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恐慌
共找到
998
筆 文章
-
-
2021-07-17 新聞.科普好健康
惱人耳鳴,戴助聽器可有效緩解! 醫師詳解耳鳴的種類
在耳鳴門診中,屢屢聽見我對患者說:「您聽力不好,應該要配戴耳機」、「要治好您的耳鳴,藥物效果頂多三分之一,剩下的得靠耳機」、「如果您不戴耳機,耳鳴會愈來愈重」等等。所謂「耳機」指的是助聽器,為何配戴助聽器可以治療耳鳴?所有耳鳴都適合配戴助聽器嗎?耳鳴種類1.代償性耳鳴又稱「聽障性耳鳴」。聽覺接收系統發生狀況,例如耳垢阻塞、中耳積液、耳蝸功能不良或聽神經老化,大腦(聽覺感應系統)接收不到基礎音量,腦幹(聽覺傳遞過濾系統)會啟動代償機制,減少抑制效應,加強聽毛細胞擺動、聽神經傳導及神經核放電,設法去強化已減弱的聽覺訊息,猶如聽廣播時,電台主持人講話太小聲時,聽者把音量轉大,收音機內雜七雜八的背景噪音也跟著呈現出來。2.發炎性耳鳴因為聽覺器官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或是受到毒素、過敏或發炎激素的侵犯而易引起發炎性耳鳴,例如過敏性耳蝸炎、化膿性中耳炎或聽神經炎等發生,耳蝸或聽神經會自動發出「求救」訊號,產生聽覺;若因此產生聽力障礙,會續發代償性耳鳴。3.轉化性耳鳴患者不停地把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挫折、孤單及無奈轉嫁給耳鳴,藉此暫時逃避原本現實中的困境,結果使聽覺訊號在海馬迴內形成迴路,不斷地鑽牛角尖,使這迴路愈來愈強大,超越大腦伏隔核的控制,不僅耳鳴變大,整個大腦皮質也跟著活躍起來,形成「腦鳴」,衍生焦慮、恐慌及失眠。配戴助聽器的好處1.減輕代償性耳鳴,預防轉化性耳鳴助聽器可以對於聽力減弱的音頻,進行彌補及放大,使大腦接收到足夠的聽覺訊號,腦幹就不會啟動代償機制,更沒有機會在海馬迴內形成迴路。2.避免耳膜及聽小骨沾黏及硬化由於外耳、中耳及內耳血液循環均來自於外頸動脈,耳部發炎性疾病通常都會涉及耳膜及聽小骨關節,造成發炎性軟組織增生及附著。配戴助聽器可以加強耳膜或聽小骨關節的震動,進而避免沾黏及硬化,以免聽障加重。但須注意的是,突發性耳鳴大多是發炎性疾病,需先請醫師診治,以免配戴助聽器後音量愈調愈大。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會同時出現發炎性及代償性耳鳴,在治療時,若能同時配戴「暫時性」助聽器,可預防轉化性耳鳴。配戴助聽器初期,若出現「魔音傳腦」現象時,有可能是聽覺過敏,須諮詢選配師或請醫師治療。助聽器通常需要終生配戴,每日最好能連續戴超過10小時,只有在游泳、洗澡或睡覺時拿下。耳鳴大約會在兩、三個月內逐漸變小;在耳鳴消失後,患者通常會嘗試解下助聽器,但耳鳴可能會在數日或數周內復發,只好再戴回助聽器。
-
2021-07-15 名人.葉北辰
醫師給你問/還沒打到疫苗焦慮?警戒期與家人長時間相處,摩擦變多了?心理師葉北辰一對一免費遠距諮詢,解救家庭衝突
新冠肺炎爆發迄今,每天不停播報疫情相關資訊,許多民眾感到恐慌、擔憂染疫。三級警戒之後,企業啟動居家辦公,學校也實施「停課不停學」,工作、家事全擠在一起,各種情緒壓力炸開,影響夫妻與親子關係,該怎麼調適心理狀態呢?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諮商心理師葉北辰針對長期居家造成三明治世代親子、夫妻衝突的壓力問題,提出各種解方。即起開放線上預約,邀請葉北辰提供免費一對一遠距諮詢,名額有限。「焦慮不安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葉北辰指出,整天待在家裡雖然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變長,但摩擦情境也變多了,彼此相處陷入低潮。疫情引發憂鬱、焦慮,負面情緒促使吵架的機會增加,若嚴重影響生活應尋求專業諮商協助。該如何告訴另一半家務分工不均?☛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 建立生活儀式感 拒絕疫情負能量疫情期間,家人24小時幾乎處在一起,打破了原本各自上班、上課的時間和空間界線,再怎麼樣親密的關係,也會因為面面相對的日常相處而導致疲乏。葉北辰建議,在家也要建立「生活儀式感」,透過細節和氛圍創造新的樂趣。例如:起床後梳洗換裝,一方面塑造專業形象,同時切換到工作狀態。午餐時間,放下手邊事務好好吃飯,讓緊湊的步調慢下來;晚餐時間讓事情告一段落,三餐規律正常,避免餓了就亂吃。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難免會看電視、滑手機,各種負面疫情資訊襲來,對大腦來說是負擔。葉北辰表示,不要過度汲取疫情訊息,固定時間收看新聞報導,限制半小時、一小時即可。社群媒體也保有親密朋友和家人的互動,不需要點開負面訊息的連結,避開令人焦慮的資訊。如果感到心煩,可起身喝水、做點運動、望向窗外街景,暫時讓自己轉移注意力。照顧責任太沈重,夫妻想分居?緩和家庭衝突別人怎麼做?☛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正向肯定自己 做好長遠的準備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已近二個月,葉北辰認為可以檢視回顧這段時間的自我改變,不論是生活模式、工作狀態、人際互動,寫下對自己的正面肯定,同時也跟家人分享彼此的優點。而大家最關心的親子關係緊張、家庭衝突問題,先讓自己靜下心來找出問題癥結。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後,一起討論協調未來各種計劃,重新形塑家庭親密關係。 人的心智跟肌肉一樣需要鍛鍊,平常就能透過正念練習排除焦慮,葉北辰分享最簡單的呼吸,專注當下和自我覺察。單純了解自己當前的需求後,跟家人溝通,建立體諒與信任,一起度過這個非常時期。 遠距諮詢注意事項:1、須年滿18歲以上2、極端情緒困擾者請尋求生命專線☛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心理師葉北辰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是高危險群嗎?哪些人施打新冠疫苗易誘發血栓
疫苗施打以來的猝死案件,引起許多民眾恐慌,尤其是AZ疫苗與血栓的關係。但研究發現,因施打新冠疫苗引起血栓的事件,目前全球個案數少,且血栓問題在西方白種人比較常見。Q:接種新冠疫苗後,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嗎?疫苗保護力並非100%,接種疫苗後,仍有少數機會感染新冠肺炎,但即使感染,也可降低重症機率。因此即使完成新冠疫苗接種,仍應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降低感染風險。Q:打完疫苗出現什麼症狀,必須要緊急就醫?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呂俊毅指出,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樣,可能會造成注射部位疼痛、發燒、倦怠、頭痛等症狀,各種疫苗產生比率略有不同。這些副作用通常只要休息1-2天,或服用一般退燒止痛藥治療就會緩解。但比較嚴重的副作用,包括嚴重過敏反應(anaphylaxis),打完輝瑞╱BNT疫苗,大約每100萬人有4.7人發生;打完莫德納疫苗,大約每100萬人有1.3人會發生,需要立即就醫。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目前尚未有證據顯示,對流感疫苗有過敏反應者,不能施打新冠疫苗。若過去沒有打過流感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也能放心施打新冠疫苗。Q:施打新冠疫苗,什麼樣的人容易誘發血栓?張皓翔指出,因施打新冠疫苗引起血栓的事件,目前全球個案數較少,粗估每十萬人中有0.79~3.77人,而染疫住院後靜脈血栓比率則為3~20%。如果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AZ疫苗。呂俊毅指出,今年3月左右,部分國家發現打完AZ疫苗,有人會出現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副作用,曾經停用或限制疫苗的使用者年齡。但研究發現,血栓問題在西方白種人比較常見,AZ疫苗大約每10萬人有1人,嬌生疫苗則大約每100萬人有3.5人。但相對於感染新冠病毒,疫苗帶來的風險非常低,打疫苗明顯利大於弊,多數國家仍開放使用AZ疫苗,且視為安全有效的疫苗。Q:根據臨床試驗結果,新冠疫苗保護力有多少?目前國際間緊急授權使用的新冠疫苗包括AstraZeneca(AZ)、Pfizer-BioNTech、Moderna與Janssen等廠牌,在完整接種兩劑(或一劑)後,對預防PCR確診SARS-CoV-2(疫苗株或D614G株)之有症狀感染,其保護力約有六至九成。Q:打疫苗後出現發燒疲倦等副作用,如何緩解?可服用哪類止痛消炎藥物?打完新冠肺炎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包含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倦怠等。張皓翔指出,其中又以年輕人反應較為激烈且常見,較容易出現不良接種反應的時間點,分別為接種第一劑AZ疫苗、接種第二劑輝瑞疫苗及莫德納疫苗。可使用普拿疼、非類固醇類處方藥物,但不建議預防性服用(接種前服用)。一般來說,接種後若出現發燒等免疫反應,約兩天內會舒緩,若超過兩天且為高風險暴露者,務必進行採檢通報。Q:如果不想吃西藥,中醫有緩解副作用不適的方式嗎?中醫師黃小茹指出,在中醫理論,施打疫苗是將少量輕微的外邪直接感染人體,如果身體機能良好,正氣能驅除外邪,稍做休息就恢復。身體狀況較差的人,無法將外邪驅除,開始肌肉痠痛、發燒與倦怠,如果外邪進入了「中焦」,就會直接影響腸胃系統,出現腹瀉、噁心或食欲不振。中醫可以藉由辯證治療以上的症狀。「正氣不足」發燒畏寒、肌肉痠痛明顯的人,可以柴胡桂枝湯清除在表層的外邪緩解症狀;若是「三焦水道」不疏通,出現腸胃的症狀,可以五苓散或藿香正氣散,溫陽化濕幫助腸胃的風邪外散,根據不同體質再加入散外邪、扶正氣、散濕氣。預防血栓則可以酌加活血化瘀或滋陰養血的藥物。如果施打部位痠痛,可以塗抹紫雲膏或一條根,幫助局部消炎並促進循環,讓痠痛更快緩解。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管署、台大醫院
-
2021-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微解封/朝天宮、龍山寺 暫不開放參拜
中央宣布十三日起微解封,有條件開放民眾進入宗教場所,台南市大天后宮已向市府申請開放香客進廟參拜,但北港朝天宮、萬華龍山寺、台南北門南鯤鯓代天府等香火鼎盛廟宇,都決定維持暫不開放入廟參拜,大甲鎮瀾宮、苗栗白沙屯拱天宮則表示收到公文再討論,請民眾等等。內政部指出,第三級警戒尚未解除,宗教場所原則上仍不開放民眾進入,但若確信能做好防疫配套,擬具完整防疫計畫,報經同意後,可開放民眾入內祭祀、禮拜及參與小型靜態宗教活動,並限制室外的廟埕以每人一平方公尺為安全距離,凡進入宗教場所建築物裡面,每人前後左右至少距離一點五公尺,最多為九十九人。國定古蹟台南市全台祀典大天后宮已申請開放香客進廟參拜,初步規畫由三川門進出,以計數器管制人流,超過六十人就暫停讓信眾入內,月老殿、註生娘娘殿、后德苑同一時間限三人參拜。安平開台天后宮總幹事林國明也表示已在準備提出開放申請。近日雲林縣民透過臉書票選縣內應該解封的場所,北港朝天宮是縣民最希望解封場所。全國三級防疫警戒後,朝天宮將媽祖神尊請到中門,讓信徒在廟埕參拜,許多民眾希望趕快進廟親近神明。朝天宮總幹事何宗霖表示,信徒來自四面八方,很難掌握人流與足跡,加上先前幾次確診者曾到廟參拜引起恐慌,能否解封或採取什麼方式適度開放要經董事會討論,目前傾向維持現狀。他說,最近廟方無大型宗教活動,普度要到農曆七月,但因許多神明會尚未過爐,是否採取變通方式會滾動式討論。北市龍山寺目前僅開放前埕供信徒參拜,微解封後仍不開放信徒進寺內參拜。龍山寺董事長黃書瑋表示,維持現狀比較適合。台南北門南鯤鯓代天府秘書李國殿表示,廟內各廟殿室空間無法容納熱情信眾湧入,深入評估決定維持目前模式,僅能在廟外,盼老天保佑讓疫情早日落幕。
-
2021-07-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照顧病人更要照顧自己 談『疫情下醫護人員的身心調適』
自五月中旬國內COVID-19疫情快速攀升以來,全國人民陷入前所未有的集體恐慌,肩負著診斷疑似染疫者與治療確診病人重責大任的醫護人員,更是承擔了莫大的心理壓力。依據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顯示,醫護人員常見的壓力來源不外乎擔心曝露於染疫的風險、沉重的工作負擔、臨床決策過程中面臨更多道德兩難以及此類新興傳染病所衍生與過去迥異的實務挑戰。而這些壓力有可能造成醫護人員產生不安、焦慮與憂鬱等情緒,進而影響個人身心健康甚至是照顧病人的品質。醫護人員最為在意的實際需求可統整為五大面向去年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刊登的一篇研究結果中提到,在COVID-19大流行爆發期,醫護人員最為在意的實際需求可統整為下列五大面向:(1)不確定主管是否瞭解第一線人員面臨的壓力,所以期待能「聽我說(hear me)」。(2)擔心能否有足夠的防護設備、是否會傳染給家人,甚至能否快速接受檢驗,所以期待能「保護我(protect me)」。(3)擔心被發配到不熟悉的單位支援時,自己的專業知能是否足以勝任,所以希望能「做好準備(prepare me)」。(4)擔心在自己增加工作量或因疫情停課期間,個人所需的身心支持是否能被滿足、家庭安排是否能被安頓,所以期待能「支持我(support me)」。(5)擔心自己假使真的染疫,醫院是否會照顧自己或家人,所以希望能「關心我(care for me)」。所以醫院的管理階層應該要先瞭解醫護人員所面臨的前述焦慮、訴求與期待,並把焦點放在解決造成這些焦慮的問題上,訂定相關配套措施,為醫護人員提供具體支持,才能真正減輕他們的焦慮。去年衛福部即參考上述的研究結果訂定「防疫期間醫療機構員工心理支持與協助建議措施」,本院亦依循該建議措施,自去年起有不少具體作為,如積極運用院內既有的員工協助方案、製作「COVID-19疫情期間醫療作業懶人包」,透過員工LINE bot系統進行宣達,並在此聊天機器人系統上定期邀請員工填覆「抗疫身心狀態問卷」,近日更主動徵詢員工是否有臨時住宿旅館之需求。醫療人員在疫情下如何保持良好身心健康統整去年台灣精神醫學會公告的「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台灣精神心理健康指引」、臺灣臨床心理學會災難與創傷心理委員會所撰寫的「針對新冠肺炎一線醫療人員的心理照護計畫」以及國際知名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的整合分析研究結果,在此提供給醫療人員在疫情下保持良好身心健康的幾個建議:(1)首先要理解,在疫情肆虐的當下,做為醫護人員的我們會感到有壓力是很常見的反應,但這並不代表是工作失敗或為人軟弱。適度的壓力確實有助於持續專注在工作並提昇使命感,但做好壓力管理與維持身心健康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2)與此同時,務必要照顧自身的基本需求,包括進食足夠且營養的食物、獲得充足的睡眠、從事適當的運動,並請善用自己原本熟悉的壓力管理技巧,如,聽音樂、追劇⋯⋯等,以確保在輪班休息時身心完全的放鬆。但切忌使用無益甚至是有害的因應方式,像是抽煙、喝酒或不當的使用藥物,這些長期下來反而是戕害身心健康。 (3)即便工作繁重,仍請不厭其煩地透過電話或視訊方式,儘可能地與你所愛的親友保持聯繫,傳達彼此的關愛。在職場上,可向同事、主管或其他值得信賴的人尋求互助支持。別忘了!大夥兒同舟共濟,正經歷相同的壓力,也最能同理彼此的心情,請不吝為伙伴加油打氣!本院精神科同仁在去年即結合新北市金陵女中所提供的感恩小卡與捐款,辦理了多次慰勞院內抗疫人員的快閃活動。(4)心有餘力之際,檢視壓力對自己的影響並做反思,將有助於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然而如果壓力持續造成自己的不適,甚至感到無法承受,請務必向他人尋求協助。在本院可透過員工協助關懷專線、諮詢表單或電子信箱預約臨床心理師做諮詢,整個精神科團隊成員也持續守護全院同仁。親愛的醫護同仁,請務必在照顧病人之餘,一定更要照顧自己!請相信我們終將克服一切,而這段歷程中的共同體驗與相互支持,在雨過天青後,會使我們更加團結!
-
2021-07-08 名人.陳旺全
醫師給你問/怕疫苗副作用?試試這帖防疫茶舒緩!名醫陳旺全遠距諮詢限量開放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五月中旬爆發,全台防疫進入第三級警戒,引發國人恐慌,許多人搶打新冠疫苗,也有很多人搶購中醫用藥「清冠一號」中藥。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榮譽理事長陳旺全提醒,清冠一號是治療性的處方用藥,須由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後的處方藥物,不可輕易使用。 若要避免染疫,一定要身體平衡、提升免疫力,更要養肺補氣,「預防重於治療」,陳旺全特別公開其平常飲用的「防疫茶」配方,一般人可以飲用,也有助於舒緩施打疫苗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像他三周前接種莫德納疫苗,在施打前兩小時飲用250㏄防疫茶,打完後又喝了250㏄,沒有什麼副作用,僅注射處有些微的紅腫,冰敷一下就好了。 中醫權威陳旺全平時門診搶手,他受聯合報、WaCare邀約在元氣網提供公益遠距服務,即日起開放預約,將於12日-18日特定諮詢時段與預約民眾一對一諮詢,名額有限。減輕疫苗副作用,中醫按壓穴道、茶飲有效嗎?☛快按此問專家,免費諮詢限6名。https://bit.ly/2SQ6xD0 陳旺全強調,面對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全球正流行Delta變異株具高傳染力,接種疫苗從一劑、兩劑,現在可能要打到第三劑,但疫苗並不能治癒疾病,而是避免染疫變成重症。中醫和西醫都具有「精準醫學」概念,中醫會從每個人的基因、生活型態差異等層面,預測疾病發生的可能性,更可以透過中醫的預防保健法來避免疾病的產生。 「預防與治療並不同」陳旺全說,中醫藥能殺死病毒,抑制病毒複製與傳染,「清冠一號」是由 北板藍根、魚腥草、荊芥、防風、薄荷、桑葉、黃芩、瓜蔞實、厚朴、甘草等10味藥材 組成,屬處方用藥,與三軍總醫院合作使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病患的效果不錯。如果病人出現咳嗽、發燒、X光照射肺部浸潤、PCR篩檢呈陽性時,即可使用清冠一號治療,但使用劑量須經中醫師視病人症狀開立處方治療。 防疫最重要的是「補氣血」陳旺全指出,氣血不足會動脈循環不好,容易快樂缺氧,推薦大家平時可以喝「防疫茶」補中益氣,亞健康的人經醫師診斷處方喝防疫茶效果更好。對於身體較弱、多汗的人,則建議6味藥材組成的防疫茶,可再加入黃耆、北沙參及防風各3錢的藥材熬煮茶飲,養肺補氣。打莫德納疫苗後,發生副作用的女性比較多,可以再加入黃耆、枸杞、白朮等藥材燉煮防疫茶飲用。 避免染疫陳旺全說,除了打疫苗,一定增強自身免疫力,喝防疫茶外,營養要均衡,平常多吃天然的蔬果,尤其薑、蔥、蒜要多食用,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也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每天曬太陽10分鐘攝取維生素D,都有防疫的效用。想知道如何食補提升抗疫能力嗎?☛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限額僅6名。https://bit.ly/2SQ6xD0 【防疫茶】● 材料:魚腥草5g、桑葉5g、紫蘇5g、薄荷1.5g、菊花2g、炙甘草1g● 作法:1、個人飲用時,可取一個500cc廣口保溫瓶,將中藥材洗淨放入瓶中,再以500cc熱開水沖入瓶中,蓋好瓶蓋悶20分鐘後,即可倒出當茶飲。可陸續回沖飲用,直至沒味道為止。2、若為家庭成員飲用,可將洗淨的中藥材放入鍋中,加入2000cc的水,用大火煮沸,轉小火煮20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 功效:補肺益氣、防疫☛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中醫師陳旺全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染疫死亡全因高齡?陳亮恭:表面解讀恐嚇壞長者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5月11日至今已造成1萬3791人確診、703人死亡,致死率5%,遠高於全球致死率2.1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指出,致死率高原因是染疫者多為高齡長者,且都有慢性疾病。國內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認為,新冠肺炎死因不能只歸因高齡,國外研究歸納關鍵是衰弱、失能,若只按照表面數字解讀,恐怕只會嚇壞長者。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為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7%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從高齡化社會進入到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法國經歷118年,台灣只有25年,台灣老化速度是法國5倍,短時間內難以對高齡議題有全面性的認識。指揮中心日前指出,新冠確診死亡年齡60歲以上佔九成,研判高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是致死率較高主因。陳亮恭表示,高齡者染疫的確容易出現重症,但染疫死亡絕對不只有高齡這因素。若依目前收集資料,只有死者年齡、性別、居住地、慢性病等傳統指標,缺少衰弱、失能、失智等功能評估,沒考慮這些重要影響因子對高齡者的健康衝擊,死因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八成具有一種以上慢性病,如此呈現分析結果,等於涵蓋絕大多數長者。陳亮恭指出,過去沒有新冠疫情時,研究已發現,猝死者7成以上有心血管疾病。開放高齡長者接種疫苗後出現多人猝死,中央解釋,新冠肺炎死因是高齡、慢性病,接種疫苗猝死解剖結果亦是如此,但長者多半都有三高、慢性疾病,若沒有以高齡議題的思維來解讀,出現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那公布這數據等於沒講,沒辦法釐清真實的高風險對象,也只會讓長輩害怕」。陳亮恭認為,同樣80歲,有人身體硬朗、有人不良於行又有多重共病,疫苗有限,若站在保護高風險的長者為出發點,容易接觸脆弱長者的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照服員或看護、家屬應列為施打重點,避免將病毒帶給長輩,若單以「年齡」做排序,容易有所疏漏。同時,高齡又合併衰弱、失能者,施打疫苗後不良反應機率較高,挪威施打三萬五千位長照機構住民,施打後出現千分之三的死亡案例。陳亮恭認為,若我們選定優先施打對象時未考慮衰弱、失能等因素,可能因高風險個案猝死,增加其他長者恐慌,導致緩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表示,有兩成重症患者選擇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實有「相當比例可以救得回來」,讓不少一線醫護反彈,他今出面致歉,表示沒有指責的意思。陳亮恭認為,DNR是病人在生命末期、健康狀況不好,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討論共同決定,必須給予尊重,也是近年推行安寧緩和醫療的用意,歐美推動多年,民眾接受度更高,但未見國外以 DNR 解釋高齡病患的死亡率。陳亮恭表示,新冠肺炎是新興病毒,當事後諸葛評論政策很容易,以此苛責指揮中心並不公平。但就系統面來說,老化或高齡是特殊議題,需要真正重視其特殊性,「否則所有分析都只是高齡、慢性病的結果下,政策上又能如何改善?」
-
2021-07-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第一本台灣醫護抗疫心聲 急診醫師嘆「這裡沒有英雄」
「請再為台灣堅持一會兒。這是一場戰爭,在結局來臨之前,不要輕易倒下。」新冠疫情五月爆發,醫護人員在第一線面臨巨大壓力,急診室醫師胖鳥記下這段時間所經歷的一切,完成新書「這裡沒有英雄:急診室醫師的COVID-19一線戰記」,是台灣第一本從醫護人員角度寫下的新冠肺炎抗疫紀錄,15日由聯經出版,7日展開網路預購。胖鳥不到30歲,任職於北部醫院,急診室醫師資歷滿五年。這一代人不曾經歷戰爭,她卻經歷了從去年以來一場被形容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病毒之戰。她的姊姊和父親同樣是醫護人員,父親經歷過SARS抗疫後,如今換成姊妹守在戰場。在書中,胖鳥寫下急診室看到的戰爭與日常。包括確診病患超收、持刀患者暴力相向,醫師掙扎著要不要讓垂危病人插管,最後送上手機讓病人和家人視訊訣別,而她則學會「戴著護目鏡時不能哭」。她說,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場上,「沒有誰是英雄、沒有人想當什麼英雄」。病人太多的時刻,醫院會拉起封鎖線。胖鳥曾目睹一位前輩從戶外看診區走到封鎖線外,一一跟病人解釋不能再接病人的原因。胖鳥回憶起這一幕,醫護和病人就像站在戰線的兩邊,「我們不是敵人,我們想保護你們。」「請了解醫護人員不是神。」胖鳥表示,有家屬將醫護人員當成維修工、醫好病還有三年保證期。面對這場猝不及防的病毒大戰,許多病人和家屬情緒失控,也造成醫護龐大的心理壓力,「請相信醫護人員一定會幫助你,讓我們一起好好打這場仗」。急診室是這場人類與病毒大戰的第一線。看多了無法預料的生離死別,胖鳥建議染疫病患,學會對著家人愛人「把心裡的話講出來」,因為隨時有可能失去道別的機會,「把你遺憾的事情先解決掉,期待最好的結果。」也請把心中最擔心的事告訴醫護人員,「只要讓我們知道你的擔心,我們就能設法解決,不要讓恐慌化為暴力」。她說,雖然這場戰役還沒看到盡頭,「感謝你們願意當後盾,我們也會願意繼續在前線守護。」●「這裡沒有英雄:急診室醫師的COVID-19一線戰記」7月7日開放預購,15日紙本書、電子書同步上市,電子書另加值收錄急診室側記一篇。每售出一本,聯經出版將捐出十元予台灣COVID-19防疫工作專款使用。
-
2021-07-0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COVID-19照護研討會疫苗篇:疫苗對Delta變種有效嗎?血栓如何發現?
由台中榮總主辦、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協辦的「COVID-19照護研討會」,今天(3日)舉辦民眾場,以民眾為主要對象,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吸引逾九千五百人同時上線觀看。以下《元氣網》整理一般民眾最關心的議題「疫苗篇」詳細問答。Q:新冠肺炎疫苗的副作用,有哪些需要擔心的?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第一個是過敏性休克,第二個是栓塞(血栓)。栓塞在腺病毒載體疫苗中的比例比較高。傳統的包括Novavax、高端、聯亞,都是屬於蛋白,所以副作用非常少。接種輝瑞、莫德納等mRNA疫苗者,常會出現注射處疼痛的現象,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疫苗打到肌肉裡面,肌肉、淋巴、淋巴結都會受影響。所以疼痛感可能第一次沒什麼感覺,第二次反應通常會特別強。所以第一次沒有感覺的人,要特別注意第二次接種後的副作用。此外,根據統計數據,接受莫德納疫苗施打者,發燒的比例比接種AZ者少很多。Q:目前國內的疫苗接種者的不良反應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的疫苗不良監測稱為V-Safe,台灣則有V-Watch疫苗施打後不良反應監測機制,早期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後,都有填表,並以此為據整理出統計數據。有幾個問題,包括過敏性休克,美國發生的機率是每百萬分之11,那國內大約是百萬分之1,目前台灣有5例,其中3例是AZ,2例是莫德納。其中有一個個案,打了AZ後發生過敏反應,第二劑換打莫德納,過敏反應依然發生。所以問診中的重點是,只要打過任何藥物後,曾出現過敏者,都要特別注意,進行緊急處置。心肌炎、心包膜炎則在年輕族群身上較長看見,國內有2例。至於血栓,在國內的發生率約為3.6,與其他國家相比不算高,跟美國施打嬌生疫苗者的比例不相上下。Q:打完疫苗後能不能捐血?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基本上目前在美國紅十字會,或是全球紅十字會,針對捐血的相關規丟,mRNA疫苗或是AZ疫苗都沒有特別限制。國內的規定,則是接受mRNA疫苗接種者可以捐血;接受AZ疫苗接種者則謹慎一點,觀察14天後再去捐血。不過要提醒民眾,疫苗施打後,常會出現發燒不適的症狀,在症狀緩解後,再進行捐血會比較合適。此外,捐血後,疫苗產生的抗體並不會受到影響。Q: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否有效預防新冠肺炎?若要施打,間隔為何?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的研究中,還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預防新冠肺炎。不過有些大型研究中,例如美國近期發表、針對5千餘萬65歲以上長者的觀察性研究,可以看到流感疫苗可能有助於預防新冠肺炎。然而並不是說高齡長者就不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助於預防肺炎鏈球菌,在長者染疫後的後續自我照護中,能提供保障。不過針對流感疫苗,除了上述的大型研究結果外,流感死亡率也是非常高。因此還是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Q:感染新冠肺炎後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需間隔多久?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得了新冠肺炎後,抗體仍持續多久,仍有待研究。有人認為可以持續8個月,甚至更久。但是這樣子的抗體效果,能否用於預防二次感染,的確有觀察到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又再感染新冠肺炎變異株。因此建議感染過新冠肺炎者,仍要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國內目前的建議是,自確診日起六個月後,再進行施打。國外的指引則是痊癒後三個月。目前輝瑞、AZ疫苗染疫後再打一劑,可以看到保護力明顯上升。特別是mRNA疫苗,染疫康復者再打一劑的保護效力,與接種兩劑者相當。Q:關於疫苗混打的效果及建議?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確實有國家,包括英國、西班牙、德國和加拿大,都做過相關研究;美國也有研究觀察,但不是以AZ疫苗,而是嬌生疫苗為主。我們知道初步的結果是,打了AZ或輝瑞疫苗,第二劑接種後,抗體一定比較高。但是不是等於保護力,仍有疑問,因為抗體衰退得相當快。此外,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一定比第一劑來得嚴重,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許多國家都允許民眾混打疫苗,然而國內在6/20的專家會議後決議,因為疫苗廠商的指引並不建議混打,若是出了問題,權責難以劃分。除此之外,混打疫苗在行政處置上,也會造成很多困擾,這也要納入考慮。目前國內專家小組(ACIP)是建議不要混打,除非有通報施打後的不良反應,不論輕微或嚴重,只要有通報,第二劑就可以混打。Q:Delta變種有何不同?目前的疫苗保護力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以色列、英國都曾出現,接種疫苗後仍感染Delta變種的案例。疫苗高度關注病毒(Variant of High Consequence, VOC)有四個定義:第一,傳染力變強;第二,毒性變強;第三,病毒發生突變,導致疫苗偵測出病毒的能力變差;第四,現有的預防方式、治療方式都打折扣。目前有Alpha、Beta、Gamma、Delta四種,為了避免污名化而使用希臘字母進行命名。Delta變異株因為抗原決定位發生改變,使其穿透力變高,因此傳染力變強、毒性也變強,死亡率也有所提升。至於疫苗的有效性,第一劑的效果一定比較差,降幅達10%左右。mRNA疫苗打完兩劑後,雖然效果下降,但仍有85%左右的保護力;AZ的效果就差一點,降至約60%~50%。未來病毒會怎麼變化,仍屬未知,因此二代疫苗仍在研發。Q: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為何會引起血栓?何時發生?如何發現?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新冠肺炎疫苗之所以會引起血栓,是因為棘蛋白誘發了一些抗體,這些抗體使血小板凝集在一起,消耗了血小板,並在凝集的過程中,於比較不常見的地方產生血栓,包括腦部、腹部,且因為消耗了血小板,血小板低下,進而導致出血等問題。事實上,血栓發生得機率極低,約為十萬分之1~2,跟買樂透中獎的機率差不多,不用特別擔心。此外,產生血栓並不是AZ疫苗的專利,mRNA疫苗也有發生血栓的個案情形。不論如何,接種疫苗後產生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情形,比起說是給民眾恐慌,不如說是讓醫療團隊有警覺心。舉例而言,患者打了疫苗後,發生血小板低下,那我們就應該去思考,是不是因為疫苗造成的血栓所導致。絕大部分的民眾,不論施打何種疫苗,產生血栓的機率,是非常非常低的。Q:癌症患者能否接種新冠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從事任何醫療行為,都必須以不傷身體為前提。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在癌症患者身上事實上是相當安全的。第二個問題是,何時打?許多癌症病友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反應必須要有血球,且必須要有好的血球才有辦法產生有效的抗體。因此接受化學治療的病友,需在治療後三週,血液的生成才會恢復正常,此時即是接種疫苗的好時機。而接種疫苗後,間隔三週後,待抗體產生,再繼續進行化學治療,會是比較好的做法。有病友好奇,化學治療會不會使抗體濃度降低?由於全球接種疫苗的癌症患者比例仍較小,因此仍無相關證據。有些血液的惡性腫瘤、骨髓移植,或是打單株抗體的患者,的確這群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漿細胞、B細胞受損嚴重,因此未必會產生好的抗體。美國血液病學會、癌症醫學會的建議是,對於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應在手術完成後三個月,再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英國的研究發現,一群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不論接種輝瑞或AZ疫苗,最終產生中和抗體的機率僅有一半。因此建議癌友,即便是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疫苗注射,還是要做好自我保護,戴口罩、勤洗手。Q:洗腎患者能否接種疫苗?抗體會不會被洗掉?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洗腎患者多為多重共病患者,例如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因此患者本身較為孱弱、免疫力較低。患者每週需進行三次血液透析,每次約需3~4小時,且期間需面臨群聚的風險,因此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未施打疫苗的糖尿病患者,其染疫風險為一般人的5~20倍左右。此外,感染後患者因肺炎重症而死的機率,是6~32%。因此血液透析的患者,比起一般患者,因為新冠肺炎造成死亡多風險,高出10~400倍。所以施打疫苗是避免洗腎患者因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死亡,同時減緩醫療負擔的重要措施。且即使患者未來感染新冠肺炎,大部分患者因體內已有保護抗體,可以減少嚴重程度,有些患者也能痊癒。台中榮總於6/15~16,為院內450個洗腎患者施打疫苗,發現大部分患者並無嚴重副作用、不良反應產生,僅有倦怠症狀。大約有50%有局部疼痛紅腫現象,僅30~40%的患者有發燒,有20%有腸胃道症狀,10%以下患者有呼吸道症狀。此外,血液透析並不會把抗體洗掉。因為透析的瓣膜是人工腎臟中的瓣膜,它非常小,只有中小分子的毒素會被洗掉。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是球蛋白,是大蛋白、好東西,在透析的過程中會被留下,以保護洗腎患者。面對新生變種病毒,仍建議洗腎患者施打疫苗後,需注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感染新冠肺炎。Q:如何防範兒童感染變種病毒?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針對兒童較少染疫,有許多理論,包括受體較少,以及因為冠狀感染期程短,而產生的交叉保護效果。兒童年紀小,所以接觸外界較少,因此染疫機率較低。不過因為病毒一直在變,仍不排除兒童感染的可能性。兒童從出生到學齡前,都屬於抵抗力發育階段,抗體器官組織都不成熟,感染併發症較多,因此即使現在沒有那麼嚴重,仍要小心提防。之所以18歲以上才能打疫苗,是因為所有的藥物、疫苗,都是18歲以上才能使用,所以目前只有做18歲或20歲以上,是成年的定義的問題。輝瑞最早做到12歲,甚至往下,學理上認為效果、安全性相當,不過因為沒有研究就不能斷言。因此例如高端、聯亞研發的過程中,都被要求要先做青少年,再往下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沒有資料情況下,無法給予建議。至於孕婦的部分,婦產科還是建議施打mRNA疫苗,不打AZ,因為孕婦有其他潛在的問題。但是疾管署沒有特別註明說打哪一種疫苗,因為目前疫苗供貨仍然不足,沒辦法讓民眾自由選擇。Q:中風患者、癲癇患者能否打新冠肺炎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如果處在急性中風,或是癲癇控制不良的狀況下,是不適合施打的。疫苗完成幾種後,大部分人會有發燒、不適的症狀,這些不適的狀況,可能會降低癲癇發作的預指,並不是說疫苗本身會導致腦部損傷,或造成癲癇發生。基本上如果控制良好的、或是穩定後的中風患者,仍可以接種疫苗。Q: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裝過支架的病患能否施打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都可以施打。此類個案可能會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栓用藥,目前仍建議這些病患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因為他們一旦染疫,症狀會更為嚴重,造成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反而是會強烈建議施打疫苗的族群。但如果有服用特定藥物的患者,仍須先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濃度後,再行接種。此外,如果過去有因為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狀,就不建議選AZ,應選莫德納。Q: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藥物的患者,是否能接種疫苗?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是控制穩定的情況下,是可以接種疫苗的。Q:接受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的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美國血液病學會、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停止接受細胞瘤療法的三個月後,再接種疫苗會比較好。其餘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則並沒有特別限制,不過其反應效果可能會比較差。此族群患者染疫後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會升高,因此需要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即便施打疫苗後,因其免疫受到抑制,還是必須做好個人及周遭防護,達到群體免疫,才能真正保護癌症患者。
-
2021-07-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要汙名化菜市場 費鴻泰:所謂市場熱區要說清楚
立委費鴻泰今天指出,台北市昨天公布幾個菜市場是所謂的熱區,就應該說清楚情況和提出有效防疫配套措施,要讓台北市民安心,不要污名化菜市場、攤商,或造成民眾的恐慌。費鴻泰指出,訊息需明確,千萬別讓民眾加倍恐慌,市政府應說清楚,到底感染的足跡是如何?是和北農交易的攤商染疫有關?還是市場周邊個別的住戶確診?費鴻泰表示,據市府初步安排,擬借用永吉國小作為永春市場周邊的快篩站,他要求務必做好快篩規畫,提前通知里長、居民及攤商等相關人士,確保快篩的動線及配套措施。才不會在快篩規劃不全和資訊不明的情況下,不僅造成民眾恐慌,也會增加行政成本。政府應對民眾宣導快篩訊息,尤其這幾天曾經去過熱區附近周圍者,快到政府設置快篩區域接受採檢。
-
2021-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摸到帶有病毒的食品或食品包裝會感染 COVID-19 嗎?美CDC釋疑
疫情期間是否有可能會因為處理食物或接觸食品包裝而感染COVID-19嗎?依據2020年12月31日美國CDC公布的資訊表示,只要遵循食品安全的基本步驟,就不需太過恐慌。目前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的主要感染方式,是當有人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帶有COVID-19冠狀病毒的呼吸道飛沫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導致。對於因為觸摸帶有病毒的表面或物體(包括食品或食品包裝),然後觸摸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來感染COVID-19,並不被認為是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但基於食品安全的原則,購物、處理食物、接觸食品包裝後,或準備進食之前,一定要洗手,並用肥皂和水沖洗確實清潔;如果沒有肥皂和水,可使用75%的酒精或乾洗手,完全覆蓋雙手表面,並搓揉直到乾燥,以免導致健康危害。從食品、食品包裝或袋子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被認為非常低,目前尚未發現因接觸食品、食品包裝或購物袋而感染COVID-19的病例,但仍需遵守食品安全的處理原則。1. 打開包裝時,需在購買後2小時內冷藏或冷凍肉類、家禽、雞蛋、海鮮和其他易腐爛物品。2. 不要在硬紙板或塑料包裝的食品上使用漂白水消毒液。3. 可重複使用的布質購物袋骯髒時,可用清潔產品洗滌並晾乾。1. 不要用肥皂、漂白劑、消毒劑、酒精、消毒劑或任何其他化學品清洗新鮮農產品。2. 用流動的自來水輕輕沖洗新鮮水果和蔬菜。3. 不論是否食用蔬果外皮,仍應使用乾淨的刷子進行刷洗。4. 尚未證明鹽、胡椒、醋、檸檬汁和柳橙汁能有效去除農產品上的細菌。1. 有害細菌在5~60℃之間生長最快,如果要購買肉類、家禽或海鮮時,記得準備冷藏箱和冰袋,以確保返家過程中食物保持在5℃或更低的溫度以下。2. 切勿讓需要冷藏的肉類、家禽或海鮮在室溫下放置超過兩個小時,如果氣溫高於32℃,切勿讓需要冷藏的肉類、家禽或海鮮在室溫下放置超過一小時。3. 採買回到家後,肉類、家禽和海鮮應立即處理烹調或放入冰箱中安全儲存。4. 如果外包裝出現破損,保溫袋或冷藏箱在接觸生肉、家禽或海鮮或其汁液後,應用熱肥皂水或漂白水溶液徹底清洗表面。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處理食物或接觸食品包裝與感染COVID-19有關包裝食品、新鮮農產品、肉類的食品安全處理處理包裝食品處理和清潔新鮮農產品肉類、家禽和海鮮的採購與處理 【延伸閱讀】 食物中毒是什麼?一次了解食物中毒高風險族群有哪些?傳統市場成為新冠肺炎高風險區?!醫提點4招不把病毒帶回家!情緒忽高忽低!就是罹患躁鬱症的前兆嗎?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7-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孤獨死1】隔離中辦親人後事 比孤獨更孤獨的三十五天
編按:大疫之下,上百個被隔離的家庭,無法送別因新冠肺炎猝逝的親人,他們該如何走完這段漫長告別式?記者聯繫上一位溫柔且堅強的家屬,寫下她發現母親離去,從病逝到安葬,三十五天內的種種心情。這位家屬希望,以這段經歷幫助像她一樣,正在面對親人往生之痛的遺族,也帶給你我度過疫情的力量。「因為見不到最後一面,我在隔離時一直忍不住想:媽媽走得到底順不順利?」五月中旬,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剛爆發的某個傍晚,阿芳(化名)和哥哥下班後,打算送身體不適的獨居母親就醫。兩人一抵達公寓,竟發現母親猝死家中。阿芳立刻報警、聯絡殯葬業者。接體員穿著防護衣進入房間,貼身「背對背」背起遺體下樓。由於死亡現場在民宅內,這位七十多歲老太太也非匡列對象,依規定,她的遺體只能在冰櫃躺上一晚,等待檢察官與法醫完成司法相驗、採檢,才能火化。結果真是新冠確診,此刻老太太已仙逝三天。她是台灣疫情內前五十名死者之一,更可能是第一位不幸在家「孤獨死」的死後確診者。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她一次承受好幾種老太太生前獨居,行動也沒太大問題,甚至倒下前一天,兄妹才探望過她。阿芳回憶,當時媽媽癱在椅上,神情疲憊,原本就患慢性病的她說不出哪裡痛。阿芳本打算送媽媽急診,醫院一得知老太太有接觸史,請她們改叫防疫救護車。等到凌晨兩點,總算收到派車通知,兄妹此時已先各自回家,只能明天處理。▌推薦閱讀>>護送三百位染疫者 抗疫運將的成軍手記沒想到暫別一天,母親獨自在家中斷氣,再見已是天人永隔。但是,喪母之後,兄妹倆也無法送媽媽最後一程,因為他們接觸了疑似確診者,依法必須各自居家隔離。所以,傳統喪家要辦的入殮、辦理死亡證明,甚至法律規定「疑似感染遺體」須盡速火化,兄妹倆都被迫缺席。對母親最後的告別,只能「外包」,請業者代勞。所有程序接踵而來,阿芳的人生突然被按下快轉鍵。接下來的日子裡,她向公司請假、告知親友母親死訊,持續和殯葬業者在線上討論後事,也要在隔離狀態下照顧自己的家庭。還來不及為喪母悲傷,她發現自己也全身痠痛發燒,恐慌自問:「我是不是也中了?」直到母親走後第四天,區公所協助她去醫院PCR篩檢,說是「陰性」,驚慌暫告段落。四十多歲的阿芳說,不久前,母親節一家團聚,老少圍坐餐桌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怎知這些都成了往事。她和哥哥各有家庭與工作,每一到兩周就會去看看母親,說說話也好,這是他們的日常。阿芳還和失智的父親同住,多年盡力關照著兩老。她至今仍懊悔:「如果那一天,我們陪媽媽等到凌晨救護車來,結果會不同嗎?還是媽媽會在住院後,歷經插管的痛苦,還是會走?」獨自面對自己的隔離期,她找不到答案。母親的遺物 帶領家屬走出傷痛母親離世廿二天,阿芳結束居家隔離。早上出關,下午立刻辦法會。因為防疫規定,現場只有她和哥哥、大嫂向母親送別;親戚隔著螢幕,在直播畫面另一頭泣不成聲。第廿三天,阿芳回到母親住的老公寓整理遺物,鄰居發現她正準備開門,趕緊走避。前來幫忙的死亡清掃人洪生端詳房間,床墊上依稀可見人體微滲分泌物的印子,他連忙找塊布蓋住,不想讓家屬看見。接著吩咐阿芳戴起手套,找找重要物品及要放在靈堂的遺物。▌推薦閱讀>>死亡清掃人:我們掃的不只是血跡桌上一支還充著電的手機,像是凍結的時光膠囊。洪生要阿芳把手機放進密封袋裡,別接觸機身。阿芳隔著袋子,硬是解開了螢幕鎖。三周來無人觸碰,即使媽媽走了,它仍記錄下三周的時間流逝。上頭是滿滿的Line群組訊息,還有一通阿芳打來的未接來電,日期停留在五月某日,正是她發現母親失聯、病逝那天。阿芳從通訊錄找到母親生前好友的電話,電話一撥通,阿芳還沒說明母親死訊,對方劈頭說:「我知道(她走了)。」那位好友夢見自己和老太太快樂出遊,直到離別時,老太太和另一位也早已往生的友人,向大夥揮手再見,看起來健健康康、無牽無掛。這樣的夢境,即使虛幻,也給了阿芳真實的安慰。她和母親的朋友分享著回憶,笑談老太太生前糗事,逝者彷彿伸手可觸。她決定留下這支手機,等到疫情結束後,再聯絡母親的朋友們,聚首緬懷記憶中的媽媽。阿芳也希望,以這段經歷幫助像自己一樣,仍在面對著親人往生之痛的遺族。失去至親後,被迫凍結一個月的人生,終於能再度前行。▌文章未完,繼續閱讀:【完整專題】一段吞聲死別的故事【疫情下的孤獨死2】生者如何與悲傷共處【疫情下的孤獨死3】傳染病加劇長照悲歌▌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台灣難解的雙老困境
-
2021-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屏東枋山枋寮Delta群聚匡列640人 全入住集中檢疫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屏東縣枋寮果農夫妻感染Delta變種病毒,與枋山嬤在枋寮醫院有時間、空間重疊,研判高度關聯性,縣府表示,2地共匡列640人全住集中檢疫所。指揮中心記者會後,屏東縣長潘孟安透過臉書(Facebook)報告屏東最新疫情,強調「Delta變種病毒頑強,除疫必盡,全力以赴!」枋山鄉13例新冠肺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其中10例感染Delta變種病毒(最早在印度發現),枋寮鄉則有果農案14734和妻子案14816繼枋山群聚案後也確診感染Delta,縣府疫調追查2案關聯性。屏縣府為釐清枋山群聚案與果農老夫妻的感染途徑,衛生局多方比對,第一波發現枋山的確診者中,有多人去過枋寮醫院,再深入比對,一筆一筆勾稽枋寮醫院的就診資料後發現,案14407(枋山嬤)與案14816曾經在6月16日上午,同時在門診大樓一樓,分別掛胸腔內科及神腦神經外科,2科的候診室是共用相同的空間。縣府並表示,在案14407原來的疫調資料中,她自述16日早上是陪同案14409(同居友人)搭救護車到枋寮醫院急診,但疫調人員昨晚勾稽到資料後再度詢問,請她努力回想後表示,當天覺得胸口悶悶的,喉嚨不舒服,有自行從急診走到門診,到胸腔內科掛號看診。縣府表示,枋寮鄉3處篩檢站,全面延長到明天,枋寮醫院則繼續關閉清消2天,做環境檢測,待指揮中心指示何時重開急、門診,枋寮鄉全鄉也將從後天開始進行全鄉3天的大清消。縣府表示,目前枋山案以及枋寮案共擴大匡列640人,全數入住集中檢疫所採檢並隔離,持續嚴守防疫。Delta變種病毒傳進枋寮鄉,讓鄉民恐慌,3個篩檢站至今已有7104人篩檢,並有部分商店停止營業,紛紛在臉書「枋寮大小事」公告,將停業到疫情趨緩時。枋寮鄉長陳亞麟表示,枋寮鄉的染疫案和枋山鄉善餘、楓港2村不同的是2村人口少,可以先施打疫苗,整個枋寮鄉有3萬4000多人,光工業區就有1萬多人,包括公家單位和工業區,約有5000多人是從高雄、屏東市區等外地到枋寮上班,他當然希望枋寮鄉民能夠先施打疫苗,但人口結構複雜,全鄉先施打疫苗有難度。陳亞麟表示,但是,他希望縣府的防疫會議,能夠把各鄉鎮市長納入,以符合各鄉鎮市的需要。
-
2021-06-28 名人.精華區
林芳郁/台灣的醫療 期待民間及企業發揮力量
民國92年3月,SARS襲台,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於4月封院,台大醫院病患暴增,醫護傾全力對抗病毒。那段時候民眾恐慌,醫院害怕被貼標籤。財團法人醫院在門口高掛「本院沒有SARS病患,請安心就診」。政府不得不指定公立醫院專責。國外非公立醫院 聲譽卓著當時的私立醫院只顧盈餘,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作了很不好的示範。也難怪台灣民眾常懷疑私立醫院是「營利機構」。本人多次出國參觀,在國外,聲譽卓著、經營成功的卻並非公立醫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國際有名,由約翰霍普金斯先生於1876年大筆捐獻建立,1899年瑪麗伽俐再捐獻了關鍵性財務,促成醫學院接受女性。美企及民眾 促成醫療進步身為非營利機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療集團一直能募到款項,占地3公頃,規模龐大,業務驚人,臨床、研究和教學無不完備。走在醫院候診室、治療室、迴廊,處處可見某某先生捐贈的硬體,某某女士捐贈的設備。美國沒有全民健保,但企業及民眾促成了醫療進步,也讓自己的捐獻恩澤後人並留名千古。台灣常有人誤以為企業為了賺錢開醫院,真相卻是健保之下,醫院很難有利潤!筆者在台北榮總院長任內,悠遊卡公司要求簽約讓病人刷卡付帳,手續費要2.5%,北榮當時淨利少於這個數目,約沒簽成。 此外,醫院必須不斷投資設備、人才以及研究。為了生存,每個醫院各顯神通,有的醫院縮減不賺錢的科別,例如急診、小兒科、感染科,有的醫院選用較差或是重複使用醫材。台灣醫療走到這裡,大家應該能了解此次的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什麼比別國高。亞東醫院隸屬遠東集團,醫院硬體是五星級飯店水準,醫師來自台大、榮總,去年初口罩慌,集團立刻撥出口罩產線供應醫院。而今年5月疫情嚴峻,亞東醫院位於板橋熱區,發生院內感染,總部提供援助,代為採購大量防護裝備,支持醫院營運降載。亞東醫院抗疫 承接重任完成清零後,亞東全院醫護不分科系投入防疫,承擔了全國11%的ICU重症,住院人數占全台病人數9%,而且接下板橋和三重共兩家加強版檢疫所,還承接篩檢、疫苗等服務。所以,指揮中心公開稱讚亞東醫院為新冠肺炎第一戰神。民間捐助 發揮關鍵性力量檢討起來,亞東醫院身為私立醫院,組織靈活,得以快閃的速度與病毒戰鬥。在此次疫情能有貢獻,除了感謝指揮中心及新北市的長官;遠東總部的支持及善心人士的捐助發揮了關鍵性的力量。台灣的醫療走到這裡,我想建議以外國為師,讓有能力的企業以及有心的個人一起來參與。也懇請在疫情過後,大家繼續扶植亞東醫院,讓它能持續為新北及台灣服務。
-
2021-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高端哪個好? 李秉穎:都是小孩不要比
聯亞生技昨公布新冠肺炎疫苗二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結果,在安全性與耐受性部份顯示良好,並無嚴重不良反應,但有專家指出,聯亞疫苗的抗體效價較高端疫苗低,「有些遺憾」。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李秉穎今天則表示,保護力不是只有看抗體,還有T細胞,很難比較。他更說,既然高端、聯亞之間很難比較,「就不要再比了,都是自己的小孩」。聯亞昨天公布二期臨床的其中數據,外界關心其與之前公布數據的高端疫苗間的比較。其中,高端疫苗的抗體效價為六百多,聯亞則為一百多。李秉穎今上名嘴周玉蔻的節目被問到此事時表示,雖然高端和聯亞的抗體效價都是同一個實驗室分析出來的,但因為保護力不是只有看抗體,且抗體數據是對數的概念,不能說高端的抗體就是聯亞的六倍。例如AZ和BNT、莫德納等mRNA疫苗的抗體效價數據也呈現差異,但在英國的報告中,這些疫苗在真實世界施打,都有九成的保護效果。周玉蔻也詢問李秉穎,由於EUA審查在即,現在國產疫苗紛爭不斷,身為委員是否感受到壓力?李秉穎則表示,外界現在對國產疫苗的意見,很多都是情緒上的反應,而非純學術的討論。但身為委員不會感到壓力,「不然就不要去開會」。他說,審查也沒有所謂的攻防,既然已經訂出標準,就是看數據,對照兩個疫苗和AZ疫苗的抗體效價,只要符合條件即可通過。對於外界批評國產疫苗未做臨床三期事件就審查EUA,李秉穎也強調,EUA就是在「緊急時候」、是在大流行時使用的疫苗。面臨生死威脅,就是要評估是否「利大於弊」,如果還要多要求各項檢測,就無法控制疫情;一旦疫情結束,EUA就失效,這些疫苗還是要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才能拿到後續的許可證。而對於目前屏東出現Delta病毒群聚,引發外界擔憂。李秉穎則表示,由於指標個案很快就被匡列,應該不會像萬華一樣爆開,觀察7天至14天若沒又出現新病例,應該就可安心。李秉穎也對7月12日解封表達樂觀看法。他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是RNA病毒,會一直變異,現在到處都是變種病毒株;且不論對哪一種變異株,該做的防疫措施,如洗手、戴口罩,都一樣,因此不需要對Delta病毒株特別恐慌。他說,只是因為新冠肺炎病毒的潛伏期約七天,因此疫情下降比較慢,但現在病例數持續下降,代表病例再生數(Rt值)已小於一,未來一定會持續再降。
-
2021-06-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屏東枋山6例也是Delta變異株 中央急撥1200劑全面施打
屏東縣枋山群聚感染今天再增3例,屏東縣政府公佈確診個案,為案14298計程車司機的妻子、母親及照顧的外籍看護。縣長潘孟安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連同秘魯境外移入的台中市嬤孫在內12名確診者中,有6例都是印度Delta變異株,其餘仍在進行基因序列比對,縣府料敵從寬,已全面提升當地警戒,下午成立前進指揮所,確認案例集中在枋山的楓港、善餘兩村,因是高危險地區,明天起開始施打疫苗。潘孟安說,枋山鄉楓港、善餘兩村是這次群聚感染的重點地區,除安排兩村村民優先篩檢外,昨天已跟陳時中部長通話,在屏東縣分配的疫苗全部施打完畢的情況下,以專案方式已獲同意優先撥補1200劑AZ疫苗,村民持篩檢陰性證明,從明天開始到29日,為期3天在枋山老人活動中心開設速打站,為兩村村民施打疫苗;至今天中午,計採檢644人,快篩643人陰性,1人陽性,進一步PCR檢驗402人陰性、242人送檢中。「屏東的土地不會長出病毒,屏東的天空也不會掉下病毒,目前都是從境外而來,但不論哪種病毒只要一入侵,屏東一定全力防堵」,潘孟安說,面對了就是解決,而不是製造恐慌,屏東沒有要封城封村,只是強化三級警戒,請村民盡量少外出,安心在家做好防疫。他也拜託網路酸民在鍵盤之後,應多關心第一線防疫人員,不應散播不實言論或獵巫,齊心防疫才是重點。
-
2021-06-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秘魯返台祖孫染Delta病毒 屏東枋山熱區村民明起打疫苗
台中市一對嬤孫在屏東縣枋山鄉居家檢疫期間確診,證實是印度Delta變異株,因後續同村有7人染疫,今天下午中央公布7人基因定序前,縣長潘孟安昨晚先向居民廣播配合全面篩檢,商家今起停業3天大消毒,明天開始為當地居民施打疫苗,統籌調度的枋山前進專案指揮所也在下午成立;潘孟安強調,雖然病毒來自境外,但一定盡全力防堵,請大家安心。潘孟安說,秘魯返國的嬤孫是印度Delta變異株引起,但枋山7例是否是相同的病毒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尚未公佈,但縣府一定要超前佈署,因此,前日在枋山成立的篩檢站,決定由一組變成二組,讓篩檢量能加倍,並延長到28日,他昨晚也來回200多公里到枋山,親自利用村里廣播系統,鼓勵村民儘管正值農忙期間,仍務必出來篩檢,才能保護自己及他人。他說,已經要求超商、市場、餐飲業者等停止營業3天,社會處則備妥防疫包,將依家戶發放,讓居民應急,此外,也由環保局與國軍協調,共同做環境清潔消毒。他說,枋山鄉的楓港、善餘兩村村民是這次群聚感染的重點地區,因此,除了篩檢之外,持篩檢陰性證明,從明天開始到29日,為期3天在枋山老人活動中心開設速打站,為兩村村民施打疫苗。枋山前進指揮所也將在今天下午成立,由衛生局領軍,整合各單位進駐,掌握在地所有狀況,做第一時間的回報處理,務必全力防堵這境外來到台灣的印度Delta變異株的傳染鏈。潘孟安說,縣府料敵從寬,做好所有準備措施,請居民不要恐慌,縣府團隊會一直都在,中央也會全力支援,更希望外界不要任意揣測,或出現不實的傳言,只要大家一起攜手合作,一定可以阻斷這次的疫情危機。
-
2021-06-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威剛擬包機送員工至關島打疫苗 每人補助10萬元
國內記憶體模組大廠威剛(3260)昨(25)日下班後向所有員工發出郵件,為體恤同仁目前在國內接種疫苗不易,決定專案包機送員工至關島施打疫苗,將包機前往,每位員工補助10萬元、自費3萬元,訂7月18日前往,可從嬌生、輝瑞、莫德納疫苗中三選一,22日返回桃園。威剛表示,由於目前並沒航班,是否能如期成行、目前正委由雄獅、鳳凰旅遊等旅行社向開闢直飛的航空公司爭取,並自6月28日開放員工報名。威剛這次送員工直接關島打疫苗,是科技業一大創舉,是否會掀起其他企業跟進,值得密切注意。威剛此一創舉,也反應國內疫苗缺貨,造成島內人民感到恐慌,威剛稍早為了防疫,負責人即董事長陳立白才發送每人近萬元防疫包及加發防疫津貼,如今又大手筆,決定包機送員工至關島打疫苗,足見對員工甚至關心,也希望藉由員工大量施打疫苗,穩定軍心。威剛提出的為期五天疫苗團,規劃航班時間為7月18日早上11時飛往關島,7月22日晚上6點30分從關島返回桃園,公司補助每人10萬元,員工需自費約3萬元,並扣三天特休假,施打的疫苗可從嬌生、輝瑞、莫德納疫苗中三選一。威剛人資單位並規劃讓員工入住關島日航酒店或最新開幕的TSUBAKI飯店,或是關島DUSIT酒店,員工在關島接種並待5天4夜後,再搭機返回台灣。不過,因目前尚未取得航班座位及參與人數確定數字,且此行程雖為五天,配合中央防疫回國得隔離14天,共計19天無法進公司,因此前往的員工必須電筆電,以利遠距上班;有部分員工因無法離開公司這麼久,確定無法報名,但這些員工是否也能享有10萬元補助,目前仍在討論中。
-
2021-06-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北農事件讓你對蔬果恐慌嗎? 譚敦慈教「防疫蔬果清洗法」
國內新冠疫情爆發後,全台自5月19日進入三級警戒至7月12日,三級警戒期間去市場、超市購買蔬果的人大幅減少;再加上北農事件的疫情擴大,消費者極度恐慌,擔憂蔬果上附有新冠病毒而被感染新冠肺炎,造成產地訂單急凍,許多蔬果滯銷而被退回原產地,夏天蔬果易壞造成農民損失嚴重。護理師譚敦慈說自新冠肺炎以來沒有因吃食物染上新冠肺炎的案例,為了避免大家恐慌,她教大家天然簡易的「洗菜、洗水果方法」,讓民眾在防疫期間還是可以安心享用蔬菜、水果,多吃蔬果可以提升自己的免疫力更能夠預防染疫。回家時:買菜回家在門口以75%酒精噴灑在外包裝或蔬果上靜置一分鐘即可(酒精會揮發可以直接噴在蔬果上)洗菜的方法:1.許多實驗證實洗菜用水最好無需加鹽、小蘇打。2.把要吃的菜放在水盆中清洗1-2次,第三次蓄滿水然後以一根竹筷子粗度的流動水溢流12-15分鐘即可。水果清洗:1.所有水果都要洗過再吃包括香蕉、龍眼、荔枝、橘子2.水果放盆中蓄水準備洗臉刷刷洗水果在用水沖一下即可◎芒果:吃芒果會過敏是因為芒果是漆樹科,所以芒果外皮要確實清洗乾淨就不會有影響。◎葡萄:現在葡萄盛產品質極佳,葡萄的清洗方法就是把葡萄剪成一顆顆放入水盆中,然後蓋廚房紙巾輕輕滑動再用水沖一下即可,葡萄外面的白色粉末是果粉無毒不必擔心。最後譚敦慈提醒,多吃蔬果有益健康雖是老掉牙的說法,但也是醫學不變的道理,懇請大家支持台灣辛苦的農民多採買台灣本土農產品。
-
2021-06-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天災」難料、「人禍」可躲:與新冠疫難共存一年的雜感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邀請三位在美國執業多年的醫師朋友分享一年來經歷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心得。神經科符教授曾經因為照顧病人而被感染,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不要驚慌,感染新冠病毒並非絕症,絕大部分病人會完全痊癒。但是應該減少感染的機會,注射疫苗,對自己、親人或社會都好。」精神科林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癌症專家胡醫師由一位癌症病人的故事,說出她對新冠疫情對癌症病人的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風險、癌症篩檢率降低、癌症期別升高以及存活率下降。去年年初,當武漢封城,千餘萬人口被強制隔離的時候,少數明眼人或已感覺到「山雨欲來」,東亞以外的世界,卻仍懵懵懂懂,幾無防備。不久疫情在美國東西兩岸併發,急速蔓延,這才發現舉國各地的公衛系統支離破碎,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完全無力招架。物資短缺、民眾缺乏共識加上政府決策的搖擺不定,導致最基本、最有效的「檢測—追蹤—隔離」政策無從開展。等到疫情發展到醫院人滿為患、急診及加護病房一床難求的時候,病毒已無從根除,只好以延緩其擴散為目標,關閉學校、餐廳、遊樂場所,控制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鼓勵居家工作。這種半強制、半自發的隔離政策,經過一年有餘,民眾的忍耐及經濟的蕭條已達極限。因而儘管病毒持續蔓延,美歐各國已陸續開放,寄望的是已感染人數的增加,加上疫苗的逐漸普及,帶來足夠的群體免疫力。經過這一整年整個社會的幾近停擺,三至四千萬人染病(大於10%)、六十萬人(0.2%)死亡之後,大多數人居然還能謹守崗位、盡己之力;醫護人員不屈不饒、鞠躬盡瘁;救護車日夜加班;米糧蔬果照常收成運送;郵件遞送,更加有效;賑災濟貧的組織,紛紛出現。凡此種種,在在顯示美國這極端個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國家,還是有她的韌性與自助助人的優良傳統。但是這ㄧ年的動盪對個人及群體的影響,的確是非常的巨大。生離死別、自由的剝奪,導致許多人身陷於無端的恐懼、憂鬱、躁動不安。酗酒、家暴、自殘等等,層出不窮。滿天的謠言,加上有心人士的刻意煽動,引發更多的族群抗爭。街頭暴力、隨機殺人的事件,更使舉國陷於長期的混亂、恐慌。疫情起伏影響人心,人心的波動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疫情(拒絕、反抗帶口罩、洗手及保持距離的規定、搶購囤積、隱匿病情、私自聚會等),造成惡性循環。拜兩個世紀以來公衛、醫療知識與制度的突飛猛進之賜,我們常不免誤以為感染疾病已成明日黃花,「理應」絕跡,更遑論大流行。因此新冠病毒的到來,猝不及防。很多人拒絕相信其危險性,更多的人惶惶然有如面對世界末日。其實包括「病毒」的微生物永遠會是世界的一部分。它們與人類的關係,淵遠流長,絕大多數是共存共榮。就因如此,人類基因體內才會有那麼多遠古鉗入的微生物基因,有些甚至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要件,例如粒線體(mitochondrion),細胞內的「能源工廠」;我們每個人內外全身,也有無數不僅無害,甚且有益健康的微生物。然而不同的動物所「習以為常」的微生物各自不同,一旦生態改變、或貪食野味,我們的身體接觸「素不相謀」的微生物的機會大增。它們在新的宿主體內得以肆意繁殖、破壞,免疫力低下的老、病人群,首先遭殃。另一方面,某些「正常人」的免疫系統又可能過度反應,「焦土作戰」、兩敗俱傷。新冠病毒之所以可怕,一部分正是它的「新」。它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這看似「弔詭」的關係,其實更適用於檢驗我們對疫情的反應。警覺不足與過分警覺,都會增加疫情對我們的危害。在這兩者之間,如何拿捏,在個人及社會層面上,正是我們最大的挑戰。警覺不足,如一年前的美國及最近的印度、巴西,門戶洞開,病毒長驅直入。過度警覺,過分擔憂,為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而竭力追求零機率、絕對安全,則如杞人憂天,導致精疲力竭、灰心喪志,甚而怨天尤人、互相攻訐、自相殘殺。新冠病毒是「天災」。因恐慌而自我設限、寸步難行,或藉端洩憤於他人,則是「人禍」。「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當然,害怕就是害怕,我們的情緒,常常不服管教。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認知與行為的層面著手,接受這世界上沒有「萬無一失」的保證之事實。我們唯有「竭盡所能」,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面對恐懼。這場「天災」顛覆了我們一向習慣的生活,適應自非易事。但是「窮則變、變則通」,它或許也有可能帶給我們一個調整腳步與方向的機會。比如說許多公司、機構這一年因疫情不得已而讓許多員工在家工作,卻發現他們的效率反而更好;也有人則因隔離在家而發現自己潛在的才能,諸如廚藝、園藝、歌唱、寫作等等;有的人也許「日理萬機」,疏忽了親情關懷,現在才終於找到時間。這些想法,也許會被批評為阿Q精神,但是更可能成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一個實例。疫情再下來如何發展,沒有人可以預料。在疫苗還沒有普及,尚未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之前,危機當然還會一直存在。可知的是,唯有健全公衛體系,有效執行「檢測—追蹤—隔離」政策,才能阻斷病毒的傳播到最低的程度。當然,新冠病毒已是全球的考驗,除非全世界各地都盡快得到有效疫苗的保護,否則不是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最後以犧牲數千萬人命收場,就是病毒演化成不斷出現比較不具殺傷力的新變種,與一般流感混雜,年年捲土重來。不論結局如何,我們唯有繼續期待全球的有識之士認真尋找人類與自然環境(包括人與微生物及人與其他動物)的平衡點,也寄望舉世的華人不再貪食野味、不再輕信「食補」的迷思,庶己得以減免「新」新冠病毒的威脅。我們也必須持續保持警覺,維護健全的公衛體系、偵測機制及緊急應變的能量與基礎(如防疫器材的儲備、疫苗的研發、民眾的有效宣導方式等)。「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是敵亦是友,我們在個人、地區與全球的層面,都需要正視、尊重它們,才有可能繼續與之「共存共榮」。
-
2021-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孕婦到底能不能打疫苗?醫師建議:懷孕早期最好不要
懷孕媽媽到底可不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雲林傳出有媽媽在注射AZ疫苗後以母乳餵哺2個月大女嬰,發生猝死,引發恐慌,雖然目前國外資料認為孕婦如果要打疫苗,應以莫德納的安全性較高,但有婦產科醫師仍不健議孕婦打疫苗,也有醫師認為如果一定要打,懷孕早期並不合適,最好等到11-12周以後再打,不急於一時。針對餵哺母乳的母親注射疫苗後,是否可能影響孩子、造成猝死,台南市多位婦產科醫師都表示,目前尚未有看過國外相關的案例報告,郭綜合醫院婦產部部長林大欽表示,新生兒原本就有一定的猝死風險,或是嗆奶等狀況,媽媽在打疫苗後餵母乳給孩子,孩子死亡,不一定能歸責於打疫苗。懷孕婦女到底能不能打疫苗?因為新生兒猝死個案發生,引發不少孕婦的恐慌,擔心會影響孩子,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婦產部主任蔡永隆,有三十多年的行醫經驗,他表示,孕婦不管是打疫苗或是用藥都要非常小心,特別是胎兒在胚胎發育期、大約三個月前,對於外界的刺激相當敏感,很容易產生異變。他表示,新冠肺炎目前全球大多都是緊急授權使用,並不是長期發展的成熟疫苗,像是子宮頸疫苗已發展成熟,但目前對於孕婦仍不建議注射,但哺乳期可以;而像是麻疹疫苗目前的建議是連還沒有懷孕、在準備懷孕的前3個月都不能注射,相關研究認為會影響胎兒心臟發育。雖然目前國外是認為可以打莫德納,但欠缺長期的臨床研究,「萬一生出畸型兒、孕婦要怪誰?」他表示,國外相關研究證實胚胎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像是準備懷孕前5個月都不能照射X光,國外有案例,雙胞胎媽媽在懷孕前3個月照射X光,結果弟弟一個眼睛就張不開,影響到動眼神經,也有媽媽在懷孕時服用四環素抗生素,造成孩子骨頭發育異常,過去還認為孕婦喝一點紅酒沒關係,但新的研究認為酒精刺激即使量不大也可能造成過動兒。林大欽也認為,新冠肺炎疫苗是新的東西,擔心會對胎兒產生影響,建議最好懷孕11-12周之後再打。
-
2021-06-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我曾對流感疫苗過敏可以打嗎?血栓會出現什麼症狀?台大開專區解答COVID疫苗各式疑問
新冠肺炎在台灣社區感染爆發開以來病例快速增加,目前進入大規模施打疫苗階段,但疫苗施打以來產生的不良反應及死亡事件不在少數,也令多數民眾對疫苗有很多的疑問。台大醫院今(22日)召開線上記者會宣布成立疫苗QA專區,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疫情很多資訊非常專業,害怕訊息混亂導致民眾恐慌和焦慮,由高嘉宏副院長成立了台大醫院新冠肺炎專區。以下《元氣網》摘錄部份較多人關心的問題,更多更詳細的問答內容請上「台大醫院新冠肺炎專區」。Q: AZ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A: 據Taiwan V-Watch 06/21資料,AZ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58%)、疲倦(52%)、肌肉痛(48%)與頭痛(37%);發燒約佔26.9%(05/18統計其中18-49歲約佔32%,50歲以上
-
2021-06-22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家有失智症患者,該如何佈置?掌握4要點,輕鬆打造失智友善居住環境
👉失智照顧手把手教學,更多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與失智症患者同住,想打造失智友善環境,專家建議空間改造前先了解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再著手改造空間,以確保失智症患者安全,讓照顧者安心,同時又保有正常生活機能,讓失智症患者維持自主能力。總有一天,我們都要面對家人甚至是自己的老化、照護問題,其中最令人憂心的,就屬認知功能退化的失智症。身為照顧者,除了慢慢熟悉各種照護技巧,還要學習調適壓力,避免負面情緒累積成憂鬱症。24小時同處於居家空間,打造安全又保有舒適獨立的環境有助於彼此溝通,互動更愉快!空間規劃師徐宛菱建議,應先了解失智症患者可能出現的症狀:記憶力喪失、情緒起伏大、失去自理能力,這些都是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所以空間改造也要從認知功能著手,直接對應五感活化、空間動線,藉由符合失智友善居住環境建立規律正常的作息,減輕日常照顧負擔。(推薦課程:家有輕度失智症患者,該怎麼同住照顧又保有獨立空間最舒適?)善用環境布置小物,營造熟悉感失智症患者最怕空間混亂,因為大腦定向感受損,出門容易迷路,在家裡也會迷失方向。國人照顧失智長輩,最常見的方式是輪流跟不同兒女住,徐宛菱建議若不得已做分配照顧安排,一定要營造熟悉、親切的感覺。例如布置得像原來的住處,礙於空間大小因素,也可以打造一處看報紙、做家事的角落,熟悉=安全感,就不會一直吵著「要回家」!居家空間布置除了營造熟悉感,還要掌握安全動線,移除不必要的擺設與雜物,可運用對比顏色區分不同區域。有些失智症患者無法區分臥室、浴廁、廚房,可以在門口貼上顯眼辨識圖片,進一步引導與訓練,在家安心自在生活。有些日照機構會在大門口擺設書架或改成拉門設計,避免患者看到門就想立刻打開出去,減少走失的機會。受疾病影響,失智症患者一過黃昏容易出現精神症狀,即俗稱的「黃昏症候群」,利用光照能增加長輩睡眠品質,降低激躁行為。明亮光線有助於辨識時空,徐宛菱分享燈光布局安排原理,室內仿自然光線的情境最佳。白天多讓室內保持明亮,促進交感神經作用;傍晚將燈光換成溫暖黃光,幫助好眠入睡。記得打開走廊和廁所的燈光,避免如廁時跌倒。最後,掌握順暢、簡單、安全的「無障礙」設計規範,可增加扶手、止滑條預防跌倒。動線淨空也有助於減輕照顧者的壓迫感,例如拆除浴缸增加空間,洗澡不再侷促受限。徐宛菱提醒,磁磚、鏡子、玻璃等反光材質容易造成失智症患者視幻覺,引起恐慌與不安全感。多選用單一的自然素色,在醒目位置擺上日曆、時鐘,隨時提示時間現實感,養成日常生活習慣。💡陪你一起照顧失智家屬,更多實用資訊點此▶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怎麼打最好?台大醫院設QA專區解答熱門問題
台灣已取得486萬劑新冠疫苗,以250萬劑莫德納為大宗,其餘為AZ,已接種154萬人次,社會大眾對於疫苗的疑問和謠言也越來越多。台大醫院今召開線上記者會宣布成立疫苗QA專區,並由兒童醫院院長、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率先提出三大解答。首先,兩劑間隔6到16周仍可生成足夠保護力,再者混打效果優但順序不可對調,最後是當疫苗接種率高且疫情嚴重度低,只打一劑的保護力可高達八、九成。黃立民表示,高保護力和高覆蓋率是疫苗成功的關鍵,傳統疫苗都是蛋白質疫苗,新冠疫苗的特別之處在於有腺病毒載體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技術平台,雖然是倉促成軍,但上陣成績也不錯,但問題也不少,他整理三大常見問題並提出答覆。首先是兩劑該隔多久?黃立民表示,基本的免疫學原則是,只要免疫系統還記得第一針,不論多久再打第二針,效果都會持續,但如果免疫系統忘記第一針,就要從重新來。根據研究,AZ建議8到12周打第二劑,但如果超過12周,保護力還是達到81%,比間隔9到11周的保護力63%還要高。至於最久可以隔多久?目前實證資料還不夠,但像子宮頸癌疫苗,間隔12個月都還有免疫記憶。可不可以混打?黃立民表示,有些國家擔心AZ的血栓副作用,已經建議第二劑可以打mRNA疫苗,例如莫德納或BNT,例如加拿大。近期西班牙研究發表663人混打第一劑AZ第二劑BNT的數據,顯示不論抗體幾何平均值、S蛋白的IgG抗體、中和抗體陽性率,都比兩劑AZ更好,但發燒副作用會稍微增加。只打一劑保護效果如何?黃立民表示,臨床試驗資料顯示,只打一針AZ保護力76%、嬌生66%、BNT疫苗的保護力52%,但如果能像以色列那樣大量接種,打一針BNT保護力有91%,AZ有88%,南韓接種資料也有同樣結論,只打一針BNT保護力89%、AZ是86%。黃立民說,因此只打一針的效果取決於疫苗接種率和防疫嚴謹度,如果兩者俱佳,感染機會降低下,疫苗效果更好。近期有許多長者受到猝死事件,影響接種AZ的意願,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AZ的血栓風險在60歲以下比較明顯,許多歐洲國家甚至限定60歲以上才能施打,此外,比較施打不同疫苗的死亡率,AZ接種後死亡率甚至是較低的,長者若擔心死亡,AZ相對來講反而更安全的選擇。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疫情進展快,很多資訊非常專業,害怕訊息混亂導致民眾恐慌和焦慮,史丹佛、哈佛等一流大學都有做新冠肺炎專區。台大醫院身為大學醫院有很多專家,由高嘉宏副院長成立了台大醫院新冠肺炎專區有很多大家關注的問答集:網址。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為設置專區,醫院從端午開始用最快速度籌組核心成員。疫苗組有台大兒醫院長黃立民、家庭醫學部醫師張皓翔,公衛組有公衛學院流病所教授陳秀熙,其他組還有教學部主任盛望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古世基、急診醫學科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職業醫學部部主任蘇大成、醫學系教授黃韻如等,上述都是核心成員,未來也會繼續邀請也有客座專家,希望為國人提供最正確的防疫知識。
-
2021-06-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農群聚擴大能去超市嗎?專家提醒:上市場挑水果 別聞味道
北農供應大台北蔬果,先前群聚感染事件發生時,網路就瘋傳這些貨都是直送下游超市通路,北農雖然出面澄清,但如今群聚持續擴大,引發民眾恐慌,這些超市、量販店、傳統市場還能去嗎?專家表示,在超市量販店採買仍很安全,現在去傳統市場反而風險高,尤其習慣聞味道挑水果的舉動,這時候最好不要。台北市市場處批發市場科科長張育瑋表示,來北農批菜的都是中盤商,再賣給下游零售通路,還有團膳、餐廳、超市會來買菜,北農和下游通路針對蔬菜分裝有契約關係,產地把一大綑包膜包好的蔬菜,直接運送到北農,北農再分貨給超市量販在北部的各門市,分貨員並不會直接碰到菜。中原大學生科系副教授招名威說,其實大家別太擔心,因為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是透過飛沫侵入口鼻而感染,主要還是做好個人外部的防護措施,拿了青菜就不要再摸眼耳鼻口,回家把外包裝用酒精擦拭一遍,再把菜拿出來,青菜要煮的時候清洗乾淨,盡量不要生吃。招名威指出,在超市,大家會很落實量體溫、消毒、戴好口罩才進去,現在去傳統市場反而危險,市場雖然分流,但是人數還是很多,也不知道有沒有人偷拿下口罩。他也提醒,有些人習慣買水果會拿起來聞一聞,這時候最好不要,如果病毒停在蔬果表面,用口鼻去接近,風險很高。
-
2021-06-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面對冠狀病毒注射冠病疫苗——勝利在望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邀請三位在美國執業多年的醫師朋友分享一年來經歷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心得。神經科符教授曾經因為照顧病人而被感染,語重心長地說:「希望大家不要驚慌,感染新冠病毒並非絕症,絕大部分病人會完全痊癒。但是應該減少感染的機會,注射疫苗,對自己、親人或社會都好。」精神科林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所引發的免疫反應,「過」與「不足」,都可能加重病情,甚而致命。「天災」難料,需要的是如實看待、盡力因應。「人禍」如何減免,如何在過度與不足的反應之間取得平衡,則有賴於我們的智慧。癌症專家胡醫師由一位癌症病人的故事,說出她對新冠疫情對癌症病人的影響,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風險、癌症篩檢率降低、癌症期別升高以及存活率下降。大約去年3月16日我感染了冠狀病毒,4月13日在醫病平台發表【我也感染冠狀病毒了!小心,誰都會感染冠狀病毒】。時間彈指間過,紐約市疫情平穩,沒想到卻在台灣發飆。大家都知道抗疫最重要的是預防,「戴口罩、洗手、六尺距離」是必要的。高風險的人群,包括醫護人員等,則要用到各種不同的PPE配備。前篇文章我寫過,「我不認為得病、可能得病,因而可能死亡,會讓醫護人員後悔步上行醫濟世這條路。這段困難的時期,正向的思維,知道自己的努力會多多少少幫助別人,會讓我們因為能當醫生、醫護人員而感到驕傲。沒有適當足夠的個人保護設施,需要分分秒秒的照顧感染冠狀病毒的病人,增加不必要得到感染的機會,這才是讓醫護人員心寒、猶豫的最大原因。」我的病況算是很輕的,應該是在鐘形曲線的最左邊。這算是病毒帶來的一點直接好處:幾天後,我就能在家裡用遠程醫療應診和病人在視頻上面談。也能不擔心傳播病毒,不到城裡醫協的會議室,亞美基金會和協會病毒專案組的成員,就能利用視頻在網上商量購買個人防護裝備和送給各醫療設施、醫院的計劃。我以為,征服這個病毒只是時間而已,不過需要國家,全體民眾的配合,各行業的努力。大多數的病人都會和我一樣,像得到輕微的流感而已。更多人甚至一點症狀都沒有。冠狀病毒得病死亡率低於2%。但是因為很多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得病;醫療設施很短的時間內爆滿,一下子很難給所有病患最先進的護理和治療;病患又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亡,所以可以了解大家會有恐慌的心理。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21年5月29日的數據:全世界78.7億人口,有1.7億人口得病(1.95%),3.53百萬人 死亡(病死率 2.1%)。美國人口有3.3億人口,有0.33億人得病(10%),0.6百萬人 死亡(病死率 1.7%)。台灣億人口有23.9百萬人口,有7806人得病(0.03%),99人死亡(病死率 1.3%)。從上面的數據來看,台灣的防疫,雖然已經發生許多社區感染,但是握有SAS的經驗,加上已有疫苗面世的情況,疫情應能控制。有人認為上述數據不可靠,真正疫情要更嚴重。也有許多人對疫苗不感興趣。不管怎樣,要停止冠病大流行,非要大家去注射疫苗,得到「群體免疫」不可。我曾經用流感來說明「群體免疫」的重要。2018至2019的流感季節,美國62.6% 的人口注射疫苗,這年還有10.8% 的人口得流感,病死率0.1%。全國那年因流感死了3.4萬人。假設沒有疫苗,50%的人口得到流感,就能得到「群體免疫」那麼全美就要死16.4萬人,多死了五倍。如果不用疫苗,不預防,不用口罩,不用社交距離,單靠50%人口得到感染( 也有人估計要70%),而取得群體免疫,那麼美國全國死亡人數會達330 M x 50% x 1.7 %= 2.8 M。這個數目會非常驚人,2.8百萬,大大超過「談虎變色」 1918年H1N1美國大流感的90萬!看了以上的數據,希望能讓大家接受注射冠病疫苗。疫苗並非萬全,但是用注射後的可能不適、副作用換取減少更多不必要的死亡,絕對值得。因為冠病大流行帶來的經濟、社會、人文的負面影響,不早日停止,遲早會(或者已經)超過所有的世界大戰,不同的是,這是人與病毒,而不應是國與國的鬥爭。近日我有幸參與的亞美醫師協會和親情健保計劃,聯合報共同主辦的【戰勝病毒,堅強面都】徵文比賽,看到許多美國華人,大人和小孩,面對冠病正向積極的反應,覺察到勝利在望,我們從這困境中,又學到許多。總之,希望大家不要驚慌,感染冠病並非絕症,絕大部分病人會完全痊癒。但是應該減少感染的機會,注射冠病疫苗,對自己、親人或社會都好。這段因冠病隔離,讓大家有更多的個人時間,要注意自己和親人的心理健康, 「塞翁失馬」,福耶?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頻傳長者接種疫苗後猝死 專家揭:恐與中暑有關
全台75歲以上長者15日開始接種由日本提供台灣的124萬劑AZ疫苗,至今已傳出十多位長者猝死,恐引發民眾恐慌。專家認為,應盡快查明長者猝死原因,此外近期天氣炎熱,若長時間曬太陽,長者不僅容易中暑,死亡機率更大增,提醒家屬千萬要注意長者體溫變化。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以中暑臨床症狀來看,要看是否有熱環境、熱來源,像是長者在戶外曬太陽排隊、長時間等待,打疫苗環境太過悶熱都有可能;若出現頭暈、嘔心、嘔吐、食慾不振、虛弱及體溫高等症狀,有可能發生中暑,致死率增高。朱柏齡提醒,長輩在熱環境待久了,心臟壓力大增,若水分不足容易有血栓,增加中風、心肌梗塞,過往也曾診治病人在炎熱環境,水份也不夠,引發深部靜脈栓塞,因此需要綜合長輩病史、打疫苗前是否身體檢查、打疫苗現場環境因素來判斷。兩年前朱柏齡曾發表文章,針對百萬筆健保資料分析,日後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曾中暑的人高於沒中暑的人,國際文獻也提及,處在熱環境下若缺水,血液濃度高,更容易有血栓。目前無法確認長輩猝死原因,但朱柏齡提醒,長輩排汗能力較差,太陽曬1小時就會中暑,建議補充水分外,家屬也可攜帶耳溫槍,隨時幫長輩量體溫,若超過38度應儘速降溫,噴冷水或擦拭冷水、吹電風扇,或選下午、晚上時段接種疫苗。若失智症長者身體不適,可能不會主動說明,家屬也要特別關注身體異狀。
-
2021-06-1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三級警戒滿月/同島一命!圍堵多點擴散 盤點全台重大群聚案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擴大,雙北5月15日將疫情警戒升至第三級,4天後的5月19日,全國升至三級警戒,並二度延長管制期至6月28日。如今三級警戒將滿一個月,《聯合新聞網》整理出本土疫情擴散以來的重大群聚案。諾富特飯店是首起飯店群聚事件,不到一個月,造成機師及其家人、飯店員工、外包人員等至少37人確診。一名自稱是諾富特員工爆料,指飯店曾推出晚退房、早入住方案,房間未及時整理與消毒,就給下一位住客入住。而飯店也未遵守防疫指南,二館為防疫旅館,但一館未經市府核准下,將部分樓層變為航空公司機組員檢疫旅宿,且與一般民眾同層混住,機組員、房務員與一般旅客未有明確分流,讓疫情擴大。外界認為,「3+11」(居家檢疫3天採檢陰性,再自主健康管理11天)是成為台灣疫情破口的主因,加上華航一名機師(案1153)及空服員(案1154)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曾赴台北市松山區酒吧。從防疫旅館管理漏洞,到中央地方互踢皮球,不幸讓病毒進入社區傳播,造成台灣陷入「社區感染邊緣」。諾富特飯店自4月30日淨空後,指揮中心在5月11日宣布「清零計畫2.0」,大規模檢疫機組員,檢疫需滿14天才可列為安全組,諾富特也因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1項6款「未遵守指揮中心非防疫旅宿不得收住居家檢疫者及居家隔離者」規定,遭桃園市衛生局逐日計罰共126萬6000元。最早確診個案為宜蘭羅東「銀河百家樂」遊藝場的一名女工作人員(案1202),感染源不明,累計至今,其同事、常客及接觸家人共16人確診。指揮官陳時中定調,國內進入社區感染階段。不過外界好奇,這名確診者騎摩托車上班,下班後直接回家,感染源到底從何而來。據附近計程車司機表示,疑似是宜蘭遊戲場的機台比較容易贏錢,不少外縣市的賭客會專程搭車過來,有可能因此帶入病毒;另外有網友表示,台灣遊藝場「又小又擠」,看玩檯子的阿伯,邊抽煙、邊吃便當又喝飲料,「這種狀況,有確診病人在裡面玩檯子,一定全場都中,不用懷疑。」恐成為防疫破口。不過,延燒至第二圈傳播鏈時,幸好及時揪出一名曾被隔離的男常客(案1638),該男子周遭親友陸續染疫,但他首次篩檢時為陰性,隨後因身體不適再度採檢而確診,相關傳播鏈才形成,疫調人員研判,案1638比較有可能先後傳染給母親、舅舅、岳母及2名女牌友,確認沒有隱形傳播鏈,才讓衛生單位人員鬆口氣。新北市五股獅子會前會長(案1203)足跡遍布各處,包含按摩店與茶藝館,短短3天至少25人確診,堪稱是「超級傳播者」,曾被成員爆料他交友廣闊、飯局邀約多,平日三不五時就請客或找人喝酒,接觸者眾多,指揮中心也稱該個案曾與萬華茶藝館的工作者有「人與人的連結」,恐怕是造成疫情擴散的原因。這波群聚案,其中一名染疫者(案1229)在疫調時謊稱女兒都在「國外」,但該個案女兒卻在高雄「自行採檢」確診。隨後案1229因隱匿疫情,遭到新北市衛生局依《傳染病防治法》重罰30萬元。5月12日出現2名茶藝館工作者(案1220、1221)確診案例後,到15日確診數暴增,至今萬華區確診者破千例,已是台北市確診人數最高區域,有一葡萄業者因至萬華做生意而確診(案1424),連帶造成彰化家族群聚染疫。其中一名確診個案(68歲男,案2747),連續26天每日從八堵搭乘台鐵區間車至萬華茶室消費,顯然萬華的茶室文化有著獨特魅力。曾有受訪者稱這裡就是他們第二個家,來到萬華茶室能找到家裡沒有的歸屬感。但也因當地來往人口複雜,讓不少性工作者在此「地下化接待」,有著「人與人的連結」,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相關單位也不願積極處理此問題,讓萬華因疫情蔓延至外縣市成為眾矢之的,認為萬華是「病毒之起源」,遭外界貼上負面標籤。萬華疫情是本土抗疫轉捩點,指揮中心先是宣布5月15日起台北市、新北市進入三級警戒,但疫情仍未趨緩,4天後的5月19日,全國升至三級警戒,並二度延長管制期至6月28日;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宣布5月15日起,八大行業,包括網咖、萬華172家的飲酒店和茶藝館暫停營業,至於何時復業,則要看疫情發展做調整。「我們不是戰犯!」因到台北市萬華區賣葡萄染疫的彰化水果商夫婦(案6439、6440),造成12名家族成員確診,雖已陸續康復出院,但水果商長子感嘆,回到家後卻收到不明人士來電謾罵、住家周圍也被亂丟垃圾,讓他相當難過地說,病毒並非他們從國外帶來,沒有人想發生這種事,盼外界不要獵巫。彰化水果商家族傳染鏈確診者累計達112人,水果商長子無奈地表示,父母只是北上做生意,卻得了新冠肺炎,加上媒體報導他們家是「帶原者」,讓父母很自責認為是自己害了大家,母親天天以淚洗面,擔憂她想不開。他提到,家裡住址等家人隱私都被公布,母親不太敢外出,因為只要一出門,就會被記下車牌騷擾。此外,姐夫的奶奶因確診不幸過世,家族無緣見上最後一面,已相當傷心難過了,現在家族成員相繼康復,他只希望外界別加誅不必要的傷害,盼停止騷擾與獵巫。沒共桌也被傳染?有萬華茶室活動史的新北67歲確診男子(案2336),5月14日到高雄左營「串門子海鮮串燒」用餐,18日確診,除了共餐者、廚師及工作人員染疫外,同樓層距離2個包廂外的另名消費者也確診,不到1周已有8名確診個案。 為何隔了2個包廂距離仍然「中鏢」?高雄市衛生局表示,該餐廳只有1間廁所(男女共用),加上身處同個環境、密閉空間之情況下,研判可能是共用廁所遭到感染,可見新冠肺炎在密閉空間的傳染力驚人,不容小覷。朝陽科大大一女學生(案2514)「未戴罩」到美樂地KTV夜唱染疫引發爭議,遭網友連轟「疫情嚴重還去唱歌不是白目嗎」、「是誰給她勇氣除了去上課還去KTV的」。事後她在網路發文道歉,「我不該去人多的地方,不管是夜唱還是中友,我都應該避開」、「如果罵我可以發洩你們的內心我真的接受」,仍無法撫平網友怒氣。這起20人夜唱團不僅造成17人染疫,其中還有在隔壁包廂唱歌他校男大生及KTV外場人員和男廚工等人確診,更引發朝陽科大師生恐慌,紛紛要這名女大生報出在校行蹤,而女大生聲稱上課時有戴口罩,卻被該校修同堂課的學生抓包未戴罩,再度讓她出面坦承只有這堂課沒戴,讓網友憤怒「你自己一個人就破壞了好幾個地方的防疫呦」。台中市府因此在校園開設篩檢站進行普篩,3天內進行1655例快篩,雖找出31名快篩陽性,但經PCR核酸檢測全數陰性,顯示疫情未向外擴散,讓師生安心不少。首例確診的婦人(案7527)平日除至鄰近子女家中用餐外,並未外出卻染疫,經疫調發現,她與另名確診女鄰居(案8072)情同姊妹,時常一同聊天,而案8072曾與萬華一名確診死者接觸,可能因此遭到感染後傳染給案7527,案7527再傳染給家中丈夫、孫子、長媳、次媳等人,並擴散至4個家庭群聚,多達21人。難過的是,案7527的丈夫(案7928)與首例確診的婦人於6月2日、12日相繼過世。院方提到,該名婦人與丈夫確診後收治在同家醫院,經指揮中心同意,讓護理師用輪椅推著婦人到丈夫床邊探視打氣,女兒也在父親在過世前2天與他通話,當時認為他的病情應該好轉,沒想到父親的病情急轉直下,婦人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忍痛放棄急救。女兒悲痛地說,原本7月要為父親慶生,沒想到因為疫情,連最後一面都無法見到;婦人在世時則婉拒見丈夫最後一面,「不要見了,怕看了會更難過!」令人心痛。新北土城某間長照機構傳出群聚感染,住民加上工作人員共39人確診,其中2名染疫女性(99歲、86歲)不幸過世。突顯出新冠肺炎對長照機構的威脅性極大,指揮中心6月9日公布新的接種順序,75歲以上長者為第6順序,「機構及社福照顧系統之人員及其受照顧者與洗腎患者」調升至第5順序。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長照機構發生染疫事件,可能因工作人員、訪客或外出等狀況而帶入病毒,造成住民感染。指揮中心統計,全台至少超過64家長照相關機構有染疫情形。此外,長照機構住民多為有慢性疾病之長者,一旦染疫,罹患重症或是死亡的風險,也會高於一般人,因此如何做到感染控制,也成為長照機構相當重要之關鍵。苗栗京元電子竹南廠6月1日爆出2例確診,董事長李金恭卻持續要求員工上班、堅持不停工,加上民代接獲員工投訴,廠內幹部未禁止休假,但撂狠話「但我會記住的…」引起員工不安,直到經濟部出手,京元電才決定4日晚間起停工48小時進行消毒;指揮中心在6日也宣布停止京元電外籍移工停止上班,薪水照付,但被網友質疑「防疫失敗就可以拿單一族群出來獵巫?」指揮中心6月4日已由王必勝率領4名防疫醫師到現場開設前進指揮所,但首日不少員工「群聚快篩」,未落實社交距離,加上人力公司防疫意識薄弱,安排移工受檢時,未使用接駁車,讓他們在大街上提著行李步行篩檢,一連串荒謬行為,曝露外籍移工管理出現問題,而李金恭的錯誤決策,讓疫情連環爆,擴散到附近的超豐電子、智邦科技。京元電在案例爆發後13天已有287人確診,超豐電子、智邦科技兩家電子廠至少有21人及57人確診。
-
2021-06-15 養生.人生智慧
別勸臨終者「放下」!關懷師陳怡如向臨終病人學到的3件事
編按:安寧病房、癌症病房、安寧療護的體制下,關懷師的角色是陪伴臨終病人得到心靈的安適,也提供家屬哀傷撫慰。全人關懷師陳怡如與《50+》分享,人在生命末期時有哪些擔憂?而她從臨終病人們身上學到的生命最後一課,又是什麼?遲早有一天,我們不得不面對臨終和死亡的議題,人生最後的旅程又該如何圓滿?「如果生命只剩不到一年,你最想要做的事是什麼?」在一場關於靈性關懷的分享會,全人關懷師陳怡如在談笑之間和民眾談論死亡。現場有人舉手說要和吵架的家人和好,有人則想要一路玩到掛,陳怡如回答他們:「那不用等到最後一年,現在就可以去做啊!我們要隨時看到生命的終點,才不會有來不及的遺憾。」關懷師陪伴臨終病人安頓心靈 也關照家屬哀傷「關懷師」這名詞似乎很陌生,卻可能在每個人生命最後時刻出現。出沒安寧病房探訪臨終病人與家屬、或到社區協助病家的陳怡如,這樣形容關懷師:「我們有時像是病人的心靈導師,給予靈性上的撫慰與關心,但不會教病人應該怎麼做;有時則是一個求知慾旺盛的學生,渴望去認識、了解病人,讓病人教你生命是怎麼一回事?面對死亡有什麼樣的心情?有時只是個陪伴者,和臨終者併肩同行、互相扶持走完人生最後的一哩路。」喜歡與人建立深刻的關係,初出社會擔任護理師時,陳怡如選擇到安寧病房服務。「當時我常無法了解病人的真正需求。例如病人抱怨睡不好,請醫師開安眠藥後狀況還是一樣,後來才知道,病人是靈性的議題,因為隔壁病床一星期換了3個人,病人擔心不知什麼時候會輪到自己要被送走而感到不安。」想更全面理解、協助病人得到身心靈的安適,陳怡如遠赴英國念緩和醫療,回國後在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擔任全人關懷師,除了醫院,她也走入社區幫助重症病人的靈性關懷和家屬的哀傷撫慰。碰觸死亡議題,這份工作應該很高壓吧?陳怡如卻笑說不會,「因為臨終病人的情緒和內心很真實,他們沒有力氣與時間戴上面具客套與偽裝,讓我得以看見並學習到每個人獨特的樣貌與生命故事。」別勸臨終者「放下」 讓他來教你生命最後一課臨終病人不只是要面對死亡這個大難題,還有更多複雜的靈性需求,需要透過關懷師的協助,重新找到生命最後的安適。像是臨終者常會面對「心事無人知」的孤單感,心中常吶喊:「為什麼生病的人是我?」或者面對家屬的關心反而暴怒:「你又不是我,怎麼可能懂我的感受!」這些都是因為人生意義、價值觀和希望因為面臨死亡,受到劇烈的動搖的情緒反應。然而,家屬或親友常勸病人說「要放下」,但聽在臨終者的耳裡反而更沉重、更生氣,「跟病人說要加油或是要放下,其實不太能同理他的心情,或間接表達了彷彿他的『放不下』和『罣礙』都是不對的。」不妨直接表示:「其實我不懂,但我很想了解……」讓他來教你生命的最後一課。身為關懷師,陳怡如會像個偵探一樣抽絲剝繭,面對病人放不下的執著,她會試著去找到原因,例如:「放不下孩子,是擔心經濟問題?還是煩惱孩子結婚時,沒有人可以牽著他的手走進禮堂?又或是希望孩子悲傷難過時,有一個母性的角色可以陪伴他?」釐清後,再進一步協助病人處理懸在心上的『放不下』。重新找到意義感 你的存在本來就值得青睞除了不被理解的孤單,臨終病人也容易覺得自己沒有用、拖累家人,或認為現在就只是在等死。如何去幫助他們找到意義感也很重要。陳怡如提及曾照顧的一位主婦,生病後無法再操持家務,先生則是工作、家庭和醫院三頭燒,小孩下課後又要到醫院照顧她,便自認是家裡的累贅。陳怡如沒有直接跟這位母親說她的重要性,要她往好處想;反而讓女兒了解媽媽的沮喪後,協助女兒回饋給生病的母親:女兒說自己其實很喜歡來醫院陪媽媽,很珍惜這樣的時光,因為以前在家時媽媽都忙著家務,現在可以坐在床邊聊天談心,好像回到小時候說床邊故事的感覺。「對孩子來說,母親的角色不見得是要為家庭做些什麼,母親的臨在是更重要的。孩子現在更珍惜和母親一起分享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時光,病人也重新找回生命存在的價值。」生命末期不是等待 試著找出當下的希望有時遇到久病纏身或癌症轉移復發,病人可能會失去活下去的動力而陷入絕望。關懷師就像是陪伴者,在他覺得受夠了、走不下去的時候,陪在他身邊,讓他看到生命的豐碩,與死亡前的一絲曙光。像是探詢病人有沒有什麼事是原本期待痊癒後想做的?有哪些過去一直想做還沒做的事?「有的人可能一輩子就是工作賺錢,這時反而是最好的時機,幫助他重新探索生命的意義,或藉由生命回顧來肯定自我價值,找出當下的希望。」像陳怡如關懷的病友Q-May直腸癌轉移到肝、骨頭,在意識到生命有限下,她列出每一年想做的事情,「她5年內完成的心願,比別人20、30年做的事還要多!」家人如何開口談死?一起痛哭面對,比分別哭泣好怎麼開口談死亡,也是病人與家屬經常遇到的課題。「家人明知道病人狀況不好,但就是無法對病人說出口;病人看到家人不提,也不知從何開口,只好雙方都故作堅強又假裝沒事。但避免談論死亡,就沒有機會可以好好告別。」陳怡如認為,寧可抱在一起痛哭,總比各自在病房內外哭泣好。不過直接談,還是要有技巧。「談論死亡,不是愉快的經驗,但可把它變成較輕鬆的生活對話。」她舉例,多數老人家不喜歡談死亡,不妨聊聊彼此喜歡唱什麼歌,有沒有哪首歌是和另一半以前常會一起唱的,或是想要唱給對方聽的,要不要選幾首歌,離開時在告別式可以播放?又或是跟病人聊聊自己參加過很感人的告別式,裡面有哪些巧思和設計等等,讓談論死亡溫馨又不彆扭。一個人臨終 有賴其他人給予陪伴與尊嚴無論已婚未婚、有無子嗣,任何人都可能面臨「一個人死去」的情境。一個人臨終,關懷師如何維持他們心的安適?陳怡如曾照顧過一位奶奶,先生已過世十幾年了也沒有小孩,原本是個性獨立堅強的女強人,因為罹癌失智有時會變得很依賴和撒嬌,「當生命快到終點時,奶奶也顯得更加恐慌不安、需要人陪,常緊緊握著我的手不放。」「獨身的人因為沒有期待家人陪伴,所以你給予的所有關心與陪伴,對他都是一份天降的驚喜和禮物,會很珍惜和感激。」陳怡如也表示,獨身的人因為長期靠自己,會較有主見,如何維持他們的尊嚴,和讓他們盡可能掌控自己生命、醫療的主導權等,也很重要。「就像平時很可愛的奶奶,遇到換藥和洗澡時就會像變了人似地極力反抗,甚至會咬人。這時不能硬碰硬,換個方式用奶奶最喜歡的布丁、果凍哄她讓她轉移注意力,再一邊換藥,也能為她保留尊嚴。」從死亡看見生命的意義!向臨終病人學到的3件事陳怡如常認為,病人是她的鏡子,讓她看見自己的不足。「我也會有刻板印象啊,像以前認為高知識份子就一定有很多龜毛的醫療要求,或是有錢人就會頤指氣使,但每個人的個性都必須深入理解,千萬不要以先入為主的觀念,去評斷一個人的好壞。」把自己當成學生,從臨終病人身上學到生命的意義,也讓她更加認識自己。她學到第一件事就是名利都是虛幻,只有關係才是真實的。她回憶,當護理師時有次上大夜班,有位曾是大老闆的男病人請她協助上廁所,「當我幫他擦屁股時,他沮喪哭訴,自己有權有勢,孩子不是教授、就是醫生,可是當他需要有人幫忙時,還要麻煩一位不認識的女孩,讓他覺得很丟臉、很孤單無助。」相反的,陳怡如也照顧過一位主婦老奶奶,病榻前總是有兒孫陪伴,女兒還休假半年從國外飛回台灣陪她。「情感的連結,是錢跟權力都買不來的。讓我很年輕時就知道要放下無謂的追求,把重要的關係放在第一位。」第二件學到事是:道愛、道謝、道歉、道別都要及時。台灣人平均壽命80.9歲,很多人會覺得還有很長的時間可以活,陳怡如卻說,千萬不要這麼想!「在安寧病房有愈來愈多是40、50歲、甚至30幾歲的人,疾病和意外何時會來不知道,所以想過什麼生活、做什麼事不要等,要隨時有離開的準備。」她自己每隔一段時間也會自我反省:「如果我現在就走了,我會有什麼遺憾?如果還有,就趕快去做。」「先生都說我是卡片王,因為我常寫卡片給想要感謝的人。有病人離開了,我也會寫一篇與他有關的文章,或是寫一首詩作為紀念。有時和很熟的閨蜜說謝謝,還會被嫌棄:『幹嘛那麼見外!』,我就會笑說:『拜託!道謝、道愛、道歉、道別都要及時。』」最後一件事是,死亡讓她看見生命的豐盛。總是點亮他人生命的火光,陪伴尋找生命的意義,向來樂觀的陳怡如前年也經歷過低潮。「一個多月內走了4個病人,因為交流很深,就像朋友一樣,那時就覺得快撐不住了,一直質問上蒼:『為何生命的本質那麼痛苦』,那段時間過得非常沒有生命力,工作完回到家就好像回到自己的棺材裡面躺著,一動也不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陳怡如接納了自己也會有陰暗面,「我體悟到人其實不用像太陽一直發光,反而要像月亮,接受自己也是有陰晴圓缺,這才自然、也才像是生命,有四季更替,有開始、有結束。因為有生命各個階段不同的模樣與故事,才能成就生命的豐盛。」在接觸臨終病人的經驗,讓她看見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我很感謝我所照顧過、陪伴過的每一位病人和家屬,因為他們用生命教導了我要如何活。」或許所謂圓滿,就是不管何時告別,都能沒有遺憾地揮手轉身吧。原文:臨終者教我生命最重要的事!關懷師陳怡如:意外隨時會來,想做什麼不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