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新冠病毒
共找到
1876
筆 文章
-
-
2022-10-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打愈多恐釀免疫疲勞?李秉穎解釋「不會」的原因
指揮中心開放接種高端民眾,補打其他廠牌1到3劑疫苗,有專家憂心,施打過多劑次疫苗恐造成免疫疲勞。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人體免疫系統具調節機制,抗體只要達到天花板極限,後續不論施打哪款疫苗,體內產生抗體後消退速度是一樣的,代謝速度不會變慢。李秉穎表示,施打疫苗或是接觸到病毒,身體所產生的抗體「不會無限上升」,主因是人體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正常運作,會設下極限值,當抗體生成已經達到100分就足以抵擋病毒,身體就不會浪費能量做出200分的抗體,「這是在浪費」,人體的免疫系統才沒這麼笨。不少醫事人員近期不斷提出疫苗接種後,恐出現「免疫耐受」以及「免疫疲乏」。李秉穎解釋,免疫耐受、免疫疲乏是指施打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極限,不是打過許多劑次的新冠疫苗,體內抗體就愈來愈低,或是抗體消退速度加快,而是打到第4劑時,體內抗體將會達到最高峰,就算再打第5劑或第6劑,體內抗體也不會再增加。李秉穎強調,不管是哪一款新冠疫苗,身體被刺激出來的都是IgG抗體,抗體消退速度都是一樣的。至於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到底要多高才算是達到極限?李秉穎說「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李秉穎表示,人類的免疫系統中,B細胞是負責製造抗體、T細胞會維持免疫記憶,免疫記憶是指,當T細胞面對到相同的病毒時,會記得觸發B細胞產生過去曾生產過的抗體。T細胞與預防重症有關,接種疫苗後產生的T細胞,很快就會達到上限。李秉穎拿過去的疫苗實驗舉例,先前某款新冠疫苗做過一項研究,施打第1、2、3劑疫苗時,受試者體內T細胞的反應大致相同,T細胞並不會隨疫苗劑次增加而不斷增加。不過B細胞抗體在施打第2劑、3劑時,抗體會不斷上升,相較之下抗體的天花板較高。
-
2022-10-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想出國的高端族注意了!疫苗補打5大QA一次看 間隔時間、廠牌選擇有限制
日前日本宣布開放已接種國際認證疫苗的旅客入境自由行,但國產的高端疫苗卻不在適用範圍,導致當初施打高端疫苗的國人赴日還須多花3,500元做PCR。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天(19日)鬆口,表示即日起開放接種高端疫苗且有出國需求的民眾公費補打。本文整理出補打時需注意的5點QA,供近日計畫出國的高端族參考。Q1:誰可以補打?接種高端疫苗且有出國需求的民眾,可依欲入境國家的查驗需求(包含登機/入境限制、豁免檢疫/隔離措施或取代檢驗陰性證明等),在出具相關證明文件(如電子機票或就學/工作證明等)後,接種1至3劑我國核准專案輸入之COVID-19疫苗。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高端疫苗第一劑共接種100萬人次,三劑都打高端者約30多萬,因補打人數應落在30萬至100萬間,至於多少人要出國則無法估計,不過國內目前補打疫苗庫存量尚能因應,屆時若有缺乏會再採購。Q2:補打劑次與間隔?接種高端疫苗以外廠牌之第1-2劑視為基礎劑,需與前一劑間隔4週(28天)以上;高端疫苗以外廠牌之第3劑視為追加劑,需與前一劑間隔至少12週(84天)。另外,指揮中心提醒,民眾接種後可至「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申請系統」(https://dvc.mohw.gov.tw/)下載疫苗接種的數位證明,建議於完成接種後2天以上申請,供入境他國查驗使用。Q3:有哪些廠牌可以選擇?王必勝說明,高端族並非只能補打同為次蛋白疫苗的Novavax,國內目前擁有的3種廠牌、4款疫苗皆可選擇,包括BNT、莫德納、莫德納次世代及Novavax。不過要注意的是,其他廠牌疫苗皆可混打,但最新開放接種的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僅能作為第3劑的追加劑使用。Q4:打滿6劑是否有健康疑慮?高端族原先的3劑再加上補打的3劑,一人最多會打到6劑,令許多民眾擔憂打太多疫苗是否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對此,王必勝強調, 6劑的準則並非隨便亂訂,而是比照先前美國拒絕非施打其建議疫苗者入境方式,當時就已開放補打,也經過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討論,如今只是擴大適用範圍。Q5:未來還會繼續提供民眾施打高端嗎?王必勝說,目前高端的國內緊急使用授權(EUA)還是有效的,因此還是會在國內提供的接種疫苗名單內。至於未來他國是否有可能採納高端,王必勝表示仍會持續與日方交涉,但主要著眼於高端在WHO的團結試驗結果,以及WHO緊急使用清單(EUL)的申請,目前高端透過澳洲在協助EUL,都有追縱進度。Q6:高端接種者,目前可入境的國家以及不可入境的國家有哪些?
-
2022-10-20 醫療.呼吸胸腔
氣溫驟降,氣喘病人增3成!醫:患者需注意保暖,別感染流感讓症狀加重
受東北季風影響,中央氣象局指出,今全國天氣涼冷,醫師表示,隨著氣溫降低,除新冠病毒及流感病毒持續流行外,氣喘患者也有增加趨勢,近兩天門診患者已增2至3成,特別是正值流感季,氣喘患者一定要多注意保暖,千萬不要感染病毒,以防症狀加劇。氣溫降低 當心氣喘復發「氣喘病人全部回鍋了。」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說,這兩天氣溫降低,「患者身體就是氣象台」,幾個月沒看到的氣喘病人,這兩天突然都回到門診拿藥,對比氣溫下降前,患者幾乎消失,現在已約增加2至3成。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說,氣喘兒目前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天氣變化後,氣喘兒吸入冷空氣誘發氣喘,另一種是感染流感或新冠等病毒後,合併氣喘發作;氣喘發作常見症狀為不斷咳嗽、胸悶、喘不過氣等呼吸道症狀,但年紀小的病童可能會睡不好,甚至是咳嗽咳到吐等情形。蘇軏說,若氣喘發作時,病童沒有發燒,四周也沒有人感冒或感染新冠病毒,此應是單純天氣變化所致,但如果氣喘合併發燒、喉嚨痛、流鼻涕等其他症狀,應懷疑是感染病毒所引起;天氣變冷後,許多常規追蹤患者已紛紛提早回到診間拿藥。氣喘患者注意保暖 別感染流感讓症狀加重林嘉謨表示,現正值流感季,氣喘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千萬不要感染流感,以防症狀加重,應恢復平時預防及保養用藥,避免症狀突然惡化。蘇軏提醒,氣溫降低後,氣喘兒幼童外出要戴好口罩,若家長深夜發現幼童嚴重氣喘發作,應速帶至醫院急診就醫,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
2022-10-1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疫苗」已有突破 BioNTech創始人:有望在2030年前上市
在新冠疫情期間研發最成功的新冠疫苗之一的背後團隊指出「針對癌症的疫苗可能會在本世紀末之前上市」。衛報報導,與輝瑞(Pfizer)合作生產革命性新冠疫苗的德國公司BioNTech的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夫妻的吳沙忻(Uğur Şahin)和圖雷齊(Ozlem Tureci)表示已經取得突破,讓他們對未來幾年開發癌症疫苗的前景感到樂觀。圖雷齊16日接受BBC採訪中提到如何重新利用BioNTech新冠疫苗的核心mRNA技術,使其能夠啟動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而不是入侵冠狀病毒,當被問到癌症疫苗何時可以運用在患者身上時,他表示「可能會在2030年之前上市」。mRNA新冠疫苗通過將新冠病毒上無害的刺突蛋白的遺傳指令輸送到體內來發揮作用,圖雷齊表示可以採取同樣的方法來啟動免疫系統以尋找破壞癌細胞,該疫苗不攜帶識別病毒的代碼,而是包含癌症抗原的遺傳指令。事實上在疫情爆發之前,BioNTech一直在研究mRNA癌症疫苗,但面對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才轉向生產新冠疫苗,此外,圖雷齊表示BioNTech已經學會如何在疫情期間更快地製造mRNA疫苗,並更好了解人們的免疫系統如何作出反應。新冠疫苗的大力開發和快速推出也幫助藥品監管機構制定如何批准疫苗的規範,圖雷齊仍對這項工作持謹慎態度,表示「作為科學家,我們總是不願說我們將治愈癌症,我們會有一些突破,但我們將繼續努力」。
-
2022-10-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防疫險變動/確診7種公費抗病毒藥物才理賠!理賠變嚴格的有這幾家
隨著新冠肺炎本土輕症確診日趨普及,防疫險業者理賠壓力也很大,近期包括國泰產險、中信產險、兆豐產險都公告,確診者須提出醫療行為證明文件,例如「公費抗病毒藥物」等,才可給付住院日額。究竟公費抗病毒藥物指哪些?又有哪些保單業者已調整規定,《元氣網》以下整理防疫險近期最新變動。已公告理賠回歸常態之防疫險之前本土疫情嚴重,多家產險公司因共體時艱配合政府防疫政策,防疫險理賠也配合從寬辦理。不過隨著疫情漸緩,政府政策及國門也開放了,理賠將回歸之前保單既有之規定來認定理賠。但仍會視疫情發展狀況,動態檢視與調整。目前已確定防疫保單理回歸常態之防疫險業者如下:國泰產險國泰產險表示,自111年10月1日起受理之賠案,會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國泰產險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原則如下:1、有關「防疫險」確診居家照護期間比照住院,融通給付住院日額措施(實際上依照條款,需要有住院事實才符合住院日額理賠),是在前段疫情嚴峻時刻,考量病床醫療量能侷促,為共體時艱,對於確診僅能採居家照護接受診療與用藥者,視診療內容採取從寬融通理賠審核方式處理。2、目前隨疫情演變且仍然輕症居多(無症狀、輕症達99.5%以上),且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專責+負壓病床的空床率有53.3%),政府政策也日趨開放,例如開放國門,同時參酌各家同業融通措施,故本公司自111年10月1日起受理之賠案,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本公司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看詳細中信產險中信產險公告,10月4日起調整理賠原則如下:1、依確診者提出的醫療行為證明文件,如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由公司依照申請內容審核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來融通給付。此外,僅融通給付一次,第二次再確診者,住院日額給付依條款約定辦理。2、在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施行隔離治療者,須有醫師開立的診斷書為依據,並提供44條之確診者隔離治療通知書、解除隔離通知書。事故日以居家照護或隔離治療期間的起隔日為準。3、若屬於確診後三個月內被匡列隔離者,隔離費用將不予理賠;但取得第48條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在此限。>>看詳細兆豐產險兆豐產險於10/5在官網公告,隨著疫情演變,目前COVID-19確診為輕症或無症狀者達99.56%,且國內醫療量能已恢復常態水準,自2022年10月6日起確診COVID-19保戶,須有公費抗病毒藥物作為判斷是否符合住院日額給付標準,如清冠一號、瑞德西韋、安挺樂等七種藥物。>>看詳細和泰產險原本即規定,需在居隔期間透過視訊看診拿到新冠抗病毒口服藥,才可申請住院日額理賠。暫維持理賠之防疫險南山人壽、中壽、台壽等目前仍是不限藥物理賠,但也不排除有可能會跟進。富邦產險富邦產險於今年7月13日官網的最新消息指出,只要居家照護期間有醫師診斷並開立抗病毒處方藥物,除目前衛服部已公告之Paxlovid、Molnupiravir及公費台灣清冠一號等抗新冠病毒藥物外,本公司對其他抗病毒藥物亦從寬認定, 即比照住院予以理賠。前述抗病毒藥物,以政府公告者為準,嗣後如有增加或調整時,亦同。本公司對於住院日額保險金從寬認定,並參照公會理賠作業指引辦理給付,履行保險公司應有的責任。>>看詳細公費7種COVID-19 抗病毒藥物1. 倍拉維(Paxlovid)2. 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3. 台灣清冠一號4. 瑞德西韋 (Remdesivir)5. 安挺樂(Actemra)6. 羥氯奎寧 (Hydroxychloroquine)7. 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備註】以上整理自各家產險業者近期公告資訊,實際理賠及更新變動,請以各家業者規定為準。
-
2022-10-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疫情何時往下?薛瑞元首表態:單日病例一萬以下
國內新冠疫情仍在高原期,明天將正式開放邊境管制為「0+7」,面對防疫的最後一哩路,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國境解封會持續進行,主因是境外確診比例及病例數均偏低,而國內疫情重症病例數尚未增加,且醫療量能足夠,將等待疫情出現真正往下的趨勢。至於新冠疫情何時流感化及往下趨勢?薛瑞元首度指出,當每日確診病例數降至一萬左右或以下,可見疫情開始往下走,並落在谷底。薛瑞元今至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針對「疫情期間秋冬流感流行之防疫因應作為與疫苗接種規劃」專案報告及備詢。立委蘇巧慧質詢指出,新冠疫情何時進入流感化?薛瑞元說,新冠疫情流感化,當然世界衛生組織(WHO)有其標準,但時間可能比較久,而就國內疫情看起來,其致死率、重症率偏低沒有改變,若當疫情往下走,保守估計每日確診病例數降至一萬左右或以下,即是疫情往下走的趨勢確定,並落在谷底,此時要再往下走,就比較難了。薛瑞元說,現有的新冠病毒抗病毒藥物、新冠疫苗都足夠,專責病床及分專責病床的數量病床數量也會持續監測,確保醫療量能。
-
2022-10-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網友熱議「三個字」!天選之人究竟是超級健康還是相反
全台新冠染疫人數破六百萬,還有許多「黑數」未通報,到現在都還沒確診被稱為「天選之人」,最近討論度非常高。先是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表示,天選之人並非超級健康,反而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但同樣到現在都沒有染疫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有不同見解,認為不需要把天選之人和身體虛弱的畫上等號。如何成為天選之人?答案竟是「不可說」到底怎麼樣才能成為天選之人?元氣網粉團日前進行小型民調,「請問這裡有天選之人嗎?」 希望請還沒有確診的人分享防疫撇步。沒有想到,收到最多的答案竟是「不能說」。元氣網之友們分享:「就像不可以說都不會感冒ㄧ樣,說了就破功,說破了!」、「確實不說還好,一說馬上就中,莫非定律。」、「真的不能嘴秋,之前有人才講完不會中鏢,沒幾天就中了」。「就算還沒確診過也不能太張揚自詡為天選之人,我的同事自豪說自己是天選之人後,沒多久也中鏢了。」也有人分享小心不讓自己染疫的心得:「生活簡單、單純,少外食,少到處亂逛,戴口罩,注意清潔。」有人自嘲自己是邊緣人,「少亂跑,得健康」;有人說「自認趕不上流行,所以有空都宅在家。」更有人說:「是沒去驗出,不是沒確診」、「沒有二條線無法在江湖行走。」顯然覺得確診是常態,一點都不意外。天選之人超級健康 中醫師:比一般人身體更虛弱確診是常態,但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指出,有位女患者發現身邊同事一個個中獎,自己每次有呼吸道症狀,但快篩都是陰性,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是不是超級健康啊?」對此引用英國研究,這樣其實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王大元表示,病毒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病毒間一樣適用。一般感冒可由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涕、頭痛等,免疫低落時會反覆感染,不會「一次中獎,終生免疫」,而且鼻病毒很「自私」,不願意和其他病毒分享空間,因此當身體的千千萬萬細胞被鼻病毒寄居,其他病毒就可能被拒於千里之外。當然,感冒好了後,還是可能再次被其他病毒感染。他也援引最新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指出,長時間被其他的感冒病毒感染,有助於抵抗新冠病毒。總結來說,有感冒症狀但篩檢結果一直是陰性,可能不是天選之人,因為天選人之頂多只有3%,而是比一般人的身體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了。【延伸閱讀:沒確診過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 醫師打臉:身體可能比一般人還糟】到現在都沒有確診?羅一鈞提出三種機轉在十月七日的疫情記者會,媒體提問:天選之人代表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先是笑說,「周志浩署長和羅一鈞副署長都沒有得過,看起來身體不錯」,並進一步請羅一鈞作說明解釋。羅一鈞提出,有三種機轉,是讓民眾尚未確診的原因。機轉一:先前曾感染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產生交叉保護力羅一鈞表示,根據今年1月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英國研究,研究對象為2020年的「確診個案接觸者」,並找了52名接觸者,其中26名曾感染過、26名沒感染過,抽血比較兩者後免疫系統變化。研究推論,曾感染過冠狀病毒者,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交叉保護力比較高,也因此接觸確診者卻不受感染。羅一鈞表示,這也是所謂「天選之人」或自然抵抗力的眾多機轉之一。機轉二:遺傳基因多樣化 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羅一鈞表示,第二種機轉則是,先前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曾提過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必須要透過ACE2這個受體,但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也是最常被提及「自然抵抗力」的來源。機轉三:區域中多種病毒,產生交叉保護力至於另外一種「自然抵抗力」來源,羅一鈞表示,在某些地理區域、社區中,本來就充斥較多傳染病,隨著演化適應,民眾同時期感染到其他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出現干擾素等,來抑制新冠病毒或其他新興病毒感染;也可能因感染的病毒多,容易產生後續交叉保護力,可對付新型病毒。未感染者身體虛弱 ? 研究未下如此結論不過,羅一鈞說,後兩者的支持性研究較少,而前述英國研究雖有提供證據,但研究結論也提及,因樣本數僅有20多個、9成是白人、研究期間也不是Omicron流行期,若要延伸性推論可能不容易,而此研究也未下結論稱這群對象身體較虛弱。羅一鈞說,俗稱「天選之人」可能因為上述機轉產生天然抵抗力,但後續可能因病毒變化,或原有的自然抵抗力慢慢消退後,還是有可能染疫。最重要的抵抗力來源,應該還是接種疫苗所帶來的保護效果,及曾感染過者短期內有保護效果,如果屬於還沒感染過者,建議減少接觸,也可以將疫苗打好打滿,繼續維持自己的抵抗力。【延伸閱讀:沒確診過「天選之人」身體較差? 羅一鈞提3機轉破除說法】天選之人?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羅一鈞提出的三個機轉中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樣的人非常稀少,可能全人口中僅3%。黃立民指出,並非所有未染疫者都是天選之人,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得過新冠肺炎,但其實還是要經過抽血檢驗,觀察其S抗體、N抗體,才能確定是否真的不曾感染。所謂天選之人,很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很難完全避免感染,可能因為暴露在病毒的環境時間不長,或是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很低,因此成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是所謂的天選之人。黃立民說明,真正的天選之人,並不是因為免疫力特別強,因此不會被新冠病毒感染,而是「基因」中的病毒受體較少,因此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因此病毒就無法順利繁殖,造成感染。不管是不是天選之人 加強免疫力最重要是不是天選之人不重要,重要的是加強免疫力。黃立民表示,免疫力強能夠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因此首要是「減少大量病毒感染」,不要跟病人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同時也要戴好口罩、多洗手,生活環境要定期清潔,做到這些原則,就不大會被大量病毒感染。若免疫系統不佳,黃立民則提醒,有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應控制好病情,避免染疫後的免疫反應,定期運動、營養均衡、情緒穩定,避免壓力、憂鬱等,這些會影響重症發生率。青壯年人也不可掉以輕心,建議攝取大量維生素、微量元素,增強抵抗力,更有利對抗病毒。【延伸閱讀:BA.5疫情也未染疫是天選之人?黃立民曝原因:並非免疫力特別強】
-
2022-10-09 名人.林靜芸
宣稱能整胃、健腸的保健食品到底有沒有療效?名醫教你這樣做
華人喜歡吃補,作者身為整形外科醫師,在門診調查病人,發現過去30天內,80%曾使用保健食品。保健食品過去沒有法規可管,經濟上是難以監控的龐然大物。台灣衛福部在2022年7月1日公布新制,除了取得小綠人健康食品標章以外,其他食品不得使用「健康」二字。因而坊間所謂「健康醋」、「健康餅乾」等等都屬濫用。保健食品宣稱能漂白皮膚、淡化斑點、整胃、健腸,它們的療效到底如何?你能分辨好壞?知道哪些甚至是沒有用的嗎?以下考考你的保健食品知識:1.每個人都需要保健食品,有病治病,無病強身。①對②錯答:②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22年5月提最新指引,保健食品是強化食品,提供有益或是食物內欠缺的成分,可能是維他命或礦物質。一般健康人士如果採取健康飲食,保健食品無法提供更好的益處。2.衛福部食藥署評估並發證給所有保健食品,證明它們安全有效?①對 ②錯答:②錯。台灣食藥署以小綠人標章管理經過評估的保健食品,並非所有保健食品均經評估。美國食品衛生管理局定義保健食品為食品,只要求廠商注意包裝及標示。3.台灣小綠人標章的健康食品,吃了一定健康嗎?①對 ②錯答:②錯。健康食品仍須注意成分,例如有些優酪乳含糖量太高,吃多反可能使血糖升高。4.保健食品用於以下什麼狀況是有效的?①糖尿病 ②男性更年期障礙③憂鬱症④認知障礙⑤以上皆非答:⑤以上皆非。除了藥物以外,任何食品皆不得聲稱有治療效果。5.從食物裡獲得你需要的維他命及礦物質來源比較健康,本題的維他命或礦物質其重要的食物來源依序列於下方。①維他命A ②Omega-3魚油 ③鈣 ④鋅(豬肝、沙丁魚、牛奶、鮮蚵)6.植物也含有許多養分,本題的答案依序列於下方。①鉀 ②維他命K ③維他命C ④碘(香蕉、香菜、芭樂、海帶)7.什麼狀況應該補充維他命D?①大於70歲或小於5歲②流感或新冠疫情當中想要增強免疫力③對抗或預防新冠病毒感染④皮膚較白的人⑤曬不到太陽的人⑥大腸發炎的人⑦醫師告之維他命D不足的人⑧自覺體力欠佳或憂鬱提不起勁答:①⑤⑥⑦。新冠疫情中,維他命D獲得許多關注,但是實證醫學無法證明維他命D愈多愈好,不建議過度補充。8.以下的描述何者正確?①保健食品吃愈多愈好②銀杏及維他命E會影響凝血③抗氧化劑會降低化療的作用④有些草藥會干擾藥物的作用答:②③④看了以上的測驗,你會發現保健食品是門艱澀的學問。購買時,應該諮詢專家,認清成分,選擇可靠品牌(例如台灣的小綠人標章),才能確保安全。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mRNA疫苗會在全身亂竄引起器官發炎,蛋白疫苗不會」是事實嗎?
昨天(2022-10-6)在舊金山中文電視台看到一則新聞後,才決定寫這篇文章。這則新聞是東森新聞當天報導的打2劑高端疫苗後住院 她怨:還腫成「麵包超人」,其中有這麼一段話:【有女子就控訴,之前打了高端後竟腫成「麵包超人」,還需要住院8天。在做過全身檢查後醫院開出診斷證明,認為女子是患有淋巴腺炎,疑似因為疫苗引起,讓女子直呼委屈,都怪是高端的問題,而目前中央已在審核女子的疫苗救濟金。】上禮拜天(2022-10-2)臉書朋友Mings Wei用簡訊傳來一篇三立新聞在2022-9-17發表的「我很不喜歡mRNA疫苗」 李秉穎:全身亂竄、器官發炎,詢問我的意見。這篇報導說:【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今天針對mRNA疫苗提出個人見解,他認為mRNA疫苗可能經由血液「亂跑」,在全身各器官引起炎症反應,包括心肌炎,「我很不喜歡mRNA疫苗」。李秉穎認為,包括莫德納和BNT在內的mRNA疫苗有安全疑慮。他去年便指出,mRNA疫苗看似對新冠病毒的保護效果較好,不代表它會是未來的主流,這種疫苗存有疑慮,理論上它會進入細胞,並製造S蛋白供人體免疫系統辨識,「但在這過程中它會不會進入不應該進入的細胞,這是我懷疑的地方」。曾有婦女打完莫德納後出現罩杯升級的現象,他當時解釋,這是因為接種mRNA疫苗之後,疫苗成分跑到腋下淋巴腺,造成腋下淋巴腺腫大,看起來彷彿罩杯升級。李秉穎強調,傳統的蛋白疫苗不會這樣,打在肌肉就是肌肉,不會進入血液細胞,僅在局部供免疫系統辨識,然後引發免疫反應。】的確,莫德納和BNT疫苗是會引發心肌炎和造成淋巴腺腫大,但畢竟發生率是非常低。問題是,李醫師說的「蛋白疫苗不會這樣」,是事實嗎?Novavax 是蛋白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9-28發表The Novavax vaccine against COVID-19: What you need to know(對抗新冠肺炎的 Novavax 疫苗:您需要知道的)。它說:「心肌炎和心包炎的嚴重不良事件非常罕見,儘管病例通常發生在接種疫苗後的幾天內,並且通常是輕微的。」美國FDA在2022-8-19發表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 OF THE NOVAVAX COVID-19 VACCINE【NOVAVAX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 (EUA)】。它說Novavax疫苗臨床試驗中報告的副作用包括:⚫心肌炎(心肌炎症)⚫心包炎(心臟外壁發炎)⚫注射部位反應:疼痛/壓痛、腫脹、發紅和瘙癢⚫一般副作用:疲勞或一般感覺不適、肌肉疼痛、頭痛、關節疼痛、噁心、嘔吐、發燒、寒戰、食慾下降⚫過敏反應,如蕁麻疹和面部腫脹⚫淋巴結腫大它也說Novavax疫苗在授權後使用時報告的副作用包括:⚫嚴重的過敏反應⚫心肌炎(心肌炎症)⚫心包炎(心臟外壁發炎)⚫感覺異常(皮膚有不尋常的感覺,例如刺痛或爬行的感覺)⚫感覺減退(感覺或敏感性降低,尤其是在皮膚中)高端也是蛋白疫苗,而昨天的東森報導顯示它也是會影響到淋巴腺。所以,「蛋白疫苗不會這樣」的說法顯然是與事實不符。無可爭議的事實是,每一款疫苗都是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風險,差別只不過是在於風險與效益之間的比例孰輕孰重而已。mRNA疫苗在全世界施打已經快兩年了,而施打的劑量更是以billion(十億)計(在台灣的施打劑量應該也已經超過千萬)。更何況,次世代mRNA 疫苗現在已經問世,也開始在台灣施打。那,台灣官方的預防接種組召集人現在公開說「我很不喜歡mRNA疫苗」,實在讓我感到非常難以理解。原文:我很不喜歡mRNA疫苗,李秉穎醫師說
-
2022-10-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確診過「天選之人」身體較差? 羅一鈞提3機轉破除說法
全國超過673萬人感染新冠肺炎,占全國人口三成,不少「未中獎」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天選之人」,但中醫師王大元在臉書分享一篇研究,直指天選之人頂多只有3%,尚未確診民眾只是比一般人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有不同見解,更提出3種機轉,才是讓民眾尚未確診的原因。羅一鈞表示,該名中醫師引述的研究來源,是今年1月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的英國研究,研究對象為2020年的「確診個案接觸者」,並找了52名接觸者,當中26名曾感染過、26名沒感染過,比較兩者抽血後免疫系統上的變化。該研究推論,如果曾感染過冠狀病毒的民眾,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交叉保護力比較高,也因此接觸確診者卻不受感染。羅一鈞表示,這也是所謂「天選之人」或自然抵抗力的眾多機轉之一。羅一鈞表示,第二種機轉則是,先前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曾提過的「遺傳基因多樣化」,新冠病毒感染細胞必須要透過ACE2這個受體,但有些人天生身體ACE2遺傳受體表現較低,因此比較不容易被病毒感染,這也是最常被提及「自然抵抗力」的來源。羅一鈞指出,至於另外一種「自然抵抗力」來源,在某些地理區域、社區中,本來就充斥較多傳染病,隨著演化適應,民眾同時期感染到其他病毒,會影響免疫系統、出現干擾素等,來抑制新冠病毒或其他新興病毒感染;也可能因感染的病毒多,容易產生後續交叉保護力,可對付新型病毒。不過羅一鈞說,後兩者的支持性研究較少,而前述英國的研究雖有提供證據,但研究的結論也提及,因樣本數僅有20多個個案、樣本數少,包括9成是白人、研究對象也不是在Omicron流行期,若要延伸性推論可能不容易,況且此研究也沒有下結論稱這群對象身體較虛弱。羅一鈞說,應該沒辦法從這研究推論「這些人身體比較虛弱」這個說明,可能跟他們先前感染過病毒多寡、種類,以及有無產生足夠後續交叉保護力有關,如果身體免疫系統太虛弱,可能也產生不出交叉保護力,來保護新的病毒感染。羅一鈞說,俗稱「天選之人」可能因為上述機轉產生天然抵抗力,但後續可能因病毒變化,或原有的自然抵抗力慢慢消退後,還是有可能染疫。最重要的抵抗力來源,應該還是接種疫苗所帶來的保護效果,及曾感染過者短期內有保護效果,如果屬於還沒感染過者,建議減少接觸,也可以將疫苗打好打滿,繼續維持自己的抵抗力。
-
2022-10-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確診過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 醫師打臉:身體可能比一般人還糟
全台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數至今已超過673萬例,約佔全台人口三成,不少「未中獎」的民眾認為自己沒確診過就是「天選之人」,不過中醫師王大元昨(6日)在臉書分享醫學研究指出:「你可能不是天選之人(天選之人頂多只有3%而已),你只是比一般人更虛弱,早被其他感冒病毒捷足先登了!」 王大元分享看診經歷,有時會碰上病患詢問同事接連中獎,自己雖有感冒症狀卻怎麼快篩都是陰性:「我是不是天選之人啊?是不是超級健康啊?」這時他會告訴患者:「其實你不是天選之人,而且你的身體比一般人還糟糕。」 王大元指出,近兩年的醫學研究發現,病毒間也存在著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般的競爭關係。他表示,一般感冒可由鼻病毒(rhinovirus)感染,常見症狀有發燒、流鼻涕、頭痛等,當免疫力低落時會反覆感染,不可能「一次中獎,終生免疫」。 王大元解釋鼻病毒比較「自私」,他們喜歡獨居,不願意和其他種病毒分享空間,因此當身體的細胞已被鼻病毒捷足先登時,如新冠肺炎等其他病毒就可能被拒於千里之外。不過,一旦感冒痊癒,身體重新騰出空間後仍可能再次被其他病毒感染。 「除了上述的『鳩佔鵲巢』模式,最新的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研究指出,長時間被其他的感冒病毒感染(如多種感冒冠狀病毒common cold coronaviruses),身體內的CD4+輔助性T細胞會呈現量多且穩定的狀態,有助於喚醒CD8+毒殺性T細胞,因此可能可以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王大元寫道。 白話來說,就像村民們(體內細胞)長期受到毛賊(一般感冒病毒)入侵,會自然演化出抵禦外敵的方法,每人都會練就快速點燃烽火台(輔助性T細胞)通知村民,一旦其他盜匪(新冠病毒)入侵時,也能迅速集結軍隊和拿起武器反抗敵人(CD8+毒殺性T細胞)。
-
2022-10-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上可打第四劑! 次世代疫苗10/11起開打,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
10/11起 次世代疫苗擴大18歲以上可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才表示,次世代疫苗下一階段的開放對象和時間還要觀察一周的打氣,再由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討論、決定。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次世代疫苗擴大開放至18歲以上民眾都可作為追加劑接種,並於10月11日起開打。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國內目前屬於Omicron變異株疫情流行期,且數據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較高,加上國內防疫政策及邊境管制逐步開放,ACIP委員一致同意開放18歲以上民眾可以接種疫苗。因此10月11日起擴大納入18至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接種間隔為前一劑疫苗應間隔至少12周、84天。依據臨床試驗顯示,含有原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相較於單價疫苗,對於抵抗Omicron變異株有較佳的保護力,目前已開放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對象接種,符合接種間隔尚未接種者,也請儘速接種,以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分別於9月24日和10月3日開放接種。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7%、第二劑87.8%、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為73.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為11.3%,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9.4%。另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第一劑接種率40.0%、第二劑12.9%。指揮中心提醒,接種後可透過接種單位提供的須知或海報上的QR code掃描加入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藉由接種後狀況觀察,提醒就醫並瞭解接種後常見不適。流感疫苗10/1開打 可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記者鄒尚謙、楊雅棠、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但建議接種在不同部位。李秉穎表示,因為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但目前世界流感病毒株沒有很大的突變,應該只是一般的季節流行,不過還是可能出現重症、死亡個案,必須注意。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的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等於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和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六個月內嬰兒的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十一類人員。第二階段開打對象則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於11月1日開打。指揮中心指出,雖然目前國內流感疫情仍處低點,但近期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人次有上升趨勢,建議民眾踴躍前往接種,以於流感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開打後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疫苗謠言大破解網路謠言勿聽信,特別是近期長者LINE群組有些傳聞,許多都從國外翻譯成中文後流傳,民眾很難回頭找外文來源去評論,指揮中心也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進行查核。近期長輩群組流傳2則謠言,其中1則是美國媒體電視節目承認「第4劑疫苗接種可能會關閉您的免疫系統」等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對此闢謠,他說,該說法是新聞工作者的個人意見,且目前實證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針對第一則,羅一鈞說,有人傳說美國ABC電視台承認,打第4劑會關閉免疫系統,看起來很可怕,好像免疫不會運作,導致長者不願意打這第4劑疫苗,事實上是,ABC節目邀請新聞工作者,談話性節目評論對於打第4劑的看法,他個人意見認為,打越多抗體越高的說法不認同,但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純屬個人意見,也不是電視台意見,不應加諸於ABC主流媒體承認這樣的說法。現有實證都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以免導致長者接種次世代的打氣受到影響,不要轉傳也不要相信。另外一則是,「指揮中心不再公布死亡分析是因為第3劑死亡最高」,此則傳聞也與上一則混再一起。羅一鈞表示,每一天他都有報告死亡個案列表,都有說明詳列年齡、性別、接種劑次、慢性病,都有公布在手板,也有做成附件提供給所有媒體,因此指揮中心沒有不再公布死亡分析。再次統計今年到10月4日,有10378例死亡個案,當中沒打疫苗佔44%,因此雖然全人口沒打疫苗者僅7%,但死亡個案高達44%沒打疫苗,顯示沒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死亡因素。羅一鈞表示,沒有完整接種三劑的比例占66%,約三分之二,一向都有利用各種場合建議民眾完整接種疫苗,絕對沒有不鼓勵多打針,「我自己的爸媽都打到次世代了,希望所有長者都符合資格的趕快打,接種降低重症死亡風險」。
-
2022-10-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感染新冠住院長者逾5成有吞嚥困難 專家教「軟食力」5大策略
● 染疫住院長者,逾5成吞嚥困難● 吞嚥困難影響營養攝取,體重減輕、預後不佳● 餐食應維持色香味形,增加進食意願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除了老化因素容易出現吞嚥困難,國外研究更發現,確診新冠肺炎後,新冠病毒也會直接影響長輩的吞嚥功能。若要改善長者的吞嚥困難,醫師建議,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搭配吞嚥功能訓練,並調整長者的餐食口味,只要掌握料理食物5祕訣,可以提高長輩進食意願。康復後半年 2成吞嚥困難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統計資料,因染疫而住院的長者中,51.7%長者出現吞嚥困難,且住院的長者因攝食狀況不佳,住院兩周出院後體重平均下降10公斤,即使輕中症的長者都遇到吞嚥、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問題。住院康復後半年,仍有23%長者存在吞嚥困難問題,包括進食時間愈來愈久、進食時咳嗽,或食物在口中久嚥未吞等情況,不僅影響營養攝取,也影響長者預後。老年醫學專科醫師、翔展診所院長傅裕翔表示,台灣長者人數逐年增加,研究顯示,社區中的健康長者有12.8%出現吞嚥困難;醫院、長照機構更有近四成長者出現吞嚥困難,像口腔癌、肺炎、急性腎衰竭等疾病,或久病臥床者也會引起吞嚥困難。可能導致厭食 加速失能若因吞嚥功能退化,加上不良飲食習慣及多重用藥,可能讓長者厭食,導致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足,進而引發衰弱、肌少症、體重下降,會加速長者失能及臥床。傅裕翔指出,有吞嚥困難長者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治療,由語言治療師協助吞嚥訓練,也可以透過調整餐食口味,提高長者想吃的意願。營養師蘇哲永提醒,許多家屬會把長者的食物煮軟爛、糊狀,或攪打成流質,恐破壞食物色香味,降低營養密度,如此作法易導致長輩營養不良,且食物未經過特殊處理,容易殘留口腔或咽喉,增加嗆咳風險。建議家屬備餐時,除增加蛋白質及長輩所需營養外,也要注重食材風味搭配,才能有效促進食欲。良好的營養搭配復健訓練,可逐步改善吞嚥功能。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建議,家屬製備銀髮友善料理時,可採取「軟食力五大策略」,包括香一點、軟一點、小一點、濕一點、固體與液體分開飲食,可以將食物煮得軟嫩,又兼顧營養、保留食物色香味形、讓長輩好咬、好吞、安全喝。介護美食 讓長者開心吃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從飲品到食物共分成0到7級,包括稀薄、流質、糊狀、軟質、易咀嚼等不同層次。較早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廠商依照長輩需求研發「介護食品」,如鮭魚、野菜、雞肉等口味,雖台灣也有引進日本介護食品,但對台灣長者來說並不是熟悉的家鄉味。近年台灣新創團隊以在地美食開發老人介護食品,像砂鍋魚頭、蒜香蛤蠣、剝皮辣椒、香菇芋頭等,用氣味連結長者深層記憶。例如有一名80多歲失智奶奶,有嚴重吞嚥困難,用電刺激、改變姿勢都不願開口吃,直到聞到蒜香蛤蜊粥,終於開口吞食,順利攝取一整天的營養。
-
2022-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逐步解封「免疫負債」將反撲? 王必勝:口罩沒戴好更嚴重
我國朝邊境解封方向規畫,但有專家憂心,兩年多以來的高度防疫,恐會讓「免疫負債」提升,且有九成呼吸道疾病將反撲。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呼吸道疾病與口罩有無戴好有關,正因為這樣,口罩開放時程不再前面,而是晚一點才會開放,口罩若沒有嚴謹戴,呼吸道疾病就可能會比較嚴重,這說法是有根據的。國內專家也憂心今年流感季將會有一波大流行,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開放施打。發言人莊人祥表示,10月1日是周六,而以往開打疫苗的首日都會最踴躍,去年因為是施打新冠疫苗,因此去年施打流感疫苗人數較少,今年是周六開打,僅有部分診所提供接種服務,而今年新冠疫苗已經施打一段時間,今年流感疫苗接種率應會較去年好一點。王必勝說,會持續統計結果在報告。媒體問,有國外報導稱部分確診新冠肺炎者會出現「眼皮跳」情況,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管怎樣的感染症,出現「眼皮跳」就是影響到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眼皮的自主神經系統就會被影響,新冠病毒也可能是少數會影響周邊神經系統,但眼皮跳不是常見的感染新冠肺炎後症狀,是罕見症狀,國際統計上也不是常見症狀,此報導僅能供參考。
-
2022-09-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通勤族如何自保?醫授5族群防疫攻略,3步驟不把病毒帶回家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9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38萬例本土病例。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隨著疫情逐漸流感化,民眾逐步回歸正常生活,該去公司的上班族必須出門通勤去上班,而該去學校上課的學生族群也要通勤去上課。在通勤的過程中該如何安全有效的防疫,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的自身防疫建議給通勤族,讓民眾能安新外出,過著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新生活。5大通勤防疫術 一次看懂指揮中心在7/19宣布適度放寬戴口罩,考量國內疫情趨緩,為兼顧防疫、經濟及社會運作,維持國內防疫量能與有效控管風險,經綜合評估疫情情勢,適度放寬戴口罩,其中放寬「騎機車/腳踏車」及戶外從事工作者於空曠處工作得免戴口罩,但外出時仍應全程佩戴口罩。據義大醫院醫師洪暐傑在《今健康》撰文指出,上班族的通勤方式主要可分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開車、騎車、租用單車、走路等5種,不論是以何種方式通勤,都應留意相關防疫細節。1.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應留意各處都可能藏有病毒,包括了悠遊卡機器,或是把手、椅子、欄杆、牆壁等車廂設備,以及手扶梯、等候椅等車站設備,或是公共廁所的手把、馬桶等。建議盡可能避免不必要觸碰,悠遊卡可保持距離刷卡,勿倚靠欄杆等設備,使用把手、椅子、廁所設備前可先進行酒精消毒,使用後確實進行手部消毒。到達公司或學校後,也別忘了再次消毒手部及手機!2.開車:開車族多停在公司停車場,若有接觸過電梯按鈕等其他設備,應先確實消毒手部,避免病毒帶上方向盤。若是有其他人同行,應確實佩戴好口罩,以防同路人可能為染疫者。3.機車:機車族要多加留意加強消毒,特別是把手。許多人認為騎自己的車不要緊,但其實不論將車停在何處,都有可能曾有人移動自己的車輛、坐在上面等任何接觸,也可能有打噴嚏噴濺在機車上的可能,消毒工作格外重要。而在停等紅綠燈時,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盡可能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使用機車後應記得手部消毒。4.租借單車:公共單車現階段能避免則盡量避免,若要使用也應些以酒精進行噴灑消毒,並確實戴好口罩。使用悠遊卡的時候盡量避免貼上機器,以不接觸的方式刷卡。5.走路:走在路上一樣會有飛沫傳染的風險,應保持社交距離,更要遠離沒戴口罩的民眾。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通勤族防疫步驟6+3 對於通勤防疫,兒科醫師歐淑娟也分享自身通勤搭車的防疫方法,分為出門前跟到公司的防疫6步驟,以及回家後的防疫3步驟:———出門前———1.出門前先量體溫,萬一發燒(成人37.5 兒童38.0),請假在家休息。2.可以的話,在家用完早餐,提早半小時出門(避開人潮)。3.除了備用口罩、手機、錢包、鑰匙,我會帶一小瓶酒精乾洗手。4.出家門前先把口罩戴好,電梯內、路途中全程戴口罩、不飲食。(正確戴好口罩:臉比較小的朋友可以把耳掛打結,或是交叉之後再戴;鼻墊處務必服貼鼻子與臉,口罩下拉至包覆下巴;口罩的密合度愈高,保護愈完整。)5.在公車、捷運、雙鐵上,手碰過把手、拉環、下車鈴、開門鍵、門把、安全帶扣環後,用隨身攜帶的乾洗手清潔手部。6.到達公司/學校時,再次清潔手部,手機表面也用酒精清潔一次。———回到家———1.在玄關脫鞋、消毒鑰匙,沒有當天洗的外套噴酒精消毒。2.脱口罩(妥善丟棄)、消毒手機(酒精)、立刻洗手(洗手乳、內外夾弓大立腕),換掉外出衣物,或是直接洗澡+洗頭。3.每日換口罩。歐淑娟提醒民眾,即使是打過疫苗的朋友也都建議這麼做,因為疫苗的防護力再高,都不是100%,假日盡可能待在家,減少非必要的出門,大家一同齊心抗疫。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建議的通勤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共同營造安心的通勤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外出通勤不憂心。
-
2022-09-29 醫療.感染科
影/今年秋冬流感疫情恐大爆發? 李秉穎:一定會流行
近2年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流感疫情幾乎不見了,民眾擔心今年流感疫情大爆發。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目前全世界都已解封,台灣也會慢慢解封,因此流感一定會流行,但全球流感病毒未出現突變,民眾不需過度驚慌,只要好好接種流感疫苗就能預防。他說,就南半球國家觀察,新冠與流感疫情會同時存在,但流感疫情與往年都差不多,疫情並未爆發,預估台灣也是如此。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他表示,今年秋冬,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會同時流行,但此兩種病毒症狀相似,無法完全分辨,將會造成困擾,如出現發燒症狀,在未檢驗前,沒有人知道是得到流感或新冠肺炎,此時,又要篩檢、隔離等就會十分麻煩。李秉穎說,當流感流行後,一定會造成傷亡,每年流感死亡人數約100至200人,雖然比新冠死亡人數少,但今年勢必會流行,呼籲一定要盡速接種流感疫苗。至於若同時罹患新冠及流感,重症或死亡率會不會提高?李秉穎說,兩者同時罹患的發生率非常、非常低,目前也沒有相關數據,但若萬一出現,重症比率會稍微高一點。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日前表示,流感疫苗與莫德納次世代二價疫苗可以同時施打,李秉穎說,「這是對的」,經研究流感疫苗與二價疫苗同時施打,並不會增加疫苗不良反應及副作用,但要打到不同部位,如一隻手臂打一種疫苗。以往7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為左流、右肺,今年又有新冠疫苗應如何接種。李秉穎說,疫苗可以同時接種,可以打在不同肢體,如果兩種不同疫苗要打在同一肢體,應要間隔一英吋。免疫低下者擔心一次接種三種疫苗,身體會不堪負荷。李秉穎說,此類族群接種疫苗的紅腫、疼痛等副作用,都比年輕族群低,不需過於擔心。「新冠病毒的突變不會停止,新的變異株終就會出來的。」李秉穎說,觀察新冠病毒變異情形,約每3至6個月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重要的變異株,目前BA.4、BA.5出現後也尚未滿半年,雖然新冠病毒的突變不會停止,但人類會逐漸適應產生足夠免疫力,變成輕微的呼吸道症狀,就不需要疫苗預防,現在就是慢慢變成低毒性病毒的過程。目前要盡速接種次世代疫苗,其仍有預防變異株效果。李秉穎說,2020年即認為新冠應是感冒化,而非流感化,主因是人體的免疫力會加以調適,從有研究指出,每個人一年內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將感染到冠狀病毒而出現感冒症狀,但因爲症狀很輕,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
-
2022-09-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口罩令何時解封?李秉穎:新冠威脅小於流感應該就可以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每天早上8點主持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昨天起請假,改由汪潔民擔任代班主持人,今邀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暢談10月13日開國門後防疫措施,關於何時可以脫口罩,李秉穎說,「只要新冠病毒威脅小於或等於流感時,應就可以放鬆」。李秉穎說,目前應可以從戶外非群聚活動開始解封口罩。但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至演唱會、運動場等人潮群聚場所,還是必須戴口罩。李秉穎說,包括脫口罩等防疫措施放鬆,仍須依新冠疫情走向而定,如果走向輕症化,當然就可以放鬆,但因目前新冠肺炎死亡率為千分之一點多,而流感死亡率僅為此數據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因此還是希望死亡及重症減少,雖然同意口罩鬆綁,但還不能完全不戴口罩。至於10月13日開國門後,是否再有一波疫情?李秉穎說,依全球數據觀察,目前其他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率都滿低的,且低於台灣,開放國門後,雖然會帶進來一些病毒,但國內感染病毒的風險,還是高於境外帶回病毒的風險,因此疫情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李秉穎說,令人擔心的是,境外旅客會不會帶進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但這在確診及死亡數方面,應不會有太大變化,只要新冠疫情變為輕症化,成為比流感更輕微的呼吸道感染,入境人數限制就可以取消。李秉穎指出,新冠疫情2年多來,經過施打疫苗、多數人染疫等因素,現已建立群體免疫力,即使病毒再變異,重症死亡率不會再增加,身體免疫力均有保護效果,觀察全球此波BA.5疫情,雖然確診人數上升,但死亡人數持平,相信未來疫情就是輕症為主,不會影響醫療量能。目前新冠確診人數每天約為4萬多人,開放國門後,確認人數會不會增加到5萬多人?李秉穎說,現在疫情仍處在高原期,每天確診人數就是在3至4萬間波動,如果突然上升至5萬人也不是不可能發生,但應不會大幅上升。就觀察各國新冠疫情曲線為一波又一波,但紐西蘭及澳洲為類似台灣的情形,均為防疫措施嚴格,當疫情高峰後,就會進入高原期,疫情時間拉長,類似「擠牙膏」一樣,病例數一點一點的增加。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建議,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李秉穎說,當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代表新冠病毒威脅已降到很低,不需要特別防疫,可是目前新冠病毒死亡率仍高於流感,現在還是必須要用較嚴格的防疫措施,但如果未來新冠病毒死亡率降低至與流感差不多,可解除大部分的防疫措施。
-
2022-09-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要如何評估是否該接種第四劑?
關於次世代疫苗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也就是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價數代表疫苗中所含的抗原種類)。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位置主要在棘蛋白上,所以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武漢病毒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BNT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次世代疫苗有通過人體實驗,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美國衛生單位已經認清:「疫苗研發永遠跑不贏病毒變異」的事實,因此不再期待人體試驗,只要疫苗製程相同,單純改變抗原成分,藥政單位就會通過授權使用。衛福部食藥署也採取同樣標準,在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至於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因此目前台灣並沒有核准相關EUA。施打次世代疫苗的問題集Q1: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2: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已經證實,9月16日後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會陸續到貨,目前也已經開發施打。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Q3: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疫苗接種的順序,其實是依照風險高低來進行規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第一階段莫德納次世代已於9月26日陸續開打,而第二階段預計於10月3日開打。Q4:什麼時候可以開放50歲以下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A: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同時王必勝也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Q5: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不一定,因人而異。次世代疫苗是武漢病毒株與omicron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因此相關副作用都有可能發生。目前研究發現,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會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6:要等次世代BA.5嗎?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BA.5疫苗才剛通過美國EUA,根本還不在市場上,是沒有人買得到的,如果硬要等它買到,以現在3到6個月就有新型變異株的突變速度來估算,「等到BA.5的時候,BA.6都出來了,你就變成永遠落後、永遠沒打」。李秉穎說,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不要等待新的變異株疫苗,可以打就先打,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5的抗體濃度,仍是高於以原始株開發的疫苗,不會為了等待BA.5而放棄打BA.1,但等到BA.5出來之後,大家也一定會改打BA.5,確定可供貨時,台灣也一定會買。疫苗選擇問題集Q1: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此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也決議,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如果接種者的第四劑接種時間超過12週(84天),就可以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同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提醒民眾,次世代疫苗可作為各種追加劑接種,不論是打滿基礎劑、第三劑、第四劑,只要滿三個月就可以接種;但若要接種第五劑只能打次世代疫苗,沒有開放使用一般疫苗作為第五劑接種。Q2: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3: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李秉穎曾經針對最近網傳國外專家演講之影片,被加上「疫苗打太多次,免疫系統會疲乏、停工」的註解,李秉穎說,他也有收到,但影片原始意思是說,打多劑後,抗體濃度愈來愈高,一定程度會達到天花板而無法再上升,是指「達到飽和」,而非「疲乏、停工」。李秉穎說,免疫系統不會隨便疲乏,不繼續往上升,是因為太高的抗體濃度可能反而對人體有害,恐引起不尋常的免疫反應,傷害自己的細胞,製造這麼多抗體也只是能量的浪費。無論T細胞或B細胞免疫,到一定程度都會停止,不是疲乏,而是達到了頂點。這類訊息是誤導,希望民眾別因此害怕接種第四劑、第五劑。參考資料:‧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次世代疫苗選擇問題多 李秉穎廣播開講3重點、有問必答‧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疫情升溫 開放次世代供長者接種第五劑
-
2022-09-28 醫療.感染科
QA/流感、新冠肺炎怎麼區分?2022公費自費流感疫苗開打資訊、疑問一次看
流感好發季節即將來臨,這幾年因為新冠疫情,大家戴口罩、躲在家減少外出,使得各種傳染病也跟著降低。但專家提醒,連年「免疫負債」很可能讓今年成為「流感大年」,又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開打,呼籲大家都要去打。公費流感疫苗開打資訊.開打日期: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施打對象:流感疫苗施打QAQ:什麼是免疫負債?A:防疫做得很好時,人體在流感或其他病毒暴露機會少,沒有機會產生相對應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病毒就更容易被感染,發病症狀也更明顯,甚至引發重症。Q: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嗎?A: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目前看來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沒有交叉反應,可以同時接種,民眾可依其需求選擇同時或間隔一段時間接種。但量臨床接種實務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建議接種於不同肢體,例如成人左臂打一針、右臂打一針。Q:流感疫苗可與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嗎?A:新北市府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流感疫苗可和肺炎鏈球菌疫苗或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部位,或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儘早接種可及早獲得雙重保護。Q:得過COVID-19,是否還可接種流感疫苗?A:曾確診新冠肺炎者可打流感疫苗,不必需要有間隔時間,只要完全痊癒就可打流感疫苗。Q:流感疫苗能否為COVID-19提供保護力?打COVID-19疫苗還要打流感疫苗嗎?A: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Q:流感疫苗施打前,是不是一定要先經過醫師諮詢?A:是的,流感疫苗雖然是一種安全有效之疫苗,但接種任何疫苗前均須先經醫師的詳細評估診察,以確認民眾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是否有疫苗使用禁忌症等,再決定可否接種。Q:今(111)年 8 月底前完成 110 年度流感疫苗接種的民眾,是否需要於同年 10 月接種新的流感疫苗?間隔時間多久?A:仍需接種,與前一劑間隔 1 個月以上。因流感疫苗之保護效果於 6 個月後會逐漸下降,且每年流感疫苗組成病毒株有所差異,為能於新來臨之流感流行期可獲得足夠保護力,建議仍需接種當季流感疫苗。Q:公費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A:公費流感疫苗共三種廠牌,皆為四價疫苗,民眾採「隨機」方式接種,無法指定。1.賽諾菲菲流達四價流感疫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2.國光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0.5mL:提供3歲以上使用3.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Q:自費流感疫苗有哪些廠牌?A: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今年自費市場的流感疫苗有四種可以選擇,通常自費疫苗的接種時程受到封緘檢驗影響,會比公費接種晚約一至二周開始接種,可詢問各醫療院所預約。1.賽諾菲菲流達四價流感疫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2.國光安定伏裂解型四價流感疫苗0.5mL:提供3歲以上使用3.東洋FLUCELVAX QUAD輔流威適流感疫苗0.5mL:提供6個月以上使用4.荷商葛蘭素史克Fluarix Tetra伏適流0.5mL:6個月大以上使用Q:建議哪些對象接種自費流感疫苗?A: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依據美國標準,建議所有人都要接種流感疫苗。往年流感11月底才開始流行,但今年流感病毒已蠢蠢欲動,建議民眾10月就可以預約並接種,以避免年底多重病毒感染。台灣自費接種流感疫苗約新台幣800至1000多元。Q:流感、一般感冒、新冠怎麼區分?A:黃立民表示,三者都以呼吸道症狀為主,難以區分。唯一較能區分的是,若全身痠痛可能罹患流感的機率較大,但新冠肺炎也有類似症狀;若出現嗅味覺異常,較可能罹患新冠肺炎。由於症狀難辨,建議可以進行快篩,若非新冠感染,就可能是流感。流感、感冒、新冠比較表各縣市流感疫苗合約醫療院所.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花蓮縣.臺東縣.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連江縣.金門縣資料來源.疾管署.指揮中心.新北衛生局
-
2022-09-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完快篩陰就沒事?「這類人」身體可能仍在慢性發炎
「我確診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好像免疫力變差了?」國外有不少人在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卻出現接連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現象,澳洲 Griffith 大學病毒學家 Lara.Herrero 日前寫出她的整理,認為免疫系統發生變化,可能會使人體面臨其他傳染病的風險。 康復後有半年 處於免疫平衡被擾亂的時期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姜冠宇醫師表示,在2022年年初,澳大利亞有一項研究指出,確診24週、即約莫半年之內,病毒會影響確診者整個免疫系統功能。此項研究發現,與未感染新冠肺炎的健康人相比,感染康復者的各免疫細胞相對數量和類型皆發生了變化,有些細胞基因表現增加、有些表現減少,意即整體平衡被擾亂,尤其在有些接受後遺症復健治療的病患身上,差異尤其顯著。 另美國加州 Michael J. Peluso 團隊也觀察到類似現象,並於今年 8月底發表,比較有後遺症與沒有後遺症的人,發現前者體內CD8+T細胞表達 CD107a 的頻率變低;CD8+T細胞產生干擾素-γ 的機制也受到影響。姜冠宇醫師說明,此與突破性感染獲得更好保護力的概念,略有不同,簡單來說,可想成有後遺症的人,雖幫手T細胞功能無顯著差異,但殺手T細胞約在4個月後功能即下降,意指在面對其他併發疾病時,可能成為更脆弱的存在。 確診後有後遺症 身體可能仍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姜冠宇醫師補充,另一項同樣是 8月底發表,引用上述澳洲文獻的西班牙團隊研究中認為,有後遺症的人或許干擾素-γ表現與沒有後遺症者無顯著差異,但是ANA(自體免疫疾病指標)卻觀察到相對明顯的表現。 在有症狀的患者中,ANA 陽性 (≥160) 機會更高,此現象傳達的是,有後遺症的患者,有可能在急性康復後,仍持續處於「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的狀況。也就是說,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當然對外來感染也有可能是為相對虛弱的狀況。 不僅新冠肺炎 免疫力一下降,各類傳染病都成威脅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各地重複感染情形頻傳,然而,姜冠宇醫師提醒,每一次的感染,若真有削弱T細胞免疫的效果,對於本身身體狀況不佳的脆弱族群相當不利。除了許多常見感染或原有慢性感染控制不佳之外,也可能造成其他疾病逮到機會新興起來。 姜冠宇醫師說,在美國,也有小兒科醫師發現,即便小朋友號稱 75% 有抗體,但是後因流感或一般感冒來求診時,「症狀大都相對比往年還嚴重」,因此,應對常見傳染疾病還是要相對小心。 原文來源:姜冠宇醫師Pro'spect 原文連結: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HYYD9hyqvheFnnn6TUD1rcnY3NKqK87GPw7KCVkpRh5dz1Hcm23Megfg3mxwBXnnl&id=100057981193441&sfnsn=scwspmo 【延伸閱讀】新冠病毒後遺症 腦神經症狀佔八成染疫康復卻「長新冠」 復健早期介入加速康復
-
2022-09-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疫情也未染疫是天選之人?黃立民曝原因:並非免疫力特別強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已近3年,全台染疫人口已突破600萬人,今年疫情以來累計確診死亡人數也正式突破1萬例。不過,仍有「天選之人」至今未曾感染過新冠,真的是免疫力超群?還是真的非常幸運?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至今都沒有染疫的人,可能是基因中有特殊之處,但全人口中僅3%這樣的人,因此並非所有未染疫者都是天選之人。本波BA.5疫情再起,染疫率越來越高,但同一家庭、同一辦公室,還是有人屹立不搖,似乎披著鐵布杉,抵禦病毒。黃立民說明,所謂天選之人其實相當稀少,根據國際研究統計來看,頂多占全人口3%而已。黃立民說,許多人都說自己沒有得過新冠肺炎,但其實還是要經過抽血檢驗,觀察其S抗體、N抗體,才能確定是否真的沒有染過新冠肺炎。「可能只是無症狀感染者。」黃立民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很難完全避免感染,可能因為暴露在病毒的環境時間不長,或是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很低,因此成為無症狀的感染者,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是所謂的天選之人。黃立民說明,真正的天選之人,並不是因為免疫力特別強,因此不會被新冠病毒感染,而是「基因」中的病毒受體較少,因此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沒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因此病毒就無法順利繁殖,造成感染。即使不是天選之人,也要盡力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黃立民表示,免疫力強能夠避免染疫後產生重症,因此首要是「減少大量病毒感染」,不要跟病人近距離、長時間接觸,同時也要戴好口罩、多洗手,生活環境要定期清潔,做到這些原則,就不大會被大量病毒感染。若是免疫系統不好的人,黃立民則提醒,有慢性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者就控制好病情,避免染疫後的免疫反應,定期運動、營養均衡、情緒穩定,不要過大壓力、憂鬱等等,這些都會間接或直接影響重症發生率。青壯年人也不可掉以輕心,黃立民建議,平常在食物中難以攝取到的維他命、微量元素等等都要養成習慣去補充,像是市面上有許多「綜合維他命」,就能夠增強抵抗力,更有利對抗病毒。
-
2022-09-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血液中維他命D數值較低的人,染新冠後病情較嚴重?專家揭最根本原因
加拿大的McGill University(馬基爾大學)有12位諾貝爾獎得主,而現任總理杜魯道也是校友。它設有一個叫做Offi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科學與社會辦公室,縮寫成OSS)的單位,專門提供與社會相關的科學資訊,尤其是在醫療方面。它在每週六會發布一份叫做McGill OSS Weekly Digest的週報,而裡面通常是有4篇文章。今天發表的週報裡有一篇Vitamin D is No Cure for COVID(維他命 D 無法治愈新冠肺炎)。它的副標題是「當以隨機方式進行測試時,無論您服用低劑量還是高劑量,維他命 D 都不能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作者是伊麗莎白女王醫療系統的心臟科和流行病科醫師Christopher Labos。我把全文翻譯如下:在新冠疫情期間,維他命 D 被許多人吹捧為預防或治愈新冠肺炎的一種廉價、簡單的方法。但我不推薦它用於這些目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它不起作用。我對陽光維他命的看法是,過去幾年積累的證據在某一點上相當清楚。維他命 D 曾被視為萬靈藥,但最近過得很艱難。最初,人們寄予厚望和大肆宣傳它可以預防從心臟病到癌症的一切疾病。但隨後出現了隨機試驗,而現實情況是維他命 D 並沒有起到這些作用。問題在於,許多早期的、較樂觀的試驗都是基於觀察證據。簡而言之,研究人員觀察血液維他命 D 水平低的人,發現他們患有更多的心臟病、更多的癌症和更多的其他疾病,所以他們認為低維他命 D 水平會讓人生病。然而,許多人沒有考慮到的是,他們把關係搞顛倒了。並不是維他命 D 缺乏症會讓人生病,而是生病的人往往會缺乏維他命 D,因為他們飲食不當,也不經常外出。如果您進行隨機試驗,則可以克服這種稱為反向因果關係的陷阱。拿一堆人,一半給維他命D,其他人給安慰劑,你就可以看看維他命D組生病的人是不是少了。可悲的是,他們沒有。維他命 D 不能預防心臟病或癌症,因此為這些目的而進行的常規補充沒有任何好處。你或許會認為我們人類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沒有。當新冠病毒來襲時,人們犯了同樣的錯誤。早期,研究人員觀察感染新冠肺炎的人,並測量他們血液維他命 D 水平,發現水平低的人病情較嚴重。可是他們卻還是忽視了反向因果關係的問題。維他命 D 水平低的人通常比普通人群年齡更大、病情更嚴重,如果感染新冠肺炎,他們的結果顯然會更糟。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問題進行統計調整,但你永遠無法完全消除它們。實際上,更好的遺傳證據表明,低維他命 D 水平不會增加感染新冠肺炎或住院的風險,甚至重症患者的一些早期隨機數據也沒有顯示任何益處。現在,我希望剛剛發表的兩項隨機試驗會消弭懷疑的聲浪。在 CORONAVIT 研究中,研究人員嘗試了一種測試和治療策略。他們隨機安排人們接受常規護理或接受維他命 D 測試。那些患有維他命 D 缺乏症的人要麼服用低劑量(800 單位/天),要麼服用高劑量補充劑(3200 單位/天)。兩種劑量都沒有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維他命 D 的支持者經常聲稱,負面研究失敗是因為研究人員使用的劑量太低,或者沒有事先確定缺乏維他命 D 的人。在這項研究中,這兩種批評都得到了解決,但維他命 D 仍然沒有顯示出任何益處。更重要的是,發表在同一期《英國醫學雜誌》上的第二項研究使用了富含維他命D的魚肝油而不是維他命D補充劑,但結果是同樣的負面。(註:有興趣閱讀這兩篇論文的讀者請點擊下面的連結)不幸的是,有些人不願意讓事實去阻撓一個美麗的故事,許多人真的相信,根據一些初步的實驗室數據,維他命 D 應該會起作用。但是,當以隨機方式進行測試時,它既不能預防也不能治療新冠肺炎。無論您服用低劑量還是高劑量,在測試之前是否缺乏維他命 D,或者使用魚肝油而不是補充劑,結果都是一樣的。它們確確實實並且可靠地都是負面的。Effect of a test-and-treat approach to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risk of all cause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covid-19: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CORONAVIT)【維他命 D 補充試驗和治療方法對全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新冠肺炎風險的影響:3 期隨機對照試驗 (CORONAVIT)】Prevention of covid-19 and other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with cod liver oil supplementation, a low dose vitamin D supplement: quadruple blinded, randomis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通過補充魚肝油(一種低劑量維他命 D 補充劑)預防新冠肺炎和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四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原文:維他命D治新冠,又失敗
-
2022-09-25 醫療.感染科
獨/增購40萬劑公費流感疫苗 50到64歲接種率最堪憂
社區流感疫情蠢蠢欲動,專家提醒連年「免疫負債」很可能讓今年成為「流感大年」。疾病管制署也不敢輕忽,8月31日再次開標進行第二次採購,9月7日公告得標結果,確定以開口合約增購最多40萬劑四價流感疫苗,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採購量最多可達670萬劑,為近4年最高採購量。增購理由主要有四。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首先是觀察到南半球2022年流感疫情比前幾年嚴峻,再者是最近邊境開放、國內專家學者提醒今年底流感和新冠可能同時流行,可能讓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的接種意願提升,因此決定加購流感疫苗。2019年公費四價流感疫苗採購數量為608萬560劑(含中央及地方代購),2020年657萬2630劑,2021年632萬8250劑,今年開口合約若買到滿,一共會買670萬5190劑,為近4年最高採購量。莊人祥說,今年加購的有20萬為開口合約,若無這20萬需求,最後也可能只買650萬劑。疾管署今年第一次採購630萬劑四價流感疫苗,分屬於三家公司。包括國光生技約327萬劑,賽諾菲約190萬劑;東洋得標約113萬劑;第二次採購為30萬賽諾菲(7080萬元)、10萬劑國光(2400萬元) 。莊人祥表示,增購40萬劑疫苗係以開口式合約採購,最低採購量20萬劑,另20萬劑則視實際需求數量請廠商供貨。雖然疫苗愈買愈多,但民眾接種流感疫苗的意識不見得有提升。根據歷年統計,在疫情第一年(2020年)65歲以上長者和機構對象的流感疫苗接種率雖然上升到52.6%,但隔年就降到45.8%。50到64歲更明顯,疫情前(2018年)接種率就只有18%,疫情第一年(2020年)升高到19.2%,但隔年(2021年)接種率就驟減至13.4%,為近5年新低。「可能大家都在賭吧,要看到有流感重症死亡,才會感覺生命受到威脅、要來打疫苗。」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今年流感疫苗的詢問度低,自費接種預約也非常冷清,雖然理論上今年非常可能流感大流行,但因為已兩年沒流行,加上現在仍強制戴口罩,民眾對於流感的意識真的不高。「大家這兩年一直在打新冠疫苗,可能打到心理上已經有點『疫苗麻痺症候群』了。」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說,除了新冠病毒,社區還有流感、腺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黴漿菌正在流行,加上個人防護也比較沒那麼嚴謹,最近醫院急診和診所的非新冠病人數量都在增加,已經逐漸恢復疫情前的就醫情況。吳昌騰表示,林口長庚急診都有一百多名發燒小孩,待床病人也不少,一般病床都很吃緊。醫院病床基本上分成紅黃綠三區,紅區給新冠確診,都持續有病人入住,黃區是疑似,綠區是給非新冠病人,紅區和綠區基本上都吃緊,專責和一般床位的調度上,或許還要靈活一點。吳昌騰表示,小孩、共病多的成年人,共同感染會比較麻煩。BA.5主要侵犯上呼吸道,近兩年兒童免疫系統練習接受病毒衝擊的機會變少,累積的能力不夠,如果同時感染新冠和其他病毒細菌,擔心有些孩子病情會特別嚴重,需要密切觀察。至於年長者或共病多的成年人,因為原本的疾病用藥就比較複雜,如果同時感染多種病原,治療也會比較麻煩。吳昌騰提醒家長,現在氣溫起伏變化大,個人防護還是不能鬆懈,特別是如果要去人多的地方;他也建議疾管署或許可以開始推出一些衛教影片,提醒大家,別忘了秋冬還有許多常見的病毒需要注意。林應然則提醒,今年流感疫情會如何,真的很難講,最好不要等到有重症死亡案例,才想到要打疫苗,有症狀時也要記得善用新冠家用快篩,可以幫助醫師及早鑑別診斷。
-
2022-09-25 癌症.頭頸癌
檳榔西施登上頂尖醫學期刊:台灣的檳榔問題離解決仍很遙遠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今天發表The Seeds of Ignorance — Consequences of a Booming Betel-Nut Economy(無知的種子——檳榔經濟蓬勃發展的後果)。作者William Moss醫生的工作單位是塞班島加拉班市聯邦醫療保健公司耳鼻喉科 – 頭頸外科。我看到這篇文章後,就搜索檳榔的最近相關資訊(限定一年內),結果看到三條有趣的:2021-11-1台中榮總:嚼檳榔可抗新冠病毒?2022-7-28今周刊:18歲開始幫家裡賣檳榔賺了2、3千萬和2棟房2022-9-20聯合新聞網:大陸歌手吃檳榔致癌過世 浙江通令永久禁售檳榔新英格蘭醫學期刊這篇文章共有11段,其中兩段提到台灣,尤其是提到「台灣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以及「成千上萬的十幾和二十幾歲的衣著暴露的檳榔西施」。我把這篇文章局部翻譯如下:在2022 年在世界大部分地區銷售一個沒有警告標籤的致癌物仍然是合法的。檳榔棕櫚樹(areca palm)的纖維種子,通常被稱為「檳榔」(betel nut),已經在整個亞太地區種植了數千年。堅果被咀嚼但沒有被吞下。它通常放置在口腔中,以菸酸為基礎的檳榔生物鹼(arecoline)被經口(transorally)吸收。人們將這種物質用於增強警覺性的興奮作用,而在某些情況下會產生輕微的快感。儘管咀嚼習慣千變萬化,但檳榔通常是與煙草、熟石灰和植物葉子一起使用。根據經常被引用的估計,2002 年全世界有 6 億檳榔使用者,這使得檳榔中的檳榔鹼成為繼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之後第四大最常用的藥物。除了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歸類為第 1 類口腔致癌物外,檳榔還會促進非惡性牙源性疾病,並與迅速增加的全身性疾病和不良妊娠結局相關。許多人是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咀嚼檳榔,不知道其破壞性的影響,並且缺乏對口腔癌的了解。有大量證據表明,近幾十年來,整個亞太地區的檳榔消費量和口腔癌發病率均急劇增加。這些地區的政策制定者一直忽視採取公共衛生舉措來解決檳榔的生產和使用問題——這是一個價值 10 億美元的產業。除了少數一些例外,其他地方的情況也沒什麼不同。台灣可能是唯一一個在減少檳榔使用方面取得有記錄進展的國家。自 1990 年代後期實施多項政府資助計劃(包括全國教育宣傳、戒菸課程和種植替代經濟作物的激勵措施)以來,台灣多個年齡組的檳榔使用量顯著減少。然而,該國的檳榔問題仍離解決很遙遠;因為相當大比例的工人階級仍繼續咀嚼。此外,檳榔貿易在台灣已被廣泛性感化(sexualized):成千上萬的十幾和二十幾歲的衣著暴露的檳榔西施(binlang girls)仍然散佈在高速公路上的透明隔間裡兜售檳榔。儘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台灣減少檳榔使用的努力並未在其他地方得到複製,包括在附近有類似咀嚼歷史的地區。例如,即使公共衛生專家預測 2016 年至 2030 年僅在湖南省就會有大約 250,000 例新的口腔癌診斷出現「人道主義災難」,但中國政界人士並未對檳榔的使用做出嚴肅回應。事實上,在新冠疫情期間,檳榔公司分發了由口罩和檳榔組成的免費工具包。這些產品有多種水果口味,廣告商使用色彩繽紛的廣告和朗朗上口的短語將它們推銷給工人階級。湖南省的銷售額以每年 10% 的速度增長。最後,在 2021 年底,政策制定者採取了選擇性廣告禁令作為回應,其中不包括強制披露健康風險的規定。就目前而言,醫學界被困在局外,因為一個基本上不受監管的行業助長了一場全球健康災難——這令人痛苦地提醒我們,在解決特權人群和邊緣化人群之間嚴重的健康差距方面進展甚微。也許著名的神經科學家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在 1899 年說得最好:「每種疾病都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ical); 第二,政治。」原文:檳榔西施登上頂尖醫學期刊
-
2022-09-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男友有B肝該跟他結婚嗎?面對生命跟愛情的抉擇,到底誰最可貴
男女約會。女友剛確診完復出第7天,情意綿綿之中,女的示意要接吻,男的愣在那邊,心想:「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為了一時愉悅,行「人與人的聯結」,萬一中了獎怎麼辦?一方面考驗愛情,一方面考驗生命,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嗎?這種情形,很像多年前常見的故事,就是男友有B肝,很多女生的家人就反對女兒與對方交往,尤其結婚,一方面怕女兒被感染,一方面怕將來對方有一天B肝演化為肝硬化或肝癌,女兒豈不是一輩子要命苦?新冠病毒經由空氣傳染,感染力強,至今全世界已有6億人口感染,在台灣也有575萬人感染,死亡人數也有1萬多人。新冠病毒感染雖然來勢洶洶,但後遺症不多,將來也不會有人演變為癌症。但台灣感染B、C肝炎目前約有200萬人左右,其中因肝硬化或肝癌而往生的,每年就有1萬2千人左右,這種情況不知已經進行了上百年甚至更久,只是由於新生兒B肝疫苗的注射,以及B、C肝抗病毒藥物的問世,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的普及化,以及肝癌治療的進步,肝癌由國人癌症死因第一位,慢慢退居為第二位。至於男友有B肝,女生如果有了B肝的抗體就不怕被感染;如果還沒抗體就趕快去注射B肝疫苗。至於已成為B肝帶原者,就要密切抽血及做超音波追蹤,必要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了。過去古語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現代眼光來看,當然是不對的,應該民可使知之,讓每個人都了解不同病毒的傳染之道以及防範之道,就可以減少很多生命財產的損失了。然而,面對生命與愛情的抉擇,由於每人對疾病的敏感度不同,生命跟愛情到底誰最可貴,就不可一概而論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9-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0本土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00萬例。面對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對此,害怕確診的民眾會選擇減少外出聚餐和內用,有人認為「走到餐廳還是沒有踏進去內用的勇氣」、「還是選擇外帶餐點、把食物帶回家享用」。而也有對內用抱持另一類看法的民眾,認為「會中出門就會中,就算待在家也會中,隔壁鄰居在居隔,病毒有可能也飛進你屋內」、「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確診是難免的,只是早晚,過幾天可能政府就將這病毒降級改為流感。」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及專家的防疫建議,讓大家在疫情期間能一同做好防疫,安心內用,與病毒共存。內用風險高?室內用餐感染風險比戶外用餐高根據經理人報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刊登一篇名為〈疫情時期,如何讓餐館更安全?〉,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冠狀病毒是透過說話、打噴嚏、咳嗽等行為造成飛沫傳播。當人們聚集在餐廳吃飯,不免俗的聊天交談、大口咀嚼,製造更多的飛沫;雖然科學家尚未釐清一個人吸入多少病毒量、或是待在有病毒的環境多久就會染疫,但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估計,近距離接觸病毒15分鐘就可能遭到感染。而在美國於餐廳染疫的個案,多是與確診者在同個餐廳共處、超過30分鐘到幾個小時,尤其是在嘈雜、通風不良的環境。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比約恩.比爾尼爾(Bjorn Birnir)將流體動力學的知識,應用到新冠病毒的傳播研究之中,他發現餐廳的「空氣循環」的確很重要,「人們應該盡可能在戶外用餐,室內的感染風險比室外高出20倍。」如何減少餐廳內用風險?可參考MIT建議調整針對沒有戶外用餐空間、只能內用的餐廳,《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提供以下建議:1.餐廳的大小很重要空間較大的餐廳,較能保持社交距離。2.新鮮空氣如果餐廳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室外座位。MIT引述UC Santa Barbara的科學家所言,室內空間染疫的風險是室外的20倍。如果餐廳沒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靠近開放的窗戶或門口的座位。在不進食時,應戴上口罩。3.避開人群與熱鬧如果餐廳窄小、擁擠、吵雜,比較不理想。餐廳可調低音樂音量,使客人不必大聲說話。4.安排座位也很重要如果你和不是同一家戶的人共餐,請與他們坐斜對角。日本超級電腦Fugaku計算出,坐斜對角的情況下,用餐者受暴露的病毒飛沫會減少75%。內用該怎麼防疫?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國內疫情升溫,讓民眾擔心外出用餐增加染疫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建議,出外用餐時須把握6原則,才能避免群聚感染:一、進餐廳前,要量體溫二、離席前後,戴上口罩三、用餐前後,勤消毒手四、脫下口罩,安靜用餐五、不宜挪移,隔離用板六、踏出餐廳,再次洗手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及專家建議的內用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如此一來消費者與店家便能一同創造出安全用餐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內用不憂心。
-
2022-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邊境「0+7」將解封 醫:健康自己顧4大提醒
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邊境「0+7」預計10月中旬前解封。台中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兒科醫師曾崇芳建議,面對政府寬鬆防疫政策,代表民眾健康自己顧好,提醒高危險群、幼兒疫苗打好打滿,符合流感疫苗接種對象快去打,以及防疫做好做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昨表示,邊境「0+7」開放的時程,應該會落在10月中旬前,並將在下周率先放寬入境唾液快篩 PCR 政策,改為發放給入境旅客 4 劑快篩,可在7天自主管理期間使用。曾崇芳認為,邊境「0+7」上路後,入境台灣者旅遊團及自由行都只需「0+7」,也就是不用隔離,只須自主健康管理7天,入境若無症狀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並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防疫政策鬆綁有助於國內民眾出國的旅遊、商務、經濟發展,但面對政府的寬鬆防疫政策,也代表民眾健康由以前政府的全民防疫政策來保護民眾,現在民眾必須有自己保護自己。曾崇芳建議,第一,新冠肺炎新型次世代疫苗陸續進來,第一波施打對象,政府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應趕快打好打滿;第二,至於6個月到4歲幼兒第二劑施打率偏低,全國不到10 %的情況下,幼兒疫苗要打好打滿,避免幼兒確診後不適,以及減少近九成MIS-C發生機會。曾崇芳指出,第三,根據今年澳洲的流感疫情趨勢及今年台灣流感疫情的監測,今年可能會一波流感大流行,全國約15%到20%人口感染,10月1號符合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趕快去施打,避免心觀奇流感的雙重夾擊。第四,防疫做好做汭,避免公共場所的出入,當出門在外,除了戴口罩、請勤洗手、不摸口鼻、揉眼睛保護自己不被其他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及流行性感冒病毒。
-
2022-09-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解封在即,指揮中心何時退場?專家直言:「政府真的管太多了」
邊境解封,指揮中心何時退場?蘇益仁:「現在政府真的是管太多了」邊境解封在即,指揮中心將觀察接下來一周的新冠疫情變化,而新冠肺炎何時有機會常態性流感化,指揮中心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觀察國內外新冠疫情過去2年多的發展,不論冬天、夏天都有病毒流行,且新冠病毒會重複感染,即便接種疫苗也有可能突破性感染,甚至是許多民眾接種疫苗後,疫苗效力已經失效等問題,面對未來疫情變化,「他其實沒有很樂觀,疫情可能不會消失。」不排除秋冬可能再有一波疫情,疫情將成為常態化或長期流感化。蘇益仁說,今年5月本土疫情再度爆發,原預估疫情應於8月趨緩,確診個案數可能降至數千例,但8月每天確診病例數仍維持在2萬多例,並未趨緩,現在又有BA.5疫情,每天有4萬多人確診,即使BA.5疫情趨緩,估計每天確診患者仍有1至2萬人,疫情可能不會消失,而對比流感發生在秋冬季節,高峰期為每年1至2月,感染率約為總人口的一成、200多萬人,平均每天約3萬多人感染,可以透過流感疫苗預防、克流感藥物治療,認為新冠疫情應可比照流感防疫。「面對新冠疫情,必須用長遠的眼光。」蘇益仁說,現在最重要及迫切兩件事,就是邊境解封及將新冠疫情自第五類傳染病降至第四類,如英國、美國已經解封,就是看到新冠疫情已成常態化,政府、民眾須及早面對、因應,讓防疫責任回到民眾自己身上,自行判斷為了健康去接種疫苗、戴口罩,而不是用如金鐘罩、緊箍咒的第五類傳染病強制民眾,如此只會降低民眾的判斷力及自覺,「現在政府真的是管太多了。」至於指揮中心是否應該解散?蘇益仁說,現在指揮中心每天記者會只是唸數字,到底有發揮什麼樣的角色?應立即讓新冠疫情降級,將防疫工作回歸疾管署,加強年長者等脆弱族群防疫工作,以及治療好中重度患者即可。「就整體防疫措施,目前邊境管制是最可笑的。」蘇益仁說,現在國內疫情每天確診人數高達4萬多人,但境外移入個案僅數百人,政府還擔心國際旅客引發疫情,真的是好奇怪,他已不明白邊境管制的意義何在?如果這發生在國外,民眾早已起身抗議,邊境管制應立即開放。施文儀、李秉穎看法各異【記者邱宜君、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各界呼籲已久的「邊境解封」終於進入最後倒數,下一個可望放寬就是口罩令。隨邊境和國內防疫措施走向常態、疫苗覆蓋率拉升,指揮中心是否也該裁撤了?國內專家看法有異。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應開始改傳染病分類、僅通報中重症,進而裁撤指揮中心,ACIP召集人李秉穎則認為,仍有必要通報確診,應由指揮中心繼續監測疫情並統籌疫苗接種等事宜。疾管署於2020年1月20日宣布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至今已滿2年又8個月。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如果疫情穩定趨緩、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都常態如流感,就不需要指揮中心了。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確實應朝裁撤指揮中心的方向前進,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想清楚兩件事,首先,應研判新冠肺炎是否已不適合繼續列於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再者,是有什麼事還沒準備好,所以還需要指揮中心來指揮?施文儀說,平常就有很多傳染病,都不需要一個指揮中心,有疾管署就足以因應。如果指揮中心研判新冠疫情已弱化,致死率、嚴重度都下降,應先將傳染病改列為第四類,僅通報中重症。然後觀察一到兩周,若批次通報、病毒監測、國際旅遊都運作順暢,就可裁撤指揮中心。李秉穎抱持不同看法。他說,即使邊境開放「0+7」,指揮中心也不能降級,或將新冠肺炎移出法定傳染病,因指揮中心仍需要統計確診個案數,監測疫情概況調整防疫政策;若沒有法律規定要通報等等,防疫政策就無法即時因應疫情發展。「未來指揮中心的重心可放在預防重症上。」李秉穎指出,新冠肺炎尚未流感化,遑論感冒化,要預防重症就要將疫苗打好,特別是高風險族群還有部分人未打滿疫苗,仍待指揮中心規劃統籌。王必勝:新冠肺炎常態化、流感化後再說【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指揮中心宣布邊境解封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9月29日、第二階段預計10月13日上路,是否新冠肺炎也將從第五類傳染病降為第四類傳染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應該還沒有到這個階段。邊境解封分兩階段實施,目前預計10月13日邊境「0+7」上路,是否同步也將新冠肺炎降為四類傳染疾病?王必勝今表示,目前應該還沒到這個階段,若降到第四類後,相關通報、免隔離等問題需要取消,這部分影響層面較廣,還要再觀察全世界各國有沒有往這個方向走。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解除新冠肺炎的全球緊急公衛事件,是否指揮中心會考慮跟進降級為四類傳染病?王必勝說,WHO應該10月中才會開會,不一定會有決議,指揮中心也不一定會跟WHO連動。那是否指揮中心將隨著邊境開放「0+7」降級開設,或解散?王必勝說,現在還不到那個階段,沒人知道10月13日的疫情會到什麼階段,即使單日確診剩2萬多人,也還是不少,沒有到不需要指揮中心,疾管署自己處理就可以的程度。王必勝說明,解封、通報、隔離、疫苗採購等等,還有與其他部會的溝通,都是指揮中心架構才能處理的;若要解散或降級開設,都要等到新冠肺炎常態化、流感化後再說。
-
2022-09-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2萬8210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增加10%左右
今新增本土2萬8210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增加10%左右周末二日本土個案皆未破4萬例,BA.5疫情似乎已過高點。今日本土疫情增2萬8210例,境外移入239例、死亡個案來到31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今表示,今疫情較上周一增加10%左右,疫情仍在上升中,民眾務必儘速施打疫苗。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210例本土病例,為13,177例男性、15,017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028例),台中市(3,517例),桃園市(3,403例),台北市(3,232例),高雄市(2,166例),台南市(1,567例),彰化縣(1,488例),新竹縣(907例),苗栗縣(709例),新竹市(693例),屏東縣(687例),雲林縣(630例),宜蘭縣(569例),基隆市(566例),南投縣(560例),花蓮縣(434例),嘉義縣(357例),嘉義市(265例),台東縣(195例),澎湖縣(121例),金門縣(90例),連江縣(2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6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2日至9月16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9月16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3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0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土耳其及菲律賓(各4例),美國、新加坡、日本、英國及泰國(各2例),中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19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9日至9月1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210,24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04,324例排除),其中5,998,860例確診,分別為32,421例境外移入、5,966,38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57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5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23例、台北市1,188例、台中市1,069例、高雄市988例、桃園市809例、台南市807例、彰化縣618例、屏東縣424例、雲林縣329例、南投縣309例、苗栗縣267例、嘉義縣250例、基隆市229例、宜蘭縣218例、花蓮縣185例、嘉義市171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9例、新竹市112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99例!4旬癌男確診兩周歿 BA.5佔比逼近6成本土今增2萬8210例個案,中重症99例,包括72例中症、27例重症;死亡個案有3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一例特殊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具癌症病史,確診2周不到便不幸在醫院過世。羅一鈞說明,今特殊死亡個案為40歲男性,曾接種過3劑疫苗,具癌症病史;9月1日因相關症狀至醫院就醫,PCR採檢陽性,收住專責病房,但因病況持續惡化,有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症狀,9月13日不幸於醫院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癌症、新冠病毒感染。此外,指揮中心公布最新變異株分布情形,羅一鈞表示,BA.5變異株上周監測株數為106例,北部49例、中部30例、南部25例、東部2例,本周BA.5變異株已占本土59.2%,整體佔比持續上升中;BA.2、BA.4本周無新增案例。累計430例BA.5、4例BA.4,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22日至9月11日。至於美國檢出的BA.4.6變異株,羅一鈞說明,該變異株傳播力比BA.5高一點,估計增加10%,對比BA.4/5增加30%以上,不算很多;但10%傳播力增加,不代表會快速傳播,仍是警訊。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BA.4、BA.5及BA.2.75個案,為4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26日至9月10日。其中檢出BA.4個案分別自美國及奧地利(各1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9例),美國及馬來西亞(5例),法國及泰國(4例),加拿大及韓國(3例),德國、荷蘭、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及香港(2例),奧地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匈牙利、瑞士、英國、捷克、塞內加爾、新加坡、瑞典、柬埔寨、蒙古、帛琉、挪威及日本(各1例);BA.2.75個案分別自印度(3例),新加坡及緬甸(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9月14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現為全球主流株,占比為90%,另BA.4變異株占比約為6%,迄今至少121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已於歐美及亞太多國廣泛傳播,造成病例、住院及重症數增加;隨病毒持續演化,BA.5變異株分支(BA.5.X)病例增加,其中以BA.5.1、BA.5.2及BA.5.2.1為多,需持續追蹤監測。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此波疫情高峰將至?王必勝:本周三或下周三達高峰5萬中秋連假已過去1周左右,指揮中心先前預估將會在近期出現新的BA.5疫情高峰。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回應,中秋過後一段時間病例數變少,但後來有反彈變多,仍預測本周三,或者延遲到下周三迎來高峰。中秋連假已過一周,上周末確診數皆在3萬上下,僅逼近4萬例,今日本土又降至2萬8219例,疫情是否受連假影響上升?對此,王必勝表示,中秋這段時間以來病例數雖變少,但後來反彈變多,有持續上升趨勢,高峰仍預測在本周三,或延遲到下周三,與先前預測一樣。依照目前疫情預測,台灣疫情高峰將在何時,是否回到先前高推估的6萬例?王必勝回應,當初預估周平均約3到6萬之間,觀察都在高、低推估之間,目前單日看來最高是4萬9千多例,或許會高一點,最高會到5萬例,還是要視明、後天疫情數據來觀察。王必勝也說,上周共確診28萬928例,比前一周增加20.8%,指揮中心解讀,疫情持續上升中,還沒到達高點,但看來增幅並沒有很快,整體說來BA.5疫情持續上升不到高點,大家還是要遵守防疫規定該打疫苗就打。指揮中心也公布最新疫苗施打情形,昨日疫苗接種,6個月到4歲幼兒,有647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169人次,第二劑接種478人次;輝瑞幼兒疫苗第一劑781人接種。該年齡層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36%、第二劑接種率6.1%。昨日共3.2萬人次接種新冠疫苗,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4%、第二劑87.3%、第一次追加劑72.9%、第二次追加劑11.2%,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36%。王必勝表示,65歲以上民眾第四劑接種率,六都中台中、高雄、桃園施打狀況較好;6個月大至4歲幼童則是台中、台南、高雄施打狀況不錯,希望各縣市提供更好施打環境,大家踴躍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