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恐慌
共找到
998
筆 文章
-
-
2021-09-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盡量外帶不跟進新北禁內用 柯文哲:重點是降低聚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新北幼兒園群聚個案,病毒基因定序為Delta變異株。對於新北Delta確診取消餐廳內用,身為共同生活圈的台北市是否跟?柯文哲今天宣布,不升高防疫等級,但要知道是有危險的,並要落實二級防護,也呼籲市民盡量外帶、減少內用、降低聚會。至於中秋烤肉,柯文哲說,作為科學家還是要務實,要求大家不可以在河濱烤肉,但在家裡屋頂烤肉還不是一樣?大家心裡要有數,雖沒有說要百分之百,但重點是要降低聚會。儘管新北板橋疫情拉緊報,隨著新北幼兒園確診群聚人數不斷增加,侯友宜將對外宣布,全新北禁止內用一周,公有場館也暫停開放兩周,不過柯文哲今天表示,兼顧疫情、民生及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目前台北市還沒有出現Delta的確診個案,儘管雙北市共同生活圈,不過柯文哲不跟進,僅呼籲市民盡量外帶、減少內用、降低聚會。柯文哲說,剛剛市長室已經討論過一遍,雖然雙北是首都生活圈,很多標準應該要一致,但因台北市還沒有陽性率,作為台北市長,還是要務實處理問題,不贊成有風吹草動,就升高防疫等級,還是要在疫情、經濟間取一個平衡。柯表示,目前台北市沒有要升級防疫等級,但他要求,防疫等級要落實,台北市沒有要取消餐廳內用,但餐廳內用的規定,包括隔離還是要做好,包括梅花座或設置隔板,柯說,他最近也發現,大家有鬆懈下來。柯提到,北市府目前這段期間,沒有要立刻升高防疫等級,但要落實二級防護,首先要將實聯制做好,不做好就是細胞簡訊亂發,製造這麼多恐慌,另外要落實量體溫,沒有症狀的不要出門,例如有症狀的不管自己買快篩,或去醫院做PCR,要靠每個國民的自覺,如果有症狀就不要趴趴走,不要去感染人。柯說,他的結論是,因台北市目前沒有明顯證據要升高等級,但期望台北市民要務實,秉持理性務實科學探度,不升高防疫等級,但知道有危險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聚會,真的有症狀馬上去處理。
-
2021-09-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大家對Delta過分恐慌」 專家:台灣人有這法寶守得住
新冠肺炎變種病毒Delta入侵台灣,引發一片恐慌,北部社區已有再度淪陷的趨勢,但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大家好像有點過分恐慌了」,Delta並非不能防範,國外因為Delta疫情再創新高,一方面可能是疫苗的效力不夠,但國外在打完疫苗後就不戴口罩,是Delta猖獗的主因,台灣不一樣,大家配合度高,打完疫苗後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口罩就是台灣的另一種疫苗」,大家不必擔心守不住。長榮機師打完疫苗被Delta病毒突破感染,新北幼兒園群聚研判可能也是Delta,而且目前找不到感染源,讓民眾相當憂心,怕這一波感染會比之前的萬華更可怕。李秉穎昨晚在接受「年代向錢看」節目訪問時表示,這一波感染發現的應該比華萬早一些,現在大家很恐慌,但其實不一定守不住,像是之前Delta入侵屏東就守住了,北部雖然人口密集,但台灣人靠著嚴格的防疫措施,大家都戴好口罩,其保護效力就跟疫苗差不多,可以打斷傳染鏈。而目前新北群聚找不到感染源,他表示,可以看出社區裡確實有一些隱形的傳播鏈,現在大家很想找到源頭,但其實不一定要找到,像是萬華的群聚至今也沒有找到源頭,只要確實疫調、居家隔離,就可以斷開傳播鏈。他表示,最近看美國的情況,很多人都已經不戴口罩,才會使Delta疫情控制不下來,以色列之前也有研究,Delta入侵以色列時,剛好就是因為打了疫苗、宣布大家不必戴口罩的時候,造成病例大幅上升,所以Delta的疫情一方面是因為疫苗效力不夠,但另方面也是因為大家打了疫苗後,防疫就鬆懈。不少人對病毒不斷突變、難以防禦,感到絕望,李秉穎表示,病毒是不可能無限制的突變,對抗新冠病毒就跟打仗一樣,前兩、三年總是比較辛苦的,但人類一定可以研發出有效的疫苗來對抗。
-
2021-09-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病毒入侵台灣? 柯P:不要因此認為地球要毀滅了
新北市爆發群聚感染事件,各界擔憂傳染力較強的Delta病毒可能入侵台灣,台北市長柯文哲今(7)日表示,遇到問題不要驚慌,理性務實科學的面對,建立SOP,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政府要做好準備,不要製造恐慌。柯文哲強調,我們要讓國家正常運作,不要幻想病毒不存在,因為打了兩劑疫苗後,有足夠的保護力,所以即使感染,也比較不容易成為重症、不容易死亡,打滿兩劑後就放寬管制,這是與病毒共存,美國、英國、以色、新加坡都是這個戰略。北市今日下午舉行疫情因應記者會,對於新北爆發幼兒園群聚感染,不排除是Delta病毒入侵,北市府採取較高的規格來因應,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說,我們是用最高的規格、做最壞的打算,萬一是Delta該怎麼處理,不是有特殊的猜測,重點是疫情指揮中心也說不排除,所以大家都是用較高的規格來對待,因為如果Delta進到台灣,我們當然要當成非常重要的事情來處理。柯文哲表示,台北市有訂一個表格,從零、一級、二級、三級、四級,達到什麼進入什麼,每一級各局處都有要做的管制措施,但Delta病毒穿透力比較強,各級的啟動和降級標準要不要改,我們要花一點時間來檢視一遍,建立好SOP,不要事先就讓大家很緊張,也不要在群眾中製造恐慌。他認為,Delta病毒是比較強,但也不要看到Delta就認為地球要毀滅了,我們做政策要有科學根據,遇到事情不要驚慌,依據國外的論文、報告先上網查一下資料,我還是堅持SOP,要理性務實科學處理,政府也要做好準備,該怎麼做怎麼做。柯文哲說,他強調邏輯,打滿兩劑就放寬管制,與病毒共存,因為打滿兩劑就有足夠的保護力,即使被感染也較不會得重症或死亡,難道你希望這個世界沒有病毒,就不必打疫苗了嗎?不要幻想病毒不存在,這是放棄清零的目標。他認為美國、英國、以色列、新加坡的戰略是對的打法,我們還是要讓國家可以正常運作,人民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
2021-09-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幼兒園群聚擴大? 專家:未來七天是關鍵
新北幼兒園發生群聚案,昨指揮中心公布國內新增9例本土案例,其中有8位幼兒,1名學生家長。而新北市今天早上宣布,群聚案再增加5人確診。新光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藏能表示,未來七天是疫情是否擴大的關鍵,必要時應停課。張藏能表示,這起群聚案目前尚無法確定是由老師傳給幼童,抑或是從幼童傳染給老師。但小朋友間本來就很容易發生傳染病,因此新冠肺炎在校園間傳播是未來疫情很值得注意的問題。他說,由於小朋友感染後不會有太嚴重的症狀表現,很有可能將病毒帶回家後傳染給家長,進而造成社區傳播。不過因為新冠肺炎主要在七天內發病,因此絕對不能只採檢一次,必須觀察未來七天內是否有更多個案發生,以及是否影響到第二圈接觸者,才有辦法判斷疫情控制的狀況。而幼兒園群聚案的個案基因定序最快明天出爐。張藏能認為,前一段時間國內疫情已漸漸控制住,但一下子又冒出這麼多個案,不排除是有傳播更快速的Delta變異株。若真的是Delta變異株,代表國家邊境檢驗還是有破口,全國必須更繃緊神經,但是否回復到原本的三級警戒,仍要視疫情發展狀況而定。不過張藏能認為,經歷過五月疫情,民眾的防疫警覺性都有提高,屆時疫情應不會像五月這麼嚴重和令人恐慌。
-
2021-09-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手機能查足跡重疊確診者?莊人祥曝實聯制使用原理
長榮染疫機師可傳染期間曾在社區活動,不少民眾透過輸入手機號碼,查詢自己實聯制紀錄是否被疫調使用,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說明,有調閱記錄不一定代表足跡重疊確診者。因應長榮航空機師及家人群聚事件恐為國內疫情增添變數,指揮中心針對與確診者足跡重疊的民眾發送110萬筆疫情警示簡訊。許多民眾仍擔心身邊有確診者但不自知,今天不少媒體報導,除可用社交距離APP追蹤足跡,透過手機連結至衛福部「簡訊實聯制-民眾資料調閱紀錄」也可查詢。指揮中心推出「簡訊實聯制-民眾資料調閱紀錄」平台,可協助疫調人員掌握確診者跨縣市足跡,並能分析找出可能潛在感染源及熱區趨勢,同時也開放民眾查詢疫調資料下載存取情況,可得知誰查詢自己的個資。據中央社記者實測,使用手機進入「簡訊實聯制-民眾資料調閱紀錄」平台(https://sms.1922.gov.tw/),只要輸入手機號碼及圖形驗證碼,取得簡訊驗證碼並填寫完成後,網頁就會顯示近28天內是否有疫調人員調閱過這支手機號碼的簡訊實聯制資料。但簡訊實聯制資料被疫調人員使用,是否代表曾與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者足跡重疊,莊人祥告訴中央社記者,僅單從調閱歷史資料來看,應該不一定直接代表身邊有確診者,只是足跡重疊機率較大。莊人祥說明,據指揮中心規定,實聯制資料只能做疫調使用。至於疫調包括那些內容,恐怕要依個案情況而定。他舉例說明,地方衛生局等疫調主責單位,在進行疫調時,不會只調閱與確診者同時出沒某場所的資料。莊人祥進一步解釋,衛生局通常為求謹慎,確診者抵達前、離開後一段時間的實聯制資料也會查閱。另外,他提到,若這名COVID-19確診者是某場域的業主,確診者也不一定全天候都待在這個場域中,但疫調人員可能會擴大匡列當天出沒這個場域的所有民眾。莊人祥表示,實聯制資料被使用不一定等於同時與確診者共處一地,民眾上網查到資料被使用過,無須過度恐慌,提高警覺即可;地方政府下載並存取疫調軌跡、簡訊實聯制等資訊後,依規定於28天內刪除,民眾無須擔心隱私保護問題。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民航局曝長榮機師確診懲處進度 要求盤點、落實防疫
長榮航空五天內連續三機師確診,加上其中至少一名機師確定違反防疫規定,遭到公司開除,引發外界恐慌,並質疑防疫措施不足。對此,交通部民航局說,已著手調查,確認違規就會開罰;此外,為嚴守邊境,民航局說已要求盤點、落實防疫措施,無法落實「就應該檢討航線的運作」。民航局說,為嚴防Delta病毒入侵,引發新疫情,今天再次要求所有機場與航空公司全面盤點防疫措施,民航局長林國顯並親自致電華航董事長謝世謙與長榮董事長林寶水,要求檢視並落實外站防疫工作,無法執行,就應檢討航線運作。民航局說,由於本周已經發生三起完整接種疫苗的機師感染Delta病毒確診案例,顯示Delta病毒確實有極強的穿透力,今天再次要求桃園機場等有國際線航班營運的機場,嚴格檢視機場清消作為,並應一一確認執行,同時也應配合各地衛生主管機關檢查。林國顯指出,基於對國際疫情的研判,民航局先前建議指揮中心修正機組員居家檢疫規定,取消可在符合規定住所居家檢疫的規定,自上月28日起要求需執行居檢的機組員一律入住防疫旅宿或防疫宿舍。而指揮中心鑑於Delta病毒的強勢威脅,也提前自昨天起針對已經完整接種疫苗的長程航班機組員,實施返國後居需接受「五天居家檢疫+九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規定,目的都是為了防止Delta病毒對防疫工作與國人健康造成的危害。對於新防疫要求帶來的防疫旅館需求,民航局表示,已配合指揮中心與桃園市政府共同檢視桃園地區五家防疫旅館,只要各項環節均能符合防疫規定,就會立即啟用,供機組員入住居檢。針對昨天確診的機師可能違反防疫規定,民航局表示,已著手調查相關事證,如果確認違規,就會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開罰。此外,民航局說,配合指揮中心要求,已要求長榮自8月21日後飛過芝加哥航線的機組員全部召回採檢並執行居家檢疫,相關工作已大致就緒,共召回283人。林國顯表示,今天上午,他也打電話給謝世謙、林寶水,請他們立即檢視並清理所有防疫環節,尤其是外站的防疫泡泡,務必要確認符合指揮中心的防疫要求,無法落實,「就應該檢討航線的運作。」林國顯表示,防疫工作需要各個環節共同合作與配合,指揮中心提出的措施,民航局均會一一督導航空公司落實執行,並隨時配合疫情變化機動檢討。
-
2021-09-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機師苗栗2處公共場域足跡 環保局:第一時間已清消
長榮確診機師案16120在可傳染期間曾返回苗栗縣頭份市老家探親,8月28日當晚並至造橋鄉的餐廳及燒烤店用餐,苗栗縣衛生局今天下午公布確診者的公共場域足跡,苗栗縣環保局強調造橋鄉的兩處足跡已由防疫消毒隊在第一時間前往執行清消作業,以防範疫情蔓延並減少民眾擔憂。苗栗縣衛生局表示,針對案16120縣內已匡列18名接觸者,其中9人列居家隔離,另外9人包括餐廳工作人員、其他客人原先列自主健康管理,但機師兒子PCR的CT值相當低,目前縣內接觸者已全數改為居家隔離,18人經安排至醫院採檢PCR,報告都為陰性,相關餐廳及燒烤店也完成環境清消並停業3天。苗栗縣環保局長陳華盛表示,目前雖有公告調降疫情警戒標準的趨勢,但苗栗縣防疫消毒大隊仍依排程持續加強人潮聚集處、營業場所、交通場站等周邊戶外公共環境的防疫消毒作業,呼籲鄉親毋須恐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出入公共區域或營業場所都必須戴口罩、量體溫,落實社區防疫,更要確實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定,留意勤洗手,保持手部衛生,才能有效杜絕病毒。
-
2021-09-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境外個案突破性感染? 雲縣府:疫苗是要免於重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診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其中1例境外移入個案16117為雲林縣51歲女性,上月31日持三日內PCR檢驗陰性報告從美國返台入境,入境採檢PCR,昨日結果呈陽性確診,而雲林縣本土確診個案維持22例。縣長張麗善表示,案16117為51歲女性,平時居住斗六市,7月中赴美,直至8月31日持搭機前3日內PCR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入境時無症狀,在機場完成入境採檢後,搭乘防疫計程車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檢疫期間無不適症狀。縣府表示,案16117入境後,9月1日採檢結果PCR陽性,2日確診,目前收治醫院,Ct值32,幾乎無傳染力,由於該案入境後直接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沒有回到雲林縣,因此縣境無社區傳播疑慮,請民眾勿過度恐慌,但仍須做好個人防護措施。據悉,案16117已在國外接種完2劑BNT疫苗,外界認為是突破性感染,對此衛生局說明,疫苗能讓人體擁有保護力,但目的是人體染疫後免於重症,並非完全免疫,因此呼籲民眾在接種疫苗後,仍要落實防疫措施,不可輕忽。
-
2021-09-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榮5天3機師突破性感染 工會急籲高風險場站暫停派飛
一名長榮航空機師,打過兩劑AZ疫苗且滿14天後仍確診,成為首例機師「突破性感染」個案,其基因定序為Delta變異株。今天又傳出,長榮還有兩名打完兩劑AZ疫苗且超過14天的國籍機師,從澳洲返台後確診,恐怕又是突破性感染,等於五天就有三機師確診,引發外界恐慌。對此,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今天再提出呼籲,希望未找出感染源前應對高風險場站暫停派飛,拒絕成為破口。工會說,昨天才發稿,公開呼籲指揮中心,在未能有進一步有效防止Delta病毒傳染的具體措施前,應儘速宣布長程航班(外站隔夜)機組員,返台後居檢天數比照一般旅客14天,更應規範航空公司於機組員檢疫期滿前,不得提前再次派飛執勤,未料今再度傳出兩名長程航班機組員確診,且兩人皆已施打兩劑疫苗,其中一名機組員疑似遭同飛機組員傳染,此消息已造成長程航班機師高度恐慌、人人自危。工會說,為確保機組員與台灣國人健康安全、避免傳染力更強的Delta病毒成為防疫破口,緊急提出呼籲,在完成嚴謹相關疫調與基因定序、同時提出具體且有效降低外站感染風險前,應對高風險場站暫停派飛。工會指出,今年6月17日,已發文予指揮中心,主動提醒包括歐美等國的機場外站因陸續解封或防疫措施降級,甚至已出現當地工作人員不再強制配戴口罩的情況,染疫風險恐將高於往常,當時並懇請指揮中心能在機組員檢疫天數未滿期間勿允許再度派飛執勤,以降低染疫及機組員交叉感染風險。然而,指揮中心於7月5日回函,僅表示因已要求主管機關落實「外站零接觸」等措施,除非機組員往返於被列入重點高風險國家(不包含美國),指揮中心將維持檢疫天數未滿前得再次派飛執勤規範。工會說,許多長程航班機師近期都曾反應,包括美國各機場在內的外站,因已進入解封狀態,防疫層級大幅降低,包括卸貨、清潔甚至海關人員,都已出現高比例未配戴口罩情況,且美國疫情近期再次攀升。工會也曾在3月與7月與航空公司召開會議時,反應包括芝加哥、安克拉治、布里斯本等外站作業人員上機未配戴口罩,然而航空公司僅表示無法強制要求外站人員配戴口罩。工會說,於疫情高風險國家長時間執勤風險,絕不應僅由基層機組員承擔,必須極為嚴肅提出以下四大訴求:1. 指揮中心與航空公司應儘速完成調查工作(包括疫調與基因定序等)。並參考奧運模式,由指揮中心派出防疫官員全程監視並稽核外站防疫流程。2. 指揮中心、主管機關與航空公司應針對外站(尤其美國各地航站)解封後之情況與風險,同時考量國際新一波疫情發展,儘速提出積極、科學、且有效降低機組員日後於出入外站再遭感染風險的政策與辦法。3. 在連續確診組員感染源未確定之前,應暫停派飛該疑似高風險場站。4. 為避免重蹈此次同班機組員交叉感染覆轍,組員居檢期間,不得再次派飛、執勤,指揮中心與航空公司應秉持防疫原則,保護組員免於染疫風險與恐懼。
-
2021-08-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醫指3風險,胸痛、喘、累速就醫
國內持續拚疫苗施打覆蓋率,疫苗當中mRNA的莫德納和BNT疫苗,與「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關聯受到關注,成了不少民眾施打疫苗前的考量。 不過其實不論是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兩者皆並非僅有疫苗才會引起,提醒民眾關注疫苗之餘,日常也需多留意防範,如有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mRNA疫苗易引心肌炎?醫:極為罕見,留意即可。 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根據歐洲藥管局結至7月10日分析,BNT接種1.77億劑當中出現145例心肌炎、138例心包膜炎;莫德納在接種2000萬劑當中出現19例心肌炎、19例心包膜炎。mRNA所發生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主要發生在年輕男性、接種第二劑的時候,發病的時間約為一周至28天發生。雖然主要發生於男性,但並不代表僅有男性會發生,任何年齡、性別都應留意。 不過施奕仲醫師也表示,因疫苗所引起的心肌炎、心包膜炎,計算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12.6,屬於極罕見的案例。且據美國疾管中心統計,除了極少數案例以外,絕大多數都可以康復。因此從整體的公衛角度來看,施打疫苗仍是利遠大於弊。提醒民眾多加留意即可,不必過度恐慌。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日常相關風險也要注意! 心肌炎和心包膜炎並非只有疫苗才會引起,日常也有許多風險因子需多加留意,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導致嚴重的後果。 心肌炎成因3風險,胸痛、喘、累速就醫! 施奕仲醫師說明,心肌炎顧名思義為心臟組織發炎,臨床上發生的主要原因為病毒感染,包括了腸病毒,上呼吸道病毒、消化道病毒等感染,例如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若病毒進入到心臟造成心肌感染發炎,即所謂的「病毒性心肌炎」。另也有一部份的心肌炎原因不明,推測與免疫失調或異常有關,例如自體免疫引發的心肌炎,mRNA疫苗所引起的心肌炎也推測可能為免疫異常所致。而文獻上也曾有報導過因細菌性或寄生蟲所引起,不過此情況極為罕見。 施奕仲醫師表示,因上呼吸道或腸胃道疾病病毒感染所引發的心肌炎,症狀非常多變且難以發現,提醒民眾若感冒症狀遲遲未好、病程異常延長、身體逐漸虛弱就應提高警覺。除此之外,患者也容易出現胸痛、易喘、疲勞、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的症狀出現。而情況嚴重的猛爆性心肌炎,恐會使人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若有出現相似情況應盡早就醫,以利掌握黃金治療時間。防範心肌炎發生,除了在疫苗上的選擇外,平時也要注意相關風險,平時應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也要維持良好的免疫力,並每年施打流感疫苗,以利預防病毒性心肌炎。 心包膜炎成因廣,預防、控制慢性病是重點! 至於心包膜炎,施奕仲醫師表示發病原因與心肌炎相似,主要為病毒感染,其他也包括了結核菌感染、尿毒症、癌症轉移、化療電療等。 心包膜炎的症狀,常見為中央或左側的胸痛,特別是在呼吸時會更加不適,在躺下時也可能會合併呼吸易喘、身體虛弱、發燒、心悸、腹瀉、嘔吐等症狀。若造成心包膜填塞,未及時執行心包膜穿刺引流,病人有死亡的風險。 因心包膜炎的形成的原因眾多,醫師建議預防心包膜炎主要著重在提升免疫力,以及預防、控制慢性疾病,日常應均衡飲食、攝取多樣營養素、規律運動強健身體、並積極地控制三高。 《延伸閱讀》 .高端、AZ、莫德納、BNT打哪支?疫苗比一比,洪暐傑醫師破除迷思! .高端疫苗有用嗎?安全嗎?招名威解析,並指最大關鍵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審查未過、高端產能仍不足! 陳時中喊未偏袒
國內面臨新冠疫苗慌,指揮中心積極推動高端疫苗生產,並分別與高端及聯亞各簽約500萬劑疫苗,然而兩家疫苗境遇大不同,高端疫苗現已開放國人施打,聯亞疫苗卻未通過EUA。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受訪表示,會保護國產疫苗,但未曾圖利任一家特定疫苗廠,當初EUA審查條件都是公開透明,及早就宣布好遊戲規則,並非偏袒任一方。陳時中今天上「新聞不芹菜」的節目,接受資深媒體人黃光芹的專訪,談及國產疫苗的審核、產能、保護力及施打爭議。他說,疫苗都是要打到人體內去,對於國產疫苗的審核皆很嚴謹,而負責決策者,未來也要承擔起責任的,對高端、聯亞兩家公司審查皆透明公開,當初也根據專家建議把訂定好審查規範。聯亞表示,第一階段測試是「聯亞比高端強」,第二階段卻要他們跟AZ比較,並不公平。陳時中說,規則皆是一開始當初講好,可用綜合抗體比較,只要不劣於AZ疫苗,就推論有相同保護力,若對規則有疑慮,或者對自己生產的疫苗強弱項有其考量,也應在對規則有疑慮就提出。而外界對於已通過EUA的高端,懷疑其對付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不佳。陳時中表示,由於現在沒有作三期的臨床是不能保護力,仿單上不能這樣寫有保護力,對於柯文哲說,高端在三日內出現四起死亡案例,是國人替高端作臨床三期施打。他則回應,高端已通過EUA是屬於上市後市場監測。除此之外,今日為高端開打以來第五天,包含副總統賴清德也於今日施打高端,陳時中說,安全性沒有問題,皆符合國際標準,且有3000人的安全性報告。但對於國內疫苗除高端外,包含AZ及莫德納也有多起接種後不良事件引起民眾恐慌,專家直指應盡快成立調查小組。陳時中表示,現階段就有疫苗接種救濟小組長期就在作因果判定,包含針對司法相驗、解剖跟結果去仔細去探討,只要是不能排除有可能性,就屬需要被救濟的對象,國內疫苗若要停打,也需要參考背景值來判定是否要停打。另外原本向高端疫苗簽約500萬劑,預計每個月有100萬劑,但第六輪開打量僅70多萬劑,懷疑時程及產能出問題。陳時中表示,高端的生產量要10月底才會出來。由於原先製成是從2L,放大到50L,大概出來是25萬劑疫苗,後續要放大200L,要求更嚴謹要作倉鼠實驗等諸多項目,預計9月臨床實驗完成還要檢查。
-
2021-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作家打高端隔天猝逝 江啟臣:衛福部應暫停施打查明原因
桃園發生一名陸姓作家昨天施打高端疫苗,今天上午送醫不治的憾事。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表示,沒有人樂見憾事發生,希望衛福部要協助家屬查明真相,給家屬一個交代;他也呼籲,若是有相關的死亡案例、嚴重不良事件,衛福部都應立刻暫停施打,並查明原因向大眾報告。江啟臣說,大家都明白,目前市面上並沒有完美無瑕的疫苗。疫苗、藥品研發有其極嚴謹程序,經常5年或更長時間才能通過審查程序。現階段所有的使用授權都是權宜之計,也因此讓政府的授權過程與科學檢驗,顯得更為至關重要。江啟臣說,對於昨天國民黨所提出擔憂,昨天很多網軍,或者是側翼出征謾罵,認為他是烏鴉。但他還是要再度提出呼籲,若是有相關的死亡案例、嚴重不良事件,衛福部都應立刻暫停施打,並查明原因向大眾報告。江啟臣指出,過去,其他國際品牌的疫苗也都有因為「安全至上」的考量,被停止施打的狀況,直到提出更多科學上的安全報告後,才恢復施打。江啟臣呼籲,讓家屬及社會都能放心,都能知道原因。而不是讓開學在即的老師以及入伍在即的役男因為只能打高端而恐慌不已。給人民應有的疫苗選擇,不能只有無限期等待跟高端兩種選項。願往生者安息,家屬能夠得到真相。
-
2021-08-22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 醫師:不需停藥
新冠疫苗陸續抵台,不過,許多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因長期服用預防血栓藥物,擔心打疫苗前後是否需要停藥?醫師表示,即使打疫苗,服用中的藥物也千萬不能停,但罹患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在施打疫苗前,則建議先經過醫師評估再施打疫苗。生活大小事都有風險,對疫苗不需過度恐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劉崇祥表示,他的門診患者超過半數為75歲以上長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成為患者必問的問題之一。面對患者從電視上看到疫苗副作用、擔心疫苗安全,他經常以出門、睡覺都有死亡風險為例,告知他們出門、睡覺甚至大於打疫苗的風險。他建議打疫苗前,停止看電視一周,避免不必要的擔憂,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水分,然後放心的施打疫苗。劉崇祥也舉例,該院設有深層靜脈血栓的24小時待命團隊,但在1000病例中僅出現1例靜脈血栓,且並非疫苗造成,是患者本身的疾病所引發,疫苗血栓沒有那麼常發生,呼籲民眾不需恐慌。慢性病不需停藥,可找醫師諮詢,復健仍要持續。他也認為,面對疫情威脅,身為醫師必須以更權威的方式提醒患者「一定要打疫苗」。至於中風、三高等慢性病患者,擔心打疫苗該不該停藥,他則建議不需要停藥,不過,有任何疑慮都可以找醫師評估。此外,國內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中風患者無法如期進行復健治療,劉崇祥也提醒,運動復健仍要持續,例如手部癱瘓的患者,可透過簡易的抓積木遊戲,訓練手指的精細度,及手部抬高等動作,漸漸的擴展到全身系統性的動作,最終目的是希望能恢復到自理生活。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也提供中風患者在家復健方法,可透過按壓後溪穴、中渚穴、合谷穴等處,並使用較大的筆頭輕輕按壓,且每天以熱毛巾熱敷穴位,不但對中風患者的肌肉活化有幫助,一般上班族也可緩解肩頸痠痛。染新冠的血栓風險 遠高於接種疫苗新冠肺炎威脅全球,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不過,不少年長者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持觀望態度,例如有案例接種AZ疫苗後產生血栓。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統計,罹患新冠肺炎導致血栓的風險,遠比施打AZ疫苗所引發的血栓風險高出8到10倍,因此慢性疾病患者不必太擔心疫苗安全,經醫師評估後,該接種疫苗就去接種,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光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柯麗櫻表示,不管施打哪一種疫苗,多少會有副作用,例如莫德納較易引發頭痛及發燒、AZ在國外則有引發血栓等。由於本身有三高、中風等患者,對於血栓問題較為擔憂,她也進一步解釋,腦中風所引起的血栓屬於動脈血栓,與AZ可能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的靜脈血栓機轉並不相同。柯麗櫻強調,感染新冠肺炎引發血栓的機率,遠比接種疫苗後引發血栓機率高。根據國外資料顯示,AZ引起血栓的比率約為每百萬人口中大約10人,但染疫後引發血栓的風險卻是打疫苗的8~10倍。打疫苗可降低感染機率,即使感染後也能減少重症發生,因此,慢性病患者應盡快施打疫苗。不少原本有三高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相當擔心接種疫苗是否需停藥,她以抗血小板藥物為例,主要用於急性冠心症、動脈硬化疾病、心臟置放支架,以及腦中風患者預防再次中風等,有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打針處的局部皮膚可能會有較大面積的瘀青,但不至於流血不止,建議施打後,可較長時間按壓,至少按壓兩分鐘,避免皮膚局部出血,不必因此停藥。穴位按摩日常按壓三穴位,中風患者可活化肌肉,一般人可緩解肩頸痠痛。● 合谷穴虎口併攏,在肌肉突起的最高處● 後溪穴手握成拳,在小指尺側,第5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 中渚穴握拳,位於手背部小指無名指關節之間,第四、五掌骨間凹陷處資料來源╱張家蓓醫師MAT-TW-2100966-1.0-07/2021
-
2021-08-18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中醫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通則不通,通則不痛。」當我們的全身經脈淤堵不順暢時,自然有個「結」出現於經脈或筋骨。「結」字本意是以線、繩、草等條狀物打結或編織,後來引申為結交、連結之意。悶在家中近兩個月的我們,雖說明白很難快速回到以往生活,但卻希望能盡快與人重新建立連結。當我們有個結字產生時,自然就有著複雜的關係網。如同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家庭關係都是悉心梳理的;防疫期間,這份連結從外面的世界轉往進每個人的內在世界。單身的人,與自我內在建立起更深刻的連結;有伴侶者,直球面對親密生活中的課題。我們都從習慣性地與外在連結,轉變為內在自我的連結,這些內心久未梳理、不通不悅之處,也可能成為實際上身體的疼痛與不適。 舉例在疫情期間,我做了個不具明的統計,結果顯示社交軟體使用的時間大幅度的下降。這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大家在平時忙碌的實體社交生活中,反而投注了更多的時間在網路上的社交關注;停止社交生活時,卻默默戒掉了這個習慣。這不僅讓我反思,是否我們慣性地選擇「失念」,以用來逃避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尷尬。那麼失念是什麼意思呢?失念即正念的反義詞,指在生活中無法維持內在的專注、遠離當下。像是明明在與朋友喝咖啡聊天,卻選擇不斷地查看手機,失去當下的專注。 另外,在健身房/運動中心關閉的期間,許多我臉書上、instagram上的朋友,開始從運動打卡轉為美食打卡。每天記錄著不同的外送美食、高熱量餐點,附上一句:「反正現在也不能運動,就認真得吃吧!」雖說這件事情並沒有像社群軟體的使用率一樣讓我震驚,卻反應出一個現狀:「運動,真的是為了健康目的嗎?又或是為了社交生活的準備?」也許兩者皆是,但我們是否有覺察到,我們的心念是正在轉變? 有一種好的方式可以協助我們去記錄下我們的心念,即我們可以先準備一本筆記本,將所有的3C產品放在一旁,做三次的深呼吸,然後開始提筆寫下,現在的自己,一天分別做了哪些事情;再寫下在隔離生活前,你的一天又是如何進行的。最後,寫下現在令你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不愉悅之處。(盡可能詳細記錄)紀錄方式可參酌如下表。 這是一種稱為【正念日記撰寫】的練習,目的是協助我們去看見我們的膠著和執悎之處。並透過條列式撰寫,讓我們能去內觀內心的身體感受。特別是焦慮、沒有安全感、擔憂、恐慌,這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往往會成為我們提的「結」,僵化住身體,這也正是你我都該好好重視的覺察。我也列出了一些相對應的生理感知對應的心理感受,邀請你,從自我的信念檢視起目前的生活,期待你能從其中,破繭而出。【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長輩、照顧者做解憂瑜伽 在家活絡筋骨紓壓-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
-
2021-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攪局?牛津疫苗學家坦言:群體免疫已「不可能」
專門研究疫苗的「牛津疫苗小組」(Oxford Vaccine Group)負責人表示,目前的Delta病毒株「不可能」實現群體免疫。「衛報」報導,「牛津疫苗小組」負責人波拉德教授(Andrew Pollard)10日向國會議員提供證據時表示,疫苗並沒有阻止新冠肺炎傳播的這一事實意味著先前「達到人群整體免疫力的門檻是神話般的想像」。波拉德教授指出「這種病毒的問題在於它不像麻疹,如果95%的人接種麻疹疫苗,病毒就不會在人群中傳播,但是Delta病毒株仍會感染已接種疫苗的人,這確實意味著在任意時刻、仍未接種疫苗的人都有可能感染病毒,我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完全阻止這種傳播」。儘管現有疫苗在預防嚴重的新冠病毒引發的疾病或死亡方面非常有效,但它們並不能防止完全接種疫苗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群體免疫的概念依賴於絕大多數人口獲得免疫力,無論是通過接種疫苗還是受到感染。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最近進行的研究數據表明,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18至64歲且完全接種疫苗的人被感染的風險降低約49%。調查結果還表明,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在與新冠感染者接觸後檢測呈陽性的可能性要低三倍,代表疫苗仍有其效用。目前英國衛生大臣賈維德(Sajid Javid))10日表示,計畫從下個月開始向英國最脆弱的群體提供新冠加強疫苗注射,但同時身兼「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主席的波拉德教授質疑是否有此需求,他表示「即使疫苗引起的抗體水平下降,人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記住接種疫苗幾十年,並在接觸病毒時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並強調「所以現在沒有任何理由恐慌,我們沒有看到突破性嚴重疾病的問題」。
-
2021-08-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常感染沙門氏菌 醫師呼籲注意
防疫宅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很容易感染沙門氏桿菌菌;奇美醫學中心近來病患增多,鄭姓女子因嚴重上吐下瀉、高燒不退送急診,抽血發現其白血球、發炎指數都偏高,糞便和血液培養都驗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才知她吃了放2天沒冰的肉粽,經抗生素治療點滴補充,一星期才出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民眾常因吃到受汙染食物感染沙門氏菌,尤其天氣較炎熱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38~40℃高燒不退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尤其糞便中常夾雜黏液和血絲,造成恐慌。還好沙門氏菌不耐熱,低溫60度經過20分鐘或100度5分鐘就可以殺死。王宿鴻說,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易遭汙染,務必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滅菌;調理時生食和熟食分開,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冰箱,再吃前也要加熱煮熟。他說,症狀較輕微者,以支持性療法補充電解質水分即可,但需注意腸胃發炎時要少吃甜食,建議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易消化食物,若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都很不舒服的時候,就應就醫避免嚴重併發症。沙門氏菌感染一般症狀持續 2到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可經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汙染食物。生存溫度在4到48℃間,在35到37℃間繁殖最快。王宿鴻表示,台灣炎熱最近又一直下雨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這種環境,食物放在室溫太久,風險會大大增加,民眾一定要多注意保存。
-
2021-08-07 該看哪科.皮膚
白髮狂冒?年紀輕就白髮? 營養師揭「3大元凶」:想預防就吃這些
你也有白頭髮嗎?老了才會長白頭髮?其實,白髮增加跟飲食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 白髮生長因素多 這些NG行為要避免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她身邊一位有個愛美的朋友,因為疫情都待在家,突然閒了下來,竟然開始長白頭髮,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在家飲食三餐不正常吃、疫情也讓她心理壓力恐慌,進而導致頭頂佈滿白髮。其實,不止衰老才會長白頭髮,營養不足、不好的生活習慣、壓力等,都是造成白髮的原因。 補充這些營養素 擁有烏黑頭髮高敏敏列出補充哪些營養素,可以擁有烏黑亮麗秀髮:1、優質蛋白質頭髮最重要的基底!而「酪胺酸」更是黑色素的原料。推薦食物:雞、魚、豆類、肉2、維他命B群幫助能量代謝的維生素,壓力大易流失,若缺乏B1、2、6、12,容易有早發性白髮。推薦食物:綠色蔬菜、全穀飯、燕麥胚芽 3、維他命E幫助抗氧化,減少壓力性白髮。推薦食物:堅果、芝麻、好油 4、礦物質鋅是合成黑色素的重要原料之一。推薦食物:牡蠣、蝦、肉 5、鐵質將氧氣運送全身,促進頭髮健康生長。推薦食物:豬血、鴨血、紅莧菜、豬肝 6、礦物質銅是生成黑色素的必要原料。推薦食物:可可豆、黃豆 避免抽菸、喝酒 提高新陳代謝此外,高敏敏強調,長期抽菸、喝酒的人,易讓體內自由基偏高,進而破壞黑色素、影響毛髮黑色素生成、甚至破壞毛囊細胞,造成白頭髮產生、掉髮的症狀;建議在家也要多活動提高代謝率、放鬆心情,因新陳代謝降低、身體循環差、壓力過大都會影響頭皮血液循環,影響毛囊中製造黑色素的細胞,白頭髮就會開始增多。延伸閱讀: ·第1根白髮出生就註定! 皮膚科醫曝「男、女生長時間」:頭髮綁太緊也會 ·白髮染黑卻白得更快? 與老化無關!專家曝變白「真相」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 疫情烽火下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現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瘴癘,亦稱瘴氣(中醫慣用之名詞),是指山林間在濕熱環境下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微生物(如病毒、細菌與真菌)滋生汙染物。由瘴氣引起的疾病一般稱為瘴病,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熱帶疾病)的總稱;又瘴氣作為古代的疾病地理學概念,其主要與南方氣候、植被和地貌有關。瘴氣被認為是一種有毒氣體或薄霧,其不僅只在被感染個體內引發致病,更是會隨空氣傳播至該汙染區域內的多數個體(人或動物) 。醫學界往往以為過去所說的「瘴病」即是因水土不服所罹患的「中暑」或「感冒」或「瘧疾」等症,然廣義的「瘴病」則泛指熱帶或亞熱帶所在區域的傳染病。西方將瘴氣稱之為miasma,意思是「不潔」或「污染」。雖然「疫」難以認定為某一種病或症,但就「眾人同病;即疫也」的意義來說,古籍醫書或現代流行病學對「疫」之解,無疑是指稍有規模的流行性疾病,如「霍亂」、「天花」與「登革熱」等。其中「疫」中之重的「瘟疫」或謂「大疫」,更是指某種流行病/傳染病的大範圍爆發,諸如瘧疾、鼠疫、肺結核等,這當中也可能就包括了好發在特定季節或地區的「流感」疫情。隨著現代實證醫學的崛起,瘴癘(疫癘)這用詞已漸漸被後人接受是某些生物(主要是人類)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風熱性感冒(流感病毒或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疾病)。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清朝統治期間,來台的漢人多將台灣稱為瘴癘之地,文獻記載中也多次強調台灣島上疫病橫行,如清代《平台紀事本末》所載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際,偽鄭(即明鄭時期1662-1683)時多瘴癘,居民寥落;更云當年軍中疫癘大起,各路副將、參將、游擊、守備先後沒於軍,弁兵死者日數十人。由這些史書記載顯示,自明鄭正式經營/署理台灣至清初(康/雍/乾時期),來台/遷台/開台的我輩先祖都遇到了與先後來到台灣(福爾摩沙)的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相類似的久居難題,亦即無法克服疫病(瘴癘)之生死交關。因疫情而病歿的現象到清末/日治的台灣還是經年發生,且台灣本島南北各處無一倖免。據史料記載,1871年日本國藉口琉球海難船民遭臺灣南端高士佛社等居民(排灣族)殺害之故,于1874年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在此之際,日本西鄉從道所率領的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征戰中,竟有500餘人死於疫病(戰鬥陣亡者僅20餘人),而清朝6500員派台「文武員弁」也因「疫氣流行」而病故者眾。再者,清末來台灣鎮守海疆的左宗棠楚軍(湖南兵),也於1885-1886年修築嘉義至大陂橫貫道路之際,許多士兵因遇到暑熱、瘴癘所引發的水土不服(主要是瘧疾)而相繼病死長埋台灣,這近百座埋骨處現就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即甲仙鎮海軍墓。日治初期的台灣,于1896-1917二十年間,就曾出現了五次鼠疫流行(造成兩萬四千人死亡)與1919-1920年北部地區爆發過嚴重的「虎列剌」(即霍亂,造成四千三百多人死亡)。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因公共衛生推行落後,再加上兩岸人流頻繁往來下,導致原本在台灣已幾乎「絕跡」的各種傳染疾病,包含霍亂、天花、鼠疫與狂犬病等疫情又再次爆發。以1946年(民國35年)為例,台灣就曾因中國傳來「霍亂」,導致當年全台3809人染疫致病,2210人不幸死亡(致死率高達58%),而嘉義地區更因防疫封城(港)管制而導致警民重大衝突,進而衍變成了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布袋事件」。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Flu),為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為RNA病毒的一種,主要有A、B及C型,其中A型和B型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的流行。20世紀內曾發生過四次較為嚴重且有記載的流感大流行疫情,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8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與1977年俄國流感等。其中1918-1919年間的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是近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瘟疫大流行(估計有10億人被感染),導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了5千萬。依據日治臺灣的1918-1919流行性感冒疫情與防疫年表,這個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臺灣地區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第一波超過2萬5000人(死亡率達7.18%);第二波亦超過了2萬3000人(死亡率達6.3%)。21世紀初的疫調則有,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是一種由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A型H1N1),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及2012年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它也是一種冠狀病毒。這20年期間爆發的上述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所幸僅有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台灣流行肆虐,這波疫情有346名國人確診病例,然因其高致死率(接近20%)也造成73人不幸死亡。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又被稱為Sars-Cov-2,是2003年薩斯(SARS)病毒的變種/分支毒株。從2019年底Covid-19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後,短短幾個月就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迄今(7/24)為止,全球已經有一億九千多萬個病例數,四百多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台灣國內則超過1萬五千個病例數,七百多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幸死亡。雖然Covid-19主要通過人與人近距離接觸而染疫,但該病亦已被證實可藉由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等環境因素傳播,這意味著它比SARS或 MERS的疫情更難控制與阻斷。特別是,這次疫情的Covid-19病原體亦已經出現多次變異,而這種自體突變似乎能強化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導致其傳染性亦急劇增強,更甚者得以避開免疫系統的阻擊(如印度Delta變異病毒株),無怪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被聯合國稱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2019末至今的新冠疫情已帶給了世界經濟帶來的熔斷衝擊,其嚴重程度遠比上世紀初的大蕭條,更因受到隔離封城、邊境管制、供應斷鏈及防控措施等影響,讓許多數人面臨著失業與貧困。從去年(2020)初第一位女台商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後,台灣民眾就謹遵守著外出要戴口罩/面罩來保持社交距離,進出各大公眾場所也須嚴守「紙本登記制」/「簡訊實聯制」;染疫患者/疑似與確診病患接觸者,也都分別採取了「居家檢疫」、「防疫旅館/隔離酒店」及「自者隔離」與「居家隔離」等不同的防疫措施,來阻絕新冠病毒的傳播鏈。隨著全球疫情的升溫和病毒的持續變種,台灣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也從五月中旬進入極為險峻的階段,而三級警戒也持續延長至七月下旬(7/27全國調降為二級警戒)。再者,今年六月底國產與進口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已陸續在各大通路/超商販售,於此同時政府也加速設立各地熱點地區的篩檢站與廣設集中檢疫所。隨著台灣政府全方位抗疫推動(滾動式調控),再加上國人上下做好自身良好的防疫配合(沒有人想當那個破口),很慶幸在七月下旬已看見了確診數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對即將微解封(降為二級警戒)後的百業復甦與時序正軌,將是令人多所期待和樂觀看待。另外,國人每天都關心的議題還是圍繞在何時可以打到疫苗,包括每一波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爭議不斷的疫苗接種殘劑(餘針)及可能分配施打的疫苗種類及其副作用。目前在台灣公費疫苗接種只有兩種選擇,即以腺病毒載體為技術的AstraZeneca(AZ)疫苗與以mRNA為技術莫德納 (Moderna) 疫苗這兩種,然民眾目前似乎還期望有第三種以上的選擇,特別是已有一些國人選擇出國去尋找其他已獲WHO 批准緊急授權(EUA)的疫苗接種。然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疫苗,都可能會有非預期的副作用(近五百例接種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更是讓有意願施打疫苗之民眾的普遍疑慮。面對民眾的疑慮與恐慌,建議可由施打者可自行預約選擇所青睞的疫苗種類,年長者可與醫生來共同決定/評估是否施打,某個程度上是可舒緩施打者的不安/壓力,並提高所謂安慰劑的正面效應。近日台灣南部出現了十多例印度「Delta」變種病毒確診者(台灣目前主要仍是Alpha變異株),這著實令人擔憂也需國人更加努力配合政府政策——「輪到你,就去打」,盡己所能為台灣的防疫做出微薄但卻又重大的貢獻。目前,已施打過第一劑的國人才剛超過26%(計次人口比為27%),讓疫苗施打的覆蓋率,故從原本設定需要65%-70%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戰略方針,須提升至80%-85%的覆蓋率,如此才能讓這傳染力強及重症比率高的新冠變種病毒接近「清零」。在這三級警戒即將解除之際,我們接著是要面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期許國人同胞依舊秉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之價值信念,相信台灣不久後就能回到往日正常生活且再現昔日經濟榮景。謹以祈願並祝福本文讀者們都能喜樂平安長樂未央!
-
2021-08-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一、前言 當今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400萬人(WHO),大家談疫變色無不恐慌,不知何去何從,許多熱心人士踴躍捐錢,贈送口罩、防疫衣物、愛心便當及搭建臨時診療所,著實令人感動萬分,富有人情味的台灣,防疫不落人後,因此,站在醫藥研究領域中,難免發憤圖強,用心整理2019-2021年有關新冠疫情病毒的研究文獻,以野人獻曝之心,討論個人防疫策略,期望拋磚引玉,同心協力,消除疫情,恢復正常生活,健康快樂每一天。二、感染新冠病毒病重病人的特徵: 確診病人中,約20%會引發嚴重病情,如乾咳、發燒、呼吸窘迫、心律不整、嗅覺及味覺不敏、失憶、情緒不穩、高血壓、高血糖等,最後導致嚴重肺炎肺腫,多重器官失能而致命。 病理檢查發現這些重病患者,體內抗氧化系統包括抗氧化酶,抗氧化物質,鋅、硒、鎂、維生素等等之含量均比正常人低,因此,病毒感染病人體內的氧自由基暴增,嚴重的白血球數量劇減,免疫力劇降,血糖及血壓增高,這些珍貴的臨床資訊,提供我們瞭解每個人防疫的重要措施,必須在生活起居、飲食習慣、運動、情緒及免疫系統之調控及健康管理,才是抵禦新冠病毒良策。三、病毒感染病重的危險因子: 據統計,新冠病毒傳染力及致病力很強,但約有80%確診病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如喉嚨不適、疲倦等,幾天後就恢復。但約有20%確診病重病人,需要住院的,是年老並有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肺腎及肝失能、失憶症或癌症病患等,探究這些病重患者的共病是免疫力差,氧化壓力大及發炎等現象。由於新冠病毒之棘蛋白與人體細胞受體(ACE2)結合,進入人體細胞後,立即引發免疫細胞(Dendritic cell)活化,並分泌α/β干擾素(Interferon α/β,IFNα/β),由此一系列訊息傳遞活化快速殲滅部隊如中性細胞(Neutrophil)及吞噬細胞(Marcophage)分泌大量自由基,毒殺病毒,接著後援部隊如B及T免疫細胞產生抗體,中和病毒棘蛋白或其他抗原,再由記憶T細胞(T memory cell)標記病毒,防範以後病毒之侵略。然而,道高一尺,病毒魔高一丈,半路攔截,延緩上述IFNα/β引發之一連串訊息傳遞,擾亂免疫系統的發炎及抗發炎組織激素((Cytokines)的均衡,加上病人本身的慢性疾病所造成的免疫不全及發炎狀態,結果造成發炎爆炸及組織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不可收拾的多重器官失能的致命局面。四、破解病毒感染病重的奧妙密碼 宇宙間擁有無數生物,其間互相抗衡的奧秘,直到最近才有些微瞭解。理解人體內龐大的細菌(其遺傳物質DNA總量是佔人體DNA總量的90%)與人共存共好的關係。最大的突破應是人類細胞的新陳代謝,組織間(腸↔腦,腸↔肺)的訊息傳遞及免疫機能的調控均依賴人體內細菌的協助,及人體健康的維繫。去年諾貝爾獎揭發細菌對抗病毒的絕招(CRISPR/Cas9),不免令人想到人體內細菌是否具有CRISPR/Cas9技巧,將入侵病毒DNA切割,而得以免除傷害,病毒與細菌與人體細胞間奧妙密碼,正等待科學家去研發,但目前我們能作的,就是追求和諧、互敬、互助的生態平衡。五、養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好習慣 這不只是一句教條而已,這是已有許多科學證據,證實一個人要活得健康快樂,就必須遵守此教條。睡眠生理學指出人在睡夢中,執行許多有益健康的事,如重新學習或深入思考白天所學的事物,修復身體各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機能,在睡眠中,腦分泌一種神奇的褪黑素(Melatonin),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調節神經組織及增強免疫系統,由此,可知睡眠的重要性。因此,不可沉迷手機或操勞過度,影響睡眠。我教朋友唱的催眠曲,據說有效,不妨試試:心花朵朵開,善念處處在,好眠跟著來,煩勞永不在。六、均衡且多樣性的飲食習慣: 當今對新冠病毒之感染尚無特效藥之際,已有許多文獻報告,富有抗氧化抗發炎、抑糖尿病、抑癌及保護神經的天然食品,加強防疫功效具有潛力,這些天然物種類繁多,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取得,例如已有臨床試驗對新冠病患之病情具有改善的天然物,包括鋅、維生素A、B、C、D、E、魚油ω-3及ω-6不飽和脂肪酸、薑黃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降血糖藥物Metformin(MF),此藥物不只降血糖,適量使用可降低發炎物質(IL-6及TNFα)之分泌,MF具有抗發炎抗氧化抗癌及神經保護之作用。其實許多天然物包括植多酚(如茶多酚、洋蔥素、葡萄子酸、大蒜精等)也具有如MF之效果,但對新冠病患是否具有療效,則須等待臨床試驗。七、總論及未來展望: 從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人的病理症狀所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體內氧化自由基太高,嚴重發炎現象,白血球劇降及免疫失調等是重要癥結所在。據統計約20%確診病人,引發嚴重病症,其中約5-8%病人須住加護病房(ICU),其餘80%確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於5-14天後就自然康復,由此我們深深覺悟到從個人情緒、免疫及保健確實作好,達到健康和樂,免疫力強時,就不必為了等不到新冠疫苗而擔憂煩惱,反而降低免疫力。呼籲重視個人健康管理才是長久防疫策略,因此,我們大家一起來作健康防疫四重奏,永續防疫不擔憂。
-
2021-08-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 59%感到心靈孤立
走過新冠病毒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們即將迎來疫情中的父親節。傳統的父親角色,總是默默承擔家庭責任,背負壓力不輕吐。在疫情之下,家庭關係、經濟負擔與潛在的疾病,可能正威脅著爸爸的健康。從心理層面到生理問題,家人該如何協助一家之主傾吐心事,避免高壓之下百病齊生。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對經濟的嚴重衝擊,讓許多爸爸背負比以往更高的壓力。研究調查顯示,男性較不願向外尋求協助,接受心理諮商比例僅為女性的一半,他們背負龐大心理壓力,卻從不輕易表達情緒。經濟負擔、家庭關係緊繃與潛在內心的煩惱,都可能威脅著爸爸的健康,相較以往,今年父親節,男性更需要家人多一分的關懷與陪伴。根據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59%感到心靈孤立。台灣今年6月失業率來到4.8%,創8年新高。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分享他遇到的案例,一名退休軍人近期展開事業第二春,事業還未穩固,加上家中長輩長期失能,還有小孩要養,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復發。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也分享一名有焦慮病史的男性個案,疫情間月收入減少三分之一,又面臨搬家等瑣事,短期負能量壓縮,讓他陷入恐慌漩渦,導致夜晚噩夢連連、常說夢話,太太的睡眠也連帶被影響,敏感的妻子最後決定拎著先生上門諮詢。疫情大流行影響男性甚鉅,根據美國醫學雜誌《Healthline》報導,美國男性約有77%的受測者反應壓力變大;59%感受到心靈的孤立,更有45%的人自覺情緒心理健康下降,但有很大比例的男性拒絕尋求幫助。平時脾氣好,一衝動就摔東西,長期壓抑易出現暴走、成癮行為。爸爸有苦說不出,主因是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社會灌輸男性要有男子氣概,陽剛特質的標籤讓男性有淚不輕彈。疫情影響所及,不僅是工作上的挫折,許多對未來的計畫、期望,與人生目標可能都遭打亂。羅惠群說,男性內心壓抑過久,逃避向外求助的表現,包含出現成癮的行為如:開快車、酗酒等,面臨緊繃情緒,往往不願說出口或嘗試諮詢,避而不談的結果,導致潛在的情緒偶爾會突發性爆發,許多太太向他反應,先生平常脾氣很好,但有的時候一衝動會摔東西。「男性到青壯年會面臨不願示弱的課題。」李玉嬋則認為,曾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難以開口求助,人一定有軟弱的時候,要懂得適時尋求資源,像是撥打心理輔導專線,前往諮詢、諮商。邀爸爸聊一聊,讓他養成傾吐的「習慣」。男性面臨焦慮的時候,家人扮演重要角色。羅惠群說,可以主動邀請爸爸展開對話,即便他們可能自尊心作祟,出現婉拒或反應冷淡的窘境,但只要讓爸爸們養成傾吐的「習慣」,往後展開對話就會更容易。羅惠群也建議與爸爸對談的小撇步,他說,在聆聽的過程中,當男性家人展現脆弱的面向時,不必急著做出反應或給予建議,只要專心回應情緒層面,因無心的話語可能使得他們自尊心受挫,漸之不願繼續分享。家人對話初期,如希望提供建議,可以透過爸爸親暱的朋友或男性手足傳遞。當爸爸的「新同事」變家人,趁機修補親子關係。疫情改變生活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許多人宅在家時間變長,爸爸的「新同事」變成家人,這時男性可開始調適心態,加強心理韌性,甚至嘗試修補先前因工作忙碌而疏離的親子關係,同時與親人展開不同以往的深度對話。爸爸做家務別嫌他是豬隊友 少碎念多讚美家庭照顧方面,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被賦予細心、全能的形象,舉凡停課的育兒問題,禁止內用的備餐任務,以及家裡清潔、消毒工作幾乎都由母親承擔。隨著爸爸居家工作,分擔家務機會變多,媽媽們最怕遇到「豬隊友」。今年父親節練習以讚美替代嘮叨,媽媽也該學著放手。葉雅馨說,有些男性可能不擅長家事,盡力完成家務的過程,女性也應該避免碎念,並且多多給予鼓勵、讚美,彰顯對方的優點,相信能夠減緩緊張氣氛,親人相處更和樂。
-
2021-07-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四輪疫苗撥發不足 彰化鄉親凌晨3點排隊盼打得到殘劑
彰化縣第四輪疫苗預約接種開打,38歲以上預約成功者可施打疫苗,今有近2萬人開打,由於中央撥發疫苗有限,有診所考量到民眾需求,今天開放殘劑供現場排隊鄉親施打,沒想到凌晨3點多就有人來排隊,最後宣布僅有10多劑殘後,鄉親仍遲遲不肯離開。彰化預約制第四輪疫苗預約疫苗今天第一天施打,約有2萬507人,由於量相當大,彰化縣府提供快打站也有夜診,預估施打率99.5%。鹿港豐安診所今天為預約民眾施打疫苗,並開放預約未施打者與可以多抽的疫苗,但依照經驗僅有10多人可打到殘劑,其餘排隊民眾懷抱希望、不肯離開,想繼續等下午最後的剩餘藥劑,豐安診所院長蔡明忠說,彰化殘劑以50歲以上為優先,但這段時間鄉親不斷懇託有需求,希望也有機會施打,考量到診所手頭上優先殘劑對象已打得差不多,政府預約平台也讓38歲以上陸續施打,才決定今天開放讓鄉親來排隊,卻無法滿足需求。蔡明忠說,現在三級降為二級警戒,許多民眾返回工作岡位更需要疫苗保護,甚至職場要求必須接種疫苗才能上班,當然也有人是第一劑打完,還等不到第二劑,加上中央在這一輪撥給地方的疫苗銳減,造成鄉親恐慌,對剩餘劑量需求更高;現在預約施打率幾乎百分百,所剩的疫苗少之又少,民眾排隊打不到造成民怨,自己看了也很不忍,感到很抱歉,打算暫停讓鄉親現場排殘劑,但根本問題是中央配發疫苗不足,卻要民眾等待疫苗,讓基層診所苦不堪言。彰化縣府衛生局長葉彥伯說,今天除了大規模打預約平台的疫苗,包括之前預留警消、醫護第二劑疫苗也要盡快施打完成,預計還有3千多人,殘劑數量微乎其微,且彰化施打AZ殘劑仍以50歲以上、中老年慢性病、對預約上網流程不熟悉民眾、領有重大傷病及身障手冊者等優先列冊通知施打,並不開放民眾現場排隊打殘劑。
-
2021-07-27 醫聲.肝病清除
C肝治療/C肝患者疫情治療打對折 肝硬化確診死亡風險超出3倍
「肝是沉默的器官」,全世界每30秒就有一人因肝炎死亡,而肝硬化患者確診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是一般民眾的3.31倍。國內調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今年上半年度僅治療五成的C肝患者,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說,國外經驗也提醒,在疫情爆發間,長達半年以上未回診的病患,恐有腫瘤生成的跡象,建議C肝患者在疫情趨緩時,盡快回醫療院所追蹤。我國有多少人為C肝所苦?高嘉宏說,據以前分析成年人口而言,盛行率為4%,預估約40萬人有抗體陽性,所幸經過十幾年的治療,身上還有C肝病得的患者,粗估剩下20萬人;台灣4%盛行率逼近巴基斯坦,比起亞洲日、韓兩國1%盛行率而言,高出許多。C肝像是「歷史共業」,主要好發在60幾歲的族群。高嘉宏解釋,台灣過去因醫療資源不是豐富,傳染病盛行期間,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密醫文化盛行,因共用針頭的陋習,導致C肝傳染開來,以前甚至還有「C型肝炎村」,整個村落的盛行率高達60%。罹患C肝無須過度恐慌,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暨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余明隆說,C肝治療已進入全口服新藥時代,治癒率高達98%,副作用輕微,服藥不影響疫苗施打,療程僅需8週或12週,入院領藥的次數最少僅需3次。即便治癒率高,仍被新冠疫情影響治療,余明隆表示,比較我國近三年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人數發現,2019年4萬個治療名額不到8月就用罄;去年預計治療約5.1萬人,實際治療3.6萬位患者,約占7成;今年上半年預計治療約2萬人,但因為疫情升溫,截至6月底僅治療1萬多位病人,只剩53%。C肝不只會提升染疫死亡風險,與許多高致死的疾病及癌症都有直接或間接關係。高嘉宏說,C肝會加速肝炎、肝硬化、肝癌之肝病三部曲惡化,還會引發肝外器官慢性發炎,導致多處肝外病變。另C肝治癒仍不可輕忽,出現纖維化、硬化者也要定期追蹤,高嘉宏指出,這類患者回院是針對癌症篩檢,若患者沒有肝硬化現象,需半年回診一次,不幸進入肝硬化階段,則需三到六個月回診一次。
-
2021-07-27 養生.人生智慧
靠美股年賺15%以上!美股達人Jenny投資心法,讓頂尖跨國企業幫你賺退休金
編按:近來,台灣人投資美股的風氣漸盛。曾有人分析,同樣投資大盤型ETF,定期定額購入台股0050的年報酬率是10%,而美股SPY的年報酬則是13%。財經作家、JC財經觀點創辦人王怡人(Jenny)認為,美股是全球選擇最多元、最強勢的市場。無論是積極或穩健的投資人,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投資美股,怎麼開始?投資美股,聽起來好像很難?想想你的一天,會用到多少跨國公司的產品:早上起床被iPhone鬧鐘叫醒,來一杯星巴克咖啡。打開電腦工作,用的是微軟公司開發的Windows系統,網頁瀏覽器則是Google。穿上NIKE運動鞋出門運動,戴嬌生的隱形眼鏡,用P&G的洗衣精洗衣。美股,其實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全球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跨國公司的股東。「以投資角度來看,美股是全世界最強的資本市場。」財經作家王怡人(Jenny)分析,同樣是走勢貼近大盤趨勢的ETF,台灣知名的「元大台灣50」(0050),成分股包含台股市場上市值前50名的個股,每年創造約10%報酬率。而美股的「標普五百指數ETF」(SPY),成分股則是美國500家大型上市公司,投資報酬率為每年13%。「台股沒有不好,但多一個選擇更好!」她說。為什麼投資美股?選擇多、容易懂、資金流動性高大學就讀商管科系、曾任職大型金融機構,Jenny指出,她的投資歷程和許多人一樣,先從買基金、台股開始。早期台灣人投資美股的風氣還不像今日火熱,她就曾在券商營業員的推薦下,買入由美國中小型企業股組成的「羅素二〇〇〇基金」,算是她的美股初體驗。2012年,當時政府推出證所稅方案,台股交易量下降,她轉以美股為主要投資工具。近10年來,她累積了一套自己的投資心法,目前每年的年化報酬率約為15~20%。「美股市場真的去了就回不來!」她笑說。為什麼要投資美股?Jenny指出,台股的領頭股以電子股為主,產業的技術門檻高,一般投資人較難確實掌握公司的營利狀況。她舉例,「台積電是一家好公司,但晶圓進展我真的不了解,也沒辦法斷言我未來10年能不能獲利。」相對的,美股市場有高達超過8,000檔股票,範圍涵蓋零售、餐飲、旅遊、消費等領域。即使不是專業投資人,也很容易從中找到自己能理解的商業模式。她剛開始買進的蘋果(AAPL)、星巴克(SBUX)、耐吉(NKE),就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大企業。再者,美股市場上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公司。例如飲料商可口可樂(KO)、生活用品商寶僑(PG)、綜合製造公司3M(MMM)等。股神巴菲特曾比喻,這些企業因為成立時間早、相較於同業有壟斷性的競爭優勢,「護城河」夠深,更適合長期持有。此外,美股是全球市場,資金流動性非常大,投資人可以更靈活操作。在市場恐慌的時候,美元也是許多人心中可靠的避險性資產。這些都是其他國家股市難以企及的優勢。買美股跟台股一樣簡單!關鍵是「找會成長的好公司」習慣投資台股的人,或許會擔心自己英文不好、認為把錢匯到國外有風險,對投資美股有所保留。但Jenny認為,新手無須擔心語言障礙。目前海外大型券商都有中文下單界面和客服,如果不放心,也可以在國內券商開設複委託帳戶。雖然下單會有手續費,但可以把資金留在國內交割,有任何問題也可隨時詢問營業員。如果交易頻率不是非常頻繁,不失為一個方便的選擇。在投資策略上,她認為,不論台股或美股,投資的核心理念都相同:找到會成長的好公司,股價就會上漲。台灣人投資美股即使看不懂英文財報,也可從認識的公司下手。例如亞馬遜(AMZN)、臉書(FB)、Google母公司Alphabet(GOOG)等。這些指標性企業在經營面上有任何風吹草動,中文媒體一定會有相關報導。喜歡主動選股的人,可以從美股市場中挖掘不少蓄勢待發的成長股。Jenny舉例,幾年前,台灣幾乎沒有以「訂閱經濟」為商業模式的上市公司。但在美國,軟體商Adobe(ADBE)從2012年就開始推動訂閱制服務,以「每月收費」的方式銷售旗下軟體,成功轉型並帶動股價強勢成長。近年來推行訂閱制的串流音樂服務商Spotify(SPOT)、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NFLX),股價也都有不錯的表現。「美股市場有非常多東西可以學。我每次看財報,都會發現國內很少人談的新趨勢,就像跟著世界的脈動一起成長。」Jenny說。而若是偏好存股領股息,美股也有所謂的「股息成長股」,例如科技股龍頭蘋果(AAPL)公司近5年來,每年的股息成長率都在5~10%左右,能帶來穩定的現金流。習慣被動投資的人,美股有好幾檔知名的指數型ETF,例如追蹤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的DIA、追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QQQ、追蹤標普500指數的SPY、VOO等。曾有人計算過,若從1997年開始定期定額投資SPY,年化報酬率約為7%。而若是在最近10年內進場,剛好碰上市場大多頭,年化報酬率更可達14%。複利再投資,長期下來的獲利將相當可觀。如何找到買賣時機點?3條線判斷股價趨勢,股票也要斷捨離找到了會成長的好公司,如何決定買賣的時間點?Jenny指出,她會利用技術分析,判斷股價的趨勢變化。最簡單的3條線,包括:20日平均線(近一個月的股價平均成交價格)、50日平均線(最近一季的股價平均成交價格)和200日平均線(最近一年的股價平均成交價格)。若當前移動平均線的斜率為正、股價在這3條線之上,顯示近期公司股價正在向上成長。反之,則是下跌的訊號。而股價在成長過程中,通常不會「只漲不跌」,而會有段時間波動趨緩。當成長股的股價在「整理」時,就是她買進的時機。如此一來,就可用較低的成本買進有發展前景的企業股票。至於會賣出手中的持股,通常是公司基本面有變化,例如成長趨緩、長期獲利不如預期等。或者,當市場上出現了更好的投資標的,也是她會考慮獲利了結的時機。她強調,股票也要「斷捨離」,當虧損達到5~10%時,她就會當機立斷停損。如果股價反彈,再買回來即可,價差就當作繳保險費。千萬不要一開始捨不得停損,股價卻一路下跌,最終後悔莫及。例如,美國精緻速食Shake Shack(SHAK)的股價在2020年2月到3月間,曾一度因疫情影響重挫。她先賣出,等美國疫情緩和、股價開始反彈後再買回。從2020年4月過後,Shake Shack的股價一路上漲。她算算獲利已到一定程度,便再次將手中的持股賣出,轉為投資郵輪、旅遊、航空等下一波可能因疫情復甦而上漲的股票。Jenny坦言,主動投資確實較花心力。以她自己為例,幾乎每天都花4、5個小時閱讀《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財經媒體、研究各公司財報。有些消息是股價的「催化劑」,例如公布財報營收、更換管理階層、有重大併購案、整合業務並清算資產等。這些攸關公司治理的重大訊息都可能造成股價的劇烈變動,投資人不妨多加留意。退休理財需兼顧成長與避險 以大盤型ETF、債券建立穩健投資組合若不想花太多心力研究個股,Jenny建議,可將投資主力放在追蹤大盤指數的美股ETF,例如VTI、VT、SPY、VOO等。不管個別企業發展如何,只要美國整體經濟趨勢仍維持成長,就不太需要擔心獲利受影響。她也會將主動投資的獲利轉投資大盤型ETF,以兼顧投資組合的穩健與成長。此外,退休後少了固定收入,更要留意風險管理。她指出,債券的報酬率雖不如股票,但在股市劇烈波動時,可以發揮保護作用、帶來穩定收益。穩健、保守型的投資人,可維持投資組合中有5~8成的債券。她特別推薦年限長、流通性高的債券ETF,例如iShares 20年期以上美國公債ETF(TLT)、iShares美國核心綜合債券ETF(AGG)、Vanguard總體債券市場ETF(BND)等,都是不錯的避險工具。她也特別提醒退休族,若有遺產規劃,最好定期獲利了結、將錢分批匯回國內,或者一開始就透過複委託帳戶投資。先前曾有人投資美股獲利2千多萬台幣,繼承人卻得聘請海外律師、走完法律程序才能證明自己有合法繼承的身分。扣掉遺產稅、相關行政費用,原本兩千多萬的投資所得幾乎所剩無幾。除了遺產稅以外,台灣稅法也規定每年海外所得超過100萬以上者,應計入個人年度所得,如實申報。投資人如有疑慮可向國稅局確認,避免觸法。談及為何對美股情有獨鍾,Jenny認為,美股可說是全球選擇最多元的市場,也是所有創新趨勢發生的地方。不論是積極或穩健型的投資人,都能在此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熱愛學習的人,也會在研究投資標的的過程受益良多。「做自己喜歡的事又能賺錢,當然是最好的囉!」她笑說。原文:靠美股年賺15%以上!美股達人Jenny的投資心法,讓頂尖跨國企業幫你賺退休金
-
2021-07-26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醫師怎麼這麼凶?疫情下的溝通困境
病人起身離開診間前,回過頭說:「你怎麼這麼凶。」我一時傻眼語塞,病患拿著處方緩緩地步出診間,還不忘提醒預約三個月回診,說他還是要回來看。護理師看出我的尷尬,連忙安慰我:「病人嘛,難免有些情緒,別在意。」但之後隔壁診間醫師也說我口氣不太好,在隔壁都聽得到,我就認真想了一下自己的狀態。醫病雙方都靠音量取勝兩個月的三級警戒以及醫院醫師確診的新聞,整個看診的防疫標準都提高,除了醫師的口罩、面罩,還有醫病之間的壓克力隔板,對於耳背的長者而言,所有教科書上所寫的溝通技巧全部失靈,醫病雙方都只能靠音量取勝,看診的精神耗損大幅提高。由於疫情因素,往往看診流程都加速,減少互動及病患停留在醫院的時間,防疫的考量及費力的溝通,看診變得更加困難。病患出現無力、認知衰退多數狀況下,病患常委由子女來領藥,相對溝通簡潔很多。然而三級警戒下的兩個月,多數高齡病患足不出戶,日照中心與社區活動暫停、居家長照服務減少、親友往來降低,就診病患出現了幾個共同特徵:衰弱、無力、認知衰退,更重要的是焦慮、憂鬱、害怕,甚至恐慌,沒疫苗時擔心沒疫苗可防護,有疫苗時不知哪一種好,也擔心施打後的副作用。當天門診中,有患者的認知功能在兩個月中直接打對折,也有幾位因為擔心焦慮,消瘦10公斤,而這一瘦連站立都不穩,即使解封也難以恢復原有生活。這種焦慮反映在身體症狀,也有反映在心理層面的,或許因為難得出門,也無法取得照顧服務,許多病患坐下後就是一連串的頭暈、腰痠、膝蓋痛、沒食欲、走不動,也有不少血糖持續飆高,而解決之道需要很多生活上的介入。長輩回門診沒什麼精神但病患也哀怨地回應:「我就是沒辦法,我有孫子需要照顧,我每天都很累,有時候想想都覺得老天爺怎麼不來帶我走。」或說「外面這麼毒,電視天天說疫情嚴峻,而且打疫苗那麼危險,我能來門診已經鼓起很大勇氣」。還有原本尚可攙扶行走,雖然常唉聲嘆氣但還算穩定的病患,兩個月三級警戒後,坐在輪椅上沒什麼精神,好像也懶得看我一眼,只跟家人說「這麼老了,哪裡有什麼重要的事,回家吧!老了還有什麼可要求,就這樣吧」。疫情對高齡者影響很大疫情對高齡者影響很大,面對生活上遭遇各種各樣困難的長輩,這次我也沒招了,為減少感染風險,我比平常更加速完成看診,遑論各式裝備下的溝通障礙。而這些好不容易出門的長輩,或許正是身體不舒服,也或是心理欠缺安全感,比平常需要更多的支持,但也正是溝通最困難的時期,我已深自檢討,更希望疫情早日脫離我們的生活。
-
2021-07-2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莫德納副作用很強嗎?只打一劑保護力有多少?新冠疫苗關鍵十問專家解惑
台灣接種新冠疫苗工作如火如荼,但隨著疫苗覆蓋率愈來愈高,施打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事件、對疫苗品質有疑慮的相關報導,也引發民眾的焦慮,不少人明明想「靠近」疫苗,卻又擔心。臺大醫院在6月22日舉行記者會,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新冠肺炎是新興傳染病,相關資訊多且龐雜,也因混亂而導致民眾恐慌焦慮。台大醫院成立科學防疫小組,針對新冠肺炎進行研究與知識建立,並設立肺炎知識專區,為民眾解答關於疫苗的眾多問題。查小喵出任務,彙整民眾面對新冠疫苗最焦慮緊張的十大問題,運用6月22日台大醫院記者會內容、台大醫院「知識就是力量」共筆資料、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6月29日記者會資料、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記者會7月1日舉辦的記者會資料及疾管署新冠疫苗Q&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的回應,幫大家解惑,期盼大家認識疫苗不緊張。【疫苗的接種時程】Q.1 如果僅接種1劑新冠疫苗,保護力可以達到多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根據疫苗的臨床試驗數據,輝瑞第一針效果有 52%、莫德納為 69.5%。在莫德納的臨床試驗中,有7%受試者忘了打第二針,這些人持續追蹤下去,發現他打完第一針14天之內,保護效果就達到50%,過了14天達到92%。嬌生疫苗只要打一針,保護力為 66%,AZ 一針的效果則是76 %。如果只打一針,mRNA疫苗不見得比AZ優。 國際實際使用經驗,黃立民說,在以色列觀察發現, 只打一針輝瑞的防護力是54%, 跟臨床試驗差不多。在蘇格蘭,只打一針輝瑞防護力為91%、AZ為88%。在南韓,只打一針輝瑞是 89% ,只打一劑AZ是86%。黃立民說,只打一針的效果好壞,決定於當時的環境。如果大環境才剛開始施打疫苗,大家都不打,防疫不好,疫苗效果就不是那麼好。但如果打一針時,疫苗都已經普遍打了,被感染機會本來就降低了。但mRNA疫苗的第二針一定要打,這是非常重要的。Q.2 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和第二劑要間隔多久?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根據免疫學原理,接種完第一劑疫苗後,若免疫系統記得這一針,那之後不管隔多久補第二針,保護效果都可以持續。但如果免疫系統忘記第一針,那就必須重新來過。目前政府規定,AZ疫苗第一和第二劑間隔至少8週以上,莫德納兩劑接種間隔至少28天。黃立民說,根據AZ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兩劑間隔小於6週、間隔6到8週、間隔9到11週跟間隔大於12週,其保護效果分別是55%、59%、63%和81%,亦即間隔12週保護力最高,間隔到16週效果仍非常好。Q.3 新冠疫苗是否可以混打?混打是不是有方向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目前並不建議疫苗混打,除非接種第一劑時發生症狀並通報不良反應,且經醫師評估不適合再接種同樣或類似成分疫苗,可接種另一廠牌疫苗。建議依原第一劑接種廠牌的建議間隔,按時完成第二劑接種。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在6月22日疫情記者會表示,確實從國際資料可知,先打AZ後再打輝瑞BNT疫苗,防護效果更好、沒有特別嚴重不良反應、副作用比例比較高。但指揮中心專家仍不建議混打的原因是,目前的國際資料,都是AZ打完打輝瑞,並不是台灣現在有的莫德納疫苗。張上淳說,雖然輝瑞跟莫德納都是mRNA平台疫苗,但精確來說,是兩家不同公司的產品,是不是能這樣推論?嚴謹的科學會希望有其他的資料來佐證。黃立民說,目前很多歐洲國家已建議混打。根據最近一個西班牙做的研究,追蹤 663人, 第一針打AZ的人,第二針中1/3的人不打、 2/3 打輝瑞BNT疫苗,觀察抗體變化。 結果第二針 打輝瑞疫苗者,抗體的幾何平均值從71跳到7700,增加100倍, S蛋白的抗體從98跳到3600, 中和抗體的陽性率從34%跳到100%。因此,第一針打AZ、第二針打BNT,混打效果非常好。但當然副作用增加,發燒會增加一點 。目前已經有些國家建議可以混打,但需注意方向性,第一針打AZ、第二針可以打mRNA,但如果第一針打mRNA,那第二劑也建議打mRNA。Q. 4 疫苗對變種病毒是否有足夠防護力?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簡稱為SMC)6月28日公布的資料顯示,針對目前台灣有社區群聚的英國變種病毒株(Alpha)和印度變種病毒株(Delta),輝瑞/BNT疫苗應對Alpha株,若完整接種2劑保護力為92%,在住院的保護效果則接種單劑就有8成保護力、接種兩劑達到95%;在死亡的保護效果,70歲以上接種單劑就有85%。應對Delta株,完整接種兩劑的保護力是79%,對住院的保護效果則接種單劑也有94%。牛津/AZ疫苗應對Alpha株的保護效果,完整接種兩劑為73%;住院保護效果,接種單劑為76%、兩劑為86%。應對Delta株,完整接種兩劑為60%,住院保護效果則是單劑有71%、兩劑則有92%。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在SMC6月29日舉辦的記者會表示,如果去看疫苗保護力,在病毒學上中和抗體的效價越高,可能對變種病毒的保護力越強。不過必須認知到,事實上無法比較出哪個疫苗比較好,因為除了中和抗體效價外,還有其他免疫系統的強化因素需要考慮。雖然從AZ疫苗的效價來看,對變種病毒保護力會下降一些。不過在變種病毒中,大家擔心的印度變種株Delta,其實對疫苗保護力影響較小,反而是研究顯示,巴西與南非變種保護力較為明顯下降。黃立民說,南非株的1484K是很早的突變點,已經知道突變對疫苗中和抗體效果變差,可是很多病毒並沒有逃脫疫苗的掌握,如果疫苗可以打到很高的抗體,還是可以對抗病毒。因此英國的接種策略是盡快讓大家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接種疫苗也可以讓重症降低。因此目前遇到變種病毒的策略,就是讓抗體提高,另一個就是做新的疫苗,但後者需要時間。Q.5 台灣的疫苗覆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解封?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李秉穎在7月1日媒體工作坊中表示,疫苗覆蓋和解封問題沒這麼簡單,因為打疫苗並非百分之百防護效果,可能10%~30%的人還是會感染到。接種疫苗後可降低感染風險,但沒辦法絕對阻絕呼吸道黏膜帶有病毒的狀況,意即所謂的無症狀感染。 英國研究發現,接種AZ疫苗對有症狀感染保護效果有72%,但對無症狀保護效果幾乎沒有。打疫苗後若接觸病毒,可能不會發病確診,但可能短時間身體會帶病毒,還是可以傳播給其他人,因此在疫情還沒結束之前,還是要持續戴口罩。黃立民指出,根據國外經驗,當社區疫苗覆蓋率到三、四成,就會有感,會開始覺得病毒傳播變慢、個案出來速度變慢。可以合理、審慎樂觀估計,打到三到四成,台灣疫情會比較好控制。【疫苗的不良事件】Q.6 莫德納疫苗副作用很強嗎?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的結果,莫德納疫苗的第二劑副作用比例高,且比AZ疫苗高。台灣目前的狀況,莫德納還沒開始接種第二劑,因此臨床上是不是副作用比較高,目前還沒有資料。根據指揮中心疫苗介紹,莫德納疫苗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92%)、疲倦(70%)、頭痛(64.7%)、肌肉痛(61.5%)、關節痛(46.4%)、畏寒(45.4%)、發燒大於38度(15.5%)。另在接種後不良反應方面,常見為接種部位紅斑、蕁麻疹、泛紅;不常見為接種部位搔癢及罕見不良反應為顏面神經麻痺、臉部腫脹。根據SMC在6月29日發佈的「施打mRNA新冠疫苗後出現心肌炎的病例研究」專家意見指出,有研究找出2017年至2021年的二到四月間有的急性心肌炎的病患,再找出過去二十年內所有可能與疫苗相關的心肌炎病患。研究發現其中四位在接種疫苗後,五天內有急性心肌炎,三位是23到36歲的男性,一位是70歲女性。四位都有施打兩劑的mRNA新冠病毒疫苗(其中兩人打莫德納疫苗,兩人打輝瑞疫苗),都有嚴重的胸痛症狀和心肌受傷的現象,但住院接受治療後均在二到四天內出院。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加護病房副主任巫龍昇解讀上述研究指出,以這麼少的樣本其實只有關聯性,很難推估出疫苗和心肌炎之間的病理機轉與危險因子。臨床上不論是否與疫苗有關,心肌炎本來就有可能發生,此研究中提到目前無法證實心肌炎與疫苗的相關性,此結論也與美國CDC相同。巫龍昇指出,這不是第一篇有關疫苗施打後出現心肌炎的案例報告,美國CDC目前確認的案例是393位,但美國施打mRNA新冠疫苗的人約有一億七千萬人,換算之下與心肌炎事件有關的僅約百萬分之23,實屬少見,希望民眾不要太過恐慌。Q.7 年長者打AZ是不是比較安全? 張皓翔:AZ疫苗可能造成極罕見的血栓風險,而此風險發生在60歲以下族群比較明顯,因此歐洲國家可能因為人種發生血栓比例較高,有某些國家限定60歲以上打AZ。至於說,施打疫苗後死亡率比較,各種不同疫苗其實都有人接種後發生不良事件的死亡通報,AZ在打完之後,死亡率並沒有比其他疫苗高,甚至是比較低的情況。如果擔心施打疫苗後死亡的問題,其實AZ相對反而安全。Q.8 台灣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後,傳出許多猝死案,與疫苗有因果關係嗎?李秉穎表示,接種新冠疫苗的人之後發生死亡的死亡率,是不是有高於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必須要以科學研究來釐清。比對健保資料庫,各年齡、性別,接種疫苗後死亡與沒接種疫苗後死亡,兩者相比並沒有超過背景值,表示死亡是與疫苗沒有因果關係,沒打疫苗的人也因為年長者有各種疾病會發生死亡。此外,專家也以不同疾病別進行監測,發現心肌梗塞、腦中風等,觀察值也都沒有超過期望值,因此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打了AZ疫苗對年長者會有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李秉穎也說,跟國際比較,不分年齡接種疫苗後死亡率在英國是百萬分之20.9,台灣是百萬分之19.6,並沒有高於其他國家;如果只看75歲以上死亡率, 台灣是百萬分之87,韓國是百萬分之146,台灣的死亡率也沒高於其他國家。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說,台灣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一些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的死亡個案,類似的狀況在其他國家剛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時也有出現,如美國、韓國。張皓翔說,這些通報個案會透過科學方法,釐清死亡是否與疫苗有關,包括檢視特定族群接種疫苗後死亡率有沒有超出背景值,如果有接種疫苗者死亡率與沒接種者並無明顯超出,那死亡應該與疫苗沒有關連。相關的個案會以解剖來釐清死因。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6月29日記者會說明,目前累計240例疫苗接種後通報不良事件的死亡個案,年齡為41至101歲間,其中186人為75歲以上長者。目前已完成解剖44人,其中33例與慢性病相關,其他死因分別為1人為吸入食物窒息,2人死於頸椎骨折,1例嗆噎窒息、1例顱內出血死亡,2例疑因肺炎病逝及2例泌尿感染死亡。Q.9 新冠疫苗中,重組蛋白疫苗是否比mRNA疫苗及腺病毒載體疫苗差?李秉穎說,只看安全性的話,美國重組蛋白的Novavax疫苗公布的資料沒有特別嚴重不良反應,台灣的高端、聯亞的重組蛋白疫苗本身的不良反應,初步資料看來,發燒的發生率不高。mRNA疫苗立即型過敏發生率比較高 ,可能有罕見心肌炎、心胞膜炎問題; 腺病毒載體疫苗立即過敏反應也比較高,可能會發生罕見血栓。因此以安全性來看,重組蛋白疫苗不亞於其他疫苗,有效性方面,還不是很清楚。但Novavax根據最新三期臨床試驗報告,保護力達89.7%跟mRNA蠻類似。 Q.10 血栓副作用如何監測?張皓翔說,接種AZ疫苗後可能發生極罕見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問題,會發生在腦部、腹腔、下肢,在皮膚表現則會紅點、紅疹。因此建議施打AZ疫苗的民眾要注意血栓相關症狀,若有疑慮,隨時跟醫師聯繫、討論。根據指揮中心疫苗介紹,AZ疫苗與注射後非常罕見的血栓併血小板症候群可能有關聯,接種前請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要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以上、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下肢腫脹或疼痛、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 (本文轉載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小喵出任務】新冠疫苗關鍵十問 專家共筆來解惑,原文網址: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5427)
-
2021-07-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公廁染疫風險專家曝這2處更需注意 蹲式馬桶為優先
台北車站地下街K、Z區接連爆發疫情,研究指出,「公共廁所」可能也是新冠肺炎傳染途徑之一,國內疫情逐漸趨緩,三級警戒僅延長至26日,民眾害怕增加染疫風險。台中榮總感染科主任劉伯瑜說,公廁傳播比較像是「理論上的風險」,非新冠肺炎主要傳染途徑;振興醫院感染科醫師顏慕庸則說,公廁內主要的接觸風險,應為水龍頭、門把,而非沖水時的噴濺。《BMC公共健康期刊》研究指出,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使用蹲式馬桶沖水,由於水面噴濺,空氣恐載有病毒的飛濺物,若在蹲廁的半封閉空間,恐加劇染疫風險。國內也有專家指出,「公共廁所」可能是新冠肺炎的重要傳染途徑。北車地下街染疫,外界將矛頭指向公廁。劉伯瑜說,在公廁染疫是理論上的風險,確實是一種可能的途徑,但絕不是新冠肺炎科學上的主要傳播路徑,民眾不需要恐慌到不敢去上廁所。若真有擔心疑慮,劉伯瑜建議,一進公廁可以注意,內部空間通風與否,是否有悶悶的氣味,若有排風扇能夠將它打開,以保持空氣流通;若使用坐式馬桶,沖水時需注意關閉蓋子,避免汙水噴濺到空氣,上廁所前、後手部清潔需注意。使用上,顏慕庸建議,以蹲式馬桶為優先,因為坐式馬桶的接觸面積較高,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若要選擇坐式,可以利用酒精擦拭坐墊,有些公廁更提供拋棄式墊紙運用;至於蹲式馬桶噴濺風險也無需過度擔心,因為民眾的沖水時機多半是為起身後,人站立的高度加上戴口罩,基本上不會接觸到水氣。公廁接觸高風險的地雷,顏慕庸認為是「門把」、「水龍頭」,民眾可選擇一隻手做為接觸手,用同一隻手開門、使用水龍頭,再謹記三明治洗手法,「消毒、碰觸、消毒」原則,落實好戴口罩、注意個人衛生,就不必過度恐慌。
-
2021-07-2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居家上班男人忙工作不舉 中醫建議日常飲食多攝取這9種食材,面對老婆硬起來!
疫情來襲,許多人都改為居家上班,沒想到在家時間變長,男人除了忙工作,還得滿足另一半想要的需求。小張去年新婚,為了存錢買房,經常加班衝業績,3級警戒期間宅在家,老婆多次暗示要他「補交作業」但他就是舉不起來,只好跟老婆坦白力不從心。後來小張在老婆陪同下接受中醫調理,1周後症狀明顯改善,重新在老婆面前硬起來。收治小張的中醫師楊永榮表示,勃起功能障礙就是俗稱的不舉或陽痿,指在有性慾要求時,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陰莖無法進入女性的陰道。然而許多男性因羞於啟齒,不願意就醫尋求幫助,結果往往不是拖到病況惡化,就是釀成夫妻失和,只要及早接受專業治療,這些遺憾皆可避免。針對陽萎不舉,西醫認為病因多來自縱慾過度、手淫過度、性荷爾蒙不足,或糖尿病、酒精中毒、吸菸過量、過服安眠藥、營養失調、生殖器變型等等都會造成。近年來許多研究更指出,有40%至85%的人由於精神因素,日常生活過於緊張、恐慌、極度興奮等,引發精神性陽萎。西醫治療陽萎不舉,大部分是不管病因,以補充荷爾蒙為原則。雖然效果立即,但只能逞一時之勇,只治標不治本,無法達到根本治療的效果。相較之下,中醫治療陽萎症首重查明病因,然後辯證論治,以達到對症下藥。楊永榮醫師舉例說,血虛引起陽萎就要用補血、活血的藥方以增加陰莖動脈的血液的流通量。氣虛腎陽虛損引起陽萎就要以補氣壯陽補腎法,使陰莖可以達到充血功能。濕熱下注引起陽萎就需要先以清熱除濕法,疏通陰莖內海綿體內之濕氣,然後再養精益腎。另外,血瘀或外傷引起陽萎要以排除瘀血,促進新陳代謝,使陰莖海棉體內的血流暢通。至於肝氣鬱結引起之陽萎以疏通肝脈,解除肝經鬱滯,通氣行血,使全身血流可以順利流向陰莖海棉體。楊永榮醫師指出,中醫治療以對症下藥的方式治標治本,安全性高,又能調理身體。按照不同原因引起病源,採用不同藥物治療,更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一般陽萎患者接受中醫調理,1周後就能感覺明顯改善,搭配飲食均衡,作息規律,鍛鍊體能,效果更佳。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想要維持良好性能力與腎有關。男性不妨在日常飲食多攝取大蒜、花椒、羊肉、韭菜、腰果、牡蠣、枸杞子、海魚、黑豆等食材,為保養性能力超前部屬,自然可長久享受美滿性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腎上腺異常增生,也會讓血壓失控?
現職: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專長:糖尿病、肥胖症、骨鬆、甲狀腺疾病明明年紀輕輕,血壓卻高得驚人,有時還會合併有低血鉀的情況,常常會覺得疲倦、肌肉無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一位40多歲的女性,血壓常常高到170/110mmHg,鉀離子又低到只有2.8、2.9mEq/L,比正常值3.5mEq/L低很多。主訴除了血壓高、四肢無力外,也常莫名焦慮,尿也會比較多,常常要跑廁所。經過一連串的複雜檢查,才確診是單側腎上腺腫瘤引起的皮質醛酮高血壓,在接受腹腔鏡手術後,很快出院。目前血壓維持在理想的範圍內。僅需定期回診追蹤。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歐弘毅醫師說,「三角形的腎上腺,位於腎臟的上方,兩側腎臟都有,腎上腺會用膽固醇當原料,製造多種荷爾蒙,包括醛固酮、類固醇等等,會影響腎臟對血壓的調控跟電解質的平衡。當腎上腺有腫瘤或過度增生,同時合併分泌過多的醛固酮時,有時會出現很難處理的頑固性高血壓,有時會合併有低血鉀(但也有人的血鉀數值正常),有時也會出現焦慮、恐慌等等精神狀況。皮質醛酮高血壓是目前公認最常見的續發性高血壓。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中風、心衰竭的風險會比一般高血壓還高。」如果高血壓同時有低血鉀或合併有腎上腺腫瘤,或是高血壓用了好幾種藥物,還是很難處理,就要高度懷疑跟醛固酮有關。事實上,這類皮質醛酮高血壓診斷的標準很清楚,但因每個實驗室的標準不一,再加上確診的過程非常複雜,吃力不討好,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要靠學術熱情來迅速確診也不是這麼容易。有很多病人並不知道自己就是皮質醛酮高血壓的病友。歐主任強調,「臨床上看到皮質醛酮高血壓,屬於腎上腺增生比較多,約占2/3,單側腫瘤占1/3。一般建議若是單側腫瘤,可以慎重考慮開刀。若是雙側的增生,則建議服用皮質醛酮受體拮抗劑來控制病情。但也由於皮質醛酮高血壓,並不太會看到立即的急性危害,有很大比例的患者不想開刀,會寧可吃藥控制。但不管是動手術或規則服藥,只要及早治療,都能讓疾病的風險降低。若是太晚診斷,血管硬化已經發生,就算積極開完刀,還是有可能有高血壓,還是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讓血壓控制在一個比較理想的數值。」#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1-07-1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結石顧慮疫情不就醫 醫師警告拖下去恐洗腎
家住北部的52歲男子罹有腎結石,腰酸好幾周卻顧慮疫情不就醫,實在無法忍受才選擇到疫情相對穩定的台中市就醫。醫師發現他有兩顆結石堵住左腎臟出口,形成嚴重的腎水腫,經手術轟碎結石,目前已出院回家。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泌尿外科主任江冠忠說,雖然疫情當頭,腎結石病人千萬不能強忍,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腎臟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腎衰竭而需終身洗腎。醫院上午指出,這位患者四月間檢查出有腎結石問題,因住在北部,疫情嚴峻,不敢就醫,後來想到中部疫情較不嚴重,以及得知澄清醫院有軟式輸尿管腎臟鏡搭配鈥雷射碎石的先進療法,於是選擇到台中就醫。江冠忠說,患者的兩顆約兩公分大的結石剛好卡在腎臟出口的狹窄處,由於結石不小,用體外震波碎石恐效果不佳,如果用經皮腎碎石術因需在腰部開一個傷口穿到腎臟碎石,要較長時間,住院又引起患者的恐慌,最後接受了軟式輸尿管腎臟鏡加上鈥雷射的碎石術。這種手術是以可彎曲軟式輸尿管腎臟鏡由尿道進入腎臟結石的地方,再啟動鈥雷射像機關槍似的轟碎結石,碎成僅0.1公分的粉末狀,再隨尿液自然排出。經住院兩天,腰酸消失不見,該患者就火速出院,回北部躲疫情,最近再回診照X光檢查,兩顆大結石已不見縱影。他說,腎結石好發年齡約在30至50歲之間,除了會使患者腰酸、絞痛及血尿外,最重要的是造成尿路阻塞後,直接影響到腎臟的功能,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對腎臟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近而造成腎衰竭而需終身洗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