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2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肌肉無力
共找到
200
筆 文章
-
-
2023-04-12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臉麻嘴歪不是腦中風!疱疹病毒惹禍,顏面神經麻痺預防8招
病毒感染可能造成顏面神經麻痺!66歲陳先生罹患三高,某天晚餐突然左側舌頭麻木,起初不以為意,但幾個小時後竟出現左側臉部麻木、嘴角歪斜現象,立即急診就醫,醫師懷疑腦中風,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皆無明顯異常,因此開立口服藥物後回家觀察。不料,隔日早晨他的症狀沒有改善,左耳後出現許多異常水泡,再轉至神經內科門診就醫,檢查後診斷為疱疹病毒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神經傳導檢查也證實,左側顏面神經傳導電位明顯下降,給予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並安排後續復健治療,數周後症狀幾乎完全恢復。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春秋季 多因病毒感染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又稱「貝爾氏麻痹」,是一種急性顏面神經發炎,好發於春秋季,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其原因多與病毒感染有關,以帶狀疱疹病毒引起者最為複雜,除顏面神經麻痺外,常在外耳道與耳後出現紅疹與水泡。貝爾氏麻痺是顏面周邊神經炎引起的單純臉部運動功能障礙,黃啟訓指出,主要會出現單側臉部肌肉無力、嘴角歪斜、眼睛無法完整閉合等現象,一般不會有感覺神經異常的麻木現象,可與腦中風做簡單區分。黃啟訓說,極少數狀況下貝爾氏麻痺也會有感覺神經異常造成的臉部及舌頭麻現象,推測是病毒由顏面神經跨過神經節,進一步破壞三叉神經所造成,此時極容易與腦中風混淆,需要留意鑑別診斷。藥物+復健治療 顏面神經麻痺近9成完全復原貝爾氏麻痺的治療,黃啟訓指出,主要以類固醇、抗病毒藥物治療,配合復健治療,促進肌肉的功能恢復。若有眼睛無法完整閉合症狀時,要注意眼部保濕,適度使用人工淚液,以免角膜乾燥造成損傷。黃啟訓提到,單純的顏面神經麻痺只要在急性期給予適當藥物,加上後續復健治療,近9成幾乎完全復原,屬於預後良好的疾病。顏面神經麻痺預防8法避免長時間工作及熬夜,保持正常作息。減輕壓力,養成運動習慣。多攝取蔬果,營養要均衡,少吃刺激性食物及加工食品。冷氣、電扇出風口,不要直接對著臉部。天氣寒冷時,注意臉部保暖。平時可多做臉部按摩,避免臉部肌肉僵硬。可補充維他命B群。臉部若有不適,請儘早就醫。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步一步陪著病人慢慢走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生如何成為良醫」。高雄醫學大學一位資深肺癌專家以病人的照護,說出許多富有哲理的話,「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事」、「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每一個病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接著一位臨床實習醫學生更睿智地指出,處處以「醫病對立」的立場,只怕「如果不這麼做,會被告」,反倒可能被告,唯有發揮「同理心」,隨時「將心比心」,才能根本性翻轉醫病對立的關係,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最後,醫病平台回顧當年成立這電子報就是為了改善醫病關係,而誠懇的向各醫學院校師生邀稿,分享各校對改善醫病關係的努力。一個住在恆春,小細胞肺癌以Lambert-Eaton syndrome來表現(這是一個小細胞肺癌造成的近端肌肉無力的疾病)的中年未婚男性,原本是煙酒檳榔都來的水電工,最常做的娛樂就是在後壁湖潛水抓魚,但現在肌肉乏力從神經內科轉過來,連走路都很困難。檢視過報告和影像,我坐在床旁的陪客椅和他聊天,他有點緊張和焦慮,除了解釋現在的病情和未來的治療策略之外,復健和陪伴應該是很重要的事。「我請少年醫學生陪你走走(台語)」,於是請實習醫學生陪他用助行架(walker)在護理站慢慢走,陪他一步一步復健,就像小時候我們蹣跚學步,爸爸媽媽在旁邊看著的樣子一樣,也叮嚀學生在病人快要跌倒的時候要保護他,在這緩緩走路的過程,也希望醫學生能夠跟他聊聊天,瞭解在常規的病歷紀錄下病人還有沒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事情,病人得到這樣子的惡疾會不會心情鬱悶?會不會擔心別人異樣的眼光?短期他應該沒有辦法工作了,會不會因為沒有做水電工所以沒有錢過生活?家裡還有其他人可以照顧他?還是他需要照顧家裡年邁的父母?定期要從恆春來高雄看診接受化療有人可以定期帶他嗎?學生覺得有點疑惑,我們照顧的重點不是應該擺在最新論文上提到使用傳統化學治療合併昂貴的免疫治療對於擴散期的小細胞肺癌可以改善他的存活率嗎?不應該只是這樣子的。如同我常常跟學生說的,我們必須不斷讓自己在醫學知識上變強,才不會帶病人走錯路,但除了這些藥物治療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幫病人做的,醫療工作很忙所以很重視效率,但這樣久了會失去對病人的敏銳和溫柔。以你們的才智,讀書很容易,報告可以做得很漂亮,甚至很多的面試都可以講的頭頭是道,你們每天在醫院都走得很快,如同你們在學校總是努力爭第一拿冠軍,深怕走慢就落後了。你們是臺灣升學制度下的人生勝利組,未來一片光明,但你們真的知道醫師這個職業要照顧的人是誰嗎?可能是那些又老又窮無理咆哮甚至毒癮煙酒檳榔樣樣都來,平常你不會想多看一眼的族群;也或許只是疾病造成生活困頓的普通人。但請記得,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無論是誰,都希望你們能放慢腳步,蹲低下來看看這些跟你不同世界的人,多了解他們才能夠真正幫助他們。這些病人因為生病了才與你相逢,人一旦生病就變得很脆弱,如同他在跟我們講話有點畏懼的樣子。因為關心他,所以每天要仔細觀察病人,也試著幫他解決問題,每天要為病人念點書看看要怎麼樣做才能讓他好一點,在適當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藥物調整、積極復健外,我們是不是還有能夠幫他做的事情?例如考量到他的行動不變,我們是不是可以主動幫他寫巴氏量表找移工照顧他或長照系統的協助,而經濟負擔的部分可以請社工師尋求或社會資源協助,至於憂鬱的部分可以請精神科或者是腫瘤心理師協助,這些都是在癌症治療之外很實質的幫忙。我也知道有些醫療上的努力和支持只是徒勞無功,病人也不見得能活得比較久,但是相信有我們的陪伴,病人在抗癌的這個路上是不孤單的,有時候只是默默聽著他的故事抱抱他就是很棒的事情了,在肺癌還沒有走到無可挽救之前,我們可以多給他一些好好治療的勇氣。「以後病如果好一點的話,你來恆春,我下海抓魚給你吃。」「好啊,我們一言為定。」兩個男人相視而笑,希望會有那麼一天,我期待。
-
2023-03-25 醫聲.罕見疾病
SMA治療再現曙光 MiR34可作臨床生物標記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世界上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高雄醫學大學與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共同發現,微型核糖核酸家族microRNA-34或MiR34會參與肌萎症病程發展,有潛力作為評估此症療效的臨床生物標記,可帶來更周全治療效益,相關研究已發表在「分子治療—核酸」(Molecular Therapy - Nucleic Acids)上,並申請美國專利優先權。這項研究由高醫大前校長、現任講座教授鐘育志領軍的研究團隊及中研院副研究員陳俊安研究團隊共同執行,成果獲國際肯定。鐘育志表示,脊髓性肌萎症是由SMN1基因缺陷引起的體隱性遺傳神經退化性疾病,臨床表現是肌肉無力,無法獨坐、站立或行走。出生6個月內的第一型病友,約80%在2歲前會呼吸衰竭而死。這種曾經無法治癒的神經退化疾病,現在因為新藥物—Spinraza® (nusinersen)問世,提供一線治療曙光。這也是全球第一個被美國FDA暨歐盟EMA核准的SMA疾病緩解藥物。鐘說,Spinraza雖是肌萎症救命藥,但藥費昂貴、又需終身反覆接受侵入性脊髓鞘內注射,十分阻礙治療,因此多年來他與陳俊安博士研究團隊試圖尋找出能夠作為早期評估這種藥物療效的生物標記。鐘育志說,早期Spinraza藥物是以小鼠模式研發,但肌萎症是人類特有疾病,哺乳動物中僅帶SMN2補償基因的人類能在失去SMN1的狀態下存活,因肌萎症的動物模式須引入人類的SMN2基因,挑戰度更高。陳俊安博士研究團隊長期研究微型核糖核酸等非編碼核糖核酸,推測微型核糖核酸有潛力成為治療肌萎症的生物標記。因此著手尋找參與肌萎症病程發展的微型核糖核酸,以作為潛在的生物標記。研究團隊發現透過腺相關病毒載體,引入微型核糖核酸家族的MiR34的基因療法,能讓小鼠神經肌肉交界異常的部分復原,且改善運動功能。另從肌萎症第一型患者腦脊髓液中MiR34表現量,也觀察到腦脊髓液中的MiR34量,可預測1年後患者的運動功能,因此認為MiR34是一個新的生物標記,創建全世界肌萎症研究和治療的新領域。
-
2023-03-25 焦點.科普好健康
慢跑會暈是怎麼回事?醫解析4原因 別盲目吃止暈藥
慢跑可提升心肺機能,亦可愉悅身心,不須特別訓練或特殊場地,可說是最為簡單的運動。在暈眩門診,平均每年會收治兩、三名因慢跑而暈眩者(jogging dizziness),何時發作因人而異,有的是一跑步就發作,有的是跑步中發作,有的是跑步結束後才發作,這是為什麼呢?原因1:耳石膠品質差 釀耳石沉積症具有過敏性體質的人,例如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組織胺或炎性胜肽經由前庭動脈進入橢圓囊,干擾耳石膠生成。當跑步時,身體上下跳動,耳石掙脫耳石斑,離開橢圓囊,進入某一支半規管,運動結束後,開始沉積,當患者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時,繼續帶動內淋巴液的回流,誘發眼震和暈眩。治療:以耳石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接著長期服用抗組織胺,控制過敏,避免復發。原因2:既有的耳石黏著症 開始鬆動患者的某一支半規管或壺腹內,已有耳石黏著,在跑步一段時間後,開始鬆動。當患者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時,因慣性作用,繼續帶動內淋巴液的回流,誘發眼震和暈眩。治療:把握時間,立即進行耳石復位術,即可痊癒。原因3:上半規管裂 內淋巴液流動患者顳骨未完全包覆住內耳,上半規管上方跟顱內僅隔一層薄膜,只要一跑步,就會連同底下的膜性上半規管,一起向外膨出又向內凹陷,內淋巴液來回流動,誘發眼震和暈眩。治療:建議改善睡眠品質,預防偏頭痛發作,避免飲酒,搭配平衡訓練,強化腦部調節(抑制)暈眩的能力。原因4:因過度換氣 基底動脈缺血患者基底動脈狹窄,在跑步喘氣時,過度換氣使血氧增加,顱內血管收縮,基底動脈血流減少,影響到腦幹前庭神經核,無法調節抑制來自內耳的前庭平衡感覺,允許它們全數進入大腦,誘發暈眩。嚴重時,會出現運動失調、複視、肌肉無力,甚至意識障礙等症狀。治療:建議長期服用抗血小板劑,搭配高劑量之二十碳五烯酸(EPA),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以免腦幹中風。需注意的是,長期失眠、過度焦慮、缺鐵性貧血、自主神經失調、多發性神經病變或第一型小腦扁桃體脫疝畸形,也會引起慢跑暈眩症,宜先正確就醫,確認病因,加以治療,勿盲目長期服用止暈止吐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網友最愛補充營養素大公開!這6大營養你攝取足夠嗎?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對營養素的攝取也愈發注重,民眾會透過均衡飲食來獲得足量的營養,也會選擇搭配保健食品補充個別營養素,究竟哪些營養素最受網友關注?這些營養素又有什麼作用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營養素」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6大營養素排行。網友最愛補充的6大營養素1.不飽和脂肪酸:觀察近3個月網友針對「營養素」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不飽和脂肪酸」受到網友的高度關注,這是由於不飽和脂肪酸具有保持血管暢通、稀釋血液濃度的作用,對心血管健康很有幫助。有網友提到「就算低脂飲食也要攝取不飽和脂肪酸」,認為優質脂肪是人體必備的營養素,如魚油中的DHA有利於靈活思考,而EPA則能有效促進代謝。▸2.維生素C:補充「維生素C」好處多多,可以養顏美容、促進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幫助鐵質吸收等,有網友服用維生素C保健品一陣子後,驚喜發現「皮膚變得透亮穩定」,吸引其他網友在留言區分享「吃維生素C後真的比較少感冒」、「可以吃芭樂和奇異果補充維生素C,天然的尚好」,建議大家可以多食用天然蔬果補充營養素。▸3.膳食纖維:對於有便秘困擾的民眾來說,「膳食纖維」絕對是最佳的營養素選擇,除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外,膳食纖維還可以增加飽足感,深受減肥族群的愛戴。日前有網友在討論區表示自己不愛吃蔬果,但想改善便秘問題,請益該如何解決,就有網友解答「早上來碗燕麥,清腸排毒還可以降膽固醇」、「奇亞籽泡到咖啡裡,口感很讚又可以幫助消化」。▸4.維生素D:另外,有陽光營養素之稱的「維生素D」也備受討論,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影響鈣質吸收,導致骨質疏鬆,也會出現肌肉無力、心情低落、睡眠品質差等狀況,可以透過曬太陽、攝取含有維生素D的食材或保健品來補充。有民眾發文表示「討厭曬太陽,所以買維生素D來吃」,讓不少網友認同回覆「最近連日陰天,只好多吃黑木耳補充維生素D」、「上班沒時間曬太陽,所以吃富含維生素D的鯖魚和鮭魚」。▸5.鈣:作為人體含量最多的礦物質,「鈣」也是許多網友的熱議焦點。鈣質有助於維持骨骼與牙齒的發育和健康,還有安定情緒、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有網友就在討論區上詢問如何改善孕期抽筋問題,吸引有經驗的媽媽們留言「有可能是缺鈣,可以泡芝麻牛奶來減緩症狀」、「多吃小魚乾和小方豆乾來補鈣」等,認為鈣質負責維持肌肉收縮,所以適當的補鈣可以舒緩抽筋問題。▸6.鐵:最後,「鐵」也是維持生理機能的重要營養,鐵是血紅蛋白與肌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可以運輸及儲存氧氣,也有維持免疫系統的功效,若是缺乏鐵可能會出現貧血、頭暈、疲倦、抵抗力下降等問題。有網友提到自己有「缺鐵性貧血」,長年虛弱且氣色差,留言區就有許多熱心網友建議「平常選擇吃紅肉、肝臟、豬血等,富含鐵又好吸收的食物」,也貼心提醒「吃素的朋友可以吃紫菜、紅莧菜、紅豆」。營養素是維持人體機能的重要關鍵,無論是在減肥、減脂還是健身,都別忘了兼顧均衡飲食,補充足夠的營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此外,也可以去了解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與成分,妥善規劃食譜,為健康上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3-12 焦點.用藥停看聽
第一線降血脂藥「立普妥」缺貨 臨床醫:擬改用另2款原廠藥
【本文重點】食藥署表示,由於全球包材短缺和惡劣天氣影響等原因,心血管疾病的降脂膽固醇藥物立普妥出現了短缺,食藥署表示有多項學名藥物可供替代,但即便如此,專家表示,臨床使用上患者還是習慣原廠藥,效果較佳,將會使用冠脂妥和力清之。--by ChatGPT藥品供應市場不穩,許多藥品都出現缺貨情形。目前降血脂的用藥「立普妥膜衣錠10毫克 」(衛署藥輸字第022886號)出現短缺,恐影響三高病患,食藥署表示,國內有多項學名藥可供替代。不過專家則表示,臨床上立普妥是「第一線」用藥,雖有學名藥可替代,但臨床上病患仍習慣使用原廠藥。立普妥屬他汀類藥物,用於治療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看更多立普妥資訊第一線降膽固醇藥物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楊博文表示,民國112年3月9日收到暉致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通報,「立普妥膜衣錠10毫克 」因全球包材短缺、製造廠受颶風影響等因素,全球供應皆出現不足情形,台灣預計民國112年5月底恢復正常供應,目前採「控貨供應」。楊博文表示,目前推估立普妥市占率約2至3成,同劑型的藥品健保年用量超過1億顆;但台灣本土仍有多項學名藥可供替代,預計最快周一公布學名替代藥品,將訂購資訊公告在「藥品供應資訊平台」。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立普妥在心臟科中是使用率非常高的藥品,屬「第一線降膽固醇藥物」,但凡心血管有問題的病患,尤其是裝有「心臟支架」的患者,膽固醇通常都過高,血脂控制上需更加嚴格,為防止再度狹窄就會開立立普妥。雖然目前有替代用藥,不過,黃晨祐指出,臨床使用上患者還是習慣使用原廠藥,效果較佳,若有缺貨情形,也會優先以其他原廠藥「冠脂妥」、「力清之」;副作用都相當接近,都是腸胃道脹氣、便秘、部分肌肉痠痛,以及剛開始服用時肝功能些微異常,但後續就會自己降下來;若患者已長期服用,換藥後大多不太有異常反應。常見降膽固醇藥物根據食藥署資料,常見的五種降血脂藥如下:1.Statin類是目前臨床上常開立的降血脂藥,例如Rosuvastatin(品牌名Crestor®冠脂)、Atorvastatin(品牌名立普妥®)、Fluvastatin(品牌名Lescol®益脂可)、Simvastatin(品牌名Vytorin維妥力)以及Pravastatin(品牌名Mevalotin®美百樂鎮)。這些藥物主要透過抑制肝細胞中膽固醇合成相關的酵素來降低血脂,但副作用可能包括頭痛、噁心、疲倦,以及偶發的肌肉痠痛或肝功能異常。在開藥前,醫師通常會先確認患者的肝腎功能以及疾病狀況。2.Fibrates纖維酸鹽類主要治療三酸甘油酯過高之病症,常見藥物包括Gemfibrozil(Lopid®洛脂膠囊)和Fenofibrate(Lipanthyl®弗尼利脂寧膜衣錠),這些藥物可以降低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通常與Statin類藥物合併使用。但使用後可能會出現肌肉無力、痠痛等問題,如果尿液呈現深褐色,建議盡快就醫。3.總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可使血液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最常見的藥品為Ezetimibe(Ezetrol®怡妥錠),此藥品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跟Statin藥品合併,副作用為頭痛、肌肉痛、腹瀉。4.膽酸結合樹脂藉由增加腸胃道中膽酸排除,使肝臟必須耗用額外膽固醇來製造膽酸,進而減少膽固醇含量,常見有Cholestyramine Resin(Choles Powder®可利舒散)。此藥品會干擾其他藥品在腸道的吸收,因此用藥前一小時、或之後的四至六小時,才能再服用其他藥品。常見副作用為便秘、脹氣、消化不良,若服用此藥品,記得多喝水,多攝取高纖食物幫助排便。特別要注意的是,此藥為粉劑,必須和水一同服用,不可乾吞粉末。5.菸鹼酸類主要是治療脂肪代謝失調、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過高,最常見的為Acipimox(Olbetam®脂倍坦),結構上與維生素B3相似,但不可用大劑量的維生素B3來取代。常見副作用為潮紅現象,即全身發熱、發紅,還可能伴隨頭痛,通常數天後會緩解。【延伸閱讀:你的降血脂藥吃對了嗎?藥師為你說分明】另外,最近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刊登了一份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會議上發表的臨床試驗報告,顯示bempedoic acid(商品名為Nexletol)可能可做為降低膽固醇,但不耐受他汀類藥物的病人的替代品。》看更多bempedoic acid資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9 醫療.泌尿腎臟
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該做哪些檢查?詳解泌尿科常見各項檢查項目
李醫師,我懷疑自己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請問該做哪些檢查?李醫師,我吃攝護腺肥大的藥好幾年了,最近發現吃藥的效果越來越不好,是不是產生了抗藥性,我應該接受手術一勞永逸嗎?攝護腺肥大手術有哪些後遺症呢?上面這些問題是我每天門診都會遇到的,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攝護腺肥大的各項檢查,下一篇再告訴大家如何治療且如何預防。關於攝護腺肥大的各項檢查:當懷疑自己有排尿的問題或是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就應該馬上來給泌尿科專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到攝護腺肥大的典型徵狀稱為下泌尿道症候群,而造成下泌尿道症候群的病因有很多,在泌尿科所做的檢查目的就是要排除所有造成下泌尿道症候群的疾病,也包含攝護腺肥大。「只有找出根源,才有辦法對症下藥。」專業的泌尿科醫師一般可能會做的檢查如下:1. 問卷評估IPSS (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請病人先根據這問卷的七個問題自我評估症狀有多嚴重,可用分數來決定之後的治療方式。2. 排尿日記(Voiding Diary):「請病人連續三天記錄24小時排尿的尿量及時間表」如此一來可以很精確的知道病人排尿的頻率與尿量。尤其是針對有頻尿與急尿症狀的病人。3. 理學檢查及肛門指診(Digital Rectal Exam): 理學檢查脫褲子常常可以發現很多與排尿有關的疾病,包含器官脫垂或包莖等等。肛門指診則是標準攝護腺肥大一定要做的檢查,一指就能知道攝護腺有無肥大。4. 驗尿與抽血:驗尿主要可以看是否有尿路感染或血尿,能排除其他可能造成排尿問題的疾病。抽血最重要的的就是抽攝護腺癌症指數PSA,若過高就要考慮做攝護腺切片。「有時排尿困難會造成腎臟受損,當懷疑時可抽血加驗腎臟功能。」5. 超音波餘尿測量(post voiding residual urine):可以精準測出是否有太多尿液存留在膀胱裡面,「一般正常人的殘尿應該要小於50cc。」6. 尿流速檢查(Uroflometry):請病人脹尿到最大後直接尿在機器馬桶內,可精準測出排尿的速度、時間與膀胱的容量。7. 攝護腺超音波(Prostate ultrasound):用超音波探頭從肛門深進去探照攝護腺,可精準的量出攝護腺的實際體積,對攝護腺肥大的診斷很重要。8. 膀胱鏡(Cystoscopy):當懷疑有其他疾病造成的排尿困難,比如說結石、腫瘤等,就需要做膀胱鏡來確認。9. 完整尿動力學檢查(Urodynamic study): 當病人太過年輕(一般小於50歲)或年紀太大而有嚴重排尿困難時,有時會懷疑因神經退化損傷造成膀胱肌肉無力,在手術前應該要做尿動力學檢查,來確認膀胱的收縮功能。這些都是攝護腺肥大的各項檢查,台灣醫療都相當純熟,所以不用太擔心,聽從醫師護士指示即可完成。【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李致樵醫師】攝護腺肥大要做哪些檢查?】
-
2023-02-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老年醫學名醫黃國晉: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 存「肌金」越早越好,走路運動要到這程度才有用
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黃國晉專精老年醫學、預防醫學,長年診間看盡生死百態,對「老」有更深體悟。他認為,現在應該追求健康老、活躍老,而非倚賴他人協助,轉化傳統對「孝道」的觀念,「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萬事都要服侍阿公阿嬤、爸爸媽媽,但千萬別服侍到飯來張口、茶來伸手,應該讓他們利用生活中的機會多活動,千萬不要覺得,不幫他做就是不孝順!」黃國晉說。 「像我媽87歲,透過做家事、做喜歡的事來活動,譬如澆花、騎腳踏車、擦地板…。她住透天厝,一層一層擦地板,有時候我們覺得很捨不得,但她就是很健康!」黃國晉笑道,八旬老母喜歡到市場買菜,原本擔心擠傳統市場容易感染Covid-19,想不到媽媽防護得宜,至今未曾確診過,「反而我們去年5月都被感染了!」 他認為,歐美老後的價值觀是自理生活、獨立老,台灣卻是「有事弟子服其勞」,反而讓長輩加速退化。「當然太操勞、危險性高的,像搬重物、爬高可以避免,但如果能增加活動量、運動量倒是非常鼓勵,不要說不讓她做!」 進入熟齡後也應改正心態,千萬別覺得年紀大了就該少動,因為高齡者最怕吃得多、動得少,體內脂肪過高又有肌少症,落入「肌少性肥胖」的雙重危害。 中年後不只看體重,要看肌肉、脂肪比例 不過,很多人年輕時怎麼吃都不胖,過了中年卻像失速列車般止不住體重上揚,「這其實是人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因為根據調查,發現熟齡者過重一點,反而活得比較久!」 黃國晉指出,過去認為BMI值標準應維持在18.5(kg/㎡)及24(kg/㎡)之間,但研究發現,台灣BMI值24~26的人活得最久、死亡率最低。特別是進入中高齡後容易生病,胖一點才有足夠的「本錢」消耗,「假如身材瘦乾癟,又有肌少症,反而沒有多餘的空間給它。」 「中年發福一點沒關係,不要胖就好!」至於「胖」的標準,由於人種差異,國人BMI值最好能控制在27以內。但他提醒,別被體重蒙蔽,因為同樣60公斤,20歲與70歲的體脂率可能從15%翻倍到30%,所以年紀增長後,看的應該是肌肉與脂肪比例。 除了用「量」來評估肌肉,也可以從「質」的部分來看:■握力(上肢)男性握力需大於26公斤、女性大於18公斤。若沒有握力儀,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來測試,如果打不開或覺得辛苦費力,就要注意是否有肌少症或肌肉無力。■走路速度(下肢)每秒鐘行走速度不少於0.8公尺以下。 要預防肌少性肥胖,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多運動。像是走路、騎腳踏車雖屬有氧運動,若能加強力度,也能有一點點的阻力;實驗也證明,有氧運動最能讓存儲能量的「白色脂肪」轉化為燃脂的「灰色脂肪」(或稱米色脂肪)。另外如原地半蹲,也是在家就能做的阻力訓練。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最怕生病臥床,過去曾有統計,長者住院3天就會流失0.95公斤的肌肉量,「我爸爸在的時候,肺炎住院1個多禮拜,起床就不能走路了!」黃國晉對此有深刻體驗。他回憶,父親出院後肌力退化需找人攙扶,後來買了一台固定式腳踏車讓爸爸踩,才慢慢將消失的下肢肌肉練回來,至於上肢則可以在家用啞鈴訓練,「不是做不到的事!」 利用機會多活動,存「肌金」越早越好 如同防止骨質流失,存「骨本」越早越好,肌肉也是一樣,「年齡我們沒法去抵抗,我們接受它,但要減緩肌肉的流失。」如果不做任何事,年過40後肌肉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減少,換言之每年幾乎流失1%,若有其他疾病會流失得更快,所以中年過後就要留心預防。 黃國晉建議,可以利用工作與生活中的機會,讓自己多一點活動。像他搭公車會提早2站下車,不等電梯改走樓梯,但高樓層下樓仍建議搭電梯,以保護膝關節。 他笑說,光是往返台大醫院東西址,就有3000~4000步,「來回2趟,不用颳風淋雨就1萬步了!」而且別小看平日走路養成的體力,他不爬山、不跑步,去年12月帶國際醫療團到印尼,一行人從半山腰出發去看火山,「我還是走第一!」 從數據來看,靠走路要達到「有效運動」程度,可以讓每分鐘心跳落在(220-年齡)× 0.6~0.8的區間;主觀感受則是走到「微喘」,但跟旁人講話仍然清楚,假如上氣不接下氣,就是過量了。 上班族也能利用一些小技巧來增加活動量,好比市區不易找停車位,開車族不妨將車停遠一點,多走一段路累積步數。而平常搭捷運,排電扶梯的人龍總是很長,不如選擇走樓梯,對心肺訓練有極大幫助。 拒絕「空熱量」食物,韓劇迷追劇紓壓 「從環境、生活習慣的改善,就能夠增加運動量。」黃國晉常鼓勵患者聚餐前先約出去戶外活動,平常飲食則要少油、多蛋白質,盡量避免手搖飲、精緻糖等「空熱量」食物,像每次辦公室揪訂飲料,他一定拒絕,「喝起來也不快樂啊!」 當然,生活中難免有誘惑、或有應酬,那就要有「大小餐」的觀念。「晚上要聚餐,中午就少吃一點;或是吃飽了,剩下就打包,不要覺得打包很丟臉。」同時也要聰明的選擇食物,盡量避免油炸、勾芡、雞鴨禽肉皮以及甜點飲料。如果真有無法滿足的甜點胃,不妨試著「只吃一半」,不要全吃光。 除了運動、飲食,他認為日常養生無非就是睡眠充足、壓力不要太高,「看電影、聽音樂、出國旅行、運動…,找你有興趣的方法健康紓壓,不要倚賴抽菸、喝酒、吃東西這些不健康的方式。」 身為韓劇迷的黃國晉,就是靠「追劇」、聽音樂抒解壓力,回家躺按摩椅按上1個鐘頭,晚間12點多一定要上床,睡足6小時,「太太都說我3秒鐘就打呼!」他大笑。 這幾年時興跑馬拉松,他也認同是一種不錯的紓壓方式,但提醒可以把參加馬拉松當作目標,別看成比賽,「如果計較要跑全馬、半馬、幾分鐘內跑完,那壓力不是更大?」 退休前建立備援系統,才有「本錢」老 已進入「坐五望六」的年紀,黃國晉坦言面對死亡,「但凡生物體,都是會怕的,講不怕是假的。」既然生老病死是眾人都會碰到的議題,我們如何在人生的黃昏活躍老化、健康老化,才是應該關注的焦點。 他舉例,台灣人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歐洲人卻僅臥床1周,因為他們在心態、行動上追求「動到最後一刻」,即使身有病痛,也會讓自己盡量保有獨立的活動力。 「老後要讓自己有多餘的本錢,無論是知識、心靈的力量,找到可以寄託的事,包括另一半走掉,如何面對一個人?你的後援在哪裡?」黃國晉念EMBA時,跟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是同學,當時戴勝益就提出「支援系統」的概念,認為退休後應有經濟備援,支應夫妻各自的長照需求。 「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熟齡族一定要有理財規劃,譬如以房養老、或是退休金轉為信託照顧自己,不要一下子都給小孩。」黃國晉說,隨著國人壽命逐漸延長,健康是人生步向黃昏時最大的追求,平常就該保養、健檢、有正確生活習慣,「千萬不要等老了才來存!」不讓變老與「衰老」劃上等號,我們也能老得健康、活躍! 【黃國晉小檔案】出生:1965年現職:台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學歷:台大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高階管理商學組碩士(EMBA)、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大醫學保健暨醫療中心主任、澳洲雪梨大學人類營養中心博士後研究、美國賓州大學醫院及醫學院醫學教育及臨床教學進修●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
2023-02-08 醫療.骨科.復健
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取得平衡
黃先生來看診,主訴是最近經常跌倒;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雙側下肢萎縮;曾用過長腿支架,因為笨重就拋棄不用;多年以來,偶爾使用拐杖日子,也就這樣照過;評估之後很明顯是「後小兒麻痺症候群」,建議他使用長腿支架以及輪椅代步。他苦笑著說,其實這些建議他早就聽過,是想來問一下有沒有方法可以延長不要使用輪椅的時間;「你知道坐在輪椅上的高度,跟人講話交談,總是矮人一截的那種心裡感覺嗎?」後來建議之下,利用全身水療訓練,增強他的體適能,他則接受使用低重量的長腿支架,把輪椅的考量放到以後再討論。小兒麻痺是一種病毒感染,學名是「急性脊髓灰白質症」(poliomyelitis) 會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原本在西元2000年之後,WHO便陸陸續續宣布世界各區或各國脊髓灰白質炎根除;然而在2022年又發現有零星個案的出現,看起來尚未落幕。部份患者感染後會出現永久性的運動功能受損,影響其行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之功能,統稱為小兒麻痺後遺症。上述患者在成年後大約經過20到30年以後,會出現一些新的症狀;常見的有容易疲勞以及漸進性肌肉衰弱;醫學界也注意到這個現象,並將之定義為「後小兒麻痺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除了經常疲勞以及運動障礙是顯著特徵,其他像是睡眠中斷、耐力下降、神經心理缺陷、感覺症狀和慢性疼痛,都是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的重要因素。保護與訓練的平衡保護 – 輔助器具以及支架肌力喪失情形總會面臨醫療科技無法逆轉的時候,這時候應該要接受代償功能的使用; 包含輔助器具以及支架,來維持和增進生活的品質 。在這方面的重點,想法上是希望維持並延長患者可以直立跟行走的能力;所以考量點像是用小範圍的支架取代外顯的支架;使用輕量或者是小型一點的輔具,來取代大型的輔具。舉例而言,筆者曾經使用矯正鞋、短腿支架或者膝護具等,取代長腿支架給患者使用,並且滿足了病患的需求。這樣的好處是穿戴方便、並且在衣物覆蓋之下,外觀不太容易看出來;不過這樣的方法,並不是每一位病患都適用;還是必須經過個別評估才可以。支架的使用舉例如下: (以上圖片經過原著作者同意使用)訓練一般運動醫學中如果肌肉萎縮、肌力不足,就會強調肌力訓練;但是對於後小麻痺症患者而言,肌肉力量不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因此病友們應當對肌肉力量進行有效率的撙節運用。因為肌肉過度使用會增加後小兒麻痺症的嚴重度,所以一開始會建議病友們把體力留在有需要的動作上;另外善用輔助工具,例如拐杖和輪椅作為省力措施;像是長距離步行等費力行動,可以考慮使用輪椅代步 。這些指導原則的用意,是希望在往後的歲月中,能夠保有進行必要活動的肌肉能力,避免過度惡化。但是,日常生活的每樣動作,都有賴於肌肉的使用;如果都不運動,會造成體適能的衰退,反而是生活功能更下降。因此,對於小兒麻痺病友而言,還是要安排適當的運動,如此可以增加耐力、增加信心、增加日常的活動範圍。以下介紹病友如何自我運動:後小兒麻痺症患者的運動介紹運動處方是標準的後小兒麻痺症治療之一,其他還有休息、飲食、節能、適應環境。其中如何進行適當的運動、維持體適能、同時又不損及衰弱的肌肉群,是病友們最在意、也是最難拿捏的事情。常見病友因為求好心切,過度認真、用力運動,造成運動傷害或過度使用而得到反效果;因此建議以適當節奏,持平常心來運動。舉例而言,臥式踏步機可以從每分鐘40步起,經過幾天或幾週的調整,慢慢增加到每分鐘110步,而不是一開始就急著做到一般人每分鐘超過150步的等級;而且每次運動,也會有暖身跟和緩時段,配合漸進增加的速度,再達到設定的運動強度,而後逐步達到中強度(有點喘但仍然可以完整講完一整句話)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外無論哪種運動訓練,建議是每隔一天訓練一次。後小兒麻痺症患者的肌肉和神經需要休息。運動要適度,不要劇烈。盡量不要在訓練結束時過度出汗,呼吸急促或是過度肌肉疼痛。主要是精疲力竭的訓練方法,並不適用於後小兒麻痺症的患者;然而目前市面上很多運動訓練,是以精疲力竭(overloading)為目標,所以在此提醒病友們要多注意。一開始還是建議最好有對後小兒麻痺症熟悉的專家指導及監督。後小兒麻痺症候群的運動處方也符合國民健康局推廣的運動處方333法則"運動時間30分鐘、一週運動3次、心跳維持大約在130下"。但和一般運動處方不同的就是運動種類的選擇了!由於小兒麻痺病友並不適用於下肢承受重量種類之有氧運動,像是慢跑、快走、外出騎自行車等等類型運動;所以在運動種類的選擇,會偏向不以下肢對抗地心引力運動之模式。以下列出常見可以使用之有氧運動方式:1.臥式踏步機。2.手搖飛輪機(手搖自行車)。3.游泳或水中有氧運動。4.適當支撐保護下走路訓練。上述的運動項目偏向於耐力及心肺功能訓練;至於柔軟度方面可以居家做伸展操、伸展運動或者類似瑜珈但是必須適當修正,注意自己肢體關節變形程度,不要勉強。至於肌力訓練方面,因為一般小兒麻痺病友普遍上肢也呈現過度使用症候群,所以負重之重訓比較少直接安排跟建議 。總之,後小兒麻痺症病友,必須想辦法從休息與持續運動中間取得平衡,避免肌肉過度疲勞又必須持續運動維持體適能,如果病友們在運動期間遇到困難和阻礙,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可以提供協助。請安心配合診治,維持自主而有尊嚴的生活!(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要取得平衡)
-
2023-01-29 醫療.骨科.復健
天冷起床容易閃到腰?2種肌肉放鬆運動可減少椎間盤突出機率
瞬間腰部一陣剌痛「閃到腰」竟是椎間盤突出很多人都有「閃到腰」的經驗,常見狀況例如在天氣冷且剛起床伸懶腰時、突然用力打噴嚏時以及搬起重物時,一名宅配司機陳先生經常需要搬貨,甚至需要搬運沉重的冰箱、冷氣等,每天都覺得腰痠背痛,某日搬貨時手一滑,連人帶貨物往前撲倒,瞬間感到腰部一陣剌痛,就醫診斷為急性椎間盤突出。復健科呂學智醫師表示,椎間盤的功能是增加脊椎的活動度還有緩衝脊椎受到的壓力,急性的椎間盤突出通常是外力所造成的,當過度使用腰部、脊椎受到過大的壓力或是受力不均時,就有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若沒有壓迫到神經,大部份病人只有在彎腰、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感受到腰痛,如果已經壓迫到神經,則可能引起下肢的神經症狀,例如痛、麻、灼熱感、下肢無力感。情節嚴重者,例如嚴重導致大小便失禁、嚴重肌肉無力,需要由骨科/神經外科醫師進行手術評估治療。由於陳先生的狀況相對輕微,因此使用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的熱療與電療幫助肌肉放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可減少疼痛,再配合運動治療,即改善及解決疼痛至逐漸復原。急性期活動時可使用束腰支撐身體負荷,也能緩解疼痛,必要時可以採用藥物進行疼痛控制、更進階的治療則有超音波導引尾骶孔脊椎硬膜外注射治療或超音波導引注射神經根阻斷治療緩解急性疼痛。2招肌肉放鬆運動 有助緩解椎間盤突出疼痛有空時可做背部肌肉放鬆運動,第1招,平趴在床上,並讓腳掌垂出床緣,即可簡單放鬆背後肌肉,並幫助椎間盤回到正確位置,第2招眼鏡蛇式,趴式時雙手撐起,支撐於胸部兩側,視線看前方或頭向上仰,雙腳併攏,也可以再做進階版眼鏡蛇式,在眼鏡蛇式的動作時,以小腿帶動腳跟向上,使腳跟貼進頭部,以核心出力、停留數個呼吸再放下。動作時注意不可低頭一邊滑手機或做別的事,錯誤姿勢不但無法幫助放鬆,還會增加頸部壓力。當急性疼痛期過去之後,可透過復健治療改善症狀,例如牽引治療,以機器牽拉身體,讓脊椎產生負壓來使椎間盤突出的情況漸漸改善。順利復原後,建議要養成訓練核心肌群與伸展的好習慣,透過訓練腰背部的肌肉與核心肌群,增加肌肉力量與控制能力,並透過正確腰背部伸展動作,放鬆肌肉,才能減少椎間盤突出再次發生的機率。資料來源/呂學智醫師
-
2023-01-27 醫療.精神.身心
睡覺做惡夢比沒睡更可怕!「6大意想不到原因」曝 營養師推3類食物助眠又紓壓
睡覺如果做惡夢,簡直比沒睡覺還可怕、睡醒像沒睡一樣⋯接近年末,你的睡眠品質都還好嗎?若是常做惡夢要怎麼改善? 惡夢原因多 恐是心理警訊為什麼會做惡夢?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其實惡夢有時為心理警訊,而記憶或認知中的人事時地物皆可能形成惡夢,至於形成惡夢,大致上有以下原因:1.環境壓力:光線、房間擺設或是更換睡眠環境2.心理壓力:工作、家庭、生活、感情創傷等,皆可能為形成惡夢原因3.忽略壓力:認為自己撐得住,或因忙碌選擇無視壓力4.生病:發燒、重感冒、疾病等都可能增加做惡夢機率5.藥物:某些抗心理疾病藥物,可能會造成多夢6.食物、酒精:高脂肪食物及酒精會使睡眠品質變差 遠離惡夢 從2點著手想解除惡夢,安穩睡上一覺,高敏敏建議,可以從調整心理狀態、改善睡眠環境下手:.調整心理狀態1.檢視壓力:確認是否有無形的壓力被忽視2.回憶惡夢:有時惡夢會對應現實,可藉此釐清壓力來源3.找人傾聽:可與親友訴說夢境,藉此宣洩壓力4.重視睡眠:勿將睡眠作為例事,做到睡眠=休息.改善睡眠環境1.更改房間擺設:避開鏡子及高櫃,或調整睡眠光線2.規劃行程:前一天安排隔天行程,勿睡醒就處理繁複雜事3.提升睡眠設備:提升睡眠設備:如床、枕頭等 或購入助睡眠品4.信仰事物:如聖經、佛珠等各式收藏好眠飲食 這樣吃其實調整睡眠是有訣竅的!除了改善做法,飲食也很重要,高敏敏分享,好眠營養素:1.陽光維生素D缺乏時會焦慮、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建議可以多補充蕈菇類、雞蛋,也可以多去戶外走走、曬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沒有陽光的日子 就用吃的吧。2.礦物質鈣放鬆肌肉、舒緩壓力,建議補充牛奶、豆乾、豆皮、小魚乾、黑芝麻等,這些都是鈣質豐富的食物。3.色胺酸製造快樂賀爾蒙血清素,改善大腦壓力,而牛奶、乳酪、香蕉中都有豐富的色胺酸,補眠也不是睡愈久愈好,有時可能會越睡越累。有效補眠 牢記3點注意事項想要效率補眠,高敏敏建議:1.分段式補眠即便逢假日,每天多睡1小時即可2.不過度補眠晚睡或晚起,以1-2小時為限,精神較佳3.假日結束前提早睡假日結束前提早20分鐘上床,慢慢調整回原本作息;另外,如果平時有熬夜習慣,補水就很重要!足夠的水分才能使身體健康運作、有精神,還可以幫助細胞修復、修復疲勞,遠離惡夢。 延伸閱讀: ·睡衣「5穿法」恐偷走你的睡眠!穿厚衣不能保暖 1群人別輕易嘗試裸睡 ·清醒但身體動不了,是被鬼壓床? 醫用5個字解釋:「這些人」最易被壓
-
2023-01-25 醫療.骨科.復健
肩頸痠痛跟姿勢不良無關?醫曝靠按摩球、筋膜槍改善無效原因
肌肉僵硬勿輕忽,小心肌肉失衡造成疼痛不適。一名30多歲OL,因長時間坐辦公桌前工作,多年來飽受肩頸疼痛之苦,且常在下午出現痠痛,為了舒緩斜方肌、提肩胛肌緊繃,她常靠按摩球、筋膜槍「急救」,但日復一日終未改善,於是就醫至復健科看診,經過治療及調整生活型態,才真正緩解肌肉疼痛。按摩球、筋膜槍舒緩 肌肉仍僵硬不適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於廷表示,上班族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同一姿勢維持太久,頸部、肩膀的肌肉容易產生緊繃僵硬,雖然可透過按摩、放鬆等方式,緩解肌肉緊繃的不適,不過歸根究柢,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工作就是得維持靜態坐姿,因此應該反過來思考,平時應該訓練肌肉、強化肌耐力,才能應付靜態的久坐。肌肉失衡較常發生於運動員身上,但一般民眾也要小心。林於廷以「低頭族」為例,當頭部低下、駝背時,頸部前側肌肉縮短、後頸肌肉拉長,背部肌肉同時被拉長、又要出力維持駝背姿勢,而前側胸廓肌肉長度較短,就無法伸展開來。因此長時間低頭時,身上的肌肉也會習慣代償,以維持低頭姿勢,而過度使用的肌肉過勞,較少使用的肌肉無力,漸漸地各種問題隨之浮現。醫師:肩頸痠痛 不是姿勢不良問題「肩頸痠痛不是姿勢不良的問題,而是太久沒有活動。」林於廷說,長時間低頭、駝背等錯誤姿勢,的確可能造成肌肉失衡導致腰痠背痛。其實上班族每半小時起身活動、伸展一次,讓緊繃肌肉放鬆、避免過勞,平衡身體肌肉力量,就可緩解痠痛。林於廷指出,有些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也會伴隨肩頸痠痛,使背部、腰部長期緊繃,多年下來影響睡眠,產生情緒問題。建議可採取三種「內外夾攻」放鬆方式,一是調整運動,二是調整睡眠,三是搭配冥想、肌肉收縮操,讓自己從內到外徹底放鬆。運動促使腦內啡分泌,可緩解焦慮,建議一周進行5天有氧運動,每次約30分鐘;瑜伽、皮拉提斯、重量訓練,一周可間隔執行2至3次;每天做伸展,隨時舒緩肌肉緊繃。簡易肌肉收縮操1. 肩頸肌肉放鬆吸氣將上半身往上聳肩到底,維持3秒鐘,吐氣並慢慢將肩膀放下,全程閉眼、不想任何事物,專注在自己的呼吸頻率,感受肌肉出力、放鬆的感覺。2. 手臂肌肉放鬆將雙手往前伸直,並大力握拳,維持3秒鐘,接著放輕鬆;兩隻手肘向內用力收起,維持3秒鐘,接著放鬆。3. 腳部肌肉放鬆坐在椅子上,將膝蓋伸直,腳板出力往回勾,維持3秒鐘,接著放鬆。(資料提供/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於廷)
-
2022-12-28 醫療.骨科.復健
繞膝蓋、轉脖子對身體好? 醫:錯誤姿勢更糟糕,一些常見動作不要這樣做!
冬天冷了,民眾身體痠痛情況更加明顯,一位來復健的阿伯回診時問到:我最近都照電視廣告上教的做運動,還會跟鄰居一起去公園做操,怎麼越動身體更痠痛呢?「那你平常做的運動是那些呢?要不要分享一下?」「最近覺得手腕緊緊的,鄰居說可以用兩手的手掌跟部互相敲一敲,只要每天三回,每回敲100下就好了。我最近就一直敲,結果手指頭開始變麻,到現在整個手掌都麻了!是不是血液循環不好啊?」聽到這裡,我只好搖頭了。手掌根部剛好是腕隧道的位置,正中神經經過此通道支配手掌的感覺與動作。重複的敲打導致腕隧道發炎腫脹,壓迫正中神經而引起手麻, 這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原來不是「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錯誤的姿勢更糟糕。身為復健科醫師,我們在診間太常看到這樣的個案。 在這裡與各位分享了「一些常見的請你不要這樣做!」●按摩敲打不當的部位:身體痠痛,許多人會藉由按壓或是拍打來放鬆肌肉,然而有些地方並不適合這樣做。像掌跟、內側手肘、膝蓋後方以及小腿外上方,這些部位都是神經分佈較淺的地方,反覆地拍打撞擊會造成神經受損而造成麻脹感,如果持續不但麻脹感會更嚴重,甚至有可能最後因嚴重神經損傷,造成肌肉無力以及肌肉萎縮。若你因這些不當動作,已經有任何神經性的損傷症狀,絕對要立即停止,並求助專業醫師。平常若手腕不適或痠痛,其實可以藉由等長的肌力訓練來幫助強化握力,同時增加肌腱強度,可以利用抓捏阻力訓練來代替敲擊的方式,可以藉由抓握毛巾或是握力器,握緊10秒鐘後放鬆,做3-5回合,可以增加握力及減少腕部不適感。●快速轉動脖子:公園裡常常看到很多長者很認真的轉脖子,左右各轉上百下,甚至是快速動作,認為這樣就可以減輕肩頸僵硬及避免退化。 甚至被認為是「養生操」!其實這種訓練的方式,常合併過度頸椎椎間軟骨及小面關節的壓迫,不但沒辦法減少疼痛,反而可能導致頸椎關節退化或症狀更嚴重。頸部的痠痛常與長時間駝背,造成胸前緊繃,上背肩胛肌肉被拉長而且無力有關,為了避免旋轉造成關節摩擦、椎間軟骨壓迫更多,可以將頸部活動分成「前後左右」四個方向,溫和執行:1.將手放於耳後、頸後延長,輕輕將頭低下( 想像彩虹的拋物線),使下巴往胸口靠近,若脖子後側有緊脹感即停在該位置2.將手放在下巴並上推,直到下巴感到緊脹感。3.將手越過頭並至於對側耳朵上方,將同側耳朵拉向肩膀,直到脖子感到緊脹感即停止。這三個動作都停留約30秒,重覆4-6次,可以幫助放鬆頸部肌肉並減少痠痛感。●雙手壓膝繞膝蓋:這樣的動作在所謂的保健運動中並不少見! 所謂「膝關節活動」但它根本是由臀部及腳踝來完成的。其實膝蓋關節本身只負責「彎曲」及「伸直」,若將這個動作作為保健運動的一環,可能只浪費了許多時間而得不到效益, 甚至因為不當的扭力造成膝關節韌帶扭傷、半月軟骨損傷。應該藉由大腿以及臀部筋膜伸展替代轉膝蓋,來幫助舒緩膝蓋不適。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增加大腿肌力可以降低膝蓋關節的壓力並減緩退化及疼痛,靠牆蹲可以當作初期安全又有效的運動來達到強化肌力的目標。背對牆大約一步的距離,雙手向後扶著牆後將背部、頭部及骨盆靠在牆上慢慢向下坐。可以從1/4蹲開始,一直到膝蓋彎曲至90度為止,每次停留20-30秒,反覆3-5個回合。弓箭步蹲除了增加腿部肌力外,可以同時訓練平衡以及下肢的穩定性。於站立姿勢時一隻腳向後踏,保持上半身直立並緩慢向下蹲,前腳彎到接近90度時即完成動作並交換腳,可以利用雙手扶著桌子來降低難度。●彈震式肌肉伸展:對於運動不熟悉的人在伸展時常常會做一些反覆的、彈震式伸展,不斷反覆拉動肌肉,這種方式常會觸發肌肉保護性的生理反射,反而容易造成拉傷,如要降低肌肉痠痛與緊脹感,良好的靜態伸展才能達到目標。靜態伸展方式為緩慢且持續的拉長肌肉,直到出現緊緊的感覺並維持該位置30秒、重複4次的效果最佳,每一次伸展應該都可以比上一次來的多一些,建議每天或每兩天做一次全身的伸展。動態伸展也是目前建議的方式,可以同時上下半身、多組肌群一起伸展( 如弓箭步,骨盆朝前,雙手貼合在前,手肘打直往天空拉伸,再緩緩放下),但還是要避免彈震式的肌肉延展。而以痛治痛也是民眾常會利用的手段,一些拍打敲擊或是大力的關節活動都會造成疼痛,同時降低原本的痠脹不適感,這方式就像被蚊子叮到的時候可以利用拍打來減少癢的感覺一樣。我們的大腦會因為一個更強烈的感覺而抑制了原本的不舒服,然而問題本身還是存在。復健科醫師常常告訴病人「錯誤的運動不但無法健身,反而傷身!」原來我們在網路上、公園裡經常看到的某些動作,是有其危險性、或是徒勞無功的!只要痠痛不適感持續存在或是更劇烈,還是要尋求專業復健科醫師協助,解決根本問題。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原文網址:繞繞膝蓋,轉轉脖子?!復健科醫師請你不要這樣做!)
-
2022-12-16 醫聲.罕見疾病
陳莉茵掛心罕病患惡夢連連 王婉諭動容:爭取用藥權利
「夢中我在掃散落一地的肢體,還有聲音還告訴我,一定要把它們拼起來」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參觀罕見疾病「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特展,想起自己在創立罕病基金會時不斷重複的惡夢,不禁紅了眼眶。日前立法委員王婉諭也受邀觀展,並在立院會晤SMA患者陳俊翰。她在臉書兩度發文表達對罕見疾病患者、身障族群的關心,表示希望看見政策具體作為。SMA係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症狀為肌肉無力與萎縮,患者最終需要乘坐輪椅,生活難以自理。已落幕的SMA特展中,一項展品就以患者李怡潔的肢體形象作為主體,觀者能夠藉以感受失去肢體功能的難受與痛苦。陳莉茵回憶,20多年前很常夢到自己正在掃地,掃把下卻不是塵埃,而是1地的肢體。該展品可說是陳莉茵惡夢的具象化,讓她深感生命對於罕病、弱勢患者的不公。她直言,在單一保險人的全民健保體制下,罕病患者時常擔心健保是否持續給付藥物;以及在限縮給付的制度下,若病程演進,是否會失去給付資格,掉出健保大傘外。陳莉茵心疼患者時常活在恐懼中,卻無能為力。「隨著我知道、了解得越多,我卻只感到越生氣。」王婉諭在臉書貼文中表示,SMA用藥不只維持病患的生理機能,甚至決定他們生命存續與否;現行健保卻不給付這項珍貴的救命藥物,讓病友及其家人看得到卻用不到,眼睜睜走向衰亡。她也質疑,政府是否真有將錢用在刀口上。王婉諭寫道,自己將更加著力於為罕病患者爭取用藥權利,「台灣是亞洲第一個為罕病立法的國家,應該要落實當初的立法精神,重視罕病病友權益。」SMA患者陳俊翰七日和小兒麻痺患者許家榮等人共赴立院與王婉諭討論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即身權法)修法等事宜。日前本報獨家報導,陳俊翰赴美取得法學博士,並在畢業後放棄海外高薪工作,在健保不給付、無藥可用的情境下,回到台灣為病友們和障礙者爭取權益,是不折不扣的「非常律師」。「身權法因為缺乏妥善的社會溝通與對話,而屢遭詬病。未來我會在立法院內持續為罕病病友與障礙者發聲,一同來打造1個真正友善的共融社會!」王婉諭在會談後於臉書發文表示,台灣是多元、友善的環境,但是對於弱勢者提供的協助太少,甚至讓身心障礙者必須自力更生。王婉諭承諾,未來將持續在立法院替病友及障礙者爭取權益。陳俊翰則在貼文下方留言,感謝她為罕病患者、身障族群發聲,並表示「相信集合眾人的力量,一定能讓我們的社會邁向更佳(加)的友善、多元、平等、共融。」
-
2022-12-02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日夜顛倒導致失眠,可以服用安眠藥來調整作息嗎?
Q:失智者日夜顛倒,以致有失眠問題,照顧者也因此無法休息,失智者可以服用安眠藥調整作息嗎?A:首先要找出日夜顛倒的原因,包括飲食不均衡、進食富含咖啡因的食物、睡眠時間不固定、少活動導致體力過剩、少與社會互動導致動腦機會減少、精力過剩等。可搭配一些小技巧幫助睡眠,如:睡前2小時不要喝太多水、睡前先去小便以減少夜間上廁所的次數、傍晚後減少環境活動及刺激如保持安靜、減少訪客。若還是無效,可能需要藥物治療,看診時可主動提供失智者使用的保健品、藥品清單,方便醫師了解病史、避免重複用藥。另外有些藥品易導致跌倒,例如:· 抗高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有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而致暈眩;· 感冒藥抗組織胺劑,可能影響情緒、注意力、警覺、活動力等,導致嗜睡、認知障礙;· 鎮靜安眠藥,會有嗜睡、暈眩、精神混亂、認知受損、延緩反應時間等作用。使用後多注意失智者是否有頭暈、視力模糊、口乾、步伐不穩、肌肉無力等現象,若嚴重影響生活,就要請醫師更改用藥。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12-0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駝背讓老態上身?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可改善
許多人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或肌肉無力而造成駝背,致使外表老態畢現,放任不管還會造成身體許多問題出現,諸如肩頸痠痛、腰痛...等,甚至慢性壓迫脊椎動脈。「生生優動」物理治療師飛娜老師教大家來做一個雙手開合的擴胸運動,幫助有駝背困擾的人進行矯正,趕快點開影片來看看吧!這項雙手開合的擴胸運動需要搭配呼吸,動作非常簡單,需要輔助道具是一條毛巾或浴巾。首先將毛巾捲起來放在駝背最突出的位置,身體躺下將雙手放在頭部後方枕頭上,藉著一呼一吸,將雙手一開一合。配合深呼吸,當雙手往外打開時,肋骨也會自然往上提起,將身體往外拉開,持續這樣伸展,讓胸口及背部整個得到舒展。這個動作除了矯正駝背,也可以改善五十肩喔!這個運動還適合有睡眠障礙的人,在睡覺前也不妨試試持續做30下或做到想睡覺,當成睡前放鬆運動,加強睡眠品質。平時背部肌肉緊繃時也可以做。想了解更多健身、健康的運動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強健背肌運動做起來!原始影片生生優動YT生生優動官網延伸閱讀扁平足、長短腳加個鞋墊就好?國腳治療師這樣說腰椎疼痛翻來覆去睡不著?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1-26 寵物.寵物長照
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飼主:養寵物是一生承諾! 10種狗不能吃的食物需注意
現今世上活著最長壽的狗是在洛杉磯22歲的吉諾。飼主也大方分享牠的長壽秘訣,說自己從大學時代開始養牠至今都時刻陪伴,養寵物是一生的承諾。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的吉諾根據國家廣播公司(NBC)今日秀節目報導,22歲的吉諾獲得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認證,是當今世上活著最年長的狗。20年前,飼主沃爾夫還是一名大學生,就讀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二年級,跟室友一起去收容中心領養2歲的小狗吉諾(Gino);當時的他可能沒想到,小狗狗竟會陪伴自己度過至今超過一半的人生。放暑假時,沃爾夫會帶著吉諾回到南加州的家,四處拜訪家人朋友,讓吉諾很快就融入加州生活。沃爾夫說:「吉諾年輕的時候,喜歡在我爸媽曼哈頓海灘的家後院,跟別的狗一起玩;在威尼斯海灘上不綁繩子散步;我會在海岸公路上開著車、放著音樂,牠會把頭伸出窗外;或是在高爾夫球場奔跑。」沃爾夫分享22歲吉諾的長壽秘訣:健康飲食、來自親朋好友的照顧。但他強調,最重要的還是「吉諾自己的功勞」,牠得到很多的愛,我認為牠是一隻堅強的狗狗。現在40歲的沃爾夫,說從領養吉諾至今,幾乎時時刻刻都和牠相處在一起,「無論時間有多長,你必須長期投入,那是你身上的責任,但這百分之一千值得」。沃爾夫希望吉諾獲得「當今活著最長壽的狗」這個頭銜有助於慈善募款,用來宣傳領養及動物權保護的觀念。他希望吉諾20年來帶給他的快樂,能讓更多人知道,「從你把寵物帶回家的那天開始,就要全心全意照顧牠一生」。為了慶祝,他讓吉諾坐推車在家附近兜了一圈,這是吉諾這把年紀最愛的活動。不能餵毛小孩吃的10種禁忌食物而要讓狗狗長壽,除了健康飲食,根據聯合新聞網整理,以下10種禁忌食物不能餵毛小孩吃,對人類而言很正常的食物,對貓狗而言可能會是致命的毒藥。1.巧克力巧克力含有可可鹼和咖啡因,會傷害寵物的中樞神經,誤食會出現上吐下瀉、抽搐、心跳加快、昏迷的症狀,嚴重者死亡,可說是相當致命的食物。除此之外,同樣含咖啡因的東西像茶、咖啡、可樂、熱可可都不能給貓狗吃。2.葡萄葡萄會使寵物腎功能異常,嚴重時引發急性腎衰竭,尤其葡萄皮和葡萄籽的毒性對狗狗來講更高,食用後會引發嘔吐、腹瀉等反應,嚴重者死亡。3.生雞蛋生蛋白裡的抗生物素蛋白會消耗寵物體內的維生素H,讓其缺乏該營養素導致脫毛、生長遲緩、骨骼畸形等;另外生蛋裡也含有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於是將病菌餵給貓狗導致中毒。4.蔥蒜類食物蔥蒜類食物包括洋蔥、青蔥、韭菜、大蒜,含有二氧化硫,會造成寵物紅血球氧化,引發上吐下瀉、血尿、發燒等症狀,嚴重者會致死。5.骨頭古早時候養狗都給牠們吃剩菜剩飯或骨頭,但骨頭碎裂後尖銳的碎片會刺穿狗的喉嚨、割傷嘴巴、食道、腸胃等,造成消化道器官損傷。6.酪梨酪梨中含有一種殺真菌的毒素persin,從果實、種子、葉子到整株植物都含有該物質,容易導致寵物腸胃不適,嚴重會導致嘔吐腹瀉、精神不振,甚至死亡。7.堅果堅果含大量油脂,會造成寵物腹瀉和嘔吐,甚至發展為胰臟炎,尤其是夏威夷豆更為致命,只要吃五、六顆就足以造成寵物無力、憂鬱、嘔吐和體溫過高。8.番茄(青果實、莖葉)蕃茄的莖葉含有番茄鹼和茄鹼,會讓寵物腸胃不適、肢體失調、肌肉無力、癲癇等,但這些物質在番茄的成熟果實成分會大大降低,因此可以給貓狗吃成熟的番茄,但青色未成熟的果實和植株就比較危險。9.果核人類經常給寵物餵食水果,但要記得把種子去除,因為部份水果的種子含有毒性的氰化物,會引發嘔吐、暈眩、呼吸困難等症狀,像是蘋果、李子、杏桃、西洋梨的種子都有這種物質。另外果核太硬難以消化,也可能阻塞貓狗的腸胃。10.酒酒精對寵物的大腦和腎臟有害,跟人類不一樣的地方是,只要一點就足以造成極大傷害,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神經失調、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4個你以為對牠好卻NG的行為1.給狗狗多吃蔬菜如果餵食含綜合營養素的飼料或鮮食,就不用擔心會營養不均衡;而且狗狗會自行在體內生成維他命C,如果給太多蔬菜會破壞營養平衡,反而對健康有害。如果真的想給狗狗吃蔬菜,建議佔一天總卡路里的十分之一以內,而且選擇狗食用無害的蔬菜種類。2.小心翼翼不打擾寵物午睡怕狗狗午睡被吵醒,全家人會刻意躡手躡腳、講話壓低音量,這樣有點太過頭了。緊繃的氛圍會傳達給狗狗,讓牠養成敏感、神經質的性格。所以若非刻意製造大的噪音,狗狗午睡期間不需要刻意不製造聲響,讓牠在自然的環境音中安心午睡是最好的。3.排泄完用力擦屁股有些飼主很認真地清理寵物的排泄物,但狗狗的皮膚比人類還薄且纖細,肛門周遭也有很細緻的部分,狗狗大完便若用力地幫牠擦屁股,很容易傷害肌膚,也會讓狗狗疼痛,之後討厭主人為牠清潔。如果大便完有排泄物殘留,可拿寵物專用的溼紙巾輕輕地用沾的方式清潔;另外把肛門和陰道附近的毛剃短一點,也能降低被弄髒的程度。4.這餐沒吃完,留著繼續吃有飼主認為寵物隨時都可以進食,即使這餐沒把飼料吃完,也會把食物留在原處,讓牠們想吃隨時可以再吃,其實大可不必這麼做。如果一直把飼料放著,狗狗會認為隨時都可以吃,對食物的態度變得隨便,造成進食的量和時間不規律的問題。建議如果狗狗沒有把這餐飯吃完,直接撤掉不用留著,下一餐也不需要增量,依然提供往常的量,觀察看看牠的食慾。
-
2022-11-21 醫療.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手腳麻成因多 拖愈久愈難治
老人家常見手腳麻痛,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吳致寬指出,麻的表現很多,對稱性的麻,要排除代謝性疾病,屬多發性神經病變;單側性的麻,多數是長期姿勢不良造成神經壓迫,都不宜久拖,否則恐導致肌肉無力或萎縮,治療效果會變差。吳致寬表示,對稱性的麻,屬於多發性神經病變,要排除常見的糖尿病、慢性腎病變等問題,和常見的神經壓迫不大一樣,多發生在肢體的遠端,像穿上手套、襪子般包覆,會愈來愈惡化,直到找出原因且積極控制。如果是單側性的麻,多數是姿勢不良及長期累積造成神經壓迫,手的神經來自脖子,腳的神經來自腰,這兩個主要的路徑上任何一個地方被壓迫,都可能出現麻、痠、痛。吳致寬說,神經被壓迫的表現很多樣化,主觀感覺可能是抽痛、麻痛、甚至像是刀割火燒等;神經壓迫久了會進一步受損,導致肌肉無力或萎縮,若壓到控制大小便的神經,甚至可能大小便失禁,拖太久再介入效果就會變差,所以要及早治療。吳致寬表示,復健科能處理的症狀很多,從最保守的開立消炎止痛、肌肉放鬆藥物,到安排病人所需要到物理治療、運動訓練,更進一步到較為侵入性的局部注射,例如肌痛點、類固醇、玻尿酸、增生治療等;肌力訓練則常被低估,老人也要有足夠的肌力才能維持正確姿勢,運動處方應包括有氧運動、耐力訓練、柔軟度和平衡訓練。
-
2022-11-13 醫療.骨科.復健
天氣濕冷疼痛症狀就加劇 醫揭4種NG姿勢可能讓膝蓋提早報廢
國門重啟,許多民眾蓄勢待發;天氣轉涼,戶外活動開始活躍。一爬山,卻發現膝蓋卡卡;上下車,覺得雙腳無力。看似小問題,卻可能是行動力退化的大危機。哪些症狀是膝蓋、肌力退化的徵兆?為什麼天氣轉涼,更容易發生這些狀況?入冬之前趁早保養,趕快補強照顧雙腿的知識。林口長庚復健部主治醫師張世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會有疼痛、關節角度卡住或是僵硬的感覺,甚至伴隨著肌肉無力與生活品質的下降。常見的原因可以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原發性退化大多是因為肥胖或是老化造成軟骨磨損,甚至底下的骨頭也跟著變形;次發性退化則常發生在受傷過後的創傷性膝關節。天氣濕冷疼痛就惡化,低氣壓、冷空氣造成疼痛敏感。膝蓋痛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症狀,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膝蓋軟骨磨損,加上吸震效益降低所產生的發炎疼痛,常由內側疼痛開始,急性期會紅腫熱痛、積水、發炎,嚴重時會有關節活動聲響、關節僵硬,甚至股四頭肌萎縮等,好發50歲後,以女性居多。許多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友,常常形容自己的膝蓋如同「氣象台」,只要天氣開始變濕冷,症狀就會加劇。有關溫濕度與症狀惡化之間的因果關係,目前醫學上尚無確切定論,但機轉大致上為氣壓變化與血管收縮。濕冷的天氣通常伴隨著低氣壓,而氣壓降低會讓組織些許膨脹,進而壓迫周邊的神經與血管;另外,冷空氣會造成血管收縮,進而降低神經的血液供給,導致人體對疼痛的敏感度上升。彎曲角度過大、彎曲動作太快、體重過重,都是危險因子。膝關節的主要功能是在骨骼與軟骨之間形成的軌道間彎曲、承受膝蓋以上的身體重量,以及腳底與地面接觸造成的作用力。換言之,如果膝蓋的彎曲角度過大、彎曲速度過快、體重過重,或是地面造成的衝擊過大,都會造成膝蓋過度的壓力進而導致損傷。張世杰提醒,盡量避免以下會加重膝關節磨損的不良姿勢:長時間坐矮板凳或半蹲坐在矮板凳上或半蹲種菜、洗衣,是年長者常見的生活作息。這樣的姿勢會讓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甚至會因肌肉施力不當而讓關節沒有在正確的軌道上,使膝關節承受高達體重八倍的重量,進而造成軟骨磨損。張世杰建議民眾盡量避免半蹲,如需在矮板凳上久坐,盡可能將雙腿伸直、減低關節壓力,並自然地向外打開,以同步舒緩腰部壓力。要在矮凳上坐下或起立時,先讓髖關節動作,再讓膝關節動作,可降低膝蓋的壓力。長時間翹腳或盤腿盤腿或是翹腳的姿勢會讓膝關節扭轉,導致髕骨外翻與位移,進而磨損膝關節軟骨。另外,這種姿勢會讓腰椎跟骨盆低於膝蓋,使腰椎彎曲承受過大壓力,導致下方膝關節周邊肌肉群緊繃,給關節帶來過多壓力。張世杰建議日常生活盡量避免翹腳,如果需要盤腿坐,建議定時將雙膝輪流打直,減低膝部壓力,並可搭配腳踝活動促進血液回流,避免腫脹。跪著做家事跪姿不但使膝蓋呈現過度彎曲的狀態,還讓膝蓋前面的髕骨直接向後壓迫,造成膝關節損傷。如無法避免使用跪姿做家務,張醫師建議可以在膝蓋下方墊軟墊,並將家務分段完成,要起身前先將雙腿伸直,活動關節後再站起。高處跳躍跳躍落下時,膝蓋會承受大約15倍體重的重量,進而加速膝蓋軟骨的耗損。另外,體型肥胖的人因體內發炎物質與內分泌的關係,同時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族群。減重與減少高處跳躍可以降低膝蓋承受的壓力。最後,要讓膝蓋維持健康,除了避免上面的狀況外,也需要維持足夠的肌肉量與活動量。足夠的肌肉量可以增加關節的強度,幫助關節承載重量。所謂足夠的活動量,像是運動完讓肌肉感到稍微痠跟累,但不到疼痛的程度,可以維持膝蓋軟骨健康,並代謝廢物。避開磨損狀況,促進強化動作,就能讓日常生活品質得到大幅度進展。
-
2022-10-2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股四頭肌這樣鍛鍊,讓妳瘦下半身又勻稱結實
羨慕別人的腿筆直又均勻嗎?爬個樓梯雙腿直抖真肉腳?許多女生在意自己的下半身臃腫、肌肉無力,想盡辦法減肥卻成效不彰。在香港致力於推廣女生運動風氣的李芷慧Zoe請來健身教練Sum In要帶姐妹們一起來訓練股四頭肌,幫助大家不僅能瘦下半身,還能擁有一雙勻稱又結實的雙腿。趕快點開影片看看吧!由於股四頭肌是全身上下最強而有力的肌肉群,透過運動訓練能增加睪固酮的分泌,可以有效提升全身肌肉量,改善下肢浮腫的問題,尤其在意腿粗的人反而要勤練,讓下半身線條和比例更好。訓練股四頭肌的好處很多,除了燃燒掉更多熱量,還能帶動全身的協調性,促進運動表現。李芷慧Zoe和健身教練Sum In在此建議六個訓練動作,其中三個動作與深蹲有關,深蹲可說是健身動作中的王道,由於它是個多關節動作,包括股四頭肌、臀肌和腿後肌都會參與到,適合初學者,唯要注意的是身體不夠柔軟的人,一開始不要蹲太低,以免造成運動傷害。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管行路、跑步都會用到股四頭肌,鍛鍊好下半身,得到更好的線條及比例,整個人看起來自然就不顯老。想了解更多關於女生健身減脂運動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一起練股四頭肌,減脂又漂亮!原始影片香港健身小老闆Zoe李芷慧YTZoesportdiary IG延伸閱讀向NBA球員學健身!九個招式增強你的訓練釋放一天的緊繃與壓力,睡前9分鐘臉部放鬆瑜伽「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11 醫療.泌尿腎臟
避奶類製品…延緩腎衰竭 注意4大飲食原則
腎臟是人體的過濾器。血液中的含氮廢棄物、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都會進入血液,流經腎臟時,腎臟除了過濾血中毒素,還會幫助調節血壓、電解質、合成維生素D幫助骨質鈣化等,但如果腎臟受損,使過濾功能逐漸下降時,即所謂「腎衰竭」。若要延緩腎衰竭的進展,應掌握四大飲食原則。1.少鹽少糖 監測血壓血糖腎臟對血壓與血糖相當敏感,血壓高或血糖過高,腎臟衰竭的進程會加快,因此,有血壓、血糖問題的人,應積極監測血壓及血糖,力求飲食清淡,減少鹽分、調味料攝取,含糖精緻食物要少吃。2.足夠蛋白質 但不能過量蛋白質會產生含氮廢棄物,是由腎臟排除,因此,若攝取過量蛋白質,會加速腎臟衰竭。根據慢性腎衰竭的病程不同,建議蛋白質攝取量可控制在每公斤體重約0.6-0.8克,其中最好一半以上是來自高生理價蛋白質。例如:林先生60公斤,患慢性腎衰竭第三期,建議一日蛋白質攝取量應控制在36克。所謂高生理價蛋白質,是指含有人體必需胺基酸,吸收利用率佳的食物,如黃、黑豆製品(豆腐、豆干、豆漿、毛豆等)、動物性肉類,以及奶類、蛋類等。減少攝取品質不佳的蛋白質食物,如麵筋、麵腸、烤麩,以及各種堅果、豆類。3.注意磷攝取 避免奶製品腎衰竭的病人,因為腎臟過濾能力下降,吃進高磷的食物,可能會堆積在血中,造成高血磷症,出現皮膚搔癢、骨骼與血管方面問題。研究發現,若能將血磷維持在正常值的下限,有助延緩腎功能喪失的速度。日常飲食的高磷食物,如各式奶類、乾豆、全榖、內臟、加工製品,特別是奶類及其製品,不僅磷含量高,且吸收率非常高,因此,慢性腎衰竭病人應避免攝食牛奶、羊奶、奶粉,以及各種由奶類製成的加工品。4.防血鉀過高 蔬菜燙再炒慢性腎衰竭病患一旦發生尿液減少(每日少於1000cc),易血鉀過高,出現惡心、肌肉無力、手腳麻木、腹瀉、不規則心跳等症狀,若血液檢查發現鉀離子過高時,需依醫師或營養師建議,限制飲食中鉀離子攝取。高鉀食物來源,如肉汁、濃縮湯汁、運動飲料、雞精、各種果汁等;蔬菜則建議先汆燙,濾掉水分再炒過,可去掉大部分的鉀離子。
-
2022-10-06 醫療.腦部.神經
高向鵬跌倒昏迷1年後過世 名醫:跌倒後需注意兩大症狀
資深台語歌手高向鵬一年前過馬路不慎跌倒,長期陷入昏迷,今天驚傳過世消息,享壽67歲。對於,跌到後陷入昏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說,應是跌倒時,頭部撞傷的位置傷及腦血管,而腦血管出血後,血液壓迫腦神經,引發昏迷。但若年長者不慎跌到後,即便當下沒有外傷,也不可掉以輕心,因腦出血症狀可能會慢慢浮現,因此跌倒後2至3個月都必須提高警覺,若出現步態不穩、單側肢體無力等症狀,應懷疑是腦出血,盡速就醫檢查、治療。魏國珍說,跌倒後陷入昏迷的病人,在這照顧上「十分辛苦」,因病人可能必須氣切,但臥床病人無法自己咳痰,此時照顧者每天需要幫病人抽痰,不然痰容易卡在氣管,而增加感染肺炎的機會,另長期臥床病人也常有褥瘡問題,包括肺炎、褥瘡等均可能導致敗血症,照顧者一定要多加注意。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年長者外出活動一定要避免跌倒,一旦發生跌倒,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問題。魏國珍說,年長者常有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等情形,加上反應不佳而造成跌倒,因此,平時應進行肌力訓練,且家中環境也要注意。魏國珍說,他現在已60多歲,平時也會進行重量訓練,增加肌力,避免跌倒。衛福部國健署提醒,長者的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等因身體功能下降,導致行動較不方便,容易跌倒,分析長者最常跌傷地點為臥室、客廳及浴室;另外,長者跌傷主因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以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國健署傳授居家環境安全檢核5要點,呼籲民眾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減少跌倒風險,也避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發生期間因跌倒就醫而須進出醫院,減少感染風險。第1點:地板乾淨又暢通 行走活動沒煩惱●地板保持乾燥,避免滑倒。●家具遠離走道,雜物收納整齊,電線靠牆收好,避免絆倒。●去除地毯及踏墊皺褶及捲起的邊緣,腳踏墊底下加上防滑墊。第2點:居家照明要注意 看得清楚不跌倒●注意室內燈光是否足夠明亮,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電燈開關應接近門口,並且能輕易觸按。 第3點:樓梯安全要顧好 上下樓梯更可「靠」●樓梯應有穩固的扶手,並收拾整潔。●樓梯的邊緣需能辨識清楚,最好與樓梯面不同顏色並加裝止滑條。●樓梯上方及底部應各有1個電燈開關。第4點:浴廁防跌做得好 洗澡如廁沒困擾●於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浴室放置防滑墊。●沐浴用品及毛巾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彎腰或踮腳拿取。第5點:臥房環境規劃好 起床活動精神好●床的高度不宜過高或過低,要能容易上下床。●床邊應有放置助行器或拐杖的地方,以便長輩上下床時拿取。●從床上要能輕易開關燈,黑暗中需能清楚辨識開關。
-
2022-09-29 醫療.骨科.復健
關節炎更要動,定期運動改善軟骨健康!美國風濕病學會推薦適合關節炎患者的4種運動
到底運動還是不運動好呢?!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與不運動和不健康的人比較,經常運動的人身體狀況更好、更愉快、壽命相對也更長。對於患有關節炎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不運動還會引發健康問題,包括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症等。 關節炎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降低疼痛耐受性、肌肉無力、關節僵硬和平衡感變差,但是如果長期不活動筋骨、關節的話關節炎的症狀反而會更嚴重!關節炎患者,運動以強化、伸展、有氧為主對於膝關節或其他部位的骨關節炎患者,建議結合強化、伸展和有氧運動、減輕症狀、改善關節運動和功能、增強協調和平衡以及控制體重為目標。已經發現定期適度運動,可以改善軟骨的健康。1、柔韌性練習:主動性關節活動、伸展運動都有助於維持或改善受影響關節和周圍肌肉的柔韌性。有助於改善姿勢、降低受傷風險和改善功能。主動性關節活動練習通常每天重複5-10次。早上做一系列運動有助於關節活動。建議每周至少進行 4-5天的伸展運動,每次伸展約 10-15秒。主動性關節活動和伸展運動,包括高爾夫、網球、瑜伽和太極拳等休閒活動。2、加強練習:隨著肌肉變得更強壯,可以提供關節更大的支撐力,有助於減輕疼痛關節的負荷和壓力。建議每週進行4-5次,針對身體主要肌肉群8-10次為一組。阻力或重量需要有足夠的強度,才能訓練到又不增加關節疼痛。阻力可以使用手持重物、鬆緊帶或使用舉重機推。3、有氧運動:又稱為心肺調節,包括以重複和有節奏的方式使用身體大肌肉的活動。有氧運動可以改善心臟、肺和肌肉功能。對於患有關節炎的人來說,有氧運動對控制體重、情緒、睡眠及整體健康都有益處。安全的有氧運動形式包括步行、有氧舞蹈、水上運動、騎自行車或在固定自行車、跑步機等設備上訓練。日常休閒活動,像是修剪草坪、打高爾夫球或遛狗,如果以中等強度方式進行,也屬於有氧運動。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 18-64 歲的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分散在幾天內完成。中等強度是有氧運動最安全、最有效的,訓練者可以正常說話,不會呼吸短促或過熱,並且可以舒適地進行持續一段時間的活動。4、身體意識練習:當關節及其周圍的肌肉受到關節炎的影響,或者已經換過關節者,通常會損害協調性、位置意識、平衡和增加跌倒的風險。身體意識練習,包括改善姿勢、平衡、協調和放鬆的活動。太極拳和瑜伽是結合身體意識元素的休閒運動。9種保健食品有助緩解關節炎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休假就喝酒狂歡,到底行不行?!喝到斷片,罹患「這疾病」風險高出119%!痛風患者飲食怎麼吃?吃什麼可避免痛風發生?推薦8食物緩解痛風不適憂鬱可能是身體缺營養素! 推薦色胺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D,有助穩定情緒!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8-24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預算年年用不完 SMA病友籲放寬救命藥給付條件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患者會經歷漸進式肌肉無力,呼吸和吞嚥也會逐漸受影響,近年雖有新藥Spinraza阻止病情惡化,一針卻要價200多萬元。健保署2020年7月起有條件給付,已有39名病友受惠,但全台灣還有388名病友無藥可用。本身也是SMA病友的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怡潔指出,罕病專款每年都有好幾億元執行不完,希望健保署更積極幫助更多SMA病友獲得救命藥。李怡潔指出,今年罕病專款預算相較去年增加11.74億元預算,為歷年來最高幅度,讓病友一度滿懷期待,但截至今年8月,只有兩種罕病藥物獲得給付,專款還剩有近10億元預算未執行,最後用不完的錢,都要收回健保安全準備金。李怡潔表示,過去四年,每年都出現預算剩餘,2019年剩11.29億元未執行,2018年也有6.41億元未執行,似乎已成為常態。她質疑,是不是因為健保無法調補財務缺口,所以刻意不徹底執行已編列預算,用病友性命來換取財務健全?病友都擔憂今年也將重蹈覆轍,用藥願望又要落空。立委蔡壁如、立委王婉諭、新北市市議員參選人彭盛韶、北市市議員參選人陳宥丞今天特別舉行記者會,為SMA病友請命。彭盛韶指出,許多GDP比台灣低的東歐國家,給付條件都比台灣寬。王婉諭呼籲,希望台灣身為亞洲第一個通過罕病立法的國家,不要在攸關病友生命權的議題上不進反退。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健保署就怕錢不夠、無法照顧好罕病病友,所以罕病專款預算一直在擴編,從過去兩年的71.66億、76.01億,今年再增加11.74億,達87.75億元,也希望預算執行率愈高愈好。往年預算執行率都有達到98%、96%,推估今年執行率也有93.4%,確實會有剩下的錢。然而,如果健保署通過廠商申請擴大的Spinraza給付條件,一年財務衝擊將高達25.4億到29.8億元,但無論今年增加的11.74億元,或是最後未執行完的款項,都還是不足以負擔。連恆榮表示,罕病預算要用來照顧所有罕病病人,預算成長不僅用於擴增給付範圍,也要增加收載項目、因應罕病人數的成長。健保署希望與病友、醫藥界以夥伴關係共同研商資源運用最佳化的各項建議,也希望呼籲藥廠能夠善盡社會責任,多關照罕病病友。
-
2022-07-17 醫療.骨科.復健
蹲跪別過久、背負勿過重 簡文仁教怎麼愛護你的膝關節
受疫情影響,很多團體活動都取消,親友也不容易相約出遊,很多人變得很「宅」。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提醒,有些被認為是「長新冠」的症狀,很可能都只是宅在家兩、三個禮拜的結果,因為身體活動減少,對健康有廣泛負面影響,包括肌力體能變差、關節卡卡、精神懶散、容易疲倦等。與親友之間的人際互動大幅減少,難免感到煩悶,也可能時常有擔憂或焦慮的情緒。肌肉收縮帶動關節活動,肌肉夠強壯,關節才能穩定健康。既然疫情對健康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簡文仁提醒,「頭腦動、身體動、與人互動」這三動缺一不可,要迎接靈活自在的疫後新常態生活,其中「身體動」的基礎,在於維持肌肉力量和關節健康。簡文仁表示,關節的構造不只是肌腱、韌帶、關節囊,周邊肌肉也很重要。肌肉有一定的力量,才能保持關節穩定;也得靠肌肉收縮,才能產生動作,並促進關節正常健康的新陳代謝。關節的新陳代謝跟肌肉收縮有何關係呢?簡文仁表示,當肌肉收縮帶動關節活動時,關節囊「有壓、有放」,就能讓關節囊獲得氧氣和營養交換所需的「滲透壓」。如果關節不活動,周遭軟組織的延展性和柔軟度都會變差,進而回過頭來影響關節活動度,導致「愈不動愈難動」的惡性循環。膝蓋退化長者常出現O型腿,受力不平均,更加速退化。「肌肉沒力,關節就會不穩定,不穩定的關節更容易退化。」簡文仁說,人體活動時,力量會在身體排列的軌道上傳遞,可稱之為「力線」。如果關節穩定、排列正確,肌肉便能有效率地發力、力量可以被有效率地傳導,關節也不容易磨損或受傷,這是理想的力線。反之,要是關節周遭的肌肉無力或韌帶受傷,力線的排列就會不穩定,力量的傳遞會偏離正軌,結果不但力量無法完全發揮出來,關節也會磨損得比較厲害。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膝蓋退化的長者,雙腿常常呈現「O型腿」,而且隨著退化加劇,O型還會愈來愈明顯。簡文仁表示,想想看,O型腿大腿的力線走到膝蓋時,必須先往外走,到了小腿再往內走,這會使膝關節受力不平均。通常膝蓋內側受力較大,內側軟骨也會磨損較快,導致關節間隙變小,X光影像也會看到大小腿骨頭更靠近了,這將形成惡性循環,讓膝關節退化加速,而且愈來愈嚴重。愛護膝關節,把握3個「適中」,不過重也不過久。老化、退化都是難以避免的,雖然現在有些再生療法可以運用,畢竟「預防勝於治療」,長遠來看,還是正確地使用、好好的保養,才能真正延長膝關節的使用年限。簡文仁說,愛護膝關節,首先要記得一個重要觀念:過猶不及,凡事要適中。1.「活動量」適中根據這個觀念衍生就知道,「活動量」要適中。簡文仁說,過度使用膝蓋,會退化比較快,但如果因為怕退化就避免活動膝蓋,這也不對,這將導致肌肉無力、關節僵硬、關節血液循環不佳以及營養不良等問題,同樣會加速退化。2.「重量」要適中「重量」也要適中。簡文仁表示,身體的重量,是膝關節每天都要承擔的,因此維持理想的體重,也是保護膝關節不過度耗損的重點,另要注意勿長時間背負很重的東西。至於怎樣算太重?最簡單的判斷方法是,如果為了拿好這樣東西,會讓身體無法維持正常的姿勢,不得不歪一邊,這就太重了。這時應使用其他輔助工具或方法,分擔一部分重量,才能讓姿勢回到正常、不傷害關節的排列。3.「時間」要適中簡文仁提醒,翹二郎腿、跪在地上擦地板、蹲著洗東西,這些動作很常見,如果只是短時間,沒有什麼不行,但要記得,膝蓋彎曲到底的姿勢,對於關節的壓力是很大的。要是這些動作維持很長時間,會提高造成損害的機會,建議最好拿張板凳來坐,也要定時起來伸展伸展,保持關節靈活。「提升自己的健康,就是提高自己負擔的能力。」簡文仁表示,保持關節的健康、提升肌肉的力量,就能自由地從事更多活動,而且不容易超載而受傷。身體活動需要能量,肌肉骨骼和關節軟組織也需要滋養和修復,這些都需要從飲食攝取均衡營養。比方說,構成軟骨和肌肉的咪唑胜肽化合物、維生素D等,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減少。簡文仁表示,上了年紀,有時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胃口變差,或是飲食受限,軟骨和肌肉所需的營養素流失比補充快。像是咪唑胜肽化合物也存在於鰹魚、鮪魚這類活動力旺盛的魚類肌肉中,建議可考慮補充經過專家研究驗證、成分較為精煉的健康食品。
-
2022-07-14 醫療.骨科.復健
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編按:人生到最後,都想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如何達成?語言治療師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罹患失智、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腦部疾病的病人。如何鍛鍊吞嚥肌群,避免吞嚥能力退化?家中長輩吃東西時常咳嗽、不時覺得喉嚨卡卡?小心,這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的研究統計,在一般社區,65歲以上的民眾約12.5%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問題。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長者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6成。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是正常現象。然而,高齡者也可能因肌少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導致病理性的吞嚥障礙,長期置之不理,長輩將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需要以鼻胃管等方式提供人工營養,更有食物掉落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什麼是吞嚥障礙?認識進食4階段,食物掉入「禁區」可能導致吸入式肺炎對一般人而言,三餐正常進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送入口中的食物要順利進入食道並抵達胃部,需要動用好幾組神經、肌肉,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可分成4個階段:1. 口腔準備期牙齒切碎、咀嚼食物,舌頭攪拌混合唾液將食物做成濕潤的食團。2. 口腔期舌頭把食團往後送到咽部,引發腦幹的吞嚥反射。若是舌頭肌肉無力、腦部功能受損的病人,如失智症等,在這一階段會不斷地將嚼爛的食物含在口中不吞,無法繼續吞嚥。3. 咽部期鼻腔後方的軟腭肌群收縮、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蓋上、食道上方的括約肌放鬆,讓食物下滑進入食道。在此一階段,若肌肉無力,口腔、鼻腔和氣管的「閘門」無法順利關上,食物就可能卡住鼻腔、掉進氣管,導致人嗆到、咳嗽,甚至進而引發肺部發炎。王雪珮指出,一般而言,當食物卡住氣管口時,人會有異物感,用力將食物咳出。但有些腦部損傷、神經反射異常的病人,即使食物掉落氣管也不會咳嗽。於是,照顧者以為沒事、繼續餵食,導致更多食物掉落氣管,讓吸入性肺炎惡化。這種情形,被稱為「靜默式吸入」。4. 食道期食物進入食道,緩緩往下移動至胃部。在此階段,若食道口的括約肌無法放鬆、咽部缺乏足夠的肌力將食物往下推擠,都可能導致食物卡在食道口或食道中,無法往下移動。哪些人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體重下降、吃東西不順,3方法可自行評估王雪珮指出,吞嚥困難的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約3成同時有吞嚥障礙。此外,腦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以及腦部損傷的中風、腦部腫瘤病人,都可能發生吞嚥障礙。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或者吞嚥障礙?王雪珮指出,若吞嚥困難症狀已影響長輩的進食量、飲水量,甚至導致體重非預期地下降5% 以上,就要懷疑是病理上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吞嚥門診做進一步地評估。此外,一般高齡者難免會有喝水嗆到、吞藥丸「卡卡」的情況,除了觀察食量、體重等,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簡單的測試,確認是否為高風險族群。1.「反覆唾液吞嚥篩檢測試」(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在30秒內反覆吞口水,若次數小於3次,即可能為吞嚥障礙高風險群。2.使用「EAT- 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這套量表包含10個問題,0分代表「沒有問題」,4分則是「問題非常嚴重」。受試者可從0~4分中,按自己的情況給分。10題總分大於或等於3分,可能是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EAT 10」量表10題:1.吞嚥問題是否導致體重下降2.吞嚥是否干擾外出飲食3.吞嚥液狀物需額外費力4.吞嚥固狀物需額外費力5.吞服藥丸時需額外特別費力6.吞嚥是否會導致疼痛7.飲食的愉悅是否受吞嚥問題影響8.吞嚥時,食物會黏著咽喉9.吃東西時是否會咳嗽10.吞嚥時是否有壓迫感若以上兩項測驗未通過,建議至醫療院所吞嚥門診,由醫師、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王雪珮提醒,腦神經疾患的病人大多在神經內科門診求治,當有吞嚥困難問題時,不一定會尋求復健科協助,有時容易錯過復健的黃金時間。也有些患者因疾病難以自我表達,忽略吞嚥問題,建議家屬若懷疑病人有吞嚥障礙,可至醫院進行吞嚥攝影查,找出吞嚥過程的問題。一般人如何預防吞嚥障礙?發生吞嚥障礙後如何復健?健康的高齡者要預防吞嚥障礙,可以做「吞嚥健康操」,強化口腔、咽部、喉部等吞嚥相關的肌群。三餐飯前做10分鐘,進行基礎保養。由語言治療師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協助高齡者強化吞嚥肌群。而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已發生吞嚥障礙,則建議至醫院復健科、耳鼻喉科,由具備嗓音、吞嚥功能專長的醫師診斷。根據檢查結果,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的復健有2個重點,一是訓練吞嚥的能力,另一則是訓練咳嗽的能力。前者就像吞嚥肌群的健身課程,由語言治療師以遊戲等多元的方式,讓長輩練習吞嚥,強化肌力。此外,能夠吞嚥以後,「練咳嗽」也同樣重要。王雪珮指出,有些長輩腹部核心肌群和喉部肌肉無力,一旦食物不慎卡住氣管口,也無法用力咳出。她建議,長輩平時就可練習用腹式方式咳嗽,先吸氣吸到7、8分滿後閉氣2秒鐘,接著肚子內收、以喉部聲帶力量,讓氣流衝出、用力咳嗽。如果長輩進食時不慎嗆到,照顧者貿然拍背,反而可能使原本卡在氣管和食道間的食物掉落氣管。這時應請長輩身體前傾,鼓勵長者盡量喉嚨用力咳,藉著衝出的氣流,讓卡在呼吸道口的食物遠離呼吸道。接著,請長輩乾吞幾次,讓食物順利進入食道。反覆咳嗽、吞咽,最後發出「啊」的長音,聲音乾淨才算危機解除。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積極復健 90歲也能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王雪珮觀察,在臨床上,吞嚥障礙的患者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求診,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她曾遇過一位65歲的病人,覺得自己「喉嚨卡卡」,到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心病,轉介到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最後,病人到復健科做了吞嚥攝影檢查,才發現藥物卡在氣管、食道的入口,舌根和咽部也有食物殘留,找到處置吞嚥問題的策略。她指出,發現長輩進食困難時,找到有吞嚥專長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求診,才能及早復健、改善問題。有些長輩吞嚥功能衰退、多次誤嚥、發生吸入性肺炎,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插鼻胃管灌食。然而,病人不再以口進食後,吞嚥機能仍會持續退化,最後就連吞口水都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即使用鼻胃管,也要維持吞嚥機能。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改善吞嚥障礙。王雪珮舉例,有位90多歲的長輩心臟、腎臟衰竭,原本已放置鼻胃管灌食。經過一個月的積極復健後,他已經可以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甚至吃到想吃的牛肉麵。愈早復健,效果愈好。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病人、復健意願低落的病人,也可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找到合適的飲食質地,再由營養師進行餐食規劃。將吞嚥訓練策略融入進食之中,讓患者不知不覺增加吞嚥頻率、強化相關肌群的力量。目前台灣也開始發展適合吞嚥障礙者的「照護食」(又稱銀髮友善食品)。這類食品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分成軟食、細碎食物、濃稠泥餐、流質飲品等不同質地,讓長輩安全地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保有飲食的樂趣。「吃,就是最好的運動。」王雪珮說。即早發現問題、好好練肌肉,人生到最後都能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原文: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
2022-06-23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美國逾40%成年人曾確診 五分之一仍受「長新冠」所苦
美國衛生官員今天說,從6月頭2週蒐集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有逾40%成年人通報過去曾罹患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當中近1/5目前仍受「長新冠」症狀所苦。數據顯示,整體來說,美國每13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出現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長新冠後遺症的定義是首次染疫後持續3個月以上的症狀,且染疫前並沒有這些症狀。路透社報導,這批數據由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U.S. Census Bureau)於6月1日到13日期間蒐集,後經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分析。長新冠症狀包括疲倦、心跳快速、呼吸急促、認知困難、慢性疼痛、感覺異常與肌肉無力。從最初感染中康復後,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週或數月之久。美疾管中心分析也發現,較年輕的成年人比較年長的成年人更容易出現持續症狀。目前長新冠後遺症患者當中,50-59歲人數幾乎是80歲以上的3倍。根據這份研究,女性也較男性更容易出現長新冠後遺症,美國有9.4%的成年女性通報有長新冠症狀,男性則為5.5%。這項調查發現,目前有長新冠後遺症的人當中,西語系國家後裔成年人達近9%,高出非西語系國家後裔的白種和非裔成年人,更是非西語系國家後裔的亞洲成年人的2倍以上。根據這份調查,美國各州間也存有差異,肯塔基州和阿拉巴馬州通報的成年人長新冠比例最高,夏威夷、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最低。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睡前吃顆雞蛋穩定神經、消除焦慮 中醫授如何調理新冠後遺症症狀
Omicron確診者多輕症,但有些人染疫後仍會留下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常見咳嗽、喉嚨癢,嚴重的會胸悶、心悸或發生專注力不集中的「腦霧」現象,易疲憊、健忘,困擾萬分。中醫認為,確診民眾除可在染疫期間針對體質對症下藥外,建議多吃雞蛋,雞蛋含有蛋白質及維生素B,睡前補蛋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調理復原。確診康復求診患者不少,多為體力差、倦怠、咳嗽。馬光醫療網建功院近二、三周來接獲不少確診康復的病患,因回到職場後仍感到體力差、疲勞、倦怠,三不五時咳嗽,再回頭求診,比率約占5%。建功馬光中醫診所院長廖述賢說,這些患者因相關症狀未持續3個月,稱不上「新冠肺炎急性後症候群」,不過已讓民眾覺得極不舒服。廖述賢表示,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原因複雜,除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外,急性感染亦會引起免疫系統失調和發炎性傷害,重症者出院後亦可能產生全身衰弱、肌肉無力狀況,年長者也可能造成認知障礙或精神狀態改變。一般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有些症狀是新出現,有的可能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且不清楚會持續多久。傷寒緩解後餘熱未盡,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他說,這類確診後的症狀按中醫古書傷害論記載,屬於「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也就是傷寒疾病緩解後,餘熱未盡、仍出現消瘦、虛弱、乏力、惡心情況,需用竹葉石膏湯治療,成分包括竹葉2把、石膏1斤、人參2兩。麥門冬1升去心、半夏半升、甘草2兩、粳米半斤。按此指引給藥,一般都恢復得不錯。相關用藥的適應症,與國外急性後新冠症候群符合。「就中醫來說,是針對個人體質,給予相對應的藥。」廖述賢表示,大部分對新冠肺炎的認知,是屬於溫疫熱病,適用竹葉石膏湯系列。其中感染正嚴重,有高燒、肺膿瘍時,可使用「白虎湯」;人沒那麼虛、那麼口渴時,可給麥門冬湯;較口渴或喉痛如刀割時,則使用竹葉石膏湯。確診康復後多用小柴胡湯,調理免疫記憶體。體質是看舌相、脈相與症狀,像當下發燒或發炎厲害,舌頭很紅,痰呈黃、綠色,會盜汗的病人,就需用「白虎湯」;因為肺部或腸胃道發炎,導致喉嚨不適,會咳,舌頭呈淡黃色等「咽喉不利,火逆上氣」的病患,則給麥門冬湯修補肺部;至於舌頭偏嫩紅,較沒舌苔的病人,會給竹葉石膏湯,人參也會下得重些。「至於確診康復後的調理,會用小柴胡湯。」廖述賢說,根據大陸研究,小柴胡可抑制病毒的活性,抑制病毒侵入。人體因為過度發炎,炎症不受控,才會有長新冠,所以要讓免疫記憶體調理回來,中醫會使用麥門冬湯、小柴胡湯加竹葉石膏湯, 治療相關後遺症。金銀花、甘草、西洋參茶,補正氣、緩解腦霧現象。他說,新冠肺炎急性期最容易損害的是心、肺與腎臟,心肺部分可練有氧運動,靠正常作息及均衡飲食調回來。而確診者多半會有「正氣虛」,則可飲用些金銀花、甘草及西洋參成分的防疫茶。專注力不佳,有「腦霧」現象者,也可喝這味茶飲慢慢調理。廖述賢更建議長新冠病患,多吃雞蛋,尤其有睡眠障礙,不易人睡的人,更需「補蛋」,他說,雞蛋在中醫屬四聖獸裡的「朱雀」,屬火,可入心,雞蛋除蛋白質,還含有可穩定神經、消除焦慮煩雜的維生素B,每天睡前半小時吃顆蛋黃,B1、B2等成分可讓身體產生血清素,安神助眠。
-
2022-06-11 醫療.中醫
手痛真惱人!解析各類手肘痛 中醫師建議按穴道可緩解
相信您對於母親經常抱小孩造成的網球肘,或是過度用力造成的橈隧道症候群相當熟悉;也許你正飽受這些疼痛困擾已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任張尚智指出,手肘痛是身體常見的疼痛症狀之一,雖然網球肘是較常見的症狀診斷,且有一定的疼痛部位,但卻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所引起,如果沒有確切找出問題點做治療,當然不容易痊癒。肘關節主要由手臂的肱骨及前臂的尺骨和橈骨連接而成,讓我們的手肘可作出伸直、彎曲、旋前、外翻等不同動作,其中也包含許多韌帶,讓肘關節更加穩定,可防止手肘過度活動造成傷害。一般常見手肘痛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最多人有的症狀手指和手腕動作時往往會使用到前臂的橈側伸腕肌群(entexsor carpi radialis muscle),如果長時間不當或過度使用,使的手腕、手指反覆伸展施力,容易造成伸腕肌群與肘關節外側的肱骨外上髁連結處的肌腱發炎疼痛。日常生活中如家庭主婦、抱小孩、敲打電腦鍵盤、抓握滑鼠、急提重物、過度的健身與重量訓練都容易誘發此種疼痛。初期多為抓握時會有手肘外側的輕微疼痛,局部壓痛點,接下來疼痛會向下延伸,在做一些動作如肘關節的伸直、彎曲、擰毛巾、提包包或拿杯子等都會感覺不適。高爾夫球肘(肱骨內上髁炎) 不是高爾夫球員才有與網球肘所造成的疼痛相似,只是網球肘疼痛位置出現於手肘外側,高爾夫球肘則疼痛在手肘內側位置。當過度重複性的手腕屈曲或因扭傷拉扯,容易造成旋前圓肌(Pronator Teres muscle)和橈側屈腕肌(Flexor Carpi Radialis muscle)肌腱與肱骨內上髁連結處發炎。常見的症狀有手肘內側痠痛無力、握力減少以致無法完成活動手腕、做出抓握力等動作。橈隧道症候群(Radial Tunnel Syndrome)重複過度施力造成其所造成的疼痛位置常出現在手肘關節外側下方約4指幅,而並非在網球肘的肱骨外上髁上,但因此兩者的症狀類似,甚至時常同時發生,容易造成在診斷及治療上常常受到忽略。如過長期手臂重複過度施力、推拉物品、彎曲手腕、翻轉手掌、用力抓握或前臂外側受到撞擊時,都容易使得旋後肌和橈骨之間通道變得狹小而壓迫背側骨間神經,使得手腕翻轉及屈伸時疼痛,甚至蔓延至手指並伴隨著無力的現象。肘隧道症候群(Cubital tunnel syndrome)久了成為爪狀手又名尺神經壓迫症(ulnar nerve compression),由於尺神經在通過手肘肱骨內上踝後面的溝道後,穿過前臂內側的尺側屈腕肌,所以直接的撞擊,經常性的彎曲手肘或是骨折後所形成的骨刺壓迫尺神經,都會造成此種症狀。早期多為小指與無名指麻木刺痛,及肘關節內側酸痛,嚴重時麻痺感會向上放射至肩頸部,如果拖延很久,容易造成握力降低,小指及無名指的肌力喪失,肌肉萎縮形成爪狀手。頸部神經壓迫 多因頸椎間盤突出造成多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是退化性頸椎骨刺壓迫。頸椎間盤突出多是因為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造成;退化性頸椎骨刺則是因為椎間及關節骨質增生產生。當頸椎神經受到壓迫時容易造成患側肩頸疼痛僵硬,遷延至上背膏肓處或手臂,也常伴隨患側手臂麻木刺痛,甚至出現肌肉無力萎縮。肘關節發炎 中老年人常見多出現在中老年人或長期手肘勞動的族群。因手肘關節經過長期活動,容易使關節間軟骨磨損,骨骼相互碰撞,導致手肘關節發炎。另外其他的亦有可能是因風濕性關節炎或是外傷脫臼、骨折引起的關節結構改變而誘發肘部疼痛。張尚智說,雖然手肘疼痛是一個很普遍常見的疾患,但可能是由肌腱、韌帶、軟骨、與神經等不同原因造成,引起的疼痛範圍十分相似,但診斷治療方向卻不大相同。在中醫方面則多屬「痺症」、「傷筋」及「肘勞」等範疇,係由肘部外傷或勞損傷及筋脈致使瘀血內停;或勞累汗出,營衛不固,並外感風寒濕邪,致使局部氣血凝滯,絡脈瘀阻而引發。除了針灸 還可按穴道緩解疼痛中醫臨床上可使用針灸治療,以疏通局部經絡氣血,舒筋通絡止痛。按經筋之為病,可以「以痛為腧」的原則,著重于局部取穴,可選用阿是穴,鬆解局部筋膜肌肉組織。肘關節外側局部常用穴位如肘髎、曲池、手三里、外關;內側穴位如少海、曲澤等。另外可依照經絡循行取穴,緩解相關張力,如肩井、天宗、肩貞、臑俞等。中醫傷科手法則以調整身體整體筋膜,還原骨骼關節結構,讓局部病灶改善,以舒緩疼痛不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