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5 醫療.心臟血管
搜尋
排汗
共找到
193
筆 文章
-
-
2023-12-02 焦點.健康知識+
天冷運動有禁忌!寒流來襲避免「這時間」運動,醫生:比起夏天,暖身時間要更長
日夜溫差大,加上好天氣後寒流一波波來襲,不但壞了出遊的興致,也降低了不少人運動的意願!只要有心,天天都是運動天!但是隨著氣溫驟降,即使是有運動習慣的人,這時候冷颼颼的氣溫可是會使血管收縮變窄、血液流量減少,同時出現缺血的症狀,一旦出門去運動 ,若恐怕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 比如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專業醫生也呼籲,即使平時有運動習慣,但遇到寒流來襲,堅持運動比不動還危險,一定要忍住出門啊,但是究竟天氣一變冷就真的不適合運動嗎?其實做好這4點,要運動也不是不可以!4招請遵守,讓你安心運動完全沒有準備,就貿然地直接運動真的大大不建議!天冷運動的注意事項還是得遵守。.洋蔥式穿法建議洋蔥式穿衣法,隨著運動強度增加、肌肉溫度逐漸上升,真的大汗淋漓了還可以慢慢脫下衣物來調節體溫,除此之外,也可以選擇排汗性佳的衣物,減少因為汗水所產生的不適感。最後,運動完了別忘趕緊擦乾身體,同時穿回保暖衣物避免著涼。.避免在清晨,和日夜交替時運動如果真的要出門運動,那也萬萬不要在最冷的時候!那就是在清晨及日夜交替時,因為氣溫變化甚大,容易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一旦出現胸悶、左前胸上腹壓迫感、呼吸困難、心悸、冒冷汗、手麻等情形,就應該停止運動並儘速就醫。.暖身,要多5到10分鐘暖身,是每個運動前必須進行的,這樣才能降低抽筋或其他運動傷害的發生,同時還能讓運動表現維持一定的水平。可以依照動態伸展、滾筒放鬆、核心啟動等流程來暖身,同時建議暖身時間,比天氣熱時多5至10分鐘。天冷運動,還是要喝水雖說氣溫偏低的情況下,並不容易出汗,但這不代表運動完就不需要喝水!建議每15分鐘補充100毫升左右的水,另外, 記住每日飲水量依照每公斤體重30毫升的飲水量進行補充,也就是體重為70公斤,則每日飲水建議為70*30=2100毫升。總之,運動是個好習慣,適時動起來,並隨時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才不懼天氣,天天都是運動天。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1-18 焦點.健康知識+
可樂加熱有緩解感冒用途? 專家:還不如黑糖水加老薑效果更佳
許多人是「可樂控」,每天都得喝上幾口氣泡飲料,就有網友推薦,在感冒發燒、食慾不振、精神委靡之際,將可樂加熱飲用,可改善不適症狀,但這麼做真的有效嗎?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認為,可樂加熱後,只剩糖水,另有一點點咖啡因,頂多補充熱量、短暫安神,還不如沖泡老薑黑糖,或飲用稀釋過的運動飲料。可樂加熱後易被人體吸收 內含這成分能達到醒腦效果 王進崑表示,可樂加熱後,沒了氣泡,就變成熱糖水,容易消化吸收,適度飲用有助於熱量補充。另外,可樂含有咖啡因,確實可以達到醒腦效果,短暫提振精神。不過,想要補充熱量,緩解感冒所引起身體不適症狀,王進崑表示,比起可樂,還有更好的替代方法,那就是來1杯熱呼呼的純黑糖水,如果裡面含有老薑,效果更好。舒緩感冒不適喝什麼最好? 專家:喝這飲品效果更佳黑糖保有最原始的甘蔗天然氣味,且甜度較低,無須經過水解或腸道酵素消化,就能快速被身體吸收,轉換成人體所需熱量。此外,黑糖含有豐富維生素,以及錳、鋅、鎂等礦物質成分,可適度補充因感冒而流失的電解質。若想暖身、恢復體力,以及補充電解質,不妨在水中添加老薑、黑糖效果更優,王進崑指出,老薑可以促進排汗,又含有薑黃素,屬於天然的止痛成分,與黑糖並用,熱水沖泡後飲用,確實更能舒緩感冒不適。此外,感冒後,身體會流失大量電解質,也可飲用運動飲料,與開水對半稀釋,除了降低糖份,更有益於身體吸收。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0-13 退休力.健康準備
好好走路就不會老!87歲金融退休董座推薦CP值最高銀髮運動,這樣「健走」防失智遠三高
本人每日維持健走已有46年,迄今已走了地球三圈半,有幸被稱為「臺灣健走先生。」雖然已高齡87歲,但是健檢數字仍與60多歲的壯年人不相上下,這都是因為長期運動與重視養生所獲得的結果。2020年底,應臺北大學社科院USR計畫之邀,與臺北大學城高齡族介紹「健康學老」,透過五堂課與七百多人次分享個人實踐力行的體驗。本文謹摘錄五堂課的講授重點,鼓勵高齡者積極追求健康老化。2016年WHO對於「健康老化」的定義是「健康老化不只要免於病痛,還要維持身體功能,不失能、失智,就連心靈層面也要健康,擁有活躍社交生活,對社會有所貢獻。」而要維持身心健康,便需要養成「三加一」的良好生活習慣。其中「健康均衡飲食(50分)、適量運動不傷身(30分)、充足睡眠(20分)、加上良好的情緒管理」,就會擁有健康百分百的效果。CP值最高的銀髮運動 健走有十大效益維持健康的許多方法當中,「健走的十大效益」對長輩而言是CP值最高的運動。不僅可以預防失智、遠離癌症、擺脫三高、強力瘦身、神奇抗老、強化心力等。持健走杖健走更能預防跌倒骨折、增進骨質密度,並可降低30%膝關節和髖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挺直上半身,避免駝背等,可謂益處多多。但在運動的同時,要多瞭解個人的體適能和運動性質,不要勉強,避免過度造成運動傷害。現實生活中對長者影響健康的七個殺手:包括有「高血糖症、高血壓症、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肝功能病變、骨質疏鬆症、阿茲海默症」,平時應定期進行健檢,同時關注健檢數據的變化。例如HDL(高密度膽固醇)維持在60至80之間,男性低於40、女性50(因有雌激素)是屬代謝症候群,應就診治療,以防突發心血管疾病。指數越高血管較不易堵塞,而健走運動也有助於大幅提升HDL。美國舊金山運動醫學會曾提出一項口號:「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一天走一哩,醫生遠離我(a mi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鼓勵中老年人要多運動。運動雖非萬能,但沒有運動是萬萬不能的。「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你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加上三力(知識力、意志力、實踐力),必能心想事成,實現「健康老化 活躍老年」的璀璨人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尤其不希望帶給後代照護的辛苦,更要持續運動。常聞道「一人中風,全家發瘋」,這句話彰顯出一人的不健康,會對家人帶來龐大的財力負擔與精神壓力。2021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女性84.23歲、男性77.69歲),但健康餘命僅有72.3歲,平均仍要遭受8.5年病魔的折騰。根據衛福部統計,平均一人臥床至離世需支出710萬元,一人不健康就會對家庭成員造成極大的負擔,何況如果是兩個人呢?讓食物成為最佳的健康醫藥「健康是要讓食物成為最佳的醫藥」,健康均衡飲食:飲食不傷身,要吃非加工健康食物。健康均衡飲食注意6件事❶ 用餐至少30分鐘,每一口細嚼慢嚥20~30下,如此有益腸胃消化,且咀嚼有預防失智之效。❷ 要三低三高選用低糖、低脂、低鹽、高纖維、高蛋白和高鈣質食物。❸ 均衡飲食,蔬菜、水果、脂蛋白、澱粉類各25%,腸胃健康者除鳳梨外,宜飯前先吃水果,可避免食道逆流,若有腸胃疾病者則飯後吃。❹ 適當補充營養品:如維生素B、C群;但A、D、E、K屬脂溶性,過多不易排出體外,會影響腎臟代謝。❺ 補充足量水分,每天喝水2000cc至3000cc,能預防中風及維護良好腎臟功能(有心臟病、腎臟病患者應遵醫囑限量)。❻ 每天攝取1800大卡熱量為宜;足夠基礎代謝、運動和工作等所消耗熱量(若長期累積7700大卡熱量,會增加體重1公斤) 。「水」是人類生命力的來源:生活當中可以養成隨身攜帶水的習慣,水可以讓身體完整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分。而茶和咖啡都含有單寧酸會破壞蛋白質、鐵質吸收,因此要避免餐前或隨餐飲用,最好在餐後一小時才喝茶或咖啡。預防失智殺手(阿茲海默症)的良方:睡眠、健走美國克里夫大學法克多拉(Factora)博士的研究指出,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所引起的疾病,但大腦卻是人體重大器官中最晚才開始老化者,大腦要到70歲才開始老化,但其他身體器官如耳朵於60歲開始老化,眼睛、肌肉、腎臟40歲開始老化,而肺臟30歲、心臟20歲起就開始老化。失智症的預防包括「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增加身心靈活動」:而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健走、游泳、慢跑、自行車、部分球類運動等)也可以讓大腦產生多巴胺、血清素、正腎腺上素,進而強化記憶力(認知功能),避免發生失智症。1998年的醫學研究指出,健走等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大腦「海馬迴」細胞再生,代謝腦部「β類澱粉蛋白」,同時也分泌多巴胺等物質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海馬迴」負責大腦記憶功能,透過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提高記憶力或延緩老人失智。不僅健走可以刺激「海馬迴」延緩失智,良好的睡眠品質也能將大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代謝掉。「睡眠是健康長壽美容的良藥」,對高齡者而言「睡眠」的確十分重要,但大多數沒運動的高齡者都很淺眠,無法進入第四期深層睡眠狀態,因此大腦無法有效代謝「β類澱粉蛋白」,經年累月的堆積也易導致失智。健走之所以能被WHO稱為最完美的運動,除了施行便利之外,還具有預防失智(代謝大腦有毒類澱粉蛋白)、遠離癌症(腦內啡抑制癌細胞)、擺脫三高(增強血管彈性)、強力瘦身(代謝燃燒腹部脂肪)、甩掉憂鬱(陽光療癒心情愉悅)、神奇抗老(排泄系統良好)、強化心臟(迷走神經使心肌有力)、增強骨密(骨骼強健不易跌倒骨折)、舒緩壓力(交感神經轉化成副交感神經)、及激發創意(湧現靈感增強記憶力)等十大效益。只要「好好走路,就不會老」,這也是健康學老最簡單的方法。 正確強力健走:腳尖向上微翹+深呼吸「行禪」就是「動禪」,效益是「靜(坐)禪」三倍以上。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健走禪)。如何健走?首先要學習「走路」,「腳後跟先著地,再次腳板、腳尖向上微翹、腳離地時用腳尖頂住地面,身體往前推出(Push Off)」,這樣走路的時候速度就會快,「腳尖向上微翹」的用意在於避免跌倒,如果腳尖沒有往上微翹,可能會踢到路上的障礙物或凹凸不平的地面,跌倒骨折,反而會造成傷害。其次是呼吸的方法,平時練吐吶,多運用長而慢的「深層腹式呼吸」,用鼻子吸氣至腹部下丹田,再以口吐(呼)氣。以「吐」的時間,相對「吸」的時間長更佳(2:1倍)。「深層腹式呼吸」可以將肺臟使用的部分提高20%~40%,透過大量的氧氣來活化身體60兆細胞。在健走時,可用8步為一個循環,前4步用鼻子吸氣看向遠方,後4步用「嘴巴吐氣同時提肛(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視線焦距也可適時遠近調整。視距的調整有助於預防老花眼,而凱格爾骨盆底肌運動也具有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或預防女性尿失禁的效果。健走若不使用健走杖時,要讓肩膀放鬆不用力、將雙手手臂往斜前方、斜後方擺動,這樣可以保護肩膀不受傷。健走也可以強化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而擺手可以強化手臂二、三頭肌的肌肉,都可以預防肌少症和跌倒骨折的風險。使用健走杖可以增強背部肌力、防止駝背、減緩髖關節和膝關節30%的壓力負擔。此外,用健走杖規律前後擺動時,肌肉連動和諧共振,也有助於防止脊椎側彎。健走速度是要每分鐘達120~140步(快走140/m以上)、心跳率達100~120下,每分鐘便可以消耗5大卡的熱量(300/H),同時排汗比排尿具有17倍(100cc 84mu/4.9mu)更好的排毒功能。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 Dr.White曾說過:「腳是第二個心臟」;經常健走可以逐漸增強小腿肚肌肉,強健的小腿肌和下肢微血管力量,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靜脈血液強力輸送打回心臟,若小腿肌肉圓周男性<34cm、女性<32cm,有肌少症跌倒骨折的風險,易導致失智。運動的時候也要注意日出時間,因為太陽出來之後植物才會開始行光合作用,這樣呼吸到的空氣才會是氧氣,最好的運動時間是日出後一小時;在清晨運動可以呼吸空氣中的負離子、芬多精及少量臭氧,是上天恩賜有益人類健康的禮物。有「規律運動」生活化的人,睡眠品質一定好。每天應該要睡7–8小時,太短或太長對身體都不好。重視睡眠黃金時段,有利身體的器官排毒,褪黑激素修補細胞。以下為各器官修復時間:淋巴PM.9~PM.11膽囊PM.11~AM.1肝臟AM.1~AM.3肺臟AM.3~AM.5大腸在清除廢物的時候AM.5~AM.7,這時必須要清醒過來,以便如廁讓大腸排除廢物。小腸最佳的吸收養分時間是AM.7~AM.9,所以早餐在這時間吃完,對身體最好;但運動後30分鐘用餐可增加肌肉7%,減少腹部脂肪增加24%。「健康學老」不是單純壽命延長,而是要免於疾病、失能、失智、臥床。唯有實踐才能享有健康長壽的幸福樂活人生。生活習慣維持「三慢四快」「追求健康、熱愛工作、終身學習、美好人生」,這是我個人的座右銘。我過去觀察到許多事業有成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平時都會利用時間去運動,日復一日的閱讀、思考,也可以避免大腦失智。尤其保持每天學習金融、基礎醫學等新知識的習慣,這些維持數十年的生活習慣,更帶來健康和快樂的生活。我個人也有「三慢四快」的生活習慣。首先,「三慢」指的是「吃飯要慢、火氣上升要慢、脈搏要慢」。吃飯要細嚼慢嚥,每次用餐時間超過30分鐘,因唾液是最好的抗氧化劑,當牙齒嚼動時會衝擊大腦內皮細胞,有防止老人失智症之效;生氣不僅傷害大腦與心臟,同時也會對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肝臟、肺臟、腸胃系統造成傷害;一般人靜息時脈博跳動每分鐘約在60–100下之間,正常人每分鐘脈博次數愈低,代表心肌越有力,以每分鍾55~65下最健康,特別是運動選手。「四快」則是「走路要快、反應要快、排泄要快、入眠要快」,健走時內心哼歌,可以促進體內產生大量HDL-C(俗稱好膽固醇),也是我的秘方(選定自我喜好歌曲);平時多動腦、多閱讀、多運動,可以維持大腦反應快速與靈活,也能預防失智症;平時飲食營養均衡、水分攝取充足、每天有運動習慣,自然睡眠品質會好,腸胃自然健康,排泄也會順暢;快速入眠可以讓身體確實得到休息,平日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人,到了晚上就寢時,也會很快進入深層睡眠。 日常作息遵守「三、八」制經營健康和經營一家公司一樣,企業對於各部門、各處室的運作是否順暢,經營體質是否健全良好等,都必須要十分用心注意。同理,個人經營健康管理,也要關心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和按摩12長壽穴位(百會穴、風池穴、迎香穴、膻中穴、神厥穴、命門穴、合谷穴、內關穴、湧泉穴,太衝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五臟六腑就像企業總公司的五大部、六大處室,而12個長壽穴位如同12家分公司。這些都需要每日用心經營。「健康的身體是需要意志力不斷努力實踐所得來的」,正如同公司透過財務報表來管理績效,自己也可透過健康存摺與健檢報告來檢視自我健康。生活作息要遵守「三、八」制,即睡眠8小時、坐姿8小時及站姿8小時。國人平均日坐10.5小時,美國人平均日坐12.5小時。醫學研究發現「久坐會短命」,每多坐一小時將減少22分鐘壽命;因此每天坐著時間要以8小時為目標,盡量不超過。韓國醫學大學研究,睡眠效益呈現U字型,U型底是每日睡眠7–8小時,每日睡足7–8小時對身體最健康,過少或過多都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另外要切記「坐不如站、站不如動、動不如走、走不如健走」,期盼高齡者要盡量避免久坐。「三憂六怕」意識警愓人上了年紀之後,也要有「三憂六怕」的意識。三憂:憂失智(要健走)、憂肌少症(要運動)、憂骨折(要曬太陽)。六怕:眼睛最怕曬(要帶太陽眼鏡)、頸椎最怕吹(要圍圍巾)、喝水最怕快(喝一口水時要呼氣停頓半秒防嗆)、腸胃最怕冷(要喝溫水,少吃冰冷)、室內最怕灰(要維持室內空氣清新)、晨運最怕早(樹木要等日出後才行光合作用)。這三憂六怕也是我個人的養生心得,與大家分享。總之,你想要「健康學老」並不難,只要有三心「決心、信心、恆心」和三力「知識力(方法)、意志力、實踐力」,投資時間「持續健走」,就能心想事成達成願望。(本文轉載自國立臺北大學高齡與社區研究中心發行之《學老誌》創刊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0 醫療.皮膚
狐臭味炸裂!醫勸5類食物少吃:2飲品台灣很多人幾乎天天喝
狐臭是許多人都有的煩惱!狐臭是因為身體分泌汗的頂漿腺,在腋下分布特別多,排汗後再跟細菌作用產生的特殊味道,雖然跟身體健康沒有關係,但臭起來會讓人瞬間社會性死亡,不只會影響社交,進而可能使自信心低落。改善狐臭味道 別怕使用制汗劑與香膏土城長庚醫院整型外科李秉勳主治醫師分享,如何預防狐臭:1.保持清潔:運動流汗後盡快洗澡,換上乾淨衣物,可保持皮膚清潔,也可降低異味。2.改變飲食習慣:肉類及乳製品攝取過多,會活化頂漿腺,因此可以降低肉類攝取,增加蔬菜類。3.剃毛:剃毛可保持腋下清潔,同時防止細菌及汗水附著,達改善異味的效果。4.使用止汗劑:可適當使用市售止汗劑,但須注意,止汗劑使用過多可能會阻塞毛孔,導致毛囊發炎,另外也應認明衛福部認證標章,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止汗劑。預防狐臭 少吃五種食物此外,除了從生活習慣上預防狐臭,若想避免狐臭,李秉勳指出,這些東西最好少吃:1.辛辣食物:辛辣的食物會刺激皮膚和汗腺,促進汗液分泌,進而加重狐臭的問題。因此,需要避免食用辣椒、薑、蒜等辛辣的食物。2.酒類:酒精會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增加體味的問題。3.海鮮類:蝦、蟹、貝類等海鮮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容易分解產生異味,進而影響體味。4.紅肉:牛肉、豬肉等紅肉中含有較多的脂肪和蛋白質,容易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異味。5.咖啡和茶:咖啡和茶中含有咖啡因和茶鹼等成分,這些成分會刺激汗腺分泌汗液,增加體味的問題。延伸閱讀:.狐臭中醫也能改善?飲食搭穴道療法+多喝冬瓜薏仁湯.體香劑治標不治本 醫建議體臭應做好清潔、少吃重口味食物.衣服洗過還是有汗臭味、霉味?3個洗衣地雷超常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30 醫療.皮膚
夏天一直流汗很正常?小心「這4部位」多汗 身體恐已出問題
夏天是個容易流汗的季節,就算不動都會出汗。一般來說,流汗具有調節體溫、平衡電解質的作用,適當的出汗對於健康是有正面幫助的,但出汗過多可能就是身體出狀況。這次《優活建康網》整理流汗的相關問題,包括流汗原因、流汗好處、汗液味道重、多汗改善等,讓你這個夏天擺脫流汗困擾。為什麼會流汗? 夏天天氣熱,常常出門沒多久汗流浹背,你知道為什麼會流汗嗎?事實上,人體中主要有2種汗腺,第一種是分部在全身的小汗腺,主要是調節體溫、散熱,另一種則是與遺傳有關,分部在腋下、乳頭、陰部等的頂漿腺。 汗腺平時僅會分泌少量汗水,受到刺激時,汗腺才會大量分泌而出汗。當大腦下視丘與前扣帶皮質偵測到人體的體溫與情緒變化,會發出神經衝動至交感神經末梢,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刺激汗腺分泌汗液。流汗有哪些好處? 人體排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降溫,避免中暑。當體溫升高時,排汗就會增加,此時汗液的排出和蒸發可以幫助身體帶走熱量,因此能達到散熱的目的。流汗會加快身體代謝,有助於腸胃蠕動、改善消化;適量的汗水也有溼潤皮膚、軟化角質的功能;汗水中的抗菌肽能夠有效預防病毒、細菌、真菌的侵襲,達到預防感冒的目的。汗流很多正常嗎? 流汗具有調節體溫、平衡電解質的作用,適當的流汗對於健康是有正面幫助的。然而,若是過度流汗,除了可能造成脫水外,也會造成觀感上的不佳,像是頭髮塌陷、手心黏膩、飄出汗臭味⋯等負面影響。 流汗也可以看出身體警訊?台灣中醫預防保健協會創會理事長樓中亮於臉書粉絲頁指出,不同部位出汗代表身體的健康警訊,例如臉部出汗可能心肝火旺;鼻子多汗則是肺氣不足,民眾可經由對照,檢視身體哪些部分需要加強保養:.臉部多汗:可能會有長痘瘡、臉紅、心煩、失眠、食慾不佳等症狀,主因是「心肝火旺」;飲食上建議少吃辛辣、油炸的食物,並維持多喝水、作息正常的好習慣。 .鼻子多汗:可能是肺氣不足、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侵襲;平時應多吃能「補氣」的食物,如山藥、百合、花生、白果、雪梨、杏仁。 .胸口多汗:心氣虛、心陰虛導致濡養心神的作用不足,可能會有面色蒼白的症狀,飲食上可用燕麥代替一部份主食。 .腋下多汗:可能是氣虛或缺乏鈣、鋅等礦物質;平時可多吃山藥、花生、桂圓、香菇、堅果、蝦子、牡蠣等補氣的食物。流汗是為了排除熱量,但若是交感神經異常,在不熱或緊張的情況卻狂流汗,可能就是多汗症前兆,慢性病、焦慮症也有可能引發多汗症。若是少汗、多汗、汗黏、冒冷汗,或是汗液味道重時,也有可能內分泌出問題,異常流汗狀況都不利於健康,千萬別以為流汗就等於排毒。當民眾自覺出汗狀況異常,甚至已嚴重到影響生活,建議至胸腔外科、神經外科或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尋求治療評估。 汗流很多要補充什麼? 夏天天氣炎熱,人體每天約流失2.5公升以上的水份,流汗時體內的鹽分、電解質也會隨之流失。我們都知道汗流很多要補充大量的水,那除了喝水外,要怎麼補充流失掉的電解質呢?事實上,除非每天進行長時間的激烈活動,一般民眾大量流汗,只要透過均衡飲食即可攝取運動時流失的電解質,不必刻意使用特定飲料或食品來補充。 市面上有很多飲品的廣告,讓民眾誤以為運動完就必須要補充電解質,甚至當作每日補充水分的來源,而且為了符合消費者口味,通常此類飲品會添加糖、人工香料,久而久之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若每日進行2~3小時之劇烈運動,身體大量流汗(超過2000毫升以上),此時補充白開水,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怎麼改善流汗? 雖然流汗是讓身體維持平衡的重要機制,但如果常常流汗,不但會覺得濕黏不舒服,也會造成觀感上的不佳,那要怎麼改善流汗呢?《優活建康網》整理以下方法,民眾可依身體狀況調整:.使用止汗劑 .選擇輕量、透氣材質的衣物 .使用抗菌皂來沐浴 .使用腋下襯墊及鞋墊 .避免辛辣的食物和酒精除了以上方式外,也能透過中醫調理。中醫處理汗流過多,會建議飲用「生脈飲」,中藥材只需黨參、麥門冬、五味子,黨參可補氣生津,麥門冬滋陰潤燥、五味子味酸收心氣。此外,若是擔心有汗臭味,也可喝養肝補氣茶、清熱降火茶、滋陰調和茶等3茶飲讓汗味退散,消除汗臭味。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動後喝運動飲料比喝水好? .衛生福利部-夏日運動防中暑 補充水分最重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炎夏狂冒手汗 中醫療法可改善【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256.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7 焦點.健康知識+
安裝節能燈泡也有效降溫 12種不開冷氣的消暑秘訣
暑假進入下半場,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NIH)指出,雖然炎熱天氣可以促進有趣的夏季活動,但人體不可過熱太久,否則會損害大腦和身體器官。人體可以透過排汗自然冷卻,但若流汗仍無法讓人體降到適度溫度時,就會增加熱痙攣、熱水腫和中暑等風險。無論是停電、忍受酷熱還是想省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推薦12種方法,讓人不吹冷氣也能舒適生活。NG降溫法:冷藏或冷凍棉被或衣服有的人可能會將棉被或衣物拿去冷藏或冷凍。佛羅里達大學農業和生物工程名譽高級講師溫德爾波特(Wendell Porter)表示,這並非好主意,由於低溫的織品會從人體吸收大量熱量,因此會在短短幾分鐘內變熱,織物甚至可能因為潮濕而發霉,「你絕對不會想要這麼做的。」1、攝取足夠的水分當感到炎熱和臉潮紅時,給自己補水是降溫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水溫並不是重點,因為喝進人體就會加熱。如果身體感到炎熱,需要涼一下,沒有足夠的水分就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身體是通過排汗來冷卻體溫。2、沖冷水澡+薄荷肥皂洗冷水澡或泡澡有助於降低核心溫度,幫助身體降溫。如果想要增加清涼感,可以嘗試使用薄荷肥皂,薄荷油中的薄荷醇會刺激大腦受體,讓身體感到涼感。3、在脖子或手腕上使用冷感毛巾將冷毛巾或冰袋放在手腕上或掛在脖子上,能夠冷卻身體。這些脈搏點是血管靠近皮膚的區域,因此可讓人體更快速降溫。4、使用箱型風扇將箱型風扇朝向房間的窗外,將熱空氣吹出去,以冷空氣取代室內空氣。清晨與夜晚時打開房子兩側的窗戶,有助於促進通風,再加上開電風扇,可以讓降溫速度更快。不過,記得在日出時關閉窗戶,且在日落後再打開窗戶。只要待在電風扇附近,就能夠降低體溫。5、關上窗簾或百葉窗若窗戶面朝太陽的方向(東邊與西邊),建議拉上窗簾或百葉窗,以防止陽光直接進入房屋,並使內部升溫。另外還可以安裝遮光窗簾來隔離房間並減少白天升溫。6、睡在透氣的床單上棉花是最透氣的織品之一,因此睡在純棉床單上可以幫助人在夜間保持涼爽。棉紗的紗支數越低,透氣性就越好。這是因為每平方英寸的紗支數越高,編織的數量就越多。7、在地下室就寢如果溫度太熱而無法入睡,可嘗試睡在臥室以外的地方睡眠。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因此可睡在家中較低的樓層較低或地下室,即可在夜間體驗涼爽的溫度。8、關上沒人使用房間的門如果家中房間沒有通風口或沒人使用,可關上該區域的門,以將冷空氣控制在房屋內人會活動的區域。9、在廚房和浴室使用排氣扇打開廚房排氣扇的開關,可抽出烹飪後上升的熱空氣,或洗澡時打開浴室排氣扇,也可排出淋浴後的溫熱蒸汽。10、安裝節能燈泡白熾燈泡產生的溫度高於LED燈泡。專家推薦關注何時有促銷活動,以便逐漸更換家裡的燈泡。11、早上做飯或在室外烹調烤箱的熱量會蔓延到整個房子。專家建議將熱量集中在一個區域,例如使用慢燉鍋,或者在戶外的烤架上烹飪,以將熱量保持在室外。12、享受冰涼美食炎炎夏日大啖冰棒或冰淇淋,沁涼心脾。但專家表示,如果身體已經過熱或有過熱的危險,此時就不要攝取太多糖,「糖會加速新陳代謝,你會感覺體內很熱。涼爽降溫可能很好,但額外的糖就不好了。」適量攝取即可。原文出處:In extreme heat, here are 14 ways to keep your body and home cool without AC 【延伸閱讀】登革熱疫情再起 防曬乳和防蚊液哪個先擦? 藥師這樣說日頭赤炎炎!熱傷害就醫數多1.6倍 防暑4大招、APP「熱預警」農民必知【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813】(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6 醫療.皮膚
含酒精、香精易引發過敏 醫建議使用止汗、體香劑最好這樣用
熱、熱、熱,全球夏季溫度屢創新紀錄,台灣也不例外,無論是不是容易流汗的體質,悶熱潮濕都讓人無可避免地汗水直流,身體又濕又黏非常不舒服。氣象專家研究指出,台灣夏季天數已經拉長4至5個月,面對未來漫漫高溫天氣,做好「抗汗」準備是一定要的。容易流汗與體質有關,交感神經易興奮也容易流汗。同樣在攝氏36度的室內坐著不動,有人大汗淋漓連衣服都濕透,彷彿經過劇烈運動,有人卻沒有嚴重出汗的問題。為何出現這樣的差別?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星瑋說,人類是恆溫動物,流汗是調節體溫的機制,若有過度流汗問題,應先排除是否疾病造成,若沒有,除了跟所處環境高溫炎熱有關,也跟個人體質相關,除了來自遺傳,本身汗腺發達、交感神經較易興奮的人,都容易出汗。黃星瑋指出,交感神經系統控制皮膚底下的血管與汗腺,對血管有收縮作用,對汗腺有刺激排汗的功能,某些部位特別容易流汗,代表這個地方的汗腺較多,或受到交感神經較多刺激。中醫分多汗和盜汗,前者陽虛,後者陰虛造成。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說,中醫認為汗是氣血的延伸,體內正常的水分(津液)外流就是汗,流汗是為了排泄體內多餘的水分或產生的熱量,通常沒區分局部跟全身的汗,而是分為多汗和盜汗。白天或晚上都多汗,代表著身體元氣比較虛,本身的陽氣虛造成皮膚無法固守水分氣機的運作;白天不流汗但晚上流汗稱作盜汗,這時的汗冷而無味,稱為陰虛,是新陳代謝跟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彰化縣診所協會前理事長、皮膚科開業醫師陳建宏表示,某些人會有局部多汗的情形,患者求診常見部位分別是手掌、腳底、腋下。手汗症和腳汗症常與家族遺傳有關,手汗症嚴重的病人,夏天手掌汗水滴下,拿筆寫字紙都濕了,更別說跟人握手時的尷尬,因此手汗患者常有社交障礙。腳汗藏在鞋裡不易被發現,但可能潮濕不通風導致細菌孳生,而感染香港腳等皮膚病。腋下因細菌孳生分解汗水產生臭味,夏天多汗,臭味更明顯,萬一腋下的頂漿腺較發達,分泌物被細菌分解後的異味俗稱狐臭,更是令人困擾。陳建宏建議可接受手術改善,或適當使用止汗物品抑制微生物以減少臭味。止汗劑治標不治本,但可適當使用解決生活困擾。市售止汗產品琳瑯滿目,開放架上陳列進口貨、國產品,功能方面有芳香型、涼爽型,分為女性、男性專用,還有液狀、膏狀、粉狀,看得消費者眼花撩亂。黃星瑋說,止汗劑是鋁鹽化合物,可增加汗管滲透性,促使真皮層增加吸收汗液,並阻塞汗腺管的開口,使汗液無從流出,可挑選有品牌的,用在汗多部位一天1至2次。陳建宏表示,體香劑和止汗劑的成分類似,有些體香劑含酒精成分殺菌或含硫酸銨鋁抑制細菌生長。膏狀的止汗劑和體香劑都具有暫時阻塞汗腺作用,防止脂質排出,液狀的止汗劑和體香劑可調節汗腺通道,減少分泌汗水,功能上都是盡量不排汗,以免汗水和微生物作用產生體臭。止汗劑和體香劑的使用量,衛福部彰化醫院皮膚科醫師郭峰昇認為,只要使用後不過敏、沒特殊症狀,可依自己喜好選購使用。陳建宏的看法是止汗劑和體香劑通常含酒精、香精等添加物,經常使用有些人會過敏,不妨不定期更換品牌和配方,降低過敏發生機率。手術非萬能,勤擦汗、多帶衣服更換,盡量處在陰涼處。動輒流汗且容易發出體臭的人,郭峰昇建議使用止汗劑、體香劑之外,最好多帶幾件衣服更換,多帶毛巾擦乾汗水。至於手術治療,陳建宏說,手汗可經由內視鏡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降低出汗量,但身體可能出現代償性出汗的風險,患者通常不願冒險,只有忍耐和保持衛生。黃星瑋表示,也可藉由施打肉毒桿菌素或微波破壞大汗腺的方式改善出汗,但身體排汗量是一定的,降低或阻止某部位出汗量,身體其它部分仍會代償性出汗,也就是增加排汗量,所以到較陰涼處或開冷氣降溫等改變環境的作法,才能有效減少流汗。止汗產品這樣用1. 出汗前先擦,效果比出汗後使用好。2. 膏狀和滾珠式適用於局部小範圍,像頸背、耳後和腋下等部位,建議洗完澡後使用,以降低體表細菌汙染瓶口的機會。3. 噴霧劑型適用於足、背等大面積部位,方便外出攜帶、補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1 焦點.用藥停看聽
服用降血壓藥增中暑風險 專家曝4類藥物恐影響排汗和散熱功能
今年夏天特別炎熱,最近中暑案例頻傳,部分案例和用藥有關。醫師和藥師均提醒,民眾若有在服用抑制汗腺分泌藥物、促進身體產熱藥物、三環抗憂鬱藥、降血壓藥物時,身體恐加速水分流失,中暑風險大增,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外出務必做好防曬。藥師公會中藥發展委員會主委黃世勳指出,服用三高相關慢性病藥物的民眾要特別注意。尤其降血壓藥中會用到β-blocker(乙型阻斷劑),主要是心血管用藥,會讓心跳變慢、血流變慢、心血管擴張,但由於表皮血管不會因此擴張,產生散熱不易,一旦熱氣蓄積在體內太多,就會導致中暑。黃世勳說,三環抗憂鬱藥、抗組織胺等藥物,則會產生「抗膽鹼作用」,抑制腺體分泌、減少流汗,影響散熱;而血管收縮劑,會讓血管收縮不會壓迫到神經,可治療頭痛症狀,但同時也讓表皮的血管收縮,不利於人體散熱。利尿劑、甲狀腺補充劑也會導致中暑風險增加。藥師公會中藥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黃儀絜說,利尿劑會增加體內水分排出速度,熱天會導致脫水風險增加;甲狀腺補充劑則會刺激新陳代謝,增加身體熱能產生,都可能會導致中暑狀況發生。民眾若有在使用這些藥品時,應盡量避免外出曬太陽。常見增加中暑風險藥物1.影響排汗藥物:如感冒抑制流鼻水鼻塞藥物、腸胃炎抑制腸胃蠕動藥物,某些精神病藥物等。2.促進身體產熱藥物:如安非他命、搖頭丸、某些治療過動藥物,含麻黃素的減肥藥、甲狀腺補充劑等。3.增加缺水風險藥物:如利尿劑、緩瀉劑及治療憂鬱症的鋰鹽,含咖啡因的能量飲、咖啡、茶等4.降血壓藥物:可能減少心輸出量,減低皮膚血液循環,影響汗腺排汗速率。夏日使用中藥材也要特別注意,黃世勳提醒,溫熱性中藥材應避開服用,像常見的補藥人參、何首烏等,會促進血液循環產生高熱,因此服用藥膳時應注意;三伏貼中會使用白芥子,會讓局部血管擴張,可能引起充血、灼痛等類發炎情況,飲食、進補調養上都要特別斟酌。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曾接獲兩起中暑病例,一位中年人烈日下騎車昏倒被送至急診室,肛溫40.5度,詢問病史後,發現病人前一晚吸食安非他命,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及新陳代謝增加產熱,因在烈日下劇烈運動,所以導致中暑。另一位長者服用降血壓藥、憂鬱症藥物及甲狀腺補充劑患者,房間未開冷氣,日前昏倒在浴室而被送醫急診,肛溫42.7度,根據病史診斷為中暑,血液檢驗顯示有橫紋肌溶解及瀰散性血管內凝血。家屬發現長者住院前三天,就出現食欲不振、精神差、反應變慢,病人本人覺得整天都不想動,站著兩腿發軟,整天只想躺著,住院當天早上,家屬即發現病人昏倒在浴室叫不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7 名人.好食課
天熱吃涼麵當心熱量陷阱 一張圖看懂怎麼吃才低卡又營養均衡
炎炎夏日,常常天氣熱到沒胃口吃不下,這時大家就會選擇冰冰涼涼又美味的涼拌菜或是涼麵,但是要如何吃的低卡又健康也是大家很在意的,在本專欄中,好食課營養師將分享如何將涼拌菜吃的更營養健康,及選擇涼麵配料的小技巧!問題一⟫涼麵配料怎麼選?整理一⟫選擇蕎麥麵代替油麵油麵一碗(90克)熱量約325 kcal,同重量的蕎麥麵不僅大大減少碳水化合物的量,膳食纖維量也相較於油麵高,不僅可提供飽足感,熱量僅有140 kcal,是油麵的一半而已,透過選擇不同麵條,更可以省下許多熱量!整理二⟫選擇和風醬代替麻醬麻醬一湯匙的熱量高達96 kcal,一碗麻醬涼麵如果加了4湯匙,就增加近400 kcal的熱量,但如果將醬改成和風醬,熱量則可大大降低5倍。整理三⟫配料增加蛋、青菜或水果一般涼麵常常僅有一些小黃瓜及雞絲作為點綴,整體蛋白質及膳食纖維量非常不足,可以於吃涼麵時加上一顆蛋,並搭配燙青菜或水果,使得營養更均衡。問題二⟫涼拌菜有什麼好處?整理一⟫保留營養價值涼拌菜的製作及食用多以汆燙及生食為主,比起長時間加熱烹煮炒炸的蔬菜保留了更多的鉀、鎂等礦物質及維生素C。整理二⟫有助於消暑製作涼拌菜除了免去於廚房開大火製造一群油煙以外,涼拌蔬菜中的鉀及水分也可幫助排汗散熱。整理三⟫增添食慾夏天一熱容易喪失食慾,涼拌菜清爽開胃,作為飯前的開胃菜正好可以促進食慾。問題三⟫涼拌菜配料如何選擇?整理一⟫添加蛋白質可將豆腐、豆干、干絲、毛豆、雞蛋、雞肉等食材入菜,增加蛋白質攝取,使整體的飲食更均衡。整理二⟫吃原味少加醬很多人吃涼拌菜會淋上醬油膏或胡麻醬來調味,但這樣不僅吃進額外的熱量,也同時吃進不少鈉,建議可以以檸檬汁或辛香料如大蒜、辣椒等天然食材來幫助提味並減少負擔。整理三⟫水果入菜水果可以幫忙增添色澤及一些酸甜味,以刺激食慾也助消化,另外也可以增加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的攝取,使涼拌菜吃得更健康營養。結語⟫透過正確的食物搭配選擇,不僅可以在炎炎夏日中享受美食,更可以吃得健康又營養!【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分享!涼拌菜、涼麵熱量與搭配原則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6 醫療.中醫
濕疹的飲食生活禁忌有哪些?中醫師告訴你4類食物不能吃,4種常見湯品助改善
濕疹到了悶熱的夏季,皮膚就搔癢難耐;有些從未發過濕疹的人,也容易在這樣的天氣、氣候下發作。其實濕疹一年四季都可能產生,並可能出現其他影響。澄觀中醫副院長闕麗容中醫師指出飲食禁忌、生活習慣、食療方法,也提醒遲未改善的患者盡早就醫檢查。濕疹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急性、慢性症狀不盡相同! 闕麗容中醫師指出,濕疹主要是由風、濕、熱所引起,急性濕疹的皮膚紅潮、出現疹子、水泡、有些濕黏;轉成慢性濕疹後,皮膚會比較乾燥、粗糙、破裂、脫皮、有鱗屑等變化。症狀也容易出現在患者四肢關節處、皮膚皺摺處、衣物摩擦處。 嚴重濕疹的體質多半處在濕熱的情況,身體容易水腫且感到疲倦,大便溏黏,舌苔厚膩。因此門診治療上,以清利濕熱、祛風止癢的中藥為主,用方如消風散、麻杏石甘湯、茵陳五苓散、龍膽瀉肝湯等,但要預防濕疹的反覆發作,除了要保持良好的作息早睡早起,避免壓力與熬夜,飲食上也應有所節制,從生活飲食與體質的根本調整才是解決之王道。 濕疹要注意生活及飲食禁忌,避免加重濕熱、炎症、過敏! 闕麗容中醫師指出,濕疹患者平時就應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以避免食物對身體帶來過敏、加重濕熱、或甚至加重炎症反應。 忌致敏、發濕、動血、動氣食物:如蛋、牛奶、魚、蝦、蟹、羊肉、鴨、鵝、花粉、食品添加物、防腐劑等。濕疹患者體質容易過敏,避免這類食物以免引起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 忌辛辣刺激食物、補品:如麻油雞、十全大補湯、人參等,燥熱性質食物如胡椒、薑、蔥、蒜、洋蔥,或是刺激性的食物如濃茶、咖啡、酒等。因這類物質都會加重體內的熱與濕結合,更加重炎症反應。 忌冰涼飲品、過甜、過油:如巧克力、乳酪、起司、泡菜、牛排、香腸、花生,因為這些食物皆會影響脾胃運化,久了則容易生濕。 避免過敏原、外界刺激:在日常生活預防,應避免接觸過敏原,如洗潔精、橡膠、化學合成洗劑等。外界刺激則如過度曝曬陽光、用過燙熱水洗澡、用力搔抓等。衣著以棉質為佳,要寬鬆通氣利於排汗。 濕疹喝綠豆薏仁湯助改善!中醫指常見4湯都有幫助。 闕麗容中醫師也建議,濕疹患者日常可透過簡單的食療方式改善,例如冬瓜排骨湯、四神湯、綠豆薏仁湯、紅豆薏仁湯等。薏仁、茯苓有助祛濕,山藥補腎健脾。但切記千萬別喝冰的,一定要退冰,否則冰品會把熱悶在身體裡,反而影響氣血運行不利於脾胃排濕的動作。 《延伸閱讀》 .洗個澡或一緊張就皮膚癢?中醫指3種「熱過敏」,改善方式各不同! .衣架、曬衣夾也要定期清潔!醫指6影響,不明發癢多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7-12 名人.好食課
中暑該怎麼辦?詳解如何預防中暑及中暑後吃什麼和喝什麼緩解
天氣越來越熱,走在路上不到幾分鐘就汗流浹背,小心已踏入熱傷害陷阱!不少媽媽也開始擔心孩子在外活動會不會發生中暑,到底飲食上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預防熱傷害?營養師貼心整理預防中暑及中暑後的飲食注意事項,讓你不要越吃越糟!問題一》什麼是熱傷害及中暑?整理一》「中暑」是熱傷害的一種人類正常的體溫約在36度-37度,主要依靠腦幹中的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來維持人體溫度的恆定。人在高溫環境下,體內體溫節異常,就可能出現熱傷害,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為最需要小心的症狀。整理二》中暑是體溫異常升高所引起症狀的通稱中暑是指由於身體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無法有效散熱而引起的一種症狀。當我們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時,我們的身體會開始出汗以維持體溫平衡。通過汗液蒸發,我們的身體可以散熱。然而,當熱量產生得過快或身體無法有效散熱時,體溫升高就會導致中暑的發生。整理三》中暑的危險因子1. 高溫環境: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是中暑的主要危險因素。2. 高濕度:高濕度會增加身體散熱的困難,因為汗液蒸發變得困難。3. 高強度體力活動:劇烈運動或重度體力勞動會使身體產生更多熱量,增加中暑的可能性。4. 體重過重或肥胖:肥胖會增加身體對熱量的負擔,因為脂肪組織會隔絕熱量的散發。5. 年齡和健康狀況:年長者和幼兒對於高溫環境更加敏感,因為他們的身體無法有效地調節體溫。同樣,患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統問題的人,也更容易受到中暑的危害。6.藥物和酒精的使用:某些藥物和酒精可能影響身體的水分平衡和散熱能力,增加中暑的風險。問題二》中暑有什麼症狀?1. 頭痛和眩暈:劇烈的頭痛和頭暈,可能是由於體溫升高和腦部受熱的影響。2. 噁心和嘔吐3. 肌肉抽筋4. 疲勞和虛弱5. 心悸和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並呼吸急促,這是身體試圖降低體溫的一種反應。6. 脫水:可能感到口渴、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無彈性,嚴重時會導致器官衰竭。7. 意識模糊: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受熱影響,嚴重者甚至會有意識模糊、昏迷的狀態。問題三》預防中暑、中暑後該吃什麼?喝什麼?秘訣一》預防中暑兩大飲食要點:鉀、水補充鉀離子能預防中暑鉀可幫助身體排鈉,順便也一起幫助利尿排汗,達到散熱的功效。目前台灣並未訂定鉀建議攝取量,但以美國19歲以上成人建議攝取量(男性3400 mg、女性2600 mg)來看國人普遍攝取不足,建議可多吃高鉀食材,如莧菜、空心菜、奇異果、香蕉等。註:腎臟病患者若有需要限鉀,需聽從醫生或營養師只是進行飲食上控制攝取足夠水分能預防中暑補充水分能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排汗降溫,建議每日需喝足1,500 c.c水,可事實喝冷開水幫助降溫,但切勿一次大口飲水,建議分次小口喝,以避免電解質不平衡。秘訣二》中暑後的保護力:腸道健康是關鍵稀飯熱中暑可能會造成身體組織缺血,腸道黏膜受損及通透性增加,從而導致腸道菌進入到體內而發生敗血症,因此中暑後可以補充適當的碳水化合物,如稀飯、葡萄糖液等,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康,以增加人體於中暑後的保護力。但營養師也提醒,高劑量的碳水化合物,如凝膠、能量棒、高滲透壓飲料,可能導致腹瀉加重脫水情形!補充液體少量分次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飲品有助降溫及防脫水!但也切記勿一次大量補水,以免增加生理壓力,導致中暑情形加重。多吃蔬果蔬果中富含的抗氧化劑(槲皮素/薑黃素/維生素C)有助於防止細胞損傷,並有助於身體抗發炎,而其中黑醋栗的萃取物便有發現可維持熱中暑後的腸道通透性。麩醯胺酸嚴重時可補充麩醯胺酸有助於增加熱休克蛋白(熱休克蛋白減少為中暑原因)及維護腸黏膜健康。秘訣三》中暑後的NG食品,恐加重症狀咖啡因咖啡因容易增加身體水分流失造成脫水發生。薄荷醇薄荷醇雖然能使人有涼爽感,但也可能因此造成人對於熱的感覺誤判,而增加中暑風險。問題四》孩童該怎麼預防中暑?原則一》適時補充水分為了防止脫水情形發生,建議孩童每日喝足1500 c.c水分,如果於戶外活動,每15-20分鐘就定期喝半杯至一杯的水量。切勿大口灌水,應分次慢慢喝,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原則二》補充電解質流汗除了喝水以外,也注意適度補充電解質,可於運動後喝一杯0.1-0.2%的鹽水(約是於240 mL中添加0.2-0.5克鹽),或是選擇運動飲料(每100 mL含40-60 毫克鈉),也可適度吃一點鹽糖來補充鹽分。切記不要讓孩童猛灌運動飲料,也不應以運動飲料代替水來喝,以免鹽份及糖份攝取過多!原則三》三餐正常吃三餐正常吃,餐食可以同時提供水分及電解質,日本調查發現,跳過早餐的孩童有較高的中暑機會,建議三餐仍要正常吃勿跳餐,尤其是早上或午休後即有運動課的時候。原則四》每日五蔬果蔬果中富含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可幫助對抗自由基生成,減少體內發炎,預防中暑發生!注意: 如果孩童已有中暑現象,應立即將其移動到陰涼處,並用濕毛巾或灑水降溫,減去多餘衣物,等到有些意識時適度補水,如果孩童意識不清,應立即就醫結語》本篇專欄整理了預防中暑及中暑後飲食的注意事項。當然,仍有許多消暑的食物,但最重要的原則依然是要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均衡吃三餐和每日攝取五蔬果等。總之,在炎熱的夏天,保護自己和孩子免受中暑的傷害是我們的責任。謹記這些飲食上的注意事項,讓我們遠離中暑的危險,享受健康舒適的夏日!【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3】營養師最新解析》中暑怎麼辦?症狀、預防、喝什麼懶人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6 醫療.泌尿腎臟
中暑處理不當恐致器官衰竭!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散熱:4種散熱方式一次看
【本文重點】全球7月3日氣溫創下歷年最高紀錄,專家指出溫室氣體排放和聖嬰現象等因素使氣溫持續攀升。近期台灣各地高溫漸增,已有超過百人因熱傷害就診。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其中中暑是最嚴重的,可能導致智力受損。中暑若處理不當,甚至死亡率超過三成。預防熱傷害包括散熱方法如泡冷水、喝水和通風等,並避免在太陽下劇烈運動。--by ChatGPT全球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美國國家環境預測中心數據,7月3日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全球平均氣溫超過攝氏17點01度,超越2016年8月創下的攝氏16.92度紀錄。專家憂心,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聖嬰現象,氣溫可能持續創新高。近期國內各地天氣炎熱,高溫可達32至35度,今年截至7月4日,已有逾百人因熱傷害就診。根據衛福部統計,因熱傷害就診人次數,7月2日共有24人次、3日有21人次,4日則躍增至38人就醫,七月短短4天就累積101次就診,而去年七月全月共有775人因熱傷害就醫。中暑為最嚴重的熱傷害台北醫學大學急診醫學部醫師高偉峰表示,常見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中暑等,中暑屬於最嚴重的等級,體溫會飆到四十度且會意識不清、行為異常。》看更多熱傷害症狀不能小看中暑帶來的人體傷害,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於106年受訪時曾分享一個案例,一名59歲男子在豔陽下工作2小時昏倒,送進醫院時體溫已飆到43.9度,出動三台電風扇且全身噴水加多部位冰敷,搶救四天後撿回一命,但腦部卻因高溫受損,醒來後以為身處民國79年,彷彿回到25年前。還有一名年輕人中暑發燒到42度,救回後智力退化到小學五、六年級生程度,小腦受損只能坐輪椅;但也曾有一名燒到42.7度的男子,救回後完全恢復。朱柏齡提醒,肛溫超過40度就是中暑,中暑前一階段是熱衰竭,初期會頭暈惡心、全身無力,呼吸心跳變快,出現症狀就應趕緊休息。他曾收治一名路跑病人,跑到十多公里時覺得想吐,才決定放緩腳步就中暑昏倒,可見從熱衰竭到中暑的進程非常快。中暑是否傷及智商,與中暑時間及降溫治療時間有很大關聯。朱柏齡特別提醒,戶外工作者一定要戴遮陽帽、找涼爽處休息,並至少每天喝水二千毫升以上。衛福部國健署也呼籲避免曝曬於高溫下,最好穿輕便、淺色、寬鬆的透氣衣物。【延伸閱讀:中暑昏4天 醒來回到民國79年】高偉峰過去曾收治一名個案,為高齡78歲男性,住家位在大樓頂樓,因為太太怕冷,在大熱天不開窗、也不開冷氣,該名男性因昏迷緊急送醫,到急診時體溫為41點8度,且神智不清,後續經過一小時搶救,才從重度昏迷救回一命。4種散熱方式預防熱急症發生高偉峰表示,根據國外報告指出,中暑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死亡率超過三成,不容小覷。急診若有收到中暑、熱衰竭病人,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散熱」,包括泡冷水、於身體表面灑水加上吹電扇等方式。他表示,要預防熱急症發生,大多運用輻射、傳導、對流、蒸發等四種機轉增加散熱。輻射:若氣溫25度、人體溫37度,靜止狀態下,人體溫較高會傳導至空氣中;若氣溫超過35度以上,輻射效果變差,若超過37度,外界溫度反而輻射至人體。傳導:人透過接觸物品、冰涼水,可將體溫傳導出去。對流:通風、水流皆可加速散熱。蒸發:流汗是有效散熱方式,液體從皮膚表面蒸發汽化,可帶走熱量,不過若環境濕度大或即將下雨,蒸發效果則不佳。高偉峰提醒,民眾流鼻水常用的抗組織胺藥物,以及拉肚子、腹瀉常用的抗膽鹼藥物,都可能會抑制排汗、蒸發,建議有使用這些藥物的民眾,應該避免劇烈運動。另外,早上10時至下午2時,應避免大太陽下活動。民眾若出現熱衰竭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噁心、想吐、全身虛弱等,尤其老年人、幼童及在炎熱天氣劇烈運動、在外工作者包括農夫、心血管疾病等,應該有所警覺,多補充水分並儘速散熱。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2 名人.好食課
夏季消暑不只有吃西瓜 一圖看懂8項涼感食物讓你吃比不吃還涼
夏日來襲,你準備好消暑對策了嗎?除了靠電風扇或冷氣物理降溫以外,好食課Lexie 張宜臻 營養師 分享8項涼感食物,讓你這個夏天也能涼爽度過! .西瓜:西瓜不僅低熱量,並有9成皆由水構成,可幫助維持身體新陳代謝,冰過的西瓜也能讓人瞬間感到涼意.小黃瓜:與西瓜一樣富含水份,水分含量高達96%,可幫助排鈉利尿.苦瓜:苦瓜富含維生素C及纖維,不僅可養顏美容,預防便秘,也可幫助身體消暑袪濕.番茄:番茄每100克才不到20大卡,低熱量又富含鉀離子,可幫助身體排除過多的熱氣也助祛濕.綠豆:夏天吃不下飯可用綠豆代替,同為主食,但綠豆富含維生素B群與鉀,有利身體代謝廢物.薏仁:薏仁也具有消暑袪濕功效,可搭配綠豆一起吃,也有助於消水腫.辣椒:為何有些人天氣熱還吃麻辣鍋?其實適度的辣可幫助身體排汗散熱,排除濕氣。.白開水:要預防中暑最重要的還是喝足水份,成人每日需飲用體重公斤數x30-35毫升的水,來幫助身體新陳代謝,維持身體一定機能其餘消暑妙招1.穿透氣衣物:研究發現,黑色等深色衣物較容易吸熱,而白色、黃色或其餘淺色衣物較能反射太陽熱氣,可時間一久,白色衣服也會因為無法排除體熱而難以散熱,所以建議仍舊以透氣衣物為主 2.利用陰涼遮陰處:避開中午大太陽,盡量走有樹陰或騎樓遮蔽處,也可善用遮陽傘、帽子、墨鏡等物來消暑 3.保持通風涼爽:如果沒開冷氣,記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也不要為了省電而完全不開電風扇,最起碼也要扇扇子保持通風涼爽【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吃比不吃還涼!8項涼感食物一把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時如何分3階段處理
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不少人應該都曾碰過「畏寒」的狀況,但畏寒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狀況可間歇性地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畏寒,通常也意味著身體的某些嚴重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等等,持續嘔吐或是環境低溫也都是可能原因。小孩因為感冒等原因發燒的時候,也容易伴隨畏寒發冷的症狀。女星嚴立婷過去就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她說,某晚自己突然無預警畏寒、發高燒,半夜還全身爆汗。但神奇的是,隔天醒來就痊癒了,讓她嚇得上網尋求大家意見:「請問昨晚那段畏寒到發高燒到底是有鬼還是怎樣?」女星嚴立婷過去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該PO文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分享經驗,表示可能是腎盂腎炎,或經前症候群、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議她就醫檢查清楚。到底畏寒的時候該怎麼辦?原因有哪些?會和確診有關嗎?面對各種成因和症狀又該如何解決?與畏寒有關的問題一次解答!畏寒的原因有哪些?在一般正常的溫度下,如果還是會感到身體發冷、發抖,常見的原因有2個,一是長期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二是飢餓。美國醫界在1988年時,已經將「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而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項次要條,就是輕度的發熱或怕冷。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升高,血液會集中流向最需要的部位如主要器官,皮膚溫度自然會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至於人在飢餓時,身體需要的營養供給不足,沒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熱量,人也會容易感到身體發冷。幾種疾病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此外還有幾種疾病,也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整理如下:1.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位於於頸部喉結下方,是人體影響最廣的內分泌腺,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如果甲狀腺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處理這些激素,就可能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而最主要的病徵之一就是感覺寒冷。2.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疾病由於人藉由血液的流動為全身帶來熱量,當血液循環變差、熱量不足時,就會導致畏寒狀態。血管疾病有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凝血疾病、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而血管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就是感覺皮膚濕冷或乾冷、手腳冰冷。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身體發冷的症狀,主要是血糖持續升高損傷周圍神經引起的。而腎臟因糖尿病受到損害的糖尿病腎病變,其中一個症狀也是感到寒冷。4.肌肉量少肌肉扮演為身體製造熱量的角色,若運動量不足、很少活動肌肉,將會造成熱量不足,身體持續處於畏寒狀態。5.自律神經失調持續累積壓力與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若自律神經失調,將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甚至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熱量不足的狀態,而伴隨失衡狀態,同時也可能出現腿部冰冷、心臟莫名怦怦跳和頭痛等症狀。6.貧血血紅細胞負責給身體各部位輸送氧氣,貧血後,血液會優先供氧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體表血管關閉,造成身體寒冷的感覺。7.荷爾蒙失衡相較於男性,畏寒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荷爾蒙是否平衡。排卵與生理期時,荷爾蒙容易失衡,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畏寒的症狀。8.感冒發燒畏寒時還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常見的畏寒症狀為手腳冰冷,但有些人因常期勞累、熬夜、嗜吃冷飲,導致氣血虛弱,進而使得身體產生疲勞、手麻、肩膀僵硬的隱性畏寒症狀。以下是畏寒時容易一起出現的症狀:1.容易腰酸背痛2.容易手麻3.長期肩頸僵硬4.吃了寒涼食物易拉肚子5.女性婦科易發炎6.體溫較低 (低於36℃)7.容易疲勞或眼睛乾澀8.腳易浮腫或有沉重感9.男性頻尿畏寒會和新冠確診有關係嗎?有可能。例如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分享自己確診的經驗,表示自己確診前就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症狀,但一直快篩不出病毒;等病毒潛伏3天後,才終於快篩出確診,可見畏寒的確可能與新冠確診有關係。至於新冠確診如何和一般感冒、流感做區別?雖然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但新冠肺炎和Omicron可能還會多出乾咳、乏力疲勞、失去味嗅覺等症狀。畏寒時怎麼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畏寒發燒也可以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處理方式會不太一樣:1.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發冷期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並適當補充溫水。2.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畏寒和拉肚子有關係嗎?有,且會和細菌性腸胃炎較有關。急性腸胃發炎通常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吳俊穎表示,兩者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寒,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現象。延伸閱讀: 11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含鋅蔬果」有哪些?缺鋅13種症狀一次看 硅藻土地墊瞬間吸水的秘密》水分都到哪裡去?真能除濕防霉?清洗保養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5 焦點.健康知識+
捲髮還是直髮,哪種髮型讓你在炎熱夏天更涼爽?研究這麼說
【本文重點】研究發現捲髮提供最佳防曬保護,可減少太陽輻射對頭皮的影響,最大限度減少出汗需求,提供冷卻優勢。研究強調保護屏障對於減少陽光下過熱的重要性,防曬也有利於保持大腦正常運作。頭髮緊密捲曲的運動員若將髮型拉直,可能影響身體降溫,建議考慮此因素。--by ChatGPT如何在炎炎夏日保持涼爽是件重要的事,你可能透過穿合適的衣服、多喝水以及在最酷熱時限制在戶外的時間,但你知道你的頭髮是保護你免受脫水和過熱的一環,特別當髮型是捲髮時更是如此?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ANS)上的一項新研究評估了不同的頭髮類型,發現捲髮提供的防曬保護效果最好。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所有的頭髮都能減少太陽輻射到頭皮,但緊密捲曲的頭髮提供了最好的保護,免受太陽輻射熱的影響,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保持涼爽的出汗需求。該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國賓州大學的Tina Lasisi博士告訴《Everyday Health》,「我們懷疑人類捲髮的結構允許髮絲之間存在許多空氣孔。換句話說,你可以擁有很多深度(從頭皮到頭髮頂端)而沒有很多密度,這既可以保持熱量也可以隔熱。」不過,頭髮是否必須真正捲曲才能提供冷卻優勢?Lasisi表示根據實驗,中度捲曲的頭髮確實提供了一些好處,但尚需確定需要多少程度的捲曲才能超過某種熱量相關的好處閾值(令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所需的某種條件的值)。Lasisi表示,雖然頭髮質地的差異極不可能影響現代人群的生存,但研究結果強調了某種形式的屏障(頭髮或其他)對於減少陽光下過熱的重要性。為什麼防曬很重要?2020年發表在《科學報告》期刊上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頭部過多的陽光會影響人們執行需要思考和協調的功能的能力。根據研究作者的說法,熱會影響思考,因為它破壞了神經系統的運作方式。Lasisi指出,有著緊密捲曲髮型的運動員如果將髮型拉直,可能會降低頭皮散熱的能力,進而影響身體降溫,因此建議運動員考慮這個因素。除了日曬之外,高溫溼熱的環境也會影響人體的流汗功能,排汗散熱的效果也會降低,進而造成熱傷害。據健保署疾病資料,每年6到9月最常見的熱傷害為中暑。中暑的症狀一開始會感到身體有點熱,皮膚乾燥發紅,心跳和呼吸加速,血壓降低。當情況惡化時,身體失去了調節熱量的功能,體溫迅速攀升,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神志模糊、昏迷、痙攣等症狀可能出現,對生命構成危險。一旦中暑,身體核心溫度多半超過40.5度,必須立即降溫。如何預防熱傷害?健保署建議,避免穿著會妨礙熱量散出的衣物,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必要外出建議做好防曬、隨時補充水分,或適當地塗抹白花油、紅花油、曼秀雷敦等在太陽穴、腋下等處增添清涼感,但盡量不要補充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資料來源】.Life before air conditioning: Curly hair kept early humans cool.What Type of Hair Keeps You Cooler, Curly or Straight?
-
2023-06-09 醫療.泌尿腎臟
腎臟病進入洗腎為什麼要限水?分享7招水分控制技巧!
腎臟病進入洗腎時,病人因為腎功能已經顯著下降,無法正常代謝水份,因此必須透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來幫忙排出體內廢物和多餘的水分。相比正常人,洗腎病人需要限制喝水量,並不是只有飲用水,而是包含任何有水的食物,否則會影響到洗腎的品質與安全。水喝多不是對身體越好嗎?洗腎病人為什麼要限制喝水? 健康成人一天約有1000~2000cc的尿量,洗腎病人因腎臟代謝問題而導致尿量減少,甚至會出現無尿的情況,所以攝取過多的水量,不但無助於病情,還會造成身體負擔,因此必須要限制飲用水量。洗腎病人如果喝太多水,卻無法排出,會讓體內的水份增加,洗腎過程容易影響到血壓,造成心臟負擔,產生心肺問題。同時限制喝水也能避免洗腎時發生低血壓、抽筋、嘔心、頭痛等不舒服症狀,可以較為舒適的完成洗腎。 洗腎病人限制的喝水量不是只有飲用水,而是包含任何有水的食物,例如:稀飯、湯、飲料等,甚至包含新鮮蔬果和果凍中的水分都要留心;因此,洗腎病人一定要注意含水量高的蔬果,包括:西瓜、柑橘、番茄、芒果、葡萄和萵苣類蔬菜等。所以,洗腎病人都不能喝水嗎?如何知道水分攝取已過量?洗腎病人可以喝水,但必須嚴格控制水分的攝取,腎友判斷水份攝取量是否過多的準則:注意自己洗腎前後的體重數值。兩次洗腎間的體重增加率不可超過5%,例如:洗腎完體重100公斤,在下次洗腎前體重就不可以超過105公斤。只要把握此原則,就可避免攝取過多的水分。另外,也可以根據尿量,規劃一下水分攝取量:●無尿的洗腎病人:每日約控制500c的水量。 ●有尿的洗腎病人:前日尿量增加500~800cc水量 。喝怎樣的水對洗腎病人有差嗎?哪種水比較好?因為腎臟過濾的代謝機能異常,所以洗腎病患更要注意飲用水的種類,避免加重腎臟負擔。首先,最好喝煮沸過的白開水。其次,避免喝富含礦物質的各類型的飲用水,包含:礦泉水、滲透水、離子水和山泉水,對於洗腎病人的負擔較重。最後,市售電解水含有高鉀離子、運動飲料富含電解質且加太多糖分,都不適合洗腎病人飲用。「控水」有哪些技巧?7妙方協助洗腎病人控水1.將一日可喝的水使用有刻度的容器裝好,平均分配使用,避免飲用過多。2.避免吃太鹹、太辣的食物,容易易口渴,無法控制水份的攝取。 3.每天適量運動,簡單的散步就可,促進排汗,避免體重過重。4.將服藥時間集中,減少喝下過多的水量。5.口渴時可用棉棒濕潤嘴唇或以冰水漱口,重覆幾次可以解口渴或口乾的現象,或將將部份飲水製成冰塊,渴時含在嘴裡。6.口渴時,不宜大口快速喝水,少量多次徐徐飲水。7.減少喝其他飲品和吃富含水分的蔬果。想要了解更多洗腎大小事,請看元氣網洗腎專題策展
-
2023-05-2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排除體內毒素和廢物!揭「喝水6大益處」:消脹氣、減重一定要喝足夠水
 水是構成人體的重要成分,對維持生理機能有很大的作用,當體內水分充足時,就可以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也能夠潤滑關節、修護肌膚、平衡體內電解質等,讓身體各處器官組織流暢運作。除此之外,喝水還有很多其他的益處,快來看看網友怎麼說吧!  減肥靠喝水加速新陳代謝 身體變輕了 觀察近3個月內針對「喝水好處」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多喝水能夠「加快新陳代謝」,促進體內循環的同時,也幫助排汗與利尿,讓體內多餘的毒素和廢物被排出,進而預防泌尿疾病。就有網友實驗「每天喝水2500毫升1個月」,發現身體變得輕盈,精神也比以前更好,笑稱「沒有喝水習慣的話,身體真的太多毒素和廢物」。 ▲網友熱議6大喝水好處。(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 對於減肥族群來說,好的代謝可以讓瘦身計畫事半功倍,營養師黃乙心就指出「想減重一定要喝足夠水」,並提出「53535」的喝水口訣,表示餐前喝500毫升的水可以增加飽足感,而每餐中間再喝300毫升的水,這樣一天的喝水量就會超過2000毫升,再搭配飲食控制與運動,減重效果也可以更加顯著。 脹氣時喝水有幫助 可保持腸道濕度 多喝水對「腸胃」也有不小的幫助,像是「脹氣」時補充水分,保持腸道的濕度,就能使得腸道裡的食物快速通過,不再堵塞消化系統造成脹氣。有網友在討論區上請益「有沒有緩解脹氣的方法」,吸引熱心網友回答「固定時間進食,細嚼慢嚥吃8分飽,最重要的就是喝足夠的水」、「蔬果要均衡攝取,水也要多喝」等。此外,有「便秘」困擾的民眾,不妨試試看增加飲水量來改善,因為水分可以幫助腸胃蠕動,讓糞便軟化順利排出,就有營養師提出「早起喝一杯溫水,喚醒消化與代謝系統」的概念,說明喝水可以促進消化、緩解便秘問題,引起網友認同回覆「每天喝2000毫升的水後,便秘改善很多」、「上班族三餐外食,只能靠多多喝水來幫助消化」。有不少網友認為「多喝水可以讓皮膚變好」,表示肌膚彈性需要靠水分支撐,所以充足飲水有助於修護皮膚,讓人顯得更加年輕;也有網友驚奇發現「自從督促自己喝水後,痘痘都消失了」,並曬出對比照片,讓其他網友紛紛表示「直接買了2公升大水壺,準備效法多喝水」、「多喝水就是痘痘肌的救星,會讓肌膚出油變少」。另外,多喝水也可以保持「血管健康」,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減少血栓、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就有網友發文表示「明明才22歲血壓就很高」,詢問應該如何應對,留言區便徵集到不少網友的回答,如「不要熬夜,平常吃清淡、多喝水」、「可以做有氧運動搭配足量的飲水,不要太常發脾氣」等,建議從日常作息開始改善。看完以上網友熱議的喝水好處,是不是想趕快去補充水分呢?提醒大家在充足飲水的同時,也應該注意「適量」還有「分次」補充水分,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造成腎臟的負擔。延伸閱讀:.喝水怎樣喝才有效?營養師6大QA教你喝出好氣色.超商5隱藏地雷「不鹹卻高鈉」飲料!醫:睡前狂喝早上必水腫.「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1 醫療.中醫
夏天因濕氣重而擾人的關節疼痛 該如何藉由飲食祛濕?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夏天的到來,天氣開始悶濕交替,而體內濕氣太重也會影響身體狀況與情緒,其中最擾人即為關節腫脹痛,可以透過泡湯與運動,透過皮膚除去濕氣,也可以吃對食物保養關鍵,但最重要的則是在日常減少重口味、喝酒、冰飲的不良習慣等。夏天開始了,天氣悶濕交替,讓人感到不舒服,除了心情,身體也會因為潮濕環境而影響體內濕氣不易排出;常見體內濕氣太重的症狀有以下6種:1、頭重、頭痛,整個人覺得昏沉、睏倦無力。2、沒感冒卻總覺得喉嚨卡卡,咽喉有痰,想清喉嚨、咳嗽,有些許鼻涕。3、腸胃悶脹、食慾不佳,排泄物較濕軟易沾附馬桶。4、女性陰道分泌物量變多。5、皮膚搔癢發疹,皮膚濕疹、手腳汗皰疹發作。6、身體痠痛、四肢浮腫或關節腫脹疼痛。從西醫角度看關節腫脹疼痛 通常從消炎止痛下手常見的關節疾病有四類,西醫重視關節組織、免疫學異常等微觀變化,根據症狀給予不等程度的消炎止痛藥,或者免疫調節劑及局部注射類固醇:關節疼痛、中醫則從巨觀的角度來看待關節炎,收集關節炎罹患病史、大小便、脈象及身體其他資訊,分門別類後以「陰陽」二分法歸類後再處方用藥,不論是那一種關節炎、統稱為「痺症」,再將痺症區分成常見的3種類型:中醫治療濕氣有4種機轉夏天濕氣重,中醫是如何看待濕氣?誰容易有濕氣?濕氣重會有什麼症狀?中醫治療濕氣有4個機轉:1、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易阻遏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脾為運化水濕的主要之臟,性喜乾燥而惡潮濕,濕邪常先困脾,而使脾陽不振,運化不正常,進而水濕停聚。2、濕性重濁:濕邪外襲肌表,則清陽不升,頭昏而沉;濕邪留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礙,關節有疼痛沉重感。3、濕性黏滯:濕邪黏膩停滯,症狀多黏滯而不爽,病多纏綿難癒,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陰位即身體下半身或腹面):濕邪為病多見身體下部的症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小便白濁、婦女白帶、腹瀉等病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重口味、喝酒、冰飲 都是造成身體濕氣重的原因1、愛吃口味太重、油膩、太甜食物:很多人習慣外食,自然就會吃一些油膩、生冷食物,這對脾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一方面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而油炸食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另一方面甜食少吃益脾、多吃助濕。脾胃一旦虛弱,濕氣就會來臨,養護脾胃,就先得從日常的飲食開始做起。腸胃功能好壞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2、愛喝啤酒:啤酒是「助濕」之品,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濕氣重的人切記要少喝。脾主運化,喜燥惡濕,經常喝啤酒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造成消化吸收障礙,加重濕氣。3、愛吃生冷瓜果:進入夏季後,西瓜、黃瓜、香瓜等大量入市,有些人甚至直接當飯吃,其實這些是助濕瓜果,尤其是孩子無節制的吃這些瓜果,會損傷脾陽,出現便溏、厭食、睏乏等症狀。4、愛喝冰飲:不管天氣多熱,都最好不要喝太多冷飲或吃冰,中醫認為,生冷食物、飲料或冰品,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春天及夏天宜養人體的陽氣,尤其在夏天很重要,若喝太多冷飲,一旦脾陽受損,消化能力就會減弱。5、睡眠不夠: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會產生氣虛的症狀,隔天精神會變差,提不起精神。睡好覺,也能讓身體更輕盈。而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睡眠品質提高,睡得更好。6、少運動,老是坐著: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重的表現;愈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愈多。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7、流汗沒有即時擦乾:夏天天氣潮濕悶熱,特別是流汗後沒有擦乾身體,又馬上吹電風扇或冷氣,這樣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夏天洗澡水如果太涼,或洗頭後又覺得天氣熱沒即時吹乾就去睡覺,這些舉動都很容易讓濕邪入侵。其次,不要穿沒有乾透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8. 環境不通風:外界濕氣誘發內濕,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容易導致濕氣入侵。所以,在陰雨綿綿的天氣,應該關窗關門,把濕氣拒於外面;一旦天氣好轉,濕氣減少時,應該及時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帶走室內的濕氣。若外界濕氣很重,建議使用空調、除濕機等,使得室內空氣乾爽,免得濕氣滯留室內。9、洗好頭髮沒有即時吹乾:洗頭洗澡時,如果沒有擦乾水分、弄乾頭髮,濕氣容易藉由濕濕的頭髮進入體內,導致身體濕重,也有可能造成頭痛症狀。如果是坐月子的產婦更需要注意,洗完頭要馬上吹乾頭髮,否則很容易會有風濕或頭痛的現象產生。10、喜歡淋雨或玩水:若生活環境很潮濕,或居住的地區常下雨,又或者是住在海邊,就很容易會因為外在環境的濕氣,也就是所謂的「外濕」,而造成身體濕氣重。而喜歡淋雨或玩水的人,外在的濕氣較容易趁機侵入人體,長時間不注意就會造成身體濕氣重。水腫!如果是夏天濕氣重、尤其是下雨天關節就疼痛,要如何保養關節?阿利博士建議從食物、運動泡湯與中藥花草三管齊下。濕氣重的體質 可食用這5大祛濕食物如果您的體質、經過醫師診斷、的確屬「濕氣」,阿利博士推薦5大祛濕食物:1、綠豆:綠豆味甘,性涼,入心、胃經;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利水消腫的功效;濕熱體質的人想趕走體內濕氣,可以將綠豆煮湯來喝,切記不要加太多糖。2、薏仁:這裡指的是大薏仁,不是小薏仁。薏仁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是清除體內濕毒的好食品,常用來利水滲濕,能美白肌膚,改善青春痘。虛寒體質的人吃薏仁要注意,適量而止,不可長期服用。3、玉米鬚茶:玉米鬚味甘性平,能涼血、瀉熱,平肝利膽,祛除體內濕熱之氣。4、湯裡加生薑:生薑屬於升陽食物,吃生薑後,人體會有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生薑可使血液循環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當受了雨淋,或在空調環境中有點受寒,吃點生薑可以及時排除濕寒之氣,消除因體濕寒重造成的身體不適。5、四神粥:可幫助排出體內濕氣、促進腸胃功能,精神更好活力充沛!均衡營養,不能只偏好單一食物!米飯熬成粥 腸胃更好吸收,粥品是亞洲人喜愛的家常飲食,不僅華人愛吃,日本韓國家庭的餐桌上也經常可見一碗碗熱呼呼的粥。藉由爐火將米粒中的澱粉糊化,其中的胺基酸、葡萄糖都釋放出來,分解成小分子,身體更好吸收,因此特別適合腸胃功能不佳的人食用。粥在傳統營養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與湯食一樣,具有製作簡便、食材變化靈活、易消化吸收的特點,是食療方中常見的劑型。四神湯中的4味藥材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有的會加薏苡仁、豬小腸或豬肚。四神湯有溫脾、健胃、補腎、利濕、提升元氣的功用,主治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胃口差、小便白濁等,能改善濕疹、青春痘。四神湯的正規料理:需準備的食材有,芡實、蓮子、山藥和茯苓,四者均量,豬小腸和米酒適量。 做法是先將豬小腸處理乾淨,整條川燙後不要剪開備用;在將芡實、蓮子、山藥及茯苓用水洗淨後,加水浸泡20分鐘,然後把主食材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用大火煮滾後,撈掉浮沫後改為小火,煮至豬小腸熟爛,再放入當歸煮出香味即完成,在食用前,再將豬小腸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再滴幾點米酒提香即可。運動加上泡湯 使濕氣從毛孔散發出去多運動、排汗、自然會使濕氣從毛孔散發出去。如果運動時間不夠,也可多泡湯,泡湯的好處雖多、不過、阿利博士也溫馨叮嚀下列這7類朋友、夏天泡湯要多小心:1、心臟疾病:例如冠心症患者,泡溫泉會使心臟負擔加重2、惡性腫瘤患者:過熱會促進腫瘤擴散3、感覺異常者:容易造成燙傷4、有凝血異常患者:如血友病5、有開放性傷口的患者6、多發性硬化症患者7、高血壓患者:不宜浸泡過熱的溫泉。溫泉溫度宜在38℃到41℃之間,泡溫泉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膝部疼痛者可改用足浴如果是膝部或腳踝關節疼痛,不妨多用足浴泡湯, 阿利博士建議比較好的足浴泡湯法:1、水位:泡腳建議方法,水位超過腳內踝以上約4指幅,因穴位「三陰交」位於此處,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是幫助血液循環重要穴位。2、溫度:一般洗澡溫度即可,約攝氏39至42度,低於體溫則無泡腳的功效。3、時間:時間控制在15至20分鐘,覺得身上微熱,額頭上有汗即可。另外搭配以下足部穴位按摩效果更佳。4、順便穴位按摩:懸鐘、湧泉、承山。或者泡湯時、學阿利博士的放鬆泡湯包組成,DIY中藥泡湯藥材:大風草、艾草、荊芥、防風、薄荷、香茅,藥量等量即可、 藥材要剁碎,到中藥房購買藥材時,明確告知想做澡包,都能提供搗碎的服務。依體質選用中藥花草 從體內排濕前面提到中醫對於痺症常分成3種,治療的方式根據「辨證論治」而給予不同的中藥:1、寒症型關節痛:葛根、桂枝、白芍、甘草、羌活、白芷等驅寒活血中藥2、熱症型關節痛:石膏、知母、甘草、連翹、海風藤等散熱通絡中藥3、虛症型關節痛:當歸尾、川芎、桃仁、紅花、赤芍、黃耆等補氣中藥如果您對中藥的苦、有點沒辦法長期使用,不妨根據自己體質、選用合適的花草、來保養健康:1、寒症型:南非博士葉、人參鬚、枸杞,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2、熱症型關節痛:決明子、薰衣草、檸檬馬鞭草,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3、虛症型關節痛:菊花、枸杞、粉光參,這三味適量、加600cc熱開水沖泡3分鐘、即可飲用。中藥或者花草,雖然天然藥性溫和,阿利博士還是不建議、自己直接就使用,不妨、先跟您的中醫師請教過後、再使用會比較安全又有效果的。關節發炎有許多類型、是常見的疾病,例如歌王周杰倫先生與奧運羽球國手陳思羽的僵直性脊椎炎,武打明星洪金寶與歌手何如芸小姐的退化性關節發炎,甚至剛剛即位的英王查爾斯三世「香腸手」、各界推測可能可能是水腫或關節炎,無論是哪種關節發炎,只要正確的請西醫診斷與治療,加上阿利博士跟大家分享的保養關節三管齊下,自然可以不再夏天濕氣重、關節先知道了。延伸閱讀▶歐洲中世紀把酒當水喝!痛風成為上層階級飲酒過量的通病?▶冬季泡湯養不是人人都適合!泡湯能減肥是真的還是噱頭?▶吃鹼性食物可以減少痛風發作?別盲信!最新研究:降尿酸治療才是根本之道(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3 養生.抗老養生
如何保養天然4大排毒器官?這個時間熟睡,解毒效果更佳
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肝臟、肺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肝臟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肝臟狀況不好時,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 肺臟肺臟是人體透過呼吸和外界溝通的管道,當然也是排毒的器官,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加上二手菸的問題也很嚴重,時間久了,毒素就很容易累積在肺臟排不出來,輕則造成咳嗽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致癌。還好可以透過在公園或是森林中散步、做日光浴,甚至是戒菸或避免到充滿二手菸的環境中,都可以幫助肺臟排毒。◆ 腎臟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這些毒物(廢物)一直停留在體內。所以,每天尿液的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 皮膚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可以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延伸閱讀:.睡眠不足會讓你短命 但最新研究說做到一件事就可拯救你.枕頭、床墊怎麼挑可以睡最好?醫曝「6挑選建議」.你的胖,是愛吃還是過勞造成?每天多睡1小時,肥胖率下降24%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5 醫療.皮膚
香港腳會自然好嗎?掌握有效治療方式,養成7個好習慣遠離足癬!
夏天最惱人的莫過於雨季出門總是會弄濕鞋襪,當雙腳長時間在潮濕、悶熱下便很容易引發香港腳的問題。香港腳的學名為「足癬」,其肇因是表淺皮膚黴菌所引起,由於黴菌喜愛溫暖潮濕的環境,加上台灣位處潮濕、溫暖的海島型氣候地區,夏季往往炎熱又潮濕,因此也增加了感染香港腳的風險。「放著不管,讓香港腳自然好有可能嗎?」,這是民眾對於香港腳最常見的疑問,答案是否,若香港腳放著不處理,甚至還可能反覆復發!尤其男性罹患率高於女性,香港腳症狀也不只是癢,還有脫皮、長出成群的水泡、腳底皮膚角質增厚、腳跟龜裂疼痛、趾縫間皮膚發炎潰瘍等現象。因此,皮膚科醫師往往都會建議:「香港腳須搭配藥物治療,同時改善生活習慣,才能預防香港腳再次復發。」 香港腳症狀不只癢,足癬共有4大類型多種症狀事實上,皮膚黴菌又分成多種類型,引發香港腳的黴菌種類是「皮癬菌」(dematophyte),俗稱為「癬」,這就是「足癬」名稱之由來。但為什麼足部會被「皮癬菌」所感染呢?這就必須了解黴菌容易滋生的環境、易感染的體質與途徑:☑易感染的場域:黴菌偏愛溫暖潮濕處的環境,所以像浴室、公共溫泉或是穿著潮溼、排汗透氣性不佳的鞋子和襪子都是黴菌生長的環境,也是容易感染香港腳的潮濕場域。☑易感染的體質:黴菌具傳染性,對於免疫力低下、皮膚脆弱易過敏或足部有傷口者,一旦接觸到黴菌很容易被其感染。其次是足部本身易形成黴菌滋生的環境,如:天生容易冒腳汗者或是腳趾縫長得較密的人,相對容易感染香港腳。☑易感染的途徑:香港腳患者穿過的鞋子和襪子、踩過的地板、擦拭過的毛巾或是潮濕的浴室地墊都可能留下黴菌,導致他人也易沾染上黴菌,當沾染者又具有上述易感染的體質,加上足部未做到徹底清潔,便有很高的機率感染香港腳。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腳症狀不只是癢,其共有4種足癬類型,嚴重時可能還會有膿包、出現皮膚糜爛潰瘍的現象:(1)趾間型足癬:腳趾縫、腳掌出現脫皮是初期最常見的香港腳症狀,但也有腳趾縫皮膚呈現濕軟、塊狀剝落的現象,甚至有些人可能還會出現紅斑與滲出液體。(2)厚皮型足癬:腳底、腳掌的皮膚變得乾燥且角質增厚,腳跟皮膚則因龜裂而感到疼痛,但由於不會癢而容易被人忽略。(3)水泡型足癬:腳底出現整群的小水泡且非常癢,一旦抓破水泡,水泡恐滲出液體或演變成糜爛狀。(4)潰瘍型足癬:腳趾縫的皮膚呈脫皮裂開的發炎現象,甚至有膿包且感到疼痛,須小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醫師:香港腳不會自然好!應先至皮膚科就診後接受藥物治療當你好奇:「香港腳會不會自然好?」皮膚科醫師的回答都是:「不會!」原因很簡單,因為香港腳是感染或是被傳染皮膚黴菌所導致,除非接受藥物治療,透過正確治療徹底殺死黴菌,同時消弭黴菌滋生的環境和阻斷傳染途徑,否則香港腳很容易再次復發。如今治療香港腳,除非症狀嚴重,皮膚科醫師才會開立口服藥,否則通常會以含有專門對付黴菌成分的外用藥膏為優先治療建議。藥局裡常見的抗黴菌外用藥膏有很多種,建議可依不同症狀遵照藥師/皮膚科醫師的指示選購。如希望安心使用外用藥膏治療香港腳,不妨選擇不含類固醇的大廠牌香港腳治療藥膏。以消費者熟悉且信賴的大廠牌【療黴舒】乳膏為例,其主成分為醫療級的Terbinafine,藥膏具長效作用、可有效殺死黴菌,1天使用1次,治療香港腳療程只需7天,便能快速制止癢、脫屑及紅斑等症狀。90%的使用者在開始使用療黴舒乳膏治療後的3個月內,香港腳症狀並無明顯復發或再度感染的現象。此外,使用香港腳外用藥膏前,應先以溫水及羊毛棉片仔細清洗皮膚感染部位,待妥善清洗且乾燥後,再將藥膏輕柔塗抹均勻於患處及其周圍,以確保藥品能穿透。但切記,不只擦在患處,還要塗抹至整根腳趾到腳掌,才能有效殺菌、杜絕黴菌滋生,同時使用香港腳藥膏前後都須洗手,以避免交叉感染。 預防香港腳復發!避免4大NG行為,養成7個好習慣香港腳是傳染力強、不容易治癒且復發率高的惱人疾病,然而復發的原因可能與你治療及平日的NG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治療香港腳NG行為1、擅自停藥據了解,沒有完成香港腳用藥療程,任意停藥、中斷香港腳治療,是導致香港腳在近期內再度復發的最主要原因。現今的香港腳外用藥膏已將療程縮短至7天,有助於提升用藥完成率。不過一般會建議,當患部症狀改善後,再持續塗抹兩周治療,可將黴菌徹底消滅。●治療香港腳NG行為2、癢哪裡,擦哪裡!許多香港腳患者習慣「癢哪裡,擦哪裡」,但不少醫師都會建議患者:「使用藥膏時,不要只擦看得見的患部,最好將藥膏塗抹至整根腳趾到腳掌。」因為尚未出現症狀的足部也可能帶有致病黴菌,可能再次引發感染。●治療香港腳NG行為3、沒有改變原有的生活及衛生習慣保持腳部的衛生清潔與乾燥舒爽,是預防黴菌在足部滋生的不二法門。但若患者覺得香港腳已獲得有效治療便故態復萌,再次感染黴菌的機率其實非常高!●治療香港腳NG行為4、持續接觸黴菌感染源只要赤腳接觸到藏有黴菌的潮濕地面或鞋子和襪子,你就有機會再次感染香港腳。尤其現代人經常赤足踏入游泳池、溫泉、健身房和運動教室,或是與他人共穿拖鞋,這些都可能會提高感染黴菌的風險。倘若期盼香港腳不要再次復發,想幫助預防香港腳再度找上門,在日常生活中應養成7個好習慣:1.保持腳部乾燥舒爽,平日可多帶一套鞋子和襪子更換2.不要與他人共用一雙鞋子/襪子,並且選擇排汗功能好的襪子3.雨天淋濕的鞋子和襪子,切記一定要完全烘吹乾鞋子和襪子才能再穿4.浴室地面保持清潔乾燥,避免黴菌在潮濕環境中四處擴散5.強化自身免疫,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早就醫6.治療期間,請依醫師開立的藥品仿單正確使用,切勿自行停藥7.選擇用藥時,不妨以不含類固醇的藥品為主,藥品建議包含Terbinafine成分,才能有效殺菌香港腳真的不會自然好!即時且用對外用藥膏治療才是上策總歸來說,香港腳真的不會自然好!因為黴菌生命力強且繁殖力高,一旦感染、或被傳染香港腳,千萬不要誤以為它會自然好,應先看皮膚科醫師,並依醫囑確實用藥。選擇香港腳外用藥膏治療時,不妨以不含酒精、不含類固醇,但含有Terbinafine成分之長效作用的藥品為優先,並應遵循藥品仿單指示正確用藥。以瑞士原裝進口的【療黴舒】乳膏為例,不含酒精、不含類固醇且質地清爽不黏膩,並含有醫療級成分Terbinafine,具長效、殺菌之作用,其用法用量是1天1次,療程為7天,因此不建議患者使用不滿7天,看見症狀獲得改善就自行停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保持足部的清潔與乾燥舒爽尤為重要,唯有在正確用藥與良好生活習慣雙管齊下,方能杜絕香港腳再次復發、預防香港腳再次找上門。了解更多: https://www.lamisil.com.tw/products/lamisil-cream.html 使用前詳閱說明書警語及注意事項如對產品有任何問題,請直接連絡療黴舒消費者服務專線0800-212-259英商葛蘭素史克消費保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100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66 號 24 樓北市衛藥廣字第112040149號 衛署藥輸字第024470號Trade marks owned or licensed by Haleon ©2023 Haleon or licensor PM-TW-LAM-23-00015
-
2023-04-08 醫療.皮膚
汗味濃是身體發出健康警訊! 醫師曝「汗臭」背後真相,臭味主因「不是太多細菌」
流汗很正常,但有汗臭就不好了。很多人常說自己流汗後,味道相當濃烈且不好聞,或是自嘲自己在充滿男性的環境(通常是學校),只要有部分男性流汗,味道就不大好聞。這樣代表流汗不好嗎?為什麼我會有汗臭呢?醫師表示,流汗除了是一個調節體溫的方式,也是一個排出毒素的管道,像是重金屬;所以即使患者不喜歡運動,我也會建議他們去桑拿烤箱流汗,即使不是主動運動的流汗,被動地使汗水排出也會有效果。為什麼會有汗臭味?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粉絲團「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表示,汗水主要由4個部分構成:水、礦物質、乳酸、尿素,其中的礦物質則包括鈉(最多)、鉀、鈣、鎂。 身體的汗腺主要分為小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s和頂漿腺Apocrine sweat glands兩種。 「小汗腺」分佈於我們全身,包括額頭、手掌、腳掌及其他大大小小的部位,終其一生調節我們的體溫,分泌的汗液是水和一些電解質,屬於水樣的汗,受到交感神經系統的調控。「頂漿腺」則分佈於腋下、乳頭、會陰部和頭皮,受到「性荷爾蒙」的刺激,所以在青春期之後會分泌特別旺盛,頂漿腺的汗液成分和小汗腺不一樣,屬於濃稠性的汗,含有更多的醣類、蛋白質和脂質。頂漿腺的汗液本身是沒有味道的,但在被皮膚的菌叢分解之後會產生各種味道,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體味」或是「汗臭味」。李思賢強調,不要因為有汗臭而過度清潔自己的皮膚,因為「汗臭」不是因為太多細菌,而是有太多「不對」的細菌。李思賢表示,我們的皮膚隨時都有成千上萬的細菌,是非常正常的生態系,但是不好的細菌會將汗腋分解出不好聞的成分,過度清潔或是隨意塗抹太多香水或是化學藥劑會破壞皮膚的好菌,反而讓壞菌過度生長,問題會越來越嚴重。汗腺可訓練 讓流汗效率增加3倍汗腺老化或退化是非常需要改善的問題,很多患者因為少動或是糖尿病造成神經損傷會導致流汗困難,久了就越來越流不出汗。 不只肌肉可以訓練,汗腺也是可以訓練的,藉由訓練可以讓你流汗的效率增加3倍。增加排汗的方法:增加運動的強度,像是高強度間歇性運動、補充足夠水分、保暖的衣物,可以蒸氣浴或是桑拿輔助流汗。不正常的流汗可能和血糖、甲狀腺、自律神經、荷爾蒙、生理期有關,需要找醫生幫忙鑑別診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05 養生.抗老養生
清明節氣首重保暖去濕 炒菜加「一物」助提高免疫力、防感冒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時節,根據《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描述清明位在春分之後,此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經過春雨洗滌後的空氣清新,風景明朗,故稱此時節為「清明」。雖然清明時節氣溫已漸漸回暖,但要特別注意此時的氣候仍不穩定,早晚溫差變化大,若疏於防範容易因此著涼;加上清明前後的雨量也逐漸增多,建議出門要隨身攜帶雨具以及薄外套來保暖。清明保養首重保暖去濕,緩解過敏、濕疹、關節痠痛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清明時節溫差大、濕度高的節氣特色使得人體容易受到風邪與濕邪入侵,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濕疹、四肢關節痠痛、精神疲倦、頭暈腦脹等症狀。因此在此節氣主要養生重點在於保暖去濕,提高免疫力預防邪氣入侵的同時,也要增加脾胃去除濕氣的能力。3穴位去濕、預防感冒,調節免疫系統在穴位上,建議多按摩合谷穴、曲池穴與足三里穴,以指腹按摩每個穴位20下,一天一至三次。合谷穴可以疏散風邪、預防感冒;曲池穴可以調節免疫系統;足三里穴能改善腸胃機能,促進濕氣排出。多食當令食材與生薑,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飲食方面建議挑選當令食材入菜,例如:蘆筍、茼蒿、牛蒡、花椰菜、青椒、韭菜、芹菜、枇杷、桑椹、蓮霧等,另外中醫認為生薑有發散風寒、溫肺暖胃的功效,炒菜煮湯時加一點薑有助於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潤餅選擇全麥餅皮、低熱量內餡,留意熱量問題除此之外,傳統清明節常吃的潤餅其餅皮、內餡熱量及含糖量都偏高,提醒三高及糖尿病族群要適量食用。建議可選用全麥潤餅皮,以川燙的雞肉絲取代油脂含量高的五花肉或紅糟肉,以無調味的堅果粒取代花生粉及糖粉。清明連假期間不妨帶著家人一起到戶外踏青,不僅能呼吸新鮮空氣、提升心肺功能,透過運動排汗的方式也能有效祛除體內濕氣,預防疾病!
-
2023-01-24 醫療.中醫
過年大餐後喝茶解膩?注意!「這些人」不適合
茶有生津止渴、去膩減肥的功效,且含有「兒茶素」,具有抗氧化、提升代謝等效果。在過年餐餐大魚大肉下,許多人選擇飯後來杯茶,以利解膩消脂。但喝茶也有些需要注意之處,醫師提醒,喝茶不宜過量,否則容易引起失眠、心悸、胃寒、腹瀉等不適。而且發燒、發熱者,以及正在月經期的女性也不適合喝濃茶,以免使經痛加劇。綠茶、白茶清毒解熱 發燒、發熱不宜飲用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雖然綠茶、白茶具有清毒解熱的功效,但現在正值新冠、流感季節,如果正在發燒、發熱的時候就不宜飲用。他表示,因為茶葉中的茶鹼、咖啡因和鞣酸等成分有興奮中樞神經、增強血液循環及促進心跳加快的作用,發熱時飲用會使人體溫升高,還會影響排汗,妨礙正常散熱,影響身體的康復。就算紅茶等性質較溫和,發熱時飲用也會加重症狀。另外,女性在月經期間不宜喝茶過量,更不宜飲用濃茶。因為茶中含有較高濃度的鞣酸,會刺激腸胃,影響身體對鐵質的吸收。尤其是體質比較弱、本身貧血的女性,月經血量偏少或容易經痛,在月經期飲用過多的茶或濃茶,會使貧血、經痛加重。服藥應以白開水為宜 千萬不可「以茶配藥」過年期間,有三高等慢性病史者也不能停藥,但千萬不可「以茶配藥」。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由於茶中的茶鹼和咖啡因是透過肝臟代謝,而有些藥物使透過肝臟代謝的路徑作用,兩相競爭造成干擾,因此不建議服用藥物時配茶,應以白開水併服為宜。陳潮宗則表示,中醫裡,茶有時也可作爲一味中藥或是藥引子。例如用來活血裡氣、舒風止痛的中醫藥方「川芎茶調散」,藥方中主要以川芎、白芷、羌活、荊芥、防風、薄荷、炒香附、細辛組成。使用茶清調服,作為「藥引子」引導方中諸藥歸經,實現「精准投遞」,達到清利頭目、醒神開竅的功效。但陳潮宗也提醒,具體選用哪種茶水作藥引,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
2023-01-13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便當盒、塑膠袋易溶出毒物!營養師「一個步驟」解決
近年因疫情的關係,民眾飲食模式改變,時常叫外送食物或買便利商店食物。不過,營養師廖容綺提醒,不管是塑膠杯、塑膠袋、紙盒、紙袋等等,油脂加上高溫就會溶出有毒的化學物質,因此她一定會「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加上促進代謝、多攝取蔬菜,即可避開危險的環境荷爾蒙。每當被問到「營養師,妳會吃超商的微波餐盒嗎?」廖容綺表示,環境賀爾蒙無所不在,「我一定會拿回家,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以下三個狀況,哪一種會溶出較多的環境賀爾蒙?1.塑膠袋裝冰冷的食物2.塑膠袋裝冰冷,但是酸的食物3.塑膠袋裝熱且油多的食物答案:又油又熱的食物!例如塑膠袋裝羊肉湯、塑膠袋裝牛肉麵等。無所不在的環境賀爾蒙「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這些人造的化學物質,存在環境中,透過食物、空氣或皮膚接觸進去到人體,因為『類似』人體內荷爾蒙的結構,所以會造成干擾,干擾是一連串的,是長久的。現在很多疾病其實都跟環境賀爾蒙有關係,包括1.胎兒:生長遲滯、早產出生體重不足。2.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發育成長遲滯、不正常性發育、性早熟。3.成年人: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症、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肺癌。不孕,多囊性卵巢症,早發性停經,腦下垂體及甲狀腺功能異常。怎麼預防環境賀爾蒙一、避免接觸1.吸入:空氣中的PM2.5,來自工廠的廢棄物、汽機車的排放氣體、不明物體的焚燒物質、拜拜燒香、二手菸、品質低劣的香氛或香水、空氣清新劑、殺蟲劑。2.接觸:兒童玩具、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家俱、印刷品油墨、塑膠類用品例如:雨衣,地墊,溶劑。3.食入:裝食物的容器、塑膠袋、鍋具、保鮮膜、免洗餐具上的材料、人工合成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療法、農藥。二、促進代謝1.排尿:多喝水促進排尿,建議量每日2500-3000cc或體重的30倍。2.排汗:桑拿、遠紅外線儀促進排汗。3.肝臟解毒:幫助環境賀爾蒙代謝食物4.排便: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肝臟解毒後的毒素到了腸道需要纖維素的幫忙吸附排除。三、多吃蔬菜1.十字花科蔬菜:綠色花椰菜,苞子甘藍,芥蘭菜,芥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羽衣甘藍富含葡萄糖硫苷及吲哚,加強肝臟解毒功能。2.大蒜:大蒜素跟硒,有助於肝臟排毒毒素。3.薑黃:薑黃素是很強的抗發炎,抗氧化物,加強排毒功能。4.綠茶:綠茶多酚跟兒茶素,幫助肝臟運作。5.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促進肝臟解毒。6.甜菜:富含植化素可以加強肝臟中解毒酵素及抗氧化酵素的活性。7.酪梨:富含穀胱甘肽(glutathone),幫助肝臟把脂溶性毒素轉變成水溶性。【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52, 原文出處】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09 醫療.皮膚
《黑暗榮耀》宋慧喬演燙傷不吃熱食、喝熱湯 專科醫師這麼說
韓劇《黑暗榮耀》引發話題,宋慧喬主演的女主角在高中時期被同學霸凌,多次被電捲棒和熨斗燙傷,燙傷後只吃冷飯糰,不吃熱食、喝熱湯,或為緩解燒燙傷傷口癒合的搔癢感,脫掉衣服趴在雪地裡降溫,都讓觀眾印象深刻。熟知燒燙傷的整形外科醫師說,「戲劇描述燙傷患者不敢吃熱食,這是合理的。」一齣戲劇可以將燙傷患者症狀、反應等連貫起來,「滿細膩的」。宋慧喬在劇中被電捲棒燙傷手臂、小腿、背部,身上滿是傷疤,她和劇中壞人約在餐廳見面,她完全不碰眼前的熱湯,只吃放涼後的血腸,甚至在修車場時,看到肉在烤盤上滋滋作響,內心想起被燙傷時的痛苦而異常恐懼。「戲劇描述燒燙傷患者不敢吃熱食,這是合理的。」知名整形外科醫師、懷寧醫院院長戴念梓說,嚴重燒燙傷確實會影響排汗功能,當吃熱食、運動,身體無法排汗、散熱,可能會刺激燒燙傷疤痕,而出現搔癢、疼痛等不舒服,另燒燙傷患者在戶外運動,若體溫高達38℃以上,因身體無法散熱,有可能出現中暑症狀,進而影響腦神經、心血管或腎臟功能。戴念梓表示,一齣戲劇可以將燒燙傷患者的症狀、反應等連貫起來,「滿細膩的」,但熱食對燒燙傷患者來說並非禁忌,可是如果吃熱食會引起不舒服、無法排汗,建議還是少吃,若燒燙傷患者在飲食、生活等有疑問,都可進一步和醫師諮詢。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長庚醫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說,電捲棒加熱後溫度相當高,可能高達攝氏100度以上,「真的很燙、很燙」,皮膚碰到一定會造成燙傷,且皮膚下方有汗腺,一旦燙傷到達真皮層,屬於深二度燙傷,此時汗腺毀損,喪失排汗功能,如果燙傷面積超過全身30%,將影響全身排汗功能,以皮膚面積區分,身體前方軀幹面積為18%,後背18%,要達30%幾乎是前胸、腹部、後背都被燙傷。至於,女主角為緩解燒燙傷傷口癒合的搔癢感,去除身上衣物臥倒在雪地裡降溫。黃毓惠說,這為兩個層面,第一是燒燙傷傷口逐漸癒合時,傷口會有搔癢、疼痛、緊繃等感覺,這時冰敷緩解癢感是為避免搔抓,以防傷口感染,但要注意皮膚不要被凍傷,另一個則是心理創傷,也就是說,只要想到或看到與燒燙傷有關的場景,就會尋找物品讓全身降溫。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燒燙傷患者害怕吃熱食的心理創傷,此為制約式連結反應,最有名的就是巴夫洛夫實驗,也就是只要燒燙傷患者看到某場景,而連想到燒燙傷當時有關的場景,心理就會引起不舒服,這可透過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等,協助用新思考、行為模式,降低恐懼感。如八仙塵暴燒燙傷患者就常用此治療方式,但部分患者仍受到外界異樣的眼光,需要大家一起支持與協助。黃毓惠指出,燒燙傷第一時間就是要沖脫泡蓋送,減少熱能對皮膚的傷害,在燒燙傷傷口癒合過程,務必重視傷口清潔,避免細菌感染,為避免傷口出現肥厚型疤痕,須時常按摩或穿彈力衣,這段時間長達半年至一年以上,需要很大的耐心,肥厚型疤痕也可透過塗抹類固醇藥物、除疤凝膠,或冷凍治療、染料雷射等消除疤痕,但依燒燙傷嚴重程度不同,疤痕恐無法完全消除。戴念梓說,燒燙傷疤痕可能會出現攣縮、刺痛、搔癢症狀,甚至是影響神經感覺,容易出現摩擦等傷口,嚴重疤痕還可能出現潰瘍、皮膚病變,平時須注意皮膚保養、清潔,並多觀察皮膚變化提高警覺,燒燙傷患者除身體不舒服外,於社會、心理等各方面影響也需一一克服。
-
2022-12-28 癌症.淋巴癌
冰壺運動員王一博27歲淋巴癌逝 為何他從不適到離世僅半年?
曾獲中國大陸全國冠軍的冰壺運動員王一博,因患中樞淋巴瘤於25日病逝,得年27歲。據陸媒報導,他在7月就因身體不適就醫,然而病情惡化快速,不到半年就病重離世。由於他的年紀輕,加上運動員給人身體強健的印象,他的死訊引起中國大陸網友熱議。中樞神經淋巴瘤是什麼樣的疾病?根據白血病和淋巴瘤協會(LLS)網站,中樞神經淋巴瘤是一種罕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來自淋巴組織的惡性(癌)細胞在大腦和/或脊髓(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中形成,或從身體的其他部位擴散到大腦和/或脊髓(二級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和繼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都是罕見疾病,為惡性淋巴瘤(俗稱淋巴癌)的一種。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曾表示,淋巴癌的病理表現及組織型態複雜,有些病人一經確診,可能在3至6個月過世,但有病人即使是第四期,卻照樣趴趴走,主要差別在於病人罹患的淋巴癌究竟屬於高度惡性,或中度惡性、還是低度惡性的淋巴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成因是什麼?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寰澤表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確切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近年病人增加的原因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包括愛滋病毒、EB病毒、肝炎病毒等,另外,自體免疫不全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紅斑性狼瘡等或使用免疫抑制製治療的患者,都可能增加患病的風險。另外,暴露在放射線治療污染者,如癌症患者,或是核事故、核試驗或地下輻射洩漏的接觸者;經常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包括殺蟲劑和除草劑,以及農林、焊接等行業中使用的一些化學物質都容易導致淋巴細胞癌化。有研究也認為,飲用水中發現高濃度的硝酸鹽、高脂肪和肉製品的飲食、紫外線照射也會提高發生風險。【疾病百科】>>該如何預防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為何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難發現?據癌症登記報告統計,惡性淋巴瘤每年新診斷病例超過3000人,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占四分之三,相較十年前新發生個案數大增五成,卻僅不到半數病人可以早期發現。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曾指出,淋巴癌典型的六大症狀為「燒、腫、癢、汗、咳、瘦」,當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莫名發燒、咳嗽、全身發癢、盜汗或是體重莫名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都是淋巴癌的疑似症狀,這些症狀不易察覺,加上民眾輕忽身體異常警訊,以致延誤就醫,僅不到半數的病人可早期發現。‧燒:突發性不明原因發燒‧腫:頸、腋窩或鼠蹊部淋巴結出現2公分以上無痛感的異常腫塊‧癢:持續性全身發癢‧汗:夜間不正常排汗‧咳:喘不過氣或咳嗽‧瘦: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超過10%,並合併疲倦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曾提醒,淋巴瘤有不同種類、期別,其中早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8成,晚期治癒率極低,若有發現頭頸部、腋下或鼠蹊部出現無痛感的不明腫塊,甚至合併發燒、全身疲累等徵狀,應及早至血液腫瘤科就診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治癒率。
-
2022-11-20 醫療.皮膚
體香劑治標不治本 醫建議體臭應做好清潔、少吃重口味食物
流汗是人體重要的散熱方式,當外界氣溫升高,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會督促汗腺排汗,排除多餘的熱能。但有些人汗味酸臭,不僅自己聞了難受,旁人也避之唯恐不及。汗水成分被細菌分解,就會產生汗臭味。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曾德朋表示,人體水分主要透過尿液、唾液、汗液和淚水排出,而出汗受溫度改變和運動散熱等影響,是身體自主性新陳代謝的表現,沒有辦法用意志控制。他表示,人體有外分泌腺,也就是汗腺,會分泌汗水,其成分包含水分、尿素、尿酸、蛋白質、離子等。另外還有頂漿腺,主要分泌油脂。這些成分被細菌分解後,就會散發出汗臭味或酸臭味。體香劑造成五味雜陳,反而更不好聞。有些人會使用體香劑來抑制身上的味道,曾德朋表示,體香劑治標不治本,而且太多味道混雜,反而更不好聞,另外也可能因為添加香料,皮膚反出現接觸性皮膚炎。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做好清潔」,減少汗水和油脂停留、代謝的機會。除此之外,少食用重口味的食物也能降低汗臭味、體臭味、狐臭味的產生。體臭反映身體,飲食喜煎炸、辛辣、冰冷多有肝熱問題。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體臭也反映出不同的身體問題,因此當發現自己出現汗臭味時就需要留意。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容易汗臭是因肝熱及濕熱。而肝熱、濕熱者除了有汗臭外,也較易呈濃稠、黃色的汗液。他說,因肝負責處理和分解身體內的有毒物質,如果日常飲食嗜吃煎炸、辛辣、溫燥、熱氣的食物,又喜歡凍飲、冰水、生冷食物等,容易讓身體內部積聚濕熱,加重肝的負擔引起肝熱。常吹冷氣、嗜食生冷,不易流汗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汗液是新陳代謝重要的一環,但有些人就算大熱天或運動後仍不出汗。陳潮宗表示,「不易流汗,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他說,發不出汗和外在及體內受寒邪侵襲有關。人體正常受到陽氣蒸騰後,汗會經由體表的毛細孔排出。但天氣熱時,許多人會攝取較多生冷飲食,造成身體的寒濕無法代謝、陽氣沒辦法升發,容易倦怠、排不出汗。例如常吹冷氣屬於外在的寒邪閉塞毛細孔,如果再吃大量冰冷的食物,胃也受寒邪所困,而不容易出汗。止汗劑用久易失效,也恐造成毛囊炎。陳潮宗說,通常流不出汗的人還會合併感冒症狀,主要是因為毛細孔受寒邪而收縮、失常,對溫度的調控能力會下降;有些人則會伴隨胃腸不舒服或中暑等症狀,例如肩頸僵硬、口乾等。大部份的患者不會因為流不出汗而來看診,但如果流不出汗還同時伴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就要盡速求診找出原因。汗液過多,有些人會選擇使用止汗劑。曾德朋則表示,止汗劑主要成分為鋁鹽,與汗腋作用後,會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填塞汗孔達到止汗效果。但時間一久止汗劑可能因為代謝而失去作用,或是使用頻率太高,反而造成毛囊堵塞,出現毛囊炎。要解決多汗問題,也可進行神經阻斷手術或使用手術刀、雷射將頂漿腺刮除或燒掉。出汗部位與疾病關係出汗雖然是一件正常的代謝機制,但陳潮宗也提醒,不同部位汗流過多,也有需要注意的潛藏問題。額頭可能代表腸胃、心氣不足,常見發生在飲食過量、常吃刺激性食物的人身上。鼻子可能代表肺氣不足,常見於肺功能不佳、運動量不足者身上。脖子可能代表內分泌失調,常見於熬夜、月經不調、壓力過大的人身上。胸口可能代表自律神經失調、腸胃虛弱導致肺氣生成不足,常見於更年期女性、心肺功能偏弱、腸功能虛弱。手心、腳底可能是因為壓力過大、容易情緒緊張,交感神經出現問題。腋下多是因為飲食重口味、心臟虛弱導致。
-
2022-10-02 養生.運動健身
登山新手必看!網友提7大保命注意事項,出發前一定要做到
近年登山成為台灣相當熱門的戶外休閒運動,山上的天然美景與新鮮空氣吸引許多人爭相加入登山客的行列,但如果沒有事前好好做足準備,卻很有可能遭遇意外風險。究竟登山新手在行前需要注意哪些事情呢?《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1年內「登山注意事項」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登山前需要遵守的重要觀念。行前帶齊裝備!最好規劃 才可安全登山觀察網友對於登山注意事項的相關話題,可以發現「帶齊重要裝備工具」的討論聲量居冠,如急救包、鍋爐具與頭燈等,許多網友均有提到行前盤點登山裝備工具的重要性,由於山區交通不便,難隨時取得物資,倘若不幸發生意外,身上的工具就能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如1名網友分享自己高島縱走時腳滑骨折的經歷,並表示「有1位山友馬上翻出她的急救包跟就地取材幫我固定,還跟嚮導一起組裝簡易擔架帶我下山送醫」對於山友的相助表示感激,也表明事前攜帶裝備的重要性。另1名網友則分享爬阿里山眠月線隧道的注意事項,並提到「強烈建議要戴頭燈!」也引來其他網友補充「要穿防滑的鞋子,因為有路段會積水」等,再三呼籲山友不可一時疏忽少帶裝備。「事前規劃登山路線」也相當重要,畢竟登山與其他戶外活動不同,沿途可能會遭遇許多不可控的突發狀況,因此更應該事前針對行程做好詳細規劃,並以安全為首要考量。1名網友詢問如何制定合乎自己體能的登山行程規劃,引來不少網友留言,如「自己爬的話,有過2到3次3天的經驗,事前功課做好就比較穩妥」、「會擔心的話可先繳學費,跟商業團」等,也有網友補充,由於長天數(4天以上)的登山行程較容易出現意外,因此建議新手先以單天或短天數(2至3天)的行程為主,「先學會怎麼分配體能、用什麼速度走,才能夠平安爬完」。山上氣候變化大 網友推1好物可避免失溫另一方面,登山新手也要記得「攜帶保暖衣物雨具」,由於山區氣候日夜溫差大,容易導致身體失溫與水分流失等情形,因此排汗、保暖必不可少。1名曾攀登奇萊連峰遇雪受困的網友分享自身經歷,由於當時鋒面過境,夜間山路突然下大雪急劇降溫,也導致同行山友突發高山症,因而受阻山上,該名網友慶幸表示「如果沒有足夠保暖衣物,我們怎麼撐過整晚零下3、4度的低溫呢?」底下也有網友補充「失溫3小時就有可能出事了」,因而建議其他登山客行前一定要內穿吸濕排汗衫,並搭配足夠保暖的防風防水外套。登山出遊固然有趣,但可千萬別急著隨興出發,事前需要做好的準備一定不能馬虎!只有做足完善仔細的規劃,才能確保這趟旅程可以快樂出行,平安回家!★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9-30 養生.抗老養生
早晨4杯水,是最簡單的排毒法!切記喝完水「這些時間」後才可以吃東西喝飲料
很多人以為瑜珈就只是做動作練習體位法而已,其實瑜珈涵蓋飲食、飲水甚至生活態度,有鑑於最近看到很多學生都只喝飲料不喝水,手搖杯、罐裝飲料、軟性汽水滿街都有,奶茶、咖啡一天好幾杯,但是卻都不喝水,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健康問題!你知道嗎?只要掌握正確喝水原則,你的皮膚、精神甚至整體身心健康都會有驚人變化! 前陣子,國外就有網友進行喝水挑戰30天,用手機鏡頭紀錄下每日變化,明顯氣色跟膚況都變得超好,比琳瑯滿目的保養品、化妝品還神奇!誰想得到再平常不過的喝水這件事,竟然有這種神奇功效?原理很簡單,身體保持在水分充足的狀態就是影響整體健康的關鍵,但奇怪的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單純地好好喝水,喝足夠的水,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做到… 水份可溶解礦物質及營養物質,讓身體得以吸收,同時也扮演攜帶廢棄物排出身體的重要角色,身體得以正確運作,所有的細胞、器官都需要水的幫忙,舉凡調解體溫、潤滑關節、幫助食物順利通過腸道、保護脊髓及敏感精細的組織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喝水可以排毒的主要原因。簡單說,人真的不能沒有水。 早晨時光被稱為「黃金時段」,在一天正式展開前,你可以做很多事,喝水、刷牙、冥想、祈禱、瑜珈、吃營養滿點的早餐,這些全都是你開啟健康一天的好方法。喝水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療法,不論是嚴重的疾病或者是小病痛,像是頭痛、身體疼痛、心臟問題、關節炎、心跳過快、癲癇、肥胖、氣喘、支氣管炎、腦膜炎、膀胱問題、嘔吐、胃炎、腹瀉、痔瘡、糖尿病、便秘、眼疾、經期失調、耳鼻喉疾病等,都已被證實能夠透過在對的時間飲水達到治療效果。 沒有水會怎樣?第一,人體最強大的過濾器-腎臟就無法好好工作!如果腎臟沒有善盡職責,廢棄物、毒素就無法排出體外,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慢性腎臟疾病置之不理,長期不治療的話,就會導致腎臟衰敗,如此一來,就只能透過腎臟滲析(洗腎)或移植來解決問題。 第二常見的問題是喝太少水而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果細菌感染循著尿道一路往上影響到腎臟,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突發性的腎臟感染也非常危險,如引發敗血症,會危及生命安全。 第三則是腎結石,通常都是因為每日飲水量未達標準,長期身體缺水而有腎結石,易併發尿道感染,研究顯示腎結石也會提高腎臟得到其他疾病的風險。 第四為脫水現象,由於諸多原因,身體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時補充,也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當腎臟無法維持電解質平衡,許多生理機能都會受損,像是神經肌肉反射減弱,身體會不由自主出現難以控制的動作甚至失去意識。 考量每人每日活動量以及排汗程度不同,其實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每日標準水分攝取量,但有普遍認同較為健康的建議飲水量範圍: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男性一天應該攝入3000毫升,女性為2200毫升(含所有非酒精的液體)。 喝水五大健康好處如果你本身有腎臟問題或是其他健康問題,在實施任何飲水計畫之前,請先諮詢你的專業醫師。針對一般人的健康狀態,這邊有幾個步驟提供給你參考,只要遵從在正確的時間點喝水,完成這樣一件小事就能為你帶來大大的健康好處: (1) 起床後,什麼事都先別做,連刷牙也都先等等,請先喝4杯160毫升的常溫水,對剛開始實行的人來說,一下子要喝4杯水其實有點困難,但不用擔心,你就盡可能喝,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慢慢地就可以達到4杯的量。 (2) 喝完4杯水之後,至少45分鐘內不要吃東西或再喝任何液體。 (3) 45分鐘之後,你就可以吃東西或喝東西囉! (4) 記得在進食後,不管是正餐或點心,45-60分鐘內都不要喝水,但可以刷牙或漱口,如果真的覺得很渴,可以喝一小口水。 (5) 如果你生病了、年紀較長或是不太習慣這樣喝水,你也可以慢慢執行,試著慢慢增加每日的飲水量至平均2200毫升。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我感染「BA.5」了嗎?咳嗽、喉嚨痛...重複感染是特徵!BA.5「潛伏期、10大症狀、預防方法」這篇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