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知的新興病毒世界各國如臨大敵,工研院團隊在快速檢測系統長期努力,包括傳染性疾病、癌症、核酸與蛋白質檢測等,但檢測老手面對未知的新興病毒也戰戰兢兢。
敲響這場戰役來自於一場演講,去年12月國際顧問到工研院演講,提醒環境中有不少存在於雨林或冰原等古早病毒,恐因氣候變遷再出現。生醫所提高警覺,隨即盤點檢測能量與藥物疫苗等資源,並持續觀察新冠肺炎的疫情。
未料,春節過後疫情加劇,團隊即刻投入研發,針對病毒資料庫設計出自動化搜尋程式,比對病毒變異的趨勢,啟動核酸分子快速檢測的系統,採用分子快篩的特別之處,就是直接針對病毒本體做檢測,在很早期感染情況下,只要體內有病毒,就可得知有否受到病毒感染。
在風暴中心的研究人員每天齊聚在實驗室中,夜以繼日面對不同等級的病原體,投入約40名人力為防疫盡心力。生醫所所長林啟萬透露,大家在與時間賽跑的壓力下,「用最短時間蒐集國際資訊,提高對病毒風險的認知,用平常心的態度面對,才能避免出錯」。
加上受到疫情延燒的影響,國際冷凍物流、國際快遞公司將台灣也列入禁送區域,團隊採購的特殊材料等無法送達,研究進度一度拉警報,經過多次溝通才拿掉禁令,讓團隊鬆一口氣。
目前新冠病毒檢測方式包括病毒核酸分子檢測、病毒核衣殼/棘狀蛋白質檢測及免疫抗體檢測,3種方式各有優勢,可分別針對潛伏期、感染期與恢復期進行檢測,其中工研院疫開罐的檢測方式,即針對潛伏期的病毒核酸分子檢測,可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時即可篩檢與確認。
林啟萬指出,疫開罐具備四「高」特色,包括「高精準」精準度可達9成以上,能在潛伏期就揪出病毒;「高靈敏」在感染初期、病毒濃度尚低的0至7天內即可揪出病毒;「高輕巧」重量僅600公克,相對於傳統常見檢測裝置的34.2公斤,重量就相差57倍,方便前線醫護人員隨時帶著走檢測;「高效率」檢驗時間僅需1小時,是現行檢測時間的1/4,可降低醫護人員人力物力負擔。
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謝博軒也表示,預醫所是國軍在生物防護上的專責研究機構,面臨新冠病毒的肆虐,預醫所針對病毒抗原的快篩檢測已有初步研發成果,希望透過與工研院的合作,開發核酸快篩檢測相關系統並進行驗證,期盼儘早量產、造福國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