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6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游泳
共找到
732
筆 文章
-
-
2023-04-04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最愛問【糖尿病】糖友健檢紅字心慌 是藥物出問題?
「糖尿病控制10年了,最近腎臟檢查出現異常,心情沮喪,藥物該調整嗎?」許多糖友罹病後積極控糖,以為糖尿病的併發症永遠不會出現,其實還是存在風險。當健檢出現紅字,擔憂腎臟出了問題該怎麼辦?新竹台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主任范綱志說,蛋白尿、腎絲球過濾率以及個人病史、肥胖指數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是否調整劑量或換藥,但別看到健檢異常就慌了,應與醫護團隊討論個人身體及生活狀態。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為糖友設計糖尿病衛教系列影音課程,邀請專家破解迷思,並收集糖友課後的真實提問,一起看專家來解答!Q1. 糖友劉先生:我的腎臟檢查報告有紅字,是不是糖尿病的藥吃多會傷腎?范綱志表示,藥物調整視病人情況和生活習慣而定,當糖友發現其他慢性病指數有異常時,建議主動於回診時提出,一起找出原因,再決定藥物是否需調整。一般來說,當糖尿病合併腎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時,醫師在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時也都會謹慎全面評估,現行糖尿病藥物選擇多,且不會對肝腎產生負擔,患者不必過度擔憂「吃太多藥會傷肝洗腎」,血糖控制不佳才是傷身關鍵。Q2. 糖友林先生:我已經很努力運動了,糖尿病的藥真的不能減少嗎?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並且遵從醫囑服藥,都是控制血糖、延緩病程的關鍵。尤其是快走、散步、慢跑、游泳等耐力運動,有助於胰島素在體內發揮作用。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想靠運動達到血糖控制,建議運動強度需達中高強度,民眾可能會無法定義怎樣算中高強度,他形容當你在運動時「可以講話,但唱不了歌」那就對了。有些糖友同時有腎臟病或其他慢性疾病,擔心自己不適合運動,提醒糖友遵守漸進量力原則,不要過度勉強。>>【延伸閱讀】簡文仁親自示範輕、中、重型運動有哪些?歡迎糖友跟著做做看!Q3. 糖友李小姐:運動時偶爾會發生低血糖,我該怎麼做?范綱志建議,糖友在運動前、後都應該測血糖,預防出現心悸、手抖、冒冷汗、四肢無力等低血糖的症狀,運動中若有任何不適,也應立即停止動作做血糖監測,避免危險。低血糖的定義為低於70 mg/dL以下,運動前血糖小於100 mg/dL,先補充15g的碳水化合物比較不會發生低血糖,切忌空腹或劇烈運動。另外,定期健康檢查愈發重要,年齡、家族史、三高、肥胖、缺乏運動都是自我風險評估因子,透過檢視自己的身體數值,擬定適合自己、有效的治療計畫。Q4. 糖友張小姐:糖尿病除了眼睛之外,還可能影響哪些器官?糖尿病影響到眼睛是屬於糖尿病小血管病變的一種。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有大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與足部病變,其中,大血管病變會影響到心臟血管、腦部血管、及下肢血管;而小血管病變除了眼睛之外,還會影響到腎臟,病人初期在臨床上可能會出現蛋白尿的狀況。因此,糖友們如果能做好飲食控管、持續保持運動習慣、定期服藥,配合醫療團隊控管好血糖、血壓、血脂,並接受各種糖尿病併發症之篩檢,就能把罹患併發症風險降至最低。【更多糖尿病衛教影音】影音1:糖尿病飲食怎麼吃?影音2: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延伸閱讀】糖友易共病,如何正確飲食用藥?>>【延伸閱讀】血糖藥吃多會洗腎?醫:血糖失控才會【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4-03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骨鬆及更年期症狀 專家教你從天然食物補充鈣質及雌激素
【本文重點】熟齡女性進入更年期,容易出現身心折磨的症狀,如失眠、盜汗和憂鬱,醫護團隊建議改變飲食,多吃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如黃豆、全穀雜糧、牛蒡和山藥,補充鈣質,搭配阻力運動強壯肌肉,以改善骨質疏鬆和減少跌倒風險。此外,家人也應多關心和照顧更年期女性,一起調整生活步調。--by ChatGPT一名七旬婦人自50歲開始,不時發生上臂、手腕骨折而經常就醫治療。看診醫師每次看到她都說:「阿嬤,你怎麼又來了!」原來阿嬤不喜歡乳製品,不愛吃蔬菜,停經後也知道有骨質疏鬆問題,但沒有積極處理,有時一個用手撐住身體的動作就造成骨折。在醫護團隊建議下,她的飲食要補鈣,減少骨質流失速度,搭配運動增肌,改善平衡能力,以降低跌倒風險。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女性大約在45至55歲之間進入更年期,隨著荷爾蒙分泌減少,容易出現緊張、易怒、憂鬱等情緒,生理方面則會有失眠、盜汗、心悸、熱潮紅等症狀,統稱「更年期症候群」症狀。很多熟齡女性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默默承受沉重壓力,卻忽略了自身感受與健康;面對更年期的各種身心折磨,家人應多點關心,一起調整生活步調。想要緩解更年期的困擾,徐佳靖建議,首先從飲食下手,多補充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保護心血管 黃豆、牛蒡補充雌激素徐佳靖表示,被喻為「大豆三兄弟」的黃豆、黑豆、毛豆富含大豆異黃酮,具平衡、調節雌激素的作用,能舒緩更年期不適、預防骨質疏鬆。大豆營養價值相當高,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可多喝豆漿、多吃豆類製品,也可以保護停經後婦女的心血管健康。全穀雜糧、牛蒡、山藥也含有植物雌激素,尤其鈣、鎂、鋅等微量元素能幫助穩定情緒。徐佳靖指出,吃牛蒡對女性非常有益,日本人喜歡在味噌湯裡加牛蒡,味噌是黃豆製品,蛋白質發酵後轉成各種胺基酸,能促進分泌血清素,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味噌湯加上牛蒡的食物加乘效應,可補充雌激素,促進整體代謝功能。進入更年期,女性最害怕骨質疏鬆。徐佳靖說,停經後雌激素急遽減少,加速骨質流失,建議多補充牛奶、優格、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綠色蔬菜還含維生素K能轉化鈣離子,增加骨骼和鈣的結合,作用就像「水泥」,穩固房子的鋼筋結構;維生素D則增加腸道對鈣質的吸收,不妨多曬太陽、多吃菇類及豆類。拯救骨密度 每周至少3次阻力運動研究指出,運動能強化肌肉、改善平衡能力、減少骨質流失,徐佳靖強調,每周至少做3次阻力運動,例如負重深蹲、啞鈴、槓鈴、彈力帶等,能改善骨質密度,同時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如果有中度以上的骨質疏鬆問題,慢跑、游泳、太極拳、韻律舞等,也都對增加骨質密度或減緩骨質流失有幫助。骨質疏鬆NG飲食1.咖啡因:適量飲用咖啡,1天不超過300毫克,否則易流失鈣質2.高鹽食物:加工培根、貢丸、火鍋料等,不利鈣質吸收3.高脂肪食物:紅肉、甜食,增加心血管負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2 醫療.新陳代謝
2年減掉20公斤!糖尿病患控制飲食不必挨餓 做對2事才是關鍵
「4年前接受員工健檢才發現血糖高,空腹血糖高達140-150mg/dL,糖化血色素將近8%!」44歲的王小姐有糖尿病家族史,「一開始我不以為意,想要自己透過飲食管理控制血糖,但體重卻直直上升,一路胖到90公斤。」由於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才開始接受治療,也聽從醫師的建議減重,王小姐說,藉由規律用藥以及飲食管理,兩年來已經透過規律運動減掉20公斤,糖化血色素維持在6%左右,沒有出現心血管相關的併發症。「我曾嘗試過斷食,但卻導致血糖不穩定,容易頭暈。」王小姐說,「與張醫師討論後,才找到較合適的方式,並搭配運動與藥物,大幅提高了生活品質。」「我每天量體重並記錄飲食日記,方便每次回診時與醫師討論,持續的努力下,不僅順利戒掉含糖飲料,習慣控制澱粉攝取量,也學會選擇對的食物。在藥物方面,醫師選擇了一天一次的降血糖藥物,幫助我血糖的穩定,相當方便。」王小姐說,「建議新手糖友設定階段性的治療目標,別好高騖遠,不管是血糖、用藥、飲食、體重,主動與醫師討論自身狀況並找尋適合自己的執行方式,便能順利達成治療目標!」飲食管理對於糖尿病控制非常重要,如果能夠控制吃進去的糖份,可以讓血糖控制更理想。張必正家庭醫師診所院長張必正醫師說,如果飲食沒有控制,便需要使用更多藥物,而較容易出現副作用,也可能會漸漸失去效果。所以我們希望糖友能夠把飲食控制好,讓藥物可以減到最少,在副作用較少的狀況下,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生活品質也能維持的很好。飲食迷思要破解,調整飲食比例既能控糖又不挨餓「很多人會以為只有甜的食物才有糖,這是錯誤的觀念。」張必正醫師說,「我們常花很多時間讓糖友了解什麼是碳水化合物,他們就比較能夠理解除了會甜的食物之外,馬鈴薯、番薯、稻米、紅豆、綠豆等澱粉類食物都含有糖分,容易讓血糖升高。」舉例來說,糖友最好要戒掉麵包,因為麵包有油、有糖、有澱粉,熱量較高,即使某些麵包吃起來不甜,仍較不利於控糖。第二個常見的錯誤觀念是,糖友很多東西都不能吃,容易餓肚子,而且沒有辦法進行勞動型工作。張必正醫師說,其實糖友可以調整飲食的比例,減少澱粉類食物,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包括奶類、蛋類、魚類、肉類、豆類。蛋白質能夠產生的熱量跟醣類相同,且可搭配適量油脂,所以並不必餓肚子,也不會有缺少熱量的問題。定期量體重、飲食紀錄、運動 迎向健康控糖生活糖友想要做好血糖管理,日常生活上也有一些小撇步,張必正醫師說,建議一天量兩次體重,早上一次、晚上一次,並使用固定的穿著與體重機來量。飲食規律性很重要,盡量每天定時定量,血糖會比較穩定。張必正醫師說,我們會請糖友紀錄飲食日記,詳細列出每天吃的食物與份量,不只記錄三餐,還要記錄點心、零食、消夜,這樣便能共同討論,評估需要調整的部分。「我會挑出一、兩項原本每天都吃的食物,並和糖友討論是否改成一週吃兩、三次。讓患者可以接受,也能夠漸漸改變。」張必正醫師說,「我們盡量讓糖友能夠輕鬆、自在地過控糖的生活。」在運動的部分,建議可做有氧運動,包括騎單車、跳舞、慢跑、游泳等,可以鍛練心肺功能,也能消耗熱量,幫助體重管理。另外,平時要多吃高纖維的食物,並攝取足夠的水分,幫助排便順暢,吃進去的東西才不會都積在肚子裡。張必正醫師說,我們會幫助糖友建立信心,讓他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助控糖達標糖尿病治療的大原則是糖化血色素(HbA1c)不要超過7%,張必正醫師說,剛診斷糖尿病的患者如果很認真地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體重管理,有助於改善糖化血色素,但是飲食、運動的效果會比較慢出現,大部分要半年後才能看到效果,因為身體的改變需要時間,所以會建議開始用降血糖藥物,保護身體器官免受高血糖的傷害。藥物的角色相當重要,治療的目標在於避免眼睛、腎臟、腦部、心臟等器官受到破壞,而且現階段糖尿病治療選擇多元,糖友也可以選擇一天一顆、不經肝腎代謝且不容易造成低血糖的藥物。張必正醫師說,所以在回診的時候,除了抽血之外,也要與主治醫師討論,進一步安排眼睛、腎臟、心臟和周邊神經的定期檢查。「糖友務必準備血糖機,養成每天餐前、餐後測血糖的習慣,做好血糖監控。」張必正醫師強調,「如果血糖改善時,醫師或許會調降血糖藥,但是絕對不能停止監測血糖!」貼心小提醒由於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型態皆不相同,糖友要和醫療團隊詳細討論,擬定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控糖生活也能夠過得輕鬆、自在!為幫助糖友能更加了解糖尿病照護資訊,糖尿病衛教學會也有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方便線上提問互動,鼓勵糖友多加利用。原文:
-
2023-03-22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上班像坐牢,資深老鳥曝人生真相!陳重銘傳授從打工族到財富自由的「投資理財心法」
存股高手陳重銘、知名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培養理財的富腦袋》提到,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前兩句講的是基因,龍只能生出龍,鳳也不會生出雞來,最後一句講的是傳承,因為老鼠爸爸只會打洞,所以老鼠的兒子也只能跟著打洞。如果老鼠的爸爸會飛天,那麼老鼠兒子也會像老鷹般飛翔了。可是老鼠沒有翅膀,要如何飛翔呢?陳重銘表示,我出生在50 多年前的鄉下,我的阿公種田,爸爸在菜市場賣米,從小沒有人教我飛翔,我只能跟著大家一起用功讀書,那個時代因為小孩多但是學校少,升學的壓力很大,考不到90 分就等著挨板子。等到我一路過關斬將,研究所畢業後,我茫然了,不知下一步要幹嘛?於是又跟著同學一樣到企業求職。發現上班就像坐牢,資深老鳥告訴我人生的真相記得剛上班的第一個禮拜過得非常痛苦,以前讀研究所時儘管經常忙到晚上,但是累了可以趴在桌子上充電,或是到游泳池運動清醒一下。但是上班時主管跟同仁的眼睛全盯著我,完全沒有了自由,有時候眼皮重到支撐不住時,只能躲到廁所坐在馬桶上面瞇個10分鐘。一位資深老鳥看到我這般適應不良,就問了我一個問題:「你讀了那麼多的書,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當場愣住講不出話來,老鳥跟我說:「還不是要工作賺錢養家」,然後他又給我補了一刀,說他上班十多年的感覺就像是在「坐牢」。然後聽他述說因為不會巴結長官,懷才不遇而無法加薪跟升官,每天要辛苦加班到深夜,才可以賺到微薄的收入來養家活口,說到激動處還聲淚俱下,對於剛出社會的我,著實是一場震撼教育。當鐵飯碗成為枷鎖,學會飛翔的人如何放手當時我認清現實後只能乖乖坐牢,然後祈禱一切順利,25 年後刑滿出獄。我從民國83 年開始工作,前後換過六個工作,後來在公立學校捧了18 年的鐵飯碗,民國108 年我遞出了辭呈,結束了25 年的職場生涯,我終於出獄了!如果可以飛翔,我相信沒有人想要趴在地上,畢竟頭頂的天空是無窮大,重點是你要有一對翅膀。我上班了25 年,只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靠著勞力賺取家庭的溫飽;但是我不斷的學習投資理財,幫自己裝上一副翅膀後,我可以開除工作,讓自己飛向更寬廣的天空。如何透過投資實現選擇的自由人生辛苦一輩子的目的在哪裡呢?一開始我覺得是「自由」這兩個字,很多人打拚一輩子到65 歲退休後,終於可以睡到自然醒,自由自在地遊山玩水。但是,65 歲後年紀大了、體力衰退,甚至有不少人開始受到病痛的侵襲,也無法自由自在地過日子。如果自由來得太慢,能夠算是自由嗎?我終於了解自由的另一層意義是「選擇」,在我存股票達到財務自由之後,我可以選擇開除教書這個鐵飯碗,不用再為五斗米而折腰,我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過的生活,這就是自由。我在學校教了23年的書,看過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我也跟許多的家長一樣,三個孩子都送到安親班學才藝跟補習功課,希望可以贏在起跑點上。但是我心裡有數,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考上名校,也不是每一個名校畢業的都找得到好工作,就算將來的薪水待遇很不錯,也很可能是賣肝賣命換來的。我們的孩子辛苦讀了那麼多書,最後也只是要去社會上坐牢嗎?富腦袋,讓知識成為財富自由的翅膀萬一孩子的聰明不夠呢?萬一孩子不夠努力呢?萬一孩子懷才不遇呢?萬一孩子將來被家庭跟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呢?我在孩子小時候也很擔心,一直思考要如何才能逆轉勝?最後想到的還是幫他們裝上一副「投資理財」的翅膀,從小幫他們存股票,長大後股利就會支撐著他們的未來,孩子的人生會多了一個選擇,不必再為五斗米折腰。知識才是決定你未來人生的重要推手,學校只會教你好好讀書,然後到社會上工作跟坐牢,到時候你後悔也來不及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趁現在好好學習投資理財的知識,不僅可以幫你裝上一副翱翔的翅膀,更可以讓你選擇未來的人生,才是真的贏在起跑點上。本文節錄:《人生實用商學院:培養理財的富腦袋》一書
-
2023-03-19 醫療.腦部.神經
怎麼區別頭痛和偏頭痛?快速檢測3症狀: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
【本文重點】偏頭痛是發作時噁心、頭痛、怕光、怕吵等症狀的夢魘,國內有超過200萬人因此困擾。偏頭痛的治療以單株抗體等新藥物為主,在健保申請條件下使用可改善生活品質。若發現3項以上症狀,便有高達九成機率為偏頭痛,須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頭痛的腦部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有其他症狀則需進一步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by ChatGPT認識偏頭痛症狀很多人都有頭痛的經驗,可能忍一忍就過去,或吃個止痛藥就緩解。但對偏頭痛患者來說,頭痛是可怕的夢魘,有時一發作就是大半天,還會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偏頭痛能靠吃藥根治嗎?還是得一輩子和它和平共處?值此季節交替溫差大的時刻,偏頭痛患者更要學會如何預防頭痛發作。偏頭痛發作起來要人命!一名40多歲英文老師,長年飽受偏頭痛之苦,每次發作就會噁心、嘔吐,導致無法上課必須請假,嚴重影響工作。過去她曾使用口服預防性藥物,但出現心跳慢、血壓低、嗜睡、頭暈等副作用,甚至自覺影響記憶力。近年單株抗體等藥物逐步運用於治療偏頭痛,因符合健保申請條件,患者使用後偏頭痛頻率大幅下降,也減緩不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國內超過200萬人為偏頭痛所苦,影響生活需就醫。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部科主任楊富吉教授表示,根據過去台灣本土研究,台灣15歲以上民眾偏頭痛的盛行率接近10%,相當於超過200萬名國人為此困擾。偏頭痛好發於18至50歲的民眾,男女患者比為1:3。多數偏頭痛患者屬於低頻率,平均一個月內痛1至2天,不致影響生活;但若是高頻率偏頭痛,例如一個禮拜至少痛1-2天以上,導致無法工作、上學、做家事等,影響生活功能,應至神經內科就醫診治。楊富吉指出,偏頭痛與緊縮型頭痛皆屬於原發性頭痛。偏頭痛的常見症狀包括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疼痛程度屬於中度至重度,容易造成患者失能,為門診中最常見的頭痛類型。而在社區中盛行率最高的是緊縮型頭痛,患者症狀較不常合併搏動性的抽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或失能,疼痛程度屬於輕度至中度。七成與遺傳相關,一成為預兆型偏頭痛,多在青少年期就發生。楊富吉表示,根據研究發現,偏頭痛病人約七成與遺傳相關,若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偏頭痛,其子女約46%會有偏頭痛;若父母皆有偏頭痛,子女約66%會有偏頭痛,具有高度遺傳相關性。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陳威宏表示,有偏頭痛體質的患者不一定會時常發作,但若一個月痛超過一次,建議就醫檢查。偏頭痛分為預兆偏頭痛、無預兆偏頭痛。楊富吉說,在國外,預兆偏頭痛的比率較高,約二至三成,而台灣的預兆偏頭痛約占一至二成,其餘為無預兆偏頭痛。常見的預兆類型為視覺預兆,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眼前閃光、鋸齒狀亮點等。台灣本土研究發現,預兆偏頭痛的患者,許多從青少年開始就有偏頭痛,與遺傳基因高度相關。一般頭痛休息會緩解,偏頭痛不治療,恐痛上4小時。急性偏頭痛發作若不予以藥物治療,恐要痛上至少4小時才有機會緩解。根據國際頭痛疾病分類,偏頭痛的診斷可依照「54321」口訣進行判別:「5」為出現過類似頭痛至少「5」次以上;「4」為頭痛若不予以藥物治療,至少持續「4」小時,但很少持續疼痛超過「3」天;「2」為偏頭痛特徵符合「2」項以上,包括單側頭痛、搏動性抽痛、中等至重度疼痛、日常活動會使頭痛加劇(如走路或爬樓梯);「1」為頭痛時伴隨噁心或嘔吐、怕光及怕吵之其中「1」項症狀。楊富吉表示,一般民眾可利用簡易3項條件來快速篩檢自身的頭痛是否為偏頭痛,包括「頭痛發作時是否需要休息」,例如無法上班、上課、做家事;「頭痛發作時是否會合併噁心」;「頭痛時是否會怕光(對光線感到刺眼)」,若上述3項條件中滿足2項以上,則為偏頭痛的機率高達九成。原發性頭痛不須做腦部檢查,多依診斷標準判定。至於頭痛的腦部檢查,楊富吉表示,偏頭痛、緊縮型頭痛等,屬於原發性頭痛,一般無需額外進行腦部影像檢查,多以臨床症狀及診斷標準來判定。但若頭痛以外,合併有其他症狀,如發燒、肢體無力、癲癇發作等局部神經學症狀,或50歲以上才開始頭痛、雷擊式頭痛、姿勢性頭痛;咳嗽、蹲踞、運動、從事性行為等增加腹內壓行為時,頭痛會加劇等情形時,則需安排腦部影像檢查,來做續發性腦部的鑑別診斷,以排除腦部結構性或血管性的病灶。預防偏頭痛偏頭痛是現代人的通病,可能會有畏光、怕噪音、噁心嘔吐,嚴重者掛急診求醫。醫師表示,偏頭痛與個人體質有關,會因季節交替或是心理壓力增加偏頭痛發生機率;部分人對「酪胺酸」過敏,建議避免吃巧克力、起士與柑橘類俗稱的「3C食物」,也不要常喝酒,以免腦血管收縮膨脹造成偏頭痛。嚴重發作時,藥物緩不濟急,不少患者跑急診。門諾醫院急診室主任鄧學儒指出,偏頭痛患者到急診室就醫的人不少,其中以年輕女性居多,常出現嘔吐,也會畏光、怕吵等,都是典型的偏頭痛症狀。患者或許在家有準備藥物,但頭痛得厲害的時候,藥物緩不濟急,甚至吃藥後不適吐掉,這時就可能到急診室報到。鄧學儒說,患者到急診室來,第一個會先評估確認腦部有沒有病變,排除患者是否有顱內出血,或腦部有腫瘤等。若狀況排除,只是單純的偏頭痛,急診醫師會開止痛藥物、止吐藥物等,合併使用通常會有改善的效果。減少飲酒避免血管膨脹收縮,注視3C螢幕勿過久。針對常見誘發偏頭痛的因子,鄧學儒表示,偏頭痛跟每個人的體質有關係,有時因為季節交換,或是心理壓力,甚至食物會影響偏頭痛發作的頻率。一般建議病患盡量避免喝紅酒、吃起司類食物,裡面的成分可能導致腦部血管收縮又膨脹,進而造成頭部疼痛。另外,現代人手一機,滑手機滑太久或是盯著電腦螢幕過久,鄧學儒認為也是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之一,應盡量避免聲光比較強烈的環境,或不要看螢幕看太久,以減少偏頭痛發作的機會。對酪胺酸過敏者,少吃巧克力、起司、柑橘類。至於網路上盛傳所謂3C食品,是指巧克力(chocolate)、起司(cheese)及柑橘類(citrus)等常見食物,是誘發偏頭痛的食物地雷,多吃可能加劇症狀。不過3C食物主要是針對對酪胺酸過敏的患者,也不是完全不能吃這3種食物,而是要適量食用。有營養師建議,平時可多吃含有「鎂」的食物,幫助安定神經,包括香蕉、綠花椰菜及菠菜等,也可多攝取富含B群食物,如全穀類、新鮮肉類及雞蛋等;多喝牛奶、豆漿等富含色胺酸食品,可以幫助睡眠。另體內Omega-3和Omega-6不平衡也會造成頭痛,每周可攝取二至三次深海魚類,或是亞麻仁籽,也可以在煮菜時用芥花油、葵花油等。有氧運動、心理治療、排除壓力,都有助預防。有氧運動可以預防偏頭痛,包括游泳、跳舞、騎腳踏車、慢跑與快走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保持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有機會改善偏頭痛發作機會。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陳宣安指出,生活中的情緒、緊張與勞累,或是身心疾患等,都可能引發身體的壓力反應,雖然可幫助抵抗遇到的危機事件,然而持續暴露在壓力下,容易引起身心不適,偏頭痛就是其中症狀之一。若經過檢查已排除生理器官的因素,民眾不妨尋求心理治療,緩解偏頭痛對生活品質的影響。偏頭痛的心理治療偏頭痛除了能用藥物治療外,透過心理治療,包含認知行為治療法、生理回饋治療法、正念減壓治療法,都可有效促進民眾對壓力的覺察與因應。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民眾了解自身的適應表現,分析並找出誘發、維持或是惡化偏頭痛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協助民眾辨識或尋求更具適應的替代行為,減少壓力與偏頭痛的惡性循環。生理回饋治療法會運用相關儀器,讓民眾由螢幕中看見與壓力有關的生理指標,包含手指溫度、心跳或呼吸等,加上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指導,促進民眾了解並進一步控制自己的生理功能,達到症狀減輕與舒緩壓力的效果。正念減壓療法協助民眾專注在當下的身心感受,透過不同的引導練習,了解自己與偏頭痛的關係,學習與不適的感受共處並接納自我,緩解對於偏頭痛的預期性壓力。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1 醫療.骨科.復健
吃B群可以治關節炎? 醫闢謠:保養膝蓋靠3大類營養素、2生活習慣
【本文重點】吃B群可以治關節炎?陳炯瑜醫師表示,維生素B群不能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但可以作為營養補充助於身體運作與代謝。若要保養關節,建議攝取維生素C、葡萄糖胺和類胡蘿蔔素,並注意正確的姿勢和運動。如有關節疼痛問題,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也可以考慮免動刀的關節保養方式。--by ChatGPT吃B群可以治關節炎?Q:網路上謠傳,吃B群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是真的嗎?陳炯瑜醫師表示,其實這是錯誤觀念,B群是8種維生素的總稱,包含菸鹼酸、泛酸、葉酸...等等,維生素之間彼此會分工合作,幫助身體的運作與正常代謝,此外也能幫助把碳水化合物,直接轉換成葡萄糖,成為人體可以使用的能量。但目前對於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仍沒有任何研究證實,因此大家可以把B群當作營養補充,但絕對不是治療方法,如果有關節疼痛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補充這些營養素 可維持關節健康度長春藤預防醫學健康管理陳炯瑜醫師分享,如果想要保養關節,也可以透過補充這些營養素來維持關節的健康度。1.維生素C:維生素C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重要關鍵,能幫助穩定結構,維持軟骨組織的健康。➡建議攝取食物:奇異果、芭樂、柳橙、青椒、菠菜2. 葡萄糖胺:有抗氧化、抗發炎的作用,是形成軟骨細胞的重要營養素。➡建議攝取食物:蝦子、螃蟹、雞翅、山藥3. 類胡蘿蔔素:是植物才有的有機色素,可以幫助修復黏膜與滑液,保護關節軟骨。➡建議攝取食物:南瓜、綠花椰菜、紅蘿蔔日常生活2方法保養關節此外,日常中也可以透過以下方法來保養關節。1.運動:定期運動可以強化肌肉、韌帶和關節周圍的組織,減少壓力和疼痛,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像是重訓、游泳、皮拉提斯等都是不錯的選擇。2.留意姿勢:保持正確的姿勢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和不適感。例如:避免站三七步、在使用電腦時,椅子的高度應該要讓膝蓋自然呈現90度,也要避免長期久坐或久站。如果已經出現關節疼痛、活動時覺得卡卡不順,建議要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另外也可以透過免動刀的關節保養方式,幫助你擺脫疼痛,重新找回靈活的自己!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06 養生.運動健身
怎麼選擇合適運動?詳解有氧運動、核心及肌力訓練項目及原則
【本文重點】政府和機構通常使用數據告訴人們運動的重要性,但這使老年人感到困惑。美國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辦公室每年會發布「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詳細指出各年齡層運動的建議。然而,每個人的體適能程度都不同,因此應適度調整運動強度。任何有節奏的動作都可以達到有氧運動效果,如在公園追逐小孩或在後院跟孩子扔球。每週建議進行150-300分鐘的運動,初學者應從輕度運動開始,例如走路。此外,肌力訓練也很重要。--by ChatGPT現今政府和其他機構總是喜歡用數據來告訴我們,需要多少運動量才能保持健康和減重。樂齡朋友當然也不例外,但當你想遵循這些「規則」並試著把它們融入生活時,可能會令你感到十分困惑。美國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辦公室(ODPHP)會定期更新「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會根據年齡和體適能程度進行分組。你可以在ODPHP 的官方網站上找到最新版的指南。我將對這份指南進行拆解,以便你了解其內容,才知道如何根據你的情況來調整。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我們的起點也不同。這份指南只是把我們運動目標的粗略輪廓描繪出來,你不用牢牢死守。請記住,這是你的身體,你比任何人都更了解,所以訓練過程中感覺不對時,永遠不要害怕去調整它。此外,我們要知道這份指南中並沒有考慮到每個人的體適能程度。例如,下面建議每週應訓練 2.5 ~ 5 小時。如果你已經訓練一段時間了,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努力目標;但如果你是新手,可能需要從每天10 分鐘開始,然後再逐步增加。樂齡朋友的運動指南一般的運動建議✔ 每週訓練 2.5 ~ 5 小時。但如果你的身體有一些狀況可能會妨礙你的運動能力,就應量力而為,在身體不佳的情況下,你能做的是「盡量避免久坐」。有氧運動(像是走路、游泳、騎單車)✔ 專家建議一週至少要從事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3 次,如果你已經規律地運動了,可以在這3 次中混合「5 級的中等強度」和「7 到8 級的高強度」訓練課表(最低是 1 級,最高強度是 10 級)。肌力訓練✔ 每週2 次針對人體的主要肌群進行訓練。柔軟度訓練✔ 每週至少2 到3 次進行規律的柔軟度訓練,可以提高關節活動的自由度,藉此降低你受傷的風險。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份指南進行拆解,讓你能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是使我們變強與保持行動力的關鍵要素。你可能會以為有氧運動勢必要有一定的強度,你想到的可能是跑步、跳躍或高強度的間歇訓練,但任何運動只要在有節奏的動作中維持相對較長的時間,就可以達到有氧訓練的效果。你可以從下面列出的活動中進行選擇:● 走路。● 慢跑。● 跑步。● 網球。● 匹克球(Pickleball)。● 籃球。● 游泳。● 騎自行車。● 繁重的庭院工作或家務(例如除草、耙樹葉或拖地)。● 健行。● 瑜伽(包括流瑜伽 Vinyasa Yoga 或力量瑜伽 Power Yoga)。● 跳舞。● 有氧運動課程。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常從事有氧運動,像是在公園追著小孩(或孫子)跑,或是在後院跟孩子扔球一段時間,都可以視為有氧運動。有氧運動的強度並不高,它只是略微超出你體適能水平的「舒適圈」。下面我們把強度分為一到十級:強度等級自我感覺第1 級:像是看電視般很悠哉地閒晃,感覺很好。第2 級:只是隨意動一動,感覺不錯。第3 級:感覺是在悠閒地散步或閒逛,很輕鬆,這個強度可能動一整天都沒問題。第4 級:移動速度變快,很快就會開始流汗。開始接近運動狀態了。第5 級:當下覺得自己在運動,但只稍微超出「舒適圈」一點點,可以正常說話,感覺還好。第6 級:此時離舒適圈更遠了,感覺更費力,但還是可以說話,只是變困難許多。現在我感覺自己完全投入運動狀態中。第7 級:還撐得住!此時雖然在大口喘氣,但還可以說話,不過只能說一些簡短的句子。第8 級:這個強度已經氣喘吁吁,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如果在這個情況下一定要說話,頂多只能說一兩個字。第9 級:完全無法說話!覺得自己快要不行了!第10 級:快要死掉的感覺!很明顯,上面這個自覺量表不是很正式,並非官方版本,但它可以讓你了解「運動強度的感覺」,以及你當前所在的強度。如果想提升有氧能力,建議你鎖定第5 或第6 級的中等強度來訓練。比方說,你要去走路。要達到第5 級強度,可以想像自己為了趕上遠處的公車,所以要走很快,但你的膝蓋不舒服所以不想用跑的。這個強度會稍微超出你的「舒適圈」一些,但還不至於讓你感到討厭的地步。進階的訓練者可以選擇更高的強度,例如快走、跑步或高強度的間歇訓練,強度將拉高到第7 或第8 級左右,甚至有時可以提高到第9 級,但這要看你正在進行什麼運動。有氧訓練的重點是可以使你的心臟變強壯、增加你的精力和耐力,如果你想減掉幾磅體重,有氧訓練還能多燃燒一些卡路里。如果你是初學者,或者你才剛剛開始運動,你可以先從輕強度的走路開始,每週進行2 到3 次,每次只走5 到10 分鐘,隨著你的體能變好、身體變強,慢慢增加步行時間。「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上建議每週要運動 150 ~ 300 分鐘,若每天運動,換算下來每天大約要運動 20 ~ 40 分鐘。雖然它這樣寫,但一開始最好不要太嚴格,先從你舒服的感覺開始。就算5 分鐘也算數。肌力訓練肌力訓練的主要概念,就是讓你的肌肉比以往用更多力。其實,你可能已經多次經歷過這種情況,例如季節轉變時,你會做一些好幾個月沒做過的事情,像是園藝或鏟雪。肌肉在短期的超負荷狀態下會導致一些痠痛,但從長遠來看,會使你的肌肉變得更精實。下面是肌力訓練時的通用準則:● 強化肌肉的活動,包括舉重、使用彈力帶、徒手運動、繁重的園藝工作或是頻繁搬運重物。● 為了獲得最大的訓練效益,你應該專注在主要肌群的訓練上,包括胸部、背部與肩膀肌群、二頭肌、三頭肌、下半身和核心肌群。● 你的目標是每週至少舉重兩天,不要連續練,中間至少要隔幾天讓身體有時間恢復。● 每個練習動作需要練1 ~ 3 組,每組反覆 8 ~ 16 次。「組數」是指同一個動作總共要連續幾個循環;「反覆次數」則是指每個動作在同一個循環中要重複做幾次。舉例來說,如果把一個重量舉起來再放下,總共反覆 10 次後休息,那代表你已經完成了 1 組 10 次。你在整份訓練計畫中會很常看到,組數在先,反覆次數在後,中間會以乘號來表示。例如「1 x 10」表示的是「總計1 組,每組反覆 10 次」。● 當你變得更強壯時,應該增加重量,或者肌力訓練日再多增加一天。柔軟度訓練維持活動力的另一塊拼圖是「柔軟度」。它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通常是因為肌肉縮水造成的,這可能會減少關節活動度。柔軟度與關節活動度密切相關。髖關節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可以想像一下,把右膝向上抬到臀部的高度後還能將膝蓋順利向右轉,如果你能做到,代表你髖關節的活動度很好。但還是有很多因素會導致缺乏活動度,例如:● 基因—有些人特別柔軟,僅僅是因為他們繼承了父母柔軟的基因。● 關節結構—關節的結構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如果天生有結構上的限制,就會限制我們的活動度。● 結締組織—韌帶、肌腱和肌肉的柔軟度,會影響關節的移動方式和可彎曲範圍。● 力量—另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拮抗肌的力量。拮抗肌是指與主動肌相對的肌群,主動肌收縮時,拮抗肌則被拉長。例如肱二頭肌彎舉這個動作,二頭肌是主動肌,背面的三頭肌則是拮抗肌。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股四頭肌(大腿前側)很緊繃,可能會阻礙大腿後側膕繩肌的柔軟度。所以我們需要同時訓練身體前後兩側的柔軟度,效果會比較顯著。柔軟度是很多能力的基礎,所以很重要(已安排在本書訓練計畫中)。努力提高柔軟度將有助於減少導致平衡問題的某些因素。訓練柔軟度很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動作可以增加關節的滑液。這不只可以使你身體的活動空間變大,還可以減緩關節的退化。平衡訓練預防跌倒對所有人都很重要,尤其是樂齡朋友。下面的統計數據也許會讓你有所啟發。美國老齡化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on Aging,簡稱NCOA)發現:● 跌倒是年長者致命和非致命傷害的主要原因。● 跌倒每年造成超過 280 萬人受傷。● 跌倒在二〇一五年造成的傷害成本超過 500 億美元。跌倒會使樂齡朋友付出許多情感與心理上的代價,很多人心理有陰影,害怕跌倒的心理對樂齡朋友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愈來愈多的年長者因害怕跌倒而限制了日常活動,這只會加劇身體能力進一步下降。限制身體活動的影響遠不止生理上的影響。當你害怕跌倒,甚至擔心上下車會發生意外,你可能會不敢出門,更多時間待在家裡。這會進一步導致社交孤立、憂鬱和無助感。重點是你要先知道:跌倒並不是我們變老後一定會發生的事。事實上,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訓練和照顧身體的方式來控制。平衡問題是許多成年人尋求醫生幫助的原因之一,因為平衡感不好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希望:● 走路不蹣跚或跌倒。● 坐下和從椅子上起身不跌倒。● 爬樓梯不絆倒。● 彎腰不跌倒。良好的平衡對於保持健康和日常生活的獨立性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將平衡訓練融入日常生活中。導致平衡感出問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最好跟醫生討論以確定其原因,高血壓、耳朵感染、中風或多發性硬化症等都會導致平衡感出問題。如果你的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平衡訓練仍是你日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練平衡感時,我們也會訓練到平時較少關注的身體部位,像是將關節連接在一起的肌腱與韌帶,還有一些小肌肉有助於我們保持穩定。腳掌、腳踝和膝蓋附近的肌肉和結締組織,在維持我們的活動力和健康上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中的平衡練習將協助你在安全的環境中訓練這些部位,促進你保持身體強健和維持獨立生活的能力。核心訓練想要以健康的方式變老,另一個重點是為你的身體提供穩固的基礎。那個基礎是你的「核心」。你的核心不僅是在腹部,繞著軀幹一圈的部分都算核心,你可以把「核心」想像成繞著太陽旋轉的各個身體部位,只要它愈強,你身體的其他部分也會跟著愈強。那麼,核心是什麼?很多人以為核心只包括腹肌,但實際上它不僅包括腹部外層的肌肉,還包括腹部內裡和背部的肌肉:● 腹直肌—如果你聽說過「六塊腹肌」,你一定就知道腹直肌的部位。這些肌肉負責軀幹向前彎曲的動作,你做仰臥起坐時主要就是動用這些肌肉。● 腹橫肌—這有點像腹直肌底下的一塊祕密肌肉,它包裹著你的脊椎。你可以想像如果有人要打你的肚子,這塊肌肉就會收縮以保護你和你的脊椎。當你練「棒式」(你將在本書的課表中練到這個動作)時就是在強化腹橫肌。● 腹斜肌—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它們位於腰部的兩側,是你的軀幹在轉動和向兩側彎曲時會用到的肌肉。● 豎脊肌—這指的是背部沿著脊柱兩側向下延伸的小肌肉。這些肌肉負責協助你的脊椎伸直以及向前或向後彎曲。如果你做過家務或園藝,肯定會感覺到這些肌肉的存在。上述這些肌群是很多動作的動力來源。核心穩定是我們訓練的重點之一,核心穩定了,我們移動身體其他部位的同時,才能將脊柱保持在正確的位置上。專注姿勢在訓練的拼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訓練時維持良好的姿勢。事實上,你在訓練時的「姿勢」,遠比所有其他部分還要重要,但這是什麼意思?每個練習動作都不一樣,後面我們會針對每個動作詳細說明,但不論是哪一個動作,都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良好的姿勢:無論是坐著還是站立,都應以良好的姿勢展開每個練習動作。其中包括:» 不論坐姿或站姿,身體都要打直,好像你的頭被一根繩子拴著,把你拉向天花板。» 如果是站姿,雙腳分開與臀部同寬,並保持膝蓋微彎,這可為你的移動奠定堅實基礎。● 穩定的核心:如前所述,核心穩定是每項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所有動作都源自軀幹,包括你的腹肌、背部和骨盆區域。維持穩定核心是指:在做任何動作之前都要使核心形成穩定的支撐部位。當你滿足穩定支撐的需求之後,就能保護你在練習中免於運動傷害,並使你的練習動作發揮最大的效果。不僅如此,穩定的核心還能幫助你保持平衡,所以這對平衡練習也有很大幫助。● 專注動作:每項練習動作參與的肌肉很多,但都會有某些主要的作用肌群。一般來說,會希望你將注意力集中於正在訓練的主要肌群上,盡量避免運用動量(momentum)或擺盪的方式來舉起重量。● 保護關節:維持良好姿勢的另一大關鍵是保護你的關節。這句話中有許多不同的細節,每一個動作要注意的重點也不同,但有一些通用的目標,包括:» 關節保持微彎—在許多練習動作中,你的四肢需要向上、過頭、向兩側或其他方向抬起。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希望你的關節是打直鎖死的,這會對它們施加壓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後續許多練習的指導說明中會不斷提醒你保持關節微彎。» 避免對膝蓋施加過大壓力—有些練習運動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導致膝蓋疼痛,尤其是像深蹲、弓步和其他膝蓋會有大幅度彎曲的動作。大部分的動作,我們希望你把重量放在腳後跟上,並避免膝蓋彎曲時超過腳尖太遠。因為膝蓋向前突出太多時,會使它們承受更多的壓力,從而導致疼痛和不適。» 使關節保持好的排列—另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確定關節沒有朝錯誤的方向移動。想想彎腰撿東西這個動作,如果你的膝蓋向外側突出而不是直接向前……你很可能會受傷。在訓練時中特別注意這一點可以避免運動傷害。※ 本文摘自《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樂齡族力量訓練的第一本書》作者:佩姬.威納譯者:徐國峰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2/02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5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退化換人工膝關節非一勞永逸 醫籲防磨損也要勤練肌力
【本文重點】年長者可能因下肢衰弱而出現膝蓋疼痛,常見原因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外傷、痛風、肌少症和病毒感染。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括關節晨僵、蹲下困難和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及早就醫。外傷急性期應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建議冰敷和就醫,退化性關節炎可使用熱敷。修復期可增加肌力訓練和伸展運動,多走路和游泳,穩定期則應減少膝蓋疼痛機率。--by ChatGPT許多人退休後,期待能上山下海趴趴走,不過隨著年齡老化,下肢會開始衰弱,漸漸地出現膝蓋疼痛,行走變得困難,當下肢開始無力、膝蓋腫脹、路走不遠,一定要警覺膝蓋的健康正在流逝,即時就醫加上適度運動,才能延緩退化。Q:膝蓋疼痛到什麼程度需要接受積極治療?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多種,常見原因為外傷、退化性關節炎、痛風、肌少症以及新冠肺炎引起的病毒感染等。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為關節晨僵(早晨起床感覺僵硬)、蹲下困難、上下樓梯卡卡,建議初期症狀出現時,就應該就醫。外傷或是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也需要立即接受治療,否則會讓關節腔積水嚴重,連走路都有困難。Q:緩解膝關節疼痛的方式有哪些?● 外傷急性期建議減少膝蓋承受壓力,少動多休息。如果膝蓋紅腫熱痛,可冰敷,每次冰敷時間約15分鐘,每天可多次冰敷,平躺時將枕頭墊高雙腳,稍微抬高膝蓋,減緩紅腫程度。同時建議就醫,服用止痛藥物等。如果是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建議熱敷、不要冰敷。● 修復期增加肌力訓練,伸展運動,保持運動習慣,可以搭配物理治療師的課程,增加膝蓋周邊肌力,達到減緩膝蓋疼痛的機率。可以多走路、游泳。● 穩定期減少增加膝蓋疼痛的機率,包含減重、找尋合腳的鞋子,如果關節已發炎,應針對不同傷害等級接受治療。Q:注射玻尿酸是如何進行?多久打一次?對每個人都有效嗎?隨著年紀老化,關節腔內的潤滑液逐漸流失,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如果屬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建議可以施打玻尿酸,玻尿酸施打的方式是直接從膝蓋注射進關節腔。玻尿酸常見劑型有每周注射一劑,一個療程為三到五周,療效可持續幾個月,目前也有半年或是一年施打一次的劑型。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是保守治療超過半年沒有效,即可給付患者使用。Q:PRP注射是什麼?與玻尿酸有何不同?誰適合?PRP是指「自體濃縮血小板」,與玻尿酸不同,PRP具有讓組織再生的功能,同時可減緩發炎疼痛、軟骨細胞壞死。建議軟骨受損初期使用,如打籃球受傷、體重過重造成關節壓力大所致的軟骨磨損,或是跌倒扭傷等,特別是軟骨受損,關節間隙尚未擴大,又不想要進行內視鏡手術,可優先嘗試施打PRP。如果要接受半月板或是軟骨修復手術,建議在手術中也能施打PRP,手術中施打後,半月板約2到3個月後可以癒合、軟骨約半年後才能癒合。Q:膝蓋退化到什麼程度需置換人工膝關節?膝關節分內側、外側、髕骨三個關節,當三個主要關節中有兩個壞掉,建議進行全人工關節置換。不過近年愈來愈倡議不要全換,也能採取「單邊人工關節置換」。依照健保給付條件,膝蓋需嚴重磨損到骨頭才會給付。如果只是膝蓋的半月板破裂,可以做俗稱「保膝手術」的高位脛骨截骨手術。Q:換了人工關節就可以自在行走跑跳、一勞永逸?人工膝關節置換後,仍建議增加膝蓋肌力,降低磨損的狀況。人工關節的平均壽命為15年,通常不建議更換第二次,人工關節墊片會因為長期置入在體內出現碎片,骨頭會將其侵蝕掉。二次置換的人工關節壽命會更差,通常要置換全人工關節,都建議年紀超過60歲以上再置換,否則就建議先做保膝手術,調整O型腿或是X型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3 養生.抗老養生
日走1.7萬步、68歲還能劈腿!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做好這5件事,服老不懼老
提起簡文仁,腦海自動浮現每年春節,在電視上教做生肖操的軟Q阿伯,他以風趣解說、簡單動作,鼓勵大眾多活動,一推廣就是20多年。記憶力極佳的他扳著手指數:「從龍年開始,快2輪了!過年吃大餐嘛~要鼓勵運動,one more、two more很枯燥,我會用一些諧音比較好玩,讓大家好記憶,比較有意義。」 20多年來,簡文仁發想的生肖操、如意操已有上千版本,即便2020年已脫下物理治療師的白袍退休,仍有排不完的講座、節目和活動,讓生活依舊豐富緊湊。 但不喜預設目標的他卻笑道,自己對退休是沒有規劃的,「退休第1天,我時間(到)一樣醒來,只是不用去上班,生活如常。」原來他多年維持規律作息,退休後反倒不必拘泥上下班時間,能更從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日行1.7萬步,從心所願快樂運動 他的一天,通常是這樣過的:晨起先到住家附近的虎山繞一圈,吃完早餐再到運動中心、圖書館,午餐後若天氣不錯,便約太太外出走走,晚上追職棒,10點多就上床,「沒事就是這樣!」 往返點與點之間,他幾乎全靠走路,平均單日步數可達1.7萬步,是他認為最好的運動。「很多人說走路不算運動,但你走快一點、久一點、大步一點,運動量還是蠻大的喔,不要小看它!」像他步幅極大、速度極快,跟著他竟得兩步併作一步走,短短一小段路便微微出汗。 「你能撥出時間運動當然好,但對普羅大眾來說,可以先用走路來養成體能、提升健康狀況,體能好了就能做比較激烈的運動。」很多人覺得運動入門很難,要不就是沒時間,所以他提倡「隨時隨地、快快樂樂做運動!」 他的生肖如意操,最初就是協助病人復健得到靈感,「有些人不喜歡運動、或做運動很痛苦,家人就說他都偷懶…(心理上)他更痛苦!」因為復健的每一個牽引對患者來說都不容易,他才想仿造遊戲來引導,如同其名「如意操」,就是「如自己心意做」就好。 養生融入生活,健康可以逆轉 這些年來,大家將他與健康達人劃上等號,但簡文仁始終認為不該專業罷凌、定下死板規範,強調只要做好「正確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愉快的心情、優質的睡眠、良好的習慣」這5件事,健康是可以逆轉的。 如近年風行的各種飲食法,無論是生酮、168、186他都尊重,唯取「均衡」這一點,「多種類、多蔬果,腦中有均衡的概念,就會多攝取。」他笑說,健康飲食不是非要吃這個、或一定不能吃那個,在他看來,「人性化」最重要,「我就是盡量吃天然、少加工的原型食物,但不禁忌。」 他舉例,自己平常不吃烤肉、甜食,但朋友約在烤肉餐廳、菜單上有甜點,他也不會抗拒,「健康融入生活,過得easy一點。」尤其人難免嘴饞,吃了傷身、不吃傷心,他提出解方:「今天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要吃,養成習慣就好,我習慣不吃它,但偶而吃也沒關係。」 多年來他身體力行,「我不敢說我逆齡,但我的健康的確比10年前好!」只要能開始過健康的生活,體檢紅字改善,體能、體魄自然會變好,「當你慢慢do something,一定會有改變!」 設定小小指標,享受過程更有成就感 自嘲愛耍帥的他,不忘現場露一手,腿一開,輕易做出劈腿動作。但這可不是他生來筋骨軟Q,而是這2年才練會的絕活,笑道:「我沒有一定要達成劈腿的目標,只要你想,慢慢做,能達到最好,不能達到也沒關係。」 他說,許多人會設定遠大目標,反因難以實踐而產生壓力,更難達到。「如果你念茲在茲一定要達成那個目標,整個過程過得不愉快,有時連身邊的人都不愉快;反過來你享受那個過程,哪天掛掉就掛掉,也不會有遺憾。」 過去擔任物理治療師時,他就常與病人約定小小指標,其中有位臥床已7~8年的病患,從能坐起、坐正、坐穩到站起來,最後訓練到能拄著柺杖走路。「有次他女兒回來看到,當場就哭了:『沒想到我爸爸還能站起來』!」 「我們對健康也是如此,可以訂小小的指標,而不是大目標,但過程一定要小心。」他坦言過去調皮,每每造訪景點名勝,一定會擺個POSE留念,曾在玉山頂倒立、九五峰大雁展翅,甚至單腳站在合歡山公路護欄旁的柱子,「旁邊就是懸崖!」 但2019年他騎車上武嶺,首日拍下高舉單車的神勇照,隔天下坡路竟犁田,上救護車時滿臉鮮血,最後縫了8針。去年底他與老友夜宿屏東海生館,他在眾人慫恿下,單腳站上潮間帶的礁石側身伸展,不料一陣落山風吹來,頓時失去重心,跳了好幾下才免於落海窘境。 兩次歷險,都讓他警覺應該服老,「健康很無常,所以很多動作我都不做了!」他笑說,過去參加活動不走階梯,總直接跳上跳下司令台,後來才聽兒子勸安分走上去,「他說萬一有天跳下來骨折,那爸爸就漏氣了。」 服老不懼老:健康老「有錢有閒」是幸福 不過他服老卻不懼老,「老是祝福,活得越久、領得越多(退休金),而且老了有錢有閒,不是很幸福的事嗎?」簡文仁認為,人不怕老、只怕衰,「不衰,八九十歲還是很硬朗。」 而且人若健康,倒也不需要存到千萬退休金。運動中心有銀髮族公益時段,游泳、SPA、三溫暖都免費;不訂報紙也能到圖書看到飽,加上爬山、走公園攏免錢,「我一天下來根本不用花到錢。」 當然,能不能安然度老,也要看個人心態,他直言最怕「三等」人—「等吃、等睡、等死」,建議老後可以多方嘗試,總能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 他提醒,銀髮族的感情經營很重要,如果感情不錯,做什麼都愉快,還能「回到初戀的感覺」。反過來若感情不好,退休後相處時間變長,兩人每天見面、疫情期間又不能出去,會覺得家裡多了一個大型垃圾。簡文仁打趣道:「還好我們夫妻感情不錯,退休之後悠哉悠哉!」 另一個不能不面對的,是人生終究會走到一個人的時候。傳統婚齡是男大女小,夫妻多半差個1、2歲,加上女性平均餘命約多出男性6年,等於已婚女性老後會有8~10年的獨身生活,所以在經營感情之外,也要訓練自己有獨處、獨自生活的能力。 簡文仁感性地說,幸好太太比自己大4歲,而且他自認身體不錯,「我們能白頭偕老的時間就會比較長。」心靈自在、衣食自足、行動自如,若能做到這一些,就是幸福的老後。●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放棄」不可恥,第三人生無須逞強!登古道只差1公里攻頂卻放棄:享受過程美好就足夠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1 養生.運動健身
每天鍛鍊11分鐘,可降低23%的早逝風險! 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罹患率!
國外一項大型新研究發現,每天只需進行11分鐘中等強度到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即可降低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或過早死亡的風險,可降低23%的早逝風險。有氧運動包括散步、跳舞、跑步、慢跑、騎自行車和游泳,您可以通過心率和運動時的呼吸強度來衡量活動的強度水平。一般來說,若運動中能說話不能唱歌,代表強度適中,而劇烈強度的特點是無法進行對話。每天運動11分鐘 可降低23%的早逝風險根據過去的研究,更高階的身體活動與較低的過早死亡率和慢性病發生率有關。為了探索這種影響,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查看了196項研究的數據,這些研究涉及超過3000萬成人參與者,平均隨訪時間為10年,這項最新研究的結果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of Sports Medicine)上。該研究主要針對那些完成了每週150分鐘或每天22分鐘的最低推薦運動量的參與者。與不運動的參與者相比,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到劇烈有氧運動的成年人,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降低31%,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29%,死於癌症的風險降低15%。同樣的運動量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27%,和罹患癌症的風險降低12%有關。增加體力活動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和過早死亡的風險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這項研究證實了這一點,並進一步指出,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推薦運動量會有所幫助。即使是那些只進行了最低推薦運動量一半的人也會受益,對於很少或根本不從事身體鍛鍊的人來說,每週累積75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相當於每天約11分鐘的運動,可降低23%的早逝風險。進行一些身體活動總比不運動要好,即使您沒有達到建議的運動量。如果每個人都達到建議的體育活動水平的一半(每週累積75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可避免1/10的早逝案例。此外,所有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病例中的10.9%和5.2%本可以得到預防。但專家提醒,如果您在運動時感到疼痛,請立即停止。在開始任何新的運動鍛煉計劃之前,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天做一點運動 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雖然該研究的作者沒有詳細說明參與者進行的具體身體活動類型,但一些專家確實對身體活動如何降低慢性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有想法。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部的博士後研究員埃莉諾瓦茨說,運動的好處還可能包括改善免疫功能、肺部和心臟健康、高血壓、膽固醇和體脂量。事實上,僅完成最低建議運動量的一半(每週累積75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的參與者仍然受益,這並不意味著人們不應該以更多的運動為目標。專家建議,要每週進行最多150分鐘的體育鍛煉,請找到您喜歡的運動方式。「你更有可能從事你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你必須讓自己做的事情。」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醫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醫學、牙科和生物醫學科學學院的講師 Leandro Garcia 說,適度活動不一定涉及我們通常認為的運動或跑步,有時候,你只需要改掉一些生活習慣。例如,嘗試步行或騎自行車去工作或學習地點而不是開車,或者與孩子或孫輩一起積極玩耍。做您喜歡的活動,並且很容易將其納入您的每週例行活動中,這是變得更加活躍的絕佳方式。延伸閱讀:‧一個人如何從完全不運動到輕鬆運動?循序漸進5階段做到‧比晨練更佳的運動時間出爐 研究揭何時運動最能提高健康益處‧中年發福是必然?專家:不是年紀的錯!動起來,10招加速你的新陳代謝參考資料:11 minutes of daily exercise coul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your health, large study shows
-
2023-02-25 焦點.科普好健康
暫時性耳鳴怎麼辦?醫:姿態性耳鳴3原因,引發高頻聽幻
耳鳴門診有一種患者相當特殊,主訴:「每晚一躺下,會聽見一陣『嘩啦~嘩啦~』,好像水流聲。」「一抬頭看天空,會聽見一聲『咕嘟~』,像水壺裡水在晃動。」「一低頭,就聽見水杯敲擊聲,『噹~』半秒鐘,屢試不爽。」他們都是描述一種會被姿勢改變所引發的「暫時性耳鳴」,儼然是「被動性聽幻覺」,這是怎麼回事?暫時性耳鳴 出現迴音 原因一:上半規管裂顳骨未完全包覆住半規管,上半規管上方跟顱內僅隔一層薄膜。若突然搬重物、打噴嚏、咳嗽或頭部撞擊,該薄膜破裂,內耳跟顱內相通,上半規管會直接暴露於腦脊髓液中。當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時,上半規管鼓起又凹陷,內淋巴液出現多餘的擾動,壺腹內頂帽來回扭動,會引起暈眩。當內淋巴液擾動通過球囊,經由連接管傳進耳蝸管時,震動聽毛,會反覆發出聽覺訊號,出現「迴音」,以高頻為主。原因二:外耳道炎外耳道浸水,或者發炎分泌出液體,蔓延到耳膜上。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時,液面跟著晃動,震動聽小骨,傳進內耳,患者就會聽見「迴音」,以低頻為主。原因三:耳蝸炎耳蝸因感染、自體免疫、過敏或缺血而發炎,中階管分泌出蛋白質濃度較高的內淋巴液,較為黏滯,且比重較高。整條中階管變重,依著重力方向,壓迫鼓室階管或前庭階管。當患者躺下時,壓迫位置改變,震動聽毛,發出聽覺訊號。由於聽毛並非同時擺動,訊號不是同時傳進腦幹,就會被大腦解讀為「迴音」,高低頻都有。打噴嚏應張口 讓氣流排出若是上半規管裂,會先請患者靜養至少一個月,避免彎腰搬重物、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若要打噴嚏時,應張口盡快讓氣流排出,避免為了消音而捏鼻閉嘴,如此上半規管裂才有機會自然癒合;同時改善睡眠品質,預防偏頭痛發作,避免飲酒,才能恢復腦部調節(抑制)耳鳴及暈眩的能力。若是外耳道炎,醫師會直接用抽吸管把分泌物吸乾,局部塗抹消炎藥膏,往後一至二周,請患者保持耳道乾燥,避免洗頭、游泳或淋雨。椎動脈壓迫腦幹 也會引起若是耳蝸炎,建議接受抗組織胺、副腎皮質素及抗生素療法,靜脈注射或口服均可,逐漸緩解耳蝸發炎,療程大約數月。需注意的是,前下小腦動脈、基底動脈或椎動脈硬化扭曲,壓迫腦幹,也會引起姿態性耳鳴,宛如有人在使用打字機時,發出快速卻無固定頻率「噠、噠、噠」的聲響,並非水流聲,有類似病症者,宜先正確就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4 養生.運動健身
比晨練更佳的運動時間出爐 研究揭何時運動最能提高健康益處
運動對健康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在何時運動最有益則一直眾說紛紜。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在午間運動的人更能降低早逝風險。午間運動更能降低早逝風險該項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超過九萬人的活動和死亡數據,發現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進行中等至高強度的體能鍛煉都能提供益處,且每周運動150分鐘最有益。不過在上午11點至下午5點之間活動量升高的人,比早上或晚上運動的人更能降低的死亡風險,包括全因死亡風險和心血管死亡風險在內,但癌症死亡率則沒影響,其研究結果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人員推測,不同時間點進行運動存在效益上有別的原因之一,可能與心臟代謝反應對體育鍛煉的晝夜節律調節有關。另外該研究觀察到,在午間活動的好處對老年人、男性、少運動者和被診斷患有心臟病的人中更為明顯,而午間進行鍛煉特別能防止心臟病引起的過早死亡。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心臟病發作等心血管事件在一天的午間時段發生率較低有關。儘管英國生物銀行數據庫人們的社會經濟地位、生活方式、先前存在的條件、睡眠習慣或他們從事的中等至高強度活動的總量存在差異,但午間鍛煉的保護益處仍然存在。研究人員表示,該項研究成果表明找出最佳體能鍛煉時機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提高每日運動的健康益處。何謂中等至高強度體能鍛煉?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身體活動強度一般以國際通用的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MET)來評估,1MET(1 個代謝當量)被定義為每公斤體重每小時消耗一大卡的熱量,以生活的情況來看大約等同一個人處在靜坐休息狀態,如看電視時所消耗的能量,這個數值也等於每公斤體重每分鐘3.5毫升的耗氧量,為一般成人安靜狀態時的耗氧情形。若以1 MET單位的倍數表示身體活動強度,2 MET即消耗的能量是1 MET的兩倍,如處在緩慢步行的狀態。活動強度依據消耗的代謝當量,大抵可以分為靜態(Sedentary)、輕度(low-intensity)、中等(moderate-intensity)及高強度(high-intensity)等四種等級,當中靜態有時亦以身體不活動稱之。中等強度的活動是那些讓你運動得足夠快或足夠劇烈的活動,每分鐘消耗的能量是你安靜坐著時消耗能量的三到六倍,或者以3到6 MET的速度進行鍛煉。高強度活動則燃燒超過6個MET。哪些運動屬於中等至高強度?.不活動:坐著工作、看電視、聊天或開車。.輕度運動:散步或提輕物走路。.中等強度運動:健走、下山、一般速度游泳、網球雙打、羽毛球、桌球、排球、太極拳、跳舞、一般速度騎腳踏車等。.高強度運動:跑步、上山爬坡、持續快速地游泳、快速上樓梯、有氧舞蹈、快速地騎腳踏車、跆拳道、攀岩、跳繩、激烈地打球(如籃球、足球、網球單打)等。【資料來源】.Midday Exercise More Beneficial Than Morning Workouts: Study.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Examples of Moderate and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全民身體活動指引.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動消耗卡洛里
-
2023-02-13 醫療.皮膚
冬季皮膚裂傷抓傷多 醫師提醒日常保濕3重點必做
天氣冷影響皮膚狀況,乾癢和裂傷多,影響生活,台中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林佳佳提醒,有些人容易過敏,皮膚容易乾燥的人,更要勤加保養皮膚。一名37歲男子一到冬季雙手指節與腳根皮膚龜裂,他最近手指節裂痕處增加,疼痛到無法用筆、敲鍵盤,如廁後不敢洗手,他說冬天也有運動習慣,戶外運動或游泳後隔天手指裂痕馬上又多幾條。醫師林佳佳說,冬季天氣較乾燥,有皮膚乾燥的人,皮膚角質保水度會變更差,長時間接觸冷空氣會使皮膚更乾,就會緊繃容易裂開,如果還不保護,裂痕就不會癒合復元。林佳佳臨床觀察,皮膚乾裂不只發生手指腳根,人體最乾燥且會易搔癢的部位是在小腿脛前,常常抓癢到皮膚發紅產生「冬季濕疹」,有「缺脂性皮膚炎」的人因為冬季溫度低,皮脂腺跟汗腺分泌少,肌膚保水功能變差,皮膚過於乾燥引起皮膚發炎,大多發生在末梢血液循環不的好老人家,還有糖尿病、中風病人等新陳代謝疾病問題的人,家屬要注意長輩的皮膚狀況。皮膚乾易裂傷 平時做好「保濕」更重要林佳佳表示,皮膚已經有裂傷或濕疹,擦藥膏只能幫助傷口盡快恢復,重要的是平時要做好「保濕」,若皮膚覺得癢,應該用輕拍與冰敷患處,取代搔抓以免產生傷口,造成進一步感染。她建議,凡士林乳液、乳霜有滋潤、鎖住水分作用,最好不要選用填加香精或香料,晚間睡覺戴棉質手套或穿襪子能提高保濕效果。冬日保濕3重點她強調冬天氣溫低,皮膚保濕要做好以下幾件事:1.在家開暖氣溫度要適中、不要對人直吹,時間不要太久。2.洗熱水澡溫度不要過熱,儘量不泡湯。3.洗澡完馬上擦乳液降低水分流失,若不得已再碰水,最好戴上防水手套,讓肌膚保濕時間拉長,皮膚乾裂問題就不會發生。
-
2023-02-09 養生.運動健身
我太老了不能健身?年紀大會有運動傷害?專家解密高齡者運動的6個誤區
運動健身是一輩子的事!在每個年齡階段,健身都會對您的感覺和活動方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幫助降低健檢報告上面的紅字(例如體重、膽固醇或血壓),甚至可以讓您心情愉快。雖然健身好處多,但關於高齡者運動的傳言不在少數,帶你解密最常見的6個誤區,了解事實後才能安心健身!誤區一:我太老了,不能運動?實際上,不運動的風險更大,會加速人體的衰老過程。不運動的人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倍,而且他們看醫生的次數也更多,服用的藥物也更多。為了心臟健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5天進行30分鐘的有氧運動,以及每週2天的重量訓練;如果一天30分鐘聽起來令人望而生畏,請從短時間運動進行,即使步行10分鐘也是一個好的開始。而一天30分鐘的運動並不一定意味著要從事一項新運動,如果您年輕時喜歡做某項活動(例如網球、排球),請想辦法重新開始。如果您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運動了,請慢慢開始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游泳,它可以提高您的心率。誤區二:老了從事運動,會有運動傷害?如果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運動,則不會傷害自己。首先,在開始運動計劃之前先諮詢您的醫師,他們可以告訴您應該嘗試哪些活動以及應該避免哪些活動。當您開始運動時,請與可以準確告訴您該怎麼做的專業人士(教練)合作。這樣你就會安全、不會受傷。請記住,您的身體越健康,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小。通過做瑜伽和太極之類的事情來改善平衡,也可以幫助您避免在日常生活中跌倒。重量訓練也是如此,你可以用手持舉重、健身房的器械,甚至你自己的體重(俯臥撑和弓步)來做。誤區三:我的心不夠強大,不能運動?定期進行運動,有助於增強您的心臟健康,而不是使其處於危險之中。您不必報名參加長跑馬拉松,身體活動可以像快步走一樣簡單。這足以幫助您的血液循環和膽固醇水平,並且可以讓您的心情愉悅。誤區四:健身器材太貴了,我買不起?當然,您可以在健身房買會員資格或健身器材上花一大筆錢;但是其實健身,你不必花上一毛錢。只要穿上一些支撐良好的運動鞋,去散步或慢跑,或者花一個小時在後院從事園藝活動。如果天氣不好,可使用你家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健身,例如罐頭食品作為阻力訓練的輕重量效果很好。也可以使用自己的體重(平板支撐或俯臥撑),或者走上走下樓梯,也能達到運動效果。您也可以檢查您社區附近的免費資源,像是一些當地公園可能有基本的健身器材,甚至一些禮拜場所也免費提供健身課程。誤區五:身體老了,我不像以前那樣能動?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不要用過去做過的事來判斷今天能做什麼。運動健身不是為了像在高中田徑隊或20多歲時那樣跑得那麼快。您可以按照自己的運動步調前進,仍然受益。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步行20分鐘的老年人在2年後患行動不便的風險低於不步行的老年人。所以與其回顧過去做過的事情,不如將健身視為一種工具,讓你在未來的歲月裡保持身心敏銳。誤區六:我沒有人可以一起鍛煉,所以不想運動?別因為這個理由不運動,你可以找人,加入步行或園藝俱樂部。或是查看當地社區中心或 YMCA(基督教青年協會)的時間表,了解他們提供哪些免費或負擔得起的鍛煉課程,尋找機會與與您喜歡相同活動的人建立聯繫。一旦您開始談論您積極的生活方式,您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周圍已經有人可以與您一起鍛煉並且正在努力保持健康。或者,也許你會激勵你生活中的某個人開始行動,你們兩個可以一起運動。【資料來源】.6 Myths About Exercise and Aging|推薦免費保健課程給您|▽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3-02-08 醫療.骨科.復健
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取得平衡
黃先生來看診,主訴是最近經常跌倒;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痺,雙側下肢萎縮;曾用過長腿支架,因為笨重就拋棄不用;多年以來,偶爾使用拐杖日子,也就這樣照過;評估之後很明顯是「後小兒麻痺症候群」,建議他使用長腿支架以及輪椅代步。他苦笑著說,其實這些建議他早就聽過,是想來問一下有沒有方法可以延長不要使用輪椅的時間;「你知道坐在輪椅上的高度,跟人講話交談,總是矮人一截的那種心裡感覺嗎?」後來建議之下,利用全身水療訓練,增強他的體適能,他則接受使用低重量的長腿支架,把輪椅的考量放到以後再討論。小兒麻痺是一種病毒感染,學名是「急性脊髓灰白質症」(poliomyelitis) 會產生肌肉無力或麻痺現象,原本在西元2000年之後,WHO便陸陸續續宣布世界各區或各國脊髓灰白質炎根除;然而在2022年又發現有零星個案的出現,看起來尚未落幕。部份患者感染後會出現永久性的運動功能受損,影響其行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之功能,統稱為小兒麻痺後遺症。上述患者在成年後大約經過20到30年以後,會出現一些新的症狀;常見的有容易疲勞以及漸進性肌肉衰弱;醫學界也注意到這個現象,並將之定義為「後小兒麻痺症候群」(Post-polio syndrome);除了經常疲勞以及運動障礙是顯著特徵,其他像是睡眠中斷、耐力下降、神經心理缺陷、感覺症狀和慢性疼痛,都是造成生活品質下降的重要因素。保護與訓練的平衡保護 – 輔助器具以及支架肌力喪失情形總會面臨醫療科技無法逆轉的時候,這時候應該要接受代償功能的使用; 包含輔助器具以及支架,來維持和增進生活的品質 。在這方面的重點,想法上是希望維持並延長患者可以直立跟行走的能力;所以考量點像是用小範圍的支架取代外顯的支架;使用輕量或者是小型一點的輔具,來取代大型的輔具。舉例而言,筆者曾經使用矯正鞋、短腿支架或者膝護具等,取代長腿支架給患者使用,並且滿足了病患的需求。這樣的好處是穿戴方便、並且在衣物覆蓋之下,外觀不太容易看出來;不過這樣的方法,並不是每一位病患都適用;還是必須經過個別評估才可以。支架的使用舉例如下: (以上圖片經過原著作者同意使用)訓練一般運動醫學中如果肌肉萎縮、肌力不足,就會強調肌力訓練;但是對於後小麻痺症患者而言,肌肉力量不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因此病友們應當對肌肉力量進行有效率的撙節運用。因為肌肉過度使用會增加後小兒麻痺症的嚴重度,所以一開始會建議病友們把體力留在有需要的動作上;另外善用輔助工具,例如拐杖和輪椅作為省力措施;像是長距離步行等費力行動,可以考慮使用輪椅代步 。這些指導原則的用意,是希望在往後的歲月中,能夠保有進行必要活動的肌肉能力,避免過度惡化。但是,日常生活的每樣動作,都有賴於肌肉的使用;如果都不運動,會造成體適能的衰退,反而是生活功能更下降。因此,對於小兒麻痺病友而言,還是要安排適當的運動,如此可以增加耐力、增加信心、增加日常的活動範圍。以下介紹病友如何自我運動:後小兒麻痺症患者的運動介紹運動處方是標準的後小兒麻痺症治療之一,其他還有休息、飲食、節能、適應環境。其中如何進行適當的運動、維持體適能、同時又不損及衰弱的肌肉群,是病友們最在意、也是最難拿捏的事情。常見病友因為求好心切,過度認真、用力運動,造成運動傷害或過度使用而得到反效果;因此建議以適當節奏,持平常心來運動。舉例而言,臥式踏步機可以從每分鐘40步起,經過幾天或幾週的調整,慢慢增加到每分鐘110步,而不是一開始就急著做到一般人每分鐘超過150步的等級;而且每次運動,也會有暖身跟和緩時段,配合漸進增加的速度,再達到設定的運動強度,而後逐步達到中強度(有點喘但仍然可以完整講完一整句話)有氧運動,持續30分鐘。另外無論哪種運動訓練,建議是每隔一天訓練一次。後小兒麻痺症患者的肌肉和神經需要休息。運動要適度,不要劇烈。盡量不要在訓練結束時過度出汗,呼吸急促或是過度肌肉疼痛。主要是精疲力竭的訓練方法,並不適用於後小兒麻痺症的患者;然而目前市面上很多運動訓練,是以精疲力竭(overloading)為目標,所以在此提醒病友們要多注意。一開始還是建議最好有對後小兒麻痺症熟悉的專家指導及監督。後小兒麻痺症候群的運動處方也符合國民健康局推廣的運動處方333法則"運動時間30分鐘、一週運動3次、心跳維持大約在130下"。但和一般運動處方不同的就是運動種類的選擇了!由於小兒麻痺病友並不適用於下肢承受重量種類之有氧運動,像是慢跑、快走、外出騎自行車等等類型運動;所以在運動種類的選擇,會偏向不以下肢對抗地心引力運動之模式。以下列出常見可以使用之有氧運動方式:1.臥式踏步機。2.手搖飛輪機(手搖自行車)。3.游泳或水中有氧運動。4.適當支撐保護下走路訓練。上述的運動項目偏向於耐力及心肺功能訓練;至於柔軟度方面可以居家做伸展操、伸展運動或者類似瑜珈但是必須適當修正,注意自己肢體關節變形程度,不要勉強。至於肌力訓練方面,因為一般小兒麻痺病友普遍上肢也呈現過度使用症候群,所以負重之重訓比較少直接安排跟建議 。總之,後小兒麻痺症病友,必須想辦法從休息與持續運動中間取得平衡,避免肌肉過度疲勞又必須持續運動維持體適能,如果病友們在運動期間遇到困難和阻礙,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可以提供協助。請安心配合診治,維持自主而有尊嚴的生活!(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如何面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保護與訓練要取得平衡)
-
2023-02-06 醫療.骨科.復健
一爬山膝蓋就痛是該放棄運動?醫:不是不動,要學會增強肌力
●退化性關節炎主因:過度使用和老化●膝關節退化嚴重度,與軟骨磨損相關●訓練大腿肌力、核心肌群,能穩定膝關節上下樓梯總覺得關節卡卡嗎?發出「喀喀」聲響,甚至感覺疼痛嗎?小心得了退化性關節炎。許多民眾聽到「退化」以為是老人病,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說,膝蓋的軟骨磨損程度與膝關節退化成正比,軟骨磨損會連帶影響附近的韌帶鬆弛、肌肉量流失,導致走路、跑步的靈活度受限。低衝擊運動 改善關節疼痛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高齡族群,但隨著慢跑、登山、健身風氣盛行,不少40、50歲的人就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索性停掉原本運動的習慣,結果退化更為嚴重。林頌凱表示,關節軟骨磨損的原因,來自於長時間錯誤的姿勢,例如:身體過度使用、身體舊傷成疾、肌肉筋膜張力的異常等,最後導致膝關節鬆弛。如果膝關節退化,是不是都無法再從事喜愛的運動呢?林頌凱強調,有些運動傷膝蓋、有些運動保護膝蓋。從事股四頭肌、腿後肌群、核心肌群等部位的肌力訓練、伸展運動,可運用大腿推蹬機、側抬腿運動來加強,就能夠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不適。此外,騎車、游泳、瑜伽、太極拳等全身性的體能活動,也是不傷膝蓋的運動。林頌凱說,健走、保齡球、土風舞對膝蓋影響不大;慢跑、爬山、桌球、高爾夫球則會增加膝蓋承受的壓力,日常可強化肌肉拉伸,保持膝關節正常。籃球、網球、羽球、快跑等高強度運動有許多跑、跳、撲、跨、急煞等動作,初學者若姿勢不正確,容易肌腱發炎、肌肉拉傷,因此應該強化周邊肌群,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關節積水、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長骨刺等,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表現症狀,當膝蓋疼痛、痠痛時,就應該積極介入治療。林頌凱指出,首先著手治療鬆弛的韌帶,才能保護軟骨,避免退化性關節炎持續惡化。體重控制及穿戴護膝可以保護韌帶,個人化的運動訓練(如核心肌群、大腿前後側肌群訓練)可以增強肌肉,讓膝蓋變得更有支撐力。補充維生素 抗老化抗發炎另外,多喝水可加速新陳代謝,多補充維生素可抗老化及抗發炎,亦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林頌凱呼籲,若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應就醫檢查診斷,可以跟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適合的運動類型及治療方式,減少膝蓋受傷的機會。|林頌凱醫師 免費線上足部保健課程|▽常見不適▽足底筋膜炎 👉 腳踩毛巾舒緩疼痛、強化足弓退化性關節炎 👉 2個積極的治標治本新觀念▽保健技巧▽膝蓋退化主因專家來破解 👉 退化也能做的5個運動類型穿夾腳拖會造成下肢傷害? 👉 教你怎麼穿才安心不踩雷▽急性處理▽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想知道還有哪些骨科復健相關照護?上線登入就能免費觀看!【更多免費線上課程】:http://bit.ly/3HDjJAw
-
2023-01-27 醫療.精神.身心
長假後上班!身心科醫師出招教你擺脫收假前焦慮
春節10天連假已倒數,台中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廷任提醒,上班前一日或兩日開始作收心準備,回復上班後也要技巧幫助自己迅速充飽電快速進入狀況,他以收心與正常上班的「三三兩招」法,幫助上班族擺脫收假前焦慮,盡早回歸職場生活。陳廷任醫師表示,一般上班族長時間休假後,心理可能產生對工作的厭倦及逃避,對即將重回職場而感到焦慮、心情低落、容易煩躁且難以集中精神,一般俗稱「收假症候群」,心境上無法自我調適,生理健康也會連帶受影響,所以要盡早「收心」,才能更快銜接正常生活。他說,最好上班前一日或兩日開始作收心準備,常有收假焦慮的人則越早準備越好。收假前的三招收心技巧包括,假期最後一天時間要留給自己,不要安排太緊湊活動,這天要讓身體及頭腦好好休息,或做能讓自己感覺放鬆愉快的事情。其次選擇做輕鬆且步調緩慢的有氧運動,例如郊外散步或瑜珈、游泳、自行車等,避免從事太過刺激性活動;這兩天要調整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大魚大肉、酒精或飲用過度興奮提神的飲料。陳廷任建議,回到職場上班第一周,要適應工作節奏與妥善處理職場人際關係,回到崗位可練習的儲能方法,練習專注當下,工作當時的此時此刻不要給自己太多要求,將注意力放在每天需完成的工作任務就好;其次開始步上正軌後,就可以訂定幾項短期目標,譬如整理乾淨辦公桌面,與工作夥伴一起聊天或用餐,完成後給自己小獎勵作為回饋;不要剛回到崗位就晚睡熬夜,長期休假後要先養足睡眠和精神,在職場上才會更有勁。陳廷任指出,大部分人職場待久,難免覺得枯燥乏味,如何在工作中為自己尋得開心的時刻非常重要,縱使快樂時間可能不長久,但會讓人釋放緊繃情緒,成為往後的生活與工作持續下去的「良藥」。
-
2023-01-24 醫療.新陳代謝
沒有變瘦、傷口也易癒合就不會罹患糖尿病?醫破解常見4迷思
根據衛福部歷年調查,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目前全國約有超過兩百萬名糖尿病患,且每年以兩萬五千名的速度增加中,對國人健康是一大威脅,且糖尿病需要長期治療、控制,若血糖控制不佳造成的併發症也不容小覷,包含:心血管疾病、腎病變、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足部病變等,對病患生活影響巨大。 為了照顧身體,許多糖友積極尋找各種醫療知識,但面對龐大的健康資訊,糖友總會產生不少迷思,希望醫師能幫忙解惑,綜合多年病患常問的問題在此和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幫忙糖尿病患,建立正確觀念後方能得到更好的療效。迷思問題一:「罹患糖尿病應該會變瘦,但我並沒有呀!所以我沒有得糖尿病,我傷口有時都很容易癒合,所以我沒有糖尿病。」正確觀念錯!糖尿病早期多半沒有症狀,病患若沒有經過血糖檢驗是無法確診的。等到出現典型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口乾舌燥、多尿、手腳發麻、視力模糊、容易飢餓或是傷口不易癒合,則都是發病較久的情況。所以如果您的一等親家屬有糖尿病史,或年齡超過40歲,或是有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或有妊娠糖尿病等,都應定期篩檢。設籍在台灣的成年人,40歲以上即享有免費成人健檢,每三年一次,是政府一項德政,方便又有效。迷思問題二:「打胰島素的都是糖尿病患或腎臟病患,所以打胰島素會傷害腎臟,我不能打胰島素。」正確觀念目前台灣糖尿病患打胰島素比率偏低,因不少病患誤以為打胰島素會傷害身體,其實胰島素是所有降血糖藥物中最安全之一。胰島素屬蛋白質,不能口服吃入,因為會被胃酸分解,但近年來由口黏膜吸收的新型胰島素問市,所以患者千萬別氣餒,以為終身要打針,科學何其進步,也許不到10年,我們可以看到市場有口服胰島素的生產。當病患罹患糖尿病超過6年,其體內之胰島素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50%,病史超過10年,其分泌能力只有正常人的10%,所以補充胰島素對病患來說是必須的,但是多數病人總希望醫師再加口服藥來控制,其實效果不佳,且增加藥物彼此之間的反應及肝腎負擔。迷思問題三:「糖尿病是胰島素過多還是過少?」正確觀念糖尿病基本上分為四種。一種是第一型糖尿病,在台灣人數很少,屬於胰島素缺乏,不打胰島素會導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第二型糖尿病是胰島素有抗性,胰島素分泌亦有障礙,在台灣九成五以上病患屬於此型。該型病患因為會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代償,所以體內分泌出來之胰島素剛開始幾年是過多的,等到多年後因代償分泌負擔而造成衰竭,就會開始缺乏胰島素,所以不是只有第一型病人才需要打胰島素。第三種是因為割除胰臟細胞,或發生胰臟炎破壞胰島細胞等原因而造成的糖尿病。第四種是妊娠糖尿病。迷思問題四:「糖尿病的藥物吃多了會傷肝、傷腎,所以能不吃就盡量不要吃。」正確觀念錯!糖尿病人又可視為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所以是心臟、腎臟、中風的高危險群病患,除了控制飲食外,藥物之配合與身心的調適也很重要。首先體重過重者要積極減重,運動可以使我們心情愉悅,只要每天快走30~40分鐘,即是有效之有氧運動,其他很多運動,例如:太極拳、法輪功、練氣功、游泳、走路等,也都有助糖尿病控制。即便病人不想吃太多藥,但必須著手改變生活型態才能轉變人生,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病情有輕有重,可以採取飲食及運動控制血糖,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很多病患會自行減藥或拒絕吃藥,甚至不治療造成很多併發症,危害遠大於藥物本身。患者一定要瞭解血糖過高之糖毒性,是高於所吃的降血糖、降血脂藥副作用,所以要控制飲食及體重、多運動,以幫助維持血糖,促使藥物劑量減輕,而不是一昧排斥用藥,造成不可逆之併發症。以下五項控制血糖的要訣,提供病人參考,相信遵循著下列要訣,糖友們都能享受健康生活。一、健康飲食、三少一高:請教醫師及營養師,依個人病情制定適合的飲食計畫,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並注意三少一高,即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之原則。二、規律運動:減少長時間坐著不動的生活型態,每週至少要有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並注意潛藏的危險,例如:跌倒、脫水等,以及運動前血糖自我監測,避免發生低血糖的情況。三、控制體重:在營養師及衛教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以遠離肥胖及糖尿病帶來的威脅。四、規律服藥:依照醫師指示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若治療期間有更換醫師,務必告知新的醫師服藥情形,降低不必要的藥物交錯及干擾血糖的控制。五、監測血糖:血糖值會隨著飲食、生活型態而有所變化,應養成自我血糖監控,定期正確的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18 養生.運動健身
運動訓練幫助改造全腦 !「持拍運動」靈活腦袋、增進手眼協調
持拍運動訓練是一個很符合演化目的的運動,且老少咸宜;這類運動能降低47%全因性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死亡風險達56%。(資料來源:《英國體育醫學雜誌》)。持拍運動訓練需要眼快、手快、腳快及決策快,在持拍運動訓練中透過球類介入,不僅課程會變得豐富多元有趣,學生拿到球大約只有千分之幾秒的時間,大腦必須下決定自己該如何透過手眼協調,而不讓球掉落。在這個過程中,大腦得馬上進入演算機率的狀態,達到活化大腦及增加血流量之效果,以及訓練過程中掉球的後果,所以鼓勵運動中融入球類其實是促進大腦功能的整合,對於小孩往後出社會應變能力有幫助,對於成人及銀髮族也同時增加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健康促進。為什麼運動可以維持 / 增進腦力?‧增加腦部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細胞活力‧促進分泌神經滋養因子(BDNF、IGF1)‧觸發神經傳導物質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活化神經可塑性、促進神經新生、強化神經元的突觸連結‧訓練大腦灰質、減緩大腦退化(資料來源:《MDPI (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那麼為何持拍/開放性運動有額外效益?根據研究,每周累積的運動量愈多,大腦皮質厚度愈高(Nithjanantharajah & Hannan,2006),同時強化腦神經的突觸神經傳遞功能(Van Prag, Kemperman, & Gage.2000)及較多的神經新生(Artoal et al., 2006)。另外,有研究也提到運動時的環境比較,多元豐富的外在刺激比單一情境產生30%更多的神經新生(Fabel, et al., 2009)。因此從研究結果(運動所釋放的神經傳導物質)看來,不但一般族群都得運動,銀髮族、甚至是亞健康族群更需要每天運動。一方面保持心情的愉快,樂活舒壓,另一方面增加大腦血液的流動,促進海馬迴神經營養因子基因的表現,幫助記憶、工作輕鬆,讓忙碌的生活更有效率的規劃;特別針對孩童及青少年而言,運動不但不浪費時間,而且還對學習有益,父母可以放心讓孩子去打球、游泳、跳繩等各種開放性運動,只有健全的體魄才會有健全的身心!持拍性球類運動,能協助參加者進行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度的全方位訓練,且相較於一般體能訓練更顯豐富、多元有趣,以達到良好的身體組成。若能透過結構嚴謹的課程安排,更進而達到身體平衡核心訓練,搭配音樂流暢多變的手部運動,讓訓練更加趣味豐富,同時增加參加者的協調性、專注力,以達到身心靈平衡的絕佳狀態。對於中高年齡層、關節傷害者及初學者,在操作中需要把握循序漸進原則,以滿足不同體適能水準參加者的個別需求。💡建議慢慢安排進自己的訓練中,並融入不同的強度刺激,以避免身體無法適應而導致運動效果降低。從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2018 研究中提到,與久坐不動的族群相比,從事不同種類的運動(如:羽球、網球、桌球)預期會增加平均壽命(Life Expectancy)。※但目前尚無絕對因果關係可以證實運動為絕對單一影響值,仍可能因飲食、生活作息而影響平均壽命。手部持拍運動訓練的目的,是要創造適合每一個人,並且在運動中安全有效及提升認知功能的訓練,讓所有參加者在沒有身心壓力的氛圍下,開心運動,身心樂活!
-
2023-01-18 醫療.骨科.復健
脖子痛會自己好轉嗎?專科醫師告訴你頸部疼痛怎麼辦
以往頸部疼痛比下背痛少見,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工作環境的原因,每年頸部疼痛的病人數量正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大部的頸部疼痛會自動好轉,但是全球十億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至少持續三個月的物理性頸部疼痛,所以當您頸部疼痛有合併下列情形者,需要進一步求醫和治療。 一、有神經學上的病變或缺失時(例如:手腳無力或感覺喪失),可能表示神經有受損。 二、持續疼痛且合併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發燒畏寒等現象時。頸部疼痛的症狀頸部疼痛大部份是頸部肌肉扭傷引起的,也有一部份是頸椎結構退化所造成的症狀,以下先依症狀來討論頸部疼痛。急性頸部疼痛 大部份的急性頸部疼痛是因為肌肉扭傷或肌腱受傷引起,來自急性外力衝擊(例如:車禍或摔倒等意外)或扭到脖子(例如:睡姿不正確造成落枕或提重物造成肌肉拉傷)。大部份輕微肌肉、肌腱拉傷會在數天或一週內自動好轉,只需保守治療,包括:冷熱敷、藥物、物理復健等。如果庝痛持續超過兩星期甚至三個月以上,而且還合併上肢疼痛和發麻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慢性頸部疼痛 一、頸部疼痛合併肩膀手臂疼痛:往往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神經孔狹窄所引起的,這種疼痛可能突然發生或經過一段時間逐漸惡化,會合併上肩疼痛或手麻。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是依據疼痛的程度、神經根或頸脊髓神經受壓迫的情形來決定治療方針,大部份症狀是暫時的而且保守療法(例如:藥物、物理復健)即具療效,如果經過6至12週的治療後仍然無效,再行考慮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是肩頸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會因咳嗽或打噴嚏造成椎間盤往正後方或後側邊突出會壓迫到神經根引起不適症狀;在臨床上,依據發麻的部位作為定位的參考,例如:頸椎第六節神經根病變引起手部大拇指發麻。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除了麻的症狀外還伴隨感覺的喪失,有三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會肌無力。檢查包括臨床神經身體評估、頸椎X光以及頸椎磁振攝影等。二、某些動作或姿勢造成的頸部疼痛:由頸椎神經孔狹窄引起的疼痛,特色是歷時數年逐漸惡化而且與某些特定的動作或頸部姿勢有關,大部份的原因是來自頸椎關節退化。一般以保守療法為主,除非持續不能忍受的疼痛或功能受影響才考慮手術治療,而頸椎神經孔狹窄可能來自頸椎間盤退化變窄所造成,主要的症狀來自於單側的單一神經根被壓迫到,它的主要症狀是間斷慢性進展的頸部疼痛。三、頸部及上肢疼痛合併肢體行動不穏:疼痛從頸部延伸至上臂,有時候是一陣一陣地刺痛,還伴隨著手腳的行動不便,若是難以完成精細動作時,就要考慮頸椎狹窄是否已壓迫到脊髓神經,而造成脊髓神經的病變。而脊髓神經病變是屬於一種深層節段性疼痛,與神經根疼痛不同,比較不尖銳,也比較難定位出疼痛的範圍,經由檢查會發現節段性的肌肉萎縮以及深腱反射的改變。一般這些症狀進展很慢,疼痛可能是間斷性的,而肢體行動的不便會很慢地進展。保守療法可以解決慢性疼痛,但只有手術才能徹底解決脊髓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及肢體行動的不便。四、與時間有關的頸部疼痛:往往在清晨起床和晚間比較疼痛,而且溫暖的氣候可減緩症狀,病患往往伴隨膝或髖關節的退化,所以這種頸部疼痛有可能來自於頸椎關節退化。頸椎關節軟骨退化合併頸部疼痛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也適用一般的保守療法來治療。 五、除了以上情形外還有一些較少見的情形,例如緊縮型頭痛所引發的頸部疼痛,就要同時治療頭痛才能改善頸部疼痛的症狀。 六、非神經病變所引起的頸部疼痛:風濕性關節炎往往發生在頸椎第一節和第二節的關節,而造成脖子的僵硬和疼痛。風濕性泛肌肉痛、纖維肌痛症、僵直性脊椎炎等,病患會全身無力合併大腿和肩膀痛,血中發炎指數會增加,或常常合併清晨僵硬、睡眠問題和焦慮等其他問題。頸動脈剝離,常常是因為外傷所引起的,它的疼痛包括頸部和同側的頭以及眼眶痛,一般需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認。頸部腫瘤或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頸部疼痛,往往會合併腦神經的痲痺與病變。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是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肩頸疼痛,而沒有明確的神經學變化,那麼保守治療,例如:熱敷、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復健等,再加上日常生活好好的保養(不要過度使用脖子、不要持續過久同一姿勢、多做舒緩的運動等),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如果神經壓迫嚴重,或引發嚴重的神經學變化,那麼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了。手術治療:經藥物或物理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疼痛明顯加劇,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而言,手術的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即從前方開刀及後方開刀。從前方開刀( An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如為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就可以考慮從前方來達到減壓的目的。手術的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 優點:傷口較小,組織破壞較少,也就是說手術後比較不痛,能夠早點下床活動等。 缺點:如同上述,傷口小代表的是手術時可看到的範圍就比較小,也就是說可減壓的範圍就相對較小;由於較精細所以需要的經驗也比較高。同時可處理的節數也相對較少。從後方開刀(Pos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一般來說,如果病灶從後面來的時候,例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有: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 優點:相對來說可以達到較大的減壓效果,對於整條脊髓本體可以達到連續性的減壓,同時可以一次處理較多節數的問題。 缺點:傷口較大,對肌肉及其他的軟組織破壞較多。術後一般來說多需臥床三至四天左右,術後的恢復期較長,部分病人長期會有脖子酸痛的問題。植入物的選擇主要是用於前融合術,主要可以分為固定用的自體骨、椎籠(Cage)、金屬釘及板、以及可以保留活動度的人工椎間盤。以下分別說明其各自的優缺點及適應症。 一、自體骨:一般是由本身骨盆腸骨取出一小塊骨頭來做為融合的材料。優點是融合的能力最好,缺點是增加手術的疼痛及感染機會,現在較少採用。 二、椎籠( Cage):主要的材質包括鈦金屬、PEEK、鉭金屬等,植入的目的是為了要融合。優點:取得較容易、不會增加病人額外的傷口及疼痛,融合的能力也很好。缺點:融合之後,比較容易引起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 三、人工椎間盤:目前最新的植入物。優點:是目前最為仿真(人體椎間盤)的植入物,因為可以有限度地活動,也就是說可以保留手術關節的活動度,也比較不會造成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缺點是價格太高,健保不給付;一個人工椎間盤的費用約需新台幣二十五萬左右。 而且對於年紀太大或過度退化的病變並不適合使用。依據衛福部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有限制性的開放給付,限制頸椎C4/5或C5/6節段使用,且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禁忌症則包含(一)椎體後髓神經壓迫病灶,如後縱韌帶鈣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黃韌帶骨化等。(二)脊椎關節病變,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三)明顯不穩定,如前屈、伸展(flexion-extension)側面X光椎體間位移3.5毫米(mm)以上,或脊椎側彎測量COBB角度11度以上的改變。(四)頸椎後突變形(kyphosis)或曾接受椎板成形術(laminoplasty)、椎板切除術(laminectomy)手術者。(五)骨質疏鬆、代謝性骨疾病或腎因性骨病變(bone mineral density(BMD)T—score分數小於負1.5)。 (六) 脊椎感染。(七)脊椎腫瘤。(八)對裝置材料過敏。(九)嚴重脊椎退化或同一椎節小關節病變。如何保養頸部? 針對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由於這些職業工作者長時間固定姿勢且容易過度使用頸椎,造成職業傷害,務必要特別留意頸部的健康保養。 避免不良姿勢:通常是指人體頸部前屈超過20度,後仰超過5度,或者過度扭轉的姿勢。另外也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會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讓頸、肩部的肌肉容易疲勞。 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增進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運動的選擇以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為佳,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散步、快走、游泳、 跑步等。(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3-01-05 養生.運動健身
每天走一萬步更健康?連續走30分鐘才有效果?專家解析7個走路常見誤區和事實
一直以來,「步行鍛煉」受到許多有在運動人士的喜愛,其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步行擁有其他低強度穩態有氧運動 (LISS) 鍛煉的所有健康和健身益處。走路是方便進行的運動,不需要到花哨的健身房或很使用很多設備就可運動。步行鍛煉可根據您的個人能力來進行,對所有健身水平和年齡的人都有好處。但是「步行鍛煉」的好處是否過譽了?根據Everyday Health的報導,告訴你關於步行鍛煉需要了解的7個誤區和事實。1.誤區:每天走一萬步最理想許多人用一萬步作為每日目標的基準,但這個數字實際上起源於營銷活動,而不是來自科學證據。Move to Live More 的首席執行長兼創始人Amy Bantham 博士解釋說,這是一家健康和健身公司諮詢公司的營銷活動。Bantham 對醫師運動推薦和患者運動行為改變進行了研究,他說目前還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表明這個數字是比減少每日步數更健康的理想目標。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確實表明,在降低癌症和心髒病發病率以及每天走一萬步的死亡率方面,每天多走一步與更多益處相關,這時點好處趨於平穩。目前仍然無法確定每天走多少步才能帶來最大的好處,雖然步數是對很多人都有效的切實目標,但還有其他很好的健身指標,如時間和頻率。2.事實:步行有助於免疫功能和消化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運動醫學理療師、醫生和外科醫生邁克爾弗雷德里克森醫學博士說,步行的人感冒較少,因為輕度運動會刺激你的免疫系統。根據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每週鍛煉五天或更長時間的人(該研究特別關注有氧運動,但不一定只是步行)患上呼吸道感染(如普通感冒)的可能性比一周內不鍛煉的人低 43%。研究表明,即使每周至少一天做 20 分鐘的適度運動,您生病的可能性也較小。走路或鍛煉時,您會增加心率和血流量,從而增加體內免疫細胞的循環。血流量的增加也是讓你的消化道滾動的原因。3.誤區:步行可以治癒抑鬱和焦慮大多數運動都與心理健康有關,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一種運動(如步行)本身可以治癒臨床疾病。走路如何影響心情?弗雷德里克森醫學博士說,大多數人都處於交感神經或壓力更大的狀態,鍛煉可以使人進入副交感神經或更放鬆的狀態。腦中增加的血流量會產生更多的內啡肽,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設定、充電和重新集中注意力。4.誤區:跑步總是優於步行Bantham博士說,步行是一種低衝擊力的運動,具有促進內啡肽釋放、增加身體和大腦的血流量以及改善骨骼健康等好處,而且不會對關節造成額外的壓力。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走路比跑步對身體更輕鬆,而且受傷的機率也更小。此外,這種低影響的活動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他說,跑步更像是一種技能,有些人的身體更適合這種類型的活動。他說,臀部和膝蓋的對齊方式、體重和足弓的形狀可能會使您容易出現問題或導致您在跑步時取得成功。很多人問他們應該跑步還是步行,這要歸結為一件簡單的事情:你的目標是什麼?如果你想健身並改善氧氣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那麼跑步是一個更好的工具。如果您正在尋找降低血壓、感覺更好或睡眠更好的東西,步行更適合。研究發現,在消耗與跑步相同的能量時,中度到劇烈的步行可以降低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的風險。5.誤區:你不應該一周中的每一天都走路因為步行是一種低強度的活動,所以人們每天出去散步是完全合理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大多數人都可以每天做這件事。然而,弗雷德里克森醫學博士說,如果你真的在散步時用力過猛,那麼每週休息一天或將騎自行車或游泳等其他形式的運動,納入你的日常活動中可能會很好。根據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 (HHS) 的美國人體育活動指南(PDF),成年人每週應進行150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或75至150分鐘的劇烈運動每週進行高強度活動(如跑步)對健康大有好處。6.事實:你必須走得更快才能燃燒更多卡路里雖然任何活動都會燃燒卡路里,但鍛煉強度越大,燃燒的卡路里就越多,步行也是如此。Bantham博士說,在鍛煉中燃燒的卡路里數量取決於個人的體重和身體成分。Harvard Health根據活動和體重範圍發布了30分鐘內燃燒的卡路里比較。一個70公斤重的人,每30分鐘以每小時3.5英里的速度行走可燃燒133卡路里,以每小時4英里的速度行走每30分鐘可燃燒175卡路里。這意味著,如果某人的目標是減脂,那麼你將需要以更高的強度行走或比其他活動走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那些想要的結果。為了讓步行更具挑戰性並增加步行期間燃燒的卡路里數量,間隔(在較高強度和中等或較低強度的運動週期之間交替)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結合間隔對健身非常有用,因為你的心率比你悠閒地走路時更高,最終燃燒更多的脂肪和卡路里。7.誤區:你必須連續步行 30 分鐘才能看到健康益處根據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所發布的《身體活動指南》中提到美國人150分鐘適度有氧運動的目標,建議人們每天步行30分鐘,每週步行 5 次以達到這個標準。然而,一個常見的誤解是你必須連續完成這30分鐘,弗雷德里克森醫學博士說,你可以將它分成更小的部分,在一天中多次步行 5 到 10 分鐘,仍然可以獲得與每天步行 30 分鐘相同的健康效果。看完這5個常見誤區跟2個事實,是否更了解「步行鍛煉」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心動不如馬上行動,達成每天累積步行30分鐘,每週步行5次的運動目標,有助於提升消化和免疫功能。參考資料:Walking Workouts: 7 Myths and Facts to Know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50歲才養成運動習慣 新北市長侯友宜揭維持標準體重20年祕訣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年滿65歲,身體仍相當健壯。連假日都行程滿檔的他,有自己一套養生方法。侯友宜表示,保持健康的關鍵,就是每天維持運動習慣、勤喝水及規律生活,最重要的是三餐正常、保持清淡飲食,這樣不只身體好,連體重都能控制。40歲前忙於辦案,50歲後才養成運動習慣。許多人都以為侯友宜受過警察訓練,體力一定很好。但他說,那都已經是數十年前的事情,不會因為早年做過許多訓練,就能一直維持好體力到現在。侯友宜表示,40歲前幾乎每天都忙於辦案,自然沒有空檔運動。但後來逐漸發現身體健康重要性,加上到了五、六十歲後,改任警大校長、新北市副市長、新北市長後,終於比較有一點「時間分配權」,就開始養成運動習慣,並依照年齡、身體狀況,一路從游泳改成跑步到現在的快走,唯一不變的就是每天一定保留時間運動。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運動,做好暖身很重要。侯友宜說,早上五點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運動」,平均每天快走一個小時,達到一定的運動量;晚餐後也會在辦公室走廊散步,促進消化。而且他在快走的同時,還會看聯合報等報章雜誌,也想藉此告訴大家「運動與工作是可以兼顧的」,每個人都可以尋找自己適合的方式。二十多年來,侯友宜就靠運動把體重維持在70公斤。他在1989年時是84公斤,後來因為長期運動,降到70公斤,他說,只要勤走、勤動,人人都能保持良好的體態。侯友宜也強調運動暖身的重要性,他在50歲時擔任警大校長時,曾因為練習「護身倒法」而受傷,這時才發現運動暖身的重要。建議大家在運動前都要做好暖身準備,避免留下一輩子的舊傷。年輕吃飯搶快吃到胃潰瘍,現在三餐清淡簡單吃。至於如何吃得健康?侯友宜笑說,他年輕的時候不懂事,加上工作關係,經常只能吃油膩膩的便當,且還吃得相當趕,「如果1000人同時吃飯,我吃完時,可能還有990人還在吃。」連他妻子都開玩笑:「跟你吃飯不划算,我才剛開始吃,你就吃完了,陪你吃快又會肚子痛。」侯友宜說,那些都是年輕工作時養成的壞習慣,後來還因此胃潰瘍,吃壞身體。侯友宜現在的三餐相當清淡,早餐就是吃麵包、香蕉、堅果、優格、蘋果;午餐是蔬菜及簡單的肉品,少碰油;晚餐就是麵食、青菜、蔬菜湯,簡單吃吃。愛好食物偶可破戒,減少應酬、打包控制食量。不過侯友宜也提到,每個人都會有愛好的食物,像他就喜歡吃蛋、豬肉,所以偶爾還是會吃豬腳或蛋,重點在於如何烹調,像是水煮蛋、水煮豬腳就相對健康。朋友結婚時也會小酌,只要有所克制即可,否則若什麼都不能碰,人生該有多無趣。而身為首長應酬難免,侯友宜說他其實不太應酬,若真有必要參加時,也會控量,吃不完的就帶回家,給家人食用或隔日盡早微波吃掉,不會浪費食物。養生最推薦每天大量喝水 最棒的保健食品新北市長侯友宜直到現在都保持健壯體態,除了長期維持規律運動習慣,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每天喝「足量的水」。侯友宜說,他平常也會吃保健食品,不過主要都是別人送的,像是魚油、澎大海等,相信多少都有保護作用,不過自己不太會買太多保健藥品,主要還是靠喝水維持健康。他每天早上會喝2000cc的水,下午、晚上再喝1000cc,偶爾會喝點茶及咖啡,其他飲料就不太喝,對他來說,最好的保健食品就「水」。現在世界各國許多首長官邸都會養寵物,外界好奇侯友宜是否也有養毛小孩?他笑說,女兒養了一隻小白狗,相當可愛,家人忙的時候,他就會幫忙把屎把尿。小狗很聽話也可愛,自己也會陪他玩、摸摸他,相當療癒。侯友宜小檔案● 年齡:65歲● 興趣:看棒球、畫畫、看書● 最喜歡的運動:游泳→跑步→快走,隨年齡、身體狀況調整。●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運動與工作可以兼顧,每個人都可以尋找自己適合的方式。
-
2023-01-01 養生.抗老養生
曾嘗試168斷食法 台北市長蔣萬安靠2招維持腰圍、補充體力
新科縣市長上任,公務馬不停蹄。許多民眾好奇,市政忙碌之餘,縣市首長如何打造鋼鐵般的體質,對抗接踵而來的壓力?今天我們邀請六都市長開出自己的養生紓壓帖,也讓市民學學他們耐操的祕訣。台北市長蔣萬安一上任,市政行程馬不停蹄,宣誓就職第一天開始,會議一個接一個,每天密密麻麻的市政考察行程,蔣萬安自有一套養生祕訣,包括三餐飲食絕對要均衡搭配;固定吃維他命B群補充營養素;也會盡量找時間運動,維持好的運動習慣。三餐時間難固定,常在行進中簡單打發。今年44歲的蔣萬安,一直都維持相當不錯體態,他透露,自己擔任民代前,曾在美國舊金山當律師,當時因為工作時間長,深知工作不僅要紓壓,也需要運動維持體力,也因此過去就保持運動好習慣。不過他也坦言,從當立委開始,到現在當市長,每天會議、考察行程繁重,三餐吃飯時間的確不固定,很多時候吃飯只能直接在行程中、車上解決,例如常常吃一個麵包、三明治,或是雞肉飯配個滷蛋等,就是打發一餐。尤其許多行程得清晨就出門,早餐部分,蔣萬安說,儘管有時候時間太匆忙,但也會簡單吃個水煮蛋、吐司等;接下來一整天繁重公務行程、外食機會多,他也會特別注意飲食選擇,盡量以清淡和低熱量的食物為主,避免油炸、甜、辣、冰的食物。到市府員工餐廳,推薦「一定要吃臭豆腐」。以蔣萬安正式上任第一天為例,他一早從上午七點半開晨會,密密麻麻行程直到中午12點半,他就與辦公室同仁到市府地下一樓員工自助餐廳吃午餐,簡單的一主菜三配菜,比較可以兼顧飲食均衡。不挑食的蔣萬安,當天點了糖醋排骨、清蒸臭豆腐、洋蔥炒蛋等,他還特別「好吃逗相報(台語)」,推薦大家到市府員工餐廳「一定要吃吃看臭豆腐」。除了飲食力求均衡,蔣萬安也透露,他的養生祕方包含固定吃B群、補充身體的營養素。現在每天開會,則需要保護喉嚨,也會吃吃喉糖、喝澎大海等。中學曾是「運動小將」,現努力維持運動習慣。另外,維持運動是蔣萬安養生的最重要祕訣,他說,自己一直都有運動習慣,而且在國中時期還是個「運動小將」。就讀師大附中國中部時,他在百米、跳遠、游泳(一百公尺蛙式)這三項競賽,都破了學校紀錄。蔣萬安對棒球和籃球也有相當大的興趣,國中時還加入籃球隊,大學更參加系上棒球隊。不過之前在立法院因行程太繁忙,只能利用上班前後空檔運動,也會增加一些重訓,以維持體力。蔣萬安透露,只要自己驚覺腰圍稍微變粗或體重增加,他的原則就是盡量少吃,雖然也嘗試過「168斷食法」,但後來還是恢復正常飲食,盡量以清淡和低熱量飲食為主,並增加運動、健身的頻率。推動友善動物大兒子愛貓 家中考慮添新成員台北市長蔣萬安與夫人石舫亘育有兩個兒子,即將迎來第三個寶貝。蔣萬安透露,未來家裡不排除添「新成員」,原來是大兒子想要養貓。身為好爸爸的蔣萬安說,未來會視情況,可能用領養的方式飼養寵物。根據北市動保處統計,台北市的家寵犬貓數已經有21.8萬隻,登記戶籍數約104萬戶,平均每4個家庭,就有1個家庭飼養犬貓。蔣萬安選上市長前,也提出推動台北市友善動物環境,包括從毛孩的福利、保護、教育三層面協助。蔣萬安透露,他小時候曾經養過喜樂蒂、柴犬及哈士奇,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已非飼主與寵物,而是伴侶、家人、孩子的關係。如果家庭環境允許,不妨考慮養毛小孩,不僅可與家人一起走過人生的快樂傷悲,也會是讓一家人共同進行生命教育的機會。蔣萬安說,未來他會推動更友善的動物環境,包括建立動物友善醫療體制,減輕飼主跟毛小孩的醫療負擔,除了提供友善流浪動物空間,更重要是帶領小朋友體驗生命教育課程。也因為養毛小孩的市民越來越多,蔣萬安說,他會持續推動多元狗公園、狗活動區,社區也可以透過自主認養、管理的方式,讓毛孩在社區公園也能安全地恣意奔跑。蔣萬安小檔案● 年齡:44歲● 興趣:運動● 最喜歡的運動:籃球● 給讀者的養生一句話:每天注意均衡飲食、維持運動好習慣。
-
2022-12-29 醫療.骨科.復健
僵硬、疼痛是退化性關節炎嗎?一次搞懂關節炎,教你如何預防跟治療
最常見的關節炎是一種非炎症,進行性的病變導致關節軟骨變質且引起關節週邊或軟骨下方贅生骨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影響因素相當多,不只對發病的時間有關聯,甚至對病變的速度也有影響。當然疾病與年紀也有關,所以退化性關節疾病常發生在年紀較大者。續發性關節炎(secondaryosteoarthritis)與關節創傷、關節內障礙病變症或關節發育不良有關,常發生在年紀較輕的患者。至於本症真正的發生率則無法確切地統計,因為甚多輕微或初期病症患者常無明顯症狀,而是在X光檢查時意外被發現。退化性關節炎的致病機轉不像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並非全身性的疾病,其病變只在局部關節構造,主要在關節軟骨面、軟骨下及骨骼邊緣,雖然真正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瞭,但很淸楚的是年齡的老化確實影響軟骨病變,但是在什麼年齡開始或什麼樣的人較易發生,或是症狀的輕重也無一定的法則可遵循。有些因素確實會影響關節炎的發生及病變的進行,如化學性、代謝性、基因性、機械性等均會對疾病造成加重的影響。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女性基因易產生手指關節變形尤其是末端指節(DIP),甚至腫塊形成(Heberden’snode)。當然對關節日積月累的負重磨損,也就是所謂的《日也操瞑也操》,造成關節軟骨細微創傷(microtrauma)確實對關節的傷害破壞程度有其相當的影響。而其他機械性的因素包括:體重、姿勢正確與否及關節穩定度與否均有絕對的關係。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原則通常歸類有:(1)解除疼痛(2)避免受侵犯的關節再受傷害或再過度使用(3)矯正對關節造成傷害的因素如:過重的體重或過度劇烈活動(4)避免或減緩更進一步的病變(5)維持或回復正常關節功能整體的治療流程如:無症狀的關節炎患者(如x光檢查意外發現者),臨床上僅需觀察;如有症狀則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電療、熱療)及休息;假使症狀無法緩解,則需給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止痛藥(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各類藥物均有其主要作用點,所以並非每個人對特定藥物均有良好反應,也就是說每個人各有其反應良好的藥物。近年來積極發展出較不傷胃的NSAIDs,CoX-2藥物製劑,對胃腸消化道不良或是年紀較大的患者,使用上較不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症狀。經由口服藥物仍無法達到消炎止痛則可以局部類固醇作關節內注射達到症狀缓解。目前市面上有各種關節軟骨保健營養品,如葡萄醣胺製劑、軟骨素、膠原蛋白等可以提供營養及保護尚未被磨損的關節軟骨,使之能耐操耐磨,雖然多篇研究論文顕示確實有正面效果,但是臨床統計上僅約一半的患者達到滿意的結果。另外,關節內注射營養潤滑劑(玻尿酸製劑),可以營養關節軟骨及關節潤滑作用,臨床上使用者約八成達到滿意的效果。目前健保有給付注射但有其規定條件,未達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等級之患者,經保守治療六個月以上無效才可以使用,也就是說關節炎在第三級以內才有健保給付。目前健保有給付半年五針、三針、一針各種針劑型,也有一年一針型製劑供病人選擇使用。另外有健保給付之自費品項如PRP(plateletrichplasma)濃縮血小板血漿,利用血小板有生長因子功能,抽身體週邊血,經過特殊離心機處理,得到濃縮血小板血清,注射入關節內,其作用在活化瀕臨死亡的關節軟骨細胞。這些年來的統計約略優於玻尿酸,目前還有兩者混合製劑(玻尿酸加血小板濃縮血漿)可以使用。其他尚有羊膜粉製劑及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但均未有確切的效果。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上的製劑均需要作關節內注射,屬於侵入性的治療,除了感染的可能性外,易引起因異物進入關節造成不適感,甚至疼痛。如果以上的藥物及營養劑均無法緩解症狀的患者,可以考慮各種手術治療方式,當然限於x光尚未達第四級有需要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者。其一為關節鏡手術,淸除發炎滑膜及關節內雜物,甚至可做關節成形術,但是手術效果仍需追蹤,也值得商確。其二為截骨矯正手術,也就是高位脛骨截骨術,它可以配合玻尿酸及PRP使用,延長本身關節使用壽命約十年,滿意度約七成以上;其三為幹細胞軟骨再生治療,包括軟骨細胞培養植入及自體脂肪幹細胞培養軟骨細胞植入,目前仍為衞福部特管辦法規範,效果滿意度約七成。至於承載體重關節的嚴重病變,常因疼痛或失能無法活動行走,而需要做關節重建手術,如此才能達到有效疼痛解除及回復良好的關節功能。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最後的治療方式,但人工關節各廠家的設計理念均不同,效果也不盡相同,近年來高彎曲度之人工膝關節可以有更好的關節活動範圍頗受好評。手術方式也因器械進步傷口變小,關節內肌肉傷害也較少,術後復健快速及滿意度高。電腦輔助導引導航手術更是最近的亮點,可以有更準確的手術導引而減少出血量,減少病患輸血的合併症。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常隨著年齡的老化及日積月累的關節磨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長期過度使用或是短期間內的過多操勞,都會造成症狀的發生或加重症狀。關節炎本身沒有特效藥或是快速的治療方式,除了長期接受醫師治療外,病人日常生活也要相當配合正確的保健方式,工作與運動均按照自身體能及年紀做考量,也就是説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俗語說的好《沒有好的肩膀,就別挑那麼重的擔子》,過度勉強負荷只會加重關節磨損,提早老化甚至失能。在老化過程中只要按照醫師提供的治療方式及保健活動,也可讓你的生活變彩色的。最後提供自我照顧保健方法如下:1.減輕關節的負荷:年紀大者可使用手杖或是助行器輔助,減輕關節壓力,也避免因行動不便跌倒造成更大傷害。2.適度的運動:輕鬆的游泳或是散步,也可以在坐姿或平躺姿勢下作各種關節伸張彎曲及肌肉訓練的動作。總之,有復健物理治療、配合醫師的指導,則生活必然愉快舒服。
-
2022-12-24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痠背痛讓人受不了!主要是因為身體出現這三種問題
「腰痠背痛」幾乎是全民問題,卻經常被忽略,多數人會透過按摩、貼止痛藥來緩解。其實腰痠背痛不完全是腰背肌肉的問題,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平時應該要多加注意。腰背痛大部分是肌肉拉傷,但也有可能是心臟或腎臟問題大部分的腰痠背痛應該統稱為背部疼痛,只是依照部位分出背部與腰部。而大部分腰背痛是因為肌肉拉傷問題,而有部分原因是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或是僵直性脊椎炎,而有極少數的原因是心臟、腎臟問題,癌症或相關感染。如果是肌肉拉傷,可以透過服用止痛藥物、肌肉按摩、物理治療等方式能有效緩解。如果是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退化性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就需要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但如果是強烈、如刀割的背痛,也會造成胸痛,這時候可能跟主動脈剝離有關,需要儘速就醫治療。如果是單側疼痛,而且圍繞著一點,無法透過姿勢而改善,這有可能是尿路結石,需要就醫進行治療。另外,腎臟感染或相關癌症也會引起腰痛。腰背痠痛要如何預防?因為大部分的腰痠背痛是因為肌肉拉傷引起,所以在預防上,還是以防止肌肉拉傷為主,所以主要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預防。‧運動:定期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low-impact aerobic),像是:走路、騎腳踏車、游泳等,這些都可以維持肌肉強度。‧維持肌肉力量與彈性:定期進行肌肉訓練,鍛鍊背部與腹部肌肉,強化核心肌群可以減少腰痠背痛。‧維持標準體重:過重會讓背部肌肉容易拉傷,所以維持正常體重可以避免相關問題。‧戒菸:吸菸也有可能造成背部疼痛,所以盡量減少吸菸。特別是每天都要吸菸的人,更容易有腰背疼痛問題。‧維持身體正確姿勢:避免讓自己過度彎腰駝背,並且站立的時候,不要把重心放到單腳上。在坐姿上,盡量選擇符合人體工學座椅,不要讓身體過度前傾,也要避免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如果可以的話,一段時間之後就要起來活動。‧搬重物時要注意:盡量避免搬舉重物,如果真的需要搬重物時,不要單用背部肌群力量,而是要適度使用腿部力量進行搬運。要如何緩解腰痠背痛?如果真的發生腰痠背痛的情形時,需要觀察一下是否屬於肌肉拉傷,如果不是的話,一定要儘快就醫,如果是肌肉拉傷的話,建議可以採取這些方式緩解。‧服用止痛藥物:如果是肌肉拉傷引起肌肉發炎,可以透過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物進行緩解,像是阿司匹靈與其衍伸藥物(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 sodium)等,都可以有效緩解疼痛。‧物理治療:可以透過一些物理治療或是復健方式進行相關治療,也可以詢問物理治療師如何透過伸展,緩解腰、背部疼痛。‧按摩:按摩是常見的緩解方式,但還是要注意避免直接按摩拉傷的部位,以免造成更大問題。‧針灸:針灸或穴位按摩可以緩解腰痠背痛,可選用陽陵泉、足三里、合谷、大腸俞、腎俞進行針灸或按摩。什麼時候需要看醫師?一般來說,如果是輕微的拉傷,可以自行服用止痛藥物或到附近骨科或復健診所進行治療。但是有以下情形,最好可以進行檢查:‧疼痛持續好幾個禮拜,卻沒有緩解的跡象。‧休息也無法改善疼痛狀況。‧疼痛越來越劇烈,甚至擴散到腿部。‧疼痛感覺影響生活狀況。但如果疼痛伴隨以下狀況,請儘快就診:‧發燒。‧體重快速下降。‧雙腿無力、刺痛。‧打噴嚏、咳嗽會更痛。‧晚上睡覺也無法止痛,反而疼痛更加劇烈。‧小便困難,或是排泄出現問題,導致大小便失禁。哪些人是高風險群?腰痠背痛最常發生在久坐、久站的族群,還有一些風險因素,大致如下:‧年齡:超過30歲更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的情形,可能的原因包括運動量減少,導致肌群無力,也有可能是椎間盤磨損造成的問題。‧職業:久站久坐的工作環境,或是經常需要搬運重物的工作,都有可能造成腰痠背痛。‧體重:體重過重的人,會對關節產生壓迫,讓肌肉更容易拉傷。‧身體健康:核心肌群跟背肌無力的人,沒有足夠力量支撐脊椎,所以比一般人更容易拉傷。因此,久坐、久臥的人更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等情況。此外,吸菸、酗酒的人也容易腰痠背痛。‧身體結構:脊椎側彎、脊椎壓迫的人都容易發生腰痠背痛的情況。‧罹患疾病:癌症、感染、尿道結石,都有可能引發腰痠背痛。‧身心狀態:憂鬱症、焦慮症患者也很容易引起腰痠背痛。【舒緩運動推薦】影音/肩頸痠痛好緊繃!3招簡易「肩頸肌肉放鬆」,改善痠痛超有感【參考資料】‧英國NHS:Back pain ‧梅約診所:Back pain ‧克里夫藍診所:Lower Back Pain ‧WebMD:Slideshow: A Visual Guide to Low Back Pain ‧元氣網:腰痠背痛怎麼辦? 中醫師:5穴位助舒緩‧元氣網:腰痛時好時壞卻置之不理 醫師:最怕變成慢性下背痛
-
2022-12-24 焦點.科普好健康
壓迫性骨折躺著都痛!靠微創椎體成型術緩解,縮短術後臥床時間
今年70歲的蔡老太太雙手撐腰緩慢走進診間,坐下後表情顯得相當痛苦,全身不斷冒汗。她因為搬重物而不慎跌倒,原以為沒事,沒想到腰部竟開始出現椎心刺骨的巨烈疼痛,不僅無法久坐,更無法躺平睡覺,唯有靜止不動才不會痛,折騰了兩個多月,家人見狀不妙,趕緊帶來醫院做檢查。長者骨頭脆弱 搬重物易傷從X光檢查影像中清晰可見,有骨質疏鬆困擾的蔡老太太,她的腰椎第1、2節出現壓迫性骨折變形,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MRI)檢查,確定為新發生的壓迫性骨折且沒有神經壓迫後,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治療方式,最後決定進行腰椎「微創經皮骨水泥椎體成型術」。術後她的疼痛立即獲得改善,恢復行動自如,能躺、能坐、能睡,並且每半年注射骨鬆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為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以女性居多,由於停經後的更年時期女性荷爾蒙大量減少,無形中也導致鈣質慢慢流失,且隨著歲月增加,骨頭漸漸變得單薄、脆弱,容易受到外力的傷害,當搬重物、跌倒或其他外力撞擊時,最常見胸椎第12節、腰椎第1節發生壓迫性骨折,造成急性的腰背部疼痛。灌骨水泥治療 減少出血量針對骨鬆造成壓迫性骨折且沒有神經壓迫,可透過「微創經皮骨水泥椎體成型術」治療,可增加脊椎椎體體積及強度,有明顯止痛效果,患者接受治療後疼痛減少,同時解決病人因為年紀太大、骨質疏鬆不適合開刀等問題,尤其可以縮短因為手術所造成的較大傷口、臥床時間,傷口僅0.3至0.5公分,也減少開刀過程中出血量,對骨質疏鬆而導致壓迫性骨折的患者來說,是一種傷害較低的治療方式。不過,如果壓迫性骨折患者有神經壓迫時,則必須採行傳統的開刀、減壓與內固定手術,解決神經壓迫問題,但手術時間長達2個多小時、傷口大(約10多公分)、出血量多、恢復較慢,須穿背架3個月以上,以確保骨頭癒合及達到保護作用。但不論是腰椎微創椎體成型術或是採傳統手術方式,術後平常生活保養必須注意,不可常彎腰或搬重物,避免再次發生壓迫性骨折。中、老年人隨著年紀增長,或女性停經後導致的骨質疏鬆症,都會使骨質密度降低,若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容易造成脆弱的骨骼受傷,尤其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建議年輕時就要開始保骨本,平時多做游泳、健走、慢跑等負荷運動,適度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多攝取高鈣食物如牛奶、小魚乾、芝麻等,延緩骨質流失,才能降低骨折的風險。
-
2022-12-22 焦點.健康知識+
常背痛、便秘、想吃東西…身體14徵兆提醒你活動量不夠!4大類疾病出現前快動起來
現代人總是吃多動少,不但愈來愈胖,健康也容易出問題。而活動量不夠,身體其實是有預兆的,《WebMD》就整理了以下14項徵兆,例如關節變硬、血壓升高、情緒多變等。較特別的是「總是想吃東西」,一般我們會認為,活動或運動較多,比較容易餓,但事實上如果你多騎車、游泳、走路,這些運動會改變你「飢餓激素」的水平,會變得沒那麼容易餓。無論如何,這些現象都是在提醒你,趁身體還沒真正出大事前,該動一動了!活動量不足14徵兆1.便秘2.關節僵硬3.總是氣喘吁吁4.喜怒無常5.精神不振6.新陳代謝變慢7.難以入睡8.忘東忘西9.血壓升高10.糖尿病前期11.背痛12.總是想吃東西13.生重病14.皮膚暗沉資料來源:《WebMD》活動量不足易導致這些疾病而以上可能還僅是你身體發出的警示徵兆,若你還是不理不動,疾病就真的上身了。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布身體活動不足為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身體活動不足有關,常見引發的疾病有這些:1.肌少症:長期活動量不足、沒有運動習慣,隨著年齡增長,會開始出現走路沒力、容易跌倒。肌少症更嚴重的話,將使失能、臥床的風險提高。2.癌症及慢性病風險:根據國健署統計,約有2成1至2成5的乳癌、大腸癌、2成7的糖尿病與3成的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等,也都是因身體活動不足造成的疾病。3.失智症:《英國運動醫學雜誌》在2021年發表的研究顯示,運動量不足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恐增加8.1%。4.肥胖症:長時間久坐,肥胖與過重也是最常見的問題,壞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也因此升高。國健署建議成人每周只要達到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或是75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就可達到生理最基本的健康效果。而如果你沒時間每天持續且固定的進行運動,研究指出,只要每天進行3次、每次約1分鐘的劇烈運動,也有助益。【資料來源】.《WebMD》:Surprising Signs You're Not Moving Enough.別擔心沒時間運動!研究指日常這些高強度活動也能降早死風險.走路沒力、容易跌倒,小心是「肌少症」!從飲食、運動2方面改善.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統統來!久坐時間計算器,估算你的「久坐病風險」等級
-
2022-12-19 養生.運動健身
別擔心沒時間運動!研究指日常這些高強度活動也能降早死風險
運動好處多,不只有延壽,也可降低肥胖、癌症、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疾病發生率,但可能是因為忙碌或惰怠,許多人無法持續且固定的進行運動。然而近期研究指出,其實不需要一整段時間的運動,只要每天進行3次、每次約1分鐘的劇烈運動,例如追公車、搬東西上樓等,就可以降低39%早逝風險。每天3次短時間劇烈運動 可降早死風險過去許多論述都建議活動量要達到一定程度,對身體健康才有益,目前一般是建議成年人每周進行150至300分鐘中度運動(例如走路),或每周75至150分鐘劇烈運動(例如跑步),加上一周兩天重量訓練。然而一項在《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由澳洲雪梨大學科學家所做的研究發現,那些平常不會特意去運動的中年人,如果每天設法進行三次非常短的劇烈運動,可降低約39%死亡風險。倫敦大學學院運動醫學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Mark Hamer指出,例如追公車、搬東西上樓、跟小孩玩等日常生活中的活動都算。研究團隊自2006年開始,分析超過2萬5千名平均年齡 61.8 歲的參與者,讓他們手上佩戴一個為期 7 天的活動追踪器。這些人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每週最多進行一次散步。研究人員發現,近 89% 的參與者進行了短時間的劇烈運動,其中絕大多數只持續了一兩分鐘。研究人員追蹤他們的健康長達6.9 年發現,852 人死亡,其中 511 人死於癌症,266 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與那些沒有進行此類活動的人相比,每天進行3次1分鐘劇烈運動的人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了39%,每天進行 11 次1分鐘的人約降48%的死亡風險。對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更明顯。每天進行 3 次1分鐘劇烈運動的參與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 49%,死於癌症的風險降低 30%;而每天進行 11 次1分鐘的運動者,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 65%、癌症死亡風險降低49%。有效運動看目標心率 概估算法220減實際年齡不過還是有些人認為,運動至少要達到燃脂瘦身的效果才算有效。但要如何辨別有效運動?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劉晟昊曾受訪指出,能否達到目標心率,是有效運動的指標,而最大心率的測法,最常用的概估是220減去實際年齡,50歲以上的民眾或中老年則用208減去年齡乘以0.7較準確。劉晟昊分析,掃地、拖地等日常的家務活動較難達到目標心率。一般可以10分鐘高強度運動,穿插在日常生活的空檔中,這樣會比長時間低強度的活動有效。一般所稱的中強度運動,包括在進行運動時,可正常呼吸、説話的非競賽運動,例如快步走路、休閒式騎腳踏車、慢速游泳、社交舞蹈;高強度運動則是運動時呼吸會顯得急促,並有喘氣增加的情形,如健身操、騎自行車、慢跑等。因此別再推說沒時間,想辦法從日常零碎時間做一些高強度活動,不管對健康還是瘦身,都有幫助。【資料來源】.《The Guardian》Short bursts of vigorous activity can cut risk of early death, study suggests.做家事能算運動量嗎? 銀髮族運動迷思 醫師替你解答.連洗碗都有益延壽!每天快走24分鐘 死亡風險減半
-
2022-12-12 退休力.一個人圖鑑
黃雪嬌為老後打算!30歲歐洲旅行,退休後到養生村生活 認為「要退休,錢一定要準備好」
單身的黃雪嬌很早就開始「一個人」,卅歲送自己「歐洲自助四十天」當生日禮, 四十歲規畫退休生活,開始到各地參觀養生村,積極為老後打算。他認為「要退休,錢一定要準備好!」,不然只能只能順從子女安排。住進長庚養生村後,每天參與各類活動和課程,以「度假」的心情珍惜、享受每一天。六十五歲的黃雪嬌是退休生物老師,擁有一六七公分的高聎身材,愛好運動,聲音洪亮,手臂肌肉線條清晰。她一直未婚,在父母相繼離世後,四年前住進位於桃園龜山的長庚養生村,每天參與各類活動和課程,練鋼琴、舞蹈,打桌球等,忙得不可開交,如今她以「度假」的心情珍惜、享受每一天。因為單身,黃雪嬌很早就開始「一個人」,卅歲送自己「歐洲自助四十天」當生日禮, 四十歲規畫退休生活,開始到各地參觀養生村,積極為老後打算。沒有結婚會不會遺憾?黃雪嬌說,若重來一次,她也不一定會結婚,因為宗教信仰,她認為一個人也很好,且即使結婚、有小孩,人生到了一定的階段,很多事情還是得靠自己安排好。相較其他六十、七十歲的「長輩」,黃雪嬌在養生村算是年輕人,也很懂得安排自己每日課表。從四十歲學佛,現在一周有二至三天到福智文教基金會上課,當志工,她認為不只有這一生,現在要為下一生「準備好糧草」。並非大家都跟她一樣積極,有些長者成天窩在房間、不參加活動,更讓她警惕自己不要當「三等公民」,等睡覺、等吃飯、等死。「要退休,錢一定要準備好!」黃雪嬌想到之前有位同住養生村的八十多歲奶奶,原先子女每人出一萬元,後來子女因照顧孩子無法支應住宿費,還要求她回去顧孫,奶奶手邊沒有留任何錢給自己,只能順從子女安排。黃雪嬌認為,軍公教有退休俸,老後生活不太需要擔憂,但對於低收入戶、長年家管沒有工作的人,政府應多給予協助。黃雪嬌為師廿八年,桃李滿天下。雖然教生物,她有幾次「鎮」住學生的經驗,曾有調皮男生故意亂踢球,不聽她勸阻,果真打到另一位同學的頭,她直接將小男生「拎」到訓導處;她唯二打過的兩個學生,一個是拿刀要殺同學、一個是拿刀殺老師,「可能我個子高,才鎮壓得住」。其實她和學生感情好,至今還會有學生邀她參加婚禮。自從卅歲周遊歐洲四十天,黃雪嬌自嘲「自此走上不歸路」,疫情之前,每年出國旅行二到三個月。不過,有時一個人旅行的確很危險,記得有次在巴黎龐畢度美術館外拍照,突然後背包「輕了一下」,她轉頭發現一個陌生人就站在身後,雖練就了高度警覺性,但出國仍會找朋友組團,盡量不落單。黃雪嬌認為,可能自己很早就開始面對一個人生活,來到養生村後,依舊忙碌地結交同好,切磋球技、一起學習舞蹈。一開始她因為長庚養生村有專為長者設計的游泳池而來,因為游泳是她的最愛。雖然她搬來沒多久,游泳池便關閉,還好她喜歡的運動有很多,過去還代表參與桌球、羽球教師盃,疫情前長庚養生村每年舉行運動比賽,「我永遠是冠軍」。黃雪嬌說,住養生村,好處是有事情請管理員處理即可,龜山環境優美,養生村外的路上種滿櫻花樹,每年開花季就是熱門打卡景點,許多運動、活動課程,符合她需要。身為生物老師她認為,退休後不必太計較地位、財富等「身外之物」,每天穿得舒適,過得開心,注重衛生健康、營養攝取,老後生活寧靜、健康,身心靈都愉快。●黃雪嬌小檔案年齡:65歲職稱:退休生物老師面對一個人,給大家的一句話:期待寧靜、健康、身心都愉快的生活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