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心理
共找到
3667
筆 文章
-
-
2023-07-24 寵物.照顧指南
「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毛小孩驟逝 她憂鬱暴瘦15公斤!寵物過世假有可能嗎?
許多人視寵物狗貓為家人,寵物過世時,許多飼主痛不欲生,更陷入憂鬱。精神科醫師表示,人與人疏離,寵物狗貓成為最親近的對象,當寵物過世,痛苦程度有時已超過疏遠的家人,精神科門診曾有飼主爲寵物狗安樂死或承受狗被毒殺、年邁死亡等,感到內心痛苦、難過哭泣、吃不下、睡不好,甚至尋求自殺。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說,很多人平時透過網路與人溝通,但下班後很少社交,每天與寵物狗貓相處、吐露心聲,有些飼主養寵物十幾年,就像拉拔小孩長大,當寵物過世,常感到痛苦。這類患者在診間分為兩種,一原本病情穩定的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寵物過世使病情加重,幾乎每個月都會遇到。另沒有精神病病史的人,寵物過世後仍會覺得悲傷,但就醫較少,一個月平均不到一人。「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 寵物意外死亡對飼主衝擊大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曾收治一名四十多歲獨居的單身女性,養了一隻吉娃娃,但吉娃娃不幸車禍全身癱瘓,不得已決定安樂死,為陪伴愛犬走完最後一程,女子隨側見證愛犬接受安樂死。但愛犬過世後,女子總是不自主哭泣、不願意出門,只待在家看著愛犬的照片,後續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低落,甚至試圖自殺。楊聰財說,問診發現,女子自認是害死愛犬的劊子手,導致強大情緒壓力,症狀持續長達三個月,暴瘦十五公斤,確診為重度憂鬱症。經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並透過親友陪伴,經一年治療病情才好轉。飼主要走過悲傷,除尋求家人、朋友支持及專業心理輔導外,也可製作繪畫、墓碑等寵物紀念品,或是舉辦一個儀式釋放悲傷,並允許自己在這段時間經歷情緒的起伏。「老公會背叛我,但我的狗不會,十分忠誠。」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診間一名女子如此形容她的狗,談到狗時總是深深的想念。門診還有民眾的狗在戶外誤食含毒食物,被人「毒殺」,但始終無法找到犯人,飼主充滿憤怒,久久不能平復。若寵物離世是生病、年老等已預見情況,飼主心理衝擊較小,但是,意外死亡對飼主心理很大的衝擊,恐引起病態性哀傷。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是家人、親人另一名男飼主抱著一隻哈士奇衝進動物醫院,大喊著「趕快救救我的狗兒子」,獸醫師檢查後為中暑引發急性腎衰竭,經緊急搶救,打了強心針,還是回天乏術。聽聞寵物死訊時,飼主抱著狗狗癱軟身體,嚎啕大哭。新北市獸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蔡志鴻表示,動物醫院經常上演著類似場景,安慰開導飼主,也成為獸醫師的日常工作之一。蔡志鴻表示,如何讓毛小孩的爸媽釋懷、接受死亡,的確是一門學問,獸醫系養成課程中應開設這類生死學課程,讓獸醫師在關鍵時刻扮演心靈導師。因為對許多飼主來說,在不銹鋼診台上躺著不動的毛小孩,那是家人、親人,那種朝夕相處、陪伴互動,一旦離世,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楚,絕非外人所能感受。寵物喪假/狗貓離世飼主如何請假? 勞動部說話了【記者沈能元、鄒尚謙、葉冠妤、編譯羅方妤/台北即時報導】許多人視寵物為家人,毛小孩離世,許多飼主痛不欲生,陷入憂鬱、失去生存意識等情緒,處理毛小孩後事也是心力交瘁,但目前各國針對「寵物過世假」沒有相關法規,就有精神科醫師表示,企業、雇主於准予寵物過世的休假上,應更有彈性,政府也應多關注「寵物友善」議題,讓飼主可以送毛小孩最後一程,紓解心理的悲傷。快樂心靈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陳豐偉指出,當寵物過世,有三分之一飼主會難過半年,約二成的飼主會經歷如同親近家人過世的痛苦。目前在歐美國家,寵物過世假已是熱門議題。「寵物過世,主管不准假,引發員工請願、網路串連,在美國已經發生好幾次。」陳豐偉說,但目前還沒有國家把寵物過世假寫入法規,主因是醫療業、服務業恐怕受不了這樣的衝擊。即使法規沒有,但企業主管要能理解,社會快速變遷,許多人放棄傳統的結婚與生育小孩的人生,這時寵物貓狗就取代了伴侶或小孩心靈陪伴、互相依附的角色。華爾街日報日前報導,美國加州舊金山金普頓酒店和餐廳提供員工3天寵物過世假。酒店創辦人金普頓自1981年起就一直帶著自己飼養的邊境牧羊犬工作,也鼓勵員工和客戶帶寵物來酒店,還提供員工寵物保險和過世假。美國亞歷桑納州鳳凰城就業律師西弗斯曾研究過寵物過世假議題,指出家事假法律沒有提供員工關於寵物生病或過世的休假。一些雇主則想知道如何劃定寵物過世假界線,如果給寵物狗過世的員工休假,那另一位員工的寵物魚過世,要不要讓他休假。有生理假也該有心理假 「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說,社會進步,目前依「性別工作平等法」已有「生理假」,近期部分大學也設立「心理假」,對於寵物過世假應更有彈性。以往依不同假別,如病假需要醫師診斷書,事假需要理由,但現在許多假別已經不需要任何理由,企業、雇主應該尊重員工請假的權益。張家銘說,寵物離世在許多人感情上等同家人離世,雖然寵物過世假在假別上很難由政府制定,但企業主應重視員工的心理,請假應該給予更多的彈性,不應一概而論。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許多人與寵物親密如同家人,平時陪伴著飼主日常生活,提供情感支持和快樂,當寵物過世後,對飼主的影響可以是非常深遠的,飼主面臨的壓力指數,相當於親密家人或配偶死亡的程度,可能經歷強烈的悲傷和失落感,這種憂鬱情緒因人而異,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陳豐偉說,當員工為寵物過世哀傷時,主管應盡可能以事、病假通融,或協助調班,讓員工走過悲痛期。勉強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員工來工作,反而更容易出錯,對公司也沒好處。也有少數員工會在寵物過世後陷入憂鬱、全身乏力、失去生存的意志,連來工作都有困難。這時會需要主管與同事支持,協助難過的飼主走出來,不要一直陷落在寵物過世的陰霾裡。美國公司「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陳豐偉說,美國因年輕人不想返回工作造成缺工潮,所以愈來愈多公司推出「寵物友善」政策吸引年輕人應徵,讓員工可以在工作時有寵物陪伴,在寵物過世時可以請假,寵物要就醫可以調班。少數美國公司也明文規定,當寵物過世可以請1至3天假,或短暫改彈性工作、在家工作,以便員工處理寵物過世的事情。寵物過世假是值得台灣注意的議題。陳豐偉表示,寵物過世假應由各公司自己訂定,至少當員工提出這樣的要求時,社會大眾要能夠同理,不要覺得這種想法很奇怪。勞動部:目前社會沒共識,仍建議請事假或特休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表示,對寵物有深厚感情的人來說,寵物不只是寵物,可能已經是家中的一份子,一旦寵物離世,確實會感到哀傷。不過,到目前為止,關於寵物喪假這個議題,各國目前沒有這樣的規定,社會上各界也沒有共識。勞動部建議,若是有請假的需求,可以先運用目前有的事假或特別休假來處理。★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4 醫療.精神.身心
這裡痛那裡痛、愛翻舊帳…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不易察覺 心理師給實用3建議
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把長輩接到家中同住,進而明顯感覺長輩在飲食、睡眠上的改變。被老化掩蓋的憂鬱症,通常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察覺。反而容易對照顧者生活造成衝擊,認為自己需在生活安排、心理狀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求諮商後才意外發現長輩其實患了憂鬱症,進而帶長輩進行治療。在會談室內,經常聽起案主這樣描述家中的長輩。 「我爸退休半年,這幾個月他出門的次數變少好多!很奇怪,明明沒受傷,卻說這裡痛那裡痛,帶他去檢查,也檢查不出病因來。」「我媽媽最近好健忘,連要採購些甚麼都記不住,她怕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變得愈來愈不想出門,我覺得她好像愈來愈不開朗了。」「我婆婆最近的事情記不住,但過去的事情記得可清楚了。老愛翻舊帳,看什麼都不順眼,搞得我每次回家都壓力好大。」他們提及的活動強度下降、頻率減低、容易疲倦、主訴疼痛、健忘、翻舊帳等狀況,其實,經常容易被解讀為長輩們老化的正常現象,卻輕忽了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重要的訊息──老年憂鬱症。 ▍ 長輩們不為人知的困擾,容易導致憂鬱 長輩們已屆一般認為可以享福的年紀,許多人總認為退休後的他們一定是無事一身輕吧!沒注意到長輩的生活中,其實也有一些隨著年齡漸長而出現的煩惱……在長輩相近年齡的朋友圈裡,因老化導致的失能與死亡名單,將隨著年紀漸長而越來越長。雖然他們不把生老病死這類事情掛嘴邊,或是有時講得很豁達;實際上,看著身邊的親友們一個個過世,他們也知道,總有一天需要面對的是自己的死亡。 如果這時候長輩的身體還有病痛在身,更容易產生憂鬱症狀。 長輩這樣的煩惱,通常難以跟青壯年期的兒孫輩提及。一來因為面臨的人生階段不相同,兒孫可能難以理解;二來也不希望讓兒孫輩擔心。老人家要不就是將這些苦往心裡吞、悶在心裡,成天疲倦、無活力,也不快樂。要不就是將擔心轉化為憤怒暴躁的情緒,形成兒孫輩對老人家產生凡事看不順眼、愛翻舊帳、脾氣不好的印象。若兒孫輩、伴侶對於這些轉變不夠敏銳,可能使老人家的憂鬱更加嚴重。 ▍ 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求助者通常並非長輩本人 根據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104年度自殺高風險通報資料,經分析後發現65歲以上老人有10.8%至26%曾出現憂鬱傾向,25.5%的長者係因憂鬱情緒無法及時紓解,而導致自殺行為的出現。在我的經驗裡,主要照顧者要感覺長輩在生活上、心理上對自己的依賴日益增加,才求助心理諮商的協助後,經過了解,才知道是老年憂鬱症在作祟。老年憂鬱症的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病因不明的身體抱怨。長輩的主要照顧者經常需要陪同長輩至醫院進行檢查,卻一再經驗到檢驗報告上顯示沒有問題,長輩卻仍舊不適的現象。其次,老年憂鬱症的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突然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來,也記不住。過去,長輩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今卻常對主要照顧者訴說自己感覺疲倦、無力,無法如過去一般自行滿足生活基本需求。此時,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把長輩接到家中同住,進而明顯感覺長輩在飲食、睡眠上的改變。被老化掩蓋的憂鬱症,通常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察覺。反而容易對照顧者生活造成衝擊,認為自己需在生活安排、心理狀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求諮商後才意外發現長輩其實患了憂鬱症,進而帶長輩進行治療。許多人有共同的疑問,「如果長輩真的診斷有憂鬱症,除了配合身心科的藥物治療外,身為晚輩的我們,還能替長輩做些甚麼?」 建議一、如果困擾的是家屬,建議家屬先求援許多時候家屬會因長輩經常需要就醫,而在生活上感覺到老人家依賴漸增;心理上則須承受長輩起伏不定的情緒、無望感、抱怨等,而備感壓力。這時,如果長輩也願意配合就診、進行治療,會是皆大歡喜的情景。若因為長輩不願就醫、情況也未轉好而衍生衝突,且無法立刻改善時,建議照顧者自己先尋求心理諮商,找到方法與長輩相處、自我調適後,才能有效協助憂鬱症的長輩。 建議二、協助長輩建立社會人際支持 長輩的困擾通常不會與兒孫提起,如果有同年齡的生活圈、專業支持團體,可以協助紓解長輩們內心的擔憂,學習如何面對老化、生病、失能與死亡這類議題,將對老年憂鬱很有幫助。可留意老人家是否有可以固定聚會的場所或群體,這個聚會能否對老人家自己的因應有正面幫助。若老人家平日就有類似的社會支持團體,建議你可以撥空陪他們參加。如果老人家沒有類似的團體能支持,也可以從社區活動中心附近的宗教團體開始,建立社會人際支持。建議三、轉換長輩看待人生的眼光 當長輩們陷入憂鬱情緒時,除了聆聽長輩們的訴說以外,建議可以帶長輩回到當下,去細數目前擁有的有形、無形資產。對許多長輩而言最大的資產,是兒孫輩付出的時間、陪伴。讓長輩發現自己在兒孫身上造成的正面影響,能夠幫助他們重新找回人生意義。日常生活中需要時常留意老人家的飲食、睡眠、心情狀態,才能及早發現轉變,提供即時協助。身為家屬的我們,需要準備好自己,才能陪伴長輩們一起面對憂鬱症帶來的人生課題。延伸閱讀1. 【照顧者資訊】紓解壓力,家庭照顧者不孤單-全臺支持服務據點 2. 不需太堅強!照顧者喘息專線-我們願意聽你說話
-
2023-07-24 名人.精華區
閻雲/被社會孤立者 可能會更早死亡
「孤獨會殺人!」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天天上演、真實存在的日常。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感到孤獨或與社會孤立,早逝風險將比一般人高很多,研究2023年6月19日刊登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自然人類行為學)」期刊。孤獨已成流行病 衍生全球課題在此之前,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公共衛生服務局長Vivek Murthy於5月2日發布一份81頁、名為「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我們的孤獨和孤立流行病)的報告,指大約一半以上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曾感受到孤獨,顯示孤獨在美國已成為一種流行病,亟須勇敢面對並解決。不到50天,接連兩篇報告和研究論文都直指孤獨與社會孤立對個人健康,乃至於對國家社會未來發展的不利影響,不難看出這種孤絕的性格或人際關係,更已成為全球刻不容緩必須解決的課題。事實上,有關孤獨、社會孤立和早逝風險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國哈爾濱醫科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全球於1986年至2022年間發表的90項關於社會孤立、孤獨和死亡率的世代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和分析;納入研究的參與者達220萬5199名,研究人員再從而深入分析社會孤立、孤獨和早逝之間的關係。經歷孤立的人 死亡風險高32%他們把社會孤立定義為發生在某人客觀上缺乏與他人的接觸,包括有限度的網路活動或獨自生活;孤獨則是指,在實際擁有的社會關係品質以及他們想要的社會關係品質之間一旦出現落差,就感到的主觀痛苦。結果發現,與沒有社會孤立的人相比,經歷過社會孤立的人因任何原因死亡風險高出32%,因癌症死亡風險高出24%;孤獨與因任何原因死亡風險高出14%,因癌症死亡風險增加9%;至於患有心血管疾病或乳癌的人,社會孤立導致因任何原因死亡及癌症特異性死亡的比率,也都會更高。此外,有心臟病的人如果又社會孤立,他們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增加28%,死於乳癌風險增加51%。乳癌患者如果又與社會孤立,他們因癌症相關原因死亡的風險,則增加33%。發表「我們的孤獨和孤立流行病」的首席科學家、楊百翰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表示,研究讓我們了解,社會孤立和孤獨是過早死亡的重要獨立因素,這項研究彰顯出社會孤立的風險,無論他們孤獨與否。維持社交 別自我囚禁一方天地美國紐約石溪大學心理學系綜合神經科教授Turhan Canli解釋,當孤獨持續存在時,就有可能讓身體產生壓力荷爾蒙,不利健康。如何減少社會孤立和孤獨感?社會應採取全面、多管齊下策略,我們也應鼓勵身旁親友多參與社交互動,;在常規健康檢查中,納入社會健康評估,及早伸出援手。人助,也要自助。研究團隊建議經歷過社會隔離和孤獨的人,不要再把自己囚禁在一方天地裡,而應該積極尋求社會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妨把維持社交網絡視為健康促進活動的一部分,定期運動,健康飲食,並照顧好自己。.更多台灣生醫創新學會文章:https://tibia.org.tw/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3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守住鼻子呼吸 找回自然療癒力
COVID-19大流行還沒真正走入歷史,全球社會和經濟發展已經等不及要邁開腳步,將健康方面的挑戰留給個人面對。這些挑戰包括重複感染以及長期的後遺症。有些朋友自覺體力大不如前,呼吸和心血管功能、腦部認知和反應都有明顯障礙。這不光影響個人的健康及生活品質,對社會醫療資源也是沉重的負擔。從免疫的角度來談,無論是短期症狀或長期後遺症,離不開過度發炎,也就是免疫系統不成比例地隨時在反應,甚至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攻擊目標。長期自體免疫異常,更易造成身體失調。我一再強調要從「抗發炎」和「抗老化」著手,透過呼吸、運動、飲食、心理管理、靜坐,從最根本的體質切入,為身心不斷擴大的過度發炎和退化踩剎車。在各種方法中,呼吸,可以說是起帶頭的作用。我在《真原醫》已帶出許多呼吸練習和相關的靜坐方法,更在《呼吸,為了療癒》談到,要得到呼吸帶來的療癒,首先從守住鼻子呼吸開始。其實,光是守住正常鼻呼吸,人體就有足夠防禦能力來抵抗大部分呼吸道感染疾病。鼻子是我們面對外界挑戰的第一道防線。每天進出鼻腔的大量氣體,會經過鼻子內部的結構而讓流速慢下來,並進行濕度和溫度調整,減輕對體內氣管和肺部的衝擊。此外,透過鼻子呼吸,我們已經隨時在抵抗進入呼吸道的病原。很有意思的是,一個人只要採用鼻子呼吸,就更容易維持鼻子呼吸。即使因為過敏或感冒而鼻塞,還是盡量守住鼻子呼吸。這原理很簡單,透過鼻子呼吸,鼻竇累積的一氧化氮才有機會進入呼吸道更深處,幫助放鬆呼吸道的血管和肌肉,減輕鼻塞困擾。我會提醒鼻塞的朋友,不要因為覺得吸不到氣而更用力吸氣。先將呼吸速度降下來,甚至稍微閉氣幾秒,然後試著鼻子輕輕吸氣,鼻子輕輕呼氣。這麼做,就會發現儘管鼻子沒那麼通,空氣還是會找到它自己出入的途徑。對大多數有鼻塞困擾的朋友來說,問題其實不在於鼻子吸不了氣,而是在於勉強自己吸太多氣,甚至乾脆用嘴巴取代鼻子呼吸。只要觀察就會發現,感冒時的不舒服往往是一早起床時最明顯,很可能是睡眠中用嘴巴取代鼻子呼吸所導致。連續幾小時張口呼吸,呼吸道周圍的血管、支氣管變得緊縮,黏膜脫水,讓呼吸道進入緊迫狀態,運作更困難。還好,改變可以從很簡單的方法開始。要恢復正常的呼吸,我們可以把呼吸的責任交還給鼻子,盡量減少嘴巴代償的情況,也就啟動了身心的自我療癒。回到鼻子呼吸,把呼吸的速度降下來,很快就能體會到肩頸背部開始放鬆。透過呼吸帶動的諧振,還可以影響自律神經的平衡、心臟的跳動、血管的收縮、血液氣體和廢物的交換,進一步影響到全身每一個部位。這對於身心長期緊繃、有慢性病體質、或希望從COVID長期後遺症走出來的朋友,特別有幫助。呼吸的科學,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藏,但這一套理論需要親身執行,才能發揮作用。除了寫書,我也透過「清醒的呼吸」全球線上活動,用兩個月的時間,透過呼吸,找回我們生命最不費力的步調,把生命最完美的諧振或同步運作找回來。呼吸,是輕鬆找回身心療癒力、恢復健康和快樂的鑰匙。這把珍貴的鑰匙,只等著你我親自拿起,親自去啟動生命的療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2 醫療.皮膚
青春痘長大就會好?長痘痘出現年輕化、老年化 與4因素有關
青春痘是最常見的皮膚疾病,夏天氣候悶熱、皮膚出油量大,恐讓青春痘更容易找上身。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理事長邱品齊表示,近年青春痘好發年齡出現「年輕化、老年化」兩趨勢,9歲的女童也深受青春痘困擾,民眾千萬不要忽視青春痘的影響,及早治療也能降低痘疤的殘留。痘痘長久了,更容易長痘痘「皮膚痘痘長久了,將更容易長痘痘。」邱品齊表示,目前青春痘的治療相當多元,口服、外用,甚至保養品都能夠有所幫助,若屬於易長痘痘的體質,更要做好「藥物預防」,與皮膚科醫師討論處方合適藥品,避免痘痘不斷復發。「青春痘長大就會好了是錯誤觀念。」邱品齊指出,即使痘痘隨著時間消退,沒有調整體質,長大後仍會為痘痘問題所困;臨床上觀察也發現,青春痘開始出現年輕化、老年化的趨勢,整體好發期延長到30年以上,除飲食油膩、大量攝取精緻甜食或奶製品等導致營養過剩外,其他如空氣汙染、壓力累積等等,也都是可能元兇之一。長青春痘4元兇.飲食油膩.大量攝取精緻甜食或奶製品等導致營養過剩.空氣汙染.壓力累積每個人都可能長痘痘 「1不2要3守護」邱品齊分享,診間內遇過最小的青春痘患者是9歲的女童,才國小3年級就已粉刺長滿全臉,乍看之下很「操老」,誤以為是國中生。邱提醒,很多爸爸、媽媽帶孩子來看診,一出口便是責備「誰叫你喜歡吃炸雞、晚上不睡覺划手機、亂吃糖果,才會滿臉青春痘」,這會讓青少年的心理更加難受,產生排拒情緒,建議以同理心看待,共同面對青春痘,與其責備,不如教導正確應對,「因為每個人都可能長痘痘」。邱品齊呼籲長痘痘的親朋好友,謹守「1不2要3守護」口訣,共同瞭解青春痘預防、治療、追蹤。「1不2要」:不責備、要同理、要就醫「3方守護網」:家庭、老師、同儕邱品齊提醒,民眾若已長痘痘,應儘早前往皮膚科求醫,愈早治療,留下痘疤的機率愈低,治療也要多點耐心,療程通常在數周到數月,切勿自行停藥或放棄回診追蹤,藥物如果產生副作用,應要主動跟主治醫師反應,讓醫師能適時評估與調整用藥。對付青春痘 個人化治療、對症下藥長庚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王芳穎指出,青春痘的成因多且型態複雜,是需要「個人化治療、對症下藥」,主要有口服、外用藥膏、局部治療、光電治療4類療法,最常用口服藥、外用藥膏2大類,藥膏則分為外用A酸、杜鵑花酸、外用抗生素、過氧化苯(BPO)藥膏等。王芳穎說明,外用A酸可代謝角質、粉刺、抗發炎與預防痘疤;而過氧化苯則是可透過釋放活性氧化物達到殺菌、消炎的效果,市面上也有複方的A酸藥物,供民眾自費使用。「女性使用A酸務必要謹慎。」王芳穎提醒,A酸有「具致畸胎性」,可能導致孕婦產下畸形胎,女性使用口服A酸前必須先驗孕,備孕女性則必須停藥一個月後才能受孕,若服藥期間有懷孕可能,每月皆需驗孕,臨床使用上非常嚴格;外用A酸雖是局部藥物,僅透過皮膚吸收到體內,量雖小,但臨床上仍不不建議有孕、備孕婦女使用。青春痘如何預防.做好正確的臉部清潔:使用適合自己膚質狀況的洗面乳及溫冷水洗臉,勿用力搓揉,若為油性膚質,建議可於兩次洗臉中間使用清水清洗。.使用一些富含水分的保濕產品,可以和皮脂腺的分泌物達到油水平衡,盡量少選用含油性成分者,以免造成皮脂腺內的分泌物無法排出。.生活作息要規律,避免熬夜影響生理健康,每晚睡足八小時好讓肌膚有充分休息的時間。.保持愉快的心情,減少心理壓力。.注意飲食:少吃高熱量、辛辣、油炸或刺激性的食物,攝取足夠的水分及新鮮的蔬菜水果。.適度運動:運動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加快血液循環,促使體內的廢物排出體外,也使皮膚在不斷的出汗過程中保持毛孔通暢,但運動後的清潔也不可忽略。》看完整疾病百科/青春痘(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22 焦點.生死議題
老年喪偶如何調適?70歲爺爺在太太住院後性情大變 心理師勸:趁她還在即時對她說愛!
老年喪偶的悲傷,非常容易被忽略,因為老年人的死亡,容易被定位成「死得其時」。在人總有一死的前提之下,也多半會對長者有「這樣(高壽往生)已經很好了」、「年紀都那麼大了,面對生死應該早已坦然」的期待,但失去相伴一世的枕邊人,這個失落在內心的複雜程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多更多。伴侶離去後留下的空缺,就是失落的所在人們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少了年少時的激情,日子就在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的瑣事中流轉,就像〈家後〉歌詞裡說:「從少年跟你甲老……才知道幸福是吵吵鬧鬧。」人們好像都要在某個足以讓人停頓、回看的瞬間,才懂得那些習以為常的日常,其實都是兩人互相依賴共生的證明。一次,我印象很深刻,病房裡出現了一號令人頭痛的人物,一位七十幾歲的男性長輩。他每天準時出現在病房探望他的太太,但令人害怕的是他總可以生出一推抱怨。一會兒抱怨我們給他太太的氧氣是不是不夠,讓他太太好喘;一會兒抱怨護理師粗手粗腳地把他太太弄痛了,她才會時不時發出呻吟聲;一會兒抱怨病房的空調太冷,讓他太太的手腳摸起來好冰冷。病房上上下下所有經手照顧的醫生、護理師,甚至是佐理員,通通都被罵了一輪,最後還出動了護理長出面。其實不難發現,他所抱怨的這些呼吸喘、呻吟、手腳冰冷……都是一些常見的臨終病人會出現的生理症狀,但是不論大家怎麼調整,都不可能讓他太太沒有那些症狀,更不可能令他滿意。大家不論怎麼解釋,都無法說服眼前這位「固執的老先生」。於是,身為心理師的我被召喚去理解理解這位先生了。還好,平時我跟照顧搭不上關係,他的氣還不至於生到我這邊來,只是在我跟他會談的前面半個多小時,他卻又在抱怨一些家裡瑣事的日常,埋怨他的兒子、媳婦。明明聽起來已經很努力想要照顧老爸爸的兒子,早上都會到家來載他出門到醫院,但卻被他說成:「怎麼這麼沒禮貌,好像我不會走路、不會自己叫車似的,我需要的是尊重!尊重!他知道尊重兩個字怎麼寫嗎?!」晚餐媳婦也會煮好放餐桌,他卻抱怨:「飯菜都冷了,擺在那裡,誰會想要吃?!……還有家裡那台洗衣機,怎麼那麼難用。按鍵那麼多,洗個衣服那麼麻煩……」兒子媳婦照顧爸爸起碼的起居,但老爸爸的失落心事,卻可能很少有機會被聆聽。我試圖從他的敘述當中尋找蛛絲馬跡──「到底在這些抱怨的背後,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於是,我還是禮貌性地打斷他。我問:「聽起來,您最近的生活一團混亂?」「正是!看來妳比其他人都聰明!」我好像說中他的某個重要的感覺。他也站在他長輩的高度,給了我稱讚,但卻同時暗酸了其他人。「好像家裡本來有的秩序都亂掉了,是因為奶奶生病住院的關係嗎?」在這問題之後,他又說了好多沒有了太太的生活,自己過得有多混亂辛苦。我想,他在這些敘說裡,開始意識到太太對他來說多重要了:「怎麼會這樣,我原本以為,我是公司的老闆,能力那麼好,管理那麼多人,管理自己生活會有什麼問題?!……但經過剛剛這樣一說,我在家裡……根本都是我太太在照顧我的生活,現在發現少了她,什麼都不對勁,吃飯怎麼都吃不香了……」雖然太太還在,但少了女主人的家,已經不像家了。能夠好好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我想慢慢地指認,那些抱怨其實是悲傷。「所以可能不是醫護人員照顧不好,惹你生氣,而是你正為了想要平時照顧你入微的奶奶,得到好的照顧而心急,而且你已經開始不適應沒有她的日子?」在悲傷裡頭,是這對夫妻很平凡,卻交織得很深刻的愛,但平時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而不想要面對正在發生的失去,只好先聲奪人,這樣人人都忙著解釋他的指控,就沒有機會跟他談到他真正該面對的死亡了。「妳都說對了……我也不想再騙自己,我太害怕了……我不知道沒有太太的日子,要怎麼過……我也很愧疚,直到現在才知道珍惜,但,人都已經要走了,我沒有半點彌補的機會了。」此時此刻,所有指向外的矛頭,開始轉向內。他也終於可以認可他的無的放矢,只是在掩飾他不知道該怎麼對人說的悲傷。我想,能夠真實地說出自己的悲傷,說出對奶奶的需要與愧疚,對你來說真的很不容易。但在我看來,能夠好好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而且,不是沒有機會彌補,甚或奶奶要的也不是彌補,她需要知道你知道(她為家庭的付出)。「所以趕緊把握機會,趁她還在的時候對她說吧!」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轉念:我快死了但還活著,臨終前怎麼活自己說的算.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烏國鄉下老人一段話 引馬偕海外義診團深思
「自己如果都不願意穿上軍服,難道外國人會穿來救你?」今年四月擔任赴烏克蘭義診團長的蔡維德,帶著團員到當地超商準備超音波教學的教材時,訝異於場內陳列好幾排的軍服、軍用品,內心促發了上述的想法。濃厚的戰備氛圍下,他們在烏國鄉間遇到一位對於8千多公里遠的台海局勢十分熟捻的長著。烽火連天,一句「我們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台灣。」迴盪在蔡維德、團員們心中。🎧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不見戰爭片場景 實際走訪烏克蘭才知現實沒有槍林彈雨中執刀手術的場景,義診任務烏克蘭西部城鎮「穆卡切沃」,平靜地風情無異於歐洲某處小鎮,街頭巷弄隨處可見年輕人,毫無戰事的煙硝。蔡維德事後了解,雖然東部正處熱區,但烏克蘭總人口達三千五百多萬,不可能將全數的青壯年送往前線,而逃離到他國的難民也僅約五百多萬人,大部分人民仍留在國內,生活還是得繼續過。「空襲警報又是另一個議題,烏克蘭人不是無感,是已經成了日常生活,只能說自己要小心。」蔡維德說,境內建築多以歷史悠久的石頭堆砌而成,當警報一響,建物厚重的石牆縫隙是最佳的避難場域,「像是我們碰到地震一樣,處變不驚。」他深刻體會,因為不熟悉而做了過度解讀或放大,唯有實際走訪才貼近真實。「她」訪台成新聞熱點 烏國鄉間長者侃侃而談台海政局海外醫療經驗豐富的蔡維德,戰區義診倒是首次,他說,當升級成國家級災難,「一般民眾如何調適心態面對及準備」便顯得十分重要。印象深刻一次看診結束,患者問到「台灣準備好了嗎?」他片刻答不出來,其實烏國人民在開戰前同樣沒有準備,畢竟俄羅斯文化難以切割,孰料,俄國開火侵犯更誇海口要拿下首都基輔,「我們的經驗能分享給你們;和平不是包裝在甜言蜜語之下的蠱惑,而是你要夠堅強、做好準備。」患者最後送了這句話。「同文同種」這字眼對台灣人來說不陌生,放在烏俄之間亦然,蔡維德想起了烏克蘭鄉間一位長者。他說,最後一天的醫療行動站,翻譯剛好去藥局,年約70多歲的長輩前來看診,想說拿起手機點選烏克蘭語進行翻譯,螢幕記錄到一半時忽然停止,此時翻譯人員回來發現,原來長輩說的是俄語「對耶!就好像是我們台灣老一輩會講日語,他沒有惡意或任何政治傾向,用的語言只是過去所受的教育而已。」該位長者知道了義診團來自台灣,和團員們侃侃而談台海局勢之餘,也不忘給予鼓勵,「你們和我們很相似,台灣很勇敢要堅強,不要被中國打敗。」蔡維德也驚訝於鄉下長輩如此熟捻台灣和中國的淵源,一旁的烏國工作人員說到與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有關。「台灣的知名度就在裴洛西來台大開,烏克蘭人都在追蹤裴洛西的飛機飛到哪裡,新聞衝上第一。」蔡維德說,高舉反納粹而開戰的俄羅斯,強打心理攻防戰,對外堅稱烏國人民生活困頓,需要大國援助。同時,烏方也想要了解各國的立場,因此,看見遠在東方的台灣小島同樣面臨大國威嚇卻屹立不搖,因此當裴洛西從美國飛來台灣,大大的鼓舞了烏國人民。醫院院長親自接送 年輕是一場文化衝擊十天的任務完成歸國,所見所聞衝擊著團員,再談烏克蘭這個國家,蔡維德下了註解「執行效率極高、嘆為觀止。」台灣義診團剛從波蘭華沙的旅館出發,他們親自開車接駁,「車子開到醫院後,我們想說先和院長見面,沒想到工作人員回答,你們不是已經見到院長了嗎?才知道開車的竟然是院長本人。」蔡維德說,這趟任務窗口是一位年僅29歲的青年,而聖馬丁醫院院長也只有35歲,穆卡切沃市長同樣只有35歲,自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的烏克蘭,老一輩幾乎都在同年退休,國家要交給年輕人帶領。年輕且親力親為,對於蔡維德與團員來說,這又是深刻的一道文化衝擊。蔡維德小檔案學歷:美國史第爾大學現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內科主任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經歷:急診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工程與科技應用醫學學會秘書長美國心臟協會(AHA)台灣國際培訓中心總監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馬偕紀念醫院
-
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立委:性工法、性騷法應提供被害人醫療資源
Me Too風波不斷,被害人身心受影響時間恐難評估。立院衛環委員會20日審查「性別平等工作法」、「性騷擾防治法」,立法委員指出,兩法中雖有提到心理輔導資源,但也應該納入醫療資源,協助被害人走出創傷,並希望比照兒虐案件,要求醫事人員主動察覺、通報。立法委員邱泰源表示,性平三法應規範提供受害者後續的心理照顧,以及醫療、社會資源等。性平法有提及要提供被害人心理照護支持;性騷法第六條也提到諮詢協談及心理輔導等資源扶助,但未提到醫療資源如何介入,希望能有著墨。兒虐防治常提到醫事人員應有主動發現、通報的機制,性騷法是否可以比照辦理?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當初在評估性騷法中各種樣態時,專家認為受害者身體受到損害的機率較小,多數是心理影響,所以才規範心理輔導機制。但實際情況,被害人心理創傷很大,可能需要精神專科醫師建議,會再討論是否納入醫療資源。至於醫事人員的通報責任,因兒虐多的狀況是「無法表達」,性騷被害人則是「不敢表達」,且性騷沒有通報機制,是採被害人主動申訴,故修法並未規範醫事人員責任。
-
2023-07-20 養生.聰明飲食
「薯條+冰炫風」麥當勞隱藏版吃法,你吃過幾種?9種薯條沾醬熱量、鈉含量一次看
你是薯條控嗎?吃薯條都沾什麼醬?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絲團「高敏敏 營養師」整理了知名速食店麥當勞的「薯條沾醬大比拚」,告訴你不同沾醬的熱量、含糖量、鈉含量。並提醒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在享受美食之餘,別忘了每日鈉的總攝取量。你吃薯條都沾什麼醬?有些人喜歡吃薯條是「直接吃派」,有些人則是「沾醬派」,喜歡沾番茄醬、糖醋醬、蜂蜜芥末醬....,各種沾醬都有各自的擁護者。但不要以為沾少少的醬料,對身體沒什麼負擔,高敏敏提醒,吃薯條要適量搭配沾醬,選擇較健康的沾醬必較好,畢竟沾醬的含糖量、鈉含量無法忽視。她整理了麥當勞的「薯條沾醬大比拚」,來看看各種沾醬的熱量、含糖量、鈉含量。番茄醬.熱量:11kcal.含糖量:1.8g.鈉含量:87.9mg糖醋醬.熱量:44kcal.含糖量:9.8g.鈉含量:157mg蜂蜜芥末醬.熱量:118kcal.含糖量:2.9g.鈉含量:146mg甜辣醬.熱量:55kcal.含糖量:10.5g.鈉含量:174mg泰式酸辣醬.熱量:29kcal.含糖量:29 g.鈉含量:240 mg肯瓊醬(黃芥末與韓式辣醬).熱量:75kcal.含糖量:2.5g.鈉含量:123mg除了常見的薯條沾醬:番茄醬、糖醋醬、蜂蜜芥末醬、泰式酸辣醬、甜辣醬、肯瓊醬,有些人吃薯條也會沾其他的食物做搭配,像是玉米湯、蛋捲冰淇淋、OREO冰炫風,根據老饕表示,薯條搭配玉米湯、蛋捲冰淇淋、OREO冰炫風,口感層次更豐富,是超好吃的「隱藏版吃法」,來看看這三種食物沾醬的熱量、含糖量、鈉含量。玉米湯(小).熱量:93kcal.含糖量:5.3g.鈉含量:637.5mg蛋捲冰淇淋.熱量:145kcal.含糖量:18g.鈉含量:68.9mgOREO冰炫風.熱量:352kcal.含糖量:41g.鈉含量:265.3mg薯條配沾醬當心納含量超標 多攝取「排鈉食物」鈉是人體必需的元素,能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神經傳導、使肌肉正常收縮與放鬆。衛福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mg(=6g的鹽),若攝取過多對健康有害,尤其易水腫、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更要特別注意。高敏敏提醒,若真的攝吃進過多鈉量,可以多攝取「排鈉食物」,可讓體內排除多餘的鈉,幫助漸緩水腫情況。.含「鉀」食物 :黃豆、菠菜、四季豆、海藻、蘋果、香蕉.含「鈣」食物:牛奶、優格、小魚、豆腐.含「鎂」食物:黃豆、鈉豆、糙米、芝麻.含「水溶性食物纖維」食物:秋葵、山藥、南瓜、海藻看完以上的沾醬的營養標示,有改變你吃薯條搭配沾醬的選擇嗎?說說你吃薯條喜歡搭配什麼沾醬料。享受美食之餘,別忘了沾醬要適量搭配,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呦。延伸閱讀:.醬油、醋、番茄醬、蜂蜜要不要放冰箱?專家曝調味料最佳保存方式.吃了不會比較快樂?研究發現薯條比炸雞更容易影響心理健康.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8種罹癌食物」台灣人幾乎全吃過
-
2023-07-20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陰莖長度多長才正常?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有影響嗎?想變長又變粗該怎麼做?
很多人都知道抽菸傷身,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長期抽菸的男性可能還會有生殖器縮小風險。醫師提醒,人生解悶的方式很多,抽菸絕對不是好方法。恩主公醫院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在臉書粉專分享抽菸危害,除了會導致肺癌外,也會增加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腎臟癌、膀胱癌、胰臟癌、血癌、胃癌及子宮癌等癌症的罹患率。也會影響心臟、循環系統、氣管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抽菸男性的陰莖可能會比還沒開始抽的時候短2公分,也可能造成陰莖勃起時硬度不足,他希望藉此提醒讓有抽菸的男性可以考慮戒菸。除了抽菸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陰莖長度?【延伸閱讀:有這10個壞習慣 難怪小弟弟疲軟】陰莖尺寸多長才算正常?泌尿科醫師莊豐賓在他的Youtube頻道【幸福醫師莊豐賓】中指出,一項由英國研究蒐集全球86國男性陰莖長度的調查中,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為10.78公分,而在他自己2000年的研究顯示,台灣男性勃起的陰莖長度則是13.5公分左右。事實上,大約有一成男性對於自己陰莖尺寸非常不滿意,然而這些人之中有85%的人是在正常範圍內,大多數人擔心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居多。如果對自己陰莖長度有疑慮的話,可以請專業醫師評估。很多人好奇陰莖長度到底該怎麼量才準確?莊豐賓表示要從陰莖的龜頭量到根部。他指出,很多人在量的時候,通常會因為根部處有一些脂肪,進而影響陰莖測量的實際長度。害陰莖短小的元凶有哪些?‧先天因素:遺傳、荷爾蒙濃度‧後天因素:抽菸、肥胖茂盛醫院不孕科副院長陳忠義曾表示,陰莖大小與天生遺傳、荷爾蒙濃度有關係。就生殖角度來看陰莖的長度,則沒有一定的標準值,而且關鍵要看「勃起」的長度,而非「原始」的長度。莊豐賓則指出,如果在未勃起前小於4公分,或是勃起後也未達7公分,就代表他陰莖的長度是有問題的,可能受荷爾蒙或基因的影響,有這類的狀況需要在早期予以治療。高雄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簡邦平曾指出,有調查發現正常男性的陰莖的長度其實差不多,但只要增肥5公斤,陰莖外露的長度就會縮短0.78公分,這是由於肥胖者陰莖被包埋在下腹脂肪層相對較多,導致陰莖相對較短。讓陰莖變大或變粗有可能嗎?‧不動手術方式:修剪陰毛、減肥‧動手術方式:裝人工陰莖、切掉陰莖根部懸韌帶、打玻尿酸、自體脂肪填充高雄小港醫院泌尿科主任王起杰曾建議,首先是修剪陰毛,只要陰毛剪得短短的,陰莖看起來,就會比較大、比較顯目,這是最簡單的障眼法。再者,就是好好減肥,只要恥骨部位的脂肪變少了,感覺起來,陰莖也會變長。想要讓小弟弟變長,除非動手術,裝人工陰莖或是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但花了一大筆錢,卻只能拉長一至二兩公分。如果想變粗,還比較可行,可以嘗試打玻尿酸,一次約五萬元,可維持二年,也有人嘗試用自體脂肪填充,但會被吸收,大概只能好看三個月。莊豐賓提醒,切掉陰莖根部的懸韌帶為陰莖增長,在勃起的時候陰莖長度是不會變的,因為陰莖海綿體長度是固定的,再怎麼增長都只是外觀上的一個感覺,為的是增強男性的自信心而已。陰莖長短對性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很多男性都有陰莖越長,可以讓女性更滿意的迷思。但莊豐賓指出,根據統計女性陰道長度大概在7至11公分左右,且攸關女性高潮的G點也在陰道前三分之一的位置,也就是約莫4公分左右,只要男性的陰莖長度有超過7至11公分,其實就足以讓女性產生性刺激感。莊豐賓補充,事實上陰莖長度越長,需要更費力才能讓陰莖達到足夠的硬度,因此比較容易有無法持久的問題。總言之,陰莖長度越長,不代表你在性功能上的表現一定會越好,反而是陰莖的粗度可能對女性在性生活上的刺激感更有助益。【延伸閱讀: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陰莖短小之外的兩大「鳥事」耕莘醫院泌尿外科部主任廖俊厚曾指出,「勃起功能障礙」與「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是隨著身體機能退化或慢性病造成血液循環變差的男性共病,兩者皆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且常伴隨同時發生,有勃起功能障礙的50歲以上患者,高達7成伴隨下泌尿道症狀的問題。廖俊厚說,除自然老化外,抽菸、喝酒及運動量過少引起肥胖等壞習慣,也會導致兩大「鳥事」提前報到,提醒40歲以上男性發現硬度變差,或晨勃次數明顯減少都是勃起功能障礙警示;若出現排尿次數變多、時間變長,則要當心可能有攝護腺肥大問題,一定要及早治療,預防膀胱腎臟疾病等併發症發作,且勃起功能障礙有時也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7-19 焦點.生死議題
癌症改變50歲陳爸餘生!他轉念:我快死了但我還活著,臨終前要怎麼活自己說的算
生命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身體功能逐一停擺帶來的限制。死亡,在多數人的心裡,是指向無望枯槁的。但有個病人卻告訴我,死亡在即,他才更珍惜地活著!癌症改變了50歲陳爸的餘生陳爸五十出頭歲,生命如日正當中,是一個男性生涯的巔峰。事業已拚出一番風景,孩子大了,手邊也有些閒錢,生活可以開始有品質了。他剛把舊房車換了部休旅車,說是要帶太太到台灣各地走走,履行年輕時他對太太的承諾。然而,在這個巔峰,一切美好的前景,都因為癌症換上了不同的布幕。景色不再多彩,只剩下跳針的黑白。抗癌的過程,他也曾拿出鬥志跟它拚,卻屢戰屢敗。來到安寧,是和太太徹夜長談兩個人抱頭痛哭後的決定;但這也只是陳爸口頭這麼告訴我,因為他總是笑臉迎人。我不明白,疾病正在一點一滴奪取他的身體功能,他飽受癌瘤侵蝕之苦。他的笑,怎麼來?切除病灶後一直需要隨身的造廔口,因為腫瘤又長大,塞住了腸道,不停冒出的糞水常常滲濕他的造口,常弄髒了床鋪被褥,異味飄散。每餐進食後的噁心、嘔吐,在醫生的建議下,裝上鼻胃管,不要再由口進食,因為那只會帶來貪口後的反效果。有一次我進房,剛好是傍晚時分,陳媽帶了一個巷口買的焢肉便當,每吃一口,就要把便當盒蓋再蓋起來,就怕味道太香,讓陳爸有了食慾,卻不能吃……陳爸說:「我說沒關係,頂多跟她要兩口來吃,吃完再吐掉就好。」帶有點玩笑般的語氣,更讓人感受到他透露出來的溫和、穩定,是因為他的心有好大的力量。轉念即破涕──「我快死了,但我還活著!」陳爸從旁邊的桌上拿了顆茶葉蛋給我,說:「這個時間,餓了吧?陪我們一起吃晚餐!」他像個爸爸,溫柔地招呼著我。說到這裡,我到現在都還能感受到陳爸待人的無比溫暖,就像當時的太陽前斜照進病房,一片金黃。接過茶葉蛋,我說:「陳爸,你讓我想起我爸爸。爸爸總是把苦往肚子裡吞,然後堅毅地扛起所有,當孩子的,嘴巴不說,但心裡真是很捨不得你們!而且,這條路明明走得這麼辛苦,你怎麼還能如此開朗以對呢?」他說:「我哭過啊!就在來安寧前的那個晚上。但那個哭,不是因為覺得自己苦,而是捨不得。我捨不得,我走了之後,太太和小孩沒有先生,也沒了爸爸。以前說真的,男人拚事業,總會多少忽略家裡,所以我最對不起,也最不捨的是我太太……她為我照顧家庭、照顧孩子,我總想到時候再好好陪她,想不到,一等,就錯過了……」男人的眼淚,不為自己流,而是對妻小的不捨及緬懷那些不經意的錯過。嘆了口氣,陳爸又拾回微笑地說:「但一轉念,我還活著!我還活著,是最重要的!」臨終前要怎麼活,自己說的算!「活多久,我不知道,可能很短……但我不是應該更珍惜嗎?所以那天晚上我就決定,接下來的日子,我更要好好活著!」陳媽在一旁補充:「我說我不帶東西進病房吃,免得他難受。他卻硬要我一定要跟他一起晚餐,因為這是我們……」說不下去的她,哽咽了。「這是我們僅剩下不多的日子,每一餐都應該要一起吃。即便我不能吃,我也要陪她啊……浪漫吧!?」眨了個眼,陳爸接著把最傷感和浪漫的話都一口氣說完了。陳媽聽陳爸這樣說,也破涕為笑,沒有接話。眼裡的千絲萬縷,最終化成了一抹溫柔的彎月。陳爸的轉念和陳媽的破涕,讓我學到了一個人如何在臨終前好好活。生命有限、身體有陷,而心靈是無限,如同華嚴經「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在臨終前,要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在心靈的層面,仍是自己說的算!王映之心理師的呢喃「轉念」陳爸面臨生命末期的「轉念」,讓我再一次感動於心靈妙化的無限可能。一個轉念,讓一個人的處境從等死的山窮水盡,走到了樂活的柳暗花明。臨終前的每一天,正是你我身處當下的每一刻;轉念可以不只在臨終前,而可以在每一個心念之間。當自己心靈的畫師,彩繪自己生命的每一天。本文節錄:《無憾的道別:安寧心理師溫柔承接傷痛與遺憾》一書延伸閱讀:.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好好說再見」,放手祝福彼此有新的旅途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8 養生.抗老養生
學會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 葉金川:老後生活安排必要2件事
沒有疾病的「健康」是老年生活的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難免有毛病,體能也衰退,退休後要能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因此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2件事……「健康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安寧狀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定義。多年以來,我們認定的「健康」一直依循著這個概念,但年紀漸長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概念是個理想;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許多疾病已經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然而,並非所有疾病都能防範與避免。尤其是上了年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及面臨身體各功能的衰退,我們都需要學習與疾病共處、跟衰老共活!健康不是生活的目的完全沒有疾病的「健康」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都會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難免有小毛病,體能也衰退,要能夠與老化後的身體狀況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應該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要達到活力生活,除了身體健康外,心靈自由也是必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去規劃、學習,有動機和有毅力,讓自己享受生活,每一天充滿希望、快樂與活力。所以,退休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有戶外活動嗜好,不論是什麼樣的運動都可以,但要是戶外活動,並且與社會有所連結;另一個是靜態嗜好活動,不論是繪畫、插花、琴棋書畫……,重要的是戶外與室內嗜好,兩者必須兼有且持續,才能真正享受活力生活的趣味。(延伸閱讀:別等肌少症、骨鬆才補救 延緩衰弱和防治疾病一樣重要)最健康的阿嬤我的太太張媚在50歲之後開始自己的第二人生,正值孩子長大離家,生活重心順位也因此從工作、家庭調整為自己的健康與生活。有一次,她覺得生為台灣人,一生之中應該要攀登過一次玉山!她原來其實有在運動,只是不是定期定量的習慣,因此我建議她先練習走我們家後面的小山,每天走5公里,逐漸增加到走10公里。訓練一個月後,她當日來回、花了十小時多就完成單攻玉山。她相當有成就感,同時也能享受登高望遠的壯麗美景,自此之後就養成健行、登山的習慣。今年一月,我和她到紐西蘭自助旅行,一個月內我們走遍都市、郊區、海濱、國家公園的步道,合計走了快300公里,她絲毫沒有顯現疲累的感覺。(延伸閱讀:七十歲的背包客)我的小兒子因為工作關係有時候無法照顧孩子,想請我太太幫忙照顧幾天,還曾因此「遊說」我太太說:「媽媽,妳是我看過最健康的老人!」太太跟我說:「我70歲了,要我幫忙看孫子,救急可以,要長期照顧孫子,門都沒有!」脱胎換骨登大霸我有一群山友,經常相約登山,因為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往往會分成三組:A組是完登組,B組目標則是爬一半折返,而C組是只參加登完山後的聚餐。一位以前在醫政處工作的同僚陳美蓉原本都是參加B組,中年之後,她想要改變,所以先參加健身房的有氧舞蹈課程,體能增進之後,登山她已經可以參加A組了,前一陣子,她還完登大霸尖山,當成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她的故事因此也激勵了她的幾個姊妹淘,原本都沒有運動習慣的,開始相約訓練,以登上百岳的閂山、鈴鳴山為目標。癌後登山重生楊德嘉是我的一位多年好友,他在70歲時罹患攝護腺癌,經開刀治療後,體能衰退、元氣大傷,他原本只待在埔里家中寫書法、畫國畫,我建議他多到戶外走走,藉此恢復體力。因此,他開始走步道,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老山友,對方帶著他探訪了南投各式各樣的步道。(延伸閱讀:攝護腺癌術後健走登山復健 拿回身心主導權)持續走了五年,他因此走出心得,還開始寫文章分享自己走過的步道,向大眾介紹適合老人、全家健行,兩、三小時就可以走完的「樂齡步道」。最近他更跨越居住的縣市,開始走台中、彰化地區的步道了。此外,為了讓文章吸引人,他也開始學拍照,希望文圖並茂的呈現方式,增加閱讀性。(延伸閱讀:樂齡健走養生 私推中台灣3條適合老人 親子遊的森林步道)自行車勇闖花東慈濟大學前公衛系主任蕭正光教授,多年前我認識他的時候,50多歲的他並沒有運動習慣。有一回,我邀他和我們一群車友們一起從太魯閣長春祠騎到天祥,路程大約17公里上坡,ㄧ般來說,我們大約騎一小時就會到達天祥晶英酒店前的廣場休息、喝咖啡,但是那次我們騎到那裏,又等了三十分鐘後,他才終於出現,車友們就開他玩笑,怎麼年紀不算大、還騎這麼慢。他因此發憤圖強,找兒子一起每周練騎。最近和他碰面時,他說,剛完成了洄瀾自行車挑戰賽,在24小時內騎完300公里,換言之,平均一小時至少要騎15公里,速度不但要快,也只能短暫休息。真沒想到,十年前被嘲笑騎車太慢的他,現在已經成為自行車高手。(延伸閱讀:有慢性病的銀髮族,可以做哪些運動?)七十歲開始全球六大馬幾年前我在走我家後山崇德街的步道時,結識了跑馬拉松的知名好手林觀芝,他是退休後開始跑步而跑出興趣,很積極參與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延伸閱讀:跑步跑出「鐵腿」?DIY按壓穴道來緩解)他70歲的時候,他的女兒看到爸爸這麼喜歡跑馬拉松,就資助他參加國外的馬拉松比賽。他第一次到國外參賽後,更著迷參與賽事,因此每年都報名參加國際性的馬拉松,到75歲時已經取得象徵馬拉松甜甜圈的世界六大馬拉松獎牌了。他今年已經78歲,在國內各大賽事仍可見到他身影。(延伸閱讀:想參加馬拉松,如何自我訓練?) ㄧ年半完成小百岳我以前的同事,前健保局局長戴桂英在65歲時退休,當時她的運動嗜好主要是登山,也完成許多座百岳。她先生相當熱衷跑馬拉松,因此鼓勵她一起陪跑。從陪跑5公里開始,她逐漸增加跑步距離,經過了五、六年,原本只能參加親子組、健走組的她,變成完成了100個半馬,並且參加過20、30場全程馬拉松,而且還經常獲獎。幾年前,她先生完成百岳之後,想要挑戰完登台灣小百岳,邀她一起參加,自此開始他們跑遍台灣各地、甚至到金門、馬祖、澎湖、蘭嶼等地爬郊山,很有毅力與鬥志,花了一年半時間達成完登小百岳的目標。問她,接下來的目標呢?她說:「就再完登一次小百岳吧!」(延伸閱讀:50歲後爬山,怎麼避免上下坡吃力?)活力樂齡 人人做得到上述分享的都是我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他們都不是什麼體育好手,多是從40、50、60歲才開始接觸戶外運動,因為不同的動機像是樂趣、生病後要復健、覺得自己太弱要雪恥、或自覺要保持體力而開始運動,加上有同伴的引導,進而成為能持久、終生的興趣。所以,我們不能只把「健康」當作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應該是要過著享受能走、能跑、能騎、能划……,擁有樂在其中的嗜好、有品質的生活。不論是否有身體健康問題或生活上的其他困難,不需要是天選之人、也不需要具備特殊才華,只要願意開始學習、有意志與毅力,追求活力生活,人人都做得到!(延伸閱讀:倒退走舒緩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更建議4項改善膝痛的運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8 名人.優照護
老化等同退化?5種常被誤認為老化的症狀其實是生病早期表現
「一般老化」與「老年症候群」還傻傻分不清嗎?其實它們有所不同,經常會被誤解和混淆。健康的長輩雖然身體功能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但在一般狀態下自然的老化通常不至於影響個人執行日常生活的能力。然而,老年症候群便有所不同,台灣老年學暨醫學會對此病症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功能受損,而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的生理與心理挑戰。它包括了多種生理和心理症狀,其症狀不僅僅是單一器官系統的問題,還是老年病患各器官、各系統功能不等程度下降,與各種危險因子、急慢性疾病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的問題。因此,這種許多被認為是老化的症狀,實際上經常是生病的早期表現。以下是老年症候群常見的症狀:1.肌肉無力易跌倒:由於肌肉、骨骼和神經系統的組織功能逐漸下降所導致,這會讓老年人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老人肌少症男性為 23.6%,女性為18.6%。等於全台每4個男性長輩、每5個女性長輩就有一人,陷入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的風險。2.尿失禁:老年人可能會出現尿失禁等泌尿系統問題,這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女性盛行率遠大於男性,通常落在10%-30%,而男性只有1.5%-5%3.認知障礙:老年人常常會出現輕度認知障礙,如記憶力下降、思考能力變差等問題。在一些情況下,這可能是失智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症狀。4.憂鬱和心理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面臨到的生活壓力和挑戰,包括身體健康、家庭關係、財務問題等,這些都可能導致老年人出現憂鬱等心理問題。5.多重用藥:老年人常常需要吃很多藥物來治療和控制多種疾病,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往往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導致更多的健康問題。而根據台大統計,有照護需求的老人之中3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這種多重用藥的情況在失能老人之中更形普遍,有8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而38%使用藥物高達10種以上。因此,對於老年人而言,積極預防老年症候群與保持健康非常重要。平時,長輩可以透過適當的體育運動、均衡的飲食和足夠的休息來維持身體機能。此外,也可以多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學習新知識、保持興趣愛好來平衡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照顧者應該尊重老年人的生活和權利,定期讓他們接受醫學檢查,遇到問題及時的發現和治療,以確保高品質的晚年生活,為長者創造一個安全、健康和有尊嚴的生活環境。(本文獲「《優照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當焦慮來襲時怎麼辦?教你用身體緩解焦慮:為自律神經踩煞車
如何用身體緩解焦慮?當焦慮來襲時,有個方法能讓我們不被它壓垮並將其平息,那就是學習讓身體產生安全感的智慧。當不安引發逃避的反應時,身體有踩下煞車的功能。最有效冷靜下來的緊急處置,就是與自己的身體接觸。我第一次恐慌症發作時,身體的本能反應就是與地面接觸。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安心穩步」(grounding)。焦慮不安會觸發人想逃跑的本能,使身體產生一種彷彿要飄離地面的感覺。為了讓自己穩定下來, 首先要讓身體跟地板接觸,藉著重新調整身體與地板的關係,幫助意識不要逃跑,在現實中站穩腳步並重新回歸身體。換句話說,安心穩步就是提供身體必要的實體接觸,讓身體確定自己存在於「此時此刻」,並使自己冷靜下來。原本平息不安的最佳方法是接觸或碰觸他人,就像母親用撫觸的方式安撫受驚嚇的孩子一樣,只要感覺到他人安慰自己的溫度,便能大幅減輕內心的不安。若沒有這樣的對象,我們也可以用手撫摸自己來讓身體冷靜。當初受困在浴室時,當我將僵硬的身體與地板接觸之後,才終於開啟呼吸的通道。發生那件事的數年後,我開始學習創傷治療,明白了身體本能會做出這種反應的原理,像赤腳踩地、輕拍皮膚、按壓肌肉等自我碰觸的方式,都是使神經系統冷靜下來的技巧。熟悉讓身體冷靜的技巧,就像學騎腳踏車一樣, 首先要讓身體熟悉這些方法,然後不斷練習,直到我們能信賴身體為止。心理韌性就像鍛鍊肌肉一樣,需要反覆練習,直到我們對自己有信心。未來每當感到焦慮不安時,就用母性的肢體接觸使自己冷靜下來,直到不安轉變為自信。使用身體的煞車過度不安時,讓雙腳與地板接觸,就能使心平靜下來。身體也有油門和煞車, 這是一種自律神經系統的反應, 與汽車的煞車系統類似。交感神經系統的警覺類似油門,副交感神經系統的放鬆則相當於煞車。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是為了生存而自動運作,並且會隨著外界刺激而產生自主反應。換句話說,那不是一種有意識的反應,而是下意識的反射。一般來說,當身體感應到危險訊號時,交感神經便會啟動並誘發緊張反應;感應到安全訊號則會使副交感神經活躍,進一步讓我們放鬆,這可視為一種情緒調節系統。情緒的激動、不安或憤怒反應,都會使交感神經活躍;而情緒的舒緩、平靜、憂鬱或無力,則會使副交感神經活躍。健康的身體能自行控制對外界產生的刺激加速或煞車,但若持續暴露在極度的壓力中,這個調節系統的節奏就會被破壞,使身體過度激動或情緒低落,前者會造成恐慌,後者則會導致憂鬱無力。當過度焦慮使精神「離家出走」時,我們可以調整身體的煞車功能。焦慮恐懼其實是身體的交感神經系統過度運作的狀態,我建議這時利用「自我碰觸」的方式,能強力且有效地使活躍的交感神經系統冷靜下來。平息焦慮不安的自我碰觸方法有很多種,接下來我要介紹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e: SE)大師彼得.萊文的穩定技巧。這是在情況最急迫時使用的技巧,讓人能確認自己與地面接觸,並明確辨識自己的身體界線。接地是指讓身體與地板接觸,幫助意識回到現實的身體中。為了平息被觸發的焦慮,讓身體與地板接觸能有效使神經系統穩定下來。站立時,讓雙腳的腳底板各有一個點與地面接觸。坐在椅子上時,則讓腳底及與椅面接觸的坐骨共四個點碰觸到地面,更能讓人感覺到穩定。如果是坐在地板上,則可以坐骨為中心,讓臀部與大腿完全與地面接觸,更能夠感到平靜與安穩。如果意識並未離開身體,而仍留在現實中時,我建議可以用拍打肌膚的自我碰觸法,幫助我們確認身體界線。例如看見有人失去意識時,我們會拍打或搖晃對方的身體,就是同樣的概念。藉著用手輕拍身體,能讓意識回到身體裡。恐慌有時會讓人感覺麻痺,副交感神經會過於活躍並切斷身體所有的感受,讓身體陷入失去覺知、麻痺、失神等狀況中。這時可以更大力拍打身體,喚醒被麻痺的身體感知,幫助人找回現實感。感覺有人在拍打自己或身體正被拍打,能夠幫助喚醒意識的知覺。這麼做的重點在於幫助自己意識到外界帶來的刺激,透過這種外界刺激能區分內外感受,並進一步感覺到自己身體的界線。拍打是外在刺激,透過皮膚獲得共鳴的感覺則是內在刺激。如果輕拍還不夠,還可以嘗試用更大的壓力按壓肌肉。這時的按壓,可以是捏或咬等更為深入的接觸,透過施力按壓,讓皮膚下方的肌肉產生感覺。舒緩焦慮最原始的也最傳統的方法就是肢體接觸,也就是擁抱焦慮對象的身體。就像母親擁抱不安的孩子一樣,以雙手用力抱住自己的身體,就能平息不安。這時適度的肢體接觸既能帶來安慰,也能讓人感覺被愛。按壓肌肉的強度可以配合自己身體的感覺進行調整,焦慮的強度越高,按壓的力道就必須越大,這樣才能幫助調節感覺並恢復平靜。接著讓我們來學習母性的接觸,幫助焦慮不安的自己找回平靜。安心穩步:找回接地感(1)赤腳站在地板上,體會腳底的觸感。(2)為了深刻體會腳底的觸感,試著將重心完全放在一隻腳上,按壓腳底板。方法是先將身體重心完全往右移動,專注感覺右腳的觸感;接著再往左腳移動,專注感覺左腳的觸感。(3)接著將重心平均分攤到雙腳,讓重心微微往前後移動。在重心放在前或後時,更深入感覺到自己與地面接觸。這時最重要的是讓腳底板能平均地與地板碰觸。你可以想像腳底沾滿了水彩,要用按壓腳底板的方式,在地板上踩出完整的腳印。如果無法產生明確的接地感,就按壓腳背幫助腳底接觸地面。(4)如果坐在椅子上,則可以雙腳踩在地上,身體盡量往後坐,讓臀部坐滿椅子,且背脊自然打直。先確認雙腳踩在地上,接著確認坐骨與椅面確實接觸。(5)讓身體重心左右移動,藉著重力深入感覺重心所在那一邊的坐骨。重心往右移動時感覺右側坐骨的接觸,重心往左移動時則感覺左側坐骨的接觸。(6)體會腳底接地的觸感。想像腳底生根深入地底,確認自己與地面的連結感。透過腳底或坐骨,深入感覺身體正安穩地與地面接觸。吐氣的同時開啟全身的氣孔,想像從鼻子吸入的空氣傳遍全身並到達腳底。專注感覺腳底與地面的接觸及呼吸的流動,察覺身體存在於當下。
-
2023-07-16 活動.活動最前線
桃園肺癌篩檢/美、英運用精準模式 找出肺癌高風險族群
考量地區人口特性,再制定精準癌症篩檢策略。在美國,肺癌風險模式的準確性是很重要的評估重點。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Hormuzd A. Katki表示,透過精準肺癌風險模式分析,才能找到真正高風險族群、有效運用篩檢資源,並達到延長病患壽命最大效益。Hormuzd A. Katki也建議,在擬定癌症篩檢策略前,應根據各地區人口特性進行評估,以確認是否採用適合、精準風險模式,之後,需選擇適當風險族群門檻,從篩檢方式的敏感程度到成本價格等,都須列入考量。最後,找出哪些族群可透過篩檢模式獲得最佳「生命期望值」(Life-Expectancy),並確認篩檢計畫是利大於弊,整體篩檢計畫才會比較符合在地民眾所需,且兼顧成本效益。英國肺癌篩檢,考量可行性、可近性與成本效益等。英國利物浦大學教授John Field以英國肺癌篩檢政策為例,他說,英國在採用肺部低劑量斷層掃描檢查作篩檢工具時,常考慮可行性、可近性、社會心理層面與成本效益等面向,因此從檢查頻率、篩檢工具的選擇到治療配套計畫的介入等,也都要納入整體考量。舉例來說,根據2022年英國國家篩檢委員會(UK National Screening Committee)建議,目前英國肺癌篩檢對象,以55歲到74歲抽菸或過去曾抽菸的高風險族群為主,此外,也需配合戒菸服務,才能有效減少肺癌發生率、死亡率。在執行肺癌篩檢的過程中,必要時,也要派LDCT篩檢巡迴車至偏鄉地區提供服務,人力配置也要足夠,以確保每位符合資格民眾都能盡快得到篩檢服務。韓國運用AI輔助判讀,減少偽陽性、過度診斷問題。在韓國,全國性肺癌篩檢計畫從2019年開始施行。韓國國家癌症中心金烈博士分享,在選擇篩檢對象的時候,韓國政府先根據過去篩檢計畫或公共戒菸服務計畫擬定問卷,以求精準找出目標族群,進行LDCT檢測時,檢測結果會上傳雲端資料庫,由人工智慧AI系統輔助判讀,判讀品質才會比較客觀、一致,並減少偽陽性、過度診斷問題。金烈補充,現在,韓國肺癌篩檢對象也是以抽菸者為主,過去雖然有針對校園廚師進行肺癌篩檢,但那是小規模、區域性計畫,如果要擴大肺癌篩檢規模,就要思考效益、品質控管可行性等要點,才有機會造福更多民眾。創造台灣獨特篩檢模式,才能盡快找出肺癌患者。「我們不能一直抄美國,我們有自己特有的風險因子,所以要有自己的作法!」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強調,除了一天抽菸30包的重度抽菸者與過去有抽菸史的族群,台灣人的烹調習慣、寺廟香火鼎盛與大馬路上千萬台機車、火力發電所造成的空汙廢氣等,加上常見的台灣烤香腸小吃、食物防腐劑,都會造成肺癌發生風險,所以其他族群也不能輕忽,透過LDCT盡早診斷,就有機會提升肺癌患者預後存活率。陳晉興表示,台灣肺癌所造成的經濟、醫療負擔越來越沉重,桃園市在112年擴大肺癌篩檢族群,並將高風險族群的篩檢年齡提前到40歲,篩檢對象也延伸到跨社區、跨職業篩檢模式,不只清潔隊員、警消外勤人員,工業區員工、民眾也都是篩檢主要對象,期待在腫瘤造成嚴重危害前先揪出病灶,避免肺癌悲劇持續惡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Anil Chaturvedi、金烈等國際學者認為,桃園市政府將肺癌篩檢對象擴大至高風險職業、常接觸空汙族群,在肺癌防治領域,這項策略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台灣未來很有潛力成為世界肺癌防治的效法典範,對於後續研究、分析成果,他們非常期待,同時也樂觀其成,希望往後透過這樣的評估、篩檢模式,可幫助更多國家、民眾受惠。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小知識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以下簡稱LDCT)為一種肺癌篩檢工具,比起胸部X光,LDCT更有機會早期揪出肺癌病灶,特別適用於偵測直徑一公分以內肺部結節,對於腫瘤病灶,敏感度更高,偵測更精準。延伸閱讀● 桃園肺癌篩檢/桃市擴大肺癌篩檢 打造世界級肺癌防治新模式● 桃園肺癌篩檢/花錢買藥不如花錢預防 桃園LDCT擴大採檢4個月揪15例肺癌● 桃園肺癌篩檢/翻轉「抽菸才會罹患肺癌」認知 肺癌篩檢應納入其他危險因子「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7-15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黃名琪和家人每周出門運動3次,靠「跑步」領悟人生意義
從醫逾20年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認為精神科是思考與情感的科學,每每看診照顧的是病患情感及其生命故事,也相信酒癮者、藥癮者不是壞人,只要配合治療就有機會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是全國最大精神科教學醫院,肩負服務、研究、教學三大任務。黃名琪今年3月出任院長,期許打造松德院區成為一家「多元包容、平等共榮」的醫院。時間管理紓壓自律1996年黃名琪自醫學院畢業即進入松德院區服務,歷經讀書、工作、結婚生子,至今已27年,她驚呼「人生大半輩子與松德同行。」「找到機會就立刻休息」,黃名琪分享紓壓撇步,舉凡搭捷運、公車的空檔,哪怕只有一、兩分鐘,都能隨時隨地充電休息、沉澱自己。紓壓最好方式就是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背後是自律」,只要掌握得宜,無論家庭或工作壓力,都能迎刃而解。平時下班或假日,黃名琪會和家人出門運動,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到1小時不等,她會去健身房上重訓課、舞蹈課,她更愛跑步,大安森林公園是她的跑步首選之地,每回跑個5公里就很心滿意足,有時還會跑到10公里。她直呼「跑步真的超好玩」,不只可以沉澱自己,規律呼吸跟步頻,使身心更容易放空,甚至領悟人生意義。相信癮者不是壞人「我是家族第一位女性從醫的成員。」黃名琪分享半世紀前的時空背景,女性擁有一份備受尊重的職業是值得追求的,尤其醫學系是一個崇高理想的專業。她從小受到在醫界服務的親友影響,盼求學與工作表現獲肯定之餘,能突破男尊女卑的社會枷鎖。大三時,就已選擇精神科作為研究領域,「愈是難走的路,愈是想去挑戰」。「精神科是研究思考與情感的科學,而非玄學。」她看診每位病患如同面對其人生,讓她視之有趣且著迷,這是與生命故事息息相關、以人生為基底的疾病,照顧的是他人的情感與生活。酒藥癮是精神科處理上較有難度的疾病,「酒癮者、藥癮者並不是壞人」,黃名琪認為,成癮是腦部中樞神經迴路失調所致的疾病。人的中腦有一個成癮中樞,當迴路失調就會影響前額葉的控制中樞,易使人暴躁、認知下降、記憶力變差等不穩反應。「成癮是可以治療的」,不只透過藥物治療,非藥物方式如心理治療也能降低失調狀況,使情緒、睡眠、理智中樞漸趨穩定。用科技開發酒測器黃名琪投入酒藥癮治療多年,在2015年與台大資工所教授朱浩華、博士後研究員游創文,共同開發Sober Diary系統,以藍牙酒測器連接手機APP,協助酒癮個案透過自我監測戒酒;2017年進階建置預防酒駕再犯的行動科技支援系統,與地檢署觀護人合作,讓個案自我監控並管理酒後危險行為。「走舊路不會到新地方」,她的工作哲學深受此話影響,總想著創新和突破自我,由於對聯醫的使命感,2018年承接衛福部計畫建立北區整合性藥癮醫療示範中心。從起初2位醫師到治療師加入藥癮治療服務行列,10人團隊成形,從無到有的過程是一大突破。黃名琪小檔案.年齡:52歲.專長:一般精神醫學、酒精與藥物濫用、精神藥理學、團體心理治療.現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兼任部定教授台灣成癮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理事.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酒精濫用與酒癮研究所訪問學者.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發揮自己的潛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5 性愛.性福教戰
喝酒助「性」?醫:喝酒太多,男做愛易出「2問題」!聚餐不宿醉請遵守3守則!
【本文重點】:喝酒對性行為並無助益,相反地可能導致神經功能遲鈍、性愉悅度下降,男性長期飲酒也可能對血管彈性、陰莖充血速度和勃起狀態造成傷害。為了避免在性愛中出現問題,喝酒應該節制。建議在喝酒前進食,避免空腹喝酒;分次喝酒,控制每次的飲酒量;避免混合不同酒類,以減少酒精攝取和不同成分的相互作用。解酒液和偏方沒有實證證據,喝水或茶只會稀釋體內酒精濃度,但不會改變影響。如有酒精成癮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建議,不要自行使用網路偏方或藥品。不少人認為,喝酒可以助「性」,事實上,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方俊凱主任指出,喝酒雖然可以壯膽,進行性行為時,比較放得開,但在酒精影響下,神經功能會比較遲鈍,自然比較感受不到性愛帶來的刺激、歡愉。不只如此,男性長期喝酒,血管彈性會變差,陰莖充血速度、勃起狀態便大受影響。由此可知,酒精對男性性愛的愉悅度、勃起度都會造成傷害。當一個人喝醉了,特別是男性,上床就容易軟趴趴,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慘劇」,喝酒就要節制。在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所主辦的「聰明酒杯記得「量」!不喝更好最健康」酒精標準量宣導記者會上,許多醫師、專家學者都表示,酒類飲品,無論喝多、喝少,都會傷害健康,能不喝,更好。喝酒用智慧,才不會一下就醉倒、軟趴趴不過在一些親友聚會、喜宴場所,喝酒總是難免,此時,要如何避免很快就喝醉、一下就醉到全身軟趴趴?【貼心提醒】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肝膽腸胃科陳銘仁主任對聚餐喝酒的三建議:1. 喝酒前最好吃點食物,不要空腹喝酒,如果空腹喝酒,酒精在腸胃道很快就被吸收,進入血液,自然就比較容易酒醉、喝酒喝到斷片。2. 喝酒不要喝太猛、太快,一下就灌進許多酒精,應該分次喝,每次量不要太多,這樣才能減少酒精吸收。3. 盡量不要混酒,混酒除了增加酒精攝取,不同的酒含有不同成分,這些成分一旦交互作用,身體不見得可以適應,像水果酒、紅酒、威士忌、清酒等,其中成分不太一樣,在多種成分的交互作用、多單位酒精的累積「灌注」下,可能很快就酒醉,甚至容易引起宿醉、頭痛。坊間解酒液、解酒偏方,目前都缺少實證醫學證據!陳銘仁也提醒,當酒精進入身體,即使喝水、喝茶,也只是稀釋體內酒精濃度,但酒精份量不會改變,影響還是存在,只是身體吸收比較慢,醉得比較慢。此外,坊間許多解酒液或解酒偏方,這些都沒有實證醫學證據,民眾千萬不要輕信。對於喝酒,最重要的是,飲酒量要嚴格控制,能不喝,就盡量不要喝,以保護身體重要器官不受酒精侵害。方俊凱則建議,如果民眾喝酒喝到有成癮問題,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建議,千萬不要自行使用網路偏方或嘗試從其他管道獲得治療藥品,必須經專業醫師診斷、開處方箋,並擬定全方位治療計畫,才會事半功倍。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衛福部:性騷防治法延長申訴期、權勢性騷加重罰則
行政院今公布「性平三法」政院版修正案內容,衛福部管轄之「性騷擾防治法」為全文修正。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此次修法將延長申訴期限,一般性騷從過去「案發起」1年改為「知悉後」2年,針對「權勢性騷案件」增訂民事罰鍰的懲罰性賠償金、行政罰鍰,刑事責任也將加重其刑,並簡化申訴程序,取消過去「申訴、再申訴、訴願」程序,改為只需1次申訴。張秀鴛表示,「性騷擾防治法修正草案」將健全各機關性騷擾防治組織,中央政府設立諮詢會、地方政府則設性騷擾防治審議會,且兩者女性委員代表均不得少於總之二分之ㄧ;法案也規範公共場所之場所主人,應做有效改善措施,協助維護被害人安全,協助申訴、報警並檢討空間安全,若導致被害人權益受損,違者罰鍰2至20萬元。針對外界關注的性騷調查程序優化,張秀鴛表示,修法將規定申訴窗口明確化,行為人有所屬機關、部隊及學校者,向該所屬單位申訴;行為人為最高負責人時,向地方政府社會局申訴;其他案件則向警察機關申訴。申訴程序也從過去「申訴、再申訴、訴願」的程序,改為只需「1次申訴」,由警察機關受理調查,主管機關審議裁罰,被害人無需提再申訴。她也說,原性騷擾案件申訴期限為「事發後」1年,由於不少民眾遭性騷後,並不知道自己已被性騷,此次修法草案把延長申訴期限,並以「知悉」性騷作為計算起點,一般性騷擾延長至知悉事件發生後2年內;權勢性騷擾為知悉事件發生後3年內;未成年被害人則為「成年後」3年內。此外,為確保調查程序啟動,草案增訂行為人配合義務,違者罰鍰1到5萬元,並增訂「保護專章」,提供友善服務,若媒體等單位不得揭露被害人個資,罰鍰最高可達60萬;調查中應視被害人身心狀況,主動提供心理輔導、法律協助等資源。張秀鴛表示,保護專章中訂定「權勢性騷案件」的懲罰性賠償,被害人遭受權勢性騷,可提起民事訴訟,得申請精神賠償,依照情節不同,酌定損害額「1倍至3倍之懲罰性賠償金」,即若原先被害人求償8萬,法官最高可懲處24萬。此外,為有效遏止權勢性騷,除民事罰鍰外,行政責任罰鍰最高60萬、刑事責任加重其刑二分之一。行政院今表示,「性平三法」修正案可先行的部分最快預計8月上路,相關子法則預計明年3月8日婦女節實施。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15至30歲年輕人免費諮商3次 衛福部:先試辦盼長期實施
年輕族群自殺率逐年上升,其中又以學生及職場新鮮人為主,衛福部將推出「15至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預計提供年輕族群諮商補助,每人可補助3次。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說,預計將在8月上路,詳細細節仍在最後確認,會先試辦一年,後續再看成果評估,希望可以有長期規畫。自殺原因涉及多重因素,疾病、家庭、教育、社會福利、就業及經濟等因素及其交叉影響,都可能造成其自殺率的上升。為促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協助其調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衛福部規畫提供心理支持服務,預計針對年輕族群補助心理諮商費用、降低諮商負擔。諮商自費一次約2000元起跳,費用並不便宜。陳亮妤表示,全球的年輕族群不管是青少年還是年輕成人,在疫後心理健康憂慮、焦慮等議題都有惡化現化,因此是目前的當務之急。衛福部將推出15至30歲年輕族群的諮商補助方案,每人可以有3次補助免費諮商的機會,希望在諮商過程中可以讓高風險族群得到妥善幫助,並且也能幫忙轉介到醫療系統。陳亮妤說,該方案牽涉範圍廣,目前22縣市已經著手跟當地診所簽約,後續還有醫療系統轉接、資料上傳等問題,還有一些細節待確認,詳細方案預計在7月底正式宣佈。此次試辦預計先實施一年,後續看示範效果再決定,希望可以有長期規畫。此外,陳亮妤說,目前衛福部針對對於不同族群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有其他計畫正在著手進行,如針對孕婦、年長者等。她舉例,目前已經在跟婦產科醫學會、婦產科身心學會討論中;也有針對年紀較長的族群規畫預計在明年推出,因為年長族群要敞開心胸去諮商難度比較高,不是提供補助就可以有效果,無法用年輕人的補助方案一樣一體適用。※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3-07-14 醫聲.醫聲要聞
新生兒患唇顎裂...未諮詢「僅1成5留寶寶」 諮詢後增至8成
當知道肚裡胎兒唇顎裂,對爸媽來很煎熬。國內顱顏治療除長庚體系,近年北醫附醫也加入行列,北醫附醫與專長胎兒異常診斷的台兒診所合作數年,共同打造「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北醫附醫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表示,過去曾統計,若有唇顎裂胎兒的父母經諮詢了解後續治療細節,約80.6%會將寶寶留下,未來諮詢者,僅15.4%留下。北醫附醫與台兒診所合作「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由產檢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共同會診,於唇顎裂新生兒出生前擬定治療計劃,安撫準父母的焦慮。新生兒誕生後,醫師與協調師隨即前往各個醫療機構,現場教導護理師唇顎裂新生兒照顧技巧,減少因照護問題而轉送醫學中心的風險。陳國鼎表示,唇顎裂此疾病必須從出生應付到18歲,中間經歷多次手術、治療及照顧負荷,每一次小朋友就醫都需要家長陪伴。台灣90年代末期,當時顱顏家庭多集中在長庚醫院治療,雖然使得醫師醫學實力提升,但治療網絡有限難擴及各縣市,家長當時跑醫院頻率從每1至2週一次,也有每月、每年一次,十分辛苦。陳國鼎說,後續隨著北醫成立顱顏中心,經過統計發現,超過6成的家長照顧負荷高。而父母第一次聽到唇顎裂後,多半心情受到衝擊,因為沒人知道「什麼是唇顎裂」,因此產檢諮詢對家庭來說很重要,像是清楚瞭解後續有唇手術、牙槽植入手術等,訂定明確治療目標,減少手術次數、提高治療成果,就能減少照顧負荷,通常諮詢後80.6%的家長會選擇把寶寶留下,如未諮詢僅15.4%會選擇留下。台兒竹北東平診所院長楊子儀表示,門診中的超音波診斷,會清楚照出胎兒唇、牙槽、顎骨裂的程度,不會只有唇顎裂三字帶過,因為唇裂與唇顎裂治療都不同,在產前將診斷分得更仔細,與父母溝通治療計畫過程,可以清楚知道出生到18歲需要哪些手術,需要在哪些科別追蹤,都會讓父母心情更穩定,也較能冷靜思考是否可以迎接孩子出生,「超過9成父母會選擇把寶寶生下,若未與聯合門診專家諮詢,超過7成選擇終止妊娠,重新來過」。北醫顱顏中心亦與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合作,開辦唇顎裂照護認證課程,教導醫療機構與產後護理之家唇顎裂照護技巧,準父母們無須四處奔波,輾轉尋覓適合的醫療機構與產後護理之家。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理事長張東曜表示,透過聯合門診,讓唇顎裂寶寶不但在媽媽肚子裡就能診斷出精確分型,甚至出生前就能夠擬定0到18歲的治療計畫書,這種貫通產前到產後的診斷和醫療模式,是業界先驅。北醫也與全台醫療機構成立「台灣唇顎裂治療網」,包括中山醫附醫、花蓮門諾醫院、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等團隊合作,針對治療頻率較高的牙科、耳鼻喉科、復健科,病童均可就近得到治療,減少舟車勞頓。北醫附醫也特地成立顱顏基金,贈送家長包含鼻模、矽膠片、打孔器、脫膠抹布等多種照顧輔具的「十全十美禮盒」,提供單親家庭住院喘息服務、交通補助,減少唇顎裂家庭經濟與時間的負擔。另外,團隊建立專業衛教網站,並利用社群軟體,及時給予專業回覆,提供家長心理支持。
-
2023-07-13 癌症.飲食與癌症
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你絕對要少吃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多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和大多數癌症倖存者的年齡都在65歲以上。許多類型的癌症透過篩檢(如乳房X光檢查、結腸鏡檢查和皮膚檢查)能夠提早發現,都可加以治療控制。倘若已經發生,癌症並非絕症,仍然可以與個人的醫療團隊配合,維持健康生活,改善高齡癌症者的生活品質(包括治療期間)。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有一項臨床醫學研究報導,提到「罹患癌症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大都是運氣不好」,這指的是細胞「基因」的改變,千萬不可以誤解成聽天由命。事實上,每一個個體內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存在,人體具有極為奇妙的防衛系統,在免疫功能好的狀況下,會自動將不好的細胞排除;反之狀況不好時,這些癌細胞就有可能快速不正常增生,進而侵犯身體正常生理功能。也有不少人在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第一個反應是心理上出現憂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品質及飲食。換言之,不少癌症病人並非死於原來診斷的病症,而是因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有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務必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積極地治療;而不是沮喪或迷信於沒有根據的偏方。癌症患者的熱量攝取應該比一般人多20%。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讓身體備足本錢,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以接受治療期間的種種挑戰。延緩癌細胞演進 應避免12種食物以下12類食品,儘可能從日常飲食中去除:1.微波爆米花:微波爆米花所使用的紙袋內層,含有一種名為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的有毒物質。2.番茄罐頭:大部分罐頭食品已被塑化劑雙酚A(BPA)汙染,這會誘發基因異常。尤其番茄罐頭最為嚴重,因為番茄浸泡在酸性液體中,鋁罐容器內層塗面上的BPA會滲入番茄原料中。選擇玻璃罐裝為宜。3.加工過的肉類製品:例如香腸、火腿、熱狗、培根、燻肉等,含有亞硝酸鹽,當轉變為亞硝胺,有致癌疑慮。4.人工飼養的鮭魚:養魚場飼養鮭魚,有時會使用抗生素、殺蟲劑及不明的化學物,這些可能會造成細胞異常,甚至也可能被多氯聯苯(PCBs)和汞汙染。5.玉米脆片或洋芋片等各種香脆零食:香脆零食含有會導致血清壞膽固醇上升的反式脂肪,此外鹽、人工調味料、防腐劑以及人工色素的含量都很高,再者為了增加脆片脆度,添加的丙烯醯胺(acrylamide)是種致癌物質。6.原料中使用氫化油(hydrogenated oil)的加工食品:例如烘焙食品、餅乾、各種酥脆零食經常用其來保存和改善食品外觀。這類食品同時含高量ω-6脂肪酸,攝取過多ω-6脂肪酸會誘發身體發炎,影響健康。7.醃漬或煙燻食物:這些食品含鹽量高且有各種添加物,絕對會造成負面的生理影響。8.基因改造的農產品:例如玉米、馬鈴薯、穀類和黃豆,大都是基因改造生物體(GMOs),會誘發免疫系統使身體發炎。至今醫學上尚無肯定的科學證據,但潛在的負面影響仍不排除。9.含高量精製糖的食品:例如糖果、蛋糕、餅乾、汽水、可樂、甜茶及各式甜點,大都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會誘發體內發炎。10.含人工甜味劑(代糖)的飲料和加工食品:人工甜味劑雖不含熱量,但仍會使體重上升及導致糖尿病,且在分解後對胃產生毒性。11.含有酒精的飲料:過量酒精會增加口腔、食道、肝、直腸、結腸癌及停經後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12.紅色肉類:紅色肉類,例如牛肉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酸,可能會增加直腸與攝護腺癌的機率。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大多數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和大多數癌症倖存者的年齡都在65歲以上。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的數據,癌症是65歲以上人群中第二大死亡原因,年齡在65歲以上,有28%的男性和21%的女性被診斷有癌症。美國癌症學會公布,2023年新病例數為1,958,310人(男性51.59%,女性48.41%)。但因2019年之後治療方案進步,死亡人數下降33%,609,820人死於癌症(男性52.82%,女性47.18%)。在臺灣,癌症是十大死因之首,發生人數2020年一年內有11萬人。在中國,2022年癌症新病例數約是美國的兩倍,但死亡病例數約是美國的五倍。許多類型的癌症透過篩檢(如乳房X光檢查、結腸鏡檢查和皮膚檢查)能夠提早發現,都可加以治療控制。倘若已經發生,癌症並非絕症,仍然可以與個人的醫療團隊配合,維持健康生活,改善高齡癌症者的生活品質(包括治療期間)。罹患癌症絕不是運氣不好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延緩腫瘤形成的速度。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曾有一項臨床醫學研究報導,提到「罹患癌症的人當中,有三分之二大都是運氣不好」,這指的是細胞「基因」的改變,千萬不可以誤解成聽天由命。事實上,每一個個體內或多或少都有癌細胞存在,人體具有極為奇妙的防衛系統,在免疫功能好的狀況下,會自動將不好的細胞排除;反之狀況不好時,這些癌細胞就有可能快速不正常增生,進而侵犯身體正常生理功能。也有不少人在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後,第一個反應是心理上出現憂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品質及飲食。換言之,不少癌症病人並非死於原來診斷的病症,而是因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治療效果不佳,或是有其他併發症。因此,一旦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務必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積極地治療;而不是沮喪或迷信於沒有根據的偏方。癌症患者的熱量攝取應該比一般人多20%。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攝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讓身體備足本錢,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以接受治療期間的種種挑戰。良好的飲食內容可以延緩癌細胞的生長癌細胞的形成有兩個階段,首先是細胞內基因DNA發生異常,造成細胞病變的致癌啟始因子包括:石棉、輻射線、黃麴菌毒素、農藥、殺蟲劑、激素等。一旦細胞內基因異常形成所謂的癌細胞,在成長為腫瘤,影響到正常生理功能的過程中,會因應環境以及飲食內容而有「加速」或「延緩」病變速度的兩種可能性(參考圖3-5):兩種會「加速」癌細胞形成的促進因子(1)飲食:過量蛋白質、高飽和脂肪酸飲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煙燻及鹽醃食品、某些人工添加劑、色素……等。(2)環境:水汙染、缺乏運動、飲酒、吸菸、二手菸……等。反之,可以「延緩」癌細胞形成的兩種因子(1)飲食:抗氧化劑、維生素A、E、C、膳食纖維、硒等礦物質。(2)環境:遠離所有促進因子。雖然仍無法完全掌控細胞基因的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可以經由減少接觸環境中的汙染因子,來減低基因異常的發生速度,以健康飲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延緩癌細胞形成的過程。由飲食延緩癌細胞形成若要延緩癌細胞的生長,多吃蔬菜水果是最簡要的方法。一些研究表明,癌細胞偏愛在酸性環境下生長,所以多吃蔬果可以使體液偏微鹼性1,換言之素食者罹患所有癌症的風險都較肉食者低,但不代表要飲用鹼性水。此外有乳癌和大腸癌高危險機率者,飲食中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反之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取量,縮短代謝廢物殘留在體內的時間,可以減緩癌細胞的形成速度。發霉的玉米及穀類(米)絕不能吃,因為很可能含有黃麴菌毒素,其會導致肝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燻烤和醃漬食品所含的硝酸鹽添加物,會加速胃癌細胞的形成。而維生素C可以減少傷害物質的形成,所以在吃烤肉、香腸或熱狗的同時,必須同時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例如與橘子或新鮮的橘子汁一起食用。注意香腸和烤肉不要和養樂多或其他乳酸飲料共同食用,這兩者的組合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飲食原則以下提供7個飲食原則,可以審視自己的飲食習慣加以修正,以減少不良的飲食因素,改善健康狀況,正在接受治療的人也可以參考:1.增加植物性食物,減少動物性食物‧ 增強膳食纖維的攝取量,多食用蔬菜及全穀類。‧ 減少肉類的攝取量,尤其是紅色肉類及加工肉品。2.增加健康油脂,減少飽和脂肪酸‧ 烹調或涼拌時,採用橄欖油替代麻油、奶油、豬油或雞油。‧ 盡量去除肉類所含有的肥肉部分,以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酸的攝取。‧ 每週至少吃1~2次的魚或海鮮。‧ 減少速食、油炸食品、加工食品的攝取。‧ 仔細核對營養成分標示,避免含有氫化油、高果糖玉米糖漿、人工色素、人工調味劑、防腐劑、棕櫚油和椰子油的加工食品。3.增加含抗氧化力的食物‧ 增加攝取顏色深的漿果類水果:藍莓、黑莓和深色葡萄。‧ 增加攝取各種各樣顏色鮮豔的新鮮水果和蔬菜。‧ 多攝取天然食物,減少加工食品。‧ 食用燒烤或加工肉品時,在同一餐中同時攝取橘子或其他含維生素C及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和水果。‧ 在烹調中添加可以增強免疫力的植物香料,例如咖哩、大蒜、薑、九層塔等。‧ 飲用足夠的水分。4.避免在烹調過程產生致癌物‧ 採用水煮、清蒸、涼拌等較為健康的食物烹調方式,避免在烹調、加熱過程中產生致癌物質。‧ 避免高溫加熱食用油。‧ 避免食用過度燒烤的食物。5.注意使用的容器以及食物的保存‧ 避免食用發霉的食物。‧ 正確使用微波爐,使用可耐高溫的玻璃、陶瓷容器、耐熱型塑膠容器加熱,不要任意使用塑膠容器。‧ 選擇品質好的碗盤、杯子、鍋鏟,勿忽略這些也可能是汙染食物的外在因素。‧ 避免用塑膠袋、免洗餐盒等盛裝熱食,高溫會讓塑化劑滲入食品。‧ 請將食用油儲存在密閉容器中,並儲存在陰涼避光處。6.確保衛生與食品安全尤其是癌症治療期間免疫力較弱,一定要注意!‧ 準備食物及進食之前,務必要用肥皂充分洗手,而不是消毒液。‧ 蔬菜和水果必須徹底清洗乾淨(不妨在浸泡的水中加入數滴白醋)。‧ 食物必須保存在適當的溫度下,儲存在冰箱(低於4℃)或冷凍庫中,抑制細菌的生長。‧ 生肉、魚、家禽和雞蛋必須分開處理。‧ 徹底清洗使用過以及接觸過生肉的餐具、檯面、砧板、海綿或抹布。‧ 肉類、家禽、海鮮必須徹底煮熟,食用前,使用食物溫度計測量肉內部中心點的溫度(畜肉須煮熟至中心溫度72℃以上,禽肉則須煮熟至中心溫度74℃以上),以確保食物安全。‧ 忌吃未經處理過的蜂蜜、牛奶和果汁,選擇經巴氏殺菌過的產品。‧ 避免沙拉吧、壽司、未煮熟的肉、魚、貝類、家禽和雞蛋。7.舒適的用餐地點與用餐方式,促進食慾‧ 自備餐點,以確保食物的內容、分量及安全。‧ 確保進食的環境乾淨衛生,避免吵雜擁擠。‧ 依據個人的吞嚥能力,調整食物的型態。本文節錄:時報出版 《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延伸閱讀:.抗癌怎麼吃?營養師授癌友「9要9不要」飲食攻略,幫助康復遠離癌症.70%的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12 養生.家庭婚姻
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
從小到大,我們身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孝道是美德,「百善孝為先」、「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觀念根深蒂固,會孝順的小孩都是好孩子,所以要聽從父母的話。這也意味著不管你的父母如何對待你,你必須要孝順,如果不孝就是道德低下。對此,李安提出對孝順的不同見解,認為孩子不要被孝順道德綁架,「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而許多父母也喜歡常常把「孝順」掛嘴邊,動不動就對子女情緒勒索「我花了多少錢養你」、「你不順從就是不孝」、「我養你長大,這是你欠我的」、「長大了就翅膀硬了」。彷彿孩子是父母的附屬品,只要不順自已的意且沒有予以回報,就是大逆不道、應受眾人唾棄,在這樣的社會壓力下,你敢不孝順嗎?隨著時代改變,許多父母並不是因為真的愛小孩才懷孕生子,有些是為了應付長輩而生小孩、有些是在毫無防備下就懷孕生下來,有些父母甚至會對小孩施暴,讓小孩在恐懼中長大;或是只想吸小孩的血(像是張韶涵被親媽榨乾1億);面對這樣的父母,小孩該盡孝嗎?相反地,如果孩子在充滿愛與善的環境長大,那他在長大成年後,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國際大導演李安,在多年前拍完《喜宴》後,曾說過這段話:「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別取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裡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網友持不同看法對於李安的認為「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眾意見,引發廣大迴響,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看法。.有部分網友認同李安的看法:「認同,我也不會對子女說要孝順2個字,家人之間需要的是關心」、「孩子長大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孝順雖然是好事,同時也可能是壓力!」、「我覺得如果父母好好教育小孩讓小孩有成就,妳要求她們奉養妳有道理,如果只是亂養一通,以後小孩領28k,還要小孩奉獻,就實在沒道理了啦」、「重要是如何對待,看緣深緣淺」、「要孝敬而不是孝順」、「不要搞一大堆事情就謝天謝地了,還期盼什麼孝順」、「孩子會想到父母,這是自己教出來的成果。他們忙到忘了老家,也沒關係。老人自己要有精神上的依靠,宗教信仰、參加志工團、老人會、社區大學.......,不要老想著兒女孝順。」、「你要小孩孝順沒問題,前提是你有沒有給小孩足夠的愛和尊重?人是互相的好嗎?」。.部分網友對孝順有不同的見解:「孝順是什麼?長大後成家立業一切勿讓父母操心,耽心,這種就是孝順,不是你给父母吃好的,用好的,給他們金錢就是孝順,別搞錯了,父母為了兒女是不求回報的」、「孝=尊敬跟善待,順=服從,不可違逆的方向,先有孝後而順次序不得顛倒。現代人前者容易實踐後者皆不難,孝順者與被孝順人當然這必須兩者相對應 所以不能用單一面向解釋。」、「孩子不用多孝順,但還是要尊重長輩,要認真讀書,往後認真工作,對自己的態度行為負責」、「能懂得把自己照顧好,認真予工作上與人同事間能夠和睦相處,這就是孝順」、「我會教育我小孩要孝順啦,但要不要聽就隨他們嘍,不免強,自己把錢存夠哪需要人孝順,不要來跟我拿錢我就啊彌陀佛啦」、「孝順不是天性,是需要教育的,是個身教比言教更好的教育」。.部分的網友不認同李安的看法:「不認同,而是須隨時代重新定義孝順」、「孝順沒有錯,也不是啥老觀念,有錯的是『愚孝』心態」、「過時?雖然沒有掛在嘴邊,但內心總有期待,孩子要不要孝順一部分是本質,部分是觀念的傳承,只能說表面不指望,但內心一定是有盼望!」、「不知什麼時候、年輕人變得讓老人家無法適從了!孩子只考量自己的感受,責任心變弱了」、「不認同,既然不孝順,那就不要繼承遺產。18歲,成年,自己搬出去!」、「不教孝順,難不成,教他不要孝順」、「然後呢?眼睛沒閉上前不要隨便講這件事 你如果變成植物人或是重病纏身你就知道」。更有網友打趣表示,現在已經是「父母親要孝順兒女媳孫女」。遇到情緒勒索的6種解套方法情緒勒索是什麼?為什麼有網友認為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又該如何解套?情緒勒索的概念是出自心理治療學家蘇珊.福沃德出版的著作《情緒勒索》,指的是「一個人利用你的情緒與感受,來控制你的行為,藉此說服你以他們的方式看待事情」。遇到父母情緒勒索的情況,建議以下6種方法,可以幫助解決與父母關係中的問題:1.尋求平衡和理解:試著理解父母的角度和期望,同時也要保持對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的尊重。尋找一個平衡點,可以透過溝通和對話來達到相互理解。2.積極與父母溝通:與父母進行開放和誠實的溝通,表達你的感受、需求和立場。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進行對話,並尋找共同的解決方案。3.設定健康的邊界:確立清晰的個人邊界,並表達出你的界限。明確告訴父母哪些行為是你無法接受的,並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4.尋求專業支援:如果情況變得困難,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或家庭治療。專業人士可以提供指導和支援,幫助你處理與父母之間的情緒勒索問題。5.尋求外界協助:與朋友、親戚或支持團體交流,分享你的困境和感受。這些人可以給予你情感上的支持和建議,幫助你處理情緒勒索的挑戰。6.培養自我價值感:學會價值自己的觀點和需求,不讓父母的情緒勒索影響你對自己價值的認知。尋找自我肯定和愛的來源,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這些方法可能需要時間和努力,也取決於個人情況和關係動態。重要的是保持尊重和愛,同時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情況嚴重或持續困擾你,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幫助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延伸閱讀:.三餐費100元!窮養長大卻被要求給孝親費,合理?女兒嘆:沒錢別生小孩.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拒給1萬孝親費挨譙「不孝」 社會新鮮人嘆:待業還被罵廢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9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與悲傷同行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從《實習醫師手記》開始認識王溢嘉。這本發行於作者離開醫業初期(1978),回顧、反思醫療現場所見生命、疾病、死亡等議題的作品,40多年來持續帶給後輩許多影響。我不曾親見這位傳奇的學長,卻拜社群媒體之賜成為「臉友」,追蹤他近年所思與生活點滴,當然包括一年多前驟失愛子的消息。透過臉書發文,我也看到學長開始抒發、反思喪子的衝擊,並重新檢驗一向所信持的人生信念、價值觀,在被殘酷的命運之箭射中劇烈搖撼後,是否已經崩壞……學長林衡哲醫師一封信,讓王溢嘉決定接受考驗,扛起自己的苦難,因為「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年後,他交出新書《悲.慧.生死書》。如同副標題,這本書是為愛子谷神和自己而寫,作者用「餘生裡多一點善」,以善制惡來對抗、回報惡運。於是,作者夫婦開始心裡帶著愛子谷神,繼續品嘗人生的諸般況味,並為英年早逝的動畫家設立網站、編纂文集。至於公領域的王溢嘉則提起筆,分享自己思想與心情的變化、來不及對兒子說出的話,以及如何自我療癒與重建人生的過程,特別是給有類似遭遇的讀者借鏡。身為學妹、臉友、讀者與精神科醫師,我因多重身分驅使,一口氣讀完這部理性感性兼具,生死學與人生哲學知識「含金量」極高的作品。令我印象極深的一章是女兒新作在台北國際書展發表,全家人在會場感到「悲欣交集」。「悲欣交集」是弘一大師臨終前手書,王溢嘉先從字面的體會談起,認為人面臨死亡,一方面為自己即將灰飛煙滅感到悲傷,又為免除各種痛苦感到解脫。接著是個人悟出看似對立的兩種情緒,同樣出自內心,如果以差別心對待,執著某種情緒,卻貶抑或輕忽另一種,豈不是自己最忌諱的「偏見」?應該要「當悲則悲,當欣則欣」才是。最後,王溢嘉才說到自己對弘一大師手書的理解,應是大師臨終前悲憫眾生依然受苦,同時欣慰自己修成正果,明心見性,了卻生死。依此理路,作者應該為自己、還有所有活著的人依然「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悲憫,並對兒子已經脫離這些苦難、免除各種煩惱感到欣慰。也因這般建設性的理解,整部作品一路讀來,能帶來情感淨化、心靈療癒的功用。雖然作者無法將兒子的驟然離世,當作一個醫學問題看待,覺得神話比科學能提供更圓滿的解釋。我仍認為這是一部「悲傷療癒心靈地圖」,因為對照蘇絢慧心理師暢銷20年的作品《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其中列出的喪親者15個課題,王溢嘉已在《悲.慧.生死書》完成作答。您或許會問,那是否也代表他走出失去愛子的悲傷?我會斬釘截鐵地回答,沒有,不只是王溢嘉,因為每個人的一生,都必須學習,與悲傷同行。【推薦閱讀】王溢嘉《悲.慧.生死書》有鹿文化╱2023蘇絢慧《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二版╱寶瓶文化╱2023
-
2023-07-09 醫療.巴金森病
巴金森最愛問/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務農長輩右手巴金森顫抖 左手關節炎 醫:評估肌肉量決定該動或靜
平時務農的65歲陳大哥,長期左手關節疼痛,吞了止痛仍難耐,於是前往醫院看診。原來他是位巴金森病患者,罹病後因慣用的右手出現顫動無力症狀,改以左手上工,結果過度出力引發關節炎。台南奇美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楊浚銘表示這也是台南當地患者的特色之一,本該是提醒巴友多運動,遇到這種情形反而是要多休息,為此,他會以觸診大腿方式,藉以評估肌肉量,判斷患者該運動還是該靜養。Q:為什麼關節會一直疼痛無法緩解?楊浚銘觀察,台南市的長輩多從事種田務農、養殖漁業等勞力工作,通常第二代不願接手,他們又放不下事業,曾碰過幾位罹患巴金森病患者,即便身體肌肉不適也會吞止痛藥,繼續使用沒有巴金森病症狀的另一手工作硬撐,長期下來導致關節炎,嚴重甚至變形,此時就必須和骨科會診治療。凡事過猶不及,楊浚銘說,碰到前述狀況是要多休息,但如果是肌力不足,則要增加運動訓練,特別是鍛鍊下肢肌肉,身體自然有好的基柱,這是因為巴金森病患隨著病情進展,很容易會跌倒,摔這一跤恐造成骨折而臥床,臥床久了變成失能等惡行循環,所以,他在診間會留意長輩們的手臂、腿部肌肉量,同時也和家人討論運動的指引。 善用數位工具 幫助家屬留心起居與用藥巴金森病患者多為55歲到60幾歲的長者,需要家屬多費心照護,不過若長輩未與晚輩同住,這時科技工具成了不錯的夥伴,他分享,有位民眾替罹病的家人裝設時下常見的視訊攝影機,隨時查看長輩狀況,就曾發生過及時發現跌倒而緊急送醫的事件,另外,用餐後的服藥提醒也能透過無線麥克風來對話,補足了空間的距離。 楊浚銘表示,詳盡紀錄服藥情形是作為醫師調整用藥的參考,「如果有吃沒吃都不知道,醫生想要幫忙也很難…」他也說,沒有定時服藥造成症狀加劇,卻沒有和醫師說明,可能導致醫師以為藥效不夠,加重藥量結果反而造成更大副作用,建議家人們除了提醒案時服藥外,也要觀察患者在吃完藥後半小時到一小時內,身體是否有出現強烈反應。 「生病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家人的事。」楊浚銘經常和患者及家屬溝通,尤其病程的緣故,患者可能會合併失智而忘東忘西又或者低落、幻覺等症狀,家人也不要多做責怪,「其實很多長輩都怕成為孩子負擔,我都會提醒他們,固定服藥控制好病情。」既然巴金森病趕不走,不如當成朋友一起和醫師好好了解認識它,透過規律用藥穩定病況,保留日常自理的能力與良好的生活品質。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7-08 養生.家庭婚姻
三餐費只有100元!窮養長大卻被要求給孝親費,合理嗎?女兒嘆:沒錢不要生小孩
在物價、房價萬物皆漲,薪水追不上漲幅的世代,許多人連自己都養不活,更別說還有心力養小孩,這也造成年輕人不敢生小孩。但還是有人沒有評估自身經濟條件,認為小孩生下來後就養得起,讓小孩被窮養長大。一名15歲網友以過來人身份分享童年悲慘經歷,表示小時候家境貧困,父母無法負擔她的教育費及生活費,每日餐費更只有100元,只能吃白吐司、白飯、小菜、罐頭度日,讓童年過得非常痛苦,他藉此向大家呼籲「沒錢不要生小孩」。沒錢不要生小孩:一天只有100塊吃飯一名女網友在Dcard幫15歲的鄰居妹妹代發文,以「一天只有100塊吃飯」為題,呼籲大眾沒錢不要生小孩。女孩表示,爸媽本身就沒有什麼錢,媽媽是家庭主婦,家裡的經濟來源是爸爸工作的收入。由於是跟父母同住在阿公阿嬤家,導致家裡沒有達到低收入戶的門檻,不能申請任何補貼和減免。因為家境拮据,從小到大連補習和學才藝的錢都沒有,也沒有額外買教科書的錢。每天的餐費只有100元吃飯錢吃三餐,早餐靠一包白吐司撐五天、午餐一碗白飯加一個菜、晚餐一碗白飯加小菜三樣50,有時候就加個肉罐頭。就這樣從小吃到15歲,長期營養不良導致「活像個瘦骷髏,一直都吃不飽不健康」。女孩表示自己連文具也是用最便宜的10塊文具,「要什麼沒什麼」活在一個比底層還底層的生活。看著同學們有錢可以出門社交,自己卻因為經濟問題一直都沒有朋友,就連畢業旅行和戶外教學也無法負擔。「每次看到同學的生活都很羨慕,父母卻要自己以後背學貸、賺生活費,還要給孝親費。」女孩藉著自己的生長經歷,呼籲現在想生小孩的人好好想清楚。生育是本能,養育是責任,但若父母沒辦法負擔孩子的生活費和教育費和其他費用,拜託不要生下來讓他們跟我一樣痛苦,不要覺得孩子可以窮養,這樣只會造成小孩心態上的不平衡而已,每天活著都要為了錢而煩惱。「如果沒有辦法養好孩子給他一個好的環境成長,請不要生下來」。沒錢不要生小孩 出生即被階級複製此篇貼文引發廣大迴響,網友們紛紛留言表達看法,「出生就來受苦的,直接被階級複製,長大還要親情勒索照顧爸媽」、「這幾乎是每一代小孩的悲歌,自私的大人自私的生下小孩,然後要他們自生自滅,沒那個能力真的不要生小孩啊」、「太慘了,還沒長大就被要求贍養父母!只能跟他們說你給我怎樣的水平養育我,我也只能用同樣的水平贍養你」、「物價真的漲很快…10年前的100塊真的好用很多,現在100元買不到一個雞腿便當」、「畢旅多少,幫你出不要錯過畢旅了」、「老公的爸媽一直喊我跟先生趕快生小孩,說窮養也能養的很好,我真的不要我的小孩那麼可憐」。6點評估你適不適合生小孩現代人生活成本上漲,生小孩後會導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導致有人認為窮人不應該生小孩,否則孩子將會受苦。面對這樣的生活壓力,以下6點幫你評估是否準備好迎接新生命:1.經濟能力:檢視個人或家庭的經濟能力是否足夠養育小孩,包括照顧和教育的費用、房屋和生活費用等。2.生活方式:檢視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方式是否適合養育小孩,包括工作時間、社交生活、旅遊計畫等。3.身心狀況:檢視個人或夫妻的身心健康狀況是否適合懷孕和養育小孩。4.教養觀念:檢視個人或家庭的教養觀念是否符合對小孩的需求,包括如何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和社交能力等。5.生活環境:檢視個人或家庭的生活環境是否適合養育小孩,包括家庭和社區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等。6.未來規劃:檢視個人或家庭的未來規劃是否能夠包容小孩的需求,包括職業規劃、教育規劃和退休計畫等。以上評估方法可以幫助個人或夫妻更全面地考慮是否要生小孩。除了經濟、教育和生活等方面的因素,也需要考慮個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最終的決策應該是根據個人和夫妻的整體情況做出的。延伸閱讀:.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 面對情勒6方法解套.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拒給1萬孝親費挨譙「不孝」 社會新鮮人嘆:待業還被罵廢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8 醫聲.醫聲要聞
Me Too延燒 性平三法修法四大重點 拼7月底完成
台版Me Too運動延燒月餘,行政院預計下周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制法」修正草案,月底前完成修法。其中跟職場有關的性工法,將建立外部調查機制,以及對行為人的行政處罰;性工、性騷擾防治法還會納入被害人協助服務,不僅要杜絕、防治性暴力,更要協助被害人恢復平穩。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說,政院版草案研擬的性騷擾樣態指引作為未來性騷擾防治及處罰時的依循。樣態指引將明確劃分權勢性騷擾、一般性騷擾,以及騷擾手段、類型與兩造關係等;言明樣態除了在民眾性平教育內容上能有更細緻的規劃,也涉及到防治方法的不同,在行政罰的罰則上也有關聯。民進黨立委范雲與婦團昨也提出性平三法的四大修法重點,包括補足身分適用漏洞、改革申訴與調查機制、提高性騷擾加害人及機關處置不當的罰則、加入被害人協助機制。強調應提高對行為人及未善盡義務的機關罰則,最高開罰50萬元。針對職場性騷擾,明文列舉公司對性騷人行為人懲處樣態,且設立「情節重大加害人資料庫」,預防包庇或輕放。在校園,也新增對學校吃案、延誤調查等情形的裁罰。張秀鴛說,政院版草案由行政院主導,衛福部全力配合,民眾在意的修法關鍵如性騷擾審查機制等,行政院討論中都有提到,委員版草案提到的四大重點,也在政院版草案擬定過程中受到討論,且討論更為廣泛,至於最終結果為何,以行政院最後公布為主。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指出,為避免球員兼裁判,當雇主本身就是性騷擾行為人時,應直接由地方主管機關調查,同時,擴大性平法適用範圍至軍警、矯正學校。對此,勞動部官員表示,這次性工法修法將新增對行為人的處罰、被害人協助,同時建立外部調查機制。教育部則說,配合行政院指示,修法將從建立更有效、友善及可信賴的申訴制度著手。性騷擾諮詢案件較同期暴增九成六 修法將納被害者協助現代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提醒,目前只有性平法明定被害人協助資源,性工法、性騷擾防治法則付之闕如,修法應加入心理輔導、諮商、社福資源、法律協助等被害人扶助保護服務。不過若一味只要求雇主提供資源,恐造成被害者求助無門,建議應有其他替代求助管道。今年6月1日至7月5日,「113婦幼保護專線」各類性騷擾諮詢案件數共361件,平均每日10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77件,增幅達九成六;若以發生場域區分,公共場所性騷擾190件最多,其次是職場129件、校園42件。陳建仁日前表示,政府對性騷擾、性侵害零容忍,目前已積極進行相關修法與研擬態樣指引,預計下周提出性平三法修法送立法院審議,盼月底前完成修法。
-
2023-07-07 醫聲.Podcast
🎧|老漁工慢病多 遠洋船靠岸一次燒百萬!這醫院開發儀器助判斷回港與否【慢病放大鏡Podcast-心腎糖系列2】
偏鄉醫療難解,除了山區、離島等交通困難之地,遠洋船工也身處醫療資源稀缺的「水上偏鄉」。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表示,遠洋漁業船工每次出海時間數月至一年不等,且位處廣袤海洋,醫療資源取得更困難,船工高齡化,不只罹患慢性病比例高,急性病症也須重視,曾有船工到院已失去生命跡象(OHCA);小港醫院周邊地區人口高齡化,多重慢病患者多,已落實整合醫療、與社區之間也進行垂直整合。🎧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郭昭宏表示,小港醫院鄰近有小港漁港、前鎮漁港、旗津漁港,服務相當多遠洋船工,執行的健康檢查中,很高比例是遠洋漁業公司船員健檢,過去照顧遠洋船工的經驗,發現船工普遍年齡偏高,容易出現慢性病問題。原因是船上糧食儲存不易,長期食用高糖、高鹽的食物下來,船工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腎臟病的比例偏高,船工也常因疾病控制不佳,輕微糖尿病變成嚴重糖尿病;早期腎臟疾病演變成可能需要洗腎。郭昭宏指出,過去罹患慢性病的遠洋漁業船工,因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限制,每次回港時只能領取一個月用藥份量,無法支應在海面上作業動輒半年以上的時間,家屬領了藥寄到漁船靠岸補給的國家,船工用藥才不致斷炊;後來中央健康保險署放寬遠洋漁業船工的慢箋領藥時間,才讓船工能夠穩定用藥控制慢性疾病。此外,郭昭宏說,除了慢性病的問題,職業傷害和急性發作的疾病,亦是遠洋船工面臨的另一大醫療痛點。職業傷害如長期拉漁網等粗重工作,造成的骨關節退化;漁船輪機室噪音極大而影響聽力;作息日夜顛倒,更讓船員長期承受心理壓力,返港時容易與家人起爭執。郭昭宏說,過去疫情期間,曾有2、3位遠洋漁業船工因為腹痛,送到小港醫院時已失去生命跡象,「我們很遺憾,也好奇為什麼船工只是腹痛,就會因闌尾炎、腹膜炎而過世。」後經了解才知道,遠洋漁船若在航行期間靠岸,每次花費需要一百萬,在無法確認船工腹痛是因為便秘還是真有緊急狀況的情況下,多數船東會選擇先繼續觀察。郭昭宏分享,為解決船工在慢性和急性疾病的問題,小港醫院與民間科技公司合作開發「掌上型質譜儀」,透過扎指尖將血滴在試紙上,再放入儀器,從急性的發炎、心肌梗塞,到慢性的糖尿病、腎臟病的控制情況,都能藉由判讀數值精準掌握。他表示,目前因法規限制,雖無法作為診斷依據,但能夠協助船東更精準的判斷回港與否,盡力避免延後就醫造成的憾事再度發生。慢性病整合擴及院內、養護機構、診所 延長高齡長者健康餘命銀髮族越來越多,台灣估計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郭昭宏說,除了服務遠洋船工,小港醫院對於周邊社區民眾醫療責無旁貸,他觀察到人口老化情況明顯,老年人口佔比超過16.7%。「高齡化社會來臨,平均餘命越來越長,多重慢性病將是未來重要議題。」郭昭宏說,民眾壽命延長,慢性病自然變多,面對高齡且罹患慢性病的個案,醫院應該從流程改變做起。過去不同慢性病疾病別有各自的個管系統,但要打破科別藩籬,強化科別之間整合與管理,就須要朝向整合式門診推動。郭昭宏表示,針對整合門診的模式,許多醫院透過家醫科、高齡科醫師協助長者進行多重慢病管理,小港醫院也是如此,但考量患者就診習慣,也鼓勵長者最常看的科別如腎臟科、神經科醫師,投入慢性病的整合照護。「醫院內做了整合,醫院與社區之間,也要進行『醫養整合』。」郭昭宏說,小港醫院成立「醫養整合中心」,高齡長者到醫院就診後回歸社區,或進入安養中心、護理之家,醫院會協助安排適合的機構,並與機構合作,由個管師持續追蹤長者健康狀況,若身體良好才會除案、停止追蹤;小港醫院也與附近80多家診所結成聯盟,進行垂直整合,長者小病到診所就診,大病可再到醫院。從醫院內部整合、醫養整合到醫院與診所間的垂直整合,郭昭宏說,一切的目的是為了落實「延緩老化、活躍老化」的目標,希望在國人平均餘命延長的同時,透過多重慢性病的整合照護,讓高齡長者活得更好、更健康,創造更好的健康餘命。郭昭宏小檔案現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 副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博士經歷:高雄巿立旗津醫院院長高雄市健康城市推動中心執行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王柏云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馮樹妍特別感謝: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
2023-07-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學生的身心耗竭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身心耗竭」(burnout),這是目前醫療人力以及醫學教育非常嚴重的問題。一位關心這議題的資深精神科醫師寫出他對這問題的看法,並對醫療院所發出誠懇的呼籲:重視醫療人員的身心健康,團隊互助與信任,提升組織內的心理安全感,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病環境。→想看本文同時他邀請另外兩位作者:一位資深臨床心理師發表她專業的看法,提出醫療人員身心健康照護的重點,並對醫療人員發出溫馨的呼籲,「請您也將自己放入視病猶親的照顧對象」。→想看本文一位醫學系高年級學生寫出她需要將所有基礎與臨床知識融會貫通,要和病人、家屬、師長、同儕溝通,又要隨時趕上新知的獲取與自我檢討。她最後提出非常可愛充滿睿智的自我勉勵:找回初衷、看大方向、活在當下、好好睡覺好好吃飯最重要。The Why and the How在五年的醫學生涯中,常聽聞周遭同儕,乃至學長姐經歷身心耗竭的狀況:常常覺得自己每天都很疲憊不堪,被與日俱增的壓力與需要完成的事務壓得喘不過氣,但休息的日子卻不足以排解這些情緒,使得自己效率逐漸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在各行業都可能聽聞到有身心耗竭的情況,畢竟現在時代資訊流通快速、工作要求已不是過去簡單反覆的工作,常要求創意、創新,同業彼此之間競爭也越發激烈。 醫學生的角色其實在各方面都是身心耗竭的高危險群。除了本身被要求的學習內容廣到從基礎醫學到臨床應用,還要懂得將所有知識融會貫通:和病人解釋時要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和師長、同儕討論時又要切換成專業術語。不僅如此,醫學領域也不斷在發展,最新的指引、診斷標準、治療方式也都常常需要去更新了解。醫師這份職業本身就肩負很大的責任,承擔著病人的身體健康與信任。也因此,對於未來的醫師要求也等比例地提高,老師們在指導時也不忘提醒我們不足之處。 醫學生階段的學習有很多模稜兩可的尷尬地段,對於各個領域都不甚熟悉,卻要對每個領域略知一二。而摸索這些的過程中也會不知道要了解到什麼程度,最後只能以「不能比旁邊同學知道得少」為模糊的目標。當我們追逐的目標是這樣隨時改變的主觀定義時,只會在拼命想達到的過程中永遠感覺它近在眼前、卻又遙不可及。無形中的較勁也是醫學生的壓力來源,使得我們心力交瘁、可能也讓我們不再喜愛社交、不再互相幫助。比起其他行業,至少以我的角度看,醫學生之間的競爭相當強勁。畢竟醫學生過去都曾是在考試成績上的佼佼者,大部分在互相較勁、排名的環境下長大,難免在潛意識中想成為最優秀、成績最好、兼顧課外活動的「贏家」。而醫學生階段的不確定性,更間接加重彼此之間的競爭。大多數人在初入臨床實習時,仍未選定未來的夢想科別,也因此在各個科別都想成為最閃亮的實習學生,給師長和學長姐留下最好的印象。「xx科都是書卷獎」、「如果能寫個論文好像對xx科申請很加分的」、「你成績那麼好就不用做研究了吧!」這些言論雖然作為彼此調侃的話語,不過也在無形中展現出,互相比較、互相競爭已經成為我們不明說的枷鎖。最後,在醫學生中完美主義的個性也很普遍。由於自我要求高,也因此往往不想草草了事,時常想著要做到最好、付出所有的努力。然而,面對所要消化的龐大知識量,還有因為互相競爭導致的超高標準,自我要求過高最終的結果,就是立定能力之外的目標,拼死拼活地努力也達不到,最後精神耗盡,想法漸漸變得負面消極,終至身心耗竭。說了這麼多,這些前因後果都是所謂「重力問題(Gravity Problem)」,就如同地心引力般,即使逃避或嘗試解決,都難以完全根除。不過也不代表我們就只能咬牙繼續磨練,消極地期盼有一天一切會好轉,或是我們終有一天會適應。以下是一些我認為對我有幫助的想法與作為,也希望對看到的人能有所幫助或體悟:1.找回初衷:Work with a purpose--to be a competent doctor「看到家人因病痛苦」「對於人體生理、病理變化感到好奇」「喜愛幫助他人,從中獲得成就感」在經過大學前四年的課業、考試,和後來進入臨床後所面對排山倒海的知識量,難免會有超出負荷的感覺,迷失自己最初的方向。然而我們進入醫業不是為了成為行走的「醫學教科書」,而是成為一名「稱職的醫師」。在感到目標遙不可及時,不妨回頭看看,想想自己的「根源」是什麼。2.看大方向:Put everything in perspective 大多數醫學生、醫師都是經過層層考試、也有些完美主義,習慣對於每個細節瞭若指掌、每個環節都處理妥當。然而在課業越發繁複、要攝取的知識和技能逐漸增加時,要適時地放遠目光,先求「有」再求「好」。另外,也要退一步檢視自己所訂定的目標是否真的能在有限時間內達成。高自我要求固然是好的,但日復一日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容易削弱自己的信心和努力的動力。3.和自己比較:You are unique and more than enough, acknowledge what you’ve accomplished 行醫本身就很重視團隊合作,但彼此競爭在學生階段仍是環境下不可避免的後果。要短時間改變這個生態並不容易,也因此我得出最好的結論是和自己比較、付出不愧對自己的努力。除了要求自我之外,也記得時常反過來想自己已經完成的事情,適時給予自己鼓勵。4.活在當下、把眼前的事情做好:Work with enthusiasm 在很長的代辦清單與飄忽不定的目標面前,我們總有讀不完的書、學不完的經驗。在這種待辦事項堆積如山的情況之下,難免會有想草草了事的負面情緒,也是burnout常見的狀況。在感到難以負荷時,可以先從第一件事情著手,並且不要為了完成而完成,如果能懷抱熱情完成每件事情,就算沒有全部完成,自己還是會比較滿意。5.好好睡覺、好好吃飯最重要:Doctors are humans too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