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7 醫療.感染科
搜尋
疫情高峰
共找到
194
筆 文章
-
-
2024-06-17 焦點.元氣新聞
112十大死因公布!專家分析5趨勢 高齡者跌倒須慎防
衛福部今天公布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至於,2022年受到前一年新冠疫情高峰影響,新冠肺炎從第19名竄升到第3名,造成1萬4667人死亡,疫情趨緩後,去年新冠肺炎已降至第6名。112年國人十大死因 癌症仍居冠、新冠肺炎降至第6名依疾病死亡率排序,去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其中新冠肺炎從前一年的第3名,降至第6名,111年十大死因的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均上升一名,其餘不變。衛福部統計,2023年死亡人數總計20萬5575人,較前一年減少2863人,降幅為1.4%,主要受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減少1.5%;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29.6.9人,下降3.2%。依衛福部統計,112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8962人,較111年減少5705人,各年齡層死亡人數均較111年減少,其中65歲以上減少最多。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4181人,占總死亡人數75%,與前一年相較,死亡人數均呈上升趨勢,其中以肺炎最為顯著,增加16.6%,標準化死亡率每十萬人口29.9人,與疫情前30人相近,而新冠肺炎減少38.9%最多。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指出,去年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3813人,較前一年減少294人(-7.2%)、孕產婦死亡12人,較前一年減少6人,為105年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實施以來最低。112年十大死因趨勢1、112年死亡人數較111年減少,主要原因為COVID-19死亡人數減少。2、十大死因中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COVID-19由第3名降至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恢復至疫情前排名。3. 癌症自71年起已連續42年居十大死因首位。4.45-64歲、65以上高者事故傷害死亡均以跌倒排名第二,須提防高齡者跌倒風險。5 、65歲以上自死亡率較111年下降,其餘年齡層有回升至疫情前水平趨勢,須持續關注。十大癌症 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而癌症的部份,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我國癌症死亡發生時鐘較111年快轉14秒,其中以肺癌為持續20年排名第一。與前一年的十大癌症死因順位相同,沒有變化。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衛福部統計處處長李秋嬿表示,去年平均每9分53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111年的10分7秒快了14秒鐘;112年我國5萬3126人死於癌症,111年是5萬1927人,增加了1199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7.6人,上升2.2%。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李秋嬿說,整體癌症時鐘雖然快轉,但肝和肝內膽管癌死亡發生時鐘,連續2年變慢,112年死亡人數為7724人,平均1小時8分2秒有1人死亡,較111年1小時7分32秒,變慢了30秒,而111年又比110年1小時5分56秒,慢了1分36秒。此影響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因排名,從107至110年的第10名,去年再降至第12名。至於十大癌症中,標準化死亡率上升成長較多的有女性乳癌、食道癌,其他大腸癌、卵巢癌、肝癌、前列腺癌則有下降。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說,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在55歲以上族群,占比為8成7,並於65至74歲增加較為明顯,以就年齡層觀察,女性乳癌、口腔癌隨年齡增長,排名順位往後,但前列腺癌、胃癌則排名順位往前,威脅性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必須多加留意。
-
2024-03-09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
張學友被傳進加護病房?本人自揭「真實病況」,已服藥、自我隔離中
62歲香港男歌手「歌神」張學友,去年8月在馬來西亞開唱,唱到一半時突然跌坐在舞台上,雖有爬起來敬業完成表演,但也讓歌迷擔心起他的健康狀況。而在今年3/7被中國網友謠傳病重住進加護病房?被他本人證實確診新冠肺炎,目前在自我隔離中,等待康復和恢復體力。張學友被傳進加護病房 本人證實「得新冠肺炎」今年原訂3/8在上海舉行一連三天的演唱會,卻在3/7突然緊急喊卡取消。根據主辦單位透露,張學友因身體不適需要靜養。消息一出,各種病因瞬間在中國網路四起,網上更傳出張學友住進加護病房病危的消息,最終院方出面否認。而為了不讓外界擔心,張學友本人也在昨天(8日)發出聲明,證實自己得了新冠肺炎,已服藥、自我隔離中。張學友親自回應:「大家好,我是學友。十分感謝大家對我健康的關心,也感到非常抱歉要取消上海3月8、9、10日三場演唱會,讓很多上海及專程前來上海支持我的歌迷朋友失望了,也讓我們的團隊夥伴們擔心,對各方帶來的不便和困擾,深表歉意,對不起!在完成了3月3日上海演唱會回港後出現連續兩天的腹瀉,經醫生診斷確認Covid-19陽性,對,我失守了。目前正服用針對Covid的特效藥,感覺還可以,腹瀉停止了,輕微發燒,輕微咳嗽,少許肌肉和筋骨痠痛,目前正在家中進行自我隔籬,唯今天的快測仍是兩條線,顯示繼續呈陽性反應。我會做好自我衛生,確保病毒不會由我繼續擴散,好好休息,乖乖按時服藥,多喝溫水,開始做少許運動,盡快康復和恢復體力,希望能在下週以正常表演狀態再在上海的舞台和大家見面。張學友,加油!」目前仍是疫情高峰 外出仍要做好防疫措施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雖然大家已對新冠肺炎的相關疫情麻痺,還是陸續有許多民眾確診,只要有人流的聚集,預期會導致呼吸道疫情上升,民眾如果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務必盡速就醫。元氣網提醒您,上海、香港疫情跟台灣一樣病毒株也是以JN.1為主流,疫情仍處在相對高點,若是民眾去香港旅遊,民眾仍要做好防疫措施。延伸閱讀:.老翁送醫大白肺、需插管!台大醫示警:新冠重症頻繁出現「1症狀」須留意.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
-
2024-02-01 醫療.感染科
戴兩個口罩防病毒傳播?醫曝這樣做就能降9成風險
現在路過基層診所,總見到診所內外都是等待看病的人潮,四周親朋好友不是罹患流感,就是確診新冠。不少感冒、染疫的家長戴著雙層口罩,不希望把病毒傳給家中的孩子、長輩。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其實生病的人及家人若雙方都戴上口罩,就能降低9成傳染及感染風險,建議生病民眾在家應與其他家人保持距離,或請家中長輩、孩童等免疫力不佳者先戴著口罩,避免遭到感染。林應然說,本周為衛福部疾管署預估的流感、新冠疫情高峰,基層診所收治流感、新冠肺炎病人真的不少,還包括感染腺病毒等,若與新冠疫情前,2019年同一時期,病人數約增加2成,民眾須多提高警覺,應盡速接種疫苗,並勤洗手、戴口罩。「目前有兩大因素,有助維持流感、新冠疫情,避免突然飆升。」林應然說,首先,本周氣溫回暖,病毒活躍度略為降低;第二、在校學生、學童已開始放寒假,校園感染群聚情形,也可以降低;但隨著周五變天、下周又有冷氣團來襲,以及農曆新年到來,民眾南來北往、家庭群聚,年後疫情仍可能有一高峰,不可輕忽。【延伸閱讀】.戴口罩對健康有影響?研究曝這款口罩戴太久會引起心肺壓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2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
老翁送醫大白肺、需插管!台大醫示警:新冠重症仍在增加,頻繁出現「1症狀」須留意
新冠疫情又回溫,醫院急診壅塞情況重演。台大急診醫師表示,因國人赴國外情況增加,4周前疫情就開始升溫,且長者重症比率高,主因是高齡族群感染新冠未必出現高燒症狀,病情易被延誤,送至醫院時已出現呼吸衰竭、必須插管。老年人重症增加 送醫須直接插管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近期急診重症個案增加,情況相當擁擠,除秋冬慢性病患者容易發病,也與新冠病毒有關,每10名患者有1至2名冠狀病毒患者,尤其老年人重症情況增加,不少長者送至醫院必須直接插管。李建璋說,長者因慢性病容易出現新冠重症,且與一般民眾不同,未必會出現發燒症狀,而是喘咳頻率增加,若患者不以為意,自行購買成藥服藥,未及時就醫,恐會導致病情快速惡化。台大急診室常見六、七十歲長者,原以為只是感冒不以為意,至急診時經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已是「大白肺」,且合併呼吸衰竭,必須插管治療。李建璋表示,近期民眾出國旅遊情況增加,加上過去接種的疫苗已超過6個月時間,保護力下降,臨床觀察,4周前新冠疫情即開始升溫,並將在月底達到高峰。大選投票日將至,有專家擔心,選舉造勢恐會讓疫情升溫,但群聚感染多發生在室內密閉空間,如運動場館、音樂會等,如果造勢場合位在空曠場地,應不必過度擔心。這時間區段為疫情高峰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昨天表示,預估未來3周,新冠、類流感疫情仍會持續上升,而類流感、新冠疫情重疊最高峰,應會落在春節前一周,時間為1月28日至2月3日;類流感疫情則於上周創下近10年同期新高,達12.3萬人次,預估高峰期,單周將達15萬人次。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8 醫療.感染科
受到「防疫疲累」影響 國人新冠肺炎疫苗施打率低讓專家憂心
國人低估新冠疫情 專家憂年長者身陷危機一次家族聚餐,竟險些讓80多歲王先生一命嗚呼。他在用餐後幾天發燒、咳嗽而緊急就醫。在檢查後發現,王先生肺功能急速下降,院方隨即安排住進加護病房進一步檢查。結果顯示,他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所致。國內感染症權威教授盛望徽警示,新冠所造成重症及死亡風險遠高於流感,民眾切勿等閒視之,應儘速接種XBB.1.5疫苗。疾病管制署疫報顯示,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近幾周來,平均每周確定病例(中症、重症併發症)均超過200例,至於每周死亡人數則為30多人,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生命安全。疾管署預估,這波新冠疫情高峰將出現在明年一月中下旬,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人,重症住院、死亡等人數也將勢必再創近期高峰。儘管我國於112年9月26日起開打XBB.1.5疫苗,優先開放65歲以上長者接種,且為提高接種意願,各縣市也提供500元商品禮券及10劑COVID-19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等獎勵措施,但打氣仍不如預期。接種資料顯示,疾管署今年採購600多萬劑流感公費疫苗,施打人數已逾600萬人,目前所剩不多,相較之下,較早開打的新冠XBB疫苗接種人次仍不及80萬。針對新冠肺炎對於民眾威脅程度遠高於流感,但施打率卻無法拉升的現狀,台灣大學醫學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黃立民對此感到憂心。他表示,受到「防疫疲累」心理影響,許多民眾並未將新冠肺炎當成一回事,認為病毒已經流行超過三年,毒性應該弱化了,即使感染,症狀也只會小感冒。黃立民指出,大部分民眾對於新冠病毒仍存有迷思,以為自己感染過病毒,或打過三、四次新冠疫苗,身體應該還有抗體,以致對於最新XBB.1.5疫苗興趣缺缺,覺得沒有接種的必要性。上述80多歲王先生即為典型個案,曾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屬於新冠重症及死亡高風險族群。因這兩、三年來,陸續接種過三劑新冠疫苗,期間也曾確診過,而心生鬆懈。對於最新疫苗的接種,抱持著觀望態度。但沒想到,就在全家人在餐廳聚餐的幾天後,王先生出現發燒、咳嗽、胸悶、易喘等類流感症狀,行動力變差,被緊急送至急診,並確診為新冠肺炎,肺功能嚴重下降,只剩原本三分之一,因情況危急,被安排至加護病房。在台大醫療團隊搶救下,施以抗病毒藥物,才逐漸好轉。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六個月新冠病毒就會出現新的變異株,目前JN.1變異病毒株就在許多國家迅速蔓延,掀起另一波疫情高峰。黃立民表示,該病毒株具有超強的免疫逃脫能力,之前感染過其他病毒株的人仍可能再度感染,因此,有必要接種XBB.1.5疫苗,提高保護力,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盛望徽表示,近期社區新冠肺炎感染風險明顯變高,這也反映在重症併發、死亡等人數,而疾管署疫報顯示,約九成九重症住院、死亡個案均未施打過XBB.1.5疫苗。盛望徽指出,再過三至四周,國內將面臨另一次新冠疫情的考驗,屆時單日確診人數恐接近兩萬大關,感染人數激增,重症及死亡人數勢必跟著增加,國人應該謹慎看待此波衝擊。世衛組織及美國何大一博士團隊均認為,現有XBB疫苗對目前各國流行XBB系列(如EG.5等)及新興變異株如JN.1皆有保護力。此外,荷蘭最新研究顯示,XBB.1.5疫苗對於60歲以上民眾接種後預防感染後住院保護力可達70.7%,在預防重症保護力可達73.3%。全國65歲以上民眾XBB.1.5疫苗接種率仍偏低,黃立民、盛望徽等專家強烈建議,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等高風險族群趕快接種疫苗。一般施打後兩周才會產生足夠的保護力,如能在最近接種,就可在趕在明年一月中下旬疫情高峰之前,做好準備。年長者同時打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肺炎新變異株JN.1正在全球流行,新冠XBB疫苗對這隻病毒株也可產生抵抗效果,但疾管署統計,全台施打率僅約3%。前疾管署長、三軍總醫院特聘醫師張峰義表示,面對新冠變異株民眾「個人免疫力不足」,近來門診新冠個案相當多,重症人數也遠高於流感,他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盡速接種公費疫苗。張峰義表示,台灣過去打的疫苗,即使是Omicron變異株疫苗,到目前綜合抗體皆已幾乎歸零,新冠病毒不斷在全球變異,對長者來說風險相當高。此外,目前民眾「個人抵抗力不足」,更別說形成群體免疫力。他認為60歲以上的族群都應儘速施打XBB疫苗,才有辦法生成對抗JN.1變異株的抵抗力。「除非過去打新冠疫苗有嚴重副作用,否則都建議施打。」張峰義說,前兩年台灣施打的原始型疫苗,部分民眾可能有較嚴重的副作用,但現在XBB疫苗綜合效價數據不錯,安全性也較高,目前最多的副作用是施打部位的局部疼痛。他強調「自己的安全自己顧」,打一劑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張峰義指出,新冠肺炎仍在全球流行,尤其目前出國人數增加,變異株速度更快,但民眾卻都對防範新冠病毒鬆懈,忽略目前新冠重症不僅比流感嚴重,且併發症也更多,對於長者以及高風險族群都具威脅。冬天好發呼吸道疾病,室內空氣也多不流通。張峰義表示,台灣民眾冬天喜歡窩在一起聚會,吃火鍋、聚餐等等,而室內空調較弱,通風不佳,只要一人帶有病毒,整個空間的人都可能染疫,年輕人重症風險低,但家中若有長者,就得要多加留心。「當務之急是把現在冬季、春季的抵抗力拉起來。」張峰義提醒,病毒變異從未停歇,現在的XBB疫苗施打率得趕緊拉起來;不過,他也表示,今年一次要打新冠、流感與肺炎鏈球菌等三種不同疫苗,長者可能較為抗拒,但流感、新冠感染後,都更容易引發病毒感染,他認為可透過對民眾進行衛教,分散兩隻手臂來施打,也儘快帶家中長輩去打疫苗,以提升免疫保護力。疫情高峰即將來襲 疾管署催打XBB新冠疫苗上周新冠併發症個案增326例,創四個月來新高,死亡增37人,則是九周來新高,疾病管制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本土JN.1近四個星期來本土JN.1占比升至百分之九,預估一月中旬將成主流株,因其具有逃脫能力,提高感染風險,民眾應儘速接種XBB疫苗,另建議民眾,前往人潮聚集場所時最好戴上口罩。根據疾管署評估,目前國內新冠疫情屬於「略升」,但全球陽性率正處在高點,特別是鄰近東南亞病例數仍持續上升。羅一鈞指出,近期屬於BA.2.86系列的JN.1境外檢出提升,本土占比已近一成,雖然目前疾病嚴重度並沒有上升,但可能有較高的免疫逃脫性。羅一鈞說,依據荷蘭今年針對60歲以上接種新冠XBB疫苗效益研究顯示,對於預防感染後住院以及重症保護力高達七成。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公布最新疫苗建議,現有XBB.1.5疫苗對於XBB系列(EG.5、HK.3及HV.1等)及BA.2.86系列(BA.2.86、JN.1等)的變異株皆有保護力。疾管署預估新冠疫情將在明年一月中下旬達到新一波高峰,每天估計會有一萬八至兩萬人染疫;另一方面,流感流行高峰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因應新冠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在秋冬流行,疾管署推出「三針有幸」的疫苗催種計畫。羅一鈞表示,65歲以上長者可同時公費接種包括新冠疫苗在內的三種疫苗,並可在接種疫苗後,拿到10劑新冠快篩。他表示,民眾若出現相關症狀,可利用快篩試劑檢測,一旦染疫則可儘早就醫。此外,目前醫院、診所、護理之家,以及老人福利機構(長照安養機構等)仍維持口罩配戴措施,並沒有鬆綁。羅一鈞建議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若在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處於通風不良之場所或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儘量需戴口罩維護自身健康。提高疫苗打氣 部分縣市設臨時接種站新冠防疫持續了三、四年,國人出現「新冠疲累」,以致XBB疫苗打氣低迷。但部份縣市衛生局在社區、賣場、火車站設置臨時接種站,讓路過民眾就近施打,省下掛號費。另規畫「隨到隨打」醫療院所,提高接種便利性,希望刺激打氣,讓民眾安平健康過好年。屏東縣在這波新冠疫苗施打率排行上獨占鼇頭,衛生局長張秀君表示,「貼心、用心」是提高疫苗接種率的不二法門,必須祭出因地制宜措施,才能加強民眾的施打意願。她指出,每逢假日、節慶日,衛生局就會在火車站廣場、藝文活動現場設置接種站,只要民眾路過,持健保卡就能打疫苗,節省許多時間。針對偏鄉地區,屏東縣衛生局則規畫疫苗專車,醫護人員下鄉,至各地活動中心舉辦衛教活動,並提供施打服務。另有行動復能車,深入社區,除了協助失能者復健,公衛護理師也幫打疫苗。此外,為了加強民眾對於疫苗的正確認知,屏東縣推出三輪車遊街廣播等懷舊宣導措施,提供身障者就業機會,騎著電動三輪車,繞著大街小巷,放送接種相關訊息,張秀君說,「鼓勵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減少重症及死亡風險,可是功德無量。」台北市新冠疫苗接種成績不如預期,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這一波新冠疫苗的打氣確實低迷,目前台北市也才打了10萬多劑。為此,衛生局正研擬催打措施,包括,廣設社區接種站,讓民眾能就近施打,減免掛號費,不需至醫療院所預約。另外,北市衛生所拍攝衛教宣導廣告影片,也即將於有線電視公益頻道播放。桃園市則以獎勵方式鼓勵年滿65歲長者接種流感、新冠、肺炎鏈球菌等三大疫苗,衛生局長劉宜廉表示,年長者免疫力較差,一旦感染,很容易引發重症,希望符合資格的民眾踴躍接種,而桃園市特別規畫接種場所,儘可能同時接種三劑,節省許多時間。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黃翠咪指出,為了提高XBB疫苗打氣,市政府與不少大賣場合作,設置臨時接種站,除了中央所提供五百元超商禮券,另準備實用的宣導品(例如,水果、礦泉水等)。再者,與衛生所及多家醫療院所合作,開設「隨到隨打」門診,不用預約,相當便民。疾管署表示,目前全台約3000家醫療院所可接種XBB疫苗,其中超過1600家提供隨到隨打服務,民眾可至疾管署官網「秋冬疫苗專區」查詢相關的疫苗施打資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5 醫療.感染科
不止黴漿菌,中國爆7種病毒感染潮!一表看各種呼吸道感染對哪個年齡層最危險?
令世界停滯的新冠病毒讓大家開啟的防疫新生活,現在又要捲土重來了嗎?中國傳出呼吸道感染疫情上升,根據中國衛生單位提供世衛資料,該國自今年五月起,兒童黴漿菌肺炎門診與住院數就已發現上升趨勢。疾病管制署於11 月26 日發布新聞稿示警,建議民眾應接種新冠XBB與流感疫苗。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 成人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疾管署11 月25 日表示,即日起全國機場港埠檢疫站全面提高警覺,於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陸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成人則需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且相關疫情高峰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建議「兒童、老人、慢性病人」三類族群短時間暫時先別去中國。疾管署也公布各年齡病原體:1~4 歲為流感、鼻病毒,5~14 歲為流感、黴漿菌、腺病毒,15~59 歲為流感、鼻病毒、新冠病毒,60 歲以上則為流感、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普通冠狀病毒。呼吸道感染多數可自行痊癒 發展為肺炎需用抗生素治療根據疾管署公布Q&A,上述疾病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然而,若發展為肺炎,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生素治療。一般建議的首選治療藥物為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s),替代性藥物為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抗生素或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s)抗生素。潛伏期為1~4週、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感染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目前黴漿菌無家用快篩可以使用,預防方式與防範新冠病毒沒有不同,維持良好防疫習慣,配戴醫用口罩、以肥皂 勤洗手。【延伸閱讀】.感染黴漿菌可自行買藥吃嗎?藥師公會理事長爆:陸配紛赴藥局買「這款藥」想寄回鄉.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本文轉載自《藥師週刊電子報》第2340期,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6 醫聲.罕見疾病
北榮建立龐貝氏症快速診斷標準 台灣龐貝氏症治療成效全球第一
治療龐貝氏症的藥物發明人是前中研院院士陳垣崇,此一發明拯救了無數的龐貝氏症病人及家庭,而臺北榮總團隊也接續使命,建立了全球最快速的新生兒篩檢確診標準,讓龐貝氏症的嬰兒平均出生10天內就能接受酵素治療,以致於目前嬰兒型龐貝氏症的治療成效為全世界第一。今年4月第二代新藥上市,所有龐貝氏症病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成效。北榮兒童醫學部部主任牛道明指出,北榮龐貝氏症快速診斷的標準,平均6小時後就能確診,出生9.7天就能接受治療,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進行龐貝氏症新生兒篩檢的國家,北榮團隊至今篩檢總人數超過150萬,為全球最大的篩檢人數,找到37名嬰兒型龐貝氏症,這些病人經即時快速的治療,加上全方面的細心照護與復健,病人各項預後表現均遠優於世界各國,長達10年追蹤的治療成果也發表在國際期刊,引起全球專家學者極大的重視。美國罕見疾病新聞網(Rare disease advisor)及BioNews-Pompe Disease媒體也刊登報導,並建議各國應仿效北榮的作法。龐貝氏症是體內代謝肝醣的酵素基因缺乏或突變,造成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不足,造成肝醣無法被分解,堆積在肌肉的結果是造成細胞死亡或受損,特別是心臟、呼吸道的肌肉,悠關著生命系統,主要分為嬰兒型及晚發型。牛道明指出,由於肌肉損傷不可逆,確診者愈早接受治療及復健愈能過正常生活。快速診斷標準,陽性預測值百分之百,醫療團隊24小時待命,6小時內接受治療談及當時如何快速治療,北榮兒童醫學部遺傳內分泌主任楊佳鳯回憶起10年前的場景,「我當時在急診看著疑似個案的小嬰兒,要經過肌肉切片、酵素檢驗,以及基因確診後,再向健保局申請專案用藥,等到藥物通過接受治療,至少需要超過兩個月的時間。但眼前的病人明明有肌肉張力不佳、心臟肥大等符合診斷的標準,我們卻束手無策,正在苦惱該怎麼辦時,牛道明認為『不能讓病人等了,只要病人符合我們建立的診斷標準,就先用酵素治療吧。』這個決定改變了病人未來的命運。牛道明說,「當年會在向健保局申請專案用藥前就給藥,是真的覺得病人沒時間等待,但依照我們所建立的快速診斷準則,事後證明我們並沒有誤診過任何一位病人,也因此沒有不是嬰兒型龐貝氏症的病人會錯誤的接受到酵素治療,而造成健保的浪費,但我們的快速治療讓我們的嬰兒型龐貝氏症病人治療成效,遠遠超越世界各國。」每當收到疑似龐貝氏症個案的通知時,整個團隊都會繃緊神經,將病人視為緊急個案,病人一到院立即安排各項檢查,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檢查,這十多年來我們團隊幾乎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無論是深夜或是過年期間,只要病人一抵達醫院,全員出動,才能夠達到病人平均在6小時內就能接受酵素治療,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這麼多年來牛道明及楊佳鳳從不覺得累「因為我們覺得病人家屬更為辛苦,他們必須定期帶病人來院治療,還要擔心病人因疾病造成的各種問題,而隨著病人年齡的增長,也要依照不同的成長時期做飲食及復健上的調整」。此外為了讓病人、家屬間有更好的溝通,拉近醫病間的距離,我們也協助病友們成立了全國的病友會,也建立起了line群組,在群組中病人家屬可直接與醫療團隊成員溝通,醫療團隊也是有問必答」。我們是和病人和家屬一同成長,這麼多年來藉由病人及家屬的問題與回饋,也從中得到了許多學習的機會。楊佳鳳提到在疫情高峰時,有位病人感染新冠病毒被隔離,但他又必須要注射酵素藥物,經過與台中衛生局、負責收治的台中榮總溝通,最後院方在戶外搭了帳篷,讓患者接受治療,「我們在疫情期間,無論多麼困難,我們的患者都沒有loss掉一次治療。」這份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的信念,讓人十分感動。北榮8月全面換二代新藥 助龐貝氏症病童有更好的治療雖然我們治療成效世界第一,目前大部分的病人都能走能跑,甚至能參加運動比賽。但這群病人還是有些特殊的肌肉如口腔咽喉或呼吸相關肌肉較弱,導致說話發音較不清楚,肺功能較差,且生病發燒時易有肌肉無力的狀況出現。這代表目前所使用第一代龐貝氏症酵素藥物在治療上仍有所不足,所幸龐貝氏症第二代藥物於2021年8月美國FDA核准上市,而今年4月健保已通過給付龐貝氏症第二代新藥。今年9歲的小女孩小玥剛好受惠於這波換藥潮。出生時,經由新生兒篩檢,轉往北榮做抽血、心臟超音波確診龐貝氏症,並開始接受酵素替代療法治療。小玥媽媽回憶,剛開始每2週從台南回診北榮做一次酵素治療,不料1歲左右身體功能開始衰退,肌肉力量變小,走路跌倒次數增加;當時經過北榮醫療團隊評估後,隨即將2週一次的酵素替代療法,改為每週一次南北往返治療。2歲時,媽媽向團隊反應爬樓梯時步態有點怪,經北榮物理治療師評估後,發現雙腳肌肉力量不對稱,隨即轉介北榮水療治療師評估,經評估後,建議以游泳替代水療,再加上職能、物理以及語言治療,狀況才穩定下來。在北榮團隊的照護下,小玥跟同年齡的孩子站在一起,看不出異狀,甚至還可以參加游泳比賽,小玥也得以參加她最喜歡的舞蹈課程。「直到2年前,小玥6、7歲時,病況開始有明顯退化情形」小玥媽媽無奈表示,所幸北榮團隊及時嘗試各種努力,讓小玥在面對第一代用藥的醫療極限下,讓病況變化速度得以稍緩。所幸,北榮今年8月全面換藥,在接受第二代酵素替代療法後, 小玥的臨床表現趨於穩定,跑步時,大腿也可以抬得較高,檢驗肌肉損傷狀況的CK值(肌酸肌酶)明顯下降,在各方面運動表現也有明顯進步。媽媽認為,現在有二代新藥加上持續每週接受游泳、復健治療,希望小玥身體狀況越來越穩定,讓身體能維持更好狀態,能去實踐她未來成為一位舞蹈老師的夢想,並且爭取更多的時間,等待再下一個新療法的到來,讓小玥未來可以手心向下,回饋社會!一路以來,很感謝北榮團隊,在小玥病況每次出現變化時,都會以最快的速度處理,讓小玥得以維持現在這麼好的狀態!
-
2023-08-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口罩掩不住的人性關懷—談疫情下的醫學人文教育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這位負責醫學人文教育的臨床老師特別選擇以如何在疫情肆虐之際,分享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學生「專業型塑」,並引用許多文獻提出醫病溝通需要「用心體會」、「冷靜正向」、「清楚溝通」。一位高年級醫學生寫出她從照顧病人體會到醫者不只要了解「疾病」,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用心聆聽病人、家屬的對話,才能領會病人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才了解疾病對「病人」的影響,也因爲這樣的經驗,使醫學生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一位同年級醫學生因為見證醫師宣布病人死亡的經驗,而引起許多感觸,最後激起他一句感人肺腑的心得:「我們剛起步,要不忘秉持著對生命謙卑的態度,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精進鑽研、奮而不懈。」什麼是醫學人文?謝博生教授曾提到:「醫學人文宛如整個縱向課程之靈魂,有了人文素養才能賦醫學技術知識予生機。」戴正德教授也在他的著作「新時代的醫學人文」中提到:「醫學人文簡而言之即是醫學教育及醫療生涯中,對人文素養的強調。它是一種學養也是一種態度。」醫學人文的領域是屬於跨學門的,包含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與神學、心理學等學門。研究領域則涵蓋健康與疾病、醫療與照護、病人經驗、醫師經驗、醫病關係等方面。醫學人文教育則是對於醫學生提供上述內容的教學,希望讓學生能更了解病人、更了解自己、更了解醫師這個職業,也能發展觀察、分析、創造、綜合、批判性思考等重要的能力。最終的目標希望能夠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的良醫,也能夠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在正值疫情高峰的2020年4月,德國的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發表了一個談話,當年很多言論都說這次的疫情是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但他覺得疫情是人性的試煉及考驗。有人類開始就有疫情的記載,我們可以追溯到古早的年代,在聖經裡就有很多對於疫情的記載,疫情也出現在中國的甲骨文時代。就醫學文化史的觀點,發生疫情的時候,人類社會的心理反應是一個矛盾的狀態,人們會希望能夠冷靜下來,但還是會表現出恐慌,這個反應類似我們在面對壞消息的時候。想像一下當我們得知確診了COVID-19時,一開始可能會否認和懷疑,「我都有保持社交距離,也沒有到處亂跑,哪有可能確診?」;接著會有恐懼和恐慌,害怕染疫之後對於身體的危害;經過一段時間後心情上會比較能夠接受與順從,願意接受治療;再來會抱有希望但也有著不確定感;最終如果是順利痊癒自然是以高興收場,如果不幸遺留後遺症甚至死亡,就是以悲傷收場。面對疫情,我們應該教導學生「professionalformation」,我翻譯成「專業型塑」。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行善的原則,希望能夠灌輸勇氣與自我犧牲的想法,也要能區辨英勇與魯莽。比方說,在個人防護裝備不足的狀況下冒然去照顧確診的病人,就是魯莽而非英勇。我們也需要讓學生知道行醫時一定會遇到不可避免的風險。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不應使病人遭受汙名,像是在疫情中曾對於特定職業與特定地區的不當標記。傳承疾病大流行的經驗很重要的,台灣之所以能把防疫做得好,多年前SARS經驗的傳承非常重要。也應灌輸學生對於病人的專業責任應大於醫師、醫學生的個人自主權,像是疫情開始時,醫護人員被限定不能出國的議題。透過以古鑑今,可以讓學生掌握可以理解的恐懼,學習負責任地管理稀缺資源,基於行善的道德義務,在不確定之下做判斷。我身為臨床醫師,近幾年有幸參與了醫學人文教學,在教學相長的氛圍中,也讓我對於醫學人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前面提到以古鑑今,在學校的課堂中,我試著在「生死學」課程中提到疫情與文字的議題。Quarantine目前指的是隔離或檢疫,是源自於義大利文Quaranta giorni,是四十天的意思,因為十四世紀威尼斯控制黑死病傳播的措施就是隔離四十天。也介紹了口罩的歷史,歷史上兩次發明防疫口罩的疫病大流行,除了西班牙流感之外,還有發生在清末民初的滿洲鼠疫。我也在課堂上撥放電影「大明劫」的一小段,呈現了吳又可醫師當年整理治療瘟疫的經驗,寫成了《瘟疫方論》的故事,他當時就用了檢傷分類與隔離的現代醫療概念。人面對急性壓力的反應,會表現在身體、行為、情緒與認知上,這是我在「醫療人類學」課程的教材,希望把這些內容呈現給同學,讓他們能夠同理病人。也從醫療人類學的觀點思考疫情下的生與死,探討剝奪臨終訣別機會所造成的影響。在「科技、醫療與社會」課程中,我介紹了確診或疑似確診的洗腎病人在疫情中曾經被當作人球的際遇。在醫院的醫學人文活動,我們透過臨床倫理討論會、醫學倫理案例討論會與敘事醫學文章寫作,則結合了臨床實境,提升醫學人文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實用性。我也分享自己在疫情之中的經歷,讓學生體會在醫療實境中,需要考慮的點與兩難情境。在疫情之下,口罩難免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們也試著引導學生學習疫情之下的醫病溝通。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在2020年所刊載的一篇文章,提到在口罩之下如何和老年人溝通的議題,所提到的三個重點也很適用於疫情之下醫病的溝通。我們期待在疫情之下能做到「用心體會:透過專注與適當的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方式,與病人充分溝通」、「冷靜正向:傳達樂觀正向的概念給病人,不要讓他們因為疫情而恐慌」、「清楚溝通:透過簡單明瞭的語句、放慢的語速、可以聽得清楚的音量,達成有效溝通」。很慶幸現在嚴重的疫情已經到了尾聲,但在醫院裡因為病人安全與感染管制的考量,仍需要配戴口罩。期待疫情給我們在醫學人文方面教與學的啟發,能讓我們即使戴著口罩,也能展現我們對於人性的關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3 醫聲.醫聲要聞
染疫民眾自主健康管理擬縮短為5天 疾管署:已有共識
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日稍早在節目專訪提到疾管署將修改「自主健康管理」天數從10天縮短為5天。疾管署副署長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未來快篩陽民眾將進行自主健康管理5天或是到快篩陰為止。3月20日起輕症免通報、免隔離,快篩陽性(且非中重症)者,疾管署建議進行「0+n自主健康管理」到快篩陰性或是距離發病日/採檢陽性日達10天。曾淑慧表示,若是非新冠併發症的快篩陽民眾,接下來預計調整成自主健康管理5天或是自行呼吸道檢體快篩檢測陰性,目前在專家會議已經有共識,但還需要再討論溝通,確定後會正式公布。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屬於指引建議,並沒有相關罰則。疾管署建議有症狀時在家休息,避免不必要外出,無症狀或症狀緩解(退燒至少1天)後可安心外出;外出時請全程佩戴口罩。新冠疫情本周脫離高原期,上一周每日平均新增190例本土確定病例,較前7日每日平均下降8.2%。疫情高峰已過、呈下降趨勢,仍須持續關注後續疫情變化,但併發症(中重症)以65歲以上長者占77%最高,需多提高警覺。
-
2023-05-31 醫療.兒科
忽略腸病毒4徵兆恐重症!不止小孩、大人也會得,醫提醒一件事很重要
腸病毒疫情持續攀升 忽略4徵兆恐重症【聯合報/記者李青縈、鄒尚謙、趙容萱/報導】腸病毒疫情升幅趨緩,流感疫情仍在高原,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昨(30日)指出, 腸病毒上周陽性率上升,以A型最多, 預期未來緩升;而流感部分仍在高點,急診類流感人次75897人次,較前去年同期上升。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說,目前仍無法確定何時會反轉,預期端午節前仍在上升階段。此外,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德敏指出,院內近期收治一名9個月大男嬰感染腸病毒併發腦炎病例,還好其父母警覺性高,立即送急診,才沒讓男嬰病況惡化,在7天後康復並順利出院。李德敏說,雖然大多數腸病毒感染都屬於輕度病例,但某些類型如71型腸病毒的致死率高達19.3%。近二周以來,腸病毒案例激增,目前兒科診間中,約2成為腸病毒案例,重症案例也隨之而來。李德敏提醒,家有2歲以下幼童的父母,務必注意腸病毒重症的4個主要徵兆,包括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和呼吸心跳加速,由於幼兒表達能力較弱,且病況發展往往只需兩到三天,常讓父母措手不及。因此,當幼兒出現重症徵兆,應盡快就醫。基隆一家3口中鏢!大人也得腸病毒 醫:未用肥皂確實洗手【聯合報/游明煌/基隆即時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監測資料,腸病毒就醫人數逐漸攀升,預估6月暑假前進入腸病毒疫情高峰。部立基隆醫院指出,基隆有一家三口都感染,連大人也會被感染,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作一般感冒。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今天說,基隆有一親子檔先後感染腸病毒的特殊案例,張太太的一雙兒女就讀幼兒園,女兒班上一口氣有3個小朋友經診斷為腸病毒而停課一周,在停課第4天時,女兒出現活動力、食慾下降及發燒,經醫生檢查喉嚨有輕微潰瘍,確定是腸病毒。邱柏翰表示,接著女兒又傳染給兒子,讓張太太蠟燭兩頭燒,疲憊不堪。好不容易熬到一雙兒女即將康復出關,結果張太太半夜開始出現劇烈頭痛、輾轉難眠,早上起床覺得喉嚨痛,至附近診所就醫後,醫生診斷為急性咽喉炎。隔天張太太赫然發現手指、腳趾頭冒出一顆一顆的小水泡,手心、腳掌也有好幾個紅點,連吞口水都難過,就醫發現口腔也有不少水泡及潰瘍,也確定為腸病毒。邱柏翰說,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要養成「肥皂勤洗手」,定時清潔消毒居家環境、玩具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尤其大人外出、下班回家後,應先沐浴、更衣後再接觸孩童。邱柏翰指出,很多民眾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得腸病毒,其實成人也會,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推測張太太應該是照護兒女時,仍與小孩共食,且僅以酒精消毒、未以肥皂確實洗手被小朋友傳染。邱柏翰還說,大多數腸病毒病人可以在7至10天內痊癒,但腸病毒具有高傳染力,通常在潛伏期(2到10天內),或是發病之前的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一般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痊癒後,腸病毒仍會持續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之久,仍要小心留意。腸病毒71型疫苗7月底接種 須自費【聯合報/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腸病毒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昨針對「腸病毒71型疫苗」開會討論,專家建議腸病毒71型疫苗採取「自費」接種,同時疾管署應逐年檢視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疫苗可預防腸病毒71型引發腦炎重症,家長可在7月底帶幼童接種疫苗。國光子公司安特羅生技公司及高端疫苗公司分別研發完成「腸病毒71型」,預計在7月底上市,疾管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會議,昨邀請兩家疫苗廠商報告「腸病毒71型疫苗」研發狀況,也聽取疾管署分析近10年腸病毒流行型別。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雖然無法交叉保護其他型別,如克沙奇A型,但71型容易對兒童健康造成威脅且可能引起大流行。委員建議,現階段腸病毒疫苗採自費接種,疾管署應逐年檢視腸病毒疫苗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針對該疫苗自費接種一事,專家建議疾管署可以參考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正在編修腸病毒71型的嬰幼兒接種建議(預計6月完成)後,再提到ACIP大會確認討論。根據疾管署最新資料,國內腸病毒門急診上周就診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上升4%,雖近2周上升幅度趨緩,但仍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尚須警戒。目前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羅一鈞表示,2021年腸病毒71型成為社區主要流行病毒後,近年來流行型別都是克沙奇A型,但71型仍在2016年、2019年曾造成20至50例不等的重症病例,而重症病例多以五歲以下的幼童為主。邱政洵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可以預防腸病毒帶來的腦炎重症,建議家長可以依照ACIP的建議接種,但每個疫苗都有施打禁忌,如發燒時不能接種,或有其他疾病正在治療時應該避免,提醒施打前多留心。安特羅的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底前上市,高端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中下旬上市,兩款疫苗接種對象均為2個月至6歲孩童,需接種兩劑,兩劑間隔28天,1劑4000元;2個月至2歲幼兒打2劑疫苗後,間隔1年還需施打1劑追加劑,1劑4300元。疾病百科/腸病毒以夏季及初秋為主要的流行季節。依據病毒種類的不同,其侵犯身體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也不同,有些很輕微甚至沒什麼症狀,但一般最典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較嚴重也可能引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看完整疾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罹癌免疫低下又遇疫情 抗癌鬥士被迫擱置留學夢
「當大家越放鬆的時候,身為免疫力低下族群的我們,反而必須更加小心。」今年將滿25歲的陳紹軒,曾獲選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4年前被確診罹患何杰金氏淋巴癌,嚮往日本文化,計畫赴日留學的他,先後因癌症治療,加上遇到新冠疫情高峰,不僅一再順延出國計畫,在疫情期間,更是過得提心吊膽。病友團體呼籲,在疾病治療之外,應重視免疫力低下病友的人生規劃,幫助此族群獲得應有的保護力。曾夢想赴日 因抗癌、疫情延後至今陳紹軒說,他在大二暑假確診淋巴癌,滿心期待升上大三可以申請到日本留學交換,因為治療被迫擱置,心裡滿是遺憾。歷經六個月的化療,醫師告訴陳紹軒,體內癌細胞受到控制,可以回校復學。陳紹軒原以為可以重新踏上逐夢之路,卻在留學申請的體檢報告書中,發現癌細胞復發,出國再次夢碎。發現復發後,陳紹軒開始第二次的治療,並進行自體幹細胞移植,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都住在形同「無塵室」的移植病房中。所幸治療後,至今病情獲得控制。陳紹軒表示,第二次癌症治療期間,他申請上赴日交換的資格,並保留資格一年。然而,2021年療程結束,陳紹軒原以為終於可以赴日留學,卻遇到新冠疫情高峰,被迫選擇線上授課。他感嘆,「想出國主要是想體驗當地文化,跟在地有所連結,只能線上上課心裡充滿遺憾。」【延伸閱讀:防疫病友群像/罹血癌免疫功能低下 「單株抗體」成為37歲業務新冠疫情中的浮木】免疫力不穩定 卻面臨疫情高峰陳紹軒表示,醫師告訴他,自體幹細胞移植三年內,免疫力皆會處於不穩定狀態,需要格外注意防疫,我們面對新冠疫情壓力比一般人還大,每次出門都戰戰兢兢,除了口罩、護目鏡不離身,也必須儘量避開人群,減少在外逗留時間。即便如此謹慎,他仍在今年初不幸染疫。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像陳紹軒一樣的年輕病友,正處在求學、實現理想的階段,除了癌症治療,還要面對新冠疫情雙重夾擊,在自體免疫低落的情況下,身處危險之中。病團:應幫助年輕病友自由逐夢劉桓睿說,這群病友正值人生起步階段,卻因為面對新冠疫情的保護力不足,在多數民眾回歸正常生活的同時,他們的人生規劃、日常生活仍處處受限。指揮中心去年專案引進能夠增加免疫力低下病友保護力的新冠病毒長效型單株抗體,現規劃6大類免疫低下患者可透過公費使用。劉桓睿表示,在疾病治療之外,政府應更多關注患者面臨的人生轉折,和日常生活中的種種挫折。陳紹軒則表示,若有更多不同藥物、疫苗能夠強化免疫力低下族群的保護力,「是非常有幫助的事。」他建議病友主動和醫師討論,遵從醫囑進行選擇。此外,部分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亦可能出現免疫力低下問題,卻未被納入公費使用的資格。劉桓睿直言,這群不適合接種疫苗、卻因免疫力低下面對新冠病毒威脅的患者,也應受到保護。他呼籲執政者回歸「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增列預算將其納入給付範圍,讓真正有需求的患者獲得應有保護力,而非以財務負擔為由,限縮使用對象。
-
2023-03-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病友群像/罹血癌免疫功能低下 「單株抗體」成為37歲業務新冠疫情中的浮木
新冠肺炎流感化時代來臨,正當多數民眾計畫來一場「報復性」旅遊,37歲的血癌病友丁先生眼神中卻充滿憂慮。造血系統異常的疾病特性,讓他體內的白血球嚴重不足,治療過程中多次感染,甚至差點喪命。為避免血癌復發,丁先生接受骨髓移植,導致免疫系統歸零重建,疫情期間,社區頂樓的空中花園,是他唯一能放鬆行走的地方。【延伸閱讀:防疫病友群像/罹癌免疫低下又遇疫情 抗癌鬥士被迫擱置留學夢】5次化療2次感染 明顯感受免疫功能低下罹癌前,丁先生是一家工業級標籤機廠商的「超級業務」,幾家南部知名科技大廠,都是他一人的客戶。事業取得成就,與妻子過著恩愛生活,寶貝兒子也剛出生。丁先生本以為理想的人生藍圖,會這樣持續下去。然而,2年前,年僅35歲的他卻在國內新冠疫情高峰期,被宣告確診血癌。「跟其他癌別不同,我們的血球數量會降得很低,低到完全沒有保護力。」丁先生說,罹病後,他明顯感受到免疫功能低下對生活、健康帶來的威脅。5次化療中,他就兩度發生感染。首次化療時,丁先生十二指腸發生感染,一度痛到休克,所幸經抗生素治療後迅速恢復。丁先生說,第五次化療時,他差點感染敗血症,「那是治療過程中離生死關頭最近的一次。」化療療程結束後,為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丁先生準備接受骨髓移植。經過配對,由符合移植條件的妹妹捐贈骨髓。「移植期間,還是要非常小心感染問題。」丁先生說,一次從移植病房前往接受放射治療的路上,為了避免接觸到空氣中的病菌引發感染,醫護人員把坐在輪椅上的他,用床單團團包裹。丁先生治療期間,正值國內新冠疫情高峰。在醫師的建議下,他在化療完成後接種了兩劑新冠疫苗。「骨髓移植完,相當於免疫系統歸零、重建,兩劑疫苗可說幾乎失去效用。」丁先生說,移植後為避免排斥反應,他持續服用免疫抑制劑,直到最近才停藥。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形,讓他時時暴露在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之中。家中擺滿消毒設備 關在房中足不出戶丁先生家中,消毒設備一應俱全,從常見的酒精噴霧槍,到日本進口的紫外線殺菌燈,他如數家珍。「最瘋狂的時候,我們每天都消毒家裡。」丁先生回憶,去年9月離開移植病房回到家中,一直到年底,他和妻子幾乎每天都要拿漂白水消毒家中所有會碰觸到的東西,他本人也足不出戶,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中,只在下午到社區大樓的頂樓花園走路運動;如果有家人來探望,也是全副武裝,進門後拿噴槍全身消毒,洗手更是不可避免。為了減少可能的感染源,原先從事保險業務員的妻子,也在丁先生治療期間辭去工作。施打單株抗體 病友:較安心出門接小孩在醫師的建議下,丁先生在去年11月,施打指揮中心專案採購的長效單株抗體,希望彌補移植後免疫功能低下的空缺,避免感染新冠肺炎。目前施打單株抗體將滿6個月,加上極其謹慎的防疫生活習慣,至今並未染疫。只是單株抗體施打6個月後保護力需要再補強,是否能再施打第二劑目前政府未有明確公告,丁先生說,現在他至少可以到幼稚園去接兒子,也能到公園走走,生活逐漸回歸正軌,在未知能否續打單株抗體前,已先規劃近期在醫師評估後施打第3劑新冠疫苗。癌團:3成5病友擔心接種疫苗保護力不足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過去三年台灣面臨新冠疫情威脅,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病友,確實會比一般民眾擔心,許多癌友不敢外出,由於新冠疫苗機制是藉自體免疫產生抗體,進而形成保護力,對於治療中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癌友來說,是否施打疫苗是困難的抉擇。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曾針對病友進行一份「疫情困境調查」,其結果顯示,雖然近8成病友已完成3劑新冠疫苗接種,但仍有3成5病友擔心完成接種後,仍會有保護力不足的問題;此外,更有超過7成病友認為,疫苗保護力與自身免疫力高低有關。然而,並非每位病友都像丁先生一樣,知道自己符合指揮中心公告的單株抗體公費接種資格,補強免疫保護力。建立「被動免疫」保護力 助癌友回歸生活蔡麗娟表示,去年政府採購抗新冠病毒的長效型單株抗體,目前公費適用條件共有六項:1.曾在一年內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2.接受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後任何時間有急性排斥現象3.曾在一年內接受 CAR-T 治療或 B 細胞清除治療4.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嚴重先天性免疫不全病患5.具有效重大傷病卡之血液腫瘤病患(淋巴肉瘤、何杰金氏、淋巴及組織其他惡性瘤、白血病)6.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且最近一次 CD4 < 200 cells/mm3 者。蔡麗娟說,長效單株抗體對免疫低下病人來說,是很好的支持,不必藉由自身免疫系統生成抗體,透過被動免疫直接給身體抗體的方式,提升疫苗之外多一層保護力,也化解病友心中的擔心和焦慮。在大環境朝向與病毒共存的情況下,她建議符合資格的病友與醫師討論後施打單株抗體,配合適當的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儘早恢復正常生活。至於未符合公費條件的病友,蔡麗娟建議可就個別情況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施打單株抗體,治療中的患者則應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施打時機。
-
2023-01-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7、XBB進入國內 醫:猜測主流病毒株「其實不容易」
指揮中心截至一月九日統計,國內境外移入新變異株最多是BF.7的43例、BQ.1為35例、XBB為28例,而本土確診病例此三種變異株最多為BQ.1為15例、BF.7的9例、XBB為3例。昨公布國內染疫者病毒基因定序最新結果,自中國大陸入境確診變異株監測結果,BA.5占66%成為主流,BF.7占34%,而BF.7會不會成為國內下一波主流變異株?台北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詹宇鈞說,新冠病毒屬RNA病毒,隨時都在演變,演化速度有一定的程度,從武漢原始株,演化為Alpha、Beta、Delta,以及中國大陸現在流行的BA.5、Ba.7,或是歐美流行的XBB。當國門開放後,不同變異株從不同國家進入國內,經過慢慢的傳播及演化,最後才知道是哪一隻病毒株勝出,現在猜測國內往後主流病毒株是哪一種「其實不容易」。中國大陸疫情嚴峻,是否擔心出現新變異株?詹宇鈞說,病毒演化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目前觀察新變異株感染力、免疫逃脫力雖強,但致病性(毒性)不高,可稍微放鬆一點,即便感染不須住到加護病房,也不會有生命危險。指揮中心應嚴密監控,是否出現新變株引發重症須持續觀察。不論哪一種變異株勝出,治療都為採用抗病毒藥物,最重要的是接種疫苗,預防重症及住院。至於,指揮中心日前表示,第三波疫情高峰,將會落在一月底,詹宇鈞說,指揮中心會隨時監測相關數據,依感染管控經驗來說,「人流的流來流去,將會增加交互感染的可能,疫情可能升溫」,但如果大家都有接種疫苗形成抗體,進而形成全體免疫力,感染的波峰就不會太高。因此,呼籲年長者、免疫力不全等弱勢族群應盡速打滿足夠的疫苗。
-
2022-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退燒藥擬管制購買 不排除「暫時性實名制」
中國大陸疫情爆發連帶影響台灣退燒藥市場,行政院長蘇貞昌十三日先喊出大陸疫情爆發將來台搶藥,衛福部長薛瑞元卻說,雖有搶藥寄中國大陸現象,但未影響國內使用,毋須調查,但十九日後說法卻連日轉彎,請藥局規勸民眾限量買藥,昨又拋出首波擬管制「含乙醯氨酚藥品」,指揮中心更指出不排除以「暫時性實名制」方式販售。指揮官王必勝十二日視察金門評估小三通後,蘇貞昌隔天立即拋出,國門若輕易開放,疫情恐有破口,更擔心大陸人搶藥。薛瑞元立即附和,憂心類似搶藥蒐購寄對岸。但後續卻是拿出國內統計數據,退燒藥主成分「乙醯氨酚」庫存量還有十點六個月,且替代藥品多。不過政府帶頭強化「中國人在搶藥」,反而掀起國人自保心態。開業藥師沈采穎表示,近期買含乙醯氨酚藥品約一成寄國外,其餘都是擔心後續無法買藥先囤著當常備用藥,現在都先把退燒藥放櫃台內,民眾問才賣。「普拿疼系列藥品都缺貨,且缺好一陣子,今年疫情高峰後就缺」,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說,普拿疼缺藥與中國大陸疫情無關,普拿疼都是由藥商配貨,即使有人想大量採購,跑很多藥局也不易買到,與普拿疼同成分的藥還很多,台灣民眾購買是沒問題。不過,郵局台南分局反映,近期郵寄量確有增加,不少人寄藥品給對岸親人,但不致爆量。近期熱門郵寄藥品還有清冠一號。台南曾姓男子表示,中國大陸疫情嚴重,他曾帶不少退燒藥與清冠一號入境,即使已查妥相關規定還是被沒收,他說,中國對藥品通關管制相當嚴苛,除非有台灣醫師開立處方箋,否則容易被沒收。王必勝表示,因應中國疫情升溫,澳洲、南韓、日本也掀起搶購退燒藥情形,目前與藥師公會合作,若退燒藥蒐購情況嚴重,將會採管制措施,用暫時性實名制管制。薛瑞元則說,首波應會管制乙醯氨酚,下一波為布洛芬。藥師沈采穎則表示,政府若要施行「乙醯氨酚」限購令,後續又要採取乙醯氨酚實名制,實在「太可笑了」,指示用藥該怎麼集中由政府配發?政府應確保廿張乙醯氨酚原料藥的藥證中,十六張源自中國大陸的貨源供貨無虞,而不是推動實名制。
-
2022-12-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Omicron誰發燒?學者剖析退燒藥警訊 估3月5.5億感染
中國疫情持續升溫,但許多大城市本周起陸續宣布放寬確診隔離措施,無症狀或輕症者可正常上班,上班前亦無需檢測,醫療人員也被鼓勵「帶病上崗」。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推估,明年3月底中國感染人數將高達5.5億人,超過1/3人口,死亡人數恐超過210萬人。陳秀熙說,發燒不是年輕人的常見症狀,中國正急需推燒藥,顯示疫情爆發下,社區缺乏保護力、脆弱族群大受威,所以症狀較嚴重,亟需引進次世代疫苗。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推估,中國結束清零3個月後,感染人數將逼近3億、死亡210萬人。陳秀熙提醒,但此推估前提為「加護病床充足」,期刊也指出中國一大隱憂在於,疫情高峰的重症人數會高達100萬人,是中國重症床數6.4萬床的15倍,且缺床將持續19到48天,實際死亡數會比210萬人更高。陳秀熙團隊重新以傳染病數理模型SEIR估計,2023年3月底中國感染人數是5.5億,也就是每3人至少1人感染。至於到時會有多少人死亡?陳秀熙說,還在推估中,預計下周三可公布。「選在冬天、春運的時間點解開防疫,真的不對,已經不是科學考量,是政治經濟考量。」陳秀熙分析,烏俄戰爭、美國通膨回流,都造成中國很大的政治經濟壓力,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親自出席G20會議,就看得出他在宣告要準備解封了。隨後白紙革命興起,也顯示中國內部就業和教育深受疫情衝擊,年輕人已忍無可忍。陳秀熙表示,中國現在面臨的大的問題就是長期封控倒是社區宛如病毒感染的處女地,加上人口眾多、沒有引進國際高效疫苗,一旦疫情爆發,Omicron特色就是在家戶、社區、職場傳播速度飛快,第一波疫情會最慘,中重症病人暴增但醫療量能不足,結果就是衰弱族群的死亡增加。此時解封恐造成未來社區大流行,推遲中國境外開放時程,進而衝擊全球經濟、貿易、觀光,並增加突變出新變異株的風險。陳秀熙表示,中國有在開發抗病毒藥物,可能也有買國外的疫苗,只是不講,但「為什麼感染和死亡數字都沒報出來,卻頻傳急需退燒藥?」他分析,年輕人感染Omicron沒有那麼多發燒症狀,發燒多,代表症狀比較嚴重人的不少,可想見有很高比例是脆弱族群人數。「中國有症狀個案人數,一定多於預測。」中國疫情不樂觀,陳秀熙呼籲,小三通要再忍忍。陳秀熙團隊分析,台灣全國累積感染率大約是37%,推估社區保護力達60%,但反觀金門與連江縣,累積感染率分別僅16%與26%,社區保護力遠不足台灣本島,如果太早開放,將衝擊離島脆弱族群,建議歲末春節先開放國人返台就好,不要開放陸客來台。
-
2022-12-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covid-19疫情發生在我服務的機構內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本院服務對象129人,工作人員77人,兩百多人的機構對於疫情管控是相當大的挑戰,面臨高死亡風險(長照機構致死率2.5%)的壓力,讓我們護理師們都不敢鬆懈下來,尤其是本院雖然相較於其他長照機構年齡輕,但是心智障礙者45歲年齡身體機能幾乎等同於60歲的老人的身體機能,院區內60人以上高齡服務對象,特別是有些心肺功能狀況本來就較差的唐寶寶,這些都讓我們壓力重重,群聚如果發生,不知道會帶來甚麼樣的影響,我們都希望服務對象們好好的。因此,在防疫策略上我們謹慎小心,也感謝工作人員信念一致,希望服務對象零確診。在今年4月社區開始感染時,機構內最高同時有17位工作人員因家人確診而居家隔離或請防疫照顧假,對機構人力狀況強烈拉警報。幸好防疫隔離措施得當沒有將疫情傳播給服務對象。而此時政府也在疫情高峰時,慢慢修正確診照顧策略,機構持續開會討論,預先排演所有可能狀況,準備好居家照護場地、醫療照顧人力、中重症救護車協助人力、協調自願照顧確診服務對象之工作人員、確認視訊確診之流程與醫師、抗病毒藥物領取流程、事先取得抗病毒藥物家長同意書等等措施。5月21日第一例確診的時候,我們反覆地問自己,到底是哪個關卡沒做好?沒有人感染怎麼會突然有人確診呢?所幸我們分艙分流策略讓我們度過了第一次的難關,那個時候院區內確診的工作人員也相對少,大家都沒經驗,難免會恐慌跟害怕,但是我們打了漂亮的一仗,疫情沒有擴散出去。後來每一次的小群聚都讓我們有了新的挑戰,但是每個人的心都是一致的,我們希望服務對象盡量不要感染,畢竟一次的感染我們不知道會為他們的身體帶來甚麼傷害。第一次遇到服務對象確診後血氧低、遇到意識不清到醫院打強心針,這些都讓我們有了面對未知的敵人的恐懼,讓我們堅信我們堅持分艙分流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分艙分流照顧對工作人員來說是相當辛苦的,服務對象的情緒會較難掌控)。直到9-10月後面變種病毒造成症狀越來越輕微,總算讓我們鬆了口氣。雖然感染後仍有發燒不舒服倦怠等狀況,但是三天過後看到服務對象的笑容以及像度假一樣的感覺在隔離區休假交流的樣貌,讓大家都很欣慰,還好過去了。同時也讓工作人員有了新的經驗,不再是恐懼恐慌害怕未知的。雖然疫情尚未結束,但是後續變種病毒中重症比例較低,期待疫情降級時,服務對象可以外出遠門班遊與參與更多的社區活動。經歷五波疫情有以下的心得分享:確實做好分艙分流是對疫情掌握最好的方式。感染管制分艙分流不是口號,除服務對象不跨區活動之外,工作人員也配合防疫,不跨區服務與交流,走專屬的動線,就算有疫情的發生,都能讓疫情限縮在小單位艙流內。事先做好政府政策更改之疫情,讓工作人員更能配合。在政府開始討論居家照護後,機構內也隨即因應政府可能政策,調整心態可能在院區內迎接確診者。討論出照顧地點、方式、場地、自願照顧確診工作人員、急重症的處理醫院與方式等相關配套措施,護理組在政府開放視訊確診時,已先安排好可確診之視訊醫師、湖口就近抗病毒與感冒藥物取得方式、事先取得家長屬之抗病毒藥物同意書,讓照顧確診者成為標準作業流程,工作人員不會疲於奔命在連結資源,讓照顧變成簡單的事情。配合疫苗施打政策,本院服務對象僅3名服務對象未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施打率97.7%。工作人員新冠covid-19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在照顧工作上心理負擔也較低,同時服務對象僅1名中症低血氧住院。無重症狀況也讓工作人員在照顧上較無壓力。溝通聯繫事先告知家長屬院區內疫情狀況,每次疫情社工組會與確診以及居家隔離黃區的家長屬告知,也同時告知院內照顧流程,讓家長無後顧之憂且在需要急診住院時能快速聯繫告知。家長屬的支持也讓工作人員在照顧中不用分神處理糾紛。院內同仁配合防疫措施,配合院區內增加快篩篩檢次數(政府規定每週1次,本院為工作人員每週2次),配合政府居家隔離、戴口罩,學習隔離衣穿脫、感控動線、洗手、配合每次漂白水消毒工作區域等,都讓疫情變得是可控的,每個人都是保護服務對象的推手,讓大部分的服務對象都能在疫情中安然度過。防疫物資準備充足也是防疫成功的重點,很感謝社會大眾在我們需要物資的時候捐贈的物資,讓防疫中因照顧服務對象而確診的工作人員大幅降低,也讓工作人員更願意照顧確診的服務對象。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台南市】指揮全市13醫院扛起「總醫師」之責,許以霖調配病床控醫療量能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考驗各地應變能力,一座城市的韌性開始引起討論。拿起麥克筆在白板上畫出軸線及曲線,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點出台南市的健康韌性,「一座城市的醫療量能,要在確診數之上,如果確診數飆升,要趕緊壓下來或者將醫療量能拉高,否則會崩潰。」為此,新冠疫情高峰期間,他邀集全市13間急救責任醫院,擔任起「總醫師」親自指揮調配病床,將上升的線條拉在安全的範圍內。Line平台串接,匯聚13間急救責任醫院攤開台南市的地圖,許以霖說,縣市合併後有六成是鄉鎮、四成是市區,而醫院大部分集中在人口密集處,疫情當前,每間醫院的病床數、量能都面臨考驗。此時應該以地方政府衛生局起頭,有系統性地指揮,台南市透過Line作為平台,將13間急救責任醫院整合為一體,彼此公開透明院內的空床數。「嘉義來的患者原本要送到成大,但距離來看是要往柳奇(柳營奇美醫院),轉診又是風險,所以讓他們改送到柳奇。」從許以霖分享的狀況,不只要隨時監控各家醫院的空床數,還得考量病患的距離該送往哪間醫院,但令他感動的事,一步步走來,醫護同仁有了默契互信,漸漸地大家都會自願跳出來接手。他認為這項系統不僅能因應新冠疫情,未來還能用在腦中風等緊急情況。疫情加快科技導入的進程,台南市在Line的平台運用不光如此,連打疫苗的預約也派上用場,他介紹,這免去民眾排隊等打疫苗的困擾,預約後直接前往、馬上接種,市民的使用率相當高,隨著打氣普及,近期系統也改成網頁版,同步增加流感疫苗預約。免疫負債當紅,提高疫苗接種成關鍵台灣已邁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近期公衛專家學者關注於「免疫負債」議題,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如何擴大施打也成重點。許以霖說,考量城鄉差距及長輩不擅長於網路科技,因此沿用新冠疫苗接種站點雙軌並行,市府也會到社區、學校內直接施打,同時,市府也額外添購疫苗,擴大接種的對象、年齡。他說,為了提高民眾的疫苗施打衛教及意願,特別利用里長廣播系統放送,自己也會到在地的廣播電台錄製節目,也得隨時更正長輩間流傳有關疫苗的錯誤假訊息,才能夠破除迷思,達到正確的衛教。然而,另一項「免疫負債」的課題,則是面對尚未有疫苗的病毒,許以霖說,像是幼兒的呼吸道融合病毒、中南部擔憂的登革熱等,除了維持既定的戴口罩、消毒,還有環境的清消,他相信在新冠疫情的洗禮後,醫療量能系統的布建,加上民眾健康識能升高,願意配合接種疫苗、做好個人保護,共同建構起城市保護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高雄市】南北交通往返、國際海空港並存,高雄市科技追蹤有效防堵疫情
貨運頻繁的高雄國際商港,襯著藍天在遊客眼中是獨特絕景,但對於醫療衛生人員卻是上緊發條,密切監控進出的人員身體狀況,尤其當國外爆出傳染病時,更得繃緊神經。面對與新冠肺炎疫情共存,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指出,海港比機場更難監控,得運用科技追蹤防堵及制定法規,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要拿出防疫作為,齊心抗疫。高雄市府召開的新冠疫情記者會上,潘炤穎已是熟面孔,鏡頭上他對民眾詳盡解說疫調及面對各方提問,日以繼夜與醫護及衛生團隊站在第一線。回想當時疫情高峰期的疫苗施打政策,他說,市府利用大型展覽會館開設施打點,在地38處衛生所、社區站及相關醫療院所同步進行接種,特別是對長照高齡的長者,會派員到宅施打,這套系統也能沿用於常規疫苗的施打,「因時因地因人進行調配。」國際機場、商港恐成境外移入破口,大數據、AI助防疫反而是疫情防堵上,便捷的交通恐成破口,在北部疫情爆發後,市府也不敢大意,他說,高雄市因有國際機場、商港,是兩扇境外移入的大門,尤其商港的範圍廣闊、從業人員超過萬人,而且旗津又參雜著一般民眾,傳播力及疫調更顯困難。他說,年初時的高雄港新光輪群聚感染事件,能在一個月左右控制下來,是絕無僅有的案例,這就是透過科技防疫、數據分析的政策落實。他進一步說明,傳染病首重匡列風險,此時手機訊號是很好的工具,只要監測有幾支門號重疊,就是所謂的接觸時間,如果人多且已散播出去,能以大數據分析出可能前往的場域進行匡列、疫調。中央制訂防疫指引大方向,地方因地制宜經過這幾次經驗累積,潘炤穎認為,防疫政策及管制要由中央訂定達到一致性,地方政府則是再因地制宜,並且整合跨局處人力、物力,因此重點在於指揮中心調配及資訊共享,他以高雄市為例,首要弭平差異,在口罩實名制,市區能夠以藥局販售,而偏鄉地區就需要由衛生所來協助。如今國門再開,迎接的除了旅客也有各地的傳染病,高雄市又以屈公病、登革熱等病媒蚊傳播的為大宗,不過,與病媒蚊交手多年的潘炤穎認為,不需要視為洪水猛獸,畢竟2016年時就成功控制住登革熱疫情,要訣就是趕快疫調、阻斷傳播來源,該噴藥、消滅蚊蟲及染疫者的隔離「趕快去做就對了。」談起城市公共衛生防護的韌性,他說,防疫政策就要對應人口特性調整,高雄市有六成為市區,但也是有偏鄉,所以像原住民鄉鎮部落多以結核病為主,因此要派出肺部X光車到站健康檢查,同時強調,防疫的法規制定出來後,也要展現防疫的成效,「魚幫水、水幫魚」這次台灣能守住疫情,就是中央、地方及民眾齊心的成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行醫三十年有感——從台北到台東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偏鄉小鎮的醫者心聲」。一位年輕的醫師來稿,敘述在小鎮照顧兩位老病人,在他們過世前後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溫馨故事。感動之餘,我們邀請一位關心致力於故鄉的醫療服務與改善社區環境長達四十多年的醫界典範分享他的一則感人故事,以及一位中生代醫師分享他由台北轉到台東的心路歷程。希望這三篇文章不只可以感動更多的醫界同仁以及政府單位了解偏鄉小鎮的醫療需求,更能建議培育醫學系公費生的教育單位,鼓勵醫學院提供機會讓學生有機會了解這些捨棄大都市的誘惑,默默行醫助人之典範的內心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類小鎮的晚輩醫師——最純樸的醫病關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三寶爺前言最近大學同學們為了慶祝畢業三十年,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同學會。除了在台北的一場晚宴聚餐,大家知道我在台東工作,特地還包了一班鳴日號觀光列車,一路從花蓮玩到台東。畢業三十年重聚,有許多聊不完的話題,我們一起回憶求學時的往事,也想到過去三十年來行醫過程的點點滴滴。自己在這三十年中,除了兩年軍醫生涯,六年住院醫師訓練,十三年在北部醫學中心執業,半年在和信醫院受訓,最後九年投入到偏鄉癌症醫療工作,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行醫。一路走來,最感謝的還是主的同在,朋友同事的幫忙,和家人朋友在背後的支持。自我反省內在的驕傲以前我還是醫學生時,不知天高地厚,總以為學有所成,很快就能夠行醫濟世,幫助病人,贏得名聲和不錯的收入,從此人生一路順風,無限美好。然而大六時,上帝藉由一個路倒病人,打破了我的美好想像。我以為我可以靠著自己的急救技術來拯救那位病患,實際上我無能為力。我的自信和對醫師工作的憧憬,也在一夕之間完全破滅。我從這個事件中,反省了自己內在驕傲的罪,相信這是上帝給我當醫師前的一門功課。祂提醒我,生命是脆弱的。醫療無論如何進步,都有其極限,只有上帝才是最終極的醫治者。面對生命,很多時候你其實無能為力,還是要交託給上帝。一個醫師所能做的,所該做的,就是效法主耶穌「愛人如己」的榜樣,把自己所學所知,提供給患者一個良心的建議,由患者自己來決定是否願意嘗試。最後的治療結果,交給上帝決定。無奈的總醫師歲月我的六年住院醫師訓練是在台大醫院,前三年是內科,後三年是在腫瘤醫學部和血液科。工作相當辛苦,學習過程也倍受挫折。然而讓我覺得最痛苦的ㄧ個任務,是管理病床的工作。以前台大是由總醫師管病房,誰住院誰出院都是總醫師說了算。但僧多粥少,病床永遠都不夠安排。我在當腫瘤醫學部總醫師時,每天手上都有厚厚一疊待床名單,主治醫師們要床,急診要床,其他科要床,甚至民代助理也都來要床,每天都有接不完的請求或關說電話。我記得有一次病房大出院,空出許多病床,我想有些病人等了快一個月,應該趁這機會安排住院。沒想到打電話到家中,竟得知患者已經過世了,當下真是難堪到了極點。虛有其表的醫學中心住院醫師訓練完成,我自覺不是做研究的人才,老師便幫我介紹到北部一家財團法人醫學中心當主治醫師。相對於台大醫院來講,教學和研究的壓力比較小,也比較可以全心全力投入在患者的照顧工作上,是還算不錯的工作機會。然而持續工作十幾年下來,有一些問題逐漸浮現出來,最後讓我決定遠離台北,遠走台東。其一,績效導向的經營方向。財團法人醫院,雖然是號稱「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但骨子裡還是脫不了績效導向的經營模式。在我擔任主治醫師4-5年後,醫院一聲令下,醫師改為無底薪的全績效制,醫院只看每個主治醫師的服務量,再採取分帳的給薪方式。剛開始時似乎只有少數醫師受影響,後來就發現後遺症越來越多。例如年輕的主治醫師沒有基礎病患,薪水甚至比住院醫師還低,必須到處打工值班,才能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所需。有些醫師為了追求業績,也可能鼓勵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檢查或治療。也有醫師為了績效,不敢進修,也不敢休假,非常辛苦。最討厭的一點是,各科會看績效高低來取捨病人,績效點數高的病人,大家搶著要;績效點數低的,就互踢皮球。我們科就常常收容照顧了很多別科不要的末期癌症患者,照顧起來相對辛苦,但無法反映在所得績效上。其二,齊頭式要求論文產出。醫院為了想維持醫學中心的門面,要求每位主治醫師每幾年都必須有新的研究論文發表,沒有論文的,就扣薪懲罰。我以前在住院醫師時,曾在老師指導下寫了一篇論文,但我很清楚這篇論文其實沒有太高的價值,幾年以後就不會再有人閱讀。升上主治醫師後,我完全沒有動力為寫論文而寫論文,寧可被罰款也不想寫,但還是常常被院方點名施壓。其三,為了通過評鑑而不擇手段。醫學中心每四年需要接受評鑑,為了通過評鑑,醫院要求每個主治醫師都要負責某些條文。有些條文平時大家不太注意,到了評鑑時,只好臨時抱佛腳。雖然不敢講有造假,不過也相去不遠。例如評鑑條文規定病歷寫作必須要有主治醫師的修改記錄,院方就大動作調出所有病歷,要求主治醫師在期限內要做出「修改」的痕跡。害得我們平時白天醫療工作忙了一整天,晚上還得加班挑燈夜戰來做這些無意義的工作。決定辭職最後,讓我決定辭職的最後一根稻草,是過河拆橋的醫院高層。雖然醫院有前述種種不合情理的地方,但在患者和家屬的支持鼓勵,以及同事患難與共的情誼下,這些都還能忍受的下來。而讓我興起不如歸去的念頭,還是醫院高層過河拆橋的惡劣態度。差不多十幾年前,醫院通過醫學中心評鑑不久,院長開始輪流召集各科主任進行約談,重點就在於如何提升績效。我們血液腫瘤科患者雖多,但仍被院方認定是賠錢科,科主任要接受檢討,並提出改善計畫。我雖然不是科主任,但也算是資深主治醫師,覺得我們為了醫院付出甚多,卻沒有贏得應有的尊重。這樣的工作繼續做下去,越來越沒有意義,於是我想辭去現職,換到一家教會醫院工作,至少覺得有在為主做工的感覺。我記得第一次跟教會盧俊義牧師談換醫院服務的想法時,盧牧師很清楚告訴我,不要以為在教會醫院工作,就是在為主做工。很多教會醫院,其實是掛羊頭,賣狗肉,仍是以營利為目的。接著他就跟我提起和信醫院計畫跟台東的醫療院所合作,就近照顧台東的癌症患者,他鼓勵我參加這個計畫。這個邀請,帶給我很大的衝擊,頓時讓我陷入天人交戰中。在台北長大的我而言,台東是個陌生的地方。雖然知道台東癌症的死亡率偏高,但台東的醫療院所在癌症醫療方面,的確基礎相當薄弱,我也不認為自己可以帶來什麼改變。我請教過不少師長朋友,大部分人都勸我不要異想天開,不要衝動行事,要多考慮家人,要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有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我內心一直都在搖擺不定的狀態。然而上帝是信實的,祂讓我在禱告中,有越來越強的感動。祂又透過一節聖經經文:「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深深地激勵了我。甚至祂向我顯現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形象,讓我清楚感受到上帝愛我,願意為我捨命,如果我要效法祂,也應該要揹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祂,跟祂一起到台東去。於是我寫信跟盧牧師說,我願意去台東,只要是上帝的帶領,不要說台東,到離島我也願意。台東行醫九年十年前,在盧牧師穿針引線的帶領下,和信醫院首先派出曾雅欣、謝佩玲兩位護理師到台東,並在台東基督教醫院設立癌症諮詢室,協助癌症病人的轉診和就近照護的工作。我則是辭去醫學中心的職務,先在和信醫院受訓,期間受到黃達夫院長和多位師長同事的鼓勵和支持。半年後我也跟著這兩位開路先鋒的護理師來到台東,在東基設立癌症照護團隊,開始相關的照護工作。凡事起頭難,剛開始沒有太多患者,我們就從最缺乏照顧的癌末病人做起,也開始走出醫院,進到患者家中做居家醫療。最遠還曾跑到蘭嶼,和蘭嶼在地的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逐漸地,和信的鄭鴻鈞醫師也來到台東,和東基合作設立癌症中心,並成立放射腫瘤照護團隊。另外幾位對安寧照護有使命感的醫師護理師的加入,也強化了安寧緩和照護團隊。同時也有多位醫學中心借調來和志願來台東的內外科醫師,大家通力合作,集思廣益,在團隊會議中協調出最佳的照護策略,提供給病人和家屬做決策參考。在這種「和信風格」的照護模式下,沒有互搶病人,也沒有互踢皮球的問題,大家各自發揮所長,讓患者得到最大的好處。這樣的合作精神,甚至擴散到院外,讓我們跟台東的友院和基層醫療單位都能夠建立起互信互助的默契,大家截長補短,合作愉快。當然我們也會碰到困難的病例,必須要轉診到外縣市,我們也盡力與和信醫院和其他大醫院建立聯繫的管道,提供轉診交通費補助,讓轉診過程更為順暢。我們的努力,最近開始看到成果。台東癌症的標準化死亡率在最近這四五年有明顯下降,與其他縣市的差距不斷在縮減中。以前台東的癌症病友,七成會選擇到外縣市就醫,只有最虛弱,最窮的患者會留在台東治療。現在這個趨勢已經反轉,大部分的患者願意信任台東的醫療院所,並選擇就近在台東治療。近三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許多醫院為了做好防疫,縮減病床、降載門診,整體照護能量降低了不少。奇怪的是我們在台東,同樣也是降載防疫,但癌症患者不減反增,甚至呈現倍數成長。原因是許多原本在外縣市就醫的癌症病友,在疫情高峰時,有的人擔心染疫,寧願改為就近治療。有的則是外縣市原團隊主動將患者轉介給我們。對此我深有所感,在一次全院禮拜中,我以「上帝是患難中的避難所」為題分享。原來上帝在十年前讓我們來台東,就是為了這場世紀疫情做預備。如果當初我們沒有來台東,沒有在東基設立癌症中心,強化癌症醫療的照護能力,今天不知道有多少台東的癌症患者會流離失所,不知何去何從。與主同行的醫療工作最後我想分享幾點台東行醫特殊的地方。其一是濃厚而純樸的民風。以前在台北,患者送禮多半是酒類和禮盒,有時還夾帶紅包。我們還得常常提防患者並非單純的感謝,而是想要享有特殊待遇。在台東,患者送禮常是自家種的水果蔬菜,就只是單純地表達感謝之意,將家裡有的拿來醫院跟團隊成員分享。另外在台東行醫,雖然有時也會覺得辛苦,但走出醫院,附近就有無敵美景,多元族群文化和豐富的自然生態,這些都是上帝所預備的神奇療癒處方。到處走走看看,很快就讓你重新充電飽滿,更有力氣向前奔走。行醫三十年,我個人深感在台東的這九年是最精彩,最豐富,也最有意義的過程。對此我感謝上帝的呼召,家人的支持,和眾多親朋好友的鼓勵。但願有更多醫療工作者也能夠有同樣的眼光,不再偏鄉行醫視為畏途,願意投入到基層中,我相信上帝會祝福,讓我們的工作充滿意義。
-
2022-10-22 醫療.兒科
嬰幼兒流感冒易併發腦炎、肺炎! 醫籲快打疫苗
新冠疫情進入後半段,但秋冬時節卻是流感疫情高峰,高雄市衛生局今午攜手高雄縣、市醫師公會強力呼籲,家長帶6個月以上至學齡前的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保護幼兒健康。高市衛生局今午在市立聯合醫院舉辦「小小疫苗,大大保護~ 寶貝打疫苗,流感不打擾」幼兒流感疫苗接種宣導會,呼籲家長攜帶家中 6個月以上學齡前幼兒儘速接種,及早獲得保護力。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至昨日止,高雄市流感疫苗接種已達33萬7千劑,各年齡層都有接種,最希望6個月以上到學齡前幼童接種,因為小小孩一感染流感,併發肺炎、腦炎的風險相當高。從未接種的可先打第1劑,已打過第1劑的,隔4周可再打第2劑,才能產生保護力。至於近來不少家長反映,學校很多小朋友確診新冠肺炎,潘炤穎對此表示,從每天的監測數來看,目前新冠疫情誠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說的還在「高原期」,但高雄本周的確診數已略見趨緩,目前國中以上校園第3或4 劑的疫苗涵蓋率已有7 成,這部分只要有確診個案,就會積極篩檢,陽性就進入隔離七天的流程作業。高市衛生局也表示,秋冬是流感疫情流行高峰期,最近受邊境解封加上新冠肺炎 變異株夾擊的雙重威脅,病毒蠢蠢欲動,學齡前嬰幼兒是流感高風險族群之一,接種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出生 6個月內嬰兒,因無法接種流感疫苗,可藉由父母接種來間接保護嬰兒健康。接種流感疫苗,保護力平均約可達 30%至80%.減少 50-60%因流感而造成的嚴重併發症,並隆低 80%的死亡率。高雄市政府今年度共採購 74 萬劑四價公費流感疫苗,全市涵蓋率可達 27%,10月1日起開打至今已經有 33萬,848人完成接種,整體接種進度達 45.2%,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及具慢性疾病等高風險族族群十分踴躍。經統計,6 個月以幼兒約 32.1%完成接種,高雄全國標準 32%。尚未曾接種者第 1劑約 22.6%(全國 21.9%)。3 歲以上至入學前幼兒,已有27.8%完成接種,未曾接種第 1劑者有5.7%(全國5.8%)。為提升 6個月至 3 歲嬰幼兒流感疫苗接種率,10月24日至10月30 日到高市261 間幼兒流感合約院所完成流感疫苗接種者,將隨機送兒童牙刷、兒童平面口罩、酒精噴瓶、卡通貼紙,送完為止。
-
2022-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半年逾萬死 詹長權:今年是新冠災難年
台大公衛學者詹長權昨發文指今年是「新冠災難年」,預估新冠死亡將躍升今年第五大死因,而目前確診總人數升至全球第十九高,關鍵在於防疫指揮系統和防疫措施無法達成「與病毒共存」目標,五月至今僅一百六十幾天就釀出惡果。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也認為,政府對疫情的報告早已偏離真相,真相是減災失敗、死傷慘重。詹長權說,新冠肺炎是百年來台灣人所經歷最嚴重的傳染病,今年短短不到半年,全國三成人口感染、逾萬人死亡,今年死亡數恐超越去年十大死因的第五名到第十名,包括糖尿病、高血壓、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病、慢性肝病。詹長權痛批,中央防疫指揮系統和防疫措施,並未將疫情壓制在「低感染數」和「低死亡數」的「可控制狀況下的與病毒共存目標」。一萬多個新冠死亡者家庭的親友們、近七百萬感染過新冠的國人,在新冠肺炎災難年國慶日,最想聽到蔡英文總統國慶演說內容是「台灣新冠防疫的新方向在哪裡?」蔡總統昨國慶演說中有提及疫情,但主要在感謝為防疫工作付出、共同撐過這段艱辛過程的國人,並指邊境管制即將放寬,台灣和世界各國間將恢復正常往來,強調這意味「我們將擺脫疫情的陰霾,邁向正常生活。」還說台灣防疫表現獲世界肯定,也因疫情受穩定控制,台灣經濟才能穩健成長。邱淑媞指「共存減災」失敗邱淑媞說,行政院四月拍板「共存減災」,結果死亡率卻上升得比南韓還快,已快超越日本疫情高峰了;全台平均每天五十八人死於心臟病,而最近新冠死亡每天新增五十多人,甚至七十幾人,「這是很可怕的。」指揮中心已經虧光前兩年防疫紅利,政府不說真相,只做「政府做得很好、疫情一點也不嚴重」等大內宣,掩飾結果將導致更多死傷。詹長權還分析,染疫後副作用「長新冠症」(Long Covid),將成為未來影響台灣人健康最重要的致命因子之一,潛在「長新冠」人數超過一五○萬例,相關治療、照護需求,將造成全民健保財務和公衛工作人力上的重大負擔。
-
2022-10-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0+7」上路前一天疫情恐達高峰?莊人祥:不排除微升
COVID-19本土個案數昨天達BA.5疫情高峰,有醫師預估10月12日可能是高峰,即入境0+7上路前一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說,仍待觀察,即使上升,幅度也不大。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在高原期,疫情何時反轉,或是否再現新高峰,各界預測眾說紛紜,有一說是預估下週三(10月12日)疫情高峰破6萬例。莊人祥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國內疫情走向如果下降,需要觀察到10月11日至12日才能確定,也不排除上升可能性,但應僅會是微升。疫情仍在高原期,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提醒,家長不可掉以輕心,若兒童出現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39度以上合併發冷或冷汗、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羅一鈞說,若孩子出現上述就醫警訊,需尋求醫師診療,可視訊看診,或外出就醫,並經醫師判斷後決定是否需要住院。羅一鈞表示,若兒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等6大病徵,家長應儘速撥119或同住親友送醫,以免延誤病情。據統計,昨天共開7018人份COVID-19口服藥,其中輝瑞「倍拉維」共5843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175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70萬8016人,包括共58萬4324人倍拉維及12萬3692人份莫納皮拉韋。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8901床、空床4546床、空床率51.1%,其中台北區40.5%、北區54.5%、中區53.0%、南區40.0%、高屏區55.2%、東區86.0%;52家集中檢疫所共7663床、空床數4870床、空床率63.6%;22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1353床、空床數465床、空床34.4%。
-
2022-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7+7」將調整 張上淳:後7天快篩陰擬開放聚餐聚會
指揮中心拍板10月13日邊境解封「0+7」免居檢,國人持續關注國內確診者「7+7」7天居家照護及7天自主管理規定,是否有調整可能性。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接受自由時報「官我什麼事」專訪,透露專家正討論確診者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有機會優先考慮放寬,例如後7天篩檢陰性,就不用太多限制,可以到餐廳內用、聚餐和聚會活動等。張上淳表示,今年初開始有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後,從國外資訊很快了解到,其特性是傳播力很強、可是致病力很低,中重症、死亡比例都比以前病毒株來的低很多,雖還沒有到流感那麼低,但也不能永遠說,保持跟外界不做交流、不做溝通,世界各國經歷好幾波疫情,開始朝解封方向。張上淳說,我國考量最後一波Omicorn BA.5疫情比國外來的晚,一部分因為我們邊境防守,本來就希望它晚一點進來,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達到更高的疫苗覆蓋率,更多的時間準備藥物,讓醫、民眾的使用都非常習慣,可以將疫情高峰壓得較低、死亡降得更少,等疫情高峰過後就是解封時機,因此行政院會9月22日認為時機成熟,因而決定解封。張上淳表示,雖然我國疫苗覆蓋率看起來不錯,也有一些抗病毒藥物可使用,但這些都不是保證百分之百,在顧慮這些層面,我們還是不希望帶病毒者完全不受控制、到處趴趴走、到處傳給別人,別人又帶回他家給家裡的長者。所以有次世代疫苗後,我們希望年長者、免疫不好的人,能將疫苗施打做好,將來受到傷害機會更低,到時是我們更方便去考慮國內管制放鬆的時候。國內確診者「7+7」調整方向,張上淳說,目前討論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現在還是禁止去聚餐、禁止聚會、禁止去人潮壅擠的地方,那是很早以前界定出來的,在沒有參考病毒的狀況,只是用時間當作依據,「所以後7天我覺得可以優先考慮放鬆」,例如類似自主防疫,如果篩檢陰性,就不用再給他太多限制。主持人追問,若前7天居家防疫,第5天快篩陰性,就可以解隔離?,張上淳說,「對,這也是一個考量的方向」。
-
2022-09-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口罩令何時解封?李秉穎:新冠威脅小於流感應該就可以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每天早上8點主持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昨天起請假,改由汪潔民擔任代班主持人,今邀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暢談10月13日開國門後防疫措施,關於何時可以脫口罩,李秉穎說,「只要新冠病毒威脅小於或等於流感時,應就可以放鬆」。李秉穎說,目前應可以從戶外非群聚活動開始解封口罩。但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至演唱會、運動場等人潮群聚場所,還是必須戴口罩。李秉穎說,包括脫口罩等防疫措施放鬆,仍須依新冠疫情走向而定,如果走向輕症化,當然就可以放鬆,但因目前新冠肺炎死亡率為千分之一點多,而流感死亡率僅為此數據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因此還是希望死亡及重症減少,雖然同意口罩鬆綁,但還不能完全不戴口罩。至於10月13日開國門後,是否再有一波疫情?李秉穎說,依全球數據觀察,目前其他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率都滿低的,且低於台灣,開放國門後,雖然會帶進來一些病毒,但國內感染病毒的風險,還是高於境外帶回病毒的風險,因此疫情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李秉穎說,令人擔心的是,境外旅客會不會帶進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但這在確診及死亡數方面,應不會有太大變化,只要新冠疫情變為輕症化,成為比流感更輕微的呼吸道感染,入境人數限制就可以取消。李秉穎指出,新冠疫情2年多來,經過施打疫苗、多數人染疫等因素,現已建立群體免疫力,即使病毒再變異,重症死亡率不會再增加,身體免疫力均有保護效果,觀察全球此波BA.5疫情,雖然確診人數上升,但死亡人數持平,相信未來疫情就是輕症為主,不會影響醫療量能。目前新冠確診人數每天約為4萬多人,開放國門後,確認人數會不會增加到5萬多人?李秉穎說,現在疫情仍處在高原期,每天確診人數就是在3至4萬間波動,如果突然上升至5萬人也不是不可能發生,但應不會大幅上升。就觀察各國新冠疫情曲線為一波又一波,但紐西蘭及澳洲為類似台灣的情形,均為防疫措施嚴格,當疫情高峰後,就會進入高原期,疫情時間拉長,類似「擠牙膏」一樣,病例數一點一點的增加。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建議,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李秉穎說,當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代表新冠病毒威脅已降到很低,不需要特別防疫,可是目前新冠病毒死亡率仍高於流感,現在還是必須要用較嚴格的防疫措施,但如果未來新冠病毒死亡率降低至與流感差不多,可解除大部分的防疫措施。
-
2022-09-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建議「解封前適應期」4大重點工作:無症狀接觸者免隔離、10月中有條件入境0+0
明天就是邊境解封第一階段實施首日,全面恢復免簽待遇、每周入境上限提升至6萬人次,居家檢疫也可一人一室。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解封前適應期」有四大重點工作,第一是轉型為中重症死亡監測,第二是「無症狀密切接觸者」免隔離,第三則是國境解封改為「0+0」的一般傳染病境外監視模式,「我認為台灣十月中就有條件!」第四是目標在十二月達成流感化的心理適應,完成社會對解封的適應,將新冠納入地方流行監視模型。陳秀熙表示,從流行曲線可看到,Omicron雖然有高傳播力、輕症化、免疫逃脫等特性,但BA.5只是小波流行,疫情先起的區域都已越過高峰、開始下降,其他區域疫情也將開始下降,這時疫情監測思維應改變,絕大多數確診個案僅有上呼吸道症狀,這些不需要再監測或大規模通報,要把重點擺在下呼吸道受到影響的中重症個案的預防和監測。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指出,上周可看到疫情先升溫的北北基、宜花東,疫情已開始走降,另外,上周重症率雖然還有上升,但絕對數字很小,65歲以上重症率大約是10萬分之1.2,50到64歲是10萬分之0.18,0到49歲是十萬分之0.04。陳秀熙說,重症率是反映前幾週疫情高峰的狀況,可預期接下來也會下降。長期目標是將50歲以上的中重症率控制在10萬分之0.1以下,50到64歲控制在10萬分之0.1以下,65歲以上控制在十萬分之1以下。這就是大流行解封前適應期的第一大重點「轉型為中重症死亡監測」,並透過脆弱族群疫苗施打次世代疫苗、有效快篩配合早期病毒投藥,有效減少重症死亡。第二步,則是醫療照護量能供需評估。陳秀熙說,現在病床是夠的,但人力夠嗎?確診導致居家檢疫,對於醫療人力的衝擊,可能犧牲了就醫民眾的權益,因此8月超額死亡率仍有21%。他提醒,「避免醫護人力短缺」是當務之急,重點措施就是「解除無症狀接觸者的隔離檢疫措施」,這不但有助於恢復充足醫護人力,也有助各行各業恢復正常經濟活動。第三步,是國境解封的防疫轉型。陳秀熙表示,這部分也是相當重要的,目前機場及居家檢疫正在退場,從3+4改為以快篩及自主防疫為主的0+7,但逐漸仍要轉為「一般傳染病境外監測模式」也就是所謂的「0+0」,「我認為台灣10月中就有條件!」第四步,是社會對解封的適應。陳秀熙說,社會對於解封的適應,重點在於「降低對大流行的恐懼」,目前觀察到很大的問題,是有「心理上的NPI(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還解不開。其實秋冬只要小心觀察、對付流感,應引導社會大眾逐漸朝向流感化的方向進行心理適應,12月應該達成正式將新冠疫情納入地方流行的監視模型。
-
2022-09-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已過高峰?王必勝:提前開國門有可能、最樂觀是10月上旬
連續兩日的本土疫情都較上周降溫,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表示,上周可能即為疫情高峰。今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也表示,確實可能高峰就在上周三,但仍要保守觀察幾天才能確定,若確定下降,提前開國門也是有可能的。今日本土新增個案4萬6673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較比上周三的本土4萬9540例,下降了6%;同時下降並非單一區域,而是全台北、中、南、東,上周新增病例數都有下降。莊人祥昨在疫情記者會上也表示,可能上周即為疫情高峰。對此,王必勝今說,這兩天都看到疫情數據較上周同天低,確實疫情高峰就在上周三;但上周4.9萬、本周4.6萬,數字差異不大,保守還要觀察幾天。疫情若確定出現降溫趨勢,邊境是否提前開放?王必勝說,開放邊境要先度過這波疫情,要先過高峰、確定疫情趨勢向下,「現在看來有機會」,如果達成條件,提前開國門也是有可能的。媒體追問,若國門開放提前,會在什麼時候?王必勝表示,目前仍需要觀察一到兩周,最樂觀狀況是10月上旬開放邊境,確定後會提前公告,但還是會基於對疫情的判斷,來決定公告的時間。同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今透露,邊境檢疫措施可能先調整「3+4」前三天改一人一室,不會一下跳到「0+7」。王必勝則說,各種方案都在討論中,近期就會決定,是否中間有過度方案,也會一併宣布。
-
2022-09-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港台入境要求最嚴 學者:現在監測中重症才是重點
全球新冠疫情趨緩,多數國家放鬆邊境管制,近來不少民眾出國享受「新常態生活」,感嘆台灣不曉得還要「3+4」多久,網友笑稱現在是「中國式防疫」。此言並不誇張,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蔡芳均今歸納亞太國家入境檢疫隔離規範,現僅「中國、香港、台灣」要求旅客入境後「篩檢、隔離」都要做,台港為3+4,中國大陸為7+3;其他國家多為兩者都不用,或檢測陰性即可免隔離。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居家檢疫」應走向退場,讓「自主防疫」上場,入境唾液PCR也應考慮改成快篩,他也認為應改變整體防疫政策,以監測中重症為重點,「時間已經到了」。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以目前空床率及中重症率推估,除非北區中重症成長逾五成、其他地區成長兩倍,醫療量能才會緊繃,但目前推估台灣10月中下旬的疫情高峰時中重症率會比現在高4成(可能每天重症60人、中症100人),醫療量能可負荷。不過陳秀熙說,過去三個月超額死亡的死因比例已經反轉,非新冠死亡貢獻七成超額死亡,新冠僅三成,顯示醫療體系對其他疾病的照顧受到影響。因此,即便推估處理新冠的醫療量能充足,仍要對其他疾病的醫療量能提高警覺,並持續致力讓醫療體系恢復正常。陳秀熙表示,應以「監測中重症」來帶動整體防疫政策的改變,而且「時間已經到了」。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指出,全球疫情趨緩下,各國對「中重症及醫療量能」的關注,已經高於對確診數的關注,最近的BA.5疫情重症死亡沒有明顯上升,歐洲、大洋洲、亞洲國家醫療量能都可負荷。嚴明芳指出,台灣目前Omicron感染率仍有微升趨勢,感染率最高為台北市、新北市和基隆市。全國中症率、重症率、死亡率皆有稍微提高,與上周相比分別高出71%、17%、42%,尤其中症率比例上升最高,必須更加預防其影響重症與死亡的發生。針對不同地區年齡分層感染率,除了20-49歲以北部地區感染率較高,其餘年齡層感染率都以東部最嚴重,在0到19歲及70歲以上脆弱族群最明顯,建議應盡速施打追加劑。全國專責及負壓病房空床率約為50至60%,北部最低只剩35%,東部最高仍有88%。●亞太區國家入境檢疫與隔離規定旅客入境時不用接受檢測與隔離:日本、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紐西蘭、澳洲入境24小時內接受PCR採檢,陰性者不用進行後續隔離:南韓未完整接種疫苗者進行入境檢測,陰性者不用進行後續隔離:印度旅客仍須接受入境時篩檢與後續隔離:台灣、中國大陸、香港註:台灣與香港隔離時間為3+4,中國大陸隔離時間為7+3,惟台灣目前開放深喉唾液採檢。
-
2022-09-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2萬8210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增加10%左右
今新增本土2萬8210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增加10%左右周末二日本土個案皆未破4萬例,BA.5疫情似乎已過高點。今日本土疫情增2萬8210例,境外移入239例、死亡個案來到31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今表示,今疫情較上周一增加10%左右,疫情仍在上升中,民眾務必儘速施打疫苗。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210例本土病例,為13,177例男性、15,017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028例),台中市(3,517例),桃園市(3,403例),台北市(3,232例),高雄市(2,166例),台南市(1,567例),彰化縣(1,488例),新竹縣(907例),苗栗縣(709例),新竹市(693例),屏東縣(687例),雲林縣(630例),宜蘭縣(569例),基隆市(566例),南投縣(560例),花蓮縣(434例),嘉義縣(357例),嘉義市(265例),台東縣(195例),澎湖縣(121例),金門縣(90例),連江縣(2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6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2日至9月16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9月16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3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0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土耳其及菲律賓(各4例),美國、新加坡、日本、英國及泰國(各2例),中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19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9日至9月1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210,24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04,324例排除),其中5,998,860例確診,分別為32,421例境外移入、5,966,38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57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5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23例、台北市1,188例、台中市1,069例、高雄市988例、桃園市809例、台南市807例、彰化縣618例、屏東縣424例、雲林縣329例、南投縣309例、苗栗縣267例、嘉義縣250例、基隆市229例、宜蘭縣218例、花蓮縣185例、嘉義市171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9例、新竹市112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99例!4旬癌男確診兩周歿 BA.5佔比逼近6成本土今增2萬8210例個案,中重症99例,包括72例中症、27例重症;死亡個案有3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一例特殊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具癌症病史,確診2周不到便不幸在醫院過世。羅一鈞說明,今特殊死亡個案為40歲男性,曾接種過3劑疫苗,具癌症病史;9月1日因相關症狀至醫院就醫,PCR採檢陽性,收住專責病房,但因病況持續惡化,有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症狀,9月13日不幸於醫院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癌症、新冠病毒感染。此外,指揮中心公布最新變異株分布情形,羅一鈞表示,BA.5變異株上周監測株數為106例,北部49例、中部30例、南部25例、東部2例,本周BA.5變異株已占本土59.2%,整體佔比持續上升中;BA.2、BA.4本周無新增案例。累計430例BA.5、4例BA.4,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22日至9月11日。至於美國檢出的BA.4.6變異株,羅一鈞說明,該變異株傳播力比BA.5高一點,估計增加10%,對比BA.4/5增加30%以上,不算很多;但10%傳播力增加,不代表會快速傳播,仍是警訊。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BA.4、BA.5及BA.2.75個案,為4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26日至9月10日。其中檢出BA.4個案分別自美國及奧地利(各1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9例),美國及馬來西亞(5例),法國及泰國(4例),加拿大及韓國(3例),德國、荷蘭、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及香港(2例),奧地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匈牙利、瑞士、英國、捷克、塞內加爾、新加坡、瑞典、柬埔寨、蒙古、帛琉、挪威及日本(各1例);BA.2.75個案分別自印度(3例),新加坡及緬甸(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9月14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現為全球主流株,占比為90%,另BA.4變異株占比約為6%,迄今至少121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已於歐美及亞太多國廣泛傳播,造成病例、住院及重症數增加;隨病毒持續演化,BA.5變異株分支(BA.5.X)病例增加,其中以BA.5.1、BA.5.2及BA.5.2.1為多,需持續追蹤監測。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此波疫情高峰將至?王必勝:本周三或下周三達高峰5萬中秋連假已過去1周左右,指揮中心先前預估將會在近期出現新的BA.5疫情高峰。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回應,中秋過後一段時間病例數變少,但後來有反彈變多,仍預測本周三,或者延遲到下周三迎來高峰。中秋連假已過一周,上周末確診數皆在3萬上下,僅逼近4萬例,今日本土又降至2萬8219例,疫情是否受連假影響上升?對此,王必勝表示,中秋這段時間以來病例數雖變少,但後來反彈變多,有持續上升趨勢,高峰仍預測在本周三,或延遲到下周三,與先前預測一樣。依照目前疫情預測,台灣疫情高峰將在何時,是否回到先前高推估的6萬例?王必勝回應,當初預估周平均約3到6萬之間,觀察都在高、低推估之間,目前單日看來最高是4萬9千多例,或許會高一點,最高會到5萬例,還是要視明、後天疫情數據來觀察。王必勝也說,上周共確診28萬928例,比前一周增加20.8%,指揮中心解讀,疫情持續上升中,還沒到達高點,但看來增幅並沒有很快,整體說來BA.5疫情持續上升不到高點,大家還是要遵守防疫規定該打疫苗就打。指揮中心也公布最新疫苗施打情形,昨日疫苗接種,6個月到4歲幼兒,有647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169人次,第二劑接種478人次;輝瑞幼兒疫苗第一劑781人接種。該年齡層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36%、第二劑接種率6.1%。昨日共3.2萬人次接種新冠疫苗,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4%、第二劑87.3%、第一次追加劑72.9%、第二次追加劑11.2%,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36%。王必勝表示,65歲以上民眾第四劑接種率,六都中台中、高雄、桃園施打狀況較好;6個月大至4歲幼童則是台中、台南、高雄施打狀況不錯,希望各縣市提供更好施打環境,大家踴躍接種。
-
2022-09-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王必勝:最快下周三進入疫情高峰 不會在10月上旬鬆綁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16)日表示,目前推估疫情高峰將落在下週三或下下週三,不會在10月上旬放寬邊境管制。王必勝表示,以今天來看,本土疫情已連續四天確診人數在4萬以上,根據模型推估,可能在下周三或下下周三,疫情進入最高點,最高點過後趨勢往下,屆時已到了十月初的時候,就算那個時候宣布邊境解封,但是各部會也有很多工作要進行,應該不會在十月上旬解封。今日指揮中心記者會上,有媒體詢問我國規劃逐步邊境管制措施放寬,有一份放寬規畫是將在10月10日國慶日當天將入境檢疫天數改為「0+7」天。對此,王必勝予以否認。王必勝說,世界各國陸續開放,指揮中心一直都有和各部會討論邊境開放措施,過程有各種提案,但是這都牽涉各部會業管業務,討論之後內容都已經改變了,還要進行修正。王必勝說,這波BA.5變異株疫情高峰趨勢開始往下應該已經是10月初,這些相關措施有很多變化,還要給各部會單位、民眾準備時間,「應該不會在10月上旬這麼快」。不過,由於我國邊境仍有入境篩檢、單週人數管制措施,一旦10月開始放寬邊境管制,王必勝表示,會慎重考慮機場唾液PCR改成發快篩,減少出關流程一個關卡。王必勝表示,現在入境旅客在離峰時段入境大約費時1小時,但尖峰時刻會拖延到2.5到3小時,這已經有點久了。他強調,考慮將機場唾液PCR改成發快篩試劑,若可以執行就能讓機場流程少一個關卡、更順暢一點,他也指出,若朝全面開放,「防疫思維要改變」,才能因應旅客大量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