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吸菸
共找到
843
筆 文章
-
-
2021-08-09 新聞.元氣新聞
中醫大新竹附醫推AI深喉嚨唾液PCR 減少棉籤戳鼻之苦
為了讓民眾採檢更為便利,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打造科技防疫,產學合作,設立AI智能深喉嚨唾液PCR,受檢者不必忍受長棉籤戳鼻的不適感,透過「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就可檢驗,且醫護零接觸,檢驗結果24小時內出爐,透過健康存摺即可查詢結果。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陳自諒表示,民眾透過醫院門診,由醫師看診開出COVID-19深喉唾液PCR檢驗單,即可在大廳PCR智取箱,領取深喉唾液採檢容器,透過「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就可以檢驗,不只減少醫護和行政人力,更維持醫院的防疫量能,讓普篩更方便,適合需要定期篩檢的補教業、學校、服務業及企業等。檢驗科主任楊晶安說,鼻咽PCR 採檢必須由醫護人員執行,以長棉籤深入鼻子、使力擦拭後取得檢體,被採檢者有時候會難受不舒服;「深喉唾液」採檢,受檢者在獨立空間內,把由喉嚨內吐出唾液吐進採檢盒中即可,不必忍受異物插喉之苦。楊晶安也提醒,民眾在採集前2小時內不可飲食、漱口、吸菸和刷牙,但是可以酌量喝水。院方也錄製衛教宣傳單,QR CODE 和影片,提供民眾參考,相關訊息,可上官網查詢。
-
2021-08-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爸爸節「觀心」長輩健康 累、喘、腫 心臟衰竭典型症狀
50多歲的王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且長期吸菸,某天因肺水腫喘不過氣被送到急診,發現早有心肌梗塞卻未察覺,已造成心臟肥大且演變成慢性心臟衰竭。服藥治療後症狀獲得控制,經八個月穩定治療心臟逐漸恢復正常大小,重拾正常生活。男性多屬收縮型,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衰竭。心臟衰竭是常見慢性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鴻毅表示,臨床上男、女表現不同,男性罹患心臟衰竭最常見的原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就是大眾熟知的心絞痛、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等,五成以上屬於收縮型心臟衰竭;而女性多因高血壓造成舒張型心臟衰竭,此外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等也是常見的主因。陳鴻毅解釋,心臟就像幫浦,會不斷地收縮及放鬆供應人體全身血液,收縮型心臟衰竭是因血液打出去的力道不足,當器官接收不到充分的血氧,在長期缺血的情況下會產生慢性腎衰竭、肝腫大等併發症;舒張型心臟衰竭則是血液難填充回流至心臟,易造成喘、下肢水腫等症狀。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累、喘、腫」為心臟衰竭三大典型症狀,共有四階段病程,從初期生活正常到逐漸走路或從事費力工作時會感到力不從心,到了第四期會連靜止不活動、躺在床上都感到氣喘吁吁,而下肢水腫是最常出現的症狀,部分病患會在短時間內急性惡化。陳鴻毅說,男性吸菸及飲酒比率較女性高,延緩心臟衰竭惡化從戒菸酒及控制三高開始,飲食少油、少鹽及少水,並搭配適量運動,單周3到4次,每次30分鐘內,心跳勿超過130下。鹽分攝取每日應控制在5公克,水分攝取則視個人排汗及排水量而定,建議每日飲水量約一千至兩千毫升,並搭配體重監測,如一周下來體重多出2到3公斤,代表體內水分代謝出現狀況需特別留意。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史、吸菸史、三高、肥胖為心臟衰竭高危險群,控制慢性疾病、維持良好生活有助降低風險因子,預防心臟衰竭。陳鴻毅最後提醒,今天是父親節,建議大眾須「觀心」家中長輩是否有累喘腫等症狀,若有相關症狀則盡早就醫及治療。近年心臟衰竭照護與治療漸趨成熟,目前也有最新的雙重機轉藥物可使用,只要患者定期回診、規律服藥,症狀便可以穩定控制,並維持生活品質。心臟衰竭護心七招1.飲食少油、少鹽2.適當運動3.戒菸、戒酒4.控制三高慢性疾病5.規律量體重6.季節轉換注意保暖,避免溫差過大7.規律服藥治療資料來源╱陳鴻毅製表╱黃安琪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2021-08-06 焦點.元氣新聞
疫情焦慮想復吸 女兒一招退菸癮
防疫警戒降級但不解封,許多人的心情隨著疫情起伏,焦慮無法排解。53歲的巫先生已成功戒菸10年,但近期壓力上來又有「復吸」的念頭,他索性撥打戒菸專線及女兒提供的「厭惡法」,將紙菸及菸蒂蒐集在裝水的寶特瓶裡,只要菸癮一犯,就打開寶特瓶聞一聞,惡臭直接消除復吸的念頭。父親節將至,衛福部國健署昨舉行「我的老爸不吸菸」活動,期盼爸爸們在今年父親節,能夠向菸品說不。巫爸爸說,他有30年菸癮,在國中時期,因好奇心驅使下接觸了菸品,原本一天抽半包菸,直到當兵及出社會後,工作壓力大加上同事的揪伴吸菸,變成每天抽2包菸。成家立業的他,每當下班回家想擁抱女兒時,總會被嫌棄菸味,為了家人與自己的健康,巫先生下定決心在44歲戒菸成功。事隔將近10年,新冠疫情攪局,他的生活壓力大,又有「復吸」的念頭。事實上,巫先生並不孤單,戒菸專線服務中心主任邱南英說,美國心理學會研究顯示,去年全美吸菸專線撥打率下滑,發現復吸比率有上升情形,全球有超過11億的抽菸人口,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每年因菸害而死亡人數超過800萬人。國健署指出,疫情間抽菸,病毒容易藉由手傳至口,染疫率與重症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邱南英說,不是每個戒菸患者都可以接受藥物戒斷,像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孕婦等,可以透過戒菸專線輔導機制,尋求專業幫助。如何降低使用菸品、復吸的欲望?邱南英說,可以嘗試調整生活作息、注意飲食、控制體重並學習放鬆,來調適壓力及化解情緒困擾,同時尋求家庭與社會的支持,善用戒菸的服務資源。
-
2021-08-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熱喝水少 急性心肌梗塞
55歲的陳姓男上班族,最近外出都會感覺到呼吸喘、胸悶,他總以為是「太胖」引起的問題,每當症狀出現時只要拍拍胸脯,倚靠著牆休息一下就會緩解。日前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乎暈厥,救護車趕抵現場時,他的心肺功能已停止,緊急給予電擊後才恢復心跳,醫師診斷是「天熱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不是只發生在冬天,夏季因天熱、水分流失多且蒸發速度快,加上水分攝取不足,電解質流失,導致血液變得黏稠,增加發生冠狀動脈阻塞或是腦血管阻塞的情形,嚴重則會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此外,天熱脫水也會導致心跳加速,增加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的可能。張釗監說,心肌梗塞有幾種明顯症狀,包含一陣一陣的呼吸喘、胸悶。長年吸菸、肥胖、罹患三高的患者,都要注意在天熱的環境中,是否有出現類似症狀,隨時補充水分、電解質飲品,每人每天應攝取2000cc白開水,但勿一次牛飲,應隨時慢慢補充。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齡逐年下降,很多青壯年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照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另一大宗對象,呼籲民眾千萬別用「年齡」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生活習慣不佳、飲食西化等才是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
-
2021-08-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熱過胖男喘吁吁路邊休息 抵辦公室竟心肌梗塞昏厥
年約55歲的陳姓男上班族,最近外出上班都會感覺到呼吸喘、胸悶,但礙於本身體重過重,陳男總認為是「太胖」才引發呼吸喘,每次症狀出現時只要拍拍胸脯,倚靠著牆休息一下就會緩解。日前突然喘不過氣、全身冒汗、幾乎暈厥,救護車趕抵現場時,陳男已心肺功能停止,緊急給予電擊後恢復心跳,醫師診斷是「天熱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不是僅發生在冬天,夏季因天熱和水流失多且蒸發速度快,加上水分攝取不足,電解質流失,讓血液變得黏稠,增加發生冠狀動脈阻塞或是腦血管阻塞的情形,嚴重則會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天熱脫水也會導致心跳加速,增加心律不整或是心臟衰竭的可能。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有幾種明顯的症狀,包含一陣一陣的呼吸喘、胸悶。長年吸菸、肥胖、罹患三高的患者,都要注意在近期天熱的環境中,是否有出現類似症狀,隨時補充水分、電解質飲品,鑑別體內水分是否足夠,可以從尿液顏色觀察,呈現深黃色,表示體內水分不足,應適度補充水分,每人每天應攝取2000毫升白開水,別一次牛飲,應隨時慢慢補充。張釗監指出,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齡逐年下降,很多青壯年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也成為心血管疾病另一大宗對象,呼籲民眾千萬別用「年齡」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生活習慣不佳、飲食西化等才是判斷與心血管疾病的距離。
-
2021-08-01 養生.聰明飲食
比吸菸更糟!研究:飲食中缺乏此營養素恐減壽5年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有利心血管健康。現在更有一項新研究警告,飲食中缺乏Omega-3的人,比起吸菸更可能縮短壽命。科學家發現,吸菸會使預期壽命縮短四年,而體內缺乏不飽和脂肪酸,恐讓壽命減少五年。Omega-3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EPA、DHA和ALA,前兩者存在於富含油脂的魚類(鮭魚和鯖魚等),ALA則存在堅果種子等植物性脂肪中。眾所周知,Omega-3有利心臟健康,可減少血栓風險。最佳的體內含量是8%或更高,中等水平為4%~8%,低等為4%以下。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首席研究員Michael McBurney博士說:「有趣的是,日本人的平均Omega-3指數大於8%,美國人的平均值則為5%,而日本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的確比美國人多五年。」這項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研究,使用了弗雷明漢心臟研究(FHS)的統計數據,該研究是世界上運用時間最長的研究之一。FHS導出心血管疾病八個標準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吸菸、高血壓治療、糖尿病狀態、收縮壓、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研究人員發現,與標準風險因素類似,測量脂肪酸可以預測死亡率。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脂肪酸研究所所長Bill Harris博士說:「在預測總死亡率上,紅血球中的脂肪酸濃度透露的訊息,與血脂、血壓、吸菸和糖尿病傳達的健康狀態一樣有意義。」這說明了Omega-3指數作為預測死亡風險因素的重要性。資料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
2021-07-25 癌症.其他癌症
唐慧琳難敵「癌王」胰臟癌病逝 醫:注意7高風險群
新北市議員唐慧琳去年被爆出罹患「癌王」胰臟癌第三期,一年來努力治療,未料今晨仍不敵病魔,享年49歲。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賴冠宏說,若想預防患病,需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均衡飲食、穩定血糖、多運動、少抽菸喝酒;患病高風險族群有胰臟癌家族史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慢性胰臟炎患者、65歲以上長者、男性等,尤需注意。唐慧琳年紀不大,怎麼會罹患胰臟癌?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指出,年紀愈大,胰臟癌發生率愈高,但近年的偶發個案中,40幾歲女性的發生率明顯提高,相關個案並不少見,發現時都是晚期,五年存活率通常不到1成,且「預後都很差」。吳秉修說,近期有名42歲年輕女性,沒有相關危險因子,只得過一次胰臟炎、有長期喝酒習慣,最後診斷卻已是胰臟癌第三期,「令人相當難過」,將進行切片檢查,釐清腫瘤細胞類型,再做後續治療。●最新十大癌症死因 胰臟癌排名第7根據衛福部2020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胰臟癌排名第7,在女性癌症死因上則排名第5。●為何胰臟癌這麼可怕?胰臟癌是「癌中之王」, 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患者自身難以覺察胰臟異常,等到有症狀時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效果不佳。為此,賴冠宏提醒,若有黃疸、茶色尿、眼睛黃、長期腹痛、發燒等症狀,即應就醫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晚期發現時,預後差、五年存活率也極低。賴冠宏表示,若發現時已有臟器轉移,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百機率約為1%。第三期若有血管、淋巴結轉移,五年存活率平均低於13%。●7高風險族群需注意除了遺傳因素以外,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提升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賴冠宏指出, 有胰臟癌家族史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慢性胰臟炎患者、65歲以上長者、男性等是胰臟癌高風險族群。由於疾病之初,難有症狀協助發現癌變,賴冠宏建議,預防胰臟癌需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均衡飲食、穩定血糖、多運動、少抽菸喝酒。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一般民眾則每1至2年1次即可。健康檢查時,會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血液檢查、症狀詢問、理學檢查等。綜合各項指標,若腫瘤指數不尋常、有經常性腹痛等,會視情況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檢查,以作診斷。飲食部分,賴冠宏表示,要少吃油炸類食物,避免高澱粉、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並多吃蔬菜類。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除了基因,有2/3壽命是由自己掌控!醫師認證人瑞健康長壽祕訣
醫療科技進步、養生觀念盛行,全球愈來愈多人成為百歲人瑞。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到2050年,100歲以上的人數預計將成長八倍。不管你想不想成為百歲人瑞,至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健康的老年生活,比歲數更重要的,是正向的心靈與生活品質。全球各地的健康人瑞有一些共同特點,除了與生俱來的基因,「事實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壽命,是掌控在自己手上。」紐約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醫學博士、老年病學家Susan Friedman說。「那就是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延長壽命,還能讓你在老年生活裡優遊。」以下是全球人瑞經醫師認證、值得學習的長壽祕辛。時時伸展防跌倒101歲的Tao Porchon-Lynch是世界上最年長的瑜伽教練(已於2020年離世),在世界各地教授瑜伽超過45年,並且已練習長達70年。她長壽的祕訣之一,可能就是不停的伸展。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的Tanya Gure醫學博士說:「我所治療的活躍老年人,都有規律的運動,而伸展是其中的關鍵。」伸展有助於提供他們活動的能力,且預防跌倒。每天都要出門走走隨著年齡增長,高齡者待在家的時間愈長,但《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保持社交和身體活躍可以延長壽命。研究人員觀察70至90歲之間的人,離開房子的頻率和壽命的關係,發現每天出門的人比不出門的人活得更久。定期走出家門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參與社交、文化和體育活動的機會,從而促進健康和長壽。有信仰的支持住在紐約的Duranord Veillard活到111歲,他在 108歲生日時告訴記者,他對上帝的信仰使他能過著健康長壽的生活。2018年1月發表在《國際老年精神病學》的一項研究,針對90至101歲的義大利人進行調查,發現多數人與他們信仰的天主教有密切的聯繫,顯示信仰可能在長壽中發揮作用。Friedman博士說,靈性和歸屬感會對老年人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保持正向樂觀《衰老(Aging)》期刊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調查了95至107歲德系猶太人的人格特質,發現他們多數擁有積極的態度和幽默感,顯示這些特質有助健康長壽。義大利農村90至101歲的居民也是如此。研究人員發現,最年長的村民表現出韌性、堅毅和樂觀特性,使他們能達觀面對生活中的起落。多吃蔬菜準沒錯114歲的俄亥俄州婦女Lesie Brown,每天吃一個番薯,她的家人認為這是她長壽的原因。賓州101歲的Christina Kislak Wahala,則將她的長壽歸功於富含新鮮蔬菜和漿果的飲食。Friedman博士指出,生活在以長壽健康知名的「藍色區域(Blue Zones)」的人們,至少80%的飲食來源是植物,以植物為基礎的天然飲食,膽固醇低,且能提供大量纖維、抗氧化劑與豐富營養素,保持身體免疫系統正常運轉,維持健康。● 藍色區域(簡稱藍區)指的是全世界人民最長壽的五個地區,包含義大利的薩丁尼亞(Sardinia)、希臘的伊卡利亞(Icaria)、日本的沖繩、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Nicoya)、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Gure博士注意到,長壽患者的共同點是,他們多半積極主動維護自己的健康。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疫苗接種並注重慢性病管理。這意味他們會及早發現健康問題,與醫師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更能周延制定個人的健康管理,保持更好的生活質量。多吃豆類食物如果要在你的飲食中加入一種主食,那就是豆類。它富含纖維、蛋白質和複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分解的速度較慢,不會使血糖上升太快)。「豆類是神奇的食物。」Friedman博士認為,它們可能是長壽的祕訣之一。世界上長壽的藍區居民,都將蠶豆、扁豆、黑豆和大豆等豆類作為他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動個不停當111歲的Downing Kay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會和兄弟姊妹在家裡跳舞,而現在作為一個超級百歲人瑞,她依然每周參加一次Zumba舞蹈課程。Friedman博士說,身體保持最佳狀況者,通常是終身都有運動習慣的人。「身體很多疾病的出現,都與久坐有關,這使我們面臨各種慢性病風險。」運動有助抵銷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因素,且被證實可改善情緒。2017年,《刺胳針(Lancet)》雜誌上一項針對13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30分鐘或每周150分鐘,可使死亡風險降低28%。不一定非得上健身房運動,將步行、健行和園藝種植等融入生活中,都對健康有相當助益。多與朋友哈啦社交研究指出,與社交網絡規模較小且多樣化程度較低的人相較,擁有大型且多樣化社交網絡的人,死亡風險較低。Friedman博士說,人類是群居動物,「我們非常需要與人互動,離群寡居會是個大問題。」朋友除了提供情感支持,家人和朋友還能從旁發現你是否生病、需要就醫。與他人親密接觸的人,生活也會更活躍。不要吸菸很重要提高長壽機會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抽菸。儘管偶爾會出現一些又菸又酒的人瑞,但Gure博士說,這樣的案例畢竟不多。相關數據顯示,與不吸菸者相較,吸菸者平均早死10年,並且也會遇到更多的健康問題和殘疾。要乖乖吃早餐即將迎來110歲、來自明尼蘇達州的Erna Zahn說,她每天都吃早餐。早餐不僅為一天的開始提供能量,還可以維持健康的體重。研究人員發現,不吃早餐可能與較高的BMI和腰圍有關,而這些都是代謝症候群、心臟病、糖尿病和其他可能縮短壽命疾病的危險因子。當志工回饋社會志願服務有助老人茁壯成長。「他們有累積一生的經驗、技能和智慧。」Friedman博士說,找到能讓他們提供經驗與智慧的場域,對整個社幫助很大。志願服務對維繫社會人際的連結非常重要,尤其是老一輩和年輕人之間。代間關係(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對於保持活力至關重要。Gure博士舉例,讓老年人成為學校志工,有助於透過保持老年人的精神活躍與社交聯繫,為健康老齡化奠定基礎。吃堅果美國加州的洛瑪琳達(Loma Linda)是全球的長壽熱點之一,這裡的居民比其他北美人平均多活10年,他們不僅吃很多「全食物(whole foods)」,還吃大量堅果。2001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堅果。可能會使預期壽命延長1.5~2.5年。研究還發現,在地中海飲食中加入堅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降低28%。堅果含有益心臟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提高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不要緊張 減少壓力壓力、擔憂和緊張不僅會增加眉頭皺紋,還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長期處在高壓會削弱免疫系統,提高罹患各種疾病的機率。」加州方丹谷地區醫院和醫療中心的老年科醫師Christopher Salem說。壓力還會引發炎症,從而導致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各種慢性疾病。他說,「大多數活到100歲的人,都學會了順其自然。」隨時隨地消除生活中的壓力源。雖然消除壓力沒有神奇祕訣,但醫師和研究人員建議,每個人都要找到一種定期休息、放鬆和充電的方法。人生有目標感對沖繩人來說,它被稱為「Ikigai」;對哥斯大黎加人來說,它被稱為「Plan de Vida」。這兩個字彙可以解釋為「活著的目的、生命的計畫」,可以說是人生的使命感。研究人員表示。對居住在義大利農村的老年人來說,在家鄉的土地工作,就是他們人生的使命感,並且幫助他們延壽。老年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生命周期的理解,並且有一定程度知曉生命對他們而言是什麼。對生活有目標感的人,不僅每天有動力出門,面對各種生活情境也更有韌性。「當你失去伴侶或孩子時,會有一定程度的力量繼續前進。」這些人不會孤立自己,會與家人朋友密切聯繫,以度過悲傷期。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2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你的「濕氣」重不重?一張表自我檢測!口水多、舌苔厚...中醫師:有超過6項,你就是重度濕氣!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你的身體濕氣重?哪一些症狀代表你濕氣很重?身體濕氣檢測表1.全身無力常有人覺得自己全身提不起勁,頭整天昏昏沉沉的,腰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很沉重的感覺,兩條腿也好像綁了鉛條,上下樓梯都很困難。這些症狀和濕的關連很大,因為「濕性重著」,濕的特性會讓人覺得很有沉重的感覺,如果身體濕氣重,那可能是脾被濕給困住了,脾原本可以升發人體的清陽,一旦被濕困住了,清陽不升,人體就會產生全身乏力而且有沉重的感覺。有的人覺得自己明明睡很多,但是卻總是睡不飽,甚至愈睡愈累,這也是身體濕氣太重的緣故,濕容易讓人覺得困倦,睡更久反而會更累,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2.肥胖,易胖體質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肚子也變大了,平時飲食都有在注意,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的增加並不是脂肪的增加,而是水分的代謝出了問題,一旦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中醫認為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這三個臟腑最有關係,其中脾的運化水濕出了問題,就會造成肥胖。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3.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常常有人會覺得自已的兩條腿好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無比,但是按下去又沒有水腫的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把毛巾弄濕掛起來,過了幾個小時,毛巾的上半部已經乾了,但是下半部卻還是濕的,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現象,在中醫來講就是「濕性趨下」的意思,人體也像毛巾一樣,當身體濕氣偏重時,白天站久了,水濕會往下,就會覺得兩條腿很累、很重。那如果是晚上,我們躺平睡覺,一到早上起床時,如果覺得腰背很酸重,那也有可能是濕在作怪,因為我們躺平的時候身體最下端的部位是腰,而不是兩條腿,所以濕氣重的人,才會一早睡醒就腰痠。若心臟、腎臟及其他檢查都正常,卻常常在下午過後水腫是什麼原因?一種可能是特發性(體質性)水腫,多發生在比較容易緊張的女性,下肢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或晚上嚴重,上下午體重可相差一公斤以上,這時需限制鹽分及水分的攝取,穿彈性襪、常運動、抬高下肢,則可改善水腫情況。另一種是長時間坐或站立,例如長時間坐辦公桌,血液循環不良,體液較易滯留在下肢,造成水腫。中醫怎麼看水腫?水腫與中醫的肺、脾、腎三個臟腑最有關係。脾不僅可以運化水穀精微,也可以運化水液,把水液運輸到身體各處,供人體使用,也可以轉輸到肺和腎,再進一步排出體外。肺主通調水道,通調是輸通、調節的意思,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輸通和調節的作用。腎氣的蒸騰和氣化作用可主導水液的代謝運輸,人體多餘的水,可藉由腎化為尿液排除體外,腎這方面的功能與西醫泌尿系統的功能相似。所以水腫在中醫看來有可能是肺脾或腎的臟腑功能失常,需進一步辨證治療。4.口水多,不口渴人有五液,五液指的是五種液體,這包括淚液、汗液、口水、鼻涕、唾液(較黏稠的口水),這五液分別由肝、心、脾、肺、腎五臟來控管。五臟中的「脾」是在管理口水的,如果脾虛,濕邪過盛,就容易出現口水過多的現象,這時只要調理好脾的功能,讓脾可以好好運化水濕,就可以改善口水過多的問題了。口水多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喜歡喝水的現象,這類濕氣重的人喝的水往往比較少,比較不容易覺得口渴。5.痰多有些人長期咳嗽有痰,被西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實痰多是和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的,所以有時單純使用止咳化痰藥效果不佳,如果單純使用化痰藥無法解決慢性咳痰,就必須調理身體的痰濕狀況,才能獲得根本解決,這時就必須調理脾胃功能了。為什麼痰濕和脾有關係呢?因為在中醫的認知裡,認為「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急性期的咳嗽有痰,可以從肺來著手,慢性的咳嗽有痰,就必須從脾來下手了。唯有調理脾胃,健脾祛濕,才有辦法搞定棘手的咳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簡稱為COPD,COPD的人主要的表現是咳嗽,他們的咳嗽是慢性咳嗽,很難痊癒。追溯起來,大都有抽菸的病史,年輕的時候喜歡抽菸,一抽就是20年、30年、40年,抽煙時不覺得會怎樣,只是時間一久,幾年後才知道,抽菸其實對氣管及肺部的傷害很大。COPD的病人長期咳喘,嚴重者一走動就喘,有的人必須依賴氧氣來輔助呼吸。為避免呼吸道的傷害,吸菸者及早戒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6.大便粘馬桶每個人一天可以排便1∼2次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三天以上才排一次便,那就是便秘了。但是有的人的大便就是比較軟、不成形,甚至會很粘,容易粘馬桶。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廁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中醫的脾與消化功能有關,脾虛造成運化水穀的功能下降,這時水濕容易形成,一旦消化道較濕,排便就會較軟,較不成形,甚至會粘馬桶。另外,由於脾的運化水穀功能下降,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就算吃很少東西肚子也容易脹。7.濕疹濕疹發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明確,它與皮膚過敏和遺傳有關。有少部分的人對奶類製品會過敏,也有人對羽毛、灰塵等物質敏感而引發濕疹。濕疹初起容易侵犯頭頸部及肘關節皮膚皺摺處,以群集的小水泡、丘疹皰為主,針尖到粟米大小。濕疹搔抓破皮,形成點狀的糜爛,滲出液體,乾燥後皮膚變成黃色的結痂斑片,若不治療容易反覆發作,範圍亦會逐漸擴大。濕疹在中醫與「脾」這個臟腑最有關係,由於脾主運化,脾可運化水穀亦可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在皮膚上就可能有濕疹的產生。夏季氣候炎熱、暑氣重,容易形成濕熱環境,當體內的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濕熱蒸於皮膚之間,就形成了濕疹,所以夏季是好發的季節。8.婦女白帶多由於陰道需要一些津液的滋潤,所以有白帶的產生。一般正常的生理性白帶量不多,質清無色無味,唯獨在排卵期或月經來潮前量會稍多。而不正常的白帶,其質、量、顏色及氣味會有所變化,多數患者會感到底褲濕濕,且有分泌物以及不乾爽之感,白帶的顏色或白或黃,呈水或黏稠狀,或有腥臭味,有時也會伴隨著外陰部搔癢的症狀。民間有一句俗話:「十女九帶。」這說明了白帶常見於婦女,也頗受其困擾。根據白帶的顏色或品質可推測疾病的成因,大部分是感染所引起。如泡沫狀白帶有可能感染滴蟲性陰道炎,豆腐渣樣白帶通常是黴菌陰道炎,而成黃白色黏稠乳酪狀可能是念珠菌感染,黃色白帶有帶膿則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白帶帶紅色在排除月經即將來潮的可能性之後,則必須懷疑是否為惡性腫瘤。因此若有白帶不正常的現象,最好還是至婦產科尋求診治。白帶與中醫的「濕」是最有關係的,中醫的理論認為濕流下焦,影響帶脈(中醫的經脈,通常與婦女疾病有關),而致帶下。中醫的「濕」有纏綿不易去除的特質,導致白帶在治療上無法快速根治,而且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病患必須有恆心,並且設法改善體質因素,才可獲得療效。9.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高脂血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數的人是接受抽血檢驗後,才知道自己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於正常標準。研究發現,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絕對的關係,還會引起繼發性的其他全身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而血脂肪主要指的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正常值為130∼200mg/dl,三酸甘油脂正常值為男性50∼200mg/dl、女性35∼165mg/dl,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家醫院或檢驗所的數值會有些微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家醫院用的試劑不同,如果數值在該家醫院的標準值內,就沒問題了。其實,人體血脂的增高,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的含脂肪或含高膽固醇食物,或營養不均衡,都會讓血脂無法正常的代謝或排出。此外,高血壓、肥胖、嗜煙酒、糖尿病及有家族遺傳的人都是高脂血症的危險群。脂肪肝也是不正常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造成肝臟無法正常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人就會容易疲勞倦怠。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脂血症」的名稱,中醫對高脂血症的看法屬於「痰濕」的範圍,認為是不正常的代謝產物沒有正常排出,囤積在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10.舌苔厚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中醫會藉由舌診的判讀來觀察身體的狀態,舌苔指的是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一般來說會是一層薄薄白色的舌苔,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如果舌苔變厚了,可能代表的是身體的濕氣很重。除濕穴道介紹:豐隆穴•穴位找法: 位於膝蓋外側與腳外踝連線正中間點處。•治療功效:健脾化濕、促進代謝,紓解腸胃脹氣、打嗝。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7-2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居家上班男人忙工作不舉 中醫建議日常飲食多攝取這9種食材,面對老婆硬起來!
疫情來襲,許多人都改為居家上班,沒想到在家時間變長,男人除了忙工作,還得滿足另一半想要的需求。小張去年新婚,為了存錢買房,經常加班衝業績,3級警戒期間宅在家,老婆多次暗示要他「補交作業」但他就是舉不起來,只好跟老婆坦白力不從心。後來小張在老婆陪同下接受中醫調理,1周後症狀明顯改善,重新在老婆面前硬起來。收治小張的中醫師楊永榮表示,勃起功能障礙就是俗稱的不舉或陽痿,指在有性慾要求時,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堅,陰莖無法進入女性的陰道。然而許多男性因羞於啟齒,不願意就醫尋求幫助,結果往往不是拖到病況惡化,就是釀成夫妻失和,只要及早接受專業治療,這些遺憾皆可避免。針對陽萎不舉,西醫認為病因多來自縱慾過度、手淫過度、性荷爾蒙不足,或糖尿病、酒精中毒、吸菸過量、過服安眠藥、營養失調、生殖器變型等等都會造成。近年來許多研究更指出,有40%至85%的人由於精神因素,日常生活過於緊張、恐慌、極度興奮等,引發精神性陽萎。西醫治療陽萎不舉,大部分是不管病因,以補充荷爾蒙為原則。雖然效果立即,但只能逞一時之勇,只治標不治本,無法達到根本治療的效果。相較之下,中醫治療陽萎症首重查明病因,然後辯證論治,以達到對症下藥。楊永榮醫師舉例說,血虛引起陽萎就要用補血、活血的藥方以增加陰莖動脈的血液的流通量。氣虛腎陽虛損引起陽萎就要以補氣壯陽補腎法,使陰莖可以達到充血功能。濕熱下注引起陽萎就需要先以清熱除濕法,疏通陰莖內海綿體內之濕氣,然後再養精益腎。另外,血瘀或外傷引起陽萎要以排除瘀血,促進新陳代謝,使陰莖海棉體內的血流暢通。至於肝氣鬱結引起之陽萎以疏通肝脈,解除肝經鬱滯,通氣行血,使全身血流可以順利流向陰莖海棉體。楊永榮醫師指出,中醫治療以對症下藥的方式治標治本,安全性高,又能調理身體。按照不同原因引起病源,採用不同藥物治療,更可以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一般陽萎患者接受中醫調理,1周後就能感覺明顯改善,搭配飲食均衡,作息規律,鍛鍊體能,效果更佳。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想要維持良好性能力與腎有關。男性不妨在日常飲食多攝取大蒜、花椒、羊肉、韭菜、腰果、牡蠣、枸杞子、海魚、黑豆等食材,為保養性能力超前部屬,自然可長久享受美滿性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1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居家3招控制氣喘 間歇性運動增強免疫力
居家防疫期間,是氣喘病友可以好好控制病情,甚至康復的好時機。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指出,病友除了要遠離過原、外出戴口罩外,在家可做「間歇性運動」提升免疫力,也不要吃太冰的東西,避免氣喘急性發作。衛生福利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防疫期間氣喘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並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中隱藏的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林應然則說,家有寵物的氣喘病友,不要和寵物一直膩在一起,門窗要常通風,務必每周至少幫寵物洗澡1次。國健署提出居家控制氣喘3招式。1.遠離過敏原,維持環境清潔根據國健署調查,常見引發氣喘的過敏原及刺激物,依序為病毒感染、塵蟎、氣溫急遽變化、空氣汙染及冰冷食物。其他過敏原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因此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周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以防範塵蟎生長,進而誘發氣喘發作。2.拒絕菸害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也會誘發氣喘。尤其氣喘病患吸入二手菸,更有可能引起氣喘發作,因此當病友的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3.外出戴口罩氣喘病友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因此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內外溫差大,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若是氣喘發作,林應然提醒病友不要怕就醫,該看醫師就要看醫師,該拿藥要拿藥,治療氣喘的類固醇很少有副作用,請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相關治療。林應然強調,居家防疫期間是控制氣喘的好時機,病友在家可做原地跑步、體操、拉彈力繩等運動外,推薦可做「間歇性運動」,可使用瑜伽墊做伸展拉筋運動,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分鐘,接著要休息5分鐘。
-
2021-07-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別小看心律不整!一張表格算出你的中風機率
50多歲的詹先生本身並無相關心臟病或慢性病史,但最近因呼吸困難、雙腳水腫,且爬樓梯越來越喘,自覺有心悸,便前往急診室求診。經初步檢查後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合併心房顫動。在經利尿劑及血管擴張劑治療之後,呼吸困難的狀況雖然改善,但是心跳速率依然偏高、心律不整狀況也持續著。入院後兩天的傍晚,病患用餐後半小時,突然出現臉歪嘴斜、手腳無力的狀況,醫師診斷為急性腦中風。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正常人的血液流動會經過心房,再到心室然後灌注全身,但在心房顫動發作,心房正常時,有節奏的收縮會被無效的顫動所取代,後果是不能完全地把血液移至心室。結果,血液會停滯並形成小血塊。當這些小血塊移動到大腦,便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有六分之一以上的缺血性中風可以追溯到與心房顫動相關。在80歲或以上的人群中,這一比例躍升至三分之一之多。更重要的是,與其他缺血性中風比起來,由心房顫動相關小血塊引起的中風,具有更高的永久性腦損傷或死亡風險。計算你的中風危險    郭志東指出,一般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若合併以下的狀況,也會增加中風風險,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某些心臟瓣膜疾病、中風病史等。因為許多中風可以通過檢測和治療心房顫動所避免,現在醫學界普遍使用CHA2DS2-VASc評分(這個名字是所有因素的首字母縮寫,見下表)。  項目 分數 充血性心臟衰竭 1 高血壓:至少有兩次靜息血壓超過140/ 90mmHg 1 年齡:75歲或以上 2 糖尿病:空腹血糖超過125mg/dL或正在服藥 1 中風、暫時性腦缺血、肺部、腿部或其他部位造成的血塊 2 年齡:64~74歲 1 性別:女性 1       根據CHA2DS2-VASc評分系統,總分可以從0到9分不等。醫生通常治療評分為2或更高的患者;至於如何治療分數為1的患者,目前還存在爭議,通常會在抗凝藥物、阿斯匹林和根本不用藥之間做出選擇。郭志東進一步說明,有一些事情是病人必須注意的,心房顫動有時侯並無任何症狀,有時侯是無意中發現的。要增加心房顫動的診斷率,可以利用一段時間的便攜式心率監測器來幫助檢測無症狀的陣發性心房顫動。透過藥物來幫助預防血液凝塊     幫助預防血液凝塊的藥物,一般被稱為抗凝血劑包括華法林(香豆素)和一些較新的抗凝藥物,包括Apixaban、Dabigatran、Edoxaban、Rivaroxaban。華法林需要頻繁的血液檢測和調整劑量,它也會與某些食物和藥物產生交互作用。新型抗凝藥物則沒有以上缺點。雖然所有的抗凝藥物都會增加嚴重內出血的風險,但新型抗凝藥物比華法林引起最嚴重內出血如腦出血機率來得更低。郭志東表示,如果病患本身不適合長期使用抗凝藥物,心臟科醫生可能會推薦一種叫做經皮導管左心耳封堵器置放手術,在左心耳置放一個小附件,因為大多數房顫患者的血栓都在左心耳中形成。這個封堵裝置會被導官引導通過至左心耳,一旦裝置位置調整好,導管便會被移除,以降低血栓生成後停留在左心耳的風險,該裝置會被永久地留在原位而無法移除。而對一些需要做開心手術的人來說,手術閉合左心耳是另外一種選擇。 培養6個好習慣,改善心臟健康     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人們的心臟健康,減少患心房顫動的風險。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以下各點:1.定期運動:每週至少四次,總計每週達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2.多攝取心臟健康有益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3.保持健康體重4.避免吸煙5.限制或避免飲酒6.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延伸閱讀: 。肥胖、吸菸、少運動…,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但體內這種物質過高也不行 。心律不整會影響全身! 醫點出「5大危害」:一發生恐跟你一輩子
-
2021-07-0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居家防疫竟是氣喘康復好時機 國健署、醫師提醒3大重點
世界過敏組織(W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7月8日訂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為提醒民眾對過敏性疾病的重視與預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控制氣喘3招式」;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則指出,疫情間也是氣喘病友控制病情、甚至康復的好時機。1.遠離過敏源,維持環境清潔根據國健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未滿12歲兒童之氣喘盛行率為5.6%;前五名引發氣喘之過敏原及刺激物依序為病毒感染(56.7%)、塵蟎(44.5%)、氣溫急遽變化(42.7%)、空氣汙染(24.6%)、冰冷食物(21.6%)。其他常見過敏原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就算氣喘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並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中隱藏的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因此,需檢視家中、週遭環境與日常生活習慣,遠離環境中隱藏的誘發因子,預防氣喘發生。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常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國健署指出,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週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以防範塵蟎生長。林應然則補充,居家防疫期間,有寵物的氣喘病友「不要和寵物一直膩在一起」,也不要一起睡在床上,且門窗要常通風,務必每週至少幫寵物洗澡1次。2.拒絕週遭菸害:除了塵蟎等過敏原,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也會誘發氣喘。氣喘病患吸入二手菸,非常有可能引發氣喘,當病友的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3.外出戴口罩:此外,氣喘病友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因此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內外溫差大,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若不幸復發,不要因為疫情而不敢至醫療院所就醫。林應然提醒,「氣喘病友該看醫生要看醫生,該拿藥要拿藥」,治療氣喘的類固醇很少有副作用,請民眾不要擔心,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相關治療。林應然表示,「居家防疫期間是控制氣喘的好時機」,病友在家可做「間歇性運動」,除原地跑步、做體操、拉彈力繩,也可使用瑜珈墊做運動,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分鐘,接著要休息5分鐘。飲食部分,夏天到來,林應然指出,「不要吃太冰的東西,若非吃不可,可以小口含久一點,稍微加溫再吞下」,可避免氣喘急性發作。
-
2021-07-07 焦點.元氣新聞
年輕人電子煙使用率升高近2倍 醫師憂「成分不知啥更恐怖」
青少年電子煙使用率上升,小心嘗試就成癮,後患無窮。國健署今公布最新調查吸菸行為調查結果,發現18歲以上國人的電子煙使用率由2018年的0.6%增加至2020年的1.7%,升高近2倍;且主力使用族群集中在年輕男女身上。國健署去年針對全國25306名18歲以上的國人進行吸菸行為調查,男性10867人,女性14439人。結果顯示,40歲以下為電子煙的主要使用族群,其中以26歲到30歲男性(6.3%)、21歲到25歲女性(4.6%)占比最高。此外,併用電子煙與紙菸比率,也從2018年的0.5%,上升至2020年的0.9%。電子煙含許多致癌物質,成分絕對不比菸草單純,配壞肺的速度可能比傳統紙煙還要快。高雄榮總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說,2019年爆發新冠肺炎前,開始出現使用電子菸的死亡案例,加拿大有青少年僅使用5個月就需要換肺,更有美國青少女吸食4個月就要插管。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電子菸添加物眾多,「放的成分不知是什麼更恐怖」,之前有收治過年輕患者,因為突然喘、呼吸衰竭,入住到加護病房,經醫師詢問才知有電子菸史。針對國人使用電子煙的原因,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表示,年輕族群還是以「好奇」為主,其次是有吸紙菸者誤信網路傳言以為可以戒菸。對於年輕人因為好奇嘗試,而不知行爲的嚴重程度,薛光傑強調,「沒什麼好嘗試的,有可能一試就成癮」,從小教導青少年「責任感」與「保護自己」的認知是重要根本,「讓他們了解如果發生事情,會影響自己的未來與周遭關心他的人,要好好珍惜自己」。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7-04 養生.抗老養生
長期待冷氣房皮膚老得快 10個讓你顯老的壞習慣
皮膚鬆弛、時常感到疲憊,覺得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你可能沒意識到,有些習慣是造成身體、皮膚加速老化的元凶。從吃的食物到睡眠方式,都會讓你顯老甚至縮短壽命。以下是專家公認會加速老化的習慣,並提供逆轉的方法。長時間處在乾燥的室內,皮膚乾燥易老化。無論是冬天開暖氣或夏天開冷氣,兩者都會從空氣中吸走水分,導致皮膚乾燥,加速老化。Marotta博士建議將濕毛巾放在一盆冷水上,或使用加濕器,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最佳濕度為40%到60%。只睡五小時,眼袋很快見人。Casciari博士說,睡眠不足不只使眼袋變黑,還會縮短壽命。他建議,七小時是最佳睡眠長度,如果你總是白天缺乏精力、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或體重增加,務必早點上床,讓身體得到足夠休息。追劇欲罷不能,久坐不動老得快。熬夜追劇已是現代人常見生活模式,英國運動醫學雜誌針對1萬1000名25歲以上的澳洲人進行研究,發現成年人每觀看電視一小時,預期壽命就會減少22分鐘;平均每天看電視六小時的人,比不看電視的人預期壽命少五年。加州聖約瑟夫醫院睡眠實驗室Raymond Casciari博士解釋,問題的關鍵不是在看電視,而是久坐不動,當我們坐著超過30分鐘,身體開始像細胞中心積聚醣分,導致肥胖。因此無論你是在看電視或辦公,記得30分鐘就要起來動一動。把臉貼在枕頭上睡覺,皺褶回不去。長時間趴睡或側睡,讓臉直接接觸枕頭,可能會產生皺紋。隨著年齡增長,臉上的結締組織和膠原蛋白會愈來愈脆弱。整形外科醫師、皮膚護理專家James C. Marotta博士說,長時間習慣睡同一側,皮膚不會像年輕時有彈力恢復原狀,那些與枕頭磨擦而出現的皺褶,會成為永久性皺紋。建議仰睡或購買緞面枕頭套,減少臉與枕頭的磨擦。過度使用化妝品,破壞肌膚健康。Stuart博士說,過多的妝容會緩慢的加速皮膚老化。尤其是使用以油為基底的化妝品,可能堵塞毛孔。此外,過度使用含芳香劑、刺激性化學物質和酒精的產品,會破壞皮膚角質層而使皮膚乾燥,提早出現皺紋。吸菸、常用吸管喝飲料,小心唇周皺紋。噘起嘴巴的動作,會讓嘴唇周遭產生一圈皺紋,久而久之就回不去了,建議直接用杯子喝飲料。吸菸的動作也一樣,且吸菸會加速皮膚老化。不用眼霜,眼周細紋報到。有些女性注重美白,卻忘了眼周皮膚是最脆弱的部位。眼周皮膚比其他部位更薄,衰老得更快,建議選擇含有維生素A、保濕劑、抗氧化劑和維生素C的眼霜,促進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形成,減少細紋。吃太多甜點,換來更多皺紋。除了肥胖,甜點更可能在臉上留下歲月痕跡。加州皮膚科醫師Susan Stuart說,糖分子會附著在細胞的蛋白質纖維上,這種破壞性的過程稱為「糖化反應」,會導致皮膚失去光澤、黑眼圈、皺紋增加、毛孔粗大。不想加速皮膚老化,少吃甜食。完全不吃油脂食物,皮膚難保青春。有些人怕胖而拒絕所有含脂肪的飲食,但紐約布魯克林的營養學家Franci Cohen說,想保持年輕的外表,優質脂肪不可或缺。鮭魚和鯖魚,以及核桃和亞麻籽等堅果類,富含有益心臟健康的Omega-3脂肪酸,可使肌膚柔軟飽滿,從而防止皺紋產生,並促進心臟和大腦健康。建議每周至少兩次,吃這類富含優質脂肪的魚。只在戶外活動時才擦防曬乳。皮膚病學副教授Sarah L. Taylor說,導致皮膚早衰的首要關鍵是紫外線。即使陰天或下雨,紫外線依然存在,但很多人卻只在大太陽下、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才做防曬。她建議每天使用SPF30至50的防曬乳。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07-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全台十大死因第2名》心臟出問題,醫學中心院長教你看懂「這7大徵兆」爭取搶命3小時
正常的心臟是一個強壯的、中空的肌肉組織,約拳頭般大,位於胸腔內胸骨後方。心臟負責輸送血液到全身,健康的人每天心跳約十萬次,要打出八千公升以上的血液,流經全身各處,每天廿四小時不眠不休的為維持人體正常運作而努力。圖一:心臟構造與心臟內部的血液流動心臟為了維持每天十萬次搏出血液輸送到全身的運動,本身需要充足的養分與氧氣。環繞在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coronaryartery),就是供應心臟氧氣和養分的重要血管。心臟所需的氧氣主要靠三條分支的冠狀動脈供給。當供應心肌血液的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時,就會阻斷心臟血管血流,進而阻斷心臟的氧氣及養分供給;心肌缺血時,就會發生心臟缺氧,心肌收縮不良,使心臟無法搏出正常量的血液,甚至損及控制心律的傳導系統,引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而導致死亡。心肌缺血過久,心肌就會壞死,稱之為「心肌梗塞」。為了保護心臟、預防心血管疾病,民間總是免不了有一些未經求證或不實的方法。因此教導民眾和病友正確的護心知識,也是醫院裡救心團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心臟病的分類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狀動脈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不詳,主要是胚胎發育時不正常所致,20歲以下盛行率約在千分之三。風濕性心臟病,因為感染而致病,受到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咽喉炎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以兒童和青少年居多,主要侵犯心臟瓣膜,這兩類心臟病的個案不多。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是中老年人較常見的心臟病。圖二:高血壓心臟病與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不同什麼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簡稱「冠心病」,簡單來說,血管像是水管,如果有雜物堆積時,水管內的空間變小,水流就會變小,當血流不夠就會造成心臟肌肉缺血而缺氧。血管硬化的過程十分緩慢,脂肪般的物質經年累月沉積在血管壁內層,造成血管內徑減少,這種物質稱為斑塊。圖三:冠狀動脈粥狀血管硬化過程促成斑塊形成,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因素有:吸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缺少運動等。心絞痛、心肌梗塞是常見的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更是形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肌梗塞的原因主要是冠狀動脈內斑塊突發性破裂,形成血栓,阻塞住血管而使得心肌缺血缺氧受損。冠心病有分急性與慢性,急性冠心病需要緊急就醫,使用救護緊急醫療系統,及早做十二導程心電圖診斷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因此急性冠心病症狀認知非常之重要。圖四:血管是怎麼塞住的?冠心病的典型1.左邊的胸前部位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這些症狀持續數分鐘。但每個人發作的感覺可能都不太一樣。2.有時會併有喉嚨緊緊的、口角麻麻的症狀。3.胸悶或痛會擴散到肩部、頸部,上臂,下頷或上腹部。4.胸部極不舒服,同時伴有頭重腳輕的感覺,暈倒、盜冷汗、噁心、嘔吐或呼吸困難。5.上述情形往往發生在運動、生氣、情緒激動或心情緊張等情況。6.症狀一般持續約二至五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十五分鐘,超過則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需緊急就醫。7.經休息後胸部悶痛症狀可能消失,運動加重,稱之為穏定心絞痛。但如果休息發作,運動更不舒服時,稱之為不穩定心絞痛。但不是每次發作都會有以上所有的症狀,假如有以上某一個或某些個症狀發生,並且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千萬不能等待,一定要到醫院急診做十二導程心電圖。及早檢查和治療,越快治療越有效。目前很多縣市,救護車已經有配備十二導程心電圖,可直接做心電圖判讀。如果心臟缺血嚴重,使得心臟肌肉壞死的時候,可以搶救的黃金時間為前三個小時,越早越好,記得要分秒必爭。圖五:急性冠心病症狀的認知耐絞寧錠是強力血管擴張劑,只能暫緩心絞痛症狀多年前,寶島低音歌王郭金發不幸猝逝後,網路瘋傳「心肌梗塞救星『耐絞寧』」文章,呼籲人手一瓶,救人救己,因為出事時,有醫師在現場也無能為力,必須有藥在身才能救人救命。但其實心絞痛用藥「耐絞寧錠(硝化甘油,Nitroglycerin,NTG)」並非人人可用,用錯藥可能導致病情更加嚴重而產生致命危機。在診間,也常遇到高血壓病友詢問,「預防突發性心肌梗塞藥品『耐絞寧』,到底該不該自行買來備著?」甚至遇過病人因為低血壓覺得頭昏,卻誤以為是心絞痛發作含耐絞寧錠;還有病人呼吸喘、心悸也使用耐絞寧錠。這些錯誤觀念和做法,都有可能延誤救命時機,弄巧成拙。急性心肌梗塞有九成是冠狀動脈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剩下才是血管嚴重痙攣所造成。當發生急性心肌梗塞,若原因是痙攣血管收縮時,使用耐絞寧錠可擴張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使心臟所需的血流重新恢復供應,達到症狀緩解的目的。但如果心肌梗塞的原因是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嚴重阻塞,即使含入一片耐絞寧錠,被血栓阻塞的血管仍然不會暢通。此時不但無法改善症狀,更可能會讓血壓急速下降,造成血壓低和心跳快。不正確服用舌下片,例如站立時服用,突然血壓降低可能造成頭暈、跌倒、休克等意外,增加危險。其實耐絞寧錠是種強力血管擴張劑,只是救急一般血管痙攣,或暫時緩解心絞痛症狀。嚴重的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阻塞血管的是血栓,耐絞寧錠也無能為力。耐絞寧錠不像是感冒藥,也不應是家庭常備藥,而是屬於醫師處方用藥,必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及指示後了解禁忌才服用,切勿自行亂服用。要特別注意,耐絞寧不可和一些血管擴張藥物一起使用,例如:威而鋼。有嚴重主動瓣膜狹窄和阻塞性肥厚心肌病變的病人不宜使用。若民眾有胸悶、胸痛等症狀且持續沒有緩解,應趕快就醫治療。應先確認自己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治療冠心病的最好方法就是預防,先確認自己罹患冠心病的機率有多高。面對門診的高血壓病人,最讓醫師頭痛的就是病人本身的不良生活形態。建議有心絞痛症狀、高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年過40歲的人,利用健康檢查,得知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膽固醇、血糖、血壓、心電圖是否異常,也可做「心血管健檢」,利用運動心電圖檢查,單獨或配合負荷性心臟超音波,以及血管硬化相關指標。必要時再加上核子醫學掃描或二五六切冠狀動脈電腦斷層等檢查,來確認冠狀動脈有沒有阻塞。一旦確認患有冠心病,治療重點在於戒菸,用飲食、運動、減重、藥物等方式,控制血脂、血壓、血糖,必要時經醫師處方隨身帶耐絞寧錠緩解心絞痛。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並定期回診,才是治療的根本。圖六:簡單評估多重危險因子的方法心臟血管疾病危險性的評估與分類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血壓高者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危險性的估計與分類,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最要的危險因子,若併有其他危險因子時,也會增加發生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性。世界衛生組織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評估方法,以評估多重危險因子之絕對危險程度。圖七: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書籍介紹書名:年過40,打造熟齡A+健康力:儲備健康資產,抗老化、遠離慢性病及癌症作者: 林欣榮 出版社:原水 出版日期:2020/11/21作者簡介/林欣榮現職・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 院長・世界神經移植及再生醫學會 理事・美國細胞移植再生醫學雜誌(CELL TRANSPLANTATION)主編・美國醫學暨生物工程學院(AIMBE)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NAI)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院士・亞洲神經再生學會 理事・國際外科學會中華民國總會 名譽理事・臺灣外科醫學會 理事・臺灣健康醫學學會 理事・臺灣神經外科醫學會 名譽理事・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 名譽理事・臺灣海峽兩岸醫事交流協會顧問及生物科技發展委員會 主委・行政院科技部外科組、幹細胞組複審委員・經濟部生物科技研究 審查委員 ・經濟部業界科專、學界科專 審查委員 ・考選部國家考試題庫命題小組委員兼召集人 ・國家型生物技術及產業獎 審查委員 ・國際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 理事 ・工業技術研究院 諮詢委員 學歷 ・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 ・美國杜蘭大學醫院管理碩士(Master of Medical Management)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 經歷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院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神經精神醫學中心 副院長延伸閱讀: 打疫苗後竟經期亂、更年期出血!重症醫師黃軒告訴你:月經來到底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
-
2021-07-01 醫療.心臟血管
鉀離子過高症狀有哪些?如何處理?這些高鉀食物需限制
心血管疾病是一個廣義的術語,用於描述多種疾病,包含冠心病、心臟衰竭、中風、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等。然而,心血管疾病與生活息息相關,像是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糖尿病、缺乏運動和肥胖,都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常見因素。此外,血中的鉀離子濃度過高,也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鉀會攝取過量嗎?高血鉀是什麼?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說明,鉀離子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物質,負責支持健康的神經、細胞和肌肉功能。健康的血液中,鉀水平為每升3.5至5.0毫當量(mEq),保持在這個範圍內,可以支持心臟的電氣傳導功能正常,也能讓身體中各種肌肉正常運作,包含控制心跳和呼吸的肌肉。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約4700毫克的鉀,它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包含水果、蔬菜、肉類、麵包、魚和乳製品。 正常人的腎臟會過濾從飲食或其他方式,如藥物攝取過多的鉀離子,一般會通過尿液排出身體,當身體出現病變無法排出鉀離子時,則會導致血液中鉀含量過高,也就是「高血鉀症」發生,若沒有妥善治療,會進一步造成心律不整,嚴重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增加死亡風險。 高血鉀症狀有哪些?鉀含量過低也有危險? 郭志東醫師指出,高血鉀症常見症狀包含,噁心想吐、肌肉無力、手腳麻木或刺痛、腹瀉、腹部絞痛、昏倒、不規則心跳等,雖然高血鉀有許多不良影響,但如果血中鉀離子過低也會有很多不良後果,低血鉀水平可能會導致心臟血管硬化,造成中風、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也有可能產生心律不整。 郭志東醫師表示,保持血液鉀水平在健康範圍,是避免心臟相關併發症的關鍵,目前治療方式包含低鉀飲食、利尿劑、鉀結合劑或使用一些能結合腸內過量鉀離子的藥物,並在大便時將其排出。不過,血鉀治療後依然過高,進而影響心跳或節律時,則需使用血液透析過濾血液中過量的鉀離子。 避免血鉀影響健康 從飲食開始調整 郭志東醫師提醒,如果有高血鉀症風險,建議與醫師或營養師詳細討論,從日常飲食開始調整,避免或限制高鉀食物,包含酪梨、番茄、土豆、蘆筍、菠菜、柳橙、奇異果、哈密瓜、香蕉、乾果類等,此外,許多調味料含有大量鉀離子,應盡量避免使用;服用任何補充劑或保健食品前,應先諮詢醫師。 尤其心臟、腎臟衰竭患者,或正在服用ACE抑制劑和β受體阻斷劑的患者,得到高血鉀症風險更大,郭志東醫師呼籲,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應與醫師詳細討論飲食,定期監測血中鉀離子濃度,適時調整相關藥物,才是避免血鉀影響健康的關鍵。 《延伸閱讀》 .腎不好不能吃香蕉?醫師點名傷腎地雷:止痛藥、不明中草藥保健品少碰 .鍾尚分醫師:糖尿病患為何多洗腎?亂吃偏方不吃藥更危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快樂缺氧」可能急速猝死 醫教1招自我檢測
疫情嚴峻,陸續傳出確診者在家猝死的消息,「快樂缺氧」被大眾熱烈討論,又被稱為「隱形缺氧」或「沉默缺氧」,意指慢性低血氧的症狀。大甲李綜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朝新建議,疫情期間,健康的民眾可每日監測血氧濃度,若已是確診者,更應每日經常性監測血氧,正常成人血氧飽和度約落在95%至100%,年長者約在95%,90%以下應儘速就醫治療。另外,民眾也可按壓大拇指自我檢測。「快樂缺氧」初期民眾缺氧會不自覺,不會特別不舒服,也不會喘。黃朝新說,若不是因爬樓梯或劇烈的活動下,其實感受不到喘、頭暈眼花或心悸等症狀,但是隨著病情惡化,當缺氧的症狀浮現時,例如呼吸急促、心悸等,呼吸會越來會吃力,病情急速惡化最後昏迷、呼吸停止甚至死亡,令人擔心害怕的是,從惡化到死亡的時間可能只有半天。黃朝新說,疫情期間,健康的民眾可每日監測血氧濃度,除透過血氧機監測血氧指數外,民眾也可留意手指的血液循環是否良好,按壓大拇指,大約兩秒後若恢復健康的粉色,即代表沒有缺氧,但若持續呈現紫色或灰白色,建議趕緊就醫,因為很有可能已出現缺氧症狀。如血氧持續下降,則需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判斷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或是肺炎惡化等跡象。黃朝新表示,在臨床上,病患如果染疫,醫師會使用氧氣及瑞德西韋治療,當上述的治療未達效果時,則可考慮使用(HFNC)經鼻高流量濕化氧療方式來治療。針對新冠肺炎中度病患,這樣的方式可以提供較有效且舒適的治療。黃朝新也提醒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因病症是一種呼吸道長期發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氣體沒辦法順利的進出呼吸道,通常會有呼吸急促、胸悶、喘、咳等症狀,症狀雖與新冠肺炎類似,但發燒程度略有不同,阻塞性肺病發作時不太會發燒,最多輕微發燒,且此疾病最主要的成因與吸菸、二手菸或長期曝曬在粉塵、化學物質與有害煙霧中有關,近年空氣汙染也成為重要指標之一,因此建議民眾最好的方式就是戒菸與遠離粉塵環境,外出時穿戴口罩及穿長袖衣物,盡可能避免接觸PM2.5,也可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疫苗,都可減少類似情況發生。
-
2021-06-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太胖、抽菸…這些行為都傷膝!專家授「6個降低膝蓋負重姿勢」預防關節炎
如今人類已經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及期望壽命增加到100歲的百歲世代,「關節炎」發病率逐漸趕上癌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發病率。因此大韓家庭醫學學會、韓國保健福祉部與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站在韓國政府立場上,積極宣傳「關節炎」應對之道。 一般而言,國家機關喜歡發表「實行方針」,以叮囑國民,多加注意高發病率疾病或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疾病。人們如果能知道「關節炎預防及管理的六大生活守則」,對關節保健大有助益。預防關節炎的最佳方法是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能事先充分地了解關節炎。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在各種關節炎疾病中,「膝關節炎」是每個人不可避免一定會面對的代表性疾病之一。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地實踐下述「六大生活守則」,確實地守護自己的膝蓋。 1 維持標準體重! ◆ 體重過重和肥胖是引起關節炎的原因之一,肥胖是讓關節炎惡化的危險因子。 ◆ 肥胖人士只要減重約5公斤,能降低一半的關節炎罹病率。 ◆ 高度肥胖(身體質量指數高於30 ㎏/㎡)的人關節炎發病率,女性是體重過重高出體重正常的4倍,男性則是4.8倍。 ◆ 肥胖判斷標準是身體質量指數高於25 ㎏/㎡。身體質量指數(BMI指數)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比如說,有人身高160公分,體重70公斤,則他的身體質量指數為70/(1.6)2 =27.3㎏/㎡。 2 盡可能每天進行30 分鐘適合自己的運動 ◆ 適當的運動能讓骨頭和關節變得健康,維持標準體重也能減少關節炎罹病風險。 ◆ 就算是分散運動時間,只要總運動時數合計超過30分鐘以上,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一次性的長時間運動,或是利用自己的零碎空檔運動都可以。 ◆ 如果能持續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則能提高身體機能,特別是肥胖人士,運動是可以調節體重,提高身體機能的好方法。 ◆ 因為關節有嚴重發炎反應的患者的運動量不能超出自身負荷範圍,所以必須要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並且遵守運動時間。 3 一定要禁菸! ◆ 抽菸的人類風濕性關節炎罹病率比不抽菸的人高2倍。 ◆ 吸菸會使類風溼性關節炎惡化。 ◆ 吸菸的人必須禁菸10年,類風濕性罹病率才會降到與不抽菸的人相仿,所以說早一天禁菸也好。 4 留意不要作出造成關節負擔的姿勢和運動! ◆ 長時間保持相同坐姿或是提重物,是傷害關節的重要危險因子,反過來說,避免長時間保持同樣姿勢,以及把重物的重量分散到各個關節,能有助預防關節炎。倘若我們不得不提東西,不要只彎腰,連膝蓋也一起彎曲,腿部、腰部和腹部的力量一起利用。 ◆ 由於關節部位受損是產生關節炎的重要危險因子,是以軟骨受損的人更容易罹患關節炎。所以若覺得因為外傷或強力衝擊造成關節受傷,便要立即就醫。 ◆ 重複進行超乎關節負荷的動作或行為,會提高關節炎罹病率。 ◆ 最近因為從事日常運動和專業運動的人增多,關節受傷的人也變多了。各位在運動之前必須做好充足的熱身,運動時要穿戴合適的保護裝備。 5. 一旦關節發生異常症狀,及早就醫! ◆ 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關節炎保健的重點。 ◆ 骨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療法不同,患者要好好區分兩者,接受診斷。 ◆ 退化性關節炎是以患者軟骨損傷的程度為判斷標準,如今醫學進步,如果能找對醫生及早診斷出軟骨受損症狀,患者就能享受軟骨再生療法帶來的好處,可以用自己的關節,不必依賴人工關節過一輩子。 ◆ 藉由早期診斷,患者能使用合適藥物且改善生活習慣,能減輕疼痛,改善病情。 ◆ 如果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盡早服用能減緩病情進展的藥物,可以讓關節損傷和變形程度最小化。早期治療好處多,盡量不要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6. 靠著持續接受治療與自主管理,預防關節障礙和併發症 ◆ 關節炎患者持續進行復健運動能恢復關節機能。 ◆ 對關節炎患者來說,調節體重有著減少關節負擔和疼痛,減緩病情惡化的力量。 ◆ 規律運動能減輕疼痛,改善憂鬱和不安情緒。 ◆ 按醫生指示服用藥物,能減輕患者的疼痛和抑制關節發炎反應,不過患者必須事先先了解長期服用藥物會帶來哪些副作用為佳。 ◆ 持續地進行復健運動目的是保留自己剩下的關節機能,幫助恢復關節受損的運動機能和緩解疼痛。 ◆ 患者從事超出自己負荷範圍的復健運動反而會造成病情惡化,因此要和醫生充分溝通關節的發炎程度和肌肉狀態,維持休息與運動的平衡。 跟著做:減輕膝關節負擔的正確姿勢 「我在不知不覺間做出的動作和姿勢有可能帶給膝關節致命的影響!」 假如我們長時間反覆採取相同動作和姿勢,會在不覺間造成膝蓋的負擔和壓力。不好的動作和姿勢會變成膝關節炎的原因或是使膝關節炎惡化,所以姿勢不良的人一定要好好矯正姿勢。 正確的姿勢能讓各個部位的肌肉分散承擔本人的體重。維持良好的姿勢是最棒的膝蓋保健方式,也是預防膝關節炎的絕妙對策。 正確站姿 正確站姿是脊椎、脖子、背和腰從側面看必須自然而然地呈一直線。正確地打直身體能預防關節炎,特別是能吸收膝關節炎患者提東西的動作產生的衝擊,減少關節和肌肉的負擔。 請站在全身鏡前,依循下列指示慢慢地改良姿勢。維持做5 次、每次30 秒的正確站姿,是非常簡單的運動。 ◆ 耳朵和肩膀不傾斜,維持水平。 ◆ 兩邊肩膀保持水平高度,不要內縮或傾斜。肩膀不要用力,自然地維持水平。 ◆ 收緊下巴,頭頸部不過份向前凸出,腰背稍微使力挺直。 ◆ 膝蓋不過分用力伸直,雙肩打開與肩同寬。 ◆ 從側面看,頭部、背部、骨盆、膝蓋到腳踝呈一直線。 正確坐姿 現代人使用電腦的時間增加,所以坐姿更加重要。平常不管我們是坐在沙發上,或椅子上,或是地板上,都要維持正確坐姿。 ◆ 看電腦螢幕,或是看電視,又或者是其他凝視前方的時候,頭和肩膀必須呈一直線(看前面的時候)。打開肩膀,膝蓋和臂部同高或稍微高一點。不要聳肩,放鬆肩膀,手放在扶手上或自然地垂下。 ◆ 坐1小時之後要稍微轉動脖子或是每30分鐘就伸展脖子。 ◆ 如果是必須久坐的情形,每小時要坐在椅子上簡單地伸展膝蓋和手臂。伸展的同時,雙腳與地面呈水平伸直,腳踝朝身體一側拉伸10次。 ◆ 盡量不要坐超過1小時以上,每間隔30分鐘或1小時起來活動5至10分鐘,用簡單的伸展動作,放鬆脖子、肩膀和腰部,緩解緊繃的肌肉。 減少膝蓋負重的姿勢 ◆ 躺下起身的時候:不能平躺著突然起身,應把身體傾向某一側,以側身姿態利用手和手臂支撐,慢慢地起身。接著手撐在牆上或其他可以支撐身體的地方,慢慢地站起來。 ◆ 長時間坐著的時候:每30分鐘要伸屈膝蓋,這樣站起來的時候才不會造成膝蓋的負擔。 ◆ 站立或坐著不動的時候:時不時活動腳趾頭。 ◆ 長時間坐著的時候:中途要找時間伸屈腳和膝蓋,這樣站起來的時候才不會造成膝蓋的負擔。 ◆ 必須提東西的時候:膝關節炎患者和膝關節炎罹病高危險群要避免提重物。如果一定要提東西,請用兩手來分攤重量,腰略微前傾,提供腹部力量,感覺自己把重物的重量分散到全身之後再走。 ◆ 要拿起放在地上的東西的時候:膝關節炎患者不要做彎腰提起放在地上重物的動作。如果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一定要拜託身邊的人幫忙,因為站著的時候,彎腰提東西反而會增加膝蓋的負重。
-
2021-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封可百人派對、幼小校園復課? 專家說這幾點要做到
外傳行政院昨決定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不過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認為台灣已滿足降級解封條件。公衛學者任小萱、古玫生則以西班牙及美國研究結果為例,做好NPI搭配等措施,可以安全舉行大型室內活動、恢復校園活動。陳秀熙表示,台灣連續兩周有效再生數(Rt值)小於1、解封指數小於1、一到六類疫苗優先對象近六成已接種第一劑、嚴格實施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並搭配檢驗策略,應可從3級警戒解封到2.5級,盡快復甦庶民經濟。任小萱表示,去年12月西班牙巴賽隆納舉行室內活動實驗,邀請523名18到59歲健康人參與五小時室內演唱會,另外523人為對照組,維持日常生活包括活動受限、不能參加五人以上聚會、戴口罩。兩組都排除了14天內曾經確診、有共病或與年長者同住者。參加活動組,入場前要快篩確認陰性,在篩檢站量體溫,在可容納900的人會場可唱歌跳舞,但須全程配戴N95口罩,只有在可容納1600人的吧台區喝飲料時,可以脫下口罩。另有保全要求參與者遵守嚴格人流管制和社交距離,戶外吸菸區最多只能容納20人,大廳和廁所都要避免排隊,會場多處設置乾洗手,也監控室內二氧化碳和溫度都與外界相同。研究人員觀察兩組人在活動八天後的感染情形,結果發現活動參與主沒有任何人確診,反而是對照組有兩人確診。此研究證實,如果能做好快篩、口罩、保持通風等預防措施,可以安全舉行大型室內活動。古玫生表示,人口聚集密度、室內通風效果、室內空間大小、口罩、講話或呼吸等活動型態,都會影響室內空氣傳播,因此除了戴口罩,改善通風也很關鍵。根據美國研究,古玫生以可容納19人的教室為例,在無談話情境下,如果沒戴口罩,有感染個案存在時,自然通風下只能待1.7小時,有機械通風時可待7.2小時,如果有良好通風加上戴口罩,可以待超過七天。在對於傳染容忍度較低的療養院,室內戴口罩更形重要,如果沒戴口罩,即便有自然通風,待超過15分鐘就可能發生傳染。美國去年11月到12月還沒打疫苗時,有研究曾在喬治亞州的幼兒園到五年級校園探討通風與新冠肺炎發生率的關係,結果發現,如果戴好口罩,可降低37%發生率,若加強改良通風,可降低39%發生率。如果戴口罩加上打開門窗、開電扇,並搭配懸浮微粒吸附濾網和紫外線輻射,更可降低48%發生率。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兒童IBD及早治療 以免影響生長發育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關鍵的致病因子,至今不明,僅知道基因缺陷、飲食、吸菸或壓力以及腸道免疫系統失衡,又或是腸道共生菌引起的發炎反應。除了成人患者,不乏有兒童罹病,多發生在10到19歲,台大兒童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吳嘉峯說,愈小罹患IBD對生命威脅風險更高於成人,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影響生長發育。延誤診斷時間更長,兒童確診多重症。吳嘉峯說,兒童IBD患者延遲診斷的時間比成人IBD更長,幼兒沒有明確的言語表達能力,即使腹痛也沒辦法說明。若發生在幼兒時期,糞便都是稀便,家長不容易區分是否為一般急性腹瀉,除非嚴重血便,腸阻塞或急性腹膜炎,才可能被懷疑,因此症狀相對嚴重,病程也比成人長,影響層面更大。因腸道發炎無法吸收,也讓兒童IBD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缺鐵性貧血、缺乏維生素D與B群等。研究顯示,營養不良發生率可達20%以上。進入成長期,兒童患者骨齡比實際年紀小,大多也長不高,另外是家長擔心孩子喝牛奶或是多吃,腹瀉會更嚴重,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更加影響孩子們的成長。輕症可利用飲食控制,中度需用藥,但選擇有限。吳嘉峯表示,以克隆氏症而言,在嬰幼兒時期輕症就被發現的話,可以採取全配方奶的飲食,或是部分固體食物搭配配方奶,研究顯示,該方式在輕度的兒童克隆氏症病患也能達到治療效果。若發炎程度在中度以上,則需要投以與成人相同的傳統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劑量會低於成人。效果佳的生物製劑對兒童有使用限制,由於兒童臨床試驗非主流,也導致兒童IBD患者在生物製劑的選擇比成人少很多。團隊照顧兼顧營養、心理,規律服藥助穩定成長。兒童IBD看似在照顧與治療上困難重重,但吳嘉峯說,近年各家醫院都在推展「多專科照護團隊照顧」,大多都有專業營養師介入,直接幫忙家長選擇最適合孩子的飲食方式。同時,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兒童IBD患者會有情緒問題,也都會搭配心智科醫師協助。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都相當憂心,吳嘉峯說,只要積極搭配治療,一定可以擁有和一般人一樣的人生。他記得自己第一位診斷兒童IBD的案例,這位男童才4個月就出現腸道疾病,腹瀉、血便,直到接近一歲才被確診,體重只有5公斤,是同年齡的一半。家長很配合按照醫囑配合治療,投以免疫抑制劑,固定服藥,每三個月固定回診、兩年做一次大腸鏡,現在已經是高中生,IBD並沒有嚴重影響他的成長與生活。切除腸子別怕手術、造口 穩定控制 人生還是彩色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副院長、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趙德馨表示,IBD的手術以小腸、大腸等切除術為主,主要是針對不同部位出現腸阻塞、潰爛而執行切除術。不過切除腸道最擔心出現短腸症,指的是小腸長度只剩下120公分以下且沒有大腸,或是小腸剩下50公分但有完整大腸。趙德馨表示,短腸症會影響腸道蠕動也會影響吸收,需要定期給營養支持與藥物治療,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維生素,如鋅、鈉、鎂等等。臨床上盡可能保留腸子避免短腸症發生。被診斷需要手術的患者最常問到,是不是開刀就一定會有造口?趙德馨表示,不是動手術一定會有造口,但腸道發炎得非常嚴重,造口能暫時降低腸道發炎的頻率,維持乾淨,只要腸道恢復到目標值,造口就可以關回去。不過患者對於造口極為恐慌,寧願忍痛也不願開刀,曾有位20多歲就診斷克隆氏症的患者,聽到術後可能會有肛門造口,拒絕治療三年,直到腹部脹得跟鼓一樣才開刀。一開始他僅需要做單純的氣球擴張術,但因為拖延治療,造口開了,且開的時間也比預期得長。趙德馨表示,造口不是世界末日,現在照顧造口的經驗也愈來愈豐富,從敷料到清潔方式,都有專業造口師可以協助教學,同時只要跟著醫師的步伐走,就算有造口也能去游泳,也能跟正常人相同。
-
2021-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吸菸吸毒 感染新冠機率大
根據「物質濫用期刊」最新研究指出,與一般人相較,有物質濫用問題的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染,而許多物質使用者都是透過吸食的方式將物質攝入體內,像大麻或安非他命都可以透過吸食器攝入。因此他們在使用物質當下,常會共用器械,如此手口、飛沫接觸,便大幅提升感染的機率。尤其物質使用者常群聚的地點並非一般住所,無法供應乾淨的清水及肥皂等消毒必備物資,進而延長了病毒在體表停留的時間,且因為空間密閉,又增加了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風險。根據研究,感染新冠肺炎的物質使用者中,約65%都有吸菸習慣,扣除吸菸會引發的肺部疾病外,吞雲吐霧時就得將口罩取下,因此即便不是物質濫用的人,光是吸菸就會提升新冠肺炎的染病率。建議有吸菸的民眾可求助戒菸門診,戒除菸癮,也可降低新冠肺炎的感染機率。其他物質使用者也應戒除物質使用,才是上策。尤其自新冠肺炎爆發後,人的生活環境與日常習慣逐漸產生位移,無論是生活壓力變大、經濟發展下滑、人與人的距離變遠等,都不自覺地成為生活的煩惱。「物質濫用期刊」研究,物質使用者對於疫情帶來的變化更為敏感,感受到的壓力更大,相對也會因此加強物質使用,因為當疫情未見趨緩,環境無法回到疫情前生活,物質需求量便會更快速增加,加強了上癮的可能,「毒害」只會增不會減。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愈來愈多人克服不了心理壓力,選擇使用各類物質暫時逃離現實。但心情的調適終究不能仰賴外在,唯有靠自身的努力才有辦法正常生活。多運動、睡眠充足、調整呼吸,在家可進行瑜伽和冥想,都是能夠舒緩身心的好方法。
-
2021-05-31 醫療.新陳代謝
世界無菸日/朱志勳:台灣糖尿病患者一成三在吸菸,併發症機率高
糖尿病是台灣人十大死因的第五名,全國病友人數已飆破230 萬人,但醫師發現,部分患者雖積極透過藥物和飲食控制,卻忽略了吸菸對血糖控制的影響,不肯戒菸的結果,反而造成併發症。高雄榮總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表示,推估台灣糖尿病患者的吸菸率在一成三左右,臨床經驗發現,通常不吸菸的患者糖尿病都可以控制得不錯,但吸菸的患者雖然努力注意飲食、積極運動,也很配合用藥,卻因戒不了菸,很多的努力都是功虧一籄,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很高「不吸菸和有吸菸的患者,真的有差。」他解釋,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的關鍵是控制血糖,但吸菸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干擾對血糖的控制,增加糖尿病的風險,更會造成併發症,包括蛋白尿、腎臟和心臟功能衰退、眼經病變與神經病變等,更嚴重的併發症是血管循環惡化,導致腳部傷口潰爛,到最後發生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噩夢─截肢。在新陳代謝科行醫多年,朱志勳以往看診時,總會轉介吸菸的糖尿病患者到戒菸門診,但多數患者嫌麻煩,往往戒菸門診只去一次就不了了之,「後來我再叫患者去戒菸門診,他們就只是跟我笑一笑。」這讓朱志勳很無奈,於是他認為,何不就在新陳代謝科讓患者就地戒菸?今年起高榮糖尿病中心便正式把戒菸加入患者的照護流程,中心有完整的醫療照護團隊,每位醫師和衛教師都先接受訓練,取得戒菸證照,可以更有效幫患者戒菸。他說,患者因為不必再轉去戒菸門診,戒菸的意願也大為提高,而且慢性病患者會定期回診追蹤拿藥,和醫師之間的醫病關係較穩固,戒菸成功率連帶地大大提高。朱志勳有一位親戚長輩,因為家族遺傳而患有糖尿病,多年來他始終配合用藥也控制飲食,但偏偏戒不了菸,前陣子突然發生嚴重的心肌梗塞,緊急送醫發現竟是三條大血管堵塞,手術後在加護病房住了好幾天才脫離險境。鬼門關走了一遭的這位長輩也才相信,原來光靠吃藥控制是不夠的,唯有戒菸,才能把併發症的風險降到最低。近來台灣的新冠疫情死亡病例快速增加,朱志勳提醒,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較高,吸菸更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群,因此糖尿病病友如果又有吸菸習慣,等於是雙重高風險,未來對抗Covid-19 是一條很漫長的戰役,民眾一下要盡早戒菸。他也說,戒菸必須有很強的決心,但吸菸是一種癮,戒菸真的很難,光靠意志力並不夠,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現在國健署已啟動二代戒菸,可以提供藥物和衛教團隊等輔助,只要戒菸者有決心、肯主動求助,各大醫院都願意幫助民眾戒菸,戒菸的路一定會比較好走。
-
2021-05-31 醫療.腦部.神經
世界無菸日/李俊泰:尼古丁嚴重影響腦神經,腦中風、失智症者更應遠離菸
70多歲的塗先生,吸菸歷史長達40餘年,而且菸、酒、檳榔樣樣都來,血壓居高不下,有一天突然單側肢體無力、臉歪嘴斜,急診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緊急插管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周,才轉至普通病房病,但不料沒隔幾天突發胸痛,原來是心肌梗塞,又緊急接受心導管檢查及支架置放手術,才救回一命。長年吸菸的塗先生正是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在鬼門關前連走兩遭之後,主治醫師力勸他戒菸並展開戒菸治療,最後塗先生終於戒菸成功,不但一逐步找回健康,家人間的關係也大為改善。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正是塗先生的主治醫師,他說,多年來在三總神經內科收治過許多像塗先生一樣的腦中風患者,發現他們對各種危險因子缺乏正確認識,甚至不知道吸菸是最嚴重的殺手,因此每次看到別人吸菸,總讓他百感交集,更認為神經內科醫師對戒菸醫療責無旁貸。他解釋,人體的腦神經要依賴氧氣和葡萄糖才能正常運作,但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神經內科的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更應該遠離香菸。李俊泰以失智為例說,失智以高齡者居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提出的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65歲以上男性的吸菸率高達22.3%,而65歲以上的老人中,吸菸者罹患失智的風險更遠高於已戒菸或從未吸菸者。多項國際研究也發現,吸菸是缺血性腦中風與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危險因子,缺血性腦中風的男性患者中,吸菸盛行率高達57.7%;尤其中風病患有很高的再中風機率,若能戒菸,將可降低三成的再度中風風險。因此,腦中風醫學會近年來全力推動戒菸,發動醫師在診間協助腦中風病人戒菸,醫學會並為會員辦理戒菸醫師認證,更鼓勵會員參與「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李俊泰強調,為病人控制致病的危險因子,是每一個神經內科醫師的使命,而且提早戒菸,就是提早預防中風和失智等疾病,對日漸走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非常重要。李俊泰也說,香菸中的尼古丁會為人帶來短期的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但長期下來,腦神經會被尼古丁控制,進而成癮,因此許多患者戒菸時常出現暴躁、憂鬱等戒斷症狀,這時格外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勵,「這是一場漫長的拔河比賽,戒菸者一定要為了自身的健康,堅持到底。」
-
2021-05-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界無菸日/薛光傑:吸菸者很容易感染COVID病毒,感染了也易重症
戒菸永不嫌晚,只要肯行動,一定有效果。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家醫科主治醫師薛光傑表示,癮君子只需停止吸菸兩三天,肺部的一氧化碳濃度即可下降,而戒菸時間愈長,各種慢性病和癌症的發病機率也愈會下降。高雄榮總自2002年起開辦戒菸門診,身為家醫科主治醫師的薛光傑,從那時便站上第一線投入菸害防治,一手規畫了一系列的戒菸療程與衛教,在家醫科門診協助民眾戒菸,2006年起更擔任董氏基金會顧問,協助訓練菸害防治志工。他說,推動戒菸20年來,常發現許多癮君子對戒菸缺乏恆心,他們更會因為看不到馬上的效果便輕易放棄,「但其實只要肯戒菸,一定可以看到各項生理指標的進步。」薛光傑表示,香菸中的尼古丁會讓人體分泌大量的腎上腺素,造成血管收縮和心跳加快,但只要停止吸菸20分鐘,血壓與心跳可恢復正常,如果兩三天不吸菸,肺部的一氧化碳濃度會跟著,如果戒菸能再維持兩三個月,肺功更會明顯好轉。老菸槍若持以恆戒菸半年以上,心臟病發病機率會減少一半,如果再進步到五至十年不抽菸,罹癌機率也會降低一半。薛光傑也說,香菸的尼古丁等同毒品,再加上香菸取得容易,因此吸菸比大麻、安非他命更容易成癮;而戒菸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情緒起伏、暴躁、憂鬱、失眠等,因此吸菸的人很難靠著意志力戒菸成功,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從用藥治療與衛教指導雙管齊下。現在全台灣有兩千多家醫療院所開設戒門診,還有三千多家戒菸藥局,都可以提供戒菸資源。 除了醫界和癮君子本身的努力,薛光傑建議國家政策也應介入,當務之急是調高菸品價格,以價制量,降低民眾買菸吸菸的意願。他說,相較於美國一包香菸十多元美金、紐澳一包香菸相當於台幣六七百元,台灣香菸平均一包百元左右,實在太便宜。在新冠疫情嚴峻之際,薛光傑特別提醒,COVID-19本就是一種攻擊肺部的病毒,而吸菸者肺部的ACE-2含量較高,ACE-2正是COVID-進入肺部的主要受體, 也因此吸菸者很容易感染COVID病毒,感染之後形成重症和死亡的風險都遠高於非非吸菸者,例如日本喜劇明星志村健長年吸菸,一感染新冠肺炎不久,就快速惡化為重症去世。尤其全台正進入防疫三級警戒, 民眾在戶外必須戴上口罩,但常有癮君子為了吸菸拿下口罩。薛 光傑表示,這是「雙重風險」的行為, 一來是因拿下口罩很容易感染病毒,二來吸菸者原就是感染病毒的高危險群,拿下口罩後更容易散播病毒,增加別人染疫的風險,因此在這段三級警戒的非常時期,吸菸者此時千萬不要拿下口罩吸菸,更是戒菸的好時機 。
-
2021-05-31 醫療.心臟血管
世界無菸日/葉宏一:心血管疾病的癮君子戒菸,發病率可降三成
心血管疾病盛行,多數患者都會積極控制三高,心臟科醫師提醒,除了留意三高之外,戒菸更是當務之急;因為吸菸會造成動脈硬化、血管收縮和血管栓塞等問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癮君子若能有效戒菸,發病率將可降低三成,效益比控制三高還大。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台灣的吸菸盛行率雖逐年下降到13%,吸菸人口卻日漸年輕化,連帶造成心肌梗塞年輕化的趨勢,心血管學會的追蹤研究便發現,心肌梗塞患者的吸菸率多達40%到50%,30歲以下心肌梗塞者的吸菸率更高達70%。葉宏一說,這是因為香菸中的尼古丁進入人體後,會引發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增加高血壓,血管栓塞的機會,成為血管阻塞、心臟衰竭和心律不整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亞太地區的研究資料顯示,吸菸者比起不吸菸者,罹患心血管疾的機率要多出50%。因此,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戒菸是控制病情的最有效方法。葉宏一就曾收治一位吸菸的高血壓患者,原本要固定用四種降血壓藥物,但成功戒菸之後,三酸甘油脂指數即從800降到200,服用藥物也減到只需要一種。葉宏一近年大力推動專科醫師投入戒菸療程,來自一份專科醫師的使命感。他說,以前醫界推動戒菸多集中於戒菸專科門診或家醫科,但學會於107年承辦心血管疾病防治人員練計畫時,參考文獻發現,戒菸對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效益比控制三高更大。戒菸門診和衛教師也常向他反映,不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菸槍總會振振有詞有辭:「我的主治醫師又沒叫我戒菸」,於是學會決定,不如由心血管專科醫師在治療過程中主動介入,直接掌握患者資料,協助戒菸。107年起,在葉宏一的號召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結合心臟病學會、糖尿病學會等八大醫學會,一起推動心血管專科醫師的戒菸訓練計畫,開辦醫師戒菸訓練課程,同時辦理「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各大醫院都積極響應。葉宏一細數三年來的豐碩成果,非常欣慰。他說,第一年先集中在心臟內科,協助了1000名患者戒菸,第二年擴大至腦中風科,戒菸人數達2200人,第三年又加入糖尿病科,戒菸人數成長至3700人,三年來的戒成功率也從20。4% 逐年成長至28.3%和 34.7%,今年起再增加腎臟科,未來要讓戒菸的種子在更多的專業科別開花結果。葉宏一說,吸菸不但有害心血管健康,在新冠疫情嚴峻的今日,吸菸者更是成為新冠重症的高危險群,這是由於COVID-19病毒進入細胞後,人體中的ACE-2是病毒的重要受體,而吸菸者體內的ACE-2最多,一旦染疫便格外容易成為重症者,再加上吸菸者的肺部功能原就不佳,以致於死亡風險遠比一般人來得高,因此癮君子一定要盡快戒菸。
-
2021-05-31 癌症.肺癌
世界無菸日/傅彬貴:肺阻塞、肺癌、肺氣腫病變都與吸菸有關
很多老菸槍在戒菸門診總是滿口答應戒菸,但往往一出了診間就反悔,台中榮總評估發現,參與過戒菸門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仍有50%斷斷續續在抽菸,因此戒菸應與專業科別結合,在患者的疾病治療流程加入戒菸,才能事半功倍。中榮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傅彬貴投入戒菸防治多年,他說,傳統的戒菸模式是由醫院開設戒菸門診,只能被動的等候病人上門,或是由胸腔科轉介有需要的患者到戒菸門診,但他在胸腔內科收治患者的經驗發現,戒菸門診功的成功率不高。「因為戒菸門診的患者不會回診,不然就是半途而廢,」傅彬貴感慨地說。多年前他已在思考,何不讓胸腔內科直接來參與患者的戒菸照護工程?他也認為推動戒菸是每個醫療人員的責任,並非只是家醫科或戒菸門診的事,尤其菸害對肺部造成的傷害太大,包括肺阻塞、肺癌、肺氣腫等病變都與吸菸有關,胸腔內科更應該主動出擊105年起,傅彬貴先從胸腔科出發,把患者的疾病治療流程與戒菸結合,在胸腔科的診間裡,協助有菸癮的肺部疾病患者戒菸。109年,中榮擴大成立戒菸治療管理中心,推動「渥太華模式」,以疾病別為主的五大部科(心臟科、新陳代謝科、腎臟科、胸腔科、精神科等)實行就地戒菸模式。如此一來,醫院不再只是在戒菸門診中被動的等待患者上門,而是主動出擊。傅彬貴說,第一步先由各專科醫師取得戒菸證照,接著直接在各自的門診提供戒菸服務,把戒菸併入疾病照護的常規流程內。他分析說,相較於傳統戒菸門診的患者不太願意回診,專業科別的患者回診率高,醫病關係穩固,例如胸腔或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必須定期回診追蹤拿藥,尤其民眾生病時最有意願戒菸,因此這時最適合由專業科別從疾病端介入戒菸醫療,在每一次回診中進行衛教、開立戒菸藥物,再配合患者戒菸動機強、回診率高,戒菸成功的機率就能大幅提高。此外,吸菸者戒菸困難的關鍵來自尼古丁成癮,戒菸必須經由專業的醫療照護流程,傅彬貴表示,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3%,渥太華模式的另一重點,正是以科學和醫學的理論基礎協助民眾戒菸,因此在中榮接受戒菸治療的成功率高達六成,是靠意志力的20倍。5月31日是世界戒菸日,今年以Commit to Quit為主題,正值新冠疫情在台灣爆發;傅彬貴特別提醒,新冠病毒主要攻擊人的肺部,而尼古丁會在吸菸者肺部形成Covid-19病毒的受體ACE-2,因此大大增加了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更成為重症的高風險族群。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中,45% 是吸菸者,國際研究更證實,吸菸者感染新冠肺炎引發重症的風險是非吸菸者的2倍,死亡風險也有1.98倍。
-
2021-05-31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治療】世界無菸日|慢性病患就地戒菸 成功率6成
台灣吸菸盛行率十三%,但心血管、神經、胸腔等專科醫師一致表示,吸菸是各種慢性病的高度危險因子,若不盡早戒菸,慢性病隨時來襲,更影響治療成效,近年各大醫院專科推動慢性病患者在專科診間就地戒菸,不但疾病發作風險下降,戒菸成功率最高可達六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台灣心肌梗塞患者的吸菸率達四十%到五十%,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血管收縮和血管栓塞等問題,心血管疾病患者若能戒菸,發病率將可降低三成,效益比控制三高還大。高雄榮總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也說,吸菸會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干擾對血糖的控制,增加糖尿病發作的風險,更會造成併發症,包括蛋白尿、腎臟和心臟功能衰退、眼睛病變與神經病變等,更嚴重的是血管循環惡化,導致腳部傷口潰爛,到最後發生糖尿病患者最怕的噩夢─截肢。台灣腦中風學會、三總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李俊泰解釋,腦神經要依賴氧氣和葡萄糖才能正常運作,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一定要遠離香菸。以往各醫院開設戒菸門診,只能被動等待癮君子上門,或由各專科轉介有需要的患者到戒菸門診,但患者轉介後的戒菸成功率很低。台中榮總的調查顯示,參與戒菸門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仍有五十%斷斷續續在抽菸。台中榮總去年成立戒菸治療管理中心,推動「渥太華模式」,心臟科、新陳代謝科、腎臟科、胸腔科、精神科等主動出擊,醫師門診時把戒菸併入疾病照護常規流程,讓患者「就地戒菸」,戒菸成功率達六十%。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等八大醫學會合作推動心血管專科醫師的戒菸訓練計畫,辦理戒菸服務競賽,三年來共協助近七千人戒菸。【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31 醫療.心臟血管
世界無菸日/老菸槍戒半年 心臟病發機率減半
癮君子想靠意志力戒菸總是失敗,或因為感受不到戒菸效益而放棄。醫師提醒,香菸中的尼古丁會讓人成癮,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三%,因此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戒菸的效益立即可見,只要停止吸菸廿分鐘,血壓和心跳即可恢復正常。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表示,香菸的尼古丁等同毒品,雖會為人帶來短期的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但比起大麻、安非他命更容易成癮;而且戒菸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情緒起伏、暴躁、憂鬱、失眠等,因此很難靠著意志力戒菸成功,必須透過專業協助。台中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傅彬貴也說,民眾若只靠個人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三%,但醫護團隊從用藥治療與衛教指導雙管齊下,成功率一定會比較高。薛光傑說,只要停止吸菸廿分鐘,血壓與心跳可恢復正常,如果兩三天不吸菸,肺部的一氧化碳濃度會跟著下降,如果戒菸能再維持兩三個月,肺功更會明顯好轉,老菸槍若持以恆戒菸半年以上,心臟病發病機率會減少一半,如果再進步到五至十年不抽菸,罹癌機率也會降低一半。高雄榮總新陳代謝科主任朱志勳則建議,戒菸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國健署已啟動二代戒菸,可提供藥物和衛教團隊等輔助,各大醫院都願助民眾戒菸。