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恐慌
共找到
997
筆 文章
-
-
2021-11-28 養生.人生智慧
再入圍金馬影后,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陳湘琪:「我的人生,從未覺得可惜。」
「我的人生,從未覺得可惜。」陳湘琪說這句話時,就如定海神針一般堅定。該如何定義陳湘琪呢?簡而言之,她是近代台灣電影獨一無二的堅毅女性面孔,在楊德昌的「獨立時代」,她化身天真可愛的年輕女孩,在徬徨的社會裡逐漸迷失,到了蔡明亮的「天橋不見了」、「你那邊幾點?」則是身處城市的孤寂女人,擁有一雙歷經千瘡百孔的眼神,如今她在錢翔執導的電影「修行」裡,化身得知丈夫外遇的中年婦女,意圖靠著靈修超脫一切,卻又深陷於自身架構的心靈牢籠。投身教育 和學生沒有距離53歲陳湘琪在北藝大任教已有20餘年,擔任表演課程教授,提到教育,她發出朗朗笑聲,說自己私下與學生的距離非常近,「我不會也不太喜歡用3C,時常會叫他們救我,教我用電腦、手機」,更笑說很喜歡跟學生們抱來抱去,只是這一兩年遇到新冠肺炎,不能近距離接觸,「之前疫情爆發,要遠端視訊上課,我的天啊,很辛苦的,還先打電話請他們教我視訊」。一幕背影 感謝楊德昌啟蒙回想當年,陳湘琪說自己念台北藝術大學時,就是被當時的老師楊德昌一手帶出來,那時楊德昌執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由於經費不足,要求所有工作人員都要下場演,「我只是個小小場記,也下場演個醫生未婚妻,只有一幕背影」,不過楊德昌對她讚譽有加,下一部「獨立時代」便拔擢她為主角之一,「我是真的很感謝老師,他影響了我對創作的基本態度」。陳湘琪樂於作育英才,幾乎沒時間拍片,「我推掉非常多片約,有喜劇的,也有恐怖的,但我頂多只有暑假能拍戲,就跟他們說可以找更適合的演員去演」,問她是否後悔錯過一些合作機會,「我不會的,我幾乎不對我的人生後悔」。拒用手機 不想被科技綁住陳湘琪因堅持不想被科技綁住,堅持不用手機,「但我覺得最近沒有手機,好像愈來愈難生存了,到處都要實聯制掃QR code,我都只能用寫的」,問她是否會因此想辦手機,「等到真正感到困難的時候,再來辦吧,現在還是不需要」。但說到疫情,陳湘琪坦言自己在這段期間,時常感到焦慮恐慌,「太多事情都讓我有不確定感,好像要突然搶物資、酒精,我就像個山頂洞人出來採購一樣,需要全新的生存方式」,她甚至有段時間考慮立下遺囑,畢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染疫,只是這番話說來雲淡風輕,彷彿生死對她而言意義不大,只要盡全力精采活過。健走保養 維持在最好狀態陳湘琪熱愛游泳、跑步,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會到河邊散步健走,讓她的身材、外型保養得宜,她認為演員應維持在最好狀態,才能配合不同角色表演,「我以前很喜歡喝咖啡,現在頂多一天一杯,我常常一忙就忘了吃東西,現在也都強迫自己要補充營養」,如今生活之於她,就是一場修行,畢竟這具身體與她日夜相伴多年,未來,還得一起在這大千世界裡穿行裕如呢。嚮往簡單的幸福 看婚姻 有恐慌也有憧憬陳湘琪在「修行」演出婚姻失和的中年婦女,只能寄情於宗教、身心靈修行,被問及她是否會對婚姻恐慌,迄今仍單身的她,坦言演過這麼多感情失敗的角色,或多或少會有些恐慌,「為了演這部電影,我先跟一些另一半有外遇的婦女聊過,分享她們的情緒,我覺得婚姻真的很不容易,很多人無法走到最後」。不過陳湘琪依舊相信,這世界上有美好的婚姻關係,「我在我父母身上見證到一切,他們最後進入到一種『兩人如一人』的境界,共同經營關係,互相感謝,彼此是最好的隊友」,陳湘琪淡淡說道,若是自己真正進入婚姻,會希望能像父母一樣,擁抱簡單的幸福,「我是不容易放棄的人,也不會貿然進入一段關係,如果我有婚姻,我會希望是這樣,要與我的另一半走到最後」。陳湘琪演技精湛,常有情緒充沛的演出,但她說自己雖對藝術比較敏銳感性,但私下對自己的感情,還是比較內斂理性,「身為演員,感性、理性都要具備」,即便如此,她仍相信未來,也會用盡全力去迎接自己想要的愛。再入圍金馬影后 表演路 全力以赴不多想陳湘琪從影超過30年,直到2014年才以錢翔執導的「迴光奏鳴曲」拿下金馬影后,但她仍有些許遺憾,因父母親過世,無法與他們共享榮耀,「小時候我想讀戲劇,他們就很不理解,但也沒阻止,如今他們離開了,很希望他們在天上能看到這一切」。雖曾與楊德昌、蔡明亮等名導合作過,不過陳湘琪從未順利叩關金馬影后,這也是她格外感謝「迴光奏鳴曲」的原因,「導演給我很大的自由,很大的詮釋空間,讓我可以好好整理這個角色,讓她變得更為真實」。如今與錢翔導演二度合作「修行」,也再次入圍金馬影后,她說拿過一次已經心滿意足,因為學校工作忙碌,也還未看過「瀑布」、「美國女孩」等對手演員,不過她曾與「瀑布」導演鍾孟宏合作電影「失魂」,對導演功力讚譽有加,也相信賈靜雯、王淨的表演都很好。但身為演員,其實每次獲得肯定,她還是會很開心,「只是話說回來,我覺得我就是全力以赴演好戲,不要想太多,就是要好好表演」。
-
2021-11-22 新聞.元氣新聞
社安網破很大!超商兇手曾精神就醫 朝野立委怒凍預算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而這已經是從9月底的屏東超商挖眼案以來,第四起勸導戴口罩引起的暴力事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堅持凍結預算並怒批,屏東挖眼案專案報告才開沒幾周,但類似不幸事件仍層出不窮,民眾都很恐慌,政府部門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重視?府院黨說要補好社會安全網,何時才不只是嘴巴講講而已?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上午審查衛生福利部主管預算,「社會安全網第二期」編列高達122億元,多位委員關切口罩暴力事件,並提案凍結相關預算。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刺死店員的嫌犯,確實有診所就醫紀錄,但精神狀態只是有失眠或什麼,不屬於列管的病人。店員身為一般民眾,沒有責任要讓顧客一定要戴口罩,這主要還是要由警察執行相關業務。如果提醒之後發生問題,可以做相關通報,或許可即時報警,就像勸導排隊、打架勸架,都要量力而為。蔣萬安指出,衛福部2017至2020年心理衛生報告顯示,台灣精神疾病嚴重病人數量高達7809人,但據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目前精神疾病嚴重病人之「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所審查案件量偏低。「強制住院」審查案件由2017年818件降低至2020年僅604 件;「強制社區治療」2020 年審查案件數更僅有52件。蔣萬安表示,這名嫌犯有精神科就醫紀錄,也凸顯精神關懷訪視人力嚴重不足。台灣2020年全年需要定期訪視之精神病患個案高達12萬5319人,其中一級和二級人數也有為3萬5740人,關訪員卻僅有約188人,案量比高達1比190。美國及荷蘭追蹤服務精神病人個案服務案量比約在1比15至1比29,衛福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關訪員規劃顯然無法達到先進國家標準。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去年底精神病關訪員僅99人,今年已增加80人,預計2025年精神病關訪員可達到1050人,加上自殺關訪員共有1288人。再加上督導、心理衛生社工等其他人力,預計2025年人力可初步達成目標,社安網確定可增加3000人力。不過諶立中強調,類似桃園案涉及層面廣,不見得是單獨檢討精神病人相關制度就可以處理。不只國民黨立委看不下去,民進黨自家立委也砲火隆隆,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表示,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將分家,分別成立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司,衛福部將成為設置十個司的最大規模部會。組織調整在即,卻未見衛福部積極推動相關法規配套研擬,亦未成立專責辦公室推動並規劃配套措施。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表示,全國71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需協助的個案甚多,工作繁複,需要系統性提升工作效率。民進黨立委范雲則提案提案,要求衛福部研擬提高精神衛生社區照顧、 支持及復健之資源,例如提高對機構的補助、委託社區方案等具體規劃,並要求於三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蔣萬安兩提案加上吳玉琴一提案,總共凍結150萬,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也支持凍結上述預算。
-
2021-11-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擔心疫苗副作用 憂鬱患者增多
政府正力拚疫苗普及率,不過有些民眾在接種前後因過度擔心副作用出現狀況,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說,近來許多民眾因害怕副作用出現憂慮,甚至吃不下、睡不著,但若影響生活,可嘗試調整情緒或用放鬆藥物緩解,必要時心理諮商治療。35歲的葉姓女患者原本個性開朗,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且持續2周都未緩解,她就醫接受一系列心臟與胸腔檢查,結果都沒有問題,但她仍覺得是疫苗導致身體出現狀況,甚至憂心是接種的嚴重後遺症。她後來產生壓力,引發情緒低落、吃不下及睡不著症狀,被轉介到院內身心醫學科診治。陳文建診斷發現她的症狀是壓力下的焦慮反應,應該是她過度擔心疫苗副作用所致,從恐慌轉為憂鬱症狀,心理與生理相影響,在經診斷並開立藥物調整心情,經過3周後,心情放鬆,身體的不適也得到緩解。陳文建表示,近來門診增加許多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維持正常作息,培養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等放鬆習慣,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若疫情、疫苗的新聞資訊使自己感到焦慮,也可適度減少過度接觸相關資訊。
-
2021-11-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後身體不適逾兩周 醫師:可能非副作用而是這原因
國內全力拚疫苗普及率,呼籲民眾接種疫苗,不過有些民眾在接種前後卻因過度擔心副作用而讓身體出現狀況,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就指出,近來許多民眾因害怕副作用出現憂慮,甚至引發吃不下、睡不著等狀況,呼籲民眾不要過度擔心,但若因此影響生活,可嘗試情緒調整或用放鬆藥物緩解,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新冠疫苗接種逐漸在國內普及,施打期間也持續有些不良反應案例,讓許多即將接種或接種過後的民眾相當擔心、越想越多,甚至因這類心裡因素讓身體真的出現狀況。台北慈濟醫院指出,有位個性開朗的35歲葉小姐,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且持續兩週都未緩解,讓她趕緊就醫,並接受一系列心臟與胸腔檢查,結果都沒有明顯問題,但她仍覺得是疫苗導致身體出現狀況,甚至憂心會是嚴重後遺症。台北慈濟醫院表示,葉小姐後來還因此產生壓力,引發情緒低落、吃不下及睡不著,後來被介紹到院內身心醫學科診治;陳文建診斷,葉小姐的症狀為壓力下的焦慮反應,應該是她過度擔心疫苗副作用所致,進而從容易恐慌進展為憂鬱症狀,心理與生理又互相影響,在經診斷並開立藥物調整心情,經過三周後,葉小姐心情明顯放鬆,身體的不適也得到緩解。陳文建表示,近來門診增加許多這類「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且他們大多是在接種後對身體的小變化變得敏感,或因不適感遲未緩解而越來越擔心,常見於本身是焦慮體質或性格屬易操煩、緊張者。陳文建說明,新冠肺炎疫苗為近兩年新型疫苗,副作用會因各廠牌及人體體質而異,民眾會擔心也是正常,但若未適時排解不安,嚴重者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出現吃不下、睡不著,那時就要小心同時有身心疾患,可能演變為恐慌症和憂鬱症,當民眾出現像葉小姐般的症狀,就可嘗試情緒調整或用放鬆藥物緩解憂鬱、焦慮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陳文建提醒,維持正常作息,培養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等放鬆習慣,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若已察覺疫情、疫苗的新聞資訊使自己感到焦慮,除確認為可信資訊或與信任的醫師討論外,也可適度減少相關資訊的過度接觸,以免增加心理負擔。
-
2021-11-15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台灣0~3歲嬰幼兒 有害物質暴露量最高
去年一度傳出市售九款奶粉含致癌物質縮水甘油,引發家長恐慌,衛福部食藥署因此訂定奶粉中縮水甘油酯含量限制,並從今年七月實施,但成大毒物中心研究發現「年齡愈小、暴露量愈大」,國內零到三歲嬰幼兒三項有害物質暴露量比其他年齡層高,其中三單氯丙二醇酯嬰幼兒暴露量約是歐盟規定的八倍。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說,年齡愈小、三物質的暴露量愈大可能與國人飲食形態有關,其中漢堡、水餃、包子、泡麵等複合食品,為了好吃添加不少油,且食用量大,提供給人體的有害物劑量很大。一般認為很健康的全穀雜糧類與乾豆堅果類,因製作過程放了不少油、又高溫烘焙,有害物含量也很大。研究發現,零到三歲主要是奶粉、複合食品(肉蔬菜混合泥罐頭等)與全穀雜糧類(米麩、五穀粉等),其中特別是因為有奶粉,讓嬰幼兒暴露量爆表,嬰兒副食品則添加不少油,所以三項物質含量也高。李俊璋說,市售奶粉因過去動物性脂肪有汙染問題,廠商抽出後添加植物性油脂,研究分析顯示添加的幾乎都是棕櫚油,其三項有害物質含量是各油品中最高的。市售嬰兒奶粉成分標示中,有的標出棕櫚油,有的只寫「奶粉」,未明示是否摻有棕櫚油。青少年食物則以複合食品提供的三項有害物質最多,其次是全穀雜糧類,並隨著年齡愈大喝的飲料愈多,飲料提供的有害物也愈多;老年人飲食清淡,油炸類、含油量高的食物吃得少,三項有害物攝取較少,但可能因為吃得「太健康」,吃了不少全穀雜糧類,是有害物主要來源。
-
2021-11-12 醫療.一般內科
夜間盜汗,背後問題可大可小!醫提醒5大觀察方向
不少民眾都有過夜間盜汗的經驗,不斷流汗、被單濕透,甚至甚至身體發熱、且渾身不舒服,也進而影響睡眠。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常有夜間盜汗的民眾,多觀察有無其他合併症狀,因為夜間盜汗僅是個症狀,背後問題可大可小。 夜間盜汗觀察5大方向,醫:多留意相關症狀 有無外在因素:王威傑醫師表示,夜間盜汗的可能性繁多,首先可先觀察自己是否有其他可控因素於身,例如環境過熱、衣物過多、被單過厚、睡前運動、飲用酒精、辛辣食物等,這些都是有可能引起夜間盜汗的可能原因。若這些外在因素都沒有,且持續一段時間,則建議觀察有無其他伴隨症狀,因為可能和其他疾病有關,症狀包括有無發燒及體重減輕、情緒不穩和心悸、使用藥物,以及日間就常常在流汗。這4大方向又可以再更進一步探討,抽絲剝繭,找出確切的可能原因。 有無發燒、體重減輕:以發燒、體重減輕來說,這常見為腫瘤或感染問題,若患者有合併疲憊的情況,需留意可能為淋巴瘤、生殖細胞瘤等腫瘤,或骨隨炎、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等感染。而若有合併咳嗽、胸悶的情況,則可能和結核病、心內膜炎有關。 有無心悸、情緒不穩:若夜間盜汗又合併情緒不穩、心悸,可觀察有無潮紅症狀,若有潮紅症狀,常見可能原因為更年期所致,若無,則可能和甲狀腺髓樣癌、類癌腫瘤有關。另外也可以觀察有無合併血壓起伏或低血糖的情況,若有出現血壓起伏,可能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瘤等問題,若是合併低血糖則可能與胰島素瘤有關。 有無使用藥物:藥物方面,像是偏頭痛、抗憂鬱等神經類用藥,或是胰島素等降血糖用藥,或是治療攝護腺肥大、乳癌、不孕症等荷爾蒙製劑等,皆有可能引起夜間盜汗。除此之外也包括麻醉用藥,或是酒精戒斷以及毒品。 是否不只夜間:至於其他較為少見、未必是出現在夜間的盜汗、嚴重出汗情況,包括了脊椎損傷,特別是在胸椎第八節以上者,以及中風、多汗症、恐慌症等,這些族群平時就有可能出汗,夜間也是如此。 夜間盜汗如何應對?醫教4關鍵保健康! 王威傑醫師提醒,夜間盜汗的問題可大可小,許多民眾會選擇繼續觀察,有時甚至等到真的相當不舒服的時候才就醫檢查,但夜間盜汗往往僅是疾病的其中一個症狀,民眾未必能觀察出端倪。 為避免誤判、錯失疾病的黃金治療期,醫師建議,民眾出現夜間盜汗時,首先可觀察前述提到的可控因素並初步排除,若都沒有,則建議留意上述相關狀。特別提醒注意發燒、體重減輕,這兩者往往問題較為嚴重,建議及早就醫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常常失眠、睡不著?營養師推熱牛奶等5飲品有助改善! .狐臭是夏天的困擾?原來多汗症要治療?醫:留意繼發性病變可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4 新聞.健康知識+
室內遇強震快躲桌下保命! 地震來襲不可不知避難3守則
今天下午1時11分、12分發生顯著有感地震,是今年最強震,氣象局發布災防告警訊息。這地震速報幫你多撐幾秒鐘後,你應該做什麼?「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臉書粉專說,地震即將發生時,「保住自己的小命」比什麼都重要。氣象局說,一般而言,在這短短幾秒鐘,比起費盡心思離開高樓層、上PTT發文,不如保護自己的頭頸部,尋找一個堅固的桌子躲起來,更能夠保證我們的生命安全。●什麼時候才可以關瓦斯?為了避免火災發生,關閉瓦斯也是相當重要的動作,然而請注意,無論是關瓦斯、關總電源、逃出大樓、帶上緊急救難包等,這些都是等到地震停歇時,才可以找時間完成的任務。在地震發生的當下,盡量不要移動,一切以安全、穩妥為重。●地震來襲別慌張!遇到突發災難時,許多人可能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和行動,甚至陷入恐慌、凍結、尖叫、手足無措的困境。平時的防災演練就是在這裡派上用場!透過防災演練,我們可以練就一身「避難功夫」,將避難三守則用力地刻入你的大腦、肌肉、骨髓,就能大大減少驚慌失措的時間。●地震來襲時的避難三守則:1. 趴下(Drop):將頭部和身體壓低。2. 掩護(Cover):盡量用雙手或物品保護頭部與頸部,躲進堅固的桌子或其他家具下方。3. 穩住(Hold on):雙膝跪地、雙肘觸地,雙手緊握桌腳。
-
2021-10-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葉金川:建立全民健保 致力做公衛能救最多人
提到「抗煞英雄」,葉金川三個字立刻浮現在國人腦海中,但葉金川對於自己「抗煞」的努力,強調是極度微不足道。從29歲踏上公職之路,59歲離開公職,30年的經歷談三天三夜都談不完。而他認為最辛苦的一段路是建立健保制度。全民健保 準備時間只有3天1989年,前總統李登輝提出推動「全民健保」,1991年當時的行政院衛生署成立「全民健保規畫小組」,力拚1994年施行全民健保。推動過程艱辛,直到1995年元旦,衛生署成立中央健康保險局,推派葉金川擔任第一任健保局總經理,三個月後,也就是1995年3月1日,台灣全面施行全民健保。「準備時間其實只有三天,」葉金川說。1995年2月25日,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下令,全民健保3月1日如期開辦。當時聞訊,真的嚇傻,「那時候連健保卡都還沒印出來」、「資訊系統也沒著落」,只能用火燒屁股形容。健保IC卡 推動7年才完成不過,時任衛生署署長張博雅收到命令臨危不亂,召集所有同仁、邀集醫師公會、私立醫院協會等醫事團體討論「如何讓全民健保順利開辦」。既然還沒有健保卡,就先用身分證看診,後續申報採用後補,支付標準先比照其他保險制度。當時還趕工做出「第一張六宮格健保卡給總統李登輝」,一個月後,兩千多萬張的健保卡成品出爐。葉金川說,健保規畫初期,就計畫設置IC卡。他曾到澎湖試辦「如何讓系統可以順利上路」,7年後才完成。也因早就開始推動資訊化,現在健保資料可以統統上雲端。健保卡就像是一張個人通行證,屬於驗證身分的卡片,重點是後台系統。老師一句話 他走上公衛之路「我大四的時候就決定要走公衛,」葉金川說,當時上陳拱北老師的課,老師說了一句「做公衛,可以一次救很多人」,他決定跟著老師一起做醫療服務。公衛的成就往往來得比較慢,但真正能影響台灣醫療的還是公共衛生。只要有能夠盡一份心力之處,必定都會有他的身影。2003年SARS爆發,他當時沒有公職身分,那時的衛生署署長李明亮打了一通電話給他,說「和平醫院現在很恐慌,可不可以幫忙來鼓勵裡頭的醫護人員」。葉金川說,他只有進駐和平醫院14天,「很多人把我當作抗煞英雄,其實我真的沒有做什麼。最大的英雄是第一線醫護人員。」「台灣需要我,我只是用我的力量愛台灣。」無論是健保制度建立、SARS、H1N1、首次以台灣官員身分代表出席WHA等,都有葉金川的身影。葉金川說,過去的人生,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絕對是彩色的。只是,人生有好幾幕,他現在走的應該是這個被稱為「葉金川人生」曲目中的「最終章」,最後一幕就該有最後一幕的色彩以及最後的故事。人生彩色 罹癌後要圓百願葉金川32歲就擔任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50歲左右事業站上巔峰,65歲罹癌之後,改變人生觀:人生的篇章不該只有事業,還要有家庭、生活以及對於生命的安排,才是一個圓滿的生命。葉金川在罹癌之後寫下「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一書,寫下罹癌後許下100個願望的實踐進度。文末他特別以「給50歲的你」為題,其中說到人生「事業的巔峰在50歲、生命的巔峰在75歲」,50歲的現在該開始拚生命的巔峰。現在葉金川長時間住在花蓮,持續完成自己寫下的100個願望清單。他租了一塊400坪的土地,當一個「種樹的男人」。「如果我去世,我不想只留下一個墓碑,我希望留下一片林地。而人生的最終章,希望可以跟太太一起過50周年的結婚紀念日。」這代表他必須努力爭取6年的生命,完成他清單上所寫的願望。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特殊貢獻獎葉金川年齡:71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經歷: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特任副祕書長、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主要事蹟:●成立全民健保籌備處,健保開辦後首任總經理●SARS期間,指揮台北和平醫院院內感染控制●開創醫療分級、評鑑及專科制度、提升山地離島醫療品質●台灣首位以衛生署署長官銜,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
2021-10-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情下 易受創5族群 留心悲傷五階段
● 面對多變疫情,民眾身心起伏,不時心情低落● 失業者常否定自己,社會新鮮人、學生,最常感焦慮● 喪親之痛不要隱忍,需要好好宣洩疫情趨緩,政府廣發五倍券盼能復甦景氣,但受傷的身心恐怕無法說復元就復元。面對變化多端的疫情,民眾身心狀況也跟著起伏,焦慮、憂鬱、低落不時襲來。心理諮商師許家綺提醒,失業者、學生、確診者、喪親者、醫護人員是5大身心受創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悲傷五階段」,一定要適時對外求助。先是否認 不願面對現實通常身心受到創傷,會經歷「悲傷五階段」,先是否認,不願面對現實或否定事實;接下來是憤怒,對任何事物都感到不平;第個三階段是討價還價,認為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事情;第四階段放棄,不再抱怨也不再憤怒,陷入失落憂鬱狀態;第五階段是接受。前四個階段會不斷反覆進行,才可能進入第五階段。調整身心狀態 再訂目標許家綺表示,疫情期間,失業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否定自己,不知如何適應現況。部分失業者即使失去工作,存款仍可支應一到三個月生活,建議可以先沉澱,將失業期間視為暫時休息的時光,調整身心狀態,再訂定目標,嘗試各種機會,有助未來發展。兩類學生會受疫情影響,一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二是剛好要升大學或高中的學生,焦慮感將遠高於同齡者。許家綺表示,家長此時扮演重要角色,應給予更多空間,社會新鮮人也可嘗試不同歷程,打工換宿、多元學習等,身心穩定後再投入職場。確診者曝光 不知所措自責許家綺表示,確診者易受關注,任何人都可能知曉你或妳是誰,因擔心隱私曝光而不知所措,出現易怒、恐慌等情緒,加上確診者常會有「自責感」,但是,親友之間若無法抒發身心壓力,應立即尋求身心科的協助。因疫情而喪親的家屬,更是疫情下身心飽受創傷的一群人。許家綺建議,喪親之痛不要隱忍,此時反而需要好好宣洩,當哀傷情緒湧上心頭,可把對離世親人的感念之情寫成文字,有助走出傷痛。醫護人員 心理健康被忽視醫護人員長時間於第一線作戰,避免家人染疫,盡可能與家人保持距離,但仍可能害怕感染病毒,少了抒發管道最終累積成壓力,許家綺表示,醫護人員雖是專業人員,但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部分心理諮商所有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協助醫護人員重新反思自我價值。
-
2021-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演講新冠疫情 詳述政府防疫貢獻世界第一
前副總統陳建仁下午到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演講「從COVID-19談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他表示,台灣的防疫在日、英、美國等國評比,表現都是排名世界第一;還說「是台灣最早通知中國疾控中心、世界衛生組織中國出現可疑病例,台灣以關懷世人的心提出警訊」,如果中國及時通報,疫情也不至於嚴重擴散;他與總統蔡英文、唐鳳被列為3個防疫關鍵人物、蔡總統更被時代雜誌列為2020風雲人物。陳建仁先說明全球與台灣新冠疫情現況,再搭配圖表解說傳染病途徑、病毒繁殖與演化及因應方式;他說,原本台灣本土病例比境外移入少很多,但是「因為五月新北市及台北市發生老人茶室群聚感染,才使本土案例暴增」。陳建仁表示,他去年就認為新冠病毒會流感化,但到今年新冠死亡率仍高達百分之二,遠高於流感的萬分之四,尤其病毒變異、傳染力不斷上升,才會引起恐慌。陳建仁認為台灣防疫表現優異,主要因為台灣人民普遍配合戴口罩、勤洗手,政府全力推動檢疫、隔離與篩檢、疫苗注射,完全依照科學標準來防疫,而且數位化入境檢疫、健保雲端系統特定群聚監控,希望能在年底達成國人群體免疫。他說,台灣是「精準防疫」,追蹤確診患者全台足跡熱區,能快速通報公布,都「依法保護個人隱私」,與防疫保持平衡,人民放心配合,才能防疫有成。陳建仁指出,抗病毒藥物、居家隔離與打疫苗、減少外出社交活動、社交距離,都能有效防疫;尤其全國封城是最有效方式,但可能嚴重影響經濟,台灣沒有封城、不採用普篩,依然防疫有成。台灣去年口罩援助世界多國,今年疫苗「因外力干預」、廠商生產不足,仍有美日等國捐贈,這是台灣善心的人文關懷結果。陳建仁這場演講,聽眾須事先預約,人數管控且要求不得拍照錄影錄音。
-
2021-10-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悸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醫:多數無礙,留意症狀慎防心肌梗塞
心悸是民眾日常常見症狀之一,許多人描述感覺到胸悶、心跳變快等,大多休息後並無大礙。不過國泰醫院心臟內科張釗監醫師表示,心悸雖大多無礙,但若有出現相關症狀仍需小心,因為還是可能引起、或是為重大疾病的相似症狀,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等。 心悸留意不適細節,症狀、風險因人而異。 心悸常見原因 張釗監醫師表示,心悸其實就和頭暈一樣,是個在敘述時較為廣泛的形容,細述狀況繁多,例如心跳變快、心跳變慢、心跳漏拍、心跳節奏變亂等,主要是心臟出現問題所致。 醫師舉例解釋,人體正常心跳約每分鐘60~100下,在一般情況下低於60下為心跳過慢、高於100下則心跳過速,這情況常見因竇房結出現問題所致。而心跳節奏多一拍、少一拍,感覺像小鹿亂撞般,則如因心房期外收縮、心室期外收縮所引起。心房顫動則常會使得心跳變得沒有節奏。 心悸常見4大風險因素 張釗監醫師表示,心悸一般而言較無大礙,常見因素主要包括環境、生理、心理、疾病。環境因素如高溫、濕熱的環境使得呼吸困難,心肺關係密切,進而影響心臟。生理因素則如抽菸、酗酒、藥物影響、荷爾蒙變化、咖啡等,許多民眾在吃了某些特定的食物時,也可能產生心悸,例如有些人喝可樂就會,因人而異。心理因素包括如焦慮、恐慌、生活壓力等,也和精神方面疾病有關。至於疾病則輕如包括發燒、生病,較嚴重也包括心臟方面疾病,如前述提到的心房顫動等,因此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相關疾病患者需多留意。 心悸異常症狀速就醫,慎防心肌梗塞、腦中風。 雖然心悸大多無礙,但張釗監醫師也提醒,其引起的起因也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又或者說是個警訊,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跳驟停、腦中風等。 因此提醒民眾,發生心悸的當下,除了妥善休息以外,也建議多加觀察身體是否有其他狀況,特別是異常的胸口疼痛,例如若出現胸悶、胸痛、時間較長、甚至出現頭暈、冒冷汗,以及出現左肩、左背、頸部、下巴疼痛等情況,應盡速就醫,此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 另一方面,若心悸時出現口齒不清、嘴角歪斜、單側臉部或手腳麻木、無力、莫名頭暈等症狀,則需特別留意腦中風,心房顫動是心悸和腦中風共有的問題,而這些症狀正是近日各界常提倡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觀察腦中風的症狀方式。 心悸當下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 張釗監醫師表示,預防心悸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排除病理因素,以及其他相關風險,因此在發生心悸時,除了好好休息並觀察有無異常症狀外,也建議多觀察當下的情境,以利日後避免相關風險,例如心悸的當下剛好正在喝咖啡,便可合理的懷疑是否是因咖啡所引起。最重要的是不論輕重,皆建議做個檢查,以助了解可能因素。也特別提醒經常有心悸問題的民眾盡早檢查,避免輕忽當下的心悸可能為較為嚴重的警訊。 《延伸閱讀》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夜咳難躺平?恐為罹患心臟衰竭徵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常見7大皮膚症狀 皮膚科醫籲一情況速就醫
新冠疫苗施打日漸普及,除了較為常見的注射點疼痛、頭痛、發燒等副作用外,民眾也陸續發現皮膚上出現紅疹、腫脹等皮膚過敏反應。 出現這樣的情況讓許多人不免緊張,對此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昭瑜醫師在社群分享,此情況多屬正常現象,但也有需要多加留意的情況,並教大家如何分辨及改善症狀。 打完疫苗皮膚紅、腫、癢?醫指常見7皮膚症狀! 黃昭瑜醫師表示,新冠疫苗反應可分成「急性過敏反應」及「延遲性反應」兩種,急性過敏反應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包括氣喘、腫脹、昏厥等,建議施打疫苗後觀察30分鐘,因此打完疫苗都要求在施打地點觀察15分鐘,並建議返程途中持續觀察。 延遲性反應如本次討論的皮膚過敏反應,往往較晚發生,患者可能在隔日後才陸續出現,包括了局部注射反應、延遲性手臂腫脹,又稱新冠手臂(Covid arm),以及蕁麻疹、麻疹樣、紅斑性之痛症、注射填充物紅腫、皮下廣泛小出血點等。 前6種情況屬於輕微、正常的延遲性過敏反應,較常見出現於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上,民眾出現時並不必過度緊張,改善症狀即可,可循皮膚科醫師開立口服藥物及藥膏使用,並做冰敷改善症狀,後續可正常接種第二劑疫苗。 不過「皮下廣泛小出血點」,就需稍加留意,此可能為血栓血小板低下,是非常罕見的症狀,常見會合併頭痛、腹痛、全身倦怠、下肢腫脹、視力模糊等症狀,必須和血管炎區分,並且需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除了上述7種延遲性皮膚症狀外,黃昭瑜醫師也提醒,若是接種完疫苗後30分鐘到4小時之內,出現了嚴重的血管神經性水腫、氣喘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此屬於急性嚴重過敏,需盡快就醫,並且不適合施打該疫苗,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副作用多留意免恐慌,疫苗早打做好防疫最妥當 黃昭瑜醫師提醒,上述資訊是引用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JAAD及國際期刊NEJM,可作為參考,但無法取代醫師的專業判斷,呼籲民眾保持警覺即可,不必過度恐慌。 也呼籲民眾,疫苗多少有副作用,新冠肺炎籠罩全球的當下,預防重症、死亡最好的方法還是盡早施打疫苗,有疫苗就盡早施打,以取得並提升保護力,並且持續遵守防疫原則,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即便現階段台灣疫情日趨穩定,一樣應做好各項防疫措施,以利一起度過疫情威脅,更有助安穩的防疫新生活。 《延伸閱讀》 .一圖看懂!打完疫苗可以XX嗎?10件日常大小事,重症醫詳解! .打完疫苗肌肉痛、關節痛?醫指2大主因,超過一周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10 養生.聰明飲食
吃超商三角飯糰讓人想睡?飯糰有含嗜睡成份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近日網路瘋傳一則吃了超商三角飯糰會嗜睡,原因來自於其中的添加物胺基乙酸(甘胺酸)的新聞,引起廣大的討論與瘋傳,但是胺基乙酸在食品中存在的主要目的是調味劑,增添食物甜味用。近日網路瘋傳一則吃了超商三角飯糰會嗜睡,原因來自於其中的添加物胺基乙酸(甘胺酸)的新聞,引起廣大的討論與瘋傳,甚至有不少民眾開始擔心身體健康會因此受到影響。但在被嚇得群起恐慌之前,先搞清楚胺基乙酸是什麼?為什麼要加?台灣的添加物法規又是如何訂定?胺基乙酸為何物?添加它真正的用意為何?胺基乙酸,其實就是胺基酸的一種,也是組成蛋白質結構的成分。因為具有甜味,在食品上會作為調味劑使用,可以賦予食品甜的風味。以台灣的添加物管制邏輯來說,正面表列的物質才能使用,且對於用量以及用途都有明確的規範。胺基乙酸在添加物法規中的角色,就是調味劑,是允許適量使用於食品當中的。而近日瘋傳的吃了超商飯糰會嗜睡的原文報導,來自於日本雜誌《週刊女性》,原文作者在文中提出3大危險食物排行,分別是第一名三角飯糰、三明治,第二名油炸食品,第三名關東煮。其中引起熱議的三角飯糰,直接點出內容所添加的胺基乙酸,會讓人在吃完飯糰後有嗜睡的症狀產生,甚至警告讀者小心因嗜睡而死亡,危言聳聽外,更在讀者之間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胺基乙酸吃了就嗜睡?真的是想太多!添加胺基乙酸在食品中是作為調味劑使用,而會有嗜睡一說原因,可能是來自於這類物質長年以來在保健品裡一直是被作為助眠使用,許多助眠的保養品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但光是吃飯糰就可以想睡覺這個說法並不可靠。若是在腦神經藥物專業研究文獻上來看,胺基乙酸與助眠有著絕對的相關性,好比《Neuropsychopharmacology》期刊中在2015年時就提及,胺基乙酸會作為助眠研究的主因來自於其安全穩定性。且根據研究發現胺基乙酸在人體之間的個體差異很大,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對這類物質有嗜睡反應,雖然在睡前食用3g的胺基乙酸確實可以對於失眠或是睡不安穩的人有所幫助,但實則上並不會改變個人體質的睡眠結構。保有正確添加物觀念,停止以訛傳訛雖然說胺基乙酸與助眠有著一定的關係,但是研究中所提及的胺基乙酸通常指的是經過萃取,純度高的胺基乙酸。綜合來看,若是吃了飯糰真的會想睡覺,最直接的原因也只能是血糖上升所產生的食物昏迷現象(food coma)。其實在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到處都是添加物的身影,外食幾乎完全無法避免,最重要的是查證正確的添加物知識觀念,了解使用用途與法規資訊,保有理智的判斷能力才不會隨時沒事就被嚇個半死。延伸閱讀▶百香果皮成天然紅色色素來源,低成本是最大優勢▶食品巨頭瑪氏終於解鎖天然藍色色素商用技能,未來將廣泛應用於零食食品▶防腐劑也能很天然!美國Conagen從花生、大蒜等蔬果中提取製成天然防腐劑參考資料▶The Sleep-Promoting and Hypothermic Effects of Glycine are Mediated by NMDA Receptors in the Suprachiasmatic Nucleu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10-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金門鄉親關切莫德納第2劑在哪? 陳時中:這一二天會來
國內莫德納疫苗短缺,不少人已經打完莫德納第一劑超過12週,卻遲遲等不到第二劑,金門籍立委陳玉珍今日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質詢衛福部長陳時中,何時可以提供莫德納第二劑疫苗給金門鄉親施打?陳時中表示,這一兩天就會有新一批莫德納疫苗會抵台,經過封緘檢驗後,會儘速發放給各縣市施打。金門開放施打第一劑莫德納疫苗自7月2日開打,截至7月16日止,金門已有超過7798人施打了第一劑莫德納疫苗,而上週10月2日開放施打第二劑莫德納疫苗,中間已相隔13週,超過指揮中心建議的兩劑相隔時間,也就是10至12週。陳玉珍說,此次中央只分配給金門6600劑的第二劑莫德納疫苗,也就是至少還有1198位鄕親未能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甚至在7月16日以後還有陸陸續續接種莫德納疫苗的鄉親,造成鄉親的不安與健康防護疑慮。陳玉珍提到,由於疫苗的不足,在部立金門醫院一開放民眾上網預約時,就造成資訊系統大當機,對地區鄕親的造成恐慌及不便窘境,在在呈現疫苗嚴重不足與影響。陳玉珍今天在質詢中,再次表明金門離島醫療量能不足,要求盡快補足疫苗,以安民心,及避免疫情缺口的產生,陳時中部長表示,這一兩天就會有新一批莫德納疫苗會抵台,經過封緘檢驗後,會儘速發放給各縣市施打。陳玉珍也強調,至少應滿足在7月16日以前就已施打莫德納疫苗第一劑民眾的需求,陳時中也回覆表示會考量。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關注疫情快喘不過氣 婦求醫診斷為恐慌症
胡姓婦人數月前居家防疫期間,非常關心疫情與疫苗荒的問題,經常看新聞,也和親朋好友傳LINE討論,整個人變得緊張情緒不穩,還不時向先生碎碎唸,激動生氣時喘不過氣,夫妻關係緊繃。先生要求她就醫,看了胸腔、心臟科、身體檢查皆無異狀,轉到身心科,醫師診斷為恐慌症。第1次看診領藥後,婦人隔天還是感覺呼吸不過來、睡不著,抱怨藥沒效。經醫師解說與衛教舒緩呼吸技巧,婦人遵照醫囑按時服藥,病情漸趨穩定,夫妻也重獲家庭溫暖。聯新國際醫院精神科醫師陳修弘表示,這類自覺吸不到空氣的過度換氣病人,通常是急性發作送急診再轉到其他科別,檢查排除生理因素,最後才來到身心科。病人通常女多於男2至3倍甚至更高,通常與個性多思、多憂、急性子有關。陳修弘指出,心因性的吸不到氣或過度換氣,是恐慌症的症狀之一,當病人遭遇重大挑戰或劇烈變動,心理壓力驟增,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活躍,造成心跳加快,需要更多氧氣,卻反而自覺吸不到氣而加快呼吸,二氧化碳被排出過多而引發頭暈、胸悶、胸痛、手腳發麻等症狀。如果病人無法緩和呼吸,會使症狀惡化,甚至意識不清、昏厥,應立即送醫治療。陳修弘指出,恐慌症引起過度換氣的治療要從飲食、生活作息、藥物方面說明,建議病人飲食須均衡營養,避免含咖啡因或提神飲料等刺激性食物;生活作息方面睡眠要充足,規律運動、勻稱調節呼吸。藥物治療分為治標和治本用藥,依療程做搭配運用。治標用藥如鎮定劑或乙型阻斷劑,當病人有感於恐慌症快要發作,或不舒服時的短期服用約2至3個月後,可經醫師評估停藥。治本用藥如血清素相關藥物,副作用少,不會產生依賴,需規律服用,建議至少持續服藥1年,可大幅減少復發機率。穩定用藥期間如因防疫不進醫院,也可透過視訊門診按時拿藥。陳修弘表示,過去曾有績效優異的保險業務員,因恐懼搭飛機而無法參加公司的國外旅遊獎勵,後來經過數個月的治療,已能搭乘台灣往返東京的短程航線,之後持續穩定治療及服藥,並應用生理回饋療程學習的技巧,1年後經醫師評估停藥再也沒有復發,顯示恐慌症病人持之以恆與醫師配合治療,可避免病情發作。
-
2021-09-29 該看哪科.皮膚
澎湖紅疹原因找到了!原來是「牠」害的
澎湖不少民眾皮膚出現奇癢無比的紅疹,紛紛到皮膚科就診,也引起遊客恐慌,澎湖縣衛生局委請衛福部澎湖醫院與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志宏等人進行遠距門診,李志宏今表示,患者出現紅疹部位多在穿衣時容易暴露在外的手臂、脖頸等處,評估可能是「毛毛蟲皮膚炎」。高雄長庚醫院表示,自去年2月起與部立澎湖醫院合作遠距門診,其中皮膚科固定在每周二下午,由李志宏經實時互動的會診診療,幫忙建議澎湖醫院醫師進行正確診斷及治療,昨天下午進行的遠距門診看了21人,比平常多出一倍以上病人,其中15人因皮膚出現紅疹就醫。李志宏表示,大部分病人的紅疹從頸部、發展到手部與背部,也有人是從下肢開始,手臂、頸部到臀部。少數人發生在衣服可遮到的地方,如後背部,腹部,其中一家5人都患病就醫,詢問得知周五全家人晚間騎車外出吃飯回來全部得紅疹,但1名長輩待在家就沒有。高雄長庚及澎湖醫院團隊發現,皮膚症狀為點狀丘疹,不像花草過敏引起,皮膚鏡放大看也未發現小昆蟲、禽蹣等過敏原,澎湖上周五開始吹東北季風,由於是風大後才有這些皮膚症狀,評估可能是毛毛蟲的剛毛因風大飄散在空氣中,接觸到皮膚才引起的過敏症狀。李志宏說,過去毛毛蟲皮膚炎可能會併發鼻子過敏症狀,但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這種紅疹是皮膚對外界物質產生的過敏症狀,不會傳染,通常會在一、二周內恢復,只要不抓破皮就不會留下疤痕,患者可以冰敷舒緩,較嚴重時可就醫,由醫師開立口服及外擦藥膏。高雄長庚醫院表示,高雄長庚與部立澎湖醫院合作的遠距門診自今年8月底,已看過近千名患者,其中以溼疹、黴菌感染、及乾癬的個案最多,病人以馬公居多,但也有病人遠從望安、吉貝到部立澎湖醫院就診。除部立澎湖醫院,高雄長庚每周另有4次遠距門診,服務西嶼及將軍衛生所的皮膚遠距門診。
-
2021-09-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原本以為我只還剩下三個月可以活... 胃癌病人的笑傲生死一線間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難得的收到了三篇來自不同背景的醫師寫出他們「跨越醫病之間的高牆」的經驗。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寫出與一位老年癌末病人溫馨的互動,悟出「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另一位醫師因為遇到相當有主見、不容易與醫護人員溝通的病人,使他想到「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最後一位醫師生病後,自己注意到身體變化,提醒醫療團隊考慮其他可能性,同時也要避免妄作推斷,誤導主治醫師或醫療團隊,才能做一個稱職的病人。心裡一直掛念著一位很有個性的病人,是昨天住院進來的。今天我想到他晚一點就要出院回歸山林,搭了電梯就上樓。他太太曾說,他的個性有一份執拗,不可理喻,有時甚至無法預測。踏入病房前,我心裡真有點擔心半年多沒見面,沒先問一下就去看,會不會不妥?進房拉開床簾,見他在冷氣房裡還打著赤膊躺著,我笑著問他說,方便來看你一下嗎?他說沒問題的。看今天他還開心,我就安心坐了下來。先問他做標靶有沒有不舒服,他說沒有。他緊接著很感恩地說他的腫瘤好像真的都沒有了;之前瘦到53公斤,現在體重已經回到從前的61公斤,命好像真是的撿回來了。他描述了一下內科專家們看到影像和胃鏡當下的驚訝到說不出話的表情,直說他真的還好沒去開刀。 記憶回到了九個多月前,那時候術前放化療剛做完,初步評估是局部消得不錯。雖然有一顆肝轉移,但也都燒灼處理過,其他沒再看到有問題。當時趁勝追擊,應該是要開刀了。外科醫師說,這種情況「不開很可惜!」。 發病年齡才47歲,在內科醫師也有共識的情況之下,雖然病人曾經希望胃不要全切,我們還是一路鼓勵他去開,要「盡量拿乾淨」。幾週後,外科醫師突然跟我說,病人住進來,護理人員兩次打不上留置針他就整個翻臉。喊著不開,竟就自動出院了“!「從來沒見過病人是這個樣子的!」聽得出來真的好委屈,他甚至表示,就算這個病人哪一天又回來想再要開,他也不敢接。之後他乖乖回到放腫,讓我補了幾次放療。如我預期,病人放療完一次都沒再回來放腫追蹤。他雖然有在血腫醫師那邊做標靶,卻做不化療。其實我們最怕是他發起性來就來個甚麼都不做,任意偏離既定的治療規劃,使原本可以期待的治療勝算變得蕩然無存。因此突然主動去找他時我還有點真擔心。不過病人今天心情算好,他侃侃而談。自然就說到在外科的逃院風波,臉上還是露出無辜的表情,再次分辨說,「連續打兩次針都沒打上,我那時候的感覺就是刀開下去就一定完蛋! 」。聽他這樣說完,我能確定他並不怪罪病房的護理人員讓他白挨兩針,狀況比較像是病人在恐慌時失控的反應。真的是還好後續病人腫瘤消得順利,放療過後的一個多月他再做胃鏡,原來的地方只剩下一點潰瘍,切片也沒看到癌細胞。最近的斷層也看不出明顯的腫瘤。他跟他家人對能有這局面都非常感恩,他說:「我原本以為我只還剩下三個月可以活。」想到初診斷時他問我還能活多久,我曾當面慢慢地翻開書本,指著存活曲線,對應他的狀況,說活一年的機會約一半。加上醫藥進步,結果或許會更好一點。記得他聽完回了我一句話,「就是還有一年的意思?」我只能回以苦笑。事業如日中天的男人,聽到是罹患少見型態的胃癌加上肝轉移,箇中驚駭誰能完全了解?這驚慌對後續決策的影響真大!縱使我慢條斯理地說明,他收到的訊息竟還有如此落差。我問他說:「我們從開始治療到現在多久了?」他回答:「約快一年了。」說到這裡,我們停住,彼此相視,笑了一下。我接著說,現在各種跡象顯示狀況是比預期來得好,或許更長更棒的控制可以期待。至於沒開刀有沒有影響,我也只能提醒說:「癌症病人的治療成果要看很多人治療下來的統計分析才有辦法分出高下。你所特別經歷到的,是你個人的經驗。我覺得你可以感謝上帝!」在科學訓練下,我面對癌症病人時總是想著能有甚麼醫學實證。好的實證醫療加上最積極的支持配合,可以預期病人治療的整體結果會較好。有好的結果,醫師與團隊也比較能夠去面對評鑑壓力。雖然病人曾經拒絕過我們所謂的「最佳策略」,現在他卻活生生在我面前跟我對話,眼前看得出他至少活得好且久,我們就一起感恩與惜福吧!有時候真的想那麼多,事情進展就會更順利嗎?畢竟病人有自己對選項的偏好,也有主張自己身體的終極權利!記得老師教過,每個病人的親身際遇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已經發生的,意義上都已經不再是機率問題。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一開始的怎麼做會有多少的機率會有什麼後果,然後還塞一堆統計數字給他,為什麼不考慮誠心接納,順著病人的主張來進行,再加上持續耐心和關懷再去設法探索他的內心世界?這樣子會不會比較好?真的求上帝使我們心更有智慧!我問他在山上種茶不是很辛苦嗎?他說:「都交代兒子處理,我只負責出一支嘴」。感覺上人生重擔也差不多都能卸下,要無事一身輕了。轉眼主護過來說出院辦好了,人家要回到海拔1500公尺的山上老家過日子。我是有點羨慕他,但真的還是不敢再多聊,只能深深祝福他。
-
2021-09-27 名人.黃軒
打疫苗暈針怎麼辦?醫教如何察覺暈針前兆及預防
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迷走神經昏厥」又稱作「血管迷走性昏厥」,它是人體第十對腦神經,包含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在內,又由於副交感神經正好是負責抑制血液、心跳、呼吸等生理反應,所以當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就會造成身體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血管擴張,造成腦部血液供應不良而昏倒。小朋友、青少年、年輕人害怕打針的機率高,且年齡愈小愈害怕打針,其副交感神經也就易過度刺激。而當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就會造成心跳變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慢、血管擴張,造成腦部血液供應不良而昏厥現象在疫苗接種現埸。哪些情况易誘發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易有「情緒困擾」的人,易誘發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這是年輕人突然昏倒最常見原因,多見於「年輕女生」。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常見的症狀1.無前兆,突然發生由於潛意識中對某些事物感到疼痛、恐懼、情緒緊張等誘因下,可以在毫無前兆下,突然昏過去了。2.也有前驅症狀可能也會有前驅症狀。部分病例可有恐慌、煩躁等先驅症狀。(a) 在病人端:例如臉色蒼白、噁心、視力模糊、頭暈、無力,接著眼前一片漆黑,然後失去知覺。(b) 在醫者端:醫療人員在病人的身體表徵,看到的就是先伴有血壓上升、心跳加快,繼而心跳隨之減慢、血壓下降、冒冷汗、手腳冰冷,意識可喪失幾秒鐘到幾分鐘。3.暈針,也是如此在接種疫苗時,心情中的焦慮、恐懼,可能會在冰冷棉花酒精消毒下,打針的針刺下,在幾秒內引致起急性壓力反應作,然後出現了過度補償的「副交感神經過度反應」。這時心跳下降或血管擴張、血壓會下降,而使輸往腦部的血液不足,而導致昏暈現象。由於是在接種疫苗打針情況下發生,我們都稱之為「暈針」,其實就是一種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的現象而已。哪些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需要看醫生?大部分的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只要平躺休息一下症狀就可以改善,這個包括了暈針也是如此,休息一下即可。但是有些病患,我們不能看到他打針的時候暈倒,就説他們都只是「暈針」而已。以下這些病史,仍然要小心評估:1.心血管疾病2.糖尿病3.高血壓4.家族成員有人曾經40歲前猝死,得排除遺傳基因,導致先天性的心律不整5.孕婦6.曾經昏厥倒地多次7.昏厥後,持續呼吸困難8.平躺休息 > 30分鐘,血壓心跳一直偏低你要怎樣預防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a) 日常生活1.少喝咖啡因/酒精飲料2.不要看太多負面新聞3.補充水分,不要空肚子去4.聽音樂、歌曲放鬆,若是看影片宜好好休息一下5.不要熬夜,要足夠睡眠(b) 當下已有昏厥前驅症狀,你當下可如此:1.緩慢「躺下來」,並把雙腿墊高2.若不能及時躺平,你也可以「坐下來」或「蹲下來」3.若仍然必須「站著時」,或已經坐下來或蹲下來,症狀仍持續,你自己可以做「身體反壓力動作」(c) 身體反壓力動作(Physical Counterpressure Maneuver, PCM )在暈厥前 ( pre-syncope ) :1.坐在椅子時,你可以「屈頸至胸口」,或頭埋在兩膝蓋之間2.你也可以「雙手指互扣」,然後同時用力對拉3.站立狀態下,你可以把「雙腳交叉重疊」,並收緊腿部和腹部肌肉(d) 美國心臟醫學會也建議分成1.下半身「身體反壓力」動作包括: (i) 雙腳交叉重疊 (ii) 蹲下來2.上半身「身體反壓力」動作包括: (i) 雙手指互扣,然後同時用力對拉 (ii) 屈頸 (iii) 等長握力試驗以上動作學會了,可以自救自己的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也救别人的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因為「身體反壓力」動作,可以减少迷走神經性昏厥 ( vasovagal syncope ) 39% 再發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害怕打針!男學生打疫苗放聲尖叫 影片瘋傳萬人看傻眼
校園新冠疫苗開打,各學校高中生陸續接種,但也傳出多起突發狀況,有學生打完暈倒,還有人害怕打針而嚎啕大哭,不過大部分學生都很順利施打完畢。網路上近日就流傳一段影片,一名高中男學生因為害怕打針,不顧在場眾人眼光,嚇得驚聲尖叫,影片曝光引起熱議。有網友在《TikTok》貼出一段影片,某所高中正安排學生施打疫苗,但當中有一名男學生因為害怕打針,在還沒施打之前就瘋狂大叫,頻頻喊著「等一下啦」,甚至一度還想起身逃離,醫護人員和現場工作人員動用了三、四個人抓住他才順利施打完畢,而男學生的嘶吼聲也引來周遭所有人的注目。打完後這名男同學情緒也逐漸穩定下來,可能是因為太緊張而癱坐在椅子上,旁人也不斷安撫他,要他「放輕鬆、深呼吸」,影片被網友轉貼到臉書「爆廢公社」,引來上萬人點閱。不少網友看了有點傻眼,「我也怕針,但是沒有這樣,無法理解」、「看似壯丁一個,結果打個針唉唉大叫的」、「我想打都沒得打,有得打還呱呱叫」、「打個針而已。搞的好像被鬼追殺一樣」、「你可以選擇不要打,不要驚動醫護人員好嗎?」、「旁邊人家打針還沒怕死,就先笑死了」、「雖然看了很想笑,但我打針也是這樣在心裡吶喊的」。不過也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有害怕的事物,不應該嘲笑,「就是對針有恐慌,取笑有點沒品,恐懼是無法控制的」、「不應該這樣嘲笑人家吧」、「有些人可能真的怕打針,我也遇過噸位蠻重的男生,跟我說他會暈針,所以嘲笑人家幹嘛」、「不怕打針的請別嘲笑,怕打針的人不是怕痛,就是怕打針,就像有些人超級怕蟑螂一樣,就只是怕」、「怎麽有人還有男生不能害怕的刻板印象啊」。 @linrayray0 如果護士插了一次發現找不到靜脈 那再打算打第二劑嗎 ♬ 原聲 - Lin Ray Ray
-
2021-09-22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是所有綠薯條都有問題 專家:關鍵在有沒有帶皮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2013年摩斯漢堡爆發的綠薯條事件,讓台灣民眾對綠薯條的知曉大幅提升。而多數人都認為綠薯條內所含的茄鹼對人體有害,卻不知道一般速食店所販售的薯條(去皮塊莖部分)即使變綠,也不一定代表茄鹼含量就超標。摩斯漢堡於2013年爆發「綠薯條事件」,為台灣的速食業丟下一顆震撼彈。當時有民眾到店中購買「金黃薯條」,吃了一口就嘴巴發麻,剝開薯條後發現竟然是綠色的。經衛生局檢驗後證實其「配醣生物鹼」(含龍葵鹼與卡茄鹼)含量高達1496.79ppm,比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標準限量20~100ppm高出10倍以上!事發當下摩斯漢堡立即宣布停售金黃薯條。以這件事為起點,台灣民眾第一次知道有綠薯條的存在。直到2017年7月,摩斯再次上架金黃薯條,卻在短短1個月內再次爆出綠薯條事件。同年,肯德基與麥當勞也先後發現綠薯條。一連串的事件引發社會關注,在媒體的渲染下,加深消費者「綠薯條含有對人體有毒性的『龍葵鹼』」之印象,更進一步引發恐慌。2018年與2019年,綠薯條的事件仍不斷零星發生,雖然沒有像過往一樣引起熱議,但是根據《食力》2019年「你今天吃『速』了嗎?速食店你都怎麼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仍有7%的消費者感到疑慮。配醣生物鹼?龍葵鹼?它們就是薯條變綠的主因嗎?大多數人都知道,發芽的馬鈴薯不可以吃,因為它是茄科植物的一份子。我們常見的茄科植物如馬鈴薯、茄子、龍葵等,就會含有有毒的「配醣生物鹼」,而馬鈴薯中含有著「茄鹼」(solanine),也就是俗稱的「龍葵鹼」。茄鹼其實是植物自然演化而來的自我保護機制,以抵抗外界對於植株本身的傷害。當馬鈴薯不當貯藏、損傷、又或者是發芽時,內部就會開始產生茄鹼,尤其發芽就意味著含量已經過高,因此不建議食用。茄鹼食用過量,對人體的確是有害的,可能會導致急性中毒,常見症狀有頭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罕見症狀則包括血壓偏低、心跳偏慢、呼吸變快、肌肉絞痛等。當綠薯條事件爆發的時候,許多媒體開始鋪天蓋地的報導綠色物質就是龍葵鹼,但這是真的嗎?綠薯條真的就等同於有過量龍葵鹼嗎?事實並非如此!不要看見「綠」就打槍!不是所有綠薯條都有問題!馬鈴薯原本種植在土壤底下,當它離開土壤重見天日時,在陽光的照射下會開始於表皮形成「葉綠素」,表皮因此變綠。除了這一反應外,馬鈴薯原本既有的茄鹼量也會因為接觸光線或者因表皮損傷、發芽而增加產生。以上2種反應會同時進行,但兩者是完全不同且各自獨立進行的反應,因此綠化程度不代表絕對的「茄鹼」含量高低。有36年進口與銷售薯條經驗,21風味館薯條供應商「頤士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世義指出,茄鹼一般都集中在馬鈴薯芽、芽眼及薯皮約1.5毫米處,越往馬鈴薯的中心部位,含量就越少。摩斯在2013年與2017年出問題的金黃薯條,因為都是「帶皮薯條」,的確是茄鹼較多的部位,所以驗出的含量才會偏高。但後來同樣發現綠薯條的肯德基與麥當勞,因為所使用的都是不帶皮的「傳統薯條」或「脆薯」,所以其實大多數都只是受到葉綠素的影響而變綠而已,且裡面所含有的茄鹼含量,均低於國際上公認的會有苦味、造成嘴巴發麻的200mg/kg。「有些人吃了覺得舌頭發麻,其實很多都只是心理作祟而已。」陳世義表示。2019年相關法規正式上路!全面加強對綠薯條的管控陳世義回憶到,2017年綠薯條連環爆後,衛生福利部約了所有薯條供應商一同開會,商討如何減少相同情形再發生。商討得到的結論除了各家業者要加強自主管理外,在美國馬鈴薯協會(Potatoes USA)的促成下,衛福部也開始參考國際規範訂定相關法規。2019年起,正式開始施行的「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訂定馬鈴薯塊莖中「總配醣生物鹼/茄鹼(Glycoalkaloids, total)」限量為200mg/kg。未來若遇到相關事件不僅可以依循標準進行研判,業者也可以依照這套標準進行自主管理。如今,頤士達所進口的薯條與薯製品都會先送到衛福部規定的單位檢驗,取得合格的報告書。速食品牌也加強自主管理!良好溝通讓民眾放下疑慮但是只有進口商落實自我管理也可能會有紕漏,連鎖速食品牌們也都有一套自己的品管標準。麥當勞供應鏈管理副總裁林麗文表示,在立法以前,麥當勞早已經開始要求供應商每月提供產品品質管理數據,也要求物流公司需落實溫度管理。2017年發現綠薯條後,門市中的薯條負責人員也會將綠色的薯條挑掉,雖然消耗人力,但是一切都是為了讓消費者更加心安。她也提到,在長期的溝通以及媒體協助澄清之後,人們對於綠薯條已經不像以前那麼恐慌。漢堡王執行長黃耀忠則表示,事件發生後,業者更傾向於使用不會產生綠薯條的品種。針對這一點,陳世義指出最容易生成茄鹼的帶皮薯條,現今已經不會在速食店中看見。而且根據國立台灣大學生化科技蕭寧馨教授說明,一份速食店的大薯份量,約等於一顆200公克的馬鈴薯,削皮之後的一份大薯中的茄鹼含量,最多不超過18毫克,遠遠低於國際安全容許值。下次若看到綠薯條,不要先急著恐慌,其實綠薯條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嚴重!我們平常所食用的馬鈴薯塊莖中茄鹼的含量低,且主要集中在薯皮下約1.5毫米,只要在食用前削去外皮便能大大減少茄鹼含量。且薯條越綠並不一定表示茄鹼含量越多,別被錯誤的食安恐慌輕易影響了。延伸閱讀▶美味薯條如何製成? 薯條「綠」了該怎麼辦?▶摩斯「綠薯條」到底是品保控管出錯還是供應商問題?▶為何馬鈴薯發芽不能吃,地瓜發芽卻能吃?(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19 養生.聰明飲食
在家種植芽菜、菇類自給自食?農科專家:不建議
幾個月前,國內新冠肺炎肆虐,造成民眾恐慌到賣場搶購的記憶猶新;進入颱風季後,加上南部暴雨,菜價又飆上新高,煮夫煮婦面對超高菜價,如何照顧家人的飲食健康?我們請產地農民、營養師提供採購、保存與洗滌烹調建議。生產者建議蔬菜箱產地直送 災期蔬果不斷鏈「颱風沒來菜先漲」是許多菜籃族擔心的事,防疫期間一個禁令下來就是半個月、一個月,市場一關就個把月,遇上颱風讓主婦更發愁。蔬果重鎮的雲林農民認為,建立正確買菜觀念,遠勝過一窩蜂搶購,不但可減少憂慮焦躁,又可讓一家吃均衡,安然度過惱人颱風季。颱風沒來菜價先漲個一、兩倍,民眾已司空見慣,擔心災後買不到菜,搶購囤貨更成了唯一對策。結果呢?菜價不跌反造就商人哄抬機會,台灣農業經理人協會理事長謝萬來指出,短期葉菜類在災後兩周是價格高峰期,建議上網掌握農情快訊,選擇合理價格的菜類,藉機給家人換換口味也很好。如何聰明選擇災後好蔬菜?身兼雲林精緻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的謝萬來說,生產區域較集中的菜類,一遭受颱風侵襲會連帶影響菜價波動較大,建議不要跟風搶購大宗蔬菜,最近因疫情崛起的「蔬菜箱」是首選。謝萬來說,雲林小農結盟,具備溫室、冰庫、契作條件,且分區耕作分散作物風險,降低災損,不論颱風、乾旱或強冷欠收季節,仍享有合理價格的鮮美蔬果。「蔬菜箱」宅配已成風潮,主婦不必冒雨或冒染疫風險上市場,從產地直送到餐桌。他說,蔬菜箱有10到17項當季蔬果,品項菜類由農人調配,例如大宗高麗菜如有不足,會幫忙從山區調貨,農業串成供應鏈,供貨不斷鏈且不加價,每周在臉書開出菜單。若宅配過程有損傷枯腐的菜,下次還可補上,即便風災、疫期價格不變,菜箱全是有機、履歷、無毒蔬果,颱風天照樣吃得好又安全。農科系建議自給自食栽 芽菜菇類易有不良菌 不建議在家種近來家庭蔬菜園藝漸風行,有人在家自行培育苜宿芽、豆芽菜,或在陽台窗邊栽種蔬菜,既美觀又可食用,遇上天然災害時,自給自食不求人。虎尾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系主任戴守谷說,蔬菜盆栽可種植番薯葉、空心菜、芹菜、莧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且只要阡插經過一、二十天培育即可收成,安全又簡便。豆芽培育的器皿使用前最好用次氯酸水清洗,以免培育過程有腐壞的芽類或種子殘留造成汙染。至於菇類,戴守谷說,菇類雖有太空包培育,但培育環境較講究,一有閃失容易出現不良菌類,得不償失,不建議在家種植。家庭園藝不僅可彌補災害期間蔬果供應青黃不接,也可藉以體會「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更可讓老人家閒來在家抓蟲,更是孩子習得耕作到餐桌的最佳食農教育,值得鼓勵。營養師建議每次採買3-4天份 腐敗蔬果要捨得丟買太多囤積過度造成蔬果不新鮮,也是一大難題。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營養師陳贊升、許芳慈都建議,洋蔥、胡蘿蔔、馬鈴薯等根莖類,放在通風乾燥或常溫儲存即可,冬瓜、蒲瓜、苦瓜、絲瓜等瓜類可存放較久。此外,市售冷凍蔬菜也是應急不錯的選擇,研究報告指出,冷凍蔬菜營養不輸新鮮蔬菜。減少群聚風險,台大雲林分院營養師張景泓建議,每次採買約3-4天份的量,不必買太多,快速採買食材後應盡快離開市場。他也提醒,購買蔬果選擇認證標章很重要,因颱風季搶收容易有農藥殘留問題。此外,採買時也要注意均衡攝取六大類飲食原則,增強身體免疫力。颱風或多雨季節容易買到水傷或腐爛蔬果,該如何處理?營養師楊雅婷、黃素玫說,若發現水傷或腐敗的作物最好丟棄,很多人習慣去除腐敗處、繼續食用剩餘部位,這樣做可能會影響健康。蔬菜買回家後,分類冷藏保存很重要,像番茄、花椰菜用塑膠袋或保鮮盒冷藏,「一周後仍新鮮好吃。」此外,團購分享也是一大要領,才不會買太多徒增浪費。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感到焦慮恐慌 高雄「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助調適
疫情影響民眾生活,不少人有焦慮、憂鬱、失眠、恐慌情形,且防疫少出門,與家人相處機會多,也可能因家事或兒女教養等問題起摩擦,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此攜手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開辦「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團體,邀臨床心理師設計一系列情緒壓力調適活動,至10月8日止,都可上網報名參加。高市臨床心理師公會表示,衛生福利部去年統計顯示,受疫情影響,民眾到精神科就診次數較前年增加,常見的身心症狀包括焦慮、憂鬱、失眠、恐慌、頭痛、肌肉緊繃等,且因休閒娛樂活動時間減少,在家時間多,家人、伴侶、孩子間可能產生相處問題,關係變得緊繃,甚至爆發家暴與自殺事件。三級警戒期間,不少人工作和上課型態改變、經濟和生計受影響,也造成身心不少的困擾。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今年7月起邀請臨床心理師開辦「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團體,內容包含情緒與壓力調適、正念冥想、親職教養、親密關係處理等,因應三級警戒,改為線上進行,讓民眾可以安全地參與。此外,也為防疫及醫護們特別設計正念團體,協助他們在緊繃之餘也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好好照顧自己。最後一梯次「在情緒中照顧己」團體,即起至10月8日推出六周,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報名。高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陳靖說,高市府衛生局為照護民眾在疫情下的身心健康,今年5月即與臨床心理師公會簽屬合作「疫外危機,陪你安心」計畫,6月起陸續推出線上紓壓安心講座、電台訪談,也對有進一步需求的民眾提供關懷訪視與個別諮詢,有興趣者可留意高市衛生局官網 https://khd.kcg.gov.tw/tw/index.php 或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官網 http://www.kcpa.org.tw/ 與臉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9-18 新聞.元氣新聞
羅一鈞也愛用 疫情記者會幕後的字幕功臣是他們
疫情之下,全民追疫情記者會,不方便聽聲音時,即時字幕就是好幫手。精準呈現字幕的幕後推手,是陽明交大自然語言團隊與打字速度飛快的聽打員攜手,當「AI教練」提高準確率。「台灣人真的很愛看字幕。」陽明交大自然語言處理團隊執行長陳又碩說,台灣人理解內容時,字幕扮演要角,團隊近30名成員,研發出以台灣說話方式為主的人工智慧(AI)語音辨識系統。這套AI系統辨識台灣人言談的準確度就可達80%以上,陳又碩比喻,就如國小中低年級學童程度,因應不同領域需求,必須持續指導訓練並更新詞彙,而聽打員就宛如教練,是訓練AI的好幫手。2019年底總統大選辯論直播,AI語音辨識團隊與聽打員合作呈現即時字幕,發現既能提升AI準確度,還能減輕聽打員壓力。在去年疫情初起,陳又碩便聯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聽障團體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合作,盼提供即時字幕讓疫情訊息發布更精準。去年3月即時字幕試行,6月正式上線,準確度從最初約80%提升到近期的96%至97%,連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都是愛用者,公務在身時,看字幕就能掌握最新記者會動態。與聲暉聯合會合作的聽打員莊雅筑,擔任最初的「AI教練」。大學時期是法律系高材生的她,對手語深感興趣,於2013年起擔任聽打員。她提到,一般聽打服務是坐在聽障者旁邊打字,直到近年線上直播興起,才發展出即時字幕服務。擔任聽打員,打字速度是基本要求。以社福體系聽打員規定為例,中文聽打每分鐘至少80字、準確率達90%。莊雅筑說,一般聽打員每分鐘聽打速度約120至130字,有8年聽打員資歷的她,可達每分鐘170至180字。莊雅筑提到,疫情之前聽打工作大多與社福與勞動政策相關,但收入不穩定,多數人都是兼職,全台全職聽打員可能不到10人,且集中在雙北地區。選擇擔任全職聽打員,莊雅筑熱愛聽打工作的多元性與時間彈性,她曾擔任總統就職典禮與國慶致詞的聽打員,也替直銷公司做即時字幕,或參與科技論壇,藉由聽打工作探索不同領域,疫情記者會也是她的新嘗試。「我們是全場最認真聽課的人。」目前擔任新北市疫情記者會聽打員兼督導的莊雅筑說,受疫情衝擊許多活動取消,連帶聽打工作也受影響,但卻因疫情記者會,不僅多了工作機會,每天認真聽講,也能學習防疫新知,掌握疫情也較安心,不會特別恐慌。提到疫情記者會字幕工作的困難之處,莊雅筑提到,每位發言者口音不同,或者記者提問語速過快,對聽打或即時字幕都是挑戰,她就曾發生將「樹林」打成「士林」的糗事。陳又碩也提到,指揮中心記者會發言以指揮官陳時中為主,資料庫也累積大量他的用語習慣,有時口齒不清或漏字時,AI也能自動補上;此外,陳時中語末常發出「吼」的語助詞,起初字幕會忠實呈現,但後續與聽打員討論,認為會徒增混淆,就設定讓AI自動過濾。隱身幕後、鮮少被曝光的字幕團隊,因疫情記者會受到關注。莊雅筑說,新北市疫情記者會特別介紹當天的手譯員與聽打員,她對此相當肯定,表示對手譯員與聽打員的尊重。有了AI字幕輔助,莊雅筑並不擔心聽打工作被取代,她認為,AI字幕是工具,但仍須靠人工修正錯漏字,彼此合作更能提供正確的訊息給廣大觀眾。
-
2021-09-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BNT誘發心肌炎?專家提1招化解 重點是父母打了沒
國高中生即將施打BNT疫苗,不少家長憂心疫苗誘發心肌炎的風險,毒理學家、中原大學生科系副教授招名威表示,隨時注意孩童施打後情況,可即早發現,根據數據顯示,多數心肌炎發生在第2劑之後,認為先接種第1劑BNT,再混打其他mRNA疫苗,是一個可行方案;醫學博士、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則說,父母要擔心的是「自己的疫苗打了沒?」「家長不用過於恐慌」,招名威在臉書指出,研究團隊持續追蹤256例接種2劑BNT疫苗者情況,發現12至15歲健康男生中,出現心肌炎的比例為每100萬人有162.2例,16、17歲青少年為每百萬人94例;女生的心肌炎風險明顯較低,12至15歲及16至17歲,心肌炎風險分別為,每百萬人13.4例及13例。招名威表示,心肌炎發生率比青少年染疫後重症的機率還要高,目前雖不知道為何接種BNT疫苗會誘發心肌炎,但心肌炎並非不可醫治的疾病,只要多注意孩子施打後的狀況,就能提早發現、治療。招名威說,根據英國研究指出,「多數心肌炎案例,都發生在接種第2劑疫苗之後」,認為施打第1劑BNT不會有太大困擾,若擔心的話,建議可以先接種第1劑,之後再混打其他mRNA疫苗如莫德納,用這樣的方式來降低風險,或許會是一個可行的方案。黃軒表示,一般心肌炎發生的機率是10萬分之10至20,而疫苗引起心肌炎的機率是10萬分之1,「父母要擔心的是『自己的疫苗打好了沒?』,這才是重點」,因為如果和完整接種疫苗的人比較,「未接種疫苗的成年人,萬一染疫,會有15x的死亡率」。
-
2021-09-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8輪AZ搶打潮 中彰各加1萬劑
Delta變異株疫情引發民眾恐慌,1922疫苗平台第8輪AZ疫苗前天開放預約大爆滿,台中9萬劑、彰化5.1萬劑、南投2.3萬劑預約一空。不少年輕人跨縣預約,搶不到名額抱怨連連,台中市、彰化縣政府積極向中央爭取,昨下午各再釋出1萬劑,供民眾預約。台中市衛生局統計,除了第8輪AZ搶預約,年輕人也搶打第7輪AZ、高端,第7輪AZ統計到昨天,到打人數加上院所候補名單,疫苗使用率超過100%;高端從8月29日起,開放滿20歲預約接種到前天共7790人接種,近日平均日打千劑。台中市衛生局表示,這次AZ疫苗採雙軌制,台中扣除給長者造冊接種第二劑,平台共開出9萬劑,供民眾預約第二劑,以及18至22歲年輕人預約第一劑,前天10時預約平台一開放,出現系統變慢、當機,尤其在彰化、南投、雲林縣預約全滿後,很多人跨縣市灌進台中,9萬劑全數額滿,連偏遠山區梨山開出180劑也是秒殺。彰化縣長王惠美說,許多彰化民眾預約不到AZ疫苗,引來抱怨,經彰化縣積極爭取,中央同意再多給彰化1萬劑AZ疫苗,昨天在平台開放民眾預約。許多年輕人成為疫苗孤兒,被迫到其他縣市施打,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說,跨縣市預約很早就有了,包括南投、雲林、台中等縣市搭火車來彰化接種,並沒有排擠年輕人,不同年齡層預約到的比率都一樣。南投縣第8輪AZ疫苗平台前天開出2.3萬劑,也是全數額滿,預約不到民眾打電話向衛生局抱怨。南投縣衛生局副局長吳美玲說,會向中央爭取增加名額。另外,長者造冊接種第二劑外,南投縣尚有8000多名65歲老人未打疫苗,這次造冊打第一劑,也盼中央如數補齊第二劑。
-
2021-09-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傳確診50例重挫台股火速遭逮 指揮中心:影響社會安定
新北幼兒園群聚案引發社會恐慌,8日社群平台瘋傳本土個案多達50例,引發台股盤中一度重挫逾250點,新竹地檢署昨獲悉涉嫌者身份,火速依法辦理,查明刑事責任。對此,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近期都有持續偵辦,自今年5月1日至9月10日,調查局共偵辦199件假消息,偵處中125件,移送有74件、90人,警政署的部分在同期,偵辦437件,移送237件、399人,偵處中的還有98件。他表示,9月6日至9月10日之間,有偵辦案件有4件,這4件都是網路上對於社會安定產生比較大的影響。陳宗彥說,針對9月8日收到「確診超過50例」不實消息,有人聽到具體數目58人,還有人說是聽同學說超過50例,那天造成很大影響,已經找到幾名流傳人士,也做過詢問,現在已經交保,會持續偵辦。陳宗彥提醒,疫情期間真實訊息,在每天下午都會透過記者會讓大家清楚,早上出現的訊息,就不要任意轉傳,會影響社會安定,檢警調會努力偵辦。此外,境外IP佔比還是很高,確切比例另外提供,境外比例確實很高,希望阻絕境外假訊息,不要干擾台灣社會。
-
2021-09-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苗施打後可能有不良反應?2種機轉一次看懂
前言面對2020年快速蔓延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世界各國莫不投注資源於新冠肺炎疫苗之發展,疫苗被視為拯救人類脫離瘟疫的最終武器。疫情爆發已近二年,美國生技大廠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以及英國牛津大學所開發的疫苗,分別提出了大型臨床實驗報告,進而獲得緊急使用許可。期望能以最快的速度開發具有保護效益且安全的疫苗並且施打於民眾,以接種疫苗的方式達到全球以及在國家與區域層級的族群免疫,以防治此波歷時一年多的世界大流行。截至9月8日為止,全球已有二億2千萬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而且造成近460萬人死亡,全球至少第一劑疫苗接種率為32.4%,完整疫苗接種率則達24.4%,而台灣疫苗第一劑覆蓋率達45%,完整接種率4.24%。從各國大型臨床試驗對疫苗保護力研究都證實,經過國際核准的疫苗施打,確實可以降低新冠肺炎的感染,而且減少重症及住院的風險,進而使死亡人數相對大幅度下降。然而施打過程中或施打後不免有些副作用或不良反應,但其比例相對很少。整個抗新冠肺炎疫苗的開發流程,包括(1)抗原表位(epitope)的篩檢與設計,(2)動物實騐及人體實驗,(3)安全性及有效性及有效期間的評估,(4)上市後的安全監控等四個階段,一般而言耗時、耗錢、耗人力,有時為了因應此次全球大流行,加速研發加快核准,往往會在上市後的安全監控疏忽或未做充份詳細評估,尤其疫苗是提供給健康人做疾病預防用,安全性的要求門檻極高。疫苗副作用的機轉及嚴重度疫苗施打後安全性與效益評估在不同臨床試驗階段及上市後的監測同等重要,依據嚴重度不同,不良反應包括不良副作用(adverse effect)、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及疫苗相關性增強呼吸道疾病(vaccine-associated enhanced respiratory disease, VAERD)。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ntibody-dempndent enhancement, ADE)(圖一),其產生之抗體如果不是中和性抗體,其Fc段會與巨噬細胞(或單核球、樹狀突細胞)之Fc受體結合,使病毒可以感染不含ACE2受體之巨噬細胞(及單核球或樹狀突細胞)結合,反而強化病毒的感染。輕度會產生免疫失調,重度則會引起免疫激素風暴。過去文獻之ADE實例為呼吸道融合病毒、登革熱等傳染疾病發生時,也會引起ADE。除了ADE之外,另外一種施打疫苗所造成的嚴重不良反應為疫苗相關性增強呼吸道疾病(VAERD)。 此種副作用可分二種(一)由抗體介導(二)T細胞介導,第一種由抗體介導乃因疫苗產生之抗體無法中和病毒,反而使大量病毒與抗體產生免疫複合物之沈積並與補體激活,產生過敏發炎反應而使病情加重。第二種由T細胞介導,其機轉主要是與傾向T cell第二輔助(Th2)細胞的免疫反應相關,易導致過敏性發炎性細胞因子過度反應,因此產生急性肺損傷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表一及圖二列出疫苗施打後不良免疫反應之機轉、效應子及降低風險的方法。 有關新冠肺炎疫苗所產生的施打後不良反應,根據目前為止不同疫苗廠牌第I/II期臨床試驗報告指出,Oxford載體疫苗(ChAdOx1 nCoV-19)實驗組的接種者在七天內出現之不良反應多為輕中度反應,無嚴重及住院之不良反應,若搭配止痛藥使用更可改善不良反應。俄羅斯非隨機分派試驗之疫苗結果顯示施打疫苗出現的不良反應多為疼痛、體溫上升、頭痛、虛弱、肌肉及關節疼痛,但無嚴重之不良反應。如表二詳列此疫苗四種發表於同儕審查期刊之疫苗評保護效益與不良反應及效益綜合評估結果。若根據已發表於同儕審查文章之四支疫苗(輝瑞BNT162、默德納m1273、牛津 ASZD1222,以及俄國Gam-COVID-Vac)將其結果進行統合分析,可得知疫苗效益約為89% (95%CI: 0.76-0.98),對於疫苗後續造成嚴重不良反應之結果亦對其進行統合分析,發現施打疫苗者與未施打疫苗者其後續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比例無顯著明顯差異(勝算比:1.15,95% CI: 0.35-1.97)。結語綜上所述,施打疫苗確實會有些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包括注射部位局部腫痛、全身疲勞、虛弱、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發燒等,但都屬於輕度或中度,極少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所以施打疫苗絕對是利遠大於弊,希望民眾不要誤聽信不實的傳言或不正確的報導,造成內心過度恐慌,而逃避疫苗的施打,應儘早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及週遭家人、親友、同事或同學等的健康與安全。
-
2021-09-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北防疫規定不同步 新北副市長:方向一致但尊重差異性
新北疫情連環爆,但同為共同生活圈的台北市沒有跟新北同步防疫規定,例如仍開放內用,外界質疑是否會增加防疫難度,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表示,雙北都有保持聯繫,共同默契是防疫方向一致,但尊重各自的差異性。劉和然表示,雙北是共同生活圈,包含跟桃園、基隆、宜蘭都是,會有共同聯繫跟溝通管道,以這次疫情來說也跟北市保持暢通方式聯繫,他自己就跟副市長黃珊珊保持聯絡,以相關標準跟餐廳內用等都做過詳細討論,雙邊共同默契是生活圈的防疫方向會一致,但會尊重各地方的差異,雙北的人口數不同、幅員遼闊程度跟差異性也很大,會回到縣市特性,相關都還在持續溝通中。被問及是否會呼籲中央提前施打BNT疫苗,劉和然表示,防疫有兩件事是相輔相成,包含疫情防治跟疫苗施打,只要爆發疫情,不管在哪個縣市都要持續進行防治,疫苗施打是全國性、有系統的作為,不論是哪個類型、分布在年齡層跟該有什麼遊戲規則,都要持續往下施打,提高覆蓋率是防疫重要一環,施打順序跟類型之前就不斷呼籲中央,要越快、越廣、疫苗進來越多越好。劉和然說,在疫情防治部分,都不斷強調都是中央跟地方共同合作,地方最重要的是了解第一線實際狀況,加上科學、專業來務實處理,其中疫調非常重要,過程中會接到非常多建議,甚至用質疑的口吻,市長侯友宜也不斷強調,不要被建議跟語氣影響工作士氣,都要虛心接受、當成善意提醒,才不會在雜務施作中影響防疫作為。劉和然也舉例,假如有10人確診,分成不同區域或是同一區的作為不同,疫調過後都會經過專業討論,跟CDC防疫醫師討論,以板橋某社區A、B大樓作為不同,都是用疫調結果進行專案討論,做出決定,今天多了13校停課3170人預防性停課,都會誤會疫情變嚴重,也會感受到家長的心理跟恐慌,都是有跟學校討論後,針對有居家隔離的學童班級進行預防性停課,但只要PCR結果都是陰性,隔天就恢復上課,新北面對Delta病毒一定會審慎防疫,把防疫做好。
-
2021-09-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籲:全台應重返三級警戒、開放長者混打
新北幼兒園群聚個案基因定序結果為Delta病毒,引發國人恐慌,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建議,台灣應全面重返三級警戒,回到五月本土疫情爆發之際防疫規定,停止大量人流的群聚及移動,並讓五十歲以上民眾盡快接種第二劑疫苗,開放第一劑接種AZ的長者第二劑混打BNT。何美鄉說,「不能寄望年輕人打疫苗,就可全面預防Delta流行。」Delta變異株防不勝防,應把火力集中預防重症及高風險族群,盡速完成第二劑接種。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不會調整疫苗接種策略,仍以提升第一劑覆蓋率為優先,但會加快施打速度,第八輪就安排長者施打第二劑AZ,關於混打,「日後各種可能性都有。」至於幼兒園內傳播鏈,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可能是老師傳給學生,也可能學生傳給老師;長榮機師高職兒子兩千六百多名接觸者採檢均為陰性,可見幼兒園陽性率之高,也凸顯出幼兒園很難做好戴口罩、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建議幼兒園教師應積極使用居家快篩試劑,以利例行監測。新北幼兒園群聚事件中,六人住在新北市某社區大樓,其中,八月四日自埃及入境的埃及籍男子,十四天檢疫期間採檢三次皆陰性,孩子確診後被匡列再採,Ct值三十八。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此案如在檢疫期滿還傳染給他人,代表十四天檢疫不一定能夠阻止Delta病毒入侵社區,事實上,部分國家已將入境者隔離檢疫期拉長至三周。目前仍無法排除社區裡面還有其他感染源,該社區居民均應抽血檢驗抗體,才能釐清社區傳播鏈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