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群體免疫
共找到
267
筆 文章
-
-
2023-12-28 醫療.感染科
受到「防疫疲累」影響 國人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率低讓專家憂心
國人低估新冠疫情 專家憂年長者身陷危機一次家族聚餐,竟險些讓80多歲王先生一命嗚呼。他在用餐後幾天發燒、咳嗽而緊急就醫。在檢查後發現,王先生肺功能急速下降,院方隨即安排住進加護病房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他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所致。國內感染症權威教授盛望徽警示,新冠所造成重症及死亡風險遠高於流感,民眾切勿等閒視之,應儘速接種XBB.1.5疫苗。疾病管制署疫報顯示,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近幾周來,平均每周確定病例(中症、重症併發症)均超過200例,至於每周死亡人數則為30多人,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生命安全。疾管署預估,這波新冠疫情高峰將出現在明年一月中下旬,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人,重症住院、死亡等人數也將勢必再創近期高峰。儘管我國於112年9月26日起開打XBB.1.5疫苗,優先開放65歲以上長者接種,且為提高接種意願,各縣市也提供500元商品禮券及10劑COVID-19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等獎勵措施,但打氣仍不如預期。接種資料顯示,疾管署今年採購600多萬劑流感公費疫苗,施打人數已逾600萬人,目前所剩不多,相較之下,較早開打的新冠XBB疫苗接種人次仍不及80萬。針對新冠肺炎對於民眾威脅程度遠高於流感,但施打率卻無法拉升的現狀,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對此感到憂心。他表示,受到「防疫疲累」心理影響,許多民眾並未將新冠肺炎當成一回事,認為病毒已經流行超過三年,毒性應該弱化了,即使感染,症狀也只會小感冒。黃立民指出,大部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仍存有迷思,以為自己感染過病毒,或打過三、四次新冠疫苗,身體應該還有抗體,以致對於最新XBB.1.5疫苗興趣缺缺,覺得沒有接種的必要性。上述80多歲王先生即為典型個案,曾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屬於新冠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因這兩、三年來,陸續接種過三劑新冠疫苗,期間也曾確診過,而心生鬆懈。對於最新疫苗的接種,抱持著觀望態度。但沒想到,就在全家人在餐廳聚餐的幾天後,王先生出現發燒、咳嗽、胸悶、易喘等類流感症狀,行動力變差,被緊急送至急診,並確診為新冠肺炎,肺功能嚴重下降,只剩原本三分之一,因情況危急,被安排至加護病房。在台大醫療團隊搶救下,施以抗病毒藥物,才逐漸好轉。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六個月新冠病毒就會出現新的變異株,目前JN.1變異病毒株就在許多國家迅速蔓延,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黃立民表示,該病毒株具有超強的免疫逃脫能力,之前感染過其他病毒株的人仍可能再度感染,因此,有必要接種XBB.1.5疫苗,提高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盛望徽表示,近期社區新冠肺炎感染風險明顯變高,這也反映在重症併發、死亡等人數,而疾管署疫報顯示,約九成九重症住院、死亡個案均未施打過XBB.1.5疫苗。盛望徽指出,再過三至四周,國內將面臨另一次新冠疫情的考驗,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大關,感染人數激增,重症及死亡人數勢必跟著增加,國人應該謹慎看待此波衝擊。世衛組織及美國何大一博士團隊均認為,現有XBB疫苗對目前各國流行XBB系列(如EG.5等)及新興變異株如JN.1皆有保護力。此外,荷蘭最新研究顯示,XBB.1.5疫苗對於60歲以上民眾接種後預防感染後住院保護力可達70.7%,在預防重症保護力可達73.3%。全國65歲以上民眾XBB.1.5疫苗接種率仍偏低,黃立民、盛望徽等專家強烈建議,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疫苗。一般施打後兩周才會產生足夠的保護力,如能在最近接種,就可在趕在明年一月中下旬疫情高峰之前,做好準備。年長者同時打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新變異株JN.1正在全球流行,新冠XBB疫苗對這隻病毒株也可產生抵抗效果,但疾管署統計,全台施打率僅約3%。前疾管署長、三軍總醫院特聘醫師張峰義表示,面對新冠變異株民眾「個人免疫力不足」,近來門診新冠個案相當多,重症人數也遠高於流感,他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接種公費疫苗。張峰義表示,台灣過去打的疫苗,即使是Omicron變異株疫苗,到目前綜合抗體皆已幾乎歸零,新冠病毒不斷在全球變異,對長者來說風險相當高。此外,目前民眾「個人抵抗力不足」,更別說形成群體免疫力。他認為60歲以上的族群都應儘速施打XBB疫苗,才有辦法生成對抗JN.1變異株的抵抗力。「除非過去打新冠疫苗有嚴重副作用,否則都建議施打。」張峰義說,前兩年台灣施打的原始型疫苗,部分民眾可能有較嚴重的副作用,但現在XBB疫苗綜合效價數據不錯,安全性也較高,目前最多的副作用是施打部位的局部疼痛。他強調「自己的安全自己顧」,打一劑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張峰義指出,新冠肺炎仍在全球流行,尤其目前出國人數增加,變異株速度更快,但民眾卻都對防範新冠病毒鬆懈,忽略目前新冠重症不僅比流感嚴重,且併發症也更多,對於長者以及高風險族群都具威脅。冬天好發呼吸道疾病,室內空氣也多不流通。張峰義表示,台灣民眾冬天喜歡窩在一起聚會,吃火鍋、聚餐等等,而室內空調較弱,通風不佳,只要一人帶有病毒,整個空間的人都可能染疫,年輕人重症風險低,但家中若有長者,就得要多加留心。「當務之急是把現在冬季、春季的抵抗力拉起來。」張峰義提醒,病毒變異從未停歇,現在的XBB疫苗施打率得趕緊拉起來;不過,他也表示,今年一次要打新冠、流感與肺炎鏈球菌等三種不同疫苗,長者可能較為抗拒,但流感、新冠感染後,都更容易引發病毒感染,他認為可透過對民眾進行衛教,分散兩隻手臂來施打,也儘快帶家中長輩去打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疫情高峰即將來襲 疾管署催打XBB新冠疫苗上周新冠併發症個案增326例,創四個月來新高,死亡增37人,則是九周來新高,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本土JN.1近四個星期來本土JN.1占比升至百分之九,預估一月中旬將成主流株,因其具有逃脫能力,提高感染風險,民眾應儘速接種XBB疫苗,另建議民眾,前往人潮聚集場所時最好戴上口罩。根據疾管署評估,目前國內新冠疫情屬於「略升」,但全球陽性率正處在高點,特別是鄰近東南亞病例數仍持續上升。羅一鈞指出,近期屬於BA.2.86系列的JN.1境外檢出提升,本土占比已近一成,雖然目前疾病嚴重度並沒有上升,但可能有較高的免疫逃脫性。羅一鈞說,依據荷蘭今年針對60歲以上接種新冠XBB疫苗效益研究顯示,對於預防感染後住院以及重症保護力高達七成。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公布最新疫苗建議,現有XBB.1.5疫苗對於XBB系列(EG.5、HK.3及HV.1等)及BA.2.86系列(BA.2.86、JN.1等)的變異株皆有保護力。疾管署預估新冠疫情將在明年一月中下旬達到新一波高峰,每天估計會有一萬八至兩萬人染疫;另一方面,流感流行高峰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因應新冠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在秋冬流行,疾管署推出「三針有幸」的疫苗催種計畫。羅一鈞表示,65歲以上長者可同時公費接種包括新冠疫苗在內的三種疫苗,並可在接種疫苗後,拿到10劑新冠快篩。他表示,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可利用快篩試劑檢測,一旦染疫則可儘早就醫。此外,目前醫院、診所、護理之家,以及老人福利機構(長照安養機構等)仍維持口罩配戴措施,並沒有鬆綁。羅一鈞建議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若在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處於通風不良之場所或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儘量需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提高疫苗打氣 部分縣市設臨時接種站新冠防疫持續了三、四年,國人出現「新冠疲累」,以致XBB疫苗打氣低迷。但部份縣市衛生局在社區、賣場、火車站設置臨時接種站,讓路過民眾就近施打,省下掛號費。另規畫「隨到隨打」醫療院所,提高接種便利性,希望刺激打氣,讓民眾安平健康過好年。屏東縣在這波新冠疫苗施打率排行上獨占鼇頭,衛生局長張秀君表示,「貼心、用心」是提高疫苗接種率的不二法門,必須祭出因地制宜措施,才能加強民眾的施打意願。她指出,每逢假日、節慶日,衛生局就會在火車站廣場、藝文活動現場設置接種站,只要民眾路過,持健保卡就能打疫苗,節省許多時間。針對偏鄉地區,屏東縣衛生局則規畫疫苗專車,醫護人員下鄉,至各地活動中心舉辦衛教活動,並提供施打服務。另有行動復能車,深入社區,除了協助失能者復健,公衛護理師也幫打疫苗。此外,為了加強民眾對於疫苗的正確認知,屏東縣推出三輪車遊街廣播等懷舊宣導措施,提供身障者就業機會,騎著電動三輪車,繞著大街小巷,放送接種相關訊息,張秀君說,「鼓勵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減少重症及死亡風險,可是功德無量。」台北市新冠疫苗接種成績不如預期,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這一波新冠疫苗的打氣確實低迷,目前台北市也才打了10萬多劑。為此,衛生局正研擬催打措施,包括,廣設社區接種站,讓民眾能就近施打,減免掛號費,不需至醫療院所預約。另外,北市衛生所拍攝衛教宣導廣告影片,也即將於有線電視公益頻道播放。桃園市則以獎勵方式鼓勵年滿65歲長者接種流感、新冠、肺炎鏈球菌等三大疫苗,衛生局長劉宜廉表示,年長者免疫力較差,一旦感染,很容易引發重症,希望符合資格的民眾踴躍接種,而桃園市特別規畫接種場所,儘可能同時接種三劑,節省許多時間。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黃翠咪指出,為了提高XBB疫苗打氣,市政府與不少大賣場合作,設置臨時接種站,除了中央所提供五百元超商禮券,另準備實用的宣導品(例如,水果、礦泉水等)。再者,與衛生所及多家醫療院所合作,開設「隨到隨打」門診,不用預約,相當便民。疾管署表示,目前全台約3000家醫療院所可接種XBB疫苗,其中超過1600家提供隨到隨打服務,民眾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查詢相關的疫苗施打資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9 癌症.頭頸癌
口交會傳染癌症!口愛前千萬別刷牙、避免口爆...做好6件事有效降低感染機率
許多伴侶在性行為的前戲喜歡先用口交開場,認為在被口交時,會有種對方為自己犧牲奉獻的征服感,因此很享受被口交的感覺。有人認為口交較不會得病,那其實是錯誤觀念,人的口腔即使刷牙過,所含的細菌也超過洗過的陰莖,且女性陰道一般也含有細菌、黴菌。也有外國研究表示,愛好口交者罹患口咽癌機率增8.5倍。口交者罹患口咽癌機率增8.5倍根據澳洲期刊《Science Alert》報導,西方罹患口咽癌的人數近幾年迅速增加,甚至有人稱之為流行病。這是由於一種稱為口咽癌(扁桃體和喉嚨後部區域)的特定類型喉癌的大幅增加。這種癌症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乳突病毒(HPV),這也是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HPV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口咽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一生性伴侶的數量,尤其是口交若一生有超過6個或更多口交伴侶的人,他罹患口咽癌的機率比不進行口交的人高出8.5倍。認識HPV病毒(人類乳突病毒)一般而言,約90%的人HPV在體內可自行清除,但在免疫力差時,HPV病毒則會在體內持續感染。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表示,HPV人類乳突病毒共有150多種不同的基因型,感染途徑為接觸傳染,主要由性經驗感染,除了在生殖器上會出現白色凸起物,偶爾也侵犯到眼、鼻、口腔及咽喉黏膜,且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正式確認子宮頸癌與HPV有密切關係,若感染到部分基因型的HPV可能會惡化成子宮頸癌,也可能增加口腔癌、肛門癌、陰莖癌的機會。女性男性都應接種HPV疫苗為了預防子宮頸癌,許多國家已對年輕女孩實施HPV疫苗接種。而HPV疫苗不僅可預防子宮頸癌,有間接證據表示,施打此疫苗能有阻斷HPV病毒的傳播,達到預防口咽癌的效果。更有研究表明,在女性疫苗接種率超過85%的國家,男性會受到「群體免疫」的保護,可望在數十年內減少口咽癌的發生機率。但在這個是盛行國際旅行的時代,若與來自疫苗覆蓋率低的國家人民發生性行為,同樣會有罹口腔癌的風險。例如在女孩疫苗覆蓋率較低的美國,在2020年只有54.3%的13至15歲青少年接種了兩到三劑HPV疫苗,疫苗覆蓋率低導致罹患口咽癌的人數大幅上升。對此,英國、澳洲、美國等多個國家,展開「性別中立的疫苗接種政策」,開始擴大HPV疫苗的建議接種對象,除了年輕女性,年輕男性也要施打疫苗,希望透過提高疫苗覆蓋率,來降低人民的罹癌風險。口交前做好6件事 避免感染性病及癌症只要沒有戴保險套,就不是安全的性行為,就會有性行為中的體液交換(血液、精液、和男女性生殖道分泌物)。若有任何一方的體液中有性傳染病的病原體,例如淋病、梅毒、愛滋病毒⋯等,就有可能讓對方感染性病。幫伴侶口交前,做好以下6件事避免感染:1.戴保險套口交保險套能有效阻擋體液接觸,因此要預防性病,請全程戴保險套進行性行為。2.口交前不能刷牙口交前千萬不要刷牙、剔牙,因為此舉會對口腔、牙齦造成一些微小傷口,反而成為對方陰莖上的可能病菌進到身體的破口,若真的想保持清潔的話,建議漱口即可。3.嘴內有傷口避免口交如果口腔內已有破皮或傷口,他表示這時候一定要拒絕口交,萬一真的很想要的話,建議戴上保險套比較安全。4.口交前觀察陰莖有無異狀在準備口交前,先將男性的包皮翻開看有無破皮傷口,若有異味、流膿、摸起來異物感,對方可能染有性病,應拒絕口交行為。5.避免口爆行為(精液入口)如果可以盡量不要被口爆,因為無從得知對方體液裡暗藏什麼病菌,且盡量不要吞精。若口交過後一星期,若發現喉嚨怪怪的,可能是因幫對方服務而被傳染性病。6.施打HPV疫苗若你的年齡介於9~45歲,不論男女都建議接種HPV疫苗來預防菜花,以及由HPV所引發的癌症。看完以上口交可能造成的風險,你還敢進行口交嗎?為了身體健康著想,建議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並施打HPV疫苗,才能有效防止HPV病毒。而預防口腔癌,最重要的還是避免抽菸、嚼檳榔等不良習慣,保持正常作息、均衡飲食、注意安全性行為,減少感染HPV病毒風險。延伸閱讀:.陰道敏感帶只有兩個地方!專家傳授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常見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開始一場舒服自慰.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參考資料:.口交未必安全 喉癌成美國「風土病」.口交前千萬別刷牙!泌尿科醫師告訴你避免性病上身的關鍵.Science Alert-Throat Cancer Is Becoming an Epidemic, And Our Sex Lives Could Be Behind It
-
2023-11-14 醫聲.醫聲
新冠疫苗接種率跌到谷底 醫:流感、新冠三合一快篩盡快上市
國內 COVID-19 疫情緩步升溫,疾管署日前預估 12 月底至 1 月中疫情將達高峰,屆時每日最多將新增 2.4萬例病例以及 200 例中重症個案。醫界認為,目前疫苗施打率非常低,再加上醫療院所的量能吃緊,台灣要對抗新一波疫情,前途堪憂。 政府應正視醫療量能 重啟津貼醫界也希望政府重視醫療院所的量能問題。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表示,政府今年3月取消新冠診療及防治獎勵津貼,新冠治療不再由公務預算支應,全改由健保支付,結果造成基層院所的健保點值一路掉到0.8,至於醫院則是由攤扣方式因應,上半年已攤扣160億元, 整個醫界苦不堪言。除了年底新一波的新冠疫情之外,更雪上加霜的是,疫後民眾就診量增加,各醫療院所的服務量能暴增,洪德仁表示,醫界強烈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正視這一問題,更盼能編列特別預算,重啟補助津貼,不要再依靠健保總額,否則基層層診所將陷入經營危機,更會衝擊新一波疫情的防治。流感、新冠三合一快篩應盡快上市基層醫師也反映,新冠染疫的流程,原本應由病人在家中先進行快篩,確診之後再就醫,但近來絕大多數患者都不再自行先快篩,而是一有不舒服便直接到大小醫院就診,讓醫療院所很難快速判斷病患究竟是新冠還是流感,壓力大增。洪德仁說,目前醫療院所只能做流感A和流感B的快篩,國外已發展出流感A流感B和COVID-19三合一的試劑,政府應盡快開放三合一試劑進口在台上市,方便醫師快篩,才能快速確認是何種疾病,提供有效的後續治療療程。他也說,疫情指揮中心在今年3月取消了視訊診療,只保留安養機構確診者可採用視訊診療,如果年底真的出現每日新增2.4萬例的高峰,醫界希望視訊診療全面恢復,才能纾解吃緊的醫療量能。疫苗接種率 跌到谷底 洪德仁說,第一線的基層診所醫師近來已察覺到新冠患者逐漸增加,但讓人擔憂的是,民眾接種COVID疫苗的比率跌到谷底,連流感疫苗的施打率也比往年低得多,不利於防疫。洪德仁說,目前政府提供最新型XBB1.5新冠疫苗免費施打,但截至11月5日的統計顯示,全國累計只接種45 萬1794人次,其中65歲以上以及有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累計接種率是7.38%,而50至64歲族群只有1.53%,至於50歲以下的各年齡族群,更不到1%。洪德仁建議大眾,不論之前打過幾劑新冠疫苗,只要超過84天未再施打者,就應立刻接種針對XBB1.5疫苗,尤其是65歲以上、有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以及安養機構住民,更應趕快施打。今年秋冬疫情的另一個隱憂是流感疫苗接種率偏低。洪德仁說,每年秋冬民眾開始施打流感疫苗,去年流感和與新冠疫苗兩者一起打,接種情形還不錯,但今年政府提供70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情形卻很冷情。洪仁德舉例說,上週台北市醫師公會到北市某高中辦理校園接種流感疫苗,當時已向學校保證全是接種國光疫苗,但家長依然不放心,一天下來全校2200名學生的接種人數不到900人,等於接種率僅4成,遠比往年的8成低得多。洪德仁憂心的說,僅僅4成的接種率,根本無法達成群體免疫力,再這樣下去,今年冬天流感疫情非常不樂觀。
-
2023-09-28 焦點.焦點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
疫情解封後又遇到開學日,呼吸道相關的疾病大爆發,擠滿了醫院診間。根據疾管署呼吸道疾病通報資料,多種嬰兒和幼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疫情急速升溫,前三名依序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以及腺病毒感染,其中RSV自8月底開始,通報個案暴增數倍。感染科醫師呼籲,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及國慶連假,南來北往免疫力容易下降,大人小孩都需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有症狀就須要就醫,不要小病拖成大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表示,RSV通常在秋季和冬季流行,但今年的疫情似乎比以往更具挑戰性,今年RSV患者容易因為感染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等,合併細菌性肺炎,導致休克送重症加護病房,像是曾有位1歲的小孩就醫時,已出現發燒、喘等症狀,檢查發現竟同時感染RSV、副流感病毒、新冠肺炎三種病毒,且已合併細菌性肺炎,經過抗生素、呼吸治療後,病況才逐漸獲得控制。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指出,新冠疫情前,因為群體免疫的關係,RSV感染個案少,但疫情滴水不漏的防疫措施,反而讓群體免疫不再,且解封後民眾開始將嬰幼兒送到托嬰所、幼兒園,加上坐月子中心和護理之家疏於防範,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的發生,部分醫療院所看診、接種疫苗沒落實分流,增加RSV傳染機會,「現在我的診間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RSV的感染個案,以前同期都沒有。」陳伯彥分享,曾有位1歲1個月的小男童被爸爸感染,剛開始僅咳嗽、流鼻水,兩天後咳嗽、喘的很厲害,「睡不著覺,吃東西都會吐出來。」進食少,使得小便量變少、嘴乾,但因為RSV無治療方法,所以只能給予支持性療法,如高壓氧治療、少量多餐補充營養,呼籲家長要密切關注早期症狀,並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尤其危險之處在於它可能引發肺部感染,對嬰兒和幼兒構成重大風險。文獻指出,九成以上的嬰幼兒曾在2歲以前感染過RSV2,然而目前RSV感染的治療沒有特效藥,治療上只能盡量幫忙維持水分、氧氣,保持呼吸道清潔,當孩子因為太喘而無法吃喝,身體會缺乏水分和營養,這需要住院打點滴,也可能需要使用高流量氧氣,據統計1歲以下的嬰兒因感染RSV的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以上2,是1歲以下嬰兒住院的主要原因3,家長們應該密切關注這些症狀,並在出現任何懷疑時儘早就醫。及早診斷和治療可以防止RSV感染變得更加嚴重並減少住院風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會有哪些症狀?在這個季節,家長應特別警惕以下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RSV感染的警示信號:●嚴重的咳嗽和呼吸急促:RSV感染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得困難。如果孩子呼吸急促,呼吸速度明顯增加,出現嗚噎聲,或是伴隨咳嗽,應立即就醫。●高燒:RSV感染通常伴隨高燒,高燒可能達38度以上。家長應隨時測量孩子的體溫,並盡早採取相應的措施。●飲食困難:如果孩子因呼吸不暢而難以進食或飲水,這可能是RSV感染的表現。確保孩子保持充分的水分和營養非常重要。●疲倦和不適:RSV感染可能使孩子感到極度疲倦,並出現其他一般不適症狀,如失去食慾、腹痛和焦慮。●症狀加劇:如果孩子的症狀在幾天內變得更嚴重,而不是緩解,應該盡早就醫。RSV感染可能在幾天內迅速惡化。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要如何預防?成人感染RSV病毒的症狀輕微,難以察覺,提前警覺家中孩童早期症狀和採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為了降低RSV感染的傳播風險,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保持手部衛生:經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觸嬰兒之前。●避免密切接觸:避免與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清潔和消毒家中的表面,特別是嬰兒經常接觸的地方。●避免公共場所:如果RSV在社區傳播,盡量減少嬰兒和幼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的機會。●戴好口罩: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讓嬰兒和幼兒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延伸閱讀:這病毒捲土重來、威脅幼兒不輸新冠!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同時感染死亡恐高6倍歐美多家知名藥廠投入RSV預防接種研發防治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8月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資料來源:1.疾管署傳病統計資料 2.Collins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2008:2040–20553.Zhou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2; 54(10): 1427–1436.
-
2023-07-27 醫聲.疫苗世代
新冠不是流感化!台大醫:打疫苗仍是關鍵
國境、口罩解封,炎熱的暑期脫下悶了三年多的防疫心情,豈料一個不注意,中了新冠病毒的陷阱。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疾呼,「不要再說新冠肺炎流感化!」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異口同聲,新冠病毒會傳染力高、治療困難,且可能長時間存在人體,都與流感不能相比,兩人強調,仍有必要施打疫苗,針對高危險族群,出現症狀就要持續快篩,確診後立即投以抗病毒藥,避免演變到重症、死亡。新冠非流感!等待免疫下降 病毒潛藏體內準備伺機而動各大醫院病床數滿載不是恐嚇標語,是前線醫護人員見到的事實。身為胸腔科醫師的古世基說,目前加護病房內的新冠重症患者,大多有共病、免疫力低下、癌症等情況,更有病人病況不佳已裝上葉克膜,這些人肺部狀況惡化很快,「現在狀況彷彿回到疫情初始,病毒才剛從中國大陸擴散時。」眼下確實為隱形的第四波疫情。「原本慢性疾病、該生病的人需求還是在,沒有消失。」古世基說,新冠肺炎患者勢必造成病床排擠效應,以往病床占床率依季節有淡旺季,現在卻一直呈現滿載。台大醫院內科教授暨感染科主任的陳宜君也說,流感已經回來,外加常態流行的新冠肺炎,兩者加成或同時感染,患者症狀在臨床上難以區分,導致治療更為複雜。陳宜君認為,國際氛圍驅使,讓民眾對新冠肺炎卸下心防。但臨床數據顯示,新冠可能重複感染,而且重症、死亡人數依舊居高不下。尤其新冠病毒能長時間埋伏於人體,待免疫力低下時伺機而動,國外有許多死亡案例解剖證實新冠病毒仍然存在其組織,「這個病毒挑戰我們對病毒的了解,急性可以重症、死亡,但是也可以拖拉、持續存在。」古世基也說,新冠病毒可以持續存在人體好幾個月,特別針對免疫力差、癌症、慢性疾病等患者,一旦染疫恐釀成重症,曾有患者住在加護病房一個多月,甚至投以好幾輪的抗病毒藥,身體的抵抗力始終無法清除病毒,「不要一概將新冠肺炎病程簡化成流感化!」疫苗、抗病毒藥都在卻不用?專家籲:快篩陽就要行動新冠肺炎進入社區流行,古世基說,公衛政策及醫療資源不應該偏重重症清零而是減災,民眾要有病識感,留意自身症狀,及早快篩,若確診,在治療黃金期內服用抗病毒藥。呼籲往往和臨床有段落差。陳宜君說,醫界常見一些長者、癌症患者輕忽剛開始的病症,拖延到了重症才來就診「這很可惜,疫苗、快篩、抗病毒藥都在那,卻都不使用。」特別是公費新冠抗病毒藥物,符合65歲以上或癌症、免疫不全、心血管慢性病等條件,只要快篩陽性就能開立服用。古世基提醒,剛感染時病毒量不高較難以檢測,建議多驗幾天;切記快篩測陽就要立即就醫,曾有一位高風險者患者在五、六月時檢測陽性,拖到近期才來看診,自覺在家休息就好,聽完捏了把冷汗,呼籲高風險族群確診有症狀就前來就醫,千萬不要用生命去賭重症的機率。勿心存僥倖 生病就休息硬撐傷身體陳宜君也說,家用快篩試劑敏感度雖然沒有PCR好,尤其有些民眾仍然不太熟悉如何自己採檢,不過當出現症狀,可以很方便地幫助自己釐清是否有新冠病毒。當然,的確也有發生一些特殊情況,像是同事持續數天身體不適,快篩都驗不出,直到做了PCR證明為新冠,徹底休息幾天後症狀才完全消退,恢復健康,否則誤以為是小感冒而撐著上班,對健康是一大打擊。另外,針對公費藥物是否下修年齡層等調整使用的對象,陳宜君認為,藥物給付決策過程,一開始是依據臨床試驗涵蓋的病人群,經過相關單位審查後,才能通過符合的適應症。其次,考慮藥品供應及取得。再者,藥物採購經費來自國家公務預算,牽涉到各國的健康保險制度等,各國政策難以相互比較。現在台灣應該關切的是,如何因應新冠病毒常態流行,為維護民眾健康,需積極先期規劃相關預算。回歸到染疫民眾本身之所以會輕忽症狀或缺乏動力導致延遲就醫,除了警覺性及重視度下降以外,兩人認為,藥物等醫療可近性也可能有關,疫情嚴重時,政府規劃並動員,民眾只要透過基層診所或醫院的視訊看診,便能開立抗病毒藥,幾乎都可以在黃金時間內投藥,近期許多民眾及基層醫療,回復疫情前的習慣,當做一般感冒服用症狀治療應急,到了嚴重再去醫院就醫做詳細的評估及治療。過度解讀免疫逃脫!避免重症 打疫苗就對了面對新冠病毒株的不斷變異,免疫逃脫時有所聞,不過,陳宜君強調,免疫逃脫不能過度解讀而不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以增強抵抗力,包括細胞保護力,證明持續存在以減少重症及死亡,但並非百毒不侵,仍可能被感染,所以仍然要搭配好的健康習慣。除了保護自己,透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到大多數民眾皆有保護力達到群體免疫,才能進一步保護身邊免疫力脆弱的高風險族群,並且避免病毒不斷變異。她說,國際專家紛紛強調,期待病毒變種「馴化」以降低致病力減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像是靠運氣,「運氣不好說不定病毒變異翻臉不認人,免疫逃脫之餘還多了抗藥性,或者再度高致病力、高致死率!」然而,今年春季疫苗接種率格外冷清。陳宜君苦口婆心提醒尚未完成基礎接種、加強劑的民眾趕緊接種,國家尚存有疫苗也沒有設限接種年齡,如果不去接種,政府針對疫苗採購的預算便會下修,倘若下一波疫情再起,加上全球疫苗產能是有限的,且必需提早採購,若國家編列的預算不足以因應瞬間增加的需求,屆時「就算批評政府,沒有疫苗就是沒有疫苗。」針對頻繁往返各國的青壯年民眾,陳宜君提醒,新興傳染病崛起的間隔越來越短,全球散播越來越快。除了暑期出國旅遊,許多民眾因公務出差,常會熬夜準備,加上旅途勞累及時差,可能影響免疫力。最擔心的是,一旦感染新冠,又因為要務在身而硬撐,極有可能在異地倒下。所以,接種疫苗再出國是保護自己的關鍵。新冠死因高?台灣全人照護 要看數字背後意義新冠疫情一路走來進入第四年,去年的十大死因,新冠竄到第三名,外界質疑台灣新冠死亡率高於他國。陳宜君說明,由於台灣的積極防疫,加上全民健保、全人照護,高齡、癌末等民眾住院,去年仍積極採檢新冠病毒,死亡診斷書也會註記,因此數據較高。「不是醫護人員照顧不好,要看數字背後意義。」古世基說,歐美國家染疫的病患,多半選擇居家安寧,死因自然不會註記。甫參加國際論壇返國的陳宜君分享,各國感動於台灣民眾仍自發性的配戴口罩,也盛讚台灣防疫做的很好,她說,民眾有防疫知識並齊心與醫護努力的成果。但是在戶外通風良好處,她也說,可以脫下口罩享受空氣,到了密閉、人潮擁擠處,或者有些感冒症狀,記得戴上口罩,既是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
2023-07-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如何從清零走到和新冠病毒共存——一位社區醫師的具體建議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台灣新冠病毒由清零到共存的回顧與前瞻」。首先由一位長年耕耘於社區的醫師提出他的看法與建議。接著一位持續關懷台灣基層公共衛生人力與政策的公衛教授回顧台灣過去這方面的努力,並提出他對政策的看法與建議。最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應邀撰文說明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透過及時因應疫情、調整防疫強度、參考國際趨勢,逐步穩健鬆綁各項管控措施的政策。能夠邀請到三位專家百忙中為社會大眾說明這個台灣重要的醫療政策議題,「醫病平台」謹在此表達最深的謝意。針對新冠肺炎的全國防疫戰略在蔡總統首肯及背書下,近日陳指揮官宣佈,將從「清零」走到「共存」,但是,這路徑(roadmaps)將如何走?在考慮全國各地不很均勻的醫療量能、接種比例、群體免疫能力、醫療需求、就醫習慣、疫情對產業、經濟及弱勢的衝擊、復原重建等面向,我想從社區醫師的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來就教各位,同時集思廣義,協助台灣可以由下而上,加速來到「疫後新生活」。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理想狀態是所有人都具有免疫力,但那是不可能,替代的概念是「群體免疫力」,對於一個2019年底才出現於地球的新興傳染病,不管經由預防注射或感染,到底群體免疫達到多少比例?台灣才能和病毒和平共存,到現在醫界還沒有定論;所以,我思考的路徑是:從每一個人免疫力的提升開始,到家庭,再到社區,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最後整個台灣獲得群體免疫,以和新冠病毒「共存」。目前,全國人民爭先恐後排隊等候三劑完全的接種,然而,由於疫苗整備不足、不均、及副作用影響接種意願等等,要靠接種疫苗在短期內達到群體免疫,可能困難重重。因此,在清零到共存前,台灣勢必承受數百萬以上的確診者,那麼下一個問題是:我們醫療量能足夠嗎?全國醫療體系如何「放輕救重」?保護人民寶貴的生命安全。回顧這波omicron 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從2022年1月0日到4月22日共22256例的分析:輕症及無症狀22171例,佔99.62%;中重症85例,佔0.37%,但中重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既然絕大多數確診者是輕症或無症狀,而且,新冠肺炎已在台灣各地不停出現。因此,現時策略不能再單靠由上而下,以「杜絕傳染病之發生、傳染及蔓延」為主要之傳染病防治法,必須改成三級防救,結合民間及各部會、各專業的力量,在面對各地宛如春風吹又生的新冠病例時,從鄉鎮開始,到縣、市到中央,由下而上建立「預防、整備、減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緊急通報、緊急處理、若無法處理則後送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為主體的三級災害防救(醫療)體系。除了預防減災、緊急應變、復原重建等,災害防救法(新冠肺炎依法屬生物病原災害)更規範各級政府的災害防救業務計劃,中央將資源下放同時事先要求各級政府整合各地資源,特別醫療的應變量能,擬訂各層級的災害防救計劃,並且事先演練,熟悉各式緊急應變流程。中央各部會協助地方整備防疫物資或設備(如快篩試劑、血氧機、口罩、防疫計程車)鄉鎮長統一指揮,若疫情一旦出現,迅速結合衞生所、各單位及基層醫師,作好應變處置,處理好大量無症狀或輕症患者,避免擴大感染,這套由下而上災害防救體系,是台灣群體免疫不足以從「清零到共存」時,必先走的路。強化基層社區新冠患者的處理能量,有三項主要目的: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病例,作好處置避免傳染他人。二、無症患者雖然機會不大,但仍有可能從無症狀幾小時內變成有症狀,甚至病危(最近報載二歲孩童的例子),基層就近的家庭醫師(可惜的是台灣健保體系忽略了這一環)一定比後送的醫院的醫師,更能及時就近作好檢傷分類工作。三、大量於醫院治療的病患,病情好轉後還是要回到社區,不然會拖垮醫院,社區基層醫師擔任分層照護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清零到共存,最根本最重要的改變還是從人「心」開始。我們是否覺悟了新冠病毒之所以會跳到人身上(spill over),是因為人類侵犯了蝙蝠的生存環境,逼迫長久共存於蝙蝠體內的病毒跳越到人身上,如今新冠病毒突變走向類流感染化,想和人類共存,我們是否了解這些因果關係,接納新冠病毒(平時可以靜坐觀想一旦染疫我自己的反應將如何?)同時,去除污名化,減少不必要恐慌,學習教訓,不再破壞環境,避免另一個新興傳染病的發生。個人是否打了三劑疫苗,同時注意洗好手、載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多曬太陽,減少身上的病毒量,注意保護接觸過的長者、免疫力不足及慢性病病人。對於家庭中的長輩、小孩,考慮生活動動線如何安排,以減少密切接觸,避免帶著病毒回家。生活的社區須注意感染的熱點,對於受感染的左鄰右舍,我們須先付出關懷及支持,畢竟健康社區生活共同體的形成,付出一定是先於得到!這條與新冠病毒共存的路徑,建議從鄉鎮層級群體免疫的建立開始,同時照護好不幸確診者,然後縣、市以至全台灣,大家同心協力,以全國之力,公私及各專業群策群力,意見不同可以討論,避免分裂內耗,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和新冠病毒共存的日子,一定會很快來到!天佑台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2-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室內口罩解封指揮中心突縮手 公衛專家曝最可能原因
指揮中心原預定今天宣布室內口罩解封,但至下午2時疫情記者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基於農曆年後確診病例數反彈、醫院加護病房滿床,且室內口罩解封涉各部會的三大理由,決定延後宣布解封政策。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指揮中心預計大幅放寬室內口罩令,僅醫院、長照機構、大眾運輸工具等特定場所需戴口罩,但他研判,民眾內心可能無法馬上接受,讓指揮中心面對解封室內口罩令時突然縮手。暫時不要解除室內口罩令洪子仁說,指揮中心已開放戶外無須戴口罩,但觀察許多民眾在戶外仍戴上口罩,可見對新冠疫情仍不放心,在民眾對疫情仍有疑慮下,指揮中心應思考,除醫院、長照機構、大眾運輸工具需要戴口罩外,包括大賣場、百貨公司及大型演唱會、展覽等,應暫時不要解除室內口罩令,待每日確診人數降至2萬人以下、加護病房醫療量能緩解後,再讓民眾循序漸進脫下口罩。洪子仁指出,當指揮中心決定大幅放寬室內口罩令時,「內心其實大感意外」,雖然指揮中心可能是看到其他國家解封情形,想要快速跟上,但國外解封措施僅供參考,「防疫鬆綁應該要走自己的路,如此放寬感覺速度有點快」,且若指揮中心今宣布室內口罩令,接下來將面臨學生開學後,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在學校染疫,教室內是否還需戴口罩將引發爭議。鬆綁室內口罩令 應循序漸進「鬆綁室內口罩令,應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洪子仁說,如此一來,可以讓民眾內心慢慢接受,而目前仍可開放辦公大樓、辦公室等室內場所口罩令,因這類場域進出人士多為特定對象,可以優先鬆綁。因此先利用2月讓民眾慢慢調適,3月再完全解除室內口罩令,並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開會可能解除新冠疫情緊急狀態,指揮中心在5、6月調降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等級,6月底《嚴重特殊傳染病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到期,指揮中心就可撤除,回歸正常防疫。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新聞放鞭炮》廣播節目專訪也表示,如今新冠疫情染疫者以輕症居多,可以放寬室內口罩令。但李秉穎觀察,台灣民眾戴口罩與歐美國家不同,歐美國家民眾不喜歡戴口罩,當初疫情爆發時,還有人到街頭抗議戴口罩措施,但台灣民眾則是早在2020年,國內尚無爆發疫情,指揮中心也未要求民眾戴口罩時,觀察捷運站人潮,許多人已自主戴口罩。如今歐美國家歷經疫情爆發、接種疫苗,群體免疫力增加,因此口罩鬆綁速度比台灣快,台灣去年才鬆綁戶外口罩令,民眾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慢慢適應,往後才會像歐美國家一樣,不再重視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
2023-01-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Q.1變異大但人體變強 李秉穎:確診死亡趨勢分道揚鑣
台灣本土新冠疫情微幅上升,BQ.1占比達到14%。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廣播「新聞放鞭炮」專訪,他表示,這是免疫逃脫帶來適者生存的自然現象,未來每3到6個月就會有新的強勢變異株蓋掉原本的,都可平常心以對。李秉穎說,因為Omicron時代為分野,新變異株帶來的輕症確診和重症死亡兩條曲線已分道揚鑣,前者會再次上升但後者不會,但不能說新病毒是弱化,應該歸功於人體T細胞免疫可持續數年的作用。李秉穎表示,從其他國家已經看到BQ.1逐漸變成主流,其實BQ.1已經與原本的主流病毒有相當大的不一樣,照以前的標準,應該要給個新的希臘字母。但世衛組織(WHO)不夠有遠見,一開始選用希臘字母來命名,結果現在字母不夠用了,只好用其他字來命名。新的希臘字母是否代表確診死亡都會大幅上升?李秉穎分析,過去從Alpha、Beta、Gama、Delta等新變異株出現時,都會看到全世界確診死亡上升,但Omicron出現後分野,確診和死亡兩條曲線已經分道揚鑣,確診仍會大幅上升但死亡沒有,甚至逐漸減少,這是因為全世界大部分人都打過疫苗或曾經自然感染,有相當的免疫力。不過李秉穎說,這不能說是病毒的弱化,應該要說是人體變強,所以現在就可以看到比較晚解封的中國正在經歷陣痛期,因為他們群體免疫還沒有建立,所以重症死亡威脅較大。但如果看其他BQ.1先流行起來的國家,可以發現即便BQ.1本土占比上升,他們不緊張也不加緊防疫,就是因為群體免疫有防範重症死亡的效果。李秉穎表示,引起重症死亡的原因是病毒量大幅竄升、跑到全身個地,要預防這種事情發生,主要是靠T細胞的細胞免疫,負責去消滅這些受感染的細胞,有點像坦克部隊執行焦土政策。很重要的一點是,雖然病毒變異後,表面S抗原而導致免疫逃脫,人體認不得,影響到抗體免疫,但細胞免疫不但不受影響,還可以維持長達數年免疫記憶,因為細胞免疫所辨識的,不是病毒的外在,而是內在屬於細胞骨幹的氨基酸,這部分通常不會因為突變而改變。
-
2022-11-08 醫聲.醫聲要聞
RSV、流感病毒、細菌感染接連反撲!專家解釋什麼是免疫負債:這樣做可預防
自新冠病毒演變為Omicron變異株,威脅性減弱,各國開始逐步解封,放寬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限制與隔離政策,台灣邊境也已解封。疾管署傳染病監測卻發現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首的病毒感染快速增加,英、美等國也觀察到類似趨勢。專家指出,這是免疫負債所致,且隨著病毒感染規模擴大,繼發性細菌感染同樣令人憂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權威邱政洵解釋,防疫限制一旦解除,人類活動也會隨之增加,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及社交距離等重要的感染預防措施,也不如過去嚴謹,就會導致病毒傳染增加,即是所謂的「免疫負債」。《刺胳針》研究:防疫鬆綁後英國RSV案例大增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年九月針對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RSV長久以來都是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統計指出RSV與3300萬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關,並造成每年360萬人次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該《刺胳針》研究中也提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在英國等溫帶國家,RSV的感染與季節高度相關。不過在疫情爆發之後,英國為了防止新冠疫情擴散,採取各項防疫限制,例如:社交距離、學校關閉等,RSV感染很快的在2020年四月,出現下降趨勢。於是專家建議,醫療決策者應該注意非藥物干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對於RSV防治的重要性,並據此作為監控機制與醫院應變的參考。然而,到了2021年夏季,英國逐漸鬆綁防疫規定後,RSV病毒感染規模呈現「沒來由的(out-of-reason)」擴大,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民眾長期未暴露在RSV病毒環境中,導致「群體免疫下降」的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新冠疫後第一冬 專家籲留意3大呼吸道疾病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也報導,除了RSV以外,流感病毒也須被重視。過去兩年冬天,在英國因為封城、自我隔離等防疫政策推動下,流感疫情屢創新低。今年將是新冠疫情以來,民眾第一次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之下大規模交流、活動。故專家表示,今年冬天必須特別留意三大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RSV以及流感病毒,兒童更是危險族群。國內亦有專家擔心,免疫負債導致解封後呼吸道疾病危及民眾健康。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統計圖表也顯示,今年下半年開始,分離出的副流感病毒株數量,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RSV病毒亦有增加。對此衛福部次長、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呼吸道疾病與配戴口罩高度相關,故國內口罩解禁還須再等待。病毒感染的下一步 繼發性細菌感染也將來襲邱政洵則表示,免疫負債導致病毒感染增加是世界趨勢,以下三種病毒感染在疫情趨緩後將逆勢回歸:一、流感病毒二、副流感病毒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邱政洵特別強調,不只是病毒感染,民眾也要留意「繼發性細菌感染」。他解釋,許多細菌感染係先有病毒感染,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造成細菌感染,「病毒、細菌同時在一起,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感染情形。」他預估,新冠疫情期間幾乎銷聲匿跡、案例非常稀少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台灣逐步解封之後,將再次來襲。延伸閱讀/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如何降低免疫負債威脅?美專家:保持「非藥物干預」防疫措施面對免疫負債步步進逼,民眾可以如何因應?美國布朗大學助理教授、流行病學家瑞秋・貝克(Rachel E. Baker)在一篇《CNN》報導中提出解方。她建議民眾即便疫情趨緩,仍應持續保持勤洗手、消毒常使用的物品等習慣;咳嗽、打噴嚏時,也應注意咳嗽禮儀。貝克也建議民眾持續配戴口罩,如有不適症狀時,應待在家中。此外,為了增強抵抗力,她建議民眾保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的原則。貝克表示,新冠疫情的經驗中,明顯看到非藥物的疾病防治措施奏效,疫後持續保持,將有助避免其他病毒帶來的健康衝擊。
-
2022-09-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口罩令何時解封?李秉穎:新冠威脅小於流感應該就可以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每天早上8點主持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昨天起請假,改由汪潔民擔任代班主持人,今邀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暢談10月13日開國門後防疫措施,關於何時可以脫口罩,李秉穎說,「只要新冠病毒威脅小於或等於流感時,應就可以放鬆」。李秉穎說,目前應可以從戶外非群聚活動開始解封口罩。但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至演唱會、運動場等人潮群聚場所,還是必須戴口罩。李秉穎說,包括脫口罩等防疫措施放鬆,仍須依新冠疫情走向而定,如果走向輕症化,當然就可以放鬆,但因目前新冠肺炎死亡率為千分之一點多,而流感死亡率僅為此數據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因此還是希望死亡及重症減少,雖然同意口罩鬆綁,但還不能完全不戴口罩。至於10月13日開國門後,是否再有一波疫情?李秉穎說,依全球數據觀察,目前其他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率都滿低的,且低於台灣,開放國門後,雖然會帶進來一些病毒,但國內感染病毒的風險,還是高於境外帶回病毒的風險,因此疫情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李秉穎說,令人擔心的是,境外旅客會不會帶進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但這在確診及死亡數方面,應不會有太大變化,只要新冠疫情變為輕症化,成為比流感更輕微的呼吸道感染,入境人數限制就可以取消。李秉穎指出,新冠疫情2年多來,經過施打疫苗、多數人染疫等因素,現已建立群體免疫力,即使病毒再變異,重症死亡率不會再增加,身體免疫力均有保護效果,觀察全球此波BA.5疫情,雖然確診人數上升,但死亡人數持平,相信未來疫情就是輕症為主,不會影響醫療量能。目前新冠確診人數每天約為4萬多人,開放國門後,確認人數會不會增加到5萬多人?李秉穎說,現在疫情仍處在高原期,每天確診人數就是在3至4萬間波動,如果突然上升至5萬人也不是不可能發生,但應不會大幅上升。就觀察各國新冠疫情曲線為一波又一波,但紐西蘭及澳洲為類似台灣的情形,均為防疫措施嚴格,當疫情高峰後,就會進入高原期,疫情時間拉長,類似「擠牙膏」一樣,病例數一點一點的增加。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建議,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李秉穎說,當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代表新冠病毒威脅已降到很低,不需要特別防疫,可是目前新冠病毒死亡率仍高於流感,現在還是必須要用較嚴格的防疫措施,但如果未來新冠病毒死亡率降低至與流感差不多,可解除大部分的防疫措施。
-
2022-09-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打不完銷毀好浪費?專家分析防疫物資決策關鍵非成本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近3年,各國紛紛採購疫苗以防堵疫情。但有媒體報導,至今年9月止,政府採購5千多萬劑各品牌疫苗中,已銷毀300多萬劑、約6%.5疫苗過期報銷,浪費公帑約12億元;其中高端報銷5億元居冠。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為了超前部署,一定會有疫苗屆效問題,全球各國都有這樣的狀況。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則表示,防疫物資的決策關鍵應是人口數,而非成本會計。根據指揮中心最新統計,到9月15日疫苗數為349.5萬劑,佔已進貨及捐贈總量6576.3萬劑的5%.3。指揮中心前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先前的H1N1也是有大量報廢疫苗,但不能當作浪費,以目前新冠疫苗報廢的數量算很少,在良好的控制下才有這樣的數目。對於疫苗屆效銷毀,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流感疫苗因為有過去接種經驗,因此以人口數約3成購買,但以美國等其他國家為例,都是以人口100%計算購買,甚至超買。而面對新病毒,因為未知數很多,「國外都很清楚寧可多,不能少」。以美國為例就購買了約5億劑,是其人口的好幾倍。後來也證實,因為病毒一直變異,疫苗保護力有限而不只要打1劑,需要接種到兩劑、3劑。蘇益仁表示,防疫物資不能夠用常態的物資想法規劃購買,決策點應該以「人口數」思考。雖然每個國家資源不同,但應盡量以人口數的100%計算;或至少要購買6至八成,以達到群體免疫力。他也表示,疫苗接種還受限於民眾接種意願等因素影響,不可能打得剛剛好。例如當時H1N1時購買1千萬劑國光疫苗,接種到500多萬時發生「劉小弟事件」就無法繼續催種,銷毀約3、4成以上的疫苗。
-
2022-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BA.5擴散將成主流病毒株 李秉穎曝就在這個時間點
國內新冠疫情穩定,指揮中心昨宣布國外入境者不用再PCR檢驗,但仍須深喉唾液篩檢,入境隔離維持3+4,而若登機前於境外確診仍不能登機,須待陰性後再登機。不過,外界質疑,指揮中心開放邊境速度太慢,也還不願意開放觀光。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指揮中心仍擔心疫情出現變化,開放措施保守一點,而依美國經驗,台灣再經1、2個月後,BA.5就會成為主流病毒株。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國內疫情趨勢目前在丘陵階段,但已有下降趨勢,只是下降速度緩慢,可是,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已在社區擴散,預估1、2個月後,也就是約在9月、10月間,將會成為主流病毒株。BA.5持續擴散,疫情是否會一發不可收拾?李秉穎說,他不覺得,因就其他國家BA.4、BA.5疫情觀察,均只有小幅上升,「規模不會太大」,因疫苗接種還是有產生一定的保護力。不過,也不排除往後還會出現其他變異株。「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表示,國內單日確診人數忽高忽低,是否表示疫情尚未過去?李秉穎說,確診人數有如海浪一樣每天都有波動,必須看長遠趨勢,尤其每天染疫死亡人數慢慢降低,主因是人體免疫力對重症、死亡已有抵抗力,同時長者染疫情形也有降低,死亡人數減少,雖然疫情轉移到兒童族群,但兒童染疫重症、死亡率低,另一方面,群體免疫力增加也扮演重要角色。李秉穎說,依指揮中心統計,現在邊境管制3+4天,但隔離3天後確診比率為47%、接近5成,台灣若要開放邊境,可以比照其他先進國家的管制措施,但大家對BA.4、BA.5進入社區後,仍有疫情可能會很慘的印象,導致指揮中心開放措施趨於保守。國內疫情趨緩,戴口罩政策可以取消嗎?李秉穎說,口罩暫時應無法脫下,而戴口罩不僅可以防病毒,還可以防空汙,且大家已養成習慣。外界關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上任後,指揮中心防疫是否有鬆散情形?李秉穎說,他感覺沒有明顯變化,因目前防疫管制措施為持續放鬆過程,速度沒有很快,也沒有很慢。
-
2022-08-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幼兒疫苗接種間隔縮短? ACIP兩周內開會討論
指揮中心周一宣布,BNT幼兒疫苗取得我國食藥署「緊急使用授權」(EUA),但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尚未討論疫苗接種事宜。針對ACIP何時開會,召集人李秉穎表示,近期已在安排時間,預計這兩周就會開會;至於疫苗接種間隔是否縮短,則視狀況而定。根據食藥署通過的EUA仿單,BNT可供六個月至四歲兒童接種,建議施打三劑,一、二劑間隔3周,後面間隔8周,共要11周時間。不過ACIP屆時開會是否會縮短接種間隔,李秉穎則表示,將視疫情狀況而定,根據研究如果接種間隔拉長,副作用較低;但如果疫情嚴峻,需要讓小朋友盡快獲得保護力,則有可能縮短接種間隔,之前針對5歲以上兒童就縮短BNT兩劑間隔時間從五個月至三個月。另BA.5在日本再燒出一波嚴峻疫情,7月28日更新增達20.9萬例,創單日新高,外界也關注BA.5在台灣可能引起的下波疫情規模。對此,李秉穎則表示,日本第二波疫情大於第一波,不單純是BA.4、BA.5變異株的原因,也可能是疫苗接種率不佳,以及之前防疫嚴密,還有很多人口未感染而造成群體免疫不佳。但從美國的疫情曲線來看,BA.4、BA.5變異株雖然讓疫情又升起,但相較之前只是一個小波段,並沒有比之前來得嚴重;屆時台灣的疫情曲線可能會比較像美國,和先前疫情相比,僅會有一小波的升起。
-
2022-08-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染疫沒關係?專家:多人染疫讓病毒一再變異
新冠肺炎自前年爆發以來,雖然疫苗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問世,但因病毒變異太快,至今仍不斷在全球各地造成一波波新的疫情,專家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快速變異,可能與疫苗施打在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分配不均有關。成大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也是小兒免疫學專家謝奇璋指出,病毒不斷變異,新一波的BA.5疫情可能又將侵襲台灣。也許要等到秋天有新一代的疫苗出來,疫情才會獲得比較好的控制。他表示,新冠肺炎產生突變的快速,全球專家也都覺得驚訝,目前確實的原因還無法很肯定,但疫苗供給的不均,可能是助長了病毒變異速度的原因之一。疫情在前年年初自中國武漢向全球傳播後,各國投下龐大人力物力,一年內就在市場上推出幾種有效的疫苗。謝奇璋指出,原本人類是有機會在重大變異株出現之前擋下疫情,但當時疫苗分配不均,先進國家擁有較多的疫苗,開發中國家資源少,疫苗供應不足。雖然有世界衛生組織主導的COVAX計畫,幫助開發中國家取得疫苗,但在資源有限又重重困難 (例如很多國家拒絕接受COVAX分配的中國疫苗) 的情況下,很多地方未能取得有效的疫苗而造成大量無免疫力的人口染疫,使病毒得以大量繁殖突變。這也許是Omicron 變異株從南非發展出來,造成另一波疫情高峰的原因之一。他表示,群體免疫是克服大流行病毒最有效的方法,任何群體免疫的破口不僅造成疾病的傳播,也可能成為突變株產生的溫床。謝奇璋表示,目前全球對於新冠肺炎病毒了解仍有限,對於疫苗在不同人群造就群體免疫的效益也所知不多。成大目前在國科會的支持下針對疫苗在不同免疫功能缺陷的兒童(如糖尿病童及癌症病童等)施打後的效果進行研究,就是希望能找到對這些兒童最有效的疫苗注射策略,除了保護病童,也避免造成集體免疫的漏洞。他期望有更多的孩子和家長願意參與研究,大家攜手共度,讓這個世紀大疫早日成為歷史。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何美鄉詳解無敵星星 打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
確診者復原後「無敵星星」近來成為討論議題,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詳解主流COVID-19變異株為何會一直被取代等概念,強調無敵星星就是接種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蔓延全球,病毒持續變異,從最早的武漢病毒株後,陸續出現Alpha變異株、Delta變異株及Omicron變異株等,陸續取代舊的變異株成為主流。「為什麼以前的變異株會消失」,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詳解,新冠病毒2年來的演化,最大的決定因素就是傳播性,一株傳播力較快的變異株會逐漸取代那株傳播較慢的變異株,「當一株只需要兩天就可使感染人數倍增的病毒,當然不會給那需要三天才能倍增感染人數的病毒任何機會」。何美鄉也以「感染者已成為無敵星星」的概念舉例指出,病毒在環境中的壽命是有限的,當病毒被感染者釋放出來時,周遭都是無敵星星,病毒也就只能在環境中存活有限的時間,若周遭沒有可被感染的人,病毒在室溫下就會逐漸失去活性,「這就是為何病毒會消失的機制」。不過,何美鄉也指出,無敵星星還是有對應特定病毒的絕對效力的考量,先出現的病毒所產生的無敵星星,對付後出現的病毒成效會被打折;反之,後出現的病毒所產生的無敵星星,對付前者的效果比較好,這樣的概念是源於病毒演化的另一法則「免疫逃避」。何美鄉強調,個人的無敵星星所對應的就是整體的「群體免疫」,雖然因為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出現,使群體免疫所需的絕對門檻變高、時效變短,但也不能因此否認群體免疫效果的存在,「無敵星星=疫苗接種三劑+自然感染」。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正趨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這要歸功於20到49歲率先築起全台「免疫防火牆」,以北北基桃已達79%為最高,全國也已達72%。他說,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終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此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以其科學家能否更深入了解變異病毒再次感染傳播的特性,並找出防範之道。至於中重症高危險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走降,隨年輕族群免疫防火牆築起,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需注意的是,彰投雲嘉以及台中、台南、高雄的70歲以上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尚須一段時間才會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指出,台灣20至49歲的感染率很快達到高峰,也很快就下降,這是流行下降的原動力,可以保護其他年齡層。可看到0至19歲曲線已與20到49歲幾乎重疊,50歲以下也已出現下降趨勢,這代表台灣的疫情已經要受到控制,50至69歲和70歲以上的流行速度雖然比較慢,但終將趨於一致,進入受控階段,紐西蘭和南韓都走過一樣的路。若分區來看,陳秀熙表示,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的疫情曲線已率先下降,台中、台南、高雄這三個西部交通重鎮也看到曲線有下降跡象,可說是「看到台灣疫情受控的希望」。他預估北北基桃6月底單日新增總個案就會低於1萬例,走入單日新增低於萬例、感染率約2%的「地方流行」,竹苗宜花、台中台南高雄也會緊接在後。至於彰投雲嘉和離島,目前曲線還沒有下降,但是解讀資料要小心「戶籍歸戶」和「老年人口比例高」等問題。分年齡看,可看出20至49歲已率先築起免疫防火牆。陳秀熙指出,在包括突破性感染的自然感染比例,北北基桃與竹苗宜花東最高,已達到36至37%,台中台南高雄24%、彰投雲嘉18%,全國已達到28%。加上上述各區疫苗覆蓋率達到43到47%,北北基桃免疫防火牆已高達79%,竹苗宜花東72%、台中台南高雄70%、彰投雲嘉65%,全國已達72%。陳秀熙表示,Omicron傳播力強、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打過第一代疫苗也不能帶來群體免疫,可說是達到病毒「最佳適應點」,加上有一定的疾病嚴重度,「這就是它讓人類很痛苦的原因」。目前在北美,BA.4、BA.5、BA.2.12.1這三種強勢變異株占比合計已達6成,亞洲目前雖只占3成多,仍需要持續觀察並繼續施打追加劑。「疫苗絕對不能佛系打法!」陳秀熙表示,現在問題在於全球各大洲疫苗覆蓋率落差極大,「就算不是佛系打法,也無法打到很高」,所以病毒不斷變異、不斷傳播。免疫學家、病毒學家、臨床醫學家都希望能了解哪些人容易突破感染、哪些人還會有傳播力,加上年齡結構、疫苗接種等複雜因素,這些都會反映在未來的流行病學曲線上,仍待釐清。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因應BA.4、BA.5疫情 張上淳曝未來監控要做這件事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的挑戰,隨之而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說,目前看來BA.5比BA.4更占優勢,依國外經驗,未來再有第二波疫情,「這是很有可能的事情。」張上淳建議,現在就是努力監測,除邊境監測外,當BA.4、BA.5進入社區後,也會針對確診者周邊接觸者進行病毒基因定序檢測,期望能夠早一點「減災」,延緩疫情傳播。張上淳今參與國衛院與聯合報共同舉辦的「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接受訪問時,特別分享對疫情的看法。張上淳說,要完全阻隔BA.4、BA.5不進入國內,「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尤其此波BA.2疫情尚未完全趨緩,若BA.4、BA.5又進入國內攪局,那麼疫情可能會再向上攀升、再往上疊加,「那就不是很好」,因此現在一定要先讓BA.2疫情趨緩,即便往後BA.4或BA.5進入社區再有一波疫情,但或許會比現在這一波小一點。因此目前入境者採「3+4」檢疫期,還無法放寬至「0+7」。張上淳說,當時專家諮詢小組提供給指揮中心建議,就是不能馬上放寬至「0+7」,而是先採取「3+4」檢疫期,前3天是禁止外出,後4天若沒有緊急事情,原則上也最好不要外出,但商務人士不得不外出,那就是快篩監測,避免病毒擴散。而何時可以放寬為「0+7」,張上淳說,至少要等這一波疫情過去。張上淳說,國內新冠疫情前年爆發,當時採用圍堵防疫措施,為的是要爭取時間,等待新冠疫苗及治療藥物問世,即使圍堵不成功,也採用減災方式,減少病毒傳播,一樣是在爭取時間,並期待疫苗出來後,接種率若達到6至7成應有群體免疫效果,阻止病毒傳播。但多變的新冠病毒帶給公衛界、醫界諸多挑戰,超乎大家預期。張上淳指出,新冠病毒容易突變,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疫苗問世後,雖然減少了重症、死亡,但對阻止病毒傳播不夠理想,幫助有限,因打了疫苗還是感染,這是他感到遺憾的事,若疫苗可有效阻止病毒傳播,國內疫情會更好。張上淳說,打疫苗目的為減少感染及傳播,如B肝疫苗等,但新冠疫苗無法阻擋病毒傳播,造成今年國內面對疫情挑戰,這只能說新冠病毒演化真的「超級快」,以及病毒與疫苗間互相作用的結果。張上淳強調,高齡者等脆弱族群仍一定要接種疫苗,符合資格者應打第4劑疫苗,雖然有人認為,第4劑追加劑的免疫反應與第3劑差不多,但對脆弱族群仍有保護力,若擔心疫苗副作用至今還沒有打疫苗的人,食藥署已核准蛋白疫苗Novavax就非常適合,它就是傳統蛋白疫苗,常見副作用就接種部位痠痛等。往後台大也會針對Novavax疫苗是否可當作追加劑進行研究。至於新冠疫情何時流感化?張上淳說,這須看未來疫情發展情形,當感染人口愈來愈多,重複感染者也增加,但症狀卻愈來愈輕微,重症患者沒那麼多,就像每年流感來臨的狀況,如現在南非就是如此,該國人口幾乎已百分之百染疫。而傳染病分類何時從第五類降為第四類?張上淳說,最好的降級時機就是看全民對死亡人數的看法如何,再來就是當台灣像美國一樣,對確診者不用再強制隔離,視為感冒在家自己休養時,就有降級的可能。國內防疫2年多來,雖然現今社會上對疫情管控有些雜音。但張上淳認為,面對這一波疫情,台灣死亡率還是很低,2年來,台灣表現一直很好,他請大家回想一下,2年前歐美各國面對疫情災難時,醫療體系崩潰的狀況,現今台灣是處在2年前的歐美情形,但醫療狀況並沒有那麼糟糕,這段期間,台灣也有藥廠研發出疫苗,這對國家是很重要的。面對即將到來的暑假,大家是否可以放心旅行,張上淳建議,這端看個人對疫情的態度,是可以稍微放心,但不代表不會感染,若民眾認為可與病毒共存,承擔一些風險,心情上就能放鬆一些。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恐爆新疫情 專家籲超前部署
Omicron亞型病毒株BA.4、BA.5已在我國邊境檢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昨表示,遲早會進入社區。國內專家預估,今年秋冬季節恐再爆一波社區疫情,指揮中心一定要做最壞的打算,除追加劑疫苗外,更要規畫口服抗病毒藥物完整給藥流程,及早因應。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當BA.5或其他Omicron新變異株進入社區後,必須超前部署,全力避免脆弱族群感染。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隨著新變異株BA.4、BA.5出現,將翻轉群體免疫、無敵星星的概念,因會有重複感染的機會,群體免疫效果也會消失,指揮中心應持續於社區抽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分析,了解國內新冠病毒流行情形,以及早因應。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疫情落在11月 專家曝這點恐成每年例行工作
指揮中心日前縮短邊境檢疫期為「3+4」。國內專家表示,隨著國門開放,國際交流頻繁,當檢疫期進一步放寬為「0+7」時,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勢必進入社區,而目前國內新冠疫情正處在高原期,六至七月會趨緩至平原期,一旦此波染疫者保護力約於3個月後降低,下波疫情再起時間,約會落在今年11至12月間,「這是很合理的事情」。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說,依新冠病毒特色,每年幾乎都有2至3輪的變異情形,因此往後不見得只有BA.4、BA.5,可能還會出現更多的變異株,因此,每年施打追加劑疫苗,將可能成為常態及每年例行工作。李建璋說,隨著新變異株BA.4、BA.5出現,將翻轉群體免疫、無敵星星的概念,並可能都要進行修正。主因是目前無敵星星概念是針對BA.1、BA.2,但如果BA.4、BA.5產生足夠的變異,還是會導致已染疫的民眾重複感染,另原先估計若全人口中3成民眾染疫後,可以形成群體免疫,但變異株一直快速變異,且幾乎是全新病毒時,每個人都在不停感染新病毒,群體免疫效果也就會消失。李建璋表示,因應11、12月疫情,指揮中心一定要備妥足夠口服抗病毒藥物,且逐步放寬適應症,如第一線染疫醫護人員及防疫官員,或從國外回來未打滿3劑疫苗的感染者等,這類一般風險族群,應有條件開放以部分負擔取得抗病毒藥物,及時降低病毒複製、減少病毒量,對於縮短不舒服天數都很有幫助。此外,指揮中心應持續於社區抽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分析,了解國內新冠病毒流行情形及早因應。
-
2022-06-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經驗/像普通感冒?一咳嗽肺部劇痛、清冠一號無處拿…「與病毒共存」是騙局?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兩年來,台灣從「防疫模範生」排名迅速下墜,只因政府說「我們要與病毒共存」,五月廿七日這天確診數達頂峰有九萬四千多人,既然確診幾不可避免,聯合報工會出版的《聯工月刊》邀請會員以「過來人」身分談談,他們是怎麼從疫病中活過來的……。在與「病毒共存」的大旗下,新冠肺炎被政府形容成「就像感冒一樣」,民眾只要做好自我防護,就可以過正常的生活。但真實染疫後才知道,感染新冠病毒症狀,和普通感冒絕不一樣,眼見政策朝令夕改、行政效率低落有多可怕!宅在家也確診原以為,我居家上班,平時又很少趴趴走,應該不容易染疫。沒想到,5月底和老婆兩個人出去吃頓飯,隔天晚上就開始鼻塞。做了快篩,T線就好像鉛筆寫字用橡皮擦擦掉後一樣,痕跡非常的淡,一度懷疑這真的是陽性嗎?但我還是預約了PCR,隔天到汐止區公所前的PCR站檢驗。篩檢站沒有太多人潮,花500元簡單看診、拿三天份的藥,一個半小時左右順利解決。生病前兩天,症狀的確很像感冒,發燒、頭痛、鼻塞、輕微咳嗽,吃了藥症狀稍微緩解,所以就撐著繼續居家上班。到了第三天,有點不太對勁了:首先,感覺喘不過氣來,講話上氣不接下氣;其次,一咳嗽肺部就好像被人狠狠揪住一樣劇烈疼痛;此外,血氧僅96,數值偏低。同一天,我老婆也出現症狀,一篩就是深深的兩條線。守法的人像笨蛋由於老婆屬於密切接觸者,正在居家隔離,但已經兩天了還沒收到居隔單,如何診斷確診成為一大問題。她先打電話問1922,對方表示,可以去現場做PCR、也可以視訊看診,但去現場做PCR要叫防疫計程車,還要請新北市衛生局解除電子圍籬,所以建議視訊看診。於是,老婆就預約附近的診所視訊看診,還找好外送員幫忙付錢、拿藥。沒想到,我和老婆看完診後,醫師說一定要有居隔單才能開確診證明,但她一上午打了好幾通電話,卻沒有任何人跟我們說一定要有居隔單才可以通報確診,到頭來都白忙一場。她只能趕緊預約防疫計程車,隔天一早去做PCR。確診晚一天,隔離多一天,所有的工作行程都大亂。由於政府政策模糊不清,很多狀況很難從網路資訊中判斷,一定要打電話問人才清楚。但是,指揮中心的1922專線只是個「轉接中心」,不但提供模糊的資訊,很多問題也答不上來,不然就是「我們也不清楚,要等中央指示」,要不就叫我們去問地方衛生局;去電地方衛生局,不是打不通,打通了也不見得能解決問題。染疫原本就身體不適、心情緊張,再碰到中央、地方互踢皮球,更讓人一肚子火。確診第5天症狀加遽病情走到第五天,我的狀態依然不是很好,咳嗽、胸悶、胸痛還很嚴重,老婆的第三天,症狀也開始加劇,朋友建議我們,應該要找「清冠一號」來吃。但由於「清冠一號」缺貨,不是每家診所都有,從北到南找了好幾家,才問到能開公費藥的診所,當天晚上預約,要到隔天下午才能看診。看診當天,老婆大人已出現昏睡、呼吸急促等症狀,所幸醫師即時問診給藥,據稱藥效「非常好」,服藥兩、三個小時後,就覺得有力氣了許多,之後的恢復狀況也很好。而我當時確診已經超過五天,醫師根據規定,已無法開清冠一號,另外也考量體質問題,最後只能拿到調養身體的科學中藥,但用藥幾天後,病情造成的疲累、胸悶、咳嗽等後遺症仍困擾著我。這讓人不禁思考,如果在確診的當下,就能夠拿到抗病毒藥物的話,是否在生病的過程中可省去許多的痛苦呢?Omicron死亡數從來不低現在台灣每天七、八萬人確診,一百多人死亡。如果重回兩個月前,知道代價如此高昂,民眾還會願意「與病毒共存」嗎?至今政府還在告訴我們,Omicron致死率低、有機會達到群體免疫,但美國的情況則是,Omicron的死亡人數已經超越Delta,而且染疫後仍有機會二度染疫,沒有所謂「群體免疫」。所以染疫不是拿到「無敵星星」,「與病毒共存」也不輕鬆愉快,戴口罩的日子將持續很久,政府並不可靠,只有人民做好自主防疫、互相幫助,才可能撐過漫長的疫情。(本文轉載自聯合報《聯工月刊》378期,未經同意請勿自行轉載。)
-
2022-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何時恢復至原來水準? 李秉穎曝關鍵社區染疫比例
國內新冠疫情居高不下,指揮中心昨公布今年3月至5月各縣市累積感染百分比,全國平均為9%,指揮官陳時中昨指出,當染疫率超過10%後,疫情就會往下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新突變病毒在社區流行,約要20至30%的人被感染後,一波疫情才會降至原來水準,但疫情流行期會出現許多黑數,很多人感染後不確診或確診後沒有通報,因此現在的數字僅是通報數,實際感染的人數應更多。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說,他不清楚10%後疫情會往下降,這數字是如何估計,疫情是否下降,應是從全國角度來看,因各縣市累積感染百分比有高、有低,但也僅相差幾周,因此疫情是否下降,很難用感染百分比作為指標。李秉穎說,南非曾研究,經過三波流行後,經過血清抗體檢驗,全國約有四分之三的人曾經染疫,換算成每一波為感染人口比例約是20至30%,當時的通報數字絕對沒有這麼多。李秉穎表示,當染疫率超過10%後,疫情就會往下降,可能是指揮中心依據其他國家經驗的一個預估值,當染疫率超過10%後為到達一個頂點,疫情下降後,另有10%的人染疫,也是達到一波感染約20%群體免疫的類似事情。至於,疫情期間黑數占比與各國防疫政策不同有關,如台灣嚴格防疫、精準疫調時,黑數就會比較少,但當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後,民眾可能不通報,黑數比例更高,這須依靠進行血清抗體調查,應有很多學術單位都想做做看。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南燒!不少機構住民看護全確診 醫護「面臨崩潰壓力」
新冠疫情燒往南部,高雄市確診數已連日超越北市。南部某公立火葬場以前三、四天火化一具遺體,現在天天都有染疫死者限時廿四小時內火化。南部某醫院副院長說:「從醫卅年來第一次面臨這種瀕臨崩潰壓力,不少長照機構住民及醫護都確診了。」疲累雙眼布滿血絲的南部某醫院副院長說,日前院內有名病人確診,整層樓病患全部做PCR,多人呈現陽性;負責照顧的護理師也確診,她坦承二天前母親確診,可能被家人感染確診。「有的長照機構住民、醫護人員及外籍看護全中了(新冠),只是大家不敢對外說,怕民眾信心崩盤。」副院長說,他向衛生局報告,衛生局安慰說:「你們這還算好,有其他醫院的醫護超過三位數字染疫…。」南部某醫院高層透露,昨天送一名染疫死亡長輩要去火化,火葬場人員說,以前三、四天火化一具遺體,現在天天都有,多是染疫者趕著廿四小時內要火化完畢,「你說疫情嚴不嚴重?」成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林志豪表示,陽性即確診政策上路後,急診的人數明顯減少,但與過去尖峰相比,人數仍是一點五到兩倍,且中重症人數增加,成大醫療量能幾乎已經滿載,擔心未來疫情持續,中重症人數累加,可能會出現之前北部醫療崩潰情況。台南市確診數在五月廿六日中央宣布快篩陽性即確診達高峰,近日又下降到五千多例,是否意味著高峰已過去?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還要觀察一段時間。高雄市廿七日至廿九日新增確診分別為一萬一二三九人、九六三○人、九五四六人,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預估每天確診九千至一萬人左右的狀況要持續兩周,才能讓高雄社區有足夠群體免疫效益,疫情才可能趨穩;衛生局長黃志中說,目前醫療量能夠。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彰化醫院急診確診個案通報比率減少一半,但疫情還在高原期,中部只能邊走邊看。衛福部彰化醫院院長曾孔彥說,社區感染和兒童感染傳給在醫院工作的家長,間接造成院內感染,醫護人員去居隔,造成人力吃緊。衛福部防疫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表示,以台灣屬一日生活圈的環境,台中每日八、九千已屬高原期。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康復者嗅味覺異常! 羅一鈞曝可能原因
本土確診數達170萬例,有民眾反映,確診後快要康復時,會出現嗅味覺異常,是否為Omicron特色?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國內目前調查,僅1%確診者出現嗅味覺異常,可能因為病程,或服用2種口服藥物、清冠一號而影響嗅味覺。羅一鈞表示,根據國內今年1、2月統計,僅有1%確診者,在病程中後期出現嗅味覺異常,可能跟服藥有關,現在確診者會服用2種口服藥物或清冠一號,都可能影響嗅味覺,跟病程叫有關,而「長新冠」後遺症等風險因子,目前健保染疫康復者門診收案人數仍少,尚未觀察到性別、是否有共病等風險因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台灣過去疫情守得真的很棒,因此台灣過去病例少、沒有很多後遺症,大多都參考國外資料,不過國外經驗套在台灣則不一定一樣,像是台灣出現不少嗅味覺改變的個案,但看國外感染Omicron報告顯示,嗅味覺異常個案少,先前確診多以下呼吸道症狀為主,感染Omicron則以上呼吸道居多,像是喉嚨痛、咳嗽等,國外較少嗅味覺異常個案。有專家認為,國內重複感染情況未來將是常態,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基本上感染RNA病毒,本來預設它就會不斷變化,起初我們談全體免疫,現在看起來相對困難,因此增加群體免疫、降低中重症是我們的目標。邱南昌指出,針對打完疫苗後是否會再染疫,是牽涉到病毒是否再變化,以及是否會造成疫苗失效等,但這問題只能「以後再說」,因為現在病毒如何變異沒人說得準,現在可以相對樂觀,因近期病毒變異雖然傳染力強,但毒性低一點,後續要看數據,是否影響抵抗力,但國外目前尚未有相關數字出來。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開放大概下個月 侯友宜提五點注意事項
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正研議開放邊境,時間大概在下個月。新北市長侯友宜則提出需做好醫療量能保護、提高國內疫苗施打率、有層次開放外國入境、觀察國際變異株情勢、跟國人說明加上地方充分準備。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昨下午在疫情說明會上表示正議研開放邊境政策,並說時間大概就在下個月,但方向還要跟各部會做討論。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邊境開放情形的國家,大部分都是疫情穩定而開放,邊境開放前考慮的重要因素,包括國外疫情變異株的變化,開放過程中入境風險要做好入境國家評估,需用高、中、低風險做好逐步開放管控。另外,需保全國內醫療量能,畢竟開放後醫療量能勢必受到挑戰。國內群體免疫也要大幅提高第3劑施打率,第4劑脆弱族群、長者,這些需要被保護對象,需要施打至一定比例。他說,邊境開放是國際趨勢,國內需先做好醫療量能保護、有層次節奏開放其他國家、觀察國際情勢、跟國人說明加上地方充分準備,讓邊境開放同時兼顧民眾安全。而關於台北市議員徐巧芯違停影片曝光事件,侯友宜則說這事件希望公正、依法依規定辦理。
-
2022-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無敵星星?主動染疫好?醫:就算無敵踩空也會死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距今已經兩年多了,重災區歐美各國當中的生活似乎早已恢復正軌,隨處可見不戴口罩互動的熙攘人群。甚至部分國外住民表示:「越來越少聽到周遭有人感染?」。到底是因為大家習以為常,不會特別提起感染的現況?還是如同部分人宣稱的:太多人感染後產生了無敵星星,因此逐漸變成群體免疫? 染疫後獲得超強戰甲?醫:並非無敵或免疫。 如果不幸被感染,幸運的康復,那麼在這不幸中的大幸。 感染後可以開心: 1. 如果有感染了也恢復了,恭喜大概擁有了比打疫苗更高的疾病防護力,再感染比率僅0-2%。 2. 雖然不是無敵星星,但也是超級戰甲了,防禦力比打疫苗持久很多,甚至到22個月。 3. 如果身上還有帶著2劑以上的疫苗,那幾乎接近無敵星星了 。 4. 就算真的很衰還是再中獎了,中重症的比率又更低了。 感染後需要小心: 1. 目前的研究多半是之前流行的alpha或其他變種,關於Omicron的研究不多,部分研究顯示再感染率會比較高,甚至有10-30倍的可能性。單純靠著Omicron刺激產生的抗體並不足以對抗後續的感染,仍需要打疫苗。 2. 還是有再次感染並且死亡的個案,風險降低但並不為0。 接近無敵星星?疫苗白打了?常見QA醫師說明! 染疫後沒打疫苗,防護效果勝過疫苗? 著名的新英格蘭雜誌NEJM在2022年三月底發表了一篇有關於疫苗以及感染後的保護力的分析。綜合研究來看,感染一年內,如果之後完全不打疫苗,基本上這一年的防護效果有0.86,雖然不到無敵星星,但是還是整個勝過疫苗。但是,在獲得保護力之前,沒打疫苗的情況,染疫重症、死亡的風險較高。 打兩劑疫苗又染疫,防護效果會更強? 那如果有打1-2劑的疫苗,會不會達到更猛的防護效果?在一年內的答案是不會,不管是打一劑還是兩劑,在追蹤的10個月內,防護效果大概就是在0.84-0.92,沒有顯著差異。 打兩劑後染疫不強,疫苗白打了? 這時候那些打兩劑的也不要覺得自己白白討皮痛,很多事情要看長久。一但感染的時間超過一年,如果完全沒有打疫苗,那麼對於疾病的防護效果會掉到0.69,而那些不管打一劑或是兩劑的,對疾病的防護效果竟然更高高到0.93-0.97之間,幾乎快變成無敵星星了啊! 染疫後防護效果可維持多久? 關於持續的時間,有部分統合分析也顯示保護的效果持續時間至少7個月,有的研究到13個月仍然不變。還有研究4553個感染的個案的在感染後抗體濃度的變化,發現感染後的100天抗體濃度會快速上升,持續到500天以上。有篇針對義大利的研究,發現對於再次感染的防禦效果甚至可以達到22個月,但2022年開始的Omicron似乎讓再感染率大幅提升的趨勢。 再次被感染了,中重症機率也不高? 幾篇研究可以發現之前的感染可以降低近9成「有症狀感染」風險,但對於無症狀的感染的風險降低,只降低5-8成。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就算再次感染仍是可能發生的,但變成中重症狀的人數相對更少。 感染前後仍須小心謹慎,但現在被感染未必是壞事。 對於染疫,我個人的想法也隨著不同的證據與研究有了不同的想法。如果我無法逃離,終究要被感染,我並不排斥是「現在」。 在遊戲中,無敵星星可以幫我們快速衝刺達到終點,把那些碰到的敵人擊退,但只要踩空,就算有無敵星星依然會死亡。感染後的無敵星星可以讓我們大幅減少再感染與重症率,但仍然是有再感染、重症與死亡的可能性。 這個接軌的過程,這些必然的機率一定會發生。即使在科學當中死亡率、重症率、再感染率都是個數字而已,然而每個死亡與中重症和併發症都是撕心裂肺的天人永隔與家庭破碎。所以無論我們多麼不希望,這些都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能做的就是把疫苗打好、把防護做好、把免疫力養好。 溫馨提醒: 本文相關研究、數據內容歡迎至劉承信醫師原文參考。目前就算2022五月發表的研究,對於今年才開始的Omicron變種都沒有太多數據。趨勢看起來會比過去的變種容易再感染,感染後的抗體對於非Omicron的變種可能沒有防禦效果。 《延伸閱讀》 .大規模確診可能人人有獎?如何自保?醫教4情況應對! .確診數爆增該擔心嗎?醫:新疫情時代,重點已非確診數。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確診今上路 李秉穎:漏接2成「偽陰性」危害更大
「快篩陽即確診」今起全民適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新制針對快篩陽性且有重症風險者,較不容易漏掉,但擔心快篩試劑敏感度約70至80%,代表有20%的偽陰性,若當中有重症因素的人,漏掉快篩偽陰性比偽陽性危害更大。指揮中心宣布「快篩陽即確診」今上路,不分年齡、族群,透過視訊診療或親赴醫療院所,經醫事人員判定,或由醫事人員親自執行抗原快篩,結果為陽性,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毋需再做PCR檢驗。不過若出現快篩陰,但醫師懷疑有染疫可能、快篩陽隔離期間有住院等6大情況,仍可到篩檢站或醫療院所PCR採檢。李秉穎今接受《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訪問時表示,許多人用模式推估疫情現在破10萬,這幾天呈現平平高原曲線,可能是民眾防疫警覺心高,讓病例沒有快速增加,但這幾天疫情曲線,好像還在高原,約8、9萬上上下下起伏,流行曲線要從遠看,不能1、2天就下定論,只能說近一周是高原期,是否上升或下降還要再觀察。李秉穎說,死亡數增加是在預期內的事,死亡高峰是在疫情流行高峰後幾周,因為確診重症過幾天急救無效才會死亡,近期死亡數增加,反映出前陣子疫情高峰的狀況。而新冠病毒死亡率約2至4%,歐美國家起初醫療量能受影響,死亡率6至8%,我們現在死亡數尚未超過千分之一,打疫苗可大幅降低死亡結果,若用現在的死亡數與1、2年前比,死亡率相差很多。針對快篩陽即確診上路,李秉穎認為,快篩陽有2因素會影響判斷,正負的影響剛好相反,因為不同試劑有不同偽陽性,快篩陽的人若是重症風險因素,要趕快去就醫,比較不會漏掉,像是年長者、有潛在疾病者死亡率既高,這類族群漏掉的機率較少,因為是可以用藥治療的對象。李秉穎說,但「快篩陰性」反而是要注意,因為快篩試劑敏感性約70、80%,等於有20%機率是偽陰性,若已經確診但快篩陰性,仍有20%機率是感染,若有明顯症狀或有接觸史,建議民眾仍要去做核酸檢測,這是在指揮中心的規定內,因為如果有重症因子的人,快篩陰性比偽陽性的危害更大,因為無法得到早期治療。李秉穎說,日本、南韓疫情曲線與我國很像,但仍可能反升或反降,南韓、日本疫情4個月了仍在持續,但不管如何,即使疫情尚未平息,我們群體免疫到一定程度,還是可以適度開放,我們的明天有希望。9月能否正常生活「是樂觀估計」,7月底至少高峰會過去,但是否達到群體免疫、能自由自在活動,還不是那麼快,因為那時最多僅30至40%的人受感染。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篩陽=確診上路 石崇良:有助找出更多染疫潛藏黑數
今天是快篩陽性視同PCR陽性確診新制上路第一天,有專家認為,一至兩周後,就可以找出潛藏的染疫黑數,如此距離8成群體免疫就更接近了。衛福部常務次長石崇良今表示,新制上路,可以省下許多PCR量能,接著也放寬可以進行PCR檢驗的條件,等於是擴大採檢概念,因此發現所謂的黑數就會更多。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福利委員會今審查「物理治療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石崇良於會前受訪。對於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兩個月後,台灣可以解封。石崇良說,關於疫情發展預測很多,目前是務實的一步一步看著疫情變化,進行合理的數據推估。至於,前總統馬英九對兒童染疫死亡十分心痛。石崇良說,全國民眾看到不幸的孩子過世都是同樣的心痛,因此要呼籲家長盡速讓孩子打疫苗,無法打疫苗的孩子,家長應多注意腦炎前驅八大症狀,一但出現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立委葉毓蘭日前因與確診者有接觸史且有症狀,一天快篩了4次。石崇良說,如果確診染疫後,Ct值變化取決於體內病毒量的多寡,因此短時間內變化不會太大,因此不建議一天採檢好幾次,意義也不大,一般來說,就是24小時再採就可以。立法院今下午應可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再展延1年。石崇良說,新冠疫情方興未艾,原先紓困振興條例於6月30日截止,但疫情不會在6月30日前告一段落,確實有延長的必要。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何時到高峰? 專家曝一張數據圖:各縣市分開看更清楚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何時到高峰引關注,專家今天說,北北基桃等縣市已達其每日最高確診人數,剩餘單日確診人數未達頂的地區人口密度都較低,研判每日確診數暴衝上揚機會不大。衛福部預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5月中旬進入高峰,單日新增病例上看10萬例或更多,但自從5月19日出現單日新增9.5萬例後,新個案數連續多天維持在6萬至8萬例。疫情高峰到了沒?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指出,從各縣市每日每百萬人確診數來看,台灣雖是一日生活圈,但在全民自律、有限的跨縣市交互傳播情況下,每縣市會依照其既有的病毒及其人口總數、人口密度及特有生活習性而有其流行曲線,從圖來看「疫情不會有高峰、只有高原」。何美鄉說,至今只有北北基桃、宜蘭、新竹縣及花蓮等縣市已達到其每日最高確診人數,這些縣市的共通點是全人口確診率都超過5%以上,但這是否為真的群體免疫效應或是行為效應,也就是全民自律的結果,還有待觀察。何美鄉也提到,這些已達頂的縣市總人口約1000萬,也就是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未達轉折點,但由於剩下的這一半所在地區人口密度都較低,所以未來每日確診數會暴衝上揚的機會不大。何美鄉也強調,用確診率而不說感染率,是因為從國外經驗來看,真正的感染率應是確診率的2至3倍,而這需要進行血清調查才能知道。
-
2022-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邁向共存 醫師曝應思考如何有秩序輪流確診積群體免疫
全台持續受疫情壟罩,確診後該如何做及居家照護,許多民眾仍霧煞煞,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提醒,確診後就於家裡關7天,不必快篩即可出關,雖仍有傳染風險,卻是邁向共存的必經過程,應該思考如何讓全台民眾有秩序地輪流確診,去累積及體免疫。現在確診後居家照顧為在家隔離7天後,就可出關恢復正常生活,楊大緯表示,不管有沒有PCR,快篩後就該將自己當病人,楊大緯表示,9成以上皆為輕症或無症狀,解隔後無需採檢雖有一定程度的人具傳染力,不過政策設計要讓大家慢慢接受走向共存開放,民眾仍需一段時間接受。楊大緯說,急診室有一半為確診有住院需求但沒有專責病房病人的留觀區,醫護人員在過程中可能受感染,便由其他人遞補,雖然1周後仍可能有傳染風險,不過允許最低程度狀況發生,並維持正常醫療工作。「台灣不是世界上最先進國家,比我們先進邁向共存走上開放都付出不同程度代價」,楊大緯想跟大家分享,到底何謂共存走向開放,他認為應思考讓全台灣民眾能夠有秩序的輪流確診,去累積群體免疫,這概念不是大家一時之間能接受的,不過客觀事實就是這樣。楊大緯最後說,過去這段時間遇到因新冠失去生命的朋友,邁向共存台灣也不可能無痛過關,因此該打疫苗就去打,懷疑感染做快篩,高風險的族群用上口服抗病毒藥,一起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