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4 醫療.皮膚
搜尋
掉髮
共找到
287
筆 文章
-
-
2023-04-13 醫療.皮膚
用洗碗精洗頭能對抗油頭?可以洗乾淨但有這些問題!醫教正確控油這樣做
許多民眾都有「油頭」困擾,為了避免頭髮出油,積極尋找各種洗髮、控油方式。近日,就有網友在臉書社團分享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洗髮精,推薦給同樣也有油頭困擾的民眾,沒想到一看竟是一瓶洗碗精。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任暨落髮特別門診醫師陳志強表示,洗碗精洗頭當然可以洗得乾淨,但太過乾淨不僅會造成頭髮乾澀,還有可能導致接觸性皮膚炎。醫師指出「控油不是這樣控的」,正確控油方式讓專家告訴你! 洗碗精可以洗頭? 小心洗出「這些」問題 有民眾在臉書社團PO出一張洗碗精照片表示,油頭的自己終於找到最適合的洗碗精,還感嘆相見恨晚。雖然底下有許多網友懷疑貼文真實性,但也有不少人留言「我也是一瓶洗全身」、「非常好用我也用過」、「擠一點點洗效果超好」。 究竟洗碗精是否可以用來洗頭呢?陳志強主任表示,基本上用什麼洗劑都沒關係,但是不建議用洗碗精洗頭,就像要不要用水晶肥皂洗澡一樣,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可能是「天選之人」怎麼洗都沒事,但有些人洗了就會有過敏的問題。 由於清水難以洗掉油汙,因此為了擁有較強的去淨力,清潔劑多含有界面活性劑,才能在清潔過程中將油汙帶走。陳志強主任指出,介面活性劑很容易讓人產生過敏反應,若是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過敏性皮膚炎等問題。 此外,洗碗精也屬於較刺激性的洗劑,如果不稀釋直接洗,會過度清潔並破壞皮膚的天然屏障。陳志強主任也表示,清潔過度會造成頭髮乾澀,而且過度乾燥會讓皮膚更加敏感,還會使頭皮代償性出油,反而增加油頭可能性。 有油頭困擾怎麼辦? 洗髮精怎麼選? 民眾有油頭困擾,最好還是不要用洗碗精洗頭,亂洗一通反而會產生更多問題。想避免油頭,可以先從洗髮精選擇著手,陳志強主任建議,不要使用洗潤合一、雙效合一的洗髮精,應該選擇單效洗髮精使用,而且不要加潤絲。 另外,飲食上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陳志強主任表示,甜食會使出油增加應避免,而奶蛋食品雖然不能不吃,但盡量不要吃太多,因為奶、蛋也有機會使油脂分泌增加。 而生活也須維持正常作息,像睡眠不足、壓力大都會使出油增加。還有,溫度過高也會導致出油,雖然環境溫度、天氣太熱等屬於無法控制的因素,但陳志強主任建議,洗頭時水溫不可太高,應盡量用偏冷的水洗髮,因為溫度一高油脂分泌就會增加。 頭太油雖然不會導致掉髮,但可能會增加痘痘產生、毛囊炎等問題。陳志強主任提醒,民眾也可以尋求皮膚科醫師幫助,使用A酸抑制皮脂腺增生達到控油的效果。他也再次強調,控油很重要沒錯,但是真的不建議用洗碗精亂洗一通。 【延伸閱讀】肥皂一顆從頭洗到腳? 小心頭皮乾癢、過敏找上門頭皮屑、頭皮油、落髮 三大頭皮問題讓人出門好尷尬【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404,原文出處:Smart Hacks To Survive Long-Haul Flights】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01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肉注意2大地雷!營養師:有些甚至比葷食更糟糕,注意4件事更健康
隨健康意識、環保意識抬頭,不少店家、產品陸續推出植物肉,例如植物肉漢堡、植物肉雞排等。不過這樣的產品有什麼樣的營養?真的怎麼吃都健康嗎?是否有需注意的細節?簡鈺樺營養師帶我們瞭解。植物肉常見用什麼製作?主要有哪些營養和好處? 植物肉常見有哪些食材?簡鈺樺營養師表示,植物肉產品常見以碗豆、甜菜根、黃豆、菜籽油、椰子油等植物性食材組成。豆類可增添肉質口感,甜菜根可使其變成紅色,植物油則可增添油脂、模仿肉汁口感,並以植物纖維做出肉絲口感。各家內容會有些許不同,也可能再增添其他植物性食物,不過一般而言大同小異。 植物肉有哪些好處?植物肉的意義,除了環保,健康方面主要也透過高纖維、植物性蛋白質,以及其他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等營養,好的植物肉食品有助達養生、防範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目的。 植物肉注意2大地雷!營養師:有得甚至比葷食更糟 植物肉的2大地雷:不過植物肉雖然是由植物性食材所組成,但也並非怎麼吃都健康,簡鈺樺營養師提醒,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鈉含量和油脂。許多植物肉從營養標示來看,常會有鈉含量、油脂含量偏高的情況,有違養生、防範三高、心血管疾病等初衷,反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素食方式,卻也讓民眾更毫無戒心的實用,認為吃得很健康、甚至常以此做為主食。 有得比葷食更糟糕?簡鈺樺營養師舉例,像是鈉攝取一般成人建議每日2300毫克,許多產品光是植物肉可能就達1000毫克或更高,近一半所需,這還沒算上調味料。且鈉含量高與否,未必是在於口味是否較鹹,例如許多糕餅類食物吃起來並不鹹,但鈉含量高得驚人。營養師也表示曾在購買產品時從營養標示發現,植物肉產品比一旁真的葷食類產品來得更糟糕。 吃植物肉注意4件事更健康!建議民眾,在食用、購買植物肉產品之前,可先瞭解營養標示,市售商品可從包裝瞭解,餐廳餐點可先從產品官網、菜單介紹查看。其他需注意的也包括食品衛生及料理方式,油炸等過度高溫自然建議避免,料理方式以低溫慢煎為佳。 瞭解植物肉營養成分,並養成查看營養標示習慣,或以自行製作的方式進行,有助攝取植物性食材營養、避免飲食所帶來的健康風險,更有助養生、防範慢性疾病。 《延伸閱讀》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原因,3原則這樣吃更健康! .素食者必知吃法,防缺6營養!避免肌少、掉髮、骨折,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0 養生.聰明飲食
防癌、護心肺、顧血管!地瓜3種顏色比一比,防心血管疾病吃這種
台灣常見的平民食材:地瓜,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也被列為超級食材之一,不同的地瓜也各自有突出的營養,適合不同族群,隨吃法不同對健康的益處也有所不同。 地瓜助防癌.護心肺.顧血管口感偏甜卻是低升糖食材! 地瓜有哪些營養?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地瓜是一種全榖雜糧的澱粉類食材,早期社會民眾普遍較吃不到白米,地瓜為平民食物,後來才發現地瓜營養價值非常豐富遠勝於白米,包括高纖、高鉀、高鎂,又有蛋白質、花青素,以及維生素A、B1、B2、B6、葉酸等。 地瓜營養有哪些好處?膳食纖維有利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祕、防範腸癌。鉀則有利去水腫、降血壓。鎂可穩定血糖及神經。蛋白質則有助維持肌肉量。花青素有助護眼、護血管。維生素A有利護眼、防夜盲症、護黏膜、顧肺、顧呼吸道、保養皮膚。維生素B1可提振精神、修復神經。維生素B2也有助修復黏膜和皮膚。維生素B6則也參與神經修復。葉酸可護腦.心並防止DNA受損。 地瓜其實有助平穩血糖!值得一提的是,地瓜口感偏甜,許多人會認為糖分較高、容易影響血糖,事實上地瓜是屬於低升糖食物,適合糖尿病患者,門診中糖尿病患者若要避免白米飯,多會建議可吃地瓜。且地瓜整體熱量低,約220克才等同於一碗白飯,是個非常優秀的營養食材。 地瓜3種顏色比一比,適合族群各有所不同! 劉怡里營養師也指出,不同顏色的地瓜也有特別突出的營養。常見以黃地瓜、紅地瓜、紫地瓜來看,黃地瓜各項營養中偏高,維生素B1最為突出,對需要補充元氣的上班族是個很好的選擇。紅地瓜則蛋白質和維生素A最高,特別適合保養眼睛。紫地瓜則是膳食纖維最高,且有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質,有助防癌,適合減重族群、防癌、防範心血管疾病者。 地瓜鉀和膳食纖維豐富,部分族群注意分量或避免! 需注意分量族群: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地瓜雖然適合普遍族群,但也有少部分的人需要酌量或避免。像是地瓜因有含量豐富的膳食纖維,對於容易脹氣、胃酸逆流、剛做完腸道手術需低纖飲者、或是要進行大腸鏡前需低渣飲食者,就建議避免過量。而地瓜鉀含量也高,限鉀的腎臟病族群也需酌量,不可過多。 白飯+地瓜要注意分量:另外也提醒,地瓜雖然是個營養豐富的植物性食材,但不是蔬菜類,搭配其他如白飯等澱粉類食物時總量需斟酌,若一碗飯配一顆地瓜,當餐澱粉攝取會過多。 地瓜4種吃法帶來不同好處,冰鎮地瓜更有助減肥控血糖! 連皮一起吃:劉怡里營養師也建議,地瓜也可以視吃法不同對健康帶來不同的好處。像是若地瓜皮軟、刷得乾淨、吃得習慣,帶皮吃更好,因為有更豐富的膳食纖維及植化素等營養。 冰鎮地瓜:冰鎮地瓜除了口感冰涼之外,也會變成抗性澱粉且低升醣,小腸對於地瓜的熱量吸收可約降30%左右,更有助減肥、平穩血糖。 粥+地瓜:另外,地瓜粥適合長者、牙口不好、胃口不好。粥的升糖指數相當高,加入地瓜後除了提升營養價值,也降低升糖指數,平穩血糖。同樣的道理也可地瓜放進白米一起蒸。 運動後吃:除此之外,地瓜也很適合運動後澱粉補給,運動後會需要優質澱粉及蛋白質,以利補充能量、修復肌肉,地瓜剛好是有較多蛋白質的澱粉,且又有高纖維,特別適合運動減重者。 提醒:原型的地瓜最好!劉怡里營養師也提醒,地瓜的副產物、加工食品還是建議盡量避免。例如炸地瓜易破壞部分營養,且高油又有粿粉整體營養價值降低。蜜糖地瓜則需注意糖分。地瓜餅、地瓜球也是通常多以添加精緻澱粉更多,地瓜成分較少。盡量以原型食物為主,烤地瓜、蒸地瓜、冰地瓜為佳,如此更能吃到完整的營養、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減肥不吃白飯竟掉髮、高血脂 專家:至少應換成玉米等5食物 .地瓜葉超護眼3C族必吃!常見護眼營養幾乎都有,好處不只這樣。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28 名人.好食課
蛋殼粗糙較新鮮?雞蛋要挑大顆的?營養師破解雞蛋6迷思
不敢相信 這幾天又開始鬧蛋慌了,一顆雞蛋變得貴森森,能買到蛋即是福氣,但關於蛋你了解多少?好食課 Anna 李宜樺 營養師整理常見雞蛋六大迷思,一起檢測一下你是不是雞蛋達人吧!Q1:紅殼比白殼營養?蛋殼顏色主要差在雞隻品種,白殼蛋主要是由「來亨雞」生下的蛋,數量較多,而紅殼雞蛋則是伊莎、洛島紅等雞隻生下來的蛋,數量較少,所以價格較高,但與營養並無關係!Q2:蛋黃越橘越營養?蛋黃顏色與飼料成分有關,如果飼料中有胡蘿蔔素、玉米黃素等色素,蛋黃顏色就會比較橘,但主要蛋白質等營養並沒差太多Q3:吃生蛋比較營養?生蛋拌飯、涮涮鍋拿肉沾生蛋液雖然好吃,但吃生蛋並沒有比較營養,反而因為生蛋白中含有白素(Avidin),會去影響生物素(維生素B7)的吸收,有可能會有掉髮危機!另外比起生蛋,煮熟的蛋白人體較易消化吸收,也可所以蛋還是煮熟比較好!Q4:雞蛋要挑大顆的?蛋的大小與雞年齡有關,初卵蛋會最小,而年齡越來越大,產道變寬,雞蛋也會變大顆,但殼薄品質也受影響,建議挑大小適中的即可!Q5:蛋殼粗糙較新鮮?過去常說雞蛋放久蛋殼會越光滑,但蛋殼粗糙也可能是因為母雞生病導致蛋殼鈣質分佈不均,加上現在雞蛋多洗選蛋,所以要直接於購買時看是否新鮮,還是直接看產銷履歷會比較準!Q6:蛋要先洗再冰?如果是洗選蛋,直接冰冰箱即可,如果是非洗選蛋也切勿用清水沖洗,可稍微用擦手紙擦拭一下放至冷藏或於室溫儘速食用完畢即可!【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關於雞蛋六件事!你全都答對嗎?】
-
2023-02-26 養生.聰明飲食
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營養師授防癌3大重點觀念,多色多樣最健康養生!
說到防癌飲食,民眾會多吃蔬果,不過大多也不大清楚吃下了什麼、是不是真的有利防癌。其實有許多蔬果的營養經研究發現,是確實對於防癌相當有幫助的。嫚嫚營養師依顏色介紹蔬果及其中營養,大家可以適量的添加於生活當中,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利防範癌症找上門! 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 紅色蔬果:嫚嫚營養師表示,紅色的防癌蔬果中,火龍果、紅番茄、草莓、蘋果等都相當出色。紅色的火龍果除了膳食纖維高以外,也含有各種豐富的植化素,有助減少自由基傷害。紅番茄則有更突出的茄紅素,有助於防範癌症,在研究上又以攝護腺癌顯得卓越,對於有利防範大腸癌的研究也不少,另也有助防癌的β-胡蘿蔔素。草莓中特別有鞣花酸成分,有利誘發肝臟解毒系統、幫助致癌物質更快速排出體外。蘋果則有槲皮素,且水溶性、脂溶性膳食纖維都很豐富,特別的是,因水溶性膳食纖維多在於果皮上,因此若有便秘者可帶皮吃幫助排便,腹瀉者則可去皮吃幫助止瀉。反過來說,腹瀉者就不宜帶皮吃,以避免腹瀉情況加劇。 橙色、黃色蔬果:橙色、黃色的蔬果,像是木瓜、南瓜、地瓜、胡蘿蔔等,大多都富含β-胡蘿蔔素,是民眾常聽到有助抗發炎、抗氧化、維持免疫力的營養。另也有β-隱黃質,以及豐富膳食纖維,都對防癌很有幫助。 綠色蔬果:綠色的蔬果如花椰菜、高麗菜、芹菜、韭菜、蔥、菠菜都是很好的選擇。其中高麗菜有異硫氰酸酯、木犀草素,以及β-胡蘿蔔素、芹菜素等植化素,對防癌非常有幫助。奇異果則含豐富維生素C,有助抗氧化,可減少自由基對DNA的危害,也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也有顧腸道健康。芹菜則有豐富的芹菜素,以及木犀草素、香豆素,三者都有利防癌。韭菜、蔥味道較重的辛香料有含硫化合物,有助抗菌、抗癌,但不宜吃多,以免噁心想吐、腹部不適。菠菜β-胡蘿蔔素、槲皮素、葉酸豐富,對降低大腸癌而言相當有幫助。 藍紫色、黑紫色蔬果:藍紫色、黑紫色的蔬果,如紫葡萄、藍莓,含有豐富的花青素、鞣花酸有利防癌。而紫葡萄中則又有白藜蘆醇,這是在地中海飲食當中的紅酒為何有利防癌的營養。據傳日前也有研究試圖將白藜蘆醇研發成抗癌藥物,不過白藜蘆醇相當特別,雖有利防癌,但劑量高則有害人體。其實各種健康飲食也有相似的道理,嫚嫚營養師也提醒,即便食材、飲食再健康也得適量,否則便得營養過剩、營養不均、某向營養素超標反而不利健康。 白色蔬果:白色的蔬果可吃白蘿蔔、大蒜、苦瓜、洋蔥等。白蘿蔔的防癌營養在於異硫氰酸鹽,可降低致癌物質於人體的影響。洋蔥也含豐富的槲皮素。大蒜除了槲皮素外,也含有大蒜素,都是知名的防癌營養,不過量不宜多吃,以免造成腸胃負擔。苦瓜特別的是有苦瓜素,刺激肝臟解毒酵素系統活性,有助肝臟排出體內毒素。 蔬果多色多樣才健康養生,營養師指防癌3大重點觀念! 日常當中其實有很多蔬果有利於防癌,但也不是多吃多健康,嫚嫚營養師提醒,良好的防癌飲食應適量,建議每日至少3蔬2果。挑選上也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超加工食物。並且養成多色多樣的飲食原則,避免聽說某食材不錯,就單吃某種食物,或只吃某些食物。顏色越多、種類越多,越能攝取到更多不同的防癌營養,對健康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原因,3原則這樣吃更健康! .素食者必知吃法,防缺6營養!避免肌少、掉髮、骨折,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25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原因,3原則這樣吃更健康!
現今健康飲食當道,不少民眾飲食習慣會多以素食為主,甚至是全素。不過也有許多民眾不解,為何都吃素了還罹患與飲食高度相關的大腸癌? 嫚嫚營養師建議,素食者可檢視自己所吃的素食是否真的為「健康的素食」,而若真的罹患大腸癌,除了治癒率高之外,也可視情況調整飲食以利改善。吃素、蔬果有利防腸癌,全穀飯也是防癌神隊友!防癌大功臣:膳食纖維!嫚嫚營養師表示,植物性食物之所以有利防腸癌,膳食纖維是很大的功臣,除了有助排便、避免廢物於腸道堆積,也有相當多研究發現,在攝取量充足的情況下,不論是對於癌症、心血管疾病、各項慢性病整體死亡率都有正向影響。值得一題的是,說到膳食纖維,民眾大多知道存在於蔬菜類、水果類當中,其實全穀飯、全穀麵包等全榖雜糧類也相當豐富。 蔬果富含各類營養助防癌!植物性食物當中也多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葉酸、植化素等抗氧化、抗發炎營養,這些對人體影響也非常可觀,這也有不少正反兩面研究,包括攝取哪些營養素較不易得腸癌、身體缺乏哪些營養素較容易得腸癌等。而蔬果可大量且充足的補充各類營養素,這也是為什麼各界專家普遍推從地中海飲食,此飲食法的蔬果攝取量相當高。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大可能原因!對於許多人吃素還是罹患大腸癌,嫚嫚營養師表示,吃素、多吃蔬果雖可降低大腸癌發生機會,但若是吃的不健康反而有增加機率的風險。 素食地雷:像是炸地瓜、炸花椰菜等油炸食物,更令人擔心的是過度精緻的超加工素食,以及含糖飲料等,這些都被稱為「不健康素食」或「不健康植物性飲食」。雖是植物類食材,但是在高溫油炸、高溫烘烤、或是過度加工等過程當中,營養素大多早已流失殆盡,長期攝取下除了本就是易促使發炎物質、產生致癌物質,也如同攝取「營養空殼」般,體內有利預防癌症的營養根本不存在。而這類食物往往也會因為原型是植物性食材的關係,讓人誤以為是健康的,因此嫚嫚營養師也特別叮嚀,到素食餐廳吃飯真的要避免吃炸素食或超加工素食的習慣。 選擇太少:另一方面,常見飲食問題,也包括了缺乏多樣性造成營養不均,民眾常會因為聽到某些食材健康就單獨偏好某食材、只吃那幾樣,例如為了減肥或健康只吃大家都說很健康的花椰菜,這般吃法如同身體只吸收某幾項營養、缺乏了其他營養,對腸道、身體健康而言一樣不利。 不可抗拒因素:除了上述與飲食關聯性較高的兩大問題,吃素還是得大腸癌的原因,其實也可能和家族史或基因遺傳有關,另外身體隨年齡老化而出現疾病也是難以避免,吃素雖會讓身體更為健康,但也難完全防範。也因此健保補助50-74歲民眾作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並鼓勵後續作大腸鏡檢查。 肥胖、便秘、腸道發炎:其他像是肥胖、便秘、長期腸道發炎等也都是大腸癌的風險之一。肥胖是百病根源,長期便秘易使腸道經常處於吸收毒素狀態,這兩項也常運動缺乏有關。而因為其他如克隆氏症等疾病使腸道長期發炎,這些也都是可能原因。 吃素、蔬果這樣吃更健康,記住簡單3原則更助防癌!植物性飲食3重點:大腸癌風險中,飲食是可控制的關鍵因素之一,嫚嫚營養師建議,素食、輕素食要吃得健康,除了應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油炸等過度高溫、超加工素食等不健康素食。選擇也應多樣化,顏色、種類越多越好,可攝取更多對身體有利的營養。份量上建議每日至少3份蔬菜2份水果,煮熟的蔬菜一碗為一份,水果則一拳頭為一份。如此對於防範大腸癌、各癌症、慢性病等就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治療後飲食及生活調整:若真的罹患大腸癌也別太沮喪,早期大腸癌約9成是可控制、甚至是治癒的,飲食調整上,腫瘤切除手術後建議以好消化、好吸收、可幫助身體恢復為主,如魚湯、雞湯等,並以低纖維為主,以降低腸道負擔。化療則容易使得食慾下降、口破、味覺異常等,飲食策略就多會以多色、促進食慾為主,並視個案當前情況調整。預後則如前段飲食控制,並應多運動、避免菸酒、控制肥胖。 《延伸閱讀》 .素食者必知吃法,防缺6營養!避免肌少、掉髮、骨折,更養生!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24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只吃水煮蛋,8天減8公斤?減重醫揭密「2好3壞」,這些慢性疾病恐上身
減肥的方法很多種,幾乎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方法推陳出新,像是168斷食、生酮飲食、低碳飲食等都是熱門減肥方法,但你聽過「水煮蛋水肥法」嗎?水煮蛋減肥法是以雞蛋當作三餐,因為雞蛋富含蛋白質、脂肪,且僅有少量碳水,能幫助短期快速減重。建議民眾,若要實施飲食減肥法,平常還是依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於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提及,過年與朋友聚餐時,有人詢問「水煮蛋減肥法」有沒有效?顧名思義,水煮蛋減肥法就是用雞蛋當作三餐,不吃其他的東西。據說以前有一位日本職棒選手門田博光,透過這種方法在8天內減重8公斤。減肥的方法百百種,水煮蛋減肥法真的有那麼神奇嗎?蔡明劼表示,不論哪種減肥方式各有好壞,而水煮蛋減肥法也有2好處、3壞處。要注意的是,本身膽固醇過高、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1顆蛋:水煮蛋減肥法2好處好處1:雞蛋富含蛋白質和脂肪,平均來說1顆蛋大約有7克蛋白質、5克脂肪、1克碳水,總計約77大卡。雞蛋吃下去很有飽足感,民眾平常吃一頓飯要超過770大卡很容易,但一次要吃下10顆水煮蛋就相對比較困難。 此外,減重期間的確要增加蛋白質攝取,足量的蛋白質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1.5~2.0克)可以幫助減脂,或者保護肌肉不流失。好處2:雞蛋的碳水含量極低,如果三餐只吃雞蛋,而身體需要葡萄糖的時候,勢必會優先消耗肝臟和肌肉儲存的肝糖。平時肝糖會夾帶水分一起儲存,在消耗肝糖時,水分也會跟著流失。 所以當進行水煮蛋減肥法的時候,很快就會消耗0.5公斤的肝糖、同時流失1.5公斤的水分,等於幾天之內馬上看到2公斤左右的體重下降,讓人成就感十足。但是要注意的是,初期減去的大多是水分,而不是脂肪。水煮蛋減肥法3壞處 壞處1:三餐只吃雞蛋,等於只攝取蛋白質和脂肪,恐怕會有缺乏碳水、纖維素、以及維生素C等問題,可能會影響到運動表現以及健康狀況。假如長期熱量攝取嚴重不足,還可能出現肌力減退、掉髮,女性還會碰到停經等狀況,並且面臨恢復正常飲食之後的加倍復胖。 壞處2:雖然多吃蛋白質有助於增肌減脂,但如果長期吃到每天每公斤、體重2倍以上,對於腎臟是否有不利影響,這點目前沒有人可以保證。假如是原本就有腎臟病的患者,更應該依照醫師、營養師指示,限制蛋白質的攝取量。 壞處3:本身有膽固醇過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主流醫學還是建議1天不要吃超過1顆蛋。雖然有些人吃很多顆都沒事,但有可能還沒瘦下來,就先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蔡明劼表示,若民眾問到「水煮蛋減肥法」有沒有效?減重醫師要考量的並不只是「有沒有效」而已,而是考慮這個減肥法是否有害?能不能長久執行?這些都是醫師更關切的地方;建議民眾,平常還是依身體狀況進行評估,免得減肥不正確又丟失身體健康,得不償失。【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946.html】
-
2023-02-24 醫療.皮膚
出現掉髮何時該就醫?3大原因報你知,如何有效預防
● 三大掉髮原因:壓力、遺傳、疾病●壓力引起「休止期掉髮」最常見●補充鋅及鐵等營養素,幫助毛髮生長「十禿九富」真的嗎?掉髮大多不影響生理健康,卻會影響外在形象增加心裡負擔。現代人常因為壓力、遺傳或疾病造成掉髮問題,臨床上除了雄性禿及圓禿外,以壓力引起的「休止期掉髮」患者最多,掉髮危機可能持續半年。頭髮一直掉何時該就醫?主要原因有哪些頭髮一直掉怎麼辦?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華景表示,若每天掉髮超過100根,或隨意抓髮每次掉髮超過5到6根時,就必須注意,應及早介入治療改善,能避免頂上無毛危機。最常見三大掉髮原因,分別為壓力誘發的休止期掉髮、遺傳相關的雄性禿,以及慢性疾病導致的掉髮,如甲狀腺素低下、缺血性貧血、紅斑性狼瘡等。掉髮原因1:壓力引起掉髮●休止期掉髮壓力誘發的掉髮,以休止期掉髮最常見。張華景說,頭髮的生長,分為生長期、過度期、休止期,三期別的頭髮會同時存在於健康頭皮,依照每個時期持續的時間長短,以生長期的頭髮最多,其次為休止期,最後為過度期。一般人每天掉髮約100根。引起休止期掉髮的壓力,如產後、手術、減重、藥物、生理或心理的重大事故等。壓力會導致多數毛髮同時進入休止期,掉髮數將超過正常值。休止期掉髮治療:病史詢問找出可能原因,不過度恐慌,調整生活作息,靜待毛髮代謝再生。●圓禿圓禿俗稱「鬼剃頭」,部分患者自訴「壓力大」,坊間也多數認為圓禿與壓力有關。張華景指出,圓禿其實是自體免疫細胞不明原因去攻擊毛囊,導致區塊性掉髮,頭皮會有單處至多處呈現邊界規則之圓形區塊性掉髮,某些嚴重者甚至連眉毛或體毛都會掉落。圓禿治療:局部注射類固醇,或局部塗抹類固醇類藥物改善。掉髮原因2:遺傳雄性禿雄性禿又稱為「型態性禿髮」,常與遺傳有關,男女皆會發生,臨床上,雄性禿以男性為主,隨年紀增長,雄性禿發生機率增高,35歲到40歲男性,20到30%會出現雄性禿。遺傳雄性禿治療:藥物治療或植髮服用抑制雄性荷爾蒙作用的藥物,以延緩惡化速度及改善髮量,投藥時間愈早愈好,若毛囊已嚴重萎縮,使用藥物治療可能無法達到滿意程度,需要進行植髮,才有機會有效地增加髮量。使用雄性禿口服及外用藥物不會立即見效,一般使用4到6個月才會有初步效果,最佳療效必須使用一到二年才能看出用藥後是否能改善對患者的毛髮量,若服用藥物一年後,未出現患者預期效果,可考慮改變藥物或尋求植髮治療。掉髮原因3:疾病導致掉髮疾病導致掉髮,可能源於紅斑性狼瘡、梅毒或甲狀腺功能異常。張華景表示,梅毒患者掉髮型態特殊,像被蟲蛀,俗稱「蠹食型禿髮」,頭髮會有一小塊一小塊的散狀掉髮;紅斑性狼瘡患者則像出現瘢痕性掉髮,易導致毛囊萎縮及消失;其餘像缺鐵性貧血或缺鋅都可能掉髮。疾病相關掉髮治療:疾病相關的掉髮,只要找出原因就有機會改善。避免掉髮 可吃海鮮、維持正常作息 想要避免掉髮,張華景認為,維持身心靈健康外,建議可補充鋅及鐵等幫助毛髮生長的營養素,飲食可進食海鮮或堅果類食物,同時維持運動及正常生活作息。若經濟能力許可,洗髮可選擇強健髮絲等產品協助。不過,改善根本原因才是治療之道,若發現有掉髮的問題,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的協助。頭髮掉100根,怎麼算?頭髮細如絲,難掌握每一根掉落頭髮的時機與地點,張華景表示,醫學上雖以「100根」當作掉髮的門檻,實際上計算也是粗抓一個數值。方法1:洗頭髮時,可使用專屬的毛髮蒐集槽或蒐集網,評估每天的量之大致變化。方法2:睡前在枕頭上鋪上一條新毛巾,隔天早上計算毛巾上掉落的頭髮數目,後續再乘以三至四,了解是否超過100根的量。方法3:抓一小把頭髮,粗略是50到60根,從髮根至髮尾稍加用力抓頭髮,若掉髮超過5到6根,可能有掉髮風險。
-
2023-02-16 醫療.皮膚
突然狂掉髮小心是圓禿前兆!皮膚科醫師揭常見病徵
年約30多歲的王小姐自幾個月前開始出現掉髮問題,起先發現每次起床枕頭上的落髮越來越多,甚至後來頭皮上出現一塊一塊的空洞,因頭皮大面積的髮量減少,王小姐需戴上假髮才敢出門。期間曾嘗試使用生髮水,但效果有限,仍飽受落髮所苦,直到至醫院就診,經醫師檢查後診斷為圓禿。在接受治療後,掉髮的狀況逐漸穩定,且慢慢長出新髮,王小姐也重拾自信心。初期多會出現急性掉髮 其他部位毛髮也會受影響新竹臺大分院皮膚部謝博丞醫師表示,圓禿一開始多會出現急性掉髮情形,可看到一塊塊邊界清楚的圓形落髮區域,也就是俗稱的「鬼剃頭」;但有時圓禿也可能為瀰漫性的落髮,除了頭髮外,連眉毛、腋毛及其他體毛也可能受到影響。而圓禿在任何年紀都可能出現,甚至常發生於較年輕的族群,在小朋友族群中也不罕見。此外,有一些圓禿病人提到落髮發生前,有重大的情緒壓力,且出現的是黑頭髮先脫落,留下白頭髮的情形,故曾有一說伍子胥一夜白髮,也許是圓禿發作的症狀。治療方式多樣 效果不佳需假髮輔助謝博丞醫師說明,治療的方式有從局部外用藥、頭皮類固醇注射、外用免疫治療、全身性類固醇、到口服小分子藥物等,醫師會根據病人圓禿的範圍、年紀及意願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另某些病人圓禿病症反覆發作,患處在落髮後雖長回頭髮,但可能出現白頭髮先長,後長出黑頭髮的情形,對於這類治療反應不好的病人,假髮仍是協助病人建立信心的重要輔助工具。自體免疫攻擊毛囊所致 出現異常應盡早就醫目前醫學研究發現,圓禿病症的主因為自體免疫攻擊毛囊,而病人也常有合併其他皮膚、免疫疾病,如白斑、甲狀腺疾病、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情形。謝博丞醫師提醒,無論圓禿是以何種方式表現,皆應隨時留意落髮量是否有增加,千萬不能輕忽,建議應及早就醫、及早治療,避免併發其他病症。 【延伸閱讀】疫情後莫名皮膚癢、掉髮樣樣來? 中醫教你怎麼解生髮帽非人人適用 「特殊體質」要當心【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767】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16 焦點.健康知識+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別太開心!可能是甲狀腺亢進與糖尿病
● 體重半年內不明原因少5%到10% 恐與疾病有關● 甲狀腺亢進症狀不明顯 至少三個月才會被察覺● 糖尿病前期體重不會減輕 進入糖尿病後體重掉體重減輕有可能是疾病找上門嗎?飲食如果沒有特別控制,或是生活習慣出現大幅改變,體重半年內若掉了原本體重的5到10%,就得注意可能疾病找上身。最常見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以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內分泌代謝異常為大宗,而最嚴重可能是惡性腫瘤所致。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莉棋表示,正常在有控制飲食並搭配運動的情況下,體重下降的速度應維持在每個月1到2公斤左右,過於偏激的減重,如不吃不喝等,短時間內體重雖會快速減輕,目前已有研究顯示,快速減重會嚴重影響免疫系統及代謝系統,如出現不明原因掉髮、經期紊亂等。沒減重卻出現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年輕女性小心「甲狀腺亢進」如果沒有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不明原因減輕,常見以糖尿病和甲狀腺亢進為主。黃莉棋表示,甲狀腺亢進多發生在年輕女性,其症狀以手抖、容易喘、心悸、盜汗、體重減輕作為表現。不過,甲狀腺亢進症狀較難察覺,等到出現明顯的手抖、心悸等,往往已經超過三個月以上,且即使是體重減輕,也常被認為是一件「開心的事」,不會被在意而錯過就醫時機。因此,大多數的甲狀腺亢進患者都是健康檢查時才會被揪出。甲狀腺亢進患者通常是家族遺傳,但並非每一個人都會發病,誘發甲狀腺亢進的因素多與「壓力」有關,尤以女性為大宗,從職業觀察,學生、金融業、科技業、教職人員有較多甲狀腺亢進患者。甲狀腺亢進疾病進程是如何?治療與照護的重點有哪些?甲狀腺分泌不正常,會影響女性排卵,生理周期變亂,進而影響受孕,嚴重甲狀腺亢進患者可能會造成甲狀腺風暴,不時發高燒、精神混亂,也會增加發生心律不整的機率,嚴重則會因心律不整導致死亡。甲狀腺亢進患者定期服用降甲狀腺素藥物,平均二年可以停藥,患者除了服藥仍需要調整作息,降低生活壓力,飲食也得降低攝取含碘食物。甲狀腺亢進患者在甲狀腺指數不穩定前,則不建議劇烈運動,應等指數穩定後,再透過規律運動,達到排除生活壓力的目的。引起體重異常減輕有可能是糖尿病!「血糖量測」早期篩出糖尿病前期黃莉棋表示,另一種體重減輕最常見的原因則是糖尿病,糖尿病典型的症狀為「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減輕。糖尿病病人胰島素分泌異常,使葡萄糖進入細胞的作用喪失,身體容易無法獲得足夠能量,以致於體重減輕。糖尿病前期的病人,通常不會有體重減輕的症狀,而是正式進入糖尿病後才會出現。確認自己是否是糖尿病的潛在病人,可以從量測血糖確認,飯後血糖(吃第一口飯後2小時),正常人血糖不能超過140mg/dl,超過200mg/dl就是糖尿病,介於140到200mg/dl間,可以先查看自己的飲食狀況,是否是吃太多精緻澱粉,讓血糖瞬間上升,如果飲食一切正常,就得注意可能已進入「糖尿病前期」。黃莉棋表示,飯前血糖常被國人忽略,飯前血糖正常值應落在70到99mg/dl間,超過126mg/dl間就屬於糖尿病。如果血糖監測出現異常,必須盡速至新陳代謝科就醫,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正常人糖化血色素應在5.6mg/dl以下,5.7到6.4mg/dl就應該要追蹤,6.5mg/dl就屬於糖尿病。「血糖量測」篩出糖尿病前期飯前血糖70到99mg/dl間:正常超過126mg/dl:糖尿病飯後血糖(吃第一口飯後2小時)不超過140mg/dl:正常介於140到200mg/dl間:糖尿病前期超過200mg/dl:糖尿病糖化血色素5.6mg/dl以下:正常5.7到6.4mg/dl:追蹤6.5mg/dl:糖尿病避免疾病上身,平時應多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定期量測體重外,也建議民眾,無論年齡,定期量測血糖與血壓,至少每個月在家量測一次,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09 養生.聰明飲食
怕胖滴油不沾?用對吃對才重要!專家教常見3種好油適合烹調法
因為怕胖而餐餐水煮滴「油」不沾?事實上,油脂是身體必要的營養素,如果攝取太少,反造成皮膚乾燥、排便不順,甚至導致經期紊亂。專家表示,與其不吃油,不如視烹調方式選對好油;也不需要對所有油脂敬而遠之,選擇合適的油脂加上飲食搭配,不僅不用擔心發胖,更能兼顧營養攝取與美味。油脂是人體維持健康不可或缺,每日油脂攝取量控制在總熱量三分之一油脂除了增加食物濕潤和光亮感增加食欲外,還有維護器官的功用。而且脂溶性維生素也需要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才能被消化和吸收,因此若是長期缺乏油脂攝取,可能導致頭髮枯燥、皮膚乾燥脫皮、便祕、影響經期等。缺乏油脂會怎樣?1.肌膚變得乾燥、濕疹2.容易掉髮3.內分泌失調4.缺乏脂溶性維生素A、D、E、K5.容易罹患慢性疾病高油脂飲食也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建議醣類、蛋白質、脂肪在總熱量占比分配:高油脂飲食熱量占比.醣類:55%至60%.蛋白質:15%至20%.油脂:25%至30%,不可多於總熱量三分之一。.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不需要特別調整總攝取油量,但應慎選吃進去的油品種類。根據油脂的結構,選擇高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進行炒、炸等高溫烹調黃淑惠表示,油脂的基本結構為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大部分油脂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是比率高低不同。飽和脂肪酸VS.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結構安定,不怕高溫烹調破壞結構,適合炒、炸。也因為非常安定,不容易代謝而容易堆積在體內,如肝臟、血管壁。且根據研究,過量飽和脂肪酸在體內還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意即俗稱「不好的脂肪酸」;並減少高密度脂蛋白(HDL)。雞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在冰箱冷藏室裡呈現固體狀。植物油中的椰子油也屬於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的油品,但其化學鏈較短、較容易代謝,若真需要高溫烹調,可考慮選用。.不飽和脂肪酸:以結構是否含「雙鍵」,又分單元和多元,若只有一個雙鍵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兩個或兩個以上雙鍵則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因為具有雙鍵,相對不安定,不適合高溫烹調。植物性油脂多為不飽和脂肪,在冷藏溫度下是液體(椰子油除外)。常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一般認為有助降低體內LDL、保持血管暢通;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的油品則包括魚油、亞麻仁油、葵花油等,有助調降LDL,但也會調降HDL。油脂中的「反式脂肪」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之一根據食藥署資料,不飽和脂肪又可再區分為順式與反式脂肪,順式脂肪能被人體代謝利用,包含我們體內存在的脂肪酸,以及新鮮、未經烹調之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都屬於順式脂肪酸。反式者則無法被利用,會堆積在人體內組織、血管等處造成心血管疾病。根據現行法令,每100公克(固體或半固體)或每100毫升(液體)食品所含反式脂肪量不超過0.3公克,常見於含氫化油、酥油、人造植物油、人造奶油的食物,尤其是以植物油高溫炸,幾乎都有反式脂肪。若要避免攝取反式脂房,含上述成分的食物應盡量減少或避免攝取。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適合涼拌、燙青菜,但仍然要注意飲食搭配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表示,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如橄欖油、苦茶油、茶籽油,較適合用於涼拌菜或是在燙好的青菜淋上,並加上蔥薑蒜等辛香輔助風味;並建議選用當季蔬菜,維生素和礦物質最豐富。台北馬偕營養師趙強則表示,事實上,油脂可以拉長食物消化時間,讓人更耐飢餓、降低其他攝取食物的升糖指數。因此在油脂選擇上更重要的是飲食搭配,而不只是一味選擇所謂的「好油」。他舉例,曾遇到個案平常飲食習慣以蔬菜、魚肉、豆製品為主,但在炒菜時都以豬油烹調。「你說他不健康嗎?倒也不一定」,趙強表示,個案平時蔬菜攝取多樣化,當中含有大量抗氧化能力佳的植化素,可以有效提高HDL及降低LDL。加上平時油脂攝取不多,也只有炒菜時會使用到油品,整體油脂攝取不多,因此就算使用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也無妨。而有些人平時喜愛吃肉,多數的肉都富含油脂,因此就算平時精挑細選使用「好油」,仍不健康。或是有些人以為堅果是「好油」拚命吃,血脂仍會上升。趙強說,以用油角度來看,如果烹煮四菜一湯,可以選擇兩道菜用油、兩道菜不用。並以當天的菜色決定使用的油品種類,如果菜色多樣性足,又需要炒、煎,則可使用精煉、耐高溫的油品,若是菜色較為單一,則可考慮使用保留較多營養素的初榨橄欖油等。
-
2023-02-03 醫療.皮膚
染髮會致癌或促進掉髮嗎?會愈染愈白? 醫授健康染髮5撇步,培養逆齡頭皮
染頭髮是現代人的日常,尤其新春期間,很多人都會染髮,讓自己看起來煥然一新,但是醫師提醒要注意「健康染髮5撇步」,才不會愈染白髮長愈多,而且平常要重視生活習慣,才能養出「逆齡」頭皮。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表示,診間常碰到患者詢問「染髮會致癌或促進掉髮嗎?」「染髮前後要留意什麼?」「如何保養才不容易長白髮?」等問題,足見染髮已成大眾生活日常,白髮增生更是常見困擾。染髮會致癌或促進掉髮嗎?羅子焜表示,目前現有學術研究,無法定論染髮會致癌,但染髮劑的成分確實會影響身體健康。市售染髮劑一般分為「暫時性」、「半永久性」、「永久性」三類,其中永久性染劑為了強化顏色附著度及持久度,往往會添加對苯二胺(PPD)、甲基苯二胺(PTD)、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H2O2)與氨水溶液(俗稱「阿摩尼亞」,NH3),容易造成頭皮過敏、掉髮、髮質受損等情形;若曾有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建議在染髮前於醫院進行貼膚測試(Patch Test),避免再度過敏。健康染髮5撇步羅子焜認為染髮能避則避,但但如果為了想要遮蔽白髮不得不染、則應遵照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曾發布的「健康染髮5撇步」:一、「染前選」:選購有含藥化粧品許可證字號及完整標示的染髮產品。二、「髮健康」:檢查頭髮周圍皮膚及頭皮是否健康,頭皮有傷口時千萬別染髮。三、「要看明」:了解染髮產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正確安全使用染髮產品。四、「安全染」:不可用洗髮搓揉方式進行染髮及避免染劑接觸頭皮。五、「全注意」:留意染後皮膚狀況,每次染髮須間隔3個月以上。健康護髮技巧羅子焜補充護髮技巧,像是選擇草本天然成分為主的染髮劑、染髮前後多喝水、多攝取含抗氧化維生素食材,如藍莓、胡蘿蔔、南瓜、菠菜等,都有助於減少染髮劑裡的重金屬殘留體內,並降低皮膚發炎的機率。至於如何抑制白髮增長速度,羅子焜指出,除了平常確實清潔與吹乾頭髮、選用調性溫和的洗髮產品外,亦需注意防曬、少用造型髮品。在營養補充方面,他建議可多攝取「8大黑髮關鍵營養素」:鈣、銅、鐵、優質蛋白質、維他命B群、維他命D、鋅,以及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最重要的是,保持作息正常、適當抒發壓力並放鬆心情,才是少生華髮的根本之道。
-
2023-01-20 養生.健康瘦身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營養師教前、中、後這樣做控體重
過年吃吃喝喝、享受人生,過完年後就得面對體重上升,這是不少人的困擾。劉怡里營養師表示,民眾普遍過年較少運動,進食量也比平常更大些,年後體重、體脂肪、腰圍都會增加,意味著胖的是體脂肪而非肌肉。通常體脂肪增加1%、體重約2-3公斤、腰圍約1吋左右。想要控制體重,年前、年中、年後都可以注意些小細節,做得越多,越有助控制體重。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1)年前重點:零食別買太多。 零食買太多是常見問題:劉怡里營養師表示,年前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避免買太多零食,減重班最常聽到年後難以瘦下的原因,就是「年前零食買太多了,年後不能浪費,就只能趕快把它們消光。」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年後難瘦。 可先輕斷食、運動:另外,若知道自己過年期間會大吃大喝,在年前就可以先進行輕斷食,如常聽到的「168飲食法」,16個小時禁食,把飲食的時間控制在8小時內,除了有利控制體重,也有助細胞修復。若是知道自己過年較少運動,也可以先進行幾個簡單的運動,如散步、競走、慢跑等有氧運動,以及舉啞鈴等簡單的重訓。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2)年中6重點:可吃不胖零食! 跳著吃並避開3個地雷食物: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年菜可以跳著吃,挑自己喜歡的吃就好,不用每道菜都吃。若每道菜都吃,即便是少量多餐,整體而言其實也是吃了很多東西。吃的時候建議避開3種地雷,羹類口味較鹹、有勾芡,血糖容易上升,也容易形成體脂肪。鹹湯、濃湯較容易開胃,建議只吃料不喝湯或直接避開。糯米類如小湯圓、米糕、八寶糕等,也容易讓血糖快速上升、增加體脂肪,也建議避開。 避免炸物地雷,先去皮:炸物建議去皮,像是炸雞、天婦羅等,不用完全避開,但吃的時候去皮、將麵衣去掉為佳,麵衣熱量非常高,是吃炸物容易變胖的主要地雷,同樣是炸雞,直接吃和去麵衣吃兩者就差1/2-1/3的熱量。 酸甜飲料糖很多,無糖飲料佳:過年過節飲食往往口味較重,許多人喜歡喝烏梅汁、蜂蜜檸檬汁等酸甜飲料,這類酸甜飲料為了均衡口感,通常會加入較大量的糖。其他含糖飲料自然也是不建議,最好還是多以無糖綠茶、無糖花茶、無糖麥芽茶等無糖飲料為主較佳。 一口肉、一口菜,有助平緩血糖:像是韓劇中常看到用蔬菜包肉就是一種很健康的吃法。肉類吃太多,油脂高容易使得胃排空速度變慢,血糖下降速度變慢,餐後血糖易偏高,肉過量也容易增胖,蔬菜則有膳食纖維可讓餐後血糖穩定。 慢慢吃,有助避免吃太多:過年過節吃飯聊天好心情,心情一好也容易不自覺吃較快,然後越吃越多。建議放慢速度慢慢吃,瘦體素通常在進食後20分鐘才會開始分泌,身體會開始知道吃得差不多了,若吃太快,在瘦體素分泌之前就會吃得太多,等瘦體素分泌時才發現吃得太飽。這也是常見為何許多人常不自覺吃得太撐的主要原因。 健康、不易胖的零食:過年大家也常吃零食,種類選擇相當重要,若以下都以一碗白飯形容熱量,鳳梨酥一顆熱量就如同一碗白飯,蛋捲則兩根就達標,豬肉乾、牛肉乾則約4片達標。建議可吃仙貝類,約25片才約如同一碗白飯。日式海苔除了熱量低,也是蔬菜類,約112包。堅果類南瓜子約100顆,帶殼的葵花子則約300顆,甘草瓜子約187顆,也都是較能放心吃的零食。薄片的肉紙可解嘴饞、熱量也較低,約21片。其他像是豆干約26塊,魷魚絲約3把。而85%以上的黑巧克力則因天然可可成分較高、糖分低,45克才如同一碗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過年不怕胖,年後瘦回來(3)年後重點:222飲食調整比例! 222飲食:年後想要瘦回來其實也很簡單,劉怡里營養師建議可進行「222飲食」,和一般的飲食差不多,只是稍調整比例,一餐兩份澱粉、兩份蔬菜、兩份蛋白質,以碗計算,約為澱粉半碗,蔬菜一碗,肉類、蛋白質約一個掌心大,並且不喝湯。 低脂、高纖、高蛋白:食材方面可低脂、高纖、高蛋白,避免偏高脂的紅肉,以豆類、白肉為主較佳。高纖食材可挑菇類,菇類是膳食纖維相當高的食材,深綠色蔬菜也是很好的選擇。 年後瘦身關鍵期:上述兩種飲食方式控制得宜,把握年後瘦身的關鍵期,約一至兩周便可慢慢瘦下,過了恐怕因養成飲食習慣會較難。 瘦身幅度: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約一周瘦0.5公斤,一個月約2公斤,體脂肪約降1%。若有進行有氧運動,約一周可瘦1公斤,一個月可瘦4公斤。 瘦太快易復胖:也提醒,瘦身不可太快,否則除了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引起掉髮、月經失調、體力不佳、皮膚乾燥等,也容易因為激烈瘦身並非一種習慣,進而出現「溜溜球效應」、報復性飲食,使體重提升比原本來得更多。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年後瘦身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過年逛夜市、老街4吃法 爽吃美食也能兼顧健康! .10大年菜這樣吃更健康!營養師:調整飲食順序助控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31 醫療.中醫
掉髮、脹氣、孕吐、身體痛都可按!一圖看懂人體10大穴位,跟著按壓抗老養生
穴道是人體經絡氣血輸注的特殊點位,每個穴位都有各自的功效。通過按摩刺激穴道既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保養身體、預防及緩解疾病的效果。究竟網友熱議的穴道有哪些?按摩這些穴道又有什麼功效呢?快來看看網友怎麼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網友熱議的「穴道」相關話題,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穴道與按摩功效。合谷穴鎮靜止痛安神助眠 湧泉穴養腎生髮消水腫觀察網路上對於「穴道」的相關話題討論,可以發現討論度最高的穴道是「合谷穴」,位在手背虎口處,具有緩解經痛、頭痛、腹痛、牙痛的功效,也能預防感冒、過敏、眩暈等症狀。有民眾就在討論區上請益「每次生理期吃止痛藥都沒用,想問有什麼方式改善」,吸引熱心網友回答「合谷穴對於舒緩疼痛還蠻有效的」、「做瑜伽的膜拜動作,搭配按摩合谷穴很有用」,推薦同樣經痛的女性可以嘗試穴道按摩紓解經痛問題。也有不少人在留言區提到合谷穴能夠治療失眠,並舉例「女兒夜晚哭鬧不睡,按壓合谷穴後就順利入眠」,讓許多飽受失眠困擾的網友躍躍欲試。此外,同樣受到高度討論的還有「湧泉穴」,位在腳底人字狀紋路的交叉點,能夠消除疲勞水腫、改善肌肉酸痛,並提升腎機能。日前有網友就發文表示「運動後鐵腿,反覆按壓湧泉穴後真的舒緩很多」,認為按摩湧泉穴益處良多,讓許多有同樣見解的網友紛紛回應「湧泉穴可以強化腎功能,掉髮、白髮都可以解決」、「去腳底按摩的時候聽說湧泉穴會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跟消水腫都蠻有感的」,以親身經驗分享給網友,並提醒平時可以多按摩穴道來養生。內關穴舒緩胸悶、噁心 還能保健心臟成「救心丸」而位於手腕的「內關穴」則是胸腹不適時的必按穴位,按摩該穴位不但可以改善胸悶心悸,也能緩解脹氣、打嗝、噁心嘔吐等腸胃症狀。有新手媽媽就在部落格上分享自己懷孕時害喜到連喝水都想吐,在網友的建議下嘗試「按摩內關穴,成功緩解孕吐」,減低了孕期的不適與困擾,但也提醒各位準媽媽們,懷孕時有許多禁忌穴道會影響胎氣,叮囑大家在按摩穴道前多做功課再嘗試。更有網友將內關穴稱為「救心丸」,說明揉捏內關穴能增加心臟的氧氣與代謝,並緩解心肌筋攣和擴張心臟動脈血管,表示「平常會按內關穴預防心血管疾病」,透過簡單動作也能強身健體。經絡穴道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系統,身體不舒服時,不妨看看網友熱議的穴道排行,了解各穴位的按摩功效,緩解不適症狀的同時,也能達到日常的養生保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12-30 養生.抗老養生
泡腳、按摩 宅在家被動舒筋活骨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中老年人不太出門,白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打瞌睡,晚上躺著聽廣播、滑手機,缺乏活動,時間一久,身心俱疲。中醫師建議,趁著好天氣至戶外曬曬太陽,在家裡可使用泡腳機、按摩椅及紅外線燈,被動舒緩肌肉筋骨,延緩老化速度。60幾歲陳先生退休後,原本開心迎接新生活,但兩年前不幸罹患腦瘤,雖手術順利,但術後行動及表達能力均變差,很少出門。今年染疫後,自覺容易疲倦、易喘、失眠、咳嗽、關節痠痛、注意力不集中、皮膚癢、掉髮,彷彿全身所有器官在短時間退化,連帶影響情緒,出現憂鬱傾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張琮瑋說,最近門診經常收治不少類似陳先生個案,身心壓力沉重,原本平靜日常生活脫離了軌道,幾乎不太與之前朋友聯繫,整天唉聲嘆氣。在施以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後,陳先生身體不適症狀明顯獲得改善,喘咳胸悶逐漸緩解,活動力及柔軟度也變好了,在另一半的陪同下,開始至附近公園散步。依照「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等中醫理論,張琮瑋表示,年紀老了之後,如果缺乏運動、活動,宅在家裡,身體很容易出問題。張琮瑋建議,中老年人如果因為疫情或陰雨寒冷而不想出門,建議在家裡多多練習瑜伽、太極、八段錦等靜態運動,可以至網路搜尋相關運動教學的影片。等到好天氣時,應該多出門活動,至公園與人聊天,伸展筋骨,另暴露於冬陽下,除了有助於人體合成維生素D,還可舒緩憂鬱症狀,控制體重,每天只要15至20分鐘就會逐漸看到效果。在家可以多使用泡腳機、按摩椅及紅外線燈等被動式健身器材,應該選有衛署合格證照字號,並依照指示使用,避免燙傷或是引起其他不適症狀。
-
2022-12-25 醫療.皮膚
天冷整天待室內也會凍傷 醫提醒患處千萬不要用熱水沖洗
連日氣溫寒冷,未注意保暖小心凍傷!20多歲女性上班族,大多時間待在室內,近日右手關節開始紅腫熱痛,近2天還冷到發紫,皮膚科醫師提醒,冬季常好發凍瘡、凍傷及乾癢,尤以女性居多,即使一整天待在家,因輻射效應導致室內溫度比室外還低,也可能造成凍傷現象。冬季常見凍瘡、凍傷、乾癢等問題,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凍瘡、凍傷較常發生在手指、腳趾、耳朵等部位,包括出現癢、痛、紅疹、紅斑等現象,好發族群為女性,及本身有免疫性疾病、周邊循環較差的民眾。趙昭明指出,不見得在高山、戶外才會被凍傷,待在室內有可能因為輻射效應,導致室內溫度比室外低,一整天待在家「也會凍傷」,因此無論待在室內還是室外,都要做好保暖,情況嚴重時務必要就醫。趙昭明表示,凍傷、凍瘡即為皮膚發炎反應,不一定呈現對稱性,有些人5隻手指都有,有些人則只有1、2根指頭紅腫或癢,也常與過敏搞混,需要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搭配藥膏治療,否則會持續很久,特別是循環不好的民眾,可能反覆發作。趙昭明提醒,凍瘡、凍傷患者千萬不要用熱水沖洗,或用暖爐取暖,恐造成身體水分、油脂流失更快,使皮膚受傷情況更厲害。建議民眾洗澡水溫度不宜過高,維持血管平衡流通狀態,不要讓血管急速收縮,平時可透過戴棉質手套,即可達到很好的保暖效果。另外冬季乾癢又稱「缺脂性皮膚炎」,趙昭明指出,因皮膚表層皮脂水分大量流失,皮膚的保護膜已經受損,若沒有將皮膚發炎情況作改善,即使民眾擦乳液,效果也有限,建議應就醫吃抗組織胺、擦輕微類固醇藥膏,將皮膚保護層修復後,在擦乳液保護才有效果。趙昭明指出,近日天氣寒冷,頭皮血液循環較差,能供給毛髮的養分較少,使得民眾掉髮問題也特別多,增加約1成比例。此外秋冬也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季節,另外就是脂漏性皮膚炎,例如酒糟、紅斑患者也增加。趙昭明也觀察,近來不少民眾打新冠疫苗、確診後體質跟著改變,不敏感的皮膚變得敏感,敏感病人的皮膚敏感更加厲害,今年門診乾癢症患者相較去年增加2成,包括四肢、身體搔癢,甚至頭皮搔癢,尤以慢性病、免疫功能差、腎功能不佳、糖尿病患者反應更厲害。針對冬季皮膚保養,趙昭明建議三方法,包括增強身體免疫力、做好保暖以及充足睡眠。天冷民眾愛吃薑母鴨、麻油雞等,建議不要過量,湯也不要喝太多;建議穿棉質衣服保暖,避免麻質、毛料、尼龍等質地較容易刺激皮膚;民眾建議在12點前入睡。而民眾若想冬天泡溫泉,建議頻率不要過多、時間不要太長,加強油性保濕乳液。
-
2022-12-2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慢病化 財務毒性副作用加劇 存活期延長是福音?重擔?
癌症治療隨著新科技跳躍式進展,不只帶給患者治癒的可能,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但癌症權威都預警,當癌症慢病化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已不只是腸胃不適、掉髮等藥物毒性,有愈來愈多病人面臨「財務毒性」,高額治療費用或健保給付落差,使他們用不起藥,甚至得賣車賣房來尋求生機。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台灣收案300位癌友,就有兩成自費破一百萬元以上,當給付喊卡,他們必須在籌錢買藥或放棄原先的治療做選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舉辦「癌症下的財務之毒」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探討因財務毒性所延伸出的各項問題。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健保逐年入不敷出,癌症新藥即使納入給付,也常限縮給付對象,多數患者常得自掏腰包才能使用新藥。例如某乳癌用藥在日本和歐洲的使用經驗,患者使用後存活期延長約兩年以上,且兼顧生活品質。但台灣健保給付期限縮至一年半,期限一到,患者如想繼續用藥,只能籌錢或不得不改以其他療法。多發性骨髓瘤存活長 費用從十萬破千萬許多新型療法為血液惡性腫瘤治療帶來希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幹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部主任譚傳德表示,多發性骨髓瘤過去只有兩大類藥物,全部治療費用不到十萬元。而現在有多種治療組合,一位病人一輩子可能會花上一千五百萬元,對存活良好的病人,帶來了財務考驗。他說,每年增約四百人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標靶藥物引進後免除骨髓移植,存活期從二至五年,到「活到廿年都不稀奇」,續命條件是每月藥費七萬五千元,推估廿年健保總給付恐破一千八百多萬元。相比每年增約兩百人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健保僅給付用藥二年,之後患者須自費每月十五萬元,罹病人數僅有一半,卻沒有健保眷顧,花費足足是兩倍,實屬「不公不義的給付」。為減少健保財務支出,應以行政命令對於專利保護到期的藥物,以20%~50%的價格給付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打破現行85%的保護價格,再以此節省下來的費用,作為增加新藥的預算。肺癌慢病化 每三週藥費支出八萬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一九九五年健保開辦之初,肺癌治療選項有限且末期患者存活中位數只有六個月,花費自然不高。新藥問世使患者存活率大幅延長,續命的藥費每三周要七到八萬元,荷包深淺左右活命的長短。癌症治療近二十年突飛猛進,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以末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為例,目前經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許多病人存活超過三至五年,但往往仍須長期使用昂貴抗癌藥物。每年新增需治療肺癌病人已超過一萬人,如用免疫治療,每人每年要一百多萬元。現實是大部分末期癌症病人都逐漸慢性化,「肺癌真的不敢去提」。楊志新在意的是給付決策的透明度,健保究竟基於什麼原則決定給付?病人自費的藥物及技術是提升生活品質、延長疾病控制時間?還是真的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期甚至治療率?這些都必須充分讓病人清楚,否則徒然助長自費亂象,有違社會公義。「財務毒性」不只是個人層面,少了健保給付,醫界得靠自費增加營收,精密儀器設備成了攬客招牌,造就醫療院所「軍備競賽」。譚傳德直言,達文西機械手臂適用於深部微創手術,不料卻也被用在表淺的乳癌手術;重粒子治療在日本屬失敗收場,但台灣仍有醫學中心搶著引進,「機械買了再來談效果,這樣的順序完全顛倒」。GDP佔比提高 為財務毒性解方如何解決「財務毒性」,王正旭認為,國家投入醫療的GDP占比要提高。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長黃心苑也說,台灣健康照護支出在GDP占比始終維持於百分之六上下,和鄰近的韓國的百分之八相形見絀,更別提日本早超過百分之十的水準。台灣在近期多個權威學術期刊上,在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的評比也落後於日本、韓國及多個已開發國家。社會需要改變觀念,提高對健康照護支出不只是消費,也是對健康及國家人力資源的投資。延伸閱讀>>>醫療支出僅占GDP 6% 低於日韓【癌友帳單故事】醫療進步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像融合致癌蛋白質非小細胞肺癌,經標靶治療,病人存活率在五十個月後,就能持續延長。她從醫療經濟學文獻角度來看,科技進展、社會經濟成長、高齡化、及保險擴散,會使民眾更注重健康及醫療照護,這是醫療費用成長的主要原因。放眼國際,社會經濟成長的同時,社會愈重視健康,自然而來帶動醫療照護費用在GDP的占比,就像科技產品一直推陳出新,不應視健康照護費用成長為負面的事。財務毒性小檔案癌症化療伴隨著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近年「財務毒性」被形容成另一項副作用,指高額治療費帶給病人及醫療保險制度的傷害。根據美國二○一六年研究,有百分之一點七癌症存活者在確診五年內申請破產。(記者邱書昱)延伸閱讀:健保如何開源? 第一步:癌症治療資訊透明化
-
2022-12-20 癌症.抗癌新知
得知罹癌後的5個心態轉變!專家教你如何面對與調適
癌症,真是當頭棒喝!無論我們怎麼想破腦袋去探究它是怎麼發生、問了十萬個為什麼,它就是發生了。對很多人而言,當醫師宣布罹患癌症的當下,肯定是非常震驚的,一直以來注意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卻被告知長出了腫瘤!怎麼會生病呢?癌症的不請自來,帶給我們極大的衝擊。從得知罹患癌症開始,無數的挑戰便伴隨而來,光是要理解「癌症」這兩個字,可能就有困難,聯想到媒體對各類癌症不同樣貌的報導、電影情節中癌症病人的痛苦與磨難、無法獲知準確的存活機率、各式各樣令人抓狂的不確定性、日常的工作、學校、家庭、經濟都可能被打亂了步調……,揮之不去的想像和負面感受持續產生,因為我們的人生計劃可能需「暫停」或甚至「改變」,這種衝擊一時之間會令我們感到恐懼和困惑,也會懷疑是否再也無法「回歸正常」了?做好心理準備,接受迎面而來的每個階段根據庫伯樂.羅斯(Kubler-Ross)的悲傷五階段理論,人們在面對悲傷或災難性的衝擊事件時,常有一段複雜且類似的心理變化進程:◎第一階段──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因為無法面對殘酷的事實,所以選擇性地先逃避,「這不可能是真的!」、「一定是搞錯了,不可能會是我!」、「我不相信!老天爺在開玩笑吧!」於是,很多人心中不斷地冒出各種「不會是自己」的聲音,藉由就診更多的醫師,來證明一定是哪裡出錯了!◎第二階段──憤怒(Anger)當事實擺在眼前難以否認之後,則會開始接收痛苦的情緒,挫折、煩躁、生氣、憤怒等,可能因著負面的情緒而怨天尤人,也可能會對自己生氣。憤怒的情緒襲捲而來,也可能會自責、引發家人關係的衝突,這些並不容易在我們的文化底下被接納,若彼此能多理解這個心理變化的進程,則會知道正因為心裡承受著太大的痛苦,感覺到憤怒和生氣是很正常的悲傷反應階段。◎第三階段──討價還價(Bargaining)當憤怒過後,有些人展現出討價還價的樣貌,向上天祈求,例如求神問卜;這段期間會特別輕易受到對病情可能有所好轉的偏方跟傳聞影響;或改變一些生活行為,例如吃素、有機飲食等,試圖透過一些努力來祈求結果可以不一樣。◎第四階段──沮喪(Depression)但是當我們討價還價一段時間也無用,痛苦的感受會再次襲來,這次「失去健康」的體會更為深刻明顯,因而意志消沉,變得沮喪、憂鬱,甚至失去希望感。有些人不太想出門、抗拒家人親友的關心,甚至不接受治療,這對自己或對家人都是一段難熬的歷程。◎第五階段──接受(Acceptance)然而,我們的情緒不會總是在低谷,情緒總是起起落落,即使在低落的情緒中,仍然能同時感受到好笑、好玩的正面心情,即便感覺沮喪,生活中的一點小事,一樣能令人感覺到幸福,千萬不要以為生病了就只會剩下負面的情緒,而把自己困在悲傷失落之中。學習在沮喪和失落之中,覺察感受喜悅、小確幸;接納自己的各種狀態,心情自然變得較為冷靜和穩定,而後就會進展到第五個接受的階段。雖然這五個階段感受的順序、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模一樣的歷程,但透過瞭解這五個階段,可以幫助自己或家人檢視目前的狀態,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更多一份接納,那麼要進展到接受階段,便不是難事。接納負面情緒,它會自然流動而離開負面情緒很弔詭,大家都不喜歡負面的感覺,但負面情緒並沒有錯,其來有自。在面對癌症的過程中,恐懼和擔憂更是如影隨形,是極為自然和正常的情緒,當我們來來回回陷入負面情緒的狀態中,我們需要時不時告訴自己並不奇怪,無須內疚或批評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果你深信且認清負面情緒只是自然的流動狀態,那當恐懼、悲傷襲來,你會知道,幾次深呼吸、體驗和感覺,並宣洩它,它又會流動而離開。當我們接納自己反覆陷入負面情緒的狀態之中,任其流動(這並不代表不難受,而是我們依舊會感覺難受和不舒服,只是相信它會自然流動再次離開),也可以學習去與負面情緒對話,分析背後真正的焦慮原因。舉例來說,當我們感覺害怕時,可能是害怕惡化或復發帶來需要承受的後果,例如疼痛、再治療、依賴他人幫助、擔心子女……;也可能有像是「我不會變好了」、「我好沒用造成別人負擔」、「那個方法一定沒效」的非理性信念。當我們願意正視負面情緒,並能進一步思考更細緻的情緒故事,或許當它再次來襲可以不那麼令人困擾,甚至除了靜觀流動面對情緒的方式之外,可以去調整非理性信念,也因為釐清了一些思緒和細節,則有方向性的和家人或醫生進行疾病,甚至療程的討論。最後,在生活中持續實踐任何我們喜好的事物和活動,能帶給我們放鬆的方法,也有助於我們穩定情緒。以下四點為正視負面情緒找到出口的策略:1、正念靜觀流動2、檢視非理性信念3、分析焦慮源並溝通討論4、進行喜好和放鬆的活動外觀、角色的轉變,該如何面對與調適?面對癌症治療,不單純只是處理疾病本身而已,治療的副作用或身體外觀的改變皆是考驗,並且是在生活日常中不斷地提醒著我們,像是體力不如過往、疲倦感、睡眠困擾、掉髮等,彷彿提醒著「哪裡又不一樣了」、「我真的是一個病人了」,同時也擔憂「會不會惡化」。癌症治療後,身體外觀的改變,有時令人難以隱瞞病情,除了擔心他人眼光,還得逐一解釋時更讓人感到困擾。身體外觀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部分,自己在短時間內正發生改變,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卻有著陌生感受,擔心與孩子或伴侶一起出現在公眾場合、走在路上巧遇熟人會想遮掩自己,裝作不認識,這其實是非常失落的歷程。但同時終於有機會反思看看「關於自己」,長久以來背負著很多「角色」的自己:「一直以來我是一位母親、父親、兒女、兄弟姐妹、朋友、律師、我的職業……。身體外觀的改變對我這些角色會有什麼影響嗎?我除了是這些角色之外,我又是誰?我可以只是我自己嗎?在我的會談經驗中,發現許多癌友有「無法做自己」的共通點,長期習慣壓抑、忽視自己的需求,忘了愛自己,將照顧他人、滿足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因為我是媽媽啊……」、「我身為兒子……」、「在工作中不就得像這個樣子,不然同事會……」,被諸多角色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壓力正是傷害我們身體免疫力的危險因素。養成愛自己的習慣,不要讓癌症佔據生活的全部我們有許多美好的特質是與身體外觀無關的;我們做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也並非因為我是什麼角色而做,那單純就是「我」而做的;一本書,時間久了封面會損舊,但是內容故事仍然相同。不要因為外觀而失去自信,也不要因為外觀而失去愛美的渴望,無論外表看起來如何,都要踏出愛自己的行動。你不只是癌症病人,生活裡還有很多其它的面向,等著你去發現這些美好,不要讓癌症佔據生活的全部。如果你願意,一起嘗試以下幾件事吧!◎大方對家人或朋友說出自己的一個需求。◎ 選一件讓你感覺更有力量的物品,也許是一件衣服、一頂帽子,或一支手錶、香水、飾品等,穿戴上它。◎ 獨自或找合適的旅伴一起去做、去享受一項你喜歡的活動,不論是一場散步、一個聚會、按摩、看劇、烹飪都可以。每一天都當作重新開始,把握當下不留遺憾還記得,當我重新翻閱從小到大的所有筆記和日記,一邊哭一邊笑著看完,雖然非常不捨,最後還是丟掉了,整理後卻有一種平靜和輕鬆的快感,彷彿重生之感。「因為捨棄,才會知道為何留下。」斷捨離後,更清楚知道什麼對我更為重要,甚至和家人朋友分享我的感動。這樣的感受,意外地也與一位經歷安寧療護兩千八百名病患的日本安寧醫師,所提出不留遺憾的四項要點「不自我否定、無論何時都勇於新嘗試、坦然和重要他人表達內心感受、把握當下好好度過每一天」不謀而合,現在我也將這四要點分享給你,找出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把每一天都當作重新開始,把握當下,不留遺憾。延伸閱讀:‧半年內得3癌!但我還活著,讓我更理解生命可貴,分享經歷鼓勵癌友面對‧罹癌如何告知家人?專家建議從4面向下手,一起面對接下來的挑戰‧為什麼是我?宣告罹癌人生跌落谷底!劉美玲寫下抗癌歷程,助癌友重拾勇氣本文節錄:博思智庫《不只存活,還要樂活:翻轉癌症,抗癌力大躍進》一書
-
2022-12-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微光祝福——追憶我的妹妹容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師、護理師、家屬與病人的互動」。一位資深內科醫師因為一位病人家屬對不同醫師解釋病情產生困惑,使他深感醫師說話的藝術影響病人與家屬對病情的理解,而醫術真的是藝術(Healing art),而不是單純的科學。一位資深護理師從自己到團隊、從病人到家庭的關心,一次又一次的陪伴過程,豐富了護理師們的生命,而發現她和護理夥伴們只有一個信念,不管病人在哪裡我們都在他們的身邊,告訴他們:「我陪你,我在。」一位病人的姊姊追憶一路陪伴妹妹抗癌的過程,感受到生命其實是非常有韌性。每個生命都有它求生的本能,當有強烈求生意識時,那無窮的生命力,即便在惡劣環境下依然會用盡本能生存下去。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病溝通的藝術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我陪你,我在以往對生命的認知總覺得它是脆弱的。但一路陪伴妹妹抗癌的過程,讓我重新感受到生命其實它是非常有韌性的!每個生命都有它求生的本能,當有強烈求生意識時,那無窮的生命力,即便在惡劣環境下依然會用盡本能生存下去。回顧自發病這兩年半一路治療,人生也經歷重大轉折。妹妹一開始找不到原因的後腹疼痛,當時來來回回檢查最後意外發現腫瘤,也因無法直接確認病因,且腫瘤過大需要進行切除,最後得知是少見兒童癌症——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且期數也不太樂觀整體來看屬末期。得知當下不論家屬或病患本身是不太可能消化接受的。但我告訴自己期數不表示生命長度,僅供醫學上作為病程發展參考而已。當時我的妹妹才19歲,她還年輕不應該放棄那一點點希望,最好方式就是接受、面對、及配合專業醫療。依稀記得在南部要首次開刀的前一晚,我倆第一次姊妹一起洗澡坦誠相見,我的內心知道接下來有好長的路要奮戰,甚至需要再進行化療,深怕一直愛漂亮的妹妹打擊太大,當天晚上還先跟妹妹打預防針,胡亂聊著可能會因為治療而掉髮,也許可以考慮暫先剃掉全部的頭髮,當時妹妹懵懂的點點頭。後續跟家人評估討論,最後決定北上到癌症醫院治療,初到醫院時,陳醫師立即安排相關檢查,但報告結果是一個月前開掉的腫瘤,再次由原部位長出,甚至更大,這結果深深打擊著我,雖然查詢相關資料知道妹妹的癌症是高度惡性且復發機率高的類型,但再次被告知當下腦中不斷迴旋著:腫瘤真的有切除過嗎?家庭會議中主治陳醫師說明妹妹的治療需要跟時間賽跑,討論決定後當天就開始需要進行首次化療,計畫需進行6次高劑量化學治療,以及最後1次後自體幹細胞移植。化療當天妹妹的體重只剩下35公斤,化療過程中容兒完全沒胃口,與容兒討論後接受醫師與營養師建議,採鼻胃管灌食以加強營養,畢竟需要血球生長起來到足夠數量,才可再進行下次化療療程。此時還好當時病房護理師姊姊們,除了醫療上照護之餘,還不厭其煩的鼓勵和陪伴,常常在容兒不喜歡的化療藥袋上,罩上餐巾紙手繪的晴天娃娃,希望帶來更多陽光到容兒床旁。在這來來回回醫院和生活過程之中,更加感受到家屬陪伴、醫療團隊照護以及社會資源重要性。不論是病患、照顧者都需要有出口,也許是與其他病友或家屬間互動連結、或是家人親友支持陪伴,看似平常的對談卻能給予我和妹妹於治療期間內心安定的力量;醫院的醫療團隊除了給予容兒治療與照護,過程更會關心妹妹和我的心理情緒變化,身為照顧者的我不僅感受到團隊的關懷,社工師定期提供的社會資源如保險、健保給付、相關補助等,更我和妹妹感受到醫療團隊全方位的照顧。罹患癌症的勇士們大多會全力以赴積極面對奮戰,但有些人即使努力也未能如願控制疾病,2015年8月底如往常的入院治療,但9月中突然發生腹腔腫瘤破裂出血,容兒雖一向怕痛,但先前貼心的她,即使再不舒服也未真的出聲喊過痛,但那晚妹妹卻止不住呻吟,我心疼她因疼痛讓她無法自己,慶幸團隊立即判斷處置給予加強止痛劑並快速控制症狀。此時,我們也必須接受病程走向無法再積極治療的關卡。這一次我們都知道已不可逆轉疾病,心想那一天它終究是來了,最終我們必須面對。最後照護陪伴期間,我們也不避諱聊死亡,勇敢懂事的妳能理解我說的,為了不讓愛妳的人措手不及,妳即便沒有太多對死亡的想法,仍盡可能回答我提問相關問題。一次與護理師互動過程裡,妹妹表示她希望即使生病了還是要美美的,也希望不要痛就好。透過張醫師及陳醫師合作,先積極控制妹妹的症狀,以及當時病房護理長接洽過往病友家屬的攝影團隊,幫妹妹圓夢拍攝個人婚紗寫真集全家福(拍攝剪輯)。回想當時我的想法是病程無法再積極治療,我期望維護病患舒適和尊嚴,讓病患及家屬安心在舒適的環境和專業醫療照護中獲得寧靜和慰藉,這過程並非放棄生命,而是即使到生命盡頭我們仍擁抱希望。其實要對摯愛做到當病程已不可逆選擇最後真正放手很難,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雖理智上知道選擇症狀控制才能避免妹妹身體各方面的負擔,但過程中情感面的自己會在每個時刻,猶豫自己是不是真的為妹妹做最正確的決定。後來我慢慢知道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把握珍惜當下,去做那些想很久的事,學著表達那些不敢說出口的愛。我告訴容兒:我相信生命都會有出口,只是它用不同形式呈現,逝去也會有新的開始,不管未來如何,即便那天到來,不要擔心害怕自己會被忘掉,不論如何用什麼形式存在,妳永遠都會停留在愛妳的每個人心中,我們不會忘、也不可能遺忘!而且我相信我們會一直一直愛妳直到永遠♡
-
2022-12-09 養生.健康瘦身
喝水也會胖?先搞懂脂肪是什麼?營養師:13項行為檢視是否「胖體質」高風險群
為何脂肪總是賴著你不走說到減重,大家會聯想到「要減脂」,覺得脂肪是萬惡的、視它為大敵,但其實脂肪對人體來說是重要的,它能維持體溫、保護及承載內臟器官,還能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以及讓荷爾蒙正常分泌。我常用機器的馬達來比喻內臟器官,想要馬達運作順暢,一定要有適當的油脂潤滑才能進行,也就是說身體一定要有適量的脂肪細胞,才能正常健康地運作。人體的脂肪細胞不只一種,包含了白色脂肪、棕色脂肪、米色脂肪,想減重的人要特別針對的是白色脂肪。白色脂肪細胞White Adipocytes主要作用是維持體溫、保護內臟、提供能量,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脂肪細胞。測量體脂率時,如果發現數值過高,就是白色脂肪太多。棕色脂肪細胞Brown Adipocytes是人體內含量最少的一種脂肪,因為含有大量的線粒體,可以幫助迅速燃燒熱量,想要讓減脂效果良好運作,就要增加棕色脂肪細胞。米色脂肪細胞Beige Adipocytes米色脂肪介於白色和棕色脂肪之間,透過運動可以讓白色脂肪轉化為米色脂肪,有助於脂肪的燃燒消耗。*小知識:別一昧視脂肪為敵人,適度的脂肪量仍是所需體脂率對於減重者來說,固然是要留意的數值,但體脂率太低也不是好事。人體的脂肪太少會讓身體的保暖功能欠佳,而且沒有足夠的脂肪來保護內臟器官,若不慎受到外力撞擊或是跌倒時,有可能會造成內臟位移,甚至是破裂的嚴重傷害。此外,女生的體脂率過低,更會出現經期紊亂、皮膚粗糙、頭髮沒有光澤或易掉髮…等問題,相較於一般女性,在外型視覺上,女性特有的澎潤感並不明顯,換句話說會缺乏了一點女人味喔。那麼,脂肪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每次吃下肚的食物在體內會轉換成能量儲存,儲存區又分為「暫存區」和「永久區」,一開始能量會轉成肝醣被放置在暫存區(肝臟和肌肉),作為下一餐之前的儲備。當吃進去的熱量在暫存區中無法完全被消耗時,就會轉換到永久區做儲存,而永久區的儲存方式就是將能量轉化成脂肪。當身體長期處於「攝取熱量大於被消耗的熱量」,這時永久區的脂肪就一直累積,變成體脂肪過高的狀態。當過多脂肪存在不該存在的地方時,血脂、皮下脂肪(用手捏皮膚時,能捏得起來的部分)、內臟脂肪(在器官周圍,必須使用儀器做測量)都有變多的可能。當血脂太高,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皮下脂肪太高,很容易變胖、代謝變慢;內臟脂肪過高,則易形成脂肪肝或其他器官也被脂肪包覆住,其中最難減且不易完全測量的就屬內臟脂肪。脂肪細胞體積影響了你易瘦還易胖脂肪細胞會隨著人體生長、老化而改變「體積大小」及「數量」。在幼兒期和青春期時,脂肪細胞數量逐漸增加,如果這兩個時期都常吃高糖分高油脂的加工食物,就易形成即便長大後也不易瘦的體質。不過小時候瘦瘦的,也不見得成年後就沒有變胖風險,若飲食及生活習慣長期處於負循環,會讓脂肪細胞體積撐大並長存於體內,脂肪細胞一旦變大到某種程度就不易立即縮小,所以減重才如此困難。另外,女性在懷孕期間,因為荷爾蒙變化而影響食慾和食量,以及母體為了保護胎兒健康,脂肪細胞數量也可能增加(大多集中在腹部、臀部、大腿、手臂…等),這就是為何有些女性在孕期變胖很多,使得產後體重很難降下來的緣故。書籍介紹書名:21天代謝回正飲食:從「食」傾聽心理真正的缺乏,吃好吃對,打破代謝負循環!作者:余朱青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2/09/07作者簡介余朱青/朵薇診所 總營養師從事營養教育並且在保健領域耕耘達23年,透過網路衛教分享新知、營養課程教學、醫學中心VIP營養諮詢、減脂特別門診、健康講座、各大媒體邀約採訪宣導正確的飲食素養觀念。余朱青認為「你的體重與目前狀態就是過去的累積與人生縮影」,天然食物本身就具有療癒身心的強大能量,端看你如何選擇餐食、決定怎麼吃,若能良性且有意識地攝取食物,將深刻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平衡。多年來,余朱青在診間提倡「吃對食物」的核心概念與營養療程,陪伴許多個案重新拿回對於食物的主導權、抓到瘦身節奏感,無壓力地讓身體的代謝機制自然回正,進而打造不易復胖的瘦體質;以不用藥的方式療癒修復身與心,享受美食之餘更要吃出健康美麗,期盼每個人從「食」預見也遇見更好的自己。<學歷>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 碩士國家高考營養師國家美容技術師<現職>朵薇診所 總營養師減脂特別門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VIP營養門診名人、藝人VIP營養諮詢特別門診專業特調營養產品開發與營養教育講師<經歷>健樂士健康管理中心 首席營養師Nisoro健康餐 營養顧問紅頂餐飲有限公司 營養美食顧問林口社區大學 營養學暨減重班 客座講師富蘭克林坦伯頓 特聘營養講師中國信託渣打銀行 特聘營養講師LVMH路易威登集團丸美品牌 特聘顧問大江生醫集團 旗下 動力生技有限司 保健品開發總監大江生醫集團 華南地區業務總監大江生醫集團 香港區專案開發經理大江生醫集團 保健保養品研究開發國際知名品牌保健營養產品研究開發國防醫學院生理學科資深研究員專業營養學及保健產品研究與開發22年FB粉絲團:「余朱青營養師」延伸閱讀: 一位「做工的人」左手幾乎要截肢,卻堅持脫完鞋再進醫院...重症女醫的體悟:身分、地位,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品格
-
2022-12-01 癌症.抗癌新知
「癌因性疲憊症」癌症治療與病人的共同大敵,一圖評估癌疲憊分數
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從過去的觀念較尚未普及,到近年來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納入,已正式被定義為一種疾病,臨床上也愈來愈受重視,一來是有了定義和診斷方法,二來若沒有適當、適時的處理,容易讓病人療程中斷,影響療效。一旦確診罹癌,病人必須接受一連串醫療處置,像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相關療程加上癌症本身,常會對病人帶來巨大身心負擔。調查發現,當中又以癌因性疲憊症,對癌友造成的困擾最大,超越惡心、睡眠障礙、掉髮、體重下降和憂鬱。癌因性疲憊症 讓病人感到力不從心癌因性疲憊症絕對不單單只是「累」!病人不僅無法靠休息來緩解,還容易愈睡愈累,甚至從多面向來影響病人生理、情緒、認知與行為,例如對於需要費力的事情,開始感到「力不從心」,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對於疾病進程感到沮喪失去信心,生活品質與家庭、人際關係大受影響。想要達到好的癌症治療成果,「如期完成療程」是必要條件,但如前所述,隨著療程開始,癌疲憊漸漸產生,若未妥善處理使得症狀加劇,病人對治療會產生不耐與懼怕,擔心每次治療後再次引起的極度疲憊,心態從主動轉為被動,原本每周一次的治療,自動「拖」到兩周、甚至三周才來醫院一次,直接放棄治療的人也相當常見,相當遺憾。沒處理好癌因性疲憊的症狀 易影響治療意願換句話說,若在治療中沒有處理好癌因性疲憊的症狀,容易影響病人的治療意願,隨著疾病惡化,疲憊症狀也加劇,治療意願更低,進入惡性循環;但反過來想,若在療程中隨時注意病人的疲憊狀況,有效控制疲憊的程度,則有助於整體療程的如期完成,是一個良性的正向循環。癌疲憊狀況比你我想的都還要嚴重,2015年一項涵蓋全台23家醫療院所,收集超過1200名癌症病患的調查顯示,高達92%癌友在罹癌期間患有癌因性疲憊症,只有56%會跟「醫護人員求助」,但逾8成曾嘗試改善,這意味著癌友有改善癌因性疲憊症的需求,卻可能是嘗試民俗療法;此外,主動關注癌友疲憊狀況的醫護人員只有65%,代表雙方都有很大進步空間。臨床上,從病患踏入診間起,醫護人員便應開始給予衛教認知,並在過程中主動關心,同時教育病患和家屬,有疲憊狀況要主動告知,坊間有病友團體和相關醫學會合作,推出像是疲憊量尺、疲憊日誌等衛教工具,提供病患自我紀錄與評估。疲憊量表評估癌疲憊分數 癌因性疲憊症是可以治療的,更有機會預防或避免惡化。由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和台灣腫瘤護理學會合作完成的「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內容提到,經疲憊量表評估後的癌疲憊分數,0至4分屬於輕度疲憊,此時可加入運動、營養飲食、睡眠維生等非藥物治療,控制疲憊不惡化。然而,分數若已達4分以上,便應在既有的非藥物治療下,再加上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精神刺激藥物、參類,以及癌因性疲憊症處方用藥。我曾收治一名近70歲的女性肝癌患者,過去治療期間,癌因性疲憊症曾高達8至9分,每天都只能癱軟在沙發上或床上,睡不好、也睡不著、甚至愈睡愈累,她因此抗拒吃藥,把每日該吃的藥給藏了起來,甚至不願回診。經過醫療團隊主動介入,同時透過給予衛教知識,讓她對癌因性疲憊症有了充分認知,我們也對其癌疲憊症狀給予治療;隨著疲憊改善,她回診頻率越來越規律,病人自己也發現身體和疾病治療的「良性改變」,願意定期接受治療,現在已穩定控制了一陣子,她和女兒,甚至是整個醫護團隊,都感到相當開心。從這個病人經驗可了解學習到,幾乎每個癌友都有可能有癌因性疲憊症的症狀,病友家屬和醫護端時常主動察覺和討論疲憊的症狀,讓良性改變的正向循環幫助治療過程更加順利。癌因性疲憊量表https://crf.canceraway.org.tw/page_2.asp?tab=2
-
2022-11-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容易蛋白質缺乏?營養師指3大類來源,這樣吃不超量:體重X0.8-1.2
素食雖為一種健康的飲食型態,不過也常讓人擔心是否會營養不良,像是不吃肉就吃不到肉類的蛋白質,擔心吃素蛋白質選擇少而攝取不足。對此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羅季怡營養師表示,只要選對食物並攝取足夠,素食者也可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 吃素容易蛋白質缺乏?營養師:可從3大類來源攝取! 羅季怡營養師表示,蛋白質其實不只存在於肉類、蛋奶類,很多食物當中都有蛋白質存在,蔬菜水果其實也有,只是含量相對較少,對於素食者而言可選擇的主要可為三大類,包括豆類、豆製品,還有全榖雜糧類,以及種子堅果類。 豆類、豆製品:黃豆、黑豆、毛豆等都是常見且良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以此為原料所製成的豆腐、豆漿、豆乾也是不錯的選擇,蛋白質不會因為再加工而流失。像是光是一杯240ML的豆漿,就有約7公克左右的蛋白質! 全榖雜糧類:全榖雜糧類可提供醣類及蛋白質,是人體的熱量來源之一,其中「藜麥」更有相當高比例的蛋白質,也被稱為超級食物,其具有完整的9種胺基酸,可提供「完全蛋白質」,是個非常出色的蛋白質攝取來源。此外,乾豆類的紅豆、綠豆、鷹嘴豆也都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種子堅果類:種子堅果類一般被認為是良好的油脂來源,其實也含有相當高比例的蛋白質,像是花生、南瓜子、葵花子等這些蛋白質含量都非常高。不過也因為是油脂的攝取來源之一,以此攝取時需留意,避免健康又營養反而過量、油脂攝取過多,一般建議一天攝取1-2湯匙份量。 從植物攝取蛋白質會不足?營養師:1+1更能補足! 從植物攝取蛋白質,許多民眾會擔心是否會不夠,對此羅季怡營養師表示,其實多元攝取、多種不同來源搭配便可解決此問題,營養也更均衡,更有助養生。 為什麼可能會不足?羅季怡營養師說明,人體的蛋白質是由20種胺基酸所組成,當中有9種人體無法自行合成,也就是「必需胺基酸」,需要透過食物攝取。若食物當中9種都具備,即稱為「完全蛋白質」,如前述提到的藜麥,黃豆及豆漿、豆腐等黃豆製品也都是其中之一。而若是缺少一種就稱為「不完全蛋白質」,此類型不用擔心身體無法正常運作,大多數的素食蛋白質來源都屬於不完全蛋白質,若是能攝取到完全蛋白質自然更好。 1+1互補,補足蛋白質!想要攝取完全蛋白質,可先了解每個來源的胺基酸都各有不同,可以將兩種以上搭配在一起食用,如此便可補足缺乏的胺基酸。羅季怡營養師舉例,像是豆類和穀類所缺少的胺基酸正好不同,兩者搭配在一起便可互補,因此常看到豆類和全榖雜糧類一起食用。同樣的道理,堅果類和豆類、全榖雜糧類搭配,也可補足彼此的不足。 蛋白質怎麼吃才夠、不超量?簡單計算:體重X0.8-1.2! 體重X0.8-1.2:那麼蛋白質怎麼吃才算足夠、沒有過量?羅季怡營養師表示,可根據衛福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參考,常見的公式為「體重的0.8-1.2倍=每日蛋白質攝取公克數」,如此就可以知道一天需攝取蛋白質量。 視個人需求調整:羅季怡營養師也表示,此數值可作為基準值,視個人活動量、生活型態可再作調整。例如55公斤的上班族,長期都沒有什麼運動,蛋白質需求量較低,可55X0.8,即為44克蛋白質;若有重訓或是體力活為主,蛋白質需求量較高,就建議55X1.2,即為66克。另外,高齡者因為身體吸收率變差,蛋白質需求量自然也會較高,也會建議體重X1.2。 實際份量計算:在實際份量計算上,豆魚蛋肉類可補足7公克的蛋白質稱為1份,以手掌略估份量,女性一個手掌可達3份、約21公克蛋白質,男性則為5份、約35公克蛋白質。因此若是需要44克蛋白質的民眾,份量就約為2個女性手掌大小,可參考計算。 豆製品加工越少越好,蛋白質適量更助健康! 羅季怡營養師也提醒,許多豆製品會額外加工,建議還是多選擇加工程序、添加物越少越好,例如豆漿、豆腐、豆乾等。而像是素雞、素火腿就會有較多的添加物或油脂,容易增加身體負擔,建議盡量避免。也提醒蛋白質不是吃越多越好,超過需求量恐成脂肪堆積,腎臟不佳者則會加速腎臟損壞。若民眾有需求也可尋求營養師協助規劃完整的飲食建議。 《延伸閱讀》 .最佳減重飲食法:彈性素食!營養師:穩降體重,還助防三高、癌症! .素食者必知吃法,防缺6營養!避免肌少、掉髮、骨折,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1-0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奧斯卡掌摑事件 談女性落髮
今年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結束後,最佳影片是哪一部?最佳女主角是誰?似乎都不是影迷討論的重點,因為今年典禮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暴力事件:大明星威爾史密斯因不滿愛妻被主持人調侃,竟然衝上舞臺朝主持人克里斯洛克一巴掌揮下去。原來口無遮攔的克里斯看到坐在臺下的史密斯太太光頭造型,調侃期待她能演出「魔鬼女大兵《G.I. Jane》續集」。或許他以為這是無傷大雅的玩笑,卻忽略了這些年來史密斯太太不明原因的落髮,是經歷了多少挫折與治療失敗,才會忍痛將象徵女人性感柔美的頭髮剃光。調侃女性的光頭造型,是在傷口上撒鹽。印象中,許多人都以為落髮是男性的專利,事實上,大約三分之一女性一生當中可能經歷過落髮問題。停經後婦女更可能三分之二有頭髮稀疏的困擾。女人通常較重視外貌,落髮問題對情緒與健康有重大負面的影響。女性落髮的原因有很多種,常見與以下因素有關:老化、荷爾蒙的變化、男性或女性型禿髮家族史、產後落髮、缺鐵性貧血、藥物,例如化療。女性落髮大致分為以下幾種:●女性雄性禿。與男性相同,造成落髮主要在於雄激素的作用。女性體內也有少量雄激素(睾固酮),當睾固酮被5-alpha還原酶代謝為二氫睾固酮(DHT),DHT會攻擊毛囊,使毛囊萎縮變成容易脫落的毫毛。●休止期落髮。可能與壓力有關。例如生產、缺鐵性貧血、心理壓力、疾病手術或藥物的影響。大量頭髮同時進入休止期而脫落,造成頭髮稀疏。●圓形禿。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經常與壓力、自體免疫疾病或甲狀腺問題等有關。掉髮沒有特定的部位,最常見的是好幾個硬幣一般的大小,界限明確的脫髮,因此俗稱為鬼剃頭。需要正確的鑑別診斷,根據落髮原因給予治療。【藥物治療】1.Minoxidil(敏諾西代):這是美國FDA唯一核准用於治療女性落髮的用藥。研究證實將藥物塗抹在頭皮上可以刺激頭髮生長,另外也有口服的劑型,但因為可能有多毛與水腫的副作用,須經醫師評估討論後方可使用。2.類固醇:可以治療圓禿,較常見是使用病灶內注射或是外用類固醇,少部分較嚴重的則可能會使用類固醇脈衝治療。3.鐵補充劑:如果是缺鐵性貧血造成的落髮,例如:月經大量出血,子宮肌瘤等,補充鐵劑並找出原因可能改善脫髮的狀況,不過如果血中鐵值是正常的患者,補充額外的鐵並沒有好處。另外,許多落髮與壓力有關。有落髮問題可以盡早到皮膚科門診評估治療,以免毛囊萎縮後會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愛妻身體的缺憾在大庭廣眾下被調侃,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位奧斯卡金獎男星衝上舞台動了手。而結果呢?辛苦建立的形象受重大傷害,成為世界矚目的負面教材。沒有人是贏家。如果當下沉澱個三分鐘,威爾史密斯會不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憤怒總是突如其來,忍耐並不是懦弱,如何適當成熟處理憤怒情緒,是人生重要的課題。(本文關於女性落髮部分承「真心皮膚科診所」周宛儀醫師閱稿,僅此致謝)
-
2022-11-05 醫療.懷孕育兒
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
讓你決定生孩子的理由是什麼呢?一名澳洲網紅列舉了16個不想生孩子的理由,引起眾多網友共鳴,但也有網友表示:「不想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想生的理由只需一個就夠!」就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怎麼說吧!日前,一名21歲的澳洲網紅瑪麗亞(Maria)在《Tiktok》拍影片分享自己不想生小孩的理由。瑪麗亞表示,自己之所以不想生小孩,並非不喜歡孩子,相反地,她很喜歡跟親戚或朋友的小孩玩,也會幫忙照顧孩子,讓夫妻倆能夠好好地享受兩人時光,但她認為自己尚且無法對另外一個生命負責,故不打算生育。除此之外,她也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原因,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1.失去自由。2.純粹不想生。3.不想餵母乳。4.經濟負擔加重。5.末日即將到來。6.世界有點糟糕。7.有機會罹患終生糖尿病。8.擔心產後胸部鬆弛下垂。9.尿布很貴,不想換尿布。10.孩子有可能是高需求寶寶。11.不想花所有時間來照顧孩子。12.不想為了孩子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13.不願在照顧孩子時,還要被他人指指點點。14.懷孕身體變化大,如掉髮、肚皮鬆弛等等。15.擔心孕期到生產所帶來的風險,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16.擔心隨著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有天會不愛孩子。想生孩子的理由,一個就足夠!瑪麗亞列舉的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獲得了廣大網友們的共鳴,有網友認為,「生孩子會加速媽媽老化至少2年的時間。」、「現在生小孩經濟壓力的負擔的確很大。」、「並非人人都必須生兒育女。」,也有網友認為,若是覺得自己不適合或是還沒準備好生育而決定不生,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行為,日後若是改變心意,也可以選擇領養。不過,也有網友點出,「不想生小孩的原因有很多,但想生的原因只需要一個就夠。」只要看到孩子的笑顏,彷彿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
-
2022-11-01 名人.好食課
白頭髮掉了又長好困擾?營養師一張圖告訴你養髮必吃食物
白頭髮常讓視覺年齡大於實際年齡,掉了又長讓人好困擾!頭髮老化的原因包含氧化壓力、基因、環境、缺乏特定營養素等,除了使用外部保養品,還可以吃什麼食物來改善呢?又該避免哪些NG行為?林世航營養師用一張圖講解必吃的養髮食物,搭配NG行為讓你趨吉避凶,雙管齊下對抗白頭髮! 【養髮食物】:維生素B群(鮭魚、菠菜、雞肉):參與體內能量代謝,其中B12更與造血有關,提供頭髮充足血氧。維生素C(奇異果、芭樂、花椰菜):氧化壓力是頭髮老化變白的主要原因之一,維生素C是人體重要抗氧化劑,可降低自由基對頭髮的傷害。維生素D(乾香菇、蛋):研究指出,血中維生素D3濃度較低者更容易引發早發性白髮。銅(牡蠣、黑芝麻、黑巧克力):銅參與頭髮黑色素的產生,是生成黑色素的必要原料。鋅(牡蠣、南瓜籽):鋅協助體內多種酵素發揮作用,亦協助黑色素的生成。優良蛋白質(白肉、紅瘦肉、蛋):建構頭髮組織,提供頭髮充足營養。【NG行為】過多精製加工品:大多缺乏許多對人體好的微量營養素,攝取過多恐營養不良。吸菸:使得體內維生素C及HDL-C(高密度膽固醇)濃度下降,更易引發白頭髮。偏食、不當減肥:易造成營養不良,恐引起掉髮及白髮。【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長白頭髮好困擾?養髮食物吃起來!】
-
2022-10-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維生素B群能提神?為何有些睡前才要吃?營養師高敏敏用1張圖解惑
很多人有早上吃維生素B群的習慣,所謂的B群就是維生素B1、B2、B3…..等,B群家族的維生素,每家廠商販售的B群成分會有些許不ㄧ樣。你吃的是哪種B群?為什麼有些B群會提神、有些卻可以睡前吃?一樣是維生素B群,功效卻大不同?營養師高敏敏特別在臉書粉絲團位大家解惑,教你正確攝取B群的方法。 維生素B1又稱「精神性維生素」,能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憂鬱、焦慮,還能幫助提升活力,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控制體重。推薦食物有: 糙米、麥片、豆製品、瘦肉+洋蔥、蒜頭、韭菜等 維生素B2又稱「能量代謝維生素」,幫助延緩老化、協助代謝鐵質,也能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氧化分解,對於皮膚、粘膜、毛髮健康很重要,能改善痘痘、破嘴等肌膚問題,如果長期缺乏,就容易出現認知功能下降、憂鬱等症狀。推薦食物有: 鯖魚、沙丁魚等維生素B3又稱「菸鹼酸」,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細胞正常運作的能量,是啟動全身50多處不同代謝路徑所需「輔酶」的合成原料,缺乏時就有可能引發憂鬱、焦慮、躁鬱、知覺失調症等問題。推薦食物有:動物肝臟、雞肉、酵母、胚芽等� 維生素B5又稱「泛醇」,協助蛋白質的能量生成與利用,並幫助合成抗體、膽固醇,與製造賀爾蒙、舒緩壓力,以及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形成。推薦食物有:綠色蔬菜、玉米 、豌豆、小麥、酵母、蘑菇� 維生素B6又稱「吡哆素」,維生素B6和人體內多種神經傳遞物質有關,在所有的維生素中與憂鬱成因和治療的關係最大,因為它會去影響控制憂鬱與焦慮的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同時維生素B6又是維持皮膚美麗的必需維生素,可以幫助健身及改善過敏亦能緩和孕吐或經前不適。推薦食物有:蒜頭、鮭魚、秋刀魚、糙米、納豆等維生素B7又稱「生物素」,能對抗老化、預防白髮與掉髮問題,也可以協助醣類、蛋白質 、脂肪產製能量,對生長有重大影響。推薦食物有:堅果、黑芝麻、糙米、小麥胚芽等� 維生素B9又稱「葉酸」,是懷孕必吃的營養,協助新細胞製造,維持胎兒神經管健康。推薦食物有:花椰菜、紅蘿蔔、柑橘類、香蕉等維生素B12又稱「造血鈷胺素」,有造血功能,協助紅血球發育成熟、修復受損神經,如果缺乏會倦怠、注意力不集中、惡性貧血。推薦食物有:肉類、牡蠣、蛤蜊、蛋黃高敏敏表示,維生素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更是維持生命的重要養分,而在人體內大多無法自行製造或合成,必須依靠食物來取得,所以記得飲食要均衡,並搭配運動和早睡早起,才會擁有健康的體質。資料來源:高敏敏營養師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史上最完整維生素B群飲食指南,程涵宇營養師建議「5族群」B群要吃夠,1張圖看懂吃什麼食物能補B群 。每天都在吃B群,但你吃對了嗎?營養師傳授4吃法,才不會有吃等於沒吃
-
2022-09-28 焦點.健康知識+
防曬讓維生素D攝取不足?要攝取多少才夠?一圖看懂不同年齡每日所需量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Yale School of Medicine)皮膚病學教授大衛.利菲爾(David J Leffell)說:「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主要是透過曬太陽(特別是紫外線B輻射)的化學反應來獲得,我們的皮膚可以製造自己的維生素D,每個人都有維生素D受體細胞,它們通過一系列反應(從皮膚中膽固醇的轉化開始),肌膚通過獲取陽光中的紫外線來製造維生素D3,身體再把維生素D3經過肝臟、腎臟轉化為活性維生素D,增強對鈣、磷的吸收,促進骨骼的生長,所以維生素D也被稱為『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需要有脂肪才能被吸收對老年人來說,通過曬太陽可以防止骨質疏鬆。維生素D除了靠曬太陽接受紫外線產生以外,食物也是另外一種維生素D的來源。來自食物的維生素D有兩種,通常植物來源的是維生素D2(Ergocalciferol ,麥角鈣化醇)而動物來源是維生素D3(Cholecalciferol,膽鈣化醇)。然而,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這意味著它的吸收需要有脂肪。也就是說,如果您在沒有脂肪來源(如橙汁或脫脂牛奶)的情況下,食用強化維生素D的食物或維生素D補充劑,維生素D可能不會被人體吸收,就直接排出體外或吸收有限。延伸閱讀:別再躲陽光了!專家告訴你曬太陽的好處:除了更年輕長壽,還能變聰明、減肥、提高性慾!防曬霜會阻礙從陽光中獲取的維生素D數量耶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卡爾.英索格(Karl Insogna)表示,維生素D通過陽光照射由皮膚吸收或從食物、補品中獲取後,就會儲存在人體的脂肪細胞中。在這裡,它保持不活動狀態,直到需要它為止。通過稱為羥基化(Hydroxylation)的過程,肝臟和腎臟將儲存的維生素D,轉化為人體所需的活性形式(稱為1,25-二羥基維生素D3)。維生素D攝取不足會造成嚴重後果,包括成年人骨質流失率增加,甚至罹患軟骨症以及兒童佝僂症(rickets,畸形的骨骼疾病)這一疾病的高危險群是二歲以內,尤其是三~十八個月大的嬰幼兒。由於擔心罹患皮膚癌,尤其是黑色素瘤,因此,在戶外曝曬陽光時,許多人使用防曬霜。然而,防曬霜會阻礙您從陽光照射中獲取的維生素D數量。一天中的時間、一年中的季節、緯度、老化、防曬霜的使用和皮膚色素沉澱程度,都會對皮膚中的維生素D3產生顯著影響。例如,居住在美國波士頓(Boston)和加拿大艾德蒙頓(Edmonton)的人,很難在十一月~二月之間利用陽光製造任何維生素D。甚至在夏天,維生素D的產生也不會在上午九點之前發生,而且會在下午四點之後停止。挪威人在十月~三月之間,無法透過陽光吸收維生素D。有色人種需要更長的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因為與暴露於同量陽光下的高加索人相比,他們的皮膚色素可作為天然防曬霜,降低了他們在皮膚中製造維生素D3的能力。非裔美國人通常需要比白種人高五至十倍的曝曬時間,才能在皮膚中製造同量的維生素D。SPF30的防曬霜吸收大約九五%的紫外線B輻射,從而使皮膚中維生素D的產生減少約九五%。衰老也會影響維生素D的產生,與二十歲的人相比,七十歲的人維生素D的生產能力僅為其二五%左右。通過玻璃暴露在陽光下,不會產生任何維生素D,因為玻璃吸收了幾乎所有的紫外線B輻射。膚色不同的人 需要曬太陽獲取維生素D的時間也不一樣要曬多久太陽才可合成足夠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取決於膚色、年齡、曬太陽的時段、季節和地理環境。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United States,NAS)建議,一般只要臉、手臂或腿沒有衣服遮掩,也沒有塗抹防曬霜,在早上十點~下午三點間,於陽光下照射十五~三十分鐘,每週二~三次,就足夠讓身體製造出所需的維生素D。世界上一些陽光充足的國家,例如中東地區的伊朗、約旦、埃及、科威特、杜拜,亞洲地區的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阿富汗,這些伊斯蘭教國家的婦女有八○%以上缺乏維生素D,因為她們全身的肌膚都被伊斯蘭教的服飾遮住了,無法透過陽光吸收維生素D。由於促使皮膚將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的主角是紫外線B,如果使用防曬霜將會妨礙肌膚吸收紫外線B。研究發現,只要SPF8或以上的防曬霜,會妨礙皮膚產生維生素D達九五%,而使用SPF15或以上的防曬霜,則可遮擋達九九%。那麼到底十五~三十分鐘是指要曬幾分鐘?考量到每個人的膚色有所不同(皮膚色素會影響皮膚吸收紫外線B,膚色越深能穿透的紫外線B就越少),所以這個時間也會有差異。曬太陽時間是皮膚曬傷時間的二五%就夠原則上,曬的時間大概是皮膚曬傷時間的二五%就夠了。簡單地說,若你在陽光下曬六十分鐘,就會出現皮膚發紅、灼熱感和疼痛等症狀的話,那麼在這樣的陽光強度下,你只要曬十五分鐘即可。當然,如果你嫌正午太陽太大,擔心皮膚癌的話,也可選陽光較弱的清晨或黃昏時段再來曬太陽,只是時間要曬久一點。事實上,罹患皮膚癌風險的前提是「長期和大量」日曬,想要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並不需要曬這麼久的時間,也不需要天天曬太陽。一九二八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德國化學家阿道夫.溫道斯,於一九三七年發現動物的皮膚裡有 7-去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7-去氫膽固醇是一種膽固醇合成的前體,同時也是維生素D3(膽鈣化醇)合成的中間產物,當陽光裡的紫外線照射到我們的皮膚時,就會把 7-去氫膽固醇轉化成維他命D。它的轉化過程如下:在人體肌膚表皮上,當紫外線(波長範圍在二百八十~三百二十奈米之間的 UVB)照射到 7-去氫膽固醇,會形成前維生素D3(Previtamin D3),接著再轉換成維生素D3。但是,不管是來自於食物的維生素D2、D3或是由肌膚合成的維生素D3,在體內都得再經過兩次轉換,才能成為有生理活性的維生素D2。第一次發生在肝臟,反應後會產生25-羥基維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第二次在腎臟,產物是具生理活性的 1,25-二羥基維生素D(1,25- Dihydroxyvitamin D,1,25(OH)2D)或不具生理活性的 24,25-二羥基維生素D(24,25- Dihydroxyvitamin D,24,25(OH)2D)。如果肝臟或腎臟的健康出了問題,就會影響維生素D活化的過程。 每天需攝入二千~三千IU維生素D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皮膚病學教授麥克.哈立克博士是第一個將人體血液中主要的維生素D循環形式,識別為 25-羥基維生素D3的人,被世人譽為 「維生素D之父」。他分離並確定了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為 1,25-二羥基維生素D3,以及如何在皮膚中合成維生素D的機理。哈立克博士建議,所有維生素D缺乏症患者每天從飲食,合理的日曬和補充劑中攝入二千~三千IU(國際單位)維生素D。成人每天二千~三千IU維生素D,女性每天至少攝取二千IU維生素D,兒童每天一千IU維生素D。儘管許多研究是關聯性研究,但仍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增加維生素D攝入量除了對骨骼健康有益之外,還具有其他健康益處。維生素D吃太多,骨質健康不升反降!然而,對於哈立克博士的建議,國際醫學界仍存在著爭議,因為目前大多數的科學證據都指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從藥罐中獲得,含有大劑量IU的膠囊),會增加骨折和腎結石的風險,維生素D補充劑劑量越高,骨折機率也越高。事實上,只要每天曬十五分鐘太陽,就不會缺乏維生素D,而且維生素D的正確分類是類固醇荷爾蒙(Steroid hormone)。天然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成分的並不多,因此,曬太陽讓身體製造充分的維生素D,是最自然可行的方法。全球知名的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最近發表的研究也顯示,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無法達到保護骨質的效果,吃越多的維生素D補充劑,骨質密度越低。 麥克.哈立克博士還建議將活化的維生素D(二羥基維生素D3)用於那些身體難以將維生素D轉化為活性形式的人。例如老年人或對小麥、麵筋過敏的人。然而,即使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D,許多健康狀況差的人,也無法在體內產生足夠的活化維生素D。研究表明,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更有可能罹患維生素D缺乏症。那麼,每個人是否都應該檢查自己身體內維生素D的水平?如果您超過七十歲,建議您至少檢查一次您的水平。適當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緩解慢性疼痛、中風、骨質疏鬆症、心臟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抑鬱症、關節炎、糖尿病、牙齦疾病、牛皮癬、纖維肌痛(Fibromyalgia,FM)、自閉症等等。維生素D攝取充足者 可降低54%感染新冠肺炎風險麥克.哈立克博士最近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維生素D充足,可以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降低五十四%。血液中 25-羥基維生素D水準,至少為30ng╱mL(衡量維生素D狀況)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不良臨床風險顯著降低,包括昏迷、缺氧(身體缺氧)和死亡。此外,他們的血液中炎症標誌物(C反應蛋白)水平較低,而淋巴細胞(一種有助於抵抗感染的免疫細胞)血液水平較高。從二百三十五例新型冠狀病毒住院的患者中,採集了用於測量維生素D狀況的血液樣本(測量的血清 25-羥基維生素D血清水平)。追蹤這些患者的臨床症狀,包括感染的嚴重程度、失去知覺、呼吸困難導致缺氧和死亡。還分析了血液中的炎症標誌物—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淋巴細胞數量。然後,研究人員比較了維生素D缺乏症患者和維生素D充足患者的所有這些參數。他們觀察到,在四十歲以上的患者中,維生素D充足的患者,死於感染的可能性,比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且血液中25-羥基維生素D的水準,低於30ng╱mL的患者低五十一.五%。這項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證明患者體內維生素D充足,可以減少併發症,包括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過多的蛋白質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太快)導致最終死於新型冠狀病毒。然而,來自英國,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包括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卡洛琳.葛列格(Carolyn Greig)教授和馬丁.赫威森(Martin Hewison)教授,警告民眾不要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因為,目前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維生素D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Queen Elizabeth Hospital)基金會和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科學家,確定了在某些國家新型冠狀病毒死亡率高和維生素D攝取水平低的關係,發現身體中缺乏維生素D的人,最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其中有九十%都需要依靠曬太陽才能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食品營養委員會認為,針對骨骼健康所需要的維生素D的血中濃度,應該要維持在五十 nmol╱L以上。而維生素D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為:七十歲以下者,每天六百IU(十五微克),七十歲以上者,每天八百IU(二十微克)。每日攝取最高上限為不超過四千IU。台灣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則是建議一~五十歲,每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五微克(二百IU),一歲以下五十一歲以上、孕期及哺乳婦女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十微克(四百IU)。美國和台灣建議量的差別在於台灣比美國陽光充足,所以不需要吃進那麼多的維生素D,可惜的是,台灣人並沒有充分享受到陽光充足的好處。因此,在容易缺乏維生素D的族群,像是七十歲以上的銀髮族、停經後的婦女,以及整天待在室內,不外出曬太陽者,每天最好依美國標準攝取八百IU左右。目前美國及歐盟都是以血清內25-羥基維生素D的濃度達到50mol/L(或20ng/mL)為目標,來保障成人骨骼健康與降低骨折風險。成人長期服用超過四千IU(等於一百微克)高劑量的維生素D是不安全的,可能導致血液中鈣的含量過高。副作用包括虛弱、疲勞、嗜睡、頭痛、食慾不振、口乾、噁心、嘔吐等等症狀。維生素D的需要量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整體健康維生素D的需要量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整體健康。下表列出了適合大多數健康個體的每日攝取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每週兩次或三次,讓陽光照射您的手臂、臉上和頭髮十五分鐘,就足以獲得您身體和頭髮所需的維生素D。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維生素D是新的強力毛囊生長的主要因素。清新的毛囊是健康的頭髮生長週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的科學表明,在皮膚上曬太陽十五~三十分鐘(每週大約二~三次),能產生您身體和頭髮所需的維生素D。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研究,維生素D缺乏會導致女性脫髮。研究指出,低血清鐵蛋白(ferritin)和維生素D與女性脫髮有關。疤痕性掉髮(Cicatricial alopecia)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徵是頭部和身體其他部位嚴重脫髮。如果您患有維生素D缺乏症並且是吸煙者,那麼減少或消除尼古丁攝取量應該是您的第一步。《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是美國頗負盛名的科學月刊,創刊已經一百七十六年,全球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都曾經為它貢獻文章。《科學美國人》刊登過一篇文章,表示存在天然食物中的維生素D與曝曬太陽光所吸收的維生素D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讀者可以從下列這一張表格發現真相。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太陽醫生:更免疫、更年輕、更聰明、更長壽、更苗條的陽光療法》
-
2022-09-02 醫療.皮膚
刮鬍刀最好別放在浴室!刮鬍子6原則防發癢、受傷、感染
民眾刮鬍子的時後常會覺得納悶,明明就好好的刮,為什麼還是發癢、受傷?其實刮鬍子不只需留意時機點和刮鬍子的方向,也有許多細節可多留意,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指出6原則避免踩雷,助防發癢、受傷、感染! 刮鬍子要順著刮?逆著刮? 皮膚科醫師:可「先」順著刮 刮鬍子的最佳時機?首先是刮鬍子的時機點,曾奕騰醫師表示普遍建議在洗臉、洗澡等清潔後,除了一般洗澡的溫熱水可讓鬍鬚根部軟化,更有利刮鬍子外,也可減少因受傷、皮膚表面的細菌和髒汙等趁虛而入。相反的,自然不建議洗澡前、洗臉前、甚至運動流汗後刮鬍子,以免提升受傷感染的機會。 沒有刮鬍泡怎麼辦?刮鬍子時也建議使用刮鬍泡、刮鬍霜等產品輔助,可以減少皮膚受傷、刺激的機會。而若是身邊沒有這類產品,可先用溫水清洗臉部並軟化鬍鬚根部,或是用微溫的濕毛巾濕敷約1分鐘,也可達此效果。 「先」順著刮比較好?刮鬍子的方向,有人習慣逆著刮較乾淨,有人認為順著刮比較好,對此曾奕騰醫師建議「先」順著刮。醫師解釋,逆著刮雖然較乾淨,但較硬、較長的鬍子容易卡刀片、傷到皮膚;順著刮則較安全,但較不乾淨,那麼可先順著將鬍子削短、然後再逆著把鬍子刮乾淨,如此可避免前述兩種缺點。但要留意逆向刮鬍子,較容易造成鬍子斷裂刺進皮膚,形成鬚部假性毛囊炎,也有較高機會在過程中傷到皮膚,需要特別小心,如果刮到一半卡住,應避免硬刮。也建議避免刮鬍子的時候把皮膚拉得太緊,造成鬍鬚根部過短刺進皮膚,也會形成鬚部假性毛囊炎。 刮完鬍子常發癢、不舒服?醫:刮鬍刀也要妥善清潔收納 用完沒洗小心細菌感染:曾奕騰醫師也指出幾個常見的NG行為,提醒刮完鬍子後,不論是手動刮鬍刀或電動刮鬍刀,都務必即刻清洗並晾乾、風乾,否則相當容易滋生細菌、增加後續使用時細菌感染的風險,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認為自己明明就好好的刮,但還是容易發癢、感染的原因之一。現在電動刮鬍刀也有很多可以直接用水清洗,但也要注意清洗時應把刀頭拆開沖洗內部,若只沖洗外殼,鬍渣、皮屑於內部一樣會滋長細菌,也要定期使用專用清潔液做徹底清潔。 刮鬍刀盡量別放浴室:刮鬍刀洗完後,擺放位置還是避免放在浴室為佳。雖然此處是最方便也最常見的擺放位置,但這地方也容易因為潮濕而滋生細菌,且即便現在的刮鬍刀大多不易生鏽,但過度潮濕也還是會有生鏽的可能,刮傷皮膚再所難免的情況下,除了容易細菌感染,也增加破傷風的風險。 畢竟是刀片,相較其它衛浴用品容易形成傷口,不過好在體積小,建議可帶回房間妥善收納,也可先用吹風機、電風扇先吹乾,存放於乾燥通風的陰涼處是重點。也提醒,手動刀片如果生鏽或變鈍應立即汰換。抓好刮鬍子的時機、方法、妥善清潔及收納,更有助避免發癢、受傷、感染! 《延伸閱讀》 .掉髮怎麼辦?3型態各不同!醫:9成有解,盡早救醫別亂來。 .頭髮掉不停?落髮危機有年輕化趨勢!醫籲及早鼓起勇氣開始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女確診後「咽喉如刀割」 中醫這帖藥舒緩長新冠症狀
台中市23歲李小姐上月確診,康復篩陰喉嚨卻出現「痛如刀割」的感覺,豐原醫院中醫科問診發現,患者口咽後壁紅腫、遍佈水泡,以清熱解毒佐疏散風熱中藥,6日後已無疼痛,口咽後壁水泡幾乎消失。李小姐終於能輕鬆飲水、進食,無後顧之憂。截至今年8月底,已經有超過兩成國人確診新冠病毒。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表示,許多確診者已快篩陰康復,但身體仍出現倦怠無力、喘、睡不著、皮膚癢、掉髮、喉嚨有痰,甚至精神症狀等病程,持續超過12周,且沒有其他解釋的症候群。鄭名惠指出,上訴這些就是新冠肺炎後遺症(post-COVID syndrome),大家常聽到的長新冠( Long-COVID)。甚至婦女確診期間遇到月經週期,身體變得非常疲倦,月經量突然變少,或之後週期不規則,都是常見症狀。以中醫觀點來看,新冠屬熱病毒,入侵人體後邪熱亢盛,確診者身體免疫相對被激亢,因此出現發燒、疼痛等發炎症狀。鄭名惠指出,此病毒最棘手的是誘發人體激烈的免疫風暴,邪熱亢盛耗傷人體陰液精氣,恢復期長,是長新冠發生最主要的原因。近來確診者的長新冠症狀為持續疲倦無力、喘咳者,中醫以清補肺氣陰,通常在1周療程即可緩解喘咳,最慢4周症狀消失。至於睡眠不安穩、胃口差、口乾、頭痛、反覆發熱,屬於熱病後期,餘熱未盡,鄭名惠建議,簡單服用清熱安神、芳香醒脾的中藥,能讓患者睡的沉,不會夜半反覆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