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0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少子化
共找到
266
筆 文章
-
-
2023-03-09 焦點.元氣新聞
健康永續論壇/少子化危機 提升母嬰防護力是重要議題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與聯合報今共同舉辦「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邀請中央、六都市府團隊與地方政府衛生局首長一同討論因應母嬰防護力的相關政策。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說,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預防醫學可有效降低整體社會和醫療體系的負擔,除已上市的嬰幼兒疫苗,各國積極開發許多新創疫苗,如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疫苗以防範嬰幼兒急重症的發生。六都政府也分享該縣市母嬰健康政策及未來推廣方向,實現城市健康永續目標。今天的與會者包括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六都則由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台南市衛生局長蘇世斌和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分享六都母嬰防護政策及挑戰,現場還有民間團體與會。後新冠疫情時代為全球帶來「免疫負債」的挑戰,台灣校園3月6日解除口罩禁令,但呼吸道疾病、腸病毒大流行是否重演仍需觀察,母嬰等脆弱族群更須提前保護,確保家庭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台灣疫苗推動協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去年11月29日發布「城市健康防護力指標報告」,針對全國各縣市幼兒常規疫苗接種政策進行調查,並盤點衛福部疾管署成人疫苗接種建議,雖然各縣市在公費疫苗補助不盡相同,但保護母嬰等脆弱族群的願景是一致的。今天六都決策首長及中央、地方衛生首長共同參與,這也是去年年底縣市長選舉後,六都衛生首長第一次共同的聚會,是城市健康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尤其台灣少子女化嚴重,去年新生兒出生人口僅13.8萬多人 ,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7項中,將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列入需解決問題,如何提升母親及嬰幼兒防護力是今後城市在「健康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台灣因應少子女化趨勢,政府去年投入逾800億經費推動生育補助、人工生殖補助等政策。依內政部最新統計,去年我國新生人口下降至13.8萬名,且總人口連3年呈現負成長,對嬰幼兒防護刻不容緩。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表示,台北市面臨雙重挑戰,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的21%,但兩歲以下人口僅占1.21%,出生率0.96%更低於全國的0.98%,因此北市要打造成「敢生、能養、好健康」的城市,除加碼生育補助、提高友善生育補助、回復1500元敬老金,還要提供平價、優質、近便及多元的幼兒照顧服務,並推出「廣慈社會福利園區」為國內首創的醫療、復健、長照的整合機構,以提升健康城市防護力,更是公私協力一起達成的目標。新北市人口為全國最多,但中央統籌分配稅款不均,即便如此,新北市仍不宜餘力照顧母嬰健康。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說,新北市首創好孕專車補助,以及推廣育兒寶貝袋,讓家長注意嬰幼兒發育、促進親子互動,同時推動疫苗接種,包括提供弱勢族群公費輪狀病毒疫苗。另針對身心障礙、未成年、藥物濫用及低收、中低收戶的特殊族群孕產婦提供關懷服務,讓弱勢家庭無後顧之憂。「每個寶寶、媽媽都是寶。」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指出,桃園市於六都中最年輕的城市,但台灣少子女化原因是不想結婚或想晚一點生等,甚至是非婚生子女等都提供相關的幫忙,如策略方面是建立友善生育環境,並於孕前給予凍卵營養金,孕期提供智慧產房、中醫助孕等,產後則給予心理諮商等措施,並納入發展全人照顧系統,讓母嬰同時獲得良好的照顧。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說,為打造母嬰親善的城市,台中市正推動幸福台中,包括提供首創數位智慧育兒小幫手LINE@、產後媽媽心理諮詢加值服務、嚴謹食安查核把關母嬰健康、平價托育讓育兒更容易、打造特色共融公園等,透過身心健康、育兒支援及友善環境的多元守護,作為爸媽最堅強的後盾。根據亞太經濟合作(APEC)衛生工作組(HWG)制定的「APEC生命全程疫苗接種行動計劃」(APEC Action Plan on Vaccination Across the Life-Course)指出,疫苗接種是世界最重要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衛生措施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如何與中央協力,完善常規疫苗接種,並逐步納入新創疫苗,以維持母嬰防護力之永續,是全球共同目標。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指出,聯合國第3個SDGs永續發展指標「健康與福祉」,關心的都是「人」,從城市層面審視健康防護力,讓我們從人出發,用最在地的資源與能量,滿足國民真正日常的健康需求。每一座城市,都是民眾的健康與福祉,最重要的防線。台灣歷經這3年疫情之後,除了接下來要面對公衛挑戰,相信正是政府部署健康永續、加速創新的時機。洪淑惠說,聯合報關心公眾的健康、公衛重大議題,我們承諾將致力在健康永續的議題上,這個論壇是一個重要的平台,也是一個始點,期待每一年我們都有機會邀約政府、專家、產業意見領袖共聚,繼續在城市健康永續議題發揮影響力,為更健康的台灣做出貢獻。此次「2023城市健康永續論壇」期許在健康永續目標下,中央、地方政府、專家學者、產業界和民間社會持續交流,落實在地作法,共同提高台灣城市健康防護力,讓民眾享受生活,參與城市發展。
-
2023-03-05 寵物.照顧指南
狗狗1歲不等於人類7歲?獸醫教你新的科學換算公式
【本文重點】2022年的寵物登記認養數已超過出生人數,毛小孩飼養風潮愈來愈興盛。狗的年齡不應直接乘上7,應根據品種、體型來計算,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發表新的狗年齡計算方法,1歲等於人類31歲,10歲的狗相當於人類68歲、20歲的狗相當於人類79歲。老化速度越來越慢,故照護也應隨之調整,要注意狗的老年徵兆,如肌肉量變少、運動表現不佳、進食量變小等。--by ChatGPT受到少子化、單身化影響,毛小孩飼養風潮愈來愈興盛,根據內政部及農委會統計資料,2022年的寵物登記認養數已超過出生人數。寵物的長照問題也逐漸受到關注,飼主應加強疾病預防、照顧,並善用政府資源分擔壓力。「你家的狗15歲啦,那等於是狗界的百歲人瑞了!」聽到狗的年齡,總是直接乘上7來換算,但其實應該根據品種、體型來精算,才能調整照顧型態。一般小型犬的壽命普遍較大型犬長,而且狗在1歲前成長速度超快,等體型穩定後,衰老速度會放慢。學會換算狗的年齡,才能因應牠們在生命中每個階段會遇到的問題,包括飼料更換、好發疾病、老年徵兆等。樂膚莉動物醫院院長蔡曼琳破除毛小孩年齡都市傳說,狗的1歲等於人類的7歲,算法太籠統,不少被主人照顧良好的狗活到20歲,算換成140歲實在太不科學!她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發表的研究說明,團隊發現在特定的基因列序裡有「甲基化」,主要控制基因表現,會隨著時間改變外觀。了解年齡算法與身體狀態,給予各年齡適當照護。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團隊發表了新的狗年齡計算方法,把人類和犬隻的DNA變化列入,更符合實際生命歷程。狗長大速度很快,帶入公式換算,1歲就等於人類31歲、2歲等於42歲,之後老化速度漸漸趨緩變慢,10歲的狗相當於人類68歲、20歲的狗相當於人類79歲。人類年齡=16 x ln(狗的年齡)+31註:ln為自然對數研究人員以拉不拉多幼犬及成犬為採集資料,蔡曼琳強調,計算公式不適用所有狗隻,品種、體型也有關係,還包含了狗的生活環境與習慣(飲食、運動、睡眠)。有些狗的毛色潤澤、步伐輕盈,看不太出真實年齡,跟主人的照顧方式有關,每日攝取的「營養」是關鍵。算出狗狗年齡,也要了解老化狀況。狗在1歲左右進入成犬階段,大約7、8歲步入高齡犬,當狗出現以下行為或症狀時,要注意老年徵兆,接下來就要靠主人耐心的陪伴與照護!● 肌肉量變少● 運動表現不耐、容易疲倦● 食量變小、進食速度慢● 容易長腫瘤、皮脂增生● 抵抗力變差、容易生病● 出現認知障礙:不認得自己名字、睡眠時間混亂、原地繞圈圈蔡曼琳提醒,成犬後每年做一次健檢,高齡犬則每半年檢查一次,發現異狀可即早治療,不妨請教獸醫師給予健檢方案的建議。毛小孩也有長照資源寵物長照認證機構 新北已有136間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毛小孩長照」也漸夯,動物醫院、特定寵物業者在取得認證後,即可提供飼主多元照護,讓步入老年的犬貓得到更全面的照顧。高齡犬貓除了慢性疾病,也會跟人一樣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即失智症。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新北市動保處)關注毛小孩晚年需求,於109年4月15日推行「新北市動物長期照護服務機構認證及輔導暫行辦法」,目前全市設有136間特定寵物長照醫療、照護機構,協助飼主守護寶貝安度終老。動保處長楊淑方說,為提升動物福祉以及減輕飼主照顧的壓力,寵物長照機構審查嚴格,在取得認證之後,仍會持續對特定寵物長照機構進行查核,確保長期傷殘、罹患慢性疾病及高齡犬貓獲得妥善照護。當民眾工作出差、犬貓受傷緊急狀況,以及白天上班需要托老,即可帶到取得動物長照認證的機構。新北市獸醫師公會擬定了開業醫院診療收費標準,均在飼主可負擔的範圍,務必尋找合格的機構。寵物長照機構跟一般貓狗旅館不同,專責長照人員具專業技巧,例如餵食、擠尿,甚至有針灸、電療、雷射等治療儀器。寵物長照政策可安撫飼主心情,遇失智、受傷殘疾等問題,可先送至合格機構住一陣子或白天日托,給飼主喘息時間。【延伸閱讀】.狗狗5個常見疾病大調查(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09 醫療.精神.身心
隋棠被控小孩吵鬧擾鄰!精神科醫師提3解方
隋棠遭鄰居控訴是放任小孩從早到晚吵鬧的「惡鄰」,隋棠反擊曝鄰居太敏感曾「帶榔頭上樓罵」前住戶,雙方各執一詞。對此,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提出3解方,一是搬家,二是等孩子長大,三是讓彼此感受對方善意,噪音會變得較能忍受。沈政男指出,噪音紛爭的本質,通常是「有孩子的人,都不會覺得他們吵,即使在客廳活蹦亂跳,把家裡當成公園,也覺得好活潑!好可愛!」因為心中有愛,所以家人不覺得吵,但樓下的住戶,因為滿滿都是恨,當然就覺得吵了。而當小孩在跑跳,即使鋪了隔音地毯,也沒有用。因為幾十公斤的身體,落在中空的樓板,就像在敲打一面超大的水泥鼓,重低音效果絕佳,包厚布也阻擋不了。衍生後續的上門規勸、投訴管委會、報警,甚至提出告訴,寄望對方有同理心。偏偏,小孩子,就是會扼殺這樣的同理心,而後續更大的問題是,即使報警、上法院,怎麼測量與確認噪音來源與大小是一個無解的困境,最後只能陷入「樓上太沒同理心、樓下該吃藥」的無止境衝突裡。精神科醫師提3解方對此,沈政男提出3個解決方法,第1個就是「搬家」;倘若無法搬家,那就是第3個,小孩會長大,到了他們不覺得在家裡跑跑跳跳有什麼有趣的年紀,事情就解決了。不過,最實際的應該是第3個作法,讓彼此感受到對方的善意。沈政男說,噪音是聲音加上干擾,音量與音頻雖是客觀數據,但干擾與否牽涉主觀判斷,尤其要注意的是,公寓大樓的噪音定位,容易失準。而鄰居雙方在處理噪音問題的過程中,若感受到對方的冷漠,甚至敵意,容易使人感到更加生氣,更氣,就會覺得更吵。反之,鄰居彼此若能感受到對方的善意,噪音就會變得比較可以忍受。沈政男也建議,若無法處理鄰居小孩的噪音問題,但又不到必須搬家的程度,那就只好改變自身的認知:在少子化的年代,樓上願意生小孩,讓他們在家裡蹦蹦跳跳,也不是一件壞事啦!
-
2023-01-06 醫聲.Podcast
🎧|走在善終的前端:病主法上路四週年專訪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劉越萍
今天是《病人自主權利法》(後簡稱病主法)上路的四週年。民國76年通過《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訂定器官捐贈法規的國家;民國108年病主法正式上路,台灣成為亞洲首個立專法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國家,在「善終」路上始終走在前端。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暨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後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劉越萍是一名執業的小兒專科醫師。曾在急診室工作,她看過太多撕心裂肺的生離死別,也深刻體會善終的重要性。🎧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家人間羈絆深 患者家屬難放手劉越萍的一位病患,罹患平均存活期低於10歲的退化性罕見疾病。然而,這位病患在她的門診看診一直到17、18歲,隨著病程演進,退化越來越嚴重,劉越萍也決定向病友家屬詢問「是否該考慮孩子未來的醫療選擇」,希望這位年輕病友臨終時不要面臨反覆插管的痛苦;這件事已跟家屬討論多次,但家屬也很為難地說,「醫師,請妳原諒我們的自私。」「言談之間,我知道病友和家屬皆理解也認同生命自主,以及臨終尊嚴的概念,只是感性上仍然無法放下。」劉越萍說,家人間羈絆甚深、感情甚篤是華人社會的特色,要讓逝者在臨終時走得安詳,留下的家屬心中平安,是重要課題。她表示,包含《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病主法在內的「善終三法」,即因此設立。劉越萍指出,善終三法雖是三條個別的法律,實則為一個核心、三個面向,而這個重要核心即是「生命自主」,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生命的主控權。劉越萍說,若從時間軸來看,「善終三法」的立法時間每個立法的跨度約為十年,反映了社會氛圍面對生死態度的轉變。善終三法保障患者生命自主《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以搶救國人性命、延長患者的存活為出發點。劉越萍指出,隨著時代變遷,少子化趨勢越趨明顯,台灣也步入高齡化社會,國人開始重視臨終的生活品質,政府便透過制度的設計來給予保障,於是有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末期病患能夠拒絕特定的醫療措施。病主法則更進一步,讓民眾在五種臨床條件下,都能選擇願意與不願意接受的醫療行為。劉越萍說,當器官移植技術變得可行,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也讓移植後排斥的情形獲得解方。為了讓更多病人在符合醫學倫理、安全規範的前提下,能夠有移植續命的機會,就有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後來通過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則反映了台灣在法律、臨床的層面,已從單純的移植救命,衍伸到疾病末期的臨終安寧照護。」劉越萍說,國人對於生命有了更深的洞見,政府便透過立法為無法治癒的末期病患,提供另一種更安適好走的選擇。擴大適用對象 病主法尊重自主盼醫病和諧病主法的適用條件涵蓋末期病人、不可逆轉的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極度重度失智及其他中央主管機的疾病情形。劉越萍表示,病主法除了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善終權益、促進醫病關係和諧,更要保障患者知情、選擇、接受或拒絕醫療的權利,善終意願在意識昏迷、無法清楚表達時,自身意願都能依法獲得保障。民國91年,行政院衛生署(現衛福部)為建立等待器官移植病患的登錄與分配系統,使受贈者與捐贈者之間能夠有效配對,避免造成珍貴捐贈器官的浪費,遂根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捐助設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作為捐贈者、受贈者、器官勸募醫院及器官移植醫院彼此間之溝通橋樑。劉越萍:儘早開始臨終規劃才不留遺憾民國110年10月25日,「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改組為「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劉越萍表示,有鑑於臺灣面臨人口變遷,邁入高齡化社會,安寧療護需求持續增加,故經由組織變革,把善終三法的推廣任務納入其中。2022年是中心成立的二十週年,係重要里程碑,中心特別規劃出版紀念專書「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將於今年農曆年後出版販售。劉越萍表示,專書的出版是希望為中心留下紀錄,跳脫歌功頌德、官方文章的形式,以科普的樣貌呈現,讓對器捐、病主及安寧議題有興趣的民眾,能夠擁有獲取正確知識的管道。劉越萍說,一個新觀念要深植人心,並非一蹴可幾。劉越萍舉例,過去民眾鮮少與人談及自身財務規劃,認為這樣太市儈、太物質。然而,隨著時代氛圍轉變,人們逐漸接受理財觀念,「人不理財、才不理你」的俗語琅琅上口。她表示,相信透過社會氛圍營造,建構能夠自然地談論臨終規劃、生命自主的環境。劉越萍也呼籲,民眾不論身在何種人生階段,都應該及早開始臨終規劃,「當無常降臨、人生謝幕之時,才能夠不留遺憾,平靜道別。」劉越萍小檔案現職: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執行長經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衛生福利部醫事司技正學歷: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台大醫學院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衛福部醫事司、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
2022-12-20 焦點.元氣新聞
永續城市防護力 地方籲提高疫苗經費
如何構築城市健康防護力?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目前我國對於12歲以下學童的醫療照護費用,遠低於65歲以上年長者,建議中央政府要有大破大立精神,將資源多投注於孩童身上,主張兒童疫苗施打全部免費,「既然縣市政府都提供免費營養午餐,為何疫苗也不免費呢?」疫苗項目接種的制定,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認為,要回歸科學準則評估,彙整後的資料再交由地方政府參考,以英國JVCI為例,疫苗接種政策計畫的前提,由各單位提供科學評估後彙整報告,建議應由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提出建議,讓地方能夠瞭解疫苗推動的優先度,作為施打依據。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年盤點全台縣市健康防護力,邀集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黃玉成、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以及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參與會議,對於城市的疫苗政策、如何提升嬰幼兒或年長者等脆弱族群的防護力等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嬰幼兒照護 政府預算很少曾梓展指出,台灣面對少子化趨勢,卻不見嬰幼兒的照護花費預算成長,以台中市為例,65歲以上長者有41多萬人,每年的長照預算達70億元,但12歲以下學童近40萬人,健康保健費用僅2、3億元,相差懸殊。疫情帶來城市免疫負債問題,兒童和成人必須當心傳染病的夾擊,陳伯彥說,臨床上除了新冠病毒,還有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十多種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威脅,特別是看似通報病例少的百日咳,嚴重性就被低估了,因此推動疫苗的接種,還是最有效的防範。採購新創疫苗 缺乏經費陳伯彥指出,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提出全年齡疫苗接種行動計畫,提倡不同年齡階段要施打不同疫苗的終生疫苗概念,台灣則在常規疫苗的接種計畫、成人疫苗記錄卡問題、疫苗經費等仍待修正。國際上不斷有保護力更佳的新創疫苗上市,但我國的採購經費是一大困境,黃玉成建議,應以預防角度切入,例如從健保額度等撥出經費,否則中央的疫苗基金始終維持在30到40億元,很難有這樣的資源。葉彥伯說,目前疫苗經費是中央、地方進行財務分攤,又依縣市分攤比例不同,像彰化縣是分攤一到二成、台中市三成,縣市政府的疫苗費用在預防保健的支出比例偏低,應該提高占比,這樣能夠替中央分攤疫苗經費,屆時中央有較多空間評估採購新創疫苗。導入家庭醫師 與疫情共存對於新冠疫情朝向共存方面,葉彥伯提出家庭醫師概念,疫情期間的疫苗施打、視訊看診,當初都是以地方政府戶政、民政系統進行,如果是將家庭醫師的概念導入,固定的鄰里是由一位醫師負責,在看診或開立抗病毒藥甚至打疫苗,就能夠做好安排及分流。曾梓展說,地方政府的衛生政策也要有所調整,台中市政著重於母嬰照護上,從孕前的補助、產檢、新生兒誕生,再到學齡前的照護,並與社會局等合作,針對兒童虐待、新生兒死亡等擴大規模積極追蹤及探討原因,打造母親和幼兒全方位的保護。
-
2022-12-18 寵物.照顧指南
選寵物保險注意3項目:理賠額度、次數上限、是否有自負額
台灣少子化問題愈來愈嚴重,許多小家庭不生孩子,把家中毛小孩視為家庭成員照顧。由於寵物沒有健保,看病費用相當昂貴,此時就可透過寵物險填補相關費用。事實上,寵物險在國際間行之有年,國內目前也有九家產險公司推出寵物險,保障內容大同小異,但貓狗爸媽們選擇保單時,仍要留意諸多眉角,讓毛小孩保障更強化。全球首張寵物險保單,早在上世紀1924年就已問世,當時是由北歐國家瑞典率先推出,主要是針對犬隻,由於當時犬類保險政策推行廣泛,寵物險的概念早已深植瑞典人心中,目前已有約半數瑞典狗狗都有投保寵物險。英國約18%寵物投保,美國高達50萬隻投保。後續包括英國在1947年、美國在1982年相繼售出首張寵物險保單,各歐美國家都已推出類似保單,據統計,英國現今已有18%寵物有投保寵物險,美國則有高達50萬隻寵物投保。相較下,台灣寵物險起步較晚,首張寵物險保單是由旺旺友聯產險在2004年率先推出,2012年明台、泰安兩大產險也推出寵物保險。不過,起初寵物險投保率極低,每年投保率都不及1%,隨飼主對於寵物照顧提高下,寵物險投保率才慢慢拉升。且2018年起,台灣產險業者參考日本寵物險保單內容,慢慢進行改良後,也逐漸打開市場接受度,多家產險公司才紛紛投入寵物險的行列。九家產險公司近年大幅增長,2021年簽單保險費約1.6億元。目前有九家產險公司推出寵物險,目前包括易安網(華南產物)、東森保代、兆豐產險、英國凱來(明台產物)、富邦產險、國泰產險、新光產險、泰安產險、中信產險等。根據統計,九家業者2021年國內寵物險簽單保險費約1.6億元,較前年同期已大幅成長112.36%,寵物險在國內潛力相當大,目前以華南產險寵物險市占率近72%最高,去年簽單保費達1億餘元,較前年同期大幅成長268.33%。有養寵物的飼主都很清楚,寵物一生病,所需醫療費用相當驚人。根據統計,若以10年壽命來計算,養狗平均花費約60萬元,養貓則是55萬元左右,且此統計數字不包含生病、意外或毀壞東西等突發狀況,國內許多飼主為了減輕負擔,近年有愈來愈多人為毛小孩投保寵物險,近年寵物險投保率已有明顯拉升。多數寵物險設有理賠次數上限,投保前須看清楚。但保險專家指出,投保寵物險必須掌握眉角,一定要有足夠的醫療保障,飼主投保寵物險前,應注意醫療理賠額度、次數上限,以及是否有自負額等3大項目。專家分析,市面上寵物險理賠項目,一般包含「醫療費用補償」、「侵權責任補償」、「寄宿費用」、「協尋廣告費用」、「喪葬費用」等;而投保寵物險應注意3大項目,包括醫療理賠額度、次數上限,以及是否有自負額限制。其中,在理賠次數方面,多數寵物險都有設定門診、住院和手術的理賠次數上限,部分商品甚至一年只理賠一次。理賠次數上限愈高,當發生事情時,比較不用擔心。年保費多在2000至4000元,小資族也有選項。假設保單設有自負額,代表保險不會全額賠付,意即飼主需自行負擔的金額。自負額愈低,就是多數支出由保險公司承擔;自負額愈高,則表示飼主要承擔的費用較多,舉例來說,有些保單限制門診、住院、手術費用最高給付80%,飼主仍需負擔20%自負額,而此設計通常會反映在保費上,自負額愈低時,保費相對可能會提高。至於寵物險保費,以市面上寵物險保單為例,年保費大多在2000至4000元,保費隨寵物年齡而有變化,年齡愈低投保愈便宜,但專家建議,可從理賠額度角度來選擇,例如選擇東森、華南寵物險,最高醫療費用理賠高達20萬元,且無次數上限,也無自付額限制。若飼主是小資族或學生族,也可選部分產險主打的每日「銅板價」寵物險,例如富邦產險「毛起來愛2.0」專案的S方案,年保費最低僅569元,平均每日不到2元;國泰產險寵物險也主打每日保費最低僅3元起,但銅板價保單理賠項目較少,保障也相較簡易。
-
2022-12-17 退休力.理財準備
「男人」、「房子」哪個可靠?該買房嗎?吳淡如給要買房的女性的4個人生建議
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說:「一個女人如果想要寫作,一定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還要有自己的房間。」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提到,我從小就被這句話說服了,再加上後來一直擠那種8個到16個人的宿舍,實在沒有隱私權。我一直很希望自己有獨立的生活空間,所以很早就買了房子。當然那時候薪水不高,房價也還好,我花費也少,沒有現在女性買房的負擔那麼沉重。不過在我看到的所有女人之中,房子帶給他們的安全感,基本上似乎都比男人要強,這是真心話。就心理層面而言,女人買的不只是一個可以住的地方,更是可以為你遮風避雨,沒有人能把你趕走的地方。如果房子是你的,當你跟同居的男朋友吵架,走的是誰?當然是沒有房子所有權的人嘛!買房前自我對話,買後不後悔,有關女性購屋前有幾個問題值得「自我」討論:❶ 你需要什麼樣的房子?女性購屋比較衝動或看「感覺」?我不這樣認為。大部分女性是務實主義者,曾有人說:擇偶就像買菜,在步入「市場」前,就該知道自己要買的是什麼。因為如果你沒有清楚的目標或條件,就無法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決策。買房何嘗不是如此?請列前三名標準清單,不要像擇偶條件一樣模糊,說什麼「我愛他就行了」,記得考慮「代價」:你能負擔的貸款總額,並且思考你的工作穩不穩定?❷ 你的願望值多少錢?從過去的調查來看,女性在決定購屋的條件與男性確實不同。在生活水準上會比男性更為講究,男性可能回家只要能上網、睡覺就好,而女性會更重生活品質。另外女性普遍也更注意安全需求,除了屋況本身,周遭環境(荒郊野外或風化區)等都是觀察重點。買屋清單比擇偶清單容易多了,在於擇偶條件無法標價,但是買屋清單可以有價格標準,清單再完美,買不起也沒用。提醒自己,房子不會像愛情一樣多變,不會翻臉如翻書,它會給你如同混凝土與鋼筋般的承諾。這樣一來你才知道自己的「夢想」值多少錢?以及你需要花多少力氣去追求。❸ 為了買房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除了要估量夢想的價格,還要知道自己的能耐。這裡的能耐指的不單是你有多少錢?還有你願意為此付出多少代價。不管是存頭期款,或者是後續繳房貸,你的生活勢必會受到影響。還算低利時代,如果可以使用寬限期不必先還本金,就不要客氣!用寬限期,五年內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好處是可以維持生活品質,並且有多餘的資金注入其它投報率較高的ETF或股票,也還有筆應急用的生活資金。❹ 要買套房、兩房還是三房?如果有足夠的錢,你要買幾房呢?當然錢多幾房都可以,但是房間多維護成本高,而且如果你住在城市中,常常會有「免費住客」搬進來。我的一個女性朋友就有這樣的經驗。他在臺中工作,家人也都在中部,運氣不錯,五、六年前在房子還滿便宜的時候,他就買了一間4 房的老公寓。不過後來的狀況有些失控,因為家人覺得你只有一個人,幹嘛住那麼大一間?當妹妹到臺中求學,搬來跟他住,怎麼可能收房租?問題是妹妹還真大方,大學畢業之後連男友都帶進來同居了,反正住同一個房間。弟弟後來也在臺中工作,既然妹妹可以住進來,他也就順理成章。所以也占據了一個房間,當然也沒有付房租及水電管理費。而且也常常找朋友來家裡一起打電玩,半夜戴著耳機吼得好大聲。剩下的一個房間呢?某一天他看到表姊也提著行李過來,因為他爸媽認為表姊離了婚真的很可憐,請她暫時收容。不只表姊,還有兩個三歲以內的孩子。「這是原罪嗎?我的房子竟然變成親友收容所!」一直到目前他還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尤其對於「一個好人」來說。所以房間愈多愈好嗎?當然不是,每個人的需要和家庭狀況還有家人組合都不一樣。如果我是一個單身的人,我會選2房。如果是購買投資房,我也會選2房。在海外投資,如果買的是預售屋的話,我也選2房。2 房當然比3房4房便宜很多,而且容易轉手。未來兩代、三代同堂少,少子化,各大都市的4房房型已經不好轉手。相較於2房或3房的房型,還是市場上主力趨勢,未來也比較有人承接。書籍介紹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作者:吳淡如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2/07/12作者簡介吳淡如延伸閱讀:50歲後努力與否,到85歲都會算總帳!老年醫學權威陳亮恭:教你2招抗老化缺牙了,該做「假牙」還是「植牙」?牙醫師的6個良心建議
-
2022-12-12 醫療.感染科
疫苗財源如何補足?莊競程:中央做起避免城鄉差距成公衛破口
「免疫負債」成時下熱門議題,公費疫苗打好打滿之外,對於保護力更佳的疫苗推陳出新,政府是否有足夠財力購足?對此,立法委員莊競程認為,疫苗施打政策應該由中央起頭、補足,畢竟地方財力有限,如此造成疫苗施打城鄉差距,也會是公衛的破口,同時面臨少子化之際,兒童疫苗等相關議題更該納入思考,建議設立行政院層級的專責單位,以利跨部會的溝通、財源統籌分配,才會是上策。莊競程表示,遠比成年人,「免疫負債」議題更擔心發生於嬰幼兒族群,疫情期間戴緊口罩的情況,小朋友們無法訓練自身免疫系統,因此接種疫苗更顯重要。與此同時,隨著醫療科技研發出新款保護力更好的疫苗,但相對的一劑的費用可能動輒上千元,他認為,面對朝向少子化的未來,國家更要補助疫苗費用「這筆經費不能省。」他說,現在年輕人不生,以後台灣就沒有人,為此,政府該以更高層級去整合各部會的兒童相關資源,現在台灣的少子化相關基金高達一千億元,不過都散落在各部會,萬一非專業單位,怎麼編列預算會是問題,且各部會位階相當,橫向溝通同樣面臨考驗,財源散落在各處就無法達到有效統整。他舉例,在日本就有專責的兒童政府單位,處理包含受虐、預防等作業,這能作為台灣學習的典範,同時納入疫苗、兒童醫院的建置、早療服務等網絡,財源的部分也相信由行政院層級為首,還能從稅收開源「中央統籌來做、地方執行,大家都能平等享受一樣待遇。」而常規疫苗的財源議題,他也有感,現在最大的來源為菸品健康福利捐,不過,對於專家們建議企業指定捐款的選項並非不可行,但涉及到修法等程序,好比當初為了培植運動產業,對於營利事業捐贈運動業和賽事進行修法,並以提高企業抵稅額當作誘因。談到兒童醫療議題,勢必會延伸出醫院的建置及兒科醫師的缺額問題,莊競程說,目前僅有國立等級的只有台大兒童醫院,也不是國家等級,而且兒科醫師又是台灣醫療困境的「五大皆空」之一,然而在少子化浪潮下,兒童醫療、健康預防需要投資,只能繼續建議政府提高醫師投入兒科的吸引力。至於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建議定期定期監測國人在各年齡層及區域的血清抗體盛行率,籲建立「本土血清流行病學資料」。他說,必須要有針對哪些族群的流行病監控、預防,要做哪些準備?怎麼推動?以及對於台灣公衛有什麼目標,這樣的資料庫才有意義。另一方面,台灣在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對於長照體系,他認為,現行健保都放在後端的照護,然而,台灣長輩的臥床率高達七年,醫療成本支出過高,屆時經費恐破兆元,因此建議把經費放在前期的預防,提供友善環境運動環境、日間場域等,這有賴於中央、地方一起攜手合作。
-
2022-12-12 退休力.一個人圖鑑
離婚、喪偶=人生悲劇?周品均:「無論幾歲,人生的各方面都不要想著要靠誰」
社會普遍認為一個人、單身「很可憐」,而且預設立場離婚、喪偶後,好像就會「孤獨終老」,在卅二歲結束一段婚姻的周品均並不這麼認為。她說,人活在這世界上,不是為了活在社會形塑的框架,也不是只要活在框架中就等於能得到幸福,生活是自己在過,開心與幸福得靠自己去追求。「一個人不等於孤單,晚年就算自己是一個人,那也是我選擇要過的精彩生活」時尚品牌Wstyle執行長也是東京著衣的創辦人周品均說,許多人對一個人總充滿著恐懼與慌張,甚至認為一個人很可憐、很可悲,面對離婚、喪偶、失戀、家人離開、小孩離巢等時刻,內心因為難忍寂寞,用情緒勒索、自怨自艾限制自己的人生,她說,心靈是靠自己滿足的,不該是一昧地向他人索取而獲得。離婚、喪偶的一個人=人生悲劇? 人生始終是你/妳一個人在過卅二歲,周品均結束一段婚姻,但她並沒有因為失去婚姻而感受到「心靈上的孤單」,她曾在YouTuBe頻道說「我知道,過去那一段婚姻,是一段不適合我的關係,所以我選擇分開」,離開之後,更勇於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周品均說,社會普遍認為一個人、單身「很可憐」,而且預設立場離婚、喪偶後,好像就會「孤獨終老」,她並不這麼認為。她說,每個人都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想要怎麼過,你想單身就單身,你想要再愛一次就去找對象。結束婚姻關係後的她,重新再談戀愛,比在婚姻裡時更幸福快樂,人活在這世界上,不是為了活在社會形塑的框架,也不是只要活在框架中就等於能得到幸福,生活是自己在過,開心與幸福得靠自己去追求,只要是自己想清楚後,選擇這是自己想要的。她說,這社會充滿各種框架,時至今日,所有人都還受著框架所苦,十七、十八歲考大學、卅歲成家立業、卅五歲前生小孩、婚後當家庭主婦、六十五歲退休等,這些對她而言都只是「僅供參考」的東西。「誰說卅歲一定要結婚?六十歲不能談戀愛?」,晚年的她希望自己無論幾歲,都要用自己的方式、擺脫框架的方式生活。每個人都該準備「一個人的晚年」 別總想著要依附、靠別人「無論幾歲,人生的各方面都不要想著要靠誰」周品均說,茶水間常會聽到,有人對單身女性說「快點結婚不要工作了,以後靠老公」;親友間也常會聽到「快點生小孩,以後老了就不用愁」,但現代社會變化得極度快速,通膨、少子化、老年化,你我都知道,現代要組一個家庭,沒辦法只靠老公、父母的餘生也沒辦法單靠子女。近期,她朋友的媽媽從職場上退休,獨自在家閒得發慌,開始找各種理由,要孩子們回家,要求已經在外組成家庭的孩子跟老公都搬回家裡住,拒絕媽媽,媽媽就開始怨懟「她老了沒人要」,用各種情緒勒索逼孩子的目光轉向她,滿足她不願接受得一個人面對生活的恐懼,勒著孩子,去解決他不願面對自我的課題。這樣的做法,誰也不快樂。周品均說,從年輕到老,都該為自己而活,讓自己成為一個豐富的人,無論是另一半、親友等等,對自己的生活而言,都應該是扮演錦上添花的角色。如果從年輕的時刻開始,都把人生各方面的重心擺在別人身上,晚年遇到的各種人生衝擊將會加倍,而且可能無力再站起來。她舉例,像是出社會後經濟全仰賴家人,或是另一半,自己完全沒有工作謀生能力;交了男友後,世界只剩男友,與朋友斷聯,生活的喜怒哀樂都取決於男友;進入家庭後,生活只剩老公、小孩,沒有自己的興趣與事業。當自己把人生全放在同一個籃子中,另一半外遇或不幸過世,家人離開、小孩離巢,你的全世界等同宣布被摧毀。無論是男性或是女性、長輩或是晚輩,都該為自己的各方面做努力。周品均說,自己有個女兒,但自己晚年不會期待女兒養,晚年的食衣住行育樂,都靠自己規畫,朝自己理想的生活邁進。她笑說「我反而擔心她以後如果很敗家,花我很多錢怎麼辦」,她時常跟女兒說,從現在起,妳就該嘗試理解自己需要什麼?該怎麼靠自己努力而達成。看見世界的豐富 而不是用各種框架封閉自己卅八歲左右,幾位親友的家人相繼離世,她開始思考自己的晚年生活該怎麼過。周品均說,自己思考晚年生活唯一的大方向是「怎麼先讓自己過好」,再來才是思考還能有餘力照顧子女、父母嗎?如果自己都過不好,身邊的人也不會好的。讓自己過得好,她優先準備三大方面,經濟、社交心靈以及健康,她強調,別等到逼近晚年再準備,「現在」就是該往自己想要生活的前進。「我晚年沒有要去山上種田、海邊看海,如果可以我會繼續工作,我喜歡時尚,晚年一樣要逛街逛得開心」周品均說,先理解自己想要的生活,再打理準備方向,她自己則是想待在都市,吃美食、和朋友聚會社交、聊時尚、追劇看電影。因此,她今年買了房子,規畫住在自己親友的周邊且交通便捷;收入的規畫也設想到未來若離開現職,可以仰賴投資或是現在斜槓寫書的稿費維持,她說,自己仍留給自己廿年的時間調整晚年經濟的藍圖,現在的自己並沒有任何設限,也許五年內,會有全新的社會環境,如元宇宙,說不定自己會喜歡上新的環境,也許需要的生活開支不需要這麼多。心靈準備上,她說「我從來沒有感覺到寂寞」,無論理解自己是需要獨處的,獨處時,能讓自己情緒穩定,清理一整天的煩憂,或是因為喜歡接近人群,而結交各領域的朋友,或是享受愛人與被愛的感覺,沒有因為年齡或是各種框架放棄戀愛等等,這些事情是她一直在做,不會因為接近晚年了,才開始做這些事。她說,各階段面對的課題也許會有不同,但讓自己過上想過的生活,就必須持續努力。周品均說,社會對於晚年總有著「灰色」的印象,她的晚年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與能力,希望有機會能成立授課學院,她看到許多人在人生路上走了好多冤枉路,無論職場、理財、戀愛或婚姻。學校沒有教的事情太多了,許多人沒有足夠的資源、智慧或是機會脫身,期待能盡微薄之力,回饋社會。周品均小檔案年齡:40歲職稱: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面對一個人,給大家的一句話:無論幾歲,都要擺脫框架,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一個人的準備/楊淑惠:財務3區塊,打造退休保護傘!
超高齡社會即將到來,加上少子化,獨老,造就新的單身世代。對於一個人的退休財務準備,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表示,除了創造老後穩定的被動收入及透過保險轉嫁醫療風險,更要留意資產保全及長期照顧與醫療安排。根據長期為各戶規畫退休財務的經驗,楊淑惠提醒三個重點必須留意,分別是老後照顧、提防高齡詐騙和財產分配。獨老將成趨勢,一個人生活,需注意老後生活品質及照顧需求。如何達成?楊淑惠表示,主要還是靠穩定的終身收入,維持老後生活基本開銷,可利用固定收益型商品、年金險或還本險,設立專屬退休帳戶,或將退休金存入退休安養信託,專款專用,避免晚年退休金不足影響生活品質。至於照顧需求,醫療花費與年齡成正比,退休後若遇到生病無人照顧或大額開銷,對單身退休族將是不小的負擔。楊淑惠建議,以日額及實支實付醫療險打好基底,再加上重大疾病險或一次性給付;在不幸罹癌或中風等重大疾病時強化醫療保障,再來就是透過失能險或長期照顧險,轉嫁持續性醫療開銷與照顧需求。高齡詐騙案件日益增加,警政署二○二○年統計,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詐欺受害案件在五年內增將近一倍,中信各分行櫃員防止詐騙案例也逐年增加,如何避免老年老本不保,也是退休規畫重點。另一方面,必須面對財產分配,子女爭奪財產或互相推諉照顧責任的事件屢見不鮮,建議預做傳承規畫,或將財產委託給專業機構。避免高齡詐騙和財產分配紛爭,楊淑惠建議,可透過退休安養信託,把資金交由金融機構,設定專款專用,預先約定老後生活照顧細節,如給付費用給專業醫療機構、安養機構等,並選擇值得信賴的親人或社福機構作為信託監察人,避免老後法自理或管理財產,建立人生下半場的保護傘。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12 退休力.自在獨立
2022退休力/不婚、不生、離婚、喪偶… 「一個人」超單身世代漸成形
不婚、不生、離婚、喪偶,日本掀起「一人樣(hitorisama)」時代。hitorisama是一個人的意思,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十五年前寫下「一個人的老後」時,「一個人」被認為有悖倫常,如今日本社會覺醒,一個人的生活充滿無限可能。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超單身世代也漸漸成形,「一個人」不僅是趨勢,更是快速地現在進行式。65歲以上獨居常態 達7成6內政部統計,國內單人戶占比過去廿年從百分之八點五增至十四,增幅達六成四,二○二一年單獨生活戶突破三百萬戶,占總人口一成三。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老年人口住宅數於一○九年第一季為五十七萬多戶,今年第二季已有六十八萬多戶,獨居戶更從四十三萬多戶增為五十一點七萬多戶,六十五歲以上獨居成常態,達七成六。高齡離婚喪偶 步入一人老後不只獨居可看出台灣的「一人樣」,台灣離婚率不低,六十五歲以上離婚率高於其他年齡層,十年間從百分之三點六上升至百分之八,百歲以上離婚率也有百分之二點五。六十五歲以上約六成有配偶,但喪偶比率隨年齡增加,一一○年六十五歲到六十九歲有喪偶者有一成三,八十歲到八十四歲已達四成六。事實上,未婚單身、獨居、離婚、喪偶,愈來愈多人或早或晚都可能成為「超單身世代 」,步入一個人的老後。「壽命延長增加獨老的機會。」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薛承泰說,不只台灣,全球都有獨自變老的趨勢。台灣高齡化速度快,還得面臨少子化問題,約十年後,七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子女人數幾乎低於兩人,國人必須要提早準備,否則屆時恐面臨經濟安全、健康醫療照顧等議題。「一人樣」趨勢 十年內發生「台灣一個人老後的速度,可預期比日本還要快。」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講師羅惠群表示,日本社會文化比台灣保守,大男人主義使女性更難做自己,勇於離婚或尋找自己人生,日本大約走了十五年,台灣社會的男女框架相對友善,台灣「一人樣」的趨勢可能縮短到十年內普遍發生。已經因應「一人樣」,國內也出現各種單身經濟,一人燒肉、膠囊旅館、迷你家電、長輩社團旅行等,羅惠群表示,人從出生到老都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很重要,社會應正視每個人的內在需求。人生一直有更多的可能,帶孫已非熟齡族唯一的選項,不少爸媽的生活比兒女還精彩。但羅惠群也表示,尚有一些固著的刻板印象待打破,那就是結婚被視為女人的理所當然、離婚等於失敗、丟臉,沒有五子登科等同人生失敗組等,社會變化快速,別讓這些觀念成為追求更好的自己的絆腳石。一人家庭 應有社會支持安度無毒教母譚敦慈是全台最知名的媽媽,大家都知道她在先生、俠醫林杰樑過世後,獨力陪伴孩子長大。雖然兩個兒子都念醫學院,但譚敦慈最不希望的事就是老後帶給孩子負擔,所以她規定自己每天要走十公里、爬七十層樓,以健康獨立為第一要務,年過六旬,健檢報告無紅字,最重要的是,「即使一個人也要好好過生活」。面對「一個人」,薛承泰認為,最重要的是支持系統,亞洲國家最強而有力的支持系統是家庭,不管原生或婚姻家庭,近來受到西方影響,家庭結構從大家庭走向小家庭,小家庭的支持力道不同於大家庭,獨居代表一人家庭,面對更多挑戰。薛承泰表示,大家庭已回不去了,但居住單位變小,不代表沒有家人,雖然不住在一起,也要設法有凝聚力,彼此關心。政府更應思考,如何透過社會支持,幫助大家度過一個人的老後。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12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2022退休力/一個人海嘯來襲!退休準備連三年不及格,獨居漸成常態
聯合報退休力大調查邁入第三年,去年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至今逾五千人登入會員填答。結果發現,這群主動關心自己退休力的人,退休準備平均分數59.3分,優於去年57分,也比2020年全民平均54分更高,但皆未及60分。如今疫情衝擊未歇又遭逢通膨壓力,更增退休準備的難度與挑戰。新冠疫情讓許多人體驗「一個人」,全球興起崇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居家上班、自己吃飯、避免出入人多的場所,盡可能減少與他人接觸。在國內,今年經歷大規模染疫,國人感染人數破八百萬,許多人從快篩試劑出現第二條線起,開始「一個人」的旅程,一個人排隊PCR或視訊、一個人居家隔離,一個人試著搞定所有事。高齡少子化 一人老成常態退休力大調查公布最新結果的同時,也提醒大家,疫情只是讓所有人提早預習「一個人」,高齡台灣加上少子化,一個人的老後是現在進行式,超單身世代已來臨;更何況人生走到最後,多數人終究會成為「一個人」。「一個人」可能帶來如海嘯般的衝擊,但也是社會及個人覺醒的契機,無論如何,都應納入退休準備的藍圖,及早因應。「獨居將漸漸成為常態,這和氣候變遷一樣,雖不樂見,但一定會發生。」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分析,大家庭不再,獨居是人類必須面對且不可改變的趨勢。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也說,並非失去伴侶或無子女才是一個人,地球村時代,子女可能在海外生活,就算在身邊,現在的人也盡量不麻煩子女,一個人是趨勢也是必然。和社會連結 退休五力墊底一個人面對老後,財務和健康是支柱,也要強化心靈韌性。但分析「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調查結果,從去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今年十月卅一日,有效填寫資料五四六一筆,退休五力以活躍好學分數最高,七十點九分,其次是財務六八點六分、自在獨立六七點四分,健康和社會連結分數最低,僅五四點九分和五二點九分。「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對應六種退休準備樣態,「王者獅子」準備最充分,占二成七,其次是「翩翩蝴蝶」一成九、「好奇海豚」一成五、「暖男水豚」緊跟在後,達一成四,「做自己熊貓」和「慢慢樹獺」人數較少,分占一成二和一成一。總體而言,近七成五受訪者的退休準備都有成長空間,即使已是「王者獅子」,一旦鬆懈也可能退步。二測退休力 有進步有退步聯合報自二○二○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去年推出「「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退休力」,提供精準評量與建議,也希望大家定期檢視自己。調查發現,約五百人填答二次以上,其中間隔逾百天有一○一筆,分數進步與退步的人數相當,各占一半。「二○二二退休力大調查」系列報導今起推出四天,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2.0─六種動物測退休力」,作為重視老後生活的開始,更歡迎定期檢視,評量自己的退休攻略是否進步;系列報導同步推出「台灣版一個人圖鑑」,探討一個人如何面對各種挑戰, 專訪星座專家唐綺陽、大學教授朱全斌等,分享如何活出一個人的典範。‧「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
-
2022-12-12 退休力.一個人圖鑑
談戀愛CP值太低,改投資粉絲! 唐綺陽「我很難退休,因為有一份熱愛的工作」
專研占星廿年,唐綺陽卻在戀愛市場中認賠殺出,「我不是卅歲就看透」,也曾結婚、離婚,四十多歲也都還在談戀愛,只是嘗試過之後,認為不是自己的強項。既然如此,就少投資感情,加上四十八歲那年事業大爆發,更年期也到了,「就更不用想了嘛」。疫情造成人際隔絕、獨居、少子化成趨勢,這也反應在星相上,有國師之稱的星座專家唐綺陽說,明年起土星進入雙魚座,雙魚也代表退休、隱居,一個人面對自己,預估這個話題將一路被討論到二○二五年。同時,冥王星明年進入水瓶座,代表告別並打破過去,加上天王星的能量,將出現強大的力量顛覆既有一切,重新開創。專研占星廿年,唐綺陽從星座專家,直播、Podcast、主持節目得金鐘獎,到躍上金鐘舞台當主持人,正面迎向人生一波波挑戰。現在單身的她自認「談戀愛對我CP值很低」,但雖然一個人,卻完全不寂寞,人生重心在事業上,「我直播的時候,有多少粉絲,有多少人喜歡我,大家都會來按讚,要投資哪一個地方?當然是粉絲啊」。戀愛市場認賠殺出 「我不是卅歲就看透」在戀愛市場中認賠殺出,唐綺陽說「我不是卅歲就看透」,也曾結婚、離婚,四十多歲也都還在談戀愛,只是嘗試過之後,認為不是自己的強項。她仔細研究自己星盤及認識自己後,認為談感情「代價太大」,她的問題是「自我感覺不良好」,於是過度付出,希望得到對方肯定,「這時候如果沒遇到有良心的人,會容易搞出心病。」既然如此,就少投資感情,加上四十八歲那年經營網路頻道有成,人氣高漲轉向手機螢幕,事業大爆發,更年期也到了,「就更不用想了嘛」。現在雖然沒有伴,但「從來都不算是一個人」,很多人在唐綺陽身邊,回家後的一個人是休息和清靜。她很清楚,自己需要動物或是人的陪伴,「但這個人不一定是伴侶」,現在最掛心的是她的貓,很難想像貓有一天會離開,「也許那時候就會覺得孤單。」不爽「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 買房規畫退休唐綺陽很早開始規畫老後生活,因為不爽「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於是買房和規畫退休。卅歲那年,她從接案配音員轉學占星,面對未來的不確定,買下人生第一張儲蓄險,年繳卅六萬元,六十歲後每月領回三萬元。她笑說這是最笨的投資,卻奠定她對未來的安全感,當時想,即使未來遇上通膨,「六十歲以後還有每個月三萬元可以買饅頭吃。」SARS那年,租客紛紛退租,房東把腦筋動到沒有走的她身上,要漲房租。她當時花了一百萬元裝潢,修繕水電從不曾麻煩房東,自認是好房客。她告訴房東,「疫情大家都在領消費券,漲價不公平」、「我把房子弄得好好的還花錢裝潢」。房東回嗆,「我就喜歡我以前的破爛房子」、「妳走時我還要叫妳把它弄回原本破爛的樣子呢」。房東讓她徹底感受,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的滋味,於是馬上打給助理說要買房子。「被人踹了一腳」,卻讓她買到人生第一間房。買房讓她更覺得要更努力賺錢,十年後又買下第二間房,這兩間房成為她退休準備最根基的資本。最近,她買下人生第三間房子,這房子意義獨特,是她從小成長的地方,在有能力後偷偷把老家所在地改建的房子買下來送給爸媽,家人又驚又喜。接下來春節全家人就會在新的老家圍爐,預計有十七個人團聚吃年夜飯,溫馨熱鬧可以想見,對一家人來說是全新的開始。下個目標是買下第四間房,將以年老生活做規畫。我很難退休 因為有一份熱愛的工作「我很難退休,因為有一份熱愛的工作」,很多人很期待退休,是對於可以擺脫工作充滿各種幻想與開心,逃避不喜歡的事情。但她反問:每天發呆過生活真的開心嗎?馬上變笨、變呆、變老。退休不該是發呆,不做任何事,應該要找一件對自己重要的事,而且樂在其中,那才是人生。唐綺陽打算做到「沒辦法做的那一天為止」,身體健康是按下暫停鍵的關鍵。面對顛覆的一年,她也萌發人生後半場的新期待,「想往電商發展」,但絕對會卸下「唐老師」這個身分,也不會是開運商品,期待自己以全新及獨特存在的方式,用新角色與世人見面。 ●唐綺陽小檔案年齡:57歲職稱:被稱為國師的星座專家面對一個人,給大家的一句話:我很難退休,因為有一份熱愛的工作 來測退休力●「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https://pse.is/3uraub同場加映:失去摯愛韓良露,朱全斌學習獨自好好活:我想活出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
-
2022-11-27 名人.劉秀枝
「我為什麼不吃炸香菇?」名醫劉秀枝告訴你原因
參加旅遊團,午餐桌菜中的炸香菇很受歡迎,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吃?我說因為前日做胃鏡檢查發現有胃食道逆流,不宜吃炸物。立刻有團友問:「奇怪了,妳不胖、不菸不酒、不吃辣、不吃油膩食物,怎麼會得胃食道逆流?」為了不想他繼續分析下去,我趕緊說:「我喝茶、喝咖啡啊。」未料,他緊追不捨:「那我也喝咖啡,我怎不會呢?一定有其他原因,例如壓力。」正想問他,我有哪些壓力時,另一位團友馬上好心建議:「我以前也有胃食道逆流,吃藥都沒效,後來有人告訴我,吃東西時每一口都咬20下才吞下,就好了。」哎呀呀,我真不該引出這個話題!這也讓我聯想到一位好友最近得了癌症的反應。如果有人問他是否罹癌,他不否認,但不會主動告知親友,並不是怕別人知道他得癌症,而是怕大家問東問西,追問為何會得這個病?為什麼沒及早發現?如果都找不到原因,甚至還會幫你怪祖宗或前世,如基因作怪,祖宗不積德或前世的報應。有人會詳細問你是如何發現癌症?有何症狀?做何檢查?因為他要確定自己沒有同樣的問題,不想延誤就醫。有些朋友則會告訴你應該看哪位醫師才較高明、授以祕方或送你各種保健品等。這些善意的關心與建議,真讓人窮於解釋,既累又煩。那麼朋友生病時,該如何關懷呢?還真不太容易,但看交情、病人個性與需要而定。如果是泛泛之交,默默關心就好;常往來的朋友可以用電話簡訊、電子郵件或LINE問訊、祝福,並問是否有可幫忙之處?如果自己曾罹患同樣的疾病也可告知,並提及如果需要,可進一步提供資訊。這種方式既可表達你的關心,也讓對方有時間緩衝、考慮再回覆,或是「已讀不回」,各自安心。當然,至親與交情深的朋友另當別論,一通電話可以直接問需要什麼幫忙或是直接探視,伸出援手。反之,自己有需要時,不妨主動請求協助。例如獨居的我,曾有好幾次在LINE上發出訊息,就有好友分別陪我去開白內障後,帶著載眼罩的我回家;腰椎手術要出院時,小心開車接我回家讓我的腰椎免於顛簸,並到家裡幫忙換藥、洗頭髮等,我每次想起這些點點滴滴,心裡就湧出一股暖流。在這少子化,獨居人口漸增的年代,很多人是需要幫忙的,例如幫忙推輪椅去急診或門診,陪伴病人,以便家屬可以去掛號或拿藥等事宜。最近一位有糖尿病的好友,併發腎臟疾病,除了積極接受治療,還需低糖低蛋白質飲食,但又需要一定的熱量以維持體力,因此打電話向幾位朋友求教,終於找到一位專業又親切的營養師,以及供應此特殊便當餐食的廠商,讓他像發現新大陸般原來有這樣的市場呢。在餐桌上,我說因胃食道逆流而不吃炸香菇時,其實只是想告訴大家我不是不喜歡,而是暫時不能吃,也希望大家只要輕描淡寫說:「那妳吃其他較清淡的菜吧。」這樣就可以了。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2-11-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不怕老本留失 預簽型安養信託讓自己和家人都用得到
王教授子女都在國外,不想影響下一代生活,他和妻子退休後住進養生村,最近更成立了預簽型安養信託。王教授說,雖然目前健康狀況不錯,但考量年紀大了需他人協助,先將財產交付信託,約定80歲後啟動撥款照顧機制,由銀行幫忙處理各式費用,以防未來失能或失智可能無力處理,更不想退休金遭人覬覦及詐騙。統計顯示,全台獨居人數已破3百萬人,少子化成趨勢,獨老成為新日常。聯合報自2020年啟動國民退休準備工程,去年推出「六種動物測退休力」,今年因疫情造成人際隔離與孤獨,將進一步關注一個人如何面對老後,財務是退休準備的起手式,累積財務退休力更是所有人預備老後生活不可或缺。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表示,獨老或老人照顧老人的情形愈來愈多,關於退休財務準備,建議從退休金及老後醫療保障兩方向規畫,老後金流安排及照顧也是重點,可透過信託建構財務安全網。信託的特性是專款專用、財產保全,可協助預先安排老後生活細節。楊淑惠表示,信託2.0推動後,民眾可以透過預簽型安養信託,將辛苦累積的退休金存入信託帳戶,避免因突發事件導致無法妥善運用使退休金流失,影響生活品質。例如王教授利用的預簽型安養信託,事先約定資產用途及支付細節,如定期給付養生村、醫療、交通、生活各式費用等,受託機構照約定運用信託資金;民眾可設立信託監察人,協助信託運作及監督帳戶,王教授將子女設為監察人,避免他和妻子無法自理財產時,資產管理不當或遭詐騙侵占,甚至不當挪用。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詐騙層出不窮,高齡防護網若不及早建置將成為嚴重社會問題。信託2.0鼓勵滿55歲以上民眾提早規畫安養信託,將財產交付信託專戶,專款專用;預簽型態安養信託可提供先行體驗,大家可慢慢將資金存入。楊淑惠也提醒,有關退休金準備,許多人仰賴社會保險及職業退休金,但國人壽命增加,加上通膨,退休金缺口往往超乎預期。建議民眾可以先試想嚮往的退休生活,及早規畫以金融工具,累積複利;退休後則建議,將資產配置在較穩定且能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工具。另外,一定要規畫醫療保障,醫療支出隨年齡增長,國人平均不健康存活期達8.5年。建議身體健康時加強持續性給付的長期照顧險,或透過失能扶助險轉嫁長壽風險;高齡或身體狀況不佳者,建議採取風險自留方式,設立專款專用醫療帳戶,確保醫療花費有所支應。 解讀信託2.0●什麼是信託2.0為了讓信託普及化,除了安養信託,金管會近年開始推動信託2.0,讓信託不只協助資產管理,從個人、家庭延伸到家族及企業,都可採用適當的信託規畫服務。信託2.0是全方位信託,不只聚焦在高齡及退休族群,也涵蓋普惠金融的願景,並無特別門檻限制,不同人生階段都可能有不同的信託需求,可以透過信託規畫。名詞解釋:普惠金融聯合國於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又稱為包容性金融,是指普羅大眾均有平等機會獲得負責任、可持續的金融服務。●為何信託2.0是預備高齡生活的第一步?退休規畫除了檢視退休金及醫療保障是否足夠,老後金流安排及照顧安排也是規畫重點。可藉由信託的特性,即專款專用、財產保全,預先安排老後生活細節,建構保護傘。信託2.0後,民眾更可以透過預簽型安養信託,先將辛苦累積的退休金存入信託帳戶,避免因為突發事件導致無法妥善運用退休金,生活品質降低。此外,可透過信託契約約定信託資產的用途及支付細節,如定期給付安養機構費用、醫療費用、交通費用、生活費用等,受託機構即依照約定運用信託資金。建議民眾可設立信託監察人,協助信託運作及監督信託帳戶資金運用狀況,避免因身邊無人照顧或無法自理財產,導致資產管理不當或遭受詐騙侵占或不當挪用。●哪些民眾需要信託2.0?信託2.0除了聚焦高齡及退休族群,不同人生階段面對不同目標,都可能有不同信託需求,例如成家立業階段,父母以家庭為核心進行理財規畫,「子女保障信託」可使父母放心將子女教育費、生活費等各項資金,透過信託逐步交付給子女。準備退休或屆齡退休階段,可開始考慮規劃「安養信託」或「預簽型安養信託」,想運用信託財產來照顧自己的晚年退休生活,甚至身後財產的處理,「遺囑信託」或「保險金信託」提供解決方案。信託2.0鼓勵滿55歲以上的民眾提早辦理安養信託規畫,將財產交付信託專戶進行專款專用,讓安全有保障;預簽型態安養信託,更可以提供先行體驗信託的功能,建議民眾利用這個機制慢慢將資金存入,提早達到退休安養、樂齡生活的理想。● 一般信託與信託2.0差別在哪?信託其實是協助民眾資產管理的好工具,為了讓信託普及化,金管會除了推動安養信託外,近年也開始推動信託2.0計畫,鼓勵信託業者從組織架構、人才培育、異業結盟等面向進行發展,積極推廣信託業務,讓信託除了可以提供客戶財產保障與安全,更能串聯起多元的異業服務,民眾透過信託規劃即可滿足資產管理需求與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式所需。信託是普惠金融服務,並無特別門檻限制,民眾可以尋求信託業者進行妥適的信託規劃建議,為自己、家庭、家族或企業建構一個資產保護暨傳承的機制。●信託很貴?一般民眾負擔得起嗎?早年信託規畫主要依據個案情況量身打造,客製化費用動輒數萬元或數十萬元,近年為響應政府安養信託及信託2.0政策,各信託業者紛紛推出制式化安養信託、預簽型安養信託等信託產品,一般民眾無須擔心會負荷不起。信託收費標準每家銀行各異,以中國信託銀行而言,信託相關費用分為簽約手續費及信託管理費,簽約手續費約新台幣數千元,信託管理費則於信託資產交付至信託專戶後才開始計收,一般而言年費率約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間。預簽型安養信託,屬於先行體驗信託的模式,尚未開始啟動撥款機制,民眾可多加利用,一舉數得。 (諮詢專家:中信銀行個人金融執行長、資深副總經理楊淑惠)
-
2022-11-14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貼心智慧科技 讓老後生活更便利
國發會最近發布了最新的人口推估報告,再次強調台灣在2025年便會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個人中,將有一人是65歲以上的長者。由於少子化伴隨著高齡化而來,很多人開始擔心未來照護資源不夠。很多IT廠商關注到此需求,陸續投入相關產品開發,小至滿足單一需求的產品設計,大到智慧住宅等系統性整合,近年開始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銀髮智慧科技儼然成為新顯學。不過,我發現大部份廠商所開發的產品多是以減輕照護者負擔為目標,如:長者遠端監控系統、電子尿布,甚至排泄自動處理裝置。這些產品當然有其需求,但是都偏重於失能之後的照護商品。有沒有在長者還沒進入失能或在微失能狀態下,可以應用科技來輔助其回復獨立自主生活能力的產品呢?我一直認為,面對超高齡社會的解方不是一味增加照護資源或投入照護商品研發,而是應該想方設法減少照護的需求,從而延緩長者進入失能的時間點,這樣才能真正舒緩長照資源缺乏的壓力,也才能讓長者享有尊嚴有品質的晚年生活。身體的老化無法避免,但若能經常保養,老爺車也能優雅上路。事實上,以現代科技及生技的發展,大部份人體功能退化所喪失的功能,都可找到相對應的產品來補足。眼力退化有老花眼鏡、放大鏡甚至電子擴視機;聽力退化除了傳統助聽器,也有針對輕微聽損長者所設計的輔聽器,而且不一定要塞在耳道裡,拿著像手機大小的音聲擴聽器,靠近耳朶就可聽見對方的聲音被放大。腳力退化有電動代步車或最新的外骨骼裝來輔助行走,也有人工智慧的手腳復健機協助回復行走能力。有些身體的退化不是因為自然的老化,而是疾病引起,如因為巴金森氏症所引起的不自主手抖或「步態凍結」現象。對於手部抖動的人來說,要自己好好吃一頓飯非常困難,因為手不停地顫抖,用一般餐具舀起食物很容易灑落,造成用餐不方便,甚至需要他人協助餵食,不僅感到尷尬、自卑,久而久之對生活都會失去信心。針對此問題,樂齡網引進一款防手震湯匙,運用最新感應技術,達到抵消85%手部抖動的防震效果,讓長輩可自食其力,協助其找回生活自信。另外,許多巴金森氏症病友都會出現凍腳及小碎步的「凍結步態」問題,病友在家裡走動時,照護家屬都不得掉以輕心,深怕他跌倒或停在原地走不動,使得巴友無法自立生活。最近樂齡網亦上架了一款來自丹麥的陪步光學器,它是一組可穿戴在病友腳上的投影設備,在腳前可投射一條能指引病友走路的橫線,透過視覺方式讓病友有明確的走路目標去跨過腳前的橫線,可明顯改善小碎步,也緩解凍腳的問題。這雖非高科技的產品,但卻能讓巴友在家自由行,大幅度增強了自立生活的能力樂齡網成立15年來,賣過許多智慧照護用品,有些新產品號稱結合了最先進的ICT技術、感測元件、人工智慧及大數據分析等高科技。不過,真的能獲得市場青睞的,往往不是什麼太高科技的產品,真正能為長輩接受的產品,還是看你有沒有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設計,不要因為智慧而忽略了貼心,能解決問題的才是好科技。
-
2022-11-06 退休力.自在獨立
拒當下流老人!專家建議先做5準備,讓你獨老不孤老
幾年前,日本知名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提出「下流老人」,寫實描述又老、又窮、又孤單的老年生活;如今,台灣不少長者也面臨下流老人的窘境,尤其愈來愈多人孤寂而終。「孤獨老」和「孤獨死」是高齡化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但若活得自在,安全獨居在自己的家又何妨!高齡化加上少子化,獨居狀況愈來愈多,老後安居的關鍵,在於人際互動。出門、回家、下樓倒垃圾,只要遇到鄰居就打招呼閒聊,有助於增進感情、提升認知能力,甚至是延緩失智失能。伴隨著超高齡社會而來的老人獨居問題,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出「幸福獨居社區解方」,用創新服務為長者帶來樂齡生活。要解決初老以及老老族群的孤獨,建立社區共好互助的模式很重要,解決孤獨的關鍵,就是建立新的友好關係,用「新家人」的角色陪伴。初老顧老老 老盟助幸福獨居老盟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嘗試培力社區中高齡與高齡人才,建立社區自主獨居服務模式。初老族群在陪伴與互動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體會高齡者的生活,並及早規畫第三人生;高齡者在受助的同時,藉由分享自身豐富的人生經驗重現自我價值。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是典型的農村型社區,居民有85%務農,當地有多達112位長輩,獨居或僅與配偶同住的就占了一半。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育萬號召下,透過多元的方式關懷社區民眾,長輩漸漸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定期的共餐服務、健康促進活動。剛開始社區幹部與志工的電話關懷或訪視並不順利,例如七旬的洪奶奶,志工第一次進行獨老問卷時,緊張地跑去躲起來,後來派出能被她信任的兒子的同學擔任好朋友志工,成功克服了不易與陌生人建立關係的困難,現在非常樂意分享生活點滴。陪聊敞心房 長輩感受被認同小西社區另一位逾80歲的陳爺爺,平常不愛與人往來互動,尤其是動過膝蓋手術後,因體力不便更不想出門,人際關係逐漸斷了連結。老盟推動的好朋友志工到家中陪伴聊天,一開始遭到拒絕,直到慢慢接受、持續建立良好關係,社區承辦青銀共學活動時,特別邀請陳爺爺出場表演掌稻草,三兩下就一捆,重現昔日農村生活的技能,聽說現在50歲以下的農民都不太會掌稻草了!不只農村或偏鄉有老人獨居的問題,對比老人獨居宅數量,以新北市最多,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串起互助網絡,創造令人可以安心生活的環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邱秀蘭在地深耕30多年,看見高齡化社會的衝擊改變,積極進行社區升級,致力於老有所用、老有所長、老有所成。「幸福獨居社區解方」注入新能量,讓長輩感受到被認同的價值,以及扮演跨世代溝通的角色。好朋友志工 化解父女間心結長年獨居的陳先生,離家30年未曾聯絡的女兒從國外回來,可是他心中存著不諒解而將女兒拒於門外,經過好朋友志工居中協調,透過真誠信任搭起溝通橋梁,最後終於化解了父女間30幾年的誤會。陳先生不再孤獨,更樂於參與社區活動,重拾自信與快樂;好朋友志工重塑社區間的連結,宛如創新服務的「孤獨處方箋」,在共餐、共學之外,也活化自身的專長與能力,與社區一起共好。獨居是擋不住的趨勢,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世代觀點和生活習慣的不同,長輩不論是自己選擇或被迫選擇獨居,一定要靠社會安全網絡建構社會互動。老盟提出的幸福獨居社區解方,培育初老族群成為好朋友志工,從預防性關懷的角度出發,跳脫傳統社福觀念的作法,用「交朋友」的方式發展長者服務。非社工背景的志工,反而含括了不同的領域,可能因為彼此傾聽而成為好朋友,利用共享生活創造老後幸福。獨居老人宅 10年間翻倍老人獨居數量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 ,2022年第二季全戶都為65歲以上老人的住宅數,已超過62萬;是10年前的一倍。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宅數,也從10年前的22.6萬宅成長到47.7萬宅。獨老不孤老 先做5準備1.多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增進人際互動。2.有機會不妨參加志工服務,加強自助和互助。3.持續活到老、學到老,安排生活找到歸屬感。4.保持規律的生活,維持身心健康和良好體力。5.多善用社群媒體,擴大生活圈不與社會脫節。
-
2022-11-02 焦點.元氣新聞
育兒父母有薪產檢假、陪產假多2天!雇主可向勞保局申請補助
因應少子化,自今(2022)年1月18日起,《性別工作平等法》在育兒措施上,將有薪產檢假日數由五日增加為七日;有薪陪產假修正為有薪陪產檢及陪產假,並由五日增加二日,共為七日,給予育兒父母更多支持,建構更友善之生養環境。勞動部表示,受僱者依法提出產檢假、陪產檢及陪產假申請時,雇主不得拒絕。另為不增加雇主負擔,雇主於給付受僱者產檢假、陪產檢及陪產假薪資後,就其中各逾五日之第六日、第七日部分,得向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申請補助。勞動部指出,今年截至9月底止,產檢假、陪產檢及陪產假核付補助受僱者人數分別計5,685人、4,603人,核付金額分別1,356萬及1,417萬元。勞動部強調,受僱者如有產檢、陪產檢及陪產之需求皆可依法向雇主提出請假申請。雇主違反規定者,處新臺幣2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布其名稱、姓名。有關薪資補助相關申請表單,雇主可至勞保局全球資訊網(https://www.bli.gov.tw/)「業務專區」項下之「建構友善生養職場-薪資補助」下載。
-
2022-10-21 退休力.理財準備
65歲前存不到養老金?日專家拋解方:3方法延長職場壽命,拿出1%存款做這事
日本是全球最早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之一,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嚴重,對日本經濟與社會帶來極大衝擊。據日本內閣府統計,日本人口在2008年達到1億2800萬人高峰,之後逐年遞減9萬人。但2021年受疫情衝擊,光是日本人便減少62萬人,比日本人口最少縣市—鳥取縣的總人口54萬人還多。 事實上日本47個縣市中,人口第二少的島根縣總人口也僅65萬人,預估在高齡化、少子化加劇情狀下,日本每年將消失47個縣市之一的人口數。今年日本人口數約1億2592萬人,2030年將跌破1億2千萬,2055年降至9744萬人,到了2065年更只剩下8808萬人。 日本理財規劃協會(JAFP)理事長白根壽晴指出,高齡化不只是社會問題,更衝擊經濟。日本內閣府8月公布2022年上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為542兆日圓,雖然稍稍優於疫情前(2019年)表現,但人口減少與高齡化卻對GDP中佔有60%的個人消費帶來巨大影響,「以後日本經濟成長率會下降地更快,甚至會對社會帶來陰影。」 日本百歲時代來臨,改寫「高齡」定義 他說,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日本高齡化比例高上許多,70年前65歲以上人口僅佔約5%,2021年卻已來到29.1%,到了2040年更可能超過35%。這也開始引發各界討論:將65歲以上人口列入高齡者是否恰當?要不要重新定義高齡者? 特別是過去5年間,已有學者提出「人生100年時代」的理論,認為2007年出生的日本孩子,約有一半人能活到107歲以上,日本政府更對此召開戰略會議,針對100歲人生的工作、生活方式及社會福利提出因應對策。 以目前日本平均壽命84歲來看,未來往百歲邁進並非不可能,但長壽不代表健康。目前男性不健康達9年、女性更長達12年,所以盡量縮減不健康的時間,是邁向百歲時代最重要的關鍵。 改變工作型態,延長職場壽命 白根壽晴說,為了延長健康壽命,就必須延長工作壽命、資產壽命與消費社會壽命。 他笑說,退休後沒有任何興趣的生活方式很浪費時間,而且日本經濟成長率已開始停滯,因此在60或65歲退休以前,不可能儲備足夠活過下半生的存款,人們「只要身體健康就要繼續工作!」 但老後工作型態會有所變化,不再朝九晚五,而是以「1週工作1天」、「1週工作3個早上」,或從興趣出發、創業等方式來設法延長職場壽命。 54%資產都是儲蓄,年金撐不到終老 「多少有收入的話,也能延長資產壽命。」白根壽晴解釋,日本個人金融資產超過2000兆日圓,但有54%都是存款,在零利率的狀況下,資產幾乎沒有增長。 反觀美國人,存款比例僅佔13~14%,其他都是投資性資產,這也使得日本與美國人的退休生活規劃出現極大差異。如果這2000兆圓能有1、2%從儲蓄轉為投資,挹注在投資型金融商品上,幫助就很大。 根據日本總務省2019年調查,65歲以上退休夫妻的每月收入約23.7萬日圓,支出卻高達27萬,等於每月不足3.3萬(約台幣7300元),30年下來就少了1200萬日圓(約台幣260萬元)的老年資金。 不過據日本金融廳試算,這個數字恐怕是低估,其估算每月收支缺口為5.5萬日圓(約台幣1.2萬元),30年則短少2000萬日圓(約台幣436萬元)。退休後若單純只靠年金過活,勢必出現1200萬至2000萬日圓的資金缺口。 對此,日本政府積極將理財教育導入課綱,JAFP與縣市政府合作,針對不同年齡層與族群提供金融諮詢,希望藉此幫助每個人「把現在模糊不清的不安,轉為具體的財務規劃,讓未來具體化。」 鼓勵延後退休,保障高齡求職 白根壽晴說,目前日本不論任何世代,都對老後感到不安心,擔心無法支應老年生活,也無法享受當下的人生;企業也擔心未來高齡化、人口減少帶來消費緊縮,因此撙節支出、不敢投資,使得整體社會覺得節儉度日是趨勢,造成社會經濟退縮,不斷惡性循環。 另一個令人憂心的數字,是政府國債高築,過去30年間日本政府對社會保障給付費用增加了2.7倍,為彌補此一金額,消費稅已從1989年上路時的3%提升到2019的10%,IMF(國際貨幣組織)與世界銀行更建議應儘速調升至15%。 對此,日本政府以鼓勵延後請領退休金來因應,65歲開始每延後1年領取,年金價值就增加8.4%,5年增幅可達42%,今年再將請領年限延長到75歲,確保退休金可以作為養老金。 同時間,為鼓勵老年人口繼續投入職場,2021年開始實施《改正高齡雇用安定法》,將雇用65歲以下人士義務化,並盡力確保70歲以下人士的就業機會。 另外,日本老年學會與老年醫學會,也建議重新定義高齡者,65~74歲為準高齡期,75~89歲為高齡期,90歲以上則是超高齡期,應該依此重新規劃不同階段的工作方式、健康管理與人生目標。●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壓力大、負面情緒久久不散?3種練習照著做,舒壓解憂愁,找回滿滿力量.她50後學游泳、70歲拿七張法國菜證書當主廚、80後用法文寫作!「在剩餘日子,具有令人無法抗拒風韻」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
-
2022-10-01 醫聲.Podcast
🎧|未來台灣看不到外科醫師? 「副總統的醫師」陳晉興3大策略盼留住人才|理事長講堂EP6
走下手術台脫下乳膠手套,才發現院外天色已晚。清晨六時許,朝陽甫透出天際,他還要驅車前往位於基隆路上的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查房,並參加分院的院長室會議。下一站,是仁愛路上台大醫學院。講完課,穿過蜿蜒的迴廊,來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院。下午的門診,超過百位患者等待他問診,排刀情形更是幾近緊繃。台大癌醫分院、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總院「三點一線」,構築成台灣外科權威、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的日常。行醫逾卅年,執刀超過一萬五千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等人罹患肺癌時,都是由他執刀。陳晉興忙碌之餘,仍掛心台灣外科人才培育,過去的四大皆空,如今成為內外皆空:外科辛苦,又是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別,他提出針對人才羅致困難科別設計獎勵制度的建言、帶領團隊開發外科醫師訓練用的虛擬實境模擬器,也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外科理想,以免台灣走上沒有外科醫師的未來。🎧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連續值班15天 靠成就感堅持至今陳晉興在1993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當時導師、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啟發,早早就選擇走上外科之路。他回憶,當年朱樹勳突破法律匡線,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媒體大肆報導,十分激勵人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做一個救人性命的外科醫師。」雖然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陳晉興說,「成就感很大。」早年台灣醫師人數較少,患者相對尊重、感謝醫師,也因此醫師的社會地位較高。靠著這份成就感,陳晉興在外科的道路上堅持至今,不但當上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台大外科教授,投身外科醫師人才培育,還曾獲台大教學傑出獎。「四大皆空」剩兩大 小兒外科人才缺乏最嚴重「說老實話,早期外科醫師缺乏就很嚴重。」陳晉興透露,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期,外科是熱門科別。然而,因為醫學系較少,即使熱門,外科醫師人力還是相對缺乏。陳晉興說,在他開始當住院醫師時,曾經遇到兩位醫師值急診、兩位醫師值加護病房的情況,「一個人要值15天,幾乎每天都待在醫院、不能休息。」台灣的醫療人力,曾經經歷一段「四大皆空」時期—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都出現人力缺乏。時至今日,小兒科及婦產科的醫師人力,在政府因應少子化的政策鼓勵下已緩解,獨留內科、外科「兩大皆空」。陳晉興說,以外科而言,仍有相對熱門與相對冷門的科別之分,如整型外科及神經外科。前者因為未來可投入已成為趨勢的醫療美容,或成為開業醫師,故很受醫學生歡迎;後者則因患者較多,醫療費用多,醫師的經濟收入也較有保障,也有不少醫學生願意加入。反觀小兒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則是相對冷門的外科科別。陳晉興說,其中人力最缺乏的是小兒外科,除了患者人數較少,也因為考量到孩童家長因年紀尚輕,經濟能力也相對較弱,連帶醫師的收入也可能不如其他科別多。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策略一/「熱情無法一路燃燒」 醫院應設奬勵制度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從進入醫學院到能夠獨當一面,從容自信地為患者執刀,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也因此,選擇外科,非常考驗醫學生的毅力。「光是住院醫師,我就當了七年。」陳晉興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先在省立台北醫院(現為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先入伍服兵役,退伍後又到台大醫院重新開始訓練。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一位年輕醫師得要熬過這些訓練,才能升上主治醫師,在醫院開設門診、收治患者。不過,因為人命關天,不容差錯,真要能獨當一面為患者進行手術,其實還需要更多訓練、累積經驗。「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陳晉興說,對於喜歡外科的醫師而言,進開刀房就好像進樂園一樣,「你會很開心,整天下來都不覺得累。」若是對外科沒有興趣,及早轉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興趣,長久持續的做下去,慢慢的就會做出你自己的名聲。」不過,陳晉興也強調,光靠一股「熱忱」,還不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留在外科的動力,政府、醫院應設計獎勵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故陳晉興認為,除了健保給付的保障之外,在醫院的行政體系中,設立獎勵金制度尤為重要,「熱情沒有辦法一路燃燒,需要倚靠制度設計,給予經濟支持,才能長久。」知識補帖/一位專科醫師的養成,要經過哪些流程?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醫學生畢業後,首先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訓練,2019年起規定訓練時間為期2年,並分為PGY1、PGY2兩階段。最後才得以分科至各科別擔任住院醫師(Resident, R),並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的訓練時長,依照科別各有不同。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策略二/醫療糾紛成外科人才阻力 陳晉興:對患者不要欺瞞、真心相待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陳晉興說,醫療糾紛可說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必經之路,「如果你都沒有醫療糾紛,那大概是開的刀太少、病人太少,所以取樣不夠。」他以美國大聯盟投手比喻,當一位投手球投得多了,一定有被全壘打、被得分的時候,防禦率不可能是〇。(相關新聞:「立法院三讀通過『醫預法』 醫糾事件需調解、評析先行」)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陳晉興把病人當朋友,真心相待。他也強調,對待病人要「真誠」,絕對不能欺瞞。若是外科醫師有所隱瞞,或是未明確告知危險性,一旦發生手術事故,或是患者生理反應不良而出現併發症等情況,對於患者、家屬的心理衝擊更大。陳晉興總是明確告知患者,手術的好處、風險分別為何,「不會因為要叫你來開刀,就避重就輕,說手術很簡單、危險性很小。」當醫療糾紛無可避免地發生時,陳晉興說,對於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有同理心。患者因為醫療行為而蒙受損失,甚至失去生命時,對於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團隊「都是很痛的事情。」陳晉興說,即使如此,醫師還是要正面面對,尋求法律顧問協助,醫院也會出面協助協調、和解,並協助支付和解費用。醫療糾紛對於外科醫師的心理衝擊,無疑相當的大。陳晉興坦言,「這需要隨著時間才能解決。」他鼓勵外科醫師,不要因為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了行醫救人的理想。策略三/虛擬實境模擬手術 強化外科醫師訓練品質 「教授,真的是你幫我主刀嗎?會不會請你的學生來主刀?」陳晉興患者的擔憂,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下了最好的註解。陳晉興說,現在年輕醫師受訓時間雖較早年短,但以台大醫院體系為例,住院醫師仍需接受分派至雲林、新竹、癌醫中心等分院歷練,經過數年後,再回到總院擔任主治醫師。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還需要累積非常多臨床經驗,才能把手術作好。「住院醫師要五到七年,主治醫師要差不多五年以上,才會慢慢成熟。」陳晉興說,若執刀的外科醫師沒有足夠經驗,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會增加。年輕醫師需要累積臨床經驗,又不能把患者拿來「練習」,將其生命置於風險中,於是有了「以豬代人」、虛擬實境(VR)等解方。陳晉興說,早期醫學院的訓練,是使用豬隻進行動物實驗,或利用大體老師讓醫師、醫學生練習解剖。然而,國內大體老師來源稀少,非常珍貴;若從國外引進,費用也很高。陳晉興說,日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舉辦研習營,利用豬隻與大體老師,讓會員實際演練胸壁重建與肋骨骨折手術。這場四十餘名會員參加的活動,成本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雖由學會與合作廠商全額補助,會員不必支付高額費用,不過陳晉興直言,「這不是常態。」陳晉興透露,近期台大醫學院考慮與廠商簽約,購買或租用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材,供醫學生、年輕醫師學習;台大醫院外科團隊,在陳晉興的帶領下,也正透過與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未來可用於外科醫師訓練的「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該系統未來除了用於訓練,也可以輸入患者的各項參數,在手術前進行實戰演練,降低手術意外發生率。藉由虛擬實境的手術模擬系統,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可以在不傷及患者的前提下,熟悉手術器械的使用,進行切割、止血、縫合等手術過程的操演。陳晉興說,此系統雖仍無法與真實開刀房情境相比,「但是感覺不錯、還蠻有真實感,你真正要用的時候,馬上就可以上手。」「比如說,我們明天要開一個很複雜的手術,如果可以透過這個虛擬實境,把病人資料建置到電腦,在開刀前就可以先練習、先了解病人的解剖構造。」陳晉興說,這就像飛行員要駕駛模擬機,「從台北到紐約,已經開了上百次,真正上場就不會很慌張。」他指出,在國外許多醫學院、醫學中心,針對醫學生的訓練,都已朝向虛擬實境,「除了保障患者權利,也能夠兼顧年輕醫師的訓練品質。」台灣外科醫療名列前茅 陳晉興:應引以為傲「台灣其實必須要為我們的醫療成就驕傲。」陳晉興說,台灣不少胸腔外科的研究論文,在世界名列前茅,舉例來說,他在201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一篇論文,已累積逾兩百次引用,相當驚人。此外,陳晉興與其醫療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明了不必使用呼吸管,僅需透過靜脈麻醉的微創手術。他更曾獲邀於維也納舉行的2016年世界肺癌大會演講,並在捷克進行兩台示範手術,「幫兩個歐洲人,一個做肺葉切除、一個做楔形切除的手術。」可見台灣外科醫療水平已超越部分歐洲國家。 走過艱難的訓練,躍上國際為台爭光,又成為培育人才的醫學教授。陳晉興的經歷,可說是台灣外科醫師的一幅縮影,提醒著初踏上救人之路的年輕醫學生,「選擇一條難走的路,也許可以走得更精彩。」(看陳晉興最新著作:「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陳晉興小檔案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獎項: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台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剪輯協力: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大醫院
-
2022-09-30 醫療.懷孕育兒
無精症也能有自己的小孩!北榮首創無尾巴精蟲成功生子
42歲鐘先生結婚近4年,一直沒有孩子,經過檢查後,被其他醫院判定為無精症,即使在泌尿科進行睪丸顯微探查手術,也只能找到不成熟的「圓精細胞」,甚至被告知「唯有透過捐贈精子,才有辦法懷孕」。後來輾轉來到北榮生殖醫學中心求助,經過台北榮總生殖醫學團隊2年不懈的努力,從發育不全的無尾巴精蟲(圓精細胞)中,成功培育8顆優質肧胎,協助鐘先生夫妻喜獲雙胞胎千金。圓精細胞為什麼無法受孕?泌尿部主任黃志賢說,正常的精子有負責接近卵子的「頂體」、攜帶半套染色體的「頭部」、以及提供動力的「尾部」。而圓精細胞為精子製造過程中的半成品,雖然細胞核內的染色體已經完成減數分裂,但是還沒有長出「尾巴」,屬於非阻塞型無精症,也就是精子在製造過程中出現問題,缺少提供動力的「尾巴」。黃志賢說,圓精細胞大小與紅血球相似,在試管嬰兒治療十分困難,雖然這些圓精細胞有機會能讓卵子受精,但受精後胚胎的懷孕成功率極低,原因是卵子無法接受,因此必須讓卵子活化,以讓卵子受精。圓精細胞受孕率低,北榮團隊透過睪丸顯微提高受孕率!北榮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何積泓說,過去4年間針對僅能找到圓精細胞的不孕夫妻治療33次,生殖醫學中心的胚胎師們,以豐富的經驗及獨家技術,竭盡全力幫助鐘先生夫妻成功生子。以圓精細胞進行顯微注射,最終成功培育出8顆優質胚胎,2020年10月植入4個胚胎,其中2個胚胎順利著床,去年5月底順利生產,成功誕生一對圓精寶寶,目前還有4個胚胎冷凍保存,還可以再繼續生下一胎。何積泓說,2019年至今,台北榮總共進行39個圓精細胞注射療程,太太平均年齡為35歲,平均成熟卵子數為17.2顆,累積植入37次,平均每次植入3.3顆胚胎,受精率為51.7%,累積持續懷孕率達9.1%。1995年法國完成全球首例圓精細胞試管嬰兒,而根據2020年一篇研究,整理過去25年全世界發表文獻,發現圓精細胞的胚胎植入活產率僅有2.4%。黃志賢說,台灣目前生殖醫療技術水準已位於國際前段,北榮使用睪丸顯微探查取精手術後,取得正常精子後,臨床懷孕率高達35%,如近成功誕下第一對圓精寶寶,讓醫療團隊十分振奮。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王鵬惠說,台灣每年新生兒出生數已低於死亡人數,可說是「生不如死」,今年新生兒人數可能無法突破15萬人,「圓精細胞」生子不是夢,此為生殖醫學技術重大突破,北榮於1985年創下國內第一例試管嬰兒記錄後,現在婦產科醫師、泌尿科醫師、胚胎實驗室組成的優質生殖團隊共同合作,再率先誕下圓精寶寶,引領台灣生殖醫學邁向嶄新里程碑,為台灣少子化盡一份心力。
-
2022-09-24 退休力.理財準備
家有啃老族,怕太早分財產會被孩子置之不理怎麼辦?律師:防範不孝,贈與子女先簽契約
我家兒子今年40歲,因為是獨生子所以比較寵愛,都已經40歲了,不娶妻、常換工作。雖然不想說自己的兒子是「啃老族」,但還是很擔心他未來該怎麼辦;又怕太早分財產,我和先生會被兒子置之不理,來自心軟媽媽的煩惱。(嘉義張太太)「賴家王老五」 相同煩惱的父母不少美國愛情喜劇「賴家王老五」中,父母為了將35歲還賴在家的兒子「請」出去,雇用一名美女色誘兒子,希望兒子陷入熱戀會願意獨立門戶。其實現實生活中,有相同煩惱的父母還不少,成年還靠父母養的啃老族愈來愈多;或是,不顧父母、惡意棄養的案例也層出不窮,遇到這些狀況該怎麼辦呢?防範不孝 贈與子女先簽契約美國中情局日前發表一份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其中台灣的生育率竟然名列全世界227個國家和地區生育率倒數第一。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認為,台灣少子化現象嚴重,獨生子女個個是寶,生長在過度優渥的環境中,久了就無法承擔壓力,自然成了「啃老族」。恩典法律事務所律師林隆鑫表示,啃老族拋棄撫養父母的案例時有所聞,因此,建議父母在贈與房產或金錢給子女前,可先簽訂「贈與契約」,清楚寫下有附帶條件的贈與,防範子女不孝。林隆鑫分享一個實際案例,一對父母為兒子付了800萬的房子頭期款,協助買下一棟大房子,不料房子購買後,兒子卻對父母態度大轉變,六親不認甚至不願讓父母同住,也不願盡撫養義務,讓爸媽傷心欲絕。以這個案例來看,林隆鑫表示,若父母有簽訂贈與契約,可在契約中清楚寫下,當完成贈與後,兒子需履行扶養義務,或房產權狀由父母保管,以確保父母居住權,若兒子反悔沒做到,父母可撤銷贈與,為自己晚年生活留點保障。保障老後 金援也要防範棄養林隆鑫指出,雖然根據民法第1118條之1規定,年邁父母固然享有成年子女扶養的權利,但如果子女幼時有故意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不法侵害(例如常常毆打謾罵),或落跑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法院認為負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時,可以減輕扶養義務;情節重大的話,還可免除扶養義務。如果父母從小就對子女呵護備至,但孩子成年卻沒有盡到扶養義務,父母是可以告遺棄罪。按刑法第294條規定:「對於無自救力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林隆鑫解釋,如果父母身體硬朗又有錢,縱使孩子不給生活費,父母也不會有生存危險的話,遺棄罪是不會成立的;但假使父母體弱多病,不被撫養可能餓死或病死時,則父母就是無自救力之人,這時候遺棄罪即會成立。面對少子化,父母溺愛造就不少啃老族,成年後不願自力更生、靠父母養,或是享受父母的金援後卻棄養,若遇到類似狀況,不妨採用以上律師建議的方法,來保障自己的老後生活。
-
2022-09-22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旅人守護者/許淑華助醫療端整合 及早揪出失智確診黑數
台灣人口持續老化,2022年1月底,台北市正式成為六都中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65歲以上的長者已超過20%。伴隨而來的,是醫療與長照體系的衝擊效應,尤其是高齡共伴產生的失智症。台北市議員許淑華長期關注高齡議題,2015起,開始呼籲推動醫院設置指紋系統,從前端就能統計失智人口數,失智症認知功能退化、行為問題、失能等,都可能成為家人的照顧負擔,家屬最擔心受怕的,莫過於失智家人走失,每一個失蹤協尋個案的背後,都是無盡的焦慮擔心。許淑華經常走訪社區據點、公園,注意失能、失智長輩及其家屬的需求,她觀察到長輩身旁的照顧者大多是外籍移工,受限於語言、生活習慣、文化差異等,無法真正貼近失智症患者。回到照顧面,「居家照顧品質」更顯重要,政府應該增加長照預算,以及建置好的照護機構,讓家屬無後顧之憂。 改善照服員待遇提升投入能量許淑華說,高齡化和少子化問題嚴重,全台照護壓力也隨之遽增,政府應協助民眾減輕居家照護費用,但是這筆預算怎麼來?「年金制度改革」就是解方之一,其中300多億退休俸經過妥善資院分配,用來增加老人和小孩福利措施。為了提升照顧能量,許淑華認為應改善照服員的待遇,照顧人力愈來愈難找,要吸引或留住更多人投入居家服務,首重提升照服員的薪資水準。另外,應優化照顧服務員制度,除了薪資保障,也要增加獎勵措施、發展升遷機制,持續注入長照活水。助失智老人應從醫療端整合失智問題令人擔憂,許多人對這種大腦功能損傷的疾病不了解,仍停留在「老人痴呆」的錯誤觀念,甚至發現初期徵兆時,也不願意就醫接受完整評估。許淑華表示,失智症患者的後續完善照顧,關係著病程惡化速度,當醫院端發現個案時,應立即資料建檔、持續追蹤管理。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2萬名以上的失蹤人口,其中,65歲以上長者就將近四分之一,而每2名失蹤長者就有一人可能患有失智症。家屬最常使用走失手鍊(愛心手鍊),但怕被貼上標籤惹來異樣眼光,或長輩會自行脫掉;衛星定位器(GPS)是另一種選擇,但也會有手機遺失、沒帶或沒電的狀況。一判定失智就應建檔預防黑數許淑華說,為防止失智長輩走失,2015年即開始呼籲醫院設置指紋系統,讓失智者在醫院確診時,馬上建檔統計失智人口,不用再多跑一趟警局捺印指紋。2019年,警察局才動支預備金採購指紋捺印設備;2020年移撥至衛生局配發至醫院,但光是為了完善指紋捺印系統,家屬還得跑到警察局建檔。指紋捺印設備放置於北市的7處醫院(市聯醫5院區、三總、馬偕),目前累計990人次捺印,而警察局的行動辦公室執行77場次、累計1065人次捺印,迄今總共僅累計2055人次。許淑華認為成果不彰,主要是捺印指紋容易聯想到「犯罪者」,是嫌犯才會做的事,除了透過全民衛教,從第一線的醫療端著手可加快建檔速度。 增加更多據點促進人際互動1945到1964年出生的戰後嬰兒潮,已經陸續步入退休生活,許淑華觀察,退休族群若沒有及早做好生活規劃,很容易突然斷鏈,包括人際社交互動、社會參與等,相對的也會提高罹患失智風險。失智照顧是社會福利的一環,目前台北市的安養機構缺乏,應全面檢視國土計畫、增加社福用地,避免老老照護的悲劇。衛福部訂定2020年應達到「失智友善555」(5成以上照顧者獲得支持與訓練、5成以上患者獲得診斷、5%以上民眾對失智症有正確知識),許淑華說,台北市有做到但沒有做好,要找出黑數,一定要串聯醫院、12區的衛生所、當地里長,點線面整合創造友善失智環境,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接受治療,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
-
2022-09-18 退休力.健康準備
打造高齡宅 獨老、雙老人際不斷鏈
台灣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僅僅七年,老化速度超過日、韓,再過三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百分之廿,街上老人將比小孩還多,凸顯高齡健康與社會照顧的重要性。台灣房屋集團總裁彭培業表示,根據內政部公告,目前獨居戶達一百萬戶,未來一個人生活或「雙老」的獨老生活樣態愈趨普遍,提早做好退休準備更顯重要。隨著社會型態改變,家中青壯年結婚另組家庭,或是搬遷到外地工作,亦或是長者未婚、離婚、喪偶,獨居老人的比例也逐漸上升。彭培業表示,獨居不一定都代表負面,但如果斷了社會連結,容易變得封閉而憂鬱、焦慮、衰弱速度加快,或是罹患失智症。職涯退休是人際斷鏈的主要原因,彭培業指出,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原因,包括健康、經濟和人際互動。以全球性思潮為例,愈來愈多國家開始採用反映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評估自身競爭力,用不同觀點檢視各地經濟和社會進步。彭培業觀察,各國皆邁向高齡化時代,除了政府的友善高齡政策,個人也必須思考,如何讓自己幸福?他認為,從安心變老到快樂養老,應該要有「三本」,即本人、本事及本錢。本人是身體要好,必須儲存健康;本事指培養興趣、本錢是老本,即經濟能力,過去的生活累積能不能創造出未來的幸福,以此做為個人退休力的基點。少子化加上高齡時代來臨,「養兒防老」應改為「以房養老」,除了利用安養信託準備無虞的生活,「老了住哪」更是民眾關心的議題,目前有養生村、共居宅、老人公寓、安養中心等型態,可根據預算、需求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住所。但未來的獨居或雙老模式可能加速失能、失智、失群,彭培業認為,高齡宅可解決跨世代問題,不論是長輩本身不想跟子女住,或兒女結婚搬離出去,宛如度假宅的住所方便親友子女探訪,重新連結家庭關係;住戶間互動也串起社區、人際關係,在這裡交到新朋友。台灣房屋趨勢中心進行高齡住宅專案研究,以科學化大數據分析結果,建構「亞洲健康智慧園區」,重視休閒養生、健康照護及社會照顧等,期待能滿足退休後的生活樣貌想望,針對高齡社會,力推完善的生活環境,讓在地安老不再是夢想。
-
2022-09-17 焦點.元氣新聞
恩恩案燒出「台灣兒童醫療網脆弱」 薛瑞元曝3重點優化
新冠疫情造成全台211名兒童重症,其中32名孩童死亡,而備受矚目的新北市2歲男童恩恩事件,為台灣首例兒童染疫死亡個案。衛福部長薛瑞元說,新冠疫情期間燒出「台灣兒童醫療網脆弱」嚴重問題,醫療人力根本無法應付出現大量、緊急需求,更憂心10年若孩童出現重症「得跑到國外就醫」。他表示,先前規畫11億元經費建構兒童醫療網,但現在要擴大經費,強化兒童醫療網,務必一個也不能少。薛瑞元今天出席由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舉辦的「新冠肺炎COVID-19對兒童及家庭之影響」研討會,透露新冠疫情「終於看到有要漸漸結束的跡象,走到最後一段」,接下來復原工作,尤其兒童部分,包括線上上課、兒童感染是否留下後遺症,還會持續挑戰,縱然疫情結束,這些問題還會存在一段時間,要各領域專業夥伴面對跟解決。薛瑞元說,行政機關也因為這次疫情,看到很多兒童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從過去資料來看,很多區域級醫院兒科「幾乎棄守」,剩下少數門診、住院能縮盡量縮,不要說重症單位,連一般病床「都縮到快無法運作」。他說,因為病床縮、人力跟著縮,根本無法應付突然出現大量、緊急的需求,其他科別的醫護人員要突然來幫忙,幾乎很困難,像是一個孩子要打針,至少要4到5人,一般病房護理師哪有辦法處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談及新冠疫情造成兒童感染重症問題,薛瑞元說,感謝此次兒科醫學會協助,透過線上課程分享,讓台灣不至於發生更多兒童重症或生命損害,因為有現代科技,但也凸顯說,未來若碰到不是新冠肺炎傳染病,若出現其他重症時,還能透過這種方式處理嗎?用視訊網路把知識傳出去就可以做到嗎?薛瑞元憂心,雖然大家合力可以很快解決問題,但是否每一家醫學中心「都有能力單獨處理兒童罕見重症?」從此次疫情看來,「兒童醫療網可能是脆弱的」,因此在他上任時向媒體透露,除了健保、疫情之外,他要「加強兒童優化兒童照顧醫療網」,要把這建立起來,這就是現有計畫再優化。薛瑞元說,醫事司向他報告,現有三項兒童醫療優化重點:第一,建立核心醫院。核心醫院要有能力去處理非常難的兒科疾病,同時負責訓練能夠處理重症、難症的醫師,這是核心醫院角色。醫院不一定每個項目次專科都能做到這點,幾家核心醫院可以談妥後各自去發展。第二,必須處理急症。例如早產兒需要加情「可近性」,衛福部會在每個縣市成立一家專責醫院,這家要有足夠人力處理兒科急症,不要因為轉送、耽誤病情,原本可避免的死亡,最後讓孩童死亡或變成障礙。第三,希望建立基層的幼兒專責醫師,從小孩出生就要指定一位專責醫師,長到成人的這段時間定期追蹤健康狀況、疫苗施打,一旦漏掉馬上藉由通報系統找小孩,務必一個也不能少,都能把他接下來。薛瑞元說,當時醫事司報告「僅編列11億預算」,無奈嘆「這種預算到行政院,會被主計處打回,要我們用自己的預算盈支就好」,後續要求醫事司重新修正計畫、範圍擴大且盡速進行,預算經費可能會很高,「沒關係,預算我來跟行政院爭取」,因為這件事非常重要。他表示,若沒有做好,憂心過了10年,台灣會出現一種問題,「兒童得到某種重病,得到國外就醫,因為台灣醫師無法處理,老醫師都退休,沒有年輕醫師可以做」,這是「國安問題」。希望應維持醫療量能,可以處理急、重、難、罕病,雖目前還沒要成立兒童司,但要先把前面這些事做好,包括與社政單位聯繫,成立兒童專責單位,基礎的事情得先處理。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過去認為兒童不太會得新冠疫情,但從新北恩恩事件來看,撇除政策問題,發現兒科醫師不會處理,因此當時跟醫事司、疾管署合作,開啟全台兒科醫師線上看診,全台灣兒科醫師一同減輕大醫院急診負擔;此外,當時出現很多兒童腦炎,在疾管署協助下,又開了六場線上直播,邀請全台專家分享,希望兒童問題應在急診先處理,不要等到進病房才做。中華民國兒童健康聯盟榮譽理事長、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呂鴻基表示,台灣兒童少子化問題嚴重,在全世界排名與南韓差不多,「一個孩子都不能犧牲」,而新冠疫情造成國內32個孩子死亡,「這算多,還是少呢?」呂鴻基說,台灣行政單位很可惜,雖然衛福部社家署、國健署、醫事司很多單位在管,但沒有兒童專責單位,因此結果不是很好,「少子化說了很久,但政策進步很少,應該要再進步」,呼籲國家應該要有兒童專責行政單位,監察院應該成立專責委員會,國家應該成立兒童醫療研究專責單位,要了解有哪些國家做兒童醫療做得很好,我們應跟著改善、繼續研究。
-
2022-09-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真心相待,有愛無礙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視病如親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遇到不會有感覺,遇到時有時會措手不及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人猝不及防,文中提及的脊髓損傷即是如此,意外導致了病人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在青壯年時期更帶來巨大的影響,對於本人及家庭而言,嚴重的生理及心理衝擊及調適,是一段艱鉅的漫漫長路。我們共同企盼在這段路途不是踽踽獨行,而能有良好的團隊支持與協助,在過程中彼此以互相同理體諒的真心相待,成為寒冬夜裡溫暖的一盞明燈,讓愛共同克服障礙。個案無助感,同理是良方文中所述的個案在40年前發生也正是青壯年階段,無論在醫療、照護或復健方面,勢必面對極大的困境,面對受傷後下半身癱瘓及活動受限制,打亂原有的生活步調,甚至擊碎人生美好的理想及夢想。看著個案本身的情緒低落、心理的無助和無望感,家屬常是心焦、心痛不捨,卻也愛莫能助地一同陷入困境;此時更需要專業醫療團隊成員以同理陪伴傾聽,引導個案及家屬共同抒發情緒,面對其下半身癱瘓的事實,學習與他共存,鼓勵參與自我照顧的活動等,給予支持及鼓勵,協助個案能盡早重返社會及家庭。文中個案不僅在急性期得到當下最好的手術醫療,後續也獲得連續性完整的復健及居家照護,家屬對醫護團隊「視病如親」的真情感謝,彼此的真心相待,顯現醫病和諧關係的正面效果。全人全程關懷照護,重拾信心活出意義從護理的角度,我們以全人護理(Holistic Nursing)的理念,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各方面需要的醫療照護;從心理層面,予以病人甚至主要照顧者(家屬)心理情緒上的支持。如:以正向支持的態度,用手拍拍肩膀緩和情緒,並協助個案覺察自己有進步的部分,如你的手可以拿水喝,進步了,很棒!讓個案感到希望,給予正向回饋,使他感到受尊重,建立信任關係。某醫學中心的脊髓損傷復健病房,一組醫護人員利用休假時間,帶領及陪伴能坐輪椅的一群病人,到淡水一日遊,可說是工程浩大,挑戰不可能但卻是自我期許的任務,只為讓病人調劑身心,增進重回社會的信心,做好全程照護的萬全準備,如:事先勘查路線、捷運站無障礙廁所,備妥導尿包,為需定時單次導尿的病人使用,他們內心散發的愛,付諸行動的堅持令病人及家屬感動不已。接著,關懷追蹤治療成功回到社會角色的五位個案,分布在台灣五個縣市,一一到府訪問拍攝其回首來時路,剪輯製作衛教影片,特別讓新病人了解疾病治療有如披荊斬莿,艱辛漫長,但終有成功的一天,激發病人勇往直前,鬥志昂揚。關懷和照護密不可分,關懷照護是一種人性的本質,為感情自然表達的方式,經互動深入了解個案的需求,提供全人整體性的照護。個案家屬提到復健醫師、家醫科醫師及護理師,提供「貼心的照護,照護跟互動真的猶如親人般的相處」,我相信他們擁有對人類受苦的敏感性,在他們的血脈中流動著愛心關懷的元素,才能持之以恆,獲得家屬的感佩。翻轉醫療新模式,團隊到家好照顧對長照個案需要持續性醫療及資源的支持,更需要仰賴完善的政策。如文中所述,健保醫療給付及長照2.0的服務給予居家照護的新契機,個案不須舟車勞頓到醫院看病,也緩解費用的負擔。衛生福利部於105年2月起實施全民健保提供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由醫護人員組成居家整合照護團隊,主動走入長者或是行動不方便患者家中,提供完整且持續的醫療照護。亦即醫療團隊到你家!協助開藥、抽血、更換導尿管、鼻胃管或氣切管路等,讓不便出門的民眾也能接受醫療的持續照護。繼於107年起開始推行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提供了「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等四項服務,病人可在住院期間即透過出院準備服務團隊,超前部署做好後續照護需求的評估,讓主要照顧者及家庭成員,都能完善地做好出院後照護的準備。對於主要照顧者長期照顧的身心壓力及情緒負荷,社會也有了資源及團體樂予陪同走過,如: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供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隊、照顧技巧訓練及照顧咖啡館……等資源,期盼給予家庭照顧者一個紓壓、交流及尋求支持協助的管道。將心比心,真心換真心目前因高齡化及少子化,家庭成員常因照護人力不足,或是工作繁忙及無法兼顧照顧者的角色,而選擇聘僱外籍照顧者協助。文中個案受到外籍照顧「侍病如親」的照護,有感於有些外籍照顧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感激與尊重,家屬呼籲我們社會應該要有改善。今日住院病人的陪伴者,多數已從昔日的家屬轉換為外籍照顧者,況且近年來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 19)疫情,更突顯外籍照顧者勞動力的稀缺,其角色彌足珍貴。臨床上常看到雇主與外籍照顧者之間的格格不入,波及病人的照顧,為此,護理師從辦理家屬團體座談會,彼此分享雇用外籍照顧者的甘苦談,相互學習,都有正向的回響:有家屬覺得外勞反應遲鈍、怎麼教都不會,尤其是第一次到台灣的外籍看護工,建議雇主親自示範一次,善用肢體語言帶著一起做,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我們知道外籍看護,在來台前,雖有接受短期的照顧訓練及語言訓練,但來台立即進入工作時,照顧技巧未必純熟,還有身處異鄉,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要適應,也要體諒他們有很大的壓力。因此,縣市政府也提供了外籍家庭看護工到宅訓練及指導的課程,提升外籍看護的照顧技巧及能力。有一位病人子女旅居國外,太太無力照護,夫妻對印尼看護視如孫女般的對待,尊重其不吃豬肉的飲食習慣,特別為她多買牛肉、喜歡的辣椒及咖啡;女兒回國探親期間,帶禮物感激她也為她準備一份寄回給媽媽;平日晚上或週末接手照顧幾小時或半天,讓外籍看護短暫休息紓解壓力。有家屬讓外籍看護同桌吃飯,看護還沒坐定,不會開動;幫她過生日,為她拍照寄給家人;鼓勵帶家人到公園散步同時和其他外籍同伴互動等等。我們把她當家人看待,她感受得到,將心比心她們也渴望家人的關愛,你給她一分愛,她回給你十分情。這是一份人照顧人的工作,有緣千里才相遇,可以透過尊重和善待建立深厚的感情。醫病關係,有愛相隨有一種東西妳給了別人,自己卻不會少,那就是「愛」,文中個案長達40年的照顧,有堅強家庭支持系統,給予「愛」的陪伴及鼓勵,讓其活出人生的意義及價值;家屬在艱困情境下,能對於人事物持續保有正能量及感恩之情,以「愛」表達對醫療制度、醫護團隊及外籍照顧者的感謝,發揮大愛的精神,拋磚引玉,難能可貴。更希望我們的醫療團隊及社會氛圍,持續保有愛與溫暖。
-
2022-09-11 焦點.長期照護
打造幸福獨居 用社區連結對抗孤獨老
台灣邁向高齡化、少子化,有愈來愈多長者孤單生活、孤獨老去,長者退休後若失去與社會的連結,很容易加快衰老速度。「孤獨老」是趨勢,也是需要解決的社會議題,如何讓老後生活有品質,需要建立良好的厝邊關係。即使沒老伴、沒孩子,也要透過自助、互助與共助的在地社區模式,融入「幸福獨居好朋友生活圈」。保持正向樂觀生活態度有些長者因公寓環境或生理障礙而走不出家門,在地單位不應只在據點等老人出來,而是把社區志工升級為「幸福好朋友」,主動出擊深入拜訪、提供更多在宅關懷活動。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提出「打造幸福獨居」計畫,從新北到屏東,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藉由培力社區健康的中高齡與高齡者發揮其所能,開創精彩的第三人生。獨居不一定不好,如何安全獨居又幸福?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向樂觀的生活態度。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除了家人外,最好的社交就是近鄰,建立與他人有連結、有關係的情感,可以補充家人支持的不足。幸福獨居的解方還包括預防性關懷、健康自主管理、長輩的專長運用,用社區力量培力共好生活圈,除了緩解孤獨,更能重現長輩價值。連結自己的好朋友生活圈「幸福獨居好朋友」是以「新家人」角色開發服務模組,有系統地、長期陪伴孤獨感特別深的長輩。在互動的過程中,發掘社區內的高齡人才,持續學習新事物,或許能成為社區很好的緩解孤獨助力。漸漸地,在住家附近形成自己的「幸福獨居好朋友生活圈」,不但可以強化社會連結,也能豐富自己的生命。住在熟悉的環境、有尊嚴地終老,是每個人的夢想,獨居但不孤單,可以靠創新社會處方箋來實踐。老後獨居是一種獨立自主的象徵,但也不要忽略定期走出家門增加人際互動,用社區連結對抗孤獨老,「作夥」找回興趣、關懷、互助及尊嚴,讓人產生參與感及歸屬感,悠然自在生活著。
-
2022-09-11 焦點.元氣新聞
為何年輕人對老人沒好感?最新研究揭改善世代衝突契機
「老人是珍寶還是負擔?」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比較台、中、韓、日、新的青壯年對老年人態度差異。台灣青壯年認為60歲以上長者「使用過多政治經濟資源」的平均分數最高;台灣和中國青壯年普遍對長者「又愛又恨」,生活控制感較低、社會經濟劣勢的年輕人,對年長者更缺乏好感。「未富先老」是亞洲國家普遍問題,生活控制感指的是對內在情緒、思考、生活與外在環境掌握能力,後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化趨勢難擋,財富分配不均,加劇年齡歧視和世代衝突。台大教授陳端容表示,要增進世代和諧,建議思考方向應包括提高年輕人生活控制感、脫離社會經濟劣勢,同時透過教育促進多元價值觀。根據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發表於「台灣衛誌」的研究顯示,台灣青壯年認為60歲以上長者「使用過多政治經濟資源」的平均分數最高,超越中國和南韓。此外,台灣和中國青壯年都對長者明顯有「又愛又恨」的複雜情緒,又以生活控制感較低、社會經濟劣勢的年輕人,對年長者較缺乏好感。教授陳端容表示,要增進世代和諧,建議思考方向應包括提高年輕人生活控制感、脫離社會經濟劣勢,同時透過教育促進多元價值觀。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與學生,以「世界價值觀調查」第六波資料之「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及「對老人有好感」兩面向,比較台灣、中國、南韓、日本、新加坡之青壯年對於老年人態度的差異,台灣共一二二七名十八到八十五歲國民接受訪問。結果發現,台灣青壯年「認為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得分平均值最高,中國居次,其次依序為新加坡、南韓、日本。受華人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家對老年人較有好感,中國最高,新加坡居次,其次依序為台灣、南韓、日本。分析顯示,生活控制感較高、重視社會規範及合群的價值觀的台灣年輕人,對老年人較有好感,也比較不會認為老年人使用過多政經資源。陳端容表示,研究顯示中國與台灣的青壯年似乎對長者有「又愛又恨」的情節,這受到青壯年「生活控制感」及「價值觀」影響甚大。「社經劣勢」雖不會增加台灣青壯年對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的想法,但卻有的很高機率會影響青壯年對長者的好感。陳端容表示,讓青壯年對自身發展、安全自主等切身議題「具有控制感」,更是社會政策要著力的地方。「年輕人此時此刻過得好,對未來有希望感,就不會怪罪老年人。」諮商心理師林萃芬鼓勵年輕人多看自己的優勢、積極為自己創造機會,當未來擁有更多可能性、覺得有希望,相對剝奪感就不會這麼重。此研究在其他國家的重要發現,也帶來可能舒緩世代衝突的著力點。跨國整體樣本顯示,相較於女性,男性對於老年人較有好感;相較於未婚者,已婚者對老年人較無好感。在南韓,相較於未婚的青壯年,離婚及分居、喪偶者更傾向認同「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在新加坡,相較於四十五到六十四歲壯年,十八至卅歲青年較不認同 「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推測可能是因青年尚未經歷過嚴重代間資源衝突,壯年則正面臨與老年世代的權力爭奪。●青壯年認為老年人政經資源使用過多排名: (影響因素:自評社經劣勢、生活控制感較低、偏向個人主義成就的價值觀、教育程度較低)第一名:台灣第二名:中國第三名:新加坡第四名:南韓第五名:日本●青壯年對老年人好感排名(影響因素:自評社經較不劣勢、生活控制感較高、偏向重視社會規範及合群價值觀)第一名:中國第二名:新加坡第三名:台灣第四名:日本第五名:南韓資料來源/「老人是珍寶或是負擔?亞洲青壯世代對老年人的態度」台灣衛誌第41卷第3期,2022年整理製表/記者邱宜君
-
2022-09-10 退休力.社會連結
中高齡就業歧視/面試問年紀 最讓人生氣:「我好手好腳 為何不給機會」
王女士今年57歲,在一家傳產業工作22年,公司一年多前結束營業,讓她一夕之間失業。沒想到接下來找工作全數碰壁,先後到瓷器工廠、外銷碗盤工廠面試,「不是說我年紀太大,就是擔心我不能常常加班」。她感歎,從沒想到只是要一份簡單的工作竟然如此困難,連面試的年輕領班都勸她在家享福就好,讓她很不是滋味。求職受挫 「要看身分證就知工作沒了」王女士兩個孩子還在念大學,只靠先生一份薪水很勉強,堅持再就業,也不放棄求職。後來終於在某區公所找到臨時工的職缺,讓她終於安頓下來。這一年來求職挫折,讓她對目前這份工作非常珍惜,別人不做的事她統統不挑,「只求能安穩工作到65歲」。「我找工作一年半了,雖然我看起來不到60歲,但面試主管若要求我拿身分證,我就知道工作沒了。」67歲的林先生談到一年半以來面試求職經驗,非常不平,「我好手好腳,工作態度比年輕人好,為什麼不能給我們再就業的銀髮族試試看的機會?」林先生退休後開過幾年計程車,但計程車完全靠跑車以時間換金錢,他不想年紀大了,還要繼續過長工時日子, 因此想找部分工時工作。林先生先後找過便利商店工作,也曾想擔任停車場收費員,「但是只要問到我的真實年齡後,對方就開始找各種理由搪塞,還有人馬上說,這個缺已經有人了,一聽就知道是嫌我年紀大,這個最讓人生氣」。職務再設計 很多銀髮族表現優秀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主任余璦君觀察,人才資源中心成立至今快9年,剛開始的確遇到很多困難,企業直覺認定中高齡勞工電腦能力不佳、不好溝通、體力不好,這幾年下來有很多優秀銀髮族就業,企業態度完全改觀,就業穩定度好、同理心佳,人際溝通圓融,工作表現都很好,「如果真的要講劣勢,唯一是電腦能力,其他都不是問題。」至於體力差?余璦君表示,現代人健康狀況佳,即使有些需要體力負荷,勞動部也有補助職務再設計,只要導入改善工作設施,都可以解決。很多廠商開始發現銀髮勞工的優勢,反而很多銀髮族自己自信心不足。她也建議有些銀髮族放寬心胸,例如曾有一位大姐從事清潔打掃工作,一兩天後就不做,原來是公司對清潔工作訂有SOP標準流程,但這位大姐自認家裡打掃已有四、五十年經驗,為何還要按照公司流程標準?因此辭去原有工作,就很可惜。少子化衝擊 企業聘用中高齡三種形態104人力銀行中高齡事業處資深副總經理吳麗雪表示,歸納台灣企業對進用中高齡人力有三形態:1.先知先覺型已經意識少子化對勞動力衝擊的嚴重性,知道沒有這麼多年輕人可以用,願意開始嘗試進用中高齡,但因為沒有經驗值,需要更多摸索,例如可能需要職務再設計,協助中高齡員工克服職場障礙。2.不知不覺型存在對中高齡員工負面刻板印象,也不想往前跨,不想開這個門。3.後知後覺型完全沒有意識到少子化及高齡化對勞動力的衝擊,104人力銀行在很多場座談會中就發現的確不少企業對勞動力的變化沒有概念,以致還未開始開拓更多元人才招募彈性。吳麗雪相信隨著中高齡就業專法上路,應該會有愈來愈多企業正視勞動力結構不得不改變的事實,有助打開中高齡更多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