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名人.許金川
搜尋
毒藥
共找到
865
筆 文章
-
-
2022-11-26 寵物.寵物長照
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飼主:養寵物是一生承諾! 10種狗不能吃的食物需注意
現今世上活著最長壽的狗是在洛杉磯22歲的吉諾。飼主也大方分享牠的長壽秘訣,說自己從大學時代開始養牠至今都時刻陪伴,養寵物是一生的承諾。世界最長壽的狗-22歲的吉諾根據國家廣播公司(NBC)今日秀節目報導,22歲的吉諾獲得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認證,是當今世上活著最年長的狗。20年前,飼主沃爾夫還是一名大學生,就讀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二年級,跟室友一起去收容中心領養2歲的小狗吉諾(Gino);當時的他可能沒想到,小狗狗竟會陪伴自己度過至今超過一半的人生。放暑假時,沃爾夫會帶著吉諾回到南加州的家,四處拜訪家人朋友,讓吉諾很快就融入加州生活。沃爾夫說:「吉諾年輕的時候,喜歡在我爸媽曼哈頓海灘的家後院,跟別的狗一起玩;在威尼斯海灘上不綁繩子散步;我會在海岸公路上開著車、放著音樂,牠會把頭伸出窗外;或是在高爾夫球場奔跑。」沃爾夫分享22歲吉諾的長壽秘訣:健康飲食、來自親朋好友的照顧。但他強調,最重要的還是「吉諾自己的功勞」,牠得到很多的愛,我認為牠是一隻堅強的狗狗。現在40歲的沃爾夫,說從領養吉諾至今,幾乎時時刻刻都和牠相處在一起,「無論時間有多長,你必須長期投入,那是你身上的責任,但這百分之一千值得」。沃爾夫希望吉諾獲得「當今活著最長壽的狗」這個頭銜有助於慈善募款,用來宣傳領養及動物權保護的觀念。他希望吉諾20年來帶給他的快樂,能讓更多人知道,「從你把寵物帶回家的那天開始,就要全心全意照顧牠一生」。為了慶祝,他讓吉諾坐推車在家附近兜了一圈,這是吉諾這把年紀最愛的活動。不能餵毛小孩吃的10種禁忌食物而要讓狗狗長壽,除了健康飲食,根據聯合新聞網整理,以下10種禁忌食物不能餵毛小孩吃,對人類而言很正常的食物,對貓狗而言可能會是致命的毒藥。1.巧克力巧克力含有可可鹼和咖啡因,會傷害寵物的中樞神經,誤食會出現上吐下瀉、抽搐、心跳加快、昏迷的症狀,嚴重者死亡,可說是相當致命的食物。除此之外,同樣含咖啡因的東西像茶、咖啡、可樂、熱可可都不能給貓狗吃。2.葡萄葡萄會使寵物腎功能異常,嚴重時引發急性腎衰竭,尤其葡萄皮和葡萄籽的毒性對狗狗來講更高,食用後會引發嘔吐、腹瀉等反應,嚴重者死亡。3.生雞蛋生蛋白裡的抗生物素蛋白會消耗寵物體內的維生素H,讓其缺乏該營養素導致脫毛、生長遲緩、骨骼畸形等;另外生蛋裡也含有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等於是將病菌餵給貓狗導致中毒。4.蔥蒜類食物蔥蒜類食物包括洋蔥、青蔥、韭菜、大蒜,含有二氧化硫,會造成寵物紅血球氧化,引發上吐下瀉、血尿、發燒等症狀,嚴重者會致死。5.骨頭古早時候養狗都給牠們吃剩菜剩飯或骨頭,但骨頭碎裂後尖銳的碎片會刺穿狗的喉嚨、割傷嘴巴、食道、腸胃等,造成消化道器官損傷。6.酪梨酪梨中含有一種殺真菌的毒素persin,從果實、種子、葉子到整株植物都含有該物質,容易導致寵物腸胃不適,嚴重會導致嘔吐腹瀉、精神不振,甚至死亡。7.堅果堅果含大量油脂,會造成寵物腹瀉和嘔吐,甚至發展為胰臟炎,尤其是夏威夷豆更為致命,只要吃五、六顆就足以造成寵物無力、憂鬱、嘔吐和體溫過高。8.番茄(青果實、莖葉)蕃茄的莖葉含有番茄鹼和茄鹼,會讓寵物腸胃不適、肢體失調、肌肉無力、癲癇等,但這些物質在番茄的成熟果實成分會大大降低,因此可以給貓狗吃成熟的番茄,但青色未成熟的果實和植株就比較危險。9.果核人類經常給寵物餵食水果,但要記得把種子去除,因為部份水果的種子含有毒性的氰化物,會引發嘔吐、暈眩、呼吸困難等症狀,像是蘋果、李子、杏桃、西洋梨的種子都有這種物質。另外果核太硬難以消化,也可能阻塞貓狗的腸胃。10.酒酒精對寵物的大腦和腎臟有害,跟人類不一樣的地方是,只要一點就足以造成極大傷害,症狀包括嘔吐腹瀉、神經失調、呼吸困難、昏迷甚至死亡。4個你以為對牠好卻NG的行為1.給狗狗多吃蔬菜如果餵食含綜合營養素的飼料或鮮食,就不用擔心會營養不均衡;而且狗狗會自行在體內生成維他命C,如果給太多蔬菜會破壞營養平衡,反而對健康有害。如果真的想給狗狗吃蔬菜,建議佔一天總卡路里的十分之一以內,而且選擇狗食用無害的蔬菜種類。2.小心翼翼不打擾寵物午睡怕狗狗午睡被吵醒,全家人會刻意躡手躡腳、講話壓低音量,這樣有點太過頭了。緊繃的氛圍會傳達給狗狗,讓牠養成敏感、神經質的性格。所以若非刻意製造大的噪音,狗狗午睡期間不需要刻意不製造聲響,讓牠在自然的環境音中安心午睡是最好的。3.排泄完用力擦屁股有些飼主很認真地清理寵物的排泄物,但狗狗的皮膚比人類還薄且纖細,肛門周遭也有很細緻的部分,狗狗大完便若用力地幫牠擦屁股,很容易傷害肌膚,也會讓狗狗疼痛,之後討厭主人為牠清潔。如果大便完有排泄物殘留,可拿寵物專用的溼紙巾輕輕地用沾的方式清潔;另外把肛門和陰道附近的毛剃短一點,也能降低被弄髒的程度。4.這餐沒吃完,留著繼續吃有飼主認為寵物隨時都可以進食,即使這餐沒把飼料吃完,也會把食物留在原處,讓牠們想吃隨時可以再吃,其實大可不必這麼做。如果一直把飼料放著,狗狗會認為隨時都可以吃,對食物的態度變得隨便,造成進食的量和時間不規律的問題。建議如果狗狗沒有把這餐飯吃完,直接撤掉不用留著,下一餐也不需要增量,依然提供往常的量,觀察看看牠的食慾。
-
2022-11-25 醫療.新陳代謝
糖友染C肝未治療 肝癌風險飆6倍
糖尿病控制不佳與C肝有關。糖尿病患者若患有C型肝炎,病毒會影響體內胰島素阻抗性,使血糖控制不佳。台灣約有230萬名糖尿病患者,僅6成患者接受C肝篩檢,等於近百萬名糖友「不知是否遭C肝病毒感染」。醫師提醒,糖友C肝病毒未根除,恐引發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國健署擴大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40至79歲)一生一次免費B、C肝篩檢,B、C肝患者也有健保給付口服藥,3個月C肝治癒率可高達99%。世界衛生組織訂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衛福部希望2025年完成消除C肝。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說,糖尿病是C肝共病之一,健保資料統計,230萬糖友約6.8%合併C肝病毒感染。55歲的貿易商老闆,平時糖尿病控制不佳,糖化血色素達7%點多,近期篩檢才發現罹患C肝,經治療降至6%點多。研究顯示,清除C肝病毒會讓糖化血色素平均下降0.45%,血糖下降22mg/dl,早年本土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若未積極治療,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糖友的6倍以上。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指出,C肝病毒會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最終引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若積極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3個月C肝治癒率高達99%。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友及早根除C肝,血糖控制穩定,也能避免產生併發症。
-
2022-11-2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控制不佳恐與C肝有關 未積極治療「罹肝癌風險飆6倍」
糖尿病控制不佳竟與C肝有關。55歲的貿易商老闆,平時糖尿病控制不理想,糖化血色素達7點多,近期透過國健署B、C型肝炎擴大篩檢,才發現自己罹患C型肝炎,治療後才將數值降至6點多。醫師提醒,C肝病毒影響體內胰島素阻抗性,使血糖控制不佳,呼籲糖友應儘早篩檢。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約11.2%,約有230萬名糖尿病患者。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糖尿病是C肝主要共病之一,但最新資料顯示,糖尿病病友接受C肝篩檢比率僅6成,若以230萬名糖友來看,約有近百萬名糖友「不知自己有無受到C肝病毒威脅」。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230萬名糖尿病病友中,約有6.8%、15.6萬人合併慢性C肝病毒感染。對比健保資料、實際篩檢資料,C肝盛行率分別為3.31%、6.8%,意謂糖尿病病友實際篩檢的C肝盛行率高出1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友普遍在意血糖控制與心血管、腎臟疾病間的關係,但若罹患C肝,因其影響胰島素阻抗,升高時會使血糖控制不佳,若能及早根除C肝病毒,使胰島素敏感度改善,患者血糖控制可以更穩定,也能避免後續產生併發症。研究顯示,清除C肝病毒會讓糖化血色素平均下降0.45%,血糖下降22mg/dl,早年本土研究顯示,糖尿病病友若未積極治療,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糖尿病病友的6倍以上。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指出,C肝雖然以感染肝細胞為主,同時也會造成全身性及血管慢性發炎。研究發現,C肝病毒會引發胰島素阻抗,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與內皮細胞異常,最終引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若積極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3個月C肝治癒率高達99%。世界衛生組織(WHO)訂於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衛福部也擬定「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希望提早於2025年完成消除C肝。為協助更多民眾及早發現與治療,國健署擴大補助成人預防保健之BC肝篩檢,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40至79歲)一生可有一次免費篩檢機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也啟動「糖友C肝清零」計畫,包括治療指引、C肝萬人篩檢,與推出「糖友C肝愛計較」衛教短片,邀請演員王中皇、林嘉俐、馬國賢與董至成擔任宣傳大使,透過創意鄉土劇影片及系列衛教活動,鼓勵糖尿病病友積極接受C肝篩檢與治療。
-
2022-11-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秀熙:COVID-19死亡率逐漸下降到與流感相近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指出,在Omicron流行下,加上疫苗施打與抗病毒藥物使用,已使COVID-19死亡率逐漸下降到與流行性感冒相近。陳秀熙今天帶領研究團隊,透過線上直播分析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趨勢與科學發展。陳秀熙指出,台灣COVID-19中重率和死亡率在各年齡層都有下降趨勢,顯示已走入「流感新冠肺炎」的趨勢。Alpha病毒株流行時期死亡率為3%到7%,遠高於流感死亡率0.34%;但到Omicron病毒株流行時期已降到0.3%以下,與流感差不多。陳秀熙指出,Omicron死亡者,很多都是感染合併症而產生死亡,包含免疫缺乏、其他嚴重共病族群,這些都符合走向「流感新冠肺炎」。對於台灣於26日的選舉,陳秀熙指出,目前台灣整體的免疫保護力約為60%,而選舉投票是一個非常有次序的公民群聚活動,藉由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應可以安心。陳秀熙認為,民主選舉與公民參與進而保有防疫文明,是台灣追求新常態生活的重要里程碑。
-
2022-11-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搶Paxlovid只花12天 台輝瑞總裁憶「8劇本應戰」:不枉此生
新冠疫情已逐漸走入第九局下半,台灣輝瑞藥廠總裁葉素秋回憶今年疫情大爆發時,搶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只花了12天,過程準備八套劇本因應臨時狀況,當時輝瑞與台灣簽訂合約的最後一顆章,落在當時人在英國的老闆身上,她從晚上十點一路撥電話到凌晨三點,終於叫醒老闆蓋下印章,不惜冒著惹惱老闆也要多搶早一天進貨,只為了救400到500條的人命。台灣去年疫情守得相對好,今年上半年Omicron疫情大爆發,疫苗已經有突破性感染,部分長輩施打率不高,葉素秋說,當時Paxlovid在美國取得緊急授權(EUA)後,全球都在搶藥,台灣食藥署快速在美國通過EUA的25天也通過EUA,台灣輝瑞則在短短12天內就將Paxlovid送抵台灣,全是輝瑞早早做好準備。葉素秋說,從新冠疫苗的經驗來看,全球後續勢必會搶貨,抗病毒藥物研發過程中,只要有新的資料,公司絕對是主動敲疾管署的大門,以及拜訪專家,在Paxlovid通過美國EUA前,就已經拜訪過政府以及專家六次,說明藥物的機轉以及臨床試驗的各類數據,才有辦法讓食藥署短時間內完成審核。輝瑞可以做到快速研發Paxlovid,與過去SARS與MERS疫情就已經研發出抗病毒藥物的原型有關,葉素秋說,感謝過去公司過去沒有放棄研究對付冠狀病毒的方式,如果沒有過去的經驗沒有今天的抗病毒藥物。公司從資料庫將藥品研究原型找出來後,著手進行一、二、三期臨床,完成研發僅一年七個月。葉素秋說,美國通過EUA後,台灣輝瑞立刻成立「光速小組」,跨越十一個單位、七個層級,要讓藥品能快速進到台灣,她說,很多人說這還不是為了賺錢,她說,公司的KPI中完全沒有要求要光速搶貨,要賺錢也沒有必要沒日沒夜,採光速進行,甚至還超前部署。那時台灣疫苗施打率並沒有非常高,且去年的疫情中一天最高有500人死亡,如果藥物能更早一天進來,幫助的是多挽回500人的性命。她還記得,為爭取藥物快速來台,他們與政府擬定至少八套劇本,國際情勢太難預料,若沒有八套版本的演練,藥物根本沒辦法這麼快到貨。最記得藥物要趕在過年前到貨,她打著電話幾乎是咆哮著跟對方說「我要專機,找一架專機到底有什麼難的」,女兒在旁聽到,默默向她說「媽媽妳剛剛好像在演穿著Prada的惡魔」。葉素秋說,那時根本不管太多,只想著要怎樣能更快把藥送到台灣。那時與疾管署簽約最後一關需要輝瑞老闆也蓋下印章,恰好老闆人在英國,為不浪費時間,即使老闆位處的位置有時差,她仍在晚上十點就開始撥電話,嘗試挖老闆起床,終於打到凌晨三點,讓老闆蓋下最後一個章。葉素秋說,病毒一直在變化,為了同胞必須要努力,與業績跟績效無關,走過這一遭搶藥的過程,成功且也不枉此生了。
-
2022-11-15 醫療.感染科
流感併發重症 7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染病後4天亡
新冠肺炎疫情下降,但秋冬呼吸道疾病仍不下小覷,包括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新增兩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其中一名7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11月5日發病,檢驗確認感染A型H3N2流感病毒,雖經救治仍死亡。目前本流感季已累計三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皆未接種疫苗,其中兩例死亡。依監測資料顯示,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於社區持續活動,流感病毒檢出以A型H3N2為主,近一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略降,但仍高於2020年及2021年同期;呼吸道融合病毒上周通報406例,較前一周的455件下降,但仍要觀察個案數是否會再回補。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新增兩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已死亡的7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壓及心臟病,未接種當季疫苗,個案於11月5日發病,收治於加護病房,11月7日持續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和咳嗽,經快篩確認為A型流感,雖給予抗病毒藥物,但仍於11月9日死亡。另一例個案為未滿五歲男童,也未接種疫苗。10月31日發病,11月2日收治於加護病房,並檢驗為A型H3N2,經治療後,日前已出院。莊人祥表示,流感疫情有升溫跡象,研判因流感疫苗接種狀況還不錯,疫情尚未顯著上升。本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整體接種情形較去年同期提升,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達47.1%,較去年同期的32.1%高出15%;學齡前幼兒接種率達46.2%,較去年同期的45.7%高出0.5%,但距離目標接種率52.6%及60.1%,仍有差距,需繼續努力。疾管署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所有接種對象已於11月1日起全部開打,截至11月13日,629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已使用超過514萬劑,整體使用率逾8成,請65歲以上及學齡前幼兒等高風險族群,盡快接種。RSV以學齡前幼兒為主要感染對象,除了勤洗手之外,給予嬰兒母乳可增加免疫球蛋白,大人應注意避免親吻嬰幼兒臉頰,嬰幼兒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玩具、扶手等,應定期清消。
-
2022-11-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肝移植患者染疫服抗病毒藥險喪命 醫提醒5類人用藥易交互作用
日前台中慈濟醫院收治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肝移植患者,在服用診所開立的抗病毒藥Paxlovid後,與抗排斥藥發生嚴重副作用。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該藥會與多種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需密切追蹤藥物濃度多達35類用藥,病人更應主動告知用藥史,醫師在開立口服抗病毒藥時,應先上雲端藥歷了解患者使用的藥物,才能避免憾事發生。服用抗病毒藥 產生副作用台灣每天仍有2至3萬名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為了減少對醫療量能的衝擊,政府鼓勵民眾使用視訊看診、拿藥,但是遠端看診的醫師有可能不清楚患者原本的用藥情形,在開立口服抗病毒藥後,與原本使用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造成病人危及的狀況。這情形不只台中慈濟醫院出現,林口長庚藥劑部主任陳惠玉指出,日前也有新冠肺炎確診者在服用診所開立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後,產生藥物交互副作用緊急送急診的個案,這提醒醫師在開立口服抗病毒藥時,若患者本身有慢性病需要特別小心。醫師上雲端 了解患者用藥由於Paxlovid是身體中一種酶(CYP3A)的抑制劑,可能會增加經由這種酶代謝的藥物的血漿濃度,該藥禁止與10大類藥物使用,並與35類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健保署也列表提醒醫師。吳麥斯說,這些藥物種類很多,包括多種心臟血管用藥、抗癌藥、抗凝血藥、抗痙攣藥、抗痛風藥、HIV與C型肝炎等抗病毒劑、免疫抑制劑等等,因此,病人要主動提醒醫師自己的用藥資訊,但不能共用的藥物實在太多也記不住,最好的方法還是醫師得先上雲端藥歷,了解患者的用藥情形。五類患者用藥 易交互作用陳惠玉說,要醫師記住會交互作用的藥物也是辛苦,因此,在第一時間,林口長庚的處方箋系統就設下把關機制。民眾接觸最多的基層醫療院所,醫師或藥師更要上健保雲端系統,利用藥物管核表避免藥物間的交互作用。吳麥斯提醒,有五大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發生藥物交互作用的機會大,包括癌症病患、HIV感染者、服用免疫抑制藥物者、移植病患、透析病患等。雖然患者可經由調整藥物劑量,但以移植病人為例,要患者先暫時停止服藥恐怕不易,因此,就改開另一種口服抗病毒藥Molnupiravir,若用藥的過程,仍持續有症狀,也會考慮住院接受針劑瑞德西韋的治療。
-
2022-11-0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染疫沒錢領了?11/7起防疫險不賠密切接觸者 但還有「6種理賠」
隨居家隔離走入歷史,今(7)日起,確診者同住接觸者不再適用「3+4居家隔離」,一率實行「0+7自主防疫」,這也代表未來民眾無法再領取「居家隔離理賠金」和「防疫補償金」。不過實際上,除了上述2種途徑外,尚有6種理賠金可以申請。今日起,確診者同住家人或密切接觸者雖無法再向保險公司申請「居家隔離理賠」,也無法領取疫情指揮中心發放的3,000元防疫補償金,但還可以透過以下6種方式申請補償。1.疫苗險突破性感染一次金若被保險人在接種疫苗後確診,需要住院或喪葬費用等補償,可留意投保的疫苗險內是否包含「施打疫苗後一定時間內仍被感染」的理賠項目,若有則可申請理賠。此外,有些保險公司會在保單內要求出具診斷證明「是因為疫苗而引起」,故申請前應備齊相關證明。2.防疫保單確診理賠金雖然不再理賠密切接觸者,但防疫保單依然適用確診COVID-19者,以及因接種COVID-19疫苗引發不良反應而就醫的民眾。3.實支實付醫療險理賠金若經醫師診斷後必須入院,且經正式辦理住院手續並在醫院接受治療,即可向保險公司申請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理賠,補償健保給付以外的自費醫療費用。4.住院日額住院日額不同於實支實付主要補償治療雜費,而是按照「住院天數X日額保險金」進行給付。不過防疫險中的住院理賠變得較為嚴格,國泰產險、中信產險即宣布,將參照醫療行為證明文件、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來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給付。兆豐產險也公告,除了以下7種抗病毒藥物外均不再理賠:·倍拉維(Paxlovid)·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台灣清冠一號·瑞德西韋(Remdesivir)·安挺樂(Actemra)·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阿奇黴素(Azithromycin)5.包含上述4種在內的醫療險理賠金凡是包含「疫苗險突破性感染一次金」、「防疫保單確診理賠金」、「實支實付醫療險理賠金」、「住院日額」的醫療險,均可依上述說明申請理賠。6.勞保普通傷病給付一旦勞工因確診住院,或因家人確診必須請假照顧,無論是提報特休、病假、事假等假別,只要沒有領到原有薪資皆可請領。不過須留意,若是公司福利優於勞基法,請假期間仍支付全薪,就無法請領傷病給付。專家也提醒,民眾只要在保單有效期間內曾被依法隔離,即可申請理賠,不必趕在11月7日前遞件。另外,因11月7日後不再有居家隔離,保戶可主張危險減少,要求重新核定保費。
-
2022-11-07 醫聲.醫聲要聞
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
抗生素抗藥性(AMR)是每年11月國際公衛議題的焦點。隨著新冠疫情常態流行,相關管制措施逐漸鬆綁,民眾活動增加,「免疫負債」問題已經爆發。常態流行的病毒、細菌感染,加上新冠肺炎等病毒感染病患的繼發性細菌感染,抗生素研發、生產趕不上需求的窘境浮現,國內感染權威醫師紛紛疾呼,國內對於抗藥菌治療武器乏善可陳,呼籲政府重視抗生素缺乏問題。新冠疫情趨緩 抗生素抗藥性成全球公衛焦點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10月視訊參與「美國感染疾病醫學會年會(IDWeek)」,他表示,新冠疫情帶來的威脅降溫,抗生素抗藥性議題竄升而起。他也觀察到,美國對於抗生素管理議題的重視更甚以往,「管理」一詞於年會中一再被提起,美國疾管署也與醫學會合作,開啟針對醫院抗生素、感染控制的評鑑機制。對於免疫負債,邱政洵解釋,隨著防疫降級、各國限制逐漸解封,不戴口罩、少洗手、接觸增加,使病毒感染均有擴大趨勢,且因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也漸漸升溫。邱政洵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在內的各國均發現,因染疫患者合併細菌感染等臨床情況,導致抗生素用量上升,進而使環境篩選壓力增加,這將使環境中的抗藥性細菌,更容易擴散,細菌更容易出現抗藥性,疫後需面臨抗生素抗藥性加劇的挑戰。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推估,若不扭轉頹勢,截至2050年,抗生素抗藥性每年將造成我國3萬3千人死亡;以平均每年死亡人數15萬人計算,相當於每年死亡人口中,超過二成是死於抗藥性感染。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孫智麗説,抗生素抗藥性危及民眾健康,也造成生產力減損、供應鏈中斷,對經濟帶來衝擊。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6年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依據不同模型推估,抗生素抗藥性造成的全球GDP損失,落在百分之1.1至百分之3.8間,部分國家之GDP更可能下降達百分之5,規模堪比2008年的金融海嘯。孫智麗表示,這份報告發表於新冠疫情之前,有了新冠疫情的經驗,預估帶來的經濟衝擊應該更鉅;她以 GDP 下降百分之2推估,抗生素抗藥性將造成台灣每年將有高達新台幣3000億元之損失。感染醫盼治療武器多樣化 薛瑞元:比照新冠疫苗精神加速引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則說,因治療週期短、研發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多數藥廠不願投入抗生素研發,面對抗藥性細菌臨床醫師無藥可用,只能被迫不斷使用現有抗生素,導致細菌越來越強,產生抗藥性比例持續提高。臨床醫師亟須多樣化的治療武器。他表示,若沒有新的抗生素治療選項,最終造成感染症患者無藥可醫的窘境。「依據英國的研究,細菌抗藥性問題再不積極改善、解決,未來死於抗藥菌感染的人會比癌症多!」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憂心忡忡指出。她呼籲政府正視細菌抗藥性帶來的嚴重衝擊,除了進行感染控制、抗生素控管措施,在鼓勵抗生素藥物研發、引進上,應有積極作為,避免台灣感染症病患有一天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針對國內抗生素治療武器缺乏的現況,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新藥研發耗時較長,須視國內外藥廠進度而定。然因感染症患者用藥非常急迫,薛瑞元認為,抗生素用藥可比照新冠疫苗、抗病毒藥物等,若國際市場有抗生素藥物上市,應盡快引進台灣救治患者。引進國外改良版既有藥物 食藥署:援引真實世界證據加速藥證審核「有效抗生素缺乏的情況下,只剩雞尾酒療法,把現有抗生素合併使用,少了最好的武器,為了救活患者,用次等武器也要戰到最後。」臨床感染症醫師疾呼,國外上市已久的抗生素藥物,安全性有效性都獲得證實,應加速藥證取得引進台灣,充實國內的抗生素治療武器。食藥署指出,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RWD)產出真實世界證據(RWE)等方式,證實安全與有效性,都可作為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奇美醫院感染症研究室主持人莊銀清教授曾主導數個抗生素抗藥性研究計畫,廣泛搜集不同細菌菌種進行敏感性試驗。據他觀察,不少細菌已對市面上的抗生素新藥產生抗藥性;轉而投以行之有年的既有藥物,反而看見制衡效果。莊銀清解釋,抗生素新藥分為兩大類別,除了全新化學成分的新藥,亦有既有成分經改良、調整而成,再次上市的藥物。他指出,部分抗生素因受限於發明當時的技術問題,導致副作用過大而被醫藥界放棄;然而,經過多年,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老藥可以更精緻、去蕪存菁,降低副作用並移除有害成分,再度進到市面上,救治患者。」莊銀清舉例,過去抗生素「多黏菌素B(Polymyxin B)」腎毒性高且具有內外毒素進而不建議用於靜脈注射方式給藥,然國際上已有原料藥廠將其優化,除大幅降低腎毒性外另也符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靜脈注射給藥方式的特有內外毒素的嚴苛法規要求進而重新再次上市,並且已在國外使用多年。然而,他也說,類似藥物若要引進國內,卻必須重新申請藥證。感染症患者病情複雜 臨床試驗對象難尋莊銀清表示,若藥物許可證的審查比照全新的藥物,或須進行高達百人以上規模的臨床試驗,且必須隨機分配為標準組及試驗組。他指出,感染症患者常是多重抗藥性感染、病情複雜,加上臨床試驗設有排除條件,符合資格的患者少之又少。在一項曾經登上國際期刊的創傷弧菌感染症研究中,莊銀清發現患者若使用米諾環素(Minocycline)針劑合併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死亡率可降低九成。然而,對患者猶如救命藥的米諾環素針劑,也曾一度因為難以取得藥證,而在台灣消聲匿跡。「感染症患者的救命藥,有些表面上是新藥,其實只是改良的舊藥,藥證審核應該要根據現實狀況調整。」莊銀清呼籲,針對國際既有抗生素藥物,應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比照新藥進行臨床試驗並不合理,「否則這些藥夾在法規中間,臨床醫師須要使用卻無法取得。」特別是不少抗生素藥物,已名列國際指引,台灣卻遲未取得藥證,對台灣的病人而言,是一大損失。食藥署:視個案需求縮小臨床規模、開放援引RWE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玫甄則表示,他國已核准上市的藥物,引進國內時可採取「加速審查機制」,最快可將核發藥物許可證的時間,由一般藥品平均的360天縮短至180天。黃玫甄也說,食藥署藥品組與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共同設有新藥審核的諮詢輔導機制,廠商可以根據個別藥品提出須求進行討論,並且保有彈性,包括「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產出真實世界證據」等變通方式,只要能夠佐證該藥物確實具有療效,且安全無虞都可作為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抗生素新藥研發漸緩 感染症恐無藥可醫每年全球有超過500個藥品取得核准,而過去10年新成分抗生素僅20-30件順利取得許可得以上市。2005年迄今,新成分抗生素核准藥物在美國食藥署(FDA)核准的新藥中,僅占3.2%;在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核准的新藥中,則僅占2.2%。臨床醫師左翻右找,也難找到適合治療抗藥性細菌的新抗生素,憂心感染症將變成無藥可醫的絕症。衛福部2019年公布的「邁向全球衛生安全—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策略計畫」中引用美國感染症醫學會(IDSA)報告指出,美國食藥署(FDA)1998年至2002年批准的抗生素與1983年至1987年間相比,減少近六成;全美研發中、有機會上市的五百多種藥物,更僅有六種屬於抗生素。黃玫甄也表示,食藥署每年核准的藥物許可證,包括新成分與新劑型,數目共約百張,去年也共核准134張藥證。然而,她指出,抗生素新藥每年最多只有一、二個新藥在台取得藥證,且並非年年皆有。治療武器缺乏 晚一小時用藥致死率增10%王復德說,正因為抗生素新藥研發完成後,很快就會面臨細菌抗藥性的問題,無法長期使用,國際藥廠多不願投入抗生素研發,退出抗生素市場的國際藥廠更是不在少數。他指出,引進台灣的抗生素,更是少之又少,臨床醫師不得已只能不斷使用現有抗生素,結果細菌越養越強,抗藥性不斷提高。王復德感嘆,癌症、器官移植等患者,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醫治,一旦得到抗藥性細菌感染而無法救治,相當令人扼腕。英國期刊「重症醫學(Critical Care)」一項研究結果亦指出,患者因感染抗藥性細菌,出現敗血症的速度相當快,每延後一小時使用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於體內倍增,致死率將提高百分之十。針對急須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王復德表示,若專案引進,則須要經過衛福部食藥署核准,再赴國外將藥物引入,實在緩不濟急,「感染症是急性的,患者的性命與時間賽跑,必須在最短時間、讓患者用到最適合的藥。」獎勵抗生素研發 美:額外專利期、藥價優待、快速審查「新冠疫情教會我們很多事情,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到緊急、重大且未被滿足的臨床須求,應該用更彈性的政策鼓勵研發。」邱政洵說,抗生素研發成本高、細菌抗藥性產生得快,導致藥廠研發意願不高,各國擔心感染症患者無藥可用,紛紛提出獎勵研發的方案。邱政洵指出,抗生素研發相當困難,在科學家找出新成分,再完成三期臨床試驗取得結果,可能須要長達十年的時間。然而,細菌有可能在數年之內,就對新研發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若再加上過度使用的問題,抗藥性問題又將加劇。「對於藥廠來說,投入很多時間、資源,結果卻是不符經濟成本。」邱政洵說,藥廠研發抗生素的意願因此降低,轉而投入癌症免疫治或細胞治療等藥價高、患者用藥期程長的藥物,藉此增加收益。他說,早在新冠疫情之前,醫界就已經觀察到抗生素新藥上市寥寥無幾的情況。邱政洵說,世界衛生組織(WHO)與歐美先進國家,先後提出「加快藥物許可證審查」、「藥價優待」、「專利期保護」等配套措施,提升藥廠研發抗生素藥物的動機,如:美國二〇一二年通過的「鼓勵抗生素研發法案(GAIN)」就針對抗生素新藥,提供五年額外專利期、優先審查及快速審查的優惠。獨步全球 英祭訂閱制保障研發利潤邱政洵表示,英國的政策更加前瞻: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於二〇二〇年公布一項獨步全球的「抗生素訂閱制」法案,根據該法案,英國保健署(NHS)將以每年一千萬英鎊的「固定金額」向兩間國際藥廠購買靜脈注射劑型的抗生素新藥,為期可達十年。邱政洵解釋,英國的作法簡是針對藥物的利潤給予保障,類似投資保護條例概念,「不這麼做的話,沒有藥廠願意投入抗生素新藥研發。」醫界致力感染管控 盼加速檢驗以減緩抗藥性有關抗生素管控作為,衛福部疾管署已建置「台灣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THAS 系統)」,每個季度產出針對區域醫院、醫學中心的抗生素抗藥性監測報告。此外,疾管署除了對感染控制訂有明確規範,也擬定「抗生素管理計畫(ASP)」。邱政洵指出,該計畫中,設有四家專案管理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即是其中之一,由其帶領區域醫院、基層診所落實及追蹤抗生素管理的實際情況,績優者衛福部將頒予標章。王復德則表示,國內感染科醫師皆努力於感染管控,除了持續抑制不當使用之外,臨床上,醫師會對緊急病患先投以廣效性抗生素,等檢驗結果一出爐,就改投窄效,多種藥物改為單一種的降階治療。傳統檢驗需要3天確定是哪種致病菌及是否有抗藥性基因,快速檢測可方便、快速於第一時間確認感染菌株及是否為抗藥性,進而使用最適當抗生素給予治療,以降低經驗性療法造成抗生素不當使用,及其衍生的抗藥性問題,並可即時拯救患者的生命。故他呼籲,應該重視與普及發展快速檢驗方法,以期達到精準投藥、減緩抗藥性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全球抗藥菌危機因應行動方案有三大重點:「預防感染的重要性」、「抗生素的使用、控管」與「藥物、檢驗科技的研發」。陳宜君指出,台灣在感染管制、抗生素合理使用上,多年來的努力有很不錯的成績,仍必須強化、鼓勵抗生素的研發、輸入,臨床醫師搶救人命時,面對抗藥菌頑強攻勢,才有更多選擇。
-
2022-11-04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零歧視 表揚友善醫療照顧
愛滋感染者就醫權益受損時有所聞,有人要等診療椅包膜才能坐上去、有人則是不管多早到候診室,都得最後一個檢查。國際愛滋病學會(IAS)昨舉辦「我與我的健康照護者」活動,表揚提供零歧視醫療服務的照護者和感染者組合。獲獎感染者YOYO表示,希望友善的醫療「不是幸運」,而能「成為日常」。國際愛滋病學會(IAS)發起「我與我的健康照護者」活動今年首度在亞太區舉行,在台灣由台灣感染誌協會、台灣關愛基金會、台灣新滋識同盟與台灣紅絲帶基金會共同協辦,共23組感染者及照護者提名,最終選出四組獲獎。前來頒獎的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近年愛滋照護的觸角逐漸擴張,全台已有80多家指定醫院、70多家指定藥局、三家診所,讓感染者可在社區就近獲得診療。YOYO和陳伶雅是其中一組獲獎組合。目前擔任台灣感染誌協會理事的YOYO表示,雖然感染科看診的環境友善,但感染者到其他科別看診卻常聽到「不好意思請你去醫學中心」。希望所有醫護照護團隊都很友善,至少不會拒診,大家一起幫愛滋感染者撕下標籤,變成日常的友善就醫體驗。另一組獲獎者組合Yuki和阿丹致力於幫助「藥愛者」(Chemsex)。台灣愛滋希望協會副秘書長阿丹表示,社群中有很多朋友正在面對HIV和藥愛的困境。社會對於「藥愛者」的看法往往只注意使用後的結果,卻忽略使用的「原因」,希望聯合公衛部門、醫療單位與民間團體,共同為這個議題努力。另外兩組獲獎組合則為個管師Ivy與其個案Jason,以及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社工張正學和照顧對象Cooper。Ivy曾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協助確診被隔離的Jason拿到HIV抗病毒藥物,同時保護了他的隱私。張正學則協助Cooper處理就診不公平的待遇。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也是本次活動評審的洪建清說,醫療環境對HIV感染者的不友善,主要來自於不理解而造成的恐懼,但只要病人好好接受治療、病毒量檢測不到,就不會透過性行為或醫療行為傳染給他人。
-
2022-10-29 醫療.泌尿腎臟
腎友確診日記五/腹膜透析者確診,告訴你莫納皮拉韋使用狀況,居家隔離垃圾、衣物該如何處理
這一波Omicron疫情來勢洶洶,腹膜透析腎友雖然不必經常出入醫院,但由於疾病影響,免疫力較低,染疫及重症風險也比較高,因此需要加強疫苗接種。但目前的疫苗對於防止Omicron感染的效果比較差,主要在降低住院重症風險,因此就算腎友疫苗打好打滿,還是有確診的可能。這一陣子,相信許多腎友也都多少有著擔心可能染疫的不安情緒,因此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特別邀請一位熱心的確診腎友分享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註】作者確診日為5/14,相關資訊以最新公佈政策為準哦!--------------------------------------------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 之五(完結篇)【莫納皮拉韋使用狀況】藥物適用對象是具有重症風險的患者,並且必須在發病五日內未達重症者投放,我大約已經在第四天才取得藥物,藥物也是每人限定一次的療程,所以也沒什麼好考慮的時間,就開始按時服用。膠囊如圖示,外觀有那麼一點像拿百磷,根據醫院給的藥指引,藥劑是可以單獨吞食或與食物混用,另外也提供方便對吞食膠囊困難的患者,可以拆解錠劑泡製混合液的指引。由於每次服用間隔12小時,所以第一次用藥千萬留意時間,別選到一個可能是在就寢的接續用藥時間點。我自己是抓在上午10點跟晚上10點服藥,直接四顆膠囊分次吞服,而我的病程最嚴重的階段,也剛好就大概在這幾天處於比較高頻率的咳嗽與多痰,所以也說不準是症狀本來就輕,或是抗病毒的藥物有發揮抵禦免於重症的作用。用藥指引中提到可能副作用包含腹瀉、噁心、暈眩,我個人對噁心稍微有感,連帶對於食慾稍微有些影響,在藥物服用完畢後也逐漸恢復正常。【垃圾處理】成功取得專用處方藥大概就是初期較具難度的挑戰,接下來就是日復一日規律的休養、按時用藥,以及防疫隔離日常,會逐漸形成習慣進而駕輕就熟。不過由於足不出戶的緣故,也開始要來面對生活垃圾與替換衣物的問題。在最早期的垃圾處理方針,是要聯絡村里幹事或是居住地清潔隊後,將垃圾確實密封且表面消毒後,在指定時間約定放置門口,由專責的人員收取。慎重其事,我透過地方防疫專線轉介到地區清潔隊詢問,因應疫情發展快速相關規定也進行更新,我所在地清潔隊表示確實密封與消毒後,可與一般居家垃圾一同處理。手邊資源充足的狀況下,多套了兩三層垃圾袋,並且打包完成用酒精噴灑消毒表面,最後簡單做了一個小把手,方便家人拿取,也順利完成垃圾清理。【衣物處理】而衣物清理的部分,根據指引建議不與家人衣物混洗,也因此我最早的計畫是解隔離之後,把所有衣物一併帶回台北處理。但最後評估要帶的行李必須減量,所以也只好從必要的衣物,先委請家人單獨清洗一次。做這決定之前,也有參考近期天候較為穩定,盥洗後的衣物得以獲得充分日照消毒,加上隔離的浴室內,有很早以前就購置的紫外線消毒燈,方便在不使用衛浴設備時,簡單對衣物進行表面消毒。所以就把適量的衣服消毒後,放進也完成過表面消毒的箱子裡,請家人在做好充分防護的前提下協助清洗。【防疫關懷包】由於之前實在沒有身邊親友走過確診流程,本來一直幻想以為,會有專人來訪視評估居家隔離可行與否,進而順便提供關懷包之類的,後來也是自行應變找到答案。所在縣市使用得來速的機制,由委託者攜帶確診者的證件正本或是影本,就可以快速領取。另外,隔離地的關懷包亦同時提供同住者快篩領取,而且在認定上感覺為了便民較為寬鬆,除非是同住領取超過4人份,需要提供電話以便日後查核外,跟據家母領取的經驗,出示身分證後告知同住者為兩人,就直接拿到關懷包與同住者的快篩了。基本上關懷包最初設立目的,應該是要幫助確診者挺過隔離初期,無法及時準備食物、乾糧、生活必需品的緊急備援物資。但以現況來說,大多上述需求也有替代的外送平台或是鄰里服務系統可以提供必要協助,加上各都市在面對案例暴增的時間點有所不同,所以我覺得也不用特別去比較哪個都市提供的速度或是關懷包內容如何,就當是地方政府的關懷心意即可。【解隔準備】在最後的倒數兩天,除了隔離日常外,也逐步開始整理生活環境,除了浴室的周邊消毒,也把房間內常接觸的書桌、床位、地板,慢慢排程進行清潔與消毒作業,行李也都盡量收納到行李箱、整理箱中,方便完整密封、表面消毒與安全搬運。交通部份,針對確診者第八天起的自主健康管理,到底允許怎麼樣程度的外出與人際互動,我實在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準則,特別是我的工作需求,有搭乘高鐵往返各都市的需求,實在不想造成防疫上困擾或造成周邊的人增加染疫風險。於是我跟所屬的地方衛生局諮詢,直接詢問我能否在第八天(自主管理第一天),直接使用大眾運輸工具返回台北住處。對方只能回答「建議在離峰時段使用大眾運輸,盡量減少與不特定對象接觸機會。」嗯…,在我來看既沒有不行,也沒有完全無顧慮使用,感覺就是第八天起就是自行判斷的良心防疫。考量之後工作的行程,很像不太容易避免在人多的時候使用各種大眾運輸,加上需要帶回台北的行李偏多,只好協調家裡的自小客車,決定自己開車北返。【後記】由於在家隔離獲得非常充分的支援,加上公司也給予相當適切的安排,特別調整勤務可以讓我在家上班,感覺上只是當了一個禮拜的宅男,對於解隔期滿來臨沒有特別的感受。但我也確實因為活動減少,感覺體能、肌力有些許退化。回想起來確實有因為呼吸道不適的關係,除了平常工作久坐外、會有點抗拒簡單運動維持日常的基礎消耗,所以隔離期間整體熱量攝取較平常低,體重有因此下降2公斤左右。解隔當天,甚至覺得平常爬上爬下的樓梯,有那麼點陌生的負擔。所以會建議隔離期間,還是要培養在家能簡單維持體能的活動,幫助自己維持作息與體能的正常。另外,我個人的症狀,在咳嗽與痰多的狀況較為顯著,即使是快篩陰性、確診後的1個月都還是受到影響,特別是在晚上或是在空調過於乾燥的環境,會比較容易刺激喉嚨的不適感。在對症用藥的部分,醫師也都是按照確診第一次的門診處方持續投藥,大約到接近1.5個月起,上述症狀才逐漸消失。另外在確診的第二天,剛好在腎臟病友群組裡,有位病友的媽媽遇到了病友快篩陽性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趁著自己也剛經歷過無頭蒼蠅的摸索階段,就私訊對方提供必要的資訊協助。在問答來回的過程中,真的可以感受到愈是在資訊發達的現在,不管是城鄉或是年齡的差距,無形間都在加劇數位落差的存在,特別是在本土案例激增的現實下,更多時候需要確診者或親屬靠自己找答案。所以對於年長者、或是沒有習慣使用數位平台、智慧型手機的民眾來說,從確診到通報乃至後續取得必要醫療與生活資源,以符合正確防疫規範的前提下進行合法隔離,可能會是頗具難度的挑戰。所以,經過自己確診的歷程,更能清楚並且同理確診者或同住者的心境,也真心認為,在沒有感染風險的疑慮下,能力範圍內主動給予確診者關懷,並提供其協助,在這個較為嚴峻的時刻裡,是非常必要的互助行為。也因此期望透過自身經驗,能夠讓同為腎臟病友,在遇到類似狀況時可以有所參考,也祝福大家能夠平安的挺過邁向共存的過渡時期。【延伸資訊】📌透析腎友取得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注意事項fb.com/7730624490344198📌腹膜透析腎友確診日記之一 👉 fb.com/5038008519587896之二 👉 fb.com/5040836505971764之三 👉 fb.com/5060589207329827之四 👉 fb.com/5062372730484808(本文內容由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粉絲專頁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2-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國衛院專家:這種人小心成為「病毒變異株培養皿」
過去三個月,Omicron病毒株又冒出BA.2、BA.2.12.1、BA.4與BA.5等變異株,國內外學者觀察到,新冠病毒不僅持續突變,變異株數量也不斷上升,至今已演化出超過兩百種變異株,且還在持續演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提醒,面對這樣的趨勢演變,民眾除了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更要盡快注射疫苗,以免身體變成「病毒變異株培養皿」,形成更大威脅。廖經倫解釋,Omicron病毒株出現後,許多人成為無症狀的「隱性傳播者」,當病毒株進入未接種疫苗者體內,若免疫力又較弱,便可能大量滋長、加速突變演化,形成多種變異株,這些變異株再擴散出去,順利存活的變異株就有機會更強大。如果接種疫苗,不僅可降低重症、死亡風險,也可減少病毒隱性傳播威脅,更重要的是,病毒株不容易在已施打疫苗者的體內複製存活、擴散,變異機會自然大幅下降。疫苗與抗病毒藥物 重要戰略物資「病毒持續演化,想克敵制勝、提升整體防疫量能,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是重要戰略物資。」廖經倫指出,未來,不僅病毒會繼續演化,也可能出其他現新興傳染病威脅,因此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生產、研發疫苗的能力,且需要即時掌握感染性疾病資訊,才不會出現緊急狀況時還必須仰人鼻息,防疫節奏也才能與時俱進。因此,國衛院團隊將興建生物製劑二廠與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ank,NIDB),期待我國能在防疫戰疫中有能力即時面對重大疫病傳播的第一擊,取得致勝先機。在國衛院即將興建的生物製劑二廠中,預計建置6條產線與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BSL-3 Lab)、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實驗室(ABSL-3 Lab)等,以利開發高風險新興病原體疫苗。此外,六條產線皆採獨立操作規畫,可避免交叉感染、縮短準備期,同時降低維持成本,預計於2026年啟用,未來若面臨新變種病毒或新興疾病來襲,便可即時生產緊急疫苗,供第一線醫護人員、軍事與國安人員、邊境檢疫人員先行使用。面對詭譎多變情勢 須事先做好準備談到未來發展,廖經倫表示,未來將搭配 NIDB「重大傳染病原」資料庫建立以及各式高品質「模組化」疫苗研製技術平台,包括:DNA、mRNA與病毒載體等疫苗技術,研發新興疾病生物製劑與各式緊急疫情疫苗。平時將先以假想敵標的疫苗進行演練,當有大規模疫情爆發時,可以迅速應變即時研製疫苗。另一方面,也會持續承接疾管署委託進行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先進製程的開發、量產,整個過程均須符合現今我國 PIC/S GMP 法規及國際追求高品質的趨勢,已確實保障國人用藥安全。廖經倫認為,面對病毒、新興疾病的詭譎多變,在國衛院團隊秉持「與民興利」之精神,積極與民間企業、相關學、研及法人機構的攜手合作下,相信我國防疫量能勢必進一步升級,民眾生命安全、健康福祉也能得到更多保障。
-
2022-10-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下的醫療場域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接近尾聲,本週以這主題刊登三篇醫病不同背景的作者寫出他們的看法。張女士在兒子與先生先後染疫康復後,寫出兩位家人與自己的感受,讓人感受到溫馨和睦的家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一位剛回國不久的感染科醫師寫出赴美進修回來後,看到目前台灣防疫政策與美國的差異,分享他的看法,並呼籲社會應該以理性、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重要的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一位精神科醫師提出防疫期間種種措施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尤其是這期間住院的病人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以及對醫病關係以及醫療人員的影響。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能夠以正向的心態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他們確診之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毒不理政治——當疫情只剩數字維持了三年的疫情,總算最近隨著疫情穩定、疫苗施打率普及,以及充足抗病毒藥物的投予,一些相關防疫政策漸漸地放寬,過去這三年為了防疫所帶來的不便終於可以放鬆一點。回顧過去這三年因著疫情影響,大家習慣多年的醫療現象也有了重大的改變。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在臺灣有親人生病,由家屬來陪病24小時照顧病人是很常見的。疫情之前,有些家庭因為平均分擔照顧者的負擔,會有不同家人輪流來陪。這麼做有好處,除了不至於讓一個人的負擔太重累壞以外,來參與照顧的這些家人,也都能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進展,彼此對於治療跟照顧的想法,比較能形成共識。然而疫情之後,因為防疫措施,通常只會有一位家人來照顧,結果這個照顧者長時間下來,不僅體力負擔重,因為病情的狀況只有他有第一手的了解,常常必須成為傳達病情最新狀況的那個人,但大多數的陪病者並不是醫療專業人員,有時對複雜的病情,沒有能力把從醫護人員那邊聽來的病情解釋給其他家人知道,更有可能在病人的病情惡化時,被其他沒有來陪病的家人責怪照顧不好。萬一病情緊急時,只能透過有限的通訊方式跟其他家人商量,有時必須在當場立即做決定,所以陪病者心理壓力也很大。而對病人來說,很多親愛的家人沒辦法來看他,只能透過視訊或電話,得到支持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常看到有些病人住得太久時顯得心情不好。而防疫期間,不管病人或是陪病者,原則上無法離開病房,只能困在小小的幾坪的病房空間內,真的是會很煩悶。對醫病關係的影響這樣的情況也直接影響到醫病關係,尤其當疫情初期或是疫情升溫時,醫療人員都被要求,探視病人盡量縮短在15分鐘內。所以不管是護理人員的例行護理照顧,醫師的查房身體檢查、病情解釋、討論接下來的治療計畫等,都有很大的時間壓力。加上病人與陪病者,如上述因為防疫措施,已經搞得心情很煩躁,醫護人員又無法如過去有充裕的時間,好好做護理工作,或是病情的說明,醫療團隊與病人及家屬之間的摩擦在這段期間明顯增加。雖然說遇到重大醫療決策時,醫療團隊會善用通訊工具與其他家屬一起開病情說明會,但是俗話說得好「見面三分情」,見不到面,溝通的效果打折扣。特別是很多面對面時能給與的非語言的支持,如眼神的交會、輕拍肩膀的安慰等,只能化作有距離的言語,效果比真實見面時差,彼此要建立互信的基礎挑戰很大。萬一病情惡化時,如果符合條件,醫療團隊會盡量開放緊急探視,可是醫病雙方在重重的口罩、面罩、髮帽、隔離衣的阻隔下,只能透過尋找雙方的眼睛,勉強有語言之外的交流,但幾乎完全看不出表情,有時醫療團隊想給多一點的關懷與支持也很難辦到。我會跟病人、家屬開玩笑,如果你是這三年才看我的新病人,一定不知道我的真面目長什麼樣,我還能從健保卡上的照片知道病人的長相,不過病人與家屬只能從醫院網站上我的照片,猜測我的長相。對醫療人員的影響這三年為了防疫,醫院實施了嚴格的分艙分流,原本可以互相支援的同事們,只能在負責的區域各自奮鬥。而辦公室內為了避免群聚感染,也是戴好口罩盡量不彼此交談,所以很難傳達對彼此的關心與支持。疫情嚴重時,有些同仁確診或是被隔離,其他的同仁就必須負擔多出來的工作量,雖然確診或隔離的同仁並不是故意的,但是上班的同仁工作量增加,也讓一些同事感到身心俱疲。有一些同事分配到門禁管制,常常要面對病人或家屬的質疑或抱怨,但是同事們只能委婉的說明是配合防疫政策管制,那些來自病人或家屬的負面情緒也只好自己吞到肚子裡。我服務的醫院曾發生過不同單位之間,為了要幫確診的病人做治療有不同的意見,因而發生摩擦。這些影響工作氣氛的狀況,在疫情前是少見的。可以看得出來同仁們的壓力,不管在哪個單位都很大。感控小組常常要扮黑臉,臨床單位都希望能夠放鬆一些比較好做事,但是感控有大局的考量,只好不近人情的斷然拒絕。我想這三年來的疫情為醫療場域帶來的,不只是對於新傳染病本身如何控制、如何治療的挑戰,也給病人與家屬以及醫療團隊帶來相當大的衝擊。面對種種的改變與困難,讓我深深的感覺,不論病人、家屬或是醫療人員,都必須對於「人的需求」能彼此了解與包容才能度過挑戰。在現實上必須根據實證醫學採取有「智慧」的應變措施,但是對於彼此我們不能忘了「慈悲」,才能在這變局當中沉穩下來克服難關。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是由神學家尼布爾所寫一段廣為流傳的祈禱詞,我覺得應該對大家都有幫助,在此與大家分享:「上帝,給我沉靜,去接受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事物;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我可以改變的事物;給我智慧,去分辨哪些可改變那些無法改變。」
-
2022-10-1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毒不理政治——當疫情只剩數字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接近尾聲,本週以這主題刊登三篇醫病不同背景的作者寫出他們的看法。張女士在兒子與先生先後染疫康復後,寫出兩位家人與自己的感受,讓人感受到溫馨和睦的家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一位剛回國不久的感染科醫師寫出赴美進修回來後,看到目前台灣防疫政策與美國的差異,分享他的看法,並呼籲社會應該以理性、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重要的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一位精神科醫師提出防疫期間種種措施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尤其是這期間住院的病人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以及對醫病關係以及醫療人員的影響。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能夠以正向的心態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他們確診之後COVID-19的中文意思是發生在2019年的冠狀病毒疾病,一開始是發生在2019年底的武漢,但當時人們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一直燜燒到2020年的一月底才大爆發,取得大家的重視,從2020年至今,往後這幾年地球上發生了什麼事就不用贅述,往事都成了歷史。 2022年六月,離我回台灣最後一次已經相隔兩年半,歸心似箭,我很興奮終於可以回到我自己的土地,然而跟上次回台灣,世界已經有本質上天翻地覆的轉變。這次的心情,可說是又期待又害怕受傷害,在國外已經經歷了兩三年的疫情,其實經過什麼風雨,都看過,這一切勢必該結束。當我降落在桃園機場時,迎來的是我所無法想像的大陣仗,機場人員包的密不通風,彷彿我們身上帶有劇毒,但是我們不是都上飛機前兩日內才驗過PCR陰性嗎?「桃園機場廣播,因應國際疫情嚴峻,所以採取……措施。」頓時我有種2022年到一個外星球科幻電影的感覺。時間拉回2020年3月,美國開始疫情大爆發,沒有戴口罩習慣的美國人也紛紛開始戴起,對很多人來說也是個創傷的回憶因為數以萬計的人確實是因為COVID-19死亡或生病。疫情爆發以來,我一直居住在美國從來沒有離開過或回到台灣,也經歷過許多事件,例如2020年3月的 封城,2020年12月因為alpha第一個變異病毒又再度禁止內用,但是醫護人員也同時開打疫苗看到曙光,2021年雖然年中開始有delta等變異病毒,但是因為疫苗當時的超強保護力所以只要先天健康沒有免疫太大問題、又有打疫苗大概不會有大礙,因此社會好像不為所動。到了2021年12月,Omicron四起,這次是海量的人再度確診,不管有沒有打疫苗好像都會被感染了一輪,2022年一月初美國甚至可以連續好幾天單日確診一百萬人。因此2022年美國又重新規定室內要戴口罩,那時又可以看到到處排隊要驗核酸或快篩的人潮。終於到3月後口服抗病毒藥物終於比較普及,但是此時已是春暖花開,確診數也快速降了下來,此時美國社會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馬照跑舞照跳,甚至到快要夏天又不強制戴口罩了!雖然美國社會特別是在2020年上半年遭受非常大的損傷與衝擊,對於許多產業等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但我看到的是社會的韌性,還有繼續發展科學,沒有放棄對COVID-19的研究,因為對病毒的了解,所以不會過度恐慌,到處都有可以洗手的地方,例如餐廳每個座位上都會提供可以乾洗手的,但很少可以看到兔寶寶裝把全身包不通風(畢竟病毒還是空氣傳播為主要方式,而不是靠接觸傳播);抗病毒藥物的普及,要開立抗新冠的藥物跟開克流感一樣,因為本質上,都是呼吸道病毒,不應該是因為新冠就特別不同;當然還有也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疫苗的普及,還有即將普及的次世代雙價疫苗可以提供更多保護。這些韌性,讓社會回到正常,這些轉變(例如疫情嚴重,馬上規定要戴口罩,但如果疫情不嚴重,也會收手,而不是無限制一直規範下去)其實也可以供不同價值觀的社會參考,有時躲的了一時,不一定躲的了一世,COVID-19也不會消失,但會跟流感或其他呼吸道病毒一樣,存在人類文明社會中。台灣疫情來的慢,給社會很多借鏡與準備時間,因為等到病毒弱化加上疫苗的普及,造成的傷亡沒有比國外多。然而有些警示是,疫情怎麼變,人心不慌。不管變異病毒怎麼變,沒有更毒就沒關係,確診數也不是唯一指標,因為醫療衝擊才是最重要的指標,制度面都是人為的,應該開放任何選項的討論。當世界疫情逐漸收尾,台灣是否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當疫情只是數字,是否我們可以不用以此過度擔心?當世界都可以平靜地看待這場疫情,我們是否可以理性以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病毒不會尊重任何的國界、種族、宗教、職業,任何人都有可能生病,但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我們日子還是可以好好過,也許因此人們更緊密關心在一起。
-
2022-10-16 名人.劉秀枝
為什麼醫師看診總是先留意年齡和性別?名醫告訴你原因
與好友走郊山,兩人拄著登山杖一步步地下階梯,生怕走太快會傷膝。她說,有次她9歲的孫兒從二樓樓梯蹦跳地跑下來,她看得好羨慕,孫兒卻說:「奶奶,我才羨慕妳呢,不是看電視就是睡覺,都不用唸書。」兒子連忙說:「奶奶是先幫我們準備了晚餐,才躺著休息一下呢。」各個年齡層的體力、心智與責任都不同;每個人都曾經年輕,將來也都會老。社交場合問別人的年齡很失禮,但年齡和性別在醫療上至關重要,才會有兒童、婦女與高齡醫學等不同科部。不同年齡層好發的疾病有所不同,如嬰幼兒多感染或飲食不適,青少年常為青春痘煩惱,中年開始要注意三高,老年則需小心癌症及器官退化等。然而,年齡是個連續數字,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好發年齡並非絕對。例如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重症肌無力就有兩個好發的年齡層:20-30歲以及50-60歲。又如腦瘤雖是中老年人的病,但兒童也可能罹患腦瘤,只是其病理不同,治療和預後也有差別。不僅疾病的發生與年齡有關,同樣的症狀也常因年齡層不同而需考慮不同的疾病。例如頭痛在各年齡層都很常見,發生在青少年常是偏頭痛,中年人多為肌肉緊縮型頭痛,到了老年才出現的頭痛則要考慮是否有腦部病變。又如癲癇,出現在幼兒時可能是腦部發展異常、代謝疾病或不明原因,在老年人則需先排除腦瘤或其他腦病變的可能。而且,同樣的疾病,其療效與預後也會因年齡而不同。例如老年人的COVID-19死亡率較高,是因為老年人的免疫力降低,並常有其他共病的關係,因此老年人優先打疫苗,且健保給付抗病毒藥物。有位外表年輕的朋友,快篩確診後去看門診,詢問醫師可否開立抗病毒藥,醫師說她不符合條件,但看了她的健保卡資料,才發現她是「長輩」,讓她樂得症狀當場好了一半。但醫師考慮其活力十足,生理年齡較年輕,且症狀輕微,因而沒開立抗病毒藥。性別也是個重要因素,除了明顯與性器官有關的疾病,如女性的子宮肌瘤與男性的攝護腺肥大外,其他像偏頭痛、紅斑性狼瘡和多發性硬化症等好發於女性。叢發性頭痛則好發於男性。又如肺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而小細胞肺癌和鱗狀細胞癌則是男性居多。在病例討論會,醫師的開場白如果是「一位30歲男士突然頭痛且左側肢體無力」,患者很年輕,大家就會想應該不是一般的中風,也許是先天的動靜脈畸形破裂造成的腦出血。又如二十多年前,一位10歲女孩來看門診說:「我有時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走得快一點時,手腳就會自己動起來,但一下子就好了。」簡直就是「陣發性動作誘發型運動不良症」的最佳描述,讓我印象深刻。因此,當有人要問他親友的某種病痛時,我一定會打岔:「請問他幾歲?」當然,年齡加上精準的症狀描述是很好的診斷線索,但還是要靠醫師的分析、鑑別以及進一步的檢查,才能正確診療。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2-10-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險變動/確診7種公費抗病毒藥物才理賠!理賠變嚴格的有這幾家
隨著新冠肺炎本土輕症確診日趨普及,防疫險業者理賠壓力也很大,近期包括國泰產險、中信產險、兆豐產險都公告,確診者須提出醫療行為證明文件,例如「公費抗病毒藥物」等,才可給付住院日額。究竟公費抗病毒藥物指哪些?又有哪些保單業者已調整規定,《元氣網》以下整理防疫險近期最新變動。已公告理賠回歸常態之防疫險之前本土疫情嚴重,多家產險公司因共體時艱配合政府防疫政策,防疫險理賠也配合從寬辦理。不過隨著疫情漸緩,政府政策及國門也開放了,理賠將回歸之前保單既有之規定來認定理賠。但仍會視疫情發展狀況,動態檢視與調整。目前已確定防疫保單理回歸常態之防疫險業者如下:國泰產險國泰產險表示,自111年10月1日起受理之賠案,會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國泰產險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原則如下:1、有關「防疫險」確診居家照護期間比照住院,融通給付住院日額措施(實際上依照條款,需要有住院事實才符合住院日額理賠),是在前段疫情嚴峻時刻,考量病床醫療量能侷促,為共體時艱,對於確診僅能採居家照護接受診療與用藥者,視診療內容採取從寬融通理賠審核方式處理。2、目前隨疫情演變且仍然輕症居多(無症狀、輕症達99.5%以上),且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專責+負壓病床的空床率有53.3%),政府政策也日趨開放,例如開放國門,同時參酌各家同業融通措施,故本公司自111年10月1日起受理之賠案,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本公司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看詳細中信產險中信產險公告,10月4日起調整理賠原則如下:1、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公司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此外,僅融通給付一次,第二次再確診者,住院日額給付依條款約定辦理。2、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施行隔離治療者,須有醫師開立的診斷書為依據,並提供44條之確診者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通知書。事故日以居家照護或隔離治療期間的起隔日為準。3、若屬於確診後三個月內被匡列隔離者,隔離費用將不予理賠;但取得第48條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在此限。>>看詳細兆豐產險兆豐產險於10/5在官網公告,隨著疫情演變,目前COVID-19確診為輕症或無症狀者達99.56%,且國內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自2022年10月6日起確診COVID-19保戶,須有公費抗病毒藥物作為判斷是否符合住院日額給付標準,如清冠一號、瑞德西韋、安挺樂等七種藥物。>>看詳細和泰產險原本即規定,需在居隔期間透過視訊看診拿到新冠抗病毒口服藥,才可申請住院日額理賠。暫維持理賠之防疫險南山人壽、中壽、台壽等目前仍是不限藥物理賠,但也不排除有可能會跟進。富邦產險富邦產險於今年7月13日官網的最新消息指出,只要居家照護期間有醫師診斷並開立抗病毒處方藥物,除目前衛服部已公告之Paxlovid、Molnupiravir及公費台灣清冠一號等抗新冠病毒藥物外,本公司對其他抗病毒藥物亦從寬認定, 即比照住院予以理賠。前述抗病毒藥物,以政府公告者為準,嗣後如有增加或調整時,亦同。本公司對於住院日額保險金從寬認定,並參照公會理賠作業指引辦理給付,履行保險公司應有的責任。>>看詳細公費7種COVID-19 抗病毒藥物1. 倍拉維(Paxlovid)2. 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3. 台灣清冠一號4. 瑞德西韋 (Remdesivir)5. 安挺樂(Actemra)6. 羥氯奎寧 (Hydroxychloroquine)7.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備註】以上整理自各家產險業者近期公告資訊,實際理賠及更新變動,請以各家業者規定為準。
-
2022-10-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疫情何時往下?薛瑞元首表態:單日病例一萬以下
國內新冠疫情仍在高原期,明天將正式開放邊境管制為「0+7」,面對防疫的最後一哩路,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國境解封會持續進行,主因是境外確診比例及病例數均偏低,而國內疫情重症病例數尚未增加,且醫療量能足夠,將等待疫情出現真正往下的趨勢。至於新冠疫情何時流感化及往下趨勢?薛瑞元首度指出,當每日確診病例數降至一萬左右或以下,可見疫情開始往下走,並落在谷底。薛瑞元今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針對「疫情期間秋冬流感流行之防疫因應作為與疫苗接種規劃」專案報告及備詢。立委蘇巧慧質詢指出,新冠疫情何時進入流感化?薛瑞元說,新冠疫情流感化,當然世界衛生組織(WHO)有其標準,但時間可能比較久,而就國內疫情看起來,其致死率、重症率偏低沒有改變,若當疫情往下走,保守估計每日確診病例數降至一萬左右或以下,即是疫情往下走的趨勢確定,並落在谷底,此時要再往下走,就比較難了。薛瑞元說,現有的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新冠疫苗都足夠,專責病床及分專責病床的數量病床數量也會持續監測,確保醫療量能。
-
2022-10-06 焦點.用藥停看聽
C肝患者注意 食藥署:口服抗病毒藥物與這2款藥併用恐致出血
食藥署今公布最新的藥品風險警示,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品(NOACs)的臨床效益及風險再評估結果。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指出,含dabigatran及edoxaban成分的兩款藥品,若與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併用,可能導致出血風險提升,因此今公告禁止與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併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指出,這類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品主要是用於血栓或心臟支架手術等患者身上,但其中dabigatran及edoxaban兩種成份,跟部分藥品併用時,會讓藥效過強,反而造成病人出血的風險提升。「兩款藥物在台灣共有3張許可證。」洪國登說,dabigatran的健保年度用量有1000萬顆;edoxaban的健保年度用量則約700萬顆。經過風險評估後,食藥署要求含dabigatran及edoxaban成分藥證的廠商,需在112年6月30日前完成中文仿單變更,即不得與C肝口服抗病毒藥物併用,若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其許可證。同時,針對C肝用藥,食藥署考量NOACs藥品與glecaprevir/pibrentasvir(Maviret®)或sofosbuvir/velpatasvir/voxilaprevir(Vosevi®) 等P-醣蛋白抑制劑 (p-gp inhibitor) 類藥品併用時,或用於年長者時,同樣可能導致病人出血風險增加,同步要求必須於「警語及注意事項」、「交互作用」及「藥物動力學特性」等段落加刊與P-醣蛋白抑制劑類藥品併用之相關警語,及修訂「用法用量」段有關年長者使用劑量之建議內容。食藥署亦提醒醫師開立藥品時,應遵循今日公告的再評估結果,審慎評估其用藥的風險及效益,嚴密監控病人服藥後是否有出血症狀之發生,並提醒病人若出現不適症狀應盡速回診。另提醒民眾,該等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應遵循醫囑服用,切勿自行過量或減量使用,服藥後若出現任何身體不適,或身體出現不正常瘀青或紅斑、出血不止、解黑便或紅棕色尿液等情形,請立即告知醫療人員或尋求醫療協助。
-
2022-10-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一圖看懂快篩陽性怎麼辦? BA.5延燒本土飆破5萬例,羅一鈞帶你複習
國內BA.5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54874例本土個案,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說,雖屬於星期效應,但新增病例數相較上周增加13%,代表國內疫情仍在高原期,仍要落實防治措施。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確診人數較多,如果曾經確診、或第一次確診者,都可以按照「快篩陽性」流程走,跟今年5、6月時一樣,經過醫師評估確診後、可開立藥物,推薦民眾先用「視訊門診」方式評估,可以透過QRcode或疾管署網站查詢可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羅一鈞表示,透過診所視訊門診開藥後,可以請親友領藥、或送藥到宅,不一定要到醫院去看診,以免導致急診壅塞,後續達成醫病共識後,通報確診,並且依照是否有慢性病、年齡範圍等,評估是否需要開藥、及是否符合開抗病毒藥物等條件,並依照醫囑領藥、服藥。
-
2022-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7+7」將調整 張上淳:後7天快篩陰擬開放聚餐聚會
指揮中心拍板10月13日邊境解封「0+7」免居檢,國人持續關注國內確診者「7+7」7天居家照護及7天自主管理規定,是否有調整可能性。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接受自由時報「官我什麼事」專訪,透露專家正討論確診者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有機會優先考慮放寬,例如後7天篩檢陰性,就不用太多限制,可以到餐廳內用、聚餐和聚會活動等。張上淳表示,今年初開始有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後,從國外資訊很快了解到,其特性是傳播力很強、可是致病力很低,中重症、死亡比例都比以前病毒株來的低很多,雖還沒有到流感那麼低,但也不能永遠說,保持跟外界不做交流、不做溝通,世界各國經歷好幾波疫情,開始朝解封方向。張上淳說,我國考量最後一波Omicorn BA.5疫情比國外來的晚,一部分因為我們邊境防守,本來就希望它晚一點進來,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達到更高的疫苗覆蓋率,更多的時間準備藥物,讓醫、民眾的使用都非常習慣,可以將疫情高峰壓得較低、死亡降得更少,等疫情高峰過後就是解封時機,因此行政院會9月22日認為時機成熟,因而決定解封。張上淳表示,雖然我國疫苗覆蓋率看起來不錯,也有一些抗病毒藥物可使用,但這些都不是保證百分之百,在顧慮這些層面,我們還是不希望帶病毒者完全不受控制、到處趴趴走、到處傳給別人,別人又帶回他家給家裡的長者。所以有次世代疫苗後,我們希望年長者、免疫不好的人,能將疫苗施打做好,將來受到傷害機會更低,到時是我們更方便去考慮國內管制放鬆的時候。國內確診者「7+7」調整方向,張上淳說,目前討論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現在還是禁止去聚餐、禁止聚會、禁止去人潮壅擠的地方,那是很早以前界定出來的,在沒有參考病毒的狀況,只是用時間當作依據,「所以後7天我覺得可以優先考慮放鬆」,例如類似自主防疫,如果篩檢陰性,就不用再給他太多限制。主持人追問,若前7天居家防疫,第5天快篩陰性,就可以解隔離?,張上淳說,「對,這也是一個考量的方向」。
-
2022-09-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男友有B肝該跟他結婚嗎?面對生命跟愛情的抉擇,到底誰最可貴
男女約會。女友剛確診完復出第7天,情意綿綿之中,女的示意要接吻,男的愣在那邊,心想:「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為了一時愉悅,行「人與人的聯結」,萬一中了獎怎麼辦?一方面考驗愛情,一方面考驗生命,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這種情形,很像多年前常見的故事,就是男友有B肝,很多女生的家人就反對女兒與對方交往,尤其結婚,一方面怕女兒被感染,一方面怕將來對方有一天B肝演化為肝硬化或肝癌,女兒豈不是一輩子要命苦?新冠病毒經由空氣傳染,感染力強,至今全世界已有6億人口感染,在台灣也有575萬人感染,死亡人數也有1萬多人。新冠病毒感染雖然來勢洶洶,但後遺症不多,將來也不會有人演變為癌症。但台灣感染B、C肝炎目前約有200萬人左右,其中因肝硬化或肝癌而往生的,每年就有1萬2千人左右,這種情況不知已經進行了上百年甚至更久,只是由於新生兒B肝疫苗的注射,以及B、C肝抗病毒藥物的問世,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的普及化,以及肝癌治療的進步,肝癌由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慢慢退居為第二位。至於男友有B肝,女生如果有了B肝的抗體就不怕被感染;如果還沒抗體就趕快去注射B肝疫苗。至於已成為B肝帶原者,就要密切抽血及做超音波追蹤,必要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了。過去古語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現代眼光來看,當然是不對的,應該民可使知之,讓每個人都了解不同病毒的傳染之道以及防範之道,就可以減少很多生命財產的損失了。然而,面對生命與愛情的抉擇,由於每人對疾病的敏感度不同,生命跟愛情到底誰最可貴,就不可一概而論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9-23 醫療.新陳代謝
疫情名家觀點/糖尿病C肝風險高 高醫副院長戴嘉言:門診配合GIS圖資追蹤 治癒率逾98%
最新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是罹患C肝的高風險族群,嚴重恐釀成肝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肝膽腸胃科權威醫師戴嘉言表示,兩者確實有關聯性,呼籲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做肝臟檢查,及早發現與治療。目前高醫與高雄市桃源衛生所合作推動C肝微根除計畫,該地區的C肝治癒率達98%以上。糖尿病不控制 恐致肝硬化糖尿病是系統性疾病,戴嘉言指出,血糖升高會傷害各個器官,會造成周邊神經、心血管及腎臟疾病等,亦容易罹患C肝。如果糖尿病合併高血脂症、肥胖等病症,也易合併脂肪肝,如不好好控制飲食及改善生活習慣,可能造成脂肪性肝炎,嚴重會進展為肝硬化,甚至促發肝癌。如糖尿病患者合併C型肝炎發生,戴嘉言說,會與和內分泌科醫師合作進行C型肝炎治療,藉由幫助病患減重、控制好血糖及血脂,同時口服抗病毒藥物,C肝治癒率更高達約99%。C肝微根除 桃源治癒率高戴嘉言分享,高醫與桃源衛生所合作推動C肝微根除計畫,針對桃源區1073位成人進行C肝篩檢,並開設肝病治療門診,為病患投藥治療,現行治療率與治癒率均已達98%以上,達成微根除目標。之後搭配GIS地理圖資追蹤B、C肝病患,定期推播通知給患者,提醒其到衛生所抽血及超音波檢查,確保完成定期追蹤,而這項系統未來也希望拓展到肝病以外的慢性病,並推廣於各縣市運用。新冠疫情期間,戴嘉言最擔心肝病患者沒有回診、服藥中斷等狀況,他說,B肝患者更是棘手,如沒有定期監控、服用藥物突然中斷,恐造成肝炎發作,甚至發生猛爆性肝炎,若嚴重肝衰竭者,可能只剩肝臟移植才有機會挽救生命。聯繫肝患者 定期回診用藥 通常慢性B、C肝患者必須每半年到一年追蹤檢查一次,而肝硬化患者罹患肝癌機率更高,應每三個月追蹤檢查一次,「一般二、三年沒有追蹤的患者,有不少會惡化進展為肝癌。」所以疫情期間,院方盡可能聯繫中斷或失聯患者,請他們回診用藥治療或追蹤。為了在疫情期間讓民眾能安心回診、拿藥,也避免院內群聚染疫風險,戴嘉言指出,高醫迅速在醫院外車道布建「取藥得來速」,同時針對偏鄉、原住民鄉鎮等,導入資訊科技推動遠距醫療。偏鄉遠距診療 就醫無障礙遠距醫療要有高水準的器械配備,藉由受訓過的在地醫療人員進行操作,加上5G網路建置、影像儲存及傳輸,進行高醫專科醫師視訊診療,並經由當地衛生所與高醫事先建立核對後之藥物清單,為病患開立處方,就能完成遠距診療,克服空間障礙,就醫與照護更為便利。戴嘉言執行山地偏鄉醫療近30載,他有感而發說,「偏鄉與城市民眾都繳一樣的健保費用,但偏鄉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對實現醫療平權的理想,仍具挑戰,我們應該更加同心努力。」
-
2022-09-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台灣抗疫典範 首劑疫苗覆蓋率名列前茅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說,台灣人民團結抗疫,比較台灣、新加坡與38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數據,台灣第一劑疫苗覆蓋率排名第4,死亡也是全球最低國家之一。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持續,BA.5疫情也將達最高峰,國內民眾仍持續遵守防疫規定。陳建仁今天在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召開記者會,公開透明地說明疫情,徵用大眾媒體公益時段宣導防疫措施,進行疫情風險評估與溝通,公布各項防疫措施,以確保民眾「知的權利」,健全民眾防疫的知識態度與行為。陳建仁說,這不但轉變國人面對疫情的心境,從恐慌、學習進入成熟,也很快建立民眾對指揮中心的信任感與公信力,讓台灣人民無論在戴口罩、實聯制進出公共場所、避免群聚活動、踴躍接種疫苗、誠實接受疫調匡列、嚴格遵守隔離檢疫規定上,都表現得可圈可點。陳建仁也引數據指出,比較台灣、新加坡和38個OECD國家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累積死亡數,台灣是最低的第4名(443.38),僅次於新加坡(294.85)、日本(351.83)和紐西蘭(384.43),遠低於大多數國家。此外,再比較40個國家的每十萬人口估計累積(全死因)超額死亡數,台灣是最低的第3名(48.98),僅次於紐西蘭(-8.25)和盧森堡(44.88),遠低於大多數國家。陳建仁表示,一個國家要解封國境,必須做好萬全準備,包括提升疫苗接種覆蓋率、普及快篩使用率和及時給予高風險確診者抗病毒藥物。陳建仁說,以最重要的疫苗接種覆蓋率來說,在40個國家當中,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的覆蓋率,台灣排名第4(90.79%),僅次於葡萄牙(94.77%)、智利(92.68%)和新加坡(92.13%),遠高於大多數國家。至於每百人口疫苗追加劑接種數,台灣更是排名第3(81.62),僅次於智利(138.95)和日本(91.55),也遠高於大多數國家。陳建仁說,在自由、民主、多元和開放的台灣,良善治理與公民素養的良性循環是防疫成功的保證,台灣2300萬人都是防疫英雄,讓各國驚艷於台灣的防疫典範。
-
2022-09-20 醫療.感染科
疫情緩邊境開放 400萬人恐染流感?莊人祥曝3招預防
國內今新增本土病例4萬4500例,相較上周二減少2295例、降低4.9%,不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昨示警,疫情趨緩搭配邊境開放,過去2年造成的「免疫負債」將反撲。且疾管署統計,9月第三周就監測到89例流感陽性,包括A型80例、B型9例,今年有可能是「流感大年」,流行率將落在15到20%,400萬人會感染流感,且未打疫苗者同時得到新冠和流感,重症率會多出3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會影響國家地區流感流行主要與緯度有關,台灣屬於亞熱帶、熱帶國家,在過去沒有新冠疫情流行期間,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流感,後來因為新冠疫情,民眾大多戴口罩,加上檢疫14天,因此2020、2021年幾乎沒有流行流感或流感重症。莊人祥說,今年新冠檢疫改為3+4天,天數減少,日前已觀察到流感「蠢蠢欲動」,雖然短短幾周監測到80多個病例,但相較過去流行「都算少」,而過去2年沒有流行流感,國人體內沒有感染流感,今年10月1日起開放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藉此鼓勵符合接種對象的民眾,10月1日起可以排接種。若未來邊境開放、民眾規劃過年或連假期間出國旅遊,不是公費對象者,也可以參考自費流感疫苗接種。至於今年流感是否會大流行?莊人祥說,我相信會因邊境開放,當然有可能會有一波流行,若要避免流行,最重要是「盡快打疫苗,戴口罩、勤洗手」,也是保護自己方式。有診所醫師憂心會篩檢到新冠肺炎患者,傳出不太願意幫忙患者篩檢流感,可能因此造成黑數?是否有機會發放流感試劑給一般民眾?莊人祥說,根據食藥署說法,目前並沒有家用流感試劑,除了沒有任何廠商申請,加上流感快篩試劑敏感度約60到70%,反而新冠快篩試劑敏感度有90%。莊人祥說,醫師在流感季時,不一定要看流感快篩陽性與否來決定是否給予克流感藥物。目前流感檢測仍在醫院端執行,且健保皆有給付,民眾若發現有類流感或新冠症狀,第一時間可以用新冠快篩檢測,若陽性,就依照陽性確診步驟處理;若陰性,但民眾仍有疑慮,可以帶著陰性檢測結果到診所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流感快篩或其他診療。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4、5月起開放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時,各類藥物都有一同做評估,通常是具有高風險因子的民眾,較容易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肺炎,若本身有使用慢性病藥物者應注意,反而開立克流感和口服抗病毒藥物沒有特別要注意的地方。不過若感染流感及新冠又出現肺炎,因這2疾病都可能出現肺炎,建議應再鑑別診斷,也有靜脈注射藥物可以選用。
-
2022-09-19 醫療.感染科
流感症狀與新冠太像 及早鑑別難
秋冬流感疫情蠢蠢欲動,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警告,「若同時染上新冠加上流感,重症風險加劇。」務必提早診斷確認以免錯失治療良機。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建議,民眾若有發燒、咳嗽、喉痛等類流感症狀,先做新冠快篩,若為陰性,看診時向醫師表明快篩結果,再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流感快篩。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流感與新冠都是肺部發炎疾病,症狀雷同度太高,大多數醫師診斷時,不一定想到病患可能同時染上兩種病毒,如將流感誤診為新冠肺炎,投以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不但無法改善病情,還可能讓重症高風險群步入險境。李建璋表示,流感和新冠肺炎各有疫苗、抗病毒藥可用,同時感染也能一起治療,最麻煩的是「如何及早鑑別診斷?」醫師應提高危機意識,相關部門需善用檢驗工具,發展有效診斷策略。李建璋說,大型醫院均設有一次篩檢A流、B流、新冠等病毒的檢驗儀器,急診醫師收治症狀嚴重的疑似個案,通常一次驗三種病毒,但健保僅給付新冠病毒部分,建議健保署、疾管署針對重症高風險群放寬給付,加速鑑別診斷流感和新冠肺炎,爭取治療時效。「同時感染新冠與流感的機率並不大,但仍應小心防範。」林應然建議,醫師診斷時,「流感」與「新冠」不要太快就互相排除,可同時驗兩種快篩,預防疏漏。最好是流感、新冠一起快篩,「戳一次鼻子就可用兩個試紙檢驗」。醫檢師全聯會常務監事、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檢驗科主任高智雄說,症狀較輕的病人想知道是否染流感,可自費「流感病毒抗原快篩」,費用約兩百到四百元。
-
2022-09-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連假後恐迎來新一波疫情!染疫醫師分享喉嚨痛緩解、吃抗病毒藥黃金時機最實用經驗
BA.5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上看6萬例,許多人可能已發現周遭染疫的人多了起來。雖然歷經今年五月大量病例出現,大家對與病毒共存不再害怕,但若自己染疫,症狀上身還是很不舒服。《元氣網》整理多位染疫醫師心得,從緩解喉嚨痛、服用抗病毒藥物到調適心情、避免長新冠並重回正常生活,提供建議。五花八門的症狀如何緩解魔王級症狀第一名 喉嚨痛讓名醫理解為何有人想安樂死《元氣網》陸續刊出「當醫師確診時」,發現醫師們染疫後,和一般人一樣必須對抗病毒帶來的痛苦,尤其喉嚨痛名列不適症狀第一名,大家幾乎異口同聲以「如同刀割」來形容,而根據染疫醫師經驗,最好紓緩的方法是吃軟滑食物與飲用冰涼飲料,如果吃止痛藥會讓自己比較好過,千萬別忍住不吃。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五月十五日確診,他說不擔心自己重症或死亡,但感染後的喉嚨痛,讓他「第一次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緩解喉嚨痛的菜單 軟滑冰冷食物和多喝水染疫後,魏崢第一時間將確診訊息發公開信給全院同仁,除了請大家別因染疫害怕,還介紹好吞又容易下嚥的食物、以及建議使用的退燒止痛、止咳藥以及消炎藥。魏崢建議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包括木瓜、牛奶、原味優格、豆花、布丁、蒸蛋、白煮蛋的蛋白和橄欖油或苦茶油等。他更提醒,水分要充分補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台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傅雲慶也說,「其實喉嚨真的很痛」,連吞口水都會痛。他在隔離期間仍參加多個線上會議,還要演講,為了不缺席,他先吃止痛藥和止咳藥才上陣,「工作任務還是要做的。」服用清冠一號 對改善喉嚨痛也有幫助除了服用緩解症狀的止痛藥和止咳藥,傅雲慶也嚐試清冠一號,並且多喝開水。清冠一號服用之後,症狀的確有所改善,喉嚨不再像之前難受,喝水也比較順口,後來再有親友染疫,傳雲慶除了請大家不要恐慌,也建議他們可以服用清冠一號。至於所有症狀中最讓傅雲慶困擾的喉嚨痛,因為隔離前剛好有人送他兩大罐自己種的有機桑椹原汁,他加了冰水喝了兩周,這和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一起,陪他度過喉嚨最不舒服的艱難時刻,「前五天真的很不舒服,但之後就慢慢好了」。名醫開藥單緩解不適 呼吸困難要掛急診 魏崢建議的藥品名單中,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每天不要超過5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對喉嚨嚴重發炎者,希樂葆(Celebrex)效果可能更好,借助其抗發炎效果讓喉嚨舒緩。而他喉嚨的症狀則是在服用類固醇後,快速緩解,也建議醫師可以評估開立類固醇藥物;Brown mixture則可以止咳化痰。魏崢提醒,如果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呼吸困難,請馬上掛急診。魏崢家中未備有血氧機,也會擔心快樂缺氧,他運用醫師專業,使用聽診器聽聽自己肺部,一般民眾可在家中走動或爬樓梯,是否變得易喘、難呼吸,如果是就要考慮諮詢醫師。症狀其實不輕 比流感還難受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嚴重、上吐下瀉,也是以刀割來形容喉嚨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胸腔及加護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賢說,確診後第三到五天是最不舒服的,經過服用鼻炎、咳嗽藥物、普拿疼及抗病毒藥物後,症狀才逐漸緩解。但令他痛苦的是,喉嚨乾的嚴重,一天就算喝五、六公升的水,仍會覺得口乾,他認為「Omicron這隻病毒還是比想像中強!」不能當作流感看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弘孟確定染疫後,最擔心「同仁不要因我受累、被我感染。」住院期間,他咳嗽、流鼻水、鼻塞,就自己多喝水,一直到第三天,跟同仁說咳嗽讓他不太舒服,請醫師為他開藥,他也在病房內做呼吸復健運動,增加肌力、體力,維持肺部健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施長慶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他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盡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堅持下來。部分患者嗅覺暫時喪失也有醫師嗅覺暫時喪失,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曲元正說,染疫後其實沒有太驚訝,也沒有想太多,認為「Omicron就只是小感冒」。只是久違的發燒,讓他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他沒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只吃了一些藥讓自己症狀緩解,例如普拿疼等,並且多喝水,自覺與過去面對感冒並沒有什麼差異。但確診第二天後,曲元正叫了外送便當,吃了第一口,就發現「沒味道」,那時候還問了太太,便當好吃嗎?太太馬上說「很好吃啊,還蠻鹹的」,曲元正馬上知道自己應該是嗅味覺異常,開始憂心會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還好後續幾天味覺慢慢恢復。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染疫後,喉嚨不舒服到不想說話,除了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太太會煮雞湯、鱈魚、牛小排等,提升免疫力。不過,染疫後味嗅覺異常,吃東西感覺味道很惡心,幾乎吃不下,雞湯、雞肉都是強忍著吃。「唯一沒有改變的味道,就是蘋果,所以吃了很多蘋果。」服用大量維生素D和C 精神及體力變好「吃大量維生素D」,這是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欽明平時的習慣,染疫後他一個人在老家隔離,每天喝大量的水,並採行「維生素D療法」,補充大劑量的維生素D,同時也補充維生素C,吃了這兩種維生素後,讓他感到精神及體力變好。「其實身體也是有不舒服的,特別是病後前幾天。」陳欽明表示,就像感冒一樣,有喉嚨癢、鼻塞、流鼻水、體力不濟等症狀。平常注重健康、有運動習慣、固定補充維生素D的他,有視訊看診,症狀都還好,於是沒有請醫師開藥服用,也因為沒有發燒,連常備的普拿疼都沒有使用。服用抗病毒藥物有黃金時機 嘴巴苦苦靠布丁、蜂蜜緩解不少醫師染疫後服用抗毒藥物,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診所配發的抗病毒藥物救了他,他吃了藥之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可以向患者說明親身經驗。他確診當天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了,「真如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掌握黃金時機 及時給藥「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起初鄭仁信認為自己只是輕症,不以為意,未料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蜝至被收治到加護病房。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除了用藥 也要休息足夠牛道明BMI31,屬高風險族群,看診後服用Paxlovid治療,2至3天後,不適症狀減輕,完整服藥5天後快篩陰性,第7天出關,雖然身體仍感疲憊,但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連續兩天到中正紀念堂兒童疫苗施打站督導。不料,他又出現肌肉痠痛、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再經PCR檢測,Ct值竟只有18。他說,這是服藥後未完全殺死體內病毒,加上沒有好好休息,導致病毒量再次反彈,「醫學文獻報告,確診者快篩陰性後,病毒反彈比率約占2%」,沒想到他就是其中之一,可能與自身免疫力不佳有關。牛道明暫停門診,在家視訊上班,7天後再次PCR檢驗,Ct值仍維持18,「心情盪落谷底,變得非常差」。面對病毒反彈,牛道明內心既驚訝又沮喪,很憂慮會引發重症,也擔心影響到心臟等器官傳導系統,很怕在看診時會「突然倒下死掉」,但如果遇到了,還真的無法避免。病毒量持續反彈「並不尋常」,應該是生病後沒有好好休息,這次他請中醫師同學診斷,開立類清冠一號,再搭配吃維他命D、鋅片來提升免疫力,症狀才慢慢好轉。他提醒確診者,一定要完全休息把病養好。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阮理瑛提醒確診者,不要排斥用藥,服用藥物可減輕許多痛苦,如果不吃藥,而讓身體承受著諸多的不舒服,這一點很划不來。染疫影響生活節奏北漂醫師 每天打電話跟爸媽報平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吳柏澍認為,工作上的應變相對單純,確診後的「第一個功課」是要讓爸媽知道,但又不希望爸媽太擔心。他是南部人,在台北一個人住,「確診後報平安」是北漂年輕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所以他先跟姊姊討論後,再打電話給爸媽。7天隔離期間,吳柏澍每天都打電話給爸媽,聊聊現況,重點是「讓他們聽聽你的聲音有元氣、知道每天的隔離生活都過得滿好的。」比如說,家裡物資無虞,自己煮東西吃,也有叫外送,沒餓肚子。他屬於重症風險較低的一群,雖然發燒、全身痠痛,身體累累的,但症狀不嚴重,也逐漸改善。因應居家隔離 事先沙盤推演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蔡淑怡和孩子一起居家隔離,她建議,家長能做的,就是把物資、資訊、流程都做好準備,不要恐慌。家裡有足夠食物,有常見症狀的兒童用藥。記得應注意的警示症狀,如果警示症狀沒出現,盡可能在家照顧,因為去醫院要等更久,孩子也會很不舒適。家長也要預先沙盤推演過送醫流程,包括先找好能幫忙開車送醫的親友,在隔離過程中與親友保持聯絡。不要驚慌 紓緩情緒保持平靜四月下旬確診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段德厚說,確診當下心情很複雜、內疚,還連累其他同事跟著做PCR篩檢、隔離,無法和大家在第一線拚戰,但很感謝急診同仁支持與體諒。61歲的段德厚有高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過敏等慢性病,體重過重,牙齒根管治療兩三個月都沒起色,他很憂心確診後身體的情況,「一切只能交給上帝」。他在集中檢疫所隔離,生活很孤單,幸好帶著吉他,在隔離期間彈吉他舒緩情緒。調整心境面對多變疫情染疫之後 醫師說:「我要對自己好一點。」指揮中心統計,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但也有醫師痊癒後咳嗽、易喘。施長慶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把身體準備好 以便走更長遠的路確診後牛道明最大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歷經染疫21天康復後,他想「該減肥了」,希望從現在87公斤減到75公斤。不過,染疫後仍感覺容易疲累、肌肉痠痛,現在晚上6點多回家後會先躺30分鐘,待恢復體力後,再起床吃飯、做事,希望持續多休息,把身體準備好,以便走更長遠的路。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國益喜歡從事耐力運動,平常就跑步及游泳,確診後,他恢復正常做運動,從紀錄來看,的確與染疫前有段差距,心律較快、表現較差。他研究很多運動選手資料,發現有的運動員疫後恢復與染疫前相同,也有人無法恢復如前,幸好他逐步恢復正常。防護做好 自我提醒格外小心染疫後的李國賢,更懂得病人心情,也能有同理心對待確診病人,他表示,現在他對Omicron這個疾病更加敬畏,絕對沒有如外界所說的像流感那麼簡單,並不會把它當作普通疾病看待,即使認為自己防護做得再好,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時刻會自我提醒要格外小心,同時慶幸他只是輕症,才能快速地重回崗位幫助病人。曲正元說,染疫後,自己對新冠肺炎有新的認識,覺得不宜簡單用「小感冒」來形容。現在的自己雖然有了「無敵星星」,但還是不敢大意,個人的防疫措施做得更完善,也會自主與人保持距離,不是擔心二次染疫,而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感染給他人。「染疫,真的讓我獲益良多。」陳欽明表示,隔離期間,不僅做了許多平常沒空做的事,更讓自己有機會停下腳步,思索人生方向。他一向是停不下腳步的人,上班時,總是忙工作,生病時,才感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對自己好一點。」平時累積資本 調整心境面對突然的變動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奕萱結束隔離返回工作崗位時,不少老病人送上關切,有人還煞有其事地說,看到「林醫師」臨時請假一周,便猜到是確診。她說,這些診間的有趣對談也告訴大家,「即使醫師,也是會生病的」,大家都一起在面對這場疫情。「大家無法百分之百臆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能做的就是平日有所準備。」林奕萱說,新冠疫情像突發緊急事件,誰都可能遇上,遇上時也在審視大家平常在健康上、經濟上或人際關係上是否累積足夠的「資本」,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擾動,心境的調整,十分重要。【延伸閱讀】>>「當醫師確診時」完整系列報導
-
2022-09-11 醫療.消化系統
嘴乾口臭、容易疲勞跟肝不好有關?破解保肝產品3大迷思
在台灣被稱為「國病」的肝病,一直是民眾在意的疾病。許多民眾只要一聽到能「保肝」,不管是什麼保健產品都願意嘗試,我的門診就有不少病患承認吃過。大家都這麼重視肝臟,但從國健署公布的數據看來,肝癌卻是男女性死因第二,僅次於肺癌,怎麼會這樣? 保肝產品真的保肝嗎? 保肝產品常宣稱能治療口臭、嘴乾口苦、皮膚癢、消除疲勞精神好等功效,以下我們就來分析看看,真的是如此嗎? 1. 消除疲勞:在急性肝炎發作,肝臟細胞大量受損時,確實會引起身體疲倦感,這是因為肝臟負責的合成、轉化、解毒、排泄及儲存的功能出了問題,這時候多半還會合併食慾不振、噁心等情況,嚴重一點時臉色還會蠟黃。然而,一般人的疲勞大都不是肝病引起的,大部分是因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睡眠不足、運動量不足、體耐力差所造成,應從調整工作腳步、改變日常生活作息與習慣來改善。 2. 嘴乾口臭:臨床上,幾乎90%的口臭都是口鼻腔的問題,其餘10%與腸胃毛病有關。肝硬化患者嚴重肝昏迷時,可能會出現阿摩尼亞的味道,這是因為肝臟已經沒辦法執行解毒功能,無法代謝氨,使氨經由體循環進入腦部,造成肝昏迷。至於嘴乾口苦或肝火旺,跟肝關係也不大,反而跟口腔疾病、失眠及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3. 皮膚癢:肝病會引起的皮膚癢最常見的原因是黃疸,這常見於嚴重肝硬化或是膽道阻塞的患者。但這種皮膚癢並不會出現疹子,這是因血中含有大量膽汁酸,刺激了皮膚的神經,引起搔癢感。另一種肝病引起的皮膚癢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通常是手掌及腳掌較癢。許多人都有過敏皮膚癢的症狀,這通常會伴隨起疹,千萬不要直接跟肝病做聯想。 結論是,若出現疲倦、嘴乾口臭、皮膚癢等情況,這時候的肝已經在生病了,該去看醫師找出病因並治療,而不是去藥房買保肝產品吃啊! 既然如此,如何從簡單的觀察,遠離「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呢?由於肝是沉默的器官,初期肝病真的不容易察覺,但若出現倦怠、食慾不振、噁心、皮膚變黃、茶色尿、肚子變大等情況,就要警覺肝可能出問題了! 通常在急性肝炎及嚴重肝硬化時,會因產生腹水看起來有顆大肚子。這種大肚子跟一般脂肪累積的肥胖肚也有差別,可以從觸摸來比較,脂肪累積的大肚子摸起來軟軟的,嚴重肝病引起的大肚子是硬梆梆的,有時腹水還可能造成肚臍鼓起來,這是因肝臟白蛋白製造不夠及門脈高壓所造成,有時還會合併腳腫。 既然初期肝炎沒有明顯症狀,那到底要如何保肝呢?在台灣,急性肝炎有三大原因,病毒性肝炎、藥物與酒精,其中病毒引發的肝炎佔大宗。 因此,愛肝第一步,先去抽血確定自己有沒有B、C型肝炎吧!若是慢性B、C型肝炎,就需要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並評估是否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其次就是不要亂服藥物,有些人吃太多藥物及保肝保健食品,花錢事小,若傷了身反而得不償失,最後當然是不要過度飲酒。我們的肝臟,日以繼夜任勞任怨地為我們工作,一定要好好寶貝它喔! 作者簡介_梁程超 醫師專長:肝膽胃腸疾病、內視鏡檢查及治療、超音波現職: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副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士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總醫師亞東紀念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主任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主任台灣消化系及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暨指導醫師部定助理教授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擺脫身體慢性發炎!美國糖尿病協會:多吃10種食物「抗糖化」,預防糖尿病
-
2022-09-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得了肝癌,誰該負責?
四歲小男生親了三歲女生一下,小女生哭了。小男生:「乖乖,別哭,我會負責的!」小孩大腦發育未完全,童言無忌,卻也道出了許多真理。例如把別人東西弄丟了,當然要負責;把事情搞砸了,當然要負責;女朋友肚子大了,當然要負責。這些都是道義上的責任。人會生病,誰要負責任?例如新冠肺炎,責任要怪當初散播病毒的源頭,但疫情蔓延之後,不幸感染了,要怪誰?防不勝防,就很難怪誰了。得了B肝,要怪誰?B型肝炎病毒在何時開始存在已不可考,但民國73年以前大多數是出生時由B肝帶原的母親垂直感染而來的,但母親也是無辜的,她的病毒來自她的母親,母親又來自她母親,不知何時,文武周公一脈相承,變成人類肝癌的最大禍首。B肝已有疫苗可以注射預防感染,民國73年,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B肝帶原的母親的新生兒注射疫苗。民國75年,對新生兒全面注射疫苗,因此,民國75以後的年輕朋友,B肝帶原率不到1%,比起以前大約15至20%大幅降低了。感染了B肝,目前雖然有藥物可以抑制病毒的活性,肝指數可以降低至正常,血液中的病毒可以清除,但肝內的病毒仍然存在,而且這些抗病毒藥物出現太晚,因為大多數的成年人肝臟或多或少都已經變化了,可能輕微纖維化,或已經肝硬化,甚至長了肝癌。因此,有了B肝,長了肝癌,要怪誰?除了怪自己生不逢時,出生時還沒有疫苗之外,還要怪B肝藥物發明太晚,讓他的肝臟已經有了變化。但有些人肝癌一發現就末期,要怪誰?要怪自己沒有警覺性,等到症狀出現才求醫,因為不知道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得了肝癌,初期中期都不會痛不會癢,要怪自己沒有定期追蹤;要怪造物者設計肝臟時,肝臟內部警報系統沒有做好;要怪沒有人告訴他要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就像每半年監理所會要求車子要強制檢查一次,因此,亡羊補牢之計,應該請監理所來管理台灣的B、C肝病友才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9-09 醫療.消化系統
出旅途中腹瀉、便秘、消化不良怎麼辦?如何預防與做好萬全應對以免掃興!
疫情逐漸趨緩,大家紛紛計畫外出旅遊,出門在外總是會較無節制的吃當地美食,這時候腸胃就有可能出現小狀況,包括腹瀉、便秘、消化不良,不想讓旅程不盡興,那麼快點看看當出現這些症頭時,有什麼解決方式吧!1.腹瀉:腹瀉、拉肚子是外出旅遊最常見的症狀。通常會出現稀便、水樣便。腹瀉常因吃進被細菌或腸道寄生蟲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的感染引起的,或本來就有慢性腹瀉患因為環境改變或壓力誘發腹瀉。如何預防腹瀉: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受污染的食物、水,及經常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另外,還要保持水分充足,還要避免冰塊,因為製成冰塊的水可能不乾淨;食物選擇要注意,只吃煮熟還要趁熱吃完、水果和生菜一定要在用水清潔過後、去皮才能吃。腹瀉時如何處置:多數腹瀉會在幾天後緩解,並在五天內結束。但如果出現血性腹瀉、嚴重腹痛、發燒,或者腹瀉持續時間超過一兩週,這時候一定要就醫找到確切病因。腹瀉時可以這樣做,有助緩解不適:補充電解質:飲用含有電解質的水和減糖的運動飲料來避免脫水。使用非處方產品:洛哌丁胺 (Imodium)、次水楊酸鉍 (Pepto-Bismol, Kaopectate)有助於減少稀便、水樣便的頻率並緩解痙攣。2.便秘:發生在作息不規律,像是長途車程或是飲食不規律。便秘可持續一兩天或更長時間。如何預防便秘:增加膳食纖維和液體攝取。富含纖維的食物包括許多水果,如蘋果(帶皮)、覆盆子和梨;全麥食品。當纖維攝取足夠,有助於糞便更柔軟、更順暢。不過也不要一次吃進過多的纖維,因為纖維會導致腹脹和脹氣;另外,還需要喝足夠的水。便秘時如何處置:非處方口服瀉藥可以緩解。散裝劑:聚卡波非鈣 (FiberCon)、甲基纖維素 (Citrucel) 和歐車前 (Metamucil)。食用時要搭配大量水一起。大便軟化劑:藥物與糞便融合並軟化,有助於順利排便。3.消化不良:出門在外就是想要大喀當地美食,往往會比平常吃得還要多,但胃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像是胃痛、腹脹和胃灼熱。如何預防消化不良:出門在外會打亂平時的飲食習慣,所以盡量控制飲食。例如:避免易觸發消化不良的食物:有大腸激躁症的人,對於FODMAP(可發酵寡糖、二糖、單醣和多元醇的縮寫)含量高的食物,會在腸道中會發酵產氣、造成過多的水分移動到腸道中,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孿等症狀。常見的FODMAP食物是奶製品、綠花椰菜、豆類、小麥、大蒜、洋蔥、蘋果;不要暴飲暴食;少量多餐,例如,一天四次小餐,而不是三餐;吃東西速度放慢,吃得太快或吃飯時說話,易吞下過多的空氣,同時也會產生過多的氣體。消化不良可以這樣做,有助於緩解:消化不良通常會在短時間內自行消失,但有一些方法可以緩解。使用非處方藥:抗酸藥或液體胃部不適藥物:如鹼式水楊酸鉍(Pepto-Bismol,Kaopectate)緩解胃灼熱的酸阻滯劑:例如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 (Prilosec) 或蘭索拉唑 (Prevacid),或 H2 阻滯劑,如法莫替丁 (Pepcid, Pepcid AC)、Gas-X 等含有二甲基矽油的抗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