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4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恐慌
共找到
778
筆 文章
-
-
2022-01-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機場確診員工CT值11 桃園2校緊急停課 小學同班停課1周
桃園市中壢區今天下午傳出在桃園機場工作的家長確診,造成就讀中壢區某國小學童及同住就讀某高中的親友疑似與確診者接觸,兩所學校啟動預防性停課措施,由於染疫機場工作人員CT值僅11,研判是才染疫不久,桃園市政府如臨大敵,尤其機場員工小孩就讀學校同班級停課7天,學校啟動線上教學,環保局人員明天循學生軌跡,全面進行校園消毒防疫。該國小表示,接獲學生家長確診,校方立即啟動緊急處理,報告教育局明天全校預防性停課一天,校方查出該學生今天在學校走過地方的軌跡,立即進行消毒,也通報清潔防疫人員明天到校循軌跡全面環境消毒,該班級停課7天,該名學生居家自主隔離14天追蹤,全校明天採線上教學,以最高規格做好防疫。該高中表示,教育局轉知該校學生疑似與確診者接觸及遭匡列管採檢對象,校方立即啟動校園防疫安全與預防性環境消毒,明天全校學生實施預防性停課1天,並進行消毒,請學生及家長勿過度恐慌。
-
2022-01-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桃園旅館群聚11天才修指引 要求開門取物應戴口罩
12月16日桃園就有防疫旅館發生旅客群聚感染,之後短短半個月,北市防疫旅館傳出兩家旅館確定發生群聚案件、至少一家旅館有疑似群聚,桃園及台北累計有八人改列本土案例。指揮中心卻於12月27日才修訂第六版「防疫旅宿設置及管理 」並於近日公告上網,要求旅館要提醒居檢者「不能隨意開窗或調整空調」,並且要求居檢者開門拿東西或需要與工作人員交談時,必須全程戴口罩。此次修訂共有三大部分,首先,是要求旅館以入住須知、廣播或房間內張貼文宣等方式,提醒居家檢疫或隔離者「房間內應維持適當空調,不能隨意開窗或調整空調,可能影響房間之通風及換氣,如有調整需要請聯繫櫃檯人員」等宣導內容。第二,若因取餐、放置垃圾、領取更換或補充之清潔或生活用品,居檢者開門時應配戴口罩。第三,工作人員與居檢者如有絕對必要交談,除了必須保持至少一公尺以上之距離,新增「必須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過去發生院內感染時,基因定序有兩三個位點的差異,就很明確判定就是群聚。台灣每天境外移入病例不多,集中在同一旅館的機率也不高,所以如有住同一旅館的旅客確診,入住及發病時間序有相關、基因定序差異很小,確實要謹慎思考在旅館感染的可能性。還有哪些可能性?施信如說,可能需要檢視旅客共同接觸過的區域,例如一個人搭電梯按過按鍵,按鍵應該不會馬上清理;還有旅館傳遞入房間的東西,或許也有汙染,可能的途徑非常多。施信如表示,任何人只要將心比心,一定能理解旅客的焦慮和恐慌:「會不會原本沒事,住進去才有事?結果要隔離更久,還會害家人被傳染。」既然旅客是被強制要住旅館,相關單位一定要努力避免旅館發生群聚,讓旅客安心檢疫。
-
2022-01-03 新聞.元氣新聞
澎湖怪病元凶找到了!醫界與學界聯手發現病源是毛毛蟲
去年9月底澎湖爆發怪病,許多人皮膚起疹發癢,當地醫療院所大排長龍,一度引發民眾恐慌。為追查病因,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教授、醫師李志宏飛抵現地調查,並與澎湖當地醫院與診所一同追查,還將患者皮屑帶回台,與中山大學聯手研究,才找出由毛毛蟲剛毛誘發的大規模皮膚病。院方也在近日公布發病證據,同時提醒,是極端氣候所致,並非季節性疾病,民眾無須恐慌。去年9月底澎湖爆發怪病,許多民眾皮膚起疹發癢,一度引發民眾恐慌。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教授、醫師李志宏近兩年與部立澎湖醫院遠距醫療,也因求診人數暴增,加上症狀相似,便在去年10月飛抵當地追蹤。當時為追查病源,李志宏說,初期看到病灶,研判是外界因素誘發的皮膚病,推敲病源可能來自節肢動物或花草類引起,且發炎位置大多是暴露在外的皮膚較多,此外,他也發現,曾有一家出遊,返家時,只有留在家中的長輩未感染,藉此推斷並非居間環境所致。原先用一般光學顯微鏡觀察患部的皮膚與皮屑,並沒有找到與毛毛蟲有關的直接證據,直到把皮屑帶回台灣,近一步研究,並由中山大學電子顯微鏡與質譜儀分析,耗費將近兩周檢驗,才找出紅疹由毛毛蟲剛毛引起的超微構造及生化證據。李志宏說,由毛蟲剛毛引起的皮膚炎,過去的經驗易發生在春季的4、5月春季,同時也是毛蟲的生長季節,但去年因氣候較特殊,先乾燥缺水,8月又月上豪雨,9月氣溫偏高,以及疫後報復性出遊,進而催化該皮膚病盛行。李志宏還說,這次澎湖皮膚病發生,恰巧遇上多人出遊、風速、降雨以及毛蟲生長期,在天時地利的情況下,才會釀成大規模爆發,並非季節性的疾病,過去台灣恆春也曾爆發過類似的情形,民眾只需在好發期,多留意,外出時,穿長袖、騎車戴面罩,減少皮膚暴露與直接接觸,就能有效預防。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流感化並不等於可以「與病毒共存」 陳秀熙分析2022年疫情2大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每周三固定直播,向國人傳遞科學防疫新知,已持續將近100個星期不曾中斷。身為國內最密切關注國際疫情的學者,陳秀熙分析2022年疫情有兩大趨勢,首先是新冠疫情會走向流感化,口服藥必然要普及化;再者是次世代疫苗的發展成敗,將帶來決定性的影響。要達到與病毒共存,抗病毒口服藥不可或缺,最快要今年中以後。陳秀熙表示,現在Omicron變異株在歐美掀起新一波大流行,目前觀察到傳播力增強、輕症化等趨勢,這項挑戰將延續到新的一年,而且全世界都必須面對。如果走上流感化之路,勢必也需要類似於克流感的抗病毒口服藥,才能避免重症死亡,但在藥物普及之前,大量輕症個案仍可能讓醫療體系崩潰,因此發展次世代疫苗來減少確診,仍然非常重要。「次世代疫苗發展速度、病毒變異速度,兩者間的消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陳秀熙指出,目前多劑混打的基本原則也已確定,以輝瑞和莫德納這兩種mRNA疫苗的開發腳步最快。如果能夠成功開發有效回應病毒變異的次世代疫苗,各國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嚴格度、疫情可忍受度、人民心理負擔,才能比較放鬆,「希望Omicron帶來的疫情,可以在2022年畫下句點。」然而,今年開始走向流感化,並不等於可以「與病毒共存」。陳秀熙分析,今年底忽然殺出一個Omicron,要達到與病毒共存的狀態,最快要到今年中以後。現在以色列已開始接種第四劑,以一劑效力是半年來估算,世界各國在今年中都可能已經打到第四劑,這時口服藥應該都出來了,不可能每半年無止境的打下去,但未來確實有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打一次。面對變異株襲來,要落實「疫苗、檢測、公衛防疫」金三角。變異株一直來,民眾自我防護的方式會有任何不同嗎?陳秀熙說,面對變異株不用慌,重點就是「疫苗、檢測、公衛防疫措施」這個金三角,應該要落實成為社會新常態。只是疫苗要打到第三劑、第四劑,很容易忘記,他建議疫苗預約平台可轉型為客製化的自動預約系統,有主動提醒、自動預約的功能,有助於覆蓋率穩定提升。再者,他建議具有合格檢測能力的醫療院所,可提供民眾檢驗中和抗體的自費服務,幫助民眾檢查自身保護力。陳秀熙提醒,如果接觸過有風險的境外旅客、出入過高風險的場所,之後就要每三到五天自行定期快篩,繼續保持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好習慣,維持好的防疫文明。如果有需要出國,則強烈建議,一定打過第三劑再出國,如果前兩劑打載體疫苗,第三劑應該要混打mRNA疫苗,才能獲得最佳保護力。春節防疫重點機場是重要感染源 嚴守居家檢疫是關鍵有新冠疫情相伴的第二次農曆春節,對於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來說,與平常的日子並沒有太大不同。陳秀熙說,自己平常都有維持慢跑習慣,去年十月接種第二劑疫苗之前,頻繁定期自行快篩,完整接種之後也沒有改變運動和戴口罩的習慣。預計這次春節,只會在自家簡單聚會,還有很多研究資料要整理,幾篇文章想要寫,都是為了對防疫的部署提出有用的建言。「歐美疫情已經告訴我們,機場是很重要的感染源。」陳秀熙提醒回國的旅客,就算持有陰性證明,到了人多的機場,如果心情鬆懈,沒有做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以酒精洗手、避免觸碰公共物品這些個人防疫作為,很可能就會在機場感染。陳秀熙分析,如果出境前於機場感染,到台灣入境是驗不出來的,等到病毒量漸漸上升,很可能剛好就是選擇春節方案的旅客回家檢疫的時候。回家以後,要是沒有做好定期檢測、沒有嚴格遵守居家檢疫規定,就很可能會造成家戶傳染,同住家人若外出去到人多場所,就可能衍生社區傳播鏈。「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戒,才能將病毒阻絕於境外、保護境內社區。」陳秀熙呼籲,以台灣過去兩年養成的防疫文明習慣,加上疫苗覆蓋率達到一定程度,社區已具備一定的保護力,不需太過恐慌,但仍要嚴格遵守檢疫相關規定,不可以有僥倖和鬆懈心理,如果家有居家檢疫者,拜託同住家人與他一起共體時艱,千萬不要去人多場所也不要參加聚會,按照規定時間做快篩,外出時也要全程戴口罩。陳秀熙小檔案年齡:60歲現職: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經歷: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劍橋大學生物統計博士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節不是最危險時期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曝Omicron可能的疫情高峰
新冠疫情肆虐,今年邁入第三年。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回憶2021年經歷國內疫情大爆發的種種,他認為未來疫情的走向將是「審慎樂觀」。Omicron取代Delta成為主流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是它的重症率比Delta低,憂的是傳播力強,染疫母數增加,一樣會拖垮醫療量能。所以他非常支持台灣採取「以根除為手段、共存為目標」,他也指出,面對Omicron的威脅,春節並不是最危險的期間,而是一月中到一月底之間,國人一定要堅持現有的防疫習慣。以根除為手段、共存為目標,台灣因「謹慎」而防疫成功。吳明賢表示,自疫苗研發成功後,全球對於疫情都走向「樂觀」,後續卻發現疫苗保護力難以長時間維持,突破性感染不斷發生,病毒持續變異都讓疫情走向變調。從美國現在的確診案例都是Omicron來看就能窺知一二,快篩站都來不及重設,患者人數就持續暴增。他認為,台灣的防疫之所以成功,取決於「謹慎」,無論是歐美國家或是新加坡,疫苗接種率都非常高,從疫情趨勢來看,病毒逐漸走向流感化,但各國都太早樂觀,提早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讓病毒有機可乘。他回憶今年疫情大爆發,台大醫院面臨內憂外患,內憂是5月15日,指揮中心公布萬華社區感染,爆發感染源的地點是阿公店,台大醫院緊鄰萬華,5月18日有兩名工務人員染疫,立即啟動全院採檢,總計有十人染疫,院內感染必須要立即控制。外患則是,和平醫院不久後宣布只出不進,導致一周內台大醫院湧入超過135名確診患者,其中有30多人需要住加護病房。不過,長期的演練,以及專責病房快速設置,不只解決院內的危機,也幫其他醫院爭取到一周的整備時間。吳明賢表示,承平時期就得憂患,事件可能會爆發,隨時做好準備,才能即時因應。因應春節返鄉疫情高峰,醫院初三就恢復人力備戰。吳明賢表示,緊接下來,台灣也可能面臨內憂外患,春節返鄉潮加上境外Omicron的威脅,各家醫院其實都已經做好準備。他笑說,這次的春節大概只能吃個團圓飯就趕緊回到醫院,醫院初三就開始恢復人力,以因應這次春節返鄉潮可能帶來的疫情。而他預估,除夕到初六不會是疫情的高峰,推估最高峰會落在一月中旬到一月底之間。吳明賢強調,疫情再怎麼變化,疫苗仍是可以提升保護力的最佳方式,再搭配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需要靠全民一起努力,再搭配醫療體系的配合,台灣才能屢屢戰勝病毒。院長抗壓密技上班前抄心經 穩定自己 才能穩定軍心2021年5月,疫情來得又快又猛。身為國內龍頭醫院,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坦言,當時壓力非常大,為了紓解壓力以及穩定自己的心性,五、六月期間,一到辦公室就先抄一遍心經,有時候下班前再抄一遍。他說,防疫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穩軍心」,如果身為最高指揮官心都定不下來,就不要談防疫了。疫情大規模爆發時,台大醫院立即將醫療量能降載,停止手術、醫療業務等,但確診患者卻不斷湧入,急診主任一度提出要關急診。吳明賢說,若當時停急診,恐怕又走向18年前SARS的路,畢竟當時轉來台大醫院的許多確診患者,都已經轉了好幾家醫院,頻頻被拒收,如果台大醫院再不撐著,民眾的恐慌可能會更深。從五月起醫療降載,影響到醫院的基本運作,包含連續虧損、部分患者就醫遭到延宕,吳明賢說,那時沒日沒夜都在協調,以及思考如何提升院內士氣。他說,醫療同仁遇到疫情,並沒有人卻步,即使他曾經寫過一封給住院醫師的信,絕大多數的醫師都是為了國人健康挺身而出,甚至主動做了更多,像是休假時也出勤協助篩檢等,「真的很感動」。吳明賢說,整家醫院的運作是靠全體同仁的努力建立起來,套一句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話「不要浪費一場好危機」,任何的危機都是轉機。疫情戰場上訊息萬變,若不是全體同仁一起面對與解決,台大醫院也沒辦法頂住壓力,守住防疫戰場。吳明賢小檔案年齡:57歲現職:台大醫院院長經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台大醫院副院長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今年能出國玩嗎?前台大醫林氏璧曝2022年最樂觀的劇本
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孔祥琪,以「林氏璧」為筆名,成為知名日本旅遊部落客,過去三天兩頭往日本跑的他,疫情來襲兩年,只得收起玩心當「宅男」。但他不負感染科醫師專業,遍閱國內外疫情趨勢、疫苗進展及醫學期刊,提供大家第一手資訊。2022年到來,他盼如世衛組織預想,這是終結疫情的一年。2022年最樂觀的劇本:新冠肺炎流感化,再不需逐例通報。台灣去年度悲喜交加,五月本土疫情爆發多起群聚感染,引起民眾恐慌,但隨著疫苗催打發威,年底有長達一個多月的零確診,但與此同時,新變異株Omicron又虎視眈眈。相較SARS不到一年就宣布終結,新冠疫情卻遙遙無期。「今年度能否終結疫情,仍傾向樂觀。」孔祥琪表示,Omicron傳染力雖強,短時間就躍升為全球主流株,但其重症人數仍較過去低,有逐漸「流感化」趨勢。「以南非來看,隨群體免疫或自然感染數增加,患者卻多屬輕症,對避免醫療量能崩潰,仍屬於好現象。」歐美疫情再起,若與南非趨勢相似,可以斷言「疫情差不多走向終點,大流行將過去。」孔祥琪說,2022年最樂觀的劇本,將是新冠肺炎案例再也不需要逐例診斷、通報,高風險患者及長者比照流感逐年施打疫苗。但是能否走到這一步,端看台灣民眾暴露的風險有多高,是否能完成「邊境開放」的期末考。歐美催打第三、第四劑仍難敵疫情,恐應回歸防重症目標。台灣疫情都在控制之中,加上疫苗施打率不錯,當各國疫情再起之際,台灣仍然不敢放鬆邊境,只能一延再延。他認為,對比現今疫苗覆蓋率數字,從Alpha病毒出現後,指揮中心喊出「六成覆蓋率」,至今已無法應對Delta或是Omicron病毒,除前線防疫人員及邊境打滿第三劑外,未必執著於民眾得盲目追求第三劑、第四劑。以國外為例,德國及以色列催打第四劑、歐美催打第三劑,卻仍擋不住疫情攻勢,傳染力強的Omicron,遲早會突破邊境重圍,因此,得回歸「防止重症」等公衛目標,台灣現今仍可爭取施打時機。首要應確認,施打二劑是否對現今及未來防重症皆有效,且盡快補足二劑缺口;接下來是國內篩檢等措施多管齊下,加上口服藥物上市,甚至在今年度三或四月次世代疫苗出爐,可加惠準備施打第三劑的民眾。個人疫苗計畫衝高抗體濃度 出國前28天再打第三劑春節即將到來,孔祥琪說過去兩年疫情期間,除非必要,他都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舉凡逛街、逛夜市等一概拒絕,且隨身攜帶酒精、乾洗手,自助加油前後都會消毒,若需要按電梯、手扶梯也同樣嚴格清消一遍。平時除了解最新疫情趨勢,接送小孩、開PODCAST節目或撰文分享觀點外,上電視台節目時,也留意隔板架設,且遵守快篩陰性等規定。他表示,去年已施打二劑疫苗,第三劑準備選擇莫德納。「我採策略性接種疫苗,打算在出國前28天接種第三劑,再次將抗體濃度衝高。」他說,不能出國的兩年,花最多時間在追日劇,若未來有機會到日本,希望能到東京旅遊,即便只是到現場發呆、無所事事也沒關係。至於春節是否有旅遊計畫?他說,目前國旅出遊人數眾多,他偶爾會到宜蘭旅遊,春節也會與太太一起回娘家拜年。近年國內博物館推出一年份家庭卡等優惠,也因疫情延長使用期限,會帶孩子一起去參觀。原預計今年度春節可望開放邊境,卻又遇到Omicron疫情。他呼籲,台灣無法一輩子靠鎖國防疫,為了健康著想,無論是春節拜年、抱孫,為了家人及自己,務必打滿兩劑疫苗,別等疫情爆發才匆匆施打,恐已來不及。林氏璧小檔案本名:孔祥琪現職:全職旅遊部落客經歷:台大醫院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
-
2022-01-02 養生.運動健身
白天休息太多,晚上又無法休息?哈佛教授教簡單做對一事緩解失眠
▌對睡眠感到緊張如果說世上有什麼地方最適合研究睡太少的影響,那個地方一定是大學。現在的學生似乎跟我在他們這年齡時一樣睡得不夠。去年有一位十分認真的大學部學生考試考壞了,到辦公室找我。我們討論這件事時,她對教材的理解程度讓我印象深刻,顯然真的是因為睡眠不足她才表現失常。她承認她通常只睡四小時,考前一晚也不例外。我問她為什麼睡這麼少時,感覺像聽到與她相同年紀的自己在講話。她通常凌晨兩、三點上床睡覺,很難入睡,覺得還沒休息夠又早早醒來。白天她沒辦法不在課堂上打瞌睡,靠咖啡因在圖書館看了很久的書之後,到晚上又沒辦法入睡。大學生是一種特別的人類。部分原因在於許多大學生初嘗長大的滋味,但還沒有擔起大人的責任。我許多睡眠不足的學生離開象牙塔之後別無選擇,只能安定下來、多睡一點,但有些人會繼續睡眠不足。依據某些研究結果,美國大約有10 %的成人罹患可診斷的失眠症(也就是經常需要半小時以上才能入睡或整晚都無法入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覺得自己睡不夠。在其他地區,失眠的普及率也相仿。可以想見,許多失眠者,亦即大約5%的美國人,求助於安眠藥。為什麼這麼多人白天休息太多,晚上又無法休息?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探究在腦中交互作用、掌控清醒和睡眠的兩個重要生物過程。這兩個過程正常運作時,我們會在早上精神奕奕地醒來,整天大部分時間愉悅地清醒著,晚上則緩緩入睡。這兩個過程如果混亂,我們就會在課堂上或會議中不禮貌地睡著,晚上卻痛苦地難以入睡,早上又醒得太早,或是帶著恐怖的頭痛輾轉難眠。第一個系統是週期接近二十四小時的晝夜循環,由腦部下視丘(hypothalamus)中一群特殊細胞負責調節(這團細胞有個讓人昏昏欲睡的名字,叫做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這些細胞早上會通知腎臟上的腺體製造皮質醇,藉以叫醒我們。皮質醇是刺激人體消耗能量的主要荷爾蒙。夜幕降臨時,下視丘會呼叫同樣位於腦中的松果體製造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是「吸血鬼荷爾蒙」,有助於睡眠。晝夜系統像時鐘一樣每天依據光線亮度和其他經驗調整。有時差經驗的人都知道,晝夜節律可以藉由光線和其他環境線索慢慢調整(每天大約一小時)。如果人體完全依賴晝夜節律來調節睡眠,將會造成問題。想像一下如果連續幾天睡眠不足又沒辦法睡晚一點,或是即使睡了很多也沒辦法晚睡,會有多糟糕呢?所以,還有另一個與活動量關係密切的系統也能調節我們的睡眠和清醒狀態。這個自動調節系統的功能類似沙漏,計算我們已經清醒了多少時間,好慢慢累積壓力,促使我們睡覺。我們醒得越久,睡眠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這個壓力來自腦部消耗能量後產生的腺苷酸等分子逐漸增多。接著我們藉由睡眠讓沙漏重新開始計時,主要是透過非快速動眼睡眠。整體說來,這個自動調節系統可協助平衡我們清醒和睡眠的時間,如果我們醒得太久,這個系統可抑制晝夜系統,協助我們回復減少的睡眠時間。在正常環境中,晝夜和自動調節系統攜手合作,維持固定的睡眠與清醒循環。但生命不可能永遠固定。如果房子失火、一群飢餓的土狼從動物園跑進社區,或是岳母突然說要搬過來一起住,那該怎麼辦?這些攸關性命的危機會啟動體內的戰或逃(fight and flight)系統,觸發過度激發(hyperarousal)狀態。一瞬間,身體會釋放出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大量荷爾蒙、加快心率、讓大量糖進入血液、暫停消化系統,同時提高警覺程度。這些荷爾蒙顯然還會抑制允許睡眠的過程,這是維持持續警戒的重要適應行為。今晚要應對緊急狀況,所以我們不會睡著。如果一切順利,火災撲滅了、土狼抓回去了,岳母也走了,我們就會回歸平衡,第二天晚上我們會睡得特別香甜,以便償還睡眠債務。戰或逃反應(也就是交感神經系統)對睡眠的影響,可以解釋運動對睡眠的影響為什麼如此重要以及有何重要。我們如果在睡前全速跑一公里或舉起重物,往往很難入睡,因為激烈的身體活動會開啟這個系統,造成激發狀態。相反地,白天做些適當的身體活動,例如踢一場足球、一兩個小時的園藝工作或長距離散步,都有助於睡眠。這些活動可以提高睡眠壓力,同時刺激身體以更深層的休息與消化(rest and digest)反應(也就是副交感神經系統)來抵消起初的戰與逃反應。除了其他效用,運動後恢復可逐漸降低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基本值、降低體溫,甚至有助於調整晝夜節律。雖然身體活動無法預防或治療所有睡眠問題,但有多項研究證明適當的運動通常有助於睡眠(但不要在睡前),規律運動的效果更好。一項涵括兩千六百名各年齡層美國人,並排除體重、年齡、健康狀況、吸菸和憂鬱症等因素影響的研究發現,每週規律進行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中度或激烈活動的人,不僅睡眠品質改善65 %,白天也比較不容易昏昏欲睡。因此,睡眠充足可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休息和修復,有助於增加活動量和改善運動表現。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的青少年,受傷率是睡八小時以上的青少年的兩倍。最後,身體經常缺乏活動的成人比較容易有失眠困擾。 失眠不是緊急狀況造成的一、兩晚上睡不好,而是長期狀況。它經常會引發惡性循環,所以格外令人難受。如果通勤時間過長、社會衝突或過度困難的家庭作業造成的潛在慢性壓力,使得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異常升高,我們就會在晚上該睡覺時變得過度清醒,或是在一、兩次非快速動眼和快速動眼睡眠循環後醒來。我們陷入慢性睡眠不足時會製造更多皮質醇,尤其是在晚上。皮質醇讓我們睡不著,使問題持續下去,失眠更加嚴重。 糟糕的是,導致皮質醇升高和睡眠不足的壓力,還會抑制免疫系統和指揮身體儲存更多器官脂肪,緩緩危害健康。缺乏睡眠也會改變調節胃口的荷爾蒙,使飢餓素(ghrelin)增加,讓我們感到飢餓,同時抑制降低食欲的荷爾蒙瘦體素(leptin),進而造成傷害。我睡不夠時會吃比較多零食, 許許多多睡眠不足的大學生半夜找東西吃時,學校旁邊就有便利商店可以方便地買到各種點心和高熱量零食。更糟的是,慢性睡眠不足導致慢性發炎,妨礙夜間正常製造生長激素。總而言之,睡眠不足助長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相關病症,此外睡眠不足本身也和癌症有關。接著更慘的是,體重過重的人入睡後呼吸困難的風險較高(睡眠呼吸中止),因此更容易睡不好。狩獵採集者固定活動量大且沒有律師,所以應該比大多數工業化人類更不容易失眠,但他們當然也有壓力,偶爾也會睡不著。倘若確實如此,他們幾乎篤定不會掉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代陷阱中。最常見的治標型現代睡眠治療法是用酒精自我治療;然而酒精起初讓人昏昏欲睡,但後來會擾亂維持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更可怕的是,我們已成為睡眠工業集團的犧牲品。對睡眠感到焦慮的民眾受到慫恿,花大錢購買高科技床墊、聲音製造機、抗噪耳機、遮光窗簾、防止枕邊人打呼的裝置、眼罩以及各種高效能寢具。這些大致上無害的產品,一定會讓睡在火堆邊地上的祖先覺得好笑,但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安眠藥的濫用問題。安眠藥是規模相當龐大的產業,很容易吃成習慣。除去成藥不計,美國的安眠藥處方從一九九八年至今已增加三倍以上。 安眠藥雖然相當普遍,但其實很危險。依據一項涵括三萬多人觀察研究指出,經常服用安眠藥的美國成人,其後兩年半的死亡風險增加將近五倍。其他許多研究也指出,安眠藥與憂鬱症、癌症、呼吸問題、錯亂、夢遊和其他危險密切相關。如果這些警告不夠可怕,還有幾項研究指出安眠藥的效用大多是安慰劑效果。失眠者和健康對照組服用常見助眠藥物(例如讚您眠〔Sonata〕和順眠〔Lunesta〕)的平均睡眠時間,與服用安慰劑的參與者相同(大約六小時二十分),入睡時間只減少十四分鐘,不過有些人表示第二天有記憶喪失現象。席格爾表示:「二十年內,大眾對安眠藥時代的看法將與現在我們對接受吸菸的看法一樣。」 ▌對睡眠感到焦慮做總結之前,我們再回到我在這一章開頭提出的問題:如果人類受演化影響而會盡量休息,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不愛睡覺?我無意忽視許多人因睡眠不足而危害自己健康和他人性命(尤其是開車時),但有些危言聳聽者不考慮演化和人類學對睡眠的觀點,經常誤解大眾的睡眠行為不正常,這種行徑跟我們妖魔化久坐沒什麼不同。製造大眾對睡眠的恐慌或許有利可圖,我們的社會也比較容易批判與身體活動和缺乏活動有關的行為。我們認為坐著就是不好、睡眠就是好。事實上,這兩種休息方式都是正常但差異極大的行為,代價和效益都很複雜,受環境和當代文化規範影響極大。如果讀者對自己的睡眠健康感到懷疑,睡眠研究人員建議問自己這五個簡單的問題: .你滿意自己的睡眠嗎? .你是否整天保持清醒,不會打瞌睡? .你在凌晨兩點到四點間是否睡著? .你晚上清醒的時間是否少於三十分鐘? .你的睡眠時間是否介於六到八小時之間?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通常是或總是」,就表示你睡得很滿足,知道自己通常睡得很夠。如果不是,希望讀者們尋求解決的途徑是認知行為療法等研究完整、合理又有效的方法、嚴守規律作息等良好習慣,當然還有運動。需要一再重複的是,睡眠和活動兩者密不可分:我們的活動量越大,睡得就越好,因為身體活動可提高睡眠壓力、降低慢性壓力,進而緩解失眠。就這方面而言,身體活動和睡眠不是彼此眼紅的對手,而是合作夥伴。一個人好意地經常嘮叨我們多運動,但又不時催促我們多睡覺,其實或許並不矛盾。※ 本文摘自《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作者:丹尼爾.李伯曼 譯者:甘錫安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8
-
2022-01-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病毒藥物是結束疫情最終武器 儲備量需求專家這樣算
Omicron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全球確診患者屢創新高,想要終結疫情,各界看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也已默沙東完成簽約,預計購買一萬人份抗病毒藥物。專家表示,依推估台灣至少需要15萬人份藥物,目前全世界都在搶貨,台灣一定要儲備且數量愈多愈好,因抗病毒藥物是結束疫情的終極武器。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經兩年觀察,有別於流感有好發季節性,新冠病毒沒有季節性,但若要終結疫情,仍須期待走流感化路線。也就是說,疫苗、抗病毒藥物缺一不可,首先國人接種第二劑疫苗覆蓋率需達8成,並盡速催打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疫苗,快速提升長者保護力。其次,一定要備足抗病毒藥物,以全台65歲以上長者約300萬人計算,其中150萬人未接種第三劑疫苗,當中一成、約15人感染新冠病毒引發輕症,而台灣抗病毒藥物基本上就需要15萬人份,目前僅採購1萬人份,遠遠不夠。蘇益仁表示,抗病毒藥物主要是治療病情輕中度患者,但現在藥物多儲備在醫學中心或專責醫院,往後藥物足夠時,應該要放到基層診所,讓醫師針對輕症患者直接使用,降低病毒擴散機會,大家就不會恐慌。目前指揮中心仍重視本土疫情清零政績。蘇益仁說,要如何從清零跨越到流感化的鴻溝,這是一大挑戰,因不知道民眾能不能接受每天確診病例暴增情形。「抗病毒藥物目前產量也有限,全世界都在搶貨。」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台灣一定要儲備抗病毒藥物,且數量愈多愈好,目前看來抗病毒藥是物終結疫情的最終武器,大家都很期待,如可能克流感治療流感病毒一般。邱政洵說,抗病毒藥物調配,應由指揮中心統一調度較為適合,因指揮中心較能掌握哪些人需要治療可以適當調度,有利控制疫情。
-
2021-12-24 焦點.元氣新聞
圖表/就醫放射線檢查照了多少輻射 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可查
因應醫療需求接受放射線檢查,民眾從未能得知自己暴露的輻射劑量有多少。衛福部健保署宣布,即起自「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中,開放民眾查詢自己當年度暴露的檢查輻射量,也期待民眾在接受不同醫院,但相同疾病治療時,無須再做相同檢查,可多詢問必要性。不過醫改會指出,為節省健保費公布資訊,恐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恐慌。國人最常檢查的前五名X光檢查項目,依序為胸腔檢查、下肢骨各處骨頭及關節檢查、脊椎檢查、上肢骨各處骨頭及關節檢查及腎臟、輸尿管、膀胱檢查。特殊造影檢查前五名,分別為電腦斷層造影、磁振造影、乳房造影術、X光骨骼密度測定及單純性血管整形術。健保署統計二○一六至二○二○年,進行放射線檢查人數,每年平均為八○七萬六千多人,每人平均檢查四點一四次,每人平均輻射劑量為三・三毫西弗。另,輻射曝露量逾一百毫西弗約有一千二百多人,多為癌症患者。依原能會資料顯示,常見的X光檢查輻射量相對低,電腦斷層相對高,如胸部電腦斷層輻射劑量達四點六到六點九毫西弗,胸腔X光輻射劑量約○點○二毫西弗。輻射量最高仍以「癌症放療」曝露量最大,總劑量介於二萬到十萬毫西弗。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林右鈞表示,美國醫學物理協會二○一一年曾發表公開聲明,如單次放射線檢查輻射劑量小於五十毫西弗,即使一年內多次檢查,但總劑量小於一百毫西弗,輻射劑量的潛在風險可忽略,但若超過一百毫西弗就應多注意,只是癌症與輻射相比,癌症對於性命威脅更大。民眾不需擔心輻射劑量,拒絕接受放射線檢查。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開放輻射劑量查詢,是要讓民眾自我把關,若醫師要求重複上一家醫院的放射線檢查項目,患者可詢問必要性,避免重複檢查。不過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健保署公布放射線檢查輻射量,恐使民眾有更多擔憂,不願進行必要的檢查,健保署應提供民眾真正需要的資訊,如自費醫療、整合門診等,而不是公布輻射劑量引發民眾恐慌,此舉也不會遏止重複檢查的問題。
-
2021-12-22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基因諮詢/醫困擾 得到壞結果 8成不知怎面對
癌症精準治療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甚至預測是否可能發生其他癌症。不過不是每位癌患都願做基因檢測,醫師表示,即使基因突變有對應藥物,也可能受限於適應症無法使用;而有些家族遺傳基因已知和癌症高度相關,但國內現階段對於預防性切除還沒有共識,檢測結果反而可能造成患者恐慌、醫師困擾。台北長庚乳房外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郭玟伶表示,長庚與台大醫院曾進行問卷研究,針對乳癌患者或是家屬,先完成基因檢測的說明與諮詢後,詢問「哪些問題可能會構成檢測的困難」約卅%的患者礙於「費用」,約八十%表示「得知結果後不知該怎麼面對」。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表示,癌患基因檢測後,若藥物適應症僅侷限在某些癌種,那適應症外使用是否要給付,必須審慎考量。衛福部次長石崇良也舉例,乳癌患者若檢測出肺癌突變基因,照理說要使用肺癌藥物,但該藥物的適應症是肺癌不是乳癌,這就屬於適應症外使用,這就是個人化醫療要面對的問題。至於家族性癌症遺傳基因檢測,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認為,醫師和民眾都還沒做好準備,他舉例一位卅多歲的「健康人」因家族乳癌做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帶有突變基因想切除兩側乳房。黃俊升一度懷疑她是否在正常心理狀態下做決定,過去甚至會轉介精神科協助確定精神狀態;他也有一位朋友的母親卵巢癌後又胰臟癌,但胰臟並不像乳房可以預防性切除,就算知道基因突變又怎樣。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長趙祖怡則認為,知道基因突變後能做的是密切追蹤,他曾有一位女病患,廿九歲罹患乳癌、卅六歲肺癌、卅七歲時腎癌、四十一歲顱底癌,正因定期監測,在癌症一發生就治療,所以幸運存活。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教授主治醫師俞志誠也說,曾有患者帶有BRCA1基因,罹患乳癌十五年後又胰臟癌,也曾有人得乳癌後又罹患黏液肉瘤,檢測發現帶有TLE1基因突變,若能及早發現帶有突變基因,應可做預防性介入。
-
2021-12-19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病共處的漫漫長路 自體免疫病友的真心話
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無法被根治,將伴隨病友一生的疾病。無論是身體長時間的不適,或是擔心其他器官遭到攻擊的恐懼,都使許多病友徬徨無助,這條與病共處的漫長路究竟如何好好走?邀請十位病友、家屬與我們聊聊他們的想法。Q:自體免疫疾病對生活與家庭最大的影響?張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20年病友生病給我最大的遺憾,是造成家人間的疏離感。以前我親自為家人做飯,後來因關節腫痛,做飯力不從心,從此家人共聚一堂用餐的機會減少了。這個病有一天能夠痊癒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我也努力讓自己其他器官可以一直健健康康。小俠〡乾燥症15年病友我應該更早前就生病了,很多症狀多年來像滴水穿石般攻擊我的身體。一開始發病時因為身體發炎,容易覺得累,可以隨時睡著,當時看著同齡的朋友下班後聚會玩樂,我不解為何他們都有這種體力,我卻不行,沒有意識自己原來生病了。Q:平常會如何照護自己的健康狀況呢?胡小姐〡乾燥症1年病友我跟小俠是大學同學,沒想到又因病相繫,我自己會持續追蹤肺功能,想告訴大家的重點是,要跟上一次「自己的」數據比較,我們的標準一定比一般人低一些,所以隨時觀察自己的身體各數值有沒有異常變化,才是最重要的。林大哥〡硬皮病12年病友一開始知道硬皮病會攻擊肺部,危害生命,我就牢牢記得醫師告訴我的:心態要正常樂觀,病情和人生才會改善。冬天到了,硬皮病病友的手腳會僵,一定要注意保暖,然後「適度」運動,我們的肺沒有一般人健康,千萬不要過度運動。Q:與病共處這麼長的時間,最深刻的是什麼呢?包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50年病友我是台灣第一個換人工關節的人,術後醫師告訴我手術失敗了,因為變形的手沒辦法恢復原樣,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不痛了就已經非常好。我最大的心願是醫療愈來愈進步,以後罹病的病友可以不用再受我們受過的苦。龔姐〡紅斑性狼瘡40年病友紅斑性狼瘡可能會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炎和硬皮病等共病,讓我感到最可怕的是肺部病變,一旦纖維化成了菜瓜布,就回不去了。所以只要身體出現特殊狀況,回診時我一定會告知醫師。我們也要永保樂觀心情,認識和接受疾病,和平共處。Q:有沒有特別想給病友的鼓勵或提醒?陳大哥〡多發性肌炎病3年病友患病初期,因為在國外忙碌而忽略,直到後來體力衰退嚴重,連上下床都困難,緊急返台直接從機場進醫院,確診是皮肌炎。提醒病友不要太恐慌,我想告訴大家,治療過程中,醫病互信最重要,我非常信任我的主治醫師,一切交給他。林小姐〡病友家屬我母親的特發性纖維化發病時來得又急又快,緊急送醫後確診是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所幸媽媽符合健保給付用藥,很幸運地在治療後重回正常生活。醫師告訴我們,罹患這種「沉默的重症」一定要趁早治療,想辦法保留肺功能。聽聽醫師怎麼說免疫疾病患者 應留意肺部警訊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聖皓醫師「肺纖維化可以稱它為沉默的重症」,由於肺纖維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肺病,但初期症狀為久咳或喘,很容易被輕忽,通常急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一來到診間,就知道肺部狀況可能無法逆轉了,且過去沒有藥物能夠治療,五年存活率甚至比許多癌症來得低。所以一旦確診肺纖維化,愈早配合醫師治療,愈能延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保留較多肺功能及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方耀凡醫師「重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肺部健康,已是風免科的趨勢。」多數合併肺炎的患者,一開始會咳嗽,但很難有警覺心,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疾行個短短幾十公尺,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提醒不論有無疾病,都要定期關注自己的肺部狀況,不要忽略任何小徵狀,尤其免疫疾病患者最好每半年做聽診後背下肺葉、肺部X光檢查與肺功能檢測;如有發現肺功能異常,每年至少進行一次HRCT電腦斷層掃描。【相關內容精彩影音看更多】【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1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克服疫後焦慮 先辨識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許多人出現憂鬱、焦慮、慌亂症狀,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如何「辨識心理健康」相當重要,民眾應具備四大心理能力,包括自我適應、適應環境、釋放壓力及穿越險境等。在職場中,主管或基層同仁需具備「如何辨識身心失常」能力,適時伸援手給予協助,維持健康身心靈。常見的心理健康諮詢議題,包括工作表現失常、認知功能下降、身心耗竭產生、精神方面疾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林萃芬指出,疫情影響下,國外診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患者數增加,台灣人則多認為遇到衝擊時要「堅強」挺過,可能導致PTSD潛伏,不會立刻顯現,久而久之會壓迫到潛意識,造成人格扭曲、不對勁。林萃芬說,若職場中發現同仁行為反應異常,包括不斷抱怨、與他人發生爭執、過度挑剔、責備、哭泣,或出現暴力、跺方步,生活作息混亂、食欲減退、體重減輕,或飲食過量、體重暴增、酒精或藥物濫用,工作中坐立難安、逃避工作、工作績效與生產力降低,或出現危險行為及攻擊行為、人際關係不良、企圖自我傷害等,就要注意身心失衡問題。職場壓力大常見「身心耗竭」,林萃芬指出,常見職場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數量大增,其中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特定畏懼症、特定場所畏懼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等,尤其未來是變動年代,只要「不確定」就會讓人「身心焦慮」。林萃芬表示,主管若聽到員工表達有壓力,應協助同仁「釋放焦慮」,「壓力,不需要抗,釋放就好了」。每個人面對危機與困難的心理狀態不同,應鍛鍊心理肌力,心理肌力愈強的人,愈容易為自己找到出口,心理肌力愈弱的人則容易陷入固著退縮中。林萃芬建議,後疫情時代,民眾不僅需具備四大項心理能力,並應培養及增加改變的勇氣、接納「現在的自己」、增加正向解讀、感受自己的價值感。
-
2021-12-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不良反應破萬件 專家:應給予寬鬆救濟與補償
為降低感染新冠病毒後罹患重症或死亡風險,國人踴躍接種新冠疫苗,但部分民眾接種後卻引起不良反應。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今年3月22日至12月14日,全台累計1萬4786件的新冠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其中1193人死亡。中華人權協會表示,理解疫苗風險與獲取民眾信任是政府防疫、抗疫的核心項目,對疫苗接種不良反應補償,民眾要的不多,就是及時補助、寬容給付。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舉辦「現行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如何因應新冠肺炎」公聽會。中華人權協會策略長陳建宏說,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任何防疫破口都可能造成大規模死亡重病、產業倒閉、醫療崩潰等,因此接種新冠疫苗等防疫措施必須付出的各種成本,遠低於防疫破口所衍生的危害。不過,衛福部日前修正「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要求必須有醫學實證支持不良反應與疫苗接種的關聯性。陳建宏指出,這顯然忽略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存在醫學實證不充足的問題,將惡化民眾在新冠疫苗受害救濟上的困難。因民眾接種疫苗行政決策,並非國家違法行為,受害民眾與家屬得向政府主張「國家補償」。陳建宏說,接種疫苗最嚴重不良反應是「死亡」,各界應秉持同理心予以關懷,雖不能據此斷定與接種疫苗有關,但也不宜以「其他疫苗也有死亡」為由,率斷無因果關係,更不可將解剖作為認定因果關係的唯一方式,或是以家屬不同意解剖作為無法認定因果關係的理由,仍應依疫苗學理、醫學實證等資料進行審議。陳建宏說,民眾配合防疫政策接種疫苗,若接種後出現不良反應,無關政府或民眾責任,而是一種類似國家補償制度下,為了公益而「特別犧牲」的概念,政府應給予寬鬆救濟與補償,建議對接種疫苗而受害的民眾,可擴大無須舉證的補助項目、金額、範圍,盡可能的讓民眾獲得合理的救濟。「民眾要的不多,就是補助要及時,給付要寬容。」陳建宏說,政府應了解民眾接種疫苗後,心裡的焦慮、恐慌,民眾關心的是,一旦接種疫苗出了狀況,可以有安心的補償,政府應要盡量寬容,放寬審查標準,在因果關係的認定基準,不宜採用過度保守的概念,才不會漏掉應該要補助的人,避免受害民眾及家屬無法獲得適度補償。
-
2021-12-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耶誕城、跨年恐因疫情喊卡? 陳時中語帶保留
國內今出現一名本土確診個案,為任職中研院P3實驗室的20多歲女研究人員,由於兩次採檢Ct值分別是15及23,病毒量相當高,指揮中心今晚緊急匡列85名接觸者,並漏夜進行檢驗。而12月有不少耶誕節、跨年活動,是否因此喊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個時間點還不能說受到影響,需要看第一圈接觸者,檢驗結果出來後才能判斷,當然不希望第一圈有感染。至於是否會重新評估整體社區感染風險?陳時中則說,目前不做任何的臆測,要等第一波檢驗出來才能判斷,而且那樣的判斷「才有意義」。陳時中強調,民眾可提高警覺,但不用過度恐慌,再度呼籲病毒無所不在,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要因為疫情低而忽略基本動作。陳時中說,疫苗一定要打好打滿,可減低重症死亡可能性、比例相對大,保持社交距離,做好防疫可讓自己安心,社會也更安全,明天有結果就會跟大家報告。
-
2021-12-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變種病毒走向 李秉穎:一個症狀可以看出感冒化
目前國內開始注射第3劑疫苗,以因應Omicron變種病毒來襲,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從Omicron的死亡率降低、與流鼻水的症狀比率增加兩點來觀察,未來新冠肺炎病毒應該會朝向感冒化而非流感化,也就是會變得像目前引發人類普通感冒的4種冠狀病毒一樣,不需要年年打疫苗,即使感染也是輕症,但需要多久的時間還很難說。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昨晚上「年代向錢看」政論節目時,做了上述的表示。他表示,一開始大家對新冠肺炎病毒沒有抵抗力,殺傷力很強,但他一直認為之後就會「感冒化」,但有些專家認為是「流感化」,毒性雖然會逐漸降低,因2、3年就有一個突變,還是會造成相當大的傷亡,可能每年都要打疫苗,像每年都打流感疫苗一樣,來預防突變,而感冒化則是得到一次後就會有交叉免疫,之後如果再得到就是無症狀或是輕症,而終生免疫,不需要不停地打疫苗,他表示,因為目前會引起人類普通感冒的4種冠狀病毒,也是不斷地突變,人也是一直重覆感染,但都是輕症,未來新冠肺炎病毒可能也會像這4種、它的兄弟姐妹,變成只會引起普通感冒。李秉穎表示,之前Delta變種病毒出現,引發恐慌,但其實觀察到已經有輕症化的趨勢,以美國、以色列等國家來看,都有Delta的疫情高峰,死亡率卻比原來的病毒下降,現在Omicron的情況也一樣,南非的流行曲線就可以看出死亡率並不高。而且從英國的研究看起來,Omicron患者流鼻水的比率變多,李秉穎表示「我覺得這是一個指標」,新冠病毒一開始侵犯下呼吸道,引發肺炎等,會有很高的傷亡比率,當時中國大陸有流鼻水症狀的約只有5%,後來英國研究Delta病患流鼻水的比率增加、咳嗽減少,而最新美國發表在期刊上的研究,Omicron流鼻水的比率也增加,可以看出「病毒被阻擋在上呼吸道,沒有進入下呼吸道」,對人體的傷害就會比較少。他表示,從死亡率與症狀的變化可以推斷新冠肺炎病毒與另外4種冠狀病毒一樣,都是朝向輕症,但目前還是重症與死亡比率超過流感的病毒,還是無法與人類共存,未來如果重症與死亡比率降到比流感還低,就像一般普通感冒了,但目前還不知道需要多久的時間才會像感冒一般,還是需要第3劑疫苗的保護。
-
2021-12-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酒精成癮怎麼辦? 醫:一張表看懂成癮程度、3種不同階段酒精戒斷症狀
在2014年有一則探討18-64歲國人酒精使用型態與醫療使用行為之關係的研究指出,青壯年及中年族群每天喝酒的盛行率分別為1.82%與4.82%,可能酒癮則分別為2.4%及2.27%,然而自2020年COVID 19疫情風暴席捲全球後,受影響地區之經濟及產業衝擊、日常作息模式、受限制的活動範圍,讓更多人產生焦慮、恐慌、憂鬱、人際衝突、正向社交及運動減少等導致心理疾患之因素,更是催生或惡化酒癮問題之溫床。國外報導甚至指出防疫在家限制型的環境下,許多人想處理對疫情的不安定感、消耗多出的閒置時間、化解人際疏離之煩悶情緒等原因,甚至會在螢幕視訊舉辦「網路聯誼會」,加上現今外送服務之方便,讓在家飲酒顯得更輕鬆也更難受控制,酒商反而受惠於疫情銷售量逆勢增長。 那如何評斷自己是否已經有飲酒過量甚至有酒癮問題?其實酒類品種眾多,濃度越高的酒類所能安全飲用的量自然就要越低,目前國際標準以喝下一罐350毫升啤酒為1 單位,其他酒類按單位換算可參考如圖一。男性若每日飲酒大於4單位或每週總計飲酒量大於14單位,女性每日大於3單位或每週總計大於7單位就是飲酒過量,可參考如圖二。 另外以下初步的四個題目符合任何一項,就有可能有飲酒過量問題,若符合二項以上請儘快尋求相關專業建議及治療。 酒精戒斷症狀群,會出現三種不同階段之症狀 當酗酒的病患有心戒酒,卻往往會產生酒精戒斷症狀群,隨著間隔停酒的時間愈長,則會出現不同階段之症狀:◎第一階段:停酒12小時內出現心跳加快、全身出冷汗、手抖、坐立不安、失眠、嘔吐、腸胃不適、頭痛、食慾不振等交感神經系統亢奮等症狀。 ◎第二階段:停酒12小時後至48小時,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心血管問題如血壓劇烈變化、心律不整、開始出現包含人聲交談或鳴響的聽幻覺、栩栩如生又景象誇張的視幻覺、口吐白沫合併抽搐的酒精性癲癇,此時若以傳統抗癲癇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須以迅速給予苯二氮平類藥物方能見效。◎第三階段:停酒48小時候至一週後,部分酒癮者會出現嚴重的意識混亂,會有情緒暴躁不受控制、言談內容怪異、記憶錯置、定向感喪失等酒精性譫妄症狀,此時病人無論生理上可能會有死亡風險,生活上可能因激躁與怪異不受控的行為造成自身或他人傷害。有酒癮的民眾決心戒酒時請尋求相關專業醫療團隊協助 建議有酒癮的民眾若下定決心戒酒請尋求相關專業醫療團隊協助,若單憑自身意志力想戒酒實屬不易,自行停酒得忍受十分不適之戒斷症狀及增加的死亡風險。戒酒的困難點除了戒斷症狀外,還有意志力得面對酒精誘惑的渴求感,目前針對渴求感的治療方面台灣已引進納曲酮(Naltrexon)以及阿坎酸鈣(Acamprosate )兩種藥物,經國際研究期刊顯示此二種藥物對於改善酒精的渴求慾望具有明確之療效,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處方來確保藥物治療安全性。 關於酒癮治療及協助戒酒的部分醫院有相關管道可以幫助您,透過門診或住院等治療管道,提供相關戒酒藥物及心理治療,成功減少酒精戒斷症狀或是渴求酒精使用等行為,已幫助不少酒癮者改善飲酒問題。然而須持續保持警覺一件事:酒癮問題屬於慢性病,不易一次抗戰勝利即一勞永逸不再復發,仍然需要患者自我管理、家人朋友的支持、回復正常的人際與社會角色,才能遠離酒癮的深水危險區,進而重拾健康亮麗的人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莫德納CEO指舊疫苗對變種效果差 李秉毅:他應該是商人
新冠肺炎病毒不斷突變,新的變異株Omicron更是讓全球聞之色變,台灣也決定要加速追加第三劑疫苗的腳步,但莫德納藥廠的CEO出面表示,原有的疫苗對變異株的保護力不佳,到底第三劑該打什麼樣的疫苗?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CEO可能不是學者是商人」,應該打原來的疫苗就行。至於變異株一直出現,什麼時候才有脫下口罩的那一天?他答覆「很難說,一到三年都可能」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昨晚上「年代向錢看」節目時,做了上述表示,針對兩個主要的變異株都來自南非,有一說法可能與南非愛滋病患者比率較高有關連,他表示,愛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無法有效殺死,會在體內存在一段較長的時間,病毒會不斷突變以適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因此會有比較多的機會產生突變株,也是南非比較可能產生變異株的原因。他表示,之前Delta變異病毒出來時,大家都很恐慌,也確實造成大流行,但主要是人為因素影響,包括英、美及以色列等國家,因認為疫苗覆蓋率已達到七、八成,因此放鬆管制、大家不必戴口罩,才會造成病例大增,但這次Omicron出來之後,英國終於決定恢復戴口罩,絕對有助於疫情的控制。節目主持人詢問李秉穎,口罩到底要戴多久?病毒不斷的變化,「難道未來3、50年都要戴口罩嗎?」,李秉穎則答覆「不必這麼久,你的後半生還是有希望的」,雖然很難預測何時會完全輕症化,但全球很多專家都持這種論點,人類遭遇一種新的病毒,一開始是很猛烈的,但免疫系統經過不斷地攻擊,會產生一些交叉保護的效果,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是經過長時間的進化,未來病毒感染後的症狀會像是感冒,但到底需要多久的時間,「也許是1年、2年、3年」。針對莫德納CEO表示,現有疫苗對變種病毒的保護效果並不好,李秉毅則表示,「莫德納CEO應該不是學者是商人」,從Delta病毒的經驗可以了解,疫苗遇到變種病毒,中和抗體可能下降5、6倍,但是保護效果卻只下降10%到30%,Omicron可能也差不多。李秉穎表示,變種病毒不斷出現,在疫苗界就有兩派不同的做法,莫德納就是利用變種的南非病毒來做出新的次世代疫苗,輝瑞用的仍是原始病毒做出的疫苗,結果證明,兩者的效果是差不多的,打第三劑之後都能增強對變異株的保護效果。
-
2021-11-2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頭暈胸悶、喘不過氣...別只想到心臟病! 恐慌症發作7症狀:你中幾個?
「最近喉嚨常常不舒服還會覺得喘,該不會是確診了?」、「我都沒有出門,可是常常胸悶要大口呼吸,是不是該去快篩?」雖然疫情逐漸趨緩,但仍是許多民眾的對話開場白,經常覺得自己「怪怪的」,可是就醫後醫生都說一切正常,那這些不適感都是從何而來呢?頭暈胸悶、過度換氣 恐是恐慌症上身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陳奕安表示,許多民眾因長時間待在家中無法外出,且大量接收有關疫情的負面新聞,導致長期處在封閉空間和緊繃的情緒裡,內外夾攻下漸漸產生頭暈胸悶、過度換氣的情況,就醫後才發覺恐慌症已經悄悄找上門。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常見病徵如:突然發生的心悸、呼吸困難、喘不過氣、胸悶、頭暈、感覺異常等,發作時病人常感覺極不舒服、彷彿快死掉,很多人會因此至醫院求診,但反覆就醫檢查卻又找不到身體有何異狀,造成心理更大的壓力,對於病人來說是極大的痛苦;所幸恐慌症並非無藥可治,不論是透過藥物還是認知行為治療,只要配合療程與定期追蹤,病情都能日見好轉。焦慮相關病史 內心承擔壓力大陳奕安分享,一名黃小姐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各種不特定身體不適,隨著身上的不舒服越來越嚴重,謹慎的她立即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經醫生分析報告後確定和疫苗副作用無關,檢查也並無異常,不過本身就有焦慮症病史的她,內心並未感到緩解,還是覺得身體百般不適。上述情形對原先就有焦慮相關病史的人,在防疫期間過得相當忐忑,承受巨大的壓力,所以在施打疫苗後處於緊張時,對於身體症狀的敏感度會更高,也更容易出現焦慮症狀,這是在疫情中時常發生的。防疫新生活 3妙招度過心理艱難防疫新生活已是常態,心理狀況的產生無孔不入,為此,陳奕安提供三項生活小秒招,以助撐過這段非常時期:第一:在家不妨做些有氧運動、規律作息,除了調節情緒,也可以幫助夜晚睡眠。第二:避免收看疫情新聞過久,一天可分配30分鐘更新資訊就好,同時要多留意消息來源正確性。第三:善用心理諮商的管道,若有心理衛生相關的疑慮,可多諮詢減輕心理的負擔。延伸閱讀: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心悸、失眠、暴躁易怒是更年期? 當心自律神經失控的5警訊 
-
2021-1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來勢洶洶 中醫師用「這一招」助你提高免疫力
新冠變異株Omicron來勢洶洶,各國陸續傳出有確診案例,國內多位醫師也說有「山雨欲來」的感覺。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觀察台灣經歷不同變異株,即使國外大流行,可能礙於人種、基因,感染力以及傳播力都會受到影響,國內目前尚未有相關案例,面對Omicron,仍建議先提升自身免疫力,防範於未然。新南非變異株B.1.1.529,已被正式命名為Omicron,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為高關注變異株,國內的防疫策略也可能因此受其影響。台北醫學大學與衛福部聯合舉辦「2021年中藥本草文化節」,邀請民眾認識「民間英雄」清冠一號,介紹清冠一號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從武漢株、Alpha、Delta再到近二日引發全球關注的Omicron。黃怡嘉表示,國際大流行的變異株,在不同的人種或不同的基因之下,不一定會產生相同的感染力。舉例來說,今年年中,國外曾發表一項嚴重,不同血型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比例不同,其中以A型感染的機率相對高,研究顯示,可能是A型人帶有不一樣的基因,導致相對容易被感染。黃怡嘉表示,面對變異株國人不用過度恐慌,做好基本的防護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正值秋冬之際,是病毒活性較強,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仍是必要的一件事。黃怡嘉表示,很多人會誤將清冠一號當作「預防」罹患新冠肺炎的保養品,他強調,清冠一號濃度高,且是處方用藥,隨意亂用,對於腸胃道或是身體仍會有傷害。想要提升免疫力,可以使用「防疫茶」提升免疫力。不過,有自體免疫疾病者,如紅斑性狼瘡等,則不建議使用,過強的免疫力反而會引起免疫風暴。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防疫茶」,配方為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其功效為,益氣護衛、固表防疫。製作方法是,藥材置鍋中加入2000到3000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黃怡嘉表示,中藥對抗新冠病毒的成效佳,如果以治療用的清冠一號來看,當初對抗武漢株的研究結果,平均7到9天,可以讓感染武漢株的確診患者,三採陰。今年5月中旬的疫情,目標是不讓患者進入重症,以三總的案例而言,近7成,有使用清冠一號的患者,可減低重症的機率。
-
2021-11-28 養生.人生智慧
再入圍金馬影后,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陳湘琪:「我的人生,從未覺得可惜。」
「我的人生,從未覺得可惜。」陳湘琪說這句話時,就如定海神針一般堅定。該如何定義陳湘琪呢?簡而言之,她是近代台灣電影獨一無二的堅毅女性面孔,在楊德昌的「獨立時代」,她化身天真可愛的年輕女孩,在徬徨的社會裡逐漸迷失,到了蔡明亮的「天橋不見了」、「你那邊幾點?」則是身處城市的孤寂女人,擁有一雙歷經千瘡百孔的眼神,如今她在錢翔執導的電影「修行」裡,化身得知丈夫外遇的中年婦女,意圖靠著靈修超脫一切,卻又深陷於自身架構的心靈牢籠。投身教育 和學生沒有距離53歲陳湘琪在北藝大任教已有20餘年,擔任表演課程教授,提到教育,她發出朗朗笑聲,說自己私下與學生的距離非常近,「我不會也不太喜歡用3C,時常會叫他們救我,教我用電腦、手機」,更笑說很喜歡跟學生們抱來抱去,只是這一兩年遇到新冠肺炎,不能近距離接觸,「之前疫情爆發,要遠端視訊上課,我的天啊,很辛苦的,還先打電話請他們教我視訊」。一幕背影 感謝楊德昌啟蒙回想當年,陳湘琪說自己念台北藝術大學時,就是被當時的老師楊德昌一手帶出來,那時楊德昌執導「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由於經費不足,要求所有工作人員都要下場演,「我只是個小小場記,也下場演個醫生未婚妻,只有一幕背影」,不過楊德昌對她讚譽有加,下一部「獨立時代」便拔擢她為主角之一,「我是真的很感謝老師,他影響了我對創作的基本態度」。陳湘琪樂於作育英才,幾乎沒時間拍片,「我推掉非常多片約,有喜劇的,也有恐怖的,但我頂多只有暑假能拍戲,就跟他們說可以找更適合的演員去演」,問她是否後悔錯過一些合作機會,「我不會的,我幾乎不對我的人生後悔」。拒用手機 不想被科技綁住陳湘琪因堅持不想被科技綁住,堅持不用手機,「但我覺得最近沒有手機,好像愈來愈難生存了,到處都要實聯制掃QR code,我都只能用寫的」,問她是否會因此想辦手機,「等到真正感到困難的時候,再來辦吧,現在還是不需要」。但說到疫情,陳湘琪坦言自己在這段期間,時常感到焦慮恐慌,「太多事情都讓我有不確定感,好像要突然搶物資、酒精,我就像個山頂洞人出來採購一樣,需要全新的生存方式」,她甚至有段時間考慮立下遺囑,畢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染疫,只是這番話說來雲淡風輕,彷彿生死對她而言意義不大,只要盡全力精采活過。健走保養 維持在最好狀態陳湘琪熱愛游泳、跑步,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會到河邊散步健走,讓她的身材、外型保養得宜,她認為演員應維持在最好狀態,才能配合不同角色表演,「我以前很喜歡喝咖啡,現在頂多一天一杯,我常常一忙就忘了吃東西,現在也都強迫自己要補充營養」,如今生活之於她,就是一場修行,畢竟這具身體與她日夜相伴多年,未來,還得一起在這大千世界裡穿行裕如呢。嚮往簡單的幸福 看婚姻 有恐慌也有憧憬陳湘琪在「修行」演出婚姻失和的中年婦女,只能寄情於宗教、身心靈修行,被問及她是否會對婚姻恐慌,迄今仍單身的她,坦言演過這麼多感情失敗的角色,或多或少會有些恐慌,「為了演這部電影,我先跟一些另一半有外遇的婦女聊過,分享她們的情緒,我覺得婚姻真的很不容易,很多人無法走到最後」。不過陳湘琪依舊相信,這世界上有美好的婚姻關係,「我在我父母身上見證到一切,他們最後進入到一種『兩人如一人』的境界,共同經營關係,互相感謝,彼此是最好的隊友」,陳湘琪淡淡說道,若是自己真正進入婚姻,會希望能像父母一樣,擁抱簡單的幸福,「我是不容易放棄的人,也不會貿然進入一段關係,如果我有婚姻,我會希望是這樣,要與我的另一半走到最後」。陳湘琪演技精湛,常有情緒充沛的演出,但她說自己雖對藝術比較敏銳感性,但私下對自己的感情,還是比較內斂理性,「身為演員,感性、理性都要具備」,即便如此,她仍相信未來,也會用盡全力去迎接自己想要的愛。再入圍金馬影后 表演路 全力以赴不多想陳湘琪從影超過30年,直到2014年才以錢翔執導的「迴光奏鳴曲」拿下金馬影后,但她仍有些許遺憾,因父母親過世,無法與他們共享榮耀,「小時候我想讀戲劇,他們就很不理解,但也沒阻止,如今他們離開了,很希望他們在天上能看到這一切」。雖曾與楊德昌、蔡明亮等名導合作過,不過陳湘琪從未順利叩關金馬影后,這也是她格外感謝「迴光奏鳴曲」的原因,「導演給我很大的自由,很大的詮釋空間,讓我可以好好整理這個角色,讓她變得更為真實」。如今與錢翔導演二度合作「修行」,也再次入圍金馬影后,她說拿過一次已經心滿意足,因為學校工作忙碌,也還未看過「瀑布」、「美國女孩」等對手演員,不過她曾與「瀑布」導演鍾孟宏合作電影「失魂」,對導演功力讚譽有加,也相信賈靜雯、王淨的表演都很好。但身為演員,其實每次獲得肯定,她還是會很開心,「只是話說回來,我覺得我就是全力以赴演好戲,不要想太多,就是要好好表演」。
-
2021-11-22 新聞.元氣新聞
社安網破很大!超商兇手曾精神就醫 朝野立委怒凍預算
桃園一名超商店員勸導顧客戴上口罩,結果店員被惱怒顧客持刀刺死,而這已經是從9月底的屏東超商挖眼案以來,第四起勸導戴口罩引起的暴力事件。國民黨立委蔣萬安堅持凍結預算並怒批,屏東挖眼案專案報告才開沒幾周,但類似不幸事件仍層出不窮,民眾都很恐慌,政府部門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重視?府院黨說要補好社會安全網,何時才不只是嘴巴講講而已?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上午審查衛生福利部主管預算,「社會安全網第二期」編列高達122億元,多位委員關切口罩暴力事件,並提案凍結相關預算。衛生福利部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次刺死店員的嫌犯,確實有診所就醫紀錄,但精神狀態只是有失眠或什麼,不屬於列管的病人。店員身為一般民眾,沒有責任要讓顧客一定要戴口罩,這主要還是要由警察執行相關業務。如果提醒之後發生問題,可以做相關通報,或許可即時報警,就像勸導排隊、打架勸架,都要量力而為。蔣萬安指出,衛福部2017至2020年心理衛生報告顯示,台灣精神疾病嚴重病人數量高達7809人,但據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目前精神疾病嚴重病人之「強制鑑定強制社區治療審查會」所審查案件量偏低。「強制住院」審查案件由2017年818件降低至2020年僅604 件;「強制社區治療」2020 年審查案件數更僅有52件。蔣萬安表示,這名嫌犯有精神科就醫紀錄,也凸顯精神關懷訪視人力嚴重不足。台灣2020年全年需要定期訪視之精神病患個案高達12萬5319人,其中一級和二級人數也有為3萬5740人,關訪員卻僅有約188人,案量比高達1比190。美國及荷蘭追蹤服務精神病人個案服務案量比約在1比15至1比29,衛福部「強化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關訪員規劃顯然無法達到先進國家標準。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司長諶立中表示,去年底精神病關訪員僅99人,今年已增加80人,預計2025年精神病關訪員可達到1050人,加上自殺關訪員共有1288人。再加上督導、心理衛生社工等其他人力,預計2025年人力可初步達成目標,社安網確定可增加3000人力。不過諶立中強調,類似桃園案涉及層面廣,不見得是單獨檢討精神病人相關制度就可以處理。不只國民黨立委看不下去,民進黨自家立委也砲火隆隆,民進黨立委賴惠員表示,心理及口腔健康司將分家,分別成立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司,衛福部將成為設置十個司的最大規模部會。組織調整在即,卻未見衛福部積極推動相關法規配套研擬,亦未成立專責辦公室推動並規劃配套措施。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表示,全國71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需協助的個案甚多,工作繁複,需要系統性提升工作效率。民進黨立委范雲則提案提案,要求衛福部研擬提高精神衛生社區照顧、 支持及復健之資源,例如提高對機構的補助、委託社區方案等具體規劃,並要求於三個月內提出書面報告。蔣萬安兩提案加上吳玉琴一提案,總共凍結150萬,民進黨立委蘇巧慧也支持凍結上述預算。
-
2021-11-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擔心疫苗副作用 憂鬱患者增多
政府正力拚疫苗普及率,不過有些民眾在接種前後因過度擔心副作用出現狀況,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說,近來許多民眾因害怕副作用出現憂慮,甚至吃不下、睡不著,但若影響生活,可嘗試調整情緒或用放鬆藥物緩解,必要時心理諮商治療。35歲的葉姓女患者原本個性開朗,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且持續2周都未緩解,她就醫接受一系列心臟與胸腔檢查,結果都沒有問題,但她仍覺得是疫苗導致身體出現狀況,甚至憂心是接種的嚴重後遺症。她後來產生壓力,引發情緒低落、吃不下及睡不著症狀,被轉介到院內身心醫學科診治。陳文建診斷發現她的症狀是壓力下的焦慮反應,應該是她過度擔心疫苗副作用所致,從恐慌轉為憂鬱症狀,心理與生理相影響,在經診斷並開立藥物調整心情,經過3周後,心情放鬆,身體的不適也得到緩解。陳文建表示,近來門診增加許多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維持正常作息,培養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等放鬆習慣,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若疫情、疫苗的新聞資訊使自己感到焦慮,也可適度減少過度接觸相關資訊。
-
2021-11-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後身體不適逾兩周 醫師:可能非副作用而是這原因
國內全力拚疫苗普及率,呼籲民眾接種疫苗,不過有些民眾在接種前後卻因過度擔心副作用而讓身體出現狀況,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就指出,近來許多民眾因害怕副作用出現憂慮,甚至引發吃不下、睡不著等狀況,呼籲民眾不要過度擔心,但若因此影響生活,可嘗試情緒調整或用放鬆藥物緩解,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新冠疫苗接種逐漸在國內普及,施打期間也持續有些不良反應案例,讓許多即將接種或接種過後的民眾相當擔心、越想越多,甚至因這類心裡因素讓身體真的出現狀況。台北慈濟醫院指出,有位個性開朗的35歲葉小姐,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且持續兩週都未緩解,讓她趕緊就醫,並接受一系列心臟與胸腔檢查,結果都沒有明顯問題,但她仍覺得是疫苗導致身體出現狀況,甚至憂心會是嚴重後遺症。台北慈濟醫院表示,葉小姐後來還因此產生壓力,引發情緒低落、吃不下及睡不著,後來被介紹到院內身心醫學科診治;陳文建診斷,葉小姐的症狀為壓力下的焦慮反應,應該是她過度擔心疫苗副作用所致,進而從容易恐慌進展為憂鬱症狀,心理與生理又互相影響,在經診斷並開立藥物調整心情,經過三周後,葉小姐心情明顯放鬆,身體的不適也得到緩解。陳文建表示,近來門診增加許多這類「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且他們大多是在接種後對身體的小變化變得敏感,或因不適感遲未緩解而越來越擔心,常見於本身是焦慮體質或性格屬易操煩、緊張者。陳文建說明,新冠肺炎疫苗為近兩年新型疫苗,副作用會因各廠牌及人體體質而異,民眾會擔心也是正常,但若未適時排解不安,嚴重者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出現吃不下、睡不著,那時就要小心同時有身心疾患,可能演變為恐慌症和憂鬱症,當民眾出現像葉小姐般的症狀,就可嘗試情緒調整或用放鬆藥物緩解憂鬱、焦慮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陳文建提醒,維持正常作息,培養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等放鬆習慣,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若已察覺疫情、疫苗的新聞資訊使自己感到焦慮,除確認為可信資訊或與信任的醫師討論外,也可適度減少相關資訊的過度接觸,以免增加心理負擔。
-
2021-11-15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台灣0~3歲嬰幼兒 有害物質暴露量最高
去年一度傳出市售九款奶粉含致癌物質縮水甘油,引發家長恐慌,衛福部食藥署因此訂定奶粉中縮水甘油酯含量限制,並從今年七月實施,但成大毒物中心研究發現「年齡愈小、暴露量愈大」,國內零到三歲嬰幼兒三項有害物質暴露量比其他年齡層高,其中三單氯丙二醇酯嬰幼兒暴露量約是歐盟規定的八倍。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說,年齡愈小、三物質的暴露量愈大可能與國人飲食形態有關,其中漢堡、水餃、包子、泡麵等複合食品,為了好吃添加不少油,且食用量大,提供給人體的有害物劑量很大。一般認為很健康的全穀雜糧類與乾豆堅果類,因製作過程放了不少油、又高溫烘焙,有害物含量也很大。研究發現,零到三歲主要是奶粉、複合食品(肉蔬菜混合泥罐頭等)與全穀雜糧類(米麩、五穀粉等),其中特別是因為有奶粉,讓嬰幼兒暴露量爆表,嬰兒副食品則添加不少油,所以三項物質含量也高。李俊璋說,市售奶粉因過去動物性脂肪有汙染問題,廠商抽出後添加植物性油脂,研究分析顯示添加的幾乎都是棕櫚油,其三項有害物質含量是各油品中最高的。市售嬰兒奶粉成分標示中,有的標出棕櫚油,有的只寫「奶粉」,未明示是否摻有棕櫚油。青少年食物則以複合食品提供的三項有害物質最多,其次是全穀雜糧類,並隨著年齡愈大喝的飲料愈多,飲料提供的有害物也愈多;老年人飲食清淡,油炸類、含油量高的食物吃得少,三項有害物攝取較少,但可能因為吃得「太健康」,吃了不少全穀雜糧類,是有害物主要來源。
-
2021-11-12 醫療.一般內科
夜間盜汗,背後問題可大可小!醫提醒5大觀察方向
不少民眾都有過夜間盜汗的經驗,不斷流汗、被單濕透,甚至甚至身體發熱、且渾身不舒服,也進而影響睡眠。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常有夜間盜汗的民眾,多觀察有無其他合併症狀,因為夜間盜汗僅是個症狀,背後問題可大可小。 夜間盜汗觀察5大方向,醫:多留意相關症狀 有無外在因素:王威傑醫師表示,夜間盜汗的可能性繁多,首先可先觀察自己是否有其他可控因素於身,例如環境過熱、衣物過多、被單過厚、睡前運動、飲用酒精、辛辣食物等,這些都是有可能引起夜間盜汗的可能原因。若這些外在因素都沒有,且持續一段時間,則建議觀察有無其他伴隨症狀,因為可能和其他疾病有關,症狀包括有無發燒及體重減輕、情緒不穩和心悸、使用藥物,以及日間就常常在流汗。這4大方向又可以再更進一步探討,抽絲剝繭,找出確切的可能原因。 有無發燒、體重減輕:以發燒、體重減輕來說,這常見為腫瘤或感染問題,若患者有合併疲憊的情況,需留意可能為淋巴瘤、生殖細胞瘤等腫瘤,或骨隨炎、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等感染。而若有合併咳嗽、胸悶的情況,則可能和結核病、心內膜炎有關。 有無心悸、情緒不穩:若夜間盜汗又合併情緒不穩、心悸,可觀察有無潮紅症狀,若有潮紅症狀,常見可能原因為更年期所致,若無,則可能和甲狀腺髓樣癌、類癌腫瘤有關。另外也可以觀察有無合併血壓起伏或低血糖的情況,若有出現血壓起伏,可能是甲狀腺亢進、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瘤等問題,若是合併低血糖則可能與胰島素瘤有關。 有無使用藥物:藥物方面,像是偏頭痛、抗憂鬱等神經類用藥,或是胰島素等降血糖用藥,或是治療攝護腺肥大、乳癌、不孕症等荷爾蒙製劑等,皆有可能引起夜間盜汗。除此之外也包括麻醉用藥,或是酒精戒斷以及毒品。 是否不只夜間:至於其他較為少見、未必是出現在夜間的盜汗、嚴重出汗情況,包括了脊椎損傷,特別是在胸椎第八節以上者,以及中風、多汗症、恐慌症等,這些族群平時就有可能出汗,夜間也是如此。 夜間盜汗如何應對?醫教4關鍵保健康! 王威傑醫師提醒,夜間盜汗的問題可大可小,許多民眾會選擇繼續觀察,有時甚至等到真的相當不舒服的時候才就醫檢查,但夜間盜汗往往僅是疾病的其中一個症狀,民眾未必能觀察出端倪。 為避免誤判、錯失疾病的黃金治療期,醫師建議,民眾出現夜間盜汗時,首先可觀察前述提到的可控因素並初步排除,若都沒有,則建議留意上述相關狀。特別提醒注意發燒、體重減輕,這兩者往往問題較為嚴重,建議及早就醫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常常失眠、睡不著?營養師推熱牛奶等5飲品有助改善! .狐臭是夏天的困擾?原來多汗症要治療?醫:留意繼發性病變可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4 新聞.健康知識+
室內遇強震快躲桌下保命! 地震來襲不可不知避難3守則
今天下午1時11分、12分發生顯著有感地震,是今年最強震,氣象局發布災防告警訊息。這地震速報幫你多撐幾秒鐘後,你應該做什麼?「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臉書粉專說,地震即將發生時,「保住自己的小命」比什麼都重要。氣象局說,一般而言,在這短短幾秒鐘,比起費盡心思離開高樓層、上PTT發文,不如保護自己的頭頸部,尋找一個堅固的桌子躲起來,更能夠保證我們的生命安全。●什麼時候才可以關瓦斯?為了避免火災發生,關閉瓦斯也是相當重要的動作,然而請注意,無論是關瓦斯、關總電源、逃出大樓、帶上緊急救難包等,這些都是等到地震停歇時,才可以找時間完成的任務。在地震發生的當下,盡量不要移動,一切以安全、穩妥為重。●地震來襲別慌張!遇到突發災難時,許多人可能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和行動,甚至陷入恐慌、凍結、尖叫、手足無措的困境。平時的防災演練就是在這裡派上用場!透過防災演練,我們可以練就一身「避難功夫」,將避難三守則用力地刻入你的大腦、肌肉、骨髓,就能大大減少驚慌失措的時間。●地震來襲時的避難三守則:1. 趴下(Drop):將頭部和身體壓低。2. 掩護(Cover):盡量用雙手或物品保護頭部與頸部,躲進堅固的桌子或其他家具下方。3. 穩住(Hold on):雙膝跪地、雙肘觸地,雙手緊握桌腳。
-
2021-10-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葉金川:建立全民健保 致力做公衛能救最多人
提到「抗煞英雄」,葉金川三個字立刻浮現在國人腦海中,但葉金川對於自己「抗煞」的努力,強調是極度微不足道。從29歲踏上公職之路,59歲離開公職,30年的經歷談三天三夜都談不完。而他認為最辛苦的一段路是建立健保制度。全民健保 準備時間只有3天1989年,前總統李登輝提出推動「全民健保」,1991年當時的行政院衛生署成立「全民健保規畫小組」,力拚1994年施行全民健保。推動過程艱辛,直到1995年元旦,衛生署成立中央健康保險局,推派葉金川擔任第一任健保局總經理,三個月後,也就是1995年3月1日,台灣全面施行全民健保。「準備時間其實只有三天,」葉金川說。1995年2月25日,當時的行政院長連戰下令,全民健保3月1日如期開辦。當時聞訊,真的嚇傻,「那時候連健保卡都還沒印出來」、「資訊系統也沒著落」,只能用火燒屁股形容。健保IC卡 推動7年才完成不過,時任衛生署署長張博雅收到命令臨危不亂,召集所有同仁、邀集醫師公會、私立醫院協會等醫事團體討論「如何讓全民健保順利開辦」。既然還沒有健保卡,就先用身分證看診,後續申報採用後補,支付標準先比照其他保險制度。當時還趕工做出「第一張六宮格健保卡給總統李登輝」,一個月後,兩千多萬張的健保卡成品出爐。葉金川說,健保規畫初期,就計畫設置IC卡。他曾到澎湖試辦「如何讓系統可以順利上路」,7年後才完成。也因早就開始推動資訊化,現在健保資料可以統統上雲端。健保卡就像是一張個人通行證,屬於驗證身分的卡片,重點是後台系統。老師一句話 他走上公衛之路「我大四的時候就決定要走公衛,」葉金川說,當時上陳拱北老師的課,老師說了一句「做公衛,可以一次救很多人」,他決定跟著老師一起做醫療服務。公衛的成就往往來得比較慢,但真正能影響台灣醫療的還是公共衛生。只要有能夠盡一份心力之處,必定都會有他的身影。2003年SARS爆發,他當時沒有公職身分,那時的衛生署署長李明亮打了一通電話給他,說「和平醫院現在很恐慌,可不可以幫忙來鼓勵裡頭的醫護人員」。葉金川說,他只有進駐和平醫院14天,「很多人把我當作抗煞英雄,其實我真的沒有做什麼。最大的英雄是第一線醫護人員。」「台灣需要我,我只是用我的力量愛台灣。」無論是健保制度建立、SARS、H1N1、首次以台灣官員身分代表出席WHA等,都有葉金川的身影。葉金川說,過去的人生,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絕對是彩色的。只是,人生有好幾幕,他現在走的應該是這個被稱為「葉金川人生」曲目中的「最終章」,最後一幕就該有最後一幕的色彩以及最後的故事。人生彩色 罹癌後要圓百願葉金川32歲就擔任衛生署醫政處副處長,50歲左右事業站上巔峰,65歲罹癌之後,改變人生觀:人生的篇章不該只有事業,還要有家庭、生活以及對於生命的安排,才是一個圓滿的生命。葉金川在罹癌之後寫下「退休,任性一點又何妨」一書,寫下罹癌後許下100個願望的實踐進度。文末他特別以「給50歲的你」為題,其中說到人生「事業的巔峰在50歲、生命的巔峰在75歲」,50歲的現在該開始拚生命的巔峰。現在葉金川長時間住在花蓮,持續完成自己寫下的100個願望清單。他租了一塊400坪的土地,當一個「種樹的男人」。「如果我去世,我不想只留下一個墓碑,我希望留下一片林地。而人生的最終章,希望可以跟太太一起過50周年的結婚紀念日。」這代表他必須努力爭取6年的生命,完成他清單上所寫的願望。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特殊貢獻獎葉金川年齡:71歲出生地: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學士、美國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經歷: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台北市副市長、總統府特任副祕書長、行政院衛生署署長主要事蹟:●成立全民健保籌備處,健保開辦後首任總經理●SARS期間,指揮台北和平醫院院內感染控制●開創醫療分級、評鑑及專科制度、提升山地離島醫療品質●台灣首位以衛生署署長官銜,出席世界衛生大會
-
2021-10-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情下 易受創5族群 留心悲傷五階段
● 面對多變疫情,民眾身心起伏,不時心情低落● 失業者常否定自己,社會新鮮人、學生,最常感焦慮● 喪親之痛不要隱忍,需要好好宣洩疫情趨緩,政府廣發五倍券盼能復甦景氣,但受傷的身心恐怕無法說復元就復元。面對變化多端的疫情,民眾身心狀況也跟著起伏,焦慮、憂鬱、低落不時襲來。心理諮商師許家綺提醒,失業者、學生、確診者、喪親者、醫護人員是5大身心受創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悲傷五階段」,一定要適時對外求助。先是否認 不願面對現實通常身心受到創傷,會經歷「悲傷五階段」,先是否認,不願面對現實或否定事實;接下來是憤怒,對任何事物都感到不平;第個三階段是討價還價,認為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事情;第四階段放棄,不再抱怨也不再憤怒,陷入失落憂鬱狀態;第五階段是接受。前四個階段會不斷反覆進行,才可能進入第五階段。調整身心狀態 再訂目標許家綺表示,疫情期間,失業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否定自己,不知如何適應現況。部分失業者即使失去工作,存款仍可支應一到三個月生活,建議可以先沉澱,將失業期間視為暫時休息的時光,調整身心狀態,再訂定目標,嘗試各種機會,有助未來發展。兩類學生會受疫情影響,一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二是剛好要升大學或高中的學生,焦慮感將遠高於同齡者。許家綺表示,家長此時扮演重要角色,應給予更多空間,社會新鮮人也可嘗試不同歷程,打工換宿、多元學習等,身心穩定後再投入職場。確診者曝光 不知所措自責許家綺表示,確診者易受關注,任何人都可能知曉你或妳是誰,因擔心隱私曝光而不知所措,出現易怒、恐慌等情緒,加上確診者常會有「自責感」,但是,親友之間若無法抒發身心壓力,應立即尋求身心科的協助。因疫情而喪親的家屬,更是疫情下身心飽受創傷的一群人。許家綺建議,喪親之痛不要隱忍,此時反而需要好好宣洩,當哀傷情緒湧上心頭,可把對離世親人的感念之情寫成文字,有助走出傷痛。醫護人員 心理健康被忽視醫護人員長時間於第一線作戰,避免家人染疫,盡可能與家人保持距離,但仍可能害怕感染病毒,少了抒發管道最終累積成壓力,許家綺表示,醫護人員雖是專業人員,但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部分心理諮商所有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協助醫護人員重新反思自我價值。
-
2021-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演講新冠疫情 詳述政府防疫貢獻世界第一
前副總統陳建仁下午到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演講「從COVID-19談科技創新與人文關懷」;他表示,台灣的防疫在日、英、美國等國評比,表現都是排名世界第一;還說「是台灣最早通知中國疾控中心、世界衛生組織中國出現可疑病例,台灣以關懷世人的心提出警訊」,如果中國及時通報,疫情也不至於嚴重擴散;他與總統蔡英文、唐鳳被列為3個防疫關鍵人物、蔡總統更被時代雜誌列為2020風雲人物。陳建仁先說明全球與台灣新冠疫情現況,再搭配圖表解說傳染病途徑、病毒繁殖與演化及因應方式;他說,原本台灣本土病例比境外移入少很多,但是「因為五月新北市及台北市發生老人茶室群聚感染,才使本土案例暴增」。陳建仁表示,他去年就認為新冠病毒會流感化,但到今年新冠死亡率仍高達百分之二,遠高於流感的萬分之四,尤其病毒變異、傳染力不斷上升,才會引起恐慌。陳建仁認為台灣防疫表現優異,主要因為台灣人民普遍配合戴口罩、勤洗手,政府全力推動檢疫、隔離與篩檢、疫苗注射,完全依照科學標準來防疫,而且數位化入境檢疫、健保雲端系統特定群聚監控,希望能在年底達成國人群體免疫。他說,台灣是「精準防疫」,追蹤確診患者全台足跡熱區,能快速通報公布,都「依法保護個人隱私」,與防疫保持平衡,人民放心配合,才能防疫有成。陳建仁指出,抗病毒藥物、居家隔離與打疫苗、減少外出社交活動、社交距離,都能有效防疫;尤其全國封城是最有效方式,但可能嚴重影響經濟,台灣沒有封城、不採用普篩,依然防疫有成。台灣去年口罩援助世界多國,今年疫苗「因外力干預」、廠商生產不足,仍有美日等國捐贈,這是台灣善心的人文關懷結果。陳建仁這場演講,聽眾須事先預約,人數管控且要求不得拍照錄影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