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8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毒品
共找到
115
筆 文章
-
-
2023-05-31 醫聲.慢病防治
兒少哈菸藏「2高2低」隱憂 專家:線下傳銷電子煙 進階恐成吸毒
新菸害防制法今年3月22日上路,禁止電子煙及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加熱菸,也同步將禁菸年齡從18歲提高到20歲。不過專家直言,新法上路後兒少菸害仍存在「二低二高」隱憂,「二高」包括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比率、青少女使用加味紙菸比率增加;「二低」則是新法上路後查緝量偏低,憂心變為「線下傳銷」方式吸引孩子吸菸,甚至吸毒。以及地方自治條例管制菸害力道過低,呼籲主管機關應加強。兒福聯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表示,菸害防制法等10多年終修法,不過仍一喜一憂,兒少菸害存在「二低二高」,「二高」中第一高包括青少年使用電子煙比率快速增加中,根據國健署統計,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從103年2.1%到110年8.8%,7年內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至少增加3倍,若看統計至今年的數據或許會更高,等待新法上路期間,主管須高度關注年輕人使用率高狀況。李宏文指出,第二高則憂心,觀察108年至110年青少年使用紙菸比率雖下降,但青少女使用紙菸比率卻增加,尤其鎖定年輕族群、女性族群的加味菸,含有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各樣口味吸引青少年、年輕女性吸食。國健署近期公告加味菸修法草案,僅正面表列禁止前面4種口味,其餘口味均不限,他呼籲主管機關「應放眼未來」。李宏文說,另外「二低」第一低包括,電子煙吸食率增加,但新法上路後查緝量、查獲率偏低,擔心菸品業者轉為「線下傳銷」吸引孩子,利用免費加入「舒壓體驗坊」方式,打造煙霧彌漫、潮流感,讓青少年透過網路平台呼朋引伴,甚至起初先使用電子煙,後續慢慢加入新興毒品,這類舒壓體驗坊恐成為毒品入門磚。第二低則為,新法允許加熱菸有條件,但在新法實施前,全台僅14縣市地方自治條例有管制加熱菸,其中北市新興菸品管理自治條例規定,任何人不得於距離本市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基地境界線50公尺區域內,販賣、供應、展示或廣告加熱式菸品。李宏文說,希望其他縣市加強對於校園周邊零菸害管制,主管機關也應加強宣導,讓孩子知道吸食菸品傷害多大。國健署委託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調查,發現去年4月至10月期間,全國22縣市共663家菸品販售場所,有32%菸品販賣業者違規販售,違規場所包括檳榔攤42.4%、一般商店40.3%、連鎖超市或大賣場26.6%、連鎖便利商店18.8%。消基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110年整體違規率仍高,接近5成,且除了便利商店以外,其餘場所皆有上升趨勢,預估今年查處金額會提高,也提醒業者應加強教育訓練、法規認知及落實執行面。吳榮達憂心,新法將禁菸年齡從18歲提升到20歲,違規狀況可能增加,整體調查來說「並不符合我們期待」,因為違規比率持續上升。他表示,我國健保對於癌症治療支出比例非常高,將近1000多億元,近年我國致力消除C肝,也希望從青少年菸害防制做起,改善肝病、肝癌問題,能讓健保減少支出。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為避免青少年吸菸危害身體健康,新法提高禁菸年齡到20歲,而吸菸是所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子,甚至會加劇新冠肺炎重症危害,國健署長期站在保護國人健康立場,雖然現行狀況仍有疏漏,但希望與各界一起努力做好菸害防制。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3-21 醫療.牙科
胸悶竟是牙周病引心內膜炎!4種人要留意,心、肺感染易出現3症狀
簡單的牙周病竟然也可能引起心臟內膜炎!?日前一名65歲案例發現腳部腫脹,且時常覺得胸悶、容易喘,上樓梯行動緩慢,在朋友建議到醫院檢查,竟發現是「感染性心內膜炎」。 他胸悶、易喘、腳腫脹,檢查竟是牙周病引心內膜炎!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該案例起初檢查時就發現肺積水、腳水腫、心臟明顯大很多。後續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並未發現異常,但發現二尖瓣膜逆流、關不緊,安排住院觀察。 住院期間案例發燒,除了抗生素治療外醫院也再抽血檢查,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醫師警覺可能是「感染性心內膜炎」,並推估患者可能是因牙周病引起,果不其然發現患者有較嚴重的牙周病、口腔衛生不佳、也有口臭、掉牙的情況。所幸經兩周的抗生素治療,並安排手術清除感染後患者恢復穩定並出院。 牙周病也會引起心內膜炎?醫籲4種人要留意3症狀! 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個會致命的心臟感染疾病,牙周病和心臟疾病在一般民眾觀點來看,很難聯想在一起,事實上牙周病是有滿高的機會影響到心臟。 牙周病怎麼感染心臟的?郭志東醫師說明,牙周病使得口腔出現傷口,再加上口腔細菌量繁多,細菌有機會從此處傷口透過血液傳達身體其他部位,例如心臟,這在國內外都有不少研究證實有所關聯,同樣相似的情況也包括拔牙後傷口照護不佳。因此心臟科醫師看到這類感染,通常也多會了解患者是否有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4種人都要留意:郭志東醫師也表示,人體並不會莫名其妙出現感染性心內膜炎,一定有某個傷口細菌感染引起,例如注射毒品受到汙染的針頭,或是洗腎等治療時使用的導管,這些也都有可能,而在眾多因素當中牙周病和拔牙是最為常見的。 心、肺感染易出現3症狀:這樣的感染情況也有可能感染到其他部位,例如離心臟較近的肺臟,引起肺水腫。而心肺又可視為一體,通常一處感染,也會連帶牽連另一處,患者容易出雙腳水腫、胸悶、呼吸困難、活動易喘症狀,而這些症狀出現時,通常也都與心肺有關,提醒不能大意。 防範牙周病感染心肺礙健康,醫籲定期洗牙注意傷口照護。 郭志東醫師提醒,牙周病雖然看似只是影響口腔健康的小問題,但確實存在影響心臟健康的疑慮。建議民眾應每年洗牙一次,若有牙周病或拔牙都應妥善治療並照護。而有上述相關風險者也都需注意相關症狀,以利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延伸閱讀》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提早掉牙是心血管疾病警訊?醫教正確潔牙「護齒3寶」不可少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M型社會弱勢傷最深 高雄市盼照顧辛苦人
面對少子女化趨勢,為了確實接住每位新生兒,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現行的M型化社會,對於弱勢族群更為不公平也是最受到傷害的群體,市府透過醫療資源分配達到平權,尤其首創的「飛象家園」提供重大兒虐的孩童保護,落實照顧辛苦人的理念。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聯合報今天共同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邀請中央、六都市府團隊與地方政府衛生局首長討論各縣市因應母嬰防護力的相關政策。黃志中以新冠疫情為例,曾有懷孕36周的孕婦染疫,市府隨即安排後續的醫療照護;期間也曾有年輕爸媽載著染疫的小嬰兒不知所措地在市區繞行,所幸相關人員在電話支援下,協助派發入住加強型防疫旅館,這也案例凸顯出資訊、資訊落差的狀況。他說,市府承辦衛福部的「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計畫」,以幼兒為中心發展健康照護制度,從生命早期介入,以增進兒童未來最大的潛能發展,並以個案管理方式,整合現有預防保健、預防接種、篩檢轉介等服務,連結衛政與社政,落實初級照護與健康促進。偏遠地區的照護服務,他說,每月提供婦產科、小兒科、兒童牙科及24小時緊急醫療,以及公車式小黃專車服務,讓孕婦產檢免於奔波。不過,高雄市在母嬰政策上,指標性放在弱勢族群照護,黃志中說,未成年孕婦可能涉及到毒品等案件,因此一率都會收案,同時警政衛政系統也會介入,而衛生局也與助產公會的大姐們攜手陪伴小媽媽。至於兒虐保護,高雄市府與醫療院所合作,他說,照護包含驗傷評估、醫療中心資源介入,而醫療機構也會設置兒少保護小組。最特別的是,市府首創「飛象家園」,專門為0到18歲的兒虐重症全方位照顧模式,也能透過生活重建,減輕障礙程度及併發症等,提升孩童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能力。黃志中強調,如果孩童不幸死亡,市府有死因回溯分析,會搜集所有病例及相關小組負責篩檢,就曾發現有二歲以下幼兒用藥致死的狀況,為此增強了用藥的安全性。他強調,以健康平權為宗旨,從指標性照護政策,延伸到全面性照護服務,建構婦幼及弱勢族群更友善的支持環境。
-
2023-03-06 醫療.精神.身心
同事、路人都在背後議論我…思覺失調症15項症狀,長期造成大腦功能喪失
新竹一名幼稚園教師從5年前開始,上課時常覺得同事在背後議論自己,且漸漸覺得連路人都會談論她,甚至身邊無人,耳邊也會傳出議論聲,不勝其擾,進而影響工作表現。該名幼稚園教師前往精神科求診,診斷為「思覺失調症」,然因工作忙碌,常忘記服藥,導致病症時常復發影響工作。最後前往求助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柏安,每月固定接受抗精神病藥物長效針劑治療,接受針劑後,症狀逐漸穩定下來,不再因為忘記服藥而導致病況不穩,生活逐漸回到正軌。思覺失調症初期不易察覺 長期造成大腦功能喪失陳柏安表示,思覺失調症屬於精神科的慢性疾病,多發病於青少年晚期到成年早期,發病率佔總人口約1%。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包含妄想(堅信的錯誤信念,常見如被害妄想、關係妄想等)、聽幻覺(耳朵聽到不存在的聲音,多是人聲)、混亂的言語及行為,還會有其他負性症狀(人際退縮、表情淡漠、自我照顧功能喪失)、認知功能障礙和情緒症狀等,容易造成現實感混淆,長期甚至會造成大腦功能喪失。無法純靠抽血或影像檢查診斷,需要精神科醫師藉由臨床會談診斷出,且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期。思覺失調症15項症狀:幻覺、幻聽、妄想、胡言亂語、言語片段、疏離人群、退縮、情感冷漠、攻擊、破壞、自殘、思考障礙、注意力無法集中、睡眠障礙、情緒症狀思覺失調症好發:.18-25歲之間,家族中已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人。.體質異常者,體內多巴胺濃度高過正常值許多,導致腦內化學作用產生變異。.藥物及毒品濫用的人。.精神和情緒壓力過大的人。.在家庭成長背景中曾經歷嚴重問題的人,如父母離異、過度情緒化的教育方式、家庭成員失和等。【延伸閱讀】疾病百科/思覺失調症發病前5年為黃金治療期 自行斷藥易復發身心科醫師周伯翰強調,思覺失調症患者治療黃金時期為發病前5年,根據過去和日本東京大學合作的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患者,剛發病前5年大腦功能會迅速下降,因此這段時期立即就醫,穩定服藥,避免病情復發導致大腦功能下降是很重要的,但患者往往在病情穩定後,服藥順從性不佳,導致症狀復發,影響患者的大腦功能,臨床上,使用進紅外光偵測患者大腦功能結果也顯示:患者在穩定接受長效針劑治療後,大腦前額葉功能會逐漸改善的情形。陳柏安指出,近年來隨著醫療進展,新的抗精神病藥物針劑副作用已經很少,有些針劑1個月打1次,甚至可以3個月打1次,減少患者忘記吃藥導致復發,或是就醫不便。近年國外針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專家建議皆將長效針劑列為治療首選。病患可在身心醫學科門診和醫師討論治療選項,穩定就醫及接受藥物治療,給自己復原的機會。(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遊日買藥注意,這款感冒藥可能驗出毒品反應!藥師分析最夯代購藥品成分及風險
各國國境開放,今年起台灣人又開始大舉赴日旅遊,玩樂之餘也特別喜歡買日本的藥妝及藥品。不過有藥師提醒,某些藥品成分具成癮性,如大正感冒藥,可能讓你尿液檢測呈陽性,且若服用在國外自行購買的藥品發生過敏或其他副作用,是不能申請藥害救濟的,購買前一定要特別注意。台人遊日愛買藥 EVE、表飛鳴、感冒藥超夯國人去日本玩特別愛買藥品,最夯的像是EVE止痛錠、日本魚油、Wakamoto、表飛鳴、太田胃散,感冒藥系列以前大家很愛新露露感冒藥、黃金A微粒感冒藥,現在還有大正百保能感冒藥。不過其實購買成藥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其中的成分,尤其有些藥品在日本買可能是日本版的,跟在台灣藥局看到的不見得相同,千萬不要亂買亂吃。日版大正感冒藥有成癮性小花藥師在其部落格《小花藥師|社區藥局筆記》提醒大家,以上述那些大家在日本常買的藥品來看,太田胃散跟Wakamoto、表飛鳴系列與台版的差異不大。但如果是大正系列感冒藥,許多人覺得日本版的大正比較有效,這是因為它添加了「Dihydrocodeine」這個強效的鎮咳成分,而這種成分在台灣並未核准添加使用於綜合感冒藥中,並且在服用上也有其他需注意的事項。日版大正感冒藥購買服用注意事項1.有成癮性,且有呼吸抑制的風險,未滿12歲兒童以及哺乳孕婦不可使用。2.毒品尿液檢測可能呈現陽性,當兵或職業軍人要小心使用。3.無法申請藥害救濟。EVE止痛錠 藍底金字的最強另外還有超搶手的EVE止痛錠,聽說最近日本某些藥妝店還缺貨。EVE止痛錠含有異布洛芬(ibuprofen)成分,而其實止痛藥台灣藥局也非常多,你很容易就可以買到布洛芬一顆 400mg 的盒裝止痛藥 (指示用藥),但就是有許多人覺得EVE比較有效,特別是藍盒的!根據台灣頭痛學會《頭痛電子報 第175期》台中博智診所院長陳炳錕醫師撰文分析EVE的使用,分析EVE的布洛芬劑量如下:常見4種EVE,每「兩顆」EVE 的劑量:EVE QUICK DX (藍底金字): 200mgEVE QUICK (藍底銀字): 150mgEVE A EX (白底藍字金邊): 200mgEVE A (白底藍字): 150mgEVE裡不只有止痛藥的成分,還有另外兩個成分:Anhydrous Caffeine - 80 mgAllylisopropylacetylurea - 60 mg兩種藍盒子的還另外加了 Magnesium Oxide - 100 mg陳炳錕說明,Anhydrous Caffeine就是咖啡因,有加強止痛藥的效果,普拿疼加強錠也有,80mg 劑量大概是一般 1 杯大杯咖啡的量。Allylisopropylacetylurea則是一種鎮定劑,不是非常強,有解除焦慮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止痛藥的效果,但其他國家目前沒有繼續用的原因,是因為後來有些人出現了血小板低下,全身性紫斑出血的副作用,所以就停用了。而藍底金字的EVE QUICK DX則加了 Magnesium Oxide - 100 mg,除了有點胃藥的效果,也是速效錠,有止痛藥本身、鎮定劑,咖啡因強化效果,速效崩解,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吃 EVE 比其他止痛藥有效的原因。EVE購買服用注意事項1.Allylisopropylacetylurea成分有血小板低下風險。可能出現胃腸出血及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等風險。2.EVE 有鎮定作用,吃藥後應避免開車或操作危險機械。3.別給 15 歲以下的孩子吃。4.懷孕的頭痛患者注意,單純的 ibuprofen 在懷孕 12 週前仍可服用,但是有鎮定劑的 EVE 是不能吃的,計畫懷孕的準媽媽也要小心。5.如遇藥物過敏或副作用,國外自行購買不能申請藥害補助。6.帶太多藥物回國違法,網路買賣更不允許。日本成藥沒有比較厲害 對症下藥才重要出國購買成藥真的有風險,雖然價格可能較便宜,但因為藥品無標示中文,在看不懂使用方法,不清楚正確用量、用途、禁忌與副作用等情況下服用是有危險性的。也仍有不少人認為日本藥品特別好,不過白袍藥師Drugs曾出書《藥師心內話》破迷思,指出坊間常用成藥的成分種類就那幾樣而已,沒什麼特殊之處,日本藥也不例外,根據症狀買對藥就會「很有效」。大家出國旅遊還是盡情玩、放縱吃美食,成藥就盡量不要買了。【資料來源】.小花藥師|社區藥局筆記:藥師教你攻略日本藥妝5大熱銷商品.台灣頭痛學會《頭痛電子報 第175期》.赴日買藥當伴手禮 含鴉片成分恐成癮.網推日本必買藥品比較有效?藥師告訴你實情
-
2023-02-24 醫聲.慢病防治
新興菸品恐混毒致死 專家:取代紙煙如「以羊易牛」
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打著取代傳統香菸的旗幟,化身時尚配件,流竄年輕世代的生活圈。總統府15日公告的菸害防制法修正案,採「一禁一管」,全面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高醫藥學院名譽教授李志恒曾任國衛院「新興菸品健康危害研議」議題召集人,他表示,新興菸品主要有電子煙、加熱菸和混合式菸草產品等三類產品,電子煙開發的時間較早,已被發現添加不明物質,可能含有維他命E醋酸酯、四氫大麻酚等物質,造成人體危害;就成癮性而言,各類新興菸品所含的尼古丁,與傳統菸品相較,並無二致,所以用新興菸品替代傳統香菸的作法如同「以羊易牛」,無法降低成癮物質對健康的威脅。尼古丁成分產品國際管制鬆 恐造成健康危害在國衛院的研議報告序言中,李志恒寫道,同樣是成癮物質,毒品(鴉片、古柯、大麻和其相類的化學合成品,以及影響精神物質)以三個國際反毒公約管制,製造毒品的行為在許多國家會被處以極刑,相較之下,對於菸品的管制較為寬鬆。在世界衛生組織的「菸草框架公約(FCTC)」架構下,把菸品視為商品,導致菸商可以合法改良含有尼古丁的產品,新興菸品因此出現;此外,電子煙、加熱菸的添加成分有許多仍不明,且對於健康的影響尚未有完整評估。新興菸品取代傳統香菸有如「以羊易牛」李志恒用齊宣王以羊易牛的典故來比喻以新興菸品取代傳統香菸的不合理。《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孟子見齊宣王時,有人牽著一隻牛從王面前經過,準備將其殺害用於獻祭。齊宣王於心不忍,要人以羊作為代替。李志恒說,用電子煙或加熱菸取代傳統香菸,就像齊宣王以羊易牛一樣,無法解決問題。他指出,有新興菸品業者宣稱,其產品中不含傳統菸品中的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即焦油)等致癌成分,故造成的死亡會降低。李志恒直言,此說法仍有待實證,根據研究文獻,新興菸品如電子煙和加熱菸所含的尼古丁成分,含量與成癮性並不比傳統菸品低,而電子煙導致肺部疾病、呼吸道病變卻是既定事實。此外,李志恒說,相較於電子煙,加熱菸的研究文獻有限,且多是菸商提供的研究,對於健康的影響尚待進一步評估。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的一份報告中也指出,目前並無足夠證據顯示加熱菸對人體的危害低於傳統香菸,且因為加熱菸含有與傳統香菸不同的毒性物質,對於健康的短期、長期影響仍有待研究。電子煙溶劑添加成分不明 毒性可能致死李志恒說,單純以毒理學角度來看新興菸品氾濫一事,必須注意其添加物不明和毒性尚未有長期研究,以及容易成癮兩項健康危害。他表示,電子煙的運作方式,必須添加溶媒(煙油),才能透過加熱產生含有尼古丁的煙霧。李志恒說,維他命E醋酸酯雖是營養品,但須以口服方式攝取,才能夠達到抗氧化等效果,若從呼吸道進入體內,則有可能因其脂溶性特質導致肺部阻塞。此外,他指出,外傳新興菸成分中,除了尼古丁以外,也可能被非法業者混入成分不明的新興毒品,其藥性、毒性不明,可能導致使用者因此健康嚴重受損。以古鑑今,李志恒說,清廷禁菸最早禁的是傳統菸草,鴉片是藥材,反而沒有被禁。後來英國大量傾銷鴉片至中國,鴉片癮的危害逐漸呈現,間接導致清末國力式微。李志恒表示,由清廷禁煙的例子可知,一個物質的危害程度需要時間觀察,有時最初認為危險性較低的物質,到頭來發現對健康的危害也不低,現在若認為新興菸品較傳統菸品的健康危害小,「擔心如果新興菸品普及,青少年、XYZ世代大量使用,再過20年以後,會不會看到新的問題出現?」
-
2023-02-20 醫療.精神.身心
易被忽略的老人精神疾病!譫妄與失智、老年憂鬱如何分別?
● 譫妄是一種精神狀態,常出現混亂、幻覺、妄想症狀● 老年人因疾病、藥物和社交孤立,易增譫妄風險● 發生譫妄的長輩,失智風險比較高一位80歲女性患者,因情緒不穩定,出現妄想和幻覺等症狀,被送入急診室,經評估診斷,患者在幾天前進行了大腸癌手術,住院期間使用大量的止痛劑和鎮靜劑,再加上重症病房的環境,引發術後譫妄現象。譫妄類似精神病症狀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譫妄是一種精神狀態,大腦的認知和反應出現了混亂、混淆、幻覺、妄想等症狀,最常見的現象是突然胡言亂語、認不得人、激躁不安、忘東忘西、失去定向感和時間感等,甚至有患者表示看到不存在的東西,家屬以為是中邪帶去收驚。發生譫妄6原因為什麼會發生譫妄現象?楊聰財表示,主要是因為大腦發生瀰漫性代謝障礙,進而可能有6原因導致譫妄:1.生理狀態:某些疾病或身體損傷,例如感染、中風、腦外傷、癲癇等。2.精神狀態:情緒不穩、憂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症等心理狀態。3.缺乏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可能導致譫妄現象。4.身體失調:長期飢餓、脫水、高燒、低血糖等身體失調。5.藥物或毒品使用:某些藥物或毒品也會導致譫妄現象,例如酒精、安眠藥、抗精神病藥、迷幻藥等。6.環境改變:最常發生在醫院,因住院產生身心壓力,大腦意識狀態突然改變。楊聰財提醒,當出現譫妄現象時,應儘早尋求醫療幫助,找出原因進行相應的治療方式,只要把發生原因控制好,大多數患者都可以恢復。譫妄易與失智、老年憂鬱搞混譫妄無特定年齡層,但是常見於老年人身上,研究統計顯示,與慢性疾病、藥物使用和社交孤立等因素相關,增加了發作風險。譫妄症狀與失智、老年憂鬱相似,容易被搞混而錯過黃金治療期,楊聰財強調,譫妄通常包括混亂、幻覺、妄想;老年憂鬱則是情緒低落、失眠、自我否定、體重減輕等;失智症狀屬於持續性、逐漸惡化的認知功能障礙,當長輩記憶力衰退、語言障礙、思維能力下降,就要多加注意。另一個觀察重點是時間,譫妄通常是暫時性,可能在幾小時或幾天內緩解,而失智是一種持續性、逐漸惡化的認知功能障礙,病程長達多年。要特別注意的是,容易發生譫妄的長輩,失智風險也較高;譫妄跟失智可能並存,若失智長輩突然陷入譫妄,患者的認知功能會惡化得更快。區分這些疾病的關鍵是詳細醫學及心理評估,逐項檢查身體狀況、腦部功能,並評估情感和認知功能等,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預防譫妄4方法1.警惕藥物副作用:使用藥物應注意是否會出現相關副作用。2.維持健康生活方式:足夠的睡眠、健康的飲食、適度的運動、減少壓力和情緒波動。3.保持社交活動:社交活動可以減少社交孤立和抑鬱等情況的發生。4.預防感染:感染是譫妄常見原因之一,要注意預防感染,勤洗手、打疫苗等。
-
2023-02-18 醫聲.醫聲要聞
韓星打牛奶針被捕 毒理學教授:新興毒品濫用台多於韓
日前韓國知名演員劉亞仁涉嫌使用俗稱「牛奶針」的毒品異丙酚(Propofol)而遭警方調查。韓國電影「與神同行」男主角河正宇也曾傳出使用;搖滾天王麥可傑克森更是因使用牛奶針身亡。高醫藥學院名譽教授李志恒指出,異丙酚(Propofol)為醫療上的麻醉劑,外觀為乳白色液體而俗稱「牛奶針」,非法使用係新興毒品,台灣在2015年納為四級管制藥品。他表示,台灣新興毒品濫用情形比韓國嚴重,與毒品管制的靈活程度有關。牛奶針作為鎮定劑使用 不易成癮但可能致死李志恒說,牛奶針的主要作為麻醉及鎮定,具有中樞神經毒性,會降低血壓及抑制呼吸作用,雖然現有研究尚無法確定使用牛奶針的成癮性,卻會造成性幻覺。不過他也指出,毒性物質的成癮與否須以較長時間觀察。李志恒舉例,過去德國科學家為了取代嗎啡而開發海洛因,當時海洛因號稱不成癮,結果現在回頭看,其成癮性比嗎啡還高,「所以有些物質剛開始認為不成癮,後來證實並非如此。」事實上,牛奶針的濫用情形已行之多年,2016年衛福部的新聞稿中就已見其蹤影。該新聞稿中指出,異丙酚製劑為具醫療用途之麻醉劑,以靜脈注射方式用於全身麻醉,或於人工呼吸器病患、局部外科手術和侵入性檢查作為鎮靜使用。根據法務部法醫研究所調查,2010年至2014年間,與異丙酚相關的死亡有17件,其中就有牛奶針濫用致死的案例。衛福部也指出,施用異丙酚針劑後可能會致心跳減緩、呼吸抑制而死亡,因此必須在具備相關急救設備的醫療機構下使用,且須由專業醫師給藥,使用過程中必須有醫療人員持續監測病患的心臟及呼吸功能,避免因藥物過量,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的風險。新興毒品濫用情況 台多於韓李志恒感嘆,他原以為韓國藥物濫用情形比台灣嚴重,後因2014年至2016年間的科技部(現國科會)計畫與韓國學者合作,計畫中選定安非他命作為指標,比較台韓兩國藥物濫用的情況。他表示,結果韓國查獲的安非他命至多僅有幾十公斤,台灣則是百公斤起跳,「所以我們的藥物濫用情況其實比人家嚴重。」在新書《一身兩世》中,李志恒寫道,「新興毒品的出現,是化學合成知識的進展、資訊的快速流通,以及社會型態變遷的綜合體。」他指出,新興毒品目前已有上千種,數量比起鴉片、大麻、古柯鹼等傳統毒品,或安非他命、搖頭丸等合成毒品加總起來,多出超過三倍。李志恒也表示,由於新興毒品種類眾多,成癮性極毒性未經深入研究,也未被管制,潛在的健康危險性較高。知識點|什麼是新興毒品?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將新興神經活性物質(New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NPS)定義為:「遭到濫用,且不受1961年麻醉品單一公約(Single Convention on Narcotic Drugs)與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Convention on Psychotropic Substances)管制,卻可能造成公眾健康危機的物質。」品項多、發展快 法規靈活度是關鍵李志恒直言,在新興毒品濫用方面,台灣也比韓國嚴重。舉例而言,台灣K他命濫用情況普遍,韓國則相對少見。在研究論文「新興毒品趨勢調查與防治對策之研究」中,他深究各國新興毒品管制法規,發現韓國的新興藥品管制品項高達93項,台灣僅有20餘項。除了品項多寡,法規靈活度是另一關鍵。李志恒並表示,韓國的新興毒品管制法規較為靈活,定有新興毒品「臨時(緊急)禁令」,2008年到2017年1月,韓國緊急列管了90餘項新興毒品, 一旦發現「蛛絲馬跡」,某藥物有濫用、成癮危機,就先行列管,並在期間尋找濫用或危害的證據,確認者正式列管,若無則解除列管;日本也有相似的機制,以「指定管制」的方式,迅速針對有濫用危機的藥品進行管制。2018年,李志恒曾赴梵蒂岡研討會綜合上述研究結果,以「東北亞新興毒品問題」為題發表演說,除了比較台灣與鄰國的毒品濫用現象及防治做法,也建議國內參考日韓模式進行修法。責任編輯:林琮恩
-
2023-02-04 養生.聰明飲食
跟菸草一樣!高度加工的食品不僅不健康,還可能讓人上癮
你以為只有抽菸、喝酒或毒品會讓人上癮嗎?在1項新的研究中發現,許多人愛吃的高度加工的食品,可能不僅對身體不健康,還可能會令人上癮。幾乎所有種類的食品都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加工,但高度加工食品(highly processed foods, HPF)是1種雖然方便且通常非常美味,卻往往含有過量的額外成分,例如鈉、糖和飽和脂肪等的食品。例如含糖飲料、加糖早餐麥片、熱狗等肉類產品、即溶湯品等都屬於高度加工食品。這些類型的食物經過明確的設計,所以人們會吃得過飽並渴望吃更多,但這樣的現象就是上癮嗎?根據發表在《Addiction》(成癮雜誌)上的研究中,2位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高度加工食品(HPF),並根據1988年外科醫師關於菸草成癮性報告的科學標準,來判定高度加工食品(HPF)是否有資格稱為上癮。他們所使用的4個上癮的標準如下:▸1.受控或強迫性使用且使用者發現難以戒除。▸2.對大腦產生精神影響。▸3.強化行為(reinforced behavior)。▸4.引發強烈的衝動或渴望。高度加工的食品可能讓人上癮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團隊指出,這4個標準在1988年用於確定煙草會讓人上癮,而在新的研究當中,使用了相同的標準。研究人員發現了高度加工食品 (HPF)可能跟菸草一樣會令人上癮。但與吸菸不一樣的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吃飯,所以,這會是1個更加重要的問題。因此,研究作者Alexandra DiFeliceantonio表示,是時候停止將高度加工食品僅僅視為是食物,而該將其視為可能會上癮的高度精製食品來看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3-01-29 焦點.用藥停看聽
出國玩攜藥回台注意了 食藥署提醒這類藥品恐被當「毒品」
出入境時務必備妥管制類藥品證明隨著國境重啟、日本開放免簽之後,不少民眾春節連假直奔日本旅遊,假期將結束,國人返台時也要注意自身攜帶藥品是否有違法疑慮。食藥署提醒,民眾若自身有在服用慢性病藥品,務必要注意是否有管制類藥品,出入境時務必備妥證明,以免有攜帶毒品入境嫌疑。隨著疫情趨緩,各國邊境解封,民眾出國觀光旅遊或經商日趨頻繁。不過,各國對入境旅客攜帶藥品的管理法規不同,國人攜帶自用管制藥品出國,如未符合入境國之規定,有可能違法受罰。春節期間出國旅遊,民眾持慢性疾病藥品處方籤、憑機票影本與切結書,至藥局領取一個月至三個月的藥品,若旅途中藥品仍有剩餘,要帶回台灣。食藥署管制藥品組科長鄭啓慧說,攜帶出入境之自用藥品中若有管制藥品,建議隨身備有醫療院所開立的診斷證明書或處方箋影本等證明資料,以利通關檢查。成癮性麻醉藥品及影響精神藥品需留意鄭啓慧表示,管制藥品包括成癮性麻醉藥品及影響精神藥品,如安眠藥,世界各國管理皆相當嚴格,台灣醫療上常開立的佐沛眠(Zolpidem)、三唑他(Triazolam)、氟硝西泮(Flunitrazepam)等鎮靜安眠類藥品,嗎啡(Morphine)、吩坦尼(Fentanyl)等成癮性麻醉藥品皆屬管制藥品,依法限供醫藥及科學上之需用。若藥品來源不明或流為非法使用,即涉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稱之毒品。鄭啓慧表示,國人如於國外就醫後,因治療所需攜帶管制藥品回國,必須依照我國海關入境報關須知,僅以治療本人疾病為限,須憑當地醫療院所的證明,攜帶量不超過該醫療證明的處方量,且藥品應隨身攜帶,不可以郵寄或快遞等方式寄送。 鄭啓慧提醒,民眾出入境隨身攜帶原主治醫師所開立診斷證明書或處方箋影本;若屬第1級至第3級管制藥品,若無法確定是否含有相關藥品,食藥署官方網站的業務專區>管制藥品>管制藥品的管理>管制藥品分級及品項查詢,即可確認。此外,鄭啓慧也說,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施行細則第18條規定,民眾只要檢附聲明書及醫師診斷證明書等相關資料,也可向食藥署提出申請,開立攜帶管制藥品相關證明文件。於出國前,亦可查詢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網站。
-
2022-11-11 醫療.精神.身心
自律神經失調是身體拉警報 醫曝常見4大原因:可能血糖爆表
●睡不好、焦慮、全身不對勁,可能自律神經失調了●自律神經失調最常見問題:壓力或慢性病●改善解方:嚴控血糖、戒菸戒酒、多運動「醫師,我一定是自律神經失調,你開藥給我吃!」身心科診間常有病人這樣說,但醫師可不敢這麼快下定論。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張勳安指出,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是其他身心問題的結果,應視為「拉警報」,找出根本原因,對症治療。若是出現沒胃口、腹脹、心悸、睡不好、焦慮、疲乏、全身不對勁等問題,就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了。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林耕新說,壓力或慢性病是最常見問題,症狀多半輕微、可逆,需要病人改變想法或生活習慣,不能期望光靠吃藥就能治好。自律神經系統是維持人類存活的平衡系統,包括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腸神經三大系統。這些神經都是從大腦延伸到全身,控制五臟六腑,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互相拮抗又維持平衡,以調節人面臨壓力時的反應。「自律神經失調」依程度分為大失調或小失調,依原因可分為先天或後天。張勳安表示,大失調大多源於比較嚴重的疾病或神經系統傷害,例如中毒、感染、腦瘤壓迫等;有些自律神經失調是先天的,與基因遺傳有關,有家族病史,但人數不多;最常見因身心疾病等後天因素造成的小失調。自律神經失調只是負責「拉警報」的症候群,張勳安指出,其本身不是一個診斷,是要提醒人應做詳細檢查、找出其他潛在的診斷。臨床觀察常見原因,包括糖尿病、菸酒毒品等物質濫用、壓力大、缺乏運動。原因一:糖尿病失控糖尿病沒控制好,會導致神經病變,張勳安說,曾有門診病人自述身體很好,但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睡不好而就醫,結果抽血檢查發現他的血糖爆表。只要能控制好血糖,就不會產生神經病變問題。原因二:物質濫用菸酒毒品等物質濫用,也會引起神經病變,長期抽菸會導致自律神經功能變差,酗酒則會引起酒精性神經病變,因此須戒菸戒酒,才可以改善。原因三:壓力大壓力過大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衡。林耕新說,要學習調適壓力並不容易,很多病人不想改變生活習慣和想法,抱持「吃藥就會快好」的錯誤期待,到處就醫、看遍各科,靠鎮定劑、安眠藥來降低自律神經活性,但藥物或許能暫時緩解症狀,卻無法真正治療疾病,也無法改變牽動疾病的壓力,藥物副作用還可能把問題搞得更複雜,不是長久之計。「願意面對自己心裡的問題,才能開始更深一層的治療。」林耕新表示,人的壓力和情緒困擾,常是根源於某些想法,心理治療專業人員可以協助人學習分辨「沒有幫助的想法」、練習用不一樣的想法面對各種事情,進而把自己從原本的困境中釋放出來。不過,這通常需要至少三個月的療程,定期與專業人員晤談,不可能像吃藥一樣速成。原因四:缺乏運動少運動或不運動,也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但症狀多屬輕微,建議應養成運動習慣,多從事中度運動,運動會產生腦內啡,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具紓壓解鬱作用。靜心3步驟,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如果自覺忽然煩躁不安、心跳加快,很不舒服,林耕新建議,這時可做靜心3步驟,做完就能消除一半以上症狀;感覺舒服一點了,就能開始察覺、分辨自身想法。每次遇到狀況就如此練習,也能幫助自己不易陷入壓力的漩渦。靜心3步驟:1. 找一個安靜的空間。2. 坐下來,閉上眼睛。3. 用你能控制的最慢速度,深呼吸5次。
-
2022-09-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別因一時好奇 惹上一輩子麻煩
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於2021年發布世界毒品報告指出,大麻是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毒品,有愈來愈多青少年降低對大麻的戒心,甚至不認為大麻可能造成身體傷害。在台灣,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大麻及其主要的成分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屬於二級毒品,近年也屢次因為各式濫用事件躍上新聞版面。根據法務部統計,國內大麻緝獲量逐年上升,103年是10.7公斤,109年成長10倍達109.4公斤。大麻(Marijuana)是生長在溫帶或熱帶、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4米至5米,掌狀複葉,蒴果卵形有棱,種子為深綠色,其化學組成極為複雜,可萃取出超過500種成分,其中「cannabinoids」成分對中樞神經有明顯作用,而「四氫大麻酚」最具有成癮性。依據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資料,大麻同時會對身體及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包含心跳加快、肺部刺激性、成癮、幻覺、妄想、影響胎兒及兒童大腦發育等,長期使用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依賴性,使用劑量與次數也會愈來愈多,一旦產生依賴性,突然停用還會有厭食、焦慮、不安、躁動、憂鬱、睡眠障礙等戒斷症狀。近年來,不肖販毒業者也將吸食大麻的行為與時尚連接,藉以吸引年輕族群的注意力。有鑑於毒品對身體和心理的傷害是一輩子,必須提升青少年對於毒品的抵抗力,需要社會、學校及家庭的支持,堅持「守住立場,絕不越界」。有關毒品防制的各項資源,全台有22間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及24小時免費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你、幫幫我)可提供協助。
-
2022-06-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有長新冠嗎?會好嗎? 1圖詳解「常見症狀」
COVID-19病人在感染4週內為急性期,大多數患者在經過4週或更長時間後會逐漸好轉。然而,部分病人在康復後可能會因SARSCoV-2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與發炎 性損傷,及重症相關的後遺症等,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以及造成 呼吸、血液、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新出現的、復發或持續的症狀或失能;這些病人通常會在感染後12 週之內痊癒,但也有一些病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12週或陸續有新的症狀發生。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定義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定義初次感染後4週或4週以 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綜稱為「後 COVID 症 狀(Post-COVID Condition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將前揭病人統稱為「長期 COVID(Long COVID)」,其中症狀持續超過感染後4週者稱為「症狀持 續存在的 COVID(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若超過12週且無法解釋為其他疾病所致者,則稱為「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德菲法(Delphi)調查國際專家共識,於2021年10月6日公布,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 SARS-CoV-2 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 。目前國內對於此類病人產生之症狀並未特別訂有專屬之定義,故疾病管制署訂定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 4 行指引》中乃援引 WHO 之用詞與定義。 臨床表徵COVID-19 病人在疾病逐漸痊癒後,多種健康影響可能會持續存在,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 障礙、睡眠障礙等;這些症狀可能是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隨著時間消失或復發,目前仍不清楚受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影響的確切人數,以及這些影響會持續多久。根據Nalbandian等人彙整9篇來自不同國家,追蹤發病後或出 院後2~6個月不等的 COVID-19 急性感染後症候群相關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6篇報告指出 32~87 %的調查對象在急性期後至少有1種以上的症狀,其中1篇指出55 %的病人有超過3種以上的症狀;有6篇報告均指出病人有生活品質下降情形。 對 COVID-19 病人的建議1.了解自己的狀況:每個人應對長期疾病的方式不同,應對 COVID-19 等新興疾 病的壓力、焦慮和不確定性的方法也不同,對部分人士而言,積 極瞭解自己的狀況,是與持續性疾病或 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共處的第一步。如果在感染 4 週以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可視需要至醫療機構就診,由專業醫護人員做適當的醫學評估、診斷和治療。2.自我壓力調適:避免大量且持續收看、瀏覽新聞(包含網路社群媒體),反覆接收過量COVID-19疫情相關資訊可能會讓您感到壓力倍增。 鼓勵您從平時養成深呼吸、伸展身體、冥想或練習正念,嘗試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按照自己身體的耐受力規律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並且避免飲酒和使用毒品;嘗試放鬆,並與他人保持聯繫,和信任的人聊一聊憂慮和感受等自我調適。3.自我復健: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因 COVID-19 住院的成年人,就常見的 COVID-19殘留症狀,特別是呼吸困難、心理健康、插管後症狀 (例如:聲音虛弱、進食與吞嚥問題等)、注意力不集中和記 缺陷等,以及開始運動、恢復功能活動等,提供基本的訓練建議,有助於病人自我康復與進行健康管理,病人可視需要尋求相關社會支援。4.適時接受醫療協助:記錄並重複專業醫護人員於出院前或隔離檢疫期間的衛教指導事項,需要時,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配合轉介至門診持續追蹤,並記下自己的心理狀態、身體症狀,在有明顯異於平常身心狀態時,主動聯繫專業諮詢管道,才能順利控制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或早期發現相關症狀。 如何預防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預防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接種疫苗、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人多場所等做法,都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風險,進而避免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若感染新冠肺炎,請於康復出院後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觀察症狀變化,若康復後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者可以參考此指引提供之資訊促進自身之健康,若症狀轉趨嚴重,或在康復後有新發生之症狀,仍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專家點名「4類人確診」易留新冠後遺症! 常見呼吸困難、疲倦、記憶力差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4-19 新聞.健康知識+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生物鹼是什麼? 生物鹼是含有氮原子、天然存在的鹼性有機化合物總稱,但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和DNA的核酸並不算在裡頭。此外,除了從植物中萃取的天然生物鹼加工產物(如迷幻藥、海洛因、古柯鹼),參考天然生物鹼分子結構、以人工合成的產物(如人工合成的安非他命)也可稱為生物鹼。根據報告,現有的生物鹼有三萬種以上,其中大多帶有強烈的生物活性(調整、影響、活化生物體內各種生理活動的性質),是重要的藥品;畢竟是藥或是毒,往往是一體兩面的事,既能做為藥,也能當做毒。 順帶一提,較為人所知的生物鹼包括尼古丁、咖啡因、古柯鹼、嗎啡等。尼古丁是香菸的主成分、咖啡和紅茶中所含的咖啡因具有提神作用、古柯樹提煉而得的古柯鹼是提神作用更強的毒品,但古柯鹼鹽酸鹽是醫療用的局部麻醉劑。至於嗎啡,雖然也是毒品,但醫療上常用來舒緩末期患者的疼痛。 此外,絕大多數迷幻植物的成分都和古柯鹼、嗎啡這些生物鹼很類似,至於大麻,那可就不一樣了:它的活性成分並不是生物鹼,而是四氫大麻酚(THC)。 ▍大麻與大麻葉 吸食用的大麻(marijuana)和用來製作麻布袋、粗麻布的工業大麻(hemp,也稱漢麻),都是大麻科大麻屬的植物;另外還有一種麻,由於纖維十分強韌,可用於製作衣服、袋子、包包等日常用品,稱為亞麻(flax,亞麻布的原料)。 大麻含有具麻醉性的化學成分四氫大麻酚,從很久以前便用來獲得快感,或做為宗教和醫療方面使用。吸食大麻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大麻葉和花乾燥後切碎、捲成如紙菸般的大麻菸,點燃後吸食;另一種是用大麻樹脂凝固成塊狀的大麻脂,加熱後用鼻子吸取煙霧,或是混在香菸裡吸食。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大麻是處方用藥,可舒緩焦慮和催眠;但進入二十世紀後,美國政府頒布法律,全面禁止大麻,包括醫療用途在內。 至於現在,根據媒體報導,許多國家都漸漸開放大麻合法化。事實上,美國華盛頓州、科羅拉多州、加州等許多州,都已允許大麻在限定範圍內做為個人娛樂品使用。荷蘭則根據嚴格的政府方針,將大麻等軟性藥物(soft drug,意指成癮性較低,亦無成癮後生理戒斷現象的藥物)列為非管制對象;娛樂用途的大麻在加拿大也已合法。 你或許因此認為大麻並不是多麼危險的藥物,但事實上,如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依然視大麻為違法藥物,大多數國家對大麻的管制也都很嚴格;換言之,在國際上,大麻不合法的國家還是占多數。 THC會對大腦的海馬迴和小腦產生作用。作用當然因人而異,也會受用量和吸食方式(抽菸或口服等等)影響,但共同點是意識都會逐漸模糊、進入恍惚的狀態。吸食者的思考會變得毫無邏輯、思路非常跳躍、幾分鐘感覺就像幾個小時、近在眼前的東西看起來很遠……大量吸食時,還會產生幻覺,感到極度安心或狂喜般的亢奮,大笑不止。吸食大麻的人獨處時會非常安靜,不過一旦身旁有人,就會變得嘮叨又活潑。根據觀察,大量服用時,甚至會產生對死亡的恐懼,人生跑馬燈不時在腦中閃現,並因為妄想、幻覺、幻聽而感到恐懼。雖然大麻的精神依賴性不算很強,也沒有生理戒斷症狀,但長期使用還是會造成大腦功能下降,以及認知、呼吸系統和生殖功能障礙等負面影響。 而且,吸食大麻會使得精神恍惚,不但容易在駕車時發生車禍,自殺的風險也更高。在印度的旅遊導覽書中,就曾提到吸食大麻的觀光客從屋頂跳樓的意外事故。我到印度旅行時,也見識過好幾次因為喝了加入大麻葉的拉西(優格飲料),而口吐白沫、倒地不起,或做出偏差行為的觀光客。※ 本文摘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作者:左卷健男 譯者:陳聖怡出版社:究竟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02/01
-
2022-04-14 新聞.元氣新聞
「菸害防制法」公聽會 全國9成家長籲雙禁電子煙加熱菸
教育部近日公布校園停課新制,標準再放寬引爆家長怒火,近日家長同樣不滿的還有「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經過全國家長會長聯盟調查,全台近9成的家長憂心新型菸品會讓子女成癮、成為吸菸者,家長認為應「禁止電子煙跟加熱菸」,而非中央版本禁電子煙、開放加熱菸。「菸害防制法」將近15年未修法,今年行政院版修正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立法院今召開公聽會,多數專家同意禁菸年齡提高到20歲、擴大禁菸場所、菸盒警示圖文增加等修正;另外禁止菸品部分,無論電子煙或加熱菸,皆已被證實對肺部造成嚴重危害,專家認為應予以禁止。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郭斐然主張,應該雙禁電子煙及加熱菸。原因在於,根據美國統計,發生電子煙肺傷害(EVALI)事件,截至2020年2月,已造成2807名個案住院,其中68人死亡,且個案大多是小於35歲的年輕人。若使用加熱菸,恐會導致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郭斐然舉一名16歲青少年案例,使用加熱菸導致嚴重肺傷害,需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用葉克膜搶救生命。經實驗發現,加熱菸中含有汞、甲醛、乙醛、亞硝胺、鉛等重金屬及致癌物質,與電子煙類似。郭斐然指出,菸商企圖用加熱菸以非燃燒技術混淆視聽,稱其可減害,但電子煙和加熱菸毒物成分相似,同樣會引起肺傷害,一樣會造成尼古丁成癮、吸引青少年使用,讓下一代成癮成為吸菸人口,是菸商的終極目標。郭斐然說,過去有菸商主張,加熱菸太貴,青少年不會使用,但日本現況是青少年加熱菸使用率,從2015年的0.6%到2019年增加到4.8%,這是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台灣不能重蹈覆轍。世界和平婦女會秘書長林淑慧表示,網路發展快速,青少年容易購買到新型菸品,尤其在網路上以「果汁」、「果凍」販售,像是2021年苗栗縣議員揭露,在教室內搜出滿滿電子煙,若修法不祭出重罰,對於菸商根本不痛不癢。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張鳳琴表示,受限法令未修正,各式新型菸品不斷挑戰教學現場,有學生反映同學戴「電子煙手錶」,甚至大專院校老師反應,沒收學生電子煙,家長竟抗議「你憑什麼法規來沒收?」在教育宣導、執行端上困難重重。張鳳琴說,新型菸品都是有毒物質,都是傷害,呼籲應儘速通過修法,禁止所有新型菸品,更談及曾有孩子在悔過書上寫下「菸品跟毒品一樣」,一時吸毒終身戒毒,不要讓所有家庭來承擔。國健署稱加熱菸需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後方可製造、輸入,但郭斐然直言,由政府公告「指定菸品」,但沒公告者則不必做,此後續將產生爭議及訴訟風險,且健康風險評估標準未明定,無法為人民把關,其他國家也只有「禁與不禁」,我國若用健康風險評估,恐成替菸商掛保證,雖立意良善但後續製造更多問題。立達法律事務所律師杜家駒認為,若新型菸品其目前許可的菸品有顯著差異,可進一步管制,若不知道有無顯著差異存在,應授權行政機關進一步研究。對於加熱菸是否可上市,他認為仍要回歸科學證據,若無顯著差異而管制,可能違反憲法原則。至於加熱菸是否可宣稱減害,目前爭議較大,縱使開放或通過上市,也不能宣稱減害。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加熱菸歸類為菸草因此納管,非菸草類視為類菸品全面禁止。未來加熱菸等菸品將採取審查制度,以及上市後監測跟管控,會嚴格審查菸草柱及組合元件,不能分開販售,若違法則予以撤銷,未來對於嚴禁電子煙及未經審查的加熱菸,違法製造輸入罰則可高達1億,且有10年以下刑事責任。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10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和茶能不能當水喝?喝太多會水腫、水中毒?營養師教怎麼喝水更健康
喝水不只解渴,也是幫助身體維持正常機能的重要關鍵,許多人疾病纏身,或許就可以檢視是否有飲水不足的問題,但喝水也不是一次喝飽喝滿就好。嫚嫚營養師指出喝水與水分缺乏對身體的差異,並也提醒喝水的正確觀念,以免水有喝像沒喝一樣。 水分充足有利身體運作,健康問題自然少! 嫚嫚營養師表示,水對身體運作相當重要,各細胞、生化反應都仰賴水協助運作,在飲水充足的狀態下,人體才有利正常的代謝廢物、維持正常血循、運送營養物質、調節體溫、維持血量及濃度等,身體正常運作下自然有利健康,也常額外附帶著減重的好處。 喝水對人體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防範泌尿道、生殖道感染,女性在一生當中約有40~50%的機率會出現泌尿、生殖道感染,復發率約20~50%,而男性在進入更年期後,也常見因攝護腺肥大而出現泌尿道感染,喝水有助減少感染機會。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發現飲水有助防範心腦血管疾病,飲水充足者,出現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機率,遠比不常喝水、飲水不足者來得低。不過也提醒,心腦血管疾病的因素繁多,發生與否無法單看飲水,但飲水確實是被觀察到有利防範的重要因素。而反過來看,若長期身體缺水,身體便容易出現上述各種問題,甚至可能出現中暑,日常飲水不足者也容易發生便秘,不論從何者來看都不利健康。營養師解飲水3大迷思:飲料當水喝、水腫、水中毒。 飲料、咖啡、茶當水喝?對於水分充足,許多民眾會認為平時有喝飲料、咖啡、茶,都是液體,也可以補充水分。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這些飲品確實都可以補充水分,不過也會額外攝取到其他物質,例如糖、咖啡因等,若仰賴這些飲料取代水,不是水分不足,就是喝足到每日人體必須攝取量對身體造成負擔。以糖來說,糖被各界專家視為食物中的毒品,容易上癮且有害健康,影響的不只有被稱作「疾病之母」的肥胖,也包括影響血糖波動、也和各種發炎、疾病息息相關。據統計國人肥胖人口已將近半數,正與近年興起的手搖飲、飲食型態改變有關。而咖啡因攝取量建議每日小於300毫克,約每日2~3杯咖啡或5~8杯茶,若攝取過量,可能出現心悸、失眠、亢奮、焦慮等不適。提醒這些飲品日常可喝,但建議適量為佳,且盡量以無糖為主,更避免以各類飲品取代水。 水喝太多會水腫?也有人認為水喝太多會水腫或出現水中毒的情況,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水腫的原因很多,以一般生活型態來看,常見原因如懷孕、經前症候群、久站久坐或缺乏運動等血循不佳、重口味納含量過高、蛋白質攝取過少等,以疾病來看,如腎病症候群、肝硬化、心衰竭、癌症等,部分藥物也可能影響,原因相當多,但不包括喝水,且若是因飲食、血循不良等生活方式不佳所引起,喝水反倒有助改善。若有出現水腫可能代表身體正有某些問題或狀況,當中最常見也最平凡的就是口味偏重,應盡改善為佳。 水喝太多會水中毒?至於水中毒,確實有可能發生,但較為少見,這是在極為不當的飲水方式下會出現的情況,例如運動後直接一次飲用3000-5000c.c的水,一次大量的攝取水分易影響水的電解質平衡、引起低血鈉、水中毒,患者將出現噁心、倦怠、頭痛、頭暈等,嚴重甚至喪命。國外確實曾有馬拉松選手因此喪命的案例傳出過,不過這種情況較為少見,不必過度擔憂,留意飲水方式即可。水不是有喝就好,營養師教4觀念更有助健康。 良好的飲水習慣,嫚嫚營養師建議,一日飲水量可以自身體重乘以30計算,如體重為50公斤者一日攝取至少約1500c.c,夏季等身體容易流汗、流失水分時提升至乘以40,並且分開時段飲水,一次制在200-300 c.c,ㄧ小時不超過1000ml,避免過量。 許多不習慣喝水的人,一開始會像是為了作功課,將一次飲水量喝光,這除了可能有前述所提到的較少見的低血鈉、水中毒疑慮外,較常出現的問題在於,若一次將一日所需的水分一次補足,身體也會在短時間之內排出,其他時間又沒再喝水,水會幾乎沒參與到身體當中的各機能運作,可說是有喝和沒喝差不多。 另外也注意,避免渴了才喝水,雖然少喝水的人未必會出現口渴,但發現口渴時,身體一般已是處於缺水的狀態,身體機能自然也受影響。提醒飲水除了以水為主,每日應補充足夠的水分,也要適度的進水,如此更有助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水喝太少小心血栓!醫:易中風、心肌梗塞,別渴了才喝水! .別讓身體缺水!醫:喝太少恐增腎衰竭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09 新聞.元氣新聞
電子煙是否應合法納管?支持反對兩方激辯
攸關國人安全和健康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今年1月13日通過行政院審查,立法院3月1日一讀通過,將送衛環委員會審查,此次修法重點之一「禁止電子煙」,仍引發社會各界爭議,今CDPA中華辯論推廣協會今舉辦辯論賽,就雙方意見相互交流。「我國電子煙應/不應合法納管」政策辯論表演賽,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趙康照洲、藥理學研究所副教授王湘翠及立委蔡壁如、陳以信等專家與會擔任評審。CDPA中華辯論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賈培德表示,「菸害防制法」牽涉廣泛,國家管制生活層面時,制定法律是在必要時、得限制人民自由權利,但界線應該介入到什麼程度,都牽扯到管理跟人權角度,值得挑戰跟討論。王湘翠指出,電子煙最早在2003年在大陸被研發出來,作為戒除紙菸的替代工具,2006年正式進入歐美國家,發展至今已16年,目前研究對於電子煙健康的危害是確定的,無論法規禁止與納管,民眾都應了解電子煙的毒害性和變化性很大,甚至加熱煙也一樣有危害。正方辯士認為,青少年因好奇吸食電子煙,而國外屢傳電子煙爆炸的案例、品質參差不齊,若無納管民眾容易買到劣質品,建議應將電子煙納入菸害管制法,透過劑量評估,禁止有毒物質参入等。反方辯士認為,電子煙檢測出上百種有害物質,且傷害機轉至今不明,國內也有6例電子煙肺損傷案例,我國有5.7萬名學生抽電子煙,還有國小生團購電子煙,政府有管制必要。反方辯士指出,許多事情科學當下無法知道,都需長期追蹤確認,包括過去使用塑化劑、硼砂、火力發電等,後續才知對人體有害,如今已知電子煙有危害,為何要再做一次亡羊補牢之事?尤其肺癌是十大死因之首,7至8成又與抽菸有關,即便抽菸是個人選擇,但不該打著自由大旗影響全民健康。正方辯士指出,國內實體電子煙商家達500家,還不包括網路賣家,無法可管情況下市場已存在。雖電子煙有危害,但不代表法律要管,法律應秉持柔性管制,成癮物質並非疾病,包括酒、咖啡、糖、網路等文明病都容易讓人成癮,國家不應過度介入,應給予空間,不單是自由而是包容,還給吸菸者可以呼吸的自由。蔡壁如表示,國內吸菸人口約13%,根據衛福部統計,國高中生超過1.6萬人吸加熱煙,5.7萬名青少年使用電子煙,年輕人因好奇、同儕壓力或且添加草莓、香草等口味使用電子煙。尤其尼古丁會成癮,造成肺部氧氣通透性變差,影響健康,她是支持無菸環境。蔡壁如指出,市面上充斥電子煙,若全面禁止而不管理,恐讓電子煙流於黑市。她期望透過修法,包括公共場廣設吸菸區、讓癮君子有抽菸權利。她也提到「購菸實名制」概念,如同口罩實名制,搭配8千億前瞻計畫打造的「雲端健康資料雲」,未來憑健保卡買菸,在顧及個資前提下,精準掌握國內真實的抽菸人口。康照洲認為,以毒理學角度來看,所有物質過量都有害,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分類,酒、鹹魚也都算致癌物質,但人民一樣喝酒、日本菜吃鹹魚等,宛如麻醉藥品可醫用,自用卻變毒品。各國對於管制都有不同態度,如同大麻在荷蘭合法,但其他國家則不然。他認為我國雖朝零菸害方向,但有20%的吸菸者一輩子無法戒菸,開放加熱煙不妨作為替代品。康照洲指出,過去任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期間,也曾協助國民健康局制定尼古丁藥品定量,及針對菸草建立毒性資料庫,是已逐漸管制方式來達到禁菸,朝台灣零菸害目標邁進,未來是否禁止仍是可討論議題。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電子煙釀肺傷害已6例通報 年齡最小僅16歲
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猖獗,行政院今年1月13日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朝將全面禁止電子煙。然而,年輕人使用電子煙比例逐年提升,甚至還造成肺傷害。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近2年已有6例通報疑似電子煙肺傷害個案,其中年齡最小只有16歲。國健署2020年2月起成立「疑似電子煙相關肺傷害個案處置參考流程」,截至2021年9月共接獲6例通報,經過專家會議討論,有3例為使用電子煙造成肺傷害之高度可能個案,年齡為16歲男性、56歲男性、23歲男性。其他3例,22歲女性為使用電子煙加重可能個案,42歲男性、31歲男性為誘發氣喘之可能個案。使用電子煙的時間介於半個月至4年期間,5位併用紙菸,1位停用紙菸。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陳妙心指出,根據109年大專校院學生健康行為調查發現,大專生紙菸吸菸率為5.4%相較107年5.2%略升,電子煙使用率從107年2.5%竄升至5.4%,增幅超過2倍。而紙菸使用率男性8.9%、女性1.9%,電子煙使用率男性7.5%、女性3.2%,大專女學生電子煙使用率高於紙菸。大專生使用電子煙的原因,以「口味選擇多」為主,占30.9%,其次是「不想要有菸味」(29.6%)、「同儕影響」(28.9%)及「感覺健康危害較低」(24.9%),顯示電子煙正在危害年輕族群。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表示,菸品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國人十大死因都與吸菸有關,每年至少2萬人死於菸害,平均每20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失去生命。陳木榮說,菸煙中有超過7千種化學物質,其中93種成分為致癌及有害物質,當中有15種被國際癌症研究署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尼古丁恐讓大腦對其他物質更容易成癮,包括酒精、藥物甚至毒品等,且青少年正值大腦發展重要階段,使用菸品恐造成大腦永久傷害,包括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降低等。陳木榮指出,電子煙含有丙二醇、甘油、尼古丁與其他化學品,經研究發現,煙油含有超過41種有害、有毒致癌物質等。部分標榜草莓、香草口味的電子煙,添加的食用香料、香精等雖然能吃,但不代表能吸,因煙油添加物缺乏呼吸毒理測試,但年輕人存在誤解,甚至還稱電子煙是「果汁條」,令人擔憂。統計發現,大專生校園二手菸暴露率由107年47.0%上升至109年48.8%,相當於每2位學生就有1位在校園中遭受到二手菸的危害,主要暴露場所以「吸菸區」為主(34.6%),其次為「校門口」(23.7%)及「校園空曠處」(18.2%)。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許多標榜無尼古丁的煙油,其實都測出含有尼古丁,且全球每年約120萬人因二手菸死亡,其中15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為6萬5000人。陳木榮說,若家長在家抽菸,二手菸、三手菸會留存在沙發、地毯超過半年,恐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缺損、氣喘、中耳發炎等,甚至恐釀新生兒猝死。研究發現,吸菸者比不吸菸者更可能發生新冠肺炎重症、死亡,且電子煙也無法戒菸,最後恐變成傳統煙和電子煙併用。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已函請立法院審議,此次修法擴大禁菸場所,包括大專院校、幼兒園、托嬰中心及居家式托育場所列為全面禁菸場所,避免孩童在生活中接觸菸品。教育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王明源表示,去年8月31日已修訂各級學校菸害防制實施計畫,將新興菸品防治列入工作項目,也支持《菸害防制法》修正案,包括禁菸年齡提高到20歲、各級學校列為禁菸場所,未來將與國健署、社家署及各級學校持續努力。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2-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檢疫所「翻攪外送物」惹怨 王必勝曝1情況:查出違禁品比例高
有網友日前被匡列進集中檢疫所,但收到家人送去的零食和飯菜,不僅巧克力被捏碎,飯菜還有被翻動的痕跡。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回應,會這樣檢查,是因為先前曾查到毒品。今天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也在臉書貼出影片,表示檢疫所的人員並非所有住民的物品都抽查,僅抽查異樣物,查出違禁品的比例非常高。王必勝在臉書表示,「我們沒有把集中檢疫的住民當犯人,而是當成親人在關心照顧」,但檢疫所畢竟不是自己家,是很多人要一起使用的空間,所以必須要有管理指引,才能維護全所住民及工作人員的健康和安全。他在臉書貼文中也表示,集中檢疫所的作用是隔離及檢疫,不是遊憩休閒渡假,集中檢疫所也是國家檢疫隔離系統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有責任在感染管制、住民健康、公共安全等方面負起責任。集中檢疫所訂有工作指引,其中對於違禁品有明確的規定。這些規定是根據兩年多以來的經驗制定,也依據實際狀況經過多次滾動修正。舉例來說:禁止各類毒品,因其本身就是重大違法,遑論使用或禁斷後產生的各種症狀;禁止酒類,因發生過很多起酒醉吵鬧、健康關懷無法聯繫、甚至需送醫治療;禁煙,是因為常發生床上抽煙燒破床單等易引起火災的事件,同時飄散的煙味也會引起其他住民強烈抗議。另外在執行面上,集中檢疫所安全組員警是依據專業的經驗,從住民的行為模式、送物品的人、物品的異狀…等判斷後進行抽查,查出違禁品的比例非常高。照片或影片是一些實例,不勝枚舉。從王必勝臉書的貼文中,可以看到除了從便當找出菸品,還有從洋芋片等包裝中找出毒品的影片。王必勝接受電訪時表示,雖未統計查出違禁品的比例,但抽到的物品中查到違禁品的比例很高。他解釋,並非所有物品都會檢查。由於檢疫所的安全組員警原本就是員警出身,因此有非常多經驗,會根據狀況抽查。例如,有些檢疫、隔離者本身有菸癮或毒癮,在所期間菸癮或毒癮犯了,因此就會對外面送進的東西多加留意;或是有些送進的物品,例如便當或洋芋片的重量不對勁,一檢查果然就發現菸品或是毒品暗藏在內。王必勝也表示,投訴的民眾經查疑似為南部某檢疫所住民,入住時即替該民眾保管了大量菸品,因無法抽菸數日吵鬧引起其他住民抗議。後從其朋友送來便當飯菜內找出整盒香菸,因此便當送至住民時有點零亂。針對該住民狀況,會請所方提供戒菸貼片並予以關懷,並對他帶來的不便致意。王必勝說,集中檢疫成立以來,已經收住近八萬人次、90萬人日。處理過各類確診、居隔、居檢及專案,住民來自世界各地,包含三教九流各式人等,會秉持專業和信念,堅守這個堡壘,直到疫情結束。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屏東霧台鄉誤打無溫控疫苗 陳時中透露接種者現況
為及早達到3月第三劑疫苗涵蓋率5成的目標,指揮中心鼓勵民眾積極接種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依最新統計,昨天施打的新冠疫苗稍微多,達到31萬5905人次,但以周五來看不算多,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82.57%、第二劑76.16%、基礎加強劑0.78%、追加劑為35.44%。此外,屏東霧台衛生所誤打46劑沒有溫控的疫苗狀況,他說,衛生所第二劑誤打屏東某山地鄉46人,整體來講,疫苗不是完全失去溫控,專家認為安全顧慮影響小,而施打疫苗後產生保護力的效期,還要在進行研究,現在處理方式是,屏東對46人給予關懷,目前為止,無人不舒服或局部疼痛狀況,但要持續觀察,相關有違失的人員,屏東縣政府已記大過,主管記小過。媒體問,外界關心,第23期第三劑新冠疫苗預約率僅有6成,如此3月涵蓋率的5成目標可達標嗎?為鼓勵民眾接種疫苗,應提供第三劑獎勵金來催出打氣?陳時中說,接種第三劑疫苗是大家的權利,也是義務之一,希望大家盡快來打疫苗,目前疫苗量夠,施打意願有降低,但我們呼籲大家快打,這是保護自己、避免重症死亡的最好方式。至於,民眾控訴,送到集中檢疫所的飯菜被打開翻攪,零食也被碾碎,像是被當犯人。陳時中說,集中檢疫所管理比較嚴格,所以出問題相對小,嚴格帶來安全,代價會有一點隱私被侵犯的地方,事實上,指揮中心也查過有放相關違禁品及相關毒品,而這對裡面管制是不好的,也提醒檢查人員檢查時不要破壞,或讓人不舒服,但檢查還是有必要的,而細節要盡量仔細。
-
2022-02-0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缺乏易致憂鬱症和成癮症 名醫教你透過天然方式提高體內多巴胺
▌增加多巴胺就是增加行動力除了血清素之外,另一個能讓身心感覺舒暢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就是多巴胺。多巴胺主要負責人體的行動力以及強化我們的動機與積極度,如果體內缺乏這個訊息傳導物質就容易導致憂鬱症和成癮症。我們可以透過天然的方式提高體內的多巴胺合成率,你可以親身感受前後差異,當多巴胺提升之後,你的人生將會變得更有樂趣!請捨棄令人成癮的任何物質:舉凡酒精、其他毒品與碳水化合物之所以讓你欲罷不能,主因就是它們能快速提高大腦內的多巴胺濃度。這也是為什麼當人體內的多巴胺指數下降時,就越想要攝取這些成癮性物質,因為此時它們對你的身體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長期透過這種方式激發多巴胺的行為不啻是飲鴆止渴,因為藥效最強的毒品通常能夠一舉將多巴胺提升至最高濃度,這當然就是它讓人成癮的原因之一。除了毒品以外,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同樣會使多巴胺短暫飆高,因此產生成癮的症狀。每次飆高的多巴胺反應會大幅減少人體的多巴胺接收器,導致腦細胞對接收到的訊息沒什麼反應。若要再次達到同樣興奮的程度,就必須攝取更多同類型的成癮物質,才能有相同的刺激效果使細胞釋放出相同數量的多巴胺。因此,你所需求的糖分、碳水化合物、酒精或是毒品的數量就越來越多。飲食:你的飲食習慣決定了腦神經元會製造多少多巴胺。更確切地說:是你攝取了多少好的蛋白質,也就是高品質的肉類、魚類、雞蛋、乳製品與乳清蛋白。除了高品質的蛋白質之外,身體也同時需要幾項重要的輔助元素,這些元素能幫助身體將蛋白質轉換成多巴胺。人體的胃會將所有大分子蛋白質分解為小分子的蛋白質,但只有胃酸濃度正常時才會發生。這個分解步驟還需要足夠的鋅、維他命B1與B,蛋白質藉此便能以必需胺基酸苯丙胺酸這樣的獨立分子存於人體中,苯丙胺酸於是能輕鬆地從腸道隨著血液循環一起進入細胞中。而苯丙胺酸最終會在細胞內被轉換為酪氨酸,這個轉換過程中需要輔助的營養元素有葉酸、鎂、錳、鐵、銅、鋅與維他命C。再經過兩個步驟之後,酪氨酸就會被重組為多巴,隨後轉換為多巴胺。要完成這最後兩個步驟,需要維他命B才能成功。但是當胃酸過低時,(我不得不再次提起那些經常被開立的胃酸抑制劑處方籤,那會讓胃酸過低的人完全無法分解自己攝入的蛋白質。)當然後續的產品苯丙胺酸與酪氨酸的數量也就跟著降低。腸漏症的患者也會發生同樣的問題。除了缺乏上述兩者胺基酸會影響最終產品多巴胺之外,人體內是否具有足夠的輔助營養元素也是決定能否產出足夠多巴胺的原因之一。研究結果顯示,正在閱讀此書的你們,絕大多數都有這個毛病。平均統計,百分之五十八的女性身體經常缺乏鐵質,男性缺乏鐵質的情況稍微少一點,數據顯示多數缺乏鐵元素的男性都是運動員與年長者。此外,不分性別,平均有三分之二的人體內葉酸含量過低。缺乏鐵與葉酸都會降低多巴胺的生產率。最後,碳水化合物經證實會迅速降低體內多巴胺的濃度。的確,在剛開始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時候,它能讓血液裡的多巴胺急速升高,但隨後卻會快速將多巴胺分解導致消失,因此人在攝取完大量碳水化合物過後,只會感到空虛。保持正常體重:人體脂肪組織內的細胞會不停製造荷爾蒙瘦蛋白出來。瘦蛋白雖然會抑制食欲,但也會抑制多巴胺的功效,使人的行動力與積極度完全跌到谷底,那可是讓人類想要起而行、邁開步伐跑的行動力。相反地,若是人體維持在正常體重,脂肪組織便不會釋出過多的瘦蛋白,體內存在的多巴胺得以完全釋放功效。人因此感到更有積極行動的渴望,生命才會變得更有樂趣。消除壓力:多巴胺形成後,還有更多的轉換程序會接續發生。首先,多巴胺會轉變為正腎上腺素,接著再轉變為腎上腺素,亦即俗稱的壓力荷爾蒙。只要形成越多的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多巴胺的濃度就越低。但是你可以透過放鬆自己的情緒與身體,以降低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的形成。如果眼前的壓力一時半刻無法解除,那麼請你攝取大量的蛋白質以及製造多巴胺所需要的礦物質和維他命,好讓身體能增加多巴胺的產量。記憶力訓練:透過認知訓練即智力訓練,你可以提高多巴胺接受器的密集度!【自我診斷】我的多巴胺足夠嗎?做完上面的自我診斷,如果你勾選「是」的次數越多,代表你體內缺乏多巴胺的可能性越高。是否缺乏多巴胺比較難以抽血檢驗的方式做出診斷,因此若你相當可能有多巴胺不足的情形時,請立刻參照書中的建議,改變你的生活習慣。※ 本文摘自《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大腦不老,身體就好:德國醫生親授腦力寶典,讓你想得快、忘得慢,提升自體免疫力,遠離頭痛、憂鬱和失智》作者:烏里西‧史特倫茲 譯者:黃淑欣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06
-
2022-01-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在深沉睡眠中或麻醉狀態下是失去意識了?實情跟你想像不一樣
▌失去意識知名哲學家約翰.瑟爾(John Searle)喜歡用一個優美簡潔的定義來為他的意識講題演說開場,這個定義表明了他對問題的滿意解答。他會說,意識一點也不神祕。意識只不過是當你處於麻醉狀態或進入深沉無夢的睡眠時,消失不見的東西。這樣的演講開場當然很有吸引力,但它並不足以作為意識的定義,而且它在麻醉方面會有誤導之嫌。話說得也沒錯,在深沉睡眠中或麻醉狀態下確實無法使用意識。處於昏迷或持續性植物人狀態的時候,哪兒都找不到意識;在各種藥物和酒精的影響之下,意識可能受到危害;而當我們昏倒時,意識會短暫地悄悄溜走。雖然或許看來如此,但意識並未喪失,像是有種名為閉鎖症候群的毀滅性症狀,患者因神經系統受損無法與人溝通,似乎也不能覺察自己和周遭環境,但實際上他們完全是有意識的。遺憾的是,妨礙意識的麻醉或神經系統病症,無論哪個都無法藉由特定針對我一直在描述的建構意識心智的機制來達到這個結果。麻醉和病理狀態都是非常不靈敏的工具。它們作用的目標是正常意識仰賴的功能,而不是意識本身。誠如我先前指出的,手術使用大量麻醉劑是立刻暫停感覺/偵測的快速手段,而感覺/偵測是在討論無心和非意識的細菌時我提醒注意的有趣功能。支持這段陳述的證據相當清楚。細菌能夠感覺而植物也能,但兩者都沒有心智也沒有意識。儘管如此,麻醉劑還是能暫停它們的感覺,讓它們處於真正的冬眠狀態,同時顯然沒有特定對意識—細菌和植物原先都沒有的功能—做些什麼。感覺不能使我們享有心智或意識,但缺少了感覺,我們就無法建立運作來逐步實現單純心智、感受和自我參照—最終讓意識心智成為可能的原料。簡單來說,就我認為麻醉劑主要不是改變意識,它們改變的是感覺。而它們最終阻斷集中意識心智的能力,則是非常有用和實際的效果,因為我們感興趣的是如何在完全沒有意識到疼痛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數千年來,人們出於各種個人和社會原因所使用的酒精、大量止痛藥和眾多毒品,提供了另一個例子示範組裝意識心智的正常過程如何受到干擾,而且它們還更準確一些。它們能使意識的最終組合不安定,或是可以打斷關鍵的步驟。這種關聯並不尋常。解釋物質(例如迷幻藥和酒精)使用和濫用的長期個人和社會原因,跟它們對感受的生理影響密切相關。使用者感興趣的不是修改意識,而主要是修改某些恆定感受,像是痛苦和抑鬱(我們全都希望見到它們在人間消失),以及安適和愉悅(我們全都希望把它們放到最大,如果可以就再大一點)。很顯然,任何能夠潛入恆定感受巢穴的藥品,都找得到進入意識機制的途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恆定感受的過程為基礎。就是這種關聯解釋了藥品對意識過程的干擾。那麼暈厥、也就是所謂的昏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昏倒的原因是流向腦幹和大腦皮質的血流,突然下降到低於某個極限的程度。因此輸送到某些腦區中神經元的氧氣和營養素不夠,結果導致大範圍的腦部暫停運作,這些腦區,尤其是在腦幹中,對感受的組裝有重大貢獻。來自有機體內部的訊息突然間被阻擋在中樞神經之外,而感受對意識的貢獻也被粗暴地打斷。肌肉張力跟環境和自我感一樣受到危害,這就是為什麼受害者會昏厥、搖晃而且倒在地上,像是一些著名患者在巴黎硝石庫醫院(Salpêtrière Hospital)的神經學家讓-馬丹.沙爾科(Jean-Martin Charcot)的權威示範中所表現的那樣。沙爾科是十九世紀後半葉神經學和精神醫學的先驅,因為研究一種現已不存在的疾病歇斯底里症而出名。佛洛伊德上過他的一些課,受到不小的影響。將失去意識連結到腦幹是現代的觀點,提出的人是另一位歷史人物:神經學家弗雷德.普拉姆(Fred Plum)。為什麼腦幹是意識的關鍵,我的詮釋跟感受是體內恆定運作的表現及產生意識絕對少不了感受的概念有關。現今我們知道,體內恆定和感受兩者背後機制的重要成分位在腦幹的上方部分,就在三叉神經入口的高度之上,準確來說是在那個部分的後半部(圖IV.1中標示為B的區域)。有趣的是,腦幹這個部分受損,已公認是昏迷的原因。 但奇怪的是,相同部分的前半部(同一圖中標示為A的區域)受損則不會造成昏迷,一點都不會危害到意識,而是產生我先前提過的「閉鎖」症狀。閉鎖症候群的不幸受害者是處於清醒、警覺且有意識的狀態,但大多都完全無法動彈,因此徹底縮減了他們的溝通能力。※ 本文摘自《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譯者:李明芝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4
-
2022-01-22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精神科不是賺錢行業!北市聯醫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照顧弱勢,盼透過治療減少犯罪
「我不喜歡當典型醫師,精神科也不是賺錢行業,但正因我是老台北人、老萬華人,能在台北市不可或缺的市立醫院服務故鄉,是我的榮幸與驕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進入北市聯醫服務迄今已30年,著重於「以人為本」概念照顧弱勢,也盼透過治療減少犯罪。鑑定北一女潑酸案 曾引起爭議在醫院除了接觸傳統精神醫療外,楊添圍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協助到煙毒勒戒所的人,因此發現酒癮、毒癮是需要醫治的,且須深入研究精神鑑定。他第一次接到的鑑定案就是知名的北一女何美能潑酸案,發現精神醫療與病患影響社會治安的關聯性,才再攻讀犯罪研究所。「現在精神醫療與社會安全已很難切割,不是每個病患都會犯罪,醫療端希望能透過治療減少犯罪。」1998年轟動全台的事件,婦人何美能涉嫌對北一女學生潑灑硫酸,因精神鑑定結果證實她罹患妄想症,判決無罪,但二審認為其犯案時僅屬精神耗弱,改判六年徒刑,且需監護三年。最早負責何美能精神鑑定的是楊添圍,本以為秉持專業鑑定即可,但外界批評聲浪讓他喘不過氣,一度懷疑自己「難道做錯了?」秉持專業做事 別在意社會觀感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創辦人院長葉英堃知道是他做的鑑定後,跟他說:「不要管外面指指點點,做精神鑑定就是要秉持專業,沒什麼社會觀感問題。」當下楊添圍只覺得是老前輩給後輩的鼓勵,但當他自己當上院長後,再回憶這段話卻令他很感動。老前輩讓他理解,只要醫師秉持專業做事,醫院就會給予保護,這也是他當院長後努力的方向。楊添圍說,精神科醫師其實是有趣的工作,不一定會看到敏感的事件,但需要了解病患遭遇的情況並給予協助,病患可能有酒癮,甚至是毒癮;碰到刑案鑑定,常被人質疑,時常需為自己的判斷辯護,作為醫師通常不喜歡被人質疑,但從事這樣的工作,不得不與其他人討論,關鍵還是與精神科的核心有關,就是「願意跟別人溝通」。常提醒病患 「好好照顧自己」面對病患,楊添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好好照顧自己」,其最重要的含義是「好好照顧自己的疾病,也提醒病患,要好好照顧自己所愛的人。因為愛,所以包容,願意陪伴共同面對疾病。」疫情期間這句話尤其重要,年輕人除要照顧好身體,也要照顧自己的未來及興趣。院長養生秘訣/喜畫旅遊地圖 組裝電腦當運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楊添圍的養生方式與一般人無異,他常透過「看書及走路」來舒緩壓力及情緒,但「製作旅遊地圖及組裝電腦」則是他最特別的興趣。楊添圍表示,還沒買車前,走路是他的運動及通勤方式,走路可以思考也可以放空,因為沒有特別喜歡的運動,所以走路成為他最常做的運動。他笑說,尚未當上院長前,還能找時間去爬山,但當院長後,會議、需要處理的事務太多,反而就沒什麼運動。「製作旅遊地圖」是他的特別興趣之一,楊添圍指出,很多人在旅行前會稍微上網查詢,到目的地後再用手機定位地點,他事前會上網查詢,但還會把想要吃的或玩的地點「手繪」記錄下來,屆時就拿著自己製作的旅遊地圖尋找,找不到的就問當地居民,甚至因此得知更多在地推薦美食或是旅遊祕境。楊添圍笑說,部分旅遊地圖是真的為了旅行而製作,但有些則是自己純粹想要記錄而畫出來,不一定會去吃,但因為有這樣的興趣,親朋好友若要出遊時都會先詢問他,他也會大方分享自己手繪的旅遊地圖。另一個興趣則是「組裝電腦」。談到組裝電腦,楊添圍滔滔不絕講述自己如何從零到有將一台電腦組裝完成,十分享受從選零件到組裝的過程,甚至因為太喜歡組裝電腦,連院長辦公室裡的桌機都是自己組裝的,笑稱「自己組的效能比較好,也算是我的復健運動」。楊添圍小檔案●專長:一般精神科、司法精神醫學、成人精神醫學●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精神醫學會司法精神醫學學術委員會召集人●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畢業●經歷:北市聯醫主治醫師、台北市立療養院主治醫師、北市聯醫精神醫療部一般精神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好好照顧自己
-
2022-01-11 癌症.肝癌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熬夜不會爆肝!但B、C肝炎會變成肝癌
「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肝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負責代謝蛋白質和各種物質,一旦發炎、肝細胞遭到破壞,容易演變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衛福部統計,2020年的十大死因,癌症位居首位,肺癌、肝癌分別位居十大癌症一、二名,而男性罹患肝癌比女性更常見。男性主要癌症死因順位👆點選All、死亡率、死亡數按鈕或疾病名稱,觀看個別數字資料區間:109年男性癌症主要死因統計(2021.07.26更新)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說明:主要癌症死因順位(死亡數、死亡率)年齡性別順位;死亡率 = 各死因死亡數/年中人口數 * 100,000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陳韻如女性主要癌症死因順位👆點選All、死亡率、死亡數按鈕或疾病名稱,觀看個別數字資料區間:109年女性癌症主要死因統計(2021.07.26更新)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說明:主要癌症死因順位(死亡數、死亡率)年齡性別順位;死亡率 = 各死因死亡數/年中人口數 * 100,000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陳韻如肝癌原因多,男性抽菸喝酒比例高,再加上肝細胞表面有許多男性荷爾蒙受體,一但受到外在刺激,肝臟修復功能會受到抑制,並加速癌細胞的生長。近年來,C型肝炎的感染常見於與他人共用污染針具,成大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謝名宗說明,若接觸到帶有C肝病毒的病人血液、體液就有機會罹病。國內B帶原者比例,男性與女性大約相當,但30歲後B肝發病者的男女比例卻大幅拉開,亦是因為男性荷爾蒙!B、C型肝炎是形成肝癌的主因 好發於45至65歲有許多民眾因為腹脹或其他不適症狀求診,才知道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目前國內約有15%至20%的B肝帶原者,另外有4%為C肝帶原者。肝是沉默的器官,因為較少神經,若沒有嚴重的併發症,很難發現已經罹患肝臟疾病,而多半肝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是肝癌中、晚期階段。肝癌的成因,超過5成是B型肝炎造成,另3成為C型肝炎感染,其惡化過程為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癌好發於45至65歲,男性多於女性,若往前推算病毒反覆感染的時間,20歲開始就有罹患肝癌的風險。多數人不曉得自己是B肝帶原者,感染C肝也大都沒有症狀,措施年輕時期的預防掌控。肝病三部曲難逆轉 養成定期檢查習慣一旦成為B肝帶原者,終其一生都是帶原者!即使表面抗原陰轉,DNA病毒仍存留於肝細胞中,須持續追蹤。而感染過C肝痊癒的人,也有可能再度罹患相同或不同基因型的C肝病毒,一定要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及早接受治療,避免肝臟細胞一再發炎而走向肝硬化、肝癌。要避免得到肝炎,要從感染途徑著手。B肝是從血液、性行為以及母體垂直傳染,不會經由唾液及飲食,要注意針灸、刺青、紋眉、穿耳洞、刮鬍刀、針頭等清潔;C肝主要亦由血液、體液傳染,垂直傳染極為少見。謝名宗提醒,C肝傳染途徑還包括毒品注射、輸血的針具,洗腎病友罹患C肝的傳染性高,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交叉感染。另外,坊間常流傳跟B、C肝炎患者共桌吃飯易受感染,謝名宗解說,預防唾液、食物傳染的「公筷母匙」是針對A型肝炎的預防,一起用餐並不會感染B、C肝炎。B、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國人罹患肝硬化及肝癌的主因,要預防或改善需從感染途徑著手。台灣自1986年實施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注射計畫後,已大幅降低B肝帶原者的比例;衛福部也於2016年底成立「國家C型肝炎旗艦計畫辦公室」,期以達成2025年根除C肝。國健署於2020年放寬成人預防保健中B、C型肝炎篩檢年齡,民眾可善用政府提供的預防保健服務,充分了解自己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如發現異常,應盡早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遠離肝癌的威脅。2003-2021年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各縣市男女確定病例總數👆點選Filter觀看各縣市男女每年確定病例數變化資料區間:2003-2021(2021.06.23更新)資料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地區年齡性別統計表-急性病毒性B型肝炎資料說明:M=Male;F=Female,已扣除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數,資料總筆數:3271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陳韻如2003-2021年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各縣市男女確定病例數👆點選Filter觀看各縣市男女每年確定病例數變化資料區間:2003-2021(2021.06.23更新)資料來源: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地區年齡性別統計表-急性病毒性C型肝炎資料說明:M=Male;F=Female,已扣除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數,資料總筆數:4360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陳韻如
-
2021-12-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影響我的人生的病人故事 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如果她能,而我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12月12日,星期天中午,天晴,氣溫大約4℃,但是有風,感覺像是0℃。我沿著平常的路線慢跑大約6英里(將近10公里),陪伴我的是新鮮冷洌的空氣,許多房子歡愉的聖誕節裝飾,以及耳機裡的有聲書。我的慢跑習慣已經有20年之久,但是如果沒有病人的榜樣,我大約也不會成為恆常慢跑的人。小時候,我總是全班50個學生當中跑的最慢的一個。這是一點也沒有誇張或喧染的事實。不是我沒有盡全力,而是真的一顆運動細胞都沒有。這樣吊車尾的體育成績跟著我的整個求學過程。醫學院畢業後,我在與東海大學隔著一條大馬路的台中榮總就職。東大校園幽靜廣闊,我幾度興起慢跑的念頭,但總是跑不到200公尺就氣喘吁吁,折返走路回家。大女兒上高中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育嗜好與能力,參與一個運動項目。女兒也跟我一樣,完全沒有體育細胞。沒選上游泳隊或各種球類運動的學生一律放在田徑隊裡。田徑隊每週有三天是慢跑日,沿著鎮裡上坡下坡的路跑4英里。對我這個連半公里都跑不了的人,一口氣跑4英里真是不可思議。於是,我約女兒在一個週末出去慢跑,看看跑4英里是什麼感覺。令人喪氣的是,汗如雨下,心肺也運作到極至,女兒説我只跑了1.5英里。當下,我只好認命,慢跑是跟我無緣了。有一天,一個75歲的黑人婦女因為貧血來看診。她的背脊直挺,身材適中,看起來很健康。她告訴我她每天出門競走或慢跑7英里,風雨無阻,即使下雪天也無例外。她説她過去體重超過300磅(140公斤),她的醫師勸她為了健康一定要減重。就這樣,她十年如一日,75歲的她仍然天天慢跑;她對自己的恆心毅力感到自豪,我也由衷地佩服她堅持不移的意志。我心想,如果75歲的她能天天慢跑,而我卻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這是20年前的事了。恆常運動對健康的助益無庸贅述;我從一開始只能跑1英里到現在可以一口氣跑6英里,身體健康,少有任何病痛。每當我勸告病人運動的益處,我總是引述這個病人的例子,也分享自己親身的體驗。即將滿63歲的我,零處方的健康病史,都要拜這位病人的精神榜樣的激勵。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吉米剛剛成為我的病人時,情緒暴躁易怒;每次他來看病,我們的護士、秘書都很緊張,不知道他又要生什麼氣或發什麼牢騷。他因為咽喉疼痛診斷有第二期的舌癌。一開始他到著名的麻州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診(Mass Eye and Ear Infirmary, MEEI),接受手術治療。主刀的醫師我也認識,是個很有經驗,手術技能很好的醫師。不幸的是,吉米在手術後不僅咽喉疼痛加劇,脖子下巴處也冒出腫大的淋巴結。仔細讀手術報告與病理報告,吉米有可能是這位外科醫師第一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做手術的病人。不僅舌基部的腫瘤沒有完全切乾淨,在淋巴摘除術(neck dissection)的組織裡,病理科醫師連一顆淋巴結都沒有找到;也就是説外科醫師完全沒有摘除到任何淋巴結。我不知道外科醫師如何跟吉米解釋為什麼他的咽喉疼痛在手術後更加劇烈,但是可以了解吉米盛怒的緣由。每次他來看病,我總是讓他發洩他的怒氣,並且分析他的報怨;合理的、我的醫院應該改善的,我保證一定改善;不合理的,我也照實地宛轉解釋。他之後接受很辛苦、漫長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我常常告訴我的護士及秘書,將我們自己放在吉米的處境裡,原諒、接納他爆發的脾氣。他從一隻憤怒的困獸,終於慢慢的變成馴良的羔羊。在所有的癌症治療當中,頭頸癌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對病人而言是最艱難的。因為放療的部位影響唾液腺,不僅造成嚴重的口乾症,也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治療前,病人需要看牙科及口腔外科醫師,把一些蛀壞的牙齒都拔了才能開始治療。放療進入第三、四週過後,口腔黏膜發炎破損,疼痛不堪,需要嗎啡止痛藥,連水都無法下嚥,需要裝個胃管支持營養的需求。這個治療造成體重驟降是必然的結果。治療結束後,病人還要經歷漫長的復健的過程,從新學習如何吞嚥食物。所幸的是,多數頭頸癌的治癒率很高,但是,讀者可以想見,「It takes a village.」,一個大團隊醫護人員合作的照顧,才能治癒疾病、重建病人的生活。台灣常見的鼻咽癌多數與EBV病毒感染有關,其他部位的頭頸癌則與生活習性選擇相關,抽煙喝酒嚼檳榔是頭頸癌的常見危險致病因素。在美國也是如此(嚼檳榔除外),因此,好像是一群自食其果、活該的病人;少數病人甚至有毒品成癮的潛在問題,比較讓醫護人員避之而不及。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離職時,我自告奮勇地接手他的頭頸癌病人。幾個我們的護士、秘書認為很難纏的病人第一次來看我的診,好心的同事在我要進入診間時,問我,「等一下我來敲門『 拯救』你?」好像我是送入虎口的綿羊。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也沒有憂懼,我相信只要我用心聆聽,再難纏的病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可以交流的柔軟點。就這樣,這些我的同事視為困難的病人成為能信任我,接納醫療建議的好病人。吉米已經十多年都保持癌症緩解(remission),應該是治癒了。他現在熱心助人,成為一個很受醫護人員喜愛的好病人。我雖然因為離職的關係,老早就不是他的醫生了,吉米仍然偶而仍然透過臉書向我問好。照顧知書達理,模範生型的病人,是如沐春風的。照顧像吉米這樣的病人,卻是像牧羊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心裡有著滿滿的感動。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我的癌症行醫生涯,挫折、失落與悲傷,罄竹難書。我接下來要説的,是個歡喜的結局,也激勵人心的故事。第一次認識育皇,我肚子裡懷著我的第二個女兒。育皇即將出國留學,卻因為膝蓋久痛不癒,想説要在出國前專心把膝蓋的問題治好。沒想到晴天霹靂,他的膝痛原來是因為股骨骨癌癌所致。第一次在病房會診,育皇正處在「無法置信」、「憤怒」的心情歷程,對我愛理不理的。之後,育皇經歷化療、手術、化療。在最辛苦的化療期間,他整夜坐在病床上抱著彎盆,每幾分鐘就嘔吐一次。因為白血球降到極低點,感染發高燒,卻找不到感染源,除了抗生素之外,一個副作用很大的抗黴菌藥也用上去了。當天晚上,接到育皇的太太哽咽不已的電話,「育……皇……直發……抖,連……整個病……床……都在抖……」這是抗黴菌藥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諾理,育皇的太太,日夜無休地守在病房作筆記,照顧育皇,堅毅的她,看著育皇無助地劇烈冷颤,終於崩潰,泣不成聲。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婦所受的罪,真是很難想像的。幾個月下來,育皇變成我的親生弟弟一般,他的家人也成為我的家人,我不自主的與他們同悲同喜。總算,育皇完成了所有的療程,進入康復與追蹤的過程。三個月後,有一天中午,育皇與諾理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壞消息。他的胸部X光有三顆小結節,高度懷疑是骨癌轉移病灶。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在這麼辛苦的治療過程後,短短三個月,癌症已經復發轉移。平時很會安慰鼓勵病人的我,什麼話也説不出來,只能默默地陪著他們坐了好一陣子。育皇是我第一個骨癌病人。以其他癌症轉移到肺部為例,治癒的機會是很小的。這是電腦網路前的年代。那天下午我去醫院的圖書館埋首蒐詢骨癌肺轉移的資料。原來,骨癌轉移到肺部的機率高達八成;適當治療,包括手術與化療,仍然有治癒的機會;有個報告詳述有個病人總計做了十四次肺結節摘除術!育皇前後總共做了四次肺部手術,當中穿插了多次化療,總算病情保持緩解了兩年。他決定完成他的留學夢,赴美修習博士學位。我也支持他的決定,認為他能擺脫癌症的陰影,展翅高飛。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繼續定期照胸部X光做追蹤。沒想到,兩年後,他的癌症再度在肺部副發。育皇休學回台灣治病。一年後,就又回到學校完成他的博士學位。他的學業成績創下學校的記錄。這樣的成就,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在死亡關卡幾度折返的癌症經驗,給了他常人無法想像的精神力量。他的指導教授寫了長達七頁的推薦信,希望育皇留校認職。他最後因為父母年邁,決定回台灣教書做研究。我初識育皇時,正懷著我家老二。如今我的小女兒三十三歲了,也剛剛當媽媽了。育皇也桃李滿天下,著作等身。當我感到窮途末路時,常常是病人的精神鼓舞,讓我奮力前行。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像育皇這樣美滿的結局。至少,我想醫師的職責是,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同悲喜。
-
2021-12-23 醫聲.慢病防治
2030消除愛滋/5成民眾仍歧視 愛滋病患怕曝光而中斷就醫
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愛滋病是可以消除的!隨著檢測及治療的進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希望「2030年消除愛滋」,即是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的三零計畫。雖然愛滋病已能篩檢且治療成果良好,但仍有5成民眾對愛滋病留有負面印象,由於歧視的環境仍在,常易導致病患延遲診斷及中斷治療。隨著聯合國愛滋規畫署的計畫,為了消除愛滋,有兩階里程碑,第一階段是2020年前達成「90-90-90」目標,也就是高感染者知道感染比率可達9成、感染者服藥比例達9成、服藥者病毒量測不到比例率9成;第二階段是2030年三個目標都提升至95%。疾管署去年公佈台灣已達成的比例為「90-92-95」。但目前仍待提升的是第一個90,就是已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的比例仍需努力。長年協助愛滋病患的紅絲帶基金會顧問林頂指出,原因就是歧視的環境一直都在,疾病至今仍被汙名化,讓高風險者不願出來篩檢,加上民眾有錯誤認知,總認為自己沒有感染風險,使得找尋隱形個案特別困難。今年是愛滋病毒發現40年,社會歧視仍然存在,據台灣愛滋病學會及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於 2020 年「愛滋認知網路調查」結果顯示,有5成民眾對愛滋仍存負面印象,4成民眾對感染者有錯誤認知或負面想法。根據2021年的統計,仍有12%愛滋感染者不知道自己感染愛滋,8%感染者未就醫,5%者未穩定服藥至病毒量測不到的狀態。為了找出感染者,目前疾管署推動匿名篩檢,還能將篩檢工具寄到超商,就能居家篩檢,目的就是減少風險行為者被迫曝光的疑慮,盼能提高篩檢率並協助他們出來就診。林頂強調,只要病人願意出來治療,不只病情可以控制穩定,還能達到治療即是預防的效果,因為規律性服藥,可以讓病毒量測不到,也就不具傳染力,這對個人及大眾都是好事,而且初期感染者的免疫系統都能保持良好,平均餘命也與正常人相同。目前愛滋感染者在確診後,最好立即開始接受治療,儘快縮短等待治療時間不超過一周,以減少個案流失及病毒傳播機會。而在藥物大幅進步下,服藥相對便利,一天只需吃一顆藥,但由於得於固定時間或每天服用,仍有8%的確診者未就醫服藥或中斷治療,原因多數是怕被親朋好友發現或環境不許可,就得偷偷摸摸吃藥,對病患造成很大壓力。由於病患中斷服藥是治療失敗主因,若斷斷續續的治療,恐怕會有抗藥性及持續傳播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感染者健康。林頂認為,未來這種情形若隨著長效型的針劑上市,不用天天吃藥,對於需躲躲藏藏的病患或某些族群是有幫助的。為了減少愛滋的歧視環境及保護感染者,能提供正確訊息的方式很重要,包括撥打1922或愛滋相關團體,都成了風險行為者諮詢的管道。但民間團體在宣導的過程,更需要隨著時代環境不斷改變。林頂認為,關懷愛滋活動並非單一方式可以解決,因為疫情走向和人的行為都會改變,10年前有些人會因施打海洛因毒品而感染到愛滋病,當年,政府積極推動減害運動,強調不要共用針具、改喝美沙冬替代療法及安全性行為。但10年後的今天,交友APP及社群網絡讓交友環境複雜化,藥物成了「助性」的工具之一,感染愛滋的行為又回到危險性行為,尤其在用藥後更「嗨」,使用保險套等安全性行為很難維持,就形成感染愛滋的完美風暴,因此採用PrEP暴露前預防性服藥,成為現今事先防範的重點。而最近兩年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也讓需固定回診的愛滋病患遇到不少狀況。林頂解釋,在110年5、6月台灣疫情爆發期間,因為進出醫院得插健保卡,病患擔心身份曝光,一名住萬華的病患還因此被附近的醫療院所拒絕收治,還好紅絲帶基金會幫忙媒合醫院才得以看病。當時也有因為醫院降載,感染科醫師忙著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業務,門診、夜診減縮讓病患無法回診,民間團體還因此接到不少求救電話,基金會甚至還曾緊急連絡個管師幫忙領藥再到院外交給病患。林頂也呼籲,愛滋感染者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風險,也會增加重症機會,感染者疫苗要打好打滿,隨時保護好自己;且因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也會比一般人提早十年進入老化階段,因此,老病患更需要規律生活,保持運動及良好習慣,也要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提早就醫才能安老。
-
2021-12-20 性愛.性福教戰
王力宏被前妻控性成癮/控制不住想要的欲望 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種病?
【2021/12/20編註】李靚蕾指控,長期遭受精神虐待、羞辱,更指王力宏「有性成癮和自戀型人格的問題」。大家都知道酒癮、毒癮是種病,然而性成癮到底是不是種病?看專家分析!現今社會普遍承認尼古丁、酒精及其他藥物具有成癮性且可能傷害身體,但在性方面,專家們對於性成癮症仍眾說紛紜,甚至認為只是個迷思。性成癮症 未被列入疾病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性成癮症目前並不屬英國國民健保署(NHS)臨床診斷項目其中之一,因此並無正式的求助患者數據可供參考,但根據一個免費為英國有性成癮症人們提供幫助的網站統計,自2013年來共有2.1萬人造訪該網站尋求幫助,其中有九成一為男性,且僅有一成曾求助過家醫科醫師的幫忙。性成癮症曾被考慮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2013年最新修訂版本中,但最終因缺乏臨床實證而遭拒絕。DSM是美英兩國醫學界診斷精神問題的一項重要工具。不過,「強迫性行為」則預計在明年5月獲世界衛生組織批准納入其所編製的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大腦活動 與吸毒者類似賭博以前被認為屬於強迫行為類別,但在新證據出現後,它在2013年跟暴食症一起正式被診斷為一種癮症。治療師認為,性成癮症可能遵循類似途徑。根據2014年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性成癮者」在觀看色情片時的大腦活動情形,跟吸毒者在選擇毒品時相類似。來自劍橋大學的主要研究者烏恩博士當時告訴BBC說:「這是第一次對患有這些疾病的人進行研究,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但我認為我們現在還沒足夠的瞭解,不能說這明顯是種癮症。」追求快樂 與強迫行為不同人對性愛是否會上癮,目前並未有官方可接受的定義,英國開放大學名譽教授托特斯博士則指出,若純粹是某人在生理上依賴的東西,停止會造成身體傷害,那麼性「不可能是種癮症」,但他認為更廣泛的定義更有用。他指出,有兩個關鍵特徵代表上癮,亦即追求回報或快樂,以及存在著圍繞此行為的衝突。許多專家認為,儘管上癮與強迫行為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追求回報則將兩者做一區分。上癮的人追求短期回報,即使這可能被長期損失所抵消;相反地,強迫症患者並未從中獲得快樂。貼上成癮標籤 忽略潛在問題但人皆追求快樂,要怎樣將一般的追求回報行為和成癮做出區別呢?心理學家加羅德博士認為,當一種行為達到某種程度強度,並對個人及其周圍的人造成傷害就變成一種癮症了。她指出,暴食症與賭博成癮症已被確認為可診斷的疾病,但性成癮症沒有,因其在公眾意識中的時間更長,而這也意味著有更多人站出來尋求臨床協助,提供更多證據來支持他們作為一種疾病的存在。臨床心理學家沙恩則認為性行為可能會讓人上癮,但性本身對那些在情緒失控中掙扎的人來說是次要的,潛在問題如憂鬱、焦慮或創傷則導致他們把性當作一種應對機制。此外,沙恩並不覺得把貼上性成癮症的標籤就一定有幫助,尤其是對那些用性來應對其他問題的人,且有可能導致過度診斷。未經治療的焦慮 與酒癮不同不過,並非每個人都認為性成癮症是個疾病。著有《The Myth of Sex Addiction》的性治療師雷伊說,通常被稱為性成癮的行為實際上是未經治療的情緒和焦慮的症狀,欠缺治療的證據。「將性跟手淫、酒精與毒品畫上等號是可笑的,酒精上癮者可能因戒酒而死亡。」雷伊指出,性成癮症的概念是基於健康性行為的道德價值觀,並稱「若你有比治療師所診斷的還要更多的性行為,或是不同的性行為,那麼你就是一個性成癮者。」而在一篇探討將強迫性行為納入ICD新版本的研究論文中,包括烏恩博士在內的一群研究人員則希望避免掉入這項陷阱。他們希望診斷不應被用來「描述高程度的性興趣和行為」,或基於「與道德判斷或不贊同性衝動有關的心理困擾」,但對他們跟其他希望該疾病得到正式認可的人而言,擁有臨床標籤則是為了要確保患者得到幫助。
-
2021-11-19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消除工程(一)/專家疾呼:C肝應納第五癌篩檢
「C肝工程正在改變醫療體質,由大型醫院走向基層診所,由民間提出要求讓政府跟進」。新冠疫情衝擊台灣達成二○二五年C肝消除的目標,每個月治療人數下降至一千人左右。專家們積極建言,將C肝篩檢納入國家的第五癌篩檢,並優化就醫流程,醫院內批次篩檢、使用快篩試劑、減輕特殊族群負擔、廣納基層診所投入,使民眾就醫通暢無阻,以掌握疫情後回流的C肝族群。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的「當我們同在疫C|疫情之下的C肝篩檢策略」,由中研院士陳培哲、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國健署長吳昭軍、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戴雪詠、法務部矯正署專門委員劉昕蓉、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台灣腎臟學會理事長黃尚志、高醫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林口長庚肝臟科主任許朝偉、衛福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以及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參與。拚4年後除C肝 疫情打亂節奏簡榮南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宣示於二○三○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但台灣超前部署,目標在二○二五年消除C型肝炎,但是今年原本預計治療五萬人,卻因去年新冠疫情緊繃打亂節奏。蒲若芳分析,一年來,總計約有一百三十多萬名民眾接受篩檢。不過,在確診與治療方面,則明顯下滑,二○一九到二○二一年的健保口服C肝新藥治療人數,從四萬五千多人一路下滑至一萬五千多人。蒲若芳說,目前接受C肝新藥治療人數,每個月僅約一、二千人,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超過一年。為了掌握疫情後回流的就醫人潮,臨床醫師許朝偉指出,過去的C肝篩檢程序,患者共須回診四次,依序進行HCV抗體篩檢、HCV RNA檢查、C肝基因型檢驗,集合所有報告資料後,最後一次回診時才評估患者是否符合治療標準。他直言,不但篩檢過程冗長,且患者來回的掛號費、交通費,都是阻力。簡榮南與盧勝男建議,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應將B、C肝納入癌篩,也就是在現行的四癌篩檢中,加入C肝篩檢,成為第五癌篩檢,簡化篩檢程序,用國家的力量推動C肝篩檢。高風險族群 C肝納常規檢查此外,針對特殊機構,簡榮南說,C肝高危險族群如慢性腎病變、洗腎者、靜脈注射毒品藥癮者、愛滋感染者和矯正機關中收容人,C肝盛行率分別為七點六%、十七點三%、九十點八%、四十二點一%以及廿九到九十一點三%,這當中以靜脈注射毒品藥癮者的C肝盛行率最高,因此將C肝防治納入特殊族群的現有常規檢查,並建立轉介及治療模式,才能防治一條龍並且在地化。國健署與健保署也積極動起來,吳昭軍強調,擴大篩檢實施後,B、C肝可免搭配成人健檢,同時放寬篩檢年齡為四十五到七十九歲,在提升醫療院所篩檢效能方面,也新增醫療院所批次查詢功能,院方可以在民眾就醫前一天,批次下載民眾篩檢資格,提前整合到院內門診系統,民眾就醫將更為便利快速。在治療部分,健保署已於今年十月,公告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取消藥品開立醫師資格限制,只要是執業登記的醫師,無論專兼任皆可執行。戴雪詠表示,台灣有一百二十一個C肝中、高風險地區,大多分布在雲嘉南和偏鄉,其中有八十七個地區沒有專科醫師,為了讓病患就近醫療,降低因轉診而失聯的情況,C肝治療將不再限制專科別。延伸閱讀:C肝消除工程(二)/打疫苗送快篩 有效提高受檢率C肝消除工程(三)/治療不限科別 診所加入戰線C肝消除工程(四)/避免回診頻繁 醫籲批次篩檢C肝消除工程(五)/洗腎室協防 衛教更容易
-
2021-11-12 醫療.一般內科
夜間盜汗,背後問題可大可小!醫提醒5大觀察方向
不少民眾都有過夜間盜汗的經驗,不斷流汗、被單濕透,甚至甚至身體發熱、且渾身不舒服,也進而影響睡眠。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常有夜間盜汗的民眾,多觀察有無其他合併症狀,因為夜間盜汗僅是個症狀,背後問題可大可小。 夜間盜汗觀察5大方向,醫:多留意相關症狀 有無外在因素:王威傑醫師表示,夜間盜汗的可能性繁多,首先可先觀察自己是否有其他可控因素於身,例如環境過熱、衣物過多、被單過厚、睡前運動、飲用酒精、辛辣食物等,這些都是有可能引起夜間盜汗的可能原因。若這些外在因素都沒有,且持續一段時間,則建議觀察有無其他伴隨症狀,因為可能和其他疾病有關,症狀包括有無發燒及體重減輕、情緒不穩和心悸、使用藥物,以及日間就常常在流汗。這4大方向又可以再更進一步探討,抽絲剝繭,找出確切的可能原因。 有無發燒、體重減輕:以發燒、體重減輕來說,這常見為腫瘤或感染問題,若患者有合併疲憊的情況,需留意可能為淋巴瘤、生殖細胞瘤等腫瘤,或骨隨炎、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等感染。而若有合併咳嗽、胸悶的情況,則可能和結核病、心內膜炎有關。 有無心悸、情緒不穩:若夜間盜汗又合併情緒不穩、心悸,可觀察有無潮紅症狀,若有潮紅症狀,常見可能原因為更年期所致,若無,則可能和甲狀腺髓樣癌、類癌腫瘤有關。另外也可以觀察有無合併血壓起伏或低血糖的情況,若有出現血壓起伏,可能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瘤等問題,若是合併低血糖則可能與胰島素瘤有關。 有無使用藥物:藥物方面,像是偏頭痛、抗憂鬱等神經類用藥,或是胰島素等降血糖用藥,或是治療攝護腺肥大、乳癌、不孕症等荷爾蒙製劑等,皆有可能引起夜間盜汗。除此之外也包括麻醉用藥,或是酒精戒斷以及毒品。 是否不只夜間:至於其他較為少見、未必是出現在夜間的盜汗、嚴重出汗情況,包括了脊椎損傷,特別是在胸椎第八節以上者,以及中風、多汗症、恐慌症等,這些族群平時就有可能出汗,夜間也是如此。 夜間盜汗如何應對?醫教4關鍵保健康! 王威傑醫師提醒,夜間盜汗的問題可大可小,許多民眾會選擇繼續觀察,有時甚至等到真的相當不舒服的時候才就醫檢查,但夜間盜汗往往僅是疾病的其中一個症狀,民眾未必能觀察出端倪。 為避免誤判、錯失疾病的黃金治療期,醫師建議,民眾出現夜間盜汗時,首先可觀察前述提到的可控因素並初步排除,若都沒有,則建議留意上述相關狀。特別提醒注意發燒、體重減輕,這兩者往往問題較為嚴重,建議及早就醫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常常失眠、睡不著?營養師推熱牛奶等5飲品有助改善! .狐臭是夏天的困擾?原來多汗症要治療?醫:留意繼發性病變可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