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獨老
共找到
63
筆 文章
-
-
2024-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獨居長者的幸福好朋友!老盟「孤獨處方箋」研討會11/23舉辦
王奶奶(化名)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離開之後,她成了名符其實的獨居老人,加上行動不方便減少外出,漸漸地跟社會脫節。幸好社區的「幸福獨居好朋友」經常來陪伴她,有一次還號召好多人到家裡包水餃,把王奶奶的客廳變成一個小型的社區據點,她的好朋友變多了,心也不再封閉,原來獨居也可以很幸福。人口老化是全球趨勢,伴隨而來的是家庭結構改變、獨居長者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429萬人,65歲以上獨居人口也隨之增長,根據估算獨老比率為15.6%,推估至少有67萬名像王奶奶這樣的獨居長者。老人福利推動聯盟長年關注「獨居長者」及「社區共好」議題,協助全國偏鄉社區老人開發照顧模組,自2022年開始推展「孤獨處方箋暨社區共好」實驗方案,今年邁入第三個年頭,至今已與全國各地共20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開發,並推動「幸福獨居好朋友」互助服務模組,不但培育在地的中高齡及高齡者成為半專業志工,更建立自助、互助與共助的安全互助型社區網絡。遠親不如近鄰,隨著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的逐漸流失,營造社區在地互助系統是重要解方。老盟祕書長張淑卿表示,孤獨處方箋就像是傳統農業社會鄰里間互相關懷,由行動能力尚佳的長者擔任幸福獨居好朋友,兩兩一組去拜訪及陪伴比較行動能力較弱的獨居長者,解決常見的日常生活問題與孤寂感,將原本掉鍊的社會連結再度串連起來。今年,老盟特別邀請本年度參與投入的全國11個社區夥伴,於11月23日辦理「2024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研討會暨成果分享交流會,透過論壇議題的分享以及各方專家與社區代表的共同討論,激發「高齡好人才,社區正精彩」互助服務模組的推動,更深化社區共好與孤獨處方箋的願景,盼每個社區都能成為長者在地幸福安老的好所在,更期待透過此場盛會,將此議題分享及大力推廣至全國社區,促使社會大眾共同關心此議題!時間:113年11月23日(星期六)09:30-16:3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會議廳(中正區徐州路2號)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mLV9bHNFAenjYbH9詳細資訊參考連結(老盟官方網站):https://www.oldpeople.org.tw/pop/pages/e708c344d855403a89855991586d489c(*)本場研討會報名名額上限150名:本活動以本年度老盟合作社區優先錄取,剩餘名額開放有興趣未來與本聯盟合作及進一步了解此議題之社區夥伴報名;本聯盟保有最終錄取資格審查及決定權。
-
2024-09-29 名人.吳佳璇
爸爸失智,媽媽形同沒有伴!該如何為失智家人做照護決定?
家父近日因急症就醫,被救護車送去我曾經求學、工作多年的醫院。然因觀看角度改變,發現許多不同。護理師過去在床邊照顧病人後,必須回到護理站,逐一登載測量到的體溫、血壓等數據,並記錄各種治療處置。如今,由於資訊傳輸電子化,只要掃描識別病人身分的手環,資料便自動上傳,省去不少人工登錄的時間。但我也發現,不少曾經由實習醫師執行的照護工作,現在都改由護理師施行;且為提升住院病人權益,許多治療程序都需預先說明、簽署同意書,整體而言,住院護理工作其實更加吃重。個人以為,林林總總的同意書中,以是否放棄插管等維生設備最沉重。儘管醫病雙方都以尊重生命為前提,並顧及當事人最大福祉,可惜這兩端不僅常被社會風俗、親情等拉扯,且有權參與核心決策的家人亦有不同考量,唯有不斷溝通,才能做出共識。身為阿茲海默型失智者的女兒,加上浸淫精神醫學將近三十年,我特別關注失智者在不同階段的照護決策。從輕度進展到極重度,過去十年我們做過大大小小無數決定,儘管不如人意的屈指可數,但我還是為自己在父親保有多數認知功能時,幾番嘗試仍無法讓他對自己人生如何謝幕做出明確指示,感到有些遺憾。可當我看完《在愛之中告別》,竟鬆了一口氣,要是父親如書中男主角,在失智初期即明確表達「寧可站著死,也不要跪著活」,並尋求安樂死,身為家人,恐怕更不知如何自處。這是一本由小說家妻子寫下的真實故事。為了達成丈夫心願,這對定居美國的夫妻,找上瑞士知名的非營利機構「尊嚴(Dignitas)」,並在先生心智能力退化到尚能完成安樂死最後流程的邊緣,展開這趟「同進不同出」的哀傷之旅。由於作者的冷靜、慧黠與幽默,讓故事在苦澀的美感中跌宕,是一部餘韻無窮的佳作,連我心底的小小遺憾,都間接受到撫慰。失智症自初期進入中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狀(BPSD)將益形旺盛,也是照顧者勞心又勞力的階段。記得父親診斷隔年,我們姊妹和一起照顧的外籍看護,一度人仰馬翻。除了不斷調整藥物,試圖控制混亂的行為,並堅持前往日照中心,接受減緩退化的非藥物治療,但我也不諱言,那時也搜尋、參觀過幾家有口碑的機構,為交給機構照顧做準備。所幸,父親BPSD的強度漸漸減弱,我們也摸索出因應之道,迄今仍維持居家照顧的模式。但我必須強調,居家照顧並不是每位失智者最好的照顧方法,例如語言學者鄭秋豫教授,將她失智的先生交給機構,就是一個跳出「老老照顧」泥淖,照顧者重整自己疲憊不堪的身心,並直視「獨老」現實的最佳選擇。鄭教授將她的血淚經驗寫成《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一書,書末在國外工作的女兒,有一段怵目驚心的內心話,「爸爸對話的能力不見了,雖然家裡有人,但媽媽實際上已經沒有伴了。」也因為深愛父母的女兒強力支持,鄭教授終於卸下諸多責任,回歸自己,把握人生為時有限的剩餘時光。同為失智者家屬,讀到兩位作者無私又深情的分享,即使在父親病榻旁,也感受到無形的力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8 退休力.自在獨立
劉秀枝:終究一個人何不快樂獨老!有病治療無病健身,享受孤獨不寂寞
每個人都會變老,過去祝壽常說長命百歲,近年愈來愈強調長壽以外還要健康,但根據衛福部統計,超過八成以上的老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且國人平均臥床時間約七至八年,似乎健康變老並非易事?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失智症權威劉秀枝說,健康不是無病痛,而是有病治療、無病健身,她上了年紀後參加同學會,幾乎人人都有病,但仍然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這就是健康的定義。她以自己為例,七十歲是體力衰退的分水嶺,以前走路很快現在沒辦法了,經歷過乳癌治療,動過白內障及頸椎、腰椎手術,作為醫師,變老後跟大家一樣狀況不少,「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我都跟朋友開玩笑說,因為七十歲之後沒有能力去踰矩了。」她腳步輕盈走著紅樹林生態步道,一頭白髮剪得很短卻有型,面對鏡頭愉悅自在,難怪很多人說將來老了要跟她一樣。採訪到一半,一名年輕女性認出她來,原來是家中長輩身體不好,病中閱讀劉秀枝的文章很受到鼓舞,因此特地過來致謝。長輩即教材 身心狀態積極過去說人生七十才開始,她認為還要加上兩個字,人生七十才開始「生病」,但也不用過度擔憂,接受變老是一個自然過程,提前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身邊長輩就是我們變老的教材,例如經歷過父母或家中長輩生病,就要提醒自己提早預防,好比她的外甥,在父親心肌梗塞過世後開始運動,「所以,每個人要對自己的身心狀態積極一點」。變老後,身邊親友一個個離開,剛開始接到朋友生病過世的消息當然難過,但慢慢的心情就淡然了,因為那只是有人先去另一個地方等大家罷了,積極的作法是多交新朋友,一次演講時,一名中老年男士提問「年老後,該如何交新朋友?」她建議可參加社區大學,找一個看來很友善的同學,加入他的同學群就會認識更多新朋友,當然前提是自己也要好相處。安排行程 周末不打擾他人退休後她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陽明交通大學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也為自己安排社區大學課程,登山健行、打球、唱歌班、寫作班等,但晚上和假日大多是獨處時間,尤其周末絕對不打擾他人,因為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庭。劉秀枝說,自己從小就選擇要獨自生活,「我一直是孤獨的,但從來不覺得寂寞,我還怕有人打擾我的獨處時間」。一個人生活可以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她許多時間花在看書和寫作上,以前工作忙碌,退休後才有時間好好閱讀,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看醫學期刊文獻,擔任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曾經一篇文章花費兩周、閱讀三十多篇醫學期刊後才完成。如果覺得寂寞就找人聊天,也可以拿一本書,邊讀邊跟作者對話,或是去菜市場,逛一圈就可以跟不少人交談。她的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快樂的獨老》寫到如何做好準備快樂獨老,最後一項就是「心態決定一切」,如果覺得老年不恐怖,就會過得很好,反之一直害怕變老,就會覺得很難過。美國外科醫師許爾文.努蘭出版的《死亡的臉》中提到,不要把晚年美化,但也不要覺得會很悽慘。她說,每個人情況不同,其實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好好過每一天。為什麼有人退休後老得快,有人卻依然充滿活力?五十九歲時退休,結合醫學專業與寫作興趣,出版多本老後生活及預防失智症相關著作,並開設Podcast頻道,生活上過得比年輕時更精采。七十六歲的劉秀枝說,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數位版看這裡 看達人科技養老退休後有人老得快、有人卻活力滿滿?專家教你科技養老台灣社會愈來愈老,科技卻與我們的生活連結愈來愈深,上餐廳點菜需要掃QRcode,結帳時店員問有沒有載具,朋友想轉帳時問有沒有LINE Pay,曾幾何時連搭高鐵大家都改用App訂位,似乎不懂科技愈來愈寸步難行,但這些都難不倒今年已經七十六歲的失智症權威劉秀枝,進數位版看看她如何聰明運用科技過好老年生活。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2 失智.長期照護
獨居又無社交,大幅增加失智風險!全台盤點獨居戶,社福資源想找到邊緣人
獨居又無社交活動,將大幅增加失智風險,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近年各縣市已針對獨居者,啟動有條件的關懷機制,如果屬於失能、失智者,主動協助安裝火警、防跌以及定時到府關懷,但目前獨居戶多屬於「戶籍在人不在」,全台廿二縣市已啟動確認獨居者實際居住形況普查,已有約半數縣市完成,並評估是否屬於「社福邊緣戶」,將資源送進獨老手中。根據內政部今年初的統計調查,僅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居住住宅數量,全國多達六十九點五萬宅,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周道君表示,衛福部多年前即開始關注「六十五歲以上獨居者風險」,各縣市只要評估該名獨居長者,需要安全關懷,就會主動協助安裝火警偵測裝置,或是有些失能的長者獨自居住,提供防跌的偵測系統,目前全台列冊收案的人數約為五點二萬人。但內政部調查的戶數高達近七十萬宅,列冊人數卻不到一成,周道君表示,獨居宅的計算方式,是以戶籍當作調查方法,台灣有許多人是「人在籍不在」,又或是「籍不在人在」,為了能確實掌握獨居戶,全台縣市在這兩年全面盤點轄內的「六十五歲以上獨居宅」,確認居住者是否真的只有一人,此舉目的在於讓資源主動送進去。過去會以為獨居者就等於需要幫助,周道君說,實際訪查後發現,獨居者不一定弱勢,獨居長者不一定就是「失智候選人」,沒有社交網絡者,才較為容易失智,此次盤點獨居戶,最希望找出「社福邊緣戶」,剛好無法申請低收或中低收者,又或是已經失能、失智無力申請身障資源或醫療資源者,得將他們找出來。以現行已完成初步盤查的縣市分析,原以為社福邊緣戶的獨居者會有很多,但卻僅有零星,甚至極少的戶別需要導入資源,周道君說,這是初期完全沒想到的結果,目前推估全台數據最快要二年後才能完成,屆時將有最完整獨老生活情況調查資訊出爐。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1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照顧減少「孤獨死」!日本監控水電、丹麥推協作住宅
少子化加上超高齡化,獨居人口增加,也讓政府需要直接面對獨居風險,日本警察廳近期公布今年一到三月「孤獨死」的最新數據,多達二點一萬名獨居者在自宅過世,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占八成。台灣雖未有相關調查與統計,但不少新聞事件陸續報導,國內獨居者死亡事件愈來愈多。專家指出,獨居風險不只是失智,包含意外身亡等,都需要正視。台灣目前的人口結構發展與日本的走勢極為相似,高齡者愈來愈多,且獨居者也隨之增加,日本早在多年前就發現「孤獨死」現象,雖然日本政府尚未明確定義「孤獨死」與「孤立死」,但兩者皆指離世時無任何人照顧,遺體往往在過世多時候才被發現。該現象也揭開「獨居風險」的面紗。許多研究皆顯示,獨居者生理、心理與非獨居者相比,較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也因為健康狀態不易被他人察覺,也增加心臟病發、腦中風致死風險,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台灣的獨老並不是每一個健康狀況都不佳,近年發現許多獨老的生活狀態比非獨居者還好,他們過得好,最關鍵的因素是「擁有良好的社交生活」。目前日本政府面對獨居戶,採取「科技與社會服務結合」,監測獨居戶的水電繳交的狀態,一旦異常就會主動通知社區內的社工,並透過非政府組織定期探視獨老。英國則推動社區活動,增加鄰里之間探視機會,另成立「孤獨基金」支持志工團體,讓他們提供獨老的心理支持服務;丹麥則推出協作住宅,讓原本是獨居戶的長者,可以集中生活,不僅降低孤獨感也能達到守望相助的效果。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找尋理想老後生活?「這概念」最重要!改裝老後居住空間,還能讓照顧者也減壓!
「面對改變很困難,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天天在變。」天主教失智症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服務過許多長輩,他說,每個人面對老的方式都不同,無論老後居住或照顧方式,最擔心不願意接受改變,或受限於自身習慣的長輩,建議及早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如何尋找理想老後的居住模式?陳俊佑說,找尋理想老後生活或居住模式,其實所有年齡層都一樣,必須懂得自己需要什麼、因應自身需求做出改變。偏偏「改變」這件事,對任何人來說都不簡單,更別說行為模式已經固化的長輩,光是要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就已經不容易,要再適應新的行為模式,更是難上加難。曾有位八十多歲榮民伯伯,雙眼失明,他習慣獨居,即使看不到,還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可料理三餐。但社工發現,他家長期漏水漏電,萬一他不小心碰觸到積水處,馬上就有生命危險。某次他生病住院,社工在他出院後將他送到榮民之家,但他極不適應,不到一年就離世。每位長輩需求不同,唯有自己知道需要什麼,但所有人都無法預測未來,唯一可做足準備的是適應改變。例如,先了解其他人老後生活模式,如多數人因行動不便感到困擾,需要搬到一樓或有電梯的房子,就應思考如何因應,例如,先嘗試找一樓民宿或親友家,住上幾個月,讓自己有住一樓的體驗,增加適應力。陳俊佑指出,百歲世代,大家壽命愈來愈長,任何年齡層都應從現在開始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未來即使是獨老或是與子女同住、與老伴走完最後一段路,都能安心安適。為長者改裝室內空間 照顧者也減壓徐宛菱在長照領域工作多年,由於先生是室內設計工程專業,夫妻倆目前專為高齡及身障夥伴設計友善空間,客戶以退休族和長照使用者為主。她表示,空間改裝不只對長輩有好處,還可幫助照顧者。目前長照2.0也提供居家無障礙補助,以及施工期間的喘息服務,可多加利用。最常施作的改裝區域是浴室,若晨室內裝修公司專案經理徐宛菱曾遇過一名長輩,原本如廁需要家人協助,改裝後可以自己上廁所,心情截然不同。「廁所凌亂還會影響照顧者,不但有安全疑慮,還遇過居服員因此感到有壓力,造成服務困難。」徐宛菱表示,浴室改裝首先注意的是出入口高低差,馬桶旁加裝支撐幫助起坐,淋浴空間應可容納照顧者進入,倘若長輩有泡澡習慣,還可以改為開門式浴缸。廚房、臥室以及玄關也是重點。改變廚房流理台高度及省力緩衝式拉籃,提高長輩做菜意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6年調查,65歲以上長者最常跌倒的室內地點是臥室,所以建議增加臥室光線,及床鋪旁加設可攙扶設施;此外,很多人會把輪椅、助行器等輔具放在玄關,不但凌亂也影響進出動線,因此櫃子不只放鞋,還要規畫收納輔具。許多人剛退休時因身體健康、行動自如,室內改裝以美觀、設計感為主,徐宛菱提醒,應提前考量老年生活,打造一個自立空間,若獨居,也可安裝警報器等智能科技,遇到緊急情況直接按鈴可以一次打給多位家人,若有一天需要照顧者同住,浴室、臥室應可容納兩人,照顧者才可好好照顧及休息。數位版看這裡培養韌性 有助老後安居老後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三位專家的三帖藥方。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03 退休力.社會連結
老後不煩人/員警當大廚 為社區獨老送餐持續26年
中午時分,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上的成功國宅,一輛警用休旅車緩緩駛入,車門上寫有「保安大隊」四字,一旁民眾習以為常,因為車上載的不是嫌犯,而是熱騰騰香味撲鼻的豐盛菜飯,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準時抵達,為社區獨居長者送午、晚餐,十多年如一日。台北市警局保安警察大隊平時主責巡邏執法、維護治安、協處聚眾活動或重大突發事故,員警胸前的「迅雷」胸章,給人迅速強勢打擊犯罪的形象,其實,北市保大至成功國宅送餐的溫暖善行,已持續了十六年。社區獨老與警察搭伙,解決老人用餐問題北市保大大隊長張玲堅說,二○○八年間,隸屬中央的保安第一總隊派員支援台北市警局,駐點在大安區的成功國宅內,平時膳食由保大餐廳搭伙送餐。當時群英里長石忠勝正為社區中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用餐苦惱,向台北市政府建議,輾轉促成保大餐廳將成功國宅社區內的獨老納入收費供餐對象,讓長輩享有物美價廉的伙食服務。「其實整整廿六年了。」石忠勝說,最早社區獨老是和大安分局警方搭伙,後來保大支援警力進駐,也請求保大警方協助,說來如數家珍,因為他就是一九九八年當選里長,當時觀察到社區高齡化,一上任就先設法協助老人解決用餐等問題。共餐減輕長者飲食開銷壓力,也促進外出交流成功國宅約有二千三百餘戶,包含石忠勝在內,超過七十歲長者有一千多人,隨年齡增高,各項能力漸漸變差,許多老人家常常自認什麼事都做不好,因此沮喪或碎唸。搭伙共餐不僅減輕長者飲食開銷壓力,也促進長者外出交流,即使行動不便,社區中也有人協助送餐到家。曾有一位獨老時常與人摩擦,搭伙後情緒漸漸穩定,如今還成社區志工,因為他發現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 數位版看這裡社區互助 找新家人大家一起逐漸老去的過程,需要許多陪伴與幫助。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女化,我們需要透過社區互助合作,更有賴許多有心人士熱血熱心,建立新家人關係,來看看他們怎麼做。 來測退休力 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填答可參加抽獎。
-
2024-06-15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牙醫師黃明裕全心投入特殊牙科,唐寶寶愛子是小助手
「如果不是我兒子,我現在肯定在做醫美、植牙,行醫之路大概就變成為錢而生吧!」62歲的黃明裕一提到兒子,臉上就堆滿笑容。顧兒子 獲得比付出多「兒子像是我的大玩偶。」黃明裕說,當時醫師告知兒子是唐寶寶時,內心晴天霹靂,一度難以接受,但很快地,他與也是醫師的太太都接受了這個事實。問他:「有沒有想要逃?」他回說:「沒有,這念頭一刻都沒有過。」照顧兒子到現在,從兒子身上獲得的比他付出的更多。無論是偏鄉、無電梯公寓,只要是有治療牙齒的需求,就會有黃明裕的身影。「沒想過自己會投入特殊牙科」,30年前,兒子滿月接種預防針時,協助注射的醫師隱晦地說,你家寶貝有點怪怪的,雖然那位醫師沒有明說,他和太太卻已馬上察覺,帶著兒子到醫院檢查,竟是唐氏症寶寶。「當下真的是晴天霹靂!」黃明裕說,有段時間他沒辦法接受,後續還與太太力拚第二胎,全台做不孕生殖的醫院都找遍,最後苦無結果。這一切冥冥之中皆有注定,還好沒有生第二胎,否則對老二來說,將會背負著龐大的壓力。看診特殊童 改變職涯當初黃明裕開始投入特殊牙醫,其實與兒子的國小導師有關,她是兒子的啟蒙導師,讓孩子知道自己比想像中的還能做得更多,一般班級學生到校得馬上做清潔打掃,或在早自習時考試,兒子的導師則是要他們全班先跑操場,訓練體力後再做打掃工作,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健康強壯。也因為班上許多孩子也是特殊童,導師知道他是牙醫師,就委託他幫忙看診。在投入特殊牙醫的過程中,黃明裕看到非常多獨老,明明有子女,卻沒人陪伴與照顧。但「不管我去哪邊,兒子都黏在身旁,全家人因為他,感情變得更好。」他會傾聽兒子的想法,也向兒子傾吐心聲,別人的孩子結婚另組家庭,他則是告訴兒子「爸爸會照顧你一輩子」,誓言要像聖經中的摩西一樣活到120歲,這樣就能照顧兒子到他90歲。赴日進修 學安撫技巧過去對於特殊牙科治療毫無所悉,黃明裕說,「我就用看一般人的看診方法治療他們」,但特殊兒比一般孩子更敏感,對於聲音、不熟的器械感到害怕,嘴巴緊閉不開,最後他用最直覺的方法強行扳開治療,但後來發現這是錯的,反而更加深孩子對治療的恐懼。隨著對特殊牙科的接觸愈來愈多,但台灣有所不足,於是黃明裕遠赴日本進修,無論是學習麻醉技巧,還是安撫特殊需求者的治療方式,從中獲得許多。回台後,積極將學到的技術分享給更多醫師,其實台灣的特殊需求患者,根本沒辦法出門,連要看診都有困難,他開始走進患者的家中治療後,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是醫療照顧不到的對象」。拚健身 要陪兒一輩子黃明裕自費購買居家牙科設備與醫材,滿滿兩大箱儀器,重達42公斤,如果要出動居家醫療,每次至少看3位患者,台北市最麻煩的就是「沒電梯的老公寓」,通常7樓以上都會有電梯,但6樓以下的無電梯公寓占大宗,雖然會帶著護理人員一起出動,但42公斤的器材都是他一個人搬,好幾次都要爬5到6層樓。現在兒子黃于軒則成為他到各地義診或居家看診時的最佳幫手。「好在平常有在健身,否則每次出動到府,恐怕沒辦法幫患者治療。」黃明裕指出,他致力於健身,背後最大的原因,還是為了兒子,他許下活到120歲的願望,就得好好養生。黃明裕說,兒子是相當貼心的孩子,6月6日是兒子的生日,他早在生日前,就開始在臉書上一直許願,身為老爸會依循孩子的願望,逐一替他實現。與兒子的互動與相處,是他這輩子最重要的寶物,一定是上天特別為他準備的,他不僅享受其中,也樂在其中。黃明裕小檔案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照顧對象:兒子黃于軒罹患疾病:唐氏症發病時間:1994年出生,現在30歲治療:早療陪病心得:兒子是永遠的寶貝也是寶物,從兒子身上獲得的,遠比自己付出的更多。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01 退休力.自在獨立
高齡女性新課題!從照顧者到人生自主,追求有尊嚴的獨老
二○七○年的台灣,有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的「法定老人」,而這些高齡者中,有三分之一超過八十五歲。在那個有一半是老人的未來台灣,多數高齡而活躍的會是女性,她們的晚年單身、喪偶、獨居。現在的我們該如何做準備,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老太太?《橘世代》將推出系列報導,從不同的故事看見,女性如何能夠走出傳統的人生劇本,活得快樂又自主。阿月在退休不久後成為照顧者,六十八歲時照顧七十歲生病的先生,七年後,先生離世,她終於不需要再擔任照顧者,但七十五歲的她也病了,獨居又病痛纏身,獨自度過身體不健康的餘生,一直到八十三歲離世。阿月的故事是目前台灣女性年老生活的樣板—已婚女性在退休後的多數時間都在照顧生病的配偶,經歷漫長的照顧歲月後,獨自面對生命中衰弱死亡的最後幾年。一個人的老年 不需悲苦「我們從統計數據理解到,老年的問題就是婦女的問題。」台灣望年協會創會理事長曹愛蘭長年關注婦女權益,她認為,女性生命裡有些獨特處境,例如照顧、例如獨立生活,這些都不是過去的男人會關心的議題,多數男性認為自己會被太太照顧到生命的最後一天。根據衛福部數據,民國一一一年的平均健康餘命,男性七十歲、女性七十五歲;平均餘命,男性七十七歲、女性八十三歲。而台灣初婚年齡,是男大於女兩歲。「不管你是否結婚、有孩子沒孩子,所有女人大概都會一個人面對自己的老年。」曹愛蘭強調,在長壽高齡社會裡,女性對自我處境有覺察,才可能起身行動,追求有尊嚴的生活,改變過去的樣板人生,不需孤單悲苦,即便一個人,也能當個快樂的老太太。寫小說學理財 翻轉老化現年七十六歲的曹愛蘭正在嘗試一個快樂餘生—她七十四歲開始提筆寫小說創作,作品還獲選到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參展,最近構思的,是母女關係的糾結以及和解的故事;她和好友創立台灣望年協會,開設理財、善終等課程,倡議「自主老年」;她學理財,將名下房子售出投資債券,創造被動收入,為自己賺退休金;最近則迷上了使用AI,終於可以看懂許多西班牙文的書籍。但是她坦承,關於如何好好度過餘生這件事,大約是她七十歲之後才開始關心。七十歲之前的她,忙於專業與工作,不覺老之將至,七十歲那些年,父親、母親、妹妹相繼離世,她當了好幾年的照顧者,親友逐漸凋零的她深感「哇,我即將變老,要走往人生終點,我該為自己的餘生做準備了。」她笑說,人生很多事都要「面臨」才會行動。她舉自己任台南社會局局長時的例子,那時一直向民眾宣導家裡要準備地震包,無論是苦口婆心還是威脅利誘,效果都很有限,後來發生了一場大地震,台南倒了幾棟房子,家家戶戶都很自主地找到先前社會局提供的清單,很快備好東西。她認為,年輕時覺得遙遠無妨,但不要排斥,多接受相關訊息,老了真的需要時,可以很快抓到重點就夠了。概念、資訊有了,當你人生關卡來了,意識到「我不會永遠活下去」的時候,就知道要開始做這些準備,知道怎麼準備。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許有杉: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
藥師小檔案姓名:許有杉年齡:61歲執業地點:美康藥局(新北市新莊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每個人都需要一位社區藥師朋友來守護健康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價值被看見新冠疫情期間,社區藥師無役不與,全台8千多家藥局,其中健保特約藥局6千多家,一萬多名藥師為這場新興傳染病戰役中的幕後防疫英雄。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許有杉說,一場百年大疫讓社區藥師的價值被看見,藥師守護百姓健康的奉獻被肯定,社會地位、被信賴感也提升了,台灣的社區藥局、藥師是防疫尖兵。新北市藥師公會有4800多名會員,公會人數規模僅次於台北市,但新北社區藥局開業數達1300多家,家數是各縣市之最。疫情一開始,民眾搶購止痛藥、感冒藥物、退燒藥物,口罩,口罩實名制上路後,每天開門營業,就必須面對排隊人龍,此外,販售快篩試劑,部分藥師更在「視訊看診」時擔起送藥到府的重責大任。許有杉說,防疫視同作戰,在凝聚共識前,組織內難免有雜音,但全聯會頭人很有魄力推動,藥師們也願意發揮使命感,為百姓健康付出,各地都有令人感動的藥師扮演防疫英雄的故事,有人顧不得有孕在身、正在抗癌,仍挺在第一線幫忙包口罩、送抗病毒藥。許有杉回顧說,他身旁至少有三位新北藥師在工作過程遭感染,有一名公會前幹部、資深藥師染重症身故,當時公會也介入幫忙,協助幫忙移轉處方箋、管制藥品等,公會會員間充分互助,展現大家庭的情感和凝聚力。站在第一線面對眾多疑似確診者,是否擔心自己被感染?許有杉說,他不曾確診,但也可能是曾確診而未察覺,他雖然是公會理事長,但他很樂於幫忙在第一線補位,曾在颱風天、雨天等天候惡劣時刻,幫忙送藥到淡水、雙溪及瑞芳等地,照顧偏鄉、獨老長輩,他樂於帶頭做,和會員們共患難、榮辱與共。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而疫後醫護人員人力缺乏問題浮出水面,許有杉指出,藥師訓練需5至6年,剛畢業藥師的月薪可達6至7萬元,有些北部醫院找不到藥師,月薪加碼開到7萬左右;若已有處方、調劑2年以上經驗,月薪8萬起跳、年薪破百不是問題,因此雖然大環境醫護人力不足,但仍有7成藥學系畢業生從事藥師,學以致用。如今疫情結束,回歸正常生活,許有杉說,經歷疫情考驗,各行各業充分體會到全島一命,他觀察,社區藥師的社會地位在疫情後提升了,還有民眾感動地說,社區藥師守護我們健康,對社區藥局認同感增加,社區藥局有賣的商品就會在藥局買,以行動支持社區藥局。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家庭醫師及家庭藥師許有杉說,醫院、醫學中心的藥師訓練會更細膩、注重學術專業,而社區藥局較像是家醫科醫師,想一輩子健康2種醫療人員一定要認識,一是家庭醫師,二則是家庭藥師。尤其疫後社區藥師有更多臨床經驗,把關用藥安全,民眾會更願意把小病留在社區藥局,用小錢自我照顧,別去佔用健保資源,省下的健保資源用在長照,才能改善並追趕上歐美長照標準。台灣社區藥局密度高,堪稱是民眾的好鄰居。許說,從疫情便可看出,台灣社區藥局文化是很願意犧牲奉獻,且藥師被更多民眾肯定後,藥師服務需求增加,尤其高齡化社會來臨,銀髮族需求暴增,藥局應提供多元化服務,除健保處方調劑外,也可有居家長照、遠距醫療、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用藥安全宣導等,成為社區健康中心。不過在藥師供給有限,銷售商品種類又提高情況下,許認為,藥局急需整合產業,包括導入經營管理系統、處方簽調劑系統,雲端藥歷APP等,由大數據分析提高醫藥產業價值,提升用戶便利性。許也提到,台灣用藥量大,台灣人平均用藥量是美國人的7.2倍,主因是健保「吃到飽」,因此健保署推動分級醫療、部分負擔,透過部分負擔制度減少藥物浪費。而藥師對民眾用藥把關能發揮一定力量,執行公衛任務可以承擔更大責任,面對高齡化、少子化挑戰,社區藥師能展現更大能量,將照顧心力擴及到每個角落。「大家一起投入才有話語權!」許有杉投入藥師公會領域近30年,擔任理事長邁入第4年,他希望帶領各個世代會員一起努力,讓社會大眾對藥師這一行有更多認同及理解,擦亮藥師的光。
-
2024-05-2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有沒有子女都要學習「獨老」!光有長照險不夠,還需布局2件事
某日在餐廳用餐時,聽到隔壁桌客人的對話:雖說長照險很重要沒錯,但是我不打算生小孩,未來如果老婆比我先走,我自己一個人住,萬一發生事情沒有人知道,那我買的長照險有甚麼用?長照險只是基本 老年要備「三寶」 都說老年必備三實:老本、老友、老伴。其中老本是要支付老後的花費,為了以防萬一,最好加上2項保護機制:1.保險:預防風險太早發生或損失金額太大。2.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雖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如果想要過著有尊嚴有品味的老後生活,手頭一定要有存款。所以在年輕時就要做好理財規畫,存夠老本,自立自強。人生過程中存在著各種風險,透過保險,如住宅火險,汽車責任險,意外險,醫療險,長照險等,就可以將事故發生時的經濟損失,轉由保險公司來承擔。保險可以解決事故發生時錢不夠用的問題,不會賠掉自己好不容易累積出來的資產。資產慢慢累積,在退休後就會成為我們重要的老本,讓我們可以不必看人臉色過活,優閒的享受退休生活。 筆者之前在餐廳聽到的對話:獨老時買長照險有用嗎?因為長照的發生時間及經濟損失的風險,有其不確定性。購買長照險,可以解決萬一發生需長期照護時,長期財務支出的經濟負擔,所以高齡之後的老本,除了現金及可變現的資產之外,保險也是一個資金來源,因此買長照險有用嗎?以風險控管的角度來看是有其必要。 2種長期照護險 年紀愈大投保成功機會愈低1.長期照護保險符合長期照護狀態分為:a.生理功能障礙:指進食、移位、如廁、沐浴、平地行動、更衣等六項生活自理能力持續存有三項(含)以上的障礙b.認知功能障礙:指診斷判定為持續失智狀態,且依臨床失智量表評估達中度(含)以上2.失能扶助險(符合特定失能程度之一)保障期間又分終身或定期保障,不過終身保障還是會有保障到期日的限制,可能到95歲~110歲之間,看各個契約的約定。一般0歲就可以投保,投保年齡上限因定期或終身及繳費年期而不同,一般最長可接受最高年齡是70歲。 不過保險是承保未發生的風險,所以若已經在長期照護中,或已失能,就無法承保。另外能否承保還須視提出申請時的身體狀況評估,如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病或體重嚴重超重等,都有可能會加費承保或拒保。所以想購買長照險來轉嫁資金風險,建議還是要及早規劃,否則等年紀大了才要投保,不僅保費會很高,而且年齡越大身體出現狀況的機會越大,能順利投保長照險的機會就會更低。如果無法投保,那時就只能以自己準備的資金因應,若此時發現自己的退休準備金只夠健康的自己使用,不夠支付需要被照顧的花費,除非有家人的經濟支援支應,若是獨老、錢又不夠用,能不能有尊嚴地活著,恐成無解難題。安養信託確保錢用在自己身上 除了用保險幫老本架設經濟防護網之外,也要注意老本的安全性,自己管理老本時會不會被詐騙?自己無法管理老本時,老本會由誰管理?管理錢的人是否可信任?當我們需要被照顧時,錢是否真的會用來照顧自己?會不會被挪作他用?要解決這些疑慮,可考慮從年輕開始,就開辦安養信託來存老本,或者退休時將退休金及未來要照顧自己的財產成立信託,用信託架起一層保護網,來確保老本的安全,讓我們安心生活。獨老還要有健全的照護機制據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全台單人戶在過去一年大增10.2萬戶,且一人戶總戶數達332.3萬戶,占整體家戶的36%以上,高齡、少子、獨居、晚婚成為趨勢。當老後高齡獨居時,如果在家中發生事情,多快會被發現,關乎長者之後的復原程度,甚至是生命能否挽救?這個跟老本準備的多寡沒有關係。因此如果你以為只要買了完整且足夠的保險就沒有問題了嗎?答案恐怕不是! 之前新聞就報導過一案例:屏東縣萬丹鄉灣內村一對年逾6旬的簡姓兄弟,雖同住老舊三合院,因感情不睦互不往來形同陌路各住一屋,弟弟23日在外工作時心肌梗塞猝死,親友擲筊詢問後回老宅辦喪事,竟又發現住另一間的哥哥也已在床上成白骨,警方研判死亡約3個月。 因此雖然準備了足夠又安全的老本,但發生事情的時候有沒有人可以協助,就是生活照顧周密性的問題了。比如說在家中跌倒、生病、甚至突然昏倒時,有沒有人可以及時發現立即護理或送醫?以屏東簡姓兄弟的案例來說,首要問題是有沒有人能夠及時發現狀況,即時啟動照顧機制,錢反而不是當下最重要的。 老友與老伴 是老後生活照顧機制 高齡化少子化世代,想仰賴子女養老愈來愈不容易,另一半若能做到「執子之手,白頭偕老」固然是美事,但命數難測,所以不管有沒有結婚或生養子女,總有一天,終究會有自己一人面對獨自終老的時候,學會獨處成了人生必學技能。 獨老的生活照護防護網要啟動,以免事故發生無人知曉,錯失救助的黃金時間。「老伴」除了配偶外,也可以是一群每日相聚的同好或同伴,如每日清晨運動,健走,跳舞,社區義工等同伴,又或者是相互照應的鄰居,每天早晨互相問好,甚至是每日固定用餐的早餐店,是否能比仰賴子女晨昏定省發現長輩是否安然無恙,更能及時發現問題? 若可以接受入住老人之家,老人集合住宅或養生村,照顧會更全面化。入住機構常有各種康樂活動或學習課程,老人家憑藉活動參與更能夠彼此交往、互相了解更多。有了這些「老伴」陪伴,不僅生活更加多采多姿,平日若有突發狀況,機構的同伴或社工也能及時發現,甚至機構內有醫護人員能及時處理,防止傷害擴大,在生活安全防護上會更加周密! 人生下半場不該是日日無所事事,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每天自怨自艾,甚至百病叢生,任由生命流逝,獨老也能活出精采人生。但漫漫人生總有風險,為了活的優閒自在,除了老本的準備要足夠,別忘了也要好好經營一群老友及「老伴」,這樣才能健康又快樂獨老,安享無憂的第三人生!作者:陳瑀莘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大專盃財富管理競賽輔導顧問暨專案講師榮獲2013保險信望愛獎優選最佳專業顧問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1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5. 新北市失智友善民眾最有感,從城市到鄉村,從山區到海邊,都能照顧陪伴你
「有一間柑仔店,保管幾乎所有當地長者家的大門鑰匙,因為青壯年人口都在外地工作,只留下獨老或老老家庭,有時長輩出門忘記帶鑰匙,或是家裡有狀況需要幫助,柑仔店的大哥大姊就會出動,帶長輩回家或提供幫助。」這間店就位在新北市的某地區,揭曉答案前,先來看這集節目精華簡介。健腦巴士2.0 乘載市民期待《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最新一集,主持人陳韻如邀請到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專門委員陳玉澤。節目一開始,陳韻如首先談到新北市首創的樂活健腦巴士,「一輛有著亮黃色車身,貼著各種懷舊圖案的巴士,穿梭在幅員遼闊德的新北市偏鄉巡迴。」原來樂活健腦巴士的誕生,是來自失智者家屬的請託。陳玉澤表示,都會區就醫很方便,但是偏鄉到醫院卻是一條漫長的旅程,為回應市民的需求,突發奇想改造出這麼一輛巡迴服務車。他更提到,巴士有一個有趣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覺得跟失智症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很大的挑戰,以前巡迴車外型很明顯就是醫療照護,但我們希望民眾不要聯想到治療,而是享受巴士帶來的活動以及發現潛在失智者。」由於偏鄉很多長者沒有進行過失智相關的詳細評估診斷,巴士的任務即是透過遊戲方式讓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觀察及評估,若發現潛在個案會轉介到醫院,幫助長者預防失能失智。樂活健腦巴士上路後,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已累計服務逾三萬人次,甚至連其他縣市都打來預約,可見新北市的用心良苦民眾都看見了。駕駛健腦巴士的司機大哥更透露,每次出任務都有許多阿公阿嬤在橋頭、村口等候,要求搭巴士一起到據點參加活動,也形成阿公阿嬤陪巴士出任務的溫馨畫面。目前,樂活健腦巴士升級為2.0版,由故宮授權館藏圖像,並運用故宮開發的樂齡健腦教案作為隨車服務。乘載著市民的期待,巴士最新任務是駛進人潮較多的區域宣導失智症預防,加強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鼓勵跨世代共融。陳玉澤提醒,新北市的公司行號若想進行失智症宣導,可與衛生局聯絡報名。平溪不老長智村 居民互助典範陳韻如提到,新北市是全國人口最多的縣市,目前擁有404萬人口, 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約占17%,還有一個全台最老的鄉鎮-平溪,但也成功打造出失智友善社區「不老長智村」。這個可愛的名稱是與當地的長輩們一起腦力激盪的發想,陳玉澤說:「長輩認為他們不老,也希望民眾不要把老跟失智連結在一起,因此取名為不老長智村。」民眾想起平溪都直接聯想到放天燈,但陳玉澤認為平溪最感動的是人。菁桐社區有一位溫泉大哥,母親失智後他便開始思考要如何讓社區更友善,因此,當新北市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時,他主動號召商店街的全體店家參加課程訓練,積極配合推動。讓人感動的是,菁桐有個天燈館,館前設有一個巴士站牌,只要有長輩在那裏等公車,工作人員就會前去關心,如果當時沒有公車班次,也沒有聽說長輩的家人當天要帶他們外出,具有失智識能的工作人員會判斷長輩需要協助,主動關心詢問並且載長輩安全回家。看到這裡,大家猜到了嗎?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保管長輩家鑰匙的柑仔店,就位在平溪。這種鄰里互助的精神並非刻意營造,而是小鎮村民自然而然散發的溫暖力量。陳玉澤感性地表示,「不老長智村不是名詞,而是每天發生在山城裡的日常,在這裡,失智友善社區不是口號,而是很多很多溫暖行動堆疊起來的真實故事。」板橋區啟動!高人 口密度挑戰失智友善新北市接下來將鎖定人口密度極高的板橋,陳玉澤笑稱,「挑戰55萬人的板橋區,真的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偏鄉的基底是鄰里關係緊密,都會區人跟人距離比較遙遠,但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那就是社區管委會以及警衛,他們認識每一名社區住戶,清楚每一戶遇到的問題,舉例來說,管委會就像是網路分享器,一條條綿密的網絡向外連結市民,翻轉了都會區的弱勢。此外,板橋跟平溪最大的不同是,板橋嘗試改變的不是只有人,而是外部物理環境。新北市去年舉辦台灣設計展納入失智友善主題,工作坊討論發展出一套新北市的標示指引,試著在捷運站、人潮較多的公車站連動到醫院裡的標示,希望失智者更能自立生活。接下來,失智友善標示指引將應用在新北其他角落。新北市:讓社區成為沒有圍籬的日照「新北市非常精實地落實政策,形成一張失智症照護網,透過各種方式管道要接住這些失智者。」陳韻如談到新北市的失智友善守護站,陳玉澤表示,新北市希望將一些具專業知識的單位一一組織起來,例如散布在社區的超商、藥局、診所等,不但可以分享失智照護訊息,還可以發展成雷達,發現潛在失智者,幫助他們提早就醫。今年三月,新北市達成90家日照中心的布建,預計年底前突破100家,儘管如此,卻還是追不上人口老化速度,陳玉澤強調,新北市不想把失智者關在日照中心或住宿機構,最終目標是希望「打造社區成為沒有圍籬的日照」,讓失智者重新回到社區,維持既有生活,同時延緩退化,幫助他們好好生活。本集重點:✎阿公阿嬤最喜歡的新北樂活健腦巴士,升級2.0服務更多元。✎平溪不老長智村的真實故事,爺奶出門不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人口密集度高的板橋區啟動了!社區管委會將成運作核心。✎新北市超商、診所與藥局的新任務,失智症照護網即將串連起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bit.ly/3TQKTK4🎧Spotify:https://spoti.fi/3xztSwP🎧KKBOX:https://bit.ly/3TXrkQy🎧Apple:https://apple.co/3vRuptk⭐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3-10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揭開第三人生之幕
上個月底,大樓電梯布告欄貼出里長主辦的免費肌力訓練課程招生海報,對象是55歲以上的銀髮族。「啊,符合了!」雖是行之有年的社區定期活動,頭一次成為招生對象,我的心頭還是微微震了一下。其實,看到海報前幾天,我才向診所申請減少每周看診次數,從周休二日變三日,正式啟動我的階段性退休,不,應說是第三人生(the third act)計畫。10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當時,我還不滿40歲,侃侃而談從醫以來聽到、看到的前輩醫師故事,幾乎都是狼狽的下台身影,唯一例外的是,那時才剛退休的劉秀枝醫師。提及她年過50就開始盤算,不要等到法定年齡才退休,迫不及待去探索醫療專業以外的生活新面向。一開始,劉醫師有些老同事並不看好這樣的決定,因為他們認識多年的她,是個閒不下來的人。的確,這些年來,劉醫師一點兒也沒有閒散下來,我緊追著她的部落格與專欄文章,充分感受到她既從容又有智慧的生活步調,從後中年精彩走到75,並在新作《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以其一貫明快、溫暖又充滿希望的筆調,期許自己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適時尋求醫療、保持正面心態與幽默感,繼續聰明活到一百歲。劉醫師的人生哲學,一如日本曹洞宗禪師枡野俊明提到的「禪即行動」,不先踏出一步,終究是空想。59歲那年離開醫療第一線,人生毅然翻頁,親身體驗退休生活,也是禪的思考模式。儘管人生須及時翻頁,唯姿態各有不同,我則傾向漸進式減少第一線服務的方式,視將來健康狀況,量力而為。方式既定,接著得決定啟動的時間。由於我的雙親都是退休十來年就出現重大健康問題,必須依賴家人照顧,使得我有種迫切感,即便身心狀況良好,依舊事不宜遲,就從現在開始,「前後際斷」。為何要前後際斷?日本曹洞宗開宗祖師道元禪師的解釋是:柴火燒盡變成灰。從這個角度看,灰就像柴的延伸。換言之,柴是灰「以前」的樣子,灰是柴「以後」的姿態,兩者看起來是相連的。不過,道元禪師認為,柴就是柴,柴就是它絕對的樣子;灰就是灰,灰就是它絕對的姿態。兩者之間看似有條相連的線,但這條線其實一直是斷開的。枡野俊明用這句充滿弦外之音的禪語,詮釋退休心態,認為退休生活(灰)並非在職生活(柴)的延伸,兩者之間的關係是斷開的。就算延續臨床服務,我也望文生義地用這句話,鄭重地為將來生活重新定位。再來,我就要充分發揮創意,好好老去。至於方向,早在30多年前,主講《最後的十四堂星期二的課》的墨瑞教授,已舉出「投入生活、繼續學習、持續社區參與,以及與他人維繫關係」幾個具體面向,正好與劉秀枝醫師等當代專家,不謀而合。心理分析大師榮格曾說:「一個人成長和自我實現的最大潛力,出現在人生後半段」,謹以此自我期許,滿心歡喜地揭開第三人生之幕。【延伸閱讀】《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劉秀枝╱寶瓶文化《退休禪心態》枡野俊明╱天下雜誌《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墨瑞‧史瓦茲╱大塊文化
-
2024-01-20 退休力.社會連結
揪長輩出門被拒絕,不是真不要!他們擔心「想尿尿怎麼解決?」熟齡旅遊改善出遊配套,守護長輩尊嚴
交通部觀光署今年元旦起,持續補助銀髮族及身障者國內團體旅遊,其中銀髮族旅客每人每日最高補助五百元,每團最多一點五萬元;這種大撒幣式的補助,如沒有更友善老人出遊的配套措施,恐讓老人在出門過程就覺得尊嚴受損,甚至直接回絕。延伸閱讀/就怕老人家不出門,公車錢不是問題!司機未見「老」乘客,貼心找里長關心銀髮旅友善出遊配套 守護長輩尊嚴本身也是輪椅族的基隆市社會處長楊玉欣,對老人家不願出門感同身受,她指出,許多子女約長輩出去吃飯、旅行被拒,老人家說不要,其實不是真的不要,他們擔心的問題是一會兒要尿尿怎麼解決?坐輪椅上下樓要孩子抱來抱去,搞得小孩也很狼狽。老人多高興和渴望和子女外出吃飯、旅行,但出門的過程會讓他的尊嚴受損,老人的困境都在這些過程。楊玉欣說,友善老人出遊,要有更多的配套,交通是最基礎,如果連交通都不便利就很不友善。要多買低底盤公車,並建立無障礙計程車和共乘系統,他們從身障科復康巴士已在做的身障系統,再將老人和孕婦整合成一個大平台,方便老年人使用交通工具。輪椅族、老人家行動較慢,異樣眼光造成的無形壓力,會讓他們不敢搭公車。乘客只要說一句,「阿公你慢慢來,安全最重要」,「司機大哥我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就能讓公車上氣氛轉變,高齡化社會旁邊的人如何對待老人,是老人幸不幸福的重要因素。社區支援也很重要,未來會有陪伴獨老老伴基地,讓老人不會害怕走出門。公共場所要多設置休息區、擺放更多座椅,還有方便且衛生的洗手間。專家看法:尊重、安全、便利 比半價更重要消基會曾在二○一五年整理「敬老車票優惠措施大PK」,並提出六大呼籲。過了這麼多年,敬老卡福利不斷加碼,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表示,鼓勵熟齡出遊,還有比半價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尊重、安全和便利性。李克聰指出,退休後收入減少,優惠票價是鼓勵熟齡出遊的誘因之一,從交通專業來看高齡者搭車必須更安全,低底盤公車是基本要求,長者上車未就坐,或是站起來要下車的時候很危險,司機要有耐心。現在駕駛很缺,有些司機沒有同理心,覺得長者動作慢,影響業績,可透過教育訓練改善,或由評鑑機制約束。公共運輸轉乘,可預約接駁,不要讓老人等太久。公務員對票價沒那麼敏感,受尊重、安全、便利,比半價更重要。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敬老卡對高齡社會的用意應是強化社會參與,不但讓老人不孤獨,也增強生命韌性,她主張敬老卡給老人自由且多元運用。老人出遊最好結伴,生病或跌倒也好有人照應,鞋子要防滑,藥物要帶。敬老票鼓勵熟齡出遊,也應考慮「網遊」,補助寬頻費用讓老人家可上網學習新鮮事物,或去社大上課,上健身房,擴大服務範圍。數位版看這裡 移動的長照據點在基隆市,老人家免費搭公車無上限,使得公車處年年虧損,最高負債達十七億元。作為交通運輸產業,基隆市公車的確營運不善,但是換個視角,把公車當作長者預防老化的場域時,公車成為「移動的長照據點」,成效斐然。請進數位版跟著記者搭上基隆市公車,看看這個獨特有趣的基隆經驗。 熟齡旅遊夯/多坐公車能防老化?直擊超大型實驗場 他用靜忍慢打破孤獨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運動防癌降低死亡!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抗癌,散步、腳踏車都算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4 退休力.自在獨立
如何當個自在有趣的老人?做好8項自我調適準備讓你快樂獨老
醫師作家劉秀枝:心態決定一切 當自在有趣的老人我們論壇題目是「以防萬一,活到100歲」,大家不要以為100歲不可能喔。我很幸運去拜訪好朋友母親,104歲的長輩。我想說我是失智症的醫師,一定要跟她測試,問了很多問題,發現她100開始減7,完全正確,短期長期記憶都很好,會算數、會唱歌看歌譜,離開時她還記得我的名字,身心健全,這給我很大的鼓勵。人人都有病 但要照顧好身心我的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快樂的獨老》,我從小就選擇要獨自生活,獨老是獨自生活,不見得就是孤寂、寂寞,一點也不滄桑、不蒼涼。足夠的經濟來源是快樂獨居的基本條件,但大家不必過於焦慮,退休收入減少,花費、應酬也減少。保持健康,年輕時把身體鍛鍊好,輕微病症及早就醫、避免重病,減少醫療花費。健康不是無病痛,而是有病治療、無病健身。近期參與同學會,在場幾乎人人都有病,但仍然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這就是健康的定義。走路是最好的健身,每天走路8千至1萬步,在菜市場走一遭,散步去找朋友聊天,一下就湊齊步數。退休之後,朋友很重要。我參加社區大學、英語KTV活動,也常與三五好友至郊區健行登山,近期爬了大屯山,也走了石碇的烏塗溪步道。老後體力有限,不必與年輕人一樣追求攻頂,在苗栗仙山步道健行時,最後的關卡既陡又滑,自己便在山坡下等同行友人回來,看相片一睹山頂丰采,一樣樂趣不減。轉念要轉對 當自己的安慰劑心態決定一切,你可以決定怎麼樣對自己好,轉念是我最重要的保護傘,但轉念要轉對喔,正面思考,例如有人說怎麼老了都在生病,應該想「幸好老了以後才常進出醫院」;我沒什麼品味,但我有懂品味的朋友,今天演講的衣服,便是找朋友至家中協助搭配。最重要一點是,成為自己的安慰劑。我怎麼樣看待自己、肯定自己,就會變成喜歡的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對著鏡子說你很棒、長得很好看、笑容很好看、今天會過很好的生活,就會有快樂的一天,說不定是快樂的一生。我獨立自主,我並不孤寂,我時間富足、經濟穩定、健康平安、感恩惜福,我不抱怨,我要做個自在有趣的老人。做好8個準備快樂獨老1.經濟不求人:醫療自費與照護費可能增加。2.無病健身、動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3.有病就醫:不要自我揣測,要就醫,及早治療。4.朋友很重要:老朋友、新朋友、加入團體。5.可以同樂,也喜歡獨處。6.維持原有嗜好,並培養新的興趣,使用3C產品(手機、電腦)。7.照顧好自己,遠離意外:凡事提早10分鐘,量力而為。8.心態決定一切。如何轉念正面思考?1.怎麼老了,都在生病→幸好老了以後才常進出醫院。2.免疫療法讓手腳起水泡→有副作用就表示藥物有效,傷害正常細胞也殺死癌細胞。3.確診得到新冠病毒感染→幸好是輕症,且增加了3個月的抗病毒免疫力。4.某些科的醫師可能會被AI取代→善用AI,如虎添翼,有時間與病人互動與溝通。5.我沒什麼品味→但我有懂品味的朋友。6.我並不富有→但也不匱乏,而且需求不多。7.我長得不漂亮→但我上相,且聲音還不錯。8.我牙口不好→但可吃煮花生或花生豆花。9.成為自己的安慰劑→怎麼看待自己,怎麼肯定自己,就會變成那樣你喜歡的自己。前跆拳道金牌奧運國手陳怡安:熱愛學習又好奇 期待自己「老不休」15歲時拿到奧運金牌,壓力隨之而來。跆拳道納為正式項目後已離開前線,雖決定復出,但因為運動傷害,最終沒能選上雪梨奧運賽。我卸下選手身分時才30歲,對一般人或許還很年輕,但對於競技運動選手,已屬「高齡」。在家哭了半年,發現如果我一直看待自己是奧運金牌或體育主播,就會抓著不放,沒辦法開始新的一條路。於是讓自己歸零,重新開始學習。比賽壓力很大,手工藝原來只是紓壓,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理解到原來這跟競技運動不一樣,競技運動追求巔峰,我們要打敗別人成就自己;開始新人生後,我發現跟大家是好朋友,可以分享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慢慢找到自己內在安定的力量。當我的孩子比較大了之後,事業比較穩定,我就開始想,我還能夠做一些什麼,所以又重新回到體育圈。提供一些自己過去的經驗,在過程自己學習、有新鮮感,同時也能夠有所貢獻。我有學習的習慣,對生活抱有很多熱忱與好奇心,我從當選手時就開始多元學習,已經變成一個習慣。所以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退休,有人問我「想要幾歲退休?」我說我想當「老不休」,我覺得老不休這個詞蠻好的,我們給它賦予新的意義。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3-12-30 焦點.長期照護
新住民長照/新住民有身分證 也能享長照2.0服務
全台有五十九萬的新住民。這幾年,台灣新住民增加人數趨緩,但是變老的速度卻很快。在老年照顧的議題上,他們很快要從「照顧者」位移到「被照顧者」了。新住民的老後,有些特殊處境,也因為語言及文化,在長照資源的使用也不那麼理所當然。我們該如何因應?衛福部回應針對新住民逐漸面臨老化、配偶過世,失去經濟來源,進入獨老生活的困境,衛福部社家署表示,新住民若取得國民身分,視同社會的一員,呼籲有需要的新住民勇敢求助。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新住民若在台灣長久居住,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雖然概念上仍被稱為新住民,但在法律上視同國民,享有與國人相同的福利服務。社家署提供長者低收、中低收入戶列冊關懷服務,不會因身分而有區分。尚未失能的長者,將透過民政系統,由村里長協助找出需要關懷的老人家,定期瞭解家中狀況;若隨疾病惡化,長者已經失能,則可使用長照2.0資源。新住民與國人成長背景不同,文化、語言方面在接受老人服務時,可能需要特殊協助。周道君表示,社家署會在服務過程中,視情況媒合相關資源,例如在填寫文件等需使用文字時,可能需要幫助,進行個案關懷時,會依照個別需求提供協助。周道君呼籲,新住民在台灣與民眾一起生活,取得國民身分,就是台灣社會的一員,鼓勵新住民若需要協助時,勇敢走出來,透過村里民政單位、社區中的民間組織等管道求助,政府知悉相關需求,將媒合資源盡力協助。新住民的長照資源胡南西和先生年輕時買的房子被家人賣掉了,她很焦慮,擔心老了無以為繼,輾轉預約到了法扶律師公益時段,但約時間當天,老闆不讓她請假,她只好又重新預約,每次預約都因為她口音很重,要講好久對方才聽得懂。新住民和一般人有一樣的機會可使用社會資源,但使用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原住民有文健站、客家人有伯公站,關於新住民的長照據點,該有什麼特殊性?數位版有更多的故事。你有問題?我們有答案!專屬於您的新住民健康指南「健康好夥伴衛教網」同時提供中文、印尼語與越南語👉立刻點擊看新住民專題一/老獨窮 新住民長照問題浮現 新住民專題二/慢性病威脅 先克服看診無通譯 新住民專題三/抱團養老 讓姐妹互助安身
-
2023-12-23 退休力.自在獨立
不麻煩不打擾,譚敦慈後事早交代!唯二要求都跟「林醫師」有關
明天與無常,不知道那一個先到,如何有勇氣面對?這個問題,林口長庚醫院護理師譚敦慈可能被問了無數遍,因為夫婿林杰樑醫師驟然離世,她擔起了繼續衛教民眾的任務,成為大家的「無毒教母」 ,也以自身經驗告訴大家,生老病死無可避免,她很早就開始做獨老的準備,已經想定生死事。 譚敦慈後事已交代 不辦告別式、不誦經、不做七百歲世代來臨,但譚敦慈說「我一點兒都不想活到一百歲」。 其實,她連後事都跟兒子交代了,盡快火化,不辦告別式、不誦經、不做七,「大家只要在心裡想念我就夠了」,不想麻煩也不要打擾別人。唯一的要求是請兒子把自己送回林醫師身邊,還有就是選了現在的照片當作遺照,以免林醫師看到她問,「這位阿婆是誰?」許多人覺得譚敦慈勇敢、冷靜,她的確一直期許自己情緒穩定,絕不對孩子情緒勒索,甚至早早開始準備一個人。她說,其實現在獨自生活的熟齡族不在少數,一個人度過晚年已是趨勢,建議及早準備老後生活,例如照顧好自己的健康,身體活動、注意營養,好好吃飯,建立財務基礎等。不需終活筆記 極簡生活「身無長物」對於日本流行的終活筆記,譚敦慈坦言自己並不需要,主要是連家中逃生路線都事先規畫好的她,早就盤點相關事務,也早早交代,讓孩子知道,不用特別寫在筆記本裡。譚敦慈請大家不要忌諱談論死亡,她平常就和兒子們討論許多事,例如前面提到的後事,生病時要如何處理等等,平常她過著極簡單的生活,「身無長物」,不必要的東西絕對不買,她更希望將來兒子面對她的離去,不要驚慌,也告訴大家,很多事應該及早安排,幫助留在世上的人穩定從容,生死兩相安。●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https://pse.is/3uraub(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22 養生.人生智慧
72歲婦住院無人探視輕生,子女反告醫院過失,法院這樣判!一個人的老後該準備什麼?
大陸一名婦人因住院無子女探視,遂在醫院內輕生死亡。沒想到子女卻反指控醫院管理不當、存在安全漏洞,對醫院求償。最後法院判決認定醫院存在管理不嚴的過失,但並非主因,因子女也沒有盡到子女看護的孝道義務,醫院僅需付10%的賠償責任。生病住院子女不探望 婦竟跳樓久病無孝子,在現今的社會不能說是常態,只能說不是奇聞!根據陸媒報導,今年二月,重慶一名72歲付姓婦人生病入院,但子女都沒人去探望,婦人只能請自己的陳姓乾表妹來照顧她,老婦向她哭訴,自己的3個兒子1個女兒都不管她,她曾在家裡多次自殺沒成功,這次生病也不打算治療了,乾脆一死了之。陳女本以為老婦只是心情不好說說而已,但也將其心聲轉達給婦人的大女兒,但大女兒仍沒當回事,也沒有告知其他兄弟姐妹去探望。沒想到老婦真的在住院第3天傷心過度跳樓自殺。最後老婦的子女們終於在婦人輕生後出現了,但他們卻認為醫院存在安全性漏洞,為何當他們母親在走廊裡徘徊時,竟沒有任何一個護士、醫生發現異常而阻止她,因此他們要求醫院賠償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賠償等各項損失49萬餘元人民幣(約台幣216萬)。華陰市人民檢察院判決結果,在醫院方面的責任,法院認為事發當日婦人在醫院樓道裡多次徘徊,期間醫院無人發現異常情況,從而喪失了阻止悲劇發生的機會,因此確實存在管理不嚴的過錯,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婦人會跳樓自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醫院方面的過錯並非主因,且不能排除如醫院採取有效措施仍無法改變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婦人子女缺乏關心和照顧,導致婦人因感受不到子女關懷感到精神崩潰,因此亦需對其死亡存在一定的過錯。最後酌情認定醫院僅需承擔10%的賠償責任。養兒防老還是妨老?子女奉養父母是絕對的責任嗎?華人觀念認為養兒防老,父母將孩子養育成人,以後子女也應該要孝順父母,負起扶養父母的責任。但真的是這樣嗎?先從法律面來看,根據我國民法第1114條規定,下列親屬,互負扶養之義務:一、直系血親相互間。二、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三、兄弟姊妹相互間。四、家長家屬相互間。但這是說不管在什麼狀況,子女都要無條件扶養上述這些人嗎?根據民法第1117條.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簡單來說,當一方不能維持生活(例如沒錢支付生活開銷、沒固定收入),且沒有謀生能力的時候(例如有身心障礙或重大疾病等,或無法再勞動),另一方就對他有扶養義務。不過這仍有些但書,不是絕對,法律細則不在此討論。所以,在理性面當然可以認為這樣的關係最好最完美,但現今社會有太多複雜的因素,導致現代愈來愈多人覺得,養兒不必「防老」,只要不「妨老」就好。一個人的老後 備好「五寶」老後病後就算有子女探視,也未必全是幸福的!在父母病榻前爭產、或不讓久病父母拔管的事,也是時有所聞。曾出版《獨老時代》、日本一位專門書寫單身生活的松原惇子認為,人們對「孤獨死」的觀念應該改變。一個人自在、從容地面對死亡,不必擔心被趕到的家人要求醫院施予不必要的急救措施,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此,不管有沒有子女,重點在於,每個人都應超前佈署自己未來的人生,無論是培養興趣或是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伴侶。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曾受訪指出,台灣也是高齡社會,兩年後更為超高齡社會,大家對於年長者的身心、健康應更加關注。而年長者面對老年生活也應準備好「五寶」,包括老身、老伴、老友、老厝、老本,因此要維持身體健康、身邊有人陪伴、又有可以聊天的朋友,有自己居住的房子,以及最重要的是有足夠的老年生活退休金,至少可以不為生活煩惱,憂鬱自殺不來找。就算生病了,沒子女探望,但有老本應付醫療支出,有朋友相伴支持,就算一個人但有堅強的心理素質,相信也能平靜走完人生。【資料來源】.微博 .全國法規資料庫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12-09 退休力.社會連結
熟年交友如何維持?高愛倫:不要熱到火燙、不要冷到結凍,「適合溫度」才能一路伴隨
孤獨老瀰漫世界,有人卻活得溫暖有魅力。在林青霞、周丹薇、張艾嘉諸美競妍的台灣影劇圈光輝燦爛年代,當時曾擔任民生報總監、大成報與星報總編輯的高愛倫,與眾藝人們相知相惜了大半個世紀,友情也未隨著高愛倫退休而褪色,至今臉書仍常分享與巨星朋友們的聚會。修得一生好人緣,又俠又暖的高愛倫笑道,「友誼不要熱到火燙,不要冷到結凍,唯有持續的適合溫度,彼此才會一路伴隨。」婚姻觸礁、父親生病 高愛倫罹患憂鬱症長達十多年一頭雪白色的短髮、粗粗的黑框眼鏡、正紅色的口紅,今年已經七字頭的高愛倫,是公認的高挑美人,一站出來就是目光焦點。看似亮麗的生涯,她卻也曾在四十多歲時遭遇第一段婚姻的狀況,同時經歷最愛的父親生病,罹患了憂鬱症長達十多年。如今,她是筆耕不墜的作家,最新出版的書是「委屈是一道隔夜菜」,身旁有位一八五,(那是現任丈夫的綽號與身高),身旁還有一群始終溫暖的朋友們。即使退休 仍需要一般性的社交活動在高愛倫家的客廳,掛著一幅二婚的留念合照,照片上,眾星雲集的盛況,完全不亞於金馬獎,高愛倫坦言,十八年前,離開職場時,她沒有預料到自己的人緣還會那麼好。高愛倫建議,即使退休,仍需要一般性的社交活動,但那對她而言不是交際,而是在生活圈中,找到與自己搭調的人。「跟社會裡的任何人交往,都是社交,既不是應酬,也不是交際,而是一種自然參與的連結,有感情的互動,有資源的分享。」不僅有老朋友,她也結交新朋友,她與先生以「青銀共餐」的家庭客飯,匯集鄰居同伴,大家一人一菜,自備碗筷,喝茶喝酒得自備雙杯。不喜歡講電話,聊天就是得看著對方的眼睛;不分享長輩圖,誠懇專心的談心才是她的調調。雖受疫情影響,聚會不再,她也能靜心,重新找回節奏。不熱到火燙、不冷到結凍 朋友間維持「適合溫度」許多退休的人,難以適應頭銜、光環不再的日子,要如何選擇朋友,她笑,「不要念念不忘往日榮華富貴,不要時時妄想攀權附貴。」只要不做疲老社交的頑固份子,口眼耳舌保持清幽,風趣幽默的人比財大氣粗受歡迎,知識淵博比自恃霸主受尊重。對於朋友之間的距離,她說,不要熱到火燙,不要冷到結凍,唯有持續的適合溫度,彼此才會一路伴隨。那麼什麼才是適合的溫度呢?她說,就是不添煩,可解憂,不是情有獨鍾,卻又兩相不厭。至於怎樣才能當一個受歡迎的人,高愛倫說,「愛笑,愛說笑,愛說笑話」,任何場合,有趣的人,就是有魅力的人。●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https://pse.is/3uraub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3 焦點.長期照護
超單身世代來臨 打造互助共老生活圈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選擇
每個人都會老、都會變成一個人,高齡化加上少子化,以及現代人晚婚、不婚、離婚、喪偶等因素,獨居將會是未來趨勢。當退休後的景況不是想像中的含飴弄孫、與另一半攜手偕老,面對「獨老」該如何安然自處?超高齡社會來了,你我都可能是獨居老人。根據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約18%;國內高齡獨居住宅數已逾57萬戶,跟10年前相比,增幅近一倍。少子化嚴重,未來高齡獨居或老老同住將會愈來愈常見,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2022年針對六都長者進行調查,20%的民眾認為自己的身心理健康狀況不好,更有一半的長者最近三個月沒有任何的社會參與。減緩老年孤獨 以初老服務老老你曾想過自己老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嗎?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獨居老人宅數快速增長,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離婚、分居、喪偶),獨居已經不是悲慘的選擇,更可能成為十分普遍的生活方式。如何讓老人安好在家鄉,社區的互助力量非常重要,老盟推動「幸福獨居共好社區計畫」,希望培力志工進到獨居長輩的家中去陪伴關懷,或透過電話問安、送餐或共餐消弭孤獨感,進而協助「安全獨居」。衛福部公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提到,政府應以促進老人健康與社會參與為主,呼應高齡永續發展,老盟持續致力相關政策倡議,「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計畫以互助服務模式培育志工,初老幫助中老、老老,形成緊密的在地生活圈。張淑卿強調,迎接獨居時代,人身安全是最基本的前提,運用中高齡及高齡人力,讓「在地人照顧在地人」緩解孤單,長者也能夠獲得更親近的服務。破除老人=衰弱的刻板印象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獨居代表一個老人或是雙老住在社區中,大眾對獨居的印象是「他們很孤單」、「跟社會沒有連結」、「弱勢需要幫助」,但刻板印象跟實際狀況可能有落差,不見得所有個案都是悲苦或弱勢,有些長輩喜歡獨處而選擇一個人生活。獨居與幸福聯結建立在安全之上,協助的措施要個別化,視需求提供適切的服務和支援,也能過自主健康有意義的老後生活。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分享目前高齡政策發展趨勢與藍圖,在家戶人口數愈來越愈少的情況下,自主跟自立很重要。人口結構老化有隱憂,也帶來新的機會,例如銀髮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潛在人力資源增加。當65歲以下的工作人口變少,更應促進高齡者職場連結,志工也是高齡人力再運用的方式之一,社區主動去發掘這群人、進行培力,讓他們有事情做,建立自主性和被需要的價值感,對身心健康有加分效果。社區永續共好 打造幸福好所在老盟自2022年起,開發「幸福獨居好朋友」互助服務模組,讓社區互助永續量能最大化,今年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建立獨居不孤獨的幸福生活圈。其中,還納入了時間銀行的運作概念,以及睦鄰志工計畫、巷弄長照使用AI科技、部落互助合作等,整個社區動起來關注獨居問題。每個社區都因地制宜發展出永續共好的方式,也讓獨居長輩遇到困難時,有人可以伸出援手,建立新的社會鏈結,產生良善的信賴關係。睦鄰相伴、強化社會照顧支持體系,讓社區中有愈來愈多元的關係連結,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生活選擇。
-
2023-12-03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論壇/譚敦慈:獨老生活,健康身體需有健康飲食習慣!帶你從日常中了解健康飲食重點有哪些?
獨居是許多退休長者的生活常態,因份量難以拿捏,飲食總是草草解決。長庚醫院臨床護理師譚敦慈今出席聯合報「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時表示,飲食是許多疾病的致病原因,獨居長者更要好好吃飯,均衡飲食並補充蛋白質,有助遠離肌少症等疾病,也能維持心情快樂。老後獨居最大的問題在飲食,重點在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譚敦慈表示,飲食是老後獨居最大的問題,不論已婚、未婚,任何人都有可能獨自生活,卻面臨「怎麼吃」的大哉問,一位在養生村任職的朋友說,許多長者至養生村居住,都是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大部分疾病都與吃有關,保持健康身體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一個人生活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吃飯。」譚敦慈表示,上個世代的民眾,常在家中孩子離巢後,把所有食物都「煮成一鍋」,連續三餐取用,這讓食物變得難吃,吃不好、不開心,疾病也容易發生。建議民眾效法日本做法,利用市面上小包裝食物,把多元菜色做成小小一盤,飲食均衡,也能吃得快樂。飲食選擇以原型食物為主,長者避免肌少症重點在吃入足夠的蛋白質譚敦慈表示,世衛組織指出,沒有單一食物能夠保證健康,民眾飲食選擇務必多元,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吃魚吃肉、少吃魚丸貢丸,減少攝入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劑。外界常認為,生在毒物專家家中,自己的小孩一定很多不能吃,其實不然,僅規定每日至少一碗深色蔬菜、一碗白色蔬菜,剩下要吃什麼都可以,鼓勵孩子均衡飲食。台灣肌少症嚴重,譚敦慈提醒,長者務必攝取足夠蛋白質。以活動量中等的中老年人來說,蛋白質攝取量是體重乘以1.2公克。臨床上常遇到病人以為喝雞湯、魚湯就能補充營養,但此觀念有誤,要把魚肉吃下肚才有效。一個禮拜吃兩次魚,可以減少癌症等疾病,魚類選擇以重金屬含量較少的「小魚」為主,例如鯖魚、秋刀魚、虱目魚等,應避免食用鮪魚、旗魚等汞含量高的大魚。食物挑選的原則有哪些?蛋、米、油該如何挑?在食物挑選方面,譚敦慈表示,民眾常好奇該買紅蛋還是白蛋,其實兩者營養成分相同,買哪一種均可,但要記得放在冰箱保存。米則可挑選真空包裝品項,因室溫下容易受黃麴毒素污染,開封後應放置冰箱存放。油的挑選,依據美國心臟科醫學會建議,可選擇苦茶油、橄欖油、芥花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品,也須注意「起煙點」,例如麻油就不適合拿來爆香,可選擇苦茶油、葡萄籽油。如何正確使用冰箱?如何正確染髮?有些長者習慣把冰箱塞滿滿,譚敦慈表示,一個人的冰箱,更要注意存量,最多放至7分滿,冰箱才能維持循環。民眾常想方設法為冰箱除臭,但產生異味表示有食物腐壞,應將其移除。另外,從冰箱取東西來吃,一定要記得復熱,並使用乾淨參與取用,否則腸胃道容易出問題,也可能食物中毒。現場民眾詢問,長者透過染髮保持年輕外貌,是否不健康?譚敦慈表示,根據世衛組織,熱湯比染髮還毒,提醒民眾前2天不要洗頭,讓頭皮產生油脂防護,第3天再染髮。染髮後則應多喝水,吃高維生素、高纖維質的蔬果,有助加快排毒。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3 退休力.自在獨立
2023退休力論壇/劉秀枝:老後孤獨的焦慮感,把握「3重點」可消除!面對人生不如意,2妙方成為自己的安慰劑!
聯合報今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今年75歲的醫師作家劉秀枝短講博得滿堂喝采。她指出,穩健的經濟來源是快樂退休生活的入門磚,但好的社會連結、健康的身體更為重要;面對人生的不如意,則可以適時轉念、正面思考,「成為自己的安慰劑」。老後孤獨的焦慮感,焦慮消除需要靠這3重點劉秀枝分享老後健康的良好典範。她日前拜訪朋友母親、一位104歲的高齡阿嬤,身為失智症醫師,忍不住測試對方的心智狀態,結果發現阿嬤不只能算數,長期記憶沒有問題,還能看歌譜,更可貴的是,離去時還記得自己的名字、做什麼工作。「孤獨死」的新聞常引發民眾對老後孤獨的焦慮感。劉秀枝透露,自幼就選擇要獨自生活,獨老一點也不滄桑,也能活得很精彩。足夠的經濟來源是快樂獨居的基本條件,但民眾不必過於焦慮,退休收入減少,花費、應酬也減少。保持健康是另一重點,年輕時就把身體鍛鍊好,輕微病症及早就醫、避免重病,就能減少自費醫療花費,也不需要請看護照顧。「健康不是無病痛,而是『有病治療、無病健身』。」劉秀枝說,近期參與同學會,在場幾乎人人都有病,但仍然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這就是健康的定義,而走路是最好的健身,自己每天走路8千至1萬步,這其實不難,在菜市場走一遭,散步去找朋友聊天,一下就湊齊步數。好的社會連結,是退休準備重要一環。劉秀枝說,退休16年來,自己參加社區大學、英語KTV活動,也常與三五好友至郊區健行登山,近期爬了大屯山,也走了石碇的烏塗溪步道。老後體力有限,不必與年輕人一樣追求攻頂,在苗栗仙山步道健行時,最後的關卡既陡又滑,自己便在山坡下等同行友人等頂回來,看相片一睹山頂風采,一樣樂趣不減。成為自己的安慰劑,要能轉念、正面思考「成為自己的安慰劑,當一切都不如意時,要能轉念、正面思考。」劉秀枝舉例,有位朋友因癌症免疫治療導致不適,自己告訴對方,可轉念思考,有副作用產生,表示藥物出現療效;雖然自認缺乏美感品味,但轉念一想,身邊朋友都很有品味,今日演講的衣服,便是找朋友至家中協助搭配。劉秀枝表示,透過自我肯定,人們可以成為理想的自己。早上對著鏡子說,你很棒、今天會過很好的生活,經年累月就能擁有快樂的一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2 退休力.活躍好學
2023退休力/既用行動支付也用載具!75歲醫師作家劉秀枝: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
「你們的手都不要過來!」75歲的劉秀枝盯著餐廳裡的自助咖啡機,嘗試在一堆IC面板找出正確的指令,一旁的年輕人嘗試想幫她,她笑說:「別阻止我學新東西的機會」。人不管幾歲都要學新東西劉秀枝是台北榮總特約醫師,退休16年來專任專欄作家,只見她專注地看著手機App,問身旁的人:「這該怎麼用?」又笑著說,人不管幾歲都要學新東西。她不只使用行動支付,也會用電子載具,朋友看她外出只需要一支手機都感到不可思議。這些年輕人才會的事情,「妳怎麼會?」劉秀枝說,學新東西很有趣,特別是方便的東西,常常會聽到年長者說「這年輕人的東西,我不會」在她看來那是不願學習、倚老賣老。劉秀枝說,社會對長輩學習新東西也常常感到很訝異,她分享曾去便利商店時,主動詢問店員「你們有Apple Pay嗎?」店員驚訝地看她,並回答「有」,結完帳後,店員驚呼「向您這樣年紀還能這樣,真厲害」。劉秀枝回說「我沒有很老啊」。年紀增長不代表人生的學習或是探索之路要停止,反而是更有時間去探索、學習。五十九歲退休後,劉秀枝開始嘗試各種生活,學烏克麗麗等,也持續自己喜歡的寫作。「我現在還是每天寫,有趣的體驗我就寫」,去年五月起,她也當起Podcaster(播客),開了「神經會說話」頻道,將生活結合所學分享給聽眾,至今製播八十集。劉秀枝說,轉眼就做了這麼多,自己也沒想到,當播客單純就是有趣。最近更推出新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人終究是一個人 所有人都得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人生是妳一個人來、一個人走,這一條路上見到形形色色的人,讓體驗成為記憶,體驗與人分享,這一條酸甜苦辣的路,都是由妳一個人去理解與感受。」所以劉秀枝的新書提到,人終究是一個人,所有人都得學習怎麼與自己相處,活在當下,找到自己的快樂方針。人得活在當下,這是她當了幾年病理科研究員的感受。她很感謝當年北榮神經外科的沈力揚主任推薦她到美國受訓,其中三年學習神經病理。曾經因工作沒做完,周日獨自去醫院工作室解剖器官,有朋友問她不怕嗎?她說,「這是嚴肅的工作,心懷敬意,去世的人是不會害人的,有什麼好怕。」看盡形形色色的死因,劉秀枝說,不管達官顯貴、貌美如花、英俊瀟灑的人,終究會走到死亡這條路。面對人生各種挫折「我很豁達」,包含變老。社會覺得老是件悲傷的事,她不認為,「老」就是人生必經旅程,不需悲傷也沒什麼好怕的,應該走出一條有趣的路,讓自己開心,面對自己,並且負責。來測你的退休力》https://health.udn.com/health/retire/index【延伸閱讀】.2023退休力/退休準備分數平均57.7分 連三年不及格.2023退休力/誤認這些習慣能養生 台灣人高齡卻不健康.2023退休力/復健權威林頌凱:透過AI找到腿痠原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19 退休力.理財準備
完善老後防護網 專家教你從病本、老本、保本建構安心退休人生
全球步入高齡化社會,您是否也該提早為退休做好準備?隨著年紀增長,甚至退休後,不僅可能面臨身體健康與照護問題,且光是要達到理想的退休目標,儲蓄及花費等規劃均相當重要。要如何妥善規劃,讓自己擁有更好的老後人生,中國信託銀行透過「老病保三本」的概念,期盼打造富足退休人生。老本/退休金的金流長久且穩定是關鍵根據中國信託家庭理財暨退休大調查發現,58%的民眾有做退休規劃,且年齡集中在50-59歲,然而這些年齡層可以累積退休金的時間已經不長,甚至有時候已經來不及準備。蔡安棋建議民眾先確定退休目標,以必要、需要、想要三個層次依序創造永續的退休金流,並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工具,依年紀降低風險性資產比重,確保退休金流穩定。 所謂必要,指的是藉由定存或年金險╱還本險,創造穩定且永續金流的工具;需要指的則是透過風險較高一點的金融工具,提升金流效率,例如平衡型基金、投資型保單、債券等;如果想要更高的生活品質,則可增加股票型標的,提升金流累積效率。此外,也要提醒民眾,不論是哪一層次的金流,都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資產工具,並隨著年紀,降低風險性資產比重,確保退休金流穩定、不中斷,足夠因應退休生活所需。病本/優先轉嫁高額自費項目與長期照顧開銷根據統計,老後的醫療支出大約是青壯年時期的2至5倍,要如何準備所謂「病本」的支出以因應退休生活?中國信託銀行專家團隊協理蔡安棋表示,可優先考慮透過實支實付險轉嫁醫材或頻繁醫療支出,其次則建議藉由失能險轉嫁長期持續性的照顧支出,最後則建議藉由重大疾病險或癌症險來轉嫁大額醫療開銷。● 實支實付:蔡安棋說,通常民眾的醫療險規範,沒住院就不會啟動理賠,但這些小額醫療支出累積下來卻相當可觀,例如常見的自費醫材人工水晶體約3~10萬不等,甚至人工膝關節、人工椎間盤或達文西手術所需要的材料費用,少則10萬,多則至少30萬元。因此,建議民眾優先增加「實支實付、意外實支」額度,以小額保費,就能轉嫁不少的醫療費用,是c/p值非常高的醫療轉嫁方式。● 失能險:當出現失能問題時,可能面臨長照的需求,例如聘僱外籍看護,每月約花費2~3萬元、本籍看護則需3~7萬元。如果選擇入住安養機構所需的2~5萬不等費用,均是健保不給付的項目,建議民眾一併規畫透過「失能險」轉嫁長久的照顧開銷。● 重大疾病險、特定傷病險、癌症險:民眾若有餘裕,可以預先規劃「重大疾病險」、「特定傷病險」、「癌症險」,藉由一次性給付保險金,確保在患病初期就能獲得及時治療,並減少對生活品質的侵蝕性。最後,也提醒民眾醫療險承保限制比較多,癌症險、重疾險在投保年紀普遍也都有上限,因此特別提醒民眾要及早規劃;或自留醫療照顧費用,並建議設立專戶以確保專款專用在自己的醫療照顧需求。保本/為人生下半場 建構雙重防護傘年長者遭詐騙的新聞時有所聞,為避免因詐騙,導致養老金被騙光,民眾可先透過「(預簽)安養信託」和「意定監護制度」兩把傘,增加防護。● 第一把傘:退休安養信託由於獨老的情況增加,越來越多民眾詢問「(預簽)安養信託」的規劃細節,希望能預先依照自己的想法,幫自己安排好人生下半場的生活照顧需求,即使未來身邊沒有親友照應,也能放心的享退。● 第二把傘:意定監護制度年紀增長可能面臨失智等問題,提醒民眾善用《民法》意定監護制度,在有意志時,選任一名或多名合適的意定監護人,並完成簽約與公證。當不幸喪失行為能力時,可以由監護人向當事人住所地的法院聲請監護裁定,並協助代理生活大小事,為自己的生活再多加一層保障。蔡安棋提醒民眾,提前利用不同方案,佈署因超高齡化社會來臨所可能面臨的各種狀況,讓自己的老後生活更有保障。
-
2023-11-14 活動.精彩回顧
創新社會處方箋 長輩獨居不寂寞
台灣即將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問題伴隨而來,其中,獨居長輩比率攀升,不婚不生、少子化、子女外出就業等因素造成家庭結構改變。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統計,全台高齡獨居住宅數已超過57萬戶,不論是未婚或者離婚、喪偶等出於自願或非自願,每個人都要為老後生活做準備,獨老而不孤老,一個人住也可以很愜意。哈佛大學教授說:「慢性孤獨會使每年死亡率提高26%。」孤獨對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會產生多種負面影響,例如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心血管疾病、大腦健康等。社交疏離也是孤寂感的關鍵成因,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老盟)多年協助全國偏鄉社區老人開發照顧模組,推出「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以「幸福獨居好朋友」的互助服務模式培育志工,打開社區獨居長者孤獨的心門。2022年,老盟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培育社區開發在地中高齡及高齡者能力,,招募並培訓為幸福好朋友志工,建立社區共好、老老互助的關懷網絡,希望讓長輩能無憂無慮在地安老。今年,活動持續拓散至其他社區,繼續敲開獨居長者的家門,為其建立新的社會鏈結,進而帶出家中拓展更寬廣的生活圈。老盟今年度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推展「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計畫,逐步為社區長者建立獨居不孤獨的幸福生活圈,重塑情感連結。經過一年深入各街巷,特舉辦「幸福獨居 共好社區」成果分享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社區代表倡議及分析本次開辦的社區共好模組,深化社區共好獨老處方箋的願景,共同織出安全的社會防護網。研討會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明主要計畫內容,論壇主題包括:高齡人權的下一步、高齡心理健康密碼、用關懷儲存關懷、社區展望與未來,產官學研交流討論高齡長者的獨居/孤寂現況,社區發展協會亦分享推廣調查。活動開放民眾參加,只要對獨老議題、社區關懷有興趣,皆可免費預約報名,為自己準備一本獨老幸福存摺,獨居也可以很好!「幸福獨居 共好社區」研討會時間:112年11月25日(六)上午10時00分-下午16時30分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報名請洽:https://sites.google.com/view/communityfriendly
-
2023-10-25 失智.像極了失智
兒證實侯孝賢確診阿茲海默症已「回歸家庭」!我是健忘還是失智?權威醫師教檢視6情況
電影圈盛傳侯孝賢失智已退休?根據外媒《Indiewire》報導,名導侯孝賢正與失智症戰鬥,「IndieWire」引述侯孝賢友人、英國權威影評人托尼雷恩斯說法,指出侯孝賢「已經退休」,台北工作室已經關閉,包括助理在內所有工作人員都已離開。對此消息,聯合報導,侯孝賢的兒子侯甫嶽今(25日)下午也證實,父親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加上新冠肺炎確診,現已回歸家庭安心休養。其實侯孝賢罹患失智症一事早已被媒體報導,電影圈也已傳開,當時編劇好友朱天文代為澄清,侯孝賢不是罹患帕金森氏症,而是「年紀大記憶力變得不好。」失智症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阿茲海默症即為退化性失智症中最常見的一種。而失智症有許多前兆症狀,記憶力衰退是其一,但記憶力不好、健忘也是許多人會出現的問題,到底怎樣的情況才算是失智症?是健忘還是失智?許多人常將健忘與失智搞混,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精神部醫師沈正哲曾受訪表示,多數人上年紀後,都發現記憶力衰退、不若年輕時強學博記,其實這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會有,老化健忘不是失智。專家認為,最簡單的差別是,一般健忘症患者有自覺病識感,也就是自己能意識到忘了哪些東西;失智症患者則會完全忘記曾經歷的事情,而且越忘越多,即使提醒也記不起來。國內失智症權威,現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劉秀枝曾在《元氣周報》專欄撰文指出,人類的記憶很神奇也很複雜,任何一個環節鬆了都會影響記憶,但不見得是失智症。如果你常忘記事情,先考慮以下幾種情況以判斷是否為失智症:1.健忘:如果一開始就心不在焉,沒好好接收,更沒貯存,當然想不起來或記錯。例子不勝枚舉,如念書不專心,當然記不牢;工作繁瑣,難免顧此失彼;心情不佳、焦慮不安或一心好幾用,別人講的話根本沒聽進去,當然不記得。因此「正念減壓」的專注力練習近年頗受歡迎。2.正常老化:人體的器官與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退化,記性也不例外,尤其以近期記憶最顯著,但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與失智症的差別在於:不會經常發生或愈來愈嚴重,只忘記部份細節而不是全盤忘掉,過後自己或經人提醒可以想起來,而且其他認知功能正常。3.過度擔心:有些人非常關心健康,總覺得記性大不如前,把偶而忘記的小事都嚴重看待,卻可以把自己認為忘記的事的前因後果描述得非常清楚,且神經心理測驗的結果都正常。4.舌尖現象:有時要講一個人名,此人的形象在腦海中非常鮮明,但就是講不出來,這時如果有人起個頭,就會脫口而出;或幾分鐘、甚至幾天後,自己也會想起來,稱之為「舌尖現象」。可能是因大腦老化,腦中負責名詞意義與名詞語音的神經連結變得較弱之故,並非失智。5.失語症:失語症主要有表達性(無法言語)和接受性(不能理解別人的話)兩種,兩者都有命名困難,即說不出人事物的名字。失語症是左側大腦的額顳葉受損(最常見的是腦中風)所造成的語言障礙,它與舌尖現象最大的差別是不僅人、地與國家等專有名詞,連一般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名詞都有困難。6.輕度認知障礙:這是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自覺近期記憶或認知功能變差,神經心理測驗也顯示其結果比同年齡者差,但整體認知功能的衰退不大,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因為每年有10%至15%者轉變為失智症,需定期追蹤。失智症10大警訊失智症從輕度的輕微症狀,到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的症狀都不太一樣,疾病退化的時間也依不同罹病原因,病程有個別差異。國健署提醒,若出現以下10大症狀,應盡快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 失智症非急性的疾病,但無法治癒,只能延緩病程,增加患者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減少照顧者的負擔。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健檢,包含大腦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預防失智 多走路、多動腦、遠離空汙劉秀枝在近期出版的新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提到,我們無法改變高齡、基因與家族史等先天的罹病因子,但可以從後天的危險因子著手,也就是要受教育、多動腦、治療三高、常運動、多活動、維繫人際互動與睡眠充足等。他建議平日多走路,這是最溫和、可行的運動,行動允許的話,可多去郊山健行。另也要遠離空氣汙染,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資料來源】.《Indiewire》.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失智症關懷專線 0800-474-580
-
2023-10-20 養生.人生智慧
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不知是否因年過七旬,深感時不我與,老朋友、老同學(小學、中學、大學)的聚會接踵而至,忙得很呢。相聚不只是歡樂敘舊與珍惜情誼,也有傷心,不捨幾位七十多歲的好友罹病多年後往生;還有感嘆,並替目前正與癌症奮鬥的同學打氣;更有欣慰,如聽到老友抗癌成功或順利植入冠狀動脈支架;也有人要照顧九十多歲的長輩而身心俱疲。聊到最後的話題幾乎都是──「健康最重要」。活到七十多歲,家庭、事業大都已定,能改變的不多。有人小時了了,長大更是一帆風順,青雲直上;有人小時課業不佳,後來卻成就非凡。這些都不用羨慕,更不用比較。如果真要比,就比誰活得長久、健康、自在而圓滿吧。七十歲的生活志願年過七十,仍可以如小學生般,認真地寫下「我的志願」──一、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再強調一次,「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如:睡眠充足;盡量採用多蔬果、魚類等的地中海式飲食;喝少許酒,但不抽菸;多參加旅遊、健行、聚餐、聽演講等活動;獨處時,則可閱讀或寫回憶錄等。如此動腦、動身、動腳與人際互動,身心健康,遠離失智。二、遵循醫師的治療若有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需配合醫囑治療,避免有併發症。三、有症狀時不要輕忽年紀大了,身體難免有些小問題。若是觀察一陣子沒改善,或合併體重減輕等症狀,則不要自我臆測,請就醫。四、跟上數位科技的潮流善用社群軟體以分享訊息,並不吝按讚。或者與朋友及遠方的家人視訊,維繫感情,讓心情愉悅。五、做個有趣的老人幽默自嘲是最好的潤滑劑。我參加一個女性成長團體多年,某次的慶生會壽星剛好是一位高䠷的年輕美女與矮小而年長的我。兩人並列在台前切蛋糕時,有位社姐讚嘆道:「兩人看起來好像是戴安娜王妃與德蕾莎修女喔。」我脫口而出:「我不知道我長得像戴安娜王妃呢!」全堂爆笑。六、心態是最後的把關,正面思考是最有效的利器飾演電影《雷神索爾》主角的三十九歲澳洲演員克里斯.漢斯沃(Christopher Hemsworth),在二○二二年的實境影集《克里斯.漢斯沃的極限挑戰》中,聽到醫師告知他的基因檢測結果,「具有從父母各得一個載脂蛋白第四型的對偶基因(ApoEε4),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八到十倍」時,臉部表情嚴肅,但繼而他心態一轉,眼睛一亮說:「這會給我動力,現在就積極地開始預防阿茲海默症。」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許下你的七旬志願我所參加的社區大學課程,有回老師帶領我們爬台中的小百岳「頭嵙山」,走大坑三號步道的圓木棧道,陡直上下,幸好兩旁有粗繩可拉。我步步為營地慢慢走,雖然無法攻頂,但欣賞夥伴們拍的攻頂照,也很滿足。尤其自己沿途悠哉地取景拍照,與過往遊客點頭、寒暄,也很快樂。我每次都提醒自己,就像吃到飽的豐盛自助餐,只取自己喜歡的或能消受的,不用每一樣都吃、每件事都要做到盡善盡美啊。有位一路「勇腳」的同學,卻在回程時踩空了最後一個階梯,左腳踝扭傷腫痛,難免懊惱。但她說:「生命總有起伏。幸虧有護法護佑,小災消業是很好的事啊!」我也替她感到慶幸,只是扭傷,而沒有骨折或其他更嚴重的傷害,而且是發生在最後一階,不是在山頂,否則怎麼下山回來呢。杜甫詩「人生七十古來稀」,孔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有同學說「人生七十才開始生大病」,也有人說「人生七十,歲月靜好」或「人生七十,自在滿足」……那麼,你呢?延伸閱讀:.態度積極有助長壽?外國研究:「這特質」與長壽的關係最大.想健康長壽到老嗎?研究:每周4次、每天走路15分鐘可延年益壽.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本文節錄:《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一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5 名人.劉秀枝
大腦已有失智病變,卻仍享有活躍老年可能嗎?名醫曝2個關鍵
曾經以為很遙遠,但轉眼間,我就從小女孩變成今日的退休銀髮族了。以前覺得父母、師長思想老舊,在現代年輕人眼中的我也應如是吧?日前,定居美國的大學同學淑玲回台探望獨居的父親。我倆約在西餐廳敘舊,都點了鱈魚套餐。香煎鱈魚肉質軟且香,但因眼前還有沙拉吧、熱湯、麵包等,我們決定共享一份鱈魚主菜就好,把另一份打包,讓淑玲帶回去給父親享用。淑玲對工作人員說:「請包裝得漂亮點。」見年輕妹妹面露難色,我趕緊幫忙解釋:「她是要帶回去給父親吃。」看著白髮蒼蒼的我們,妹妹睜大眼睛問:「你父親幾歲了?」「97歲。」不知年輕人是被嚇到還是被感動,立刻很慎重地將那份鱈魚端去打包。她可能很難想像,我們也曾經年輕過、或甚至是個嬰兒,而淑玲的父親也不是生來就97歲喔。即使97歲,身為退休醫師的老先生依然活躍得很:每天一早,走到鄰近住家的全聯買報紙;中午到商店街買便當,並常到附近的書店逛逛,有時去銀行辦事,在家則看報紙、電視,並有老友每星期來與他下棋。他胃口好、睡眠佳、聲音宏亮、精神飽滿,把「獨立自主」當作是老年的志業。大腦已有失智病變,卻仍享有活躍的老年。最近讀了一篇來自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發表於2022年《老化神經生物學》(Neurobiology of Aging)的病例報告。一位96歲的老先生有高血壓、心律不整、皮膚癌、攝護腺癌且轉移,都有接受治療並控制病情。他的「認知功能測試」直到去世的四個月前都正常,只是行動稍慢而已。而在他去世後的大腦解剖,竟然有中等程度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退化性失智症的腦病變。為何他的大腦有如此明顯的病變,但臨床上卻沒有失智症狀?文章的作者歸功於老先生的教育程度高,且一直維持活躍的智能與體能活動。例如他當志工、學習語言,自己開車到94歲,之後搭公共交通工具;天天運動;常參加巴士旅遊,直至95歲;每天走路、閱讀、做家事、管理投資,直到96歲因心肺衰竭去世。也許,老了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身體有病,甚至大腦有病變,但持續從事體能與智能活動,依舊能享受活躍的老年。維持健康生活、正面心態,慢性病上身也不怕。老,還有其他好處。例如有位九十多歲的長輩,罹患硬腦膜下腔出血。但因他的大腦萎縮,而有足夠的空間可容納血水,讓大腦免於被壓迫,因而未造成神經損傷,沒有出現症狀,所以不急著動手術,後來血水也自行吸收了。我們的健康受基因、環境、醫療、機遇、生活型態與心態等因素所影響,其中,能夠自己掌握的雖然只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與「正面心態」,但卻可充分發揮──即是維持活躍的生活,不僅從事體能(但量力而為)、心智與社群活動,且持之以恆,並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凡事往好處看。那麼,人生過了七旬,就算慢性病上身,也能做到像淑玲的父親般,達到「獨立自主」的老年志願了。再說,年紀大了,代謝變慢、食量變小,或許十年後,淑玲和我再來這家餐廳時,一份鱈魚都只能吃一半,另一半打包當自己的下一餐,好省錢喔!運用「全景模式」 對人多些包容年過70後,我開始收到LINE群組傳來某某同學病故或告別式的訊息,不免也想:什麼時候會輪到我?讀醫學院時,完全不曾、也不可能預測哪位同學會先往生,因為年輕的生命力那麼旺盛,誰會想到老啊!但是受到基因、環境、工作、生活習慣與醫療等因素,經年累月的影響,我和同學們的人生道路就慢慢分開來了。然而,不管從事何種行業或當哪一科醫師、經歷如何不同,最後還是殊途同歸──步入老年,走入終點。在網路還不是很普及的年代,聽說有位大醫院的院長沒穿白袍,獨自到急診室巡視。護理師沒認出來,問他:「老伯伯,請問您有什麼事嗎?」這除了讓人會心一笑,你還會怎麼想?以下五個答案,請選選看:1. 這位護理師真有禮貌。2. 院長的自尊心可能受到打擊,竟然有屬下不認識自己,但也很以護理師的態度佳為榮。3. 專業的穿著與配備(如白袍與聽診器)很重要。4. 以綠葉襯托,可能更高招。例如由一位醫師陪同或幾名醫師簇擁著前來,一看就知道這位人物不是個普通老伯。5. 如果去掉專業與身分,每個人都只剩下性別與年齡。我選擇「以上皆是」。這個故事,讓我聯想到孟子說的「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我見到有威望或自以為不可一世的人,腦海裡會浮現他小時候包著尿布、銜著奶嘴的樣子,則嘴角不免浮上笑意而自然放鬆下來;再想像他將來年老體衰、舉步維艱的模樣,則同理心油然而生,自然就不會害怕或苛責對方。反過來,看到一個可愛的嬰兒或調皮的孩童時,我會想他或她以後可能是未來的總統或良醫,而不敢輕視。當遇到老態龍鍾或失智的長者,則念及他也許有我所不知、非常值得尊敬的輝煌過往呢!旅遊時,常恨不得把遼闊的壯麗山河美景全收進一張相片裡,這時就會打開手機的全景功能,從左至右,全部攝入。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用「從小到老」的「全景模式」來觀人呢?不僅看這個人的此刻,這是他生命的橫斷面;也可以運用想像力,觀想其一生,即其生命的縱切面。那麼,也許我們在待人處事上會更有包容力。這個簡單的領悟與作法,是我老來的休閒和動腦活動之一,挺有趣的,你不妨也試試看吧。
-
2023-10-08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退休的日子 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旅行
五年前,英國首相任命了首位「孤獨大臣」,正視危害當代英國人的隱形流行病,因為根據2017年調查,超過13%的英國人與孤獨為伍。同年,作家王浩一出版《孤獨管理》。他試問自己,「如果我是那位孤獨大臣,該如何挽起袖子,開始幹第一個活?」於是,他擘劃了「孤獨地圖」,在書中描繪不同生命狀態的孤獨樣貌,並為即將退休的自己,寫下未來生活備忘錄。當英國政府針對孤獨,從2018的五大策略深化為2023的三大目標,離開職場的王浩一,陸續交出《向夕陽敬酒》與《無照心理師的沙發》,成為餘命管理三部曲,並繼續邁向《原來如此》,以幸福作為樂齡生活的唯一任務。 不同於正經八百的國家政策,王浩一的雜學與身體力行,讓人看得入迷,因為他走在我前方約十年光景。在他筆下,沒準備好的退休生活,會陷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窘境,還會變成一個無趣、讓人不喜歡的孤獨老人。這讓我聯想到臨床工作不時遇到的情境。我常被初老的上班族詢問,如果焦慮、失眠的出現和工作壓力脫不了關係,是不是提早退休就不藥而癒?一聽到這樣的想法,我必「打蛇隨棍上」地問道,「你對退休有甚麼規畫或想像?」「退休還要規畫?不就是要徹底休息,甚麼都不想!」不少可憐的社畜會這麼回答我。如果病人被生活磨到對未來失去想像,我會提醒他,以台灣人平均餘命估算,即便做到65歲屆齡退休,往後還有15至20年的人生。如果沒有規畫、沒有嗜好,將是人生最孤獨難熬的一段旅程。「也是。但我一時想不到做什麼。」病人常回報我困惑的眼神。「你還有時間做準備,但一定要把它當一回事。」若遇到初次提起這個話題的病人,我的對話通常停在這裡,因為每個人都需要時間準備與體會,如何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自己的體悟來得很早。20多年前,我剛在一家歷史超過百年的醫院成為主治醫師,便看到不少白髮蒼蒼的退休教授,天天像準時的鐘在醫院擺盪,踽踽獨行於診間長廊。「我不要變成那樣的人!」是當下第一個反應,但我當時沒有具體構想。數年後,我的母親退休剛過十年,人生便因胰臟癌謝幕;接著父親出現失智症狀,漸漸無法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如何平衡照顧責任與自己的生活,不只成為重要課題,也促使我認真思考,未來生活有哪些不可放棄的元素。培養獨處能力,是我認為的核心要務。尤其是退休後每天就是「與自己生活」,也可說是「一個人的生命旅行」。一趟美好的旅行,無論是美食、購物或參訪,要有自己設定的主題與方向。王浩一同時在他的退休生活中,加入「冒險」與「挑戰」兩個元素,試著創造新的成就,我們因而能在他的新作,看見他既走進校園當老師,又在都蘭山下種樹種花,還在電視螢光幕上,持續主持廣受好評的實境節目。我喜歡這樣的「過動老人」。也期許自己從現在開始,為將來成為一個自得其樂的老人努力。【推薦閱讀】《孤獨管理》 《向夕陽敬酒》 《無照心理師的沙發》 《原來如此》╱王浩一╱有鹿文化《孤獨,是一種能力》安東尼‧史脫爾著╱張嚶嚶譯╱漫遊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