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8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緊急醫療
共找到
175
筆 文章
-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M型社會弱勢傷最深 高雄市盼照顧辛苦人
面對少子女化趨勢,為了確實接住每位新生兒,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現行的M型化社會,對於弱勢族群更為不公平也是最受到傷害的群體,市府透過醫療資源分配達到平權,尤其首創的「飛象家園」提供重大兒虐的孩童保護,落實照顧辛苦人的理念。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聯合報今天共同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邀請中央、六都市府團隊與地方政府衛生局首長討論各縣市因應母嬰防護力的相關政策。黃志中以新冠疫情為例,曾有懷孕36周的孕婦染疫,市府隨即安排後續的醫療照護;期間也曾有年輕爸媽載著染疫的小嬰兒不知所措地在市區繞行,所幸相關人員在電話支援下,協助派發入住加強型防疫旅館,這也案例凸顯出資訊、資訊落差的狀況。他說,市府承辦衛福部的「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以幼兒為中心發展健康照護制度,從生命早期介入,以增進兒童未來最大的潛能發展,並以個案管理方式,整合現有預防保健、預防接種、篩檢轉介等服務,連結衛政與社政,落實初級照護與健康促進。偏遠地區的照護服務,他說,每月提供婦產科、小兒科、兒童牙科及24小時緊急醫療,以及公車式小黃專車服務,讓孕婦產檢免於奔波。不過,高雄市在母嬰政策上,指標性放在弱勢族群照護,黃志中說,未成年孕婦可能涉及到毒品等案件,因此一率都會收案,同時警政衛政系統也會介入,而衛生局也與助產公會的大姐們攜手陪伴小媽媽。至於兒虐保護,高雄市府與醫療院所合作,他說,照護包含驗傷評估、醫療中心資源介入,而醫療機構也會設置兒少保護小組。最特別的是,市府首創「飛象家園」,專門為0到18歲的兒虐重症全方位照顧模式,也能透過生活重建,減輕障礙程度及併發症等,提升孩童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能力。黃志中強調,如果孩童不幸死亡,市府有死因回溯分析,會搜集所有病例及相關小組負責篩檢,就曾發現有二歲以下幼兒用藥致死的狀況,為此增強了用藥的安全性。他強調,以健康平權為宗旨,從指標性照護政策,延伸到全面性照護服務,建構婦幼及弱勢族群更友善的支持環境。
-
2023-01-28 焦點.元氣新聞
金鐘視帝丁強「年前跌倒送醫」大年初六病逝,享壽87歲!醫:跌倒是長者第2大死因
資深男星丁強27日中午在醫院病逝,享壽87歲。妻子跟經紀人證實死訊,經紀人回應關於丁強離世的原因。金鐘視帝丁強大年初六病逝 享壽87歲曾獲金鐘獎迷你劇集視帝的資深男星丁強27日中午在醫院病逝,享壽87歲。對此,妻子李璇跟經紀人證實死訊,經紀人回應關於丁強離世的原因,「他是有點小中風,記憶力退化,剛好過年前不小心跌倒造成的,入院之後由於血氧低,昨天中午很安祥的離開,沒有受到任何折磨」。李璇透露丁強在去年7月結束拍攝李玖哲的MV「從來沒愛錯」工作後,就突然有失智、中風的症狀,夫妻原本鶼鰈情深,但丁強突然不願和李璇說話,似乎不想告知自己身體狀況,也讓李璇無法接受。據《壹蘋新聞網》報導,老婆李璇原本以為丁強只是因老了心情不好,所以不喜歡說話,事後才得知原來是生病導致,甚至連小孩從美國打電話回來關心,丁強都只想掛掉電話。李璇也難過表示,直到去世前一天丁強人都看起來好好的,卻仍不願開口說話,未料大年初六中午就離開人間,目前遺體暫放於楊梅的殯儀館,3個兒女已經自美國返台協助處理父親的後事。丁強畢業於政工幹校影劇系,曾在中華民國陸軍陸光話劇隊服務,於1961年獲聘為中央電影公司特約演員,出演《薇薇的週記》等片。1969年初執導筒,導演「毒火掌」。1970年以喜劇演員之姿活躍於演藝圈。1971年與演員有古典美人之稱的李璇再婚,婚後轉戰幕後工作,擔任製作人為妻子量身打造多部影片,夫妻倆1976年赴美國定居。近期的電視影集的遺作是「你好,我是誰」及「媽,別鬧了」,去年7月拍了李玖哲的MV「從來沒愛錯」,擔任MV男主角,也成為他最後的遺作。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長者也要懂得「保命防跌」根據聯合報記者賴香珊報導,台灣預估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而老年人口增加也提高照顧上的問題,南投醫院醫療團隊示警,跌倒是老人事故死亡原因第2位,大眾應正視及重視預防年長者跌倒,長者也要懂得「保命防跌」,為此也教導透過運動訓練減緩退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指出,台灣將在3年後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成,進入超高齡社會,但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位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因此預防年長者跌倒是相當需要重視的問題。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長輩跌倒可分為兩種因素,首要就是自身因素,包含身體機能退化,肌力不足,平衡變差,服用藥物等;另一類為外在因素,包括照明不足、移動空間的障礙、缺乏扶手、地面濕滑等因素。而嚴重跌倒,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甚至骨折、顱內出血、死亡,偏偏國人的概念中,最常忽略的就是自身因素的肌力不足與平衡能力退化,老年人則常因為運動習慣不足,又或是運動的類型太過單一,無法全面的改善肌力與平衡能力。延伸閱讀/跌倒是老人第2大死因 5招平衡運動套餐「保命防跌」記憶差動作慢 可能是中風警訊根據聯合報記者邱宜君報導,小中風不可輕忽,是大中風的警訊!許多發生小中風的人,因為沒什麼感覺就可能不處理,都說「還好啦,只是小中風!」這句話聽在專精於腦中風的醫師耳裡,其實是問題重重、隱憂很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強調,中風不分大小,中風就是中風,都要找出發生原因,才能避免再次中風。鄭建興提醒,很多人都用「老了」來解釋記憶逐漸變差、動作變慢的現象,但不見得是自然老化,可能是腦血管病變的警訊,應到神經內科接受詳細檢查,及早接受治療。「一旦發生中風,治療要愈快愈好!」鄭建興說,中風時間拖愈久,可用的治療方法愈少,預後愈差。若突然發現臉不對稱、手抬不起來、肢體發麻無力、口齒不清、失去平衡或伴隨暈眩、劇烈頭痛等,不建議自行搭計程車就醫,應趕快打119,讓急救員初步評估處置,同時啟動緊急醫療網,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有急救能力的醫院。延伸閱讀/小中風不要緊?醫曝關鍵危險因子:中風不分大小
-
2023-01-25 醫療.骨科.復健
下背痛該怎麼辦?復健科醫詳解下背痛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下背痛及其相關的問題,是復健科門診病人最常見的病痛,這種下背痛是一種背部骨骼肌肉系統之疾病,常見初次發作的年齡層為20~40歲,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相當,而下背痛更常見於40~80歲之間,其罹病人口比例會隨年紀逐漸增加。全球約有9~12%的人口患有下背痛,但約65%的人會在六週內改善,在復健科門診中,此類病人約占三成,其主要症狀都是在下背突發性疼痛,甚至會有輻射性麻痛延伸至下肢。下背痛形成的原因是什麼?下背痛並非單一的疾病,有時會伴隨其他潛在的病因,故下背痛族群是包含許多疾病之共通症狀。一般下背疼痛常因姿勢不當、彎腰搬提重物後引起,導致下背痛之原因,可能是因下背部肌肉、韌帶、骨骼、關節的拉傷或扭傷。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疾病會合併下背痛,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椎椎間盤退化、脊椎椎間盤突出、脊椎壓迫性骨折(常見於骨質疏鬆病人)、腰椎滑脫併脊椎管腔狹窄等。下背痛的症狀為何?一般下背痛的症狀是局限在下背部(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之區域)的刺痛或悶痛,其疼痛範圍可能是在單側或雙側,有時會有輻射性的疼痛傳至臀部及下肢(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尤其在身體往前彎曲動作時,會誘發上述症狀發生,甚至在咳嗽或打噴嚏時,亦會使下背痛加劇。雖然疼痛感會慢慢改善,但若不加以注意防範,下背痛復發的比例高且疼痛的程度會較之前更嚴重,有些慢性下背痛患者還會有焦慮及睡眠障礙的問題。下背痛常見之成因及症狀分類一、單純背部扭傷造成之下背痛:通常為局限在下背部疼痛,65%患者可在六週內改善。二、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到神經根,或脊椎腔狹窄造成單側或雙側之下背部痛及輻射性延伸到下肢之疼痛。三、壓迫性骨折造成之下背痛:常見骨質疏鬆之患者,其部位多在胸腰椎連絡處,多見於長者意外跌坐地面造成。四、腫瘤引起之下背痛:通常會半夜3~4點左右痛醒,且下背腫瘤或感染處遇外力敲擊會疼痛,甚至會有下肢肌肉萎縮情形。五、內臟器官的轉移痛,例如:膽囊、腎結石或感染、胰臟炎或腹主動脈瘤剝離。六、外傷造成之下背痛:常見於暴力撞擊後,引起之下背部椎骨骨折,脊椎前後滑脫症或椎間韌帶扭挫傷等。七、退化性關節症:如腰椎退化骨刺。八、脊椎骨性發炎: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九、感染性疾病:如急性化膿性椎間盤炎或慢性骨髓炎等。十、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人體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防礙血液暢流,無法有效的把體內因代謝作用所產生的廢物(例如:乳酸等)帶走,積存在該處而引起酸痛感。下背痛治療方式一、藥物治療:一般常用的是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單純的止痛藥物,亦會使用肌肉鬆弛劑。若是因長期慢性疼痛導致之憂鬱及焦慮,可諮詢精神專科醫師後,配合抗憂鬱之藥物治療或進行心理治療。二、復健治療:熱療及電療可改善下背組織之僵硬,達到疼痛之緩解,對於椎間盤突出合併坐骨神經痛的患者,可使用間歇性的骨盆牽引方式,使腰椎間盤產生之負壓,減輕椎間盤對腰神經根之壓力,從而減緩症狀。三、針灸治療:可以改善疼痛程度,請向中醫師諮詢評估。另外,病人可以多吸收正確的衛教知識,例如:參加醫院背痛教室,透過上課方式,由醫師或復健治療師講授背痛原因及預防與治療方式,建立日常生活正確之姿勢及運動習慣,以增強肌力與延展性。何時需要緊急醫療處理?若是病人出現大小便失禁現象或持續嚴重的下背疼痛時,代表椎間盤突出更加惡化,可能壓迫到脊髓馬尾部控制大小便之神經根,或是突出之椎間盤破裂至脊髓腔,請立即到醫院就醫治療。(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12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中風不能拖!與時間賽跑,搶救離島重症
教官小叮嚀Q:颳起東北季風的金門,寒風刺骨,一天早上六點多,外籍看護發現70多歲趙伯伯,身體單側肢體僵硬卡卡,顏面有些難以控制,不過,人生地不熟的外籍看護不知如何處理,只好打給遠在台灣的仲介公司詢問該怎麼辦?A:金門年輕人口外移嚴重,長者多半獨居、老老照顧,或者請外籍看護,當外籍看護發現被照顧者身體行為有異狀時,通常都是打給台灣的仲介公司詢問,這類「異地報案」不在少數,黃金搶救時間因此易被延誤。「曾有位60多歲先生急性中風,到院時已超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限,只能利用空中緊急醫療轉診後送到台灣治療,但患者堅持留在金門,最後雖保住性命,但復健之路卻相當漫長。」衛福部金門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許家榕說,長者對於到不熟悉的地方治療,難免會恐懼,這也是離島緊急醫療面臨的困境。金門縣人口14萬人,大小島嶼林立,獨居年長者多,只有一間衛福部金門醫院,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面對急性中風的救治,如何克服路途不便與時間賽跑,成為搶救關鍵。金門大橋通車 不用再等船急性中風患者到院後,須做腦部電腦斷層確認後才能進行急性治療。金門縣消防局救護科長蔡承裕指出,由於小金門的金門醫院烈嶼分院缺乏設備,急性中風患者都須送往金門本島治療,以往救護車需要等待大船停泊後才能將患者運到本島,但光是準備船隻就要花上許多時間,且送到本島後可能已超過急性中風可治療處置的時間。「去年10月底金門大橋開通後,救護車可以一路行駛到金門醫院。」金門縣消防局長呂英華表示,消防端積極與金門醫院討論,評估哪些患者適合留在小金門治療或送往金門本島,並擬定救護人員執勤時該注意的事項,期盼未來能守護更多金門民眾。一線消防員 醫師助訓練許家榕說,急性中風的治療時間非常急迫,針對大血管阻塞的腦中風患者,就得考量以空中緊急醫療轉診機制到台灣治療,但空勤交通及手續時間至少3小時,所以病患抵達急診後的所有檢查治療步驟都分秒必爭。金門醫院不斷思考如何加速流程,也與台北榮總討論綠色通道的可行性,透過病患資訊與影像的即時傳送,讓接收病患的醫院能迅速因應。當警鈴響起,除了第一線出動的消防救護員外,背後還有一群醫療指導醫師協助。金門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吳秉樺指出,過去消防局是與台灣醫學中心合作,卻缺乏在地執業經驗,他擔任醫療指導醫師後,陸續和消防局溝通、討論個案處理,並研擬醫院與消防局的教育合作訓練,盼能精進到院前後的救護流程。「消防救護是份有溫度的工作,不只是將患者抬上救護車而已。」呂英華認為,近期在地有了醫療指導醫師,未來勢必有更緊密互動的機會。很多金門長輩的個性既忍耐又堅毅,不太輕易打119或麻煩別人,因此透過與衛生所合作下鄉衛教時,會特別宣導「單側肢體或臉部有異狀時,不要害怕打119。」
-
2022-12-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預防重於治療」是維持健康的鐵律!卓建志守護居民健康,撐起緊急醫療網
「『預防勝於治療』雖是老生常談,卻是健康的鐵律。」這是彰化縣卓醫院院長卓建志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提醒病人保養身體很重要。台灣健康保險制度幾經更迭,卓建志繼承父業,帶領醫護順應政策和時代的變化,穩定中求成長,逐步擴充醫療量能,撐起全縣緊急醫療網一角,守護南彰化平原居民的健康。繼承父志 接手自家醫院台灣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北斗舊名)」,卓建志的父親卓木鐸1950年在繁華北斗鎮開設小兒科診所,雖訂有看診時間,但實際上是全年無休,卓建志印象中的爸爸視病猶親,半夜為急病者看診,免費施藥給窮苦患者,病人和民眾交相稱讚,讓卓建志立志長大也要當個好醫師。卓木鐸購地興建「卓綜合醫院」,卓建志醫學院畢業先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歷練,1987年回自家醫院幫忙,兩年後挑起院務重擔,並整修院舍、添購醫療器材,朝向現代化醫院經營。1992年獲衛生署醫療發展基金補助新建大樓,病床數從60床逐漸增至120床,又因應人口高齡化的疾病,陸續增設骨科、復健科、腦神經內科、家醫科等科別,以及開設泌尿科特別門診。開腦一千元 曾抗議給付低卓綜合醫院1995年更名「卓醫院」,無論哪種院名,卓建志和父親都配合醫療政策承辦國家醫療保險,曾因勞保醫療給付過於低廉,腦部外科手術「一個頭一千元」,時任彰化縣醫師公會理事的卓建志認為對醫病不公平,積極連署南彰醫院抗議,勞保給付獲改善,但好景不長,全民健保1995年開辦,再度挑戰地區醫院生存能力。健保實施 形成「大者恆大」卓建志說,健保實施後又因醫療給付問題,形成「大者恆大」局面,大型醫療體系旗下醫院有區域醫院規模卻留在地區醫院等級,病人流向這些醫院,而且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服務觸角」到處延伸,在卓醫院門前就有4家大醫院設候車站,令人無奈。農業鄉鎮人口快速高齡化,卓建志赴日考察日本護理之家,認為是地區醫院的轉型方向,把自家醫院急性病床漸進式申請改為護理之家病床和洗腎病床,保留20床作為緊急醫療,未來成立社團法人,進一步轉型讓醫院得以永續經營。養生祕訣/3動脈阻塞 調整飲食常健走笑口常開的卓醫院院長卓建志,每天把走路、爬樓梯當運動,自認身體狀況不錯,60歲那年收到太座送的高階體檢大禮,竟檢出心臟三條動脈有兩條完全阻塞、一條阻塞95%,看到報告嚇出一身冷汗,手術後當個聽話病人,按時服藥也定期健檢。「剛回來自家醫院的10年內,眼裡、心裡都只有工作。」卓建志傳承父親的行醫精神,忙到沒時間做休閒運動,全年只有勞動,加上「能吃就是福」飲食不忌口,他坦言沒注意到這樣長期累積下來,體內埋藏了地雷。60歲生日前夕,卓建志的太太說忙了大半輩子,已經有年紀,自己當醫師也該做高階健檢,「妻命難違」,卓建志做生平第一次大體檢,收到的報告顯示:「動脈硬化指數破千(正常值應小於4),心臟三條動脈僅存一條暢通率5%,其餘完全阻塞。」隨即安排裝置心臟支架手術。卓建志表示,40多歲曾抽血做一般檢查,當時尿酸值12(正常男性應低於7)、血脂數值1300多(正常值應低於200),他服藥控制得很好,身體沒有異狀,所以心臟動脈嚴重阻塞,他沒有不適感,玉山攻頂、潛水等運動樣樣來。「度過隱形劫難,我應調整生活形態。」卓建志重新分配時間,經常到溪頭等鄰近山林健走,保持均衡飲食和心情愉悅。「人生赤裸裸的來,什麼都帶不回去。」卓建志說,憂愁不能解決事情,飲食不必特別忌諱,笑咪咪過日子,才不辜負出生走這麼一趟。卓建志小檔案●年齡:67歲●專長:消化外科、內視鏡、超音波、老人急重症的專科醫師●現職:彰化縣卓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學院畢業●經歷:彰化基督教醫院外科部總醫師、彰化縣北斗卓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是維持健康的鐵律。
-
2022-12-17 焦點.元氣新聞
可以預防!六歲以下兒童死因,台南市調查:多為搭車沒坐安全座椅
台灣六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高於鄰近的日本、韓國,為此,國健署展開全國性計畫,依全台22縣市進行調查分析死亡原因,盼將破掉的安全網補上。啟動調查一年多的台南市,從數據發現,可以從中預防的是汽車未加裝兒童安全座椅,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說,因此市府不斷倡議、提醒民眾其重要性。特別的是,催生出這項調查是來自於新手爸媽帶著小朋友們到衛生所打疫苗,工作人員透過訪查而來。台南市衛生局統計,110年度有58位6歲以下的幼兒死亡,其中有44位為較難預防的先天性遺傳疾病或後天性創傷疾病,而在剩下的14位中,有4位是車禍或車輛撞擊導致的死亡,當中一位為5個月大的女嬰,當時是由爸爸開車,哥哥坐在後座右方有乘坐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女嬰則由媽媽抱著坐在後座左方,車禍發生後,女嬰缺乏保護遭拋飛,不幸離世。本身有緊急醫療照護背景的許以霖,得知國健署發起的兒童死因分析計畫,便邀集相關科別的醫師參與、提供相關數據,同時也先從基層衛生所做起,趁著父母帶著小朋友前來打針,調查疫苗施打狀況、追蹤,甚至找出高風險的家庭。不過,他說,彙整了許多資料,顯示出六歲童的死因多半與醫療相關問題無關,而是不安全環境造成,又以搭乘汽車時沒有使用兒童安全座椅能最直接地有因果關係,這與一般大眾以為的機車有所出入。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劉清泉推測,目前規定騎機車要戴安全帽,頭部外傷案例因此減少,六歲以下兒童死亡有蠻高的比率與家庭暴力有關。除了填補六歲以下幼童死亡的網子之外,台南市也朝向照顧母嬰親善政策,許以霖補充,市府建置哺乳及幼兒親善空間,也會利用舒適、文青的場域舉辦多場複合式的講座,盼能邀請新手爸媽來聽幼兒的照護、疫苗接種等照顧,工作人員也能從各項互動過程中,體察出各個家庭的狀況。
-
2022-11-27 醫療.腦部.神經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花蓮消防啟動「接駁救護」南病北送搶救生命
Q.一對退休夫妻在花蓮南端的玉里旅遊期間,先生突然出現疑似中風症狀,頭暈、半側手腳完全無力,說話也說不清楚,花蓮地域狹長廣闊,大醫院多在北部市區,離玉里很遠,這時該怎麼辦?小隊長叮嚀黃翊豪說,因花蓮地形狹長,南北距離高達200公里,因此花蓮縣消防局在心肌梗塞通報已啟動「南病北送」的接駁救護機制,讓南端瑞穗、玉里的患者送至鳳林地區後,再由壽豐分隊將病人送往花蓮慈濟醫院,解決長距離救護後送對中南區消防同仁的壓力,這一套流程未來也會應用到急性腦中風的通報上。黃翊豪呼籲民眾警覺中風症狀,記得「FAST」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記下最後正常時間,不論位在何處,盡速撥打119是求救的重要第一步。而在救護車到達前,可以先讓病人躺臥並鬆開衣物等待,記得詳細告知平日用藥情況、是否有慢性病,以利救護人員順利銜接後續。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亦是我國十大死因的第四位,其失能衍生的長照費用,一年恐超過百萬,是壓垮家庭經濟的重擔。根據統計,花蓮一年約有1000位急性腦中風病患,包括缺血型和出血型腦中風,但大部分未能在第一時間正確辨識,錯過了黃金急救期,留下不可逆的永久傷害。花慈推行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串聯消防救護員守護花蓮。因此,花蓮慈濟醫院腦中風中心特別設計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Modified Prehospital Acute Stroke Severity scale:PASS),提供急性中風另一項評估工具,盼此量表能協助救護員評估判斷,及時送至能夠處置的醫院。11月花慈應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邀請,響應腦中風教育課程,至花蓮縣消防局「救護員教育訓練」分享腦中風急救指南及實務經驗,透過課程分享與消防局建立互助合作機制、互相串聯,共同守護花蓮鄉親。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部主任羅彥宇說,當腦血管發生阻塞或出血破裂時,腦細胞也會慢慢壞死,導致神經功能缺損。急性腦中風救治分秒必爭,若為出血型中風需以手術治療,而缺血型中風在症狀發生3~4.5小時內送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癒率較高、預後也較佳,有助於提升重拾工作和生活自理能力。羅彥宇分析,靜脈血栓溶解劑的全國施打率為5.25%,花蓮低於平均值,主要是全縣南北狹長,交通時間和民眾對中風觀念仍有待加強。若發病超過4.5小時,或是阻塞的位置在大血管,還可以施行動脈血栓移除術打通塞住的血管,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羅彥宇表示,花蓮慈濟醫院全年皆有神經內科醫師值班,可24小時治療急性中風,而且是東部率先引入動脈血栓移除術的醫學中心,再加上全天候的神經重症加護病房照顧,提升急救成功率。花蓮縣消防局「鳳凰計劃」建立送醫流程SOP,跟急重症賽跑。花蓮縣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冠英回饋,急性中風雖為三大急重症,救護分秒必爭,目前消防端已與醫院端建立通訊交流群組,但因中風的疾病特性,救護員透過辛辛那提(FAST)評估疑似中風患者送至醫院後,無法像心肌梗塞或重大創傷等,有實際數據(OHCA急救成功率等)能夠了解病患送醫後的治療狀況。期以透過課程交流,有機會和花蓮地區的醫院近一步合作,建立交流系統或數據回饋機制,讓救護員有機會了解,透過緊急醫療服務(EMS)送至醫院的疑似中風病患是否確診為急性中風,有助於消防端建立獎勵機制,或檢視中風辨識敏銳度,設身為傷病患思考,讓救護熱情能永續傳承。羅彥宇說,除了民眾警覺腦中風的徵兆、緊急送醫,還要「送對醫院」,最好的方式是通知119救護系統,送往最近且具備合格緊急醫療能力的醫院。醫院收到通知,立即啟動SOP流程,安排電腦斷層掃描、腦中風治療小組成員待命,評估符合缺血型腦中風症狀則給予治療,治療後整合個案照護、衛教、追蹤。花蓮縣消防局也於今年進行「鳳凰計劃」,在急重症救護上建立送醫流程SOP,大量訓練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能在現場利用專業儀器,給予病患第一時間的急救處置,在救護心肌梗塞等重症上有明顯突破,雖然急性中風現行無法在救護車上施予治療,但建立起救護SOP、強化辨識敏感度,對急性中風這樣跟時間賽跑的急重症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增益偏遠地區的腦中風病患。改良的院前急性中風嚴重程度量表Infogram
-
2022-11-2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忠山「以病人為中心」!分秒必爭搶救生命,肩負重度級急救醫院重任
「以病人為中心」是東元綜合醫院黃忠山院長的座右銘,也是醫院創院27年的核心宗旨。在黃忠山心中,治病是不分病人的年齡、膚色、種族、貧富,都應當一視同仁;醫療的本質,是為病人減輕痛苦與延續生命,因此以病人為中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照顧到病人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安慰。 緊急轉診 竹縣救命綠洲黃忠山回憶,20、30年前的竹北並不像現今是繁華的都會,甚至是醫療資源嚴重缺乏地區,因此東元醫院的創立,就是希望成為這個區域的救命綠洲,歷經27個寒暑裡,始終不敢忘記其「救命」的使命,至今仍肩負新竹縣唯一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重任。因為醫院位於竹北市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竹北交流道旁,因此大新竹地區的緊急轉診,第一時間幾乎都是送到東元。黃忠山說,這狀況讓東元訓練出專業急救能力,更憑藉完整的醫療資源及黃金治療時間的優勢,讓每一條寶貴的生命都得以延續。婦幼一條龍服務獲得認證東元不僅是新竹縣內唯一的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也是唯一區域醫院評鑑優等的醫院,更是唯一的區域教學醫院,獲得國健署「健康醫院」認證,連續6年通過醫策會「急性冠心症照護品質」認證,院內還成立「心臟血管中心」,提供全年365天24小時無間斷的重大外傷及緊急醫療照護服務,肩負大新竹百萬人口的急重症醫療照護。黃忠山是婦產科醫師,深知婦幼醫療對家庭的重要,致力將東元打造成擁有一條龍服務的婦幼專科醫院,並獲得「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尤其產科團隊在面對生產中大出血、昏迷、高血壓、腦出血及新生兒呼吸窘迫等緊急狀況,都有豐富處理經驗,因此讓許多新竹的媽媽們,都指定要在東元醫院生產。善待員工建強健照護團隊「醫療服務不僅是仁心仁術,更要杏林春暖。」面對著急的家屬、虛弱的病人時,黃忠山深信「同理心是回歸醫療本質的關懷」,身經百戰的搶救經歷,讓東元醫院的醫護團隊都是用爭分奪秒的精神,挽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在他的帶領下,東元醫院員工都知道帶著開朗的心上工,才能給予病人體貼的服務,黃忠山用真誠打動每位員工願意付出,還會發放資深員工黃金胸章以慰勞感謝,他說,「為病人留才,才能建立強健的照護團隊和醫療品質」。養生祕訣/生活簡單 心情愉悅最重要今年76歲的黃忠山,歷經人生的起起落落,認為人要活得健康其實不難,「只要過得快樂、過得滿足就夠了。」因此「生活簡單、樂天知命」,就是他的養生祕訣。雖然黃忠山已屆退休,他仍堅持常到醫院關心病人,不時在院內可看到他穿著白袍,俯身與等候看診的病人攀談,黃忠山說,把病人視為家人,看到病人及家屬臉上的笑容,就有一股能量支持著他繼續服務。在院內醫護同仁的眼裡,黃忠山總是瞇著眼、掛著笑容,親切地問候每位認真工作的夥伴,黃忠山認為,大家給他的正能量,是他笑口常開的主因,彼此不衝突,卻互相影響。黃忠山提出個人養生撇步,強調心情愉悅最重要,日常生活應注意一些小細節,例如少喝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糖分,對於健康會有正向影響,每天更要補充足夠水分,幫助身體新陳代謝。還要多運動,黃忠山說,像他上了年紀,已沒辦法從事打球、快跑等激烈運動,散步則是一項不錯的運動方式,尤其年紀超過一定歲數時,只要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不暴飲暴食,搭配舒緩柔和的運動,就能維持身體健康,但別忘了開朗的心,才是讓腦袋與心情年輕有活力的關鍵。黃忠山小檔案●年齡:76歲●專長:婦產科、醫務管理●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國立陽明大學醫管所●經歷:東元綜合醫院院長、私立康乃薾雙語中小學董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成為大新竹的健康守護者。
-
2022-11-24 寵物.寵物長照
寵物納保險、長照…台北市長PK毛孩政策,你最在乎哪一項?獸醫師議員提建議
台灣飼養寵物的人數已超越新生兒數目,動物保護的意識也逐年上升,正值縣市長選舉,身為首都的台北市,外界最關注的三位候選人蔣萬安、黃珊珊、陳時中紛紛拋出動保政見。執業超過30年的獸醫師、同為台北市議員的楊靜宇肯定動保議題被看見,但逐條分析後發現許多政策都已在推行,政見少了深入的見解,且沒有提及流浪動物問題,總體而言「見樹不見林」。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政見:一.民間合作推動「定型化寵物醫療保險契約」減輕飼主在寵物的醫療負擔二.動物友善醫療體制三.內湖動物之家儘速動工、提升動物收容品質研擬「友善動物收容作業指引」、多元認養四.各類型的寵物公園五.動物友善公車從假日到平日、捷運寵物車廂六.校園推廣生命教育寵物保險應進一步訂出醫療費用標準額度楊靜宇表示,寵物的醫療保障、費用一直是飼主關心的重點,「定型化寵物醫療保險契約」可以和保險公司溝通合作,能夠訂出醫療費用的標準額度,像是800元以上的費用由保險公司按比例分擔,800元以下則是飼主自行負擔,確實能減輕飼主對於寵物的醫療費用。不過,仍有許多細節要研議,他舉例,如果只有一隻馬爾濟斯有投保,但是家中另外三隻馬爾濟斯也來看診,該怎麼分辨等問題。無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政見:一.動物之家改建,周邊環境一併整合作為綜合園區,不再是鄰避設施二.動物社會安全網建置三.友善動物緊急醫療體系、路死的動物有尊嚴處理四.19座狗狗運動區及友善公車楊靜宇表示,台北市內湖動物之家中繼站已經完工,而在附近的原址改建則預計2024年完工,若要串聯整體廊帶,規劃作為住宿、餐飲、遊戲等園區,仍需要變更地目、私人土地整合及中央機關協調等問題。動保警察成立將可提前預防加害動物者 轉嫁民眾另外,動保警察延伸到的社會安全網議題,他也多次在議會上提出,當發現有民眾涉及虐待動物,就必須要有公權力的警察來介入,畢竟從以往多起的命案就能看出,犯嫌先有了虐待動物跡象,後續才轉變攻擊老弱婦孺,這應該能夠事前預防。民進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政見:一.獸醫師合作,提升收容與救援醫療機率,並且建立長照體系二.增設寵物公園、改善園內設施符合需求三.寵物公車增加班次、友善空間四.擴增動物之家的功能,作為生命教育場域及校園教學課程,並從小學習生命價值及負責態度寵物長照政策應全盤思考 並非讓飼主認為寵物年老即可讓國家養楊靜宇認為,對於寵物的長照政策,仍有許多面向該思考,畢竟長照分為健康的高齡犬貓或者患有疾病的犬貓,光是照護、經費就有很大差異,像慢性病的犬貓可能會需要打點滴、清創等醫療介入,必須在獸醫院進行。他強調,最重要是飼主不能有寵物老了就要丟給國家養的心態。對於動保政策逐漸成為縣市首長、民意代表們的政見,楊靜宇認為這是一大進步,不過政策仍要注重深度、廣度,包含近年推動的設置寵物公園、寵物搭乘大眾運輸,都需要考量動物的習性和飼主的教育,同時,流浪動物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不能被忽視,如此才能將政策完美落地,也能走的更長遠。社會關注焦點一:設置及改善寵物公園楊靜宇認為,現行大型的寵物公園都設置在人煙罕至的地方,這樣倒不如和鄰里溝通,在社區內的公園建立一小塊空地,主人下班就能帶著寵物,打開繩索盡情放風,而且通常狗狗在外跑2到3小時已是極限,園內的設施不需要過多,只需要有遮陽的地方即可。社會關注焦點二:寵物搭乘大眾運輸交通日本新幹線推出寵物專車,能夠讓寵物在籠子外自由走動,這也成了台灣候選人們想要效法的政見。不過,楊靜宇說,日本新幹線是採包廂預約制,同時只有開放幾節車廂運行,而座位上還會套有防塵塑膠膜等方便清潔的設施,他也說,寵物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要看飼主對於寵物清潔的責任教育,假如沒有洗澡、除蚤,屆時不只是造成車廂困擾,整個車站月台也會被波及。此外,他說,各縣市近年也推出寵物公車,但以台北市為例,其實搭乘的數量不多,飼主仍是以開車為主。社會關注焦點三:流浪犬貓的問題楊靜宇說,台灣看似養寵物的人數增加,其實只佔了三成,七成民眾反倒關注流浪動物的相關問題。他舉例,自己遇到最多陳情案就是民眾投訴愛爸愛媽餵食流浪犬貓,造成的環境髒亂,餵養問題該如何解決?另外,經常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上演的野生動物與流浪犬貓衝突,還有流浪犬追車、是否持續替流浪動物誘捕、絕育、放回原地(TNR),「動保政策不是只討好有主人的寵物。」社會關注焦點四:狂犬病疫苗施打率低,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的修法楊靜宇說,台灣仍為狂犬病疫區,疫苗施打上卻遠遠不足,統計台北市有21多萬隻犬貓,至少要七成、約14萬隻施打狂犬病疫苗才能避免群聚傳播,但是調查每年僅打了6萬劑,從源頭來看,這與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的修法有關。他指出,現在的狂犬病疫苗都是從國外進口,標籤仿單上的保護期限是3年,而動物傳染病防治法條例還是規定每年一次施打,這反而造成飼主不想毛小孩年年接種,所以應該與時俱地進修法,才能提高施打率。
-
2022-11-02 醫療.心臟血管
泡完湯再沖冷水,冷熱交替訓練血管?醫籲:別聽信致命謠言!極端溫度恐引發主動脈剝離
隨季節變化,全台氣溫明顯降低,許多人在下班之餘或放假的時候,都會考慮選擇泡澡或泡湯來放鬆紓壓,甚至有傳言說,「泡完熱水再沖冷水,交替可以訓練血管強度?!」 花蓮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張睿智疾呼:這是謠言!他表示,極端溫度會對身體周邊血管造成過度刺激,造成血壓突然飆高,可能會有適應不良的問題,嚴重可能會引起包含「主動脈剝離」在內的危急狀況發生。 近年屢傳名人因主動脈剝離猝逝,引起大眾關注。張睿智表示,主動脈是心臟要將血液傳到全身血管的重要結構之一,它就像是一個多層的水管,有時會因為血壓太高、外傷等原因,造成血管破裂,一旦血液滲進去崩開了主動脈的血管壁,就是所謂的「主動脈剝離」。 而崩開的血管可能會造成血液逆流回心臟,讓心臟突然衰竭;也可能因為血管壁崩塌造成冠狀動脈被壓迫,產生心肌梗塞;還有可能因為血液流到心包膜腔,把心臟壓扁了,讓心臟無法跳動;甚至造成腦血管或其他血管的供血不足,出現讓病人突然中風等急迫症狀。 冷空氣使血壓升高,浴室藏致命危機 2年前藝人「小鬼」黃鴻升被發現倒在浴室門口,得年36歲;日前心臟驟停猝死的59歲美國饒舌歌手酷力歐(Coolio),同樣是在友人家中廁所內昏迷。「為什麼常聽到主動脈剝離發生在浴室或者秋冬季節?」 張睿智表示,天氣冷或是洗澡前脫去衣物時,接觸到冷空氣會讓人體周邊的毛細孔與微細血管收縮,在這種情況下血壓會上升,心臟的阻抗就會增加,當心臟無法負荷這個壓力時,很可能就會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臨床上,主動脈剝離的病人會有胸口劇烈的撕裂疼痛,但也有15%的病人沒有胸痛表現,建議有以下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1、劇烈胸痛,突然在幾秒內出現「撕裂」般的痛,且從前胸延伸到後背,也可能從上背一直往下,或從後背痛到前胸,完全無法緩解。 2、昏倒或出現中風症狀。 3、肢體無力、冰冷。 張睿智提醒,如果有類似感覺產生的時候,請直接撥打119,請求緊急醫療協助。他也建議,如果有慢性病史,尤其是高血壓的民眾,在泡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身狀況,同時要避免過冷或過熱的極端溫度刺激,才不會造成遺憾發生。●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搭上計程車後,懷疑司機想繞遠路,出聲請司機聽我的!下車後察覺司機是對的.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
-
2022-10-23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奉獎 急診醫學之父胡勝川挽救生命無數
第32屆醫療奉獻獎今舉行頒獎典禮,被譽為「台灣急診醫學之父」稱的胡勝川醫師,現為花蓮慈濟醫院顧問、急診部主治醫師,行醫50年的他今年已經74歲,大半生心力都在推動建置完整的急診醫療制度。今獲頒個人醫療奉獻獎,領獎時許多急診醫師陪他上台,身為溝通和創建制度者,他說一路雖然碰到過困難,但還好推動時一路碰到貴人,而且急診醫師是很棒的團體,「連續不斷地接棒」,現在制度也走上軌道。胡勝川至今仍在第一線為病人診療,過去他致力推動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急診醫療救護、急診醫學專科,建置完整的急診醫療制度,3項心願陸續完成,持續在鬼門關前救回無數生命。胡勝川堅持提供給病人最好的服務與最好的技術,因此至今急診醫師都要學習高級救命術,且將之熟練,因為每天都有很多病人有急救需求,急診醫師經驗豐富,不慌、不亂地按照ACLS的SOP急救,「總會把病人救成功」。胡勝川回想推動高山緊急醫療求護時,合觀山雪季需要急診醫師值班,他連續5年的都「在山上過年」,原來是平時雖有醫師意值班,但過年大家都要圍爐,沒有人想山上過年,身為主管,他必須親力親為,於是在山上連續圍爐5年。第一年,太太和孩子都和他一起,但第二年,問了太太和孩子都不願意去,可能是太冷了,他於是自己一個人在山上。胡勝川表示,今天獲得醫療奉獻獎,胡勝川說今天是榮輝的一刻,也是感恩的一刻,他特別謝謝家人的體諒與包容,尤其是他在過去為了推動急診制度,他每天都在辦公室留到很晚,因為下班才開始作業,於是每天早出晚歸,陪伴孩子的時間真的太少,對孩子很虧欠,現在急診醫學制度建立,也謝謝家人的包容支持。
-
2022-10-23 焦點.杏林.診間
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 獲第32屆醫奉獎團體獎
第32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正式登場,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榮獲團體獎項,其於81年成立,開啟桃園市復興區山地醫療,88年增加復興區巡迴醫療,設巴陵醫療站,配合民眾農作作息,設周四夜間緊急醫療及周五早上6時的特早門診;91年成立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衛福部長薛瑞元說,這是一個有愛的醫療團隊,至今成立30年,不變的是關懷弱勢的心,送款、送食物、送床、送棉被等到山上捐助弱勢,路途雖然遙遠,但醫療團隊卻安之如飴,解決許多弱勢家庭的困境,並提供原住民關懷,讓愛在每一個人心裡。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均非常盡心協助偏鄉民眾,當民眾房子被土石流衝走或遭遇火災都給予最好的協助,除醫療外也致力改善偏鄉的生活環境。
-
2022-10-2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聖保祿山地醫療團巡迴車跑遍復興鄉,傳愛30年挽救危急性命
就像聽見「少女的祈禱」音樂知道是垃圾車來了,走在北橫公路上如果聽見天主教風格的熟悉歌曲,桃園市復興區的山地住民便知道「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的巡迴醫療車來了」。這是他們親切的老朋友。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獲選中華民國第32屆醫療奉獻獎團體醫療奉獻獎。這支以「醫療傳愛」為宗旨的隊伍,本著耶穌基督博愛世人的精神,醫療照顧山地偏鄉民眾的健康,並延續沙爾德聖保祿修女會關懷弱勢族群的理念,宣揚天主的愛。迄今30年,團隊成員和照護形式雖有異動,不變的是關懷弱勢族群的心。桃園市復興區地廣人稀,土地面積占桃園市三分之一,人口僅一萬多人。義大利巴義慈神父來到台灣傳教,看到居民「小病用忍,大病用滾」,邀請聖保祿醫院院長沈雅蓮修女,於民國81年10月成立山地醫療團隊,在三民天主堂旁設立醫療站,每周一、三、五上山為民眾看病。從醫療站到巡迴醫療,開設特早門診方便農耕生活。三民醫療站啟用時沒有全民健保,不少原住民也沒有公、勞保,生病無法繳納醫療費用,不敢來醫療站看病。因為醫療站只收50元掛號費,其他醫療費用全免;如果掛號費也無力繳納,便完全義診。病人間口耳相傳聖保祿醫院方便且不計成本的服務,有需要的病人因此都獲得救治。復興區位於北部橫貫公路,是水蜜桃、拉拉山巨木群的故鄉,假日遊客眾多,發生意外或民眾有醫療需求都沒有醫療院所可看病。民國86年12月,聖保祿醫院接受桃園政府委託,在假日補足復興區衛生所的醫療人力;民國87年又增加婦產科專科醫師駐診,並安排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乳房攝影巡迴車,回應婦女的需要。復興區醫療資源集中在前山村,為設法將醫療資源送至後山及深入部落,民國88年5月開始,每周四上午八點,由司機開巡迴醫療車載著一位醫師及兩位護理師,巡迴九個村落,晚上在華陵教會樓下設立巴陵醫療站,開設夜間緊急醫療;周五早上配合居民農耕的生活作息,6時30分即開始「特早門診」,需要抽血檢查的、需要拿藥的,都可以看診後再回去工作。穿梭崎嶇山路23年,換過6部巡迴醫療車。復興區後山的部落要開車2至2.5小時才能下山。民國91年5月,聖保祿醫院接受健保署及桃園市政府整合,和長庚醫院共同於後山村下巴陵定點,成立華陵整合醫療站,24小時全年無休,方便地方民眾就醫。聖保祿這支團隊30年來在桃園市復興區的服務,主要有四項:巡迴醫療車及定點醫療站服務、原住民文化傳承及部落關懷、改變民眾健康觀念的衛生教育活動、以社區醫療培育住院醫師。復興區居民以泰雅族人居多,留在山上的九成以上是老弱婦孺,深入部落的巡迴醫療對他們最方便,助益也最大。民國88年5月起,巡迴醫療路線由醫院出發,從大溪往復興區前山村三民、澤仁、霞雲、羅浮、義盛、長興,再到後山的高義、三光、華陵村,貼近鄉民的生活如里民中心、教會、雜貨舖、派出所等地,將長期沒有醫療資源的地方,例如離主道路落差海拔650公尺的下蘇樂、復興區與新竹縣交接的三光部落,甚至最偏遠的新興部落,全部主動納入巡迴醫療點,至此,偏遠民眾的就醫可說已無遺漏。從事山地醫療最大挑戰是對外交通,遇到大雨時,常有落石甚至土石流,導致道路坍方交通中斷。巡迴車後車箱裝滿醫療必需用品,有儀器、藥品、病歷,穿梭崎嶇山路,23年間已換過6部巡迴醫療車。冬天時,團隊還要準備能禦寒的冬衣過夜。一大早出發,一直要忙到晚上10點過後,才能回到華陵醫療站休息。醫療車播放歌曲隨招隨停,克難看診挽救危急性命。除了12個定點醫療站,巡迴醫療車沿路會播放醫院選定的醫療歌曲,提醒民眾巡迴醫療車來了,路途中只要民眾招手就停車看診。醫療儀器及藥品,常因為看診關係搬上搬下,有些折騰,但團隊依舊隨招隨停,從不拒絕。每趟巡迴醫療有四位人員:看診醫師固定是刁惠恩,來自香港的刁惠恩,自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即在台灣行醫已40年。其中,民國87年起的23年都是在聖保祿醫院服務,每周有一天半在復興區山地巡迴。另外的排班護理人員有鄭芳亞、辛佩珊、游玉婷、葉怡貞、彭詩旻、原住民姑娘李曉芬,還有開車司機王漢業或郭孝偉。他們必須克服暈車、氣候變化、交通不便、長途跋涉等種種辛苦。怪的是,參與成員紛紛愛上教會醫院「關懷照顧弱勢族群健康」的使命。若問為什麼,他們回答「山上空氣好、風景好」,尤其「原住民的豪邁與熱情」不僅紓解壓力,更帶來最佳工作氣氛,在在吸引他們樂此不疲。山地醫療另一大特色,是要克服氣候及天災的大自然影響。團隊最津津樂道民國96年8月30日至9月4日艾利颱風來襲,醫療團隊8月31日帶了藥物、食物、水,要上山與居民同舟共濟,但北橫公路多處坍塌,平時兩三個小時的路程,花了近六小時才到達華陵整合醫療站。遇天然災害病患更多,無法換班硬撐一個禮拜。山上停水又缺電,偏偏這時候求醫的病患比平時多了兩倍,需要打點滴病患變多,點滴架不夠,以梯子加上衣架來應變;缺電,勉強以手電筒、燭光來照明,可是無法使用電腦,所有診療記錄要用手工;缺水加上瓦斯爐出現問題,每天以泡麵、罐頭果腹。還出現一名胃潰瘍大出血病患,急需119緊急救護到醫院,但山上電話、手機因訊號問題無法撥通,幸而手機112發揮緊急聯繫功用,及時將病患送到山下醫院治療,成功挽救性命。當然,醫護人員這時沒法換班,24小時工作硬撐一個禮拜,直到居民撤離。在華陵整合醫療站方面,也有一群奉獻的醫護人員,其中李章智醫師已堅持11年,未曾缺席,還有醫師高慶雲、林怡君、高榮良、陳家豪、王如民、陳琬琳、林宣合、廖舫敏。護理師固定有曾淑芬,另有李曉芬。安娜修女(黃貴梅)民國93年加入山地醫療團隊華陵整合醫療站。她是阿美族原住民,深入部落關懷住民的需求。因她的建議,98年在爺亨部落成立社區關懷中心,將醫院閒置的電腦送上山,開辦電腦網頁設計課程,也教小朋友學習,還幫忙販賣水蜜桃、甜柿。後來又陸續開班傳授烹飪、編織、音樂、舞蹈,傳承原住民文化。節日有活動、暑假有夏令營,萬一遭逢火災、車禍等急難,安娜修女會結合醫院的力量,送物資和捐款,解決燃眉之急。山地醫療團隊重視向下扎根,選擇教會、學校、里民慶典等場所,每個月一次安排醫師作衛生教育。針對山上常見疾病,教導如何緊急醫療處置,譬如心肺復甦術、毒蛇咬傷的急救、如何防治高尿酸、痛風及肝病防治等,也藉著傳播健康知識,逐漸翻轉民眾的觀念及行為。但這兩年多,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衛教活動暫停中。聖保祿醫院小檔案成立桃園市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在復興區原鄉山地醫療服務超過30年,民國81年10月立案,除了提供山地偏鄉醫療,也落實照顧與關懷弱勢族群理念。服務事蹟81年10月,成立山地醫療團隊,於三民天主堂旁設立醫療站,每周一、三、五上山為民眾看病。86年12月,協助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駐診復興區衛生所,增加星期六、日醫療服務,87年增加婦產科專科醫師。88年5月,增加復興區巡迴醫療,周四上午8時開始巡迴9個村(里)到各部落,晚上在華陵教會樓下設立巴陵醫療站,開設夜間緊急醫療。91年5月,和長庚醫院於後山村下巴陵,共同成立定點服務的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93年安娜修女加入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98年6月10日在爺亨部落,設立復興鄉爺亨社區關懷中心,開設電腦網頁設計安排學童學習,幫助行銷水蜜桃、甜柿等農產品,開舞蹈班傳承文化。
-
2022-10-13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放棄美國高薪優渥生活 名醫汪海波返鄉在「遠得要命王國」逐夢
服務偏鄉是汪海波就讀國防醫學院時,就深埋在心底的夢想,但直到過了耳順之年,才得以逐夢,讓心中的這棵芽冒頭茁壯。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九年前,他放棄在美國高達150萬美元年薪的優渥生活,回台定居,投入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巡迴醫療至今。素有「遠得要命王國」之稱的仁愛鄉,及一些最偏遠的部落,都可見他的身影。為何年過60才邁步逐夢?汪海波表示,成功的人生有三種,一是終身能過不用為錢煩惱的生活;二是做個正直、俯仰無愧的仁者;三是資助弱勢回饋社會的實踐者,「人的一生每個階段有不同使命,當家業安定、經驗充足後,才能無慮的實踐初心。」掛心台灣偏鄉,棄高薪返台投入山地醫療。73歲的汪海波出身軍醫體系,當年公費就讀國防醫學院期間,就曾參與山地醫療團,1974年畢業後分派前往金門,任中尉醫療組長。一次演習彈藥意外爆炸,大量士兵受傷,身在離島,眼見生命的存續「決定在醫師與時間拔河的這雙手」,讓他進一步體悟到「偏遠地區更需要醫師」。1980年汪海波因軍中內科人力、設備不足,成了救急「先鋒」,被派往高雄醫學院接受洗腎培訓,隔年再到台北榮總胸腔科。完成學習的汪海波將所學帶回海軍總醫院,先後成立洗腎室、肺功能室,並多次支援高雄偏鄉醫療,服役七年就集滿三大功,獲頒海風獎章。軍醫體系服役十年期滿後,汪海波考量孩子教育及成長環境,偕母親、妻兒前往美國發展,但他並未忘記從醫初衷,想著要精進醫術、累積經驗,讓自己成為更全方位的醫師,再回國前進醫療貧瘠的偏鄉,實踐習醫的夢想。「把一切歸零」,他從接受住院醫師訓練開始,先後取得美國心臟、內科專科醫師證書,美國婦產科、家醫科的醫師資格及執照,開業行醫24年,曾榮獲美國婦產醫界最高榮譽的婦產科學院院士頭銜。旅美行醫期間,他始終關心台灣偏鄉醫療發展,2012年得知衛福部延攬旅外專科醫師返鄉服務,隔年便投身響應,帶著94歲母親和妻子回台定居,當年鮭魚返鄉的旅外醫師共三人。汪海波沒忘記軍醫生涯對偏鄉亟需醫療的體悟,同時在校時期曾受陽明醫學院創院院長韓偉、埔里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謝緯感召,鼓勵他去窮鄉僻壤服務「做個史懷哲」。汪海波捨棄都會,選擇到南投縣,加入埔基山地醫療行列。前進南投仁愛鄉,一周跑遍近20個部落看診。在埔基擔任內科醫師期間,汪海波遇到一位血糖值老是居高不下的部落阿嬤,更加堅定自己走入偏鄉定期看診的決心。來自仁愛武界部落的這名阿嬤輕度失智,血糖值曾高到爆表無法測量,住院治好返家,沒有多久又因血糖飆高回來。汪海波追根究柢,才知阿嬤回山上後,不但沒改變飲食習慣,更沒定期用藥。而阿嬤所在的武界,路程崎嶇沒有大眾運輸工具,長輩看病得等兒孫接送,來回一趟就是一天,對抱病的老人家來說更是煎熬。「這樣不是辦法,得前進偏鄉定期追蹤才行。」汪海波為此全心投入山地醫療,每周前進仁愛鄉各部落看診及居家醫療。仁愛鄉幅員遼闊,海拔從600至3559公尺,汪海波一周五天輪流跑遍翠巒、力行、紅香、武界等近20個部落,並支援魚池鄉日月潭急診站,九年如一日,從不喊苦。除了平日的山地醫療,汪海波有時周末也主動參加部落居民癌症篩檢,或至埔里「炫寬仁愛之家」為失智弱勢者看診;若遇到合歡山雪季、國際馬拉松賽等山區特別活動,更是熱心參與緊急醫療救護任務,從未推辭。醫術高超又親民,詳細問診、認真傾聽。正因為如此,同事眼中的汪海波,不但醫術高超,配合度更是沒話說,只要時間允許,任何班表及工作全然接受。埔基副院長陳恒順也說,汪海波留美還當到院士,卻沒任何醫師架子,面對患者善於傾聽,不厭其煩細心的解釋。日月潭的一些店家談起汪海波也讚聲不絕,說他看病特別仔細,每個病人都要花20、30分鐘問診。有趣的是,日月潭醫療站還派有其他醫師輪流駐診,但不少店家都誤以為只有「汪醫師」駐診,因為他們只記得「汪醫師」的看診時間。汪海波回憶,有次前往慈峰部落看診,途中看見路旁有輛小貨車很眼熟,認出是一名糖尿病患者的車,「他怎會停在這種地方?」心中起疑趨前查看,患者果真昏迷在車內。情急下他破窗打開車門,將患者拖放到路旁打點滴,還好及時伸援,患者恢復意識,交由救護車送醫。還有一名居民小腿受傷,傷口潰爛約10公分大,因欠醫院費用不敢下山治療,加上不禁菸酒,傷口一直好不了。這名患者只願到山地門診換藥,每次換藥總是微醺,他不忍苛責,只能耐心叮嚀。歷經10個月,患者傷口癒合前來道謝,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患者沒喝酒,令他印象深刻。不畏風雨與爛路,堅守原鄉與居民同舟共濟。巡迴山地醫療多年,最大的挑戰就是路況,不僅汪海波,整個埔基醫療團隊都認為,橫亙在他們與部落之間的投89線力行產業道路,堪稱「全台最爛道路」,很容易受風雨影響交通中斷,每遇天候不佳,團隊就得繞路,甚至要為受困山區做好準備。2015年蘇迪勒颱風襲台,汪海波說,蘇迪勒是穿心颱,團隊已能預期災後路況,一旦交通中斷,部落成了孤島,更需醫護人員駐守,他與團隊自備五天的便當上山。「要做就不要怕!」他記得那一夜,山谷中風雨颯颯,大雨如傾盆般潑灑在鐵皮屋頂,不時夾雜碎石撞擊聲,屋頂漏水還斷電,但按作業規定,發電機只能在有病患時才可起動運轉,一夥人就靠手電筒和燭光照明。不久村長出現了,原來村長在巡邏時摔車被鐵釘扎傷了腳;更晚時,陸續有患者冒著風雨前來求診,有發燒的孩童、氣喘發作的老先生,還好醫療團隊早先進駐,得以及時處理。近年來,埔基山地醫療服務範圍不斷擴大,除了仁愛鄉、日月潭,並擴及信義鄉,但汪海波與醫療團隊的服務熱忱不曾減少,因為盡己之心是醫護的基本,看見病患康復後的笑容,就是團隊最大的回報。「山上的醫療故事,就像天上的星星說不完,有的明、有的暗。」汪海波笑說,他會繼續守護偏鄉,分享居民的喜悅與辛酸,更期許餘生能有更多的發揮,點亮偏鄉醫療這盞燈。汪海波小檔案年齡:73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現職: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主治醫師經歷:陸軍93師衛生營中尉醫療組長左營海軍總醫院代主任醫師紐約曼哈頓下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美國婦產科學院院士國防醫學院美洲校友會會長布碌崙婦產科兼內科及不孕症手術中心院長主要事蹟:●成立海軍總醫院洗腎室及肺功能室●響應衛福部鮭魚返鄉計畫投入山地醫療前進南投原鄉偏遠部落●參與合歡山雪季醫護、弱勢義診等救護任務
-
2022-10-12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台灣急診醫學之父胡勝川奠定急診制度挽救無數生命
「喔伊、喔伊」救護車高頻聲響穿過街頭,救護員把握黃金時間,到院前先為傷患進行緊急搶救,並同步與醫護人員橫向聯繫。這是現今各大醫院的日常,但三十多年前並非如此。改變台灣急診醫療的推手,是曾獲北市醫師公會杏林獎、也是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的胡勝川。74歲的他,大半生心力都在推動建置完整的急診醫療制度,不計其數的病患因他的熱情與遠見,在踏進鬼門關前被即時救回。投身急診醫療三十多年,外界稱譽胡勝川是「台灣急診醫學之父」,他表示,急診病人是被社會忽視與遺忘的一群,醫療體系不應如此,自己「只是在特定的時間,做了對的事」。胡勝川是湖北人,1948年出生在南京市,1歲時隨父親的部隊舉家遷來台灣,全家人靠著父親微薄軍餉度日,起初因部隊移防經常搬家,直到1957年落腳台南才結束飄泊日子。赴美學習急診運作,白天醫院學習,小夜坐上救護車出勤。國小畢業後考取南二中,過著上課讀書、下課打球、回家溫習功課的規律生活,酷愛籃球的他,不只投球神準,場上更是拚命,被同學稱為「拚命三郎」。胡勝川不僅有一身好球藝,還有絕佳語文能力,曾拿下學校英語、國語朗誦比賽冠軍。高中自南一中畢業後,胡勝川考上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分發到嘉義空軍基地任航空醫官,再轉任台南空軍醫院等地服務,1982年退伍進入台北榮總任心臟內科醫師,升任主治醫師不久,調派急診室副主任,從此與急診結下不解之緣。胡勝川回憶,在急診待了一年多,看到一些不公不義,造成病人權益受損的事情。那個年代急診室採任務編組,沒有專科醫師看診,就算病患應該住院,也要等床等很久,他深感「急診病人不該被不公對待」。榮總當時有讓專任主治醫師輪流出國一年進修的制度,胡勝川因為這個契機,1987年申請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附屬醫院進修,他選擇急診醫學,而非他專長的心臟內科。在美國這一年,他發現美國急診運作方式和台灣截然不同,接觸到高級心臟救命術(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並參與高級創傷救命術、到院前創傷救命術。為更深入了解緊急醫療救護(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制度,白天在醫院學習,小夜時段坐上救護車一同出勤,還到其他醫院觀摩急診和緊急醫療救護運作情形,從制度、規畫到人員教育養成,有了深入完整認識。借鏡他山之石,胡勝川心想美國有很好的急診制度、急救技術以及到院前救護,這些都不需要花大錢,只要有心就能在國內推廣,對全民大有幫助。1988年學成歸國,立下三大心願:推動高級心臟救命術、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推動緊急醫療救護。向衛生署毛遂自薦,擬出緊急醫療救護計畫。滿腔熱血的他到衛生署(衛生福利部前身)醫政處毛遂自薦,說明推動EMS的重要性,當時的醫政處長葉金川認同這個理念,一口答應,並指派科內一名技士協助。當時國內救護車功能陽春,和「小黃」一樣只負責把病人載到醫院,消防隊員也沒有到院前救護的概念。胡勝川把從美國帶回來的資料翻成中文,擬出一套緊急醫療救護計畫,在衛生署支持下選擇宜蘭試辦。從建置EMS指揮中心、規畫一般型救護車設備,到所有消防隊員接受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訓練,全面建置軟硬體設備,他還編著「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一書,成為救護技術員的訓練教材。試行一年後,衛生署舉辦成果發表會,各縣市衛生局、消防局都到場觀摩,並以經費支持各縣市比照辦理,不少縣市政府邀請胡勝川分享經驗、協助建置。胡勝川也協助衛生署制定救護技術員訓練草案、緊急醫療救護法草案,於1994年完成立法。因對緊急醫療的貢獻,榮獲北市醫師公會主辦的第二屆杏林獎。走遍全國開辦ACLS課程,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ACLS是胡勝川另個推廣心願。他說,ACLS是專門為心臟停止病人急救的一套技術,當時他先在北榮開課,再全台走透透開辦訓練課程。上課需要教材,他與部內同仁一同將原版教科書翻譯成中文,只要付出就有成果,一開始醫護人員根本不知道什麼是ACLS,到現在ACLS已成為醫院評鑑基準中,醫護人員必備證照,讓一路走來辛苦推動的他倍覺安慰。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讓專任醫師在急診室服務,也是胡勝川一直以來的堅持,他四處演講、投書報章雜誌,籌組急診醫學會,倡議推動急診醫學成為主專科、將急診軟硬體設施納入醫院評鑑範圍。政府接納了他的建言,把急診列入醫院評鑑項目,台灣急診服務能有大幅度進步,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急診評鑑;急診醫學後來被列入台灣第19個主專科,胡勝川也成為全台第一位急診醫學部定教授。轉戰東部緊急醫療荒漠,並接下合歡山雪季醫療勤務。眼見回台三大目標已逐步完成,胡勝川決定離開台北,選擇當時還是緊急醫療荒漠的東部,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因為慈濟有醫學院,他可繼續「傳道、授業、研究」。他在花蓮繼續訓練EMT救護員、招募專任急診醫師培訓人才,讓花蓮慈濟成為東部急診醫師的培育搖籃。他在花蓮還有個重大貢獻,就是接下合歡山雪季的緊急醫療救護。每年冬天合歡山追雪遊客多,但早年醫療資源欠缺,曾有遊客因高山症死亡,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一直希望雪季時有醫療團隊進駐支援,避免憾事再發生。胡勝川馬上允諾「慈濟來做」,一開始沒有酬勞屬義務性質,由花蓮慈院支援兩名護理人力,醫師部分則靠著他的人脈,找來榮總老同事、徒弟支援,每逢雪季期間周六、日,緊急醫療團隊上山駐診。雪季會遇到春節假期,此時人力極度難排,除夕夜幾乎找不到人上山,有好幾年胡勝川得自己來,就在山上過年,妻兒陪他在合歡山莊圍爐吃年夜飯。儘管辛苦,能把人救回來,胡勝川就覺得值得。及時緩解孩子的高山症,那一夜他最開心的事。有年冬天,一名7、8歲的孩子氣喘求醫,他診斷是高山症,給氧後情況改善離開,沒多久又來敲門,大半夜來來回回四次。那晚他只睡兩小時,醒來吃早餐時,看見這名孩子也在旁和家人開心用餐,整夜的疲憊瞬間消失。三十多年的努力,胡勝川一路走來始終創新,三大心願有的已上軌道,有的成果更是超乎預期,慶幸自己「做了對的事情」。如今女兒也跟隨他的腳步,成為一名優秀的急診醫師。胡勝川笑說,急診醫師內建DNA就是「哪裡需要,我就去哪」,不管重大災難或疫情,急診醫師從不推諉。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各地的急診醫師堅守第一線,把疫情阻絕院外。但他也發現,部分急診醫師並未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影響醫病關係,起心動念推廣「急診人文」,還寫了一本書,希望急診醫師能時時以病人為念,做好良性溝通,顧及醫療倫理,也能盡量滿足病人願望。如今,他還在為這新增的第四心願,努力前行。胡勝川小檔案年齡:74歲出生地:南京市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進修現職:花蓮慈濟醫院顧問、急診部主治醫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內科主任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羅東博愛醫院高級顧問花蓮慈濟醫院顧問、急診部主治醫師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台北市醫師公會第二屆杏林獎主要事蹟:●推廣ACLS高級心臟救命術●推動急診醫學成為專科,建置完整的急診醫療制度。
-
2022-10-1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 彭汪嘉康院士為特殊貢獻獎得主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9名,分別為王剛毅、黃瑞仁、許金川、胡勝川、藍英哲、王署君、汪海波、游昌憲等8位醫師,1位護理師賴慧珊;特殊貢獻獎得主為彭汪嘉康院士,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台東基督教醫院牙科主治醫師王剛毅,81年自加拿大返國於台大醫院服務,88年響應東基創院院長譚維義醫師號召,來到沒有牙醫師的東基,從事台東偏鄉牙醫及山地巡迴醫療。今年七月底任期屆滿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建立雲林區域醫療網,創立雲林縣唯一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使雲林鄉親不必南北奔波就醫,推動社區醫療服務,首創C肝外展門診模式並推展至全國。目前已返回總院服務。在屏東滿洲鄉開設「遇見居家護理所」的護理師賴慧珊,致力於偏鄉長照居家護理,開辦恆春半島第一家呼吸器居家護理所,提供偏鄉民眾即時護理服務及推動安寧療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行醫40多年,利用腹部超音波從事早期發現肝細胞癌的研究,並發展出治療方法,挽救許多肝病患者生命。花蓮慈濟醫院顧問醫師胡勝川,於緊急醫療領域耕耘近30年,推廣高級心臟救命術、緊急醫療救護、急診醫學。牙醫師藍英哲退伍後回到家鄉屏東開業,77年起收起診所至當時無牙醫的萬巒鄉服務,發起成立山地離島偏遠地區巡迴醫療團,至偏遠山地義診。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創建北榮頭痛門診,建立頑固型頭痛住院治療模式,引進新型態治療,帶領團隊完成全國頭痛流行病學調查,了解台灣的頭痛特色與嚴重性。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主治醫師汪海波,自美返鄉進入埔基服務,10年來專職跑遍仁愛鄉部落居家醫療及醫療站。台東馬偕醫院小兒心臟科醫師游昌憲,到台東已18年,為台東唯一兒科心臟科醫師,堅守台東兒童心臟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推動學童心臟篩檢,以利早期治療,在當地開始兒童開心手術。特殊貢獻獎得主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82年回國服務,將癌症新藥及新療法引進國內,為台灣腫瘤專科醫師人才養成及制度奠定基石,並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宣導癌症預防觀念,催生癌症防治法。榮獲團體獎項的天主教聖保祿醫院山地醫療團隊於81年成立,開啟桃園市復興區山地醫療,88年增加復興區巡迴醫療,設巴陵醫療站,配合民眾農作作息,設周四夜間緊急醫療及周五早上6時的特早門診;91年成立華陵整合醫療站,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
-
2022-09-29 焦點.杏林.診間
一人顧35床,崩潰的一夜讓她懷疑是在救人還殺人?暴走女外科劉宗瑀,溫柔堅定地推動醫護勞動人權
今年五月,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上映後,掀起熱烈討論。在劇中,藝人蔡淑臻飾演個性直來直往、放浪暴走的女外科醫師「小劉」,從醫學中心放逐到鄉村醫院,最終尋回濟世救人的初心。這齣戲正是改編自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劉宗瑀的真人真事。人稱「小劉醫師」的劉宗瑀,在網路上寫著一篇篇關於醫護勞動人權、性教育、家庭育兒酸甜苦辣的文章,文筆犀利詼諧,穿插嘻笑怒罵,卻也反映出醫護人員面臨的真實處境,包括:面對生與死,該如何坦然釋懷?當工時過長、工作過勞、長期高壓,又不幸發生醫療糾紛時,該如何保持當初從醫的初心?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醫院中活生生地上演,經由小劉醫師的妙筆生花,不但讓局外人得以一窺白色巨塔內爾虞我詐,更顯露出她對捍衛醫護勞動人權的堅定決心。想走外科,卻遭親友勸退在台灣,只要孩子會念書、功課好,難免會被逼念醫學系,劉宗瑀也不例外。第一年考上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她,在母親的殷殷期盼下選擇重考,隔年考上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劉宗瑀先在林口長庚、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之間往返見習三年,然後返回家鄉高雄,進入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在接觸並瞭解各科內容後,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外科。不過,一開始她的外科之路走得不太順利,「所有人都勸退我說:『女生走外科,很辛苦又累!』」不敵週遭強烈反對聲音,劉宗瑀只好先到兒科待了一年,結果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處理小孩受傷的問題和安撫家長的情緒。兒科屬於內科,步調較緩慢,「我的個性比較急、沒耐性,外科給人的感覺很熱血,能激勵、感動人心,又可以看到病人有明顯進步,讓我更有成就感。」放不下外科夢的她還是決定轉換跑道,原本打算先做個三、四年,若真的不行再轉到其他科別,「至少我挑戰過了,不會覺得不甘心。」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今日。血汗外科,吃苦當吃補在外科世界,尤其又是某些血汗醫院中流傳著一句話:「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牲用。」不論男女,只要一進入外科全都得認命,把吃苦當吃補。實習期間,劉宗瑀是醫院外科裡的唯一位女醫師。在她之前的上一位女外科醫師早已是師字輩等級,兩人之間隔著二三十年的空窗期,可見女性外科醫師的稀有程度。她解釋,醫學臨床分科把「內外婦兒急」等性命相關的科別稱為「五大科」,工作壓力大、工時長,還需要輪流值班以應付緊急醫療狀況。其中,又以外科的男女醫師比例失衡最嚴重,還有醫護人員過勞、人力分配不均等問題,導致現今願意投身五大科的新血愈來愈少。醫學生畢業後,寧可選擇「三小科」(耳鼻喉、眼、皮膚),受訓過程不但輕鬆,將來還可以在外自行開業。然而,正所謂「外科虐我千百遍,我待外科如初戀。」雖然外科醫師工作時間超長,受訓過程慘無人道,甚至可能有過勞死等生命危險,但每年還是會有一些「想不開」的醫學生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劉宗瑀說,外科醫療現場判斷的緊急感與自己的個性能產生共鳴,老師和學長的個性也都是如此。「開刀房是極高壓的環境,醫生們常常會講些五四三的黃色笑話來放鬆心情。要講黃色笑話我也沒在怕的,甚至可以講得比他們更黃、更暴力!」直來直往的她哈哈大笑,每日混在一群男人堆中,即便被稱做「男人婆」她也毫不在意,因為她清楚,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別,才能走得長久。人力短缺,一人照顧35床然而回想起住院醫師受訓的那段日子,劉宗瑀只能以「慘烈」兩個字來形容。當時住院醫師尚未納入《勞基法》的適用對象,工作採責任制。平日白班結束後,緊接著就要輪值夜班,到了早上只能撐著眼皮繼續工作,每次值班就是連續兩天不用睡覺,而這樣的日子每個月要重複十多次。「休息是什麼?」劉宗瑀說,在住院醫師裡的字典裡,找不到這兩個字。台灣醫學教育人才養成本就不易,尤其外科醫師的培養過程更是漫長,除了要面對扎實嚴酷的醫學教育訓練,開刀久站、值班熬夜、過勞、高壓、高風險等問題,女性更要面臨生理痛、懷孕、水腫等不適。醫療環境的崩壞,不少當初懷著雄心壯志投入外科的學弟們,禁不住如此長期非人道的折磨,一個個陣亡倒下,提出辭呈。當時擔任總醫師的劉宗瑀,要負責各種排班與大小雜事的協調,面臨大票學弟們離職而突然空出來的班表,令她不得不向院方請求協助。然而院方卻決定以現有人力無限擴大負責所有的值班區域,尤其三間共35床的加護病房,原本由三位醫師照顧已頗為吃緊,竟然也縮減到一個人來承擔。負責任的她面對這樣不合理的要求,咬著牙扛了下來,甚至把人力最短缺那幾日加護病房班留給自己值。當時劉宗瑀正懷著第一胎,她白天上班,晚上值大夜照顧三間加護病房的病人,還要兼顧急診室的會診,時常能在深夜裡見到她挺著日益變大的肚子,不斷在不同大樓間來回地奔跑。 一開始,劉宗瑀覺得還能拼一下,但當孕期的不適一個接一個找上門,身心俱疲的她,終於也逼近了臨界點。崩潰的一夜,是救人還是殺人臨盆前兩個月,長期熬夜的她患了重感冒,為了寶寶健康又不敢亂吃藥,病況纏綿不絕,咳嗽一直都好不了。看診時「咳咳咳咳咳」,開刀時「咳咳咳咳咳」,嚴重時甚至一咳就漏尿,不論用產褥墊或成人紙尿布都沒有用,最後居然沒有乾淨的褲子可換穿。但她又不能請產假,總醫師也是臨床訓練的最後階段,只要考過專科醫師證照就能取得主治醫師資格,一旦請假超過兩個月,隔年就得重新受訓一年,之前的辛苦等於付諸流水。除了狂咳不止外,大腹便便的她晚上根本無法躺平睡覺,只能坐在值班室沙發休息。明明是酷暑如火的七月,她全身裹著厚重的衣物卻還是感覺冷得要死。值大夜班時一遇到緊急狀況,老公蜜蜂先生還必須牽著她的手、撐著她到急診室會診,因為她已經完全沒有力氣起身和走路。住進加護病房的病人原本就猶如一顆顆的未爆彈,偏偏在某個值班的夜晚一口氣爆炸開來,先是一名病人呼吸衰竭,又有一名病人血壓下降,當她正在進行急救時,手機響起,另一區的病人癲癇發作。・「小劉醫師三十床的阿公黑掉了!」「立刻On endo(插管)!」劉宗瑀才把喉頭鏡放入病人嘴巴,卻發現左移右挪都抬不起病人的下顎,猛然才想起原來是因為自己挺著大肚子。「幫我拉!」在護理師的幫助下終於順利將氧氣送入病人肺中。・「第二加護病房敗血性休克!」「CPR(心肺復甦術)!」嘴邊喊著,劉宗瑀直接跳上病床上雙手交叉準備心臟按摩,卻被肚子擋住不好施力,只能顫抖著被護理師拉下床,由她們輪流按壓……・護理師大口地喘氣、病床吱呀吱呀地哀嚎、生命監測儀器急促地提醒……混亂間一陣尖銳的手機鈴聲再度響起:「劉醫師,病人seizure(癲癇)!」對面的護理師喊道!「這裡在CPR沒空,先打抗癲癇藥,快死了再叫我!!!」劉宗瑀只能朝著話筒大吼。・・・「我的意識只剩下把工作反射性做完,完全忘記自己其實是個快生產的孕婦。」劉宗瑀回憶說,「從凌晨兩點忙到天亮交班後,護理師把渾身發抖的我架到旁邊的角落吸氧氣,比插管的阿公還要喘。」死死握著細細的氧氣鼻管,劉宗瑀像是抓著汪洋中的稻草,人來人往、嘈雜的急診室中,她只能聽見自己急促的呼吸聲……「再這樣下去,會有病人死的,而我跟肚子裡的小孩也……」恐懼加上喘不上氣,緊緊攫住劉宗瑀的心臟,恍惚間,她突然醒悟:「我怎麼把自己逼到這個地步?這根本不是在救人,而是在殺人!」不願當制度的幫兇,只能離去醫護人力不足,對病人生命安全來說是一大威脅。在醫療崩壞疾風下,醫師與護理人員仿如走到窮途末路。當天回家,劉宗瑀握著蜜蜂先生的手崩潰大哭:「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不要再值這種會死人的班、我不想要當這種會害死人的外科醫師!」那是她這輩子第一次說出:「我不要當外科醫師。」當初滿懷雄心壯志的熱情進入外科。受訓期間,師長們醫者仁心的風範,歷歷在目,結果卻是一個個陣亡離職,新進來的戰力又不能馬上派上用場。身陷不足人力的值班陷阱中,醫師被迫去謀殺這些病人……堂堂一個醫學中心,病人居然得快死了才找得到醫師,這樣真的是對的嗎?一週後,劉宗瑀將每晚的值班慘況呈報長官,換來了一番檢討與事後諸葛。她憤而拍桌起身,抗議醫院的值班人力安排簡直與殺人無異,卻無法扭轉院方態度,只換來冷冷一句:「這樣配置符合評鑑規範」。「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我實在無法再多撐一年。對我來說,專科醫師證照就像一面高牆,身懷六甲的我,想要跳過這面高牆,卻怎麼樣也跳不起來。」劉宗瑀苦笑著說。就這樣,在滿懷悲憤下,她遞出辭呈,跑去屏東當醫師。一個台灣,兩個醫療世界最近,公視播出《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的同名小說,正是描述她在屏東行醫寫照。她每天上下班的路線,都跟運豬車同進同出。「我以為屏東在高雄隔壁,相差不大。沒想到跨過高屏溪,城鄉醫療資源差距超乎想像,令我深受震撼,」劉宗瑀坦言。例如,曾有一名七、八十歲的病人求診,經檢查出是手部長出罕見的骨肉瘤。劉宗瑀對病人說,必須先做核磁共振檢查,再切片,然後做化療。但這一切都是按照教科書上教的流程,非常理想化。實際上,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屏東,光是做這些檢查和化療,必須分別跑兩、三家醫院,才能完成全部流程,病人很可能就此放棄追蹤與治療。如果病患有心要醫治,則得跨越高屏溪,到高雄的醫學中心或大醫院診治,搭火車轉公車或捷運,從早上排檢查,等到醫師看診,再回到屏東家中,已是晚上。她也曾遇過15、16歲的年輕人因車禍而嚴重外傷,送進急診室時心跳、血壓不穩定,還內出血,需要緊急開刀。但家屬一聽到要搭乘救護車轉到大醫院治療,就放棄了。「原來,我之前是過著多麼『醫療天龍國』的生活。原來,人的命真有貴賤之分,城鄉差距居然如此大不相同。」劉宗瑀感慨地說。那時深刻體會到離開了大城市,鄉下地方的生命力都很強。如果不是強悍的生命力,根本撐不下去!但由於往返屏東和高雄的路途遙遠,每天來回車程至少要三小時。有時半夜急診劉宗瑀被叫回去開刀,開車時精神渙散,醒來時發現自己竟然將車子開到人行道上,讓她嚇出一身冷汗。最後,她還是決定回到高雄市區的醫院工作。(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9-25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大數據/腦中風治療特色院所
患者人數No.1/林口長庚醫院各科團隊串聯 24小時搶救腦中風根據110年健保署統計,林口長庚腦中風門診人數達10,215人,住院2,747人,皆為全台最高。林口長庚腦中風病房主任張庭瑜表示,林口長庚腦中風中心於2006年成立,結合急診、神內、神外、放射科、復健科等團隊,24小時都有具高技術門檻的「動脈取栓術」人力,搶救患者性命,同時整合後續復健、長照安置,也是因此讓後續患者回門診及住診量高居全台第一的原因。張庭瑜表示,治療腦中風分秒必爭,且牽涉到的科別並非僅有「神經內科」,長庚醫院很早就意識到腦中風治療需要串連各科,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例如,患者從急診入院後,若評估可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從患者進入醫院到施打,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完成。至於較嚴重的患者需要即時取出腦部動脈血栓,時間則掌握在患者出現腦中風後的6到24小時內,依個別病況執行,串連各科醫師,讓醫院全日全年不間斷都能執行動脈取栓術。張庭瑜表示,急性期過後,腦中風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復健,部分患者會出現肢體痙攣,成為後續失能的原因之一。復健過程中,會特別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肢體痙攣,並給予客製化的處理,即時注射肉毒桿菌改善肢體痙攣,避免失能。動脈取栓術No.1/台大醫院動脈取栓手術 醫師經驗值很重要110年台大醫院執行「動脈取栓手術」126件,是醫學中心第一。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鄭建興表示,健保107年給付動脈取栓術,近兩、三年案件數較多,已逐漸超過打靜脈血栓溶解劑,部分病人光靠藥物不容易溶掉血栓,必須直接利用動脈取栓術移除血栓。不過,並不是每家醫院或醫師都能進行動脈取栓術,也不是靠一家醫院就能成功救人。鄭建興表示,緊急醫療網絡要順暢運作,將病人及時送達有能力處理的醫院,這是第一關。送到醫院急診後,多快能把血栓取出,就是第二關。台大的流程是啟動神經內科值班醫師評估,同時安排影像檢查。約10到15分鐘做完斷層掃描,若判斷可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就立刻打,如果血管阻塞程度較嚴重,就要啟動其他治療。台大醫院動脈取栓在血管攝影室進行,負責醫師必須經過多年訓練,才能獨立為病人治療,通常經驗愈豐富的醫師愈容易成功。台大醫院除收治119送來的病人,還有其他醫院的轉診病人,個案數多,醫師累積經驗也較快。腦中風治療需搶時間,每個醫院都會訂定目標值。一般來說,到院到打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時間目標是60分鐘內;動脈取栓通常在90至120分鐘內完成。區域醫院住診No.1/新北市雙和醫院三線治療腦中風 新北人力最充足健保數據顯示,110年腦中風就醫人數,新北市雙和醫院住診1,290人,居區域醫院第一名。雙和醫院神經科主任陳龍分析,治療中風最關鍵在搶救「黃金時間」,雙和醫院與消防局合作,能在患者到院10分鐘內安排斷層掃描,院內有三台機器與九名專業人員同時提供三線治療,是新北人力最充足的醫院。陳龍指出,雙和醫院去年治療缺血性中風800多人、出血性中風300多人,總數超過1000人,這還不包含自行就醫的人數。目前健保急性中風治療適應症條件為,靜脈血栓處置要在發病3小時內;而機械取栓就是以導管方式將病患腦血管中的血栓取出,分前腦循環8小時、後腦循環24小時。調查發現,僅三成中風患者是搭救護車到院。陳龍提醒,腦中風搶救時效很重要,院方積極宣導腦中風識能,並與消防局合作,只要院方接獲通知有中風患者將到院,院方便會及早安排斷層掃描準備,病患能在到院10分鐘內診察,加快治療效率。陳龍表示,雙和醫院能在同一時間提供三線治療,SOP也相當完整。且醫院人力充足,甚至有能力協助診治新北、桃園等醫療院所的腦中風病患,提供北台灣民眾更好的醫療品質。地區醫院門診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可做動脈取栓 總院遠距會診助搶救根據健保數據統計,110年腦中風就醫人數,彰化縣員林基督教醫院以門診3,481人、住診564人,名列地區醫院第一名。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君襄說,員基是彰化地區唯一可做動脈取栓治療的地區醫院,並利用遠距會診,與彰基總院團隊合作搶救病患。林君襄說,員基雖是地區醫院,但可以做到類醫學中心治療,掌握六小時搶救黃金治療期,神經團隊可以做靜脈溶栓、顱內動脈取栓等治療,也有血管攝影室。病人在照完電腦斷層後,可經由遠距AI判斷,員基和彰基醫療團隊判讀病人腦部可施救範圍,決定治療方式。員基醫療團隊也很重視後期照護,做個案追蹤。林君襄說,為了預防再次中風,患者通常得長期服藥,一般得吃抗血小板藥,而心律不整的病患再次中風的機率是五到八倍,需要長期吃抗凝血劑。個管師會定期電訪,依病患需求也提供送藥服務,藥師到宅時,會檢視患者有沒有確實吃藥,並給予用藥衛教。對於部分搶救成功的中風病患,可能因失能等情況必須送安養院或一般復健醫院,員基醫療團隊也會與合作機構和醫院配合,協助病患復健、用藥、營養諮詢等,以改善失能狀況。
-
2022-08-22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腦中風前兆有哪些?這些症狀快打119,救命關鍵一次看!
台灣每年有3~5萬人發生腦中風,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年腦中風的死亡率雖從全台第一名調降至第四名,不過中風後的病人失能比率將近6成,顯示中風仍是導致失能的最大原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而腦中風總是來得又急又快,該如何預防、緊急處置和降低失能,是全台民眾關注的課題。這篇文章會告訴你:📍腦中風前兆有哪些? 📍腦中風症狀怎麼辨識? 📍為什麼腦中風要打119?📍腦中風發生時,什麼事不能做?📍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 📍急性腦中風發生時,「誰」在保護你? 📍全台急性腦中風救護懶人包! 「藝人納豆在年初驚傳中風送醫,女友依依回憶那天,納豆雙手舉起時不平衡、左半邊臉沒有反應、口齒不清。」「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於餐會間,突然身體不適,左手無法舉起、說話困難,緊急送醫後確定是出血性腦中風。」「藝人余天在家時,突然感覺右手、右腳麻痺,趕緊打給家人求救,經檢查發現腦部有血管堵塞,判定為小中風。」從數據看腦中風Infogram發生腦中風時,一定要知道的6件事!1.腦中風有哪些前兆?腦中風是因為腦部的血流受到阻礙,無法供應氧氣給大腦,而發生腦功能的障礙,以下為發病時可能會有的前兆:●半側肢體或臉部麻痺無力●暈眩、步伐不穩●口齒不清、語言障礙●四肢不協調、平衡障礙●原因不明的劇烈頭痛●理解能力喪失●半身感覺障礙●眼球偏向一邊、無法看向對側2.如何辨識腦中風?為提高民眾警覺,台灣腦中風學會對民眾宣導好記的辨識口訣:「微笑、舉手、說你好」,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Face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Arm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Speech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Time儘速就醫:發生以上任一症狀,應立即撥打119送醫3.發生中風症狀,為什麼要打119?三總神內主治醫師同時是社團法人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表示「搶時間是中風治療的一環」,腦中風屬「急、重、難」疾病,消防救護員在運送腦中風病患的路程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送醫途中能提早聯繫責任醫院,讓醫療先動起來,另外是救護路途的順暢,節省時間、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對病患後續復原有很大的貢獻。📍119可以,快速辨識症狀:急性腦中風的症狀有時與其他疾病類似,民眾在緊急狀況時可能無法做出判斷,這時就需要依賴消防救護員的敏銳度和專業經驗,做第一時間的辨識。📍119可以,通報責任醫院:在送醫途中,消防救護員可提早通報與聯繫責任醫院,提供病患狀況讓醫院能盡早啟動腦中風救護團隊,加快病患到院後的處置。📍119可以,縮短到院時間:救護車不僅可使救護路途更順暢,節省病患到院時間,更重要的是將病患送往能夠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幫助病患及早接受藥物治療及可能的手術治療。4.發生中風症狀時,這些事千萬不能做!❌ 聽說在指尖、耳垂放血,可以延緩腦中風症狀?有些人聽信民俗療法,以為透過放血,促使血液疏通,能搶救腦中風、緩解症狀。事實上,腦中風是因為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腦功能障礙,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國健署也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若以針刺放血,反而可能刺激血管造成收縮,惡化出血狀況,不利病情。❌ 腦中風是因為血壓高,趕快吃降血壓藥就會好?當腦中風發作,因大腦的調節功能故障,加上腦血管已被阻塞,吃降血壓藥物不僅無法救急,還會使得血液灌流至腦部的量更加不足,可能加劇病情,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不等救護車,自行開車或搭計程車去醫院更快?急性腦中風的治療,僅有具備緊急處理能力的合格醫院才能處置,許多人自行到診所或習慣就診的醫院後,才發現這些醫療院所不具有能以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進行治療,或動脈取栓手術的技術與設備,白跑了好幾趟。所以,一旦發生腦中風,應立即通知119,由消防救護員協助送往具有緊急醫療能力,可處理腦中風的合格醫院,並紀錄發作時間點以利診斷。>>【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 迷思大破解5.每間醫院都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嗎?台灣針對責任醫院分為一般級、中度級和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可以治療急性腦中風的醫院以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為主,其中也有責任醫院設有腦中風中心,都能夠在119通報後,以最快速度啟動醫療團隊,使病患能得到立即、有效及最少併發症的治療。>>【查詢離我最近的中、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6.腦中風病患到院後,會做哪些事?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兩者的治療方式依發生原因而有所不同,不過相同之處是,兩者都必須在短時間內,快速做出正確的治療判斷。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之比較表格Infogram病患送到醫院後,可能會經由電腦斷層(CT)及核磁共振(MRI)檢查是否有出血狀況,作為判斷治療方向的依據;若確診為缺血性腦中風,須於發病的黃金治療3或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才能夠達到最佳的療效;若是出血性腦中風,則須把握時間,緊急手術治療。所以腦中風病患從發病到送醫,每個環節都不能被耽誤,以免錯失治療良機。「這些人」和腦中風有關係,一定要小心!哪些人可能會腦中風?腦中風與你的距離,原來這麼近常見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是各種疾病的源頭,腦中風也不例外;而現代人常有的壓力大、過勞也是危險因素;心房顫動更是容易被忽略的危險因子,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腦中風危險因子:●糖尿病患者 ●心臟病患者 ●高血壓患者 ●抽菸、飲酒過量●心房顫動患者 ●壓力大過勞●肥胖●高血脂患者 ●中風家族史 ●中風病史>>【延伸閱讀】除八大危險因子 紅斑性狼瘡患者中風風險高專家點名:壓力大、過勞者須檢視腦中風風險李俊泰說,消防與醫護都是往急難現場衝的工作,本身也是壓力大的風險族群,他印象極深是一名消防員從中風康復,且在巡迴課程現身說法,從發生症狀到意識到自己可能是急性中風,後續就醫處置急救的過程描述得栩栩如生,讓其他消防隊員也趕緊回頭檢視自身健康狀況。呼籲民眾,若有嘴角歪斜、身體單側無力、說話不清楚或頭痛暈眩等症狀,應提高警覺,立即撥打119送醫,可以的話,記下發病時間,蒐集病患過往病史,提供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延伸閱讀】突然不識字 38歲消防員腦中風救一人就是救全家,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台灣正快步走向超高齡社會,隨之而來的心血管疾病增加,李俊泰形容,醫院每天都有民眾因罹患腦中風造成臥床失能,如能依循糖尿病照護網絡,為腦中風從預防、治療到長期照護鋪設「腦中風照護網路」,救一人等於是救全家,國家財政上也能省下龐大的長照負擔。舉例來說,針對高風險、高齡族群是否在常規健檢中納入心電圖檢查等,提早揪出心房顫動等症狀。但因事涉跨部會整合以及健保給付等資源,仍待政策支持。>>【延伸閱讀】首次中風弱化症狀感受度 二次中風更難察覺、死亡率達25%「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全台巡迴,攜手護台灣!消防、醫療、媒體三方合作,共創護國神山!新冠肺炎期間,台灣腦中風學會攜手聯合報與消防體系,將腦中風急救與演練融入消防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中,目前已走過17座城市,近4000人受訓演練。藉由此次課程,消防學員回饋第一線救護的觀察,可能影響救護時間的原因分別有,民眾有指名醫院的習慣,造成跨區送醫問題;偏鄉所在的中重症責任醫院不足,例如台東;醫院內神經科與急診科是否有緊密合作機制,讓病患在急診室即可盡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搶治療時效。>>【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急、重、難」 治療搶時間、降失能※全台消防大隊,若有團體課程需求可聯繫:02-86925588分機2396(王小姐)、分機2384(劉小姐)。【全台急性中風救護故事】懶人包報你知>>【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跟時間賽跑 桃竹苗形成區域聯防>>【延伸閱讀】中風進程快 速辨識快送醫 新竹工程師多,年輕人熬夜、壓力大要注意!>>【延伸閱讀】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延伸閱讀】掌握急性腦中風黃金時間 救命關鍵該怎麼做?>>【延伸閱讀】疑似中風症狀突然發生 打119搶快送醫降低失能風險>>【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 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延伸閱讀】腦中風?!速辨識、快送醫遠距治療助攻 避免患者失能>>【延伸閱讀】腦中風治療3部曲:119通報、到院治療、術後復健>>【延伸閱讀】為何冬天容易中風?溫差大是致命主因!專家籲做一事保命>>【延伸閱讀】阿公和平常不一樣?這些症狀可能是中風!快打119求救>>【延伸閱讀】注意「最後正常時間」速就醫 攸關腦中風投藥、復健治療>>【延伸閱讀】搶快送醫減少失能!當救護員安撫腦中風患者 圍觀者勿影響病患情緒>>【延伸閱讀】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先打119 勿自行就醫>>【延伸閱讀】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花蓮消防啟動「接駁救護」南病北送搶救生命>>【延伸閱讀】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延伸閱讀】手腳無力只是疲累?千萬不要忍!當心是急性中風>>【延伸閱讀】急性中風不能拖!與時間賽跑,搶救離島重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8個月男嬰雙重感染死亡 陳秀熙:兒童須打疫苗有效防疫
指揮中心昨公布一名8個月男嬰,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及綠膿桿菌死亡,此為國內首例雙重感染新冠病毒及綠膿桿菌個案。新冠病毒Omicron疫情目前正走向正常生活及疫情控制的雙軌防疫生活,但兒童及青少年染疫脆弱族群的重症個案不時出現,大家應重視精準防疫。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為預防兒童與青少年感染Omicron,施打疫苗非常重要。陳秀熙分析,美國0至4歲兒童的Omicron感染率與疾病嚴重度發現,於疫情高峰時,單日感染率為千分之8.6人,緊急醫療狀況使用為20.36%、住院1.76%、ICU使用率0.17%、呼吸器使用0.04%,顯示醫療使用情形、病情嚴重度等均較Delta低。日本、紐西蘭也因Omicron變異株BA.4、BA.5疫情延燒,導致兒童感染人數增加,其中紐西蘭除受病毒影響外,更與5至11歲族群追加劑接種率偏低有關,造成感染人數上升。陳秀熙說,指揮中心統計,台灣0至4歲兒童感染高峰時,單日感染率為千分之4.7人低為美國,但染疫率卻不低,這是一個警訊,因此家長應盡速帶兒童及青少年接種疫苗。另丹麥研究發現,0至17歲兒童施打疫苗後,引發MIS-C的風險較自然感染低,如於Omicron疫情,未打疫苗兒童引發MIS-C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49人,高於施打疫苗的0.37人,可以下降89%,而於Delta疫情,未打疫苗兒童引發MIS-C風險為每十萬人29.07人,也高於施打疫苗的10.15人,但僅下降69%,可見施打疫苗對Omicron防疫非常重要。陳秀熙說,就國內統計,12歲以下兒童MIS-C發生情形,0至5歲有50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7.2人,6至12歲有34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15.5人,其中大多數都是未打疫苗者,提醒兒童及青少年一定要接種疫苗。
-
2022-08-02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埔里基督教醫院 偏鄉奉獻逾66年
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於1955年進駐南投埔里鎮,開啟山地醫療先河,從小診所轉型醫院,由首任院長謝緯啟動原住民山地巡迴醫療,堅定「與主同行」,深入偏鄉部落,廣設醫療站據點,將醫療送上山。921大地震擔負災區醫療 首次獲獎1999年台灣遭遇921大地震,當時的院長黃蔚第一時間坐陣指揮,帶領院内醫護團隊,擔負起災區緊急醫療照護的工作。地震發生那夜依然盡職照護產婦臨盆,全力守護偏遠地區居民的健康,為偏鄉醫療奉獻的精神,至今未曾停歇,更應時勢不斷演變。埔基醫院前院長謝緯、紀歐惠、徐賓諾、趙文崇等醫師,以及曾在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的島阿鳳牧師,還有921救災、婦幼、山地醫療等團隊等也因此曾獲醫療奉獻獎殊榮,而獲獎後,院内醫護團隊仍戰戰兢兢地戮力支援偏鄉醫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院長蘇世強更是傳承創院以來的精神,持續守護偏鄉,更以其感染科醫療專業率領防疫團隊,在2020年初疫情爆發就超前部署,做足準備因應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新冠疫情來襲 秉持SARS經驗啟動防疫蘇世強說,台灣至今經歷兩次大疫情,一次是2002年SARS事件,另一個就是全球仍在致力抵抗的COVID-19。SARS是台灣首次遭遇疫情,全台為了防疫忙得焦頭爛額,相關SOP都是全新研擬,當年還在新竹服務的他也不例外。不過,過往的SARS為台灣防疫建立制度及規定,因此2020年初爆發COVID-19後,他立刻循以往經驗啟動防疫SOP,調整防疫出入動線,根據疫情演變狀態,滾動式調整動線,並開設防疫、疫苗注射等門診,更大規模調整急診室、病房等空間。蘇世強表示,本土疫情若擴散嚴重,位居山城的大埔里地區恐無人支援,得有堅守地方、孤軍奮戰的打算,因此除在急診外設置發燒篩檢站,急診内增設2間負壓隔離病房,更將全院268個病床,逾3成改為專責病房,以利隨時支應疫情變化。致力募款 為偏鄉民眾引進新儀器而埔基醫院針對傳染病雖未開發新藥物,但盡力在該領域跟上社會的腳步,透過健保機制,按照患者的用藥需求去爭取新藥物納入健保;醫療儀器上,偏鄉醫院營收不比都市,想要引入先進貴重的儀器服務居民,就只能對外募款或義賣。蘇世強說,當院長後才發現,社會大眾對埔基的認識不多,因此募款不易,近年努力透過網路、媒體等管道宣傳推廣埔基為偏鄉做了什麼,盼打開知名度,讓對外勸募能更順利,才有能力汰換老舊儀器,引進新藥物,讓偏鄉跟上醫學新領域。只不過,面對疫情蔓延全球,甚至不斷變種擴散,埔基醫院除了堅守第一線醫療崗位,同時也呼籲民眾視疫情變化,調整自身防疫心態。蘇世強指出,相較於前兩年的中重症居高不下,現在多數病情症狀輕微,因此各國慢慢走向「與病毒共存」。汙名化貼標籤 終將隨時間消弭如今在疫情之下,民眾不用過於恐慌,但也別太鬆懈,平時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避免去人多且密閉的地方,自然能降低染疫風險。隨確診數增多,民眾非必要就別到醫院,有症狀再快篩,確認陽性再到院篩檢即可。蘇世強也提到,可能確診或已確診者不用擔心染疫會被貼標籤,因為傳染病的汙名化大多是個過程,爆發之初雖較為嚴重,但會隨時間消弭,像現在COVID-19已到普遍擴散的狀態,就像一般傳染病,找不到源頭,因此不會被當成破口。畢竟,病毒和細菌肉眼看不到,誰會感染,沒人會知道,它也不會挑族群侵襲。先前會被汙名化當成破口的人,通常不是辛勤的第一線人員,大多是因為違反防疫規定,才遭大眾貼標籤責難關注,但隨著歲月流逝,他們身上的標籤也漸被淡忘。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04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6/快樂缺氧不自知 醫花20分鐘苦勸救命
新冠疫情期間,衛福部放寬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透過視訊、電話問診等遠距診療。臨床醫師表示,疫情期間遠距診療發輝很大的作用,讓居隔、居檢者及時就醫,減少移動到醫院就醫與其他病人引發交叉感染機會,但遠距診療於年齡大、免疫力不佳或症狀不明顯患者,有時真的很難診斷,且還有電子病歷交換、虛擬健保卡等問題須待政府解決。 視訊病患「氣喘吁吁」 資深醫勸就醫搶回一命衛福部雙和醫院成人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垣樟說,疫情期間透過遠距診療一名50多歲女性,她與先生雙雙確診,日前經看診後已服用3天抗病毒藥物,但症狀沒有好轉,再利用視訊經他看診。但視訊發現,女子說話上氣不接下氣,氣喘吁吁,詢問後,女子家中有血氧機,要求她自我檢測。沒想到,女子檢測血氧值為86%,較正常值95%以上降低許多「非常不正常」。李垣樟研判,女子可能已出現「快樂缺氧」,若不就醫恐危及生命,立即要求女子叫救護車就醫,但女子卻自覺還好,遲遲不願就醫,他苦口婆心勸導約廿分鐘,女子才願意就醫,搶救一條人命。李垣樟表示,遠距診療還是比不上實際為病人看診,如病人視訊看診主述有點喘,不同於傳統面對面近距離看診,可以由聽診等理學檢查分析病情,若經視訊診療,尤其是年齡大、免疫力不佳或症狀不明顯患者,真的很難判斷,有可能病人自我感覺良好,但病情已十分嚴重。因此遠距診療往往由經驗豐富醫師看診,但整體診療還是略顯粗糙,很難取代面對面看診。視訊設備解析度不佳、有色差 遠距看診仍有盲點「遠距看診是未來趨勢,可以大幅減少患者候診時間,不需要在診間外,等到天荒地老。」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說,遠距診療有點隔空看診的味道,如面對患者診斷,可以觀察患者臉色有無黃疸等,但視訊診療受限於環境光線、手機相機解析度、色差等,可能就不容易診斷。林嘉謨說,遠距診療常受限通訊設備、平台等限制,如遠距診療病人電子病歷、影像等醫療資訊共享,或是X光攝影等醫療影像要傳輸給病人或家屬查看所需的頻寬等,健保署或民間業者應研發相關傳輸平台,讓遠距診療更便利。疫情期間,許多年長者遠距診療時出現數位落差。李垣樟說,社福單位應協助獨居長者的手機設定視訊診療App,並於家中備妥血氧機、耳溫槍、血壓機,以利提供醫師相關健康數據。林嘉謨指出,年長、獨居者具有數位落差,無法採用視訊診療,可利用電話問診先解決醫療需求,但如果有緊急醫療需求仍應就醫治療。
-
2022-06-20 醫療.心臟血管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住進台大醫院,外傳是小中風,他目前已能下床、說笑,復原速度快。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連戰之所以恢復快速,關鍵在於事發時,有人協助連戰在黃金搶救時段迅速就醫。去年疫情爆發期間,連戰曾因為癌症數度進入振興醫院治療,但據了解,連戰這次住院與癌症無關,是因為血壓過高而住進台大醫院。而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連戰6月10日傍晚陪太太連方瑀到髮廊洗髮,突然頭痛、身體癱軟及大量盜汗,原本連方瑀及隨扈要先帶連戰回家休息,巧得是那時剛好「外資天后」陳嫦芬也在那邊,她見狀過去提醒他們,連戰可能是中風,應立即送醫。隨扈才馬上將連戰送進台大醫院治療。連戰辦公室主任彭國省也證實,連戰日前因為身體不舒服住院,現在已轉入一般病房,身體正在調養中,「現在狀況非常非常好」。中風的危險因子,高血壓最關鍵。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加護病房主任鄭建興就曾受訪指出,血壓對於腦血管的影響很大,八成中風病人都有高血壓問題。高達四、五成中風病人有糖尿病或高血脂,兩、三成中風病人有心房顫動等心律不整問題。鄭建興表示,隨著年紀增長,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律不整的盛行率都隨之上升,這些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而中風預後情況如何,能多快送醫是關鍵!鄭建興說,中風時間拖愈久,可用的治療方法愈少,預後愈差。他提醒,若突然發現臉不對稱、手抬不起來、肢體發麻無力、口齒不清、失去平衡或伴隨暈眩、劇烈頭痛等,不建議自行搭計程車就醫,應趕快打119,讓急救員初步評估處置,同時啟動緊急醫療網,才能在最短時間內送到有急救能力的醫院。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楊婕妤力排眾議 呵護愛滋、移工寶寶
「咪咪!咪咪!」一張張東南亞面孔的孩子們,稚嫩聲音此起彼落喊著類似「媽咪」的「咪咪」名字。「誰要去公園?要去的要乖喔!」被孩子們開心圍繞的楊婕妤,像媽咪般溫柔地回應著。創辦關愛基金會 力排眾議接納愛滋患者關愛基金會創辦人楊婕妤,35年前從照顧第一位愛滋病患開始,到收容愛滋寶寶,而今在藥物的發展下,台灣愛滋寶寶早已「+0」,她持續將觸角擴及照顧失聯移工與寶寶,有如這些孩子們在台灣時的「臨時媽咪」,「我現在都可以在這裡幫忙接生了。」一句話道出她多年來的付出。當台灣社會對愛滋病、非法移工議題還處於不了解,甚至排斥的氛圍時,楊婕妤力抗社會異樣的眼光,打開大門接納照顧這群被社會遺忘的邊緣人。「我原本以為只會照顧一、兩個人,心想一雙碗筷難不倒我,沒想到是上千人。」35年來,她陸續照顧了台灣20多名愛滋寶寶、大陸及柬埔寨500名到600名愛滋寶寶、800名失聯移工寶寶,以及落難外籍人士超過一千人,他們得到關愛基金會提供的屋簷、床鋪、棉被、食物和水,得以暫歇一下腳步,繼續邁向接下來的人生。回想過去的日子,楊婕妤說,當時社會對愛滋寶寶的接受度極低,根本毫無捐款可言,撐得苦哈哈,直到她獲得第16屆醫療奉獻獎,甚至在領獎後一個月發生「奶粉事件」,再加上社會對愛滋及移工的逐漸理解,楊婕妤和這些孩子們才漸漸熬過苦日子。再談及奶粉事件,楊婕妤始終在乎的不是自己,而是擔心照顧的病人和寶寶會因此蒙羞。她回憶,那時只顧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們,「沒錢,急啊!」腦中只想到拿了罐奶粉及濕紙巾回去給愛滋寶寶使用,也不管是否有監視器,就硬著頭皮匆匆離去。沒想到,事件曝光後,社會輿論轉而理解與體諒,也讓當時的關愛之家受到矚目,捐款開始進來,財務困難逐漸獲得紓解,「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因禍得福?」楊婕妤苦笑著說。見證愛滋藥物發展 愛滋病毒漸消失翻閱著基金會珍藏的一張張照片,楊婕妤清楚記得每一張照片的故事。「這是我們為三對愛滋病患辦的同志婚禮,我的想法走在很前面,也不會有偏見。」而當照片翻到一名已故的愛滋感染者,「這一個個都充滿了血淚呀!」她手指著其中一名年輕人說,這是「標標」,在讀大學時期感染愛滋,後來和楊婕妤一起赴中國照顧愛滋病患,最後因癌症過世,「那裡資源少,非常辛苦,要是沒有他們接棒照顧這些感染者,這項工作很難持續。」楊婕妤眼睛停留在照片上,思緒也飛到多年前和夥伴們奮鬥的年歲裡。照顧愛滋病患及寶寶,讓楊婕妤遭受許多壓力,不過,隨著愛滋治療藥物的發展,包括愛滋媽媽在孕期6到7個月的預防性投藥,以及新生兒的預防性投藥,近10年來,台灣幾乎沒有愛滋寶寶的誕生。「藥物對愛滋病的改變,百分之百的重要!」楊婕妤見證愛滋病演變的歷史,她認為,愛滋病毒將漸漸消失,期盼全世界再過5至10年,不會再有愛滋新病例的出現。從愛滋到新冠肺炎 同理心是最好的解藥只不過,楊婕妤當初為了照顧愛滋病人與愛滋寶寶,承受外界不理解的壓力,時光流轉經過數十年,「現在電視每天報導新冠肺炎案例CT值多高、是否PCR檢測陽性、某案例是防疫破口……這似乎讓愛滋病漂白了。」她解釋,大家現在都知道,同樣是傳染病,新冠肺炎的傳染力非常快速,每個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而經過長久的宣導,不少人也明白,愛滋病是經過血液接觸、親密性行為傳染。由此可證,民眾對傳染病的知識愈充足,也愈能理解愛滋病毒不可怕。新的疫病什麼時候會來?人類無法控制。楊婕妤認為,人們應該摒除歧視,以同理心去對待不同的疾病或疫病。不論是照顧愛滋寶寶或失聯移工的寶寶,楊婕妤總是走在社會之前,伸出援手,卻也飽受質疑,為何收容非法移工媽媽及寶寶?然而,她的信念是:「不管外界想法如何,基於人道及助人的角度,並沒有非法或合法的問題」。無論年幼或年長者 無私照顧弱勢移工楊婕妤坦言,不僅非法移工,有愈來愈多合法移工準媽媽也會找上門,因為她們懷孕後,非常擔心被雇主以各種理由遣送回國,所以乾脆跑掉或躲起來。然而她倡議的是,不論本國或外籍勞工,均應享有和一般人平等的生育權益,甚至他們的孩子在照顧或醫療上有急需時,更應給予協助。「正在看電視的是4歲的Mozha。」楊婕妤指著躺在輪椅上、插著鼻胃管的Mozha,眼睛又大又清亮的Mozha之前活蹦亂跳,還能唱歌跳舞,沒想到3個月前卻發病、腦子長了腫瘤。楊婕妤說,Mozha的媽媽是失聯移工,輾轉來到基金會尋求協助,因孩子的醫療費需要200萬,楊婕妤實在無法放著他們不管,目前已募得近26萬元款項,孩子也持續穩定回診並接受治療中。多年來,關愛基金會提供緊急醫療協助的非本國籍兒童不在少數。楊婕妤繼續轉進另一間臥室,一名臥床的年長婦女哭喊著:「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我很想女兒。」楊婕妤緩緩走到這位75歲阿嬤身旁安撫她,「我們在等通知,你不要擔心,不要難過了。」楊婕妤說,這名台裔菲律賓籍婦女,來台逾期居留多年,非法工作賺錢養家,而今年邁中風,心心念念只想著回老家,此案件雖已過了法律追訴期,目前仍在進行移民署的法律程序中,「阿嬤辛苦了一輩子養家,兒女都長大了。」楊婕妤不清楚她能不能回家,但在這裡至少能暫時獲得安穩照顧。對於這些來台後淪為弱勢族群的朋友,楊婕妤指出,所有的外籍人士均是為台灣奉獻,以看護工來說,台灣如果沒有外籍看護,如何穩定這麼多的台灣家庭?他們確實是安定台灣社會很重要的力量。正因如此,不論他們遭遇任何問題,我們有責任及義務協助解決,尤其很多的失聯移工仍在不同角落替台灣付出勞力,政府相關單位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如何讓他們合法化。台灣處處有愛心 存在為社會奉獻的人多年來,楊婕妤沒有停下腳步,持續為這些被遺忘的人奔走。不過,楊婕妤也特別提到,其實社會中還有許多人默默付出,卻不求任何回報,這些人更值得受到表揚。其中,最讓她敬佩的是一位耳鼻喉科的謝醫師,因為關愛基金會長時間收容這麼多寶寶及成人,難免需要各種醫療協助,而謝醫師幫非本國籍的孩子們看診長達十年,從不收費用,「過去有時候,我會一次帶30、40名感冒的孩子請他看診,他不僅有耐心,甚至會叫我坐計程車去,由他幫忙付錢,讓人很感動。」楊婕妤說。台灣社會處處充滿愛心,和這位謝醫師一樣,楊婕妤過去有17年的時間,全靠自己的平面設計工作賺錢補貼,對比過去,現在擁有那麼多人的捐款和協助,「這條路當然要繼續走下去!」楊婕妤以一貫的微笑,堅毅地展示她的信念與決心。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部空床率不到3成 指揮中心急下令增開200張病床
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全台各區醫療量能,其中南部空床率不到3成。今日指揮中心公布最新醫療量能狀況,南部空床率為28.5%,仍低於3成。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南空床率僅剩17%相對缺乏,今日醫療應變小組開會後,要求台南市明日增加100張床位,南區增加200張床位,馬上就會行文過去了。陳時中表示,今日全台空床率稍微高一些,台北區來到42.4%,但南區有28.5%,特別是台南只有17%,其他區域都相對寬鬆一些。陳時中說,醫療應變小組今天也召開會議,要求台南市明日增加100張病床,整個南區要增加200張病床,希望這樣的調配能讓專責病房更有餘裕,也會馬上行文給南區、台南市。對於南部緊急應變專責病房突然要增加20%,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5月19日曾發文要求全國除台北區要開較多量能外,各縣市500床以上醫院開2成,200到500床的醫院開1成,但當時疫情緩和沒有開足。因此6月2日再發文,要求6月5日前達成開設數,未完成醫院希望今天內完成,會要求各縣市衛生局確實督導,預估南區可增加220床。莊人祥也補充,6月2日就已發出公文了,今天南區的醫療院所就要完成床位的加開。同時,中國附醫兒童急診傳出病床滿載,羅一鈞表示,目前沒有透過緊急醫療系統發現兒童轉診到中南部時有特別狀況,但針對中國附醫部分會再做瞭解。快篩試劑部分,陳時中也再次說明,他說,因應0-6歲的免費快篩領用當中,出現半年窗期,有同班同學部分可領、部分無法領取,因此修改免費快篩領取規範,只要2015年9月2日以後出生的,都可以領取每人5劑。陳時中說,因為修改電腦程式需要時間,並今天開始,自6月6日起,一樣在5000多家的實名制藥局內可領取,也是單雙號分流。此外,目前第一輪快篩實名制仍在販售,今日共售出2萬4608人份售出,領用1萬8858人份。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權威專家:救活腦炎童 不能留後遺症
國內兒童染疫併發腦炎情況備受關注,至今十名兒童死亡,其中五例腦炎、二例肺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一例腦腫瘤。兒童腦炎病例增加,臨床表現多樣化,小兒科權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喊話,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且兒童治療不只要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的治療」。兒童確診引起嚴重併發症,指揮中心五月廿一日訂定「兒童臨床處置相關指引」後 ,昨天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警訊症狀與急診處置」線上研討會,台中榮總兒童心臟科主任詹聖霖引用美國數據推估,國內十八歲以下可能染疫數恐達八十萬,中重症數落在二至六萬人,死亡數三二○至八四○人。不過,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國內一發現兒童出現神經性重症病例,兒科馬上動員,立即訂定相關指引,請大家不要用美國模式推估,「我不相信台灣會有這樣的結果」,請大家對台灣的醫療要有信心。林奏延表示,雖經相關醫學會制訂新冠兒童腦炎治療處置指引,兒科醫師處理腦炎有很大的進步。但他強調,針對腦炎兒童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找出治療關鍵、疾病變化的時間點,第二是兒童治療不是只有救活,是要讓他們沒有後遺症的治療。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近期兒童重症增加很多,很多兒科醫師憂心忡忡,紛紛喊話學會建議指揮中心恢復三級警戒。但國家有政策考量,且一、兩歲孩子不會自己跑到外面感染新冠病毒,多是大人帶回來,建議民眾若家中有一至二歲孩童,可自己在家升三級,像是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給小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可協助各醫院取得加護病床資訊,協助轉診;目前也開放五至十一歲孩童施打疫苗,若已經染疫的孩子,建議感染後間隔三個月施打疫苗。針對疑似腦炎確診兒童,目前指引中已列入藥物治療,皆由公費給付,不會有健保給付問題。詹聖霖引用美國數據,二○二○年三月至去年十二月,十八歲以下有八萬二七九八人染疫,無症狀占六成六、輕症二成七、中症百分之五、重症百分之二;依內政部公布十八歲以下約四百萬人推算兩成染疫率,全台十八歲以下將有八十萬名染疫,以兩種模型推估,中重症數落在二至六萬人,死亡數三二○至八四○人。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醫盼升「三級警戒」防海嘯 林奏延:兒童醫療不要用大人思維
許多家長憂心孩童確診發燒,急忙衝急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發燒是小朋友抵抗疾病侵犯的免疫力表現,若溫度過高到41或42度,可能導致調節中樞失衡,不利生理發展,家長除了讓孩子降溫、身體較舒緩,更重要是「找出發燒原因」,無需專注在降溫到正常溫度。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許多家長關注孩子確診發燒的問題,呼籲家長不用恐慌,人體體溫中樞會調節,正常在37度上下,當生病時,體溫中樞會被誤判,因此身體產生很多熱量、溫度上升,若溫度超過40度,就要擔心病毒感染是否傷害腦部中樞,導致設定異常溫度,極可能是腦炎警訊。彭純芝說,孩童新冠確診不一定只有發燒,更要注意是否嚴重合併其他問題,像是否併發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或腦炎等,建議家長可用正確觀念面對體溫,適當使用退燒藥水或塞劑。彭純芝說,孩子確診可能引發哮吼,包括咳嗽、聲音較粗,但沒有呼吸困難的話,不用到送急診程度,家長在家裡讓孩子保持舒服即可,若孩子過於哭鬧,喉部容易緊縮導致惡化。此外孩童確診抽搐、熱性經孿等狀況出現,吳昌騰表示,熱性經孿好發於6個月到5歲孩童,發作時間少於15分鐘,會全身抽搐,可能上一秒在玩,下一秒突然抽筋,在小兒科是常見疾病,發作時會四肢抖動、眼睛上吊、嘴唇發紺等,不過24小時內只會發生一次,若發生2次以上需注意,而18歲以下孩童也可能抽搐,都要特別注意。林奏延:不只要救活 還要沒後遺症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此外兒童治療並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的治療。也認為兒童確診應提前在急診給予藥物治療,避免因為急診雍塞錯過搶救時機。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近期兒童重症增加很多,很多兒科醫師憂心忡忡,紛紛表示希望學會向指揮中心建議恢復三級警戒,而非二級,但國家有政策考量,他認為,1、2歲孩子不會自己跑到外面感染新冠,大多是大人帶回來的病毒,建議家中有1、2歲孩童,可自己在家升三級,像是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給小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EOC)可協助各醫院取得加護病床資訊,協助轉診;目前也開放5至11歲孩童施打疫苗,若已經染疫的孩子,建議感染後間隔3個月施打疫苗。針對疑似腦炎確診兒童,目前指引中已列入藥物治療皆有公費給付,不會有健保給付問題,也提醒臨床醫師,若發現退燒藥水或塞劑缺貨,可上食藥署平台通報,可即時進行了解介入處理。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屢傳腦炎重症個案 羅一鈞再提醒八大前驅症狀
國內今天有新增一例六歲兒童因新冠肺炎致腦炎重症的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為防範兒童重症風險,已於上周召開專家會議訂定「兒童臨床處置相關指引」,包含抽血檢驗項目、注意頭部影像等,後續將會發布醫界通函供給各界醫師參考。另外兒童疫苗已於今日陸續配送各縣市,預估需求主要以5至11歲各縣市人口數的七成,提供各地方政府兒童疫苗施打規劃,以提升保護力。羅一鈞表示,針對兒童個案醫療資源,已擴大設置56家醫院負責兒童綠色通道醫療服務、27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協助收治中重症兒童,至於腦炎、心臟等重症兒童,將交由4家兒童醫院和19家醫學中心承擔收治,相關調度由緊急醫療網中心專人負責,醫院機構家數將視疫情狀況持續更新。針對又出現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也再次呼籲家長注意重症前驅症狀,包括體溫大於41度、抽搐、持續嘔吐等八大前驅症狀,要立即帶小朋友就醫評估。,目前腦炎個案有五至十歲的個案,而五歲以上都可以接種疫苗,家長都可以考慮帶孩子接種,增加對重症保護力。五至十一歲兒童施打的BNT/輝瑞兒童疫苗也已於5月16日函請教育部及各地方政府衛生局配合,於今日起依期程規劃陸續於校園或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接種。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0歲男童逝? 指揮中心證實剛收到法傳資料
指揮中心今天再公布兩例兒童死亡個案,外界關心兒童收治病床是否需要加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律定三級分層有60家醫院有兒童綠色通道、20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可收治中重症兒童。如果有較嚴重的重症,如腦炎或其他心臟重症,將由6家兒童醫院和16家醫學中心承擔。目前兒童重症累計14例,羅一鈞表示,年齡介於八個月至10歲,其中六例腦炎,其中三例死亡,另外四例肺炎、兩例敗血症、一例哮吼症、一例為家中死亡。針對家中死亡的個案,羅一鈞表示,該名幼童的病史無法從法醫相驗或急診檢查發現有併發症,連是否有肺炎都不太能確認,僅能依照檢驗結果是新冠感染而下診斷,至於有沒有前驅症狀病史無法得知。另外,5月21日舉行的「兒童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腦炎之臨床處置與案例討論」會議中,曾有醫師說明一名10歲男童和4歲女童,都已不幸去世。針對這兩例個案,羅一鈞表示,研討會錄影有醫師分享實際案例,4歲女童曾於5月19日公布,個案腦炎合併多重器官異常。10歲個案剛剛從法傳系統上收到死亡資料,會做流程研判後公布。之前基隆二歲男童個案也是需要幾天搜集資料研判,但可先證實說這位十歲男童已經收到死亡資料,四歲女童則還沒收到法傳資料。羅一鈞表示,兒童急症的部分都由REMOC(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協調、調度、轉送,各區中心都有人24小時值班調度。兒童重症收治量能,上周已多次與醫學中心和相關醫院醫療網盤點,在疫情高峰承擔兒童收治責任。另外,專責病房根據三級制度,不同收治病床規畫明後天會增加到800多床;專責加護病房原先只有21床,明後天會增加到至少100床。針對國內兒童腦炎多於鄰近國家,羅一鈞表示,兒童腦炎增加的地方只有香港和台灣,日、韓沒有類似報告,可能與華人遺傳、代謝或環境因子等有關,仍有待研究,專家也有考慮要成立相關研究平台跨院合作,針對腦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