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新冠疫情微幅上升,BQ.1占比達到14%。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資深媒體人周玉蔻廣播「新聞放鞭炮」專訪,他表示,這是免疫逃脫帶來適者生存的自然現象,未來每3到6個月就會有新的強勢變異株蓋掉原本的,都可平常心以對。
李秉穎說,因為Omicron時代為分野,新變異株帶來的輕症確診和重症死亡兩條曲線已分道揚鑣,前者會再次上升但後者不會,但不能說新病毒是弱化,應該歸功於人體T細胞免疫可持續數年的作用。
李秉穎表示,從其他國家已經看到BQ.1逐漸變成主流,其實BQ.1已經與原本的主流病毒有相當大的不一樣,照以前的標準,應該要給個新的希臘字母。但世衛組織(WHO)不夠有遠見,一開始選用希臘字母來命名,結果現在字母不夠用了,只好用其他字來命名。
新的希臘字母是否代表確診死亡都會大幅上升?李秉穎分析,過去從Alpha、Beta、Gama、Delta等新變異株出現時,都會看到全世界確診死亡上升,但Omicron出現後分野,確診和死亡兩條曲線已經分道揚鑣,確診仍會大幅上升但死亡沒有,甚至逐漸減少,這是因為全世界大部分人都打過疫苗或曾經自然感染,有相當的免疫力。
不過李秉穎說,這不能說是病毒的弱化,應該要說是人體變強,所以現在就可以看到比較晚解封的中國正在經歷陣痛期,因為他們群體免疫還沒有建立,所以重症死亡威脅較大。但如果看其他BQ.1先流行起來的國家,可以發現即便BQ.1本土占比上升,他們不緊張也不加緊防疫,就是因為群體免疫有防範重症死亡的效果。
李秉穎表示,引起重症死亡的原因是病毒量大幅竄升、跑到全身個地,要預防這種事情發生,主要是靠T細胞的細胞免疫,負責去消滅這些受感染的細胞,有點像坦克部隊執行焦土政策。很重要的一點是,雖然病毒變異後,表面S抗原而導致免疫逃脫,人體認不得,影響到抗體免疫,但細胞免疫不但不受影響,還可以維持長達數年免疫記憶,因為細胞免疫所辨識的,不是病毒的外在,而是內在屬於細胞骨幹的氨基酸,這部分通常不會因為突變而改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