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2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肺炎
共找到
13167
筆 文章
-
-
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5年致死率超過50%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留意喘、累、腫3大警訊
一名8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發覺近期走路很容易喘,沒幾步路就要停下來休息,同時間下肢也比較容易水腫,雖然症狀並不嚴重,仍於回診時詢問主治醫師。NT-proBNP指數偏高,早期介入治療,避免心衰竭惡化。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指出,儘管患者症狀輕微,且先前X光檢查一切正常,但因年紀大且有糖尿病,為心衰竭高風險群,於是安排抽血檢查心衰竭關鍵指標N端腦鈉前體(NT-proBNP)。檢測結果NT-proBNP指數偏高,後續心臟超音波則顯示收縮功能正常,因此診斷為左心室正常收縮分率心臟衰竭,並給予排糖藥的治療,希望透過早期介入,避免心衰竭惡化。據統計,心衰竭5年致死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幸好經過治療後,奶奶的病情至今都很穩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則分享,一位70多歲女性雖有糖尿病、三高,但血糖、體重一直控制不錯,直到近期回診反應容易喘、手指按壓腳沒有彈性、按下的凹陷需要2-3秒才恢復,體重也沒有原因的增加3公斤,因此盡速安排後續檢查及治療,讓病情得以穩定下來。除了糖尿病患者在就醫追蹤中發現心衰竭跡象外,有些人是剛好相反,先因心臟問題而發現罹患糖尿病。無症狀的高危險群,每年也應抽血檢查。廖國盟說,曾有位55歲男性因心肌梗塞送急診,發現心衰竭嚴重,幸好接受緊急處置後脫離難關,不過,因為救治過程中發現他患有糖尿病,因此在糖尿病、心臟病聯合門診追蹤,至今十幾年來皆安然無恙。所以糖尿病患者務必多注意「累、喘、腫」三個合併心衰竭的主要症狀,一旦出現,就必須趕緊告訴醫師,以及時得到治療。有三高、肥胖、慢性腎病變等心衰竭高危險因子的糖尿病患者,每年也應抽血檢查一次NT-proBNP,掌握身體狀況。糖尿病3大威脅1.糖尿病年輕化併發症提早報到嚴重威脅生命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新光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治醫師朱建宇說,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年輕人嗜吃含糖飲料、甜點,造成糖尿病患者年齡下降。可怕的是,糖尿病容易合併心肌梗塞、中風、洗腎,60歲罹患糖尿病者,當心肌梗塞、中風等發生時,通常已經70、80歲;但年輕的糖尿病患,併發症年齡可能因此提前至40、50歲,愈年輕患有糖尿病,對健康危害的風險愈高。2.糖友免疫力低下感染疾病引發重症機率大增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若血糖未好好控制,可能引發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如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衰竭、中風等;小血管病變則包括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且糖尿病患免疫力低下,相較沒有糖尿病患者的感染機率會增加2至3倍,如罹患新冠肺炎、流感、帶狀疱疹後,引發重症的機會增加。3.血糖失控 失智風險大增高齡社會的最大隱憂「令人憂心的是,糖尿病也可能增加失智風險。」杜思德表示,台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0%,依統計顯示,目前65歲以上長者每3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容易造成腦部血管病變,增加中風風險,中風後失智風險也會增加。此外,如果已知自己有糖尿病,但不穩定服藥,血糖忽高忽低,有時低血糖也會引發失智,甚至可能出現年輕型失智問題。糖友必知/治療搭配飲食運動 糖化血色素多可低於7%為降低糖尿病引起併發症或重症死亡風險,務必定期回診、服藥治療。杜思德說,經規律治療,約60%至70%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數值,可以維持在7%以下。但糖尿病患也常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這三種慢性病俗稱「三兄弟」,因此,如果同時有三種慢性病,應要同時治療,否則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將會是一般人的2倍。朱建宇說,為遠離糖尿病,除按時服藥外,還必須控制飲食,少澱粉、少甜食、少含糖飲料、多運動,建議一周運動150分鐘,進行2至3次重量訓練。一開始戒除含糖飲料時,可以先選擇微糖、無糖飲料或氣泡水循序漸進,最後才是正常的白開水,以維持血糖穩定。
-
2023-10-21 醫療.呼吸胸腔
空汙會增加4類疾病的風險?為了呼吸健康,醫師建議可從這5點做起!
研究發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二氧化氮和臭氧,會造成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和肺癌等肺部傷害。常見的空氣汙染來源,包括交通工具廢氣、石化燃料燃燒、工業排放廢氣、稻草或垃圾燃燒、宮廟和餐廳排氣等。關於「呼吸」的小知識●人需要呼吸才能活下去。●一個人在平靜時平均每分鐘呼吸7-8公升空氣。●運動時則高達40-50公升的空氣。●空氣中若含有害物質,吸入時將造成肺部傷害。空汙引起的疾病有哪些?1.氣喘是因為呼吸道吸入像塵埃、黴菌、花粉等過敏原所造成的疾病,會造成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等症狀。空汙會損害呼吸道表皮並引起發炎,促使過敏性氣喘加劇;空氣品質不佳時,氣喘患者急性發作、急診就醫和住院的情況會增加,且空汙的影響可能持續2到4天。2.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長期呼吸道發炎,會造成咳嗽、咳痰、與呼吸困難等症狀,肺功能檢查會有吐氣氣流下降的情形。空汙會造成孩童肺部功能發育較差,也會加速成年後肺功能下降,當肺功能降到一個程度,就會造成呼吸困難。空氣品質不佳時,會增加這類病人急診就醫及住院、死亡風險。3.空氣汙染會增加呼吸系統感染的風險,包括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性感染。空汙使病原體更容易侵入和增生於體內,以新冠肺炎為例,許多研究發現,短期空汙暴露會增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風險,也增加新冠肺炎住院與死亡風險。4.空氣汙染為肺癌的致癌物,特別是含有高溫或燃燒不完全產生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可能造成基因突變,促進癌細胞的生成或增加其轉移能力。居住在高空氣汙染區的人,除了肺癌風險較高外,被診斷肺癌後的死亡風險也較高,手術後再次發病的風險也高。空氣汙染還會造成氧化壓力與傷害。為了健康,建議先從對於抗氧化有幫助的生活習慣做起:1.適度運動、均衡飲食、攝取適量蔬果。2.避開空氣汙染源,如交通繁忙的大馬路,尤其不要在馬路旁運動,避免吸入更多汙染物,遠離馬路100公尺,空汙濃度可下降4至5倍,也要避免待在汙染源的下風區。3.有肺病的人,可選擇一大早空氣較好時出門運動,戴口罩有助於減少較大顆粒性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物。4.無論是否在運動,建議盡可能使用鼻子呼吸,相較張口呼吸可減少吸入約一半的懸浮微粒空氣汙染。5.居家室內可使用含有高效能濾網(HEPA)的空氣清淨機來降低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物。如果居住在空汙較嚴重的地方,本身又是呼吸道過敏、慢性肺部疾病、有家族遺傳相關病史的空汙敏感族群,可安排適當頻率的健康檢測,例如肺功能或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等,以早期診斷肺部疾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0 醫療.呼吸胸腔
肺炎是如何造成的?高危險群是哪2種人?肺炎照護居家保健4原則
我們常聽到身邊某人因肺炎感染產生各種嚴重併發症狀。肺炎到底是什麼造成的,誰容易感染?又該怎麼照護及防範?元氣網整理關於肺炎的種種問題。肺炎是什麼造成的?新竹馬偕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曾受訪指出,肺炎由多種感染因素造成,依照病原可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三類。根據感染源的不同則分為院內感染型及社區感染型。在診斷上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最重要的判斷在於,肺炎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肺炎1.細菌性肺炎「細菌性肺炎」指的是肺臟受細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臨床上根據病患染病的地點,可分為「社區型肺炎」及「醫院型肺炎」。社區型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黴漿菌等,其中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且最易感染65歲以上的民眾,年輕的病患較常見黴漿菌感染。醫院型肺炎指的是在住院48小時後所引發的肺炎。常見的感染菌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甚至醫院內特有「抗藥性細菌」引起感染。常有抗藥性,嚴重度較高,致死率也較高。2.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稱為「病毒性肺炎」,主要由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多年前爆發的SARS及現在的COVID-19新冠病毒,都會引起病毒性的肺炎。一般成人若發生病毒性肺炎,通常可自行痊癒,老人及慢性病患者不只容易感染,且容易引發重症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全球高達50萬以上的患者死亡,需要透過注射疫苗來預防。3.吸入性肺炎指的是因食物嗆到、吸入胃部逆流的食物或分泌物及嘔吐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臨床上常見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或是曾經中風過,導致意識狀態不佳以及吞嚥功能不良,因此成為吸入性肺炎的高危險族群。酒醉者也常因酒醉後嘔吐且意識不清,而導致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會導致很嚴重的肺炎問題,感染的菌種常常不只一種,治療上相對困難。哪些人容易感染肺炎?1.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等問題的年長者。2.幼童。3.常期吸菸者。4.酒精中毒者。5.吞嚥有問題或使用藥物致咳嗽反射受抑制。6.長期臥床者。7.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下就感染肺炎最多的前2名族群說明。老人肺炎肺炎有「老人隱形殺手」之稱,因老人家免疫力較年輕人差,秋冬容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噴嚏、發燒,嚴重時甚至引發肺炎。不過也並非年長者都容易得肺炎,若有三高、肥胖、缺少運動、肌肉無力、或抵抗力較差的長者,一旦遭病毒感染,才比較容易發病導致肺炎。長者罹肺炎就算痊癒,仍可能留下後遺症,造成不可逆傷害。包括臥床、插管限制病人活動,會造成重症後肌無力、肺部功能受損,體力大不如從前,除需他人照顧,還要長期心肺功能復健。若未妥善治療,會導致活動力變差,若需長期臥床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而為預防肺炎感染,原本71歲以上民眾才可公費接種1劑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疾管署宣布今年10月2日起分3階段擴大至65歲以上民眾,除了原先PPV23疫苗外,更新增施打1劑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以提供更完整的預防效果及保護力。【延伸閱讀】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兒童肺炎除了年長者炎,幼童也是容易感染肺的另一高風險族群,依不同年齡好發的細菌也不相同,尤其5歲以前的幼兒有多種病原威脅。接種疫苗可減少感染機率。兒童肺炎常見病原.新生兒時期:肺炎鏈球菌、B型鏈球菌、大腸桿菌等.兒童時期: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五歲以上孩童: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幼童感染肺炎,一開始症狀可能與一般感冒、流感一樣,咳嗽、發燒等,但如病況持續進展症狀加劇,又因幼童表達力可能還不好,照顧者需多加留意。根據三軍總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如病況進展至呼吸困難、需要氧氣、脫水或吐到不能進食或吃藥、精神食慾大幅下降時,就應盡快送急診。肺炎有什麼症狀?根據衛福部臺東醫院衛教資料,小兒科醫師黃詠嵐撰文指出,不論是病毒或細菌性肺炎,發生的好幾天前,會先有感冒的症狀,像是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水。由感冒再進展到肺炎,通常會表現出發燒、呼吸喘及呼吸費力(呼吸肌凹陷及鼻翼扇動)。嚴重感染時,甚至可能嘴唇發紫或呼吸衰竭,尤其可能發生在小嬰兒身上。細菌性肺炎在大孩子身上,會以突然的寒顫開始表現,之後伴隨著高燒、咳嗽和胸痛。肺炎醫院及居家照護如由細菌引起的肺炎,可用抗生素治療。其他則依病況不同以祛痰劑、支氣管擴張劑、止痛劑、解熱劑等治療或緩解症狀。肺炎是可以預防及治癒,但如果沒有處理好,嚴重者可能導致敗血症和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另由於肺炎患者許多有痰液排出的問題,這也是治療期間重點排除的部份,若病況轉好返家後,也要遵循護理人員指示進行,並多休息及補充營養。居家自我保健4原則1.臥床休息,依照狀況大量飲水,注意水份補充。2.藥物方面請勿自行調整藥物劑量,按時服藥以完成抗生素療程,並注意觀察有無出現以下藥物副作用,一經發現請立即告知醫師:嘔吐、腹部不適、過速、顫抖、失眠、抽搐、休克、皮膚發疹、胃腸不適等症狀。3.要有良好的營養狀況、充足的睡眠及適度的運動,以增加抵抗力。4.痰液排出:可應用咳嗽、深呼吸、背部拍痰、姿勢引流、抽吸痰液等,以利痰液排出 維持呼吸道通暢、促進有效換氣。(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衛福部臺東醫院.三軍總醫院.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20 醫聲.Podcast
🎧|手術前禁食原因?麻醉醫師告訴你開刀前如何評估準備!
「麻醉手術前要空腹八小時,實在好難忍,如果偷吃東西會怎麼樣?」、「術後會噁心、嘔吐,有辦法減緩或預防嗎?」、「幫我麻醉的人是誰很重要嗎?」要進行麻醉的民眾常常好奇這些問題,卻可能不清楚要跟誰溝通,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麻醉部及長庚大學教授余黃平建議,民眾可主動與麻醉醫師討論,制定最適合、安全又舒適的麻醉方式。🎧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開刀前你要知道的幾件事:麻醉醫師執行、麻醉諮商控制副作用及共病症「如果問有哪一句話最能惹麻醉醫師生氣,那一定是稱麻醉醫師為麻醉師。」余黃平無奈地笑著說,民眾常混淆麻醉專科醫師和麻醉師,前者可執行所有麻醉醫療行為,而麻醉護理師則僅能在麻醉醫師指導下,進行醫療輔助行為。但是卻有少數私下執行麻醉醫療業務的護理人員,也常被坊間稱作麻醉師。因此民眾做手術前,ㄧ定要確認施行麻醉的人是麻醉專科醫師,以保障麻醉安全。余黃平也鼓勵,民眾與醫師討論,例如麻醉的方式,以及期望的術後目標。他說,不抽煙、易暈車的年輕女性容易在術後噁心、嘔吐,「每增加一個因子,就會增加10-15%術後噁心、嘔吐的風險。」對此,麻醉醫師會在術中給予強效型預防止吐藥,或是藉由保暖、精準麻醉,降低不適感。此外,藥效、用藥方式也須仔細拿捏,例如強效止痛藥雖可明顯減緩疼痛感,但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副作用;若要透過口服、注射等方式,針對身體某一部位止痛,勢必要提高用藥量及濃度,同時卻也容易造成暈眩、嘔吐,甚至是呼吸抑制。即使新藥較能穩定心跳、血壓,降低術後副作用,仍須麻醉醫師隨時監控病人狀況。除了術後副作用,麻醉醫師也將共病視作麻醉最大的風險。余黃平表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腎病變等共病的病人,麻醉風險較高,連帶增加死亡率,所以建議病人在開刀前,控制好共病,而較常發生感冒、腸胃炎等感染症的小孩,也建議要等到痊癒才能進行麻醉手術。難熬空腹偷吃怎麼辦?為什麼青壯年手術大多安排在下午?「空腹八小時真的很辛苦,熬不過去偷吃東西的人其實不少。」余黃平說明,要求民眾空腹、禁食,是為了盡量讓胃淨空,以及減少嘔吐物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和嚴重程度,但若今天發生車禍等緊急狀況,來不及空腹,醫師就會權衡利弊決定開刀與否,就算真的要開刀,麻醉醫師也會施予相應的措施。然而,若是因一時嘴饞「破功」,可能會改排到當天最後一台刀,甚至是改約其他天;至於小孩、長者難熬長時間空腹,通常會優先為這兩個族群進行手術,較多共病者亦是如此,青壯年則大多安排在下午進行。有關麻醉的大小事 可追蹤「這粉專」有鑒於民眾不熟悉麻醉醫師和麻醉的流程、注意事項,余黃平自2019年起,經營「麻醉狂-余黃平醫師」Facebook粉絲專頁,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生動活潑的圖卡,解答民眾常見的麻醉問題,「其實只要有接受麻醉,都應該注意這些事情,畢竟麻醉本身帶有一定風險,不能輕忽。」余黃平小檔案現職台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一般麻醉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教授學歷長庚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美國阿拉巴馬伯明罕大學外科研究中心基礎研究員陽明大學醫學系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部主任林口長庚醫院一般麻醉科主任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恢復室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蔡怡真、周佩怡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麻醉醫學會
-
2023-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走出校園的部落校護!賴春美守護部落族人健康 照顧中風失智90歲母和癱瘓哥哥獲「孝行獎」
今年51歲的賴春美來自萬榮鄉太魯閣族,小時候體育很好,學業成績普普。因為大姊是護理師,就跟著讀護理,專科畢業後,到門諾醫院任職,擔任臨床、專科護理師。醫院的工作從早忙到晚,可怪的是她越來越喜歡進修,先後就讀慈濟大學的護理系在職專班和公共衛生研究所。接觸公衛領域,啟發了她改變部落族人健康的理想,決定捨棄16年的醫院護理師職位,轉換跑道到明利國小擔任校護。從預防醫學到部落文化 把校護角色最大化賴春美是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的學校護理師,她不止步於校護,而是一再走出校園,到有頭蝨的學生家裡打掃;到雜貨店裡勸人少抽菸少喝酒;深入部落教導減重、帶領長者做運動;甚至幫忙原住民技藝師開班傳授編織文化,還陪同去市集銷售。有當地人士讚美她改變了部落風氣,賴春美則說,這裡是她的家鄉,她希望「小小校護」也可以成為大家的健康守護天使。視力、口腔、體重列重點項目,讓預防走在疾病的前端原先父親擔心會不會「大材小用」,賴春美也認為在醫院才能救更多人。但是「預防勝於治療」,校護角色正可以做更多「預防」的工作。回顧校護生涯,賴春美舉了幾個認為成果不錯的例子。她發現學生有頭蝨、手上長疥瘡,不是「盡校護本分」的塗抹藥膏就算了,而是帶學生就醫,也幫學生洗頭,再擦藥,還邀請慈濟大學公衛研究所的師生幫學生義剪。她又考慮到學生的家裡如果不做好環境衛生,頭蝨、疥瘡有機會再犯,乾脆邀請老師一起到學生家裡打掃,教導家人要保持清潔。治本的計畫執行1個月後,有頭蝨的學生從占半數減為五分之一,短時間即改善頭蝨問題。賴春美將視力保健、口腔健康、體重管理,列為校護的重點項目。老師們也會主動發掘學生的健康問題,像是視力不好的學生,賴春美會請老師輔導追蹤;體力不佳的學生,體育強項的賴春美在每個上學日利用半小時下課時間,帶他們做運動。學校位於偏鄉,牙科醫療資源明顯不足,有些孩子有齲齒(蛀牙)問題。賴春美請來陽明交通大學口腔衛生服務隊,固定到學校做口腔檢查與教育宣導;也從校外找資源,拿免費的牙刷牙膏給小朋友用。2017年,賴春美針對學童的睡前潔牙、定期檢查,進行口腔保健行動研究;2018年代表花蓮縣的校護,參加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2021年再製作學童潔牙微電影,榮獲全國第二名佳績。著眼部落肥胖問題,申請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賴春美還建立孩子的體重觀念,要求體重過重的學生少吃多動。有個國小三年級學生,從104公斤減到71公斤,孩子變得健康,她也很有成就感。部落族人也有肥胖問題。賴春美自認對部落健康有責任,於是請教慈濟大學教授學著寫計畫書,申請到10萬元經費辦活動。為了節省講師費,她先學會健康操,再邀過胖的族人按時聚集學校操場,由她帶領做運動。加上大家互相認識後會彼此提醒少吃多動,成效很好。10餘名肥胖者共甩肉205公斤。賴春美的觸角伸向社區後,寫了更多計畫書,申請更多經費。因為她注意到部落有許多獨居長者,老人家孤單坐在門口沒有活力。她以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在周末邀請45歲以上居民,到社區多功能中心學習健康促進課程,也安排長者與孩子牽手登山健走。有位48歲居民雙腿受傷需用輔助器行走,參與活動後,只需要拐杖即能走到教室上課,賴春美非常感動。部落居民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硬化與痛風等慢性病,賴春美已經在思考如何寫申請書,推動慢性病防治計畫。擔心傳統技藝失傳,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在眾多計畫中,最令賴春美印象深刻的反而不與健康相關。她說,部落有傳統技藝師,作品卻沒有人看見也賣不出去,更有隨時失傳的危機。五、六年前,她向花蓮縣文化局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拿到10萬元經費,利用寒暑假期間在部落文化健康站開編織班,供有興趣的人來上課。成品在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展售,也與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合作協助銷售,各方蒙受其益。「讓部落活躍起來」一直是賴春美心中的夢。她想吸引年輕人回部落,進一步培訓年輕人成為部落導覽員,與旅行社合作,將遊客帶進部落,認識原住民太魯閣族文化之美。賴春美銘記父親「有多少能力就要做多少事」的訓示,下班後會跑去圖書館,希望吸收更多知識把事情做好。她得過許多獎項,包括全國視力保健優良獎、菸酒檳防治網紅優良獎、擔任教育部菸害防制編撰委員,還獲得「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賴春美運用通訊軟體,讓學童與家長得知要配合的防疫事項,也規畫學校及社區的防疫宣導、消毒、諮詢,製作學童、教職員及訪客體溫記錄表,隨時補充防疫物資,也對未到校學童及老師追蹤原因。座右銘「不要侷限自己」,有餘力就致力謀福利賴春美以「不要侷限自己」為座右銘,期許自己「只要有餘力就去做對的事」。她特別感謝明利國小校長熊湘屏的信任。熊校長讓她「對於學童、居民有益的事,直接去做,不用特別問校長」。熊校長的放手給了她很大空間。她說,也感謝慈濟大學副教授謝婉華的鼓勵,還有高雄左營國中校護黃芝萍,猶如職場上的心靈導師,都是一路上的貴人。在父親過世後,賴春美負責照顧中風失智的90歲母親和多年前受傷癱瘓的哥哥。儘管辛苦,不過她仍保持樂觀的心,今年獲得花蓮縣「孝行獎」,哥哥也對妹妹讚譽有加。因為媽媽失智,賴春美想要進修老人相關的健康照護,5年前考取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學習最新的照護知識。賴春美說,教授曾問自己退休後要做什麼,為了繼續為大家謀福利,想做萬榮鄉鄉民代表,這是心中對自己的期許與夢想,希望有天能實現。個人獎:賴春美年 齡:51歲出生地:花蓮縣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肄業、慈濟大學護理系經 歷: 門諾醫院內外科病房、加護病房臨床、專科護理師、護理長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小學校護理師現 職: 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學校護理師主要事蹟:●代表花蓮縣學校護理師,參與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全國性國小學童潔牙微電影觀摩獲全國第二名●榮獲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榮獲花蓮縣孝行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3 醫聲.罕見疾病
搶救TTP之9/老先生出現貧血、昏昏沉沉、血尿,住院80幾天終脫險,但另一人「進加護病房沒再出來過⋯」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一名69歲的老先生某天突然出現貧血、意識改變、血尿等症狀,被送入亞東紀念醫院急診時,又因出現抽筋而轉往加護病房,醫師初步懷疑他罹患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等不及診斷結果,便先予以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及類固醇治療,期間經歷咽喉出血、肺部感染等危機,最終幸運地在80餘天後出院。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回憶,老先生從其他醫院轉送來時,已出現抽筋和溶血導致的昏昏沉沉、意識改變、黃疸、血尿等症狀,高度懷疑是罹患TTP,但抽血檢驗須等幾天,因此先轉往加護病房,每天施予類固醇、一次4小時的血漿置換術,也加上共4劑的利妥昔單抗(Rituximab),中間一度發生血小板低造成的咽喉出血,以及抵抗力差感染黴菌、病毒引發的肺炎,所幸經過80餘天治療後,終於順利出院,「前陣子還自己走進診間,現在一個月回診一次。」TTP診斷不易 病情發展快又兇猛 醫曾見患者「進加護病房沒出來」讓老先生數次處於生死關頭的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種可能多次復發的罕見血液疾病,當血液中的ADAMTS13酵素缺乏或受抗體影響而活性低落,將使血小板過度活化,於全身各處小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狹隘,紅血球通過時被擠壓破裂,發生血管內溶血,導致貧血;而血小板也因過度活化而大量消耗、數量急劇減少,出現出血、皮膚紫斑。由於TTP發生率僅百萬分之一,且病情來得快又兇猛,有時會來不及確認是否罹患TTP,醫師就需要緊急治療,而治療經驗也往往成了病人活命的根基。「此時絕不能輸血,否則是火上加油。」林世強表示,若覺得血小板數量減少而輸血,反而會造成更多血栓,因此正確的處置方式,是進行血漿置換術合併類固醇,讓血小板恢復正常,再施以免疫抑制劑利妥昔單抗抑制抗體。然而,還是有些患者不敵TTP過世,林世強分享,2010年他剛進入亞東醫院服務時,尚無ADAMTS13酵素檢驗技術,就遇過一位患者出現血管內溶血、血小板低下、發燒、神經學症狀如意識模糊、腎功能異常等5大TTP主要症狀,緊急處置後病情改善有限,「他進加護病房後,就再也沒看到他出來。」今年過年前,也有位TTP患者來不及治療離世。救命藥需自費 國外治療建議新藥尚未入台除了TTP造成的生命威脅,林世強也觀察到患者面臨的經濟壓力。他說,TTP未被列入重大傷病,不能免繳健保部分負擔費,且雖國際已將利妥昔單抗列入TTP治療指引,但在台灣為適應症外使用,患者須自行負擔數萬元費用。目前國外已有減緩TTP症狀的新型抗體藥物被納入治療指引,但還沒被引進國內,「期待新型抗體藥物未來能引進台灣,有適應症內的藥物治療。」林世強指出,「TTP患者最好是能接受類固醇、利妥昔單抗和新型抗體藥物三種治療,尤其容易復發、症狀嚴重的高風險族群更應該要使用新藥。」目前TTP患者及家屬成立相關的病友團體「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 -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林世強表示,TTP發病人數少、存活下來的人更少,組織起來的確不容易,也許可請教有類似經驗的罕病基金會,並讓更多患者或疑似的民眾方便找到資訊,彼此也可互相陪伴、交流,走過這段辛苦的時光。林世強提醒, 如果民眾出現血管內溶血、血小板低下,或發燒、腎功能異常、神經學症狀如意識模糊、昏迷、癲癇等全身多處微小血管阻塞所引發的症狀,就須盡快至大醫院的血液科進行檢查,能有較具經驗的篩檢流程與照護團隊幫助診治。
-
2023-10-1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彭啓清:台灣不缺頂尖牙醫,但年輕醫師都在都市!到宅看診看盡悲歡離合,也看見人間有愛
彭啓清30年前返回家鄉開牙科診所,不久就遇上一批棘手的病人,他們是附近世光教養院的院生,大部分有腦性麻痺或多重身心障礙,不容易溝通,更經常因為恐懼而在治療椅上躁動不安,治療時甚至要出動3、4人束縛住他們的手腳和頭部才能開始治療。世光教養院的老師告訴彭啓清,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牙醫師願意為院生治療。「照顧特殊需求者」從此成為彭啓清一輩子的耕耘。從身心障礙孩子到長照老人、從山地偏鄉義診到巡迴缺醫地區,甚至長途跋涉替沒法出門的人到宅治療。彭啓清是新竹縣竹東鎮這座小山城資歷最深的牙醫師之一。1989年他從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1994年因為家鄉需要牙醫師,毅然辭去在台北的牙醫師工作,選擇回到竹東自行開業。腦麻、多重障礙患者求診,他決定耕耘特殊需求領域。竹東本來就缺牙醫師。彭啓清小的時候,竹東只有一家牙醫診所,看牙是一件非常不方便的事。牙疼了,常常只能自己含著冰塊緩解疼痛。幼年的彭啓清便想,「如果當牙醫師,幫助人解決牙疼的問題,也不錯」。那時大多數人都不太重視牙齒健康,彭啓清直到長大後學習牙科醫療專業,才漸漸認識到口腔的健康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開業後便開始走進社區做口腔衛教。治療教養院孩子的震撼經驗,開啟他關注特殊需求領域。的確,一趟治療下來,彭啓清疲累不堪,但也讓他深刻體悟,特殊需求者的治療長期被忽視,必須有醫師投入,肯為他們努力。此後,他擔任新竹縣牙醫師公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的主委,以公會力量陸續建置身障福利機構、智能發展中心及教養院、安養院、特殊教育學校、老人養護中心等等的醫療團。居民下山看牙得花兩天一夜,他加入山地醫療義診。彭啓清的名聲日漸響亮,居住在尖石、五峰的部落居民也慕名而來。這讓彭啓清發現,住在山上的居民,為了看顆牙竟然得特地花費兩天一夜下山就醫,更別說定期檢查;不少部落居民寧可忍受牙齒疼痛,非要痛得受不了才下山找醫師。也因為牙醫醫療資源缺乏,山上的學童許多都有蛀牙問題。彭啓清於是參與牙醫師公會的山地醫療義診,也參與醫缺地區的巡迴醫療,在司馬庫斯部落設立醫療點。為了方便山上的病患就醫,彭啓清背起工具就往山上跑,甚至簡單的板凳都能成為他的臨時診間。他也熱情的號召牙醫同行下鄉,四處募集淘汰的牙科治療椅搬到山上看診。倡議口腔照護納入長照,避免發生肺炎等重症。日本很早就將口腔照護納入長照。2012年彭啓清隨牙醫全聯會前往日本參訪長照保險,返國後積極建議衛福部效法,希望長照不只是延續被照顧者的生命,還要兼顧健康與生活品質。彭啓清也曾是照顧者。10多年前父親肺炎,直到往生都沒有痊癒。彭啓清記得父親喝水、吃東西常常會嗆到,直到參訪日本後才了解口腔照護與吸入性肺炎之間的關係。父親離世的遺憾,彭啓清化為動力,有任何演講衛教的機會,都苦口婆心呼籲為長照的被照護者做好口腔清潔、維持口腔機能,強調可以減少因為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機會,從而減少肺炎重症帶來生命及醫療資源損失。彭啓清解釋,被照護者往往口腔組織老化,不但有口腔衛生問題,還常有許多口腔疾病,包括牙周病、蛀牙,甚至斷牙、口腔炎或口腔癌等,日常的進食咀嚼吞嚥也面臨困難。可是若能維持口腔清潔、做好咀嚼訓練,就能維持口腔機能,更能避免因為誤嚥造成的上呼吸道疾病。到宅看診看盡悲歡離合,也看見人間有愛。經過多年特殊需求者口腔醫療的經驗,彭啓清於2017年加入到宅牙醫師的行列,成為竹竹苗地區第一位提供到宅服務的牙醫師。觸動他的個案是尖石鄉一位病患。這位病患因脊髓損傷而癱瘓,那天急性牙痛,打電話給彭啓清求救,隔天彭啓清專程上山,為他治療。治療結束,病患鬆一口氣,感謝的眼神讓彭啓清至今難忘。到宅治療特別容易碰上情感衝擊。他記得有一次,到偏鄉為行動不便的腦性麻痺孩子看診,孩子長期因牙疼哭鬧,讓家庭生活大受影響,媽媽更瀕臨精神崩潰邊緣。但自從解決了孩子的牙痛,這些問題都煙消雲散,彭啓清初次感受到自己不僅能解決疾病的困擾,還能幫助一個家庭重返正軌。到宅的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悲歡離合的故事。彭啓清說,需要到宅治療的患者大部分都有一段不幸的意外或疾病,家人卻不離不棄的照顧。夫妻之愛、父子母女的親情,讓他深深覺得人間有愛,這種美好的心靈感受也是驅動彭啓清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彭啓清說,到宅看診的大困難是,要帶著30幾公斤的裝備,像是簡易的移動式牙科治療工具、沉重的空氣壓縮機。再者,由於病患臥床,治療的空間十分受限,彎腰駝背的姿勢也造成體力上的負擔。而如何在維護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完成治療,更是挑戰。彭啓清的愛心贏得許多長照家庭的信任,不僅被照顧者指定只給彭啓清看牙,還有不少家屬因為彭啓清在治療過程中的衛教宣導而了解口腔照護的重要,即便後來被照顧者往生,家屬仍願意不遠千里前來彭啓清的診所,定期請彭醫師檢查牙齒。「辛苦但值得」的工作,需要更多年輕牙醫參與。如今台灣的口腔照護長照制度正在扎根,彭啓清盼望更多年輕牙醫師投入這份「雖然辛苦但值得」的工作,認為政府也該投入更多資源,培養年輕牙醫師在長照者口腔照護方面的專業,也開設更多課程教導照服員口腔照護的觀念,並向國人宣導口腔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聯。彭啓清認為,台灣不缺頂尖牙醫,但牙科醫療資源仍集中在都市,多數年輕牙醫也更傾向留在都市發展。他鼓勵年輕的牙醫師從參與巡迴醫療做起,或響應牙醫公會的志願者定期招募,「花費一點點時間走訪偏鄉義診,相信會有不一樣的成就感與領悟。」彭啓清感謝妻子、孩子的支持,讓他能實現自我期許,也感謝每個他服務過的病患體諒。彭啓清笑說,他把大半的時間都花在走訪偏鄉及到宅看診上,「診所大門最常張貼的公告就是巡迴醫療公告,病患一看就知道我出門看診去了。」個人獎:彭啓清年 齡:59歲出生地:新竹縣竹東鎮學 歷:中山醫學大學牙醫系現 職:啟清牙醫診所負責人經 歷:新竹縣牙醫師公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顧理事主要事蹟:●推動長照者口腔照護制度●推廣身障、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醫療●推動偏鄉到宅醫療●協助成立司馬庫斯巡迴醫療團●投入原鄉校園學童口腔保健【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2 醫療.耳鼻喉
林美照聲帶受損2度動手術,工作損失500萬!「燒聲」怎麼辦?瞭解引起聲音沙啞的原因、治療與照護
【2023/10/11編註】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有「娃娃音始祖」封號的資深藝人林美照,4年前因聲帶受損動手術,被醫生要求噤聲7天,忍了一周才發現完全發不出聲音,2年前換醫生再動手術。林美照近日受訪還透露當年手術失敗為了調養身體,推掉許多工作,初估約損失500萬!還好目前沒經濟壓力,只要好好照顧身體就好。到底聲帶發生什麼事?聲帶受損怎麼處理才不會造成危害,《元氣網》以下整理聲音沙啞的聲帶治療手術與保養事宜。● 「燒聲」就是聲音沙啞,經聲帶治療手術與保養,多半能重拾美聲美嗓。● 聲音沙啞常見原因可分為3種情況,內視鏡檢查聲帶問題可分為2類。● 針對燒聲原因選擇合適的治療,配合日常保養與正確發聲讓效果更佳。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醫學中心的張智惠醫師提醒,如果聲音忽然改變,超過兩周減少用聲、多喝水、少吃刺激食物也沒改善,很可能是急性聲帶發炎後的合併症、聲帶相關疾病或聲帶逐漸老化萎縮引起,建議要做內視鏡檢查確認病因。現在治療發展進步,可讓聲帶「回春」,配合日常生活的保養,可重拾美聲美嗓。發聲構造有哪些?瞭解聲帶的發聲原理 張智惠表示,要發出聲音,咽喉部的「聲帶」是主力,結構包含上皮層、黏膜下固有層和深部的肌肉層。當肺部呼出空氣時,氣流通過狹窄的聲門時,聲帶的黏膜會產生如海浪般的波動,此波動使附近的空氣介質振動形成聲波。張智惠提醒聲音好不好聽,其實是很主觀的,無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聲音沙啞,一般人都可能覺得無所謂,但對於職業用聲者、喜歡唱歌 或對自己聲音比較在意或敏銳的人來說,就會引起困擾。聲音沙啞 常見3種情況張智惠指出,導致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種,其中常見的有3種情況:一、需要每天用聲的職業用聲者:例如老師、客服員、聲樂家、配音員、播報員。二、發聲習慣不正確:包括習慣性清喉嚨、習慣用脖子的力量說話,說話音量過大甚至喜歡尖叫嘶吼。三、與咽喉部保養相關:如離不開菸酒,飲食生活作息差造成長期有胃酸逆流者,風險都比較高。內視鏡檢查 聲帶問題分2類門診經內視鏡檢查,張智惠表示常見的聲帶問題包括兩類:第一類原因是聲帶疾病,例如聲帶長繭、長息肉或囊腫、感冒後慢性咳嗽或胃酸逆流加重,導致聲帶受傷發炎腫脹等情況,聲音通常會明顯變沙啞粗糙,而且容易斷音。第二類原因是聲帶老化萎縮,聲音改變初期比較不明顯,通常伴隨講話講不久容易累、唱歌容易走音、音量變小。近期新冠肺炎的感染也會加速聲帶的老化和萎縮。張智惠補充,嗓音門診也常見一些全身麻醉過後或頭頸部手術後導致的聲音沙啞,不過這類比較少見。有些人長時間受插管刺激,比如接受過心臟手術,肺部手術甲狀腺、頭頸部腫瘤或頸椎手術,影響到喉返神經,引起聲帶麻痹,聲帶動作和閉合受到影響,也會導致明顯氣音與沙啞。聲帶沙啞治療的選擇有哪些?張智惠表示依照聲帶的問題提供多種治療方針。如果內視鏡確認只是輕微發炎、水腫、長小繭,醫師可開立消炎口服藥、請病人多休養,通常一到兩周就會完全恢復。如果有息肉、囊腫,或較嚴重的發炎,可透過門診微創聲帶手術,局部注射類固醇,術後噤聲休養24小時,就可以解決這些聲帶病灶。如果是聲帶萎縮、神經暫時或長期失靈引起的聲帶麻痺,張智惠說,這些在過去比較難以挽救的情況,現在可靠門診微創聲帶手術注射玻尿酸或自體脂肪,達到回春的效果。自體脂肪中脂肪顆粒讓聲帶體積變豐滿,其中的幹細胞成分,會刺激聲帶本身的再生作用。聲音沙啞術後透過日常保養與正確用聲技巧,確保術後品質張智惠表示,術後噤聲48小時,搭配醫師開立的咽喉保養的藥物,持續做好個人日常保養、耐心回診學習用聲技巧,術後會感覺嗓音逐漸進步穩定,講話變輕鬆。日常保養是幫助手術發揮最佳效果的關鍵。會建議病人要盡量改掉不好的用聲習慣,例如用脖子力量講話、常常清喉嚨或用力咳嗽、抽菸、喝很多刺激性的飲料如咖啡或茶。睡前2小時也不要吃東西,以免夜裡食道逆流,酸性物質滯留在咽喉黏膜比較久時間,造成傷害。張智惠表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這項門診手術,如果內視鏡檢查沒有明顯閉合不全或萎縮的聲帶,建議先透過語言治療,加強聲帶本身的耐力和功能,讓治療師幫忙檢視用聲習慣,學習更好的用聲技巧,找回輕鬆又有力的發聲方式。【延伸資訊】更多喉嚨保養問題:https://www.angeladoctor.com/(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023XBB新冠疫苗懶人包/XBB開放全民接種,65歲以上可獲500元衛教品!5大QA一次看
近期呼吸道疾病感染多,新冠雖然疫情降溫,但是仍不可輕忽其潛在危險,國內社區以XBB病毒株為主流株。疾管署陸續在9月26日起開放不同年齡民眾接種XBB疫苗,今(10/11)開放全民接種,其中65歲以上民眾接種還可獲得500元衛教品。目前XBB.1.5新冠疫苗全數採取「專案進口」提供公費接種,並未開放民眾自費施打。Q1:9月26日起開打的莫德納XBB.1.5新冠疫苗,跟以前的新冠疫苗有何差異?A1:以前施打的新冠疫苗為針對新冠病毒原始株,如原始株(武漢株)及變異株(BA.1、BA4/5)的次世代(雙價)疫苗,且此次施打的XBB.1.5疫苗,回歸變成「單價疫苗」。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這次莫德納XBB.1.5疫苗為針對XBB.1衍生譜系所做的疫苗,因先前研究發現雙價疫苗的效果並沒有那麼好,因此XBB.1.5改為單價疫苗,對於新變異株保護力較好。不論先前是否有接種過次世代疫苗都應該接種「XBB.1.5」疫苗。Q2:疫苗怎麼打?有按照時序分批開放讓民眾施打嗎?A2: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考量國內本土併發症中65歲以上民眾佔7成以上,為降低感染新冠後併發重症和死亡風險,規畫接種對象實施期程如下:階段一:9月26日起,優先開放65歲以上民眾接種階段二:10月2日起,開放醫護人員接種階段三:暫定10月9日起,開放全民接種Q3:我該打莫德納XBB.1.5新冠疫苗嗎?保護範圍為何?A3: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 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5月針對新冠疫苗抗原組成提出聲明,建議使用單價XBB.1衍生譜系作為新疫苗抗原成分,以提升對抗主流病毒株之免疫保護力。目前國際上新冠疫情有加溫趨勢,特別是歐美,但不論國內外檢出的病毒株都是以XBB為主。邱政洵表示,XBB.1.5疫苗對於目前正在流行的變異株,如XBB.1.5、XBB.1.16、XBB.2.3.2以及EG.5.1都有提升綜合抗體的效價。我國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建議今年9月至明年9月全民接種一劑(除滿6個月至未滿5歲幼兒未曾接種者接種2劑等)莫德納XBB.1.5疫苗。Q4:XBB.1.5疫苗開打,會跟之前一樣有衛教品嗎?A4:為鼓勵長者踴躍接種,各地方政府將自今年9月26日起提供接種新冠疫苗的65歲以上民眾500元衛教品以及快篩試劑。Q5: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疫苗可以怎麼打?A5: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XBB.1.5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還有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今年年底老人家最重要的三支疫苗。不論先前是否有接種過流感及新冠疫苗,今年都應該要再打一次,並且應該列為優先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五年接種一次,若今年也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再與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接種建個一個月後安排接種。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10月2日起,流感疫苗跟肺炎鏈球菌疫苗開始接種,但「肺炎鏈球菌疫苗」第一階段為曾經自費接種過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者,預估人數不多,因此可以打新冠疫苗的民眾可以先接種新冠,建議採取「左流右肺」(左手打流感疫苗、右手打新冠肺炎疫苗)的方式接種。若民眾希望同時施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疫苗也沒有問題,如果同一隻手臂需要施打兩劑不同的疫苗,僅需要注意兩者施打位置間距超過2.5公分即可。
-
2023-10-08 焦點.元氣新聞
2023「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公布 台灣最強醫師名單一次看
連續四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2023年最新排名已於10月4日發布。今年全球約有21萬名科學家入選,我國入選1419人,臨床醫學領域336人入榜,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蟬聯國內第一,第2名是台大癌醫中心榮譽院長鄭安理,第3名為現任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陳亮恭連續第三年蟬聯全國臨床醫學第一,且全球排名上升,今年一口氣躍升至第4513名,較去年的6529年,前進了2千多名,穩居全國領先。鄭安理與楊志新分別為台大癌醫前後任院長,位居全國第2與第3,顯見台大癌症研究表現倍受國際肯定。台灣今年共有1419名科學家上榜,高於去年的1372人,與前年的1479人相仿。但臨床醫學領域上榜人數持續增加,從前年241人、去年324人,今年增加到336人。臨床醫師排行前20名中,人數以台大最多,有8人,雖較前一年減少1名,仍穩居國內龍頭地位;長庚體系4名、北榮3名、高醫2名、中醫大2名,花蓮慈濟1名,各大醫療體系人數略有消長,但顯示國內頂尖醫學領域研究者近3年均保持穩定的研究產出。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前20名臨床醫師.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鄭安理(台大/腫瘤醫學).楊志新(台大/腫瘤醫學).曾慶孝(台大/新陳代謝).高嘉宏(台大/肝膽腸胃).蔡世仁(北榮/精神醫學).楊泮池(台大/腫瘤醫學).柯志鴻(高醫/精神醫學).廖運範(長庚 /肝膽腸胃).王署君(北榮/神經醫學).王清貞(長庚 /骨科).郭漢崇(慈濟/泌尿).張美惠(台大/兒童醫學).高淑芬(台大/精神醫學).顏正芳(高醫/精神醫學).高嘉鴻(中醫大/核子醫學).蘇冠賓(中醫大/精神醫學).楊智偉(長庚 /腎臟醫學).郭昶甫(長庚/免疫風濕).劉俊人(台大/肝膽腸胃)註:1.上述排名針對原始資料中主要學門為「臨床醫學」的名單。2.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未納入,2020年辭世的陳定信教授未列入。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臨床醫師前20人.陳亮恭(北榮/高齡醫學).鄭安理(台大/腫瘤醫學).楊志新(台大/腫瘤醫學).曾慶孝(台大/新陳代謝).高嘉宏(台大/肝膽腸胃).蔡世仁(北榮/精神醫學).楊泮池(台大/腫瘤醫學).柯志鴻(高醫/精神醫學).廖運範(長庚 /肝膽腸胃).王署君(北榮/神經醫學).王清貞(長庚 /骨科).郭漢崇(慈濟/泌尿).張美惠(台大/兒童醫學).高淑芬(台大/精神醫學).顏正芳(高醫/精神醫學).高嘉鴻(中醫大/核子醫學).蘇冠賓(中醫大/精神醫學).楊智偉(長庚 /腎臟醫學).郭昶甫(長庚/免疫風濕).劉俊人(台大/肝膽腸胃)註:1.在臨床執業醫師以外,也加入研究者。2.標註星號者為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藥學或其他領域研究者,未實際開設門診或其他醫療服務(陳定信教授已於2020年辭世)3.學門領域依原始資料註記,為評估該年度所發表論文領域而歸類。雖然連續3年在國內臨床醫學第一,全球排名還上升2千多名,但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在國際間如此競爭的學術環境中,要能每年維持高檔的研究產出真的很辛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評估每年論文數、作者序、引用數等,都是硬指標,論文必須兼顧質與量,還必須是主要作者。對於蟬聯第一,陳亮恭表示,完成上述硬指標實屬不易,是團隊同仁支持與一同努力,讓台灣的高齡醫學被國際看見且獲得肯定。不過,陳亮恭去年在全球高齡醫學領域排名也高居世界第一,今年卻是全球第8。對於排名下降,陳亮恭說,「這個排名比較正常」,大數據分析常因資料歸類的不同而有差異,「今年看起來大老的名字該出現都有出現,感覺今年的學門分類比較符合認知。」陳亮恭將排名解釋為大數據分析的邏輯,更換演算法就出現不同的排名,但陳亮恭今年「正式」成為全國醫界第一,因為今年全球排名4513名,是全國不分學門領域排名的醫界第一人。對此,陳亮恭表示,驚訝且惶恐、不敢置信,因為近3年遭逢肺炎疫情,感染科研究受到全球關注與重視,感染領域相關研究或許會有顯著提升。對於高齡醫學的發展,陳亮恭表示,最近美國醫學雜誌出版一篇專文,引起全球高齡醫學界震盪,美國在面對人口高齡化過程中,國家對於高齡研究投入極高,但過去35年來老年醫學專科醫師數量卻逐年減少,因為照顧複雜的高齡病患不僅辛苦,收入也低於一般專科,若依市場需求取捨,高齡醫學顯然不是多數醫師的選項,因此需要政府的重視。他表示,台灣人口高齡化程度與速度都較美國嚴峻,目前實際真正專責從事高齡醫學的專科醫師屈指可數,政府雖透過醫院評鑑及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希望強化高齡照護,但許多醫院實際上的投入仍相當有限。高齡議題無可迴避,政府必須有更直接且明確有力道的作法,及早因應。陳亮恭說,人口高齡化的相關挑戰,正是現在醫療體系變革的核心,需要更具人口結構變化思維來研議策略,不能再以疾病思維尋求醫療體系的解方。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由史丹佛大學專家透過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計算得出,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今年是連續第四年發表,使用以下六種關鍵指標進行評分:1.總引用次數2.Hirsch h-index3.共同作者修正的 Schreiber Hm-index4.單獨作者、5.單獨或第一作者6.單獨/第一或最後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數【資料來源】「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榜單
-
2023-10-06 癌症.肺癌
久咳是肺炎還是肺癌?目前肺癌病人半數不抽菸,「這檢測」可早期發現!
【本文摘要】71歲的台東居民方奶奶因長期咳嗽和大量痰液入院,被誤診為肺炎,經過一個月治療無效後,轉院至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智斌醫師懷疑問題不單純,經切片檢查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奶奶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病情明顯改善。這彰顯快速檢測和針對性治療對癌症的重要性。台灣肺腺癌佔肺癌半數以上,即使不抽煙的人也有風險,林主任建議民眾可透過低劑量LDCT檢查可早期發現肺癌,提高治療成功率。--整理自 ChatGPT居住在臺東的71歲方奶奶因常咳不癒且有大量痰液,疑似是難治型肺炎,在當地住院治療一個月,病情無絲毫起色,於2023年7月下旬轉往花蓮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智斌醫師問診後,懷疑病人的疾病並不單純,經切片檢驗結果確為肺腺癌,隨即以標靶藥物治療。目前病人已恢復穩定,返家休養。肺癌有可能與典型肺炎不易區分「從X光片及電腦斷層(CT)來看,怎麼看都像是肺炎。」林智斌主任表示病人久咳不止和痰量大,加上CT影像看到實質化(Consolidation)及空氣支氣管徵象(Air Bronchogram),方奶奶的疾病表現是很典型的肺炎,所以當地醫師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1個月,病人的情況卻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勢必要調整治療方針,並轉往花蓮慈濟醫院。過去的臨床經驗,讓林主任果斷地建議病人做切片檢查,隔日病理結果確定為肺腺癌第4期,立刻安排病人進行基因檢測,以尋找適合的標靶藥物,並於結果出來後盡速投入藥物治療。使用標靶治療後,有效控制肺腺癌病情快速診斷和標靶藥物針對性的治療,方奶奶在投入藥物五天內,肺部陰影就明顯減少,治療二週後的X光影像,僅剩下肺葉的一點陰影,常咳和多痰的症狀也顯著改善。林智斌主任表示,臨床上偶爾會遇到類似的不典型肺癌患者,因疾病表現不尋常,尤其需仰賴醫師的經驗,靈活從其他切入點診治。若治療方案無效,病人狀況可能會持續惡化,甚至威脅生命健康;所幸及時治療得當,目前方奶奶病情已趨於穩定,按時服藥控制中。台灣近年肺癌7成為肺腺癌,與抽菸關係漸小,早期檢測可透過LDCT肺腺癌屬於肺癌中的非小細胞肺癌,通常會在肺泡中增長,常位於肺部外緣。根據近年研究數據的統計結果,肺腺癌佔臺灣新診斷肺癌70%以上,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吸菸雖會大大提升罹癌的機率,但在臺灣目前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不抽菸,超過九成的肺癌女性患者也不抽菸,且女性罹患肺腺癌的比例比癮君子還高。國人10大癌症中,肺癌已連續19年奪冠。由於肺癌早期幾乎沒症狀,但腫瘤只要達1公分就可能轉移,因此當病人出現咳嗽、呼吸喘或感覺疼痛等症狀,多已是肺癌晚期。林智斌主任建議民眾可以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能夠偵測肺部小於一公分的腫瘤或肺結節,及早治療,降低轉移風險,也提升手術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急性中毒易診斷,慢性中毒難發覺!醫分享「恐怖生活五毒」, 十大排毒習慣養起來
現代人罹患癌症、慢性病等愈來愈多,生活環境的傷害可能是原因之一。有醫師分享,常有些找不到病因的懸案,很可能都是慢性中毒,醫師列舉生活中的五大毒,不自覺的錯誤習慣,導致每天一直接觸而慢性中毒。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在其臉書粉絲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發文指出,常發現很多病人跟醫師找不到病因的懸案,很可能都是慢性中毒,中了生活的五大毒。而急性中毒症狀凶猛診斷容易,比較恐怖的是生活中的毒,往往是沒有自覺的錯誤習慣,導致每天接觸不知不覺慢性中毒。年輕時可能肝腎功能排毒強,症狀還不明顯,但隨著經年累月累積毒素,輕者傷肝傷腎傷心傷大腦傷骨髓傷免疫,嚴重者就是癌症。《元氣網》以下整理來自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成大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俊璋的提醒,讓大家知道生活毒素無所不在。生活第一毒:吸入毒包括二手煙、三手煙、廚房油煙、燒金紙、汽車香水、臥室香氛、煮沸的開水蒸氣、電子煙、傳統蚊香電蚊香、裝潢的甲醛等。短期暴露於可能會造成咳嗽、頭痛、眼睛不適、喉嚨痛、打噴嚏、噁心、呼吸不順和心律不整等症狀。長期暴露將會造成更嚴重的胸腔問題和過敏症,例如氣喘、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肝腎衰竭、還會增加心臟病和肺癌的罹患率。電線、冷氣濾網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也曾談過生活中潛藏毒素的問題,例如打掃生活環境時,我們經常會忽略電線的清潔。曾有人將電線上的灰塵化驗,發現上面有許多有毒物質,因此常常的清潔非常必要。還有冷氣的濾網,過去有研究發現,冷氣的濾網沒有清,冷氣開啟後室內的細菌病毒量會上升四成左右,所以很多人一開冷氣便會打噴嚏就是這個原因。生活第二毒:黴菌毒浴廁黴斑、寵物皮屑霉菌、香港腳的襪子、潮濕劣質咖啡豆、開封很久的堅果花生、黴斑的枕頭被單床套與床墊。造成發霉現象的黴菌,不但會釋放出過敏物質,引發過敏、氣喘,有些毒性強的黴菌,更會引起嚴重的肺部病變,甚至死亡。生活第三毒:清潔化學毒洗衣精、洗衣香氛球、洗碗劑、化學海綿、浴廁芳香劑、漂白水、除黴劑有研究指出,洗衣劑與衣物柔軟除靜電紙洗衣,烘乾加熱時,散發出25種有機溶劑,包含了致癌物苯和乙醛,其他含有香味的洗衣產品,也揮發出有毒化學物質。百滅寧是殺蟲劑,殺塵蹣洗衣精若含百滅寧易殘留在衣服上,皮膚敏感者接觸後恐有紅疹等過敏反應,兒童長期接觸也可能注意力不集中長期接觸百滅寧恐造成肺癌及肝癌。科技海綿拿來洗碗要小心甲醛與三聚氰胺中毒,三聚氰胺對於腎臟及膀胱健康危害甚大,長期暴露下,甚至可能罹患膀胱癌或腎臟癌,甲醛則是一級致癌物,恐增加罹患鼻咽癌、白血病的風險。漂白水浴廁清潔劑是一種強氧化劑,對黏膜、皮膚及呼吸道具刺激性。一般家庭用漂白水,主要含次氯酸鈉,會刺激並腐蝕暴露的部位。皮膚或眼睛暴露時,造成刺激可能導致發炎、角膜損傷及皮膚的灼傷,若不甚吸入,則會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甚至肺水腫、呼吸衰竭。生活第四毒:加熱與容器毒塑膠袋裝熱湯、使用不對的微波容器、燒烤油炸食物到焦黑使用塑膠袋或不合格的容器裝熱食或微波如美耐皿,是以甲醛和三聚氰胺為原料縮合而成的塑膠,使用該類塑膠容器盛裝食品時,容易產生塑化劑,導致生殖系統損傷與不孕外,更是有致癌風險。另外燒烤烤焦食物含丙烯醯胺、異環胺、多環芳香氫等滿滿致癌物。含雙酚A熱感紙成大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李俊璋曾受訪指出,日常購物拿的發票、ATM領錢的收據等熱感紙,都含有致癌物質雙酚A,我們用手拿了這些東西後,如不洗手就吃東西,便會直接把毒物吃下肚。雙酚A也會對生殖系統會造成異常。生活第五毒:經皮毒洗髮精、乳液、面膜、保養品、化妝品、酸痛貼布藥膏、提神精油、髮膠、染髮劑所謂經皮毒,是透過皮膚進入體內,再經由血液和淋巴擴散、累積的化學毒素。「經皮毒和透過口腔進入的毒素完全不同!」,由於肝臟具有排毒功能,因此經由嘴巴吃進肚子裡的毒素,90%以上都能被代謝分解;但經皮毒若要排出體外,卻只有10%能排出體外。「螢光劑」、「界面活性劑」、「塑化劑」重金屬、香水或髮膠中的「香精」和「定香劑」、以及家具、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中可能暗藏的「甲醛」等,這些化學物質雖然少量不足危害,但一旦接觸過量,輕則過敏、肝腎衰竭、不孕,重則致癌。改變個人習慣才能避免生活毒害生活從起床到睡覺,毒性物質可說是無所不在。那我們該怎麼辦?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李俊璋曾受訪指出,小心仔細看懂怎麼吃、怎麼用,了解「安全容許量」,與生活中的化學物質和平相處,其實「可以不用太擔心」,因為身體對毒物還是有一定的排除和淨化的能力。重點是要改變個人生活習慣,例如吃東西前先洗手、不要喝塑膠杯飲料、避免微波食物…等,減少毒物累積。如果不節制、不改變,等到肝臟等無法負荷時就會生病。十大排毒習慣1.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及餐盒、紙杯、美耐皿餐具、保鮮膜等,不用塑膠袋裝熱食。盡量使用陶瓷、玻璃或不鏽鋼器皿。2.盡量減少使用香氛、化學清潔劑,若有使用一定要注意環境通風。3.化妝品、洗髮精等,選擇使用天然成分的購買。4.不要常吃罐頭食品,因罐頭內部塗層的成分多含有雙酚A。5.注重均衡飲食,吃鮮新的食物、有營養的食物,少吃速食等垃圾食物,以提升肝臟代謝功能。6.選擇有品質保證的食物,不過量購買,買回來也要妥善儲藏,以避免吃到發黴食物。7.多喝水、保持腸道健康,避免便秘,讓毒素排出體內。8.多運動、常流汗,可以提高代謝能力,同時降低脂肪囤積。9.避免熬夜,注重睡眠品質,睡眠也是護肝之道。10.適當使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空氣偵測器等,幫助室內空氣清潔。寢具要勤換洗,發黴寢具直接更換。【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
-
2023-10-04 焦點.元氣新聞
榮總的流感高端疫苗是其他廠牌的三倍?從網路流傳始末辨真相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榮總「高端是其他廠牌的三倍之多」,臺北榮總聲明表示,領到「各廠牌疫苗數量相仿」。 (2)傳言提到「(給予無知的)群眾注射藉機大量消化//其心惡毒可見一斑)」,臺北榮總澄清,首日使用的疫苗半數為國光、半數為東洋,當日並未施打任何一劑高端疫苗。 (3)根據各醫院網路預約系統、及校園注射同意書填寫系統,預約公費流感疫苗施打都無法預約廠牌,傳言「注射前確定是否為自己預約的廠牌」為錯誤訊息。 網傳文字貼文,指稱擔任榮總疫苗注射義工,被分配的疫苗中「高端是其他廠牌的三倍之多」、「(給予無知的)群眾注射藉機大量消化//其心惡毒可見一斑)」,還提到「注射前確定是否為自己預約的廠牌,否則可以拒絕注射」。由於民眾在疫情期間接受施打新冠疫苗且能選廠牌,因此今年傳出希望流感疫苗也能選廠牌的訴求,但當時新冠疫苗是新疫苗,且各廠牌技術、製程差異極大,所以當時開放讓民眾自選,疾管署流強調,感疫苗技術成熟、各廠牌差異不大,多年來都是由衛生單位依「先到貨、先鋪貨、先使用」配針給各院所。臺北榮總也發出聲明,澄清領到「各廠牌疫苗數量相仿」,且正式開打日使用的疫苗約 900 針,半數為國光、半數為東洋,當日並未施打任何一劑高端疫苗,「大量消化高端給無知群眾」等說法為虛構的錯誤訊息。 北榮高端流感疫苗多?藉機大量消化? 原始謠傳版本: 各位學長晚安, 前天(週二)我夫妻倆人前往榮總家庭醫學部擔任疫苗注射行政工作的義工。 這次分配的疫苗種類有四種其中就包含了「高端」,各負責注射疫苗單位每天都領到由衛生單位分配的「高端」疫苗,其數量是其他廠牌的三倍之多(給無知的百姓注射藉機大量消化//其心惡毒可見一斑) 因此,強烈建議大家告訴大家在注射之前請護理人員確定認清藥劑廠牌是否為自己預約掛號時登記要注射的廠牌,否則可以拒絕接受注射,以維護自己的權益與健康。 敬祝大家身體安康、佳節愉快! 並在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流傳: 查證解釋: 根據疾管署早在今年四月就公告的決標資料,今年度公費流感疫苗共計採購 698 萬 6,900 劑,依合約規定於 9月底、10 月中旬及 11 月底分三批次交貨,決標的各廠牌數量中,高端只佔 70 萬劑左右,佔比約 10%。 國光生科 349 萬 3,450 劑、佔 50%, 賽諾菲 192 萬 1,400 劑、佔 27.5%, 台灣東洋 86 萬 4,630 劑、佔 12.4%, 高端疫苗 70 萬 7,420 劑、佔 10.1%。 高端疫苗數量沒有比較多 傳言提到榮總「領到由衛生單位分配的『高端』疫苗,其數量是其他廠商牌的三倍之多」,針對該謠言台北榮總發出聲明稿澄清,指出該說法「完全錯誤的假訊息,誤導民眾,影響防疫」,表示臺北市各醫院疫苗配送均由北市衛生局透過各區健康中心隨機平均分配,臺北榮總由北投健康中心領回的各廠牌疫苗數量相仿,並無網路上所傳「高端」疫苗數量是其他廠牌的三倍之多的情事。 疾管署 10 月 2 日新聞稿中再度澄清「採『先到貨、先鋪貨、先使用』原則提供民眾施打」。 現場施打以國光、東洋為主 沒有高端 傳言提到高端疫苗是「(給予無知的)群眾注射藉機大量消化//其心惡毒可見一斑)」。臺北榮總表示,10 月 2 日是連假後開打流感疫苗的第一天,民眾和院內員工注射疫苗踴躍,全日總計開立近 900 針疫苗中,約半數為國光疫苗,半數為東洋疫苗,首日注射未含任何一劑高端疫苗。 臺北榮總強調網路假借消息來源為疫苗注射行政支援義工,實則散布虛構、不實且影響人心的言論,影響公眾健康及防疫、居心叵測,臺北榮總要求散布者立刻收回不實言論,否則將報請檢警追查謠言來源,以斷絕假訊息之害。預約不能選廠牌 各廠牌技術、不良反應率無差異 傳言提到「建議大家在註射前請人員確定認清藥劑廠是否為自己預約掛號時登記要注射的廠牌,否則可以拒絕接受護理注射」。但查核記者以公費的校園接種為例,實際進入「校園流感疫苗電子化系統」,填寫「112年度校園流感疫苗接種意願書」,一開始是輸入身分證字號、第二步驟是法定代理人相關資料,第三步驟就是家長簽名,然後就只有最下方的送出按鍵,並無任何可以選擇疫苗廠牌的選項。查核記者再上臺北榮總的「台北榮總公費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說明及掛號」網頁,其第 5 項中就寫明「5. 疫苗廠牌:依照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配送」,並無開放民眾自選。 疾管署 10 月 2 日新聞稿也提到,有關外界訴求,今年流感疫苗接種應開放讓民眾選擇廠牌一事,疾管署強調四家廠牌都是四價不活化疫苗、保護力與不良反應發生率上均無差異,「民眾接種疫苗的廠牌是採隨機安排方式,民眾可依自身意願前往施打,非強制接種」。 結論 傳言提到臺北榮總「分配到的高端疫苗,數量是其他廠商牌的三倍之多」為錯誤說法,該院澄清領到「各廠牌疫苗數量相仿」,且第一個上班日約 900 針施打量中,半數為國光、半數為東洋,首日注射未含任何一劑高端疫苗,傳言「給無知群眾注射,藉機大量消化,其心惡毒可見一斑」的說法錯誤。依據疾管署流感接種計畫,民眾預約施打疫苗「無法」預約廠牌,疾管署強調流感疫苗各廠牌技術差異不大。 【資料來源】 疾管署 - 疾管署說明,公費流感疫苗皆為四價不活化疫苗,保護力和副作用無差異,採「先到貨、先鋪貨、先使用」原則提供民眾施打 衛福部 - 疾管署說明112年度公費四價流感疫苗採購作業及評選結果(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0/vaccin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4 醫療.皮膚
須即刻止痛!這種「乾癬」不一樣 傷口潰爛又高燒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
皮膚飄皮屑,加上一塊塊紅斑,是民眾普遍對乾癬的印象。30多歲的上班族陳小姐,不只出現脫屑、紅斑,還突發高燒且出現大面積膿疱,疼痛難忍前往就醫,到院時已全身布滿潰爛傷口,哭著講述症狀,表示已經好幾天無法上班,更不清楚原以為是乾癬的皮膚病為何會如此嚴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部主任藍政哲表示,該病人罹患了「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簡稱GPP)」,是一種嚴重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好發於40至60歲、以女性居多。不同於一般常見的斑塊型乾癬,GPP有急性發作特性,病程又快又猛,會快速出現大量且密集的膿疱合併全身性症狀,常使病人承受巨大疼痛。紅斑或膿疱?症狀表現不一樣| GPP恐重症 治療爭分奪秒藍政哲說,一般斑塊型乾癬會在皮膚形成脫屑、搔癢、界線清楚的紅斑;GPP除了同樣有皮屑與斑塊症狀外,還可能以膿疱布滿全身各部位,甚至連指甲蓋下都可能出現。皮膚陸續乾燥剝落,甚至撕裂、沾黏,痛癢難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且不斷反覆發作。這些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對心臟負擔非常大,且膿疱破皮感染可能出現敗血症、肺炎感染或多重器官衰竭,未及時治療恐有致命危險。藍政哲指出,相較一般斑塊型乾癬,GPP患者發病時常需要住院治療,避免因免疫力失調而引發其他併發症,住院時間可能達數周以上。IL17、23或IL36?致病原因不同|GPP難抑制 需要對症下藥GPP與一般斑塊型乾癬的病因不相同,藍政哲表示,一般斑塊型乾癬多與人體內的細胞因子「介白素IL-17、IL-23」相關,GPP則是常與「介白素IL-36」異常有關。過去治療藥物多為針對斑塊型乾癬所設計,包括口服A酸、類固醇、「介白素IL-17、IL-23」相關生物製劑等;而過去GPP缺乏專有的治療藥物,大多使用一般乾癬的藥物治療,但非專一性的治療,對於GPP的治療效果有限,無法及時減緩病人痛苦。藍政哲說,目前已研發出專用於GPP的致病機轉介白素IL-36的生物製劑,可以控制急性發作,研究顯示,第一周就可能消除大部分膿疱症狀,有助於縮短治療病程。專用生物製劑的治療原理跟標靶藥物一樣,精準阻斷發炎反應,快速有效抑制。「隨醫學發展,苦苦忍耐皮膚疼痛的時間愈縮愈短,是GPP病人最期待的事。」減少皮屑或防感染?保養重點有差異|GPP多膿疱 切勿使用偏方藍政哲指出,GPP與乾癬一樣無法根治,而且發作頻率不一。脆弱的皮膚需要細心照料,平常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謹慎使用藥物,日常保養上不要摳抓癢處,避免膿疱傷口感染。藍政哲提醒,GPP病人使用藥物得到良好控制時,切勿因膿疱清除就降低戒心,也勿於復發時為求方便自行使用類固醇與偏方等,都可能讓症狀更加重。當身體出現異常感受時,應趕緊前往皮膚科就醫,才能及時控制疾病,抑制症狀。📢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0-03 醫療.感染科
2023流感疫苗懶人包/公費流感不想打高端,還有哪些廠牌可選?一表看3種疫苗施打時程
全台公費流感疫苗於10/2開打,近日傳出有家長不想讓孩子施打高端的流感疫苗,多縣市出現「拒打」現象。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家長若想選擇廠牌,可拿補接種通知單到指定醫療院所,但需評估拖延施打時程,恐增加感染流感風險。而流感疫苗除了高端,還有什麼廠牌可選?3種疫苗都要打又該何時打?《元氣網》整理疫苗開打資訊。病毒性腸胃炎、腺病毒、B型流感 3大病毒齊發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日前於臉書「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分享,最近新一波感染症有3大流行趨勢,其一,好發於秋冬的病毒性腸胃炎病例明顯增加;其二,高燒不退病人中,腺病毒感染比例上升;最後則是快篩檢驗出B型流感的比例增加。他觀察今年流感的趨勢先是A型流感H3N2,再來是A型流感H1N1,不知現在會不會逐漸變成B型流感為主流?而根據疫情中心監測,近期呼吸道病原最主要是以流感病毒為主,再來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肺炎鏈球菌以及副流感病毒。社區為A型H1N1及H3N2共同流行。2023流感疫苗施打資訊2023年公費流感疫苗.國光生技.賽諾菲.台灣東洋.高端疫苗2023年自費流感疫苗上述4種+葛蘭素史克的伏適流四價疫苗 Fluarix Tetra (6個月以上適用)。公費疫苗對象及開打時間第一階段(112年10月2日起).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長期照顧(服務)等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所屬工作人員.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者,包括高風險慢性病人、BMI≧30者、罕見疾病患者及重大傷病患者.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托育機構專業人員及居家托育人員(保母).國小、國中、高中、高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禽畜相關及動物防疫人員第二階段(112年11月1日起).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2023年流感疫苗病毒株如何選用?今年我國使用之四價疫苗包含4種不活化病毒,即2種A型(H1N1及H3N2)、2種B型。今年使用之疫苗係適用於2022-2023年流行季,每劑疫苗含下列符於規定之抗原成分:雞胚胎蛋培養疫苗A/Victoria/489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本季更新);A/Darwin/9/2021 (H3N2)-like virus;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細胞培養疫苗A/Wisconsin/67/2022 (H1N1)pdm09-like virus(本季更新);A/Darwin/6/2021 (H3N2)-like virus;B/Austria/1359417/2021 (B/Victoria lineage)-like virus;B/Phuket/3073/2013 (B/Yamagata lineage)-like virus如果要打不同疫苗,如何間隔?有專家提出,十月二日起,新冠、肺炎鏈球菌、流感三種疫苗同時接種,恐釀史上最混亂疫苗接種期。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新冠的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還有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今年年底老人家最重要的三支疫苗。不論先前是否有接種過流感及新冠疫苗,今年都應該要再打一次,並且應該列為優先接種;而肺炎鏈球菌疫苗五年接種一次,若今年也要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再與新冠疫苗、流感疫苗接種間隔一個月後安排接種。流感、一般感冒、新冠怎麼區分?A:黃立民表示,三者都以呼吸道症狀為主,難以區分。唯一較能區分的是,若全身痠痛可能罹患流感的機率較大,但新冠肺炎也有類似症狀;若出現嗅味覺異常,較可能罹患新冠肺炎。由於症狀難辨,建議可以進行快篩,若非新冠感染,就可能是流感。流感、感冒、新冠比較表【資料來源】.「Dr. E 小兒急診室日誌」臉書粉絲專頁.疾管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03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火燒心」胸悶、食道痙孿…必知5大危險因子和10大改善方法
一名50歲女性,經常感到食道有灼熱感、胸悶、吃東西易有食物卡住,近期進食後胸悶情況更嚴重,喝水還發生食道痙孿,吃了各種胃藥都沒有效果,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黏膜偏白輕微發炎,確診為胃食道逆流,醫師研判患者食道黏膜較敏感,即使吃制酸劑效果也不佳,改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後,症狀終於改善。 一名60歲男性,因胸悶、飯後飽脹感、睡前胃酸逆流嚴重,即使以枕頭將頭墊高,仍難以入眠而就醫,胃鏡檢查發現為賁門鬆弛引起的胃食道逆流,服用制酸劑後症狀改善。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有那些?會併發那些問題?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包括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吞嚥困難、火燒心、嘔酸、慢性咳嗽等,倘胃酸逆流到口腔,還可能會出現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情況。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增加食道潰瘍、食道癌的風險,恐引起多種併發症,包括食道炎、食道狹窄和巴雷斯特食道症,以及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睡眠呼吸中止,蛀牙、牙周病,尤其食道癌在胃食道逆流患者中,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達30至40倍。常見胃食道逆流原因3大類邱展賢說,胃食道逆流發生原因,分別為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賁門鬆弛等3大類。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蠕動異常者會覺得食物卡在喉嚨,持續有異物感、胸悶。邱展賢說,發生原因與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關,氣候的變化、壓力、情緒不穩等都容易引起,因此在天氣炎熱或是寒冷時症狀會更加明顯,生活、工作、課業壓力增加,也會加重症狀,一般使用促進食道蠕動藥物治療。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者,因為食道沒有保護層,被胃酸侵蝕時就會發炎,喝水、飲食刺激下容易感覺不適,除了服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外,還要配合飲食調整,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飲品。賁門鬆弛賁門鬆弛引起胃食道逆流者與生活習慣有關,經常暴飲暴食、吃飯速度快,或是體重過重都容易引發,治療上使用藥物外,調整生活習慣及適度減重,才能改善並且避免反覆發作。改善胃食道逆流10建議1.配合醫師開立口服藥治療。2.戒菸、戒酒3.過重者減輕體重4.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5.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6.避免穿緊身衣物7.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8.避免快速進食9.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10.三餐避免吃太飽倘持續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胃食道逆流5大危險因子1.肥胖2.飲酒、抽菸3.飲食重口味、愛吃消夜4.情緒壓力大5.使用氣管擴張劑、三環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高血壓藥物、女性荷爾蒙(黃體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02 醫療.皮膚
錯把膿疱當濕疹?當心恐致失能的罕見皮膚病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看護第一次看到我潰爛的皮膚,大喊好噁心…我的心都碎了。」「先生每次進來病房,都要先拿掃把,掃起我掉在地上滿滿的皮屑…」「以前從來沒想過,皮膚疾病也會讓我用上葉克膜。」33歲的佳慧是名幼教老師,非常喜歡小孩子,與先生努力多年下,終於準備迎來人生第一個寶寶,但坐月子期間進補後,身體出現類似濕疹症狀,從手肘、脖子、屁股到眼睛、嘴巴,全身皺摺、關節處無一倖免全潰爛,確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後,治療間甚至肺炎住進加護病房,還收到病危通知,最後靠著生物製劑緩解症狀,才能逃過鬼門關。初期誤認成濕疹 徘徊診間難確診首次當母親的佳慧,為了坐月子做了不少功課,還有幼兒家長、老師等「前輩建言」,一口氣訂3家月子餐,就怕單一家口味吃太膩,還刻意在前20天不進補,等到第30天才開始加酒、麻油。沒想到在第23天,手開始出現紅疹,起初認為是身為幼教老師,常消毒洗手所致,便簡單擦藥不以為意,但4、5天過去,紅疹不減反增,她才警覺有些不對勁,前往皮膚科就診。陸續看了2、3家皮膚科診所,有醫師認為像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生產後的妊娠病毒,還懷疑孕產住院是否感染疥蟲,前後用了止癢藥、止痛藥、消炎藥全沒效,皮疹的膿疱不斷發炎、破掉,各處患部滿目瘡痍,還痛到必須掛急診。但第一次去急診時,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佳慧即使全身紅腫,但沒有發燒、也不是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等了2、3小時好不容易看到醫生,結果做完抽血檢查、拿藥,就被安排回家觀察和門診後續就醫。醫師致力緩解 疼痛仍堆疊加劇「回家吃了2天的藥,完全沒效,又痛又癢到無法入睡。」佳慧的皮疹狀況急速惡化,連診所皮膚科醫師都建議住院治療,在第二次赴急診時,被收治住院,因皮膚狀況太差,動用了3、4位護理師,才從頸部找到可抽血處。住院的前半個月,身體膿疱不斷地乾裂、脫皮,接著長出新皮,再度裂開又破掉,痛感一次次加劇,即使止痛藥劑量再高、甚至用了嗎啡,她依舊痛不欲生。直到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醫師開始讓佳慧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但類固醇讓她全身浮腫,全身的膿疱又痛又癢,且即使皮膚增生速度稍緩,但每5、6小時仍得打止癢針、止痛針。當各類藥物用過一輪,病情也無好轉,在住院1個月時醫師建議她返家養病,但返家半個月,皮疹一路蔓延至臉部,包括嘴巴口瘡、長針眼,美麗容貌全變潰爛傷口,逼迫她在今年2月二度住院治療。昏迷30日 免疫下降感染險命危「發作時,我痛到無法穿內衣,關節、皺摺全部潰爛,治療期間10多位主治醫師、實習醫師常研討我的病情,把我的手腳抬起、衣服我也脫開,雖然很不好意思,但我盡可能配合,讓醫師能對症下藥,舒緩我的病痛。」當各種藥物皆無法改善症狀,佳慧決定嘗試自費的生物製劑,雖控制住了症狀,但過去高劑量的免疫抑制劑長期使用仍影響了免疫力,後續出現發燒、咳嗽,併發嚴重肺炎,甚至嚴重到昏迷,送進加護病房救治,插管使用葉克膜,一度發出病危通知,前後歷經1個多月的生死關頭。所幸經過治療撿回一命。佳慧分享,生病期間先生不只要上班同時照料自己,面對雙方家人的關心也總是默默扛下,「大家因為擔心卻不懂這個病,反而送來更多補品,其實我的身體就是不能再進補了。」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病程難掌握,又容易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未予以治療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有可能引發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她也表示,生病時間有家人陪伴很重要,要有耐心地接住病人的情緒,但照顧者也要適時釋放壓力。佳慧也鼓勵病友,要長期與疾病抗戰,信仰寄託也很重要,但別聽信偏方,應按照醫囑配合治療。佳慧也說,許多人認為乾癬就是不乾淨、會傳染的疾病,期許未來大家對全身性膿疱性乾癬病人可以更友善,不再有異樣眼光。「每天我都在害怕復發,再次經歷那場災難。GPP病人發作初期若醫療可以及早介入,立刻控制住症狀,對我們而言是最重要的事。」【什麼是GPP?,主治醫師親自來解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難診斷 滿身膿疱感染惡化恐致命📢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0-02 名人.黃斌洋
食物從嘴巴到吞下肚需經過這些過程!醫曝2件事維護吞嚥功能
此刻當您正享受中秋假期,品嘗美味月餅時,您知道月餅也經歷了一段奇幻旅程嗎?當我們咬下月餅一大口時,大腦立刻啟動「吞嚥四大階段」。1.口腔準備期:透過上下齒列咀嚼,讓原本大塊月餅被磨成碎屑。乾燥食糜是不好吞嚥的,此時分泌唾液就起支援效果。唾液混合進入月餅內,除了讓它更濕潤與好吞嚥,並透過降低碎屑附著牙齒表面的「自淨作用」維持口腔健康外,也減少對食道及胃部的刺激。2.口腔期:舌頭將處理好的月餅食團往後送,引起吞嚥反射。在這個階段,好的舌頭運動扮演重要角色。3.咽部期:吞嚥反射發生,將月餅食團推到食道上方。舌頭後方有一片會厭軟骨。它像個蓋子一般,當吞嚥反射啟動時,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會帶動會厭軟骨與氣管互相靠近,讓會厭軟骨蓋住氣管,避免月餅掉落其中。同時,環咽肌也會開啟,好讓月餅食糜進入食道。4.食道期:月餅食糜藉由食道的蠕動進入胃部。這四個階段正常情況下都發生得很自然。但是只要因為疾病,例如中風、巴金森氏症,或頭頸癌等讓以上四個階段其中之一出現障礙,就會讓吞嚥變得不順暢。即使沒有上述問題,隨著年紀漸長,臉部、舌頭及喉嚨的肌肉也會逐漸退化。根據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每10人中就有1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以下從吞嚥動作的階段,說明有哪些與口腔相關的因素,會造成吞嚥障礙。1.口腔準備期:透過「咀嚼」將月餅變成食糜,並同步刺激唾液分泌。想要咀嚼,首先要能運作嘴唇。這是靠位於嘴巴周圍的環形肌肉口輪匝肌,它就像一條橡皮筋,我們藉由縮緊與放鬆讓嘴唇運作。當牙齒排列不整,或牙周病缺牙導致前牙外暴,嘴巴很難緊閉,口輪匝肌就會無力。另外,這階段還需要咀嚼肌張力、臉頰張力、下顎旋轉力等。適當口腔肌肉訓練可以減緩機能退化。2.口腔期:牙醫師有個快速檢測口腔期狀況方式,就是為患者洗牙時,如果一拉舌根患者容易作嘔,表示有舌頭活動空間不足現象。當病患舌根區不太敢刷,導致容易藏汙納垢,甚至吸入性肺炎,牙醫師就會特別提醒。活動假牙太大或鬆弛會讓口腔期出現問題。太大與舌根側基座太厚的活動假牙,會導致舌頭因空間不足,被迫往後擠壓,產生噁心感。此外,若活動假牙太鬆弛,也會讓舌根和假牙間容易塞食物,轉變成吸入性肺炎。再者,由於缺牙可能導致齒槽骨萎縮,如果遷就萎縮內傾的地基去做假牙,容易侷限舌頭的位置,以致雖然解決了咬合問題,卻創造出吞嚥困難問題。3.咽部期:咽部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舌骨上肌群與舌骨下肌群無力,無法讓會厭軟骨將氣管蓋得夠緊,導致食物跑進氣管造成嗆咳。嗆咳是身體自我保護機制,藉此把異物排出氣管以避免吸入性肺炎。筆者書中有舌骨上下肌群的訓練方式,歡迎參考。藉由這段中秋月餅的口腔奇幻旅程,您對於口腔內的神奇支援與交互作用有更新一層認識了嗎?提醒「良好咀嚼功能」與「正確口腔肌肉訓練」,是維持吞嚥功能的重要樞紐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食不下嚥,該不該插鼻胃管?專家:不是裝上後就無法拿
逐漸進入中度失智的楊奶奶,最近吃飯常盯著食物,經由引導才知道要張開口進食,可是含在嘴巴裡沒有咀嚼動作,偶爾咬一咬就吐掉,協助餵食或將食物打成泥狀方便飲用,結果頻繁出現嗆咳。楊奶奶因攝食不足,引發營養不良和脫水,家人討論是否要以鼻胃管灌食補充養分,又擔心裝了就得放一輩子。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說,隨著年齡增長,吞嚥功能衰退是正常現象,但可以透過訓練強化口腔、咽部、喉部肌群,一方面延緩退化,一方面維持吞嚥機能。進食飲水受影響、體重明顯減輕,建議到門診評估。照顧長輩,最害怕進食問題,老化、失智、中風族群都會面臨飲食困難,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吞嚥動作,因咽部肌肉力量不夠、認知功能變差,食物跑進氣管而引起嗆咳,反覆發生容易造成要命的「吸入性肺炎」。除了失智者會出現吞嚥困難,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這種狀況。吞嚥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國健署公布,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受吃飯、喝水所困擾。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還是發生吞嚥障礙?王雪珮表示,若症狀已影響到日常的進食、飲水,且體重明顯減輕,建議到門診進一步評估。應找耳鼻喉科、復健科檢查,再由語言治療師協助吞嚥復健,包括訓練吞嚥肌肉、改善進食方式、調整食材的質地等。王雪珮分享,民眾也可以使用「EAT-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判別是否為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若測驗未通過,且進行吞嚥攝影檢查確定是吞嚥障礙,就要積極促進吞嚥肌群的活動度、協調性。另外,適時調整飲食質地訓練咀嚼吞嚥,王雪珮強調,照顧吞嚥困難的長輩,並非只是將食物煮更爛,或把食物打成泥,有些長輩會覺得打碎的食物難吃而拒絕進食。經治療後,若還是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就要考慮裝鼻胃管,提供營養支持。多做吞嚥訓練,有機會拿下鼻胃管,恢復自我進食。許多人聽到鼻胃管,認為裝上後就再也拿不下來。王雪珮說,鼻胃管是暫時性灌食,只要多做吞嚥訓練,仍然可以恢復自主由口進食。不妨運用失智症的finger food(手拿食物)、hand by hand(手把手)技巧,慢慢進食軟質食物、一次一口量咀嚼吞嚥,漸漸減量管灌次數。營造寧靜舒適的環境,集中注意力在進食過程,千萬不要協助餵食,讓長輩拿著餐叉、湯匙、筷子或用餐輔具,甚至直接用手抓食,把「吃東西」變成口腔運動。當灌食次數減少,在醫師及語言治療師評估無嗆咳危險後,有機會拆除鼻胃管。王雪珮強調,即使移除了,也要持續注意長輩的飲食質地、進食姿勢,日常可多唱歌、大聲講話,訓練吞嚥肌群同時控制聲帶閉合等,降低進食嗆咳的機率。吞嚥肌群訓練1. 嘴唇部位大聲發出ㄚ、ㄟ、ㄧ、ㄛ、ㄨ的音,嘴型張到最大且明顯,練習嘴唇肌肉,最後做雙唇閉合和嘟嘴的動作。2. 臉頰運動鼓起兩頰,類似吹氣球的動作;再噘嘴內縮兩頰,看起來像臉頰凹陷,每個動作各維持5秒,反覆練習。3. 舌頭運動伸出舌頭、伸愈長愈好,舌頭左右擺動,接著沿嘴角四周繞一圈;再換舌頭頂上顎,發出「答答答」的聲音。4. 咽部運動將舌頭後縮,假裝漱口的動作,可試著發出「ㄎ」的聲音,維持10秒,最後再做乾吞口水動作。5. 頭頸放鬆頭部緩緩向前彎曲,感覺肌肉緩慢伸展;再慢慢轉回正頭部,接著練習左右轉向,放鬆周圍肌肉。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如何協助吞嚥退化的失智長者進食?7大飲食安全原則及一次看
長輩一旦發生嗆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而住院,常導致一連串的生理功能退化。如何協助吞嚥退化的失智長者進食,建議掌握以下幾大原則。1. 慎選食材,避免太乾、太黏、太Q。容易吞嚥的食物有幾個特徵,例如均勻質地、不容易散開,不會到處沾黏、舌頭擠壓可以軟化吞下。例如,海苔很薄,又會到處沾黏,就容易附著在口中不易吞下;珍珠這類又Q又滑的東西,也不適合口腔控制不好的人。又如湯麵,一口裡面有湯又有麵,可能麵還沒嚼好,湯已經流下去,就會嗆到。2. 少量多餐,勿勉強餵食。吞嚥逐漸退化的長者,每一口都要很用力吞,大概吃個二十分鐘就累了,越吃越慢,這時候也比較容易嗆到。建議改為少量多餐,累了就不要勉強吃。3. 確定病人清醒再餵食。進食時要確認病人意識清楚,如果病人是從睡夢中被叫起來吃飯,建議要等15分鐘,先跟他講話,確定他意識都很清楚了,才是適合吃飯的時候。4. 餵食姿勢由下往上,勿讓長者仰頭。如果照顧者是站著餵,長輩會仰頭,呼吸道打開的狀況下餵食比較危險。建議餵食者最好跟長輩一樣坐著,由下往上餵食。5. 放慢餵食速度,並觀察是否吞下去。餵食過程要觀察確認長輩有沒有吞下去,如果前一口沒有吃乾淨,就吃下一口,很容易嗆到。一旦發現長輩有嗆到的狀況,要趕快讓他清一清喉嚨,觀察幾分鐘,確定沒有問題,狀況都恢復,再決定要不要繼續進食。6. 不要看電視聊天,讓長者分心。吞嚥有問題的長者,吃飯一定要專心,不要一邊看電視一邊吃,家人也不要在一旁談話,避免長輩聽到他有興趣的話題而接話,很可能因此嗆到。也要避免小孩在一旁跑來跑去,這些可能讓他分心的因素,都會增加嗆咳的風險。7. 餐後勿馬上躺平,避免胃酸逆流。除了進食可能嗆到,胃食道逆流也會造成嗆咳。建議長輩用餐後兩小時內避免躺下,以免吸入逆流上來的胃酸。如果實在很想睡,建議頭部要抬高,不能平躺。如何為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準備食物?1. 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適合失智者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2. 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3. 最後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介護食品:容易咀嚼 兼顧營養完整怎樣能打開長輩食欲,吃得有尊嚴?當然是吃你也敢吃的食物。長輩飲食要兼顧生理退化、色香味俱全,又不要健康危害,若想為吞嚥困難的失智者補充營養,可以參考介護食品。介護食品是針對需要特殊飲食照護的人所設計的食品,有良好的安全性,也能讓失智者吃得很幸福。其中,介護食品易於咀嚼、消化、吸收的特性,尤其適合牙口不好的長輩,能確保被照顧者獲得所需及均衡的營養素。選擇適合的介護食品,需要考慮被照顧者的營養、食物質地需求,並檢查食品成分表,因為足夠的營養價值對於失智者的健康至關重要。在日本有標章和對照等級,長輩可依自己身體狀況和需求,選擇容易咀嚼、用牙齦可咀嚼、用舌頭咀嚼和不需要咀嚼等四級中適合自己的食物。介護食品3大特點1.軟硬分級 滑順入口依照「咀嚼能力」和「吞嚥能力」提供四種食材質地分級,讓食材充分融合並針對每種配料增加蔬菜。2.口味多元 選擇彈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餐食,從主食和主菜到配菜再到甜點,豐富每天用餐的樂趣並同時享受美味。3.美味食材 專業膳食依照蔬菜、肉類和海鮮食材適合的料理方式進行烹調,將食材的美味散發出來,添加適當的食鹽,更能提升食材的鮮味。UDF專業質地分級UDF通用設計食品(universal design food)由日本介護食品協會提出,並訂定規格,從日常飲食至介護飲食均可廣泛運用,在易於食用之食品概念上,依照咀嚼力、吞嚥力建立四個階段,以顏色標示於商品的包裝,作為選購參考。
-
2023-10-01 失智.新手照顧
進食飲水常咳嗽?失智長者吞嚥困難應立即改善:6指標一次看
吃東西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高齡者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喉頭結構會逐漸老化鬆弛,導致吞嚥功能衰退、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而發生嗆咳、食不下嚥等情形。吞嚥困難也是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一旦發現失智者有吞嚥困難徵兆,應立即尋求專業協助。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逾40萬名65歲以上長者有吞嚥困難問題,特別是高風險族群,如失智症、巴金森病患者。失智、巴金森是高危險群,恐致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其中,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的比率約在32%~45%,中重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吞嚥困難比率則更高,介於84%~93%,嚴重的失智症患者常會有明顯的吞嚥困難問題。若發現失智者於進食或飲水時經常咳嗽,或有嚴重流口水情況,可能就是吞嚥困難的徵兆。建議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並進行適當的復健治療方式。吞嚥困難為常見的失智照護問題之一,吞嚥困難可能引發進食不足、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及吸入性肺炎等嚴重的健康問題。應盡早規畫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從預防端著手改善。注意進食不可仰頭,固態、液體食物不要同時吃。患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飲食時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別為用餐時的姿勢、餵食過程,照顧者應讓患者盡可能採用坐姿進食,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頭微微往前傾,以避免嗆咳,並提醒患者吃東西時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此外,食物的選擇也非常重要,需避開不易咀嚼、黏稠的食物,如年糕、湯圓等,或有骨頭的食物,皆容易造成吞嚥困難。顧及食物風味,建議避免過度烹調、肉類太老,固態、液體食物更不要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減少分心事物,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同時應該減少環境中會造成分心的事物,讓他們專注於吃飯,並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等,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營造舒適、安全的用餐環境。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惡化,到了失智後期吃的東西太少、一直反覆嗆到,或是完全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依病患需求,採用胃造口手術或舒適餵食法。最常見的方式是鼻胃管和胃造口手術,但長期置放鼻胃管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此時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至於舒適餵食法,是管灌餵食外的另一種選擇,建議採用分次進食的方式,或提供適合手拿的小型食物供患者進食,如果他們覺得能夠自己進食,就讓他們吃;如果有咳嗽或者暫時不想進食的情況,則不要強迫進食,讓他們感到進食是一個舒適的體驗。吞嚥困難6指標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吃完食物後分泌痰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飲食完畢後口腔還有食物殘渣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含食物」的狀況,口腔內就容易有殘留的食物渣。體重莫名減輕吞嚥困難初期難以察覺,但可以從患者體重減輕發現端倪。疾病因素有失智症、中風、腦疾病、巴金森氏症、頭頸癌等疾病史。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
-
2023-10-01 名人.劉秀枝
健康的百歲人生並非遙不可及 104歲長輩給名醫的高齡長壽啟示
日前,我有幸拜訪好友104歲的母親,老人家與外籍看護住在三芝,子女每天探視,並一起午餐。她拿著柺杖可以在自家宅院慢慢走動,只服用降血壓與降血脂藥物。老人家按年齡依序道出她的8位兒女以及一同前來的三女婿名字,並正確說出自己的年紀、現任總統和當天的早餐。我介紹自己的名字與職業,約5分鐘後請問她,她回答無誤。因為重聽,好友用白板讓老人家算術,從100減到72,她慢慢推敲,完全正確,大家為之喝采。之後,受日式小學教育的她拿起日文歌譜,輕唱起來。如此,短期和長期記憶、算術、言語與閱讀能力都好,讓我們見識了一位心智健全的長輩,可見高壽不能與失智畫上等號。65歲以上約5%有失智症,比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那麼100歲呢?相關的研究不多,主要是百歲人瑞太少。一篇發表於2023年6月《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期刊的統合分析,從11個國家的12個社區流行病學研究,發現100歲以上,64.8%的女性以及55.7%的男性有失智症,且教育有保護作用。另一篇刊登於2023年7月的同一期刊,來自荷蘭的百歲人瑞研究(the 100-plus Study),85位無失智症的長者,分別在100~111歲去世時,其大腦解剖發現約一半的長者已有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腦部病變。可見這些百歲長者的大腦有足夠的韌性或認知功能存款,即使有病變也不出現失智症狀。台灣人口急速老化,2022年的平均壽命,男性76.63歲,女性83.28歲。2022年10月的百歲人口5076位(男2081,女2995),最高壽者117歲。台灣有關百歲人瑞的研究很少,發表於《美國安寧緩和醫學期刊》的一篇論文,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2002~2010期間,2495位去世的百歲長者,大都(63.8%)在家去世,死因包括呼吸、循環疾病與肺炎。百歲人瑞年輕時從感染疾病存活下來,又歷經了老年的器官退化,正可讓我們深度瞭解老化、相關疾病以及認知韌性等。基因只佔長壽因素的二成,八成取決於生活型態。丹布特納(Dan Buettner)團隊於2004年開始探索全球五個地方,其百歲人瑞的比率為美國的10倍,稱之為「藍區」(the Blue Zones),並出版多本專書。2023年的Netflix影集、8月的《遠見》及9月的《康健》雜誌也都有百歲人生報導。根據丹布特納發表於2016年《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期刊》的論文顯示,這五個藍區的百歲人瑞有九種共同生活方式(稱為power 9):自然活動、人生有目標、調整步伐、吃八分飽、植物性飲食為主、適度飲酒、心靈歸屬、最愛的人優先、在對的團體。其實,這九種生活方式不僅是長壽也是預防失智之道。例如好友的母親出生於重視教育的農家,成長於空氣清新、稻田綠樹的環境,婚後努力拉拔八位子女長大,一生忙碌,活動量大,但也會和老同學相聚歡唱。與兒孫感情親密,永遠把摯愛的家人放在第一位。健康的百歲人生並非遙不可及,怪不得最近參加一個同學會,與會的銀髮族在拍合照時,口號是:「呷百二」。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
-
2023-09-30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 微創瓣膜手術讓世界看到台灣 養身之道在於早晨做「這件事」
亞東醫院是新北市第一間醫學中心,2021年疫情期間,邱冠明接任院長,遭逢三級警戒,一上任考驗就接踵而至。他帶領亞東醫院挺過新冠肺炎院內感染危機,收治新冠重症病人數全國第一,充分顯露外科醫師冷靜性格。邱冠明說,外科醫師訓練就是「改變你能改變的事」,他膽大心細,一心想擦亮亞東醫院這塊金字招牌。念外科的料 天沒亮就去巡房邱冠明來自警察家庭,因父親職務調動,童年經常搬家,國小就念了5間,南到屏東、北到苗栗的學校都讀過,直到國中才定居於高雄就讀。由於他在國中、高中的成績不錯,大學就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一人隻身從南部到台北念書,邱冠明笑說,大一、大二常蹺課、跑社團,心思不在課業上,直到大三上到解剖課,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學什麼,整學期的解剖課9成以上由他完成,還自嘲是「手賤」,連當時助教都說他一定是走外科的料。1992年,他公費申請到哈佛醫學院見習2個月,分別選了心臟科及血管外科課程,跟著哈佛心血外科總醫師磨練,早上6點天還沒亮就去巡房,那時養成的習慣也一路保持至今。除見習經驗外,希望立竿見影的性格,也進一步推著他往外科走。朱樹勳關門弟子 隨師到亞東邱冠明進入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後,遇到當時的外科主任朱樹勳,從此走上心臟外科這條路。他因此被視為是朱樹勳的得意門生,他笑說「關門弟子比較符合」。朱樹勳和邱冠明的父親同年,兩人互動亦師亦父,邱冠明用日語稱呼朱樹勳「先生」。在這段期間,他跟著朱P一起動許多手術,經驗快速累積,後來朱P為他背書,讓病人都去找他開刀,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肯定。1999年,朱樹勳出任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也跟隨來到亞東,一路從科主任、部主任、醫療副院長到院長,一晃也20幾年。邱冠明認為,兩世代追求的事物不同,上個年代寫歷史,這個世代則要求品質,包括住院時間短、投入資源回報高等,「既然老師開大,我們就開小的」,朝向微創心臟手術發展。設微創瓣膜中心 各國紛取經邱冠明帶領團隊以「內視鏡微創心臟手術」,獲得第15屆國家新創獎的臨床新創獎,並成立全台唯一結合心臟內外科的「微創瓣膜中心」,持續且大量做微創瓣膜手術,連日本、韓國、中國到印度的醫師都來取經。過去亞東醫院名聲不如現在,曾有計程車司機向他吐露對亞東醫院的不信任,他也堅定地告訴對方「我們來就是要讓醫院改變」,6年後亞東醫院就成為醫學中心,董事會加碼蓋新大樓、醫院擴張4倍、醫護人數增5倍,如今規模約4千人。邱冠明認為,亞東醫院營運單純,目標有兩個,一是增加無形資產,如名聲,二是有形資產,增加設備、人員等。希望員工不僅有專業尊嚴,也有幸福感,去年爭取為全院員工每月加薪1千元,等於一年人事成本多支出5千萬元,雖然只是小確幸,但他認為應該為員工爭取。愛跑步爬山 到世界各城晨跑談起養生,邱冠明坦言,沒有太多獨到之處,而是善用父母給的良好基因,近年迷上跑步、爬百岳,也會利用出國開會機會,到各城市晨跑,藉此欣賞異國風光。回顧前半生的求學、職涯經歷,邱冠明認為,醫師是很有意義的角色,當醫師看到病患生活品質變好,很有成就感。邱冠明小檔案年齡:54歲專長:內視鏡微創開心手術、達文西開心手術、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先天性心臟病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台大管理學院會計與管理決策組碩士、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心臟外科兼任醫師、亞東醫院心血管加護病房主任、重症醫學部主任、心臟血管醫學中心部主任、心臟血管外科科主任、亞東醫院醫療副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選擇你相信的醫師,相信你的醫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9 焦點.元氣新聞
「哈利波特」鄧不利多離世享壽82歲!肺炎是老人隱形殺手,做好「這件事」助預防
飾演「哈利波特」內的校長鄧不利多(Albus Dumbledore)的愛爾蘭演演員邁可·坎邦(Michael Gambon)逝世,享壽82歲。「哈利波特」鄧不利多82歲離世 根據BBC報導,麥可的妻子及兒子發聲明表示:「我們悲痛地宣布麥可坎邦爵士去世。」,聲明指麥可因肺炎在醫院平靜地去世,他的妻子安妮和兒子弗格斯在他的床邊陪伴最後一段路。邁可·坎邦於2015年2月時,因記憶力衰退而宣布暫時退出影壇,2017年時宣布復出接演《金牌特務:機密對決》。同年,他獲得了愛爾蘭電影電視學院頒發的終身成就獎。並於2020年在《愛爾蘭時報》的「愛爾蘭最偉大的電影演員名單」中名列第28位。《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自第一集上映至今已22年,是陪伴許多人長大的經典系列電影。麥可坎邦是第二代鄧不利多,而第一代鄧不利多李察哈里斯(Richard Harris)在演出2集電影後於2002年逝世,享壽72歲。如今兩位老鄧不利多都相繼離世,令哈利波特的劇迷們感到相當不捨。肺炎成國人十大殺手第3名 4類族群要注意根據聯合報記者黃寅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齡醫學科主任林志學表示,肺炎多年來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3位,保肺有所謂的「三防四族」要注意。.三防:預防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四高風險族群:慢性疾病、外出族、吸菸族、得過新冠肺炎者肺炎鏈球菌主要侵襲5歲以下以及65歲以上族群,小孩鮮少有共病,引發重症死亡的機率相對低於長輩;長輩常認為只要控制好慢性病,就能避免染疫,但這絕對不是正確的觀念。慢性病患要注意!肺炎易造成嚴重併發症,施打疫苗可降低風險每項慢性疾病都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有慢性疾病者的免疫功能一定比較弱。接種疫苗是降低感染、重症、死亡發生的最佳預防之道,如果已經打過公費的2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建議隔一年可以加碼打13價。若還沒打公費23價肺鏈疫苗,建議先施打13價,隔一年再打23價。13價屬於結合型疫苗,可以幫助免疫細胞具有對抗肺炎鏈球菌的記憶力,即使抗體消退,再次遇到肺炎鏈球菌,還是能喚起記憶對抗細菌。因此建議最好兩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施打,才有完整的防護力,遠離肺炎風險。2023肺炎鏈球菌疫苗懶人包/65歲以上都可打,PCV13與PPV23怎麼選?需跟流感疫苗錯開打嗎?
-
2023-09-28 焦點.焦點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
疫情解封後又遇到開學日,呼吸道相關的疾病大爆發,擠滿了醫院診間。根據疾管署呼吸道疾病通報資料,多種嬰兒和幼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疫情急速升溫,前三名依序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以及腺病毒感染,其中RSV自8月底開始,通報個案暴增數倍。感染科醫師呼籲,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及國慶連假,南來北往免疫力容易下降,大人小孩都需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有症狀就須要就醫,不要小病拖成大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表示,RSV通常在秋季和冬季流行,但今年的疫情似乎比以往更具挑戰性,今年RSV患者容易因為感染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等,合併細菌性肺炎,導致休克送重症加護病房,像是曾有位1歲的小孩就醫時,已出現發燒、喘等症狀,檢查發現竟同時感染RSV、副流感病毒、新冠肺炎三種病毒,且已合併細菌性肺炎,經過抗生素、呼吸治療後,病況才逐漸獲得控制。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指出,新冠疫情前,因為群體免疫的關係,RSV感染個案少,但疫情滴水不漏的防疫措施,反而讓群體免疫不再,且解封後民眾開始將嬰幼兒送到托嬰所、幼兒園,加上坐月子中心和護理之家疏於防範,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的發生,部分醫療院所看診、接種疫苗沒落實分流,增加RSV傳染機會,「現在我的診間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RSV的感染個案,以前同期都沒有。」陳伯彥分享,曾有位1歲1個月的小男童被爸爸感染,剛開始僅咳嗽、流鼻水,兩天後咳嗽、喘的很厲害,「睡不著覺,吃東西都會吐出來。」進食少,使得小便量變少、嘴乾,但因為RSV無治療方法,所以只能給予支持性療法,如高壓氧治療、少量多餐補充營養,呼籲家長要密切關注早期症狀,並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尤其危險之處在於它可能引發肺部感染,對嬰兒和幼兒構成重大風險。文獻指出,九成以上的嬰幼兒曾在2歲以前感染過RSV2,然而目前RSV感染的治療沒有特效藥,治療上只能盡量幫忙維持水分、氧氣,保持呼吸道清潔,當孩子因為太喘而無法吃喝,身體會缺乏水分和營養,這需要住院打點滴,也可能需要使用高流量氧氣,據統計1歲以下的嬰兒因感染RSV的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以上2,是1歲以下嬰兒住院的主要原因3,家長們應該密切關注這些症狀,並在出現任何懷疑時儘早就醫。及早診斷和治療可以防止RSV感染變得更加嚴重並減少住院風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會有哪些症狀?在這個季節,家長應特別警惕以下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RSV感染的警示信號:●嚴重的咳嗽和呼吸急促:RSV感染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得困難。如果孩子呼吸急促,呼吸速度明顯增加,出現嗚噎聲,或是伴隨咳嗽,應立即就醫。●高燒:RSV感染通常伴隨高燒,高燒可能達38度以上。家長應隨時測量孩子的體溫,並盡早採取相應的措施。●飲食困難:如果孩子因呼吸不暢而難以進食或飲水,這可能是RSV感染的表現。確保孩子保持充分的水分和營養非常重要。●疲倦和不適:RSV感染可能使孩子感到極度疲倦,並出現其他一般不適症狀,如失去食慾、腹痛和焦慮。●症狀加劇:如果孩子的症狀在幾天內變得更嚴重,而不是緩解,應該盡早就醫。RSV感染可能在幾天內迅速惡化。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要如何預防?成人感染RSV病毒的症狀輕微,難以察覺,提前警覺家中孩童早期症狀和採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為了降低RSV感染的傳播風險,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保持手部衛生:經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觸嬰兒之前。●避免密切接觸:避免與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清潔和消毒家中的表面,特別是嬰兒經常接觸的地方。●避免公共場所:如果RSV在社區傳播,盡量減少嬰兒和幼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的機會。●戴好口罩: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讓嬰兒和幼兒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延伸閱讀:這病毒捲土重來、威脅幼兒不輸新冠!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同時感染死亡恐高6倍歐美多家知名藥廠投入RSV預防接種研發防治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8月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資料來源:1.疾管署傳病統計資料 2.Collins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2008:2040–20553.Zhou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2; 54(10): 1427–1436.
-
2023-09-28 醫療.呼吸胸腔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如何治療?藥師詳解肺阻塞的藥物治療,降低急性惡化率及嚴重度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肺阻塞,是一種異質性的肺部疾病,其特徵是由氣道異常,例如:支氣管炎、支氣管細支氣管炎,或肺泡異常引起的慢性呼吸道症狀,導致持續且通常是進展性的氣流阻塞。此疾病現在已成為全球前三大死因之一,被視為重要的公共衛生挑戰,其中90%的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2012年有超過300萬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而死亡,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6%。確診為肺阻塞後的藥物治療介紹一旦診斷為COPD後,會進一步執行肺阻塞綜合評估,以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作為治療的依據。以往將綜合評估的結果分為ABCD四個組別,2023年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發表的治療指引(GOLD 2023)將評估結果中的CD組整合為E組,即為ABE三種評估結果。對於急性惡化的病人不再做區分,只要在一年內大於兩次中度惡化或大於一次導致入院的惡化即歸類為E組,如此可以更方便醫師評估急性惡化的病人,快速擬訂治療方針。GOLD 2023治療指引也因應新的評估結果分組給予COPD藥物治療的建議,依給藥途徑可分為吸入劑及口服藥物,並以吸入型藥物為主要的治療選擇。吸入型藥物可以分為支氣管擴張劑和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依其藥理作用分類可再分為: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β2 agonists)和抗膽鹼藥物(antimuscarinics)。醫師會依據疾病嚴重程度及惡化風險等個人狀況,處方單一成分或是合併不同成分一起使用。COPD藥物治療-口服藥物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β2 agonists)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刺激β2受體,放鬆呼吸道平滑肌,對支氣管收縮產生拮抗作用。此類藥物分為短效(SABA)和長效(LABA)。短效劑型的作用通常持續4至6小時,可以做為急性發作時的用藥。長效劑型的作用持續時間為12小時或更長,可以顯著改善肺功能、急性惡化和生活品質。抗膽鹼藥物(antimuscarinics)抗膽鹼藥物的作用是阻斷呼吸道表面上M3受體,以阻斷支氣管收縮作用達到支氣管擴張的效果。此類藥物也有短效(SAMA)和長效(LAMA)之分。短效抗膽鹼藥物可以做為急性發作時的用藥,長效劑型則可以改善病人的肺功能,減輕症狀及急性惡化,改善生活品質以及降低死亡率。吸入型類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吸入型類固醇直接局部作用在呼吸道平滑肌上,降低發炎反應,減少呼吸道的黏液分泌及上皮組織腫脹,相較於口服藥物,較少全身副作用且方便長期使用。吸入型類固醇通常會搭配支氣管擴張劑合併使用,可以減少急性惡化發生、改善病人肺功能及生活品質。需特別注意,使用含有類固醇的吸入劑,在使用完畢時應漱口。COPD藥物治療-吸入劑治療COPD的藥物以吸入劑為主,因此正確的使用吸入劑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吸入劑的裝置類型可以分為:乾粉吸入劑(DPI)、定量噴霧吸入劑(MDI)、緩釋型氣霧吸入劑(SMI)、吸入用膠囊劑。乾粉吸入劑(DPI)和吸入用膠囊劑(不可吞服,須依指示放入裝置中刺破)無須按壓裝置,而是靠自身肺部吸力把粉狀藥物吸入,適合可以執行有力且深吸的病人,但需要注意不可儲存在潮濕處。本院現有的乾粉吸入劑(DPI)有:Anoro Ellipta(安肺樂易利達)、Relvar Ellipta(潤娃易利達)、Symbicort Turbuhaler(吸必擴都保)、Trelegy Ellipta(肺樂喜易利達);吸入用膠囊劑則有Seebri Breezhaler(吸補力吸入膠囊)。定量噴霧吸入劑(MDI)、緩釋型氣霧吸入劑(SMI)需要在按壓裝置的同時吸入藥品,病人需要進行緩慢且深度的吸氣,適合手口可以同時進行的人。此類藥品可以搭配吸藥輔助器(如愛治喘吸藥輔助器. AeroChamber)以減少手口不協調的影響,提升藥品進入肺部的比例。本院的定量噴霧吸入劑(MDI)現有: Berotec N(備勞喘)、BeroDual N(備喘全)、Bevespi(必肺宜)、Foster(肺舒坦)、Seretide(使肺泰)、Trimbow(喘寶);緩釋型氣霧吸入劑(SMI)則有:Spiolto Respimat(適倍樂舒沛噴)、Striverdi Respimat(適維樂舒沛噴)、Spiriva Respimat(適喘樂舒沛噴)。使用吸入劑治療的目的除了可以減輕症狀,減緩肺部功能下降速率,也能降低急性惡化的頻率及嚴重程度,從而改善生活品質、降低死亡率。因此,規律使用藥品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切勿等到症狀出現時才使用短效藥品舒緩,也須依從醫師指示服藥,不得自行停藥。若是醫師替您更換了藥品,特別是吸入劑裝置不同時,應當熟知使用方法。每一種吸入劑類型的注意事項皆有差異,若是有相關的用藥及操作問題,皆可向藥師詢問。除了藥物治療外,COPD尚有許多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措施。導致COPD主要是暴露在吸菸的環境和吸入空氣污染的有毒顆粒和氣體,因此戒菸十分重要,可諮詢家庭醫學部尋求戒菸服務。定期疫苗注射也有助於穩定COPD,例如:流感疫苗、新冠肺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以上均與穩定期肺阻塞的病程進展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慢性阻塞性肺病既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期望大家都能遠離疾病,呼吸無阻。延伸閱讀:.肺功能檢測到底在測什麼?醫:出現喘、咳等呼吸道症狀就該測.為何慢性阻塞性肺病更該運動?COPD患者應避免哪些運動?.「咳、喘、痰」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吃什麼?6飲食原則補足營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7 活動.精彩回顧
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
口罩解封、放飛出國的同時,流感、新冠肺炎、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病毒,入秋後已蠢蠢欲動,根據統計,超過九成的嬰兒曾在兩歲以前感染過RSV病毒。也許你認為 「打這麼多劑,還是會生病,幹嘛要打?」也許你害怕 「疫苗所伴隨的副作用」,但,當家中有嬰幼兒、長輩、孕婦等需要被保護的族群,恐讓心愛的家人陷入呼吸道疾病的危險中。家中有嬰幼兒嗎?你對預防接種資訊了解嗎?問卷連結👉點此前往▶活動時間已截止🎁活動贈品麗寶樂園「雙人樂園摩天輪套票」,共兩組中獎名單:cha**********gmail.comIvy************vnet.com雙人套票使用相關資格請見麗寶樂園度假區官網公告注意事項1.本活動寄送地區僅限台、澎、金、馬地區,海外地區恕無法配送。2.填問卷抽獎期間截至112年10月22日,以主辦單位電腦系統時間為主。3.抽獎及公佈日期由系統程式自動隨機抽獎預定於112年10月31日公開此問卷首頁,得獎名單預計112年11月1日起陸續通知。4.兌獎通知中獎者請於接獲通知後1個月內回覆主辦單位相關兌獎資料,未在時間內兌換商品,將視同放棄且喪失中獎資格,將不再進行通知。5.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
-
2023-09-26 焦點.健康知識+
我有服用慢性病用藥,麻醉前禁食是否也不能吃藥?麻醉必知關鍵問題,5狀況不適合
Q1:為什麼在檢查麻醉前都必須要禁食空腹? A:從結構上來說,我們的口腔到咽喉之後,分成兩條路:一是讓食物走,經過食道通往胃;另一邊讓空氣走,從氣管通到肺。進食和呼吸的通路在咽喉以上是相同的,咽喉以下才分開。當進食的時候,口腔和咽喉會有一系列的吞嚥動作,讓食物正確地進入咽喉下方的食道,而不是跑去氣管;若食物不小心走錯方向跑到氣管去,便會引發身體保護性的咳嗽反射,這個反射相當強烈,能迫使我們將東西排出。相信你我都有這種嗆到、咳嗽的經驗。 在接受麻醉的時候,不僅意識改變逐漸睡去,保護性的反射也一樣會被抑制而消失,此時若有異物跑到氣管,我們無法把它咳出,將使呼吸道暴露在很大的危險之中。這時候若胃裡又有食物,很可能會因嘔吐或逆流跑到咽喉,再進入氣管之中,跑到肺部,造成致命性的併發症「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 吸入性肺炎的嚴重程度與吸入異物的量及其酸鹼程度息息相關。吸入異物的量愈多、愈酸,造成的發炎愈嚴重。胃液就是種極酸的物質,因吸入胃液而造成的肺炎是相當嚴重且危險的狀況,據統計,吸入性肺炎的死亡率將近30%,不容輕忽。 禁食空腹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在麻醉前有充分的時間讓胃把食物都消化、排空,避免嘔吐,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一般而言,成人胃排空需要8小時,也因此病患會被告知在手術前一晚12點後要禁食,隔天早上才能順利進行麻醉。 事實上,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的狀況不只麻醉,有許多會改變意識的病況,如中風、癲癇痙攣、腦部病變等等情況,都存在著相同的危險。此外,如孕婦、肥胖者、有腹水的病患等,因其腹部壓力大,更容易擠壓胃部造成嘔吐,這些族群的風險更高,必須要更加注意禁食的狀況。 在麻醉前如果不小心吃了東西,一定要誠實告知醫護人員,千萬不要冒著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此舉得不償失! Q2:我有服用慢性疾病用藥,麻醉前禁食空腹時,是否也不能吃藥?A:台灣的就醫環境相當便利,民眾的疾病和不適都能獲得適切的診治。對於常見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都需要與醫師配合,規律服用藥物並回診,才能穩定控制病況,這除了醫護人員的照護以外,病人的配合度以及服藥的順從性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 配合醫囑規則服用藥物,能讓藥物治療濃度穩定有效,對於疾病的控制才有幫助。若您有慢性疾病用藥,請您手術前繼續服用不要中斷。空腹的時段裡雖然水也不能喝,但配藥吞食的水一般不會特別限制。配藥服用的水請小口就好,不可以喝一大杯喔! 如上所述,雖說藥要繼續吃,但凡事總有例外,有兩類的藥物是必須要停用的:降血糖藥以及抗凝血劑。由於空腹已經一段時間沒有進食,若又服用降血糖藥(或施打胰島素),有可能把血糖降得太低,人會疲累,思緒無法集中,冒冷汗,視力模糊,甚至失去意識昏迷,造成腦神經傷害,相當危險。而抗凝血劑會讓血液凝集功能受阻,容易造成手術傷口處出血量的增加、止血困難,若是半身麻醉則可能導致壓迫神經的血腫出現,所以一般在手術麻醉前會建議停用。不過,抗凝血劑的停用與否還牽涉許多醫療專業考量,要斟酌服用這些藥物的病因,權衡出血的風險,調整麻醉的方式,有些人甚至還服用多種抗凝血劑(如阿斯匹靈合併保栓通),每個人的狀況無法一概而論,需要通盤考量綜合判斷。 Q3:麻醉前禁食空腹期間可以抽菸嗎?A:不說您可能沒注意到,抽菸對於麻醉的影響真的很大! 抽菸對於身體造成的危害,是持續累積的結果。抽菸會增加呼吸道分泌物,卻同時降低呼吸道的排痰能力,呼吸道阻力的增加以及肺泡的塌陷,這些狀況都將造成後續慢性的咳嗽以及肺部感染的問題。抽菸也會讓呼吸道變得更加敏感、反應劇烈,當受到刺激的時候,無論是分泌物或者全身麻醉必須要進行的插管處置,都可能導致喉頭痙攣、支氣管痙攣的風險增加。此外,抽菸會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濃度,影響血紅素攜氧的能力,干擾體內氧氣供應,進而容易造成缺氧。這在一般狀況下或許不痛不癢,但若是在有缺血性心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的病人身上,影響可能就很嚴重,會促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等的問題出現。 除了上述提到的呼吸道以及心血管方面的狀況,其實抽菸對於全身許多系統都有影響,也增加了罹癌的風險。抽菸也會影響微血管循環,讓手術之後的傷口癒合不易,造成感染。 因此,手術麻醉前空腹的時段,是不可以抽菸的。 其實,不論是否要接受手術麻醉,為了您的健康著想,都該儘早戒菸! Q4:請問有呼吸道感染的狀況,譬如得過新冠肺炎,適合做無痛腸胃鏡嗎?A: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至今已經三年,最大的影響就是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就現在流行的病毒株而言,除了少數高風險族群仍可能演變成重症以外,大多數人感染後症狀都相對輕微,一般會以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鼻塞,流鼻涕)、全身性症狀(發燒,疲倦,全身無力,味嗅覺異常)以及腸胃道症狀(腹痛,腹瀉)為主。若非得力於家用快篩試劑的幫忙,光從症狀來看,有時很難區分究竟是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或者是新冠肺炎。 若要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將進行全身麻醉,而身體在麻醉的狀態下,呼吸功能會受到顯著的影響:在藥物的作用之下,呼吸潮氣量變小,氣體交換的效率逐漸變低;肌肉放鬆,橫膈往頭側位移,造成功能性殘氣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減少,呼吸道肌肉張力下降也易造成肺擴張不全,肺泡塌陷,進一步影響血液氧氣的交換。麻醉使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道容易阻塞,排痰功能也下降,痰液的蓄積較容易造成後續出現發炎及感染。 整體來說,麻醉對呼吸功能的影響很大,可能造成的缺氧以及肺炎等問題都是麻醉醫師高度重視的狀況。也因此有呼吸道感染狀況的民眾,進行麻醉的風險相對升高;若非有緊急的醫療需求,都建議必須等到病況穩定後再進行麻醉處置。 其實比起新冠肺炎,臨床上更常遇到一般感冒的狀況。相同的,若非有緊急醫療需求,必須將麻醉檢查時間延後,一般而言有下列狀況就不適合麻醉:5狀況不適合麻醉1. 發燒超過38°C2. 明顯咳嗽3. 分泌物量多且濃稠:如鼻涕量多,咳嗽有濃黃痰4. 呼吸音異常5. 疲勞倦怠沒有胃口等全身性症狀 一般會建議在症狀緩減之後的1〜2週再安排麻醉檢查或手術,以避免呼吸道併發症的出現。【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103期(2023-07-18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5 醫療.呼吸胸腔
可改善口腔插管不適 呼吸治療師告訴你哪些病人需要氣切?
60歲李先生因車禍導致頸椎損傷送急診救治,臨床身體評估發現,患者意識清楚、全身肌肉無力,電腦斷層顯示為高位頸椎損傷,因呼吸窘迫、橫膈肌肉無力,加上腹部肌肉癱瘓,導致呼吸功能受損,繼而引發呼吸衰竭,因此緊急接受經口內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經口內氣管插管在急重症單位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技術,對於重症病患插管與機械通氣,亦是維持生命所必須的處置。李先生於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先接受氣管內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雖積極訓練及嘗試脫離呼吸器,但因訓練期間發生肺部擴張不全,導致呼吸訓練中斷。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為呼吸器困難脫離個案,向家屬解釋病情,說明經口內氣管插管與接受氣切對於呼吸器脫離訓練的差異性。所謂的氣切,全名為氣管切開術,是從頸部切開氣管,並放置氣切套管的外科手術,氣切造口可取代經口內氣管插管,目的是讓空氣進出肺部,避免呼吸道阻塞。使用氣切套管呼吸阻力較小,可改善病患因口腔插管引發的不適,有助於脫離呼吸器。氣切術後,可增加病人舒適性,維護口腔衛生,減少喉頭水腫、聲帶受損。1. 若是上呼吸道阻塞、頭頸部或胸腔外傷、昏迷或四肢癱瘓需要長期臥床病人,須盡早接受氣切手術。2. 脫離呼吸器有困難,需較長時間訓練者。病患若是呼吸器使用大於21天以上,建議儘早氣切,以利脫離呼吸器。3. 無法自行咳痰,可能有吸入性肺炎危險者,如頭部外傷、中風、缺氧性腦病變、神經肌肉疾病、慢性肺疾等。4. 曾嘗試拔除氣管內管卻失敗。病情穩定,經醫護人員評估訓練後,可醫囑移除氣切套管。氣切傷口約7天會自行癒合。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