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4 癌症.癌友故事
搜尋
新冠病毒
共找到
1876
筆 文章
-
-
2023-01-02 醫療.感染科
36歲馬拉松女跑者流感病逝 醫稱非常罕見:機率百萬分之一
一名年僅36歲的馬拉松賽女跑者,卻因感染流行性感冒而在兩天內去世,打破許多人以為流感只威脅老人、小孩或身體有宿疾者的說法;醫生說這種病例非常罕見,百萬人當中僅有一例。家住麻州波士頓郊區衛斯理(Wellesley)的普萊斯‧麥瑪洪(Price Meropol McMahon)去年12月20日逝世前兩天身體還好好的,前一天突然病情急轉直下,藥石罔效。麥瑪洪曾任職美國運通銀行和精品名牌Burberry擔任主管,最近還積極鍛練,準備參加4月的波士頓馬拉松。她12月18日回到娘家,和家人一起觀看足球決賽,同時慶祝猶太新年。19日傍晚開始覺得人不舒服,沒想到病情急速轉壞,竟於次日下午病逝。醫院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併發症,或任何特殊因素,導致她死亡。麥瑪洪的家人說,她身體一向很健康,打網球、滑雪,還參加過紐約馬拉松。她弟弟伊安(Ian Meropol)說她聰明、勤奮、向上,「大家都知道,會是很成功的人。」流感病毒被新冠病毒「壓抑」了兩年,今年再度肆虐,公衛界說,最近的感冒蔓延,是2009年豬流感流行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疾病防治中心(CDC)指出,每年死於有多達3萬5000人死於流感,大多數是65歲以上和5歲以下的群族。專家認為新冠病疫期間,大家習慣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把免疫系統保護得太好,解封後反而經不起病毒肆虐。不過,連心肺健康良好的馬拉松跑者都被擊倒,是極為罕見的病例。疾病防治中心自從入秋之後,便一再提醒國人小心預防新冠、流感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三重威脅。但這波流行已逐漸進入尾聲。疾病防治中心資料顯示,12月17日為止的一周,感染流感病毒的病例為3萬3041例,比前一周減少26%,是連續第二周下降,顯示病毒流行已趨緩。
-
2023-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權威期刊研究稱中國研發VV116比Paxlovid更安全?教授這麼說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前天(2022-12-28)發表VV116 versus Nirmatrelvir–Riton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VV116 對比Nirmatrelvir–Ritonavir用於 Covid-19 的口服治療)。這是一項三期臨床試驗。VV116是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Remdesivir),而Nirmatrelvir–Ritonavir則是目前首選的新冠藥物,也就是輝瑞的Paxlovid。所以這項研究就是要看VV116是否能勝過Paxlovid,而它的結論是:「在有進展風險的輕度至中度 Covid-19 成人患者中,VV116 在持續臨床恢復時間方面不劣於 nirmatrelvir-ritonavir,且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們先來看為什麼「安全性問題較少」。我在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上)這篇文章裡有說,Nirmatrelvir是對抗新冠病毒的M蛋白酶,能抑制病毒的複製,而Ritonavir則是對抗人體裡的CYP3A4。CYP3A4是一種酶,主要存在於肝臟和小腸。它可以氧化外源有機小分子,如毒素和藥物(例如Nirmatrelvir),促使其排出體外。在同時服用Ritonavir的情況下,Nirmatrelvir的血中濃度可以增加大約8倍。也就是說,因為有了Ritonavir,才使得Nirmatrelvir能成為有高效力的抗新冠特效藥。可是,由於Ritonavir 會抑制CYP3A4,所以它當然也會影響非常多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就列舉了104種會受到影響的藥,而這些藥都是很多人平常都在服用的(例如他汀類)。這就是為什麼,相對於nirmatrelvir-ritonavir來說,VV116的安全性問題較少。VV116主要是由中國的五家學術機構和兩家公司共同研發。五家學術機構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中亞藥物研發中心/中烏醫藥科技城、臨港實驗室。兩家公司是:旺山旺水生物醫藥公司和君實生物科學公司。第一篇有關VV116的論文是2021-9-28發表的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n oral remdesivir derivative VV116 against SARS-CoV-2(針對 SARS-CoV-2 的口服瑞德西韋衍生物 VV116 的設計和開發)。我在武漢肺炎:試驗新藥似乎有效這篇文章有說,瑞德西韋是美國的吉利德公司原本為了治療伊波拉病毒而研發出來的藥,但後來放棄。它在2020年1月被用來試驗性地治療美國第一位被證實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它是靜脈點滴針劑,而療程是5到10天,所以對病患而言是相當不方便。從上面那篇論文的標題就可看出VV116是口服藥,但嚴格來說,VV116並不是瑞德西韋的衍生物。事實上,論文裡面有清清楚楚地說,VV116是GS-441524的衍生物。GS-441524也是吉利德公司研發出來的藥,但一直沒有商業化,所以到目前都還只是用GS-441524來作為代號。GS-441524是口服藥,而瑞德西韋則是靜脈點滴藥。事實上吉利德公司是先研發出GS-441524(2009年獲得專利),然後才將它修改成瑞德西韋(2017年獲得專利)。那,為什麼吉利德公司會捨棄較方便的GS-441524,而選擇較麻煩的瑞德西韋來商業化?目前有兩種說法。第一,由於GS-441524的專利技術有許多別家公司研發的先例,所以可能會經不起這些公司的挑戰而賺不了錢。請看GS-441524 for COVID19 not pursued by GILEAD(吉利德不追求用GS-441524來治療COVID19 )。第二,因為GS-441524的專利會比瑞德西韋的專利早8年失效,所以GS-441524的賺錢期限也就會比瑞德西韋少了8年。請看How China beat US pharma giant Gilead in the race to create a covid antiviral pill(中國如何在創造一個抗新冠病毒藥的競賽中擊敗美國製藥巨頭吉利德)。那,也許您會問,中國的VV116就不怕被吉利德挑戰嗎?答案是,吉利德可能會挑戰,但成功的機會不大。這是因為,中國團隊是將GS-441524通過一個叫做deuteration(氘化)的步驟而衍生出VV116,而這個步驟就可繞過GS-441524的專利。(註:氘2H是氫1H的同位素)有關deuteration,我們來看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Deuterated drugs; where are we now?(氘化藥物; 我們現在在哪裡?)裡面的一段話:「碳-氘鍵比碳-氫要強得多。所以,在藥物分子中用氘來替代氫可以導致藥物生物學效應的有益變化,例如通過降低藥物代謝速率從而減少給藥頻率。這種替代還可以通過減少有毒代謝物的形成而具有降低毒性的作用。」吉利德是在今年一月宣布他們正在研發一個名叫GS-5245 的口服新冠肺炎藥。但直至目前這項研究還只是在一期試驗,遠遠落後已經完成三期試驗的VV116。原文:中國研發的口服瑞德西韋,吉利德錯失良機
-
2022-12-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網傳中國確診者出現恐怖「白肺」 專家曝真相:全世界都有
中國新冠疫情持續延燒,近日網路瘋傳一張截圖顯示,一名染疫者在發熱一周後胸片出現「白肺」症狀,讓當地民眾相當恐慌。對此,專家解釋「白肺」其實很常見,甚至全世界的每家醫院都有。根據央視新聞報導,針對當地民眾的「白肺」焦慮,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表示,白肺是肺泡裡出現炎症和感染的影像學表現,而不是肺臟的組織和實體變成了白色。隨著這些滲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現也會逐漸消退。焦雅輝補充,並非肺部出現炎症就稱為白肺,比較嚴重的肺炎表現才會出現白肺。臨床上肺部的白色影像區域面積達到了70%到80%時,才會如此稱呼。通常出現白肺之後,患者就會出現低血氧症(隱形缺氧)或者是呼吸窘迫的症狀。事實上,不僅是新冠病毒,多個病原體都可以引發肺部炎症,像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或像大葉肺炎這些細菌,這些病原體都可以引發肺部的炎症,嚴重時也都可以出現白肺的影像學表現。北市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也在臉書上表示,「這個正確名稱叫做『肺炎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全世界的每家醫院都有白肺啦!我自己手頭就有白肺!每家加護病房都一大堆白肺喔」。另外,關於中國宣布預計將新冠肺炎改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新冠感染),知名旅遊部落客林氏璧在臉書表示,他認為這個病毒感染本來就只有較少部分的患者會造成肺炎,加上Omicron相比之前的變種較不容易侵犯下呼吸道,改名的確有道理。其他國家也早就統一這個病叫做COVID-19,就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沒有用肺炎稱呼之。不過他提醒,別真的把Omicron當作是小流感、小感冒,它還是有機會侵犯到肺造成嚴重肺炎和死亡,特別是在高風險族群還有沒打疫苗的人。
-
2022-1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Omicron變異株較可控 中印疫情是最大變數
COVID-19疫情已延燒3年,生策會會長、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1年多來變異株都停留在Omicron系列,如果沒有再出現不同於Omicron的變異株,應該比較可以控制;但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會是最大變數。翁啟惠強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死率約0.1%,比流感的0.1%到0.2%還低一點。翁啟惠受訪時表示,看到之前新冠病毒改變真的很嚇人,2021年疫苗問世,10月還在流行Alpha、Beta、Gamma病毒株,到11月短短1個月就已經有超過95%病例是Delta病毒株,12月已經有70%以上是Omicron。翁啟惠進一步指出,現在Delta病毒株已消失,剩下Omicron,這樣變化讓傳統疫苗開發速度遠遠趕不上病毒變種速度,幸好有mRNA技術的重大突破,快速製造疫苗來控制疫情,但即便如此,mRNA疫苗的開發速度也趕不上病毒的突變,因此廣效疫苗仍是努力的目標。「現在有點像流感,來什麼就發展什麼,但問題是流感並沒有變那麼快」,已經打了5劑COVID-19疫苗的翁啟惠說,去年底至今已經1年多,都還是Omicron系列,Omicron已經很多變種了,如果一直變不出不同於Omicron系列,那就可能已越來越適應人類,彼此相互共生,可以控制,也就能比較放心了。翁啟惠表示,COVID-19致死率下降很多,已接近流感的0.1%到0.2%的致死率,希望往後不會太嚴重;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兩個人口多的地方是最大變數。談到廣效疫苗,翁啟惠解釋,目前已經有將近2000萬個棘突蛋白序列被發現,團隊透過AI人工智慧去分析這2000萬個序列,找到其中有12段是不會突變,Omicron變異株出現之後發現其中的4段又改變。他說,如果以後其他地方也都改變,那就很難研發廣效疫苗了。找到不會突變的序列,才有機會做成廣效疫苗,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林國儀合作的團隊發現這些不會突變的地方大多被醣分子蓋住。因此要讓免疫系統找到這些序列,就必須掀開這些醣分子,也就是去醣化的技術。翁啟惠表示,現在所有疫苗設計都沒有考慮醣化,因此不會突變的抗原就不易被免疫系統看見,所以免疫反應較弱,因此對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效力就較小。「沒有被醣分子蓋住的地方幾乎全都突變了,只有被醣蓋住的還沒有突變」,那是很重要的問題,只不過因技術的困難,大家都忽略不去探討這問題。病毒就是利用人的醣化機制來偽裝自己,讓寄主的免疫細胞看不見。他強調,不只新冠病毒,所有人類的病毒都是蓋了醣衣,去逃避免疫系統。如果這個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和T細胞能夠辨識並記住病毒不會突變的地方,那就算這個病毒以千萬種造型出現,都逃不了這個廣效疫苗的手掌心了。
-
2022-12-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苗須常態接種? 李秉穎分析要看「1關鍵」:不一定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今日公布2022年疫苗十大新聞,其中新冠疫苗仍占據民眾的眼球,占據八則。其中第一名最受關注的新聞為「兒童是否該打新冠疫苗」,第二名則是「是否需要接種第四劑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兒童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不過未來是否需要持續接種疫苗,則必須視輕重症發生變化,不一定需要「常態化接種」。李秉穎表示,指揮中心開放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後,掀起一波是否讓孩童接種的討論。確實有些國家認為兒童重症發生率不及成人,因此沒有開放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但以國內情形來看,雖然兒童重症率和成人相比較低,但台灣到九月時仍有兒童染疫死亡,平均每月仍造成四名兒童死亡,和流感平均每月造成0.6名兒童死亡相比,仍嚴重許多。加上愈來愈多染疫兒童出現「兒童多系統發言症候群(MIS-C)」,發生機率為萬分之三,約三至六成患者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達2%至10%,因此國內仍建議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另外,是否需要接種第四劑疫苗的新聞則位居第二名,也是國人關心的議題。李秉穎表示,新冠肺炎疫苗抗體衰退很快,打三劑的抗體保護效力比打兩劑高95%,因此新冠肺炎抗體的基礎劑量可說是三劑。但打四劑疫苗和打三劑疫苗的相對感染風險則只有0.61,不過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接種。李秉穎也表示,由於過去冠狀病毒引起多是輕微的感冒症狀,如果新冠病毒持續變異,感染後僅引發輕症,變成「感冒化」而非「流感化」,就不一定需要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常態接種。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下午於防疫記者會也說明未來疫苗規劃。他表示,若科學實證支持繼續追加劑,將以次世代疫苗為主,假設有新變異株,會盡快取得新疫苗。但也要評估來年需要接種多少劑疫苗,以及間隔多久,但這無法用現有資料判斷,要看未來病毒發展。另外,疫苗是否常態化也需要關注,是否像流感疫苗,一年一次或固定時間打,都是未來疫苗接種的規劃方向。因此也希望疫苗廠、藥廠申請正式藥證,不要再使用臨時EUA。
-
2022-12-20 焦點.元氣新聞
永續城市防護力 地方籲提高疫苗經費
如何構築城市健康防護力?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目前我國對於12歲以下學童的醫療照護費用,遠低於65歲以上年長者,建議中央政府要有大破大立精神,將資源多投注於孩童身上,主張兒童疫苗施打全部免費,「既然縣市政府都提供免費營養午餐,為何疫苗也不免費呢?」疫苗項目接種的制定,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認為,要回歸科學準則評估,彙整後的資料再交由地方政府參考,以英國JVCI為例,疫苗接種政策計畫的前提,由各單位提供科學評估後彙整報告,建議應由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提出建議,讓地方能夠瞭解疫苗推動的優先度,作為施打依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盤點全台縣市健康防護力,邀集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以及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參與會議,對於城市的疫苗政策、如何提升嬰幼兒或年長者等脆弱族群的防護力等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嬰幼兒照護 政府預算很少曾梓展指出,台灣面對少子化趨勢,卻不見嬰幼兒的照護花費預算成長,以台中市為例,65歲以上長者有41多萬人,每年的長照預算達70億元,但12歲以下學童近40萬人,健康保健費用僅2、3億元,相差懸殊。疫情帶來城市免疫負債問題,兒童和成人必須當心傳染病的夾擊,陳伯彥說,臨床上除了新冠病毒,還有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十多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威脅,特別是看似通報病例少的百日咳,嚴重性就被低估了,因此推動疫苗的接種,還是最有效的防範。採購新創疫苗 缺乏經費陳伯彥指出,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提出全年齡疫苗接種行動計畫,提倡不同年齡階段要施打不同疫苗的終生疫苗概念,台灣則在常規疫苗的接種計畫、成人疫苗記錄卡問題、疫苗經費等仍待修正。國際上不斷有保護力更佳的新創疫苗上市,但我國的採購經費是一大困境,黃玉成建議,應以預防角度切入,例如從健保額度等撥出經費,否則中央的疫苗基金始終維持在30到40億元,很難有這樣的資源。葉彥伯說,目前疫苗經費是中央、地方進行財務分攤,又依縣市分攤比例不同,像彰化縣是分攤一到二成、台中市三成,縣市政府的疫苗費用在預防保健的支出比例偏低,應該提高占比,這樣能夠替中央分攤疫苗經費,屆時中央有較多空間評估採購新創疫苗。導入家庭醫師 與疫情共存對於新冠疫情朝向共存方面,葉彥伯提出家庭醫師概念,疫情期間的疫苗施打、視訊看診,當初都是以地方政府戶政、民政系統進行,如果是將家庭醫師的概念導入,固定的鄰里是由一位醫師負責,在看診或開立抗病毒藥甚至打疫苗,就能夠做好安排及分流。曾梓展說,地方政府的衛生政策也要有所調整,台中市政著重於母嬰照護上,從孕前的補助、產檢、新生兒誕生,再到學齡前的照護,並與社會局等合作,針對兒童虐待、新生兒死亡等擴大規模積極追蹤及探討原因,打造母親和幼兒全方位的保護。
-
2022-12-16 醫療.中醫
長新冠易喘 中醫調養改善症狀
42歲莊先生在七月染疫確診,雖然一周後大部分症狀減緩,快篩呈陰性,卻不時感到無力、活動易喘,有時會嗆咳,咽喉卡卡,讓他非常困擾。中醫診斷為「心肺氣虛」及「肝經氣鬱」,經中藥治療一個月後,症狀已獲明顯改善。新冠病毒於台灣開始傳染開來後,大部分確診者都屬於輕症,但仍有10至20%確診者(約20萬人)會出現長新冠症狀,如咽喉卡卡、咳嗽、活動易喘,胸悶、疲倦無力、記憶差、注意力不集中或睡不好等。新冠病毒感染後會影響身體回復正常功能的能力,也跟臟腑的運行及免疫功能回復有關,中醫診斷為氣虛或氣陰兩虛。如有呼吸困難、活動易喘症狀,與心肺氣虛或肺腎氣虛有關;疲倦無力、記憶差、注意力不集中,與「脾胃氣虛」或「脾腎氣虛」有關;胸悶或胸痛,則與「肝經氣鬱」有關,與新冠病毒侵襲人體的肺、心血管、腎臟、胃腸和大腦引起相關症狀相符合。中醫可依照診斷的方向及體質,給予長新冠患者正確的治療與調理,有些症狀較明顯時,也可透過針灸快速減緩症狀,讓患者在短時間內改善症狀。冬天是「流感」好發季節,該如何分辨罹患流感或是長新冠?如果曾確診感染新冠,症狀又從得病後一直綿延至今,那就是長新冠;如果是現在突發感冒症狀,則可能是流感造成的。得到長新冠後需要花比較多的能量(中醫稱為「氣」)來修復身體,就可能會影響身體對抗流感的能力(中醫稱為「衛氣」)。所以在流感流行季節,應該多保養身體,注意保暖,多運動流汗,飲食規律,不暴飲暴食,不熬夜,戴口罩,讓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及修復,以免感染流感後原有症狀加重,如咳嗽、氣喘,造成更長期的傷害或轉變成為慢性病,一生都要服用藥物治療,便得不償失了。長新冠患者如果有症狀應就醫檢查,可依體質症狀用中藥調養,如症狀輕微,可以在家食療或飲品調養,如百合、麥冬、蓮子、蓮藕、銀耳等,可養陰除燥、安神助眠;四神湯(山藥、茯苓、芡實、蓮子)可以健脾開胃、除濕利尿,助精神。平時可多按壓合谷及足三里,女性可加按三陰交,如有胸悶、心悸可按內關穴,咽喉卡卡可按食指甲內側轉角處的商陽穴,用指甲輕輕按壓,有痛感即可停止按壓,吞一下口水便可緩解症狀。
-
2022-12-14 焦點.用藥停看聽
新冠加重抗生素濫用 醫憂未來恐無藥可用
缺藥(抗生素新藥)、缺人(感染科醫師),且醫療院所抗藥性細菌占比持續攀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呼籲,如果放任不管,情況惡化,到了2050年,台灣每5人就有1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回到無藥可用的醫療黑暗期。為此,兩大團體向健保署遞交「抗菌藥物使用暨抗藥性照護品質提升計畫」建言書,希望政府重視感染科缺藥及缺人的醫療窘境,盡快提出應對方案。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抗藥性細菌問題嚴重,世衛組織今年6月示警未來可能爆發「沉默疫情」(silent pandemic),讓全球醫療進入黑暗時代,不解決的話,將回到沒有抗生素之前的年代。關鍵在於新冠疫情讓抗藥性細菌變得更棘手,王復德說,這兩三年來,臨床醫師收治發燒患者,無法及時研判新冠病毒或是其他病菌,大都先投以抗生素。研究顯示,近72%確診者住院時接受抗菌藥物治療,但僅7到8%的確診住院患者、14%加護病房確診者出現細菌或真菌合併感染等問題,形同濫用抗生素。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說,近年來食藥署僅審查核准3個抗生素新藥,另4成臨床醫師反映抗生素供給不穩定,其中93.8%醫師被迫改變抗生素療程,使用更廣效或多種抗生素。除缺藥,更缺人,三總副院長張峰義以「錢少事多,有功無賞,打破要賠」形容國內感染科醫師人力短缺的困境。由於健保並未給付院內感染控制、抗生素管理,加上感染科門診病患不多,影響薪資,感染症專科醫師報考人數逐年下滑。
-
2022-12-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血清抗體監測 最快明年上路
專家建議,透過大規模血清調查才能知道國人抗體生成狀況,也才能規畫哪些族群最需打疫苗,為後疫情時代布局。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全球缺少類似研究,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利用捐血中心血袋或醫院剩餘血系統性抽樣。莊人祥說,指揮中心傾向與捐血中心合作,透過每周抽樣捐血檢體,建立常規性的血清檢驗,藉此區分社區中哪些族群的抗體生成是來自於疫苗或感染,藉以推估迫切需要常規接種的族群,預計最快明年第一季上路。另對於傳染病防治法修法事宜,莊人祥說,目前大致整理出方向,等和部長報告後會再向大眾說明。昨新增一萬二九八一例本土個案、廿九例死亡病例、一○八例中重症,單日新增病例數較上周日減少百分之二點二,連八周下降。莊人祥說,整體疫情尚未達最低點,這周會持續下降,下降幅度會低一點;至於何時再升溫,要看變異株入侵社區情形,或鬆綁政策是否改變民眾防疫行為,這都需持續觀察。昨較年輕死亡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三劑疫苗,潛在病史不詳。快篩陽性確診,不料,三天後在家過世,經司法相驗死因為右側肺炎及新冠病毒感染。
-
2022-12-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商返國過年釀疫情?何美鄉稱不用怕 但政府還有4件事沒做
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今表示,正密切關注中國疫情升溫情形,台商春節返台可能為本土疫情帶來一波衝擊。流行病學專家、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台灣疫情走在中國前面,不用害怕,民眾可過個好年,多陪伴長輩。不過政府還有很多事該做,如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積極研發兒童專用新冠疫苗、持續進行並定期公布全國血清調查及死因分析報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說,春節是地表最大規模人口移動,中國這波疫情確實令全世界緊張,建議節期活動還是要減少人與人近距離接觸、戴口罩。她也提醒,政府和民眾應繼續支持國產疫苗研發,相關資訊力求公開透明,如高端審查相關研究報告也要公布出來。何美鄉表示,不需要嚴防春節,也不用預設中國來的病毒或人就特別如何,但台灣和中國關係特殊,人民往來不只是待在觀光地點的遊客,而是會進到家中,確實比較容易傳播疫情。不過,推估台灣已有1200到1600萬人感染過,還有這麼多人打過疫苗,可以說台灣疫情已經走在中國前面,所以不用害怕,她不認為任何國家的疫情會對台灣造成衝擊,除非是新的病毒。「今年應該要讓大家過個好年,長輩如果還活著,就回家珍惜跟他相處的時光。」何美鄉說,新冠病毒是威脅比較不健康的人,建議重症高風險群繼續接種疫苗,健康人則可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接種,不需要無止境打下去,就算因此有疫苗屆期報廢,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入境人數取消上限,境外移入病例可能增加,何美鄉表示,台灣應準備好診斷量能、做好變異株監測,這些都是參與國際社會的基本任務,中國疫情升高的同時,也有義務告訴全世界他們的病毒定序結果。政府還有4件事沒做何美鄉說,現在距離農曆年還有一個多月,民眾在這段時間不需要多做什麼,可以趕快恢復正常生活。至於政府,就有很多事情該做了。一、首先是傳染病類別差不多該改成第四類。二、再者是國產疫苗應繼續研發小孩可用的蛋白質疫苗,畢竟老人和小孩仍是最受病毒威脅的族群。第三,政府也必須開始長期進行全國血清學調查並定期公布,如此才能確實追蹤社區保護力有多少。第四,政府也要開始做死因分析報告並定期公布,這能幫助人民不過度恐懼,也能幫助社會大眾對防疫成績有更公允的評論。何美鄉說,沒有人知道下次疫情來的時候,運氣是否還會像這次這麼好,所以一定要繼續追求進步,更精準、更科學的數字一定要一直出來,才會進步。這些真實數據對於大家都有好處,她不明白指揮中心和疾管署為何一直不定期提供這些重要數據,如果有,阿中部長的社會評價也會更公允。但因為一直沒有這些數據,只能說「相信自己防疫做得不錯」,就算被認為做得不好也怨不得人,因為唯有「就數據論事」才有說服力。金傳春表示,中國疫情一定會上升,春節又是地球最大規模的人口移動,所以中國這波疫情是全世界都很緊張,因為人群聚集過後,很容易會篩選出傳播力最強、最優勢的病毒株,對疫情的加重和擴大一定有影響。春節期間舉辦活動,建議一定要減少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接觸,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口罩還是要戴著。金傳春提醒,中和抗體會隨時間衰退,但是T細胞反應免疫可以持續較久,可以降低發炎反應,減少重症,這也是國產疫苗的優勢所在。台灣的國產疫苗還有很多很好的研發空間,政府和人民應該要支持國產疫苗繼續努力,相關資訊也要力求透明、讓社會各界檢視,例如之前說要公布高端相關的研究報告,也要公布出來。
-
2022-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癒後易感染黴菌 醫:若未精準用藥恐危及生命
新冠肺炎確診癒後、癌症等抵抗力不佳病人,易感染黴菌,如果沒有精準用藥,恐危及生命。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祥芬說,臨床致病性黴菌高達10萬種以上,近期「精準醫療」成為新興感染症重要診斷和治療參考依據,利用「快速PCR(基因鑑定)」或「基因片段定序」等多元鑑定方法比對感染菌種,可讓醫師及時正確診斷、精準用藥。黃祥芬發現,許多感染新冠肺炎患者,即使痊癒後抵抗力仍然偏低,加上新冠病毒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因而容易感染黴菌,病情會較嚴重,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環境清潔、乾燥,避免黴菌生長,降低黴菌感染機會。一旦遭到黴菌感染,如果病灶範圍太大無法手術切除,或未能快速正確診斷用藥,死亡率高達4至5成。黃祥芬說,尤其是特定黴菌延誤治療,將近半數患者可能死亡,因此正確快速鑑定判斷黴菌感染的類型及菌種,了解是否有抗藥性,為感染症精準治療的首要之務。黃祥芬收治一名60多歲罹患B細胞淋巴癌婦人,化療後免疫力變差,身體虛弱,檢查左肺疑似黴菌感染,病理切片為「絲狀黴菌」,接受抗黴菌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再安排痰液微生物培養竟是「白色念珠菌」,後又以「基因序列」檢測,證實是「白黴菌」。因病人與家屬不願意開刀,即安排使用噴霧吸入性與口服兩種強效抗黴菌藥物治療,自去年12月治療迄今近一年,終於成功殲滅白黴菌。
-
2022-11-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增「氣喘」為新冠重症風險因子 醫師可開立藥物
國內採購口服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的Paxlovid(倍拉維)和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原先使用於65歲以上、癌症、慢性疾病、吸菸等具13項風險因子任一項者。指揮中心今天發布醫界通函新增「氣喘」為風險因子,若有氣喘者,醫師可開立倍拉維;另單株抗體Evusheld原先用於預防性用途,現在也通過可用於第二線治療藥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美國CDC最新統合分析結果,新增「氣喘」為重症風險因子;若有相關重症風險因子,醫師可開立相關藥物。羅一鈞表示,目前第一線藥物為倍拉維和瑞德西韋,但瑞德西韋需要在醫院內靜脈注射,因此民眾領藥仍以倍拉維為主。另外,單株抗體Evusheld原先用在免疫低下民眾預防感染新冠病毒預防用途,但食藥署已核准應用於治療,因此也將其用於第二線使用。羅一鈞表示,Evusheld屬注射藥物,且對BF.7、BQ.1、XBB和BA.4.6等新興變異株的中和能力大幅下降,因此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感染者優先選用倍拉維或瑞德西韋,若不適用這些藥物時,再使用莫拉皮拉韋或Evusheld。根據統計,國內採購Evusheld有1萬劑,均已到貨,目前已使用583劑;尚有還有9417劑,一人兩劑計算,約可供4千多人使用。
-
2022-11-29 醫聲.疫苗世代
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成人對疫苗冷漠 醫籲打好打滿
我國幼兒常規疫苗接種率之高,不遜歐美國家,但成年人對於疫苗接種卻興趣缺缺,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施打率偏低,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提醒,中老年人應多多投資自身健康,疫苗打好打滿,才能遠離傳染病威脅。 黃玉成指出,同樣是常規疫苗,幼兒接種率超高,各縣市平均都在百分之九十七以上,顯示家長重視寶寶的健康。相較之下,許多成年人對於打疫苗可是冷漠以對,不太可能花錢自費接種,也不願施打公費疫苗。 疾管署統計,每年十月開打的公費流感疫苗,在新冠疫情之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接種率約四至五成,但五十至六十四歲族群接種率僅一成多,整體接種率僅約兩成五。 至於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率更低,還不到兩成。黃玉成提醒,國外研究資料證實,小兒帶有肺炎鏈球菌機率遠高於成年人,但如果祖孫同住,或銀髮族經常出入公共場所,感染風險大增,一旦感染,重症風險偏高。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也是如此,雖好發於小朋友,但罹患慢性疾病的年長者因抵抗力較差,臨床感染個案也不少,但容易被忽略,以為只是簡單感冒,未能及時治療,恐引發呼吸衰竭、病毒性肺炎。 身為兒童感染科權威,黃玉成表示,最近門診收治眾多呼吸道感染幼童個案,檢驗發現,致病原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另有引發哮喘的副流感病毒,以及鼻病毒、腺病毒,加上新冠病毒,住院病童愈來愈多,幾乎天天滿床。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衛延伸公衛觸角,疫苗可以放寬廣告審核,地方定期舉辦防疫講座,除衛生局所人員外,也應包含醫院診所人員,以增加傳染病疫情的應變能力。
-
2022-11-29 醫聲.疫苗世代
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流感、RSV蠢動 六都憂迎重症潮
在「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評比上,六都不分軒輊,對入冬後呼吸道傳染疾病,六都衛生局均感憂心,擔心爆發大規模流感疫情,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肆虐。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表示,穩定的財政來源才能維持疫苗永續,建議可納入健保,編列專案經費,或以美國商保為例,採部分負擔方式,提高民眾疫苗的可近性。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也有同感,她指出,最近幾個月來,轄區內類流感通報數字顯示,不管是門診、急診,流感患者人數都比去年同期明顯增加,顯示流感病毒蠢蠢欲動。新冠疫情 打亂疫苗接種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則擔心傳播速度更快速、具有氣溶膠傳播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可能在明年初引爆另一波疫情,但眼前則需正視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所帶來的威脅。在疫苗接種上,各縣市安排公費疫苗優先順序,仍以中央為準則,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說,依照時程,帶狀皰疹疫苗排第一順位,即將以公費施打特定族群,但新冠疫情打亂了排序。財源有限 補助面臨取捨此外,財源有限,各縣市疫苗補助對象也面臨選擇,以桃市為例,口服輪狀疫苗優先提供中低收入戶的幼兒施打,避免重症造成家庭經濟負擔。至於尚無疫苗可預防的疾病,令不少縣市頭痛,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表示,南部縣市好發屈公病、登革熱等病媒蚊相關病症,醫療端必須加強通報,落實「TOCC」機制,確實詢問並記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是否群聚等資訊。打造城市防護力,不單只靠疫苗支撐,還需倚賴醫療應變力、公共衛生延伸觸角,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病毒侵襲社區時,考驗醫療量能調配,必須掌握全市急救責任醫院及第一線的負荷量能,並依照在地城市的城鄉差距特性,才能有效減害。桃園高雄 境外移入添挑戰至於桃園市、高雄市,還得面對國際機場、海港等境外移入的挑戰。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說,國門開放後,桃園機場不只是迎來旅客,也會是新型、跨國傳染病入台的第一站,為此,衛生局密切與北區管制中心溝通,隨時接收中央觀測的任何疫情資訊。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指出,有別於空港,國際型海港腹地大、商船人員繁雜,更具挑戰,必須出動科技、AI大數據進行防堵。面對疫情與流感夾擊,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說,台北市首度在社區設站以及校園接種服務採用電子意願書簽署,事前徵詢民眾意願,以減少紙本整理及人供比對輸入;此外針對長者、幼兒不同族群分別寄送明信卡、簡訊催種方式,提升打氣。
-
2022-1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腦霧、疲勞、睡眠障礙...長新冠多久才會好?研究揭6類人消退較慢
國內新冠疫情雖然逐漸趨緩,但仍有不少確診者受新冠病毒後遺症所苦,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就在臉書上分享到,在追蹤門診時最常被問到「醫生,我後遺症會持續多久?」,而關於這個問題,根據國外研究,現在有了答案「大多一年內消失」。而在研究中也發現每種持續症狀的消退時間並不相同,有6項延緩COVID-19後遺症消退的因子。近9成新冠後遺症個案 1年內症狀消失《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刊載了一篇法國研究,在這項研究中他們針對2020年5月1日至11月30日的COVID-19血清反應陽性個案進行調查,共有3972參與者。在這些參與者中,有2647人在COVID-19急性感染期時,就至少有一種持續性症狀,其中32.5%(861人)在急性期過後仍有症狀,且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研究團隊針對這861人進行追蹤隨訪一年半的時間,他們發現1年內持續性症狀完全緩解的大約有89.9%。醫師姜冠宇表示,關於新冠病毒後遺症會持續多久,我們之前都是臆測,因為實際上這樣的研究非常難做,要完整追蹤需要非常久的時間,之前研究從未有超過10個月的隨訪,此篇研究價值在於它隨訪了1年半以上,而根據這項研究,後遺症大多會在一年內消失,但大約有10%的人在1年後仍有症狀。研究曝後遺症消退較慢 與這6個因子有關根據法國這項研究顯示,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記憶力減退(40.0%)、睡眠障礙(36.6%)、嗅覺喪失或聽力障礙(27.0%)、關節痛(26.9%)、呼吸困難(26.5%)、注意力或專注力障礙(22.3%)、虛弱無力(20.6%)。而且每種持續症狀的消退時間各不相同,研究顯示延緩症狀消退的影響因子,包括年齡、性別、BMI、癌症史、抽菸史,以及急性期症狀多寡,根據研究調查,年齡大於60歲、女性、BMI大於30、有癌症史、有抽菸史、急性期有4種以上的症狀,這6項與後遺症消退較慢有關。雖然這是國外的統計研究,但姜冠宇指出,國內後遺症追蹤制度尚不完善,流失很多重要案例,要小心國內長新冠盛行度和嚴重度都低估,目前能做的就是依循既有資料,不要因為新資料不足夠就輕忽問題,各科門診要提高警覺,並鼓勵追蹤,告知病人儘管生活工作有長期困擾,痊癒還是有希望、有終點的,也可以趁休息改變生活習慣,如戒菸、降低BMI等等。資料來源:姜冠宇醫師 Pro'spect【延伸閱讀】重複感染症狀不會更輕?美研究曝重症率還高3倍 王必勝:待觀察後疫情與長新冠共存,BBC建議:從營養補充開始【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
-
2022-11-26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台南市】指揮全市13醫院扛起「總醫師」之責,許以霖調配病床控醫療量能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考驗各地應變能力,一座城市的韌性開始引起討論。拿起麥克筆在白板上畫出軸線及曲線,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點出台南市的健康韌性,「一座城市的醫療量能,要在確診數之上,如果確診數飆升,要趕緊壓下來或者將醫療量能拉高,否則會崩潰。」為此,新冠疫情高峰期間,他邀集全市13間急救責任醫院,擔任起「總醫師」親自指揮調配病床,將上升的線條拉在安全的範圍內。Line平台串接,匯聚13間急救責任醫院攤開台南市的地圖,許以霖說,縣市合併後有六成是鄉鎮、四成是市區,而醫院大部分集中在人口密集處,疫情當前,每間醫院的病床數、量能都面臨考驗。此時應該以地方政府衛生局起頭,有系統性地指揮,台南市透過Line作為平台,將13間急救責任醫院整合為一體,彼此公開透明院內的空床數。「嘉義來的患者原本要送到成大,但距離來看是要往柳奇(柳營奇美醫院),轉診又是風險,所以讓他們改送到柳奇。」從許以霖分享的狀況,不只要隨時監控各家醫院的空床數,還得考量病患的距離該送往哪間醫院,但令他感動的事,一步步走來,醫護同仁有了默契互信,漸漸地大家都會自願跳出來接手。他認為這項系統不僅能因應新冠疫情,未來還能用在腦中風等緊急情況。疫情加快科技導入的進程,台南市在Line的平台運用不光如此,連打疫苗的預約也派上用場,他介紹,這免去民眾排隊等打疫苗的困擾,預約後直接前往、馬上接種,市民的使用率相當高,隨著打氣普及,近期系統也改成網頁版,同步增加流感疫苗預約。免疫負債當紅,提高疫苗接種成關鍵台灣已邁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近期公衛專家學者關注於「免疫負債」議題,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如何擴大施打也成重點。許以霖說,考量城鄉差距及長輩不擅長於網路科技,因此沿用新冠疫苗接種站點雙軌並行,市府也會到社區、學校內直接施打,同時,市府也額外添購疫苗,擴大接種的對象、年齡。他說,為了提高民眾的疫苗施打衛教及意願,特別利用里長廣播系統放送,自己也會到在地的廣播電台錄製節目,也得隨時更正長輩間流傳有關疫苗的錯誤假訊息,才能夠破除迷思,達到正確的衛教。然而,另一項「免疫負債」的課題,則是面對尚未有疫苗的病毒,許以霖說,像是幼兒的呼吸道融合病毒、中南部擔憂的登革熱等,除了維持既定的戴口罩、消毒,還有環境的清消,他相信在新冠疫情的洗禮後,醫療量能系統的布建,加上民眾健康識能升高,願意配合接種疫苗、做好個人保護,共同建構起城市保護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1-24 醫療.懷孕育兒
職場女性餵母乳好糾結! 醫助破除「4大迷思」家人支持不可少
職場女性升格新手媽媽,哺育母乳即成為一大課題。國健署為鼓勵媽媽哺育母乳,列出母乳哺育常見4大迷思並釋疑,包括「鬆軟的乳房,是沒有奶水嗎?」、「喝母乳的寶寶,便便稀稀水水,是媽媽亂吃東西嗎?」、「母乳六個月後會越來越沒營養?」、「要增加奶水,只要用飲食偏方多吃發奶食物就可以嗎?」等,另也推出母乳哺育互動遊戲,讓婦女及家人透過遊戲同步提升知能。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母乳對寶寶來說是最自然、營養的食物,可提升孩子免疫力,但對於剛生產完的媽媽來說,做母乳哺育是很辛苦的事,國健署鼓勵職場設置哺乳室,營造友善哺乳環境,另也鼓勵醫療機構成為母嬰親善認證醫院,協助解決媽咪在哺乳過程碰到的疑難雜症。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敏駿針對母乳哺育4大迷思一一釋疑,針對乳房鬆軟是否沒有奶水,他表示,脹奶不是判斷有無奶水的指標,在哺餵寶寶的前1、2周,賀爾蒙變化下乳房會脹滿且結實,後續奶水增加但乳房變得柔軟,會讓媽媽懷疑「奶水量不多」,其實寶寶還是能吸吮到170CC以上的奶水,因此只要寶寶吸吮,就能持續產生更多奶水。至於寶寶的便便較稀、水,李敏駿指出,因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寡糖、益生菌、乳糖及乳清蛋白等,對寶寶來說非常好吸收與消化,因此大便較稀軟,屬於正常現象。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純母乳哺育的寶寶到出生6個月之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同時持續哺乳至2歲或以上。李敏駿說,不是因母乳營養不夠,而是寶寶需要更多營養成長,因此搭配副食品補充鐵、鋅、維生素D等均衡的營養素。李敏駿表示,增加奶水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寶寶吸多少,媽媽就產生多少」,可透過親餵或擠乳增加母乳分泌,以自然方式達到供需平衡。不過媽媽若哺乳過程承受許多壓力,會影響母乳分泌多寡,這時周遭親友的支持與鼓勵,有助媽媽持續哺乳的動力與勇氣。中國醫大附設醫院母乳哺育衛教師洪靜琦表示,媽媽哺育常面臨3大壓力,包括「長輩傳統觀念」因婆婆媽媽的年代哺乳經驗未廣泛,加諸媳婦或女兒壓力、「職場顧慮」女性哺乳遭職場同事不友善眼光、「自我憂慮」擔心奶水不足,加上配方奶廠商不斷遊說,進而花錢購買。洪靜琦表示,出生第一天的寶寶胃僅「一顆龍眼大小」,約5CC左右,媽媽的初乳量雖不多,但很夠寶寶喝,且初乳內含有高濃度免疫球蛋白、新冠病毒抗體等,對寶寶來說初乳就是「第一劑預防針」,因此寶寶剛出生時,多會鼓勵媽媽與寶寶不限時間的肌膚接觸來喝初乳。今年國際母乳哺育周主題「從教育與支持,加速母乳哺育行動(Step up for Breastfeeding:Educate and Support)」,國健署也發展首款母乳哺育互動遊戲,設計「育齡婦女、孕婦、產婦、家人及伴侶」4個角色的情境,讓民眾一同學習哺育知能,即日起至12月1日止也舉行「「母乳大挑戰 答題刮好禮」活動,答題挑戰成功後分享揪好友加入,即可參加刮刮樂,有機會將iPhone手機、iPad平板、多功能電烤盤等多項大獎帶回家。
-
2022-11-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康復後容易失眠?醫師告訴你原因及終結睡眠障礙方法
● 新冠肺炎康復後遺症,失眠困擾最多● 心理壓力是主因,易現失眠焦慮症狀● 找出問題對症治療,不再輾轉難眠一名30歲的年輕男性,確診後隔離在家,原本就超標的體重又飆升5公斤,直逼破百大關。就醫主訴得到新冠肺炎之後,失眠症狀變嚴重,不僅躺床超過3小時才入睡,睡眠常中斷、醒來上廁所2至3次,導致白天精神不濟。隨著疫情趨緩,確診者陸續反映康復後出現腦霧、咳嗽、胸悶、肌肉痠痛、睡眠障礙、呼吸困難、容易疲倦、專注力下降等,這些持續二個月以上的中長期症狀又稱為「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其中,以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的睡眠問題最令人困擾。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說,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確診康復的病患,約二成五的比率有睡眠異常狀況。染疫後導致全身性的發炎為什麼染疫後有這麼多的症狀出現?莊立邦表示,COVID-19病毒會透過呼吸系統上皮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影響身上重要器官,造成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多數確診者在兩周內就會從急性感染到完全康復,而引起長新冠症狀原因,則可能是體內病毒尚未完全清除,或染疫後免疫系統失調,產生輕重程度不一的後遺症,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許多原本睡眠品質就不穩定的民眾,疫情引起心理恐慌,害怕確診、擔憂染疫後遺症,過高的壓力荷爾蒙分泌也會干擾生理時鐘。莊立邦分享門診個案,有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或肥胖的民眾,容易因慢性發炎而導致各種不適症狀,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失調。若還要面對確診後的工作業績壓力,會更睡不好。睡眠不佳易反覆惡性循環確診期間,生活作息亂了套,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居家隔離或在家工作有可能變得不規律,加上沒有運動,這些都是造成失眠的原因。莊立邦強調,確診後的咳嗽、胸悶、呼吸困難也會中斷睡眠,睡到一半突然喉嚨乾癢或喘不過氣,造成睡眠片段化、續睡困難而無法維持整夜睡眠,白天變得更不舒服、容易疲倦,反覆惡性循環。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會痊癒,莊立邦建議,若有長新冠後遺症或是擾人的睡眠問題,應就醫找出病因。是否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寧腿症候群、個人心理變化等,給予藥物治療或非藥物的認知行為治療。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回到常規生活,規律運動、正常飲食、適度放鬆,有任何異常,記得及早就醫,以醫療專業解決症狀。●元氣網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心理師黃彥霖分享長新冠的失眠問題,推出【哄大腦睡覺:如何改善失眠,晚安長新冠】免費線上直播課程,於12月1日(四)、12月8日(四)上午10:00,用2堂線上直播課程跟大家解說引發長新冠失眠的原因、改善的方法。課程資訊:https://pse.is/4l6rxj
-
2022-11-12 醫聲.疫苗世代
肺炎鏈球菌來襲/醫師示警呼吸道感染疾病出籠 肺炎鏈球菌肆虐加劇
邊境解封,防疫措施逐步鬆綁,正式邁入與新冠病毒共存的年代,林口長庚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提醒,免疫負債加上防疫鬆懈,呼吸道感染疾病大舉入侵社區,最近就收治一名感染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肺炎鏈球菌等三種病菌的兒童重症個案,這也是近二年疫情期間,該院首例肺炎鏈球菌引發膿胸的案例。病毒引發細菌感染 重症風險增邱政洵表示,近期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副流感、腺病毒、鼻病毒等紛紛出籠,呼吸道感染多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當病毒感染增加,細菌跟著作祟,細菌感染更易引發重症,其中肺炎鏈球菌的重症風險最為顯著,最怕引起「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死亡率偏高。邱政洵最近收治一名合併感染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病童,不料,治療期間,又感染第三血清型肺炎鏈球菌,引發嚴重肺炎,且出現膿胸(肋膜積液受到細菌感染浸潤),需投以抗生素及引流治療,經治療後已出院。衛福部疾管署將肺炎鏈球菌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因嚴重威脅五歲以下孩童、六十五歲以上長輩健康,我國於二○一六年起,針對幼兒以及七十一歲以上長者提供公費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有效降低感染及死亡率;疫情期間因個人防護措施做得好,戴口罩、勤洗手等,疾管署統計,疫情爆發前,二○一九年通報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案例四四八人、八十四人死亡,二○二○年則降至二四○例、十五人死亡。疫情後期防護鬆懈 感染例升邱政洵表示,近期不少人防護鬆懈,且認為打了新冠疫苗就足以抵禦病毒,導致原本防護得很好的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鏈球菌等感染案例明顯增加。這個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瑞士、德國等國發表相關論文,也證實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有出現增加趨勢。邱政洵表示,肺炎鏈球菌分為許多血清型,其中以血清型四、六B、九V、十四、十八G、十九F、廿三最容易引起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疾管署監測,二○○八年時,台灣感染十九A血清型幼兒肺炎鏈球菌的患者逐年增加,因此二○○八年針對五歲以下的高危險群採公費施打,後續列為幼兒常規疫苗的接種項目。十月底疾管署實驗室自動通報數據,呼吸道融合病毒案例數近期上升較快,其次為流感病毒,再者為肺炎鏈球菌患者。單手不要混打疫苗 觀察不適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近期為流感季,以及新冠疫苗第四劑接種的時節,一般來說,接種疫苗,仍以一隻手臂接種一種疫苗為主,藉此觀察疫苗接種後是否有不適的反應,如果要同一天接種第三種疫苗,如肺炎鏈球菌疫苗,則需視醫師評估。莊人祥表示,目前針對七十一歲長者,每年提供十萬劑公費廿三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由於施打過一劑後,同一劑型疫苗就不需要再施打,因此,疫苗數量是以每一年新邁入七十一歲的長者人數為基準,目前尚無擴大施打對象計畫。公費流感疫苗第一階段已在十月一日開打,第二階段於十一月一日擴大接種,邱政洵建議,符合接種資格者盡快施打流感疫苗,此外,成年人可考慮自費施打「十三價結合型疫苗」,隔年再打「廿三價多醣體疫苗」,保護力更為完整,慢性疾病、免疫疾病等高風險者更應自費施打。
-
2022-11-08 醫聲.醫聲要聞
RSV、流感病毒、細菌感染接連反撲!專家解釋什麼是免疫負債:這樣做可預防
自新冠病毒演變為Omicron變異株,威脅性減弱,各國開始逐步解封,放寬新冠疫情期間的防疫限制與隔離政策,台灣邊境也已解封。疾管署傳染病監測卻發現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為首的病毒感染快速增加,英、美等國也觀察到類似趨勢。專家指出,這是免疫負債所致,且隨著病毒感染規模擴大,繼發性細菌感染同樣令人憂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感染科權威邱政洵解釋,防疫限制一旦解除,人類活動也會隨之增加,並且戴口罩、勤洗手以及社交距離等重要的感染預防措施,也不如過去嚴謹,就會導致病毒傳染增加,即是所謂的「免疫負債」。《刺胳針》研究:防疫鬆綁後英國RSV案例大增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今年九月針對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RSV長久以來都是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在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統計指出RSV與3300萬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關,並造成每年360萬人次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該《刺胳針》研究中也提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在英國等溫帶國家,RSV的感染與季節高度相關。不過在疫情爆發之後,英國為了防止新冠疫情擴散,採取各項防疫限制,例如:社交距離、學校關閉等,RSV感染很快的在2020年四月,出現下降趨勢。於是專家建議,醫療決策者應該注意非藥物干預(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對於RSV防治的重要性,並據此作為監控機制與醫院應變的參考。然而,到了2021年夏季,英國逐漸鬆綁防疫規定後,RSV病毒感染規模呈現「沒來由的(out-of-reason)」擴大,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英國民眾長期未暴露在RSV病毒環境中,導致「群體免疫下降」的免疫負債(immunity debt)。新冠疫後第一冬 專家籲留意3大呼吸道疾病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也報導,除了RSV以外,流感病毒也須被重視。過去兩年冬天,在英國因為封城、自我隔離等防疫政策推動下,流感疫情屢創新低。今年將是新冠疫情以來,民眾第一次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之下大規模交流、活動。故專家表示,今年冬天必須特別留意三大呼吸道病毒:新冠病毒、RSV以及流感病毒,兒童更是危險族群。國內亦有專家擔心,免疫負債導致解封後呼吸道疾病危及民眾健康。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的統計圖表也顯示,今年下半年開始,分離出的副流感病毒株數量,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RSV病毒亦有增加。對此衛福部次長、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在防疫記者會中表示,呼吸道疾病與配戴口罩高度相關,故國內口罩解禁還須再等待。病毒感染的下一步 繼發性細菌感染也將來襲邱政洵則表示,免疫負債導致病毒感染增加是世界趨勢,以下三種病毒感染在疫情趨緩後將逆勢回歸:一、流感病毒二、副流感病毒三、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邱政洵特別強調,不只是病毒感染,民眾也要留意「繼發性細菌感染」。他解釋,許多細菌感染係先有病毒感染,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連帶造成細菌感染,「病毒、細菌同時在一起,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感染情形。」他預估,新冠疫情期間幾乎銷聲匿跡、案例非常稀少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台灣逐步解封之後,將再次來襲。延伸閱讀/專題|疫後免疫負債來襲 !細菌感染大爆發,抗生素抗藥性恐致年死3.3萬人如何降低免疫負債威脅?美專家:保持「非藥物干預」防疫措施面對免疫負債步步進逼,民眾可以如何因應?美國布朗大學助理教授、流行病學家瑞秋・貝克(Rachel E. Baker)在一篇《CNN》報導中提出解方。她建議民眾即便疫情趨緩,仍應持續保持勤洗手、消毒常使用的物品等習慣;咳嗽、打噴嚏時,也應注意咳嗽禮儀。貝克也建議民眾持續配戴口罩,如有不適症狀時,應待在家中。此外,為了增強抵抗力,她建議民眾保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的原則。貝克表示,新冠疫情的經驗中,明顯看到非藥物的疾病防治措施奏效,疫後持續保持,將有助避免其他病毒帶來的健康衝擊。
-
2022-11-06 焦點.焦點
新創疫苗突破!歐盟核准RSV單劑預防性抗體療法 適用全嬰幼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今年秋冬捲土重來,國內已有嬰幼兒還同時感染腺病毒、副流感引發重症住院,死亡風險大升。外電報導,歐盟委員會4日通過第一個適用所有嬰幼兒的RSV長效單株抗體Beyfortus,只要施打一次即具有約五個月的保護力,可以在整個RSV流行季節預防感染的抗體療法,由法國藥廠賽諾菲與阿斯特捷利康共同開發,這項突破在預防性新創疫苗是一大里程碑。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歐盟委員會4日核准Beyfortus(nirsevimab)在新生兒與嬰兒上的RSV呼吸道融合病毒。這也是目前唯一適用於所有嬰兒的單劑式長效單株抗體,對象包括全嬰兒族群: 足月、早產、或合併有有特殊健康狀況/臨床脆弱族群的嬰兒,補足全世界在預防 RSV 感染疾病的缺口。外電報導中指出,歐盟委會員是基於Beyfortus 臨床開發計畫結果,包括二b期、2/3 期 MEDLEY與大型三期 MELODY臨床試驗,且遵循歐洲藥品管理局人用醫藥產品委員會 (CHMP))建議,在 MELODY 和 2b 期試驗中,Beyfortus 達標有效降低由 RSV 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medically attended LRTI(在 RSV 季節與單劑量安慰劑相比)。在安全性的部分,Beyfortus與安慰劑相似。 Beyfortus 在 2/3 期 MEDLEY 試驗中也證明了與palivizumab單株抗體抗相當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賽諾菲疫苗執行副總裁指出,「今日是 RSV 預防別具有意義的一天。Beyfortus 日後推出,將提供父母親在RSV季節流行時對嬰兒的保護作用。」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流感、新冠肺炎感染,症狀哪裡不一樣?元氣網綜合整理了RSV從症狀、治療選擇,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親、長者一次看懂,及早辨識症狀,送醫治療。●RSV:屬於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約2到8天,症狀很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常出現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發出「咻咻」聲。RSV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便可能從發燒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易留下「氣喘」的長期後遺症。●流感:易高燒、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症狀。例如腸胃道不適、肌肉痠痛。●新冠肺炎:依照病毒株特性不同,難以用症狀分辨。民眾可透過快篩或至醫療院所篩檢,及時正確診斷。嬰幼兒感染RSV怎麼辦?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其中對嬰幼兒威脅最明顯。台灣每年(疫情前)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而最近秋冬季節至,「免疫負債」現象反撲,九月起門診大量出現RSV病患。醫界提醒,長者或幼兒如同時感染新冠病毒或其他呼吸道病毒,死亡率恐提高6到8倍。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在藥物價格或時間療程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雖然RSV目前沒有疫苗,不過健保已放寬到出生時懷孕周數未滿33周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單株抗體(Palivizumab),避免嚴重併發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指出,RSV疫苗研發最早始於1960年,當時沒有獲得成果,但近年國際藥廠相繼再投入疫苗研發、產製,在單株抗體方面進展快速,部分已在第三期臨床試驗,應很快會有好消息。RSV有哪些新創疫苗將問世?●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Beyfortus(nirsevimab):單劑式長效單株抗體,施打一次,可預防整季呼吸道融合病毒流行,適用對象包括所有嬰幼兒:健康、足月、早產、或有特殊健康狀況嬰兒,也是目前唯一適用所有年齡嬰兒的RSV預防性疫苗。●輝瑞RSV疫苗:針對懷孕後期女性施打,數據顯示可有效保護新生兒。預計今年底遞交FDA申請批准,最快2023年冬天問世。
-
2022-11-01 醫療.感染科
新冠、流感雙面夾擊 美研究:細胞流感疫苗保護力較高
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單日新增三萬多人確診,而流感疫情蠢蠢欲動,明欣診所院長陳銘真醫師表示,今年冬天可能爆發新冠、流感雙病毒合擊,最近不少家長詢問流感疫苗接種事宜,希望讓家中寶貝盡快施打,提高保護力。 陳銘真醫師指出,在新冠病毒威脅下,過去兩三年來,許多人口罩不離身,做好防疫措施,杜絕接觸其他病毒的機會,以致體內無法產生相對應的免疫力,一旦接觸到病菌,就容易被感染,症狀明顯,重症機率較高,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 最近邊境解封,新冠病毒、各種致病菌勢必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入侵社區,加上氣溫變低,即將步入流感流行期,民眾除了接種新冠疫苗,應再加打流感疫苗,達到雙重保護。 國外研究證實,施打流感疫苗,可降低約兩成四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也可降低中風、敗血症,以及新冠肺炎重症、住院及死亡率,陳銘真提醒,不論是否已經完整接種新冠疫苗,務必接種流感疫苗。 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於10月1日開打,最近幾周診所接到許多想預約流感疫苗的詢問電話,以及應該選擇哪一種流感疫苗,與去年相較,詢問熱度較高, 陳銘真醫師說,傳統流感疫苗係以雞胚胎蛋培養製成,前年國內首次引進由哺乳類細胞所培養的流感疫苗 ,除了適用於對於雞蛋過敏的民眾,因製程避免雞蛋適應性,能更精準與提供較佳的保護力,更能有效預防A型流感(H3N2)病毒。 美國一項2017年至2018年流感季的研究顯示,當年剛好流行H3N2病毒,與接種傳統流感疫苗者相較,施打細胞流感疫苗者的保護效果較高,約高出一成左右。 公費流感已開打,但青壯年族群不在接種範圍內,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認助清寒學生基金會於11月5日與萬華龍山寺攜手舉辦愛心公益接種活動,由創益生技提供500劑細胞流感疫苗,對象為清寒學生的家長與龍山寺第一線服務人員。 基金會執行長張耀中表示,很多北市清寒學生的家長都還不到50歲,無法接種公費流感疫苗,一旦感染病毒,可能好幾天無法工作,甚至傳給家中老幼等高風險族群,影響甚鉅。 創益生技簡重光總經理指出,這兩年多來,民眾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幾乎都忘了流感病毒的可怕,希望透過這次公益流感接種活動,能拋磚引玉喚起更多國人對於流感防治的重視。
-
2022-10-29 醫療.感染科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 基層醫師少做這事確診人數恐被低估
新冠疫情尚未完全趨緩,流感、類流感也在社區流行,依衛福部疾管署最近一周流感監測發現,近4周檢出流感病毒A型占84%,其中以H3N2為主,B型占16%,而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也呈上升趨勢,總就診人次為5萬664人,已高於前兩個流感季同期。小兒科醫師表示,面對新冠及流感病毒雙重威脅,許多基層診所醫師仍不敢為病人進行流感篩檢,流感疫情及確診人數恐被低估,提醒國人應速接種疫苗以防感染。依疾管署今年第42周、10月16日至22日監測發現,自今年10月1日流感季至今,已出現一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個案,對比上一個流感季則無流感併發重症病例,而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趨勢略升,死亡數以65歲以上長者最高。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說,每日新冠確診人數約為3萬至4萬人,人數仍多於流感病患,在新冠及流感病毒雙重威脅下,許多基層診所不願幫病人進行流感快篩,主要是採檢需要穿防護衣及戴口罩、面罩及手套等全副武裝,並受限於診所空間有限,病人又常有打噴嚏、流鼻水、咳嗽等症狀,若篩檢出不是流感,而是感染新冠病毒,包括診所醫護人員、候診室民眾都可能要被隔離。林應然說,如果患者篩檢出是感染流感,大家感覺還好,就是請患者多保重,好好休息,但如果是篩劑為新冠確診者,大家多會退避三舍,呼籲民眾出現流鼻水、咳嗽等症狀時,應在家先用居家快篩篩檢,結果為陰性再到診所就醫。禾馨醫療兒科醫師陳映庄說,針對到院就醫的發燒患者,如果沒有在家先做新冠快篩,就會要求於就診前進行新冠快篩,檢驗陰性才可進入診間看診,此時再評估患者症狀,若是症狀模糊或難以確診時,才會採取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篩檢,而基層診所要不要為民眾進行流感快篩,可能要視診所有無進貨流感快篩試劑及診所空間配置等情形。不過,台灣兒科醫學會急診委員會主委吳昌騰說,許多基層診所醫師現在面對發燒、咳嗽病人,常認為不一定是感染新冠病毒,特別是近期到診所就醫患者多,有時一天就有200至300位病人,據他了解,部分開業診所醫師還滿積極的為病人進行流感快篩,但仍並非每位看診病人都會加以篩檢,因此面對目前流感疫情及感染人數,確實有可能被低估。
-
2022-10-28 醫聲.Podcast
🎧|罹這癌症機率激增239%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糖尿病是疾病之母,器官保護最重要!|理事長講堂EP7
「糖尿病患者年紀愈來愈大,共病罹病率也隨之增加。」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糖尿病可說是「疾病之母」,除了民眾熟悉的洗腎、糖尿病足、心血管系統問題等併發症,糖尿病患亦容易合併骨質疏鬆、失智症、腎臟病及癌症等共病,就連新冠肺炎也名列其中,對國人健康帶來全面性的威脅;患者罹癌機率更可能增加超過兩倍。 🎧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糖尿病共病眾多 治療應納器官保護觀念黃建寧解釋,「共病」指的是與糖尿病同時存在,並且彼此互相影響的疾病。以新冠肺炎為例,國內外文獻均指出,罹患糖尿病將導致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後,面臨高達3倍的中重症與死亡風險;台灣新冠肺炎個案中,則有近九成具潛在慢性病史,其中不乏有糖尿病患者。反過來說,黃建寧指出,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攻擊胰島細胞,導致患者胰島素分泌量下降,甚至有可能造成新生的糖尿病個案。癌症是糖尿病另一項共病症。一項2021年四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的研究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罹病6到8年內,罹癌的風險升高了將近四成之多。黃建寧說,第二型糖尿病與十餘種癌症相關,患者的罹癌風險最高提升達239%,各癌別風險提升比例詳列如下:一、 腎癌18%二、直腸癌21%三、乳癌26%四、子宮內膜癌26%五、肺癌27%六、膽囊癌33%七、甲狀腺癌49%八、食道癌85%九、胰臟癌107%十、 肝癌239%腎病變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發症之一,常導致患者死亡。糖尿病腎病變多發生於病齡將高的患者,隨著國人糖尿病罹病人數漸增,且平均餘命越來越長,黃建寧說,糖尿病的腎病變也越來越普遍。他解釋,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率以人數較多的第二型糖尿病為例,約落在三到五成。每年全民健保花費在洗腎的費用,高達350億以上,係健保單一給付金額最高的疾病。且每年人數增加約一萬兩人。黃建寧說,目前糖尿病的健保花費僅次於洗腎患者,糖尿病患者人數迅速成長,也間接導致洗腎人口日益增加。根據統計,國內洗腎患者近五成是由糖尿病引起,黃建寧直言,「如果能有效降低糖尿病腎病變罹病率,不但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也可為國家省下醫療資源。」此外,黃建寧指出,糖尿病的心、腎共病容易交互影響,根據研究,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風險也較未罹患慢性腎病者來得高。《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區間的2000至20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達185%,足見糖尿病心臟相關共病亦不容忽視。失智症則與糖尿病存在「雙向關係」。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資料,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5倍之多。黃建寧指出,低血糖會導致失智症發生,而是失智症患者,則會由於認知能力或記憶力下降,導致血糖波動。黃建寧進一步解釋,大腦運作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故當患者血糖過低時,就會造成大腦神經細胞損傷,進而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若血糖過高或波動過大,則會導致腦部微血管病變,同樣會提高中風、失智的風險。此外,胰島素阻抗也是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之一。黃建寧引用一項美國研究,他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和失智症高度相關,而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則有高達九成的風險會罹患失智症。根據統計,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前五名分別為癌症、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與肺炎。黃建寧說,有鑑於共並帶來的複雜性,國際指引中多強調「心、腎風險評估」是重要的治療依據,故糖尿病治療觀念轉變,強調「控糖與保護器官合而為一」,目前國際及國內治療指引皆認為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應考慮進階治療,加入保護器官的觀念,減少心血管、洗腎的併發症。高齡人口罹病率過半 超越國際平均台灣將在2025年步入高齡化社會,在民眾壽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加的情境下,包含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疾病盛行率,預估也將隨之上漲。黃建寧表示,目前台灣65歲以上高齡人口共220萬人,罹患糖尿病者就佔了半數;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估計全球長者糖尿病罹病率約三分之一,「可見長者糖尿病問題在台灣更為嚴重。」國健署的健康促進統計年報中,2013年至2016年的統計年間,與2005年至2008年相比,65歲以上長者的糖尿病整體盛行率上升了8.5%;《2018台灣糖尿病年鑑》中則可以看到,2005年的長者糖尿病盛行率為29.6%,到了2014年,已成長至39.9%。「老人家是比較脆弱的族群,很需要我們多去關注。」黃建寧說,在糖尿病的併發症中,腎臟病、糖尿病足等,老年族群的盛行率均高於年輕族群。他表示,一項日本的研究也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衰弱症盛行率高於未罹患糖尿病的同齡者3至5倍。此外,黃建寧指出,高齡糖尿病患者常合併失智或認知功能障礙,將會影響後續的自我照護能力,在糖尿病需要終生改變生活型態的前提下,有可能導致患者預後不佳,甚至增加跌倒骨折、或因其他慢性病死亡的機率。最新數據停留3年前 黃建寧:跨部會加速資訊整合根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台灣糖尿病每年新增案例約16萬,已超越2021年新生兒人數12萬人。居高不下的盛行率與發生率,讓台灣的糖尿病防治面臨挑戰。黃建寧說,2019年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針對各國疾病照護進行評比,其中點出慢性病照護是台灣有待改善、精進的重點;糖尿病照護台灣只拿到44分,遠落後韓國、日本、星國。黃建寧表示,雖然國內在糖尿病防治政策上,已有糖尿病論質支付制度(P4P)以及糖尿病整合照護計畫,加上今年三月上路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和「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等,針對糖尿病共同危險因子著手的防治政策,「但這些政策主要仍以疾病管理標準為主,缺乏整體糖尿病健康政策的宏觀、確切目標。」黃建寧直言,要制定更準確、全面性的糖尿病政策,需要仰賴全國性的糖尿病資訊調查系統,及時盤點疾病數據做為政策擬定時之參考。他舉例,當健保投資了一項新藥、新科技用於糖尿病治療、照護,應該要有即時的真實世界數據,了解其成效,才能更有效率,把資源用在刀口上。目前台灣的糖尿病健康資訊彙集,主要仰賴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台灣糖尿病年鑑》,然而其最新版本發表於2019年,統計區間只到2014年,黃建寧坦言,「資訊還是不夠新。」他舉以色列為例,該國疾病管制署早在2014年便啟動「國家糖尿病病人追蹤登錄計畫(The National Diabetes Registry) 」,在其國內進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資訊追蹤,旨在評估該國國內糖尿病發病情形,以規劃衛生服務計畫,預防糖尿病與其併發症發生。黃建寧說,及時資訊系統的建置需要大量資源的挹注,以及跨部會的整合,他建議中央應成立國家級糖尿病辦公室,並訂定追蹤目標,打造更完善的糖尿病防治網絡。漸受國際重視 WHA首公布五大防治目標事實上,糖尿病議題在國際上漸受重視,世界衛生大會(WHA)今年更首次公布針對糖尿病防治的五大明確目標。黃建寧強調,糖尿病的預防,不僅止於一般認知的血糖控制,針對共病、高齡化的風險,亟需更完善的管理政策,由上而下,藉由篩檢、介入、衛教、運動、飲食管理等面向多管齊下,才能真正看到糖尿病的防治成效。黃建寧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現職: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理事長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 所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 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
2022-10-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生素D竟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神奇療方!何美鄉:維持免疫力正常運作,我們缺的不只是D!
西班牙巴塞隆納有一家醫院(Hospital del Mar)把新冠病人分成實驗組(447 人)與對照組(391 人),所有病患除了接受當時醫療體系可以提供的最適當療法之外,實驗組還多添加了一個口服療方【註】。之後,院方持續追蹤病人的身體狀況30 天,結果顯示(單變項分析),對照組有20.9% 需要住進加護病房,實驗組只有4.5%,死亡率則是15.9% 與4.7% 之別。以多變項分析來看,在年齡、性別、入院時血液中的維生素D、其他疾病等變因受到控制之下,醫生發現,實驗組需要進加護病房的風險減了87%,風險是對照組的0.13;死亡率減了70%,死亡的風險是對照組的0.30。這是什麼神奇的療方?效果豈不是比瑞德西韋所公布的臨床試驗的結果更好嗎?我們看瑞德西韋最終的臨床實驗效果是:治療組在第29 天的死亡率為11.4%,相對於對照組15.2%,只減低了3.8%。這並不是藥物治療的實驗,此研究實驗組的受試者,只不過是被醫生多添加了維生素D的攝取而已。這些人是經過篩選後,剔除了平時有常規攝取維生素D補劑的人。所以醫生所做的事,不過就是幫這些明顯缺乏維生素D的人補上而已。但維生素D並不是多吃多好,本來就缺乏的人,補上了當然會更好,不缺的自然也就不用補。至於這個實驗如何控制維生素D的劑量呢?以口服的維生素D3 來說,入院第一天醫生就會給532ug,之後在第3、7、15、30 天給266ug,算是短期內高劑量的補給。維生素D如此重要,為何至今仍未列入治療新冠病人的指引?甚至確診病人入院時,都沒有將檢測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列入常規檢驗項目,以做為治療指引?為什麼?因為醫生們有潔癖,要百分百無誤才能列入醫囑。況且醫師不知道要如何訂定給予營養素的指引。比起藥物臨床試驗的嚴謹度,至今維生素D是沒有足夠嚴格的實驗資料可以引用。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在營養師的建議下,補一補原來就缺乏的營養素,不是應該的嗎?況且可能很有幫助。以台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的情形來看,約30%國人血液中的維生素D少於30ng/mL(建議的正常值)。若要減低癌症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有些學者認為維生素D的濃度最好介於50-70 ng/mL,甚至更高可能會更好。在如此缺乏的情況下,由營養師建議補充,是不是可以對我們的健康帶來長遠且正面的影響呢?或者更進一步,把血清營養素檢驗,列為健保給付的常規體檢項目。缺乏者可取得營養師諮詢,如此更具預防功能。維生素D 與你的長期健康息息相關我們對於因為新冠病毒感染而重症、死亡的人,總是會尋找各種理由加以解釋。但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找到可被改變的因子、降低國人新冠重症率與致死率,才是重要目標。新冠疫情固然趨緩,但病毒會持續存在。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因為接種過疫苗,或因重複感染而有足夠的免疫力,就算感染新冠病毒,最多就是出現嚴重的上呼吸道症狀。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些無症狀的人與嚴重症狀的人,差異在哪裡?兒童感染都是以無症狀、輕症居多,為什麼?是否重症者與孩童的差別,在於體內尚未老化的免疫力?再想一想,我們總是要先讓免疫力能夠維持正常運作,才有機會讓它不老化或延遲老化。而包括維生素D在內的多種維生素,正是維持免疫力正常運作的重要因子。有什麼理由不正視我們缺乏維生素的事實呢?況且從全國健康營養調查報告來看,我們缺的不只是維生素D!此時,我們必須更徹底地檢討我們的生活模式,尤其是飲食習慣。或許整個社會對於健康生活模式的執行,並不是一個很友善的環境,比如說高纖、低升醣指數的健康食物,需要花時間尋覓,常常一時找不到只好隨便吃。而可口的高糖、高熱量又不健康的食物,卻是滿街都在誘惑你。我們的下一代生來就處在這樣不健康的生活模式中,未來只會更難翻身。而且不要懷疑,所有慢性病的發病年齡都在年輕化,原因正與我們逐漸惡化的生活模式息息相關。在許多營養調查的報告中,其實各年齡層皆呈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足,為什麼我們只專注於兒童?因為這件事攸關我們大人沒有努力維護「兒童健康權」,他們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就被賦予不健康的生活模式。當然,父母無辜,他們在非故意的狀況下讓小孩吃得營養不足;但公共衛生學界看見了,卻沒有作為,這就非常違反專業良知了。新冠疫情不會是最後一個全球大流行。整體健康環境似乎趨向緩慢沉淪,對人類健康的負面影響就像是溫水煮青蛙,只會一代一代逐漸惡化。在疫情蔓延的過程,我們經歷了親人離世、醫護人員損傷等慘痛經驗,也讓我們因此看見新冠重症的風險共病。而這些其實很多都可以透過行為、生活模式的調整,就能預防或延緩發病。隨著疫情就要結束,我們是否可以用一種更前瞻性、永續性的思維,重建已經被我們破壞的一切?(本文選自商周出版、何美鄉著《從一個沒有名字的病開始》)【註】參考資料:4. Nogues X, et al. Calcifediol treatment and COVID-19-related outcom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1 Jun 7:dgab405.
-
2022-10-26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治療】走訪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寶庫 逾17萬人參與 健康大數據待點石成金
後疫情時代,生醫產業躍身眾所矚目焦點,而中央研究院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猶如待挖掘的礦山,數萬筆健康大數據待點石成金,為台灣生醫脈動奠下基石。擁有嚴謹流程SOP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蘊藏超過17萬名參與者的資料與檢體,從採集到儲存,層層的檢核機制,希望為取得高品質健康數據把關。記者實地走訪發現,這裡擁有全國最大的生物檢體儲存空間,超過70台的-80°C冰箱與80個超低溫(-180°C)液態氮桶,相當壯觀。來自各地熱忱參與者的血漿、尿液及DNA等檢體,猶如珍寶典藏,研究者們正探索挖掘,將寶貴的檢體及海量的健康大數據轉變為健康之鑰,促進國民健康。 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人、研究員施修明與執行長陳安醫師說明,展望台灣發展精準醫療的長遠目標,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收案深入臺灣及離島的社區內,全台駐點達44處,目前已募集超過17萬人參與。特別的是,這些參與者不只收集一次資料檢體,而是採用長期追蹤的模式進行收案,每2到4年主動追蹤過去參與民眾的身體狀況變化,能夠藉此了解健康和疾病的因果關係。也因全台廣泛性收案,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資料可作為國人群體代表性,再加上移民人口、通婚等多元族群融合因素,更意味人體生物資料庫代表著華人世界的縮影。施修明表示,透過經年累月持續的收案、追蹤下以及與健保資料庫整合,便能從精準醫學角度出發,提供國家公衛政策建議,發揮深遠價值。 博士張中科補充,因疾病的成因不同,參與的人數越多,能具體找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成因,找出從慢性疾病、重大疾病、罕見疾病的病因,所以台灣需要建立這麼大量的生物資料庫,供研究者共享使用,加速生醫產業進展。而將視角拉到全世界,芬蘭、愛沙尼雅與冰島到全球趨勢,已邁向建立收集全國民眾的生物資料庫,打造推動國人健康的基礎設施,將成為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下一哩路目標。 民眾參與「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收案檢查與一般健檢有哪些差異?施修明表示,一般健康檢查是為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抽取的血液,是為了進行實驗室生化檢測,提供個人和醫師判讀使用。然而參加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除了會進一步將血液中的DNA萃取出來,後續進行全基因體定型(Whole Genome Genotyping)實驗,得到基因相關資訊,同時透過問卷和身體檢測,將每位參與者健康資訊完整紀錄下來,透過參與者無私貢獻檢體與健康資料,這群體化的資料透過研究後就可以找出基因、生活習慣與環境暴露等影響健康的相關因素,這是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最重要的使命。 施修明舉例,日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運用「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資料探究出,國人有0.9%擁有NOTCH3的基因變異,有這樣基因變異的民眾意味著中風風險高於一般人。而這樣的研究成果若能用以建立未來健康政策,針對這群民眾定期到醫學中心追蹤、改變生活型態,藉此避免發生中風,不僅能減少健保支出,更重要的是預防了這些高危險族群的中風,避免了這些家庭經濟及照顧上重擔。 資訊長蘇明威也表示,以藥物開發視角來看,評估藥物是否有效或是有副作用產生,必需考慮藥物使用族群的基因背景,所以國外藥廠想要進入台灣市場,就必須知道台灣人的基因資料、健保等資訊,藉此可快速開發藥物、評估用藥的情況。以新冠病毒疫苗來說,琳瑯滿目的廠牌中挑選哪些較不會產生副作用?要打幾劑?台灣民眾只能參考國外文獻,但國外數據是否能代表台灣族群卻又是一大問題。反觀英國,就是利用其健保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的數據,並在個人同意之下,才能快速提出哪些廠牌施打幾劑,達到最佳效益的建議。 一直以來使用人體資料上有許多規範和挑戰,包含法律、倫理、產業經濟以及整體社會共識等,除串接健保數據有難度之外,人體資料的收集、處理、數據使用分析、解讀等都是關卡。蘇明威指出,政府已在民國99年頒布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定出規範,且對於參加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民眾,會詳細解說同意書,參與民眾需充分了解並同意後才能加入,同時訂定退出機制,只要有任何疑慮,無須理由即可退出資料庫,保護每個參與者權益。 施修明表示,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是國家重點關注的生醫大數據基礎建設,這些寶貴的檢體及資料就像原油,需要有人去開採、淬鍊和加工,各界專家們正攜手合作整理解讀,為未來研究、產業界及國人的健康開闢新路。施修明強調,資料申請使用一定會在高標準的審查下進行,珍惜參與者的付出,防止資料被濫用。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這幾年來所累積的經驗和人才,也打造出優秀的陣容團隊,這團隊已蓄勢待發,為未來營造美好健康社會打拚。【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國衛院專家:這種人小心成為「病毒變異株培養皿」
過去三個月,Omicron病毒株又冒出BA.2、BA.2.12.1、BA.4與BA.5等變異株,國內外學者觀察到,新冠病毒不僅持續突變,變異株數量也不斷上升,至今已演化出超過兩百種變異株,且還在持續演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提醒,面對這樣的趨勢演變,民眾除了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更要盡快注射疫苗,以免身體變成「病毒變異株培養皿」,形成更大威脅。廖經倫解釋,Omicron病毒株出現後,許多人成為無症狀的「隱性傳播者」,當病毒株進入未接種疫苗者體內,若免疫力又較弱,便可能大量滋長、加速突變演化,形成多種變異株,這些變異株再擴散出去,順利存活的變異株就有機會更強大。如果接種疫苗,不僅可降低重症、死亡風險,也可減少病毒隱性傳播威脅,更重要的是,病毒株不容易在已施打疫苗者的體內複製存活、擴散,變異機會自然大幅下降。疫苗與抗病毒藥物 重要戰略物資「病毒持續演化,想克敵制勝、提升整體防疫量能,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是重要戰略物資。」廖經倫指出,未來,不僅病毒會繼續演化,也可能出其他現新興傳染病威脅,因此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生產、研發疫苗的能力,且需要即時掌握感染性疾病資訊,才不會出現緊急狀況時還必須仰人鼻息,防疫節奏也才能與時俱進。因此,國衛院團隊將興建生物製劑二廠與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ank,NIDB),期待我國能在防疫戰疫中有能力即時面對重大疫病傳播的第一擊,取得致勝先機。在國衛院即將興建的生物製劑二廠中,預計建置6條產線與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BSL-3 Lab)、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實驗室(ABSL-3 Lab)等,以利開發高風險新興病原體疫苗。此外,六條產線皆採獨立操作規畫,可避免交叉感染、縮短準備期,同時降低維持成本,預計於2026年啟用,未來若面臨新變種病毒或新興疾病來襲,便可即時生產緊急疫苗,供第一線醫護人員、軍事與國安人員、邊境檢疫人員先行使用。面對詭譎多變情勢 須事先做好準備談到未來發展,廖經倫表示,未來將搭配 NIDB「重大傳染病原」資料庫建立以及各式高品質「模組化」疫苗研製技術平台,包括:DNA、mRNA與病毒載體等疫苗技術,研發新興疾病生物製劑與各式緊急疫情疫苗。平時將先以假想敵標的疫苗進行演練,當有大規模疫情爆發時,可以迅速應變即時研製疫苗。另一方面,也會持續承接疾管署委託進行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先進製程的開發、量產,整個過程均須符合現今我國 PIC/S GMP 法規及國際追求高品質的趨勢,已確實保障國人用藥安全。廖經倫認為,面對病毒、新興疾病的詭譎多變,在國衛院團隊秉持「與民興利」之精神,積極與民間企業、相關學、研及法人機構的攜手合作下,相信我國防疫量能勢必進一步升級,民眾生命安全、健康福祉也能得到更多保障。
-
2022-10-25 醫療.感染科
這病毒捲土重來、威脅幼兒不輸新冠! 專家:同時感染死亡恐高6倍
過去兩年秋冬沈寂的多種常見呼吸道病毒,現在已紛紛捲土重來。「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病毒」4隻病毒同時在社區流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指出,現在「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病毒」這四隻病毒同時在社區流行,2歲以下幼兒單獨感染RSV就很容易住院、留下氣喘後遺症,殺傷力不亞於新冠;幼兒或共病年長者要是同時感染新冠,死亡率可能比單獨感染提高6到8倍,一定要提高警覺。黃立民表示,RSV病人在9月開始大量增加,至少已占門診來診人數一、兩成,病人大多是5歲以下小孩,2歲以下幼兒特別容易因此住院,症狀是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出現「咻咻」聲音,因此RSV常被稱為「嬰幼兒的氣喘」。長者或幼兒若同時感染新冠病毒或其他呼呼吸道病毒,死亡率可能提高6到8倍;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很容易留下「氣喘」的長期後遺症,黴漿菌感染後也很容易留下這個問題。黃立民表示,RSV感染的治療沒有特效藥,只能盡量幫忙維持水分、氧氣,保持呼吸道清潔。當孩子因為太喘而無法吃喝,身體會缺乏水分和營養,這需要住院打點滴,也可能需要使用高流量氧氣。必要時也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短暫使用呼吸器,也唯有在加護病房才能每隔一兩小時就密集給予維持氣道清潔的必要物理治療,持續把痰液排出來。黃立民指出,雖然歐盟和美國正在審查60歲以上成年人的RSV疫苗,但目前市面上並無可用的疫苗,唯一有預防效果的是單株抗體針劑。黃立民表示,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能維持一個月,可保護孩子在這個月當中不會受到RSV感染,由於價格昂貴,目前健保僅給付先天性心臟病、早產兒、慢性肺病或特定肌肉骨骼疾病等身體比較虛弱兒童,可以用6次。維持可以降低感染風險的個人健康習慣黃立民提醒,無論是新冠肺炎或其他呼吸道傳染病,今年秋冬的疫情會多嚴重,都很難說,但可以確定幾件事。首先是已經有4到5種病毒在社區流行,多重感染一定會比較嚴重,再者是今年流行的是重症率較高的H3N2流感病毒,而且流感病人只會愈來愈多。因此,「維持可以降低感染風險的個人健康習慣」非常重要,除了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環境衛生,有生病症狀的人一定不能接觸小孩。
-
2022-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論輕重症!新研究:新冠病毒增靜脈栓塞風險 輕症死亡風險增10倍
根據英國一項強調新冠疫情對心血管疾病造成影響的研究指出,任何程度的新冠感染都與血栓風險增加有關,這些血栓從患者的靜脈開始傳播到心臟、肺和身體其他部位、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上升。彭博報導,這項由倫敦瑪麗女王大學(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科學家進行、針對近5.4萬人的研究發現,未住院的新冠患者發生「靜脈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的可能性是未感染新冠者的2.7倍、死亡風險更達到10倍以上。研究人員指出,在感染新冠病毒的頭30天內「風險增加最高」、但仍可能持續更長時間。上述發現是新冠病毒隱藏危機的另一個跡象,即是輕症患者也可能因新冠病毒而出現比未感染者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住院的重症患者除了靜脈栓塞風險高28倍之外,包括心臟衰竭和中風的皆高出22倍和18倍、死亡機率高出118倍。負責該研究的專家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過去感染個體的心血管風險增加,在疫苗接種機會有限的國家,這種風險可能更高,因為有更多人接觸新冠病毒,我們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描述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持續時間」,此外,研究者還表示「未住院的新冠患者的死亡風險呈天文數字」。研究員更提到「如果沒有阻止傳播並找到阻斷該病毒不斷變種的策略,我們就無法真正擺脫這個流行疾病,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抗變種策略和減少傳播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