇論文是去年5月6日發表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直到今日還沒正式發表。那,為什麼,一年又4個月了,還沒通過審核,還沒正式發表?引用這樣的論文,安的是什麼心?第二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MIT的研究員,所以也就是《科技新報》所說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有關這位MIT的研究員,我在今年5月發表的疫苗讓數十億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電腦博士又一虛擬研究,是這樣說:Stephanie Seneff是電腦科學博士,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 (電腦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縮寫成CSAIL)擔任資深研究員。我用Seneff為關鍵詞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共搜到15篇論文,而她是其中7篇的第一作者。從這15篇論文的期刊,標題,和文摘就可看出,它們都是用電腦程式來推演某一物質和某一疾病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它們的結論頂多也就只是「假說」。但很不幸的是,這些假說全都是與實際臨床證據相左。在Stephanie Seneff的維基百科裡有一個項目是Response from scientists and academics(科學家和學者的回應),而它的內容是:【臨床神經科醫師Steven Novella 批評 Seneff使用有限數據的廣泛統計推斷來做出「相關就是因果關係」的假設,……。藥物化學家 Derek Lowe 博士批評 Seneff 的論文扭曲了其他研究的結論,……。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撰寫的一篇論文批評Seneff的草甘膦健康風險研究是「一種基於三段論的演繹推理方法」和「充其量未經證實的理論、推測或根本不正確」。消費者聯盟高級科學家Michael Hansen博士形容Seneff和她的草甘膦研究為「瘋狂」、「真正精神錯亂」和「危險」。】真的是很巧,今天讀者KenSu在我那篇5月發表的文章的回應欄留言:「最近有人也去查了這篇報告相關作者以及編輯的背景,查到的結果很有趣:1. 掛名的幾個作者跟期刊的編輯也有問題。這篇報告投稿的是食品與化學相關的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責任編輯Jose Luis Domingo也是反疫苗人士,曾經在期刊上徵求疫苗潛在毒性的報告。2. 通訊作者Peter A. McCullough是反疫苗的心臟科醫師,Greg Nigh是自然醫學的執業者(我不想用醫師來稱呼這種人),其他我就懶得吐槽了,基本上看到自然醫學就可以明白又是一則謠言。」註1:《科技新報》是一再發布錯誤資訊,請看水果酵素改善飛蚊症?紅肉,禽肉,牛奶,癌懷孕期間的維他命 D 水平與孩子的智商有關?破產的斯里蘭卡,ESG評級幾乎是完美?商周錯了註2:讀者Elliot剛剛在回應欄留言:【接種四劑mRNA疫苗的老父親也被這篇報導嚇壞(親戚的叔叔伯伯們轉發散佈給他),焦慮急著問我是不是真的。不久後叔叔傳訊息給我:「人家MIT說打疫苗會破壞免疫系統,就叫你不要給爸爸去接種,然後補了一句『天然的最好』,附加了陳◯◯自然醫學博士的影片『補充◯◯◯對抗COVID』之文體在賣補充劑提升自然免疫力“」。腦海瞬間浮現教授的書名「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一整個就是多條產線生產,且產能充沛。另一篇針對該報導的「闢謠文」,大家也一起補腦補腦!「mRNA 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原文:mRNA 疫苗讓免疫系統失靈?科技新報散播謠言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累計至今破萬人死亡!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32,81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2,529例本土個案及28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2例死亡。我國新冠疫情今年共累積9174例死亡個案,自2019年來累計3年,全台共累計10012例本土死亡個案。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確診32529位本土個案,跟前天差不多,但比上週增加20%,顯示疫情增加趨勢相當確定,提醒民眾該接種就接種,沒接種趕快接種,沒打滿趕快打滿,其他防疫措施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2,529例本土病例,為14,895例男性、17,624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902例),臺北市(4,104例),臺中市(3,823例),桃園市(3,667例),高雄市(2,485例),臺南市(2,045例),彰化縣(1,305例),新竹縣(1,115例),新竹市(966例),苗栗縣(816例),屏東縣(805例),雲林縣(777例),宜蘭縣(660例),花蓮縣(646例),基隆市(577例),嘉義縣(471例),南投縣(459例),嘉義市(327例),臺東縣(225例),澎湖縣(179例),金門縣(155例),連江縣(2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9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7日至8月3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8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1例男性、1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泰國(11例),香港(4例),日本(3例),印尼、新加坡及韓國(各2例),印度、阿聯、英國、菲律賓、義大利、法國、土耳其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22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3日至9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346,6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29,979例排除),其中5,408,641例確診,分別為28,676例境外移入、5,379,91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0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6例、臺北市1,123例、臺中市1,006例、高雄市936例、臺南市772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88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43例、嘉義縣234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7例、臺東縣141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40 1歲男童腦炎、抽搐嘴唇發紫「收住ICU」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40例,包括中症97例、重症43例。死亡個案新增42例,最年輕為40多歲女性。另新增1例兒童重症,確診後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一度住加護病房,後續轉至一般病房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40多歲女性,沒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外傷性腦病變),長期臥床,8月14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經過快篩陽性,視訊確診後開立莫納皮拉維藥物,8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血壓偏低而送急診,X光顯示肺炎,住院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治療,不幸病況惡化,8月29日過世,死因新冠肺炎及外傷性腦病變。新增一例兒童腦炎重症,為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30日出現發燒,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至急診後恢復意識,頭部電腦斷層顯示輕微腦腫脹,疑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癲癇藥、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9月1日轉出加護病房,病況改善,目前在一般隔離病房治療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99例,包括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4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累計29人死亡,包括10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