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排汗
共找到
193
筆 文章
-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不僅老人、小孩要注意! 服用4種慢性病藥物也容易中暑
入夏以來氣溫不斷飆升,適逢暑假期間,民眾也都攜家帶眷到各地旅遊與戶外活動,但若暴露在陽光底下過久,當心出現熱傷害狀況。熱傷害症狀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中以中暑最嚴重,而熱衰竭、熱痙攣則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水分和鹽份流失太多,所以補充輸液和電解質後很快就能改善。散熱調節失衡 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噁心、疲倦無力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表示,在高溫環境中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106℉)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初期症狀表現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會引起煩躁不安、幻覺、動作不協調、昏迷等意識障礙情形。嚴重時可能併發癲癇、心肺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肝損傷、腎損傷、電解質失衡(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等,恐有生命危險。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易中暑 服用4類藥物也要注意 魏智偉主任指出,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之外,若服用的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暑的機率也會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功能降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使體溫上升。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反應高溫調節的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魏智偉呼籲,有服用上述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並且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場所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熱背部狂冒痘? 這些NG行為你我可能天天都在做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
2020-07-29 新聞.健康知識+
夏日高溫戶外活動 小心「熱急症」發生
當東北季風逐漸減弱,源自於南方熱帶海洋的西南季風逐漸增強向北推進,此時冷暖氣團便會在華南至台灣一帶交會形成一道近似滯留的鋒面系統在台灣附近徘徊,因鋒面帶上氣流的不穩定及充沛的水氣,便容易引發中小型對流,而出現連續性的降雨並造成局部性豪雨或大雨的現象,此乃台灣五、六月春夏交替之際常見的梅雨季的由來。注意高溫、高濕度或者不透風的環境中隨著梅雨季節的到來,北台灣很快就會步入又熱又悶的夏季。而在全球暖化勢不可擋的潮流之下,近年來台灣的高溫與極端高溫天數持續增高。高溫加上高濕度,對人體的影響不容小覷。台灣民眾因熱急症而掛急診的人數也節節攀升。簡單來說,人體利用「輻射」、「傳導」、「對流」以及「蒸發」等方式來達到體溫的恆定。在外界溫度高於體溫時,「輻射」、「傳導」與「對流」便會失效。若再加上高濕度,人體透過出汗「蒸發」來散熱的效率也會降低。人體曝露在高溫、高濕度下,就有可能出現傳統上所說的中暑。很多民眾會誤會中暑定義,其實「中暑」在醫學裡為熱急症最嚴重的一種。常發生在高溫、高濕度或者不透風的環境中,人體的體溫調節失效、流汗蒸發也失去散熱功能,所引起的症狀。患者會有高體溫(通常高於40.5°C)、排汗不良合併神經學症狀(包括:躁動、迷糊、抽搐、昏迷等)。早期快速降溫是決定中暑病人預後的最關鍵因素,因此將患者移至陰涼處,保持通風涼爽,維持呼吸道暢通,在處理過程中儘速送醫。熱急症的五種症狀在急診醫學裡,熱急症包括:「熱水腫」、「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以及「中暑」。●熱水腫「熱水腫」通常發生在老年人,曝露在熱環境的前幾天內發生,尤其在經過一段長時間坐汽車、火車或飛機的旅途後;剛從冷環境旅遊回來的年輕人也會發生。它通常發生於手或腳。其成因為皮膚血管擴張及姿勢性組織液停滯所致,通常幾天內會自然消失,少部分可能延遲至6週才消失,病人可以抬高腿部以及穿彈性襪,以幫助組織液回流。請不要使用利尿劑或者其他不明藥物。●熱痙攣「熱痙攣」通常發生在濕熱的環境下從事劇烈的運動者,因為大量的流汗而使水份與電解質隨汗流失,引起腿部(大部份是小腿)、肩膀或腹部肌肉強烈抽筋,可能持續長達15分鐘。此時應先將病人移至陰涼處,給予鹽水或運動飲料。若是自身發生小腿痙攣,可以立即伸手抓緊抽筋那一腳的腳趾,腳尖儘量向上翹、腳跟儘量下蹬,同時用力伸直膝關節。若是抽筋持續無法停止則需轉送到醫院處理。●熱暈厥「熱暈厥」一般是發生在熱環境中久站時,主要成因為靜脈血液滯留於下肢造成相對的液體不足,產生姿勢性低血壓所致。只要將病人移到陰涼的地方、躺平並給予補 充水份,通常休息片刻,症狀很快會消失。●熱衰竭「熱衰竭」通常發生在高溫中工作或因為空氣流通不良而造成大量流汗,使得水份與電解質隨汗流失。患者常會有頭暈、虛弱、噁心、嘔吐、頭痛、皮膚出汗、濕冷、脈搏快而弱、姿勢性低血壓、暈倒、視力模糊等症狀。一般體溫正常或稍高(不高於40°C),病人意識清醒。在現場要先將患者移至陰涼處,讓患者躺下,維持呼吸道暢通,降溫並儘速送醫。防範勝於治療,提醒民眾在炎炎夏日,避免在大太陽底下運動或活動太久,高溫時應隨時補充水分,並穿著寬鬆、通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以避免吸收紫外線;儘量避免在密閉環境作業,若因工作需要,應注意水分補充及空氣流通。
-
2020-07-27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蔬菜部位更有利排毒 醫解4大族群這樣吃最養生
再生診所院長黃鼎殷醫師在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人之所以會有無法排汗、宿便、皮膚疾病、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疾病問題,主要就是因為4大類型的毒素累積所造成,常見排毒的方式則可透過腳泡熱水、優化飲食、飲用黑咖啡、橄欖油等方式進行,關於4大毒素及改善方法可參考《 4大毒素問題,4招在家自己改善 》一文。在優化飲食方面,黃鼎殷醫師則更進一步指出,蔬菜營養的攝取,其實可以因應不同的族群選擇不同的部位。蔬菜部位不同,主要營養也不同黃鼎殷醫師表示,蔬菜中對人體有利的營養素相當多,不過每種部位的主要營養成分不盡相同,可因應不同的情況、族群,選擇不同的部位攝取營養。例如常見花椰菜、地瓜葉、高麗菜、大白菜等葉部植物,就含有豐富的葉黃素、葉紅素、葉綠素等抗氧化物;而青椒、小黃瓜、茄子、玉米筍等莖部植物的營養,通常粗纖維較多,但植化素則較少;至於地瓜、南瓜、山藥、洋蔥等根部植物,因為根部是植物儲存養分之處,澱粉和蛋白質則較高;而薏仁、黃豆、綠豆、黑豆等種子植物則含有最豐富的全營養。不同族群可攝取不同蔬菜部位營養黃鼎殷醫師舉例,像是常需應酬加班者,菸酒不離身,或者平常就容易上火的民眾,在攝取蔬菜營養時就可以多著重在葉和莖。上火一詞是從中醫而來,中醫所說的上火概念等同於西醫所說的自由基,葉部蔬菜類的食物就有不少能降自由基的營養素;而常有宿便情況者,也容易有上火的情況,莖因為粗纖維較多,有利清除腸道宿便,可視為腸道中的掃把,因此對於降火也相當有幫助。相反的,身體常見比較容易虛寒的民眾,例如不少婦女常會出現貧血、手腳冰冷的情況,或是正在積極接受治療的癌症患者,就可以多考慮從植物的根和種子攝取營養。黃鼎殷醫師表示,像是山藥、牛蒡等植物的根部都是相當補腎的食材,且雖然內涵不少澱粉,但其為優質的澱粉,不易形成血糖飆升;而種子中所富含的植物油,在未經過70度高溫處理的情況下,是非常健康對人體相當有利的養分,正接受癌症治療的患者可適度的多加攝取。當季蔬果連皮一起吃營養更加分除了在蔬菜營養攝取上,可因應自己的體質從不同的部位攝取營養,黃鼎殷醫師也表示,當季的蔬果通常營養價值都相當高,可依照不同的節氣,選擇當季盛產的水果從中攝取營養,如此也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且建議在清洗乾淨後,連皮一起吃營養更加分。除此之外,也可以將當季的蔬果以蔬果汁的方式打成汁攝取營養,當然也建議將蔬果及富含營養的果皮一起打成汁,如此營養更加豐富。像近日夏至,火龍果和苦瓜就非常適合放在一起打成汁,其對於降火氣、潤腸極具有助益;而茄子和番茄也非常適合放在一起製成果汁,有利於潤腸、清除宿便。而兩者皆因放進水果,具有天然的果糖,除了健康養生外,口感也相當不錯。(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25 科別.皮膚
多汗、體臭好困擾 ,止汗劑和制臭劑該如何正確使用? 皮膚科醫師告訴你
您有多汗、體臭的困擾嗎?止汗劑和制臭劑又該怎麼用?為了解決難纏的體臭煩惱,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為多汗者排憂解惑。汗水經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產生獨特氣味 邱足滿醫師說明,人體的汗腺有大汗腺和小汗腺,小汗腺分布於全身,而手掌、臉部及腳底特別多,這種腺體的導管獨立開口於皮膚表面,成分99%是水,呈弱酸性,主要是透過排汗幫助調節體溫,然而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形成汗臭味;而大汗腺(又稱頂漿腺)主要分布在腋窩、肛門及陰部等部位,其導管開口於毛囊,汗液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酸,呈弱鹼性,經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產生獨特氣味(費洛蒙)來吸引異性,但若味道令人不悅就會產生體臭。 小汗腺出汗是身體對熱的反應,情緒也會影響出汗;大汗腺是受到性腺和神經控制,在青春期之後才開始分泌,情緒激動時也會刺激大汗腺分泌,對於多汗的人來說,社交穿著會很困窘,如果是大汗腺分泌旺盛,加上細菌作用產生的體臭,就真的糗大了!止汗劑的最佳使用時機是「睡前」面對多汗困擾,許多人會使用止汗劑,最常見的是鋁鹽,透過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來止汗,塗抹後不能馬上見效,需等待6-8小時。塗抹鋁鹽時要注意,人在睡覺時汗腺分泌會減少而保持乾燥,睡前是最佳的使用時機,而塗抹部位的皮膚,必須在完全乾爽的情況下,如果皮膚略帶水氣,可能會產生弱鹽酸而刺激皮膚,產生搔癢或乾燥粗糙的狀況。經過一個晚上作用,鋁鹽會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狀物質,白天就不會出汗了,到了早上可用濕毛巾擦在使用部位,藉此減少止汗劑殘留與刺激性皮膚炎,日間出門流汗後就不用再補擦。若每晚重複使用,一週之後效果顯著的話,即可減少使用頻率,通常一週使用一次即可發揮止汗效果,但停用後就會逐漸回到原本的狀況。對於過敏體質、曾發生皮膚過敏、腋下有毛囊炎或傷口者不宜使用,以免發生刺激性皮膚炎。邱足滿醫師說明,止汗劑產品有水劑、乳劑、膏劑、噴霧或滾珠等劑型,越水性的劑型效果越好,越膏狀的劑型的使用舒適度越佳,濃度越高者效果越好,但對皮膚刺激的風險也越高。至於噴霧劑型使用時要避免吸入。制臭劑的作用原理?而制臭劑則是改變皮膚的化學性質,保持腋下不產生異味。許多除臭劑可以降低皮膚的酸鹼值,將皮膚環境變成對細菌較不利的弱酸性,阻止某些微生物繁殖;或含有抗菌成分抑制皮膚表面的菌叢,使其無法發酵而產生異味,藉此減少汗臭、體臭。某些制臭劑含有香料或稱體香劑,透過制臭劑的主要有效成分,並添加其他香味修飾體味,適合在出門前或運動後盥洗完、皮膚乾燥時使用。最後提醒消費者,止汗制臭劑只能抑制出汗或減少體臭,如果有大量出汗或嚴重體臭,應就醫治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7-25 橘世代.時尚橘
別讓爸爸不開心! 父親節送禮別踩雷
一轉眼「父親節」又快到了,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挑選一份禮物,獻上滿滿祝福與愛,給最棒的爸爸。然而,要為平常相對寡言、不善表達的爸爸們挑選禮物,經常讓兒女們相當苦惱。該送什麼?或是怎麼挑選才不會出錯?其實,爸爸們要的並不複雜,掌握3不3要原則,避免送禮NG。根據市調公司的報告指出,過去的熱門禮物選項刮鬍刀、大型按摩椅、健身器材、公事包、領帶,都是爸爸們最不想收到的父親節禮物,爸爸們最想收到的禮物特點為「實用」,其次是「經濟實惠」和「有紀念意義」,其中,又以現金、旅遊、智慧型穿戴裝置和運動、健身裝備最受歡迎。這3類沒創意1.刮鬍刀從小到大,父親節好像已經和刮鬍刀畫上等號,相信每位爸爸都曾經收過不只一支。所以除非爸爸的刮鬍刀最近剛好壞掉、或是已經用了10年,否則父親節送上這個會有點沒創意。2.健身器材或大型按摩椅熱愛健身的爸爸,不需要孩子送就會自己買一堆;不愛運動的爸爸,收到可能會覺得「是在嫌我胖嗎?」然後嘗試用一陣子就被閒置,或是變成掛衣服的地方。與其送上健身器材,不如多帶爸爸一起出門活動更有意義。而價格高昂的豪華按摩椅,雖然收到的時候讓爸爸很有面子,但放在家裡最後最常用的可能都不是他,可能會讓爸爸有種被當成購物理由的感覺。3.領帶或公事包如同媽媽們在母親節時,不想收到家電或是廚具一樣,多數的父親都認為收到領帶或公事包,比較像是工作用途,而不是禮物。這3類最貼心1.小型按摩槍比起大型按摩椅,最近小型按摩槍正流行,尤其疫情以來居家運動的風氣正盛,方便收納的簡易運動器材更受歡迎。按摩槍(又稱筋膜槍)透過高頻震動原理,放鬆深層筋膜組織、消除肌肉疲勞,可隨時隨地舒緩訓練後緊繃的肌肉。2.運動手表/手環運動手表、手環功能愈來愈多樣化,外型設計也愈來愈時尚,甚至有內建GPS、通話功能的款式,不用搭配手機也能記錄活動狀況、通訊,甚至聽音樂、行動支付。可幫助喜愛運動的爸爸加強鍛鍊,平常也可記錄追蹤身體健康變化,如遇緊急狀況,還可以即時求助。3.新科技產品如果是喜愛新科技的爸爸,送上最新科技產品準沒錯!最新款的智慧型手機,大螢幕可以追劇、看股票、玩麻將遊戲的平板電腦,走在路上聽音樂不會被路人側目的無線藍牙耳機,在家可以聲控輕鬆操作的智慧音箱,都是最佳好禮。運動裝備/球衣要吸濕排汗 鞋款網眼更透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運動相關產品成為今年父親節禮物的熱門選項,特別是與慢跑、健身及高爾夫相關的裝備,若能陪著爸爸一起從事運動,更具意義。adidas Golf商務資深經理李應捷表示,高爾夫是許多爸爸們最喜愛的運動之一,少了出國的這個選項,消費者也由室內活動開始走向戶外運動。由於球具價格較高,加上每個人的使用習慣不同,建議可從球衣或球鞋入手,台灣夏季濕熱又高溫,連帶影響身體機能,無法長時間、長距離運動,因此挑選高爾夫球裝時,以吸濕排汗、具有彈性活動性為佳;球鞋挑選則要在意輕鬆穿脫及防水的功能性。慢跑的門檻低,也是許多父親最愛的運動之一。Nike門市運動員詹宜靜分享,很多爸爸在意鞋款的透氣性、所以都會推薦使用半透明網眼材質的設計。另外,鞋子前掌的楦頭不要有壓迫感,還要強調穿起來舒適。品牌配速員王逸雋則認為多數爸爸在工作壓力下,運動時間減少,身體也漸大不如前。所以適合父親的跑鞋,除了平時行走有著舒適的體驗,跑步時需要提供良好緩衝,即便疲勞也能給予最完整的保護。除了高爾夫球、慢跑,上健身房的中高年齡男性會員也愈來愈多,針對在意維持自己身形的爸爸們,UNDER ARMOUR行銷Monica建議想為爸爸添購訓練服飾,優先考慮寬鬆、舒適的版型及面料材質,便於運動時可自由伸展、不受阻礙,同時要能兼顧透氣、不黏膩的訴求。配件挑選/手表功能簡單討喜 麻料襯衫舒適父親節送禮,如何避開NG地雷送到心坎裡?箇中大有學問。手表,常是致贈父親的心意之選,寶鴻堂北區業務經理蕭學儒表示,深色表面對年長的父執輩因辨讀時間不易,通常較不受歡迎;此外,退休後的父親們心情較為閒雲野鶴,也不喜複雜功能如陀飛輪、萬年曆,除了價位高,日常、社交生活也不常使用。反而是簡單、經典的大三針、日期腕表較受到喜愛。若想送衣物給爸爸,美國男裝品牌Brooks Brother台北101形象店副理曾鑠雅指出,由於長褲版型不同、每個人習慣的高低中腰不同,褲子退換貨的機率較高,較不建議;假使挑選襯衫,有人在意品牌識別,有人在意實用性,襯衫是否有Logo或口袋,都高比例取決於使用者偏好,選購前要多留意;另外,由於台灣夏季氣候悶熱,她推薦Polo衫與麻料的休閒襯衫或獵裝,都是不錯選擇,前者具舒適性、也不致太休閒,後者則有西裝上衣的外型,兼具實用性。想送父親配件、鞋履,有什麼要注意的?男裝選品店Oak Room店經理許應柏提醒,很多消費者喜愛購買袖扣或口袋巾,但不少人其實並無可對應袖扣的法式襯衫,或平常很少穿西裝所以無法使用口袋巾,所以仍需考量使用者的需求,否則都是地雷清單;而雖然台灣送「雨傘」的民俗聯想不佳,但可訂製傘柄動物樣式的FoxUmbrella,以及可客製刻字的皮件如英國老牌Ettinger,都很受消費者喜愛,也是送禮的推薦之選。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3 新聞.用藥停看聽
高溫下服藥會影響體溫 急診醫師提醒4類藥物恐增加中暑機率
童綜合醫院急診部魏智偉主任表示,暴露在高溫環境,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度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他說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外,若服用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也會造成中暑的機率增加。魏智偉指出,中暑高危險群中,若服用藥物因會影響體溫調節,也會造成中暑的機率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caffeine)、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減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產生,使體溫上升。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應付高溫的調節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體溫調節中樞輸出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魏智偉提醒,有服用這些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發生。
-
2020-07-14 橘世代.愛玩橘
「登山新手村」看這! 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
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想體驗獨特的山林之美,是許多民眾休閒時投入登山活動的主因,但在進行登山活動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為資深山友分享多年登山經驗,提供新手可能比較容易忽略的細節,有充分訓練、萬全準備、加上可靠有經驗的隊友,期盼大家都能有美好體驗,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平時多學習,行前多準備,就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聽到又有某人在哪一座山區發生意外,而且各種形式的意外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公認好像很容易的路線。發生意外的原因看似很多種,但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1.趕路趕時間可能是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因為時間或假期有限,只好盡量走快一點,往往將3天能夠舒適走完的路線壓縮為2天結束。這種趕路的登山方式一點也不舒服吧?當然也是有人體能佳,腳力好,喜歡走得很快,這也是一種享受的方式,但顯然多數人不適合。另一方面,行進快速代表停留時間短,也就無法仔細觀察或欣賞景物了。2.高度適應不良高山症的主要起因就是因為上升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適應。高山症是因為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和密度隨之減小,以致肺部換氧效率降低,造成動脈含氧下降,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讓身體來不及適應,就容易發生高山症。以台灣常見的3、4天的大眾級高山行程而言,最好是第一天先在中海拔地區的登山口過一夜,隔天再慢慢走到第一個山屋或營地,第3天登頂後回到登山口,當然更舒服安排是第三天只要回到山屋,第四天再慢慢下山。3.體力不濟團體行動時,要以全隊體力最弱、狀況最差的隊員為行進依據,並且盡力互相幫助。體力不濟絕對是在登山過程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疲累會降低注意力,也會讓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當過度疲累又要趕路時,當然就會大大增加意外的風險了。認清自己的實力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程參加,不要因為嚮往某地的美景而忽略前往的難度。也許時間拉長可以降低強度,但並不是每一條路線都能任意這樣安排啊!因為有些路線適合過夜的地點不多,許多一日行走的距離長短,正是受到過夜位置的限制,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別聽信有些老鳥說的「那條路線很簡單啦」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4.裝備不足高山天候變化極大,基本裝備就是要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需求的,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保暖不足造成「失溫」。穿著使用正確的裝備(服飾也是裝備)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失溫的現象,登山者應選擇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材質,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可選擇的材質相當多。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5.慎選隊友每一種戶外活動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參加誰辦的活動,或是自組隊,領隊一定要講究安全控管之外,更應重視傳達正確的常識與觀念。(領隊未必是最資深喔!)每一位參加者應該要在意的是每次參加活動後,能否學習到各種正確知識與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傳播給別人。但是,就算路線一樣,行程安排不同時,難度就會不一樣了。所以該和哪些人同行其實也是要慎選啊!如果隊友彼此喜好不同,一起行動注定不會愉快。或是觀念不同、能力不同,只要有任一位隊友不願意與他人配合,肯定也是不愉快收場。所以,不要以為同好的人很容易找,尤其網路上相約的陌生人很不可靠喔!【登山者身體不適的3大可能情況】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也都應該盡量涉獵。1.失溫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生理失調症狀是失溫,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簡單的說,人體因為大量流汗、天氣寒冷、長時間吹風、穿著潮濕的衣物,貼身衣物水份蒸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使人體體溫降低,體溫降低,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若潮濕、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體溫更低,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小口喝冷水打寒顫,再到意識稍微模糊、判斷力減弱,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死亡等幾個階段,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如:跌入冰冷的溪水中,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如:穿著濕冷的衣服,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由於高山氧氣稀薄,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本書在飲水、服飾的章節都曾提到相關症狀或自救方式,無非是想讓初學者增加印象,其中提到希望登山者使用鋁質或不鏽鋼水壺,此類水壺可裝熱水,讓失溫者置於懷中取暖,再飲溫開水,外敷內服雙管齊下,是非常有效治療輕微失溫症狀的方法。其中尤以吞飲溫開水最有效,若飲用溫開水,溫水由食道入胃,患者仍感到胸腔冰涼,此乃進入漸漸喪失意識的開始,得特別注意。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迷路、跌下山崖,尤其在下雨、颳強風,要強制更換乾衣服、飲用溫水、再吞食糖果(如果還有的話),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失溫者很快體力變差,很多脫隊、迷路、跌下山崖的意外,都因失溫而起。若已經抵達營地,搭起帳棚,失溫者脫掉濕衣服,赤裸、穿乾的保暖的衣服,包裹在睡袋內,飲用溫水、抱著裝滿熱水的金屬水瓶,吞食糖果。直到自覺身體變暖和、症狀緩和為止之前,不可讓其入睡。2.高山症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又稱高山反應。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因人體體質不同,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有些人在平地搭車不暈車,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搭車,就比較容易暈車,就是因為氧氣略微稀薄,影響到身理機能的緣故。隨各人體質不同,很難定出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經常運動,體能較佳、身體健康、有充分休息者不容易有高山症,反之則容易有高山反應。此外,經常在海拔1000公尺活動者,到2000公尺處不容易有高山反應,常在2000公尺處活動者,到達3000公尺處不容易有症狀,因此出國遠征5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常利用台灣高山做體能訓練,就是想提前適應激烈的海拔高度變化。太久沒爬大山、常在低海拔地區活動者,比較容易有明顯的高山反應。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症狀輕重並不一致,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2天症狀漸消失。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卻仍然感覺缺氧、呼吸沉重、沒有體力、舉步維艱,吸3口氣只能走2步。比較嚴重的則有頭疼、頭痛欲裂、眩暈,無法入睡。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並且有無法入睡、缺乏食慾,飯後作嘔,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入眠的症狀,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若有這種情況,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可能誘發脫隊、迷路等意外,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因此一般缺乏經驗,不知體能狀況者,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3.中暑、熱衰竭都是因為天氣太悶熱,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照射太陽、脫水所引起的,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到下午2點之前,這段時間豔陽高照、氣溫炎熱,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台灣東部、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更需要提高警覺。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多少能降低中暑、熱衰竭的發生機率。編按:本文為山友分享登山知識僅供參考,病徵判斷須以專業醫師之實際解讀為準。本文摘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四塊玉文創 2020/05/07出版推薦▶▶▶line來line去好麻煩!揪團小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喝檸檬綠茶勝過單喝綠茶 醫:協同作用加分
營養互相合作的運作方式:協同作用林曉凌醫師表示,食物的營養攝取分成很多階段,例如從腸胃進入並消化後,靠著血液運送養分至身體各處等,不同的階段所需要的酵素、營養的參與也都不盡相同,若某酵素缺少便不利讓身體吸收養分,反之營養在相輔相乘的情況下,是有利達到強化效果的,也就是所謂的「協同作用」,這也是為什麼飲食上常會建議民眾多元攝取營養,而非單一攝取的原因之一。骨骼營養不能單靠鈣以骨骼營養來說,民眾普遍所知有利養骨的營養便是鈣,鈣確實是相當重要的礦物質,但要讓鈣從腸道進入到腸黏膜、進入到血液循環內,需要仰賴維生素D的運作,特別是維生素D3佔了很重要的搬運角色;當鈣進入到血管後,不能只有停留在血管之中,要進入骨骼、牙齒等處,就會需要維生素K2;進入骨骼、牙齒等處後,要讓鈣像磚頭一樣一磚一瓦的穩穩堆疊,則需要鎂。由此可見想要骨骼健康,並不能單靠補充鈣質,而是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以「協同作用」的方式互相配合,才有利養出健康的骨骼。這些食物一起吃,營養更加分因武漢肺炎爆發的關係,多數民眾都認知到免疫力的重要,免疫力的重點在於維持,太弱或過強都不利身體健康。而想要養成良好的免疫力,在飲食上也可以靠著各種食材搭配一起吃,讓營養達到協同作用的效果。胡蘿蔔&肉在林曉凌醫師的【平衡免疫這樣吃】一書當中就有提到,像是胡蘿蔔燉肉這樣胡蘿蔔和肉的搭配,就是一種有利達到協同作用的料理,胡蘿蔔當中著名的營養維生素A,除了本身就對人體健康相當有利,它還能夠吸收肉類的油脂、和蛋白脂結合一起食用,如此在血液輸送當中更能發揮作用。而其他像是豬肉、牡蠣、蝦、肝臟、蛋等富含鋅的食物,也都非常適合和胡蘿蔔一同食用。香蕉&豆漿相信有在運動的人多少都會知道,運動後可以吃根香蕉搭配豆漿,這其實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協同作用搭配法,香蕉富含鉀和鎂,豆漿則有鈉和蛋白質,兩者搭配除了可以補充因排汗所流失的電解質,也可以達到體內的鈉鉀平衡,對於健康也相當有幫助。綠茶&檸檬綠茶也是對於人體健康相當有利的飲品,在書中林曉凌醫師就提到,綠茶加上檸檬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協同作用組合。綠茶中知名的營養兒茶素,是個相當強大的抗氧化素,對於降低心臟病和中風致死等風險非常有利,但其為非常不穩定的化合物,不易被人體吸收。加入檸檬便可使兒茶素的吸收率大幅提升,其最主要的關鍵就是維生素C,能使吸收率增加13倍之多。由此可見飲食不能單靠一種食材或營養,林曉凌醫師特別叮嚀,若想要達到身體維持健康的效果,飲食要多加留意多元營養攝取,如此對於健康更加有利。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4 科別.皮膚
經常SPA三溫暖害你長斑!醫師提醒8生活習慣都NG
在保養通路上,除斑、褪斑的產品一直是最暢銷的商品之一,可見得斑真的是女性美麗的心頭大患, 要預防斑點形成,必須要知己知彼,才能夠有效對抗。為什麼有的人容易長斑,有些人卻不容易長斑呢?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斑的形成有個人體質以及家族遺傳體質的影響,不過皮膚上的斑斑點點,最主要還是和紫外線有關,其中惱人的曬斑、老人斑和雀斑,都跟紫外線有關;此外,少數的斑點和化妝品有關,而有許多女性的斑點則是和荷爾蒙有關。壞習慣1:不做防曬日光中的紫外線是造成斑點最主要的原因,因為黑色素其實是保護人體免於遭受紫外線傷害的保護機制,只要皮膚曬到紫外光,黑色素細胞就會啟動其中的酪氨酵素,酪氨酸會轉化為黑色素來對抗紫外線對皮膚的破壞。若曝曬時間不長,產生的黑色素可經由皮膚的新陳代謝自然分解排出,但若是曝曬時間太長、陽光太強,產生的黑色素過多,皮膚的新陳代謝無法將黑色素代謝排出,黑色素就會從基底層往上浮在皮膚表皮層,可能形成黑皮膚,也可能形成不均勻的皮膚色斑。壞習慣2:以為有擦防曬,就不怕陽光 因防曬乳主要還是以防紫外線B光跟A光為主,而且防曬乳無法百分之百阻隔紫外光,例如以SPF15的產品來說,大約可隔絕93%的紫外線B光,但還是有7%的紫外線B光會進到皮膚;SPF30的防曬品能阻隔97%的紫外線B光,但還有3%的紫外線B光無法阻隔。所以,選擇防曬產品時,除了選擇SPF防曬係數外,最好選擇有物理性防曬的氧化鋅或氧化鈦的產品,皆具有反射紫外線的作用,但缺點是這種防曬品比較悶熱。壞習慣3:經常SPA三溫暖許多人喜歡享受SPA三溫暖,想要增加新陳代謝,逼出汗水「毒素」,加強排毒或是加速減重,很喜歡到蒸氣室、烤箱排汗。蔡呈芳提醒,熱會活化皮膚黑色素,而且烤箱會有紅色線,會使肝斑增生。除了三溫暖烤箱,天氣冷的時候,很多人喜歡開著電暖爐直接照著取暖,這種熱傷害會產生「火逼性紅斑」,火逼性紅斑可能會使皮膚裂開,而且產生的紅斑不容易退掉,少數患者還可能形成皮膚癌。壞習慣4:使用來路不明的化妝品有些人的皮膚看起來臉部感覺黑黑的,仔細看皮膚底下有網狀色素沈澱,臉看起來花花的,這種稱為「化妝品中毒斑」,主要是因為化妝品的品質不良或是原料不純。壞習慣5:過度美白很多人竭盡所能使用美白產品,甚至自己使用號稱可以美白的偏方,不過黑色素細胞在人體內有一定的保護功能,過度使用美白產品超過黑色素細胞可耐受的程度,可能反而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皮膚脫色。壞習慣6:過度使用平板電腦、手機等3C產品藍光引起的色素斑顏色雖然不深,但是非常持久,很難消除。雖然電腦等3C產品的藍光強度是否強到會引起皮膚的色素沈澱尚不清楚,但還是提醒喜歡沒日沒夜使用3C產品的人要小心。壞習慣7:自行使用避孕藥等含荷爾蒙的藥品含荷爾蒙的藥物可能會使皮膚產生黯沈或黑斑,如某些避孕藥含的黃體素較高,可能會增加皮膚黑色素生成,因此,建議必須使用含荷爾蒙的藥物時,一定要請醫師針對體質開立藥物,千萬不要自己買來服用。壞習慣8:熬夜不睡當心內分泌失調不少女性到了30、40歲時,臉上顴骨突然出現了斑點,而且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黑,用蓋斑膏都遮不住。顴骨斑算是「肝斑」的系列,也被稱為後天的太田母斑,是因為荷爾蒙的影響,或是高熱溫度等刺激,引起黑色素細胞增生。不少患者努力治療不僅毫無起色,還越來越嚴重,一來是因為顴骨斑的黑色素必須用雷射才能破壞,二來若常熬夜使內分泌失調,也會使黑斑惡化。延伸閱讀: 白天用美白產品會反黑? 常見成分使用時機一次搞懂 戴口罩就不用擦防曬? 專業皮膚科醫師提3點建議
-
2020-07-12 新聞.健康知識+
水喝不夠會生病! 身體出現這信號才喝就太遲了
天氣越來越熱,多喝水成了夏季最重要「養生課」!水對人體相當重要,人的體重有6成到7成的水分,血液當中水分比重更高達9成以上,各個器官都含水分,即使看來很結實的骨頭,也有20%以上的水比例。人在沒有食物營養的情況下,還能存活幾個星期,但若是沒有水,頂多5天就會一命嗚呼,可見水有多重要。根據環保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人1年喝掉46億支寶特瓶,每個人平均1年約使用200支寶特瓶,把這些瓶裝水串起來,已經可以環繞台灣本島223圈。由此可知,台灣人對於水或瓶裝飲料的需求相當大,或許你會想:「我有喝這麼多水嗎?」試想,你是不是常買罐裝飲料或是熱了就買礦泉水解渴呢?喝下肚的水不只開水而已,還有礦泉水、包(瓶)裝水、含糖飲料、手搖杯,甚至正餐喝下的湯,都是含水的成分。一般而言,人每天從尿液、汗液或皮膚蒸發等流失的水分,大約是1800~2000c.c.,換句話說,人1天至少也要喝進去等質量的水分,只是這2000c.c.的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獲得,而是包含吃進肚子的食物中的水分,或是果汁飲料等含水液體都一起算進去,才是正確的計算方法。當然一個人一天到底應該要攝取多少的水分,這個問題的答案因人而異,例如大量流汗的運動選手,需要的水分平衡就一定高於一般人,小朋友的需水量和老人家所需要的水量也不一樣。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偉新提供簡單的區別計算公式,體重越重的人就需要越多的水來協助身體代謝,透過簡單的公式,也可計算每天應該攝取的水量,就是將體重乘以30,就是個人每日需要的c.c.數,例如以一位體重60公斤的人來說,60X30=1800,一日的水需求量就是1800c.c.;假若運動量大一些或是夏天排汗多的時候,自然得多攝取水分來調節身體機能的運作。既然知道喝水如此重要,那麼該怎麼喝?如何有效的喝就是重點了。或許你會說:「水,我天天都在喝,而且只要渴了就會喝水。」這絕對是個錯誤的觀念!人體會感受到口渴的時候,通常身體都已經「渴很久」了,黃偉新強調,不是感覺口渴才狂灌水這麼簡單,而是心裡一直掛念著要喝水這件事,這可能會給自己生活上很大的壓力,因此,喝水應該要適時、適量、有技巧,才是聰明又事半功倍的喝水法。攝取水分的確有些小技巧,黃偉新以自己為例,將喝水「分段處理」,在辦公室放個大水壺,上午喝1大杯500c.c.,下午喝1000c.c.左右,看到就會想到,想到就喝1~2口,化整為零後,不知不覺喝水的完成度就會提升,或是有人將喝水分幾個時段完成,建立成習慣之後,就可以輕鬆達到目標。延伸閱讀: 口渴才喝水就太晚了! 學會補水3技巧養顏美容、助消化 3種熱傷害都會要人命! 炎炎烈日補水、通風最重要
-
2020-07-10 養生.運動天地
登山新手必備指南: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
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想體驗獨特的山林之美,是許多民眾休閒時投入登山活動的主因,但在進行登山活動時,確保自己的安全,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戶外活動的樂趣。《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為資深山友分享多年登山經驗,提供新手可能比較容易忽略的細節,有充分訓練、萬全準備、加上可靠有經驗的隊友,期盼大家都能有美好體驗,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容易發生意外的5大可能原因】平時多學習,行前多準備,就能盡量避免意外發生。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聽到又有某人在哪一座山區發生意外,而且各種形式的意外都可能發生,甚至是公認好像很容易的路線。發生意外的原因看似很多種,但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1.趕路趕時間可能是大部分的登山者都因為時間或假期有限,只好盡量走快一點,往往將3天能夠舒適走完的路線壓縮為2天結束。這種趕路的登山方式一點也不舒服吧?當然也 是有人體能佳,腳力好,喜歡走得很快,這也是一種享受的方式,但顯然多數人不適合。另一方面,行進快速代表停留時間短,也就無法仔細觀察或欣賞景物了。2.高度適應不良高山症的主要起因就是因為上升太快,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適應。高山症是因為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和密度隨之減小,以致肺部換氧效率降低,造成動脈含氧下降,因此會產生一連串的症狀。短時間內上升海拔高度太多,尤其是睡眠的位置和前一夜的海拔高度落差太大,讓身體來不及適應,就容易發生高山症。以台灣常見的3、4天的大眾級高山行程而言,最好是第一天先在中海拔地區的登山口過一夜,隔天再慢慢走到第一個山屋或營地,第3天登頂後回到登山口,當然更舒 服安排是第三天只要回到山屋,第四天再慢慢下山。,3.體力不濟團體行動時,要以全隊體力最弱、狀況最差的隊員為行進依據,並且盡力互相幫助。體力不濟絕對是在登山過程出事的重要原因之一,疲累會降低注意力,也會讓身體的運動能力下降,當過度疲累又要趕路時,當然就會大大增加意外的風險了。認清自己的實力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行程參加,不要因為嚮往某地的美景而忽略前往的難度。也許時間拉長可以降低強度,但並不是每一條路線都能任意這樣安排啊!因為有些路線適合過夜的地點不多,許多一日行走的距離長短,正是受到過夜位置的限制,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別聽信有些老鳥說的「那條路線很簡單啦」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的。4.裝備不足高山天候變化極大,基本裝備就是要用來應付突如其來的緊急需求的,最常見的就是因為保暖不足造成「失溫」。穿著使用正確的裝備(服飾也是裝備)可以有效降低發生失溫的現象,登山者應選擇潮濕後仍具有一定程度保暖效果的材質,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內層與中層衣物,可選擇的材質相當多。雨衣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在無遮蔽物又颳風下雨時,就只能靠它了。5.慎選隊友每一種戶外活動都是有風險的,不管是參加誰辦的活動,或是自組隊,領隊一定要講究安全控管之外,更應重視傳達正確的常識與觀念。(領隊未必是最資深喔!)每一位參加者應該要在意的是每次參加活動後,能否學習到各種正確知識與觀念,並把這種觀念傳播給別人。但是,就算路線一樣,行程安排不同時,難度就會不一樣了。所以該和哪些人同行其實也是要慎選啊!如果隊友彼此喜好不同,一起行動注定不會愉快。或是觀念不同、能力不同,只要有任一位隊友不願意與他人配合,肯定也是不愉快收場。所以,不要以為同好的人很容易找,尤其網路上相約的陌生人很不可靠喔!【登山者身體不適的3大可能情況】每一位登山者對於登山的急救與病因的辨別,也都應該盡量涉獵。編按:本文為山友分享登山知識僅供參考,病徵判斷須以專業醫師之實際解讀為準。1.失溫在台灣的登山活動中,最容易發生的生理失調症狀是失溫,失溫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的只是感覺身體不適,嚴重者可能失去意識於昏睡中身亡,其發生機制很容易明白。簡單的說,人體因為大量流汗、天氣寒冷、長時間吹風、穿著潮濕的衣物,貼身衣物水份蒸發,帶走身體的熱量,使人體體溫降低,體溫降低,代謝產生熱量的能力隨之降低,若潮濕、不夠保暖的衣服持續帶走身體的熱能、體溫更低,產生熱量的能力更差,於是人體先感到寒冷,然後有起身走動打哆嗦,小口喝冷水打寒顫,再到意識稍微模糊、判斷力減弱,甚至到最後意識不清、死亡等幾個階段,整過演變過程快則數分鐘,例如:跌入冰冷的溪水中,慢則數小時導致死亡,例如:穿著濕冷的衣服,昏迷倒臥在低溫高山上。由於高山氧氣稀薄,降低人體產生熱量的效率,因此於高山上特別容易發生失溫的狀況。本書在飲水、服飾的章節都曾提到相關症狀或自救方式,無非是想讓初學者增加印象,其中提到希望登山者使用鋁質或不鏽鋼水壺,此類水壺可裝熱水,讓失溫者置於懷中取暖,再飲溫開水,外敷內服雙管齊下,是非常有效治療輕微失溫症狀的方法。其中尤以吞飲溫開水最有效,若飲用溫開水,溫水由食道入胃,患者仍感到胸腔冰涼,此乃進入漸漸喪失意識的開始,得特別注意。若發覺某隊員自身感到失溫,行進中應立刻要緊盯其後,以防意識不清而脫隊、迷路、跌下山崖,尤其在下雨、颳強風,要強制更換乾衣服、飲用溫水、再吞食糖果(如果還有的話),搭設營帳包裹睡袋休息等,一直到症狀和緩再上路。失溫者很快體力變差,很多脫隊、迷路、跌下山崖的意外,都因失溫而起。若已經抵達營地,搭起帳棚,失溫者脫掉濕衣服,赤裸、穿乾的保暖的衣服,包裹在睡袋內,飲用溫水、抱著裝滿熱水的金屬水瓶,吞食糖果。直到自覺身體變暖和、症狀緩和為止之前,不可讓其入睡。2.高山症登山因身理機能失調,最容易發生病變的第二名是高山症,又稱高山反應。海拔高度升高,空氣的壓力隨之減小,人體肺臟吸收空氣中氧氣的能力降低,因人體體質不同,所能忍受海拔高度的變化之能力隨之不同,而以貧血者反應更明顯。有些人在平地搭車不暈車,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搭車,就比較容易暈車,就是因為氧氣略微稀薄,影響到身理機能的緣故。隨各人體質不同,很難定出一定的標準,一般而言,經常運動,體能較佳、身體健康、有充分休息者不容易有高山症,反之則容易有高山反應。此外,經常在海拔1000公尺活動者,到2000公尺處不容易 有高山反應,常在2000公尺處活動者,到達3000公尺處不容易有症狀,因此出國遠 征5000公尺以上高山者,常利用台灣高山做體能訓練,就是想提前適應激烈的海拔高度變化。太久沒爬大山、常在低海拔地區活動者,比較容易有明顯的高山反應。每個人產生高山反應,症狀輕重並不一致,有些輕症者在高山上1、2天症狀漸消失。有些人只是感覺呼吸困難,或者呼吸急促,增加呼吸的頻率與深度,卻仍然 感覺缺氧、呼吸沉重、沒有體力、舉步維艱,吸3口氣只能走2步。比較嚴重的則有 頭疼、頭痛欲裂、眩暈,無法入睡。更嚴重者同時擁有數項症狀,並且有無法入睡、缺乏食慾,飯後作嘔,而且因為無法正常飲食、入眠的症狀,都使患者體力不濟的情況更嚴重,若有這種情況,勉強跟著隊伍繼續行走,可能誘發脫隊、迷路等意外,或耽擱隊伍行程等等。因此一般缺乏經驗,不知體能狀況者,盡量參加折返式的行程,沒有必要參加長距離縱走行程增加風險。3.中暑、熱衰竭都是因為天氣太悶熱,患者不習慣氣溫突然升高、照射太陽、脫水所引起的,初學者可能無法細分其中的不同。今天大家習慣吹冷氣,身體調節體溫的功能多少已經退化,夏日的登山行程宜盡量避開晴朗無雲的上午10點以後,到下午2點之前,這段時間豔陽高照、氣溫炎熱,不適合持續重裝行走。台灣東部、東南部的山區有焚風,更需要提高警覺。穿著抗紫外線的排汗衣、戴一頂遮陽帽等高科技的衣料,多少能降低中暑、熱衰竭 的發生機率。【以上摘文選自:《登山新手必備指南》、作者:李嘉亮,邢正康、圖文:四塊玉文創提供】
-
2020-07-07 科別.心臟血管
夏天不建議洗冷水澡!醫:洗完做這事爽一時卻更傷身
沒本錢千萬別隨意沖冷水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蕭成儀呼籲,每年皆有民眾因沖冷水澡引發心肌梗塞送醫,建議洗比體溫高一些的洗澡水,不但可放鬆血管,還能適當降低血壓。還有些人喜愛在洗完澡後喝杯冰水,此舉雖能「爽一時」,卻會對血管及腸胃道造成傷害,免疫力因腸胃道細菌叢改變而下降,增加罹病風險。無論冬夏 都不建議冷水澡「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都不建議洗冷水澡。」蕭成儀表示,每年都有因為沖冷水澡,血管受不了忽冷忽熱,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案例。血管是最怕溫差的組織,冷水沖到皮膚,透過神經傳達到腦部,身體為了要維持體溫,會加速血管的流速增加血壓,血管不斷放鬆又緊繃,易增加血管裂傷或是血管內斑塊剝落的機會。蕭成儀建議,洗澡水水溫最好在攝氏38到39度左右,血管在高於體溫一些溫度時會放鬆,對於新陳代謝較差的長輩,洗熱水澡可以幫助代謝。不過,水溫若是提高到攝氏42度以上,則會增加對心臟的負荷,血壓不降反升。若是想洗冷水澡,最好先確定自己沒有心血管疾病、周邊血管疾病再嘗試。坊間流傳,洗冷水澡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蕭成儀解釋,「只適用少數人」,洗冷水澡增強免疫力的原理,是沖洗冷水的時候,身體四肢的周邊血管會收縮,血液集中回流到核心內臟,也增加臟器的能量進而提升免疫能力,只是這種方式僅適合40歲以下,且沒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這習慣必須長期執行,否則偶爾洗一次冷水澡,仍舊是增加心血管的負擔,並不會達到增加免疫力的效果。洗完澡 千萬別立刻吹冷氣洗澡期間,許多人都先把房間冷氣開著,就等著一洗完澡後進冷氣房享受冰涼的快感,蕭成儀說,洗完澡後,人體會正常排汗,皮膚毛孔正在擴張的情況下,又接觸到冷空氣,會使原本需要排出的汗排不出來,建議洗澡後等15至30分鐘後,再進冷氣房。有些人熱愛在洗完澡後喝一杯冰水,蕭成儀提醒,洗完澡後喝冰水,不僅傷血管,也傷腸道的分泌系統,腸道內的血管受熱氣影響擴張,瞬間的冰水,會讓血流速度改變,同時影響腸胃道菌叢的型態,進而影響免疫力,此舉比沖冷水澡還要恐怖。養陽氣 太陽下山前洗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表示,冷是會傷「陽氣」的因素之一,洗冷水澡或是愛吃生冷食物都會傷害陽氣,陽氣不足則易「陰邪內生」,免疫力不佳,容易感冒、生病。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中午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刻,此時洗澡的話,陽氣也會受損,最好的洗澡時段是下午4點到6點,特別是免疫力比較差的老人及小孩,建議在此時段洗澡。隨著日落後,人體陽氣會變弱,若常常在半夜洗澡的民眾,陽氣會更差,蘇柏璇說,最好避免在晚上11點以後洗澡。長輩或小朋友若是下午洗完澡後,晚上又出汗,建議用擦澡的方式去除汗水,避免讓陽氣受損。
-
2020-07-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運動暴汗除體內濕氣?中醫4大排濕法「做對才有效」
排濕除了依靠外力調理,改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中醫師吳正一舉例,熬夜容易造成新陳代謝變慢,身體的排毒效果也會跟著變差,進而成為體內濕氣難以排除的原因。因此,需要有充足且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有助於改善新陳代謝。以下是幾種可在家自我調理的方式。1.穴位按摩 四部位穴道早晚各一次由於身體是一個循環系統,因此能透過按壓穴位的方式,針對人體內的12條筋絡走向進行治療,卻讓民眾時常納悶為何中醫常有「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狀況,其實是透過穴位對症下藥。幫助身體排濕的穴位,分為手部、腹部、腳以及頭部穴位,按壓每個穴位皆有助於體內循環。方式:以拇指腹進行,只須持續輕微按壓即可,感受穴位有痠、脹、麻即可收手,不要按壓過度導致疼痛。頻率:每天早晚皆可按摩一次,每次持續約3至5分鐘。腹部中脘穴:當腹部感到脹氣不適時,可從肚臍位置上三指找到「中脘穴」,有助於緩解腸胃不適,更能夠促進吸收與腸胃蠕動。腳部足三里穴:可從膝蓋的外膝窩往下四指手指寬的距離,找出「足三里穴」,不僅能保健腸胃,更是除濕第一大穴。豐隆穴:從腳掌的外踝到膝蓋中間的位置,找出「豐隆穴」,經常按摩有助於去濕化痰。頭部百會穴:頭部有許多穴位匯集,可從頭頂正中央找出「百會穴」,倘若感到頭部沉重,或頭皮有腫脹感的人,可透過按壓此穴位提神、防暈、促進新陳代謝。濕氣較重的人,按壓時的痠度也會特別明顯。手部合谷穴:手部穴位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又稱「合谷穴」,按壓有助於緩解濕氣造成的精神不濟,同時也能解決頭痛等相關問題。曲池穴:手肘關節中間的「曲池穴」,也有助於身體洩熱。2.運動排濕 不要做到暴汗 流汗即時擦乾許多人會將運動視為排除濕氣的解方,甚至以提升運動強度、大量排汗來加速去除體內濕氣,但此舉反而容易因為汗液分泌出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等阻塞毛細孔,若沒有即時擦乾,就容易引發皮膚問題。尤其是體內濕氣重的人,容易因濕氣而難以散熱,皮膚大量排汗所形成的分泌物,反而會加速毛囊阻塞而引發皮膚過敏、毛囊炎、紅疹以及濕疹等皮膚病症。有類似問題的民眾,吳正一建議,夏天運動少許出汗即可,不需要做到暴汗,除了引發皮膚問題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可能引發心衰竭的危險。另一個隱形的皮膚殺手,就是當民眾在有冷氣房的室內運動空間時,流出來的汗,可能伴隨著冷氣或電扇的風自然風乾,會讓人有種沒流汗的錯覺,但此舉反而容易造成更多的鹽分、電解質、礦物質阻塞毛細孔。吳正一表示,無論運動或勞動,只要告一段落,就馬上將汗擦乾,最好能換衣服保持皮膚乾爽。此外,也呼籲運動流汗排濕之餘,別忘了喝水或適時補充等滲透壓的運動飲料。現代人工作生活多是久坐的型態,也容易造成濕氣難以排除。不僅運動量減少,下肢肌肉也會退化,進而導致身體基礎代謝率降低。因此,中醫師建議,可透過強化下肢與核心肌群的運動,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加快體內濕氣的排除。3.泡腳 消除水腫 比體溫稍高即可泡腳與泡澡的方式,其實概念上相同,主要透過外在溫度讓身體稍微出汗,加快血液循環,同時間去除體內濕氣。以泡腳為例,度過忙碌的一天後,血液容易集中在末梢導致雙腿水腫,透過適當溫度的水泡腳,能夠促進雙腳血液循環,自然有助於消水腫,以及出汗排濕。泡腳與泡澡的水溫該如何拿捏?中醫師建議,只需要比人體體溫高一點,大約維持在40度左右即可,水溫無須太燙,太燙不僅傷身體,也不舒服。4.刮痧 睡前進行 幫助身體循環每當感到頭或身體沉重時,可利用刮痧板自行在手臂的內(陰面)、外(陽面)側的中間位置,進行輕微刮痧直到出痧,就能將累積在皮表的毒素、淤積物去除。但中醫師叮嚀,必須拿捏好刮痧的力道,如果太用力,反而會造成皮膚受損或發炎。另一種刮痧方式,需透過他人幫忙,在背部中央的位置進行刮痧,但須注意避開脊椎,刮痧的力道也只要輕微出痧即可。背部的刮痧時間,中醫師建議盡量選在每天工作完、準備休息前進行,透過刮痧去處皮表的毒素後,經過睡眠更有助於身體循環。
-
2020-07-04 科別.皮膚
濕疹到底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醫師用實際病例解說
「醫生說我是濕疹,可是我的手乾到不行,怎麼會是濕疹?」「我的手,常常濕,甚至濕到會起水泡,醫生也說是濕疹,怎麼會呢?」到底濕疹,是皮膚太濕,還是皮膚太乾呢?其實,這兩者都對,也都不對。甚麼叫都對,也都不對?請講中文!其實,濕疹的皮膚,可以表現濕,也可以表現乾;更需要記得的是,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我們來看兩個實際的病例吧!第一個案例,是典型的手部濕疹,講白話文,就是富貴手,可以看到紅腫的皮膚,又乾又脫皮,這是因為常接觸清潔劑,所引起的手部濕疹。第二個案例,是手部汗皰疹,或者稱為手掌水皰型濕疹,可以看到手掌、手指,散在性的分布了很多細小的水泡,這是在濕疹的急性期,因為表皮與真皮層有組織液累積而分離,因而形成外觀上的水泡。(和流汗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汗皰疹)濕疹的皮膚,確實可以表現乾,也可以表現濕,所以濕疹的皮膚,既不是太乾,也不是太濕,而是敏感脆弱,所以冬天怕乾、夏天怕流汗潮濕。 為什麼一種病,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現?這要從組織切片的表現說起,濕疹的皮膚,在顯微鏡底下,呈現出來的是表皮層很多發炎細胞的浸潤,表皮因而變得很多小泡泡,我們稱之為海綿樣變化(Spongiosis);當這些小泡泡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大泡泡,大泡泡就把表皮跟真皮層隔開了,於是外觀上就冒出了小水泡,這是急性濕疹。當一次又一次的濕疹發作,皮膚經歷反覆的發炎之後,表皮層會因此增厚,原本應該正常代謝的角質層,因為發炎的關係,代謝速度加快,造成很多來不及脫落的角質,一半黏在皮膚上,一半掀起來,臨床上就是我們看到的「脫皮」或「脫屑」,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皮膚粗粗的、紅紅的、合併脫屑產生;這是亞急性濕疹。 當濕疹發作很多很多次以後,皮膚就開始有相應而生的反應,為的是抵抗這些反覆的發炎,於是皮膚開始增生、變厚,表現在外,就是皮膚增厚、變乾、甚至合併裂縫產生,這就是慢性濕疹。打個比喻來說,同樣一個人,嬰兒時期、青少年時期、跟老年時期,外觀上會有顯著的不同,但是他還是同一個人啊!這就可以解釋了上述的疑問,同樣一種病,也會因為有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不同的變化,但是本質上,還是同一種病。三種時期的濕疹,治療方式都相同嗎?如果單從使用的藥物來看,三種時期的濕疹,確實治療上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病程的期待與如何預防復發。急性濕疹,根據發病原因的不同,有的只是因為接觸到誘發的物質,而引起立即性的過敏反應,這種一次性的發作,只需治療當下的變化,可以當成是偶發事件處理。亞急性濕疹,患者通常有濕疹的體質,所以再發的機率高,除了治療當下的病灶之外,規律作息、積極保濕、避免過度清潔,都須請患者一併配合,才能達到有效控制。 慢性濕疹,光聽名字就知道病程是起起伏伏,不容易痊癒,皮膚往往呈現粗、厚,這時候,治療上很重要的是,打破慢性濕疹的惡性循環:不要抓!不要抓!不要抓!抓了皮膚就會引發更多的發炎反應、更形增厚。不要抓談何容易!癢起來怎麼辦?痛可忍,而癢不可忍,濕疹很癢啊,不抓怎麼能爽快止癢?有些人會說,我知道不能抓,所以我都用拍的,用刀背去刮它,用熱水沖它,就能止癢。這其實也是錯的!用拍的、用刮的、用熱水燙的,都會刺激皮膚,使底下的血管擴張,一樣會惡化濕疹的發炎,造成後續的皮膚增厚。 那難道,濕疹癢起來,只能用念力、用祈禱的?除了用念力跟祈禱的,還有一個好方法:沖冷水,或者用冰冰涼涼的濕毛巾冷敷,冷敷之後,皮膚血管收縮,癢的感覺也會因而被減弱。降溫之後,濕疹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濕,擦上保濕的乳液、面霜、或油膏,這些外敷的保濕劑,不只能夠保護皮膚,也能提供局部降溫的功用。濕疹不能只靠吃藥擦藥濕疹的皮膚,比起正常的皮膚,表皮屏障缺乏,因此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夏天流汗多的時候,汗水裡的廢棄物質如不適時移除,會刺激濕疹的皮膚,引起發炎;冬天天氣乾冷,冷風一吹,表皮含水量下降,保護力更缺乏,也會引發發炎。所以濕疹的皮膚,急性期吃藥擦藥,只能治療,無法預防疾病復發;更重要的是,患者必須了解自己的皮膚,不去烤箱、三溫暖;不碰刺激性物質像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不吃刺激的食物如麻辣鍋、薑母鴨;盡量規律作息,不熬夜、不失眠;同時勤擦保濕劑,提供保護,才能有效減少復發。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濕疹的皮膚保健,請記住十二字真訣「汗水不能停留,保濕一天三次」汗水會刺激皮膚,所以一旦流汗,除了儘速用毛巾擦乾之外,一天數次,用清水沖洗患部,之後用毛巾輕輕按乾,再補充保濕劑,才能徹底減少汗水對皮膚的影響。近幾年來很流行吸濕排汗材質的衣物,雖然感覺上汗水很快乾了,但是其實汗水是在皮膚上乾掉,並不是被衣物吸收,所以汗水內的廢棄物質,還是停留在皮膚上,一樣會刺激皮膚。濕疹的皮膚,我會建議患者,貼身的衣物選擇純棉的材質,雖然純棉的衣物,吸汗之後會濕濕的,不舒服,但是至少是衣服吸收了汗水,衣服濕掉就換掉,換掉的同時,能夠用濕毛巾輕輕擦拭皮膚,也可以減少汗水殘留的刺激。保濕一天三次,請在洗完澡、睡覺前、出門前,各擦一次。洗完澡,皮膚含水量最高,這個補充保濕劑,可以把水分鎖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屏障,隔絕外界的刺激。睡覺時,蓋了棉被,體溫上升,蒸散水分的速度也會加快;水分蒸散,皮膚屏障消失,就容易癢,所以濕疹常常在半夜發作,就是這個原因;在睡覺前擦一次保濕劑,讓患部的皮膚多一層保護,可以減少水分蒸散,預防半夜無意識的狀態,一直抓一直抓。戶外風吹、日曬、雨淋,再加上路上的灰塵、空氣汙染,都會刺激皮膚,讓濕疹的皮膚更形惡化,所以在外出打仗之前,請先幫皮膚準備好戰袍:保濕劑,提供多一層的保護,才能延緩復發。濕疹的皮膚,怕濕也怕乾,請記住十二字真訣,做好皮膚保健。醫師說的我都有照做,為什麼還是一直復發?手是我們一天當中,用最多的器官之一,也因此手部濕疹,通常格外難治療。門診常常聽到患者這樣問我:「醫師,我都認真擦藥,也一直擦乳液,可是藥停了沒幾天,就會復發,到底是甚麼原因?」有些反覆發作的手部濕疹,其實跟職業很有關係!很愛乾淨的媽媽,一天到晚都在洗洗擦擦;餐飲業的朋友、烘焙的師傅,反覆接觸油料、食品原料、清潔劑;美容美髮的朋友,一整天碰水、碰有機溶劑,這些都是很常見會有手部濕疹的職業。可是沒工作就沒飯吃了,那該怎麼辦?這個時候,我會跟他們強調,戴手套的重要順序!手套要戴兩層,一層布的,一層塑膠的,布的在內、塑膠在外。布的手套可以吸汗,可以吸附不小心滲入手套的外來物質,讓手部皮膚有個緩衝;更重要的是,一旦布手套濕濕的,就要更換,不可以一雙濕手套還黏在手上繼續工作。更換手套的同時,請用清水沖手,把汗水、刺激物、清潔劑沖洗掉,再補充一次保濕劑後,戴上乾的布手套、塑膠手套後,才繼續工作。把環境中、工作中會接觸到的刺激物質,藉由手套有效隔絕,來降低復發的機會,如果真的認真配合戴兩層手套、勤擦保濕劑,手部濕疹,通常就會不藥而癒。針對超級頑固的手部濕疹,皮膚科特有的妙招皮膚科有兩樣妙招,針對廣泛增厚、大面積脫屑的手部濕疹,也很有效,這兩樣都必須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與指導下施行,在此一起分享給大家。妙招一:照光治療頑固的慢性手部濕疹,由於皮膚一直處於反覆發炎的狀態,如果可以有效減少發炎反應,會讓外用藥膏事半功倍,加速治療速度,單一波長的紫外光照射,就能提供這個優點。照光治療在皮膚病的應用範圍很廣,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汗皰疹、白斑、尿毒搔癢症,都是行之多年的有效適應症,照光治療的副作用不多,手部濕疹需要的劑量也不高,在皮膚科醫師的監督下,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皮膚科照光治療,常見問題一次解答)妙招二:濕敷療法濕敷療法,是把提供滋養的乳液、控制發炎的藥膏,一起擦在患部,然後藉由密封的方式,來達到加倍吸收的效果,針對頑固的手部濕疹,在皮膚科醫師的指導下,循序調整外用藥膏與乳液的比例,依據病程設定治療期間,針對手部濕疹,也是有效的治療方式。(濕敷療法安全又有效,請你跟我這樣做!)濕疹並非不治之症,保養得好,控制得宜,有濕疹的人生,也可以是彩色的!原文:
-
2020-07-02 科別.心臟血管
高溫!熱傷害要警覺 心血管患者慎防中風
夏季來臨,桃園、新竹近來高溫超過攝氏35度,在烈日下工作,要格外小心。最近兩周來,桃園及新竹共發生12件熱傷害送醫救治事件。 新竹市政府衛生局建議,出門應注意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若發現身體不適,應採取蔭涼、脫衣、散熱、喝水及送醫等急救5步驟。桃園市衛生局統計,全市近2周有8人因熱傷害緊急送醫。新竹市有3件,新竹縣有1件。熱傷害可分為熱筋攣、熱暈厥、熱衰竭和熱中暑。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俊宜說,最近有兩名農夫晚上睡覺時,因腳不斷抽筋而就診,就是熱傷害症狀之一。他建議,選擇低糖電解補充液,能避免攝取過多糖分,也比光喝白開水還好,最重要的是適時補充。「有心血管疾病者更須留意!」江俊宜說,天氣炎熱會讓人體溫上升、血液黏著,易造成血栓,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風的風險也增加。一名60歲女病患定期服用降血脂、防血栓藥品,日前在家中無預警脫水、全身無力,右手幾乎癱瘓,經家人緊急送醫,在黃金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目前右手握力恢復約4、5成,算是相當幸運。江俊宜提醒,也不要盲目補充水分,有人因汗流太多,狂灌水導致低血鈉,出現疲倦、頭痛等狀況,引發水中毒。他建議,每個人的排汗量不同,水分補充量也不一樣。一般人每天小便約5次,若發現次數減少,尿量明顯比平常少,就應該需要補充水分。
-
2020-07-02 科別.泌尿腎臟
天氣熱心血管疾病患者留意中風 狂灌水小心水中毒
夏天來臨,近期氣溫節節高升,對在外奔波工作的民眾來說是一大惡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俊宜指出,最近天氣炎熱,心血管疾病引發中風案例增加,還有不少民眾狂灌水導致水中毒,提醒民眾適當補水即可。桃園市衛生局統計,近2周有8人因熱傷害緊急送醫,熱傷害種類又可分為熱筋攣、熱暈厥、熱衰竭和熱中暑,江俊宜分享,昨天有兩名種田農夫,發現晚上睡覺時腳會不斷抽筋,就診要求開肌肉鬆弛劑,這就屬於熱傷害的症狀之一。他建議,選擇低糖電解補充液,能避免攝取過多糖分,也比光喝白開水還安全,最重要的是適時補充。「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更須留意!」江俊宜指出,天氣炎熱會讓人體體溫上升、血液黏著,易造成血栓,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風風險也增加,有名60歲的女病患有心血管疾病,定期服用降血脂、防血栓等藥品,日前在家中無預警脫水、全身無力,右手幾乎癱瘓,家人趕緊將其送醫,在黃金3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現在右手握力恢復約4、5成,算是相當幸運。江俊宜說,天氣炎熱也不可盲目補充水分,有民眾擔心汗流太多,狂灌水導致低血鈉,身體出現疲倦、頭痛等狀況,引發水中毒。江俊宜建議,每個人的排汗量不同,因此水分需要補充的也不一樣,可以用監測小便來分辨,每天要小便5次,一次小便需要約200cc,若小便量少、次數不足,就代表水分不夠、需要補充。
-
2020-06-2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小心熱衰竭、熱中暑! 做好5點讓戶外運動避免熱傷害
近年地球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夏季常見飆破36°C的高溫警報!尤其2020「小暑」節氣為7月6日,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在這高溫悶熱的天氣運動,若沒有做好防護措施,恐怕會增加與熱相關疾病風險。面對炎熱的夏天,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戶外運動要做好5點自我保護措施:一、注意自己身體狀況:熱天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發生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因此,活動前一定要先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尤其在參加運動比賽前,至少要花一周的時間,循序漸進地讓身體做好「熱適應」準備。二、選擇透氣排汗衣物:穿著適合身體活動及環境的輕便裝束,建議可選擇淺色、透氣易排汗的輕薄長袖衣物減少與陽光直接接觸,並適當使用防曬油及遮陽帽。三、避開太陽直曬時間:夏天日照最強烈的時間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前,選擇較涼快的清晨或傍晚,或是移到室內通風良好的空間活動,以減少大量曝曬機會。四、少量多次的補水法:運動時,應少量多次補充水份,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1杯240c.c.);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若有心臟病、慢性肝病或需要限制水分攝取之病人,則需諮詢醫師的建議。五、規律有節制的運動:了解自己的極限,以自己感覺最舒適的強度活動,避免逞強超出個人的體能負荷。熱衰竭與熱中暑之差異及徵兆熱衰竭:因長時間運動或在酷熱環境下運動,大量流汗導致脫水,會出現噁心、頭痛、無力及皮膚濕冷會導致熱衰竭。熱中暑:因從事費力運動,身體產熱能力顯著超出自身的散熱能力,出現口渴、發熱、心跳加速、體溫升高,甚至昏迷等症狀。若發生熱衰竭或熱中暑之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悶熱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搧風等)、意識清醒者可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23 新聞.健康知識+
炎夏運動沒先「熱適應」很危險!熱傷害緊急處理5步驟
國內運動風氣興盛,每年都有許多戶外賽事,今年因為疫情,許多賽事、國手選拔都延期到七月才舉辦,屆時天氣必定很炎熱,若未注意高溫危害,恐為活動帶來隱憂。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熱天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發生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因此,活動前一定要先自我檢視危險因子。尤其在賽前,至少要花一周的時間,循序漸進地讓身體做好「熱適應」準備。肥胖、睡眠不足 都是中暑危險因子朱柏齡表示,在炎熱天氣裡從事運動,從自身條件來看,應該注意五個中暑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近期睡眠不足、最近有腹瀉或感冒、服用利尿劑或抑制排汗藥物、熱適應較差等。肥胖者代謝快、產熱多,但是皮下脂肪較厚、皮下血液循環也較差,這些都會影響散熱,產熱多但散熱慢,容易中暑;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導致體能狀況變差,血液循環差,也會影響散熱;如果有腹瀉或服用利尿劑、抑制排汗的藥物,身體會比較缺水,會影響到身體排汗散熱的效率。熱適應 幫身體習慣高溫活動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是「熱適應」。朱柏齡表示,身體經過熱適應之後,在同樣環境下從事同樣的活動,身體循環較佳、體溫上升程度較小、排汗較多,汗水中流失的鈉離子也比較少,種種適應提升了散熱機制的效率,足以幫助身體在高溫下活動。有些人比賽前會喝含咖啡因的飲料,認為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但朱柏齡則提醒不要喝這類飲料,特別是在炎熱環境下,會使身體缺水,提高中暑機會。少曬太陽者 別忽然參加戶外運動賽朱柏齡指出,如果每天待在冷氣房,很少在外面曬太陽的人,千萬不要忽然就去參加一場夏日戶外運動賽事。即便以前有參加過類似活動而且沒事,但如果最近一個月很少走出戶外,也要重新進行熱適應,才能參加。如果已知賽事時間,就要提早進行「熱適應」訓練。朱柏齡說,如果以時間和運動量來安排,可以在第一天先在戶外做一半的運動量、運動時間也減少了一半,接著每天增加一成的運動量和時間,如此進行五天之後,就可以模擬比賽當時的情境。如果用里程來算也可以,第一天跑一半里程,接著每天增加一些,直到達到完整的賽程。熱指數 比賽前務必先查詢照顧好自身的因素之後,環境因素也必須掌握,特別是「熱指數」。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可以查詢全台灣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也有相對應的App可以下載查詢。朱柏齡建議,賽前務必要預先查詢,對比賽當地的熱指數有概念。朱柏齡表示,熱指數是根據溫度與溼度換算出來,依危險程度可分為四種顏色。紅色是極度危險,很可能會中暑;橘色是「危險」,長時間暴露中暑機會很高,建議每半小時要休息五分鐘,並且喝200到300毫升的水。如果是黃色則要「格外注意」,長時間暴露可能中暑,建議每一小時休息五分鐘,喝200到300毫升的水。朱柏齡提醒,如果運動是連續性的,很難中途休息五分鐘,那一定要密切注意身體狀況,一旦發現有熱傷害徵兆,就要立刻停止活動、盡快離開高溫環境,試圖降溫並且就醫。這些徵兆包括噁心、想吐、全身無力、頭暈、頭痛、神智混亂、抽筋等症狀。
-
2020-06-23 新聞.健康知識+
今年天氣好熱 醫師說這五種人最容易中暑
國內運動風氣興盛,每年都有許多戶外賽事,今年因為疫情,許多賽事、國手選拔都延期到七月才辦,到時天氣很可能比現在還要炎熱,若未注意高溫危害,恐為活動帶來隱憂。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熱天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熱衰竭、熱筋攣或中暑,一定要先自我檢視危險因子。另外一個關鍵則是,賽前至少花一個禮拜時間,循序漸進,預備一個「熱適應」的身體。朱柏齡表示,在炎熱天氣從事運動,從自身條件來看,至少應該注意五個中暑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近期睡眠不足、最近有腹瀉或感冒、服用利尿劑或抑制排汗藥物、熱適應較差。肥胖者代謝快、產熱多,但是皮下脂肪較厚、皮下血液循環也較差,這些都會影響散熱,產熱多散熱慢,就容易中暑。如果有腹瀉或是服用利尿劑、抑制排汗的藥物,身體會比較缺水,會影響到身體排汗散熱的效率。至於熬夜或睡眠不足,會導致體能狀況變差,血液循環變差,也會影響散熱。有些人比賽前會喝含咖啡因的飲料,認為可以提升運動表現,但朱柏齡建議不要,特別是在炎熱環境,這也會使身體缺水,提高中暑機會。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是,「熱適應」的身體需要訓練。朱柏齡表示,身體經過熱適應之後,在同樣環境下從事同樣的活動,身體循環較佳、體溫上升程度較小、排汗較多,而且汗水中流失的鈉離子也比較少,種種適應提升了散熱機制的效率,足以幫助身體在高溫下活動。朱柏齡表示,如果每天待在冷氣房,很少在外面曬太陽,很少在外面曬太陽,千萬不要忽然就去參加一場夏日戶外運動賽事。另外要提醒的是,即便以前有參加過類似活動而且沒事,如果最近一個月很少走出戶外,也要重新進行熱適應,才能參加。如果已知賽事時間,就要提早訓練「熱適應」。朱柏齡表示,如果以時間和運動量來安排,可以在第一天先在戶外做一半的運動量、一半的時間,接著每天增加一成的運動量和時間,如此進行五天之後,就可以模擬比賽當時的情境。如果用里程來算也可以,第一天跑一半里程,接著每天增加一些,直到達到完整的賽程。照顧好自身的因素之後,朱柏齡表示,環境因素也必須掌握,特別是「熱指數」。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建制有「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行動資訊網」,可以查詢全台灣不同區域即時的熱指數,也有相對應的App可以下載查詢。朱柏齡建議,賽前務必要預先查詢,對比賽當地的熱指數有概念。朱柏齡表示,熱指數是根據溫度與溼度換算出來,依危險程度可分為四種顏色。紅色是極度危險,很可能會中暑;橘色是「危險」,長時間暴露中暑機會很高,建議每半小時要休息五分鐘,並且喝200到300毫升水。如果是黃色則要「格外注意」,長時間暴露可能中暑,建議每一小時休息五分鐘,喝喝200到300毫升水。朱柏齡提醒,如果運動是連續性的,很難中途休息五分鐘,那一定要密切注意身體狀況,一但發現有熱傷害徵兆時,就要立刻停止活動、盡快離開高溫環境,試圖降溫並且就醫。這些徵兆包括噁心、想吐、全身無力、頭暈、頭痛、神智混亂、抽筋等症狀。熱傷害症狀緊急處理1. 蔭涼:移到樹下、附近店家、騎樓下等有遮蔽物的安全地方,圍觀者應與患者保持一段距離,因為人牆會阻礙通風。2. 脫衣:如果衣物不夠透氣或是緊繃,可鬆脫衣物、平躺休息,並抬高足部,維持血液回流至大腦與心臟。3. 散熱:可準備冰毛巾包裹冰袋,放置於頸部、腋窩和鼠蹊部等大動脈會經過且血管較淺薄的地方,同時以約15°C之冷水間續少量噴灑身體,輔以電扇吹或手動搧風。4. 喝水:意識清楚才能喝水,以免嗆咳產生其他危險。可提供稀釋的電解質飲料或是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5. 送醫:若是在任一處理過程中發現患者的情況超出可面對的情況,不能有任何猶豫,應該盡快尋求醫護人員的救助,在等待救護車同時應該重複前面四個步驟。
-
2020-06-21 科別.泌尿腎臟
熱到昏迷 醫籲留意多步驟來防中暑
今天是24節氣中的夏至,不過連日烈陽肆虐的確讓人吃不消。日前花蓮就有一名李姓男子,中午在整修鐵皮屋屋頂時疑似中暑陷入昏迷,所幸夥伴發現後立刻打119求救,李男經緊急送醫後已無大礙。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最近高溫,因此中暑或不適民眾增。若民眾或勞工工作一定得在外長時間,衣物請穿淡色、透氣款為主,每15分鐘至少喝200cc水分、若感冒或使用抑制排汗藥物者應避免在烈陽下工作。而在雇主部分,也應給予新手1-2周熱適應期,提供飲水與遮蔭休息場所等。朱柏齡說,炎炎夏日,戶外工作的勞工朋友得慎防中暑,他說,「水分、休息、遮蔭」是預防中暑三大重點,一旦出現頭暈、噁心、嘔吐、體溫升高等就是熱傷害症狀,應該趕緊休息及喝水。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也提供勞工預防中暑注意事項、雇主注意事項供民眾參考。朱柏齡說,勞工在外工作時,應穿著淡色、質輕、寬鬆透氣之衣服,每15分鐘喝200至250水分,勿飲酒或含咖啡因飲料,應依照氣溫調整引水量及休息頻率,若有感冒、腹瀉或身體不適,或服用抑制排汗藥物時,應避免在高溫下工作。他說,雇主應提供勞工遮蔭休息場所、或有冷氣之休息室,並提供足夠之飲水,新手上工應給予1至2周熱適應期,並提供教育訓練,使勞工了解熱傷害常見症狀及處置;而據近期研究指出,在炎熱環境連續工作數日時,身體散熱能力將逐日減退,故須給予勞工更持時間休息。朱柏齡說,夏季本就高溫、高濕,濕度高的環境會讓人體不易散熱,若民眾睡眠不足、腹瀉、吃抑制排汗藥物等,都是中暑高危險群。也可參考人體實際感受的氣溫,即是「熱指數」,其換算公式為:室外溫度(°C)+室外相對濕度(%) ×0.1=熱指數。如當氣溫高達35℃,而濕度達60%時,換算出的「熱指數」就會高達41℃,超過人體中暑的數值(測量肛溫40℃以上)。故建議民眾外出時應適時遮蔭,夏天無論白天或晚上,都要定時補充水分。
-
2020-06-21 科別.泌尿腎臟
健身者吃高蛋白是結石高危險族群?醫師建議這麼做
泌尿道結石(尿路結石)是泌尿系統常見的疾病,腎臟製造尿液後,經由輸尿管到膀胱儲存,等到一定容量時再由尿道排空。由於腎臟具過濾血液中雜質、自動調節水量的功能,因此當水分不足,尿液中的結晶體濃縮、沉澱,便從腎臟的腎盞位置形成結石,隨著泌尿道到不同部位。因此不論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統稱為泌尿道結石。家族有病史 罹病機率高台北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志杰表示,當結石出現在腎臟,稱為腎結石;出現在輸尿管,稱為輸尿管結石;在膀胱稱為膀胱結石;最後掉在尿道,則稱為尿道結石。根據臨床經驗,尿路結石並沒有特別好發的年齡,林志杰說通常和遺傳基因有關,若是家族中有結石病史,下一代罹病機率較高。新光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何肇晏表示,雖然根據研究,結石的成因一半以上可能和基因、遺傳有關,但臨床上不一定會對每個患者做基因分析,一來所費不貲,對臨床治療上也沒有太大意義。高危險群 水分不足、高蛋白攝取結石和病人的生活習慣也有關,當喝水量不足、排尿太少,或是時常食用高蛋白者,也容易產生尿路結石。何肇晏說,身體若處於鹼性環境,較不容易產生結石,補充高蛋白雖然對於肌肉生成有幫助,但大量攝取蛋白質,身體容易呈現酸性環境,因此較易生成結石。且蛋白質吸收和分解的過程,也容易產生結石的離子,進而生成結晶。罹患結石的病患,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為一公克以下。他提醒,健身民眾若時常飲用高蛋白補充品,可能會導致結石,因此更需要多喝水。部分疾病 容易造成結石季節也可能與結石生成有關,通常夏天排汗量大,若加上水分喝得少,便容易引發結石。但林志杰認為,依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夏天來診的病人並沒有比較多。另外,有些疾病也可能使人容易形成結石,例如尿酸過高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副甲狀腺功能亢進,使尿液中鈣增加,也容易造成結石。而有發炎性腸疾病或曾做過腸繞道手術者,也容易形成草酸鈣結石。結石卡輸尿管 劇痛才發現通常出現在腎臟的結石,疼痛並不明顯,較難發現。但是腎結石可能因為結石摩擦腎臟,形成血尿、腰痠、發炎等。有些患者的腎盞長出多顆結石,沉澱、累積在一起,變成5至7公分大,滿滿的鹿角狀結石,影響腎臟功能。由於輸尿管是尿路中管徑最狹窄的部位,通常結石會卡在這裡,而容易被發現。掉到輸尿管後,可能會造成腎臟尿液無法排出,引起腎積水、腎水腫,腎臟腫脹後,會有些脹痛,或是卡在輸尿管造成輸尿管痙攣。病人因結石求診時,通常都是輸尿管結石。何肇晏說,輸尿管結石痛起來像是間歇性絞痛,常常有病人痛到在地上打滾,就算改變姿勢也無法改善。膀胱結石 多為攝護腺肥大者至於膀胱和尿道結石則相對少數,因為能夠通過輸尿管掉到膀胱位置的結石,顆粒都較小,可順利通過尿道排出。因此膀胱結石常發生在攝護腺肥大、排尿困難、尿液滯留的病患,結石掉到膀胱卻無法順利排出。尿道結石則更少見,先天結構異常,如尿道狹窄、男性尿道角度過大,才會造成。林志杰說,這類病人常常發生「尿不出來」或是小便到一半「卡住」的情形。四種結石成分 成因不同除了依據部位分類,根據結石成分,分類也有所不同。何肇晏表示,最常見的為「草酸鈣結石」,常見於發炎性腸疾病的病人,也可能因為基因、體質而造成;「磷酸鈣結石」則與病人對鈣的代謝異常有關,可能是吃太多鈣。許多人認為結石病人不應攝取過多鈣質,但何肇晏說,若因腸道疾病引發的草酸鈣結石,反而建議鈣質攝取量需到達每人每天1000至1200毫克的建議量,才能有足夠的鈣質將草酸結合,腎臟才不會過度吸收草酸而形成結晶。另外,「尿酸結石」主要發生在高尿酸者身上,且通常同時合併痛風。其特色是X光片不容易發現,需透過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診斷;「磷酸銨鎂結石」則往往和泌尿道的細菌感染有關。結石常復發 可做尿液代謝分析尿路結石治療後五年的復發率達50%,林志杰建議定期追蹤,最好一年檢驗一次。可透過驗尿檢查是否血尿或結晶、使用X光片或超音波判斷是否尿路各部位有結石生成。何肇晏說,若結石太常復發,建議可做尿液代謝分析,針對結石成因進行治療,並做飲食控制。他建議:1.一天喝水量最好在2500c.c.以上,讓尿量達到2000c.c.。2.多吃蔬果補充檸檬酸,可減少結石產生的機會。3.少吃高鹽重鹹,避免鈉鈣離子失衡,易造成含鈣類結石。4.有些患者因害怕青菜有草酸而不食用,建議可避免單位草酸過高的菠菜、莧菜等,但仍需補充蔬果,均衡飲食。
-
2020-06-21 養生.抗老養生
夏至陽氣旺 養生宜晚睡早起 綠豆薏仁最消暑
【記者陳惠惠╱報導,出處/2009-06-20聯合報健康版】(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夏至,溽暑逼人,但中醫師提醒,夏至是陰陽之氣消長的轉捩點,此後陰升、陽降,人的脾胃能力跟著走下坡,這時再吃冰冷食物,胃腸易因無法消受而腹瀉。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這一天也是陽極之至,簡單講,就是一年之中,陽氣最旺的日子,接下來,陽氣就要慢慢消退,陰氣滋生,別誤以為天熱,就可以放心吃冰冷食物。疰夏是炎炎夏日常發生的病症,起因於氣虛體熱,暑會傷氣,體虛的人容易出現胸悶、心煩、體倦、汗多,以及食欲不振、四肢無力等症狀,有時還會有低熱表現,要補氣去熱。飲食上,因為汗流得多,張家蓓建議,可以常吃帶有酸、鹹的食物,像是酸梅湯,除了補充電解質,酸能固表止汗,汗自然就不會流那麼多。但她也提醒,夏天酸梅湯最好是常溫喝,可別加太多冰,以免胃腸吃不消而拉肚子。若真的抗拒不了冰品的誘惑,午時到未時間,趁日正當中,可以喝一些冰水或西瓜汁消暑氣。除了靠冷氣、冰品等外力對抗暑氣,嘴裡猛喊熱,只會熱上加熱,讓心情更為煩燥,調息靜心,透過調整呼吸讓心神安靜,自然不會覺得那麼熱了。夏天最好的食物就數綠豆與薏仁。綠豆能去熱,薏仁可去濕,夏天適合喝一些湯湯水水的東西,像是肉汁、羹麵等,補充水分。許多民眾怕熱,尤其是汗流浹背後全身濕黏,更難受,總是儘可能窩在冷氣房涼快。但對講究四時陰陽的中醫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規律;夏天「養長」之道就是配合日光時間晚睡早起,適度曬太陽、運動。老是不出汗,身體可是會悶出毛病,入秋後,濕疹、過敏性皮膚炎等皮膚病症就會找上身。「夏至」食療及茶飲●鯽魚粥:材料及做法:3到4兩重的鯽魚與粥同煮,加入些許鹽巴調味。功效:鯽魚利水,夏天喝粥有透發功能,可以幫助排汗。●荔枝粥:材料及做法:荔枝、蓮子各10到15顆,長約五公分的山藥。荔枝先去殼、去子,再與山藥、蓮子一同熬粥,放入少許冰糖調味。功效:可以清心火、除煩,適合心火過旺,因為煩躁睡不著覺的人,也能治療老人家夏天腹瀉,健脾胃。(資料來源╱張家蓓醫師)●荷葉小米粥:材料及做法:荷葉1張,薏仁、小米、綠豆各一兩,熬煮成粥後食用。嫌淡而無味的人,可以加入少量黑糖。功效:荷葉、薏仁可以清暑利濕,綠豆則有清暑解毒的功效,小米有助於安神,適合各種體質食用。●魚腥草茶:材料及做法:魚腥草兩錢,煮水後飲用。功效:清熱解毒及去濕。(資料來源╱楊素卿醫師)
-
2020-06-20 科別.皮膚
炎夏「該邊」爆癢?有這5習慣最容易中標
一對中年姐妹花走進診間,均未婚,姐妹倆住在一塊,互相有個照應,沒想到,卻雙雙得了胯下癢,兩人大腿內側搔癢不已,醫師進一步詢問,原來兩人衣物經常混在一起洗,又彼此會交換衣物穿,可能其中一人發生黴菌感染,而傳染給另一人,導致兩人都得了股癬。胯下癢又稱為「繡球風」、「搔檔」,在台灣,因為氣候濕熱,不論男女、都容易有胯下癢的問題,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鄭惠文表示,因為胯下癢到皮膚科診所求診的病患,每到夏天就爆增2成,若加上害羞而不敢求診的人,估計實際數據應該超出2成,求診者男女性都有,其中以中年男性居多。1、西裝筆挺的中年男性:中年男性大多為西裝筆挺、久坐辦公室的50~60歲上班族,另外,還有需要穿著光鮮亮麗的西裝、需要在大太陽底下勤跑客戶的業務員,求診時,經常是胯下、陰囊出現紅通通的一片,有的病患可能是股癬,有的可能是濕疹,必須要配合病史的詢問,這些人的體質大部分都比較容易流汗。 2、體型豐腴、上圍傲人的中年女性:女性則是體型比較偏胖,乳房比較豐滿,通常體型肥胖者,也比較容易流汗,像這樣的女性通常不只是胯下會癢,有時連乳房下緣都會有搔癢及紅疹。3、愛穿緊身衣物的時尚男女:夏天穿又緊又厚牛仔褲的年輕人還是很多,特別是女性,建議可以穿透氣又排汗的裙子。4、制服族:有些特定族群有制服情結,喜歡看人穿制服,或是本身就很喜歡穿制服多數的學校、機關、團體也規定一定要穿制服。其實,多數制服的材質並不是很理想,衣料不見得會吸汗、排汗,尤其是褲裝,如果材質不是很好,不但容易皮膚過敏,也容易讓汗漬淤積在胯下皮膚表層上,黴菌、濕疹容易上身,胯下癢就伴隨而生了。5、潔癖族:不見得體型胖,但生性愛乾淨,尤其是在夏天容易流汗,總會感覺身體髒髒黏黏的,一天不洗個2、3次的澡,就覺得不自在。其實,一天洗多次澡,不一定會愈洗愈癢,就怕每洗一次澡,就使用清潔劑清潔全身,甚至用海綿刷洗全身,特別是感覺上很容易藏汙納垢的皺摺處,比如胯下,皮膚過度清潔,或是清潔劑殘留在皮膚表層,都很容易引發皮癢,造成刺激性皮膚炎;此外,還有人覺得皮膚癢就要洗熱水,反而因為皮膚變乾燥,而加劇搔癢的程度。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夏季長痱子又熱又癢? 今天開始做8件事搶救自己的皮膚
-
2020-06-18 新聞.健康知識+
頭暈頭痛,是中暑還是熱衰竭?注意不曬太陽也中暑的6原因
受全球暖化效應影響,夏季氣溫愈來愈高,衛福部統計每年的6至7月是民眾因為熱傷害而就醫的高峰期。熱衰竭、熱中暑都屬於熱傷害,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尤其是慢性病患、體重過重者等8大高危險群,更要提高警覺。夏季氣溫飆高,常讓民眾大喊「熱浪」來襲! 事實上,台灣目前沒有明確的熱浪定義,但將每日最高溫攝氏35度以上的天數稱為「高溫日數」,近年來不僅平均氣溫愈來愈高,一年之中的高溫日數也愈來愈多。 當有太平洋高壓籠罩,颱風靠近或因西南風引起的「焚風效應」時,屢有高溫破紀錄的情形發生。 慎防中暑、熱衰竭!8大族群多注意 連續高溫對於戶外工作者可能會造成健康或生命威脅,而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等,對高溫適應能力較差,也易引發健康衝擊,尤其是以下8大高危險族群,更要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 1. 65歲以上長者 2. 慢性病患 3. 體重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 4. 服用特定藥物者 5. 密閉空間工作者 6. 戶外工作者 7. 運動員 8. 嬰幼兒 盛夏時,應儘量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儘可能待在室內,並做好防曬工作,多補充水分及適度鹽分攝取,以及安排適度休息,以避免中暑。 萬一發生熱傷害,最重要的是了解傷害的嚴重程度,並牢記熱傷害急救5步驟:蔭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 此外,熱衰竭、中暑的症狀不太一樣,兩者的常見症狀與處置方式如下: 頭暈頭痛恐是熱衰竭!牢記處理4步驟 若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未正常補充水分及電解質,此時會感到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呼吸淺快、虛弱無力、體溫升高(一般不超過40度),甚至肌肉痙攣、抽筋等。 若遇到可能熱衰竭之患者,應採取以下步驟處理: 1. 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移除多餘衣物 2. 給予補充約1000c.c.水分及適量鹽分 3. 其次可使用冷水噴灑或利用風扇幫助降溫,並多休息 4. 若症狀沒有改善,需立即送醫 皮膚紅、沒流汗恐中暑!3步驟快急救 如果發現病人體溫飆高(超過39.5度)、皮膚紅熱,沒有排汗、沒有尿、少尿或血尿,脈搏快且強,呼吸急促或困難,甚至意識模糊,代表可能中暑,應採取以下步驟處理: 1. 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環境,讓病人平躺、腳抬高,鬆開身上衣物 2. 快速降低病人體溫,方法包括: (1) 提供風扇 (2) 將冰袋放置於病人頸部、腋下、腹部、鼠蹊部 (3) 浸泡冷水 3. 若情況未迅速好轉,則要儘速送醫治療 不曬太陽也會中暑?常見6原因要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不曬太陽也有可能中暑!常見的情況有以下幾種,提醒民眾注意: 1. 夜跑 2. 穿衣過多 3. 藥物導致排汗不良 4. 長時間處在通風不良的地方 5. 持續勞動 6. 上班族:辦公室內外溫差大,上班族平日若較少從事戶外活動,一旦到了較高溫環境,就容易因不適應而中暑。 炎炎夏日,提醒民眾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適度增減衣物,並適度休息、補充水分,降低中暑、熱衰竭的機會。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暑發燒、頭痛、拉肚子怎麼辦?醫師:3招解除、預防熱衰竭,這樣處理最有用!.不婚主義變天作之合!50歲婚姻更圓滿:用心經營感情,夫妻要當對方最好的鏡子.夫妻拼事業拼出病,放下執著找回健美體態:沒有健康身體,有錢也無法到處去
-
2020-06-09 新聞.健康知識+
炎夏高溫 6大高危險族群防熱傷害
各地出現高溫炎熱,加上疫情趨緩,國內進入「大解封」後疫情階段,預期戶外活動激增,台北市衛生局提醒,夏季氣溫越趨增高,每年6至7月是熱傷害就醫的高峰期,尤其不一定曬太陽才會中暑,6大高危險族群要特別注意。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6至7月是熱傷害就醫高峰期,北市衛生局表示,2016年至2019年,北市共計13人次因熱傷害至急診就醫,其中以熱衰竭為主、其次為熱中暑。衛生局醫事管理科長何叔安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尤其6大高危險族群,包括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服用特定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是密閉空間工作者等。何叔安提醒,不一定曬太陽才會中暑,不曬太陽也可能中暑,若排汗不良,或長期在高溫濕熱的環境,也有可能中暑,籲請大家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並要適度休息、補充水分。衛生局表示,高溫炎熱慎防熱傷害,除避免曝曬於高溫下,出門前應留意天氣、做足防曬工作、補充水分,若發現身邊有人出現熱傷害狀況,牢記急救5步驟「陰涼、脫衣、散熱、喝水、送醫」。
-
2020-05-30 科別.皮膚
全台進入梅雨季 高溫潮溼適合黴菌孳生香港腳來報到
梅雨季節一到,天氣溼熱,如果鞋子進水,襪子潮溼,腳底溼黏難受,很容易就罹患香港腳,有人自行購買藥膏,但塗抹後,療效有限,皮膚科醫師提醒,許多患者香港腳合併汗泡疹,如果用錯藥膏,當然就好不了。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梅雨來臨,多雨加上氣溫25至30度環境,這個季節最適合黴菌孳生,只要腳掌腳趾潮溼,又悶在鞋襪中,很難不會罹患香港腳,冒出水泡、脫皮、腳臭、發癢、滲出液體,持續復發。在預防上,最簡單作法為隨時隨地保持雙腳「乾爽」,要感染香港腳的機率就很低。出門前多攜帶一雙鞋襪,或是在辦公室多擺一雙鞋子,如果腳趾受潮,就立刻更換,並保持腳掌腳趾乾爽。另外,每天外出時,穿不同的鞋子,因為鞋子穿過後,就會殘留溼氣,其中也會有掉落的皮屑,如果固定某雙鞋子,就會容易生長黴菌,一般來說,最好準備3雙鞋子,輪流穿著。再者,一定要每天換襪子,有些自認有「男人味十足」的男性出門前,找不到洗好的襪子,就拿昨天穿過的襪子,聞一聞認為沒有味道,就再繼續穿,其實襪子內已有許多皮屑,養著許多黴菌。在選擇襪子上,也很重要,趙昭明建議,想預防香港腳,最好選擇標示「排汗」功能的襪子,透過中空纖維或者網眼織法,讓鞋襪內的溼氣得以快速排出。在治療上,趙昭明指出,只要確診為香港腳,勤於塗抹藥膏,並用對藥膏,就有效治療黴菌。香港腳又可分為脫屑型、水泡型,前者不癢,但後者則是發癢,不抓不快,但如果抓搔出傷口,很容易細菌感染,局部發炎,甚至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趙昭明說,最近香港腳患者明顯增加,其中不少人合併汗泡疹,症狀難以釐清,如果光擦抑制黴菌的藥膏,效果有限,並需對症下藥,使用雙效合一的藥膏,才能獲得改善。★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5-05 養生.養生
立夏養生首重「護心」 這樣吃這樣睡最養心
腸胃不適嘗新嘗鮮今(5日)天剛好是24節氣的立夏,即夏天開始的時刻。立夏前後冷暖空氣交匯頻繁,人們免疫機能隨之逐漸下降,病菌易感性增強,造成腸胃抗病功能較弱,感冒發燒、腸胃不適也益發猖獗起來。民俗裡,立夏有「嘗新」的風俗,在立夏這天吃一些新鮮的水果、蔬菜,這種做法對人的身體是很有好處的。在立夏時節合理地調配飲食,可以給整個夏季打下健康的好基礎。這一天可以吃一些竹筍、櫻桃、麥仁、蠶豆等。還可以吃些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開胃。此外,民間人們為了祈求身、心、腿部等重要部位健康無恙,防止生病,順利度過炎夏而有吃竹筍的風俗,稱為全筍。取義希望雙腿也能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跋涉遠路,行道千里。口舌生瘡多進稀食對於人體臟腑來說,立夏時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保證胃腸功能正常,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立夏之後,人們大量排汗會造成人體陽氣不足;皮膚易於開泄,而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及藥品,可以使皮膚適當收縮。烏梅、山楂、木瓜、五味子均具有收斂、固澀的特性,可以用來治療泄瀉、虛汗等病症。夏季裡,推薦大家自己動手在家做山楂糕,美味又健康。立夏後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吃多了油膩,或易上火的食物,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易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症。為解決此時脾胃功能紊亂,飲食上宜清淡、多補水,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早、晚食粥,午餐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熱,又能補養身體,有利於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此外,鴨肉、蝦、鯽魚、瘦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薏米等,同樣具有增進食欲、補充營養、消暑健身的功效。養心為主加個午休心與夏天相通應。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通應的。到了夏天,心陽最為旺盛,功能最強,當氣溫升高後,人們極易煩躁不安,好發脾氣。這是因為氣溫過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心火過旺所致。此時人們不僅情緒波動起伏,機體的免疫功能也較為低下,起居、飲食稍有不妥,就會發生各種疾病。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因此,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養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可達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的供給,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立夏之季,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蔥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少量,以暢通氣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曾記載:“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立夏之後,可適當調整個人的生物鐘,養成晚睡早起的習慣,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增加午休。中午1時到3時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人容易出汗,稍活動就會因出汗多消耗體力,極易疲勞。所以,中午可以聽聽音樂或閉目養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為宜,時間過長反而會讓神氣受損。專家的話1.立夏養生怎麼吃更營養?立夏,水果青菜一定要跟上。腸胃不好的人,絕對不可以吃冰鎮水果,最好是選擇多吃一些涼性或溫性的水果,反季節的水果儘量少吃。涼性的水果包括:梨(腸胃不好的少吃)、香蕉(不要空腹吃);溫性的水果有:蘋果(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吃的一種最好的水果,營養也較好)、檸檬、番茄(胃酸過多者少吃);容易消化的瓜類、水梨、蘋果等也不錯。2.在立夏這個比較特殊的季節裡,身體健康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嗎?立夏前後,氣候變化比較顯著,早晚溫差大(溫差大約在12-15攝氏度),因此人們容易得病,消耗體力的運動對身體都會有一定損傷,所以應適當地做一些有氧運動,每次大約15分鐘,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來源:39健康網)
-
2020-05-02 養生.運動天地
做家事能算運動量嗎? 銀髮族運動迷思 醫師替你解答
Q:為什麼每周維持動習慣,卻一直沒有變瘦呢?這樣運動有達到效果嗎?體育署曾調查,銀髮族是最愛運動的一群人,肌少症問題卻依然嚴重。不少人好奇,為何每周維持動習慣,卻一直沒有變瘦?這樣運動有達到效果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劉晟昊指出,雖然運動會消耗熱量,但若不能高於飲食攝取的熱量,體重就無法下降。部分民眾以為運動就會瘦,這個觀念不一定正確。比如很多運動員、健美人士雖然每天運動,體重卻維持在很高的標準,就是因為他們也同時攝取很多的蛋白質或熱量來維持肌肉的成長。要靠運動減重,飲食控制很重要!劉晟昊表示,一個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基礎代謝率,大約1500大卡至2000大卡左右,因每個人從事日常的活動不同,加上運動消耗的熱量減去攝取的熱量,每減少7700大卡,會大約減少一公斤脂肪。劉晟昊說,要辨別有效的運動,可藉由有無達到目標心率做判斷。最大心率指的是心臟在最大壓力下,每分鐘跳動的最高次數。而最大心率的測法,目前學者說法很多,最常用的概估是220減去實際年齡,50歲以上的民眾或中老年則用208減去年齡乘以0.7較準確。所謂有燃燒脂肪效果的心率,最少要在最大心率60%至70%之間,效果最明顯。通常活動達最大心率50%以上,就有維持健康的效果;但要燃燒脂肪,至少要最大心率60%以上。一般的有氧運動或課程,都可以達到最大心率70%以上的效果。劉晟昊指出,健康成人建議運動量為一周三到五天,強度為最大心跳率的55%至90%。運動時間可以由運動強度而定,建議執行20至60分鐘,或以片段10分鐘累計30分鐘以上,運動時間可視運動強度做調整。Q:掃地、拖地、洗衣服……每天從早到晚忙家務,也能算運動量嗎?劉晟昊表示,能否達到目標心率,才是有效運動的指標,掃地、拖地等日常的家務活動,很難達到目標心率。一般可以10分鐘高強度運動,穿插在日常生活的空檔中,這樣會比長時間低強度的活動有效。劉晟昊解釋,一般所稱的中強度運動,包括在進行運動時,可正常呼吸、説話的非競賽運動,例如快步走路、休閒式騎腳踏車、慢速游泳、社交舞蹈;高強度運動則是運動時呼吸會顯得急促,並有喘氣增加的情形,如健身操、騎自行車、慢跑等。一般生活中的勞動,不見得能達到適當的運動量。Q:體重下降了,但為什麼最在意的小腹卻一點都沒變小?體重下降的原因,是日常生活中的總攝取熱量小於燃燒熱量。劉晟昊表示,要改變身體型態,體重其實不是重點,而是體脂肪比率,一旦有效降低體脂率,小腹自然容易縮小。Q:排汗衣、防震鞋……運動裝備挑得好,可以增加運動效果嗎?穿普通的衣褲鞋襪不行嗎?劉晟昊指出,一般運動用品的主要用途是保護身體,減少運動傷害。尤其強度越大、越長時間的運動,越需要能保護腳部不受傷的運動鞋。排汗衣則可讓人在運動時,有適合的涼爽度與體溫,並可保護皮膚不受摩擦或過於潮濕的傷害,例如濕疹。劉晟昊表示,運動鞋需與運動項目、型態做搭配。有些鞋子對腳踝的穩定性較高,適合跑跳;有防震功能的鞋子則適合長時間跑步,保護腳底避免筋膜發炎。而球類運動中,有許多橫向側移或需急停、變換方向的動作,就需要鞋底跟地板有較好的摩擦力,幫助人體快速轉換方向,但為免腳踝過度內翻,造成扭傷風險,就需要抓地力夠好的鞋款,避免重心不穩或滑倒。有些特殊功能的鞋子如慢跑鞋,設計上有防止足弓產生內旋的動作,就適合跑步時腳掌有過度往內翻旋情形的族群使用。尤其是扁平足跑步,常會因足弓過低,造成足部過多內旋動作,引起內側足底壓力上升,或更可能往上影響到膝關節與髖關節,產生過度內旋的現象。
-
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體內積毒百病生! 養好4大器官幫身體大掃除
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我們的肝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1、肝臟: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通通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當肝臟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因為皮膚下有許多細微血管),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 2、肺臟:是人體透過呼吸和外界溝通的管道,當然也是排毒的器官,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加上二手菸的問題也很嚴重,時間久了,毒素就很容易累積在肺臟排不出來,輕則造成咳嗽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致癌。透過在公園或是森林中散步、做日光浴,甚至是戒菸或避免到充滿二手菸的環境中,都可以幫助肺臟排毒。 3、腎臟: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毒物一直停留在體內。 所以,每天尿液的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盡量避免,以免含糖飲料造成身體的負擔。 4、皮膚: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才說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延伸閱讀: 防疫戴口罩悶出「酒糟肌」? 學會3招替肌膚做好超前部署 肌肉為百病之源! 一張表檢測你的肌少症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