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5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經濟壓力
共找到
159
筆 文章
-
-
2023-07-05 醫聲.醫聲要聞
新生兒死亡率與早產有關 健保給付新生兒緊急處置費/來不及長大的孩子2
我國醫療水準不輸先進國家,但新生兒死亡率卻高於日本、南韓,且逐年增加,趨勢向上,醫界昨舉辦「降低台灣新生兒死亡率研討會」,專家提醒,晚婚、高齡生育、人工生殖、早產均會增加新生兒死亡風險,應建立嬰幼兒死亡資料庫,並進行死因回溯分析。新生兒醫學會理事長林鴻志表示,在大部分國家,新生兒死亡原因跟周產期呼吸道疾病相關,但在台灣則與早產息息相關,連醫學中心也是如此,日韓早產寶寶占比約6%,歐美等國為9%,但台灣早產兒占比卻高達一成多。林鴻志指出,台灣社會晚婚已成趨勢,高齡產婦比率逐年攀升,不少人接受不孕症治療,經由試管嬰兒療程,而成功受孕,如為雙胞胎,約有五成機率早產;至於高齡生育,也較容易導致早產,預估兩三年內還是無法降低早產占比。兒科醫護不足影響存活率 健保給付新生兒緊急處置費「新生兒科醫師、護理人員人力不足。」林鴻志說,大部分1500克以下的早產兒,在醫學中心團隊的照料下,存活率達八成五至九成,但人力缺乏,就可能影響存活率;希望健保提供更優渥的給付,鼓勵更多醫界新血投入新生兒醫療體系中。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為加強新生兒照護及緊急處置,於6月29日通過新增「高風險妊娠生產新生兒緊急處置費」,依新生兒出生時可能的風險分為初、中、高階,分別支付2354點、5000點、1萬點,約增加健保財務1.05億,預計9月1日實施。石崇良說,依出生風險評估,初階對象為出生時孕齡33至36周,或出生時體重1501至2500公克,或任何經產科醫師評估為高危險妊娠生產;中階為Apgar score(阿普伽新生兒評分)1分鐘≦5或5分鐘≦7,或出生時孕齡29至32周,或出生時體重1001至1500公克者;高階為Apgar score1分鐘≦3或5分鐘≦5,以及出生時孕齡小於29周,或出生時體重小於1000公克者。石崇良指出,申報資格限具合格且效期內新生兒高級急救救命術(NRP)證書的新生兒科醫師、兒科醫師執行。此項措施是否能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弘傑說,各醫療院所醫療團隊對於嬰兒待命處置納入健保給付,新生兒醫學會已爭取20多年,如今通過給付是給醫師的一種尊重,在過去沒有健保給付下,醫師仍是一樣把關,可是不會有了這項給付,新生兒死亡率就會大幅下降,這還需進行更詳盡的分析新生兒死因,作為政策修正的參考依據。周弘傑指出,國內高齡產婦占比持續上升,而人工生殖輔助,提高受孕人數,去年就因此增加一萬多名寶寶,但其中包括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進而導致新生兒、嬰兒死亡率高。周弘傑建議,應該加強關懷孕婦,注意早產徵兆,提供更多社會支持,另深入分析新生兒、嬰兒死因,及早釐清真正原因,便於修正照護環細節。至於少子化問題上,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黃立民表示,建議政府積極打造職場、育嬰、公托等友善生育環境,並讓單身者、同志族群也能生養小孩,才能改善生育率低迷困境。「台灣育兒環境不友善,這影響著已婚夫婦的生育意願。」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現行相關鼓勵政策都屬於一次性,但孩子生下來後的教養、買房等經濟壓力沉重,並非煙火式獎勵所能解決,政府應該提高生育後的國家津貼,並建立照顧、支持等系統,讓大家敢生、願意生。(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05 醫聲.癌症防治
等不到肺癌新藥納保 百萬退休金年底燒光/新藥納保3
「新藥納保我是等不到了,但仍希望政府加緊腳步,讓後人受益。」徐女士語氣中盡是無奈。不菸、不酒,愛好有機食品且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她,卻在2年前確診肺癌第四期,使用標靶藥物泰格莎治療後,又在去年底出現抗藥性,腫瘤範圍擴大且與靜脈沾黏、無法開刀切除。醫師說,能保住一命的方式只有使用泰格莎、德邁特雙標靶,後者雖在110年9月8日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藥物許可證,但至今已過700天仍未納保。身為家庭主婦,她只能靠著先生微薄的退休金,每月自費10餘萬用藥,過著不知下個月還能否接受治療的日子。2021年5月,一次出遊後,徐女士發現自己「骨頭怪怪的」,脊椎、肋骨的劇痛,讓她夜夜失眠。使用藥膏、吃止痛藥均無顯著改善,徐女士到基隆三軍總醫院骨科檢查,骨科醫師原已認定僅是肌肉緊繃,卻在重看X光片後,發現胸腔黑影,要她趕緊檢查。經胸腔外科精密檢查後,確診肺癌第四期,且腫瘤已轉移到骨骼及腎上腺。因檢出EGFR基因突變,徐女士可以使用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卻在使用一段時間後不幸出現抗藥性,腫瘤恢復到5公分之大。醫師告訴她,須把切片送至國外進行基因檢測,並考量徐女士家庭經濟狀況,安排送至費用較低、自費價格台幣6萬5000元的韓國進行檢驗,結果發現腫瘤出現另一種MET突變,須使用另一項標靶藥物才得以治療。徐女士家境小康,先生基層公務員退休,兒子也才剛出社會,薪水支應自身生活已無太多剩餘,龐大的醫藥費造成家庭經濟壓力,自己身心煎熬,還須擔心隨時到來的抗藥性,「有時想說乾脆放棄治療。」在先生的鼓勵下,她雖持續接受治療,但也做好抵押房產的準備。老母親已經80多歲,看著自己罹癌卻無藥可用,主動提出要掏出老本,甚至不惜賣掉房子,讓她相當不捨。徐女士說,台灣醫療制度表面上人人稱羨,但像她一樣的弱勢癌友,卻是有藥用不了,希望政府投入更多醫療預算,也要修改制度提高新藥可近性;自己奉行健康生活,罹癌絕非自願,可能與空氣、環境品質都有相關,政府應負起責任,照顧人民健康。
-
2023-06-28 焦點.元氣新聞
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
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出生率比死亡率少,自2020年起連續三年人口數呈負成長。這樣的現象導致從學校到企業,缺人、缺工問題層出不窮,已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有民眾在網路上發文提出疑問「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小孩?」,網友們紛紛點破導致現代年輕人不敢生小孩的主因。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小孩?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出生率比死亡率低「生不如死」,造成私校有一堆要退場或被輔導評估、補習班也衝擊很大,一堆企業傳統製造業都缺工,人口不足的情況導致從學校到企業,都有許多缺人問題。對此,該名網友好奇發問「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小孩?爸媽那年代說自己月薪很少也生兩三個」。此問題引發廣大迴響,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自己不敢生小孩的原因,無非就是責任、花費、生活品質的關係,但其中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沒錢」。「生了要對生命負責」、「自己都養不活了,要有家才能成家,現在年輕人怎麼買一個家?」、「以前生一堆是房價低,除了房貸還可以應付。高房價根本買不起直接躺平,你房價砍低肯定一堆人生」、「上一代養兒防老觀念非常重,才不管老了有沒有錢拼命生,所以現在一堆沒錢老人等著下一代養」、「養不起幹嘛生,階級複製害慘小孩子」、「薪水中位數才4萬多,養什麼小孩」、「作人要有良知,沒錢就別亂生」、「光生就幾十萬要噴掉了,後面還要養」、「買車、買房,快把一輩子的積蓄花光哪來的閒錢養小孩」、「就是錢啊!生活品質差很多」、「房貸負擔太重,小孩的開銷很大,而且生活品質又會降低,這樣生下來會讓人覺得是虐待自己」、「現在什麼都比以前貴,而且貴很多,重點就是沒錢」。也有網友表示「應該先問自己為什麼要生小孩吧?」、「養小孩不如養隻貓狗」、「我同學結婚十年也是決定不生,倒是養一堆貓咪夫妻也高興」。年輕人不生孩子的5大主因以上網友提出年輕人不生孩子的主因,可以總結如下:1.經濟壓力:生活成本上升、房價高昂和教育費用昂貴是年輕人不敢生孩子的重要原因。他們認為自己養不起孩子,生活品質會降低,無法承擔孩子的經濟負擔。2.職業壓力:現代女性更加重視事業發展,生孩子會影響工作和職業發展。女性懷孕或照顧小孩在職場上可能會受到歧視,導致她們不願意生育。3.家庭壓力:現代家庭的雙薪模式使父母們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無暇顧及孩子的撫養。此外,月子中心的費用昂貴也是一個因素,家庭經濟負擔更重。4.未來不確定性:長期的房貸負擔、孩子的開銷以及未來的經濟前景不確定,使年輕人對未來感到無望,缺乏生育的動力。5.社會觀念的改變:傳統觀念的轉變也對年輕人不生育產生影響,現代人更注重個人的自由和發展,不再將生育視為一種義務或責任。5個改善年輕人不生的方法針對台灣年輕人不敢生小孩,5個方法助改善,增加年輕夫妻生小孩意願:1.提供經濟支援:政府可以推出財政政策,例如提供育兒津貼、減免學費或稅收優惠等,以減輕年輕夫妻生育的經濟負擔,增加他們的生育意願。2.降低住房壓力:政府可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提供多元化的住宅選擇,包括建設公共租屋、推動長期租賃市場發展等,以降低年輕人購房的壓力。3.優化工作環境:企業應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制度,鼓勵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同時,建立友善的職場文化,禁止對待孕婦或育有小孩的員工的歧視,以促進年輕人生育的決策。4.加強育兒支援:政府和社會應建立完善的公共育兒設施和服務,提供高質量、可負擔的托兒所、幼兒園等,減輕年輕父母在育兒方面的負擔,增加他們的生育意願。5.增進教育品質:提高教育品質,包括提供優質的學校和教育資源,減少家長為子女教育負擔的壓力。此外,也應加強性教育和生育知識的普及,讓年輕人對生育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準備。這些改善方法的目的在於從經濟、住房、工作、育兒支援和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解決年輕人不生育的問題,並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年輕夫妻計劃生育的環境。同時,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也是解決少子化問題的關鍵。延伸閱讀:.養兒防老反被啃老?他直指:窮人沒資格生小孩,6點評估你是不是合格父母.二寶媽曝坐月子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21 醫聲.癌症防治
想用新藥,就得多受苦?專家:癌友晚用新藥,多受三折磨
「為什麼癌友需要等化療、放療都失敗,才能接受免疫治療?這就好像已有最新款手機問世,卻還在規定必須先用古早黑金剛手機,之後才能用新手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舉辦的2023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上提出上述質疑。劉桓睿表示,目前,在全世界有許多國家,都傾向讓癌友早一點接受免疫治療等創新療法,以爭取救治時效,不過台灣健保卻規定,多數可以使用免疫治療的癌友,必須先經歷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傳統療法皆失敗,才能使用健保給付免疫治療新藥,病患除了「多受傳統藥物副作用折磨」、「無法及時使用治療效果較佳藥物」,更「無法盡快回歸職場」,而這些問題,都深受癌友的重視。中壯年癌友肩負經濟壓力,期待早日回歸職場劉桓睿指出,在去(2022)年,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曾針對青壯年癌友的勞動力部分進行調查,調查顯示,約8成癌友因罹患癌症而被迫離開職場,而離開職場的原因包括治療副作用過大、職場人情壓力造成,其中,近7成癌友雖然離開職場,但因為需要償還貸款、養家活口而承受許多經濟壓力,多數癌友希望可以在治療時期,同時保有收入,且有能力照顧家庭。即使如此,調查卻發現,約4成病患因身體狀況太差、治療副作用干擾或身體受到損傷等因素而難以回歸職場,此外,癌友也希望創新療法可以「治療成效佳、治療副作用低」,免疫療法正符合癌友期待。健保規定前後矛盾,病友用藥遙不可及不過,依目前健保規定,免疫療法多為後線治療,或者像晚期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雖然治療選項非常古老、稀少,但國際治療指引所建議的免疫合併療法等,還是沒納入健保,病患若要用藥,必須自費,對於低薪、收入少,又沒商業保險的年輕病友,想盡快接受治療效果好、治療副作用較低的創新療程,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直言,健保對於免疫療法的給付規定,事實上是前後矛盾,如果病患需接受免疫療法,依規定,病患必須要「身體狀況良好」,但以肺鱗癌為例,病患如果歷經化療、放療都失敗,身體狀況怎可能良好?由此可知,真正可以拿到健保給付免疫新藥的病患,少之又少。不只如此,吳教恩也觀察到,在臨床實務上,許多病患根本熬不到可以使用免疫治療,常在化療、放療失敗後便離開人世,就算撐到可以使用免疫治療,由於逃過化療、放療追殺的癌細胞往往更頑強,因此治療更困難,也更棘手,根據最新國際醫學指引,建議採用免疫合併化學治療,才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台灣與國際接軌,才能造福更多病患整體來看,與澳洲、韓國等其他國相比,台灣對於免疫治療的引進、投資,以及在健保給付的效率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劉桓睿分析,2019年,衛生福利部健保署開始將八項癌別、十一項適應症納入免疫治療健保給付範圍,當時,預算達新台幣8億元,中間歷經肝癌、胃癌被移出健保給付行列、新增默克細胞癌,到2022年,預算達新台幣15.3億元,逐年增長,不過在癌別、適應症方面,已三年沒有進展,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突破,讓更多病患受惠。此外,根據2022年資料,在健保總支出金額中,健保藥費達兩千三百四十六億元,在所有藥費支出中,癌症用藥佔17%,而免疫治療的藥費支出如上述,為15.3億元,僅佔整體藥費支出的0.7%,像韓國、澳洲等其他國家的投入,相對較高,以澳洲為例,免疫治療的藥費支出,達整體藥費的35%,其他有公共保險制度的國家,也花了一些力道在引進創新療法。劉桓睿說,上述數據代表這是一項國際趨勢,期待台灣在引進創新療法、免疫療法與免疫合併療法上,也可急起直追,與國際趨勢接軌,病患就可以擁有更多治療選項,生存機會、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提升。「如果想投資創新治療,建議可採汰舊換新策略,讓財源重新分配。」劉桓睿觀察國外已過專利期藥品價格,並針對給付超過15年、已過專利期的藥品做比對,結果發現,與國際十國藥價相比,台灣這部分的藥品價格有點偏高,若將過專利期的舊藥價格調降,就可以省下近五十億元的藥費,省下的藥費便可投資於免疫治療等創新療程。另外,如果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創造健保額外財源,也是可行解方。每位癌友,都有選擇、生存權益!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回應道,對於免疫治療健保給付議題,一直持續有進展,像針對肝癌治療部分,經過共同擬定會議(簡稱共擬會)審查,目前已決定提前到第一線,之後就會走後續流程。此外,未來也希望改變流程,期待藥廠提出藥證申請時,也可平行提出健保給付申請,並提前執行「醫藥科技評估」(HTA)、專家會議,同時也希望藥廠提前提出申請,多方合作,才有機會縮短健保給付申請、審查時效。對於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二名的肝癌,其免疫療法選項可望重新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劉桓睿樂觀其成,不過他也呼籲,不只肝癌,死亡率排行第一名的肺癌,以及用藥選擇稀缺的胃癌、食道癌等癌症疾病,也希望健保署加速免疫治療、免疫合併治療給付,期待健保署也能重視這些癌友的選擇、生存權益。多重解方,需配套措施配合當談到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蔡淑鈴認為,目前會先考慮不修法的可能性,若將修法納入考量,則要評估從哪個法條著手會比較有效率,無論是「全民健康保險法」或「癌症防治法」,都是可行方向,但還要配合藥價調整的改革等配套措施,才會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也要教育民眾早日接受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才能避免進入中、重階段而讓治療更困難,病患的復原希望也會大為增加。
-
2023-04-07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照顧需要建立安全網
聯合報在二月份的「陽光行動」中,如何預防長照殺人是該系列的一個重要議題,這也是目前及未來高齡化社會中,需要好好面對的社會挑戰。筆者以從事失智症照護和關注國內外長照趨勢多年的經驗,提出相關的分享。2022年12月在台北舉辦的亞太區國際失智症大會中,韓國失智症協會Okjin Rhee博士說:以她的國家為例,社會迅速的高齡化,讓失智症人口盛行率已經達到10.5%。而韓國針對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的研究中,有下列幾項發現:1.在2018年的調查中,照顧者中有14%必須要辭職,33%減少工作時間。2.自2011年以來就有18個失智症照顧者因為照顧壓力而殺死了罹病的配偶。3.2019年的報告指出: 失智症的照顧者有49%面臨經濟壓力,16.5%的人有情緒挫折,14.5%的人健康不佳。4.2019年發生1381件失智長者受虐,占全部長者受虐案件的26.3%。其中50%的施暴者是照護機構,43%是家人。以上是很有系統的國家調查彙整,可以清楚了解失智症照顧者在歷程中,不論生理、心理和經濟上所面臨的困境。而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推估,國內的失智症人口已經超過30萬。在失智的家庭悲劇中,最近發生的案例就是2023年2月3日,新北市中和一位高齡母親和兩個兒子相繼去世,獨留84歲失智父親的人倫遺憾;而近幾年發生過的案例則包括女兒和女婿將80多歲大小便失禁的失智長者,關在陽台,逝世時還光著身子;還有92歲的失智爺爺誤認外傭在他的藥中故意下毒,所以刺殺了她;以及兒子照顧失智的父母,由於父親一向對媽媽有暴力行為,兒子在照顧壓力和無法再忍受父親的長期施暴下,失手殺了爸爸。在家庭暴力中,相關的家人普遍存在著家醜不可外揚,所以常常會壓抑而不去通報。或者已經是暴力的高風險家庭,即使專業人員勸說通報,還是會被拒絕,因為背後可能有糾結的家庭關係和問題。還有一些是弱勢或老老照顧的家庭,不知道如何向外求援。因此,當事件再次發生時,有時很不幸就會釀成無法挽救的傷亡。所以,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和研究中心的黃婕寧在上述的國際會議中,分享了他們針對失智症的個案管理,會進行失智症的確認、家庭訪問、風險評估、介入模式、處置流程和結果分析。尤其在面對面或是線上諮商的過程中,都會先判讀當下的求助者,是不是正處於高風險的狀態。因此,有些案例更需要和失智症共同照顧中心、醫院的急診處、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或社會福利主管單位,一起討論如何分工合作。包括:家庭的危機處理教育及自我保護、施暴者的管理、受虐者後續的治療、是否需要住院或強制就醫、社區端的資源連結、申請長照服務,或者是安排入住養護機構等,這些都會以失智者和照顧者的需求和現況作為接下來協助的相關事項。不論是韓國和台灣的研究,都包括了照顧的虐待、壓力堆疊後的反撲、失智長者認知錯誤下的暴力等。以及沒有列入但是容易被忽略的,長期照顧所導致的過勞死。這些所需探究的原因其實是廣泛而複雜的,但也都是社會安全網中的破口。我們發現:施暴者可能是失智者,也有可能是一個以上的家庭照顧者或是家人,甚至於機構的照顧者。如果能透過正式通報,得到專業的介入和社會資源的提供,反而可能是家庭危機的轉折點。社區的民眾或家人,一旦發現鄰里中的家庭有安全上的威脅時,可以向警政系統、社會福利主管機關求援,或是上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網站,連絡居住地或鄰近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協助。由於失智症的照顧歷程,從8年到15年以上不等。所以,整體的防治環節更需要仰賴醫療和非藥物的治療、社區鄰里的連結、社會體系的機制,以及媒體的探討等,來正視失智者和照顧者在漫長病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如此才可以進一步督促安全網的環節和合作平台的建立,也可以強化家人關係和社會支持,同時減少暴力和悲劇的發生。
-
2023-03-21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台灣癌友自殺率高居不下 醫籲罹癌前3年投放心理資源
癌患易因治療帶來的身體疼痛、經濟壓力而產生輕生念頭,導致確診前3年自殺風險高於一般人、憂鬱症患者,且相較世界各國,台灣情況特別嚴重。對此,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減少癌症患者痛苦、重建信心是關鍵,政府應重視癌症帶來的心理困擾,並給予醫療團隊足夠的支持。根據多個研究,美國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僅約一般人的2倍(標準化死亡比),台灣約為2.47倍以上,但是在1985到2007年間,台灣癌症病人,每年每十萬人平均約110名死於自殺,這個數據是相當高的。方俊凱分析,高自殺風險起因於華人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為癌症即絕症,害怕痛苦也怕連累他人。細探癌症患者自殺樣貌,可發現確診前3年、尤其是半年至1年間是患者自殺高峰期,患者會因治療不順、沒資源支持,而選擇趁尚有體力之際自我了結,打破「久病厭世」的既定印象。尤其與生理需求有關的癌症,如胰臟癌、肺癌、胃癌、口腔癌、食道癌等是自殺高風險者。為扭轉罹癌必死無疑的成見,方俊凱建議,提供患者類似地圖的治療指引,告訴患者可以做哪些治療、治療的內容及預後,藉此制定出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增加患者的求生意志及治療意願。另外,台灣心理支持系統多著重後端的安寧療護,忽略罹癌前期的身心壓力,無法及時接住陷入情緒風暴的患者;即使患者轉而想尋求專業幫助,又會因單次動輒數千元的自費諮商退縮,導致不到十分之一的患者真正接受相關醫療資源。方俊凱建議,政府應將心理腫瘤獨立成一個診斷碼,可促進心理師進修心理腫瘤相關教育訓練,也鼓勵健保、保險業者將其納入給付範圍,「若是擔心出現濫用情形,可像復健那樣限制次數,或先由精神科確定是否進一步諮商。」心理腫瘤也應納入健保給付,醫院才有誘因增聘專業心理師,方俊凱指出,年度新診斷癌症人數大於5百人以上需聘一位專職心理師,逾2千人以上,每2千人增加1名心理師,其中一半須為專職,每年健保僅需多付1億多元,便能滿足有需求的癌症患者。● 「給神隊友的一句話」「醫療團隊合作,就像金鋼合體,一起全心打倒病魔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響應今年 #世界衛生組織 的新計畫,除了關注癌症本身外,更要重視癌友、家人與醫療團隊,因此我們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0位癌症權威開講,讓這些神隊友提供癌友身心靈全方位的支持。👉🏻點擊報名2023年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報名人數:共計100名。(依網路報名優先順序決定錄取及備取順位,需待主辦單位確認順序後,以簡訊發送報名成功通知為主。)📍時間:DAY1:04月08日(六)上午10:00至16:00 (09:30開放入場)DAY2:04月09日(日)上午10:00至15:20 (09:30開放入場)*備午餐餐盒📍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F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保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
-
2023-03-07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優質健保 勿忘醫護人員血汗
給付打折 醫藥界憤怒無奈今年健保總額超過8千億元,主要分配給藥費支出與醫療服務給付,若藥費過高,超出目標值,就做藥價調整(調降);醫療服務量點數若太多,分區業務組就要醫院「斷頭」、「攤扣」管控預估點值。這樣的管理方式讓醫界與藥界已經付出必要成本,卻不得不咬牙接受打折的給付,我們必須有同理心感受其中的憤怒與無奈。最近、藥價調降、缺藥、指示用藥健保給付等問題浮現,都成為健保風暴。藥商在商言商、在自由市場經濟下,只要能有合理利潤,就不該缺藥,若靠保障價格來運作,必然造成藥費大幅度成長,醫界一定又會因點值下降而抗爭反撲。健保支付每一項醫療服務,皆制定給付規範、適用條件與支付點數,目前規畫就既有3895項,新增243項列入討論,先由各專科舉行評量會議,再由各醫院分析成本,挑選代表項(分為手術及非手術)的醫令項目,且每科都需有項目被挑選。健保給付 CPR比腳底按摩便宜醫界以前常批評「急救時的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便宜、氣管插管比水電工通水管更廉價」,2018年時,健保調高CPR支付點數。因應新冠疫情並回應醫療人員強烈建議,「濕化高流量氣治療」、「俯臥通氣治療」也續納入給付。國人心理疾病的相關治療亦是有健保的,除推動思覺失調症長效針劑專款給付,也舉行「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的座談會暨協作會議,討論精神科醫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的分工與合作,這是健保提升國人心理健康值得努力的方向。美國看病 費用高達數十萬元妹妹赴美念書後,在美定居40年。去年底、她腹部突然大痛,救護車7分鐘載送路程計價898美元,在醫院急診觀察室待了5小時,腹痛就莫名其妙好了,但做了超音波檢查,發現輕微腹主動脈瘤,與腹痛沒有明確直接相關,帳單是6600元美金。隨後、她因病毒感染住院一周,帳單是美金1萬6千元。另外、因腹主動脈瘤被轉診至專科醫院做精密超音波檢查,計價美金1350元、電腦斷層美金3850元,因為她有保險,自付的部分負擔581元。美國的醫療費用真的很貴,一般民眾生病時真的會有經濟壓力。妹妹一直覺得美國的醫療品質沒有台灣好,台灣全民健保如此包山包海照顧民眾健康,不是外國人可以想像。國內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等,都因理想與熱情投入職場,日子久了、感受到的卻是健保壓榨這些無奈進入血汗醫療體系的小螺絲。台灣健保的優質醫療是醫療人員用生命精力付出換來的,當看到與我們一樣有全民健保的韓國與英國都出現醫護人員罷工,我們必須盡快徹底改善健保體質,呼籲盡快落實分級醫療與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這是健保改革的核心政策,互勉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2-28 癌症.乳癌
魔術子彈登場,精準殲滅乳癌細胞靠「這招」!
晚期乳癌病友想延長生命,有了新的希望!由於「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結合標靶藥物、化療藥物,能精準鎖定、擊殺癌細胞、特定蛋白質,不會傷及無辜正常細胞,因此比傳統化療毒性小,且副作用較少,被醫界喻為「魔術子彈」,這也讓乳癌病友在抗癌戰爭中勝算大增。在台灣,每天有大約7.3人因乳癌失去生命。根據衛福部資料,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以女性癌症死亡率來說,則是第三名,當乳癌進入晚期,五年存活率不到三成,近16年來,乳癌死亡率上升20%,這些數據顯示,乳癌正嚴重威脅台灣女性的健康與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表示,與其他癌症相較,乳癌分類複雜,用藥選項、情況多樣化,如何精準用藥、降低副作用,有一定難度。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乳癌治療選擇多, ADCs對於晚期乳癌病友的幫助是什麼?●ADCs與其他藥物治療方式(化療、標靶、免疫治療)有什麼不同? ●哪些乳癌病友可以參考ADCs治療選擇? 目前,乳癌的治療策略取決於雌激素(ER)、黃體素(PR)與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受體,其中HER2陽性的病患占了25%-30%,一旦癌細胞帶有大量HER2基因,就會變得很兇惡,不僅癌細胞的繁殖能力增強,腫瘤生長較快、較容易轉移、復發,對藥物,也常產生抗藥性,病患即使接受傳統化療等療程,辛苦從化療地獄重生,未來仍面臨高復發、高轉移風險。此外,在乳癌類型中,三種受體都呈現陰性反應的三陰性乳癌則占了10%-15%,治療上也面臨許多挑戰。當HER2陽性病患進入晚期階段,過去治療選項很稀少,隨著「抗體藥物複合體」問世,這些病患的選擇變多,讓生命更有機會延續下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革瑞蔻癌醫智療藝術學會理事長劉良智表示,經過臨床追蹤20年的經驗來看,HER2陽性病患若手術搭配標靶藥物,存活率可達8成,而創新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結合HER2單株抗體、化療藥物,可將帶細胞毒性藥物精準投放至腫瘤細胞,發揮最強殺傷作用,因毒性精準投放,副作用比傳統化療少,病患的生活品質較不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右乳有硬塊 拖到癌末嚴重肺積水 她抗癌逆轉人生傳統化療 VS.精準治療 降低副作用提高治療意願到底新式精準治療和傳統療法有何不同?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表示,傳統化療的缺點是「通殺」,敵我不分,會傷害患者的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很多患者因此治療意願低落,常因受不了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相較傳統化學治療,「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得多,它好比是一顆「魔術子彈」,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組織,當透過抗體找到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同時,也可降低副作用,療效更佳,患者治療過程中也會感到比較輕鬆。魔術子彈兼具標靶和化療優點 治療成效更佳 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鄭翠芬解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是將可殺死癌細胞的化療藥物,搭載在具有專一性的抗體上,當ADCs抵達癌細胞所在位置時,才會釋放化療藥物,尤其現在ADCs技術可結合多種抗體,結合型式更為穩定,可精準地將藥物送達指定地點。另一方面,傳統治療通常無法抑制晚期乳癌患者的癌細胞,但透過ADCs結合標靶與化療,有助於清除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細胞。這種治療方式主要適用於HER2陽性、三陰性等乳癌型別,因癌細胞基因型別不同,使用不同的導彈彈頭(抗體),可搭載不同藥物。對於抗體藥物複合體的精準擊殺效果,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形容,ADCs精準命中腫瘤時,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後即玉石俱焚,周邊細胞也跟著遭殃。談到治療副作用,鄭翠芬表示,新一代ADCs技術用藥精準,且能一併清除殺死癌細胞周邊範圍的癌前病變細胞,雖難免傷及少數正常細胞,但噁心、嘔吐、落髮等副作用,都遠較傳統治療方式輕微。鄭翠芬說,ADCs兼具標靶治療和化療等優點,治療效益大於兩者,副作用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治療過程須嚴密監控病人是否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或發燒等症狀,也會安排胸部X光、斷層掃描以及SpO2等常規檢查。延伸閱讀:皮膚紅腫以為過敏 竟是晚期乳癌轉移「魔術子彈」降低晚期乳癌治療不適精準命中+誘導「旁觀者毒殺」 提高治療邊際效益此外,許多臨床研究也發現,ADCs療法還具備了「旁觀者毒殺效應」。饒坤銘解釋,在治療過程中,透過精密導引,藥物成分不但能直接命中腫瘤目標,「連在一旁看好戲、事不關己的癌細胞也一併被殺死。」研究顯示,即使癌細胞只帶有少量特定蛋白質,理應不在標靶、化療藥物攻擊範圍,但藉由ADCs療法,可誘發一連串反應,並殲滅更多不同型態的癌細胞,治療效果也提升許多。事實上,乳癌愈早發現診治,存活率也愈高,葉大成也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並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治療策略三大指標: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在抗癌的過程中,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而許多病友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常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導致沒有機會選擇適合治療方式,甚或萌生放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對於醫療費用,不同的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每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作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更多晚期乳癌病患延伸閱讀: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想瞭解更多乳癌治療及術後照護資訊?歡迎加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因為胸口都有同樣的印記,願意陪伴所有乳癌病友走過生病歷程,妳不孤單!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官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臉書延伸閱讀: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在乳癌治療的角色
-
2022-12-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Omicron誰發燒?學者剖析退燒藥警訊 估3月5.5億感染
中國疫情持續升溫,但許多大城市本周起陸續宣布放寬確診隔離措施,無症狀或輕症者可正常上班,上班前亦無需檢測,醫療人員也被鼓勵「帶病上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推估,明年3月底中國感染人數將高達5.5億人,超過1/3人口,死亡人數恐超過210萬人。陳秀熙說,發燒不是年輕人的常見症狀,中國正急需推燒藥,顯示疫情爆發下,社區缺乏保護力、脆弱族群大受威,所以症狀較嚴重,亟需引進次世代疫苗。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推估,中國結束清零3個月後,感染人數將逼近3億、死亡210萬人。陳秀熙提醒,但此推估前提為「加護病床充足」,期刊也指出中國一大隱憂在於,疫情高峰的重症人數會高達100萬人,是中國重症床數6.4萬床的15倍,且缺床將持續19到48天,實際死亡數會比210萬人更高。陳秀熙團隊重新以傳染病數理模型SEIR估計,2023年3月底中國感染人數是5.5億,也就是每3人至少1人感染。至於到時會有多少人死亡?陳秀熙說,還在推估中,預計下周三可公布。「選在冬天、春運的時間點解開防疫,真的不對,已經不是科學考量,是政治經濟考量。」陳秀熙分析,烏俄戰爭、美國通膨回流,都造成中國很大的政治經濟壓力,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親自出席G20會議,就看得出他在宣告要準備解封了。隨後白紙革命興起,也顯示中國內部就業和教育深受疫情衝擊,年輕人已忍無可忍。陳秀熙表示,中國現在面臨的大的問題就是長期封控倒是社區宛如病毒感染的處女地,加上人口眾多、沒有引進國際高效疫苗,一旦疫情爆發,Omicron特色就是在家戶、社區、職場傳播速度飛快,第一波疫情會最慘,中重症病人暴增但醫療量能不足,結果就是衰弱族群的死亡增加。此時解封恐造成未來社區大流行,推遲中國境外開放時程,進而衝擊全球經濟、貿易、觀光,並增加突變出新變異株的風險。陳秀熙表示,中國有在開發抗病毒藥物,可能也有買國外的疫苗,只是不講,但「為什麼感染和死亡數字都沒報出來,卻頻傳急需退燒藥?」他分析,年輕人感染Omicron沒有那麼多發燒症狀,發燒多,代表症狀比較嚴重人的不少,可想見有很高比例是脆弱族群人數。「中國有症狀個案人數,一定多於預測。」中國疫情不樂觀,陳秀熙呼籲,小三通要再忍忍。陳秀熙團隊分析,台灣全國累積感染率大約是37%,推估社區保護力達60%,但反觀金門與連江縣,累積感染率分別僅16%與26%,社區保護力遠不足台灣本島,如果太早開放,將衝擊離島脆弱族群,建議歲末春節先開放國人返台就好,不要開放陸客來台。
-
2022-12-21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如何開源? 第一步:癌症治療資訊透明化
「財務毒性」帶給癌友沉重的經濟壓力,就連平時望聞問切的醫師也要評估患者財力,才敢給出治療建議。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長黃心苑認為,醫療照護存在不確定性,資訊不對稱不只存在醫師與病人之間,民眾對健保或商業保險資訊的陌生,資訊透明格外重要。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楊志新認為,醫界現在能做的就是將治療透明化,清楚告知患者治療能帶來哪些好處,副作用及治療率如何等資訊。民眾也需做功課,治療前多花一些時間找資料,與醫師溝通,訊息愈清楚,愈能找到最合適治療方式。楊志新說,國外癌症患者相當信賴病友團體,透過嚴謹資料蒐集及與研究報告,提供治療的資訊及選擇;但台灣民眾對於醫護人員信任度高,溝通過於單方面,像近期受關注的細胞治療,民眾須背負巨大財務負擔,而醫界卻對療效持保留看法。健保財務困窘,很多人依靠個人商業保險來支撐治療負擔。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認為,商保補位健保需要更加透明化,民眾面對各式各樣的保單,勢必難以抉擇,建議應由國家進行篩選能夠補位健保的保單。王正旭認為,健保署或衛福部該掌握全體國民所需的整體醫療費用,目前非健保給付的自費醫療費用資訊沒有公開,導致民眾完全不清楚高端醫療需要花多少錢,待資訊透明後,民眾才能將數據作為購買商業保險的參考。黃心苑點出以商業保險補位健保引起許多討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將碰觸許多敏感的議題如帶病投保、風險分擔、與健保的分工以及商業保險等。為解決健康照護投資不足,如何規劃財源投入,政府必須有通盤的思考及細緻的規劃,其他國家如澳洲、荷蘭及瑞士多元保險人的經驗對於台灣下一步醫療照護體系何去何從應可提供重要的參考。王正旭和黃心苑認為,最重要是國家投入醫療GDP占比要提高,健保也必須開源,王正旭認為,健保開源就是調高費率及調整部分負擔。楊志新也提醒,該讓民眾面對健保議題,不能在選後悄然無聲,增加保費對民眾才是最好,盼民眾向立委倡議增加保費。延伸閱讀:癌症慢病化 財務毒性副作用加劇 存活期延長是福音?重擔?
-
2022-12-20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三層保障 六大重點 理財專家施光訓教你老後財務獨立
「一個人的海嘯」襲來,現在正值中壯年的你,未來該如何部署幸福老後?多位專家在「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座談會中都指向「財務獨立自主」是因應獨居老後的重中之重。對於老,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回想,前陣子參加高中同學會的場景記憶猶新,想像路人若都是同學,那麼他就不覺得自己特別老,這代表老和不老是相對的概念。但情況若是相對的,就必須有健全的財務和完善的社會保障,才能享有高齡友善與幸福老後。施光訓表示,自己最理想的老後是「財務自由」,最大的資源可能是不動產。台灣長者多數繼承來自父母的房產,而現今的高房價對年齡較高的長者或許相對是有利的。可以利用第一層以房養老,輔以第二層信託等財務工具,再加上第三層保險規畫,共三層保障確保老後的財務獨立自主。老後財務規劃怎麼做?元氣網彙整施光訓的專家觀點,掌握六大重點逐步落實:一、50歲之後理財是求保障未來,適度的保險規劃有必要,最好找大型、安全的機構。「50歲之前理財是為了改善生活,50歲以後理財則是要保障未來」,施光訓說,隨年齡增長,勞動收入可能下降,必須創造被動式或保證性的收入,因此不容差錯。以個人來說,適度的保險規畫有其必要,民眾最重要的要找到穩健的理財管理者。雖然近期因全球利率上調,短期金融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很多保險公司面臨生存的危機,大環境也確實越來越辛苦,但保險、理財相關產業,大者恆大是國內外不變的趨勢。二、越年輕投保越有利,保險價格或保障內容也會相對較充沛。三、保險有順序。依序是意外險、癌症醫療險、壽險、長照險。過去民眾投保長照險的成本較高,現在保險公司有提供附加方式的長照險種,可以多做比較參考。四、安養信託可協助理財紀律。安養信託的問題是並非每個人手上都有很多現金去做信託。但安養信託也是一種確保理財紀律的管道,管理費約是千分之二到七,每個月管理費約500元左右,費用較低。五、莫過度盼望股息養老,或是基金養老,要審慎規畫。以股息養老來說,股票波動,影響心情,且有後續風險;基金養老則有附加費用率,如投資的是海外基金,有可能還沒賺到錢,就要付出相當費用在附加費用率上。六、以房養老需提防限制條件,年齡和屋齡是否在規定範圍內:以房養老比較有機會的仍是台北市的房子,平均可核貸額度約七、八百萬,換算下來每一年約30萬,是否足夠維持老後開銷,需要思考。另外,以房養老若申請人65歲以上,以承作年限30年為上限,申請人如95歲仍然健在,此時房子抵押給銀行,高齡者在無收入的狀況下,需面臨贖回房屋的經濟壓力,對申請人不利。施光訓笑著說,他給自己的幸福老後期許是追求「身心靈」,身心健康之外,靈是「靈活」,是從他父親身上得到的體會。他說,父親現在八十多歲,因是刑警退休,自覺體力過人,在他七十幾歲那年,隔壁遭小偷,父親還想幫忙抓捕小偷,最近父親也開始感嘆越來越不靈活,心情沮喪。可見靈活與身心是有牽動的,追求身心健康及靈活,也是他給大家幸福老後的建議。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 線上直播●時間:2022年12月20日10:30●粉絲團:元氣網●活動網址:https://reurl.cc/oZXvb3
-
2022-12-15 醫聲.罕見疾病
吳淡如心疼罕病媽 陳莉茵落淚:謝謝兒子讓我認識罕病
作家吳淡如13日晚間在臉書上以「一個辛苦而偉大的女人的故事」為題,分享在中廣節目中訪問罕見疾病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AADC缺乏症)患者母親「小花媽」的心情,認為她誠懇付出、願意承擔。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也是罕病病友母親,今天是已逝兒子37歲生日,她回首因兒子踏上罕病病友權益爭取之路,不禁落淚。「我好欣賞這個女人,眼神非常堅定,她在講故事的時候,眼中沒有悲哀,兩眼發亮,似乎在說,她完全接受命運的安排,而且願意承擔,就這樣,沒有怨言,不提出任何抗議。」吳淡如在文中感性表示,小花媽為母則強,在孩子確診罕病後,成了單親媽媽,其後先是透過法律爭取撫養權,此後辭去正職,白天照顧小花,晚上兼職製作辣椒醬營生,為節省成本還親自送貨。受罕病照顧者的精神動容,吳淡如寫道:「這世界上最逃不掉的,就是母親的責任。我們負擔,我們誠懇付出,我們深覺光榮,不管有多苦。」陳莉茵也是罕病患者的母親,兒子罹患原發性肉鹼缺乏症,治療期間受盡痛苦;在21歲因誤診過世。若兒子還在人世,今天已是37歲生日。陳莉茵一早就上山,在兒子墳前懷念。她哽咽表示,雖然不知道兒子現在去了哪裡,「但無論如何,我都是他媽,謝謝他來當我的兒子,祝福他日日是好日。」從一開始賣房、借錢籌措經費帶著兒子赴美就醫,到後來奔波各地,創立罕病基金會,陳莉茵希望以更全面的方式協助罕病家庭。她說,一路走來自己無役不與,積極從事政策倡議,為罕病病友爭取更多藥物納入健保,即使遭受外界議論仍在所不惜。她說,很謝謝兒子讓她就此踏入罕病領域,也因此深深體會生命的意義。日前聯合報刊出退休力系列報導,文中提到「未婚單身、獨居、離婚、喪偶,愈來愈多人或早或晚都可能成為『超單身世代 』,步入一個人的老後。」陳莉茵感嘆,除了經濟壓力,擔心孩子出生後罹患難治疾病,或許是年輕人不婚不生的原因之一。她直言,罕見疾病是生命傳承中難以避免的隨機風險,應由政府之保險機制落實風險分攤,協助罕病患者用藥,避免家庭經濟陷入窘境。陳莉茵表示,小花媽的故事是基金會罕病職人推廣的一環,希望打破庇護工廠的形式,讓罕病病友及家屬,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下發揮所長,取得就業機會緩解經濟困境,並獲得肯定。她表示,樂見媒體、作家也能共同重視罕見疾病患者需求,希望各界永遠不要忘記弱勢。病童小花出生時即確診AADC缺乏症。此疾病係政府公告的240種罕見疾病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截至2022年十月,全台僅有約60位患者。AADC缺乏症的遺傳特性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由於AADC酵素缺乏,影響多巴胺、血清素的製造,也導致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分泌不足。患者最明顯,也是最讓家人痛心的症狀,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表現類似癲癇的「動眼危象」——患者會兩眼上翻,同時肩頸肌肉痙攣,期間無法進食、休息,相當難受。此外,AADC缺乏症患者也可能同時出現嚴重的發展遲緩、自律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全身性手足徐動症、運動障礙等多種症狀。
-
2022-12-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2022年4月疫情大爆發,每天確診的人數持續增加時,身為管理者的我開始擔心與焦慮,擔心疫情進入機構內造成群聚感染,故機構內的全體同仁必須戰戰兢兢,竭盡全力地做好分艙分流與感控措施,為此,也做了幾次假設機構內發生確診時的情境演練,就是期待能做好萬全的準備,將可能的傷害減到最低。5月下旬一個天氣晴朗星期六的上午,突然接到護理組長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院長,○○○剛剛快篩陽性。」機構內出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當下隨即啟動人力召回的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等人員陸續趕到機構內,護理師負責全體服務對象的快篩,緊急於住宿大樓的1樓餐廳成立指揮中心,大家分工將防疫物資、電腦相關設備等盤點分類放置於指揮中心內,同時將日間的空間挪出設置為居家隔離照護空間,因為先前已連結醫療資源,護理人員甚至事先與醫師演練視訊看診的流程,因此當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時,我們很快的聯繫上醫師,並能順利的完成視訊看診。5月下旬的確診案例是機構的第一波疫情,截至隔離結束並未有新增個案,也因此讓我們有時間檢討修正,首先在居家隔離空間增加影音休閒設備、廚餘的冷凍冰箱、洗衣機等,開始募集防護裝備與快篩劑。很快的6月8日再次出現1位個案快篩陽性,接連三天快篩,有6位個案快篩陽性確診,這是機構的第二波疫情,6月27日迎來第三波的疫情,同樣的6位個案確診,9月13日開始又陸續出現快篩陽性的個案,第四波的疫情再次襲來,有8位個案確診,10月11日突然一下新增4位快篩陽性的個案,第五波的疫情來勢洶洶,接連幾天的快篩,在不同的住宿區域都有出現新增快篩陽性的個案,工作人員也接連確診,第五波疫情中就有24位個案確診,12位工作人員確診。從這5波疫情可以感受到機構是拚盡全力地守護著個案的健康,積極的落實感控措施以防止群聚擴散。然而在面對如何做好疫情的防護,同時還要處理確診個案就地隔離的醫療照護問題,對機構來說是真的是莫大的壓力與考驗。首要處理的是照顧人力的安排,綠區、黃區、紅區的人員怎麼安排,特別是紅區的人力,需要與照顧人員溝通說服,徵求自願者進入隔離區照顧確診的個案,碰到照顧人員陸續確診時,又要重新協調人力同時要顧及勞動法規,有時候班表一天異動數次。另一個難題就是個案對於必須隔離限制活動區域的情況不一定會接受,加上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因而會出現哭鬧不止或破壞物品、自傷等行為,更加重照顧人員的負擔。在第2波疫情中有位個案無法接受需要隔離,護理人員陪同他進入隔離區時,堅決不進入甚至拿物品砸護理人員,只能緊急求助於他熟悉的照顧人員前來溝通協調,經過一番折騰終於願意配合進入隔離區。在第三波疫情中,有位個案因為與同住的確診個案相處不好,出現情緒失控不穩的情形,突然將玻璃水杯砸破,拿起玻璃碎片跑進廁所內自傷,照顧人員當時根本無法顧及到自己防護,只能爬上廁所隔間處進入廁所將門打開,拿走碎玻璃並安撫個案,照顧人員癱軟的表示自己快崩潰了,機構因此再另外準備一間獨立的隔離空間讓這位情緒失控的個案單獨隔離,並再增加照顧人力。第四波疫情確診的個案,大都是比較需要高照護支持的,不僅生活自理方面的大量協助,另外還有情緒的支持,其中1位個案,因為不舒服又無法表達,不停的哭鬧、砸物品發洩,照顧人員不斷調整方法安撫,提供喜愛的玩偶,音樂都無法使他平靜下來,甚至攻擊護理人員,咬傷照顧人員。在每一波疫情當中,不僅要負責疾病照護的部分,還有要處理個案的情緒行為的問題,常使得照顧人員心力交瘁。就地隔離的措施對於確診者的健康監測亦是工作人員很大的壓力,為能使確診者盡快康復,減少中重症的發生,照顧人員需要密集的監測血氧、血壓、心跳、體溫、呼吸、活動力等,深怕一個不注意、不小心無法及時提供必要的醫療支持,再來就是關注確診者的飲食營養,除三餐外,額外還提供維他命C,綜合維他命、枇杷膏、舒跑飲料、雞蛋、水果等多種營養補給,就是希望確診的個案快點康復,即使我們很努力的照護,這期間仍有3位確診個案緊急送醫治療,很幸運的是治療後均無大礙,順利康復。另一項考驗防疫物資的不足,我們必須透過多元管道的方式去籌募防護裝備,N95口罩、防護面罩、防護衣、手套、酒精、漂白水等,當出現疫情時,照顧區域會分為紅區、黃區、綠區,紅區與黃區的照顧人員提供服務時均要穿著防護裝備,後續還要處理龐大的垃圾量,脫去的防護裝備需要先消毒後放置於獨立的空間,再漸進式的交由清潔隊處理。 經歷五波的疫情,有很深的體悟,機構需要有強大的資源連結能力,如果沒有外部資源的協助,如何能做好防疫與就地隔離的居家照護,防護裝備需要自己籌募,醫療的資源包含提供視訊診療單位與藥局等。雖說社會處與衛生局會協助連結,但仍需要機構的主動出擊,才能迅速掌握到醫療資源。倍增的人事成本也是機構要承擔的經濟壓力,因為落實分艙分流的服務,還有確診區的照顧人力,工作人員確診隔離等因素,無形中增加照顧人力的調度與加班的人事成本。再來受到疫情、感控措施及專業服務的多重壓力下,也逐漸抹去工作人員的工作熱忱,亦成為工作人員的流失的因素之一。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
-
2022-11-22 癌症.乳癌
家人守護積極治療 新選擇「魔術子彈」助晚期乳癌病人走更遠活更好
乳癌手術部分切除 定期追蹤檢查與治療卻仍難逃疾病復發陳太太現年56歲,平常重視養身的她,一直都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好習慣,三年前,卻不幸地,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的時候,被醫師宣告罹患乳癌確診,經進一步確認,腫瘤細胞基因表現型態為較惡性的HER2陽性,HER2陽性的乳癌生長快速且較容易轉移,一家人頓時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在先生與兒子的支持之下,家人攜手同心一起面對病魔,經過數次的討論,先接受術前輔助標靶治療後,再進行手術根除病灶,切除部分乳房。也依照醫生的叮嚀,定期到醫院追蹤檢查,不料在去年,摸到陳太太摸自己頸部出現組織突出、腫脹,原以為是甲狀腺出了問題,經檢查後結果是乳癌復發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很不幸的病魔再度找上門。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醫療長葉大成醫師提醒,根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顯示,當年度共2913名女性因乳癌而死亡,平均每天就有8人因乳癌而不幸離世,葉醫師提醒女生應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大幅延長存活期,有機會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晚期乳癌轉移治療艱辛 魔術子彈「抗體藥物複合體」精準轟炸癌細胞葉大成提到,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乳癌患者年齡較輕,平均確診年紀為51至52歲,此時為家庭生活的支柱,一旦垮了,全家也陷入崩潰邊緣,生活作息步伐大亂。 雖然癌症轉移復發的結果,一時間令人崩潰,而陳太太依舊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她告訴自己,要積極面對病魔,雖然治療之路艱辛,但是為了一直在身邊鼓勵她,每一次到醫院看診,都從不缺席的丈夫跟兒子,她一定要鼓起勇氣戰勝病魔。在與醫師討論並經專業評估後,首先接受「雙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然而接受一段時間後,因病程演進,產生抗藥性而病情惡化,今年年初,陳太太帶著決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接受葉大成醫師建議,改用第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原先效果不錯,但幾個月後,再度復發,現改用第二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接續治療,目前已持續治療五個月,成效良好病情獲得控制。 延伸閱讀:剋癌魔術子彈 晚期乳癌治療精準化葉大成以「魔術子彈」形容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可精準命中腫瘤,不會傷及無辜,相較之下,傳統化療藥物精準度較差有如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型轟炸機,丟擲炸彈,敵我不分。醫療科技進展 早期篩檢掌握乳癌治療黃金期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與2019年相較,2021年乳房X光攝影女性人數約減少兩成多,茱麗葉乳房醫療集團執行長謝惠珍個案管理師表示,這代表不少女性無法提早了解自己的罹癌風險,更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機,提醒女性盡快接受乳房篩檢。 謝惠珍說,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許多癌友都相當無助,不但定期回診的安排受影響,在每一次的治療更是如履薄冰。此時,最需要的就是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協助,身為資深個案管理管師的謝惠珍分享到,病友在歷經前端診斷、治療、乳房手術,乳房重建,不少癌友已心力交瘁,此時個案管理師介入的角色,是要瞭解癌友所需,用專業的態度,溫暖的鼓勵,陪伴病友們走過生命的幽谷。家人陪伴挺過黑暗 晚期乳癌患者盼健保支持此外,家人扶持鼓勵,發揮愛的力量,更是晚期乳癌病友可以勇敢對抗病魔的重要因素,這也讓陳太太得以勇敢地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復發,但是目前陳太太的治療用藥,健保尚未開放給付,幸好陳太太的商業保險能夠支持治療費用。許多病友卻可能在沒有健保或商業保險的情況下,面對昂貴藥費所來的沉重經濟壓力,沒有機會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或是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療效、副作用、醫療費用為決定治療策略的三大指標」葉大成強調,前兩者指標明確,但不同的病人對於醫療費用所帶來的經濟負擔能力均不一樣,這也左右著治療方向,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每一位醫師都希望給病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成為病人的後盾,期盼健保適度放寬給付,造福晚期乳癌患者。
-
2022-11-05 醫療.懷孕育兒
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
讓你決定生孩子的理由是什麼呢?一名澳洲網紅列舉了16個不想生孩子的理由,引起眾多網友共鳴,但也有網友表示:「不想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想生的理由只需一個就夠!」就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怎麼說吧!日前,一名21歲的澳洲網紅瑪麗亞(Maria)在《Tiktok》拍影片分享自己不想生小孩的理由。瑪麗亞表示,自己之所以不想生小孩,並非不喜歡孩子,相反地,她很喜歡跟親戚或朋友的小孩玩,也會幫忙照顧孩子,讓夫妻倆能夠好好地享受兩人時光,但她認為自己尚且無法對另外一個生命負責,故不打算生育。除此之外,她也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原因,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1.失去自由。2.純粹不想生。3.不想餵母乳。4.經濟負擔加重。5.末日即將到來。6.世界有點糟糕。7.有機會罹患終生糖尿病。8.擔心產後胸部鬆弛下垂。9.尿布很貴,不想換尿布。10.孩子有可能是高需求寶寶。11.不想花所有時間來照顧孩子。12.不想為了孩子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13.不願在照顧孩子時,還要被他人指指點點。14.懷孕身體變化大,如掉髮、肚皮鬆弛等等。15.擔心孕期到生產所帶來的風險,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16.擔心隨著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有天會不愛孩子。想生孩子的理由,一個就足夠!瑪麗亞列舉的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獲得了廣大網友們的共鳴,有網友認為,「生孩子會加速媽媽老化至少2年的時間。」、「現在生小孩經濟壓力的負擔的確很大。」、「並非人人都必須生兒育女。」,也有網友認為,若是覺得自己不適合或是還沒準備好生育而決定不生,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日後若是改變心意,也可以選擇領養。不過,也有網友點出,「不想生小孩的原因有很多,但想生的原因只需要一個就夠。」只要看到孩子的笑顏,彷彿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
-
2022-10-31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提升癌症治療可近性 兼顧健保永續
立法院厚生基金會近期成立「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關心癌症病人用藥權益,很期盼透過該委員會設立,減少癌症病人「看得到卻用不到新藥」的狀況。「癌症新藥可近性」成為近幾年深受關注的醫療議題,究其根源還是因健保收支失衡、新藥新治療預算逐年緊縮,導致癌症新藥新治療在健保審議過程頻頻卡關。改革健保 合理配置資源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觀察,111年度迄今納入健保給付的癌症新藥僅有3項,其中一項於2021年就進入共擬會審查,給付的適應症使用條件也趨嚴格,癌友如果要接受即時適切的創新治療,往往得自掏腰包;癌症希望基金會2022年的「癌友自費調查報告」亦揭露,高達七成五癌友都曾自費治療,其中兩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癌症希望基金會堅信,促進「癌症新藥可近性」應是多元而非單一解方,追本溯源要先回到健保該扮演的角色與承擔的責任,從源頭的健保制度進行改革,再輔以癌症藥品基金以及應援補位的商業保險,才能真正解決目前癌症新藥新治療的困境。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2020年調查,若以挹注健保資源到重大傷病為前提,分別有63.5%及77.2%的民眾支持調高健保保費及調整就醫部分負擔。癌症希望基金會也強烈呼籲,健保署在健保資源充裕後,合理分配資源予重大傷病的新藥新治療,才不至於罔顧民眾支持調高健保費及部分負擔的期待。借鏡英國 設立基金給付愈來愈多聲音建議,應借鏡英國癌症藥品基金(Cancer Drugs Fund, CDF)的成功經驗,在台灣設立類似的基金資助病人用藥,透過暫時性給付,由政府與藥廠(非病人)共同分攤費用,讓病人在沒有經濟壓力下,及早使用療效或成本效益有待驗證的新藥,期間同步收集真實世界數據,作為是否納入健保的重要參考。保險補位 需要政府介入最終,一定有些藥品無法透過健保或基金給付使用,民眾必須妥善規畫商業保險,轉嫁醫療風險。但放眼現下的商業保單,大多理賠健保有給付的項目,如住院、手術等,實支實付又必須符合一定條件,一筆支付則無法因應癌症長期治療。簡言而之,目前缺乏可精確理賠癌症醫療風險的保單,抑或如果想適度轉嫁風險,必須付出高額保費。癌症希望基金會建言,政府應介入「健保補位險」規畫,衛福部、健保署等單位應盤點自費範圍供保單規畫精算,金管會、保險局等保險主責部門也應適度介入保單、保費等管理,讓大部分民眾能在不造成太大經濟負擔的狀態下自願承保,才可能達到保險的大數法則,適度轉嫁癌症的醫療風險。立院厚生基金會「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的成立,讓這個討論許久的議題有機會變為具建設性的政策,樂見基金早日成立,但需要堅守癌症病人用藥平權的公平正義原則與制度的可長可久性。政策制定應權衡其恆久、永續的發展,非僅針對眼前困境頭痛醫頭,建議全盤思考討論,包括政策與民眾心態的調整與支持,才能開啟正向循環,突破困境。
-
2022-10-02 焦點.元氣新聞
72萬名癌友等待新藥曠日費時 病友團體盼成立支持基金
立委余天女兒余苑綺罹患直腸癌於日前病逝,余天曾表示,女兒抗癌時曾考慮「熱療法」,但治療費用一年高達200萬至300萬元,即使是家境不差的余天也都感嘆,「一個人得病,全家都不正常」。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依2013至2020年資料顯示,癌症新藥申請健保給付到給付生效,平均需要730天,非癌藥為396天,癌友用到新藥需等3年以上,給付速度緩慢,且新藥費用昂貴,癌症家庭須面對自費用藥龐大的經濟壓力,盼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提升新藥可近性,減輕自費負擔。依健保署統計,截至110年底,健保共收載154種癌症藥物,癌藥費用支出約403億元,其中標靶唷物支出最高為252.1億元,占率為62.2%,其次是化療藥物支出為88.1億元,占率為21.8%,荷爾蒙藥物支出最高為37.4億元,占率為9.3%、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O)支出最高為16.1億元,占率為4%、免疫調節劑支出最高為6.2億元,占率為1.5%、放射性藥物支出最高為2.8億元,占率為0.7%。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說,癌症新藥取得藥證後向健保署申請給付,將進行專家審查、共擬會議討論及藥價協商,各約需花費3個月時間,因此新藥自受理到生效,平均所需時間為13.2個月,應屬合理時程。「癌友等待新藥納入健保的時間,生命就在一點一滴流失。」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癌症病友團體多次向政府表達,癌症新藥即便獲得健保給付,但給付範圍嚴格限縮,僅涵蓋3成癌友,應依台灣環境與條件修訂「癌症防治法」設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蔡麗娟說,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為癌症新藥獲得健保給付前的過渡型支持機制,讓癌友採用健保尚未給付的癌症新藥治療時,不會因經濟壓力無法用藥,期間約為2年,如果新藥通過健保給付,患者就能持續使用,若未通過健保給付,藥廠仍須持續供應藥物。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將蒐集與分析真實世界數據,提供健保作為給付參考,保障病人用藥權益。「大家對余苑綺的情形,印象都很深刻。」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在第一線幫助癌友,癌症新藥可近性是癌友最迫切的需求,可以盡速用到新藥,但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還需要完整規畫、穩定財源及可行性,制度才能可長可久。立法院厚生會上周五成立「提升台灣癌症新藥可近性委員會」,整合學界、醫界、病友團體等各方專家學者及團體建議。衛福部長薛瑞元說,癌症新藥有三大特色為高單價、高財務衝擊及高度醫療效果不確定性,而是否納入健保須視健保財務能不能負擔,或是有無排擠其他疾病患者的用藥權益。設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須蒐集各方意見制定可行辦法,最主要還是財源從哪裡來?余天辦公室主任楊青霞說,余天親身歷經家人罹癌,深知成立新基金的急迫性,目前已爭取53位立委連署支持修法,目前正在積極與總統蔡英文溝通,期待基金在2024年啟動,給全台72萬名罹癌病友一個希望。立委吳玉琴說,病友團體十分關心癌症新藥可近性,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希望加速取得癌症新藥的機會,相關修法需要跨黨派一起協助。立委劉建國則說,癌症患者是與時間賽跑,支持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給予患者最大的支持。立委林靜儀說,台灣為高齡化社會,健保耗用愈來愈多,但收入卻愈來愈少,但癌症新藥發展非常快速,未來幾乎都是量身定做的精準治療,癌症新藥價格愈來愈貴,無法完全納入健保,必須依靠其他給付方式,而基金經費來源除公部門外,必須還有私部門的挹注,另如健保內的部分自費及給付等方式,增加癌症新藥可近性,一起撐起癌症治療的未來模式。此外,林靜儀說,健保共擬會議應加速癌症新藥審查速度,許多藥物經一年多的審查幾乎已不是新藥,該會議應增加癌症新藥臨床專家的名額及權力,如此才能加速審查速度。立委蘇巧慧說,癌症防治法於2003年制定至今已19年,與現在社會、環境有一些需要調整的地方,也是必須加以解決,而癌症新藥問題為一種「癌症治療平權概念」,疾病不分貴賤、不應區分患者出身、經濟能力等,均應有適當、平等的機會使用適當藥物及治療方法。立委蔡壁如說,癌症長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每年死亡人口中死於癌症占28%,但癌症新藥方面,現在確實是經濟能力好的患者,可以支付新藥費用,反之沒經濟能力較不好的患者就只能等待健保給付,如同罕藥申請速度最快7個月,最慢甚至需要25個月,這對患者及家屬都是一種煎熬,呼籲藥物審查應要單一窗口速排、速審。
-
2022-09-19 醫療.血液.淋巴
血友病患隨時都在出血?為何好發男性?醫師帶你認識血友病
血友病 凝血因子缺乏造成人體的凝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包含血小板和各種凝血因子的交互作用,甚至白血球、紅血球還有一些免疫相關的因子也牽涉其中。凝血因子依照歷史上發現的順序來編號,到目前已經到第十三凝血因子。不過歷史上的第三因子後來發現是組織因子,不存在人體血漿中而是附著在細胞上,第四因子就是天然的鈣離子,不是人體製造產生的,還有第六因子被發現其實只是活化狀態的第五因子,所以這三個就跳過變成空號了。因此雖然編號到第十三,其實總共只有十個。另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凝血因子,跟其他凝血因子很不一樣,是以多單元聚合體的方式存在。而且它通常跟血小板一起作用,不影響傳統凝血時間的檢查,所以當年也沒有跟其他的凝血因子一起被編號。這個因子稱為von Willebrand factor,是以當時相關疾病的發現者:芬蘭醫師Erik von Willebrand 來命名,有時音譯為「溫偉伯氏因子」,但一般習慣翻譯為「類血友病因子」,因為這個因子缺乏的疾病在台灣翻譯為「類血友病」,取其有點類似血友病,卻又有所不同之意。除了眾多凝血因子,體內也有數個抗凝血因子,顧名思義其功能就是拮抗凝血因子,產生平衡效應來阻止凝血過度作用,避免血栓的發生。凝血因子缺乏,依照其重要性和缺乏程度不同,可能產生嚴重度不同的出血現象;反之,抗凝血因子的缺乏,則有可能會產生過度凝血,進而造成血栓的現象。【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血友病性聯遺傳 血友病嚴重病人幾乎是男性血友病的出血症狀是因為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所致。缺乏第八凝血因子者稱為A型血友病,缺乏第九凝血因子則是B型血友病,兩種血友病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不做進一步的檢驗難以區分。缺乏的原因是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缺陷所造成,可能是遺傳得到,也有可能是病友們自己產生新的突變而沒有家族史。第八和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恰好都位於X染色體上,所以血友病的遺傳模式是性聯遺傳,如同色盲、蠶豆症一般,嚴重的病人幾乎都是男性,而女性帶有基因缺陷者,絕大多數沒有症狀或症狀相對輕微。A型血友病在男性中的盛行率約是一萬分之一,台灣兩千多萬人口,估算大約有一千名左右A型血友病患;B型血友病比較少見,盛行率大概是A型血友病的五分之一,由此大概推估大約有兩百位左右。實際健保登錄的病患人數比推估的數字少,可能是有些輕度的病友症狀不明顯,可能沒有被診斷出來,或因為不常需要治療而沒有相關紀錄。歷史上最有名的血友病帶因者,是十九世紀統治英國多年的維多利雅女王。根據相關研究,維多利雅女王應是整個家族中,第一個發生突變者,因此往上追溯王室族譜,沒有任何血友病患者,她自己也沒有明顯的出血症狀。不過當年的歐洲皇室非常流行互相通婚,所以眾多的血友病患者就在整個歐洲皇室成員當中出現了。維多利雅女王其中一位外孫女,嫁給了當時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所生下的小王子Alexii,原本應是預計要繼承沙皇的王儲,卻不幸恰好遺傳到外曾祖母的缺陷基因,得到重度血友病。當時距今一百多年前,根本沒有人知道血友病是怎麼回事,也沒有任何治療。據稱沙皇和皇后因小王子的無人能解的病情而無心國政,且誤信妖僧拉斯普欽的讒言,終至俄國革命及帝俄時代的終結。有趣的是,這一百多年前的歷史事件,直至最近十多年前,才經由新的考古學技術,證實維多利雅女王乃至於Alexii小王子所得的,其實是比較少見的B型血友病,而不是比較常見的A型。再次說明了從歷史文獻的症狀紀錄,完全無法分辨A型和B型兩種血友病,必須進一步檢驗才能確認。另外,歷史上曾經把第十一因子缺乏者,稱為C型血友病,但是第十一因子在凝血功能中所扮演的角色比較弱,縱使嚴重缺乏,所造成的出血也大多相當輕微,與A/B型血友病的出血表現與嚴重度完全不同,所以現代醫學已經幾乎不再使用這樣的稱呼。第十一因子缺乏者大多不需治療,也極少見嚴重出血現象。避免不可逆關節損壞 治療目標「零出血」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要低到幾乎正常人平均的1%以下,幾乎是完全沒有的狀態,才會有自發性出血的現象,稱之為重度的血友病;體內若有1-5%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自發性出血的機率就大幅下降,稱為中度的血友病;若是體內的凝血因子6%到40%之間,雖然還是比正常人低很多,但只有受傷或手術時才會比較嚴重出血,定義為輕度的血友病。凝血因子在40%以上,雖然還是比平均低,但就不稱為「血友病」。如同每個人高矮胖瘦不同,凝血因子的高低也因人而異,凝血因子大於40%,就不會有太明顯的易出血現象了。血友病是先天性的疾病,意即病友們打從娘胎裡就是這樣的狀態。不過,他們並不是隨時隨地一直都在出血。血友病所造成的是出血傾向,概念上可以說是出血的風險比一般人高的狀態。少數血友病友在出生時,因為經過產道擠壓,產生了嚴重的腦出血,甚至導致嚴重的後遺症,不過大多數血友病友,大約是在學會爬行和走路時,才開始被發現到有異常的關節或肌肉出血現象,進而就醫後診斷。因為科學上還無法完全解釋的理由,血友病和其他出血性疾病不同,特別容易在關節內出血。出血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與無法活動等不適之外,還會讓關節本身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包含軟骨磨損、關節滑膜充血增生、硬骨骨質流失及骨刺等等。隨著反覆出血,各個關節的逐漸損壞也讓病友們活動受限甚至不良於行,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關節損壞之後,再追加更多凝血因子也無法復原。因此,目前國際上對於重度血友病的治療指引與專家共識,都建議需要從小就開始,預防性地定期施打凝血因子,目的在於維持血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濃度,讓關節出血的機會降到最低,來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損壞。因此「零關節出血」或是簡言之「零出血」成為了血友病治療所努力達到的終極目標。長效凝血因子 延長注射間隔天數在很早以前的年代,血友病友們只能養賴捐血者的血液或血漿來治療,所需要的輸注時間很長、效果不佳,且有過敏和感染等許多輸血相關的副作用,治療起來非常辛苦。大約三十多年前,開始有了從血漿分離純化出凝血因子的製成藥物的技術,但是當時技術尚未成熟,血漿的來源若遭受病毒的污染,就會感染使用這些藥物的血友病患者,當年堪稱血友病治療的黑暗年代。現今,血漿分離與純化的技術已可以移除所有已知,甚至未知的病原體,從血漿分離出的凝血因子製劑已經安全無虞。其後更有基因工程凝血因子的問世,也就是將凝血因子基因植入細胞,再大量培養這些細胞來產生凝血因子,不再需要收集血漿來純化凝血因子,如此一來更是完全沒有感染的問題了。不過,縱使有了安全又有效的凝血因子製劑,血友病的治療要達到「零出血」仍是非常困難。首先,凝血因子的結構特性,讓它只能用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再者,天然的第八因子半衰期約只有8到12小時,第九因子則只有18到24小時,要維持體內有保護力的凝血因子濃度,第八因子製劑必須每兩、三天注射一次(或每週三次),第九因子必須每三、四天注射一次(或每週兩次),而且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得從病友們兩歲甚至更小就開始,才能在任何關節出血前預防它發生。在如此年幼的病童,進行如此頻繁的靜脈注射,而且這個治療需要終生持續執行,對於病童、家屬以及醫護人員,都是非常沈重的壓力與負擔。因為科技的進步,大約十年前開始有長效凝血因子的發明,經由各種技術將天然的凝血因子加以「改裝」,在不影響凝血功能的前提之下,讓它能在體內的半衰期拉長。目前多數的病友們已經在臨床上使用這種長效的凝血因子。拉長半衰期之後,讓A型血友病患原本每兩到三天一次的預防性注射,延長到每三到五天一次,B型血友病則從原本每週兩次,延長到每週一次甚至少數可以每兩週一次。因為各種加長半衰期的技術仍有其限制,目前的長效凝血因子製劑的半衰期長度,已經到了某種程度的極限,難以再更延長了。血友病友們使用長效的凝血因子藥物來進行預防性注射,雖然已經遠比數十年前進步,仍然只有大約三到四成的血友病友們,能夠達到零出血目標。A型血友病易產生抗體危機 ITI治療成功率7成 血友病還有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危機,因為病友體內幾乎沒有第八或第九因子,身體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誤把補充進來的凝血因子,視為是外來的病原,對它產生抗體。這個現象在重度A型血友病比較常見,約一到三成的病友會產生;重度B型血友病患則大約5%會發生。一旦產生抗體,將削弱甚至完全消除補充凝血因子的效果,因此無法再使用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製劑治療出血,更沒有辦法進行預防性的補充來預防出血。早年這些抗體病友們,僅能使用繞徑藥物(bypassing agent),就是繞過第八或第九因子的凝血路徑的藥物,來達到止血的效果。目前臨床上使用的繞徑藥物只有NovoSeven®和 FEIBA® 兩種,皆可以用來治療抗體血友病患的出血。但是因為繞了遠路來達成凝血,所以止血效果遠不如直接補充所缺乏的凝血因子,縱使不惜成本的進行預防性注射這些藥物,也無法發揮好的保護效果。因此,有抗體的血友病患出血頻率更高,關節更容易損壞,生活品質也更差。多年前有些醫師無意間發現,對於產生抗體的血友病友,刻意頻繁且大量的給予凝血因子注射,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部分病友的抗體可以被消除,恢復到沒有抗體的狀態。這種治療模式被稱為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mmune tolerance induction, ITI)。ITI在A型血友病的成功率大約七成,B型血友病則比較困難,約只有三成成功率。ITI執行起來相當辛苦,也會耗費非常大量的凝血因子藥物。依據成功率較高的作法,凝血因子必須每天注射一般劑量的兩倍以上,持續期間有時可能超過一年以上才能成功。而且最好是抗體剛剛發生時,就要盡快開始執行ITI,才會有高的成功率。抗體常常發生在病友們兩三歲的時候,其執行難度可想而知是更上層樓。但若是等到抗體病友們青少年或成人時期再執行ITI,雖然靜脈注射容易許多,但ITI成功率會低很多,對比其執行的辛苦程度及大量的凝血因子耗用,相當不划算。血友病是先天性的,但有一種很罕見的狀況,稱為「後天性血友病」。這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莫名其妙對自己的凝血因子產生抗體(絕大多數是對抗第八凝血因子),造成突發性且暫時地讓體內第八凝血因子失去功能,臨床上很像A型血友病具有抗體的病友,但是出血現象是成人甚至老年才突然發生,而且不分男女都有機會得到。後天性血友病的發生率,大約每年百萬分之一左右,所以整個台灣一年大概最多發生幾十個,可以說是比先天性血友病還更要稀少。後天性血友病患,止血的處置比照A型血友病的抗體病患,使用繞徑藥物來止血。不同的是,後天性血友病的發生起因是免疫的失調,所以根本解決方法是使用免疫抑制藥物,來消除莫名產生的第八凝血因子抗體。平均治療數個月,多數病患抗體可以消除而恢復健康,少數病患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但在抗體完全消除之前,仍如同先天性血友病且具有抗體者一樣有出血風險。2種突破困境的現代治療 血友病目前已有安全且有效的凝血因子可以使用,但為了達到零關節出血而避免關節損傷的目標,仍有兩大難題需要解決,一是凝血因子製劑,縱使是長效型,仍需要從小頻繁靜脈注射直至終生,而且保護力仍不完美,只有四成病友可以達到零出血;二是產生抗體的病友,預防注射凝血因子完全無效,免疫耐受引導治療(ITI)執行起來相當辛苦且漫長,也不見得完全成功。不過,血友病治療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產生了「非凝血因子療法」和「基因治療」兩者非常有潛力突破目前治療困境的療法。非凝血因子療法非凝血因子療法,目前有兩類:1.第八因子模擬藥物在凝血系統的功能當中,第九因子是活化第十因子的酵素,第八因子則是催化上述作用的催化劑,兩者同樣重要,但所負責的工作不同。日本奈良大學Shima教授靈機一動,認為可以使用非凝血因子的藥物,來取代第八凝血因子的催化功能。經過多年的努力,做出了一個可以同時接合第九因子和第十因子的雙特異性抗體,可以有效地取代第八因子的功能,而且不受病患體內抗體的影響。目前已經在多國包括台灣核准上市,在台灣也被健保核准使用在A型血友病已經產生抗體的病人。這類藥物以皮下注射的給予,與凝血因子比較起來方便許多,而且半衰期相當長,可以每一到四週施打一次。經過臨床試驗證實,A型血友病患不論有無抗體,使用這樣的藥物都能達到良好的預防性效果,約有八到九成病患能夠達成零出血的目標。不過,仍有極少數病友可能會對這個藥物產生抗體,或是因為不明原因止血效果不佳,需要回到原本凝血因子治療方式。然而,目前這一類藥物僅有一個上市,許多藥廠陸續在研發應用相同概念,但功能更強的類似藥物,未來應該會有多個更新一代的藥物上市,有機會克服對特定藥物產生抗體或療效不佳的問題。2.血凝再平衡藥物血凝再平衡藥物的概念,來自於人體內血凝系統中,原先就有凝血因子與抗凝血因子的平衡,讓體內不至於過度出血或血栓。血友病患因為凝血因子缺乏變得容易出血。然而,補充凝血因子的治療方式有其極限。於是科學家們反向思考,設計出能夠拮抗或消除「抗凝血因子」的藥物,負負得正讓整個血凝系統「再恢復平衡」,來達到止血的目的,因此稱為血凝再平衡藥物。此類藥物目前都尚未被核准上市,仍在進行臨床試驗中。給藥方式以皮下注射為主,半衰期各個藥物不同,用法從每天一次到每兩個月一次不等。除了不需要靜脈注射之外,其最大的特色是,藥效並不針對特定的凝血功能異常。所以不論A型或B型血友病,也不管有沒有抗體,都可以適用,效果也沒有差異。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少數藥物產生了血栓的副作用,甚至有因危及病人生命而終止研發者。然而,血凝再平衡藥物經過持續的努力,已經逐漸找出恰當拿捏劑量的方式,有一個藥物目前第三期臨床試驗已接近完成。其後還有許多藥物努力研發當中,未來前景依然值得期待,也非常有機會帶給血友病友們更多治療選擇及更好的生活品質。血友病的基因治療自從美國St Jude 兒童醫院與倫敦大學醫院合作,在2011年底發表了第一個成功的血友病基因治療的人體試驗成果之後,血友病的基因治療終於出現了一線曙光。經過了十多年的研究與反覆的臨床試驗,血友病的基因治療逐漸發展成型。2022年8月,歐盟核准了第一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上市,自此基因治療已經正式成為血友病治療的選項之一。期待不久的將來也能成為國內血友病治療的可能選擇。基因治療的原理,是把正常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基因,放進血友病病人的身體中的特定細胞裡,讓凝血因子的製造部分恢復甚至回到接近正常。換言之,基因治療並沒有把血友們的基因完全修好,還是可能會遺傳給下一代,但是成功的基因治療,可以讓重度血友們體內的凝血因子濃度達到輕度血友甚至正常人的範圍,不再需要預防注射凝血因子,有可能甚至連接受手術也沒問題。理論上要把基因送進人體,可行的做法有很多種,目前已經在人體試驗成功的方式,是利用一種對人類不會致病的病毒:腺相關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簡稱AAV,把正確的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基因,借用AAV外殼帶進病人的肝細胞中。目前不論在A型或B型血友病都有相當好的成果,除了安全性上並沒有發現太大的問題之外,也都能成功提升血友的凝血因子濃度,達到不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且零自發性出血的程度。也正是因為安全及療效都能過關,首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才會被歐盟核准上市。然而,目前的基因治療的成果,到真正能夠治癒血友病仍有一段距離,因為還有以下幾項限制與問題存在,尚待研究與克服:1.使用族群限制於成人、無AAV抗體及肝臟健康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只在成人進行,因為安全性的考量,目前還不適用青少年、兒童甚至嬰兒。AAV是個不會致病的病毒,所以有不少人可能曾被AAV感染過而不自知。感染過AAV就會在體內產生對抗AAV的抗體,於是就無法接受以AAV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基因治療針對肝臟細胞投入基因,所以肝臟已經不好的血友們被臨床試驗以安全為由排除,可能也不適合使用。最後,已經對凝血因子有抗體的病友,不確定療效可能有多少,目前也還不適合。但是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基因治療有可能可以發揮類似ITI的效應,所以針對已有凝血因子抗體的病友,也已經有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未來有可能不是個基因治療的限制。2.療效在個體間的差異與不可預期性:雖然目前的基因治療達成零出血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會產生到多高的凝血因子,則因某些還不甚了解的理由,個體差異非常大。接受同一個基因治療,使用相同劑量,結果可以相差許多倍。有人僅到輕度血友病的程度,產生大約10-20%左右的凝血因子,雖然不需要預防性注射,但仍要小心創傷出血;同時卻有人凝血因子可以表現超過100%,不只開刀創傷都沒問題,甚至高到臨床上擔心可能引發血栓的程度,目前還沒有任何方式,可以預測個體之間基因治療效果的差異。3.免疫動員與免疫抑制劑使用以AAV為載體的基因治療,存在一個問題,在於身體的免疫細胞可能會動員,破壞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因為對身體而言,基因治療就像是被AAV病毒感染一樣。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比例很低,只佔不到所有肝細胞的1-2%,這些肝細胞破壞對身體健康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卻會讓基因治療的效果付諸流水。要阻止這樣的免疫動員反應,必須在基因治療後的半年到一年內,非常密集地抽血監測肝臟指數及凝血因子濃度(一般需要至少每週一次)。才能精準的在免疫有動員跡象時,給予免疫抑制藥物,來避免基因治療的成果被免疫破壞。除了密集監測對病友來說,得時常到醫院抽血,相當麻煩之外,免疫抑制藥物本身也有副作用,在臨床試驗中也有極少數,因使用免疫抑制藥物而產生嚴重感染的案例,等於間接也可以算是基因治療所造成的問題。4.可能無法終生有效這大概是所有基因治療的問題中,最令人沮喪的一點了。以現行眾多的血友病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成果來看,雖然各個都能夠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但有些效果在第二年後就會開始逐漸下降,推測是被投入基因的肝細胞自然代謝凋亡的結果。以凝血因子濃度下降的速度估算,有可能基因治療的效果只能維持五到十餘年左右,似乎無法維持終生有效。這也讓原本預期可以「治癒」血友病的基因治療,失去其最吸引人之處。雖然能夠持五到十年,不需要任何其他血友病治療,也是個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們可能要等到未來的技術再次突破躍進,才有機會發展出能夠真正「治癒」血友病的療法。筆者身為中生代的血友病治療醫師,見證從血友病以血漿製劑治療,逐漸發展到長效基因工程合成凝血因子,到目前百家爭鳴,蓬勃發展中的非凝血因子藥物以及基因治療藥物。隨著醫療科技進步,一步步減輕這個病對血友們人生的磨難,逐漸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解開一個又一個由疾病加諸於他們身上的枷鎖。當然,也承蒙健保署能夠給付各種血友病治療藥物,讓病友們接受治療時,不用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與負擔。雖然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治療都仍未臻完美,但此才是更需要我輩持續努力之時。期待未來每位血友病友們都能與所有人一樣健康成長,享受人生,並能夠無所顧忌的自由追逐自己的夢想。唯有達成如此目標,才是血友病真正治癒之日。
-
2022-09-10 退休力.社會連結
中高齡就業歧視/續聘高年級生 補助沒在刀口上
勞動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自2020年12月4日起上路,至今已滿一年半,是否有助中高齡勞工就業困境?政府該如何針對執行現況進行修正?專家認為,專法上路目前執行最好的是續聘屆齡退休勞工,但是產業別似有太集中保全業現象,擔心業者可能原本就要留用,補助只是錦上添花,建議是否增加分級制度,若屬原本留用率高產業就把門檻上調,降低不易留用產業補助門檻,有助鼓勵更多元產業續聘。鼓勵促進勞參率 無新增效果專精勞工政策的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雖然這兩年中高齡勞工勞參率提高,尤其是60歲以上就業人口,但是有些是專法上路之前就開始提高, 其中可能有世代效應,例如55歲以上世代,若是25歲進入職場,當年剛好遇到1990年代出現產業大量外移,實質經濟成長率與薪資成長脫鉤,當時的人沒有機會享受到經濟高、薪資也高紅利,反而薪資增幅變小,房地產價格變高,繳房貸的負擔重,這個世代勞參率來自經濟壓力,未必與專法有關。他說,專法上路後訂定的各項鼓勵措施,以補助繼續雇用屆齡退休員工申請最多,可惜很多是保全業,因為有65歲強制退休年齡法令規定,可能公司原本就要繼續留用,而非因為補助額外增加留用,造成申請補助產業過於集中特定產業,「這雖然不是壞事,擔心的是補助只是錦上添花,是原本就會續聘的對象,還是增加雇用?」專家建議分級制 更重視職訓辛炳隆表示,日本也有類似的續聘退休員工獎勵補助,但做法是先有諮詢團進駐企業了解實際狀況,確認有留用再給補助,但過程耗費的成本太高,台灣雖然不一定比照,但可以考慮建立分級制度,若是屬於原本留用率就高的產業,將補助門檻往上拉高(例如留用比率提高),或是訂出補助上限;如果不易留用屆齡退休員工產業,就放寬補助門檻。他建議,專法上路二年後,應該滾動式檢討相關措施。辛炳隆認為,中高齡勞工其實最需要的是職業訓練,因為一般企業會將職業訓練資源用在年輕員工身上,但如果未來職涯終點是70歲,55歲的中高齡勞工面對往後還有15年職涯,最應該參加職業訓練,這部分政府給補助最有用,協助提高勞務價值。
-
2022-09-06 癌症.血癌
最常見兒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8大症狀家長必須記
台灣每年約有500名兒童被診斷出癌症,其中每4個1個就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簡稱pALL)。成立40年的台灣兒童癌症基金會今起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圖文展,提醒家長注意8大症狀,若能及早就診,現在平均治癒率達8成,今年4月起台灣也核准細胞免疫治療,可治癒1、2成病情復發難治的孩子。兒癌衛教大使、新手爸爸黃子佼特別到場表示支持,鼓勵闔家來看展,他說「家長對各種狀況都有警戒心是好事!遇到問題就勇往直前面對,相較之下沒睡飽都算小事了!」兒童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博文表示,pALL好發於1到5歲幼兒,發病高峰在2到3歲,「我自己就有兩個孫子在這年齡,可想見若孩子罹癌,對家庭衝擊有多大。」pALL的孩子骨髓不正常,製造出生長快速的異常細胞,導致正常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減少,也會侵犯淋巴組織,導致孩子出現常見的8大症狀。陳博文指出,紅血球減少會導致「蒼白疲勞虛弱」,癌細胞侵犯淋巴組織會導致「淋巴結出現觸壓無痛感的腫塊」,白血球及免疫系統異常可能導致「莫名發燒」,血小板減少會導致容易「瘀青和血流不止」。陳博文提醒,平常感冒時腋下和鼠蹊部可能會有一、兩公分的小腫塊,壓了會痛,但pALL的淋巴結腫塊不同,不但明顯比較大顆,壓了也不會痛。此外,疾病可能侵犯皮膚,導致「皮膚紅疹」,可能侵犯肝臟、脾臟、腸胃道淋巴結,所以孩子可能會「腹漲腹痛」、「食慾不佳」。骨髓中有不正常的淋巴細胞,也會導致「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觸診可能會壓小腿脛骨、胸骨,病童可能一壓就會痛。上述8大症狀出現時,陳博文建議家長可帶孩子找小兒科或血液腫瘤科醫師做進一步診察和檢查。現在家長警覺性高,如果醫師夠細心,通常發病後3、4個月內就能診斷出來,治癒率也已經從40年前的30%提高到80%以上。但要是遲遲沒有就醫接受治療,pALL病情惡化很快,孩子可能只是用力排便就會造成腦出血,發病6到9個月就可能會不幸逝世。台大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兒童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周獻堂表示,pALL目前有化療、標靶治療、異體幹細胞移植、細胞免疫治療四種療法,大約有8成病童可以治癒,但仍有1到2成孩子對化療治療反應不好,需要嘗試異體幹細胞移植。周獻堂說,移植關關難過,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功虧一簣,治療期間病童和家長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從移植前找到配對者就不容易,移植中要打高劑量化療、接受放射治療殺滅癌細胞,可能導致少數孩子痊癒後出現次發性的癌症。移植後也要常年服用免疫抑制劑,需要時時刻刻注意避免感染,生活受到限制,這些都是目前異體幹細胞移植所面臨的瓶頸。周獻堂表示,現在最新的治療突破是「細胞免疫治療」,美國10年前臨床試驗階段就成功治癒一名女童,至今沒有復發,台灣今年通過藥證之後,正式進入可治癒難治pALL病童的新時代,也已有成功首例。此治療費用高達數百萬以上,對病人負擔不小,目前藥廠已經向健保提出申請,希望健保能給付於成人及兒童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瀰漫性B細胞淋巴瘤」。陳博文表示,依循pALL治療指引,台灣各地治癒率都已經與歐美並駕齊驅,超過8成,但現行各種療法都有部分藥物尚無健保給付,讓家長不僅要煩惱孩子的生活照顧、學業,也常面臨經濟壓力。基金會持續透過小額捐款來幫助台灣癌症兒童家庭,有相關補助方案可申請,每人每年最多補助100萬元,有需要的家長可上網查詢或來電諮詢。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兒癌絕對不是絕症,只要早期發現,八成可治癒,急性淋巴白血病治癒率更高,也不會傳染。希望透過圖文展覽,幫助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讓學校師生也能了解,減少孩子面臨疾病污名的機會。
-
2022-09-04 醫療.精神.身心
疫情下工作經濟壓力逼人 154萬人有情緒困擾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今舉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報告自殺統計最新數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台大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吳佳儀指出,今年最新調查推估,全國154萬人有情緒困擾,39.1萬人過去一年曾認真想過自殺,4成因疫情感到壓力的民眾當中,每5人就有1人壓力來自工作和經濟。去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雖是下降或持平,65歲以上和15至24歲自殺死亡率卻上升,後者達近13年最高。今年7月,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針對全國15歲以上之2101位民眾,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電話調查,吳佳儀今報告調查結果。結果顯示。7.6%民眾有情緒困擾(估約154萬人口),比例高於去年和前年。交叉分析發現,25至34歲、無業或待業、未婚或離異喪偶、東部地區民眾、曾有自殺念頭者,都有10%以上有情緒困擾問題,此外,12.2%民眾這一生曾有自殺想法(約247.2萬人口),另有1.9%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約39.1萬人口)。約44.4%(去年為45.4%)表示自己過去一個月因疫情關係至少感到一項壓力,壓力項目前五名為工作經濟(23.7%)、日常生活(23.4%)、身體健康(15.9%)、家庭人際(15.3%)、心理健康(13%),每一個壓力項目當中都有約2到6%受訪者認為壓力已到達嚴重的程度。吳佳儀表示,疫情下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會交互影響,可透過多元方法減少心理衝擊。例如鼓勵青少年維持社交網絡、規律運動、戶外活動,練習正念靜心和放鬆,提供專線求助電話。年長者也應維持線上或實體的社交團體,維持閱讀腦力激盪及戶外活動,也別忘了持續透過定期訪視、關懷電話、書信連繫、網路連結,關心長者心理健康。至於去年最新自殺死亡數據,吳佳儀指出,去年全國死殺死亡率約為每10萬人11.6人,其中男性自殺死亡率為女性的1.5到2倍,其中65歲以上和15到24歲去年自殺死亡率上升,分別達到每10萬人27.6人、每10萬人9.6人,後者為近13年最高。根據全國統計,自殺原因超過一半是憂鬱、第二名是家庭成員因素、第三名是感情問題第,顯示家庭為重要的環境風險。吳佳儀表示,過去通報量大約每兩年成長1萬人,通報增加是樂見的結果,去年15到24歲自殺通報人次激增近2000人,0到14歲、25到34歲也有明顯增加。年輕人自殺通報人次高,代表校園有相當高的警覺性,但仍須關注少子化之下0到14歲自殺通報人數增幅的現象,分析6到21歲自殺死亡案件發現,高處跳下最多,上吊居次,燒炭第三。去年30天或90天內再通報再自殺率雙雙為近7年最高,分別為10.5%、14.3%,吳佳儀表示,通報後應進入關懷系統並連結必要醫療和有效治療,以避免再自殺。吳佳儀表示,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年升高,原因以人際問題、憂鬱、校園學生問題為大宗,其中校園學生問題呈現上升趨勢。建議應加強校園自殺防治制度建立及醫療資源轉介,包括辨識自殺警訊、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保持求助管道暢通、高風險個案輔導等,學校及家庭都要投入很多努力。年長者部分,吳佳儀說,住院的年長患者有些合併精神健康問題,卻沒有被發現,9成於醫院自殺的長者生前曾經在各科就醫,但大多都不是看精神科。醫院內應更加落實自殺防治並且辨識重點族群,針對高風險群推動精神共照制度,同時也應建立醫院員工的心理健康促進制度。※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09-04 退休力.活躍好學
58歲被退休! 李益恭放下身段靠專業逆襲成職涯顧問,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
若以台灣平均壽命81.3歲來計算,多數人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後,還有超過15年的生命,專家建議,工作能夠維持人生下半場的人際連結、生命活力,以及經濟安全。但高齡再入職場這件事容易嗎?9月《橘世代》將從不同的故事中討論,打造一個「老有所用」的社會,需要個人、企業及政府做好哪些準備。隨著物價通膨,要存多少錢才能安心養老呢?看到退休金平均上千萬元,令人擔心淪為又老又窮的「下流老人」。不少中高齡族群有經濟壓力欲重回職場,卻因年紀顧慮、薪資有限,再度就業困難。人力資源顧問李益恭分享,要先放下才才能有新開始。「算一算我的資產夠活到75歲,就放心退休了。不知道原來我會活更久。」現年78歲的人資顧問李益恭笑著說,他已經比「預期活到75歲」多活了3年,而且還神采奕奕,還好他沒有在75歲時把錢用完,因為他至今仍每天接案、提供諮詢,是許多人的職涯顧問與人生導師。主動爭取工作 一生只寫一張履歷李益恭說話時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口音,高中畢業後,從馬來西亞來台求學,選填成功大學外文系。他謹記父親的話:「我的父親沒有留財產給我,所以我也不會留給你,但可以供學費到念書畢業。」沒有家產支援,一切只能靠自己,他很爭氣地在畢業後進入亞洲航空公司,回想奇妙的求職過程,完全靠「主動」爭取。亞洲航空公司沒有公開對外求才,李益恭寫信到總公司申請履歷表,直接寄給總經理,希望申請至人事部服務,字裡行間表達強烈的企圖心,最後順利成為企業一員。爾後因表現出色被轉到桃園上班,但1987年亞航轉讓給美商另一家公司,當時太太也任職同部門,李益恭擔憂哪天兩人同時沒工作,就跳槽到另一家知名跨國企業。半年後,李益恭又被老東家找回去,這次做了4年,公司宣布要搬到馬來西亞。原本以為可以回鄉發展,但在台灣生活多年已經習慣島國步調,正苦於無法適應時,剛好接到獵人頭公司的電話,再次回到台灣。從21歲到58歲,李益恭前後換了多家大型公司,全都是別人找他或介紹,直到58歲時遭遇中年失業,以為自己可以從此退休過悠哉生活,沒想到後來發展出「分批出售專業」的顧問模式。至親離世 重返職場分批出售專業「被退休」之後,李益恭精算已有足夠資產支應未來生活,且孩子已可獨立自主,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他笑說剛開始很愉快,不用再被上班鬧鐘吵醒,跟著朋友種花、旅遊,也跟著追劇或隨心補眠,作息整個被打亂,三更半夜醒來不知道要做什麼,還曾跑去看警察值勤實況。退休生活看似愜意卻找不到生活重心,讓人迷惘。同年10月,太太去世;12月,母親走了,一連串的打擊迫使李益恭重新整理第二人生。失業、至親離世,一連串暫停與打擊,讓休息幾個月的他發現,「我的興趣就是工作」,他想讓專業繼續發揮、希望在職場中得到尊敬,於是試著重返職場,卻因年齡難以得到理想工作。李益恭轉變方法,整理自己40年的人資經驗,他擅長人才召募、薪資策略、員工資遣、組織重整,許多都是企業人資部門不願意但必須做的事,他主動跟企業推銷自己,用約聘、顧問方式執行,可以避免公司的人情壓力。企業以兼職顧問聘用他,一周只進公司幾天,企業不用支付全薪,卻能得到專業的人資諮詢。這一招果然奏效,李益恭摸索出一條新路,再次回到職場貢獻所長。他曾經同時兼任好幾個企業人資顧問,將自己的專業依不同需求「分批出售」給企業,那時年薪可達上百萬。現在的他,笑稱年紀大本不想再工作,沒想到疫情驅使大家習慣視訊,結果他幾乎每天都還有線上職涯諮詢服務,這幾年幫助上千位工作者度過危機。別堅持全職 知己知彼爭取更多機會李益恭了解自己的長處,也清楚返回職場的需求,他不求薪水跟以前一樣高,只希望能發揮個人價值。他說,中高齡再就業要知己知彼,知道企業主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並推銷自己的優勢。「你要人家的錢,人家就要你的命。」李益恭說的直白,中高齡再入職場,別堅持全職工作、薪水職銜都要和過去一樣,既然改變不了年齡現實,降薪求職又何妨,若表現好還能再爭取更多機會。曾有一位求職者諮詢李益恭,52歲被裁員,接下來該怎麼辦?他建議回去找以前的客戶,運用人脈釋放消息,對方臉皮薄彎不下腰,為了龐大的經濟壓力只好硬著頭皮嘗試,最後如願找到工作。「只要去試就有機會!」李益恭說,把身段放軟,告訴全世界你在求職,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貴人幫忙推一把。明天跟意外哪個先來,誰也不知道,職場也常有未知數,例如疫情、大環境影響,隨時都要做好準備,沒有工作能保證做到退休。李益恭抱持著回饋社會的精神,提供民眾職場諮詢、中年就業輔導,他提醒抱持未雨綢繆的態度,每二年要丟履歷求職,檢視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慢慢累積跟上趨勢的技能,才能幫自己加分。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不要執著全薪工作,先彈性上班返回職場。●積極充實能力,例如跟上數位科技趨勢。●放下身段,善用人脈。●保持開放態度,有機會先試試,別眼高手低。●嘗試投入自己喜歡的事。
-
2022-09-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重大疾病險」保障7項疾病 專家告訴你3種保單要怎麼選擇
「已經很多年沒用的健保卡,想不到這一次拿出來用,是因為我得了大腸癌⋯」,50歲的陳先生,一開始以為只是痔瘡,沒想到一路追查病因居然是大腸癌,只能先留職停薪,想到兩個還在求學的兒子,讓他感到非常憂心。然而,唯一感到安慰的是,當初有投保重大疾病險,100萬元的保險金讓他可以安心治療,家人生活也足以維持。當生活中不幸遇到惡性腫瘤、心臟、腦血管等重大疾病時,除基本醫療險作為治療時的給付外,要治療這種重大疾病,需要的看護費、暫停工作導致的金錢損失等,都是疾病來臨時要面對的經濟壓力。重大傷病或慢性疾病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治療或休養,這期間不但收入可能中斷,再加上醫療照護費用,往往成為家中經濟負擔。重大疾病險 保障7項疾病許多民眾好奇,已經有投保基本的住院醫療險或癌症險,還有必要再投保重大疾病保障嗎?全球人壽表示,傳統的醫療險,不論是定期、終身或實支實付醫療險,大多以「住院」才會啟動理賠機制,而癌症險也必須「罹患癌症」才會理賠,若罹患其他疾病,癌症險就不理賠。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保障,基本可區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與「特定傷病險」,這三類保單的理賠方式相同,都是在符合保單給付的條件下就直接給付一筆理賠金,這筆理賠金運用彈性,可以及時作為治療費用,或是請看護、基本生活費用等,在黃金治療時期不需為了醫療費用煩惱。但這三類保單,在理賠認定上有所不同。「重大疾病險」基本上是保障7項疾病,包括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只要醫師診斷確定罹患這7項重大疾病,就會啟動理賠。「重大傷病險」則較單純,只要被保險人初次罹患疾病,並取得健保署核發非屬除外項目的「重大傷病證明文件」,或「區域醫院」層級以上的醫療院所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病歷摘要或其他足以證明符合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證明文件,就能申請理賠。「特定傷病險」則是依照各家商品設計不同,基本上包含10至20多項特定疾病,有的保險公司甚至針對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理賠。有家族病史 注意保障範圍這三種保單要怎麼選擇?國泰人壽表示,最好是依自身需求、預算及家庭狀況來選擇,像是有家族病史者,就要特別考量家族疾病是否在保障範圍內,若不包含在7項疾病的重大疾病險內,可以選擇特定傷病險或重大傷病險,才能確實轉嫁疾病發生時的經濟風險。富邦人壽表示,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1月底國人重大傷病證明有效領證人數已高達99.4萬人,等於每24位國人就有1位領有重大傷病證明,儘管有健保制度,但有些健保不給付的新型療法或藥物費用昂貴,重大傷病險具有保障範圍廣、理賠給付清楚明確的優勢,保障範圍涵蓋22大類、可細分300項以上的重大傷病。保障型保險平台 保費便宜3成想買重大疾病險,除了透過業務員向壽險公司投保外,也可以透過金管會主導成立的「保障型保險平台」進行投保,因為省去業務員佣金,透過這個平台投保重大疾病險,保費比市面上便宜3成。金管會推出「保障型保險平台」,主要目的是讓國人可以用較便宜的金額擁有基本的保障型保險。目前平台上主要有3大險種,包含重大疾病險、定期壽險、小額終老保險。重大疾病險在平台內受歡迎,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險的附加費用率都要20%左右,但在金管會要求下,平台上的重大疾病險降到12%,加上省去業務員佣金,讓保費可以比市面上便宜許多。平台上的重大疾病,保障範圍與市面上相當,都是7項重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腦中風、癌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等,但不會有壽險給付,且針對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後障礙、癌症、癱瘓等4疾病只理賠重度。也因為這屬於金管會的政策、保費又比市面上便宜,因此民眾在平台上買便宜重大疾病險也有限制,每人投保最高保額不得超過50萬元。大部分壽險公司提供繳費年期1年期或20年期供選擇,若是年輕族群可優先考慮20年期,熟齡族則可用1年期強化保障,最高可續保至70歲。
-
2022-09-02 醫聲.Podcast
🎧|凍卵成少子化「生機」?黃閔照:增加生育選擇|理事長講堂EP5
「今年1到6月的出生數只有67149人,若以此推估,到年底應該不會超過14萬人。」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在「元氣醫聲」Podcast節目憂心忡忡地說。為何今年新生兒人數連15萬都達不到,原本以為疫情期間,會提高生育率,結果不升反降,黃閔照分析,台灣的婚生子女佔95%,疫情期間大家減少交朋友的機會,婚禮也被延後,每年結婚對數都減少1萬對,新生兒出生率就減少,加上今年適逢虎年,讓生育率跌至谷底。人口紅利一直縮減,對比民國70年41萬新生人數,至今一年減少27萬人。若以今年的出生人數,推算未來7年後的小學班級,將銳減2千班左右,並向上衝擊各級教育機構,最終拉高扶養比,減少勞動力人口,經濟生產量下降,國安危機會愈來愈嚴重。🎧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疫情年未婚者激增反降生育率 35歲可考慮凍卵低生育率起因於未婚人口的增加,適婚者持續觀望,加上職涯規劃、經濟壓力、疫情攪局等等都影響年輕男女結婚生子的意願,但隨著時間流逝,尤其女性等到條件許可,想要結婚生子時,生育功能已被影響,變成想生也要很「拼命」。黃閔照解釋,大概過37、38歲,女性排卵功能明顯下降,卵子品質不好,年齡越高,女性越不容易懷孕,母嬰也得承擔更多健康風險,所以鼓勵女性35歲時,可以考慮凍卵。黃閔照也不建議太早凍卵,因為30歲以下的女性結婚生子的機會大,凍卵的效益較低;38歲以上的女性卵子品質欠佳,且較難取得足夠的卵,即使耗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凍卵,效果卻不一定到位。除了年齡,黃閔照表示,癌症、卵巢早衰、子宮異常等生育功能受損的病人同樣可以考慮凍卵,「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都會傷到卵巢儲存卵泡的品質,由於功能不見得會恢復,治療時也一併跟醫師討論是否凍卵。」凍卵非永遠的後悔藥 解凍須考量3件事至於凍卵可以存放多久呢?依技術上來說,卵子沒有保存期限,品質與新鮮的卵無異,僅需依照「人工生殖法」,凍卵10年後,以書面申請延長,但女性身體機能並沒有跟著按下時間停止器,仍會隨時間老化,故不宜過晚將受精卵放回子宮。解凍的時機其實也有倫理的考量。4年前,有名62歲的婦女透過人工生殖成功產子,黃閔照卻感到擔憂,「在國外有的案例是超高齡產婦生完小孩後,得了乳癌,半年、一年後就走了,那將來誰來陪伴這個小朋友?」一但老媽媽的身體撐不過因生產而來的劇烈變化,小孩恐怕落入無人照顧的處境。不過,依照「人工生殖法」規定,想要解凍自己的卵子自由使用是受到限制的,目前只有已婚婦女才被允許,黃閔照說明,因台灣以婚生子女為主,為避免受精卵生下後,父母、扶養權產生爭議,暫時不開放給未婚女性。我懷孕我驕傲!增個管師追蹤母嬰安全凍卵是讓未來保留一線「生機」,而面對愈發嚴重的少子化問題,政府去年7月1日起,也擴大不孕症補助對象,增加產前檢查次數與種類,調升育嬰留停津貼。除了政策加持外,黃閔照還建議,應多方面塑造一個讓孕產婦覺得「我懷孕我驕傲」的環境,也可效法日本,政府編列一筆預算給孕婦自由運用,讓其決定是否要支付高階產檢或母嬰兒用品等等。另外,也需將產檢資料雲端制式化,方便不同醫師根據先前的資料診治產婦,並建立個案管理師制度,掌握其所在地區內的產婦情形,尤其現今產婦高齡化,產生的慢性病機會大,恐危及母嬰安全,個管師就能持續追蹤,利用完整的制度,讓產婦得到即時的醫療幫助。「國家在促進生育方面,不單擴大不孕症補助,也可以討論是否推動代理孕母。」黃閔照說,代理孕母在台灣討論二、三十年了,近年部份國人常砸大錢遠赴國外找代孕者,政府應加速修法,推出符合社會期待的代理孕母法。黃閔照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現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新竹馬偕紀念醫院醫務部主任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部主任衛福部優生保健諮詢委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 音訊剪輯:周佩怡 腳本撰寫:周佩怡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台灣婦產科醫學會
-
2022-08-20 養生.家庭婚姻
婚後到這時間點,衝突就變多! 網友排名「婚姻拉警報」時間點Top3
今年有許多明星結婚又離婚,讓人對愛情燃起希望又失望。但到底為什麼當初如此相愛的兩人會漸行漸遠、最後選擇分開?有許多網友對答案並不陌生,原因不外乎是這3個。Top1.懷孕、有小孩後孩子被稱作「愛的結晶」,但也有許多人的婚姻卻因為小孩而衝突加劇:「我自從懷孕後老公就不碰我、開始外遇」、「老公是豬隊友,每天看到他回家賴在沙發上就覺得心煩」、「小孩跟我們睡一起,很久沒有親密關係了。」、「老婆眼裡只有小孩,根本沒有夫妻了」、「老婆每次都說累、每次都拒絕我。」而且在孩子出生後,家庭開銷變大、責任變重,對談情說愛也更沒有興致。光是每天庸庸碌碌的顧小孩、賺錢,就足夠把愛情給消磨得一乾二凈;甚至家中長輩對自己小孩的態度也都可以是夫妻爭執的源頭。因此在媽媽寶寶的調查中,「有小孩」是婚姻拉警報的第一名。Top2.住進對方長輩家裡住進對方的原生家庭裡,對情侶/夫妻而言也是很容易引起紛爭的事端。通常會選擇住家裡,不外乎是因為房租對經濟壓力負擔太大、家中有長輩需要人照顧,甚至是自己有了小孩需要長輩都後援。但畢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家庭,生活習慣、觀念完全不同,難免會有做事方法不同的地方。如果說是「互不相干」的室友倒還好,彼此的界線也很明確、甚至可以無視對方,但若是將來要成為關係緊密的家人,基本的禮貌跟交流就幾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如果一個沒有處理好、講話口氣不禮貌,兩家人鬧起衝突的話就會連光是踏出房門就會覺得痛苦。在負面情緒的影響下,伴侶間也難免會有口角。 Top3. 舉辦婚宴的時候雖然現在的「微型婚禮」越來越多,但還是難免會有人想要好好的操辦婚禮,為自己留下難忘的回憶,或是應不住家中長輩要求勉強宴客、走流程。但婚禮細節實在是不少,還有許多繁複瑣碎、需要勞師動眾的習俗,想要大家配合就是一件難事。而婚宴中最讓容易爭吵的細節就是「聘金」。聘金是大、是小都會影響對方家人的心情。少了覺得不受重視、大了又可能對自己有負擔;就算只是擺上檯面做做樣子,要一下子籌出那麼多現金也有困難。難怪現在那麼多年輕人寧願只交往、不結婚。網友提供的「婚姻維持秘訣」.為彼此保留面子跟台階.不計較.主動服軟.發生問題時想著如何解決,而不是如何分開.有「需要磨合」的心理準備.多溝通但即使如此,在媽媽寶寶交流區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婚姻是越陳越香」,熱戀有熱戀的好,交往時間越有也有其動人之處,彼此默契更好、更珍惜與對方再一起的時間。甚至因為聊得來,每天也有聊不完的話題,心靈上更充實、滿足。「其中一定都會有很多摩擦,但雙方都需要智慧去解決跟溝通。」畢竟夫妻都是因愛而結婚,如果有衝突的時候只想著如何分開,那麼結婚的意義就不在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2-08-17 醫療.精神.身心
艾成墜樓亡凸顯餐飲業受疫情影響 身心科醫師同感壓力很大
藝人艾成今傳出墜樓身亡,讓人關注憂鬱情緒、經濟壓力等問題,他原先經營的餐飲業生意也受到新冠疫情嚴重影響。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說,疫情期間就臨床觀察,民眾感受到經濟壓力比例約增3成,打工族的工作時有時無,開店的生意也不好,收入不穩定,可說是百業蕭條,包括餐飲業等深陷其害,甚至是自己的診所也因患者不敢到醫院就醫而受到影響,就醫人數減少2成。楊聰財表示,診所門診量下降時,他一想到要對許多同仁的生計負責,感到壓力很大、焦慮感升高,所幸透過與同仁成立讀書會、一起追劇,互相加油、打氣,共度難關,如今疫情過後,且日前又有對岸軍演事件等,身心患者就醫人數慢慢增加,真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楊聰財說,一個人想不開的原因是多元、複雜的,包括生理、心理、環境等,依自殺身亡比率,男性是女性的2倍,因男性把自殺當作是解決痛苦的方法,而女性多會先發出自殺訊息,希望得到大家的關心,但不論男女心情不好時,身旁的親友一定要加以關心及協助。楊聰財提醒,心理壓力大時,應注意飲食、睡眠、情緒等方面有無異狀,比如說吃不下、睡不好、情緒憂鬱,甚至是不想外出活動等。因此,壓力大時,首先應讓自己睡得好、三餐定時,其次多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同時與朋友多談心、一起唱歌紓壓,且每天早、中、晚、睡前進行腹式呼吸、每次20下,有助放鬆情緒,遠離負面情緒。※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08-13 焦點.生死議題
安寧之路─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醫: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尊重病人的意願、支持他的需要
安寧之路給住院的重病者帶來很多的壓力,諸如:對陌生者的懼怕、自憐、統整性的壓力、被分離的焦慮、失去身體功能變成廢人、害怕愛被剝奪、悔恨與愧疚感,或追尋另一個希望。這是一連串的變化,很多病人在這段期間會學習不斷地適應,當然心理支持者,如社工或家人、朋友,人數愈多則適應愈快。有許多人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該看的親戚也來了,沒有來的親戚沒什麼話好說,乾脆也不來了。假若病人可以看到人生的前景,了解真理,知道永生或生死相續的哲理,或許他們漸漸會看得開。相反地,假若未有安寧團隊加入,或者家屬不同意加入,那麼他們的焦慮不能得到紓解,癌症的疼痛得不到緩和,對未來完全看不到前景,他的焦慮將轉成更深的憂鬱。這種臨終之路才是真正的淒涼與孤獨,甚至有被世人遺棄的感覺。而這與社會文化的階層、風俗習慣、人文醫學的精緻化、人生哲學與宗教的普遍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西藏的拉薩到美國的紐約,由大都會到農村,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安寧之路。安寧之路需要集專業醫療團隊的意見及家屬的配合,而病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功課該做,如此才能走得圓滿。自古聖賢多寂寞,尋找真理之門是個窄門,必須放棄很多世俗的價值觀與眾人的看法才進得去,所以任何人面臨自己生命的終站或安寧休息的地方,必然百感交集。從病人的、家屬的、社工的、護理人員或臨床醫師的角度,都可以觀察到多方面的情緒變化與轉換。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 基本上,大部分的民眾會把臨終的病人送往醫院,因為家屬不知道該怎麼辦,良心上又害怕虧待了病人。家屬有自己的愧疚感或可稱之為另一種無奈,尤其是面對有死亡恐懼的病患。這時,我們能為他做些什麼?當醫學已進入緩和治療的方向,不再做化學抗炎治療,不做放射治療,年齡老邁加上多重器官衰竭,生命跡象不穩定,家屬急欲知道:如何能立即解除病患之痛苦,尤其是身體之疼痛?目前採取的治療模式,能否為他們勾勒一個新的願景?例如:可以讓病人再度看日出,上館子吃一頓好飯菜。也就是說,家屬很願意滿足病患的最後願望,或解決他們未了的心願及遺憾。有時醫護人員也會感慨,平時他們不就可以去完成了嗎?為何到了臨終前才有這些需求?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先考量(Priority),大部分的人努力於繼續奮鬥,做更新穎的治療,而逃避提早去安排人生末段的功課。有些中年人或許有經濟壓力,想多為家庭付出,所以在生病的過程裡,他們無暇安排舒適的生活,就連出國也是在洽談公事或生意。許多人認為他們沒有真正好好地為自己而活,他們總不願意承認生命這麼快就要結束,甚至逃避而不正面去思考他們已瀕臨死亡。是故在安寧的路上,他們有太多的遺憾。人生不該是這樣,應該更豐富、更精采才對。對家屬而言,是一種失去,失去情感的依靠、經濟的依靠,失去家庭功能的完整性。安寧之路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從現實面考量,每個人生活的重心都在家庭,祖孫三代都是生命共同體,牽動著相互間的責任、義務以及財產。安寧之路就是所有家庭成員都要投入,並學習各種層面的適應。首先,必須學習解決家庭內部的衝突,包括照顧病人的危機處理、經濟問題、財產分配,甚至保險給付。其次,對於病情的焦慮、不確定性,以及死亡之等待,應以平常心視之。大部分病人與家屬也都了解奇蹟不會出現,所以一旦醫療過程進入安寧階段,就不必要臨時反悔,再要求做更積極,甚至實驗性藥物的治療,除非主治醫師有新的、正面的評估。第三,醫療團隊可以了解家屬的需要,預先告知家屬未知的事情,提供更多的專業,協助他們;了解他們的困難,幫忙解決家庭照顧(Home Care),還需要正面肯定家屬的價值。治療的選擇(Decision Making)必須由病人充分了解後決定;同樣地,安寧之路的種種事宜必須由家屬來自行參與,醫療團隊只是協助執行。第四,對病人而言,也有功課要做,就是讓他面對自己,讓他自覺(Self-Awareness)或稱為觀照內省,由理性來重新審視人生必經之路。或許病人會很無助、很孤獨,醫護人員應經常訪視,以幽默的態度聊天,以觸摸病人的手來表示關懷,這種心理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但須建立於彼此互相認識或長久良性的醫病關係基礎上。很多情況是家屬平時不出面,俟病人臨終前,許多熟識的家屬統統出面,互動不甚良好,偶有不少尷尬的場面。病人此時或許會問醫師:「我快死了嗎?」當然是這樣的,古人常會自覺大限已到,故提早叮嚀家屬,交代後事。現在有許多有修行、有自覺的病人也會如此做,然而醫師面對這種問題,通常笑而不答,轉移話題。其實不用多說,發問的病人從醫師的肢體語言早已知道答案了,只是醫師不願明說而已。一般而言,病人問醫師他是不是快死了,在疾病末期的時候,病人只是要確定一下,那麼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若是在疾病的中期問同樣的問題,則是代表:是否治療效果不好?是否變得愈來愈嚴重?該不該換其他的新藥?同樣的問題「是不是快要死了?」有其不同層面的心理期待,但至少表示他不會逃避。醫療人員在處理的時候,應察言觀色、幽默地回應,才不至於碰觸到最敏感的話題,引發不必要的情緒衝突。尤其是在面臨病重時,醫師或許會向家屬談DNR(拒絕心肺復甦術,見67頁註1),不做積極心肺復甦術(CPR)的問題。有時醫病關係良好的,醫師也可以主動詢問病人的意見,在心肺功能停止時是否不用做心臟按摩、插上氣管,以及電擊心臟、使用呼吸器等。或許病人要事先考慮這些問題會有點困難,但總是會面臨到的。有時家屬會要求留一口氣回家,有的老家在大臺北地區,有的在中南部,這些細節都應事先溝通,由醫師依病人的生命跡象做出判斷,安排救護車、隨護人員,以及告知診斷書的簽發方法等。這些都可以坐下來談。尊重病人的意願、支持他的需要DNR簽字後,每一位醫療人員都應遵守。除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做出不同的決定,否則值班醫師或其他醫師不應依各種考量,包括企圖提高病患的存活率,使臨床研究的成果有比較亮眼的成績,而違反病人的意願。精神科醫師有一種做法,稱之為「前置導引」(Advanced Directive),以尊重病人存活的意願與興趣,乃至於臨終的種種安排,包括簽立生前預囑。這種尊重是很重要的,但是許多家屬往往到病人臨死前一刻仍不放棄治療,並違背病人想回家往生的意願,將病人放在加護病房折磨了一個月,然後死在醫院裡。有些病人在加護病房的日子裡很沮喪,自行拔管抗爭,做手勢或寫字表示他想出院回家,而家屬卻要求醫師不能同意出院,繼續留在加護病房,甚至連CPR都不能省。發生這種情形時,家屬在探訪病人的時刻,病人幾乎都閉著眼睛抗議,不理會家屬。有時病人躁動不安,醫師只好為病患打呼吸肌肉的鬆弛劑,甚至以安眠劑讓病人不得反抗。這種做法離安寧之路實在太遠了。安寧之路,每位家屬成員及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護佐、社工師、關懷師、心理師都是成員,都得參與溝通,讓家屬了解疾病的預後,有無新的治療選擇,緩和醫療的正面意義,以及期待康復的可能性或可能性。許多不確定的焦慮感是源自不清楚狀況,而衍生過度的預期或過度的沮喪,這些情形下都應趕緊追求最高的靈性。為最親愛的家人臨終時畫上人生一個圓滿(Wholesome)句點,畢竟人生不應該在乎長短。然而,我們有時也會遇到安寧適應不佳的個案(Poor Adjustment),普遍的特徵是沉默寡言,談話透露無助感,對治療產生懷疑,與醫師互動不佳,不說出真心話,焦慮無奈,對許多建議容易放棄且呈現負面的心態……對這一類適應不良的病人,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走出來,否則沒有人可以幫得上忙。佛曰不能渡化無緣的人,開導臨終者仍需機緣,否則多說無意義,似乎在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人生哲學。多半這類型的病人到了末了,會要求自動出院,而很快地在出院的兩三天後在家中辭世。我們可以理解這種無奈,所要做的是尊重當事人,支持他們的需要。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
2022-08-13 醫療.婦產科
不是更年期!中年熟女睡不著竟與這一種家電故障有關
年近50歲的張小姐(化名)最近兩周都睡不好,經常半夜驚醒,起床後她全身冒汗,黏黏、濕濕的感覺,讓她非常不舒服,原以為是更年期造成,張小姐直覺找婦產科醫師求助,但因有婦癌家族病史,她對荷爾蒙藥物治療有疑慮,直到被轉介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暨精神科主任李信謙門診,才終於發現真正原因。李信謙觀察到,張小姐半夜起床雖全身是汗,但並沒有熱潮紅或其他典型更年期症狀,研判並非更年期造成。在問診時,張小姐突然想到,家中除濕機已故障兩星期,李信謙建議她將除濕機送修或重新添購。待除濕機恢復運轉,張小姐的失眠、半夜驚醒、全身冒汗等困擾不藥而癒,原來是除濕機故障,室內濕度變化而干擾睡眠。更年期失眠,不見得都是荷爾蒙的錯「進入更年期,女性失眠比率的確大幅上升,不過不見得都與荷爾蒙變化有關。」李信謙解釋,統計發現,更年期女性失眠比率為男性兩倍之多。很多人以為是更年期引發,事實上,進入更年期,許多女性常同時面臨空巢期、婚姻困境或經濟壓力、生活重心變動、上一代需照顧等難題,當身心失衡、壓力纏身,睡眠容易受干擾,此時不分青紅皂白使用荷爾蒙藥物,不僅於事無補,也易增加藥物不良反應風險。找出失眠真正原因,才能擬訂有效治療策略。談到失眠相關評估、檢查。李信謙指出,失眠病患就醫,首先要檢查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不寧腿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因素,如果必要,可以安排睡眠生理檢查,傳統的睡眠檢查,稱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可偵測睡覺中包括腦波、眼球運動、心電圖、呼吸、血氧飽和狀況等多項生理參數。在家中接受睡眠檢測,可以更輕鬆當失眠病患接受「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多半需要在醫院睡眠中心過夜,在檢查過程中,有些人可能因睡眠環境變動、全身需黏貼不少測試貼片、導線等因素,睡得很不安穩。此時,若選擇居家睡眠檢測方式,也就是使用醫療級居家睡眠檢測儀器進行檢測,在家中睡覺時,儀器就可紀錄病患24小時「睡眠-清醒」頻率、睡眠身體動作變化等資訊,數據也會更精準。李信謙也提醒,失眠背後可能隱藏眾多原因,每個環節也都環環相扣,安眠藥並非唯一解方,在不了解實情的狀況下濫用安眠藥,不只容易安眠藥上癮,藥物劑量也可能越來越重,透過詳細檢查,才能釐清問題所在,並打造個人化改善策略。
-
2022-08-02 養生.人生智慧
職場中的大齡者悲歌! 45歲被優退、美魔女被轉調單位
憂心通膨吃老本,1111人力銀行最新調查,八成三上班族「退而不休」,但職場中的大齡者悲歌仍時有所聞。有電子業研發採購在步入中高齡之時被服務的公司優退;就連保養得宜、外型姣好,看不出實際年齡的美魔女護理師,也因為年紀遭遇職場歧視。現在50歲的Tony過去一直在電子業負責研發與採購,現在在外資企業擔任駐台業務經理的職務,每個月的薪資優渥,但其實他曾在步入中高齡之時被服務的公司優退。回想起當時,擔任過採購主管的他,薪資曾經超過8萬,就算卸任主管職,每個月也能領到6萬多塊的薪水,但因為被優離他只能重新開始找工作。原本規劃平順退休的他,鎖定的都是採購專員、管理師之類的基層職務,但面試他的主管,卻質疑他太資深工作經驗太多,而且開出的薪資只有擔任主管時的一半,決定遷就的他,好不容易順利報到入職,卻因為遇到工作狀況時忍不住反應,被視為找麻煩,最後決定離職。好在過去擔任採購時,與人為善,跟許多企業合作愉快,被其中一間企業相中,擔任駐台的業務經理,全權負責在台灣的業務,因為合作的窗口都是以前打下的人脈基礎,薪資收入也回到過往的水準,現在工作非常愉快。現年49歲的Lilian外型姣好看不出實際年齡,是植髮手術的專業護理師,擁有豐富的經驗。即使常被稱為「美魔女」但仍因為年紀遭遇職場歧視。Lilian說,因為植髮手術需要大量用眼,一台刀下來常需要5~6小時,所以確實很傷眼,先前服務的公司就以你年紀比較大了,這個工作對眼睛比較傷,公司幫你轉調單位對你來說可能比較好。Lilian說,她是擁有執照及豐富經驗的護理師,公司忽然要我轉去做諮詢,等於是業務性質,原先擔任護理師月薪大約近70K,但工時很長有時為何配合手術時間幾乎都是常態性加班,轉調諮詢後她為了爭一口氣做業績也超拼,因此月入跟擔任護理師時持平,但Lilian自覺在一群小她20多歲年輕諮詢師一起工作倍感壓力,因此做了一年多後選擇離職,目前是以接案方式擔任其他植髮中心的計時護理師。薪資大約只剩先前的五成,但相對的工作時間也彈性很多。Lilian說,為了安心退休幾年前就開始做小額的基金投資,之前換屋賺了200萬,目前在新北市土城的自住物件也市價翻倍成長,對於房產的投資相對有信心,目前已鎖定日本北海道小樽的物件,礙於疫情可能要過一陣子才會積極行動。另一方面以台灣的勞退機制來說她還需要補滿將近一年的年資,所以最近也有在找護理師的全職工作,雖然退休對她而言沒有直接的經濟壓力,但身心上都還很有行動力,所以並不希望太早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