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毒藥
共找到
864
筆 文章
-
-
2022-07-28 醫療.消化系統
終結肝苦人的漫長等待 淡水馬偕成功為確診者移植肝臟
64歲的潘先生,4年前就已經達到肝硬化最嚴重等級,想要積極保命,唯一選擇就是接受肝臟移植。不過,潘先生「等肝」的命運相當坎坷,過去2年已經3次錯失機會,今年3月一度病危,5月好不容易等到肝臟,卻在手術當天確診新冠肺炎。淡水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不忍心讓他再次苦等,團隊17人決定著全套防護裝備完成8小時手術,潘先生終於結束漫長等待,帶著「新肝寶貝」出院回家。收治潘先生的淡水馬偕紀念醫院肝臟醫學中心主任林俊昌表示,國人肝臟移植平均要等687天,再錯過真的不知要等到何時。考量病人已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時Ct值超過30,症狀僅輕微咳嗽,而且對於治療態度積極,醫療團隊與病家討論後,決定在淡水馬偕樓獨立手術區域執行肝臟移植手術。這次手術共動員團隊17人,全員「戒慎不恐懼」,穿著全套防護衣、遵守所有防疫規範,歷時8小時順利完成手術。術後病人轉至負壓隔離加護病房,除了要服用移植後的抗排斥藥物,也要會同感染科醫師搭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治療。病人在術後第7天就恢復良好,順利轉至一般單人病房,觀察肝功能及其他抽血數值均正常,腹水及黃疸都消失,在一般病房住院一周就出院返家。林俊昌說,接受肝臟移植的病人需遵從醫囑,按時服用抗排斥藥物。此外,為降低感染風險,應避免出入人多場合,不可以生食,不能養寵物,同時也要注意睡眠、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定期返院門診追蹤,才能與「新肝寶貝」長久相伴。
-
2022-07-28 焦點.元氣新聞
猴痘抗病毒藥物到貨504人份 疫苗要再等等
自6月24日國內出現首例自猴痘確診病例,目前已累計二例個案,分別自德國和美國入境。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向國外採購的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已於昨晚到貨,藥物效期至2028年5月,至於疫苗還在最後簽約階段。莊人祥表示,我國購買的抗病毒藥物不多,為504人份,主要是因為藥物使用對象為免疫低下者,且國內疫情並不嚴重,未來如有需要會持續採購。藥物將由醫師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充分告知病患並獲得同意後提出申請,經審核通過後提供個案使用。莊人祥說,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洲疾病管制中心(ECDC)等單位建議,大多數猴痘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療,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則建議使用於猴痘確診且病情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tecovirimat經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核准使用於治療正痘病毒屬的天花、猴痘及牛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使用於治療天花,並專案核可使用於治療因猴痘病毒感染惡化為重症或有重症危險因子之高風險患者。針對猴痘,國內已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累計通報13例疑似病例,其中2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其一例已經恢復出院,另一例目前還在醫院治療中。
-
2022-07-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另一波BA.5疫情海嘯將至?學者估:大約在8月中下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南部一名船廠工作人員衍生家庭與職場群聚,共有12人陽性,很可能為台灣本土首次出現BA.5變異株的群聚。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今表示,台灣疫情面臨另外一波海嘯,最新消息顯示,南部社區可能有BA.5群聚感染大約12人,這是一個星星之火,如何讓他不要燎原,希望能夠集思廣益。台大醫院今召開記者會,邀請學者探討新型亞變種BA.4、BA.5威脅。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根據國際疫情推估,變異株佔比從20到40%,大約需要26天,40到60%需要11天,加起來大約就是37天,按此推估,台灣可能在8月中到8月底,BA.4、BA.5變異株才會達到影響比較顯著的流行規模。陳秀熙指出,要是變異株沒有流行,8月中或許可降低到單日1萬例以下,但如果流行起來,單日可能仍有1到2萬例,至多約3萬左右,但要強調的是,仍以無症狀和輕症佔絕大多數。台灣免疫防火牆已經築起,自然感染加上追加劑的保護力已經達到7成,只要繼續於致力於「疫情減害+幸福生活」雙軌防疫即可。陳秀熙強調,BA.4、BA.5很容易可以檢測出來,絕大多數都是無症狀和輕症,雖然Omicron家族的變異株傳播方式多元,擁有1傳12的高傳播力,BA.4、BA.5傳播力也強,但是嚴重度沒有改變。至於境外解封,陳秀熙表示,台灣身為少數還沒有BA.5本土疫情的國家,一向採取高規格邊境防疫,本土疫情的發生,勢必會影響到邊境解封的腳步。不過,根據各國經驗,變異株佔比至少要到50%才會有顯著的影響。各國BA.4、BA.5都已高達7成以上的情況下,民眾大量感染後,大部分國家都有自然保護力,台灣也可以跟上腳步,與國際接軌。陳秀熙說,台灣邊境從3+4改成0+7的時程,應搭配著新常態生活的腳步,其中醫療量能的釋出是一大重要因素。另外,也需要搭配疫苗護照、幼兒接種疫苗和高風險群持續施打追加劑,善用抗病毒藥物除了預防重症,也能減少傳播。「醫療量能要恢復正常,不容易」陳秀熙分析,如果能把法定傳染病類別從第五類改為第四類,可帶動民眾端和醫療供給端,朝常態化方向前進。改列第四類之後,改以定點的哨兵式監測,取代現有的全面監測,這將幫助現在仍因疫情而有諱疾忌醫心理的民眾,漸漸回到醫療院所照顧好自己的慢性病和癌症。至於醫療供給端,陳秀熙說,按照目前法定的隔離措施,醫療院所很容易面臨人力短缺的衝擊,「知道執政者一直有在調節,但可能要更有效率一些。」高嘉宏表示,醫院立場就是全力配合傳染病相關規定,雖然目前中央要求的專責病房開設比例已經降低到5%,但台大醫院收治確診者的數量還是遠超過這比例。還好醫護人員疫苗接種比例高、自我防護做得好,目前沒有醫護人員因為照顧確診者而染疫。醫護人員都期待幾個月後可能問世的次世代疫苗,幫助正常醫療服務推動,減少超額死亡。
-
2022-07-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5首爆社區群聚 匡出12確診
Omicron新亞型變異株BA.5入侵社區。一名五十多歲高雄某船廠人員於今年五月確診,七月又出現症狀,PCR採檢報告陽性,屬重複感染,病毒基因定序為BA.5;兩同住家人陽性、十名同事陽性,累積家庭及職場共十二名接觸者陽性,正等待序列結果。此為國內首次Omicron亞型變異株社區群聚事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說,目前單日確診數下降速度遲緩,研判BA.5變異株已在社區內傳散開來,可預期的是仍會陸續出現BA.5群聚。預估到八月中旬、九月,BA.2疫情下降或疫苗保護力漸弱,屆時BA.5就會成為主要病毒株,掀起另波流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新增二例BA.5本土個案,一人與接機有關,較單純;另例為不明感染源個案,船廠男性員工曾接種三劑疫苗,五月十八日確診,七月十三日又出現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快篩陽性,進一步採檢Ct值為十七,為重複感染。該個案有三名家人,兩人陽性,Ct值皆為廿左右。職場匡列一一八人,十人為陽性,八人為新確診個案,其中七人Ct值小於卅;另兩人屬重複染疫,Ct值則介於卅至卅七。羅一鈞說,這十二名陽性個案正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初步研判以職場群聚可能性較高。高雄衛生局說,為落實監測社區BA.4、BA.5風險,主動針對重複感染個案採檢送中央定序,發現此例為本土BA.5案;衍生相關確診個案均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隔離照護中。高雄市長陳其邁要求加強落實登輪防護措施,並提醒港埠工作者盡速接種第四劑。高雄港務分公司說,進出管制站仍須出示快篩陰性證明,且需掃碼登錄。外界質疑BA.5爆社區感染與邊境開放速度太快有關,指揮官王必勝說,將再觀察國際BA.4、BA.5等疫情發展,以及國內幼兒疫苗覆蓋率需至一定程度,才會考慮進一步開放邊境。黃立民認為,現在防疫重點為次世代疫苗盡速到貨,且備妥足夠的抗病毒藥物、新變異株快篩,若疫苗、藥物均整備完成,而重症、致死率持續下降,「開放邊境,不是問題。」
-
2022-07-25 癌症.抗癌新知
四癌篩檢量還在谷底 肺癌篩檢25天僅千人且集中北部
疫情期間就醫障礙增加、民眾諱疾忌醫,國健署公布去年(2021年)四癌症篩檢量比疫情前一年(2019年)減少23.4%,今年7月也僅比去年同期多3.6%,減幅還有2成沒補回來,只能靠下半年衝刺。今年7月1日開跑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截至至25日上午9時止僅1032人利用,且近半數集中於北部(478人),中部和南部各251、274人,東部僅29人。為鼓勵民眾踴躍參與癌篩,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今邀請4大醫學會代表、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一同出面呼籲「疫情已趨緩,但癌症沒有消失」,符合5種公費癌症篩檢條件的民眾,應趕快出來篩檢,出來篩檢。「很多人拿著兩年前糞便潛血陽性報告,卻不來做大腸鏡。欠的債該還了!」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表示,疫情期間人們有「錯誤的安全感」,但實際上,疫情結束也不會順便帶走癌症,反而會因為這兩年「很多事情沒有做」,腫瘤被養得更大。邱瀚模指出,即便沒家族史,若不做任何篩檢,每15個人就會有1人大腸癌,潛在人數可觀。邱瀚模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有5%機會會大腸癌,要是後續不做大腸鏡也不治療,死亡率增加6成,拖愈久、死亡率愈高。如果腸子裡有一顆大息肉,不處理,6到9個月就可能癌化,一年後大腸癌機會變兩倍;要是已有早期大腸癌,不處理,半年到一年就會進展到更後面的癌症期別。「疫情已經不同,有疫苗、有抗病毒藥物,看到癌症機率數字,還要不要賭?我想大家心理有數。」「乳癌不是摸出來的,是照出來的!」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乳房攝影才看得到乳癌早期的鈣化點,可減少40%晚期乳癌、減少41%乳癌死亡率。可惜民眾常要等到「女歌手罹癌」,來做篩檢的人才忽然增加。「癌症篩檢不能靠名人罹癌去提醒,」他建議婦女可用「生日」自我提醒,一年做攝影、一年做超音波,接替進行就有很好的效果;子女也不要只是送媽媽生日蛋糕而已,要帶媽媽去做乳癌篩檢。「戴口罩加重鴕鳥心態、疫情嚴峻時有些醫師不願檢查口腔,這兩個因素導致口腔癌篩檢量減少幅度達5成,是四癌篩檢中最嚴重的。」頭頸部腫瘤醫學會常務理事呂宜興表示,疫情這兩年多因為外出都要戴口罩,會加重病人鴕鳥心態,原本口腔癌中晚期才診斷比例已經高達一半,現在又出現上升趨勢。呂宜興表示,早期口腔癌有得用雷射手術、口內手術就可處理好,晚期可能涉及大範圍切除、骨骼皮瓣的重建和復健,吞嚥和語言功能都會受影響,也有較高風險受到職場歧視。他提醒30歲以上長期有菸、酒、嚼檳習慣者,口內出現腫瘤或潰瘍2周不能癒合者,都應趕快出來做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黄建霈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成效很好,早期只要簡單局部手術,一期也還有機會保留子宮。如果拖到很晚才發現,手術範圍較大,可能傷害到膀胱等周邊器官,術後可能需要長期裝尿袋、吃軟便劑或灌腸。目前台灣子宮頸癌發生率已從20幾年前的10萬分之30降低到8,但距離10萬分之4的根除目標還有一段路要努力。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癌症篩檢不僅可為健保省錢,也可減少生產力損失,推估4癌篩檢做1年,就可以為國家省下150億元,等於是花1元賺5元,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但反過來說,如果沒做好,未來就會面臨損失。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早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4期則不到2成;子宮頸抹片發現病變者,有97.9%是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1期),5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口腔癌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乳癌第0期及第1期5年存活率逾94%,第4期僅約35%。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約9成,但第4期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建議民眾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查詢就近有參與公費癌篩的院所,也可直接詢問醫療院所或衛生局。*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五癌篩檢資格:乳癌: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癌: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癌:30歲以上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口腔癌: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肺癌:符合下列兩條件之一(1)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
2022-07-25 醫療.消化系統
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 專家警告:脂肪肝恐成新國病
國人肥胖盛行率偏高,4成7成年人過重、肥胖,這也使得脂肪肝比率居高不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15縣市、16家醫療院所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昨天早上協助3205人腹超篩檢,而其中5成7患有脂肪肝,專家提醒,脂肪肝將成為台灣「新國病」,不可等閒視之。肝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指出,早些年台灣肝癌發生率偏高,與B肝、C肝的高盛行率有關,近一、二十年來,B肝疫苗接種、C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肝癌整體發生率緩慢下降,但脂肪肝卻成為新的隱憂,國家衛生研究院肝癌研究顯示,約一成肝癌患者與脂肪肝、三酸甘油脂血症有著密切相關。為配合世界肝炎日,肝基會昨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活動」,在15縣市提供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光一個上午共有3205人接受檢查,楊培銘表示,2654名受測民眾肝異常,比率達82.8%,1833人脂肪肝,比率為57.2%。另有82人疑似肝癌或性質不明肝腫瘤,6人肝硬化。進一步分析各地篩檢結果,因為台大雲林分院僅開放BMI超過27以上民眾報名,檢驗結果為7成2民眾罹患脂肪肝,明顯高於其他15間醫院平均值5成6。「肥胖與脂肪肝確有密切關聯」,楊培銘說,除B型、C型肝炎外,脂肪肝恐將成為未來新國病。所幸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即使為重度脂肪肝,只要花半年時間多多運動,控制飲食及體重,就有機會恢復正常,臨床顯示,只要減去體重的一成,就可完全消除脂肪肝。在飲食習慣上,楊培銘建議,不宜經常飲用含糖飲料,也不要吃太甜的水果,因為不少水果含糖量過高,也可能成為肥胖的幫凶;此外,民眾多吃蔬菜,只要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也能有效改善脂肪肝。至於肝癌治療上,楊培銘表示,最好的情況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也尚未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因此,定期健康檢查就顯得相當重要;若發現時已屆晚期,不管化療、標靶治療效果有限。
-
2022-07-25 醫療.感染科
猴痘抗病毒藥物 預計八月到
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是世衛最高等級公衛警報。對此,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疾管署於六月廿三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完成抗病毒藥物簽約,預計八月到貨,至於疫苗則尚在洽談。莊人祥說,已完成猴痘抗病毒藥物簽約,進度較快,預計八月底前到貨,但不便透露簽約數量;該藥物主要用於重症或是高風險重症者,因此,購買數量以廠商提供的最低限度為目標。至於疫苗的合約還在簽訂中,仍希望爭取在八月底前到貨。疾管署長周志浩說,國內出現兩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一例已出院,接觸者無任何症狀;另一例個案雖仍住院中,但無社區接觸者,社區安全。有可能因應猴痘而成立指揮中心?周志浩說,目前國內情形還好,且猴痘傳播局限於某些族群,因此不會以接到幾例通報作為成立條件,未來將評估疫情散布情形和模式,再決定是否成立指揮中心。截至目前,疾管署接獲十例通報,累計兩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另減少受感染的風險,於今年六月卅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的四十九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
-
2022-07-24 醫療.感染科
猴痘抗病毒藥物已簽約 疫苗還要再等等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昨天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是世衛最高等級公衛警報。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已在6月23日將猴痘公告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目前也已完成抗病毒藥物簽約,預計8月可到貨;至於疫苗尚在洽談。莊人祥表示,疾管署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後,已依專家建議規劃採購、儲備抗病毒藥物及洽談安全性較高的MVA-BN疫苗,並研訂猴痘檢驗的實驗室操作標準流程、進行檢驗網絡布建,提升檢驗量能。而目前藥物已經完成簽約,進度比較快,預計8月底前到貨,還需要等待班機安排等時間。不過對於簽約數量,莊人祥表示,不便透露,但藥物主要是針對重症或是高風險重症者使用,因此購買數量以廠商提供的最低限度為目標。至於疫苗的合約還在簽訂中,仍希望爭取在8月底前到貨。我國截至目前已通報10例病例,累計2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感染國家為德國及美國,將持續密切觀察國內外疫情發展。另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已於今年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之49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目前全球累計至少74國家、地區報告1萬6836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區域疫情最嚴峻,累計病例前五名分別為西班牙、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疾管署也提醒,國人若前往該些國家,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的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
-
2022-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AI介入救心 中國附醫副院長張坤正:善用遠距 心梗患者及時救治
心血管疾病位居我國十大死因第二位,疫情期間讓許多民眾不敢就醫,未能定時用藥,造成心血管疾病患者暴露於高死亡風險中。醫療體系因疫情進入「遠距元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期發展遠距醫療,與台中市、南投縣合作設立「中台灣AI救心網」,於救護車上安裝微型的十二導程心電圖,及早在救護車上判斷是否為心肌梗塞,診斷率接近100%,爭取到院後治療的時間。送醫關鍵時刻急救 降低猝死風險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含中風、心肌梗塞、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等,而心肌梗塞猝死率高,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率高達三到六成。目前所有的醫學中心都有辦法在患者送到醫院後(Door to Balloon Time,D2B),於90分鐘內打通血栓,但患者從出現症狀到醫院這段時間(Symptom to Door Time,S2D)往往才是決戰關鍵。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心臟血管系主任張坤正表示,根據調查,台灣S2D的時間平均為二小時,時間長到患者在送醫途中就可能猝死。除了要增加衛教,讓民眾多察覺心肌梗塞的症狀以外,當患者一搭上救護車,就能馬上介入診斷,等於能有效縮短S2D的時間。救護車導入AI輔助 診斷率近100%張坤正表示,疫情期間,從去年七月起,中國附醫與台中市政府以及南投縣總計14處消防分隊合作,於救護車上導入「AI輔助診斷急性心肌梗塞系統」,安裝簡易操作的十二導程心電圖裝置。只要這14處消防分隊接送的患者,主訴有胸痛,或懷疑可能是急性心血管疾病,救護車上的救護員就能使用該系統,讓心電圖偵測患者,同時將資訊上傳讓AI全天候即時判讀。張坤正表示,去年七月至今已經上傳362張心電圖,服務275位患者,其中10位成功在救護車上就診斷出急性心肌梗塞,診斷率近100%,當患者一抵達醫院,就能馬上進行心導管手術,使得發現到治療的時間更縮短。遠距醫療發展 偏鄉病患方便就醫張坤正表示,遠距醫療並非一蹴可幾,中國附醫長期關注偏鄉山地醫療,在南投信義鄉負責整合醫療20餘年,並於信義鄉無醫村「地利村」設立門診部,導入遠距診療以及遠距影像的傳輸,地利村的患者只要在當地戴上穿戴裝置,搭配遠距會診平台,中國附醫的醫師就能透過平台協助診斷。中國附醫長期發展遠距的過程中,也讓治療不再僅限於醫院,而是透過遠距擴展至各處,也有不少國外的患者透過遠距諮詢。他表示,新冠肺炎又稱為COVID-19,今年已是2022年,疫情已蔓延超過二年,疫情發展的過程中,台灣的遠距醫療發展得更加蓬勃,疫情威脅到國人的健康,部分病人「不敢外出就醫」,成為醫療隱憂。張坤正說,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不幸染疫,臨床上會看見患者容易出現重症,呼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千萬別隨意停藥,若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時候,需要與醫師討論,作適當的藥物調整,若真的因為心理害怕因素不敢就醫,遠距醫療都能及時協助,以避免延宕就醫時機。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者重複感染致死率高 速打第4劑
指揮中心七月一日修訂重複感染新定義,據統計,至昨日累積共六三九名研判為重複感染個案。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國外研究發現,一萬名確診者中約五到十人重複感染,二度感染後百分之一機率轉為重症,但八十歲以上民眾重複感染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風險較高,建議老年人盡速施打第四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前年累計至今,重複感染個案共二三八二例,其中六三九例為七月一日新制上路後的個案。目前重複感染個案定義為,於發病一至三個月內,符合症狀惡化,PCR陽性Ct值小於廿七、或快篩陽;若超過三個月,PCR陽性外Ct值也要小於卅,或抗原快篩陽性;感染一個月內,不算重複感染。治療方面,羅一鈞指出,與上次確診小於卅天內的個案,若判定為重複感染,醫師須與衛生局聯絡,以人工方式了解及後續研判。通報確認後,不管西藥中藥,如口服抗病毒藥物和清冠一號均會給藥,不會不補助或核刪。該如何降低重複感染機率?李建璋表示,一萬名確診者中約五到十人重複感染,風險相當低,因為第一次感染新冠肺炎後的幾個月內,體內仍有抗體,但仍需戴好口罩、施打疫苗。
-
2022-07-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重複感染可用抗病毒藥物、清冠一號 羅一鈞:重點是通報
Omicron新型變異株BA.4、BA.5於國際再掀疫情,印度等地也出現BA.2.75變異株,國內有民眾擔心再度感染。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依據7月1日宣布新的重複感染定義,目前有639位通報研判為重複感染個案。羅一鈞表示,從前年至今累計通報重複感染個案共2382例,其中639例為7月1日新制上路後通報的個案。目前我國對於重複感染個案的定義為,於發病一至三個月內,符合症狀惡化,PCR陽性Ct值小於27、或快篩陽即算;若超過三個月,PCR陽Ct值30以下,或抗原快篩陽;至於感染一個月內,不算重複感染。羅一鈞說,小於30天(一個月)內的個案,若仍判定為重複感染,醫師與衛生局聯絡後,會人工進行了解及後續研判。若確認通報,不管西藥、中藥,包括口服抗病毒藥物和清冠一號,都會針對每一個隔離期補助一個療程的藥品,不會有不補助或核刪,重點是要有通報紀錄。羅一鈞也表示,目前國內尚未驗出BA.2.75,若驗出是大事,一定會在記者會報告。但不管Omicron哪個亞型,包括BA.1、BA.2、BA.4、BA.5,目前報告顯示有1%至2%比例的患者服用抗病毒藥物後,症狀雖緩解但病毒再次竄升,且可能短期內染疫1至2周內出現症狀,這後重複感染是不太一樣的狀況。他解釋,這仍是同一病程,只是經過藥物控制,停藥後病毒又跑出,但比例不高。目前來講復發情形算少見,也沒有看到新變異株有明顯增加比例。
-
2022-07-19 焦點.元氣新聞
國產新藥9月起納健保 罕見骨髓腫瘤病人年省百萬
健保署今公布9月起新增多項新藥納入健保,其中治療「不具症狀性脾腫大之成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之ropeginterferon alfa-2b成分藥品為台灣自行研發,取得歐、美許可並外銷,現在台灣的病人也能在健保支持下使用。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表示,共同擬訂會議同意納入健保,預計五年有510到650名病人受惠,由於此藥不便宜,5年總藥費約1.45到3.9億,平均每人每年省120萬。但因有與藥廠簽訂藥品給付協議(Managed Entry Agreement,MEA),對於健保的實際財務衝擊並沒有那麼高。張惠萍表示,這是一種罕見的骨髓增生性腫瘤,會導致紅血球細胞不受控地增生,血小板、白血球也會連帶增加,導致病人面臨較高知血栓、出血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傳統療法只能放血或進行細胞減量療法。張惠萍表示,國內藥廠自行研發這個新成分的新藥,已經拿到歐盟EMA和美國FDA許可,也已順利外銷,顯示台灣製藥能力受國際肯定,目前此藥也是健保第一個收載用於治療成人患者的藥品,可望有效減少疾病所帶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這次共擬會也同意9月1日起新增「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可開立口服B肝抗病毒藥物處方。張惠萍表示,去年3月1日已經先放寬免疫抑制劑的病人如果為B肝帶原也開藥,作為預防或發作時治療之用,但由於風濕免疫科醫師不具開立處方之資格,得先將病人轉給消化內科或消化系兒科醫師,病人面臨跨科就診的不便。張惠萍表示,這次開放風濕免疫科專科醫師只要經過照會消化系專科醫師,即可為病人開藥,希望能提升醫囑遵從率、減少肝癌復發機率,推估將有310名病人受惠。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為落實提升對病患之照護,近年健保署致力於新藥收載審核及價量協議,並合理分配各年齡層病患之醫療資源。惟因健保藥品預算有限、醫療需求無窮、民眾生命無價,如何合理分配及使用有限資源,以及給付之公平性等,一直是各界關切重視的議題。伯璋表示,希冀醫、病及藥物許可證持有者廠商三方,與健保署共同努力合作,讓全世界皆讚嘆的「台灣健保奇蹟」可以永續經營。
-
2022-07-19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莊苹 對愛滋、藥癮族群不離不棄
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穿梭古今大疫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我是個關懷HIV、藥毒癮個案的護理師,也是防疫的尖兵喔!」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護理師莊苹,在社群平台如此自我介紹。這短短幾個字背後,是她20多年歲月的投入,因為她對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的不離不棄,加上她和病友經過長時間相處,不吝付出關心,因此逐漸獲得愛滋病友與藥癮者的信任。2021年春夏交替之際,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一位HIV陽性病友確診後,接受隔離治療時,他的手機竟遭疫調人員擅自取走,並讀取其中訊息,而疫調人員近乎侵犯隱私的詢問方式讓他氣到抓狂,他向「HIV感染者、藥癮者的天使」莊苹大吐苦水。莊苹每次聽到HIV陽性病友、藥癮或同志族群有類似遭遇,心情就非常沉重,很擔心他們可能更不願配合疫調,防疫工作也會受到阻礙。用特殊語彙 精準找出匡列對象為了讓防疫、疫調工作順利進行,兼顧HIV陽性病友、藥癮者的個人隱私,莊苹思考如何從中取得平衡。她想到,新冠病毒多以飛沫傳染為主,而疫調的重點是找出匡列對象,便建議HIV陽性病友、毒癮者,若確診必須接受疫調人員詢問行蹤、互動對象時,可用「喝茶聊天」等語彙代替一些隱私行為。她也爭取為疫調人員上課,讓疫調人員了解為HIV陽性病友、藥癮者或同志族群進行疫調時,當對方回答出什麼樣的答案便符合標準,後續不需要細究。莊苹常提醒HIV陽性病友、藥癮者與同志族群,「在親密接觸後,不要一不喜歡對方就刪除對方所有的聯絡資訊。」建議可以先封鎖,若突然需要接受疫調,資訊才會完整。這些貼心的提醒,是希望防疫、疫調工作順利進行,並精準找出匡列對象,避免新冠病毒一再散播、蔓延。關懷20多年 協助病友步入常軌20多年前,一般人對愛滋病、感染HIV族群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莊苹就對愛滋病友、HIV陽性病友付出關懷。隨著正確的疾病防治觀念普及,當年衛生署推行美沙冬減害、針具交換等計畫,以及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推陳出新,都讓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的生活出現曙光,體內的HIV病毒量下降,多數病友的生活也步入常軌。莊苹的默默耕耘,除了得到第22屆醫療奉獻獎的肯定,更贏得許多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的敬重。常有民眾把「愛滋病」與「HIV感染、HIV陽性反應」混成一談。莊苹說,兩者不能畫上等號,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資訊,當一個人感染HIV,在短暫的空窗期後,他接受HIV檢測就會呈現陽性反應,代表體內帶有 HIV病毒,也稱為HIV感染者;當感染情況惡化,感染者體內的免疫細胞(CD4細胞)少於200時,即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IDS),「HIV感染者」也進化為「愛滋病人」。由於HIV病毒會藉由性行為傳播,但只要運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抑制病患體內病毒量,HIV傳播機率就會大幅降低,若能維持血液中的病毒量在測不到的狀態,HIV感染者即不會再藉由性行為將HIV傳染他人,而感染者的壽命與健康狀況也都會與未感染者一樣,維持正常步調。病友漸高齡 盼設長照機構協助這些年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漸漸邁入高齡階段,往後也會面臨老年照護議題,莊苹希望未來可以為這些病友族群、藥癮者成立類似養生村的長照機構,助他們安心度過老年生活。莊苹因長期陪伴、照顧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而得到醫奉獎殊榮,但她認為,這領域還有許多專家學者不斷耕耘,倡議相關政策,他們造福了更多HIV陽性病友、藥癮者,若未來有機會獲得醫奉獎,更是實至名歸。她也期待大家平等看待HIV陽性病友與藥癮者族群,當他們不再遭受異樣眼光,社會也會逐步邁向尊重、平等之路。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7-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社區感染 醫師:最快20天後再感染、3事項需注意
國內16日出現首例Omicron BA.5社區感染案例,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BA.5不僅在美國成主要流行株,日韓也有此趨勢,已在亞洲打敲門鐘,印度等地則有BA.2.75開始異軍突起;根據國外研究,「再感染的時間,最快是第一次感染的20天後」,剛退燒的台灣除需準備3件事,建議高齡者打追加劑第4劑。姜冠宇表示,從「Your Local Epidemiologist」摘錄連續3篇的整理指出,第ㄧ重複感染情況在下一波預計會有更多案例,要有心理準備;第二,服用抗病毒藥物可能反彈復陽,仍需採取措施;第三,BA.2.75要注意,它可能是伏筆。姜冠宇說,對於Omicron病毒株再感染的速度,再感染最快的紀錄,是第一次感染的20天後,光BA.1就有可能再感染BA.1,平均再感染的速度是26天,甚至比BA.1再感染BA.2的36天更短。但未來是否有所謂的「再感染節奏」(每隔多久再感染一次),這些預測會受限於時間、病毒變異極是否繼續推出加強針。再感染的症狀是否較嚴重?姜表示,說法分歧,很多早期研究認為不會變嚴重,但那是Delta之前,Omicron後諸多風向仍未明,包含後遺症,但由些預印本(Preprint)研究顯示,「二次再感染症狀較為嚴重」,有可能是這些族群原本就比較脆弱。姜冠宇指出,像是華盛頓大學退伍軍人研究的預印本指出,研究中平均62歲,有25%是吸煙者、80至90%是未接種者、30至40%患有糖尿病、19至26%患有心臟病,對於高風險族群,再感染機率確實較高,當BA.4、BA.5病例激增時,就應該要當心,這也是為何面對BA.5,高齡者建議打追加第4劑的原因。反彈復陽部分,姜說,美國當初發現有2%患者在服用Paxlovid後,大約在治療後第10至14天會復陽,現在正式認為Paxlovid估計有5至10%的人會反彈復陽,對於服用抗病毒藥物卻又成為陽性的人,應假設自己再次具有傳染性,要採去隔離措施直到轉陰為止。至於BA.2.75,姜冠宇表示,BA.2.75於5月底首次在印度被發現後,迅速占據主導地位,現在占病例的25%大多樣本來自孟買。盡管印度的測試數據還不夠大量,但BA2.75似乎勝過BA.5和BA.2,意味著BA.2.75可能引起一波浪潮。姜冠宇表示,與BA.2相比,BA.2.75在刺突蛋白上攜帶了8個額外的突變,其中有2個突變特別值得關注,就是G446S和R493Q,其中G446S是最有效的抗體逃逸位點之一。但現階段瘋狂追逐子變體變異未必是有效益的,因為變太快,目前應是從最低可及成本下追就最大保護,才是次世代疫苗的切入點。姜冠宇最後表示,相信台灣至少還是可以度過寧靜的7月至8月中,基本上我國已經取消登機前48小時內的PCR陰性證明,另境外移入也僅是3+4,別國有什麼狀況,還是會反映到台灣來,很多該調整的上一波就已調整過,應該不會再有什麼滾動式調整,把自己該做的功課做好,就可以把代價降到最低。
-
2022-07-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本土社區BA.5感染源從哪來? 羅一鈞曝這2途徑
國內首例社區感染Omicron BA.5本土個案,為北部一名20多歲女性,今年5月中旬曾確診並康復,同住家人分別在7月初確診,該個案7月5日出現流鼻水等症狀,7月6日快篩陽、到醫院進行PCR採檢確診,經過定序為BA.5。目前掌握密切接觸者5人,包括1友人、4同事,目前皆快篩陰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案為重複感染,最有可能被同住家人感染,但也不排除是職場感染。指揮中心說,北部20多歲女性已接種3劑疫苗,近半年無出入境紀錄,曾於今年5月中旬確診並康復,本次因同住家人分別於7月3日、7月5日確診,個案亦於7月5日出現流鼻水等症狀,7月6日快篩陽性,並至醫院進行PCR採檢,後續定序結果為Omicron BA.5。目前該名個案及確診家人皆已隔離期滿,已掌握密切接觸者5人,包括1友人、4同事,均快篩陰性,衛生局已安排PCR採檢。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符合3個月內重複感染定義,不過第一次5月份確診時,因為沒有PCR,沒有留下檢體,因當時國內沒有本土BA.5,個案當時應該感染BA.2.3.7,不會都是BA.5。羅一鈞表示,目前該案的父母及姊姊都已經解隔離,但衛生局還是請父母去PCR採檢,若為陽性Ct值低的情況,會將檢體再送實驗室定序。此應為家庭群聚,指標個案目前針對一位長輩,7月1日時出現發燒、頭痛症狀,有工作社區接觸史,目前採取職場監測同事狀況,但過去沒有人曾確診過,若有症狀會採檢,目前尚無進一步檢驗結果,無法得知是否疫情往外擴。羅一鈞表示,近期國外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若曾感染過BA.1、BA.2,3個月內會有八成保護力,針對感染BA.4、BA.5會有較高保護力,降低71%至79%的感染機率。羅一鈞表示,先前沒有確診的人,感染機率相較已確診的人來得更高,尤其長輩、小孩感染後,導致重症或腦炎機率高,長者還有很多人沒打第二劑、第三劑,小朋友疫苗最近才剛開打,這一波疫苗鼓勵幼兒及長者盡快打滿,未確診過的人盡快施打第三劑,符合第四劑者盡快接種,因應BA.5社區流行做準備。羅一鈞表示,該案7月5日發病症狀僅有流鼻水,5月確診時沒有說有無症狀,根據國外研究,第二次感染相對輕微,日本研究室指出感染BA.5疑似肺炎機率增加,對於我國來說,不會因為BA.5要針對重症治療,現在的抗病毒藥物仍依有重症狀況來使用。羅一鈞表示,該案及家人都沒有出國史,該案目前為高度懷疑BA.5群聚,會以高規格採檢匡列作為,來進行後續基因定序,確認是否為BA.5。該案目前看來,優先懷疑最有可能被同住家人感染,不過現在也針對職場同事採檢,因此不能排除是職場所致。羅一鈞表示,由於該案有職場接觸、社區活動史,感染途徑為何,仍需進一步監視了解,但不會做擴大匡列採檢,以現在的防治作為,不會恢復到之前模式,有採檢不一定會就隔離,現在還是認為是社區感染的事件,但還不知道是職場還是哪裡社區導致。
-
2022-07-15 醫聲.醫聲要聞
染疫兒童的大魔王 專家籲避免MIS-C威脅 快接種疫苗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燒不完,每天萬人確診幾乎已成為常態。其中雖孩童感染新冠肺炎多為輕症,但因台灣地區持續發現少數兒童後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症狀,據統計孩童染疫後出現MIS-C的比例約萬分之一,且好發於12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至2%且會造成身體重要器官損傷,因此如何積極預防症狀發生及掌握發病徵兆快速就醫,是目前後疫情時代與病毒共存前提下,父母不得不知的重要課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跟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系統不正常調控或自我抗體攻擊等因素有關,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他說,由於預防MIS-C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感染新冠病毒,而接種疫苗則是防範新冠肺炎感染的首選方式,尤其在疫情持續傳播的情況下,打疫苗的整體好處仍遠遠大於疫苗接種風險及副作用,呼籲5歲以上幼童儘速施打疫苗,才能遠離MIS-C威脅。MIS-C發生在染疫後 出現突發性發燒、出疹應提升警覺「孩童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的1週到2個月內,容易出現突發性發燒、全身性發炎的MIS-C症狀。」邱政洵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並非出現在新冠病毒急性感染期間,而是出現在染疫康復後的全身性多系統發炎,它好發於6到12歲孩童。他說,雖然國外MIS-C的發生率不高,僅萬分之1至萬分之3而已,但死亡率仍有1%到2%,因此家長須提高警覺,儘管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大多屬於輕症,一旦疫後出現高燒或皮膚及嘴唇長疹子、眼睛出血、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或活動力突然下降,這些都是MIS-C症狀警訊,建議應立刻就醫治療。口服抗病毒藥僅適用12歲以上民眾 切勿任意幫兒童加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65歲以上老人或65歲以下12類高風險族群,健保已有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臨床研究證實只要患者在確診5天內服用抗病毒藥物,能大幅降低近9成新冠重症及死亡風險。不過,部分民眾異想天開,想把抗病毒藥物分與幼童服用,以降低新冠染疫康復得到MIS-C風險。邱政洵說,MIS-C是全身性發炎反應,並非針對新冠染疫的急性感染期,而口服抗病毒藥物是用來對付新冠病毒,非用來治療全身性多系統發炎,因此治療MIS-C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根本沒效,必須改用「抗發炎藥」才是真正對症下藥。他說,況且,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適用對象並不包括12歲以下孩童,因此家長千萬別擅自主張幫孩子「加藥」,以免用藥不成反傷身。預防MIS-C首要為施打疫苗 面對疫情戒慎不恐懼邱政洵也說,預防MIS-C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感染新冠肺炎,而避免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施打疫苗,尤其國內目前已開放5到12歲孩童接種第二劑新冠疫苗,在國內COVID-19疫情仍未趨緩,考量染疫恐怕容易併發重症與死亡風險的前提下,接種疫苗的好處仍遠大於接種副作用與不良反應風險,尤其孩童染疫出現腦炎死亡威脅更不容小覷,因此接種疫苗、勤洗手、戴口罩及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仍是防範病毒入侵的不二法門。 (本報導為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系列衛教)
-
2022-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童打疫苗出現心肌炎 接種2劑者有7人
國內COVID-19疫情未歇,疫苗持續接種,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5至11歲幼童打疫苗副作用統計,打第1劑疫苗出現心包膜炎或心肌炎共2人、接種第2劑者7人,將持續追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昨天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3萬7480人次,截至目前累計接種5870萬816人次。COVID-19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91.44%、第2劑85.31%、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85%、追加劑接種率70.74%,若以符合追加劑接種間隔人數統計約93.94%。接種疫苗是預防重症方法之一,但有研究發現新變種BA.2.3.7可能增加急性腦炎風險,尤其國內染疫兒童常見重症為腦炎,讓不少家長擔心。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下午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兒童重症個案有15例定序,其中12例為BA.2.3、3例為BA.2。羅一鈞進一步說明,上述個案病毒定序結果均與這波本土疫情病毒株相同,未檢出BA.4、BA.5或其他BA.2衍生變異株,如BA.2.12.1或BA.2.75,但他仍呼籲,家長儘速帶家中符合接種疫苗資格的孩子完成施打,降低重症發生風險。「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今天起新增美國(部分州)、日本、加拿大、澳洲(雪梨)等採用Smart Health Card(SHC)格式;有媒體詢問,高端疫苗爭取獲得美國認可入境進度,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高端還在等待世界衛生組織(WHO)團結試驗疫苗結果,同步持續爭取其他國家認可。打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感染,確診即時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雙管齊下降低重症死亡風險,據統計,昨天共開4539人份COVID-19口服藥,其中輝瑞「倍拉維」共3539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00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37萬1858人,包括共30萬320人倍拉維及7萬1538人份莫納皮拉韋。據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981床、空床6470床、空床率58.9%,其中台北區45.2%、北區54.9%、中區66.8%、南區56.6%、高屏區69.1%、東區50.6%。羅一鈞說,今天下午將討論下修專責病房開設數,增加病床周轉情形。另外,近期有民眾表示自己公司要求往嘴巴噴酒精殺菌,不符合就懲處,羅一鈞說,並不認同這樣的做法,將酒精噴進嘴巴會刺激粘膜,對殺菌效果不好,也不會排除病毒,不需要這樣做,也不建議額外如此要求。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死亡連日降 羅一鈞:將放寬更多病床照顧非新冠病人
新冠肺炎本土死亡連兩天低於百例,今新增49例死亡個案,另增133例中重症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增年輕個案為兩例40多歲男性,分別有癌症和糖尿病、肝硬化等慢性病史。另全國空床近六成,今天下午將針對六區專責病床開設數調整討論,將會繼續放寬更多病床,照顧非新冠病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40多歲至90多歲,48人具慢性病史、36人未接種滿三劑、28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兩例40多歲男性。其中一位有糖尿病、肝硬化病史,曾接種兩劑疫苗。7月8日出現呼吸困難、全身倦怠等症狀,送醫確診,當天即不治 ,死因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另一例個案有癌症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6月22日發病,出現頭暈、嘔吐症狀,24日就醫採檢確診,住院後發現肺炎及癌症轉移,7月9日過世。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87例、重症46例。羅一鈞表示,今天無特殊中重症個案,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8457例,死亡6976例死亡。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981床、空床6470床、空床率58.9%;55家集中檢疫所共7610床、空床數4995床、空床率65.6%;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3153床、空床數1203床、空床率38.2%。另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4539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3539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00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37萬1858多人份,包括30萬320人份倍拉維及7萬1538人份莫納皮拉韋。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減損4成醫療可近性!這兩種人、這種病最慘
根據經濟學人推估,台灣今年1到6月超額死亡為8067人,對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致死死亡6326人,間接超額死亡人數達到1741人,多個領域學者專家接連疾呼「不應忽視任何死亡」,建議速將傳染病改列第四類、改採流感化監測,藉此促使醫療量能正常化、減少間接死亡,指揮中心仍不動如山。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上午例行直播中,根據已發表於國際期刊之本土研究,證明早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初,社區民眾整體醫療照護可近性就已減損39%。其中80歲以上長者之醫療可近性減損程度達到43%,為各年齡層之冠;外籍人士例如移工醫療,醫療可近性更減損達到50%。另有國外研究指,疫情導致醫療不方便,糖尿病死亡率增2成。該所成員范僑芯指出,今年疫情更嚴峻,初步也可從健保資料看到,雖然到醫院看較嚴重疾病的就醫下降幅度較小,但相較於疫情前一年,無論2020年、2021年,到今年4月,西醫診所的單月門診量降幅達到200至400萬件。至於5、6月疫情最嚴峻時,醫療服務及醫療可近性所受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彙整和分析。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控制,西醫基層扮演關鍵角色,國外研究已經證實,疫情將導致慢性病監測和控制成效變差。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英國2020年1月爆發大流行後,英格蘭地區糖尿病診斷率與糖化血色素監測率都大降3分之2,同期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上升19%,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地區糖尿病病人死亡率也增加了13%。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底,英國醫療服務恢復常態後,上述死亡率便重新趨近背景值。「若能改以地方流行監測,使醫療正常化,控制慢性疾病亦會使流行控制得更好!」陳秀熙表示,反之,若慢性病因醫療障礙而控制不佳,不但將導致國家付出間接傷亡的代價,也將提高染疫率、重症率、死亡率。 台大公衛所成員林庭瑀指出,義大利研究追蹤497位有糖尿病的健康照護人員,結果發現,單單「控制好血糖」這一項因素,如果有做到,就能將接種mRNA疫苗後突破感染的風險降低74%。嚴明芳指出,另有荷蘭研究發現,疫情導致高血壓病人停藥,若病人又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最多可增加3.8倍。各國如何兼顧疫情與慢性病的控制?答案就是加強發展遠距醫療,可惜的是,這方面亞洲國家明顯遜於歐美。范僑芯指出,最新研究發現,歐美國家2020年後,遠距門診的量能皆有明顯有增加,幅度從增加3成到增加7.2倍,成功維持醫療照護量能不要下降太多。反觀亞洲國家,則因先前缺乏相關規劃,無法及時運用遠距來減少醫療量能之衝擊。很多人會擔心,改採流感化監測,如果BA.4、BA.5導致本土流行再起,怎麼辦?陳秀熙拿出實際數據指出,即使有BA.4、BA.5進入社區,預測到8月底,繼續用嚴密的大流行監測,單日新增個案大約是3.5萬人,單日感染率是僅0.2%,但若採取地方流行的社區流感化監測,8月底單日個案仍在一萬以下,大約9000,單日感染率僅0.04%。陳秀熙表示,台灣有高追加劑接種率加上落實戴口罩,兩者對於預防中重症和死亡的效果達到80%以上,抗病毒藥物對於中重症和死亡的預防效益也有5到7成。此外,觀察其他國家經歷大流行後,即使變異株佔比上升,單日染疫率和死亡率也無明顯變化。陳秀熙呼籲,不應該讓變異株影響台灣過渡到地方流行防疫策略,也不該停止邁向新常態生活。
-
2022-07-13 醫療.感染科
疾管署昨公布第2例猴痘現蹤
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第二例猴痘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個案為自美國入境的北部卅多歲本國籍男性,目前在醫院隔離治療中。衛福部積極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預計八月前談定合約,屆時供高風險族群接種,並讓病人用藥。莊人祥說,個案於赴美出差,七月三日左睪丸腫脹、發燒、鼠蹊淋巴結腫脹,七月十日返國入境時,自述疑似罹患猴痘,醫師評估後確認陽性。
-
2022-07-13 焦點.元氣新聞
國內出現第二例猴痘個案 莊人祥:期待疫苗8月前到貨
自6月24日國內出現首例自德國境外移入的猴痘確診病例後,疾管署今天公布第二例猴痘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個案為自美國入境的北部30多歲本國籍男性,出現左睪丸腫脹、發燒、鼠蹊淋巴結腫脹狀況,入境時自述疑似罹患猴痘,採檢通報於今天確認陽性,目前在醫院隔離治療中。莊人祥表示,個案今年5月至7月至美國出差,7月3日開始出現左睪丸腫脹、發燒、鼠蹊淋巴結腫脹狀況,曾於7月5日就醫服用抗生素,但當時未診斷為猴痘陽性,後續未改善且出現皮膚紅疹及腹瀉等症狀。7月10日返國入境時,自述疑似罹患猴痘,由機場檢疫人員後送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通報,於今日確認陽性,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至於我國首例猴痘個案,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仍在醫院等待所有結痂脫落,因此尚未出院,但整體狀況良好。莊人祥說,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與照顧確診者的醫護人員有關。疾管署正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期待八月前能談定並到貨。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64國報告至少9664例確診,其中以歐洲7838例及美洲1551例病例數最多。亞洲目前韓國報告1例境外移入病例,新加坡則已報告3例境外移入及1例本土病例。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疾管署也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另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疾管署已於今年6月30日起,將具有本土或不明感染源猴痘個案的49個國家旅遊疫情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若國人前往前述國家地區旅遊,應避免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也要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致死率2.6% 羅一鈞:與80歲以上長者接近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7月10日,住宿式長照機構累計5萬5060人確診,其中住民人數為4萬3487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7月4日至10日機構內就地隔離安置集中照護者,平均開藥率為90%。而根據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年1月1日至7月10日,通報機構數達1568家,確診住民人數為4萬3487人、確診工作人員數為1萬1573人,仍以社福機構人數最多、護理機構次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波本土疫情統計自4月起至7月10日,累計死亡人數1140人,致死率為2.6%,與之前公布80多歲的致死率2.73%接近。羅一鈞強調,機構長者平均死亡年齡為80多歲,因此比較需和全國80多歲染疫年齡層相比,而非和全年齡層相比。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1105床、空床6471床、空床率58.3%;55家集中檢疫所共7610床、空床數5088床、空床率66.9%;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3516床、空床數1330床、空床率37.8%。另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昨天共開立5376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其中輝瑞「倍拉維」(Paxlovid)共4225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1151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36萬7319多人份,包括29萬6781人份倍拉維及7萬538人份莫納皮拉韋。
-
2022-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以為只是輕症,三天後卻被送加護病房!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分享救命關鍵
「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40歲的鄭仁信,是高雄市楠梓區沐仁耳鼻喉科診所負責人,身兼高雄市醫師公會副秘書長,常出席高雄市政府防疫專家會議,還支援快篩陽篩檢站,對防疫事務參與深,診所、公會、防疫三頭忙。過去一年多來,鄭仁信幾乎每天只睡4、5個小時,太太顏翎如說,半夜3點起床如廁時,常看到先生還埋頭做簡報資料,清晨7點多就在前往診所路上,趕8點看診,「確診也許是天意,上帝要先生放慢腳步多休息」。回想確診過程,鄭仁信說,6月3日覺得喉嚨卡卡的,快篩陽性,遂留在診所休息室隔離,透過視訊看診、給藥,診所同仁協助準備餐食,讓他無後顧之憂。起初鄭仁信認為只是輕症,不以為意,但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蔡昌學醫師提醒,因他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叮嚀他要及早吃抗病毒藥paxlovid,還好有這一記提醒,如果沒有先使用抗病毒藥,之後病情加劇使用類固醇時,會有降低身體免疫功能疑慮。「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未料,鄭仁信6月6日凌晨4點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他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先吊點滴,之後照X光、內視鏡,發現咽喉有潰瘍,無法從嘴巴吃藥,因此被收治到加護病房,當下閃過念頭是「祈禱不要惡化到要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在鄭仁信住院後,太太顏翎如、7歲長女也相繼確診,長女有發燒症狀,太太是咳嗽、喉嚨痛,症狀都不嚴重。顏翎如說,先生在急診後告知需要住加護病房,她趕到醫院簽下病危通知書,心想「應該不會那麼糟吧!」她不斷禱告,也安慰先生「天父可能要你好好休息」。在急診及加護病房3天後,他再轉入普通病房1天,6月10日出院,6月12日出關才恢復看診。「一切來得太驚奇,好像被雷打到!」鄭仁信說,他可能自恃年輕,診所、醫師公會等事務多頭忙,較忽略身體健康,抗疫之路走了2年多,接觸過無數確診者,沒想到輪到自己確診時,竟然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且是生平第一次住院,說明新冠病毒威力不容小覷。回顧染疫之路,鄭仁信說,一路得到很多提醒、打氣,最感謝的人是太太,雖然也被他傳染,仍照顧7歲長女、2歲小女兒,成為家庭安定力量。顏翎如說,病毒並不可怕,過度緊張是折磨自己,「喜樂的心是良藥」。鄭仁信及妻女相繼確診,一家4口唯獨2歲么女安然無恙,一家人平安出關後,幫小女兒補過2歲生日,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這一感觸在經歷確診考驗後格外深刻。醫師小檔案姓名:鄭仁信 頭銜:高雄市醫師公會秘書長、高雄市沐仁耳鼻喉科院長何時確診:6月3日如何確診:戴外科口罩視察快篩陽門診病人動線時,可能被經過的病人傳染;或工作時被病人傳染,這機會較低症狀:發燒、疲倦、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吞嚥困難、易嗆食治療:居家照護期間,症狀用藥、抗病毒藥物paxlovid、抗生素;住院治療時,類固醇、抗生素、症狀用藥、24小時不間斷抽痰給確診者一句話:如果符合資格,趕緊使用抗病毒藥物。感謝上帝安排了一群人間天使在病程中各個時間點對我的幫助,讓我能好好休養並儘快回到工作崗位。
-
2022-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吳明賢╱與疫共存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自指揮中心宣布入境居檢改成「3+4」方案,代表台灣疫苗覆蓋率已初步達標、抗病毒藥物及篩檢量能充足,準備迎來開放國界與病毒共存的新曙光。共存不是躺平,而是說明目前即使用盡一切公衛手段及科學方法,仍無法根除病毒。人類歷史上,瘟疫一直都存在。地球上病毒、細菌數目遠多於人和所有動植物總和,我們和它們協同演化,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起源於「光合細菌」,人類消化道的「益生菌」也是腸胃的一部分。病毒、細菌一直鍛鍊人體免疫力,殘酷的演化規律是過程中可能消滅老弱病殘,留下更強的人。回顧歷史 危機中見轉機中世紀黑死病肆虐歐亞數百年,是人類的生存危機,但也造成重大變革,推動歐洲走出黑暗。例如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造就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提倡重視科學精神,推動正規醫學科學演進;人口減少使農奴制度消失,破除封建階級、釋放桎梏而有更多的創新創作,這些都是危機中的轉機。歷史上唯一被人類消滅的病毒是天花,因為有充分有效的疫苗施打、感染者容易辨識、及時制定公衛干預措施,加上沒有中間宿主的動植物媒介,此三項要素具備,終於1980年5月,WHO宣布流行三千多年的天花根除。有人好奇,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當時無疫苗、也無藥物,如何終結?答案是自然終結,但其後代也繼續和我們共存。即使中間出過傳染率與死亡率高的變種,但是兩年後成為主流,疫情即終結,變成普通流感。其後代在之後百年,有幾次全球性興風作浪,包括1957年H2N2、1968年H3N2和2009年H1N1,這些都是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的變異後代。新冠肺炎流行兩年多,Omicron出現後,確實往感染率高、致死率低的方向演化,比起Delta死亡率0.8%,目前Omicron死亡率0.1%,已趨近流感。流感季節來臨,我們準備好疫苗、藥物,並也無高張力的防疫措施,何獨厚新冠?疫情發展 促進醫學改革和疾病共存,並非消極放棄,而是要做好長久備戰措施,因為演化不是最強的存活,而是能適應環境變遷並做出改變的人。疫情發展勢必造成醫學上的改革,疫情促使台大做出改變並催促我們前進,例如改變了全院各科病床管理運作模式,因為各科配合收治,改善了急診壅塞。改變是必然,不改變就等著被淘汰。疫情發展勢必造成醫學改革,可確定的是未來發展不確定,但若不主動求變,我們只能等著被動改變。若每天工作內容、方式,數十年如一日不變,工作十年也只算有一天的經驗,很快就會被淘汰。醫院需要有應變力(adaptability)的人才,有勇氣及信心面對挑戰,才能提升醫療體系的彈性(flexibility)和韌性(resilience)。參考歷史、著手現在、放眼未來,是我們的社會責任。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7萬 疫情趨緩 口罩解禁再等等
昨本土新冠疫情新增二萬七七〇八例、死亡七十一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上周日確診約三萬二千例,本周日二萬七千例,雖下降近一成五,但「還是比預期來得慢」。指揮官陳時中說,照現在速度會平順往下走,不要引發太嚴重就醫問題,對未來整體社區防疫率也會較好,跌破萬例會比較快,但口罩解禁會建議稍晚一點,「有個保護還是比較好」。 至於新增七十一例死亡個案,莊人祥說,九成九罹患癌症等重大疾病,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B型肝炎,僅打過一劑疫苗,七月五日在家房間父親叫喚無回應,緊急送至急診,但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採檢後陽性確診。另例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六月十八日出現咳嗽症狀,快篩陽後視訊診斷確診,她為癌症末期病患,癌細胞已轉移,正在居家安寧照護,未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六月廿五日在家往生,列入共病死亡。昨新增中重症個案含中症一〇八例、重症一〇〇例。至於台大醫院七月八日公布二例染疫兒童腦中風個案,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已收到通報,其中八歲男童列為重症,十二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判斷為中症。八歲重症男童原本身體健康,無慢性病,未接種疫苗,六月一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送急診,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抗核磁共振顯示,腦部發炎反應、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六月十五日已出院,恢復情形良好。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公費清冠1號限縮對象達共識 專家:「雨天收傘」恐不妥
全台疫情4月升溫,清冠一號讓民眾四處搶購,先前傳出衛福部擬調整公費清冠一號補助對象。今衛福部醫藥司長黃怡超說,已和專家學者達調整初步共識,「慢性病、重大傷病及未打滿3劑疫苗者」將納入考量中。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陽則說,中南部疫情仍嚴峻,此時「雨天收傘」中南部民眾的權益恐怕有所受損。公費清冠一號因未限制使用對象,全台疫情升溫之時有超過9.2萬人領用清冠一號,導致行政部門預算嚴重超支逾1.5億。6月20日傳出衛福部部務會議遭檢討費用超支,便提出以「年齡」作為提供公費清冠領用標準,13至64歲新冠肺炎確診者將改為自費,遭外界批不合理。黃怡超今日接受訪問時說,先前傳說13至64歲全都要自費使用清冠一號絕非事實,上周一衛福部也已經與專家學者討論並取得共識,但相關行政流程還在進行中,需待擬案後,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拍板。黃怡超表示,此次的修訂只是會重新調整治療指引,不再由年齡作為公費與否的認定,會以「感染風險」為主要考量,雖然已達共識,但確定不會在7月中旬就宣布新的指引適用對象。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陽則說,並表示可參考西藥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Paxlovid,有特定的給付對象。柯富陽說,清冠一號不像西藥,有交互作用或副作用,因此會中專家提出,清冠一號的適用範圍不能只依照西藥的公費給付範圍來做界定。柯富陽說,會中專家建議除65歲以上,12歲以下民眾外,還要納入有「重症因子」的民眾納入公費給付對象,像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腎病,呼吸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等等;未打滿三劑疫苗者也被認為是染疫後的重症因子,因此也將納入公費給付對象。柯富陽指出,目前中南部疫情仍然嚴峻,正值此時中央若「雨天收傘」,中南部民眾權益恐受影響,因此衛福部要調整公費適用範圍,應該把中南部民眾的心聲納入評估當中。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較上周降溫14.9% 莊人祥:比預期緩慢
指揮中心今公布全台疫情概況,本土新增2萬7708例、境外移入136例。較昨日本土確診2萬8135例,疫情有些微下降的趨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上周日確診約3萬2千例左右,本周來到2萬7千例,整體疫情下降14.9%,比預期來的要緩,疫情仍屬緩降。先前精神科醫師潘建志預估7月11日「最有可能降到1萬人以下」。莊人祥當時回應表示,「當然都有可能」,不過以目前疫情看起來相當緩慢。莊人祥今再度對此表示,先前有醫師預期7月11日會降到日確診1萬例以下,但現在疫情主要還是「比預期來得要緩」,沒有比先前快,全台整體疫情還是「緩降」。同時,莊人祥也公布最新開打的Novavax疫苗施打狀況,由於各縣市開打時程不一,尚無法統計出全台打氣最旺的縣市,整體施打狀況昨日一共打了5483人次,其中第4劑最多人打,有2803人次接種、追加劑1385劑、第一劑834劑。醫療量能部分,全台空床率來到6成,全台各區都超過5成的儲備量能,其中台北區空床率僅52%最低;口服抗病毒藥物部份,莫納皮拉韋領用212人份、倍拉維領用2295人份,共計領用2507人份。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0多歲酗酒男確診亡 8歲童染疫「腦血管病變」中風
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全台疫情概況,新增20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00例重症、108例中症;死亡案例則來到7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死亡的個案中,99%都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其中43例年齡更超過80歲;最年輕的死亡案例為20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送至急診時已無呼吸心跳。莊人祥說明,今日死亡的個案中有2例較為特殊,第一例是最年輕的死亡個案,年齡20多歲,B型肝炎等慢性肝病,僅打過一劑疫苗,平日有酗酒習慣;因個案在7月5日未出房門,父親叫喚都無反應,才緊急送至急診,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檢測後陽性確診。另一例為30歲女性,莊人祥指出,該個案有第四期癌症,病出現轉移現象,接種過三劑疫苗;6月18日咳嗽症狀,快篩後視訊診療確診,因是居家安寧照護患者,所以沒有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6月25日個案在家往生。至於先前臺大醫院7月8日公布的2例兒童染疫中風個案,莊人祥表示,直到記者會後指揮中心才向台大索要相關資料,目前已收到相關案件,經研判8歲個案為重症、12歲男童為中症個案。12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因此判斷為中症,指揮中心也列入今日的中症名單中。8歲男童部分,莊人祥說明,個案沒有慢性病也未接種疫苗;6月1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至急診後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電腦斷層顯示有腦水腫,疑似腦炎住進加護病房,目前以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治療,抗核磁共振顯示有發炎反應、腦部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6月12日轉出加護病房,6月15日出院,持續門診追蹤,目前恢復情形良好。指揮中心統計,兒童重症累計來到94例,MIS-C仍最多34例、腦炎23例、肺炎17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或送醫前死亡6例、共病3例,死亡仍為22例。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清冠一號公費調整達共識 醫建議納未打3劑確診者
清冠一號應明訂公費適用對象,衛福部已與專家學者達調整初步共識,適用對象仍在擬定階段,不會單純以年齡劃分,將多方考量重症危險因子,有中醫師建議應納未打3劑疫苗確診者。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隨著單日本土個案數增加到萬例以上,衛福部中醫藥司日前邀集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及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研商 「公費COVID-19治療用台灣清冠一號申請補助方案」,盼調整公費清冠一號適用對象,以利公費預算更完善運用。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今天上午告訴中央社記者,7月4日會議中,經過一番討論後,已和與會的專家、學者達成初步共識,認同不論西藥或中藥,只要是公費給付藥物就應該制訂明確適用對象。至於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指引方案仍在作業中,不排除會參考口服抗病毒藥物。黃怡超重申,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絕不會如外界所言簡單以「年齡」劃分,13至64歲確診者不一定只能自費購買,訂定未來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同時會將年齡以外的重症危險因子納入考量。至於外界關心的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何時上路,黃怡超表示,由於公費適用對象仍在擬定階段,需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拍板才算正式定案,日前指揮中心推估的7月暫不限縮清冠一號公費對象,時程推估合理,但新制準確上路時間未定,以目前作業進度推算,應不會7月中旬倉促上路。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說,除了醫院確診者,自4月18日開放居家照護輕症者可公費使用清冠一號後,當時雖有優先適用對象,但沒有限縮公費對象,已累計多達9萬多人次的確診者使用過清冠一號,療效有目共睹,尤其清冠一號沒有明顯副作用或交互作用,不應該完全改為自費。柯富揚表示,認同公費給付的清冠一號應有明確適用對象,雖然可參考西藥,但不能只按照抗病毒藥物給付,中醫與西醫是兩種思維的醫學,同意新版公費對象不可僅以年齡區分,建議納入慢性肝病、腎病、免疫系統不全等慢性病或重大傷病確診者,甚至應該將未打滿3劑疫苗確診者納入。另外,柯富揚提到,雖然現在北部疫情已逐漸趨緩,但中南部疫情仍在,中南部確診者正是需要使用清冠一號階段,若在此時重新公告新版公費適用對象,「是否有必要雨中收傘,需要審慎評估」,建議新制上路、推動時間點應該往後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